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神奇的培训心理图集

很神奇的培训心理图集

趣味心理图集 23/4/12 1 视觉游戏 --“ 奥毕森幻觉”     23/4/12 幻觉:这个正方形看起 来变形了吗? 【解析】这确实是一个 完好的正方形。但是放 射线会歪曲一个人对线 条和形状的感知。虽然 它被称作奥毕森幻觉, 但其实它是黑林幻觉的 一个变体。 2 视觉游戏 --“ 黑林图形”   23/4/12 黑林图形:黑线看起来 是不是向外弯曲的? 【解析】黑线完全是笔 直而平行的。这种经典 幻觉由 19 世纪德国心 理学家艾沃德 · 黑林首 先发现。 3 视觉游戏 --“ 梯形幻觉”   23/4/12 梯形幻觉:哪条线显得长一 点,红线还是蓝线? 【解析】红线比蓝线显得长 一点,尽管它们的长度完全 相等。小于 90° 的角使包含 它的边显得短一些,而大于 90° 的角使包含它的边显得 长一些。这就是梯形幻觉。 4 视觉游戏 --“ 棋盘”  23/4/12 【解析】棋盘完全是平 面的,这个棋盘以瑞典 艺术家奥斯卡 · 路透斯 沃德的一个设计为基础, 又布鲁诺 · 危斯特创造。 5 视觉游戏 --“ 节约时间的暗示”  23/4/12 节约时间的暗示:奇妙 的图形/背景幻觉图形, 由斯坦福心理学家罗杰 · 谢泼德创作。 6 视觉游戏 --“ 长度与透视”  23/4/12 长度与透视:线 AB 和 线 CD 长度完全相等, 虽然它们看起来相差很 大。 7 视觉游戏 --“ 埃斯切尔盒子”  23/4/12 埃斯切尔的不可能的盒 子:比利时艺术家马瑟 · 黑梅克,从荷兰平面 造型艺术家 M.C. 的一 幅画中吸取灵感,创造 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盒 子的实物模型。 8 视觉游戏 --“ 两个圆”  23/4/12 【解析】两个内部的圆 大小完全一样。当一个 圆被几个较大的同心圆 包围时,它看起来要比 那个被一些圆点包围的 圆小一些。 9 视觉游戏 --“ 扭曲的圆”   23/4/12 韦德螺旋:这真是一个螺旋 吗? 【解析】英国视觉科学家、 艺术家尼古拉斯 · 韦德向我 们展示了他的弗雷泽螺旋幻 觉的变体形式。虽然图形看 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它是 一系列同心圆。 10 视觉游戏 --“ 曲线正方形”   23/4/12 曲线正方形:这些是完 全的正方形吗? 【解析】正方形看起来 是变形了,但其实它们 的边线都是笔直而彼此 平行的。比尔 · 切斯塞 尔创作了这个曲线幻觉 的视觉艺术版本。 11 视觉游戏 --“ 爱之花”   23/4/12 爱之花:你能看到玫瑰 花瓣中的两个爱人吗? 【解析】瑞士艺术家桑 德罗 · 戴尔 · 普瑞特创 作了这幅充满浪漫情调 的、有歧义的、含义模 棱两可的幻觉作品 12 视觉游戏 --“ 身体的紫罗兰”  23/4/12 身体的紫罗兰:你能在 叶子中间找到三个隐藏 的侧面人像吗? 13 视觉游戏 --“ 隐藏的拿破仑”   23/4/12 隐藏的拿破仑:你能发 现站立的拿破仑像吗? 这幅图形/背景幻觉图 出现于拿破仑逝世后不 久。 【解析】拿破仑就藏在 两树之间。两树的内侧 树干勾勒出了站立的拿 破仑像 14 视觉游戏 --“ 比泽尔德幻觉”   23/4/12 比泽尔德幻觉:图中所 有的红色看起来都一样 吗? 【解析】语境会影响你 对颜色的感知。所有的 红色都是完全一样的。 这就是比泽尔德幻觉。 15 视觉游戏 --“ 盒子幻觉”   23/4/12 盒子幻觉:看立方体外侧面 上的这个图形。哪条线与竖 线垂直?哪条线不与竖线垂 直?把立方体的边线遮住, 你将发现你的感知发生了变 化。 【解析】盒子幻觉的感知提 示为你确定图中心线段的位 置提供了一个背景。离开盒 子你的视觉系统就必须使用 其他背景。这就是盒子幻觉。 16 视觉游戏 --“ 赫尔曼 · 格瑞德幻 觉”   23/4/12 幻觉产生幻觉:这是一个精 彩的幻觉产生幻觉的例子。 在交叉部分你能看到微弱的 蒙胧的小点。(赫尔曼 · 格 瑞德幻觉)这些点又产生出 一系列同心圆的印象。 【解析】英国视觉科学家、 艺术家尼古拉斯 · 韦德创作 了这幅精彩的幻觉产生幻觉 图。 17 视觉游戏 --“ 共时对照幻觉”   23/4/12 共时对照幻觉:交叉部分的 白点是不是显得比白色方格 更白更亮? 【解析】白色方格看起来更 白一点,尽管二者并没有区 别。小白格看起来好像位于 黑色背景上,这强化了每一 个小方格和它背景之间的亮 度对比。 18 视觉游戏 --“ 米勒 · 莱尔幻觉”   23/4/12 米勒 · 莱尔幻觉:哪条 红线更长? 【解析】信不信由你, 两条红线完全等长。透 视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 传统的米勒 · 莱尔幻觉 版本的效果。相形之下, 传统的米勒 · 莱尔版本 逊色不少。 19 视觉游戏 --“ 方格幻觉”   23/4/12 晃动的方格幻觉:这些方格是不 是看起来有点彼此倾斜? 【解析】这是一个定位对照幻觉 的例子。两个方格邻边的定位差 异,很可能被视觉系统的神经连 接部分夸大了。神经连接部分有 时候强化了感知的差异,这有助 于我们察觉另外的微小事物。心 理学家保罗 · 斯诺登和西门 · 沃 特于 1998 年发现了晃动的方格 幻觉。 20 视觉游戏 --“ 鲁宾的面孔/花瓶幻 觉”   23/4/12 鲁宾的面孔/花瓶幻觉:你看的 是一个花瓶还是两个人的头的侧 面像? 【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 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 面孔或只能看见花瓶。如果你继 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 面孔和花瓶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 个。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 · 鲁 宾是这个经典的图形/背景幻觉 图广为人知。鲁宾是从一张 19 世纪的智力玩具卡片上获取的灵 感。 21 视觉游戏 --“ 谢泼德桌面”   23/4/12 谢泼德桌面:这两个桌面的大小、 形状完全一样。如果你不信,量 量桌面轮廓,看看是不是。 【解析】虽然图是平面的,但它 暗示了一个三维物体。桌子边合 作子推提供的感知提示,影响你 对桌子的形状作出三维的解释。 这个奇妙的幻觉图形清楚地表明, 你的大脑并不按照它所看到的进 行逐字解释。斯坦福大学的心理 学家罗杰 · 谢泼德创作了这幅幻 觉图。 22 视觉游戏 --“ 弗雷泽螺旋”   23/4/12 “ 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 觉图形之一。你所看到的好像是 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 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 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 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 【解析】每一个小圆的“缠绕 感”通过大圆传递出去产生了螺 旋效应。遮住插图的一半,幻觉 将不再起作用。 1906 年英国心 理学家詹姆斯 · 弗雷泽创造了以 整个系列的缠绕线幻觉图片。 23 视觉游戏 --“ 疯狂的螺帽”   23/4/12 疯狂的螺帽:你知道直钢棒是怎 样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乎成直 角的螺帽孔的吗? 【解析】两个螺帽实际是中空的, 虽然它们看起来是凸面的,所以 两个螺帽并不互相垂直。螺帽被 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线应来自 上方),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 实三维形状提供了错误信息。美 国魔术世界里 · 安德鲁斯创造了 这个精彩的幻觉作品。 24 视觉游戏 --“ 曲线幻觉”  23/4/12 【解析】当你的视网膜 把边缘和轮廓译成密码, 幻觉就偶然地现在视觉 系统发生。这就是曲线 幻觉。 25 视觉游戏 --“ 完好的圆”  23/4/12 【解析】虽然端点看起 来不连在一起,左边弯 曲部分也显得比右边的 小一点,但其实这是一 个完好的圆。 26 视觉游戏 --“ 托兰斯肯弯曲幻觉”   23/4/12 托兰斯肯弯曲幻觉:哪条线的曲 线半径最大? 【解析】这三个圆弧看起来弯曲 度差别很大,但实际它们完全一 样,只是下面两个比上面那个短 一些。视觉神经末稍最开始只是 按照短线段解释世界。当线段的 相关位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 延伸概括后,弯曲才被感知到。 所以如果给定的是一条曲线的一 小部分,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不能 察觉它是曲线。 27 视觉游戏 --“ 舞者与手势”  23/4/12 舞者与手势:在瑞士艺 术家桑德罗 · 戴尔 · 斯 普瑞特创作的这幅有歧 义的画中,手和舞者都 呈现出优雅之态。 28 视觉游戏 --“ 三角长度幻觉”   23/4/12 三角长度幻觉:哪个颜 色的线看起来更长? 【解析】绿色线看起来 比红色线长,虽然它们 其实一样长。 29 心理学的漫画 --- 幸与不幸 23/4/12 30 心理学的漫画 --- 自信 23/4/12 31 心理学的漫画 --- 等待的价值 23/4/12 32 心理学的漫画 --- 掩饰 23/4/12 33 张伟奇助理:王玉霞 电话: 0755-8334 6327 手机: 130 6697 9027 邮箱: viki365@126.com MSN : wangyuxiaavon@hotmail.com Q Q : 248428608 2007 年 3 月 26 日 23/4/12 34

34 页 199 浏览
立即下载
(刘百里)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课程

(刘百里)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课程

教师资格培训课程 心 理 学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刘百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什么是心理学  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 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一、人的心理现象 (一)个体心理 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 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包括: 1 、心理过程 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 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 、心理状态  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 和相对稳定的性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 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 状态。   意识是一种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能清楚觉 知的状态。包括觉醒、注意、应激等不 同的水平。 无意识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能清楚觉 知,通常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状态。 3 、个性心理 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 心理特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 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体心理现象  心理过程     心理状态   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意识:注意 无意识 个性心理  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质:能力、气质、性格 (二)社会心理  人是社会的动物,总会与其他社会成员 形成种种社会关系,接受相互的影响, 从而产生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现象包括:    个体社会心理:如从众、社会促进等。 群体社会心理:如人际关系、凝聚力、 群体氛围等。 大众社会心理:如时尚、流行、舆论、 风俗等。 二、人的行为 (一)行为的概念  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 统,它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 1 、情境  情境:围绕人的各种刺激的总和。  刺激:引发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 反应的各种事物。可分为:   外部刺激:物理刺激、社会刺激 内部刺激:生理刺激、心理刺激 2 、反应的形式  生理变化  躯体运动  言语活动 (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1 、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2 、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 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  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 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什么心理学要研究行为  人的行为与心理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较普 遍的对应关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心 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或客观的物质指标; 心理是支配、调控行为的内在精神活动 或观念形式。 心理学研究的模式 心理学 研究 行为 推论 心理 概 括 、 总结 心理活动 规律 指 导 、 调控 第二节    心理的本质 关于心理本质的哲学探讨 唯心主义心理观:“天下无心外之物” ( [ 明 ] 王守仁) 唯物主义心理观:强调物质第一性 庸俗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分泌物 辨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 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是心理器官的科学证据  动物演化  个体发展  医学临床案例 (二)心理的产生方式是脑的反射 1 、什么是反射 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 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 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 2 、反射弧  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  反射弧的构成:     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3 、反射的环节:    开始环节 中间环节 终末环节   效应器的活动会重新成为刺激引起反应, 称为反射的反馈。 反馈的存在说明反射不是单向的一次性 的活动。 感受器 传入 N 反 馈 效应器 N 中枢 传出 N 4 、反射的种类 ( 1 )无条件反射  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 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经过学习和 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 其反射弧是固定的神经联系。 ( 2 )条件反射  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 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 立起来的反射。  其反射弧是暂时神经联系。 心理视窗-经典性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的 研究 心理视窗-操作性条件反射  斯金纳的研 究 5 、两种信号系统  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来 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  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 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什么是反映  反映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 程。  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固有的属性。 反映的不同形式     无生命物质:物理的、化学的反映 生命物质:生物性反映(感应性) 多细胞动物:心理反映 人类:意识(人的心理) (二)人的心理反映的特点 1 、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 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的内容是 源于客观现实的。 2 、心理现象的观念性(非物质性)  头脑中的映象与客观事物非常相似,但 本质不同。被反映者是以物质的方式客 观存在的,映象是以观念的状态存在于 头脑中的。 3 、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 心理活动是主体的人的精神活动,带有 主体个人的特点。  个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主观世界为 中介折射的。 4 、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 1 )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以实践活动为基 础的。 ( 2 )心理产生后对客观现实又有能动的反作 用。  人反映客观现实是有目的的、有选择性的。  人反映客观事物时要求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 规律,不满足于现象,这种对本质、规律的 追求反映了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 心理调节着人的目的性实践活动。 5 、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    缺乏了人类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生活对人心理 的影响,人的心理将异常。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特征是 不同的。 人们的社会分工也制约着不同职业活动的人的 心理发展水平,甚至形成独特的社会心理。 一定的文化塑造了置身于这种文化中的群体、 个体的心理。每个个体都是这种文化的复制品。 第三节 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 心理发展指人的一生所发生的心理变化 过程。  在教育领域,心理发展主要指人的心理 的积极的有序的发展变化,是个体心理 的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1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 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      婴儿期( 0 ~ 1 岁) 幼儿期( 1 ~ 6 岁) 童年期( 6 ~ 12 岁) 少年期( 12 ~ 15 岁) 青年初期( 15 ~ 18 岁) 2 、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心理年龄特征  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 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 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 特征。 注意: 1 、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 起来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古今中外统一的、 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的年龄特征。 2 、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一个年龄阶段中占主导 地位的本质特征。 3 、年龄特征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心 理发展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趋势。 4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是相对 稳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 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  生物因素:遗传、生理成熟 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 、遗传的作用 ( 1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 前提。 (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儿童心 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可能性。 2 、生理成熟的作用   成熟是一种先天决定的,相对独立于环 境的机体成长或身体变化顺序。 生理成熟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次序和规律。 3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 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儿童心理正常 发展的重要条件。 社会生活和教育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 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 总结  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 的产物。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环境则是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 定因素。 遗传和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心理发展的 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 平、不同的心理机能方面是不同的。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共同作用 三、心理发展的动力  社会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个体原有心 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内部 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四节 心理学与教育 一、心理与教育的辨证关系 (一)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 提 (二)教育促进心理的发展 (三)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 (四)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 二、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一)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 水平 (二)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 与问题 (三)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 行为反应 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支       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科教学心理学 学校心理学 教育社会心理学 …… 第二章 心理过程  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 化的基本历程。 包括:    认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第一节 认识过程 一、感知 (一)感知的概念 1 、感知的定义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就是信息向 人脑的传递或人脑接受信息的过程。  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知觉是人脑对感 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这是什么?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  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 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的产生不依赖经验,而经验在知觉产生 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联系   感觉与知觉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 感觉产生后会迅速升华为知觉,知觉在感觉 的基础上产生。 2 、感知的作用   感知是人认知世界的开端,是一切比较 复杂高级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知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3 、感知的种类 ( 1 )感觉的种类 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肤觉(温度觉、触压觉、痛觉) 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 2 )知觉的种类  按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分  视知觉  听知觉  …… ( 2 )知觉的种类  按知觉对象分  物体知觉  空间知觉  时间知觉  运动知觉  社会知觉 ( 2 )知觉的种类  按知觉是否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分  正确的知觉  错觉 ( 3 )观察 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 比较持久的知觉。 (二)感知的规律 1 、感觉的规律 ( 1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 的能力。 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 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 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 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     视觉:晴朗夜空 30 英里以外的烛光 听觉:安静房间 20 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 声 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 颊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 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 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 I K I K 为韦伯分数;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 刺激量;△ I 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 (中等强度范围) 感觉系统 视觉 动觉 痛觉 听觉 压觉 嗅觉 味觉 韦伯分数 (△ I/I ) 1/60 1/50 1/30 1/10 1/7 1/4 1/3 ( 2 )感觉的适应 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 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    视觉适应  暗适应  明适应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温度觉与触压觉的适应 ( 3 )感觉对比  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 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感觉对比可分为:   同时对比 先后对比(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 ( 4 )感觉的相互作用 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器官 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相 互作用。 ( 5 )联觉  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 、知觉的特性 ( 1 )知觉的选择性  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 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知觉背景 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条件  客观条件     对象与背景的差异 对象与背景的相对活动关系 对象的特征 主观因素  个人的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 ( 2 )知觉的整体性 你看到了什么?  我们将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在刺激不完整的情 况下产生对事物完整的认识,知觉的这 种特性叫作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  经验 刺激物的特点     接近律 相似律 连续律 良好轮廓 ( 3 )知觉的理解性  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 经验来理解它,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这种特性叫作知觉的理解性。 撒 旦 的 脸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   知识经验的影响 言语指导的影响 实践活动任务的影响 ( 4 )知觉的恒常性  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候, 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 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视觉的恒常性    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接近律 相似律 连续律 良好轮廓 二、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1 、记忆的定义 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是一个对信 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 、记忆的种类 ( 1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  形象记忆  逻辑记忆  情绪记忆  动作记忆 ( 2 )根据信息加工水平和保持时间长短 分 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 短时记忆  长时记忆 三种记忆系统的比较 保持时间 记忆容量 转入下一 信息编码 阶段的条 方式 件 瞬时 0.25 ~ 2 记忆 秒 受感官条 件限制 物理特性 编码 注意 短时 1 分钟左 记忆 右 7±2 组块 听觉、视 觉、语义 复述 长时 1 分钟以 记忆 上 无限大 意义编码 三种记忆系统间的关系 刺 激 复述 注意 SM STM LTM 提取 痕迹 消失 遗忘 提取 失败 3 、记忆表象   记忆表象简称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 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的该事 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点    直观性 概括性 表象的作用:从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 中间环节。 (二)记忆过程的分析 记 识记 忆 保持 再现 再认 回忆 1 、识记  识记就是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 ( 1 )识记的种类  按识记时的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分   无意识记: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 力的识记 ( 1 )识记的种类  按识记的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 了解其意义分  机械识记: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依 靠简单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 意义识记: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 行的识记 ( 2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  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的方法 2 、保持和遗忘 ( 1 )保持  保持就是对信息的储存过程。  保持的动态变化。 ( 2 )遗忘   遗忘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现或错 误的再现。 遗忘的种类 暂时性遗忘  永久性遗忘  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  干扰说   遗忘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 不均衡的,是 先快后慢 ( 3 )复习      及时复习 分配复习 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多样化复习 多种感官参与 3 、再现   再现就是对信息的提取过程。 再现的形式 再认  回忆  ( 1 )再认  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 辨认出来,叫再认。 影响再认速度与准确性的条件: 对旧事物识记的牢固程度。  当前呈现的事物与过去识记过的事物 的相似程度。  ( 2 )回忆   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仍能在头 脑中呈现出来叫回忆。 回忆的种类 无意回忆与有意回忆  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  (三)记忆的品质     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准备性 三、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1 、思维的定义  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 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   概括性 间接性 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思维就是对信息 的深入改造并使信息重新改组和建构的 过程。 2 、思维的种类 ( 1 )根据思维凭借的媒介不同  动作思维:依据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 思维过程。  形象思维:凭借直观形象或已有的表象 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 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 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 ( 2 )按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  集中性思维(求同思维):综合已有信 息,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的思维方式。 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根据已有信 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寻找问题的 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的三个主要特征:    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独特性 ( 3 )根据思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同  常规性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 按现成的规律和程序直接去解决问题的思 维方式。 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 成果的思维方式。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心智操作) 1 、分析和综合 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 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 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 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比较 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 共同点的心智操作。 3 、抽象、概括  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 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 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 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 或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 概念或理论系统的心智操作。 4 、具体化和系统化   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中获得的概念推广 运用到同类其它事物上的过程。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知识形成 层次分明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 、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 问题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的情 境。  问题的基本成分    给定:一组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 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障碍   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的的复杂的思维活 动,包括一系列的认知操作阶段。 问题解决的 3 个基本特征:    目的指向性 认知操作 操作序列 2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 1 )提出问题 ( 2 )明确问题 ( 3 )提出假设 ( 4 )检验假设 3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1 )动机强度 ( 2 )思维定势 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 种状态影响我们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陆钦斯 (Luchins )的量水实验 问题 1 2 3 4 5 6 7 8 A 21 14 18 9 20 23 15 28 B 127 163 43 42 59 49 39 76 C 3 25 10 6 4 3 3 3 求D 100 99 5 21 31 20 18 25 组别 人数 灵活地直接 定势习惯 解决 解决 (%) (%) 79 17 81 实验组 ( 1-8 题) 控制组 57 (1,7, 8 题) 100 0 其他 2 ( 3 )功能固着 ( 4 )迁移  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 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 ( 5 )个性差异 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四)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    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和效用性 .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 结合的产物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灵感状态  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 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由于偶然因 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 2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    准备阶段 酝酿阶段 豁朗阶段 验证阶段 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1 )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 2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 3 )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 4 )培养优良的个性 (五)思维的品质    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 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构成想象形象的主要方式:    粘合 夸张与强调 典型化 (二)想象的种类 1 、根据想象是否有预定目的分 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 地进行的想象。  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 的想象。 2 、根据想象结果的新颖性分 ( 1 )再造想象 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 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 的过程。 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   丰富的表象储备。 语言文字描述鲜明、生动、形象。 主体的知识经验。 ( 2 )创造想象  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 立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创造想象的条件: 要有创造欲望和动机  原型启发  积极的思维活动  3 、幻想  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 想象。 分为:   理想 空想 第二节 情绪情感过程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 、定义 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 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 关系的反映。 2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 1 )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 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 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 2 )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 性和外显性。 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 性和内隐性。 ( 3 )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 体验产生于后。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 1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 绪。 ( 2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 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3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 1 )信号功能 ( 2 )感染功能 ( 3 )调节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 、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 、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 表情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包括:   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 、心境  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 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 绪状态。 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 2 、激情 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 情绪状态。  激情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 象。 3 、应激 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 情绪状态。  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极大 的激发。  频繁的应激容易破坏身体的免疫机能, 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视窗——应激的影响   霍姆斯和瑞( Holmes & Rahe , 1967 )编制了一个应激评 定量表。这个量表指出大量应激由 43 种不同的经历造成。 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应激 事件的总和 150 或更高的值定为生 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事件变 化值在 150~199 之间,那么下一年 有 37% 的可能患病;若分值在 200~299 之间,则患病的可能性为 51% ;若分值在 300 以上,则患病 的可能性为 79% 。这就是说,应激 程度越大,患病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情感的种类 1 、道德感 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 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 、理智感 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 产生的情感体验。 3 、美感  美感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 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 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四、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性  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 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二)挫折后的表现形式 1 、挫折后的积极表现形式  升华  补偿  改变策略 2 、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  攻击行为  固执行为  退化行为  白日梦  逆反 3 、挫折后妥协的表现形式  自我安慰  自我整饰  推诿 (三)处理挫折的策略 1 、情境转移 2 、精神宣泄 3 、代偿转移 4 、心理咨询 5 、宽容受挫者 第三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1 、意志的定义 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 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 、意志的特征 ( 1 )有明确的目的性 ( 2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 3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二)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1 、意志与认知的关系   意志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意志对认识活动过程有巨大的影响。 2 、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 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或阻力。  意志对情绪有调节、控制作用。 二、意志的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 、动机斗争  动机斗争的类型    双趋斗争 双避斗争 趋避斗争 2 、目的的确定 3 、选择行动的方法 (二)执行决定阶段 1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 2 、克服内外困难 3 、经受成败的考验 三、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二)果断性 (三)自制性 (四)坚持性 第三章 心理状态 第一节 心理状态概述 一、心理状态的概念 (一)心理状态的定义 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 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况与特 征。 (二)心理状态的特点 1 、动态性 2 、直接现实性 3 、综合性 二、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 (一)睡眠状态 (二)觉醒状态 (三)注意状态 (四)应激状态 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   意识状态 无意识状态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 的选择性与集中性。  注意的特性   选择(指向)性 集中性 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注意是一种信息 的内部选择机制。 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 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 注意的功能   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产生的条件  根据注意产生和保持时有无目的性和意 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以分为不随 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1 、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 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 1 )客观因素  刺激物的强度 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  刺激物的变化  刺激物的新异性 ( 2 )主观因素  主体的个性倾向性  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 2 、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 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 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  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培养间接兴趣。     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 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 合理地组织活动。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 、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  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的 目的,但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练习与熟练。 二、注意的特征(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 注意的广度(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 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  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   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在一定 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一个对象或一 定的活动上而不发生变化的特性。 狭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个对象上 广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种活动上 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  对象的特点 主体的状态  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注意分散(分心):注意不自觉地离开 当前应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三)注意的分配 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 活动时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    在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 动是生疏的,其他活动都相当熟练,达 到自动化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有一定的联系。 注意分配的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四)注意的转移  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 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改变到另一个对象上。 区分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 制约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的条件:    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引起注意转移的新的活动的特点。 个体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 三、注意与学习 (一)要善于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  教师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 生的注意。  激发学生的注意要考虑其需要、兴趣、 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随意注意     加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 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些方法 促使学生注意。 让学生采用自我监控的方法调节注意。 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三)交替利用两种注意以维持课堂 注意  两种注意交替是课堂注意的最佳模式。 第四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 个性心理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 人独特的心理面貌。 二、个性的特征 (一)独特性与共同性 (二)稳定性与可变性 (三)整体性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  个性倾向性: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 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 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智 力)、人格(气质和性格)。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 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 中的反映。 需要的特点:      对象性 紧张性 驱动性 周期性 发展性 (二)需要的种类  按需要的起源分 生理需要  社会需要   按根据需要的对象的性质分 物质需要  精神需要  (三)需要的发展与层次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马斯洛认为,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类 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或力量的强弱排列 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 2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 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 来的。 需要的层次结构 3 、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决定人的意识 与行为。 4 、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 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在进化 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更晚。 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 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有些人可 以放弃低级需要而追求高级需要。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 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     激发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功能 调节功能 (二)动机产生过程   内驱力——需要 诱因——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三)动机的种类 1 、生物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 交往动机:交往动机指个人在社会生活 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 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 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指个人在从事某种 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2 、内因性动机与外因性动机   内因性(内在)动机:主要由个体内在 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 外因性(外在)动机:外在因素诱发的 动机。 3 、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4 、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四)学习动机 1 、什么是学习动机  学习动机是推动并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 内部动因。 2 、学习动机的结构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三个方 面的内驱力: ( 1 )认知的内驱力:要求获得知识、技能 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 ( 2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把学业看作赢得 相应地位的需要。 ( 3 )附属的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 们的赞许和认可而努力搞好学习的需要。  3 、学习动机的激发 ( 1 )创设问题情境 ( 2 )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 学习反馈: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过程及结 果的了解。  反馈的作用:激励动机;提供信息。  好的反馈的标准:及时的、充分的 ( 3 )适当开展竞赛  竞赛的消极之处:    不利于复杂作业的管理; 助长中差生的自卑感; 有可能造成学生的自私不合,集体观念淡薄, 干扰了合作行为。 ( 4 )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  使用惩罚时应注意:     在实施惩罚之前,必须先让学生充分了解惩 罚的行为标准。 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 使用惩罚时应考虑学生心理需求上的个别差 异。 多使用剥夺式惩罚,少使用施予式惩罚。 ( 5 )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 归因的维度:    外归因和内归因 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 可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 学生的四种典型的归因模式:   积极的成功归因: 成功→能力强→自尊、自豪→增强对成 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  积极的失败归因: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高期 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  消极的成功归因: 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 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  消极的失败归因: 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沮丧、无能感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 务的坚持性 第三节 个性心理特征 一、能力和智力 (一)能力的概念 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使活动得 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 才能  天才 (二)能力的结构 1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 智力是由一个一般因素( G 因素)和一组 特殊因素( S 因素)构成。  两种因素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不同。 G 因 素是智力结构中的主要成分,是一切智力 活动的主体。 S 因素代表个人某一种特殊 的能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 任何人都有 G 因素,但数量不同。 2 、塞斯顿的群因素论 认为能力包括一组地位平等的因素。  包括:        词的理解力 语词运用能力 计算能力 空间知觉能力 记忆能力 知觉速度 推理能力 3 、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说   认为智力不是由一些独立的因素构成的, 而是按层次排列的。 是对二因素说的深化。 4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 说   认为智力可以从操作、对象、产物三个 维度来考查。 每种能力与某种操作、信息内容和产品 有一种独特的粘合。 5 、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 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由三部分控制,分别 为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和情境性智 力。人类的智力乃是由互相连接的三边 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    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 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 决的能力。 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 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 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 知识经验以处理其日常事务的能力。 6 、我国心理学界对能力结构的基本观点   一般能力(智力) 特殊能力 (三)能力的测量   智力测量 特殊能力测量 衡量智力的指标  智龄  比率智商:  离差智商: 100 15 X  M 智力年龄  100 实际年龄 S 智商的分布  所谓智商的分布,即人群中处于各种 智力等级的人的比例。智力是呈正态 分布的。 智商的分级 智 商 占人口百分比 分 级 130 以上 2.2 非常优秀 120 ~ 129 6.7 优秀 110 ~ 119 16.1 中上 90 ~ 109 50 中等 80 ~ 89 16.1 中下 70 ~ 79 6.7 近愚 70 以下 2.2 智力缺陷 智商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  智商是相对稳定的,稳定程度随年龄增 加而加大,稳定系数与两次测验间隔时 间成反比。 智商也是变动的,年龄小时变动较大。 二、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 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    强度 速度 稳定性与灵活性 指向性 气质的特点   主要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二)气质的类型 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根据人体液的多 少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类     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现在人们仍使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 但其内涵已发生变化。 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 胆汁质:感受性低,有一定耐受性,反应快而 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 明显,行为有一定的可塑性。 直率、热情、 精力旺盛,情绪易激动,心境变换剧烈,脾气 急躁。 多血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快而灵活, 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外倾性明显, 行为可塑性大。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 喜欢与人交往,注意转移,兴趣变化,缺乏持 久力。   粘液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反应速度缓慢, 具有稳定性,情绪兴奋性,内倾性明显,行为 有可塑性。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 易外露,注意力稳定,难转移,善于忍耐。 抑郁质:感受性高,耐受性低,速度慢,刻板 而不灵活,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内倾性特 别明显,行为可塑性小。 情绪体验深刻,行 动迟缓,能察觉他人易察觉的事物,富于幻想, 胆小。 (三)气质的学说(生理机制) 1 、体液说 2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就 是兴奋和抑制,而在兴奋、抑制的过程 中有三种基本的特性:强度、平衡性、 灵活性   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 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极限。 神经过程的均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 神经过程间的相对关系。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过程或抑制 过程更迭的速率。  神经活动过程的三种特性的不同组合, 可把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类 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被认为 是四种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及特征 神经类 神经活动特 行为特征 型 征 兴奋型 强、不均衡 攻击性强、易兴奋、不 易约束、不可抑制 活泼型 强、均衡、 活泼好动、反应灵敏、 灵活 好交际 安静型 强、均衡、 安静、坚定、迟缓、有 不灵活 节制、不好交际 抑制型 弱 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 应强 气质类 型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四)气质与教育活动    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气质的能 力。 三、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 性格是个人表现在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 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 性格是社会化的结果。 (二)性格与能力、气质 1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 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方向和能力的发展 水平。  能力影响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 2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 1 )区别:  从起源上看:   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 表现。 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 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 从可塑性上看:  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 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 用是明显的。  从评价标准看:  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 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 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 2 )联系:  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的难易程度 和速度。  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 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 彩。  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 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三)性格的结构 1 、性格特征 (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 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  对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特征 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 2 )性格的行为特征  性格的认知特征  性格的情绪特征  性格的意志特征 2 、性格结构的特点    性格结构的整体性 性格结构的复杂性 性格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四)性格的类型与测量 1 、性格的分类 ( 1 )机能类型说  理智型  情绪型  意志型 ( 2 )内外倾向说  内向型  外向型 ( 3 )独立—顺从说 顺从型  独立型 ( 4 )特质分析说  2 、性格的测量 ( 1 )问卷法 ( 2 )投射法 罗夏测验的材料 心理视窗——影响性格的形成与 发展的因素  家庭因素   学校教育    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 品行…… 教育的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师态度…… 社会、文化因素 主观因素

