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类
考证与进阶课程
企业服务
工伤保优选
企业培训
学习中心
登录/注册
关注绑定微信领3重限时好礼
100套必备
工作模版
每日免费
资料下载
免费职业
规划咨询
限时绑定福利
00:02:29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注册登录
使用手机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仅差一步,马上完成
欢迎来到HRtop,根据政策法规落实实名制注册政策,需要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对用户稳私信息给予严格保密。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公司名称(选填)
任职职位(选填)
请选择任职职位
完成
手机验证码登录
未注册手机验证后将自动创建新账号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账号密码登录
账号
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密码
忘记密码
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按相关排序
按相关性
按阅读量
按最新
全部格式
全部格式
DOC
XLS
PPT
PDF
RAR
ZIP
全部页数
全部页数
1-5页
6-10页
11-20页
21页及以上
第7讲:组织发展变革操作流程
《组织发展 OD 从入门到卓越》系列课程 THANKS 谢谢观赏 第七讲:组织变革操作流程 主讲老师:张世伟 第 2 页 目 录 Contents Page 01 战略解码 02 职能解码 03 企业文化 第 3 页 目 录 Contents Page 01 战略解码 02 职能解码 03 企业文化 01 1.1 组织变革八步法 第 4 页 战略解码 方向 规划 造势 / 做局 锁定 结果 启动 / 过程 Market Overview 领 导 力 Leadership 建立 紧迫性 组建 联盟集体 创造愿景 设计规划 广泛沟通 获得认可 1 2 3 4 Create urgency Build coalition Vision & planning Commun icate for buy-in 1 2 3 4 赋人以能 排除障碍 5 快速显效 庆祝成功 持续改进 扩大战果 附着力 新文化 6 7 8 管理系统 System and process Quick Empowe r/remove wins & barrier celebrate 5 6 Never give up Make it stick 7 8 目的 目标 01 战略解码 1.2 战略定位 第 5 页 公司层面的绩效指标设计以明确的战略地位和运营模式为前提和基础 技术领先型 收集客户需求,并体现于新产品研发中; 有效控制风险和不定因素 赋予一种创新的文化; 公司战略定 位 高效运作型 最大程度运用新观念 客户亲密型 运作流程标准化; 制定高度客户化的解决方面; 建立不断更新丰富的产品库; 建立长期客户合作伙伴关系; 整合的高效管理系统 规划并跟踪客户关系; 保障决策落实于最接近客户端。 01 1.3 战略地图 第 6 页 战略解码 生产率战略 财务层面 增长战略 长期股东价值 改善成本结构 提高资产利用率 增加收入机会 提高客户价值 客户价值主张 客户层面 价格 质量 可用性 选择 功能 服务 产品 / 服务特征 运营管理流程 内部层面 关系 客户管理流程 •选择 •获得 •保持 •增长 •供应 •生产 •分销 •风险管理 伙伴关系 创新流程 品牌 形象 法规和社会流程 •环境 •安全和健康 •招聘 •社区 •机会识别 •R&D 组合 •设计 / 开发 •上市 人力资本 学习与成长 信息资本 文化 领导力 组织资本 协调一 致 团队工 作 第 7 页 目 录 Contents Page 01 战略解码 02 职能解码 03 企业文化 02 职能解码 2.1 组织设计要素 第 8 页 组织设计基本要素归纳 组织要素 含义 机械式设计 有机式设计 1. 职务设计 职务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专业化) 专业化,简化 扩大化,丰富化 2. 管理层次 组织中的各级管理机构。(指挥链 / 管理幅度) 竖直化 扁平化 3. 部门划分 将职务和人员组编成可以管理的单位。(部门 化) 职能结构 分部结构 4. 职权关系 决策指挥权的集中或者分散。(职权职责 / 集权 分权) 集权化 分权化 5. 协调配合 不同层次、部门、个人之间活动的协调。 正式化 非正式化 02 2.2 组织设计原则 第 9 页 职能解码 市场导向原则 目标统一原则 组织效率原则 则 责、权、利对等原 均衡发展原则 02 2.3 管理机制 -- 绩效管理 第 10 页 职能解码 绩效目标 / 计划 绩效报酬 / 改进 绩效诊断 / 沟通 绩效 管理 绩效创造 / 辅导 绩效总结 / 评价 02 职能解码 2.4 管理机制 --3P 薪酬管理 第 11 页 —— 根据员工的职位、能力、长期发展潜力及价值创造的变动 而决定支付水平的薪酬体系。 职位薪酬 绩效考核决定绩效薪酬 酬 薪 绩效 职位评估决定职位等级及其薪酬 能力薪酬 任职资格认证决定能力薪酬 第 12 页 目 录 Contents Page 01 战略解码 02 职能解码 03 企业文化 03 企业文化 3. 企业文化 第 13 页 THANKS 谢谢观赏
14 页
312 浏览
立即下载
腾讯组织发展(OD)“三件套”
除了聊 BP,我们今天来聊一下 OD,根据腾讯前 OD 总监岳三峰的分享,腾讯的 OD 有三件套:管体系、管 人、管组织。 一、腾讯 OD 在组织架构的位置 在展开腾讯 OD 三件套之前,你应该了解一下腾讯的 OD 的组织位置。如图所示。 腾讯从 2010 年 3 月开始提出人力资源专家中心( COE)、人力资源共享中心(HRSSC)、人力资源业务合 作伙伴者(HRBP)的三支柱组织架构的概念,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客户价值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 OD 属于 COE, COE 又包括人力资源部、腾讯学院、薪酬福利部、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部,而每个部门又下 设很多分支子部门。 同时,COE 在企业中只是一个统称,不同部门、不同职位对 COE 的叫法也不相同,例如 C 招聘,是指 COE 的招聘职能、C-OD 是指 COE 的组织发展职能,C-ER 是指 COE 的员工关系职能。 二、腾讯 OD 三件套是什么? 1、管体系——让体系更敏捷更有效 1)组织设计个性化 OD 在整个模型中往往占据 COE 的重要位置,出台全公司统一的制度、政策。 但是,未来出政策、建体系时,会更多授权、各业务部门、各个群体结合实际个性化定制是个方向。 2)新技术代替旧管理 如通过社交数据快速识别应聘者的兴趣,精确甄选;高频的实时反馈系统,代替绩效体系;海量的数据分析 , 预测员工的行为;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生理数据,识别员工的满意度、组织氛围。 补充案例:腾讯 E_HR 平台,比如鹅民公社——弹性福利平台,每个月都有三万五千多人使用,鹅厂运动每个 月有三万一千多人使用。而这些功能的应用,都是员工自发的行为,并不是 HR 要求的。而且腾讯会继续探索 新技术对 HR 创新的应用支撑,包括比如移动定位技术、语音技术、二维码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员工行为分 析与预测。 (2)管人——让人才脱颖而出 核心两句话:关注 TOP5%的核心人才,推动人才快速流动 1)关注 TOP5%核心人才 人对组织的价值贡献,从正态分布到幂率分布是个认识的飞跃。平均主义的思想,伴随着工业组织的隐退而 逐渐谢幕。因此,OD 要重点关注的是 TOP5%核心人才。 补充案例:腾讯坚持在全球范围内扫描学术界、工业界的顶尖人才,与他们建立连接,具体到校招,腾讯每 年从全球范围引进近 2000 名最顶尖的毕业生入职,筛选标准极为严格,录用率仅 3%。什么是 TOP 人才,QQ 产品团队,一位毕业 3 年的年轻员工创作了一种基于动态表情的趣味聊天玩法“厘米秀”,上线 3 个多月即 获得上亿用户,深受年轻用户喜爱。 2)推动人才快速流动 人才有活水,组织才有活力,OD 要有意识推动人才在企业内部的加快流动。 补充案例:腾讯内部曾经出台一个活水计划,推动员工轮岗,但过了半年,成果寥寥,仔细研究发现,其中 有一条,“需要上级经理同意”是个障碍,后来改为“只要对方接收、不需要上级经理同意”,结果员工正 如项目名称“活水”般的流动起来,几年流动了几千人。例如腾讯微信团队引进人才的 60%来自于内部活水, 加速了微信的敏捷创新和高速成长。 (3)管组织——让组织更柔性更透明 三句话,围绕核心人才重新配置组织,让组织更有柔性、边界更模糊,创造透明、共享的组织文化。 1)组织围绕核心人才配置 工业时代的组织逻辑是,战略决定组织,组织分解岗位、以岗择人。 新时代的组织逻辑是,愿景吸引牛人、牛人感受战略方向、组织配合牛人。 比如腾讯工作室式的组织模式,比如某个牛人走了,但手下的两个人都没成长到足够单独带领整个团队,最 后是部门设置两个 head,两个人共同带领团队,就是组织围绕核心人才,量身打造。 补充背景:腾讯自 2012 年底开始实行工作室群制度,全国拥有四大工作室群:天米、北极光、光子、魔方, 四大工作室群旗下还拥有 20 多个小工作室,平均每个工作室人数变成几十人,由于更多的放权,使得小工作 室更大的自由度,可以有足够空间探索新的方向。 2) 组织更柔性、组织边界更模糊 工业时代的组织,强调的是精确性,从企业目标、到业务单元定位、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纵向符合责权对 等,横向要无遗漏无重叠,符合 MECE 原则。今天有雨技术的进步,信息传递成本几乎为零,比如领导和员 工直接拉群沟通,推动了未来的层级越来越模糊化,组织更扁平。 补充案例:腾讯内部最著名的就是赛马机制,同样产品内部 2、3 个部门同时做,竞争白热化。比如 2011 年 曾在微信项目赛马中因为晚了一个月而败北于张小龙广州邮箱团队的成都游戏团队,其中隶属于天美工作室 群下原本只在 2007 年产出过《QQ 三国》的 L1 工作室一度因为表现不佳而即将解散,但正好是在这一轮手游 赛马中 L1 工作室绝地反击的做出了《王者荣耀》这款现象级的作品,上演“终场绝杀”。 3)组织文化更透明、更共享 透明、共享是创造愉悦工作环境、吸引牛人的前提,是弹性组织有效运作的根基,是未来组织的基石,以 Google、Facebook 为代表,从创始人开始就有意识的打造透明共享的组织文化。如 TGIF,thankgod it is friday,每周五大家聚在一起听听老板讲讲公司最新的事,每个人都可以提问,无论有多尖锐。
3 页
512 浏览
立即下载
以终为始组织人才盘点如何助力组织发展
以终为始组织人才盘点如何助力组织发展 谢谢
23 页
347 浏览
立即下载
阿里的组织发展与员工发展
阿里的组织发展与员工发展 作为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阿里巴巴(Alibaba.com)是目前全 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完美坚固的团队组合、良好的定位、稳固的结构、优秀的服务、 坚定不移的目标信念,使阿里巴巴成为全球首家拥有 210 万商人的电子商务网站,成为全 球商人网络推广的首选网站,被商人们评为"最受欢迎的 B2B 网站"。 杰出的成绩使阿里巴巴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阿里巴巴两次被哈佛大学商学院选为 MBA 案例,在美国学术界掀起研究热潮,四次被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选为全球最 佳 B2B 站点之一,多次被相关机构评为中国商务类优秀网站、中国百家优秀网站、中国最 佳贸易网,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和国外风险投资家誉为与 Amazon, eBay,AOL 比肩的互 联网商务流派代表之一。而根据著名的检测权威网站 Alexa.com 针对全球商务及贸易类网 站进行排名调查,阿里巴巴网站更是排名首位。 让阿里巴巴成为众人目光焦点的不仅仅是这些荣誉与光环。2005 年 8 月 11 日,阿里 巴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与雅虎达成了协议,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 10 亿美元现金投资。与此同时外部动静不小的阿里巴巴,其内部也一直都在进行结构调整。 业务发展迅猛无比、组织架构变化惊天动地。许多公司或许也曾经历过类似的风光,却往 往因为人员发展无法适应组织变革的速度,最终被各种暗流所吞没。而阿里巴巴的 HR 团队 却深知,组织结构变化越是迅速,越是需要员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点对于新兴的互联 网行业更是如此。阿里巴巴能够从容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变革,HR 团队在组织发展方面给予 的坚实支持功不可没。 持续提升组织成效——追求成为最佳雇主 对于组织能力的提升,阿里巴巴一直坚持做组织成效调查(OES),也把成为最佳 雇主作为企业的追求。围绕这个追求,P&OD 部门正在协调其他业务部门,成立专项小组, 充满信心地开始了漫漫长路。 组织发展人先行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确保组织发展平稳又迅猛,就要保证阿里巴巴无 论发展速度有多快,都能在需要用人的时候有人可用。因此在阿里巴巴,组织发展部门并 不叫 OD(Organization Development),而叫 P&OD(People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以此体现“人员发展”对组织发展举足轻重的影响。 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面对业务快速发展,迫切需求人才的瓶颈,外部引进人才可以快速从数量上满足用 人需求。然而,阿里巴巴也同样面临着一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所面临的共同问 题:在电子商务行业里,阿里巴巴已经走在了最前列,单纯依赖从其他公司大批量吸收成 熟的人才,很难满足每年成倍增长的业务对人才的大量高质需求。而且,阿里巴巴独特的 文化氛围和深入人心,深植于骨的价值观,外来人员很难在朝夕之间充分理解。如果不能 在价值观上达成一致,那么在长远业务上也很难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在人才战略上, 阿里巴巴是通过“外招内养相结合,同时侧重于内部培养”的策略。 所谓“内养”,在阿里巴巴的策略中又包含“培养人”和“选拔人”两个方面。 首先,快速地培养人才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培训方面,与其说是阿里巴巴的 HR 团队是在“培训”员工,到不如说,他们是在努力为阿里巴巴创造一个满足员工多元需 求、充满活力与趣味的立体学习环境。在这个立体学习环境中,阿里巴巴根据员工的层级、 职能,将笼统的学习细分为:阿里党校、阿里夜校、阿里课堂、阿里夜谈和组织部,另外 针对庞大的销售队伍还组建了专门的销售培训部门,“送课下乡”项目确保了培训学习资 源到达一线员工。 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的 3A 模式。 3A 是非常具有阿里巴巴特色的管理人员学习架构。AMSP,阿里巴巴管理技能培训 项目,针对的是刚开始走上管理岗位的年轻管理人员,主要设置了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培 训,大部分内容由资深总监及以上担任内部讲师,言传身教。AMDP,阿里巴巴管理能力发 展培训项目,针对担任管理岗位 2-3 年的资深经理人员。主要围绕构建高绩效的团队所需 要的能力,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提升,引进外部培训机构提供培训;ALDP,阿里巴巴领导力 发展计划,针对总监及以上管理人员。主要内容为一些战略规划能力的提升,行业动态的 互相学习交流。3A 计划是员工的必修课,直接和员工发展进行挂钩,不完成相应学习项目, 将对进入下一级岗位产生影响。 “阿里选修课”是针对所有员工安排的学习项目,根据员工不同的能力提升需求和 工作内容,设立的供自我报名、自我培训与学习的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形式多样活 泼。内部讲师、外部资源都得到充分发挥。 “阿里党校”是为公司总监级别以上的管理者所专门开设的额外的强化学习和提升, 其关注的重点包括领导力建设和战略眼光的培养。“阿里党校”所聘请的专家都是来自如 请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的一线的教授、专家、学者。学员们通过与这些教授一起进行 一些战略上的探讨与交流,拓展自己的思路,更好地做出战略决策。而一些能配合诠释阿 里领导力、价值观精神的外界热点,也会被大家用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例如在人才 成长和人力资源定位上,著名的战争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就成为很好的教材;而 对于建立诚信体系,胸怀天下的感悟,则《乔家大院》在阿里巴巴带来一阵学习和讨论的 热潮。这些务实、灵活、易理解、易传递的学习和讨论,比一成不变的教材更容易为年轻 的管理者们接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阿里夜校”所要强化的对象则是公司年轻的中基层管理人员。夜校由阿里高管亲 自授课,是针对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专门为年轻管理者度身订做的、旨在提高管 理能力的课程系统。为了避免管理人员因工作繁忙等原因擅自缺席,最终导致整个培训计 划虎头蛇尾,阿里巴巴制定了这样的规定,管理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挑选最适宜的学 习期次,但是最终必须修完所有的科目。每年阿里夜校学习项目的制定,则由业务部门主 管和人力资源主管共同根据公司实际状况进行制定,项目设计、讲师选拔,也经过深思熟 虑。 与上述三者不同,“阿里夜谈”针对公司年轻人多,兴趣爱好广泛,每个人学习能 力和意愿各不相同的特点,设立了一些经过员工调查,大家感兴趣话题的学习和交流。夜 谈的开设同样也为许多孤身一人在杭州的员工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修身养性、行 业动态、文化素养、兴趣爱好,都是夜谈关注的重点。夜谈话题丰富多彩,如插花、音乐 欣赏、拉丁舞、社交礼仪等等。每当夜幕降临,“阿里夜谈”让整个公司变成了一个大学 校,处处生机盎然、其乐融融。 此外,针对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才,阿里巴巴还设有“接班人计划”,针对不同岗位, 制定胜任力模型,培养后备力量。界定每一个重要岗位上人员所必须的胜任力模型,再根 据这些胜任力模型为每个重要岗位设立一套针对性很强的培训课程,将这些培训课程系统 地提供给该重要岗位的下一层次的员工学习。而当该岗位需要人员顶上时,就可以有备无 患,并通过对这些胜任力模型的考核来选拔人才。 销售部门是阿里巴巴业务发展的根基,相应的销售培训部门则是为超过员工总数 1/2 的销售人员安排各种培训的专门机构,包括:新人入职培训、老员工的回炉再塑培训、 全国各销售团队的巡回分享等等。 在整个学习系统中,阿里巴巴应用了一些很得力的工具,体现互联网行业高效灵活的 特色。比如将公司内网与 PEOPLE SOFT 相结合。在日常工作方面,PEOPLE SOFT 对一些刚 性的资料进行了整理,便于管理人员对公司、部门年度资源的投入、分配进行整理和分析; 而通过公司内网,则可以把一些提升性的消息在整个公司范围内进行宣传。员工们可以在 内网上自由地对课程和讲师发表评议,并分享学习的心得;讲师也可通过内网获得教学反 馈,鼓励了内部的教学相长的氛围。 除了创造浓郁的学习气氛,让员工能充分主导自我学习和发展,阿里巴巴正在结合 本公司特色,建立一个人才鉴定和评选的机制,贯彻人才鉴定架构,有针对性提升各职级 员工能力。具体的做法包括建立针对全体员工的胜任力模型、管理能力模型、领导力模型 以及相应的反馈机制。 时值阿里巴巴大量用人之际,当今市场上流行的 COMPETENCY MODEL 因其笼统且复 杂、建设时间过长而难以满足阿里巴巴的客观需求。因此阿里巴巴选择分层次地建立胜任 力模型,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配合以不同的考核标准。针对总监以上的级别, 领导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培养方向,而对于中层的管理人员则更看重其管理能力的提升。 结合胜任力模型,P&OD 的组织发展部门配合各层级的管理人员以及各业务部门的 HR 人员逐步在阿里巴巴所有管理人员乃至全体员工当中推行量身定做的个人发展计划。在 充分讨论和评估员工的胜任力、专业技术能力、个性化能力、职业发展兴趣等方面的因素 后,直接主管会针对员工的强弱项提出明确的提升要点,并为员工安排具体的发展项目及 行动计划,从而达到提升员工能力的目的。 在充分运用这一管理人才鉴定工具的基础上,阿里巴巴高级管理人员就可以针对 本部门所有的管理人员进行人员盘点,即根据他们取得的业绩、与阿里巴巴价值观的匹配 程度这两个维度找出高潜质的人选,进而给部门内的关键管理岗位制定接班人计划,最后 推选出分别在短、中、长期内可以胜任这些岗位的后备人选,通过这一系列的组织发展规 划工作,保障了阿里巴巴在面对组织结构变化和新业务拓展时能够从容不迫。 不选最流行的,而选最适合的,一直是阿里巴巴在培养人上采取的有效措施。在阿 里巴巴,由于业务发展迅猛,用人急迫,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充满激情但是管理经验欠缺, 不能有效辅导下属,带领团队创造整体绩效,造成下属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尽管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是 360 度反馈,但是就阿里巴巴而言,更多是采用员工座谈、“小字 报”、管理论坛、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来满足管理人员了解下属感受、不断改进管理方式、 调整管理理念的需求。 只有令个体不断增值的企业,才是员工更向往的平台。 员工关系,“润物细无声” 员工关系是加强团队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阿里巴巴主张,要“贴心”、不要 “花哨”,主要从 2 个方面进行。 第一,贯彻企业文化。从制度上来讲,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六脉神剑”一直 是贯穿在绩效考评当中的。而绩效考评则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衡量员工的一把尺,同时也是 “杀”人的刀。但如何才能让员工们发自内心地认同,甚至“爱上”企业文化,让员工觉 得“六脉神剑”是公司帮助他们讲出的心里话,而非上级施加的“紧箍咒”,员工关系部 门在这个问题上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阿里巴巴一直主张:企业文化要做到“润物细无 声”,不要挂在墙上,而要印在员工心里;不依靠任何大张旗鼓的宣传,于细节处施以点 点滴滴的影响,浸润每一个员工。比如,关心员工的生活起居,策划阿里员工的集体婚礼、 趣味运动会、单身舞会,建立 STAFF CLUB,创办内部邮件杂志“感动阿里”,内刊 “阿 里人”等等。高管公开信箱、内网畅所欲言,网站群体博客,令员工有任何不解和疑惑都 有倾诉的地方,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另外,员工关系部还创办了内部礼品专卖店(阿里 cool),供员工和访客购买带有公司 Logo 的各式纪念品。通过赋予每一件商品独特的故事 背景,使阿里巴巴的品牌内涵更加饱满和真实。尽管对于很多公司而言,企业文化是个容 易说出来却苦于做不到的形而上的东西,在阿里巴巴,却是每个员工都能准确理解,努力 去做的平凡朴实的东西。 第二,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氛围,即“work with Fun”的氛围。其目的就是要把 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轻松又有活力的集体。只有员工快乐工作,才能快乐生活,才能更有 激情。工作不再仅仅是养家糊口、买车供房的手段,也是人生中充满激情、享受其中的过 程。 为了达到快乐工作的目的,几乎所有的关乎人的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在公 司自发成立兴趣小组,开展自娱自乐的活动,阿里巴巴称之为“兴趣派”。而在 HR 首推 的“阿里十派”中更是囊括了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音乐、“杀人”游戏、、摄 影、宠物、车友、电影十个五花八门的兴趣派,在这里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员工关系部不放弃每个节日、纪念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员工快乐起 来。为了继承和发扬阿里巴巴员工在经历 SARS 考验时所体现出的积极乐观、互助互爱的精 神,每年的 5 月 10 日被打造成阿里精神纪念日,阿里集体婚礼、亲友见面都被安排进去, 从写字楼办公室,把文化和精神的感悟辐射到员工的亲属、家庭、朋友,共同体会造就共 同的理想;愚人节、儿童节、感恩节、圣诞节、中秋节则无一例外成为大家互送祝福、互 相找乐的好机会。 每年阿里春晚,也是各部门争奇斗妍的大舞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们都跃跃欲试, 准备了精彩纷呈的各类节目,在阿里巴巴的年会舞台上秀出自己和部门的风采。那短短几 天的快乐,前后足足可以成为大家半年的话题。 令员工喜爱和参与的活动,让员工能充分发挥能力的民间组织,加强了员工和员工、 员工和公司之间的纽带,这千丝万缕的连接,把公司营造成了家,把同事之间变成朋友和 亲人。爱,走进了心灵深处。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里巴巴这个集团公司,直接从事人员与组织发展活动的 P&O D 成员一共只有 13 名。要推动如此繁多的项目和活动,光靠这 13 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在每 个业务部门 HR 中,都设有学习发展负责人的角色,也在民间有 STAFF CLUB 的成员,这些 编外编内人员积极配合总部 P&OD 团队协调各种关系,推动各种项目。而当举办比较大型的 活动时,阿里巴巴就会发挥各部门所长,不仅行政部门会为 HR 提供鼎立支持,其他部门的 员工也都会出一份力。因此对阿里巴巴的 HR 部门而言,其力量是由专职与兼职共同构成的。 这种结构,在有些公司,可能会在执行层面遭遇种种阻力。因为其他部门跨刀助阵 的员工自己也有本职工作,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而不影响他们的个人绩效,这是一 大难题。阿里巴巴的解决之道,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协同作战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HR 部 门也很鼓励大家“SHOW”出自己。为这些项目和活动付出,就有更多机会在集团层面展示 自己部门的风采。同时,也制定各种激励方式来确保成效。 在阿里巴巴,总是有一种感觉,工作很多时候是“玩”,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就在 很“Fun”的氛围中,被不经意地“玩”了出来。
8 页
393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发展(OD)的组织文化常见的四个模型
组织发展(OD)的组织文化常见的四个模型 什么是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 衡量组织文化最有效、最实用的模型之一是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的著名教授丹尼尔·丹尼森(Daniel Denison)创建的“丹尼森组织文 化模型。丹尼森认为理想企业文化的四大特征:外部适应性、内部整合性、灵 活性、稳定性。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是在对大量的公司研究后,总结出组织文化的四个 特征:适应性、使命、参与性和一致性。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内容介绍 参与性 参 与 性 ( involvement ) : 涉 及 员 工 的 工 作 能 力 、 主 人 翁 精 神 (ownership)和责任感的培养。公司在这一文化特征上的得分,反映了公司 对培养员工、与员工进行沟通,以及使员工参与并承担工作的重视程度。 参与性三个维度 授权:员工十分真正活动授权并承担责任?他们是否具有主人翁意识和工 作积极性。 团队导向:公司是否重视并鼓励员工相互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员工在 工作中是否依靠团队力量? 能力发展:公司是否不断投入资源培训员工,使他们具有竞争力,跟上公 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同事满足员工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愿望? 一致性 一致性(consistency):用以衡量公司是否拥有一个强大且富有凝聚力的 内部文化。 一致性三个维度 核心价值观:公司是否藏在一套大家共同信奉的价值观,从而使公司员工 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对未来抱有明确的期望? 配合:领导者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让大家达成高度的一致,并在关键的问 题上调和不同的意见? 协调与整合:公司中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是否能够密切合作?部门或团 队的界限会不会变成合作的障碍? 适应性 适应性(adaptability):主要是指公司对外部环境(包括客户和市场) 中的各种信号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 适应性三个维度 创造变革:公司是否惧怕承担因变革而带来的风险?公司是否学会仔细观 察外部环境,预计相关流程及变化步骤,并及时实施变革? 客户至上:善于适用环境的公司凡事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公司是否了解 自己的客户,使他们感到满意,并能预计客户未来的需求? 组织学习:公司能否将外界信号视为鼓励创新和吸收新知识的良机? 使命 使命(mission):用于判断公司是一味注重眼前利益,还是着眼于制定 系统的战略行动计划。 使命的三个维度 愿景:员工对公司未来的理想状况是否形成了共识?这种愿景是否得到公 司全体员工的理解和认同? 战略导向和意图:公司是否希望在本行业中脱颖而出?明确的战略意图展 示了公司的决心,并使所有人都知道应该如何为公司的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目标:公司是否周详地制定了一系列与使命、愿景和战略密切相关的目标, 可以让每个员工在工作时做参考? 上述四个特征中,每个又各有三个维度,12 个维度分别相应地对市场份额 和销售额的增长、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和销售回报率 等业绩指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内容分析 位于左侧的两个文化特征注重变化与灵活性。 位于右侧的两个文化特征体现公司保持可预测性及稳定性的能力。 位于上部的两个文化特征与公司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相关。 位于下部的两个文化特征强调了公司内部系统、组织结构以及流程的整合 问题。 其中,强调灵活的适应性与关注内部整合的一致性存在矛盾。自上而下的 愿景(使命)与自下而上的参与性之间存在矛盾。 不同的文化特征会对公司业绩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 对外部的关注往往极大影响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的增长,而内部关注则更多 地影响投资回报率和员工满意度; 灵活性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密切相关,而稳定性则直接影响到诸如资产收 益率、投资回报率和利润率等财务指标。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的运用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企业。团队以及个人。如:一 般性商业公司、正经历合并和收购的企业、面临产业调整的企业、新任的 CEO、新成立的企业、处于衰落的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企业、面临顾客服务 挑战的企业等等。通过运用德尼森企业文化模型,可以把某一企业的文化分别 与较好和较差经营业绩的企业的文化进行对比,以明确该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 的优势和不足;可以对业务单位或部门进行考察,以了解该组织内的亚文化; 可以测量企业现存的文化以及考察该企业文化如何在提高经营业绩方面发挥更 好的作用;可以在测量的基础上提出改进企业文化的方案。以及提高经营业绩 的具体建议;可以为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变革提供决策依据;可以更好地促进 合并及重组过程,等等。 对于一般性的企业来说,运用该模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对目前企业文化 优势和不足做出基本评价;与其他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根据 企业所期望的业绩确定文化变革的目标;明确文化变革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 标和任务;分析与经营业绩(利润、销售或收入增长率、市场份额、质量、创新 和员工满意度)有直接联系的文化要素,找出哪些导致了经营业绩的增长,哪些 阻碍了经营业绩的提高;提高领导者个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引导他们 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提供个人和企业双方都可以使用的分析报告,形成 共同认可的文化体系。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还可以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合并及并购工作。可以促 进企业合并及并购的快速成功。该模型可以做到;分析合并及并购双方企业的 相同和不同之处,寻求前进的合力;创立合并后企业共同奋斗的企业文化;可 以转移双方在谴责、担忧和内部竞争方面的注意力,而转向创造共享的文化:制 定被合并企业的领导者选拔和发展计划,以促进双方认同的理想的企业文化的 发展。 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的案例分析 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现实应用研究—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在众多研究企业文化的模型中,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有其独到之处。它是 在对 1000 多家企业、4 万多名员工长达 15 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提供 了对中国当代企业文化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有效的实用的方法。该模型不仅有 其研究和学术价值,而且有很强的应用性。青啤公司引入了这个模型,做出了 实证的研究,并因此获得了《哈佛商业评论》2008 年管理行动金奖。笔者试图 通过对青啤公司使用该工具的过程分析,对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在中国企业的 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一、选择过程分析 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可以说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同步发展的,从理论和实 践的浅显和匮乏,到今天流派林立、学说纷杂、案例层出,确实有了很大的发 展。但是面对多种选择,反而容易陷入困惑。在选择企业文化的工具时,公司 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的主要优势 选择一个工具,首先要看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以下简 称丹模型)最突出的是有相对较好的可靠性。现在国内很多专家提出的评估工具 也自成体系,甚至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但是缺憾也显而易见,那就是缺 少实践的验证。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以自身为试验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 去获得一个不确定的结果。丹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它拥有一个全球基准数据库, 含有 888 家公司的数据,这些公司来自于 80 个行业和 16 个国家,75%来自北 美,20%来自欧洲,5%来自亚洲,可以提供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整体平均分。 从它产生到发展,一直是注重数据佐证的。再者,它的优势在于直接与组织经 营业绩相联系,非常有利于将企业文化引向绩效。企业文化的因素是非常多的, 比如有的企业只准员工穿白衬衣,有的则要求穿条纹的,这当然也是企业文化 的一部分,但和绩效的联系是微弱的。丹模型剔除了这些文化因素,从具体的 商业运营环境中发展而来,在对企业的实地研究中,在大量数据的积累对比中, 提炼出了 12 个与公司绩效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维度,真正地达到了提纲挈领的 作用。在经历了 30 年做加法之后,正是该做减法的时候了。 2.青啤公司的需求点 青啤公司是国内企业文化工作开展最早的企业之一。从 1998 年出现第一 本《企业文化手册》,N2005 年企业文化的全面创新提升,文化的提炼、构建、 推广工作已经完成。目前企业文化管理的成分已经大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分。 到了这个阶段,公司最大的需求点在于两个:一是解决文化如何与企业绩效联 系更密切的问题;二是解决企业文化工作成果有效评估的问题。 2002 年以来,公司进行了战略转型。随着公司变革的深入,文化的冲突日 益显现,青啤的传统文化在变革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开始酝酿文化提升。 随着对公司文化研究的深入,我们把研究重点从开始的对核心价值观、精神理 念、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等方面转向对公司文化影响的关注,开始深入研究公 司文化与公司生存发展的关系,注重公司文化对公司经营增长的影响,把公司 文化建设和文化变革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这使 2005 版的青啤文 化天然地和公司绩效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一些基础相 对薄弱的基层单位,仍然出现了为文化而文化的现象。怎样纠正这种倾向,怎 样把企业文化工作引导到一条为公司生存发展服务的道路上来,这是一个急需 解决的问题。 另外,公司从做大做强转变为做强做大,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变革。对这 样一个过程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不同位置的人员对公司的发展的认识是 不同的。有的盲目乐观,认为公司这几年不论从业绩增长上还是能力提升上都 有了长足的进步,公司国际化的道路一顺百顺;相反,也有比较悲观的看法, 在与啤酒大集团的横向比较中,我们暂时失去了规模老大的地位,由此引发了 一些反思,甚至对公司整个的策略产生了质疑。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 作为一家大公司,非常需要把大家的认识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有说服力的数据。 同时,新版企业文化的实施效果怎样,除了调查员工对新文化的认知度、认同 度外,显然还需要更加客观的数据。 3、双方的吻合度 从对丹模型的优势分析和对公司需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绩效是一个非常 明显的交叉点,此外,效果评估的客观有效性也促成了双方的一致。更为有趣 的是,在模型上,双方达到了相当高的吻合度。 这是 2005 年青啤公司自己的团队研究出的公司文化细胞剖面图,已经对文 化与公司运营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在解释的 8 条中有 6 条涉及了文化与经营的 直接关系: ① 的上半部分表现了公司与外部的适应能力,下部强调了公司的协调能力, 左面表现了公司的创新能力,右面表现了公司的平衡能力; ② 关注内部更多的会影响投资回报率和职工满意度; ③ 关注外部会影响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的增长; ④ 灵活性反映了产品和服务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反应能力; ⑤ 稳定性直接影响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 ⑥ 上与下、左与右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关键在于平衡与和谐,和谐的基点 表现在利润增长与价值增长方式之间的平衡。 对比图 1 可以看出,在对 4 个 90 度扇形区域的理解和几个半球的理解基本 是相同的,只是在具体的维度上有所差异。双方在对公司文化与经营绩效关系 的研究上,总的思路是吻合的。所以引入这个模型的风险相对较小。 公司认为,在选择一个工具时,除了以上 3 个思考点,还要特别注意自己 所处的阶段。如果一个企业尚处在企业文化建设阶段,选择丹模型显然是不合 适的。 二、实施过程分析 一般说来,聘请咨询公司进行调查是最省心的方法,但是出于降低成本的 考虑,除了借助它的核心数据库和最后共同对结果解读,其他环节都是自行完 成的。