【离职面谈与沟通】HR必备员工离职面谈样题

【离职面谈与沟通】HR必备员工离职面谈样题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HR 必备员工离职面谈样题 下面的问题可用于进行离职面谈,也可用于编写离职调查问卷或电子反馈 表格。这份员工离职面谈样题比较完善,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离职面谈的场合 被约谈者情况及公司情况对这些样题进行删减。     在面对面的谈话中,可以用“为什么”来提问以获取进一步的信息,尤 其是当已获得的答案含糊不清或者过于肤浅时。以“什么”和“如何”开头的问 题更有助于让对方思考和发表真实见解。虽然其中一些样题更适用于针对管理层 离职员工进行的面谈,但是公司应尽量给予所有离职员工发表评论的机会,而 不论他们是什么级别。这样,你将会发现他们是多么见识广博和富有洞察力。 ·你是如何做出离职决定的? ·你决定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决定离职的其他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这点对你非常重要? ·在你决定离职的原因中,你最在意的是什么? ·公司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让你打消离职的念头? ·你本希望问题如何得到解决? ·你觉得有哪些机会本可以预防出现现在的情况或解决好现在的问题? ·你对导致这些问题或导致你决定离职的流程或系统有何看法? ·你对公司将来如何处理好这种情形或解决好这些问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你对公司有何感想? ·你在公司有什么好的或开心的或满意的经历吗? ·你在公司有什么沮丧的或困难的经历吗?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如果公司提供机会,你本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或更多? ·你自己本想承担哪些额外的职责? ·公司本可以怎样使你更好地发挥才能和潜力? ·你觉得自己还缺少哪些方面的培训?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你觉得公司对你的培训和发展需求的评估妥当吗?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了吗? ·你觉得什么样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对你最有帮助且你最感兴趣? ·你觉得公司或部门内的沟通如何? ·你觉得应如何改进公司的客户服务? ·你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有何感想? ·你觉得公司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关系如何?应该如何改进? ·你觉得自己的角色发展或定位适当吗? ·你觉得公司应如何更好地引导你进入自己的角色? ·针对在公司工作不到 1 年左右的离职人员:你觉得公司招聘你的方式如何? 与你进公司时对它的期望相比,现实是如何改变的?公司本应如何改进对你的 招聘,本应如何改进对你的入职培训? ·你觉得公司本应该如何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其他部门或更好地与之合作,以提 高公司的运作效率? ·你对公司对你展开的绩效评估和给出的绩效反馈有何看法? ·你对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有何看法? ·你对公司的激励机制有何看法?你认为它本应如何进行改进? ·你觉得公司应如何改进工作条件、工时、换班制度、便利设施等? ·你觉得公司的哪些设备或机器要更换、升级或没有得到充分及合理的使用? ·你觉得公司对你的管理方式如何?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你本来想如何改变公司对你设定的期望、目标?为什么? ·你觉得公司存在哪些特别荒谬的政策、制度或指令? ·你觉得公司存在哪些荒谬的资源浪费、毫无意义的报告或会议、官僚作风等? 你能具体谈谈吗? ·你觉得公司应如何缓解员工的压力? ·你觉得公司应该如何让你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 ·公司或管理层有没有在什么方面给你的工作造成麻烦,或使你沮丧,或降低 了你的效率? ·你觉得公司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员工的见解和经验? ·撇开导致你决定离职的原因,是什么使你起初决定与公司长期共同发展事业? ·公司怎样才 能留住好的员工(不再失去像你一样优秀的员工)? ·当情况好转,你会考虑重新回公司吗? ·你是否愿意谈谈你的去向(如果你已经决定了)? ·是什么吸引你想加入他们? ·他们提供了什么重要的条件正是我们这所缺少的? ·如果合适,是否可以谈谈或重新考虑你留在公司的可能性? ·你需要我们为你提供一些帮助,以更好地决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吗?(很显 然,我们不能给予任何承诺。) ·此外,当公司知道员工将要离职时,在他离开公司前或进行离职面谈前,可 以考虑使用下面的问题创造知识转移的机会。不要等到离职面谈时才问这些问题。 ·在你离开公司前,公司可以如何受益于你的知识、经验、客户联络名单等? ·你是否愿意在离开公司前与经理或接任者或同事举行简短的会议,以便我们 可以从你的知识和经验中受益?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我们怎样才能让你在离开公司前尽量将知识和经验转移给接任者? ·你将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将你的知识转移给接任者? ·你即将离开公司,心中不免百感交集,但我们仍真诚希望你可以帮我们理清 你手上的一些重要事情。在让你转移知识方面,我们怎样才能达成一致意见呢? ·如果你愿意在离职前将 xxx(接任者姓名)介绍给你的关键客户,我们将不 胜感激,你愿意帮助我们吗?

4 页 283 浏览
立即下载
【离职管理面谈】实用的离职面谈技巧

【离职管理面谈】实用的离职面谈技巧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实用的离职面谈技巧 目录 一、离职面谈的目的..............................................................................................................2 二、离职面谈的原则..............................................................................................................3 三、离职面谈的样题..............................................................................................................4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离职面谈指的是在员工离开公司前与他进行的面谈。从雇主的角度而言,离职面谈的 主要目的是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以促进公司不断改进。离职面谈也是企业将离职人员的 知识和经验转移给其接任者的一次机会。企业甚至可以通过离职面谈,来邀请离职人员为 现有团队就如何完成当前项目,解决现有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相互合作提供建议。 企业可以在有效的离职面谈中获得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以便对工作环境、企业文化、 流程和系统、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和改进。许多雇主之所以忽视离职 面谈这一大好机会,主要是因为这几点:由于担心离职面谈结果的潜在主观性,公司过去 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现在要开始这样做就比较困难;认为离职面谈要花费不少时间; 出于尽量让公司避免受到指责的考虑。 然而,离职面谈是发现和分析离职人员意见的绝好机会。因为通常离职人员比在职人 员更加坦率、客观,他们的意见也更富有建设性。离职人员没有顾虑,因此,在面对一般 的员工态度调查时,他们能比在职人员提供更多客观的反馈。 诚然,企业的不安和防范意识仍然是阻碍有效离职面谈的一大因素。因此,如果企业 很难将离职面谈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确定下来,经理人仍然可以在自己的下属离职时执行这 一流程。 一、离职面谈的目的 从员工决定离职到真正离开公司的这段时间(数天、数周,甚至是数月),是企业从 他那里获取重要信息和知识的关键时期。当离职人员积聚了大量的知识和客户资源时,例 如当他的职务是销售、采购人员或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时,离职面谈变得尤为重要。离职 人员掌握的知识非常有价值,但企业往往等到他已经离开或抱着装有自有物品的纸箱正要 匆忙离开时,才会意识到这种价值。 无论是哪个员工递交辞呈或企业决定辞退哪个员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应该花些时 间来思考如何进行知识转移这件事情?换言之,如果我们重视离职人员拥有的知识,难道 不值得考虑将它转移给公司中合适的人员吗? 然而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如果有关键员工离开公司,面对因此而产生的种种令人头疼 的问题,高层管理者往往以一句“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来让自己觉得这种在信息或者 关键人脉上的损失并不可怕。这话显然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大多数离职人员的确拥有非常有价值的(往往也是至关重要的)知识和经验。 况且,只要公司能够友好地对待他们的离职(离职面谈就有助于做到这点),并善意地提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出邀请,大多数离职人员都很乐意分享他们的知识,或为接任者提供帮助,或为管理团队 提供建议。这也是企业之所以需要好好思考离职程序,以及合理组织离职面谈流程的一大 原因。 所有这些都取决于离职时的气氛。通常,尤其是当销售人员离职时,企业和离职人员 会互相猜疑,视对方为威胁。这大大影响了工作交接的有效性。这种猜疑对双方都没有任 何好处,应努力消除。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应当鼓励(甚至是奖励)离职人员参加简短的 离职会议,感兴趣的各方(如果可能,当然包括接任者)都应该参加以获得他们想要的知 识。 二、离职面谈的原则 离职访谈最好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这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发 现和从根本上消除敏感及抵触的情绪。然而,如果无法进行面对面的离职访谈,也可以通 过邮寄离职调查问卷纸件或者电子件进行。 在离职面谈的过程中,代表企业与离职者进行面谈的人员应多听少说。应给予离职人 员合适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应对离职人员进行善意引导或打消他的疑虑, 而不是施加压力。对有些事情,你应进行必要的解释,并思考和理解离职人员说的话(可 以只是理解他的观点,但不一定要同意)。保持冷静,要抵制自卫或反驳的情绪。要记住 你的目的是探出离职人员的想法、意见和对一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进行说教或训诫。 多问一些类似“什么”、“如何”和“为什么”等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用“是”或 “否”就可以回答的封闭式的问题,除非你需要对某个观点加以确认。 当你用“何时”和 “何地”来询问大背景下的一些事件,而不是仅询问具体的时间或地理位置时,它们也可 以是较为具体的问题。“谁”这类问题应该谨慎使用,以免有破坏名誉之嫌。许多离职人 员在被要求指名道姓或指责某人时,都会觉得不舒服。离职面谈不是为“谴责”某个人而 设的。除非是针对一些非常严重的抱怨或指控,指名道姓地进行攻击是毫无建设性的,应 尽量避免。 准备好面谈的问题和主题,尤其是你认为离职人员拥有良好的工作经验、鉴赏能力和 理解能力时。记录面谈的内容,且根据离职面谈问卷发问。 很显然,离职面谈的风格取决于员工离职的原因(公司要求、退休、人员过剩、公司 解雇)和气氛(猜疑、公司是否加以挽留)。然而,对每位离职人员都应给予面谈的机会 企业也可以从中获益。有时,离职面谈也是改变离职人员想法的最后机会,虽然这不是离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职面谈的主要目的。 面谈结束后,要对离职人员表示感谢,并表达良好祝愿。如果需要完成一些特别的检 查事项或后续工作,确保完成它,并进行报告。 离职面谈结束后,客观地思考离职人员给出的答案,找出其中明确和隐含的意思。 根据你对离职面谈结果的分析,采取必要的行动。如果问题迫切,或者离职人员想继 续留在公司且公司也非常想留住他们,立即采取行动,否则机会就会丧失。 离职人员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参加离职面谈,公司不要强迫他们参加。如果有人拒绝参 加离职面谈,可以提供离职调查问卷,但对方同样有权自行决定是否接受。 除了雇主可以正当要求离职人员归还的文件和材料之外,你不能强迫他转移自己掌握 的知识。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一个积极、富有建设性且成熟的方法是确保最佳效果的“定 海神针”,它可以使离职人员高高兴兴地转移出对公司有用的知识和客户联络名单。 如果你听到公司里的管理者唠叨“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以此作为不向离职人员讨 教重要知识的借口,这表明企业还要去发掘一切可以实现工作顺利交接的机会。因此,应 鼓励组织成员去发掘这些机会,或亲自去发掘这些机会。 理想状况下,企业应有成文的政策来阐述离职面谈的方式、时机和组织者。一些企业 将这个责任交给人力资源部经验丰富的人员。其实,也可由直线经理甚至主管组织离职面 谈。代表企业与离职者面谈的人员需要接受过一般的工作面谈培训。任何面谈都具有其敏 感和情绪性的一面,这就要求代表公司的一方能够成熟地管理面谈,尤其是当被约谈者容 易焦虑或激动时。 在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应该负责设计面谈流程、提供面谈指南和文档、收集面谈结 果数据,并且分析和报告发现的问题、趋势、机会和建议,尤其是当这些发现涉及到与健 康、安全,或雇佣法和责任有关的问题时。 如果你设计了离职调查问卷或离职面谈表格,作为用于分析的文档时,尽量将问题转 化成“可计分的”或多项选择的格式。比起一大堆的书面观点,这将大大简化针对面谈结 果的分析。 根据离职面谈反馈分析的结果采取行动是至关重要的。将离职面谈反馈转化为行动, 是验证和维护流程的重要性及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通常,人力资源主管有责任将这些问 题提交给公司董事会或 CEO。 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可以采取两种行动:一是补救和预防行动(比如改善员 工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安全系数等),二是战略性改进(比如更加以员工为导向、进行管理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培训、给员工授权或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改进流程、改善客户服务等)。 三、离职面谈的样题 下面的问题可用于进行离职面谈,也可用于编写离职调查问卷或电子反馈表格。 在面对面的谈话中,可以用“为什么”来提问以获取进一步的信息,尤其是当已获得 的答案含糊不清或者过于肤浅时。以“什么”和“如何”开头的问题更有助于让对方思考 和发表真实见解。虽然其中一些样题更适用于针对管理层离职员工进行的面谈,但是公司 应尽量给予所有离职员工发表评论的机会,而不论他们是什么级别。这样,你将会发现他 们是多么见识广博和富有洞察力。 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离职面谈的场合、被约谈者情况及公司情况对这些样题进行删 减。 ·你是如何做出离职决定的? ·你决定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决定离职的其他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这点对你非常重要? ·在你决定离职的原因中,你最在意的是什么? ·公司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让你打消离职的念头? ·你本希望问题如何得到解决? ·你觉得有哪些机会本可以预防出现现在的情况或解决好现在的问题? ·你对导致这些问题或导致你决定离职的流程或系统有何看法? ·你对公司将来如何处理好这种情形或解决好这些问题,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你对公司有何感想? ·你在公司有什么好的或开心的或满意的经历吗? ·你在公司有什么沮丧的或困难的经历吗? ·如果公司提供机会,你本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或更多? ·你自己本想承担哪些额外的职责? ·公司本可以怎样使你更好地发挥才能和潜力? ·你觉得自己还缺少哪些方面的培训?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你觉得公司对你的培训和发展需求的评估妥当吗?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了吗? ·你觉得什么样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对你最有帮助且你最感兴趣? ·你觉得公司或部门内的沟通如何?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你觉得应如何改进公司的客户服务? ·你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有何感想? ·你觉得公司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关系如何?应该如何改进? 你觉得自己的角色发展或定位适当吗? ·你觉得公司应如何更好地引导你进入自己的角色? ·针对在公司工作不到 1 年左右的离职人员:你觉得公司招聘你的方式如何?与你进公 司时对它的期望相比,现实是如何改变的?公司本应如何改进对你的招聘,本应如何改进 对你的入职培训? ·你觉得公司本应该如何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其他部门或更好地与之合作,以提高公司的 运作效率? ·你对公司对你展开的绩效评估和给出的绩效反馈有何看法? ·你对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有何看法? ·你对公司的激励机制有何看法?你认为它本应如何进行改进? ·你觉得公司应如何改进工作条件、工时、换班制度、便利设施等? ·你觉得公司的哪些设备或机器要更换、升级或没有得到充分及合理的使用? ·你觉得公司对你的管理方式如何? ·你本来想如何改变公司对你设定的期望、目标?为什么? ·你觉得公司存在哪些特别荒谬的政策、制度或指令? ·你觉得公司存在哪些荒谬的资源浪费、毫无意义的报告或会议、官僚作风等?你能具 体谈谈吗? ·你觉得公司应如何缓解员工的压力? ·你觉得公司应该如何让你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 ·公司或管理层有没有在什么方面给你的工作造成麻烦,或使你沮丧,或降低了你的效 率? ·你觉得公司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员工的见解和经验? ·撇开导致你决定离职的原因,是什么使你起初决定与公司长期共同发展事业? ·公司怎样才 能留住好的员工(不再失去像你一样优秀的员工)? ·当情况好转,你会考虑重新回公司吗? ·你是否愿意谈谈你的去向(如果你已经决定了)?  ·是什么吸引你想加入他们? ·他们提供了什么重要的条件正是我们这所缺少的? HRtop - 睿智向上的 HR 都在这里 www.hrtop.com ·如果合适,是否可以谈谈或重新考虑你留在公司的可能性? ·你需要我们为你提供一些帮助,以更好地决定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吗?(很显然,我们 不能给予任何承诺。) ·此外,当公司知道员工将要离职时,在他离开公司前或进行离职面谈前,可以考虑使 用下面的问题创造知识转移的机会。不要等到离职面谈时才问这些问题。 ·在你离开公司前,公司可以如何受益于你的知识、经验、客户联络名单等? ·你是否愿意在离开公司前与经理或接任者或同事举行简短的会议,以便我们可以从你 的知识和经验中受益? ·我们怎样才能让你在离开公司前尽量将知识和经验转移给接任者? ·你将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将你的知识转移给接任者? ·你即将离开公司,心中不免百感交集,但我们仍真诚希望你可以帮我们理清你手上的 一些重要事情。在让你转移知识方面,我们怎样才能达成一致意见呢? ·如果你愿意在离职前将 xxx(接任者姓名)介绍给你的关键客户,我们将不胜感激, 你愿意帮助我们吗?