151 页 286 浏览
立即下载
交易成功的关键纪律与心理

交易成功的关键纪律与心理

交易成功的关键纪律与心理 华茂盛世技术部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交易 ---- 最后的处女地 • 你可以随心所欲,你可以遨游于世界任何角落 ---- 生 活与工作。你不需再为日常的琐事所烦恼,不需再看 任何人的脸色行事。这就是一位成功交易者的生活写 照。许多人向往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很少人可以 实现这类的美梦,对于一个业余者来说,报价荧幕上 闪烁着无限的机会。可是,当他伸手试图攫取 ---- 结 果是损失。当他再尝试 ---- 结果是更严重的损失。交 易者之所以发生损失,这是因为交易是一场艰困的游 戏,或是由于无知,或者由于缺乏自律。 -------------------------Alexander Elder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交易心理的基础 • 交易 建立你与市场的 关系 • 交易更接近于一门艺术,而不 是自然科学。 • 交易的管理才是科学方法。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专 业 交 易 心 理 的 形 成 当你进入交易,并开始研究 用钱生钱的生意时,你是否注 意到这门生意与传统生意的区 别于共性? • 评估 可行性 • 计划 量化的步骤 • 执行与及时的总结 用钱生钱并且长期能够保住 钱的方法就是做事情一板一眼。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一个真正交易员应该具有的状态 • 一个交易员的心理状态(临界状态): 1.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否有足够好的机会 2. 等待被验证 3. 当利益被损害时随时切断联系 4. 始终把握事态的发展,并明确在任何一 个时点应该 被执行的行为 5. 依据原则的执行交易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预期 • 市场里所有的钱 零和市场 博弈 选择和决策 • 你所能看到的钱 机会 优等机会 • 你所能赚到的钱 选择性交易 • 三件事情,关联性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你不能攫取全部 , 但总 有可以让你看清的局部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心理特征 • 自我的实现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欲望,试图 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这种欲望,配合交易 的乐趣与金钱的诱因,促使交易者向市场挑战。 • 完美交易 获利不会使他高兴,亏损也不会让他 沮丧。他完全专注于交易的正确性,试图提升自己的 技巧,金钱已经不足以影响他的情绪。 • 自我毁灭 经常发生事故的驾驶员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心理误区 • • • • 幻想与现实 一位成功的交易者必须辨识自己的幻想,并彻底离开它们。 知识迷信 我无法赚钱,是因为我没有掌握交易的技术 偶像崇拜 (不仅中国市场所特有) 赌博 交易是一场艰困的游戏,交易者若希望真正的成功,他必须严 肃看待自己的所做所为。他禁不起草率行事,也不可以在一些 潜在的心理情绪刺激下进场交易。不幸地,市场经常吸引一些 不适任的人们:冲动的交易者、赌徒或认定世界积欠他很多的 报怨者。如果你是为了追求刺激而交易,可能会接受一些胜面 不大的交易,或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市场绝对不会手软,也 不理会你耍脾气,情绪性的交易仅有一种后果 ---- 亏损。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负面情绪 • • • • • 贪婪 恐惧 傲慢 懊恼 妒忌 身为交易者,成败是取决于你如何控制 自己的情绪。交易的时候,你是与全世界第一流的心智 做搏斗。如果你允许情绪干扰交易,这场搏斗已经结束 了。 对于所进行的每一笔交易,你都必须自 己承担所有的责任。交易起始于你的进场决策,结束于 你的出场决策。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 在任何的交易系统当中,交易者本身都是最 为脆弱的一个环节。 • 不论是思路或者行为,赢家和输家都截然不 同。 • 彻底改变自己是一件艰困的工程,但如果希 望成为专业的交易者,你必须迈出第一步。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一位运动选手若希望享受高风险的活动, 他必须遵守安全规则。当你降低风险之后, 反而可以在自我控制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成 就感,交易也是如此。你可以在交易中获致 成功,但必须把它当作一种严肃的心智活动。 情绪是交易的致命之伤,为了确保成功,需 要采用防御性的资金管理。一位优秀的交易 者必须随时留意他的资本,就如同深海潜水 专家必须留意他的氧气供给一样。 -------------------------Alexander Elder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建议 开始建立良好的心态: 1.长期留在市场当中 2.不断学习 3.一套有效的资金管理方法 4.定期咨询一个专业的交易顾问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 如果你能够耐住性子听到这里,显然 对于交易相当认真。如果你觉得以上 内容很客观,不妨撷取你认为有用的 部分,融入你自己的交易风格中。 • 如果你认为交易确实值得一试——— 就像我多年前的决定一样———祝你 好运。身为交易者,我继续学习,我 有权利让自己变得更精明,明天胜过 今天。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感谢您的关注 北京华茂盛世投资有限公司

16 页 218 浏览
立即下载
BSCI很神奇的培训心理图集

BSCI很神奇的培训心理图集

公司地址:东莞市长安镇长安图书馆左侧电梯四楼 联系人: 马小姐 qq : 1425983954 http : //www.qs100.com dg10@55top.com TEL: 0769 – 85092880 邮政编码 :523850 E-MAIL : 18925882157 FAX: 0769-89026070 视觉游戏 --“ 奥毕森幻觉”     幻觉:这个正方形看起 来变形了吗? 【解析】这确实是一个 完好的正方形。但是放 射线会歪曲一个人对线 条和形状的感知。虽然 它被称作奥毕森幻觉, 但其实它是黑林幻觉的 一个变体。 视觉游戏 --“ 黑林图形”   黑林图形:黑线看起来 是不是向外弯曲的? 【解析】黑线完全是笔 直而平行的。这种经典 幻觉由 19 世纪德国心 理学家艾沃德 · 黑林首 先发现。 视觉游戏 --“ 梯形幻觉”   梯形幻觉:哪条线显得长一 点,红线还是蓝线? 【解析】红线比蓝线显得长 一点,尽管它们的长度完全 相等。小于 90° 的角使包含 它的边显得短一些,而大于 90° 的角使包含它的边显得 长一些。这就是梯形幻觉。 视觉游戏 --“ 棋盘”  【解析】棋盘完全是平 面的,这个棋盘以瑞典 艺术家奥斯卡 · 路透斯 沃德的一个设计为基础, 又布鲁诺 · 危斯特创造。 视觉游戏 --“ 节约时间的暗示”  节约时间的暗示:奇妙 的图形/背景幻觉图形, 由斯坦福心理学家罗杰 · 谢泼德创作。 视觉游戏 --“ 长度与透视”  长度与透视:线 AB 和 线 CD 长度完全相等, 虽然它们看起来相差很 大。 视觉游戏 --“ 埃斯切尔盒子”  埃斯切尔的不可能的盒 子:比利时艺术家马瑟 · 黑梅克,从荷兰平面 造型艺术家 M.C. 的一 幅画中吸取灵感,创造 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盒 子的实物模型。 视觉游戏 --“ 两个圆”  【解析】两个内部的圆 大小完全一样。当一个 圆被几个较大的同心圆 包围时,它看起来要比 那个被一些圆点包围的 圆小一些。 视觉游戏 --“ 扭曲的圆”   韦德螺旋:这真是一个螺旋 吗? 【解析】英国视觉科学家、 艺术家尼古拉斯 · 韦德向我 们展示了他的弗雷泽螺旋幻 觉的变体形式。虽然图形看 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它是 一系列同心圆。 视觉游戏 --“ 曲线正方形”   曲线正方形:这些是完 全的正方形吗? 【解析】正方形看起来 是变形了,但其实它们 的边线都是笔直而彼此 平行的。比尔 · 切斯塞 尔创作了这个曲线幻觉 的视觉艺术版本。 视觉游戏 --“ 爱之花”   爱之花:你能看到玫瑰 花瓣中的两个爱人吗? 【解析】瑞士艺术家桑 德罗 · 戴尔 · 普瑞特创 作了这幅充满浪漫情调 的、有歧义的、含义模 棱两可的幻觉作品 视觉游戏 --“ 身体的紫罗兰”  身体的紫罗兰:你能在 叶子中间找到三个隐藏 的侧面人像吗? 视觉游戏 --“ 隐藏的拿破仑”   隐藏的拿破仑:你能发 现站立的拿破仑像吗? 这幅图形/背景幻觉图 出现于拿破仑逝世后不 久。 【解析】拿破仑就藏在 两树之间。两树的内侧 树干勾勒出了站立的拿 破仑像 视觉游戏 --“ 比泽尔德幻觉”   比泽尔德幻觉:图中所 有的红色看起来都一样 吗? 【解析】语境会影响你 对颜色的感知。所有的 红色都是完全一样的。 这就是比泽尔德幻觉。 视觉游戏 --“ 盒子幻觉”   盒子幻觉:看立方体外侧面 上的这个图形。哪条线与竖 线垂直?哪条线不与竖线垂 直?把立方体的边线遮住, 你将发现你的感知发生了变 化。 【解析】盒子幻觉的感知提 示为你确定图中心线段的位 置提供了一个背景。离开盒 子你的视觉系统就必须使用 其他背景。这就是盒子幻觉。 视觉游戏 --“ 赫尔曼 · 格瑞德幻 觉”   幻觉产生幻觉:这是一个精 彩的幻觉产生幻觉的例子。 在交叉部分你能看到微弱的 蒙胧的小点。(赫尔曼 · 格 瑞德幻觉)这些点又产生出 一系列同心圆的印象。 【解析】英国视觉科学家、 艺术家尼古拉斯 · 韦德创作 了这幅精彩的幻觉产生幻觉 图。 视觉游戏 --“ 共时对照幻觉”   共时对照幻觉:交叉部分的 白点是不是显得比白色方格 更白更亮? 【解析】白色方格看起来更 白一点,尽管二者并没有区 别。小白格看起来好像位于 黑色背景上,这强化了每一 个小方格和它背景之间的亮 度对比。 视觉游戏 --“ 米勒 · 莱尔幻觉”   米勒 · 莱尔幻觉:哪条 红线更长? 【解析】信不信由你, 两条红线完全等长。透 视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 传统的米勒 · 莱尔幻觉 版本的效果。相形之下, 传统的米勒 · 莱尔版本 逊色不少。 视觉游戏 --“ 方格幻觉”   晃动的方格幻觉:这些方格是不 是看起来有点彼此倾斜? 【解析】这是一个定位对照幻觉 的例子。两个方格邻边的定位差 异,很可能被视觉系统的神经连 接部分夸大了。神经连接部分有 时候强化了感知的差异,这有助 于我们察觉另外的微小事物。心 理学家保罗 · 斯诺登和西门 · 沃 特于 1998 年发现了晃动的方格 幻觉。 视觉游戏 --“ 鲁宾的面孔/花瓶幻 觉”   鲁宾的面孔/花瓶幻觉:你看的 是一个花瓶还是两个人的头的侧 面像? 【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 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 面孔或只能看见花瓶。如果你继 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 面孔和花瓶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 个。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 · 鲁 宾是这个经典的图形/背景幻觉 图广为人知。鲁宾是从一张 19 世纪的智力玩具卡片上获取的灵 感。 视觉游戏 --“ 谢泼德桌面”   谢泼德桌面:这两个桌面的大小、 形状完全一样。如果你不信,量 量桌面轮廓,看看是不是。 【解析】虽然图是平面的,但它 暗示了一个三维物体。桌子边合 作子推提供的感知提示,影响你 对桌子的形状作出三维的解释。 这个奇妙的幻觉图形清楚地表明, 你的大脑并不按照它所看到的进 行逐字解释。斯坦福大学的心理 学家罗杰 · 谢泼德创作了这幅幻 觉图。 视觉游戏 --“ 弗雷泽螺旋”   “ 弗雷泽螺旋”是最有影响的幻 觉图形之一。你所看到的好像是 个螺旋,但其实它是一系列完好 的同心圆!这幅图形如此巧妙, 以至于会促使你的手指沿着错误 的方向追寻它的轨迹。 【解析】每一个小圆的“缠绕 感”通过大圆传递出去产生了螺 旋效应。遮住插图的一半,幻觉 将不再起作用。 1906 年英国心 理学家詹姆斯 · 弗雷泽创造了以 整个系列的缠绕线幻觉图片。 视觉游戏 --“ 疯狂的螺帽”   疯狂的螺帽:你知道直钢棒是怎 样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乎成直 角的螺帽孔的吗? 【解析】两个螺帽实际是中空的, 虽然它们看起来是凸面的,所以 两个螺帽并不互相垂直。螺帽被 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线应来自 上方),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 实三维形状提供了错误信息。美 国魔术世界里 · 安德鲁斯创造了 这个精彩的幻觉作品。 视觉游戏 --“ 曲线幻觉”  【解析】当你的视网膜 把边缘和轮廓译成密码, 幻觉就偶然地现在视觉 系统发生。这就是曲线 幻觉。 视觉游戏 --“ 完好的圆”  【解析】虽然端点看起 来不连在一起,左边弯 曲部分也显得比右边的 小一点,但其实这是一 个完好的圆。 视觉游戏 --“ 托兰斯肯弯曲幻觉”   托兰斯肯弯曲幻觉:哪条线的曲 线半径最大? 【解析】这三个圆弧看起来弯曲 度差别很大,但实际它们完全一 样,只是下面两个比上面那个短 一些。视觉神经末稍最开始只是 按照短线段解释世界。当线段的 相关位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 延伸概括后,弯曲才被感知到。 所以如果给定的是一条曲线的一 小部分,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不能 察觉它是曲线。 视觉游戏 --“ 舞者与手势”  舞者与手势:在瑞士艺 术家桑德罗 · 戴尔 · 斯 普瑞特创作的这幅有歧 义的画中,手和舞者都 呈现出优雅之态。 视觉游戏 --“ 三角长度幻觉”   三角长度幻觉:哪个颜 色的线看起来更长? 【解析】绿色线看起来 比红色线长,虽然它们 其实一样长。 心理学的漫画 --- 幸与不幸 心理学的漫画 --- 自信 心理学的漫画 --- 等待的价值 心理学的漫画 --- 掩饰

34 页 209 浏览
立即下载
股指期货交易心理

股指期货交易心理

股指期货交易心理分析 专业服务 服务专业 人的两面 • 内,就是内在的东西,潜藏在人的性格之中,隐藏很深不 易觉察却力量巨大,决定着人的举止行为和发展方向。 • 外,就是人外在的表现,或者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东西, 更多的表现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专业技能等方面。 外 人 内 人生三端 人 因( WHY ) 术( WHA T) 道( HOW ) 主要内容 交易接纳度阶梯 交易的心理误区 交易的差异 交易心理的重塑 交易接纳度阶梯 接纳阶段 尝试阶段 3 评估阶段 4 4 稳固盈利模式 2 寻求盈利模式 了解阶段 1 寻求方法 寻求盈利 赢利 报 回 的 本 /成 • 了解阶段 • 眼高手低 • 大量的( 80% )小额度的亏损,少量的( 20% )小额 度的盈利,最终累计亏损。 • 盈利的次数: 20 次,每次盈利 5% • 亏损的次数: 80 次,每次亏损 5% • 累计盈利 =20×5%-80 × 5%=-300% • 这是初入门的投资者进场时出现的情况,如果投资者处 于这个交学费的阶段,说明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市场,需 要大量学习投资技巧及训练。 • 评估阶段 • 眼大嘴小 • 大量的( 80% )小额度盈利,少量的( 20% )大额亏损, 最终累计亏损。 • 盈利的次数: 80 次,每次盈利 5% • 亏损的次数: 20 次,每次亏损 30% • 累计盈利 =80×5%-20×30%=-200% • 很多投资者被这种交易模式的高成功率所迷惑,感觉自 己这么高的交易成功率,盈利应该是非常可观的。但最 后的结果却亏损。 • 关键的原因:没有风险控制的概念。 • 尝试阶段 • 小鸡吃米 • 大量的( 80% )小额度的盈利,少量的( 20% )的小额 度的亏损,最终累计盈利。 • 盈利的次数: 80 次,每次盈利 5% • 亏损的次数: 20 次,每次亏损 5% • 累计盈利 =80×5%-20×5%=300% • 接纳阶段 • 扮猪吃虎 • 少量的( 20% )巨额盈利,把握重大机会。大量的( 80 % )小额亏损,不断地测试、确认机会的出现,最终累计 盈利。 • 盈利的次数: 20 次,每次盈利 100% • 亏损的次数: 80 次,每次亏损 5% • 累计盈利 =20 × 100%-80 × 5%=1600% 交易高手的特征 ♠ 承认亏损是交易的常态。 ♠ 控制亏损是最终获得盈利的根本。 ♠ 交易最终获得盈利的关键不是取决于对方向的研判,而是 对交易策略的选择与执行。 主要内容 交易接纳度阶梯 交易的心理误区 交易的差异 交易心理的重塑 贪婪——不能轻仓 , 反映的是人性中贪婪。 恐惧——不能止损 , 反映的是人性中恐惧失败和存在侥幸 心理。 急躁——不能长线操作 , 反映的是缺乏耐心和贪婪,企图 抓住市场所有波动。 主观化——不能顺势操作 , 反映的是人性一厢情愿。 ♥ ♥ ♥ ♥ ♥ 交易心理: 依据判断进场,失误需找借口。 获利不想回吐,不能持续赢利。 错误不愿承认,放任损失扩大。 不想踏空行情,依赖直觉进场。 ♣ ♣ ♣ ♣ ♣ 行为表现: 介入迟缓,过于右侧。 盲目介入,左侧冒险。 不知进退,抱薪救火。 被迫离场,止损缓慢。 主要内容 交易接纳度阶梯 交易的心理误区 交易的差异 交易心理的重塑 股票交易与期货交易的差异 • • • • 双向交易 到期交割 盯市结算 保证金 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交易的差异 • 商品期货 期货 市场 公开竞价市场 期货引领现货 现货 市场 非公开竞价市场 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交易的差异 • 股指期货 股指 现货 公开竞价市场 现货引领期货 股指 期货 公开竞价市场 主要内容 交易接纳度阶梯 交易的心理误区 交易的诱惑与危险 交易心理的重塑 塑造思想环境 ♦ 消除害怕和轻率的影响。 ♦ 形成克制。用内部纪律或思想机械系统对付因一连串赢利 引起的过度兴奋或过度自信等消极影响。 ♦ 赢家的态度,相信能通过努力获得积极的结果,同时接受 不管是什么结果,都是自己水平的真实反映。 改变对亏损的反应 ♦ 交易中的犯错和亏损是无法避免的现实。 ♦ 典型的交易者希望市场满足他的期望、希望和梦想。 ♦ 不管你怎么想,怎么努力,市场都不欠你的。 ♦ 自己承担责任意味着从内心深处确认并接受是你——不是 市场——完全对你的成功或失败负责。 ♦ 两个心理障碍。第一,你和市场建立了敌对关系,错失持 续一致性的机会。第二,你错误地以为市场分析可以解决 交易问题和失败。 谢 谢

25 页 217 浏览
立即下载
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 寻猎  1 、 将团队成员分为 5-7 人。 2 、 每个参与者将一起去参加一个搜寻 活动,获胜的小组将受到奖励。 3 、 各小组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多的获 得“寻猎列表”中所列内容。 4 、 设置一个时间限制,如 1 小时。 5 、 当时间到时,命令每个队都集合回 来,比较哪一个队的得分高 讨论  1 、 其他小组与完成有多少差距。 2 、 你是怎么分析获胜队的获胜原因的。 3 、 在你的小组里是否有人显得比其他 人更出色。 4 、 有人领导你的小组吗?是谁?为什 么他能领导? 勇于承担责任  学员相隔一臂站成几排(视人数而定), 我喊一时,向右转;喊二时,向左转; 喊三时,向后转;喊四时,向前跨一步; 喊五时,不动。 当有人做错时,做错的人要走出队列、 站到大家面前先鞠一躬,举起右手高声 说:“对不起,我错了!” 抓间谍    你的小组的目标是要: 1 、 求出所给问题的正确答案。 2 、找出你的小组中可能有的任何一个间谍。 如果你被指派为间谍,你的目标是要全力阻挠 你的小组作出正确的答案,同时不要被人家认 出你。 如果半数以上的人认为被指控者确实是间谍的 话,被指控者就不能继续参与讨论。 “ 杀人游戏”之攻略  现在人工作压力很大,游戏可以让人们 暂时退出社会舞台,缓解心理压力,起 到一个“安全阀”的作用。 公平与不公平  案例讨论  如果你是经理,你的一个下属忿忿不平 地说:“我跟某人是同时进公司的,学 历一样,干一样的电脑工作,为什么他 的薪金比我高呢?”你如何对答。

7 页 211 浏览
立即下载
【心理励志】心态培训

【心理励志】心态培训

好! 很好! 越来越好! 1 【心理励志】 人的才能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为熊熊火焰, 那就是学习,学习! 合理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改变的力量! 2 打造积极心态 培训教程 课程说明 一、打造积极心态的意义 二、积极与消极的心态举例 三、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七大成功信条 五、实践计划 4 一、打造积极心态的意义 5 1. 好心态才能带来好状态 相随心生, 口乃心之门户。 案例:颜回的为人,一不二过、二不迁怒 6 2. 好心态是成功的开始 故事:两个皮鞋推销员 第一个推销员: 失望地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 另一个推销员: 惊喜万分,最后发大财而归 7 讨论:成功是因为什么? 讨论:把信带给加西亚 成功是因为: 心态 80% 态度 技能 其他 技能 13% 其它 7% 8 3. 好心态带动能力的超发挥 知识 + 技巧 = 能 力 知识 心态 技能 知识 ( 是什么? ) 、技巧 ( 怎么干? ) 、心态 ( 愿 意干 ) 是影响工作进行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态度 尤其扮演着带动的角色。 9 企业喜欢的人才是能给企业带来财富的人。他们能力强, 态度也好。 态 度 人材 人财 心态不错,就是干 心态好,又有能力。 不了事。将就着用 真是公司的财源呀! 吧! 人裁 人才 没有能力,心态又 能力挺强,就是心态 差。裁掉算了! 差了点。真是难用呀! 能力 10 4. 心态决定结果 对交提案的看法,不同心态不同结果: A 主管:这是一个好机会,本部门的意见有正式渠道能够 向公司反映。 B 主管:有意见当面跟上司讲都不接纳,还提什么案? C 主管:不要被别人利用提案攻击才好。 D 员工:上司能重视我们的意见,我一家务事要提出好的 意见。 E 员工:科长要求提案数量,交差就好。 F 员工:又有新的花样,我打赌会不了了之。 11 案例:五次敲开微软之门 在年轻人勇于不懈尝试的过程中,微软也同时 发现了一个有发展浅质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12 二、积极与消极的心态举例 13 消极心态的人 积极心态的人 1. 愤世嫉俗,认为人性丑恶,与 人不和; 1. 有必胜的信念; 2. 没有目标, 缺乏动力,不思 进取; 3. 缺乏恒心,经常为自己寻找借 口和合理化的理由; 4. 心存侥幸,不愿付出; 5. 固执己见,不能宽容人; 6. 自卑懦弱,无所事事; 2. 善于称赞别人; 3. 乐于助人, 4. 具有奉献精神; 5. 微笑常在,乐观自信; 6. 能使别人感到你的重要。 7. 自高自大, 清高虚荣,不守 信用,等等。 14 三、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 15 1. 建立自信心 1.1 大方开朗的笑 1.2 注视对方 1.3 步子加快 30% 1.4 大声说话 1.5 抢先发言 1.6 坐在会场最前面 16 1.7 自我暗示 • 我是最棒的 • 我是最优秀的 • 我是成功者 17 2. 培养喜悦心 喜悦心,不要让我这张暮气沉沉的脸影响 了家庭的风水、团队的气氛、企业的氛围。 永远不要做情绪与气氛的污染者。 相随心生,口乃心之门户。 多花点时间成长自己,少花点时间去苛责别人, 去嫉妒别人。 多花点时间去爱,少花点时间去恨。 当一个人有爱心的时候,必有和气,有和气 才有愉色,有愉色就有婉容。 18 好处: 改变不良注意力,建立正见 改变不良思考方式,建立正思维 改变不良表达方式,建立正语 改变不良行为方式,建立正精进 改变不良信念,建立正念 19 案例: 1. 快乐指数调查 韩国总统带领全国人民练微笑。 韩国总统说:当全韩国人爱笑的时候就 是下一次韩国经济腾飞的到来。 为什么? 当一个有法喜心,有学乐精神的民族,一 个团队才有正见,才有正思维, 20 案例: 2. 卖矛卖盾的故事 建立正思维,不应局限这个事件里。 有人见面就讲别人坏话或者负面消息。 21 案例: 3.“ 恶” 当人在亚健康心态时,或者说稍有心态不 好时,就会恶语伤人,产生恶的念头。 对策: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 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22 案例: 4. 看书:挑错别字 那些能成大事的人都是机会到来的时候, 他抓住机会、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有的人为什么看起来很聪明,却一世无成, 机会到来,他要不视而不见,就算看到机 会,他也是抓住问题,放弃机会,最后丧 失目标。 人生注意力就等于市值。 23 3. 建立阳光思维 客观条件受制于人,并不足惧 重要的是,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可以对现实环境积极回应 为生命负责,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机会 主动积极 24 寻找每个人身上最好的东西 你眼睛盯住什么 你肯定就能看到什么 寻找别人身上最好的东西 能促使他们努力做到最好 并且创造出一个积极的、卓有成效的环境 25 找出对方 10 个 优点 / 缺 点 学员演练 26 视困难为乐趣 把解决难题和完成目标当成一种乐趣; 要解决问题,不要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不好的环境是一种磨练,能使自己将来独当一面 时更成熟更有经验。 积极的人 不会把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 不会选择受制于“环境” 27 故事:牛仔大王 太棒了! 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 又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 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 必有助于我! 28 4. 常怀感恩之心 珍视已拥有的 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切东西 心存感激 人生就会美好许多 30 感恩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心志; 感恩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双腿; 感恩欺骗我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的智慧; 感恩蔑视我的人,因为他唤醒了我的自尊; 感恩遗弃我的人,因为他培养了我的自立; ………… 我永远心存感恩, 感恩一切使我成长的人! 31 我来自偶然,象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感恩的心》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32 四、七大成功信条 33 1. 每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皆有利于我; 2. 没有失败,只有结果;过去并不代表未来; 3.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 4. 我是 100% 负责任的人; 5.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 6. 每天进步一点点; 7. 立即行动,全力以赴,坚持到底。 34 五、实践计划 35 本课程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是: 实践计划 我将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做如下改变: 预计期限 36 谢谢您的参与! 37

