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类
考证与进阶课程
企业服务
工伤保优选
企业培训
学习中心
登录/注册
关注绑定微信领3重限时好礼
100套必备
工作模版
每日免费
资料下载
免费职业
规划咨询
限时绑定福利
00:02:29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注册登录
使用手机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仅差一步,马上完成
欢迎来到HRtop,根据政策法规落实实名制注册政策,需要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对用户稳私信息给予严格保密。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公司名称(选填)
任职职位(选填)
请选择任职职位
完成
手机验证码登录
未注册手机验证后将自动创建新账号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账号密码登录
账号
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密码
忘记密码
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按相关排序
按相关性
按阅读量
按最新
全部格式
全部格式
DOC
XLS
PPT
PDF
RAR
ZIP
全部页数
全部页数
1-5页
6-10页
11-20页
21页及以上
欢迎新员人入职演讲稿-模板
【新员工入职欢迎词】 各位新员工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非常真诚地欢迎各位新员工加入 XXX 集团这个正在成长中的大团队。 非常荣幸,今天的培训由我来主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与配合!谢谢大家! 首先我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负责招聘,培训, 会议协调操办,和日常的行政工作。我这个人人如其名,性格比较潇洒,心直口 快,办事情比较利落。这样说感觉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啊,大家相处时间长了 就会慢慢了解我,希望大家会喜欢我。 从今天起, 你们已成为 XXX 集团的重要成员,你们是注入公司的新鲜血液, 也是公司的未来。既然你们选择了本公司,那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到不断 的创新,推动公司的发展,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未来。 希望你们能与这个大家庭的每位成员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在这里,公 司各项培训也不断推进,无论是什么岗位,都享有平等的晋升机会。XXX 集团为优 秀的员工提供良好的平台及发展空间, 自豪交织着这份重任,激情萦绕着这份事 业,我们共同投身在本次新员工培训的学习中,让我们用空杯的心态、虚心的向 每一位讲师学习,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集团要求每一个人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高标准、高质量、创造性地 完成自身的岗位职责。要在做精、做专、做优上多下功夫,积极主动,多想办法 丢掉速成的幻想,脚踏实地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部份入手,耐下心来,持之以 恒,积沙成塔,方成大器。 本公司永远追求客户满意,您在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公司的形象, 而不只是您自己!要以“积极、热情、主动、快捷、准确、安全”的行为准则去完成 工作。 我们热切希望您有诚实的品质、热情的态度、坚韧的意志、礼貌的言行、快捷 的效率、创新的意念以及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公司的大舞台上扮演好您的角色! 我们相信,公司因为您的加入而会更精彩、更美好!“xxx”将成为一个知名 品牌,在社会上享有盛誉,与此同时,您也将会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新员工入职欢迎词范文二】 某某同志:你好! 我代表公司所有的领导及员工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 一个优秀的企业 少不了一群优秀的员工,一群优秀的员工少不了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希望我们 大家在以后能够全心全意的融入工作中,上班时我们是领导及员工,下班时我 们是兄弟姐妹,我们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为我们、为公司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我们要共同努力,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公司、相信我们大家一起的家。用我们 的努力回报所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切。 从今天起,你们已经是公司合格员工的一员,我希望大家能热爱自己的工 作,热爱自己的同事,热爱自己的家,你们的到来给公司带来新鲜的血液,公 司给大家提供一个个人发展的平台,不会让任何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埋没自己的 才华,只要你们肯努力、肯吃苦,公司一定赏罚分明,不会埋没任何人才。 所谓一个筷子容易折断,我们就像筷子一样要学会有团队精神,作为一个 团体,我们大家总不希望拖自己的后腿是吧,所以我们要努力上进,以团队为 己任,做一名优秀的工作者。既然要做一名优秀的工作者我们首先要从点点滴滴 做起,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学习新的知识,多向身边的人学习,以 他们的长处弥补我们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自然会成为优秀的员工。 公司的大门永远为有志之士敞开着,如果你有思想、有抱负我们希望更多的 人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创造一个完美的家园,希望企业因你们的存在而自豪, 企业因你们的存在而骄傲,企业的明天因你们的存在变的更加精彩。谢谢大家! 【新员工入职欢迎词范文三】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各位新战友: 大家好!我是**公司副经理兼**,首先,我代表分公司全体员工,对各位新 战友选择广州分公司、来到广州分公司表示热烈的欢迎! 作为一名在公司工作十多年的老员工,借此机会,我想就责任、学习、成长 三方面谈一些看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首先关于责任。任何人做事都必须要担负责任。再过几天,在座各位将会奔 赴不同的项目,从事不同的岗位。但我希望无论大家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 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现阶段,公司现在处于快速上升时期,它的发展、壮大, 需要有一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我希望你们就是这批有责任 感、使命感的人!同时,有责任的人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能得到更多发展 的机会,也更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 其次是关于学习。随着公司升级为**二级单位,公司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掌握与公司的跨越式发展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在公司走向成功的必要 条件之一。各位新员工入职之后,公司将会为大家打造良好的学习平台,为大家 提供一系列的培训,让大家快速成长。但仅靠公司为大家提供的知识,是不够的 我希望在座各位能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念,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 在工作中能向施 工现场学习、向前辈和老员工学习、向工作本身学习,从而快速完成自身角 色转变和掌握基础工作技能;在工作之余能坚持自主学习、不懈学习,广泛学习 各种知识,特别是前沿的管理和技术知识,使自己能够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 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储备。 最后,关于成长。“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 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 1 万小时的锤炼 (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 年),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可见,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 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现阶段,你们已经站在职场的同 一起跑线上,在这场历时几十年的比赛中,可能有人会一路顺风、有人挫折不断 但无论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都需要有坚忍不拔、持之 以恒的毅力。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一定会有鲜花与美酒,但一定伴有寂寞与荆棘 关键是在于谁能坚持到峰回路转的那一刻——蜗牛同样能问鼎金字塔之巅! 广州分公司的新战士们,你们满怀憧憬,来到这里,就是期望能在这片土 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广州分公司敞开胸怀,张开双臂,欢迎 你们的到来,并热切期待你们带来的新思维、新气象,我们殷切希望你们扬起理 想的风帆,投身**行业,经风沐雨,茁壮成长。相信你们能很快适应环境, 融入团队,在现实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中建钢构广州分公 司品牌增光添彩! 最后祝愿大家能在广州分公司开心工作、用心成长、舒心生活! 【新员工入职欢迎词范文四】 首先我代表**公司的全体同仁对新同事的加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第二.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有忠诚才会有信任。**公司会为大家提供一个公 平、公开的竞争环境,致力于为大家搭建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只要你有能力 只要你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只要你为**公司付出了长期的忠诚,那么, **公司就一定会记住你,她一定会给你所希望的薪水及荣誉! 第三.我们向普天之下有志之士打开一扇永不关闭的成功之门,我们希望更 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公司,共建**公司,向着“立团队志气,创销售楷模”这 一宏伟目标迈进! 第四.我希望每一位新同事能尽快地融入**公司,成为**公司密不可分的一 分子,同时也希望您在**公司的工作能够胜任、愉快及满意。 最后,我也热切地期望: 您因**公司而自豪,**公司因您更精彩! 谢谢大家! 【新员工入职欢迎词范文五】 各位领导,新同事们,朋友们,你们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热烈欢迎各位新同事加盟我们平原工务器材这 个大家庭,你们将和我们一道携手并肩,同心同德共创我们平原工务器材美好 的明天。在此,我代表公司领导及全体员工对你们的加盟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你 们的父母及家人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我们公司的支持和信 任! 同志们,你们当中有些是刚刚从学校毕业或将要毕业的学生,初入社会, 经过慎重的选择,把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和青春梦想交给了我们企业;有的是在外 地打拼多年,为了有一个更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了更好的照顾家庭和回 报家乡,选择我们企业作为自己人生的新航标,开启自己人生的新航程;有的是 经过亲朋好友的推荐和介绍,并经过自己的认真对比,最终选择了献身我们这 个企业大熔炉的有志之士。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平原企业的信任! 同志们,我们这个企业创建于 1989 年,到现在已经有 22 年的历程,所以 说,我们公司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历史背景,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有着特 有的企业优良传统,有着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共性,同时也在建立着适合自 己企业发展的特色文化及特色模式。 22 年的历史,记载着 22 年的回忆;22 年的发展,承载着平原人 22 年的梦 想;22 年的拼搏,铸就了平原企业 22 年的辉煌。22 年的发展,也有着太多的故 事,也经历过太多的考验,我们有过 20 世 纪 90 年代的钢铁黄金时代,同时也经历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亚洲金融危 机,更经历了 21 世纪初的世界金融风暴,后奥运的市场经济动荡及国家各种宏 观政策调控,同时又面临着去年全球经济放缓、货币从紧、原材料价格上涨、人 力资源成本增加、利润急剧下降等各种严峻考验。宝剑峰从磨砺出,我们经历住 了各种严酷的考验,同时,我还可以很自豪的告诉大家,我们去年仍以较前年 翻番的佳绩步入到我们现在的 2011 年。我们企业的历史是值得骄傲的,而我们 企业的明天更应该是:由于你们的加入会更加辉煌! 同志们,在你们入职到平原企业的第一时间起,你们在对平原企业就有个 第一印象的同时,可你们想过没有,同时,你们也在给企业留下了第一印象, 从你们入职的第一天起,企业已经把一份洁白无瑕的答卷交到了你们手里了, 答卷的内容将是各种各样的:是热情、积极、主动、勤奋、好学、敬业、忠诚,还是 冷淡、消极、懒惰、抱怨、自满、自傲,答案的内容将是由你们自己填写的。 “器大者声必闳,志大者意必远”机遇总是偏向于踏踏实实的工作者。专家 高层管理,一律从工人做起,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做起,从你所从事的新工 作、新岗位做起,进入公司一周以后,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在公司外其他单 位取得的地位均已消失,一切凭实际才干才能定位,凭业绩才能看能力,凭效 益才能看成绩。这在公司已经深入人心,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您就需要从基层 做起,在基层工作中打好基础、展示才干。公司永远不会提拔一个没有基层经验 的人来做高级领导工作。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每一个环节、每一级台 阶对您的人生都有着巨大的意义。切莫蹉跎岁月稠。我相信,你们所从事的 每一份工作,对你们的将来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居位凭能力,取酬凭业绩”这是平原企业建立以来就确定的,将来也一 定要坚持和践行的基本信念和准则,所以我想说,希望你们能从实际做起,从 零开始,丢掉速成的幻想,学习日本人的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德国人的一丝 不苟的敬业精神。您想提高效益、待遇,只有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 位上,逐渐积累您的工作经验,有系统、有分析、有创新,有建树的提出您的建 议和观点。努力钻进去,要深入具体地分析实际情况,发现了个别环节的问题, 应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去做,切忌哗众取宠,夸夸 其谈。才能充实你的工作内容,提升你的工作能力,加快你的工作节奏,提高你 的工作效率,创造出色的工作业绩。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有忠诚才会有信任。平 原企业会为大家提供一个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致力于为大家搭建一个没有天 花板的舞台,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能为平原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要你为 平原企业付出了长期的忠诚,那么,平原企业就一定会记住你,一定会给你所 希望的薪资及荣誉! 我们公司将始终坚持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为指导思想,将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企业发展和员工待遇有效地结合起来,努力 改变四种环境(公司环境、工作(岗位)环境、人际环境与外部市场环境),在提高经 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薪资和各项福利待遇,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发展 战略。 我们平原企业将向普天之下有志之士打开一扇永不关闭的成功之门,我们 希望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平原企业,共建平原企业。同志们,不管你们是职场新 人,还是二次择业,从你们选择我们平原工务器材那一刻起,你们就对我们公 司充满了希望,我们公司也对你们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待。你们是我们企业的 新鲜血液,是我们企业的新生力量,是我们企业的后起之秀,是我们企业的未 来之星,是我们企业未来的希望。我们企业的明天将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将担 负起我们企业未来的盛衰重任及 22 年平原人的寄托! 我希望每一位新同事能尽快地融入平原企业公司,成为平原企业公司密不 可分的一分子,同时也希望您在平原企业公司的工作能够胜任、愉快及满意。愿 你们能像初升的太阳,朝气勃勃,血气方刚,以满腔的热忱撑起平原工务器材 快速、和谐、持续发展的美好明天! 最后,我也热切地期望: 您因公司而自豪,公司因您更精彩! 谢谢大家!
10 页
333 浏览
立即下载
HRBP转型可从建立HRMS入手
HRBP 转型可从建立 HRMS 入手 《培训》杂志:在您看来,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向 HRBP 的转型? 顾小蓉( 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新兴市场经济体学习和知识管理总监,原全球 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首先,要想让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不是单单作 为一个后台支持平台而存在,那么它一定是要以业务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的。一家公司的 人力资源工作做得好,有可能是总经理或者总裁本身很重视人力资源,那么他一定会希望 人力资源部能够支持企业的战略需求;也有可能是这家公司的 HR 管理者本身既懂业务, 又懂人力资源,他能够很好地影响和说服高层,让他们知道 HR 的重要性,如果是这样的 话,这位 HR 管理者的说服和沟通工作扮演的就是业务合作伙伴的角色。 HR 部门要让自己重要,就必须站在业务合作伙伴的角色上;你到了业务合作伙伴 的角色上,才能够让自己变得更重要。这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要让企业高层认可人力资源部的重要性并愿意投人,一定要想清楚怎么去给 自己做定位,定位定准了才能把事情做成。这种定位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在后台帮企业做做 行政管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清楚业务部门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给出可选择的和 专业的解决方案。 企业的发展成长,落脚点都要放在每一名人才身上。这就要求 HR 既做一个专业人 员,同时也要跟各部门需求相匹配。在快速成长型企业中,更重要的是, HR 还要有前瞻 性,看到业务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趋势,HR 要提早去问老板,我们是不是要提早储备人 才了,是不是要做战略招聘了等等。 最后,HR 的工作特点对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专业性就包括了对企业战 略业务的理解;不然的话, HR 出台的任何措施都不会得到业务部门的支持。 以上三点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进行转型的原因,同时也是这一转型所需要必备 的条件。 《培训》杂志:能否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企业如何进行 HRBP 转型? 顾小蓉:以我们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电信服务公司提供的 HRBP 转型服务为例。这家 公司在 1998 年提出以下战略性业务目标: 一、与我们的竞争对手相比,提供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通信解决方案; 二、为我们的股东实现丰厚的投资回报; 三、为组织培养响应性和世界一流的执行能力。 为了更好地支持业务目标,HR 部门必须大幅度降低运行和维护核心 HR 流程及相 关信息的总成本;在整个组织中为通用流程和系统制定最有效率的标准;提供适当的工具 来跟踪员工能力并且推动公司培养员工能力。进行 HRBP 的转型显得势在必行。 基于这样的要求,该公司决定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HRMS)着手,以期 利用全新的方式提交人力资源流程和服务。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效益优化,该公司基 于业务需求重新定义 HR 的架构和 HR 所扮演的角色。在 HR 流程方面,从“以人为主” 的 HR 部门划分转变为强调“基于事件”的流程,使用最佳业务实践为业务管理提供领先 的 HR 服务;在 HR 架构方面,采用全新交付模式,以便利用技术的助力,获得规模经济 的优势,并且最大限度地共享知识和技能。在人员配备方面,实现了以下目标: 一、HRBP 部署在业务部门并支持业务部门经理; 二、共享服务中心的 HR 专家是某个 HR 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凭借领先的 HR 知 识和技能为 HR 业务伙伴和一线经理提供支持; 三、共享服务中心的 HR 专员负责解决需要做出解释、或需要专业知识做出判断的问 题; 四、客户服务代表提供一般的信息数据,并帮助员工处理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见图 表 1)。 通过该公司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从建立 HRMS 人手,推进 HRBP 的转型是很 多企业的通行做法。因为 HRMS 可以帮助 HRBP 从繁重的基础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从 而为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训》杂志:除了大型跨国公司外,对于中国国内不同类型的企业,您在 HRBP 转型 上有哪些建议? 顾小蓉:HRBP 可以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如果你所在的 组织机构足够大,而且也有业务需求,那么 HRBP 就可以是人力资源部派到某个业务部门 去的 HR 伙伴,我们称之为 Business Unit HR Partner。 他的职责就是做好业务部门跟人力资源部之间的桥梁。他可以把人力资源部的政策 落实到业务部门里,做好业务部门人才的培养、招聘,还要把业务部门的一些需求反馈到 后台的人力资源职能部门,让人力资源部的项目运作得更好。同时,这位 HR 伙伴还需要 做的是,跟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一起推动部门的文化建设。因为对大的企业来说,各个部 门的文化可能不太一样。比如对 IBM 来说,虽然员工的价直观和能力模型是统一的,但到 了各个不同的事业部,具体的行事方式和文化可能还有细微的区别。这是 HRBP 在大型企 业中的做法。 对于中型企业来说,它可能还没有 IBM 这么大,但正在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那么 它要不要 HRBP?答案是当然需要。问题是,这样的企业还没有做好 HRBP 转型的准备, 没有充足的合适人选去担任 HRBP ,而人力资源部作为后台职能部门的功能也不是很健全。 这样的企业即使设置了 HRBP 的职位,但如果后台支持的职能系统不够强, HRBP 也是 没法工作的。这就好比把一群士兵放到前线,但后方没有弹药和粮食的支持,这是很难为 继的。 面对这样的状况,一方面你要提高后台职能部门员工的能力,另一方面,你要把人 力资源部能力最强的员工放到一个领导本身很精通或重视人才管理、支持 HR 工作的业务 部门去,作为试点。 总结起来说,中型企业的 HRBP 转型在初始阶段没有必要全面铺开,采取先行试 点的做法就可以了,等把服务模型慢慢建立起来,专业化程度得到提升之后再做进一步考 虑。 对于规模还很小的企业来说, HRBP 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整个人力资源部都 要做 HRBP 。从思想观念上,要树立人力资源部是一个服务部门的宗旨,它的工作重心就 是怎样为组织提供更好的服务。人力资源部的每个员工都要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努力去 给到业务部门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企业中,最大的 HRBP 就是这家企业的人力资源 总监。 《培训》杂志:在您从事 HRBP 转型的职业经历当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顾小蓉:在我的 HRBP 职业经历中,经历了很多次人才挽留的重要时刻。我从中体 会到,感情和团队精神的力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我认为,企业要实现目标和持续发展, 不能仅仅针对人才挽留,而是要从根本上建立一支投人的领导和员工队伍。 在一次关键的时候,我跟我的业务部总经理沟通为什么要加强员工投人的建设。我 说,员工投人的驱动力有三:前线领导的行为、奖励和薪酬支付、沟通和员工参与。我们要 提高员工对公司、对工作、对上级经理的感情参与度,引导员工自发投人的行为,提高公司 对活动的参与和出勤率,降低流失率。以上这些最终将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指标。我给他算了 两笔账: 首先,根据 IBM 的业务和领导力模型,文化和氛围对业务价值的实现有 28%的影 响,如果我们能提高 20 %员工的投人度和生产力,我们可能创造多少价值; 其次,我们投资于员工的效率提高,能力发展和培训教育,将会进一步改善企业的 文化和氛围,并保留人才。根据流失一位人才的成本损失是全年薪水的 150 % ,如果我们 能够减少顶尖人才的流失率,可能节约的成本有多少。 以上两项举措创造的价值和成本的节约将是我们投资的回报。我们惊讶地发现,这 些举措的投资回报率非常惊人。 我们又将过去四年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包括薪酬福利、年终奖金和季度奖励、员工挽 留方案、教育培训、大型培训和员工沟通活动等,与财务产出趋势进行了比较,同样证实了 投人的必要性。 虽然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企业在总体业务和财务上面临种种挑战,总经理仍然 支持我们的建议,同意继续投资一年一度的“大学周”以提高员工投人。通过“大学周” 的事后调查,我们发现,适当、适时的投资有助于提高员工效率和挽留员工,并对员工满 意度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4 页
315 浏览
立即下载
关于HRBP : human resoure Business Partner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HRBP : human resoure Business Partner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HRBP 又称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RBP(HR BUSINESS PARTNER)实际上就是企业 派驻到各个业务部门或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协助各业务单元高层及经理在员工 发展、人才发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体系、制度规范在各业务单元的推行落实,协助业务单元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帮助 培养和发展业务单元各级干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要做好 HRBP,需要切实针对业务部 门的特殊战略要求,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和其自身的价值真正内嵌到各业务 单元的价值模块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和实现 HRBP 的重要作用。 1.HRBP 如何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 HRBP 已经成为国内人力资源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代表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新的 发展思路,因为人力资源工作想要在组织中有稳固的地位和更为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寻求 一种方式能为组织贡献更多的直接的商业价值。而在这众多的方式中,成为企业业务合作 伙伴成为当前主流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业务(战略)合作伙伴这个职位在企业中逐渐 被设立和发展起来。 但是面对这样的一个转型,HRBP 其实也有很多的困惑,第一:HRBP 的这种模式,在目前 中国的环境中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成功模式可循,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第二,来自业 务部门的不理解,业务部门很可能认为 HR 是不懂业务的,即使“想帮忙”也很有可能最后只 能是“帮倒忙”。一方面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各种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 HRBP 要用智慧来处理这种情况,笔者也根据这些年的一些经验,给出一些建议,希望对 于 HRBP 开展工作有所帮助。 我将 HRBP 与业务部门沟通分为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把与业务部门实现共赢作为目标。 作为 HRBP 在一开始把与业务部门共赢作为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有的人可能会说,你怎么 这么啰嗦,这种大道理谁都懂。但我想说的是,很多人都只是把共赢挂在嘴上,甚至挂在 墙上,但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拿共赢去忽悠业务部门,其实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么忽悠的后果就是:失去业务部门对你的信任。长远来看,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所以 只有真正把共赢作为目标,并把其贯彻到行动上,才能给获得业务部门的支持。 第二,找到关键人,打好信任的基础 想开展好工作,没有业务部门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但是也不是说要一头扎进去,跟谁都要 搞好关系,因为你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找到关键人就很重要,关键人找对了,可以帮助 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关键人分为三类:1)业务部门的 leader,只有得到了业务部 门 leader 的支持,后面的很多工作才好开展;2)影响力大的员工(意见领袖),取得这 些影响力大的员工的支持,帮助你获得员工的支持,在执行时工作推进才比较顺利;3)业 务专家,业务专家可以帮助你,快速的了解业务,并抓住关键点。这三类关键人,我建议 HRBP 都要找,有的 HRBP 很会走“上层路线”,却忽略了“基层路线”,结果导致了自己在具 体深入业务,熟悉业务的过程遇到一线的层层阻力,这样你还是不能把工作顺利开展,所 以我建议 HRBP 一定要这三类关键人都要找,才能比较顺利的深入业务,熟悉业务。 然后,与关键人建立信任。与关键人建立信任时,推荐给大家建立信任的几条非常实用的 法则:1)知己知彼法则;2)需求法则;3)专业度法则;4)舍得法则;5)期望值法则。 通过这些可以快速的与对方建立信任。 下面,我就对每一条法则给予一定的解释。 第一条:知己知彼法则,意思是你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和沟通方式,了解对方可以利用的 工具有 PDP 测试,针对对方的性格特点和沟通方式,有针对性的与对方进行沟通,比如: 第一类关键人,业务部门的 leader,有很多业务部门的 leader 是老虎型,对于老虎型的人, 他们往往关注 HRBP 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价值,他们并不是很关注细节的东西,所以与他们 沟通你要明确的说出你的价值所在; 第二类影响力大的员工(意见领袖),有很多的意见领袖是孔雀型的人,他们比较喜欢接 触新事物,往往会比较容易接触和沟通,这也是你很好的切入点; 第三类业务专家,有很多业务专家是猫头鹰型的人,他们往往比较细致,重视逻辑,会帮 助你把业务解释和分析的很细,通过他们你可以很深入的了解业务; 总之,就是对于三类关键人,你要了解他们的沟通方式,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沟通;2)需 求法则,就是了解对方现在有什么需求,需要什么帮助;3)专业度法则,就是作为 HRBP,我们自己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能够为业务部门提供专业价值;4)舍得法则, 就是我们需要先伸出援手,帮助对方解决一些问题或者说满足需求,才能得到他们对我们 的支持和信任,这个在心理学中又叫互惠效应;5)期望值法则,就是在与对方合作的前三 次,超出对方的期望值,那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大大增强了。综合运用这五条法则能够 较快的帮助你与关键人打好信任的基础。 第三,了解业务,寻求共赢 深入了解业务,是 HRBP 必须经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对于我们 工作的不理解,这时可以用到关键对话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澄清技巧,澄清业 务部门同事对我们的误解,具体句式为“不是,是”。具体可以这么说:“我不是想要给咱们 业务部门找麻烦和派活,我熟悉业务是为了更好的支持咱们部门的工作。” 在了解业务中,很重要的是找到业务部门和后台部门的共赢方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关 键对话中的工具:CRIB 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帮助 HRBP 用于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和目的的 。 CRIB 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套沟通话术,特别适合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时使用。第一步, 承诺(Commit)寻找共赢的方法,用这个方式开场很重要,让业务部门意识到我们关心他 们的利益,这样能让对方比较积极的配合;第二步,了解(Recognize)对方方法背后的目 的,HRBP 往往容易陷入的只了解业务部门的一些做法,但却忽略了对方这么的背后有什 么目的,很多情况下目的就是对方的需求,才是共赢的关键点;第三步,创作(Invent) 共赢的方向,创作共赢的方向,就是要把业务部门的需求与后台部门的需求结合起来,从 两个维度来定位出共赢的方向;第四步,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找出共赢的方法,我 们光有共赢的方向还不够,还需要一起想出实现共赢的方法,才能真正把共赢落到实处。 第四,循序渐进,体现价值 作为 HRBP,如何体现我们的价值?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 要循序渐进,“从大出着眼,从小处着手”,为什么这么来?1)因为我们对于业务的了解是 循序渐进的,步子大了很可能就脱离了业务;2)我们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以下猛药; 3)业务部门对我们也是一个逐步加深信任的过程。 那么如何,体现价值呢?我建议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1)信息共享;这是至关重要的一项, 也是其他价值的一个基础,在关键对话的课程中,我们特别强调,沟通的双方要有一个共 享信息库,共享的信息越多,最后双方彼此的了解程度就更深,越容易做出最优的决策, 那么我们的 HRBP 就要为业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建立起信息共享的机制和载体,比如: 定期的沟通,或搭建共享的信息平台等都是我们可以做的。 2)流程优化,流程优化是 HRBP 很重要的工作,能够帮助业务部门提升效率和效益。流程 优化方面,给大家讲一个指导思路和一个方法。一个指导思路就是变被动为主动,让整个 的流程更加具有前瞻性,这样可以主动支持业务的发展,而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等待业务 部门提出需求;一个方法是流程图法,需要 HRBP 对于业务了解之后绘制流程图,并找出 流程中不合理的环节进行优化,提高效率,让业务部门把主要的精力可以投放在业务发展 上。 3)增值服务,增值服务就是利用 HR 领域的专业知识,工具等来进一步提升业务的水平。 比如:为业务部门提供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这是对于员工进行定期 的心理辅导等的项目)项目支持,有的业务部门的员工工作压力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 疏导,很有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甚至流失。这时由 HRBP 来帮忙运作 EAP 项目最为合 适,首先 HRBP 了解大家的情况,同时 HRBP 介于人力资源和业务部门的身份可以让员工 更有安全感,另外完全可以发挥出 HRBP 在人力资源领域的专业价值。增值服务的机会点可 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找,根据业务目标和人员的能力现状,梳理出人员的能力现状与业务 目标要求的能力目标之间的差距,然后利用专业的人力资源知识,工具或培训等多种手段 帮助业务部门的人员提升能力,达到目标的要求,从而帮助业务目标的实现。 HRBP 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岗位,的确还处于摸索期,似乎有千头万绪的工作要做,面对这 种情况不能慌了阵脚,还是要在工作中抓关键点,关键点从哪里来呢?就是从与业务部门 的互动和沟通中来,做到了以上的四个步骤,可以帮助 HRBP 更加有效的和业务部门的沟 通并抓到关键点,为了帮忙各位读者的记忆,我把所讲到的知识要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为 “5-4-3-2-1”: 五条法则: 1)知己知彼法则;2)需求法则;3)专业度法则;4)舍得法则;5)期望值法则 四个步骤: 第一,把与业务部门实现共赢作为目标。 第二,找到关键人,打好信任的基础 第三,了解业务,寻求共赢 第四,循序渐进,体现价值 三种价值: 信息共享、流程优化、增值服务 两个技巧: 澄清技巧、CRIB 技巧 一个目的: 与业务部门实现共赢 2.如何介绍 HRBP 的职责 1.从 HR 视角出发参与业务部门管理工作; 2.与 HR 研发组(人力资源专家)和 HR 支持组(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合作,给出有效地 HR 解决方案; 3.向人力资源专家和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反馈 HR 政策、HR 项目和 HR 进程的实施有效性; 4.协调员工关系,调查培训需求; 5.制订并执行业务部门 HR 年度工作计划; 6,运作适应所在业务部门的 HR 战略和执行方案; 7.参与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力发展和人才发展通道建设; 8.支持企业文化变革并参与变革行动; 9.建立所在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0.总体来说,HRBP 就是要做好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业务部门设 定人力资源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树立起对业务部门的内部客户服务意识,为他们提供专 业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主要关注于提供人事管理的咨询来支持业务部门的战略,他们的 行为模式是关键的成功要素。 未来 HRBP 将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日常的工作职能将更多的聚焦于 顾问、咨询和实施业务部门发起的特别计划/方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升值。 相信 HRBP 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Strategic Partner 战略伙伴 2. Operations Manager 操作经理 3. Emergency Responder 紧急事件反应者 4. Employee Mediator 员工的仲裁 3.人力资源 HRVP 和 HRBP 及 HRD 在工作职责 上有什么区别? HRVP,指人力资本副总裁,办理岗亭,间接像总裁报告请示工做,往往是一些大型 的公司或者人力资本系统比力健全和完美的公司才会设置的岗亭,这个岗亭的设置意味着 公司人力资本的定位从本来孤立的某个支撑、施行类部分上升到具有计谋高度的部分; HRBP,人力资本营业合做伙伴,附属于人力资本部,但日常一般向所正在事业 部担任人报告请示工做,属于双线办理,是指企业派驻到各营业部分或者事业部的人力资 本办理者,不只公司人力资本办理各项工做正在事业单元落实和鞭策的义务人,且帮帮事 业部担任人无效提拔人力资本办理能力,做为人力资本办理工做取营业部分见的桥梁,所 以 HRBP 区别于通俗的 HR,不只要有人力资本范畴的专业度,还需要能比力深切的领会 营业。 HRD,人力资本总监,这个就不消说了,做为人力资本统筹备理者,工做内容比 力雷同于 HRVP,只是级别纷歧样,HRVP 不失为 HRD 的一种比力好的职业成长通路和标 的目的 以上是我的理解,但愿对你有帮帮 条理和高度完全纷歧样。HRVP 一般处于集团层面人力资本板块的第一担任人,副 总裁级别,计谋高度和条理,只要大型的集团化企业才会设置。HRD 是指人力资本总监, 正在分歧的类型、分歧阶段、分歧组织架构的企业阐扬的感化也纷歧样,有的处于计谋层面, 但有的仍然偏施行。HRBP 更多是事业部、产物线全面担任,强调专业性,弱化办理本能机 能。 HRBP 工作职责包括编辑 评估 招聘和人员配置 员工培养和发展 绩效管理 规划管理 企业咨询 中国就业市场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人才市场,中国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 优化内部的劳动力。在 HRBP 公司, 我们提供专业的、高效的、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满足 企业的需求和挑战。[1]
8 页
403 浏览
立即下载
关于设置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岗位的通知
关于设置 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岗位的通 知 总部各部、各分公司、各营业部: 随着公司近年创新业务的发展,业务越来越多元化,跨部门合 作也越来越密切,为加强总部各业务部门及分公司与总部人力资源 部紧密协同,促进业务发展,助力“双轮驱动”战略的实现,经公 司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在人力资源部与总部相关业务部门及分公司 建立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在总部相关业务部门及分公司设 立 HRBP 岗位。 HRBP 广 义 的 概 念 为 人 力 资 源 业 务 合 作 伙 伴 。 HRBP(HR BUSINESS PARTNER)实际上就是企业派驻到各个业务部门或事业 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协助各业务单元高层及经理在员工发展 、 人才发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我司通过在总部相关业务部门 及分公司设立 HRBP 岗位,由 HRBP 岗位人员为部门负责人提供专 业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来预防或解决业务发展中的问题;HRBP 岗 位人员作为人力资源部与部门的沟通纽带,更好地贯彻落实公司各 项业务激励与约束等考核制度,提升部门综合管理水平;协同执行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要求;更好地把握业务发展中的关键点,优 化业务流程和绩效分配机制,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 支 持部门负责人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为部门的业务发展和管理运作提 1 供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支撑。具体通知如下: 一、HRBP 岗位设置条件及人员编制 HRBP 岗位设置实施初期,先在总部相关业务部门和五家分公 司(含筹建中的分公司)实行。可先选取绩效考核管理幅度较大的 总部相关业务部门和分公司设置 HRBP 岗位。 二、HRBP 人员来源和考核 HRBP 人员来源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由人力资源部派驻 1 名 HRBP 到总部业务部门或分公司;第二种方式由总部业务部门 或分公司安排现有 1 名人员任 HRBP(兼)。第二种方式过渡期为 三年,三年之内将由目前的第二种方式逐步转变为第一种方式。 对于第一种方式的 HRBP,由人力资源部对其进行管理和考核。 对于第二种方式的 HRBP,由所在部门管理。由总部人力资源 部及其所在部门对其分别独立考核,其中:就规定的 HRBP 岗职相 关工作履职情况由人力资源部进行考核,此项考核作为其所在部门 季度考核的加减分项,幅度不超过±5 分;所在部门的日常工作履职 情况由其所在部门进行考核。 三、HRBP 的岗位职责 1. 参与所在部门的日常工作(如部门晨会、例会),深入了解 所在部门的业务特点、业务流程,协助部门负责人调整组织架构、 岗位设置和人员分工,提供相应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议和咨询服务。 2. 作为部门负责人的得力助手,主管所在部门人员规划、编制 管理、招聘培训、薪酬管理、考核管理等工作;做好总部人力资源 2 政策在所在分公司的传达、执行、协调、指导、反馈等工作,提升 所在部门综合管理水平。 3. 协助完成总部人力资源相关工作,根据所在部门的业务发展 规划,收集、挖掘、分析部门人力资源状况,定期向总部人力资源 部提交所在部门的 HRBP 工作报告。 四、HRBP 的任职要求 1. 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2. 现任部门总经理助理及以上职务; 3. 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抗压能力; 4. 熟练使用 Office 办公软件; 5. 对组织架构设计、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 管理、领导力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 1-2 个模块有一定了解的优先。 五、HRBP 的申请 总部相关业务部门和分公司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情况和经营管理 模式,并结合 HRBP 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向总部人力资源部提交 设置 HRBP 岗位的申请(包括但不限于申请设置理由、建议 HRBP 人选及人选情况介绍第一种方式无需此要素等),经公司人力资 源部审核后报分管领导、公司总裁、董事长审批。 特此通知 3 4
4 页
347 浏览
立即下载
论HRBP是如何养成的
论 HRBP 是如何养成的 一、 意义概述 HRBP 又称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RBP(HR BUSINESS PARTNER)实际上就是企 业派驻到各个业务部门或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协助各业务单元高层及经理 在员工发展、人才发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培养 HRBP 是一项长期的人才培养 工作,HRBP 既熟知业务,又了解人力资源相关知识,在企业中将发挥战略性作用。 二、 培养计划 1. 激励课程培训。学习如何制定激励的方法,学习绩效管理; 2. 培训课程。学习培训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实际操作,制定本部门新老员工的培训方 案并组织培训; 3. 基础管理知识培训。学习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并学会实际应用; 4. 非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知识培训。学习劳动法,熟知《员工手册》,学习招 聘面试技巧,为部门挑选好苗子; 5. 人际风格与沟通课程培训。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 HRBP。 三、 权责 1. 部门人员的绩效激励。比如组织评议,制定部门绩效考核方案等; 2. 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本部门新老员工的培训方案并组织培训,为部门培养人才; 3. 部门政委。处理部门公关事物,担任部门发言人,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接工 作; 4. 参与部门人员的招聘选拔。 培养计划 培训课程 激励课程 培训 培训基础 课程 基础管理 知识培训 非人力资源管 人际风格与沟 理的人力资源 通课程培训 知识培训 学习如何制 学习培训的一 学习掌握基本 学习劳动法, 掌握良好的沟 定激励的方 些基本方法和 的管理理论, 熟知《员工手 通技巧,成为 法,学习绩 实际操作,制 并学会实际应 册》,学习招 人见人爱花见 效管理 定本部门新老 用 聘面试技巧, 花开的 HRBP 四、 具体实施方案 员工的培训方 为部门挑选好 1. 宣 传 HRBP 的 培 养 计 划 , 部 门 内 部 推 选 合 适 的 人苗子 成 为 HRBP 或 者 自 荐 成 为 案并组织培训 HRBP。 2. 首次 HRBP 的会议,邀请唐晓玲给大家做分享,分享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 HRBP 以及作为一个 HRBP 所得到的成长与进步。 3. 每月对 HRBP 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进行小会反映部门动态 4. HRBP 激励方案:颁发任命书,年度评选“最佳 HRBP”,每月奖励 50 梦想积分。
2 页
340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技能知识点2(蓝皮书)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技能知识点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3.1.1 起草培训制度的内容要求 1、 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 2、 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 3、 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方法; 4、 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实行; 5、 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 3.1.2.1 培训服务制度 1、 制度内容: (1) 培训服务制度条款: a、 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向培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理提出 申请; b、 在培训申请被批准后需要履行的培训服务协约签订手续; c、 培训服务协约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 (2) 培训服务协约条款: a、 参加培训的申请人; b、 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 c、 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等; d、 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 e、 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 f、 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 g、 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 h、 参加人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2、 制度解释: 培训服务制度是培训管理的首要制度,虽然不同组织有关这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主要是 符合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应该得到重视。 3.1.2.2 入职培训制度 1、 制度内容: (1) 培训的意义和目的; (2) 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 (3) 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 (4) 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部门经理还是培训管理者); (5) 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内容、时间、考核等); (6) 入职培训的方法。 2、 制度解释: 入职培训制度就是规定员工上岗之前和任职之前必须经过全面的培训,没有经过全面 培训的员工不得上岗和任职。它体现了“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的原则, 1 适应企业培训的实际需要,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制度的制定要与 人力资源部有关人员配合进行,并争取与其他各部门经理人员共同商讨,这对于此制度的 贯彻执行时非常有利的。 3.1.2.3 培训激励制度 1、 制度内容: (1) 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 (2) 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 (3) 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 (4)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2、 制度解释:企业培训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各个利益主体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 对员工的激励。要建立培训—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形成以 目标激励为先导、竞争激励为核心、利益激励为后盾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2) 对部门及主管的激励。建立岗位培训责任制,把培训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各 级领导的责、权、利挂钩,使培训通过责任制形式渗透到领导的管理中。 (3) 对企业本身的激励。企业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改变员 工的工作行为,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3.1.2.4 培训考核评估制度 1、 制度内容: (1) 被考核评估的对象; (2) 考核评估的执行组织(培训管理者或部门经理); (3) 考核的标准区分; (4) 考核的主要方式; (5) 考核的评分标准; (6) 考核结果的签署确认; (7) 考核结果的备案; (8) 考核结果的证明; (9) 考核结果的使用。 2、 制度解释: 设立培训考核评估制度的目的既是检验培训的最终效果,同时为培训奖惩制度的确立提供 依据,也是规范培训相关人员行为的重要途径。培训评估考核必须 100%进行。 3.1.2.5 培训奖惩制度 1、 制度内容: (1) 制度制定的目的; (2) 制度的执行组织和程序; (3) 奖惩对象说明; (4) 奖惩标准; (5) 奖惩的执行方式和方法。 2、 制度解释: 奖惩制度是保障前面几项培训管理制度能够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 3.1.2.6 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2 1、 制度内容: (1) 企业根据《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 (2) 根据具体的培训活动情况考虑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从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 务和违约责任。 (3) 企业要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 (4) 根据“利益或的原则”即谁投资谁受益,投资与受益成正比关系,考虑培训成 本的分摊与补偿。 2、制度解释: 若企业培训风险较大且找不到合适的防范措施就会对培训投资持有不积极的态度。培 训风险只有通过做好培训实施工作来尽量降低,如积极性维持和培训质量保证等。 企业内的培训制度除了以上制度还有培训实施管理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培训资金 管理制度。 3.1.3 培训制度的修订 修订培训制度的要求: 1、 培训制度的战略性。 2、 培训制度的长期性。 3、 培训制度的适用性。 3.1.4.1 企业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即能够直接影响与作用于培训系统及其活动的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及政策的 总和。它主要包括培训的的法律和政令、培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两个方面。 企业培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是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企业在开展 培训工作时要求人们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实施的规定、规则和规范。企业培训制度的根本 作用在于为培训活动提供一种制度性框架和依据、促使培训沿着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运行。 3.1.4.2 岗位培训制度 岗位培训制度是企业培训制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岗位培训是企业员工培训的一种基本办学形式和工作重点,强调紧密结合职业,实行 按需施教的原则,按职务岗位需要进行培训,以确保劳动者上岗任职的资格和能力为出发 点,使其达到本岗位要求,其实质是提高从业人员总体素质。 3.2.1.1 分析和评估企业发展目标 了解企业发展目标有助于确定员工的贡献区域,了解在企业发展中肩负什么职责。或者说 发现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并根据企业目标制定或修正部门员工发展规划,确定培养 目标;根据企业实现目标的管理要求、技术要求、营销要求及其他相关要求,明确各类各层 次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3.2.1.2 明确企业教育培训的理念 1、 确定培养区域。 (1) 根据企业各经营组织级别的需要,培养各级或各职务层次的管理型人员; (2)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培养与专业技术职能和经营职能相对应的各专业技 术人才和各岗位职能型人才。 (3) 根据企业其他需要,培养适应经营需求的各类服务型人员。 3 2、 确定培训领域。 (1) 针对相应岗位工作需要,开展弥补任职差距的技能完善性培训; (2) 为满足和支持生产、销售、服务的市场需求,开展技能提高性培训; (3) 为满足今后企业发展需要,在同行业、同专业领域保持一定的技术或管理水平 , 开展前瞻性培训; (4) 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开展非工作技术性的综合素质培训,主要包括周知性 和相应的特知性培训。 3、 确定培训对象。 (1) 以刚进企业的新员工为对象的新员工培训; (2) 以骨干员工为核心的骨干员工培训; (3) 以高层经营者为对象而实施的经营者培训。 3.2.1.3 明确员工发展规划的项目 1、 完善教育培训的方针、规章制度和执行措施体系; 2、 制定明确的员工培养理念和培养目的; 3、 明确员工培养活动的基础和任务分担; 4、 完善员工培养与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配套措施; 5、 设计有效的员工培养、培训体系与人才开发系统; 6、 建立运行良好的员工培训与开发机制 7、 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员工培训活动 3.2.1.4 制定员工发展规划 1、 进行人员需求分析 2、 设计人员培养方案和发展计划 3、 行动方案的设计与开发 4、 对人才培养与发展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5、 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评估 3.2.1.5.1 考察员工培养目标的着眼点 1、 企业方面。 企业内员工的培养 , 一方面以提高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 培养企业经营 活动所需的态度为目标 ; 另一方面 , 以提高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人或国民应 具备的知识、修养和见识为目的。以 此为基础 , 企业培训还应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在 企业内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 , 其目的 都是通过此项活动 , 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 和经营战略全面渗透到整个组织中去 2、 员工方面。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 从而提高员工的能 动性 , 达到员工自 我实现的目标。 以上两方面的结合就是企业员工发展工作的目的所在。科学准确地确定员工发展目 标 , 是人才开发的前提性工作。明确而具体的培养目标为人员发展、人员选拔、人员考 评以及 人员使用都提供了参考标准。人员发展计划能否成功 , 也要看在需求分析之后能 否确立 明确的人员发展目标 , 如果目标不明确 , 人员发展就成了一种极具风险的工作。 明确具 体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保证人员发展通道的畅通 , 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份可行 的培训 规划。 4 3.2.1.5.2 员工发展规划的层次和内容 1、按员工发展规划的层次 , 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 (1) 整体发展计划。体现企业供应为先的规划思路 , 保障企业内部的整体培训目标 和培训战略的贯彻 , 它对企业培训工作起着全局性的指导、控制作用 o 主要涉及企业培 训形势分析、培训总体目标、企业培训资源、企业培训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明 确组织培训工作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 , 规定组织 培训的大方向。 整体发展计划主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 第一是对企业内各部门不具备实现能力的培训 项目的供应 ; 第二是各部门对外部环境缺乏了解导致的培训发展落后。 (2) 培训管理计划。是培训管理者为实现企业整体发展计划而制定的相关计划。它是企 业整体发展计划的进一步实现 , 是企业各部门制定实施计划所依赖的指导性计划,也是联 系整体发展计划和部门培训计划的关键。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培训目标的细化、部门培训规划、 培训实施工作条例、教育训练实施纲要等。 (3) 部门培训计划。部门培训计划是各部门具体培训工作实施计划 , 是培训整体计划 得以贯彻的基础保障 , 也为培训管理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空间。部门培训计划细列出 了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资源、培训内容以及培训预测等具体事项。 2、从规划的时间长短来划分 , 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 : (1) 长期发展规划。长期发展规划的价值在于明确培训的方向性、 目标与现实之间的 差距和资源的配置 , 此三项是影响培训最终结果的关键性因素。一项长期发展规 划1至3 年为期。制定长期培训计划需要进行企业、个人的长远目标分析及外部环 境的发展趋势分析,明确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培训策略、培训 资源配置、培训支援需求、培训内容整合、培训行动步骤 , 进行培训效益预测与效 果预测。 (2) 中期培训规划。中期培训规划实质上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 是长期培训计 划的进一步细化 , 同时又为培训实施计划提供了参照物 , 因此不要视中期培训 计划为可有可元的培训计划。制定中期培训计划需要进行中期培训需求分析 , 明 确培训目标、资源分配、支援需求、内容安排、行动步骤 , 进行培训效益与效果预 测。 (3) 短期 ( 特定项目 ) 培训计划。制定短期培训计划需要明确培训的原因、内容、 时 间、地点、对象、采用的具体形式、具体课程编排、培训的讲师或顾问、组织工作的 分工和标准、活动的具体日程、资源的具体使用、支援的落实及进行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实施计划最重要的两个考虑因素是可操作性和效果 , 因此要特别注重前期 准备工作的每一项都在计划中得到落实, 不可出现工作漏项。 培训三个层次和三个时期的计划相互配合 , 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企业人员发展与培训 计划系统。 3.2.2.1 运用绩效分析方法 1、 通过绩效考评明确绩效现状。 绩效考评能够提供员工现有绩效水平的有关证据。 绩效考评的结果是对目标员工工作 效率的种种表现 ( 如技能、知识、能力 ) 所做的描述。 绩效考评可以运用从纯粹的主观判 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之间的各种方法。如果某项 工作绩效要求已被界定 , 那么就可以向 专家请教所需培训的类型 ; 如果某项工作的要求 是已知的 , 那么可以请组织的领导者对 实际绩效进行分等。两种方法中优先顺序的确定都依赖于对于整个工作中 " 哪些工作领域 5 是最重要的和哪种培训效果是最好 " 的判断。然而 , 最可靠的需求分析基于实证性的数 据。要尽可能客观地收集和分析数据 , 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真正地需要培训。 2、 根据工作说明书或任务说明书分析绩效标准或理想绩效。 工作说明书明确工作对任职者的绩效要求。员工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可 以通过任务目录或技能目录来描绘。在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什么? 通过资料收 集来确定工作需要同个体能力之间的差距, 以及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状况。 主要项目指标包括 : (1) 岗位的工作标准 ; (2) 岗位的绩效目标 : (3) 岗位绩效目标与部门目标、组织目标的关系 ; (4) 领导如何要求下级工作、获取何种绩效目标 ; (5) 领导在多大程度上希望维持这种理想状态 ( 个人达到的绩效目标、部门达到的 绩效 目标 ) 等。 3、 确认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的差距。 有关员工现有绩效水平的数据资料 , 能够表 明全体员工中有多少人未达到、达到或 超过了理想的绩效水平。在每一工作领域里 , 未达到理想绩效水平的员工的百分比这一数 据能够表明, 工作的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哪些人员应对这些差距负责。 4、 分析绩效差距的成因及绩效差距的重要性。 把绩效差距分解为知识、技能、态度、环境等具体方面,分析造成绩效差距的具体原因是 什么; 了解在过去一段时间(年、月)内 ,这种差距的变化趋势如何( 增大、持平、减小 )。 分析绩效差距的重要性 , 主要是分析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间的差距对个人的后果是 什么 , 对部门的后果是什么, 对组织的后果是什么。 5、根据绩效差距原因分析确认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根据绩效差距原因分析确认 : 是否需 要培训、需要在哪些方面培训、需要多少培训 , 哪些人员需要培训以及哪些人员可以优先 获得培训。 如果考评的结果表明工作效率低的程度并不明显 , 选派人员参加培训项目的必要性就 不大。如果不是因培训不足产生的绩效问题 , 应寻找其他可行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6、针对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拟定培训计划。如果采取培训方式的话 , 必须考虑几个基本问 题 : 首先 , 谁将设置培训优先权 ? 工作人员、主管人员、高层经理人员及人力资源部门」 在决定培训类型提供、资源分配、参与规划设计等方面起什么作用 ? 在大多数情况下,培 训优先权的设置是多数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 尤其当咨询团体积极活跃于培训规划设过程中 时 , 更是这样。 其次 , 选择何种类型及内容的培训规划? 培训规划的期限有多长 ? 谁要设计和执行 规划? 谁为培训规划的设计与执行承担费用 ? 培训在哪儿进行 ?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许 是尝试性的 , 但是它们对形成培训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3.2.2.2 运用任务与能力分析方法 主要步骤如下 : 1、根据任务分析获取相关信息。对于每个特定工作的具体培训需求来说 , 任务水平分析可 以提供三方面的信息 : (1) 每个工作所包含的任务 ( 即工作描述中的基本信息 ); (2) 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的技能 ( 来自工作说明书与工作资格表 ): (3) 衡量完成该工作的最低绩效标准。 6 对各项任务进行分析 , 在制定和选择培训计划时是非常有用的。一般来说 ,可以利用 一些标准独立地对每项工作进行有关上述问题的分析, 然后设计出一套培训权衡表。 这三 方面的信息可分别从目前的员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处收集后综合得到。 2、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分析。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或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 工达到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 通过岗位资料分析,将其和员工平时工 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 以判定员工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差距所在。 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可以分解为以下指标 : 主要任务和子任务、各项工作的执行频 率、绩效标准、执行工作任务的环境条件、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学习技能的途径和场所等。 对各种任务进行分析后设计出一套培训权衡表。无疑地 , 培训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发生 频繁的、重要的或相对而言较难掌握的任务上。培训者在选择培训工具、培训时间或其他事 项时 , 也会考虑其他综合性因素。 3、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工作任务分析的重点在于如何提供改 善和提高的机会。培训者根据员工的素质差距,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培训 , 使他们获得 必需的技术和能力。用这种方法分析培训需求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 (1) 重复性需求。例如对每个新员工的就职培训。一般来说 , 新员工都对企业的文 化、 规章制度、从事某项工作的特殊方法等缺乏了解。因此 , 通过岗前引导计划来满足 所有的 新员工的这种重复性的需求 o (2) 短期性需求。如培训员工学会如何使用企业新购置的新设备。 (3) 长期性需求。为每一个工作岗位设计一个培训计划 , 以帮助员工通过更系统化的方法 来提高基本技能 , 为职业评价与开发打下基础。 3.2.2.3 根据组织发展需要的分析方法 1、 确认培训标准。培训对企业来说是一件重要而又必须付出代价的大事 , 因此 ,要判断 一个组织应如何选择培训对象、如何实施培训计划 , 必须以 " 真正的需要 " 作为 标 准 , 而不能出于其他的考虑。根据组织需要分析培训需求 , 准确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 即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 并确定培训是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2、 确认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组织发展需要分析不是集中在个体、工作、部门现在有效运作 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上 , 而是集中在它们未来有效运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 力上。比如,未来需要多少或什么类型的工作人员? 企业是否现在正经历或将要经历能 够影响组织优先权或其从事活动方式的巨大变化? 是否需要从整体上检查一下组织的 氛围和结构?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 往往影响到现在正进行的各种培训活动。切忌夸 大培训的作用, 以免浪费资源和损害培训的声誉。 3、 确认培训资源。分析培训需要哪些资源( 包括人、财、物 ), 及企业能否满足这些要求, 以此决定培训实施的可行性及培训方式。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 往往影响到现在正进 行的各种培训活动o 4、 根据组织需要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在根据组织需要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时 ,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1) 反映组织未来要求的人事计划 ; (2) 营造有利于培训成果转换的组织培训气候 ; (3) 改善组织气氛与个体满意度。 3.2.2.4 确定培训对象的基本原则 1、 在最需要的时候选最需要培训的人进行培训 2、 针对具体的岗位或职位及其在组织运营中的重要程度选员 7 3、 充分体现员工个人发展愿望与组织需要的结合。 3.2.2.5.1 绩效差距分析模型 对员工绩效进行分析 , 重点放在对员工现在有效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足 , 以及在工作中取得的实际工作业绩或效果进行分析。在企业中, 形成个人或部门痛疾的原 因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实施培训治愈痛疾并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法。这需要对组织进行仔细 的检查和区分, 以确定是通过培训解决问题 , 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相关内容请参 阅第二章图 2-101 3.2.2.5.2 员工个人绩效差距分析 绩效差距分析主要围绕 " 差距 " 这个概念进行。所谓差距即指员工的技术熟练程度 的差距与实施中的差距。前者可以通过培训来弥补 , 后者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管理不善 ( 或缺乏足够的反馈 , 或对辅助部门管理不好 ), 或者是因为别的干扰绩效的因素引起。 相对而言, 培训对第一种情况较为适用。为了准确地找出影响绩效的原因 , 并且确定它是 否能通过培训来解决 , 绩效分析必 须将重点放在五个方面 : 工作背景、工作者、工作者 行为、工作结果以及结果反馈。下 面是实施绩效分析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 1. 工作者是否清楚工作背景 ? 是否知道何时需要他们进行工作 ? 2. 工作者的体力与智力是否胜任工作 ? 3. 工作者是否知道做些什么 ? 他们是否具备必需的技术 ? 必需的资源、如资金、时间、设 备等是否齐备 ? 4. 工作者的绩效是否得到回报 ? 5. 工作者是否获得关于他们绩效的反馈 ? 绩效低下者是否受到批评 ? 高绩效者是否得到 表扬? 将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与该工作所必需的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绩效相比较 , 可以得出绩 效的差距 , 可用其确定当前的工作对培训的需求。与之相对应的培训问题是 : 员工是否 能胜任分配的工作o 这种分析既考查个体绩效同工作说明之间的差距 , 也考查未来的组织需求和工作需 要。既然如此 , 工作设计和培训就高度联结在一起。绩效差距分析的焦点集中在差距或问 题上面 , 因而对个体人员分析便成为重中之重。 3.2.2.5.3 组织层次需求分析 根据需要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 ,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1、反映组织未来要求的人事计划 需求预测主要考查一个组织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以及这些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供给预测不 但要考查可能参加工作的人员数量 , 而且也要考查这些人员所具有的技能状况 , 以保证 所需人员的雇用、培训和再培训。 2、培训成果转换的组织培训气候 培训规划经常被判定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考虑到组织中的种种限制因素。环境对培训的 影响很大 , 当培训的环境和工作的环境不一致时, 培训的效果则难以保证。转换气候是组 织应该考虑的促进培训转换的强有力工具。组织层次的分析要考虑培训需要哪些资源 ( 包 括人、财、物 ), 而企业能否满足这 些要求 , 以此决定培训实施的可行性及培训方式。另 外,切忌夸大培训的作用。 3、改善组织气氛与个体满意度 8 组织气氛分析经常用于描述组织气氛的适宜与否以及员工对于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感 受如何 , 了解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感受及他们个人的需求与愿望是否协调一致。必须通过培 训来转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 , 同时培养对企业 更深的归属感 o 另外 , 收集全体工作人员对其工作、福利待遇、同事等的态度和满意程度是有用 的。 这主要是因为 : 首先 , 对态度的调查能帮助查出组织内最需要培训的领域 : 其次 , 对 态度与满意程度的调查不但可以表明是否需要培训以外的方法 , 而且也能确认那些阻 碍 改革和反对培训的领域。 3.2.2.5.4 受训人员的选择 1、最需要培训的三种人 :(1) 通过必备技能缺项测评 , 确实需要补充单项技能的人 : (2) 因组织需要 , 要提拔、转岗、晋升的人 , 或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新流程的 推广、使用而需要培训的人 ; (3)因组织需要,或因个人长远发展的需要而需 培养的人。 2、从员工个人来看 , 他们一般愿意改进与其工作有关的技能、知识、能力 , 并积极寻 找 培训机会。这种愿望与较为发达的职业主义信念和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强烈兴趣密切相 关。 因此将自我评价得到的信息与绩效评价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 , 可以增加诊断的有效 性。 然而 , 员工完全独立地确定他们自己的需要具有缺陷性。首先 , 员工的培训和开发 可能过度地以自我为导向 , 过度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组织的利益。其次 , 员工自 身经常觉察不到他们可以利用的各种选择。 3、从组织方面来看 , 为培训提供时间和金钱的各个部门实际在员工选择何种培训方面 保 持主导的地位 , 并在激励员工参加适当的培训课程和应用新的学习方面具有极端的有效性。 但是单从组织需要出发的培训选员也具有危险性。在分析培训需求、选择培训对象时 , 要 注重员工的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的有机结合 , 尽可能实现二者的协调一致。 4、做需求分析时 , 要求部门主管人员参与分析 , 确定谁需要培训以及谁应该得到培训 机会。培训部最好有一份对每一位员工的详细的培训目录,记录每一位员工的培训经历 ,并 提出未来培训的可能性。特别是当委托培训项目广泛、员工的发展同工资和晋升联系在一起、 组织强调员工的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这几种情况出现时, 培训目录就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 3.2.3.1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 1、 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2、 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3、 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4、 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3.2.3.1.1 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1、 建立员工背景档案。 2、 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3、 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 4、 准备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者通过某种途径意识到有培训的必要时 , 在得到领导 认可的情况下, 就要开始调查的准备工作。 3.2.3.1.2 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1、 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 2、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 9 3、 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4、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3.2.3.1.3 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1、 提出培训需求动意或愿望。 2、 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意。 3、 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 (1) 受训员工的现状。 (2) 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 (3) 受训员工的期望和真实想法。 4、汇总培训需求意见 ,确认培训需求。 3.2.3.1.4 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 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 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 3、 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3.2.3.2 撰写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1、 需求分析实施的背景 , 即产生培训需求的原因或培训动意。 2、 开展需求分析的目的和性质。 3、 概述需求分析实施的方法和过程。 4、 阐明分析结果。 5、 解释、评论分析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 6、 附录。 7、 报告提要。 撰写评估报告时 , 在内容上要注意主次有别,详略得当,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为 此,在撰写前应当认真拟就写作提纲 , 按照一定的主题及顺序安排内容。 3.2.3.3.1 培训需求分析的含义和作用 企业为什么要培训、培训什么,这不是领导说了算的,也不是培训管理者凭空臆断的。当企 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解决或才能更好地解决时,培训需求才应运而生。培 训需求反映了企业要求具备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判断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需求分析对企业的 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它是真正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条件,是使培训工作实现准确、及时 和有效的重要保证。 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的前提,也是进行 培训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现代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具有重大作用。 具体表现为: 1。确认差距。培训需求分析的基本目标就是确认差距,即确认任职者的应有状况同现 实状况之间的差距。差距确认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对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进 行分析,即理想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标准或模型是什么;二是必须对现实实践中所缺少的 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分析;三是必须对理想的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现有的知识、技 能、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分析。这三个环节应独立有序地进行,以保证分析的有效性。 10 2。前瞻性分析。需求分析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前瞻性分析。由于市场环境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当组织发生变革时(不管这种变革涉及到 技术、程序、人员,还是涉及到产品或服务的提供问题),培训计划均要满足这种变化。因此, 那些负责培训和开发的人们应该在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以前迅速地把握住这种变革。 3。保证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有效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没有 培训就无从谈起人力资源开发。所以在设计培训计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开发的 需要,为人才储备做好基础性工作。 4。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需求差距的方法 很多,有些可能是与培训无关的选择,如人员变动、工资增长、新员工吸收;或者是几个方 法的综合等。针对不同情况可选择不同培训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把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综合 起来,制定包含多样性的培训策略。 5。分析培训的价值及成本。当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培训管理人 员就能够把成本因素引入到培训需求分析中去。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不进行培训的损失 与进行培训的成本之差是多少”。如果不进行培训的损失小于培训的成本,则说明当前还 不需要或不具备条件进行培训。由于很多项目不能用数字量化,因而做这项工作是较困难 的。但不可只看眼前,要有长远考虑。 6。获取内部与外部的多方支持。无论是组织内部还是外部,通过需求分析收集了制定培训 计划、选择培训方式的大量信息,这无疑给将要制定的培训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支持条件。如: 中层管理部门和受影响的工作人员通常支持建立在坚实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的培训规划,因 为他们参与了培训需求分析过程。 3.2.3.3.2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企业的培训需求是由各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确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收集到相关的 资料后,就要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时期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 (一)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 1。组织层次分析。主要是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 体目标与战略要求。通过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气氛进行分析,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竞 争对手的发展情况、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企业生产效率、事故率、疾病发生率、辞职率、 缺勤率和员工的行为等进行分析,发现组织目标与培训需求之间的联系。 2。工作岗位层次分析。主要是确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业绩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和能力。工作分析、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报告和顾客反映等都为这种培训需求提供了重 要的信息。这个层次的培训需求决定了培训的内容。 3。员工个人层次分析。主要是确定员工目前的实际工作绩效与企业的员工绩效标准对员工 技能的要求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主要是为了将来评价培训的结果和评估未来培训的需要。 信息来源包括员工业绩考核的记录、员工技能测试成绩以及员工个人填写的培训需求问卷 等资料。 (二)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 1。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新员工的培训需求主要产生于新员工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不 了解而不能融入企业,或是对企业工作岗位的不熟悉而不能很好地胜任新工作。对于新员 工的培训需求分析,特别是对于低层次工作的新员工的培训需求,通常使用任务分析法来 11 决定其在工作中需要的各种技能。 2。在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由于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在职员工的技能不能满足工作 需要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培训需求,通常采用绩效分析法评估在职员工的培训需求。 1。目前培训需求分析。针对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提出的培训要求,主要是分 析企业现阶段的生产经营目标、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状况、未能实现的生产任务、企业运行中 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确认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未来培训需求分析。这类培训需求主要是为满足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需要而提出培训 的要求。采用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方法,预测企业未来工作变化、职工调动情况、新工作职 位对员工的要求以及员工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尚欠缺的部分。 3.2.4.1 确定培训活动的领域 企业培训的目的和特性形成培训目标,在具体实施培训活动时要划定培训的领域,在这些 领域中有效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时,要选择恰当的技巧和方法。对企业培训的领域进行整 理和分类,并把它们与培训课程相对照,研究选择适当面培训方法和技巧,以达到培训目 标所设定的领域。 3.2.4.2 分析培训方法的适用性 培训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确定的手段和技法。它必须与教育培训需求、培 训课程、培训目标相适应,同时,它的选择必须结合培训对象的特点。 从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和培训方法的相关关系出发对企业培训中的培训方 法可做如下分类: 1。与事实和概念的教育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讲义法、项目指导法、演示法、参观 等。 2。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文件筐法、课题研究法、 商务游戏法等。 3。与创造性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形象训练法、等价变换的思考方 法等。 4。与技能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实习或练习、工作传授法、个人指导法、模拟训练 等o 5。与态度、价值观以及陶冶人格情操教育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面谈法、集体讨论法、 集体决策法、职务角色扮演法、悟性训练、管理方格理论培训等。 6。基本能力的开发方法。包括自我开发的支持、。π以及将集中培训运用在工作中的跟 踪培训等。 3.2.4.3 根据培训的具体要求提出优选培训方法的建议 要选最优的,也就是要选最合适的。每一种培训方法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有一定适用的 12 领域,再好的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因此,优选培训方法,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保证培训方法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由于每项工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培训要求也就相应 不同。有些工作可能要求培训实际知识,有些工作可能要求培训问题解决的方法。因而,对 于学员来说,进行此项工作而必须进行的培训与彼项工作要求的培训是不同的。要想为某 项工作指定合适的培训方法,就需要有一种机制来分析特殊的培训要求。在培训设计中, 这种机制就是任务分析。通过任务分析明确工作对培训提出的要求,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 的问题组成:此项工作需要哪些技能?这些技能在何种条件下 运用它们是否有某些特征利于或不利于学习?学生的特征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学习?选择培 训方法时必须考虑这些问题。 一种方法是列出学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进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技术构成。 另一种方法是列出学员在工作中的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类和分析其技术构成。两种方法 中,设计者既可靠主观分析,又可靠客观定量分析。究竟采用哪种方式,要由费用、时间等 因素来决定 2保证方法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 保证选用的、培训方法与受训者群体特征相适应。分析受训者群体特征可使用以下参数:学 员构成了在目标参数条件既定的条件下,学员构成这一条件通过学员的职务特征、技术心 理成熟度与学员个性特征三方面来影响培训方式选择o工作可离度:如果学员工作可离度低, 进行集中培训会影响其业务的开展。当 学员工作可离性高时,企业可以根据其他条件对培训方式进行选择。 (3〉工作压力:当企业中员工的工作压力很大,内外部竞争激烈时,即使企业不组织集中 正式培训,员工也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而去自学,此时适合采用控制力较弱的学习 方式。当企业中员工的工作压力较小时,由于其控制力弱,员工的学习惰性往往会导致培 训的失败,因而此时适合正式的培训,如目前企业在制度中对员工的职业资格、 素质标 准做出硬性规定,通过对员工施加制度压力方式来促进企业内学习风气的养成。 4。培训的方式、方法,要与企业的培训文化相适应。 5。取决于培训的资源与可能性(设备、花销、场地、时间等)。 3.2.4.4.1 直接传授培训方式 直接传授培训方式是指培训者直接通过一定途径向培训对象发送培训中的信息。这种方法 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交流的单向性和培训对象的被动性。其具体形式主要有: (一)讲授法 讲授法即教师按照准备好的讲稿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它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讲课 教师是讲授法成败的关键因素。适用于各类学员对学科知识、前沿理论的系统了解。主要有 灌输式讲授、启发式讲授、画龙点睛式讲授三种方式。 优点:(1)传授内容多,知识比较系统、全面,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2)对培训环境要 求不高;(3)有利于教师的发挥;(4)学员可利用教室环境相互沟通;(5)也能够向教师请教疑 难问题:(6)员工平均培训费用较低ι 局限性:传授内容多,学员难以吸收、消化;(2)单向传授不利于教学双方互动;{3}不能满 足学员的个性需求:(4)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5〉传 授方式较为枯燥单一,不适合成人学习。 (二)专题讲座法: 13 专题讲座法形式上和课堂教学法基本相同,但在内容上有所差异。课堂教学一般是系 统知识的传授,每节课涉及一个专题,接连多次授课;专题讲座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知识,一 般只安排一次培训。 适用范围: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或当前热点问题等方面知识的 传授。 优点:培训不占用大量的时间,形式比较灵活:(2)可随时满足员工某一方面的培训需 求:(3)讲授内容集中于某一专题,培训对象易于加深理解。 缺陷:讲座中传授的知识相对集中,内容可能不具备较好的系统性。 (三)研讨法 研讨法即在教师引导下,学员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的培训方法。 适用特点:适宜各类学员围绕特定的任务或过程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问题的能力及表 达能力的培训。主要有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对立式讨论三种研讨形式。 优点:(1)强调学员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2)多向式信息交流,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的能力;(3)研讨法形式多样,适应性强,可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 难点:对研讨题目、内容的准备要求较高;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 选题应注意:题目具有代表性、启发性;题目难度适当;研讨题目应事先提供给学员, 以便做好研讨准备。 3.2.4.4.2 实践性培训法 实践法是通过让学员在实际工作岗位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所 需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方法,在员工培训中应用最为普遍。这种方法将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 直接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员工培训的有效手段。适用于从事具体 岗位所应具 备的能力、技能和管理实务类培训。 (一)实践法的主要优点 实践法的主要优点包括:(1)经济:受训者边干边学,一般无需特别准备教室等培训设施; (2)实用、有效:受训者通过实干来学习,使培训的内容与受训者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 而且受训者在”干”的过程中,能迅速得到关于他们工作行为的反馈和评价。 (二)实践法常用的几种方式 1. 工作指导法。或称教练法、实习法,。这种方法是由一位有经验的工人或直接主管人员 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负责指导的教练的任务是教给受训者如何做,提出如何 做好的建议,并对受训者进行激励。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应用广泛,不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计划,但应注意培训的要点:一 是关键工作环节的要求:二是做好工作的原则和技巧;三是需避免、防止的问题和错误。 2。工作轮换。这种方法是让受训者在预定时期内变换工作岗位,使其获得不同岗位的工作 经验。以利用工作轮换进行管理培训为例:让受训者有计划地到各个部门学习,如生产、销 售、财务等部门,在每个部门工作几个月。实际参与所在部门的工作,或仅仅作为观察者, 以便了解所在部门的业务,扩大受训者对整个企业各环节工作的了解。 优点:(1)能丰富受训者的工作经验,增加对企业工作的了解:(2)使受训者明确自己 的长处和弱点,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3)改善部门间的合作,使管理者能更好地理解相互 间的问题。 14 不足之处:此法鼓励”通才化”,适合于一般直线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适用于职能 管理人员的培训。 为提高这种方法的培训效果,应注意的实施要点: 第一,工作轮换计划需根据每个受训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应将企业的需求与受训者的 兴趣、能力倾向和职业爱好相结合。受训者在某一部门工作的时间长短,应视其学习进度而 定。第二,配备有经验的指导者。受训者在每一岗位工作时,应由富有经验的指导者进 行指导,最好经过专门训练,负责为受训者安排任务,并对其工作进行总结、评价。 3。特别任务法。企业通过为某些员工分派特别任务对其进行培训,此法常用于管理培 训。 (1)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这是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层管理人员提供分析全公司范围内经验和 问题的培训方法。一般”初级董事会”由10~12名受训者组成,受训者来自各个部门,他们 针对高层次的管理问题,如组织结构、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以及部门间的冲突等提出建议, 将这些建议提交给正式的董事会。通过这种方法为这些管理人员提供分析高层次问题的机 会以及决策的经验。 (2)行动学习。这是让受训者将全部时间用于分析气解决其他部门而非本部门问题的一种课 题研究法。受训者4~5人组成一个小组,定期开会,就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讨论。这种方法 为受训者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经验,可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制定计划的能 力。 4。个别指导法。这种指导制度和我国以前的”师傅带徒弟”或”学徒工制度”相类似。目前 我国仍有很多企业在实行这种帮带式培训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资历较深的员工的指 导,使新员工能够迅速掌握岗位技能。 优点:(1)新员工在师傅指导下开始工作,可以避免盲目摸索;(2)有利于新员工尽快融入团 队;(3)可以消除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的紧张感;(4)有利于企业传统优良工作作风 的传递;(5)新员工可从指导人处获取丰富的经验。 缺点:(1)为防止新员工对自己构成威胁,指导者可能会有意保留自己的经验、技求,从而 使指导流于形式;(2)指导者本身水平对新员工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3)指导者不良的工 作习惯会影响新员工;(4)不利于新员工的工作创新。 3.2.4.4.3 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法是调动培训对象积极性j让其在培训者与培训对象双方互动中学习的方法。这 类方法的主要特征是:每个培训对象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 正确的行为方式,开拓思维,转变观念。 (一)自学 自学适用于知识、技能、观念、思维、心态等多方面的学习。自学既适用于岗前培训,又 适用于在岗培训,而且新员工和老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优点:费用低,不影响工作,学习者自主性强,可体现学习的个别差异,培养员工的自学 能力。 缺点:学习的内容受到限制,学习效果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学习中遇到疑问和难题往 15 往得不到解答,容易使自学者感到单调乏味。 自学的组织方式从培训的角度看,并不是放任自流,它是实现培训计划的一种方式。因此, 有必要对自学进行有效的组织。形式有:指定与培训项目、培训要求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员 工学习,网上学习,电视教育。 (二)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它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两者融合到 一起,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培训方法。可分为案例分析法和事件处理法两种。 1。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它是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场景加以典 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 学员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培训方法。 案例培训法的案例用于教学时应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内容真实,案例中应包含一定的 管理问题,案例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案例分析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描述评价型。即描述解决某种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 实际后果不论成功或失败。这样,留给学员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 以及提出”亡羊补牢”性的建议。第二种是分析决策型。即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学 员去分析并提出对策。本方法更能有效地培养学员分析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中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状态。 2。事件处理法。让学员自行收集亲身经历的案例(自编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个案,利用 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讨论,并用讨论结果来警戒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员间通过 彼此亲历事件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可使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同时有利于形 成→个和谐、合作的工作环境。 自编案例的要求:案例由学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编写。一方面是对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员理解案例的背景,并使讨论的内容与工作实际更紧密地结 亲历事件的选择标准如下:(1)亲身经历的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实例:(2)工作中经常发生的 问题:(3)不能再次发生的问题;(4)能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的问题:(5)成功或失败的例子 均可,目的是使学员共享彼此的经验。 记录案例发生背景依据的原则(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ma(何事), Which(何物),How(如何做),How much(费用)。 自编案例的内容包括:案例的内容简介,案例发生的背景(依5W2H原则逐条列出),实际解 决的对策(若为已解决的事件,应记下从发生到解决的经过;若为未解决的事件,应写下自 己准备采取的对策),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自编案例的注意事项:(1)学员可从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寻找案例;(2)案例要具有真实性,‘ 不能随意捏造:(3)案例要和培训内容相一致;(4)案例的内容要客观生动,不能只是一些事 例、数据的罗列;(5)案例要包含一定的问题,有研究的价值。 案例研究法的适用范围:适宜各类员工了解解决问题时收集各种情报及分析具体情况的重 要性;了解工作中相互倾听、相互商量、不断思考的重要性;通过自编案例及案例的交流分析, 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员工间良好 的人际关系。 优点:参与性强,变学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将学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融入知识传授中; 教学方式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学员之间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交流的目的。 缺点:案例准备的时间较长且要求高;案例法需要较多的培训时间,同时对学员能力有一定 的要求;对培训顾问的能力要求高;元效的案例会浪费培训对象的时间和精力。 (三)头脑风暴法 也有人将头脑风暴法称为产‘研讨会法'了飞”讨论培训法”;或管理加值训练法等 16 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培训对象在培训活动中相互启迪思想、激发创造性思维扒它能最大限 度地发挥每个参加者的创造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更多更佳的方案。 操作要点:只规定一个主题,即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保证讨论内容不泛滥。。把参加者组织 在一起无拘无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组织者和参加者都不能评议他人的建议和 方案。事后再收集各参加者的意见,交给全体参加者。然后排除重复的、明显不合理的方案, 重新表达内容含糊的方案。组织全体参加者对各可行方案逐一评价,选出最优方案。头脑风 暴法的关键是要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力,让参加者轻松自由、各抒己见。 优点:培训过程中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收益;:(2)可以帮助学员解 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3)培训中学员参与性强;(4〉小组讨论有利于加深学员对问题理 解的程度;(5)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达到了相互启发的目的。 缺点:对培训顾问要求高,如果不善于引导讨论,可能会使讨论漫无边际;(2)培训顾问主 要扮演引导的角色,讲授的机会较少;(3)研究的主题能否得到解决也受培训对象水平的限 制;(4)主题的挑选难度大,不是所有的主题都适合用来讨论。 (四)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 工作过程模型化,学员在假定的工作情境中参与活动,学习从事特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 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基本形式:由人和机器共同参与模拟活动;人与计算机共同参与模拟活动。 优点:学员在培训中工作技能将会获得提高;通过培训有利于加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可以带 动培训中的学习气氛。 缺点:模拟情景准备时间长,而且要求质量高;对组织者要求高,要求其熟悉培训中 的各项技能。 这种方法与角色扮演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模拟训练法更侧重于对操作技能和反应敏捷 的培训,它把参加者置于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中,让参加者反复操作装置,解决实际工作 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对操作技能 要求较高的员工的培训。 (五)敏感性训练法 敏感性训练法又称T小组法,简称ST法。敏感性训练要求学员在小组中就参加者的个人情感、 态度及行为进行坦率斗公正的讨论,相互交流对各自行为的看法,并说明其引起的情绪反 应。目的是要提高学员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的洞察力,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 形象”,感受与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发展在各种情 况下的应变能力,在群体活动中采取建设性行为。 适用特点:适用于组织发展训练,晋升前的人际关系训练,,中青年管理人员的人格塑造 训练j新进大负的集体组织训练;外派工作人员的异国文化训练、等。提高学员的人际关系敏 感性,证促进团体的合作卢常采用集体住宿训练,人采用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等活动方式。 具体训练日程由指导者安排,内容可包括问题讨论、·案例研究等二讨论中,。每个学员能 够充分暴露自己的态度和行为Y好从小组成员那里获得对自己行为的真实反馈接受他人给自 己提出的意见,同时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从而改善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六)管理者训练 管理者训练(Manager Training Ph)简称MIP法,是产业界最为普遍的对管理人员的培 训方法。这种方法旨在使学员系统地学习,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从而提高 他们的管理能力。 适用特点:适用于培训中低层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提高管理的能力。 一般采用专家授课、学员间研讨的培训方式。企业可进行大型的集中训练,以脱产方式 17 进行。 操作要点:指导教师是管理者训练法的关键,一般采用外聘专家或由企业内部曾接受 过此法训练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 3.2.4.4.4 心理训练的培训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在→个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让参加者身处模拟的日常工作环境之中,并 按照他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的权责来担当与实际工作类似的角色,模拟性地处理工作事务, 从而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以动作和行为作为练习的内容来进 行设想”。也就是说,它不针对某问题相互对话,而针对某问题实际行动,以提高个人及 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用特点:适宜对各类员工开展以有效开发角色的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训练。使员工的行为 符合各特定职业、岗位的行为规范要求,提高其行为能力。培训内容根据具体的培训对象确 定,如客户关系处理、销售技术、川业务会谈等行为能力的学习和提高。 优点:学员参与性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可以提高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特定的模拟环境和主题有利于增强培训效果;(3)通过观察其他学员的扮演行为,可以学 习各种交流技能,通过模拟后的指导,可以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4)在 提高学员业务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其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缺点:场景的人为性降低了培训的实际效果;(2)模拟环境并不代表现实工作环境的多 变性;(3)J扮演中的问题分析限于个人,不具有普遍性。 (二)行为模仿法了 行为模仿是通过向学员展示特定行为的范本,由学员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 并由指导者对其行为提供反馈的训练方法。 适用特点:适宜对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培训。根据培训的具体对象确 定培训内容,如基层主管指导新雇员,纠正下属的不良工作习惯,使学员的行为符合其职 业、岗位的行为要求,飞提高学员的行为能力;使学员能更好地处理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 在操作上包括以下要点:建立示范模型,角色扮演与体验,社会行为强化,培训成果 的转化与应用。 (三)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员学校,旨在训练海员的意志和生存能力。后 被应用于管理训练和心理训练等方面,用于提高人的自信心,培养把握机遇、抵御风险的 心理素质,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培养团队精神等。它以外化型体能训练为主,学员被置 于各种艰难的情境中,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人的心理素质得到 改善。包括:(1)拓展体验;(2)挑战自我课程;(3)回归自然活动。 3.2.4.4.5 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技术被引进培训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新 兴的培训方式不断涌现,如网上培训虚拟培训等培训方式在很多公司受到欢迎。 (一)网上培训 网上培训是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领域而创造出来的培训方法,它以其 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 网上培训又称为基于网络的培训,是指通过企业的内特网、外特网或因特网对学员进 行培训。 18 在网上培训,老师将培训课程储存在培训网站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员利用网络浏览器 进入该网站接受培训。根据培训进程的不同,网上培训有同步培训与非同步培训两种类型。 网上培训和现实培训相比较,有以下的优越性: (1)无须将学员从各地召集到一起,大大节省了培训费用。 (2)在网上培训方式下,网络上的内容易修改,且修改培训内容时,勿须重新准备教材或其 他教学工具,费用低。可及时、低成本地更新培训内容。 (3)网上培训可充分利用网络上大量的声音、图片和影音文件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 趣味性,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4)网上培训的进程安排比较灵活,学员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而不用中断 工作。 其缺点是: (1)网上培训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网络培训系统,这需要大量的培训资金,中小企业由 于受资金限制往往无法购买相关培训设备和技术。 (2)某些培训内容不适用于网上培训方式。 (二)虚拟培训 虚拟培训l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实时的、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培训学员 通过运用某些设备接受和响应该环境的各种感宫刺激而进入其中,并可根据需要通过多种 交互设备来驾驭该环境以及用于操作的物体,从而达到提高培训对象各种技能或学习知识 的目的。 虚拟培训的优点在于它的仿真性、超时空性、自主性、安全性。在培训中。学员能够自主地选 择或组合虚拟培训场地或设施,而且学员可以在重复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训练效果;更重要的 是这种虚拟环境使他们脱离了现实环境培训中的风险,并能从这种培训中获得感性知识和 实际经验。 除了上面的培训方法之外,下面谈到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参加者的自身努力、自我约束能够 完成的,公司只起鼓励、支持、引导的作用。如参加函授、业余进修,开展读书活动。参观访 问等。这些方法并不能作为培训的主流方法,只在某些时候才会用到。 3.2.5.1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制定培训规划是个复杂的过程。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 将它分为九大步骤,其中每个步骤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在实践中,这几个 步骤是不能战然分开的,培训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各个步骤的先后顺序。也可决定 是否跨过或重复其中一个或几个步骤。 (一)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作者的绩效。因此需要有一种机制来决定员工现有绩效是 否需要提高。以及在哪些方面和何种程度上来提高。在培训规划设计过程中。这种机制就是 需求分析。 l目的:搜集、寻找现有绩效缺陷的有关证据数据以判断是否在现有绩放水平和理想的水平 之间存在着差距。工作的哪些方面存在差距9哪些工作人员对这些差距负责令显示现在相理 想绩效之间差距的有关证据能决定是否需要培训、需要在哪些方面培训、需要多少培训,以 及哪些工作人员需要培训。 2。结果:有关员工现有绩效水平的数据资抖。能够表明全体员工中有多少人未达到、达到或 超过了理想的绩效水平。在每一工作领域里,未达到理想绩效水平的员工的百分比,这种 19 数据能表明差距主要存在于哪一工作领域和差距有多大5 3。方法:需求分析可以运用从纯梓的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之间的各种方法。方法的 确定依赖于对于整个工作中”哪些工作领域是最重要的相哪种培训效果是最好的”判断。 然而,最可靠的需求分析基于实证性的数据,要尽可能客观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在此基 础上决定是否真正地需要培训 (二)工作说明 要想判断某一培训规划应包括什么和不包插什么。就需要有一种饥制来说明什么与培训有 关或什么与培训无关在培训规划设计中,这种机制就是工作说明。 l目的。工作说明有时也被称为”任务说明”,是界定工作要求的基础设计者收集关子工作 活动的数据,他们提出的问题、选撑的答案、使用的工具、做出的分忻、搜集的所有信息,可 用来形成一份客观的、全面的、可靠的关于工作活动的说明。 2。结果。工作说明的结果就是一份工作活动一览表二这个→览表可以是一个树形 图,也可以是一份工作流程图。 工作说明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l)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资源状况。(2)他们必须做出的决策; (3)他们必须采取的行动;(4)每项行动的结果:(5)每项行动或每?结果的标准。 3方法。工作说明可以运用从直接观察熟练工的实际工作。到收集熟练工自己的介绍等间接 资料之间的各种方法。有些方法注意熟练工的外显行为。有些方法则注意熟练工进行工作时 的活动。当工作说明根据实证数据来决定什么与培训目的相关、什么不相关时。它才是最可 靠的,因此,要尽可能搜集客观的、全面的数据。 (三)工作分忻 由于每项工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培训要求也就相应不同。有些工作可能要求培训实际知识。 有些工作可能
38 页
349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技能知识点2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技能知识点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3.1.1 起草培训制度的内容要求 1、 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 2、 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 3、 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方法; 4、 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实行; 5、 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 3.1.2.1 培训服务制度 1、 制度内容: (1) 培训服务制度条款: a、 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向培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理提出 申请; b、 在培训申请被批准后需要履行的培训服务协约签订手续; c、 培训服务协约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 (2) 培训服务协约条款: a、 参加培训的申请人; b、 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 c、 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等; d、 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 e、 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 f、 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 g、 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 h、 参加人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2、 制度解释: 培训服务制度是培训管理的首要制度,虽然不同组织有关这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主要是 符合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应该得到重视。 3.1.2.2 入职培训制度 1、 制度内容: (1) 培训的意义和目的; (2) 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 (3) 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 (4) 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部门经理还是培训管理者); (5) 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内容、时间、考核等); (6) 入职培训的方法。 2、 制度解释: 入职培训制度就是规定员工上岗之前和任职之前必须经过全面的培训,没有经过全面 培训的员工不得上岗和任职。它体现了“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的原则, 1 适应企业培训的实际需要,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制度的制定要与 人力资源部有关人员配合进行,并争取与其他各部门经理人员共同商讨,这对于此制度的 贯彻执行时非常有利的。 3.1.2.3 培训激励制度 1、 制度内容: (1) 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 (2) 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 (3) 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 (4)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2、 制度解释:企业培训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各个利益主体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1) 对员工的激励。要建立培训—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形成以 目标激励为先导、竞争激励为核心、利益激励为后盾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2) 对部门及主管的激励。建立岗位培训责任制,把培训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各 级领导的责、权、利挂钩,使培训通过责任制形式渗透到领导的管理中。 (3) 对企业本身的激励。企业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改变员 工的工作行为,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3.1.2.4 培训考核评估制度 1、 制度内容: (1) 被考核评估的对象; (2) 考核评估的执行组织(培训管理者或部门经理); (3) 考核的标准区分; (4) 考核的主要方式; (5) 考核的评分标准; (6) 考核结果的签署确认; (7) 考核结果的备案; (8) 考核结果的证明; (9) 考核结果的使用。 2、 制度解释: 设立培训考核评估制度的目的既是检验培训的最终效果,同时为培训奖惩制度的确立提供 依据,也是规范培训相关人员行为的重要途径。培训评估考核必须 100%进行。 3.1.2.5 培训奖惩制度 1、 制度内容: (1) 制度制定的目的; (2) 制度的执行组织和程序; (3) 奖惩对象说明; (4) 奖惩标准; (5) 奖惩的执行方式和方法。 2、 制度解释: 奖惩制度是保障前面几项培训管理制度能够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 3.1.2.6 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2 1、 制度内容: (1) 企业根据《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 (2) 根据具体的培训活动情况考虑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从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 务和违约责任。 (3) 企业要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 (4) 根据“利益或的原则”即谁投资谁受益,投资与受益成正比关系,考虑培训成 本的分摊与补偿。 2、制度解释: 若企业培训风险较大且找不到合适的防范措施就会对培训投资持有不积极的态度。培 训风险只有通过做好培训实施工作来尽量降低,如积极性维持和培训质量保证等。 企业内的培训制度除了以上制度还有培训实施管理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培训资金 管理制度。 3.1.3 培训制度的修订 修订培训制度的要求: 1、 培训制度的战略性。 2、 培训制度的长期性。 3、 培训制度的适用性。 3.1.4.1 企业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即能够直接影响与作用于培训系统及其活动的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及政策的 总和。它主要包括培训的的法律和政令、培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两个方面。 企业培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是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企业在开展 培训工作时要求人们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实施的规定、规则和规范。企业培训制度的根本 作用在于为培训活动提供一种制度性框架和依据、促使培训沿着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运行。 3.1.4.2 岗位培训制度 岗位培训制度是企业培训制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岗位培训是企业员工培训的一种基本办学形式和工作重点,强调紧密结合职业,实行 按需施教的原则,按职务岗位需要进行培训,以确保劳动者上岗任职的资格和能力为出发 点,使其达到本岗位要求,其实质是提高从业人员总体素质。 3.2.1.1 分析和评估企业发展目标 了解企业发展目标有助于确定员工的贡献区域,了解在企业发展中肩负什么职责。或者说 发现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并根据企业目标制定或修正部门员工发展规划,确定培养 目标;根据企业实现目标的管理要求、技术要求、营销要求及其他相关要求,明确各类各层 次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3.2.1.2 明确企业教育培训的理念 1、 确定培养区域。 (1) 根据企业各经营组织级别的需要,培养各级或各职务层次的管理型人员; (2)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培养与专业技术职能和经营职能相对应的各专业技 术人才和各岗位职能型人才。 (3) 根据企业其他需要,培养适应经营需求的各类服务型人员。 3 2、 确定培训领域。 (1) 针对相应岗位工作需要,开展弥补任职差距的技能完善性培训; (2) 为满足和支持生产、销售、服务的市场需求,开展技能提高性培训; (3) 为满足今后企业发展需要,在同行业、同专业领域保持一定的技术或管理水平 , 开展前瞻性培训; (4) 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开展非工作技术性的综合素质培训,主要包括周知性 和相应的特知性培训。 3、 确定培训对象。 (1) 以刚进企业的新员工为对象的新员工培训; (2) 以骨干员工为核心的骨干员工培训; (3) 以高层经营者为对象而实施的经营者培训。 3.2.1.3 明确员工发展规划的项目 1、 完善教育培训的方针、规章制度和执行措施体系; 2、 制定明确的员工培养理念和培养目的; 3、 明确员工培养活动的基础和任务分担; 4、 完善员工培养与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配套措施; 5、 设计有效的员工培养、培训体系与人才开发系统; 6、 建立运行良好的员工培训与开发机制 7、 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员工培训活动 3.2.1.4 制定员工发展规划 1、 进行人员需求分析 2、 设计人员培养方案和发展计划 3、 行动方案的设计与开发 4、 对人才培养与发展活动的实施与管理 5、 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评估 3.2.1.5.1 考察员工培养目标的着眼点 1、 企业方面。 企业内员工的培养 , 一方面以提高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 培养企业经营 活动所需的态度为目标 ; 另一方面 , 以提高员工作为一名社会人或国民应 具备的知识、修养和见识为目的。以 此为基础 , 企业培训还应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在 企业内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 , 其目的 都是通过此项活动 , 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 和经营战略全面渗透到整个组织中去 2、 员工方面。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 从而提高员工的能 动性 , 达到员工自 我实现的目标。 以上两方面的结合就是企业员工发展工作的目的所在。科学准确地确定员工发展目 标 , 是人才开发的前提性工作。明确而具体的培养目标为人员发展、人员选拔、人员考 评以及 人员使用都提供了参考标准。人员发展计划能否成功 , 也要看在需求分析之后能 否确立 明确的人员发展目标 , 如果目标不明确 , 人员发展就成了一种极具风险的工作。 明确具 体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保证人员发展通道的畅通 , 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份可行 的培训 规划。 4 3.2.1.5.2 员工发展规划的层次和内容 1、按员工发展规划的层次 , 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 (1) 整体发展计划。体现企业供应为先的规划思路 , 保障企业内部的整体培训目标 和培训战略的贯彻 , 它对企业培训工作起着全局性的指导、控制作用 o 主要涉及企业培 训形势分析、培训总体目标、企业培训资源、企业培训策略等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明 确组织培训工作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 , 规定组织 培训的大方向。 整体发展计划主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 第一是对企业内各部门不具备实现能力的培训 项目的供应 ; 第二是各部门对外部环境缺乏了解导致的培训发展落后。 (2) 培训管理计划。是培训管理者为实现企业整体发展计划而制定的相关计划。它是企 业整体发展计划的进一步实现 , 是企业各部门制定实施计划所依赖的指导性计划,也是联 系整体发展计划和部门培训计划的关键。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培训目标的细化、部门培训规划、 培训实施工作条例、教育训练实施纲要等。 (3) 部门培训计划。部门培训计划是各部门具体培训工作实施计划 , 是培训整体计划 得以贯彻的基础保障 , 也为培训管理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空间。部门培训计划细列出 了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资源、培训内容以及培训预测等具体事项。 2、从规划的时间长短来划分 , 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 : (1) 长期发展规划。长期发展规划的价值在于明确培训的方向性、 目标与现实之间的 差距和资源的配置 , 此三项是影响培训最终结果的关键性因素。一项长期发展规 划1至3 年为期。制定长期培训计划需要进行企业、个人的长远目标分析及外部环 境的发展趋势分析,明确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培训策略、培训 资源配置、培训支援需求、培训内容整合、培训行动步骤 , 进行培训效益预测与效 果预测。 (2) 中期培训规划。中期培训规划实质上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 是长期培训计 划的进一步细化 , 同时又为培训实施计划提供了参照物 , 因此不要视中期培训 计划为可有可元的培训计划。制定中期培训计划需要进行中期培训需求分析 , 明 确培训目标、资源分配、支援需求、内容安排、行动步骤 , 进行培训效益与效果预 测。 (3) 短期 ( 特定项目 ) 培训计划。制定短期培训计划需要明确培训的原因、内容、 时 间、地点、对象、采用的具体形式、具体课程编排、培训的讲师或顾问、组织工作的 分工和标准、活动的具体日程、资源的具体使用、支援的落实及进行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实施计划最重要的两个考虑因素是可操作性和效果 , 因此要特别注重前期 准备工作的每一项都在计划中得到落实, 不可出现工作漏项。 培训三个层次和三个时期的计划相互配合 , 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企业人员发展与培训 计划系统。 3.2.2.1 运用绩效分析方法 1、 通过绩效考评明确绩效现状。 绩效考评能够提供员工现有绩效水平的有关证据。 绩效考评的结果是对目标员工工作 效率的种种表现 ( 如技能、知识、能力 ) 所做的描述。 绩效考评可以运用从纯粹的主观判 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之间的各种方法。如果某项 工作绩效要求已被界定 , 那么就可以向 专家请教所需培训的类型 ; 如果某项工作的要求 是已知的 , 那么可以请组织的领导者对 实际绩效进行分等。两种方法中优先顺序的确定都依赖于对于整个工作中 " 哪些工作领域 5 是最重要的和哪种培训效果是最好 " 的判断。然而 , 最可靠的需求分析基于实证性的数 据。要尽可能客观地收集和分析数据 , 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真正地需要培训。 2、 根据工作说明书或任务说明书分析绩效标准或理想绩效。 工作说明书明确工作对任职者的绩效要求。员工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可 以通过任务目录或技能目录来描绘。在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什么? 通过资料收 集来确定工作需要同个体能力之间的差距, 以及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状况。 主要项目指标包括 : (1) 岗位的工作标准 ; (2) 岗位的绩效目标 : (3) 岗位绩效目标与部门目标、组织目标的关系 ; (4) 领导如何要求下级工作、获取何种绩效目标 ; (5) 领导在多大程度上希望维持这种理想状态 ( 个人达到的绩效目标、部门达到的 绩效 目标 ) 等。 3、 确认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的差距。 有关员工现有绩效水平的数据资料 , 能够表 明全体员工中有多少人未达到、达到或 超过了理想的绩效水平。在每一工作领域里 , 未达到理想绩效水平的员工的百分比这一数 据能够表明, 工作的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差距有多大、哪些人员应对这些差距负责。 4、 分析绩效差距的成因及绩效差距的重要性。 把绩效差距分解为知识、技能、态度、环境等具体方面,分析造成绩效差距的具体原因是 什么; 了解在过去一段时间(年、月)内 ,这种差距的变化趋势如何( 增大、持平、减小 )。 分析绩效差距的重要性 , 主要是分析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间的差距对个人的后果是 什么 , 对部门的后果是什么, 对组织的后果是什么。 5、根据绩效差距原因分析确认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根据绩效差距原因分析确认 : 是否需 要培训、需要在哪些方面培训、需要多少培训 , 哪些人员需要培训以及哪些人员可以优先 获得培训。 如果考评的结果表明工作效率低的程度并不明显 , 选派人员参加培训项目的必要性就 不大。如果不是因培训不足产生的绩效问题 , 应寻找其他可行的有效的解决方案。 6、针对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拟定培训计划。如果采取培训方式的话 , 必须考虑几个基本问 题 : 首先 , 谁将设置培训优先权 ? 工作人员、主管人员、高层经理人员及人力资源部门」 在决定培训类型提供、资源分配、参与规划设计等方面起什么作用 ? 在大多数情况下,培 训优先权的设置是多数人共同参与的结果 , 尤其当咨询团体积极活跃于培训规划设过程中 时 , 更是这样。 其次 , 选择何种类型及内容的培训规划? 培训规划的期限有多长 ? 谁要设计和执行 规划? 谁为培训规划的设计与执行承担费用 ? 培训在哪儿进行 ?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许 是尝试性的 , 但是它们对形成培训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3.2.2.2 运用任务与能力分析方法 主要步骤如下 : 1、根据任务分析获取相关信息。对于每个特定工作的具体培训需求来说 , 任务水平分析可 以提供三方面的信息 : (1) 每个工作所包含的任务 ( 即工作描述中的基本信息 ); (2) 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的技能 ( 来自工作说明书与工作资格表 ): (3) 衡量完成该工作的最低绩效标准。 6 对各项任务进行分析 , 在制定和选择培训计划时是非常有用的。一般来说 ,可以利用 一些标准独立地对每项工作进行有关上述问题的分析, 然后设计出一套培训权衡表。 这三 方面的信息可分别从目前的员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处收集后综合得到。 2、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分析。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或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 工达到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 通过岗位资料分析,将其和员工平时工 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 以判定员工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差距所在。 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可以分解为以下指标 : 主要任务和子任务、各项工作的执行频 率、绩效标准、执行工作任务的环境条件、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以及学习技能的途径和场所等。 对各种任务进行分析后设计出一套培训权衡表。无疑地 , 培训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发生 频繁的、重要的或相对而言较难掌握的任务上。培训者在选择培训工具、培训时间或其他事 项时 , 也会考虑其他综合性因素。 3、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工作任务分析的重点在于如何提供改 善和提高的机会。培训者根据员工的素质差距,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培训 , 使他们获得 必需的技术和能力。用这种方法分析培训需求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 (1) 重复性需求。例如对每个新员工的就职培训。一般来说 , 新员工都对企业的文 化、 规章制度、从事某项工作的特殊方法等缺乏了解。因此 , 通过岗前引导计划来满足 所有的 新员工的这种重复性的需求 o (2) 短期性需求。如培训员工学会如何使用企业新购置的新设备。 (3) 长期性需求。为每一个工作岗位设计一个培训计划 , 以帮助员工通过更系统化的方法 来提高基本技能 , 为职业评价与开发打下基础。 3.2.2.3 根据组织发展需要的分析方法 1、 确认培训标准。培训对企业来说是一件重要而又必须付出代价的大事 , 因此 ,要判断 一个组织应如何选择培训对象、如何实施培训计划 , 必须以 " 真正的需要 " 作为 标 准 , 而不能出于其他的考虑。根据组织需要分析培训需求 , 准确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 即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 并确定培训是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2、 确认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组织发展需要分析不是集中在个体、工作、部门现在有效运作 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上 , 而是集中在它们未来有效运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 力上。比如,未来需要多少或什么类型的工作人员? 企业是否现在正经历或将要经历能 够影响组织优先权或其从事活动方式的巨大变化? 是否需要从整体上检查一下组织的 氛围和结构?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 往往影响到现在正进行的各种培训活动。切忌夸 大培训的作用, 以免浪费资源和损害培训的声誉。 3、 确认培训资源。分析培训需要哪些资源( 包括人、财、物 ), 及企业能否满足这些要求, 以此决定培训实施的可行性及培训方式。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 往往影响到现在正进 行的各种培训活动o 4、 根据组织需要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在根据组织需要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时 ,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1) 反映组织未来要求的人事计划 ; (2) 营造有利于培训成果转换的组织培训气候 ; (3) 改善组织气氛与个体满意度。 3.2.2.4 确定培训对象的基本原则 1、 在最需要的时候选最需要培训的人进行培训 2、 针对具体的岗位或职位及其在组织运营中的重要程度选员 7 3、 充分体现员工个人发展愿望与组织需要的结合。 3.2.2.5.1 绩效差距分析模型 对员工绩效进行分析 , 重点放在对员工现在有效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足 , 以及在工作中取得的实际工作业绩或效果进行分析。在企业中, 形成个人或部门痛疾的原 因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实施培训治愈痛疾并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法。这需要对组织进行仔细 的检查和区分, 以确定是通过培训解决问题 , 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问题。相关内容请参 阅第二章图 2-101 3.2.2.5.2 员工个人绩效差距分析 绩效差距分析主要围绕 " 差距 " 这个概念进行。所谓差距即指员工的技术熟练程度 的差距与实施中的差距。前者可以通过培训来弥补 , 后者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管理不善 ( 或缺乏足够的反馈 , 或对辅助部门管理不好 ), 或者是因为别的干扰绩效的因素引起。 相对而言, 培训对第一种情况较为适用。为了准确地找出影响绩效的原因 , 并且确定它是 否能通过培训来解决 , 绩效分析必 须将重点放在五个方面 : 工作背景、工作者、工作者 行为、工作结果以及结果反馈。下 面是实施绩效分析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 1. 工作者是否清楚工作背景 ? 是否知道何时需要他们进行工作 ? 2. 工作者的体力与智力是否胜任工作 ? 3. 工作者是否知道做些什么 ? 他们是否具备必需的技术 ? 必需的资源、如资金、时间、设 备等是否齐备 ? 4. 工作者的绩效是否得到回报 ? 5. 工作者是否获得关于他们绩效的反馈 ? 绩效低下者是否受到批评 ? 高绩效者是否得到 表扬? 将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与该工作所必需的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绩效相比较 , 可以得出绩 效的差距 , 可用其确定当前的工作对培训的需求。与之相对应的培训问题是 : 员工是否 能胜任分配的工作o 这种分析既考查个体绩效同工作说明之间的差距 , 也考查未来的组织需求和工作需 要。既然如此 , 工作设计和培训就高度联结在一起。绩效差距分析的焦点集中在差距或问 题上面 , 因而对个体人员分析便成为重中之重。 3.2.2.5.3 组织层次需求分析 根据需要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 ,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1、反映组织未来要求的人事计划 需求预测主要考查一个组织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以及这些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供给预测不 但要考查可能参加工作的人员数量 , 而且也要考查这些人员所具有的技能状况 , 以保证 所需人员的雇用、培训和再培训。 2、培训成果转换的组织培训气候 培训规划经常被判定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考虑到组织中的种种限制因素。环境对培训的 影响很大 , 当培训的环境和工作的环境不一致时, 培训的效果则难以保证。转换气候是组 织应该考虑的促进培训转换的强有力工具。组织层次的分析要考虑培训需要哪些资源 ( 包 括人、财、物 ), 而企业能否满足这 些要求 , 以此决定培训实施的可行性及培训方式。另 外,切忌夸大培训的作用。 3、改善组织气氛与个体满意度 8 组织气氛分析经常用于描述组织气氛的适宜与否以及员工对于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感 受如何 , 了解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感受及他们个人的需求与愿望是否协调一致。必须通过培 训来转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 , 同时培养对企业 更深的归属感 o 另外 , 收集全体工作人员对其工作、福利待遇、同事等的态度和满意程度是有用 的。 这主要是因为 : 首先 , 对态度的调查能帮助查出组织内最需要培训的领域 : 其次 , 对 态度与满意程度的调查不但可以表明是否需要培训以外的方法 , 而且也能确认那些阻 碍 改革和反对培训的领域。 3.2.2.5.4 受训人员的选择 1、最需要培训的三种人 :(1) 通过必备技能缺项测评 , 确实需要补充单项技能的人 : (2) 因组织需要 , 要提拔、转岗、晋升的人 , 或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新流程的 推广、使用而需要培训的人 ; (3)因组织需要,或因个人长远发展的需要而需 培养的人。 2、从员工个人来看 , 他们一般愿意改进与其工作有关的技能、知识、能力 , 并积极寻 找 培训机会。这种愿望与较为发达的职业主义信念和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强烈兴趣密切相 关。 因此将自我评价得到的信息与绩效评价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 , 可以增加诊断的有效 性。 然而 , 员工完全独立地确定他们自己的需要具有缺陷性。首先 , 员工的培训和开发 可能过度地以自我为导向 , 过度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组织的利益。其次 , 员工自 身经常觉察不到他们可以利用的各种选择。 3、从组织方面来看 , 为培训提供时间和金钱的各个部门实际在员工选择何种培训方面 保 持主导的地位 , 并在激励员工参加适当的培训课程和应用新的学习方面具有极端的有效性。 但是单从组织需要出发的培训选员也具有危险性。在分析培训需求、选择培训对象时 , 要 注重员工的个人需要与组织需要的有机结合 , 尽可能实现二者的协调一致。 4、做需求分析时 , 要求部门主管人员参与分析 , 确定谁需要培训以及谁应该得到培训 机会。培训部最好有一份对每一位员工的详细的培训目录,记录每一位员工的培训经历 ,并 提出未来培训的可能性。特别是当委托培训项目广泛、员工的发展同工资和晋升联系在一起、 组织强调员工的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这几种情况出现时, 培训目录就显示出其巨大的价值。 3.2.3.1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 1、 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2、 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3、 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4、 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3.2.3.1.1 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1、 建立员工背景档案。 2、 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3、 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 4、 准备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者通过某种途径意识到有培训的必要时 , 在得到领导 认可的情况下, 就要开始调查的准备工作。 3.2.3.1.2 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1、 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 2、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 9 3、 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4、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3.2.3.1.3 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1、 提出培训需求动意或愿望。 2、 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意。 3、 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 (1) 受训员工的现状。 (2) 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 (3) 受训员工的期望和真实想法。 4、汇总培训需求意见 ,确认培训需求。 3.2.3.1.4 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 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 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 3、 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3.2.3.2 撰写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1、 需求分析实施的背景 , 即产生培训需求的原因或培训动意。 2、 开展需求分析的目的和性质。 3、 概述需求分析实施的方法和过程。 4、 阐明分析结果。 5、 解释、评论分析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 6、 附录。 7、 报告提要。 撰写评估报告时 , 在内容上要注意主次有别,详略得当,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为 此,在撰写前应当认真拟就写作提纲 , 按照一定的主题及顺序安排内容。 3.2.3.3.1 培训需求分析的含义和作用 企业为什么要培训、培训什么,这不是领导说了算的,也不是培训管理者凭空臆断的。当企 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解决或才能更好地解决时,培训需求才应运而生。培 训需求反映了企业要求具备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判断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需求分析对企业的 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它是真正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条件,是使培训工作实现准确、及时 和有效的重要保证。 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的前提,也是进行 培训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现代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具有重大作用。 具体表现为: 1。确认差距。培训需求分析的基本目标就是确认差距,即确认任职者的应有状况同现 实状况之间的差距。差距确认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对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进 行分析,即理想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标准或模型是什么;二是必须对现实实践中所缺少的 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分析;三是必须对理想的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现有的知识、技 能、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分析。这三个环节应独立有序地进行,以保证分析的有效性。 10 2。前瞻性分析。需求分析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前瞻性分析。由于市场环境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当组织发生变革时(不管这种变革涉及到 技术、程序、人员,还是涉及到产品或服务的提供问题),培训计划均要满足这种变化。因此, 那些负责培训和开发的人们应该在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以前迅速地把握住这种变革。 3。保证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有效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没有 培训就无从谈起人力资源开发。所以在设计培训计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开发的 需要,为人才储备做好基础性工作。 4。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需求差距的方法 很多,有些可能是与培训无关的选择,如人员变动、工资增长、新员工吸收;或者是几个方 法的综合等。针对不同情况可选择不同培训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把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综合 起来,制定包含多样性的培训策略。 5。分析培训的价值及成本。当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培训管理人 员就能够把成本因素引入到培训需求分析中去。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不进行培训的损失 与进行培训的成本之差是多少”。如果不进行培训的损失小于培训的成本,则说明当前还 不需要或不具备条件进行培训。由于很多项目不能用数字量化,因而做这项工作是较困难 的。但不可只看眼前,要有长远考虑。 6。获取内部与外部的多方支持。无论是组织内部还是外部,通过需求分析收集了制定培训 计划、选择培训方式的大量信息,这无疑给将要制定的培训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支持条件。如: 中层管理部门和受影响的工作人员通常支持建立在坚实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的培训规划,因 为他们参与了培训需求分析过程。 3.2.3.3.2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企业的培训需求是由各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确定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收集到相关的 资料后,就要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时期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 (一)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 1。组织层次分析。主要是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 体目标与战略要求。通过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气氛进行分析,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竞 争对手的发展情况、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企业生产效率、事故率、疾病发生率、辞职率、 缺勤率和员工的行为等进行分析,发现组织目标与培训需求之间的联系。 2。工作岗位层次分析。主要是确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业绩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和能力。工作分析、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报告和顾客反映等都为这种培训需求提供了重 要的信息。这个层次的培训需求决定了培训的内容。 3。员工个人层次分析。主要是确定员工目前的实际工作绩效与企业的员工绩效标准对员工 技能的要求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主要是为了将来评价培训的结果和评估未来培训的需要。 信息来源包括员工业绩考核的记录、员工技能测试成绩以及员工个人填写的培训需求问卷 等资料。 (二)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 1。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新员工的培训需求主要产生于新员工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不 了解而不能融入企业,或是对企业工作岗位的不熟悉而不能很好地胜任新工作。对于新员 工的培训需求分析,特别是对于低层次工作的新员工的培训需求,通常使用任务分析法来 11 决定其在工作中需要的各种技能。 2。在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由于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在职员工的技能不能满足工作 需要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培训需求,通常采用绩效分析法评估在职员工的培训需求。 1。目前培训需求分析。针对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提出的培训要求,主要是分 析企业现阶段的生产经营目标、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状况、未能实现的生产任务、企业运行中 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确认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未来培训需求分析。这类培训需求主要是为满足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需要而提出培训 的要求。采用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方法,预测企业未来工作变化、职工调动情况、新工作职 位对员工的要求以及员工已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尚欠缺的部分。 3.2.4.1 确定培训活动的领域 企业培训的目的和特性形成培训目标,在具体实施培训活动时要划定培训的领域,在这些 领域中有效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时,要选择恰当的技巧和方法。对企业培训的领域进行整 理和分类,并把它们与培训课程相对照,研究选择适当面培训方法和技巧,以达到培训目 标所设定的领域。 3.2.4.2 分析培训方法的适用性 培训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确定的手段和技法。它必须与教育培训需求、培 训课程、培训目标相适应,同时,它的选择必须结合培训对象的特点。 从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和培训方法的相关关系出发对企业培训中的培训方 法可做如下分类: 1。与事实和概念的教育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讲义法、项目指导法、演示法、参观 等。 2。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文件筐法、课题研究法、 商务游戏法等。 3。与创造性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形象训练法、等价变换的思考方 法等。 4。与技能培训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实习或练习、工作传授法、个人指导法、模拟训练 等o 5。与态度、价值观以及陶冶人格情操教育相适应的培训方法。包括面谈法、集体讨论法、 集体决策法、职务角色扮演法、悟性训练、管理方格理论培训等。 6。基本能力的开发方法。包括自我开发的支持、。π以及将集中培训运用在工作中的跟 踪培训等。 3.2.4.3 根据培训的具体要求提出优选培训方法的建议 要选最优的,也就是要选最合适的。每一种培训方法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有一定适用的 12 领域,再好的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因此,优选培训方法,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保证培训方法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由于每项工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培训要求也就相应 不同。有些工作可能要求培训实际知识,有些工作可能要求培训问题解决的方法。因而,对 于学员来说,进行此项工作而必须进行的培训与彼项工作要求的培训是不同的。要想为某 项工作指定合适的培训方法,就需要有一种机制来分析特殊的培训要求。在培训设计中, 这种机制就是任务分析。通过任务分析明确工作对培训提出的要求,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 的问题组成:此项工作需要哪些技能?这些技能在何种条件下 运用它们是否有某些特征利于或不利于学习?学生的特征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学习?选择培 训方法时必须考虑这些问题。 一种方法是列出学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进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技术构成。 另一种方法是列出学员在工作中的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类和分析其技术构成。两种方法 中,设计者既可靠主观分析,又可靠客观定量分析。究竟采用哪种方式,要由费用、时间等 因素来决定 2保证方法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 保证选用的、培训方法与受训者群体特征相适应。分析受训者群体特征可使用以下参数:学 员构成了在目标参数条件既定的条件下,学员构成这一条件通过学员的职务特征、技术心 理成熟度与学员个性特征三方面来影响培训方式选择o工作可离度:如果学员工作可离度低, 进行集中培训会影响其业务的开展。当 学员工作可离性高时,企业可以根据其他条件对培训方式进行选择。 (3〉工作压力:当企业中员工的工作压力很大,内外部竞争激烈时,即使企业不组织集中 正式培训,员工也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而去自学,此时适合采用控制力较弱的学习 方式。当企业中员工的工作压力较小时,由于其控制力弱,员工的学习惰性往往会导致培 训的失败,因而此时适合正式的培训,如目前企业在制度中对员工的职业资格、 素质标 准做出硬性规定,通过对员工施加制度压力方式来促进企业内学习风气的养成。 4。培训的方式、方法,要与企业的培训文化相适应。 5。取决于培训的资源与可能性(设备、花销、场地、时间等)。 3.2.4.4.1 直接传授培训方式 直接传授培训方式是指培训者直接通过一定途径向培训对象发送培训中的信息。这种方法 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交流的单向性和培训对象的被动性。其具体形式主要有: (一)讲授法 讲授法即教师按照准备好的讲稿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它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讲课 教师是讲授法成败的关键因素。适用于各类学员对学科知识、前沿理论的系统了解。主要有 灌输式讲授、启发式讲授、画龙点睛式讲授三种方式。 优点:(1)传授内容多,知识比较系统、全面,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2)对培训环境要 求不高;(3)有利于教师的发挥;(4)学员可利用教室环境相互沟通;(5)也能够向教师请教疑 难问题:(6)员工平均培训费用较低ι 局限性:传授内容多,学员难以吸收、消化;(2)单向传授不利于教学双方互动;{3}不能满 足学员的个性需求:(4)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5〉传 授方式较为枯燥单一,不适合成人学习。 (二)专题讲座法: 13 专题讲座法形式上和课堂教学法基本相同,但在内容上有所差异。课堂教学一般是系 统知识的传授,每节课涉及一个专题,接连多次授课;专题讲座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知识,一 般只安排一次培训。 适用范围: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方向或当前热点问题等方面知识的 传授。 优点:培训不占用大量的时间,形式比较灵活:(2)可随时满足员工某一方面的培训需 求:(3)讲授内容集中于某一专题,培训对象易于加深理解。 缺陷:讲座中传授的知识相对集中,内容可能不具备较好的系统性。 (三)研讨法 研讨法即在教师引导下,学员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的培训方法。 适用特点:适宜各类学员围绕特定的任务或过程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问题的能力及表 达能力的培训。主要有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对立式讨论三种研讨形式。 优点:(1)强调学员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2)多向式信息交流,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的能力;(3)研讨法形式多样,适应性强,可针对不同的培训目的。 难点:对研讨题目、内容的准备要求较高;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 选题应注意:题目具有代表性、启发性;题目难度适当;研讨题目应事先提供给学员, 以便做好研讨准备。 3.2.4.4.2 实践性培训法 实践法是通过让学员在实际工作岗位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操作、体验,掌握工作所 需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方法,在员工培训中应用最为普遍。这种方法将培训内容和实际工作 直接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员工培训的有效手段。适用于从事具体 岗位所应具 备的能力、技能和管理实务类培训。 (一)实践法的主要优点 实践法的主要优点包括:(1)经济:受训者边干边学,一般无需特别准备教室等培训设施; (2)实用、有效:受训者通过实干来学习,使培训的内容与受训者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 而且受训者在”干”的过程中,能迅速得到关于他们工作行为的反馈和评价。 (二)实践法常用的几种方式 1. 工作指导法。或称教练法、实习法,。这种方法是由一位有经验的工人或直接主管人员 在工作岗位上对受训者进行培训。负责指导的教练的任务是教给受训者如何做,提出如何 做好的建议,并对受训者进行激励。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应用广泛,不一定要有详细完整的教学计划,但应注意培训的要点:一 是关键工作环节的要求:二是做好工作的原则和技巧;三是需避免、防止的问题和错误。 2。工作轮换。这种方法是让受训者在预定时期内变换工作岗位,使其获得不同岗位的工作 经验。以利用工作轮换进行管理培训为例:让受训者有计划地到各个部门学习,如生产、销 售、财务等部门,在每个部门工作几个月。实际参与所在部门的工作,或仅仅作为观察者, 以便了解所在部门的业务,扩大受训者对整个企业各环节工作的了解。 优点:(1)能丰富受训者的工作经验,增加对企业工作的了解:(2)使受训者明确自己 的长处和弱点,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3)改善部门间的合作,使管理者能更好地理解相互 间的问题。 14 不足之处:此法鼓励”通才化”,适合于一般直线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适用于职能 管理人员的培训。 为提高这种方法的培训效果,应注意的实施要点: 第一,工作轮换计划需根据每个受训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应将企业的需求与受训者的 兴趣、能力倾向和职业爱好相结合。受训者在某一部门工作的时间长短,应视其学习进度而 定。第二,配备有经验的指导者。受训者在每一岗位工作时,应由富有经验的指导者进 行指导,最好经过专门训练,负责为受训者安排任务,并对其工作进行总结、评价。 3。特别任务法。企业通过为某些员工分派特别任务对其进行培训,此法常用于管理培 训。 (1)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这是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层管理人员提供分析全公司范围内经验和 问题的培训方法。一般”初级董事会”由10~12名受训者组成,受训者来自各个部门,他们 针对高层次的管理问题,如组织结构、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以及部门间的冲突等提出建议, 将这些建议提交给正式的董事会。通过这种方法为这些管理人员提供分析高层次问题的机 会以及决策的经验。 (2)行动学习。这是让受训者将全部时间用于分析气解决其他部门而非本部门问题的一种课 题研究法。受训者4~5人组成一个小组,定期开会,就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讨论。这种方法 为受训者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经验,可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制定计划的能 力。 4。个别指导法。这种指导制度和我国以前的”师傅带徒弟”或”学徒工制度”相类似。目前 我国仍有很多企业在实行这种帮带式培训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资历较深的员工的指 导,使新员工能够迅速掌握岗位技能。 优点:(1)新员工在师傅指导下开始工作,可以避免盲目摸索;(2)有利于新员工尽快融入团 队;(3)可以消除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的紧张感;(4)有利于企业传统优良工作作风 的传递;(5)新员工可从指导人处获取丰富的经验。 缺点:(1)为防止新员工对自己构成威胁,指导者可能会有意保留自己的经验、技求,从而 使指导流于形式;(2)指导者本身水平对新员工的学习效果有极大影响;(3)指导者不良的工 作习惯会影响新员工;(4)不利于新员工的工作创新。 3.2.4.4.3 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法是调动培训对象积极性j让其在培训者与培训对象双方互动中学习的方法。这 类方法的主要特征是:每个培训对象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从亲身参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 正确的行为方式,开拓思维,转变观念。 (一)自学 自学适用于知识、技能、观念、思维、心态等多方面的学习。自学既适用于岗前培训,又 适用于在岗培训,而且新员工和老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优点:费用低,不影响工作,学习者自主性强,可体现学习的个别差异,培养员工的自学 能力。 缺点:学习的内容受到限制,学习效果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学习中遇到疑问和难题往 15 往得不到解答,容易使自学者感到单调乏味。 自学的组织方式从培训的角度看,并不是放任自流,它是实现培训计划的一种方式。因此, 有必要对自学进行有效的组织。形式有:指定与培训项目、培训要求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员 工学习,网上学习,电视教育。 (二)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它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高两者融合到 一起,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培训方法。可分为案例分析法和事件处理法两种。 1。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它是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场景加以典 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 学员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培训方法。 案例培训法的案例用于教学时应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内容真实,案例中应包含一定的 管理问题,案例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案例分析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描述评价型。即描述解决某种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 实际后果不论成功或失败。这样,留给学员的分析任务只是对案例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 以及提出”亡羊补牢”性的建议。第二种是分析决策型。即只介绍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学 员去分析并提出对策。本方法更能有效地培养学员分析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中间存在着一系列过渡状态。 2。事件处理法。让学员自行收集亲身经历的案例(自编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个案,利用 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讨论,并用讨论结果来警戒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员间通过 彼此亲历事件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可使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同时有利于形 成→个和谐、合作的工作环境。 自编案例的要求:案例由学员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编写。一方面是对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员理解案例的背景,并使讨论的内容与工作实际更紧密地结 亲历事件的选择标准如下:(1)亲身经历的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实例:(2)工作中经常发生的 问题:(3)不能再次发生的问题;(4)能给大家带来某些启示的问题:(5)成功或失败的例子 均可,目的是使学员共享彼此的经验。 记录案例发生背景依据的原则(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ma(何事), Which(何物),How(如何做),How much(费用)。 自编案例的内容包括:案例的内容简介,案例发生的背景(依5W2H原则逐条列出),实际解 决的对策(若为已解决的事件,应记下从发生到解决的经过;若为未解决的事件,应写下自 己准备采取的对策),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自编案例的注意事项:(1)学员可从自己的工作环境中寻找案例;(2)案例要具有真实性,‘ 不能随意捏造:(3)案例要和培训内容相一致;(4)案例的内容要客观生动,不能只是一些事 例、数据的罗列;(5)案例要包含一定的问题,有研究的价值。 案例研究法的适用范围:适宜各类员工了解解决问题时收集各种情报及分析具体情况的重 要性;了解工作中相互倾听、相互商量、不断思考的重要性;通过自编案例及案例的交流分析, 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员工间良好 的人际关系。 优点:参与性强,变学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将学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融入知识传授中; 教学方式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学员之间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交流的目的。 缺点:案例准备的时间较长且要求高;案例法需要较多的培训时间,同时对学员能力有一定 的要求;对培训顾问的能力要求高;元效的案例会浪费培训对象的时间和精力。 (三)头脑风暴法 也有人将头脑风暴法称为产‘研讨会法'了飞”讨论培训法”;或管理加值训练法等 16 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培训对象在培训活动中相互启迪思想、激发创造性思维扒它能最大限 度地发挥每个参加者的创造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更多更佳的方案。 操作要点:只规定一个主题,即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保证讨论内容不泛滥。。把参加者组织 在一起无拘无束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组织者和参加者都不能评议他人的建议和 方案。事后再收集各参加者的意见,交给全体参加者。然后排除重复的、明显不合理的方案, 重新表达内容含糊的方案。组织全体参加者对各可行方案逐一评价,选出最优方案。头脑风 暴法的关键是要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力,让参加者轻松自由、各抒己见。 优点:培训过程中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收益;:(2)可以帮助学员解 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3)培训中学员参与性强;(4〉小组讨论有利于加深学员对问题理 解的程度;(5)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达到了相互启发的目的。 缺点:对培训顾问要求高,如果不善于引导讨论,可能会使讨论漫无边际;(2)培训顾问主 要扮演引导的角色,讲授的机会较少;(3)研究的主题能否得到解决也受培训对象水平的限 制;(4)主题的挑选难度大,不是所有的主题都适合用来讨论。 (四)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是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 工作过程模型化,学员在假定的工作情境中参与活动,学习从事特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 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基本形式:由人和机器共同参与模拟活动;人与计算机共同参与模拟活动。 优点:学员在培训中工作技能将会获得提高;通过培训有利于加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可以带 动培训中的学习气氛。 缺点:模拟情景准备时间长,而且要求质量高;对组织者要求高,要求其熟悉培训中 的各项技能。 这种方法与角色扮演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模拟训练法更侧重于对操作技能和反应敏捷 的培训,它把参加者置于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中,让参加者反复操作装置,解决实际工作 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对操作技能 要求较高的员工的培训。 (五)敏感性训练法 敏感性训练法又称T小组法,简称ST法。敏感性训练要求学员在小组中就参加者的个人情感、 态度及行为进行坦率斗公正的讨论,相互交流对各自行为的看法,并说明其引起的情绪反 应。目的是要提高学员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的洞察力,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 形象”,感受与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发展在各种情 况下的应变能力,在群体活动中采取建设性行为。 适用特点:适用于组织发展训练,晋升前的人际关系训练,,中青年管理人员的人格塑造 训练j新进大负的集体组织训练;外派工作人员的异国文化训练、等。提高学员的人际关系敏 感性,证促进团体的合作卢常采用集体住宿训练,人采用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等活动方式。 具体训练日程由指导者安排,内容可包括问题讨论、·案例研究等二讨论中,。每个学员能 够充分暴露自己的态度和行为Y好从小组成员那里获得对自己行为的真实反馈接受他人给自 己提出的意见,同时了解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从而改善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六)管理者训练 管理者训练(Manager Training Ph)简称MIP法,是产业界最为普遍的对管理人员的培 训方法。这种方法旨在使学员系统地学习,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从而提高 他们的管理能力。 适用特点:适用于培训中低层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提高管理的能力。 一般采用专家授课、学员间研讨的培训方式。企业可进行大型的集中训练,以脱产方式 17 进行。 操作要点:指导教师是管理者训练法的关键,一般采用外聘专家或由企业内部曾接受 过此法训练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 3.2.4.4.4 心理训练的培训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在→个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让参加者身处模拟的日常工作环境之中,并 按照他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的权责来担当与实际工作类似的角色,模拟性地处理工作事务, 从而提高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以动作和行为作为练习的内容来进 行设想”。也就是说,它不针对某问题相互对话,而针对某问题实际行动,以提高个人及 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用特点:适宜对各类员工开展以有效开发角色的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训练。使员工的行为 符合各特定职业、岗位的行为规范要求,提高其行为能力。培训内容根据具体的培训对象确 定,如客户关系处理、销售技术、川业务会谈等行为能力的学习和提高。 优点:学员参与性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可以提高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特定的模拟环境和主题有利于增强培训效果;(3)通过观察其他学员的扮演行为,可以学 习各种交流技能,通过模拟后的指导,可以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4)在 提高学员业务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其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缺点:场景的人为性降低了培训的实际效果;(2)模拟环境并不代表现实工作环境的多 变性;(3)J扮演中的问题分析限于个人,不具有普遍性。 (二)行为模仿法了 行为模仿是通过向学员展示特定行为的范本,由学员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角色扮演, 并由指导者对其行为提供反馈的训练方法。 适用特点:适宜对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培训。根据培训的具体对象确 定培训内容,如基层主管指导新雇员,纠正下属的不良工作习惯,使学员的行为符合其职 业、岗位的行为要求,飞提高学员的行为能力;使学员能更好地处理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 在操作上包括以下要点:建立示范模型,角色扮演与体验,社会行为强化,培训成果 的转化与应用。 (三)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员学校,旨在训练海员的意志和生存能力。后 被应用于管理训练和心理训练等方面,用于提高人的自信心,培养把握机遇、抵御风险的 心理素质,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培养团队精神等。它以外化型体能训练为主,学员被置 于各种艰难的情境中,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人的心理素质得到 改善。包括:(1)拓展体验;(2)挑战自我课程;(3)回归自然活动。 3.2.4.4.5 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技术被引进培训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新 兴的培训方式不断涌现,如网上培训虚拟培训等培训方式在很多公司受到欢迎。 (一)网上培训 网上培训是将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领域而创造出来的培训方法,它以其 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 网上培训又称为基于网络的培训,是指通过企业的内特网、外特网或因特网对学员进 行培训。 18 在网上培训,老师将培训课程储存在培训网站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员利用网络浏览器 进入该网站接受培训。根据培训进程的不同,网上培训有同步培训与非同步培训两种类型。 网上培训和现实培训相比较,有以下的优越性: (1)无须将学员从各地召集到一起,大大节省了培训费用。 (2)在网上培训方式下,网络上的内容易修改,且修改培训内容时,勿须重新准备教材或其 他教学工具,费用低。可及时、低成本地更新培训内容。 (3)网上培训可充分利用网络上大量的声音、图片和影音文件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 趣味性,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4)网上培训的进程安排比较灵活,学员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而不用中断 工作。 其缺点是: (1)网上培训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网络培训系统,这需要大量的培训资金,中小企业由 于受资金限制往往无法购买相关培训设备和技术。 (2)某些培训内容不适用于网上培训方式。 (二)虚拟培训 虚拟培训l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实时的、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培训学员 通过运用某些设备接受和响应该环境的各种感宫刺激而进入其中,并可根据需要通过多种 交互设备来驾驭该环境以及用于操作的物体,从而达到提高培训对象各种技能或学习知识 的目的。 虚拟培训的优点在于它的仿真性、超时空性、自主性、安全性。在培训中。学员能够自主地选 择或组合虚拟培训场地或设施,而且学员可以在重复中不断增强自己的训练效果;更重要的 是这种虚拟环境使他们脱离了现实环境培训中的风险,并能从这种培训中获得感性知识和 实际经验。 除了上面的培训方法之外,下面谈到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参加者的自身努力、自我约束能够 完成的,公司只起鼓励、支持、引导的作用。如参加函授、业余进修,开展读书活动。参观访 问等。这些方法并不能作为培训的主流方法,只在某些时候才会用到。 3.2.5.1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制定培训规划是个复杂的过程。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 将它分为九大步骤,其中每个步骤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在实践中,这几个 步骤是不能战然分开的,培训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各个步骤的先后顺序。也可决定 是否跨过或重复其中一个或几个步骤。 (一)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提高工作者的绩效。因此需要有一种机制来决定员工现有绩效是 否需要提高。以及在哪些方面和何种程度上来提高。在培训规划设计过程中。这种机制就是 需求分析。 l目的:搜集、寻找现有绩效缺陷的有关证据数据以判断是否在现有绩放水平和理想的水平 之间存在着差距。工作的哪些方面存在差距9哪些工作人员对这些差距负责令显示现在相理 想绩效之间差距的有关证据能决定是否需要培训、需要在哪些方面培训、需要多少培训,以 及哪些工作人员需要培训。 2。结果:有关员工现有绩效水平的数据资抖。能够表明全体员工中有多少人未达到、达到或 超过了理想的绩效水平。在每一工作领域里,未达到理想绩效水平的员工的百分比,这种 19 数据能表明差距主要存在于哪一工作领域和差距有多大5 3。方法:需求分析可以运用从纯梓的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之间的各种方法。方法的 确定依赖于对于整个工作中”哪些工作领域是最重要的相哪种培训效果是最好的”判断。 然而,最可靠的需求分析基于实证性的数据,要尽可能客观地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在此基 础上决定是否真正地需要培训 (二)工作说明 要想判断某一培训规划应包括什么和不包插什么。就需要有一种饥制来说明什么与培训有 关或什么与培训无关在培训规划设计中,这种机制就是工作说明。 l目的。工作说明有时也被称为”任务说明”,是界定工作要求的基础设计者收集关子工作 活动的数据,他们提出的问题、选撑的答案、使用的工具、做出的分忻、搜集的所有信息,可 用来形成一份客观的、全面的、可靠的关于工作活动的说明。 2。结果。工作说明的结果就是一份工作活动一览表二这个→览表可以是一个树形 图,也可以是一份工作流程图。 工作说明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l)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资源状况。(2)他们必须做出的决策; (3)他们必须采取的行动;(4)每项行动的结果:(5)每项行动或每?结果的标准。 3方法。工作说明可以运用从直接观察熟练工的实际工作。到收集熟练工自己的介绍等间接 资料之间的各种方法。有些方法注意熟练工的外显行为。有些方法则注意熟练工进行工作时 的活动。当工作说明根据实证数据来决定什么与培训目的相关、什么不相关时。它才是最可 靠的,因此,要尽可能搜集客观的、全面的数据。 (三)工作分忻 由于每项工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培训要求也就相应不同。有些工作可能要求培训实际知识。 有些工作可能
38 页