主要环节包括: 1.制定网上答题系统 这次调查面对全公司,按照公司人数大约 10%的比例发放问卷 2800 份, 收回有效问卷 2082 份,回收率为 74%。问卷覆盖公司 81 家单位,八大营销 公司、总部各职能部室、所有生产厂、经营性公司,单位覆盖率为 100%。从 人员分布来看,各系统中层及以上人员占 60%,普通员工占 40%,年龄从 20 岁 N55 岁。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各系统、各地区、各层次员工对企业文化现状的 认识。如果没有网上系统,面对这么大量的数据分析,其难度和效率可想而知。 2.调查前的培训 在组织文化调查前,由企业文化中心将丹尼森组织文化的模型做成课件, 和相关单位的企业文化工作者进行了沟通培训。一方面,加深了各单位对青啤 文化细胞结构图的理解;另一方面,使文化工作专业人员对此工具有了初步了 解,为调查的实施做了铺垫。 3.答题过程中的沟通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加强了与各单位的沟通,并及时跟进,使有效问卷的 回收率得到保证。我们有一个子公司密山公司,电脑装备不是太好,人均电脑 数少,而且电脑运行较慢。开始这个公司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经过反复沟通, 讲清意义和步骤,该公司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非常认真,按要求组织人员轮流 在一台电脑上登录,问卷回收率达到了 100%。他们说,只有认真参与,调查 的结果才有参考价值,才能反映本单位的真实情况。很多单位也正是因为接受 了这样的观点,使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 4.结果的对比分析 在出具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发现必须要借助专业的力量。因为丹尼森组织 文化调查使用的是标准分,要使用全球基准数据库进行对比,只有把青啤公司 放至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比较,才会看到公司在行业或是地区乃至全球公司中 的表现。作为一家把“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作为愿景的 企业来说,这种对比是必要的。所以我们选择了一家咨询公司,借助他们在该 领域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以及全球基准数据库,对青啤公司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 析比较,透过数字看到了公司目前的强项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分析了重点关注 的方面,出具了一份较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 5.调查报告与高层的沟通 丹尼森调查报告出具后,与公司高层包括总裁、负责人力资源、企业文化 的副总以及营销、制造中心的相关领导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公司高层普遍认 同调查结果,认为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公司文化的现状,并对强项和不足之处产 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对于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提出了指导意见。 6.行动方案的制定 根据调查结果和沟通掌握的情况,咨询公司出具了一份《青岛啤酒行动建 议》,和青啤公司进行沟通并修改后,作为本次调查的一个成果。青啤公司在 随后的企业文化行动方案中,充分融合了这个方案。 7.行动方案的实施 行动方案的实施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完成。在企业文化行动方案中,把针 对调查显示的三个弱项作为工作重点。各系统根据工作重点,设定了一些工作 项目。在完成了这样一个完整的实施过程后,公司认为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1)选择第三方介入和自主完成各有利弊,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分析。自主 完成会节约大量成本,在时间控制上更具自由度,但是得分会偏高,需要客观 分析;第三方介入的调查结果更加客观,专家的视角可能会帮助企业突破一些 固有的思维模式,但是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2)整个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实施前的培训和实施中的沟通,如果这两个 环节做不好,推进的难度会大大增加,直接影响到调查进度和最终的效果。 (3)与高层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是从上而下的, 如果从下而上,必然走形。 三、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这次丹尼森组织文化调查,把青啤公司放到了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 所有的分数都是和数据库中的基准线对比而来的,很有说服力。其效果至少有 两点。 1.对公司文化及发展的现状有更清醒理性的认识 从结果上,大家在 3 个方面达成了一致。结果说明,公司前期工作的方向 性是正确的;文化的提升和实施是有效的;文化的有效性已经体现在了公司的 业务上。这坚定了我们继续变革的信心,坚定了继续文化推进的信心。丹尼森 组织文化的调查结果和公司对文化现状的分析是一致的,使整个系统对自己运 行的优点和不足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并对企业文化工作成果做出了客观的评 估,对企业文化工作的队伍也是一次检阅和激励。公司不但知道了自身的强项 与弱项,而且知道强弱的程度,知道不同系统(制造与营销)、不同地区的差异, 使原来感性的认识或定性分析因数据的支撑而清晰起来。 2.在采取工作举措时,更有针对性 丹模型对确定企业文化工作开展的走向提供了数据引导。针对调查结果显 示的 3 个有待改进的方面,公司在企业文化工作、人力资源工作等规划中,制 定了相应的措施。比如,调查结果显示,青啤员工对目标的认同感有待加强, 员工认为自己的能力发展还不足以实现目标。公司通过分析认为,这个调查结 果是客观的。因为啤酒行业竞争的状态决定了企业必须制定较高的目标,正是 因为目标的高置,导致员工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这对公司在员工能力方面的 投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了保持公司的发展速度,公司不可能降低目标,只 能在提高员工能力上做文章。所以近期除了在机制、制度上进行规划外,公司 主要做了 3 个项目。 第一是成立“青啤管理学院”,使其成为软资源研发中心、技能训练营与 青啤文化的课堂,通过塑造符合公司战略需求的员工,满足企业在整体经营策 略上的需求。第二是做好知识管理,通过知识频道的推进,带动青啤开放创新 的文化氛围,将个人能力打造成组织能力,提高青岛啤酒的核心竞争力。第三 是员工行为规范的修订和落实。每个人每天的一点改变,整个公司汇集起来就 是了不起的成果,员工素质的提高是对公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应用效果还要客观地看 1.不能夸大 丹模型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并不能指出企业如何做,只是找问题,而且 是一种定量分析,必须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看到企业的具体问题。希望引入 一种工具而解决所有企业文化工作中的问题是不现实的。 2.解决丹模型所展示的问题需要企业内部各个系统联动 虽然只有 12 个维度,但涉及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只有企业文化工作部门 行动是远远不够的,但文化工作部门在其中起到协调总领的作用。 3.企业文化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情况随时变化,所以一次调查不可能一 劳永逸 可以将一个战略周期作为一个调查周期,特别是发生变革时,应重新测量, 并与企业历史调查结果作比较,会更清楚地发现问题所在。 弗恩斯·特朗皮纳斯(Fonts Trompenaars)根据他的组织文化纬度将 组织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家族型组织文化、保育器型组织文化、导弹型组织文 化、埃菲尔铁塔型组织文化。 家族型组织文化 家族型组织文化可能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化,这是一种与人相关的文化,而 不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在这种文化中,组织的领导者就像是组织的“父亲”, 有较高的权威和权利。组织更倾向于直觉的学习而不是理性的学习,更重视组 织成员的发展而不是更好的利用员工。当组织出现危机,通常都不会被公布出 来,所以尽管在组织内部温暖、亲密和友好,但是这种内部一体化是以较差的 外部适应性为代价的,他们能够在相互拥抱和亲吻之中破产倒闭。属于这类型 组织文化的国家有:日本、巴西、土耳其、巴基斯坦、西班牙、意大利、菲律 宾。 保育器型组织文化 保育器型组织文化是一种既以人为导向,又强调平等的文化,典型的代表 就是在硅谷。这种文化富于创造性,孕育着新的观点。由于强调平等,所以这 种文化的组织结构是最精简的,等级也是最少的。在这样的文化中,组织成员 共同承担责任并寻求解决办法。 导弹型组织文化 导弹型组织文化是一种平等的、以任务为导向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任 务通常都是由小组或者项目团队完成的,但是这种小组都是临时性的,任务完 成,小组就会解散。成员们所做的工作都不是预先设定好的,当有需要完成的 任务时,便必须去做。属于这类型组织文化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挪威、爱 尔兰。 埃菲尔铁塔型组织文化 称之为埃菲尔铁塔文化就是因为具有这种类型文化的组织结构看起来很像 埃菲尔铁塔,等级较多,且底层员工较多,越到高层人数越少。每一层对于其 下的一层都有清晰的责任,所以组织员工都是小心谨慎的。对组织的任何不满 都要通过一定的章程和实情调查才有可能反映到高层管理者。在这种文化的组 织中,组织成员都相信需要必需的技能才能保住现在职位,也需要更进一步的 技能才能升迁。属于这类型组织文化的国家有:德国、法国、苏格兰、澳大利 亚、加拿大。 珍妮弗·查特曼 Chatman 的组织文化剖面图 什么是 Chatman 的组织文化剖面图 大部分个体层面上的组织文化研究者认为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而 且它能通过理论和方法上进行重复鉴定,也能做操作性定义和测量,所以大多 数个体层面上的组织文化量表严格地说都是组织价值观的量表。这些测量问卷 中以 Chatman 的 OCP 问卷影响力最为广泛。 美国加州大学的 Chatman 教授为了从契合度的途径研究人-企业契合和 个体有效性(如:职务绩效、组织承诺和离职)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企业价值 观的 OCP 量表。最初的 OCP 量表由 54 个测量项目组成,反映了企业价值观的 一些典型特征。Chatman 认为 OCP 量表可以区分出七个文化维度(革新性、 稳定性、尊重员工、结果导向、注重细节、进取性和团队导向),但是在实际 的不同测量应用中,每个维度对应的测量项目可能有所差别。 OCP 量表的测量项目通过对学术和实务型文献的广泛回顾来获得,经过细 致的筛选最终确定下 54 条关于价值观的陈述句。和多数个体层面上的研究采用 Likert 的计分方式不同,OCP 量表采用 Q 分类的计分方式,被试者被要求将测 量条目按最期望到最不期望或最符合到最不符合的尺度分成 9 类,每类中包括 的条目数按 2-4-6-9-12-9-6-4-2 分布,实际上是一种自比式(ipsative)的分 类方法。在西方国家,OCP 是最常用的企业价值观测量量表之一,它在我国台 湾和香港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 Judge 将 OCP 精简为包括 40 个测量项目的量 表,Q 分类按 2-4-4-6-8-6-4-4-2 分布。 Chatman 的组织文化剖面图的应用 OCP 包括的价值观维度很具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按照下面的 OCAI 中文 版问卷和指导语来测量一下你所在企业的文化。 通过这样的分类,你可以判断出企业价值观中那些是企业现在所重视的, 你还可以和偏好的价值观相比较,看看价值观还需要做怎样的改进。如果按头 等重视(重要)到第九等重视(重要)按 9-8-7-6-5-4-3-2-1 的方式计分,则 每个价值观都有具体的得分。你可以通过组织企业中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熟 悉的人员组成一个团队,通过讨论(不是平均)发现本企业“客观”和“将来 应该(偏好)”的价值观条目得分。这样,你还可以去观察企业员工和企业之 间对价值观的现状和偏好的差距。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价值观设计和建设是非 常有用的。例如,如果你的企业现状中“稳定发展”、“井然有序”排名靠前, 而偏好反映出“冒险精神”、“快速掌握机会”和“结果重于过程”排名靠前, 那么在设计企业价值观时,就要注意反映创新、结果导向的内容。你还可以考 察员工们的偏好和企业偏好之间价值观的差距,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向员工灌输 差距大的价值观。 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模型 对文化差异进行更全面分析的是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这位著 名的荷兰研究者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基于组织的研究,他采用问卷的方式,通过对 IBM 公司 40 个国家的 11.6 万名员工进行分析调查,得出了民族文化的四个纬度。一 个纬度是文化的一个方面并且可以衡量相关的其他纬度。后来,在加拿大心理学家迈 克尔·哈里斯·邦德集中在远东地区研究的基础上(Hofstede and Bond, 1988),又补 充了第五个纬度。 下面就是这五个纬度(Hofstede, 1991, 2001): (1)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这是与对人类不平等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相关的纬度。人们天生具有不 同的体力和智力,从面造成了财富和权力的差异。社会如何处理这种不平等呢 ?霍夫斯 泰德使用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一词作为衡量社会对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 等这一事实认可的尺度。一个权力距离大的社会认可组织内权力的巨大差异,雇员对 权威显示出极大的尊敬。称号、身份及地位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些公司发现, 在与权力距离大的国家谈判时,所派出的代表应至少与对方头衔相当才有利。这样的 国家有菲律宾、委内瑞拉、印度等。相反,权力距离小的社会则尽可能减少这种不平 等。上级仍拥有权威,但雇员并不恐惧或敬畏老板。丹麦、爱尔兰及奥地利是这类国 家的典型。 (2)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这是与如何面对不确定未来的社会压力水平相关的一个纬度。我们生活在一个不 确定的世界中,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不同的社会以不同的方式对这种不确定 性做出反应。一些社会使其成员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或多或少 对风险泰然处之。他们还能对与自己不同的行为和意见表现容忍,因为他们并不感觉 因此而受到了威胁。霍夫斯泰德将这样的社会描述为低不确定性规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的社会,也就是说,人们感到相对的安全。属于这类的国家有新加坡、瑞 士和丹麦。 高不确定性规避的社会以成员中的高焦虑水平为特征。其以不安、压力、进取性 为证据。在这种社会中,由于人们感到受社会中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威胁,他们创建 机构来提供安全和减少风险。他们的组织可能有更正式的规则,人们对异常的思想和 行为缺乏容忍,社会成员趋向于相信绝对真理。在一个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中,组 织成员表现出较低的工作流动性,终身被雇用是一种普遍实行的政策,这一点是很显 然的。属于这类的国家有日本、葡萄牙和希腊等。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这是与个体整合进主要团体相关的纬度。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指的是一种松 散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只关心自己的或直系亲属的利益。在一个允许个 人有相当大自由度的社会中这是可能的。与个人主义相反的是集体主义 (collectivism),它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希望自 己所归属的群体(比如一个组织)中的其他人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帮助和保护自己。以这 种安全感为交换条件,他们感到自己应该对群体绝对忠诚。 霍夫斯泰德发现,一个国家的个人主义程度与这个国家的富足程度密切相关,像美 国、英国和荷兰等富裕的国家,都是极为个人主义的;而像哥伦比亚、巴基斯坦等贫穷 的国家,则是极为集体主义的。 (4)男性与女性气质(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 这是与男性和女性之间情感角色的区分相关的纬度。男性气质是指主导价值观对 于自信以及获取金钱和其他物质资料的强调程度。比较而言,女性气质强调“女性 的”价值观念——关注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在高度男性气质的社会(如奥地利), 人们承受很大的职务压力。职务和家庭角色之间存在较多冲突。在低度男子气质的国 家(如瑞士),这种冲突和压力则比较少。 有的书上称这一纬度为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是为了消除性别歧视。有的文化强 调生活数量( quantity of 1ife),这种文化的特征是过分自信和物质主义,其实也就是 男性气质。还有的民族文化则强调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这种文化重视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并对他人幸福表现出敏感和关心。 霍夫斯泰德发现,日本和奥地利在生活 数量维度上得分高;而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则在生活质量维度上得分高。 (5)长期与短期定向(Long Term versu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这是和人们选择努力的焦点——将来、现在还是过去——相联系的纬度。这一维 度主要考查一个民族对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价值观。长期与短期取向强调一个组织 是否愿意长期忠诚于传统的、先前的思想和价值观。长期取向文化倾向于从事并探求 正确的行为,而短期取向文化则更倾向于发扬平等的关系并强调个人主义。中国文化 中长期导向十分明显,较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对待事物以动态的观点去考察,注重节 约,节俭和储备,做任何事均留有余地。相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中短期导向性则非 常明显,注重过去与现在,着重眼前的利益,注重对传统的尊重,注重负担社会责任 , 在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利润。 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每个纬度上的得分来和其他国家进行定位。每个纬度都截然 不同,可能出现所有的组合,虽然有些组合的概率总是高于其他组合。 由于霍夫斯泰 德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而非个人所拥有的特征,因此组织文化问卷的因子分析是以单 元而非个体为单位进行,也忽略了组织文化对外部环境适应的方面。
21 页
400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发展与变革
组织发展与变革 Co nt ents 目录 一 组织发展 二 组织变革 组织发展 Ta b l e o f C o n t e n t s 一 组织发展的概念 二 组织发展的阶段 三 组织发展的有效管理 一、组织发展的概念 组织发展(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简称 OD )是 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进行有计划、 系统的管理,以促使整个组织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其目 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能。 二、 发展的阶段 ( 1 )理普特和施密特组织发展阶段。 表 1 理普特和施密特组织发展阶段 阶段 产生期 青年期 转折关系 关键阶段 可能出现的后果 1. 创建新组织 危险性 受挫或不开展活动 2. 持续生存系统 献身精神 组织坏死 3. 获得稳定性 有机组织 组织遇到机遇 4. 赢得发展 接受环境变迁 人事困难 5. 取得成就 持续变革 由于竞争而影响能量传播 6. 为社会作出贡献 大家都为社会做贡献 人员的创造性低落 成熟期 ( 2 )米尔斯组织发展的历史演变 表2 1800—1849 年 企业组织发展的历史演变 1850—1899 年 1900—1949 年 1950—2000 年 产品 单一产品 有限的标准产品线 专业生产线 标准化并创造新产品 市场 区域市场 国家市场 国家或国际市 场 稳定和变革的市场 组织结构 总代理店 功能化 专门化 混合化(如矩阵式) 支配过程 个人控制 计划和销售控制 利润控制 由人、计划、市场绩效 控制 三、 对组织发展的有效管理 ( 1 )组织发展范围及干预措施 个 人 二三人之间 小组和群体 协助制定终身性长期规划和事业计划 角度分析 个别辅导和咨询 敏感性训练(包括技能、知识、人际关系、决策、计划等)、互相协作 过程性咨询(指信息沟通、处理问题、决策等活动的咨询) 请第三者解决矛盾冲突 群体协作、检查工作 小组建设(包括以工作任务为主;以小组活动为主;本小组敏感性训练;调查反 馈;活动过程咨询;角色分析等) 小组范围的决策 群体之间 群体之间的活动 以群体过程为主和以工作任务为主的技术干预和结构干预 群体协作、制定目标、计划 调查反馈 整个组织 技术、结构干预 思想见面交流会 战略性计划活动 组织目标、计划、协作等 调查反馈 ( 2 )组织发展的内容 • 组织发展调查 要想使组织得到发展必须要进行组织调查。做到对组织 工作效果、组织结构和设计有效性如何等组织内幕了如 主要内容:绘制组织图表,编写组织手册, 指掌。 组织核查表。 • 组织发展规划 1. 2. 3. 4. 对当前组织的分析。 主要内容:管理人事的要求,改进工作的需 要,管理人员的储备。 确定规划的目标。 为员工发展开创机会。 规划的评价。 内部:培训规划、辅导、工作轮换、委员会 任命、有计划地提升等。 外部:专业会议,工业会议等 • 组织发展过程 输入 人员 财产 资金 时间 信息 原料 转换过程 组织结构、制 度、人事政策、 规范、人际关 系、领导、技 术、研发 信息反馈 组织发展的过程模式 输出 劳动生产率、服 务、绩效评估、 激励、满足感、 创造性、灵活性、 个人发展、组织 气氛 组织发展 敏感性训练 敏感性:指对自我、对他人和人际之间关 系的敏感程度。又称为实验室训练法或训 练团体法,是指一种群体训练的方式,透 过非结构性的团体互动,在专业家的协助 下,提高了解自我和他人的行为能力、学 习合理且适当的人际关系与行为模式,从 是采用个人与组织共同努力的方法,组织中 而改变或调整自己的观念、态度或行为, 的成员使其个人理想的生活目标及事业计划 以利于组织的健全与发展。 与组织的策略性目标相结合,以增进个人及 一种程序,由组织内的上下两级人员确认 组织的工作效能。 共同目标,依据目标制定各成员的工作目 标和主要职责,并依设定的目标作为业务 团队建设指在外聘专家的帮助下,依靠 指导原则与评价各成员实际成果的标准”。 群体成员自己的力量,协调群体内部的 关系,改进活动过程,提高群体工作效 率的变革活动。 是一种解决群体间冲突、改善彼此关系的一种 技术,也可以应用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 间的和谐关系,是指“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个 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由 具有咨询专业知识的第三者负责进行了解冲突, 然后加以干预与控制,并使双方面对冲突加以 解决的一种过程”。 ( 3 )组织发展的技术 1. 敏感性训练 2. 生活与事业规划法 3. 目标管理 4. 团队建设 5. 第三者干预技术 组织变革 Ta b l e o f C o n t e n t s 一 组织变革的定义 二 组织变革的目标 三 组织变革的内容 四 组织变革的阻力 五 组织变革的程序 一、定义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 变自己内在的组织结构。 外部环境 组织稳定 状态 组织变革 内部条件 组织再稳 定状态 外部环境: 技术的变革对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产生极大影响,不断改变产品结构、生产技 术、生产方式和公众的消费偏好。 1. 技术的不断进步 公众消费偏好的快速转移,使许多的产品和 服务迅速老化,生产周期变短;还有对知识 的追求和对美的向往。 2. 价值观念的变化 社会上不断出现新体制、新政策、新制度、 新组织以及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必然要影 响个人、组织及地区环境的变化。 3. 具体制度结构的变化 内部情况: 1. 决策失灵 2. 沟通阻塞 3. 机能失效 4. 缺乏创新 组织决策经常出现错误,或者决策过于迟 缓,以致无法把握良好机会 组织内意见沟通不良,上下级不能顺利有 效的沟通,以致活动失调、人事纠纷等严 重后果。 组织的主要机能不能发挥效率,或者不能 起真正作用,无法保证组织目标的达成。 组织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难以产生新观 念、新制度、新方法,以致阻碍组织目标 实现。 组织成员状况变化: 1. 组织的简单化和专制化的管理方式限制了成 员的个人发展机会 2. 组织内等级分明,地位差别大,使成员产生 了强烈的不公平感 3. 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转向内在的责任心和尊 严感,而组织仍只靠奖惩 4. 组织成员当前的需要无法满足,如组织的奖 惩和晋升不能兑现 5. 成员希望获得尊重、友谊、信任和真诚等情 感满足,但组织只强调任务是否完成 6. 组织成员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目标 1. 使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组织变革是目前经济全球化下各类组织所面临的问 题。如今,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已经基本趋于 稳定并且出现下降,并且传统的营销战略已经不再支持大 多数厂商的收入和盈利持续增长。但是在工业化国家的经 济增长率下降的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开发,使制造业的整 体生产率开始提高,造成过度的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把全球化制造和全球化营销综合起来,并且通过综合 的物流来开辟新的业务地点。 2. 改变企业内部职工们的工作态度和交往手段 在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组织变革和发展都涉及要求 他人变革的管理者,或者被要求对自己进行变革的管理者。 组织变革往往想向组织的员工表达以下信息:信任自己的 组织、更加努力工作、分享成功的喜悦、建立新的工作生 活质量标准体系。 包括设备的更新、工艺程序的改 变、操作顺序的改变、信息沟通 系统的改革、业务流程的再造、 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三、组织变革的内容 1. 从组织结构着手变革 改变组织成员的态度、评价标准、 作风、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从技术着手变革 三个维度: 1. 复杂性:包括分工程度、工作设计、 管理宽度等。 2. 集权度:决策权的集中分散程度。 3. 规范性:通过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 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 3. 从人事方面着手变革 四、组织变革的阻力 1. 心理因素造成的阻力 首先组织变革会打破原有的稳定格局,让员工产生不安全感; 其次组织变革会使人们感到风险增大,预期不稳定; 最后组织变革可能会影响某些人的地位和职权,因此遭到抵制。 2. 经济因素造成的阻力 组织变革会使个人直接或者间接的收入降低,如精简机构会使 某些干部 失去职权,从而影响收入;或者一些人靠吃大锅饭和坐便车获 得收入, 改革后收入降低。 3. 社会因素造成的阻力 任何一个群体要维持自己的生存,都会在组织内形成一致的价 值观念、共同的态度乃至行为规范,以保持成员的行动一致。而组 织变革则会打破这种平衡,因此遭到抵制。除此,还有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和利益关系等等。 五 变革的程序 总结、评 价和反馈 认识变革 的必要性 变革计划 的执行 制定变革 的详细计 划 明确变革 的目标 具体分析, 确定要变 革的问题 选择正确 的变革方 法
19 页
369 浏览
立即下载
不同阶段的组织发展与职位设计(超全面39页PPT)
第四章 组织发展与职位设计 学习内容 1 企业组织与职位设计概述 2 组织结构设计 3 组织发展与变革 4 组织发展不同阶段及职位设计 4.1.1 企业组织的含义 1-3 “ 组织 ”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上的组织不仅是指一种实体,而 且是指一种活动。 一般情况下所说的组织属于狭义层次 ,即指由信息网络联系起来,在其内 部进行规范的权力设置和明确的分工 协作,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建立 起来的实体。 4.1.1 企业组织的含义 2-3 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组织的 内涵: 组织是一个社会实体 组织具有确定的目标 组织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作用 组织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 4.1.1 企业组织的含义 3-3 企业的组织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 略目标,以企业的价值链和主导业 务流程为基础,通过职能分解,建 立各个部门的协调关系,使承担各 种责、权角色的人员有机结合起来 的团体。 4.1.2 企业组织中职位设计 (一)职位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二)职位设计的内容 (三)职位设计的形式 (一)职位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职位设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并 兼顾个人的需要,科学、系统化地 进行职位的合理配置,以满足企业 正常运营的需要。 4项基本原则: 因事设岗原则 规范化原则 系统化原则 最低数量原则 (二)职位设计的内容 1-2 工作内容 (1)工作的广度 (2)工作的深度 (3)工作的完整性 (4)工作的自主性 (5)工作的反馈性 (二)职位设计的内容 2-2 工作职责 (1)工作责任 (2)工作权力 (3)工作方法 (4)相互沟通 (5)协作 工作关系 (三)职位设计的形式 职位轮换 工作扩大化 工作丰富化 以员工为中心的工作再设计 4.1.3 职位设计的权变因素 组织因素——专业化、工作流以及 工作习惯 环境因素——人力供给和社会期望 人员因素——自主权、多样性、工 作的意义、反馈 技术因素 4.1.4 职位设计方法 (一)科学管理法 (二)人际关系法 (三)工作特征模型法 (四) HP 职位设计方法 ——— 优秀业绩工作体系:科学管理哲学 +人际关系法 (五)其他方法 ——辅助工作职位 设计法:缩短工作周、弹性工作制 (六)职位设计的操作和容易 发生的问题 职位设计的操作 职位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多少个职位,不等于安排多少个 人员,职位数和人数不能混为一谈 注意各职位工作的饱和度 要注意 “能级匹配” 4.1.5 职位再设计的后果 对企业组织的消极影响 直接消极影响——直接成本 间接消极影响 对企业组织的积极影响 4.2.1 组织结构设计的定义 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就是这样一项 工作:在企业的组织中,对构成企 业组织的各要素进行排列、组合, 明确管理层次,分清各部门、各岗 位之间的职责和相互协作关系,并 使其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过程中 ,获得最佳的工作业绩。 4.2.1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目标一致原则 精干高效原则 分工与协作原则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4.2.2 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步 骤 确定企业的主导业务流程 确定企业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从主导业务流程上划分企业的各种职能管 理部门 企业辅助职能部门的设置 从管理流程上确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制定企业 “组织手册 ” 以操作的顺畅性和客户满意度来验证组织 结构设计的正确性 4.2.3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应该 注意的问题 企业组织结构的动态管理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没有最好,只有 最合适 恰当地处理 的关系 “集权 ”和“分权 ” 4.3.1 组织发展的概念 组织发展既包括组织结构、制度上 的改革,也涉及对团体和个人的心 理指导。 目的在于适应环境的骤变,改善组 织的绩效和满足员工的需求 4.3.1 组织发展的特征 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组织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组织发展是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 实现改革的策略 组织发展中目标和计划具有重要作 用,要特别重视目标管理 4.3.2 组织发展的基本内容 (一)组织方面 组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组织结 构的探讨,即组织的形式能否较快的 反映和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组织的 形式如何影响组织内决策的形成和信 息的共享等。 机械式组织、有机式组织、虚拟组织 、无边界组织 4.3.2 组织发展的基本内容 (二)员工方面 员工方面的组织发展主要是强调以人 为中心的理念。 员工的个人训练就是重视敏感性训练 ,也称为 T 小组训练。 4.3.2 组织发展的基本内容 (三)任务、技术方面 任务和技术方面的组织发展强调的是 组织任务多样性、完整性和意义,加 强工作的责任性和及时反馈工作结果 的信息,从而利用工作的本身的激励 因素来提高组织的发展。 工作生活质量管理就是所能采取的措 施之一。 4.3.3 实施有效的组织发展计 划 (一)有计划的介入 (二)收集资料 (三)组织诊断 (四)资料反馈与讨论 (五)行动介入——实验室培训、 协作精神的建立、管理方格图、目 标管理 4.3.4 组织发展变革的压力 (一)技术的不断进步 (二)知识的爆炸 (三)产品的迅速老化 (四)劳动力素质的变化 (五)职业生活质量的提高 4.3.5 组织发展变革的阻力 组织发展变革阻力来自个人和组织 两个方面。 4.3.6 企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 (一)扁平化 (二)小型化 (三)弹性化 (四)虚拟化 4.4.1 传统式官僚机构阶段及 其职位构成 (一)传统式官僚机构组织 传统式官僚机构是世界上最普遍也是最为传统的组织 形式。 主要表现为一种科层等级结构、劳动专业化和缺乏个 性的制度。 它强调等级、规章制度和程序等一些主要的协作方式 。 转变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 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起源,官僚机构几乎不强调战略。 最上层的管理者是组织的设计者。 很少有公司顶层以外的人参与到新结构或制度的设计 当中去。 所有的重要决策都是由高层作出的。 4.4.1 传统式官僚机构阶段及 其职位构成 (二)传统式官僚机构的职位设计 官僚职位设置呈倒 Y 型 P112 4.4.2 复杂性组织阶段 (一)复杂性组织 由于商务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组 织都开始采用这种复杂的管理形式。 这个阶段的组织通过增加新的横向渠 道,打破了传统的组织设计原则。 这些形式将横向的团队和现存的科层 结构相结合,增强了公司的管理力度 ,从而提高了组织的绩效。 这些新型的复杂组织形式在竞争,而 当竞争需要更高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水 平时,更复杂的形式则是恰当的。 4.4.2 复杂性组织阶段 (二)复杂性组织的职位设计 p114 4.4.3 适应性组织阶段 在这个阶段的组织结构设计以及相 应的职位设计永远不会完成,就像 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地面对新环 境一样,是不断延续的过程 开始就基于能力假设。 4.4.3 适应性组织阶段 适应性组织正是这样一种组织:在 满足生产力增长的同时,也满足了 对更有意义的工作、满意程度、授 权、工作/家庭问题、个人的发展 和事业的期望。 4.4.3 适应性组织阶段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根本上削减了组织的管理层次 围绕关键流程组成团队,取代过去存 在的职能部门 流程领导者被委派管理相关流程,它 们是新结构中仅有的正式管理者 以前的一些管理者成为团队成员 团队被给予管理自身实务的处理权 通过密集的培训计划,在新组织需要 的技能方面,对于团队和流程管理者 进行培训。
39 页
403 浏览
立即下载
【OD组织发展精品资料】《I战略与执行-IBM 业务领导力 BLM 模型》