7 页 258 浏览
立即下载
入离职数据分析模板

入离职数据分析模板

版本2.3β XXXXX 年年度离职率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部 20XX 年 12 月 31 日 组织架构 公司离职率对比 HR 相关数据 离职率定义 各事业部入职离职率 5 年数据分析 3 3 作者:  返回封面 公司组织架构图 董事长 运营总监 总经理 人力培训部 资产负债 产品事业部 副总经理 副总经理 销售一部 销售二部 支付结算 事业部 增值业务 事业部 生产副总 业务副总 项目总监 业务总监 技术总监 产品总监 咨询与解决方 案中心 项目管理部 风控系统 事业部 风险管理 事业部 产业链金融事 业部 运营管理 中 心 企业金融 事业部 质量检测 事业部 电子渠道 事 业部 00-034作者: 分析页 离职率定义  返回封面 离职率统计分析公司与事业部的计算口径一致,均按照本文下方的月度离职率定义来计算 。从6~12月的数据分析(6月前数据未有效收集)来看,除8月份入职人数大于离职人数外, 其它各月均为离职人数大于入职人数。从公司离职率对比图表来看,7~10月离职率有下降趋 势,但11月后呈现明显反弹,数据统计公司月离职率的平均值在4.04%左右,9~11月公司离 职率低于此平均值,其他月份均高于此平均值。 事业部入职离职率图表反映各事业部从6~12月各月实际的入职、离职及离职率的数据, 图表中可通过“按月份”或“按事业部”选择分别查询结果,各事业部可通过图表了解各事业 部的实际人力资源状况。 HR相关数据图表所反馈的详细信息经过分类、归纳后,或多或少可能存在一些主观判断 因素,但数据分析结果依然可供各事业部参考。 总体来看:人力资源部招聘压力非常大,同时各事业部用好人、管理好人乃至如何留住人 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月度离职率定义: 月度离职率 = 月度离职人数 月度期末在册人数 + 月度离职人数 分析页 离职率定义  返回封面 部的计算口径一致,均按照本文下方的月度离职率定义来计算 数据未有效收集)来看,除8月份入职人数大于离职人数外, 人数。从公司离职率对比图表来看,7~10月离职率有下降趋 据统计公司月离职率的平均值在4.04%左右,9~11月公司离 高于此平均值。 各事业部从6~12月各月实际的入职、离职及离职率的数据, 事业部”选择分别查询结果,各事业部可通过图表了解各事业 细信息经过分类、归纳后,或多或少可能存在一些主观判断 各事业部参考。 压力非常大,同时各事业部用好人、管理好人乃至如何留住人  返回封面 支付结算事业部 董事会 总经理办公室 运营管理中心 市场部 人力培训部 资产负债产品事业部 离 支付结算事业部 入 增值业务事业部 职 风控系统事业部 人 产业链金融事业部 数 企业金融事业部 项目管理部 质量检测事业部 咨询与解决方案中心 电子渠道事业部 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部 7 月入职、离职和离职率统计 0 0 0.00% 入职 离职 离职率 0 0 0.00% 12 0 0 0.00% 3 3 5.45% 0 0 0.00% 10 0 0 0.00% 4 8 7.08% 8 4 8 6.02% 2 5 6.10% 6 1 6 9.52% 4 5 0 3 22 1 02 0 0 0 0.00% 0 0 0.00% 0 0 0.00% 入职 离职 离职率 董事会 1月 总经理办公室 2月 运营管理中心 3月 市场部 4月 人力培训部 5月 资产负债产品 6月 支付结算事业 7月 增值业务事业 8月 风控系统事业 9月 1 2.27% 产业链金融事 10月 2 2 11 8 0 0 4.35% 15.38% 8.03% 4.21% 0.00% 0.00% 企业金融事业 11月 项目管理部 12月 质量检测事业部 咨询与解决方案中心 电子渠道事业部 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部 0 0 按事业部 按月份 0.00% 3 6 4.41% 4 8 2 7 980% 7月入职、离职和离职率统计 910% 840% 770% 700% 630% 560% 490% 420% 350% 280% 210% 140% 70% 0% 6.02% 12 离 职 率 00-013作者: 7 5.11% 3 5 3.76% 1 4 3.10% 0 4 3.20% 0 7 5.79% 00-013作者:  返回封面 9 月公司 HR 相关数据 选择月份 1月 2月 3月 离职员工学历 离职员工司龄 4月 5月 15 7月 10 实习生 3 年以上 1 年 -3 年 转正且未满 1 年 试用期 5 0 6月 20 201X 年全年离职员 工的平均司龄为: 1.01 年左右;离职 员工司龄小于 1 年 的为: 271 人,在 201X 年离职员工中 占到 64% 。数据看 出公司整体环境问 题不言而喻。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0 0 离职员工年龄 中专 大专 本科 研究 生 离职员工性别 15 201X 年员工平均工 龄: 3.9 年(在职 + 离职 =1221 人);离职员工的平 均工龄: 3.4 年 相比在职(包括实习 生)平均工龄: 4.2 年,看出年轻员工离 职相对更高。 10 5 0 20~ 31~ 40 30 40 岁 岁 岁 以 上 男 主动被动离职 7 女 离职原因 9 主动被动离职 离职原因 201X 年主动离职员 工数远高于被动离职 员工数。 12 97% 100%100%100% 89% 10 80% 80% 71% 8 60% 60% 6 46% 11.0001 40% 4 31% 5.00011 5.00005 4.00006 3.00007 3.00004 3.00002 2 主动离职 被动离职 0 I 8 100% J D E F C 20% 1.00003 0.00009 0.000080% A B H G A B C D E F G H I J 找到新工作 不满现实薪酬福利 家庭因素,现实生活因素,回家 职业发展规划有变 不适应企业文化,相关制度,管 工作压力大,加班强度高,身体 不适应长期出差安排 不适应办公环境 不符合工作要求,被动离职 个人其他因素 9月离职员工司龄% 9月离职员工学历% 9月离职员工年龄% 9月离职员工性别 9月主被动离职 9月离职原因 9月公司HR相关数据 9月份HR相关数据 9 家庭因素,现实生活因素,回家发展 不适应企业文化,相关制度,管理模式 工作压力大,加班强度高,身体出现问题 不符合工作要求,被动离职 10 201X 1月 月份 入职人数 离职人数 离职率 201X 2月 201X 3月 201X 4月 201X 5月 201X 6月 201X 7月 201X 8月 201X 9月 201X 10月 201X 11月 201X 12月 期末在册人数 15 13 1.44% 3.51% 888 20 18 1.98% 3.51% 890 25 31 3.39% 3.51% 884 30 25 2.74% 3.51% 889 43 40 4.29% 3.51% 892 26 25 2.72% 3.51% 893 27 54 5.87% 3.51% 866 52 38 4.14% 3.51% 880 23 35 3.88% 3.51% 868 11 25 2.84% 3.51% 854 12 32 3.70% 3.51% 834 4 1 43 1 5.13% 1 3.51% 795 入职人数 离职人数 离职率 15 13 1.44% 20 18 1.98% 25 31 3.39% 30 25 2.74% 43 40 4.29% 26 25 2.72% 27 54 5.87% 52 38 4.14% 23 35 3.88% 11 25 2.84% 12 32 3.70% 4 43 5.13% 201X 年年度数据对比 5.87% 60 5.13% 50 3.39% 30 31 1.98% 1.44% 10 0 54 4.29% 40 20  返回封面 4.14% 40 2.74% 2.72% 25 25 5% 3.88% 38 35 3.70% 2.84% 43 1月 4% 3% 32 25 2% 18 1% 13 15 6% 20 2月 25 3月 30 4月 43 5月 26 6月 27 7月 52 8月 23 9月 11 12 4 10 月 11 月 12 月 0% 5.87% 60 5.13% 50 40 3.39% 30 31 1.98% 20 1.44% 10 13 0 54 4.29% 15 1月 4.14% 40 2.74% 2.72% 25 25 6% 5% 3.88% 38 35 3.70% 2.84% 43 4% 3% 32 25 2% 18 1% 20 2月 25 3月 30 4月 43 5月 26 6月 27 7月 52 8月 23 9月 11 12 4 10 月 11 月 12 月 0% 2010 JAN 月份 入职人数 离职人数 离职率 离职率平均值 期末在册人数 Gridline1 Gridline2 Gridline3 Gridline4 Gridline5 Gridline6 Gridline7 Gridline8 Gridline9 Xaxis-month Xaxis-month1 Label-first-last 入职人数 Label-first-last 离职人数 Label-first-last 离职率 Label-first-last 离职平均值 期末在册人数 Label-first-last 离职率 OCT 离职人数 入职人数 JAN 2010 3% 2% 1% 2010 JUN 2010 2010 JUL AUG 2010 SEP 2010 2010 OCT NOV 2010 DEC 2011 JAN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F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M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M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S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O 1.44%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2.84% #N/A 25 #N/A 11 10 2011 2012 #N/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N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D 2011 2011 FEB MAR 2011 2011 APR MAY 2011 JUN 15 20 25 30 43 26 13 18 31 25 40 25 1.44% 1.98% 3.39% 2.74% 4.29% 2.72%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888 890 884 889 892 893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M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N/A 5.13% #N/A 1.44%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2013 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N/A #N/A #N/A M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D #N/A #N/A #N/A F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2014 J 各 年 度 · 6% FEB OCT 5% MAR APR 4% MAY 2010 2010 APR MAY 15 20 25 30 43 26 27 52 23 11 12 4 13 18 31 25 40 25 54 38 35 25 32 43 1.44% 1.98% 3.39% 2.74% 4.29% 2.72% 5.87% 4.14% 3.88% 2.84% 3.70% 5.13%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888 890 884 889 892 893 866 880 868 854 834 795 For 离职率 7% 2010 2010 FEB MAR 2.84% 2.84% 2.84% 2.84% 2.84% 月 离 职 率率 、 年 平 7% 各 年 度 6% 5% · 4% 2.84% 3% 2% 1% 0% -1% J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F M A M J J A S O N D DEC 2.84% J F M A M J J A S O N D 2.84% J F M A M J J A S O N D 2.84% J F M A M J J A S O N D J F M A M J J A S O N D 入职人数 50 40 30 25 20 10 、 年 平 均 离 职  返回封面 滚动条选择各年月份数据对比 60 2.84% 月 离 职 率率 11 25 11 25 11 25 11 25 11 0 J F M AM J J A S ON D J F M AM J J A S O N D J F M AM J J A S ON D J F M AM J J A S O N D J F M AM J J A S O N D 各 年 度 月 离 职 、 入 职 人 数 2011 2011 JUL AUG 2011 SEP 2011 2011 OCT NOV 2011 DEC 2012 JAN 27 52 23 11 12 4 54 38 35 25 32 43 5.87% 4.14% 3.88% 2.84% 3.70% 5.13%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866 880 868 854 834 795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S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O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2.84% #N/A 25 #N/A 11 各 年 度 · 月 离 职 率率 、 年 平 #N/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N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D 2012 2012 FEB MAR 2012 2012 APR MAY 2012 JUN 2012 2012 JUL AUG 2012 SEP 2012 2012 OCT NOV 2013 JAN 15 20 25 30 43 26 27 52 23 11 12 4 13 18 31 25 40 25 54 38 35 25 32 43 1.44% 1.98% 3.39% 2.74% 4.29% 2.72% 5.87% 4.14% 3.88% 2.84% 3.70% 5.13%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888 890 884 889 892 893 866 880 868 854 834 795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F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M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S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N/A 5.13% #N/A 1.44%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2.84% #N/A 25 #N/A 11 #N/A #N/A #N/A M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D #N/A #N/A #N/A 2012 DEC O #N/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N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D 2013 2013 FEB MAR 2013 APR 15 20 25 30 13 18 31 25 1.44% 1.98% 3.39% 2.74% 3.51% 3.51% 3.51% 3.51% 888 890 884 889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N/A 5.13% #N/A 1.44%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M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D #N/A #N/A #N/A F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A 各 年 度 · 月 离 职 率率 、 年 平 均 离 职 各 年 度 月 离 职 、 入 职 人 数 2013 MAY 2013 JUN 2013 2013 JUL AUG 2013 SEP 2013 2013 OCT NOV 2013 DEC 2014 JAN 43 26 27 52 23 11 12 4 40 25 54 38 35 25 32 43 4.29% 2.72% 5.87% 4.14% 3.88% 2.84% 3.70% 5.13%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892 893 866 880 868 854 834 795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M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S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O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2.84% #N/A 25 #N/A 11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N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D 2014 2014 FEB MAR 2014 2014 APR MAY 2014 JUN 2014 2014 JUL AUG 2014 SEP 2014 2014 OCT NOV 15 20 25 30 43 26 27 52 23 11 12 4 13 18 31 25 40 25 54 38 35 25 32 43 1.44% 1.98% 3.39% 2.74% 4.29% 2.72% 5.87% 4.14% 3.88% 2.84% 3.70% 5.13%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3.51% 888 890 884 889 892 893 866 880 868 854 834 795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F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M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S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J #N/A 5.13% #N/A 1.44%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2.84% #N/A 25 #N/A 11 #N/A #N/A #N/A M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D #N/A #N/A #N/A 2014 DEC O #N/A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N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D D #N/A 5.13% #N/A #N/A #N/A #N/A #N/A #N/A

7 页 267 浏览
立即下载
员工离职并不是抛弃公司,只是抛弃经理

员工离职并不是抛弃公司,只是抛弃经理

员工离职并不是抛弃公司,只是抛弃经理 对经理们来说,激发员工动力和留住优秀员工的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技能。 根据美国劳工部最近发布的数据,员工在公司任职的平均时长只有 1.5 年。这个数字意 味着什么?经理们在激发员工动力和留住员工方面表现糟糕?这种频繁跳槽的行为是否已 经成为职场新潮流? 不管宏观趋势如何发展,对经理们来说,激发员工动力和留住优秀员工的能力已经成 为一项重要技能。以下是优秀员工弃你而去的 6 个理由以及如何留住他们——所有的措施都 不涉及大撒金钱。 迷失愿景 大部分员工不会每天爬起床就想着实现某个利润目标。实际上,只有少数员工真正关 注利润目标,在某些情况,甚至没有多少人明确了解实现这个数字有何意义。作为经理, 不要将财务目标和愿景混淆在一起。 例如,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擅长描绘具有吸引力的未来愿景。当两个小女儿 在洛杉矶格里菲斯公园(Griffith Park)骑旋转木马的时候,他幻想自己开办一个游乐园; 和其他家长一起坐在公园的长凳上,他想象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让大人和孩子们在一起玩乐。 现在,华特·迪士尼的梦想价值 1280 亿美元,他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传媒集团。成功的经 理会让员工们和他拥有同样的未来愿景。 使命感缺位 盖洛普咨询公司(Gallup)的 Q12 员工敬业度调查提出了以下问题:“我的公司的使 命或者目标使我感到自己的工作是重要的”。该公司的广泛调查显示,员工对该问题的看 法与员工留任、客户指标、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等存在正相关关系。盖洛普总结称“最好的 工作场所带给员工一种目标意识,让他们感觉自己属于这里,帮助他们做出改观”。 谷歌是个好例子。尽管几乎没人能确切理解谷歌的搜索引擎如何运作,但其使命是清 晰的:“整合全球范围的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这是与这家 规模庞大的公司之间简单、可行并且颇具意义的联系。成功的企业和经理明白,企业策略可 能改变,但是使命不变。 丧失同理心 现在,企业的新员工不会期待自己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50 年然后获得公司奖励的劳力士 金表。老板们每年炒掉成百上千名员工,而员工们也可能因为其他机会而离开公司。通常说 来,不管员工还是老板,忠诚度都很低。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有一种极其简单并且廉价的 解决方案:花时间去倾听员工的心声。 这不仅是谈话疗法——应该让员工们在结束谈话的时候相信,你将采取任何有帮助作 用并且可行的措施,或者至少合理地解释为什么不能拿出解决办法。通过敞开大门,了解 员工的担忧和建议,领导人促使员工们感觉到自己与这个重视和关心员工的组织息息相关。 有效激励匮乏 在上世纪 90 年代,我花了几年时间从事非百老汇戏剧的制片人兼导演工作。这并非十 分赚钱的工作,我不得不在业余时间做服务生以支付房租。不过对于像我这样的戏剧迷, 当服务生刚好是一份可以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兼职工作。在我自己认为的我的“真正 工作”里,奖励常常包括内心满足或者观众的掌声。高额工资肯定令我欢喜,不过即使表 演收入低微我也心甘情愿,因为只要自己出色地完成了工作,这就令我感到满意。 另一方面,作为服务生,我以收入来衡量自己的成功——根据收到的小费。尽管我提 供了良好的服务,但如果交班的时候我总共获得的小费很少,我是不会感到高兴的。此外, 由于这份服务生工作只是给我提供一个获得收入的机会,我与老板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货币 化——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联系。 在 2009 年出版的书籍 Drive 中,作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讨论了几十年来 的社会实验,描述了我曾经历过的这种“外在”动因和“内在”动因的现象。“外在”动 因包括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奖励,例如现金奖励或者惩罚——服务生正是在这种奖励 环境下工作的。 “内在”动因是希望好好工作或者创造成功产品的内心渴望——这也是很多戏剧行业 工作人士的目标。平克的观点是,在现代工作场所,“外在”奖励系统通常是效率较低的 动因,不过很多经理仍然依赖于这些因素。事实上,在管理团队或者企业方面,没有什么 比相信金钱补偿足以发动和留住最优秀人才并实现良好绩效更愚蠢的了。 看不到未来 在《福布斯》文章《老板们需要对 2012 届毕业生了解些什么》中(WhatEmployers Need To Know About The Class of 2012),杰奎琳·史密斯(Jaclyn Smith)引用的最近一份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对职场晋升的重视程度超过其他事情。这肯定不是新概念, 不过却与现在的频繁跳槽现象、短暂就业市场存在巨大偏差。 大部分企业并不擅长于创造沟通良好且被员工理解的职业道路。即使在最佳情况下— —经理们和员工一起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员工们也经常不了解如何在组织内平行或垂直调 动。当然,并非所有员工最终都能成为首席执行官。同样,精通产品设计的人士并不一定会 在销售方面获得成功。不过,对于所有值得挽留的员工,经理必须让他们明白能够如何推 进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以及设定怎么样的目标。 缺乏兴趣 对于很多员工,即时的满足感成为了新标准。电影、电视机、互联网、社交媒体和便携设备的 变革意味着,不管何时何地,所有的事情都可按需获取。因此,很多员工越来越不喜欢面 对着同一张办公桌,连续工作 8 小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员工变得更加懒散,因为在现代网 络互联并且快速运转的世界,按照这样传统的方式界定工作,对员工来说并没有意义。 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吸引、发动和留住顶级人才取决于能否彻底改造他们的工作环 境,模糊工作与娱乐的界限。公司必须接受员工自治程度更高和更加创新的文化,并围绕 有力的使命和目标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 在 2003 年,百思买(Best Buy)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开始推行一种新措施来解决员工敬 业度问题。慢慢地,他们按照部门分批推行一个名为“只问结果的工作环境”(ResultsOnlyWork Environment,ROWE)的项目,该项目通过将员工的工作量减少至基准水平的方 式提高员工的敬业度。就是要这样! 员工因而从强制出席的会议、朝九晚五的日程安排和漫长的上下班旅途中解放出来。这 是一项激进的变革,其结果极为积极,员工敬业度提高,推动绩效改善。这个试验项目继 续推广,直到百思买总部各个部门全都采纳。在 2006 年,该公司入选《财富》杂志的“全美 最受尊敬公司”榜单。 当然,ROWE 的设计目的是减轻办公室工作的单调乏味,这个专门的项目存在严重的局 限性。很难想象一个可以随意安排工作计划、不限地理位置的工作环境能在餐馆或者屋顶铺 设公司获得成功。并且,百思买也未能推出一个可帮助应对该公司零售店 67%员工流失率的 ROWE 版本。不过在 ROWE 获得的有限成功里,最大的经验是将工作想象成是有趣和灵活的, 该经验仍然可以适用于任何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在每一个层级创造更加高效的工作环境。