36 页 206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心理健康培训

企业心理健康培训

 企业心理健康培训 心理咨询师 心理健康的一般常识 健康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 1948 年就提出健康 的定义:“一种完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良 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 心理疾病威胁健康   原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说:全世 界有心理疾病的人有 15 亿人,得到治 疗与控制的只有千分之一。 既然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人是否健康的 重要标志,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什 么是心理障碍?哪些心理误区易引发心 理疾病? 心理小测试 1  芙蓉姐姐健康吗? 芙蓉姐姐自我评述  我很不快乐,我的不快乐源于我的出众,我那妖媚性感 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以前同学评价我的原话)让 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 我总是很焦点。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 人流鼻血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   我也曾有过傲人的辉煌,但这些似乎只与我的外表 有关,我不甘心命运对我无情的嘲弄,一直渴望用自己 的内秀来展现自己的内在美……   没有爱情,我同样会好好地活着———我一如既往 地真诚对待我身边的每一位朋友,一如既往地提醒自己: 可儿要加油啊,让我们飞起来!!! 芙蓉姐姐自我评述  文字是可以复制,照片是可以作假的,不过芙蓉的风格,我想没人, 也更不是我等可以仿造得来的。姐姐来无影去无踪,轻轻吹皱一池 春水,又不知道漂向何方去也。  这是一所工科院校,自然是女生少得可怜。我刚来报到的第一天, 就以我出众的外表和气质,轰动了这所只有两三千学生的小学校。 整日被校内外大堆的男生进行情感上的攻击,我实在是受不了了。   我都快要被这些狂蜂浪蝶们逼死了。我不能再这样下去,我要 逃跑!   我天生就是一个很焦点的女孩,长了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 性感万分的身材,穿着大胆张扬,个性叛逆嚣张,在各种场合都出 尽风头,自然被我“勾引”来的男人数不胜数。但我好委屈,我过 于新时代的外表,总是给人带来很时尚很前卫的错觉,可又有谁能 料到,我骨子里流淌着传统女性近乎所有的美德……  他人对芙蓉姐姐的评述       1977 年出生的“芙蓉姐姐”,原名史恒侠,陕西省武功县史 家村人,曾是原陕西工学院机电工程系 96 级学生。      记者向其求证“芙蓉姐姐”自述的“刚来报到的第一天, 就轰动了这所只有两三千学生的小学校”时,这位同学一听便哈哈 大笑。他告诉记者,史恒侠当时在学校里确实是个名人,但绝对不 是以“出众的外表和气质”引起大家关注。他说,“史恒侠之所以 给大家留有深刻印象,主要是因她那怪异的着装和打扮,比如说扎 得很高的如草一样的头发、各种鲜艳颜色的塑料耳环等等。”停顿 了一下,他接着说,史恒侠在校时谈的其中一个男朋友比她小很多, 不但年龄小、班级底,而且个子也矮得很,“估计还不到一米六 八”。他们“两人一天到晚总在一起腻来腻去,还在学校食堂你一 口我一口地互相喂饭,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喷饭”,“有一次她男朋 友穿了一身特别怪异的衣服,还戴了一个好像圣诞帽那样的橙色尖 顶帽,同学们好一段时间内都一直对此津津乐道,引为笑谈”。      他人对芙蓉姐姐的评述  关于“芙蓉姐姐”其人其事,记者在该校听到 的说法大同小异。他们否定了“芙蓉姐姐”自 传体小说中对个人经历的描述,认为其扭捏作 态,为给自己脸上贴金说了很多假话。有人表 示,对这个曾在他们学校呆了四年的“学姐” 早有耳闻,“因为她特别自恋,她的一些行为 让人根本无法理解”,所以其“事迹”在学生 中都是茶余饭后的笑料。 心理小测试 2      同屋的人丢了东西,问你一个人在屋时是否 拿了他(她)的东西? ( 1 )非常生气,告诉他(她)你不是贼; ( 2 )除了否认之外,还想让他(她)彻底 消除对你的怀疑和看法; ( 3 )决定今后决不与他(她)深交; ( 4 )心平气和地解释,心里认为别人的怀 疑很正常,今后与舍友正常交往。 对自己与对他人    心理健康的人首先体现在对自己和他人 的认识和态度上。 对自己的认识比较客观,符合实际,不 过高也不过低; 对他人接纳,不强求别人与自己相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 康的标准 1 、充分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恰当评估; 2 、充分的安全感; 3 、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行为与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相符 合 ;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 9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需要做恰当的满足; 10 、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一、充分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 无论自己“美丑”,不怕照镜子,并且 不为此过分忧虑;(身高、长相、不断 整容的人)对自我能力估计客观,不偏 高也不偏低;(不妄自尊大,同时充分 认识、挖掘自我的潜能。) 二、充分的安全感 对人、对世界的信任感。心理健康的人对人怀有普遍的 善意, 待人真诚,因为他们相信人性中好的一面。但并不是对危险和不快 事件缺乏准备和预期,但两者的比例是:信任感多于不信任感。 由于他们能够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冒险,他们的生活比别人多了很多 机会和可能。 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处理任何事情 儿童出生后得到成人们的关怀、爱抚,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 感到 安全,形成对人的信任感;如果这种关怀不一致,爱抚不够或没有,就会 对人对世界产生疑惧,形成不信任感。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  目标既符合自己的实际,也符合周围世 界的实际。在充分了解自我、了解世界 的基础上,心理健康的人都有非常明确 的、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哈佛的调查 四、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   对外界发生的一切保持适当兴趣和接触。 不单枪匹马地进行“风车大战”,也不 会与所有的时髦并肩前行。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 在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从童年开始, 能很好地度过各种危机,处理各种问题, 自我调整和修复,“可持续地、健康地 成长和发展” 六、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既不退缩也不逃避, 而是认真总结经验;不重复过去的失败 经验,而是进行新的尝试。以弹性面对 逆境,积极乐观地接受困难的挑战,发 挥创意找出解决方案,不屈不挠,愈挫 愈勇,终究表现卓越。在他们面前,似 乎总有很多新的路可走,新的方法可以 尝试。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 有亲密的爱人、朋友,正常的同事及领 导关系。 对人性的不完善有深刻的认识并接受, 清楚地知道如何与不完善的人打交道。 只与美好共舞。 八、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并且将它 表达出来,而不是过分压抑。即能做到 荣辱不惊,也能接受自己不良的心情。 但对自己的情绪有敏锐的自省能力,对 不良情绪及时调整,不让它继续下去。 九、在不违反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 人需要做恰当的满足。  不是苦行僧,认识并满足个人的需要, 善待自己。 十、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做有限 度的个性发挥。 能很好地与团体相融,必要时能突出自己。 (不怕出头) 心理健康的等级 1 、        高度健康:符合马斯洛提出的十条标准。(在人 群中不到 10% ) 2 、         一般健康: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 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完成 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70% 左右) 3 、         轻度失调: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 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 或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可恢复常态。( 15% 左右) 4 、         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维 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还会进一步恶化, 成为精神病患者。(不到 5% ) 中国心理疾病现状:   2004 年北京 16 所高校联合测查,有各类心理障碍的在校大学 生: 17% 左右。 据对上海两所综合性医院 1673 例门诊病人调查发现,心理障 碍病人占 9.7% ,其中重性抑郁占 4.0% , 99% 的心理障碍病 人以躯体症状就诊,而内科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仅为 15. 9% 。调查还发现,几乎极少有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药物治 疗。居高不下的未治率使我国年自杀率高于世界 10-15/10 万 的平均水平,达到 29/10 万。而保守估计认为,在自杀者中 至少有 25% 的人患有忧郁症。中国大概有 1 . 9 亿人在一生 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我国目前约有超过 1 600 万人的精神病患者,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 17 岁 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约有 3000 万人,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 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 心理健康水平的人群分布 数据来源于近期各大报刊 15% 5% 10% 高度健康 一般健康 轻微失调 严重失调 70% 以辨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健 康与不健康 严 重 失 调 轻 微 失 调 一 般 健 康 高 度 健 康 现代人的心理病毒( ? 观念)       一、人有多大志,能成多大事。 二、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 三、压力等于动力。 四、我对你好,你也得对我好。 五、 追求绝对公平。 六、人生不应该有痛苦,至少我不应该有。 七、追求完美。 修正错误观念如同清除病毒        一、人有多大志,能成多大事。(立志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和客观 世界的实际。) 二、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敢于尝试和挑战,努力 + 能力 = 50% 成功;行不通时就改变。) 三、压力等于动力。(中等压力等于动力,过强和过弱会成为阻 力。) 四、我对你好,你也得对我好。(我的思想和情感由我控制,别 人我控制不了,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我不为自己控制不 了的事情烦恼。) 五、追求绝对公平。(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 六、人生不应该有痛苦,至少我不应该有。(喜怒哀乐都是人生 的必然。) 七、追求完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和人。) 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心理误区 1 、应该论; 2 、寻赞许; 3 、自我贬低; 4 、自责; 5 、埋怨; 心理误区 一、应该论。“应该”是别人和社会对“我”的要求。是对人本能的 控制。(情、欲、冲动)。 人出生时,只遵循快乐原则,我饿了,立即哭闹找奶吃,我要大 便,随时随地解决。但后来我们知道,吃饭应该定时定量,大小便 应该在专门的地方解决。但有的家庭和个人将“应该”强化成一成不 变的教条或绝对不可更改的法律,即使不饿,也非要在规定的时间 吃下定量的食物,不是我家卫生间就无法大小便,人处于“应该” 的暴虐之下,完全没有个人情、欲、冲动的释放,也会心理不健康, 甚至有患心理疾病的危险。 “ 即使参加重大的考试,我的心跳仍然应该与平时一样”; “ 我不该看见漂亮姑娘浑身有触电的反应”; “ 我应该爱……”; “65 岁的人应该……”; 心理误区 二、过分迎合他人。为了获取他人的赞许耗费大量时 光,因为得不到他人赞许产生情绪、行为问题;因为 别人表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就改变自己的立场和 观点;总怕引起他人不快;为讨取他人欢心溜须拍马;帮 助别人完成各种事情,并为自己不能说“不”怨恨自己; 做 任何事都要征求生活中另一重要人物的同意;为引人注目 而表现得与众不同。(依赖人格) 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教导人们寻求赞许的文化信息。  心理误区 三、自我贬低。习惯使用否定、贬义的自我描述 语言。例如“我胆子太小,我挺害羞,我很懒, 我没有音乐细胞,我总是苯手苯脚”“我就是 这样,我总是这样”等。这些话都是一个意思: 我要继续保持我的现状。使用自我否定的描述 语言只有一个好处:永远保持旧的自我、回避 现实。在躲避风险的同时,也停止了自我发展。 (退缩、逃避) 心理误区 四、自责。例如“假如我当时那样就好了, 这么糟糕的结果都是因为我”。内疚悔恨与吸 取教训是存在很大区别的。不断悔恨的人,是 保持惰性,不必积极利用现在的时光自我发展 的人。也是让自己回避作出改变的一种手段, 可以将目前的状况归咎于过去,摆脱一切责任, 回避为改变自己而做的艰苦努力和各种风险, 因为它们比悔恨要难,也是得到别人同情的绝 妙方法。(抑郁症与二级获益) 心理误区 五、埋怨外界环境和他人。将自我的所有问题和 遇到的挫折都推给环境和别人,自己不负一点 责任,从而避免付出努力,改变自己。 心理疾病的治疗咨询机构 心理疾病 教育 严重失调 轻微失调 心理不适 心理健康 精神病院 各大综合医院心理科 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及社会公益服务机构。 心理障碍原因的探讨   精神分析学说,即一个人可分别由“本我”、“自我”、 “超我”三个部分而共同表现其心理功能。叙述如下: 1 、本我。本我又称原我,是由原始的本能能量组 成,遵循快乐——痛苦原则。初生的婴儿只有本我。 是先天遗传的初级的思维过程。是能量的源泉,是 内驱力的基地,是出生时就有的。其特性是追求个 体的舒适、逃避痛苦并维持生存及繁殖,不能以善 恶的观点评价。本我的功能从个体出生就存在,并 随个体的生理发展而增加其功能。   2 、 自我。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 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功能对内满足“本我”的 需要与要求,对外应付外界现实,同时对上接受“超 我”的批判与监督。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 、超我。超我是道德的维护者,是超越求生存,面 对现实的自己而存在的心理功能,主要是监督、批判 和管制自己的行为,也是代表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 观念和道德准则,来协助人们的行为表现。是心灵的 道德知觉和我们的理想抱负。超我是从儿童早期的奖 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而来的。是后天发展起来的。 一般超我于 5——6 岁才开始, 10——11 岁固定地确 立。 4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我 自我 超我 由于三者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于是产生了 应付矛盾的防御机制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mental defense mechan-ism )或自我防御机制( Ego defense mechanism )通过这一机制使“本我”得 到一定的表现而不触犯“超我”,为现实所接受, 不引起“自我”的焦虑反应即不引起心理矛盾,或 不使心理矛盾激化。  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时, 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 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 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 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例如,受到他人欺侮又无力反 抗时,自我解嘲道:“虎落平阳被犬欺”。阿 Q 的 精神胜利法就是类似心理防御机制的典型表现。 心理防御机制早在 1894 年就被弗洛依德发现。他的 女儿 A. 弗洛依德( 1936 )确认了 10 种防御机制。 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多种。  1 、否认——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接 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 发生过,以减轻心理重负,避免精神崩 溃。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亲人的突然 死亡,身患癌症,听到消息后根本予以 否认,很象鸵鸟遇见敌人后的反应。如 爱女遭遇车祸死亡。  2 、退行—— 当人遭遇危急事件或面 临心理压力时,会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 对策略而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熟的方 式应对环境变化。“退行”是为了争取 别人的同情理解和关心照顾,或者为了 逃避责任或某些难以应付的事件。如大 学生考试不及格就对老师哭哭啼啼,苦 苦哀求,或者不吃饭,对自己赌气。  3 、幻想—— 脱离实际的空想,在现实 生活中遇到难以实现的愿望或陷入困境 时,以异想天开的方式在精神上自我满 足。“自我陶醉”和做“白日梦”就是 对幻想机制的生动写照。如受欺辱的男 孩;失恋者对自己爱恋对象的“追求” 毫不留情地予以的“拒绝”幻想。  4 、转移—— 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人或 某事不能发泄自己的情感而将自己的而 将其转移到其他比较可靠或者能够接受 的人或事物上去。平常所说的“迁怒于 人”、“借题发挥”、寻找“替罪羊” 就是转移机制的表现。  5 、压抑——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 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抑制到潜 意识领域当中以保持心境的安宁。日常生 活中许多人将痛苦的事“遗忘”,别人问 起来总说“不知道”、“不记得”。这种 “不记得”不同于自然遗忘,其记忆内容 并未真正消失,而是转入了潜意识境界, 从而避免触及此事而引起痛苦。  6 、解脱——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 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别人,令别人 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会内疚和自责。倘若 我们用象征性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 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处理自己的情绪,补 救心理上的不舒服,称为解脱。一位足球队 员在比赛中犯规让对方的一位队员受伤,他 到花店买了一束花,送到医院。   7 、认同——人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肯定自己。 例如个矮的人通过肯定日本人的聪明和富有, 来肯定自己。 8 、分裂——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 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在同一时期, 不同环境下,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好象 将意识割裂为二。如社会知名的慈善家、慈 父,对自己的下属十分苛刻,冷酷无情。    9 、投射——指把自己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 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 如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人,认为自己本来很喜 欢别人,只是别人不喜欢我、恨我,所以我才 无法喜欢他们。 10 、反向——指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 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如心中充满纵 火欲望的人去当消防员,有着强烈攻击欲望的 人去当警察。   11 、合理化——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 求的目标时,常常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或做出解释 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合理化有很多形式,如丢了东 西宽慰自己“破财免灾”,不思进取谓之“知足常乐” 等,就是一种合理化机制。最典型的是酸葡萄心理(吃 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和甜柠檬心理(吃不到甜葡萄 而只有柠檬的时候认为柠檬也是甜的)。 12 、补偿——指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满 足的痛苦。如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突出,对高考 失去信心,却在网络游戏中沉迷,并认为自己可以脱颖 而出,成为高手,从而确认自己的价值。   13 、升华——将自己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 或欲望导向比较高尚的目标和方向。如科学 的创 造发明,文学艺术活动等,既能满足自己的 欲望,又能有益于社会和他人。有些人年轻 时遭受失恋打击,几乎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但他从此全心投入事业,心无旁顾,付出比 常人多出几倍的努力,既克服了自己的颓废 情绪,又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 14 、幽默——人处于尴尬境地时,常 以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 使自己摆脱困境。幽默是一种积极、成 熟的应对方式,是健康、成熟人格的表 现。  当人面对挫折时,心理平衡往往遭到破坏。在多数情况下,人 会感到困扰、不适应,体验到痛苦的折磨。出于人的自我保护 本能,会自发地唤起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以达到缓冲心理挫 折、减轻焦虑情绪的作用,并且可为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 供时机。在充满矛盾、冲突、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没有心 理防御能力,人很难适应环境。但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有 消极和积极之别。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适应挫折,化解 困境;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只能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并 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埋下心理变态的种子。心理健康的人 能在积极意义上使用心理防御机制,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依 赖心理防御机制,其结果使适应能力日趋削弱,人格和心理发 展受到严重影响。可以说,某些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消极心理防 御机制过度使用的结果。 小结 一、何为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等级。 三、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错误观念和心理 误区。 四、维护心理健康、治疗心理疾病的相关 机构。 六、心理障碍原因的探讨。

53 页 222 浏览
立即下载
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

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培训 心理学 讲授 : 陈国明 欢迎参加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理论培训!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理论培训 第一章 概论 • • • • •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 一、什么是心理学 •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研究人 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 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 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 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科学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观察和直接实 验。  其重要标准包括:   客观性 -- 对信息的选取是取决于信息本身 而非研究者的个人偏好;   准确性 -- 尽可能准确和精确的搜集信息;   可检验性 -- 任何结论都是在多次的检验之 后得出的 , 排除了所有的不一致性。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 •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 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 •轻的科学。因为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了心理学的萌芽 四、格式塔心理学 , 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 •独立的科学 五、精神分析学派 , 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由 •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 , 心理学在独立 • 七、认知心理学 后的一百多年中 , 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 l879 年德国学 者冯特 (W.Wundt,1832~1920) 受到自然科学 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 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冯特、铁钦纳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 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 (Structuralism) 。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 , 认为 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这一学派强 调内省方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Functionalism) 的创始人 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 (William James , 1842~1910) ,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 (JohnDeway , 1859~1962) 等人。机能主义心 理学主张研究意识的功能。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连续的,象水流一样, 谓之意识流。心理学研究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 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因此,他及追随者十 分重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等应用 心理学研究。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J. B. Watson , 1878~1958) 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 , 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即“刺激—反应” (S—R) 。华生认为 , 我们只要找 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 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 给予适当的强化,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 行为。华生否认心理、意识 , 强调行为 , 认为人的一 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另一代表人物斯金纳 (B.F. Skinner) 对华生的行为主义而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在行为矫正、心理治疗中 , 行为主义的方法占有 重要地位。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是德文 gestalt 的译音 , 其含义是整体、 “完形”。格式塔心理学( Cestalt psychology )也称 为“完形心理学”,其创始人有魏太默 (Max Wertheimer , 1880~1943) 、考夫卡 (Kurt Koffka , 1886~1941) 、苛勒 (Wolfgang Kohler , 1886~1941) 等,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 , 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对构造主义 把心理活动分割成独立的元素,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 具有整体性 , 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格式塔心理学重视知觉层次上的研究,重视心理学实 验,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被称为格式塔知觉规律。 五、精神分析学派   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这一理论主要源于 弗洛伊德精神病治疗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 析 ,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 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 , 通过病 人的自由联想 , 找出其疾病的根源——处于下意识中 的个人心理冲突。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 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弗洛伊 德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下意识中的作用 , 因此在理 论上曾引起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Abraham Mashw,1908~1970) 和罗杰斯 (Carl 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是注重 人的独特性 , 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 , 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 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他们 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 要想充分了解 人的行为 , 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 的基本需要。总之 ,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 特点 , 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 线和方法。不过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 明 , 它主要是理论上的推测 , 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 法 , 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吸取了各派合理成分。它可追溯到 20 世纪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 , 1896 ~ 1980) 的儿童思维发展研究。但其正式出现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奈瑟 (U.Neisser) 于 1967 年写成《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 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诞生。   所谓认知 , 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 理活动 , 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 , 即 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内部认知 过程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他们采取 口语报告的方法(大声想)获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 一 ) 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 二 )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 三 ) 发展心理学 ( 四 ) 心理测量学 ( 五 ) 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 一 )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 二 )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 三 )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 四 )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 五 )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 • •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 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 , 然后对所作记录进 行分析 , 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 法。   观察法的优点: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 了解 , 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因为被观察者不知道 自己正受到观察 , 其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少受到干 扰 , 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观察法的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 , 只能 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 , 而自然条件下的行为 很难按照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发展 , 观察的结果难于 重复。此外 , 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 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二、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 , 对个体的心 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 , 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 , 可以研究:   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   二、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三、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间心理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 , 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 , 或称 心理测验 , 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 除编制过程外 , 在测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 , 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 三、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 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 , 必须考虑 到三类变量:自变量(实验条件)、因变 量(反应变量)、控制变量(无关因素) 。 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 , 主要目的是 在控制的情境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内在关系。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现场实 验)、实验室实验法。 三、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创设 或改变一些条件,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以便进行研究的 方法。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把实验研究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 它既可以用于研究一些简单的心理现象,又可以用于研究人 的个性心理特征。   实验室实验法:是借助各种仪器并严格控制各种条件, 在实验室进行心理研究的方法。该方法多用于对心理过程及 其生理机制的研究。严格控制条件主要指以下四方面:    (1) 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 根据实验条件,按科学方法选取被试;    (3) 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之以不同水平、性质、条件, 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    (4) 严格控制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与范围。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 的想法或做法 , 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 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   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 料 , 比较节省人力物力。问卷的发放可以通过邮寄 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的潜在问题是 : 问卷回收率 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 真合作 , 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谈话法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 , 比较容易掌 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 , 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 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 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 , 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可以把自己 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 , 实现对外部世界 的更准确的认知。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 整 , 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 理论心理学 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 , 而应 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 • • •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第二节 注意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 一、什么是意识 • 二、意识的状态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 动 , 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 活动 , 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 事、物变化的觉知。   意识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 :        (1) 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 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 对自身的觉知。 二、意识的状态   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 ( 一 )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 , 人的意识最清晰 , 最能集中注 意 , 能够有意识地去做成一件事情,是意识的第一状态。 ( 二 )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 , 活动变成自动化了,可 以同时进行其他活动,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 ( 三 ) 白日梦状态   白日梦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是只包含很低水 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 中做梦二者之间 , 是意识的第三种状态。 ( 四 ) 睡眠状态   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 第二节 注意 • 一、什么是注意 •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 三、注意的种类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既不同于意识 , 也不同于对某一 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 , 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 一 ) 注意的特点    1. 注意的指向性    2. 注意的集中性 一、什么是注意 ( 二 ) 注意的功能    1. 选择功能    2. 维持功能    3. 调节功能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 ,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 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 , 而意识主要 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一种 机制 , 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   其次 , 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只有 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 , 才能被个体所觉察 , 进而产生意识。 三、注意的种类 ( 一 ) 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 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 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状态。刺激物的强度 越大 , 新异性越强 , 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 具有运动变化性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 二 ) 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 力的注意。它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 ,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三、注意的种类 ( 三 ) 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 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 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 起 , 这方面 , 它类似于随意注意 ; 但它不需要意志 的努力 , 在这方面 , 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 , 又 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 , 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 续性的任务。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 一、生物节律 • 二、睡眠与失眠 • 三、梦 一、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 期性变化 , 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 钟” , 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 , 即 人的生物节律。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当于 1 年、 28 天、 24 小时和 90 分钟四种时间长短。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 , 它 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 此外 , 也还 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 二、睡眠与失眠 ( 一 ) 睡眠     通过分析人在睡眠状态下的脑电 波 , 科学家发现 , 人在睡眠中 , 意识既不是 完全停止 , 也不是以同一方式在持续活动 , 其本身也经历一个小小的周期性变化。 脑电波形态 频率( cps ) 典型的意识状态 Beta(β) 13-24 正常清醒的状态。 Alpha(α) 8-12 深度放松。冥想状态。 Theta(θ) 4-7 轻度睡眠 Delta(δ) 2-4 深度睡眠 睡眠中各阶段的脑电波形态图 二、睡眠与失眠 ( 二 ) 失眠   最常见的睡眠失常就是失眠。按照失眠的 原因 , 可以把失眠划分为四类。    1. 情境性失眠    2. 假性失眠    3. 失律性失眠    4. 药物性失眠   三、梦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 系统活动的结果 , 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 , 是意识的一 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 , 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 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人们的梦具有以下特征 : 第一、自我中心是梦境 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其次 , 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 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第三 , 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 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总之,梦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 活动的结果,只是它不被清醒地觉察 , 也不能控制而 已。 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 一、催眠 •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一、催眠 ( 一 ) 什么是催眠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 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 , 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 , 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 二 ) 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 ( 三 )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1. 感觉麻痹    2. 感觉扭曲和幻觉    3. 解除抑制    4. 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 四 ) 催眠理论    1. 催眠是角色扮演    2. 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 一 ) 镇静剂 ( 二 ) 兴奋剂 ( 三 ) 迷幻剂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 • • • • 第一节 感觉概述 第二节 视觉 第三节 听觉 第四节 知觉 - 感觉的整合 第五节 社会知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 , 同时也可以从身体 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 察 , 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例如眼睛将光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 , 耳朵将声音 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 , 传入到大脑的不同部位 , 就引起不同的感觉。   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 , 可以分为 三类 : 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活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第二步是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 感觉的关键环节 , 其机构称感受器 (receptor) 。   第三步是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   最后大脑皮层加工后产生各种感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称为 心理物理学,是早期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 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呈反比例关系。   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二 ) 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不同的人感觉能力不同,即感受性有 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   绝对阈限是有 50% 机会被觉察的最小 刺激量。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三)差别感觉阈限   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 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 (Weber’s law) 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 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 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用 K 表示 , 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在刺激变化 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最小可觉差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简称 jnd 。   费希纳定律 (Fechner’s law) 指出:由刺激引起知 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 K 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即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 数增长 , 知觉经验与刺激强度之间呈对数关系。 第二节 视觉 • 一、视觉刺激 •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 三、视觉的机制 一、视觉刺激   人类视觉刺激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 , 称可见光 (visible light) ,其波长在将近 400 至 750 毫微米之间。   人的眼睛有完美的色觉 , 使人能够欣 赏到色彩缤纷的美好世界。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 一 ) 视觉适应   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 性发生的变化。   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 , 也可以是 降低感受性。   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 暗适应两种。明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对光的感受性逐渐增高。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 二 ) 色觉   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 : 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如红色、绿色, 它由混合光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所决定。在色环上 , 凡相邻两种不同波长的色光相混合,都会产生位于两 者中间的另外一种颜色。   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 作用的波长越强,表现出色调越纯,该颜色的饱和度 越大。   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三、视觉的机制 ( 一 ) 眼睛 1. 眼睛的构造   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完善的视觉结构。适量的光 线恰好聚焦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成像。 2. 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在网膜上实现。网膜最主要 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 但不能分辨颜色;   锥体细胞则专门反应光的波长,在光亮条件下能够 细微地分辨颜色,而在光线微弱时不起作用。  三、视觉的机制 ( 二 ) 色觉理论 1. 三原色说   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姆兹提出 , 也称杨—黑理论。 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 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 , 它们分别对红、绿、蓝 三种原色最敏感。 2. 拮抗理论   黑林提出颜色拮抗理论 , 也简称四色说。认为人眼 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 , 有红、绿;黄、 蓝四种原色 , 加上黑、白共成三对 , 在光波影响下起作 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作用相反 , 具有拮抗作用 , 表现 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 , 另一个就激活。所以先看红 色 , 后像就是绿色。 第三节 听觉 • 一、听觉刺激 •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 三、听觉的机制 一、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频率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 单位是赫兹。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 20~20000 赫兹。低于 20 赫兹的振动叫次声 , 高于 20000 赫兹的振动叫超声。   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振幅决 定声音的强度。振幅大,听到的声音就强。   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 音叫纯音。人们听到的大部分声音不是纯音 , 而是复 合音 , 这是由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 一 ) 声音的属性   声音具有三个属性:音强、音高和音色。   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所决 定。音强的单位称分贝,缩写为 db 。 0 分贝指正常听 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   由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引起的声音是纯音,但大多 数声音是许多频率与振幅的混合物。混合音的复合程 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 , 称音色。音色是人 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如 男声、女声、钢琴声、提琴声。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 二 ) 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 , 恢复也很快。听觉适应有选择 性 , 即仅对作用于耳的那一频率的声音发生适应 , 对其他未 作用的声音并不产生适应现象。   如果声音较长时间 ( 如数小时 ) 连续作用 , 引起听觉感 受性的显著降低 , 便称作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和听觉适应不 同 , 它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听觉疲劳经常性地发生 , 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如 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 , 叫做音隙。若对较大 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 , 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 三 ) 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 , 由于两 个声音的频率、振幅不同 , 混合的结果也不同。 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 , 频率相差较大 , 就产生混合音。但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 , 频率也很接近 , 则会听到以两个声音频率的差 数为频率的声音起伏现象 , 叫做拍音。如果两 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 , 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 个较强的声音 , 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 一 ) 声音的属性   声音具有三个属性:音强、音高和音色。   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所决 定。音强的单位称分贝,缩写为 db 。 0 分贝指正常听 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   由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引起的声音是纯音,但大多 数声音是许多频率与振幅的混合物。混合音的复合程 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 , 称音色。音色是人 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如 男声、女声、钢琴声、提琴声。 三、听觉的机制 ( 一 ) 听觉与耳   人耳是听觉器官 , 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 个组成部分。鼓膜将外耳与中耳分开 , 并通过鼓 膜的振动将声音传递给中耳的三块小骨:锤骨、 砧骨和镫骨。通过它们将振动送到卵圆窗的小薄 膜而进入到内耳中。内耳的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 器官。声波通过液体作用于蜗牛壳内基底膜时 , 它上面的一些长短不同的毛细胞就与听神经联系 起来 , 将声音传向大脑。 三、听觉的机制 ( 二 ) 听觉的理论 1. 位置学说      位置学说也称为行波学说认为,位于 基底膜上的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的特定频率 发生最大反应。 2. 频率匹配学说      频率理论提出 , 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 基底膜 , 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 脑。 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 •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 二、知觉的特性 • 三、知觉的种类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人们通过 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 , 这些信息经过 头脑的加工 ( 整合和解释 ), 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 认识 , 这就是知觉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 产生的 , 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对知觉进行不同方式的分 类。 二、知觉的特性 ( 一 )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 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二、知觉的特性 ( 二 )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 , 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 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根据当前需要 , 对外来刺激物有 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特性 ( 三 ) 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进行理解,知觉 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二、知觉的特性 ( 四 ) 知觉的恒常性   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 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 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三、知觉的种类 ( 一 )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也称距离知觉 , 它使人们能够把 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   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    1. 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      (1) 大小; (2) 视野中的高度; (3) 遮 挡; (4) 线性透视; (5) 纹理变化; (6) 光照与 阴影。    1. 来自刺激方面  的深度线索:  (1) 大小;     (2) 视野中的高度;     (3) 遮挡;     (4) 线性透视;     (5) 纹理变化;     (6) 光照与阴影。 三、知觉的种类 ( 一 ) 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 , 它使人们能 够把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的世界。   深度知觉线索来自两个方面:       2. 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  ( 1 )调节与幅合活动  ( 2 )双眼视差 三、知觉的种类 ( 二 ) 运动知觉   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以获得物体位移及移动速 度的信息称为运动知觉。 三、知觉的种类 ( 三 )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 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      (1)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 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 借助计时工具。   2.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 感觉通道的性质。      (2)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 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第五节 社会知觉 •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 ( 某 个个体或某个群体 ) 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 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 ) 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对人的知觉 ( 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 。    (2) 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 , 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 :    (1)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 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 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 信息进行推理。 ( 一 ) 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取足够的信息。   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第一 , 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 , 而先前 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第二 , 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 的偏差。第三 , 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 , 忽略基 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 二 ) 信息的整合过程 1.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 , 最 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 ,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 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 好恶得出的 , 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 现象。 3. 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 的看法 , 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 • • • 第一节 记忆概述 第二节 记忆系统 第三节 遗忘 第四节 学习 第一节 记忆概述 • 一、记忆的概念 •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 三、记忆的类型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 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 , 就是人脑对外 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 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 一 ) 编码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 , 它把来自感官的 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 二 ) 保持   保持也称储存 , 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 到保存 , 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已经储存的信 息还可能受到破坏 , 出现遗忘。 ( 三 ) 提取   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 : 回忆和再认。再认较容易。 三、记忆的类型 ( 一 )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 , 即事实类信息 , 包括 字词、概念、事件等。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 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 , 记忆程序性知识通常包 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 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 ( 二 )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 , 在一定时间和 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 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 , 它与一般的 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第二节 记忆系统 • 一、感觉记忆 • 二、短时记忆 • 三、长时记忆 注意 提取 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 , 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感觉寄存器只能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 持几十到几百毫秒。在感觉寄存器中 , 信 息可能受到注意 , 经过编码获得意义 , 继续 进入下一阶段的加工活动 , 如果不被注意 或编码 , 它们就会自动消退。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 (STM) 也称工作记忆 , 是信息加工 系统的核心。 ( 一 ) 编码的形式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 但 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 。 ( 二 ) 储存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 ± 2 个组块。(米勒)   组块是指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学会将更多的项 目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组块 , 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记忆广度。 ( 三 ) 储存的持久性   在短时记忆中 , 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它 们得不到复述 , 就会很快消失掉。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 (LTM) 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 后 , 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长时记忆 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 , 它保存着我们将来 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 ( 一 ) 编码形式   1. 语义代码     在长时记忆中 , 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   2. 视觉代码     遗觉象或称照片式记忆。 三、长时记忆   ( 二 ) 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  语义网络、扩散激活、图式。 第三节 遗忘 • • • •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 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   为了消除新学习的材料与记忆中的知 识的可能联系 , 他创造了无意义音节。为 了测量遗忘 , 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即 再学习法。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 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 点。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对遗忘的原因有两种解释 : 消退和干扰。   消退理论认为 ,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 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理论认为 ,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 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干 扰又可分前摄干扰与倒摄干扰两种。前摄干扰指 巳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 倒摄干 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遗忘主要是由干扰造成的。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记忆线索提取的有效性取决于:   (一)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语义网络。   (二)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情境依存性记忆 / 状态依存性记忆。   (三)情绪的作用   积极情结有助于记忆。   强烈情绪能导致持久的记忆。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   人们有意识地逼迫自己不去回忆那些 引起特别痛苦体验的事件 , 或者以某种方 式有意地歪曲它们 , 使之不再出现 , 这种有 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 有意遗忘。有意遗忘的作用与人们通常有 意识地将注意力从令人不快的情境中移开 , 对不愿看到的场景不予编码一样 , 属于人 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卫机制。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 一 ) 地点法:位置法。 ( 二 ) 韵律法 ( 三 ) 记笔记:学生最常用的记忆术。 第四节 学习 • • • • 一、学习的定义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三、学习的分类 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知识方面 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改变。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 , 在主 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 极适应环境的过程 , 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 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首先产生注意 (A), 通过注意来选择与 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 , 忽视其他无 关刺激 , 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 有知识 (B) 。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 后 , 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 在联系 (C), 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 (D) 。最后 , 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 忆中储存起来 (E) 。 三、学习的分类 ( 一 ) 依学习方式划分      (1) 接受学习      (2) 发现学习      (3) 意义学习      (4) 机械学习 ( 二 ) 依学习内容划分      (1) 知识学习      (2) 技能学习      (3) 社会规范的学习 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 一 ) 复习策略       1 、复习的时间: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根据遗忘发 生的规律)。        2 、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       3 、复习的方法:尝试背诵法和多种感官共同记忆。 ( 二 )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 , 对学习材 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 , 使之结构合理化。常用 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   群集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 , 它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 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 • • •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推理和问题解决 第四节 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 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 一 )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 对客观 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 表象或动作实现 ,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 二 ) 思维的特征    1. 间接性    2. 概括性    3. 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 一 ) 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 的 , 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分析和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2. 比较:发现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 系。    3. 抽象和概括:基于本质属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 二 ) 思维的种类 1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 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 ( 表 象 ) 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 判断、推理 , 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2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 概念的形成过程 • 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 • 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 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 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 , 以一个符号 , 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 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 外延指的是概 念的范围。   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 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 概念或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 , 是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 , 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 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 一 ) 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 , 这种方法是赫尔 (C.C.Hull) 于 1920 年首创。   布鲁纳等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的过程 , 被试者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析与综 合 , 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 , 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 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和对新 材料的分析 , 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 , 最终形成 概念。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 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 • • • • • • 直到成 功  一个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 :   条件 : 假定 dax 一词表示一个概念 , 现给你列出 如下几个条件 , 请你通过推理找出它的含义。      (1)dax 可能是一个大而发亮而红的正方形。      (2)dax 可能是一个大而不发亮而红的正方 形。      (3)dax 不可能是一个小而不发亮而红的正 方形。      (4)dax 不可能是一个小而发亮而红的正方 形。      (5)dax 可能是一个大而不发亮而蓝的正方 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 一 ) 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而罗施的样例理论认为,自然概念表现 为样例的记忆。   综合两种理论:   人们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 , 一类 是样例信息 , 一类是类别信息。自然概念 和人工概念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 二 ) 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人工概念实验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 , 如 假设检验和信息反馈等 , 对于自然语言概念 的获得也是适用的。 第三节 推理和问题解决 • • • • 一、推理 二、问题解决的定义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推理 ( 一 ) 推理的一般概念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 , 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 纳推理 , 后者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 评价两部分组成 , 概念形成过程实际上研究的是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 , 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 来的 , 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 , 在本质上它属于问题解决的范 畴。 ( 二 ) 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 , 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 的前提 , 另一个命题为结论 , 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 , 也可能不符合。所有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   武德沃斯的气氛假说。 一、推理 ( 三 ) 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也叫线性三段论 , 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 行的推理 , 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 递性的关系。   斯腾伯格的语言—表象整合模型。 ( 四 ) 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 , 它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 进行的推理。   沃森卡片实验发现:人们存在一种强烈的对规则加以证 实的倾向。 二、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 决问题时 , 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 存在着差距 , 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 , 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 部分。 (1) 初始状态 ;(2) 目标状态 ; (3) 认知操作。   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 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 它应具备以下特征。    (1) 目标指向性。    (2) 操作系列性。    (3) 认知性操作。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 搜索算子 ( 也就是问题解 决 ) 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 ( 一 ) 算法式   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 决问题,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 , 再 一一尝试 , 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 的方式是过于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 ( 二 ) 启发式   启发式方法在准确性上不及算法式方法 , 但却 无需去探讨所有的可能性 , 因此效率上大为提高。    1. 手段—目的分析法    2. 爬山法    3. 逆向工作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一 ) 问题表征的方式 ( 二 ) 无关信息的干扰 ( 三 ) 功能固着性 ( 四 ) 心向(心理定势) 第四节 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 一、想像和创造思维 • 二、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一、想像和创造思维 ( 一 ) 什么是想像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 造 , 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 认知活动。   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想像与创造性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想像和创造思维 ( 二 )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 , 提出新 的方案或程序 , 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的特征 :   1敏感性 ;   2流畅性 ;   3灵活性 ;   4独创性 ;   5再定义性 ;   6洞察性。 二、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心理学上对创造性或者说创造力的评估最常用 的是发散思维测验。这类测验认为观念流畅性是创 造过程的关键成分。   在这一类测验中最著名的是吉尔福特编制的南 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 创造性思维测验。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 散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分言语创造思维 测验、图画创造思维测验以及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 测验三套。言语测验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 方面记分。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 一 )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 智力因素   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 力。 2. 人格因素   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 , 如独立 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 3. 环境因素 4. 动机因素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 二 ) 创造性思维训练      (1) 建立目标与意向。      (2) 训练基本的技巧。      (3) 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 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 建立动机 , 特别是内部动机。      (6) 建立自信 , 鼓励冒险精神。      (7) 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 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 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 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11) 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 运用例子。     国内有的学者曾指出创造性思维训练应包括三方 面的内容:发散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