战略与执行-IBM 业务领导力 BLM 模型 具体内容 概述 战略 执行 领导力 价值观 讨论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业绩 机会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 是一个 IBM 中高层用于战略制定与执行联 接的方法与平台 - 它从市场分析、战略意图、创新焦点、业务设计、关键任务、正式组织、人才、 氛围与文化以及领导力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帮助管理层在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 的过程中帮助系统的考虑 , 务实的分析 , 有效的资源调配及执行跟踪 对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的有目共睹与不可估量的业务价值 BLM 使 IBM 成功的四要素战略、执行、价值观与领导力之间相一致 , 从 而为 IBM 带来了多方面的业务价值 同一种语言 最基本的方法 逻辑的力量 共同的目标 执行的跟踪 自上而下实施 IBM 业务领先模型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业务设计 关键任务 相互依赖关系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业绩 机会 IBM 业务领先模型 - 领导力是根本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 BLM 业务领先模型是创造快速与持续习惯不断改变的业务的核心 , 它的运用是 IBM 的高 层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与必备能力 , 通过积极的实践得以发展。 • IBM 的高管层的领导力培养是通过领导她们的高层团队进行战略问题与机会的勘查与设计 以及项目的执行来来推动变革。 • 战略设计与执行计划是高管层每年都要亲自领导的。在获得对外部市场的持续洞察、识不 新的机会、开发业务设计、确保这些设计是切实可行的 , IBM 业务领先模型 - 价值观是基础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差距 人才 创新焦点 市场结果 价值观 业绩 机会 • IBM 价值观 : 成就客户 , 创新为要 , 诚信负责 • 作为业务的主要战略家的总经理 , 要确保 IBM 价值观反映在公司的战略 上 , 各级领导者要确保 IBM 价值观是日常执行中的一部分。 • IBM 价值观是我们决策与行动的基本准则。 业绩差距与机会差距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战略是由不满意激发的 , 而不满意是对现状与期望业绩之间差距的一种感知。 业绩差距 是现有经营结果与期望值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的陈述。 机会差距 是现有经营结果与新的业务设计所能带来的经营结果之间差距的一 种量化的评估。 业绩差距常常能够通过高效的执行填补 , 同时不需要改变业务设计 填补一个机会差距却需要有新的业务设计。 业绩差距与机会差距的例子 业绩差距:过去的五年业务急剧增长,在此期间,产品质量有所下 降。我们引进六西格玛的尝试失败了,在过去 12 个月里我们失去了 5% 的市场份额。每一个百分点代表着约 5 亿美元收入损失。我们要 在未来 24 个月收复损失掉的市场份额。 负责人: XXX 机会差距:我们的研发小组开发出了新的技术平台,这在国内业界是 一个潜在的颠覆性的技术。目前,我们预期第一先行者的机会在 1218 个月内如果在未来 6 个月能推出此技术。但我们目前的产品开发 周期需要 18-24 个月,要取得成功,我们必须把这个周期缩短到 6 个 月。 负责人: XXX 讨论 1 – 差距分析 有哪些业绩差距 ? 有哪些机会差距? 哪些差距最重要 , 什么缘故? 形成差距的主要缘故是什么? 讨论目标 面向未来 3-5 年的业务发展 , 识不目前业务上存在的关键的业绩或机会差距 问题聚焦 回顾我们设定的战略目标 , 在一些关键的绩效指标与财务性指标上 , 是否存在差距? 与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相比 , 在哪些方面我们存在差距? 存在哪些市场机会 ( 机会差距 ) ? ( 能够先初步讨论 , 讨论完市场洞察后再来回顾机会 差距 ) 哪些是最关键的差距? ( 考虑结果性的大的差距 , 尽量具体与量化 ) 作业输出 : 差 距描述 - 一个 或两句的差距 陈述 : 陈述的是业务结果 , 如收入 , 利润 / 贡献 , 与市场份额。 形成差距的主要缘故 有时间的约束与可量化。 有一个明确的负责人 , 承担缩小差距的责任。 练习 1 – 差距分析 差距类不 : 差距描述 : 形成差距的主要缘故 : 负责人 : IBM 业务领先模型 - 战略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业务设计 关键任 务 依赖关系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战略意图 市场洞察力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 组织机构的方向与最终目标 , 与公司的战略重点相一致 • 了解客户需求、竞争者的动向、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状况以找到机遇与 风险 , 目标是 : 解释市场上正在发生什么以及这些改变对公司来讲意味着什 么 创新焦点 • 进行与市场同步的探究与试验。从广泛的资源中过滤想法 , 通过试点与深入 市场的实验探究新想法 , 谨慎地进行投资与处理资源 , 以应对行业的变化 业务设计 • 对外部的深入理解 , 为利用内部能力与持续增加价值探究的业务设计提供了 基础。业务设计涉及六要素 : 客户选择、价值主张、价值获取、活动范围 , 持续价值与风险管理。 市场洞察 领导力 1. 宏观分析 2. 竞争动向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 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人才 创新焦点 3. 客户分析 价值观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了解客户需求、竞争者的动向、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状况以找到机遇 与风险 目标是 : 解释市场上正在发生什么以及这些改变对公司来讲意味着什么 市场洞察 : 对客户 , 您 , 与竞争对手的影响 环境驱动力 技术与服务 在技术与服务领域里的趋势与变化 客户 需求与当务之急的挑战 , 什么缘故她的客户选择您客户的产品与服务? 竞争对手 在整个竞争市场上发生了 , 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谁是主要的竞争对手? 谁是您客户的主要的竞争对手? 人口统计数据 将会对业界产生影响的生活方式 , 时尚以及文化的变化趋势 会影响市场的人口趋势 , 这些趋势代表的是机会依然威胁 法律、政治 政治 , 政府法律法规的变化 市场洞察力的缺失会对业务设计产生负面影响 , 因为我们所采 纳的支撑信息与假设估计是有瑕疵的或错误的。 市场定位框架 高 再评估 / 投入 保持 / 投入 ● 高增长 ● 高增长 ● 市场参与者 ● 市场领先者 市场吸引力 放弃 低 收获 ● 低增长 ● 低增长 ● 市场参与者 ● 市场领先者 竞争定位 高 讨论 2 - 市场洞察 讨论目标 识不未来 3 年的主要市场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宏观分析 - 问题聚焦 产业格局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影响 , 机遇与挑战 整体市场空间 ( 行业整体趋势、外部环境的影响、产业链特征及变化趋势 ) ?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变化 , 从产品到解决方案与服务 本企业的机会评估 ( 可参与空间 ) 客户分析 - 能够通过哪些细分标准将我们的客户进行分类? 她们的战略重点、对服务业务的需求偏好及痛点 ; 她们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有哪 些? 她们的关键购买因素有哪些? 竞争分析 - 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价值主张、主要竞争策略 / 手段 目前的竞争格局如何 , 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 , 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 竞争对手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 标杆分析 ) ? 讨论 2 - 市场洞察 趋势 宏观分析 ( 市 场、行业、技 术等 ) 客户需求与痛 点 竞争对手的策 略 机会 威胁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资源 财务 技术 资源 分析 市场地位 / 声誉 产品 人员 其她 · 优势 劣势 战略意图 领导力 1. 愿景 2. 战略目标 3. 近期目标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氛围与文化 市场结果 战略意图 关键任务 业务设计 创新焦点 正式组织 人才 价值观 ● 组织机构的方向与最终目标 ● 与公司的战略重点相一致 ● 体现竞争优势 差距 业绩 机会 战略意图 愿景 : 可持续的 , 占优势的业务领先地位 , 展示了长期的 , 可持 续的获利能力 - 纲领意义 , 感情契约 , 现实但有挑战性 战略目标 : 有效的 , 合理的 , 灵活的运营模式赢得现有市场的增 长机会 , 但同时保持快速习惯市场变化的能力 - 产品 , 服务 , 市场 , 客户 , 技术及时机 近期目标 : 业绩可衡量的指标 - 利润 , 成长率 , 市场份额 , 客户满意度及新产品 创新焦点 领导力 1.未来业务组合 2.创新模式 3.资源利用 增长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创新焦点 人才 价值观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 进行与市场同步的探究与试验 ● 从广泛的资源中过滤想法 , 通过试点与深入市场的实 验探究新想法 , 谨慎地进行投资与处理资源 , 以应对 行业的变化 麦肯锡对美国大公司长期业绩的一项跟踪调查 这项研究对美国最大的 100 家公司进行了跨越 2 个经济周期的跟踪观察。 标准普尔 500 市场指数 第 一 个 周 期 增 长 业 绩 矩 阵 高 徒劳无功 11% 收 入 增 长 面临危机 27% 徒劳无功 增长明星 9% 29% 面临危机 美国 GDP 业绩至上 33% 36% 低 “ 增长引擎” • 业务组合增长 • 市场份额增加 • 并购 股东总体回报 高 特别少是增长的驱动因素 比想象的更重要 18% 14% 业绩至上 面临危机 18% 28% 退出 18% 3% 4% 面临危机 前人栽树 , 后人乘凉 徒劳无功 退出 徒劳无功 低 增长明星 33% 退出 26% 增长明星 19% 徒劳无功 15% 业绩至上 面临危机 19% 27% 退出 36% 增长明星 41% 业绩至上 14% 增长明星 12% 业绩至上 9% 业务组合 - 三个成长的地平线 H 3 新兴机会 H 2 成长业务 将已论证的业务模式扩 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 成长为市场机会 H 1 核心业务 验证业务模式、论证可 行性、能力和价值、播 种成长的机会 Change the Game Compete to Win 延伸、捍卫、增加生产 力和利润贡献 Stay in the Game 时间和不确定性的水平 定义与特征 成熟业务 , 收入与利润的主要 来源 增长业务 , 市场增长与扩张机 会的来源 产品 / 业务创新的组合 , 未来长 期增长的机会点 管理重点与指标 近期的利润表现与现金流 -利润 ( 收入 / 支出 ) -ROIC -生产效率 收入的增长与投资回报 -收入增长 -新客户 / 关键客户获取 -市场份额增长 -预期收益 , 净现值 回报的多少与成功的估计性 -项目进展关键里程碑 -机会点的数量与回报评估 -从创意到商用的成功概率 关注成长 企业创新 - 三种典型的模式 产品 , 服务与市场创新 应用于聚焦客户与进入 市场领域 业务模式创新 关注成本 创新用于重建与企业扩 展 运营创新 创新以改善核心职能领 域的效能与效率 发展与发行创新产品与服务 进入新市场 , 寻找新客户 推行新的渠道与交付路径 发展业务运营的新方式 建立伙伴关系快速响应市场 提升业务灵活性 发展的最佳成本结构 优化流程以改进生产力 核心职能再造 ( 改组 ) 以提高效率 创新领域 产品创新 服务创新 业务流程创新 业务模式创新 文化与管理创新 政策与社区创新 讨论 3 - 战略意图与创新 IBM 战略 讨论目标 • 在公司的战略目标与方向作为输入的基础上 , 讨论业务未来 3-5 年的战略意 图 问题聚焦 • 愿景 : 对整体业务未来发展的设想与蓝图 • 战略目标 :3-5 年后的业务特征与关键指标体系 , 如收入、份额 , 人均服务产 值 , 支撑的设备销售收入等 • 主要发展路径 ( 发展节奏 ): 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与主要发展思路是什么?主 要时期性里程碑是什么? 讨论目标 • 明确未来的业务组合战略及创新焦点 问题聚焦 • 从业务整体来看角度 , 其中的子业务或子产品各属于 H1 、 H2 依然 H3 ?什 么缘故? • 市场及竞争对手有哪些创新实践值得借鉴 , 未来我们估计采取哪些创新举动? 讨论 3 - 战略意图与创新 愿景 : 战略目标 : 近期目标 : 创新焦点考虑 : 业务设计 领导力 1. 客户选择 战略 2. 价值主张 执行 市场洞察 3. 价值获得 战略意图 4. 活动范围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 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差距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5. 持续价值 市场结果 业绩 机会 6. 风险管理 ● 应以对外部的深入理解为基础 ● 着眼于更好的利用内部能力与持续改进与 变革 ● 探究可替代的业务设计 业务设计 : 客户选择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1. 选择客户的标准 , 如何确定优先级 : 谁是您的客户 , 谁不是 2. 在该细分市场下 , 客户有哪些特定的需求? 3. 快速增长市场 业务设计 : 价值主张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1. 客户需求 – 我们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否以客户的最终需求为 导向 2. 独特性 – 客户是否真正认可我们的产品与服务 3. 有影响力 – 是否能帮助客户实现增值与收益 业务设计 : 价值获得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1. 如何赚钱?我们依靠什么吸引客户并获取利润? 2. 有其她的盈利模式不? 业绩 机会 业务设计 : 活动范围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1. 经营活动中的角色与范围 2. 哪些外包、外购? 3. 与合作伙伴的协作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业务设计 : 价值持续增值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业绩 机会 1. 客户需求的转移趋势 2. 价值链中的地位 3. 我们如何保护利润 – 快速响应 , 有效控制成本 , 专利。。。。 业务设计 : 业务风险管理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1. 不确定性 2. 潜在风险 , 市场 , 对手 , 技术 3. 全面视角 - 外部 , 内部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基于独特背景、差异化以及价值主张的业务设计 例如 : 眼镜行业 客户选择 注重“成本”的购买者 注重“时尚”的购买者 注重“品质”的购买者 价值主张 “ 低成本”策略 “ 高质量、追逐时尚” 的代言 “ 高品质、时尚与健康” 的选择 活动范围 公司致力于哪些业 务活动? (What) 如何联结公司的各 业务活动? (How) 如何选择最合适业 务活动的地点? (Where) 14 公司内部 公司外部 遍布世界的沃 尔玛连锁卖场 公司内部 中国—低成本 生产 生产中心 公司外部 零售 设计 品牌 设计 零售 意大利—世界 时尚与精尖行 业人才的窗口 遍布全球的 Sunglass Huts 与 Lens 生产 crafters 品牌眼镜店 公司内部 品牌 设计 公司外部 生产 零售 日本 服务 在韩国获得生 产许可 , 在中国 进行生产 战略制定的落脚点是业务设计 战略 业绩或机会差距 对现有的和期望的业 绩之间差距的感知触 发战略创新 与公司的战略重点一 致 并作出贡献 客户价值 ƒ 竞争战略 ƒ 技术转变 ƒ 行业结构和经济 ƒ 市场洞察力 战略意图 业务设计 创新焦点 可能的业务设计 ƒ 战略性业务组合管理 ƒ 市场试验 ƒ 对比现有的与期望的 ƒ 客户选择 ƒ 价值主张 ƒ 价值获取 ƒ 活动范围 ƒ 价值持续增值 ƒ 风险管理 能力要求 新的业务设计所要求的能力 是什么?包括组织、技能、 考核标准、文化和对价值网 络中合作伙伴的依赖程度。 业务设计是迈向执行的关键 创造一个新的业务设计 对市场的洞察力 ƒ 这个业务设计所依赖的客户角度和经济上的假设是什么 ? ƒ 这些假设还成立吗?什么可能使他们改变? ƒ 客户最优先考虑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在改变? ƒ 正在发生的技术转变是什么?它们对公司业务的影响是什么 ? ƒ 是什么将你和你竞争对手的业务设计区分开来? 战略意图 ƒ 这个业务设计是否提升 了公司的战略重点? 现有业务设计 - 客户选择 - 价值主张 - 价值获取 - 活动范围 - 价值增值 - 风险管理 期望的业务设计 - 客户选择 - 价值主张 - 价值获取 - 活动范围 - 价值增值 - 风险管理 对能力的要求 ƒ 我们是否建立在现 有能力上? ƒ 能否获得所要的新 能力? ƒ 我们有能力管理潜 在的风险吗? 创新焦点 ƒ 新的业务设计能否抓住新的价值来源?这种价值来源是可持续的吗? ƒ 客户战略重点的变化对你的业务设计会有怎么的影响?有什么可替代的设计可以 满足下一轮的客户重点? ƒ 创新对于客户以及公司的成功是否至关重要? 讨论 4: 业务设计 讨论目标 • 基于市场洞察与需要解决的关键差距 , 讨论并就业务设计 初步达成共识 • 估计需要针对不同子业务或细分客户群分不设计 ( 可先分 不做业务设计 , 然后再看是否能够合并 ) 关键问题 • 业务范畴的定义 • 当前业务设计的哪几项要素需要改变才能帮助我们缩小或 者关闭差距? • 新的业务设计估计的主要执行挑战有哪些? 练习 4 - 业务设计 现有业务设计 Current 选择客户 价值主张 价值获取 活动范围 谁是您的客户? 如何实现竞争优势 ( 差异 ) ? 如何获利?有其她赢利模式不? 经营活动中的角色与范围 价值增值 如何建立持续的利润增长 在价值链中的角色 风险管理 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如何管理的? 期望业务设计 练习 4 、 1 - 当前的业务设计 当前的业务设计 选择客户 价值主张 价值获取 活动范围 价值增值 风险管理 练习 4 、 2 - 期望的业务设计 期望的业务设计 选择客户 价值主张 价值获取 活动范围 价值增值 风险管理 估计的执行挑战 IBM 业务领先模型——执行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业务设计 创新焦点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正式组织 人才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价值观 • 满足业务设计与它的价值主张的要求所必须的行动。哪些任务是由我们来完成的 , 哪些 任务能够由价值网中我们的合作伙伴完成的?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有效的业务设计 的基础 。 正式组织 • 为确保关键任务与流程能有效地执行 , 需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管理与考核标准 , 包括 人员单位的大小与角色、管理与考评、奖励与激励系统、职业规划、人员与活动的物理 位置 , 以便于经理指导、控制与激励个人与集体去完成团队的重要任务 人才 • 人力资源的特点、能力以及竞争力。要使战略能够被有效执行 , 员工必须有能力、动力 与行动来实施关键任务。 氛围与文化 • 创造好的工作环境以激励员工完成关键任务 , 积极的氛围能激发人们创造出色的成绩 , 使得她们更加努力 , 并在危急时刻鼓舞她们 执行-关键任务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1. 支持业务设计、尤其是价值主张的实现 2. 主要是指持续性的战略举措 (ongoing activity), 包括业务增长举措与能力 建设举措 , 3. 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客户管理 ; 产品营销 ; 产品开发 ; 交付 ; 平台 ; 服 务 ; 风险管理与能力建设并将重要运营流程的设计与落实包括在内 4. 是执行的其它部分的基础 5. 年度性的、可按季度跟踪衡量并识不出这些关键任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 譬如资源、设施等。 考虑实现关键任务所需要的相互依赖关系 内部的互相依赖关系 供应商 ( 与交易相关的同盟者 ) 外包合作伙伴 顾客与渠道 兴趣社区 / 团体 影响者 • 关于每一方来讲 , 什么是她们的兴趣与动机?她们之间的协同情况如何? • 在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 , 什么样的这种方案能够保持与供应商的双赢关 系 45 检查与内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6 信任 您们之间的承诺是值得依赖的不? 同盟 双方是否拥有共同的目标 灵活性 承诺是否能够依据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权责 各方的权责明晰不? 澄清 各方对某一问题是否达成了一致的理解 ? 练习 5: 关键任务 关键任务 关键任务 1 关键任务 2 关键任务 3 关键任务 4 …、 关键任务 N 负责人 各关键任务展开阐述 - 关键任务 #:XX 任务描述 关键任务的描述 : 措施 完成关键任务的主要措施 相互依赖关系 48 衡量目标达成的重要里程碑 与内外部合作伙伴的依赖关系 里程碑 执行-正式组织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支持关键业务的执行 , 包括建立相应的 1. 组织架构 , 管理体系与流程 , 2. 资源与权力如何在组织中分配 - 授权 , 行权与问责 , 决策流程 , 协作机 制 , 信息与知识管理 3. 关键岗位的设置与能力要求 4. 管理与考核标准 , 包括 管理幅度与管理跨度 管理与考评 奖励与激励系统 职业规划 人员与活动的物理位置 执行-人才 思想 能力 承诺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业务设计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正式组织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1. 关键岗位与人才布局有什么要求 - 才需求详细定义 2. 人才与能力的差距及挑战 – 欠缺哪些能力 3. 获得 – 内部获取 , 及时培养 , 外部获取 4. 激励与保留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执行-文化与组织氛围 领导力 价值, 信念 态度, 行为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人才 创新焦点 个人,团队 价值观 成功,失败 1.文化 - 社会管制系统 , 规范 2.组织氛围 - 对工作环境的感知 业绩 机会 IBM 业务领先模型——领导力的角色 领导是否展示出了风格上的多样性 提供清楚的方向? 树立高的期望值? 减少官僚作风? 让个人与集体为她们的行为负 责? 指导个人达到良好的表现? ƒ ƒ 领导是否起到了达到结果所需的行为示范作用? ƒ 领导是否培育了一种激励人心的氛围? 领导力 素质 风格 70%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氛围与文化 战略意图 业务设计 关键任务 相互依赖关系 正式组织 28% 市场结果 差距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业绩 机会 文化与组织氛围 文化变革的杠杆 参与 - 鼓舞人们做出的选择 , 鼓舞参与 , 发展社会关系 , 用 团体共识与反馈来实现承诺 领导者 , 领导团队行为 – 言行明确并始终如一 信息支持 - 信息是否能够 支持对的决策与对的行为 奖励 – 什么行为 / 结果会 得到奖励 , 奖励是否能够真正 起到激励作用? 组织氛围维度 责任 ( 人们能够决定如何完成她们的工作的感 受)、 灵活性 ( 鼓舞新想法与新方法 ) 团队承诺 ( 互相帮助 , 额外努力 , 相互信任 , 团 队自豪感 ) 明确性 ( 理解愿景与方向并为之努力 ) 、 团队承诺 ( 互相帮助 , 额外努力 , 相互信任 , 团 队自豪感 ) 明确性 ( 理解愿景与方向并为之努力 ) 、 奖励 ( 对高绩效的认可 ) 明确性 ( 理解愿景与方向并为之努力 ) 、 标准 ( 员工感觉到重点放在改善业绩上并尽最大 努力 , 包括设定挑战性目标 ) 依照业务设计的要求重新全面考虑调整影响执行的各个要素 , 才能使战略 不是纸上谈兵 , 而是切实保证组织的长短期收益与持续稳定的发展 业务设计的要求 新的业务设计将要 求对组织现有能力 和价值网络中合作 伙伴的依赖程度重 新进行评估 从客户角度看,增加价值 所需的具体任务是哪些? 与价值网络中合作伙伴的 相互依赖关系怎样? 风险是否已被恰当地评估 和管理? 执行 当被赋予重要任务时, 人们有完成任务所需的 技能和动力吗? 人才 关键任务 相互依赖关系 正式组织 氛围与文化 业务行为标准、非正式的沟通网 络和权力分配方式能为关键任务 的完成赋予活力吗?现有文化中 是否有阻碍任务完成的因素呢? 当有了执行业务设计所 需的重要任务时,现有 的结构和正式的考核系 统是否支持这些任务的 完成以及所要求的综合 性? 业绩和机会差距 当任何一个因素较弱 或这些因素间缺乏一 致性时,差距就有可 能出现。 分析一致性 : 我们的一致性如何 ? 战略 & 业务设计 我们有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不? 我们有对这个业务设计必要的训练不? 我们有这种能力依然需要找外面的资源? 人才 关键任务 相互依赖关系 基于业务设计 , 我们是否清 楚地明白要完成哪些关键 任务? 有哪些情况是我们需要特 别好地执行以便提供给业 务设计? 正式组织 文化氛围 价值支持业务方向不 ? 我们需要培养哪种文化 ? 组织结构支持关键活动的 实施不? 我们需要重新设计组织结 构以完成关键任务不? 评估体系与战略相一致不? 讨论 6: 基于战略目标与新的业务设计 , 讨论为达成目标与 支撑新的业务设计所需的组织能力 讨论目标 问题聚焦 • 制定组织能力 (“ 执行模型” ) , 以支撑战略目标与期望的业务设 计的实现 , 并关闭差距 • 基于关键任务对组织 / 人才 / 文化氛围及领导力的要求 , 这些方面 需要发生哪些改变才能够支撑关键任务的实施? • 存在哪些组织的障碍及问题? • 依照问题的根因分析 , 结合战略意图与期望的业务设计的要求 , 需要采取哪些关键任务才能弥补差距并落实新的业务设计? • 识不实施这些关键任务的措施、里程碑及对内外部的相互依赖关 系以及关键的行动 讨论 6 - 组织能力 与关键任务一致的组织能力 正式组织 – 组织模式、组织架构、关键 岗位 – 人员与活动的区域分布 – 流程、系统、授权 – 业绩考核系统等 人才 – 需要的关键人才 ( 数量、类 不、技能要求 ) – 如何获取这些人才? – 人才的培养、激励与保留 文化 – 文化 – 组织氛围 领导力 – 领导者在推动战略与执行上 的角色 估计的障碍 解决方案的优先级排序矩阵 您的建议 ! 您的行动 ! 高 机会 影 响 力 放弃 低 可行性 命中 影响 : • 改变明显 • 解决 80% 的问题 • 将简化并提升效果 收获 可行性 : • 边界范围内 • 决策者可控范围 • 现实的解决这些问题 • 技术上可行 • 一定时间内合理的回报 高 深层缘故分析 目标 : 识不处理差距产生的根本缘故并治本 – 不要只是治标 步骤 : 1. 弄清差距 : 我们是否都同意、理解并能齐心协力地面对差距? 2. 直觉调查 ( 头脑风暴 ): 我们什么缘故有差距?差距什么缘故会存在?弱点在 哪里? 3. 挑战根本缘故的每一种假设 : 什么缘故?什么缘故?什么缘故? 4. 将答案分不归类到 BLM 的不同部分中去 5. ( 核对假设的事实与数据 , 看是否涵盖了所有部分 ) 6. 检查模型的一致性 , 识不每一部分中最重要的问题 7. 建立行动计划来淡化最重要的根本缘故 通常情况下 , 差距是由坏的战略造 成 , 或者由于四部分中的一个或多 个不协调造成 , 或是由于执行领导 间不协调而造成的。 分析根本缘故 : 什么缘故? 问题 “ 在过去的两 年中 , 公司没 有能抓住在新 兴市场中的价 值 x 万美元的 收入机会” 什么缘故( 机会差距 ) 因为 “ 我们不太清楚 市场的走向” 什么缘故( 市场洞察力 ) 因为 什么缘故( 正式组织 / 人 才) “ 我们没有做市 场调查所需的技 能与能力” 根本缘故 根本缘故 “ 我们的组织机构中没 有任何专门为市场调查 而准备的资源” 讨论 7 – 主要障碍及根因分析 问题 / 障碍 关键任务 / 相互依存关系 正式组织 人才 文化 组织氛围 领导力 输出 : 找出最重要的 , 阻碍您缩小差距的能力的障碍。 深层缘故 讨论 8 - 解决方案及行动计划 解决方案描述 1 2 3 4 行动项目 日 期 负责人 战略与执行的力量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战略意图 氛围与文化 业务设计 关键任务 相互依赖关系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业绩 机会 利用 BLM 作为思维框架 , 通过行动学习的方式来挑战传统思维 , 逐步 提升业务领导在各方面的战略思维能力 业绩差距是现有经营结果与期望值之间差距的 一种量化的陈述 宏观 – 经济 , 政治 , 社会 , 技术创 新 客户价值 , 竞争的格局 , 利润区 机会差距是现有经营结果与新的业务设计所能 带来的经营结果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的评估 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渠道 , 敏锐洞察 力 , 评估其影响 , 并采取相应行动 事实、敏锐、 变化、 威胁、机会 战略 组织机构的方向与 市场洞察 最终目标与公司的 战略重点相一致 战略意图 远见卓识、英明决 策、坚定执行、短 期、 长期、挑战性 始终如一的关注战略问题 , 探究机会 感知、不满足、洞察力、结果 领导力 执行 氛围与文化 业务设计 关键任务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正式组织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增长项目与现有业务的平衡 新业务开发 (H1, H2, H3), 资源有效投入 客户价值增值 , 盈利能力 , 生态系统 , 风 险管理 , 战略制定的落脚点 探究新想法 , 谨慎进行投资与处理资源 , 以 及 Ambidextrous 组织 , 应对行业的变化 , 确保业务的健康增长 始于客户的需求 , 挑战假设 , 探究各种多 赢的估计性与选择。 充分是关键。 利用 BLM 作为思维框架 , 通过行动学习的方式来挑战传统思维 , 逐步 提升业务领导在各方面的战略思维能力 寻找估计挡路的因素 , 什么缘故 深层缘故 1 深层缘故 2 去伪存真 , 追根究底 挑战假设 , 与传统智慧 依赖关系 ( 沟通 - 使能 - 支持 保障 ) 业务的增长点在哪里 , 哪 些业务蕴藏着最丰富的机 会? 企业的创新源泉在哪里 , 如何决定资源配置方向? 您如何保证要做的情况会 发生 ? 领导力 战略 市场洞察 您如何解决问题 / 冲突 ?战略意图 您如何管理动态的变化与 Ambidextrous 组织 ( 今 天 , 明天 ) 执行 氛围与文化 业务设计 关键任务 正式组织 人才 创新焦点 价值观 市场结果 差距 业绩 机会 实施您的业务设计及价值主张 , 最关键的情况 , 情 况之间的依赖关系。 责任 , 资源 , 协作 , 流程 , 组织 , 衡量… 业务规划模板 概述 市场洞察 - 宏观分析 竞争动向 客户分析 ( 市场 / 客户细分、偏好、购买习惯 ) 业务方案组合战略 - 业务设计 客户选择 价值主张 价值获得 - • 活动范围 • 价值持续增值 • 业务风险管理 业务开发 业务流程 产品路线图 执行 - 关键任务与相互依赖关系 构建组织能力 风险评估 结果衡量 关键里程碑 附件 感谢您的聆听!
65 页
436 浏览
立即下载
【OD组织发展精品资料】《OD、TD、LD实用的70个模型和工具》
OD、TD、LD 实用的 70 个模型和工具 一般会划分为 OD、TD、LD 三个方面,因为 OD、TD、LD 三个 词各自的涵义至今还未形成统一认识,所以我完全是按照自己 的理解划分的,仅供参考。 O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组织发展。为帮助组 织顺利适应外部,OD 实践者要帮助高层领导充分发展组织内 部,为实现组织远大的外部目标提供保障。OD 视角更高,工作 范围更广。现在虽然有许多公司都设置了 OD 岗位,但其工作 内容还是更偏向于下面的 TD 和 LD 多一些,因为 OD 的工作涉 及到了组织架构设计、组织流程机制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层面的 内容,如果 OD 从业者没有较高的影响力,这些工作开展起来 还是非常困难的。 TD: Talent Development,人才发展。更强调员工本身的 发展,致力于为组织持续提供关键人才,希望通过人才的力量 推动整个组织战略和业务发展。我对 TD 工作的理解是,它属于 LD 工作的上游设计和规划模块,我们的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 的人才?不同层级、岗位各需要多少人才?如何做好继任者计 划?这些问题都需要 TD 来进行探索并给出答案。TD 在企业里 通常不会去实施具体的培训,具体实施会由 LD 或培训职能岗 位的同学来完成。 LD: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学习与发展。更强调 知识技能与工作的匹配,与以前的培训概念更加接近,其工作 内容更多属于培训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如果企业里只设置 了 LD 而没有设置 TD,那么通常 LD 也会包含 TD 的工作内容。 一些企业的企业大学里,会有 TD 和 LD 岗位,但是 OD 岗位通 常是单独设置的,属于另外的部门,比如 HR 部门或者组织发 展部门等。不过查看一下 OD 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 OD 已远远超出传统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范畴而到了组织行为 与文化范畴,所以若要发挥 OD 应有的作用,OD 一定不是隶 属于 HR 部门的,而是要在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之外(确切 说应该是之上)单独设置的。 如果企业要做 1 到 3 年的培训规划,那就需要先从 OD 视角去 看企业新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会解码到各业务单元,新的战 略落地需要对组织架构、流程机制等进行调整,企业文化也要 与新的战略进行融合落地,同时也对各岗位及层级的人才提出 需求,这就到了 TD 层面,要优化人才模型、重新进行人才盘点 和继任者计划。再往下落实,是招聘、选拔、薪酬绩效调整及培 训(LD)工作。 了解了上面培训顾问专业知识图谱的内在逻辑,接下来我们将 图谱展开,来看一下更详细的内容。 一、OD 知识图谱 OD 起 源 于 勒 温 ( Kurt Lewin ) 群 体 动 力 学 ( Group Dynamics),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勒温的基础上 诞生了 NTL (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 ,NTL 掀起 了第一波 OD 热潮,当时 NTL 的专家们开发出了许多广为流传 的工具,比如乔哈里视窗、管理方格、学习金字塔等。 社会心理学和群体动力学产出了一个著名观点,而正是这一观 点,决定了国外研究小群体的 OD 衰落,而国内研究如何解决 组织问题的 OD 逐步兴起。 这个著名观点是——所有群体和组织都面临两个典型问题: (1)存续和适应外部环境;(2)整合组织的内部过程,以确 保组织持续生存和适应的能力。国内的 OD 现在更多的就是在 解决这两个问题。 OD 知识图谱部分的核心我认为是几个组织诊断模型,但是在 诊断之前,我们要对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战略、咨询方法 论等方面有所积累。 诊断之后往下落实的时候,要有绩效改进方面的意识(LD 领 域也有此方面的理论和模型),因为有些能落实到人的能力上 (培训有效区),有些不能(培训无效区)。 组织发展与文化、组织变革管理、咨询方法论(过程咨询理论) 首推的就是埃德加沙因的相关著作,当然,《系统之美》《领导 变革》之类的书籍阅读后也会让人受益匪浅。此外,斯蒂芬罗宾 斯(组织行为学)、明茨伯格(管理学)、彼得德鲁克(管理 学)、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这些大师的理论也是为你的 OD 实践提供滋养的重要土壤。 1、组织文化模型 当年我初入职场接受公司企业文化培训时,内心是真的挺抵触 的,认为公司愿景就是画大饼、文化就是洗脑的。后来走上管理 岗位,开始带团队,逐渐发现企业文化有点用了,后来自己开 始创业带着一群人朝着一个理想去奋斗时,突然发现,企业文 化不是虚的,而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东西。 埃 德 加 · 沙因曾给组织文化下过一个定义,放在这里供参考: “组 织 文 化 是 一 个 群 体 在 解 决 其 外 部 适 应 和 内 部 整 合 问 题 过 程中 习 得 的 一 系 列 共享深层假设的集合,它们在群体中运 行 良好 、 有 效 , 因 此 被 群 体 传 授 给 他 们 的 新 成 员 , 并 作 为 其 解 决类 似 问 题 时 感 知 、 思 考 和 情 绪 体 验 的 正 确 方 式 ( ( 模 式) ) 。” ① 埃 德 加 · 沙因,文化的三个层次 这个模型是后来各种洋葱模型、文化诊断模型的基础。 文化的三个层次 1、人工成分——文化的表层,容易观察但难以描述 可见的、能感觉到的体系和过程 观察到的行为 2、信奉的信念和价值观——文化的中间层,可以与行为和其 他人工成分一致,也可以不一致。若要更深理解,要去探寻潜 在的基本假设 理想、目标、价值观和抱负 意识形态 合理化 3、潜在的基本假设——文化的最内层,是隐藏的不易探寻 的,决定着行为、感知、思想和情感 无意识的、理所当然的信念和价值观 ② 和信咨询的企业文化洋葱模型 版 本 很 多 , 这 里 放 一 个 和 信 咨 询 的 洋 葱 模 型 。 ③ 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丹尼森模型(The Denison Model)是组织文化诊断模型。瑞 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著名教授丹尼尔.丹尼森在经过对 1500 多 家样本公司的研究后,指出:适应性(adaptability)、使命 ( mission ) 、 参 与 性 ( involvement ) 与 一 致 性 (consistency),这四大文化特征对一个组织的经营发展, 具 有 重 大 影 响 。 适应性与使命两个维度是组织关注外部的程度,反映了企业是 否顺应外部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适时地做出相应的改变 和调整。 一致性与员工参与性两个维度反映了组织关注内部的程度,它 要求企业具备对内部系统、结构和流程进行动态的整合,以满 足组织目标的实现。 适应性与员工参与性两个维度又反映了组织的灵活性,即以市 场、客户为导向的创新能力。 使命与一致性两个维度要求组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得企业 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且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归属 感。 在此基础上,丹尼森又将每一种文化特征细分出三个考察维度, 即: 参与性从:授权、团队导向与能力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致性从:核心价值观、配合、协调与整合来考察。 使命从:愿景、目标、战略导向与意图来考察。 适应性从:组织学习、顾客至上、创造变革来考察。 就是利用这十二个考察维度,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某一组织的 文化类型与明显特征。 2、组织战略 ① 平衡记分卡 BSC BSC 即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最初是绩效 管理和绩效考核工具,1993 年 Robert S. Kaplan 和 David P. Norton 将平衡记分卡延伸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之中,随后得 到了全球企业界的接受和认同。BSC 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 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 和目标值。 ② IBM 业务领先模型 BLM BLM 模型(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中文名称叫做业务 领导力模型,也译为业务领先模型。在咨询行业,IBM 的 BLM 模 型,可以和著名的波士顿矩阵、SWOT 分析以及迈克波特的五力 模型相提并论,是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连接的方法与平台。 BLM 模型从市场分析、战略意图、创新焦点、业务设计、关键任 务、正式组织、人才、氛围与文化以及领导力等八个方面,协助管 理层进行经常性的战略制定、调整及执行跟踪。 3、组织诊断模型 ① 麦肯锡 7S 模型 是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指出了企 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 (structure)、系统/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 (staff)、技能(skill)、战略(strategy)、共同的价值观 (shared values)。 ② 韦斯伯德的六盒模型 是阿里六个盒子的原型。组织发展和人的成长一样,要讲究心 力、脑力、体力三者的协调。心力是什么?是使命和文化 box1, 让组织有强大的驱动力往前跑。脑力是什么?组织本身有实现 目标的能力 box6。体力是什么?是组织的结构、流程、机制 box2、3、4、5。 ③ 组织能力杨三角 与上面的 7S、六个盒子不同,杨三角中的三根支柱强调的主体 都是员工(杨国安老师作为腾讯的管理顾问,其杨三角在腾讯 这种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应该还是挺管用的,但放在制造业可能 就没那么适用了)。三根支柱是有顺序之别的,第一根是员工 能力,第二根支柱是员工思维模式,第三根支柱是员工治理方 式。 然后这里别忘了,上面还有个公式,里面还强调了企业成功背 后,企业战略的重要地位。 ④ Burke-Litwin 组织变革模型 这个模型更侧重于变革。上半部分,强调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促发的愿景、使命、文化、战略调整,以及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需要的领导力变革。而下半部分,强调的是内部组织结构、制度 流程、团队协作风格、岗位能力要求、个人及组织绩效等方面的 转型。 目前在国内,我知道的 OD 领域做得较好的两家企业是翔知羽 白和和信咨询。和信咨询有个 OD 的三层论模型,翔知羽白出 过一本书《组织发展:OD 和 HR 实践者指南》。 4、绩效改进模型 吉尔伯特行为工程模型是绩效改进领域最底层的模型。 从模型本身出发,是强调在影响个人绩效的所有因素中,可以 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因素(技控),影响度 75%,一类是 个人因素(人控),影响度 25%,如果把提高员工绩效一直寄 托在这个人因素的 25%上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扩大视野,去关 注那 75%的环境因素改善。(此图是我自己画的,是按自己理 解的语言去描述的,想要原文的话需要自己再去查找下资料) 这个模型其实和组织诊断的几个模型是不谋而合的。 二、TD 知识图谱 核心是胜任力模型或者能力模型,前些年这一块工作开展起来 耗时耗力,近些年应该是顺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所以许多 都是采用敏捷建模的方式去构建自己企业的人才模型了。 就是从通用的模型中选择十几项自己企业最重要的能力项,然 后结合企业文化、战略进行构建,同时也会参考同行业标杆企 业的模型。 建模后,人才盘点、人才测评都可使用企业自己的能力模型为 参考。人才测评基本是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的,背后都是若 干年的研究积累下来的强大的数据库做支撑。 