3 页 281 浏览
立即下载
离职管理制度

离职管理制度

员工离职管理制度 第1条 目的 为规范员工的离职管理,保障公司和员工的相互权益,特制定本制 度。 第 2 条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经公司全体员工。 第 3 条 离职分类 1.擅自离职:在任职期间内,员工擅自离开公司,未按任何程序 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 2.申请离职:在职期间因某种原因不能继续工作的,由员工提前 一个月以书面形式提出辞职申请,辞职申请到期后与公司办理解除 劳动关系的行为。 3.公司辞退:在工作中有以下行为的员工,公司有权随时与其解 除劳动关系: (1)员工在试用期内未通过考核,没有达到岗位要求; (2)员工连续旷工三天(含)以上; (3)员工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相关规定; (4)员工做出严重影响到公司声誉和形象的举动; (5)员工在任何时间打架斗殴、行窃、制造散布谣言诽谤公司或 第三方,或从事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6)员工故意或疏忽导致公司遭受较大经济损失、安全事故或危 害第三方的生命或财产安全。 第 4 条 离职流程 1.试用期员工离职需提前 3 天提出书面申请,由人事行政部进行 离职面谈后填写《员工离职申请单》办理工作交接,并填写《工作/物 品交接表》,与人事行政部签订《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经上级 领导审核,人事行政部审批,方可办理离职手续。 2.正式员工需提前 1 个月提出申请,由人事行政部进行离职面谈 后填写《员工离职申请单》办理工作交接,并填写《工作/物品交接 表》,与人事行政部签订《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一致通过后方可 办理离职手续。 3.离职人员办理完离职手续后应在规定时间内离开公司。 4.离职人员工资统一于次月工资一起发放。 第 4 条 处罚措施 1.擅自离职人员,必须在三日内到公司人事部办理相关离职手续, 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离职手续的人员,视为自行放弃工资结算,必要 时公司将采取法律途径追究其责任及损失。 2.凡被受过警告、劝告、发生过失而屡教不改的员工,公司有权开 除并对其行为进行处罚;对于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的员工,公司有 权追究其责任。 3.被辞退的员工接到通知后,应在次日到人事行政部办理相关离 第5条 职手续,逾期视为旷工;超出三日无故未办理离职手续者视为自行 放弃工资结算。 本制度由人事行政部制订、解释、修订。 第6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与本制度有抵触的以本制度为准。

2 页 248 浏览
立即下载
怎样面对优秀员工的离职

怎样面对优秀员工的离职

怎样面对优秀员工的离职? 时间:2006-11-20 21:09:02   用户:kittyg    专业度: 117 看到太多的员工离职,或因为对公司环境不满,或因为对自己的工资不满,或是因为对 老板的管理方式不满,或是觉得现在的工作太过枯燥......有太多的理由,让一个人轻易 的就离开自己所服务的公司,却找不到一个让他们留下来的理由,而现实是很多人在找到 下一份工作的时候还是会遇到相同的状况。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为员工的高流动率而苦恼时,我们该怎样来实际的处理这个问题呢? 这需要思考三个问题,公司留住员工靠的是什么?大量员工的社会性流动意味着什么?为 了留住优秀员工我们该做些什么?我建议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思考来获得第三个问题的答 案。第一个问题提示我们思考员工的真正需要是什么?在满足员工需要方面我们企业有哪 些比较优势?这其中藏着这个问题的部分(HR 层面)答案。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这可能反 映的是社会性不协调,即社会意识的某种觉醒在企业层面尚未作出回应,人们其实是在寻 梦。企业家虽然不能对员工的梦想负责,但伟大的企业家应当有能力把企业建设成为员工 靠自己的力量圆梦的地方!因此企业不应仅是追求利润的机器,还必须赋予这个行动以意 义(经营哲学)。为此优秀的企业都有清晰的使命宣言,明确的战略,还要有更加开明的 领导风格,足以让员工的心智可以全力地投入到工作当中。面对浮躁的社会文化,守旧不 是办法,要以变应变。积极的应变之策就是提倡组织创新,号召大家不断超越自我,以积 极的变革把员工的梦想转化为英雄主义的动力。而所有这一切最终还是对领导力——领导 者境界的挑战。 综合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我希望给出了解铃的思路。 一,轻易离职的员工未必是适合的员工,是你在选用人员的时候把关没有到位;二,员工 的离职率高浩有一个原因就是企业文化不够。员工也有自己的心理诉求,服务的企业的价 值目标与自己相差很远,或者除利益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夫家价值的话,大部分高学历员工 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离职。面对优秀员工一定要留这是共识,可如何留?且是有学问更 有艺术,岗位与人的适配让其感到有成就感这是岗位留人、提供优厚的待遇,这是待遇留 人、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感情,这是感情留人,从大的方面来说无非这三点,关键是如何做 到这三点? 1、要做到岗位适配就很难,要做到让员工心里感觉到是岗位适配的就更难。前者是领导的 信息量可能不全,后者可能是员工心理的自我定位与能力有差异造成“自我感觉太好”。 2、待遇是相对的,用什么样的待遇才能留得住人是个不确定的概念,再说了这也与员工的 心理定位有关。 3、感情留人是“虚”的,如何进行感情培植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     所以,操作层面是难的,而面对优秀员工的离职关键是要做好“操作层面的事”, 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上。       我想说的是: 1、留优秀员工不能等到优秀员工离职了才想到要留,这个留要惯穿用人的全过程,即平时 就要“留”,把“留”优秀员工的理念落实到一切管理过程和管理细节中,把留某个优秀 员工的理念落实到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一切都要有利于优秀员工的生存和发展。 2、留不住时不要强留,坦诚、客气地“放”,使其留下好影响,路还长,现在优秀员工的 离职可能是其个人目标与企业现状不吻合,企业在发展,个人也在变化,今后还有合作的 机会,这样的安全在职场中不乏其人。 一、查找原因   好员工离职的原因很多,粗略划分可有以下几种:   1、因为长期担任同一性质的工作,每天过得乏善可陈,外面一有机会,就去闯闯;   2、是对公司前景的主观判断不如预期,另谋他就;   3、跟主管的管理风格格格不入,无法施展;   4、觉得公司其他部门都是笨蛋,无法忍受跟一群平凡庸俗的人一起工作;   5、公司内升迁管道不如预期,或是跟某位同事有过结等。   无论何种原因,都对管理者有深切的涵义。   二、日常预防   要减少好员工的流动,主管必须在每天的工作上化肥更多的心思:了解同仁工作上是 否已经产生倦怠感,主动调整工作内容;经常沟通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考虑让他换 个部门或是主管,或是持续开创新的业务、新的事业;创造更多的升迁机会。   三、坦然面对   然而不论怎么做,好员工还是会有他要离开的理由。经验上判断:员工决定要走的时 候,绝大部分是挽留不住。有些主管遇上自己培养出来的得力助手提出辞呈震惊不解,有 时候还会转化为愤怒来展现当主管的威风,这样做并不能挽回什么,只是徒增双方的怨恨。   遇上这种状况,无论以前对这位同仁付出多少心血,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大方方地祝他 一路顺风,也衷心期盼他们在新的工作上能够飞黄腾达。更豁达一点,就把他当成优秀的 部属被长官赏识,提拔到另外的部门当主管,这也表示你是个懂得选才育才的主管。   好员工的离开当然会对部门的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只要主管还留下来就必须要 扛下所有的难题:或是自己努力,或是找人替补,或是再挖墙角,更多的辛苦与努力是无 法避免的。只要做法适当,绩效回升的速度应该不会太慢。   和离开的员工维持良好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得到更多的市场资讯,或 是有各种合作的机会,哪天再一起工作也并非无可能。有人说:有些时候你是谁不重要, 你认识谁比较重要!朋友多总是比敌人多好些。      目前的所谓优秀员工应该不一定是你企业或者行业将来的优秀,会有更优秀的引 进,但是要防止走得太多太快,你的招聘培养适应速度跟不上罢,造成现实的冲击! 当在一家公司如果满足不了三个要求时: 1、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 2、看不到升职的希望 3、赚不到自已所期望的收入(与同行相比) 优秀员工就会选择离开:因为再留下就是浪费时间 当然换言之,以下如果出现也许会留下 一、在公司工作非常开心 二、非常爱这份职业(工作) 三、我只能找一份工作寻求稳定,不求赚多少钱。 。。。。。。。。 个人看法 留住一个优秀的员工我想无外乎我们只有三种思路,那就是:那就是岗位留人;待遇留人; 感情留人。这三种我认为对于一个高级人才或者一个优秀员工是缺一不可的。 所谓岗位留人:首先要让员工喜欢,让自己觉得有价值,并且有一个比较明朗的职业发展 规划,不要让员工感到这就是末路,以后几十年就在这样的岗位发展了。 待遇留人很好理解,但要充分的用好资源和做好沟通工作,据我们了解,无论是待遇高的 企业还是待遇低的企业,很少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待遇太高了,所以除了提供一个有竞争力 的待遇外,更主要的还是要做好沟通。朝三暮四和朝四幕三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感情留人就更重要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很注重自己的工作的圈子,我们一天 24 小时, 出去睡觉的时间外,清醒的时间有一多半都和同事在一起,和公司在一起,因此酝酿一个 好的环境,给员工一个好的感觉非常重要。 以上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3 页 248 浏览
立即下载
2016年度每月离职统计表