336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技能知识点3(蓝皮书)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技能知识点 第四章 绩效管理 第一节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 绩效管理的总流程可包话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考评阶段、总结阶段和应用开发阶段。 第一单元:绩效管理的准备阶段 要明确四个问题:明确绩效管理的参与者、绩效考评方法的选择、确定各类人员绩效考评要素 (指标)和标准体系。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的要求。 一、 明确绩效管理的参与者: 主要有五类人员:考评者、被考评者本人、被考评者的同事、被考评者的下级、企业外部人员。 二、 绩效效考评方法的选择: 基本上分三类:特征性效标、行为性效标和结果性效标。 确定具体的绩效考评方法要考虑三个重要因素:管理成本、工作实用性、工作适用性。 (一)对不同人员的考评方法: 1、 对一线人员:用以实际结果为对象的考评方法。 2、 管理或服务人员:用以行为或品质特征为导向的考评方法。 3、 低层次一般员工:行为或特征为导向的考评。 4、 高层管理人员:以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方法。 (二)设计考评方法依据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成果可以测量的工作:采用结果导向的考评方法。 2、考评者需要观察下属的考评的行为时:采用行为导向的考评方法。 3、成果可以测量和考评者需要观察下属的考评的行为时:采用 1 或 2 方法。 4、1.2 都不存在:用品质特征导向的考评方法。 三、 确定各类人员绩效考评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 考评的指标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考评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要少而精,考评的标准 要具体明确,易于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理解和掌握。 四、 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的要求 明确:考评谁?谁负责考评?用何种方法考评?考评的指标和标准是什么? 1、 考评时间的确定。2、工作程序的确定。 相关知识: 一、绩效考评的类型 1、 上级考评:直接领导对下属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绩效目标进行考核。考 评分数应占被考评者结果 60%-70%。 2、 同级考评:同事对被考核者的潜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比直接领导为清楚。考 评比较客观。同级占考评大致占 10%。 3、 下级考评:主要对其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实际成果比较了解。考评分数占总体 10%。 4、 自我考评:能充分调动被考评者的积极性,考评分数占总体 10%。 5、 外人考评:如直接服务的客户,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强。 二、绩效考评的效标 绩效考评的效标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特征性效标:考量员工是怎么样的人,侧重点是员工的个人特质,如沟通能力、可靠 1 度、领导技巧等。 第二类:行为性效标:侧重点是考量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行为。主要考察服务人员。 第三类:结果性效标:为员工设立一个工作结果的标准,然后与完成结果与标准对照。 三、员工绩效的内涵: 绩效:绩效管理不仅要考察劳动成果还要考察员工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劳动态度、行为 和表现,员工的潜质、能力素质、心理品质。 第二单元 绩效管理的审评阶段 一、收集信息与资料积累 1、 所采集的材料尽可能以文字的形式证明所有的行为,应包括有利和不利的记录。 2、 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者。 3、 描述员工的行为时主要对行为过程、行为环境和行为结果做出说明。 4、 汇集并整理原始记录 5、 做好原始记录的保密工作。 二、绩效沟通与管理 1、 目标第一、上级主管必须和被考评者进行必要沟通明确工作绩效的目标和要求。 2、 计划第二、选择确定实现绩效目标的具体步骤、措施和方法。 3、 监督第三、能提供一个全面地监督下级的程序和方法。 4、 指导第四、在作业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难题。上级主管应对其作出必要的指导。 第三单元 绩效管理的考评阶段 一、提高绩效考评的准确性 二、保证绩效考评的公正性 为了确保考评公平公正性可建立公司员工绩效评审系统和公司员工申斥系统。 三、考评结果的反馈 绩效反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搞高绩效,为了有效进行考评结果的反馈,应开展与员工的 面谈使被考评者知道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了何种进步,自已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在今后的 工作中加以提高。 四、考评表格的再检验 1、考评指标的相关性检验。2、考评标准准确性检验。3、考评表格的简易程度检验 五、考评方法的再审核 考评方法应在成本、适用性和实用性三方面符合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以保证绩效管理活动有效 性和可靠性。 相关知识 一、 公司员工绩效评审系统的功能 1、 监督各个部门有效组织员工的绩效考评工作。 2、 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具体的对策。 3、 对员工考评结果进行必要的复审,复查。 4、 对存在严重争议的考评结果进行调查甄别。 二、 公司员工申斥系统的功能 1、 允许员工对绩效考评的结果提出异议。 2、 给考评者一定的约束和压力使他们慎重从事。 3、 减少矛盾和冲突。 2 第四单元 绩效管理的总结阶段 一、 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全面诊断 通过绩效诊断分析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给有关的主管和员工 二、 各个单位的主管应当履行的重要职责 (一) 召开月度或季度绩效管理总结会。 (二) 召开年度绩效管理总结会。 总结要完成的工作: 1、出一份考评结果分析报告。 2、 针对问题写出具体分析报告 3、 制定出全员培训与开发计划、薪酬、奖励、员工升迁与补充调整计划。 4、 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考评表格等相关 内容,提出修改的具体计划。 相关知识 一、 绩效管理总结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提高和发展。 总结阶段是各层面进行绩效面谈和沟通,交流绩效管理信息、激励互动的过程也是对企业绩效 管理体系、管理状况的检测、评估和诊断的过程。 二、绩效诊断的主要内容 1、 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诊断。 2、 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 3、 对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的诊断。 4、 对考评者操作的全面过程的诊断。 5、 对被考评者全面全过程的诊断 6、 对企业组织的诊断 第五单元 绩效管理的应用开发阶段 一、 考评者绩效管理能力开发:组织考评者围绕绩效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培训 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办法和对策。 二、 被考评者职业技能的开发: 激励员工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使员工获 得同步的提高和发展。 三、 绩效管理的系统开发: 四、 企业组织的绩效开发:部门主管针对现存的各种问题,分清主次逐步解决。 第二节 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一、 考评者的培训 二、 思想和组织上的动员 相关知识: 二、 对考评者培训的内容 1、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考评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情景演练。 2、 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案例。 3、 考评指标和标准的设计原理及应用中注意的问题和要点。 3 4、 绩效管理的程序、步骤,以及贯彻实施的要点。 5、 绩效管理的各种误差与偏误的杜绝和防止 6、 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管理运行、解决了出现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贯彻绩效管理制度的策略 (一) 获得高层领导的全面支持。 (二) 赢得一一般员工的理解和认同 (三) 寻求中间各层管理人员的全心投入 第二单元 绩效管理的面谈 一、 绩效面谈准备工作: 1、 绩效面谈的准备工作:以文字通知的形式告知被考评者、写明内容、会见的时间和地点及应 准备的记录和资料。 2、 收集各种与绩效相关的信息资料:要保证资料真实可靠。 二、 搞高绩效面谈的有效性:要求有深入、全面、具体、清晰的正确认识。一对一的方 式更有利于沟通。 相关知识: 一、 绩效面谈的种类 1、 绩效计划面谈:对目标和内容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步骤和方法进行的面谈。 2、 绩效指导面谈:根据下属不同阶段的实际表现在思想认识、工作程序、操作方法、新技术应 用、新技能培训方面的问题进行面谈。 3、 绩效考评面谈:在绩效管理末期主管与下属对本期的绩效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其工 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 4、 绩效总结面谈:绩效管理活动完成之后,将考评结果以及有关信息反馈给员工本人,并为 一期绩效管理活动创造条件的面谈。 二、 绩效反馈的基本要求 1、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 2、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真实性。 3、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及时性。 4、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主动性。 5、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能动性。 第三单元 绩效改进的方法 一、 分析工作绩效差距 1、 目标比较法:将考评期内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与绩效计划的目标进行对比,寻求工作绩效 的差距和不足的方法。 2、 水平比较法:将考评期内员工的实际业绩与上一期的工作业绩进行比较,衡量和比较其进 步或差距的方法。 3、 横向比较法:各个部门或单位之间、各个下属成员之间进行横向的对比,以发现组织与下 属员工工作绩效实际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二、 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 1、 企业外部环境:资源市场客户、对手机遇挑战。 2、 企业内部因素:资源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制度。 3、 个人体力条件:性别年龄智力、能力经验阅历。 4 4、 心理条件个性: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认识论。 第三节 绩效考评的方法 第一单元 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 一、 排列法:由上级主管根据员工工作的整体表现,按照优劣顺序依次进行排列。 二、 选择排列法(交替排列法):挑出最好的员工,然后挑出最差的员工排除后依次类推。 三、 成对比较法(配对或两两比较法):将所有参加考评的人员根据一个考评要素逐一比 较得出本要素被考评的排列次序。依次类推最后求出被考评有所要素的平均排序数值。 四、 强制分布法(强迫分配法):按照正态分布的规律,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好、 中、差的分布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5%、20%、50%、20%、5%。 第二单元 行为导向客观考评方法 一、 关键事件法(重要事件):员工完成任务时有有效工作和无效工作这称之为关键 事件。 在评定睛个员工的工作行为时,就可以利用关键事件作为考评的指标和衡量的 尺度.。 特点:对事不对人、考评的是员工长期表现。但只能做定性分析不能做定量分析。 二、 为锚定等级评价法(定位法、行为决定性等级量表法): 是将关键事件和等级评价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同一个绩效维度中丰在一系列的行 为,每种行为分别表示这一维度中的一种特定绩效水平,将绩效按等级量化。 工作步骤: 1、 进行岗位分析,获取本岗位的关键事件。 2、 建立绩效评价的等级,一般为 5-9 级将关键事件归并为若干绩效指标,并给出确 切定义。 3、 由另一级管理人员对关键事件做出重新分配,将它们归入最合适的绩效要素及指 标中,确定关键事件的最终位置,并确定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4、 审核绩效考评指标等级划分的正确性,由第二级人员将绩效指标中包含的重要事 件,由优到差,从高到低进行排列。 5、 建立行为锚定法的考评体系。 三、 行为观察法(观察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行为观察量表评价法) 是与行为锚定等级评价大体接近。主要是确认员工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它要求评定 者根据某一工作行为发生频率或次数的多少来对被评定者打分。 四、 加权选择量表法:用一系列的形容性或描述性的语句,说明员工的各种具体的工 作 行为和表现,并将这些语句分别列在量表中,作为考评者评定的依据。 优点:加权选择量表法具有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 缺陷:适用范围较小。 第三单元 结果导向型评价方法 一、 目标管理法:员工与主管共同协商制定个人目标,个人的目标依据企业的战略目 标及相应的部门目标而确定。该方法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工作结果作为衡量员工工作绩 效的标准。 1、 战略目标设定:明确总体发展方向企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短期的工作计划。 2、 组织规划目标:将总体目标分解逐级级传递,建立被除数考评者应达到目的的目标。 3、 实施控制:管理者提供客观反馈,监控员工完成目标的进展程度,比较员工完成目标 的程度。 5 二、 绩效标准法:与目标管理法基本接近,它采用更直接的工作绩效衡量的指标,通 常适用于非管理岗位的员工,指标要具体、合理、明确、要有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的 约束限制要保证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三、 直接指标法:在员工的衡量方式上,采用可监测、可核算的指标构成若干考评要 素行为对下属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指标如:工时利用率、顾客不满意率、 废品率等。) 四、 成绩记录法:先由被除数考评者把自己与工作职现有关的成绩写在一张成绩记录 表上,然后由其上级主管来验证成绩的真实准确性,最后由外部的专家评估这些资料, 决定个人成绩的大小。适用于:科研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 第五章 薪酬福利管理 第一节 薪酬管理 5.1.1 第一单元 5.1.1.1 岗位评价的工作程序 一、选择岗位分析的方法进行岗位分析 1、确定岗位分析的战略和组织目标。 2、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岗位分析。 3、确定进行岗位分析的具体方面,桐城包括所需职责、权限、任职资格以及工作环境等等。 4、形成系统、规范化文件,即岗位说明书。 二、成立岗位评价小组 企业为了加强管理提出一些完善薪酬制度的措施,往往容易遭到员工的抵制。其原因主要 是员工与企业没有达成共识,或是曲解了企业的意图。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企业在进行岗 位评价时,先成立一个由员工自己选出来的工作小组,履行以下职能: 1、确定 10~15 个关键岗位作为基准岗位,并进行岗位评价。 2、确定其他岗位相对于基准岗位的价值。 3、推荐确定薪酬的相关因素。 4、选择进行岗位评价的方法并对岗位进行评价。 6 三、选择岗位评价的方法进行岗位评价 岗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岗位排列法、岗位分类法、要塞比较法、要素记点法 5.1.1.1.1 岗位分析 岗位分析时普遍而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是对企业各个岗位的设置目的、性质、任务、 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承担该职务所需的资格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等文件的过程。 5.1.1.1.2 岗位评价小组的职能 1、确定 10~15 盖关键岗位作为基准岗位,并进行岗位评价。 2、确定其他岗位相对于基准岗位的价值。 3、推荐确定薪酬的相关因素。 4、选择进行岗位评价的方法并对岗位进行评价。 5.1.1.1.3 岗位评价方法 岗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岗位排列法、岗位分类法、要塞比较法、要素记点法 5.1.1.1.3.1 岗位排列法 岗位排列法时一种简单的岗位评价方法。小型企业的工作岗位不多,运用这种方法比较有 效,但不太精确。岗位排列法也有多种方法。 1、定限排列法,其工作程序是:将一个企业相对价值中最高与最低的岗位选择出来,作为 高低界限的标准,然后在此限度内,将所有的岗位,按其性质与难易程度逐一排列,显示岗位 与岗位之间的高低差异。 2、成对排列法,其工作程序是:将企业中所有工作岗位,成对地加以比较。 5.1.1.1.3.2 岗位分类法 岗位分类法是按一个假设的量表,把工作岗位划分为几个类别,每个类别常有明确的界限 , 有时举例加以说明。根据所判断的岗位的整个价值与几种分类描述的关系,把一种工作岗位划 入特定类别。此方法需要有工作说明书和岗位等级的说明。工作程序是: 1、确定岗位类别的数目。 2、对各岗位类别的各个级别进行明确定义。 3、将被评价岗位与所设定的等级标准进行比较,将它们定位在合适的岗位类别中的合适的 级别上。 4、当岗位评价完成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设定薪酬等级了。 岗位分类法较为简单,但等级说明过于一般化,容易引起被评价岗位的工作者与岗位评价 者的争论。 5.1.1.1.3.3 要素比较法 要素比较法是比较精确和复杂的岗位评价方法之一。它通过依据不同的薪酬要素多次对岗 位排序,然后再综合考虑每一个岗位的序列等级,并得出一个加权的序列值,最终确定岗位序 列。其工作程序如下: 1、获取岗位信息 根据工作说明书收集岗位评价的相关信息。 2、确定薪酬要素 要素比较法通常使用以下薪酬要素:心理要求、身体要求、技术要求、职责、工作条件。 3、选择关键基准岗位 由评价小组挑选出 15~25 个关键岗位。这些岗位将是所研究的岗位等级中的典型岗位。 4、根据薪酬要素将关键岗位排序 排序过程以工作说明书中的岗位描述为基准,由评价小组每个成员分别按不同要素逐个岗 位排序,然后再开会合议每个岗位的序列值。 7 5、根据薪酬要素确定各岗位的工资率 评价小组根据五个薪酬要素确定每个关键岗位的工资水平,即赋予每个要素在确定岗位工 资水平中的权重。 6、根据工资率将关键岗位排序 依据薪酬要素对每个岗位排序,但排序的标准是每个要素在工资决定中的权重。评价小组 的成员先分别据此将岗位排序,再合议每个要素在各关键岗位对应的工资权数。 7、根据两种排序结果选出不便于利用的关键岗位 8、确立岗位薪酬等级 9、使用岗位比较等级 5.1.1.1.3.4 要素计点法 要素计点法要求确定几个薪酬要素(如知识经验、对决策的影响、沟通、监督管理、职责、解 决问题能力、工作环境等),每个要素应分等,并要求各岗位中每个要素的等级都是目前岗位的 现实情况。通常每个要素的各项都要赋予不同的点值,因此一旦确定了岗位中各要素的等级, 只需要把岗位中各要素对应的点值加总,就可以得出该岗位的总点值。其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1)确定要评价的岗位系列。 (2)搜集岗位信息。 (3)选择薪酬要素。 (4)界定薪酬要素。 (5)确定要素等级。 (6)确定要素的相对价值,即确定每个要素的权重。 (7)确定各要素及各要素等级的点值。 (8)编写岗位评价指导手册。 5.1.1.2 薪酬等级划分的工作程序 (一)决定岗位是否分系列划分薪酬等级 由于岗位评价时为了分岗位确定权重以及容易比较,常常是分系列进行岗位评价,那么在划分 薪酬等级时会有两种选择: 1.不分系列。需要将不同系列的岗位评价结果对接起来。方法是:在两个系列中各自找出 一个岗位,找出的这两个岗位的岗位评价结果相同或相近,然后再将不同系列的岗位进行统一 排序。 2.分系列。分系列按岗位评价结果进行排序。 (二)划分薪酬等级 划分薪酬等级的方法是将各岗位的岗位评价结果画在一个数轴上,将岗位评价点数相近的岗位 划分为一个薪酬等级。 5.1.1.3.1 岗位分析概述 岗位分析是普遍而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是对企业各个岗位的设置目的、性质、任务、 职责、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承担该职务所需的资格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和 研究,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等文件的过程。岗位分析的方法如表所示。 岗位分析方法 方法 概述 观察法 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观察,把有关岗位的部分内容、原因、方法、程序、目的 等信息记录下来,而后将取得的岗位信息归纳整理为适用的文字说明 面谈法 岗位分析者与岗位任职者面对面地概括,收集信息资料的一种方法 工作日写实法 让员工以工作日记或工作笔记地形式记录其日常工作活动而获得有关岗位 8 信息资料地方法 典型事例法 对岗位中具有代表性地工作者的工作行为进行描述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内容相互关联的问卷来收集岗位信息的方法。常用的问卷是岗位调查 表,根据岗位分析目的、内容等编制。包括:基本资料、工作时间、工作内 容、工作责任、任职者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 5.1.1.3.2 岗位评价概述 岗位评价是对企业所设的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等相对价值的多少进行评价。岗位评 价是对岗位价值的判断,进而纳入薪酬等级。岗位评价是以岗位为对象,并表示评价担任该岗 位的人员。 5.1.1.3.2.1 岗位评价的目的 岗位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和确认哪些岗位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哪些 岗位需要更高的管理、业务和技能水平,现有岗位上的人员是否符合岗位的任职要求,从而为 改进管理和合理确定薪酬提供依据。评价的最终结果需要经过岗位评价小组的审核确认,个别 岗位可能需要进行特殊调整。岗位评价的结果也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等客观情况进行相应的修 改。 5.1.1.3.2.2 岗位评价的功能 1.在一个企业内建立一般的薪酬标准,使之与同地区、同行业类似企业保持同等水平,并 使其具有预期的相对性,从而符合所在地区的平均水平。 2.在一个企业内确认工作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及相对价值。 平均薪酬 起薪点= 1+薪酬百分率/2 薪酬百分率 顶薪点=平均薪酬×(1+ ) 2 3.使新增的机构与原有的岗位保持适当的薪酬相对性。 5.1.1.3.2.3 岗位评价的原则 在进行岗位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 岗位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 2. 让员工积极地参与到岗位评价工作中来,以便他们认同岗位评价地结果; 3. 岗位评价的结果应该公开。 5.1.1.3.2.4 岗位评价的方法比较 岗位评价方法比较表 概 岗位 排列 法 述 根据各种岗位的 相对价值或它们 对组织的相对贡 献进行排列 实施步骤 优 点 选择评价岗位;取得工 作说明书;进行评价排 序 简单方便,易 理解、操作,节 约成本 缺 点 评 价 标 准 宽 泛,很难避免 主观因素;要 求评价人员对 每个岗位的细 节 都 非 常 熟 悉; 只能排列各岗 适 用 企 业 岗 位 设 置 比 较 稳 定 ; 规模小 9 位价值的相对 次序,无法回 答岗位之间价 值差距 岗位 分类 法 要素 比较 法 要素 计点 法 将各种岗位与事 先设定的一个标 准进行比较来确 定岗位的相对价 值 岗位分析并分类;确定 岗位类别的数目;对各 岗位类别的各个级别进 行定义;将被评价岗位 与标准进行比较,将它 们定位在合适的岗位类 别中的合适的级别上 划分类别是关 键;成本相对 较高 划分类别是关 键;成本相对 较高 各 岗 的 差 很 显; 公 共 门 和 企 业 管 理 位 位 别 明 确定标尺性岗位 在劳动力市场的 薪酬标准,将非 标尺性岗位与之 相比较来确定非 标尺性岗位的薪 酬标准 选择普遍存在、工作内 容稳定的标尺岗位; 确定报酬要素; 确定各标尺性岗位在各 报酬要素上应得到的基 本工资; 将非标尺性岗位在每个 薪酬要素上分别同标尺 性岗位进行比较,确定 其在各报酬要素上应得 到的报酬,并加总 能够直接得到 各岗位的薪酬 水平 应 用 最 不 普 遍;要经常做 薪酬调整,成 本相对较高 能 够 时 掌 较 为 细 的 场 薪 标准 选择关键评价要 素和权重,对各 要素划分等级, 并分别赋予分 值,然后对每个 岗位进行评估 选择评价标准和权重; 各要素划分等级并给予 分值 打分 能够量化; 可以避免主观 因素对评价工 作的影响 可以经常调整 设 计 比 较 复 杂; 对管理水平要 求较高; 成本相对较高 岗 位 不 雷同; 岗 位 设 置 不 稳 定; 对 精 确 度 要 求 较高 部 大 的 岗 随 握 详 市 酬 5.1.1.3.3 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的关系 岗位评价的结果可以是分值形式,也可以是等级形式,还可以是排顺序形式,但人们最关 心的是岗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岗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可以是线性关系的,也可以是非线性关 系的。 5.1.2 第二单元 薪酬调查 5.1.2.1 薪酬市场调查工作程序 确定调查目的 ● ● ● ● 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 薪酬差距的调查 薪酬晋升政策的调整 具体岗位薪酬水平的 调整 10 确定调查范围 ● ● ● ● 确定调查的企业 确定调查的岗位 确定调查的数据 确定调查的时间段 确定调查方式 ● ● ● ● 企业之间相互调查 委托调查 调查公开的信息 问卷调查 统计分析调查数据 ● ● ● ● 数据排列 频率分析 回归分析 制图 5.1.2.1.1 确定调查目的 在薪酬调查时,首先应清楚调查的目的和调查结果的用途,再开始组织薪酬调查。一般而 言,调查的结果可以为以下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薪酬差距的调整,薪 酬晋升政策的调整,具体岗位薪酬水平的调整等等。 5.1.2.1.2 确定调查范围 1.确定调查的企业 在选择要调查的企业时,应本着与本企业薪酬管理有可比性的原则,体现在当选择企业时, 要选择其雇用的劳动力与本企业具有可比性的企业。 2.确定调查的岗位 确定调查岗位时,也应遵循可比性原则,体现在当选择调查的岗位时,应选择其工作责权、 重要程度、复杂程度与本企业需调查岗位的责权具有可比性的岗位。在薪酬调查时首先要确认 要调查岗位的工作责权、重要程度与复杂程度,然后再调查其薪酬状况。 调查时可以选择企业中的主要岗位,差不多占企业所有岗位的 20%或更多,这样可以根 据市场价格确定至少 20%或更多的岗位的薪酬,其他岗位可以根据与那些主要岗位在企业中 的相对价值的比较,确定其薪酬水平。 3.确定调查的数据 薪酬调查的数据要全面,要调查薪酬结构的所有项目,既要调查货币性薪酬,如工资、奖 金、津贴、补贴、劳动分红等,也要调查非货币性薪酬,如为员工提供的住房、培训、社会保险和 商业保险等。 4.确定调查的时间段 要明确收集的薪酬数据的开始和截止时间。 5.1.2.1.3 选择调查方式 当企业确定由人力资源部来完成薪酬调查工作时,就要确定调查的目的、被调查的对象、 所需的信息和使用的方法。目标不同、对象不同,那么所需的信息、选择使用的方法是有差异的。 通常,一些较明确、简单、规范的岗位只需简单的信息就可以实现目标,因此可选择使用简单 的调查方法,如企业之间相互调查、委托调查、调查公开的信息;反之,则需要使用较为复杂 的方法才能够实现薪酬调查的目的,如调查问卷。 常用的调查方式有: 1.企业之间相互调查 通过不同员工之间的联系进行调查。那些有着良好的对外关系的企业,比较适合采用这种 11 方式,因为它们与同行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得所需的薪酬信息。 2.委托调查 委托调查是指委托商业性、专业性的咨询公司进行调查。尤其是当企业需要确定薪酬水平 的岗位,难以在类似企业中找到对等的岗位时,或者该企业属于新兴行业时,例如当首次设立 “网络编辑”这个岗位时,企业将面临确定其薪酬水平的困难,这时可考虑选择咨询公司,搜 集所需的信息。但所花的费用将比企业之间相互调查方式多得多 3.调查公开的信息 调查公开的信息是指调查政府公布的信息,有关的专业协会或学术团体提供的数据,报纸 、 杂志、网络上的数据(仅作为参考)等。但是这些数据的特点是针对性不强,比如政府所做的薪酬 调查侧重于对宏观信息的收集和调查,侧重于面而不是点;专业协会或学术团体对薪酬的调查 , 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只能用于对宏观的把握和参考。另外,企业也不可 能免费使用政府或协会、团体薪酬调查的数据,只是这些数据相对于委托调查的数据更为便宜。 4.调查问卷 前三种方式是简单的用于薪酬调查的方法,对于少数的、规范的岗位薪酬调查是切实可行 的,但是对于大量的、复杂的岗位做薪酬调查则是不可行的。事实上,大约 20%~25%的企业 是通过正式的问卷调查来实现薪酬调查目标的。 5.1.2.1.3 选择调查方式 5.1.2.2 薪酬满意度调查工作程序 1.确定调查对象:薪酬满意度调查的对象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 2.确定调查方式:由于调查人数较多,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发放调查表。 3.确定调查内容:调查的内容包括员工对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福利结构比例、薪酬福利差距 (与市场比较、与企业内部奇特员工比较)、薪酬福利的决定因素、薪酬福利的调整、薪酬福利 的发放方式等的满意度。当然,如果要调查得更全面,还可以调查员工对工作本身、工作环境 等非财务酬赏得满意度。 5.1.2.3 本单元相关知识 5.1.2.3.1 薪酬调查的作用 通过薪酬市场调查,可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及动态,尤其是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平, 从而检查、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以保持企业薪酬分配的对外竞争力,做到外 部公平(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市场上的水平大体相当)。通过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可以了解 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的评价以及期望,了解员工对薪酬分配公平性的看法,了解员工是否认为 企业做到了外部公平——员工的薪酬与市场水平大体相当,内部公平——员工的薪酬与其工作 价值大体相当,和个人公平——员工的薪酬与其个人、所在小组(或部门)的业绩相当。 5.1.2.3.2 岗位分析评价、薪酬调查、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关系 一般来说,大多数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之前,为保证内部公平,需要应用现代岗位研究的 技术和方法,科学地划分岗位等级,即对企业的各类岗位进行系统调查和岗位分析,写出岗位 工作说明书,并依据一套评价标准,对岗位进行全面的评价,将这些岗位评价数据进行分析、 分组和分级。有了岗位等级,才能确定与之对应的薪酬等级。可见,岗位分析与评价的目的是 为了得到岗位等级、薪酬等级。同时,为了保证薪酬管理的外部公平,还要进行薪酬市场调查 , 根据可比性数据,对岗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如图所示。当然,为了保证个人公平, 还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将员工的薪酬真正与企业经营目标完成程度、员工所在小组 (或部门)考核结果、个人考核结果直接挂钩。 外部公平 (薪酬水平) 薪 酬 市场调查 12 内部公平 (薪酬等级) 岗位 调查 岗位 分析 岗位 评价 薪酬结构 制度设计 资历深度 个人公平 (薪酬等级) 个人业绩 小组业绩 岗位分析评价、薪酬调查、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关系 5.1.2.3.1 调查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将为实现目标所需的所有信息设置在其中,然后自己以及其他人试 填,以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容易疏忽的是填表的时间。一些调查者为了控制成本,希望通 过一次调查获取所有的信息资料。因此,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过长过繁,结果引起填写人的反感 , 反而难以收集到准确全面的信息。一般而言,填写问卷时间不应超过 2 小时。设计表格的具体要 求为: 1.先明确薪酬调查问卷要调查的内容,再设计表格,保证表格满足其使用目的。 2.确保表格是必要的——如果并不是必要的,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设计表格。 3.请一位同事来填写表格样本,倾听反馈意见,了解表格设计是否合理。 4.要求浯言标准,问题简单明确。 5.把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例如姓名、年龄、岗位名称、所属部门等。 6.尽量用划圈决定是/否的问题,减少表中的文字书写。 7.保证留有足够的填写空间——记住:一些人手写时字体较大。 8.使用简单的打印样式以确保易于阅读,当然也可以采用电子问卷,以便于统计分析软 件处理。 9.如果觉得有帮助,可注明填表须知。 10.考虑信息的处理。如果表格中的回答需抄录到其他文件中,应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 减少抄录时发生错误。 11.如果在多种场合需要该信息,可考虑表格带有复写纸,以免不得不多次填写表格。 12.如果表格收集的数据使用 OCR(光学字符阅读)和 0MR(光学符号阅读)处理,这两种方 法使信息可以自动输入计算机,表格则需要非常仔细地设计,保证准确地完成数据处理。 5.1.3 第三单元 薪酬计划 5.1.3.1 制定薪酬计划的工作程序 薪酬是企业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人工成本的开支是不能永无止境地不断上升的。 因为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会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优秀的管理 师自然不会轻视薪酬计划。制定薪酬计划的工作程序如下: 1.通过薪酬市场调查,比较企业各岗位与市场上相对应岗位的薪酬水平(这里的薪酬水平 是指总薪酬水平,包括工资、奖金、福利、长期激励等)。 2.了解企业财力状况,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策略,确定企业薪酬水平采用何种市场薪酬水 平,是 90%点处、75%点处,还是 50%点处、25%点处。 3.了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4.将前三个步骤结合起来画出一张薪酬计划计算表。 13 5.根据经营计划预计的业务收入和前几个步骤预计的薪酬总额,计算薪酬总额 /销售收人 的比值,将计算出的比值与同行业的该比值或企业往年的该比值进行比较,如果计算的比值小 于或等于同行业水平或企业往年水平,则该薪酬计划可行;如果大于同行业水平或企业往年水 平,可以根据企业董事会对薪酬计划的要求将各岗位的薪酬水平适当降低。 6.各部门根据企业整体的薪酬计划和企业薪酬分配制度规定,考虑本部门人员变化情况、 各员工的基本情况如工龄、业绩考核结果、能力提高情况等,做出部门的薪酬计划,并上报到 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进行所有部门薪酬计划的汇总。 7.如果汇总的各部门薪酬计划与整体薪酬计划不一致,需要再进行调整。 8.将确定的薪酬计划上报企业领导、董事会报批。 5.1.3.2 本单元相关知识 5.1.3.2.1 制定薪酬计划的准备工作 在制定薪酬计划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对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检查。所需的资料包括员工 薪酬的基本资料;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资料;物价、市场薪酬水平、国家薪酬和税收政策的变动 资料;企业薪酬支付能力资料等。 制定薪酬计划所需资料一览表 姓名、年龄、性别、所在部门 岗位名称 员工薪酬的基本资料 当前薪酬水平 当前的工资级别 所在工资级别的最高工资、中位工资、最低工资 上次调资的时间、额度、调资类型 企业整体的薪酬资料 企业现有的员工人数 企业在过去一年内实际发生的薪酬总额 拟招聘的新员工人数 拟招聘新员工的薪酬水平 企业在未来一年人力资源规划资 料 预计晋升职务的员工人数 预计岗位轮换的员工人数 预计休假的员工人数 预计辞职、辞退、退休的员工人数 物价变动资料 在过去一年里当地物价变动资料 市场工资水平 当前市场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与薪酬水平 国家薪酬政策 国家当前有关薪酬的法律、法规等 企业薪酬支付能力 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上一年度经济效益状况 股东要求的回报率 企业预计的效益状况 预测企业在未来一年的工资增长率 薪酬预测 预测员工在未来一年员工所在部门薪酬总额的增长率 预测员工在未来一年增薪的时间、额度、增资类型 5.1.3.2.2 制定薪酬计划的方法 制定薪酬计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下而上法,一种是从上而下法。名称虽然很普通, 但却形象地反映了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一)从下而上法 14 顾名思义,“下’’指员工,“上”指各级部门,以至企业整体。从下而上法的工作程序 是:根据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在未来一年薪酬的预算估计数字,计算出整 个部门所需要的薪酬支出,然后汇集所有部门的预算数字,编制出企业整体的薪酬计划。在编 制薪酬计划的过程中,部门主管只需按企业既定的加薪准则,如按绩效加薪,按年资或消费品 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等调整薪酬,分别计算出每个员工的增薪幅度及应得的薪酬金额,计算出 每一部门在薪酬方面的预算支出,再呈交给高层的管理人员审核和批准,一经通过,便可以着 手编制计划。通常,从下而上法比较实际、灵活,且可行性较高。但不易控制总体的人工成本。 (二)从上而下法 与从下而上法相对照,从上而下法的工作程序是:先由企业的高层主管根据人力资源规划 等决定企业整体的薪酬计划额和增薪的数额,然后再将整个计划数目分配到每一个部门。各部 门按照所分配的计划数额,根据本部门内部的实际情况,将数额分配到每一位员工。由此可见 , 从上而下法中的计划额是每一个部门所能分配到的薪酬总额,也是该部门所有员工薪酬数额的 极限。至于部门经理如何将这笔薪酬总额分派给每一个员工,由部门经理自己决定。部门经理 可以按企业所决定的增额准则,决定员工分配的薪酬数额。根据员工的不同绩效表现来决定薪 酬率的高低,或者采取单一的增薪率,但单一的增薪率会导致原有薪酬水平较高的员工的薪酬 增加较多,而原有薪酬水平较低的员工实际得益较少。一般说来,从上而下法虽然可以控制住 总体的薪酬成本,但缺乏灵活性,而且确定薪酬总额时主观因素过多,降低了计划的准确性, 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由于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通常,企业会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首先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薪 酬计划决定各部门的薪酬计划额;然后,根据企业规定的增资准则预测个别员工的增薪幅度; 最后,比较这两步得出的结果,确保员工的增资符合部门的薪酬计划额。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异 较大,就要适当调整部门的计划额。 5.1.3.2.3 薪酬计划表的运用 制定薪酬计划时可以制作一张薪酬计划表,以便于统计与分析。 薪酬计划表 部门: 编制日期: 职位名称 编号 姓名 受聘日期 上次调资 时间 额度 目前薪酬 数额 (元) 工作表现 预测增薪 (%) 预测薪酬 水平 (元) 备注 薪酬计划总数 5.1.3.2.4 薪酬计划报告的撰写内容 薪酬计划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本年度企业薪酬总额和各主要部门薪酬总额;人力资源 规划情况,如预计的招聘、晋升、辞退(职)、岗位轮换等情况;预测的下一年度企业薪酬总额和 薪酬增长率以及各主要部门薪酬增长率等。 5.1.4 第四单元 薪酬结构 5.1.4.1 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项目 同一企业内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员工,其薪酬构成项目可以有所不同。如对研发人员可以 实行能力工资制,薪酬构成项目主要是能力工资;对销售人员可以实行绩效工资制,薪酬构成 15 项目主要是提成工资;生产工人的工资构成中可能主要是计件工资。 同一企业内不同薪酬等级的员工薪酬构成项目也可以有所不同。如高级管理人员和企、臣 骨干人员可能除了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奖金等工资项目以外还有职务津贴、股票期权等项目。 低等级的员工可能就没有职务津贴、股票期权等。 5.1.4.2 确定不同员工各薪酬等级的薪酬结构比例 薪酬的结构比例应视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员工比例有所不同。如销售人员应重激励,浮动 工资(或奖金)应占较大比重;管理部门的人员由于其劳动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应 重保障,浮动工资(或奖金)占的比重要小一些。不同薪酬等级的员工薪酬结构比例也应有所不 同。如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成果对企业影响较大,其劳动绩效基本可以自己控制,所以 在其薪酬结构中浮动工资应占较大比重;而位于企业执行层的员工(除了实行计件工资或提成 工资的员工)由于工作的成果对企业影响较小,其劳动绩效自己无法控制,并不能通过自己努 力就能提高,所以在其薪酬结构中浮动工资应占较小比重。 5.1.4.3 本单元相关知识 5.1.4.3.1 薪酬结构概述 薪酬结构指员工薪酬的各构成项目及各自所占的比例。一个合理的组合薪酬结构应该是既 有固定薪酬部分,如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或能力工资、工龄工资等,又有浮动薪酬部分, 如效益工资、业绩工资、奖金等。如图。 结构 依据 状态 比例 固定薪酬 浮动薪酬 特殊津贴 按岗位评估 按工作表现 按个人的情况 静 动 人 50% 40% 10% 5.1.4.3.2 影响员工薪酬的主要因素 为了体现员工薪酬分配的公正性、激励性,应综合考虑决定员工薪酬的各项因素。 5.1.4.3.3 各种薪酬结构 (一)传统的薪酬结构类型 传统的薪酬结构类型主要有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以能力 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组合薪酬结构等。 1.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特点是员工的薪酬主要根据其近期劳动绩效来决定,员工的薪 酬随劳动绩效量的不同而变化,并不是处于同一职务(或岗位)或者技能等级的员工都能保证拿 到相同数额的劳动薪酬。计件工资、销售提成工资、效益工资等的薪酬结构都属于这种薪酬结构。 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其显著优点是激励效果好,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使员工只 重视眼前效益,不重视长期发展,没有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动力;只重视自己绩效,不重视与 人合作、交流。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比较适用于以下类型的企业:任务饱满,有超额工作 的必要;绩效能够自我控制,员工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绩效等。 16 年龄 技术与培训水平 职务(或岗位)价值 绩效(生产量、销售量) 基本工资(20%) 绩效工资(80%) 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2.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的特点,是员工的薪酬主要根据其所担任的职务(或岗位)的重要 程度、任职要求的高低以及劳动环境对员工的影响等来决定。薪酬随着职务(或岗位)的变化而变 化,岗位工资制、职务工资制等的薪酬结构都属于这种薪酬结构。 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缺点是无法反映在同一职 务(或岗位)上工作的员工因技术、能力和责任心不同而引起的贡献差别。该结构比较适用于各工 作之间的责、权、利明确的企业。 年龄与工龄 技术与培训水平 职务(或岗位)价值 绩效(生产量、销售量) 工龄工资及其他(11.1%) 职务工资(86.9%) 绩效工资(80%) 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3.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的特点,是员工的薪酬主要根据员工所具备的工作能力与潜力来 确定。职能工资、能力资格工资及我国过去工人实行的技术等级工资等的薪酬结构都属于这种 薪酬结构。 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技术、能力。但也有不足,如忽略 了工作绩效及能力的实际发挥程度等因素,企业薪酬成本也比较高,而且适用范围窄,只适用 于技术复杂程度高、劳动熟练程度差别大的企业,或者是处在艰难期,急需提高企业核心能力 的企业。 年龄与工龄 技术与培训水平 职务(或岗位)价值 绩效(生产量、销售量) 技术等级工资(90%) 职务津贴(5%) 生产津贴(5%) 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4.组合薪酬结构 组合薪酬结构其特点是将薪酬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分别依据绩效、技术和培训水平、职 务(或岗位)、年龄和工龄等因素确定薪酬额。组合薪酬结构使员工在各个方面的劳动付出都有与 之对应的薪酬,某员工只要在某一个因素上比别人出色,都能在薪酬上反映出来。岗位技能工 资、薪点工资制、岗位效益工资等的薪酬结构都属于这种薪酬结构。 组合薪酬结构的优点是全面考虑了员工对企业的投入。在企业实际薪酬管理中,单纯采用 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或者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或者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的情况并 不多,总是把几种体系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因此,组合薪酬结构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 年龄与工龄 工龄工资(14%) 17 技术与培训水平 职务(或岗位)价值 绩效(生产量、销售量) 基础工资(33%) 岗位工资(24%) 奖金(29%) 组合薪酬结构 (二)新型薪酬结构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更好地激励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人员,建立了将短期激励 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结构,即在薪酬结构中,除了有固定薪酬部分和效益工资、业绩工资 、 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部分外,还有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等长期激励薪酬部分。一般 的情况是,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中长期激励部分比重较大,而中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中 长期激励部分比重较小。 5.1.5 第五单元 薪酬制度的制定 5.1.5.1 薪酬制度的设计程序 薪酬管理制度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以岗位分析与评价、薪酬调查和绩效考核为基础 , 主要包括薪酬调查、分析比较、增资实力、薪酬策略、薪酬结构、岗位评价、绩效考核、特殊津贴、 长期激励、调资政策、评估调整等。薪酬管理制度设计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一般说来,薪酬制度是企业根据劳动的复杂、精确、繁重程度、劳动责任的大小、能力要求 的高低和劳动条件的好坏等因素,将各类岗位划分为若干等级,再按等级确定薪酬标准的一种 制度。在市场竞争中,各个行业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行业内部,不同的企业也有不同的个性 和特点,企业内部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工作岗位。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种薪酬管理制度能够适 用于所有的企业。实际上,不同性质的企业,其薪酬制度有不同的具体构成,侧重点也有所不 同。 薪酬调查 了解同行业、地区市场水平以及员工薪酬满意度 比较分析 掌握市场水平线与企业工资水平线的关系 增资实力 了解董事会认可程度、公司的增资额度 薪酬策略 确定企业薪酬的市场定位、薪酬构成、奖励重点等 薪酬结构 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及各构成项目所占的比重 岗位评价 确定薪酬等级及固定薪酬——岗位/能力工资标准 绩效考核 确定浮动薪酬——奖金或年终分红 特殊津贴 确定津贴工资——个人津贴 长期激励 确定长期激励方式以及激励力度 18 调资政策 确定薪酬制度调整的条件、调整额度等 评估调整 执行薪酬制度、调整不合理之处 薪酬管理制度设计步骤 5.1.5.2 薪酬制度的设计要点 (一)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设计 (二)薪酬等级设计 (三)固定薪酬的设计 (四)浮动薪酬(奖金或绩效工资)的设计 (五)过渡办法 (六)其他规定 5.1.5.2.1 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设计 企业选择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必须与其薪酬策略相一致。 企业的薪酬策略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薪酬水平。第一,能够吸引并保留适当员工所必须支付 的薪酬水平;第二,企业有能力支付的薪酬水平;第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要求的薪酬水平 。 尽管薪酬结构的类型有很多种,但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高弹性类,该类薪酬结构的 特点是:员工的薪酬在不同时期个人收入起伏较大,绩效工资与奖金占的比重较大。以绩效为 导向的薪酬结构属于这种类型。其次是高稳定类,该类薪酬结构的特点是:员工的薪酬与实际 绩效关系不太大,而是主要取决于年功及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员工的薪酬相对稳定,给人一种 安全感,采用这类薪酬结构的企业,员工薪酬中基本工资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而奖金的发放则 根据公司整体经营状况,按照个人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如日本的年功工资。最后是折衷 类,既有高弹性成分,以激励员工提高绩效,又有高稳定成分,以促使员工注意长远目标。如 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以岗位为导向的薪酬结构及组合薪酬结构,采用该类型的企业较多 。 企业可以根据薪酬策略选择适合的薪酬结构。在不同薪酬策略下应采用不同的薪酬水平和薪酬 结构。 5.1.5.2.2 薪酬等级设计 无论是什么薪酬结构,都要反映不同岗位之间在薪酬结构中的差别,为此要确定若干岗位 等级作为薪酬等级的依据。岗位等级要以岗位评价的结果为依据,根据岗位评价得到的每个岗 位的最终点数,划分等级。为了在薪酬管理中操作简便,往往将岗位评价结果接近的岗位(在同 一点数区间的岗位)定为一个等级,从而划分出若干岗位等级。薪酬等级往往与岗位等级相对应。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岗位,因此薪酬等级也不同。但一般有两种类型: 分层式薪酬等级类型:特点是企业包括的薪酬等级比较多,呈金字塔形排列,员工薪酬水 平的提高是随着个人岗位级别向上发展而提高的。这种等级类型在成熟的、等级型企业中常见。 宽泛式薪酬等级类型:特点是企业包括的薪酬等级少,呈平行形,员工薪酬水平的提高既 可以是因为个人岗位级别向上发展而提高的,也可以是横向工作调整而提高的。这种等级类型 在不成熟的、业务灵活性强的企业中常见。这种薪酬等级类型体现了一种新的薪酬策略,即让 员工明白,借助各种不同的职位去发展自己比职位升迁更重要,企业是对人而不是对岗位提供 薪酬。 为了反映在同一岗位级别上的员工在能力上的差别,企业在实际薪酬管理中往往在同一薪 酬等级中划分若干个档次。也就是说,在确定了员工所在岗位对应的薪酬等级后,可以根据员 工个人能力水平高低的不同进入该薪酬等级的不同档次,并可以根据绩效考核结果逐年调整。 但员工薪酬的变动范围一般不超过该薪酬等级的上、下限,除非员工的岗位发生变动。由于企 19 业的岗位等级一般都是金字塔形,岗位级别越高,可提供的岗位越少,员工的升迁机会越少。 为了弥补由于岗位数量少而给员工薪酬带来的损失,薪酬等级之间的薪酬标准可以重叠。 5.1.5.2.3 固定薪酬的设计 1.薪酬级差 划分了薪酬等级,还要确定不同等级之间薪酬相差的幅度,即薪酬级差。主要是确定企业 内最高等级与最低等级的薪酬比例关系以及其他各等级之间的薪酬比例关系。其中,最高等级 与最低等级的薪酬比例关系,决定了企业内员工薪酬拉开差距的大小,差距太小,不能体现薪 酬分配的激励性原则,会影响员工积极性;差距太大可能会造成员工的不团结,也可能会使薪 酬成本超过企业支付能力。另外,在确定等级之间的薪酬比例关系时,也要充分考虑等级之间 在劳动强度、复杂程度、责任大小等方面的差别,以达到激励的目的。薪酬级差反映了岗位之间 的差别。由于岗位级别越高,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越大,工作价值差别越大,所以,在高级别 岗位(如副总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的薪酬级差要大一些,在低级别岗位(如主管与普通员工)之 间的薪酬级差要小一些。同等级中档次之间的薪酬差别反映了员工能力之间的差别。在同一薪 酬等级中,高档次之间的薪酬级差大一些,低档次间的薪酬级差小一些。薪酬级差的大小与薪 酬等级的划分方式、等级数量有直接关系。如果是分层式薪酬等级类型,由于等级较多,所以 薪酬级差一般小一些;如果是宽泛式薪酬等级类型,由于等级较少,所以薪酬级差要大一些 o 2.薪酬浮动幅度 薪酬浮动幅度是指在同一个薪酬等级中,最高档次的薪酬水平与最低档次之间的薪酬差距, 也可以指中点档次的薪酬水平与最低档次或最高档次之间的薪酬差距。显而易见,分层式薪酬 等级类型,由于等级较多,所以每等级的薪酬浮动幅度一般小一些;而宽泛式薪酬等级类型, 由于等级较少,所以每等级的薪酬浮动幅度要大一些。另一方面,由于高薪酬等级(如副总级) 的内部劳动差别大于低薪酬等级(如主管级)的劳动差别,所以高薪酬等级的薪酬浮动幅度要大 于低薪酬等级的薪酬浮动幅度。 5.1.5.2.4 浮动薪酬的设计 员工的浮动薪酬(奖金或绩效工资)不仅要与企业经济效益、部门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浮动, 还必须与个人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浮动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取决于绩效考核系统的科学性和与员 工考核结果挂钩的程度。员工浮动薪酬在计算时一般以员工的薪酬等级对应的固定薪酬水平为 基数,即两个不同薪酬等级的员工(如部门经理与部门副经理)同在一个部门,考核结果相同, 但二人的浮动薪酬会有差别。浮动薪酬的设计方法如下: 1.确定浮动薪酬总额。确定方法是先以薪酬计划已经确定的薪酬总额脾肖售收入的比值 乘以实际销售收入得出的薪酬总额,再测算一下采用该薪酬总额是否影响企业预计利润的实现 。 如果影响,则适当减少薪酬总额;如果不影响则采用该薪酬总额。将此薪酬总额减去所有员工 全年固定薪酬部分和福利部分,剩下的就是浮动薪酬总额。 2.确定个人浮动薪酬份额。 5.1.5.3 薪酬制度的内容 薪酬制度大体上是通过薪酬等级表、薪酬标准表、技术(业务)等级标准及岗位名称表等具体 形式加以规定的。薪酬制度中必须明确的内容有:薪酬分配政策、原则、工资支付方式、工资标 准、工资结构、薪酬等级及级差、奖金、津贴、过渡办法、其他规定等。 5.1.6 第六单元 薪酬制度的调整 5.1.6.1 工资定级性调整 工资定级是对那些原来本没有工资等级的员工进行工资等级的确定。包括:对试用期满或 没有试用期但办完人职手续的新员工的工资定级;对原来没有的岗位或没有在企业中聘任的军 队转业人员的工资定级;对已工作过但新调入企业的员工的工资定级等。 20 5.1.6.2 物价性调整 物价性调整是为了补偿因物价上涨而给员工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实施的一种工资调整方法。 企业可以建立员工工资水平与物价指标自动挂钩的体系。在保持挂钩比例稳定的同时,实现工 资水平对物价上涨造成损失的补偿。但是在设定挂钩比例时,要注意“时滞”性问题,即加薪 总是跟在通货膨胀后面,所以它们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员工工资水平与物价指标自动挂钩 设计的好坏决定这个差距的大小。 5.1.6.3 工龄性调整 如果企业的薪酬构成中包含了年功工资,那么这样的企业普遍采取的提薪方式就是工龄性 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员工在本企业连续工龄的增加,要对员工进行提薪奖励。工龄性调整 是把员工的资历和经验当做一种能力和效率予以奖励的工资调整方法。 5.1.6.4 奖励性调整 奖励性调整一般是用在当一些员工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或重大的贡献后,为了使他们保持这 种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激励其他员工积极努力,向他们学习而采取的薪酬调整方式。奖励的办 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有货币性的,也有非货币性的;有立即给予的,也有将来兑现的;有一次 性支付的,也有分批享用和终身享用的。 5.1.6.5 效益性调整 效益性调整是一种当企业效益提高时,对全体员工给予等比例奖励的薪酬调整方法,类似 于不成文的利润分享制度。但是,由于它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原则,使得它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企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关键员工,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受挫;而偷懒的 员工却一样可以“搭便车”,奖金照拿不误。 5.1.6.6 考核性调整 考核性调整是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每达到一定的合格次数即可以提升一个薪酬档次 的调整工资的方法。 5.1.6.7 工资定级性调整时的注意事项 (一)员工工资定级时应考虑的因素 1.员工的生活费用。如果薪酬不能够让员工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肯定留不住员工。 2.同地区同行业相同或相似岗位的劳动力的市场薪酬水平。为员工定的工资应保持对外 竞争性。 3.新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内部分配的公平性, 新员工的薪酬与公司同等能力的老员工持平,考虑到工作年限的差异,可以比老员工低一些。 (二)工资定级时的内部公平与对外有竞争力的平衡问题 处理这类问题,不妨采用工资加奖金的办法。公司可以承诺:如果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可 以给老员工和新员工发放相应的奖金。所不同的是,新员工的奖金可以提前支取,每月支取的 奖金额度是他的薪酬与老员工薪酬之差。这样,既可以满足新员工的薪酬要求,也不会引起老 员工的波动。 5.1.6.7 调整薪酬时应注意与员工的沟通 当员工有加薪要求,但绩效考核成绩较低,没有达到加薪的标准时,就应该向他解释公司 的加薪政策,鼓励他努力工作,争取下次获得好的绩效考评成绩。如果某员工的绩效考核良好 , 却没有得到加薪时,就要认真调查原因,是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还是由于该员工的薪酬已经 较高,不宜再加薪。如果是前者,则应该立即纠正错误,对员工进行弥补;如果属于后者,就 应向员工解释企业中与他能力、岗位相同或类似的其他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或介绍同行业其 他公司同岗位的薪酬水平,以得到他的理解。如果员工指出与他岗位相同、能力相同的员工得 到了加薪,而他自己却没有加薪时,这时不要轻易地将该员工与他所讲的员工进行比较,这样 往往会使冲突更加激烈。如果这两位员工同属一个部门,则应该交由部门经理进行解释(部门经 21 理有对他们加薪的建议权,所以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这两位员工不属于一个部门,则 应该告诉他每个部门的加薪标准不同。 5.1.7 第七单元 人工成本核算 5.1.7.1 人工成本核算程序 1.核算人工成本基本核算指标。包括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 时数、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企业增加值(纯收入)、企业利润总额、企业成本(费用)总额、企业 人工成本总额等。 2.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包括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劳动分配率等。 5.1.7.2 人工成本基本核算指标的核算方法 (一)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二)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 (三)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四)企业增加值(纯收人) (五)企业利润总额 (六)企业成本(费用)总额 (七)企业人工成本总额 1.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 2.社会保险费用 3.福利费用 4.教育费用 5.劳动保护费用 6.住房费用 7.其他人工成本 5.1.7.2.1 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指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范围和方法进行统计,在岗员工年平均 人数单列其中。 5.1.7.2.2 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 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指标核算企业从业人员实际发生的年人均实际工时。核算方 法是: 企业年制度工时+年加班工时-损耗工时 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 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5.1.7.2.3 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核算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经营中通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或从事 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的全部收入。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全部 销售或产出价值,其中既包括转移价值,也包括新创造价值。 5.1.7.2.4 企业增加值(纯收人) 企业增加值(纯收入)核算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的核 算方法有两个: 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增加值二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5.1.7.2.5 企业利润总额 企业利润总额核算企业“税前会
47 页
284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技能知识点3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技能知识点 第四章 绩效管理 第一节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 绩效管理的总流程可包话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考评阶段、总结阶段和应用开发阶 段。 第一单元:绩效管理的准备阶段 要明确四个问题:明确绩效管理的参与者、绩效考评方法的选择、确定各类人员绩效考评要 素(指标)和标准体系。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的要求。 一、 明确绩效管理的参与者: 主要有五类人员:考评者、被考评者本人、被考评者的同事、被考评者的下级、企业外部人员。 二、 绩效效考评方法的选择: 基本上分三类:特征性效标、行为性效标和结果性效标。 确定具体的绩效考评方法要考虑三个重要因素:管理成本、工作实用性、工作适用性。 (一)对不同人员的考评方法: 1、 对一线人员:用以实际结果为对象的考评方法。 2、 管理或服务人员:用以行为或品质特征为导向的考评方法。 3、 低层次一般员工:行为或特征为导向的考评。 4、 高层管理人员:以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方法。 (二)设计考评方法依据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成果可以测量的工作:采用结果导向的考评方法。 2、考评者需要观察下属的考评的行为时:采用行为导向的考评方法。 3、成果可以测量和考评者需要观察下属的考评的行为时:采用 1 或 2 方法。 4、1.2 都不存在:用品质特征导向的考评方法。 三、 确定各类人员绩效考评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 考评的指标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考评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要少而精,考评的 标准要具体明确,易于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理解和掌握。 四、 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的要求 明确:考评谁?谁负责考评?用何种方法考评?考评的指标和标准是什么? 1、 考评时间的确定。2、工作程序的确定。 相关知识: 一、绩效考评的类型 1、 上级考评:直接领导对下属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绩效目标进行考核。 考评分数应占被考评者结果 60%-70%。 2、 同级考评:同事对被考核者的潜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比直接领导为清楚。 考评比较客观。同级占考评大致占 10%。 3、 下级考评:主要对其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实际成果比较了解。考评分数占总体 10%。 4、 自我考评:能充分调动被考评者的积极性,考评分数占总体 10%。 5、 外人考评:如直接服务的客户,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强。 二、绩效考评的效标 绩效考评的效标包括以下三类 1 第一类、特征性效标:考量员工是怎么样的人,侧重点是员工的个人特质,如沟通能力、可 靠度、领导技巧等。 第二类:行为性效标:侧重点是考量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行为。主要考察服务人员。 第三类:结果性效标:为员工设立一个工作结果的标准,然后与完成结果与标准对照。 三、员工绩效的内涵: 绩效:绩效管理不仅要考察劳动成果还要考察员工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劳动态度、 行为和表现,员工的潜质、能力素质、心理品质。 第二单元 绩效管理的审评阶段 一、收集信息与资料积累 1、 所采集的材料尽可能以文字的形式证明所有的行为,应包括有利和不利的记录。 2、 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者。 3、 描述员工的行为时主要对行为过程、行为环境和行为结果做出说明。 4、 汇集并整理原始记录 5、 做好原始记录的保密工作。 二、绩效沟通与管理 1、 目标第一、上级主管必须和被考评者进行必要沟通明确工作绩效的目标和要求。 2、 计划第二、选择确定实现绩效目标的具体步骤、措施和方法。 3、 监督第三、能提供一个全面地监督下级的程序和方法。 4、 指导第四、在作业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难题。上级主管应对其作出必要的指导。 第三单元 绩效管理的考评阶段 一、提高绩效考评的准确性 二、保证绩效考评的公正性 为了确保考评公平公正性可建立公司员工绩效评审系统和公司员工申斥系统。 三、考评结果的反馈 绩效反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搞高绩效,为了有效进行考评结果的反馈,应开展与员 工的面谈使被考评者知道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了何种进步,自已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 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提高。 四、考评表格的再检验 1、考评指标的相关性检验。2、考评标准准确性检验。3、考评表格的简易程度检验 五、考评方法的再审核 考评方法应在成本、适用性和实用性三方面符合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以保证绩效管理活动有 效性和可靠性。 相关知识 一、 公司员工绩效评审系统的功能 1、 监督各个部门有效组织员工的绩效考评工作。 2、 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具体的对策。 3、 对员工考评结果进行必要的复审,复查。 4、 对存在严重争议的考评结果进行调查甄别。 二、 公司员工申斥系统的功能 1、 允许员工对绩效考评的结果提出异议。 2、 给考评者一定的约束和压力使他们慎重从事。 3、 减少矛盾和冲突。 2 第四单元 绩效管理的总结阶段 一、 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全面诊断 通过绩效诊断分析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给有关的主管和员工 二、 各个单位的主管应当履行的重要职责 (一) 召开月度或季度绩效管理总结会。 (二) 召开年度绩效管理总结会。 总结要完成的工作: 1、出一份考评结果分析报告。 2、 针对问题写出具体分析报告 3、 制定出全员培训与开发计划、薪酬、奖励、员工升迁与补充调整计划。 4、 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考评表格等相 关内容,提出修改的具体计划。 相关知识 一、 绩效管理总结阶段的地位和作用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提高和发展。 总结阶段是各层面进行绩效面谈和沟通,交流绩效管理信息、激励互动的过程也是对企业 绩效管理体系、管理状况的检测、评估和诊断的过程。 二、绩效诊断的主要内容 1、 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诊断。 2、 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 3、 对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的诊断。 4、 对考评者操作的全面过程的诊断。 5、 对被考评者全面全过程的诊断 6、 对企业组织的诊断 第五单元 绩效管理的应用开发阶段 一、 考评者绩效管理能力开发:组织考评者围绕绩效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 培训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办法和对策。 二、 被考评者职业技能的开发: 激励员工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使员工 获 得同步的提高和发展。 三、 绩效管理的系统开发: 四、 企业组织的绩效开发:部门主管针对现存的各种问题,分清主次逐步解决。 第二节 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一、 考评者的培训 二、 思想和组织上的动员 相关知识: 二、 对考评者培训的内容 1、 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考评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情景演练。 3 2、 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案例。 3、 考评指标和标准的设计原理及应用中注意的问题和要点。 4、 绩效管理的程序、步骤,以及贯彻实施的要点。 5、 绩效管理的各种误差与偏误的杜绝和防止 6、 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管理运行、解决了出现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贯彻绩效管理制度的策略 (一) 获得高层领导的全面支持。 (二) 赢得一一般员工的理解和认同 (三) 寻求中间各层管理人员的全心投入 第二单元 绩效管理的面谈 一、 绩效面谈准备工作: 1、 绩效面谈的准备工作:以文字通知的形式告知被考评者、写明内容、会见的时间和地点 及应准备的记录和资料。 2、 收集各种与绩效相关的信息资料:要保证资料真实可靠。 二、 搞高绩效面谈的有效性:要求有深入、全面、具体、清晰的正确认识。一对一的 方式更有利于沟通。 相关知识: 一、 绩效面谈的种类 1、 绩效计划面谈:对目标和内容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步骤和方法进行的面谈。 2、 绩效指导面谈:根据下属不同阶段的实际表现在思想认识、工作程序、操作方法、新技术 应用、新技能培训方面的问题进行面谈。 3、 绩效考评面谈:在绩效管理末期主管与下属对本期的绩效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 其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 4、 绩效总结面谈:绩效管理活动完成之后,将考评结果以及有关信息反馈给员工本人, 并为一期绩效管理活动创造条件的面谈。 二、 绩效反馈的基本要求 1、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 2、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真实性。 3、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及时性。 4、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主动性。 5、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能动性。 第三单元 绩效改进的方法 一、 分析工作绩效差距 1、 目标比较法:将考评期内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与绩效计划的目标进行对比,寻求工作 绩效的差距和不足的方法。 2、 水平比较法:将考评期内员工的实际业绩与上一期的工作业绩进行比较,衡量和比较 其进步或差距的方法。 3、 横向比较法:各个部门或单位之间、各个下属成员之间进行横向的对比,以发现组织与 下属员工工作绩效实际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二、 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 1、 企业外部环境:资源市场客户、对手机遇挑战。 4 2、 企业内部因素:资源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制度。 3、 个人体力条件:性别年龄智力、能力经验阅历。 4、 心理条件个性: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认识论。 第三节 绩效考评的方法 第一单元 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 一、 排列法:由上级主管根据员工工作的整体表现,按照优劣顺序依次进行排列。 二、 选择排列法(交替排列法):挑出最好的员工,然后挑出最差的员工排除后依次类 推。 三、 成对比较法(配对或两两比较法):将所有参加考评的人员根据一个考评要素逐 一比较得出本要素被考评的排列次序。依次类推最后求出被考评有所要素的平均排序 数值。 四、 强制分布法(强迫分配法):按照正态分布的规律,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 好、中、差的分布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5%、20%、50%、20%、5%。 第二单元 行为导向客观考评方法 一、 关键事件法(重要事件):员工完成任务时有有效工作和无效工作这称之为 关键事件。 在评定睛个员工的工作行为时,就可以利用关键事件作为考评的指标 和衡量的尺度.。 特点:对事不对人、考评的是员工长期表现。但只能做定性分析不能做定量分析。 二、 为锚定等级评价法(定位法、行为决定性等级量表法): 是将关键事件和等级评价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同一个绩效维度中丰在一系列的 行 为,每种行为分别表示这一维度中的一种特定绩效水平,将绩效按等级量化。 工作步骤: 1、 进行岗位分析,获取本岗位的关键事件。 2、 建立绩效评价的等级,一般为 5-9 级将关键事件归并为若干绩效指标,并给出 确切定义。 3、 由另一级管理人员对关键事件做出重新分配,将它们归入最合适的绩效要素 及指标中,确定关键事件的最终位置,并确定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4、 审核绩效考评指标等级划分的正确性,由第二级人员将绩效指标中包含的重 要事件,由优到差,从高到低进行排列。 5、 建立行为锚定法的考评体系。 三、 行为观察法(观察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行为观察量表评价法) 是与行为锚定等级评价大体接近。主要是确认员工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它要求 评定者根据某一工作行为发生频率或次数的多少来对被评定者打分。 四、 加权选择量表法:用一系列的形容性或描述性的语句,说明员工的各种具体 的工作 行为和表现,并将这些语句分别列在量表中,作为考评者评定的依据。 优点:加权选择量表法具有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 缺陷:适用范围较小。 第三单元 结果导向型评价方法 一、 目标管理法:员工与主管共同协商制定个人目标,个人的目标依据企业的战 略目标及相应的部门目标而确定。该方法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工作结果作为衡量员 5 工工作绩效的标准。 1、 战略目标设定:明确总体发展方向企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短期的工作计 划。 2、 组织规划目标:将总体目标分解逐级级传递,建立被除数考评者应达到目的的目 标。 3、 实施控制:管理者提供客观反馈,监控员工完成目标的进展程度,比较员工完成 目标的程度。 二、 绩效标准法:与目标管理法基本接近,它采用更直接的工作绩效衡量的指标, 通常适用于非管理岗位的员工,指标要具体、合理、明确、要有时间、空间、数量、质 量的约束限制要保证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三、 直接指标法:在员工的衡量方式上,采用可监测、可核算的指标构成若干考 评要素行为对下属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指标如:工时利用率、顾客不 满意率、废品率等。) 四、 成绩记录法:先由被除数考评者把自己与工作职现有关的成绩写在一张成绩 记录表上,然后由其上级主管来验证成绩的真实准确性,最后由外部的专家评估 这些资料,决定个人成绩的大小。适用于:科研教学人员、工程技术人员。 第五章 薪酬福利管理 第一节 薪酬管理 5.1.1 第一单元 5.1.1.1 岗位评价的工作程序 一、选择岗位分析的方法进行岗位分析 1、确定岗位分析的战略和组织目标。 2、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岗位分析。 3、确定进行岗位分析的具体方面,桐城包括所需职责、权限、任职资格以及工作环境等 等。 4、形成系统、规范化文件,即岗位说明书。 二、成立岗位评价小组 6 企业为了加强管理提出一些完善薪酬制度的措施,往往容易遭到员工的抵制。其原因 主要是员工与企业没有达成共识,或是曲解了企业的意图。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企业 在进行岗位评价时,先成立一个由员工自己选出来的工作小组,履行以下职能: 1、确定 10~15 个关键岗位作为基准岗位,并进行岗位评价。 2、确定其他岗位相对于基准岗位的价值。 3、推荐确定薪酬的相关因素。 4、选择进行岗位评价的方法并对岗位进行评价。 三、选择岗位评价的方法进行岗位评价 岗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岗位排列法、岗位分类法、要塞比较法、要素记点法 5.1.1.1.1 岗位分析 岗位分析时普遍而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是对企业各个岗位的设置目的、性质、任 务、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承担该职务所需的资格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和 研究,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等文件的过程。 5.1.1.1.2 岗位评价小组的职能 1、确定 10~15 盖关键岗位作为基准岗位,并进行岗位评价。 2、确定其他岗位相对于基准岗位的价值。 3、推荐确定薪酬的相关因素。 4、选择进行岗位评价的方法并对岗位进行评价。 5.1.1.1.3 岗位评价方法 岗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岗位排列法、岗位分类法、要塞比较法、要素记点法 5.1.1.1.3.1 岗位排列法 岗位排列法时一种简单的岗位评价方法。小型企业的工作岗位不多,运用这种方法比 较有效,但不太精确。岗位排列法也有多种方法。 1、定限排列法,其工作程序是:将一个企业相对价值中最高与最低的岗位选择出来, 作为高低界限的标准,然后在此限度内,将所有的岗位,按其性质与难易程度逐一排列, 显示岗位与岗位之间的高低差异。 2、成对排列法,其工作程序是:将企业中所有工作岗位,成对地加以比较。 5.1.1.1.3.2 岗位分类法 岗位分类法是按一个假设的量表,把工作岗位划分为几个类别,每个类别常有明确的 界限,有时举例加以说明。根据所判断的岗位的整个价值与几种分类描述的关系,把一种 工作岗位划入特定类别。此方法需要有工作说明书和岗位等级的说明。工作程序是: 1、确定岗位类别的数目。 2、对各岗位类别的各个级别进行明确定义。 3、将被评价岗位与所设定的等级标准进行比较,将它们定位在合适的岗位类别中的合 适的级别上。 4、当岗位评价完成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设定薪酬等级了。 岗位分类法较为简单,但等级说明过于一般化,容易引起被评价岗位的工作者与岗位 评价者的争论。 5.1.1.1.3.3 要素比较法 要素比较法是比较精确和复杂的岗位评价方法之一。它通过依据不同的薪酬要素多次 对岗位排序,然后再综合考虑每一个岗位的序列等级,并得出一个加权的序列值,最终确 定岗位序列。其工作程序如下: 1、获取岗位信息 根据工作说明书收集岗位评价的相关信息。 7 2、确定薪酬要素 要素比较法通常使用以下薪酬要素:心理要求、身体要求、技术要求、职责、工作条件。 3、选择关键基准岗位 由评价小组挑选出 15~25 个关键岗位。这些岗位将是所研究的岗位等级中的典型岗位。 4、根据薪酬要素将关键岗位排序 排序过程以工作说明书中的岗位描述为基准,由评价小组每个成员分别按不同要素逐 个岗位排序,然后再开会合议每个岗位的序列值。 5、根据薪酬要素确定各岗位的工资率 评价小组根据五个薪酬要素确定每个关键岗位的工资水平,即赋予每个要素在确定岗 位工资水平中的权重。 6、根据工资率将关键岗位排序 依据薪酬要素对每个岗位排序,但排序的标准是每个要素在工资决定中的权重。评价 小组的成员先分别据此将岗位排序,再合议每个要素在各关键岗位对应的工资权数。 7、根据两种排序结果选出不便于利用的关键岗位 8、确立岗位薪酬等级 9、使用岗位比较等级 5.1.1.1.3.4 要素计点法 要素计点法要求确定几个薪酬要素(如知识经验、对决策的影响、沟通、监督管理、职责、 解决问题能力、工作环境等),每个要素应分等,并要求各岗位中每个要素的等级都是目前 岗位的现实情况。通常每个要素的各项都要赋予不同的点值,因此一旦确定了岗位中各要 素的等级,只需要把岗位中各要素对应的点值加总,就可以得出该岗位的总点值。其具体 的操作步骤是: (1)确定要评价的岗位系列。 (2)搜集岗位信息。 (3)选择薪酬要素。 (4)界定薪酬要素。 (5)确定要素等级。 (6)确定要素的相对价值,即确定每个要素的权重。 (7)确定各要素及各要素等级的点值。 (8)编写岗位评价指导手册。 5.1.1.2 薪酬等级划分的工作程序 (一)决定岗位是否分系列划分薪酬等级 由于岗位评价时为了分岗位确定权重以及容易比较,常常是分系列进行岗位评价,那么在 划分薪酬等级时会有两种选择: 1.不分系列。需要将不同系列的岗位评价结果对接起来。方法是:在两个系列中各自 找出一个岗位,找出的这两个岗位的岗位评价结果相同或相近,然后再将不同系列的岗位 进行统一排序。 2.分系列。分系列按岗位评价结果进行排序。 (二)划分薪酬等级 划分薪酬等级的方法是将各岗位的岗位评价结果画在一个数轴上,将岗位评价点数相近的 岗位划分为一个薪酬等级。 5.1.1.3.1 岗位分析概述 岗位分析是普遍而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是对企业各个岗位的设置目的、性质、任 务、职责、权力、隶属关系、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承担该职务所需的资格条件等进行系统 8 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等文件的过程。岗位分析的方法如表所示。 岗位分析方法 方法 概述 观察法 通过对特定对象的观察,把有关岗位的部分内容、原因、方法、程序、目的 等信息记录下来,而后将取得的岗位信息归纳整理为适用的文字说明 面谈法 岗位分析者与岗位任职者面对面地概括,收集信息资料的一种方法 工作日写实法 让员工以工作日记或工作笔记地形式记录其日常工作活动而获得有关岗位 信息资料地方法 典型事例法 对岗位中具有代表性地工作者的工作行为进行描述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内容相互关联的问卷来收集岗位信息的方法。常用的问卷是岗位调查 表,根据岗位分析目的、内容等编制。包括:基本资料、工作时间、工作内 容、工作责任、任职者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 5.1.1.3.2 岗位评价概述 岗位评价是对企业所设的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等相对价值的多少进行评价。岗位 评价是对岗位价值的判断,进而纳入薪酬等级。岗位评价是以岗位为对象,并表示评价担 任该岗位的人员。 5.1.1.3.2.1 岗位评价的目的 岗位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和确认哪些岗位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哪些岗位需要更高的管理、业务和技能水平,现有岗位上的人员是否符合岗位的任职要求 从而为改进管理和合理确定薪酬提供依据。评价的最终结果需要经过岗位评价小组的审核 确认,个别岗位可能需要进行特殊调整。岗位评价的结果也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等客观情 况进行相应的修改。 5.1.1.3.2.2 岗位评价的功能 1.在一个企业内建立一般的薪酬标准,使之与同地区、同行业类似企业保持同等水平, 并使其具有预期的相对性,从而符合所在地区的平均水平。 2.在一个企业内确认工作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及相对价值。 平均薪酬 起薪点= 1+薪酬百分率/2 薪酬百分率 顶薪点=平均薪酬×(1+ ) 2 3.使新增的机构与原有的岗位保持适当的薪酬相对性。 5.1.1.3.2.3 岗位评价的原则 在进行岗位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 岗位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 2. 让员工积极地参与到岗位评价工作中来,以便他们认同岗位评价地结果; 3. 岗位评价的结果应该公开。 5.1.1.3.2.4 岗位评价的方法比较 岗位评价方法比较表 概 岗位 述 根据各种岗位的 实施步骤 优 点 选择评价岗位;取得工 简单方便,易 缺 点 评 价 标 准 宽 适 用 企 业 岗 位 设 9 相对价值或它们 对组织的相对贡 献进行排列 作说明书;进行评价排 序 理解、操作,节 约成本 泛,很难避免 主观因素;要 求评价人员对 每个岗位的细 节 都 非 常 熟 悉; 只能排列各岗 位价值的相对 次序,无法回 答岗位之间价 值差距 置 比 较 稳 定 ; 规模小 将各种岗位与事 先设定的一个标 准进行比较来确 定岗位的相对价 值 岗位分析并分类;确定 岗位类别的数目;对各 岗位类别的各个级别进 行定义;将被评价岗位 与标准进行比较,将它 们定位在合适的岗位类 别中的合适的级别上 划分类别是关 键;成本相对 较高 划分类别是关 键;成本相对 较高 各 岗 的 差 很 显; 公 共 门 和 企 业 管 理 位 确定标尺性岗位 在劳动力市场的 薪酬标准,将非 标尺性岗位与之 相比较来确定非 标尺性岗位的薪 酬标准 选择普遍存在、工作内 容稳定的标尺岗位; 确定报酬要素; 确定各标尺性岗位在各 报酬要素上应得到的基 本工资; 将非标尺性岗位在每个 薪酬要素上分别同标尺 性岗位进行比较,确定 其在各报酬要素上应得 到的报酬,并加总 能够直接得到 各岗位的薪酬 水平 应 用 最 不 普 遍;要经常做 薪酬调整,成 本相对较高 能 够 时 掌 较 为 细 的 场 薪 标准 选择关键评价要 素和权重,对各 要素划分等级, 并分别赋予分 值,然后对每个 岗位进行评估 选择评价标准和权重; 各要素划分等级并给予 分值 打分 能够量化; 可以避免主观 因素对评价工 作的影响 可以经常调整 设 计 比 较 复 杂; 对管理水平要 求较高; 成本相对较高 岗 位 不 雷同; 岗 位 设 置 不 稳 定; 对 精 确 度 要 求 较高 排列 法 岗位 分类 法 要素 比较 法 要素 计点 法 5.1.1.3.3 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的关系 岗位评价的结果可以是分值形式,也可以是等级形式,还可以是排顺序形式,但人们 最关心的是岗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岗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可以是线性关系的,也可以是 非线性关系的。 10 位 别 明 部 大 的 岗 随 握 详 市 酬 5.1.2 第二单元 薪酬调查 5.1.2.1 薪酬市场调查工作程序 确定调查目的 ● ● ● ● 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 薪酬差距的调查 薪酬晋升政策的调整 具体岗位薪酬水平的 调整 确定调查范围 ● ● ● ● 确定调查的企业 确定调查的岗位 确定调查的数据 确定调查的时间段 确定调查方式 ● ● ● ● 企业之间相互调查 委托调查 调查公开的信息 问卷调查 统计分析调查数据 ● ● ● ● 数据排列 频率分析 回归分析 制图 5.1.2.1.1 确定调查目的 在薪酬调查时,首先应清楚调查的目的和调查结果的用途,再开始组织薪酬调查。一 般而言,调查的结果可以为以下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薪酬差距的 调整,薪酬晋升政策的调整,具体岗位薪酬水平的调整等等。 5.1.2.1.2 确定调查范围 1.确定调查的企业 在选择要调查的企业时,应本着与本企业薪酬管理有可比性的原则,体现在当选择企 业时,要选择其雇用的劳动力与本企业具有可比性的企业。 2.确定调查的岗位 确定调查岗位时,也应遵循可比性原则,体现在当选择调查的岗位时,应选择其工作 责权、重要程度、复杂程度与本企业需调查岗位的责权具有可比性的岗位。在薪酬调查时首 先要确认要调查岗位的工作责权、重要程度与复杂程度,然后再调查其薪酬状况。 调查时可以选择企业中的主要岗位,差不多占企业所有岗位的 20%或更多,这样可以 根据市场价格确定至少 20%或更多的岗位的薪酬,其他岗位可以根据与那些主要岗位在企 业中的相对价值的比较,确定其薪酬水平。 3.确定调查的数据 薪酬调查的数据要全面,要调查薪酬结构的所有项目,既要调查货币性薪酬,如工资、 奖金、津贴、补贴、劳动分红等,也要调查非货币性薪酬,如为员工提供的住房、培训、社会 保险和商业保险等。 4.确定调查的时间段 要明确收集的薪酬数据的开始和截止时间。 5.1.2.1.3 选择调查方式 当企业确定由人力资源部来完成薪酬调查工作时,就要确定调查的目的、被调查的对 11 象、所需的信息和使用的方法。目标不同、对象不同,那么所需的信息、选择使用的方法是有 差异的。通常,一些较明确、简单、规范的岗位只需简单的信息就可以实现目标,因此可选 择使用简单的调查方法,如企业之间相互调查、委托调查、调查公开的信息;反之,则需要 使用较为复杂的方法才能够实现薪酬调查的目的,如调查问卷。 常用的调查方式有: 1.企业之间相互调查 通过不同员工之间的联系进行调查。那些有着良好的对外关系的企业,比较适合采用 这种方式,因为它们与同行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得所需的薪 酬信息。 2.委托调查 委托调查是指委托商业性、专业性的咨询公司进行调查。尤其是当企业需要确定薪酬水 平的岗位,难以在类似企业中找到对等的岗位时,或者该企业属于新兴行业时,例如当首 次设立“网络编辑”这个岗位时,企业将面临确定其薪酬水平的困难,这时可考虑选择咨 询公司,搜集所需的信息。但所花的费用将比企业之间相互调查方式多得多 3.调查公开的信息 调查公开的信息是指调查政府公布的信息,有关的专业协会或学术团体提供的数据, 报纸、杂志、网络上的数据(仅作为参考)等。但是这些数据的特点是针对性不强,比如政府所 做的薪酬调查侧重于对宏观信息的收集和调查,侧重于面而不是点;专业协会或学术团体 对薪酬的调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只能用于对宏观的把握和参考 另外,企业也不可能免费使用政府或协会、团体薪酬调查的数据,只是这些数据相对于委 托调查的数据更为便宜。 4.调查问卷 前三种方式是简单的用于薪酬调查的方法,对于少数的、规范的岗位薪酬调查是切实 可行的,但是对于大量的、复杂的岗位做薪酬调查则是不可行的。事实上,大约 20%~25% 的企业是通过正式的问卷调查来实现薪酬调查目标的。 5.1.2.1.3 选择调查方式 5.1.2.2 薪酬满意度调查工作程序 1.确定调查对象:薪酬满意度调查的对象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 2.确定调查方式:由于调查人数较多,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发放调查表。 3.确定调查内容:调查的内容包括员工对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福利结构比例、薪酬福利差 距(与市场比较、与企业内部奇特员工比较)、薪酬福利的决定因素、薪酬福利的调整、薪酬 福利的发放方式等的满意度。当然,如果要调查得更全面,还可以调查员工对工作本身、工 作环境等非财务酬赏得满意度。 5.1.2.3 本单元相关知识 5.1.2.3.1 薪酬调查的作用 通过薪酬市场调查,可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及动态,尤其是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水 平,从而检查、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以保持企业薪酬分配的对外竞争力 做到外部公平(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市场上的水平大体相当)。通过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 可以了解员工对企业薪酬管理的评价以及期望,了解员工对薪酬分配公平性的看法,了解 员工是否认为企业做到了外部公平——员工的薪酬与市场水平大体相当,内部公平——员 工的薪酬与其工作价值大体相当,和个人公平——员工的薪酬与其个人、所在小组(或部门) 的业绩相当。 5.1.2.3.2 岗位分析评价、薪酬调查、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关系 一般来说,大多数企业在设计薪酬制度之前,为保证内部公平,需要应用现代岗位研 12 究的技术和方法,科学地划分岗位等级,即对企业的各类岗位进行系统调查和岗位分析, 写出岗位工作说明书,并依据一套评价标准,对岗位进行全面的评价,将这些岗位评价数 据进行分析、分组和分级。有了岗位等级,才能确定与之对应的薪酬等级。可见,岗位分析 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岗位等级、薪酬等级。同时,为了保证薪酬管理的外部公平,还要 进行薪酬市场调查,根据可比性数据,对岗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如图所示。当 然,为了保证个人公平,还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将员工的薪酬真正与企业经营 目标完成程度、员工所在小组(或部门)考核结果、个人考核结果直接挂钩。 外部公平 (薪酬水平) 内部公平 (薪酬等级) 薪 酬 市场调查 岗位 调查 岗位 分析 岗位 评价 薪酬结构 制度设计 资历深度 个人公平 (薪酬等级) 个人业绩 小组业绩 岗位分析评价、薪酬调查、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关系 5.1.2.3.1 调查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将为实现目标所需的所有信息设置在其中,然后自己以及其他 人试填,以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容易疏忽的是填表的时间。一些调查者为了控制成本 希望通过一次调查获取所有的信息资料。因此,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过长过繁,结果引起填 写人的反感,反而难以收集到准确全面的信息。一般而言,填写问卷时间不应超过 2 小时。 设计表格的具体要求为: 1.先明确薪酬调查问卷要调查的内容,再设计表格,保证表格满足其使用目的。 2.确保表格是必要的——如果并不是必要的,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设计表格。 3.请一位同事来填写表格样本,倾听反馈意见,了解表格设计是否合理。 4.要求浯言标准,问题简单明确。 5.把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例如姓名、年龄、岗位名称、所属部门等。 6.尽量用划圈决定是/否的问题,减少表中的文字书写。 7.保证留有足够的填写空间——记住:一些人手写时字体较大。 8.使用简单的打印样式以确保易于阅读,当然也可以采用电子问卷,以便于统计分 析软件处理。 9.如果觉得有帮助,可注明填表须知。 10.考虑信息的处理。如果表格中的回答需抄录到其他文件中,应按照同样的顺序排 列,减少抄录时发生错误。 11.如果在多种场合需要该信息,可考虑表格带有复写纸,以免不得不多次填写表格。 12.如果表格收集的数据使用 OCR(光学字符阅读)和 0MR(光学符号阅读)处理,这两 种方法使信息可以自动输入计算机,表格则需要非常仔细地设计,保证准确地完成数据处 理。 13 5.1.3 第三单元 薪酬计划 5.1.3.1 制定薪酬计划的工作程序 薪酬是企业人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人工成本的开支是不能永无止境地不断上升 的。因为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会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优秀 的管理师自然不会轻视薪酬计划。制定薪酬计划的工作程序如下: 1.通过薪酬市场调查,比较企业各岗位与市场上相对应岗位的薪酬水平 (这里的薪酬 水平是指总薪酬水平,包括工资、奖金、福利、长期激励等)。 2.了解企业财力状况,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策略,确定企业薪酬水平采用何种市场薪 酬水平,是 90%点处、75%点处,还是 50%点处、25%点处。 3.了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4.将前三个步骤结合起来画出一张薪酬计划计算表。 5.根据经营计划预计的业务收入和前几个步骤预计的薪酬总额,计算薪酬总额/销售 收人的比值,将计算出的比值与同行业的该比值或企业往年的该比值进行比较,如果计算 的比值小于或等于同行业水平或企业往年水平,则该薪酬计划可行;如果大于同行业水平 或企业往年水平,可以根据企业董事会对薪酬计划的要求将各岗位的薪酬水平适当降低。 6.各部门根据企业整体的薪酬计划和企业薪酬分配制度规定,考虑本部门人员变化 情况、各员工的基本情况如工龄、业绩考核结果、能力提高情况等,做出部门的薪酬计划, 并上报到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进行所有部门薪酬计划的汇总。 7.如果汇总的各部门薪酬计划与整体薪酬计划不一致,需要再进行调整。 8.将确定的薪酬计划上报企业领导、董事会报批。 5.1.3.2 本单元相关知识 5.1.3.2.1 制定薪酬计划的准备工作 在制定薪酬计划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对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检查。所需的资料包括员 工薪酬的基本资料;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资料;物价、市场薪酬水平、国家薪酬和税收政策的 变动资料;企业薪酬支付能力资料等。 制定薪酬计划所需资料一览表 姓名、年龄、性别、所在部门 岗位名称 员工薪酬的基本资料 当前薪酬水平 当前的工资级别 所在工资级别的最高工资、中位工资、最低工资 上次调资的时间、额度、调资类型 企业整体的薪酬资料 企业现有的员工人数 企业在过去一年内实际发生的薪酬总额 拟招聘的新员工人数 拟招聘新员工的薪酬水平 企业在未来一年人力资源规划资 料 预计晋升职务的员工人数 预计岗位轮换的员工人数 预计休假的员工人数 预计辞职、辞退、退休的员工人数 物价变动资料 在过去一年里当地物价变动资料 市场工资水平 当前市场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与薪酬水平 国家薪酬政策 国家当前有关薪酬的法律、法规等 14 企业薪酬支付能力 企业上一年度经济效益状况 企业财务状况 股东要求的回报率 企业预计的效益状况 预测企业在未来一年的工资增长率 薪酬预测 预测员工在未来一年员工所在部门薪酬总额的增长率 预测员工在未来一年增薪的时间、额度、增资类型 5.1.3.2.2 制定薪酬计划的方法 制定薪酬计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下而上法,一种是从上而下法。名称虽然很普 通,但却形象地反映了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一)从下而上法 顾名思义,“下’’指员工,“上”指各级部门,以至企业整体。从下而上法的工作 程序是:根据部门的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在未来一年薪酬的预算估计数字, 计算出整个部门所需要的薪酬支出,然后汇集所有部门的预算数字,编制出企业整体的薪 酬计划。在编制薪酬计划的过程中,部门主管只需按企业既定的加薪准则,如按绩效加薪 按年资或消费品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等调整薪酬,分别计算出每个员工的增薪幅度及应得 的薪酬金额,计算出每一部门在薪酬方面的预算支出,再呈交给高层的管理人员审核和批 准,一经通过,便可以着手编制计划。通常,从下而上法比较实际、灵活,且可行性较高。 但不易控制总体的人工成本。 (二)从上而下法 与从下而上法相对照,从上而下法的工作程序是:先由企业的高层主管根据人力资源 规划等决定企业整体的薪酬计划额和增薪的数额,然后再将整个计划数目分配到每一个部 门。各部门按照所分配的计划数额,根据本部门内部的实际情况,将数额分配到每一位员 工。由此可见,从上而下法中的计划额是每一个部门所能分配到的薪酬总额,也是该部门 所有员工薪酬数额的极限。至于部门经理如何将这笔薪酬总额分派给每一个员工,由部门 经理自己决定。部门经理可以按企业所决定的增额准则,决定员工分配的薪酬数额。根据员 工的不同绩效表现来决定薪酬率的高低,或者采取单一的增薪率,但单一的增薪率会导致 原有薪酬水平较高的员工的薪酬增加较多,而原有薪酬水平较低的员工实际得益较少。一 般说来,从上而下法虽然可以控制住总体的薪酬成本,但缺乏灵活性,而且确定薪酬总额 时主观因素过多,降低了计划的准确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由于两种方法各有优劣,通常,企业会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首先根据企业制定的整 体薪酬计划决定各部门的薪酬计划额;然后,根据企业规定的增资准则预测个别员工的增 薪幅度;最后,比较这两步得出的结果,确保员工的增资符合部门的薪酬计划额。如果两 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就要适当调整部门的计划额。 5.1.3.2.3 薪酬计划表的运用 制定薪酬计划时可以制作一张薪酬计划表,以便于统计与分析。 薪酬计划表 部门: 编制日期: 职位名称 编号 姓名 受聘日期 上次调资 时间 额度 目前薪酬 数额 (元) 工作表现 预测增薪 (%) 预测薪酬 水平 (元) 备注 15 薪酬计划总数 5.1.3.2.4 薪酬计划报告的撰写内容 薪酬计划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本年度企业薪酬总额和各主要部门薪酬总额;人力 资源规划情况,如预计的招聘、晋升、辞退(职)、岗位轮换等情况;预测的下一年度企业薪酬 总额和薪酬增长率以及各主要部门薪酬增长率等。 5.1.4 第四单元 薪酬结构 5.1.4.1 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项目 同一企业内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员工,其薪酬构成项目可以有所不同。如对研发人员 可以实行能力工资制,薪酬构成项目主要是能力工资;对销售人员可以实行绩效工资制, 薪酬构成项目主要是提成工资;生产工人的工资构成中可能主要是计件工资。 同一企业内不同薪酬等级的员工薪酬构成项目也可以有所不同。如高级管理人员和企、 臣骨干人员可能除了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奖金等工资项目以外还有职务津贴、股票期权 等项目。低等级的员工可能就没有职务津贴、股票期权等。 5.1.4.2 确定不同员工各薪酬等级的薪酬结构比例 薪酬的结构比例应视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员工比例有所不同。如销售人员应重激励, 浮动工资(或奖金)应占较大比重;管理部门的人员由于其劳动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 所以应重保障,浮动工资(或奖金)占的比重要小一些。不同薪酬等级的员工薪酬结构比例也 应有所不同。如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成果对企业影响较大,其劳动绩效基本可以自 己控制,所以在其薪酬结构中浮动工资应占较大比重;而位于企业执行层的员工(除了实行 计件工资或提成工资的员工)由于工作的成果对企业影响较小,其劳动绩效自己无法控制, 并不能通过自己努力就能提高,所以在其薪酬结构中浮动工资应占较小比重。 5.1.4.3 本单元相关知识 5.1.4.3.1 薪酬结构概述 薪酬结构指员工薪酬的各构成项目及各自所占的比例。一个合理的组合薪酬结构应该 是既有固定薪酬部分,如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或能力工资、工龄工资等,又有浮动薪 酬部分,如效益工资、业绩工资、奖金等。如图。 结构 依据 状态 比例 固定薪酬 浮动薪酬 特殊津贴 按岗位评估 按工作表现 按个人的情况 静 动 人 50% 40% 10% 5.1.4.3.2 影响员工薪酬的主要因素 16 为了体现员工薪酬分配的公正性、激励性,应综合考虑决定员工薪酬的各项因素。 5.1.4.3.3 各种薪酬结构 (一)传统的薪酬结构类型 传统的薪酬结构类型主要有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以能 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组合薪酬结构等。 1.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特点是员工的薪酬主要根据其近期劳动绩效来决定,员工 的薪酬随劳动绩效量的不同而变化,并不是处于同一职务 (或岗位)或者技能等级的员工都 能保证拿到相同数额的劳动薪酬。计件工资、销售提成工资、效益工资等的薪酬结构都属于 这种薪酬结构。 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其显著优点是激励效果好,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使员 工只重视眼前效益,不重视长期发展,没有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动力;只重视自己绩效, 不重视与人合作、交流。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比较适用于以下类型的企业:任务饱满, 有超额工作的必要;绩效能够自我控制,员工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绩效等。 年龄 基本工资(20%) 技术与培训水平 职务(或岗位)价值 绩效(生产量、销售量) 绩效工资(80%) 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2.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的特点,是员工的薪酬主要根据其所担任的职务 (或岗位)的 重要程度、任职要求的高低以及劳动环境对员工的影响等来决定。薪酬随着职务(或岗位)的 变化而变化,岗位工资制、职务工资制等的薪酬结构都属于这种薪酬结构。 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缺点是无法反映在同 一职务(或岗位)上工作的员工因技术、能力和责任心不同而引起的贡献差别。该结构比较适 用于各工作之间的责、权、利明确的企业。 年龄与工龄 工龄工资及其他(11.1%) 技术与培训水平 职务(或岗位)价值 绩效(生产量、销售量) 职务工资(86.9%) 绩效工资(80%) 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3.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的特点,是员工的薪酬主要根据员工所具备的工作能力与潜 力来确定。职能工资、能力资格工资及我国过去工人实行的技术等级工资等的薪酬结构都属 于这种薪酬结构。 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激励员工提高技术、能力。但也有不足,如忽 略了工作绩效及能力的实际发挥程度等因素,企业薪酬成本也比较高,而且适用范围窄, 只适用于技术复杂程度高、劳动熟练程度差别大的企业,或者是处在艰难期,急需提高企 业核心能力的企业。 17 年龄与工龄 技术与培训水平 职务(或岗位)价值 绩效(生产量、销售量) 技术等级工资(90%) 职务津贴(5%) 生产津贴(5%) 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4.组合薪酬结构 组合薪酬结构其特点是将薪酬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分别依据绩效、技术和培训水平、 职务(或岗位)、年龄和工龄等因素确定薪酬额。组合薪酬结构使员工在各个方面的劳动付出 都有与之对应的薪酬,某员工只要在某一个因素上比别人出色,都能在薪酬上反映出来。 岗位技能工资、薪点工资制、岗位效益工资等的薪酬结构都属于这种薪酬结构。 组合薪酬结构的优点是全面考虑了员工对企业的投入。在企业实际薪酬管理中,单纯 采用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或者以工作为导向的薪酬结构或者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 的情况并不多,总是把几种体系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因此,组合薪酬结构适用于各种类 型的企业。 年龄与工龄 技术与培训水平 职务(或岗位)价值 绩效(生产量、销售量) 工龄工资(14%) 基础工资(33%) 岗位工资(24%) 奖金(29%) 组合薪酬结构 (二)新型薪酬结构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更好地激励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人员,建立了将短期 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结构,即在薪酬结构中,除了有固定薪酬部分和效益工资、 业绩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部分外,还有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等长期激励 薪酬部分。一般的情况是,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中长期激励部分比重较大,而中级管 理人员的薪酬结构中长期激励部分比重较小。 5.1.5 第五单元 薪酬制度的制定 5.1.5.1 薪酬制度的设计程序 薪酬管理制度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以岗位分析与评价、薪酬调查和绩效考核为 基础,主要包括薪酬调查、分析比较、增资实力、薪酬策略、薪酬结构、岗位评价、绩效考核、 特殊津贴、长期激励、调资政策、评估调整等。薪酬管理制度设计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一般说来,薪酬制度是企业根据劳动的复杂、精确、繁重程度、劳动责任的大小、能力要 求的高低和劳动条件的好坏等因素,将各类岗位划分为若干等级,再按等级确定薪酬标准 的一种制度。在市场竞争中,各个行业千差万别,即使在同一行业内部,不同的企业也有 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企业内部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工作岗位。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种薪酬 管理制度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实际上,不同性质的企业,其薪酬制度有不同的具体构 成,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薪酬调查 了解同行业、地区市场水平以及员工薪酬满意度 比较分析 掌握市场水平线与企业工资水平线的关系 增资实力 了解董事会认可程度、公司的增资额度 18 薪酬策略 确定企业薪酬的市场定位、薪酬构成、奖励重点等 薪酬结构 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及各构成项目所占的比重 岗位评价 确定薪酬等级及固定薪酬——岗位/能力工资标准 绩效考核 确定浮动薪酬——奖金或年终分红 特殊津贴 确定津贴工资——个人津贴 长期激励 确定长期激励方式以及激励力度 调资政策 确定薪酬制度调整的条件、调整额度等 评估调整 执行薪酬制度、调整不合理之处 薪酬管理制度设计步骤 5.1.5.2 薪酬制度的设计要点 (一)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设计 (二)薪酬等级设计 (三)固定薪酬的设计 (四)浮动薪酬(奖金或绩效工资)的设计 (五)过渡办法 (六)其他规定 5.1.5.2.1 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设计 企业选择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必须与其薪酬策略相一致。 企业的薪酬策略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薪酬水平。第一,能够吸引并保留适当员工所必须 支付的薪酬水平;第二,企业有能力支付的薪酬水平;第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要求的 薪酬水平。尽管薪酬结构的类型有很多种,但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高弹性类,该 类薪酬结构的特点是:员工的薪酬在不同时期个人收入起伏较大,绩效工资与奖金占的比 重较大。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属于这种类型。其次是高稳定类,该类薪酬结构的特点是: 员工的薪酬与实际绩效关系不太大,而是主要取决于年功及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员工的薪 酬相对稳定,给人一种安全感,采用这类薪酬结构的企业,员工薪酬中基本工资所占的比 重相当大,而奖金的发放则根据公司整体经营状况,按照个人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 如日本的年功工资。最后是折衷类,既有高弹性成分,以激励员工提高绩效,又有高稳定 成分,以促使员工注意长远目标。如以能力为导向的薪酬结构、以岗位为导向的薪酬结构及 组合薪酬结构,采用该类型的企业较多。企业可以根据薪酬策略选择适合的薪酬结构。在不 同薪酬策略下应采用不同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 5.1.5.2.2 薪酬等级设计 19 无论是什么薪酬结构,都要反映不同岗位之间在薪酬结构中的差别,为此要确定若干 岗位等级作为薪酬等级的依据。岗位等级要以岗位评价的结果为依据,根据岗位评价得到 的每个岗位的最终点数,划分等级。为了在薪酬管理中操作简便,往往将岗位评价结果接 近的岗位(在同一点数区间的岗位)定为一个等级,从而划分出若干岗位等级。薪酬等级往往 与岗位等级相对应。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岗位,因此薪酬等级也不同。但一般有两种类型: 分层式薪酬等级类型:特点是企业包括的薪酬等级比较多,呈金字塔形排列,员工薪 酬水平的提高是随着个人岗位级别向上发展而提高的。这种等级类型在成熟的、等级型企业 中常见。 宽泛式薪酬等级类型:特点是企业包括的薪酬等级少,呈平行形,员工薪酬水平的提 高既可以是因为个人岗位级别向上发展而提高的,也可以是横向工作调整而提高的。这种 等级类型在不成熟的、业务灵活性强的企业中常见。这种薪酬等级类型体现了一种新的薪酬 策略,即让员工明白,借助各种不同的职位去发展自己比职位升迁更重要,企业是对人而 不是对岗位提供薪酬。 为了反映在同一岗位级别上的员工在能力上的差别,企业在实际薪酬管理中往往在同 一薪酬等级中划分若干个档次。也就是说,在确定了员工所在岗位对应的薪酬等级后,可 以根据员工个人能力水平高低的不同进入该薪酬等级的不同档次,并可以根据绩效考核结 果逐年调整。但员工薪酬的变动范围一般不超过该薪酬等级的上、下限,除非员工的岗位发 生变动。由于企业的岗位等级一般都是金字塔形,岗位级别越高,可提供的岗位越少,员 工的升迁机会越少。为了弥补由于岗位数量少而给员工薪酬带来的损失,薪酬等级之间的 薪酬标准可以重叠。 5.1.5.2.3 固定薪酬的设计 1.薪酬级差 划分了薪酬等级,还要确定不同等级之间薪酬相差的幅度,即薪酬级差。主要是确定 企业内最高等级与最低等级的薪酬比例关系以及其他各等级之间的薪酬比例关系。其中, 最高等级与最低等级的薪酬比例关系,决定了企业内员工薪酬拉开差距的大小,差距太小 不能体现薪酬分配的激励性原则,会影响员工积极性;差距太大可能会造成员工的不团结 也可能会使薪酬成本超过企业支付能力。另外,在确定等级之间的薪酬比例关系时,也要 充分考虑等级之间在劳动强度、复杂程度、责任大小等方面的差别,以达到激励的目的。薪 酬级差反映了岗位之间的差别。由于岗位级别越高,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越大,工作价值 差别越大,所以,在高级别岗位(如副总经理与部门经理)之间的薪酬级差要大一些,在低 级别岗位(如主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级差要小一些。同等级中档次之间的薪酬差别反映 了员工能力之间的差别。在同一薪酬等级中,高档次之间的薪酬级差大一些,低档次间的 薪酬级差小一些。薪酬级差的大小与薪酬等级的划分方式、等级数量有直接关系。如果是分 层式薪酬等级类型,由于等级较多,所以薪酬级差一般小一些;如果是宽泛式薪酬等级类 型,由于等级较少,所以薪酬级差要大一些 o 2.薪酬浮动幅度 薪酬浮动幅度是指在同一个薪酬等级中,最高档次的薪酬水平与最低档次之间的薪酬 差距,也可以指中点档次的薪酬水平与最低档次或最高档次之间的薪酬差距。显而易见, 分层式薪酬等级类型,由于等级较多,所以每等级的薪酬浮动幅度一般小一些;而宽泛式 薪酬等级类型,由于等级较少,所以每等级的薪酬浮动幅度要大一些。另一方面,由于高 薪酬等级(如副总级)的内部劳动差别大于低薪酬等级(如主管级)的劳动差别,所以高薪酬等 级的薪酬浮动幅度要大于低薪酬等级的薪酬浮动幅度。 5.1.5.2.4 浮动薪酬的设计 员工的浮动薪酬(奖金或绩效工资)不仅要与企业经济效益、部门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浮动, 20 还必须与个人业绩考核结果挂钩。浮动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取决于绩效考核系统的科学性和 与员工考核结果挂钩的程度。员工浮动薪酬在计算时一般以员工的薪酬等级对应的固定薪 酬水平为基数,即两个不同薪酬等级的员工(如部门经理与部门副经理)同在一个部门,考 核结果相同,但二人的浮动薪酬会有差别。浮动薪酬的设计方法如下: 1.确定浮动薪酬总额。确定方法是先以薪酬计划已经确定的薪酬总额脾肖售收入的比 值乘以实际销售收入得出的薪酬总额,再测算一下采用该薪酬总额是否影响企业预计利润 的实现。如果影响,则适当减少薪酬总额;如果不影响则采用该薪酬总额。将此薪酬总额减 去所有员工全年固定薪酬部分和福利部分,剩下的就是浮动薪酬总额。 2.确定个人浮动薪酬份额。 5.1.5.3 薪酬制度的内容 薪酬制度大体上是通过薪酬等级表、薪酬标准表、技术(业务)等级标准及岗位名称表等 具体形式加以规定的。薪酬制度中必须明确的内容有:薪酬分配政策、原则、工资支付方式、 工资标准、工资结构、薪酬等级及级差、奖金、津贴、过渡办法、其他规定等。 5.1.6 第六单元 薪酬制度的调整 5.1.6.1 工资定级性调整 工资定级是对那些原来本没有工资等级的员工进行工资等级的确定。包括:对试用期 满或没有试用期但办完人职手续的新员工的工资定级;对原来没有的岗位或没有在企业中 聘任的军队转业人员的工资定级;对已工作过但新调入企业的员工的工资定级等。 5.1.6.2 物价性调整 物价性调整是为了补偿因物价上涨而给员工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实施的一种工资调整方 法。企业可以建立员工工资水平与物价指标自动挂钩的体系。在保持挂钩比例稳定的同时, 实现工资水平对物价上涨造成损失的补偿。但是在设定挂钩比例时,要注意“时滞”性问 题,即加薪总是跟在通货膨胀后面,所以它们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差距。员工工资水平与物 价指标自动挂钩设计的好坏决定这个差距的大小。 5.1.6.3 工龄性调整 如果企业的薪酬构成中包含了年功工资,那么这样的企业普遍采取的提薪方式就是工 龄性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员工在本企业连续工龄的增加,要对员工进行提薪奖励。工龄 性调整是把员工的资历和经验当做一种能力和效率予以奖励的工资调整方法。 5.1.6.4 奖励性调整 奖励性调整一般是用在当一些员工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或重大的贡献后,为了使他们保 持这种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激励其他员工积极努力,向他们学习而采取的薪酬调整方式。 奖励的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有货币性的,也有非货币性的;有立即给予的,也有将来兑 现的;有一次性支付的,也有分批享用和终身享用的。 5.1.6.5 效益性调整 效益性调整是一种当企业效益提高时,对全体员工给予等比例奖励的薪酬调整方法, 类似于不成文的利润分享制度。但是,由于它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原则,使得它对员工的 激励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企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关键员工,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受 挫;而偷懒的员工却一样可以“搭便车”,奖金照拿不误。 5.1.6.6 考核性调整 考核性调整是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每达到一定的合格次数即可以提升一个薪酬 档次的调整工资的方法。 5.1.6.7 工资定级性调整时的注意事项 (一)员工工资定级时应考虑的因素 21 1.员工的生活费用。如果薪酬不能够让员工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肯定留不住员工。 2.同地区同行业相同或相似岗位的劳动力的市场薪酬水平。为员工定的工资应保持对 外竞争性。 3.新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内部分配的公平性, 新员工的薪酬与公司同等能力的老员工持平,考虑到工作年限的差异,可以比老员工低一 些。 (二)工资定级时的内部公平与对外有竞争力的平衡问题 处理这类问题,不妨采用工资加奖金的办法。公司可以承诺:如果按要求完成了任务 , 可以给老员工和新员工发放相应的奖金。所不同的是,新员工的奖金可以提前支取,每月 支取的奖金额度是他的薪酬与老员工薪酬之差。这样,既可以满足新员工的薪酬要求,也 不会引起老员工的波动。 5.1.6.7 调整薪酬时应注意与员工的沟通 当员工有加薪要求,但绩效考核成绩较低,没有达到加薪的标准时,就应该向他解释 公司的加薪政策,鼓励他努力工作,争取下次获得好的绩效考评成绩。如果某员工的绩效 考核良好,却没有得到加薪时,就要认真调查原因,是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还是由于该 员工的薪酬已经较高,不宜再加薪。如果是前者,则应该立即纠正错误,对员工进行弥补 如果属于后者,就应向员工解释企业中与他能力、岗位相同或类似的其他员工的平均薪酬 水平,或介绍同行业其他公司同岗位的薪酬水平,以得到他的理解。如果员工指出与他岗 位相同、能力相同的员工得到了加薪,而他自己却没有加薪时,这时不要轻易地将该员工 与他所讲的员工进行比较,这样往往会使冲突更加激烈。如果这两位员工同属一个部门, 则应该交由部门经理进行解释(部门经理有对他们加薪的建议权,所以一定有他自己的理 由);如果这两位员工不属于一个部门,则应该告诉他每个部门的加薪标准不同。 5.1.7 第七单元 人工成本核算 5.1.7.1 人工成本核算程序 1.核算人工成本基本核算指标。包括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 工作时数、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企业增加值(纯收入)、企业利润总额、企业成本(费用)总 额、企业人工成本总额等。 2.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包括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比率、劳动分配率 等。 5.1.7.2 人工成本基本核算指标的核算方法 (一)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二)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 (三)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四)企业增加值(纯收人) (五)企业利润总额 (六)企业成本(费用)总额 (七)企业人工成本总额 1.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 2.社会保险费用 3.福利费用 4.教育费用 5.劳动保护费用 6.住房费用 22 7.其他人工成本 5.1.7.2.1 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指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范围和方法进行统计,在岗员工年 平均人数单列其中。 5.1.7.2.2 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 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指标核算企业从业人员实际发生的年人均实际工时。核 算方法是: 企业年制度工时+年加班工时-损耗工时 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 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5.1.7.2.3 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核算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经营中通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或从 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的全部收入。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可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内 的全部销售或产出价值,其中既包括转移价值,也包括新创造价值。 5.1.7.2.4 企业增加值(纯收人) 企业增加值(纯收入)核算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的 核算方法有两个: 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增加值二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5.1.7.2.5 企业利润总额 企业利润总额核算企业“税前会
