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管理制度

公司经营管理制度

公司经营管理制度 分公司既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相对独立的公司,同时又是受总部直接管理 的分支机构,它有自己独特的组织结构,包括业 务部、财务部和行政部三个部分。企业运营制度是用来“管组织”的,所 以分公司运营制度按照分公司的组织结构将包括三个方面: 一、业务管理制度; 二、财务管理制度; 三、行政管理制度。 一、业务管理制度 分公司业务管理制度是根据分公司的业务流程来制定的,是对整个业务流 程各个运营环节进行的具体规定。 这里的业务流程是指分公司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根据业务活动的 实质内容和体现形式,可以将业务流程分为内在 业务流程和外在业务流程。内在业务流程即业务活动的实质内容,包括寻 找客户、一般了解、深入了解、建立关系、巩固关系五个部分。外在业务流程 即业务活动的体现形式,包括寻找客户、拜访客户、合作谈判、销售进行、售 后服务五个部分。 对于分公司开展业务活动来讲,内在业务流程和外在业务流程两个方面的 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在业务流程属于过程性的东西,适合沟通管理;外在 业务流程属于结果性的东西,适合约束管理。没有内在业务流程的沟通管理, 开展业务活动就会没有思路和章法,就很难取得实质进展;没有外在业务流程 的约束管理,开展业务活动就会混乱不堪,就会导致高成本低效率现象 。 但是,内在业务流程和外在业务流程又是需要分开对待的两种东西,不能 混为一谈。内在业务流程是企业开拓市场的锐利武器,是与客户、与市场打交 道的经验方法,反而属于外在性的东西;外在业务流程是企业内部管理的规章 制度,是与部门、与成员进行的制度对话,反而属于内在性的东西。攘外必先 安内,只有将内部管理做好了,才能更好的开拓市场。内在业务流程属于经验 方法,即所谓的“思路打法”;外在业务流程属于规章制度,即所谓的“业务 管理制度”。因此,内在业务流程是公司培养和指导业务员开展业务工作的经 验方法,只能作为沟通管理,不能作为约束管理,而外在业务流程才是真正的 对业务活动的制度管理。 为了更好的区分内在业务流程和外在业务流程,这里有必要再举例说明。 例如某业务员某天准备去拜访某家客户,他需要先与客户预约好,因为是初次 拜访,他准备只递上自己的名片和送一本企业综合目录,拜访的目的就是了解 客户一般情况,再让客户了解我们的企业概况和产品特点等等。这时该业务员 所做的实际工作就是内在业务流程中的“一般了解”流程,他在做这项工作的 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又该怎样应对、怎样能达到 目的等等都属于业务员心里需要掌握的东西,即所谓“思路打法”,业务员在 平时应该不断总结学习,公司在平时也应该多加培养指导。业务员在这次工作 中具体遇到了什么问题,自己有什么看法,应该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上级领 导也应该主动的了解业务员具体工作情况,这就是上级与下属之间在工作过程 中实时的交流沟通,即所谓沟通管理。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涉及到外在业务 流程,都与制度管理无关。什么才与制度管理有关呢?业务员预约客户电话费 问题该如何解决,业务员拜访客户交通工具和交通费用该如何解决,业务员名 片制作该如何解决,业务员所要使用的资料该如何解决,业务员这次拜访客户 工作该如何向公司反映,是否需要写工作日记,工作日记是否需要制作统一的 格式,该如何制作才能更好的反映业务员的工作情况等等,这些才是外在业务 流程所关心的问题,才是制度管理问题。 因此,只有根据分公司业务流程才能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分公司业务管理 制度,才能确保分公司各项业务工作健康、高效的 运行。由于分公司业务部包括销售和后勤两个部分,所以也将分公司业务 管理制度分为两个部分: 一、销售管理制度; 二、后勤 管理制度。 (一)销售管理制度 1、业务划分 2、价格 (1)价格制定 (2)报价管理 报价可以分为口头报价和书面报价两种形式。书面报价根据客户谈判需要 可以有初次报价、二次报价和最终报价。口头报价和初次报价只代表产品的档 次价位,不代表具体报价;二次报价为具体报价,根据具体用量、要求服务和 付款条件不同进行区别对待;最终报价为合作报价,代表公开的实际合作价格。 (3)客户费用 (4)合同与订单 合同是公平对等的,是双方行为约定的准则,说明双方所享有的权利和应 尽的义务。很多企业在制定合同时存在消极维护自身利益现象,对需方一些基 本保障缺乏说明条款。这样容易造成在合作谈判中修修改改,既麻烦又容易产 生一些漏洞。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在现在商业竞争中,对于供方来说很多 方面是基本的服务保障,也是实际能做到的。既然是必须要做到的,也是实际 能做到的,为什么不直接在合同书里体现出来呢?例如退换货、责任赔偿和未 按时送货违约责任等规定。这样最终不但没有什么害处,还会带来一些好处: 一、体现公平合作的原则,令客户信服;二、相应的对客户的付款条件和违约 责任要求名正言顺,无可反驳;三、有助于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增强企 业竞争力。 订单与合同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只不过订单是针对具体供货的约定说明, 包括供货的品名、型号规格、数量、价格、送货时间和送货地址等等。 (5)送货 送货是指将货物送至客户指定处,并让客户有效签收。 (6)收款 (二)后勤管理制度 1、企业资源 (1)提供各类目标客户标准说明,以明确销售工作方向、提高销售工作 效率。 (2)提供客户信息查找的必要资源,例如电脑上网、地方黄页和相关行 业资料等。 (3)建立目标客户档案和合作客户档案,分类保管,以备需要时方便调 用。 (4)提供销售工作所需各种资料和物品: 1)企业综合目录 2)产品说明书 3)相关证书和认证 4)性价比优势分析资料 5)样品 2、组织分工 后勤包括文员 、库管和送货等。后勤工作是对销售工作的支持和服务,后 勤工作直接影响销售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文员对销售工作的支持和服务主要是提供相关资料和物品,制作产品价目 表和有关文件资料。库管对销售工作的支持和服务 主要是做好常用货物备货工作和具体客户的发货工作。送货对销售工作的 支持和服务主要是协助业务员送货工作。 3、文员 (1)将销售工作所需有关资料和物品分为常用和不常用两类。 (2)及时向业务员反馈常用资料和物品的储备信息,与业务员保持良好 沟通,做好常用资料和物品的储备计划。 (3)及时向总部采购管理中心仓储部申请发送常用资料和物品,做好常 用资料和物品储备工作。 (4)接受业务员有关资料和物品申请,并及时完好的提供;业务员申请 有关资料和物品必须填写《业务员物品申请单》, 对于比较贵重的物品必须由分公司经理签字同意。 (5)接受业务员产品价目表和有关文件资料制作申请,并及时完好的提 供。 4、库管 (1)及时向业务员反馈常用货物库存信息,与业务员保持良好沟通,做 好常用货物备货计划。 (2)及时向总部物流部申请发货,做好常用货物备货工作。 (3)接受业务员发货申请,及时做好发货安排并及时向业务员回复。 (4)接受附近分公司调货申请,及时配合调货工作,并做好相应记账。 5、送货 (1)协助业务员安全及时的将货物送至客户指定地点。 (2)协助业务员带领总部物流司机完成送货工作。 (3)协助装卸货工作,负责装卸货现场监管。 (4)确保货物的有效签收,并及时将送货单交于相应负责人保管。 附:业务流程 一、内在业务流程 (一)寻找客户 寻找客户是指寻找符合我们需要的目标客户。寻找客户一般包括三个途径: 一、实地寻找;二、信息查找; 三、关系介绍。 实地寻找优点是了解得更直接更详细,缺点是寻找比较费时费力,信息获 得不够及时。信息查找包括上网查找、电话查询和 有关资料查找等,其优点是比较省时省力,信息获得比较方便,缺点是信 息了解得不够详细具体,还需要实地验证。关系介绍等 于是省掉了寻找客户这一流程,直接进入一般了解流程,但关系介绍需要 建立一定的人脉关系,是慢慢积累出来的。 (二)一般了解 一般了解流程包括两个方面:一、客户对我们的一般了解;二、我们对客 户的一般了解。 客户对我们的一般了解也是我们要主动向客户介绍、宣传的内容。包括企 业规模实力、产品种类、相关认证、档次价位、合 作方式、性价比优势、相关服务等等。 (三)深入了解 深入了解包括关键客户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段、籍贯)、性格 爱好、内心想法,关键客户在对方公司里的内在关 系以及对方公司的一些内在情况等。 (四)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是指与关键客户个人之间建立一定的实质性关系。 (五)巩固关系 与客户履行、兑现有关约定,保持良好沟通。 二、外在业务流程 (一)寻找客户 与内在业务流程相同。 (二)拜访客户 拜访客户是带有目的性的接触客户,是与客户相互之间不断深入了解的过 程。拜访客户是寻找客户和客户谈判的中间环节, 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拜访客户与寻找客户经常是同一个过程,例 如实地寻找客户其实就是初次拜访客户。拜访客户是多 次的,从初次拜访到不断深入的拜访,它给接下来的客户谈判打好基础, 有时拜访客户过程也是客户谈判的一部分。 (三)合作谈判 合作谈判是销售活动的重要环节,包括两种类型:一、公开谈判;二、私 下谈判。 公开谈判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质量;二、价格;三、服务。质 量包括具体质量要求和质量检测事项两个方面。价 格是与具体用量、要求服务和付款条件密切相关的。服务包括售中服务和 售后服务。 私下谈判一般由我们主动提出,是在私下场合进行的,因此它需要我们主 动约请客户。私下谈判的具体内容除了公开谈判内 容外,主要是个人利益方面。 (四)销售进行 销售进行是销售活动的实质过程,是双方正式合作的标志。包括:一、签 定合同;二、收取保证金或预付款;三、确认订单 ;四、送货;五、售中服务;六、收款。 (五)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包括退换货、维修服务和责任赔偿等。

12 页 421 浏览
立即下载
集团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集团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XX 集团公司 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经营计划管理体系..............................................................................2 第三章 年度经营计划编制...............................................................................3 第四章 年度经营计划审批..............................................................................4 第五章 年度经营计划分解..............................................................................5 第六章 公司经营计划执行..............................................................................6 第七章 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分析与考核...................................................8 第八章 附则..............................................................................................................9 附件 1:公司年度经营计划报告样板.....................................................10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鑫科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经营计划既是公司全体员工在 计划年度内的行动纲领,又是安排季度、月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二条 经营计划的计划项目 公司经营计划的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各经营部门的业务计划、各管理部门的 管理计划、人力资源计划、财务计划、投资计划、融资计划等。 根据战略目标,计划项目由总裁办公会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选定。 第三条 经营计划的种类及主要内容 组织维度(纵向):公司经营计划、部门分解计划 时间维度(横向):年度经营计划、季度分解计划、月度分解计划 公司年度经营计划的主要内容:年度总体经营目标、各计划项目总体经营目 标、季度和月度分解计划(按总体)、部门分解计划(按项目)。 部门分解计划的主要内容:分解到部门的计划项目总体经营目标、部门季度 分解计划、部门月度工作计划。 第四条 经营计划的制定原则 (一) 以市场为导向。 (二) 以销定采、以采促销、综合平衡 (三) 沟通协调。 (四) 预算约束。 (五) 滚动调整。 (六) 评估考核。 第五条 经营计划和全面预算的关系 (一) 经营计划是公司在计划年度内的行动纲领,又 是安排季度、月度计划的重要依据。经营计划包括年度经营目标、年度预算目标、年 度各项计划及预算目标、月度各项计划及预算目标、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等内容。 (二) 预算是经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预 算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用货币表示的数量计划。经过财务部门按照财务核算的原则 处理后,可以衡量公司经营活动是否能满足公司的利润目标。 (三) 预算一方面产生于经营计划,另一方面又要限 制经营计划的制定,即经营计划必须满足预算的投入产出。 (四) 根据经营计划和预算统一编制的原则,在编制 经营计划的同时编制各项预算,详见《鑫科集团预算管理制度》。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六条 通过规范公司经营计划的编制、批准、执行、总结及考核的管理过 程,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七条 公司建立自上而下的计划编制和监控体系,自下而上的汇报体系 按照计划编制、执行、监督、考核四个环节实现闭环式管理。 第八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类经营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监督。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二章 经营计划管理体系 第九条 在公司经营计划管理体系中,设计合理的董事会、公司管理层和 各部门的计划管理关系和责任关系,并持续完善。 本制度中公司管理层即公司高层,具体指总裁、执行总裁、财务总监、行政总 监、营销总监、产业总监、审计总监等,其议事决策机构为总裁办公会。 第十条 经营管理计划体系的组成部门 (一) 董事会 (二) 总裁办公会 (三) 企业管理部 (四) 公司其他各部门 第十一条 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1. 负责审定长远发展战略; 2. 负责提出和确定年度经营目标,批准公司年度经营计划; 3. 负责审查管理层的季度和年度工作总结; 4. 负责对管理层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 公司管理层的主要职责包括: 1. 对董事会提出的年度经营目标进行研究讨论确定可行性,提出调整建议; 2. 负责向董事会提交具体年度经营计划; 3. 审核公司年度经营计划草案、各季度、月度及各部门分解计划; 4. 审核各部门季度分解计划及月度工作计划; 5. 对计划执行过程进行全面地组织、指挥和监控,保证公司各项活动有序进 行,达到计划目标; 6. 负责对董事会汇报季度和年度计划完成情况。 第十三条 各业务及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 1. 提供编制计划的基础数据; 2. 提出各部门季度分解计划和月度工作计划草案; 3. 执行各部门的工作计划,并进行总结、分析。 第十四条 企业管理部的主要职责包括: 1. 经营计划编制的组织和汇总 2. 经营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3. 经营计划执行的考核评价 4. 汇总、平衡各部门工作计划,形成公司年度经营计划草案。 第十五条 经营计划的主要内容及编制部门 (一) 企业管理部 公司主要经营指标的目标(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净利、现金等),竞争策略 关键成功因素,面临的主要风险,拟采取的重大措施。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公司战略研究计划;公司战略实施评估计划;对外投资计划 (二) 财务管理部 资金如何筹措;如何达到最佳资本结构;财务风险规避;现金流量如何管理; 税务规划原则如何;如何使会计资料更能成为有效管理的工具;财务部门的人员 培训、预算。 (三) 审计监察部 公司年度各项审计、督察工作开展时间、如何开展、费用预算;法律事件的处 理。 (四) 人力资源部 公司劳动人事政策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制订情况与执行;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专业技能的开发和员工培训的计划制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梯队建设;绩效考 核的组织;工资、奖金、福利、报酬分配;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等费用预算。 (五) 总裁办 企业文化、内部沟通渠道的建立;本部门的组织、发展、预算;办公设备购置 计划;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 (六) 经营部门(包括金属事业部、房地产事业部、IT 事业部等) 本部门销售计划目标的分解(分别按产品、地区、客户、时间分解);实现目 标的措施(广告、销售政策、销售推广活动安排、客户关系管理、等)及进度安排; 资源需求(人员、培训、预算)。 年度的重点项目部的利润计划、销售额计划;人员、培训、预算控制等安排; 财务费用如何降低,资金占用量为多少;部门内的组织结构如何确定,是否需要 或如何发展长期合作伙伴。 第十六条 经营计划编制的依据 1. 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宏观环境分析; 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 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4. 公司总体战略规划; 5. 业务发展规划; 6. 职能发展规划; 7. 董事会提出的经营目标 8. 以前年度公司经营计划执行情况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9. 各部门绩效考核关键指标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三章 年度经营计划编制 第十七条 计划期 计划期指经营计划编制所覆盖的经营期间和经营计划的实际执行期。计划期 为每年的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 第十八条 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过程包括:年度经营目标的提出,年度经营 目标的讨论确定,年度经营计划草案的编制,年度经营计划的审核、确定。 第十九条 提出年度经营目标 每年年底总裁办公会启动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根据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 本年度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预期目标,初步提出下一年度的经营目标。 第二十条 讨论确定经营目标 1. 下一年度经营目标由总裁办公会下发企业管理部,由企业管理部向各部 门传达总裁办公会初步提出的下年度的经营目标,并征求各部门的意见, 同时企业管理部对上年度公司整体、各部门的经营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 帮助各部门确定自己的分解目标; 2. 各部门结合本部门自身情况提出分解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具 体措施,汇集到企业管理部,提交总裁办公会审议。 3. 总裁办公会审议公司内各部门对整体目标的反馈意见,最终确定年度经 营目标和各部门的分解目标。 第二十一条 编制年度经营计划草案 1. 总裁办公会授权企业管理编制年度经营计划、授权财务部编制总体预算目 标草案,总裁办公会明确计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和框架,参与过程中重大 问题的明确和商讨,企业管理部对计划编制的质量和进度负责。 2. 各部门负责编制本部门的计划草案。 3. 财务总监、财务部负责编制财务计划、投资计划、融资计划等草案,并提 出预算草案。 4. 行政总监、人力资源部负责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草案。 第二十二条 审核年度经营计划草案 企业管理部汇集各部门的计划草案,提交总裁办公会审核年度经营计划草案。 具体审核各项工作计划的协调性、可行性,各项计划之间的逻辑关系。审核通过后 提交董事会审批。 第二十三条 年度经营计划包含的内容 公司年度经营目标,预计分阶段目标;为实现公司业务目标各业务部门业务 计划指标;编制规范(含表式、编制说明要求)和编制进度要求。 年度经营计划报告样板见附件 1。 第二十四条 对经营计划的要求 1. 年度经营计划目标的确定是上下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对年度经营 计划目标的确定应按照挑战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经营计划的总体目 标和各部门的分解目标都应有充分的支持理由和依据。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2. 年度经营目标一经确定后,就应严格执行,各部门必须按照最终 确定的目标按照和确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努力目标和相应预算。 3. 对每一个经营目标,在经营计划中一定要制定分阶段子目标,同 时还要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四章 年度经营计划审批 第二十五条 年底前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由公司总裁办公会、企业管理部 组织拟定的公司年度经营计划。 第二十六条 年度经营计划审议 公司董事会审议总裁办公会提交的年度经营计划,审查经营计划的整体协调 性,并对是否修改和修改的意图做出具体的指示。 第二十七条 年度经营计划修改 根据公司董事会提出的修改意见,总裁办公会和企业管理部修改、完善年度 经营计划,再次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第二十八条 年度经营计划批准 由公司董事会批准年度经营计划,并下发执行。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五章 年度经营计划分解 第二十九条 每年年底由企业管理部组织各部门采用滚动编制、逐步细化的 方式对整体经营计划进行分解,形成季度和月度的各部门分解计划。 第三十条 按季度和月度分解年度经营计划 将年度经营计划分解成为季度和月度经营计划。 1. 企业管理部负责整体计划的分解,并对各部门计划进行综合协调和平衡; 2. 各部门负责各自具体计划的分解、执行和修订; 第三十一条 各部门负责将季度经营计划分解到每个月度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将分解到部门的季度经营计划分解到每个月度,形成月度 工作计划。 第三十二条 审核批准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分解结果 由公司总裁办公会讨论、审核各季度、各部门的分解计划、各部门月度工作计 划,由总裁批准。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六章 公司经营计划执行 第三十三条 下达年度经营计划 每年年底前由总裁办公会向各部门下达年度经营计划。 第三十四条 下达季度经营计划 1. 每季度前一个月的月底,各部门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季度分解计划、部门 分解计划,结合公司整体工作进展情况和本部门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下 季度本部门工作计划,并提交给企业管理部审核。 2. 每季度前一个月的月底,企业管理部审核各部门提交的下季度工作计划, 根据公司整体经营计划,调整、形成各部门季度工作计划。 3. 每季度的季度初,由总裁办公会批准、下达下个季度经营计划、各部门工 作计划。 4. 执行计划。 各部门根据公司季度经营计划及本部门工作计划,着眼全局开展工作,以保 证本部门工作目标和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十五条 下达月度经营计划 1. 每月 25 日,各部门根据公司季度分解计划、部门分解计划,结合公司整 体工作进展情况和本部门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下月度本部门工作计划, 并提交给企业管理部审核 2. 每月月底前,企业管理部审核各部门提交的下月度工作计划,根据公司 整体经营计划、季度经营计划,调整、形成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 3. 每月月初,由总裁批准、下达下个月度经营计划、各部门工作计划。 4. 执行计划。 各部门根据公司月度经营计划及本部门工作计划,着眼全局开展工作,以保 证本部门工作目标和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说明:每年第 1、4、7、10 月的月度计划与季度计划同步下达执行,时间以季 度计划下达时间为准。 第三十六条 调整经营计划 1. 确因客观因素影响需要调整年度经营计划,必须由总裁办公会提出申请 说明原因,经公司董事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执行。 2. 确因客观因素影响需要调整部门季度经营计划,必须由相应总监提出申 请说明原因,经总裁办公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执行。 3. 确因客观因素影响需要调整部门月度经营计划,必须由部门负责人提出 申请说明原因,经相应总监审核,总裁批准执行。 4. 调整年度、季度、月度计划应当提前申请,调整某项计划时如需同时相应 调整其它有关计划,应一并申请,以保证计划的平衡、协调。 5. 调整计划一律以书面批复为准,在未接书面批复以前,一律按原计划执 行。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七章 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分析与考核 第三十七条 撰写分析报告 公司企业管理部和各部门每季度、月度初均需对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找出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报告: 1. 企业管理部负责对公司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形成报告。 2.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形成报告。 注:附件 2 提供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的样式,各部门或企业管理部可后附具体 详细的说明。 第三十八条 集体汇报 在每月度、季度第一周的公司总裁办公会上,企业管理部和各部门汇报上月 度或上季度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确定改进措施,明确下月度或下季度的工作重 点。 会议对改进措施形成决议,企业管理部负责督促各相关部门落实会议决定。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第八章 第三十九条 附则 本制度中的有关参数每年由公司总裁办公会根据实际情况确 定。 第四十条 修改、补充本制度由公司企业管理部提出,经总裁办公会审核批 准。 第四十一条 公司企业管理部负责解释说明本制度。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附件 1:公司年度经营计划报告样板 1、战略规划概述 年战略规划目标 •销售收入 •毛利 •费用 •税息前营业收益 •现金流 (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指 标) 经营计划实现的主要举措 总计 钢铁事业部 房地产事业部 物流事 业部 IT 事业 部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2、各部门目标具体实施时间表 目标 举措 时间表(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负责人/ 8月 9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部门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3、差异分析 现有举措目标 设定目标 差异 差异解释 弥补差异方式 5、经营计划实施风险与规避方法 主要风险 风险来源 规避方式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其他辅助表格)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附件 2: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年度计划目标 本月应达到目标 本月所做工作 本月实际达到目标 偏差 分析 及整 改措 偏差分析 施 整改措施 阶段实施计划 责任人 行动一 行动二 鑫科集团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制度

20 页 443 浏览
立即下载
领导行为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领导行为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领导行为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及其激励员工的方式 领导风格的差异构成了企业间不同的文化内涵。领导风格与企业文化具有协同 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领导风格的变革会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导向 产生影响,高度变革型领导会导致企业文化发展导向较强的变化 ;第二,领导风 格的导向会影响企业文化经济导向维度,领导风格的导向增强时,企业文化的经 济导向也会增强;第三,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对企业员工的满意度产生 正相关影响,协同性越好,员工的满意度越高;第四,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 同性与企业绩效指标相关,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较好时,企业的绩效较 好;第五,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对满意度和企业业绩绩效的影响有较大 的差异。 领导风格决定领导绩效一直被人们所认可,民主领导、高工作取向和高关心人 的领导风格产生高绩效的领导效果,被认为是普适的理论。西尔斯等人深入分析 后认为,领导风格是否有效与组织文化有关。民主领导在成员期待参与并且重视 民主价值的组织内更为有效;而在成员不期待参与、不了解民主价值的组织内却可 能造成士气低落、效率低下。另外,还有人发现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风格导致高生 产率,而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风格导致低生产率。 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具有强大的动力作用 ,因此,作为企业领导 者,必须不断转变管理和经营观念,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利用领导风格与企业文化 的协同性,发挥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从而促 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积极精神的企业价值观 为了使企业价值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企业要充分利用一切舆论手段和宣传 工具,包括外部媒体、内部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企业价值观,推广实践企业价值观的 典型案例,营造一种弘扬企业价值观的文化氛围。首先,用生动形象、朗朗上口、个 性鲜明,能够引起员工共鸣的语言来支撑抽象的企业价值观, 提炼企业价值观的 简明表达形式。其次,注重管理 者率先垂范的作用。作为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如 何引导员工去实现企业价值观,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关键要先把自己塑造成 践行企业价值观的楷模,成为员工学习的榜样。再次,经常举办各种以 企业价值观 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把企业文化精神价值体现出来,有组织、有 目的、有步骤地从感性上强化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在内力上促进企业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不断提升企业形象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 思维能力而建立起 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 发展的组 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当前,企业 间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员工的素质,也就是员工的学 习能力上。任何一家企 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都必须 重新审视学习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努 力打造学习型企业。 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企业领导人首先要提 高自身综合素质。企业领导人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的有力推动者,必须用新的价值观、文化观和 道德观武装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现代企业 管理等素质,以适应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重视员工成长空间以 及重要岗位人员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使员工有效自觉参与学习,建立鼓励员工创 新的制度,通过赋予员工争取职责和嘉奖的能力,使员工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 学习。同时,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适度引入压力,将员工学习态度、成绩与其绩效考 评适当挂钩,增强员工参与组织学习的紧迫感,形成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 (三)实行人性化管理,激活企业发展潜力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决策、严密的组织、严明的法纪、严格的管理、严细 的作风,企业要遵循高理性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原则,在对员工严格的同时, 也要 体现一份关心和爱护,及时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形成了领导与员工相互信任、员工与员工相互关爱的和谐氛围。为此,企业领导应 把积极沟通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满足员工在物 质、情感、精神等多方面与多层次的需求,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员 工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一份子,激发员工为企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做实 事、求实效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企业发展潜力,最终形成刚柔相济、宽严并举、情理 交融的管理文化特色。 (四)持续改革创新,把握企业发展主导力企业领导者在推动创新方面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领导者的风格又直接决定了企业创新力的高低。由于领导 风格塑造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和气氛,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往往会提供创新的方向,建 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和气氛,鼓励个人的高度主动性,推行有效的多功能团队 的协作和融合,以确保最佳效能在企业中的充分发挥。 创新型企业文化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塑 造创新的文化,让每一位员工成为创新的源泉;其次,对于员工在创新中遇到的挫 折和失败,领导者应采取关爱和宽容的态度。创新文化是企业员工不断提出新设想 新方案,创造出新知识、新产品,孕育出新观念、新思想的动力。 企业领导者应突 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淡化员工与领导的距离,采用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对 员 工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新颖想法,领导者要积极支持,使员工在创新文化氛围 中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使企业的管理方式更为多元 化、人性化、柔性化,以激励员工为企业献身 与创新的精神。 (五)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与制约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和制度是两种 有效的手段。两者互为补充。企业领导者应通过企业制度 的创新,铸就一种以创新 为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建设以企业是企业员工共同追求的事业为 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理 念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善具有企业自身 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主流要求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各岗位任职资格 条件、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及对各职务、各工种的定性、定量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估体 系;逐步建立完善岗位职责与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衡的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人才选 拔、激励、约束机制, 以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富于人文内涵的企业文化来吸纳 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健全企业各项制度,创设宽严有度的制度文化氛围,使员工感受到有规可依,有 章可循,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自我感和方向感,从而能够更有精力、心力地投入工作, 使整个企业系统更好地运行,用制度文化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六)建立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用新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武装员工,提高生 产力水平,向科技要效益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强化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培训 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这样一个新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高速发 展的时代,要使企业的科技人员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从而不断开发出高科技含量、 能为企 业带来巨大效益的新产品,就必须不断对科技人员实施继续培训教育,不 断更新其知识储备,使企业科技人员能够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步伐,主动吸纳世界 一流的最新科技成果,并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科技人才是企业人才的重中 之重,科技人才的培育关系到企业存亡的关键,绝对不容忽视。同时, 对科技人才 的培养和重视也为员工不断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供了氛围和动力,也是对创设学 习型组织氛围的推进。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真正转化为 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而领导风 格塑造和影响着企业组织文化和氛围,对企业文化的导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 过企业文化建设展示领导者风格,从而实现领导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3 页 412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发展与人才继任计划方案