2016年度每月离职统计表

2016年度每月离职统计表 月份 前月末在职数(单 当月未在职人数 位:人) 位:人) (单 当月入职数(单位: 人) 离职总人数 当月离职人数(单位:人) 辞职/即辞 即离 辞职占总当月离职百 分比 解雇/辞退 1月 2月 1387 1247 1229 1247 54 144 211 127 182 89 86.26% 70.08% 7 7 3月 1426 1426 326 147 51 34.69% 15 4月 5月 1411 1433 1411 1433 141 131 156 109 102 63 65.38% 57.80% 18 11 6月 1443 1443 113 104 62 59.62% 11 7月 8月 1455 1432 1455 1432 133 125 120 148 71 113 59.17% 76.35% 16 11 9月 1408 1408 98 122 82 67.21% 6 10月 11月 1432 1395 1432 1395 119 54 95 96 61 69 64.21% 71.88% 11 8 12月 1317 1317 31 111 98 88.29% 5 1546 1043 合计 1469 2013年各类离职占总离职的比例 2013年每月平均离职率:8.53% 126 67.46% 2016 年月离职统计表 16.00% 14.00% 12.00% 离 职 率 10.00% 8.15% 年离职率:54.13% 2016 年月离职统计表 16.00% 14.00% 12.00% 离 职 率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1 2 3 4 5 6 7 月份 8 9 职人数(单位:人) 解雇/辞退占总离职百 分比 自离 自离占总离职百分 比 离职率 3.32% 5.51% 22 31 10.43% 24.41% 14.65% 9.24% 10.20% 81 55.10% 9.35% 11.54% 10.09% 36 35 23.08% 32.11% 9.96% 7.07% 10.58% 31 29.81% 6.72% 13.33% 7.43% 33 24 27.50% 16.22% 7.62% 9.37% 4.92% 34 27.87% 7.97% 11.58% 8.33% 23 19 24.21% 19.79% 6.22% 6.44% 4.50% 8 7.21% 7.77% 102.38% 377 8.15% 年离职率:54.13% 24.39% 8 9 10 11 12 2016年度各部门离职率 职员 42 2016年1月初人数 员工 885 合计 927 设备保养部 18 19 品质部 33 董事办/保安/安全办 部门 本年离职 1239 职员 35 37 27 20 99 132 135 36 9 26 35 20 12 物控部/开料 20 14 34 13 20 营业市场部 19 0 19 5 21 工程部 36 51 87 64 33 环保部 2 8 10 8 3 计算机部 7 0 7 0 8 审计部 6 0 6 2 6 行政部/报关组/总务部 17 11 28 19 16 计划部 14 11 25 11 17 财务部 11 0 11 0 12 PE 14 4 18 2 15 采购部 6 0 6 1 8 总经办 1 0 1 0 2 255 1128 1383 1546 264 生产部 小计 2016年12月末 2016 年度各部门离职率 70.00% 60.00% 50.00% 40.00% 離 職 率 30.00% 20.00% 10.00% 0.00% 生 产 部 备 设 部 养 保 质 品 事 董 办 部 安 /保 /安 全 办 控 物 部 /开 料 营 业 市 场 部 程 工 部 保 环 部 计 算 机 部 行 计 审 政 部 部 /报 关 组 /总 务 部 计 職 率 20.00% 10.00% 0.00% 生 产 部 备 设 部 养 保 质 品 事 董 办 部 安 保 / /安 全 办 控 物 部 /开 料 营 业 市 场 部 程 工 部 保 环 部 计 算 机 部 行 部門 计 审 政 部 部 /报 关 组 /总 务 部 计 率 2016年12月末人数 员工 合计 825 860 年离职率 59.03% 12 32 45.76% 94 130 50.94% 25 37 35.09% 14 34 27.66% 0 21 19.23% 53 86 42.67% 9 12 40.00% 0 8 0.00% 0 6 25.00% 10 26 42.22% 9 26 29.73% 0 12 0.00% 3 18 10.00% 0 8 11.11% 0 2 0.00% 1054 1318 53.98% 部门离职率 Colu... 部 行 计 审 政 部 部 /报 关 组 /总 务 部 计 划 部 财 务 部 PE 采 部 购 经 总 办 Colu... 部 行 计 审 政 部 部 /报 关 组 /总 务 部 计 划 部 财 务 部 PE 采 部 购 经 总 办 2016年度离职人员年资统计 年资 离职人数 0月~6月 920 6月~12月 325 1年~2年 185 2年~3年 55 3年~5年 33 5年以上 28 合计 1546 2016 年度离职人员年资统计 离 职 人 数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月 ~6 月 6 月 ~12 月 1 年 ~2 年 年资 2 年 ~3 年 3 年 ~5 年 5年 职人员年资统计 占总离职人数百分比 59.51% 21.02% 11.97% 3.56% 2.13% 1.81% 职人员年资统计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年 年资 2 年 ~3 年 3 年 ~5 年 5 年以上 0.00%

3 页 264 浏览
立即下载
员工离职经济补偿对照表

员工离职经济补偿对照表

员工离职经济补偿对照表 大类 中类 小类 劳动者提出 协商解除 公司提出 经济补偿 计算规则 计算方法 依据 有/无 从约定 参照:月平均工资*司龄 有 从约定 参照:月平均工资*司龄 无 - - 有 N/N+1 有 2N 月平均工资*司龄*2 劳动合同法第87条 有 N 月平均工资*司龄 劳动合同法第46条 无 - - 劳动合同法第37条 有 N 月平均工资*司龄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劳动合同法第36条、37条 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严重违纪 过错性解除 造成重大损失 多重劳动关系,拒不改正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合同无效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企业单方面解除 医疗期满不能恢复工作 无过错性解雇 二次不胜任 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违法解除 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提前30天通知+月平均工资*司龄 劳动合同法第40条、46条 1个月工资+月平均工资*司龄 依破产法重整 经济性裁员 经营严重困难 技术革新转产等 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员工辞职 试用期辞职 提前30天辞职 未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 员工单方面解除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因企业违法行为 未依法缴纳社保 合同无效 企业规章制度违法违纪 劳动者原因 劳动合同终止 享受养老保险 无 无 - 有/无 分段(N) 2008年1月1日后司龄*月工资 有 N 司龄*月工资 关闭、撤销、解散 有 N 司龄*月工资 一个月内员工拒签 无 - - 一个月后员工拒签 有 N 月平均工资*司龄 有 N 月平均工资*司龄 有 无合同期间 补偿 无合同期间司龄*月工资 无 - - 死亡失踪 合同期满 非劳动者原因 破产 事实劳动关系终止 企业单方终止 无理由终止 员工单方终止 员工单方终止 劳动合同法第44条 劳动合同法第82条等

1 页 255 浏览
立即下载
离职面谈操方法:员工离职面谈问题清单

离职面谈操方法:员工离职面谈问题清单

企业员工离职面谈所涉及的问题 姓 名:      部 门:       职 位:      入职日期:      离职日期: 工 作 号:      1、什么因素促使您申请离职?(个人辞职) 如是企业辞退,需对其解释清楚企业辞 退的原因 2、是什么促使您当初选择加入本公司? 3、您最喜欢本公司的方面有哪些?最不喜欢本公司的方面有哪些? 4、您认为公司提供给您现在的职位是否合理?为什么 5、您喜欢您目前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吗?工作开心吗?为什么? 6、您认为您现在所在的职位与您的能力相当吗?如果不是,请给出具体说明。 7、您觉得在公司是否得到公平的对待?哪些方面? 8、您觉得您的上司和您在工作方面的沟通是否顺利?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9、您觉得在本公司的工作对您的能力提升有帮助吗?哪些方面? 10、目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是您所期望的?如果不是,您认为本公司应该怎样来改善工 作环境? 11、对于您所在的岗位,您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12、您认为应该被给予相应的培训吗?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培训?培训时间放在什么时 候? 13、您对本公司招聘该岗位的任职者有什么建议? 14、您觉得您所在部门的氛围是否是您所期望的吗?您所期望的是什么样的?在工作 中您与同事合作得怎么样? 15、您对您的上司反映了您的问题和不满了吗?他是否令您满意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16、您心目中的上司是什么样的? 17、您对公司的薪资福利满意吗?您期望的标准是 18、公司的相关政策、制度与程序能让您充分了解吗?如果不是,为什么? 19、您觉得促使您离职的哪些原因公司是可以改进的? 20、您认为公司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21、您选择工作最看重的是什么? 22、公司可以做些什么,您愿意从新考虑您的离职决定吗? 23、您愿意在今后条件成熟的时候返回公司,继续为公司效力吗?为什么? 24、您可以留下联系方式吗?愿意和我们保持联系吗? 25、您对公司的最后留言或建议是什么? 接见者:      部 门:      职 位:      日 期:

2 页 292 浏览
立即下载
离职分析的理论和实现曾文兴

离职分析的理论和实现曾文兴

离职分析的理论和实现 明基逐鹿企业 e 化服务事业部经理 曾文兴 1. 离职现象 每当春节过后,人力市场又进入了人才流动的高峰期。节前发放的年终奖金对打工者们去年一 年的工作做了最后一笔回报,而节前进行的绩效考评又使打工者们重新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 地位和发展潜力。继往开来,回顾过去一年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以及种种的不愉快,部分人选 择了重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这部分人向老板递交了辞呈。于是,在这个阴雨霏霏的季节, 离职群体构成了人才流动的主流。雇员之间秘密议论着谁已经离职、谁将要离职以及是否需要离 职的话题,主管们不停地抱怨某位员工离职对他今年计划造成的负面影响,公司高层管理者则 不得不面对全公司高亢的离职率。就连媒体也不甘寂寞参与其间,讨论离职和跳槽的文章随处 可见。 离职已经成为一种季节性气候。 实际上,在就业市场化以后,打工者获得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基于人本身具 有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离职是无法避免的,任何企业只能设法降低离职率。从人力资源管理方 面考量,对离职的管理是企业对人才“招养育留”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留才的成 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前三个环节是否有效。因而,离职管理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 同时,离职管理本身具有双面性。人员离职(除职能主管离职)对营业的影响往往是微观上的, 导致低层或中层组织的业务受到负面影响甚至无法进行,而对公司整体的运营影响短期不会显 示出来。而导致人员离职的原因却大多是公司宏观面上的,或者是那些在微观管理上无法主宰 的原因。如,公司薪酬低于市场平均,公司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中层主管不适当的管理方式, 等等。因而,对离职管理的关键是使公司高层管理者能够对企业中高离职率的原因做出准确的 判断和界定,针对离职的原因实现集中管理,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在目前事务的操作中,对离职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多采用离职访谈的方式。但是,离职访谈结果 往往受限于访谈者的访谈技巧和认识水平,离职人员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说出离开公司 的真实原因,因而通过离职访谈得到的对离职原因的分析结果经常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本文 将介绍一种在实际中采用的替代方法,通过对公司离职率进行多种标准化的数量分解,得到对 离职状况的整体评估。考虑到数量分析本身要求的语义严密性,本文将在介绍数量分析方法之 前先对涉及到的离职概念进行讨论。 2. 离职性质 一般而言,雇员和雇主之间结束雇佣关系,员工离开原公司的行为都称为离职。离职在性质上 可以分为雇员自愿离职和非自愿离职。自愿离职包括员工辞职和退休;非自愿离职包括辞退员 工和集体性裁员。在离职各种类中,退休是对符合法定退休条件的雇员的一种福利待遇,在正 常环境下其数量和比例具有可预期性,其发生对于企业更新人员年龄结构具有正面价值。集体 性裁员只发生在企业经营出现严重困难,只能通过裁员降低成本的情况,是一种偶发行为,一 般在离职分析中不予考虑(下同)。企业辞退员工往往是对行为严重违反企业规定或者无法达 到工作岗位要 求的员工 惩罚 ,这部分离职 由于其惩罚性,在离职整体中只 占极少部分。 企业需要真正关注的是对员工辞职的管理。辞职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认为不符合企 业文化或企业内竞争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绩效评定中处于被列入竞争淘汰行列的员工,企业往 往通过较低的加薪、缓慢的升迁等制度或方式暗示员工主动辞职,从而规避给付员工经济赔偿 金。另一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内部人才流失,即那些有利于企业运营和成长,是属于企业 留才养才范围中的那部分员工的离职。在实际作业中,属于竞争淘汰的辞职和属于人才流失的 辞职之间的界限可能是模糊的,需要在分析中特别注意区分。 员工离职中的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运营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企业为了填补员工离职造成的岗 位空缺,不得不重新发布招募广告、筛选候选人、录用安置新员工,安排对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 这些费用都构成离职重置成本。离职重置成本往往还包括员工离职前三心二意工作造成的生产 率损失,离职发生到新员工上岗前岗位空缺的效率损失,为培训新员工以及和新员工和其他员 工工作磨合损失的生产率,员工离职造成的组织知识结构不完整对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员工离 职在职员中造成的人心动荡的效率损失,等等。人才流失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都对企业经营没 有任何益处,人才流失造成的离职重置成本会侵蚀企业营业利润,造成企业营业利润下降。而 其他性质的离职,如竞争淘汰、退休和辞退等,虽然会在短期内构成一部分离职重构成本,但 从长期看来,能够促进企业优化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个性结构,从而推动企业长期的营 业利润增长。因而,对应不同性质的离职,必须区别对待,进而得到合适的管理结论。 就离职的数量分析而言,理解另外一种离职的分类也是有益的。离职在主观上可以分为必然离 职和可避免离职。必然离职一般包括:员工达到法定退休条件申请退休,员工由于非工作原因 患病无法继续参加工作造成离职,员工举家迁移造成的离职,等等。对于必然离职,其离职原 因超乎企业控制,对这部分离职是无法预期,无法控制的。只有可避免的离职才是企业人力资 源管理中离职管理的对象。根据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研究,在离职整体中,大约 20%的属于 必然离职,而必然离职在企业离职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是稳定且较低的;而其他 80%的离职都属 于可避免离职,能够减少甚至消灭这部分离职就是离职管理的任务和价值所在。任何有效的管 理举措都将降低离职所引发的管理成本。 3. 离职度量方法 对离职员工的度量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查看离职人数。由于离职重置成本与离职人数存在直接 的对应关系,二者一般呈正比例关系,通过离职人数估计离职成本是合适的。但单纯考察离职 人数未结合企业员工总体规模,无法对企业离职管理的效果进行跨企业,跨年度比较。在实际 作业中,更多采用离职率来衡量。 离职率在离职管理中常见的算法有三种。度量 2 最为常见。其分歧主要在于计算比率样本(分 母)的选择。 度量 2 选取了期初人数和期末人数的平均值作为样本,默认该平均值是企业期间内人力资源管 理所面对的平均被管理人数,其离职率相应用来衡量期间内离职管理的效果。这种离职率较为 适用于人力保持稳定或者稳定增长的企业在中短期(半年,季度,月)衡量离职率。但是,由 于企业在一个完整年度存在离职的淡季和旺季,运用该离职率公式计算年度离职率存在期初和 期末都位于年度内同一时间点,样本无法准确衡量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数目。例如,如果期初 和期末都位于 1 月份(离职淡季末期),会造成样本的高估,进而离职率被低估;如果期初和 期末都位于 7 月份(离职旺季末期),会造成样本的低估,进而离职率被高估。 度量 3 选取了预算员工人数作为样本,它主要应用于对年度离职率的衡量。因为预算员工人数 是企业年度对人力维持的目标,所以它代表本年度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管理样本,其比率表示 员工离职造成对年度目标的偏离程度。同时,预算员工人数不受月份影响,不存在度量 2 高估 或低估的情况。由于样本的标准化,它往往被用来对集团内各企业离职率的比较。 度量 4 选取了期初人数作为样本,它多用于对短期(月)离职率的分析。在一个月内,新入职 的人员尚处于入职考察期,一般并不会离职,离职人员往往是月初已经在职的员工,后者也是 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样本。对短期计算离职率采用这种方法会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这种离职率 通常用于对月度离职率的趋势进行分析。 这四种方法的离职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衡量离职率以及离职重置成本。离职率的计算方式是 离职分析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它的计算逻辑、考察特点和不足,才能进入更深一步的离职 分析。 在人力资源研究领域中,经常把离职率和入职率比较讨论,其对比关系也有助于理解离职率的 意义。离职率的另外一个名称是补偿入职率。也就是指企业为了正常的运营,必须通过招募补充 离职造成的空缺岗位,这部分补充在短期内是没有任何回馈的,是一种彻底的管理成本支出。 而另外一部分入职率是在离职率之外的,是企业为了营运扩大而新招募的员工,其入职率称为 新置入职率。处于新置入职率中这部分新进人员一般会带给企业更大的市场占有或增加企业营 业额,其招募成本也随之被营业的扩大所对冲,也就是新置入职率一般将对应彻底的营业增长 (除非市场预期失误)。就补偿入职部分而言,企业补偿动作只是亡羊补牢的动作,其动作体 现出被动性和无奈的一面。离职率越大,企业补偿入职率也越大,这部分支出(尤其对人才流 失的补偿)构成对企业人力资源部有限预算的净消耗,其招募工作占用人力资源部对招募投入 的人力。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企业离职率相对还是很高的。这对于企业营运比较稳定的企业而言, 企业的利润主要呈现在成本的降低,离职率的下降能够降低管理成本,表现为对企业盈利的贡 献。另外,许多日资、韩资和台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到大陆以后感到水土不服,除劳工政 策的差异外,最主要是对离职人员的难以控制和预期,通过离职的分析区分离职性质是企业进 行有效离职管理的关键。 就具体的管理而言,有效的管理必须是针对性的管理,对于离职的构成,区别其离职的原因以 及结构是离职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如,绩效考核对离职的影响,离职和企业年龄结构的关系, 等等。针对离职的不同表现和现实中出现的各类情况,本文以下部分将对离职的类型和分析方 式逐一讨论。 4. 离职和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是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实际效果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进行考核和评价的过程。 有效的绩效考评对优化企业人员结构、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增加公司凝聚力、促进团队合作精 神、鼓舞士气等方面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企业而言,常见的绩效考评主要有月考评和年度 (或半年度)考评等几种方式。月考评一般与员工当月工作的表现、出勤状况有关,体现为月薪 中的直接回报;而年度考评由于经常和晋升管理、调薪管理等直接关联,更多体现出企业对人 才的全面政策,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最终评价。有效的绩效考评和结果利用可以促进企业正常 的人事流动,对绩效评价高的员工给予较多的管理关照和较多的薪资福利,鼓励他们为企业做 出进一步贡献,而对于绩效评价低的员工促使他们提高工作效率或纠正工作态度,甚至辞退。 但是,如果绩效考评作业或处理不当,也常常成为员工离职的理由,员工对绩效考评不满是离 职的主要因素。如何区分正常的人才流动和非正常的留职也就成为考察离职和绩效考评关系的 主要内容。 尽管绩效考评由于本身理论的复杂度,在企业作业中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操作方式,但是,企 业一般会把员工根据绩效考评的结果分为上中下几类。比如,员工总数的 20%被划入 A 类,代 表企业认可的优秀员工;员工总数的 70%被划入 B,代表工作表现良好,是员工中的主体;其 余 10%被划入 C,代表表现差或工作态度不端正的那部分。企业会给予 A 类员工较多的奖励 (包括调薪和年终奖金),更多的升职机会,因为这部分员工是企业成长或拓展的主要动力; 对于 B 类员工,企业也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使这部分员工继续为企业付出;对于 C 类员工, 企业一般不会给予什么奖励,促使其跟进其他员工,对于那些无法跟进的员工,通过较少的奖 励迫使他们自动离职,甚至直接清除出去,从而优化企业人力结构。由于 A、B、C 类员工在人力 市场上的竞争力完全不同,一般而言,A 类员工的竞争力较强,而 C 类竞争力较差,必须构建 分明的待遇级差。有效的待遇级差必须综合考虑人力市场的整体就业和薪资福利情况,对 A 类 员工的待遇高于市场,体现留才政策,对 B 类员工的待遇结合企业营业状况基本与市场一致, 而对 C 类员工待遇要适当低于市场情况,这样才能真正呈现出奖励和惩罚。 就现实情况而言,由于考评政策或是考评结果利用不合理,存在许多无效甚至失败的绩效考评, 造成企业人力的不正常流动。这些绩效考评很容易通过离职人数的结构来体现出来。 如图所示,如果企业绩效评估采取 A、B、C 类员工各自占 20%、70%和 10%(左上子图), 我们采用离职比例图(即离职中三种绩效人员各占的比例)去判断不同绩效管理对离职的影响。 就右上图形而言,大部分离职人员被控制在 C 类员工之中,意味着企业对 A 类和 B 类员工采取 的奖励政策有效,而同时保证不符合企业要求的 C 类员工能够及时从企业中离开,构成有效的 优胜劣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和指标,从宏观上控制企业的整体离职率,配合 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 就左下图而言,各类人员离职和 ABC 三类的员工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基本一致,也就是绩效评估 的结果与离职表现出无关联性,企业未有效采取对不同绩效员工区别对待的政策。企业对绩效 评估中处于差的那部分人员采取了容忍态度,企业对 A 类员工有一定留才政策,但是,政策不 彻底。企业中离职人数受其他非绩效因素影响,而绩效管理在控制离职上面无作为。 右下图显示的是一种失败的绩效管理。一般而言原因在于企业未对绩效考评为 A 和 B 的人员给 予足够的嘉奖,而对处于 C 的员工的惩戒也不明显。AB 类人员较高的离职率长期会造成经济学 上面的“逆向选择”,即作为企业发展主力的 A 类员工离开企业,而表现较差的员工却以较高 的比例保留在企业之中。进而直接造成企业整体人员素质下降,间接地还会在企业中形成一种 鼓励平庸的气氛,恶化企业氛围。 就绩效考核而言,有效地不同等级员工的待遇级差是企业控制离职的有效手段。但是,对离职 的分析无法取代对绩效考核的做管理上的评估。如果企业绩效考核本身设计不合理,例如,作 为企业发展骨干的人员无法遴选出来,对离职所作的比例分析也同样不会有正确的结论。只有 建立在合理绩效考评基础上,利用离职分析我们才可以评估待遇级差是否适当。 5. 离职和职类,离职和职等 职类也称职系,是指根据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的不同,但工作性质充分 相似的所有岗位的集合。职类是区别企业中各种岗位的各自不同知识含量的重要指标。人事行政、 财务会计、软件研发和市场销售都是常见的职类。一般而言,人力市场上对人才的供需状况会落 实到具体的职类。比如,上世纪 90 年代末软件研发人才是人力市场的热点,而目前市场销售类 人才是市场的宠儿,等等。人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决定于社会整体的宏观经济状况以及走势,如 果人力市场对某一职类的需求大于供给,将提升这一职类的市场平均薪资,反之,则降低这一 职类的市场平均薪资。作为雇主的企业主体来说,其经营状况不可能做到和宏观经济完全一致, 但是,作为劳动力的个人而言,其流动能力却受到了市场供需状况的相当大的影响。