127 页 207 浏览
立即下载
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课件

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课件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识 过程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 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 是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另一种 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 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与人的需 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 需要的满足会引起肯定的情绪、 情感;需要的不满足则会产生 否定的情绪、情感。 •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 (一 ) 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 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 相联系 • ( 二 ) 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 情绪发生早 , 情感产生晚。 • ( 三 ) 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情境 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 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第七章 情绪情感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 ( 一 ) 情绪的基本形式   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 恐惧和悲哀。 • ( 二 ) 情绪状态    1. 心境: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 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3. 应激: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 ( 三 ) 情感的种类 • 1. 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 的道德标准 , 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 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    2. 理智感: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 , 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 3. 美感: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 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四、情绪、情感的结构 情绪、情感的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 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 四、情绪情感的表达 (一)表情 1 、概念: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 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 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2 、表情的种类: ( 1 )面部表情: ( 2 )身段表情(动作表情) ( 3 )言语表情 • 人产生各种情绪和情感时,可以在外部表 现出来 • (例如,高兴时哈哈大笑,悲伤时痛哭流 涕,害羞时脸色通红,愤怒时紧握拳头等 等。作家、演员等都注意探讨人的表情的 秘密。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都在机体外 部有所表现,即所谓表情。) • 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 表情。 • 人的情绪、情感极其复杂,有时甚 至会同时拥有相反的或相对立的情 绪、情感体验。 • 如“悲喜交加”,“百感交集”, 这就说明了人在满意中有不满意, 不快中有快感的矛盾体验;或者在 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 的情绪、情感体验。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的面部表情基本上 反映在嘴唇、眉毛以及眼睛光泽的变化上。如 喜悦、愉快、欢乐时嘴角向后伸,上唇略提, 两眼闪光,两眉舒展,所谓“眉开眼笑”;惊 奇时张嘴、瞪眼、两眉竖起,所谓“目瞪口 呆”。 是借全身姿态和四肢活动表达情感。如欢乐时 的手舞足蹈,捧腹大笑;悲恸时的捶胸顿足; 痛恨时的咬牙切齿等。 言语表情 •是指随情感的变化,声带等发音器官 的活动和言语的声调变化。如喜悦时音调 稍高,言语速度快,语音高低差别大;愤 怒时声音高而尖且带颤抖;悲哀时音调低 沉,言语缓慢无力等。人们可以从不同言 语声调中辨别和理解别人多种多样的情绪 和情感状态。 六 \ 艾利斯的 ABC 理论 •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 艾利斯于 60 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 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 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 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 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 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 •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 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 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 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 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 A 代表诱发事件( Activating events ) • B 代表信念( Beliefs )是指人对 A 的信念、认 知、评价或看法 • C 代表结果即症状( Consequences ) 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 A 直接引起症状 C , A 与 C 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 介因素是人对 A 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 是信念 B ,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 觉经验 A ,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 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 A。 • 因此,对 A 的经验总是主观的, 因人而异的, 同样的 A 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 C ,主要是 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 B 不同。换言之,事 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 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 ABC 理论中, D 代表治疗( disputin g )通过 D 来影响 B ,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 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 达到 E 效果( effects ) , 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非理性的生活态度 1 、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2 、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 无用的。 3 、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4 、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 定性。 5 、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6 、倾向于自暴自弃。 7 、倾向于自我贬低。 SEE YOU NEXT TIME ! SEE YOU NEXT TIME ! 课程到此结束。预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The end THE END

17 页 675 浏览
立即下载
管理风格心理测验

管理风格心理测验

风格测验 窗体顶端 请于 10 分钟以内做完此测验,以下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反应风格不同。 请以您真实的感受,分别用“4、3、2、1”来表达您的选择顺序,分数越高表示您越倾向于此选择。 如果我有机会当电影演 员,我希望演什么角色? 一代枭雄或英雄人物 片中的富翁 成功的企业家 悬疑片中的辩护律师 我喜欢的上司是 有主见,会强烈支持我的 很重视与各部门维持良好 重大决策议订过程中重视 任何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 决定 均衡的关系 协调与共识 虑 我喜欢的部属是 能在工作上与我充分配合 能与我及部门同事维持良 重视团队合作及自我激励 做事小心谨慎,有研究的 的部属 好关系 的部属 精神 认识我的朋友或同事认为 充满干劲及企图心但脾气 我是一位 乐观进取但凡事不够深入 暴燥 理性有规律但有些古板 保守谨慎但太过于悲观 我对公司内各部门沟通不 公司内部应建立多重沟通 应举办一系列团队合作的 公司应制订相关规章,一 应先研究为什么沟通不 良的看法 管道,管理阶层应主动协 训练及座谈会,加强互动 切行事应公事公办 良,问题症结在那里 调沟通 及共识 当我拟订的计划遭人公开 进一步了解反对者的意 想办法说服反对者,我相 邀请反对者坐下来详细就 不理会反对者的意见,我 反对时,我会 向,或许我该想办法改善 信一定有办法讨回公道 我的计划进一步沟通 计划是经过周密设计的 关系 在主管会议中,老板在责 备部门主管时, A 部门 主管却将箭头指向我,我 立即当面反驳,我决不接 笑着要 A 部门主管不要 要求会后与 A 部门主管 对 A 部门主管转移焦点 受此污蔑 波及到我 详谈,再向老板报告 的做法嗤之以鼻 会 对部属的培育与训练,我 让部属自行在工作磨练中 与部属一起坐下来讨论部 只要部属要求的训练,我 尽量配合公司训练单位提 的做法是 学习,不懂得地方可以问 属的期望及我能提供的资 都会满足他 供的课程,让部属参加 我 源及信息 针对部属的工作绩效,我 部属将工作做好是其本份 应重视绩效管理过程中的 部属完成工作固然重要, 绩效考核应有明确的评量 的看法是 应负的责任,我重视绩效 辅导,信息回馈及必要训 但应避免工作压力太大 标准采能有效衡量 成果 练 由于公司资源分配不公, 要求另行重新开会讨论, 直接向老板表达我不满的 私下与相关部门沟通,避 收集资料及分析报告呈送 我会 开会前再次收集相关资料 意见,并要求调整或补偿 免公开争执伤和气 老板请求裁示 分析利弊得失 管理风格测验结果说明 A 型管理风格 1. 2. 3. 4. 5. 6. 7. 1. 2. 3. 4. 非常重视公司及上司交付的工作任务,强力主导工作进行方向,以避免工作 完成时效上有所耽误或工作绩效不 佳的结果。 关切在组织运作期间人员,时间,经费及任何其它资源的有效运用。 有强烈 的企图心胜过业务上的竞争力。 认为部属必须了解与其工作相关的信息并能 严格遵守上司指派的工作任务。 在工作推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主观意识比较重,会立即判断,自行投入解决问题以增取时效。 若遇到工作或公司资源分配上的冲突,会强力反击,以增取胜利或有效压制对方。若与他人在 意见上不同,总 企图能说服对方。 对于个人及公司的权益问题非常重视。在团体活动中常常不自觉状况下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在公司组织内,同事 间公事公办,不太强调人际关系。 B 型管理风格 5. 6. 个性开朗随和,不太强调组织内的主管与部属关系,常常以好朋友的 立场与部属相处。 在工作规划及执行方面,给部属较大的决策空间及 意见表达机会。 平时关切的是工作团队内各成员间是否维持的和谐气氛及心态平衡。 关切部属对工作任务的感受。当给予部属工作授权后不太过问其进行 状况,除非部属遇到困难不能自行解决需 要主管协助。 遇到工作或公司资源分配上发生冲突时,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认为主动与各部门主管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及互动联系是很重要的。 1. 2. 3. 4. 5. 6. 7. 对于公司及上司交付的工作任务会与相关部属充分沟通商议以求达成共识。 认为做事应讲求条理,公正及前后一致性。 关切部属在组织内的事业生涯规 划及专业训练。 认为工作的绩效是团体的表现,遇到工作问题应团体内成员 共同解决。 不主张个人或英雄主义。 认为工作上的冲突不一定是负面的,有时是激励创新的动力。所以鼓励部属在工作方法上冒险及创新。 认为人际关系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认为凡事与各部门多沟通多协调,才能有效执行公司交付的工作任务。 1. 2. 3. 4. 5. 6. 7. 8. 个性保守谨慎,对于公司及上司交付的工作任务会仔细研究小心求证。 认为凡事不必操之过急,应收集所有相关数据分析再分析,将工作做对比较重要。 在工作规划过程中,部属应该负责收集各种信息提供主管做判断。 认为主管应完全掌握部属在工作进行中的各种状况。 认为与各部门关系应保持 和平相处并应避免争执与冲突。 在工作上发生问题时,并不急于解决,会仔细研究发生原因并尝试自行找出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强调慢工出细活,凡事不宜燥进。喜欢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工作任务。 在团体活动中是属于 冷眼旁观的角色。 C 型管理风格 D 型管理风格

2 页 247 浏览
立即下载
管理心理学-情绪管理

管理心理学-情绪管理

管理心理学 —— 第 5 讲 —— 洪明 hongming@lixin.edu.cn 第五章 情绪管理 5 情绪管理 一 EQ 基础 二 认识、表达和调节情绪 三 建立正面情绪——快乐 四 例 管理负面情绪的基本原则——以愤怒为 五 挫折 六 压力和焦虑 七 时间管理 5.1 EQ 基础 EQ 是什么? EQ 是指一个人察觉、调整和运用自己情 绪的能力,以及了解、处理他人情绪的 能力;更重要的是善于将情绪能力运用 在思考及行动上。 一个人的个性是否稳定、有自信、有毅 力、能善解人意、与别人和谐相处等等, 对未来的事业成就、乃至整个人生的幸 福与否、成败得失起着其极重要的影响。 5.1 EQ 基础 认识 自己 情绪 正面自 我激励 控制 负面 情绪 EQ 是什么 ? 认知和管 理他人情 绪 建立融洽 人际关系 5.1 EQ 基础 情绪是…… 情绪是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环境的转变 而产生的身体、行为及语言上的一种反应。这 反应包括: ???? 主观感受(愤怒、悲伤、快乐) ???? 生理反应(心跳、头痛、出汗) ???? 行动反应(退缩、攻击、逃走) 5.1 EQ 基础 情绪的特点 • 情绪是可以表达,但需要适当的宣泄。 • 每个人的情绪是独特的。不同情绪需要不同的安 慰。 •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情绪可分正面和负面,正面 情绪使人活力充沛和生活愉快,负面情绪使人意志 消沉和心烦意乱。 • 情绪是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要懂得管理自己的 情绪,就要了解自己的感受和学习适当的表达自己 感受,才会自主地成长和与人建立良好关系。 5.1 EQ 基础 情绪反应的类别 强烈的 ( 兴奋的 ) 快乐、兴奋、雀跃、 愤怒 敌对、痛恨 ....... 充满信心 ...... 正面的 I II III IV 负面的 安静、舒适、满足 乏味、失意、无助、 抑郁 ...... 微弱的 ( 消沉的 ) 5.1 EQ 基础 健康和不健康的情绪 健康 不健康 自尊 保持自尊 骤降 / 失去 反应程度 恰当 过分夸张 对象 对事 对人 淡出时间 正常 过长 / 永久不能 对未来的看法 明天会更好 永远都会差 对工作、社交和休 正常、 失去兴趣、放弃、 闲的态度 消耗心力 产生动力 • 健康的感受:对自己有益;不伤害他人;对未来有期许; 表达得体;有建设性;能转化为力量; • 不健康的感受:自责或指责他人;影响他人;持续时间 过长;想要放弃;没有建设性。 5.1 EQ 基础 EQ 四步曲 • 认识情绪 • 表达情绪 • 调节情绪 • 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5.1 EQ 基础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沟通技巧; •自我确定技巧; •领导技巧; •处理冲突技巧。 5.2 认识、表达和调节情绪 认识和表达情绪 •如果一个人能以适当的言语形容情绪 , 可以帮助自 己在神经系统上得到宽心或镇静的效果, 产生平伏 情绪的作用。 •首先,要察觉自己的内心感受是喜悦、生气、 愤恨、挫败、失望、还是哀伤 ? •确认后,便可以利用语言说出来。 •最好能够客观地指出引起感情的原因。 5.2 认识、表达和调节情绪 1 分 情绪天气预报 10 分 说出自己的情绪(如近一周来),包括事件、情绪和 反应。并认知他人的情绪。 例:“当我见到你充满活力的样子时,我也精神为之 一振。” “ 今天我感到非常挫败,因为一开始我满怀信心去考 试,但不知怎么的过度紧张,很多准备好的内容也没 有答出来,结果表现大失水准!” 5 情绪管理 情绪词语 正面情绪 负面情绪 1. 兴奋 9. 尊重 17. 愤怒 25. 焦虑 2. 雀跃 10. 舒适 18. 害怕 26. 失望 3. 惊喜 11. 满足 19. 嫉妒 27. 无奈 4. 喜乐 12. 宁静 20. 厌烦 28. 挫折 5. 有希望 13. 放松 21. 拒绝 29. 自卑 6. 有信心 14. 安全 22. 彷徨 30. 哀伤 7. 被接纳 15. 归属 23. 害羞 31. 沮丧 8. 被信任 16. 包容 24. 受伤害 32. 罪疚感 5.2 认识、表达和调节情绪 调节情绪——身心松驰(即时) 5.2 认识、表达和调节情绪 调节情绪——身心松驰(长期) 5.3 建立正面情绪——快乐 快乐何处寻 •东方思想 佛家 ─ 平常心 道家 ─ 顺应自然 (真、自然、无为) •西方思想 弗洛依德 : Love well, play well, wor k well Argyle :婚姻、朋友、工作、休闲、自尊、 自信(与快乐无关的变量:相貌、教育、社会地位、 财富) •其它:美的世界(艺术与大自然) 5.4 管理负面情绪的基本原则——以愤怒为例 基本原则 •1. 事前预防比事后补救更有效; •2. 提高个人“先知先觉”能力; •3. 提高个人情绪敏锐度; •4. 当在无控制的环境下而产生负面情绪时,利用 “停 - 想 - 做”方法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 5.4 管理负面情绪的基本原则——以愤怒为例 情绪“红绿灯” “ 抽离”—— 深呼吸、倒数、 红灯 TOP) 洗面、离开、精神放松等 失、 后果、解决方法 ( 利已利人 ) 黄灯 HINK) “ 思想”—— 理性分析:得 人) “ 行动”—— 执行 ( 利已利 的方法,如妥协、通谍等 5.4 管理负面情绪的基本原则——以愤怒为例 负面情绪管理 情绪 愤怒 挫折 焦虑 抑郁 特性 具体方法 一般方法 抽离 / 集中力转移 情境性 包括视线、听觉、思想、行 防御反应 ( 潜意识 ) 为、味觉转移、深呼吸等 解决问题 情境性 正面思想、比较标准 改变自己 ( 期望、要 肌肉松弛、具体化计划、后 慢性 求) 果明朗化 升华 慢性 有氧运动 5.5 挫折 挫折的成因 社会与人际因素 讲求功利的社会现实,人的本质和价值受到质疑 强调后果和比较,成败与竞争 人际交往表里不一 机械式工作 不利的经济与社会大气候 个人心理因素——“事与愿违” “ 想做的”与“应该做的”产生矛盾; 努力后仍是失败; 失去了重要的人物、机会或事物。 5.5 挫折 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  否定 - 否认问题存在、否认失败所带来的不安及失 望,甚至否认自己的失败。  压抑 - 把挫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完全压抑 , 不表达 出来。有时会表现得畏缩不前 , 希望事情会不了了之, 有时又会对某些事情的不公平转变为责怪自己无用,可 能会造成情绪低落 。  转移 - 将挫折的情绪发泄在其它人身上。  投射 - 将挫折感投射在别人身上。 5.5 挫折 如何面对挫折——改变思想和态度 挫折是一种契机,它可以促进个人成长。 挫折也可以被视为一盏“红灯”,在繁忙生活中挫折 提醒我们应重新检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如正在执着些 会么、是否太完美主义、目标定得过高、工作是否称职、 事情的优先次序及人生意义等。要“从内心寻找答案”, 不要只停留在情绪困扰中。 若处理得当,可进一步认识自己、进一步认识别人及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 挫折使我们更能明白和认同别人的经历,更能同舟共 济和欣赏别人。 5.5 挫折 处理挫折的方法 认知及接受情绪 利用适当支持系统去宣泄情绪 问题解决 重新评估整件事情,总结经验,寻找新出路,去选 择,去行动。  可能需要重新修正一下你的价值观、调校目标或 是改变行动策略,以达到“经一事、长一智”的收获。 5.5 挫折 挫折预防方法  建立一个自省的习惯  对周围的事物及人物持开放态度  建立及培养长远性的友谊 5.6 压力与焦虑 什么是压力 压力是个人对外在或内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主观性是指同样的事件对不同的人所引起不同 的压力状况。 评价性是指个人对压力会产生好坏优劣的看法。 活动性是指压力的大小或强弱。 5.6 压力与焦虑 什么是焦虑 焦虑一种内在的负面刺激 , 通常是非情境性的。 1. 将来性——焦虑通常是因为预期一个压力因素将 会出现。 2. 过去性——一些过去发生的痛苦难忘的经验也会 形成焦虑。 焦虑是很普遍的现象 , 通常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情 况;某种程度的焦虑是有好处的 , 可以使你更加努力 地去应付周遭的问题 , 使你表现得更好。而过度的焦 虑通常是较严重和持久,影响到正常生活。 5.6 压力与焦虑 压力的基本假设 世界上没有一份完全没有压力的工作。 心理学上没有一种万能药 , 可以“医治”在任何时间、 地方或事件而产生的压力。 压力所出现的反应 , 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 , 都是自 然的、正常的。 压力是需要面对的 , 接受及应付 就是出路。当然 , 最好是能够去预防。 5.6 压力与焦虑 压力的分类 直觉上困难或痛苦才会产生压力,其实太过轻松或值 得欣喜的事情有时也会引起压力。因此压力也可分为正 面的压力及负面的压力。 1. 2. 3. 4. 快乐的压力 闲置的压力 痛苦的压力 过量的压力 5. 6. 7. 8. 角色冲突的压力 社会孤立的压力 容易动怒的压力 个性的压力 5.6 压力与焦虑 工作中的压力 1. 工作本身因素 2. 组织中的角色 3. 事业前程发展 4. 组织的结构及气候 5. 人际关系 6. 组织以外的因素 7. 进修压力 —— 案例:分析 Peter 的压力 5.6 压力与焦虑 处理压力的两大取向——以问题为焦点的处理模式 以问题为焦点的处理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界定问题 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衡量各种方法的利与弊 选择并执行所选择的方法 评估及进一步改善问题解决的策略 5.6 压力与焦虑 处理压力的两大取向——以情绪为焦点的处理模式 心理层面 生理层面 正面思想 呼吸调节 中断负面思想 肌肉松驰 冥想和沉思 让自己微笑 限制忧郁的时间 多做有氧运动 5.6 压力与焦虑 如何控制及管理焦虑情绪 1. 多做有氧运动; 2. 多做松弛身心运动; 3. 把可能的负面后果可视化 (visualize) 、明朗化, 最好写在或画在纸上; 4. 把心中的具体计划、解决问题的步骤写在纸上; 5. 寻找社会的支持; 6. 对环境重新评估; 7. 重订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目标; 8. 妥善地管理时间 , 平时多做“Ⅱ区”的工作。 5.7 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的误区 1 ” “ 忙就好,反正我也没闲着 “ 时间管理能有多大用” 2 “ 身不由己” 3 4 “ 江山易改,习惯难移” 5.7 时间管理 盘点:时间清单分析 运用《时间清单分析表》盘点每天(或每周或每日)的 工作时间都是怎样用掉的 时间清单分析表 时间 9:00-9:30 9:30-10:00 10:00-10:30 10:30-11:00 活动事项 计划用时 浪费/超时 原因 5.7 时间管理 时间清单分析要点 计划性如何? 如果原本无计划,自然就无法填写“计划 用时”和“浪费 / 超时”两栏了。 1 有多少时段记不起来做什么? 这样的时段多的话,说明你的时间管理状 态很糟糕。 2 3 浪费 / 超时多少? 由于每天安排 20% 的法定时间作为机动的、 防止不可预见事情发生的时间,所以,浪 费 / 超时不超过 20% 即算正常。超过 50% 的话,你就要将手头的工作全部停下来, 先管理你的时间了。 5.7 时间管理 第二象限工作法 根据“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得到四个象 限: 不重要 重要 第三象限 紧急 不重要 第一象限 紧急 重要 第四象限 不紧急 不重要 第二象限 不紧急 重要 紧 急 不 紧 急 5.7 时间管理 不重要 第三象限 造成干扰的访问、电 话、信件、报告等 某些不重要的会议 阅读不重要的通告 第四象限 忙碌琐碎的事 处理文件等 无聊的会议、闲谈、 杂志、 电视节目 重要 第一象限 紧急情况 迫切问题 限期完成的会议 / 工作 电话、访客 ( 上司、重 要顾客等 ) 病了要去看医生 缴交到期的账单 第二象限 准备工作、预防措施 计划 运动、身体保健 / 检查 进修、兴趣与技能发展 旅行、享受人生 家庭、社交活动 紧 急 不 紧 急 5.7 时间管理 “ 第二象限工作法”具体操作 合理地将自己的工作按紧急和重要程度划分到不同的 象限中 先做或者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做属于第二象限的 工作 许多第一象限的工作,实际上也是由于没有按照第二 象限工作法去做而产生的,注意纠正 不要被第三象限中一些假象所迷惑 根据第二象限的工作制定计划 越是对高级管理人员来说,越应有更多的时间做第二 象限的工作,更少的时间做其他象限的工作 5.7 时间管理 职场中时间管理的不良习惯 时间管理是一 种可以改变的 习惯,不良习 惯是无意中形 成的,良好的 习惯可以在有 意中形成。 请检查一下我们是否存在以下不良习惯? 工作效率低,办事拖拉; 时间观念差,工作时磨磨蹭蹭; 工作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经常找不到主次; 经常被电话、不速之客干扰,任由发展,不会说不; 上班时间不紧凑,晚上加班干; 什么事情都愿意管,认为自己很忙才好; 愿意下属多请示、多汇报才有权威; 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人云亦云; 零碎时间都被随意打发掉,不会利用零碎时间; 没有时间安排表,由别人来安排; 不会休息,不会娱乐,没有空闲。 5.7 时间管理 培养时间管理的良好习惯 请努力培养如下好习惯: 你每天花 30 分钟做计划; 你要有书面的待办单、日计划、周计划和月度计划; 让你的下属都了解你的工作习惯和时间习惯; 你每周都将工作排出优先顺序; 你已养成对付干扰的工作作风; 你有明确的生活和工作目标; 你能保证一天内有一段时间不受干扰; 有得力的秘书或充分利用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 文件柜或办公桌整洁、条理清楚; 尽量将无用的文件处理掉; 能使每件工作善始善终,避免头绪多而乱; 除非万不得已才召开会议; ······ 5 情绪管理 感谢各位支持 有问题请来邮件 洪明 hongming@lixin.edu.cn