组织发展与人才继任计划方案

1- 人才梯队 TOP 项目 第一梯队:大树 总监 \VP 序 列 职级范围:总监及部分经理层级为主 “种 树育 人” 高绩效 + 高潜力,内训 \ 岗位锻炼为主  高管继任者计划( Succession 第二梯队:小树 planning) 经理序列 职级范围:副经理 \ 经理 \ 高级主管等 在线课程为主,部分内训课程  中层储备干部计划( Talents reserve program )  管理培训生( Management Trainee Program )项目 新员工(经理级以下)、其他 员工 部门内部以岗位技能类为主 人力资源部以绩效提升为主导 培训方式以在线学习为主 选择中脉,选择美好未来 2- 职业发展序列 Career Development 职级 band 晋升管理与薪酬配套 任职资格与能力模型 岗位序列 职级 10 管理 序列 职级 9 业务 序列 2 职级 8 资深 *** 职级 7 职级 6 业务 序列 4 业务 序列 1 业务 序列 3 总监 高级 *** 高级 *** 资深 *** 经理 主管 职级 5 高级 *** 中级 *** 中级 *** 职级 4 总裁 资深 *** 资深 *** 高级 *** 中级 *** 职级 3 中级 *** 职级 2 职级 1 选择中脉,选择美好未来 …… 专业力 专员 差 异 化 薪 酬 配 套 员 工 晋 升 管 理 专业技能 认证 绩效 领导力 测评 评估 培训 证书 3- 领导力发展 Leadership Development 编 号 板块通用技能 1 2 领导力发展模型 岗位专业技能 实践经 验 在岗锻炼 实践经验 管理力 自我 管理 行动学习 人员 管理 业务 管理 自我管理 管理力 人员管理 业务管理 选择中脉,选择美好未来 角色 1 板块通用课程 人力资源知识 《人力资源概述》 法律知识 《劳动法基础》 岗位专业能力 岗位专业课程 组织行为 《课程开发技巧》 培训发展 序列主管 2 专业力 专业技能 培训发展序 列主管 板块通用能力 专业技能 编 号 专业力 角色 学习项目设计 TOP 项目工作计划 选择中脉,选择美好未来 1-TOP 项目 - 整体推进计划 1 2 关键工作推进计 划 确认关 键职位 清单  继任计划涵 盖的关键职 位清单 选择中脉,选择美好未来 设计关 键职位 的能力 评估模 型  关键职位的 能力评估模 型  管理能力  专业能力  职业价值观 3 4 评估现 任者和 差距分 析  通过测评分 析关键职位 的现任者与 职位的能力 模型之间的 差距  通过 360° 评估及参考 过去两年绩 效评估 5 6 明确关 键职位 的继任 侯选人 制定继 任侯选 人的发 展计划  关键职位的  关键职位的 继任者  具体的职位 名单  具体的人员 名单 继任者的发 展计划  发展计划类 型  发展计划希 望达到的目 标 追踪关 键职位 的继任 侯选人  围绕 干部 “入、 离、转、 调”全程 追踪 2-TOP 项目 - 人员分类 可发展潜力 \ 能力 Top 20% 一年内很好胜 任的岗位 未来两年可晋升 一级 未来三年可晋 升二级 中坚力量 最佳者 与业务部门确认,形成 TOP 分类的人 才库: 对最佳者( A ),考虑加速其发展 步骤,并加快对该岗位的继任计划; 对中坚力量者( 表现尚可 B ),给予有针对 Middle 70% 性的培训,帮助其进一步提升其业绩和 表现尚可 中坚力量 能力水平; 对表现尚可者 (C) ,保留原位,适 当考虑其下一步发展机会,并帮助其提 高能力或业绩水平。 Lower 10% 过去两年的平均绩效 通过测评和过去两年绩效参考, 失败者 绩效不佳者 对绩效不佳者( ( E ),给予警告,在重点提供业绩 和能力辅导的同时,也加快对该岗位的 继任计划。 选择中脉,选择美好未来 D )和失败者 3-TOP 项目 - 绘制继任计划 图 总监 刘 ** A/2 李 ** A/1 王 ** B/2 备选岗位: ** 经 理 ** 经理 * 当年绩效表现 1- 绩效表现突出 2- 绩效表现优秀 3- 绩效表现一般 4- 绩效表现较差 选择中脉,选择美好未来 *** 经理 ** 经理 高 ** B/3 姚* C/2 王* B/2 王* A/1 王* A/1 王* A/1 徐 ** B/2 陈* B/1 张* A/2 备选岗位: ** 主 管 备选岗位: ** 主 管 备选岗位: ** 主 管 通过绘制关键职位的继任计划图,并实时更新,使组织内 的高层对关键职位的继任计划更清晰,围绕计划做好发展准 备。 4-TOP 项目 - 候选人追踪图 人才发展信息表 培训经历 继任候选人明确后,建立相应 的人才发展信息档案,同时跟踪和 监控其业绩和能力的发展轨迹。   培训项目名 培训方式 称     培训内容 考核形式     培训考核成 绩   培训表现   梯队培养经历 开始日期 继任候选人的业绩/能力发展轨迹 能力 等级 周期   结束日期   梯队名称   整体完成情况 目前所处阶 段 具体包含项目名称       任职经历 周期   部门   职务   行政级别   任职岗位   任职时长   工作职责   综合评议 评议时间 超出 要求 2 4 5       1 评议内容   薪资情况 开始日期 达到 要求 评议类型 结束日期   工资类型   工资区域   组 级别     年度薪资总额   奖惩情况 3 奖惩周期   奖惩类别   具体类型   奖惩方式   奖惩原因   奖惩结果类 型   奖惩具体结果   工作绩效 未达到 要求 业绩   等级 不能被 接受 需要 改进 达到 要求 选择中脉,选择美好未来 良好 非常 突出 能力评估 资格组   资格条目   资格等级   岗位标准资 格组   岗位标准资格   岗位资格等 级   差异   5-TOP 项目 - 能力发展计划 最佳者 对最佳者( A ),加速培养,为更重要 职能作准备。可以在目前或短期内接任重 要职务或扩大权责,以加速成长; 对中坚力量者( 中坚力量 B ),持续加强领导能 力,为重要职能作中期准备。绩效良好。 应加强对领导能力的养成,引入行动学 习,给予能发展领导力的横向任务。向 A 推进。 表现尚可 对表现尚可者 (C) ,持续加强专业能 力,展现出高领导潜能有时需加强专业技 绩效不佳、 失败者 发展计划的方式 能指派项目以增进工作技能,朝 A 推进 对绩效不佳者( D )和失败者 ( E ),少量培训。 选择中脉,选择美好未来         岗位锻炼 公司内训 跨职能轮岗 / 调岗 行动学习 挂职(代理某高级职位) 导师制度 360° 度反馈 参加 MBA 课程 / 公开课程 6-TOP 项目 - 能力评估 ( 360° ) 继任候选人的潜能 / 现有能力对照图(示例) 1 、评估时间:完成全部培训项目 后; 2 、对象:对于完成全部培训项目的 继任候选人; 3 、评估方式: 360° 评估; 4 、评分并不是最重要,但“事例说 明 / 评议”却非常重要,需要实事求是记 录被评估人的所做所为; 5 、结果与应用:对于评估通过人 员,待岗位空缺后触发晋升管理流程, 对于某些能力项不通过,进行针对性培 训。 选择中脉,选择美好未来

11 页 411 浏览
立即下载
阿里的组织发展与员工发展

阿里的组织发展与员工发展

阿里的组织发展与员工发展       作为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阿里巴巴(Alibaba.com)是目前全 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完美坚固的团队组合、良好的定位、稳固的结构、优秀的服务、 坚定不移的目标信念,使阿里巴巴成为全球首家拥有 210 万商人的电子商务网站,成为全 球商人网络推广的首选网站,被商人们评为"最受欢迎的 B2B 网站"。     杰出的成绩使阿里巴巴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阿里巴巴两次被哈佛大学商学院选为 MBA 案例,在美国学术界掀起研究热潮,四次被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选为全球最 佳 B2B 站点之一,多次被相关机构评为中国商务类优秀网站、中国百家优秀网站、中国最 佳贸易网,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和国外风险投资家誉为与 Amazon, eBay,AOL 比肩的互 联网商务流派代表之一。而根据著名的检测权威网站 Alexa.com 针对全球商务及贸易类网 站进行排名调查,阿里巴巴网站更是排名首位。      让阿里巴巴成为众人目光焦点的不仅仅是这些荣誉与光环。2005 年 8 月 11 日,阿里 巴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与雅虎达成了协议,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 10 亿美元现金投资。与此同时外部动静不小的阿里巴巴,其内部也一直都在进行结构调整。 业务发展迅猛无比、组织架构变化惊天动地。许多公司或许也曾经历过类似的风光,却往 往因为人员发展无法适应组织变革的速度,最终被各种暗流所吞没。而阿里巴巴的 HR 团队 却深知,组织结构变化越是迅速,越是需要员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点对于新兴的互联 网行业更是如此。阿里巴巴能够从容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变革,HR 团队在组织发展方面给予 的坚实支持功不可没。   持续提升组织成效——追求成为最佳雇主     对于组织能力的提升,阿里巴巴一直坚持做组织成效调查(OES),也把成为最佳 雇主作为企业的追求。围绕这个追求,P&OD 部门正在协调其他业务部门,成立专项小组, 充满信心地开始了漫漫长路。   组织发展人先行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确保组织发展平稳又迅猛,就要保证阿里巴巴无 论发展速度有多快,都能在需要用人的时候有人可用。因此在阿里巴巴,组织发展部门并 不叫 OD(Organization Development),而叫 P&OD(People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以此体现“人员发展”对组织发展举足轻重的影响。   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面对业务快速发展,迫切需求人才的瓶颈,外部引进人才可以快速从数量上满足用 人需求。然而,阿里巴巴也同样面临着一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所面临的共同问 题:在电子商务行业里,阿里巴巴已经走在了最前列,单纯依赖从其他公司大批量吸收成 熟的人才,很难满足每年成倍增长的业务对人才的大量高质需求。而且,阿里巴巴独特的 文化氛围和深入人心,深植于骨的价值观,外来人员很难在朝夕之间充分理解。如果不能 在价值观上达成一致,那么在长远业务上也很难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在人才战略上, 阿里巴巴是通过“外招内养相结合,同时侧重于内部培养”的策略。     所谓“内养”,在阿里巴巴的策略中又包含“培养人”和“选拔人”两个方面。     首先,快速地培养人才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培训方面,与其说是阿里巴巴的 HR 团队是在“培训”员工,到不如说,他们是在努力为阿里巴巴创造一个满足员工多元需 求、充满活力与趣味的立体学习环境。在这个立体学习环境中,阿里巴巴根据员工的层级、 职能,将笼统的学习细分为:阿里党校、阿里夜校、阿里课堂、阿里夜谈和组织部,另外 针对庞大的销售队伍还组建了专门的销售培训部门,“送课下乡”项目确保了培训学习资 源到达一线员工。   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的 3A 模式。     3A 是非常具有阿里巴巴特色的管理人员学习架构。AMSP,阿里巴巴管理技能培训 项目,针对的是刚开始走上管理岗位的年轻管理人员,主要设置了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培 训,大部分内容由资深总监及以上担任内部讲师,言传身教。AMDP,阿里巴巴管理能力发 展培训项目,针对担任管理岗位 2-3 年的资深经理人员。主要围绕构建高绩效的团队所需 要的能力,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提升,引进外部培训机构提供培训;ALDP,阿里巴巴领导力 发展计划,针对总监及以上管理人员。主要内容为一些战略规划能力的提升,行业动态的 互相学习交流。3A 计划是员工的必修课,直接和员工发展进行挂钩,不完成相应学习项目, 将对进入下一级岗位产生影响。     “阿里选修课”是针对所有员工安排的学习项目,根据员工不同的能力提升需求和 工作内容,设立的供自我报名、自我培训与学习的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形式多样活 泼。内部讲师、外部资源都得到充分发挥。       “阿里党校”是为公司总监级别以上的管理者所专门开设的额外的强化学习和提升, 其关注的重点包括领导力建设和战略眼光的培养。“阿里党校”所聘请的专家都是来自如 请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的一线的教授、专家、学者。学员们通过与这些教授一起进行 一些战略上的探讨与交流,拓展自己的思路,更好地做出战略决策。而一些能配合诠释阿 里领导力、价值观精神的外界热点,也会被大家用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例如在人才 成长和人力资源定位上,著名的战争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就成为很好的教材;而 对于建立诚信体系,胸怀天下的感悟,则《乔家大院》在阿里巴巴带来一阵学习和讨论的 热潮。这些务实、灵活、易理解、易传递的学习和讨论,比一成不变的教材更容易为年轻 的管理者们接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阿里夜校”所要强化的对象则是公司年轻的中基层管理人员。夜校由阿里高管亲 自授课,是针对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专门为年轻管理者度身订做的、旨在提高管 理能力的课程系统。为了避免管理人员因工作繁忙等原因擅自缺席,最终导致整个培训计 划虎头蛇尾,阿里巴巴制定了这样的规定,管理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挑选最适宜的学 习期次,但是最终必须修完所有的科目。每年阿里夜校学习项目的制定,则由业务部门主 管和人力资源主管共同根据公司实际状况进行制定,项目设计、讲师选拔,也经过深思熟 虑。     与上述三者不同,“阿里夜谈”针对公司年轻人多,兴趣爱好广泛,每个人学习能 力和意愿各不相同的特点,设立了一些经过员工调查,大家感兴趣话题的学习和交流。夜 谈的开设同样也为许多孤身一人在杭州的员工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修身养性、行 业动态、文化素养、兴趣爱好,都是夜谈关注的重点。夜谈话题丰富多彩,如插花、音乐 欣赏、拉丁舞、社交礼仪等等。每当夜幕降临,“阿里夜谈”让整个公司变成了一个大学 校,处处生机盎然、其乐融融。       此外,针对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才,阿里巴巴还设有“接班人计划”,针对不同岗位, 制定胜任力模型,培养后备力量。界定每一个重要岗位上人员所必须的胜任力模型,再根 据这些胜任力模型为每个重要岗位设立一套针对性很强的培训课程,将这些培训课程系统 地提供给该重要岗位的下一层次的员工学习。而当该岗位需要人员顶上时,就可以有备无 患,并通过对这些胜任力模型的考核来选拔人才。       销售部门是阿里巴巴业务发展的根基,相应的销售培训部门则是为超过员工总数 1/2 的销售人员安排各种培训的专门机构,包括:新人入职培训、老员工的回炉再塑培训、 全国各销售团队的巡回分享等等。      在整个学习系统中,阿里巴巴应用了一些很得力的工具,体现互联网行业高效灵活的 特色。比如将公司内网与 PEOPLE SOFT 相结合。在日常工作方面,PEOPLE SOFT 对一些刚 性的资料进行了整理,便于管理人员对公司、部门年度资源的投入、分配进行整理和分析; 而通过公司内网,则可以把一些提升性的消息在整个公司范围内进行宣传。员工们可以在 内网上自由地对课程和讲师发表评议,并分享学习的心得;讲师也可通过内网获得教学反 馈,鼓励了内部的教学相长的氛围。       除了创造浓郁的学习气氛,让员工能充分主导自我学习和发展,阿里巴巴正在结合 本公司特色,建立一个人才鉴定和评选的机制,贯彻人才鉴定架构,有针对性提升各职级 员工能力。具体的做法包括建立针对全体员工的胜任力模型、管理能力模型、领导力模型 以及相应的反馈机制。       时值阿里巴巴大量用人之际,当今市场上流行的 COMPETENCY MODEL 因其笼统且复 杂、建设时间过长而难以满足阿里巴巴的客观需求。因此阿里巴巴选择分层次地建立胜任 力模型,对不同层次的人提出不同的要求,配合以不同的考核标准。针对总监以上的级别, 领导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培养方向,而对于中层的管理人员则更看重其管理能力的提升。       结合胜任力模型,P&OD 的组织发展部门配合各层级的管理人员以及各业务部门的 HR 人员逐步在阿里巴巴所有管理人员乃至全体员工当中推行量身定做的个人发展计划。在 充分讨论和评估员工的胜任力、专业技术能力、个性化能力、职业发展兴趣等方面的因素 后,直接主管会针对员工的强弱项提出明确的提升要点,并为员工安排具体的发展项目及 行动计划,从而达到提升员工能力的目的。        在充分运用这一管理人才鉴定工具的基础上,阿里巴巴高级管理人员就可以针对 本部门所有的管理人员进行人员盘点,即根据他们取得的业绩、与阿里巴巴价值观的匹配 程度这两个维度找出高潜质的人选,进而给部门内的关键管理岗位制定接班人计划,最后 推选出分别在短、中、长期内可以胜任这些岗位的后备人选,通过这一系列的组织发展规 划工作,保障了阿里巴巴在面对组织结构变化和新业务拓展时能够从容不迫。     不选最流行的,而选最适合的,一直是阿里巴巴在培养人上采取的有效措施。在阿 里巴巴,由于业务发展迅猛,用人急迫,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充满激情但是管理经验欠缺, 不能有效辅导下属,带领团队创造整体绩效,造成下属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尽管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是 360 度反馈,但是就阿里巴巴而言,更多是采用员工座谈、“小字 报”、管理论坛、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来满足管理人员了解下属感受、不断改进管理方式、 调整管理理念的需求。     只有令个体不断增值的企业,才是员工更向往的平台。   员工关系,“润物细无声”     员工关系是加强团队凝聚力、向心力的关键。阿里巴巴主张,要“贴心”、不要 “花哨”,主要从 2 个方面进行。       第一,贯彻企业文化。从制度上来讲,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六脉神剑”一直 是贯穿在绩效考评当中的。而绩效考评则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衡量员工的一把尺,同时也是 “杀”人的刀。但如何才能让员工们发自内心地认同,甚至“爱上”企业文化,让员工觉 得“六脉神剑”是公司帮助他们讲出的心里话,而非上级施加的“紧箍咒”,员工关系部 门在这个问题上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阿里巴巴一直主张:企业文化要做到“润物细无 声”,不要挂在墙上,而要印在员工心里;不依靠任何大张旗鼓的宣传,于细节处施以点 点滴滴的影响,浸润每一个员工。比如,关心员工的生活起居,策划阿里员工的集体婚礼、 趣味运动会、单身舞会,建立 STAFF CLUB,创办内部邮件杂志“感动阿里”,内刊 “阿 里人”等等。高管公开信箱、内网畅所欲言,网站群体博客,令员工有任何不解和疑惑都 有倾诉的地方,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另外,员工关系部还创办了内部礼品专卖店(阿里 cool),供员工和访客购买带有公司 Logo 的各式纪念品。通过赋予每一件商品独特的故事 背景,使阿里巴巴的品牌内涵更加饱满和真实。尽管对于很多公司而言,企业文化是个容 易说出来却苦于做不到的形而上的东西,在阿里巴巴,却是每个员工都能准确理解,努力 去做的平凡朴实的东西。     第二,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氛围,即“work with Fun”的氛围。其目的就是要把 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轻松又有活力的集体。只有员工快乐工作,才能快乐生活,才能更有 激情。工作不再仅仅是养家糊口、买车供房的手段,也是人生中充满激情、享受其中的过 程。     为了达到快乐工作的目的,几乎所有的关乎人的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在公 司自发成立兴趣小组,开展自娱自乐的活动,阿里巴巴称之为“兴趣派”。而在 HR 首推 的“阿里十派”中更是囊括了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音乐、“杀人”游戏、、摄 影、宠物、车友、电影十个五花八门的兴趣派,在这里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员工关系部不放弃每个节日、纪念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员工快乐起 来。为了继承和发扬阿里巴巴员工在经历 SARS 考验时所体现出的积极乐观、互助互爱的精 神,每年的 5 月 10 日被打造成阿里精神纪念日,阿里集体婚礼、亲友见面都被安排进去, 从写字楼办公室,把文化和精神的感悟辐射到员工的亲属、家庭、朋友,共同体会造就共 同的理想;愚人节、儿童节、感恩节、圣诞节、中秋节则无一例外成为大家互送祝福、互 相找乐的好机会。       每年阿里春晚,也是各部门争奇斗妍的大舞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们都跃跃欲试, 准备了精彩纷呈的各类节目,在阿里巴巴的年会舞台上秀出自己和部门的风采。那短短几 天的快乐,前后足足可以成为大家半年的话题。     令员工喜爱和参与的活动,让员工能充分发挥能力的民间组织,加强了员工和员工、 员工和公司之间的纽带,这千丝万缕的连接,把公司营造成了家,把同事之间变成朋友和 亲人。爱,走进了心灵深处。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里巴巴这个集团公司,直接从事人员与组织发展活动的 P&O D 成员一共只有 13 名。要推动如此繁多的项目和活动,光靠这 13 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在每 个业务部门 HR 中,都设有学习发展负责人的角色,也在民间有 STAFF CLUB 的成员,这些 编外编内人员积极配合总部 P&OD 团队协调各种关系,推动各种项目。而当举办比较大型的 活动时,阿里巴巴就会发挥各部门所长,不仅行政部门会为 HR 提供鼎立支持,其他部门的 员工也都会出一份力。因此对阿里巴巴的 HR 部门而言,其力量是由专职与兼职共同构成的。       这种结构,在有些公司,可能会在执行层面遭遇种种阻力。因为其他部门跨刀助阵 的员工自己也有本职工作,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而不影响他们的个人绩效,这是一 大难题。阿里巴巴的解决之道,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协同作战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HR 部 门也很鼓励大家“SHOW”出自己。为这些项目和活动付出,就有更多机会在集团层面展示 自己部门的风采。同时,也制定各种激励方式来确保成效。     在阿里巴巴,总是有一种感觉,工作很多时候是“玩”,很多了不起的成就,就在 很“Fun”的氛围中,被不经意地“玩”了出来。

8 页 437 浏览
立即下载
不同阶段的组织发展与职位设计(超全面39页PPT)

不同阶段的组织发展与职位设计(超全面39页PPT)

第四章 组织发展与职位设计 学习内容 1 企业组织与职位设计概述 2 组织结构设计 3 组织发展与变革 4 组织发展不同阶段及职位设计 4.1.1 企业组织的含义 1-3 “ 组织 ”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 广义上的组织不仅是指一种实体,而 且是指一种活动。  一般情况下所说的组织属于狭义层次 ,即指由信息网络联系起来,在其内 部进行规范的权力设置和明确的分工 协作,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建立 起来的实体。 4.1.1 企业组织的含义 2-3  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组织的 内涵: 组织是一个社会实体 组织具有确定的目标 组织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作用 组织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 4.1.1 企业组织的含义 3-3  企业的组织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 略目标,以企业的价值链和主导业 务流程为基础,通过职能分解,建 立各个部门的协调关系,使承担各 种责、权角色的人员有机结合起来 的团体。 4.1.2 企业组织中职位设计  (一)职位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 (二)职位设计的内容  (三)职位设计的形式 (一)职位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 职位设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并 兼顾个人的需要,科学、系统化地 进行职位的合理配置,以满足企业 正常运营的需要。  4项基本原则: 因事设岗原则 规范化原则 系统化原则 最低数量原则 (二)职位设计的内容 1-2  工作内容 (1)工作的广度 (2)工作的深度 (3)工作的完整性 (4)工作的自主性 (5)工作的反馈性 (二)职位设计的内容 2-2  工作职责 (1)工作责任 (2)工作权力 (3)工作方法 (4)相互沟通 (5)协作  工作关系 (三)职位设计的形式  职位轮换  工作扩大化  工作丰富化  以员工为中心的工作再设计 4.1.3 职位设计的权变因素  组织因素——专业化、工作流以及 工作习惯  环境因素——人力供给和社会期望  人员因素——自主权、多样性、工 作的意义、反馈  技术因素 4.1.4 职位设计方法  (一)科学管理法  (二)人际关系法  (三)工作特征模型法  (四) HP 职位设计方法 ——— 优秀业绩工作体系:科学管理哲学 +人际关系法  (五)其他方法 ——辅助工作职位 设计法:缩短工作周、弹性工作制 (六)职位设计的操作和容易 发生的问题  职位设计的操作  职位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多少个职位,不等于安排多少个 人员,职位数和人数不能混为一谈 注意各职位工作的饱和度 要注意 “能级匹配” 4.1.5 职位再设计的后果  对企业组织的消极影响 直接消极影响——直接成本 间接消极影响  对企业组织的积极影响 4.2.1 组织结构设计的定义  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就是这样一项 工作:在企业的组织中,对构成企 业组织的各要素进行排列、组合, 明确管理层次,分清各部门、各岗 位之间的职责和相互协作关系,并 使其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过程中 ,获得最佳的工作业绩。 4.2.1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目标一致原则  精干高效原则  分工与协作原则 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 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4.2.2 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步 骤 确定企业的主导业务流程  确定企业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 从主导业务流程上划分企业的各种职能管 理部门  企业辅助职能部门的设置  从管理流程上确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 制定企业 “组织手册 ”  以操作的顺畅性和客户满意度来验证组织 结构设计的正确性  4.2.3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应该 注意的问题  企业组织结构的动态管理 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没有最好,只有 最合适  恰当地处理 的关系 “集权 ”和“分权 ” 4.3.1 组织发展的概念  组织发展既包括组织结构、制度上 的改革,也涉及对团体和个人的心 理指导。  目的在于适应环境的骤变,改善组 织的绩效和满足员工的需求 4.3.1 组织发展的特征  组织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 组织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 组织发展是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 实现改革的策略  组织发展中目标和计划具有重要作 用,要特别重视目标管理 4.3.2 组织发展的基本内容  (一)组织方面 组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组织结 构的探讨,即组织的形式能否较快的 反映和适应外界环境的改变,组织的 形式如何影响组织内决策的形成和信 息的共享等。 机械式组织、有机式组织、虚拟组织 、无边界组织 4.3.2 组织发展的基本内容  (二)员工方面 员工方面的组织发展主要是强调以人 为中心的理念。 员工的个人训练就是重视敏感性训练 ,也称为 T 小组训练。 4.3.2 组织发展的基本内容  (三)任务、技术方面 任务和技术方面的组织发展强调的是 组织任务多样性、完整性和意义,加 强工作的责任性和及时反馈工作结果 的信息,从而利用工作的本身的激励 因素来提高组织的发展。 工作生活质量管理就是所能采取的措 施之一。 4.3.3 实施有效的组织发展计 划  (一)有计划的介入  (二)收集资料  (三)组织诊断  (四)资料反馈与讨论  (五)行动介入——实验室培训、 协作精神的建立、管理方格图、目 标管理 4.3.4 组织发展变革的压力  (一)技术的不断进步  (二)知识的爆炸  (三)产品的迅速老化  (四)劳动力素质的变化  (五)职业生活质量的提高 4.3.5 组织发展变革的阻力  组织发展变革阻力来自个人和组织 两个方面。 4.3.6 企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  (一)扁平化  (二)小型化  (三)弹性化  (四)虚拟化 4.4.1 传统式官僚机构阶段及 其职位构成  (一)传统式官僚机构组织  传统式官僚机构是世界上最普遍也是最为传统的组织 形式。  主要表现为一种科层等级结构、劳动专业化和缺乏个 性的制度。  它强调等级、规章制度和程序等一些主要的协作方式 。  转变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  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起源,官僚机构几乎不强调战略。  最上层的管理者是组织的设计者。  很少有公司顶层以外的人参与到新结构或制度的设计 当中去。  所有的重要决策都是由高层作出的。 4.4.1 传统式官僚机构阶段及 其职位构成  (二)传统式官僚机构的职位设计 官僚职位设置呈倒 Y 型 P112 4.4.2 复杂性组织阶段  (一)复杂性组织 由于商务环境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组 织都开始采用这种复杂的管理形式。 这个阶段的组织通过增加新的横向渠 道,打破了传统的组织设计原则。 这些形式将横向的团队和现存的科层 结构相结合,增强了公司的管理力度 ,从而提高了组织的绩效。 这些新型的复杂组织形式在竞争,而 当竞争需要更高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水 平时,更复杂的形式则是恰当的。 4.4.2 复杂性组织阶段  (二)复杂性组织的职位设计 p114 4.4.3 适应性组织阶段  在这个阶段的组织结构设计以及相 应的职位设计永远不会完成,就像 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地面对新环 境一样,是不断延续的过程  开始就基于能力假设。 4.4.3 适应性组织阶段  适应性组织正是这样一种组织:在 满足生产力增长的同时,也满足了 对更有意义的工作、满意程度、授 权、工作/家庭问题、个人的发展 和事业的期望。 4.4.3 适应性组织阶段 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根本上削减了组织的管理层次 围绕关键流程组成团队,取代过去存 在的职能部门 流程领导者被委派管理相关流程,它 们是新结构中仅有的正式管理者 以前的一些管理者成为团队成员 团队被给予管理自身实务的处理权 通过密集的培训计划,在新组织需要 的技能方面,对于团队和流程管理者 进行培训。

39 页 456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架构调整的四大层面

组织架构调整的四大层面

组织架构调整的四大层面 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不合理的组织架构势必会影响企业的 发展,组织的国度臃肿除了影响企业的发展外,还会造成企业成本的过度浪费。 所谓的组织架构:就是将企业的目标分配给企业员工的行为。随着企业的不断 发展,企业组织架构也要随之调整。那么,组织架构调整的四个层面分别是什 么? 方法/步骤 一、流程层面 流程可以看作是组织的神经网络系统,是组织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发现 大多数企业实施的流程,只不过是被“部门墙”割裂为一段一段的“切片流 程”,并没有对企业的运行效率带来多大的提升。流程设计、优化或重组需要 真正从客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面向客户把各部门的活动整合起来,实现跨部 门的高效协同和运作。 二、员工层面 员工是组织的细胞,员工的能力、动机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业务活动执行的 效率和质量。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通过选、育、用、 留等环节实现在合适的岗位用好合适的人的目标,同时要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和氛围,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动机,影响员工的行为,推动业务活动的高效执 行。 三、 领导层面 领导是组织的脑袋。很多企业领导人往往认为企业管理落后,组织不力, 是由于各级管理者水平不够,或者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殊不知组织不力 的原因首先在于领导者,而不在于员工。所以,组织成长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突 破老板成长的瓶颈。领导者不应该只一味要求员工改变,而应该从自己做起, 进行自我反省,提升自身的境界、素质和领导力,实现自我超越。 四、结构层面 结构相当于组织的骨骼系统。从结构力学的观点看,结构产生力量,组织 架构也是如此。有效的组织结构正是根据战略和业务模式的要求,通过合理的 分工协作机制,支撑组织能力的形成,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2 页 392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原则及设置方法