因而,对 人力市场职类供需的关注成为人力资源经理考察招募和离职的重要问题。 较为一般的做法是,人力资源经理定期(半年或者一年)对比企业中职类平均薪资和市场上职 类的平均薪资,依据人力市场的情况以及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决定年度加薪的比例和幅度。 目前,主要的招聘网站和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都提供社会平均薪资这方面的资讯。而企业在 同行业中的地位一般决定其员工薪资和社会平均薪资的级差,如在行业的领导企业中薪资相对 高于平均薪资。但是,与之伴随的另外问题是:招聘网站和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公司提供的这方 面资讯受到其调查样本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准确;而企业对自身在同行业中的地位评估也存在 主观性。对职类进行离职分析可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企业针对不同的职类往往有些相对区别的员工政策(不限于薪资政 策),如不同的员工生涯发展政策、不同的激励制度政策等。这些制度合适和有效与否直接决定 该职类员工的整体生产率和稳定性。而短期内对生产率的评估,尤其是对间接人员生产率的评 估难以进行,通过对职类离职率分析员工稳定性,也可以间接得到员工生产率的结论。 职类的离职分析考查企业中不同职类一定期间(一般大于季)内的离职比例,并与企业设定的 期望离职率和人才储备计划作比较。下图表显示的是某个企业上半年度部分职类离职率的示意 图。在企业中市场销售和软件研发类员工的离职率是比较高的,但二者也显示出不同的信息。该 企业对软件研发人员的期望离职率(反映企业在这个职类淘汰率等信息)与实际离职率基本相 似,证明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是行之有效的,离职率也是在企业预期和控制范围内的;但市场 销售人员的离职率却是远远高于企业的预期离职率,因而,对这部分员工的管理政策需要重新 检讨和改善。而对于生产管理和客户服务两部分离职率较低的人员,其认识方式则恰恰相反。对 客户服务类员工来说,员工离职率未达到企业期望的水平,一般说明企业对这类员工的竞争淘 汰机制未能有效的建立起来,或者中低层管理人员对这部分员工的评价有着特殊的考虑,等等。 在企业中,通常还会把员工根据技能知识多寡、职责难易轻重、以及专业熟练度等分为不同的等 级。在许多企业中,还在职等下面进一步再分成更细的职级。职等与职类有区别也有很多相似之 处。职类是根据岗位的职业别不同进行纵向划分,而职等是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不同进行横向 划分;但两种划分方式在管理上都是为了达到区别管理的目的。企业把员工分为不同的层级, 针对较高的层级采取较为优厚的关怀措施,常见的有如,较多的带薪假期,较高的底薪(或基 本薪资),较多的员工培训预算,等等。一般而言,企业中管理知识和技术经验主要掌握在职 等序列中处于较高位置的员工手中,对这部分员工实施有效的留才计划是企业保持稳定的基础, 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前提。而且,企业中高职等的员工也积累了更多的培训成本。因而,针对职 等的管理目标是采用级差式的薪资福利和员工发展等待遇确保高职等的人员稳定,具体划分的 标准只能根据企业分等的依据和执行方式确定。 上面图表是对一个企业上半年度职等别离职率的示意图表。其离职率有效的控制在低层,即 4 到 6 等左右,是一种良性的管理状况。该企业对高职等员工采取了定向关怀政策,定期对这些 员工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具体要求并针对性采取一些服务和管理措施;而对于低职等的员工, 通常采用宏观政策控制,利用员工代表访谈会等形式建立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引导员 工舆论。这种管理方式也是企业中常见的形式。职等别的离职率分析的作用是给企业中的高层管 理者一个预警的功能,当发现企业中高层的离职率有上升趋势时,及时去检讨和校正具体的管 理中的不足之处。 6. 离职和年资,离职和年龄结构 年资也称为工龄,是指员工在企业中工作时数的长度。随着中国人力市场的完善,人才的流动 更加频繁,企业中员工的更新也随着加快。在一些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企业中的员工平均年 资能够达到 10 到 15 年,但是,对许多人才流动率高的新兴企业中,员工平均年资只有 2 到 3 年。何种年资结构对企业发展有利永远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同的企业根据企业性质和发展 阶段对年资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般而言,企业中年资较长的员工对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风格以及企业使命具有更为强 烈的认同感,对企业也有着更多的归属感,他们是构成企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企业精神延 续的主要力量;但是,年资较长的员工对企业中的各种规则和做法相对习以为常,不容易引入 新的观念和方法,如果一个企业中年资较长的员工占绝对主体,会使这个企业的文化趋于保守 而少于开创。年资较短的员工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从毕业生中新招募的员工, 另一方面是从其他企业中跳槽而来的员工。来源毕业生的员工观念新颖、创造力强、勇于突破、饱 富热情,以及易于接收新事物,他们存在可以为企业增添活力和新观念,他们的培训成本主要 落于社会化方面,如基础工作技能训练、团队合作训练、工作规范养成等。而从其他企业跳槽而 来的员工的社会化步骤已经完成,其工作技能业已训练完毕,他们在其他企业中接收了不同的 企业文化,具有一些对业务处理不同于目前企业的看法,他们可以直接上岗接受任务,也可以 给企业带来一些新的想法,增加企业的多元化。就企业人力成本而言,员工的生产率不会随着 年资的增长一直上升,而会在一定水平达到稳定,或者在一定年资以后随着创造力的降低而生 产率下降,但是,企业对员工薪资福利一般会随着员工的年资增长不断提高;而年资较短员工 的薪资福利一般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保持一定年资结构也与企业生产率和人工成本的管理相关。 对企业管理和发展而言,需要在企业文化延续和增加企业活力找到平衡,即保证企业员工的平 均年资和年资结构符合企业需要。就企业宏观面上的管理而言,通过管理方式控制员工的入口 和出口。入口管理主要是把调整年资结构和人力招募的计划相结合,进行积极的招募工作。而出 口管理中积极手段的利用相对会很有限,如通过员工访谈等方式调查员工满意度,通过绩效管 理方式调整员工淘汰率等方式只能控制整体离职水平,无法对员工的年资结构构成直接的影响, 对员工年资结构的管理需要定期客观的信息来回馈企业年资结构发展的方向,对企业年资的离 职分析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 就离职分析具体考查的对象来说,一般会对几种对象单列进行年资的分析,如实习生、试用期 员工、试用期满不足一年员工、处于企业预期年资的员工等。实习生是国内教育制度特有的一种 制度,毕业生在未具有正式的就业资格之前和企业建立一种实习的关系。企业一般把实习生列 入招募考查的对象,如果实习期间表现无重大问题,企业在招募员工时优先考虑。由于企业对 实习生会付出一定的教育培训成本,而企业和实习生的劳动关系还未正式确定,实习生完全可 以在实习结束选择新的工作,因而对实习生离职的考查也反映出企业选择实习生有效性,以及 在当年毕业生人力市场上企业员工政策和招募政策对毕业生的吸引能力,进而企业在制定招募 政策时参考。试用期是国内对劳动合同建立初期对雇员和雇主双方的一种双向保护制度。在试用 期内,雇员和雇主可以通过在工作中的具体接触进一步了解对方,如果雇员发现雇主的工作条 件和自己预期不符或者与劳动合同承诺不符,可以单方面通知后直接解除劳动合同,而雇主方 面也可以通过实际的工作去衡量新雇员是否能够完成工作任务,如果的确无法完成,雇主也可 以通知员工后解除劳动合同。因而,在试用期内,劳动合同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之中,试用期 间的离职率可以间接判断企业新人安置计划有效与否,其员工政策在当前人力市场是否有竞争 力,以及企业招募工作的有效程度,等等。试用期满但是工作未满一年的员工也有着相当特殊 性,试用期完成意味着企业和员工的双向考查结束,企业和员工建立起有效的劳动合同,但在 工作最初一年,新进员工仍然处于与企业各种管理制度和习惯,以及和相关同事磨合的过程中, 这个阶段新进员工对工作处在逐渐担当的过程中。如果员工在这个阶段离职,往往与员工无法 实际担当工作,或无法最终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习惯有关。企业预期年资员工是企业认可的中 坚力量,也是企业期望保有的员工,他们离职主要原因有几种:企业对年资较长员工(往往富 有经验)缺乏有效的薪资福利政策,企业缺乏员工长期职业生涯规划,等。这部分人员的离职 率提高需要企业对相应政策进行检讨。 举例来说,上图是一个企业离职率的示意图,其预期员工平均年资是 5 年。可以发现,其对预 期平均年资左右的人员的控制比较有效,基本在 5%以下,而对于实习生、试用期员工和试用期 满但未满一年员工的离职率偏高。类似的离职分布考虑的相关情况有几个:招募质量和效率太 低、新入职员工培养和安置机制不健全造成新人不满、内部淘汰倾向于新入职员工、企业内部年 资长的员工处在特权地位、以及企业向老龄化发展。就具体情况而言,可能需要细致的调查和分 析,但是,其不正常的分布应该使管理者有所警觉,比如,对五年以上人员的极低淘汰率是否 正常。 企业的年龄结构往往作为企业年资结构的补充或者相互参照来说明问题。年轻员工一般相对年 长员工具有更多的创新和开拓能力,流动率也较高;年老员工一般具有更多经验,会考虑更多 生活上面问题,流动率较低。为了保证企业始终具有年轻和活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宏观上 也应对此有所把握。当企业低年龄员工离职率提高时,要反思相关政策是否有效,以及亡羊补 牢式的加大招募力度;当企业中坚年龄员工离职有所提高,需要着重考察不同职等、年资人员 各种待遇政策级差是否足够;另外,当企业中高龄员工离职率始终保持极低水平,也要反思企 业管理制度是否压抑了年轻员工的积极性或者年轻员工缺乏发展空间,等等。就企业大致情况 来说,都是年轻人组成容易浮躁,都是年长者组成容易失去进取,有效的人员结构是在年龄结 构找到平衡点,这也是离职率管理这方面的目标。 7. 离职与部门 尽管企业宏观面上的员工政策最终决定一个企业中长期的离职率水平,但是,就短期而言,谁 也不会否定员工直线主管不适当的管理方式是员工离职重要原因。就员工而言,低于市场水平 或个人期望值的薪资福利待遇会造成员工心理的落差,但一般不会直接引发离职行为;相反, 对工作环境的不满意却会直接影响员工情绪,影响员工对企业以及在企业中的发展的信心,进 而造成离职行为发生。这里所指的工作环境主要是员工每天所面对的工作氛围和管理风格,即 微观上的工作环境。 微观上的工作环境受到直线主管行为方式的直接影响。如,部门内部模糊而不完善的交流机制, 使员工不知道自己需要完成什么和达到什么标准;员工缺乏授权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使员工感 到在工作中不受重视;部门内部未建立起合理的工作流程和资源分配计划,员工在规则和时程 约束下不可能完成任务,员工感到能动性受到压抑;在工作技能和效率不同的员工之间待遇和 机会分配不均等,使高级的员工感到不受重视或者受到歧视;等等。根据网上媒体的一次离职 调查,对直线主管的不满是员工离职行为发生的最直接原因,约 70%。也就是说,如果主管的 管理风格及时改善,近七成员工的离职可以避免。 就离职分析而言,根据部门去考查离职率会间接反映各部门微观管理环境的优劣。如 A 部门离 职率持续高于 B 部门,就有必要进一步分析是否存在部门主管管理方式的原因。在部门离职率 分析中,还需要结合职类的离职率,因为按照职责去划分部门是常见的组织划分方式,部门离 职率的不正常变动有可能是职类管理上面的原因引起。如果无职类方面的影响或去处掉职类的 影响,在全公司一致的宏观管理环境的基础上,不同部门离职率的差异将反映微观工作环境的 差异。在许多公司,部门主管要为部门的工作环境负责,进而,部门的离职率也成为考核主管 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上图显示的是部门离职率的示意图表,其中包括了部门内职类的相应离职率。图中显示,A 部门 与 D 部门的离职率与对应职类离职率基本一致,但其关系也存在细微的差别:A 部门是企业中 唯一一个存在所属职类的部门,因而其部门离职率与其对应职类离职率相同也是可想而知,该 离职水平中部门管理因素和职类管理因素无法直接区分;而 A 部门的部门离职率比对应职类离 职率略低,证明其部门离职管理比较同职类其他部门更为成功。C 部门和 F 部门是另一种情况: C 部门的离职率显著高于职类离职率,说明部门内部管理存在某种不足,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 后修正;而 F 部门的离职率显著低于职类离职率,说明部门内部管理有效率,降低了员工离职 率。由于 A、C、D、F 四个部门的离职率都低于 6%,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所以还可以结合必然离 职理论和淘汰率理论进一步分析。如果离职人员中,必然离职占主要部分,那么,这种离职和 部门管理的效果基本无相关性;如果部门离职率低于企业预期淘汰率,也是一种不良的倾向, 会造成企业中不适应的人员逐步积累,造成类似在绩效部门提到的逆向选择状况。B 部门和 E 部 门的离职状况比较严重,一方面显著高于职类离职率,另一方面也处于很高的水平。前者意味 着部门管理微观环境存在较大问题,后者则意味着企业正在为之支付很高的离职重置成本。 8. 其他离职分析的视角 前面提到的是离职分析中主要采用的视角,也是发现公司管理中问题的主要线索。现实管理中 还有一些考查视角也可以参考使用。本节介绍其中的一些思路。 在一些企业中,会把员工分为不同的身份类别进行考查,如正式员工、外籍员工、临时工、约聘 制员工(不负担社会保险根据合同支付固定薪酬的人员)等。由于这些员工性质完全不同,也 处于不同的人力市场之中,因而企业会对这些人分别管理,进而企业会把这些人的离职率纳入 一些企业的考查视野中,据此调整管理方式。 在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存在过分重视员工年资而轻视学历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也常常根据员工的学历别分析离职率,考查企业管理和文化是否能够留住高学历的人才为企业 所用。 在大部分制造性企业中,存在直接人员和非直接人员分别管理的状况。二者的薪资结构和福利 待遇存在较大的差别,因而,相应可以对直接人员和间接人员进行离职率分析。 在一些特殊性质企业中,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状况,它们需要定期对男女的离职比例进行分析, 保证企业男女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从而“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9. 离职趋势分析 就离职分析而言,离职率的发展趋势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从某一角度短期分析得到的结论可 能受到短期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失真,经常需要对多期连续考查确认离职率的期望值,最 终解析管理上的原因;另一方面,管理方面诊断得到的结论应用到管理改善上,其改善效果也 需要下降离职率的反馈来验证。离职趋势分析中,重要的是做到对离职率计算方式的选择,在 第三节离职度量方法中对此已经有了较多的讨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目前的发展阶 段以及考查对象的特征选择适合的离职度量方法。对于离职的趋势发展,分析者可以结合移动 平均法、线性回归法、多项式回归法、指数回归法等多种统计方式,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得到 离职率最真实的发展趋势。 下图是一个企业年度的离职率,其离职率计算依照度量四算法,右侧图形中的离职趋势采用六 次多项式回归得到。可以看出,其离职的主要时期是 3-6 月份,其离职水平处于高峰状况。由于 该离职趋势是对于整个公司而言的,其离职时间分布需要企业管理者重点考查该期间公司政策 的合理性,改善所有可改善之处,如果确实无法直接变革制度和管理方式,则人力资源部门需 要在时期之前制定人力招募计划,以预防集中离职造成的人员短缺,造成企业生产率的下降。 综上所述,离职分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务可操作性、以及客观性,针对企业的管理,它虽然 无法在事前提供指导意见,但对于企业管理的成效,却能够提供充分的回馈信息。而且,由于 这些信息全部关注于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持续的离职分析并伴之改善管理也是企业 保持团队稳定、营业可持续增长的有用手段。 全文完