1、拉姆查兰领导梯队模型 对于领导力模型建设、管理者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2、人才测评模型 这个领域一般可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职业适应性测验、敬 业度测评几类。培训圈常见的是人格测验类,招聘圈常见的是 职业适应性测验类、偶有智力测验类,绩效管理圈会用员工敬 业度测评去考评管理者。 智力测验主要是盖洛普的优势识别测试; 人格测验主要测试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又分为类型论、特质 论两大门派,类型论的代表是 DISC、MBTI、HBDI,特质论代 表是 PDP、OPQ、还有九型人格等; 职业适应性测验主要是职业兴趣类测验,测验工作与人的兴趣 的匹配程度,主要代表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哈里森测评、职 业锚。职业动机类测验效度不高,所以极少使用; 敬业度测评主要是盖洛普 Q12 测评,用来测试员工敬业度及工 作环境水平。 测评模型这一部分我个人研究不多,整理了一些资料供参考: ① 盖洛普才干优势识别测试 把五彩缤纷的人类才干归纳为“交往”、“奋斗”、“影响”和 “思维”这四组共三十四个主题。 三十六个主题(才干) 是:亲和、诚实、成就 、行动 、适应 、分 析 、统筹、信仰、统率、沟通、竞争、关联、回顾、审慎、伯乐、 纪律、体谅、公平、专注、前瞻、和谐、理念、包容、个别、搜 集、思维、学习、完美、积极、交往、责任、排难、自信、追求、 战略、 取悦。 ② DISC D:Dominance(支配性) I:Influence(影响性) S:Steadiness(稳定性) C:Compliance(服从性) ③ MBTI MBTI 理论中,评价人的个性有 4 个维度:内向型-外向型、直 觉型-实感型、理解型-判断型以及思考型-情感型。 ④ HBDI 全称为 Herrmann Brain DominanceInstrument ,全脑优 势测评。用于测评人的大脑思维偏好。全脑模型的 4 种方式为逻 辑型、组织型、交流型和空想型。 ⑤ PDP 全 称 为 : Professional Dyna-MetricPrograms , 一 个 行 为 风格测评,起源于多个经典的诸如“智力理论”“特质理论” 等理论和研究。分成了老虎型、孔雀型、无尾熊型、猫头鹰型、变 色龙型 5 种。 ⑥ OPQ 全称为:Occupat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OPQ 管理潜质测试基于被测者的个性和潜在能力倾向、潜在工作行 为风格指标进行描述。这个在招聘领域用的好像比培训领域要 更广。 ⑦ 九型人格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培训圈应用广泛但因为效度和信度问题没有 很好解决而长期不受心理学界待见的性格测试。 九型人格(英语: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 它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理 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⑧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 全称为 Holland Vocational Interest Test。根据兴趣的不同, 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 (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都 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 ⑨ 哈里森测评 全称为 HarrisonAssessment。HA 衡量 4 个方面的 78 个适 合性因素:个性特征、任务喜好、兴趣和工作环境喜好,现在成 为了选择,招聘和发展领导人/经理的一个极好的工具。 ⑩ 职业锚 是一款职业价值观测试。共 8 种类型的职业锚。技术/职能型、管 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造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 型。 ⑪ 盖洛普 Q12 测评 针对员工敬业度及工作环境的测评,由 12 个关键问题组成。 (图中加入了绩效改进视角下的分类,可忽略) 3、人才盘点九宫格 九宫格在人才盘点的应用中,可以直观地让我们看到人才在九 宫格中的位置及分布情况,所以也有人直接将九宫格称作“人 才地图”。当然,所有能够直接标注人才所处的位置、直观呈现 人才分布状况,并且能够确定人才使用和发展策略的工具,都 可以称为人才地图,九宫格是人才地图中重要的一种应用形式。 下面这个是人才盘点中使用的经典九宫格(绩效-能力九宫格) 下面这个是在某企业中的九宫格应用案例 三、LD 知识图谱 1、从零到一建培训体系 对于还处在培训初级阶段的企业而言,可以从业务培训入手, 利用业务培训 123 模型去逐渐构建自己的培训体系。 2、培训需求分析 ① Goldstein 三层次模型 Goldstein 三层次模型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最 大的特点就是将培训需求分析看成了一个系统,进行了层次上 的分类,通过将组织、任务、人员的需求进行整合,使得培训需 求更加全面化,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化。 ② 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 美国学者汤姆·W·戈特将“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 “差距”称为缺口,并依此确定员工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培训 内容,这就是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 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有三个环节: 发现问题所在。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之间的差距就是问题,问题 存在的地方,就是需要通过培训加以改善的地方。 进行预先分析。一般情况下,需要对问题进行预先分析和初步判 断。 实施需求分析。这个环节主要是寻找绩效差距,分析的重点是员 工目前的个体绩效与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 ③ 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前 瞻 性 培 训 需 求 分 析 模 型 由 美 国 学 者 Terry·L·leap 和 Michael D·Crino 提出的。模型是建立在未来需求的基点之上,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有效结合组织的发展前景、战略目 标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 结合点,同时可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使培训工作由被动变 为主动。 ④ 以战略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以战略为导向的思想弥补了差距分析模型和前瞻性分析模型的 不足,将培训需求分析的重点转向了组织。 ⑤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胜任力这一概念是由 Mc Clelland 于 1973 提出的,胜任力 是指能将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表 层特征与深层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 和动机等个体特征。 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主要通过组织环境变化的判 断,识别企业的核心胜任力,并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企业关键岗 位的胜任素质模型,同时对比员工的能力水平现状,找出培训 需求所在。 ⑥ 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呈现出了三个特点: 将企业需求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进行结合,尊重了员工的个 体发展。 不仅考虑了现期需要,还考虑了远期需要,这是对前瞻性培训需 求分析模型的升华。 员工真正参与到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中,使培训需求评价的主体 得到拓展。 3、培训交付与促进技术 如 果 你 一 直 关 注 ATD ( 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人才发展协会,2014 年之前叫 ASTD)模型, 你会发现它 2004、2014、2019 三个版本中关于培训实施的描 述,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2004 版和 2014 版相似,都叫培 训 交 付 ( 2004 版 为 Delivering training , 2014 版 为 Training delivery ) , 2019 版 叫 做 培 训 交 付 与 促 进 ( Training delivery and facilitation ) , 强 调 了 facilitation。 培训人要通过一系列行为来为学习提供催化剂,比如了解学习 者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参与者建立融洽关系,使 用适当的交付选项及媒介来使学习变得有吸引力、有效、并且适 用。培训人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培训的利益相关者发 现新视角来实现团队成果,并努力促进组织的积极变化。 下面是一些近年应用较广的培训交付及促进技术: ① 行动学习 无论你如何理解行动学习,都不妨碍大量企业正在应用这种技 术解决实际问题。 我理解的行动学习其实就是把企业中的某个实际问题变成一个 学习项目,通过多种方法和流程(比如群策群力,欣赏式探询、 未来探询、世界咖啡、鱼缸会议、开放空间等)去组织一个团队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边干边学,边学边干。 行动学习公式:AL=P+Q+R+I,即,行动学习=结构化的知 识+质疑+反思+执行。 AL(Action Learning):行动学习 P(Programmed Knowledge):程序性的知识 Q(Questions):质疑(问有洞察性的问题) R(Reflection):反思 I(Implementation):执行 其中,质疑和反思是行动学习的灵魂,是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 的基础。 ② 引导技术 引导技术主要应用于团队活动中,是指团体领导者诱发团体成 员积极发言的方法。 SPOT 引导四要素:空间(Space)、过程(Process)、产出 (Outcome)、时间(Time)。 引导技术有很多,在培训和行动学习活动中应用也非常广泛。 常用的引导技术:ORID、世界咖啡、开放空间等。 ③ 教练技术 教练技术主要应用于个体潜能的激发,是一项通过改善被教练 者心智模式来发挥其潜能和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 教练技术 GROW 模型 教练用到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 GROW 模型。GROW 是四个 单词的首字母缩写: Goal,目标。本次教练对话的目标,以及教练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 标。简单讲:你想要什么? Reality,现状。探索当前的情况,明确客观事实是什么,以便发 现问题。 Options,解决方案。找到可供选择的策略或行动方案,看到你 能做什么。 Will,意愿。这部分做总结,明确该做什么,何时做,谁做。 通过使用 GROW 模型,按照 G、R、O、W 的顺序来提若干问题, 就能提升受训者的觉察力和责任感,进而帮助他解决问题,提 升个人绩效。 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常常使用这个模型来帮助他们的员工 提高绩效,解决问题,做出更好的决策,学习新的技能,并达 到他们的职业目标。 ④ 岗位经验萃取技术 绝大多数都是从岗位职责出发,通过对绩效目标的关联度大小 等衡量指标对工作内容进行排序,将那些对业绩影响最大的关 键职责挑选出来,再通过一些工具界定出若干的关键工作场景, 然后通过个人萃取、专家访谈萃取、众创萃取等方式将经验萃取 出来,形成课程、微课、案例、工具表单、话术、手册等成果。 此技术与岗位学习地图的构建密切相关,使用的套路和模型是 一样的,通常会自觉不自觉的使用两个模型,一个是 DACUM 法(岗位职责分析法,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专业培养方案建设中 经常用到),另一个是 BAG 法。 学习地图方法论应需而变,基于工作任务分解的方法论,采用 工作坊的形式群策群力,输出工作任务流程和典型场景。无论 使用哪个模型,最终都要确保能落地,能落地的才是好的。 ⑤ OJT 在岗训练及师徒制 OJT 常与师徒制并行发生,需要配套一些内部的管理制度和奖 励机制。 所谓 OJT,就是 On the Job Training 的缩写,意思是在工作 现场内,上司和技能娴熟的老员工对下属、普通员工和新员工 们通过日常的工作,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等进行教育 的一种培训方法。 有人总结了 OJT 师傅培训徒弟的七个步骤,简单实用: 第一步,做给他看 第二步,说给他听 第三步,让他做给你看 第四步,让他说给你听 第五步,让他试试看 第六步,放手让他干 第七步,回头看看 4、培训项目设计 6D\\\\'s 学习项目设计法则。要把每一场培训都作为一个学习项 目去运作,要在一开始就“以终为始”界定业务收益,要“从 始至终”设计完整体验,要把重要精力放在学习转化上 (D3、D4、D5 都与此有关),要用主客观数据评估培训的成 果 和 影 响 力 。 5、培训影响力评估 ① 柯氏四级评估 培训评估中,使用柯氏四级的较为普遍,但我们都知道,二级 评估到三级评估的跨越是很难做到的,这也是柯氏四级评估图 形中,对三级评估那里要配套有众多措施的原因。 现在许多企业也已经关注到了三级评估的重要性,所以行动学 习的兴起,从培训的内部驱动力、外部监督强化机制角度讲, 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训交付方式。 ② CIRO 培训评估模型 CIRO 由该模型中四项评估活动的首个字母组成,这四项评估 活动是: 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确认培训的必要性。 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确定培训的可能性。 反应评估(Reaction evaluation)——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输出评估(Output evaluation)——检验培训的结果。 相比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CIRO 模型不再把评估活动看成是 整个培训过程最后一环,而是具有相当“独立、终结”特点的 一个专门步骤,并将其介入到培训过程的其他相关环节。由此, 评估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了,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培训活动之后, 而且还可以体现在整个培训活动过程的其他相关步骤之中。 ③ 考夫曼五层次评估模型 考夫曼扩展了柯氏四级评估模型,他认为培训能否成功,培训 前的各种资源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他在模型中加上了 对资源获得可能性的评估,并将其放在模型的第一个层次上。 考夫曼还认为培训所产生的效果不应该仅仅对本企业有益,它 最终会作用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从而给企业带来效益。因而, 他又加上了一个层次,即评估社会和客户的反应,从而形成了 5 个层次。 评估层次 评估内容 可能性因素说明的是针对确保培训成功所必须 1 可能性和 的各种资源的有效性、可用性、质量等问题 反应评估 反应因素旨在说明方法、手段和程序的接受情况 和效用情况 2 掌握评估 用来评估学员的掌握能力情况 评估学员在接受培训项目之后,其在工作中知 3 应用评估 4 企业效益评估 评估培训项目对企业的贡献和报偿情况 5 社会效益产出 评估社会和客户的反映,以及利润、报偿情况 ④ 菲利普斯五级评估模型 识、技能的应用情况 评估级别及相关数据的种类 数据的重点 第一级:反应和/或满意度,以及 培训项目、培训人员和 评选结果可能 所计划的行动 将如何得 到应用 第二级:学习结果 第三级:工作中的应用和/或实施 第四级:对业务的影响 第五级:投资回报率(ROI) 无形收益 6、培训项目管理 ① PDCA 戴明环 重点在学员及有利于学 习的支持性 机制 重点在学员、工作环境 和有助于学习 内容得以 应用的支持性机制 重点在培训对组织绩效 所产生的影 响 重点在于培训所产生的 用货币形式 来体现的收 益 重点在于用非货币形式体现的因素来 衡量培训的价值 ② 复盘技术 复盘无论对于团队还是个人,都有很高价值。团队复盘必须要 遵循一定的流程和规则。 7、课程开发 ① ISD 模型 ISD(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即教学系统设计模型Dick and Carey 模型。 Dick and Carey 的模型(1996)是一个程序系统,包括十 个主要过程组件(一个迭代周期中的九个基本步骤以及对指令 有效性的最终评估)。 迭代周期中的九个组件及最终评估分别是: 一、分析 识别教学目标 Identify instructional goal(s):确定在教学结 束时期望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进行教学分析 Conduct instructional analysis:逐步确定学 习者在实现目标时在做什么;确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识 别 起 点 行 为 和 学 生 特 点 Identify Entry Behaviors and learners:确定学习者当前的技能,偏好和态度以及教学环境的 特征;有关目标人群的有用信息包括进入行为,主题领域的先验 知识,对内容和潜在交付系统的态度,学术动机,对组织的态度。 二、设计 编写绩效/表现性目标 Write performance objectives:指定 学习者将要用所学技能,条件和条件的陈述来做什么; 开发标准参照测验 Develop Criterion-Reference Tests:开 发与绩效目标相一致的标准参考评估; 开发教学策略 Develop instructional strategy::在教学前活 动(动机,目标和进入行为),信息表示(教学顺序,信息,示 例),学习者的参与(实践和反馈),测试(预测试和后测试) 和跟踪方面制定策略通过活动(补救,丰富,记忆和转让)。 三、开发 开 发 和 选 择 教 学 材 料 Develop and select instruction Materials:使用教学策略来产生教学。 四、实施和评估(这两个阶段是混合在一起的,无法割裂开) 设 计 和 进 行 形 成 性 评 估 Design and conduct formative evaluation:收集用于识别如何改进指导的数据; 进行教学调整 Revise Instruction:使用形成性评估中的数据 来检查教学分析,学习者和情境分析,绩效目标,评估工具,教 学策略和教学的有效性; 设 计 和 进 行 总 结 性 评 估 Design and conduct summative evaluation:最后一个过程是设计和进行总结性评价,这是对 教学价值的评价 ② ADDIE 模 ADDIE 模 型 的 全 称 , 是 Analysis 分 析 、 Design 设 计 、 Development 发展、Implementation 实施、Evaluation 评 估,是目前企业培训课程开发领域最为经典的理论模型之一。 大多当前教育设计模型是副产品或 ADDIE 的变异塑造。 ③ HPT 模型 国 际 绩 效 改 进 协 会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 于 1992 年 发 布 的 HPT(Human Performance Technology)模型。 HPT 模型,是通过运用涉及行为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组织开 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实施的广泛干预措施。因 此,它强调对目前的以及期望达到的绩效水平进行严密分析, 找出产生绩效差距的原因,提供大量帮助改进绩效的干预措施, 指导变革管理过程并评价其结果。 ④ 于加朋-CDOS 模型 CDOS 这 一 名 称 取 自 四 个 英 文 单 词 (Course Design Operation Standard,课程设计操作标准)的首字母,是于加 朋老师创造的。 整个理论体系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之上: 假设 1—流程假设,要产生可以控制的培训效果,培训课程至少 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培训课程本身就是流程化任务的 一部分,二是培训课程为学员提供了完成任务的流程; 假设 2—刺激假设,只有刺激(冲突、变化和问题)才能促成一 个人的学习和改变; 假设 3—五方模型,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完整过程可以概括为由五 个模块组成的环状结构,即分析需求、整理结构、化解复杂、引导 视听和追踪效果。 此外,CDOS 还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流程”、“冲 突”、“变化”和“问题”。 流程,即可以控制的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个增值过程。 冲突,即不能接受的状况或意外的状况。 变化,即基于可比性的差异。 问题,即不确定性。 流程主要涉及组织的培训行为, 流程、冲突和变化这三个概念 合称为“刺激”,主要涉及学员个人的学习行为。 ⑤ 邱伟-FAST 模型 FAST 高效课程开发模型是邱伟老师在 ADDIE 模型基础上进行 深入和优化,所形成的一套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开发流程。 FAST 模型将课程开发分为四个步骤,每个字母代表其中的一 个步骤。 F(Focus on Problems) 聚焦问题显价值, A(Aggregate Methods )整合方案重实效, S(Select Instructions )精选教法做引导, T(Transfigure Outcomes )优化成果促精品。 8、教学设计 ① 梅里尔-五星教学法 M.戴维-梅里尔(M.David Merrill)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被 称为五星教学法)是对现有多个教学设计模型的重新归纳和提 炼,发现优秀的教学设计模型中都包含了这样的五个最基本的 教学原理,梅里尔将其称为首要教学原理。 我对首要教学原理的理解是,梅里尔当初提出该原理的目的, 是希望通过该原理中包含的五个方面,去优化现有的培训活动 或课程,尤其是那些用来解决复杂问题或完成复杂任务的培训 活动或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是永无止境的,我们永远都能从 模型的五个方面中找到我们现有课程可以去优化的点。所以在 对这个模型进行解读时,梅里尔解释了当你关注模型中不同方 面去优化教学时,会给你带来的教学效能水平的提升路线。 首要教学原理或者五星教学法尤其适用于职场培训,因为往往 培训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很复杂的问题或者完成很复杂的任务, 所以在培训圈里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一个模型。 原模型中没有序号,而只是通过这样的图形来让人们理解五个 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明显,四部分内容都要去聚焦问题。 为了大家理解方便,我按照目前市场上的共识标了序号。 ② 波曼-4C 法颠覆培训课堂 在莎朗·波曼(SharonL.Bowman)的《4C 法颠覆培训课堂 65 种反转培训策略》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教学活动设计的 4 个 环节、65 种策略。无论你是一名培训师、承担讲课任务的培训管 理者、还是经常会做分享的管理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 “以学员为中心”的有效方法,从而让你的培训和分享更有效。 4C 法中,从联系到总结贯穿培训的整个过程。 联系是培训的开端或者说开场,这个环节要关联学员旧知,要 关联学员对此次培训的期望。 概念是培训当中直接教学、讲课和演示的部分,这个环节要去 调动学员的多种感官去吸收新信息,包括听讲、讨论、思考、参 与互教互学等。 实用练习是传授知识之后的复习活动,这个环节可以使用学习 金字塔里学习效果最好的那种教别人的方式让学员练习。 总结是培训的总结和收官环节,这个环节可以通过一些教学互 动来让学员来完成内容总结,他们一定印象深刻,还可以有学 以致用的计划和承诺环节。 4C 法里许多思路和我下面会介绍的鲍勃派克的创新性培训技 术有许多共同之处,感兴趣的话你可以两个都研究看看。 ③ 库伯-经验学习圈 很多人的生活、工作技能都是凭借这样的学习流程不断进步的。 ④ 加涅-九大教学事件 ⑤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认知过程维度 ⑥ 鲍勃派克-创新性培训技术 鲍勃派克的创新性培训技术是由国内的普尔摩公司引入的,孙 波老师长期从事经验萃取及课程设计方面的咨询工作,翻译了 鲍勃派克的《重构学习体验》一书,几年前我岗位经验萃取与微 课开发工作坊课程 1.0 版本到 2.0 版本的迭代,就是基于创新 性培训技术进行的,受益匪浅。 创新性培训技术重点介绍了线下培训如何做到以学员为中心, 应用多种教学设计技术、学习活动的组织来提高培训效果。其强 调的以 10 到 20 分钟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要通过不断的变换教 学方式来和学员进行不同形式的互动,与现如今流行的微课理 念、直播互动理念不谋而合,2020 年疫情之下,我对我的岗位 经验萃取与微课开发工作坊又进行了 3.0 到 4.0 版本的迭代, 应用的还是这个创新性培训技术,结合我多年对线上培训的实 践,将线下工作坊完全翻转到了线上。 顺便提一下,孙波老师的《“动”见学习体验》一书也很推荐。 ⑦ 张立志-学习方式匹配模型 根据学习内容的结构化程度不同(知识成熟度不同)、学习目 标不同(知识掌握、态度改变、技能改善、绩效提升)、学员对象 旧有知识经验不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需要匹配不同的学 习方式的。对于培训从业者而言,我认为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 专业知识,它可能决定了你设计和实施的培训的大部分效果。 张立志老师在他的《培训进化论》一书中提出过这样的学习方式 匹配模型,可以拿来作为参考。 实际中,无论什么培训,L1、L2、L3、L4,4 个维度的情况都有 可能同时出现,因为每个学员的基础不一样,也有可能一次培 训需要解决多个不同的问题。所以通过学习匹配模型,可根据 培训需求综合设置课程方式,并针对个别特殊需求进行小范围 的设置。 ⑧ 徐生吉-微课结构 12 宫格 这个模型是我在做岗位经验萃取与微课开发工作坊过程中设计 出来的。当时做这个模型的初衷是让从未接触过微课设计的学 员能够快速设计出基本符合要求的微课作品,有了这样一个模 型,及时是 60 多岁、教育程度不高的学员也能够快速掌握。 微课结构 12 宫格模型比较适合经验技巧型微课、知识型微课内 容,对于案例型的微课内容,可以采用下面的案例型微课结构 9 宫格模型。 9、学习科学 ① 721 学习法则 是业内公认的法则,据说是由摩根、罗伯特和麦克三人在合著 《构筑生涯发展规划》 中正式提出,个人没有考证过。对于成年 人的学习,这个法则在许多职业技能的提升方面应该是具有普 适性的。 ② 学习金字塔 看了这个模型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前些年大受追捧的演讲 型讲师早已淡出市场,而引导师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无论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还是五星教学法、创新性培训技术、还 是 4C 法,其实都是按照这样的学习方式组合进行设计的。 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 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 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曲线告诉我们,必须要做定期的复习才更有利于巩固记忆。不 过对于我们这些身在职场的学习者而言,做到定期复习其实是 不容易的,而且到了一定年龄,记忆力会衰减,理解力会上升,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更应该通过赋予学习内容故事性、与已有经 验知识建立关联、构建知识的逻辑框架等方式来帮助我们的回 忆和联想,当然,定期的回顾非常有必要,这样我们就能把短 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而故事、关联、逻辑就像是图书馆的编号, 我们可以顺着编号快速找到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那些知识。 我个人还是喜欢把所学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从而加深记忆, 同时也可以记录下自己学习的点滴。 时间间隔 记忆量 刚记完 100% 20 分钟后 58.2% 1 小时后 44.2% 8~9 小时后 35.8% 1 天后 33.7% 2 天后 27.8% 6 天后 25.4% ④ 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 在教育学这个广阔的理论体系海洋中,成人群体是如此的不受 待见,以至于专门研究成人学习的理论其实并不多。 美 国 著 名 教 育 心 理 学 家 马 尔 科 姆 . 诺 尔 斯 ( Malcolm Knowles)在他所著的《被忽略的群落:成人学习者》(《The Adult Learner:A Neglected Species》)一书中对成人学 习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 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者与儿童和不同,他们学习时有着更多 的目的性以及社交意愿,他们必须先接受为什么要学习才能更 好的去学习。 成人需要指导他们为什么要学习; 成人有进行自我指导的需求,学习自主性更强; 成人可以为学习带来更多的与工作有关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学习 活动影响较大; 成人是带着一定问题去参与学习的,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会导致 不满; 成人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激励而学习; 成人适合采用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为主的学习形式。 ⑤ ARCS 动机设计模型 ARCS 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约翰·M·凯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一个教学设计模型。 该模型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 所谓 ARCS,是 Attention(注意)、 Relevance(关联)、 Confidence(信心) 和 Satisfaction(满意),代表了四类 主要的动机策略,围绕这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就可以激发学 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机。 10、讲师管理 这块我整理过一篇文章,讲兼职讲师运营管理的,对讲师管理 起步阶段的同学可能会有价值,老司机可直接忽略。文章中画 了三个小模型,放在这里供参考。 ① 兼职讲师三大来源 ② 讲师认证一体两翼 ③ 激活讲师的五星好评 11、学习系统及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作为培训顾问,还是很有必要去 使用或者熟悉一些常用工具的,要去了解他们各自的优劣及适 用边界。 ① E-Learning 系统 市面上很多家,头部的几家功能应该都差不太多了(SaaS 产 品竞争到最后会功能趋同),选合适的就行。也有大厂出的免 费的系统,稳定性和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② 微课制作工具 个人属于比较喜欢软件的,所以常用的软件都会使用的比较好, 我之前曾把自己用过的微课制作有关的软硬件工具整理过一次, 我把工具清单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甚至是职业生涯中遇见的每一个人,优先考虑他人的需求,主 动承担责任,是获得成功的前提。
68 页
649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架构调整的四大层面
组织架构调整的四大层面 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不合理的组织架构势必会影响企业的 发展,组织的国度臃肿除了影响企业的发展外,还会造成企业成本的过度浪费。 所谓的组织架构:就是将企业的目标分配给企业员工的行为。随着企业的不断 发展,企业组织架构也要随之调整。那么,组织架构调整的四个层面分别是什 么? 方法/步骤 一、流程层面 流程可以看作是组织的神经网络系统,是组织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发现 大多数企业实施的流程,只不过是被“部门墙”割裂为一段一段的“切片流 程”,并没有对企业的运行效率带来多大的提升。流程设计、优化或重组需要 真正从客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面向客户把各部门的活动整合起来,实现跨部 门的高效协同和运作。 二、员工层面 员工是组织的细胞,员工的能力、动机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业务活动执行的 效率和质量。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通过选、育、用、 留等环节实现在合适的岗位用好合适的人的目标,同时要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和氛围,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动机,影响员工的行为,推动业务活动的高效执 行。 三、 领导层面 领导是组织的脑袋。很多企业领导人往往认为企业管理落后,组织不力, 是由于各级管理者水平不够,或者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殊不知组织不力 的原因首先在于领导者,而不在于员工。所以,组织成长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突 破老板成长的瓶颈。领导者不应该只一味要求员工改变,而应该从自己做起, 进行自我反省,提升自身的境界、素质和领导力,实现自我超越。 四、结构层面 结构相当于组织的骨骼系统。从结构力学的观点看,结构产生力量,组织 架构也是如此。有效的组织结构正是根据战略和业务模式的要求,通过合理的 分工协作机制,支撑组织能力的形成,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2 页
341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与岗位设计的原则和关注项
组织与岗位设计的原则和关注项 组织与岗位设计的原则和关注项 1、组织设计 7 原则 (1) 目标一致性原则 组织设计以企业战略则,企业组织设计应因事设职.因职设人,目 标和任务为主要依据。 (2)分工与协作原则 组织部门的划分、业务的归口,应兼顾专业分工及协作配合。这就要 求在观念上要有整体的目标和共同奋斗的意识.在制度上应明确分 J:的责任和协作的义务,在组织形式上,应将分工和协作结合起来。 (3)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原则 只有实行统一领导,才能保证组织协调;只有分级管理,才有利于 发挥各级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组织高效和灵活性。 (4)统一指挥的原则 组织中指挥不统一是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任何下级不应 受到一个人以上的直接领导。 (5)权责相等的原则 整个组织中权责应是对等的,必须严格保证组织中每一职位拥有的 权利与其承担的责任相称,权责相等是发挥组织成员能力的必要条 件。 (6)精干实际的原则 这一原则可以使组织成员有充分施展才能的余地,才能使组织具有 高效率和灵活性。 (7)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管理幅度是同管理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二者成反比例的关系, 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的层次越少。 2、岗位设计三项注意 为了使岗位设计能满足企业的上述各种需要,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 面进行设计以及再设计: (1)扩大工作范围 丰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企业可以经由工作扩大化、工作 丰富化这两种具体的途径来达到这一目标。 (2)工作满负荷 每一岗位的工作量应当满负荷,使有效的工作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这是岗位设计与岗位改进的一项基本任务。 (3)工作环境的优化 工作环境(劳动环境)是指工作场所、工作地点。丁作环境优化是指利 用现有科学技术,改进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使之适合企业员工 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建立“人、机、物、法、环”协调的良好系统。 3、岗位设置 4 项提问 一般来说.某一组织中的岗位设置是由该组织的总任务来决定的.” 因事设岗”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具体设置岗位时,应注意考虑的 方面: (1)岗位设置的数目是否符合最低数量原则,即是否能以尽可能少的 岗位设置来承担尽可能多的工作仟务。 (2)所有岗位是否实现了有效配合,是否足以保证组织的总目标、分 目标和岗位任务的实现。 (3)每—个岗位是否在组织中发挥了积极效应,它与上下左右岗位之 间的相互关系是否协调。 (4)企业组织中的所有岗位是否体现了经济、科学、合理、系统化的原 则,在人力成本和管理方面,是否未能达至用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
3 页
457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原则及设置方法
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原则及设置方法 组织架构设置原则 组织架构设计必须把握五条原则:战略导向原则、简洁高效原则、负荷适当原则 、 责任均衡原则、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 战略导向原则。战略决定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支撑企业战略落地。内贸企业不会 设立外贸部,代工企业不会成立研发部,零售企业不会设立生产部。设置任何部门都 必须成为企业某一战略的载体。反过来说明,如果企业某一战略没有承载部门,就会 导致架构残缺。华东某企业在全国设立了十个分公司,经营规模也超过十亿元人民币 , 但由于企业没有成本核算部门,公司欠银行贷款一亿多元,老板连哪家亏损哪家赚钱 都搞不清楚!前些年轰然倒塌的集团企业无不与此类似。 简洁高效原则。部门绝不会越多越好,以层级简洁、管理高效为原则。过多则效 率低下,过少则残缺不全。 负荷适当原则。部门功能划分适度,不能让某个部门承载过多功能。功能集中不 仅不利于快速反应,而且还会形成工作瓶颈,制约企业发展。 责任均衡原则。责任均衡体现企业的授权艺术。如果让某部门“一枝独秀”“权 倾四野”,可能有工作效率无企业效益,权力失衡、制约乏力往往会滋生腐败。 负荷适当体现的是功能多少,责任均衡体现的是权力大小。如生产型企业,生产 部是功能多的部门,相对而言品质部则是权力大的部门,也许生产部有几百上千员工 , 品质部只有十几人甚至少到几个人,但品质部员工却拥有产品是否合格的最终裁定权。 部门设置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让部门组合价值最大化,即确保企业以最少的投入 获得最大的市场回报。 组织架构设置方法 设计组织架构可以分五步进行:战略对接、选择类型、设计部门、划分功能、确 定层级。 第一步,战略对接。企业先有战略然后才有组织架构。先有组织架构然后才有岗 位设置。中国企业本末倒置的很多,结果就出现了因人设庙、因人设岗的种种管理乱 象。由战略推导企业组织架构也让很多企业从业人员不习惯,所以笔者要反复强调组 织架构设计的战略导向原则。组织架构设计是由无到有的过程,不同于组织架构优化 是在企业已有架构基础上的调整升级。 战略对接是让组织架构设计者想清楚:企业战略可以细化为多少目标?各种目标 可能从何种途径实现?企业决策者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目标可以分解到他 人负责? 第一步,属于构思阶段,没有实物或画像产生。 第二步,选择类型。组织架构的类型因企业战略不同而不同,因管理方式不同而 有异,因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而有别。到目前为止,企业组织架构形成的主要类型有五 种:职能式组织,事业部制式组织,直线式组织,矩阵式组织,三维组织或称立体组 织。选择何种类型,企业可根据组织架构设置的五原则均衡考虑后做出取舍。 第三步,设计部门。此时就可以进行部门划分了,不论选择何种组织类型,都需 要将企业战略承载功能列出,如总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生产部、 物控部、技术研发部、品质管理部、营销管理部,物流配送部等等。初创企业划分到 此,组织架构就基本确立了。规模大的企业还需要继续往下细分管理功能。 第四步,划分功能。组织功能因企业选择的组织类型不同会有不同的组合。不同 企业的总经理办公室承载的功能可能有天壤之别,有的总经理办公室负责采购功能, 有的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合同管理。制造企业的生产部也因产品不同、规模不同承载的 功能也是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小型企业生产部包揽了除行政后勤、营销之外的所有功 能,从材料采购到计划安排、从技术研发到工艺指导、从成品检验到订单交付一条龙 负责到底。而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则可能承载以下功能:人才规划、招聘任用、 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员工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社团管理等 等诸多事项。 本章附 1 某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品牌发展部”下面的“市场开拓”“产品研发” 、 “技术管理”、“客户服务”就是品牌发展部的功能。功能划分越具体,后面的岗位 设置就越简单。小型企业的组织架构设计至此就宣告大功告成,大型企业则有待进一 步细化。 第五步,确定层级。对于管理跨度大的企业,需要进一步考虑管理层级,避免管 理真空出现。如全国连锁企业,就需要考虑企业区域公司、省级公司、办事处等等管 理层级的细化,以保证企业组织架构设计的责任均衡原则得到落实。 组织架构设计的最终呈现方式就是组织架构图。