42 页 258 浏览
立即下载
影响世界HR的50个管理心理学定理

影响世界HR的50个管理心理学定理

影响世界 HR 的 50 个管理心理学定理 人力资源从业者需要掌握很多的技能,特别是管理心理学。如果你要想成为一 个真正管理大师,或者你只是想升职,想成为 HR 经理或者总监,你也必须去了 解管理心理学。下面是影响了世界的 50 个管理心理学定理,人力资源从业者更 加需要了解这些。 1.卢维斯定理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 h·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2.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 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 h·m·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3.刺猬理论 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4.鲦鱼效应 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 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 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 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5.斯坦纳定理 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 s·t·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6.费斯诺定理 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 l·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7.牢骚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 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 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8.避雷针效应 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 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 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点评: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9.氨基酸组合效应 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 质。 点评:当缺一不可时," 一" 就是一切。 10.米格-25 效应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 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 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 流。 点评: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11.磨合效应 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 密合。 点评:要想达到完整的契合,须双方都作出必要的割舍。 12.波特定理 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 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提出者:英国行为科学家 l·w·波特 点评:总盯着下属的失误,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误。 13.蓝斯登定律 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 父亲" 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可敬不可亲,终难敬;有权没有威,常失权。 14.吉尔伯特法则 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作。 提出者:英国人力培训专家 b·吉尔伯特 点评:真正危险的事,是没人跟你谈危险。 15.权威暗示效应 一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他打开瓶盖 15 秒后,前排学生即 举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其实 瓶中什么也没有。 点评: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 16.古特雷定理 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 W·古特雷 点评: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基础,下一个目标是上一个目标的延续。 17.列文定理 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作出计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 P·列文 点评:如果没有能力去筹划,就只有时间去后悔了。 18.弗洛斯特法则 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 提出者:美国思想家 W·P·弗洛斯特 点评:开始就明确了界限,最终就不会作出超越界限的事来。 19.波克定理 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提出者: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 点评:无磨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 20.韦奇定理 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提出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 点评:1、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2、不怕开始众说纷纭, 只怕最后莫衷一是。 21.福克兰定律 没有必要作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作决定。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 D·L·福克兰 点评:当不知如何行动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 22.王安论断 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作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提出者: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 点评:寡断能使好事由好变坏,果断可将危机转危为安。 23.格瑞斯特定理 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 H·格瑞斯特 点评:好事干实更好,实事办好愈实。 24.吉德林法则 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 点评: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有理的行动 25.沃尔森法则 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会滚滚而来。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 s·m·沃尔森 点评: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26.塔马拉效应 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是 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故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 点评:善藏者人不可知,能知者人无以藏。 27.小池定理 越是沉醉,就越是抓住眼前的东西不放。 提出者:日本管理学家小池敬 点评:自我陶醉不易清醒,自以为是不喜批评。 28.赫勒法则 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 h·赫勒 点评: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监督才会成为动力。 29.横山法则 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 提出者: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 点评:有自觉性才有积极性,无自决权便无主动权。 30.蝴蝶效应 " 紊乱学" 研究者称,南半球某地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 气流,几星期后可变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场龙卷风。他们将这种由一个极小 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在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下,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后 果的现象称为" 蝴蝶效应" 。 点评: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 31.阿什法则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 m·k·阿什 点评:你愈是躲着问题,问题愈会揪住你不放。 32.洛克忠告 规定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之后,便得严格遵守。 提出者:英国教育家洛克 点评:简则易循,严则必行。 33.热炉法则 当人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 烫" 的惩罚,其有以下三个特点:即 时性、预警性、平等性。 点评:罪与罚能相符,法与治可相期。 34.柯美雅定律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任何东西都有改革的余地。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m·r·柯美雅 点评:不拘于常规,才能激发出创造力。 35.达维多夫定律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永远也只能是一个执行者。 提出者:前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 点评: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先驱者。 36.自吃幼崽效应 美国硅谷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以至于各公司都积极寻找自己的致命弱点,所有 公司共同的生存之道是:拿出更好看产品来击败自己的原有产品。有人将这种 行为戏称为" 自吃幼崽" 。 点评:1、自己不逼自己,别人迟早会逼你。2、敢于对过去告一个段落,才有 信心掀开新的一章。 37.舍恩定理 新思想只有落到真正相信它,对它着迷的人手里才能开花结果。 提出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舍恩 点评:只有信之不疑,才能持之以恒。 38.吉宁定理 真正的错误是害怕犯错误。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 h·吉宁 点评:不怕错误的人,错误往往也离他最远。 39.卡贝定理 放弃是创新的钥匙。 提出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总经理卡贝 点评:在未学会放弃之前,你将很难懂得什么是争取。 40.吉普林忠告 将成败同等看待。 提出者: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普林 点评:如果不明白失败是什么,那么对成功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41.史华兹论断 所有" 不幸事件" ,都只有在我们认为它不幸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 件。 提出者:美国管理心理学家 d·克华兹 点评:若能坏中看好,终会好上加好。 42.廷克定律 如果你处在第二的位置,你就总想努力去争作第一。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廷克 点评:欲往高处走,须向高处看。 43.鲁尼恩定律 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提出者:奥地利经济学家 r·h·鲁尼恩 点评:无备,强不抵弱,出奇,弱可胜强。 44.史密斯原则 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董事长 r·史密斯 点评:竞争使人进步最快,合作让人得到最多。 45.阿尔巴德定理 一个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全靠对顾客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 提出者:匈牙利全面质量管理国际有限公司顾问波尔加·韦雷什·阿尔巴德 点评:看到了别人的需要,你就成功了一半;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你就成功了 全部。 46.冰淇淋哲学 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 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 提出者: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 点评:逆境不错,顺境更好。 47.布里特定理 商品不作广告,就像姑娘在暗处向小伙子递送秋波,脉脉此情只有她自己知道。 提出者:英国广告学专家 s·布里特 点评:要推而广之,先广而告之。 48.伯内特定理 只有占领头脑,才会占有市场。 提出者:美国广告专家利奥·伯内特 点评:脍炙人口才会耐人寻味,深得人心方可引人入胜。 49.拉图尔定律 一个好品名可能无助于劣质产品的销售,但是一个坏品名则会使好产品滞销。 提出者:法国诺门公司德国分公司负责人苏珊·拉图尔 点评:取名的艺术,亦是取得成功的艺术。 50.赫斯定律 广告超过 12 个字,读者的记忆力要降低 50%。 提出者:澳大利亚广告家 h·赫斯 点评:忘却即等于抛弃。

10 页 315 浏览
立即下载
心理学在管理当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管理当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Applied Psychology in Management 王鸥飏 现任: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人力资源开发专业 英国 City & Guilds 中国区业务经理 国际职业培训师导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测评与人才评价中心 副主任 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及题库开发项目 负责人 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教材编写小组 负责人 曾任: 阿尔卡特通讯有限公司培训经理 GE 上海人力资源部项目经理 上海晟融集团教育研展部经理 华融(中国)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博士 / 讲师 王鸥飏 课程目标  走进管理心理学  如何和上级同级下级打交道 -- 沟通心理学  让人人都积极起来—激励心理学  知人善任,因材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 投其所好,挖掘人心 - 管理心理学  团队建设,绩效提升 - 团队心理学 课程安排 30 mins  管理心理学的概述 管理学与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心理学的核心 45 mins  沟通心理学 15 mins  激励心理学 14:30-14:40 与上级沟通的技巧 与同级沟通的技巧 与下级沟通的技巧 激励心理学的启示 有效激励的方法 休息 60 mins 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了解自己:呜莎测试、 PDP 测试等 选人、育人、留人、用人的 30 mins  情绪调适与情商管理 心理和谐的实质 职业经理人的情商提升 破冰游戏: 1 )用 3 分钟时间,画一棵树; 2 )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兴趣爱好,并让大家记住你; 3 )你参加本次的培训的希望。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概述 -— 走进管理心理学 一 .“ 广角镜与长焦距”的利弊 ——“人本”管理与管理心理学 • 21 世纪的管理将更加心理学化。 学》  —摘自《组织行为 美国前管理协会会长 赫尔雷格尔 (Don Hillreigl) 教授等 著 二 . 从“个人”—“团队”到“组织” —管理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 管理心理学 个 体 心 理 概 论 历 史 与 现 状 人 性 假 设 人 事 心 理 激 励 理 论 群 体 心 理 态 度 理 论 群 体 心 理 领 导 心 理 人 际 沟 通 领 导 心 理 组 织 心 理 让我们来探索 心理学在管理中运用的奥秘! 第二节 沟通心理学 —— 如何和上级同级下级打交道 1. 与上级沟通 1 ) PMP 一切从赞扬开始 — 行为主义的启示 •巴甫洛夫、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 •暗示的力量NLP; •一分钟经理; 我能,我怕谁! 我信,我可以! 1. 与上级沟通 2 )特里法则—— •“ 他们” vs“ 我们” •希丁克的秘密 •遵义会议 承认错误比拒绝错误更伟大 1. 与上级沟通 3 )蜂舞法则—— •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的障碍 •学会聆听 •学会同理心 •学会结构化 管理离不开沟通 2. 与同级沟通 •把下属克隆成自己 •别当“原则”的奴隶 •扁平化走动式管理 1 )位差效应—— 善于倾听和换位思考 2. 与同级沟通 2 )刺猬法则—— •亲密有间,心理距离效应 •工作即工作,生活即生活 •做个职业化经理人 距离不是越近越好 2. 与同级沟通 •眼神 •表情 •语言 •肢体语言 •站立坐行 •行为方式 3 )微细动作—— 善于从细节发现问题 3. 与下级沟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欲勿施于人 1 )投射效应——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3. 与下级沟通 2 )南风法则—— •从教育孩子看管理 温暖胜于严寒 •日本公司的启示 •刘备与赵子龙 •这世界不是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3. 与下级沟通 3 )皮格马利翁效应—— •“ 想要” vs“ 一定要” •“ 伯乐” vs“ 田忌” • 善于画饼 梦想也能成真 第三节 激励心理学 —— 让人人都积极起来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管理的基础即是满足需求 成 长 性 需 要 自我实现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缺 失 性 需 要 2. 套圈游戏 —— 理解人对成就感的追求 权力需要 关系需要 成就需要 目标设定 精神激励 成就动机 3. 双因素理论 —— 工作动力的决定因素 •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新说法: 满意—— 没有满意 •双因素论 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成就、发展、对工作本身的 兴趣、责任感… ... 薪水、安全、个人生活、 上下级关系、地位… 4. 公平理论 —— 每个人都在进行着比较 O P Oa OP OH  或  IP Ia IP IH OP—— 对自己报酬的感觉 Oa—— 对别人所获报酬的感觉 IP—— 对自己所作投入的感觉 Ia—— 对别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OH—— 对自己过去报酬的感觉 IH—— 对自己过去投入的感觉 5. 目标设置理论 —— 如何获得高水平的绩效 SMART 原则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 Specific )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 Measurable )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 Attainable )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 Relevant )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Time-based )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 -- 知人善任,因材管理 1. 莎呜性格测试 选人心理学 2. PDP 测试 选人心理学 —— 老虎型:具控制与任务导向特质;   ——孔雀型:具社交与关系导向特质;   ——无尾熊型:具稳健与关系导向特质;   ——猫头鹰型:具系统与任务导向特质;   ——变色龙型:具弹性导向特质的整合型。 中国人力资源总监 / 经理超过一半是老虎,排在其后的分别是孔 雀和变色龙,而美国排在前三位分别为无尾熊、孔雀和变色龙。 选人心理学 育人心理学 记忆:五个要素 20 个名词的记忆游戏 First (启始) 我们记住事件的开端或一系列事件中的第一件的可能性更大; Reviewed (复习) 不复习的话, 24 小时后,记忆迅速减弱; Outstanding (出色) 非同一般的事我们总是记得特别牢; Linked (联系) 靠记忆术或类比记住的事情记得更牢; Last (结尾) 我们记住事情结尾的可能性更大。 FROLL 奥格尔维法则 —— 敢于启用强于自己的人 •套娃 •容人之长 •不对强者求全责备 •失败是成功之母 留人心理学 罗森塔尔效应 用人心理学 —— 管理者首先是个好教练 •期望 •现代学徒 •做个好教练 用人心理学 鲶鱼效应 —— 为企业注入活力 •职业倦怠期 •职场保鲜剂 帕金森定律 —— 效率与人数的反比关系 团队人数 精兵简政 二八法则 热炉法则 —— 违反规则必会受到惩罚 高效执行 纪律制度 破窗效应 ——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偷车试验 短板清理 环境影响 LOGO 第六节 情绪调适与情商管理 解决之道 舍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放下了了有何未了 让时间去对付压力  没有不能被时间减轻、软化的悲伤  不想做就放开  在压力过强时,你需要停下来 由生理层面来抒解压力 (生理的情绪控制与管理) 1. 静心的功夫 :腹式呼吸法 2. 如何睡个短而好的觉 3. 办公室的 spa :肌肉放松法 心灵禅修,现代管理者必修课 微笑 呼吸 音乐 放松 冥想 随时随地……