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原则及设置方法

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原则及设置方法 组织架构设置原则 组织架构设计必须把握五条原则:战略导向原则、简洁高效原则、负荷适当原则 、 责任均衡原则、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 战略导向原则。战略决定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支撑企业战略落地。内贸企业不会 设立外贸部,代工企业不会成立研发部,零售企业不会设立生产部。设置任何部门都 必须成为企业某一战略的载体。反过来说明,如果企业某一战略没有承载部门,就会 导致架构残缺。华东某企业在全国设立了十个分公司,经营规模也超过十亿元人民币 , 但由于企业没有成本核算部门,公司欠银行贷款一亿多元,老板连哪家亏损哪家赚钱 都搞不清楚!前些年轰然倒塌的集团企业无不与此类似。 简洁高效原则。部门绝不会越多越好,以层级简洁、管理高效为原则。过多则效 率低下,过少则残缺不全。 负荷适当原则。部门功能划分适度,不能让某个部门承载过多功能。功能集中不 仅不利于快速反应,而且还会形成工作瓶颈,制约企业发展。 责任均衡原则。责任均衡体现企业的授权艺术。如果让某部门“一枝独秀”“权 倾四野”,可能有工作效率无企业效益,权力失衡、制约乏力往往会滋生腐败。 负荷适当体现的是功能多少,责任均衡体现的是权力大小。如生产型企业,生产 部是功能多的部门,相对而言品质部则是权力大的部门,也许生产部有几百上千员工 , 品质部只有十几人甚至少到几个人,但品质部员工却拥有产品是否合格的最终裁定权。 部门设置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让部门组合价值最大化,即确保企业以最少的投入 获得最大的市场回报。 组织架构设置方法 设计组织架构可以分五步进行:战略对接、选择类型、设计部门、划分功能、确 定层级。 第一步,战略对接。企业先有战略然后才有组织架构。先有组织架构然后才有岗 位设置。中国企业本末倒置的很多,结果就出现了因人设庙、因人设岗的种种管理乱 象。由战略推导企业组织架构也让很多企业从业人员不习惯,所以笔者要反复强调组 织架构设计的战略导向原则。组织架构设计是由无到有的过程,不同于组织架构优化 是在企业已有架构基础上的调整升级。 战略对接是让组织架构设计者想清楚:企业战略可以细化为多少目标?各种目标 可能从何种途径实现?企业决策者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目标可以分解到他 人负责? 第一步,属于构思阶段,没有实物或画像产生。 第二步,选择类型。组织架构的类型因企业战略不同而不同,因管理方式不同而 有异,因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而有别。到目前为止,企业组织架构形成的主要类型有五 种:职能式组织,事业部制式组织,直线式组织,矩阵式组织,三维组织或称立体组 织。选择何种类型,企业可根据组织架构设置的五原则均衡考虑后做出取舍。 第三步,设计部门。此时就可以进行部门划分了,不论选择何种组织类型,都需 要将企业战略承载功能列出,如总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生产部、 物控部、技术研发部、品质管理部、营销管理部,物流配送部等等。初创企业划分到 此,组织架构就基本确立了。规模大的企业还需要继续往下细分管理功能。 第四步,划分功能。组织功能因企业选择的组织类型不同会有不同的组合。不同 企业的总经理办公室承载的功能可能有天壤之别,有的总经理办公室负责采购功能, 有的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合同管理。制造企业的生产部也因产品不同、规模不同承载的 功能也是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小型企业生产部包揽了除行政后勤、营销之外的所有功 能,从材料采购到计划安排、从技术研发到工艺指导、从成品检验到订单交付一条龙 负责到底。而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则可能承载以下功能:人才规划、招聘任用、 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员工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社团管理等 等诸多事项。 本章附 1 某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品牌发展部”下面的“市场开拓”“产品研发” 、 “技术管理”、“客户服务”就是品牌发展部的功能。功能划分越具体,后面的岗位 设置就越简单。小型企业的组织架构设计至此就宣告大功告成,大型企业则有待进一 步细化。 第五步,确定层级。对于管理跨度大的企业,需要进一步考虑管理层级,避免管 理真空出现。如全国连锁企业,就需要考虑企业区域公司、省级公司、办事处等等管 理层级的细化,以保证企业组织架构设计的责任均衡原则得到落实。 组织架构设计的最终呈现方式就是组织架构图。

2 页 444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下)

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下)

2017/4/1 1 今天的话题  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组织规模的含义  不同规模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  组织生命周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组织结构的特点  对行政性机构的评价 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间工作流程的依存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2 今天的话题 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4—11) 组织规模的含义 不同规模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  组织生命周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组织结构的特点  对行政性机构的评价 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间工作流程的依存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3 组织规模的含义 对企业规模的衡量,可以用多种指标,常 用的有:职工人数、企业生产能力(年产量)、 年销售额、企业投资额等。 在组织设计中,80%以上的组织理论研究 者认为,组织规模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内拥有职 员的人数。 4 不同规模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  结构的正规化程度:大型企业的正规化程度通常要高 于小型企业  决策分权化程度: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分权将增加  人员结构 :  专业人员的比例上升  中高层行政人员的比例下降  结构的复杂性: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组织结 构越来越复杂  纵向复杂性  横向复杂性 5 某汽车配件厂组织结构图 厂长 教 育 行 政 办 公 室 技 术 开 发 办 公 室 生 产 经 营 办 公 室 生 产 一 组 生 产 二 组 技 术 检 验 科 财 务 科 生 产 三 组 6 某机械厂组织结构图 厂长 副厂长 经营决策办 企 管 科 信 息 管 理 中 心 总师办 经营销售部 财 计 销 务 划 售 科 科 科 产品制造部 技术开发部 质量保证部 人事教育部 生 协 运 供 产 作 输 应 科 科 科 科 技 术 工 锻 管 艺 冶 理 科 科 科 用 质 量 计 户 管 量 服 理 科 务 科 科 劳 保 教 资 卫 育 科 科 中 心 工 具 科 设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铸 备 车 车 车 车 车 车 钢 科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车 间 铸 造 车 间 模 型 车 间 实 验 车 间 动 力 车 间 后勤部 行 基 职 政 建 工 科 科 医 院 7 彼得·布劳对组织规模与结构关系的分析 美国组织学家彼得·布劳(Peter Blau)在分析总结组 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时,明确指出:“规模是影 响组织结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在组织初期组织规 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要大于当组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 后再扩大时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程度。”例如,当一个 组织的总人数从原来的600人增加到700人时,其对组 织结构的影响程度就大于从原来2600人增加到2700人 的影响。 8 布劳关于组织规模影响组织结构程度分析图 高 Y2 组 X2 织 结 构 差 Y1 异 化 X1 程 度 低 600 700 2600 2700 组织规模 9 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结构要素 小型企业 大型企业 1.管理层次数目 少 多 2.部门和职务数量 少 多 3.分权程度 低 高 4.技术和职能的专业化 低 高 5.正规化程度 低 高 6.书面沟通和文件数量 少 多 7.专业人员比率 小 大 8.文书、办事人员比率 小 大 9.中高层行政人员比率 大 小 10 各特征因素间的关系 规模增大 分工细化 专业人员 比例提高 层次增加 分权增多 对协调的 需要增加 正规化程度提高 对标准化的 需要增大 领导人员比例下降 11 今天的话题  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组织规模的含义  不同规模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 组织生命周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13—20)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组织结构的特点 对行政性机构的评价 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部门间工作流程的依存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12 企业的生命周期  概念:在企业成长过程,如同人的成长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 老年等阶段一样,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一阶段上,都具有 独特组织特征和不同的组织危机,企业的这种成长过程和阶段, 称之为企业的生命周期。  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葛瑞纳教授(Larry E.Greiner)在《组 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 念,划分为5个阶段。  1983年美国的奎因(Robert E.Quinn)和卡梅隆(Kim Cameron) 在《组织的生命周期和效益标准》一文中,把组织生命周期简化 为四个阶段:创业阶段、集合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阶段。 13 创业阶段  主要特点:  公司创建者多是技术人员或企业主,他奉行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 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制造和销售新产品上,并不重视管理方面的活动。  企业往往还没有正式的、稳定的组织结构,分工粗,职工间的交流 多采用非正式的方式。  每日工作时间较长。依赖适当的报酬或分享股权。  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控制,主要依靠才依靠创业者亲自监督。  主要危机:领导危机  解决方法:创业人学会当管理者或聘请一名新的优秀 领导人。 14 集合阶段  主要特点:  建立按职能划分的组织结构,人员有较明确的职责和分工。  主要的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来。如建立起比较正规的会计制 度,采购、销售、仓库管理也有相关的管理制度。  初步建立职工的激励制度和工作标准。以部分代替领导人的 亲自监督。  职工之间的沟通开始采用正式的、书面的沟通方式。  公司经理及其高级助手掌握各项指挥、决策权利,下层管理 人员只能是职能专家,执行命令,没有自主权。  危机:缺乏自主权危机  解决方法:实行分权,并在分权后强调管理的正规化, 以寻求适当的控制和协调。 15 规范化阶段  主要特点:  实行分权制的组织结构,日常的生产经营权下放到由较低的 管理层次来行使。  高层管理主要从事经营战略和重大的财务、人事决策,以及 处理公司的例外性事物。  组织结构强调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规章制度得到进一 步健全并得到严格的执行。  对下级职工的考核和激励,不凭领导者个人的感情和印象, 而依靠正规的、客观的奖惩制度。  书面的、正式的信息沟通方式大大增加。  危机:文牍主义(官僚)危机  解决方法:实行协作、团队的新观念,实行更具柔性 和灵活性的管理 16 精细阶段  主要特点:  注意通过小组的群体活动来迅速解决各种问题,该小组由各职能部 门人集合;  常常采用矩阵的组织结构;  削减公司总部职员,分派到各个小组中去,起咨询作用而不是现场 指挥。  物质奖励是依据小组的工作成绩,而不是个人成绩。  在整个组织中鼓励创新精神,反对僵化、守旧。 企业发展到这一阶段,达到了成熟阶段,但它仍需要更新,以适 应变化了的内外部环境。面对更新,企业可能由三种发展前途: (1)企业又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如高层管理人员的经常培训和更替、 机构和规章的精简,使得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成长。 (2)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而稳定存在。保持已有的规模和市场份额。 (3)遇到新的的危机而得不到解决,从而衰退下去。 17 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组织特征 Ⅰ 创业阶段 Ⅱ 集合阶段 Ⅲ 正规化阶段 Ⅳ 精细阶段 重点的 目标 生存 成长 声望,稳定性扩大市场 独特性,完 善的组织 正规化 程度 非正规化 初步正规化 正规化 正规化 组织形 式 直线制 职能制 职能制或事业部制 职能制加矩 阵结构 集权程 度 个人集权 上层集权 有控制的分权 有控制的分 权 高层领 导风格 家长式 有权威的指令 分权 参与 奖励方 式 凭个人印 象和感情 个人印象和制 有正归的考核和奖励制度, 系统考核, 度各半 不靠个人印象和感情 按小组奖励 18 企业的生命周期与组织结构 大 新的危机 再发展 稳定 文牍主义 危机 靠合作 而成长 衰退 自主危机 靠分权、 协调而成长 规 领导危机 靠指导而成长 模 靠创造力而成长 1.创业阶段 小 2.集合阶段 3.正规化阶段 组织年龄 4.精细阶段 平稳发展时期 变革时期 19 对政性机构评价 企业规模、行政性机构及效益图 高 行 政 机 构 化 程 度 高效益企业 低效益企业 低 2000 4000 6000 8000 10 000 企业规模(用人数表示) 20 今天的话题  组织规模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组织规模的含义  不同规模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差别  组织生命周期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组织结构的特点  对行政性机构的评价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22—36)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部门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部门间工作流程的依存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21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概述 技术——用来使组织投入转变为组织产出的工 具、技能和行动。 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次分析: 一、整个企业的技术特点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二、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技术特点对组织结构 的影响。 22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1 伍德沃德关于企业技术类型的研究 英国工业社会学家琼·伍德沃德按对输入转化 为产品的复杂性程度 把企业分为三种类型: 小批量与单件生产技术 大批量生产技术 连续加工生产技术(持续管道型流水作业生 产技术) 23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2 伍德沃德的一些重要发现: (1)技术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管理层次的数目、经理人 员同全体职工的比例、大学毕业的管理人员所占的比 重等都明显增加 (2)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随技术复杂性程度的提高出 现增大的趋势。 (3)工人技能水平逐步提高。 (4)组织刚性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 24 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 组织结构特点 单件生产 大量生产 连续加工 管理层级的数量 3 4 6 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 4 7 10 基层领导的管理幅度 23 48 15 管理人员/总人数比率 低 中 高 工人的技能水平 高 低 高 规范化程序 低 高 低 集权化程度 低 高 低 口头沟通程度 高 低 高 书面沟通程度 低 高 低 整体结构类型 有机 机械 有机 25 企业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3 阿斯顿小组对技术的研究 设备自动化程度  工作流程一体化 Workflow Integration  操作流程刚性 衡量准确程度 主要结论: 1、制造企业工作流程一体化程度高于服务企业。 2、随着工作流程一体化程度的增加,企业的官僚化特征也随之增加。 3、技术对结构有影响,但不如伍德沃德研究资料表现得那么明显。 4、指出服务业区别于制造业的特点:见下表 26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结构特征比较 组织结构特征 提供服务 提供产品和服务 提供产品 是 一般 不是 不严格 一般 严格 高 中等 低 人际关系 技术和人际关系 技术 5.决策集权程度 低 中等 高 6.规范化 低 中等 高 1.地区上的分散性 2.任务界限 3.技术职员的专业化程度 4.技术的重点 27 部门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对部门技术有重大影响的框架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查 尔斯·佩罗(Charles Perrow)  佩罗提出两个指标作为划分部门技术类型的依据: 任务的多样性:该部门工作中事先未曾预料到(或 规章中没有规定)的新事件发生的频率 工作活动的可分解性:生产或工作活动是否可以分 解为具体的工作阶段和工作步骤。 28 佩罗部门技术框架 部门技术 低 执行性艺术 贸易 精细产品 制造 可 分 析 性 大学教学 一般管理 非例行性 技艺性 销售 文秘 描图 审计 高 法律 工程 税务会计 一般会计 例行性 低 战略计划 社会科学研究 应用研究 工程性 多样性 高 29 部门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特征的关系 组织结构特征 部门技术类型 例行性工作 技艺性工作 工程技术工作 非例行性工作 1.规范化程度 高 适中 适中 低 2.人员专业素 质 稍需专业训练 和经验 需要工作经验 需要正规专业 教育 需要专业教育 和工作经验 3.管理幅度 宽 适中偏宽 适中 窄 4.集权程度 高 适中 适中 低 纵向的 书面的 横向的 口头的 书面的 口头的 横向的 口头的 6.控制方法 规章、预算、 报表 训练和会议 报表和会议 明确责权目标、 会议 7.目标重点 数量和效率 质量 可靠性和效率 质量 机械性 偏向有机性 偏向有机性 有机性 5.沟通类型与 方式 8.组织结构类 型 30 部门间工作流程的依存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依存性——各个部门间在完成任务中彼此对资源(人、 财、物、信息)的依赖程度。  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汤普森(James Thompson)从 组织内各个部门技术间相互联系的角度来分析技术, 并揭示技术与组织结构的相互联系。他把技术分为三 大类型 : 集合性依存 序列性依存 互惠性依存 31 集合性依存技术 特点:各个部门都可以独立地工作,彼此间没有什么生 产技术上的联系,他们分别地为企业作出贡献。依存性 程度最低。如麦当劳餐厅和银行的分支机构 对结构的要求:决策权可以适当的分散;部门间的沟 通和协调要求较低,一般通过执行企业的统一规章、 标准和程序来维持各部门间的协调,单位间不需要进 行日常的协调。 32 序列性依存技术 特点:一个部门的产出成为另一个部门的投入,顺序地 完成产品的制造任务或某项管理业务。依存性中等程度。 对结构的要求:要求决策权适当集中,以加强各部门的 协调配合;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要求较高,一般通过加 强计划工作,统一安排计划进度来协调各单位的活动, 保证生产和工作的衔接,为解决例外事项,同时必须实 行各部门间的协调和调度。 33 互惠性依存 特点:甲部门的产出是乙部门的投入,而乙部门的产出又 是甲部门的投入,相互联系非常紧密,互相提供资源。 对结构的要求:要求决策权有较多的集中,以加强各部 门的协调和配合;不仅要加强计划和调度,必要时还要 随时召集碰头会议,实行有关部门面对面地沟通和相互 调整。 34 詹姆斯 的工艺技术——组织结构示意图 组织结构特征 部门技术类型 依存 程度 集权 程度 沟通 要求 主要协调方式 集合性依存 低 低 低 规章、标准、程序 序列性依存 中等 中等 中等 计划和进度表 互惠性依存 高 高 高 相互协调、小组会议 35 不同运动队伍之间的依赖关系 棒球 足球 篮球 相互依赖性 集中性 序列性 互惠性 队员之间的个 体分散性 高 中 低 合作 具有规定的运 动规则 运动计划及位 置作用 相互调整和共 同的责任 关键管理工作 选择队员并发 展他们的技能 准备并管理运 动 影响运动的流 程 36 开发——制造——销售三部门的相互依赖性 三部门的依 存模式 顺序式 互惠式 (低紧密度) 交互式 (高紧密度) 过程流 图示 开发 开发 开发 制造 制造 制造 销售 销售 销售 组合方式 协调方式 三部分设 计划进度和 统计报表 三部分设 项目经理 按产品成 立事业部 在统一领导 下实行“一 条龙”管理 信息流 37 38 2017/4/1 39 40