48 页
339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第一单元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结构设计是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整体设计,是组织理论的一部分.组织理论为广义的大的理论,设计理论为狭义的小的,组织理 论包括设计理论 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分类 组织设计基本原则 1.任务与目标原则,是最基本的 2.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重视横向协调 1.古典理论:以行政组织理论为 依据,强调刚性 1.静态的,研究组织体制\规章\机 2.近代理论:以行为科学为依 构 据,强调人的因素 2.动态:加进了人的因素,仍以理论 3.现代理论:从行为科学中分离 为核心 措施:1.实行系统管理 2.设立委员会和会议 3.分行协调环境,提高全局观念,增加共同语言 3.有效管理幅度(不是固定值,受职务性质人员素质职能机构健全等条件影响,幅度大小同管理层次多少呈比例关系. 4.集权与分权相集合(集权是大生产客观要求,有利企业统一领导指挥,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合理分配和使用,分权的优 点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 领导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重大问题) 出来,以权变管理为依据.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保证企业有序地运转,具有一定弹性和适应性.1.建立明确的指挥系统责任关系及规章 制度 2.选用较好的适应性组织形式和措施 3.使组织中变动的环境中具有一种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 新型的组织结构模式 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模拟分权组 分公司与总公司 母公司与子公司 织结构 出现在横向合形成的企业 以母子公司为主体, 依托型:由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主体,承担本部职能机构 1.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了事业 企业集团 部制 用于大型联 分公司是分支机构\附属 通过产权关系和生产 独立型:在各成员企业之上建立的独立的职能公司 2.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职能参谋机构 合企业,每一 机构,无独立性无名称和 经营协作等种方式与 智囊机构及业公司和专业中心:智囊又称决策咨询委员会,任务有搜集资料提 3.形成三业机构系统(产品利润中心\专业 单位负有模 章程 众多企业法人组织共 供参考参与制定规划计划,提供备选方案,参与决策活动,为其出谋划策. 参谋机构专业成本中心\地区利润中心) 拟性盈亏责 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企业 同组织的经济联合体 务公司一般独立核算,是法人实体,对总公司提供的服务要计价结算,收取报 4.主要应用跨国公司规模巨大跨地区公司 任 需承担有限责任 业 酬.主要信息中心\计量检测中心\科研开发中心等 4.非常设机构:为完成基本建设作协或开发某种新品组成的临时性工作机构. 组织结构设计程序 部门结构不同模式选择 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 A.企业环境 /企业规模 2.以成果为中心 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 环境不稳定规模大用分权,环境稳定规模小用集权 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 B 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是作用与反作用关系 结构 C 信息沟通:功能大小在于是否能获得信息利用信息 优点明确性高度稳定性 2.根据所选部门选择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规模较小环境变化不大 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 采用 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适用范围较小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关系 事业部制模拟分析制 优点:能了解自己又了解整 体,高度稳定性较强适应性. 规模大产品复杂或分布区域 很广时采用 缺点是费用大,明确性不强, 不能真正做到以成果为中心 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实施的重要手段,组织结构服从战略. 中心 2.企业规模产品市场发生变化,结构也作相应调 用于特别巨 整. 大的企业, (1)增大数量用直线制结构 缺乏明确性 (2)扩大地区战略用直线职能制 稳定性,实 (3)纵向整合战略用事业部制) 用性较差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程序 一组织结构诊断 1.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 3.以关系为 (4)多种经营战略用矩阵或多种经营单位结构 企业结构整合 二实施结构变革 三企业组织结构评价 依据:按整分合原理,在总目标指导下结构分化,明确各部门各层各岗位职能,然后进行 1.组织结构调查(现状分析) 征兆 结构进行分析,考察存在 整合,整合主要在于解决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间协调的要求. 资料:工作岗位说明书\组织体系图 1.经营业绩下降 总是将信息反馈实施者, 新建企业通过结构分析图表进行整合 \管理业务流程图(业务程序\业务 2.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 修正变革方案,为以后调 现有企业结构整合 岗位\信息传递\岗位责任制) 3.员工士气低落,不情绪增,建议少 整变革作准备 征兆:1.各部门经常出现冲突 反映的只是正式组织关系,还深入 方式 判和调解者 个别访问,印发组织问卷搜集各种 1.改良式 2.爆破式 3.计划式 4.组织结构失去协调功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 情况意见建议 阻力表现 整合过程:1.拟定目标阶段(整的阶段) 2.组织结构分析(职能) 1.经营情况恶化,效率下降 3.互动阶段(执行规划阶段) 分析职能变化\关键性职能\分析职 2.调职离职人员增加 注意问题: 能性质及类别) 3.争吵敌对行为多 1.任何方案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应当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 使成果性职能的位置配置在非成果 变革根本原因 2.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需要有过渡期,进行磨合调适应等几个回合. 性职能之上 1.习惯业务知识技能,失去安全感 3.方案要经过仔细研究和充分酝酿,避免出现必血来潮,朝令夕改 3.组织决策分析 2.因循守旧思想不了解发展的必然性 4.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 时间\影响面\能力\性质 措施:1.让员工参加 2.推行培训计划 5.可前在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4.组织关系分析 3.大胆起用年富力强有创新的人才 2.存在过多委员会 制定 HR 规划的基本程序 规划内容:广义泛指各种类型,狭义特指企业人员规划.五年以上算规划,中长期为 1-5 年,短期 1 年 1.人员配备计划 2.人员补充计划 3.人同晋升计划 晋升内容含条件\比率\ 时间 2.规划阶段(通过各种程序重新建立目标) 4.控制阶段 第二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狭义 HR 规划 3.部门充当下部部门冲突时的裁 广义 HR 规划 HR 规划作用 1.调查收集整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 企业 HR 规划的环境 HR 规划的基本原则 的各种信息 2.根据企业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 1.人员培训开发 1.满足总体战略发展要求 外部环境 1.确保 HR 需求的原则(供给 人员规划期限,了解现状,为预测准备资料. 2.员工薪酬激励 2.促进 HR 管理的开展 1.经济 2.人口 保障问题是解决的核心问 3.在分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基础上,采 3.员工绩效管理 3.协调 HR 管理的各项计划 3.科技 4.文化等 题) 用定性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 4.其他计划(组织\员工援 4.提 HR 资源的利用效率 内部环境 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 预测方法进行预测. 助\劳动卫生\安全生产\ 5.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 1.行业特征 2.发展战略 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 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 职业生涯) 相一致 企业文化 4.保持适度流动性 项业务计划,提出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 3 4 资源管理系统 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 人力资源预测内涵 大于供的政策措施. 1.人员配置(人员数量\职务变动\职务空缺填补办法 1.预测是计划的基础,通过定性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其规律性. 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了解人员规划对 等) 2.需求预测:估算内部未来需要数量与能力组合,是 HR 的核心和前提.直接发展规划和 企业经营的影响规划应当反映内外部目标, 2.需求(是困难最重要的,参考配置) 年度预算.预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过去(经验或经验模型)推测未来,技术是借鉴社会行 明确部门人员责任,应适当弹性,给予执行人 3.人员供给(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含招聘计划晋升\ 为科学领域常规经验研究方法. 员独立决策权,考虑人员规划与其经营计划 内部调动) 3.供给预测:对内外部未来的 HR 补充来源情况预测. 的相关性. 4.人(职前培训,弥补不足) 5.HR 费用计划(控制成本) 4.HR 预测与人员规划的关系 (1)从目标与任务出发,要求 HR 质量数量和结构符合企业 HR2 谢纲 6.HR 政策调整(确保 HR 适应发展需要) 要求(2)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要满足个人利益 (3)保证 HR 与未来发展动态度适应 HR 预测的局限性 预测的作用:在服从组织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预测人 影响 HR 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内容 员需求,采取措施保留和吸引企业对口专业人才,从而获 1.环境的不确定性 1.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 1.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总量需求预测) 得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3+2) 2.企业内部的抵制 2.生产需求 3.劳动成本趋势 2.企业 HR 存量与增量的预测 对组织方面的优势 3.预测的代价高昂 4.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存量指自然消耗(自然减员自然流动),增量指随着扩大对 HR 新的需求 1.满足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提 4.知识水平的限制 5.追加培训的需求 3.企业 HR 结构预测 6.员工的移动情况 高组织的竞争力 7.旷工趋向 4.企业特种 HR 预测 一准备阶段 3.预测是 HR 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8.方针政策 9.工作小时变化 10. 对 HR 的贡献 :1.HR 预测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 退休年龄变化 11.社会安全福利保 企业总体经济发展\HR 总量与结构预测\HR 预测模型与评估系统 依据 2.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障 2.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 SWOT 分析(优劣/机会威胁) 二 预测阶段 三 编制人员需求计划 1.根据岗位分析的结果确定职务编制和人员配置 2.进行 HR 盘点,统计出缺编,超编以及是符合职务资格要求; 3.将上述统计结果与管理者讨论,修正得出现实的 HR 需求量 4.对退休人员或离职人员进行统计,得出未来流失情况 5.根据战略规划以及工作量的增长,确定各部门还增加的工 作岗位与人员数量,得出结果为未来需求量 6.将以上进行汇总,得出整体 HR 需求预测 1.构建 HR 需求预测系统 HR 需求预测技术原理 HR 需求对象指标与依据指标 计划需求量含实际发展需要增加的 分成两类,变量间的确定性 和自然减员两部分. 关系,称函数关系,另一类为 技术准备(体系设计,影响变量分析与筛选)-预测方法选择 生产性部门按生产任务总量和劳动 不确定关系,称相关关系. (定性定量) 生产率,劳动定额及有关定员标准 1.惯性原理,由 A+至 A- 对象指标 确定人员 2.相关性,由 ABC 相关,掌握 指 HR 需求预测的对象,包括总和结构 管理性职能部门按组织机构的设置 A-B-C-,已知 B+C+,得 A+ 依据指标 职责范围业务分工工作总量和工作 3.相似性原理:AB 类似,已 指影响需求预测的变量因素. 定额标准制定. 知A得B HR 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 HR 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 1.经验预测法 1.转换比率法 2.人员比率法 3.趋势外推法 2.描述法(不适用于长期预测,时间跨度长对环境变化不 (1)先估一线生产人员-辅助人员 计算出关键业 称时间序列法, 是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 确定的情况) 经营活动=HR 数量×人均生产率 务指标,这种配 运用惯性原理, 势,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又称回归模型预测法 3.德尔菲法(专家评估法) (2)将业务量转换对人员的需求 置是完全合理 是预测 HR 未来发 或因果法.依据相关性原理 (1)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家组,准备资料 适合于短期需求,假定生产率是不 的,而且生产率 展趋向和可能达 专家可来自组织内容也可来自外部,可以管理人也是普通 变的 不变,其应用范 到某种水平的方 5.经济计量模型法 员工也可是基层管理人员也可是高层经理,不是学者意义 需要人数=(目前业务量+计划期业 围有较大局限 法.仅涉及 HR 中 先将员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 上的专家) 务增长量) 性. 能够数量化的方 学形式表示,依此模型预测,这种方法一般只在管理基础 (2)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预测问题(匿名总是尽 目前人均业务量×(1+生产率增长 向或那部分内 比较好的大公司用. 可能简单,不要求精确,要说明所做预测的肯定程度) 率) 容.其可靠性与 趋势外推和回归分析都是经济计量模型法,只是趋执最 (3)修改预测结果,充分考虑有关专家意见 缺点:1.进行估计时需对业务增长 历史和现在资料 简单,其自量只有时间变量,回归分析不考虑不同自变量 (4)进行最后预测,在第三轮基础上请专家提出最后意见 量人均业务生产率增长率进行精确 时间长短,以及 之间的相互影响,而经济计量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及根据 估计 外推时间的长短 可适用于整体需求预测也可用于部门,预测某一领域的发 2.只考虑了员员工需求总量,没有 密切相关. 展状况,适合于对需求的长期趋势预测 说明其中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差异 8.马尔可夫分析法 6.灰色预测模型法 是通过观察企业内部人 本质也是经济计量 数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 模型法,既含有已 规律,由此推未来,既可 知信息,又含有未 以预测企业 HR 需求,也 知或不确定信息系 可预测企业内部人员供 统 给情况,实际是一种转移 7.生产模型法 9.定员定额分析法(5 种) (1)工作定额分析法 (2)岗位定员法 N=W/(q (1+R)) 人数=作业体力劳 W 任务总量,q 定额标 动时间总和/岗位 准,R 生产率变动系数 作业时间标准 10.计算机模型法 4.回归分析法 (4)劳动效率定员法 3.设备看管定额定员法 看管定额=岗位作业时间标准/看管单 台平均耗费的体力劳动时间 劳动定额=(班平均工作任务总量×岗位作业时间标准)/ 班平均体力劳动时间总和 人数=计划平均工作任务总量/劳动定额 定员人数=计划需时开动设备台数/ 设备看管定额 (5)比例定员法 概率矩阵. 影响 HR 需求预测方法的因素 2.定量方法都是以函数关系不变作为前提,但不符合实际,因此需要采用管理人员主观判断进行修正. (1)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决策或进入新市场的决策会影响到对新进入员和企业现有人员的能力等特征需要,只有数量分析不够 (2)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会减少人员的需求,这是数量分析中难以反映的. (3)企业在未来能够支配的财务资源会制约新进员工的数量,也会制约新进员工的质量,因为财务资源 制约着员工的薪资水平. 企业人力资源总量预测 人员总量需求预测方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理论\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专门技能人员总量预测方法 企业劳动定员定额分析:1.定性分析 2.按劳动效率定员 定额完成率=实际完成定额工时总数/实作工时总数 定额完成率 需求人数=计划定额工时总数×(1+废品)率再除以 2008×出勤率×作业率× 3.回归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专门技能人员,在企业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情况下,不同工种的员工人数存在稳定比例关系. 经营管理人员:若没有发 生变革,其人员数量与基层人员呈稳定比例.若生产技术销售技巧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其人员分类结构稳定;文化水平提度速度较平衡其人员学历结构稳定,若社会生产水平生活节奏稳定则人员 年龄结构较为稳定.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平衡: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种 内部供给预测考虑内部人员自然流失和内部流动跳槽三方面因素. 外部供给预测因素 企业人员供给预测的步骤 1.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 1.对企业现有人员 HR 进行盘点了解现状 给的因素 2.分析企业职务调整政策和历年员工调整数据,统计出员工调 (1)地域性 人口现状 HR2 谢纲 (2)人口政策及 整比例. 3.向各部门主管人员了解将来可能出现的人事调整状况 内部供给预测方法 1.人力资源信息库 (1)技能清单(针对于一般员工) 主要说明员工的工作岗位经验年龄等 2.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对提升受阻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面就,深入交换意见,鼓 励继续努力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他们提供更加 宽松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培训或深造机会,给他压重 介绍员工技术能力责任学历 担,适当扩大工作范围让其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 对员工工作表现提升准备条件等评价 3.马尔可夫模型 对员工最近一次客观评价,尤其对工 是典型矩阵模型,通过发现组织人事变动规律,推测组 作表现的评价 织在未来人员供给情况.关键是确定转移概率,如果是 固定的确定性,则运用较为简单 短缺现象采取措施:1.查明离职率高原因,采取必要措 (3)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爱好 4.将上述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得出对企业内部 HR 供给量的预测 (2)管理才能清单 2.企业外部 HR 供给主要渠道 5.分析影响外部 HR 供给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地域因素和全面性 管理幅度范围\管理总预算\下属的职 1.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 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得出企业个部 HR 供给预测. 责\管理对象类型\受到管理培训\当 措降低离职率;2.加大公司业务员培训力度,使他们尽 快地晋升为业务主管.3.采用多种方式广开补充渠道, 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填补业务主管岗位空缺. 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平衡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等是 HR 的目的,有三种情况:HR 供求平衡,HR 供大于求结果是导致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 供不应求的方法 1.将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2.如果高技术人员短缺应拟培训和晋升计划,拟定外部招聘计划.3.则根据法规适当延长时间 4.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代替 HR 格局 5.制定聘用临时工 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术改工艺设计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供大于求:1.永久性辞退差水平低的劳动纪律观念差的员工 2.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 3.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 4.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整体素质 5.加强培训工作,使掌握多种技能增强竞争力, 鼓励自谋职业 6.减少员工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7.多个员工分担只需一个或多数几个人的工作按完成量计发工资. HR2 谢纲 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测评的基本原理 个体差异原理 员工素质测评类型 工作差异原理 人岗匹配原理 1.选拔性测评 2.开发性测评 3.诊断性测评 4.考核性测评 (招聘角度) (培训角度) (规划角度)(细泛不系) (薪酬角度) 1.客观存在的 1.工作任务与工作内 1.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 2.既有先天的也有 容差异 2.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 强调区分功能 以开发员工素质为目的 了解现状和查找根源为目的; 又称鉴定性测评 后天 2.工作权责差异 3.员工与员工之间 刚性强 哪些方面有优势与不足 内容或十分精细或全面广泛; 范围广泛,总结性 3.不同的人做相同 3.不同工作对完成任 4.岗位与岗位之间 强调客观性 指出努力方向 结果不公开;有较强的系统性 各项内容具体,概况性 工作有着不同效果 务有着不同要求 具有灵活性 为组织提供开发依据 (表面观察入手-深入分析- 结果要求有较高的信度和 和效率 4.不同工作拥有相应 体现为分数或等级 在测评过程中提出开发建议 查找原因-做出诊断-提出对 效度 素的人来承担 (分刚客灵级) 策方案);用于需求层次的调 查 员工素质测评主要原则(观定态、素质-绩效、分项、综合一起用) 1.客观和主观结合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静态与动态结合 4.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 5.分项与综合结合 目标体系制定 定性不深入 静在相对统一,特定时空下进行,横向比较;缺 素质是对人的德能识体的测评(表) 分解后有后果于提高准确性,但整体特征会 手段方法选择 定量不完全 点是忽视原有基础和今后发展。动是素质形成 绩效是种业绩实施,注重表 被弱化 评判与解释结果 与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测评;动有利了解实际水 素质是取得绩效的条件保证,绩效是素质高低 是有机结合过程 平指导与激发动 缺点是不便相互比较. 的事实证明. 员工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 一次量化 二次量化 类别量化 模糊量化 顺序量化 等距量化 比例量化 当量量化 对象的直接定量 先定性描述再间接定 先划分到几个类别中 先归类,给对象隶属 先依据素质特征或标准, 比顺序量化进一步,要求 存在倍数关系, 先选择某一中 刻化;有明显的 量;没有明显的数量 每个对象只属于一个类别 程度赋值;分类界限 将所有素质测评对象两 排列有强弱大小先后 在上两种基础上 介变量,进统一 数量关系;直接 关系;但具有质量或 每个对象不能同时属于两个 无法明确,或测评者认 两比较排成序列,然后赋 差异相等,可进行差距大 进行,可进行差 性转化,对它们 提示了特征;实 程度差异;称之为形 只是一种符号性无大小之分 识模糊和无法把握 予相应的顺序数值.(1 小比较(100 表示很 异比例程度比 进行同类同质 质量化 式量化 (管理用 1,技术用 2 表 (民主用 1,专制用 2 表示第一名,2 表二 好,80 表示较好,60 一 较.(1 很 的量化例 (赋 示) 表示) 名) 般) 好,0.8 较 予加权的权 好,0.6 一般) 数) 先纵向再横向,即一次量化再二次量化 都是二次量化 深层的量化 当量量化的特点:是一种主观量化形式,其作用是使不同类别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量化,能够相互比较和进行数值综合. 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一、标准体系的要素 标准 二、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 标度 标记 横向结构 指体系的内在规定性 对标准外在形式的划分 应于 横向结构是基础,注重测评素质的完备性\明确性 从内涵分为客观\主 1.量词式带有程度差异的 不同 和独立性. 观\半客观半主观 2.等级式,用等级顺序明确的 标度 从形式分评语短句式 3.等级应该有顺序,最好有等 的符 \设问提示式\方向指 距,一般等级数在 5 以内 号表 示式 4.数量式标度,分连续区间型 示,没 评语式含一个以上变 与离散点 有独 量词,常用模糊变量 5.定义式标准度,用许多字词 立意 词. 规定标度范围与级别 方向指示式可分测定 义 6.综合式标准,用两种或更多 式评定式 纵向结构 测评内容 测评目标 测评指标 测评内容正确选择与规定 是对测评内容筛选综 是素质测评目标操作 结构性要素(静态角度) 工作绩效要素 是实现测评目的重要手 合后的产物,有的是 的表现形式 1.身体素质 2.心理素质 指一个人的素 段. 测评内容点直接筛选 测评内容是测评所指 行为环境要素(动态角度) 质与能力水平 步骤是先分析结构找出值 结果. 向具体对象与范围, 1.从所处的环境条件 综合表现 得测评因素,内容分析借 目标是内容的一种代 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 2.内部环境指个人自身所具备 工作数量、质 助于内容分析表进行.内 表,通过定性定量方 容的明确规定,测评 的素质 量、效率、成 容分析表纵向列出被客体 法实现,一般采用德 指标是对测评目标的 3.外部指客观外界存在的,间接 果、群众威 的结构因素,横向列出每 尔非咨询,问卷调查 具体分解. 影响,包括工作性质和组织背景 信、人才培养 个结构因素的不同层次不 与层次分析多元分析 三、体系的类型 同方面,在中间表体内列 相结方法. 效标和常模参照性标 出具体测评内容点 品德测评法 知识测评 能力测评 1.FRC 测评:借助计算机辅 对人们掌握的知识量\知 1.一般能力 2.特 助分析的考核性方法,报告 识结构与知识水平的测 的方式可以是个别也可是集 量 体问卷. 准体系 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核心过程) 殊能力 1.收集必要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 1.测评前的动员(统一思 1.引起误差的原因 果 3.创造力 的测评小组(必须对成员培训) 想) 体系和标准不明确 1.结果描述 卢姆的六个层次:知识\ 4.学习能力 3.测评方案测定: 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晕轮效应,近因误差\ 数字和文字 2.问卷法 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最简单有效是心 确定测评对象范围和目的;设计审 硬指标时间短,软指标时间 感情效应\参评人员训 2.员工分类(调查 3.投射技术 评价 理测验,具体应 查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指标和参 长.时间选择在一周的中间, 练不足 分类/数学分类) 起源于临床心学理,测评目 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应 用形式是笔试 照标准(减少误差),编制修订素质 上午 9:00 左右 2.结果分析的方法(集 3.结果分析[要素 的隐蔽性,内容非结构性开 用 能力测评的参照标准. 3.测评操作程序.(报告测评 中趋势\离散趋势\相 分析(结构、归 4.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效度\公 指导语\具体操作\回收测评 关\因素) 纳、对比)\综合 平程度\实用性和成本) 数据) 3.测评数据处理 分析\曲线分析] 发性,反应的自由性 3.测评结果调整 4.综合分析测评结 具体实施中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中操作程序中的应注意事项: 指导语包含:1.员工素质测评的目的;2.强调测评与测验考试的不同;3.填表前的准备工作和填表要求;4.举例说明填写要求;5.测评结果保密和处理,测评结果反馈.时间应控制在 5 分钟以内 具体操作中:1.单独操作,花费时间较多;2.对比操作,容易出现不严格依照标准,增加主观成分,但节省时间,适合人多的时候。 集中趋势常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 离散趋势常用差异量数是标准差,差异量大集中量数代表性就小,差异量小则集中量数代表性就越大. 对员工进行分类的两种标准: 1.调查分类标准: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调查范围越广就越接近实际,区分出的是应达到的素质要求和水平,采用走访有关员工\问卷调查\抽样分析方法 2.数学分类标准:按数学常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的分类 要素分析法以要素分析为基础,可分为:结构分析\归纳分析\对比分析 面试的内涵 面试的类型 测评数据处理中一般会用绘制素质测评曲线图和结构测评曲线图,即胜任模型图 面试的发展趋势 面试中常见问题 面试的实施技巧 1.以谈话和观察为工具 标准化:结构化(规范化)\ 1.形式丰富多样 2.结构化成 1.面试目的不明确 2.面试标准不具体 1.充分准备 2.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非结构化\半结构化. 为主流 3.提问的弹性化 4.内 3.面试缺乏系统性 3.多听少说 4.善于提取要求 3.面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方式:单独\小组 容不断扩展 5.考官专业化 6.理 4.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直接让应聘者自己 5.进行阶段性总结 HR2 谢纲 2.灵活提问 4.面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的 进程:一次性\分阶段 论和方法不断发展(形式结构 描述,多项式选择式) 6.排除各种干扰 5.面试考官与应聘者在地位是不平等的 内容:情景性\经验性 为主流,弹性化内容扩展,专 5.面试考官的偏见(首因效应\对比效应\晕 7.不要带有个人偏见 8.在倾听时注 (面试是工具,沟通过程,目的是按程序 (标准化方式有进程有内 业化理论和方法) 轮效应\录用压力)(目、标、系、设、偏) 意思考 9.注意肢体语言沟通(充灵 进行的不平等) 容) 听,提总扰,偏思肢) 面试的基本程序 一 面试的准备阶段 员工招聘时注意问题 二 面试的实施阶段 三 面试总结阶段 四 面试评价阶段 1.简历不代表本人 1.制定面试指南 2.准备面试问题 1.建立阶段:用封闭性问题 1.综合面试结果 回顾整个面试过程, 2.工作经历比学历更重要 1.面试团队的组建 1.确定岗位才能的构成比重 2.导入阶段:用开放性问题、应聘 1.综合评价 总结经验,为下一次 3.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 2.面试准备 2.提出面试问题 者有准备、熟悉的问题(经历过 2.面试结论 做准备 4.让应聘者更多地了解组织 3.面试提问分工和顺序 3.评估方式确定 去) 以公司岗位需求为前提,注意长 5.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 4.面试提问技巧 1.面试问题评估方式和标准 3.核心阶段:用行为性问题,与其 期发展潜力 6.注意不忠诚和欠缺诚意的应聘者 5.面试评分办法 2.确定面试评分表 他问题配合使用. 2.面试结果反馈 7.关注特殊员工 4.确认阶段:用开放性问题,尽量 1.了解双方更具体要求 8.慎重做决定 2.合同签订 3.对未被录用的反馈 9.面度考官注意自身的形象(简历、 3.面试结果存档 学历、忽视个性、2 个更多、不忠欠 避免封闭性问题 4.培训面试考官 5.结束阶段:补充事项,行为性与 培训内容包括:提问的技巧追问的技巧评价标准的掌握 诚和特殊、慎重、注意形象) 开放性 类型 1.背景性 行为描述面试(BD) 基于选拔素质模型的结构化面试步骤(5 六) 一构建选拔性素质模型 内涵 1.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 2.知识性 二设计结构化面试提纲 三制定评分标准及等级评分表 四 培训考官,提高结构化的信度和效度 2.基于关键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 3.思维性 要素: 4.经验性 5.情境性 2.从优秀任职人员先出一测验样本 实质 1.用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 6.压力性 3.对测验样本进行人格测验,总结素素质特征 2.识别关键性工作要求 7.行为性 4.将结果进行综合,列出选拔性素质表 3.探测行为样本 (背知、思 5.对各个素质进行分析,绘制素质线,构建模型 假设前提:1.过去能预示其未来行为 经、情压 1.将模型分解为一组选拔性素质, 1.组建测评小组 1.情境 2.目标 3.行动 4.结果 每一个就一个测评指标. 1.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有关信息,清楚指标 2.请专家为指标设计一系列问题, 标准题目的相将资背景信息 并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问卷. 2.有社会工作经验,善于观察,能客观评定 3.将问卷发放给员工进行预先测试 3.掌握相关测评技术,熟练运用面试技巧 4.编写结构化面试大纲 4.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善公正. 2.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行) 五 结构化面试及评分 六 决策:1.淘汰不具备关键选拔性素质的候选人 2.对剩下每位人员作处理,求得负分的求平方和,由小到大编号,S 越小编号越小越匹配 s=∑ci2. 3.对相等的对其得正分的指标数目,正分指标 多就越优秀 4.对 S 相等正分又相等,则将正分的指标得分累加,得分越高就越优秀. 5.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员招聘人数要求,按小编号优先 结构化面试的开发:1.测评标准的开发,即选拔性素质模型构建; 2.结构化面试问题的设计; 3.评分标准的确定. 群体决策法的组织与实施:特点:1.决策人员的来源广泛,多角度进行评价,比较全面,满足企业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2.决策人员不唯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对决策结果 的影响,提高了招聘决策的客观性.3.群体决策法运用了运筹学群体决策法的原理,提高了招聘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施步骤:1、建立招聘团队(高层、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用人部门 经理、经验丰富员工代表)2、实施招聘测试,3、做出聘用决策 评价中心含义:是从多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各种方法的总称:1.使用多种测评技术 2.通过多名测评师在特定的测评情境中表现出的行为做出判断 3.然后讨论统计汇总 作用:1.用于选拔员工,胜任岗位所必需的的能力或品质 2.用于培训诊断重点分析员工优劣势,明确需要从哪方面培训.3.用于员工技能发展,在培训诊断的基础上改善提高其能力. 无领导小组讨论:6-9 人被评人,在规定时间 1 小时以内,不指定小组领导人或主持,就给定问题讨论 类型 优点 缺点 无领导小组步骤(3 步) 主题有无情境性 1.具有生动的 1.题目质量影响测评质量(反 一 前期准备(题表表、培场组) 1.无情境性(开放性 人际互动效应 映岗位要求、与实际联系、激 1.编制题目 和两难性问题) 2.被评者形成 发个体差异) 2.情境性(资源争夺 互动 2.对评价者和标准的要求较高 1、进行工作分 型和排序型问题) 3.讨论过程真 3.应聘者表现易受同组其他成 是否分配角色 实易于客观评 员影响 1.无角色 价 2.有角色(管理游 4.难以掩饰自 戏) 己的特点 二 具体实施阶段 3.编制计时表 1.宣读指导语 1.从岗位分析中提取评 4.对考官的培训 2.讨论阶段(发言内容\发言的形式和特点\ 析了解岗位需要 价指标,有针对性 5.选定场地,圆形或方 发言的影响) 的能力和素质 2.不能太多太复杂(表现 形,考官保持一定距离 三 评价与总结(1.参与程度 2.影响力 3. 2、收集编制有 能力/分析能力/个性特 6.确定讨论小组,同一 决策程度 4.任务完成情况 5.团队氛围和 4.被评价者的行为仍有伪装的 争论性、大家熟 征风格,少于 10 个) 岗位安排在同一组,6 成员共鸣感) 讲座会作用:1.交换意见更全 可能性(题高同仍) 悉、不会语重心 3.确定权重及所占分数, -9 人一组,保持同组 面 2.产生分歧可进行讨论 3.形成一个清晰 长被评者防御的 根据优良中差分配分值 成员相互陌生 5.测评效率高 2.设计评分表 题目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原理 题目类型 一般流程 6 点(选题初稿可用专家试测,反馈修改完善) 1.选择题目类型 1.开放式(用于思考全面性针对性以及 2.编写初稿 3.调查可用性,通过互联网查是 称为冰山模型洋葱模型 思路是否清晰,新见解. 1、开放式、两难 否被用过 人的素质分三部分 2.两难式(用于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影 式和实际操作无法 4.向专家咨询 态度动机价值\知识技能\外在行为 响力) 引起争辩,很少 取决因素 1.评价者的知识经验 3.排序选择型(用于分析问题\语言表 用。 2.被价者暴露的外在行为范围 达等) 2、两难式对出题 设计题目给被价者足够表现空间,尽可 4.资源争夺型(用于语言表达\分析问 要求过高,不易控 能完整发挥自己能力,能够完全表现真 题\概括与总结\发言积极性\灵敏性\ 制,因此很少用 实自我. 组织协调能力) 3、一般常用排序 5.实际操作型(用于主动性\合作能力) 型和资源争夺型 第三章 完整的评价(参影决,任氛鸣) 注意问题 1.团队合作、集思广益 2.广泛收集资料 1.与 HR 部门沟通 2.与直接上级沟通 3.查询相关信息 5.试测 着重看题目的难度和平 衡性 (心理学家\测评专家\部门主管) 咨询内容 6.反馈修改完善 1.题目是否与实际有联系,能否考 参与者的意见 察其能力 评分者的意见 2.案例是否均衡 统计分析的结果,决定试 3.题目是否需修改完善 测的效果 培训与开发 概念:是 HR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根据企业各种培训资源的配置情况,对计划期内的培训目标、对象内容、规模时间、评估标准负责培训的机 构和人员、培训师的指派、培训费用的预算等一系列工作所作出的统一安排。 制定培训规划的要求(系标有普) 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1.系统性:从目标设立到实施的程序和步骤保持统 1.培训目的 一性和一致性,可确保工作有序进行,保证各项目之 3.对象和内容 4.培训范围 HR2 谢纲 2.培训目标 培训规划基本步骤 制定培训规划应注意问题 1.培训需要求分析 2.工作岗位说 1.制定培训总体目标(总体目标\HR 总体规划\培训需求分 明 析) 间的联系及目标的一致性. 5.培训规模 6.培训时间 3.工作任务分析 4.培训内容排序 2.标准化:确立并执行正式的培训规则和规范 7.培训地点 8.培训费用 5.描述培训目标 6.设计培训内容 3.有效性:体现出可靠性\针对性\相关性\高效性 9.培训方法 10 教师 11.计划实施 7.设计培训方法 8.设计评估标准 4.普遍性:适应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的培训需要. (目目内范,规时地,费法师施) 9.试验验证 教学计划内容 教学计划设计原则 1.适应性 行,实现培训总目标的具体执行性和操作性计划(主 要依据\行动方案) 1.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 3.教学形式 4.教学环节 5.时间安排 2.课程内容(概念原理方法技能技巧, 过程程度步骤规范标准) 课程内容的组织就是确定课程内容的 范围(水平)和顺序(垂直) 3.课程教材 4.教学模式 5.教学策略 8.课程时 间 9.课程空间 10.培训教师 成期限) 教学计划设计程序 2.针对性 1.肯普(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即学习什么\教 3.分析教学对象特征 4.选择教学策略 3.最优化 学程序\使用什么手段) 5.选择教学方法及媒体 6.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 4.创新性(应有横向) 3.迪克和凯里(偏重行为模式,强调从学员的 7.评价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修正 2.阐明教学目标 11.学员 原则 1.要符合企业和学员 的要求 2.要符合成人学员的 认知规律 3.应体现企业培训功 能的基本目标,进行 培训课程设计的程序 1.培训项目计划 2.培训课程分析 3.信息资料的收集 5.课程内容确定 (1)企业培训计 A 课程目标分析 从内外部收集,咨询客户 (1)使掌握生产技术技能 划(整体) 学员\任务\课程目标 学员专家,借鉴其他培训 (2)适应多样化学员背景 (2)课程系列计 目标分析步骤为目标确定,区分主次, 课程 (3)满足学员时间方面需求 划 进行可行性\层次分析,主要含(操作 4.课程模块设计 (4)根据培训技能方面要求,确定内容难度 (3)培训课程计 目标\条件\标准) 6.课程演练与试验 时间组合 划 B 培训环境分析(实际环境/限制条 头脑风暴问卷调查 购买现成教材,改编教材,自编教材 件/引进与整合/器材与媒体可用性/ 7.信息反馈与修订 内容从熟悉到不熟悉,由简到复,由易到难 HR 开发 报名条件/报名与结业/评估与证明 等开始时可安排一些活动 课程内容制作注意事项 1.相关性(满足培训项目要求,符事实际生产经营 1.教材内容不能多而杂 需要,适应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强化发展战略和核 2.讲授的内容不必重复 心能力,推广经营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提高岗位职 3.以提示重点要点强化认知 业能力.是存在的前题,也是开发的内在动力.) 4.阅读资料与课堂教材分开 2.有效性.(是判断培训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5.教材应简洁直观按统一格式 3.价值性(满足学员兴趣,反映培训需求) 6.用教材制作清单进行控制和核对 不同发展阶段采限不同培训内容 1.创业初期(营销公关能力\客户沟通能力) 2.发展期(中层管理能力观念技能) 3.成熟期(全员,企业文化观念规则态度) 此过程中从核心管理人员向整个企业员工扩展的过程,是增值的,从货币资本转向 人力资本提升. 培训中的印刷材料 3.关注信息的反馈 我国常用的教学设计程序 1.确定教学目的 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2.提高学习的效果 训项目\需求与师资来源\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项目与完 个步骤) 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 1.课程目标(一般\高级\情感) 1.强调课程重点 4.进行综合平衡(培训投资与 HR 规划之间,正常生产与培 角度,有针对性) 培训课程的要素 1.工作任务表 3.分配培训资源 2.加涅和布里格斯(分系统级课程级课堂级 14 是实施培训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 6.课程评价 7.教学组织 2.确定具体项目的子目标 培训教师的来源:外部教师和内部培训师 2.岗位指南 3.学员手册(培 外优:1.选择范围大可获高质量队伍 2.带来全新理念 内部优点:1.比较了解,更有针对性,提高效果 1.作出界定,进一步明确目标 训中的指导参考 3.有较大吸引力 4.提高档次,引起重视 2.学员互熟,交流顺畅.3.易于控制 4.成本低 2.有助于记忆,随时查阅 材料) 5.容易营造气氛,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缺点:1.不易树威望,影响学员参与态度 3.可代替培训减少时间,节约成 4.培训者指南 外缺:1.缺乏了解,加大风险 2.适用性降低 3.纸上谈兵 2.选择范围小,不易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本 5.测验试卷 4.成本较高 3.受环境决定,不易提升 怎样进行有效开发培训 管理人员的培训设计 1.设计合适的培训手段 2.开发培训教材的方法 (1)课程内容和培训方 (1 教材应切合实际需要 1.理论加经验 3.培训教师选配 层次等级 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 1.高层:战略洞察决策统筹 1.知识补充 方式:研讨会报告会 MBA 1.注重业务上 法 (2)资料包的使用 2.技巧加工具运用 2.中层:沟通协调领导判断 与更新 接班人:1.内部进行如开 2.提高经验知识技能 (2)学员的差异性 (3)利用一切学习资源 3.沟通能力和引导能力 专业 2.技能开发 学习研讨会 3.适应变化环境 (3)学员的兴趣与动力 (4)尽可能开发所能利用 4.发现并解决问题 3.基层:技能计划专业指导 3.观念转变 2.外部各种研讨班 4.深化宗旨使命信念 (4)评估手段的可行性 的 5.案例与资料积累 沟通能力 4.思维技巧 3.学院进修 5.三明治培养 5.培训个别作接班人 (5)设计视听材料 6.前沿问题和热情愿望 4.到子公司学习决策体验 管理技能开发基本模式 培训效果评估作用和内容 1.在职开发 3.短期学习 4.轮流任职计划 5.决策模拟竞赛 培训前 2.替补训练 优点:全力以赴,有针对性, 1.换位思考 6.决策竞赛 优点:训练周密,增 效果好 2.便于确认其适合工作 7.角色扮演(常用) 1.保证需求确认的科学性 1.需求整体评估 强积极性和主动性 缺点:会对工作带来影响 岗位 8.敏感性训练(人际关系训练,注 2.确保计划与需求合理衔接 2.培训对象知识技能工作态度评估 缺点:前途渺茫,积 3.高层可由对不同部门 重过程,不是思想上而是感情上) 3.帮助实现培训资源合理配置 3.培训对象工作成效及行为评估 极性下降;垂头丧 的问题有广泛了解的更 9.跨文化管理训练(知识/态度偏 4.保证效果测定的科学性 4.培训计划评估 气;不传授 有资格的人担任 见/掌握技巧) 作用 培训中 内容 培训后 作用 内容 作用 内容 1.保证活动按照计划进行 1.培训活动参与状况监测 1.对效果判断,是否达到目标要求 2.培训执行情况反馈与计划的调整 2.培训内容监测 2.技术能力的提高和表现的改变是否来自培训 3.找出培训不足,归纳教训,改进为下一轮作依据 3.培训进度与中间效果监测 3.检查培训费用效益,有助于资金合理配置 4.过程监测和评估有助于培训的实际效果 4.培训环境监测 5.机构和人员监测 4.客观评价培训者工作 5.为决策提供信息 1.培训目标达到情况评估 2.培训效果效益综合评估 3.培训工作者的工作绩效评估 培训效果的形式 非正式 主观性,对表现、态度. 不需要记录太多信息 优:1.自然状态下观察,增加真 实性与结论客观有效性 2.方便 易行,成本低 3.不会造成压力 正式 用于正式场合,高级管理者,特 定群体 优点:1.在数据和事实的基础 上,有说服力 2.以书面形式表现 可将评估 结论与最初计划核对 建设性 用于培训过程中,以改进为主而不是以是否保留项目为目的,是非 用于培训结束时,正式客观的 具有较强说服力 正式主观评估 作为决定给予某种资格或组织决策提供依据. 评估不过分频繁,时间越短频率越高,时间越长频率越低,频率根据 缺点:不能作为项目改进依据,无助于学习改进. 实际确定. 注意培训目标和预期培训效果必须从头到尾是清晰的.可 优点有助于学习改进,产生满足感成就感,有激励效果 通过小型座谈会使受训者了解目的 培训效果的步骤 HR2 谢纲 总经性 一作出培训评估的决定 二制定培训评估计划 三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1.选择评估人员 四培训项目成本收益分析 1.评估可行性分析 是衡量培训项目成果的最终 2.选定评估对象 是否交由评估者评估,了解项目情况 3.建立培训数据库(硬产质耗和软习 2.确定评估的目的 惯、氛围主动性数据) 事前了解方案情况 产出与投入百分比 数据进度计划到位 投资回报率=培训产出/培训 投入*100% 趋势,离中趋势,相关趋势 5. 选择培训评估方式 事后继续还是中止,推广作出决策 手段之一。 1.在适当时收,预先确定的 2.对数据进行分析,用趋中 4.选择培训评估形式 事中使方案确实实施 六及时反馈评估结果 1.培训管理人员 2.高层领导者 3.受训员工 4.受训者直接主管 五撰写培训评估报告 6.确定方案和测试工具 评估标准:是指企业和培训管理人员用来评价培训成果的统一的尺度和规范. 培训成果层级体系:第一层反应,第二层学习收获,第三层态度行为变化,第四层实际成果 反应评估 学习评估 1.用于刚结束时 2.是最基本最普遍的 3.采用问卷调查面谈观察 综合座谈电话调查 4.主观评价,以偏概全 行为评估 结果评估 1.培训之中或之后 1.结束后几周或几个月之后 2.对学员和教员有压力 2.直接反映培训效果,看到后更支技培训 3.压力带来报名不积极 3.采用观察、主管评价、客户评价、同事评价等方法 4.所采用的测试方法可靠度和可信 4.涉及培训开发人员、区域培训师或地方经理,评估目标涉及培训应用 度有多大,难度是否合适,对工作行 领域,包括重要的在岗活动,是很重要的评估 为转变并非是最好的 5.花费时间精力多,忙不过来不配合,问卷设计难做,员工表现多因多果. 1.半年或一二年后的绩效评估 2.对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利润投资回报率 3.可以打消投资顾虑,指导培训课程计划 4..需要较长时间,相关经验少,评估技术不完善,必 须取得管理层合作否则拿不到数字,多因多果. 制定培训评估标准的要求,采用 SMART 原则,注重相关性可靠性区分度可行性. 相关度:成果标准与计划预定训练学习目标之间的相关性。1.必须根据该培训计划设定的学习目标来选 择培训成果,尽可能保持一致。标准干扰:指在评估培训效果时受到额外因素影响,使评估测量不到相关知识和技能。2.在评估中所采集到的信息,必须与受训者在培训项目实际取得的成果尽可能 相似一致。标准缺陷:指在评估培训效果时,无法衡量培训目标中强调的培训成果。 信度:指在培训项目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测试时,其测量结果的长期稳定程度. 区分度:受训者取得的 成果能真正反映其绩效的差别. 可行性:指在对培训成果进行评估时,采集其测量结果的难易程度 五种培训成果:1、认知成果:基本原理\程序步骤\方式方法或过程,是学习评估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2、 技能成果:操作技巧\技术或技能行为方式,采用现场观察工作抽样,与学习评估和行为 评估密切相关。3、情感成果:态度动机以及行为等,是第一层反应评估,在课程结束后运用调查问卷法采集 绩效成果: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为决策提供依据,包括由于员工流动率或事故发生率的下 降导致的成本降低,以及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或顾客服务水平的改善。 投资回报率:包括直接和间接,直接指培训中所有费用,间接指培训前和后的费用. 投资回报率=项目收益/项目成本*100%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投资净回报率=(项目收益-项目成本)/项目成本*100% 定性评估方法 各类方法 定量评估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面广,以封闭式问题为主) 访谈法(调查面窄用开放式) 1.指根据自己经验和相关标准作出评估的方法,只 作出数据解释,通过调查 1.明确要了解什么信息 1.明确采集信息 是价值判断 统计分析来发现与阐述 2.设计问卷(问卷顺序,一般到具体,不熟悉到熟悉,按事发生顺序序,问 2.设计访谈方案 2.优点:简单易行,综合性强,需要的数据资料少 行为规律. 卷表达方式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实际内容清晰明确,问卷的形式) 3.测试访谈方案 3.测试问卷 4.全面实施 3.受主观因素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影响很大 4.正式开展调查 5.进行资料分析编写调查信息报告 4.不同评估者自身不同,掌握的不同,存在差异,准 5.进行资料分析. 确性不强 5.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座谈 观察法:花很多时间,并不能大范围使用,针对投资大\培训效果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项目. 电话调查法(电话访谈法):是一种非面对面的访谈,适用 于调查面广,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 题并重的调查。 座谈法:不要在培训一结束后进行,结束后一段时间以后进行 内省法;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个性形成理论的方法。 笔试法 行为观察法 操作性测验: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观察和评价,应用于整个培训过程,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能加强学习效果,鼓励学员应用培训内容,能让培训师和学员了解教学效果. 撰写培训效果评估报告:1.必须注意接受调查的受训者的代表性,避免因样本少而缺乏代表性而作出不充分的归纳. 以免以偏概全 4.以圆熟方式论述培训结果中消级方面 ,避免打击积极性. 5.当持续一年以上时间时,需要作中期评估报告 撰写报告的步骤:1.导言(背景\评估性质\是否有类似,找出缺陷和失误)2.概述实施过程 HR2 谢纲 2.尽量实事求是,切忌过分美化和粉饰评估结果. 3.阐明评估结果 6.注意报告的文字表达与修饰. 4.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 5.附录 6.报告提要 3.必须综观培训整体效果, 第四章 绩效管理 绩效考评的效标:指评价员工绩效的指标及标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个人或集体绩效应当达到的水平要求. 效标的类别:1.特征性效标,侧重点是员工的个人特征 ,考量员工是怎样一个人. 2.行为性效标,如何执行上级指令,如何工作 考评方法的种类: 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主观(排列法,选择排列法,成对比较法,强制分配法和结构式叙述法) 3.结果性效标,完成哪些工作任务或生产了哪些产品. 客观(关键事件法,强迫选择法,行为定位法,行为观察法和加权选择量法) 结果导向绩效: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录法和劳动定额法 综合型绩效方法: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法,日清日结法,评价中心法 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 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结构式叙述 强迫选择法 短文法 成绩记录法 劳动定额法(传统的方法) 1.主观性,简便易行 1.客观性,从 3-4 个描述表 1.考评者写 2.被考评写 1.新开发的方法 1.进行工作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工作地上的生产流程作业程序和员工的操作过 2.受文字水平时间 现行为项目中选择 优缺点 2.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者 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使其达到要求,实现组织最优化,环境条件安全化,作业流程 精力限制 2.避免趋中晕轮和其他偏误 3.仅适用激发员工开发其 需聘请外部专家 标准化,人机操作规范化,人机配置合理化,生产产出效率化的目标. 3.一个共同标准 3.考评特殊行为也可更宽泛 技能 有强的适用性有效性与行为 2.在方法研究和动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研究,采用工作日写实测时和工作 4.单一缺乏量化没 4.是一种定量化的 4.不能作比较,适用范围 量表结合会更好 抽样等工时研究方法,采用经验估工,统计分析,类推比较或技术测定的技术制定 有客观依据 5.最终结果不反馈给个人所 小 出工时定额或产量定额 以难以在 HR 方面发挥作 3.通过一段试行期开始正式执行新的劳动定额 用。 综合型绩效考评方法 图解式评价量表法 合成考评法 日清日结法 评价中心技术 图表评尺度法 尺度评价法 图尺度 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设计更加适用可行 程序 1.设定目标,是一种动态优化的方法 1.实务作业或称套餐式练习 评法 业绩评定表法 与改进计划结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用 目标型计划 检验其决策分析判断授权应变能力 优点:1.适用范围广,涵盖个人品 性,有助于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总部制定年度月度计划,部门推行周计划,实行日计划 2.自主式小组计论(关于组织变革\ 质、行为表现、工作结果 合成考评法的含义和特点:1.考评的是一个 2.控制,运用 PDCA 压缩到一天随时纠偏提高效率 发展\人事决策\薪酬福利) 2.具有简单易行使用方便设计简单 团队而不是某个员工 3.考评与激励.有据可查,事实清楚,双重功能发挥 检验其人际关系\合同\领导能力\语 汇总快捷 重性,既考虑岗位职责现实任务,又注重员工 日清日结法的含义和特点: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确认的方向和目标, 言表达影响力等 缺点:考评的信度和效度取决于考 个人潜能 3.表格现实简单便于填写说明 层层分解量化为具体指标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整体控制和员工自我控 3.个人测验 4.面谈评价 5.管理游 评因素及项目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4.考评量表采用了三个评定等级,即极好\满 制,对企业和员工的每一种行为每一项活动进行精细量化监控与激励性 戏 极易产生晕轮效应和集中趋势偏误 意\不满意 管理的一种方法。基本原则:闭环原则、比较分析原则、不断优化原则 2.考评侧重点具有双 总体分布误差 宽厚误差 例行性计划 问题型计划 个体分布误差 苛严误差 集中趋势和中 个人偏见 6.个人报告(表达雄辩能力) 时间上 自我中心效应 优先效应 空间上 近期效应 后继效应 晕轮效应 是负偏态分布(大多数好) 正偏态分布(大多数不合格 间倾向 亦称个人偏 对比偏差 指根据下属 根据下属最 也称记录 也称晕轮误差,晕圈错误,光环效 1.标准过低 或勉强合格) 居中趋势,都属 差个人偏误 按自己的标准寻 最初的信 近的信息, 效应,即 应.反映某一个人格上的特征掩蔽 3.采用了主观性的方法 4.曾与 1.评定标准过高 于一般水平,集 有时有利于 找不同进行评定 息,就是以 对全部表现 在上一个 了其他人格上的特征,主要指凭着 被考者反复多次进行沟通 2.惩罚不服管理的人 中于中间水平 考评人,有 相似偏差 前期部分代 作出总评 考期内的 某种成见或最初最近印象评定 短心理 3.迫使有问题的员工辞职或 或者说是平均 时不利于 按自己标准寻找 替全期部 价,就是以 评价结果 纠正方法:1.建立谨的工作记录 6.对付出努力的员工进行鼓励或 为减员作准备 水平。因为标 其相同的方面进 分.出现以 近代远 作为对本 制度,2.评价标准要制定得详细\ 希望提高薪酬 3.压缩提薪或奖励人数的比 准不明确或平 行评价 偏概全 考评期的 具体\明确,3.对考评者进行适当 7.认为过于严格不利于激励员工 例 均心理造成 评所产的 培训,端正考评者的认识,提高考 8.尽量避免产生长久消极的影响 4.自认为应当严格执行评估 作用和影 的技巧技术水平,或者将评价结果 9.对一贯优秀的,有失误也要保 标准 响. 与实际绩效的误差大小作为对考 2.为缓和关系 5.护 护 评者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适用不同对象范围的考评体系 1.组织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2.个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品质特征型 (1)按岗位实际承担者的性质和特点分 (1)生产\技术\管理\服务性组织 (2)生产型以生产数量生产质量为考 评指标,结合工作方式组织气氛. (3)管理性及服务性着重整体素质工 作效率出勤率工作方式组织气氛. (4)科技型兼顾工作过程与工作成果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有效 不同性质指标构成的考评体系 管理和生产两大类然后再细分 (2)按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划 分为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四大类 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记忆能力\语言表 达\思维判断\理解想象\逻辑思考\综 合分析\计算\自学\注意力分配\听写\ 知识操作技能\进取精神\思想政策水 从人员品质\工作行为\产出结果三个 平\人际关系等 方面 地组织绩效考评,实现企 工作结果型 业绩效管理目标和要求 组织管理\独创见解和创新能力\专业 注意事项:在明确以上两点情况下,应 行为过程型 以反映员工 在劳动工作 过程中的行 为表现的各 种指标构成 分实物和非实物 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如产品质量商品销售量定额 1.针对性原则 完成程度等反映数量的指标 2.科学性原则 产品品种合格率客户投诉率 3.明确性原则 返修率等质量指标 指标体系设计程序: 科研人员的指标 1.工作分析(岗位分析和 2.理论验证 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标调查,确定指标体系 1.要素图示法:将某类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选取若干具 4.面谈法:1.个 5.经验总结法 人员的绩效要素按需 步骤:1.根据考评目的和对象,查阅工作岗位说明书,通过必要的 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事件或 别面谈 6.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 要考评程度分档,根据 现场调查,详细地采集与工作绩效各种要素和指标相关的数据和 岗位的绩效进行分析研究来 谈讨论法 少而精的原则进行选 资料.2.列出所有相关的影响和制约工作绩效要素及具体的指 确定指标和要素体系.可分 法,思想越激进越开发越 取.可分成三档,也可 标,并进行初步筛选 为典型人物研究和典型资料 好,强调产生想法的数量, 分成五档. 相关要素概念和内涵外延,作出准确的界定.4.根据调查的目的 鼓励别人改进想法.)选择 和具体情况,确定问卷形式,所调查对象和范围,以及具体的实施 确定特殊岗位人员 步骤和方法. 考评标准的设计原则 1.定量准确(起止水平,差距明 确合理采用等距式量表,等级档 次数量合理,控制 3-9 个) 2.先进合理(具有超前性,能反 映正常,多数 70%-80%能达到) 3.突出特点(各岗位的性和特 HR2 谢纲 3.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或计算公式,对每个 5.设计调查问卷. 2.座 3.进行指 任何时候都不批评别人想 4.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 整 6.发放调查问卷 7.回收 考评种类 指标标准评分方法 单一要素 多种要素 考评标准量表的设计 综合等级 分解提问 名称量表 等级量表 等距量表 比率量表 指考评指标 要有较全面深和 1.自然数(直接记分,每 是建立在测评尺度为等距水 是一种最 也称位次量表, 要求数量差距在整 是最高的量 内涵及外延 理解和认识,将诸 个等级只设一个自然数 平之上的 低的形式, 是在一个分类 个量表阶梯上相同 表有绝对的 等诸方面综 方面特征独立并 可采用百分制,得到是 1.简单相加法 2.系数相乘法 也称类别 基础上或是在 的,没有绝对的零 零点,可作 合,按顺序 列,对独立的特征 绝对数值) 3.连乘积法,不允许有零分, 量表,没有 一个变量上进 点 四则运算. 进行等级划 采用一定的表达 2.系数法(函数法和常 几个指标之间是关联的 序列性等 行的分类,只具 能最广泛地运用, 分并指派一 方式进行提问. 定分值. 点) 数法,间接记分,只判断 4.百分比系数法,是从系数法 距性可加 等级,最后统一汇总,得 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计分方法 性 有序列性 根据效应规律可以 转换到另一个等距 到是相对数值) 量表上. 4.简洁扼要(大众化语言,力求 关键绩效指的内涵:不仅特指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那些居于核心
13 页
312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资料:人力资源规划
HR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第 一 讲 企 业 人 力 资 源 规 划 03/02/2023 1 HR 一、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基本框架 人力资源规划程序图 人力政策 业务计划 组织图 人力模型 实际人力 增加人员 删减人员 招聘程序 内部招聘 外部招聘 筛选程序 03/02/2023 2 HR 二、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基本概念 1 .什么是组织机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诊断? 答: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各种功能的单元之间的 搭配、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它表现为企业各种组织机构的设置,包括对机构名 称、职责范围与人员编制等内容的具体规定。由此可知,组织结构决定组织机 构,组织机构是组织结构的外在表现。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单位间关系、界限、职权和责任的沟通框 架,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 组织结构诊断: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找出原 因,提出可行的改进方案,进而帮助指导实施的一种管理改善活动,它是组织 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和科学方法。 03/02/2023 3 HR 二、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基本概念 2 .什么是部门? 答:企业内部的部门是承担某种职能模块的载体,按一定的原则把它们组合在一 起,便表现为部门结构。部门结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 、将企业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B 、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部门结构。 (在设计中,最关键的是部门结构的选择和规划) 03/02/2023 4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二、 基本概念 3 .什么是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答 : 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包含的基本点是: 1 )构成正式组织内容的,是人的行为,是个人的行为,不包含个人在内;不是体现个体 人格的行为,而是以组织人格为特征的行为。 2 )个人所提供的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是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它包含各种对立、利害 关系在内的相互作用的行为体系。 3 )正式组织是个人行为在方法、时间、质量各方面都经过有意识的调整而体系化的系 统。它不同于个别的行为,不能归结为个体行为的相加,正式组织行为可能大于、小于 或等于个体行为的累计;是具有一定结构、统一目标、特定功能的整体。 4 )正式组织是动态的、发展的。当其中某一部分关系发生变化时,整体也随之改变。 非正式组织:在组织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长期的社会性接触和影响会形成共同的观念、 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具有一定同质性的心理状态。所谓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 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了的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03/02/2023 5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二、 基本概念 4 、什么是工作岗位分析? 答:岗位分析是对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 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岗位规 范、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的过程。在企业中,每一个劳动岗位都有它的名 称、工作地点、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 岗位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特定 岗位的具体内容。通过岗位调查,在取得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岗位的名称、 性质、任务、程序、内外部环境、条件等做出比较系统的描述,并加以规范 化。第二步是规定了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后,确定承担本岗位工作的员工所 应具备的资格、条件。 ) 03/02/2023 6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二、 基本概念 5 、什么是人力资源规划 ? 答: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根据企业内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 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 合理配置并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各类各种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既 具体实施计划的统一。战略规划是从企业竞争战略的总体布局出发,确立方针、政策和 策略,寻求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有 效配置,以相对少的投入取得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战略规划的期限有 5 年, 7 、 8 年以上。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 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满足正中需求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进行人力资源供需预测,使之平衡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各类人员需求 的补充规划(晋升、补充、培训开发和配备规划)。 从规划期限上看,长期规划( 5 年以上)、短期规划( 1 年及以内)和中期规划 (两者之间) 从规划内容看,战略发展规划 、组织人事规划(组织结构调整变革计划、劳动组织调 整发展计划、劳动定员定额计划)制度建设和员工开发规划等四类规划。 03/02/2023 7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二、 基本概念 6 .什么是劳动组织及其内容? 答: ⒈ 1 、劳动组织可分为企业的和社会的两方面。 社会的劳动组织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组织社会劳动,充分利用劳动力,提 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内容。 2 、企业的劳动组织是指在企业内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劳动者 的分工与协作,使之成为协调的整体,正确地处理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工 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经常调整与改善劳动过程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劳动者 的技能与积极性,充分利用工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内容。 03/02/2023 8 HR 二、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基本概念 7 .什么是劳动定员和劳动定额? 答:劳动定员是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企业配备 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或者谙企业用人的数量与质量的界 限。劳动定员是企业劳动组织常年性生产、工作岗位为对象,即 凡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类人员,都应包括在定员 的范围之内。搞好劳动定员工作,核心是保持先进合理的定员水 平。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生产一 定量的合格品或完成一定量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的标 准。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即时间定额(或者工时定 额)和产量定额。时间定额与产量定额互为倒数,成反比例,即 时间定额越低,产量定额越高。 03/02/2023 9 HR 二、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基本概念 8 、什么是制度规范? 答:制度规范是指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 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办法 等的总称。 9 、制度化管理 答: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 的管理方式。通常称作:“官僚制”“科层制”或“理想的行政组织体 系”——由德国马克斯 . 韦伯提出。 03/02/2023 10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 组织与部门 三、重点内容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类型、特点 怎样调查 适应范围 影响因素 组织结构 怎样分析 部门结构 如何选择 确定模式 如何设计 03/02/2023 11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1 .组织机构的类型以及不同的组织机构的特点。 答: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单位间关系、界限、职权和责任的沟通框 架,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影响和制约组织结构设计 和建立的因素主要来自信息沟通、技术特点、经营战略、管理体 制、企业规模和环境变化六个方面。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 有以下几种: 03/02/2023 12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1 、 直线制(军队式结构) 厂长 车间 班组 03/02/2023 班组 车间 班组 车间 班组 班组 班组 13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直线制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军队 式结构。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 自上而下形同直线。 直线制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 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 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 直线制结构的缺点是: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经营管 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是经营管理全才, 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在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 个人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 问题。因此,直线制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那些规模 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03/02/2023 14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 组织结构 2 、直线职能制 厂长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车间 班组 03/02/2023 班组 车间 班组 车间 班组 班组 班组 15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以直线结构为基础,在厂长(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 部门,实行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 构形式。 直线职能制的特点是: ⑴ 厂长(经理)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 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部门、 岗位(三个层面) ⑵ 职能管理部门是厂长(经理)的参谋和助手,没有直接指挥权,其职能是向 上级提供信息和建议,并对此业务部门实施指导和监督,因此,它与业务 部门的关系只是一种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 直线职能制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在保留直线制统一指 挥优点的基础上,引入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做法,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可 以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领导人员在专业管理知识和 能力方面的不足,协助领导人员决策。所以,它不失为一种有助于提高管 理效率的组织结构形式,在现代企业中适用范围比较广泛。 03/02/2023 16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 组织结构 3 、事业部制(分权制结构) 公司 职能机构 职能机构 事业部 研发 03/02/2023 制造 事业部 销售 研发 制造 事业部 销售 研发 制造 销售 17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事业部制也称分权制结构,是一种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代企业组织结 构形式。事业部制结构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 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 分别组成事业部。各事业部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自 负盈亏,并根据经营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事业部制结构的优点是: ⑴ 权力下放,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于外部环境的研究,制定 长远的、全局性的发展战略规划,使其成为强有力的决策中心。 ⑵ 各事业部主管摆脱了事事请示汇报的限制,能自主处理各种日常工作,有助于加强事 业部管理者的责任感,发挥他们搞好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 应能力。 ⑶ 各事业部可集中力量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 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 ⑷ 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事业部部制结构的主要缺点是: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现象;各事业部 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因此,事业部制结构适合那些经营 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企业采用。 03/02/2023 18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 组织结构 4 、 矩阵制 总经理 职能部门 1 职能部门 2 职能部门 3 A 项目小组 B 项目小组 C 项目小组 03/02/2023 19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矩阵制是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 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其 优点在于:将企业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较好地结合了起来,有利 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问题; 能在不增加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集中在一起,组建方便;能较 好地解决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使一些 临时性的、跨部门的工作任务的执行变得不再困难;为企业综合 管理与专业管理与专业管理的结合提供了恰当的组织结构形式。 其缺点在于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03/02/2023 20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㈤子公司和分公司 子公司是指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 业。其特点为:子公司不是母公司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机 构,它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董事会,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并以此 承担有限责任,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各种业务活动和民事诉讼 活动。分公司是母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 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分公司没有自己的独立名 称,没有独立的章程和董事会,其全部资产是母公司资产的一部 分。如果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母公司必须以其财产对分公司的 债务负责。 因此,我们应视企业情况而定组织结构。不应该把不同的结构 模式截然对立起来。 03/02/2023 21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结构模式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直线制 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 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 容易 ;信息 沟通 迅速 , 解决问题 及 时,管理效率高 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经营事务依赖于少 数几个人,企业领导人必须是经营管理全 才,尤其是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就会超过 个人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不利于集中精力 研究企业管理中重大问题 规模较小或业 务活动简单、 稳定的企业 直线职能制 集权制和分权制结合在保留直线 制统一指挥优点的基础上,引入 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做法 规模太大时,职能部门增多,部门间横 向联系和协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厂 长(经理)往往无暇顾及企业面临的重 大问题 事业部制 权力下放;有助于事业部主管自 主处理日常工作,提高企业经营 者适应能力;有利于高度专业 化;责权利明确 结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各事 业部独立性强,容易忽视整体利 益 规模不太大,产 品品种不太多, 工艺较稳定,市 场信息易掌握的 企业 经营规模大,业 务多样化、市场 环境差异大,要 求具有较强适应 性(柔性)的企 业 矩阵制 具双道命令系统,纵横结合较好,有 利于部门间协作和配合。组建方便; 既保持组织结构的稳定,又适应管理 任务的多变要求;将综合管理与专业 管理结合起来 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适用于创新任务 较多,生产经营 复杂多变以科研 开发为主的企业 是否具有独立法 人企业 子公司和母公 司 03/02/2023 22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⒉ 组织结构分析 ( 1 )主要有三个方面: 1 )随着内外环境变化,从而导致企业经营战略和目 标的改变,需要增加哪些新的职能?哪些原有职能需要加强?哪些陈旧职能可以取消 或合并? 2 )哪些是决定企业经营的关键性职能?明确后应置于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 3 )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即产生成果的职能、附属性业务和高层领导工作。 通过分析职能的性质和类别,要使成果性职能的位置,配置在非成果性质职能之上。 ( 2 )组织决策分析,即为实现企业目标,组织应当有哪些决策要做?是何种 类别的决策?这些决策各由哪个管理层次来做?决策制定涉及哪些有关部门?谁是决 策的负责人及参与者?决策做出后应通知哪些部门?而对于分析决策应当放在哪个层 次或部门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决策影响的时间、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决策者所 需具备的能力和决策的性质。 ( 3 )组织关系分析 03/02/2023 23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3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答:企业与组织结构的关系表现在: ⑴ 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通过组织结构, 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转化成一定的体系或制度,融合进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 挥指导和协调的作用,以保证企业战略的完成。美国企业管理史学家钱德勒教授通过 对美国际市场 70 家大型公司的研究,发现企业选择一种新的战略以后,现行结构未 能立即适应新的战略而发生变化。直到行政管理出现问题,企业效益下降,企业才将 改变结构纳入议事日程。组织结构改变以后,保证了战略的实施,企业的获利能力大 幅度提高。由此,钱德勒得出一个著名的结论:组织结构服从战略。 03/02/2023 24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⑵ 有关企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企业 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规模、产品和市场都发生了变化。这时,企业应采用适合的组织 发展战略,对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战略有:①增大数量战略。在行业处于 发展阶段,只需采用简单的结构或形式。②扩大地区战略。随着行业进一步发展,要 求企业将产品或服务扩展到其他地区。为了协调这些产品和服务,形成标准化和专业 化,企业组织要求建立职能部门结构。③纵向整合战略。在行业增长阶段后期,竞争 更加激烈,为了减少竞争的压力,企业会采取纵向整合战略。此时,组织应运用事业 部制结构。④多种经营战略。在行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往往选择多种经营战略,这时, 企业应根据规模和市场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矩阵结构或经营单位结构。 ⑶ 战略前导性与结构滞后性。战略前导性指企业战略的变化快于组织结构的变化。 结构滞后性指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常常慢于战略的变化速度。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 时期里更是如此。从战略的前导性与结构的滞后性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时,企业不可 错过时机,要制定出与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战略与发展战略。一旦战略制定出来以后, 要正确认识组织结构有一定反应滞后性的特性,不可操之过急。 03/02/2023 25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岗位分析的内容 岗位名称 岗位职责 岗位关系 设置的原则 工作岗位 知识、技能、经验 …… 改进岗位工作设计 扩大工作范围 劳动环境优化 工作满负荷 03/02/2023 26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1 、岗位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岗位分析的主要内容: ⑴ 岗位名称的分析。用简洁准确的文字对本岗位工作任务所作的概括,包括:工种、职务、职 称、等级等项目。 ⑵ 岗位任务的分析。任务是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当有足够的相关的任务时, 一个岗位便产生了。岗位任务分析,就是要调查研究企业中各个岗位的任务性质、内容、 形式,执行任务的步骤、方法,使用的设备、器具,以及加工影响的对象。 ⑶ 岗位职责的分析。职责是职务与责任的统一。岗位职责的分析,不仅包括对本岗位任务范围 的分析,还包括对岗位责任大小、重要程度的分析。分析的项目有:①资金、设备、仪器 仪表、工具器皿、原材料的使用、保管;②与他人的分工、协作,安全生产;③完成工作 任务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效率;④维护企业信誉,使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工艺、 质量检验、行政管理、政治思想、素质培养等等。 ⑷ 岗位关系的分析。虽然企业中每个岗位都具有独特的功能,但各个岗位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不 可分割的联系。 ⑸ 岗位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的分析 ⑹ 岗位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经验、体格、体力等必备条件的分析。以上第⑴ -⑸ 项的综合分 析构成岗位描述的主要内容,而第⑹项主要侧重岗位对员工必备资格条件的分析研究。 03/02/2023 27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2 、改进岗位工作设计的内容 1 )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多样化、 任务的整体性、任务的意义、自主权和反馈) 2 )工作满负荷 3 )劳动环境的优化。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劳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使之适合于劳动 者的生理心理安全健康,建立起人 - 机 - 环境的最优系统。 3 、岗位设置的基本原则 “ 因事设岗”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具体设置岗位时,还应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位设置的数目是否符合最低数量原则,即是否以尽可能少的岗位设置承担尽可能多的工作 任务? 2 )所有岗位是否实现了有效配合?是否足以保证组织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实现? 3 )每一个岗位是否在组织中发挥了积极效应?它与上下左右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协调? 4 )组织中的所有岗位是否体现了经济、科学、合理、系统化原则。 03/02/2023 28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三)劳动组织 劳动定员 概念 作用 种类 03/02/2023 标准 劳动组织 其他内容 劳动分工与人员配置 劳动组织的形式 劳动力的构成 工作时间和轮班 工作地组织 操作合理化 劳动定额 概念 作用 种类 29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1 、改善劳动组织的重要意义? 首先,合理的劳动组织,是使企业建立正常生产的前提,可以使生产有条不紊、紧张而有节奏 地进行; 第二,劳动组织的合理化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专长和技能,把企业组成一支强大的集体 力量,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开辟重要途经; 第三,改善劳动组织,有利于节约劳动力和挖掘劳动潜力,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 点,扬长避短,为经济建设服务。 2 、企业的劳动组织的任务可归纳为: 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合理配备劳动力,充分调动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节约劳动力; 正确处理劳动力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做好工作地服务、生产班次的安排和 操作的改进工作;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地采用相适应的科学的组织形式,保证用人少, 效率高,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03/02/2023 30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3 、劳动组织的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和编制定员以外,还包括下面一些方面: ⑴ 劳动分工与人员配备。这项工作一般根据下述三条原则来进行: ① 按照技术内容分工。 ② 按照工作量分工。 ③ 按照一个人单独担当工作的可能性分工。 ⑵ 劳动组织的形式。各种组织形式实现的: ① 作业组(工作组)。 ② 生产小组(生产班组)。 ③ 工段、车间和厂部的组织。 ⑶ 劳动力的构成。 ⑷ 工作时间和轮班的组织。工作时间是指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包括学习、休息、用餐、往返 工作地时间。轮班制中指工作时间内组织不同班次的劳动协作形式。 ⑸ 工作地的组织。工作地的组织主要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 合理地装备和布置工作地。 ② 保持工作地的正常秩序和良好的环境。 ③ 组织好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工作。 ⑹ 操作合理化。 03/02/2023 31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4 、劳动定员的作用。合理的劳动定员是: 1 )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 2 )劳动工资计划的基础; 3 )企业内部劳动力调配的主要依据; 4 )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 5 )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5 、劳动定员的原则: 1 )定员必以保证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2 )定员必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3 )禹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4 )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5 )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的内外环境。 6 、劳动定额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即组织生产和组织分配。具体表现在: 1 )组织和动员广大员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手段; 2 )编制计划与组织生产的重要依据; 3 )正确组织劳动与合理定员的基础 03/02/2023 32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7 、劳动定额的种类: 1. )现行定额; ⒉ )计划定额; ⒊ )不变定额; ⒋ )设计定额。 8 、定员定额标准的内容: 定员定额标准的适用范围和使用说明;各类人员的划分范围;岗位设 置及工作台量的规定;生产方法与程序;使用设备的名称与规格;各岗 位、设备的定员人数及各主要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内容和项目。 03/02/2023 33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四)人员供需 企业内部 供给分析 企业外部 因素:自然流失,内部流动,跳槽 方法:人力资源信息库,管理人员接替 模型:马尔可夫模型 因素:人口政策和现状、劳动力市场…… 渠道:应届毕业生、其他组织人员…… 供大于求:解决方案 供需平衡分析 供不应求:解决方案 影响因素 需求分析 预测方法 03/02/2023 企业业务量、预期流动率、重要政策、 生产技术水平、财务资源的限制…… • 集体预测法\ 回归预测法 • 劳动定额法\ 转化比例法 • 计算机模拟法 34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四)人员供需 1、企业人员需求分析的方法的种类及其主要操作 答:对需求的预测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变化、消费者偏好 变化和购买行为、经济形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政府的产业政策等。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解释变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业 务量可产量,由此推算出人力需求量。第二、预期的流动率,指由于辞 职或解聘等原因引起的职位空缺规模。第三、提高产品或劳务的质量或 进入新行业的决策对人力需求的影响。第四、生产技术水平或管理方式 的变化对人力需求的影响。第五、企业所能拥有的财务资源对人力需求 的约束。一般来说,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有以下几种方法。 03/02/2023 35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⑴ 集体预测方法 集体预测方法也称德尔菲预测技术。德尔菲法是归纳专家对影响组织发展的某一 问题的一致意见的程序化方法。它的操作方法是:首先在企业中广泛地选择各 个方面的专家,每位专家都拥有关于人力资源预测的知识或专长。这些专家可 以是管理人员,也可以是普通员工。总之,这里的专家不是学者意义上的,而 是对所研究的问题的深入了解的人员。