42 页 219 浏览
立即下载
管理心理学-08

管理心理学-08

管理心理学 时 间:2006-8-2 日 13:30 地 点:TTT 职业经理人培训群 分享嘉宾:云枫(某零售行业公司副总,TTT 职业经理人内部讲师) 记录整理:翊尘 云枫 13:32:54 大家好。可以开始了吗 莲莲|课程助理 13:32:58 请遵守课程秩序 云枫 13:33:54 恩。先来看看管理心理学的概论吧 云枫 13:35:21 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hychology)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 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 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如何达到对人的适当约 束和激励,就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中心内容。 云枫 13:36:25 对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由于流派和国家地区的不同,出现较大的差异。苏联/东欧/独联 体的管理心理学偏重于管理中的心理学问题的探索,研究重点是企业管理中具体的社会、心 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组织、领导人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方面。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研究 同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科学、运筹学等学科交叉渗透,不断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领域扩大,广泛而没有固定界限。 云枫 13:37:12 劳动生产是一项积极的有意义的活动,也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人的真正成长必然要伴随着 自觉的主动的有效的生产劳动。这也是人类价值实现的唯一手段。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当以及人的自身定位/管理偏差,劳动对人的心理发展也起到一定的负 面影响。比如过度压力,工作恐惧等等,也造成了许多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这些都影响了 劳动生产率,是每一个管理者,特别是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云枫 13:38:13 前面这些内容是简单介绍一下管理心理学,然后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看一下: 云枫 13:38:46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期规律。 云枫 13:40:13 在继续讲管理心理学之前,我们先看看心理学的几个分支及其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云枫 13:40:28 普通心理学 云枫 13:40:45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云枫 13:40:59 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云枫 13:42:09 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 , 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中发挥作用。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 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 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云枫 13:42:54 2、工业心理学 云枫 13:43:31 工业心理学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 础,其内容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等。 云枫 13:43:51 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云枫 13:44:18 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研究人与 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 活动的规律。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 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 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云枫 13:44:48 3、社会心理学 云枫 13:45:33 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 主要包括: 1、 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2、 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3、 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 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云枫 13:45:49 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云枫 13:46:11 社会心理的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知 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云枫 13:47:24 然后,还有一门科学与管理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组织行为学。 我们来看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云枫 13:47:40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 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满意度的科学。 云枫 13:48:06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与区别: 云枫 13:48:37 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 行为因素。由于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因素是统一的,因此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 为学研究的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 云枫 13:50:16 1、 心理技术学 云枫 13:50:35 是指人们为研究并应用心理学而产生的一种行为科学,主要包括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群 体社会心理测查技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经济心理技术。 云枫 13:51:00 2、 霍桑实验 云枫 13:51:23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 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 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 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 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而且研究者又把职工看成 是管理部门使用的工具,而不是生产的主人。 云枫 13:52:16 3、 群体动力理论 云枫 13:52:35 群体动力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创立的,也称为“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和 行为决定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其行为公式是:B=f(P,E) 云枫 13:52:56 公式中,B 表示行为,f 表示函数关系,P 表示个人,E 表示环境。 云枫 13:53:24 公式说明: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应该把人的行为关系看作 是个人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大系统,把调动人的积极性看作是一种大系统的运动,是一种力场 作用的关系,如果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 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而内部力场的张力是 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云枫 13:54:32 最后一个理论依据是:4、 需要层次理论 云枫 13:55:36 现代西方普遍接受的是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可以分为各种等级 (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即抱负),反映不同的人的不同要求。此外双 因素理论把马斯洛提出的前两种需要称为保健因素,后三种需要称为激励因素。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满足需要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前者是靠工作 本身及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的,经营管理的职责在于:在组织、计划、协调等各项管 理活动中寻求满足职工需要的各种方法,使职工对工作有兴趣、有热情、有自豪感,以致产生 高峰体验。间接满足是职务外的满足,是在工作后获得的,如工资、奖励、食堂、托儿所、俱乐 部等。 云枫 13:56:44 以上四个理论的提出为管理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和理论基础。 云枫 13:57:29 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云枫 13:58:28 美国是管理心理学的发源地,也是当前世界上管理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 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是从引进、翻译早期心理学著作而开始的。早在 1935 年,我国著名心 理学家陈立撰写和出版了《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第一次从环境、疲劳、休息、工作方法、事 故与效率,以及工业组织、激励与动机等重要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 学的基本问题。他指出,工业心理学的贡献是用计划来管理整个工业,组织是个体的集合并 使之更有效地达到某种共同目的。《工业心理学概观》成为我国管理心理学理论发展的重要里 程碑,对 1930 年代至 1940 年代乃至以后的管理心理学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真正 受到重视,把它作为一门学科去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云枫 13:58:57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云枫 13:59:13  1、 客观性原则   2、 联系性原则   3、 发展性原则 云枫 14:00:02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云枫 14:00:30 1、 观察法 优点: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   缺点:只能消极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难以对所获材料进行数量处理,难以确定某种行为 现象的真正原因。 云枫 14:01:18 2、 实验法 优点: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计划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研究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 量,系统操纵作为自变量的变化条件;研究者可以使某种行为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 观察验证。 缺点:实验室的人为性及对心理现象的过分简化,因而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云枫 14:02:04 3、 调查法 (1)谈话法: 优点:谈话法简单易行,便于迅速获取资料 缺点:由于关于被试者心理状态的结论必须从被试者自己的回答中寻找,所以具有较大局限 性。 (2)问卷法: 优点: 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广泛的材料,且能对结果进行数量处理。   缺点:所得材料一般较难进行质量分析,因而难以把所得结论直接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 进行比较。 云枫 14:03:35 4、 测验法 优点:可在短时间内了解许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且能从数量上比较个人之间的差异。 缺点:目前所使用的测验量表还不够完善,信度和效度数低。   5、 个案法  优点: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 缺点:用该方法归纳出来的结论往往缺乏普遍性,另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 这对研究者来讲,是一个限制因素。 云枫 14:04:40 我们总在强调心理学对管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现在看看管理心理学的的实现意义所在: 云枫 14:05:10 1、 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云枫 14:05:27  2、 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云枫 14:05:39 3、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云枫 14:07:19 本章小节: 管理心理学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关系:人是企业主体,是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最重要 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心理学以分析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为重心。人是一切事 业的基础,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所以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 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掌握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管 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知识 , 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树立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blue&black 14:08:18 能不能提个建议? blue&black 14:08:47 发长段文字时速度可不可以放慢点?? 莲莲|课程助理 14:08:47 课程中请安静 无言 14:08:57 哦 雨中飘歌 14:09:15 云枫 14:09:15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之前,我们对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具体的 理论内容,相信我们很多人都看过,在这里复习一下好了。 云枫 14:09:18 好的 云枫 14:09:45 一、管理学理论解析 云枫 14:10:11 1、 古典管理理论 云枫 14:10:47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从三个不同角度,即车间工人、办公室总经理和组 织来解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 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云枫 14:11:09 古典管理理论的意义在于: 云枫 14:11:40 1.古典管理理论确立了管理学是一门科学。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发现管理学的普遍规律, 古典管理理论建立的管理理论使得管理者开始摆脱了传统的经验和凭感觉来进行管理。 云枫 14:12:36 2.古典的管理理论建立了一套有关管理理论的原理、原则、方法等理论。古典管理理论提出了 一些管理的原则、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并且主张这些原则和职能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企 业管理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也为总结管理思想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云枫 14:13:20 3.古典管理学家同时也建立了有关的组织理论。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理论是组织理论的基石, 因此,他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提出了一种官僚管理体制的设想,而且,他们还就 应当建立组织的结构,以及维护这种组织结构的正常运行,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今天企业 管理的组织结构虽然变得更加复杂,但是,古典组织理论设计的基本框架仍未失去其存在的 意义。 云枫 14:14:25 4.古典管理理论为后来的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学派奠定了管理学理论的基础,当代许多管 理技术与管理方法皆来源于古典的管理理论。古典的管理学派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些仍然是当 今管理上所要研究的问题,都是对古典的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古典的管理理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管理上的要求,要求管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管理思想 的发展,管理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云枫 14:14:59 二、行为科学理论 云枫 14:16:03 早期的古典管理理论学家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都把人只看成是“经济人”,即工人只是为 了追求最高工资的人。认为工人在干活时常采取“磨洋工”的办法,因此,应用严格的科学 办法来进行管理。如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的方法,由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科学的操作方法 , 工人严格地照章执行即可提高生产率;法约尔则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推行一套科学的管理原 则;韦伯的官僚组织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组织和 管理的科学性、精密性而忽视了人的因素,把工人看成只是组织中的一个零件。因而,古典管 理理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却激起了工人、特别是工会的反抗, 使得欧美等国的统治阶级感到单纯用科学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 人,不能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必须有新的企业管理理论来缓和矛盾,促进生产率 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 云枫 14:17:29 行为科学开始于 20 年代末、30 年代初的霍桑试验,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梅 奥(也译为梅厄)。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试验表明工 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其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 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 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梅奥的这一理论在当时被称为人际关系理论,也就是早期的行为科学。 云枫 14:18:02 这些东西看起来是比较闷一点,不过确实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云枫 14:18:26 梅奥等人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早期的行为科学以后,经过三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许多社会 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都从事行为科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优秀著作,提 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新理论,逐步完善了人际关系理论。1949 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 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行为科学本身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学科,而是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研究人类行为的各种学科互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云枫 14:18:47 三、现代管理理论 云枫 14:20:23 这方面内容很多,我一下弄出来好了。大家先看看,我们再继续。好吗? 飘飘然 14:20:38 ok 雨中飘歌 14:20:49 ok 锅贴闷小鱼 14:20:51 8 雨中飘歌 14:21:01 1 云枫 14:21:06 谢谢大家配合! 云枫 14:21:09 现代管理学派可概括分为行为学派和“管理理论丛林”学派。 行为学派是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加剧才应运而生的。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许 多管理学者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 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学派主要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 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它研究的内容主要 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因而,它在早期被叫做人际关系理 论。行为科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原籍澳大利亚而后来移居美国的梅奥和美国的罗特利斯伯格。 他们从 20 年代后期开始,在美国进行了有名的霍桑工厂试验,从而创立了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等人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早期的行为科学以后,经过三十年的大量研究工作,1949 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上,首先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由此进一步形 成和完善了行为科学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社会化程度更加提高;许多复杂产品和现代化工程需要组织大规 模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些都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企业经营管理原有的 理论和方法有些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因此,在古典管理学派和早期行为学派的基础上, 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形成许多新的学术派别。这些理论同古典管理学派和行为 科学的理论,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盘根错节。 如果说泰罗和法约尔的古典理论当初只是管理学的萌芽,那么现在这些萌芽已发展成为一 片茂密的丛林。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管理理论丛林”。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尤如雨后春笋,滋 生蔓延,形形色色的理论观点盘根错节,犬牙交错,林立丛生。管理学存在管理过程学派、管 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 变理论学派再加上早期的行为学派。孔茨把这种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的情况比喻成“热带丛 林”,并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他认为,如果“管理理论丛林”继续存在,将会使管理 工作者和学习管理理论的初学者如同进入热带丛林中一样,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出路。 丹尼尔 A 雷恩所著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很好的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他在书中说: 管理的丛林一文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一批有名的管理学教师和实际工作者于 1962 年在洛杉矶 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校国内举行了一次讨论会。孔茨是会议的主席,经费则由麦金赛基金会和 西部管理科学研究会资助。会议的目的是把一批“管理学中具有不同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著 名学者和来自工商界、教育界和政府的有洞察力和经验的具有管理技能的实际工作者召集在 一起会晤。”欧内斯特 戴尔向会议提出了有关管理的普遍性的问题。被孔茨认为是“经验主义 学派”人物之一的戴尔提出了两点理由否定管理普遍性的论点:第一,他指出 (按照杰克逊. 马丁德尔 Jackson Ma rtindell 的意见)治理得最好的三个组织是纽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罗马天主 教会和共产党。如果应用管理普遍性学说,那就意味着这三个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可轮换使用。 这显然是不真实的,所以“管理的普遍性和可转让性”应予否定。最后,戴尔指出,普遍适 用的管理人员这一概念同实际经验是相矛盾的。当实业家担当政府职务时往往面对着很大的 困难,军人之所以转入工业界是由于他们获得军事订货的价值而不是由于他们具有的任何管 理能力。 戴尔对管理普遍性的攻击只不过是开场的礼炮。罗特利斯伯格较少进行批评,承认行为研 究中有缺点,但他认为只要研究者注意于阐明以前在实验中所发现的事物,是可以建立起一 种一般管理理论的。哈佛大学的罗伯特 施赖弗(Robert Schlaifer)代表决策理论学家指出,他 “深信决策理论不仅是而且将永远不仅是管理理论的一个部分”。赫伯特 西蒙从一开始就不 同意孔茨的丛林说法。西蒙认为并不存在着什么丛林和语义上的混乱,并且为“我们在创建 一种有生命力的管理科学和为以这种科学为基础的一种技能方面……取得的进展而高兴。” 西蒙认为,管理理论远不是一座丛林,而是正在得益于系统理论,并为系统理论作出贡献。 为了对复杂系统进行研究,要求多方面的资料,其中包括经验主义者、决策理论者、行为主义 者等的输入,而管理的未来则提供了在管理科学中综合起来的希望。 从这些不同观点出发,进一步的讨论并没有提出多少新的思想。坦南鲍姆(Tannenbaum)在报 道其对讨论的观察时指出,语义问题是一个主要问题,人们往往用他们自己的行话并且从他 们熟悉的情况出发来发言,“以保安全”。西蒙为行话的应用辩护说,那是一门学科成长的 标志,因为一门学科需要有新的词汇来表现新的思想。R.C.戴维斯对戴尔有关“古典主义 者”的描述进行挑战;其他一些人作了很多努力来解释术语;而威尔弗雷德 布朗(wilfred Brown)则用下面的话把会议的情绪大致归纳起来了:“先生们,坦白地说,我对讨论中所说 的大部分都不能理解。” 孔茨在 1961 年对于管理理论现状的有洞察力的分析以及加利福尼亚洛杉矾讨论会掀起了人们 对于原则、普遍性、语义和其他急迫问题的新的兴趣,管理学家开始探求统一的管理理论。 孔茨认为,形成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原因是: 1.“语义上的丛林”,对组织、领导、管理、决策等术语在用法和意义上的不同。 2.由于在不同环境和各种各样的情境下使用这些术语,造成了对作为一门知识整体管理 在解释上的问题。 3.“先验的假设”,或某些人倾向于抛开过去的观察和分析,因为他们的理论在性质上 是先验的。 4.对原则的误解,当某一项原则不符合于实际时,就试图否定整个原则的框架。 5.“管理理论家之间无能力或不愿意相互了解”,其原因是由于学科或个人之间的职业 行话之“墙”,以及维护个人意见或职业愿望。 同时孔茨认为,只要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是有希望走出管理理论丛林的。因此,他为解决 这些问题做了许多努力,但始终未能解决。 在此之后,管理学家企图用系统的方法和权变的方法把管理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套一般 的管理原理。尽管管理学家做出了各种努力,原本希望使管理理论走出丛林,却未曾料到导 致了更多的雨水使丛林中的叶子长得更加茂盛,统一管理理论的希望仍只是人们追求的圣杯 。 云枫 14:22:26 大家看完了,可以叫我。谢谢 翊尘 14:23:13 我先消化一下。 翊尘 14:23:18 好长。 云枫 14:23:21 恩。 云枫 14:24:44 本来还有很多理论上的东西,一会我们跳过先。稍后我会把讲义放到共享里,大家再仔细看 看。行不? 云枫 14:27:15 恩。可以继续下面的内容吗? 翊尘 14:27:17 OK angle14:27:28 好 慕晶华明琼 14:27:44 8 云枫 14:27:59 好的,那我们现在先来看看人的心理过程 云枫 14:29:29 人的心理过程分为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和自己赛跑(85046055) 14:29:31 不过, 我觉得我在识字!呵呵,还没消化呢 梦随风倚 14:30:01 、头都大了 云枫 14:30:03 慢慢来,哪有那么快的。对不对? 翊尘 14:30:04 楼上不要说话 翊尘 14:30:09 抓紧时间 云枫 14:30:22 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风之缘 14:30:26 看完 云枫 14:30:43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 云枫 14:31:08 知觉: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 云枫 14:31:26 情感: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云枫 14:32:06 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云枫 14:32:47 不好意思,又要讲一小段理论了。因为这个很关键。 含笑 14:33:03 这个好理解 含笑 14:33:12 不说也知道 云枫 14:33:15 人性假设理论: 云枫 14:33:52 心理学的东西其实不说大家都知道,重点在于不说的话,我们是不是会有这些意识。你说呢? 云枫 14:34:08 人性假设理论包括:"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设。 和自己赛跑 14:34:20 认同 含笑 14:34:30 意识有,只是表达不清而已 云枫 14:34:30 1、"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云枫 14:34:56 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 和自己赛跑(85046055) 14:35:24 所以有人就是靠这个总结力来吃饭的 云枫 14:35:34 2、"社会人"的假设的基本观点 此假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 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云枫 14:36:34 那是,能够总结人类共知的东西那才不简单呢。。。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都没几个人能做到。 云枫 14:37:13 3、"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 angle14:37:24 唉!我要出去一下.大家慢慢看哈 云枫 14:38:04 4、"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应变理论,也有人把他称为超 Y 理论。 angle14:38:11 辛苦你了 风之缘 14:38:18 俺现在是第一层次需求,所以是经济人,呵呵 云枫 14:38:30 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 云枫 14:38:40 呵呵,偶也是 云枫 14:38:54 一、个性 个性: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当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候,我们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云枫 14:41:07 个性的特征: (1) 独特性 (2) 整体性   (3) 稳定性   (4) 倾向性 云枫 14:43:10 关于个性的理论: 云枫 14:43:22 (1) 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云枫 14:44:00 (2)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代表人物:米勒、达乐、 罗特、班图拉) 云枫 14:44:36 (3) 心理分析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4) 个性类型论:(代表人物:荣格和麦迪)荣格起初把个性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 云枫 14:45:57 二、气质 云枫 14:46:23 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云枫 14:47:02 气质的类型:   (1) 多血质(活泼型)   (2) 粘液质(安静型)   (3) 胆汁质(兴奋型)   (4) 抑郁质(抑制型) 云枫 14:48:13 在管理中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云枫 14:48:38 (1) 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2) 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制要求的互补性。 (3) 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云枫 14:49:51 三、性格 性格: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云枫 14:50:39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性格与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 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 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云枫 14:52:08 区别: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 现;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 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 时联系系统。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 不同的性格。 云枫 14:53:12 性格类型: 1) 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1)理智型 2)情绪型 3)意志型 (2) 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1)外向型 2)内向型 YH 14:55:06 都是理论性的东西? 云枫 14:55:18 (3) 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1)顺从型 2)独立型 云枫 14:56:02 恩。内容太多,讲事例没有时间。不好意思 ,重点是给大家一些思路。 liya 14:55:59 不过,理论是基础。 云枫 14:56:24 (4) 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 1)活泼型性格 2)力量型性格 3)完美型性格 4)和平型 性格 云枫 14:57:25 不要指望一次分享能得到太多什么,更多的是靠需要我们事后去学习和总结。 云枫 14:57:38 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 云枫(1) 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 (2) 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3) 要重视管理层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4) 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云枫 14:59:41 四、能力 能力: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务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个人自身素质、教育背景、社会实践(经验)、勤奋程度、兴趣。 云枫 15:02:01 想想看,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有能力什么,是指什么? 和自己赛跑(85046055) 15:02:40 个人自身素质和经验(技能) 云枫 15:03:05 希望大家在看这些理论的时候,能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是什么?不然,为了看 而看,就失去意义了。大家觉得呢? 云枫 15:03:28 能力的结构:   (1) 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2)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3) 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唯一☆(359087813) 15:03:45 恩,我觉得是这样的!要有所思才能有进步的! 谢谢! 云枫 15:04:51 能力的差异: (1) 能力的类型差异----质的差异 (2) 能力的水平差异----量的差异 (3) 能力的发展的早晚差异----量的差异 云枫 15:05:41 所以,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所谓量变促进质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云枫 15:05:52 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云枫 15:06:19 (1) 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用其才。 2) 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 在优化组合时(整合资源),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 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YH(326289372) 15:08:04 有所启发 云枫 15:08:57 我记得以前,有个老总跟我说,他觉得所有人都是可以培养的,所以请了一些素质相对比较 低的人工作。可是结果呢?大家不用猜也应该知道吧。 云枫 15:10:06 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就体现在这里,人是可以培养的是没错,但有个前提,那个人有 具备培养的素质和基本能力。大家觉得呢? 飘飘然 15:10:20 云枫,下次能不能奉献一些实际例子,再结合理论来讲,那效果应该会更好。 云枫 15:10:47 恩。这次时间太紧了,内容又太多。实在抱歉。 可可咖啡(44563705) 15:10:50 理论 加实际 云枫) 15:11:12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 翊尘(94456736) 15:12:13 我们可以参考上次的六项帽子的作法,下一课进行公开讨论实例呀 和自己赛跑(85046055) 15:12:19 我不认为,其实每个人对自己有多大的能耐是不清楚的要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条件才能发掘 的! 云枫) 15:12:24 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 其实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最原始的认知,也叫做印象。 习习长风(214332033) 15:12:39 等把人培养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老板一般都要求拿来即用的人才 ☆唯一☆(359087813) 15:13:02 这样的人才很少见的 ☆唯一☆(359087813) 15:13:15 就算是人才也需要渐渐进入角色的 和自己赛跑 15:13:31 是的!因为没有几个人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 月雨星 15:13:33 等老师讲完我们再讨论吧 云枫 15:13:42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云枫 15:14:20 知道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 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 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云枫 15:14:32 知觉,错字了 云枫 15:15:32 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云枫 15:16:06 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思维对 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知觉是思维的"窗 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 定的意义。 云枫 15:16:55 产生知觉的过程: 1、观察 通过观察,我们会获取对事物的第一感官认知,我们会在心理做一个判断。 云枫 15:18:57 2、选择 是对事物判断的结果,必然会做出一定的选择认知。 云枫 15:20:24 3、组织 这是一个综合过程,就相当于我们小时候堆积木一样,我们会做一个选择,把什么 样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云枫 15:21:27 4、解释 这是一个总结过程,还是以堆积木为例,我们会把我们堆好的积木做个解释,看我 们堆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云枫 15:22:59 5、反应 这是一个行为过程,我们堆出来的积木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如果不是,我们是扔掉? 还是从新来堆呢?这当中有这样一个反应的过程。 云枫 15:25:34 呵呵,这样算不算是有案例呢?讲得简单了一些。 ☆唯一☆(359087813) 15:26:01 没有,这样给我们思考的空间 云枫 15:26:57 恩,其实我也不知道讲的是不是对的,应大家的要求,临场发挥一下而已。如果有什么不对 的地方,希望的大家指出。 云枫) 15:28:39 由于时间关系,可能速度要快一点了,把这一章节讲完今天的分享就到此为止吧。 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分类: 云枫 15:30:13 (1) 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 等的认识)。 云枫 15:30:46 (2) 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云枫 15:30:59 (3) 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云枫 15:31:13 社会知觉的效应: 云枫 15:31:36 (1) 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 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云枫 15:32:28 (2) 晕轮效应(比如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 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 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 知觉)。 云枫 15:34:29 晕轮效应在我们的人事招聘中经常会遇到,我们总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让我们失去准确判 断的可能。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看人要全面、细致,而不能光看人的哪一个方面。当然,具 体情况看我们的招聘要求而定。 云枫 15:35:19 (3) 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 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云枫 15:36:41 比如,我们很多读书的女孩子,经常会受一些帅哥的欺骗,就是因为第一印象效应和优先效 应和近因效应的作用。呵呵 云枫 15:37:07 (4) 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云枫 15:38:23 这也是我们的长辈为什么会比较固执的原因所在,因为在他们的思想里早就形成了一些固定 的看法和理念,很难改变。所以,我们作为子女的,一定要能体谅长辈的苦衷。 云枫 15:39:56 三、归因 ☆唯一☆15:40:17 课太好听了!!继续... 习习长风 15:40:30 是太好看了 ☆唯一☆15:40:46 恩,谢谢更正! 和自己赛跑) 15:40:51 呵呵! 可可咖啡 15:42:25 习习长风 15:45:24 老师呢 月雨星 15:45:40 老师在忙我们耐心等会 ☆唯一☆15:45:45 呼叫云枫老师! blue&black 15:46:25 黄河黄河,长江呼叫黄河~ 和自己赛跑 15:47:15 乖,安静! 和自己赛跑 15:4 :15 乖,安静! 习习长风 15:48:36 好有女性光辉! ☆唯一☆15:48:59 呼叫云枫老师! 莲莲|课程助理(168213574) 15:49:35 云枫电脑现在出了一点状况,今天的分享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的参与,我们将于明天继续 晶华明琼 15:51:56 谢谢,非常感谢! 和自己赛跑 15:52:01 经济心里技术可不可以理解为对金钱的敏感程度呀? blue&black 15:52:06 莲莲,今天的讲义哪里下载?刚才看的太匆忙,很多都没仔细思考~ 月雨星 15:52:10 真感觉像学生时代呢 ☆唯一☆ 15:52:29 学生时代多美好! FANNY 15:52:44 先看记录吧,讲义还要整理才能上传! 月雨星 15:52:49 学生的时候就是下课了就离开教室呵呵 ☆苗苗℡: 15:52:54 月雨星 15:52:54 跟我们现在多像啊 ☆唯一☆ 15:53:02 今天的课好好听 和自己赛跑 15:53:38 我也会耐心等着的! 莲莲|课程助理 15:54:24 呵呵,非常感谢大家对此次课程的关注,今天分享就到此了,因为他还有工作在处理 ¥快乐得人¥ 15:54:25 非常好但需要好好理解 ☆唯一☆ 15:54:32 恩,期待云枫老师快快把电脑修好!我相信一定会很快就能修好的! 和自己赛跑 15:56:01 为什么大家不讨论呢?这印象更深? ☆唯一☆ 15:57:04 晕伦效应没有听明白,有谁能帮着解释下吗?谢谢! 和自己赛跑 15:57:59 就象影子一样:你会把影子当作实物!这也是我的理解 ☆唯一☆ 15:58:38 为什么会被骗呢? 还有为什么被骗也是好事? 月雨星 15:58:41 应该是比较突出了优点掩盖了一些其他比较重要的缺点 月雨星 15:58:45 我是这样理解的 和自己赛跑 15:59:07 这样说才对:如果我们在一个有水的碗里放一根棍子,看到是弯曲的,但实际不是 翊尘 15:59:33 这不算是忽略缺点呀 ☆唯一☆ 15:59:51 是不是就像有人告诉你,前面有个坑,可是你不相信,非得跳下去的时候才知道是个坑,这样的印 象深刻才觉得是好事!? 莲心雨 16:00:06 不是吧 和自己赛跑 16:00:20 应该不是吧! 和自己赛跑 16:00:30 一种假象 ☆唯一☆ 16:00:32 那该是? 再拒富士康 16:00:43 晕轮效应就是一俊遮百丑或是一丑无是处的,无根据的放大或缩小评价点 莲心雨 16:00:44 唯一如果你的说话对的话,那就是,如果别人告诉我用原子弹炸了中国我就要坐牢,但是我 一定要去试试在知道最后会怎样???????????? 莲心雨 16:01:02 我还以为是光圈效应呢 再拒富士康 16:01:23 这些了解就可以了 再拒富士康 16:01:32 太专业了 翊尘 16:01:43 同意将军的 和自己赛跑 16:01:43 不是不能用,是我们对我们的行为是不是能承担 再拒富士康 16:01:47 我们是应用 ☆唯一☆ 16:01:51 晕论效应是不是就是第一印象呢? 再拒富士康 16:01:52 不是研究 再拒富士康 16:01:58 差不多 ☆唯一☆ 16:02:08 有什么区别吗? 再拒富士康 16:02:12 举个例子 再拒富士康 16:02:36 招聘时一个美女 ☆唯一☆ 16:02:45 呵呵,继续 再拒富士康 16:02:51 和一个恐龙 再拒富士康 16:03:21 美女的资历不佳 翊尘 16:03:22 GO ON 再拒富士康 16:04:01 恐龙资历很不错 再拒富士康 16:04:12 你们第一眼看完 云枫 16:04:22 呵呵,不好意思!电脑出现一些故障,现在好了一些。 和自己赛跑 16:04:32 没关系! 翊尘 16:04:35 是 云枫 16:04:45 恩,将军的比喻很贴切。就是这种意思呢。 翊尘 16:04:53 将军说的是一种普遍心理。嗯。明白了 再拒富士康 16:05:08 是不是自觉不自觉的在替美女减低要求? 和自己赛跑 16:05:28 对! 再拒富士康 16:05:31 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 翊尘 16:05:35 对,可能我们会从其他方面是寻求美女的优势 ☆苗苗℡: 16:05:48 不过让人赏心悦目也是一种优势阿 再拒富士康 16:05:51 哈哈哈哈 翊尘 16:05:51 是从其他方面去寻求美女的优势 ☆苗苗℡: 16:06:05 都是权衡 再拒富士康 16:06:29 所以这是误区 ☆苗苗℡: 16:06:33 如果是个技术性职务,美女的用处可能就不大, ☆唯一☆ 16:06:51 恩,看招聘单位的要求和目的了 ☆苗苗℡: 16:06:57 如果是个公务性职务,美女的因素就可以考虑在权衡范围之内 ☆唯一☆ 16:07:11 是的 和自己赛跑 15:52:03 经济心里技术可不可以理解为对金钱的敏感程度呀?云枫帮我解释一下!谢谢 再拒富士康 16:07:18 所以昨天素质模型的另一个作用就出来了 翊尘 16:07:21 当然,我们主要是看岗位,将军也只是举例说明这个效应 ☆唯一☆ 16:07:23 我赞同苗苗 再拒富士康 16:07:52 尽可能的排除人的因素 ☆苗苗℡: 16:08:38 呵呵,可是你不能否认人的作用有时候很重要,尤其在中国 ☆苗苗℡: 16:08:56 一个感性认知为主流的国家 ☆苗苗℡: 16:09:17 我认识你和不认识你办同一件事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唯一☆ 16:09:18 国家如果感性的话就会国不将国了 ☆苗苗℡: 16:09:43 呵呵,不说了,再说又要讲认知了 再拒富士康 16:09:50 那是在制度执行和员工关系处理上有用 ☆苗苗℡: 16:09:51 就说不完了 ☆苗苗℡: 16:10:04 你们继续原来的话题 再拒富士康 16:10:12 其他地方我觉得还是排除好 翊尘 16:10:14 我们讲的仅仅只是怎么理解这些效应? 再拒富士康 16:10:26 归主题 云枫老师,请上课吧 ☆苗苗℡: 16:11:04 请老师 云枫 16:11:06 大家在心理学的一些东西呢,可以像跟将军多交流呢。他是我老师。。 云枫 16:11:12 呵呵,要继续吗? 翊尘 16:11:19 继续吧 ☆唯一☆ 16:11:36 老老老师和老师都值得我们学习 YH 16:11:44 人都理性,是不是就没有这些效应了? 云枫 16:11:50 老老老师?将军。。。 ☆唯一☆ 16:12:05 呵呵,哦,将军.不好意思哦! 飘飘然 16:12:15 人是讲感情的,所以就算再理性,也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些效应。 ☆苗苗℡: 16:12:34 将军,我要私下请教,老老老师~ ☆唯一☆ 16:12:35 理性和感性并存的 ☆唯一☆ 16:12:54 关键是哪个在主流位置 YH 16:12:55 那只好有意识地去克服,回归理性 云枫 16:12:59 大家确定需要继续吗? ☆唯一☆ 16:13:07 是的 风之缘 16:13:13 所以要合理运用一些工具去去除感性的东西 ☆唯一☆ 16:13:15 我同意继续 飘飘然 16:13:15 强烈支持将军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 YH 16:13:36 我也支持 YH(326289372) 16:13:58 什么工具? 云枫(22007098) 16:13:58 恩。强烈要求将军跟我一起讲。来一些形象的比喻就好。 ☆唯一☆(359087813) 16:14:25 同意 云枫 16:18:00 刚讲完知觉部分的相关内容,下面继续。。。 云枫 16:18:13 三、归因 云枫 16:19:05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可以理解我们为对待事物的一个思考过程 云枫 16:19:26 归因的内容: 云枫 16:21:18 (1) 心理活动的归因 这里的理解是,我们对人对己的心理活动分析,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其实我们经常会不自 觉的使用。面对一件事情,去分析自己和的心理状况,这样的分析、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 与人相处。 云枫 16:23:51 (2) 行为的归因 其实就是分析行为的过程,我们自己或者他人在同一件事情上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不一样? 为什么一定要是这样处理呢?我们会思考,会去分析,然后还会总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以后怎么避免出现同样的失误等等。。最后下一个决定,我们要怎么去做。 云枫) 16:26:20 (3) 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将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的预测,对于我们即将要做的决定(特别是那些 创业者来说),显得非常的关键。它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值,也是我们避免一些风险的最好 办法,就是一定要客观并且相对准确的分析我们可能遇到的状况。 云枫 16:27:14 3、归因的模式 云枫 16:27:35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 1985 年提出来的。 云枫 16:28:05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全部是理论,了解理论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内容) 云枫 16:29:32 (1) 海德的两归因模式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 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云枫 16:29:57 (2) 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是从变化分析的角度来提出他的归因模式的。他指出在对人的知觉过 程中可把人的行为归结为三方面的因素:( 1)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2)知觉对象的特点 (3)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云枫 16:30:25 (3) 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从成功和失败的角度提出归因模式。他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 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云枫 16:31:18 归因偏差及其克服: 这里讲的其实就是我们如何去更好的分析和把握我们自己身边的事物。 云枫 16:33:55 归因偏差: (1) 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的同事工作,可是我们确否定了 我们的同事,因为没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可是,他们是执行者,而我们呢,则是做为一个 旁观者的身份呢,很多事情,只要在遇到的时候才能要知道怎么做,所以我们经常会产生这 样的一些不理解,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在想当然所造成的。 云枫 16:36:13 (2) 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我们在涉及到自己个人利益的时候,往往表现得不够理智,为什么?因为我们要付出,人其 实都是自私的,当与自己利益挂钩的时候,总会比较偏执。我们很难看到事实。因为我们被利 益所蒙蔽。 云枫 16:39:03 (3) 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这个就比较简单一点,我们人类其实对于自然还很渺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往往只能看到 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而自然界本身又有很多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一些现象。而我们确用自己 的想象去解释着这样一些现象,那么归因偏差自然也就产生了。 云枫 16:39:11 归因偏差的克服: 云枫 16:39:42 (1) 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凡事事实求是,追求客观的真相是必须的。 云枫 16:40:01 (2) 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 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云枫 16:41:50 当员工出现一些思想偏差时,例如员工看到一些表像就觉得自己怎么没前途了,公司又怎么 没发展了,这样的情况应该是经常发生的,那么我们要做什么呢?要去引导他们。 云枫 16:42:25 (3) 要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 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云枫 16:43:55 很多人是没有自信的,而这一点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所以, 我们一定要运用鼓励和赞美去更多的认同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多一些信心。在给他们信心的同 时,我们收获的将是高效与业绩。 云枫 16:44:38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见天的分享到此为止。有兴趣的朋友,明天老时间、老地方见。 谢谢大家! 妮妮|课程助理(445235845) 16:44:59 谢谢老师