13 页 291 浏览
立即下载
离职情况分析以及解决方案

离职情况分析以及解决方案

离职情况分析以及解决方案 ****流失从 4 月至今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门从员工流失与在公司服务年限、 年龄、离职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员工流失率分析 ***年*月至*****年*月*日期间离职情况:离职总人数为 66 人。其中员工主动 离职的有 63 人。因员工本人工作态度或工作能力未能达到认可劝退的有 3 名, 主动流失与被动流失的比例约为比 21:1。 表一:离职率 部门 离职人数 现有人数 离职率 **组 25 17 59.5% **组 41 69 37.3% 平均流失率 66 86 76.7% 表二:入职期限分布表 服务 期限 入职 5 天 内 入职三个月内 入职三个月 以上 入职六个月以 上 入职一年以 上 合计 人数 5 18 3 34 6 66 结构 比例 7.58% 27.27% 4.55% 51.52% 9.09% 10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职 入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内 5天 三 职 入 个 月 内 三 职 入 个 月 上 以 六 职 入 人数 个 月 上 以 一 职 入 年 以 上 计 合 结构比例 从上图可看出,半年以上离职人数占 50%以上,试用期内离职占 35%。离职原因也做以下分 析:表三 离职原因 12% 薪资 身体原因 36% 35% 个人原因 能力问题(自离) 17% 针对离职原因建议如下: 1、 感情管理:留住老员工,多与新员工沟通,不仅在工作上给予其帮 助,也要在生活方面多些关心,加强其对公司的归属感。对于新员工 的提出的建议,合理的部分尽量给予改善,不合理的要对其讲清楚原 因。不要让员工感觉到公司对他们提出的意见不重视,如同石沉大 海。 2、 晋升方面:个人原因及薪资都有一部分原因是个人发展,拟定相关方 案,帮助提高员工技术,丰富工作经验。制定职级晋升标准及透明客 观的选拔流程,不同发展方向的晋升路线,帮助员工找到职业发展规 划和企业发展的结合点,从而使企业变成能吸引人,能留住人,有发 展前途的企业。 3、 定期团建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友谊,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4、 管理层的稳定性。优秀的管理人员的流失会造成员工流失几率的翻 倍,会造成核心员工的离职。 5、 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或评估机制。绩效调整建议新标准旧打分, 顺利过渡到员工对新绩效的适应及认可,减少员工因待遇不公而流 失。另外,应向管理层灌输绩效面谈的重要性,促使员工完全接受。 绩效差的员工能够对自己到底什么地方不足、需要如何改进有一个明 确的认识,从而工作更加有目标性。 6、 增加员工福利:比如工龄工资,月奖励等形式降低员工因待遇问题 的困扰,减少员工的心理不平衡。

3 页 309 浏览
立即下载
离职工作交接书(财务岗专用)

离职工作交接书(财务岗专用)

有限公司工作交接书 由于 离职;公司已决定将其工作移交 负责;请 二人按下列规定进行 交接。工作交接完毕后双方签字确认,交接后产生的一切责任后果由承接人负责,请认真交接! 一、移交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部向接管人员移交清楚;接管人员应认真按照移交清册逐项点收详细进行帐 目清点、文件数据查收。 二、 移交人整理好应该移交的各项资料,对未了事项和遗留问题要写出书面说明材料。 三、移交人编制移交清册,列明应该移交的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公章、现金、有价证券、支票薄、发票、 文件、其他会计资料和物品等内容。 四、移交人须将曾管辖范围内的客户情况及服务状况向接管人做详细介绍。 五、 移交人所交接的物品向接替人员介绍详细情况;接管人需做详细记录。 六、 接管人在接管过程中如发现所接收资料与应交资料不符,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七、 对交接中出现与事实不符的问题移交人员在规定期限内负应责查清处理!否则承担相应责任和 连带损失。 八、 移交人对所移交的所有物品、票据及向接管人陈诉的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九、 移交人员所移交的所有资料是在其经办工作期间内发生的,应对这些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 负责,即使接替人员在交接时因疏忽没有发现所接会计资料在合法性、真实性方面的问题,如事后发 现,也应由原移交人员负责,原移交人员不应以资料已经交接而推卸责任;如果所发现的会计资料 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问题不在原移交人员的经办期间发生,而是在其后,原移交人员不承担责任, 接管人员承担责任。 十、 移交完毕后移交人和接管人在工作交接书签字确认;如在移交过程中不管移交方还是接管方弄 虚作假、给公司造成所有经济损失由其本人承担,公司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1) 未了事项和遗留问题说明(业务部):(可附件说明) 移交人签字: 接管人签字: (2) 非易耗办公用品及胸卡、钥匙、考勤卡等物品交接、客户联系本及含有客户资料的物品。 移交人签字: (3) 财务交接(财务部): 接管人签字: 移交人签字: 接管人签字: (3) 公司认为其它需要交接的手续(人事部) 工作截止日期: 考勤记录: 移交人签字: 人力资源部经理签字:

2 页 228 浏览
立即下载
【离职返聘】员工返聘协议

【离职返聘】员工返聘协议

返聘协议 甲方: 地 址: 法定代表人: 乙方: 身份证号码: 户口所在地: 详细通信住址: 联系电话: 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就乙方在甲方从事工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本协议起止时间为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二、乙方在为甲方提供工作期间,甲方安排乙方从事 工作。 三、乙方的劳动报酬为 ,发放方式由甲方于次月发放工资日 支付。乙方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甲方依法代为扣缴。 四、本协议履行期间,甲方需为乙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投保手续。若乙方发 生意外(包括任何原因),乙方同意通过在甲方享受人身意外保障待遇得到补 偿,并保证除此之外不再向甲方主张任何其他权利。期间乙方患病,医疗费用由 乙方自行负担。 五、乙方须服从甲方的管理,认真执行甲方各项规章制度。甲方可根据乙方 的工作能力及表现、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调整乙方工作岗位,乙方应服从甲方的 安排,劳动报酬由双方重新协商确定。由于乙方过失或故意所为,给甲方造成损 失,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赔偿,并可以从乙方劳动报酬中扣除。 六、本协议履行期间,甲、乙双方均有权提出解除本协议,但需提前一个月 告之对方,甲方无需向乙方支付任何经济补偿。但因乙方过失或故意给甲方造成 损失或乙方未履行工作交接的,非经甲方同意不得依此条解除本协议。在乙方完 成工作交接后,甲方为其结清劳动报酬。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公 章) 乙方(签字或盖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1 页 289 浏览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