然后使用匿名填写问卷等方法来设计一 个可使各位预测过程中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观点的预测系统。 ⑵ 回归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方法是指根据数学中的回归原理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回归方法是 趋势分析,即只根据整个企业或企业中各个部门员工数量的变动趋势来对未来 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出预测。这实际上是只以时间因素作为解释变量, 比较简单, 但是没有考虑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 Y1=a+bx ,一元方程式回归法。 03/02/2023 36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⑶ 劳动定额法 劳动定额法是对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工作量的规定。其公式为: N=W/q ( 1 + R ) 式中 N----- 人力资源需求量; W----- 企业计划期任务总量; q----- 企业定额标准; R------ 计划期劳动 生产率变动系数, R=R1 + R2 - R3 ,其中 R1 表示企业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系数, R2 表示经验积累导致的生产率提高系数, R3 表示由于劳动者及某些因素引起的生产率降低系 数。 ⑷ 转换比率法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实际上是要揭示未来的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员工的数量。人力资源预测中的 转换比率法是首先估计组织所需要的具有关键技能的员工的数量,然后再根据这一数量来估计 秘书、财务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辅助人员的数量。企业经营活动规模的估计方法是:经 营活动=人力资源的数量 × 人均生产率。例如:销售收入=销售员的数量 × 每位销售员的销售 额;产出水平=生产的小量数 × 单位小时产量;运行成本=员工的数量 × 每位员工的人工成本 等。 转换比率法的目的是将企业的业务量转换为对人力的需求,这是一种适合于短期需求的预测 的方法。转换比率法假定组织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如果考虑到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员工需求量的 影响,可以使用员工总量需求预测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目前的业务量+计划期业务的增长量 计划期末需要的员工数量= 目前人均业务量 × ( 1 +生产率的增长率) 03/02/2023 37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⑸ 计算机模拟法 (1) 计算机模拟法是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技术中最复杂同时也是最精确的一种方法,它能综 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企业人员需求的影响。目前还没有通用的大众化软件系统被广泛用于人力资 源需求预测。 人员需求分析比较表 1-2 类型 含义 适用范围 集体预测法 其中一种德尔菲预测技术(专家法): 使用匿名问卷的方法可以避免专家面对 面集体讨论,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预测具有共同特征的员工,精确性有赖于组织 业务量和员工间的关系的强度 回归分析法 最简单的是趋势分析,较复杂的是计量 模型分析法 劳动定额法 N=W/Q ( 1+R ) , N : 人 员 需 求 量 W :计划任务量 Q :定额标准 R :计 划期劳动生产率变动系数 计划期末需求量 = (目前业务量 + 计划 期业务 增 长率 ) / 目前 人 均业 务量 X ( 1+ 生产率的增长率) 最复杂、最精确的方法 若员工的数量不仅取决于业务量的一个因素, 而取决于多个解释变量,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 法 预测具有共同特征的员工,精确性有赖于组织 业务量和员工间的关系的强度 转换比率法 计算机模拟法 03/02/2023 预测具有共同特征的员工,精确性有赖于组织 业务量和员工间的关系的强度 预测具有共同特征的员工,精确性有赖于组织 业务量和员工间的关系的强度 38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2、企业人员供给分析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一般来说是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部分。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应优先考虑内 部人力资源供给。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必须考虑内部人员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等)、内部流动(晋升、降职、 平调等)、跳槽(辞职、解聘)。常用预测方法有:人力资源信息库法、管理人员接替图表法,以及 预测企业人员变动的马尔可夫模型等。现重点介绍前两种方法。㈠人力资源信息库 人力资源信息库针对企业不同人员,又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⑴ 技能清单。美国某部门提出的技能清单由四部分组成:①主要说明雇员的工作岗位、经验、年龄等;②介 绍雇员技术能力、责任、学历等;③对雇员工作表现、提升准备条件等的评价;④对雇员最近一次的 客观评价,尤其是对工作表现的评价。 ⑵ 管理人员能力清单 ㈡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对管理人员供给的预测,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就是管理人员的接任计划,如图 1-3 所示。☆☆人员接替图 企业外部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 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有:⑴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⑵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⑶社会就业意识 和择业心理偏好。 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渠道有: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技职校毕业生,失业人员, 其他组织在职人员,流动人员。 03/02/2023 39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3、.企业人员供需平衡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关系有三种情况:一是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二是人力资源供大 于求,结果是导致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重,生产或工作效率低下;三是人力资源供 小于求,企业设备闲置,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⑴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完全平衡这种情况极少见,甚至于不可能,即使是供求总量上 达到平衡,也会在层次,结构上发生不平衡,高职务需由低职务者培训晋升,对新上岗人 员需进行岗前培训等。 ⑵ 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① 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②如果高 技术人员出现短缺,应拟定培训和晋升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拟定外部招 聘计划。③如果短缺现象不严重,且本企业的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则可以根据有关法 规,制定延长工时增加报酬的计划,这只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④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 构成,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资源的格局。⑤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 工计划,如返聘已退休者,或聘用小时工等。⑥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工计划。总之,以上 这些措施,虽是解决组织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激励 机制,以及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能,改进工艺设计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 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03/02/2023 40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四)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制度规范 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特征 制定的基本要求: 优势 03/02/2023 • • • • • • 类型 从实际出发 根据需要制定 不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 系统和配置 合理化 先进性 41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四)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制度规范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用多种标识进行分类。依照制 度规范涉及层次和约束的不同内容,可分为下述五类: ⑴ 企业基本制度。它是企业的:“宪法”,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带有根本性 质的,规定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企业的基 本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财产所有形式、企业章程、董事会组织、高层管 理组织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⑵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 的制度。管理制度是比企业基本制度层次略低的制度规范。 03/02/2023 42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⑶ 技术规范。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它反映生产和流 通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内在技术要求,科学性和规律性强,是经济活动中 必须予以尊重的。 ⑷ 业务规范。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 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物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业务规范所规定的对 象均具有可重复性特点。业务规范的程序性强,是人们用来处理常规化、 重复性问题的有力手段。 ⑸ 个人行为规范。在企业组织当中,规范个人行为,有些是其他类型的制 度规范。如上述第 2-4 种规范,都对个人行为有特定要求;另一些,是 专门针对个人行为制定的规矩。个人行为规范是所有对个人行为起制约 作用的制度规范的统称,它是企业组织中层次最低、约束范围最宽,但 也是最具有基础性的制度规范。制度规范涉及从个人行为到企业组织所 有层次和所有方面。所有这些制度规范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约 束系统。 03/02/2023 43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五) 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 人力资源管理费用 工资项目 构成 其他项目 社会保险费及相关项目 构成 构成 编制步骤 编制步骤 区别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费用预算 03/02/2023 44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1 、工资项目预算的程序及其内容? 答:工资项目的预算,首先应当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检查: ⑴ 分析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本年度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对工资预算的影响,如有新的变化将影响 到企业工资标准水平,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此为依据,测算出上一年度与本年度的最 低工资标准的增长幅度。 ⑵ 分析当年同比的物价指数,是否大于或等于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幅度。一般情况下,物价指数 只会大于或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幅度,因为最低工资标准是根据物价指数进行调整的,如 发生特殊情况,物价指数小于最低工资标准增长幅度,那么,应在确认最低工资标准增长 幅度后,以此增长幅度作为调整工资的标准。总之,二者取其增长幅度最高的指数,作为 调整工资的标准,以保证公司既合法经营,又不降低员工生活水平。 ⑶ 分析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工资指导线,作为编制费用预算参考指标之一。更重要的还要 掌握并理解企业高层领导对下一年度工资调整的意向,这种调整的意向只要大于或等于最 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与物价指数两者增长幅度最高的比例即可。但采取何种工资调整策略, 完全取决于企业高层领导者的决策。在职能部门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虽然不是决策者, 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针对上述三类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写出研究报告,提出工 资调整的建议。 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工资总额的项目逐一进行测算、汇总,就可以编写出工 资年度预算表。 03/02/2023 45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在编写下一年度工资预算表时,先将本年度工资各子项目预算和上一年度工资各子项目 预算,以及上一年度工资各子项目结算和当年已发生的工资各子项目结算情况进行统计, 然后比较分析,看预算与结算比较结果,再结合由上述三点初步确定的工资调整的比例, 以及上一年度和当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下一年度预测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将工资 各子项目的变化在工资总额中进行调整。具体步骤如图所示: 当年费用预算 上一年度预算 下一年度预算 当年以发生费用结算 最低工资标准 预 测 下一年度 生产经营状况 工资指导线 物价指数 03/02/2023 上一年度费用结算预算 预算与结算比较且 分析费用使用趋势 预算与结算比较 分析费用使用趋势 生产经营状况 生产经营状况 46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三、重点内容 一般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包含三大基本项目: ⑴ 工资项目。例如按照国家统计局以及地方政府的规定:“员工工资总额 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企业全部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 要由计时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包括洗理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加班工资等部分组成。 ⑵ 涉及到员工权益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其他相关的资金项目。如:⑴基本养 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费;⑵医疗保险费;⑶失业保险费;⑷工伤保险 费;⑸生育保险费;⑹员工福利费;⑺员工教育经费;⑻员工住房基金; ⑼其他费用,如根据国家《工会法》规定应提取的工会基金等。 ⑶ 其他项目。除上述两项基本费用之外的其他一些费用预算。 03/02/2023 47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四、案例分析 1 、单选:生产过程中,员工可以自行设定目标,获得各种反馈信息,这种工作设计的措施属 于( B ) ( A )工作满负荷 ( B )工作丰富化 ( C )横向扩大工作 ( D )纵向扩大工作 分析: A 是指每个岗位的工作量应当饱满,使有效劳动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这是改进岗位设计 的一项基本任务;工作扩大化(包括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和工作丰富化同属于扩大工作范 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完成任务的形式、 手段发生变更;后者是为员工提供获得身心发展和成熟的机会,充实工作内容,促进岗位 工作任务的完成。改进工作设计的内容有三方面:扩大工作范、工作满负荷和劳动环境的 优化。因此,此题选 B 。 2 、多选: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有( AD ) ( A )时间定额 ( B )看管定额 ( C )服务定额 ( D )产量定额 ( A ) 消耗定额 分析: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为劳动者生产一定量的合格品或完成一 定量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活劳动消耗的标准。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即时间定 额(或者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时间定额与产量定额互为倒数,成反比例,即时间定额 越低,产量定额越高。因此,此题选 AD 。 03/02/2023 48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3 、案例: 某房地产公司近年来业务蓬勃发展,同时开工的 商品房项目就有 3 处,如果请是该企业的人力资 源部经理,你认为该公司应采取哪一种组织结构 较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呢?绘制组织结构 图,并指出该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03/02/2023 49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 组织结构 答案要点: 1 、该公司宜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总经理 职能部门 1 职能部门 2 职能部门 3 A 项目小组 B 项目小组 C 项目小组 03/02/2023 50 HR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矩阵制是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 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其 优点在于:将企业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较好地结合了起来,有利 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问题; 能在不增加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集中在一起,组建方便;能较 好地解决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使一些 临时性的、跨部门的工作任务的执行变得不再困难;为企业综合 管理与专业管理与专业管理的结合提供了恰当的组织结构形式。 其缺点在于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03/02/2023 51
51 页
330 浏览
立即下载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基本薪酬设计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薪酬福利 1 基本薪酬设计 培训主题 基本程序 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方法 市场调查 基本薪酬结构的确定和完善 基本程序 • 基本方法 – 基于工作-职位工资制 – 基于技能-职能工资制 国际上常用的三种基本的工资制度 • 年资工资制 ---- 以年龄、继续服务年限 ( 工龄 ) 等为基 本评估对象,较注重生活保障的要求。以亚洲国家为 主,如我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 职位工资制 ---- 以典型职位(职位)为基本评估对象, 员工所执行职位的差别是决定薪资差别的最主要要素。 被全球 95% 以上的市场型企业所采用,其方法、体系 最成熟,其中尤以 CRG 公司的 IPE 系统为最。 • 职能工资制 ---- 以职位执行能力 / 专业技能为基本评估 对象,在知识经济(新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 年资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可防止过度竞争,保证秩序。 2 、它以保障生活费用为原则,从而使员 工有一种稳定感,工作的心理压力不大, 能力能正常发挥。 3 、决定基本薪资的最主要要素不是职位。 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调动时,不致于因 职位的变更导致薪资有较大的差别,是 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薪资体系。 年资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不利之处主要有: 1 、年龄薪资体系取决于年龄和工龄等要素,而不 太讲究能力或职能要素,在这种薪资体系中,即使年轻 员工有所作为,甚至担负较为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年资 浅的原因,薪资仍然比不上工作不甚出众的老资格员工。 这样,在一个能力和技术水平远比年资经验对经营作用 重大的时代,就不利于人才潜能的发挥,缺乏激励性。 2 、提升薪资时,无法确切把握能力要素。年资薪 资体系所谓的能力是指学历、年龄、继续服务年数 ( 工 龄 ) 或工作态度等,对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则比较忽略, 所以这种能力标准实际上与实际意义上的职位执行能力 相距甚远,脱离了薪资的本源概念。 职位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职位工资制是对于从业人员现在所担任的职位的 工作内容 ( 价值 ) 进行工资支付的制度,同工同 酬的原则; 2 、有利于按职位系列进行工资管理,同时使责、权、 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3 、有利于鼓励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 、在职位工资制下,工资是根据职位确定的,客观 性较强。 职位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1 、当采用职位工资制时,会抑制企业内部人员的配 置和职位安排。高职位取向,出现能上不能下、 办事效率低和推诿扯皮等现象,也就是说,企业 面临着“帕金森综合症”的困扰。 —————— 解决方案:完善岗位绩效考核系统 2 、由于职位与工资挂钩,因此当职工在企业内晋升 无望时,也就没有机会提资,这样,这些职工就 会丧失进取的动力,劳动积极性会受到很大挫折。 —————— 解决方案:建立不同职位系列的专业 发展通道 职能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职能工资制突出工作能力对个人工资的 重要作用,鼓励个人能力的提高。 2 、职能工资制所需划分的职能等级数目较 少,便于进行工资管理。 3 、职能工资制需要严格的考核制度。 4 、职能工资制适应性强,弹性比较大。 职能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职能工资制将成为未来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方向。其依据是: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能工资制尊重职工的“愿望”、“能 力”、“个人决策”和“自主选择”;因而能更好地把职工与企 业联结起来,重塑“一体化”形象。 2 、职能工资制可以大大减小人才流失量及其可能性;其次可能通过 提高待遇,刺激职工更大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刺激职工对 自身进行能力再开发。 3 、实行职能工资制从客观上使职工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促使其不 断发挥和开发自己的能力。 4 、宏观追求企业活力,微观发挥职工能力,保持公平、合理和平等 的竞争,也是职能工资逐渐被认同以至广泛采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工资类型及其特征 特征 分配原则 类型 绩效 根据员工近期绩 工资制 效决定工资 特点 常见 形式 优点 与绩效直接挂钩的工 资,随绩效浮动 计件工 资制、 销售提 成制 技能 根据工作能力确 工资制 定工资 因人而异、技高薪提 八级工 资制 年功 根据年龄 / 工龄 / 工资制 学历和经历来确定 工资 工龄与工资同步增长 日本式 年功工 资制 能稳定员工队伍, 论资排辈不利调动积 满足员工安全感 极性 和忠诚度 职务 根据与职务相关的 工资制 有关因素决定工资 一岗一薪、薪随职变 职位年 薪制 鼓励员工争挑重 担,承担责任 激励涉及面受职务多 少限制 综合考虑员工对企 业所付出的劳动, 易产生公平感和激 励作用 设计和管理都比较麻 烦 结构 综合考虑员工年资、有基本工资、年资工资、岗位技 工资制 能力、职务和绩效 职务工资、绩效工资及 能工资 确定工资 各种补贴、津贴构成结 制 构工资 激励政策明显 缺点 鼓励员工学习技术 有利于人才队伍建 设 易助长员工短期行为, 不利提高员工技能和 素质,不适合合作性 强的复杂性工作 工资与绩效和责任关 系,引致员工对工作 的挑拣 基本薪酬设计的流程 职位分析 职位描述 确认薪酬因子 评价所有职位 的价值 职位规范 职位分层 职位评价-保证内部公平 按等级水平 职位分类 市场调查-保证外部公平 建立最后 支付政策 利用标杆职位检查 各职位的市场价值 职位分析 支付范围的调薪标准 经验 资历 绩效 调薪标准-保证个体公平 职位发展体系 / 员工晋升通道 职位整体框架示意图(拟) 管理 系列 职位 A 资源管理族 资源管理类 职位 B 产品管理族 职位 系列 产品管理类 软件设计类 技术研发族 硬件测试类 职位 C 职位… 职位 x 技术支持类 专业 系列 市场类 职位 A 销售类 职位 B 行政类 职位 C 人力资源类 职位… 财务类 职位 x 市场营销族 行政职能族 职位等级示意图 职位 等级 资 20 15 10 5 源 技 术 研 发 族 市 场 营 销 职 族 位 职 T 位 S 1 管 产 理 品 管 行 理 政 族 职 职 能 位 族 P 职 位 A 族 职 位 M 职位系统案例 产出结果 1 :职位体系 职能管理系列 总经理(总裁) 研发技 术系列 市场营销系 列 首席专 家 副总经理(副总裁) 总裁助理 资深专 家级 经理 专家级 副经理 高级 业务主管 中级 业务主办 初级 业务员 辅助支持系列 市场营销咨 询顾问 市场营销资 深专员 市场营销高 级专员 市场营销专 员 技师 市场营销业 务员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产出结果 2 :关键职位的名称及数量 职能管理系列 总经理(总裁) 副总经理(副总裁) 总裁助理 经理 副经理 业务主管 业务主办 业务员 研发技术系列 市场营销系列 辅助支持系列 首席专家 资深专家级 市场营销咨询顾问 专家级 市场营销资深专员 高级 市场营销高级专员 中级 市场营销专员 技师 初级 市场营销业务员 高级工 雷达工程师 广播电视工程师 系统集成工程师 通信工程师 …… 中级工 初级工 职位评价方法 职位排序法 职位归类法 因子比较法 因子计分法 岗位薪酬因子评价量表 69 、属于定量评价,并根据各职位的总体价值与标杆岗位进行比 较的方法是( c )。 ( a )职位排序法 ( b )职位归类法 ( c )因子比较法 ( d )因子排序法 CRG 的评估方法 国际通用 – 98% 以上的跨国大型国际公司采用 – 适用性强 易于操作 – 即学即用 – 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适应 第 19页 CRG 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组 织 管 理 P2— 业绩工资 Position Clarification 职位说明 Objective Setting 目标确定 Position Evaluation 职位评估 P1— 岗位工资 P3— 个人工资 (技能工资) Performance Review 工作表现评估 经 营 运 作 Compensation 薪酬 Person Development 人力资源开发 第 20页 什么是 CRG ? CRG ,( Corporate Resources Group )即瑞士企业资源集团, 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咨 询公司,目前国际上 98% 以上的跨国公司的薪酬管理都采用该公司 基于 IPE 的薪酬管理体系。因其在薪酬设计与管理方面的突出影响, 业界凡提及薪酬,就必称 CRG 。 IPE ,( International Position Evaluation )即国际职位评估 系统。它是基于一整套完整、科学、系统的评估要素对组织职位 (典型)进行评价而得出各职位的价值。因该方法全面、系统,规 范,凡采用该系统搭建薪酬管理平台的企业,不论其企业类型、组 织型态、组织规模不一,皆能进行很好的比较。 WILLIAMM.MERCER ,即(瑞士)伟仕顾问有限公司,世界 500 强 之一。该公司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未期兼并 CRG 公司,但 仍保留了 CRG 的薪酬管理业务,目前为全球五千万家企业服务。 第 21页 CRG 的 IPE 系统 CRG 国际职位评估体系 -- 评估对象:该职位的《职位说明书》 -- 评估人:人力资源部门的薪酬专家、 该职位的直接考核人 -- 评估依据:《职位评估手册》 第 22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七要素) 职责规模 职责范围 工作复杂程度 对企业的影响力 监督管理 责任范围 沟通技巧 任职资格 解决问题难度 环境条件 第 23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十六维度) 职责规模 对企业的影响 影响 职责范围 独立性 规模 监督管理 人数 责任范围 广度 营业知识面 频率 类别 沟通技巧 技巧 内外用处 第 24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十六维度) 工作复杂程度 学历 任职资格 解决问题难度 创造性 经验 复杂性 环境条件 风险 环境 第 25页 分数转换 总分数值 – 通过对数表得出分值加总 职位级别 – 查表得出级别数 第 26页 Hay 岗位评估的纬度和因素 知识技能 知 识 经 验 管 理 范 围 人际关系技巧 解决问题 思 考 的 环 境 思 考 的 挑 战 责任性 采 取 行 动 的 自 由 影 响 范 围 } 影 响 性 质 市场调查 • • • • 调查策划阶段 调查实施阶段 结果处理阶段 获取薪酬调查数据的注意事项 • 033CRG薪酬调查报告(中国-2002)( 0806).ppt • 薪酬调查案例分析.doc 70 、当企业需要对难以在类似企业中找到对等岗位的岗位定薪 时可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d )。 ( a )问卷调查法 ( b )行业内相互调查法 ( c )查阅公开信息 ( d )委托专业公司调查 基本薪酬结构的确定和完善 • 基本薪酬结构设计考虑的因素 – – – – – 薪酬水平 薪酬级差 薪酬等级 薪酬幅度 薪幅重叠 • 薪酬标准表和薪酬曲线 技术操作 -- 相关概念 I 薪资 ( 货币价值 ) a: 某等级最大值 b: 某等级最小值 a-b: 带宽 / 层宽 a g c f c-d: 相邻等级的重叠 e e,f,g 某等级中位值 : f-e,g- 相邻等级中位值 f: 级差 d b 等级 ( 相对岗位价值 ) 政策线或薪资线 总体构想 岗位工资结构设计 Q1 Developed 最高工资 = 中点 ×125% 中点工资(标准工资) 达到能创造和有 贡献阶段 Q2 Developing 合格能胜任本岗位 最低工资=中点 ×70% Q3 Learning Grade( 级别 ) 在学习阶段 7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 a )薪酬重叠越大,薪酬级差也越大 ( b )分层式的薪酬结构的薪酬重叠较大 ( c )两个薪酬等级对职位的要求越接近,薪酬重叠越大 ( d )薪酬重叠过小时,可能导致部分晋升员工的薪酬水平下降 工资 + 奖金曲线 市场 上的 工薪 水平 如何制定薪资等级体系 RMB 市场定位确定 晋升幅度 员工能力、绩效 表现、经验等确定 (一般 10-20 %) 根据市场趋势 职位特点确定 1级 2级 3级 4级 职位等级 薪酬管理的新趋势 更强调外部竞争和内部公平 调整固定薪酬向浮动、绩效倾斜 宽带结构 强调总体薪酬概念 例比的酬薪部全占 长期激励 奖金 福利 基本工资 传统 现状 未来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等级 宽级设计 宽带结构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岗位 角色 人 传统岗位评估 混合系统 能力为基础 的系统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4 级 -5 级 管理者:通过 其他人贡献 宽带结构 示例 3级 专业贡献 1 级 -2 级 独立贡献 经理 高级管理人员 专业的贡献者到资深的或高级的 贡献者 ( 非管理者 ) 薪资与 4 级有较大的重叠 各级行政管理者 / 熟练的技术人员 包括非专业化的职位 典型职位的特点不包括( )。 (A)能代表一类职位 (B)薪酬幅度变动频繁 (C)对企业比较重要 (D)能反映出公司的组织结构 112 、员工的工龄工资( ACDE )。 ( a )与员工的绩效没有必然联系 ( B )能部分地反映员工的基本素质水平 ( c )是为了补偿员工过去所做出的贡献 ( d )在采取重保障薪酬结构的企业中比较常见 ( e )比例过高,容易打击新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13 、设计基本薪酬结构要考虑的因素有( BCE )。 ( a )福利的项目 ( b )薪酬级差的大小 ( c )薪酬幅度的大小 ( d )浮动薪酬的比例 ( e )公司薪酬曲线的定位 Q&A 答疑!!! 薪酬分析案例题目.doc Q&A 答疑!!!
44 页
326 浏览
立即下载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都在用的基本薪酬设计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薪酬福利 1 基本薪酬设计 培训主题 基本程序 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方法 市场调查 基本薪酬结构的确定和完善 基本程序 • 基本方法 – 基于工作-职位工资制 – 基于技能-职能工资制 国际上常用的三种基本的工资制度 • 年资工资制 ---- 以年龄、继续服务年限 ( 工龄 ) 等为基 本评估对象,较注重生活保障的要求。以亚洲国家为 主,如我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 职位工资制 ---- 以典型职位(职位)为基本评估对象, 员工所执行职位的差别是决定薪资差别的最主要要素。 被全球 95% 以上的市场型企业所采用,其方法、体系 最成熟,其中尤以 CRG 公司的 IPE 系统为最。 • 职能工资制 ---- 以职位执行能力 / 专业技能为基本评估 对象,在知识经济(新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 年资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可防止过度竞争,保证秩序。 2 、它以保障生活费用为原则,从而使员 工有一种稳定感,工作的心理压力不大, 能力能正常发挥。 3 、决定基本薪资的最主要要素不是职位。 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调动时,不致于因 职位的变更导致薪资有较大的差别,是 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薪资体系。 年资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不利之处主要有: 1 、年龄薪资体系取决于年龄和工龄等要素,而不 太讲究能力或职能要素,在这种薪资体系中,即使年轻 员工有所作为,甚至担负较为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年资 浅的原因,薪资仍然比不上工作不甚出众的老资格员工。 这样,在一个能力和技术水平远比年资经验对经营作用 重大的时代,就不利于人才潜能的发挥,缺乏激励性。 2 、提升薪资时,无法确切把握能力要素。年资薪 资体系所谓的能力是指学历、年龄、继续服务年数 ( 工 龄 ) 或工作态度等,对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则比较忽略, 所以这种能力标准实际上与实际意义上的职位执行能力 相距甚远,脱离了薪资的本源概念。 职位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职位工资制是对于从业人员现在所担任的职位的 工作内容 ( 价值 ) 进行工资支付的制度,同工同 酬的原则; 2 、有利于按职位系列进行工资管理,同时使责、权、 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3 、有利于鼓励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 、在职位工资制下,工资是根据职位确定的,客观 性较强。 职位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1 、当采用职位工资制时,会抑制企业内部人员的配 置和职位安排。高职位取向,出现能上不能下、 办事效率低和推诿扯皮等现象,也就是说,企业 面临着“帕金森综合症”的困扰。 —————— 解决方案:完善岗位绩效考核系统 2 、由于职位与工资挂钩,因此当职工在企业内晋升 无望时,也就没有机会提资,这样,这些职工就 会丧失进取的动力,劳动积极性会受到很大挫折。 —————— 解决方案:建立不同职位系列的专业 发展通道 职能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职能工资制突出工作能力对个人工资的 重要作用,鼓励个人能力的提高。 2 、职能工资制所需划分的职能等级数目较 少,便于进行工资管理。 3 、职能工资制需要严格的考核制度。 4 、职能工资制适应性强,弹性比较大。 职能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职能工资制将成为未来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方向。其依据是: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能工资制尊重职工的“愿望”、“能 力”、“个人决策”和“自主选择”;因而能更好地把职工与企 业联结起来,重塑“一体化”形象。 2 、职能工资制可以大大减小人才流失量及其可能性;其次可能通过 提高待遇,刺激职工更大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刺激职工对 自身进行能力再开发。 3 、实行职能工资制从客观上使职工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促使其不 断发挥和开发自己的能力。 4 、宏观追求企业活力,微观发挥职工能力,保持公平、合理和平等 的竞争,也是职能工资逐渐被认同以至广泛采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工资类型及其特征 特征 分配原则 类型 绩效 根据员工近期绩 工资制 效决定工资 特点 常见 形式 优点 与绩效直接挂钩的工 资,随绩效浮动 计件工 资制、 销售提 成制 技能 根据工作能力确 工资制 定工资 因人而异、技高薪提 八级工 资制 年功 根据年龄 / 工龄 / 工资制 学历和经历来确定 工资 工龄与工资同步增长 日本式 年功工 资制 能稳定员工队伍, 论资排辈不利调动积 满足员工安全感 极性 和忠诚度 职务 根据与职务相关的 工资制 有关因素决定工资 一岗一薪、薪随职变 职位年 薪制 鼓励员工争挑重 担,承担责任 激励涉及面受职务多 少限制 综合考虑员工对企 业所付出的劳动, 易产生公平感和激 励作用 设计和管理都比较麻 烦 结构 综合考虑员工年资、有基本工资、年资工资、岗位技 工资制 能力、职务和绩效 职务工资、绩效工资及 能工资 确定工资 各种补贴、津贴构成结 制 构工资 激励政策明显 缺点 鼓励员工学习技术 有利于人才队伍建 设 易助长员工短期行为, 不利提高员工技能和 素质,不适合合作性 强的复杂性工作 工资与绩效和责任关 系,引致员工对工作 的挑拣 基本薪酬设计的流程 职位分析 职位描述 确认薪酬因子 评价所有职位 的价值 职位规范 职位分层 职位评价-保证内部公平 按等级水平 职位分类 市场调查-保证外部公平 建立最后 支付政策 利用标杆职位检查 各职位的市场价值 职位分析 支付范围的调薪标准 经验 资历 绩效 调薪标准-保证个体公平 职位发展体系 / 员工晋升通道 职位整体框架示意图(拟) 管理 系列 职位 A 资源管理族 资源管理类 职位 B 产品管理族 职位 系列 产品管理类 软件设计类 技术研发族 硬件测试类 职位 C 职位… 职位 x 技术支持类 专业 系列 市场类 职位 A 销售类 职位 B 行政类 职位 C 人力资源类 职位… 财务类 职位 x 市场营销族 行政职能族 职位等级示意图 职位 等级 资 20 15 10 5 源 技 术 研 发 族 市 场 营 销 职 族 位 职 T 位 S 1 管 产 理 品 管 行 理 政 族 职 职 能 位 族 P 职 位 A 族 职 位 M 职位系统案例 产出结果 1 :职位体系 职能管理系列 总经理(总裁) 研发技 术系列 市场营销系 列 首席专 家 副总经理(副总裁) 总裁助理 资深专 家级 经理 专家级 副经理 高级 业务主管 中级 业务主办 初级 业务员 辅助支持系列 市场营销咨 询顾问 市场营销资 深专员 市场营销高 级专员 市场营销专 员 技师 市场营销业 务员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产出结果 2 :关键职位的名称及数量 职能管理系列 总经理(总裁) 副总经理(副总裁) 总裁助理 经理 副经理 业务主管 业务主办 业务员 研发技术系列 市场营销系列 辅助支持系列 首席专家 资深专家级 市场营销咨询顾问 专家级 市场营销资深专员 高级 市场营销高级专员 中级 市场营销专员 技师 初级 市场营销业务员 高级工 雷达工程师 广播电视工程师 系统集成工程师 通信工程师 …… 中级工 初级工 职位评价方法 职位排序法 职位归类法 因子比较法 因子计分法 岗位薪酬因子评价量表 69 、属于定量评价,并根据各职位的总体价值与标杆岗位进行比 较的方法是( c )。 ( a )职位排序法 ( b )职位归类法 ( c )因子比较法 ( d )因子排序法 CRG 的评估方法 国际通用 – 98% 以上的跨国大型国际公司采用 – 适用性强 易于操作 – 即学即用 – 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适应 第 19页 CRG 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组 织 管 理 P2— 业绩工资 Position Clarification 职位说明 Objective Setting 目标确定 Position Evaluation 职位评估 P1— 岗位工资 P3— 个人工资 (技能工资) Performance Review 工作表现评估 经 营 运 作 Compensation 薪酬 Person Development 人力资源开发 第 20页 什么是 CRG ? CRG ,( Corporate Resources Group )即瑞士企业资源集团, 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咨 询公司,目前国际上 98% 以上的跨国公司的薪酬管理都采用该公司 基于 IPE 的薪酬管理体系。因其在薪酬设计与管理方面的突出影响, 业界凡提及薪酬,就必称 CRG 。 IPE ,( International Position Evaluation )即国际职位评估 系统。它是基于一整套完整、科学、系统的评估要素对组织职位 (典型)进行评价而得出各职位的价值。因该方法全面、系统,规 范,凡采用该系统搭建薪酬管理平台的企业,不论其企业类型、组 织型态、组织规模不一,皆能进行很好的比较。 WILLIAMM.MERCER ,即(瑞士)伟仕顾问有限公司,世界 500 强 之一。该公司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未期兼并 CRG 公司,但 仍保留了 CRG 的薪酬管理业务,目前为全球五千万家企业服务。 第 21页 CRG 的 IPE 系统 CRG 国际职位评估体系 -- 评估对象:该职位的《职位说明书》 -- 评估人:人力资源部门的薪酬专家、 该职位的直接考核人 -- 评估依据:《职位评估手册》 第 22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七要素) 职责规模 职责范围 工作复杂程度 对企业的影响力 监督管理 责任范围 沟通技巧 任职资格 解决问题难度 环境条件 第 23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十六维度) 职责规模 对企业的影响 影响 职责范围 独立性 规模 监督管理 人数 责任范围 广度 营业知识面 频率 类别 沟通技巧 技巧 内外用处 第 24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十六维度) 工作复杂程度 学历 任职资格 解决问题难度 创造性 经验 复杂性 环境条件 风险 环境 第 25页 分数转换 总分数值 – 通过对数表得出分值加总 职位级别 – 查表得出级别数 第 26页 Hay 岗位评估的纬度和因素 知识技能 知 识 经 验 管 理 范 围 人际关系技巧 解决问题 思 考 的 环 境 思 考 的 挑 战 责任性 采 取 行 动 的 自 由 影 响 范 围 } 影 响 性 质 市场调查 • • • • 调查策划阶段 调查实施阶段 结果处理阶段 获取薪酬调查数据的注意事项 • 033CRG薪酬调查报告(中国-2002)( 0806).ppt • 薪酬调查案例分析.doc 70 、当企业需要对难以在类似企业中找到对等岗位的岗位定薪 时可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d )。 ( a )问卷调查法 ( b )行业内相互调查法 ( c )查阅公开信息 ( d )委托专业公司调查 基本薪酬结构的确定和完善 • 基本薪酬结构设计考虑的因素 – – – – – 薪酬水平 薪酬级差 薪酬等级 薪酬幅度 薪幅重叠 • 薪酬标准表和薪酬曲线 技术操作 -- 相关概念 I 薪资 ( 货币价值 ) a: 某等级最大值 b: 某等级最小值 a-b: 带宽 / 层宽 a g c f c-d: 相邻等级的重叠 e e,f,g 某等级中位值 : f-e,g- 相邻等级中位值 f: 级差 d b 等级 ( 相对岗位价值 ) 政策线或薪资线 总体构想 岗位工资结构设计 Q1 Developed 最高工资 = 中点 ×125% 中点工资(标准工资) 达到能创造和有 贡献阶段 Q2 Developing 合格能胜任本岗位 最低工资=中点 ×70% Q3 Learning Grade( 级别 ) 在学习阶段 7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 a )薪酬重叠越大,薪酬级差也越大 ( b )分层式的薪酬结构的薪酬重叠较大 ( c )两个薪酬等级对职位的要求越接近,薪酬重叠越大 ( d )薪酬重叠过小时,可能导致部分晋升员工的薪酬水平下降 工资 + 奖金曲线 市场 上的 工薪 水平 如何制定薪资等级体系 RMB 市场定位确定 晋升幅度 员工能力、绩效 表现、经验等确定 (一般 10-20 %) 根据市场趋势 职位特点确定 1级 2级 3级 4级 职位等级 薪酬管理的新趋势 更强调外部竞争和内部公平 调整固定薪酬向浮动、绩效倾斜 宽带结构 强调总体薪酬概念 例比的酬薪部全占 长期激励 奖金 福利 基本工资 传统 现状 未来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等级 宽级设计 宽带结构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岗位 角色 人 传统岗位评估 混合系统 能力为基础 的系统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4 级 -5 级 管理者:通过 其他人贡献 宽带结构 示例 3级 专业贡献 1 级 -2 级 独立贡献 经理 高级管理人员 专业的贡献者到资深的或高级的 贡献者 ( 非管理者 ) 薪资与 4 级有较大的重叠 各级行政管理者 / 熟练的技术人员 包括非专业化的职位 典型职位的特点不包括( )。 (A)能代表一类职位 (B)薪酬幅度变动频繁 (C)对企业比较重要 (D)能反映出公司的组织结构 112 、员工的工龄工资( ACDE )。 ( a )与员工的绩效没有必然联系 ( B )能部分地反映员工的基本素质水平 ( c )是为了补偿员工过去所做出的贡献 ( d )在采取重保障薪酬结构的企业中比较常见 ( e )比例过高,容易打击新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13 、设计基本薪酬结构要考虑的因素有( BCE )。 ( a )福利的项目 ( b )薪酬级差的大小 ( c )薪酬幅度的大小 ( d )浮动薪酬的比例 ( e )公司薪酬曲线的定位 Q&A 答疑!!! 薪酬分析案例题目.doc Q&A 答疑!!!
44 页
332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复习资料(秘籍)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复习 人力资源规划 1、战略管理过程三个阶段: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 2、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发展过程三个阶段: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3、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框架体系三个层面:组织行为、个人行为、技术支持。 4、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1)企业在确定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后,首先应确立与之配套的组织结构框架 和运作模式; 2)为达成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3)企业战略能否得以实现需要要有畅通的业务流程作保证,各业务部门确定相应的部门 责任和具体部门组织结构,最终分解成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 4)根据人力资源战略和岗位职责制定各个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质要求; 5)根据岗位能力素质要求配置人员,并制定员工发展和培训计划; 6)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岗位职责和能力素质要求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 7)人力资源管理要素必须有信息技术作为运作支持平台,才能大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的运作效率和质量。 5、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各单位间关系、界限、职权和责任的沟通框架,是组织内部分工协 作的基本形式。 6、组织结构的类型: 1)直线制(军队式结构):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 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同直线。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统一、责权明 确、反应灵敏、费用低廉。 缺点:缺乏分工、权力集中;适用:规模小、业务简单的企业。 2)直线职能制:以直线制为基础,加上职能部门。特点:厂长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 垂直领导;职能部门只有建议权,没有直接领导权与业和部门是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适用:规模中等的企业。 3)事业部制(分权制结构):是一种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 形式。优点:权力下放;各事业部主管能自主处理日常工作;各事业部高度专业化;经营 责任和权限明确。缺点: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现象;各事业部独立性强 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适用: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 异大的企业。 4)矩阵制: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它的最 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重命令系统。优点: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组建方便;较 好的解决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企业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结合 缺点: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5)子公司和分公司 7、企业发展阶段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发展阶段 1 2 3 企业特征 结构类型 简单的小型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或生产一个产品系列, 面对一个独立的小型市场。 在较大的或多样化的市场上提供单一的或密切相关的产品 与服务。 在多样化的市场上扩展相关的产品系列。 1 简单结构、职能制结构 职能制结构或事业部制结构 事业部制结构或矩阵制结构 4 在大型的多样化市场进行多种经营,提供不相关的产品与 服务。 事业部制结构或战略经营网络型 结构 8、组织变革:是指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结构中不适应发展的部分进行调整、 变革乃至重新构架。 9、组织变革的原因:1)企业经营的环境变化;2)组织内部的环境变化;3)企业发展的 战略变化。 10、组织变革的目标:1)组织结构的完善;2)组织功能的优化;3)组织社会心理气氛 的和谐;4)组织效能的提高。 11、组织变革的程序:1)诊断;2)计划与执行;3)评价。 12、组织变革的内容:1)技术变革;2)结构变革;3)人事变革。 13、组织变革的模式:1)三阶段变革模式(解冻/改革/再冻结);2)计划性变革模式; 3)分享式变革模式。 14、组织变革的策略:1)变革方针策略;2)变革方法策略;3)化解阻碍策略。 15、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革的内容:1)组织管理理念的更新;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直 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共同责任的强化;3)组织目标;4)组织领导者;5)人力资源部门 职能。 16、企业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 17、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因素:1)企业发展战略;2)企业管理状况(生产规模/研究开发 水平和管理水平/财务情况)。 18、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程序:1)提供人力资源信息;2)预测人力资源的全部需要; 3)清查内部人力资源情况;4)确定招聘需要(数量,岗位结构);5)与其他规划协调; 6)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估。 19、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1)定性预测(竞标法/德尔菲法);2)定量预测(时间序列 分析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20、影响人力资源供给的因素:1)外部人力资源市场因素(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 / 国家的 经济体制 / 经济结构状况 / 所有制结构本质上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 / 科学技术进步); 2)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21、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1)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A、马尔可夫分析法:是找 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以此来推测未来人事变动趋势的一种常用方法;B、管理人员接任 计划:是对管理人员供给预测最简单有效的方法。)2)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22、影响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因素(企业人力资源短缺)方面:1)业务高速发展;2)人 员流动;3)培训与开发;4)绩效管理。 23、人力资源供给综合动态平衡的方法和措施:1)建立人员数据库;2)进行战略性人力 资源储备;3)制定人员继任计划;4)制作关键人才晋升图。 24、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解决方法: 1)供〉求:A、解雇;B、暂时解雇;C、冻结雇佣;D、提前退休;E、强制休假 F、缩短工作 周;G、调换岗位。 2)供求:A、招聘 B、临时雇佣;C、内部调配;D、关键岗位人员接任。 25、人力资源规划评估标准:1)五要素模型(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特征/文化特征/发展战 略/工作的组织方式);2)内部一致性模型(原则:整合性/公平性/持续性)。 26、工作分析:是收集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信息,并以此来确定工作的任务和内容,以及哪 种人(从知识、能力、技能和其他特征的角度)可以胜任的过程。 27、工作分析的内容:任何复杂的工作系统都是从产出、投入、过程及其关联因素四个层面 2 来进行分析的。 28、工作分析的目的:在于撰写工作描述和职务规范。 29、岗位分析的内容: 1)岗位名称分析:职务、工种、职称 2)岗位任务分析:任务的性质、内容、形式、执行任务的步骤和方法 3)岗位职责分析:资金、设备、完成工作的质量、数量,与他人协作、专业素养 4)岗位关系分析 5)岗位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分析 6)岗位对劳动者智力水平、体力要求、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要求分析 30、岗位说明书的内容:工作描述(工作职责、工作概要、工作方式、任职资格、职务名称) ; 职务规范(体力、智力、技能、经验) 31、工作分析的方法:1)观察分析法;2)工作日志法;3)访谈法;4)问卷调查法; 5)关键事件法。 分析方法 优点和缺点 优点 观察分析法 工作日志法 缺点 优点 缺点 根据工作者自己称述的内容。再直接到现场深入了解状况 干扰正常的工作行为或工作者心智活动;无法感受或观察到特殊事故;如果 工作本质上偏重心理活动,则成效有限。 可充分了解工作,有助于主管对员工的面谈;逐日或在工作活动后做记录,可 以避免遗漏;可以收集到最详尽的数据。 主要收集描述性资料,分析性较弱;需进行较长时间的资料收集。 可获得完整的工作数据,免去员工填写工作说明书的麻烦;可进一步使员工和 优点 管理者沟通观念,以获取谅解和信任;可不拘形式,问句内容较有弹性,又可 随时补充和反问,是填表法不能办到的;收集方式简单。 访谈法 信息可能受到扭曲——因访谈对象怀疑分析者的动机、无意误解或分析者访谈 缺点 技巧不佳等因素而造成信息的扭曲;分析项目繁杂时,费时又费钱;占用员工 工作时间,妨碍生产。 优点 问卷调查法 缺点 关键事件法 优点 缺点 最便宜,且迅速;容易进行,且可同时分析大量员工;员工有参与感,有助于 双方的了解。 很难设计出一个能够收集完整数据的问卷;一般员工不愿意花时间填表,因 而,很少正确地填写问卷表。 针对员工工作中地行为,能够深入了解工作的动态性;由于行为是可观察、可 衡量的,因而记录的信息应用性强。 须花大量时间收集、整合、分类资料;不适于描述日常工作。 32、工作再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对原有的工作内容、工作 流程、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合作方式等进行变革和再设计。 33、工作再设计的方法:1)工作轮换;2)工作扩大化;3)工作丰富华;4)工作专门化。 34、工作再设计从职位层面上升到:1)组织层面(企业重组—业务重组/财务重组/组织重 组);2)经营单位层面(企业流程再造);3)实施层面(缓解工作压力)。 35、人力资源会计:是将人的成本和价值作为组织的资源而进行的计量和反映。 36、人力资源原始成本:是指为了获得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通常包括在人 员的招聘、选择、录用、安插以及在职培训等一系列过程中所需支付的一系列费用。 37、人力资源重置成本:是指更换目前正在使用的人员所付出的代价。 38、人力资源直接成本:是指能够并且适于直接计入人力资源成本的有关支出,如直接用 3 货币支付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等。 39、人力资源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计入人力资源成本的帐务账目,而以时间、数量、质 量等形式表现的成本。 40、人力资源实际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发生的全部成本。 41、人力资源标准成本: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现有各类人员的状况,为获 得和开发所需人员而制定的最佳方案所发生的成本。 42、人力资源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获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放弃或损失掉的那部分收入。 43、人力资源估算成本:是人力资源机会成本的特种形态。 44、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程序:1)掌握现有人力资源的原始材料;2)对现有人力资源分类 汇总;3)制定人力资源标准成本;4)编制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状况的报表。 招聘与配置 1、岗位胜任力:是指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确保该岗位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该岗位工作的 个人特征结构,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 能,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 2、岗位胜任力分析与工作分析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2)分析的能力不同;3)表现 的内容不同;4)战略意义不同。 3、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内容:1)知识;2)技能;3)社会角色;4)自我认知;5)特 质。 4、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步骤:1)定义绩效标准;2)选取分析绩效标准样本;3)获取 绩效标准样本有关岗位胜任力的数据资料;4)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5)验证岗位胜任力 模型。 5、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作用:1)在工作分析中的作用;2)在人员选拔中作用;3)在绩效 考评中的作用;4)在员工培训中的作用;5)在员工激励中的作用。 6、招聘策略:1)招聘策略的规划;2)招聘的人员策略;3)招聘的地点策略;4)招聘的 时间策略。 7、内部招聘与外部招聘的利弊: 内部招聘 外部招聘 对人员了解全面,选择准确性高,了解 优点 本组织,适用更快,鼓舞士气,激励性强, 来源广,有利于招到高质量人员。带来新思 想、新方法,树立组织形象。 费用较低。 缺点 来源少,难以保证招聘质量,容易造成 筛选难度大,时间长,进入角色慢,了解 “近亲繁殖“。可能会因操作不公等造成内 少,决策风险大,招聘成本大,影响内部员工 部矛盾。 积极性。 8、内部招聘的方法:1)晋升;2)职务调动;3)工作轮换。 9、内部招聘的渠道:1)职位公告和职位投标;2)职位技术档案;3)雇员推荐。 10、外部招聘的渠道:1)人才交流中心;2)招聘洽谈会;3)传统媒体;4)校园招聘; 5)网上招聘;6)员工推荐;7)人才猎取。 11、不同招聘方法适用的招聘对象: 招聘方法 适用对象 发布广告 中下级人员 借助一般中介机构 中下级人员 热门、高级人员 猎头公司 热门、尖端人员 中下级人员 4 不太适用 上门招聘 初级专业人员 有经验的人员 熟人推荐 专业人员 非专业人员 12、招聘的流程: 1)确定招聘的岗位、人数、任职资格 2)选定招聘的方法 3)发布招聘信息 4)筛选简历 5)通知面试 6)测试 7)面试 8)面试评估 9)录用决定 10)体检 11)正式录用(签订合同) 12)招聘效果评估 人力净需求 招聘计划 准 备 阶 段 计划审批 工作分析 应聘者申请 发布招聘信息 招 聘 选 拔 初试与发布面试通知 考试 测评 体检与资料核实 正式录用 试用 甄选 工作安排 评估 实 施 阶 段 录 用 评 估 评 估 阶 段 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与工作流程 13、面试的步骤:1)面试前的准备阶段:确定面试的范围,事项;详细了解应聘者的资料; 2)面试开始阶段;3)正式面试阶段:按照“STAR”原则,根据提纲和面试者填写的资 料由易到难逐一提问;察言观色,观察面试者的反应与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 交流信息,进一步观察面试者;4)结束面试阶段:确定所有问题都已问完;给面试者提 问和纠正错误的机会;如果面试官意见不一致,不急于下结论,安排“二面”;无论面试 是否决定录用,都在友好的环境和氛围下结束面试;整理好面试评估记录表;5)面试评 价阶段:根据面试评估表进行评估。 14、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谈或标准化面试):是指面试前就面试所涉及的内容、试题评分 5 标准、评分方法、分数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结构化设计的面试方式。 14、评价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员测评方法。 15、评价中心技术的特点:1)模拟性;2)综合性;3)动态性;4)预测性;5)真实性; 6)行为性;7)标准性;8)整体互动性;9)全面性;10)公正性。 16、常用的测评方法:1)心理测试;2)结构化面试;3)评价中心技术。 17、人事测评的程序: 1)确定测评目的(根据职位任职要求确定测评内容) 2)确定测评方法(确定测评的基本形式和工具) 3)实施测评(测评的实施和数据采集) 跟踪检查并反馈 4)分析测评结果(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报告) 5)人事决策与建议(根据分析做出决策或决策提出建议) 18、人员素质要求与其相应的最佳测试方法: 1)经营管理能力:情境模拟中的文件筐方法等; 2)人际关系能力:情境模拟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等; 3)智力状况:笔试方法等; 4)工作动机:心理测试、情境模拟、面试等; 5)心理素质:心理测试中的投射测试等; 6)工作经验:资历审查、面试中的行为描述法等; 7)身体素质:体检等。 19、面试中常犯的错误:1)面试目的不明确;2)不清楚合格者应具备的条件;3)面试 缺少整体结构;4)偏见影响面试(A、第一印象(首因效应):面试考官根据开始几分钟 甚至是面试前从资料(如笔试、个人简历等)中得到的印象对应聘者做出评价。B、对比效应: 面试考官相对于前一个接受面试的应聘者来评价目前正在接受面试的应聘者的倾向。C、晕 轮效应:就是“以点代面”从某一优点或缺陷出发去评价应聘者其他方面。D、录用压力: 当上级对招聘结果有定额要求时,面试考官对应聘者的评价就会偏高,或由于招聘时间紧 迫,为完成招聘任务,不得不加快速度,急于求成。 20、招聘风险的类别:1)招聘成本的回报风险;2)招聘渠道的选取风险;3)人才判别 的测评风险;4)招聘回复的速度风险。 21、控制招聘风险的方法:1)履历分析;2)背景调查。 22、员工调配:是指经主管部门决定而改变员工的职位或职务、工作单位或隶属关系的人事 变动,包括在企业之间的变动和企业内部的变动。 23、员工调配的作用:1)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2)是人尽其才的手段;3)是实施人 力资源规划的重要途径;4)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5)是改善组织气氛的措施之一。 24、员工调配的原则:1)因事设人;2)用人所长,容人所短;3)协商一致;4)照顾差 异(性别/年龄/气质/能力/兴趣)。 25、员工调配的类型:1)工作需要;2)调整优化;3)照顾困难;4)落实政策。 26、员工晋升:是指员工在职位上的垂直变动,是一种特殊的员工调配形式,对员工的个 人发展与保持企业活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7、员工晋升的意义:1)经常保持人事相宜;2)激励员工进取;3)使员工队伍充满活 力。 28、员工晋升的原则:1)德才兼备;2)机会均等;3)民主监督;4)“阶梯晋升”与 6 “破格提拔”相结合;5)有计划替补和晋升。 29、员工晋升的方式:1)选任制;2)委任制;3)聘任制;4)考任制。 30、员工离职原因:1)个人原因;2)组织内部原因;3)组织外部原因。 31、员工提出辞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快速做出反映;2)保密;3)为员工解决困难, 把他们争取回来;4)进行离职面谈 32、常见的稳定人才的物质激励措施:1)支付高工资;2)改善福利措施;3)增加休息 日 33、减少员工流失的精神激励措施:1)满足干事业的需要;2)强化情感投入;3)诚心 诚意留员工。 培训与开发 1、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趋势:1)培训目的:更注重团队精神;2)培训组织:转向虚拟化, 更多采用新技术;网络,委托专业培训机构作培训 3)培训效果:注重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和对培训模式的再设计;4)培训模式:更倾向于联合办学。 2、企业培训与开发活动:通常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活动组织实施以及培 训效果评估四个环节。 3、培训与开发的模式:1)“学习性”组织的培训模式(基本原则:不断自我超越 / 团队 学习 / 建立共同愿景 / 系统思考 / 改善心智);2)高级主管培训模式;3)系统型培训模 式;4)高级杠杆培训模式;5)过渡型培训模式;6)持续发展型培训模式。 4、培训的基本方法:1)讲授法;2)实践法(工作指导法 / 工作轮换法 / 特别任务法 / 个 别指导法);3)自学法;4)模拟法;5)游戏法;6)拓展训练;7)网上培训。 5、能力开发的方法: 1)分析判断能力的培训方法——案例研究法 A、案例分析类型:描述评价型;分析决策型。 B、解决问题的过程:找问题—列主次—析原因—拿对策—权衡—决策—实施 2)管理能力的培训方法:A、监督能力提高法(工作指导法 / 改进工作法 / 人际关系法); B、管理训练;C、管理竞赛法。 3)开发创造力的培训方法:A、头脑风暴法;B、川喜二郎创造力开发法;C、假想构成法。 4)人际沟通能力的培训方法:A、敏感性训练法;B、交往分析法;C、面谈沟通训练。 6、企业培训与开发制度包括:1)制定企业培训与开发制度的依据;2)实施企业培训与开 发的目的;3)培训与开发制度的内容;4)企业培训与开发制度的实施办法;5)企业培 训与开发制度的核准与实施;6)企业培训与开发制度的解释与修订。 7、企业培训与开发制度的制定:1)新员工入职培训制度;2)岗位培训制度;3)培训考 核评估制度;4)培训机构内部管理制度;5)培训奖惩制度。 制度 制度内容 注意事项 新 员 工 入 职 培意义和目的/资格界定/主要责任划分/充分考虑岗位特点/在程序 训制度 基本要求/程序/方法/不能参加的处理 和方法的制定上要切合实 际/人力资源部要与具体部 门协作 岗位培训制度 意义和目的/资格界定/主要责任划分/紧密结合职业,按需施教 体系/程序/方法/ 培 训 考 核 评 估评估对象/执行组织/评估方式/评分标兼顾检验培训的最终效果 制度 准/评估流程/结果确认/考核与申诉/结 7 果备案/结果证明/考核结果的使用 培 训 机 构 内 部目的/执行组织/程序/内部分工与权责/与其它制度配套 管理制度 内部管理的条款/批准和执行 培训服务规范化 培训奖惩制度 目的/执行组织/程序/奖惩对象说明/奖符合企业文化 惩标准/执行方式和方法 加强执行力度 8、制定培训与开发规划的原则:1)资源保障;2)政策保证;3)系统完善;4)针对性强。 9、培训与开发规划的主要内容:1)培训与开发的目标与项目的确定;2)培训内容的开发; 3)实施过程的设计;4)评估手段的选择;5)培训师资的筹备;6)培训成本的预算。 10、年度培训与开发计划的主要内容:1)目的;2)原则;3)培训需求;4)培训的目的 或目标;5)培训对象;6)培训内容;7)培训时间;8)培训地点;9)培训形式和方式; 10)培训教师;11)培训管理者;12)考评方式;13)计划变更或调整的方式;14)培 训费用预算;15)签发人。 11、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确定培训需求类型:1)重复性需求;2)短期性需求;3)长 期性需求。 12、培训需求分析方法:1)现场观察员工工作;2)使用调查问卷;3)阅读技术手册及 其他文献;4)采访专门项目专家等。 13、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1)培训项目设计的影响;2)受训者特点;3)工作环境。 14、培训效果评估的层次与方法: 层次 评估内容 衡量学员对具体 反应评估 培训课程、讲师与 培训组织的满意度 学习评估 行为评估 评估方法 问卷调查、面谈观察、综合座 谈 衡量学员对培训 提问法、笔试法、口试法、 内容、技巧、概念 模拟练习与演示、角色扮演、 的吸收与掌握程度 讲演、心得报告与发表文章 衡量学员对培训 问卷调查、行为观察、访谈 内容、技巧、概念 法、绩效评估、管理能力鉴 的吸收与掌握程度 定、任务项目法、360 度评估 评估时间 评估单位 课程结束时 培训单位 课程进行时 课程结束时 三个月或半年以 后 培训单位 学员的直接 上级主管 个人与组织绩效指标、生产 结果评估 衡量培训给公司 业绩带来的影响 率、缺勤率、离职率、成本效 益分析、组织气候等资料分 析、客户与市场调查、满意度 半年或一年以后 学员的直接 上级主管 调查 15、培训方法的适用性: 1)与事实和概念的教育培训相适应的方法:讲义法 / 项目指导法 / 演示法 / 参观等 2)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相适应的方法:案例分析法 / 文件筐法 / 课题研究法 / 商务游 戏法等 3)与创造性培训相培训适应的方法:头脑风暴法 / 形象训练法 / 等价交换的思考法等 4)与技能培训培训相适应的方法:实习或练习 / 工作传授法 / 个人指导法 / 模拟训练法 等 5)与态度、价值观以及陶冶人格情操教育培训相适应的方法:面谈法 / 集体讨论法 / 集体 决策法 / 职务角色扮演法 / 悟性训练 / 管理方格理论培训等 8 6)基本能力的开发方法:自我开发的支持 / OJT / 将集中培训运用在工作中的跟踪培训等 16、培训工作的流程: 1)培训需求分析: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绩效指标——明确岗位的任职资格——了解员工 能力现状——行成需求 2)制定培训制度与计划:新员工培训制度,岗位培训制度,培训评估制度,培训奖励制度, 培训机构内部管理制度。 3)实施培训计划 4)评估培训结果(4 个层次) 17、培训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高层管理者重视 2)与各部门长充分沟通,达成共识 3)培训方法多样化 4)培训时间要灵活 5)培训方式不能多于单一 6)培训结果要有评估,跟踪 7)培训结果与绩效激励挂钩 8)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或培训专员 18、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 1)职业生涯管理有利于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增强他们的满足感; 2)职业生涯管理是现代企业组织有效适用人才的迫切需要; 3)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够促使组织现在和将来的人力资源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满足; 4)职业生涯管理能够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整体计划中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 态度,鼓舞员工工作的士气,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使组织的运作更加有效。 19、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1)职业探索性阶段(25 岁以前);2)立业与发展阶段(2544 岁);3)职业中期阶段(45-55 岁);4)职业后期阶段(55 岁以后)。 20、职业发展模式:1)纵向发展模式;2)横向发展模式;3)螺旋发展模式。 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是依据员工和他们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绩效协议来实施的一个双向式互动 的沟通过程。 2、绩效考评的结构: 9 业绩考评 (工作质量和工作数量) 能力发挥度 职务执行态度考评 (对工作的努力状况) 评 价 考 核 能力考评 (具有多少工作能力) 能力具备度 能力 性格评定 (职场中的行为特征) 能力开发卡 (具有多少潜在能力) 能力潜质度 适应性卡 (更适合的职业领域) 3、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的区别:1)人性观不同;2)作用不同;3)所涵盖的内容不同; 4)输出结果使用的主要目的不同;5)侧重点不同;6)参与方式不同;7)达到的效果不 同。 4、绩效管理系统:1)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系统中的第一环节);2)绩效实施与管理; 3)绩效考评;4)绩效反馈。 5、制定绩效计划的程序:1)准备必要的信息;2)确定绩效计划沟通的方式;3)进行绩 效沟通;4)确认绩效计划。 6、绩效考评方法: 1)比较法:A、直接排序法;B、间隔排序法;C、配对比较法;D、人物比较法;E、强制分 10 配法。 2)量表法:A、特征评核表;B、行为评核表【行为定向(锚定)评核表 / 关键事件技术法】 3)描述法:A、记录法;B、叙述法;C、鉴定法 4)KPI 5)360 度绩效考评 6)平衡计分卡(BSC) 7、关键绩效指标(KPI):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 取样、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 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 8、制定关键指标的步骤:1)罗列指标;2)筛选指标;3)设置权重;4)修改确认。 9、确定关键指标的原则:SMART 原则(S-Specific 具体性原则;M-Measurable 可测 量性原则;A-Attainable 可实现性原则;R-Realistic 现实性原则;T-Time-bound 时 效性原则)。 10、绩效考评的效标:1)特征性效标;2)行为性效标;3)结果性效标。 11、360 度绩效考评法的基本程序:1)上级考评;2)自我考评;3)下属考评;4)同事 考评;5)小组考评;6)客户考评。 12、平衡计分卡:是把企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 然后再把目标分解成多项指标的多元绩效考评系统,主要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及学 习和成长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组成。 13、绩效考评中的误差:1)对比效应误差;2)首因效应误差;3)晕轮效应误差;4)与 我相似误差;5)中间趋向误差;6)过分宽容误差;7)过分苛刻误差;8)归因误差; 9)工作性质影响误差;10)企业情况影响误差;11)技术性困难。 14、选择恰当的绩效考评方法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2)成本最优原则;3)考评方法 的高信度和高效度原则;4)易于操作原则和精度原则;5)制度保障原则。 15、绩效改进的要点:1)意愿;2)知识与技术;3)气氛;4)奖励。 16、制定绩效改进计划的程序: 1)员工与主管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沟通; 2)员工和主管人员共同就员工绩效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原因,找出员工在工作能力、方法 或工作习惯方面有待改进的地方; 3)员工与主管人员根据未来的工作目标的要求,选取员工目前存在的在工作能力、方法或 工作习惯方面有待改进的地方中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作为个人发展项目; 4)双方共同制定改进这些工作能力、方法和工作习惯的具体行动方案,确定个人发展项目 的期望水平和目标实现期限以及改进的方式,必要时,还要确定过程中的检查和审核计划 以便分步骤地实现目标; 5)列出个人发展所需地资源,并指出哪些资源需要主管人员提供帮助才可获得。 17、如何有效实施绩效管理: 1)绩效目标的设计要按照 SMART 原则 2)绩效考评系统建立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 3)加强对考核者本身的培训,避免因主观因素影响考评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尽量多增加 客观评价指标 4)要持续的沟通,不断反馈,加强对考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5)管理者重视,部门领导支持 6)考评角度全方位 7)考评结果有反馈,与薪酬挂钩 11 薪酬福利管理 1、薪酬:分为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直接薪酬、间接薪酬与福利、非财务性薪酬)两大部分。 2、津贴(附加薪酬或补助):是指员工在艰苦或特殊条件下进行工作,企业对员工额外地 劳动量和额外地生活费用付出进行的补偿。 3、津贴分类:1)地域性津贴;2)生活性津贴;3)劳动性津贴。 4、奖金:是对员工有效超额劳动的报酬。 5、奖金的特点:1)灵活性;2)及时性;3)荣誉性。 6、薪酬制度的类型:1)技术等级薪酬制;2)职务等级薪酬制;3)结构薪酬制;4)岗位 技能薪酬制;5)提成薪酬制;6)谈判薪酬制。 特征 类型 分配原则 特点 常见 形式 优点 计 件 工 根据员工 绩 效 与绩效直接挂钩的工 资制、销 近期绩效 激励政策明显 工资 资,随绩效浮动 售 提 成 决定工资 制 缺点 易助长员工短期行为, 不利提高员工技能和素 质,不适合合作性强的 复杂性工作 技 能 根据工作 鼓励员工学习技 工资与绩效和责任关 八 级 工 工 资 能 力 确 定 因人而异、技高薪提 术有利于人才队 系,引致员工对工作 资制 制 工资 伍建设 的挑拣 年 功根 据 年 龄 / 工 日 本 式能稳定员工队 工龄与工资同步增 论资排辈不利调动积极 工 资龄 / 学 历 和 经 年 功 工 伍,满足员工安 长 性 制 历来确定工资 资制 全感和忠诚度 职 务根据与职务相 一岗一薪、薪随职 职 位 年 鼓励员工争挑重 激励涉及面受职务多少 工 资关的有关因素 变 薪制 担,承担责任 限制 制 决定工资 综 合 考 虑 员 有基本工资、年资工 结 构 工 年 资 、 能 资、职务工资、绩效工 工资 力、职务和绩 资及各种补贴、津贴 效确定工资 构成结构工资 岗 位 综合考虑员工对 技 能 企业所付出的劳 设计和管理都比较麻 工 资 动,易产生公平 烦 制 感和激励作用 7、薪酬的形式:1)计时薪酬;2)计件薪酬;3)作为补充形式的奖金和津贴。 8、薪酬调整的类型:1)奖励性调整;2)生活指数调整;3)效益调整;4)工龄调整。 9、薪酬总额提报方式:1)自下而上法;2)自上而下法。 10、薪酬费用比=薪酬费用总额/销售额 =(薪酬费用总额/员工人数)/(销售总额/员工人数) 11、薪酬的刚性预算:1)固定薪酬(基础薪酬 / 职务薪酬 / 技能薪酬 / 年功薪酬 / 间接薪 酬);2)业绩薪酬;3)其他项目。 12、薪酬弹性预算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1)目标引导;2)责任划分;3)分解落实。 13、薪酬政策调节:1)薪酬关系政策(竞争与协作 / 差异与趋同);2)薪酬水平政策 (领先政策 / 追随政策 / 低靠政策);薪酬激励政策(固定薪酬与可变薪酬 / 长期回报与 12 短期回报)。 14、有效的薪酬管理原则:1)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2)对内具有公正性原则;3)对员 工具有激励性原则。4)经济性 5)合法性 6)私密性 7)可操作性(3+3+1 原则) 15、薪酬调查:是指通过各种正常的手段来获取相关企业各职务的薪酬水平及相关信息。 16、薪酬调查的原则:1)要在被调查企业自愿的情况下获取薪酬数据;2)调查的资料要 准确;3)调查的资料要随时更新。 17、薪酬调查的程序: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范围;3)选择调查方式并开展调 查;4)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 18、薪酬调查的方法:1)企业之间的相互调查;2)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调查;3)从公开 的信息中了解。 19、岗位评价:是岗位技能薪酬制的关键与核心内容,它要求对企业所设岗位的工作难易 程度、责任大小及相对价值的多少进行评价。 20、岗位评价的主要方法:1)排序法(定限排序法 / 成对排序法 / 委员会排序法);2) 分类法;要素比较法;4)要素计点法。 21、薪酬结构的设计:1)绘制散布图;2)薪酬的比较;3)建立薪酬等级;4)建立薪酬 幅度;5)薪酬重叠。 22、传统的窄幅薪酬体系与改进的宽幅薪酬体系的区别:传统的窄幅薪酬体系的薪酬等级 多,薪酬幅度短;改进的宽幅薪酬体系的薪酬等级少,薪酬幅度长。 23、有效实施薪酬管理: 1)薪酬制度、政策要透明化 2)薪酬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的期望薪资 3)进行工作分析,岗位评价,综合考虑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岗位职责,年功贡献等因素 决定薪酬水平与等级 4)注重沟通,持续改进薪酬体系,完善薪酬制度 5)与绩效考核挂钩,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 6)薪酬方案设计要有一定连续性,内部级数不要过多,级差不要过大,考虑人力资本水 平,成本不应过大。 24、针对不同员工的薪酬制度: 1)技术人员:技能等级薪酬制,考虑技能水平、职称 2)一般管理人员:岗位结构薪酬制,考虑岗位职责、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工作经验 3)销售人员:提成薪酬制(基本工资+提成) 4)高层管理者:股票期权奖励制度(分红) 25、薪酬策略与企业成长阶段的关系: 企业成长阶段 薪酬策略 薪酬组合 经营战略 迅速发展阶段 刺激创业 高额基本薪资、中高等奖 金与津贴、中等福利 以投资促发展 正常发展至成熟阶段 奖励管理技巧 平均的基本薪资、较高比 例的奖金和津贴、中等福 利 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 无发展至衰退阶段 着重于成本控 制 较低的基本薪资与成本控 制相结合的奖金、标准的 福利水平 收获利润并向别处投 资 13 26、薪酬管理的流程: 1)制订本企业薪酬战略与原则 2)工作分析 3)工作评价 4)厘定薪酬结构 5)确定薪酬水平 6)市场薪酬调查 7)薪酬评估与控制 27、薪酬设计的流程: 1)工作分析 2)工作评价 3)市场薪酬水平调查 4)职位结构的排序、归类、设定职位等级 5)确定薪酬结构:薪酬等级、范围 6)薪酬计划执行、控制、调整 劳动关系管理 1、劳动合同文本: 1)法定条款:【A 、劳动合同期限;B、工作内容;C、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D 、劳动 报酬;E、社会保险;F、劳动纪律;G 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H、违反劳动合同的责 任。】 2)约定条款:【A、试用期;B、培训(双方可约定培训的条件、培训期的工资待遇、培 训费用的支付方法、服务期限等);C、保密事项;D、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E、当事人协 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2、用人单位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不承担经济补偿责任的条件: 1)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此种情况在试用期满后不再适用; 2)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3)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4)劳动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3、用人单位提前 30 天书面形式通知解除劳动合同,承担经济补偿责任的条件: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业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 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 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4、劳动者随时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不承担经济补偿责任的条件: 1)在试用期内的; 2)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5、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1)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2)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6、劳动争议: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规涉及的劳动争议专指劳动关系当事人或团体间发生 14 的关于劳动关系的权利义务的纠纷。 7、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1)和解;2)调解;3)仲裁;4)诉讼等。 8、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1)调解原则;2)合法原则;3)公正原则;4)及时处理原则; 5)工会参与处理劳动争议。 9、劳动争议调解时效:自争议发生之日起 30 日内调解协议。 10、劳动争议仲裁的特点: 1)劳动争议仲裁具有强制性、及时性的特点; 2)劳动争议仲裁的性质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措施,兼有行政与司法的双重特征; 3)劳动争议仲裁应遵循的原则有:先行调解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回避原则和及时原 则。 11、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和效力: 1)申请时效:当事人提出仲裁申请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 60 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会提出。 2)处理时效:法律对仲裁处理劳动争议,规定了应在组成仲裁庭之日起 60 日内结束,案 情复杂,需要延期的,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但最长延期不得超过 30 日。 3)裁决效力:根据《劳动法》第 83 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 到仲裁裁决书之日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 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2、工伤(职业伤害):是指职工在生产岗位上,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或者由于劳动条 件、作业环境等原因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或者职业病。 13、工伤的基本特征:1)工伤是由于工作原因对职工造成的伤害;2)工伤是对职工的人 身伤害。 14、工伤保险的特征:1)具有法定性;2)具有救济性;3)具有社会性。 15、工伤保险的原则:1)个人不缴费原则;2)社会统筹原则;3)一次性补偿和长期补 偿相结合原则;4)无过错责任原则;5)经济损失补偿与事故预防及职业康复相结合原则。 16、工伤与非工伤的界定:1)时间界定;2)空间界定;3)职业界定;4)主观过错界定; 5)法定特殊界定。 17、工伤认定的范围: 1)工伤; 2)视同工伤;(A、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 无效死亡的;B、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C、职工原在军 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3)不认定为工伤。(A、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B、醉酒导致伤亡的;C、自残或 者自杀的。) 18、工伤医疗期:是指职工负伤或患职业病而停工治疗并领取工伤保险津贴的期限。 19、集体合同:是工会与企业之间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就员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工 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福利事项等签订的书面协议。 20、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1)签订合同的主体不同;2)合同内容不同;3)订立 合同的作用不同;4)两者的效力不同。 21、集体合同的内容:1)标准性条款;2)目标性条款;3)程序条款。 22、集体合同的可备条款:1)劳动报酬;2)工作时间;3)休息休假;4)劳动安全与卫 生;5)补充保险和福利;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7)职业技能培训;8)劳动合 同管理;9)奖惩;10)裁员;11)集体合同期限;12)变更、解除集体合同的程序; 13)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14)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15)双方认为 应当协商的其他内容。 23、集体合同期限:我国《集体合同规定》只对定期集体合同做出了规定,期限为 1-3 年。 24、集体合同订立原则:1)合法原则;2)平等协商原则;3)权利义务对等原则;4)审 查原则。 25、集体合同订立程序:1)签约阶段(确定集体协商代表 / 集体协商 / 职工会议讨论通 15 过);2)审核阶段-政府确认阶段(审核机构及管辖权 / 报审及审查);3)公布阶段。 26、集体合同争议(集体合同纠纷):是集体合同当事人因签订或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 争议。集体合同争议是劳动争议的一种表现形式。 27、集体合同争议处理原则:1)合法、公正、及时处理原则;2)保障社会公众整体利益原 则。 28、处理集体合同争议的方法:1)双方协商;2)仲裁;3)诉讼 16
16 页
309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复习资料整理