33 页 233 浏览
立即下载
面试全攻略——第1节 面试心理

面试全攻略——第1节 面试心理

第一节面试心理   一、主考官的心理与心理偏差   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因处于主动、支配地位,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有利于主考官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但把握不好也容易形成极端化 倾向。面试实践表明,主考官易出现以下心理特征及心理偏差:   1愿当“伯乐”   主考官是带着任务来参加面试的,他们大都希望自己能够做一名公正的考 官,希望自己就是慧眼识千里马的伯乐,能够从众多应试者中挑选出自己需要 的人才。如果任务完成不好,挑选的人到单位正式工作后不合乎要求,他们的脸 面不免难堪。因而,主考官对面试工作大多认真对待,尽职尽责。   2择优心理   主考官面试应试者,虽不能等同于人们在商场中选商品,然而其心理特征 有相似之处。买东西时,人人都想挑个价廉物美。面试时,主考官就想从应试者 中优中择优。面对主考官的谨慎考核和细致询问,应试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实事求是,耐心诚实,以赢得主考官的信任。   3注重第一印象   从心理学角度讲,第一印象在主考官心目中非常重要。因为,同陌生人第一 次见面,对方的仪表、言谈、举止、气质、反应力等等,往往给人们留下一种最初 的感觉印象。由于是“最初的”,所以新鲜、深刻、引人注目,容易记住。又由于 是以观察的感觉形象为主,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情绪上的反应——喜欢或不喜 欢。在喜欢或不喜欢的第一印象支配下,对应试者的进一步认识,也常常不自觉 的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要克服和剔除却绝非易事 在主考官面前,应试者应建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呢?自卑怯懦,狂妄自大,自 我封闭,计较多疑,虚伪势利都是不可取的。应试者的形象应该是诚实而不虚伪 自信而不自负,热情而不孤僻,根据自身条件,不卑不亢,实事求是地和主考 官面谈。惟有以真诚的态度与主考官沟通信息,交流感情,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主考官的脑海里。   4优势心理   指主考官因处于主导地位而产生的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表现为面试谈话中 的随意性、分析判断上的主观性和对面试结果评定上的个性倾向性。   5自炫心理   指主考官的优势心理所产生的自我表现倾向。自炫心理因考官个性差异而有 不同表现。此外,应试者的自我炫耀也容易激起表现型考官的发难心理,以难倒 考生而后快。   6疲劳心理   指面试过程的重复性操作所引起的考官懒散、困倦倾向。面试工作是一种复 杂而繁重的劳动。它要求考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重复性操作活动,并始终 保持高度注意力。因此,主考官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心理能力,也要具备较强的 体力、精力和意志力。否则,就容易出现打呵欠、吐长气、坐姿不端等疲劳现象, 从而影响面试气氛。   7定势心理   指考官以自己的思维惯性来判断、评价考生的倾向。思维惯性指人在思想认 识、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习惯行为。定势心理往往让主考官判断带上个 人色彩,降低评价的客观性。   8“喧宾夺主”倾向   指主考官角色混淆,以自我为中心,言语过多,由“导演”变成“演员”, 占去面试大部分时间。高明的主考官总是用最少的话引起应试者最多的话。因为 一个人讲得越多,他的优缺点暴露得越充分。   9专业化倾向   指主考官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职业行话或方言俚语的倾向。这是主考官背离 面试要求,主观随意的具体表现。专业化倾向往往让应试者扑朔迷离,不知所云   10标准化倾向   指主考官以自己理想标准衡量考生的倾向。表现为主考官标准过严,肆意挑 剔,求全责备的评价倾向。   二、应试者的心理与心理偏差   在面试过程中,应试者处于一种接受提问与考察,同时又要自我表现的角 色。这种角色往往让应试者出现两种极端倾向,或者因过于拘谨而表现不足,或 者因表现过分而卖弄做作。这两种倾向都会影响面试成绩。应试者的心理与心理 偏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望过高   有些应试者看社会过于理想化,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与周围环境,常常对自 己期望过高。在面试过程中,这类应试者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目空一切、 舍我其谁的态势。他们一般个性鲜明,或某方面有专长,或过去多受奖励。但期 望值过高、过于自负的应试者往往事与愿违。克服期望过高的办法是,有意识地 参与社会生活,拉近自己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自己的自我评价能力与适应 社会的能力。   2求全心理   一方面,应试者希望自己选择的工作单位待遇高,福利好,工作舒服;另 一方面,又希望能专业对口,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得到领导的重用。这种求全 心理在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3趋同心理   指应试者一味迎合、顺从主考官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对考官言听计从,甚至 言行举止都愿与主考官保持一致。趋同心理的根源在于缺乏应有的个性品质。如 缺乏自信、盲从模仿、无主见等。   4表现心理   指应试者主动展示自我的倾向。表现心理强的应试者可能主动与考官握手, 回答问题时可能抢每件事,自我表白,言语过多等。应试者的适度表现是正常的 但过分表现就可能给主考官留下相反的印象。此类应试者多属外向型性格。   5负重心理   指应试者因对面试期望过高而产生的心理负担过重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心理 压力大,急躁、焦虑、思想不集中,甚至出现晕场现象。   6戒备心理   指应试者与主考官之间因彼此陌生而出现的心理上的距离感,具体表现为 应试者过于拘谨、防范、疏远、不愿说心里话等。   7掩饰心理   指应试者企图掩盖自身缺陷的倾向。表现在回答问题上,支吾搪塞、答非所 问;表现在言行举止上,神色不安,抓耳挠腮,避开主考官视线等。此类应试者 或者虚荣心较强,或者有明显的缺陷和弱点。   8怀疑心理   指应试者对面试过于敏感和多虑倾向。表现为对考官的警惕性,对面试过程 的敷衍态度以及对面试得分过于关注。其原因主要是对面试本身的公正性持怀疑 态度,或是个性原因,如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性格内向,顾虑多多等。   9完善心理   一个全国性的大公司的老板说,他之所以拒绝考虑一个在各方面都合格的 面试者,是因为此君在仪表方面太注重装饰细节。   “我承认,良好的修饰是必要的”,老板解释说,“但是,这个伙计的仪 表完美得令人望而生畏。他的衣着是完美的,他的头发是完美的,他的指甲是完 美的,连他的牙齿也完美无缺。他简直是塑造的。我可不希望如此。没有人是完 美的。”   绝对的完美主义者即意味着永远的自我否定者,因为他永远达不到他为自 己所定的任何一个目标;绝对的完美主义者亦意味着不知轻重、不分主次,他会 强迫自己在每一个细节上做着过分的不必要的停留。   一般的完美主义者只是希望别人把他看成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他认为,如 果在日常工作中人老板发现了不完美之处,自己就会坐失良机。于是,他平时不 轻易讲话,开会时坐在后排,尽可能地不引人注意,惟恐人他人发现自己的缺 点。   面试前,完美主义者最愿干的,是自己给自己制造数不清的想像中的心理 压力;面试中,完美主义者会尽量地掩饰、遮盖自己的不足之处,然而,却忽略 了面试的根本目的——全面而准确地展现自己的优点。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人 的缺点必然是越抹越黑,一个人的优点则是越擦越亮。   10恐惧心理   (1)面试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有:   第一,陌生恐惧。一见陌生人便脸红、紧张、说不出话,感到浑身不自在, 这便是陌生恐惧。其实,别人在你的眼里是陌生的,你在别人眼里也是陌生的, 所以大可不必恐惧。   第二,群体恐惧。当你去某单位人事部门应聘,而办公室里有许多人时,你 发觉众人的目光都在投向你,便会感到一阵紧张,很不自在。因为对方是一群人 而你是单独一人,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群体恐惧。这时,就应该这样想:我是来 应聘的,而我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都不错,正是他们理想的人选。   第三,高位恐惧。当去某单位应聘时,面试的主持人如果是高级领导干部, 则往往会被他们的赫赫名声吓倒,一见面就会莫名其妙地紧张和不安,这就是 高位恐惧。其实,应当这样想:对方地位高,名声大,但他们不是神,地位和头 衔不过像一个人的衣帽罢了,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衡的。这样便会增加自己 的勇气,建立与对方平等的新关系,使面试顺利进行。   (2)消除恐惧的方法:   第一,应聘面试时的服装,已不是件普通的衣服,同时也是一件保护心灵 的外套。穿上相应档次的服装,提高自信心。适当提高服装档次,穿得整洁大方 与对方建立起平等关系,就不会胆怯了。要是穿得太随便,看着对方西装革履, 自感相形见绌,就会信心不足,站在别人面前,心理上就已比别人低了一等。   第二,公开说出自己的紧张,让对方帮你放松。当面对众人或陌生人感到紧 张时,不妨干脆说出自己的感受,自嘲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使自己轻松起来。   第三,亲切有神地与对方进行目光交流,消除紧张情绪。应聘者在与招聘者 会见时,要尽量建立平等的关系,当觉得心理害怕,很可能会被对方压倒时, 最好鼓起勇气,抬起头来注视对方,用亲切有神的目光与对方交流,会消除紧 张情绪。   第四,发现对方的弱点,减轻心理压力。如果感到心理上有压力,面试时不 妨仔细观察对方的仪容、服装以及谈吐等,借以发现对方的缺点,这时就会产生 一种宽松感,自觉不自觉地增强了自己的勇气,建立起与对方平等的新关系, 这样就自如得多了。   第五,深呼吸能使你增添勇气。如果在步入面试大门之前,认真做几次深呼 吸,心情肯定会平静得多,使勇气倍增。与陌生人第一次会面,特别是在关系应 聘成败的面试时,心理胆怯、情绪紧张是可以理解的。另外,把拳头握紧、放松 反复几次,也有助于情绪的安定。   11自卑心理   自卑感往往产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要克服自卑感还必须学会恰如其分 地表露自己的才能。专家们建议,自卑感强的人,不妨多做些把握较大的事情, 因为任何成功都会增加人的自信,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自我表现能力,是克 服自卑的根本途径。比如学会如何平静地与人交谈、如何接近陌生人、如何同别 人握手寒暄、如何进行开场白、如何使谈话继续和终止等。   参加面试的人都有或强或弱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他们会较多地考虑自己 的社会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某些缺点 特别是求职面试过程中受到挫折后,为了维护自尊心,就会在面试中采取退避 三舍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自卑的倾向。   如果你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感到信心不足,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不妨试着从以 下几方面来强化自己的自信心,为成功的面试做准备。   第一,在陌生人面前,你不了解对方,但对方也不了解你,要充分意识到 自己的有利条件,不可妄自菲薄。   第二,保持与对方谈话中的沉默间隔,不要急不可待。这样会使你有更多的 思考时间,也使对方感到你是一位充满自信的人。   第三,如果对方声音超过你,你可以突然把声音变轻,这种音量差会给对 方造成心理压力,使对方更想细心地听你说。   第四,盯住对方的眼睛讲话,如果对方回避你的目光,说明你比他坚强。   第五,经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人各有长短,都存在着有求于人和被人所 求的可能,不能因为有求于别人就感到自己低人一头,也不能因为被人所求而 趾高气扬。   一般说来,缺乏自信的人,多是性格内向、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的人。他 们的自尊心很强,但不懂得如何积极地获取自尊,而是采取消极退避的方式以 保护自尊。正是为了追求一种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为了不在别人面前 暴露自己的弱点,于是不敢坦率地介绍自己,不敢大胆地推销自己。他们惟恐别 人瞧不起自己,实际上正是由于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别人对他们的轻视态度, 常常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自卑和退避所造成的。在面试过程中,有的求职者也希望 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可又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仿佛自 己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公众面前演出,所以只要置身于陌生人面前,便会产生不 知所措的惊慌。有的人会出现脸红、低头、干笑、出冷汗等笨拙的动作,有的人还 会出现喉头颤抖、发音吐字不清,甚至嗓子突然失音、全身发软等现象。这些缺 乏自信的表现,往往给对方缺乏生气、能力低下、适应性差的感觉,从而导致面 试失败。   我们提倡积极的心理补偿,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某方面有缺陷,就下工夫去弥补。一个热爱生活 的人,就应该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去换取你所希望的一切。古著名演说家德穆斯芬 幼年时口才平平,而且有些口吃,第一次登台演说就被喝了倒彩。面对挫折,他 毫不气馁,而且立志成为雄辩家。他面对大海,口含石子,反复练习,经过以后 的多次实践,他终于成为闻名遐迩的演说雄才。二是扬长避短。人的缺陷是可以 改变的,关键在于愿不愿意改变。只要下决心,讲究科学的方法,选择合适自己 的奋斗目标,自卑的人会逐渐变成自信的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失之东隅,收 之桑榆”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我们阅读许多伟人的传记,可以发现许多人的优 秀品格和一生的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个人缺陷促成的。像亚历山大大 帝和拿破仑是因为生来身材矮小,而立志在军事上获得成就的;苏格拉底和伏 尔泰是因为自惭形秽,而在思想上痛下工夫,结果在哲学领域大放光芒;张海 迪的成功也是她思想上的坚强弥补了她身体的缺陷。   自卑感较强的人往往多愁善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各方面都不 如别人。为了不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实行自我封闭,不愿同别人进行 较多的接触和交往。马克思十分赞赏一句格言:“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 是因为自己跪着。”求职者不妨站起来试试,一定能发现,自己并不是一定比别 人矮一截。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一样能做到。求职者怯场心 理的表现场合是广泛的,但是最严重、最普遍的怯场是面试怯场。它不但会影响 面试成绩,还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这种情况在女性中间表现更为普遍。自卑是 人性格上一种较为严重的缺陷,指个人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的缺陷而产生的轻 视自己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忧郁、悲观和孤僻。越比就越没信心,自卑感也就更 强。   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都无法顺利地通过面试这一关口。在面试过程中,这类 人往往会将自己与主考人员在各方面进行对比,尤其是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同 对方的长处比。其实,他也希望能够给主考人员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却又不相 信自己能够做到。于是导致在面试中出现种种窘态和难堪,如脸红、出冷汗、喉 头战栗、发音吐字不清等。在这种情况下,应试者的起初水平是无法发挥出来的 女性在重大面试场合获得的成绩往往低于她们的实际水平,低于她们在平时学 习中所取得的成绩。   12怯场心理   运动员可能是面临很强的竞争对手而怯场,歌唱演员可能是由于不适应新 的演出环境而怯场,学生可能是由于缺乏经验,害怕失败而怯场。凡此种种,原 因是千差万别的。从现象上看,怯场往往是不适应、担心、害怕的结果。在不同的 场合下,怯场的原因很不一致。下面就求职者的面试怯场,探究产生怯场心理的 个人身心原因,以便帮助求职者对症下药。   第一,评价能力。面试焦虑与个人的认识能力息息相关。如果求职者把面试 视为关系自己终身前途的奋力一搏,一旦失败,什么前途、理想、荣誉、幸福都 将付诸东流,抱有这样认识的,其面试焦虑水平必然很高。其实,这种认识评价 是不全面的。   第二,成熟程度。伴随着年龄增长,焦虑水平显著上升。特别是求职者,由 于已踏入人生“十字路口”,能充分意识到面试成绩对求职的影响,因此,焦 虑水平显著升高。不同年龄阶段的求职者,在面试时焦虑水平高低有别,它体现 着生理成熟对个体考虑焦虑水平的影响。   第三,应试技能。训练有素的求职者,对题型、解题思路、答题要点、答题要 求等问题心中有数,加之知识储备较多,这样,在考场上就会得心应手、处之泰 然,分清轻重缓急,进然有序地回答问题。而平时缺乏训练,没有很好掌握基本 应试技能的人,在面试临场时极易产生慌乱现象,以致白白浪费宝贵时间,而 时间不够用时,又更为紧张。这说明应试技能也是影响求职者焦虑水平的不可忽 视的因素。   在我国,考试怯场的治疗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杨立能、孙仲贤应用皮温反 馈、肌电反弛、皮温反馈加松弛、肌电反馈加松弛等方法,对上海市区四所重点 中学的 48 名高三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解除考试焦虑的心理训练。训练结果表明, 他们采用的方法对解除考试焦虑有明显的效果。郑日昌编制的放松训练磁带结合 认知疗法治疗考试焦虑患者,也有一定效果。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些有效易行的 建议,正确地看待面试,即使面试失败“榜上无名”,但“脚下有路”。   第一,面试时略提早到场,在场外安静地休息,放松自己。   第二,努力形成考前的良好竞技状态,保证必要的运动、休息、文化娱乐时 间。   第三,掌握正确的应试方法,熟悉不同题型的要求和回答技巧。   第四,倘若在面试过程中怯场,最好是转移注意力。可以数数,可以背英语 字母表,也可以深呼吸,凡此种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都可以缓解已出现的怯场 现象。   怯场心理是指在面试临场条件下心情过分紧张和焦虑,导致感觉的敏锐性 下降,知识、技能的回忆受阻,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影响自己原有能力发挥的心 理现象。   13羞怯心理   每个人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羞怯心理,只是那些性格较内向、平时不太喜欢社 交的人表现得更加明显。但是,较强的羞怯心理往往会对一个人的事业产生一定 的影响。在羞怯心理的支配之下,由于心情紧张的缘故,个人呈现出极不自然的 面部表情或姿态,说话不能平稳地进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自身真实水平 的发挥。   对于需要参加面试的人来说,事先有意识地加强社交方面的训练是很有必 要的。在面试中,羞怯心理较强的应试者往往比较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量使 之符合以前所学的各种规范和要求,目的是为了给主考人员留下一个较好的印 象。羞怯心理产生的实质原因在于信心不足。其中包括对于自身的外部形象、内 在的素质及能力缺乏自信,而这又导致优柔寡断的个性。但由于过分专注于自身 举止与言语的选择与表现,无法集中精力解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能 力的正常发挥。一旦意识到自己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要求,考生便会产生一种自 责心理,与之相伴随的是心情更趋紧张,由此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考生 只能带着诸多遗憾而离开考场。   14迎合心理   迎合心理,也称逢迎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特别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视为高于一切。在和别人打交道时,一味企求得到别人的好 感,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原则,轻易改变自身的观点,惟恐招致对方的不满。这 种人由于对自己没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客观的评价,因而易于使自己受到各种外 界因素的影响。   具有较强逢迎心理的人往往极力在各种场合为自己塑造一个人见人爱的形 象。但是,他们的资本不是自身的真才实学及良好的仪表风度,而是逢迎的表情 和语言。这种人在面试中常常会不失时机地向主考人员恭维几句,在回答问题时 也往往顺着主考人员的弦外之音而进行。希望以此来博得考官的好评。事实上在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它非但不能得到主考人员的 “恩宠”,而且还会减损他们对于应试者真实素质的评价,因而是不可取的。   15紧张心理   紧张心理往往表现为应试者在面试前出现的一些局促不安的状态,或对面 试的可信度发生猜疑,或冥思苦想对策,或焦急不安地到处打听,严重者会导 致失眠。   几乎 95%以上的毕业生在接受调查时都承认自己在面试时精神紧张,它是 毕业生面试时需要战胜的最大的敌人。陌生的环境,被陌生的人提问,事关自己 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前途,毕业生不可能不紧张,适当的紧张可以促使毕业生 更加集中注意力投入面试。但若紧张过了头,则对面试有害,使应试人注意力不 集中,甚至可能将事先准备的内容忘得干干净净,头脑一片空白。这里,提供几 种克服紧张的方法: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预计到自己临场可能很紧张,应事先请有关教 师或同学充当主试人,举办模拟面试,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增强自己 克服紧张的自信心。   (2)应反复告诫自己,不要把一次面试的得失看得太重要,应该明白,自己 紧张,你的竞争对手也不轻松,也有可能出差错,甚至可能不如你。同等条件下 克服了紧张,大方、镇定、从容地回答每个提问,就会取得胜利。   (3)不要急着回答问题。主试人问完问题后,应试人可以考虑五至十秒钟后 再作回答。在回答时,要注意不可语速太快,太快容易使思维与表达脱节,快了 也易表达不清。而你一旦意识到这些情况,会更紧张,结果导致面试难以取得应 用的效果。所以切记,面试从头至尾声,讲话不急不慢,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让人信服。   16侥幸心理   心存侥幸的应试者在面试前一般不做太充分的应考准备,却常常是只作一 些猜题押宝工作,聊以自慰。这显然是很难获得好成绩的。有些应试者总是寄希 望于侥幸取胜,或希望能抽到好题,或寄希望于考官的网开一面等等。由于面试 特别是面谈法面试的题目带有较大的偶然性,面试也不像笔试那样有统编教材 以做应考准备。   三、公务员面试的心理准备   1具备充足的信心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每一个应聘者都要先问问自己,是 否充分相信自己?有没有信心应聘成功?信心会给应聘者带来洒脱和豪情。对任 何人来说,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水平,相信自己能够干出一番事业, 才会热情地、努力地去投身到这个事业中去。所以说,自信,是对自己的实力有 充分的估计和坚定的信心。常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就是讲的自信问题。 一个应聘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能胜任某项工作,才能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和 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组织人事部门的赏识和信任。而缺乏自信或自信心不 足的人则常表现为过分自责,常常因为一点小的挫折而过分自卑,或盲目羡慕 别人,忽略自己的长处,而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自暴自弃;或自尊心 太强,置身陌生人之中不知所措等。这些都不利于自我推荐。   当然,信心不是万能的。绝不会因为相信自己,困难就会少几分。但是,信 心将会帮助我们藐视困难,以最旺盛、最活跃的精神状态去克服困难,以足够的 耐受力面对挫折,以足够的勇气迎接挑战,而这正是应聘者成功的重要精神支 柱。而“自我推荐恐惧症”则使许多求职者纷纷落马。   2具有竞争意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法则。对于应聘者来说 必须强化自己的竞争意识,崇尚竞争,敢于竞争。在社会生活中,“优胜劣汰” 已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改革,为各路人才提供了公 开、平等参与竞争的环境和机会。   ①敢于竞争,就要扬长避短。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身的 能力结构、专业特长、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扬长避短, 先声夺人。   ②敢于竞争,就要有足够的自信。在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后,只要自己符合 条件,就要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大胆地接受挑战。   ③敢于竞争,首先应有明确的人生信念和追求目标。并为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目标奋斗不息,不为一时的困难和失败所吓倒,不为压力和风险所动摇。   ④敢于竞争,还要有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竞争往往是成功与失败 并存。在应聘竞争中失败在所难免,但只要正确对待,调节抱负水平和期望值, 就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3具有顽强意志   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则是人的意志品质。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 理。一项对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研究也表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虽各具特色,但无 一例外地拥有两大共同特征:一是学识渊博,二是目标明确、兴趣持久、坚韧顽 强,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职业生活中,有的人选择的职业,既符合 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又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但却不能有所成就;而有 的人选择的职业,和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等均有一定的出入,却能取得成功   四、消极心理的测试及对策   国家公务员面试对考生至关重要,而绝大多数的面试考生在这个重大关头 出现应急性的焦虑,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面试者要学会以平常心接纳自己 的焦虑状态,一旦能做到这一点,面试者就会发现,面试焦虑远非那么可怕。   焦虑主要是生理层面的内容,它要来便来,绝不会因人欲摆脱它的心理愿 望而消失。通常是,焦虑给我们带来不快,所以,我们希望能摆脱它,但是,你 想摆脱它,你也就在它身上加注了愈多的注意力,生理层面的内容的典型特点 便是,个体给它的注意力越多,它在个体的身上便越膨胀。一句话,你越想摆脱 焦虑,你也就会越焦虑,而越焦虑,你便越想摆脱它,结果便形成了一个恶性 循环,斩断这个恶性循环的惟一办法便是自己,心里暗示自己“由它去罢”。一 旦你不再注意你身上的焦虑,焦虑状态便会自然而然地“要去便去”了。   面试前,包括面试中,面试者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正常的焦虑状态,要带着 正常的焦虑状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以上讲的是如何面对正常焦虑状态,但是,部分考生由于脆弱的心理平衡 能力,难以承受即将逼迫的面试所造成的心理压力,而陷入过度的焦虑状态之 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面试者就需要进行一些心理训练。   过度的焦虑状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诊断:不良的情绪反应,如紧张恐惧、心 烦意乱、喜怒无常、无精打采等;不良的生理反应,如肠胃不适、原因不明的腹 泻、多汗、尿频、头痛、失眠等;不良的智力反应,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 中、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下降等等。下面这些题目可以帮助面试者对自己的面试 前的焦虑状态有个确切的判断。请认真阅读每一题,如题中所述与自己情况“很 符合”则计 3 分,“较符合”则计 2 分,“较不符合”计 1 分,“很不符合” 计 0 分。   1面试还有好几天,我就已经坐立不安了。   2临近面试时,我会拉肚子。   3一想到面试即将来临,我的身体就会发僵。   4面试前,我总感到苦恼。   5面试前,我感到烦躁,脾气也变坏。   6面试准备期间,我常会想到:“面试如果通不过,我该怎么办?”   7面试一天天逼近,我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   8一想到马上就要面试了,参加任何文娱活动我都觉得没劲。   9面试前,我常常预感到“这次要糟”。   10面试前,我常做关于面试的梦。   11面试前,我上厕所的次数增多。   12面试前,我常常感到头痛。   13我担心,如果我通不过面试,有些人会瞧不起我。   14面试是一种让我厌烦的人才考查方式。   15如果面试不关系到我的未来,我会喜欢它的。   16面试不应当搞得过于紧张。   现在统计得分。如果你得分在 0~6 分,则说明你很镇定,你能以较放松的 态度来面对公务员的面试;如果得分近乎是零,则说明你对面试简单是毫不在 乎;分在 12~24 分,则说明你有着轻度的焦虑,面对公务员的面试,你可能有 点惶恐不安,但这是正常的,请记住,轻度焦虑会有助于你在面试中的发挥水 平;如果得分在 25~37 分,那么,你的焦虑感就过高了,对于即将到来的面试, 你过于激动,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在面试中,你将难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如 果得分在 37 分以上,就说明你已经患上“面试焦虑症”,对于面试有着莫名其 妙的恐惧感,在面试中,你往往会严重“怯场”,你必须要扭转这种局面。   预防和降低面试前的过度焦虑状态的有效措施有:   1积极的自我暗示   在面试前,面试者习惯于叙述一些自身的事情。这些叙述通常是讲给别人听 的,然而,却无意中暗示着自我。面试焦虑者的叙述常常是消极的,他习惯性地 对别人讲“我可能通不过面试”;“我缺乏应变能力,我恐怕难以对付面试中 的应变题”“我表达能力不够好”等等。这些消极的暗示会破坏良好的心境,分 散注意力,降低面试者自己的信心,将会把面试者引入胡思乱想之中,以至使 面试者无法在面试中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其面试结果不幸被面试者的消极 暗示所言中。相反,假如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面试者就会充满自信,心境 悠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以至在面试中积极地表现自我,而面试结果也 会常常被自己的积极暗示所击中。   一句话说多了,自己也会相信。如果你常常说“我不行”、“我口齿不清” “我形象不佳”,渐渐地,你自己便会真地相信自己果真不行,果真口齿不清, 果真形象不佳了。因此,面试者必须习惯于多给自己积极的评价,必须学会积极 暗示。当然,积极的自我暗示并不是盲目乐观、脱离自我现实,以空幻美妙的想 像来替代现实,而是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并对自己有积极的期待。   人天生就有自我接纳的倾向,如果面试者学会通过适度的积极的暗示接纳 自我,那么,面试前的焦虑必然会减轻。   2运用系统脱敏法,消除过度焦虑   所谓的“系统脱敏法”即通过一系列的步骤,逐渐训练个体的心理平衡能 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消除敏感反应,从而保持住身心的平衡状态。   面试焦虑的系统脱敏可以这样进行:第一步,认真反思自己的情况,依程 度轻重将引起面试焦虑的情境排序。比如:面试准备期间、面试前一天、面试等 待时间、进入面试场、和面试官打招呼、面试中的尴尬局面等等。第二步,运用想 像进行“脱敏”训练。首先从能引起你最轻度焦虑的情境开始想像。尽量逼真地 想像当时的各种情景、面试官的表情和自己的内心体验,一旦有身体的紧张反应 或内心的焦虑状态出现,便用言语暗示“沉着”、“冷静”、“停止”、“紧 张”,同时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尽量放松肌肉,以减弱身体的紧张状态,直 至镇定自若。然后依排好的顺序想像第二个情境,依次进行训练,最后则达到想 像最紧张的面试情景时也能够轻松自如。   需要指出,系统脱敏的最后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 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充分的自我认识和对面试过程的详尽了解   面试者能充分地熟悉国家公务员面试的要求、题型、时间、地点、类型等具体 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正确地评价自己,既相信自己的能力,又实 事求是,不作自高自大或自轻自贱的错误期待,面试前的焦虑自然会减轻。   4“暴露冲击法”消除过度焦虑   从自己不看重的面试机会入手,多锻炼几次,成功几次或“碰壁”几次后, 再面对国家公务员的面试,你就坦然得多了。   我们在此列举了几个应对过度焦虑的方法,但最根本的一点,我们还是希 望面试者能以平常心去面对自己正常的焦虑状态,能带着自己的焦虑去坦然面 试。这才是对待焦虑的最有效的方法。   五、克服不良面试心理的技巧   1放松身体   身心相通,当你的身体放松时,你的心理紧张也就得到了缓解。   (1)开怀大笑   开怀大笑可令你紧绷绷的躯体迅速放松,在开心地笑过之后,由于手臂、脚 部的肌肉不再紧张,血压、心跳有所缓和,你会感觉全身如同卸掉了千斤重压, 心里会相当轻松。   (2)散步解忧   一项研究要求被试者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步子步行:正常步伐、摆动双臂昂着 阔步、低头懒散行走,结果发现,前两种姿势能使人心情更加愉快。对此,心理 学家分析说,摆动双臂时,可产生一种机械运动,使因焦虑而紧张的肩膀、颈部 和背部肌肉得以放松。   (3)洗澡化忧   专家指出,理想的洗澡水温度为 38℃~40℃,比人体温略高,它能增加血 液循环,使人得到镇静。它会安抚你紧张的肌肉,令你睡上一个好觉。   为了提高洗澡的镇静作用,可以和主动的放松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 让自己完全松弛,轻轻地浮在水面上,体会这时的感觉;接着想像这种松弛感 上升到肘部、上臂、肩膀、背部、头上,逐渐扩散到感到紧张的部位;最后,让松 弛感回笼到脑部,再向下扩展。   2做深呼吸   我们不高兴时,常“长吁短叹”。其实,长吁短叹就是一种无意的深呼吸, 它无意中部分排解了焦虑和紧张。面试前,你不妨主动做做深呼吸来缓和自己。   (1)首先吸气,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肺的下半部分充满空气,姿势随意。   (2)双手轻轻置于肋骨架的下部,缓缓抬头,同时暗示自己“我很放松”。   (3)吸气要做到缓慢而自然,要用腹部的力量吸气,胸膛不要剧烈起伏。   (4)屏住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再将空气均匀平缓地呼出。很多时候,只要 一个深呼吸便可让自己感觉到镇定与平静。   3充足睡眠   面试前,很多人睡不稳觉。固然,这与紧张有关,但多数时候还是因为他们 太重视睡觉的意义了,他们往往喜欢推论:太紧张——睡不好觉——明天精神 肯定不好——面试要糟,以至于搞得自己越来越紧张,只能在极度瞌睡时才能 入睡。以轻松的态度对待睡眠的意义,你便能如平时一样自然入睡。另外,如下 一些窍门可助你入睡:   (1)尽量松弛。平躺在床上,双臂、双胸的姿势保持相同,深呼吸一次,把注 意力先集中在一个具体部位,如脚趾,然后从此端开始放松直到全身。   (2)适当活动。对于整日伏案工作静坐不动的人来说,入睡前散散步或做做 操有助于睡一个好觉。   (3)喝杯热奶。奶粉的一些成分可有助于睡眠。   (4)进行冥想。躺在床上,想像一些枯燥无味的事情可有帮助。在英国,人们 常常以羊一只只跳过栅栏这种想像来催眠。   4调整饮食   德国生理学家帕顿教授经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香蕉等水果中含有一种可 让人脑产生血清基的物质,而血清基则有安神和让人愉悦的作用,帕顿教授进 一步指出,某些人之所以患狂躁抑郁症,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血清基的缺乏。所以 面试前的一餐,注意给自己加点水果。   饮食专家亦指出,在你的菜谱上常见的肉、鱼和蛋等高蛋白之外,再加上几 片粗面粉做成的面包、马铃薯、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乐观情绪的产生和 保持。   以上几种方法是可通用的。但或许在你以往的经历中,你无意中已形成了自 己的调适方法,那最好不过了。

13 页 207 浏览
立即下载
教育心理学课件之5 知识学习(1)

教育心理学课件之5 知识学习(1)