2 页
392 浏览
立即下载
XX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XX 集 团 总 部 组 织 架 构 调 整 方 案 一、 改 求 地 解 弱 环 便 易 的 震 整 设 好 应 的 属 部 发 力 通 共 到 承 的 一 、 国 大 调整的原则和目标 调 整 的 原 则 : —— 符 合 中 央 关 于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的 革 方 向 ; —— 适 应 我 国 加 入 WTO 后 国 际 化 运 作 要 ; —— 紧 密 结 合 集 团 发 展 战 略 , 有 针 对 性 决 目 前 管 理 工 作 中 存 在 的 突 出 问 题 和 薄 节 ; —— 适 合 XX集 团 的 特 点 , 精 简 高 效 , 简 行 , 尽 量 避 免 调 整 的 负 面 影 响 和 引 起 大 动 。 调 整 的 目 标 : XX 集 团 在 二 次 创 业 中 组 织 管 理 体 系 调 总 目 标 , 就 是 建 个 以 资 本 为 纽 带 , 主 业 突 出 、 治 理 良 管 理 高 效 、 集 权 与 分 权 适 度 , 能 够 适 际 化 运 作 , 具 有 可 持 续 发 展 竞 争 能 力 型 控 股 集 团 公 司 。 二、调整的基本思路 1、 集 团 总 部 的 管 理 定 位 依 据 集 团 的 企 业 性 质 、 发 展 战 略 及 对 下 公 司 业 务 的 介 入 程 度 和 管 理 现 状 , 集 团 总 的 管 理 定 位 和 管 控 的 目 标 : 一 方 面 要 充 分 挥 各 子 集 团 公 司 ( 业 务 群 ) 价 值 创 造 的 潜 和 竞 争 力 , 另 一 方 面 要 提 升 战 略 管 理 水 平 , 过 强 化 各 子 集 团 公 司 的 协 调 、 服 务 和 资 源 享 , 监 控 和 防 范 各 业 务 群 的 系 统 风 险 , 达 集 团 总 体 价 值 的 最 大 化 。 2、 集 团 总 部 的 主 要 管 理 职 能 根 据 XX 集 团 的 管 理 定 位 , 集 团 总 部 主 要 担 以 下 管 理 职 能 : —— 战 略 管 理 : 制 定 集 团 总 体 发 展 战 略 和 审 定 子 集 团 公 司 ( 各 业 务 单 元 ) 发 展 战 略 。 1 —— 投 资 管 理 : 决 定 集 团 的 投 资 战 略 和 重 大 投 资 项 目 , 评 估 和 审 定 子 集 团 公 司 限 额 以 上 投 资 项 目 。 —— 预 算 与 财 务 管 理 :预 算 与 财 务 管 理 的 内 容 包 括 部 署 、 审 核 批 准 、 检 查 各 子 集 团 公 司 的 财 务 预 算 、 资 金 运 用 、 风 险 防 范 及 风 险 控 制 的 实 施 。 ——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 负 责 集 团 职 能 部 门 和 下 属 公 司 主 要 管 理 人 员 的 任 免 、 管 理 、 培 训 , 制 定 集 团 人 力 资 源 规 划 、 政 策 与 激 励 机 制 。 —— 产 权 事 务 管 理 : 产 权 事 务 管 理 主 要 包 括 对 集 团 资 产 运 行 状 况 进 行 监 控 和 评 价 , 以 及 产 权 登 记 、 产 权 界 定 、 产 权 处 置 和 交 易 、 资 产 评 估 管 理 。 —— 监 控 和 服 务 : 监 控 集 团 总 部 及 下 属 子 展 建 集 业 集 团 公 司 的 经 营 运 作 状 况 、 重 点 项 目 进 和 关 键 财 务 指 标 ; 开 展 集 团 内 部 审 计 , 立 健 全 内 部 风 险 预 警 和 防 范 系 统 ; 促 进 团 范 围 内 资 源 和 服 务 共 享 , 协 调 发 挥 各 务 群 的 资 源 综 合 效 益 。 3、 集 团 总 部 组 织 架 构 调 整 的 主 要 任 务 根 据 集 团 总 部 组 织 架 构 调 整 的 目 标 、 管 理 定 位 和 主 要 管 理 职 能 , 针 对 目 前 总 部 组 织 管 理 上 突 出 问 题 和 薄 弱 环 节 , 此 次 集 团 总 部 组 织 架 构 调 整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 促 进 集 团 决 策 体 系 的 科 学 化 、 民 主 化 和 规 范 化 ; 加 强 集 团 的 科 学 管 理 、 集 中 协 调 、 系 统 控 制 和 风 险 防 范 ; 有 利 于 集 团 发 展 战 略 的 实 施 和 资 源 的 整 合 与 合 理 配 置 。 三、 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 充 实 和 健 全 董 事 会 2 1、 充 实 董 事 会 的 人 员 组 成 。 董 事 会 是 集 有 会 人 实 并 员 制 团 资 ( 治 人 逐 的 衡 的 产 缺 理 员 步 重 机 决 策 , 代 位 ) 结 构 组 成 减 少 合 程 制 。 机 行 权 的 , 董 度 构 除 利 要 增 事 , , 自 。 求 加 会 形 受 身 按 , 独 与 成 政 股 照 集 立 总 合 府 权 建 团 董 经 理 委 变 立 董 事 理 和 托 动 规 事 和 办 有 运 以 范 会 职 公 效 营 外 的 将 工 会 的 管 的 公 逐 代 组 分 理 股 司 步 表 成 工 国 东 法 充 , 人 与 2、 设 立 董 事 会 秘 书 。 为 适 应 董 事 会 规 范 专 调 工 运 职 、 作 作 负 会 。 的 需 要 , 拟 设 立 董 事 会 秘 书 一 人 责 董 事 会 的 工 作 日 程 安 排 、 内 外 议 组 织 、 有 关 会 议 文 件 整 理 和 督 董 事 会 秘 书 由 集 团 办 公 室 主 任 兼 任 , 协 办 。 3、 建 立 董 事 会 科 学 决 策 的 支 撑 体 系 。 借 在 员 略 大 咨 门 鉴 国 内 外 大 型 董 事 会 下 成 立 会 内 根 据 董 事 、 投 资 等 若 干 决 策 提 供 咨 询 询 组 的 日 常 联 负 责 。 ( 二 ) 确 定 总 集 专 会 专 、 络 团 家 的 家 评 工 公 顾 决 咨 估 作 司 问 策 询 、 由 的 咨 工 组 论 总 成 询 作 , 证 部 功 委 需 为 意 有 经 员 要 董 见 关 验 会 设 事 。 职 , 。 立 会 专 能 拟 委 战 重 家 部 经 理 办 公 会 职 权 与 分 工 1、 明 确 总 经 理 办 公 会 职 权 。 根 据 董 事 会 团 务 子 实 的 费 授 经 领 公 施 运 用 权 营 域 司 董 转 等 , 按 照 总 管 理 班 子 创 新 项 目 的 业 务 协 事 会 决 定 及 管 理 ; 项 工 作 。 经 应 的 调 的 批 理 主 前 和 事 准 办 要 期 日 项 使 公 抓 运 常 ; 用 会 好 筹 运 集 集 议 重 和 行 团 团 事 大 策 监 各 预 规 投 划 控 职 算 则 资 ; 管 能 内 , 和 二 理 部 管 集 业 级 ; 门 理 2、 合 理 划 分 经 营 管 理 班 子 成 员 的 职 责 分 工 。 为 切 实 加 强 集 团 的 管 理 工 作 , 经 营 管 理 班 子 成 员 应 尽 快 全 部 到 位 。 作 为 出 资 3 人 公 不 班 代 司 应 子 表 董 兼 成 , 总 经 理 、 副 总 经 理 可 兼 任 二 级 子 事 长 , 但 应 尽 量 减 少 兼 职 , 特 别 是 任 二 级 子 公 司 的 总 经 理 。 经 营 管 理 员 的 职 责 分 工 ( 略 ) 。 3、 设 立 总 经 理 秘 书 和 业 务 助 理 。 总 经 理 秘 书 交 关 书 部 整 理 步 力 计 撤 理 置 秘 书 的 职 能 主 要 是 负 责 总 经 理 办 公 会 的 书 、 公 关 、 协 调 、 服 务 和 总 经 理 日 常 秘 工 作 ; 总 经 理 业 务 助 理 主 要 负 责 总 经 理 办 重 要 事 项 的 日 常 联 络 、 协 调 、 重 大 公 、 国 际 联 络 和 督 查 催 办 工 作 。 总 经 理 秘 、 业 务 助 理 的 人 员 编 制 设 在 集 团 办 公 室 。 ( 三 ) 调 整 总 部 机 构 设 置 和 管 理 职 能 根 据 集 团 组 织 管 理 体 系 调 整 的 目 标 , 总 职 能 管 理 部 门 的 设 置 要 进 一 步 优 化 和 调 , 职 能 管 理 作 用 需 要 大 大 加 强 , 专 业 管 人 员 队 伍 与 素 质 也 有 待 加 强 和 提 高 。 初 研 究 设 想 是 : 充 实 加 强 集 团 办 公 室 、 人 资 源 部 、 计 划 财 务 部 、 资 产 管 理 部 、 审 法 律 部 、 研 究 发 展 部 (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 并 房 地 产 部 和 产 业 投 资 部 ; 增 设 金 融 管 部 、 实 业 管 理 部 。 调 整 后 的 总 部 机 构 设 、 工 作 职 能 如 下 : 1、 集 团 办 公 室 ( 与 党 委 办 公 室 合 署 办 公 )。 主 要 职 能 : 负 责 集 团 公 文 办 理 档 传 负 服 工 和 供 设 管 案 、 责 务 、 企 有 , 。 管 后 集 和 工 业 关 总 理 勤 团 督 会 文 服 部 、 行 董 查 、 化 务 增 公 政 事 催 信 建 工 设 共 事 会 办 访 设 作 信 关 务 、 工 、 等 。 息 系 管 总 作 纪 工 为 中 、 理 经 ; 检 作 加 心 内 、 理 负 、 ; 强 , 部 社 办 责 监 为 集 由 协 会 公 集 察 集 团 集 调 职 会 团 、 团 的 团 、 能 的 党 机 监 信 办 对 管 文 建 关 事 息 公 外 理 秘 、 党 会 化 室 宣 ; 、 群 委 提 建 代 信 息 中 心 的 主 要 职 能 : 负 责 集 团 系 统 办 公 自 动 化 和 信 息 化 建 设 规 划 方 案 的 研 究 与 制 定 ; 负 责 建 立 集 团 信 息 化 管 理 系 统 平 台 ; 4 负 责 集 团 管 理 信 息 系 统 及 集 团 网 站 的 技 术 服 务 、 设 备 维 护 及 业 务 培 训 工 作 。 2、 人 力 资 源 部 。 做 为 集 团 的 人 力 资 源 管 源 控 总 理 研 指 管 理 开 股 经 ; 究 导 理 中 发 、 理 集 与 和 ; 心 , 主 要 职 能 : 研 规 划 ; 总 部 人 事 管 参 股 子 公 司 主 要 经 、 副 总 经 理 、 董 事 团 薪 酬 、 福 利 、 激 管 理 ; 总 部 员 工 经 协 调 集 团 业 务 培 训 离 退 休 人 员 管 理 。 究 理 营 ) 励 营 工 和 ; 者 的 与 业 作 制 二 ( 任 退 绩 ; 订 级 董 职 出 考 外 人 全 事 考 机 核 事 力 资 长 核 制 管 工 资 、 、 管 的 理 ; 作 3、 计 划 财 务 部 。 作 为 集 团 的 财 务 管 理 中 实 总 事 与 心 施 部 务 风 , 预 财 所 险 主 要 职 能 : 算 管 理 ; 资 务 核 算 管 理 编 制 集 团 财 预 警 管 理 。 编 金 ; 务 制 管 会 年 集 理 同 报 团 ; 国 ; 年 财 际 财 度 税 或 务 财 业 国 运 务 务 内 行 预 管 会 监 算 , 理 ; 计 控 4、 审 计 法 律 部 。 主 要 职 能 : 实 施 集 团 范 项 处 法 公 办 围 审 理 律 司 理 ( 计 集 咨 ) 工 二 级 和 调 团 法 询 服 经 济 作 。 子 查 律 务 合 公 审 事 ; 同 司 计 宜 审 , 以 ; , 核 负 上 编 为 并 责 ) 写 集 管 集 的 集 团 理 团 常 团 下 集 重 规 年 属 团 大 审 审 企 ( 诉 计 报 业 含 讼 、 告 提 下 案 专 ; 供 属 的 5、 研 究 发 展 部 。 主 要 职 能 : 研 究 编 制 集 集 究 究 和 要 团 重 略 团 3~5 年 发 展 战 略 与 规 划 , 指 团 公 司 发 展 规 划 的 研 究 和 制 宏 观 经 济 政 策 及 资 本 市 场 变 XX 组 织 管 理 体 系 和 管 理 制 度 监 督 下 属 公 司 管 理 制 度 的 运 时 可 以 考 虑 设 立 企 业 管 理 部 产 业 结 构 战 略 性 调 整 规 划 ; 大 经 济 动 态 信 息 ; 研 究 XX 集 与 实 施 策 略 。 导 定 化 建 行 ) 编 团 和 工 趋 设 情 ; 报 国 协 作 势 , 况 研 国 际 调 ; ; 指 ( 究 内 化 子 研 研 导 必 集 外 战 6、 资 产 管 理 部 。 做 为 集 团 产 权 事 务 管 5 理 动 对 集 团 并 规 记 外 职 管 中 态 集 团 下 监 定 、 投 董 理 心 信 团 不 属 督 , 界 资 事 工 , 主 息 平 资 产 良 资 公 司 检 查 会 同 定 、 ( 控 管 理 作 。 要 台 运 产 不 落 计 评 股 办 职 ; 行 处 良 实 划 估 、 法 能 研 状 置 资 情 财 和 参 的 : 究 况 提 产 况 务 交 股 制 建 资 进 出 处 ; 部 易 ) 订 立 产 行 总 置 按 , 管 企 和 集 分 监 体 实 照 负 理 业 日 团 类 控 计 施 政 责 ; 派 常 资 、 和 划 方 府 集 负 出 联 产 评 评 , 案 主 团 责 董 系 状 价 价 指 的 管 产 集 事 与 况 标 ; 导 制 部 权 团 或 有 的 准 , 对 集 订 门 登 对 兼 关 7、 金 融 管 理 部 。 主 要 职 能 : 研 究 和 制 订 年 略 运 估 的 资 实 金 金 集 度 、 作 和 可 本 战 融 融 团 计 途 集 审 行 市 性 产 风 金 融 划 ; 径 和 团 重 核 集 性 研 场 的 运 作 业 的 险 。 产 研 金 大 团 究 整 方 运 业 究 融 投 金 报 体 案 营 发 和 工 融 融 告 形 的 , 展 策 具 资 企 ; 象 研 预 战 划 ; 和 业 指 策 究 警 略 开 参 资 限 导 划 与 和 、 发 与 本 额 集 、 制 防 中 资 研 运 以 团 投 订 范 长 本 究 作 上 上 融 ; 集 期 市 、 方 投 市 资 监 团 规 场 策 案 资 公 战 控 系 划 的 划 ; 项 司 略 集 统 和 策 和 评 目 在 和 团 的 8 、 实 业 管 理 部 。 主 要 职 能 : 研 究 和 制 订 规 司 协 实 司 行 执 集 划 限 调 施 的 分 行 团 金 融 以 外 的 产 和 年 度 计 划 ; 评 额 以 上 投 资 项 目 XX 各 实 业 板 块 和 经 营 过 程 管 理 和 运 营 监 控 管 理 , 析 , 监 督 检 查 重 报 告 报 审 程 序 。 业 估 的 集 服 主 点 发 和 可 团 务 要 项 展 审 行 外 ; 工 目 战 核 性 部 负 作 的 略 集 研 的 责 包 执 、 团 究 业 实 括 行 中 实 报 务 业 经 情 长 业 告 关 子 济 况 调 整 后 的 总 部 内 设 机 构 为 七 部 、 一 室 共 八 个 部 门 。 集 团 组 织 结 构 图 见 附 件 。 6 期 公 ; 系 ; 公 运 , 附件 XX 集团组织结构图 监事会 董事会 专家咨询委员会 投 资 决 策 中 心 总经理层 集 团 办 公 室 X X 国 际 计 划 财 务 部 实 业 管 理 部 X X 酒 店 旅 游 人 力 资 源 部 首 创 置 业 金 融 管 理 部 研 究 发 展 部 X X 基 础 设 施 审 计 法 律 部 X X 科 技 二、三 级 全 资、 控 股、 参 股 公 司 资 产 管 理 部 X X 贸 易 管 理 ︵ 利 润 ︶ 中 心 经 营 ︵ 成 本 ︶ 中 心
7 页
395 浏览
立即下载
ETA组织诊断问卷模板
ETA 模式 组织诊断调查问卷 ××××××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年 月 ETA模式组织诊断问卷 回 答 说 明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对 公司组织管理和经营状况有一个总的认识和把握。调 查面向 公司各级各类人员,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参加调查的人将有机会表达您个 人对公司的看法、希望和建设性的意见。您个人的意见对公司的决策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请仔细地阅读下面的每一个问题,并把您个人的意见用“○”标在答卷的相应选择项上。 每个问题都有 5 种选择,分别表示您同意或反对的程度: A 表示您很不同意 B 表示您不同意 C 表示您说不准自己的感觉 D 表示您同意 E 表示您非常同意 问卷填写要求: 1、 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但由于我们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处理,请您务必把 您个人基本情况选择相应的项目填在答卷纸上。 2、 所有的问题都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只是表达了您个人对公司现状的意见和看 法,不必有什么顾虑。为了我们———公司未来的健康成长,也为了您个人的发 展,请实事求是地认真回答。 3、 请把您的回答标在专门的答卷纸上,不要在题目上做任何标记。 问 卷 部 分 1. 各级员工都感到对整个公司的目标负有责任,并能通过行动去实现。 2. 公司的事业定位(事业定位就是企业对未来从事事业的选择)是有远见和成效的。 3. 员工升迁的标准是客观的,政策是透明的。 4. 公司实施了能有效激励员工学习的措施。 5. 公司经常积极征求员工关于改革的意见并愿意接受。 6. 在我周围的大多数员工对公司的目标都很清楚。 7. 我的个人价值在公司里得到了科学的评价。 8. 我很清楚本公司的使命和追求的目标。 9. 我已经得到干好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训练。 10. 公司内重大的方针政策都能够及时并准确地传达给每个员工。 11. 本公司各部门之间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信息能够分享。 12. 多数员工的行为方式同公司的主导文化是一致的。 13. 为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公司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能进行合理的配置。 14. 我所在的部门(分子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是顺畅的。 15. 我的工作能给我提供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16. 公司建立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领导掌控全局。 17. 由于与同事或上司缺乏信任,我们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 18. 公司的规章制度不仅考虑了组织的利益,而且考虑了员工个人的利益。 19. 我认为我部门工作所需权限是充分的。 20. 公司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21. 目前我看不到能对公司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22. 员工可以自由地表达对公司的不满或意见而不会感到有压力。 23. 我认为公司的控制系统是有效的,高层领导能把握公司运作情况。 24. 我现在的收入水平符合我的期望。 25. 公司的医疗福利政策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6. 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界定十分明确。 27. 对大多数员工来讲,升迁的机会太少。 28. 现有的考核制度是公平合理的。 29. 就个人能力而言,我认为目前的收入水平是比较高的。 30. 公司的整体目标具有有效性。 31. 公司的经营战略是符合市场环境的。 32. 我所在的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是令人愉快的。 33. 进公司后,我接受过与工作有关的正规培训。 34. 我感觉公司中基于等级制度的执行特权和管理权力正在缩减,基于个人知识、技能和 效率赢得的权威正在上升。 35. 员工个人的目标是公司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36. 公司鼓励员工自由争辩,即使是上下级之间。 37. 公司推行计划与目标管理是全面的、有效的。 38. 公司的住房分配制度是合理的。 39. 员工个人的技能在公司里能得到充分和有效地发挥。 40. 同事之间经常能就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 41. 公司能用最佳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进行决策。 42. 公司的工资和奖金分配政策是公平的。 43. 公司上下形成了有序的分权。 44. 由于公司内部信息网络建立,使得沟通更加及时、有效 45. 由于沟通不畅,我时常被误解 46. 公司的业务决策的责任正尽可能的向真正作该项工作的人转移。 47. 我对公司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很满意。 48. 员工对公司都有归属感。 49. 我的收入水平在本地区是上等水平。 50. 公司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是合理的。 51. 公司高层注意及时了解员工的心态和工作感受。 52. 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 53. 高层管理人员能将公司的重大信息自上而下地进行沟通。 54. 公司鼓励员工冒风险。 55. 公司的组织体制是合理的,有助于支撑公司的战略。 56. 公司过于重视从外部招聘管理人员。 57. 各部门的工作都能围绕公司的总体目标进行。 58. 公司从上到下的指挥系统是顺畅有效的。 59. 员工有机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60. 我正感到,学习成为我们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61. 绩效考核常常破坏上下级、或同事之间的感情。 62. 我对公司的住房和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是满意的。 63. 我的收入与我在工作中的付出是对等的。 64. 公司鼓励员工进行探索性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65. 我已经完全理解并接受了公司的文化。 66. 我能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67. 公司的财务管理体制是科学合理的。 68. 公司内部的升迁制度很完善。 69. 就我所在的部门而言,岗位设置是合理的。 70. 公司领导注重引发大家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71. 各单位(部门)虽然有独特的专业领域和工作内容,但总的来说,仍能显示出我们公 司的“风格。” 72. 总部各职能部门对各大区和分公司提供的有关信息能作出有效回应。 73. 公司没有形成能上能下的干部成长机制。 74. 公司的各项制度能得到严格执行。 75. 在我工作的部门里,所有的人对部门的工作目标都十分了解。 76. 公司的核心能力能够超过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 77. 我愿意介绍我的朋友到公司来工作。 78. 尽管变革的阻力很大,公司的高层还是促成了变革。 79. 公司总部同下属机构之间的业务流程是顺畅的。 80. 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指导帮助很有效。 81. 公司的研究开发战略是成功的。 82. 我认为我所在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是合理的。 83. 我看不出公司的发展有什么不良征兆。 84. 实践证明,本公司领导的重大决策是正确的。 85. 公司各部门和各级别的协作精神很强。 86. 公司的营销战略是成功的。 87. 公司经常举办以交流思想、智慧和经验为目的的活动。 88. 总的来说,公司内部业务流程在成本上是节省的 89. 公司经营管理的好坏,每个员工都有责任。 90. 公司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和评价有明确具体的标准。 91. 公司对我所在部门的职责分配是合理的。 92. 总部各职能部门能够对分公司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93. 公司各级部门和机构的设置是合理的。 94. 公司的分配政策考虑了大多数员工的利益。 95. 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经常向我们灌输、宣讲学习的概念与重要性。 96. 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考核和评价有客观的依据和标准。 97. 公司能给我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98. 业绩好坏不影响一个人的晋升。 99. 我与上司的沟通是坦诚、畅通的。 100.信息技术使得公司内部知识扩散加快,提高所有层次员工的交流与合作。 101.公司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都能体现团队精神。 102.对员工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及时给予答复或作出反应。 103.具体完成目标的人员有机会参与这些目标的制定过程。 104.一个人是否能获得晋升主要考机遇。 105.公司内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富有成效的。 106.我认为公司应该加大变革的力度。 107.公司的经营战略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 108.总的看来,公司在“做实”和“造势”之间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 109.公司的实践表明:员工的价值取决于贡献的大小而不是关系或资历。 110.公司使用各种手段从外部资源包括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处学习。 111.公司的各项政策都是严肃认真地制定出来的,并有利于实现公司的目标。 112.我认为走动式管理是适应公司网络发展的要求的。 113.公司的核心能力在行业中是明显的。 114.员工经常就公司的问题进行公开的、坦诚的、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115.公司在指导思想上鼓励员工进取、创新。 116.我对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很有信心。 117.各级员工都希望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并期望有高绩效。 118.公司的计划与目标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 119.我工作所需权限是充分的。 120.公司内部有公开批评的制度或惯例,即使是以某些高级管理人员。 121.公司高层领导总是敢于推动变革。 122.我很了解本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方针决策。 123.我的收入与我的工作业绩是挂钩的。 124.公司给员工提供了创新的自由与环境。 125.公司的产品战略(推出产品或服务的节奏与时机)卓有成效。 126.公司的员工都很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工作。 127.公司的核心能力正在得到不断加强。 128.各级管理人员的走动式管理是很有效的。 129.有关公司的问题都能自下而上地得到反映。 130.只要有能力,一个人就有可能获得晋升。 131.总的来说,公司内部业务流程比较简捷。 132.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有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 133.我的收入与我的工作难度和责任是相符的。 134.员工有机会参与并影响决定整个公司命运的决策。 135.公司的管理中,更重视对关键点的管理,而不是详尽的细节。 136.公司的内部环境促使每个员工积极进取。 137.一个人的升迁主要是资历因素,而不是能力因素。 138.公司的领导(中高层的人事任免)体制是科学合理的。 139.公司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 140.公司的计划与目标管理能有效的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141.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工作建议或要求能及时作出反应。 142.只要与领导的关系好,就能获得晋升。 143.比较而言,我所在的部门升迁的机会比较多。 144.公司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 145.公司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 146.我能感受到我们公司同事在一起时形成的“风格”。 147.全体员工对于评价贡献大小的标准有统一的认识。 148.公司的管理人员不仅关心工作,而且关心员工的生活。 149.公司的奖惩制度是公平合理的 150.公司的人事制度能够做到奖勤罚懒。 151.公司大部分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长。 152.公司的计划与目标管理更为短视,而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153.上级一般不会干预下级的工作。 154.员工对公司都有忠诚感。 155.我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 156.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我在公司的发展很不错。 157.公司用于鼓励员工学习的手段非常缺乏。 158.由于权限不足,严重影响我们部门的工作。 159.我的收入比我的期望水平低很多。 160.公司目前的考核制度不合理。 161.我很少因为沟通不畅而被上级、同事或下级误解。 162.公司不主张员工冒风险。 163.公司在选用“地面部队”(从企业内部选拔管理人员)和“空降部队”(即从外部招 聘管理人才)之间有效地找到平衡点。 164.总的来说,我现在的岗位对我个人优势发挥是不利的。 165. ETA模式组织诊断问卷 答 卷 纸 一、个人基本情况: 1、性别:A 男 B 女 2、年龄:(依据公司人员年龄结构具体设定选项) 3、学历:A 高中(中专)以下 B 大专 C 本科 D 硕士以上 4、您的工作部门: (依据公司部门结构具体设定选项) 5、目前职务: (依据公司职务序列具体设定选项) 6 您进入_________公司的年限: (依据公司人员入司年限结构具体设定选项) 二、答卷纸 1 A B C D E 2 A B C D E 3 A B C D E 4 A B C D E 5 A B C D E 6 A B C D E 7 A B C D E 8 A B C D E 9 A B C D E 10 A B C D E 11 A B C D E 12 A B C D E 13 A B C D E 14 A B C D E 15 A B C D E 16 A B C D E 17 A B C D E 18 A B C D E 19 A B C D E 20 A B C D E 21 A B C D E 22 A B C D E 23 A B C D E 24 A B C D E 25 A B C D E 26 A B C D E 27 A B C D E 28 A B C D E 29 A B C D E 30 A B C D E 31 A B C D E 32 A B C D E 33 A B C D E 34 A B C D E 35 A B C D E 36 A B C D E 37 A B C D E 38 A B C D E 39 A B C D E 40 A B C D E 41 A B C D E 42 A B C D E 43 A B C D E 44 A B C D E 45 A B C D E 46 A B C D E 47 A B C D E 48 A B C D E 49 A B C D E 50 A B C D E 51 A B C D E 52 A B C D E 53 A B C D E 54 A B C D E 55 A B C D E 56 A B C D E 57 A B C D E 58 A B C D E 59 A B C D E 60 A B C D E 61 A B C D E 62 A B C D E 63 A B C D E 64 A B C D E 65 A B C D E 66 A B C D E 67 A B C D E 68 A B C D E 69 A B C D E 70 A B C D E 71 A B C D E 72 A B C D E 73 A B C D E 74 A B C D E 75 A B C D E 76 A B C D E 77 A B C D E 78 A B C D E 79 A B C D E 80 A B C D E 81 A B C D E 82 A B C D E 83 A B C D E 84 A B C D E 85 A B C D E 86 A B C D E 87 A B C D E 88 A B C D E 89 A B C D E 90 A B C D E 91 A B C D E 92 A B C D E 93 A B C D E 94 A B C D E 95 A B C D E 96 A B C D E 97 A B C D E 98 A B C D E 99 A B C D E 100 A B C D E 101 A B C D E 102 A B C D E 103 A B C D E 104 A B C D E 105 A B C D E 106 A B C D E 107 A B C D E 107 A B C D E 109 A B C D E 110 A B C D E 111 A B C D E 112 A B C D E 113 A B C D E 114 A B C D E 115 A B C D E 116 A B C D E 117 A B C D E 118 A B C D E 119 A B C D E 120 A B C D E 121 A B C D E 122 A B C D E 123 A B C D E 124 A B C D E 125 A B C D E 126 A B C D E 127 A B C D E 128 A B C D E 129 A B C D E 130 A B C D E 131 A B C D E 132 A B C D E 133 A B C D E 134 A B C D E 135 A B C D E 136 A B C D E 137 A B C D E 138 A B C D E 139 A B C D E 140 A B C D E 141 A B C D E 142 A B C D E 143 A B C D E 144 A B C D E 145 A B C D E 146 A B C D E 147 A B C D E 148 A B C D E 149 A B C D E 150 A B C D E 151 A B C D E 152 A B C D E 153 A B C D E 154 A B C D E 155 A B C D E 156 A B C D E 157 A B C D E 158 A B C D E 159 A B C D E 160 A B C D E 161 A B C D E 162 A B C D E 163 A B C D E 164 A B C D E 以下问题是开放式问题,请表明您自己的看法: a 目前公司经营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是: b 我对公司最满意的方面是: c 我希望公司改进的地方是:
11 页
457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架构设计流程
组织架构设计流程 1.组织架构设计流程与风险控制图 组织架构设计流程与风险控制 业务风险 不相容责任部门/责任人的职责分工与审批权限划分 董事会 总经理 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发展 人力资源部 相关部门 段 开始 规划,企业所有的经营活 动就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 标 战略委员会 阶 审批 审核 1 制定企业 战略发展规划 确定企业 主导业务 如果企业内部各层级、各职能部门关系界定不清 晰,就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D1 分析主导 业务流程 参与 2 确定管理层 次和管理幅 度,并与领 导层沟通、 确认 3 以主导流程为 基础,确定职 能部门及其相 互协作关系 D2 4 确定具体 岗位及人员编 制 如果《组织架构图》、《业务 流程图》、《岗位说明书》等 文件编制混乱,就会影响企业 审批 的运作效率 审核 5 编制《组织架构 图》、《业务流 程图》、《岗位 说明书》 结束 D3 2.组织架构设计流程控制表 组织架构设计流程控制 控制事项 D1 详细描述及说明 1.战略委员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要考虑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与制约; 企 业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应经过企业总经理和董事会的集体讨论、审核和审批 2.每一个部门、每一位管理者都要有合理的管理幅度。管理幅度太大,可能导致管理人员无 暇顾及一些重要事务;管理幅度太小,可能导致管理者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所以,人力资 源部在设计组织结构的时候,要确定合理、恰当的管理幅度 3.人力资源部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 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各部门的职能和 阶段 控制 D2 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关系;避免职能交叉、缺失 或权责过于集中 4.人力资源部应当对各机构、各部门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确定具体岗位的名称、职 责和工作要求等,明确各个岗位的权限和相互关系; 在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 力求部门数量最少、人员编制最精,以达到节省沟通成本、缩短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的目的 D3 相关 规范 5.《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说明书》等文件资料应按照统一的规范编写 应建 《组织架构设计规范》 规范 《岗位说明书编写规范》 参照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组织架构图》 文件资料 《业务流程图》 《岗位说明书》 责任部门 战略委员会、人力资源部、相关部门 及责任人 总经理、副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 组织架构调整流程 1.组织架构调整流程与风险控制图 组织架构调整流程与风险控制 业务风险 不相容责任部门/责任人的职责分工与审批权限划分 董事会 总经理 总经办 人力资源部 阶 相关部门 段 如果现有组织架构 开始 存在缺陷,就会影 响组织的运行效率 如果组织架构调整方 案不符合企业自身特 点及实际情况,就会 影响企业运作效率 审批 审核 参与评估 组织架构运行 效果评估 提出建议 征求相关人员 的建议 D1 1 参与 2 提出建议 D2 3 编制《组织架构 调整方案》 如果新的《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说明书》等文件编制混乱 , 发布《组织架 就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果新的组织架构运行得不到企业内部员 构调整方案》 工的积极支持,也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审批 审核 4 编制《组织架构 图》、《业务流 程图》、《岗位 职责 说明书》 组织架构调整 及人员任命 新的组织架构 运行效果分析 结束 5 D3 2.组织架构调整流程控制表 组织架构调整流程控制 控制事项 详细描述及说明 1.人力资源部应当定期对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的效率及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组织架构运行效果 D1 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现有组织架构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否与企业内部主导业 务流程相符、是否满足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要求 2.组织架构在调整之前应广泛征求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的意见 3.企业应根据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其符合现 阶段 控制 D2 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设置内部机构,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高效性 等,一旦发现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中存在职能交叉或运行低效现象时,应及时解决;企业 《组织架构调整方案》应按规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审批 D3 相关 规范 4.《组织架构图》、《业务流程图》和《岗位说明书》等文件资料应按照统一的规范编写 5.新的组织架构运行时,应及时查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应建 《组织架构设计规范》 规范 《岗位说明书编写规范》 参照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组织架构图》 文件资料 《业务流程图》 《岗位说明书》 责任部门 人力资源部、相关部门 及责任人 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相关部门负责人