一、组织设计理论的概念、分类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概念: (1)组织理论称作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包括组织运行 的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力、沟通等。 (2)组织设计理论是组织理论的狭义理解,或者称为小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 设计,而把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 分类: (1)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机构和 规章。 (2)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除了上述理论外,还加入人的因素,诸如协调、信息控制、绩效管 理、激励制度、人员配备及培训等。 (3)现代组织设计理论属于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但静态设计理论的内容依然占有主导地位, 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 基本原则: 1、任务与目标原则:是企业组织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是全部设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实行系统管理、设计一些必要的委员会及会议来实现协调、创造 协调的环境。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的大小与管理层次的多少呈反比例关系。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集权是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分权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 和必要组织条件。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组织运行中的弹性,又需要在组织中建立明确 的指挥系统、责权关系及规章制度,保持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有哪些?(重点) 答: 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影响因素为:企业环境、企业规模、 企业战略目标、信息沟通。 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结构调整。 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机构。 1 三、设计部门结构时有哪些选择模式?各模式有哪些优缺点? 答: 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 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 优点:具有明确性和高度稳定性。 缺点:每个人只了解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很难从整体看待组织。该组织模式比较适应于企 业规模较小或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 2、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 包括: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 优点:使每个自治单位既能了解自己的任务,又能了解整个企业的任务;具有高度的稳定 性和适应性。 缺点:需要设置较多的分支机构,管理费用较多,但结构明确性不强,实际工作难以实现 真正做到以成果为中心。适用于:大型企业,且其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技术、经营业务方 面有紧密联系时。 3、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适用于:特别巨大的企业或项目之中,如跨国公司。它是 将其他组织设计原则加以综合应用。 缺点:缺乏明确性和稳定性,实用性较差。 四、企业组织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组织战略? 答: 1、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钱德勒教授认为:组织 结构服从战略。 2、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因该采用适合的组织发展战略,调整组织结构。 主要战略有:增大数量战略、扩大地区战略、纵向整合战略、多种经营战略。 五、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程序有哪些?(重点) 答:征兆有: (1)企业经营业绩下降,例如市场占有率缩小、产品质量下降、成本增加、顾客意见增多、 缺少新产品、新战略等。 (2)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如决策迟缓、指挥不灵、信息不畅、机构臃肿、管理跨度过 大、“扯皮”增多、人事纠纷增加等。 (3)员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合理化建议减少,员工的旷工率、病假率、离职率增 高等。 程序:分为三个大步骤, (一)组织结构诊断,包括: 1、组织结构调查;2、组织结构分析;3、组织决策分析;4、 组织关系分析 (二)实施结构变革,包括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企业经营业绩下降、大企业病、员工 士气低落。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改良式变革(对组织结构进行小修补,较常用)、 爆破式变革(短期内完成组织结构变革的重大的乃至根本性变革,要谨慎采用)、计划式 2 变革(对改革方案经过系统研究,制定全面规划,然后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实施,如企业 组织结构整合等)。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让员工参与、对员工进行组织变革培训、 启用开拓创新人才。 (三)企业组织结构评价 六、原有组织结构不协调时的表现特点有哪些?(重点) 答: 1、各部门间经常出现冲突。 2、存在过多的委员会。 3、高层管理部门屡屡充当下属部门相互间冲突时的裁判和调解者。 4、组织结构本身失去了相互协调的技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 七、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是什么? 答:1、拟定目标阶段。2、规划阶段。3、互动阶段。4、控制阶段。 八、保证组织结构变革顺利进行的措施和组织结构变革应注意的问题 是什么?(重点) 答: 要想保证组织结构变革顺利进行,应实现研究并采取如下措施: 1、让员工参与组织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使他们充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的责任 感。 2、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变 革后的工作岗位。 3、大胆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从组织结构方面减少变革的阻力。 组织结构变革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组织结构改革方案要经过仔细研究和充分酝酿,避免出现“心血来潮”“朝令夕改”的 现象。 2、尽可能地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避免“限期完成”的运动方式。 3、在初步完成整合之后,还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工作。 九、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作用和原则有哪些?(重点) 答:内容: 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人员配备计划、人员补充 计划和人员晋升计划。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除了上述三个规划外,还包括:人员培训开 发计划、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员工绩效管理计划、其他计划(劳动组织计划、员工援助计划、 劳动卫生与安全生产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等) 作用: 1、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 2、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 3、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 4、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5、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 基本原则: 3 1、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人员规划的核心问题是人员的供给保障,包括人员的流入分 析、流出预测、人力资源的供给状况分析、人员流动的损益分析。 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4、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 十、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是什么?(重点) 答: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部分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分析、供 需综合平衡。 基本程序有: 1、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 2、调查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 3、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未来人力资源的供求进行预 测。 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 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 十一、人员规划评估的目的、应注意的问题和含义是什么?(重点) 答: 人员规划评价的目的: 要了解人员规划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对人员规划作出恰当的反馈,并测算人员规划给企业 带来的收益。 要注意的问题: 1、规划应当反映组织内部目标或外部目标的变化,必须明确有什么部门或人员承担了相应 的责任。 2、规划应有适当的弹性,给予执行人员一定的独立决策权。 3、应当考虑人员规划与其他经营计划的相关性。 人员规划的三方面含义: 1、从组织的目标与任务出发,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符合其特定的生产资 料和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 2、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要满足个人的利益。 3、保证人力资源与未来组织发展各阶段的动态适应。 人力资源预测是人员规划的一部分,是人员规划中定量分析最多的部分。 十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重点) 答: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有:1、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2、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 预测;3、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进行人员结构调整;4、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预测:对企业 需要的特殊人才资源进行开发和培养。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作用是:具有两方面的贡献:1、对组织方面的贡献:满足组织在生存 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是 HR 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 通的基础。2、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有利于调动员工的 积极性。 局限性是:1、环境的不确定性;2、企业内部的抵制;3、预测的代价高昂;4、知识水平的限 4 制。 十三、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有哪些?(重点) 答:共 11 项: 1、顾客需求的变化;2、生产需求(企业总产值);3、劳动力成本趋势(工资状况); 4、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5、追加培训的需求;6、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 7、旷工趋向(或出勤率);8、政府的方针政策;9、工作小时的变化; 10、退休年龄的变化;11、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十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具体程序是什么?(重点) 答: 一、准备阶段: 1、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 2、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包括 SWOT 分析和竞争五要素分析; 3、岗位分析:企业专门技能人员的分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分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分 类; 4、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二、预测阶段: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确定职务编制和人员配置; 2、进行人力资源盘点,统计出人员的缺编、超编及是否符合职务资格要求; 3、修正并得出统计结果。 4、统计未来的人员流失状况。 5、统计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量; 6、汇总计算现实人力资源需求量、未来的人员流失状况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量,得出企 业整体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三、编制人员需求计划:计划期内员工补充需求量=计划期内员工总需求量-报告期期末 员工总数+计划期内自然减员员工总数。补充需求量包括两部分: 1、企业各部门实际的发展需要而必须增加的人员。 2、因年老退休、离休、辞职等原因发生的“自然减员”。 十五、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型方法和定量方法有哪些?(重点) 答:定性预测方法主要包括:经验预测法、描述法和德尔菲法。 1、经验预测法:利用现有情报和资料,根据有关人员的经验,对公司的人员需求加以预测。 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2、描述法:通过对企业某时期的有关因素的变化进行描述或假设,从描述、假设、分析和综 合中提出 HR 需求。它不适用于长期预测。 3、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专家的分析评估,并通过多 次重复,最后达成一致的方法。一般分为四轮:1、第一轮: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 家组,准备有关资料,征求意见。2、第二轮: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预测问题(一 般以 25 个为宜)。3、第三轮:修改预测结果,充分考虑有关专家地意见。4、第四轮:进行 最后预测,在第三轮统计资料地基础上,请专家提出最后意见及依据。 定量方法包括:转换比率法、人员比率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法、灰色 预测模型法、生产模型法、定员定额分析法、计算机模拟法。 定量预测方法使用时所应注意的问题: 5 1、转换比率法和数学模型法的精确性有赖于两者之间关系的强度、这种关系提炼方法的精 确性和这种关系在将来继续保持的强度。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都是以函数关系不变作为前提。但这经常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需要用管理人员的主管判断进行修正。 十六、企业人员内部和外部人员供给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重点) 答:1、内部供给一般是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部分(除新建企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满 足,应优先考虑内部人力资源的供给。应考虑下述因素:企业内部人员的自然流失(伤残、 退休、死亡等)、内部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跳槽(辞职、解聘等)。 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有:人力资源信息库、管理人员接替模型、马尔可夫模型。 2、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1)地域性因素;(2)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 (3)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4)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5)户籍制度的严格程 度。 其主要的供应渠道有(1)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2)复员专业军人(3)失业人员、流动 人员(4)其他组织在职人员。 十七、企业人员供给预测的步骤?(重点) 答:步骤有: 1、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盘点,了解企业员工队伍的现状 2、分析企业的职务调整政策和历年员工调整数据,统计出员工调整的比例。 3、向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了解将来可能出现的人事调整状况。 4、将上述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得出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的预测。 5、分析影响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地域性因素和全国性因素,得出企业外 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6、将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进行汇总,得出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十八、企业应该如何对待提升受阻人员?当公司的业务主管的年均离 职率过高时,公司应该如何做?(重点) 答:(1)对于提升受阻人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进行“一对一”面谈,就有关升迁问题深入交换意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和学习,全面 提高个人素质。 2、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提高更多的培训或深造的机会。 3、给他们压“重担”,适当扩大他们的工作范围,让其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或者提高 他们的薪资等级。 (2) 当公司的业务主管的年均离职率过高时,公司应该: 1、查明公司业务主管离职率高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地降低离职率; 2、加大对公司业务员地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地晋升为业务主管; 3、采用多种方式,广开人员补充的渠道,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填补业务主管的岗位空缺。 十九、当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时,公司分别应该怎么做? (重点) 答:当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时可以: 1、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 6 2、如果高技术人员出现短缺,应拟定培训和晋升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拟 定外部招聘计划。 3、根据《劳动法》等有关法规,制定延长工时适当增加报酬的计划。 4、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资源的格局。 5、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如返聘或聘用小时工等。 6、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 上述 6 条措施,是解决组织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但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科学的激 励机制,以及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能,改进工艺设计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积极性,提 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当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时可以: 1、永久性辞退某些劳动态度、纪律观念较差和技术水平低的员工; 2、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 3、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 4、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如制定全员轮训计划 5、加强培训工作,使员工掌握多种技能,鼓励部分员工自谋职业。 6、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 7、采用由多个员工分担以前只需要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 总之,在制定平衡人力资源供求的政策实施中,需要使各部门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结构、 层次等方面达到协调平衡。 7 一、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原因是什么?(重点) 答:(1)个体差异: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 (2)工作(职位)差异原理:不同的职位具有差异性,包括内容和职位的差异性。 (3)人岗匹配:人适其事、事宜其人,根据个体间的不同素质和要求,将其安排在各自最 适合的岗位上。人岗匹配包括: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相匹配、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相匹配、 员工之间相匹配、岗位和岗位之间相匹配。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是什么?(重点,问答或者案例分析) 答:原则有: (1)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2)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3)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静态测评比较容易看出差距,动态测评有利于指导。静 态测评包括个性测试、心理测试等、问卷、考试等;动态测评包括评价中心、面试、观察评定 等。 (4)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5)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三、员工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是什么? 答: 1、横向结构:对员工素质的要素进行分解,它包括: (1)结构性要素:静态的角度来反映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的构成。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 素质。 (2)行为环境要素:动态角度反映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特征,指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及 所处的环境。其中外部环境主要指工作环境和组织背景。内部环境指个人所具备的素质。 (3)工作绩效要素:工作的成果表现。比如工作质量、工作量、工作效率、人才培养等。 8 2、纵向结构:是对横向结构各项素质的层层分解和推向可操作化。横向测评注重测评素质 的完备性、明确性和独立性,纵向测评则注重测评要素的针对性、表达简练性和可操作性。 包括测评内容、测评目标(测评内容的代表)、测评指标(即把测评目标变成可操作化)。 三者表达了不同层次。 四、员工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有哪些? 答: 1、效度参照性标准体系 根据测评内容与测评目的而形成的测评标准。比如考驾照、飞行员选拔。该标准与工作内容 直接相关。 2、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对测评客体外延的比较而形成的测评标准体系,而与测评客体本身无关。主要适用于不能 或难以用工作本身的实践来检验的内容。比如选拔公务员、选拔管理人才等。其评价标准不 是客观的、绝对的,而是主观的、相对的。 五、员工测评方案制定的过程有哪些?(重点) 答:(1)确定被测评对象范围和测评目的 (2)设计和审查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指标与参考标准 (3)编制或修订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参照标准 (4)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 六、员工测评的过程是什么?(注意如何操作,参看书中案例) 答:(1)组建招聘团队 (2)员工初步筛选 (3)设计测评标准:确定多个测评指标。 (4)选择测评工具:对每个不同的指标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如无领导小组、结构化 面试、文件框等。 (5)分析测评结果:这里的计算方法请参照 P99 页,将是很可能考试的地方,并让你对每 个员工的特点进行总结,只要照实讲述和计算即可。 (6)作出最终决策 9 (7)发放录用通知 七、在员工测评中,对测评人员的要求有哪些? 答:1、坚持原则,公正不偏; 2、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 3、有一定的测评经验; 4、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有事业心,不怕得罪人; 6、作风正派,办事公道; 7、了解被测评对象的情况。 八、面试的基本程序有哪些?(重点) 答: 一、面试的准备阶段:制定面试指南、准备面试问题、评估方式的确定、培训面试考官 二、面试的实施阶段:关系建立阶段(消除紧张)、导入阶段(自由阶段,以开放性问题为 主)、核心阶段(行为性问题更多,了解关于核心胜任力的事例)、确认阶段、结束阶段。 三、面试的总结阶段:综合面试结果、面试结果的反馈、面试结果的存档、面试的评价阶段 九、面试的实施技巧要点(9 条) 答:(1)充分准备;(2) 灵活提问;(3)多听少说;(4)善于提取要点;(5)进行阶 段性总结;(6)排除各种干扰;(7)不要带有个人偏见;(8)在倾听时注意思考;(9) 注意肢体语言信息. 十、请说明员工招聘时应注意的问题(9 条)(重点) 答:(1)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2)工作经历比学历更重要;(3)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 特征;(4)让应聘者更多地了解组织;(5)给应聘者更多地表现机会;(6)注意不忠诚 和欠缺诚意的面试者;(7)关注特殊员工;(8)慎重地做决定;(9)面试考官要注意自 身的形象。 10 十一、行为描述面试的内涵及关键要素有哪些?(重点) 答: (1)行为描述面试是一种独特的结构化面试,它采用的问题都是基于关键胜任特征(胜任 力)的行为性问题。面试官希望了解两方面的信息:一、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历,以预测他 未来的发展趋势;二、了解他对特定行为所采取的行为模式。 (2)其基本实质是:1、用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2、识别关键性的工作要求;3、探 测行为样本。 (3)其基本假设是:过去的行为可以预测未来;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与应聘者说的 不同,他过去的实际行为的实例更重要。 在面试中要把握 4 个关键要素(STAR): 1、情景(situation):应聘者经历过的特定工作情景或任务; 2、目标(target):应聘者在情景中应该达到的目标; 3、行动(action ):应聘者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4、结果(result):即该行动的结果,包括积极效果和消极效果。 十二、面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什么?(重点) 答:面试的特点有: (1)以谈话和观察为主要工具。(2)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3)面试具有明确的 目的性。(4)面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的。(5)面试考官与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 地位是不平等的。 面试的发展趋势是: (1) 面试形式丰富多样。 (2)结构化面试成为面试的主流。 (3)提问的弹性化:思路可以定好,但展开可以自然放开,前后自然衔接。 (4) 面试测评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和仪表,还包括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理成熟度、求职 动机和进取精神。 (5) 面试考官的专业化。 (6) 面试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 11 十三、面试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重点) 答:常见的问题有: (1)面试目的不明确 (2)面试标准不具体 (3)面试缺乏系统性 (4)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 (5)面试考官的偏见(第一印象、对比效应、晕轮效应、录用压力) 十四、简述评价中心技术的意义及作用(重点) 答:评价中心是指从多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它使用多种测 评技术,通过多名测评师对个体在特定的测评情景中表现出的行为作出判断,然后将所有 测评师的意见进行汇总,从而得出对个体的综合评估。简单讲,评价中心就是讲受评人置 于一系列模拟的工作情景中,由专业考评人员对其各项能力进行考察或预测,了解其是否 胜任该项工作岗位要求的测量和评定的方法。 其作用主要有: 1、用于选拔员工,重点在于挑选那些具有胜任岗位所必需的能力或素质的员工。 2、用于培训诊断,明确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为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3、用于员工技能发展,在培训诊断的基础上,改善提高其能力。 评价中心技术主要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 十五、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类型及优缺点(重点) 答:(1)概念: 无领导小组(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LGD):评价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一定数 量的一组被评人(6~9 人),在规定的时间内(约 1 小时)就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 中每个成员处于平等的位置,并不指定小组的领导者或主持人。它通过松散群体讨论的形 式,快速诱发人们的特定行为,并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定性描述、定量分析及人际比较来判 断被评价者的个性特征。它被认为是企业招聘、选拔中、高层管理人才的最佳方法。 (2)类型: 1、根据主题有无情景性,可以分为无情景性讨论和情景性讨论。其中无情景讨论,主要是 12 针对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进行,问题设计上应该有一定难度,或者是两难问题。2、根据是 否分配角色,可以分为不定角色的讨论和指定角色的讨论。 优点:具有生动的人际关系互动能在被评价者之间产生互动;讨论过程真实,易于客观评 价;被评价者难以掩饰自己的特点;测评效率高。 缺点:题目的质量影响测评的质量;对评价者和测评标准的要求较高;应聘者表现易受同 组其他成员影响;被评价者的行为仍然有伪装的可能性。 十六、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原理及成功的要点有哪些?(重点) 答:(1)原理有: 流行的素质理论”冰山模型“、”洋葱模型“,把人的素质从内到外大致分为内在素质 (态度、动机、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外在行为三部分。其中,内在素质只能通过外在行 为来衡量,心理学理论也说明人的内心世界总是会表现在外在行为中,但二者并不是一一 对应的,观察者会有自己的情感反应。因此,通过无领导小组希望通过外在行为展现讨论 者的内在素质特点。 (2)成功的要点有: 1、评价者要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要对评价者进行培训和选择,同时还要规范评分要 素和评分表,尽量减少误差。 2、被评价者要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无领导小组注重挖掘被评估者的内在素质。因此,被 评价者要能根据题目尽量表现自身能力。 3、在题目设计上,要根据联系工作内容、难度适中,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冲突性等原则进行 设计。 十七、员工素质测评中常见的测评结果误差原因有哪些?(重点) 答: (1)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 (2)晕轮效应:以点概面,以员工某单个方面的特点来判断其整体状况。 (3)近因误差:测评人员对被测对象近期状况记忆清楚,对远期表现比较模糊,容易以近 期表现来判断整个时期的偏差。 (4)感情效应:彼此之间的关系影响测评结果。(5)参评人员训练不足。 13 一、制定培训规划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答:员工培训规划是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根据企 业各种培训资源的配置情况,对计划期内的总体培训目标、对象和内容、培训的规模和时间、 培训评估的标准、负责培训的机构和人员、培训师的指派、培训费用的预算等一系列工作所 作出的统一安排。 其步骤主要有: 1、培训需求分析(基础);2、工作岗位说明;3、工作任务分析;4、培训内容排序;5、描述培 训目标;6、设计培训内容;7、设计培训方法;8、设计评估标准;9、试验验证。 二、制定员工培训规划的要求及内容有哪些?(重点) 答:制定要求有: 1、系统性:从培训对象的确定到培训内容、方法的选择及培训师的选择,乃至培训标准的 制定都要保持统一性和一致性。 2、标准化:在整个培训规划的设计过程,确立并执行正式的培训规则和规范。 3、有效性:可靠性、针对性、相关性、高效性 4、普遍性:应适应不同的工作任务、应适应不同的对象、应适应不同的培训需要。 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11 项: 培训目的、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内容 培训的范围:个人、基层(班组或项目小组)、部门(职能还是业务)和企业。 培训的规模、时间、地点、费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培训的方法、教师、计划的实施 三、国内外常见的集中教学计划设计程序有哪几个? 答:(1)肯普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 是早期培训教学设计模型中最为简洁明确的一种模式。 它强调三个主要问题: 学习什么,达到怎样的熟练程度 2、教学程序、教材和人员如何组合,才能最佳地实现培训目标 3、使用什么手段来评价学习结果 其主要优势是:将学员特点、学习内容和开展教学设计所涉及的辅助服务等影响因素,加 14 以综合考虑和统筹安排。该模型主要运用于课程、单元和课堂教学的设计。 (2)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系统 A 级、课程级、课堂级、系统 B 级,共 14 个步骤。 该设计程序覆盖了从整个教育系统的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3)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程序 美国学者迪克和凯里教授提出了一种偏重于行为模式的教学设计程序。共有 9 个步骤。 该程序更注重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和鉴别,强调从学员的角度收集数据以修改教学。该模型 首先明确学员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再分析学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以确定培训 的起点。 (4)我国常用的教学设计程序 我国流行一种简单实用的教学设计程序,既适用于一门课程和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又适 用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共 7 个步骤:确定教学目的、阐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特征、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 法及媒体、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评价学员的学习情况。 四、外部聘请师资的优缺点和内部开发师资的优缺点各有哪些? 答:外部聘请师资 优点有: 选择范围大,可获取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带来许多全新概念;对学员的吸引力较大;可提 高培训的档次,引起企业各方面重视;容易营造气氛,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缺点有: 企业与其之间缺乏了解,加大了培训风险;外部教师对企业以及学员缺乏了解,可能使培 训适用性降低;外部教师可能会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培训纸上谈兵;外部聘请教 师成本较高。 开发内部师资 优点有: 对各方面比较了解,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与学员相互熟识,能 保证培训中交流的顺畅;培训相对易控制。 缺点有: 15 内部人员不易于在学员中树立威望,可能影响学员在培训中的参与态度;内部选择范围较 小,不易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内部教师看待问题受环境决定,不易上升到新的高度。 五、培训课程设计的程序有哪些?(重点) 答:培训课程设计的程序有 7 项: 1、培训项目计划:企业培训计划、课程系列计划、培训课程计划 2、培训课程分析:课程目标分析与培训环境分析 3、信息和资料的收集 4、课程模块设计 5、课程内容的确定 6、课程演练与试验 7、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六、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何种培训内容?(重点) 答:1、创业时期 创业初期,公司人数有限,主要精力放在市场营销上,关注高层或核心人员培训,主要业 务活动由创业者独立支撑。此时,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发现客户,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企业 应集中力量提高创业者的营销公关能力、客户沟通能力。 2、发展期 在发展期,企业有了稳定的销售量,组织开始快速扩张,企业需要培养一部分中层干部, 组建管理团队,分担业务量。因此,企业应集中力量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如培 养并影响他们的管理风格和思维习惯,使之适应企业的要求。提高他们的管理知识,加深 他们对行业发展的认识,以建立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管理体制。主要是培养他们的管理观 念和管理技能,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3、成熟期 企业的成熟期是指企业完成规模扩张,成为行业内主要竞争者的时期。企业需要提升自己 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同企业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从根 本上提高企业的素质。 企业应该集中力量建设企业文化,将企业长期发展所必需的观念、规则和态度传播到每一 16 个员工中去,并提升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对企业的归属感。 七、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应具备何种的能力特征?(重点) 答: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应具备不同的能力组合。其能力组合包括:专业技能、人文技能、 理念技能。级别越高,理念技能要求越高。专业技能是对生产和服务的特定知识、程序和工 具的理解和掌握。人文技能是在组织中建立融洽人际关系并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有效工作的 能力。理念技能是从整体把握组织目标、洞察组织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高层管理人员:理念技能最重要,其次是人文技能,专业技能最不重要。 中层管理人员:人文技能最重要,其次是理念技能,专业技能最次。 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最重要,其次是人文技能,再次是理念技能。 在员工培训方面,则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形式。 八、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方向、目标及内容有哪些?(重点) 答:(1)培训方向:与高层相比,中层应更侧重于业务上的培训,向他们传递相关的管理 新知和理念。提高他们理解和执行高层的决策方针能力,能更好履行管理四职能。 (2)培训目标:提高其胜任未来工作所必需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 的环境。使其能够宣传和深化企业的宗旨、使命、信念、价值观和管理文化。培养个别骨干分 子成为高层未来的接班人。 (3)对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是 1、开发他们的任职能力。 2、提高他们的业务决策能力、计划能力,使他们深刻理解现代经营管理体系和经营活动种 人的行为。 3、提高他们对人的判断和评价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九、培训效果评估的基本步骤有哪些?(重点) 答:一共有 6 个步骤:(最好在每一点作一点说明) 17 1、作出培训评估的决定 2、制定培训评估的计划 3、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4、培训项目成本收益分析 5、撰写培训评估报告 6、及时反馈评估结果 十、培训成果的层级体系及其优缺点有哪些?(重点) 答:美国培训专家柯克帕特里克曾提出了划分培训成果四个基本层级体系: 第一层次:反应评估——受训者对培训的满意度 第二层次:学习评估——受训者的学习收获 第三层次:行为评估——员工态度、行为的变化 第四层次:结果评估——受训者的实际成果 1、反应评估:在课程刚结束时进行,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和满意程度。方法有: 问卷调查、面谈观察、综合座谈和电话调查等。 优点:易于进行,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评估方式。 缺点:对老师有好感而给课程全部高分(情感偏见),或因对某个因素不满而全盘否定课 程。 2、学习评估:对学习效果的度量,即评估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面的收获。所有 的评估,都是为了评估学习情况,往往是培训中或培训后进行,有教师或培训辅导员来负 责实施。 优点:对培训学员有压力,对培训老师也有压力,促使他们培训更认真。 缺点:评估带来的压力可能使报名不积极;所采用的测试方法的信度和效度有多大,测试 方法的难度是否适合,对工作行为转变来说并非是最好的参考指标。 3、行为评估:主要评估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评估方法:观察、主观 评价、客户评价、同事评价等。 优点:培训的目的就是改变学员的行为,该评估能直接反映培训的效果;能让高层和直接 主管看到效果,对培训更支持。 缺点:在培训结束后几周或几个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成本很高,难以开展。问卷的设计 很重要但难度很大,结果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18 4、结果评估:通过对质量、数量、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等受关注的可量度的指标, 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比,可以衡量培训给公司的业绩带来的影响。 优点:培训上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上述指标。如果这些指标能令人信服,则可以指导培训 课程计划,把培训经费放到最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课程上来。 缺点:1、需要时间很长;2、相关经验很少,评估技术不完善;3、还必须取得管理层的合作; 4、多因多果,难以确定业绩结果与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有多大。 十一、培训评估报告的撰写要求及步骤有哪些? 答:(1)撰写要求有: 1、调查培训结果时必须注意接受调查的受训者的代表性,即调查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2、要实事求是,切忌过分美化和粉饰评估结果。 3、评估者必须综观培训的整体效果,不要以偏概全。 4、对于培训结果中的消极因素,评估者要用圆熟的方式论述,避免打击培训人员的积极性。 5、当评估方案持续一年以上时间时,评估者需要作中期评估报告。 6、要注意报告的文字表述与修饰。 (2)步骤有: 1、导言:说明实施的背景、项目的概况、评估目的和评估性质等。 2、概述评估实施的过程:是方法论部分,要写清楚评估方案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及量度 指标。 3、阐明评估结果 4、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 5、附录(图表、问卷、部分原始资料) 6、报告提纲:即报告要点的概括。 一、绩效考评的效标与方法有哪些? 答:效标即指评价员工绩效的指标及标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个人或集体的绩效应当 达到的水平要求。绩效考评的效标有三类: 19 (1)第一类属于特征性效标,即考量员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侧重点是员工的个人特质, 如忠诚度、可靠度、沟通能力、领导技巧等。 (2)第二类属于行为性效标,其侧重点是考量“员工如何执行上级指令,如何工作”,这 类效标对人际接触和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尤其重要。 (3)第三类属于结果性效标,其侧重点是考量“员工完成哪些工作任务和生产了哪些产品, 其工作成效如何?”。结果性效标最常见的问题是若干质化指标难以量化。 绩效考评的方法,按照所选择的效标不同,可以分为五种类型。除品质主导型的考评方法 外,还包括三种类型: (1)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方法,包括:主观考评方法(主观行为),主要有排列法、选择比 较法、成对比较法、强制分配法和结构式叙述法;客观考评方法(客观行为),主要有关键 事件法、强迫选择法、行为定位法、行为观察法和加权选择量表法。 (2)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标法、 成绩记录法和劳动定额法。 (3)综合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法、日清日结法和评价 中心法(含有 6 种技术:实务作业或套餐式练习、自主式小组讨论、个人测验、面谈评价、管 理游戏、个人报告)。 二、合成考评法的含义和特点有哪些? 答:合成考评法是将几种比较有效的绩效考评方法综合在一起,对组织或员工个人进行考 评的一种方法,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所考评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某个员工,说明该公司更加重视集体的凝聚力,立足于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 (2)考评的侧重点具有双重性,既考虑到岗位职责和本岗位的现实任务,又注重对团队员 工个人潜能的分析与开发。 (3)表格现实简单便于填写说明。 (4)考评量表采用了三个评定等级,即“极好、满意和不满意”,使被考评者更容易分析 判断实际工作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三、绩效考评方法在实际应用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有哪些? 20 答:由于绩效考评对象与考评的方法的多样性,在绩效考评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所难免。绩效考评的正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主要受以下 7 种问题的制约和影响: 1、分布误差(1)宽厚误差或宽松误差(负偏态)(2)苛严误差(正偏态)(3)集中趋势 和中间倾向 2、晕轮误差:因某个人格上的特征掩盖了其他人格上的特征。 3、个人偏见:基于被考评者个人的特征,因考评者个人的偏见或者偏好的不同所带来的评 价偏差。 4、优先和近期效应:优先效应指考评者根据下属最初的绩效信息,对其考评期内的全部表 现作出的总评价。近期效应是指考评者根据下属最近的绩效信息,对其考评期内的全部表 现作出的总评价。 5、自我中心效应:考评者按照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评价,或按照自己认为恰当的标准进 行评价,因而偏离了评价标准。 6、后继效应(记录效应):考评者在上一个考评期内评价结果的记录,对考评者在本考评 期内的评价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7、评价标准对考评结果的影响等:工作绩效评价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精确程度,对考 评方法即工具运用和考评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四、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类型、设计程序和设计原则有哪些? 答:1、类型主要包括 (1)适用不同对象范围的考评体系(2)不同性质指标构成的考评体系。 (1)适用不同对象范围的考评体系: 1、组织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生产型组织的绩效考评、技术性组织的绩效考评、管理性组织的 绩效考评和服务性组织的绩效考评。 2、个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明确岗位工作的类别、性质和特点的情况下,应从人员品质 特征要求、工作行为表现和产出结果等三个方面,建立个人绩效考评指标。 (2)不同性质指标构成的考评体系: 1、品质特征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2、行为过程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以反映员工在劳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的各种指标 为主体构成的指标体系; 3、工作结果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用实际的产出结果,包括物质性的实物产品和精神性 21 的非实物的成果。 2、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 1、工作分析:了解被考评者在该岗位工作所应达到的目标所采取的工作方式等,初步确定 绩效考评指标。 2、理论验证:依据绩效考评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对所设计的绩效考评指标进行论证,使其 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3、进行指标调查,确定指标体系。 4、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3、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的设计原则有: 1、针对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 五、绩效考评标准的设计原则和种类有哪些? 答:绩效考评标准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定量准确原则:考评指标凡是能够量化的,应尽可能量化; 2、先进合理的原则:考评标准不但要反映企业单位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还应当具有一 定的超前性。 3、突出特点原则:考评标准应针对不同的岗位,以及承担本岗位工作的所有被考评人的素 质结构的特点而制定。 4、简洁扼要的原则:绩效考评的各项标准的定义、计算公式和说明,应尽量使用人们常用 的大众化语言和词汇,表达力求简明扼要。 绩效考评标准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综合等级标准:将反映绩效考评指标内涵及外延等诸方面的特征进行综合,根据反 映考评指标综合程度的不同,按顺序进行等级划分并指派一定的分值。 另一种是分解提问标准:将反映指标内涵和外延等诸方面的特征独立并列,对独立并列的 特征采用一定的标书方式进行提问,考评者可以根据提问的内容作出具体的判断。 绩效考评标准量表的设计也相当重要,它可以分为四类: 1、名称量表:最低的形式,根据一般原则派给事物某一类别的数字或其他特征。 2、等级量表:派给事物某一类别的数字或特征,但这些数字和特征具有等级或序列的特征。 3、等距量表:除了具有类别和等级量表的特征外,还要求一定数量差距在整个量表的阶梯 22 上都是相同的。 4、比率量表:在量表中的测量水平是最高的,一个量表除了具有类别、等级和等距量表的 特征外,还有一个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零点。其统计方法,除了与等距量表相同外,还可 以使用几何平均数和相对差异量等统计方法。 六、关键绩效指标的意义、特点和原则是什么? 答:1、绩效指标(KPI)的核心是从众多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提取重要性和关键性指标 建立战略导向的 KPI 体系的意义有: (1)使 KPI 体系不仅成为激励约束企业员工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机制,同时还要发挥 KPI 体 系战略导向的牵引作用。 (2)通过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将员工的个人行为与部门的目标相结合,使 KPI 体系 有效地传播企业地总体发展战略,成为实施企业战略规划地重要工具。 (3)彻底转变传统的以控制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战略导向的 KPI 体系更加强调对员工的行 为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地斗志,调动全员地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关键绩效指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够集中体现团队与员工个人地工作产出,即所创造的价值; (2)采用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突出员工的贡献率; (3)明确界定关键性工作产出即增值指标的权重。 3、选择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有 5 个,分别是: 1、整体性;2、增值性;3、可测性;4、可控性;5、关联性。 七、战略导向的 KPI 体系与一般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1)从绩效考评的目的来看 前者是以战略为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运用都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而后者是以控制为 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来源于控制的意图,为了更好地控制员工个人的行为。 (2)从考评指标产生的过程来看 23 前者是在组织内部自上而下对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产生;而后者通常是自下而上根据个 人以往的绩效与目标产生。 (3)从考评指标的构成来看 前者是通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体现关注短期效益,兼顾长期发展的原则,指标本 身不仅传达了结果,也传递了产生结果的过程。而后者是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 辅,注重对过去绩效的评价,且指导绩效改进的出发点是过去绩效存在的问题,绩效改进 行动与战略需要脱钩。 (4)从指标来源看 前者来源于组织的战略目标与竞争的需要,有助于推进组织战略的实施;而后者与组织战 略的相关程度不高,来源于特定的程序,即对过去行为与绩效的修正,与个人绩效的好坏 密切相关。 七、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答:平衡计分卡(BSC)就是根据企业组织的战略要求而精心设计的指标体系,它将企业战 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 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评,从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它从四个不 同角度,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来衡量企业的业绩,从而帮助企业解决两 个关键问题:有效的企业绩效评价和战略的实施。其特点有四个: 1、平衡计分卡是一个核心的战略管理与执行的工具。 2、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先进的绩效衡量的工具。 3、平衡计分卡是企业各级管理者与管理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 4、平衡计分卡也是一种理念十分先进的“游戏规则”,即一种规范的管理制度。 八、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方法、程序和步骤是什么? 答:1、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方法有三种: (1)目标分解法:确定战略的总目标和分目标、进行业务价值树的决策分析、各项业务关 键驱动因素分析。 (2)关键分析法:通过分析企业获得成功或取得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提炼出导致成 24 功的关键绩效模块,再把业绩模块层层分解为各项具体的指标。 (3)标杆基准法:将企业自身的关键绩效行为,与那些在行业中领先的、最具有影响力的 或竞争力的企业的关键绩效行为做基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绩效标准 并提出改进员工绩效的具体程序、步骤和方法。 2、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程序和步骤有 5 个 (1)利用客户关系图分析工作产出 (2)提取和设定绩效考评的指标:运用 SMART 原则,即具体的、可度量的、可以实现的、现 实的、有时间限制的。 (3)根据提取的关键绩效指标设定考评标准 (4)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 (5)修改和完善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 九、360 度考评方法产生的内涵、实施程序和存在优缺点是什么? 答: 360 度考评方法又称为全视角考评方法,它是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或客 户)以及被考评者本人担任考评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 360 度的全方位评价,再 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供绩效等目的的考评方法。它包括:上级评价、同级评价、 下级评价、客户评价和自我评价。 1.实施程序有: (1)评价项目设计:1、进行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决定是否采用 360 度考评方法;2、 编制基于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评价问卷。 (2)培训考评者:1、组建 360 度考评者队伍,由被考评者自己选择或由上级指定,不管如 何选择,都应得到被考评者的同意;2、对选拔出的考评者进行如下考核:沟通技巧、考评 实施技巧、总结评价结果的方法、反馈评价结果的方法等。 (3)实施 360 度考评:1、实施考评,对具体过程进行监控和质量管理。2、统计评价信息并 报告结果。3、对被考评人员进行如何接受他人的评价信息的培训。4、企业管理部门应针对考 评的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指定改善绩效的行动计划。 (4)反馈面谈。 (5)效果评价。1、确认执行过程的安全性;2、评价应用效果;3、总结考评过程中的经验和 不足,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整个考评系统。 25 在实施 360 度考评方法时,应密切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1)确定并培训公司内部专门从事 360 度考评的管理人员。 (2)实施 360 度考评方法,应选择最佳的时机,在组织面临士气问题、处于过渡期,或者 走下坡路时,不宜采用 360 度考评的方法。 (重要,容易出选择题) (3)上级主管应与每位考评者进行沟通,要求考评者对其意见承担责任,确保考评者的意 见真实可靠。 (4)使用客观的统计程序。 (5)防止考评过程中出现作弊、合谋等违规行为。 (6)准确识别和估计偏见、偏好等对业绩评价结果的影响。 (7)对考评者的个别意见实施保密,确保每位接受评价的员工无法获知任一考评者的评价 意见,上级评价除外。 (8)不同的考评目的决定了考评内容的不同,所应注意的事项也有所不同。 优点有: (1)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 (2)考虑的不仅仅是工作产出,还考虑深层次的胜任特征; (3)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更为和谐的工作关系。 (4)采用匿名评价方式,消除考评者的顾虑,使其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了评价结果 的有效性。 (5)360 度考评充分尊重组织成员的意见,有助于组织创造更好的工作气氛,从而激发组 织成员的创新性。 (6)加强了管理者与组织员工的双向交流,提供了组织成员的参与性。 (7)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 缺点有: (1)侧重于综合评价,定性评价比重较大,定量的业绩评价较少。所以应该经常与关键绩 效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更全面。 (2)信心来源渠道广,但是从不同渠道得到的并非总是一致的。 (3)增加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成本。 (4)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在组织内造成紧张气氛,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 积极性,甚至带来企业文化震荡、组织成员忠诚度下降等。 26 十、基于互联网的 360 度考评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答:优势有: (1)能克服地域性差异给绩效考评带来的问题。 (2)网络系统可以简化评价管理工作,降低评价过程的复杂性。 (3)保持了整个评价过程的适时性和动态性。 (4)大大降低了评价成本。 面临的问题有: (1)受公司网络化程度影响大;(2)存在网络安全隐患。 一、薪酬调查的种类和作用有哪些? 答:1、调查是指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有关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 待遇以及支付状况的信息,并进行必要处理分析的过程。 从调查方式看 可以分为正式薪酬调查和非正式薪酬调查两种类型。 27 从主持薪酬调查的主体看 可以分为政府调查、行业的调查、专业协会或企业家联合会的调查、咨询公司的调查以及企 业自己组织的调查。 从调查的组织者来看 正式调查又可以分为:1、商业性薪酬调查;2、专业性薪酬调查;3、政府薪酬调查。 2、薪酬调查的作用有: (1)为企业调整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依据 (2)为企业调整员工的薪酬制度奠定基础 (3)有助于掌握薪酬管理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4)有利于控制劳动力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薪酬市场调查的过程有哪些? 答:薪酬市场调查的过程有 5 个: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范围:同行业中同类型其他企业、其他行业中有相似相近工作岗位的企业、 与本企业雇用同一类的劳动力,可构成人力资源竞争对象的企业、在本地区同一劳动力市 场上招聘员工的企业、经营策略、信誉、报酬水平和工作环境均合乎一般标准的企业。 (3)选择调查方式:企业之间相互调查、委托中介机构调查、采集社会公开信息、问卷调查。 (4)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趋中趋势分析、离散分析、回归 分析法。 (5)提交薪酬调查分析报告。 三、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的程序有哪些? 答:1、确定调查对象:薪酬满意度调查的对象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 2、确定调查方式:由于调查的人数众多,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发放调查表。 3、确定调查内容: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福利结构、薪酬福利差距、薪酬福利的决定因素、薪酬 福利的调整、薪酬福利的发放方式等的满意度。 四、当员工薪酬满意度较低的时候,企业应该如何做?(技能题) 28 答:1、通过市场调查,掌握同行业同岗位人员薪资水平的相关信息。根据对外具有竞争力 的原则,对该公司的薪资水平进行全面调整,使其接近或者达到市场同类企业薪资水平。 2、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对该公司的各类工作岗位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为薪资制度体现岗位的工作价值提供依据。 3、建立严格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完善各类人员的 绩效考评体系,为建立内部公平公正 (内部公平性原则)的薪资制度奠定基础。 4、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性质,一般员工适宜以工作(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为基础,采用 组合型薪资制度。 5、在进行岗位评价和完善绩效考评制度的基础上,对中级管理人员进现行职能工资制进行 必要的调整,实行宽带式薪资结构,以体现中级管理人员工资的特点。 6、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在改革现行管理人员薪资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年薪制或股票期权、 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等长期激励的薪酬制度。 五、工作岗位分类的内涵、横向分类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步骤有哪些? 答:1、内涵: 工作岗位分类亦称为岗位分类分级或岗位归级,在国家机关行政人事管理中,被称为职位 分类。它是在岗位调查、分析、设计和岗位评价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岗位自身 的性质和特点,对企事业单位全部岗位,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所进行的划分,从而区 别出不同岗位的类别和等级,作为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岗位分级 的最终成果,是将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岗位纳入由职组、职系、岗级和岗等构成的体系之中。 2、横向分类的三大原则: (1)岗位分类的层次宜少不宜多。一般单位应控制在两个层次以下,比较复杂的大型企业 单位最多也不宜超过三个。 (2)直接生产人员岗位的分类应根据企业的劳动分工与协作的性质与特点来确定;而管理 人员岗位的分类则应以它们具体的职能来划分。 (3)大类、小类的数目多少与划分的粗细程度有关,在分类的粗细方面,应以实用为第一 原则,不宜将类别划得过细。如限制大类不超过 4 个,小类不超过 10 个等。 横向分类的方法包括: 1、按照岗位承担者的性质和特点,比如生产类和管理类; 2、按照岗位在企业生产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划分:比如生产岗位、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营销 29 岗位等。 3、工作岗位分类的主要步骤有: (1)岗位的横向分级。即根据岗位的工作性质及特征,将它们划分为若干类别; (2)岗位的纵向分级。即根据每一岗位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以及所需学识、技能、经 验水平等因素,将它们归入一定的档次级别; (3)根据岗位分类的结果,制定各类岗位的岗位规范即岗位说明书,并将此作为各项人力 资源管理工作的依据; (4)建立企业岗位分类图表。说明企业各类岗位的分布及其配置状况,为企业员工的分类 管理提供依据。 六、企业工资制度的影响因素、设计的原则和程序有哪些?(重点) 答:1、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为: (1)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市场因素、生活费用和物价水平、地域的影响、政府的法律法规。 (2)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企业自身特征、企业决策层的工资态度。 2、企业工资制度设计的原则有: (1)公平性原则:内部公平性和外部公平性。 (2)激励性原则:差别性原则,根据工作的差别确定报酬的差别。 (3)竞争性原则:达到吸引、激励和保留员工的目的。 (4)经济性原则:企业在控制工资成本时要考虑行业属性。 (5)合法性原则:符合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经济补偿金、加班加点付薪等。 3、企业工资制度设计的程序有(7 条): (1)确定工资策略:高弹性、高稳定、折中类。 (2)岗位评价与分类:岗位分析、岗位评价、分类分级。 (3)工资市场调查 (4)工资水平的确定:两种:1、将工资水平完全建立在市场工资调查数据基础上;2、根 据工资曲线确定工资,充分考虑工资制度的内部公平性。 (5)工资结构的确定:即确定不同员工的工资构成项目及其所占的比例。 (6)工资等级的确定:1、分层式工资等级类型 2、宽泛式亦即宽带式工资等级类型。 (7)企业工资制度的实施与修正。 30 七、企业工资制度的分类有哪些? 答:(1)岗位工资制: 以员工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的岗位为基础确定工资制度和工资等级,最大的特点是“对岗不 对人”,它代表了工资制度发展的主流。 具体内容有:1、根据岗位支付工资;2、以岗位分析为基础;3、客观性较强。 主要类型有:1、岗位等级工资制;2、岗位薪点工资制(优点:1、直接与企业效益和工作业 绩相联系,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2、工资用薪点表示,工资更容易分配到关键岗位,充 分发挥了工资的激励机制;3、薪资的浮动值按照部门的效益和业绩来确定,有利于提高团 队的协作精神) (2)技能工资制: 以员工的技术和能力为基础的工资,它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提供工资。它并不适合所有企 业,要求企业有一种比较开放的、有利于员工参与的企业文化。还要求具备 3 个条件:1、明 确对员工的技能要求;2、制定实施
41 页
324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速记口诀
1 / 13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上) 7、 3、 第一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组织结构从战略, 规划作用为战略, 1、 变革程序三步走, 促进协调与提高, 组织理论有大小, 诊断实施和评价, 组织个人共发展。P48 古典行政刚性强, 变革征兆善于抓, 近代行为强调人, 变革方式要计划, 现代权变重内外, 时有改良慎爆破, 4、 组织设计静动态, 变革阻力在员工, 规划环境内外部, 静动结合静为主。P1-2 调查培训善用人, 外有经济和人口, 评价工作重修改。P23-28 还有科技与文化, 内有特征与战略, 2、 还有文化与管理。P48-50 组织设计五原则, 8、 任务目标为基本, 结构整合最常用, 专业分工和协作, 计划变革整分合, 5、 幅度层次成反比, 内部冲突先考虑, 规划原则有四个, 稳定弹性适应性, 整合过程有四步, 满足需求是核心, 集权分权相结合。P2-3 先拟目标再规划, 适应环境与战略, 互动之后要控制。P28-319、 适度流动利稳定。P50 组织结构模式多, 9、 6、 传统直线为基础, 岗位设计三原则, 规划程序分五步, 职能事业是趋势, 任务目标要明确, 调查信息定期限, 新型组织六模块,一 合理分工要协作, 定量预测是关键, 超二矩三多维, 责任权利要对应, 制定计划拿措施, 四模五流六网络。P4-13 岗位设计重关系, 最后评价与修正。P50-52 3、 不断改进是根本。P33-34 4、 7、 结构设计重层级, 第二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七种计划对企业, 四级管理为常态, 1、 配置计划和需求, 幅度层次成反比。P13-15. 广义为各种规划, 供给培训加费用, 狭义为企业人员, 政策调整保发展, 中长计划与短期, 评估风险拿对策。P52-53 5、 五年以上为规划。P46 部门设计纵横向, 纵向幅度和层次,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下) 横向划分有两种, 2、 企业结构上下分, 狭义按年有三种, 业务流程看顾客, 配备补充和晋升, 1、 不同对象六分法。P15-216、 广义按年有七种, 计划基础是预测, 培训薪酬与职涯, 预测核心是需求, 还有其他如援助, 供给来源内外部, 剩下与狭义相同。P48-53、 组织个人同满足。P54-55 6、部门组合有三种, 任务为主稳定性, 成果为主适应性, 关系为主灵活性。P21-23 第三节: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2 / 13 2、 管理中心忠企业。P57 需求预测含总量, 9、 2、 加减预测与结构, 结构预测重比例, 制度类型五大类, 特殊人才要考虑。P55 比例关系讲稳定。P83-87 基本制度与管理, 第四节: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 技术规范与业务, 平衡 行为规范范围宽。P89 3、 预测作用显共赢, 1、 提高组织竞争力, 供给预测内外部, 3、 调动员工积极性。P55-56 内部供给三因素, 制度规划六原则, 自然流失与跳槽, 员工企业同利益, 内部流动升降职, 内外环境为依据, 4、 外部供给五因素, 学习借鉴要创新, 预测局限有四点, 地域人口与市场, 法律法规要遵守, 环境不定是其一, 就业意识和偏好。P88 集体合同要一致, 重视信息与沟通。P103-104 内部抵制是其二, 代价高昂是其三, 水平限制是其四。P56-57 2、 供给预测六步骤, 4、 盘点现状统比例, 制度制定无要求, 5、 了解状况汇数据, 企业情况先考虑, 影响预测因素多, 分析因素得预测。P89 实际需求要满足, 人力生产与市场, 符合法律和道德, 在岗退休与福利, 注重系统和配套, 政府政策影响多。P57 3、 保持合理和先进。P105 内部预测三方法, 人力资源信息库, 6、 管理人员接替模, 5、 需求预测三步走, 马尔可夫很重要。P89-94 制度规划三步骤, 准备实施定计划。P57-61 提出草案可行性, 征求意见重讨论, 4、 逐步修改渐完善。P105-106 7、 供需平衡极少见, 定性预测有三种, 供不应求调内部, 德尔经验描述法, 技术人员要培训, 6、 定量预测有十种, 内部晋升外招聘, 制度制定十步骤, 比率回归马尔可, 延长工时加报酬, 概括制度必要性, 定员定额计算机, 提高效率增设备, 具体规定责权利, 生产计量两模块, 临时用工加返聘, 明确原则和要求, 灰色预测加外推, 调动员工积极性。P95 说明依据和原理, 还有转换比率法。P63-71 规定类别和期限, 具体工具要规范, 第五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结果应用有要求, 8、 1、 年度总结有原则, 资源定量要预测, 制度管理六特征, 员工权力要明确, 涉及技术与管理。P72-82 明确责任和地位, 制度解释要说明。P106-107 规定素质重服从, 管理人员三特点, 3 / 13 第二章招聘与配置(上) 筛选与表述指标, 第一节: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确定指标之权重, 3、 1、 规定计量的方法, 面试程序四阶段, 素质测评三原理, 标准试测与完善。P124-127 准备实施和总结, 评价经验为下次。P151-158 人岗匹配为尺度, 个体工作有差异。P109-110 9、 素质测评四步骤, 4、 2、 一来准备二实施, 准备阶段亦四步, 测评类型有四种, 结果调整后分析。P127-134 制定指南和问题, 选拔开发和诊断, 确定方式训考官, 信度效度保考核。P110-111 指南包括五内容, 第二节:应聘人员笔试的设计与应用 面试团队的组建, 面试准备要充分, 3、 1、 提问分工和顺序, 测评原则五结合, 岗位知识三方面, 提问技巧列提纲, 客观主观定性量, 基础知识和专业, 评分办法和答案。P152-154 素质绩效静动态, 外语考试笔口答。P1422、 分项综合相结合。P111-112 2、 5、 笔试包括六步骤, 面试实施五阶段, 4、 成立小组定计划, 轻松友好建关系, 测评体系三要素, 设计试题控过程, 自然开放巧导入, 标准标度和标记。P113-114 阅卷评分用结果。P143 胜任事例是核心, 针对核心再确认, 平等互问礼结束。P154-156 5、 3、 测评结构分纵横, 笔试问题与对策, 校标常模两类型。P115-118 建立命题好团队, 6、 人岗匹配细分析, 面试总结重三点, 命题注重针对性, 评价分数汇总表, 用好专家审核制。P144-145 反馈信息签合同, 6、 结果信息要存档。P156-158 品德知识和能力, 三项测评记心中。P118-120 第三节:面试的组织和实施 7、 7、 1、 常见问题不忽视, 测评量化四形式, 面试内涵为选拔, 目的不明不可取, 一次二次与当量, 初选中选和终选。P150 标准不详难考察, 类别模糊是二次, 缺乏系统无提纲, 顺序等距与比例。P120-123 面试问题不合理, 2、 主观后面要客观, 面试类型有四类, 面试考官四偏见, 8、 根据标准结构非, 首因效应与对比, 标准构建七步骤, 根据方式单独组, 录用压力与晕轮。P158-159 明确客体与目的, 情景经验据内容。P150-151 确定项目或因素, 确定体系之结构, 4 / 13 素质模型先构建, 培训考官拟练习, 面试提纲结构化, 选定场地要舒适, 8、 评分标准和表格, 小组人数六九人。P180-182 面试实施有技巧, 提高质效训考官, 准备充分灵活问, 实施面试计评分, 多听少说提要点, 最后决策五要素。P166-168 5、 阶段总结排干扰, 无头小组五评价, 远离偏见重思考, 参与程度影响力, 肢体语言显友好。P159-161 14、 决策程序完成度, 群体决策三步骤, 团队氛围共鸣感。P183 招聘团队先建立, 9、 实施招聘重测试, 注意事项列九点, 做出决策用群体。P174-175 6、 轻看简历重经历, 无头小组原理请, 轻看学历重能力, 冰山模型洋葱头。P187 个性特征不忽视, 第二章招聘与配置(下) 企业状况多介绍, 第四节: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7、 应聘对象多观察, 忠诚诚意要注意, 1、 题目设计有五种, 超强能力不能用, 评价中心最有效, 开放问题加两难, 慎做决定选最佳, 作用有三要记牢, 排序选择重分析, 考官形象要注意, 挑选员工挖潜质, 资源争夺看综合, 双向选择显平等。P162-163 培训诊断优劣势, 实际操作考合作。P188-189 提高能力为发展。P177 10、 8、 面试试题七类型, 2、 题目设计三原则, 背景知识与思维, 无头小组五优点, 联系工作针对性, 经验情景与压力, 互动效应很生动, 难度适中要客观, 行为问题胜任力。P164 被评价者生互动, 引起争论得真实。P189 过程真实易评价, 个人特点易显示, 11、 测评效率比较高。P178-179 9、 行为面试实质三, 题目设计六流程, 过去行为测未来, 选择类型重常用, 识别工作关键性, 3、 选择排序和争夺, 行为样本要探测。P165 无头小组四缺点, 考察高管最常用, 题目质量要求高, 开放操作两难式, 对象标准要求高, 由于缺点较少用, 12、 易受旁人的影响, 六步流程先选题, 行为面试四要素, 伪装可能仍存在。P179 编写初稿俩问题, 情境目标看过去, 调查分析可用性, 行为结果测未来。P165 专家咨询定方案, 4、 关键步骤是测试, 小组讨论六准备, 反馈修改与完善。P190-192 13、 编制题目有效性, 结构面试于选拔, 设计评表定标准, 步骤有六顺序化, 编制计表定时间, 第五节: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5 / 13 多种方式综合法。P205-206 培训需求五分析, 1、 战略分析定方向, 优化配置作用大, 组织分析定需求, 多种因素要考虑, 任务分析保胜任, 部门投入劳动力,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上) 人员分析找差距, 比例分配有三种, 第一节:企业培训计划设计与实施 生涯分析为优化, 工艺性劳动为一, 明确目标讲方法, 辅助性劳动为二, 1、 分好层次可衡量, 技术管理为三。P193 培训规划细节多, 准确定位可量化, 目标明确对象请, 合理分解限时间, 规模适合内容明, 具体规划五步骤, 2、 时间准确有标准, 明确目的从战略, 配置方式看优化, 负责机构与人员, 收集信息定目标, 分为时间和空间, 培训费用选教师, 不断研讨与修正, 配置性质看优化, 费用注意直间接。P211 把握规划关键点, 撰写规划总方案。P216-221 分为数量和质量, 配置成分看优化, 分为总量和结构, 2、 配置范围看优化, 培训规划分三类, 6、 分为个体和整体。P193 内容、期限和对象。 年度培训五模块, 侧重内容有三种, 封面、目录和概要, 战略、管理及其他。 主题计划和附录。P222 3、 侧重期限有三种, 员工素质含六点, 长期、中期和短期。 年龄三十效率高, 侧重对象指人员, 7、 性别为男体力好, 管理、技术与技能, 培训计划八内容, 体质健康适应强, 基层、中层与高层。P212-213 目标、时间与地点, 性格匹配岗位康, 内容课程针对性, 智力高低定岗位, 培训负责与教师, 品德上下选人才。P198 3、 培训对象指学员, 规划内容十一项, 教材工具不可少, 目的目标先确立, 形式方法可多样, 4、 明确对象和内容, 培训预算因素多。P222-223 五种人员重比例, 范围规模与时间, 生产与非生产人, 地点费用和方法, 生产内部各人员, 找好教师便实施。P213-215 8、 男女两性员工比, 年度培训四程序, 技术与管理比例, 前期准备为基础, 其他的比例关系。P201-202 4、 调查分析不可少, 培训计划四要求, 计划制定讲步骤, 整体流程系统性, 计划审批保开展。 5、 各个环节标准性, 计划设计八步骤, 优化配置六方法, 实际操作有效性, 需求分析定对象, 劳动定额配置法, 规划指向普遍性。P215-216 确定目标和内容, 企业定员配置法, 确定方式和预算, 岗位分析配置法, 评估工具不可少, 素质测评配置法, 5、 胜任特征模型法, 规划设计三程序, 确定计划要记牢。P223-228 6 / 13 空间、教师与学员。P240-241 9、 人力部门管培训, 职能有四要明确, 4、 1、 组织管理重协调, 教学计划五内容, 管理培训六原则, 需求管理重分析, 目标、课程与形式, 战略、有效性, 行政管理重服务, 教学环节排时间。P241-242 计划、规范性, 资源管理重开发。P233-234 持续、实用性。P260 5、 10、 课程需求度调查, 2、 配套措施有七项, 确定调查项目组, 管理人员分三类, 全员文化要培养, 收集信息与资料。P242-244 高层中层和基层, 培训环境要营造, 高层重战略眼光, 师资队伍要建设, 中层看执行能力, 培训课程要开发, 6、 培训成果要跟进, 课程体系要定位, 培训档案要管理, 课程目录三领域, 激励机制要确立。P234-237 认知领域重知识, 3、 情感领域重态度, 管理培训重开发, 运动领域重技能, 形成计划保开发, 培训性质无层次, 有了计划重实施, 第二节:培训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基层看操作水平。P261 知识、技能与思维, 实施效果要评估, 1、 观念、心理要开发, 培训成果要转化。P261-262 课程设计有特征, 培训对象有两类, 微观员工宏观企, 内部培训指员工, 企业发展三阶段, 外部培训指客户。P244-245 4、 初期面向创业者, 管理开发要系统, 侧重营销促成长, 设计程序要明确, 中期中层管理者, 7、 目的作用先确定, 管理能力与观念, 国内教学七步骤, 一般步骤有四步, 成熟期侧重员工, 目的、目标看对象, 明确目的赢支持, 培训文化与态度。P238 策略、方法定计划, 确认差距保对象, 反馈修正看评价。P252 分析差距定优先, 执行计划重改进。P263-264 2、 课程设计三原则, 8、 根本任务为需求, 教材开发有要求, 5、 基本要求对成人, 教材不是教科书, 开发结构有四点, 主要依据新理论, 学员需求要切合, 培训需求三方面, 本质目标为开发。P239 多用创新资料包, 战略环境要分析, 努力开发活教材, 工作任务要分析, 信息资源充分用, 人员绩效要分析, 视听材料设计好。P259 开发需求要筛选, 3、 培训课程要素多, 一般需求先明确, 目标、内容定教材, 培训重点要明确, 模式策略要评价,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下) 开发目的要确定, 组织形式与时间, 第三节:管理人员培训与开发 计划编制重服务, 7 / 13 以需求驱动培训, 确定素质建模型, 注重评估和转化, 确定人选依计划, 计划实施三阶段, 培养人才定核心, 全面培训为其一, 计划实施与反馈。P280-281 区分度与可行性。P292-294 5、 定向提高为其二, 培训评估五成果, 重点提高为其三。 认知成果和技能, 第四节:员工培训效果评估 情感成果和绩效, 还有投资回报率。P295-298 6、 1、 在职管理三培训, 培训评估很重要, 职务轮换备人才, 狭义只评估培训, 6、 设立副职训能力, 广义要评估全局, 评估方式有三类, 临时提升做代理。 评估原则三方面, 非正式与正式评, 客观、综合与灵活, 建设性与总结性, 评估模块三阶段, 定性评语定量评。P299-300 7、 训前、训中和训后。 管理培训一般法, 训前确保科学性, 替补训练做储备, 训中确保计划性, 7、 敏感训练重感情, 训后确保目的性。P282-284 定性评估六方法, 案例点评练决策, 目标评估重结果, 事件过程五步骤, 关键人物重改变, 理论培训短训班, 2、 比较评估重前后, 专家演讲内外部, 培训评估体系化, 动态评估人和事, 大学管理学习班, 总体设计六步骤, 问卷之前访谈法, 阅读训练重自学。P274-276 培训需求先评估, 有效信息座谈法。P301-302 评估目标要确立, 评估方案设计好, 8、 具体实施按方案, 8、 管理培训四新法, 根据结果做调整, 定量评估三方法, 文件事务合处理, 结果反馈重沟通。P285-286 问卷调查重过程, 角色扮演也常用, 收益评估重汇报, 6 西格玛重满意度。P302-306 管理游戏是模拟, 无头小组是重点。P277-278 3、 评估方案六内容, 评估人员先选择, 9、 9、 评估对象要确立, 综合评估七方法, 继任分析六维度, 评估层次和内容, 软硬指标相结合, 认同文化与战略, 选择内容和指标, 集体讨论提意见, 具备才能和动机, 建立评估数据库, 绩效评估看目标, 擅长协调和化解, 确立方案及工具。P287-289 内省法主观镜子, 拥有技能和业绩, 笔试法了解知识, 自我开发要持续, 高度忠诚要保持。P278-279 操作测试看技能, 4、 行为观察看变化。P306-310 效果评估四层级, 反应评估与学习, 10、 行为评估与结果, 10、 接班人实施五步, 评估标准四要求, 受训者评估成果, 评估岗位定需求, 相关性与可靠性, 四个方面要侧重, 8 / 13 情感结果四指标, 岗位特点横向分, 数量式数字量化, 新想法的创造性, 岗位地位有四类, 定义式语言描述。P330-331 责任意识无私性, 生产、技术和管理, 学习成长快乐性, 还有一个是服务, 协调能力沟通性, 不同性质有三类, 7、 技能结果重应用, 品质特征为首要, 考评标准四原则, 行为改善重程度, 行为过程中表现, 定量准确重量化, 绩效成长看水平。P310-312 工作结果看产出。P319-323 先进合理超前性, 突出特点所衡量, 简明扼要易明确。P333-334 11、 2、 教师评估要全面, 指标作用有三点, 专职兼职兼为主, 有助于战略实施, 8、 教师来源内外部, 有助于改善管理, 关键指标三意义, 只要职责弄清楚, 有助于指引行为, 激励员工从战略, 学习环境会创造, 指标来源三方面, 层层分解激斗志, 学员发展要协助, 组织战略与经营, 理念改变利创造。P336-337 企业文化要弘扬, 部门职能与岗位, 企业政策要宣贯。 绩效短板与不足。P323-324 评估内容两方面, 9、 评估完毕满意度, 关键指标五原则, 能力评估有标准。P313-314 3、 定量行为整体性, 指标体系八原则, 整体价值增值性, 针对性与关键性, 简便易算可测性, 12、 科学性与明确性, 积极努力可控性, 评估报告六要求, 完整性与合理性, 不断提高关联性。P338-339 受训者的代表性, 独立性与可测性。P324-325 评估语的真实性, 10、 以偏概全不合理, 结果论述要圆熟, 4、 关键指标三方法, 长期报告分阶段, 指标体系六方法, 目标分解平衡卡, 文字表达要朴实, 要素、图示加问卷, 关键分析重信息, 评估报告分六步, 个案研究加面谈, 标杆基准找榜样。P339-340 先有导言后过程, 经验总结和风暴。P325-328 阐明结果有评论, 11、 附录内容作补充, 报告提要需简明。P316-317 5、 关键指标五步骤, 指标体系四程序, 关系图分析产出, 工作分析拟指标, SMART 原则设定指标, 第四章绩效管理(上) 理论验证验指标, 据指标设定标准, 第一节:绩效考评指标与标准体系 指标调查改指标, 审核指标 5 要点, 修改调整定指标。P329 改善指标重调查。P341-345 不同角度有区别, 6、 第二节:绩效监控与辅导 不同对象有两种, 考评指标四类型, 1、 组织绩效与个人, 量词式较好一般, 绩效监控非贬义, 个人指标看岗位, 等级式优良中差, 关注下属保指标, 1、 指标体系内容多, 9 / 13 两项任务来承担, 第三节:绩效考评方法应用 6、 对员工给予支持, 记数据提供信息。P347 2、 1、 360 考评七优点, 校标就是指标准, 全方位来多视角, 类别属性有三种, 胜任特征深层次, 特征、行为、效果性。P359 核心价值得强化, 绩效辅导三作用, 消除顾虑有效性, 帮助员工定任务, 充分尊重各意见, 营造分为重学习, 2、 干群交流被加强, 提供机会重协作。P348 考核方法有五种, 个人发展得促进。P372-373 校标不同方法异, 行为导向主客观, 3、 结果导向加综合, 7、 辅导时机保效果, 还有一个品质型。P359-360 360 考评四缺点, 四个时间要记牢, 定性评价比重大, 员工需要意见时, 信息广泛难一致, 员工需要帮助时, 3、 信息量大成本高, 创新方法产生时, 考评误差七方面, 气氛紧张震文化。P373 新技能要培训时。 分布误差有三种, 辅导方式有三种, 宽厚、苛严和趋中, 指示型传授技能, 晕轮误差称光环, 8、 方向型侧重引导, 个人偏见有偏差, 360 考评五步骤, 鼓励型侧重鼓励。P349-350 近期效应近代远, 决定用否 360, 自我中心两表现, 组建考官加培训, 对比偏差与相似, 实施考评并改进, 4、 后继效应重过去, 反馈面谈重提高, 绩效沟通是核心, 评价标准不忽视。P362-365 效果评价为完善。P374 计划沟通两方面, 4、 9、 目标制定与实施, 避免误差有方法, 360 考评八注意, 反馈沟通对员工, 指标标准科学性, 确定考官请专家, 辅导沟通解问题, 工具方法慎选择, 选定时机很重要, 改进沟通承上下。P350-352 行为产出是重点, 承担责任在考官, 避免偏见用 360, 客观统计要公正, 培养训练考评者, 防止作弊与违规, 加强沟通保质量。P365-366 偏见偏好要识别, 考与被考要面谈。 沟通内容有四种, 5、 沟通方法有技巧, 评价保密除上级, 态度坦诚表信任, 目的内容有异同。P375 信息具体显品质, 5、 员工想法要知道, 考评者培训内容, 问题成绩一起看, 考评误差先告知, 10、 注意倾听巧沟通, 信息收集教方法, 绩效考评信息化, 及时处理不消极, 考评指标教使用, 内部网络安全性, 多提建议保绩效。P358 绩效标准要培训, 提供信息与服务, 具体方法有多样, 优势明显广泛用, 绩效反馈重沟通。P368 不足之处在自身, 第四章绩效管理(下) 信息化程度大小, 10 / 13 安全隐患重防范。P377 16、 5、 绩效系统四评估, 薪酬调查四作用: 不同人员座谈法, 薪酬水平的依据, 11、 节约时间问卷法, 薪酬制度的基础, 信息化考评流程, 查看工作记录法, 有助掌握新趋势, 构建考评体系, 总体评价含五点, 控制成本竞争力。P400 实施绩效考评, 功能分析看全面, 分析考评结果。P378-380 结构分析看流程, 12、 方法分析看效果, 6、 信息分析看价值, 薪酬调查需注意: 结果分析看公平。P388-389 调查结果仅参考, 绩效面谈四类型, 重职责非责位, 单项劝导谈行为, 看待数据要科学。P401 双向倾听谈总结, 第五章薪酬管理(上) 解决问题谈改进, 第一节:薪酬调查 综合式面谈综合。P381-382 1、 7、 企业薪酬七功能: 薪酬定位两方面: 增值功能为企业, 一看行情二特征; 13、 控制成本有意义, 行请分析在分位。 反馈面谈八步骤, 改善绩效加激励, 特征分析有三点: 和谐气氛先营造, 塑造文化作用强, 依据行业有三类: 目的、步骤要说明, 企业变革有支持, 传统行业求平稳, 每项内容要讨论, 配置功能调人才, 领先行业要求高, 成功失败析原因, 导向功能保目标。P395 新兴行业非主流; 达成共识是目的, 依据地位有三种, 深层讨论为下步, 第一第二领导型, 提出建议给支持, 2、 第三第四领先型, 达成一致要签字。P384 员工薪酬三功能: 剩下就是小企业; 保障生活增收入, 依据发展三阶段, 激励功能在利益, 创业初始工资低, 信号功能不忽视。P396 快速成长非现金, 14、 稳定经营看主流。P403-404 反馈面谈五技巧, 摆好位置重沟通, 正面鼓励善表扬, 3、 客观事实先强调, 薪酬管理四内容: 8、 双方沟通核结果, 总额计划与控制, 薪酬调查五步走: 未来计划要协商。P385 水平控制内公平, 确定目的四调整: 制度设计要完善, (水平、结构和政策,岗位水平要调 日常薪酬管具体。P397-398 整), 15、 确定范围有四点:(确定企业和岗位, 绩效系统七指标, 确定信息和时间),选择方式有四种: 评估人数与等级, 4、 (企业之间与中介,社会公开与问卷), 信息质量与面谈, 薪酬决策据调查, 数据分析六方法:(数据排列析频率, 管理制度满意度, 薪酬要有竞争力。 趋中趋势析离散,回归分析加图表), 总体成本收益率, 正式调查有三种, 撰写报告重内容,六点内容要牢记 单元组织之绩效。P387 商业专业和政府。P399 P405-418 11 / 13 9、 类别划分别太细, 配合市场的变化, 薪酬市场调查四方法: 大类不过四,小类不过十。P432 有利于角色转变, 问卷、面谈和文献,电话调查重对象 。 有利于工作绩效, P418 强调员工的合作。P467-468 16、 岗位分类步骤繁: 10、 横向为类纵向级, 5、 员工满意五因素: 生产管理要统一; 宽带设计三原则: 管理政策、期望值,边际效应、公平性 , 横向分类粗到细, 战略匹配重调整, 职业生涯各阶段。 职们职组到职系; 文化适应重绩效, 满意调查三步走: 纵向分级先定级, 全面激励系统化。P469 对象、内容和方法。P422 然后统一那岗等。P432-435 6、 11、 第五章薪酬管理(下) 宽带设计五步走: 岗位分类概念清: 第二节:薪酬制度设计 企业战略先考虑, 三职两岗要弄明, 岗位评价要整合, 三职是指系组门, 1、 薪酬调查要完善, 两岗分为级和等。P427 工资制度有四类: 薪酬结构要构建, 岗位。技能和绩效, 加强控制和调整。P469 特殊群体又三种: 12、 管理人员工资制,经营者年薪制,三种 岗位分类要求多: 团队工资制。P443-454 7、 以事为主是原则, 薪酬制度十问题: 横向归类系统性, 战略缺失、少理念, 岗位结构要合理, 2、 薪酬体系不合理, 分类依据重在事, 薪酬设计重结构, 结构失衡、通道少, 岗位差别要反映, 结构明确定等级。 岗位价值不公平, 静态分类要预测。P430 薪酬设计五原则, 薪酬调整少依据, 公平原则分内外, 薪酬绩效总分家, 激励竞争经济性, 内在薪酬被忽视, 最后合法要牢记。P459-461 薪酬激励不及时。P477-479 结构严密不方便, 3、 8、 投入陈本程序繁。P431 薪酬制度七步走: 薪酬调查有三种: 确定原则与策略, 定级、物价性调整, 岗位分析与评价, 工龄、奖励性调整, 14、 市场调查查水平, 效益、考核性调整。P480-481 横向分类四原则: 水平、结构和等级, 单一、程度和时间, 实施制度重修正。P461-466 13、 岗位分类局限性: 适用范围相对窄, 上述为难找领导。P431 第三节:薪酬计划的制定 4、 1、薪酬计划八步骤: 15、 宽带薪酬七特征: 薪酬调查析财务, 横向分类有要求: 支持扁平型组织, 人力规划要了解, 层次以少不宜多, 引导员工长技能, 绘制计划计算表, 最多不宜超过三, 有利于岗位轮换, 综上预计总额度, 12 / 13 部门计划要汇总, 4、 争议处理依法律, 部门整体调一致, 劳务关系和普通: 外企违法追责任, 上报领导等批示。P490 主体是人或组织, 港澳台等同执行。P513-514 内容权利和义务, 客体指向实事务; 第四节:企业补充保险管理 劳务特征有四点: 第二节:工资集体协商 地位平等无隶属, 1、 供给者自担风险, 1、 企业年金弄清楚, 民事法律为依据, 工会企业共商议, 设计程序有六步: 关系主体不特定。P505 内容细节责任清。 确定来源定比例, 宏观调控指导线, 政企分开控成本。P520-523 确定额度与形式, 确定时间与办法。P496 5、 劳动劳务有区别, 七个方面要牢记: 2、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上) 产生原因有区别, 指导线由政府定, 第一节:劳务派遣用工管理 适用法律各不同, 宏观调节与控制。 主体资格与性质, 指导线有三作用: 1、 权利义务差别大, 工资增长有依据, 市场主体有两个: 劳动条件和责任, 人工成本得预测, 用人单位劳动者, 纠纷伤亡并处理。P506-507 政企分开得调控。P522-523 劳动关系三特征: 6、 3、 关系内容是劳动, 劳务派遣早就有, 指导线有三原则: 人身财产相结合, 就业形式非正规, 国家要求要符合, 平等隶属相兼容。P498-500 三种主体三关系, 地区差异要重视, 雇用使用相分离。P507 具体指导要协商。P523 劳动法律有关系, 7、 4、 书面合同为制度。 派遣管理很重要, 工资指导三条线: 法律关系四特征: 派遣单位要规范, 上线基线和下线。P524 劳动关系现实形, 具备资质签合同, 内容权利和义务, 劳动报酬要支付。 权利义务双务性, 歧视侵权不可有, 5、 国家规定强制性。P500-502 同工同酬要和谐。P510 工资价位两形式: 劳动关系二者间, 劳动过程重发生。 2、 年度工资月收入。 微观指导合理性, 3、 8、 意义四点要记清: 事实劳动有关系: 外国企业聘雇员, 劳动市场得优化, 基本要素要牢记, 九步程序要牢记: 分配体系得科学, 事实不是订合同, 委托服务有资质, 合理流动得市场, 用工依据很重要, 遵守法律和法规, 工资水平有参考。P524-525 提供劳动服管理, 雇员求职找委托, 遵守制度得报酬。P502-505 服务机构要审查, 6、 签订合同缴保费, 集体协商四步走: 派遣协议定权义, 确定代表保三名, 13 / 13 开始实施重协商, 行政部门要审查, 第四节:企业劳动争议处理 7、 最后确定协议期。P526-527 1、 争议仲裁四程序: 劳动争议称纠纷, 申请受理有条件, 纠纷产生因利益。 开庭裁决有程序, 7、 劳动争议有三种: 集体争议超 10 人, 指导价位三程序: 个别集体和团体。P541 团体争议因合同。P558-565 2、 8、 争议处理四方式: 争议案例会分析: 自力救济自治性, 自身规定析三点: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下) 社会救济群众性, 争议标的先分析, 第三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公力救济找国家, 分析意思明意图, 1、 社会公力相结合。P542 是否合法要分析, 信息采集用抽样, 价位制定高中低, 公开发布六七月。 安全制度有多种, 法律责任析四点: 常用九个要牢记: 分析当事人行为, 安全生产责任制, 3、 分析行为的危害, 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争议处理三原则: 分析是否有关系, 安全生产教育制, 及时处理重调解, 分析主管是否错。 安全生产检查制, 查清事实考法律, 重大隐患管理制, 法律面前要平等。P544 安全卫生认证制, 伤亡事故报告制, 个人安全防护制, 4、 劳动健康检查制。 团体争议三特点: 争议主体团体性, 争议内容特定性, 2、 争议影响广泛性。P554 安全卫生要预算: 预算程序层层分, 高层下令中层编, 5、 内部平衡后上报, 协商步骤有五步: 审核之后再下达, 发生争议约协商, 预算费用和人工, 工会参与并协助, 根据上述全审核。P534-535 协商与否应回应, 协商一致签协议, 协商不成再调解。P554-555 3、 安全卫生重制度, 职业危害有因素, 6、 潜在危害若激发, 争议调解五步走: 导致后果损失大。P535-536 申请受理做记录, 调查调解不公开, 达成调解签协议, 4、安全卫生三环境; 调解时效要记清, 观念、制度和技术。P536 法院强制支付令。P555-558
13 页
345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3-5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第三节: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师 1 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的含义: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 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 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资源分配)。 战略的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 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07 年 11 月 90 题)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 抗争性的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师 2 企业环境 宏观环境:经济、 技术、政治、法律环境 等 经 营 环 境 政治环境 经 境济 环 微观环境:市场环 境与行业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师 行 境业 环 企业 技术环境 3 市 法 境场 境律 环 环 经营环境的分类 变化程度 复 杂 程 度 简 单 复 杂 静态 动态 Ⅱ Ⅰ 动态的和不可预测的环境, 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要素少, 要素少;要素相似但连续变 且相似,稳定不变,对要素的 化,对要素的复杂知识要求 复杂知识要求低 低 Ⅲ Ⅳ 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要素多、 动态的、不可预测的环境; 且不相似,但稳定不变;对要 要素多、且不相似又连续变 素的复杂知识要求高。 化;对要素复杂知识要求高 Ⅰ 类环境风险最小; Ⅱ类环境有较高风险 Ⅲ 类环境风险较小; Ⅳ类环境风险最大 人力资源管理师 4 经营环境的分类 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包括: ( 1 )外部环境调研的主要方法 获取口头信息 获取书面信息 专题性调研 ( 2 )外部环境预测 人力资源管理师 5 经营环境的分类 4 、经营环境微观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0 8 年 5 月 90 题) 潜在的竞争对手分析 供应商力量 分析 现有竞争对 手分析 替 人力资源管理师 代 6 品 顾客力量分 析 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微观分析包括( 08 年 5 月) 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 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 代替产品威胁的分析 顾客力量的分析 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宏观分析包括 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 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 经济环境 技术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师 7 竞争对手的数目 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 竞争对手的产品差异化 固定成本的高低 行业成长过剩 包括企业产品消费群体分析, 顾客购买动机分析,顾客消费 承受能力分析( 08 年 11 月) ( 10 年 5 月) 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企业资源包括有形资产 和无形资产。资源分析 的具体内容包括: 物质资源状况; 人力资源状况; 财务资源状况; 技术资源状况; 管理资源状况; 无形资产状况。 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 性和时间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 8 企业内部条件分 析包括企业资源 状况分析、企业 利用其资源的能 力分析及竞争优 势分析。 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理 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 迈克尔 · 波特 生产加工 能力的概念及内容 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 企业能力评价的标准 成品储运 市场营销 售后服务 效率分析—投入产出比 效果分析—实际产出达 到预期产出的程度。 人力资源管理师 基 本 活 动 资 源 开 发 与 利 用 支 持 活 动 采购管理 技术开发 人力资源 基础设施 纵向分析—与自己历史对比 横向分析—与竞争对手对比 财务分析—用财务比率衡量 9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主 要采用 SWOT 分析方法。 SWOT 分析即态势分析,是指将企业的内部 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依照矩阵形式 排列,加以分析,并决策的过程。 S :企业内部优势( strength ) W :企业内部劣势( weaknesses ) O: 企业外部环境机会( opportunities ) T :企业外部环境威胁( treats ) 人力资源管理师 10 SWOT 分析 SWOT 分析的程序: O 机会 分析企业外部环 改变内部 境的变化,寻找 不得条件 机会与威胁; Ⅱ 根据企业内部资 源和能力分析, 扭转战略 WO 确定企业内部优 W 内部 势与劣势; 劣势 对决定企业的 S 、 预防战略 WT W 、 O 、 T 的各 Ⅲ 种关键因素进行 避开威胁 总体评价; 消除劣势 进行战略分析 开发市场 增加产量 Ⅰ 增长战略 SO S 内部 优势 多种经营 ST Ⅳ T 威胁 人力资源管理师 11 分散风险 寻找机会 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般竞争 战略 总体战略 进入战略 发展战略 购并战略 内部创业 合资战略 单一战略 横向战略 纵向战略 多样化 人力资源管理师 稳定战略 撤退战略 特许经营 分包 卖断 杠杆收购 分拆 资产互换 12 低成本战略 领先原则 全过程低 成本原则 总成本最 低原则 持久原则 差异化战略 重点战略 效益原则 选择行业 适当原则 内一部分 有效原则 或某一细分 ( 07 年 5 月) 市场作为 其目标市场 企业的战略选择 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 新兴行业战略(特点:技术不确定、成本高、风险大→ 合适时机、合适的方式) 成熟行业战略(特点:市场占有率竞争残酷、成本服务 成为竞争中心、行业利润水平下降、行业生产力增长缓 慢→明确竞争战略、合理组合产品、合理定价、工艺创 新、扩大用户的产品范围、购买廉价资产、选择合适 买 主、工艺流程选择、参与国际竞争) 衰退行业战略(影响因素:需求状况、推出障碍、竞争 格局变化→领导地位、合适定位、收获战略、快速推出 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师 13 企业的战略选择 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包括: 建立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 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 调动全体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 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战略控制 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特点: 由最高领导层执行控制 战略控制系统是开放系统 战略控制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 战略控制标准有成效标准和废弃标准 人力资源管理师 14 企业的战略选择 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 战略评价标准 实际成效 绩效评价 战略控制的方法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师 15 企业计划与决策 科学决策的 要求与方法 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师 确定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方法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合理的决策标准 量本利分析法 收益矩阵 悲观决策标准 有效的信息系统 线性规划法 决策树 乐观系数标准 系统的决策观念 微分法 敏感性分析 中庸决策标准 科学的决策程序 最小后悔标准 决策方法科学化 同等概率标准 16 量本利分析法(盈亏平衡法) 量本利分析的原理:量本利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边际分析理论。 使用的具体方法,是将企业的生产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 动成本,观察产品的销售单价与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若前 者大于后者,便存在“边际贡献”。当总的边际贡献与固定 成本相等时,恰好盈亏平衡。这时,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 便会增加一个单位的边际贡献利润。 Y 公式法 B 图解法 销售量计算法 C E A X0=C1/ ( P-C2 ) 销售额计算法 D S0=C1/ ( 1-C2/P ) C1- 固定成本 O X0 X OB- 销售收入线; AD- 固定成本 线 人力资源管理师 AC- 总费用线; E- 盈亏平衡点 P- 销售单价 C2- 单位变动成本 X0- 盈亏平衡时的销售量 S0- 盈亏平衡时的销售额 17 量本利分析法的实践 边际收益分析。边际收益是销售收入与变动成本的差额。其计算 公式为: D=X ( P-C2 )( X 为销售量; D 为边际收益总额) 判别是否盈利: D=C1+Pr ( C1 为固定成本总额; Pr 为利润) 经营安全状况分析。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可用安全余额和经 营安全率来表示。安全余额是实际或预计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 销售额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L=XP-X0P ( XP 为实际销售额; X0P 为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 售额的比值。经营安全率在 0-1 之间,越接近 1 ,越安全。当 经营安全率低于 20% 时,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销售利润决策和生产方法盈利性对比分析。量本利分析法可用 于确定达到目标利润的销售额,其基本公式为: SE= ( C1+P 2 ) / ( 1-C2/P )( P2 为目标利润; SE 为预测销售额)。 人力资源管理师 量本利分析还可用于生产方法盈利性对比分析。其公式为:临 界销售量 = (方案Ⅱ的固定成本 - 方案Ⅰ的固定成本) / (方 案Ⅰ的变动成本 - 方案 Ⅱ的变动成本) 18 决策树 0.3 状态节点 0.5 决策点 方 案 枝 概率 枝 0.2 0.3 0.5 0.2 决策树的构成有四个要素 : 决 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和概 率枝。( P68 ) 人力资源管理师 19 决策树的分析程序 第一步:绘制树型图 第二步:计算期望值 第三步:剪枝决策 企业经营计划 企业计划: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企业的自身能力,确定 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奋斗目标,并对目标的实现进行具体的规 划、安排和组织实施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企业计划的作用 制定企业计划的原则 使决策目标具体化;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 作效率; 为控制提供标准。 人力资源管理师 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 合的原则; 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 相结合的原则;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 合的原则。 20 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 滚动计划法。根据一定时 期计划执行情况,通过定 期的调整依次将计划时期 顺延,再确定计划的内容。 PDCA 循 环 法 。 按 照 计 划 ( plan )执行( do )检查 ( check ) 和 处 理 ( actio n )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 复始地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 工作方法。( 07 年 11 月) 综合平衡法。通过研究资 源分配、投入产出、整体 与局部等比例关系,使其 达到最优的一种计划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师 21 C P PCDA 法 A D 企业经营计划目标管理 ( 1 )目标管理的含义 它是指围绕企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全 体职工各自制定自己的分目标,经过调整平衡,成为一个相互联 系的目标系统。并形成相应的责任和权力,进行严格考核促使每 位员工实现自己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总目标的管理方法 ( 2 )目标管理的特点 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要富于参与性 强调自我控制 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 3 )目标管理的实施 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 经营目标的实施 经营目标的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师 22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市场营销:美国市场营销协会( AMA )定义是 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 销的规划与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 组织目标的交换。 市场营销师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 市场的概念: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 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 市场的三个要素: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人力资源管理师 23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市场的分类 交换对象:商品、服务、技术、金融、劳动力、信息 买方类型:消费者、组织 活动范围和区域:世界、全国性、地方( 08 年 11 月) 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或服务的个人 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 08 年 5 月 /09 年 11 月)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师 24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包括:( 10 年 5 月 /09 年 11 月) 参与购买的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习惯性购买行为、化解不协调购买行 为、寻求多样化购买行为、复杂购买行为 购买决策过程:由引起需求、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 买、买后行为五个要素组成。 组织市场的构成包括:( 09 年 5 月) 产业市场——最具代表性、最多样化和最庞大 转卖者市场 政府市场 产业市场的特点: 购买者多为企业、集中在少数地区、需求具有派生性、需求缺乏弹性 产业市场较大的波动、专业人员购买、互惠、直接购买、通过租赁方式取得 人力资源管理师 25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参与购买的角色 使用者、影响者、决策者 采购者、信息控制者 购买行为类型 直接购买、修正购买、新购 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 0 9 年 11 月 /08 年 5 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环境因素、组织因素 人际因素、个人因素 26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分析市场机会 选择目标市场 设计市场营销组 合 执行和控制市场营 销 人力资源管理师 发现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 市场细分: 消费者市场:地理、人口、心理、行为 产业市场:最终用户、用户规模 目标市场选择:无差异、差异、集中市场营销 市场定位 产品、价格、地点、促销简称 4PS 执行: 制定详细行动计划、建立组织结构 设计决策和报酬制度、开发和合理调配人力 建立适当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 控制: 年度计划、盈利能力、效率、战略控制 ( 08 年 11 月) 27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产品组合是指某一企业所生产或销售的全部产品大类、产品 项目的组合 产品大类是产品类别中具有密切关系的一组产品,又称为产 品线 产品项目是指某一品牌或产品大类内由尺码、价格、外观及 其他属性来区别的具体产品。 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的花色、品种、规 格。 企业在调整和优化产品组合时,可选择如下策略: 扩大产品组合 缩减产品组合 产品线延伸 人力资源管理师 28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品牌与商标策略 品牌化策略 品牌使用者策略 品牌统分策略 包装策略( 07 年 11 月) 相似包装策略 差别包装策略 组合包装策略 复用包装策略 附赠品包装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师 29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生命周期阶段 营销策略 投入期营销重 点是提高生命 力 快速掠夺策略、缓慢掠夺策略、快速渗透策 略、缓慢渗透策略 成长期营销重 点扩大市场占 有率巩固市场 地位 改进和完善产品、开拓新市场、树立产品形 象、增强销售渠道、适时降价 成熟期营销重 点是维持市场 占有率争取利 润最大化( 10 年 5 月) 产品改良(品质改良、特色改良、式样改良、 附加产品改良)( 07 年 5 月 /09 年 11 月) 市场改良 市场营销组合改良 衰退期 维持策略、集中策略、收缩策略、放弃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师 30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服务策略 售前服务:提供咨询、协助选购、提供资料 售后服务:安装调试、提供维修、提供零件、 质量三包、技术培训、特种服务。 