40 页 409 浏览
立即下载
BD组织诊断报告

BD组织诊断报告

BD 组织管理诊断报告 PAGE 1 项目进程 第 1-4 天 08/28-08/31 项目启动 资料搜集 内部研讨 发放、回收职位 说明书 勾画业务流程 第5-7天 09/01-09/03 中层管理者访 谈 资料搜集整理 第 8-9 天 09/04-09/05 内部研讨 职位说明书 第 10-12 天 09/06-09/08 中、高层交流 问卷设计 问卷发放 问卷分析 第 13-29 天 09/09-09/25 撰写报告 补访 内部研讨、汇 报 第 30 - 30 天 09/26-09/26 中期报告汇报、 定稿 确定下阶段计划 撰写报告 访谈阶段 高层访谈: 15 人次; 中层访谈: 18 人次 电话访谈: 23 人次 共计: 56 人次 中层访谈: 84 人次 高层访谈: 5 人次;电话访谈: 30 人次 共计: 119 人次 PAGE 2 汇报 导读 总论 组织 计划 协调 PAGE 3 控制 资源浪 费 总结 BD 发展阶段回顾 计划经济时期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健康发展 初步发展 改革奋进 文革 建所 1955 苏联帮 助下建 所,建 立相关 专业 1960 1966 从仿制 到立足 国内的 转变 1977 破坏严 重,科 研工作 艰难推 进 1985 以科研为中 心有选择地 生产,增加 收入,弥补 经费不足 PAGE 4 1998 科研开发、 规模化生 产、创汇、 技改跃上 新台阶 2000 受金融危 机影响有 所滑 坡, 2000 年后好转 年份 在计划经济时代, BD 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适 应了当时稳定的环境和企业办社会等特点 所首长 所办公室 政治处 技术处 器材处 标 组 干 宣 保 计 教 科 部 织科 传 卫 科 划 准科 育 化 科 科 科 档 案 资 料 科 行政处 材 配 科计 科 料科 件 划 行 财 房 卫 食 幼 政 务 产 生 堂 儿 笠 科 科 科 科 园 一 二 四 五 八 九 十 十 十 二 二 室 室 室 室 室 室 室四 室五 十 十 室 六 一 二 室 室 外界环境稳定 任务以计划的方式下达 收入以科研经费划拨 企业办社会 机动处 二 十 三 室 二 十 五 室 二 十 六 室 1965 年组织结构图 PAGE 5 二 十 七 室 一 二 五 七 机 检 间车 间 车间 车间 车科 动科 验 基层单位只 接受上级分 派下来的任 务,没有自 己独立的业 务,是典型 的直线职能 式组织 自改革开放以来, BD 的外部环境 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环境变化 国家不再全包 BD 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培养自我生存能 力 国家对科研 1977 年底, BD 的八项任务作了修订,在科研的基础 上,有选择地生产一些高质量的材料和仪器,增加收 入,弥补技术改造费用不足,并逐步向科研费用自给 自足的方向发展 方式发生了 院所的管理 根本的转变, 生存和发展 不再以上级 的计划任务 军转民的大政策 为基础,而 经济形态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 变, 1992 年正式提出市场经济 PAGE 6 要依靠自身 的实力和活 力获取机会 “ 适者生存” , BD 顺应环境变化逐步调整着自身的组织结 构,在传统直线职能式的基础上,已揉入了一定事业部式管理 模式 院长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科技委主任 科 技 委 总工程师 标 准 化 中 心 非金属 科研副 院长 开发副院 长 物 资 供 应 部 管理副院长 产 品 发 展 部 科 技 发 展 部 院部 财 务 审 计 部 监 察 部 档 案 法 律 外 事 中心 顾 问 办 室 条件保障副 院长 人力资源副 院长 条 件 保 卫 计 量 保 障 保 密 中心 部 部 技 改 质 量 后勤 管 理 办 服务 部 集团 党委副书记 纪委 退 休 离 管 办 处 人 力 资 源 部 工会主席 团委 宣 传 组 织 党办 文 化 部 部 ﹝ 第 二 第 一 第 二 第 三 第 四 熔 铸 第 五 第 六 第 九 第 十 第 十 第 十 第 十 第 二 第 二 第 二 第 二 科 研 十 八 研 究 研 究 研 究 研 究 中心 研 究 研 究 研 究 一 研 二 研 四 研 五 研 十 一 十 二 十 三 十 五 试 验 研 究 室 室 室 室 室 室 室 究室 究室 究室 究室 研 究 研 究 研 究 研 究 厂 室 室 室 室 室 生产 科研 销售 二级核算单位从事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作为利润中心,实际上是事业部式的 管理方式,但二级核算单位的部分职能如营销、采购等业务又被职能化到职能部门 进行管理。整个过程是在探索中前进,一直没有进行详细的职能分析和组织结构的 实质性调整,职能分布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PAGE 7 工会 直线职能式与事业部式各具优缺点,二者的混和 式组织结构是现阶段较为合适的选择 所适应的 环境 优势 劣势 直线职能式 事业部式 较低的不稳定性 中度到高度的不确定性、变化性 •鼓励部门内规模经济 •促进深层次技能提高 •促进组织实现职能目标 •在小到中型规模下最优 •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时最优 •适应不稳定环境下的适度变化 •由于清晰的产品责任和联系环节, 从而实现顾客满意 •跨职能的适度协调 •使各分部适应不同的产品、地区 和顾客 •在产品较多的组织中效果更好 •决策分权 •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较慢 •可能引起高层决策堆积、层级 超负荷 •导致缺乏创新 •导致部门间缺少横向协调 •对组织目标的认识有限 •失去了职能部门内部的规模经济 •导致产品线之间缺乏协调 •失去了深度竞争和技术专门化 •产品线间的整合与标准化变得困 难 PAGE 8 但混合式组织结构在 BD 长期整合的不彻底性,为 BD 的组织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技术人员流失 权责划分不清,职能归属过细或分散,造成办 率低下,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 64% 70% 激励考核不合理,造成各部门(或个人)只注重局 部(或自身)利益最大化,忽视航材院整体利益的 最大化 没有明确的业务方向,导致什么都做,资源分散, 什么都做不好 62% 60% 36% 30% 职 能 部 门 B … 职 能 部 门 X 权责划分 60% 50% 40% 职 能 部 门 A 31% 25% 20% 10% 0% 二 级 单 位 1 二 级 单 位 2 … 二 级 单 位 N 问:你认为 BD 长远发展的风险来自哪些方面? 院职能部门、二级核算单位各自的职责是什么,二者之间是 以什么关系运行,各自扮演什么角色,都没有清晰的界定, 部门间的分工也不清楚,造成运行不畅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9 导读 总论 组织 计划 协调 PAGE 10 控制 资源浪 费 总结 组织是为实现目标对资源的一种系统性安排 组织结构的本质是员工的分工协作体系 组 织 结 构 含 义 的 三 个 方 面 组织结构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 组织结 构又可 称为权 责结构, 是员工 在职、 责、权 方面的 结构体 系 职能结构 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各项业务 工作,以及比例和关系 层次结构 各管理层次的构成,即纵向结 构 部门结构 各管理部门的构成,即横向结 构 职权结构 各层次、各部门在权力和责任 方面的分工及相互关系 PAGE 11 从组织结构角度分析,组织设计涉及权责匹配、 职能分工、指挥、管理规范等方面 复杂性:组织分化的程度 正规化:组织依靠规则和程序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 集权化:决策制定权力的分布 涉 及 因 素 劳动分工 部门化 统一指挥 职能设计 职权和职责 横向协调 管理跨度 管理规范 PAGE 12 它强调的原则包括目标突出性、一致性、统一性, 管理界定层次性、有效性,责权利相匹配…… 稳定适 应相结 合 集分权 任务 精干 目标 高效 分工 协作 基本 原则 相结合 有效 幅度 竞争优势 责权利 相结合 统一 指挥 各 种 资 源 以 实 现 执行监 督相结 合 协调 各 项 业 务 组织结构 公司战略三角 组织结构通过协调和控制实现对资源能力与各项业务的合理配置, 从而取得组织的竞争优势。为实现战略目标,有效的组织结构需满 足一定的设计原则 PAGE 13 控制 BD 中存在部分职能部门定位错位,将不承担管理 职责的部门设为职能管理部门,如标准化中心 标准化中心 上报建设项 目 集团公司 审批 国防科工委 各编写单位 各工厂、院 所 组织主编单位 开计划会 落实各主编单 位 组织课题组编 写 初稿审核 征求意见 整理意见,完 成送审稿 审核 开审查会 提出修改意见 形成报批搞 再次确认 确定标准 标准化中心标准建立流程 PAGE 14 标准化中心的 主要业务是行 业管理职能, 从流程图中可 以看出,其服 务的对象是行 业内各单位, 而不是 BD 内 创造利润的二 级核算单位, 按照贡献分析 法,标准化中 心不应该作为 BD 的职能部 门 又如航材中心 航材中心的主要职责 航材中心的主要业 务是行业管理职能, •组织行业内技术人员技术 培训、考核和发证 其服务的对象是行 •负责航空材料、热工艺和 理化测试行业管理 是 BD 内创造利润的 业内各单位,而不 二级核算单位,按 •负责各类辞书、手册的编 纂出版工作、材料体系的 软科学研究 照贡献分析法,航 材中心是不应该作 为职能部门 PAGE 15 在对外经营管理职能和对内生产管理职能方面存在 不平衡,表现为对外经营管理职能较弱 •经营管理职能: •生产管理职能: 协调组织内部生产技术经济活动 局限于组织内部,按照既定的经 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适 营决策和计划组织组织内部活动 应市场需要和变化,提高组织适 的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 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保证经济效 益长期稳定增长的管理职能,是 外向型职能,带有较多的决策性 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等为目标, 相对于经营职能来说,属于内向 的、执行性的职能 对外 对内 科技发展部在型号项目方面有一定的对外公关行为,部分横向课题 基本上是课题组去争取;产品发展部的市场行为很少,营销与销售 基本上是生产单位自己完成,产品发展部仅具有合同管理的职能 PAGE 16 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部门间 存在冲突,如产品发展部与科技发展部 目标不同 技术依存性 科技发展部 科研项目的 取得和完成 生产对科研 的支持 产品发展部 产品研发立项 与产品营销 生产对科研 的依赖 在 BD , 团体 间冲 突主 要表 现为 横向 冲突 共享资源的争夺 有限的资 金、物质 设备和人 力资源 科技发展部与产品发展部的冲突是一种横向的部门间的冲突 冲突必须要得到有效的管理,否则一个组织就会有可能不能 实现目标  PAGE 17 横向 冲突 的解 决方 式是: 合并 与协 调 部分职能部门管理者的管理幅度过小,出现职位虚设 现象,有必要进行合并 管理幅度:一个管理者能够有效地指挥下属的人数 审计监察部 部长(审计) 审 计 主 管 1 个人汇报 组织部 纪委 团委 党办 部长 副书记 书记(兼) 党办主任 干 事 干 事 干 事 副部长 (监 察) 干 事 干 事 2 个人汇报 1 个人汇报 1 个人汇报 1 个人汇报 管理原则一般认为管理者的管理幅度不宜少于 2 人,否则等于职位虚设! PAGE 18 按管理层次划分,可分为决策层、管 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次 决策层 管理层 作业层 管理层与 决策层管理关系到 组织的全局 对上承担执行、协 助和参谋的责任, 对下发挥指导、服 务和监督的作用 高层和中层所有要 求都在这个层次上 落实,是组织的生 产现场 PAGE 19 作业层职 责不清, 有的管理 层职责被 放到了作 业层,有 的作业层 的职责实 际上是管 理层在做 在职能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上,一些职能 部门对二级单位的管理职能已由宏观监督服务的管理 层深入到作业层面的操作范畴,如科技发展部 科 技 发 展 部 研 究 室 • 科研课题立项 •科研课题计划 •科研课题进度检查 •科研过程管理 •科研经费的使用 •科研材料购买 •科研人员的岗贴、奖金 •科研协调 •科研课题归档审查 一方面不利于调 动二级单位的积 极性和责任感, 另一方面,职能 部门所承担的责 任太大 可以考虑将这 些管理职能从 科技发展部向 研究室转移 •科研申请准备 •建议课题组成员组成 •较小权限的过程管理 •课题归档文件的撰写 •课题归档文件的审查 PAGE 20 又如计量中心,管理层职能与作业层职能的同时 承担,给中心自身工作带来许多的问题 计量中心主要职能 计量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 对全院各单位计量工作的统一管理 •计划审批 •上帐、贴彩标、排周期 •周检任务的下达、数据库 维护 •追溯管理、周期管理 •状态( ABC 类、报废、封 存)变化管理 •原始记录档案管理 •院闲置计量器具的统一 调配 •院计量人员管理 •型号计量管理 •自检设备的管理 •最高计量器的管理 •设备(计量部分)验收 对全院各单位计量器具的检测 •初检 •周检 现在这些职能全部 放在计量中心,没 有将管理层职能与 作业层职能分开 中层 管理 职能 作业 职能 •外检 PAGE 21 •管理人员只维护了计量 中心的利益,而忽视了 全院的利益; •测定人员在管理费用使 用方面有不利于院方的 问题; •中心主任花在事务上的 时间多,不利于计量技 术的提高,计量管理和 计量技术都难管理好; 同时职能部门管理者与二级单位管理者存在兼岗现 象,监督、服务、操作职责由一人承担 物质供应部部长 副部长(兼物 质库主任) 副 主 任 自 购 物 质 验 收 稽 核 人 员 原 材 料 复 验 货 运 管 理 人 员 地 中 衡 保 管 员 业务 主管 综合 主管 业务 员 物质供应部组织结构图 物质供应部副部长兼任物质库主任,职能部门与二级单位职能不分 业务达到经济的规模化,才适于职能化,物质部副部长和库主任由一人兼任, 说明这个职位职责不清晰 供应和库存如果不分开,有可能产生联手损害院方利益的问题 PAGE 22 适度的职能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组织效率 职能专业化的作用:明确部门职责,提高管理效率 职能专业化的原则:根据业务特征,梳理各项职能, 在保证协调顺畅的前提下设立专业职能部门,并保持 动态调整,增强部门活力 关键职能设计 基本职能设计 根据组织设计的 相关变量,如环 境、战略、技术、 规模等特点加以 调整,确定本组 织应具备的基本 职能 根据组织的任务和 战略,在基本职能 中找出实现企业战 略其关键作用的职 能,如:质量管理、 研究开发、市场营 销、生产管理等关 键职能设计模式 PAGE 23 职能分解 将确定的基本职 能和关键职能逐 步细化为两级职 能、三级职能等, 从而为各个管理 层次、部门、职 务以至岗位规定 相应的管理职能 BD 组织结构中存在相近、相关职能分散,职能专 业化优势没有很好突出,资源浪费、效率不高和效 果不良的现象 院长、党委副书记 葛 子干 科技委主 任 益小苏 科 技 委 总工程师 吴学仁 非金 属科 研副 院长 陈祥 宝 标 准 化 中 心 开发副 院长 张 军 物 资 供 应 部 科 技 发 展 部 产 品 发 展 部 档 案 中 心 党委书记、副院长 刘 井宏 管理副院长 李晓红 院 部 外 事 办 财 务 部 法 律 顾 问 室 审 计 监 察 部 条件保障副 院长 于洁 飞 条 件 保 障 部 技 改 办 保 卫 保 密 部 党委副书 记 宋京 平 计 量 中 心 纪 委 质 量 管 理 部 离 管 处 人 力 资 源 部 有关形象的工作内容 科技保密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 采购工作内容 PAGE 24 退 休 办 工会主席 贺书奎 宣 传 文 化 部 团 委 工 会 组 织 部 党 办 如宣传职能分散在四个部门分管 院部职能: 内部网、对 外形象宣传 宣传文化部职能: 报纸、简报、橱 窗、电视 •职能分散不利 于部门的规模 科技发展部职能: 企业形象、科研 能力宣传 化 •职能分散易导 产品发展部 职能:产品 宣传、企业 形象 致协调成本增 加,甚至产生 部门间的矛盾 PAGE 25 科技保密职能管理分散在科技发展部和保卫保密部, 职能管理流程中增加了不必要的步骤,且实际并未 达到所需效果 经办人 申请 主管领导 审核 N 科技部知识 产权主管 Y 审核 Y N 科技委 审核 保卫保密部 Y 盖章 N 投稿 对外发表论文流程 对外发表论文的保密审核已经在主管领导、科技部和科技委从技术上 完成了,保卫保密部只是盖章,并无能力履行审核的职能 PAGE 26 物资供应部与条件保障部间的采购职能存在一定 程度的重叠,规模化采购效用发挥不充分 物质供应部部长 条保部部长 副部长 副部长 设 备 固 定 资 产 主 管 仪 器 改 造 主 管 设 备 改 造 主 管 进 口 设 备 主 管 设 备 计 划 主 管 设 备 购 置 主 管 ··· 业 务 主 管 4 业 务 员 综 合 管 理 6 1 条保部采购对象是设备,物质供应部采购的对象是原材料、器材,二者并无 实质性差异,按照分工专业化的原则,设备采购和物质采购应在同一部门 PAGE 27 职能缺失将直接导致职能部门管理效应发挥不足, 如人力资源部考核、薪资职能缺位 环 人力资源 规划 境 甄选 招聘 确定和选聘有 能力的员工 解聘 定向 培训 绩效考 评 职业发 展 发挥不足 能适应组织和不断更新技 能与知识的能干的员工 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 的能干、杰出的员工 环 境 PAGE 28 职能缺失 能 为 领 导 的 战 略 不 足 , 也 因 此 不 战 略 性 工 作 投 入 大事 量务 的性 时工 间作 和, 精占 力据 使人力资源部从事的多为事务性工作,其人力资源规划、 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管理职能基本没有发挥 决 策 提 供 参 考 人事档案 职称评定 工资管理 招聘与培训 劳动合同管理 绩效考核 薪酬与激励设计 现在的主 要工作 基本缺乏 PAGE 29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职业生涯设计 干部考核 投入不足或 效果不好 又如财务部缺失财务分析、资金筹措、投资管理、 审计等财务管理职能 部长 1人 副部长 综合业务室 出 纳 1人 报 销 会 计 档 案 管 理 会 计 5 人 1 人临时 工 成本管理室 工 资 核 算 会 计 销 售 核 算 会 计 纳 税 管 理 会 计 1人 2人 1人 稽 核 固 定 资 产 会 计 成 本 稽 核 会 计 成 本 预 算 会 计 总 帐 会 计 1人 1人 1人 1人 1人 2人 资金计划室 质 量 成 本 会 计 预 算 会 计 1人 基层核算会计 资金计划室的三个岗位职责 只由一人承担 PAGE 30 融 资 会 计 1人 投 资 会 计 令其无法给高管提供更高层次院经营管理的支持 财务管理职能 具备的职责 注: 财务管理各职能 财务 宏观经 济预测 金融市 场预测 预算 资金筹 措计划 成本 计划 投资 调查投 资环境 制定投 资报告 分析投资 效益 投资事 项处理 …... 经 会计 汇总报 表 计帐职 能 对帐职能 考核经 济效益 …... 营 税务 税法分 析掌握 交税纳 税 税务效益 分析 税务事 项处理 …... 审计 股权 审计 表示财务部门现有 预算 审计 BD 资金供 需预测 资金需要 量计划 投资 审计 调度 资金 利润 计划 会计 审计 PAGE 31 费用 计划 税务 审计 …... …... …... 企 业 运 作 因各种原因,个别部门职能弱化,如科技委 长期出差在外,一 年有一半的时间不 在院内,且兼 28 室 主任,不能有足够 的时间和精力开展 科技委的工作 科技委主任 副主任 ( 兼职 1 人 ) 副主任 ( 兼职 1 人 ) (1 (技 术 人主 )管 秘 人书 2 4 ) (专 职 人委 )员 副主任 (1 人 ) 航材中 心,非 职能管 理部门 PAGE 32 94 年改选后, 一直没有增选 新的委员,委 员会由 53 人减 少至现在的 15 人,许多职能 已无力承担 岗位设置:存在职能专业化分工过细、没有体现职 能设置的经济规模性,如条件保障部 部长 ( 刘屏 ) 副部长 (1 人 , 贺靠团 ) (设 周备 宏改 明造 )主 管 (进 于口 俊设 洁备 )主 管 设 (备 韩计 琪划 )主 管 (设 蔡备 连购 生置 )主 管 厂 房 (固 王定 雁资 )产 主 管 (基 张建 智规 勇划 )主 管 技 (改 高措 泽施 )主 管 ( 胡 海电 借博气 调、 监 )张理 斌 ( 赵水 暖 君 明监 )理 ( 王土 建 震 宇监 )理 副部长 (1 人 , 李秉铎 ) (电 力 荣 立能 华源 主 ) 管 (水 暖 张 志能 国源 主 ) 管 (机 械 王 俊动 安力 调 ) 度 ( 梁环 保 若 虹主 )管 (技 术 张 少安 萍全 主 ) 管 (特 种 马 品设 阑备 主 ) 管 ( 田 其技 昌安 巡 查 外员 借 ) ---- 仪 (器 李改 波造 )主 管 副部长 (1 人 , 吴振海 ) — 设 备 ( 杨固 定 志资 琴 )产 主 管 办公室人员 (1 人,朱日旭 ) 非常满意 • 岗位设置是以各岗位承担的职责和职能专业化程度划 5.84% 很不满意 分 , 如设备类采购作为一类职能,可以设为一个岗位,同 15.33% 时根据工作量,一岗可多人; • 作为条件保障部各岗位设置是以设备或基建的细分类别, 如有关设备细分为 : 进口设备主管、设备计划主管、设备 不满意 一般 29.20% 49.64% 购置主管、设备固定资产主管、设备改造主管……划分过 细,工作量不饱满,进口设备一年一般只有一次左右,但 基层部门对条件保障部的工作满意度调查 也设置一个岗位;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33 岗位设置:又如外事办 您认为外事办应该如何调整? 外事办主任 1人 50% 46.83% 保持现状 45% 40% 35% 应整合 30% 译 审 1人 翻 译 1人 外 遣 员 1人 办 事 员 1人 应弱化 18.25% 25% 20% 15% 7.94% 10% 5% 0% 应强化 4.76% 2.38% 外事办 •存在临时性工作由经常性岗位员工完成的问题,经常性工作、临时性工作对 岗位设置、考核办法、人员素质要求不同。 •建议设 1 - 2 个经常性岗位,其他设兼职岗位,临时抽调人员来完成。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34 应撤销 岗位设置:再如档案中心 1 1 您认为档案中心应该如何调整? 中心主任(院部 部长兼) 40% 38.10% 35% 领导助理 30% 25% 文 书 档 案 科研 档案 业务 人员 科研 档案 管理 人员 设备 基建 档案 管理 人员 1 1 2 2 档案 调拨 人员 1 档 案 编 研 员 档 案 资 料 员 20% 1 1 0% 23.02% 14.29% 15% 10% 3.97% 5% 档案中心 •主要问题:岗位划分过细; 档案有价值信息挖掘不够。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保持现状 应整合 应弱化 应强化 应撤销 PAGE 35 0.79% 岗位设置:人力资源部以“身份”管理出发,而非依据管 理职能划分岗位,造成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 部长 副部长 1人 干 部 管 理 1人 工 人 管 理 1人 工 资 管 理 1人 人 事 劳 资 统 计 1人 副部长 劳 动 组 织 1人 人 事 档 案 管 理 人 事 调 配 富 余 人 员 管 理 1人 再 就 业 管 理 1人 研 究 生 管 理 1人 博 士 后 管 理 1人 有的按管理对象划分岗位,有的按业务职能划分, 多处出现一人多岗现象,说明岗位工作不饱满, 可以合并一些岗位 PAGE 36 岗 位 培 训 管 理 继 续 教 育 岗位设置:质量管理部的岗位设置标准不统一,有的 按管理对象类别设置,有的按业务管理流程设置,职 责上有一定的重叠和雷同 1 按下属单位类 别划分 1 5 个 二 级 单 位 1 1 2 个 二 级 单 位 3 个 二 级 单 位 质量管理部组织结构图 岗位设立时 1 副部长 非金 属主 管 金属 主管 部长 质量 检验 主管 1 2 个 二 级 单 位 1 划分的标准 质量 审核 主管 不统一,直 产品合格 证主管 1 3 个 二 级 单 位 按业务管理流 程进行划分 PAGE 37 1 接造成岗位 职能有重复, 在工作的协 调上会由于 这种重复带 来一些不必 要的冲突 岗位设置:科技发展部存在因人设岗、一人兼多 岗等现象 部长 ( 赵希宏,副总师兼 ) 工艺测试副部长 ( 空缺,刘平部长助理 ) * PAGE 38 (科 李技 文简 林报 声 返像 聘主 )管 — --- 没必要作为 常设机构 同样存在一人 兼多岗现象 * + (行 申政 裕内 后务 )主 管 ( 张 焱重 、点 郑型 号 诗办 建 ) ( 杨 忠试 明样 加 聘杨工 )永测 安试 主 管 返 * - 一人多岗, 这几个岗位 可考虑合并 - 综 (合 罗统 辉计 )主 管 ---- - 奖 (金 罗岗 辉贴 )主 管 ( 李魏 ( 谦 邵 陆直 、 文 张斌 本九 (件 、 焱 技立 直 申 蔡 资 立 裕 、伯术 十 后 料) 郑 主 一 ) 主 诗 成 管返 冶 管 建、 金 付 聘办 陆洋 ) 本、 - # 经 (费 罗合 辉同 )主 管 成 (果 申专 裕利 后知 魏识 邵产 斌权 )主 管 网络和锻造副总 师,属因人设岗 重点型号副部长 张庆玲 非金属副部长 何鲁林 + # 综 合 部计 长划 助主 理管 兼 ) ---- * ( 刘 平 副总工程师 (5 人 ) (外 杨协 忠供 明方 )主 管 各 类 基 金 主 管 岗位设置:财务部综合业务岗位划分过细,预算、 融资、投资岗位虚设 部长 资金计划室的三个岗位 职责只由一人承担 1人 副部长 综合业务室 出 纳 1人 报 销 会 计 档 案 管 理 会 计 5 人 1 人临时 工 工 资 核 算 会 计 1人 销 售 核 算 会 计 2人 成本管理室 纳 税 管 理 会 计 1人 稽 核 1人 固 定 资 产 会 计 1人 成 本 稽 核 会 计 1人 成 本 预 算 会 计 1人 总 帐 会 计 1人 2人 资金计划室 质 量 成 本 会 计 预 算 会 计 融 资 会 计 投 资 会 计 1人 基层核算会计 1人 报销会计:调查反映报销业务每天只在上午办理业务,从服务职能的发挥上分析,此 岗工作安排时间不太便于二级核算单位业务的及时办理; 工资核算会计:每月在人力资源部递交工资单后,进行核算并付款,该岗业务每月集 中进行一次; 档案管理会计:目前由临时工担任此岗工作。该岗业务一般在一段时间帐务的累计下 才会发生,并集中处理; PAGE 39 岗位设置:宣传文化部同样存有岗位划分过细的现象, 同时形象宣传岗位与其他部门岗位职能有重叠 35% 30.95% 30% 23.02% 25% 20% 宣传文化部部长 1 人 员工对宣传文化部改革的看法 13.49% 15% 10.32% 10% 部长助理 1 人 4.76% 5% 0% 理 论 宣 传 主 管 电 视 新 闻 主 管 电 视 新 闻 编 辑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保持现状 应整合 应弱化 应强化 应撤销 广播 新闻 主管 (兼 理论 宣传 主 管) 1人 报 纸 1.4 版 编 辑 1 人 报 纸 2.3 版 编 辑 1人 形象 宣传 主管 (兼 电视 新闻 编 辑) 1人 宣传文化部 形象 宣传 主管 (兼 电视 新闻 主 管) 1人 院其他部门的宣传职能 科技部:企业形象、 科研能力宣传 产品部:产品宣传、 企业形象 院部:内部网、对外 形象宣传 •不利于经济规模化 •部门岗位职能划分过细 •建议一人多岗 •易产生部门间的矛盾 PAGE 40 岗位设置:工会中的图书管理、俱乐部管理、消费服 务社岗位没有实质作用,岗位职能划分过细 主席 1 1 组 织 美 工、 会 计 非必 要岗 位 1 副主席 副主席 宣 教 及 女 工 福 利 出 纳 办 事 员 图 书 管 理 员 俱 乐 部 管 理 1 1 1 1 与人力 资源职 能相关 文化馆 健身房 消费服 务社 1 据访谈发现,这些设 施很少能够为职工提 供应有的服务,可考 虑由物业管理 PAGE 41 1 文 体 1 与团委的 活动相关, 不必单设 岗位设置:院部的一些岗位没有随 BD 的发展进行必 要的调整,造成与其他部门岗位职能重叠 50% 院部部长 1 48.41% 保持现状 45% 40% 应强化 35% 30% 政 策 主 管 形 象 主 管 公 文 秘 书 行政 秘书 (兼 公文 秘 书) 1 有待调整 的岗位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接 待 机 要 员 1 25% 20% 打 字 员 复 印 员 15% 应弱化 11.11% 14.29% 应整合 7.94% 10% 0.00% 5% 0% 应撤销 院部 问:你认为院部应该如何调整? 1 2 存在必要 性不强的 岗位 PAGE 42 组织结构中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导致部门和 员工在工作中处于一种困惑状态 不明确 34.55% 非常不明确 非常明确 1.56% 2.08% 调查:在需要相关 部门合作的事务中, 您认为各部门间的 责任界定 比较明确 61.81% 问:您是否发 现有属于自己 职责范围之内 的工作,自己 没有权力负责? 门与二级核算单位间、 二级单位间、职能部 门间都存在着职权界 定不清晰的状况。在 经常 15.92% 有时 41.91% 此状态下,容易出现 资源冲突和相互推诿 的现象,影响组织的 从来没有 11.14%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整个组织中,职能部 运作效率 偶尔 31.03% PAGE 43 影响着各层次人员在组织中的工作效率 经常不知道应该向谁汇报工作 注重绝对公平、不注重效率 没有人愿意拍板决策 时间观念差 职能部门办事拖拉 多干的不如少干的,干活的不如看着干的 7.09% 15.49% 27.56% 55.12% 65.88% 67.98% 0% 20% 40% 60% 80% 问:下列哪些情形在 BD 日常工作中比较常见?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44 同时多年来, BD 职能部门改革不彻底 60% 改革任务只完成一小部分 光说不做 改不如不改 改革彻底 52.41% 50% 40% 9.61% 30% 22.46% 22.19% 20% 22.34% 10% 66.23% 2.94% 0% 1.82% 很快 快 不快 很慢 问:你认为我院的改革步伐是快是慢?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问:你认为我院的改革处于何种状态? PAGE 45 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 对 BD 目前存在问题的调查 70% 60% 50% 40% 对职能部门工作不满意的原因调查 70% 68.65% 53.37% 43.01% 36.79% 30% 20% 10% 0% 24.09% 机关机构臃肿,人 浮于事 敬业精神弱化 团队意识弱化 人员观念落后,导 致素质下降 能部门管理层次划 分不清 60% 50% 40% 30% 20% 62.96% 部门人员过多,人浮于 事 对职能部门长期缺乏服 务质量、速度的考核, 导致服务好坏无人关心 管理制度长期处于政出 多门、条块分割状态, 执行混乱 部门本位主义严重 10% 0% 部门领导服务意识差 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员工认为机关机构臃 调查显示 : 人浮于事是员工不满意各职能部 肿、人浮于事是目前存在的最重要问题 门的主要原因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46 原因之一: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促使员工向职能 部门转移,造成人浮于事、官僚主义 对员工重新选择岗位的调查 生产中 心 11.83% 其他 8.49% 其他 5.38% 研究室 26.09% 生产中心 16.98% 职能部 门 56.70% 调查显示:重新选择岗位的情况时,超 过一半的员工将选择职能部门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如果仅以追求收入为标准,员工对部 门重新选择的调查结果 职能部门 58.49% 研究室 16.04% 调查显示:如果仅以追求收入高为标准,对 部门的重新选择中有近六成的员工会选择职 能部门 PAGE 47 原因之二:稳定、工作压力小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2.59% 生产中心 2.99% 其他 1.49% 研究室 10.45% 3.70% 3.70% 0% 职能部门 研究室 生产中心 职能部门 85.07% 其他 如果仅以追求地位高为标准, 员工在不同部门间的选择 调查显示: 如果仅以追求地位高为标准,超过 九成的员工会选择职能部门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如果仅以追求工作悠闲、稳定为 标准,员工在不同部门间的选择 调查显示: 如果仅以追求工作悠闲、稳定为标 准, 85% 的员工会选择职能部门 PAGE 48 原因之三:接近权力、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 职 权 与 权 力 对 权力 照 核心 会计 图 营销 权力 职 次 权 层 财务 生产 人事 研发 研发 ` 职能 如果仅以 与权力中 心接近为 标准,员 工对部门 的不同选 择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4.29% 职能部门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2.86% 2.86% 0% 研究室 生产中心 其他 PAGE 49 •锥体的中心是组织的 权力核心,越接近这 个权力核心,对组织 决策的影响越大 •一个人晋升得越高, 反映在其职权的提升 种,他与权力核心的 距离越近 •未必需要有职权才能 产生权力,可以通过 向权力核心的内圈作 水平移动即可,而不 必往上升迁 •一些人向职能部门靠 近就是为了向权力核 心接近 原因之四: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优点体现不多, 反而对组织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非正式组织的优点: •给组织成员带来归属感、地位感、自尊 感 •满足人们社交的需要 •弥补正式沟通的不足 •与组织目标一致时会提高组织效率 非 正 式 团 体 不同研究室提拔起来的员工 有亲戚关系的员工 非正式组织的缺点: •扰乱正常的沟通渠道 •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会降低组织效率 •有时阻碍组织的变革 关于 BD 改革主要阻力的调查 60% 50% 40% 老领导班子时的不同派别 一些中高层领导的小团体 28.68% 30% 21.05% 20% 2.63% 10% 不同偏好的员工 多年错综复杂 的人际关系 47.63% 影响个别群体 的权力利益 领导层的决心 不够坚决 员工的普遍抵 制 0% 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员工认为多年 复杂的人际关系阻碍 BD 的改革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50 导读 总论 组织 计划 协调 PAGE 51 控制 资源浪 费 总结 从组织效用的发挥来分析,目标是组织前进的 指明灯 宏伟的远景目标是为了… 人力 资源 •对组织形成重大挑战,使之不 满足于现状,从而确保不断的增 长 •鼓舞凝聚人心,吸引人才,使 财务 管理 战略 营销 管理 员工觉得前景广阔 •创造大量的创新机会,为员工 技术 管理 提供发展的平台 运作 管理 •形成以业绩为主导的企业文化 —大家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提升在外界的地位 发展战略作为组织在资源稀 缺条件下的行动方向选择 PAGE 52 作为目标的实施工具,计划可分为三个层次,递进式 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缺乏目标的组织就象没有航 灯的小船一样,不知漂向何方 定 义 战略计划 经营计划 作业计划 涉及范围 计划时间 作用 现状 关系企业全局的、 为企业设立总体目 标、确立企业地位 的筹划 全局性的, 计划期间 长,通常 涉及企业 为 5 年以 的内外部 上 从企业目前面对的 环境和拥有的资源 出发,规定对战略 计划的落实措施 侧重关注 本企业内 部经营 通常为 1 年或 5 年 以下 明确和分解 战略计划, 导向迷茫 使之能贯彻 执行 企业内部各部门为 实现经营计划而规 定的实施细节 企业内部 的各个作 业部门 不超过 1 年 明晰各职 能、作业 衔接不顺畅 部门任务、 职责 PAGE 53 宏观性、 方向性 不清晰 BD 目前发展战略尚不清晰 缺乏技术带头人 战略目标不明确 高层领导能力不够 其他 44.59% 不知道 22.75% 45% 40% 35% 34.30% 了解 17.75% 30.61% 30% 25% 20% 15% 10% 6.07% 5% 不太了解 27.25% 一般 32.25% 0% 问:你是否知道 BD 的战略目标 问:你认为什么因素影响 BD 的前途 一个没有方向意识和连贯一致经营战略的组织,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将会是什么结局?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54 同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参谋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对 BD 的战略规划缺乏 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院领导班子 •对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分析不够 财 务 部 科学技 术委员 会 历史等 原因, 现沟通 不畅 财务部在投资、财务 和预算方面的职能匮 乏,无法对战略计划 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持 科 技 发 展 部 •行业信息搜集(包括竞争对手、政 策法规、客户需求、技术发展趋势 等)不全面 产 品 发 展 部 对资源争夺 的冲突 •对新兴行业和相关行业的信息搜集 基本没有 •缺乏从事组织战略研究的关键人员 科技委委员多年 没有改选,委员 由 53 人减少到现 在的 15 人,参谋 职能发挥不充分 PAGE 55 人力资源规划在缺乏院发展战略指导 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战 略 制 定 过 程 战略规划 ( 长期 ) •宗旨 •环境 •目标 •战略 人 力 规 划 过 程 分析问题 • 院需求 • 外部因素 •内部供给 •分析 经营规划 ( 中长期 ) •规划所需资源及配置策略 •新项目开发规划 •关停并转规划 预测需求 •员工数量 •员工结构 •组织和工作设计 •净需求量 年度计划 ( 短期 ) • 工作目标 •项目计划与安排 • 监督与控制 制定行动方案 •岗位分析与配置 • 招聘 • 提升与调动 •培训与发展 •工资与福利 BD 战略目标定位不明晰、宣讲不深入,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 规划;同时,人力资源规划的薄弱,导致不能有效地配合战略推进 PAGE 56 BD 的经营计划制定过于重视财务业绩指标,核心 能力面临丧失的风险 国防方面需求的减少 一些曾经赖 以自豪的核 心能力面临 着丧失的风 险 27.71% 60.20% 激励考核不合理,造成 各部门(或个人)只注 重局部(或自身)利益 最大化,忽视航材院整 体利益的最大化 64.23% 关键技术人员流失 0% 50% 100% 问:你认为我院长远发展的风险来自哪些方面? 科研优势在不断弱化 •没有重视员工能力的提高 •员工能力发挥不足 •优秀员工在不断流失 闲置设备多,设备新度低 发挥不畅或无法发挥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科 研 基 础 设 备 综 合 人 开 才 发 能 核心能力指标 力 PAGE 57 型 号 科 研 横 生 经 向 产 费 课 利 题 润 经 财务性指标 费 预算作为一种将资源分配给特定活动的数字性计 划,是经营计划实施的工具之一 原料采购预算 生产预算 销售预算 期末存货预算 直接材料预算 管理费用预算 直接人工预算 制造费用预算 售出产品成本预算 资本支出预算 预算的种类 收入预算 费用预算 利润预算 现金预算 资本支出预算 可变预算 固定预算 预算的方法 增量预算 预算损益表 预算资产负债表 预算现金流量表 零基预算 总预算图 注:科研服务与有形产品一样,其生产过程抽象为与有形产品生产过程同一 PAGE 58 目前 BD 财务预算基本采用的是简单加成、汇总的方 式,缺少对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 各部门负责人 编部 门年 度预 算 预算会计 汇总各预 算方案、 备案 财务部部长 审核 院长 审核 资金评审会 讨论 部门 的预 算方 案 不通 过 预算会计 通过 按预 算执 行 当场修 改预算 表 按预算执行 •各基层业务单位在去年的 基数值上简单的进行加成、 汇总、讨论形成 •缺乏对外部环境、 BD 内 部资源做出针对性的分析 财务预算流程 PAGE 59 作业计划制定不少,但相互间的衔接度低,造成 效果不理想 制定 78.01% 销售计划 问:您部 门是否制 定计划 ? 供应计划 作业计划 营销计划 生产计划 说不清 9.46% 50% 不制定 10.74% 根本不制 定 1.79% 1-2天完成所有 审批程序 41.07% 40% • 运作中 , 计划制定较多 , 但计划执行 过程中报批太多,造成计划的衔接不强; 30% •销售计划与采购计划、生产计划、营销 计划衔接不好; 10%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20% 0% 21.43% 19.64% 10.71% 7.14% 2-5天完成所有 审批程序 1-2小时完成所 有审批程序 2-4小时完成所 有审批程序 4-8小时完成所 有审批程序 员工反映事务的报批过程一般要经历的时间 PAGE 60 导读 总论 组织 计划 协调 PAGE 61 控制 资源浪 费 总结 职权配置一般需符合四个基本原则 职权有三类 职 权 配 置 的 四 个 基 本 原 则 直线职权 职能职权 参谋职权 统一指挥 指挥的集中统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如果多 头领导,多头指挥,下级将无所适从,管理混乱是不 可避免的,重点是对参谋职权与职能职权的设计 责权一致 保证各级部门及其主管人员的职责和权力相对应, 需要解决好:决策权、指挥权与用人权相统一;正 确处理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的配置 参谋机构发 挥作用 实行强制参谋制度,保证参谋机构有职有权;授予 参谋机构和人员超级报告权 对职权作出 明确规定 如果不明确规定,部门间的摩擦、推诿,以及为此 而频繁开会、领导出面协调等工作会很多。具体要 求是:全面、具体;科学、确切;书面形式 PAGE 62 但在 BD 院级领导层面,权责匹配上目前尚不完 全统一 院长、党委副书记 葛 子干 科技委主 任 益小苏 科 技 委 总工程师 吴学仁 非金 属科 研副 院长 陈祥 宝 标 准 化 中 心 科 技 发 展 部 开发副 院长 张军 物 资 供 应 部 党委书记、副院长 刘 井宏 管理副院长 李晓红 产 品 发 展 部 档 案 中 心 院 部 外 事 办 财 务 部 法 律 顾 问 室 审 计 监 察 部 条件保障副 院长 于洁飞 条 件 保 障 部 技 改 办 质 量 管 理 部 保 卫 保 密 部 党委副书 记 宋京 平 计 量 中 心 纪 委 退 休 处 工会主席 贺书奎 离 管 处 人 力 资 源 部 宣 传 文 化 部 团 委 工 会 组 织 部 党 办 院长指挥链上的副院长职权与党务指挥链上的党委书记职权没有明晰的界定。指 挥链不清晰,决策权、指挥权与用人权分离,责任与权力不一致 PAGE 63 副院级分工过细,为部门间协调增加难度 院长 科技委 主任益 科 技 委 总工程 师 非 金 属 科 研 副 院 长 标 准 化 中 心 科 技 发 展 部 党委书 记 开发副 院长 物 资 供 应 部 管理副 院长 产 品 发 展 部 熔 铸 中 心 院 部 档 案 中 心 外 事 办 财 务 部 法 律 顾 问 室 审 计 监 察 部 条 件 保 障 部 技 改 办 副 总 质 量 师 条件保 障副院 长 保 卫 保 密 部 质 量 管 理 部 人力资 源副院 长 计 量 中 心 人 力 资 源 部 党委副 书记 纪 委 宣 传 部 组 织 部 退 休 处 工会主 席 离 管 处 团 委 党 办 共 8 个副院级职位,其中 7 位需要院长进行协调,院长同时还管理 5 个职能部门, 按照管理跨度为 4 - 6 人的原则,实际上是管理幅度较大 PAGE 64 工 会 个别职能部门出现了双重领导现象 院长 35.00% 33.25% 30.00% 27.06% 26.55% 偶尔 没有 25.00% 总工 程师 非金属科 研副院长 20.00% 15.00% 13.14% 10.00% 标 准 化 中 心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5.00% 科 技 发 展 部 0.00% 经常 有时 多头指挥调查 每个部门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否则会出 现多头指挥的问题,造成难以考核,或者 下级的无所适从 PAGE 65 在决策层之外,管理层与作业层同样存在决策权、 指挥权和执行权不统一的现象 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近六成的员工认为 在本部门人员调配、奖金分配方面需 要更大的权利 70% 60% 基层管理人员近五成的员工认为在本部门人 员调配、奖金分配方面需要更大的权利 44.71% 45% 40% 58.54% 35% 30% 50% 25% 40% 17.65% 20% 30% 15% 19.51% 20% 9.76% 10% 4.88% 0% 一般 不需要 无所谓 需要 一般 不需要 例子: •他不听你的,还找事,你没有权力把他怎么样,他却可以炒了你; •许多事没法办,他只要每天来上班,什么事不做也要给工资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4.71% 5% 0% 需要 7.06% 10% PAGE 66 无所谓 多头指挥和越级汇报等不规范管理问题的存在, 影响着 BD 指挥系统的正常运作 问: BD 在日常管理中,上下级间的指 令和汇报是否存在越级现象 日常管理中, 不知道 一半以上的人 31.52% 认为上下级的 指令和汇报存 在越级现象 几乎没有 13.95% 非常普遍 10.85% 问:是否经常出现多个领导 向你分派任务的情况 35% 33.25% 30% 有时有 43.67% 接近七成的25% 人在日常工20% 作中接受多15% 头指挥 10% 27.06% 26.55% 13.14% 5% 0% 经常 有时 偶尔 没有 重要原则 •上级对下级只能越级检查不能越 级指挥 •下级对上级不能越级报告,只能 越级申诉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造成企业管理指挥系统失灵 •降低上级的威信 •损害管理者在员工中的整体形象 PAGE 67 一些职能部门主管服务意识不强,在考核、监督体系不 健全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两种管理控制方式 多干的不如少干的,干活的不如看着干的 职能部门办事拖拉 被服务人员向部门 外部监督 领导反映 职能部门权力过大,但缺乏相关责任的匹配 基层单位负责人承担了责任,但并没有相应 的权力 80% 67.98% 监督 部门领导对主管的 管理 作用有限 本部门成立的考核 内部考核 小组对主管的业绩 进行考核 作用有限 除本部门之外的, 外部考核 与主管工作相关的 员工参与考核 有效, 但没有 实行 内部监督 65.88% 60% 42.38% 40% 33.33% 20% 因怕报 复,此 路不通 考核 0% 调查 : 关于您对 BD 的一些看法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68 为此基层领导面对职能部门的各项、各级要求, 疲于应付,无法集中精力做主营业务 工会 工会 工会 工会 的活 的活 的活 的活 动 动 动 动 工会 工会 工会 的活 的活 团委 的活 动 动 活动 动 基层领导 各类 各类 各类 各类 报批 报批 报批 报批 调查:基层单位负责人工作时间 团委 团委 团委 其他 活动 活动 活动 杂事 统计 统计 统计 统计 统计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职能部门的主管将二级核算单位的领导当作漏 斗,所有的事情首先要找的就是基层领导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46.77%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35.48% 14.52% 3.23% 10%-30%在处理与 职能部门间的协 调和审批事务 30%-50%在处理与 职能部门间的协 调和审批事务 50%-70%在处理与 职能部门间的协 调和审批事务 70%以上在处理与 职能部门间的协 调和审批事务 各研究室的领导多是专业研究的带头 人,在各种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投入了 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PAGE 69 纵向沟通方面,上下级部门之间沟通效果差,没 有形成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的氛围 调查显示:员工普遍反映上下级沟通渠道差 强人意 60% 调查显示:对工作存在问题时 , 只有不到一半 的人直接与上级沟通 , 很多人更认为说了也没 有用 说了也没用,发些牢骚算了 找机会与直接上级交流 与最亲密的同事私下交流 找比较熟悉的航材院管理者交流 其他 51.07% 50 % 40 % 30 % 50% 27.81% 40% 21.12% 20 % 30% 10 % 20% 0% 畅通 43.95% 不畅通 一般 30.00% 21.84% 14.47% 10% 3.42% 0% 问:请您评价一下我院的内部沟通情况: 上、下级沟通渠道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问:如果您对 BD 的工作存在疑问, 您将怎样? PAGE 70 横向沟通方面,部门间的横向沟通效果 不尽如人意 51.91% 60% 50% 43.72% 40% 30% 20% 10% 0% 4.37% 畅通 不畅通 一般 对 BD 部门间信息交流渠道状况的调查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71 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 5% 的认为 部门间信 息沟通是 畅通的, 有 43% 的 员工认为 是不畅通 的,接近 五成的员 工认为一 般 造成不同部门相应人员间信息传递速 度慢,工作效率不高 偶尔不能 5.43% 偶尔能 53.74% 经常能 8.79% 经常不能 32.04% 对员工能否及时了解到本院和本 部门相关经营管理信息的调查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72 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 9% 的认为能及 时了解到经 营管理信息, 有近 86% 的 员工认为是 不能及时了 解到本院和 本部门相关 的经营管理 信息 二级核算单位间协调也不顺畅,主要原因是各单位为 各自利益固守一方,很少从整体利益出发解决问题 80% 70% 现行经济管理办法的驱使,造 成基层单位为各自利益固守一 方,绝少从整体出发解决问题 69.14% 55.02% 60% 收入高低的长期性差异,造成 一些部门人员心理不平衡,时 而会反映到工作中 50% 40% 28.62% 30% 14.87% 20% 10% 各单位业务环境的差异造成各 自关注点的不同,故时有发生 忽视彼此协作的现象 各单位任务繁重,顾不过来 0% 问:您认为与各基层单位协调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73 实际调查发现, BD 管理中尚存人治多于法治、规 范性制度实施不力的问题 对我院的管理制度是否 能得到严格执行的调查 对我院衡量个人成功主要标准的调查 30% 29.67% 27.75% 不知道 10.94% 25.27% 25% 20% 15% 10% 5% 17.31% 能力、水平的 高低 权力大小 与领导关系的 好坏 收入多少 好像能 32.32% 不能 45.80% 0%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能 10.94% PAGE 74 为此, BD 管理走向规范化,需要从人治 到法治的转变 人治 法治 •人为因素太多不利于 BD 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易形成集权,随意性 •利于授权、利于 BD 的进 一步发展 •揣摩领导意图,看上级脸 色行事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目标明确,利于竞争 •扼杀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流失 •易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的 工作氛围 PAGE 75 导读 总论 组织 计划 协调 PAGE 76 控制 资源浪 费 总结 有效的控制系统一般有十个方面的特性 准确性:提供正确的数据 标准合理性:控制标准必须是合理的 和能够达到的 适时性:能及时地改变管理层的注意 力,使之防止某一部门出现对组织造 成严重伤害的行为 战略高度:管理层应该控制那些对组织 经济性:从经济角度上看,控制系统 的运行是合理的 强调例外:控制手段应该顾及到例外 情况的发生 灵活性:适应各种变化或利用各种新 的机会 多重标准:实际工作中很难用单一指 标进行客观评价,多重标准可以减少 狭隘的工作方式 通俗性:一个难以理解的控制系统会 导致不必要的错误,挫伤员工的积极 性 纠正行为:应该在指出问题的同时, 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行为有战略性影响的因素。控制重点应放 在容易出偏差或偏差造成危害最大的地方 PAGE 77 对二级单位的管理控制可通过四种控制 方式来实现 业绩控制 总部下达一系列指标作为 下属单位的奋斗目标和考 核标准 人 对下属单位关 员 控 键岗位的人员 制 进行控制 控制体系 控制体系 对下属单位一 权 定额度以上的 限 经营权限进行 控 控制 制定信息交流制度,保证 总部及时、准确、全面地 掌握下属单位的生产运营 信息 信息控制 PAGE 78 制 如果上下级之间缺乏管理控制,常常会 导致计划的延误 上级 反 复 循 环 下级 上级领导为下属推荐的目标 下级人员目标的初步说明 可利用的资源 相互一致 下级人员的目标、计划 上级领导人定期检查进度 下级人员正进行的业绩 正确的衡量标准和上级领 导人的帮助 下级人员取得的最终业绩 计划 行动 反馈 检查 计划 行动 反馈 检查 原有水平 最终检 查和业 绩的考 评 新的 计划 管理过程一定要形成一个闭环 上升到新水平 PAGE 79 在日常管理中, BD 存在任务下达后不及时检查 和反馈、时间观念不强的问题 职能部门办事拖拉 超过五成的员 时间观念差 工认为的时间 没有人愿意拍板决策 观念 注重绝对公平、不注重效率 80% 60% 领导经常交办一些事情但却不问结果 65.88% 55.12% 40% 20% 27.56% 15.49% 13.12% 0% 问:在 BD 日常工作中比较常见的情形?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PAGE 80 差, 13.12% 的员工认为领 导经常交代一 些事情后,却 不问结果 财务控制:缺乏财务监督,审计职能不足,难于保 证财会信息的一致性、客观性、完整性 财务审计 预算审计 各研究室 投资审计 会计审计 税务审计 生产中心 院属公司 固定资产审计 职能部门 其他 项目审计 合同审计 目前 BD 审计工作发挥并不充分,监督和参谋职能有缺失 PAGE 81 成本控制:财务部成本管理室的成本会计管理职 能发挥不完全 • 反映职能 • 计划和预 算职能 • 控制职能 •对 BD 生产经营过 •成本计划是预先 •通过对组织成本 •利用成本核算资 程中发生的一切耗 规定组织计划期 的控制使产品成 料,对影响成本 内产品生产消耗 本按照人们预先 升降的各种因素 和各种产品的成 测算确定的成本 进行科学的分析 本水平。 水平进行,从而 比较,研究成本 防止浪费,使资 变动的因素和原 源得到合理的使 因,了解成本变 用。 动的规律,寻求 费,进行计量、记 录、归集、分配、 汇总,计算出各成 本对象的总成本和 单位成本。 BD 现在的成本会 • 分析、评 价职能 降低成本的途径。 计的反映职能还没 有完全发挥出来 PAGE 82 成本控制: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式为二级单位 成本转移提供了可能 科研经费使用方向 10% 院留 原因分析 没有对研究 室进行成本 5% 奖金 5% 岗贴 5% 专业方向 75% 研究室使用,节余可留 存,用于以后使用 自我控制的 有效激励 研究室会尽 量想办法用 完这笔经费 没有会计帐 研究室可以将 实相符的监 其他成本转移 督控制 到科研费用中 因为缺乏对 基层核算人 员的控制 PAGE 83 绩效控制:奖金的提取以科研收入和生产利润为基础, 成为二级单位将成本进行转移分摊的直接原因 科 研 生 产 本成 入收 科研是以科研经费的到帐额来计算, 与科研过程的成本消耗没有关系 润利 生产奖金是以利润的多少来计算的,在 销售收入一定条件下,成本的转移是在 数字上扩大利润的有效手段 对二级单位来说,将生产成本转移 到科研是成本最低、最方便的选择 PAGE 84 成本控制:院财务部对基层核算人员没有人员控 制,为二级核算单位实现成本转移提供了方便 部长 1人 副部长 综合业务室 出 纳 报 销 会 计 档 案 管 理 会 计 5 人 1 人临 时工 工 资 核 算 会 计 销 售 核 算 会 计 2人 成本管理室 纳 税 管 理 会 计 稽 核 固 定 资 产 会 计 1人 1人 成 本 稽 核 会 计 成 本 预 算 会 计 总 帐 会 计 1人 1人 1人 2人 资金计划室 质 量 成 本 会 计 预 算 会 计 1人 基层核算会计 作为核算基础的基层核算会计业务上接受院财务部的指导,但人员属于 其所在的二级核算单位,无法代表院方利益,保持客观公正。在失去对 基层核算人员控制的情况下,对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控制失去了基础 PAGE 85 融 资 会 计 投 资 会 计 成本控制:以上情况导致科研成本、生产 为 其 成本核算不清的现象 科 研 特点是 弹性大, 不易控 制 本成 成 本 的 转 移 提 供 了 方 便 生 产 本成 润利 院财务部实际不能控制二级核算单位客观地对成本进行分摊,那么 BD 的成本核算也就失去了基础,造成了成本不清的问题 PAGE 86 财务缺乏准确的成本核算,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 能解决,包括利润不清、奖励不公、考核不力等 生产、科研成本不 清,无法为高层决 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些不进行生产的 研究室科研人员感 到收入不公 生产部门不计成本的 从事生产,侵蚀全院 利益,有些产品的生 产成本如果不进行转 移,未必是有利润的 带来的 一系列 问题 PAGE 87 研究室不愿将科 研与生产分开 科研人员无法摆 脱生产“利润” 的诱惑,影响科 研水平的提高, 从而不利于 BD 科研实力的增强 采购控制:采购部门缺乏监督机制,如物资供应部 业务员 购买申请人 供应部部长 开发副院长 其他人员 接受任务 是否合格供方 否 审核 是 草拟合同 是否大于 30 万 是 过程控制 和抽查 进行供方评定 参与合同评审 否 合同评审 签订合同 合同评审 签订合同 物质供应部器材采购合同确定流程 PAGE 88 库存控制:库存管理混乱,内控不足,盘点工作 至今仍无一清晰结果 物质供应部 物质库 二级库 采购 商品 原材料 日用品 课题组 室主任 申请 审批 入库 盘点 领取 入库 使用 库存管理流程 PAGE 89 物质供应部采 购的原材料未 经盘点就入二 级库,在二级 库,管理混乱, 浪费严重,二 级库没有能力 每天盘点。整 个原材料院内 无人清楚,流 动资产利用率 不高 信息控制:归档文件保密体系不健全,审核不到 位,威胁 BD 的科研成果积累 课题组 室主任 科技部主管 科技部长 副总师 总师 写出 报告 审核 审阅 签字 技术主审 审核 总结 小结 受专业 和时间 的限制 汇报 归档 审核 室主任对科研过程最为 了解,是审核过程的重 要一环,但室主任事务 太多,且在权责不对等 情况下,室主任可以不 负责任;各研究室科技 委作用也几乎没有发挥 档案室 科研文件归档流程 原因分析: •保密体系不完善,科研人员不信任 •科研成果转化制度不健全 •科技部将科研过程管理过多,对应的审核工作 无力完成 •对研究室的考核缺少这方面的内容,室主任可 以不负责任地签字  PAGE 90 一些重要文件 以小结的方式 未经科技发展 部的审核,而 室主任审核经 常不严,成为 一个漏洞 绩效控制:对二级核算单位的考核指标过于单一,有些单 位不适合用经济指标,造成各个利益节点都在留利 有些二级单位是适 合用经济指标来考 核,如 9 室、 12 室等 有些二级单位是不 适合用经济指标来 考核,如 4 室、 16 室等 对公共服务性二级 单位,他们不直接 创造利润,采用经 济指标考核,易产 生节节留利现象 由于设备的原因, 投入的劳动量是不 同的,以经济指标 考核,易在员工中 产生不公平情绪 PAGE 91 绩效控制:完全以经济关系为纽带连接各业务部门,在院内形 成了一个垄断市场,使部门间协调不力,服务质量差,内协交 易成本过高,运行不畅,影响到全院的运作效率 如果完全依经 济关系为纽带, 内协是一个垄 断的市场 现象一: 垄断的市场需要公 共管理部门代表公 众的利益来干涉其 定价等行为,并进 行协调、监督 一线研究室不愿分课题给服务性 研究室,服务性研究室则以需要 研究为名,要求科研费,实际技 术上已经不需要再进行研究 现象二: 干涉定价 不健全 监督 缺失 协调 成本高 一些服务性业务部门以 加急件为由,提高服务 价格 现象三: 一些服务性业务部门在 不能提高服务价格的情 况下,以各种理由拖拉 不提供及时服务 增加了我院产品的生产成本,造成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不良 后果 人为拉长生产周期,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不同业务部门间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影响员工士气 PAGE 92 绩效控制: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不健全,影响科 研人员的积极性 科研 成果 转化 的两 种现 状 科研 成果 转化 不健 全的 不良 后果 没有回报 例子:熔铸中心的发展后 劲不足,原研究室没有得 到应有的回报 有回报,但实现不多,因无 法了解科研成果创造的效益 到底是多少,缺乏制度管理 和保障 例子: 12 室原某公司出去 后,只送过一个小皮包, 请吃过一次饭 归档文件虚假现象出现, 担心归档后,技术被他人 影响我院的科研积累 偷窃,自己从中没有回报 科研人员自己从事生产 活动,不能扬长避短, 浪费稀缺的科研资源 科研人员为确保自己的科 研成果得到回报,干脆自 己去做向生产的转化 科研人员抱着科研成果 不放,无法为我院的发 展做贡献 科研人员自己无力将其转 化为生产,又不愿没有回 报地交给他人来做 PAGE 93 绩效控制:对职能部门缺乏绩效考核,造成职能部门不重 视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各业务部门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部门办事人员服务意识差 70% 67.28% 62.96% 60% 50% 48.77% 40% 部门人员过多,人浮于事 调查反映职 对职能部门长期缺乏服务质量、速度的考核,导 致服务好坏无人关心 能部门办事 管理制度长期处于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状态,执 行混乱 部门本位主义严重 部门领导服务意识差 30% 20% 10% 0% 识差,部门 人员过多, 人浮于事等 部门领导水平能力差 是员工不满 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个岗位职责不清 意于职能部 业务流程不合理 门的主要原 因 其他 问:您对各职能部门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 资料来源:调查问卷 人员服务意 PAGE 94 导读 总论 组织 计划 协调 PAGE 95 控制 资源浪 费 总结 内部资源可以从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 隐形资源、财务资源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组 织 资 源 物资资源 利用率、可转移性、 厂房、土地、设备等 增值性 物资资源 人力资源 各种专业和素质的研 时间、积极性和精力、 发者、管理者、生产 发挥等 者、营销者 技术资源 成果水平、可产品化 能力 技术能力、 专利、 诀窍等 隐形资源 知名度、美誉度、忠 诚度 品牌形象、客户资源、 公共关系等 财务资源 增长性、信用度、稳 定性 营业利润、投资收益、 银行授信额度 PAGE 96 对组织资源的评价可以通过利用度—转移 性矩阵来描述 低 闲置资源 资 活力资源 制,使用于其他业务的可 源 利 •转移性指资源扩