导入: 知识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能的! 1 2 3 4 本章内容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保持 知识的应用 5 学习目标 • 1 、了解知识学习的概念、心理过程和类型。 • 2 、了解三种知识直观方式的优缺点,掌握提高 知识直观与概括效果的措施 • 3 、掌握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措施,促进知识应 用 6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 – – – 知识概述 知识学习的实质 知识学习的类型 知识学习的作用 •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 第四节 知识的应用 7 知识概述 • 知识是什么? • 圣奥古斯丁( St. Augustine , 354-430 )说:时 间是什么?如果没有人问我,我还明白时间是什 么。要是有人问我,我还真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 8 知识的名言 • • • • • • •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英国) 知识的用处就是夜行人的火把(阿拉伯) 知识比金子宝贵,因为金子买不到它(苏联) 知识可羡,胜于财富(英国) 知识是心灵的眼睛(德雷克斯) 知识是心灵的活动(本 · 琼森) 知识是产生对人类自由的热爱和原则的唯一源泉 (韦伯斯特) • 。。。 9 • 知识就是力量 • 知识改变命运 • 知识经济 • 知本家 • 技术入股 10 • 知识经济 – 知识经济( Knowledge Economy 、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 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 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 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 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 重要的资源。 11 知本家 • 知识型的劳动者,是掌握丰富知识并且拥有创造 能力的人。他们主要从事智力劳动,能够把物质 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 资源,生产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 高新技术企业 • 高新区管委会 • 。。。。 12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 何为知识? – 知识是什么的知识 (Know-what) ,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 知识。 – 知识为什么的知识 (Know-why) ,是指原理和规律方面 的知识。 – 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 (Know-how) ,是指操作的能力, 包括技术、技能、技巧和诀窍,等等。 – 知识是谁的知识 (Know-who) ,是指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以便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也 就是关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13 知识的概念 • 知识是什么? – 认识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是人脑关 于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主观反映。 – 心理学: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的信息 及其组织,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 表征( Representation ) 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认知心 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 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 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 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 • 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会获得来自客体的信息,并用一定 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对事物的理解。 – 教育心理学:公共知识向个体知识的转化 14 15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 – 感性知识:人脑通过感知和表象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外 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 理性知识:人脑通过思维和想象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 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 概念:本质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 命题:规则、原理、原则。。。 16 • 举例: • 人是什么? 17 • 感性知识: • 人是身上没有长毛的两条腿的动物 18 19 • 理性知识 • 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20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 根据知识的性质和表述方式分类: – 陈述性知识: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 • 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 程序性知识: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 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 主要回答“怎么做”和“做什么” – 加涅:心智技能(对外)和认知策略(对内) • 心智技能:运用概念和规则加工外在信息 • 认知策略:运用概念和规则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21 • 按照广义的知识观,技能实际是个人习得的一套 程序性知识并按照这套程序办事的能力。 陈述性知识 认知策略 (狭义的知识) 广义的知识 认知技能 程序性知识 (技能) 动作技能 智力技能 (心智技 能) 22 • 陈述性知识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 “ 中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 • 程序性知识 • “ 如何把大象关冰箱” 23 24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 – – – 知识概述 知识学习的实质 知识学习的类型 知识学习的作用 •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 第四节 知识的应用 25 知识学习的实质 • 知识学习的实质 – 知识学习是一种获得间接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个体 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阶段 – 知识的理解和建构阶段:知识的理解 – 巩固和转化阶段:知识的保持 – 意义的提取和运用阶段:知识的运用 26 • 课堂中的知识学习主要是言语信息的学习 – 其实质是一种意义学习 – 即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是什么”的知识)与学习 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 为的联系 27 • 知识学习通过两种过程: – 知识同化: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 程。 – 知识顺应: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 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 28 知识同化:学习“鸟”的概念, 联系麻雀、燕子等已有概念 知识学习 知识顺应:学习地球的形状,由 原来认为是平面到知道是球形 29 • 总之,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 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 追求符号的意义是知识学习区别于技能学习的根 本标志 30 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 知识运用 知识保持 知识理解 31 知识 理解 知识 学习 知识 保持 知识 应用 感知-直观 理解-概括 记忆 遗忘 解决问题 产生迁移 32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 – – – 知识概述 知识学习的实质 知识学习的类型 知识学习的作用 •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 第四节 知识的应用 33 符号学习 / 概念学习 / 命题学习 • 根据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 符号学习:学习一个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 本身代表什么。 • 比如:汉字、单词、图表 • 例:狗 /dog – 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 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从而将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 区分开。 • 比如:鸟(“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有喙”的关键特征 ) – 命题学习: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 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 以符号和概念学习为基础 • 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整体意义 • 例: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和宽的乘积 34 上位 / 下位 / 并列 •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新知识概括水平低 • 例:先掌握“水果”,再学习“芒果” –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新知识概括水平高 • 例:先掌握“芒果”,再学习“水果” – 并列结合学习:新旧知识是并列关系 • 例: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需求与价格 35 下位学习 VS 上位学习 VS 并列结合学习 36 • 下位学习分为两种: – 派生类属学习:当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 例或例证时,便产生派生类属学习 • 如,原有观念“鱼”由“带鱼”、“草鱼”、“黄鱼”等从属 观念组成,现在要学习“鳗鱼” 。 – 相关类属学习 :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 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 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 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 • 如,已知“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那么就可以通过“菱形是 四条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这一命题来界说菱形。在这种情况 下,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限定,产生了“菱形”这一概念 37 学习了分数,再学习百分数属于? 38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 – – – 知识概述 知识学习的实质 知识学习的类型 知识学习的作用 •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 第四节 知识的应用 39 知识学习的作用 •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40 知识学习的作用 •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 展的重要基础 41 知识学习的作用 • 知识的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42 知识学习的作用 •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 素之一 43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 知识理解的概述 – 知识的感知 – 知识的概括 •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 第四节 知识的应用 44 知识理解的含义 • 知识理解 – 学习者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感知、联 想、思维等一系列认识活动与长时记忆系统中的原有 知识建立联系 – 了解传递新知识的载体的含义,懂得语言文字等符号 所标志的事物的特点、性质、联系与意义 – 将新知识纳入到相应的概念及规律中去,达到对新知 识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45 什么叫做不理解? • 举例:阅读下面文字,看你的理解程度如何 – 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件数分成几组。 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了,——很重要的 是,件数一次不能太多。就是说,每一次太多不如太少 效果好。这在短时间内似乎不重要,但经常不注意这一 点很容易造成麻烦,而且一旦造成错误,其代价可能是 昂贵的。开始时,整个程序可能看上去比较复杂,但要 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你的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46 什么叫做理解? • 如果读这一段文字之前,告诉你这段文字的标题 是“洗衣机使用程序说明书”,你理解的效果又 如何呢? 47 知识理解的特点 • 1 、知识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 2 、知识理解与发现事物的功能相联系 • 3 、知识理解是知识学习的核心 48 知识理解的阶段 • 知识的感知 • 知识的概括 49 知识 理解 知识 学习 知识 保持 知识 应用 感知-直观 理解-概括 记忆 遗忘 解决问题 产生迁移 50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 知识理解的概述 – 知识的感知 – 知识的概括 •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 第四节 知识的应用 51 知识的感知 • 知识感知 – 指学生通过对一些典型事物及形象 ( 直观材料 ) 信息的 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所学知识 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过程 52 • 知识感知是理解及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起点,是 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 例如:学习浮力定律,从沉浮现象开始 • 例如:学习“潜意识”,要了解梦、口误等 53 • 知识感知是知识学习的首要环节,在各种知识学 习中都是必须的 • 知识学习包括了诸多心理过程,感知觉是心理过 程中的第一步 54 • 知识直观呈现是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 什么是直观? 55 实物直观 • 实物直观是通过直接感知对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进 行的直观方式,包括实物观察、演示实验、参观 考察等活动 56 57 实物直观 • 优点: – 生动、形象、具体,比较逼真、贴近,有利于学习者 领会知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 缺点: – 在实际直观过程中,因获得的是表层意思,实物的本 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常常混在一起,往往难以突出本 质要素 – 由于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难以通 过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知识 58 模像直观 • 模像直观是通过对事物的模拟形象的直接感知而 进行的直观方式 • 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 等的观察和演示,都属于模像直观 59 60 模像直观 • 优点 – 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 – 根据观察需要,扩大直观范围 • 缺点 – 模像不是实际事物,因此通过模像直观获得的知识有 时会与实际事物脱节 61 言语直观 •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 语言的物质形式 ( 语音和字形 ) 的感知以及语义的 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62 •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 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 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 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 X 射线、高能 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 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 63 言语直观 • 优点: – 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 – 能运用语调和生动的形象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唤 起学生的想象 • 缺点: – 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 观鲜明、稳定 – 受教师表达力、学生想象力的影响 64 知识直观的方式 • 实物直观:地球 (工厂、农村实地参观) • 模像直观:地球仪 • 言语直观:地球的描述 65 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 灵活选用直观呈现的形式 – 1 、根据需要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 前期:模像直观,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 后期:实物直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 2 、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观察对象及其主要特征 • 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可以起到对感性知识综合、组织和促进概括 的作用 66 67 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 – – – 1 、强度律 2 、差异律 3 、活动律 4 、组合律 68 强度律 • 雷鸣电闪——容易感知 • 蚂蚁行走的声音——难以觉察 • 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提高感知对象的强度,并要 注意那些强度很弱的对象 69 差异律 • 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 分出来越容易,知觉越清晰 – 红笔批作业 – 黑板上的白粉笔字 70 71 72 • 根据差异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 第一,不论是板书、挂图、模型和演示实验,都要加大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 第二,凡是题目、标题、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和结 论等,应用粗体字 – 第三,教师应该用红色墨水批改学生的作业 73 活动律 •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引起他们的感知 74 75 • 根据活动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 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为了讲明事物发展的过程,必须 利用活动的挂图或演示图,有时最好用活动模型 – 如地理课讲中国行政区域时,就可把各省的图形做成可 取出、可放进的模型 76 组合律 • 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 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为人们清 晰地感知 77 78 • 根据组合律,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 有间隔、停顿 79 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 有效指导学生的感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80 • 在柯南道尔的笔下,曾经描写过这样一个场面 – 福尔摩斯同他的助手华生同时鉴别一块刚刚得到的怀 表。华生的鉴别仅仅停留在怀表的指针,刻度的设计 和造型上,而福尔摩斯凭借手中的放大镜,看到了表 壳背面的两个字母,四个数字和钥匙孔周围布满了上 千条错乱的划痕。经过思考后,福尔摩斯认为:那两 个字母表示评价的姓氏。四个数字是伦敦某当铺的当 票号码,表明怀表的主人常常穷困潦倒;而钥匙孔周 围布满上千条错乱的划痕,则说明怀表的主人在把钥 匙插入孔去给表上弦的时候手腕总是在颤抖,因而这 个人多半是个嗜酒成性的醉汉…… 81 如何培养观察力 • • • • 明确观察的任务和观察的目的性 列出一个围绕观察任务的项目列表 掌握有系统、有次序的观察方法 总结 82 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 改变“教师演,学生看” – 自己动手 • 高中化学、物理、生物实验 83 84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 知识理解的概述 – 知识的感知 – 知识的概括 •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 第四节 知识的应用 85 知识的概括 • 知识概括 – 指对知识直观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 象、概括、推理等深度加工,最后获得对事物的本质 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 知识概括的类型 – 1 、感性概括:直觉概括,日常概念 • 不一定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 例: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 – 2 、理性概括:高级概括形式,科学概念 • 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 • 例: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86 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 • • • • • 1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 、提供丰富的变式 3 、科学的进行比较 4 、重视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概括 5 、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进行自觉概括 87 1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 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 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 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 不但弄清“是什么”,还要搞通“不是什么”。 88 正例 (麻雀、鸡、鸭) 本质特征 (前肢为翼、无齿有喙) 鸟 反例 (蝙蝠) 无关属性 (会飞) 89 2 、提供丰富的变式 •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 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 度、不同的情况来变更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 注意:变式是正例,即肯定实例 90 91 • 果实的概念 – 不要只选用可食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花生等) – 还要选择一些不可食的果实(如橡树子、棉籽等) – 否则学生将会把“可食性”作为果实的本质特征 • 惯性的概念 – 不能只举固体的惯性现象,也要举液体、气体的惯性现象 – 否则学生将会认为只有固体才有惯性现象 92 • 如果学生经验的变式不够丰富,就会发生下列两 类错误: • 一类错误: – 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 – 错误的把非本质特征的“生活在水里”、“外形与鱼 一样”当作鱼类的本质特征,把鲸列入鱼类 • 另一类错误: – 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 扩大概念 – 把直线看成是处于垂直或水平位置的线,而认为处于 倾斜位置的线不是直线 93 3 、科学的进行比较 •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的异同 – 变式:利用材料 – 比较:组织思维 • 同类比较: – 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 例:各类三角形 • 异类比较: – 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 重量与质量;压力与压强;圆锥与圆柱;圆与球 94 4 、重视知识结构和体系的概括 • 重视结构和体系的概括使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对知 识本身的深入理解、储存和检索 –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纳入 已有的认知结构。 – 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一概念与其他相邻的、相反的、从 属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知识树 95 96 97 5 、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进行自觉概 括 •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98 • 通过知识的直观和概括,个体就完成了知识的理 解过程,这是知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知识学习 的最重要环节。 – 理解的知识需要进一步在头脑中保持下来 – 通过应用来检验、纠正错误的观念,并在应用中进一 步充实与提高 99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 知识保持的实质 –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 第四节 知识的应用 100 知识保持的实质 • 知识保持的实质 – 把理解领会的知识牢固地储存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 时能及时地回忆出来加以应用的过程。 • 信息加工的观点 – 已编码加工的信息储存在头脑里,以备随时提取应用 的过程。 • 知识的保持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记忆是知识保 持的核心心理因素 • 记忆和遗忘(参考第四章) 10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02 • 遗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之后缺乏巩固、复习 • 如何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以促 进知识的保持呢? 103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 知识保持的实质 –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 第四节 知识的应用 104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 • • • • 1 、及时复习 2 、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复习时间 3 、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4 、适当进行过度学习 5 、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105 1 、及时复习 • 艾宾浩斯 (Ebbinghaus)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 – 无意义音节为材料 • 两个辅音和一个元音 • XEM , QAZ , ZEH , XIQ – 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 • (初学所用时间 - 重学时间) / 初学所用时间 *100% 106 遗忘的进程:遗忘曲线 107 人的遗忘速率 108 遗忘规律 •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 • 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后来, 几乎不再遗忘,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 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及时复习 , 就只剩下 原来的 25% • 考试前算“总账”等于重新学 109 2 、合理安排复习次数和复习时间 • 复习的次数是否越多越好? • 复习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复习次数在三四 次效果最好 • 间隔时间随着知识巩固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长, 一般是“先密后疏” – 开始:复习次数多,时间长,间隔短 – 后来:复习次数少,时间短,间隔长 110 3 、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 避免干扰 • 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 前摄抑制:已有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 – 倒摄抑制:新信息对已有信息回忆的抑制 111 4 、适当进行过度学习 • 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刚能成诵 的程度之后附加的学习,也叫超额学习。 – 学习程度越高,越不容易忘记 – 过度学习可以使保持的效果良好 • 过度学习的量是否越多越好? –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 %,记忆效果最 好 – 因此,较为合适的过度学习量为 50% 左右 112 5 、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 基本要求: – 先反复阅读,然后在尚未完全记住所学材料之前就试 图回忆,忆不起来时再阅读 – 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 重复阅读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用 40%-60% 的时间进行尝试回忆, 可以获得最理想的识记和保持效果 113 本章内容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保持 知识的应用 – 知识应用的实质及主要形式 –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 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114 知识应用的实质 • 知识的应用 – 学生依据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 知识的应用实际是通过学生将所学的抽象知识具体化 的过程来实现的 • 具体化:从一般到个别 • 概括化:从个别到一般 115 本章内容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保持 知识的应用 – 知识应用的实质及主要形式 –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 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116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 以解决问题为例: – – – – 1 、审题 2 、联想有关知识 3 、课题类化并作出解题判断 4 、验证 117 1 、审题 • 掌握课题的任务与条件,明确课题的目的要求, 并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 生没有弄清问题就进行演算和作图。” • 作文审题:审人称、审范围、审文体、审要求 118 2 、联想有关知识 • 以课题任务及条件为线索,将课题内容与原有认 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从长时记忆储存 中提取与解答课题有关的知识 119 3 、课题类化并作出解题判断 • 在重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将课题纳 入到有关知识的系统中去 • 对课题中有意义的材料与无意义的 材料,关键的材料与无关的材料一 一进行分辨,且迅速作出解题判断 • 根据规则制定出解题步骤并付诸实 践 • 能对课题顺利地作出口头或书面的 回答 120 两个题目 • 在三角形 ABC 中,角 A 等于 80 度,角 B 等于 68 度,角 C 等于 32 度。求此三角形哪一边最短, 哪一条边最长? • 建筑中的屋顶叉梁之间的角等于 80 度,叉梁和房 屋侧面上层的圆木之间的每一个角等于 50 度;现 有长度不同的木板,问哪儿需要用较长的木板? 是与叉梁平行的屋顶盖板呢,还是与房屋圆木平 行的侧面壁板呢? 121 • 这两道题都必须用关于三角形的角和边之间的相 互关系的定理才能解决 • 学生容易解第一个问题,第二个较困难 122 4 、验证 • 检验 123 本章内容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保持 知识的应用 – 知识应用的实质及主要形式 –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 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124 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 • 1 、对知识的理解与保持的水平 – 理解深刻,回忆准确迅速 • 2 、课题的性质 – 抽象形式 & 具体形式 • 3 、智力活动水平 – 个体差异 • 4 、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 动机、情绪、注意力 125 本章小结 知识 理解 知识 学习 知识 保持 知识 应用 感知-直观 理解-概括 记忆 遗忘 解决问题 产生迁移 126 本章小结 知识概述 知识学习概述 知识学习的实质 知识学习的类型 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 识 学 习 知识理解的概述 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感知 知识的概括 知识保持的实质 知识的保持 运用记忆规律, 促进知识保持 知识应用的实质与形式 知识的应用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知识应用的影响因素 127 谢谢! 128

128 页 272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就是应用心理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从多角度来系统地关注和维护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通过构 建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实施压力监控及压力预警,界定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推荐个性化的教育培训、互动交流、 自助调适和专家咨询服务,通过员工的积极参与、主动互动,维护和提高员工身心健康,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也 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推动力。 为什么要进行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员工心理问题已成为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今天心情很不好”、“郁闷”、“烦着呢”等成为企业员工的 口头禅。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员工之间相互竞争压力的增加,个性张扬心理需求的提升,企业员工的心理健 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2005 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有 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英国的研究显示,每年由于压力造成的健康问题通过直接的医疗费用和间接的工作缺勤等形式造成的损失达 GDP 的 10%。   诚然,无需说明,大家都明显感觉到了竞争的日益加剧。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现,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越 来越多的港、澳、台精英们纷纷“北飞”,谁都无法忽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压力。于是,“加班”、“充电”这些词也成 了现代企业员工的口头禅。   最近《财富》完成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近 7 成的经理人觉得自己压力较大或者极大,其中 48%的人认为导致工作 效率降低,30%认为导致其对工作缺乏兴趣,42%认为导致出现失眠或其他睡眠问题。   企业员工在长时间的压力之下,身体和心理上都会出现许多症状,比如: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失眠,记忆力减退; 情绪也发生明显变化,焦躁,忧虑,时常莫名其妙地对周围人发脾气,无法控制的怒火……这就是积“压”成疾,会给 人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成为人们的“职业杀手”,员工的压力问题每年都使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  压力并非都是有害的,工作绩效与压力 的对应关系呈倒 U 型曲线。适度的压力能 够带来积极的工作动力和乐观的生活目 标,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高负荷 的压力却给个人以极大的负面影响。那么 如何消除压力的这些负面影响,使员工都 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呢?这就是企业员 工心理健康管理专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能带来什么?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员工心理健康、降低管理成 本、提升组织文化、提高企业绩效等。一个有效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 理可以为企业带来无穷的效益。 ·减少人才流失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施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企业能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 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使员工压力处于最佳水 们的关心,使员工更有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能吸引更多 平,身心更健康,精力更充沛;由此提高企业的劳动生 的优秀员工;由此降低重大人力资源风险,保护企业的 产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资源; ·预防危机事件发生 通过员工心理健康管理的实施,对员工的压力水平进行即时性监控,并推荐适当的指导建议,促进员工随时调整身 心状态,预防员工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我们如何提供服务?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是一种时时了解员工的压力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推荐有针对性的缓解方 案,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开发员工潜能的方式。   ·入职测评    依据企业入职员工面试需求,通过对入职员工心理健康、人格特点、心理能力、职业兴趣等标准化的量表施测,达 到对入职员工全方位的深层了解,为企业人力资源部录用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健康评估 通过个体对自身情况的评价,全面反映个体多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 人格测评 用于测量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反映人格结构,便于企业了解个体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 征表现。 职业兴趣测评 从爱好、能力类型、职业价值观等多方面考察个体的职业兴趣,为企业选择合适员工提供良好的依据。 心理能力测评 从记忆能力、反应速度、注意集中、注意分配、学习能力、逻辑能力多方面对个体进行测评,为企业挑选具备职位 所需心理能力的员工提供依据。 入职评估分析报告 通过对入职员工心理健康、人格特点、心理能力、职业兴趣的测评,形成一个全面而详细的综合报告,使企业对 入职员工有个全方位的深层了解。 面试决策参照 企业通过入职评估分析报告的解读,及报告结果异议的咨询,对员工的心理状况有个全面了解,从而为企业录 取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员工心理健康影响企业未来生存 员工心理健康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美国每年有约 100 万员工由于心理压力而缺勤,每一个员 工的缺勤会造成 668 美元的损失,40%的人“跳槽”或转行是由于心理压力所致,更换一个雇员要 1000—30000 美元,75%的员工会在工作时间考虑个人问题。超负荷的压力不仅仅损害个体,而且严重 破坏了组织的健康。   著名管理顾问尼尔森提出:“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再像过去那样 扮演权威角色,而是要设法以更有效的方法,间接引爆员工潜力,创造企业最高效益。”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兴起的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t Plan,EAP),从根本上把心理健康从个体层面 拓展到组织和社会的层面。EAP 员工援助计划是一项为工作场所中个人、组织提供咨询服务的工作,它 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发展关心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辅导措施来帮助员工 解决这些问题。随后,在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出现了组织健康(Organizational Health)的新概念, 学者们认为,一个组织、社区和社会,如同人体健康一样,也有好坏之分。其衡量标准是,能正常地运 作,注重内部发展能力的提升,有效、充分地应对环境变化,合理地变革与和谐发展(Matthew Miles & Fairman)。   EAP 由美国人发明,最初用于解决员工酗酒、吸毒和不良药物影响带来的心理障碍。新创企业在机 构设置、薪酬方案等诸多方面都处于“试水”阶段,此时用 EAP 来调整所有人的心态、生态、形态和状 态,堪称万全之策。EAP 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它通过专业人员对 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家属亲人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解决自我及其家庭成员的 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完整的 EAP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处理,即减少或消除不 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第二,处理压力所造成的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 导;第二,改变个体自身的弱点,即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如今,EAP 已经发展 成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其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 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目的在于使员工 在纷繁复杂的个人问题中得到解脱,减轻员工的压力,增进其心理健康。   EAP 通过系统的心理分析,实现“对症下药”。一是现状分析,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中发现关 键的问题。二是原因分析,运用科学、优选的对比法找出最可能的原因与机会。三是计划分析,设计预 防问题和捕(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捉事务运作机会的有效措施。四是创新分析,跨越固有的思 维约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五是执行分析,客观、科学地做出选择,提供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案。 六是反馈分析,不断在各个环节循环检验问题解决方案,保证优化。   国外权威研究表明,通过改善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EAP 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 为 EAP 投(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入 1 美元,可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 5-16 美元。EAP 项目是由企 业埋单、员工享受福利的专业咨询,在向企业的专职部门负责,定期出据员工心理反馈报告的同时, 员工的隐私权始终被放在重要的位置。   截至 2004 年,世界财富 500 强中有 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 EAP 项目。日本企业在应用 EAP 时创造了 一种被称为“爱抚”管理的模式。一些企业设置了放松室、发泄室、茶室等,来缓解员工的紧张情绪; 或者制订员工健康(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修改计划和增进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疾病, 提高健康程度。还有的是设置一系列课程进行例行健康检查,进行心理卫生的自律训练、性格分析和心 理检查等。   被《商业周刊》2004 年 5 月 17 日评为“不仅仅设计产品”的全球著名工业设计公司 IDEO 公司,在 控制团队情感的方式上有自己特殊的办法。公司 CEO 蒂姆?布朗信赖娱乐对减轻员工压力的作用,所以 他为员工提供(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了一个舒缓工作压力的地方。他在公司房子的周围放了几 百个发射出软子弹的玩具,如果员工感到受挫就可以拣起玩具进行射击。作为强调创意的设计公司, IDEO 崇尚感情发泄。因此,公司常常会有员工在高兴或愤怒时大声叫喊。IDEO 公司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 娱乐办公区,员工在需要休息时可以在那儿办公。   中国上班一族的心理健康水平究竟如何?据国内权威机构调查,在所有参加调查的人中,有 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是说每四个被调查者中就有一个人存在一定心 理健康问题。同时,2.24%的被调查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 22.81%的被调查者存在比(本文 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被调查者经常频繁地出现的 心理健康问题有:精神上的压力;感觉不开心、郁闷;觉得自己在事情中不能担当着有用的角色; 精 神萎靡,工作积极性不高。   据报道,中国每天会产生 5000 个职业病人,在一项针对 IT 行业 2000 多名员工所做的调查表明, 有 20%的企业员工压力过高,至少 5%的员工心理问题较严重,75%的员工认为他们需要心理帮助。国务 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2003 年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本文来 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示,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经常出现烦躁易怒”症状的占 70.5%,“疲 惫不堪”的占 62.7%,“心情沮丧”的占 37.6%,“疑虑重重”的占 33.l%,“挫折感强”的占 28.6%,“悲观失望”的占 16.5%.另外,员工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以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日渐受到 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带来的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EAP 逐渐引入我国,一些心理学专家在 IBM、 朗讯、可口可乐、西门子、三星、联想、建设银行、太平洋保险等企业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培训。   1997 年,韩国三星集团第一次邀请北师大心理学专家开展心理培训。1999 年,中国建行北京城建 支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北京丰台支公司分别请这些专家对其所有的外勤人员做了心理培训,2001 年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2002 年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西门子合资)、可口可乐(中国) 有限(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公司、思科网络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又分别请专家做了针 对裁员的心理培训和辅导。2001 年 10 月,北京也成立了一家专门的 EAP 服务机构——易普斯企业咨询 服务中心,这表明中国的 EAP 发展逐渐迈向了专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   联想电脑公司 2001 年聘请专家为其北京客户服务部的员工做了一个大型 EAP 项目。项目首先进行 了员工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和诊断,运用心理学专业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法考察了员工的压力、 心理(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健康、工作满意度、自我接纳、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状况,对员工 的心理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专业人士根据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组织管理建议。随后开展了大 量的宣传活动,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卡片和海报,赠送给员工、张贴于工作场所,宣传心理健康 知识,以增强员工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意识;同时也在网上进行宣传教育。项目开展了咨询式管理者 的培训,教会管理者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看待和处理管理中的问题,改变管理风格, 使管理从“命令、惩戒”式转向支持和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开展了各种专题的小组咨询,如压力小组、 工作与生活协调小组、成长小组等等,引起员工很大的反响。还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大量的员工 使用了热线;心理咨询师接受了几十人次的个人面询。项目还有良好的反馈机制,定期将培训、咨询中 发现的与组织管理相关的问题反馈给管理者,以帮助改进管理。这样一个过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受益 是很大的,作为这些企业的员工也为在企业能拥有这样的待遇而感到自豪。   EAP 是解决企业员工心理和个人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将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 强组织有效性,对企业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企业现在还没有普遍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准则,许 多企业(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还是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是,随着全球经济 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企业生存环境高度不确定性变化,国内企业如果不注重人文关怀,不注重员工的 个人心理问题,就很可能被残酷的竞争淘汰。   由于我国与国外管理模式、社会保障体系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员工援助计划的推行遇到了不少的 困难。目前在我国,只有一些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以及极少数的国内知名大企业实施了 EAP.EAP 在美国、 英国等已(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有一定发展,但在应用模式上存在不少差别。同样,中国 EAP 的 发展应当符合中国社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走本土化的道路,不能完全采用其他国家的做法,而且我 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也为员工援助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现实。在中国,员工酗酒、吸毒、滥用药物、艾滋病、性骚扰等 问题并不特别突出。就目前国内企业整体状况来看,员工个人的压力、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对个人和企业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如果忽视这些问题,将对其发展不利。因此,对于中国企业 来说,EAP 需要解决的个人问题主要应是:压力、情绪和心理问题。而且,压力和情绪管理事实上已成 为当今和未来企业管理中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由于目前国内企业和社会的观念尚不够先进,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加之国内 EAP 发展时间太短,只有不到十年时间,而完整意义上的 EAP 刚刚起步,研究和实践的积累 不足,人(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才的储备也很欠缺。尽管现在社会上有不少压力、心理等方面的 培训,但是心理学专业的培训师、咨询师并不多,这必然会影响到培训整体水平。而真正研究过 EAP 、 做过 EAP、懂得 EAP 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我以为,EAP 的中国之路将面临一个艰难的过程。   EAP 作为起源于西方文化的服务模式,要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和管理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 EAP 服务模式,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其一,突破认识障碍。企业组织是否接受 EAP,与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观念和意识紧密相关。在我 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支持、政策的倾斜、对员工福利保健的心理健康保护的作用和认识,可能 是减轻 EAP 服务机构的压力和企业用户的负担的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但目前有关各方的认识还存(本 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在较大的距离。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改变观念,重视企业的健康型组织建设, 把员工援助计划看成是增强企业核心生存力和稳定发展的基础,从组织发展战略的高度来促进员工心 理援助计划的实施。   其二,重视长远回报。EAP 服务机构通常是先以有偿服务提供给企业或组织,然后,由组织再以免 费福利项目提供给员工。因此,要接受这个服务项目,企业管理者会特别关注其成本效益或投资回报, 其最大的挑战可能来自其运作效果的评估。国内外研究结果证明,EAP 不仅能够促进工作绩效的提高, (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而且能够降低员工管理的成本,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发生的事故可能给公 司带来的损失。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对 EAP 效果的评估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还需要对相关资料进 行较系统的积累。而一些企业管理者希望在短期内看到投资的回报和效益,这也是一种必须面对的艰 难挑战。   其三,体现人文管理。EAP 能协助员工及其家属更好地面对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种种困 惑或问题,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它很好地体现人文管理的精神:尊重人、注重人的价 值、帮助人面对困难、开发潜能、保障人的身心健康等。EAP 是一项必须关注个人隐私的服务,是建立在 (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咨询公司、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三方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但由于东西方 的文化差异,在实际协助工作中,员工一般难以相信,咨询服务方能够真正做到保持中立,确保员工 的隐私,尤其是不受项目费用支付方(企业管理者)的任何制约。一旦员工对于这种协助计划持怀疑 态度,就会极大地影响这类服务的质量,导致协助项目的失败。所以,如何使员工确信其隐私权会得 到充分保护,是运作 EAP 项目成败的关键。   其四,提升服务素质。倡导企业健康型组织建设,必须掌握科学的 EAP 理论、手段和开发技术,建 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生存力。当前,EAP 自身服务的专业水平和 人员素质也是国内推行的障碍之一。因此,我国必须迅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企业的 EAP 专业人员 队伍,配合政府和行业协会加强员工援助师的职业资格认证和市场监管,在培养企业 EAP 专业干部的 同时,在企业中层管理干部中普及 EAP 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根据 EAP 服(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务 的胜任特征要求,专业服务人员应该具有咨询心理学、社会工作、组织行为学、职业发展咨询、教育学或 精神医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背景,在发达国家,执行专业服务人员的员工援助师还必须 具备行业协会承认的任职资格。现在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还不能代替员 工援助师,因为后者还要在咨询服务中配合组织发展目标,了解所服务的企业的组织管理、内部作业 流程的情况,以便能够理解员工在工作中面临的困扰问题的心理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辅导对策。

7 页 196 浏览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