服务方式:固定服务、流动服务 销售渠道的几个参数 渠道层次数目 渠道长度 渠道宽度 渠道多重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 31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定价法分类 成本导向定价法 成本加成定价、盈亏平衡定价法、目标收益定 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 需求导向定价法 理解价值定价法、需求差别定价法、逆向定价 法 竞争导向定价法 随行就市定价、密封定价 定价策略 新产品定价策略 撇油、渗透、满意 折 扣 折 让 定 价 策 数量、功能、现金、季节、推广折让和补贴 略 心理定价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师 整数、尾数、声望、招徕、分级 32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 产品因素:产品价格高低、产品体积、重量、产品款式、产品物理化 学性质、产品技术复杂程度、产品标准化程度、是否新产品 市场因素:市场区域范畴的大小、顾客集中度、顾客购买量和频率 企业因素:企业实力、销售能力、服务能力、控制能力、企业的营销 意图,国家的法律约束,中间商的特性 企业实力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物力( 07 年 11 月) 分销渠道的选择 是否使用中间商 中间商的数目: 独家分销: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选择一家中间商代理其产品( 07 年 5 月) 广泛性分销: 选择性分销: 中间商的选择: 目标市场、地理位置、产品经营范围、促销措施、提供服务、运输和储存条 人力资源管理师 件、财务状况、管理能力 33 市场营销与市场分析 促销策略( 07 年 5 月) ( 1 )广告:商业广告、公共关系广告 ( 2 )人员推销 ( 3 )营业推广 ( 4 )宣传 人力资源管理师 34 第四讲: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师 35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个体差异 人有差异是心理学的第一定律。 能力差异与人格差异 心理学所指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个人在某方面所 体现出来的实现能力,即“所能为者”;其二是指个人将来有 机会通过学习,在行为上表现出的能力,即“可能为者”。前 者称为实际能力或者成就,后者称为潜能或者“性向”。 能力与人格是决定人生成败、事业成功的两大心理因素。 人格包括了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 人力资源管理师 36 大五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 五因素模型在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称为“大五人 格特质”。 责任感与工作绩效有最强的正相关(~ 0.3 ) 特质 情绪稳定性 外向 表现 平静 安全 高兴 不忧虑 不冲动 热情 乐群 支配 精力充沛 寻求刺激 自信 健谈 爱交际 开放性 宜人性 责任感 想象力 审美 好奇 智慧 尝新 灵活 有创造性 有教养 可信 直率 合作 温顺 谦虚 好脾气 自信 自律 有组织 可依赖 追求成就 深思熟虑 坚持不懈 能有效地 能够有效地 易 获 得 管 更易于精通 能有效地 工 作 处理客户 预测所在效 理 和 商 业 工作,并能 预测所有 绩效 关系,解 标 上的成功 逆境出成绩 效标 决冲突 人力资源管理师 37 员工的态度 态度 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 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态度影响行为,但不一定决定行为。 工作满意度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 态度—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07 年 5 月 /08 年 5 月) 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人际关系; 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组织承诺: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贝克尔 组织承诺是由于员工对组织投入的增加,而使员 工不得不继续留在组织的一种心理现象。包括( 08/09 年 11 月) 感情承诺。感情留人 继续承诺。福利留人 规范承诺。社会责任感和制度约束留人 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 人力资源管理师 38 员工的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误差的类型 首因效应 -- 第一印象 (07 年 11 月) 光环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投射效应—推已及人 对比效应—人比人( 10 年 5 月) 刻板印象—固定看法 归因 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 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和 外因,也可分为稳因和非稳因。 归因误差 行为者的自利性偏差。把自己的成功归于个人因素, 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他人的成功归于情境因素,失 败归于个人。 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取决于他人行为是否与已发生利害 关系。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归因倾向。 人力资源管理师 39 工作动机理论与应用 组织报酬分配的公平性( 080533) 公平公正是组织报酬体系设计和实施的第一原则。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分配公平:人们是否感到公平,不仅仅在于其薪 酬的绝对值,更在乎其与别人相比较的相对值。 程序公平:员工所感到的报酬结果的决定方式的 公平性。 程序公平的六项标准(莱文泽尔 1980 ):一 致性原则、避免偏见原则、准确性原则、可修正 原则、代表性原则和道德与伦理原则 互动公平:分配结果反馈与执行时的人际互动方 式是否公平。是否有礼貌、是否尊重对方。 人力资源管理师 40 工作动机理论与应用 弗洛姆提出期望理论:第一个将期望理论运用于工作动机并将 其公式化 绩效薪资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个人或组织的绩效水平决定的。 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绩效薪资如收益共享、利润共享和员工持股 等,能强化和鼓励员工为部门或组织的最大利益升华个人目标。 有效的绩效薪资计划应具备以下特点: 确保努力程度与绩效、绩效与薪酬有比较直接的联系; 薪酬本身的价值受到员工的重视; 有规范的、科学的、发放方法与程序; 确立可以接受的、有效的考核标准; 员工对考核标准和实施有信心; 整个计划易于理解和计算; 有基本的最低工资; 提供及时的、明确的绩效反馈; 让员工参与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人力资源管理师 41 工作动机理论与应用 员工的学习和行为的管理 1 、员工的学习 ( 1 )强化的学习法则——爱德华 · 桑代克( 08 年 11 月) 强化原则 惩罚原则 消退原则 有效的行为管理的黄金法则是为了改变行为(学 习),我们应付出不懈的努力去强化而不是惩罚。 ( 2 )认知学习原理——爱德华 · 托尔曼 强调认知结构 内部心理表象 ( 3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09 年 11 月) 人力资源管理师 42 工作动机理论与应用 员工学习与组织行为矫正 行为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增加有助于实现绩效目标的行 为,减少那些阻碍或破坏绩效的行为。 组织行为矫正模型是建立在学习理论,特别是强化原 则之上的,其具有步骤: ( 1 )识别和确认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 (可测量与有重大影响) ( 2 )对关键行为进行基线测量 ( 3 )功能性分析 ( 4 )干预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师 43 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工作团队:一个团队是一个小数目的人群,他们 具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一个共同目标、一系列 绩效目标和他们共同负责的方法。 一个团队的实质是共同的承诺:没有它,群体作 为个体运作;有了它,他们便成为一个强有力的 集体绩效单位。 团队绩效:团队绩效是成员们一道工作得怎样的 函数,而不是个体所做的事情的函数。 团队的有效性由四个要素构成:绩效、成员满意 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意度 团队学习:团队生存、改进、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 07 年 11 月) 人力资源管理师 44 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工作团队:一个团队是一个小数目的人群,他们 具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一个共同目标、一系列 绩效目标和他们共同负责的方法。 一个团队的实质是共同的承诺:没有它,群体作 为个体运作;有了它,他们便成为一个强有力的 集体绩效单位。 团队绩效:团队绩效是成员们一道工作得怎样的 函数,而不是个体所做的事情的函数。 团队的有效性由四个要素构成:绩效、成员满意 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意度 团队学习:团队生存、改进、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 07 年 11 月) 人力资源管理师 45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优点 群体决策的缺点 信息:丰富全面 方案:众多 决策:可接受 决策过程:民主 决策:时间长 效果:从众心理 倾向:易产生个人倾向 责任:不清 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 群体多样性 群体熟悉度 群体的认知能力 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 参与决策的平等性 群体规模 群体决策规则 人力资源管理师 46 人际关系与沟通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个体的沟通风格类型 选择或定向阶段 试验和探索阶段 加强阶段 融合阶段 盟约阶段 自我克制型:双盲式沟通 自我保护型:假面式沟通 自我暴露型:膨胀式沟通 自我实现型:双向式沟通 沟通风格与个性和沟通环境相关 自己不知道 暴露 人力资源管理师 自己知道 盲区 开放区 对方知道 未知区 隐藏区 对方不知道 周哈利窗 反馈 47 根据周哈利窗,要想 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一方面是增加自我暴 露的程度,缩小隐藏 区,扩大开放区;另 一方面,提高他人对 自己的反馈程度,缩 小盲区,扩大开放区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心理测验的类型 按测验的内容 按测验的方式 按同时施测人数 成就测验 能力测验 人格测验 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情境测验 个别测验 团体测验 按测验的目的 职业测验 临床测验 人力资源管理师 描述性测验 诊断性测验 教育测验 按测验应用领域 性向测验 48 预测性测验 心理测试的技术标准 信度 是反映测验可靠性和客观性的指标。即测验结果不 因时间和地点或者测量者的变化而变化。 效度 是关于测验有效性和实用性的指标。即测验实现测 验目的的程度。效度包括内容关联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 构想关联效度 效度 测验效度外在的、客观的标准。如:智力的效标之 一是学业成绩;外向性格的效标之一的他人的评价。 标准化与常模 一个好的测验在编制和使用时必须经过 标准化过程: 1 、选定所需要的测验题; 2 抽样选定标准 化样本进行试测; 3 、施测程序标准化,对每个被试者按 同样规定施测; 4 、从施测结果中建立常模。标准化样本 的平均数,就是该测验的常模。 人力资源管理师 49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 用于招聘和筛选的心理测量 三种策略: 择优策略;选出最好的 淘汰策略;淘汰最差的 轮廓匹配策略;与关键胜任能力模型匹配 晋升中的测评 培训与开发中的心理测量 组织激励和管理诊断中的心理测量 人力资源管理师 50 第五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 51 本讲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 人性的四大假设、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 力资本理论 第二节 人务资源开发 人和资源开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理论体 系 第三节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特点、基本概 念、原理、原则、职能和作用 三大基石和两种测量技术 人力资源管理师 52 人性假设理论 有关人类特性,管理学家沙因总结了各种 人性假设理论,共分为四大类: 1 )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 2 )社会需要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3 )自我实现人假设; 4 )复杂人假设:以复杂假设为依据,是沙因 自己对人的看法。 人力资源管理师 53 人性假设理论 以古典管理理论和麦格雷戈“X理论”为代表的“理性经济人” 假设,认为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 最大的经济效益。 由梅奥等人际关系学者提出的“社会人”假设,认为人工作 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因此人们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 去寻求工作的意义;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 经济诱因对人有更大的影响力。 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吉里斯的“不成熟 - 成熟”理论 和麦格雷戈的“Y理论”为代表的“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 的需要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最终目的是达到自我实现的 需要。 沙因等人提出并在以后成为权变管理理论基础的“复杂人”假设,认为每 个人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能力,人的工作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 性很大;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 同 的 反 映 。 人力资源管理师 54 人本管理的含义、原则与机制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根本的管理。 人本管理的原则: 人本管理的机制 人的管理第一 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 励 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 开发人、发展人 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 机构 和谐的人际关系 员工与组织共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师 55 动力机制 约束机制 压力机制 保障机制 环境优化机制 选择机制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其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经 济学家、 1979 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 茨。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费用支出于人力资源, 而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中,并能带来 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能的总 和。 人力资源管理师 56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 一定的资本投入,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 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 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 人力资本投资的连续性、动态性 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客体具有同一性 人力资本投资的投资者与收益者的不完全一 致性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形式多样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 57 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发掘、培养、利用和发 展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 活动和过程。 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人力资源 的教育、培训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 用与调剂等诸多管理活动。 促进人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 开发并有效运用人的潜能是根本目标 动机与智力相结合就构成了个体或群体的潜 能值( PV )即: PV=ID ( I 为智力 D 为动 机) 人力资源管理师 58 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 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激励理论 包括:需要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综 合激励 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生理特征和生物钟 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义”与“利”的 关系问题 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开发—创新 对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主要有:市场激励机 制、社会激励机制和企业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重点是职业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师 59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法 职业开发。职业开发的本质在于集中考察个人与组织在一定 时期内的相互作用;职业开发的目的在于促进组织需要和员 工个人需要的最佳配合。 组织开发。组织开发是提高组织能力的一套技术措施,其基 本目标是改变组织氛围、组织环境和组织文化。组织开发的 重点是组织的协作能力,基本出发点是改善整个组织的职能。 管理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基本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 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和目标管理手段等。 环境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 境、工作环境和国际环境。 TIPS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联合国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 求知”作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人力资源管理师 60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师 比较项目 传统人事管理 现代 HRM 管理内容 以事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 管理形式 静态管理 动态管理 管理方式 制度控制与物质 人性化管理与精 激励 神激励 管理策略 战术管理(就事 战术管理与战略 论事) 管理相结合 管理技术 照章办事 艺术性与科学性 管理体制 被动反应型 主动开发型 管理手段 手段单一,手工 信息化管理 管理层次 执行决策 参与决定 6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同素异构原理:钻石和煤碳 要素有用原理:庸才就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 能位匹配原理 互补增值、协调优化原理 效率优先、激励强化原理 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原理 动态优势原理 树挪死,人挪活 人力资源管理师 62 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与两项测量 三大基石 定编定岗定员定额 员工的绩效管理 员工的技能开发 两项测量 工作岗位研究(包括岗位调查、岗位分析、 岗位评价、岗位分类分级) 人员素质测评 人力资源管理师 63
63 页
307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培训与开发
第三章 主讲 开发与培训 谢兆树 1 目录 第一节、培训管理 第二节、培训方法选择 第三节、培训制度建立与推行 2 3 培训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培训效果无法评估( 80 %) 经费问题( 70 %) 培训效果不好( 30 %) 培训流于形式( 20 %) 培训目的不明确( 20 %) 4 5 培训的实施模型 准备阶段 需求 评价 目 标 确 立 实施阶段 评估阶段 确立评估标准 培 训 计 划 设 计 受训者先测 培训控制 培训 组织 实施 针对标准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转移 6 需求确认 需求动意提出, 需求分析 确认培训 确定培训方式 确定培训时间 确定教师及培训对象 确定大纲、教材 选择培训方法 考核受训者 应用反馈 培训总结 资料归档 培训奖惩 培训管理考评 培训反馈 培训教师考评 后勤保障 实施培训 实施培训 确定培训地点 教学设计 制定培训预算及培训计划 制定计划 确定培训内容 7 第一节、培训管理 第一单元 培训需求的分析 8 ??? 谁最需要培训 ? 为什么要培训 ? 培训什么 ? 9 能 人材 人财 人裁 人才 力 低 重点培训谁 ? 意 愿 10 1. 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 有利于找出差距确立培训目标 有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利于进行前瞻性预测分析 有利于进行培训成本的预算 有利于促进企业各方达成共识 11 2.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1. 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 2. 3. 培训需求对象分析 1. 培训需求的阶段分析 1. 2. 2. 战略层次的分析 组织层次分析 员工个人层次分析 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在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目前培训需求分析 未来培训需求分析 12 组织层次 战略层次 外部环境 组织条件 人员变动 是 是否 需要 培训 否 员工个人层次 培训 实施 组织目标 组织效率 组织资源 组织文化 工作任务 员工素质 员工技能 工作态度 工作绩效 是 是否 需要 培训 现实绩效 水平 理想绩效 水平 否 寻求其它解决方法 (什么方法?) 否 是否 需要 培训 是 13 培训需求分析 - 内容 培训需求的可能性 培训需求的现实性 培训需求的“压力点” 新员工进入 职位变动 顾客要求 引入新技术 生产新产品 企业或个人绩效不佳 企业未来的发展 新的工作岗位 高的绩效标准 需求分析的结果 组织 分析 战略 分析 人员 分析 是否需要培训? 在哪些方面需要培训 企业培训的内容是什么 哪些人员需要培训及 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培训需求分析示意图 14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 前期准备 调查计划 员工背景档案,同各部保持联系, 向主管领导反映,准备调查 调查工作行动计划、 目标、方法、内容 调查实施 提出动议/愿望,调查、申报、汇总 需求动议,分析需求,汇总确认 需求结果 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需求分 析、总结,撰写报告 15 撰写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一、需求分析实施的背景 二、开展需求分析的目的和性质 三、概述需求分析实施的方法和过程 四、阐明分析结果 五、解释、评论分析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 六、附录 七、报告提要 16 3. 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 A 、面谈法: ( 1 )面谈法的优缺点 优点: A 双向交流,充分了解信息 象学习动力和参加热情 缺点: A 需要时间长 ( 2 )面谈法两种具体操作方法 A 个人面谈法 B 集体会谈法 B 激发培训对 B 需要培训者面谈技巧高 17 面谈中一般包括以下问题: 1. 你对组织状况了解多少?你认为组织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最需 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您对目前自己的工作情况是否满意?存在那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应 如何改进?您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什么计划?您需要我们在哪些方面 给予您帮助?您认为您目前或者将来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 3. 您期望您的上司应达到怎样的水平?您认为您的下属在工作中有哪 些不足,应如何改善?什么样的培训对您的上级和下属最适合? 4. 您对以前的培训如何评价(内容、效果、费用)?您认为组织应该 在培训方面注意哪些问题或者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 18 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 B 、重点团队分析法 ( 1 )优点: A 时间和费用少; B 可以发挥头脑风暴 法的作用,各抒己见; C 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 ( 2 )缺点: A 对协调员和讨论组织者要求高 ; B 成 员的选取对培训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C 、重点团队分析法步骤 ( 1 )培训对象分类 ( 2 )安排会议时间及会议讨论内容 ( 3 )培训需求结果的整理 19 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 D 、工作任务分析法 优点: A 结论可信度高 缺点: A 花费时间和费用较多 ① 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的设计 ② 工作盘点:列出了员工需要从事的各项活动内 容、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执行时需要花费的时 间 20 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 E 、观察法 1 、适用范围:适合生产作业和服务性工作人员 2 、优缺点: 优点: A 培训者对培训对象有直接了解 缺点: A 需要时间长; B 效果受受训者对工作熟悉程 度影响; C 观察者的主管偏见 21 观察分析的主要内容 观察范 围或对象 项目 企业整 体状况 企业整体风貌 企业领导风范 企业改革创新精神 员工风气 部门工 作状况 员工情况 员工调查观察项目及评价表 观察结 果评价 观察对象: 观察项目 地点: 时间: 很好 好 一般 差 工作熟练程度 工作情绪 合作态度 服务态度 工作纪律状况 工作流程执行情况 管理者工作能力及方法 部门凝聚力 工作效率 工作中的损耗情况 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工作技能 团队精神 工作情绪 安全意识 工作中损耗情况 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工作纪律遵守情况 工作中的安全意识 工作效率 工作完成质量 团队意识 创新能力 工作方法是否得当 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领导组织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团队中的影响力 22 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 F 、调查问卷 优点: A 节省时间,成本低 ;B 资料来源广泛; 缺点: A 调查结果间接取得 B 问卷设计、分析难 度大 注意问题: 问题不会产生歧义 语言简洁 尽量采用匿名方式 多采用客观问题方式 主管问题要留有足够空间 23 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面向员工) 部门: 职位: 时间: 年 月 日 您好!为了适应企业发展和员工发展的需要,更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需要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请您根据实际情 况配合我们完成这份调查问卷。请您在相应的项目上,对您认为的评价的等级的空格内打对号。谢谢您参与! 调查项目 非常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1. 您对企业发展的目标非常了解 2. 您对部门的职能非常了解 3. 您对自己岗位的工作要求非常了解 4. 您的工作技能非常熟练 5. 您当前的工作表现非常好 6. 您的上司工作很出色 7. 您认为培训对企业发展很重要 8. 您认为企业经营者需要培训 9. 您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培训 10. 公司以前的培训效果非常好 1. 当前您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 为了弥补不足,当前您最需要的培训是什么? 3. 您对未来个人发展有什么计划? 4. 您认为公司在培训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您的建议是什么? 24 培训需求分析方法优缺点比较 方法 优点 缺点 面谈法 有利于发现培训需求的具体问题及产 生的原因和能解决的办法,得到员工 的信任和支持 耗费时间,分析难度大,需要 高水平的访谈专家 重点团队 分析法 花费时间和费用较少,讨论得到的信 息更有价值,易激发小组成员使命感 和责任感 对协调员和讨论组织者要求高 工作任务 分析法 结论可信度高 花费时间和费用较多 观察法 对工作有直接了解 需要高水平的观察者 结果受观察者主观偏见影响 问卷 调查法 发放简便,节省时间和成本,资料来 源广泛 调查结果间接,无法调查真实 性,问卷设计和分析难度大 25 培训需求收集注意事项 使用问卷调查时有些员工不认真填写 提出一些不合理的培训需求 没有任何需要培训 直接让主管确定所有的培训项目 认为员工绩效不好一定需要进行培训 提报的全是与工作不相关的培训需求 以个人或部分人员的需求作为全体的需求 …… 26 4. 培训需求分析的模型 循环评保模型 全面性任务分析模型 绩效差距分析模型 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27 全面任务分析模型 通过一项工作或一类工作所包含的全部可能的任务和所有可能的知 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形成任务目录和技能目录,以此作为制定培训策略 的依据。 培训主管工作任务与技能分解 培训主管的工作任务与技能分析 任务分析 技能要求 1. 培训需求分析 2. 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 组织培训的实施 4. 组织培训的评估 5. 分配培训资源的使用 6. 负责有关课程的讲授 分析能力 策划能力 组织能力 分析能力 使用设备能力 授课能力、应变 能力 任务 任务分解 技能要求 负责 培训 课程 的讲 授 1. 制定授课计划 2. 编写授课讲义 3. 组织课堂教学 4. 使用现代培训设备 5. 检查学院成绩 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 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较强的沟通能力 责任心强 28 全面任务分析模型的四个环节 制定计划 列出任务与技能目录 调查研究 差距分析 1. 制定计划:( 1 )确定需要分析的岗位;( 2 )确定进行或参与工作分析的人 员;( 3 )成立工作分析咨询委员会,为资料收集和后续的反馈提供帮助或咨询。 2.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资料来源主要为职务说明书、工作规范等。如没有详细 的职务说明书,需要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岗位调查和工作分析。 3. 列出任务和技能目录:将工作分析的内容进行系花,列出具体的工作任务目录, 并提出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只列必要技能项目) 4. 差距分析: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重要性评估;一是差距评估。 差距分析问卷 工作任 务目录 知识技 能要求 重要性 非常重要 与理想状况符合程度 重要 不太重要 不重要 非常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29 绩效差距分析方法 绩效描述 绩效目标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培训 1 培训 2 培训 3 30 确认绩效偏差 成本 / 价值分析 认定是“能不能”或“肯不肯”的问题: 知道该做些什么吗? 如果肯做的话,能做吗? 如果能做的话,肯尽心去做吗? 不肯做 不能做 确定标准 培训 激励员工 绩效差距 分析模型 离职或解雇 31 前瞻性培训需求需求模型 满意的工作绩效 为工作调动做准备 适应变化的工作要求 为晋升做准备 预期的工作技能要求 不充分的员工技能 培训解决方案 充分的员工技能 非培训解决方案 32 【注意事项】 实施培训需求信息调查工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1 、了解受训员工的现状 2 、寻找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 3 、确定受训员工期望的培训效果 4 、分析调查资料、找出培训需求 33 产生培训需求的原因: 培训需求的确定者: 员工本人 组织调整 工作内容、 工作环境变 化 人员变化 上级 培 训 需 求 下级 同事 项目专家 绩效低下 客户 人力资源部 多渠道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 34 案例讨论: 高层管理者不需要培训,因为能够做到高层管理者 , 其 素质、能力均较强,无需浪费组织的资源在进行培训。 并且要尽量减少培训的成本,使得培训收到立竿见影之 效。判断上面的说法正确与否,并说明为什么? 35 参考答案: ( 1 )这种说法不对。 ( 2 )培训是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和途径,要想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对员工的 培训。高层管理者面临的变化更多,尽管素质较高,但如果不加强 培训学习,必将对企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 3 )企业培训的对象有三类:一是以刚进企业的新员工为对象的 新员工培训;二是以骨干员工为核心的骨干员工培训;三是以高层 经营者为对象而实施的经营者培训。由此可知,尽管高层管理者素 质、能力较强,但也是培训的对象之一。 ( 4 )培训成本与培训效果有一定的关联,一般说来,培训投入多, 收益就大;反之,收益就少。用较少的成本换来较高的收益,这种 想法是好的,但是,在企业的培训实际中,不能只一味地注重成本,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培训需求和员工通过培训后的素质提高,根据具 体的培训需求进行培训成本投资。只要是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培训, 就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36 第二单元 培训规划的制定 37 一、员工培训规划的概念 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发展战略 的全局出发,根据企业的各种培训资源的配 置情况,对计划内的:培训目标、对象和内 容、规模和时间、评估的标准、机构和人员、 培训师的指派、费用预算等的安排。 38 年度培训规划如何做 39 1. 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培训项目的确定 培训内容的开发 实施过程的设计 评估手段的选择 培训资源的筹备 培训成本的预算 40 2. 年度培训计划的构成 WHAT 培训谁? 目的 原则 培训需求 培训的目的或目标 培训对象 WHERE 何处培训? 培训内容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培训形式和方式 培训教师 培训组织人 HOW 如何培训? 考评方式 计划变更或者调整方式 培训费预算 签发人 WHEN 何时培训? 计划制定六 要素 WHO 谁来培训? HOW MUCH 花费多少? 41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培训需求分析 工作说明 任务分析 排序 陈述目标 设计测验 制定培训策略 设计培训内容 实验 42 制定培训规划的工作流程 工作项目 项目成果 培训需求分析 工作说明 绩效差距 其实都是培训需求分析 工作活动一览表 任务分析 (树形图 / 工作流程图) 任务分类表 基本确定培训项目 排序 陈述目标 准 设计测验 制定培训策略 确定培训性质、类型、特征 法 学习流程图 情境 / 工作助手 / 反应行为 / 辅助工具 / 标 确定每个培训结果测试方 可以出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了! 43 工作项目 项目成果 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实验 划 一份培训教案 改进的培训规 培训负责人/执行人要做的事情 44 2. 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汇总培训意见 管理者对培训需求、培训方式、培训预算等进行 审批 培训部门组织安排企业内部培训过程 后勤部门对与内部培训有关项目的落实 培训部门告知相关部门和单位 45 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模型 制定初步的培训计划和预算方案 管理者审批 培训部组织安排内训或联系外训 后勤部门落实后勤支持 编制培训次序表并告知相关部门或单位 46 制定良好的培训计划 培训 目标 •说明完成培 训计划后受训 者能做什么 •是培训评价 的标准 •培训考核结 果的使用(晋 升、调薪) 培训 组织 •发起部门 •培训控制 •培训制度保 证 受训人员 特征 •人员来源 •人员所必备的 知识和经验的程 度 •人员的工作环 境特点和状况 培训 内容 •知识培训还 是技能、态度 培训 •管理培训还 是技术培训 培训师的确定 •是外聘还是内 部选择 •老师的知识水 平、实践经验如 何 培训时间地点、 预算、设备 •考虑培训者和受训 者的时间安排 •根据培训的内容确 定地点 •估计培训经费,确 47 定来源 培训计划表格 ( 1 )年度 / 月 / 季度培训计划表(简单) 部门 培训 项目 培训 课程 培训 人数 培训 时间 培训 地点 讲师 预算 费用 主办 单位 48 ( 2 )年度轮岗培训计划表 受训者 派出部 接收部 培训目 培训内 培训者 时间安 培训方 门 门 标 容 排 法 备注 49 ( 3 )年度在职培训计划表 拟办单位: 年 培训班 名称 本年度办 班数 月 培训 地点 日填 班主任人选 培训目的 培训对象 培训人数 培训 时间 自 月 日起至 月 日止 共 个月( 周)另 天 培训目标 培训科目 培训方式 培训进度 科目名称 授课时间 讲师姓名 教材大纲 教材来源 备注 1. 上课与实习同时进行:每日上课 小时,实习 小时 2. 上课与实习分期举行:上课 周(月)每日 小时 3. 全部培训时间在工厂实习,每日 小时 4. 讲习方式:每日上课 小时,晚间学术座谈会,讨论有关内容或技术问题,每周 小时 周次 培训内容摘要 备注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50 3. 年度培训计划的经费预算 确定培训经费的来源 确定培训经费的分配与使用 进行培训成本—收益计算 制定培训预算计划 培训费用的控制及成本降低 51 培训成本项目表(费用预算表) 外在成本 培训管理费 调查分析、设计、组织协调等费用 教师费用 交通费、食宿费、酬金 学员费用 交通费、食宿费 场地、设施费 场地租用费、设备购置费、资料制作费、 文具费等 参观、考察费 内在成本 培训工作人员成本 工资、机会成本 学员成本 工资、机会成本 一般情况下,制定培训计划时,只考虑培训直接费用的申 请与筹备,因此,培训计划预算的费用一般只涉及外在成本。 52 课程名称 员工培训项目预算表 培训天数 学习方式 参加人数 费 用 名 称 预 算 讲师费 教材费 设备 / 器材费 场地费 考务费 资料费 其他费 审核 审批 53 案例分析练习: 南方电器公司成立于 1992 年,在过去的 10 年中,由最初总资产几 百万元发展成为现在总资产为 200 多万元的大型电器公司。但最近 南方 公司遇到了比较麻烦的问题。公司经常出现熟练工人短缺的问 题。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 设备,而且生产的产品品种也比以前更多,这些变化要求生产工人 需要掌握更为先进的技术,而从人才市场上招进的员工很难在短期 内符合公司的需要。 于是,公司总经理要求人事部写一个对生产工人的短期培训计划, 以满足公司对人力资源的需要。人事部经理王明把此事交给了张萍, 张萍是由技术人员提拔上来的人事管理者,对人事管理工作也是刚 接触。 问题: 王明应当怎样指导张萍做这个计划? 54 参考答案 : 调查分析培训需求。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员工现有技术 水平及新工作对员工的要求数据;分析现实与理想状态间的差 距,明确工作对培训的要求。 课程设计。根据工作和员工的现状,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 了解培训环境支持体系。内部环境:公司培训政策、经费情况、 内部培训师资、培训场地、组织的支持表现;外部环境:专业 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费用。 确定培训计划的各要素。培训对象、人数、时间、地点、课程 设计、师资、费用、培训项目工作人员。 设计培训评估工具。 55 第三单元 培训组织与实施 56 培训前对培训师德基本要求 1 、做好准备工作 2 、决定如何在学员之间分组 3 、材料准备 57 1. 培训师的培训与开发 授课技巧培训 教学工具的使用培训 教学内容的培训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教师培训与教学效果评估的意义 58 2 、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前期准备工作 (二)培训实施阶段 (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四)对学习进行回顾和评估 (五)培训后的工作 59 2. 培训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1 -前期准备 3 -知识技能传授阶段 ① 通知确认 ① 及时与讲师沟通 ② 后勤准备 ② 协助时间管理 ③ 教材准备 ③ 协助录音、摄像 ④ 讲师确认 2 -实施阶段 4 -对学习回顾和评价 5 -培训后工作 ① 课前准备 ① 致谢 ② 培训开始介绍 ② 问卷 ③ 器材使用和维护 ③ 证书 ④ 设备清检 ⑤ 培训评估 60 要准备的资料 1. 培训课程和日程安排:包括课程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日程表。 2. 培训生活须知:上课及其他时间应注意事项;宿舍内的配置;钥匙的管理及 进出门的时间;电话的设置场所;用餐的地方;培训场所附近的餐馆、食品 店、书店的介绍。 3. 发放给学员的材料袋:包括准备好的教材或提纲、文具、入学须知、胸卡等 4. 签到表、分组名单、张贴班级标志和路线图等。 5. 要给学员布置的作业及评估用的调查表(对讲师、培训组织和管理、培训课 程和教材等的评估),最后发放的结业证书或结训证书。 培训前和培训讲师联系 培训前,最好编制一个讲师信息库,以供培训时选择;其次,讲师选择好后, 应将有关培训课程内容、形式、时间以及酬金等事项与讲师达成共识。再有, 为了保证培训讲师如期到达,预防万一,组织者应在上课之前,就讲师来上课 的接送方式、时间、用餐等事项明确地传达给讲师。还要与讲师说明有关教室 的场所、设备及其布置状况等准备情况。 61 培训设备检查表(准备期和结束期) 序号 内容 1 教室 / 场地选择 2 座位安排 准备状况(完好状况) 检查日期 负责人 备注 需要分发的材料 3. A. B. C. 教学器材 电视 投影机 录像机 幻灯机 4. 麦克风 指示棒 黑板 / 白板 粉笔 磁摁钉 纸张 5. 教师休息室的设备 62 3. 企业外部培训的实施 员工个人应处理以下事宜 : 自己提出申请 , 并获得批准与备案 签订员工培训合同 注意处理好与在职工作关系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做好哪些工作? 63 三、企业外部培训的实施流程 员工申请 签订员工培训合同 部门意见 人力资源部备案 人力资源部审核 企业主管审批 培训结束后汇报培训成果 64 【公司名称】外派培训申请表 编号 申请日期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参加工作时间 所学专业 学历 所属部门 现任职务 现任职年限 上年度考核 申请说明 培训 情况 审批 情况 培训单位 培训项目 培训类别 培训方式 培训内容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经费预估 员工 部门经理 人事部经理 总经理 日期: 日期: 日期: 日期: 签字: 签字: 签字: 签字: 65 编号: 姓名 日期: 培训时间 年 外出培训训练汇报书 月 日 工作岗位 部门 有无合格证书 培训项目 培训理由 培训内容 及培训形 式 培训受益 是否愿意 在相关部 门授课 部门领导 评价意见 部门领导签字: 66 员工培训合同(员工培训协议书) 明确协议双方是谁 培训期限及方式;培训地点;培训内容 双方在培训后的权利和义务;培训费用的 负担 违约责任 培训后的服务期限 服务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冲突的处理 双方的有效法律签署 67 如何实现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 1 、让被培训者变成培训者 2 、培训时间的开发与利用 3 、培训空间的充分利用 68 培训教室的布置 ( 1 )传统布置法:学生面向教室前面,分排就座。这是空间利用最好 的方式,只要留出老师的活动空间和座位间的通道,其余空间都可 以摆放桌椅。就传授法的培训方式,传统布置法是最佳的。 ( 2 )臂章型布置法:它将每列桌子靠中间过道的一头向后稍移一定的 角度,以使处于同一排而被过道隔开的学生能互相看见。 优点:除具备传统教室布置得一些优点,又便于学生交流,讲授与 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这种布置。 ( 3 )环形布置法:将桌椅围成一个不封闭的圆圈,缺口处就是教师的 位置。这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布置方式,学生之间,学生与老 师之间交流最为方便。它适合于应用研讨或案例法的教学,而不适 合讲授法。 ( 4 ) U 形布置法:将桌椅围成一个 U 形,开口处就是教师的位置。两 边的学生互相对视,另一排学生正对老师。采用模拟练习的教学比 较适合这种布置, U 字里面的空间可以作为模拟者的演练区域。 69 场地布置要领 剧场式 教室式 70 场地布置要领 方形会议 马蹄形 小组式 71 案例练习 200* 年 7 月份某电信公司从各个大专院校招收 了一批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这些人员将 填补公司市场营销、财务人事、技术研发等各 部门 120 多个工作岗位的空缺。 请您为该公司设计一个对这些新员工进行入职 教育的培训方案。 72 某电信公司新员工入职教育方案 ( 1 )明确入职教育的指导思想 ( 1 分) ( 2 )提出员工入职教育的要求( 1 分) ( 3 )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 (每项 1 分最高不超过 6 分)( 6 分)①公司发 展历史; ②公司现行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法规; ③公司主营项目以及业 务知识; ④电信市场现状; ⑤规范化电信服务与客户服务中心的功能; ⑥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教育; ⑦加深对公司的感知与认同; ⑧本 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 ( 4 )选定培训师 ( 2 分)培训师以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各业务部门经理为 主体,各部门主管进行协助或者根据具体情况从企业以外聘请。 ( 5 )方案的具体实施办法 ( 2 分) ( 6 )教育经费预算 ( 2 分) ( 7 )入职教育的管理 ( 4 分) ① 人力资源部门全权负责整个入职教育管理事务; ②经指定接受训练 的人员,除有特殊情况事先经部门主管签报核准得予请假或免训外,一律不得 故意规避参加教育,否则将从严论处; ③训练课程的编排及时间,依实际 需要另行制定;④本方案经董事长核准后施行。 人力资源部 XXXX 年 X 月 XX 日 ( 2 分) 73 第四单元 估 培训效果的评 74 1. 培训效果信息的种类 培训及时性信息 培训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 培训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 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 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 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 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 受训群体选择方面的信息 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 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 75 2. 培训效果信息的收集渠道 生产管理或计划部门对培训组织实施的时机选择 和目的 受训人员是收集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管理部门和主管领导是了解受训人员受训效果的 最直接、最公正的信息渠道 培训师是了解受训人员组成需求的关键 76 培训效果信息的收集方法 通过哪些渠道收集培训效果的信息:资料,观 察,访问,问卷等。 77 培训 / 课程质量评估表 评估 指标 培训 内容 问 培训 课程 培训教材 培训 环境 时间 环境与地 点 知识 培训 教师 题 课程内容的适用性 选 5分 4分 项 3分 2分 1分 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 课程与工作的结合紧密度 课程编排使是否容易理解 时间安排合适 安排合适 有助于保证培训效果 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 教师讲授了所有的内容 有效地执行培训计划 能力 能够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气氛 表达清晰明了 培训 收费 培训收费是否合理 78 培训效果的跟踪与监控 一、培训前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1. 了解受训者目前状况(知识、技能、水平) 2. 为了培训后对比使用 二、培训中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1. 受训者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 2. 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认知度 3. 实际培训内容 4. 培训进度和中间效果 5. 培训环境 6. 培训机构和人员 79 培训效果的跟踪与监控 三、培训效果评估(三个层次) 1. 受训者掌握了哪些知识? 2. 受训者工作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3. 企业的经营绩效发生了多大改进? 四、培训效率评估 收益与成本报告 80 培训效果监控情况总结 ① 培训者自评 ② 学员评估 a) 简要声明培训目的 b) 培训对象和内容 c) 培训方法 d) 综合分析和评价 e) 结论和建议 f) 附件 81 培训评估报告书的撰写 导言:说明评估的背景或项目概况,介绍评估的目的和性质,另外还要对 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评估加以说明。 概述评估的实施过程,评估的方法和程序。 阐明评估的结果。 解释、辩论评估的结果,提供决策参考意见 附录:收集和分析资料用的图表、问卷、访谈工具、部分原始数据等。 82 案例练习: 企业的技能培训常常出现培训考试成绩不 错的员工,回到工作岗位以后的工作绩效 并没有得到改善的现象。您认为导致这种 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83 参考答案: 此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 2 分) ( 1 )组织方面: ① 培训效果评估有问题。 ( 2 分) ② 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培训所学内容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 分) ③ 企业不能为培训中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 ( 2 分) ④ 企业培训系统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也影响到培训效果的转 化。 ( 2 分) ( 2 )个人方面: ① 受训者不能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 分) ② 旧的观念和习惯阻碍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 2 分)84 案例分析 某公司是上海的一家股份制公司,按计划,该公司人力资源部三月份要派人去 深圳某培训中心参加一次培训。当时人力资源部的人员都想参加,不仅是因为 培训地点在特区,可以借培训的机会到特区看一看,而且据了解,此次培训内 容很精彩,而且培训讲师都是些在大公司工作且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但很 不凑巧,当时人力资源部工作特别忙,所以主管权衡再三,最后决定由手头工 作比较少的小刘和小钱去参加。人力资源主管把培训时间、费用等事项跟小刘 和小钱作了简单的交待。培训期间,小刘和小钱听课很认真,对老师所讲内容 作了认真记录和整理。但在课间和课后小刘和小钱两人总是在一起,很少和其 他学员交流,也没有跟讲师交流。培训回来后,主管只是简单的询问了一些培 训期间的情况,小刘、小钱与同事也没有详细讨论过培训的情况。过了一段时 间,同事都觉得小刘和小钱培训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小刘和小钱本人也 觉得听课时很精彩,但是对实际工作并没有什么帮助。 根据案例回答: ( 1 )该公司的小刘和小钱的培训效果令人满意吗? ( 2 )该项培训的人员选派是否存在某些问题?为什么? ( 3 )根据案例提出能够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措施。 85 案例分析解析 ( 1 )不满意。 ( 2 )受训人员的选派存在明显的问题:缺乏对受训者培训前的 需求分析;缺乏对受训者学习目标和效果的界定和要求;缺乏规 范的人员培训计划 ( 3 )①重视培训前的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的目的、受训人员的 培训需求、培训后应达到的目标、效果和要求)②重视培训中的 信息沟通与交流(包括学员与培训师、学员语培训机构等方面的 信息交换、沟通和收集)③强化培训后学员效果评估与考核,培 训后受训者自己的信息整理,就培训相关的内容与主管和其他同 事的信息沟通,、交换与共享,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④主管对 受训者的考核与评估。最后根据上述各种信息的采集与深入分析, 提出系统全面地员工培训计划,并推行实施。 86 第二节 培训方法的选择 87 根据培训需求选择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 方法与培训目的、课程目标相适应 方法与受训人员相适应 学员构成 员工可离度 工作压力 与企业的培训文化相适应 培训资源和可能性的决定作用 88 优点 缺点 说明 讲授法 知识系统、全面,环境、 费用要求不高,发挥教 师优势 难以吸收消化, 单向传授缺乏互 动,容易与实际 脱节,不能满足 学员个性需求 专题讲 座法 时间节省,形式灵活, 主题集中,有针对性, 便于理解和加深印象 内容不够系统, 便于管理人员或 偏重专业可能难 技术人员了解热 以理解和接受 点和前沿问题 研讨法 学员参与积极,多向式 互动,形式灵活,适应 性强,问题集中 对研讨题目和内 容的准备要求较 高,对指导教师 要求较高 灌输式、启发式、 提炼式 集体讨论、分组 讨论、对立式讨 论,要求事先准 备 1. 知识类培训的直接传授培训方法 89 优点 缺点 说明 工作 指导 法 应用广泛,岗位练兵, 不够系统、规范,人 需要把握重点, 随时随地进行 为因素多 确定指导人员 工作 轮换 法 丰富工作经验,开发 多方面能力,改善合 作关系 运作复杂,管理困难,针对特定对象, 不适合专业或职能管 合理安排计划, 理人员 配备指导人员 特别 任务 法 任务具体明确,效果 突出明显 非常规管理,不多见,适用于项目管理、 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委员会制和临时 授权 个别 指导 法 有针对性,适应性强, 随意性大,人为因素 需要规范要求, 传授经验和传统教育 多,限制性强 选好指导者,加 效果明显 强监督指导 2. 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性培训 90 优点 缺点 说明 自学 费用低,自主性强,培养自 学能力 学习不系统,随意性大, 困难难以自行解决 需要有计划地指导, 提供支持条件 案例研 究法 参与性强,强化问题意识和 分析对策能力,生动具体, 互动交流 对准备时间和精力要求高, 有描述评价、分析决 培训指导环节重要,对培 策的类型,要有真实 训师要求高 情景、问题导向 头脑风 暴法 参与性强,互相激励,集体 智慧,问题导向 问题选择难,讨论控制要 求高,团体氛围营造有心 理障碍 模拟训 练法 能力开发有效,竞争意识强 烈,学习气氛活跃 准备时间长,质量要求高, 人机对话,模拟练习 对技术和费用要求高 敏感性 训练法 形象、具体、生动,通过领 悟反思进行自我教育 团体氛围的营造不容易, 容易发生阻抗行为 适用于组织发展训练 和人际关系技巧培养 管理者 训练 针对性强,实践性强 自我教育要求高 指导教师是关键 合适的主题,开放宽 容的氛围很重要 3. 适宜综合性能力提高和开发的参与式培训 91 优点 缺点 说明 角色扮演法 参与性强,强 化效果明显, 能力与素质的 开发有效 模拟环境和扮演角 色与实际工作尚有 差别,可能降低效 果 工作角色规范要明 确,典型工作环境 要具体逼真 行为模仿法 有利于矫正不 良习惯,养成 良好素养 难以标准化,理解 和领悟效果不够 适合各类人员培训 强化心理素质, 费用较高,项目设 开发潜能 计和操作难度大 要求确定培训目的 和重点,注意领悟 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拓展训练 4. 适宜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的培训方法 92 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 优点 缺点 说明 网上 节省费用,可及时低 网络投资费用高, 通过企业内特网、 外特网、因特网 培训 成本更新内容,提高 某些课程不适宜 趣味性,时间灵活 于网络 颗同步或非同步 培训 虚拟 仿真性、超时空性、 费用昂贵 培训 自主性、安全性 三维信息的人工 虚拟环境,感官 刺激。 93 我们常用的几种培训方法 内部培训 外部培训 课堂传授式 公开课堂传授式 课堂参与式 公开课堂参与式 研讨会/专题工作坊 研讨会/专题工作坊 工作指导 户外拓展训练 师徒制 户外体验训练 自学小组 专业进修 资格考试 94 几种常用培训方法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的操作程序 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培训前的介绍工作 案例讨论 分析总结 案例编写的步骤 事件处理法的基本程序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实施要点 头脑风暴法的操作程序 准备阶段 热身阶段 明确问题 记录参加者的思想 畅谈阶段 解决问题 95 头脑风暴法演练 ? 如何选拔合适的企业培训讲师 演练 3 分钟, ? 条建议 96 第三节 行 培训制度的建立与推 97 一、企业培训制度 (一)、企业培训制度的内涵 企业培训制度即能够影响与作用于培训系统及其活动的各种法律、 规章、制度和政策的总合,主要包括培训的法律和规章、培训的具体 制度和政策两方面。 (二)、企业培训制度的构成 一般来说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入职培训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 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和培训风险管理制度等六种基本制度。除此之外还有培训 实施管理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培训资金管理制度等。 98 企业培训成功的核心 培训制度必须符合企业 整体发展战略 规范的企业培训制度 99 怎样做好培训制度 1. 2. 培训制度该包含哪些制度? 各项制度在定制时至少要注意什么? 100 培训制度的 6 大内容 培训服务制度 培训服务制度条款 培训服务协约条款 入职培训制度 培训激励制度 对员工的激励 对部门及主管的激励 对企业本身的激励 培训考核评估制度 培训奖惩制度 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利益获得原则 101 起草与修订培训制度的要求 培训制度的战略性 培训制度的长期性 培训制度的适用性 102 一 企业培训制度的基本内容 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 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和宗旨 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 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 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 103 二、各项培训管理制度的起草 ( 一 ) 培训服务制度: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和培训服务协议条款两部分。 1 、培训服务制度条款 ( 1 )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向培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 理提出的申请; ( 2 )在培训申请被批准后城要履行的培训服务协议签订手续; ( 3 )培训服务协议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 2 、协议条款。 ( 1 )参加培训的申请人;( 2 )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 3 )参加培训 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等;( 4 )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 平;( 5 )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 6 )参加培训后如 果出现违约的补偿。( 7 )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 8 )参加人员与培训 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104 (二)入职培训制度 ( 1 )培训的意义和目的;( 2 )需要参加的人员界定;( 3 )特殊 情况不能参加入职培训的解决措施;( 4 )入职培训的主要责任区 (部门经理还是培训组织者);( 5 )入职培训的基本要求标准(内 容、时间、考核等);( 6 )入职培训的方法。 (三)培训激励制度 ( 1 )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 2 )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 核标准;( 3 )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 4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 分配原则。 (四)培训考核评估制度 ( 1 )被考核评估的对象;( 2 )考核评估的执行组织(培训管理者 或部门经理);( 3 )考核的标准区分;( 4 )考核的主要方式; ( 5 )考核的评分标准;( 6 )考核结果的签署确认;( 7 )考核结 果的备案;( 8 )考核结果的证明(发放证书等);( 9 )考核结果 的使用。 105 (五)培训奖惩制度 ( 1 )制度制定的目的;( 2 )制度的执行组织和程序;( 3 )奖惩 对象说明;( 4 )奖惩标准;( 5 )奖惩的执行方式和方法。 (六)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 1 )企业根据《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 ( 2 )根据具体的培训活动情况考虑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从而明 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 3 )在培训前,企业要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明确企业和受训者 各自负担的成本、受训者的服务期限、保密协议和违约补偿等相关事 项; ( 4 )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即谁投资谁受益,投资与受益成正比 关系,考虑培训成本的分摊与补偿。 106 培训制度的通用要求 制定培训制度的依据 实施培训的目的或宗旨 培训制度实施办法 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执行 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 107 【能力要求】 三、培训制度的推行和完善 培训制度的执行 培 训 制 度 的 制 定 保证 过程实施 培训制度的监督 调整 保证 培 训 活 动 顺 利 完 成 发现问题 108 备考提示 选择题:多做模拟试题 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 培训方法 简答题:有要点的地方 方案设计题:培训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的一些方案、表格等的设 计。 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培训需求调查表 培训规划、培训方案 培训效果评估表 培训管理制度 案例分析题:培训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109 110
110 页
340 浏览
立即下载
新版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思维导图知识树第1-6章完整版(免费版)
组织理论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 组织设计理论被称为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基本理论 组织理论的发展:古典组织理论(组织的刚性结构)、近代组织理论(强调人的因素)、现代组织理论(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 据) 组织设计理论 静态:组织的体制(权、责结构)、机构(部门划分的形式和结构)和规章(管理行为规范); 动态:加进了人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但其中的静态理论的内容仍占主导地位。 基本原则:任务与目标、分工与协作、有效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 (一)超事业部:将相同性质的事业部组织在一起形成超事业部,在总经理与各个事业部间增加一级管理机构。 新型模式 (二)矩阵制: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的,具有双通道命令系统。 (三)多维立体:1、按产品分事业部(产品利润中心),2、按职能分参谋机构(成本中心),3、按地区分管理机构(地区利润中心); (四)模拟分权:将企业分成许多“组织单位”,看成是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部门,实现“模拟”的独立经营、核算,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流程型:以系统、整合理论为指导,按照业务流程为主、职能服务为辅的原则进行设计; (六)网络型:是虚拟组织,依靠网络将供应、生产、销售等独立的企业或个体连接而成的经济联合体。 第 一 单 元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的 设 计 组织结构设计的 内容: 包括组织环境分析、组合发展目标的确立、企业流程设计、组织职能设计、组织部门设计和工作岗位设计; 内容和概念 从存在的具体形态看,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从内部互联关系看,包括管理和业务部门的横向和纵向结构。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概念: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管理幅度起主导作用。 N=n[2 +(n-1)],N 为人员之间的关系数,n 为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为 3,产生 18 组关系,管理幅度 4,产生 44 组关系。 组织的职能设计: 步骤:职能分析、职能调整、职能分解 方法:基本职能设计(生产、计划、人事、财务、研发、信息、销售及售后服务)和关键职能设计(由战略决定) 组织的部门设计:纵向结构设计包括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设计 管理幅度的设计方法:经验统计法、变量测评法 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工作的性质、人员素质状况、管理业务标准化程度、授权的程度、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 管理层次的设计步骤和方法:按照企业的纵向职能分工,确定企业的管理层次;有效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 选择具体的管理层次;对个别管理层次做出调整。 横向结构设计方法:从企业总体结构来看: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业务流程法。 第 一 节 第 一 章 按照不同对象和标志:按人数划分、按时序划分、按产品划分、按地区划分、按职能划分、按顾客划分。 组合方式: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的部门组合方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矩阵、立体多维、流程、网络), 以成果为中心的部门组合方式(事业部、超事业部、模拟分权)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的 设 计 与 变 革 以关系为中心的部门组合方式(多维立体、流程、网络) 进行具体的职能或业务部门设计时,应解决好四个方面问题: 1 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2 部门的责权利必须对应一致;3 执行和监督机构应当分设;4 机构和人员应当精简。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钱德勒)组织结构服从战略。对组织结构做调整:增大数量、扩大地区、纵向整合、多种经营。 第 二 单 元 与单一经营发展相适应的是早期的层级结构(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与项目为中心的矩阵结构;与产品为中心划分事业部的大型跨国公司,采用多维立体制。进 行组织变革时,应发挥三个系统作用(指挥计划系统、沟通联络系统、检查反馈系统),调整好四个层面关系(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 遵循三项原则(以系统为主,以功能为辅的原则;以效率为主,以结构为辅的原则;以工作为主,层次为辅的原则) 企 业 组 织 结 构 的 变 革 人 力 资 源 规 划 组织结构诊断: 变革的程序 组织结构调查(工作岗位说明书、组织体系图、管理业务流程图);组织结构分析 ;组织决策分析;组织关系分析。 征兆(经营业绩下降、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员工士气低落) 实施结构变革 方式(改良式、爆破式、计划式) 推除阻力(让员工参与变革的调查、诊断与计划;组织与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力) 结构的整合 整合的依据 主要在于解决结构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互间协调的要求。 新建的整合 依标准对分解后的部门、层次、岗位和职位的关系进行修正和确认,排除相互重复和冲突的职责、任务。 现有的整合 通过几方面表现出来:各部门常有冲突、存在过多少委员会、高层常当下属部门的裁判和调解者、结构本身失去了协调机能。 整合的过程 拟定目标、规划、互动、控制。 决定工作岗位的前提:受以下因素影响:相关的技术状态;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状况;服务、加工的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影响; 本部门对岗位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主管对本岗位工作的分配指派以及领导行为的影响; 本岗位不同时段不同经历任职者思想意识、主观判断、个人意志等,对岗位工作任务和目标所产生的反作用; 企业生产业务系统的决策,对岗位工作目标和活动的定位与调整影响; 工业工程师、劳动定额师等职能性技术专家对岗位设计的影响;软环境条件的影响。 第 三 单 元 工 作 岗 位 设 计 基本原则:明确任务目标、合理分工协作、责权利相对应。 具体设置岗位时,考虑处理好五个方面:对当前组织结构评价,调整不合理地方;如果合理,所有岗位的责任和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足以保证组织总任务、目标的实现; 岗位设 置数目是否符合最低数量要求;岗位之间是否协调;每个岗位是否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 基本内容:工作扩大化(横向扩大化、纵向扩大化) 工作丰富化(任务的多样化、明确任务的意义、任务的整体性、赋予必要的自主权、注重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工作任务满负荷、岗位的工时工作制、劳动环境的优化。劳动 环境优化考虑的因素:影响劳动环境的物质因素(工作地的组织、照明与色彩、设备、仪表和操纵器的配置)影响劳动环境的自然因素。 改进工作岗位设计的意义:企业分工与协作的需要;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的需要;劳动者在安全、健康、舒适的条件下从事劳动活动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 岗位设计基本方法:1、传统方法研究技术: 步骤:选择研究对象;用直接观察法记录全部事实;分析观察记录的事实,找出改善方案;通过分析研究出一套实用、经济、有效的新方法;贯彻执行新方法。 具体应用的技术:程序分析(作业程序图、流程图、线图、人-机程序图、多作业程序图、操作人程序图)、动作研究(人体利用、工作地布置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工具和设备的设 2、现代工效学的方法 3、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工业工程的功能:规划、设计、评价、创新) 岗位工作扩大化的设计方法: 岗位宽度扩大法:延长加工周期、增加岗位的工作内容、包干负责; 岗位深度扩大法:岗位工作纵向调整、充实岗位工作内容、岗位工作连贯设计、岗位工作轮换设计、岗位工作矩阵设计; 计) 内容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静态的规划):人员配备计划;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晋升计划(晋升条件、晋升比率、晋升时间为指标)。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动态的规划):上述三种;人员培训开发计划;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其他计划。 作用 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环境 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展;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人 、外部环境(经济(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人口、科技、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内部环境(行业特征、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 统) 原则 确保需求、与内外环境相适应、与战略目标相适应、保持适度流动性。 程序 1、调查、收集和整理信息;2、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现状;3、预测需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4、制度平衡供给计划;5、评价与修正。 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编写人员配置计划、*供给*、*培训*、*人力资源费用*、*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需求预测 包括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以及二者的平衡。前者只是对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后者需要研究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个方面。 内容 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2、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3、人力资源结构预测;4、特种人力资源预测。 作用 对组织方面:满足组织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高组织竞争力;是人力资源部分与其他部门良好沟通的基础。 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有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第一单元 局限 人力资源 1、环境肯与预期的情况不同;2、企业内部的抵制;3、预测的代价高昂;4、知识水平的限制。 一般影响因素:1、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2、生产需求(企业总产值),3、劳动力成本趋势(工资状况),4、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5、追加培训 需求预测 的需求 基本程序 第三节 概念 6、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7、旷工趋向(出勤率),8、政府方针政策的影响,9、工作小时的变化,10、退休年龄的变化,11、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一、准备阶段 的具体程序 (一)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由企业总体经济发展预测系统、企业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预测系统、人力资源预测模型与评估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 (二)人员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SWOT 分析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对企业内外部综合概括,分析优劣势、面临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竞争五要素分析法:对新加入竞争者的分析、对竞争策略分析、对自己产品替代品分析、对顾客群分析、对供应商分析 (三)岗位分类、(四)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二、预测阶段:1、确定岗位职务序列和人员配置标准;2、对现有人员缺编、超编、任职资格条件进行统计分析;3、修正统计结果,得出现实人力资源需求量; 4、对未来退休、离职、流失状况进行统计分析;5、根据任务量,确定需要增加的人员数量,得出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量; 6、对现实存量、未来流失状况、未来需求进行综合平衡测算,得出未来人力资源井需求量。 三、编制人员需求计划:计划期内员工补充需求量=计划期内员工总需求量-报告期期末员工总数+计划期内自然减员员工总数 原理:惯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相似性原理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对象指标与依据指标:前者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对象,后者指影响需求预测的变量因素。 方法 定性方法:经验预测法,描述法,德尔菲法(提出目标,征求专家意见;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问题,交付专家评价;修改预测结果;最后预测,请专家提出最后意见及根据)。 定量方法:转换比率法,人员比率法,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通过因果关系预测未来),经济计量模型法,灰色预测模型法,生产模型法,马尔可夫分析法, 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定员定额分析法,计算机模拟法。 总量预测 第三单元 专业技能人员 人力资源需求 总量预测 影响企业人员需求量参数 的 专业技术人员 经营管理人员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销售收入(利润)、产值产量、总资产(净资产)、总成本、追加投资、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出勤率 能源消耗情况、定额工时、作业率、 生产技术水平、新项目投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 企业管理幅度、企业信息化程度、信息传送速 废品率 科研成果、研究成果获奖、科技成果转让 度、决策速度、企业其他各类人员的数量 内部供给预测需考虑:内部人员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内部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跳槽(辞职、解聘)等。 外部供给预测 第一单元 影响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地域性因素,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严格的户籍制度 企业人力 资源供给分析 第 四 节 人力资源信息库(技能清单、管理才能清单)。 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 企业人力 供给量=现有量+流入量-流出量 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资源供给 预测与供 总监 流入量=现有量*(1+降职+招聘……) 总监 0.8 流出量=现有量*(1+晋升+辞职……) 经理 0.1 马乐可夫模型:通过发现组织人事变动的规律,推测组织未来的 需平衡 人员供给情况。 例: 主管 经理 主管 0.8 0.05 0.05 0.6 员工 离职率 0.2 0.2 0.05 0.05 0.3 0.05 0.1 0.7 0.15 员工 供求关系的三种情况:供需平衡;供大于求:导致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重,生产或工作效率底下;供小于求(供不应求):设备闲置,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总量预测 避免供不应求发生方案:1、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2、如高技术人员短缺,拟定培训和晋升计划,内部无法满足时,拟定外部招聘计划; 第二单元 3、如短缺不严重,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制定延长工时适当增加报酬计划;4、提高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格局; 企业人力 5、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6、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 资源供给 与需求平衡 计划; 外部供给主要渠道: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失业人员、流动人员;其他组织在职人员。 解决供大于求方法:1、永久性辞退劳动态度差、技术水平低、劳动纪律观念差的员工;2、合并和关闭臃肿机构;3、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4、提高员工素质,制定全员轮训 5、加强培训,使员工掌握多种技能,鼓励自谋职业,可拨出部分资金,开办第三产业。6、减少工作时间,降低工作水平; 7、由多个员工分担以前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可完成的工作和任务,按工作任务完成量计发工资,与上一个实质上是一样。 一、制度化管理的基本理论 概念: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度化管理。 特征:1、劳动分工基础上明确每个岗位权利、责任,并制度化;2、明确不同岗位权利大小,并以制度化形式巩固;3、以文字形式规定岗位特征及人员素质等要求, 通过正式考试或培训获得的资格,来挑选组织中的所有成员;4、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5、管理人员特点:①因事设人原则,每个人只负责特定工作; ② 管理者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权利;③权利受到严格限制;6、管理者职务是管理者的职业,有固定报酬,应忠于职守。 优点: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2、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体现、3、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二、制度规范的类型:企业基本制度、管理制度、技术规范、业务规范、行为规范。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构成:从基础性管理制度和员工管理制度两方面入手。 第 五 节 人力资源 管理制度 规划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录用、保持、发展、考评、调整); (二)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 五、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1、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基本原则);2、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出发,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使之更加充满活力;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应当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同时,有所创新、有所前进;4、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制度规划与创新,必须在国家劳动人事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进行;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必须与企业集体合同保持协调一致;6、必须重视管理制度信息的采集, 沟通和处理,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动态性。 六、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 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步骤: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八、制定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程序:1、概述制度建立原因;2、对参与人责任、权利、义务做要求;3、明确目标、程序和步骤,实施时候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4、说明依据和原理; 5、规定活动的类别、层次和期限;6、对文字等内容提出要求;7、活动的结果应用原则和要求等做规定;8、对年度总结、表彰活动和要求作规定; 9、对权利、义务、程序等做规定;10、制度的解释、实施、修改等做必要说明。 基本原理 测评类型 测评原则 一 、 员 工 素 质 测 评 标 准 体 系 的 构 建 化量化形式 个体差异原理:测评的对象是人的素质,素质是有差异的(差异客观存在、不为人意志转移,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工作差异原理:不同的职位具有差异性,体现在:工作任务和内容差异,工作权责差异,即决策权力和决策影响力不同。 人岗匹配原理: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则,包括的匹配有: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员工与员工、岗位与岗位。 选拔性测评(选拔优秀员工),特点:区分功能(不同素质、不同水平);标准刚性强(使人不含糊不解);过程客观性(数量化、规范 化); 指标灵活(以客观、便于操作与相关性为前提);结果体现为分数或等级。 开发性测评(开发员工素质),特点:摸清情况(了解优势与不足);针对结果提出开发建议。 诊断性测评(了解现状或查找根源),特点:内容十分精细或广泛;结果不公开;有较强的系统性。 考核性测评(鉴定或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以及具备的程度),特点:概括性;结果要有高的信度和效度。 客观与主观相结合 体现在:测评目标体系制定、手段方法选择、评判与解释结果、是一个有机的结合过程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性:采取经验判断与观察的方法; 从行为的性质方面; 只反映素质的性质特点; 内容上去测评不深入; 是一种模糊印象。 定量:采取量化的方法; 从行为的数量特点方面; 忽视素质的质量特征; 形式方面去测评; 是表面与形式的测评。 静态:素质水平的分析评判; 便于横向比较; 可以看清被测评者之间的相互差异;是否达到某种标准;忽视了原有基础与今后静 态与动态相结合 的发展趋向。(心理测验、问卷、考试等) 动态:对过程而不是结果进行测评; 从前后变化的情况而不是当前达到的标准进行测评;了解其素质的实际水平; 不便于相互比较。 (评价中心、面试、观察评定等) 素质:对一个人的德、能、识、体的素质的测评。 素质与绩效相结合 绩效:是一种业绩实效的考查评定。 关系:互为表里,素质是取得绩效的条件保证,而绩效是素质高低的事实证明,从素质测评中预测绩效,从绩效测评中验证素质。 分项与综合相结合 分项:分解为一个个项目分别独立地进行测评,将结果简单相加。 综合:综合素质的各方面进行整体系统的测评。 一次量化:直接的定量刻画(违纪次数、身高、体重);对象有明显数量关系;具有实质意义,也称实质量化。 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 二次量化:间接的定量刻画(成本意识先用“强烈”“一般”描述,再用“3”“2”表示);对象没有明显数量关系;具有质量或程 度 差异的素质特征,也称形式理化。 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 类别量化:将对象划分到几个类别中,然后赋予不同的数字(“分数”只起符号作用,无大小之分)。 二次量 模糊量化:把对象划分到事先确定的每个类别中去,根据隶属程度分别赋值。 二次量化 顺序、等距与比例量化 顺序量化:依据某一素质特征或标准,将对象两两比较排成序列,然后赋予相应的顺序数值;等距量化:进一步,不但需有顺序 (二次量化) 关系,还要求对象间的差异相等;比例量化:更进一步,要求顺序与等距关系,还要存在倍数关系。 当量量化 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不同类别或并不同持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统一性的转化。 特点:近似的等值技术、主观量化形式、相互比较和进行数值综合。 测评体系构建的步骤:明确测评的客体或目的;确定测评的项目或参考因素(工作分析在测评内容标准化过程中的形式:工作目标因素、工作内容、工作行 为特征);确定素质测评体系的结构、筛选与表达测评指标;确定测评指标权重 (方法:德尔菲法、主管经验法、层次分析法);规定测评指标的计量方法(客观 性测评指标、主观性测评指标);测试或完善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标准 要标准体系 品德测评法 知识测评法 能力测评 第 二 章 、 招 聘 与 配 置 具体实施 二 、 应 聘 人 员 笔 试 的 设 计 和 应 概念:笔试亦称纸笔测试或纸笔测试法。事先拟定好笔试试题,以书面的形式作答,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技术知识、生产知识以及其他专业 知识水平的 差异进行评判。 概念和种类 分类 从表现形式分:多种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分析题、案例分析题以及撰写论文; 从试题内容分:技术型笔试(针对技术、研发型岗位)和非技术性笔试(测试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 知识测验内容:基础知识测验、专业知识测验、外语考试。 基本步骤:成立考务小组;制定笔试计划;设计笔试试题;监控笔试过程;笔试阅卷评分;笔试结果运用。 改善对策:建立笔试命题的研究团队;针对招聘岗位的级别以及选拔对象进行岗位的匹配能力分析;根据岗位的级别与分类,实施针对性命题; 实施专家试卷整合与审核制度 评卷分析报告撰写:进行试卷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的分析;进行考试情况整体分析,了解应聘者整体状况;根据选拔的需要,进行应聘者个人的试卷分析。 基本程序 三 、 面 试 的 组 织 与 即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 (从揭示的内涵看)客观形式、主观评价、半客观半主观; (从标准表示的形式看)评语短句式、设问 提示式与方向指示式。(从测评指标操作的方式分)测定式与评定式。 要素 标度 即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有量词式、等级式、数量式、定义式、综合式等。 标记 即对应于不同标度的符号表示。 横向结构 要素分解,列出相应的项目,注重测评素质的完备性、明确性和独立性。包括:结构性要素(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环境 构成 素(工作性质、工作背景);工作绩效要素(工作数量、质量、效率、成果、群众威信、人才培养等)。 纵向结构 用规范化的行为特征进行描述与规定,按层次细分,注重测评要素的针对性、表达简练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测评内容(测评所指向 的具体对象与范围);测评目标(对测评内容的明确规定);测评指标(对测评目标的具体分解)。 测评指标设计原则:与测评对象同质原则、可测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完备性原则、结构性原则。 类型 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如飞行员选拔标准);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国家公务员的选拔标准) FRC 品德测评法 计算机辅助分析,报告的方式即可以是个别的谈话,也可以是集体的问卷。 问卷法 是一种实用、方便、高效的方法,包括:卡特尔 16 因素(16PF)、艾森克(EPQ)、明尼苏达多(MMPI)等个性问卷。 投射技术 广义的是指把真正的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评技术,源于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法,作为诱导被试者内心思想情感的一个手段。 特点:测评目的的隐蔽性、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反应的自由性。 美国卢姆提出了“教育认知目标分类学”把它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认知目标的最高层次), 我国把它分为:记忆、理解、应 包括:一般能力测评(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评(文书能力测评、操作能力测评、机械能力测评);创造力测评(主要针对高层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 学习能力测评(心理测验、面试、情境测验等) 准备阶段:收集必要的资料; 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测评方案的制定(被测评对象、指标体系、参照标准、测评员工的选择、测评方法的选择)。 实施阶段(核心):测评前的动员;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测评操作程序(测评报告、实际测评、回收测评数据)。 测评结果调整 引起结果误差的原因:指标体系和标准不明确、晕轮效应、近因误差、感情效应、参评人员训练不足。 常用的分析方法: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 分析测评结果:要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 曲线分析法。 企业员工招聘过程:组建招聘团队;员工初步筛选;设计测评标准;选择测评工具;分析测评结果;作出最终决策;发放录用通知。 特点:以谈话和观察为主要工具、双向沟通的过程、明确的目的性、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面试考官与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地位不平等。 按标准化程序分:结构化面试(又称规范化面试,要求做到程序、题目和评分标准结构化);非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 面试类型 按实施的方式分:单独面试(序列化面试);小组面试(同时化面试)。 按面试的进程分:一次性面试; 分阶段面试。 按题目的内容分:情境性面试; 经验性面试。 发展趋势 形式多样、结构化面试成主流、提问弹性化、测评内容扩展、考官专业化、面试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 制定面试指南:团队的组建、面试准备、提问分工和顺序、提问技巧、评分方法。 1、准备 准备面试问题:确定岗位才能的构成比重、提出面试问题。 评估方式确定:确定评估方式和标准、确定评分表。 基本程序 培训面试考官:提问的技巧、追问的技巧、评价标准的掌握等。 2、实施 包括:关系建立阶段、导入阶段、核心阶段、确认阶段、结束阶段。 3、总结 包括:综合面试结果、面试结果的反馈、面试结果的存档。 4、评价 常见问题 目的不明确、标准不具体、缺乏系统性、问题设计不合理、考官的偏见(第一印象,也称首因效应、对比效应、晕轮效应、录用压力)。 实施技巧 充分准备、灵活提问、多听少说、善于提取要点、进行阶段性总结、排队各种干扰、不要带有个人偏见。在倾听时注意思考、注意肢体语言沟通。 四 、 无 领 导 小 姐 讨 论 的 组 织 与 实 施 五 、 企 业 人 力 资 源 的 优 化 配 置 招聘应注意的问题: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工作经历比学历更重要、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让应聘者更多地了解组织、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注意不忠诚和欠缺 诚意的应聘者、关注特殊员工、慎重做决定、面试考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面试问题的类型:背景性、知识性、思维性、经验性、情境性、压力性、行为性。 结构化面试 行为描述面试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是基于关键胜任特征(或称胜任力)的行为性问题。其要素有:情境、目标、行动、结果。 面试步骤:构建选拔性素质模型、设计结构化面试提纲、制定评分标准及等级评分表、培训结构化面试考官、结构化面试及评分、决策。 面试的开发:测评标准的开发、面试问题的设计、评分标准的确定。 群体决策法 特点:决策人员广(企业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用人部门经理及经验丰富的员工);决策人员不唯一(削弱主观,提高客观性);运用运筹学提高科学性及有 效步骤:建立招聘团队、实施招聘测试、作出骋用决策。 评价中心:从多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各种方法的总称,被认为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识别才能的管理者最有效的工具。 评价中心的作用:选拔员工、培训诊断、员工技能发展。 评价中心方法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 概念:指一定的数量的一组被评人(6—9 人),在规定时间内(约 1 小时)就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各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不指定小组的领导者。被认为是企业招聘、 选拔中高层管理人才的最佳方法。 知识内容 类型:根据主题有无情境分为无情境性讨论和情境性讨论;根据是否给应聘者分配角色分为不定角色的讨论和指定角色的讨论。 优点:具有生动的人际互动效应(适用于经常需要人际沟通岗位员工的选拔)、能在被评价者之间产生互动、讨论过程真实,易于客观评价、被评价者难以掩饰自己 的特点、测评效率高。 缺点:题目的质量影响测评的质量、对评价者和测评标准的要求较高、应聘者表现易受同组其他成员影响、被评价者的行为仍然有伪装的可能性。 前期准备:编制讨论题目、设计评分表、编制计时表、对考官的培训、选定场地、确定讨论小组。 操作流程 具体实施阶段:宣读指导语、讨论阶段(评分者观察要点:发言内容、发言的形式和特点、发言的影响)。 评价与总结,应从参与程度、影响力、决策程序、任务完成情况、团队氛围和成员共鸣感,几方面进行评估。 原理:“冰山模型”或“洋葱模型”把人的素质分为内在素质(态度、动机、价值观)、知识和技能、外在行为三部分。 知识内容 题目的类型:开放式问题、实际操作型题目(不易引起争辩)、两难式问题(对出题要求高)、排序选择型问题、资源争夺型题目(全面、易引起争 辩) 设计题目的原则:联系工作内容、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冲突性。 题目设计的流程:选择题目的类型;编写初稿;调查可行性;向专家咨询(是否与实际联系、能否考察出被评者的能力、案例是否均衡、是否需要继续修改); 试测(题目的难度、平衡性);反馈、修改、完善(参与的意见者、评分者的意见、统计分析的结果)。 从配置的方式上看,分为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优化配置; 从配置的性质上看,分为数量配置与质量配置; 从配置的成分上看,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总量与结构的配置; 从配置的范围上看,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个体配置(建立在工作岗位分析和人员素质测评的基础上)与整体配置。 分类 个体素质:年龄、性别、体质、性格、智力、品德。 整体素质 概念:是一个多维的、多层次的、多要素的、动态的综合体。 表现: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心理素质结构。 人员比例关系:生产人员与非生产人员;生产人员内部的;男女两性员工;技术与管理人员以及其内部各种人员。 个体与整体配置的方法:劳动定额配置法、企业定员配置法,岗位分析配置法。 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 内容:战略规划、管理规划、其他规划(培训规划、培训开发项目规划、培训课程规划、教学资源规划、培训需要分析规划、培训开发的评估规划、培训开发 的资金投入规划等) 期限:长期规划(3-5 年计划或 5 年以上的计划)、中期规划(1-3 年的计划)、短期计划(一年以内的,季度、月 度) 对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 培训规划分类 要求:系统性、标准化、有效性、普遍性(系标有普)。 一 、 企 业 员 工 培 训 规 划 与 实 施 内容:目的、目标、对象和内容、范围、规模、时间、地点、费用(直接和间接)、方法、教师、计划的实施。 培训规划制定 步骤:培训需求分析(企业战略分析、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员工职业生涯分析)、明确培训的目标(目标层次分析、目标的可行性检 查订立培训目标的步骤)、设计基本程序(明确目的、获取信息、研讨与修正、把握关键点、撰写方案)。 应注意的问题:制度培训的总体目标(依据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总体规则、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具体项目的子目标;分配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培训投资与人力 资源规划、正常生产与培训项目、培训需求与师资来源、员工培训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平衡) 构成的五大模块:封面、目录、计划概要、主体计划、附录 年度培训计划设计 内容:目标、时间与地点、内容与课程、负责人与培训师、对象、教材及相关工具、形式与方法、预算 程序:前期准备、调查与分析、计划制订、审批及开展 步骤:需求分析、确定对象、确定目标、项目与内容、方式和方法、预算与控制、评估项目和工具、确定方式 管理职责: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求管理(计划部门、相关岗位、相关部门以及培训组织管理部门协商)、行政管理(后勤保障部 培训计划的实施 第 三 章 、 培 训 与 开 发 门)、资源管理(后勤保障部门) 能力要求:(1)实施与管控:明确计划思路、明确监督指标、评估与管控 (2) 配套措施:文化的培育、环境的营造、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管理、成果跟进、档案管理、激励机制 教学计划制定 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原则:适应性、针对性、最优化、创新性原则。 培训课程设计 二 、 培 训 课 程 与 资 源 开 发 要素:课程目标(记住、了解、掌握,分析、应用、评价,价值、信念、态度);课程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课程评价;教学组织; 课程时间;课程空间;培训教师;学员。 原则:符合企业和学员的需求、符合成人学员的认知规律、现代系统化理论的基本原则。 