122 页 490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诊断九连环-组织的自我觉察

组织诊断九连环-组织的自我觉察

组织诊断九连环-组织的自我觉察 组织的自我觉察 组织诊断九连环 1. 由个体健康到组织健康 2. 组织的自我觉察 3. 组织发展过程的常备小药 4. 玩转九连环 CHAPTER 2 CHAPTER 1 从个体健康到组织健康 成熟稳定期 个体健康觉察 / 检查 个体健康评价 / 觉 察 个体健康疗愈 / 指 导 OKR ,愿景型指标 组织健康觉察 / 检查 组织健康评价 / 觉 察 人才评估 + 个人发展计划 设置以销售或者产品的组 组织健康疗愈 / 指导 织结构 岗位分析, KPI+OKR CHAPTER 1 由个体健康到组织健康 组织如人 人体的结构: 细胞 :基本单位 组织 :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了组织,每种组织完成 一定的机能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器官 :不同组织有机联合,完成复杂生理功能 胃,肺,肠,肾脏,心脏,胰脏,脾脏,肝脏,胆囊,生殖器官 九大系统:多个器官按一定次序组合,完成生命活动 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笑话系 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CHAPTER 1 由个体健康到组织健康 组织如人 细胞(基本单位) 人 组织(相似机能) 职位序列 器官(功能) 部门 系统(生命活动) 流程(业务活动) CHAPTER 1 由个体健康到组织健康 组织如人 人类 孕育下一代 初创期(孕 快速成长期 成熟稳定期 育 / 婴儿 / 学步 (青春期) (盛年 / 稳 期) 企业 下一代生命的延续 进化 适应外部环境 衰退期 企业再造期 定期) 研究新领域 健康 (第二曲线) 感知外部,不断调整 CHAPTER 1 由个体健康到组织健康 人类 16 岁还不敢 自己过马路, 妈妈还要一起 睡觉,没有追 求 初创期(孕 快速成长期 成熟稳定期 育 / 婴儿 / 学步 (青春期) (盛年 / 稳 2 岁还不会走 不健康症状 路 /7 岁还不 会说话 / 自闭 企业 过早追求短 期利润 创始人失去 对组织的控 制 没有能力抚养下一代 教育方法错误 进化 孕育下一代 下一代生命的延续 企业再造期 研究新领域 分权不足 为了做而做 目标不一致 适应外部环境 衰退期 定期) 期) 不健康症状 组织如人 发展欲望降低 权力大责任小 (第二曲线) 健康 感知外部,不断调整 CHAPTER 2 组织的自我觉察 个体的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指个人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 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 《洞察力》将自我觉察的核心定义为:一种清醒地认识自我(及所处环境)的意愿和能力 自我觉察 是 能够看到真相的能力 CHAPTER 2 组织的自我觉察 个体的自我觉察 不急于做评价和结论 自我观察 不急于改变 注重感觉,放松 对自己讲实话 发现 改变 BY 内在智慧 CHAPTER 2 组织的自我觉察 组织清楚的自我认知: 准确识别和理解 认知 组织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进化和超越 超越 选择 以终为始,经 过评估后得主 动选择 觉察的目的是积极 探索行动方案 CHAPTER 2 组织的自我觉察 建立组织的自我觉察能力 创建觉察 HR 的角色:教练和引导员 教练 信息是觉察的基础 信息是觉察的基础 保持灵活 计划与目标设定 短期成功里程碑 关注责任 管理进展和确定 责任 回顾总结 CHAPTER 2 组织的自我觉察 组织的自我觉察能力:来自组织内 Leader 的自我觉察能力 HR 要帮助组织 Leader 建立 Ta 对组织真正的觉察能力 • 自我的状态和心态 • 用心倾听意图和感受 • 分离事实和情绪 • 有价值的提问 • 直接的沟通 学会使用小药箱 CHAPTER 3 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常备小药箱 咳嗽药 眼药水 药 感冒 睡 血压 眠 计 监 测 仪 体温计 糖仪 血 消炎药 心脑血管类药 录仪 血氧仪 记 心电 组 组 织 织 设 组文 计 织化 丰 诊断流程 富 性 组 织 活 力 人 才组 组 留诊织 织 才 断高 绩 效 环 效能 境 指引 为 行 CHAPTER 3 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常备小药箱 使命 组 织 文 化 组织的战略目标 愿景 价值观 组 织 设 计 人才观 业务规划 组织结构 资源配置策略 人 才 诊 断 招聘 关键能力 培养 留 才 环 境 组 织 效 能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组 织 高 绩 效 组 织 丰 富 性 绩效 价值 治理 薪酬 组 织 活 力 激励 氛围 CHAPTER 4 玩转“九连环” 解开九连环一共需要三百四十一步 CHAPTER 4 玩转“九连环” • 刚开始看到,觉得很简单! • 拆解第一个,第二个 很简单! • 第三个,有难度,怎么都拆解不下来! • 开始研究方法和逻辑,开始有点儿会了! • 但是还不熟练,一边拆解,一边要时不时停下来 再研究一下,再梳理梳理逻辑! • 继续练习,再练习…… .. • 最后:随时拆解安装,无论从哪一个阶段,都能 够一眼看出如何拆解和安装 CHAPTER 4 解开每一环的钥匙 玩转“九连环” 五个维度 缺一不可 权变 因素 诊断 组织数据 链条 组 织 设 计 组 织 效 能 组织支 持度 组 织 高 绩 效 动态 一致性 组 织 活 力 信任 组 织 文 化 组 织 丰 富 性 工作的 意义 人 才 诊 断 留 才 环 境 认知 差异 优化 CHAPTER 4 玩转“九连环” 我因何而 出名 领导 者 个人 发展 我将去何 方 我喜欢何 种挑战 七个推动丰富 性的问题 公司 留住人 才 我怎样应 对成长和 学习 有意 义的 工作 个人 因素 我为何感 到高兴 我将与谁 同行 我如何创 造积极的 环境 人力分析框架 结果导 向 进取心 团队导 向 五条分析链路 尊重员 工 稳定性 OCP 创新 人 才 获 取 分 析 人 才 招 聘 分 析 敬 业 度 分 析 价 值 分 析 留 任 分 析 人力分析框架 最 高 领 导 高管 层 人员 目 标 和 战略 规模 / 生 命周期 环境 文化 正规化 专业化 职权层级 集权化 职业化 基层 管理者 价 值 观 智 商 经 验 情 商 潜 力 专业 人士 技术 以上方法论或模型均来源于书籍,及公开信息 组织诊断九连环 看说明书,学习工具是一件有点枯燥的事情 练习—复盘 --- 觉察—超越 能力的提升一切从练习开始! 能力提升无捷径,满足枯燥永相伴! 谢谢