4 页
455 浏览
立即下载
阿里都在学的OD工具
听说,这是阿里都在学的 OD 工具 据说,阿里巴巴近年来推行了贝尔宾角色工具,并在跨部门及 同部门合作层面都有过不少的尝试与突破。 贝尔宾角色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个团队中应该有多少种角色? 英国组织行为学家贝尔宾博士(Dr.R.Meredith Belbin)及其 团队,经过近十年对成功团队的研究、追踪和分析后发现,一个卓 越的团队内部应该有九种角色,分别是智多星、资源调查员、协调 员、推进者、监督评论员、凝聚者、实干家、善始善终者、专家。 1、九个角色解析 九个角色可以归纳为三类:行动导向、人际导向、谋略导向,九 个角色的特征有: (1)智多星 PL(Planter) 典型特征:有个性;思想深刻;不拘一格; 积极特性:才华横溢;富有想象力;智慧;知识面广 ; 能容忍的弱点:高高在上;不重细节;不拘礼仪 ; 在团队中的作用:提供建议;提出批评并有助于引出相反意见; 对已经形成的行动方案提出新的看法; (2)监督评论员 ME(Monitor Evaluator) 典型特征:清醒;理智;谨慎 ; 积极特性:判断力强;分辨力强;讲求实际 ; 能容忍的弱点:缺乏鼓动和激发他人的能力;自己也不容易被 别人鼓动和激发 ; 在团队中的作用:分析问题和情景;对繁杂的材料予以简化, 并澄清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他人的判断和作用做出评价; (3)专家 SP(Specialist ) 专家型的特点:诚实、自我做起、专注、能在急需时带来知识 和技能; 积极特性:能够提供不易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可接受的弱点:专业领域比较狭窄,只懂自己擅长的特殊专业 领域,对其他事情兴趣不大; 智多星 标新立异,思维活跃想象力 丰富 高高在上,不重细节,不拘 礼仪 理智谨慎,判断力强,讲究 实际 缺乏鼓励和激发他人与自己 谋略导向 审议员/ 监督者 提供建议,批评以及 新的看法 分析问题和情景,对 他们的判断和作用做 出评价 专家 的能力 专心致志,自觉主动,能掌 提供专业意见 握困难的知识和技能 (4)外交官 RI(Resource Investigator) 典型特征:性格外向;热情;好奇;联系广泛;消息灵通 ; 积极特性:有广泛联系人的能力;不断探索新的事物;勇于迎 接新的挑战 ; 能容忍的弱点:事过境迁,兴趣马上转移 ; 在团队中的作用:提出建议,并引入外部信息;接触持有其他 观点的个体或群体;参加磋商性质的活动; (5)协调员 CO(Coordinator) 典型特征:沉着;自信;有控制局面的能力; 积极特性:对各种有价值的意见不带偏见地兼容并蓄,看问题 比较客观 ; 能容忍的弱点:在智能以及创造力方面并非超常 ; 在团队中的作用:明确团队的目标和方向;选择需要决策的问 题,并明确它们的先后顺序;帮助确定团队中的角色分工、责任和 工作界限;总结团队的感受和成就, 综合团队的建议; (6)凝聚者 TW(Team Worker) 典型特征:擅长人际交往;温和;敏感 ; 积极特性:有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人的能力;能促进团队的合作 ; 能容忍的弱点:在危急时刻往往优柔寡断 ; 在团队中的作用:给予他人支持,并帮助别人;打破讨论中的 沉默;采取行动扭转或克服团队中的分歧; 协调者 人际导向 凝聚者 外交家/ 信息者 沉着自信乐观,兼容并蓄, 协助明确团队的 控制局面 在智能以及创造力方面并非 目标和方向 总结和综合 超常 擅长 人际 交往 ,温 和、 敏 感,适应环境 危急时刻优柔寡断 外向 热情 、好 奇, 联系 广 泛,消息灵通 兴趣转移快 给予他人支持和帮 助,打破沉默,扭转 分歧 提供建议,引入外部 信息 (7)鞭策者 SH(Shaper) 典型特征:思维敏捷;开朗;主动探索 ; 积极特性:有干劲,随时准备向传统、低效率、自满自足挑战 ; 能容忍的弱点:好激起争端,爱冲动,易急躁 ; 在团队中的作用:寻找和发现团队讨论中可能的方案;使团队 内的任务和目标成形;推动团队达成一致意见,并朝向决策行 动; (8)实干家 CW(Company Worker) 典型特征:保守;顺从;务实可靠; 积极特性:有组织能力、实践经验;工作勤奋;有自我约束力 ; 能容忍的弱点:缺乏灵活性;对没有把握的主意不感兴趣 ; 在团队中的作用:把谈话与建议转换为实际步骤;考虑什么是 行得通的,什么是行不通的;整理建议,使之与已经取得一致意见 的计划和已有的系统相配合; (9)完成者 FI(Finisher) 典型特征:勤奋有序;认真;有紧迫感 ; 积极特性:理想主义者;追求完美;持之以恒 ; 能容忍的弱点:常常拘泥于细节;容易焦虑;不洒脱 ; 在团队中的作用:强调任务的目标要求和活动日程表;在方案 中寻找并指出错误、遗漏和被忽视的内容;刺激其他人参加活动, 并促使团队成员产生时间紧迫的感觉; 执行者 完成者 保守,务实可靠,勤奋 缺乏灵活性,对没把握的主意不感 兴趣 勤奋有序,有紧迫感,理想主义, 完美主义 拘泥于细节,容易焦虑不洒脱 思维敏捷,开朗,主动探索,有干 劲,爱挑战 好激起争端,爱冲动,易焦虑 行动导向 鞭策者 将计划转化为实际步 骤 强调任务的目标要 求,日程表,查漏补 缺,督促他人完成 寻找方案,推动一致 意见,目标行动 这九个角色与团队的规模无关,并非一个团队必须有 9 个成员, 有时,多个成员承担一个角色。有时,一个团队成员承担多种角色, 比如,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完整团队— —唐僧是凝聚者、完成者,孙悟空是创新者、推进者、专家,猪八 戒是外交家、监督者,沙和尚是协调者、实干者。 在 团 队 中 , 每 个 成 员 都 具 有 双 重 角 色 职 能 角 色 (Functional role)和团队角色(Team role)。职能角色是由个体的专业知识和专 业技能所决定的,是工作任务赋予个体的角色;团队角色是由个体 的气质、性格所决定的,是个体与其他团队成员交互作用时表现出 来的特征模式,每个团队成员都通过同时扮演这两种角色而达到对 团队目标做出贡献。 2、团队发展的各个阶段哪些角色相对关键? 团队初期,规模较小,团队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尚未成形,对 人才的需求较小,但是要求比较高。这个阶段,人才招聘是否成功 关系着企业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是否能够健康、稳步地发展壮大,这 时,企业的初创者一般同时担任着多项职务,关键角色有实干家, 凝聚者。 成长期,团队开始初具雏形,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招募大量的优秀 人才以适应发展的需要;随着部门和人员数量逐渐增加,要搭建组 织架构,明确各部门与团队中每个人的职责,这个时候,推进者和 协调者的角色比较关键。 成熟期,制度更加完善并趋于体系化,企业文化得到更进一步 的发展,规则、价值观、方法、行为、工具都已经陆陆续续建立起 来,监督者和专家的角色也很关键,而且这个时期,人际结构成执 行任务的工具,团队角色更灵活和功能化,团队能量积聚一体,这 个阶段,创新者和外交家的角色更为关键。 衰退期,冗员增多,员工流失率上升,工作积极性降低,团队 凝聚力减弱,这个时候,凝聚者、完成者的角色更关键。 3、贝尔宾团队角色应用 贝尔宾团队角色模型可以用在团队成员的自我认知上,通过自 我测评来认知自己的行为特点和角色贡献,让员工可以发挥每个人 积极行为的优势,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贝尔宾团队角色还可以用于团队管理,通过贝尔宾团队角色, 认知团队成员的行为特点及行为贡献,画出团队画像,查缺补漏, 把认知结果用于招新、团队搭建、部门和组织的重组中,还能用在 职位评估,指导员工的职业发展。 团队角色分工的操作流程是: ·人-角色盘点 :对团队成员性格进行盘点,分析每名成员可 扮演团队 9 中角色中的哪几种角色 ·职责-角色盘点:分析团队需达成的目标,盘点为达成目标需 履行的各项职责,每种职责需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才能完成 ·人-角色-职责配对:将人-角色-职责配对,确保角色齐全, 功能齐全,职责无遗漏 ·寻找培养替补:结合各人适合扮演的角色,为每项职责寻找 替补人员,并加以培养,确保在团队中有人休假或突然离职时,工 作不会中断。 4、贝尔宾团队角色测评问卷 最后,附上自我测评的问卷 说明:对下列问题的回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描绘了您的行为。 每题有八句话,请将总分十分分配给每题的八个句子。 分配的原则是:最体现您行为的句子分最高,以此类推。最极 端的情况也可能是十分全部分配给其中的某一句话。请根据您的实 际情况把分数填入后面的表中。这里有份 Excel,可以帮助你校验 每题的分数。 一、我认为我能为团队做出贡献是: A、 我能很快地发现并把握住新的机遇。 B、 我能与各种类型的人一起合作共事。 C、 我生来就爱出主意。 D、 我的能力在于,一旦发现某些对实现集体目标很有价值的 人,我就及时把他们推荐出来。 E、 我能把事情办成,这主要靠我个人的实力。 F、 如果最终能导致有益的结果,我愿面对暂时的冷遇。 G、 我通常能意识到什么是现实的,什么是可能的。 H、 在选择行动方案时,我能不带倾向性,也不带偏见地提出 一个合理的替代方案。 二、在团队中,我可能有的弱点是: A、如果会议没有得到很好的组织、控制和主持,我会感到不痛 快。 B、我容易对那些有高见而又没有适当地发表出来的人表现得过 于宽容。 C、只要集体在讨论新的观点,我总是说的太多。 D、我的客观算法,使我很难与同事们打成一片。 E、在一定要把事情办成的情况下,我有时使人感到特别强硬以 至专断。 F、可能由于我过分重视集体的气氛,我发现自己很难与众不同。 G、我易于陷入突发的想象之中,而忘了正在进行的事情。 H、我的同事认为我过分注意细节,总有不必要的担心,怕把事 情搞糟。 三、当我与其他人共同进行一项工作时: A、我有在不施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影响其他人的能力。 B、我随时注意防止粗心和工作中的疏忽。 C、我愿意施加压力以换取行动,确保会议不是在浪费时间或离 题太远。 D、在提出独到见解方面,我是数一数二的。 E、对于与大家共同利益有关的积极建议我总是乐于支持的。 F、我热衷寻求最新的思想和新的发展。 G、我相信我的判断能力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H、我能使人放心的是,对那些最基本的工作,我都能组织得 “井井有条”。 四、我在工作团队中的特征是: A、我有兴趣更多地了解我的同事。 B、我经常向别人的见解进行挑战或坚持自己的意见。 C、在辩论中,我通常能找到论据去推翻那些不甚有理的主张。 D、我认为,只要计划必须开始执行,我有推动工作运转的才能。 E、我有意避免使自己太突出或出人意料。 F、对承担的任何工作,我都能做到尽善尽美。 G、我乐于与工作团队以外的人进行联系。 H、尽管我对所有的观点都感兴趣,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必要的时 候下决心。 五、在工作中,我得到满足,因为: A、我喜欢分析情况,权衡所有可能的选择。 B、我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感兴趣。 C、我感到,我在促进良好的工作关系。 D、我能对决策有强烈的影响。 E、我能适应那些有新意的人。 F、我能使人们在某项必要的行动上达成一致意见。 G、我感到我的身上有一种能使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气 质。 H、我很高兴能找到一块可以发挥我想象力的天地。 六、如果突然给我一件困难的工作,而且时间有限,人员不熟: A、在有新方案之前,我宁愿先躲进角落,拟定出一个解脱困境 的方案。 B、我比较愿意与那些表现出积极态度的人一道工作。 C、我会设想通过用人所长的方法来减轻工作负担。 D、我天生的紧迫感,将有助于我们不会落在计划后面。 E、我认为我能保持头脑冷静,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F、尽管困难重重,我也能保证目标始终如一。 G、如果集体工作没有进展,我会采取积极措施去加以推动。 H、我愿意展开广泛的讨论意在激发新思想,推动工作。 七、对于那些在团队工作中或与周围人共事时所遇到的问题: A、我很容易对那些阻碍前进的人表现出不耐烦。 B、别人可能批评我太重分析而缺少直觉。 C、我有做好工作的愿望,能确保工作的持续进展。 D、我常常容易产生厌烦感,需要一、二个有激情的人使我振作 起来。 E、如果目标不明确, 让我起步是很困难的。 F、对于我遇到的复杂问题,我有时不善于加以解释和澄清。 G、对于那些我不能做的事,我有意识地求助于他人。 H、当我与真正的对立面发生冲突时,我没有把握使对方理解我 的观点。
11 页
383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诊断工具表单(附件)
组织诊断工具表单(附件) 目录 一、 附 1:资料清单....................................................................0 二、 附 2:问卷设计....................................................................6 三、 附 3:诊断重点或要点.............................................................13 四、 附 4:病因、表现形式、医治的药方.................................................13 五、 附 5:案例分析...................................................................21 一、 附 1:资料清单 1. 企业经营组织结构图; 2. 职位说明书; 3. 职员考核表; 4. 企业系统图; 5. 企业有关经营组织的会议记录; 6. 职员履历。 要对企业进行组织管理的诊断,就必须首先对企业的管理状况进行详细而周密的了解,这其中,最主要的 资料主要是企业管理体制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下是具体的情况: 1. 企业内部状况资料调查 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1) 企业概况 调查企业概况是最简洁地了解企业,其内容包括:本企业全名称,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主要产品,资本总 额和产权结构,隶属关系,本部所在地;总资产,总销售额,利润水平,员工人数,在行业地位;企业发 展沿革和主要特点;主要领导人的主要经历等。 2) 企业组织结构和职责 组织结构,可用其现行组织结构图表示。组织结构图绘制的时候,应分别将投资者、经营者和执行者之间 的领导关系表示出来;一般从上到下绘制,有领导关系的岗位或部门之间,用线段连接起来,没有领导关 系的不用连线,注意区分业务部门和参谋部门。 对上述各个机构(或部门或公司)的目标责任和主要工作内容,按表一要求填写。表中“目标责任”指本 部门最终对组织所承担的义务;“主要工作内容”指本部门目前所做的主要工作内容;“运行评价”指本 部门目前实际是否按此规定运行的。其评价可分为:“ A”——较好按此运行,“B”——基本按此运行, “C”——基本未按此运行三类。 表一:部门职责调查表 编号 部门名称 主要工作内容 人数 总数 调查者: 运行评价 领导 年 月 日 1 3) 产权结构、核算关系和地理位置分布 对于具有子公司和分公司的企业,在进行管理组织设计时,需要了解其所属部门(或公司)的隶属关系、 产权特性、法律地位、核算中心、总资产、控股比例、员工总数、总资产、地理位置等情况。其调查表格参见表 二。表中:“部门名称”包括本公司和本公司所属的各个业务部门(或公司);“隶属上级”指直接领导 本部门的上级单位;“产权特性”包括上市股份公司,独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 上级非独立的业务部门等;“法律地位”包括对立法人单位,非独立的委托法人单位,非独立的委托法人 单位,非独立法人单位;“核算中心”指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控股比 %”指在 本部门的总资产里其上级所占比例;“地理位置”指以本公司为圆心的距离,并指明行政区域名称。本调 查表的内容可根据企业特点作适当增减。 表二: 编 部门 隶属上 产权特 法律地 号 (或公 级 性 位 核算中心 总资本 控股% 员工总数 总资 地理 产 位置 司)名 称 4) 经营状况 经营状况主要了解每个业务部门(或公司)的销售额、边际利润率、利润额,由此再求出劳动生产率(人 均销售额)、资金利润率等。调查表格见表三。表中“人数”、“资金”和“业绩”均为所属部门(或公 司)的。S 为销售额,BE 为边际利润率,P 为利润额。本表第一行应填写全公司的数字。计量单位为人、万元、 %。 表三: 经营状况调查表 编号 部门名称 人数 资金 前二年业绩 S BE 前一年业绩 P S BE 本年业绩(计划) P S BE P 2 调查者: 5) 年 月 日 事业或产品构成及其相关性 事业或产品构成及其相关性是设计管理组织又一项必须了解的内容。显然事业或产品(或服务)构成及其 在资源利用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一致关系。对事业管理体制的选择十分重要。事业或产品构成及其相关性 的调查内容参见表四。 表四:事业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调查表 编号 部 门 主要事 产业类 事业或 相互依 相互一致性关系 (或公 业或产 别 产品类 存关系 产品服 销售地 市场客 物质供 生产技 司)名 品内容 务 区 户 应 术 别 称 表中:“产业类别”指农业、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事业或产品类别” 指产业中的行业,如制造业中的机构、电子、纺织等,商业中的批发商、零售商等;“相互依存关系”为两 个部门(或公司)之业务上的依存关系,其依存程度可分为: A-几乎为上下道工序,中间几乎不能断开, B-有密切联系,但中间可以断开参与社会循环,C-几乎没有联系;“相互一致性关系”指两个部门(或公 司)之间资源上的共同性程度,其程度的表示可以用双方共同的生产(或销售)数量(或金额)占少的一 方总量的比例来表示,A 为超过50%,B 为超过10%,C 为低于 10%,D 为0%(没有共同性)。 6) 市场销售情况 市场销售状况调查主要了解主要产品的目标市场及其市场占有率。此外了解销售组织、职责,销售价格管 理,销售活动控制情况。还要了解销售服务活动和顾客投诉的处理等。 7) 原材料、配套件、协作件的供应状况 3 主要了解原材料、配套件、协作的采购和供应方法,决策程序,质量、价格和进度控等 8) 人员结构 人员结构调查主要了解员工按部门、岗位、文化和年龄的分布。按部门分布包括公司机关和各个业务部门 (或公司)的人数,按岗位分布包括从事领导(班长及其以上领导)人员、经营(购销)人员、生产人员、 一般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按文化程度分布包括初中及以下、中专中技高中、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研 究生,按年龄分布包括28岁及以下、29~45、45岁以上。参见表五。 4 表五:人员结构调查表 部门 项目 全 公 司合并 公 司 机关 合计 按 领导 岗 经营 位 生产 一般管理 后勤服务 按 硕士生以上 文 大学本科 化 大学专科 高中中专 初中及以下 按 小等于 28 岁 年 29-45 岁 龄 大于45岁 调查者: 年 月 日 9) 企业发展战略和战略目标 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的了解,是为了更好地使管理组织设计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要了解内容主要是战 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构成。 企业战略目标应有一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指标值构成,使目标具有可考核性和度量性;企业战略目标切忌 口号式的空洞无物。战略目标内容通常含有经济性的、规模性的、社会或行业地位性的、社会形象性的等方 面的内容。 战略措施亦称分战略或局部战略,其内容包括产品市场战略、资源利用战略、组织战略和企业形象战略。产 品市场战略是把事业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品种或服务项目上,把服务领域或对象落实到目标市场上。资源利 用战略是对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组织战略是如何借助外部社会力量(如用专业化 协作、企业兼并合作、组建企业集团等)和企业内部责任和权限的重新划分。企业形象战略包括企业理念、 5 行为和视觉形象在内的企业内在形象和外部形象。 10) 企业领导者个性了解 企业领导者的个性对管理组织的选择和确定是有直接影响的的。因此对管理者个性了解有助于使管理组织 设计方案能更好地符合企业实际。 2. 企业外部环境资料调查 了解企业外部环境是为管理组织咨询提供背景资料。资料来源主要由企业提供。 企业外部环境的内容包括: 1) 行业发展趋势和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2) 社区环境对员工生活、行政后勤、辅助生产的服务能力; 3) 生产技术发展情况; 4) 原材料、配套件、协作件的供应商情况。 以上就是我们要进行企业的组织管理诊断的资料收集清单。 二、 附 2:问卷设计 1. 你是否了解本厂今年的经营目标 5) 了解 6) 不大了解 7) 不了解 2. 你是否了解本厂的经营方针 1) 了解 2) 不大了解 3) 不了解 3. 你担任的工作量如何 1) 大 6 2) 适中 3) 小 4. 你的工作职责明确吗 1) 明确 2) 不大明确 3) 不明确 4) 你的工作职责和职权相当吗 5) 相当 6) 没有足够的职权 7) 极不相当 5. 你的业务专长发挥得怎样 1) 全部发挥 2) 只发挥一部分 3) 根本用不上 6. 你急需学习什么 1) 文化 2) 科学技术 3) 管理知识 7. 影响你工作劲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分配工作不当 2) 要求过高 3) 相处关系不好 4) 奖金少 5) 生活困难 6) 业务水平低 7) 领导关心不够 8. 最使你头痛和烦恼的是什么问题 1) 会议太多 2) 工作担子重 7 3) 工作目标不明确 4) 分配奖金 5) 职责不清 9. 你认为本厂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 1) 生产过程组织 2) 管理组织 3) 设备维修 4) 物资供应 5) 资金运用 6) 成本核算 7) 市场经营 8) 劳动人事 10. 你认为提高本厂经营管理水平应从哪里入手 1) 严格管理制度 2) 培训干部 3) 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 4) 明确职责、责权对等 5) 推行现代化管理手段 6) 经营组织机构合理化 11. 你对改进现职工作有无办法 1) 已有考虑 2) 正在考虑 3) 没信心也无办法 岗位设置现状调查表 部门 岗位名称 主要任务 岗位分类 人数 8 岗位职责现状调查表 岗位名称: 隶属部门: 技术级别: 岗位:人员: 编号: 1.隶属关系 1.1.直属上级领导: 1.2.直属下级部门和岗位: 2.目标责任: 3.主要工作内容: 3.1.…… 3.2.…… 3.3.…… 4.主要工作权限: 4.1.…… 4.2.…… 填写: 审核: 调查日期: 岗位工作的工作量调查表 岗位名称: 隶属部门: 工作内容 NO 内容 填写者: 操作内容 NO 重复周期 内容 审查者: 岗位人员: 完成一次(件)的 备注 时间 年 月 日 日负荷: 时 分,负荷率: % 9 瞬时观测记录表 部门: 次观 测 日 数 观测人: 用途:岗位设置 姓名 期和时 间 0 1 0 2 0 3 合 计 工 作次数 占 观测% 10 领导与被领导工作关系规定的内容要点 内容 领导者对被领导者 被领导者对领导者 1.岗位责任 ·职责规定要明确可检查评价 ·对职责的理解准确、深刻 ·检查理解和掌握是否正确 ·按要求认真负责的完成 ·授权不授责 ·尽职尽责,职责权对等 ·必须布置工作计划任务 ·必须接受计划任务 ·计划必须明确、科学、可行 ·准确理解,不明白可以质疑 ·不布置不可执行的计划 ·尽职尽责,千方百计完成 ·不要越级请示 ·不要越级请示 ·及时反映例外问题 ·及时反映例外问题 ·定期检查或抽查 ·无条件接受检查 ·越级检查,掌握情况 ·越级反映问题 (包括岗位目标责 任、主要工作内容和 权限)制定 2.工作计划制 定、布置和执行 3.业务指挥和 请示 4.工作检查和 汇报 ·任何时候对每个部下工作情况不 ·及时、准确、真实汇报工作情况 能失控 5.过失纠正和 工作指导 6.考核评价和 结果处理 ·对正确的做法及时给予肯定 ·对正确的做法继续坚持 ·对错误的做法及时给予纠正 ·对错误的做法及时纠正 ·对不会做的工作给予指导 ·对不会做的工作请求支持 ·考核必须认真严肃 ·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必须反馈给本人 ·听取反馈,认真反省 ·依据考核结果明确奖惩 ·不得再犯同样差错 ·对教育后仍不称职者坚决请 ·依据考核结果制定自我能力开发计 求降职务或免职处理 7.工作改善 划 ·组织指导开展经营创新、管理 革新、作业改善 8.互相尊重, 消除隔阂 ·积极开展创新、革新、改善,提合理 化建议 ·尊重部下人格和隐私权 ·尊重领导人格和隐私权 ·主动消除隔阂 ·互相理解,消除隔阂 部门职责卡片样例 ××公司部门职责卡片 部门名称:生产部: 编号:***** 11 1.隶属关系 1.1.直属上级领导:公司总经理 1.2.直属下级部门和岗位:部长 1 人,副部长 1 人,调度工程师 8 人,资料员 1 人。 2.目标责任: 按公司总经理授权,负责全公司供水、发电运行指挥调度工作,确保按时、按量、优质、低能耗完成生产 任务。 3.主要工作内容: 3.1.编制年、季、月供水、用电计划,拟定调度方案和运行方式。 3.2.编制和发送生产日、月、季和年度统计报表。 3.3.掌握生产设备、设施的运行状态,掌握水质、水文、能源消耗信息,判断异常征兆和能耗水平, 及时发出生产指令。 3.4.发现、防范和组织排除生产运行中的不安全隐患。 3.5.建立生产设备明细档案,批复生产设备、设施的检修申请 3.6.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主要工作权限: 4.1.按公司总经理授权对供水、发电生产工作行使指挥权。 4.2.有权要求有关单位提供生产调度所需要的信息。 4.3.对生产设备、设施检修申请有批复权。 4.4.有全公司安全生产检查监督权、考核权和奖罚建议权。 12 组织问题调查表 序号 问题点 存在程度 无 较 小 1 目标混乱而不明确 2 权限过分集中 3 权限过分分散 4 有关部门缺乏协调 5 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6 职责不明 7 有责无权 8 主管人员的工作负荷太重 9 职务重叠 10 信息不畅 11 工作指派不合理 12 推诿扯皮 13 上级承办下级的事务 14 下级承办上级的事务 15 工作经重倒置 16 奖惩不当 17 干部搭配不当 18 用人不当 19 待遇不当 20 名位不当 备 一 般 较 大 很 注 大 总数 调查地点: 三、 调查日期: 附 3:诊断重点或要点 1. 企业有没有经营组织机构图? 2. 企业业务程序是什么? 3. 有没有界定权责的规定? 13 4. 近年来企业经营组织有哪些变动? 5. 企业经营组织的管理幅度是多少? 6. 企业经营组织采取了什么形式? 7. 企业经营组织的管理层次有几个? 8. 企业经营业务规模有多大? 9. 有没有考核经营组织的指标?企业如何考核经营组织? 四、 附 4:病因、表现形式、医治的药方 病因和临床表现形式 从管理诊断的角度来讲,一个企业在组织管理方面的病因是非常多的,可能有大的方面比如宏观环境、行 业背景、所有制状况等等因素,也有可能是企业自身内部的微观因素。在这里,我们小组将主要就我国企 业存在的一些病因来进行分析。目前,我国企业组织管理存在的病因和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 中有一些具体情况我们将在后面的案例里进行详细分析): 1) 企业管理组织机构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已经或正在由生产型管理向经营开拓 型管理发展。但是企业管理组织的结构形式没有多大的变化,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多数 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直职能制的结构形式。直线职能制虽然是企业管理体制下的生产型管理的企业,或 者是实行人权式管理体制的大型公司的下属生产单位的管理组织。也就是说,企业管理组织虽然适应 性比较强,但不是都适应任何企业。因此,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形式,应随着企业内外部条件和经营环 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2) 企业管理组织机构庞大、重叠、臃肿。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形式下,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设置和管理层次 的划分,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达到企业组织的目标。但是,由于我们过去强调企业管理机 构上下对口设置以及不注意从管理组织总体的合理性调整机构,从而造成管理机构庞大,不仅管理 层次多,在管理层内也往往存在着一些多余的部门、多余的管理岗位、多余的人。这样,必然降低组织 的管理效率。 3) 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清、相互关系不明。职能部门的职责不清、相互关系不明的问题,在企业中是比较普 遍地存在的。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一是有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不是因事设人,而是因人设事; 14 二是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三是组织运行中的流程不合理,不能及时地 反映和直辖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 4) 管理职责不清、相互关系不明,组织中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之间就会经常产生磨擦、扯皮,造成有些 工作没有人干,而同种工作又多人去作,影响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影响了职能部门管理人员 作用的发挥。 5) 职责不清,相互关系不明,还不行于对管理人员的培养和考核,致使各种激励手段达不到调动人的 积极性的目的。 6) 对职能管理人员授权不当。授权不当的表现之一,是上层领导授权不够,使职能部门或管理人员没有 足够的权力完成本职工作。授权不当的表现之二,是不能根据职、责、权相当的原则有节制的授权,片 面推行职权分散化。授权不当的表现之三,是有权无责,即只规定责任,而不授予完成责任所必须的 权力。授权不当的表现之五,是多头授权。 7) 临时性机构多。我国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由于多年没有调整和改革,而当形势发展,出现临时任务等 外部环境和政策等临时性协调组织机构。委员会有时是必要的,但是过多的委员会等临时性机构的存 在却是分裂或授权不明确的结果,实际上是企业管理组织水平不高的表现。 医治的药方 在管理诊断中,其实是没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具体的情况,所以这也要求诊断 人员要对每个不同的企业进行详细的把脉,再开出合适的药方。我们在这里就针对目前比较常见的疾病开 出一些比较常用的药方,期待能够对中国的企业起到一定的疗效。 1) 企业应该设置合理的目标 可以说,每一个健康的组织都有一个合理的目标。而那些病态的企业很多都是这样表现的:有些企业在设 置组织机构时不大考虑企业的特点和经营目标;有的企业要进行组织机构调整,恨不得马上就要诊断人员 画出一张调整后的组织机构图;有的企业甚至赶时髦,生般硬套地模仿别的企业的组织机构。这样的结果 , 在决定组织机构时,将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议而难决;即使决定了,实施起来也很困难。如 15 果把企业的经营状况、事业构成特征、企业发展目标搞清楚。以有效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前提,来设置企 业的组织结构,那么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一,企业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度量的。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在一个时期里,经过努力最终要达到的期望或 者标准。如,一个企业规定下一个年度要完成利润 1000 万元,这就是以利润为目标,以 1000 万元为指标 值构成一年的经营目标。有的企业提出一年之内完成 1000 万元,同时开发三项新产品,开发三个区域的市 场。那么该企业在年度里将由三项指标和相应的指标值构成经营目标。还有的企业提出,在下一年里完成 利润 1000 万元,同时全面推行财务预算控制制度。那么该企业将由两项指标和相应的指标值构成经营目标 上面所说的三种情况具有四个共同点:一是有一个完成目标的期间;二是有一个或一组可度量的指标名称 ; 三是每个目标都有可以度量的尺度,不管这个尺度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四是目标完成结果是可以评价的。 企业经营目标不同,其管理组织设置也就会有所不同。例如,某企业年度经营目标仅仅是利润,那么经过 分析后得出影响利润的主要原因是外部协件成本过高,那么组织机构设置上将可能强化外部协件管理。又 如,年度计划规定了开发三项新产品和三个区域的市场。那么在组织机构上就要强化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 两个部门,甚至建立必要的专门机构来完成这项任务,当然对于其他部门有的仍然维持,有的可能减弱。 第二,目标经营应该是可以展开的。在目标的展开过程中,下一个层次目标是上一个层次目标完成的保证 措施。因此,企业在设置目标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这个问题,设立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可以展开的目标。 目标展开的层次关系是设置或者调整管理组织机构的基本依据之一。上一个层次的措施即为下一个层次的 目标,也即为相应的职责。显然这边的职责不是指做什么,而是要求工作完成后希望达到的结果。这和目 前许多企业中部门或者岗位职责仅仅规定做什么有本质的区别。 目标是对上一级对下一级的要求,下一层目标是由上一层领导决定的,而不是上下之间讨价还价决定的。 有的企业内部存在这种讨价还价现象,特别是目标高低直接和领导者利益紧密挂钩的时候就更为突出。 2) 组织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工作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说,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内容越少,组织机构就可以越简练。这里所说的“工作内容”是企业为了实现 其经营目标,必须要做的事情。工作内容越多,组织机构就越庞大;工作内容越少,组织机构就可以越精 练。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不论大小,均要搞“大而全”、“小而全”,所以组织机构十分庞大。市场经济 16 条件下面,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仅仅做本企业必须要做的工作,纷纷将一部分后勤服务性工作内容 从经营系统剥离出来使之社会化;有的把设备维修、动力供应,甚至许多非关键的部品制造也都转由其他 企业为其服务;甚至有的企业质量检测、财务管理、计算机辅助信息系统都由社会专门的服务机构来提供 服务。所以不同的企业或者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所要实现的工作目标相同,但所要做的内 容可能不同,因而其组织机构的设置也不一定相同。 此外,工作内容的筛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一家老企业,其工作内容只能是有什么就选什么,无 法非去除某项不可;没有的不一定非增加不可。例如一家制药厂已经建了一个热电车间,既作为蒸汽加热 源,又能发电保证双路供电。因此必须有动力供应部门。而另一家制剂药厂,动力直接由室外低压进户, 配电后送到各个机台。显然这个企业就不必设有动力部门。对一家新建的企业,就不必在搞“大而全”、 “小而全”。业务和管理工作内容筛选主要注意以下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经济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应该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应该充分地走社会化和 专业的路子。凡是别的企业能做好的事,尽量发挥其作用为本企业服务,自己不要去搞;相反自己要做的 事情尽量是别人做不了或者是企业核心秘密的事。 第二个原则是可控制性原则。业务筛选的时候要使自己的事业保持竞争力,把核心技术保护住。例如某家 仪器公司,自己研究开发出一种关键的集成电路,这一核心秘密自己掌握起来,绝不简单转让给别人生产 , 而仪器上所用其他元器件、部件、机箱等通用件由外协提供。这样可以用不多的资金、生产面积和人员,形 成了很高的生产能力。 第三个原则是可行性原则。主观愿望想把一部分工作内容委托别的企业来做,但还需要看企业所处地理位 置和环境情况能否实现。例如某企业地处远离城市的地方,周围又没有其他单位,那么职工生活只得由企 业自己解决;相反企业建在城里,社会化程度很高,就可以利用社会提供的服务。 3) 正确处理管理职能中的指挥与参谋的关系 管理者必须行使直线指挥权限。管理者不能放弃管理中的直接决定和指挥权限,否则将给管理组织系统带 来混乱。产生放弃直接决定和指挥权限的原因,有管理者的认识和不恰当地授权问题,也有管理者自身能 力不足或外部条件使其不能充分行使管理权限的问题。 17 管理者对参谋部门(或人员)同样要进行管理,要布置任务,听取汇报,检查工作,要安排计划,不能放 任自流。 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参谋机构或参谋人员的作用。管理者不能发挥参谋机构作用的现象,在不少企业都程度 不同地存在,应当重视解决。例如,有的企业设置了不少参谋部门(或人员),但是领导者整天自己忙得 团团转,参谋人员事情很少;有的企业管理者对参谋部门加工提供的生产经营状况的信息和当前经营中需 要急迫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不闻不问;有的企业参谋人员的工作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参谋人员到下面收 集生产经营情况时,下面予以封锁,甚至提供假情况、假数字,对于这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有 的管理者不仅不去严肃制止,反而听之任之。对参谋人员工作的认可,支持其工作,发挥其作用,是企业 指挥系统能有效运转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参谋人员,特别是参谋部门的负责人,必须牢记自己的参谋地位。管理过程中许多职权都可以去争取 , 例如信息收集处理、决策方案的拟定、方案实施当中的指导、方案实施情况的检查等职权,但业务工作的决 定权和从事指挥权不应该去争取,在一些管理混乱的企业里,许多管理部门(参谋性质的)都在拼命“抓 实权”,总希望业务部门的领导去求他,以便从中牟取本部门甚至个人的不应有的利益。这是搞好企业管 理的大敌。 参谋人员不应把自己的发现(信息处理的结果)和意见强加给直线主管人员,而只能推荐自己的意见。参 谋人员往往是从某个专业角度提出应该怎样做的建议,而作为指挥人员通常还要考虑更综合的问题,例如 安排谁去更合适的等问题。如果过分强求直线主管人员,容易产生误会。 4) 管理组织中的职、责、权必须对等 管理组织中的每个部门(或者岗位),其职、责、权三者应该保持对等关系,即处在什么职位,就应该承 担什么义务,享有什么权限。三者互为条件,又相互制约。当职、责、权之间失去均衡的时候,管理组织将 出现混乱,甚至企业将出现各种腐败现象。只有当这三者之间对等的时候,组织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在这个方面对企业来说,特别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来讲,是一种常见病,因此主要以“预防”为主。其主要 的方法有以下的几种: 必须以工作结果的目标责任作为每个岗位的职责。这些目标责任必须是明确的、可度量的。例如对设备部门 18 其职责不是规定“维修好设备仪器”,而是规定“保证运行中的设备不出现故障停机”。对于生产部门不 是规定“组织好生产”,而是规定“按计划完成产品的品种规格、品质、交货期和成本”。这两种规定有着 非常重要的区别:前者实质上只是规定了“做什么?”,后者不仅规定了做什么,而且规定了“完成到什 么程度”。 必须制定有效的控制规程,包括作业控制过程和财务收支预算控制规程,杜绝放任自流的现象的发生。 建立科学的人事考核评价制度。通过人事考核,评价每个员工的业绩与遵守公司规定情况。对于因工作态 度和道德品质问题而产生的失职和违纪,管理者必须有明确的态度和克服的措施,不应该听之任之。 5) 集权和分权应该适度 作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创业的时候其规模比较小,产品比较单一,许多业务活动都是由外部提供的。因 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产、销、人、发、财等是公司集中统一管理。随着品种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上述业 务活动将分别在不同的部门进行,并且授权各个部门负责人管理相应的业务。