程序:需求度调查(调查项目、信息和资料的收集)、课程设计定位(类别、任务层次、系列编排)、培训方式(内部、外部、网 络)、课程体系设计(编制基本要求、编制主要任务、项目系列、课程设计的文件格式、编排课程关键点)、信息反馈与课程 修订、设计的基本模式(肯普、加涅和布里格斯、迪克和凯里、现代常用)。 内容选择是应有:相关性、有效性、价值性。 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制作时:教材是辅助材料,内容不能多;讲授与教材不必重复;教材以提示重点为重要功能;课外阅读与课堂教材分开;教材应简洁直观; 制作时用“教材制作清单”进行控制和核对。 发展阶段不同时:创业初期主要为提高创业者的营销公关能力、客户沟通能力。 发展期应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管理风格和思维习惯、管理知识、建立管理体制、培养管理观念和管理技能) 成熟期需提升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对企业的归属感) 印刷材料:工作任务表、岗位指南、学员手册、培训者指南、测验试卷。 外聘培训师 培训资源开发 教师来源: 优点:选择范围大、带来新理念、具有吸引力、提高档次、引起重视、高质量、营造气氛、获好效果。 缺点:缺乏了解加大培训风险、使培训适用性降低、学校教师可能是“纸上谈兵”、成本较高。 内部培训师 优点:针对性、易交流沟通、易控制、成本低。缺点:缺乏威望、影响参与度、范围小,不易开发、教师看问题受环境决定。 设计培训手段:应从几方面考虑(课程内容和培训方法、学员的差异性、学员的兴趣与动力、评估培训手段的可行性) 开发教材的方法:反映该领域内最新信息的材料、资料包的使用、一切可开发的学习资源组成活的教材、开发一切所能利用的信息资源、设计视听材料。 培训师的选聘:专业理论知识、实际经验、授课经验和技巧、熟练运用教材与工具、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积累与培训内容相关的案例、掌握前沿问题、有培训热情和教学愿望。(与任职资格相差“理论”二字) 管理培训体系设计原则:战略性、有效性、计划性、规范性、持续性、实用性; 管理者培训设计 管理人员技能组合:高层,理念技能最重要;中层,人文技能最重要;基层,专业技能最重要。 培训的内容:知识补充与更新、技能开发、观念转变、思维技巧。 管理技能开发的模式:在职开发、替补训练、短期学习、轮流任职计划、决策模拟训练、决策竞赛、角色扮演、敏感性训练、跨文化管理训练。 企业管理系统的运行与绩效考评 管理技能培训开发计划的形成 在考评基础上发现管理缺陷和培训需求 进行管理人员系统的培训与开发工作 管理人员培训开发计划的实施; 管理人员培训计划 管理人员培训开发效果的的评估(学员的反应、学习的效果) 完善管理人员培训成果的转化机制。 管理人员培训开发步骤(明确培训开发的目的、确认培训对象的差距、分析差距确定优先顺序、确定并执行培训计划) 一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二确定培训指数,筛选培训开发需求 培 三 、 管 理 人 员 培 训 与 开 发 管理人员体系结构设计 开 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明确管理培训的重点(高层、中层、低层); 确定管理人员培训开发的目的; 明确管理人员培训开发的目标 以服务培训对象为中心 以需求驱动培训 三管理人员培训开发计划的编制 根据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计划、目标和任务; 在制订培训计划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与评估 完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训 与 通过分析明确企业的一般培训需求 四管理人员培训开发计划的实施(第一阶段 全面培训阶段、第二阶段 定向提高阶段、第三阶段 重点提高阶段) 基本点:培训策略是决定培训活动的纲领,培训课程 是培训活动的细目,培训课程设计是制订好培训计划的基本问题。 管理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要素:课程目标、内容、模式、策略、评价、教材、时间、空间、学习者、执行者 课程体系(1 系统性的常规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2 岗位管理知识培训、3 现代管理技能培训、4 管理人员心智能力培训) 目的:示范作用、角色转换的需要、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要求 要求及职能组合:1、明确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层次分析与决策能力、计划与组织实施能力、专业技术能力) 管理技能培训开发项目设计与实施 2、界定各层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行为要求 内容:高层管理者培训开发、中层管理者培训开发、基层管理者培训开发之(品性、能力、知识三大块) 备注:管理者一般应具备三种最主要的技能:业务技能、人技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技能培训开发的方法 在职管理人员培训方法:职务轮换、设立副职、临时提升。 管理技能培训开发方法:替补训练、敏感性训练、案例评点法、事件过程法、理论培训、专家演讲学习班、大学管理学习班、阅读训练(8 点) 管理技能培训开发新方法:1 文件事务处理训练法;2 角色扮演法;3 管理游戏法;4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一、 培训任务:是指通过确定、评价关键岗位的高潜能的内部人才,对其进行系统开发和培养,为企业未来组织战略和管理发展提供人力资 本方面的储备和保障,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储备未来的管理人员,企业接班人计划分为领导人继任计划和管理人员继任计划; 管 理继任者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 二、继任者胜任力维度分析: 1 认同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 2 具备组织领导才能和成就动机 3 擅长人际协调和化解冲突 4 拥有核心知识技能和优秀业绩 5 持续的自我开发 能力 6 保持高忠诚度和归属感 (6 点) 1、评估关键岗位确定继任需求(明确企业战略和核心能力、确定关键岗位识别核心人才、绘制核心人才继任需求表。) 三、接班人计划的实施流程 2、确定核心人才素质特征,构筑素质模型(确定企业核心能力和战略目标、确定素质类别相应的定义和典型行为表现) 3、选拔继任计划候选人(确定企业核心人才继任计划选拔候选人的步骤、以素质模模为依据识别人才,挑选候选人) 4、培养核心人才继任者(对每个候选人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培训的实施与控制) 5、接班人培训计划实施与反馈。 基本原则:客观性、综合性、灵活性原则。 体系构成:前期评估、实施过程评估及效果评估、评估结果反馈。 作用和内容 一评估方案设计 估 效果评估的步骤 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作 项目成本收益分析 及时反馈评估结果 训 与 开 培训效果 保证需求的科学性 保证按照计划进行 是否达到原定的目标和要求 确保计划与需求的衔接 培训执行情况的反馈与调整 改变是否来自培训本身 帮助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找出不足,归纳教训,为今后提供依据 检查培训的费用效益 保证效果测定的科学性 有助于科学解释培训的实际效果 客观地评价培训者的工作 用 撰写评估报告 培 培训中 评 制定培训的计划 四 、 员 工 培 训 效 果 评 估 培训前 作出评估的决定 制定评估标准的要求:1 相关度 2 信度 3 区分度 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 评 需求整体评估 培训参与状况 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估 对象知识、技能和态度评估 培训内容监测 效果效益综合评估 培训进度与中间效果监测评估 培训工作者绩效评估 内 对象工作成效及行为评估 容 培训计划评估 成果评估的五项指标:1 认知成果、2 技能成果、3 情感成果、4 绩效成果、5 投资回报率。 4 可行性。 培训环境监测评估 培训效果四级评估的主要特点: 评估 层级 反应 二评估标准确立 评估 学习 评估 评估内容 评估方法 评估时间 问卷调查、电话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综合座谈 课程结束时 衡量学员对具体培训课 程、培训师与培训组织的 满意度 衡量学员对于培训内容、 技巧、概念的吸收与掌握 提问法、角色扮演、笔试法、口试法、演讲、模拟练 习与演示、心得报告与文章发表 程度 行为 衡量学员在培训后的行为 问卷调查、行为观察、访谈法、绩效评估、管理能力 评估 改变是否因培训所导致 评鉴、任务项目法、360 度评估 结果 衡量培训给公司的业绩带 评估 来的影响 评估的形式:非正式和正式评估、建设性和总结性评估、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 个人与组织绩效指标、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成 本效益分析、组织气候等资料分析、客户与市场调查、 课程进行时、课程结束时 三个月或半年以后 半年或一二年后员工以及 360 度满意度调查 定性评估法:目标评估法、关键人物评估法、比较评估法、动态评估法、访谈法、座谈法。 定性定量方法 公司的绩效评估 定量评估法:问卷调查法、收益评估法、6 sigma 评估法、 综合评估法:硬指标与软指标结合评估法、集体讨论评估法、绩效评估法、内省法、笔试法、操作性测验、行为观察法。(看书 301--310 页) 受训者情感结果的评估(创造性、责任意识、学习成长、沟通协调能力) 三评估方法应用 受训者技能结果的评估 受训者培训成果评估 受训者行为改善度的评估 受训者绩效增长度的评估 要求:1 受训者需有代表性、2 尽量做到实事求是、3 综观培训的整体效果、4 圆熟的方式论述消极方面,避免打击培训人员积极性、 撰写培训评估报告 5 一年以上需做中期报告、6 文字表达与修饰。(6 点见书 P316 页) 步骤:1 导言,首先,说明评估实施的背景,其次,撰写者要介绍评估的目的和性质,再次,必须说明以前是否实施过类似评估;2 概述评估实 施的过程,此部分是评估报告的方法论部分;3 阐明评估的结果,结果部分和方法论部分是密切相关的,必须保证两者的因果关系, 不能出现牵强附会现象;4 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这部分涉及范围可较宽泛;5 附录,包括收集和分析资料用的(图表、问 卷、原始资料);6 报告提要,提要是报告要点的概括,是为了帮助读者迅速掌握报告要点而写的。 适用不同对象范围 内容 组织绩效考评:生产性组织、技术性组织、管理性组织、服务性组织等。 个人绩效考评:按实际承担者的性质和特点(管理、生产)、按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 不同性质指标构成 指标作用 品质特征型(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等潜 行为过程型(如何表现,采用什么方 工作结果 (取得的成果)。 能)、 式)、 型 1、绩效考评指标有助于战略的落实和达成。2、有效的绩效指标有助于改善组织的内部管理。3、有效的绩效指标有助于指引员工的行为朝向组织正确的方向上 指标来源 1、组织战略与经营规划。2、部门职能与岗位职责。3、绩效短板与不足。 针对性原则:体现考评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关键性原则:体现对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作用;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绩效指标设计思路为依据;明确性 一 指 标 体 系 设 计 设计原则 原则:每个考评要素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内容定义;完整性原则:各个方面、多个角度考评;合理性原则:准确科学反映考评对象;独立性原则:界限清晰,不 会重复;可测性原则:变量具有变异性。 1、要素图示法 岗位分析——绩效特征——图表描绘——分析研究——确定考评的绩效要素——要素分析图——图上作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2、问卷调查法 工作岗位说明书——必要的现场调查——采集数据资料——列出要素和具体指标——初步筛选——界定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确定调查 问卷的具体形式、对象和范围(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回收——整理分析——结果 3、个案研究法 通过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事件或岗位的绩效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来确定绩效考评指标和考评要素体系。 分为:典型人物研究、典型资料研究。 设计方法 4、面谈法 是通过与各类人员的访问和谈话收集有关资料,以此作为确定考评要素的依据。具体形式:个别面谈法、座谈讨论法 5、经验总结法 根据特定时期的用人政策、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以及考评单位所积累的经验来确定考评的要素,或者参照总结一些较为权威的绩效考评要 素体系以及同行业单位人员绩效考评的经验,再结合本单位的情况以及考评目的来确定。 6、头脑风暴法 目的:寻求新的和异想天开的解决自己所面临难题的途径与方法;原则:任何时候都不批评别人的想法、思想愈激进愈开放愈好、强调产 生的想法数量、鼓励别人改进想法;优点:决策更容易被接受。 设计程序 1、工作分析:分析工作性质、内容以及完成工作应具备的条件,初步确定考评指标。 2、理论验证。3 进行指标调 、 查 调整:考评前的修改调整、考评后的修改调整。 ,确定指标体系。4、进行必要的修改和 二 类型 考 设计原则 常见的考评尺度:1、量词式的考评标准。2、等级式的考评标准。3、数量式的考评标准。4、定义式的考评尺度。 定量准确的原则、先进合理的原则、突出特点的原则、简洁扼要的原则。 评 1、名称量表:用没有任何数量大小的数字表示的量表 标 标准量表 准 的设计 概 的 念设 2、等级量表:根据事物的特性和分类原则,数字有等级或序列的特性,但不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差距是相等的。 3、等距量表:除了具有以上两种量表的性质外,要求一定数量差距在整个量表的阶梯上都是相同的,但没有绝对的零点。 4、比率量表:如果一项测量结果在比率量表上是零,那么可以说,某个食物并未具有这种被测量的属性或特征。 单一要素的计分方法:自然数法、系数法—函数法、常数法。都可以直接记分或间接记分,区别在于:系数法只是相对数值,还要同指派给该要素的分值相乘, 评分方法 :计 才能得到绝对数值。 简 定义 关键绩效指标简称为 KPI,居于核心或中心地位,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以制约影响其他变量的考评指标。 第 四 章 、 绩 效 管 理 ( 一 ) 一 节 三 关 键 绩 效 指 标 的 设 计 与 应 用 绩 效 考 评 指 标 与 标 准 意义:1、激励、牵引作用 2、实施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3、彻底转变传统的以控制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区别:1、目的不同,以战略为中心 2、指标产生的过程不同,从下而下 3、指标的构成不同,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4、指标的来源不同,过去行为与绩效修正,与个人绩效密关。 目的 强调提取和设定 KPI 的原 :1、提高组织或员工个人的绩效 2、管理者能把握全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简化程序 3、对考评者,有利于明确目标方向。 完整 KPI 的特点:、能集中体现工作产出 2、突出员工的贡献率 3、明确界定关键性工作产出 4、检查团队与员工个人的实际表现,与 KPI 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原则 1、 必须定量化、行为化的完整体系。2、增值性:使组织目标不断增值。3、可测性:明确的界定和简便易行 4、可控性 5、关联性:相互依存。 整体性: 1、 (确定战略的总目标和分目标、进行业务价值树的决策分析、各项业务关键驱动因素分析) 目标分解 方法 2、 (通过多方面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寻求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点,弄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克敌制胜的,并对企业成功的关键点进行跟踪和监控) 关键分析 程序步骤 3、 标杆基准 (与行业中领先的,最具影响和最具竞争力企业的关键绩效行为作为基准,探究这些基准企业的绩效形成的原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绩效标准) 1、利用客户关系图分析工作产出 2、提取和设定绩效考评的指标 3、根据提取的关键指标设定考评标准 4、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 5、修改和完善 KPI 和标准. 一 单 元 绩 效 监 控 内涵 关注下属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关注员工工作绩效,提高个体绩效水平来改进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在绩效计划环节中确定的考评要素、考评指标和绩效目标。 目的内容 1、与员工建立一对一的密切联系。2、营造一种鼓励员工承担风险、勇于创新的氛围。3、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 辅导作用 关键点 1、管理者领导风格的选择和绩效辅导水平。2、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绩效沟通的有效性。3、绩效考评信息的有效性。 时机与方式 内涵 是绩效管理的核心,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绩效考评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考核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质性的面谈。 内容 1、绩效计划沟通(目标制定的沟通、目标实施的沟通)2、绩效辅导的沟通 3、绩效反馈沟通 4、绩效改进沟 通重要性 二 1、 辅导时 (当员工需要征求你的意见时、当员工希望你解决某个问题时、发现可以改进绩效的机会时、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了新技能) (指示型辅导、方向型辅导、鼓励性辅导) 2、 辅导方 1、通过沟通,才能设定共同认可的绩效目标。 2、通过沟通,才能在履行目标职责过程中不断勘误,提高效率。 节 , 绩 效 监 控 与 沟 二 单 元 绩 效 沟 通 3、通过沟通,才能使绩效目标考核思想深入人心,考核结果令人信服。 方式 1、正式的绩效沟通(正式的书面报告、定期会面) 2、非正式的绩效沟通 目的侧重点 1、员工汇报工作进展或就工作中遇到的障碍向主管求助,寻求帮助和解决办法。 2、主管人员对员工的工作与目标计划之间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纠正。 技巧 1、沟通时态度应该坦诚,给员工以信任感和安全感。 2、沟通时应该具体,尽量获得与员工绩效有关的具体信息。 3、要让员工知道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以便员工更好地配合工作。 4、不能仅仅看到问题,更要看到成绩。 5、注意倾听,少说多听是沟通的又一个重要的技巧。 6、沟通应及时,出现问题及时组织沟通。 7、效果应具有建议性。 效标 指评价员工绩效的指标及标准,包括: 特征性效 (忠诚性、可靠度、沟通能力、领导技巧);行为性效标;结果性效标。 行为导向型考评:主观考评方 (排列法、选择排列法、成对比较法、强制分配法、结构式叙述法) 客观考评方 (关键事件法、强迫选择法、行为定位法、行为观察法、加权选择量表法) 结果导向型考评: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录法、劳动定额法。 考评方法的种类 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法。 综合型考评: 方法比较 方法类型 品质主导型 一 单 元 绩 效 考 评 方 法 的 比 较 与 误 差 控 制 误差的识别 优点 缺点 适用的行业或职业 操作简单,能够激励员工提高技能或培养职业 主观性强,标准设定和描述比较困 需要的个人素质 难,技能好未必带来良好工作业绩。 比如 IT 行业。 行为主导型 开发成本小,反馈功能好,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结果主导型 偏误 实施成本低廉 变化剧烈,需要大量的知识能力作为业绩支持的行业, 受主观影响大,需要经常关注员工的 管理人员、行政人员、流水线工人等单个个体难以量化 行为。 衡量或者在团队中完成工作的人。 短期效应比较强 原因 销售人员等容易单独量化计算的职位。 缺点及纠正方法 评价标准过低、主管避免冲突的心态、考评标准及方法主观、沟通过于频繁、 宽厚误差(宽松误差)负偏态分布 于严格不利于激励员工、怕影响员工今后的提升、保护优秀骨干 分布误差,不 呈正态分布 “护短”心理、鼓励努力的员工、希望提高工资水平低的员工的待遇、怕过 苛严误差(严格、偏紧误差)、大 多 数不合格或勉强合格,正偏态分布, 集中趋势和中间倾向(居中趋势) 晕轮误差,某一人格特征掩蔽了 缺点:易使低效员工产生侥幸心理、形 成内部保护主义、伤害优秀员工 评定标准过高、惩罚不服管理的人、迫使问题员工辞职 缺点:易使组织氛围紧张、增加个体压力、 准备减员、压缩提薪或奖励人数的比例、自认为应严格执行评估标准 涣散员工士气、斗志、降低工作满意度 标准不明确、主管的平均心理 缺点:绩效管理扭曲 标准不明确、详尽、考评者未按标准进行评定。主要表现:考评者带成见考 建立工作记录制度、评价标准详细、具体、 第 四 章 、 绩 效 管 理 ( 二 ) 其他人格特征。 个人偏见 优先和近因效应 自我中心效应 后继效应,上一期考评记录对本期的影响 评价标准对考评结果的影响 评者凭最初、最近印象评定 明确、适当培训考评者 考评者个人的偏见或偏好的不同 可思考,目前无好的纠正方法 欠缺有关绩效的信息,,以时点代时段,以点代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掌握全面的数据资料 表现为:对比偏差、相似偏差。标准不明确、详尽,考评者未按标准进行评 建立工作记录制度、评价标准详细、具体、 定(同晕轮效应) 明确、适当培训考评者(同晕轮效应) 训练考评者一次只评价一个方面,下次再 考评者不能认真按评价标准不受影响的独立评价 评价另一个方面。 考评标准不明确、不清楚、不规范 明确考评的指标及其内涵 1、以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和各种原始记录为前提,明确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从企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出发,选择恰当的考评工具和方法,强调灵活性和综合性,一切从实际出发。 避免误差方法 3、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结果上,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成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 4、为了避免个人偏见等错误,可以采用 360 度的考评方式。 三 5、在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中,绝大多数是因考评者引起的,考评者自身的素质和绩效管理水平,定期进行专门的系统性培训。 节 , 绩 效 考 评 方 法 应 用 6、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重视绩效考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考评者的培训 1、考评者培训的目的(认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指标标准的理解、理解具体的考评方法、避免误区、进行绩效反馈和绩效指导。 2、考评者培训的主要内容(考评者误区培训、绩效信息收集方法的培训、绩效考评指标培训、确定绩效指标标准的培训、考评方法培训、绩效反馈培训)。 3、考评者培训的时间(管理者刚到任的时候、进行绩效考评之前、修改绩效考评办法之后、进行日常管理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考评者培训)。 4、考评者培训的具体形式(1、日常的管理技能培训 2、以独立课程的形式举办)。 内涵: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客户以及被考评者本人担任考评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 360 度的全方位评价,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高绩效目的。 (1) 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 1、优点 (3)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 (2) 考虑的不仅仅是工作产出, 观, 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更为 还考虑深层次的胜任特征 和谐的工作关系。 (4)采用匿名评价 方式, (5) 充分尊重组织成员的意见 消除考评者的顾虑,使其能 (6) 加强了管理者与组织员 (7)促进员工个人发 够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了 工的双向交流,提高了组织成 展。 评 价结果的有效性。 2、缺点 3、实施 3 第 四 章 、 绩 效 管 理 ( 二 ) 二 单 元 , 程序 度 考 评 方 法 问题 三 单 元 基 于 信 息 化 四 单 元 考 评 结 果 反 馈 五 单 元 绩 效 管 理 系 统 (1)侧重于综合评价,定型评价比重较大,定量的业绩评价较少,因 (2) 信息可能不一致 (4)可能造成组织气氛紧张, 此常与 KPI 结合更全面 (3) 信息多,但成本高 影响积极性,忠诚度下降。 1、评价项目设计 2、培训考评者 3、实施 4、反馈面谈 5、效果评价 (1) 进行 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 (1)组建 360 度考评者队伍(2) (1) 实施 确定面谈对象和成员面谈、反 确认执行过程安全性, 沟通技巧、考评实施技巧、总结评价 (2) 统计信息并报告结果 馈结果,完善系统。 评价应用效果,总结
16 页
321 浏览
立即下载
2011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重点[1]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第一单元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作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一)组织设计理论的内涵 1.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对比分析 组织理论又被称作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 组织调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把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研究. 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2.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 古典组织理论以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的,强调刚性; 近代组织理论则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它着重强调人的因素。 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现代组织理论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又强调内外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 设计。 3.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多选) 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 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机构和规章。古典组织学派在这一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研究。 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还加进了人的因素 在动态组织设计理论中,静态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内容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5个) 1.任务与目标原则 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在组织设计中要十分重视横向协调问题。主要的措施有:(多选) (1)实行系统管理,把职能性质相近或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归类,成立各个管理子系统,分别由各副总经理 (副 厂长、部长等)负责管辖。 (2)设立一些必要的委员会及会议来实现协调。 (3)创造协调的环境,提高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增加相互间的共同语言。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有效管理幅度不是一个固定值,它受职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职能机构健全与否等条件的影响。管理幅度的大 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呈反比例关系。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第 1 页 共 85 页 集权优点: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分权优点: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 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领导摆脱日常事务, 集中精力抓重大 问题。 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 企业在确定内部上下级管理权力分工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多选) A、企业规模的大小 B、企业生产技术特点 C、各项专业工作的性质 D、单位的管理水平 E、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外部环境和企业任务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有序地正常运转(稳定)。同时又要保证组织在运转过程中,能够根 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变更,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如何稳定:建立明确的 A、指挥系统、B、规章制度;C:有较好适应性的组织形式和措施 二、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一)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它把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与职能参谋机构 形成了三类主要的管理组织机构系统。 一是 按产品划分事业部,即利润中心; 二是 按职能划分专业参谋机构,即专业成本中心; 三是 按地区划分管理机构,即地区利润中心。这种组织结构模式把产品事业部经理、地区经理和总公司专业职 能参谋部门很好地统一协调起来,由三方代表共同组成产品事业委员会,对各类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领导。它主要 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模巨大的跨地区公司。 (二)模拟分权组织结构 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 把企业分成许多“组织单位”, 使每一单位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实现“模拟”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以调动其生产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改善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的组织结构。 (三)分公司与总公司 分公司与总公司结构模式较多地出现在由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合并后各分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 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分公司没有独立 名称。如果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总公司必须以其资产对分公司的债务负责。 (四)子公司与母公司 子公司是指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这种结构 模式的特点是,子公司不是母公司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机构,它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董事会,有独立的法人 第 2 页 共 85 页 财产,并以此承担有限责任,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各种业务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五)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是一种以母子公司为主体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2.企业集团的职能机构框图 (1)依托型组织职能机构 依托型组织职能机构又称依附型组织职能机构,是指由一家 实力雄厚的主体企业的职能机构兼任企业集团本部 的职能机构。 (2)独立型组织职能机构 具体可采用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等。 (3)智囊机构及业务公司和专业中心 智囊机构又称决策咨询委员会、战略研究部或信息公司,其任务有: A、搜集相关信息资料, B、参与制定集团的经营战略规划、中长期计划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C、根据理事会的指示,为集团高层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备选方案,参与集团的决策活动,为集团制定和实施 正确的经营决策出谋划策。 业务公司和专业中心一般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求发展的法人实体 (4)非常设机构 组成临时性工作机构,直接归集团的负责人指挥,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后,工作人员仍回到原来的单位或另行 安排工作。 【能力要求】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简答) 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多选) A、企业环境。变——分权 不变——集权 B、企业规模。一般而言,企业规模小,管理工作量小,为管理服务的 组织结构也相应简单;企业规模大,管理工作量大,需要设置的管理机构多,各机构间的关系也相对复杂。可以说, 组织结构的规模和复杂性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增长的。 C、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企业战略目标就有什么样 的组织结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政策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 设计和调整时,只有对本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正确选择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和 特征。 D、信息沟通。组织结构功能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获得信息 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 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二、部门结构不同模式的选择 第 3 页 共 85 页 (一)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 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部门内部结构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小组)等模式,也就是广义 的职能制组织结构模式。 这种结构模式的最大优点是 A、具有明确性和 B、高度稳定性。 但这种结构也有很大的缺陷,就是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往往只了解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很难了解整体的任务并把 自己的工作和它联系起来。 适用规模较大或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这种结构模式的适用范围较小。 (二)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 以成果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包括事业部制和模拟分权制等模式。 事业部制一般在大型企业中采用, 优点:A、能了解自己的任务,B、稳定性,C、适应性。 缺点:A、设置较多的分支机构,B、管理费用较多。 当一个大型企业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技术、经营业务方面有紧密联系时,模拟分权结构模式比较适用,但其 明确性不强,实际工作中也不易真正做到以成果为中心。 (三)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 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的部门内部结构通常出现在一些特别巨大的企业或项目之中,如某些跨国公司。从本质上说, 它只是将其他组织设计原则加以综合应用,缺乏明确性和稳定性,实用性较差。 第二单元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知识要求】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1.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 钱德勒得出一个著名的结论:组织结构服从战略。 2.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规模、产品和市场都发生了变化,这时,企业应采用适合的组织发展战略,对组织 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战略有: A、增大数量战略。简单(直线)。 B、扩大地区战略。建立职能部门结构(直线职能制)。 C、纵向整合战略。事业部制结构。 D、多种经营战略。矩阵结构或经营单位结构。 【能力要求】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3步) (一)组织结构诊断(4分析) 1.组织结构调查 (现状分析) 本阶段要对组织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调查,掌握资料和情况。系统地反映组织结构的主要资料有: A、工作岗位说明书。 B、组织体系图。 C、管理业务流程图。它主要包括:业务程序,业务岗位,信息传递,岗位责任制, 第 4 页 共 85 页 借助上述各类资料,能系统地了解组织结构的现状及问题,但这些资料 反映的只是正式组织关系,而未反映非 正式组织关系,很难完全反映结构运行中的特殊情况,如人员之间的扯皮、摩擦等。必须把“死”的资料同“活”的 情况相结合,采用深入的个别访问、印发组织问卷等方法,搜集各种情况、意见和建议。 2.组织结构分析(职能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明确现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为提出改进方案打下基础。组织结构分析主要有三方面: (1)职能的变化 (2)关键性职能置于中心地位。 (3)职能的性质及类别。通过分析职能的性质和类别,要使成果性职能的位置,配置在非成果性职能之上。 3.组织决策分析 在分析决策应当放在哪个层次或部门时,要考虑的因素有: (1)决策影响的时间。 (2)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 (3)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 (4)决策的性质。 4.组织关系分析 (二)实施结构变革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 变革的征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经营业绩下降 (2)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 (3)员工士气低落 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 (1)改良式变革。 (2)爆破式变革。(重大的以至根本性变革) (3)计划式变革。(系统研究,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比较理想) 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 人们反对变革的根本原因: A、失去工作安全感 B、一部分领导与员工有因循守旧思想,不了解组织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保证变革顺利进行,应事先研究并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A、让员工参与 B、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C、大胆起用新人 (三)企业组织结构评价 对变革后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考察组织变革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变革实施者,修正变革 第 5 页 共 85 页 方案,并为以后的调整和变革做好准备。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 组织结构整合是企业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 (一)企业结构整合的依据 第一步结构分化,第二步结构整合。 结构整合主要解决:A、分散倾向 B、相互间协调 (二)新建企业的结构整合 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图表来进行。由于这是在企业组织结构实际起作用之前进行的,因此,难免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这个整合的结果是否合理,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 (三)现有企业的结构整合 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的不协调会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多选) A、各部门问经常出现冲突。 B、存在过多的委员会 C、高层管理部门屡屡充当下属部门相互间冲突时的裁判和调解者。 D、组织结构本身失去了相互协调的机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制度化管理变成了人性化 管理) 如果现象不是十分明显或不很严重,仅作局部调整,重点放在协调措施的改进上。 如果现象非常严重,则应重新进行结构分解,在此基础上再作整合。 (四)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多选) A、拟定目标阶段。它是整分合中“整”的阶段。 B、规划阶段。组织规划主要是通过各种程序重新建立目标, C、互动阶段。这是执行规划的阶段。 D、控制阶段。即当组织运行过程中,出现某些人不合作的倾向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目标和规划的最终 实现。 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应用实例 结论:1、任何一个整合方案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2、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3、需要有一个过渡期,不可能一蹴而就 【注意事项】 对组织结构变革方案 1.要经过仔细研究和充分酝酿 2.尽可能地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避免“限期完成”的运动方式。 3.为了切实保证企业组织结构整合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第二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第 6 页 共 85 页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泛指各种类型人力资源规划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特指企业人员规划。从时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还可以区分为中长期计划以及按照年度编 制的短期计划,一般来说,五年以上的计划可以称之为规划。 (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狭义(与人有关)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主要有: 1.人员配备计划 实现企业内部人员的最佳配置。 2.人员补充计划 促进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完整与改善。 3.人员晋升计划 要尽量使人与事达到最佳匹配,人员晋升计划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激励员工。 (二)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广义包括狭义)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除了上述三种人员计划之外,还包括: 1.人员培训开发计划 人员培训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 A、受训人员的数量 B、培训的目标 C、培训的方式方法 D、培训的内容 E、培训费用的预算等。 2.员工薪酬激励计划 3.员工绩效管理计划 4.其他计划 其他计划包括劳动组织计划、员工援助计划、劳动卫生与安全生产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等。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5点,多选) A、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 B、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 C、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 D、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E、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4+4) (一)外部环境 A、经济环境 B、人口环境 C、科技环境 第 7 页 共 85 页 D、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 (二)内部环境 A、企业的行业特征 B、企业的发展战略 C、企业文化 D、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四、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4个) 1.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 人力资源的供给保障问题是人员规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 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4.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 流动性过低,不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流动性过高,造成人力资本的损耗,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增加。 【能力要求】 一、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简答 5步)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企业的各类人员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活动,它的核心部分包括:人力 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及供需综合平衡三项工作 企业各类人员规划的基本程序是: 1.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信息有:企业自身的因素 和企业外部因素 2.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确而翔实 的资料。 3.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 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这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规划的效果和成败,也是整 个人员规划中最困难、最重要的工作环节。 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大于供的 政策措施。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协调平衡是人员规划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人力资源供需预测则是为这一活动服务的。 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人员规划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应对其实施过程及结果进 行监督、评估,并重视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规划,使其更切合实际,更好地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对人员规划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要了解人员规划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它既可以对人员规划做出恰当的 反馈,也可 以测算人员规划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在评估人员规划时,企业要注意,规划应当反映组织内部目标或外部目标的变化, 必须明确有什么部门或人员承担了相应责任;为保证有效地完成计划,规划应有适当的弹性,给予执行人员一定的 独立决策权;最后,应当考虑人员规划与其他经营计划的相关性。 二、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 (一)人员配置计划 第 8 页 共 85 页 企业的人员配置计划要根据 A、企业的发展战略 B、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分析所制作的工作说明书和企业人力资源盘点的情况来编制。人员配置计划的主要内容 应包括 A、企业每个岗位的人员数量 B、人员的职务变动情况 C、职务空缺数量以及相应的填补办法等。 (二)人员需求计划 预测人员需求是整个人员规划中最困难、最重要的部分。人员需求预测计划的形成必须参考人员配置计划。 (三)人员供给计划 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包括人员招聘计划、人员晋升计划和人员内部调动计划等。 (四)人员培训计划 培训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为了实现提升而进行的培训,二是为了弥补现有生产技术的不足而进行的培训,如招 聘进来的员工接受的岗位技能培训等。 (五)人力资源费用计划 人力资源活动需要相应的费用,人员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 (六)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 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的目的,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动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七)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预测的内涵 (一)预测 预测是计划的基础,是对未来状况做出估计的专门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于通过各种定性、定量方法对数据进行 分析,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找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规律性。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是估算组织未来需要的员工数量和能力组合,它是公司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 核心和前提, 其直接依据是公司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 (三)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是指企业根据既定的目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 内部和外部各类人力资源补充来源情 况的分析预测。 (四)人力资源预测与人员规划的关系(多选) A、从组织的目标与任务出发,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符合其特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条件的 要求; 第 9 页 共 85 页 B、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要满足个人的利益(个人与组织匹配) C、保证人力资源与未来组织发展各阶段的动态适应。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 (一)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总量预测)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指从企业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对企业所需要的人力 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行的科学 分析和预测。 (二)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 预测) 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主要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的自然消耗(如自然减员)和自然流动(如专业转移、变动而引起的人力资 源变动) 企业人力资源增量主要是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行业调整等发展变化带来的人力资源上的新的需求。 (三)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 可以保证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较好的人力资源结构的 最佳组合,以避免出现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组织的不配 套,或结构及比例失调等状况。 (四)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预测 对企业特种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使企业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与方法,加快开发和培养特 殊人才资源,使企业人力资源在变革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 (一)对组织方面的贡献(多选) A、满足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现实生活中的组织都是动态组织, 而非静态组织。 B、提高组织的竞争力。进行人力资源预测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环境适应能力,完善组织的战略目标,提升组织的 竞争力。 C、人力资源预测是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 1.人力资源预测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2.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力资源预测能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发展,对调动员工的积极 性有很大的帮助。 四、人力资源预测的局限性(多选) A、环境的不确定性 B、企业内部的抵制 C、预测的代价高昂 D、知识水平的限制 【能力要求】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步骤(简答 4步) 一、准备阶段 (一)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 第 10 页 共 85 页 由几几方面组成(多选)A、总体经济发展 B、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C、建立预测模型与评估 (从宏观→微 观) (二)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 1.SWOT分析法 优劣势分析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2.竞争五要素分析法(五力模型) 企业要进行以下五项分析(多选): A、对新加入竞争者的分析 B、对竞争策略的分析 C、对自己产品替代品的分析 D、对顾客群的分析 E、对供应商的分析 (三)岗位分类 1.企业专门技能人员的分类(操作人员) 2.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分类 3.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分类(行政管理人员) (四)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1.数据的采集 一般而言,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查阅资料、实地调研两种,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设计相应的.调查表。 二、预测阶段(预测的程序,企业进行需求预测的步骤 简答)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确定职务编制和人员配置 2.进行人力资源盘点,统计出人员的缺编、超编以及是否符合职务资格要求; 3.将上述结果与部门管理者进行讨论,修正并得出统计结果 4.(-)对预测期内退休的人员、未来可能发生的离职的人员(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得到)进行统计,得出统计结果 (为未来的人员流失状况); 5.(+)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工作量的增长情况,确定各部门还需要增加的工作岗位与人员数量,得出 统计结果(为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量); 6.将现实人力资源需求量、未来的人员流失状况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量进行汇总计算,得出企业整体的人力 资源需求预测。 三、编制人员需求计划 核算计划期内企业各部门人员的需要量,应根据各部门的特点,按照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分别采用不同的 方法。比如,企业的生产性部门是根据生产任务总量和劳动生产率、计划劳动定额以及有关定员标准来确定人员的需 要量。 在现实的操作中,企业应对短期、中期、长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分别进行预测与分析。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知识要求】 第 11 页 共 85 页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原理: 事物内部变量问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变量间的确定性关系,称为函数关系;另一类是变量间的不确定关系, 称为相关关系。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实际上是预测学的一部分,它遵循预测学的原理。在预测学中,一般应用以下原理:(多选) A、惯性原理 B、相关性原理 C、相似性原理 【能力要求】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 二、对象指标与依据指标 (一)对象指标 对象指标是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对象,可以是总量需求预测指标,也可以是结构需求预测指标。 (二)依据指标[企业内部的相关指标] 依据指标也就是影响需求预测的变量因素。 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3种] (一)经验预测法 经验预测法可以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最好是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先上→下; 再下→上。最后,由人事部门汇总确定全公司的用人需求,形成员工需求预测,交由公司经理审批。 (二)描述法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长期预测 (三)德尔菲法 [背对背专家法、主观判断法、反复多次、匿名] 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它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德尔菲法的工作步骤一般分四轮进行。 1.第一轮: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家组,准备有关资料,征求专家意见。[专家来源广泛] 在预测过程中,主持预测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做到以下两点: A、向专家说明预测对组织的重要性,以取得他们对这种预测方法的理解和支持 B、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2.第二轮: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预测问题(问题一般以25个为宜),交付专家组讨论评价,然后由预测 组织统计整理。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 A、所提的问题应该尽可能简单 B、不问人员需求的总体绝对数量,而问变动数量[增减] C、对于专家的预测结果也不要求精确,但是要专家们说明对所做预测的肯定程度。 3.第三轮:修改预测结果,充分考虑有关专家的意见。 4. 第四轮:请专家提出最后意见及根据。 这种方法适合于对人力需求的长期趋势预测。 第 12 页 共 85 页 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10种] (一)转换比率法 人力资源预测中的转换比率法是:首先根据企业生产任务(或业务量)估计组织所需要的一线生产人员(或业务 员)的数量,然后根据这一数量来估计秘书、财务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辅助人员的数量。 转换比率法的目的是将企业的业务量转换为对人员的需求,这是一种适合于短期需求预测的方法。转换比率法假 定组织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 这种预测方法存在着两个缺陷: 一是进行估计时需要对计划期的业务增长量。目前人均业务量和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精确的估计 二是这种预测方法只考虑了员工需求的总量,没考虑结构。 (二)人员比率法 采用人员比率法时,首先应计算出企业历史上关键业务指标,然后根据可预见的变量计算出所需的各类人员数 量。 其应用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又称为时间序列法,即从过去延伸将来。 趋势外推法通常仅涉及有关人力资源问题中能够数量化的方向或那部分内容。其预测的可靠性,与历史的和现在 的资料时间长短,以及外推时间的长短密切有关。 (四)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就是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一 种定量预测方法,又称回归模型预测法或因果法。 (五)经济计量模型法 经济计量模型法是先将公司的员工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表示出来,依 此模型及主要因素变量,来预测公司的员工需求。 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一般只在管理基础比较好的大公司里采用。 ★趋势外推法和回归分析法本质上都是经济计量模型法,不同的是: A、趋势外推法最简单,其自变量只有一个,即时间变量。 B、回归分析法也比较简单,不考虑不同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C、经济计量模型法则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且考虑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六)灰色预测模型法 灰色预测模型法的本质也是经济计量模型法,不同的是,经济计量模型法对数据的完整性有很高的要求, 而灰色预测模型法能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 灰色预测模型法特点: 灰色过程中的数据随机性强,杂乱无章,但是有序有界,即过程中的数据集合隐含潜在规律。 运用灰色系统进行预测的算法比较复杂,需运用专门的软件进行计算。 (七)生产模型法 生产模型法是根据企业的产出水平和资本总额来进行预测,它主要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第 13 页 共 85 页 (八)马尔可夫分析法 马尔可夫分析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观察历年企业内部人数的变化,找出组织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 ★(九)定员定额分析法[5种方法 多选] A、工作定额分析法 B、岗位定员法 C、设备看管定额定员法 D、劳动效率定员法 E、比例定员法 (十)计算机模拟法 计算机模拟法是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诸方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应采取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预测。 【注意事项】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的注意事项: 1.转换比率法和数学模型法都是以现存的或者过去的组织业务量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都适合于预测具有 共同特征的员工的需求。这种预测方法的精确性有赖于: A、两者之间关系的强度 B、这种关系提炼方法的精确性 C、在将来继续保持的程度。(持续性)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都是以函数关系不变作为前提,但是,这经常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需要用管 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 (1)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决策或进入新市场的决策会影响到对新进人员和企业现有人员的能力等特征的需要, 这时只有数量分析是不够的。 (2)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会减少对人员的需求,这是数量分析中难以反映的。 (3)企业在未来能够支配的财务资源不仅会制约新进员工的数量,也会制约新进员工的质量,因为财务资源制约 着员工的薪资水平。 第三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的总量预测 【能力要求】 一、企业人员总量需求预测 (一)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是利用惯性的原理,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总量进行预测。 二、企业专门技能人员总量预测 (一)企业劳动定员定额分析 1.定性分析 2.★按劳动效率定员[要会算] 要计算某个工种定员人数,通常利用以下公式进行核算: 第 14 页 共 85 页 (1)定额完成率=实际完成定额工时总数/实作工时总数 (2)实作工时总数=制度工时总数一缺勤工时总数一非生产工时总数一停工工时总数+加班加点工时总数 或者=制度工时总数×工时利用率+加班加点工时总数 (3)工时利用率=作业率×出勤率 (4)出勤率=出勤工时/制度工时 (5)作业率=实作工时/出勤工时 (6) 第四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预测 【能力要求】 一、企业专门技能人员结构预测 对专门技能人员而言,在企业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工种的员工人数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结构预测 对经营管理人员而言,若没有发生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其人员数量与基层人员呈稳定的比例关系;若生产技 术、销售技巧等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其人员分类结构较为稳定;若社会的文化水平提高速度较平稳,其人员学历结构 较为稳定;若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节奏保持稳定,则其人员的年龄结构较为稳定。 第四节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平衡 第一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知识要求】 企业人员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种 一、内部供给预测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必须考虑下述因素: A、企业内部人员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等) B、内部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 C、跳槽(辞职、解聘)等。 二、外部供给预测 1.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多选] A、地域性因素 B、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 C、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 D、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 2.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渠道 (1)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 (2)复员转业军人 (3)失业人员、流动人员 预测比较困难 第 15 页 共 85 页 (4)其他组织在职人员。 【能力要求】 一、企业人员供给预测的步骤 [现1+内3+外1+汇总1]简答 1.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盘点,了解企业员工队伍的现状。 2.分析企业的职务调整政策和历年员工调整数据,统计出员工调整的比例。 3.向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了解将来可能出现的人事调整状况。 4.将上述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得出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的预测。 5.分析影响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地域性因素和全国性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得出企业外部人 力资源供给预测。 6.将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进行汇总,得出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二、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 (一)人力资源信息库 人力资源信息库是计算机运用于企业人事管理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建立的、记录企业每个员工技能和表现的 功能模拟信息库。 人力资源信息库针对企业不同人员,又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l.技能清单。技能清单的设计应针对一般员工 某企业为一部门提出的技能清单由四部分组成:[多选] A、主要说明员工的工作岗位、经验、年龄等; B、介绍员工技术能力、责任、学历等; C、对员工工作表现、提升准备条件等的评价; D、对员工最近一次的客观评价,尤其对工作表现的评价。 2.管理才能清单。 ★(二)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综合分析] 企业通过分析可作出决策,对提升受阻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1、进行一次“一对一”的面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工作和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 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或深造的机会 3、给他们压“重担”,适当扩大他们的工作范围,让其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 4、提高他们的薪资等级等 (三)马尔可夫模型 业务主管这一职位在将来会出现短缺的现象,据此公司应提出以下具体的对策:[多选] A、查明公司业务主管离职率高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地降低离职率; B、加大对公司业务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地晋升为业务主管; C、采用多种方式,广开人员补充的渠道,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填补业务主管的岗位空缺。 第二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 【能力要求】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包括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 第 16 页 共 85 页 一、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完全平衡这种情况极少见,甚至不可能,即使是供求总量上达到平衡,也会在层次、结构 上发生不平衡。 二、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人少] 当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未来可能发生短缺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方案以避免短缺现象的发生。 1.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内部调整]。 2.如果高技术人员出现短缺,应拟定培训和晋升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拟定外部招聘计划。[培 训或外部招聘] 3.如果短缺现象不严重,且本企业的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则可以根据《劳动法》等有关法规,制定延长工 时适当增加报酬的计划,这只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 4.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资源的格局。 5.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如返聘已退休者,或聘用小时工等。 6.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 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能,改进工艺设计等方式,来调动员 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 [人多] 企业人力资源过剩是我国现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现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难点问题。解决企业人力资 源过剩的常用方法有: 1.永久性辞退 2.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合并精简] 3.鼓励提前退休 4.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如制定全员轮训计划,使员工始终有一部分在接受培训,为企业扩大再 生产准备人力资本。 5.加强培训工作,鼓励部分员工自谋职业,同时,可拨出部分资金,开办第三产业。 6.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随之降低工资水平 7.任务分解 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第一节 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知识要求】 一、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一)个体差异原理 员工测评的基本假设认为,人的素质是有差异的[个体差异体现在]: A、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B、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自然、社会因素 C、不同的人做相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效果和效率。 (二)工作差异原理 第 17 页 共 85 页 员工测评的另一个假设是,不同的职位具有差异性。 A、首先是工作任务的差异,也就是工作内容的差异 B、还有就是工作权责的差异 C、不同的工作责任,对完成这些任务的人有着不同的要求 ① 不同的工作就要由拥有相应素质的人来承担 ② 每个人适合做和喜欢做的工作是不一样的 (三)人岗匹配原理 所谓人岗匹配就是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则[人事相应] 人岗匹配包括: A、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相匹配 B、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相匹配 C、员工与员工之间相匹配 D、岗位与岗位之间相匹配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4种] A、选拔性测评 选拔性测评是指以选拔优秀员工为目的的测评。其主要特点如下: 1.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 2.测评标准刚性强 3.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 4.测评指标具有灵活性 5.结果体现为分数或等级 B、开发性测评 主要是为了摸清情况,了解测评对象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为测评对象指出努力方向, 为组织提供开发依据。 C、诊断性测评 诊断性测评是以了解现状或查找根源为目的的测评 D、考核性测评 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 其主要特点如下: 1.概括性。测评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素质表现的各个方面,是一种总结性的测评。 2.结果要求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5个相结合的原则] (一)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应具体体现在: 1、测评目标体系制定 2、手段方法选择 第 18 页 共 85 页 3、评判与解释结果 (二)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所谓定性测评,就是采取经验判断与观察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性质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而定量测评,就是 采取量化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数量特点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 只从定性内容上去测评素质是不深入的,往往是一种模糊的印象判断;而仅仅从定量形式方面去测评素质,则 往往是不完全的,是一种表面的与形式的测评。 (三)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1、静态测评的优点是便于横向比较。 缺点是忽视了被测评者的原有基础与今后的发展趋向。 2、动态测评则是根据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进行的素质测评,是从前后的变化情况而不是当前所达 到的标准进行的素质测评。 动态测评优点 了解被测评者素质的实际水平 缺点是不便于相互比较。 心理测验一般是静态的,而评价中心、面试与观察评定具有动态性 应把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如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既采取问卷、考试等统一的静态形式,又采取评价中心、 面试等动态的方法来测评人的素质。 (四)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素质(里)与绩效(表)互为表里,素质是取得绩效的条件保证,而绩效是素质高低的事实证明。因此,应该从 素质测评中预测绩效,从绩效测评中来验证素质。 (五)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优点:准确性 缺点:尽管最后总和相加,也反映不了其原貌。在实际测评中,应将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四、员工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 (一)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 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中的“一”与“二”可作两种解释。 当“一”与“二”作序数词解释时,一次量化是 A、直接的定量刻画 B、一次量化的对象一般具有明显的数量关系 C、可称之为实质量化 二次量化即指对素质测评的对象 A、进行间接的定量刻画 B、没有明显的数量关系 C、形式量化 其次,当“一”与“二”作基数词解释时 一次量化 A、可以一次性完成 第 19 页 共 85 页 B、直接综合与转换 二次量化 A、两次计量才能完成 B、先纵向量化 后横向量化 (二)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 类别量化特点: 1、 归类 2、 每个测评对象属于且仅属于一个类别,不能同时属于两个以上的类别 3、 量化在这里是一种符号性的形式量化,“分数”在这里只起符号作用,无大小之分。 模糊量化则要求把素质测评对象 A、先确定的每个类别 B、每个测评对象是那些分类界限无法明确,或测评者认识模糊和无法把握的素质特征。 类别量化的测评对象则是那些界限明确且测评者能完全把握的素质特征。 (三)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 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属于深层次的量化,可以看做是二次量化。 等距量化则比顺序量化更进一步 A、它不但要求素质测评对象的排列有强弱、大小、先后等顺序的关系 B、任何两个素质测评对象间的差异相等 C、等距离化可以使素质测评对象进行差距大小的比较 比例量化又比等距量化更进一步 A、不但要求素质测评的排列有顺序等距关系,而且还要存在倍数关系 B、比例量化的步骤可以在顺序量化的第一步基础上进行 C、比例量化可以使素质测评对象进行差异比例程度的比较 (四)当量量化 [解决综合问题] 当量量化实际上也是 A、近似的等值技术 B、当量量化常常是一种主观量化形式 C、其作用是使不同类别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量化,能够相互比较和进行数值综合 五、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一)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3个] 由标准、标度和标记三个要素组成。 1.标准 标准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客观形式、主观评价、半客观半主观三种, 如果从标准表示的形式来看,则有评语短句式[含有一个以上的变量词,模糊变量词]、设问提示式、方向指示式、 数字式 如果根据测评指标操作的方式来划分,则有测定式与评定式。 第 20 页 共 85 页 (1)测定式。直接测出或计量出有关测评标准规定的内容 (2)评定式。根据有关标准直接得出结果的方式 2.标度 所谓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 测评指标的标度大致有量词式、等级式、数量式、定义式、综合式等。 (1)量词式标度。带有程度差异 (2)等级式标度。等级顺序明确的字词 等级与等级之间的级差应该具有顺序关系,最好还要有等距关系。等级之间的距离要适当: 太大了,测评结果太粗 太小了,判断过细,不好把握操作。 等级数在5以内,测评效果最佳。 3.标记 所谓标记,即对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 标记没有独立意义 (二)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 测评标准体系设计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方面。 横向结构是指将需要测评的员工素质的要素进行分解,并列出相应的项目 纵向结构是指将每一项素质用规范化的行为特征或表征进行描述与规定,并按层次细分。 横向结构是基础,纵向结构是分解 横向 注重测评素质的完备性、明确性和独立性等 纵向 注重测评要素的针对性、表达简练性和可操作性等 1.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 (1)结构性要素 [静态 品质指标] 包括: 1)身体素质 2)心理素质 (2)行为环境要素 [动态] 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内部环境指个人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它直接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 外部环境指客观外界存在的、间接影响个体行为表现的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性质和组织背景两方面。 (3)工作绩效要素 2.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 在测评标准体系中,一般根据测评目的来规定测评内容,在测评内容下设置测评目标,测评目标下设测评指标。 (1)测评内容 测评内容的正确选择与规定,是实现测评目的的重要手段。测评内容在这里是指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 它具有相对性 测评内容的确定步骤一般是分析被测评对象的结构,找出所有值得测评的因素。然后根据测评目的与职位要求进 第 21 页 共 85 页 行筛选。内容分析最好借助于内容分析表进行。内容分析表的设计,纵向可以列出被测客体的结构因素,横向可以列 出每个结构因素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方面 (2)测评目标 素质测评内容与测评目标具有相对性与转换性。 测评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测评的目的与工作职位的要求 同一测评目的依据不同的工作职位的要求可以有不同的测评目标。 (3)测评指标 测评指标在这里并非完全同义于统计学中的“指标”,它是素质测评目标操作化的表现形式。 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是测评标准体系的不同层次。测评内容是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测评目 标是对测评内容的明确规定,测评指标则是对测评目标的具体分解。 (三)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 1.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 一般是对测评对象内涵的直接描述或诠释 2.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与测评客体直接相关。这里的选拔标准不是客观的、绝对的,而是主观的、相对的。 六、品德测评法 (一)FRC品德测评法 所谓FRC品德测评法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评方法。 可以是个别的谈话,也可以是集体的问卷。 作出定性与定量的评定。 (二)问卷法 (三)投射技术 投射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投射技术是指那些把真正的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评技术。 狭义的投射技术是指把一些无意义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图形、句子、故事、动画片、等呈现在被测评者面前,不给 任何提示、说明或要求,然后问被测评者看到、听到或想到什么。 投射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A、测评目的的隐蔽性 B、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 C、反应的自由性 七、知识测评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把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体现了不同的知识要求。六个知识测评层次是: 1.知识 2.理解 4.分析 5.综合 第 22 页 共 85 页 6.评价 六个层次在测评试题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 我国测评专家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六层次,结合我国知识测评实践,提出了知识测评的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应 用 八、能力测评 A、一般能力测评 B、特殊能力测评 C、创造力测评 D、学习能力测评 [最简单有效的是心理测验,应用形式是笔试] 【能力要求】 一、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 (一)准备阶段 1.收集必要的资料 {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对象应该有相应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 {测评人员的质量和数量对整个测评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测评人员的标准: (1)坚持原则,公正不偏; (2)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 (3)有一定的测评工作经验; (4)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有事业心,不怕得罪人; (6)作风正派,办事公道; (7)了解被测评对象的情况。 3.测评方案的制定 (1)确定被测评对象范围和测评目的 (2)设计和审查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指标与参照标准 这项工作是减少测评过程中测评误差的一种手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编制或修订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参照标准 (4)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 人事测评方法通常采用四个指标:A、效度 B、公平程度 C、实用性 D、成本 (二)实施阶段 {是整个测评过程的核心} 1.测评前的动员 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1)测评时间 测评时间最好不要选在一周开始的第一天或周末,应该选在一周的中间,并在上午9:OO左右进行。 (2)测评环境 尽可能具备如下条件:宽敞、通风,光线充足、明亮,温度适中,安静。 第 23 页 共 85 页 3.测评操作程序 (1)报告测评指导语 [主持人说明] 测评指导语包括以下内容: A、员工素质测评的目的; B、强调测评与测验考试的不同; C、填表前的准备工作和填表要求; D、举例说明填写要求; E、测评结果保密和处理,测评结果反馈。 (2)具体操作 1)单独操作 [逐一进行测评] 优点:严格依据测评参照标准的内容 缺点:花费时间较多。 2)对比操作 缺点:增加了主观成分 (3)回收测评数据 (三)测评结果调整 1.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 [5个] A、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 B、晕轮效应 [以点带面] C、近因误差 D、感情效应 E、参评人员训练不足 2.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4个] A、集中趋势分析 B、离散趋势分析 C、相关分析 D、因素分析 3.测评数据处理 计算被测对象每个指标的测量结果,按一定的组合顺序,绘制素质测评曲线图和结构测评曲线图 图] (四)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1.测评结果的描述 (1)数字描述 优点:可比性 (2)文字描述 优点:更具体更生动 2.员工分类 第 24 页 共 85 页 [胜任能力 对员工进行分类的标准有两种:调查分类标准和数学分类标准。 (1)调查分类标准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调查范围越广就越接近于实际。以此种标准区分出的被测评对象,还分别代 表着各类员工所应达到的素质要求和水平。 (2)数学分类标准 统计方法 3.测评结果分析方法 (1)要素分析法 (2)综合分析法 (3)曲线分析法 二、企业员工测评实施案例 {主要参考流程 案例分析} (一)组建招聘团队 (二)员工初步筛选 (三)设计测评标准 (四)选择测评工具 (五)分析测评结果 (六)作出最终决策 (七)发放录用通知 第二节 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单元 面试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面试的内涵 主要用于员工的终选阶段,也可用于员工的初选和中选阶段。 面试的特点:[5个] A、以谈话和观察为主要工具; B、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C、面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D、面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的; E、面试考官与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二、面试的类型 1.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面试可分为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又称为规范化 面试,要求做到 A、程序的结构化 B、题目的结构化 C、评分标准的结构化 2.根据面试实施的方式,面试可分为单独面试与小组面试。单独面试又称序列化面试,小组面试又称同时化面 试。 3.根据面试的进程,面试可分为一次性面试与分阶段面试。 第 25 页 共 85 页 4.根据面试题目的内容,面试可分为情景性面试和经验性面试。 三、面试的发展趋势 1.面试形式丰富多样 2.结构化面试成为面试的主流 3.提问的弹性化 4.面试测评的内容不断扩展 5.面试考官的专业化 6.面试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 【能力要求】 一、面试的基本程序 结构完整的面试程序如下:[4步] (一)面试的准备阶段 1.制定面试指南 一般以书面形式呈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5步] A、面试团队的组建 B、面试准备 C、面试提问分工和顺序 D、面试提问技巧 E、面试评分办法 2.准备面试问题 (1)确定岗位才能的构成和比重 首先,分析该空缺岗位所需要的才能有哪些; 其次,分析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各占多少比重; 再次,分析综合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各自占多少比重等; 最后,用图表的方式将面试才能项目以及相应的权重列出 (2)提出面试问题 3.评估方式确定 (1)确定面试问题的评估方式和标准 (2)确定面试评分表 4.培训面试考官 (二)面试的实施阶段 面试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5个阶段 1.关系建立阶段 [可以预料到的问题开始发问] 用封闭性问题 2.导入阶段 [有所准备的、比较熟悉的题目] 用开放性问题 3.核心阶段 [关于核心胜任力的事例] 用行为性问题与其它问题配合使用 4.确认阶段 [对核心阶段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确认] 常用开放性问题 第 26 页 共 85 页 5.结束阶段 常用行为性和开放性问题 (三)面试的总结阶段 1.综合面试结果 (1)综合评价 [将多位考官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 (2)面试结论。面试结束后,主考官和面试小组还要给出一个面试结论。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对应聘者进行综 合评价; 其次,对全部应聘者进行比较; 第三,将岗位条件和应聘者的实际情况作比较,应特别重视那些和应征岗位最为密切的评价项目。 总之,面试考官衡量应聘者的素质时,应以公司岗位需求为前提,着眼于应聘者的长期发展潜力,判定其是 否符合公司的需要。 2.面试结果的反馈 结果反馈给用人部门 (1)了解双方更具体的要求 (2)关于合同的签订 (3)对未被录用者的信息反馈 [忽视了对未被聘用者辞谢,没有给予未被聘用者应有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损 害了企业的形象]。 3.面试结果的存档 (四)面试的评价阶段 二、面试中的常见问题 1.面试目的不明确 2.面试标准不具体 3.面试缺乏系统性 4.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 (1)主观问题太多 (2)多项选择式的问题 [应该将其改为开放性或行为性的问题] 5.面试考官的偏见 A、第一印象 B、对比效应 C、晕轮效应 D、录用压力 三、面试的实施技巧 [了解] 1.充分准备 2.灵活提问 3.多听少说 4.善于提取要点 5.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 27 页 共 85 页 6.排除各种干扰 7.不要带有个人偏见 8.在倾听时注意思考 9.注意肢体语言沟通 面试考官可以参考肢体语言传递出的信息,但却不能单纯地根据肢体语言信息得出结论,而应在接下来的面试 提问中,收集更多的有用信息,并进一步做出验证和判断。 【注意事项】 员工招聘时应注意的问题: 1.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 2.工作经历比学历更重要 3.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 4.让应聘者更多地了解组织 5.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 6.注意不忠诚和欠缺诚意的应聘者 7.关注特殊员工 8.慎重做决定 9.面试考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第二单元 结构化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知识要求】 一、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 1.背景性问题 2.知识性问题 3.思维性问题 4.经验性问题 [过去] 5.情境性问题 [假如 如果] 6.压力性问题 7.行为性问题 [围绕与工作相关的关键胜任能力来提问] ★二、行为描述面试的内涵 行为描述面试简称 BD,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 与一般的结构化面试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的面试问题都是基于关键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 (一)行为描述面试的实质 了解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历,二是特定的行为行为模式 行为描述面试的实质: [3 条] A、用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 B、识别关键性的工作要求; C、探测行为样本。 第 28 页 共 85 页 (二)行为描述面试的假设前提 1.一个人过去的行为最能预示其未来的行为 2.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三)行为描述面试的要素 [4 个关键的要素] STAT 策略 1.情境 2.目标 3.行动 4.结果 【能力要求】 一、基于选拔性素质模型的结构化面试步骤{6 步 简答} (一)构建选拔性素质模型 1.组建测评小组。 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招聘岗位所在部门的主管、招聘岗位的资深任职者,并对测评小组进行培 训。 2.从招聘岗位的优秀任职人员中选出一定的人员组成测验样本。 3.对测验样本进行人格测验,总结各个被测人员的素质特征。 4.将测评结果进行综合,做选拔性素质表。 5.将岗位选拔性素质表中的各个素质进行分级,绘制选拔性素质线 (二)设计结构化面试提纲 它的主要依据是选拔性素质模型。其主要步骤如下: 1.将选拔性素质模型分解为一组选拔性素质,每一个选拔性素质就是一个测评指标。 2.请专家针对每一个测评指标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问卷。 3.将问卷发放给该岗位的部分员工,进行预先测试,检验其有效性 4.编写结构化面试大纲 (三)制定评分标准及等级评分表 (四)培训结构化面试考官,提高结构化面试的信度和效度(多选) 1.要求面试考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2.要求面试考官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 3.要求面试考官掌握相关的员工测评技术 4.要求面试考官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 (五)结构化面试及评分 (六)决策 1.淘汰不具备关键选拔性素质的候选人 2.对剩下的每位候选人员的指标等级得分作如下处理:求得负分的每个指标的得分的平方和 s(s=∑Ci2,如果 Ci0),并按 s 由小到大的顺序为候选人编号。S 越小,编号越小,说明候选人和岗位匹配得越好。 3.对 S 相等的候选人员作如下处理 :先对比其得正分的指标的数目,得正分的指标越多,说明该候选人越优秀, 第 29 页 共 85 页 将其编号排在前面。 4.对 S 相等,得正分的指标的数目也相等的候选人作如下处理:将得正分的指标的得分累加,得分越高,说明 该候选人越优秀,将其编号排在前面。 5.根据人力资源规划中招聘人数的要求,按照小编号优先的原则,从前到后选取一定数量的应聘者作为候选人。 二、结构化面试的开发 结构化面试的开发包括(多 选) A、测评标准的开发 B、结构化面试问题的设计 C、评分标准的确定 第三单元 群体决策法的组织与实施 【知识要求】 1.决策人员的来源广泛 群体决策法的特点如下: (多选) A、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B、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C、用人部门经理 D、用人部门经验丰富的员工 2.决策人员不唯一 3.提高了招聘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能力要求】 为了满足企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也为了提高招聘决策的客观性,企业通常采取群体决策的方式, 即有多个招聘人员进行招聘。其具体步骤如下: 一、建立招聘团队 为了确定各位招聘人员的评价权重 二、实施招聘测试 三、作出聘用决策 第三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单元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操作流程 【知识要求】 一、评价中心的含义 评价中心是从多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它使用多种测评技术,通过多名测评师对个 体在特定的测评情境中表现出的行为做出判断 评价中心的主要作用是: 1.用于选拔员工,重点在于挑选那些具有胜任岗位所必需的能力或潜质的员工; 2.用于培训诊断,重点分析员工优劣势,明确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为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第 30 页 共 85 页 3.用于员工技能发展,在培训诊断的基础上,改善提高其能力。评价中心技术主要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 筐测验、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 由一定数量的一组被评人(6~9人),在规定时间内(约1小时)就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各个成员处于平等 的地位,并不指定小组的领导者或主持人。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的类型 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讨论的主题有无情境性,可以分为 (1)无情境性讨论 (2)情境性讨论 2.根据是否给应聘者分配角色,可以分为 (1)不定角色的讨论 (2)指定角色的小组讨论 四、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缺点
85 页
360 浏览
立即下载
上一页
1
2
...
2
3
4
...
213
214
下一页
跳到
页
热门推荐
HRBP年度述职报告
2893 阅读
16 页
HRBP知识地图
943 阅读
9 页
HRBP 从初级到高手必学图鉴
922 阅读
26 页
月度薪酬分析报告(薪酬绩效部)
773 阅读
16 页
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PPT
1634 阅读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