20 页 495 浏览
立即下载
腾讯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体系

腾讯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体系

腾讯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体系 01 使命、愿景、价值观及总体架构 02 腾讯 COE 的特点及实践 03 腾讯 HRBP 特点及实践 04 腾讯 SDC 特点及实践 CONTENTS 腾讯的使命愿景及价值观 使命 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愿景 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价值观 正直、进取、合作、创新 经营理念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管理理念 关心员工成长 代表腾讯价值观的四种动物 长颈鹿 海燕 正直 进取 犀牛与 犀牛鸟 鹦鹉螺 合作 创新 腾讯视员工为企业的第一财富 对于腾讯来说,业务和资金都不是最重要的,业务可以 拓展,可以更换,资金可以吸收,而人才却是最不可轻 易替代的,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业务体系 微信事业群 企业发展事业群 互动娱乐事业群 移动网络事业群 网络媒体事业群 网络媒体事业群 技术工程事业群 职能系统 WXG CDG IEG MIG OMG SNG WXG / 腾讯人力资源体系演变 S3 共计 14 个部门,正式员工 424 人 发布 HR 理念:专业、服务、伙伴 2015.6 正式提出 SOE 、 BUHR 、 SSC 人力 资源体系概念, 113 人 2014.5 2013.4 成立 S3 线, 84 人 WXG 人力资源中心成立 2010.11 2010.8 人力资源部尝试向 BU 派出 HR , 29 人 2010.3 财务人事部成立, 1 人 2008.8 2008.1 腾讯公司成立 成立中心, BU 人员归属 BU 中心, 140 人 2007.8 2005.5 1998.11 人力资源平台部成立, 151 人 1999.2 2002.10 2003.6 提出“世界级 HR” 目标, BU 所有 HR 从业者统一回 S3,98 人 腾讯学院成立, 40 人 人力资源部成立, 7 人 QQ 前身 QICQ 诞生 *S3 是腾讯人力资源条线的简称 腾讯 HR 发展和价值迭代 HR 三支柱建立期 H R 的发展及定位 初建期 没有设置独立的人事管理部 门,逐渐形成以职能为导向 的组织结构,出现了客户价 发展转型期 提出建立专家中心、共享服 “ 员工是企业的第一财富” 组织架构的概念,形成了客 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立 户价值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 了企业文化管理委员会和腾 组织结构。 2014 年共享服务 讯学院,推广企业的价值观 中心升级为共享交付中心。 务中心、业务伙伴的三支柱 加快新人融入公司的步伐。 值导向的理念与思想的萌芽 1998 年 -2003 年 2003 年 -2009 年 2009 年至今 腾讯 HR 发展和价值迭代 HR 面临的挑战 第一阶段 • 1999~2003 第二阶段 2003~2009 建立初步的人力资源管 HR 的工作重点 • 理职能和体系 • • HR 角色变化 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等职 职能专家 能型工作 行政专家 标志事件 人力资源部从财务独立出来 企业文化面临着被稀释 • 职业发展通道的建立 战略执行者 的危险 • 员工发展与成长 员工激励者 文化管理委员会、腾讯学院 人才储备与培养遇到瓶 • 管理干部和储备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者 成立 颈 • 企业文化的变革 • 对接公司战略 • 推动组织变革 • 提供专业快捷的人力资源服务 • 高效支持一线业务单元人力资 • 管理层级增加 第三阶段 • 业务扩大化 2009 至今 • 人力资源需求呈现多元 化和差异化 源工作 职能专家 战略参与者 变革推动者 业务伙伴 职能专家 HRBP 团队成立,人力资源 平台部成立 腾讯 HR 组织模式 腾讯 HR 体系 职能 划分 组织 设置 COE SDC HRBP HR 专业领域专家: HR 共享交付平台: 业务合作伙伴: • HR 战略、政策制定 • 区域 HR 管理的共享业务平台 • 业务部门专业 HR 顾问 • 方法论、工具研发与指导 • HR 信息化建设的 IT 支撑平台 • 业务部门个性化 HR 需求满足 • 公司级 HR 项目策划和主导 • HR 运营管理的共享服务平台 • 一站式 HR 解决方案提供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 平台部 各事业群 HR 中心 腾讯学院 薪酬福利部 企业文化与 员工关系部 研发设计侧 运营支撑侧 业务需求侧 腾讯三支柱关系图 战略参与 流程优化 制度制定 确定标准 范 制 度 规 持 交付服务 支 外包管理 SDC 馈 绩效管理系统 需求反馈 案 方 薪酬管理系统 反 培训管理系统 内部 客户 文化培养 题 问 招聘管理系统 问 题 反 馈 COE 制度落地 需求管理 HRBP 业务支撑 员工沟通 腾讯 HR 三支柱体系作用 COE 关键点:制定有战略连接性的 HR 政策制度,负责方法 论、工具的研发与指导,做公司级 HR 项目的主导者、 牵头人,在各专业职能领域推动变革。 发挥前瞻性 牵引作用 关键点:包括 HR 信息建设中心、 HR 系 统开发中心、运营服务中心以及四个区域 人力资源中心。提供面向业务和员工的 HR 专业服务,搭建 HR 系统运营体系和 功能管控平台。 发挥体系 支撑作用 关键点:诊断并且满足业务 发挥紧贴 业务作用 部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 HR 需求,成为业务部门专业的 SDC HRBP HR 顾问,为他们提供灵活的, 有针对性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腾讯的三大战略 聚焦战略 泛娱乐战略 双打战略 工作重心聚焦在核心能力的建设和 基于明星产品的内容,跨界实现多 在重要的管理岗位上设置两个人, 持续优化基础服务能力方面。 领域共生,打造出围绕明星产品的 “成双成对”地搭建起互补的核心 粉丝经济。 领导班子。 基于组织战略的腾讯人力资源两大战略方向 组织战略 聚焦战略 泛娱乐战略 双打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聚焦战略 组织活力 COE • 强将 + 精兵项目:持续引进优秀人才 • 好成长项目: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 升员工的专业岗位成就感和影响力 • 好回报项目:提升关键人才回报的竞争力 • 深化提升组织活力项目 SDC HRBP • 正向引导干部行为,激发干部正能量项目 • 深化干部授权项目 • 强化沟通项目 腾讯 COE 组织架构 COE 薪酬福利部 招聘调配 中心 长期激励 管理组 领导力 发展中心 劳动 关系组 组织发展 中心 福利管理 中心 职业发展 中心 沟通 传播组 活力 实验室 员工薪酬 中心 培训运营 中心 组织 氛围组 薪酬福利 综合组 绩效 管理组 腾讯学院 企业文化与 员工关系部 人力资源部 腾讯招聘体系框架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人力规划与实施监控 具体内容 • 基础 组织公司人力预算:年初预测、年中调整及年 • 人事信息(职位、职类、部门、人数)准确率 末核算 • 人均效益指标确定与核算、监控 • 各系统、各类、层次人员结构合理性分析 • 业界标杆收集 • 根据公司预算滚动招聘计划 • 人力规划方法论研究 招聘管理 具体内容 内部调配(内部人才市场运营) 基础 • 学生招聘与分配 • 高效关系 • 社会招聘 • 招聘广告网络建设 • 猎头及反馈 • 外部人才市场建设 • 定点挖掘 • 渠道建设 • 内部推荐 • 素质模型 • 招聘质量管理 • 猎头行业分析 具体内容 • 内部劳动力市场管 基础 • 理 • 组织激活 项目优先级与投资 决策管理 • 配置模型 IT 平台(人事系统、招聘 WEB 平台、公司招聘平台)、制度流程、能力建设 腾讯招聘渠道全景图 招聘类型 招聘渠道 适用范围 公司招聘官网 常规网络媒体 外部招聘网站: 51job 、智联招聘等 专业社区、论坛 招聘会 外部招聘 SNS 平台 普通岗位 专场招聘会等 微博、朋友圈、 linkedin 等 所有岗位 内部推荐 内部员工推荐 专业猎头 与专业猎头公司长期合作 管理岗位、重点岗位、稀缺人才 展会营销 各类展会、年会、峰会 学生招聘 选拔优秀毕业生(校招 / 实习生) 内部招聘 内部人才市场 除管理岗位外的所有岗位 主动招聘 综合运用多种渠道进行主动挖猎的招聘方法 面向特定对象(业务竞争、战略发展) 腾讯学院战略定位 愿景:成为互联网行业最受尊敬的企业大学 员工成长顾问 构建培养体系 培育核心人才 整合分享平台 业务发展伙伴 企业变革助手 提供专项解决方案 辅助战略落地 服务各产业价值链 弘扬企业文化 为企业的现在培养人才 + 为企业的明天培养人 腾讯学院培训体系总览图 类型 课程体系 经典项目 现任中层干部培训 干部培训 现任基层干部培训 飞龙 领航 潜龙 总监 育龙 辅导年 新攀登计划 针对不同专业族群,提供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飞跃计划 职业培训 技术族培训 市场族培训 专业族培训 设计族培训 产品 / 项目族培训 创意马拉松 魔鬼训练营 为大家提供丰富的通用技能类培训课程 名家之声 各业务群体展开针对性的新人岗位培训 毕业生回归日 新人培训 社会招募新人岗前培训 校园招募新人岗前封闭培训 Q-learning 平台曾在的海量在线课程供大家学习 实习生培养项目 腾讯达人 发展路径规划 管理通道 专业技术通道 高层管理者 权威 中层管理者 专家 / 资深专 家 基层管理者 核心骨干 腾讯职业发展体系分为员工职业发展体系 与干部领导力体系。 公司员工依据所从事职位,必须且只能选 择对应的某一职位类作为职业发展通道; 同时为保证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 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除总办领导以及 EVP 有经验者 以外的所有管理人员必须同时选择市场族、 技术族、专业族、产品族的某一职位类作 初做者 为其专业的发展通道,走双通道发展。 阶梯划分 在纵向上,腾讯为员工搭建职业发展阶梯,清晰指引员工发展目标,体现了对员工能力发展的期望与要求 级别 名称 6级 权威( Fellow ) 5级 资深专家( Master ) 4级 专家( Expert ) 3级 骨干( Specialist ) 2级 有经验者( Intermediate ) 1级 初做者( Entry ) 定义 作为公司内外公认的权威,推动公司决策 作为公司内外公认的某方面专家,参与战略制定并对大型项目 / 领域成功负责 作为公司某一领域专家,能够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或领导中型项目 / 领域,能推动和实 施本专业领域内重大变革 能够独立承担部门内某一方面工作 / 项目的策划和推动执行,能够发现本专业业务流 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专业成员能够应用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常见问题 能做好被安排的一般性工作 每个级别由低到高可分为基础等、普通等和职业等三个子等。 1. 基础等是指刚达到本级别能力要求,尚需巩固; 2. 普通等是指完全达到本级别各项能力要求; 3. 职业等是指本级别各能力表现成为公司或部门内标杆。 为什么每一级还要设置子等? 个人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并需要有持 续的绩效表现。 发展通道设计 在横向上,按能力与职责相近的原则,腾讯为不同能力的员工设计了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 技术族 T ( T1~6 ) 产品 / 项目族 ( P1~6 ) P 市场族 M ( M1~6 ) 专业族 S ( S1~6 ) 6级 5级 4级 3级 2级 1级 软 件 开 发 类 技 设 游 质 技 安 术 计 戏 量 术 全 研 类 美 管 运 技 究 术 理 营 术 类 类 类 类 类 游 产 项 战 销 营 客 内 企 财 人 法 公 行 采 建 秘 戏 品 目 略 售 销 服 容 管 务 力 律 关 政 购 筑 书 策 类 类 类 类 类 类 类 类 类 资 类 关 类 类 工 划 源 系 程 类 类 类 类 任职标准设计 腾讯按照通道 / 职位建立员工专业技术能力标准 能力要求 基本资质 专业经验 绩效表现 通用能力 专业能力 「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 组织影响力 「 方法论建设 知识传播 人才培养 」 任职评定流程 在职级评定中,腾讯鼓励员工充分参与,结合业绩与能力评估,并确保评定过程的客观与公正,提高评估的规范专业性。 自愿申报 申报基本资格 申报类型 资历条件 1 级内晋等 0.5 年 1 级晋 2 级 2 级内晋等 2 级晋 3 级 3 级基础等晋 3 级普通等 0.5 年 知识考试和行为认证 3 级普通等晋 3 级职业等 3 级晋 4 级 1年 (各通道 / 各职级能力标准) 4 级内晋等 2年 基本资格审核 (绩效 + 资历) 能力评审 1. 结果输出及应用 2. 绩效条件 上次 本次 - 符合预期及以上 最近两次绩效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至少有一次“超出预期”及以上; 2 、本次绩效不是“低于预期”。 员工只能逐等申报,且应满足基本资格条件,但部门可以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员工给予 快速发展通道或特殊申报机会; 特殊申报适用于有特殊贡献、潜力高发展迅速、或当前职级严重滞后于实际能力的员 工。 评定结果应用 薪酬调整参考 职业发展规划 绩效发展面谈 培训体系规划 绩效发展面谈( PDI )的 GROW 模型 目标( GOAL ) 现状( REALITY ) G 绩效计划 R 绩效差距分析 能力评估 职业发展方向 规划( WILL ) 制定发展规划 选择( OPTIONS ) W O 选择最重要 / 急需发展的 3-5 项能力 腾讯学院目标导向的飞龙课程设计 第一次集中学习 第二次集中学习 第三次集中学习 认识自己、战略决策、 团队管理、变革管理能 产品能力、拓展视野等 前瞻视野、商业意识等 力等素质 素质 素质 沙龙分享环节 行动学习环节 电脑商战模拟 风险管理意识、危机应 跨界思考、前瞻分析、 市场营销、用户分析、 对技巧 解决复杂问题等能力 经营决策、财务等知识 干部管理全景图 标准 培养与发展 • 帝企鹅腾讯管理干部素质模型 • 领导力 360 反馈 • 培养与发展:多管齐下 管理干部成长路径 评估与选拔 任命与留用 高层管理者 • 领导力 360 评估 • 任命:综合绩效、能力、资历 中层管理者 • 通过人才盘点九宫格识别后备干部 • 不胜任管理干部的主动管理 基层管理者 • 继任计划 腾讯帝企鹅领导力模型 本着 正直 的心 人才 用户 开放 好学 激情 正直 以 激情、好学、开放 的态度和行动 培养 人才 ,打造精品, 创造 用户 价值 腾讯帝企鹅领导力模型的应用 • DC 发展 • LDI&IDP • 领导力 360° 评估 • 人才盘点 • 绩效考核 • 外部管理干部引入 • 内部管理晋升 选拔 考核 腾讯组织人才盘点 组织架构 • 当前组织架构和人才 现任干部 • 现任干部九宫格 核心人才梯队 后续行动计划 • 人群为所有非中干人群 • 组织架构调整计划 现状回顾盘点计划执 • 判断:潜力 + 绩效 (含四级专家、基干、 • 关键岗位招聘计划 行情况回顾 • 干部能下计划 裸专业人才) • 基干调动计划 • 确定未来组织架构调 整规划:职责分工、 • 储备干部名单 • 核心梯队、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 • 基干辅导改进 / 降职 / 免职 计划 有效 闭环 、 协 同高 效、 • 新任基干 / 职级内晋升计划 扁平化、灵活小团队 • 新任干部培养名单 干部九宫格工具 绩效 高 20% 待观察者:警告,明确改进要求,明日之星:谨慎规划下个岗位 , 超级明星:设计多种快速提升、 评估是否其他工作和环境更加合 多给予指导,确保薪酬竞争力 轮换方式,确保薪酬足够丰厚 绩效不佳:明确改进要求,无迅 中坚力量:应重点开发、培训, 表现出色:给予可促进其发展的 速改进者剥离出组织或降级 转化为明日之星 岗位或职责,确保薪酬竞争力 未胜任者:尽快剥离出组织 表现尚可:保持在原地原级,减 稳定贡献:保持在原地原级,给 少管理职责,可考虑剥离出组织 予认可,可用平移等方法来保持 适 中 70% 低 10% 工作积极性 潜力 低 10% 中 70% 高 10% 腾讯绩效管理全景图 战略目标 1. 组织绩效 P 目标锁定 D 跟踪与辅导 一级考核单元 绩效管理 二级考核单元 四循环 2. 个人绩效 中高干 基干 员工 改进与发展 考核与反馈 A C 绩效管理文化与氛围建设 绩效管理理念与哲学 腾讯组织绩效体系 考核层次 考核框架 一级单元考核均由 “业务评价”和“组 组织 绩效 织管理评价”两大考 核维度构成 周期:业务类型半年为周期, 职能和后台支撑年度为周期。 体系基础 关注价值评估,自上而下聚焦业务重点 • 一级考核单元 • 二级考核单元 腾讯组织绩效结果应用 一级结果 二级结果 整个系统奖金包 • 各部门奖金分配 • 部门第一负责人的业绩得分 • 部门员工和基干的评级指标比例分配 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紧密关联,层层分解 对应的个人绩效评估体系 公司战略 高干 一级单元 第一负责人:部门 BSC+ 行为考核 非第一负责人:部门 BSC+ 个人 KPI+ 行为 考核 中心 基干 业绩考核 70%+ 行为考核 30% 员工 战 略 链 接 中干 二级单元 部门 BSC+ 其他 + 行为考核 业绩考核 70%+ 行为考核 30% 组 员工 战略协同 腾讯个人绩效评估等级分布 4 档绩效等级 S.0~10% 5 档绩效等级 充分激励 5 星 .5~10% 排头兵 4 星 .15%~20% 认可绝大 3 星 .45%~65% A.30%~45% 平均线 B.40%~55% C.5%~10% 4 档激励哲学: 在公司的快速发展期,鼓励员工跑赢平均线,资源向前 55% 倾斜 多数员工 鞭策 后进者 2 星 .5%~10% 1 星 .5%~10% 5 档激励哲学: 精细化管理,识别精兵,认可更多,及时对后进者提出要求, 并通过后端应用激励到位 绩效沟通与发展 • • 能力诊断和发展 通过员工 IDP 评价了解员工反馈质量 题目 1 :沟通内容 题目 2 :发展和职业愿望 题目 3 :平时的沟通辅导是否有分享团队目标 题目 4 :是否有 PDI 的 review 题目 5 :日常沟通辅导对实际工作的帮助 平均分 腾讯绩效管理文化与氛围建设 绩效管理核心是管理干部的绩效管理能力提升,通过企鹅向前冲产品持续在公司进行全员绩效氛围营造,并帮助基干持 续提升绩效管理意识和能力。 用户 属性 用户 属性 用户 属性 公司级绩效管理课程、 BG 级 基干绩效大讲堂、绩效大家谈 绩效管理微刊、绩效宝典资源 用户 属性 用户 属性 赋能 课程 赋能 活动 赋能 资源 绩效管理沙龙 用户 属性 氛围 营造 绩效管理视频、绩效管理漫画、 腾讯月刊、腾讯微报、腾讯内 部公众号、 KM 平台等 专题 活动 员工绩效管理 Openday 绩效 资源 绩效管理微刊、绩效宝典资源 腾讯绩效结果应用 年度绩效奖金分配 调薪 优秀表彰 长期激励 绩效结 果应用 安居计划 干部晋升 内部调配 职级评定 离职回流 职业发展 腾讯薪酬福利 薪酬激励 • 固定工资 • 专项奖励 • 服务奖金 • 长期激励 • 绩效奖金 福利 • 法定福利(五险一金) ( EAP ) • 商业保险 • 员工带薪休假计划 • 安居计划 • 年度团建 / 免费班车 • 员工身心健康计划 • 员工餐厅 员工关怀 家庭开放日 身心健康热线 关爱大讲堂 健康体检 中医问诊 班车 年度团队建设 节庆礼品 婚育礼金 入职贺礼 腾讯优秀 HRBP 四大要点 理解业务的原点 • 业务模式、用户画像、核心产品 原点 补足业务伙伴的盲点 • 选对人、会带兵、能打仗 盲点 HRBP 痛点 节点 掌握组织成长的节点 • 成长的节奏、人才地图、组织设计 搞定管理上的痛点 • 高管团队的搭建和融合、报酬体系的调整、团队文化 “ 原点”和“节点” 什么是“理解业务的原点” 做 HR BP 不能只专注于 HR ,要能够从业务的角度切进去理解老板的初心,搞清楚业务的逻辑。在老板的眼里,业务有 几件事,希望 HR 能够理解: 1. 业务模式。公司是做什么生意的,处于产业链什么位置,产什么,卖什么,怎么赚钱? 2. 用户画像。公司核心客户是哪个群体,用户画像是什么样的,获客成本和留存率如何? 3. 核心产品。公司挣钱的产品是什么,下一代产品是什么,技术壁垒在什么地方,跟竞争对手 PK ,我们胜出靠什么? 什么是“掌握组织成长的节点” 组织的设计是为实现业务战略和目标服务的,组织能力的建设是 HR BP 重要的职责之一。“掌握组织成长的节点”需要 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 成长的节奏。公司业务、产品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团队中的人和组织是否匹配,鼓点准不准,节 奏和步调是不是一致? 2. 人才地图。公司现在最缺什么关键人才,缺的人在行业或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该装进来。 3. 组织设计。现在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编制是否满足业务的发展?岗位与岗位之间流程如何衔接?业务负责人的管理幅 度合不合理? “ 痛点”和“盲点” 什么是“搞定管理上的痛点” 管理上的“痛点”有很多,但是,要注意的是“管理上的痛点”,不是 HR BP 自身的痛点,像“深入了解业务”、“获 得业务信任”,这是 HR 的痛点。作为成长期的企业的管理痛点有。 1. 高管团队的搭建和融合。成长期的企业在获得融资后,需要业务快速增长。人是业务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高管团 队需要吸纳行业内或跨界的高管加入,有时也需要调整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创业元老。 HR BP 要拿捏好度,保证新 人的融入和发展,同时,也要确保创业元老的激情。 2. 报酬体系的调整。怎么平衡新老员工的报酬,薪酬结构的组合,人力成本的控制等? 3. 团队文化。现在的团队味道对不对,新老人员的融合,部门之间的壁垒,如何平衡既得利益群体? 什么是“补足业务伙伴的盲点” 做 BP ,除了懂业务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成为业务负责人合格的搭档。业务负责人是业务方面的专家,但对人的管理 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盲点”。 1. 选对人。作为老板,其对自己的直接下属是比较了解的。他担心不在眼前的干部是否称职,怎么去评估,新来的空 降兵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 会带兵。业务做得好,能否转身成为业务干部?如何转?火线提拔的干部需要补充什么能力? 3. 能打仗。一线干部如何具备带兵打仗的能力?总部干部如何具备大局观,职能干部如何去书生气? 腾讯的 SDC 是对 SSC 的升级突破 新组织 要有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来体现交付链条的产出 新属性 应该对 SDC 的工作赋予新的属性,让 SDC 工作更有用户属性、产品属性以及好玩属性 新模式 要有科学合理的 HR 交付模式来支撑从需求出发,实现超预期交付的过程 新工具 要会用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来提升交付的便利以及辅助决策和可持续运作 新能力 SDC 员工要在基本的选、育、用、留、出方面逐步具备 HR 交付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SSC 与 SDC 的差异 SSC Shared Services Center 共享服务中心 ( V1.0 ) SDC Shared Delivered Center 共享交付平台 ( V2.0 ) 腾讯对 HR 平台的诉求 通过业务整合和技术手段推动建设 HR 将集团范围内共用的职能、功 定 义 能集中起来,高质量、低成本 地向各个 COE 、 BG 提供标准 对集团范围内的共性需求进行 共享交付平台,为业务和员工提供高满 意度 HR 共享交付产品,同时确保腾讯 的服务与管控基准线不断提升。 定 义 化服务 服务内容需做到:规范化、规 特 性 模化、标准化。强调流程的固 定性,处理基础的人事共享服 务。对“事”共享。 整合,依托产品化、体系化、 信息化的共享交付平台,为业 务、员工和 HR 伙伴提供超出 预期的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交付模式需具备:新组织、新 特 性 属性、新模式、新工具、新能 力。主动挖掘和整合 HR 领域 的各类共性需求。对“资源、 能力、团队”共享。 SDC 与 SSC 的四大区别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关注用户需求 从服务于基础人事工作 到同时满足多端需求 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深入挖掘 SDC 强调工作的灵活性,不仅要求对员工端 HR 用户需求进行超出预期的交付,最大限 基础事物的及时受理,还要求对业务端 HR 共性 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需 求 的 标 准 交 付 , 以 及 对 HR 内 部 COE 及 HRBP 端 HR 运营工作的有效剥离和整合支撑。 从共享事物到共享资源 从数据化分析到大数据管理 SDC 不是共享事务,而是共享资源,目 SSC 中 e-HR 系统产生的是招聘、培训、绩效、 的是实现交付集中化,承担所有交付服 薪酬和员工关系等职能模块的统计数据, SDC 务,包括基础服务和专业服务。 要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控,强调对所有 认识工作进行事后总结与分析。 腾讯 SDC 发展蓝图 第一阶段目标:联结需求——人、信息、服务的连接器 通过联结的形式来承载战略、对接业务,响应不同角色的需求,建立触手可及的需求响应渠道。同时, 与外部伙伴开放合作,强调保持业务的弹性。 第二阶段目标:延伸平台—— HR 服务的整合提供者 通过平台化、体系化、流程化、可持续化的模式,建立起一个提供 HR 服务的共享平台。由服务到交 付,用作产品的思维做 HR 工作,让交付产品更丰富多样。 第三阶段目标:突破创新——探寻 i 时代的服务场景 户 用 属 性 通过产品的打磨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让用户对产品使用的感知度超出他对产品的期望值,建立既有针 对性又有复制性的 HR 产品交付仓库。在这样的实践探索下,腾讯给 SDC 的工作赋予新的属性,勾画 了未来蓝图——让 SDC 工作变得更有用户属性、产品属性、好玩儿属性。 属 品 产 性 玩 好 儿 属 性 腾讯 SDC 的三点属性 用户属性 用户属性 用户属性 产品属性 用户属性 好玩属性 互动性、针对性、易触达、超 产品化思维 、端到端 、可自 更多的乐趣与个性 、更多的关 预期、稳定、透明、可持续 选 + 定制化 注与尊重、更多的边界与创新 腾讯最具代表性的交付产品—— HR 助手 HR 助手是腾讯自主研发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直接在手机端操作。 1. 微信公众号——人事事务 2. 人才管理类——我的发展 3. 人力资源服务类——办证明 由于人员多,而且办公地点多,员工办 菜单中“我的发展”项目,可以在线选 员工只需在“ HR 助手”中输入所需办 理入离职手续成了头等大事,也苦不堪 择想要补修的课程。系统还会自动为员 理的证明的关键词,即可提交办理证明 言,每月汇总数据又成了头等大事, 工搜索标杆人物,向标杆人物建立学习 的需求,系统后台收到指令后有专人为 “ HR 助手”恰恰可以解决此头等大事。 榜样,分享交流学习。通过职级晋升的 员工办理。办理完毕后通过微信提示员 员工,在晋升考核中的答辩案例整合为 工前往最近的 HR 窗口领取。 “升级宝典”,供员工自行查阅和学习。 腾讯员工生活 01 员工大会 02 圣诞晚会 03 腾讯文化日 04 嘉年华 每年年底举行的员工大会,是 腾讯年底的“两会”之一。通 过公司总办领导在大会上的发 言,使全员了解公司未来发展 方向以及公司战略,并对年度 先进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 自公司创立伊始,每年的圣 诞前夜,公司全体员工都会 齐聚一堂,自导自演,载歌 载舞,共同欢庆属于我们自 己的盛大节日—圣诞晚会。 每到公司生日( 11 月 11 日)这一天,所有腾讯人都会 穿着由自己同事设计的充满腾 讯特色的文化衫,共同度过盛 会般的一天,彰显腾讯文化。 05 Q 歌 Q 魅 06 形象店 07 总办午餐日 08 文体协会 打造自己的梦工厂,唱响每 个人的精彩。公司每两年举 办一次的“ Q 歌 Q 魅”,进 行员工自己的明星评选,成 为员工期待的音乐时尚盛典。 腾讯形象店位于腾讯大厦辅楼一 层,主要对员工及其访客和家属 开放,是腾讯周边产品的唯一集 中展示场所,特地加入的专业咖 啡元素,使得形象店更加适合轻 松沟通。这里也是腾讯员工最喜 爱的休闲场所之一。 现场打探总办成员的八卦消 息,访谈他们的心路历程及 财富人生。对话节目,每两 周在员工与总办之间开展。 实话实说,艺术人生。 腾讯为了关爱员工健康,丰 富业余文化生活,成立了舞 蹈、音乐、篮球、足球、羽 毛球、排球、乒乓球、英语 角、摄影、桌游等各种协会, 让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得到完 美平衡。 公司举办的每年一次的周年庆大 型娱乐活动,覆盖公司全体员工 及其家属,是公司最大规模的员 工及家属同庆的活动。每届嘉年 华活动场地及形式各有不同,通 过运动会、园游会等形式,营造 腾讯大家庭的和谐氛围。 腾讯的文化变革:从家文化到职业文化 业绩方面 招聘策略 福利方面 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让业 校招以前讲“家文化”,现 以前人资源部和行政部争相 务部门承担起必要的义务。 在明确地告诉候选人,腾讯 满足员工各种需求。转变为 激励的排名竞争,如产品的 需要“有梦想的实力派”, 管理好员工的预期,如碰到 业绩排名,员工绩效排名。 运用事业吸引人才。 争议过大的福利手段,就停 止。 腾讯强化沟通项目 三层次沟通体系 高层思想 司庆日、战略管理大会、员工大会 中层话语 事业群高管开放日 员工参与 乐问、 BBS 、腾讯大家谈