但是此时设计经营管理活动 的决策仍然在公司一级,各个部门只是决策的执行部门。至此,虽然有了授权行为,但公司的管理权限仍 然是集中的。这种管理方式称为集权管理。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品种进一步增多,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地域分布广泛,市场竞争加剧。一部分企业 按照产品或地区特点,将相关的业务活动集中于一位管理者领导,并且进一步授予经营管理权限,例如授 予产品的调整、自主开展产品销售和材料采购、自主安排生产计划、审批费用支出、招收生产工人、安排管理 人员等,形成相对独立的事业中心。这种方式称为分权管理。 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中的“权”是指对实现目标的行为具有决定权和指挥权。这种权限集中在总公司成为 集权管理,分到事业中心就成为分权管理。谁行使这个权,谁就应对其目标完成结果负责。完成目标是这 种权限使用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从本质上讲,分权管理只是一种目标管理形式;事业部制是以利润为目 标的分权管理形式。只要处理妥当,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项业务工作都可以实行分权管理。 半个多世纪以来,分权管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几乎已成为流行的做法。适度的分权管理能充分地调 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分权不适当会使管理人员增加,产生内部隔离,影响资源配置等弊端。在推行 分权管理中要兴利除弊。 19 1. 而在分权管理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建立一个可度量的目标责任是实施分权管理的起码条件。由于分权管理的“权”是实现目标责任的决 定权和指挥权。分权是为更好地实现目标责任的手段。因此离开了明确的、可度量的目标责任去分权, 只能招致分裂和混乱。有一家家用电器公司,产品单一,整个公司在一个大院子里,供、产、销、人、 财、物统一管理好好的,却要搞“改革”,实行权的事业部制,把生产部(含生产车间)、技术部、设 备训、供应部、销售部、财务部等都变成事业部,形成利润中心,各个事业部各自行使业务工作的决定 和指挥权。结果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一个完整的系统被肢解了,使企业经营受到重大影响。 2) 分权管理决不意味着可以搞“自治”、搞“帮联”,一家建材企业实行分公司管理体制,分公司领导 误认为“只要我最后完成了利润承包指标就行了,其他的事总公司不要再管了。”于是各种费用支出 包括员工工资、奖金都由分公司自立标准,员工自己招聘,生产经营陉不报计划也不报结果,只报一 份真实程度令人怀疑的财务结算报表,材料采购、工艺技术、设备维修、产品销售各自都另搞一套,高 级轿车自己买,连公司宣传画册也要各自单独印制。显然这种分权实际上变成了自治。“自治”严重 地破坏了生产力。分权管理绝对不应该成为搞“自治”的借口。 3) 对于总公司领导来讲,实行分权管理决不意味着放弃管理职责。有一位总经理认为实行分权管理后, 担子轻松了,可以超脱一点了,“到年底收收租子就行了”。基实不然,担子点没有减少因为总经理 对董事会的责任并没因为分权而有丝毫的减少。总公司经营不善,董事会要追总经理的责任,分公司 经理是承担不了任何责任的。至于是否可以超脱一些,也不一定。如果授权恰当,分公司经理得力, 总经理是可以省出处理具体事务的时间来处理企业发展,但是如果授权不恰当,分公司经理不得力 或另搞一套,那么除非总经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则总经理花掉的精力将超过自己直接处理所花 的精力。 4) 分权管理分出去的权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是对实现子目标很必要的那一部分权限分 下去。例如总公司认为必须保证主要原材料统一采购,那么主要原材料采购权不能分下去,只能集中 使用;又如广告宣传必须以总公司的名义统一进行,那么广告宣传权就不能分下去,只能集中在总 公司统一组织。国际上一些实行分权管理几十年、经验十分成熟的大公司,没有一家把所有的经营权 都放下去的,至少在产品市场组合、投资决策、财务预决算、对外融资和投资、财务会计制度、人事工 20 资制度、产品订价等权限是不敢轻易放下去的。很难像分公司经理在完成经营目标以及分权多少上, 敢和总公司公开讨价还价。 5) 分权管理的同时必须加以控制,以便确保所授出的职权能得到恰当的使用。实行分权管理之后,常常 出现授权者不愿再进行控制,接受权限者反对控制的现象,大家都等着“秋后收租子”。这是一种天 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一般凌晨,实现分权管理之后,上对下的控制不是应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 以保证下属单位自主权大了之后仍然能与总公司保持一致。 6) 实行分权管理授权的职权可以重新收回集中。由于事业的发展,情况的变化和管理信息处理手段的进 步,集权与分权的权限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分出去的权可以再集中,集中的也可以再分出去。集中、 分散的内容是根据整个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还需要。例如总公司感到产品质量影响到公司信誉和生 存的时候,可以把质量控制权限收到总公司集中管理;当然如果质量很稳定,下面管理已比较成熟、 有效,那么也可以再放下去。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唯一的目的是保证总公司取得长期稳定增长的经 济效益。 五、 附 5:案例分析 “WD”企业经营组织诊断报告 “WD”企业现在有职工 2500 人,已经形成 50 万吨铁、60 万吨钢、40 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对所在省的经 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该厂领导重视企业管理改革,并把企业管理组织机构的改革列为企业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他们要求咨询 人员提供组织机构改革方案,以推动企业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 企业经营组织现状及问题 咨询人员通过座谈会、个别访问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证明该厂领导把经营组织机构的改革提到企业改革的 首要地位,确实抓住了主要矛盾,代表了广大干部的心愿。 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 2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该厂虽然制定了经营方针、经营目标,但是,并没有把它进一步贯彻下去,使每个经 营管理人员都清楚,而且经营管理责任制也不够健全。在人员配备上,存在着人浮于事、用人不当、人员素 质不能适应职能管理需要的问题。 多数经营管理人员要求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有改善本厂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积极性,并比较一致地认为,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应该从经营组织机构合理化入手。问卷调查的主要项目的统计,如表格 1 所示。 表1 调查项目 被调查人所占比例 (一)你是否了解本厂今年的经营目标 1、 了解 0.35 2、 不大了解 0.34 3、 不了解 0.31 (二)你是否了解本厂的经营方针 1、 了解 2、 不大了解 3、 不了解 0.23 0.41 0.36 (三)你担任的工作量如何 1、 大 2、 适中 3、 小 0.13 0.53 0.34 (四)你的工作职责明确吗 1、 明确 2、 不大明确 3、 不明确 0.68 0.06 0.26 (五)你的工作职责和职权相当吗 1、 相当 2、 没有足够的职权 3、 极不相当 0.45 0.25 0.30 (六)你的业务专长发挥得怎样 1、 全部发挥 2、 只发挥一部分 0.31 0.34 22 3、 根本用不上 0.35 (七)你急需学习什么 1、 文化 2、 科学技术 3、 管理知识 0.13 0.11 0.76 (八)影响你工作劲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分配工作不当 0.11 2、 要求过高 0.05 3、 相处关系不好 0.18 4、 奖金少 0.07 5、 生活困难 0.08 6、 业务水平低 0.22 7、 领导关心不够 0.29 (九)最使你头痛和烦恼的是什么问题 1、 会议太多 2、 工作担子重 3、 工作目标不明确 4、 分配奖金 5、 职责不清 0.21 0.08 0.10 0.09 0.52 (十)你认为本厂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 1、 生产过程组织 2、 管理组织 3、 设备维修 4、 物资供应 5、 资金运用 6、 成本核算 7、 市场经营 8、 劳动人事 0.07 0.35 0.05 0.05 0.02 0.02 0.01 0.43 (十一)你认为提高本厂经营管理水平应从哪里 入手 1、 严格管理制度 2、 培训干部 3、 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 0.22 0.08 0.15 0.06 23 4、 明确职责、责权对等 0.07 5、 推行现代化管理手段 0.42 6、 经营组织机构合理化 (十二)你对改进现职工作有无办法 1、 已有考虑 2、 正在考虑 3、 没信心也无办法 0.09 0.53 0.38 专题调查反映的问题 该厂的经营组织的只能不够明确,没有专职岗位负责这一工作,没有经营组织演变的资料,甚至没有反映 组织机构现状的组织图。专题调查反映的问题类似问卷调查,是长期存在而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在经营组织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1) 组织机构较庞大,且管理层次不够清晰。该厂行政系统处级以上的单位有 24 个,科级以上的单位有 122 个;政工系统处级以上的单位有 10 个,科级以上的单位有 29 个。这在同类企业中是较少见的职 能处有许多下属单位,如质量处的检测站,安全处的监测站,机动处和供应处等职能处的仓库、行政 处的托儿所和招待所,均并列职能科。职能处的管辖单位最多的有 17 个,计 721 人。 2) 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例如,在 24 个行政处级单位中,有 8 个处设有综合科。综合科的业务范围是处内 的事务性工作。机动处的综合科 8 个人,其中,2 名科长,6 人分别担任处内的劳动人事、收发、福利、 行政、打字、工会职务。该处的机构如图 10 所示。8 个处的综合科共有 102 人,如表 2 所示。 表2 职 另 外 该 厂 有 矿 , 能 技术质量处 安全环保处 机动处 计控处 供应处 销售处 基建处 保卫处 合计 处 综合科人数 6 4 8 12 32 17 10 13 102 山 24 三处,距总厂较远。总厂职能部门对矿山难以管理,故设矿山进行管理。而矿山处人员较少,实际上只主 管技术,起不到综合职能管理的作用。这样,矿山多头领导,实际上仍然处于都管而又都不管的局面,组 织领导关系混乱。如图 1 所示。 3) 经营及开发性职能薄弱,不适应转轨变型的需要。该企业虽然管理机构庞大,但是管理职能不够完善 例如,企业的长期规划,专用资金的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及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及预测、产品分析 等工作,没有相应的管理岗位或单位来负责。企业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虽已设置经济研究室,但 只有两名研究人员,难以开展工作。 25 26
27 页
434 浏览
立即下载
基于“六个盒子”设计的组织诊断问卷调查
基于“六个盒子”设计的组织诊断问卷调查 在咨询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内部和外部组织发展( OD )顾问都必须解决组织 诊断问题。组织诊断需要进行两级诊断,即初步和强化诊断( Lippitt & Lippitt , 1978 )。组织诊断问卷( ODQ )的目的是提供调查反馈数据来强 化诊断工作。调查问卷本身或与其他信息收集技术(如直接观察或访谈)结合 使用,将提供识别组织和 / 或其各部分运作优缺点所需的数据。调查问卷将收 集与非正规活动有关的数据。 有意义的组织诊断工作必须基于组织功能的理 1 、使命 / 目标 我们在做什么生意? 论或模型。这使得行动研究成为可能,因为它 有助于识别问题,这对组织发展至关重要。其 3 、关系 我们如何处理人们之间 的冲突? 2 、结构 我们如何分配工作? 5 、领导 谁在保证各个盒子间的 平衡?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型是韦斯伯德( 1976 ) 六个盒子组织模型。 韦斯伯德的模型建立了 一种系统方法,用于分析影响组织管理方式的 6 、有用的机制 我们有足够的协调技术 吗? 4 、激励 是否有激励员工做组织 所期望做的事情 变量之间的关系。它规定了正式和非正式活动 的六个领域的评估:目的、结构、关系、奖 励、领导和有用的机制。左图中的外圆确定了 input (输 入) output (输 出) 外部环境 它强加什么限制和要求? 诊断的组织边界。该边界阐明了内部环境的功 能,排除外部环境。 | ODQ 说明 组织诊断问卷( ODQ )基于韦斯伯德的以实践者为导向的理论模型。 ODQ 在韦斯伯德提出的 6 个领域以及第 7 个领域即对变化的态度都给出了数据。该 项目被附加到参与组织诊断人员的有用机制之中。在组织中尝试任何计划变更 工作时,了解组织的变化是明智的,这些知识有助于变革推动者了解如何指导 他们的努力。 三十五个问题组成了 ODQ ,七个变量各五个问题。要求受访者以 1 到 7 的等 级表示他们对组织的当前观点,得分“ 4” 表示中性点。 | ODQ 的用途 ODQ 可以被运用到一个工作单元,一个完整的组织或者某个随机样本。你也 可以用于分析员工或职能部门,以及评估不同级别的管理或监督的思想。它应 由顾问或流程促进者来进行管理,以确保对问卷及其使用给出充分的解释。顾 问还可以培训其他人来管理调查问卷。 | ODQ 管理和评分 调查问卷的管理员必须向受访者强调他们的态度,希望受访者能做到诚实以 对,且不会追究受访者的责任。如果不消除某方面的顾虑,则收集到的七个变 量中任何一个或全部的组织评估数据可能会不准确。所有 ODQ 陈述都是积极 的,可以很容易地辨别出来。 对调查问卷的评分可以不止一种方式进行。汇总数据最有用,个体的回答并不 重要。首先为每个人提供自评表,然后,个人评分表可由顾问、助理或者电脑 汇总分析。 | ODQ 数据处理 一旦收集了调查数据,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处理分析。第一个任务是把数据变成 一个条形图或线形图(可利用 Excel 或其他任何类似的技术)来进行数据可视 化呈现,以帮助用户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它们。顾问应首先将数据分析结果提交 给组织这方面的负责人(最好是组织里面的高管)或直接受益部门的主管,以 建立理解、承诺和支持。 | ODQ 数据处理 接下来,与工作组的会议至关重要。在这次会议期间,顾问必须在任务和维护 问题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以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次会议期间,会发生一些事 情:提供信息(反馈);信息是客观讨论的;鼓励小组解决问题;促进对解决 方案进行头脑风暴;根据标准对备选解决方案进行评估;选择一个解决方案; 制定行动计划;并确定了未来评估计划。 ODQ 对于诊断工作非常有用,因为它提供了有关人们对其组织的看法的数 据。它是一种可以与其他信息收集技术分开使用或与其他信息一起使用的工 具。 组织定期对自己进行分析诊断是很重要的。但如果希望组织分析具有价 值,就必须从组织中工作的人那里了解他们的想法,该调查问卷将帮助你 对组织进行有效的自我分析。 说明:调查时,请匿名调查,这样才能获得最真实的反馈。请让你的员工 回答所有三十五个问题,坦诚相待。 请员工在三十五个问题中,用⭕️或者☑️的方式选择一个数字来表达他们的 想法。 序号 调查问题 非常同 同意 意 基本 同意 基本不 不同 非常不 中立 同意 意 同意 1 组织可以明确说明自己的目标 1 2 3 4 5 6 7 2 组织分工灵活 1 2 3 4 5 6 7 3 直接主管给我的努力提供了支持 1 2 3 4 5 6 7 4 我和我的主管的关系和谐 1 2 3 4 5 6 7 5 我的工作为我提供了成长的机会 1 2 3 4 5 6 7 6 我的直接主管为我提供了对我和我的工作有帮助的建议 1 2 3 4 5 6 7 7 这个组织没有抵制变革 1 2 3 4 5 6 7 8 我个人认同我的部门和公司的既定目标 1 2 3 4 5 6 7 9 组织的分工旨在帮助其实现目标 1 2 3 4 5 6 7 非常 同意 同意 基本 同意 10 组织的领导规范有助于组织进步 1 2 3 4 5 6 7 11 如果我遇到与工作有关的问题,我总是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1 2 3 4 5 6 7 12 组织的薪酬和福利福利公平对待每位员工 1 2 3 4 5 6 7 13 我有做好工作所需要的信息 1 2 3 4 5 6 7 14 组织引入了足够的新政策和流程 1 2 3 4 5 6 7 15 我理解这个组织的目标 1 2 3 4 5 6 7 16 划分工作任务的方式是合乎逻辑的 1 2 3 4 5 6 7 17 组织的领导努力使组织实现其目标 1 2 3 4 5 6 7 18 我与工作团队成员的关系既友好又专业 1 2 3 4 5 6 7 序号 调查问题 基本不 不同 非常不 中立 同意 意 同意 非常 同意 同意 基本 同意 19 组织存在内部晋升机会 1 2 3 4 5 6 7 20 组织有足够的机制将组织与员工利益绑定在一起 1 2 3 4 5 6 7 21 组织倾向于不断寻求改变 1 2 3 4 5 6 7 22 组织的优先事项得到了员工的理解 1 2 3 4 5 6 7 23 我工作部门的结构设计得很好 1 2 3 4 5 6 7 24 每当我的领导指导完我的工作后,我都变得很清晰 1 2 3 4 5 6 7 25 我建立了正确完成工作所需的关系 1 2 3 4 5 6 7 26 我的薪资与我履行的工作是对等的 1 2 3 4 5 6 7 27 在需要帮助时,其他业务部门对我的业务部门很有帮助 1 2 3 4 5 6 7 序号 调查问题 基本不 不同 非常不 中立 同意 意 同意 非常 同意 同意 基本 同意 28 我偶尔喜欢改变我的工作 1 2 3 4 5 6 7 29 我有足够的输入来决定我的工作业务目标 1 2 3 4 5 6 7 30 组织的分工实际上有助于实现其目标 1 2 3 4 5 6 7 31 我理解领导为影响我和工作部门其他成员所做的努力 1 2 3 4 5 6 7 32 没有证据表明该组织存在未解决的冲突 1 2 3 4 5 6 7 33 组织要完成的所有任务都与激励相关 1 2 3 4 5 6 7 34 组织的规划和控制工作有助于其增长和发展 1 2 3 4 5 6 7 35 组织有能力进行改变 1 2 3 4 5 6 7 序号 调查问题 基本不 不同 非常不 中立 同意 意 同意 | ODQ 评分汇总表 说明:将您在问卷上圈出的数字转移到下面的空白处,添加每一列,并将每个总和除 以 5 。 这将为您提供七个区域中每个区域的可比分数。 目的 结构 领导 关系 奖励 有用的机制 对变革的态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合计 合计 合计 合计 合计 合计 合计 平均 平均 平均 平均 平均 平均 平均 | ODQ 背景和解释 说明:将您的平均分数从 ODQ 评分表转移到下图中的相应方框。然后研究下面的背景信 息和解释建议。 背景: ODQ 是一种调查反馈工具,旨在收集有关组织功能的数据。它衡量组织中员工的看法, 以确定可从组织发展工作中受益的活动领域。它可以用作唯一的数据收集技术或与其他技 术(访谈或直接观察等)结合使用。 韦斯伯德的六盒组织模型( 1976 )是该组织诊断问卷调查的基础 七个变量:目的、结构、关系、奖励、领导、有用机制和对变革态度。前六个变量来自韦 斯伯德的模型,而最后一个变量是为了向顾问提供有关人员变革准备度的信息。 | ODQ 背景和解释 说明:将您的平均分数从 ODQ 评分表转移到上面相应的方框中。然后可以参考下面的 背景信息和解释建议对得分进行解读。 背景: ODQ 是一种调查反馈工具,旨在收集有关组织功能的数据。它衡量组织中员工的看 法,以确定可从组织发展工作中受益的活动领域。它可以用作唯一的数据收集技术或与 其他技术(访谈或直接观察等)结合使用。 韦斯伯德的六盒组织模型( 1976 )是该组织诊断问卷调查的基础 | ODQ 背景和解释 七个变量:目的、结构、关系、奖励、领导、有用机制和对变革态度。前六个变量来自 韦斯伯德的模型,而最后一个变量是为了向顾问提供有关人员变革准备度的信息。 该工具是反映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系统方法。 ODQ 衡量系统的非正式方面。顾问可能需要收集有关系统正式方面的信息并检查正式 和非正式系统之间的差距。 使用 ODQ 是确定组织变革工作的适当干预措施的第一步,它作为诊断工具的使用可以 是改善组织服务其客户能力的第一步。 | ODQ 背景和解释 解释和诊断 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基于数据解释的诊断。 第一种诊断方法:评估七个变量中每个变量与 4 分相关的方差值。 4 分中立点以上的分 数表明组织功能存在问题,得分越接近 7 ,问题就越严重。得分低于 4 表示没有问题, 得分为 1 表示功能处于最佳水平。 第二种诊断方法:评估每个问题与 4 分相关的差值。可以对问卷中的 35 个问题中的每 个问题的得分进行评估,以产生关于问题区域的更严格的对比信息,这样做出的诊断会 更精确。 | ODQ 背景和解释 例如,我们假设问题 8 的平均得分是 6.4 。这不仅表明组织目的存在问题,而且还表明 组织和个人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的更具体问题。 与第一种诊断方法所描述的广义诊断方法相比,第二种诊断方法更精确的诊断工作可能 会帮助对组织进行更适当的干预 适当的诊断必须解决方框之间的关系,以确定问题的相互关联性。 例如,如果关系存在问题,奖励制度是否可以奖励关系行为?如果项目 33 的平均得分 远高于 4 ( 5.5 或更高)并且关系中的所有题目( 4 、 11 、 18 、 25 、 32 )的平均 分高于 5.5 ,则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19 页
420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架构调整案例
目录 概述及回顾 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部门内部组织结构及主要业务范围 流程总览 概述 组织架构方案调整的目标为: 确定更为符合 ×× 目前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的方案。 组织架构方案调整的主要依据为: – ×× 战略规划 – ×× 诊断性分析报告 – 上市公司法律要求 – 国外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借鉴 – ×× 管理高层针对组织架构方案的多次讨论意见 概述 组织架构方案调整的主要方面为: 1 市场部的设立与功能增强 2 研发项目管理强化和弹性化 3 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主要产品线的突出 4 产品销售的专业化 5 投资管理的功能增强 6 采购、物流、财务、人事、行政的服务共享 7 信息技术管理的服务共享和功能增强 概述 以下为 ×× 战略方向的概要回顾 使命 愿景 建立世界级通信产品研发和 生产基地,致力于向中国移 动通信运营商和消费者提供 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网络解 决方案,并成为中国移动通 信运营商优选的 业务合作伙伴 提升在中国提供移动通 信产品和网络解决方案 的领航地位 战 略 目 标 优化业务 投资组合 加强产品 研发能力 价值观 降低营运 成本与费 用 提升市场 营销平台 增强员工 技能和团 队精神 • • • • 共享知识 与 信息资源 务实创新 团队合作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 加强客户 与公共关 系管理 以下将就 ×× 诊断性分析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概要回顾 加强对外 合作与联 盟 1. 市场管理诊断性分析 市场研究缺乏必要信息资源,信息收集手段不够完善,仅有 的市场分析资料在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共享 市场分析缺乏完整的模式,难以支持战略决策的需要,而营 销策略也非根据市场分析结果制定 2. 新产品开发管理诊断性分析 目前 ×× 设有多个研发机构如美国同步公司、 ×× 科技公司、技术中 心、手机研究所、及各事业部下属的研发部门, – 有限的资源分散、包括仪器仪表、人力资源等, – 有的项目重复设立,造成资源的浪费; – 虽然各项目涉及的技术和知识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协同效应难以发挥 新产品开发与市场和生产脱节,产品设想报告按照可批性报告要求编 制,缺乏对各项资源需求的正确估计与预测,导致项目执行过程资源 缺乏,进度失控 研发组织结构变动频繁,造成研发小组成员变动加剧,项目工作连续 性受影响、进度受损。 3 制造管理诊断性分析 系统、机架、手机、手机增值配件、车载防盗系统、传输接入设备等 不同产品制造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差距很大 生产统计、成本分析欠缺 4 销售管理诊断性分析 销售产品过分依赖销售人员个人能力,客户档案资料、各种招 标文件等资料缺乏统一管理,人员离职造成市场流失 系统销售人员不重视应收帐款的回收, XXXX 年 7 月有超过 1 2 亿应收帐款。财务人员对应收帐款的催收缺少必要的监督 终端销售缺乏对分销商的业绩进行汇总分析,营销总部对分销 商的总体情况缺乏了解,以至于营销渠道管理缺乏规范化的政 策 营销人员单纯的追求快捷销售,缺乏对销售成本的控制 确乏客户满意度评估分析 5 投资管理诊断性分析 整个投资过程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和财务审核, 且由于实际投资拍板权在集团领导班子而难于落实投资决策责 任,从而有可能使集团蒙受潜在的投资损失 投资部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仅限于其与子公司总经理的不定 期交流,缺乏投资反馈体制,有效的跟踪管理及必要的投资分 析,无法根据被投资公司的业绩表现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降低 投资风险,以提高投资的回报率 6 采购、物流、财务、人事、行政 诊断性分析 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 7,000 6,246 6,000 5,000 4,050 4,000 3,000 2,000 2,807 2,537 1,590 2,244 1,000 2014 管理人员 2015 2016 生产工人 6 采购、物流、财务、人事、行政 诊断性分析 组织架构庞大 内部利润中心,人为价格因素,造成部门各自为政 权利过于下方,盈利部门费用迅速膨胀 内部价格核算,财务工作量增大,造成不必要的费用开支 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7 信息技术管理诊断性分析 硬件使用现状及整体战略 目前信息系统的整体策略 – 目前整个 ×× 集团在考虑信息系统建设时,并没有从整个集团的 成本效益出发,制定信息系统实施整体策略,而是各部门各做各 的。 – 股份公司信息部门对整个公司的信息系统缺乏总体规划,其主要 精力不是为整个公司进行信息技术支持,而是立足于部门的创收 做一些经营性工作,例如: Internet 国际顶级域名注册等 目录 概述及回顾 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部门内部组织结构及主要业务范围 流程总览 2. 集团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董事会 内部审计 总裁 战略发展执行 副总裁 战略副总裁 战 略 规 划 部 信 息 技 术 部 技术 副总裁 人事行政执 行副总裁 总会计师 行政副总裁 投资副总裁 投 资 管 理 部 质 量 部 中 央 研 究 院 财 务 部 东 信 股 份 核 算 中 心 总 经 办 人事行 政执行 副总裁 兼集团 人力资 源部总 经理 人 力 资 源 部 行 政 部 行政副 总裁兼 行政部 经理 2. 股份公司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董事长 内部审计部总经理 总裁 、营 运 总 裁 战略发展执行 副总裁 战略 副总裁 战 略 规 划 部 总 经 理 信 息 技 术 部 战略副 总裁兼 战略规 划部总 经理 投资 市场 副总裁 副总裁 投 资 管 理 部 总 经 理 技术 副总裁 市场执行副总裁 市 场 部 总 经 理 投资副 市场副 总裁兼 总裁兼 投资部 市场部 总经理 总经理 终端销售 副总裁 终 端 销 售 部 客 户 服 务 中 心 总 经 理 终端销售 副总裁兼 终端销售 部总经理 生产执行 副总裁 财务 总监 物流副 总裁 系统销售 副总裁 系 统 销 售 部 网 络 工 程 部 总 经 理 系统销售 副总裁兼 系统销售 部总经理 人事副总裁 质 量 部 总 经 理 中 央 研 究 院 院 长 基 础 元 器 件 部 总 经 理 系 统 生 产 部 总 经 理 终 端 生 产 部 总 经 理 传 输 设 备 部 总 经 理 物 资 管 理 部 采 购 部 总 经 理 财 务 部 总 经 理 人 力 资 源 部 包 括 仓 储 运 输 物流副 总裁兼 物资管 理部总 经理 核 算 中 心 经 理 培 人事副 训 总裁兼 中 人力资 心 源部总 经 经理 理 总 经 办 2. 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主要职位级别 董事长 1 位 总裁 1 位,营运总裁 1 位 执行副总裁共 4 位 -战略发展、市场、生产、集团人事行政(兼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总会计师 1 位、财务总监 1 位 副总裁共 9 位 -战略(兼战略规划部总经理)、投资管理(兼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技术、市场副总裁(兼市场部 总经理)、终端销售(兼终端销售部总经理)、系统销售(兼系统销售部总经理)、物流(兼物资管 理部总经理)、股份人事(兼股份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集团行政 总经理共 14 位 -战略发展、市场、客户服务中心、网络工程、质量、中央研究院、基础元器件、系统生产(兼生产 执行副总裁助理)、终端生产、传输设备、采购、集团财务、股份财务、内部审计 经理-在部门中下设经理,负责部门相应业务块的工作,如,销售大区的负责人称经理 主管-在部门业务块中,受经理领导的下一级职位称主管,相当于 senior 职员-在部门业务块中,受主管领导的下一级职位称职员,相当于 staff (按具体岗位,如,财务 部有出纳、会计等称谓) 目录 概述及回顾 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部门内部组织结构及主要业务范围 流程总览 战略规划部主要业务 战略规划部 信息收集分析 内 外 部 信 息 收 集 内 外 部 因 素 分 析 市场定 位、行 业吸引 力模型 分析、 行业价 值链模 型分析 、行业 驱动力 模型分 析 战略规划 S W O T 分 析 愿景 、使 命、 价值 观的 调整 确定 、特 定战 略的 制定 实施 计划 的制 定、 执行 和改 进滚 动修 整 战略实施 战 略 联 盟 缔 结 战 略 实 施 监 控 和 评 估 摩托罗拉合作小组 与 摩 托 罗 拉 的 接 口 内 外 部 信 息 收 集 分 析 合 作 策 略 制 定 合 同 谈 判 及 签 订 实 施 监 控 战略规划部岗位设置 共计: 19 人 总经理 项目总监 (1) (战略伙伴) 经理( 5 ) 业 务 主 管 (2) 高级分析员( 5 ) 业 务 员 (3) 分 析 员 (2) 投资管理部主要业务 投资管理部 投资规划 投 资 可 行 性 研 究 及 报 告 投 资 项 目 立 项 报 告 编 制 外 聘 中 介 机 构 专 家 接 口 投资项目管理 投 资 概 预 算 管 理 投资 项目 过程 时间 、成 本、 质量 及风 险监 控 投 资 项 目 日 常 监 管 控股公 司管理 子公司管理 投 资 回 报 评 估 及 定 期 总 结 子公 司设 立 (独 资、 合资 、合 作) 子公 司董 事、 监事 派出 人员 任命 子 公 司 高 级 管 理 人 员 评 价 子 公 司 增 资 、 减 资 子 公 司 上 市 控 股 公 司 战 略 管 理 控 股 公 司 日 常 管 理 证券管理 证 券 投 资 股 东 大 会 、 董 事 会 会 务 管 理 分 红 派 息 投 资 者 关 系 管 理 信 息 披 露 增 资 配 股 证 监 会 协 调 投资管理部岗位设置 部门总经理 证券操作经理( 1 ) 证 券 分 析 员 (1) 投资经理( 5 ) 证 券 操 作 员 (1) 投 资 主 管 (5) 投 资 专 员 (5) 共计: 21 人 证券部主任( 1 ) 主 任 助 理 (1) 市场部主要业务 市场部 市场信息收集分析 市 场 、 行 业 等 信 息 收 集 公 司 内 信 息 共 享 市 场 调 查 新 产 品 需 求 提 出 及 确 认 项 目 市 场 可 行 性 分 析 企业形象 广告公关 信 息 分 析 企业 形象 识别 系统 管理 (含 品牌 管理 ) 媒 体 与 广 告 管 理 公 共 关 系 管 理 营销策略 促 销 管 理 渠 道 管 理 策 略 定 价 策 略 新产 品导 入策 略和 产品 撤退 策略 产 品 支 持 服 务 策 略 市场部岗位设置 部门总经理 公关及企业 形象经理 (1) 经 理 助 理 (2) 终端产品经 理 (1) 广 告 和 媒 体 专 员 (1) 经 理 助 理 (2) 共计: 19 +? 人 系统产品经 理 (1) 市场调研经 理 (1) 代理品牌经 理 (1) 区域代表处 主任 ? 经 理 助 理 (2) 市 场 调 研 员 (5) 品 牌 经 理 助 理 (2) 主 任 助 理 (?) 中央研究院主要业务 中央研究院 手机开发公司 其他研发 技 术 跟 踪 和 研 究 技 术 信 息 的 分 析 总 结 战 略 合 作 技 术 谈 判 组 织 技 术 研 讨 项 目 技 术 可 行 性 分 析 软 件 设 计 及 验 证 系统开发公司 硬 件 设 计 及 验 证 结 构 设 计 及 确 认 系 统 集 成 最 终 验 证 研 发 项 目 总 结 评 估 分 析 开 发 公 司 技 术 成 果 转 让 新产品项目管理 新产品项目管理 可行性分析及产品设想 新 产 品 及 产 品 新 型 需 求 提 出 新 产 品 开 发 可 行 性 分 析 新 产 品 设 想 报 告 编 制 及 评 审 产品设计 新 产 品 开 发 行 动 计 划 主 要 供 应 商 选 择 确 定 新 产 品 开 发 设 计 新 产 品 设 计 与 开 发 评 审 新 产 品 生 产 和 市 场 验 证 确 认 产业化 新 产 品 验 证 与 确 认 新 产 品 开 发 项 目 总 结 与 回 顾 工 艺 路 线 确 定 、 工 艺 文 件 编 制 新 产 品 试 制 工 程 更 改 控 制 市场化 新 产 品 量 产 广 告 和 促 销 计 划 及 执 行 销 售 力 量 的 培 训 及 建 立 客 户 服 务 力 量 的 培 训 及 建 立 中央研究院岗位设置 新产品管理委员会 项目经理 市场副经理 (1 ) 技 术 档 案 管 理 (1) 市 场 小 组 硬 件 组 长 研发副经理 (1 ) 软 件 组 长 结 构 组 长 产业化副经理 (1 ) 测 试 组 长 产 业 化 小 组 销售副经理 (1) 销 售 组 长 综合管理副经理 (1) 人 力 资 源 采 购 财 务 中央研究院岗位设置 院长 硬件处经理 (1 ) 技 术 档 案 管 理 (1) 高 级 硬 件 工 程 师 工 程 师 软件处经理 (1 ) 技 术 员 高 级 软 件 工 程 师 软 件 工 程 师 结构处经理 (1) 软 件 程 序 员 模 型 制 造 工 程 师 造 型 设 计 师 测试处经理 (1) C A I D 设 计 师 结 构 设 计 师 软 件 测 试 工 程 师 技术处经理 (1 ) 高 级 工 程 师 工 程 师 技 术 员 股份人力资源部主要业务 人力资源部及下属培训中心 人力资 源规划 人 力 资 源 规 划 职 务 说 明 和 人 员 编 制 人员招聘 招 聘 推 荐 内 部 招 聘 一般 社会 招聘 、新 毕业 生、 紧缺 人才 招聘 猎 头 公 司 选 择 员工培训 临 时 工 招 聘 招 聘 面 试 员 工 内 部 培 训 培 训 供 应 商 选 择 学 历 培 训 绩效管理 出 国 培 训 绩 效 管 理 体 系 的 建 立 部 门 和 员 工 绩 效 管 理 绩 效 考 核 结 果 申 诉 员工职业 生涯 薪酬管理 职 业 生 涯 设 计 薪 资 福 利 结 构 设 计 调 整 员 工 晋 升 专 业 技 术 职 称 评 定 工 资 、 奖 金 发 放 薪 资 报 表 编 制 其他 考 勤 管 理 结 构 性 人 员 调 整 员工 待岗 、辞 职、 解聘 、退 休 员 工 信 息 档 案 管 理 股份人力资源部岗位设置 共计: 24 人 部门总经理 (1) 薪资经理 (1) 薪 资 专 员 (4) 人事经理 (1) 考 核 专 员 (2) 档 案 专 员 (1) 培训经理 (1) 人 事 专 员 (6) 资 料 管 理 员 (1) 培 训 专 员 (2) 专 业 教 员 (4) 集团人力资源部主要业务 集团人事行政部 制 定 人 力 资 源 政 策 制 定 职 业 道 德 规 范 制 定 绩 效 考 核 体 系 制 定 员 工 培 训 体 系 制 定 行 政 管 理 制 度 监 督 制 度 的 执 行 集团人力资源部岗位设置 共计: 4 人 部门总经理 (1) 人 事 制 度 专 员 (1) 人 员 管 理 (1) 档 案 专 员 (1) 行政部主要业务 行政部 领 导 视 察 接 待 会 议 会 务 安 排 公司 非货 运车 辆调 配、 维修 保养 × × 报 报 刊 征 订 档 案 管 理 公 文 管 理 印 章 管 理 娱 乐 和 公 益 活 动 组 织 行政部岗位设置 共计: 9 +?