53 页 907 浏览
立即下载
美世组织发展

美世组织发展

通常根据内、外部环境设定目标和战略,然后重新设计组织去实现这些目 标,但战略经常是在组织当前结构中制定的 - 战略与组织的关系 外部环境 机会 威胁 不确定性 资源可获得性 组织设计 战略管理 总裁、高层 管理团队 决定使命 、公司远 景 选择经营 目标、竞 争性战略 结构框架 信息技术和控制系统 生产技术 人力资源政策、激励 组织文化 组织间沟通 有效性结果 资源 效率 目标达到 利益相关者 内部环境 优势 劣势 核心竞争力 领导方式 过去业绩 Mercer 2 愿景到职位 Vision 愿景 Strategy 战略 Organization 组织 Function 职能 Responsibility 职责 Position 职位 Mercer 3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指的是由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 监督机构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权力机构 经营管理机构 监督机构 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对于公司治理的定义( OECD ) 公司治理是一套监管和管理公司业务的系统。公司治理架构列明公司内各个参与者的权利和责任分布,例如 董事会、经理、股东和其他利益关系者,并说明公司事务的决策规则和程序。这套系统不但提供一个架构让 公司定立目标,也提供各项达致目标和监察表现的方法。 Mercer 4 企业的发展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 上市公司 市 场 对 公 司 治 理 结 构 的 要 求 非上市公司 合伙制企业  所有者即经营者  所有者拥有一切的经 营信息  无董事会等机构  无公司治理结构 低 高 Mercer  企业所有者是数目有限 的股东  只需向股东定期披露经 营信息  可以根据经营规模大小 考虑是否设置董事会及 监事会 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 高 股权集中程度  企业所有者是广大的社 会公众  公司的所有权 / 股权高 度分散  社会公众对公司的各类 信息披露要求很高  必须依法设置股东大会 、董事会及监事会  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 最高 低 5 公司治理结构遵循的一般原则  保护性:公司治理结构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护股东的各项权益,股东有能力 保护性 通过董事会、监事会对公司经营层进行有效监控。  公平性:保证公平合理地对待公司所有的股东,包括小股东及外方股东, 公平性 所有股东都有机会纠正其不当行为。  责任性:承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与利益 责任性 相关者的密切合作,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并实现持续发展。  透明性:确保公司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地披露,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 透明性 绩效、所有权信息以及监管信息等。  职责性:明确董事会的角色与职责,董事会既要对公司负责,也要对股东 职责性 负责,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及对经营层的有效监督。 Mercer 6 良好的公司治理的特征  衡量一个治理制度或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如何使公司最有效地运行 如何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如何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维护和满足  一个能够保护股东利益的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 董事会能有效的发现公司问题并上报股东会 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及公司经理层进行有效地监督 股东通过总公司董事会、监督机构对总公司高级管理层有足够的监控能力 股东、董事会、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有清晰的界定 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且平衡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架构 能够对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管理 能够及时、充分地进行重要信息的报告 Mercer 7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 产权清晰  权责明确  政企分开  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 法人财产制度 法人治理结构 依法注册登记成立 拥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企业法 人财产,企业对这部分财产享有 独立支配的权力 有企业名称和固定的场所 有组织章程和组织结构 以全部的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 事责任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指 的是由权力机构、经营 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三 者组成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 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分工 和制衡关系 权力机构 经营管理机构 Mercer 监督机构 8 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公司各权力机关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 公 司 治 理 公 司 治 理 结 构 Mercer 定义 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的统治和支配,它决定公司运营的目标 和方向。 实质 公司出资者借助公司权力机关来统治和支配公司,以实现 公司目标并最终实现其自身目标的过程。 定义 实质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各权力机关的组成方式。 公司各权力机关相互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这种权力制衡 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某种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 9 公司治理同公司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是不同的 公司治理 指的是董事会监督管理层的过 程、结构和联系 规定了整个企业运作的基本框 架 构成公司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之 间的责权利的划分 实现利益主体相互间的制衡 企业创造财富的基础和保障 治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企 业管理的决策层 Mercer 公司管理 结合 点 公 司 的 战 略 管 理 层 次 指的是管理人员确定目标以及 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在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迈向 目标 既定的治理模式下管理者为实 现公司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实现公司经营部门的整体协同 效应 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高层管理人员则是决策层和下 级人员的联系纽带 10 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制衡关系  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立,纵向授权、层层负责 • 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人选 • 对董事会、监事会工作进 行授权 • 不随便干预董事会工作 股东会 董事会 监事会 • 对股东会负责 • 代表股东会监督公 司经营 • 对股东会负责 • 作为公司的经营 管理机构•委托经 理进行公司经营 经理层 • 对董事会负责 • 进行公司经营的执 行工作 Mercer 11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的定义和职责 定义 股东大会均由股东组成 , 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职责 1. 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 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 3. 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监事的报酬事项; 4. 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5. 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 6. 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7. 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8. 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9. 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10. 对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事项作出决议; 11. 修改公司章程。 Mercer 12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定义和职责 定义 董事会是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的权力执行机关 职责 1. 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 2. 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 3. 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4. 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5. 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6. 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 7. 拟订公司合并、设立、解散的方案; 8. 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9. 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决定其 报酬事项; 10. 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Mercer 13 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的定义和职责 定义 监事会是由全体监事组成的、对公司业务活动及会计事务等进行监督的机构 职责 1. 检查公司财务; 2. 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3. 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 4. 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 5. 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Mercer 14 制衡关系  股东会与董事会的制衡关系  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是一种“信托—托管”关系???? 股东将资产委托给公司董事会,不直接干预公司的经营管理业务 股东会是非常设机构,通过董事会这一机构影响公司 董事会是股东利益的代表,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受股东委托经营公司业务, 管理公司内部事务???? 这种“信任—托管”关系保证了公司为股东谋福利 Mercer 15 制衡关系  董事会与经营层的制衡关系  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董事会以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为标准,挑选和任命适合公司 的经理人员 经理层接受董事会的委托,对于公司具有管理权和代理权???? 董事会对于经理人员是一种有偿委托雇佣,经理层有义务和责任依法经 营好公司事务,董事会有权依据经理层的经营绩效进行评判 Mercer 16 制衡关系  股东会与监事会的制衡关系  股东会与监事会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监事会受雇于股东会,对全体股东负责,而不是对部分股东负责 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的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提出改 进建议 Mercer 17 公司治理的关键:董事会和经理层各自内部的制度建设以及二者之间的 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国企和民企股东全 部进入董事会 股东会 董事报酬 董事会 工作制 度 绩效考核 年薪制 经理层 工作制 度 股权激励 监事会 Mercer 18 董事会工作制度 董事会工作制度主要内容 组织结构 •人数及职位设置 •专业委员会的设置 议事内容 / 职权 •董事会议事内容 会议制度 议事程序及 决议的形成 •董事会会议形式 •会议通知 •董事会决议的执行 •董事会议题的确定 •会议补充议题 •董事会决议的反馈 •董事长职权 •董事会召开方式 •董事的权利和义务 •关联交易回避制度 •董事会秘书任务 •决议形成方式 •独立董事职责 •会议记录规定 Mercer 决议的执行 和反馈 19 案例:董事会现有构成及改进建议 组成 1人 3人 5人 2人 董 事 长 副 董 事 长 董 事 独 立 董 事 如果公司有上市 计划,可提前一 定时间设置 董事会 工作 机构 战 略 决 策 委 员 会 3人 工作组 Mercer 薪 酬 考 核 委 员 会 3人 董 秘 1人 专家顾问委员会 3 至 5 人 在独立董事未到位时,可以 先引入行业专家顾问委员 会,为公司的发展、决策提 供专业性意见。独立董事到 位后,可以视情况保留专家 顾问委员会 工作组 20 专业委员会 董事会 建议设置两个专业委员会的原因: • 公司董事人数较多,工作繁忙,具有不同的 战略决策委员会 (共 3 人,其中包括独 立董事 1 人。 设主任委员 1 人,由董 事长担任) 行业背景,难以对重化工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 全面了解并进行科学决策 • 不同专业委员会委员由不同的董事担任,可 以保证董事的精力和工作时间相对集中,提高 工作效率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 (共 3 人,其中包括独 立董事 1 人。 设主任委员 1 人,一般 不由董事长担任) • 专业委员会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可以聘请 外部专业机构为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在较大程 度上保证决策的可行性 • 独立董事进入专业委员会,在较大程度上保 证了决策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Mercer 21 战略决策委员会工作细则的主要内容 战略决策委员会工作细则主要内容 组织结构 职责权限 工作程序 议事规则 • 主任委员(召集人 1 名),由董事长担任 • 研究并建议公司长期 发展战略规划 • 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 •委员: 2 人 •研究并建议须经董事 会批准的重大投资融 资方案、重大资本运 作、资产经营项目 • 需要进行招标的重大 设备投资项目工作程 序 • 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 程序 • 聘请行业专家、专业性 机构或中介机构为其决 策提供专业意见 • 工作组:总经理任组 长,设副组长 1 人, 工作组成员若干人 • 对以上事项的实施进 行检查 Mercer • 重大融资与资本运作 项目工作程序 •工作组组长、副组长可 列席委员会会议 • 委员会会议通过的议案 及表决结果,应以书面 形式报公司董事会 22 案例: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工作细则的主要内容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工作细则主要内容 组织结构 职责权限 工作程序 议事规则 •主任委员(召集 人) 1 名,由副董事 长担任 •制定或委托、组织、 审订专业性机构制定 的高层管理人员薪酬 计划或方案,主要包 括绩效评价标准、程 序及主要评价体系, 奖惩方案和制度等 •工作组负责薪酬与考 核委员会决策的前期 准备工作,并组织各 董事和相关人员,对 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能 力和工作态度评价 •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 •委员: 2 人 • 工作组:设在人力资 源部,负责日常工作 联络和会议组织工作, 提供公司有关经营方 面及被考评人员的有 关资料 Mercer • 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 绩效考评 • 负责对公司薪酬制度 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 委员会提出高层管理 人员的报酬数额和奖 励方式的建议报告, 报公司董事会 • 委员会会议必要时可以 邀请公司董事、监事及 高层管理人员列席会议 • 聘请专业性机构或中介 机构为其决策提供专业 意见 • 委员会会议通过的议案 及表决结果,应以书面 形式报公司董事会 23 设置独立董事的动因和意义 动因 意义 • 目前公司董事中没有行业内的专家,对于公司的 重大管理和经营决策过程需要专家的指导 • 实现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法人治理结构的 合规性 • 董事会中的董事由各股东派出,难以避免董事在 决策过程中代表各个股东的利益,造成决策缺乏科学 性和独立性 • 增强董事会内部的制约机制 • 提供专业性的意见 • 证监会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截至 2003 年 6 月 30 日,上市 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 由此可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规范董事会运作、完 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 但是考虑到: 1 、对公司实际工作有实质性支持的独立董事人选目前难以确定; 2 、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建议在目前阶段公司可以先设立专家顾问委员会,行使部分独立董事的职能 Mercer 24 董事长的职权 1. 主持股东会和召集、主持董事会会议; 2. 督促、检查董事会决议的实施情况; 3. 签署董事会重要文件和其他应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文件; 4. 行使法定代表人的职权; 5. 在发生战争、特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紧急情况下,对公司事务行使符合 法律规定和公司利益的特别处置权,并在事后向公司董事会及股东会报告; 6. Mercer 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25 董事的权利和义务 1. 董事在董事会会议上充分发表意见,对表决事项行使表决权; 2. 董事有权对提交会议的文件、材料提出质疑,要求说明; (知情权) 3. 董事有向董事长提出召开临时会议或特别会议的建议权; 4. 为了查询或调查董事会的专项工作,董事有权调阅公司档案、文件或约见公司经理人员了解情 况;(知情权) 5. 董事应当遵守公司章程、本制度和其他公司规章制度,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 用在公司的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董事不得利用职权收取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 司财产; 6. 董事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者将公司资金贷给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公司资金的正常运转; 不得将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名义开设帐户存储;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 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7. 董事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本公司同类的业务,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 8. 董事负有按规定不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的义务; 9. 董事违反本条例的非法所得归本公司所有,造成的损失应当赔偿; 10. 董事在执行职权时超越权限或没有依照董事会决议,致使公司遭受损害的,应当进行赔偿。 Mercer 26 董事会秘书的任务 1. 协助董事处理董事会的日常工作,持续向董事提供、提醒并确保其了解国家有关 公司运作的法规、政策及要求,协助董事及总经理在行使职权时切实履行国家法 律法规、公司章程及其他有关规定; 2. 负责董事会内部沟通,并处理公司董事会与公司总经理、管理部门、股东之间的 有关事宜; 3. 按法定程序负责董事会、股东会的有关组织和准备工作,列席有关会议并收集有 关信息资料,做好会议记录,负责会议文件的保管; 4. 保证会议决策符合法定程序,主动了解掌握股东会及董事会决议执行进展情况, 对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及时向董事会和董事长报告并提出建议; 5. 处理与中介机构、媒体的关系; 6. 董事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Mercer 27 董事会的主要议事内容 1. 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2. 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弥补亏损方案; 3. 制订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债券或其他证券及上市方案; 4. 拟定公司合并、分立和解散、破产方案; 5. 在股东会授权范围内,决定公司的风险投资、资产抵押及其他担保事项,以及重 大基建、技改项目、对外投资、出售资产等事项; 6. 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7. 根据董事长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根据总经理 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并决定其报酬和奖惩事项; 8. 决定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置; 9. 制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和公司章程的修改方案; 10. 听取公司总经理的工作汇报并检查总经理的工作等。 Mercer 28 董事会会议制度——会议形式 董事会会议 定期会议 年度会议 在公司会计年 度结束后的 4 个月内召开, 主要审议公司 的年度报告及 处理其他有关 事宜 半年度会议 在公司会计年 度的第六个月 后两个月内召 开,主要审议 公司的半年度 报告及处理其 他有关事宜 临时会议 季度会议 会议在当年四 月和十月份召 开。主要审议 公司工程和运 营季度报告及 处理其他有关 事宜 季度会议由董事会决定在某一阶段是 否召开。建议在工程期内召开季度会 议,公司在正常运营后可以不召开。 Mercer 在下列情况之一时,董事长应在 5 个工作日内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 • 董事长认为必要时; • 经三分之一以上董事联名提议 时; • 监事会提议时; • 全体独立董事的二分之一提议 时; • 总经理提议时。 29 董事会会议制度——会议议题的确定 1. 股东会决议的内容和授权事项; 2. 以前董事会会议确定的事项; 3. 董事长或三分之一董事联名提议的事项; 4. 监事会提议的事项; 5. 全体独立董事的二分之一提议的事项; 6. 总经理提议的事项; 7. 公司外部因素影响必须作出决定的事项; 8. 董事会年度会议、半年度会议规定的事项。 Mercer 30 议题的确定时限 定期会议应于会议 10 日前 书面通知全体董事,并抄 送各监事和其他列席人员。 前 15 日 董事(包括独立董事)、 监事、总经理及各有关 部门应于定期会议 15 日前以书面形式向董事 会秘书提交议题。董事 会秘书汇总后,报董事 长。 Mercer 前 10 日 前5日 提出补充议题的董事 (包括独立董事)、监 事、总经理需在接到董 事会定期会议通知之后 的 5 日内,将所提补充 议题以书面方式提交给 董事会秘书。 董事会开会 临时会议应在 接到会议通知 之后的 1 日内 31 议事程序 会议通知 • 具体规定了会议通知的发出时间、内容、送达方式; • 接到会议通知后提出补充议题的程序 会议方式 考虑到董事会成员人数较多,所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规定可以 采用灵活的会议召开方式。在此规定,董事会可根据实际情况, 以实地或通讯方式召开。以通讯方式召开的董事会临时会议可以 用传真方式进行并做出决议 资料提交 具体规定了董事会秘书在董事会会议召开之前向董事(包括独立 董事)和监事提交议案的有关事项 董事出席 要求 董事会由董事长亲自主持,不能出席会议应委托其他董事代为主 持。董事会会议应当由董事本人出席,不能出席可以书面委托其 他董事代为出席,未委托代表出席的,视为放弃投票权。 Mercer 32 决议的形成 有效人数 董事会会议应由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方可举行,每一董事享有 一票表决权。董事会做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的三分之二以上 通过。 决议方式 董事会决议表决方式为:举手或书面表决 列席人员 监事和总经理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就有关议题发表意见,不参加 表决。根据需要,董事长可以要求总经理回避特定议题的讨论。 审议年度报告、中期报告的董事会会议可邀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人员参加。 董事责任 出席会议的董事,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并承担责任。出席会 议的董事有权要求在记录上对其在会议上的发言作出说明性记 载。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章程,致使公司遭受损失 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 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 Mercer 33 董事会会议记录内容 董事会会议应当由董事会秘书记录,会议记录保存期限为 5 年。 其内容主要有: • 会议召开的日期、地点和主持人姓名; • 出席董事的姓名以及委托其他董事出席会议的董事姓名及受托人情况; • 会议议程; • 董事发言要点; • 独立董事的独立意见; • 每一决议事项的表决方式和结果(表决结果应载明赞成、反对或弃权的 票数)。 Mercer 34 决议的执行和反馈 决议的执行 董事会决议中属于总经理职责范围内事项,由总经理组织贯彻具 体的实施工作,并将执行情况向董事会报告,董事会闭会期间可 直接向董事长报告。 不属于总经理范围内的事项,由董事会安排有关部门或人员组织 实施并听取汇报。 决议执行 监督 执行情况 汇报 Mercer 董事长有权检查督促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出席或委托其他董事 (或经总经理邀请)出席总经理办公会和其他专业会议以了解贯 彻情况并指导协调工作。 其他董事可以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向高层经理人员质询 董事会决议的贯彻和执行情况。 每次召开董事会,总经理或其他部门应将前次董事会决议实施情 况向会议作出书面报告。董事会应当对上次会议决议的情况作出 评价,并载入会议记录。 35 经理层的工作制度 经理层工作制度 经理层的 内部分工 总经理任职资 格与任免权限 总经理职 责与权限 总经理工作制 度及工作程序 对经理层的 奖惩与考核 与董事会 沟通制度 •经理层职数 •提名及招聘、解 •总经理职责 •工作例会制度 •绩效考核指标 •月度工作简报 •建设期分工 聘程序 •总经理权限 •工作报告制度 体系 制度 •生产期分工 •总经理辞职程序 •总经理免责条件 •日常管理程序 •考核及薪酬决 •季度工作报告 •总经理任期 •副总经理职责与 定权 制度 权限 •年薪制与股权 •财务报告制度 •禁止事项 激励 •日常报告制度 •离任审计制度 •质询制度 •经营责任追究 •突发(重大) 制度 Mercer 事件报告制度 36 总经理具有以下职责和权限 总经理职责 •制定和实施公司总体战略 •制定和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财 务预算 总经理权限 •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决策权 •对经营目标和重大投资决策的建议 权和部分审批权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对所辖人员的人事权 •建立健全公司统一、高效的组织体 系和工作体系 •对公司各项工作的监控权 •对下级之间争议的裁决权 •主持公司日常管理工作 •董事会预算内财务审批权 •处理公司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并 及时向董事会汇报 •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 • 总经理列席董事会会议 • 公司章程或董事会赋予的其他权力 Mercer 37 总经理对所辖人员的人事权包括以下内容: 人事权力 考评权 招聘、解聘权 任免权 奖惩权 Mercer 对经理层人员 对非经理层人员 总经理拥有一定的考评权,考评结 果以及相关处理意见应报请董事会 批准; 可授权相关部门进行考评,并根据 考评结果做出处理意见 总经理拥有提名招聘和解聘权,提 名结果应报请董事会批准; 可授权相关部门根据需要进行招聘, 并根据员工个人表现及公司管理制 度解聘不称职员工 总经理拥有任免建议权,并报请董 事会批准 可根据考核结果、个人表现以及公 司的规章制度进行任免 总经理负责拟订公司员工日常的福利、奖惩方案(除需董事会薪酬考核委 员会拟订的方案)。可以根据员工个人表现、考核结果以及公司的规章制 度进行奖惩。重大奖惩事项应报请董事会批准 38 经理层财务审批权模式探讨 分权程度 无授权模式 有限授权模式 高度授权模式 充分授权模式 总经理一支笔,经 理层的所有审批权 集中于总经理一人 (与财务总监联 签) 总经理授权某常务 副总一定金额以下 的审批权 总经理授权各分管 副总在所分管部门 一定金额以下的审 批权 总经理授权各分管 副总在所分管部门 一定金额以下的审 批权,各部门负责 人在本部门一定金 额以下的审批权 优点 控制力强,可以有 效避免跑冒滴漏 控制力较强,可避 免跑冒滴漏,能部 分减轻总经理压力 控制力较强,能大 幅减轻总经理压力, 提高工作效率 能有效减轻总经理 压力,大幅提高工 作效率 缺点 降低工作效率,总 经理工作负担很重 工作效率不高,总 经理负担较重 财务控制力度降低, 财务控制力度很低, 易生跑冒滴漏 适用 条件 适用于公司财务管 理混乱,或财务审 批频率较低 适用于公司财务管 理比较混乱,或财 务审批频率较低 适用于公司财务管 理比较规范,制度 比较健全或总经理 事务繁忙 适用于公司财务管 理规范、制度健全 或总经理事务繁忙 内容 Mercer 39 根据决策权限大小,总经理的决策权可以分为建议权、部分决策权和最 终决策权 建议权 部分决策权 最终决策权 •对金额超过 1000 万元的 设备投资有建议权 •建设期内总经理有权审 批公司 1000 万元以下 (含)的设备投资,但审 批结果应报请董事会。上 述投资或资产处置涉及关 联交易时应按有关规定办 理。 •对金额低于 万元的 预算内经营性支出总经理 拥有最终审批权。 •对预算外投资有建议权 •因环境变化需要对董事 会所制定的经营目标进行 重大调整时,总经理有权 对目标提出调整建议 •对高管人员的人事管理, 总经理拥有建议权。 Mercer •对金额高于 万元的 预算内经营性支出拥有部 分审批权。 •对对金额低于 万元 的预算内资本性支出总经 理拥有最终审批权。 •对非经理层员工的人事 管理,总经理拥有最终决 策权。 40 经理层其他人员根据各自分工,协助总经理开展工作 经理层其他人员职责 •经理层内部分工由总经理决定, 并应通过公司文件等方式予以明 确 •副总经理等对总经理负责,并 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 Mercer 经理层其他人员权限 •经营目标和重大投资决策的建 议权、授权范围内的审批权 •授权范围内的日常经营管理决 策权、人事任免权、奖惩决定权、 工作监控权 •总经理因故不能履行职务时, 副总经理等受总经理或董事会委 托代行总经理的职权 •对下级之间争议的裁决权 •经理层成员在工作中必须紧密 配合,相互支持 •总经理授予的其他权力 •对所属下级的考评权 •权限内的财务审批权 41 管控模式的范畴 管控模式应是一个以战略为导向,以组织结构为框架,以管理控制系统为核 心,以流程和制度为基础的动态系统 管控模式 组织 结构 组织定位 权限划分 部门设置 岗位编制 考核 激励 流程 企业 战略 制度 管理 控制 系统 Mercer 组织设计 目标 计划 监控 42 组织管控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 一、怎样管 ?( 三种管控模式 : 战略管理、投资管理、操作管理 )  二、谁来管 ?( 组织、职能设计 )  三、管什么 ?( 三条管控红线:法律管控、职能管控、业务管控 )  四、管多少 ?( 分级授权体系 ) Mercer 43 组织管理的金字塔 - 战略、组织管控、业务流程及绩效管理是 实现组织卓越运营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组织战略 • 明确公司发展战略(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目 标是什么?) 1 战略规划 组织管控模式 • 基于对战略或公司定位的理解 2 流程管 理 3 分析建立有效的组织管控体系 (管什么 ?) • 梳理和完善流程管理体系包 括核心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 ( 如何管 ?) HR 、绩 效管理 Mercer • 通过流程梳理对组织和 4 岗位职能进行适应性调 整,建立岗位和流程的 关系 ( 如何管好 ?) 组织管控体系 管控模式 组织结构 权责体系 流程管理体系 项目 产品 设计 采购 施工 营销 客户 决策 策划 开发 管理 管理 管理 关系 管理 支持 资源保障与绩效驱动体系 组织 绩效 流程 绩效 部门 绩效 员工 绩效 •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包 • 未来根据规划的流程管理体系完善 IT 系统 括对组织、流程和岗位 4 绩效管理 ( 管得如 何 ?) 人力 资源 IT 系统 44 管控模式的关键内容 项 目 公 司 定 位 /  项目公司是定位为施工组织主体还是经营主体?只是一个成本中 心还是一个责任与利润中心?或者局部的成本中心  选择矩阵制的运作模式还是独立的项目制运作模式?总部与项目 公司关键的权责如何分配?  总部和项目公司之间的组织机构 / 岗位如何设置,职能如何分配? 关分 键项 流 程管 设控 与 计  各业务板块如何进行管控?各关键业务流程如何设计? 绩 效 管 理 体 系  如何对项目公司进行业绩管理?如何对职能部门进行业绩管理? 操 作 流 程 与 制 度 体 系 组 织 结 构 与 职 能 设 计 运 作 模 式 与 集 分 权 设 计 总 部 具体的管控模式必须清晰的回答以下问题  具体的操作流程与制度体系是怎样的? 注:灰色部份为管控体系的基础支撑,灰色以上为管控模式的核心内容,本报告主要讲述核心内容,它是流程和制度设 计的基础 Mercer 45 总体设计思路—组织管控模式的考虑因素 组织管控模式的考虑因素 企业发展战略 内部管理的要求  新的组织模式如何解决目前存 在的各种问题?  需要制定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来支撑未来战 略的发展?  企业发展战略对组织结构提出了什么样的 要求?  内部人员对未来的组织体系和 管理方法有什么期望? 组织结构  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对组织 结构设计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 新的组织结构需要具备什么样特点 才能有效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外部市场要求 Mercer  其它企业的组织体系有什么地 方可以值得协信借鉴?  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何有 效地运用? 其它企业的成功做法 46 总体设计思路 -- 组织管控模式的考虑因素 同时需要合理的解决目前的公司存在的问题,支撑公司管理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 内部管理对组织管控模式的要求 高效率运作  通过组织模式的设计,要能使流程的效率尽可能提高  整个企业能够通过制度来规范而不是通过“人治”的手段来管理,尽量避免 制度严谨 层次清晰 反应灵活 例外管理和因人对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 不仅需要制定规范的制度,更重要是能够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制度。  对于上下级的工作权限和职能划分有清晰的界定,有明确的管理范围和直接 负责对象,层层负责,尽量避免越级指挥和越级报告  通过计划和预算来控制,而不是事事审批,事事汇报,避免事无巨细都有直 接地行政干预,给职能部门提供合适和广阔的工作舞台和空间,提高对外界 和事务的快速反应能力 功能完善  完善现在还不具备的成本管理等功能,建立完善的职能体系来面对市场竞争 低成本  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优胜劣汰,避免臃肿的组织结构体系,有效地裁剪冗员。 Mercer 47 战略 组织管控 流程 绩效的关系 远景与使 命 战略规划 设定战略目标并通过 绩效管理驱动和监控 绩效目标的实现 战略目标 组织管控体系 战略目标逐级分 解并通过计划管 理流程管理及绩 效管理保证目标 的达成 明确监 管职能 3 年经营规 划 ( 3 )年 度经营计 划 计划管理 组织权责体 系 决定执行流程 的主体和程序 流程管理体 系 组织结构及 职能 明确各部门在管理 流程中的职责 要求考核和激 励支持部门职 能的履行 绩效 管理 程序 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目标通过 流程实现。流程促 进绩效提升 测量和持续改进 Mercer 48 总体设计思路 -- 组织管控模式研究 通常总部对项目公司管控模式采用三种典型的方式 管理内容 投资管理型 战略管理型 操作管理型 Mercer 关注重点 主要以财务指标进 行管理和考核,  总部一般无业务 管理部门 关注投资回报 通过投资业务组 合的结构优化, 追求公司价值最 大化 主要以战略规划 进行管理和考核,  总部可以视情 况决定是否设置具 体业务管理部门 公司组合的协 调发展 投资业务的战 略优化和协调 战略协同效应 的培育 通过总部业务管理 部门对下属企业的 日常经营运作进行 管理 下属公司经营行 为的统一与优化 公司整体协调成 长 对行业成功因素 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控制手段 财务控制 法律 企业并购 财务控制 战略规划与控制 人力资源 部分重点业务的 管理 财务控制 营销 / 销售 网络 / 技术 新业务开发 人力资源 适用性 多种不相关产 业的投资活动 分 权 相关型或单一产 业领域内的 发展 单一产业领 域内的运作, 但有地域 局限性 权集 49 常见的三种集团管控模式 管控模式 财务管控 功能和人员配置 核心功能领域 • • • • 财务 / 资产 集团规划 监控 / 投资管理 收购、兼并 总 部 功 重要功能领域 战略管控 • • • • • • • • • • 财务 / 资产 集团规划 /SBU 战略 监控 / 投资管理 收购、兼并 公关 人才培养 法律 审计 集团营销 现金管理 能 + 总部组织机构的管理 运营管控 • • • • • • • • • • • • • 财务 / 资产 集团规划 /SBU 战略 监控 / 投资管理 收购、兼并 公关 人才培养 法律 审计 集团营销 R&D 采购 / 物流 销售网络 人事管理 + 总部组织机构的管理 + 总部组织机构的管理 集分权 分权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集权 不同的管理模式在总部集中的集团功能各不相同 Mercer 50 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结构和目标  控股类型 财务导向 ( 财务控股 ) 战略导向 ( 战略管理控股 ) 类型 • 红利 / 资金回收 • 企业的高质量 Mercer 中 央 部 门 服 务 • 不区分业务领域的 收益最大化 目标 运营导向 ( 运营管理控股 ) • 战略资源优化配置 • 协调的管理 • 界面管理 • 经营者队伍 • 所有企业战略和操 作效果最大化 • 操作控制、功能和 业务领域优化 • 市场份额增长 51 按照母子公司的权责划分原则,从分权到集权一般可以分 为三大种类型:财务管理型、战略管理型和操作管理型 绩效 ( 财 ) 财务管理型 分权 公司与下属分 公司的关系 发展目标 财(尾) 绩效 / 人 / 流程 ( 人 / 财 / 物 ) 战略管理型 人/财(头/尾) 操作管理型 人/财/物(头/尾/身) 集权 • 通过总部业务管理部门对下 • 以财务指标进行管理和考核, • 以战略规划进行管理和考核, 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 • 总部无业务管理部门 • 总部一般无具体业务管理部门 理 • 各分公司经营行为的统一与 • 投资回报 • 公司组合的协调发展 优化公司整体协调成长 • 通过投资业务组合的结构优化 • 投资业务的战略优化和协调 • 对行业成功因素集中控制与 • 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 • 战略协同效应的培育 管理 管理手段 • • • • 应用方式 • 多种不相关产业的投资运作 Mercer 绩效 / 人 ( 财 / 人 ) 财务控制 法律 企业并购 核心高管管理 • 财务控制 • 战略规划与控制 • 核心高管和专业人才管理 • • • • • • 相关型或单一产业领域内的 发展 • 单一产业领域内的运作,但 有地域局限性 财务控制战略 营销 / 销售 网络 / 技术 新业务开发 人力资源 52 1. 财务管控型 主要特点 典型的分权模式,强调结果控制 , 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主要通过财务 手段来实现,只关注资产经营 , 不管日常经营管理事务 , 战略目标——股东 回报率。 集团总部 集团总部关注的重点是:财务 / 资产、集团规划监控 / 投资管 理 . 收购 . 兼并等等 , 保证具体业务资产回报率及相关财务指 标 , 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增持股份或适时退出 下属企业 每年给定财务目标,赋予完整的业务经营权,只要达成预期财务目标 , 总部 就不会有什么经营干预行为 , 也不会对下属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限定。 业务相关 很少、或无关 岗位配置 很少 ( 总部组织精干,控制力小,无为管理 ) 适应类型 多元化发展集团公司 ( 例如华润集团、和记黄埔 ) Mercer 53 财务型管控模式的前提在于具备资本运作和公司价值评估的能力, 总部必须金融集团化: 财务控股 董事会 财务和会计 参股控制 • 公司的报告制度 • 控股集团财 务 / 帐务平 衡 • 计划 / 报告 制度 • 确立批准权 / 指 令 • 理顺领导和被领 导的位置 • 与参股企业间的 个人联系 • 参股规划 / 参股 筹措 • 参股企业领导的 战略咨询 Mercer • 控股集团财 务会计 • 资金筹措与 司库 • 资金储备 • 企业评估 • 参股运作与 管理 • 投资评价 / 控制 ( 企业经济 ) 法律 / 税收 财产和固定 资产管理 公司资产管理 • 帐户管理 • 税收咨询 / 减免 • 往来支付 • 公司资产管 理咨询 • 指令指标协 调 54 系统有效的集团管理要求在垂直的管理流程中明确责任的 分配 财务导向管理 各层次的责任 集团总部 战略业务单元 经营单元 自上而下的过程 自下而上的过程 沟通企业的战略远 集团批准 / 备案 可提供融资 / 资金 为经营单元制定财 审核经营计划 监督经营单元财务绩 效 制定经营计划 提交经营计划 执行经营计划 景 务绩效目标 自上而下的过程 帮助 实现集团核定的财务 绩效目标 回报集团 Mercer 55 2. 操作管控型 主要特点 典型的集权模式 , 特别强调公司经营行为的统一和过程控制 , 追求利润目标 与各级经理人的自我实现,组织目标不仅有经济的还有文化的社会的。 集团总部 集团总部主要关注:财务 / 资产、集团规划 /SBU 战略、监控 / 投资管理、收 购、兼并、公关、人才培养、法律、审计、营销、采购 / 物流、销售网络、 人事管理 , 几乎无所不管。 下属企业 是总部的加工厂 , 在总部职能部门的具体领导下 , 开展各项工作 , 负责具体执 行总部下达的各项任务。 业务相关 很高 岗位配置 很多 ( 总部职能齐全,控制力强 ) 适应类型 专业化程度极高的企业集团 ( 例如 : 万科、金地 ) Mercer 56 实行操作管控型模式的前提条件 : 由于专业型管控模式直接控制集团各 事业领域和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如果集团总部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以 及相应的客观条件,勿庸置疑这将是管控力度最大的模式。 操作管理控股 总裁 财政和财务 集团计划 财政 收购 控制 法律 财务 管理资 源发展 公共关系 调整 人员资源 科研和发展 资源管理 科研中心 * 管理资 设计 / 技 源发展 术发展 人事管理 物料经济 营销 采购 市场营销 物料经济 物流管理 经营单位 / 部门 销售 项目组 信息处理 * 总部设置中可选择性功能 Mercer 57 3. 战略管控型 主要特点 集分权结合模式,强调程序控制 , 主要关注于包括财务指标的战略协同指 标和经营班子素质等指标 , 既能发挥总部的优势同时又能激发下属企业的 干劲。战略目标兼顾股东回报率和组织自身成长。 集团总部 集团总部负责整体的战略规划、财务和资产运营,主要致力于平衡资源需 求、协调经营矛盾、推行“企业文化”、培育高级主管、品牌战略管理、 推行标准化、知识与经验分享等。 审批下属企业的战略经营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同时批准其预算 再交由下属企业负责执行。 下属企业 各下属企业同时也要制定自己本业务单位的战略规划,并提出与战略规划 相匹配的经营计划和预算方案, 业务相关 比较高 岗位配置 不多 ( 总部精干,控制力集中而单一 ) 适应类型 相关产业集团 ( 例如 : 首创 , 万通 ) Mercer 58 实行战略管控型模式的前提条件:此模式的要害在于程序和制度建设,如果集团 内部缺乏规范的程序和完备的制度,或者有这些却无人来执行或放松监督执行情 况,战略型管控可能会流于务虚,出现失控的危险。 战略管理控股 董事长 财务 / 监控 人事 技术 * 公关 财务管理 政策 项目 / 技术可行性 法律政策 财务会计 人才培养 专利特有技术开发 核心团队 税 劳工福利 集团营销 * 收购、兼并 计划、汇报、监控 战略经营单位 SBU 区域代表处 / 公司 集团总体发展 销售协调 审计 营销服务 * 总部设置中可选择性功能 Mercer 59 系统有效集团管理要求在垂直的管理流程中明确责任的分配 战略导向管理 各层次的责任 集团总部 自上而下的过程 自下而上的过程 沟通企业战略远景 批准合并业务计划 为战略业务单元制定 远景和战略目标 制定战略规划 战略业务单元 自上而下的过程 分配资源 监控战略业务单元 审核 / 批准经营计划 监督和支持经营单元 为经营单元制定目标 准备和提交合并的业 务计划 制定经营计划 提交经营计划 执行经营计划 经营单元 Mercer 60 通常来讲,按照集分权程度,母子公司间的管控存在三 种典型模式,它们的介入程度和管理重点有所不同 财务导向 BU BU 战略导向 BU BU BU 操作导向 BU BU BU BU •审查战略计划 •审查和批准战略计划 •直接从事领导战略计划 的开发 资本运营 •以单个业务投资收益 最大化为原则 •以快速壮大实力,提升 整体价值为原则 •以扩大规模,完善业务 配套为原则 资本计划与 财务控制 •提供每项业务所需资 金 •审查和批准主要项目开 支、分配资金 •指导每个主要资本项目 的准备工作,为项目安 排落实资金 •审核整体的财务目 标 / 结果 •确定财务目标,考评财 务和经营业绩 •确定详尽的财务和经营 目标,考评整个业务的 业绩 •为每项业务选出总裁 •选派总裁,制定“优秀 高层管理人才计划”, 追踪和开发管理人才 •选派总裁,直接参与详 细的考评和提拔各级管 理人员的活动 战略管理 绩效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Mercer 61 实际应用中,集团的管控模式往往是采用混合模式,以 管控各类不同特点的下属业务 战略导向型 一般而言,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是混 合模式 • 集团的下属公司有多种控股比例 • 下属公司在集团公司战略中的定 位不同 • 集团总部对不同业务板块的管理 能力有高有低 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具体一个下属公 司的管理导向会发生变化 • 当一个业务整体走向衰弱时,会 转向财务导向,寻找退出机制 • 当弱小下属公司能力发展,能够 成为独立的运作平台,往往从操 作导向转向战略导向 Mercer 操作导向型 + 战略导向型 财务导向型 + 财务导向型 战略导向型 操作导向型 62 从总体上看,总部对下属业务单元的管理与控制功能主要围绕四个层面 展开 创造价值的基础 1 战略规划及控制    制定公司总体战略,改变  公司的业务组合来创造价  值 2 协调各业务 单元的运作 举例 买 / 卖业务 内部创造新的业务 通过投资创造新的业务 通过并收购及内部重组 重新定义业务组合  公司制度和指导方针  通过协调各部门活动,制  公司决策机制及流程 定内部交易方案,共享技  内部交易价机制 能 / 经验,优化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 创造价值的前提 可能影响价值的方面  总部需对资本运作及  对各业务发展趋势 资产价值有深入的认 缺乏把握  非经济的兼并收购 知  总部需对各业务单元 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深 刻的把握  各业务单元需有类似  过分鼓励各单元追 的运营层面的关键成 功因素 以发挥协同效应创造价值 3 管理单一业务 单元的发展 4 职能及共享服务  批准或否决业务单元战  总部对各业务单元的  制定不合适的业务  提供职能上的专业技能  通过提供职能服务以及共  提供更有效的共享服务  协助各业务管理层实施 享服务创造价值  总部需具备丰富的共  强制要求各业务单 略规划  审批主要的固定资产投  通过指导、服务、控制业 资计划 务单元的战略及经营来创  设定绩效指标并积极监 造价值 控  任免业务单元高管层 / 继任人选 独立的或关联 服务 Mercer 求不存在的协同, 转移高管层对本业 务单元的管理精力 市场趋势及内部运作 有深厚的经验 享服务运作经验 体系及业务目标, 过宽的管理幅度和 深度。例如繁冗的 预算制定体系及投 资计划审批体系 元使用同样的共享 服务,忽视了业务 的独特性 63 从另一个方面看,集团总部对业务单元的管理机制又可相对分为集 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 集权管理(紧密型管理) 总部 分权管理(松散型管理) 总部 集团总经理 职能部门 A 职能部门 B 职能部门 A 业务单元总经理 业务 单元 集权管 职能部门 B 职能部门 B 业务单元总经理 直接管理 职能部门 A 集团总经理 业务 单元 直接管理 职能部门 A 职能部门 B 间接管理 总部职能部门中央集权,制定职能战略、 制定职能运营计划、进行运营决策; 分权管 理 业务单元职能部门仅负责日常事务性 理 间接管理 业务单元职能部门具有较高的自主权, 进行运营决策并执行处理; 总部职能部门制定职能政策指导并提供 共享服务 人员设 置及汇 报关系 总部向业务单元相应部门派驻关键负责 人人员,管理该职能活动; 派驻人员向总部部门实线汇报,向业务 单元总经理虚线汇报 人员设 置及汇 报关系 优点 统一的运作平台,提高公司整体的决策 效率、部门间协调 优点 提高对内部紧急情况的反应速度,调动 部门积极性 缺点 对总部职能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较高;对 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求较高 缺点 机构重叠,管理部门利益难以协调;较 难进行管理评估 Mercer 业务单元自行选择关键负责人职能管理 职能负责人向业务单元总经理实线汇报, 向总部相应职能部门虚线汇报 64 集权或分权决定必须基于对以下三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 -各职能管理模式选择的考虑因素- 考虑因素 对职能管理的启示 对总部价值提升的重要性  集团管控定位  集团战略的贯彻  总部对战略规划、投资管理、业务单元高管层的管理应 有较强的管控力度  业务单元间协同 职能管理实施效率及可行性 适宜采用集权(紧密)管理  职能的标准化 职能标准化程度高  沟通的复杂度 沟通复杂程度低 沟通复杂程度高 变化少决策点少 变化多决策点多  变化多决策点多  管理与执行的可分离度 管理与执行的可分离度高 适宜采用分权(松散)管理 职能标准化程度低 管理与执行的可分离度低 组织载体的要求  组织载体的形式对选择职 能公司管理模式的限制 Mercer  原则上事业部适用集权的管理模式;而上市子公司难以 实行集权管理模式 式 一般采用分权管理模 65 不同总部管控定位角色对应着五大职能不同集权及分权方式 战略规划 运营管理 型总部 战略控制 型/战略 设计型总 部 总  整体战略制定、 控制、绩效评估 部  业务单元战略制 重 定、经营计划审 点 批及重大项目审 职 批;绩效评估 责 相对分权 财务控制 型总部 Mercer 财务管理 集权 集权 集权 总 部  全面负责整体及  所有投资项目审  制定并推行财务 业务单元战略及 批 管理制度 重  全面预算管理及 经营计划的制定、 点 控制、绩效评估 集中资金管理 职  一律审批 责 相对集权 不 同 的 总 部 管 控 定 位 投资管理  整体战略制定、 总 评估 部  业务单元战略实 重 施的绩效评估 点 职 责 相对集权 相对集权 人力资源 管理 信息管理 集权 集权  制定和推行人力  全面负责整体及 资源管理体系 业务单元的信息  委派高管层及绩 技术战略规划  信息系统建设 效考核  业务单元人力资  信息系统维护 源管理 相对分权 相对集权  业务单元重大项  制定并推行财务  制定和推行人力  全面负责整体的  业务单元新项目  建立以盈利为核  委派高管层及绩 目审批 的投资论证 相对集权 管理制度 心的全面预算管 理  计划外审批,计 划内自行控制 相对分权  业务单元重大项  制定并推行财务 目审批 管理制度 资源管理体系 效考核 分权 信息技术战略规 划、预算和管理 制度  关键应用系统选 择和应用集成  信息基础架构的 选择和建设 分权  委派高管层及绩  控制财务系统保 效考核 持一致 66 董事会和公司总部之间的联系 活动范例*  发展远景和价值  发展总体公司战略 制定总体绩效指标 决策重大收购 / 投资 / 出售决定          董事会 Board 公司总部 作为董事会远景和业务单元绩效表现之间的战略连接 Corporate Centre 为业务单元提供其所需的增加价值活动来帮助其 提高运营绩效 制造产品 行销产品 销售产品 实施售后服务 业务单元 BUSINESS UNITS *实际活动的开展依照业务的实际特点进行 Mercer 67 公司总部主要进行与战略密切相关的活动 ...  有效的公司总部通过对公司组合的决策来最大化股东价值  通过帮助企业内的公司成长或通过指导 / 挑战每个业务单元管理层不断提高绩 效 , 公司总部得以灌输和重申企业既定的价值取向  公司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应采取与企业需要相吻合的领导风格  公司总部的组织模式应明确反映出其核心职责 , 增加价值职责和共享服务职责  组织模式应清晰明了的支持公司总部高级管理层和业务单元之间的关系 , 并使 得公司总部的管理层资源注重能提高价值的活动上 .  组织模式也应能帮助公司总部进行正确的人员配置 , 而非一味的减员和裁员 , 真正使组织和资源与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吻合起来 Mercer 68 公司总部主要进行三个层次的活动和服务… . 核心 Core 附加价 值 Added value 共享服 务 Shared services Mercer 满足和实现对政府和 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通过对业务单元的指导 和帮助达到增加明显 价值的目的 集中类似活动提高规 模效益和技能 , 为多 个业务单元服务 核心活动 : •税务 •遵守法律 •与股东关系 •对外财务报告 增加价值活动 ( 建议 , 指导和 帮助下属企业 ): •企业文化创造 •国际拓展 •资源共享 •品牌创造和分享 •推广先进管理操作 •管理人才培训 共享服务活动 ( 总部统一进行 非核心活动 , 创造规模效益 ) : •人力资源 •信息技术 •行销管理 •非核心采购 •中央会计 69 公司总部能够通过五种方式来创造价值 公司总部进行价值创造的五种方式 创建 帮助企业成长并提高其市场定位 , 收购或扩大市场份额 . 开拓新市 场和产品 . 范例 : 公司总部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 通过收购竞争 对手 , 决定工作的在全球进行集中管理或在区域进行分散管理 伸展 不断鼓励企业提高营运绩效 . 帮助企业改善目前的营运状况 , 包括 降低成本 , 提高品质和提高获利空间 连接 通过企业间的连接产生协同效益 . 进行 : 核心知识分享 ; 聚合讨价 还价的能力 ; 垂直整合和战略性协同 ; 提供机动和国际化的经理人 队伍等 利用 创建并有效利用公司总部的资源 , 包括品牌 , 专利 , 资产 , 证照 , 和其他公司的关系等 . 选择 收购和出售企业 ; 对新兴企业进行投资 ; 为企业发展和挑选优秀管 理人 ; 在公司内部培养新的企业 ; 建立创业投资部门等 Mercer 70 明确集团总部在各个阶段创造价值的方式,并逐渐增强其集 团总部创造价值的能力 总 部 创 造 价 值 方 式 现状: 中期: 远期: 基础活动 基础+附加值活 动 三个层次活动 • 经营组合管理 • 资源调配 • 股东管理 • 对外财务报告 • 共享服务 • 绩效改进活动 • • 人力资源 财务 • 兼并收购 • 战略规划 • 人力资源管理 协调资源利用 • 财务 • 投资监控 • 法律 调整经营组合 推动价值管理 Mercer 集团总部职能演变 71 公司总部对业务单元管理模型 1. 独立影响 Stand-alone influence 2. 中央职能和服务 Central servicesfunctions and 3. 协调影响 Linkage influence 4. 公司发展 Corporate development Mercer 72 总体设计思路 -- 组织管控模式研究 当管控力度加大时,经营风险减少,但管理层需要承担一些低价值的的决策 活动,当力度降低时,管理者可以专注高价值的活动,但是面临着更大的风 险。所以最优的控制必定是风险和价值的均衡。 操作控制型 经 管 控 营 战略管理控制 风 力 险 度 管 理 与 决 策 的 活 动 的 价 值 增 量 投资管理型 Mercer 73 集团管理模式选择的主要要素 影响因素 控股形式 集团领导的管理要求 多种经营化程度 业务的国际化程度 集团领导的专业化程度 经营业务重点 日常经营管理事务比重 集团分权制度 Mercer 财务控股 纯财务 高 全球 低 资产 经营 低 分权 战略管理控股 运营管理控股 保留操作 低 本地 高 商品 经营 高 集权 74 根据选定的管控模式,确定权限划分和审批原则 业务单元权限 高 业务单元自行决定 报总部备案 低 报总部审批 总部制定与推行 业务单元负责在 业务单元负责在预 业务单元负责相应 总部负责相应的政 预算框架范围内制 算框架范围内制定相 业务的计划和预算的 策调研、制定、与业 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应的工作计划,并自 制定,并在年初 / 计 务单元讨论、报批工 并自行分解落实实 行分解落实实施 划制定完成后报总部 作 同时对于相应的计 总部在年初 / 计划 总部以文件下发的 划、工作文件和结果 提出时审批相应的计 形式推行相应的政策 档案,通知总部相应 划和预算 和规程,业务单元负 施 部门并在该部门备案 在计划和预算内, 责执行 业务单元自行决定日 总部对执行情况进 常的执行工作 行监督 超出计划和预算的 部分,需报总部审批 低 Mercer 总部权限 高 75 高新地产管控模式设计 高新地产总部定位为战略、投资、运营、财务、人力资源和品牌中心 资本运作投资管理中心 战略管理中心 房地产运营管理中心 总部投资项目的决策 总部投资管理流程优化 制定总部发展战略并监控实施 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与策划 房地产项目策划方案监控 制定房地产业务战略,并监督实 房地产项目的资金、预算、成本管 施 理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管理 房地产项目业务流程优化 总部总部 财务管理中心 职能定位 管理总部资金使用 管理总部各项债权融资活动 监控各子公司主要财务指标 总部预算管理 品牌管理中心 对总部核心品牌进行统一管理 对项目公司核心人才进 行考核、激励、任免等 方面的管理 规范下属企业的品牌使用 指导项目公司进行人才规划 人才管理中心 Mercer 76 高新地产总体管控原则—关键权责分配(项目子公司) 总部 项目子公司 负责行业 / 市场研究 / 土地资源寻找与获取 可行性研究组织 项目总体预算管理 投资决策 项目策划的组织与决策 方案设计及之前规划设计管理 目标成本设定与控制 重大设计变更审批 采购方式决策 实施战略采购、招标采购 工程、成本环节的监督 营销方案决策(广告、价格、销售 进度等) 客户服务 计划管理(总进度控制等) 项目公司中层以上人员人事任免 财务管理 Mercer 段 决 行业/市场研究 投资决策 策 阶 设 计 阶 段 按项目子公司治理结构和章程要求批准投资决策 资金支持 项目策划 提出设计需求 设计过程管理 施工组织 段施 工 进度 / 质安 阶 招投标 / 成本 / 采购 段销 售 阶 按项目子公司治理结构和章程要求批准项目总体 预算 市场营销 销售 物业管理 程 管 计划与财务管理 理 人力资源管理 流 后勤服务 参与策划、定位/设计 施工图设计管理 一般变更 施工组织 授权范围内部分材料的直接采购 进度 / 质安管理 过程成本控制 实施营销方案组织销售,完成销售任 务(可委托总部销售部门完成此项工作 ) 具体项目进度计划 项目公司内部人员招聘、薪资核算 预算内财务收支管理 77 高新地产总体管控原则—关键权责分配(本地大型项目部) 总部 本地大型项目部 任命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公司总经理 负责行业 / 市场研究 / 土地资源寻找与获取 可行性研究组织 项目总体预算管理 投资决策 项目策划的组织与决策 方案设计及之前规划设计管理 目标成本设定与控制 重大设计变更审批 采购方式决策 实施战略采购、招标采购 工程、成本环节的监督 营销方案决策(广告、价格、销售 进度等) 实施营销方案组织销售,完成销售 任务 客户服务 计划管理(总进度控制等) 项目公司人事管理 财务管理 Mercer 段 决 行业/市场研究 投资决策 策 阶 资金支持 设 计 阶 段 项目策划 提出设计需求 设计过程管理 施工组织 段施 工 进度 / 质安 阶 招投标 / 成本 / 采购 段销 售 阶 参与策划、定位/设计 施工图设计管理 一般变更 施工组织 授权范围内部分材料的直接采购 进度 / 质安管理 过程成本控制 市场营销 销售 物业管理 程 管 计划与财务管理 理 人力资源管理 流 后勤服务 具体项目进度计划 78 高新地产总体管控原则—主要管控手段 通过下列五个关键控制手段的实现对本地大型项目部和项目子公司的 有效管控、防范风险 项目规划 关键采购 资金与计划 人力资源  通过对项目规划和开发的集中控制,使项目不偏离公司的整体定位方向 ,由于规划集中控制,能进一步加强总部的规划能力,降低项目投资风 险  控制关键的流程点:通过对关键采购、项目开发的审批和考核减少项目 开发的“拍脑袋工程”  总部把握对重大合约、方案的评审权限  根据项目总预算和总部年度预算大纲确定年度资金计划和经营计划,各项 目子公司建立项目总预算、年度计划预算,对年度计