人 部门总经理 行政专员 (1) 收发 专员 (2) 文印 专员 (1) 档案 文员 (1) 司 机 (? ) 会议 接待 (2) 总经办主要业务 总经办 领 导 日 程 安 排 领 导 报 告 起 草 领 导 电 话 接 听 领 导 文 件 档 案 整 理 领 导 行 政 事 务 处 理 总经办岗位设置 总经办主任 秘书 (17) +( 14 ) 共计: 32 人 目录 概述及回顾 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部门内部组织结构及主要业务范围 流程总览 流程总览 预 算 业 务 流 程 管 采购管理 市场管理 战略规划 管理 新产品 研发管理 销售管理 制造 管理 •GSM 基站销售 •传输设备销售 仓储运输 •手机及配件销售 管理 •寻呼机销售 •软件产品销售(如 GPS ) 支 持 流 程 理 •原材料及外协件采购 •进口货物采购 •低值易耗品及其他物资采购 •研发小批量采购 •非生产性、生产设备采购 •GSM 基站制造 •传输设备制造 •手机及配件制造 •寻呼机制造 网络工程 管理 (系统) 客户服务 管理 技术质量 管理 投资管理 行政管理 人力资源 管理 成本管理 固定资产设 备管理 证券管理 信息技术 管理 资金管理 报表管理 内 部 审 计 管 理 1 战略规划管理流程总览 愿景、使命、价值 观的确定流程 市场定位 / 行业吸 引力模型分析流程 内 / 外部信息收集 流程 行业价值链模型分 析流程 SWOT 分析流程 行业驱动力模型分 析流程 特定战略的制定流 程 战略实施计划的制 定流程 战略联盟缔结流程 关键绩效指标: –企业战略分析报告提交的准时性 –战略实施反馈报告数量 战略实施计划的执 行和改进流程 1 战略规划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一节 企业战略规划 确保企业战略规划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了解 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的条件下制定,保证其科学性 预见性、计划性和可行性 确保公司拥有完善的战略规划与运作体系,以获得 企业更高的成功机率 第二节 内 / 外部信息收集 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收集过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收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确保所有的相关人员能及时共享所需信息 第三节 内部因素分析 建立针对移动通信行业及其他 ×× 所处行业的业务 组合评估模式 公司根据自身情况绘制业务组合模型,确保公司资 源的合理分配 确保对评估指标打分(以数据计算)的准确性 确保根据模型结果图准确诠释未来可能的业务优化 战略 战略发展副总裁、总裁、总裁办公会议及职工代表 大会等各管理层次审批企业战略规划 管理层对各部门执行战略实施计划的监控、评估及 调整 分析员对原始信息进行分类删选,判断原始信息是 否是准确、可量化和有价值 战略规划总经理审阅经分析员每周(月)删选出对 战略规划决策有用的信息及附件,并上报战略发展 副总裁 分析员每季对信息提供部门提供的原始信息进行评 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信息收集部门 战略规划总经理审阅、修改市场定位 / 行业吸引力 模型分析 / 结果图,并上报战略发展副总裁 战略发展副总裁审阅市场定位 / 行业吸引力模型分 析 / 结果图,并提出审阅及修改意见 战略规划总经理审阅、修改企业内部价值链模型分 析报告,并上报战略发展副总裁 战略发展副总裁审阅企业内部价值链模型分析报告 并提出审阅及修改意见 1 战略规划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四节 市场 / 行业分析-行业驱动力模型分析 确保通过对进入威胁、客户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 力、替代威胁、竞争激烈程度五种行业驱动因素和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能得到准确有效的分析 第五节 SWOT 分析 确保通过对内外部分析结果的综合和概括,明晰企 业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 确保公司应当采取的可能战略方向的全面性、准确 性和可行性 第六节 愿景、使命、价值观的确定 确保调整后的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符合企业未 来的战略方向及管理层对于公司未来定位的共识, 并对企业战略规划具有总体指导作用 战略规划总经理审阅并修改行业驱动力模型分析报 告,并上报战略发展副总裁 战略规划总经理综合分析结果,出具 SWOT 分析 报告并上报给战略发展副总裁 战略发展副总裁审阅 SWOT 分析报告,并提出审 阅及后续指导意见 第七节 企业特定战略的制定 确保特定战略与公司总体战略定位的一致性 确保功能层战略与企业整体战略的一致性 确保基于公司的竞争能力和资源,以及行业吸引力 状况来选择评估适合公司发展的主要战略 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审阅、修改战略环境评估报告和 公司的战略方向建议 战略发展副总裁审阅战略环境评估报告和公司的战 略方向建议,并对重点内容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总裁办公会议审阅战略环境评估报告和公司的战略 方向建议(愿景、使命、价值观) 战略规划总经理审阅特定战略 战略发展副总裁审阅、修改特定战略综合报告是否 准确、有效、全面,并提出审阅及修改意见 总裁审阅特定战略综合报告是否准确、有效、全面 并提出审阅及修改意见 特定战略综合报告经总裁办公会议和职代会通过, 并报董事会备案 1 战略规划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八节 战略实施计划的制定 确保保障战略实施计划落实的相关政策及资源的安 排配合 确保实施计划操作的可行性以及各实施部门对于计 划制定的充分参与和认同 第九节 战略实施计划的执行和改进 确保各部门明确公司的战略规划、实施计划和分部 门执行方案、对执行资源的充分投入与协调统一 确保在对执行状况的及时监控的基础上,优化改进 实施计划及相应资源安排 第十节 战略联盟缔结 确保公司的战略联盟符合公司总体战略发展方向 确保潜在战略合作伙伴能为公司战略发展带来最大 价值和利益 战略规划总经理审阅、修改各部门年度战略实施计 划及各项配套措施 战略发展副总裁审阅战略实施计划是否详细、准确 全面、可行,并提出审阅及修改意见 总裁办公会议审阅战略实施计划,提出审阅意见并 进行相应的修改 各部门负责人对照实施计划检查本部门执行情况 规划副总裁每季主持召开会议,就执行过程中发现 的问题讨论决定解决措施 战略规划总经理就战略执行差异提出改进意见 战略发展副总裁会同公司高级管理层对联盟的商业 计划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公司董事会审批结盟的谈判策略是否可行 董事会根据结盟战略审批联盟合作方案与协议 3 市场管理流程总览 关键绩效指标: –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潜在客户向现实客户的转化率 –旧客户的保留率 广告公关代理公司 选择与评估流程 广告活动流程 –市场活动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率 –年度客户调查表数量 / 客户数量 市场调研 公关活动流程 –客户满意度 CIS ( VIS )导入 及管理流程 市场营销年度规划 及调整流程 信息发布会流程 日常信息收集、处 理和共享流程 促销活动流程 MOT CSF 促销活 动流程 新产品上市流程 新产品定价流程 市场部紧急信息委 托代表处收集流程 3 市场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一节 市场营销年度规划及调整 确保公司的市场营销年度规划符合公司整体战略规 划和年度预算,并配合其他各特定职能战略的有效 达成 确保各类营销活动的费用及拨款按品牌或大类产品 进行有效的计划 第二节 信息收集和应用 确保公司的市场调研活动能够为公司的整体战略规 划或市场营销决策提供所需的翔实可靠信息和资料 确保公司的市场调研活动根据不同的信息需求使用 不同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手段,达到最优的调研效果 第三节 广告公关代理公司选择与评估 确保广告公关代理公司选择与评估活动能够从可靠 的供应商处以最优的价格采购到合格的服务 确保广告公关代理合同的全面性,在双方责任义务 、价格、保密、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严格定义,保 障公司的最大利益 市场部总经理审定市场各分功能相关规划和预算是 否符合市场营销战略和总体规划 财务总监审定市场营销年度规划和预算书 市场部总经理审批调研计划框架方案和预算书,决 定是否聘请专业调研公司和调研所用方式 财务部审批市场调研计划框架方案和预算书 调研经理审核问卷、群体讨论提纲、访谈提纲、资 料收集来源和范围及调研样本范围 市场部总经理审核对广告公关公司的需求与选择标 准 市场执行副总裁审核合作广告公关公司 市场部执行副总裁审核是否续签中长期代理合同 财务总监审核广告公关公司合作合同 3 市场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四节 第五节 广告活动 确保公司对广告活动的及时评估,提升其在提高公 司品牌形象方面的效率和效益 确保公司根据预定的目标审核广告活动,并支付广 告费用 确保广告供应商的广告创意、文案设计、推广与公 司市场战略和目标相吻合 公关活动 确保公司对公关和信息发布会活动的及时评估,提 升其在提高公司品牌形象方面的效率和效益 确保紧急公关决策的全局性和及时性,保证公司的 最大利益 确保信息发布会活动目标和内容规划符合公司市场 战略和品牌战略,并有效满足公司公关战略和市场 战略的需求 确保公司的信息发布会方案从可靠的公关供应商以 最优价格采购合格的服务 市场部总经理审批广告草案和媒介方案及预算 市场执行副总裁审批广告草案和媒介方案及预算 财务部总经理审批广告草案和媒介方案及预算,超 预算或超权限的由财务总监审批 市场部总经理审阅品牌经理根据广告活动效果评估 报告作出的广告活动及媒介策略改进建议书 市场总经理审核由公司单独或与公关公司共同拟制 的公关执行方案及预算 市场执行副总裁审核批准超权限或超金额的公关执 行方案 总裁办公室会议审核紧急公关方案和预算 财务部按权限审核发布会方案和预算 3 市场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六节 促销 确保公司的促销活动设计和执行能够以适当的促销成 本取得合适的销售业绩回报 确保促销方案与分销渠道特质和需求相吻合 确保公司摩托罗拉产品的促销活动目标和内容符合摩 托罗拉方营销战略和促进公司年度摩托罗拉产品销售 目标的达成 确保 CSF 促销预算方案得到摩托罗拉方 CSF 金额预 算和资源支持 第七节 CIS 、 VIS 导入及管理 确保公司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对于确立和塑造企业精神 和企业核心理念的支持和识别作用,对于企业整体品 牌、形象的统一和规范作用 确保公司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建立的权威性、全员参与 性和自上而下的一体性 确保公司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专业化、个性化和 系统化 确保公司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定期评估,提高 VI 在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方面的效率 市场部总经理审核针对最终消费者或代理商的促销 工具设想方案,并与销售部达成共识 市场副总裁审核超权限或超金额促销和预算方案 财务部总经理审核促销预算和方案,财务副总裁审 核批准超权限或超金额促销和预算方案 市场部总经理审核 VI 手册 CI 委员会审核评审 VI 手册 CI 委员会组织各相关部门总经理、市场副总裁会议 评估 VI 导入实施评估汇总报告 3 市场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八节 第九节 新产品定价 确保新产品定价活动吻合公司整体战略发展,并有 效满足公司产品战略、市场战略和销售战略的需求 确保新产品定价活动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竞争 者、消费者、代理商等市场力量因素 充分考虑成本因素,充分考虑各部门如研发、生产 、销售等相关衔接性 市场执行副总裁召集各副总裁会议审核竞争者和市 场接受度报告,并拟订定价目的 总裁审核并签字确认新产品定价报告 市场部总经理审核新产品传播方向建议书 市场副总裁审批新产品上市初步规划书 市场执行副总裁审批新产品上市规划书 新产品上市 确保新产品上市活动整体规划符合公司市场战略和 营销年度规划 确保新产品上市过程中不同部门的有效整合,各项 活动安排层次有序达成项目整体目标 确保新产品上市前的最终市场确认和研发、生产的 复核把关 确保新产品上市活动的及时评估,提升上市活动的 有效性和经济性 4 新产品研发管理流程总览 关键绩效指标: –新产品开发数量 项目管理小组成立 –新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开发项目组成 立 –新产品设计开发成本与预算的比较 –新产品设计开发进度的延迟天数 新产品概念设想市 场调研流程 新产品可行性分析 新产品设想的初步 筛选 –新产品上市数量 新产品总体技术方 案设计 新产品设计与开发 新产品生产和市场 验证与确认 新产品设计与开发 评审 新产品验证与确认 评审 新产品开发总体规 划方案的编制 新产品开发总体规 划方案的评审 新产品开发项目总 结与回顾 4 新产品研发管理 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一节 新产品概念设想市场调研 确保公司的新产品设想市场调研活动能够符合并 促进公司整体战略和新产品战略的达成和发展 确保公司的新产品概念设想融合技术和经营可行 性 第二节 新产品设想的筛选 基于公司产品规划和资源条件进行新产品开发决 策确保新产品开发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确保公司高层对新产品开发决策达成一致意见, 以实现新产品开发过程的资源保障 第三节 项目管理小组成立 根据新产品开发的性质,确保产品经理人选有能 力协调各方资源完成新产品开发任务 确保项目管理小组人员的素质与技能合理组合 市场执行副总裁审批新产品概念设想初稿 市场执行副总裁审批新产品概念设想书 产品管理委员会各评审委员签字确认新产品设想评 审报告 营运总裁签发新产品设想评审报告和新产品开发项 目管理任务书 产品管理委员会对产品经理候选人进行评估 , 确定最 终人选 产品管理委员会提名产品副经理人选 , 与产品经理沟 通确认 4 新产品研发管理 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四节 新产品开发可行性分析 合理计划新产品开发资源投入,控制开发项目风 险 确保分析过程中提出的技术可行性方案能够实现 第五节 新产品开发总体规划方案 确保新产品开发总体规划方案符合公司的新产品 开发任务要求 确保新产品开发总体规划方案建立在客观评估公 司资源条件的基础上 确保各部门充分理解和支持新产品开发工作,并 认可总体规划方案中对本部门的人员调度和进度 安排 第六节 新产品设计与开发 确保新产品设想报告中的功能需求在原型样机上 逐一得到实现和验证 确保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工作进度和预算符合总 体规划方案的要求 产品管理委员会核实可行性分析报告对公司资源现 状评价的客观性,并对可行性方案进行取舍 公司总裁签发新产品开发可行性方案及评审报告 项目管理小组确定产品开发项目组的人员素质组合 模型 产品管理委员会确定产品开发项目组的人力资源配 置和总体规划方案 各部门负责人审核新产品开发规划中模块的规划 公司总裁签发新产品开发总体规划方案 产品管理委员会和项目管理小组对设计与开发过程 中的关键控制点实行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确保分 单元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集成 、样机试制各阶段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避 免新产品开发资金的浪费 项目管理小组确保产业化人员和市场人员参与新产 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避免市场、研发和生产之间 脱钩 4 新产品研发管理 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七节 第八节 新产品验证与确认 确保新产品设计中的问题通过生产和市场的验证得 以发现和纠正 确保下阶段新产品量产与市场投放活动的正常进行 确保不适合进行商业化的新产品能够以技术转让等 形式及时得到价值实现 新产品开发总结与回顾 确保新产品开发的设计文档齐全 确保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得到管理 和共享 确保新产品开发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政策得到贯彻和 实施 项目管理小组按照新产品开发总体规划方案组织和 协调样机小批量试制和用户试用、试销活动 产品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部门安排与项目进展之间 的冲突,并对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 产品管理委员会和产品开发项目组分别对新产品开 发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董事会评估产品管理委员 会的业绩,产品管理委员会评估产品开发项目组的 业绩,层层落实奖惩措施 15 投资管理流程总览 关键绩效指标: –投资收益率 子公司董事、监事 派出人员任命 子公司设立 –投资收益增长率 子公司高级管理人 员评价 –投资回收周期 投资决策 投资可行性分析 子公司增资、减资 控股公司战略管理 子公司上市 控股公司日常管理 外聘中介机构 / 专 家 召开董事会 召开股东大会 分红派息 证券投资实施 信息公开发布 投资者关系管理 投资者来访接待 15 投资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一节 投资决策 确保公司投资决策符合公司总体投资规划 确保投资项目的市场、资金和技术可行性分析具有 充分的客观性,以控制投资决策风险 确保投资项目小组由合适的人选组成,并落实项目 经理的责任 确保投资项目的计划性和可行性,并保证资金的合 理运用和良好回报 第二节 投资子公司管理 确保子公司合作方选择的合理性以保证子公司设立 后的正常运转 确保投资管理部对于控股子公司重大决策和日常业 务管理的有效监控 确保对于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通过可行性分析控制子公司增资的风险,确保公司 对于子公司的增、减资决策经过慎重分析 降低子公司上市风险,确保子公司上市的可行性最 大化 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对外聘中介机构 / 专家申请理由 进行审核,确定是否需要外聘专家 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审核项目小组成员组成 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审核项目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 、可靠性,并列举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风险管 理方法 战略发展执行副总裁审阅项目主要风险的分析和控 制状况 总裁审阅战略发展执行副总裁、投资管理部总经理 和筹备小组商讨确定的合作方 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奖惩方案必须经过子公司董 事会讨论通过 依据权限范围分别由战略发展执行副总裁、总裁、 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核子公司的增资、减资、清算 等重大决策 子公司上市计划必须经过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战略 发展执行副总裁、总经理办公会审批 15 投资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三节 控股公司管理 确保公司战略规划对控股公司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性 确保投资管理部对于控股公司的经营信息能够及时 了解并作出评价和建议 确保对于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确保投资管理部对于子公司出现的问题能够作出及 时反应 确保控股公司战略规划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贯彻 第四节 证券投资实施 确保证券投资计划与公司的战略规划中的投资规划 相一致 除特殊情况,确保证券投资资金与公司年度预算相 符并保证投资资金的合理运用 确保证券投资的交易安全,并保证较好的投资收益 确保证券投资信息及时整理和反馈,对证券操作行 为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监控和调整 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和战略发展执行副总裁审批控股 公司细化战略规划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和战略发展执行副总裁必须审批 控股公司董事会文件 子公司财务总经理审批定期财务报告,对于认为有 重大财务问题的,提交财务总监审批 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审批控股公司经营评价及建议报 告,对于有重大经营问题的提交公司战略发展执行 副总裁审批 在权限范围内,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审批自营投资决 策报告和风险控制报告,如超出权限范围则由战略 发展执行副总裁审批 在权限范围内,财务部总经理审批资金申请,如超 出权限范围则由财务总监审批 证券投资调整方案及理由必须经过投资管理部总经 理和战略发展执行副总裁审批 证券投资年报必须经过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和战略发 展执行副总裁审批 15 投资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五节 聘请中介机构 / 专家 确保中介机构 / 专家的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专业性 确保与中介机构 / 专家合作的保密性、公正性 确保聘请中介机构 / 专家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第六节 召开董事会 确保董事会的召开符合法定条件 确保董事会的召开有充分的准备,使得会议能够顺 利召开、董事们决策有依据,有准备 确保董事会文件的起草、准备、签署均符合法定形 式要件 确保董事独立、正确的意思表示,并为其表决负责 投资管理部总经理负责审批将要中介机构 / 专家提 供的服务需求之说明 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和战略发展执行副总裁审批中介 机构 / 专家情况报告和中介机构 / 专家项目建议书 和报价,如超过审批权限,递交公司董事长或子公 司总经理审批 投资管理部总经理、战略发展执行副总裁审批聘请 中介机构 / 专家合同,如超出权限范围交由公司董 事长或子公司总经理审批 证券部会务组必须在会议召开 10 日前通知各位董事 证券部会务组统计出席会议的董事人数,必须确保 与会董事占全体董事半数以上,才可以召开董事会 证券部会务组必须将董事会文件提案在会议召开前 一周送交各位董事审阅,使得董事们事先对提案能 够作较为充分的了解 各位董事对董事会报告和各项提案进行审议,并对 形成的决议进行表决,过半数董事同意,决议通过 董事会秘书所作的会议纪要必须经各位董事审阅后 签字认可 15 投资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七节 股东大会 确保股东大会的召开符合法定条件 确保股东大会的召开有充分的准备,使得会议能 够顺利召开,股东们决策有依据,有准备 确保股东大会的文件的起草、准备、签署、变更 均符合法定形式要件 确保股东大会议题所指向的文件的真实性、可行 性 严格按照同股同权的原则,切实保证各方股东的 利益,使其能充分行使股东权力 确保股东大会的信息发布符合国家法律和证监会 的有关规定,确保信息公开发布的准确性、及时 性 第八节 分红派息 确保按照股东大会审核通过的方案进行红利分配 确保分配方案的实施均符合国家法律和证监会的 有关规定 确保对外发布的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 证券部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和董事长审核股东大会 所有文件 财务总监审核财务报告,总经理审核总经理业务报 告 董事会秘书必须签字确认股东大会一切向外公开发 布的信息 股东大会会议通知的必须提前 30 天公告 证券部总经理审核参加会议的重要宾客和公司领导 名单并由行政部提前十天进行通知 对于股东大会投票需要由公证处进行公证 在股东大会结束三个工作日内必须在指定的媒体上 公告股东会决议 证券部总经理审核资金申请单是否与股东大会通过 的红利发放决议相符 分红派息公告经过证券部总经理和董事会秘书审核 15 投资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九节 第十节 投资者管理 确保与投资者保持经常的信息交流,建立公司在投 资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确保公司对于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的重点关系 维护、管理 确保投资部成为股东及潜在投资者了解公司情况的 窗口,为股东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信息公开发布 确保一切对外发布的信息均有董事会秘书签字确认 确保所有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符合三公原 则 确保信息刊登媒体选择的专业性、保证信息的顺利 刊登 证券部总经理审核股东分类标准并确定股东分类 证券部接待人员根据投资者的来访意图、时间、人 数、拟了解的信息决定是否有必要制定接待计划 证券部接待人员拟定的接待计划必须经过证券部总 经理审核 如证券部总经理决定有必要请董秘和公司高层领导 参与接待,必须由董秘审核接待计划和高层领导参 与的必要性 董事会秘书必须对信息披露申请表、停牌申请表进 行签字确认 16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总览 职务说明和人 员编制 人力资源规划 的制定 人力资源规划 的确认和调整 内部招聘 培训供应商选 择 员工内部培训 结构性人员调 整 工资调整 一般社会招聘 招聘推荐 不脱产学历培 训 员工待岗 考勤管理 出国培训 员工解聘 新毕业生招聘 绩效管理 体系 的建立和修改 部门绩效管理 工资发放 员工绩效管理 紧缺人才招聘 猎头公司选择 员工退休 临时工招聘 奖金发放 职业生涯设计 薪资报表编制 招聘面试 新进员工管理 专业技术职称 评定 关键绩效指标: 员工信息档案 管理 –招聘成功率 –每年员工培训人天 –绩效考评结果员工申诉次数 –员工流失率 –员工满意度 员工晋升 员工辞职 绩效考核结果 申诉 16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一节 人力资源规划 确保公司人力资源整体工作计划符合公司整体战略 和业务发展的需求,以及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 确保人员需求计划满足各部门人力资源需要;确保 人员调整计划满足部门功能和业务发展需要;确保 员工培训计划满足岗位技能发展需要;确保薪资计 划具有激励性 确保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指导 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节 职务说明和人员编制 确保职务设置的可操作性,能够适应各部门的功能 性质和业务发展 确保职务说明能为招聘、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和员 工职业设计提供依据 确保各部门工作量核算的科学性,并能够作为确定 人员的编制的主要依据 确保职务说明和人员编制随着部门岗位的调整和职 能的转变而及时调整 各部门主管副总裁审核部门提交的人力资源规划和 人力资源规划调整申请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核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调整 的人力资源规划 营运总裁审核并签发公司人力资源规划 财务执行副总裁审核调整后人力资源规划涉及的资 金使用情况 部门经理审核部门填写的工作量核算表 部门主管副总裁审批部门职务说明和人员编制 人力资源部核实各部门职务说明和工作量统计 营运总裁签发公司各部门职务说明和人员编制 16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三节 人员招聘 确保招聘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招聘质量, 降低招聘成本 在招聘和应聘的双向选择中展示公司形象 在涉及不同用人部门的招聘工作中协调各部门、管 理者的关系,规范招聘行为 人力资源部经理确定招聘渠道,并审阅招聘管理员 拟定的招聘宣传资料 用人部门总经理审批部门面试通过人员名单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核招聘录用人员名单 对紧缺人才招聘由主管副总裁审核确定录用人员, 并交营运总裁签字 确保鼓励公司内部人员推荐外部人才政策的落实 确保面试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降低面试成本 确保对于公司紧缺人才招聘的重视,与猎头公司合 作过程中的风险最小化 内部招聘过程中,如果调入部门和调出部门意见有 分歧,由营运总裁审核并决定是否调动 确保招聘工作中猎头公司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核猎头公司的选择,并将合同 交公司法律顾问审核 确保临时工招聘符合部门用人需要 确保新进员工培训和考核的规范性,并根据试用期 考核结果决定新进员工的转正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根据公司的招聘推荐奖励政策审 核员工招聘推荐的奖励方案 用人部门总经理根据绩效考评情况审批新进员工的 转正 16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四节 员工培训管理 确保员工培训符合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提高员工 的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 确保员工培训安排与部门工作安排的协调性 确保培训课程的合理设置和培训教师的合理评估 确保培训供应商选择的合理性 确保员工档案中员工培训信息的完整性,即时更新 员工档案 员工所在部门的主管、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批员工 学历培训申请表 部门总经理审批员工培训请假单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核培训供应商合同,后交财务 部审核合同条款;如更改合公司标准合同条款,应 当经过公司法律顾问的审核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批培训供应商评级标准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批公费学历培训的费用报销 部门总经理和部门主管副总裁审核员工出国培训申 请表 16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五节 绩效管理 确保绩效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绩效考核委员会讨论审核绩效考核评审小组制定的 部门平衡分数卡 绩效考核委员会讨论审核个人业务指标 绩效考核委员会年中审核部门绩效考核的目标值修 改申请 确保部门绩效考核目标值制定的合理性 确保对部门经营管理情况考核的规范性,对部 门经营活动起到检查、监督和激励的作用 确保部门绩效考评为相关部门总经理的绩效考 核提供主要依据 部门主管和员工讨论制定个人业务指标目标值和员 工素质模型考核期望的修改 坚持立体考核的原则,多方面、多层次、多角 度地进行考核,确保考核质量,有效地发挥绩 效考核在人事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与员 工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职务调整、培训密 切挂钩,为各项人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绩效考核评审小组审核确认绩效考核结果 员工所在部门的上级主管签字确认员工申诉调查结 果 确保公司人力资源考核的公平和民主,保障员 工的合法权益,培养良好的公司氛围 确保考核质量,对有偏差的员工绩效考核及时 纠正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16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六节 员工发展 确保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符合公司的战略和 业务流程 部门的主管副总裁审批并上报晋升部门经理及部门 经理以下级别人员的申请表 确保人员的晋升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和个人职业生涯 设计来管理 营运总裁审批晋升部门经理及部门经理以下级别人 员的申请表 确保不同级别的人员通过不同的程序晋升 董事会讨论并审核晋升公司副总裁级别的人员 确保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规范性 确保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过程中低级、中级、高级职 称评定的分类管理 部门总经理审批本部门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人员 名单 人力资源部审核评定人员的低级职称 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 普天集团审核并签发高级职称 16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七节 薪资管理 确保工资的计划和调整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 工资的分配合理 营运总裁根据公司薪酬体系审批各部门提出的调资 申请 确保工资调整发放和人事变动的同步性 营运总裁审批各部门的奖金额度报告 确保部门的奖金额度与部门的绩效挂钩 部门总经理审批部门内部奖金额度分配方案 确保奖金的考核发放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 营运总裁审核员工工资单 确保工资计算的准确性,按时准确发放正式员工、 临时工的工资 部门总经理审核部门的劳动情况报表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核对内薪资报表的准确性并签 批 营运总裁审核对外报表 确保全公司薪资报表准确、及时的编制上报 确保及时准确的为领导和各部门提供薪资统计资料 16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八节 第九节 结构性人员调整流程 确保人员内部结构性调整符合公司战略和各部门职 能的需求及变化 确保人员结构性调整的有序性和慎重性 确保最终由营运总裁决定和调解企业结构性调整争 议 第十节 考勤管理 确保公司的考勤管理工作在考勤制度的规定内有效 开展,保证请假管理工作有据可查 确保公司考勤奖惩的力度和有效性 员工待岗 确保待岗人员安排的慎重性和待岗名单的说服力 确保淘汰不合格员工,增强公司内部员工竞争上岗 的意识 确保对安排待岗人员重新上岗的重视 考勤管理员审查员工的请假申请和证明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批对员工的奖惩处理 公司总裁签发人员结构性调整方案 营运总裁审批人员结构性调整规划的具体安排 如果调入部门和调出部门意见有分歧,由营运总裁 决定最终调整名单 部门总经理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审核部门待岗人 员申请表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审批待岗人员申请表 营运总裁审批待岗人员名单 如果调入部门和调出部门意见有分歧,由营运总裁 决定最终调整名单 16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十一节 员工辞职 确保对与辞职人员沟通的重视,并与工作优秀的辞 职人员就其提出的条件进行协商 确保公司技术、管理等机密的安全 第十二节 员工解聘 第十三节 员工退休 第十四节 员工信息档案管理 确保解聘员工管理的合法性和慎重性 在人员流动时确保公司技术、管理等机密的安全 确保退休员工离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简捷性 确保养老金发放符合社会保障部门的要求 确保员工信息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为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人才提 供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部审核部门提交员工辞职申请表的及时性 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和营运总裁就辞职人员级别审批 辞职申请表 人力资源部根据劳动法审核解聘方案 职工代表大会审核公司的总体解聘方案 营运总裁审批员工辞职申请表 社会保障部门审核退休员工养老金 营运总裁审批保密档案信息的调用申请 17 行政管理流程总览 公文管理 ×× 报 档案管理 印章管理 报刊征订 用车管理 电话管理 礼品订购需求 关键绩效指标: –事务处理的差错次数 –内部客户满意度 17 行政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一节 公文管理 确保公司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确保公文处理工作的效率和公文质量 确保公文管理过程中国家、公司秘密的安全 第二节 ×× 报 确保根据公司战略制定宣传方向和重点,并如实 、迅速地报导 确保 ×× 报成为展示企业精神,报导 ×× 新闻, 培养企业文化的工具 确保 ×× 报成为公司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渠道 第三节 档案管理 确保公司信息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确保公司档案归档和维护的严密性 确保公司档案调用的安全性和快速性 第四节 报刊征订(略) 相关部门主管审批本部门草拟的文件,并提交行政 部 行政部总经理审阅部门提交的草拟文件 营运总裁审核并签发文件 行政部总经理审阅并批示拟办意见 营运总裁审批经由行政部总经理批示后的文件 ×× 报编辑负责人根据公司战略和具体行动方案,确 定 ×× 报宣传方向和重点 行政部总经理审核定稿 档案管理负责人审批档案借阅需求 行政部总经理审批密级档案借阅需求 17 行政管理主要控制目标及控制点(续) 主要控制点 主要控制目标 第五节 用车申请 确保公司非货运车辆用车申请和调度的无缝连接 确保用车调配的合理性 确保对非货运车辆服务监督的力度和有效性 第六节 电话管理 确保部门电话安装和话费收取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确保电话维修的快速性 确保手机话费报销的可控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第七节 礼品订购需求 确保公司接待、宣传、会议等活动中礼品采购的 计划性和规范性 确保公司外事接待中礼品对公司形象的宣传性 第八节 印章管理 确保公司印章、法人章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确保公司印章、法人章销章的规范性和可监督性 用车单位部门总经理审批部门非货运车辆的用车申 请 根据用车情况信息,行政部总经理审批对车队人员 的奖惩方案 部门主管审批部门内部电话安装申请 行政部总经理审批根据手机费用报销额度和经理名 单制定的手机费用报销预算 部门主管副总裁审批部门内部有特殊原因的员工提 出手机费用的报销申请 财务执行副总裁审批部门提交的报销申请 相关部门总经理审批本部门的礼品订购计划和采购 预算及计划外申请 行政部总经理审批礼品采购需求汇总表和计划外礼 品订购申请 相关部门总经理审批刻章申请和用章申请 行政部总经理审批部门签批的刻章申请和用章申请 印章管理员查核部门经理销章
68 页
400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能力提升的关键利器---如何通过组织诊断来做改进
组织能力提升的关键利器---如何通过组织诊断来做改进 讲师:祝登甲 一、典型模型 目 CONTENTS 录 、Mckinsey 7S 、Mercer 、TW(Tower Watson) 、Hay 二、案例介绍 组织诊断模型的业界实践 业界已有的典型模型 标准化模型的共性: • 多种调查方式整合运用 • 可应用于不同层次对象 • 包含许多类似维度 Mckinsey 7S Mercer Tower Waston HAY GROUP • 维度多为4-8个 业界组织模型框架总结 战略目标 McKinsey • Mcrcer • TowerWatso • n 战略 组织/流程 Hay 氛围/价值观 • 组织机构 • 核心技能 • • 管理系统 • 人员 • 经营战略 与商业环 • 境 • 战略连接 • 度 • • 人才 战略一致 • 性 • 管理结构 业务流程 • 人员 管理和授 权 决策制定 • 主要职责 共有的价值 • 观 • 共有的价值 • 观 • 员工对公司 • 的忠诚度 • 工作环境 决策机制 组织绩效 • 管理 领导力 员工发展 • 与培训 • • • 信息和知 识流报酬 激励 领导及管理 • 效能 薪酬与福 利 直接主管的 • 管理 创新 领导力 组织绩效 领导风格 工作满意度 • 沟通与团队 合作 • 团队合作 人才管理 • 团队作用 • 领导风格 其他 • • 一、典型模型 目 CONTENTS 录 、Mckinsey 7S 、Mercer 、TW(Tower Watson) 、Hay 二、案例介绍 组织诊断前的思考 如何开展组织诊断 诊断流程:针对基层团队Q12、离职访谈等各种背景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确认访谈重点,并 通过COE/HRBP协同访谈,输出系统的诊断报告。 诊断形式:COE与HRBP优势互补,紧密协同,诊断过程采用PARR的方式,不断迭代、不 断优化。 诊断维度:以解决问题前进路上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宗旨,以业务为中心,来确定访谈维度。 如何保证组织诊断的效果 获取主管的支持:组织诊断思路和方案获得更多主管的广泛支持,为确保接下来的工作开展 输入强心剂。 保障员工说真心话:访谈中以业务为主线,与员工保持语言对齐。 保障问题有效闭环:原声呈现员工的心声并进行根因分析,根据问题的复杂性,分层呈现给 相应的管理团队,并于COE共同支撑后续管理提升活动。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助力业务成功为主线 组织诊断前的思考 Prepare Act 诊断维度 核心 组成 员开 实验 局 访谈报告树 评估报告 优化 访谈 维度 与技 巧 Reflect+Review 作为固定议题,每周例会进行RR 访谈 实施 访谈组 介绍访 谈发现 全员讨 论&分 享 总结并 固化经 验 组织诊断维度 业务状况 绩效管理 团队内部运作 清晰的业务 前景 外在要求和 挑战 现状及目标 上下对齐 目标清晰/有牵 引,上下对齐 及时辅导与 激励反馈 主管布阵点 兵 政策流程的传递 渠道及效果 业务流程/制 度合理性 团队内外部接 口关系顺畅 业务中员工 发展 评价流程与 质量 AT/CT运作 组织气氛 领导力 针对Q12弱项 的追问 员工期望与实际 差距 管理现状的感 知 周边反馈与印 证(与MFP结合) 成员间的信任 关系 领导力短板 确定诊断部门 通过推荐与自荐等形式,最终选取XX个团队作为上半年组织诊断的对象,保证三/四级部门均有对象覆盖 。 序号 一级部门 二级部门 三级部门 四级部门 部门主管 HRBP 访谈组长 1 IP开发部 软件平台 USP MPLS开发部 李不花 罗友友 脱脱 2 移动宽带 网控硬件 VPR BGP开发部 牛天田 李善来 墨迹 不打无准备之仗 每一场访谈开始前,访谈组对团队的业务进度、交付质量、压力与挑战以及组织气氛、离职情况等已掌握 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明确诊断访谈侧重点。 背景:16年XX业务V5、V8软硬件并行作战,17年是向V9切换的关键一年; 强度:XX组代码量较大,模块较多,员工的技能与人力均不足,交付压力从去年至今持续较大 。 业务现状 版本规划:部分员工希望PO在版本规划方面能够考虑的更加周全,避免目前版本过多、人力投 入过大。 业务现状 组织气氛 团队测评 主管需求 15年-16年上半年,XX部门主管离职5人(3人创业、2人去友商),同比其他团队偏高。 3、4、5、6得分较低,主要表现在工作安排难体现优势,员工疲惫感较强,主管较为严格,日 常鼓励和表扬相对较少。 15年组织绩效测评为良好,对V5、V8在运作规范和维护支持方面非常肯定,对V5解决方案及 V8的问题单解决方面,需要提升。 了解员工对于业务切换的看法;以及员工对于X版本前景的信心。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开始到结束,COE和HRBP始终紧密协同,各自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访谈策划 ①一线的敏感度 HRBP COE 战斗在一线,保 ②共同打造炮弹 访谈实施 反馈会议 ③结对访谈 闭环改进 ④总结与反馈 ⑤针对XX的专项分析 ⑥并肩支撑改进 持对于组织与员 共同讨论和制定 战前充分准备; 输出基层LM团 输出基层LM团 输出基层LM团 工的敏感度,提 方案,同时获得 结对实施访谈; 队诊断报告; 队诊断报告; 队诊断报告; 出组织诊断需求。 业务部门管理团 通过实验局优化 通过反馈会议, 通过反馈会议, 通过反馈会议, 后,全面推广。 向管理团队反馈 向管理团队反馈 向管理团队反馈 诊断发现; 诊断发现; 诊断发现; 队的支持。 访谈团队 关键发现 协议组 SMP IGP\SSP MPLS VPN 二层协议 · · · · · · V8相关团队均呈现出共性问题! 由诊断到“汇”诊 面向VPR AT及V8 TDT的反馈会议 对V8相关团队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专项诊断报告 共性问题&本团队无法解决的问题 (外部接口、技术决策、需求变更、异地管理) 维度 面向基层团队的反馈会议 LM 1 LM 2 LM 3 事实依据 员工 PL PM/LM 总体情况 省略 省略 省略 业务前景 省略 省略 省略 绩效管理 省略 省略 省略 组织气氛 省略 省略 省略 团队内部运作 省略 省略 省略 领导风格 省略 省略 省略 由表象到根因、由零散到系统 理解团队现状---》诊断显性问题---》诊断深层次的问题---》诊断V8系统性根因
12 页
404 浏览
立即下载
上一页
1
2
3
4
...
89
90
下一页
跳到
页
热门推荐
公司年度KPI考核推行立项书
767 阅读
4 页
公司岗位、薪酬、绩效级矩阵表
761 阅读
9 页
内部竞聘方案(新)
749 阅读
8 页
4765等级薪酬管理制度
1147 阅读
15 页
岗位说明书
665 阅读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