116 页 453 浏览
立即下载
【OD组织发展精品资料】《组织能力的杨三角模型详解》

【OD组织发展精品资料】《组织能力的杨三角模型详解》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学习分享 2020 年 8 月 目录 作者简介 本书框架 学习分享 讨论 作者简介 主要研究领域: 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 组织能力建设  华人企业全球化 并有大量学术文章刊登在《人力资源管理期刊》、《哈佛 杨国安 教授 商业评论》(中文版)以及其他许多学术杂志和书籍上  世界杰出华人管理大师之一,现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飞利浦人力资源管理教 习教授、副教务处长、 CEO 学习联盟创办人以及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研究中心 主任  曾任宏碁集团的首席人力资源官,负责推动宏碁集团的组织变革和领导力发 展工作  先后担任腾讯科技、阿里巴巴、 TCL- 汤姆逊的高级顾问 本书框架 第 1 章 组织能力:企业成败的关键 第 10 章 中国企业的 未来 第 2 章 组织能力的内涵和建设 第 7 章:如何塑造员工的 第 3~6 章 思维模式  打造员工能力  赢得人才抢夺战 第 8~9 章  如何选择适合  保留与淘汰双管齐 的组织架构 下  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第 3~9 章讲述如何打造组织能力的 3 个支 界 柱 改善组织边 组织能力建设的迫切性 中国企业面临的环境 优势 劣势 • 天时:改革开放 • 地利:市场和资源 • • 经营环境重重挑战 市场空间巨大 •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 低 • 原材料丰富 环境 • 跨国公司介入使得竞争升级 • • • • • 中国企业间同质化竞争严重 成本上升汇率变动 政策法规的变化 客户期望值提高 技术迅速更迭 组织能力建设的迫切性 相乘关系,而不是相加 关系,如果其中一项不 行,企业便无法成功 企业成功的关键 = 正确的战略 X 合适的组织能 力 难以被模仿 正确的战略 合适的组织能力 企业成功的关键 组织能力的内涵 有能力、有意愿、有支持 内涵:不是个人能力,而是一个团队所发 挥的整体战斗力,是一个团队竞争力的 愿不愿意 DNA ,是一个团队在某些方面能够明显 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员工思维模式 特点:  独特性、深植于组织内部、不依 赖于个人、可持续性  为客户创造价值  超越竞争对手 组织能力 会不会 员工能力 容不容许 员工治理方式 组织能力的三角框架 组织能力要坚实, 3 个支柱的打造必须要符合 2 个原则:①平衡 ②匹 配 组织能力的建设 组织能力建设的步骤 分析经营环境 制定战略方向 根据战略方向 制定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的打造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需要整个企业从上到下的认  打造组织能力时 同和努力 必须配合战略,需要 专注于两三项  全员行动 CEO/ 总裁 人力资源团队 直线主管 “ 三群 人”共同 承诺和积 极投入 组 织 能 力 组织能力的打造—员工能力( 3-6 章) 能力厘定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数量?必须具备的能力 目前有多少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是 能力审核 否足够?质量差距 能力提升 5B 内建:内部培养现有人才 内建 build 外购 buy 解雇 bounce 留才 bind 外借 borrow 员工能力规划模型 帮助企业系统地建立和强化与组织能力匹配的的员 工能力,有系统地规划人才,确保战略的实施 外购:从外部招聘合适的人才 解雇:淘汰不胜任人才 留才:保留关键人才 外借:借用不属于自己公司的外部人 才 能力厘定(能力模型) 能力模型( competence model ),又称素质模型、胜任力模型或资质模型,指 员工胜任工作、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能力模型的益处:  帮助公司进行系统地战略转型 真正适合公司的人才必须具  系统地协调人力资源工作 备专业能力和核心员工能力  针对个人发展需求  针对公司全体员工, 围绕公司的战略和文化, 影响到组织能力的相关行 为和素质,具有独特性  由此可见,人才是 相对的 核心员工 能力 专 业 能 力 与员工从事的具体职能和 工作相关的知识及技能, 直接影响员工能否完成岗 位的工作要求 能力厘定(能力模型) 有效性 否 高 否 管 接 受 是 度 是 1. 人力资源团队进行头脑风暴 2. 由外部咨询顾问操作,但是没有高级主 1 2 3 4 管积极参与 3. 高级主管之间进行头脑风暴 4. 由外部有经验的咨询顾问主持,高级主 管参与,配以验证有效地能力模型字典 如何建构能力模型 能力厘定(能力模型) 行为事件面谈 公司能力字典 能力确定 正面和负面例子 建构能力模型一般只需要 1 个月 在建构能力模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未来导向  高管接受度  聚焦  注重落实 落实能力模型的关键成功的关键因素:  具体的衡量指标 工具应用 建构能力模型流程图  和 HR 体系紧密相联系  高级主管的承诺 能力审核 明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之后,企业针对现状和未来的差距设法弥补 能力审核规 划流程 示例: 1 现有能力调查 2 能力与需求差距比较 3 弥补能力差距的战略 能力类型 现有能力 能力差距 未来需求 专业能力 海外销售管理人员 发展中国家:  3 位符合 2009 年要 求  8 为可作为 2010 年 储 备人才 欧美市场: 3 位可作为 2011 年的 人才储备 量: 缺少 3 位 2009 年开 拓发展中国家的海外 销售管理人员 海外销售管理人员 2009 年:发展中国家 6位 2010 年:发展中国家 12 位 2011 年:发展中国家 12 位,欧洲 2 位,美 国1位 能力提升( 5B ) -- 外购(第 4 章 赢得人才抢 夺战) 外购人才的时机:  战略转型:实施新的战略、进入新的领域、新的海外市场或新客户群, 现  有人才不能满足战略需要 高速增长 外购人才的原则:  找“对”人才,提高人才命中率  高命中率就是招来的人既能在工作上有持续出色的表现,又能在公 司工作一段合理的时间 能力提升( 5B ) -- 外购(第 4 章 赢得人才抢 夺战) 4 巩固( securing ):确保 人才接受聘任  有竞争力的薪酬  信任与尊重  独特的价值主张 提高人才命中率的秘诀( 4S ) 1 标准( standards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专业能力和核心员工能力(两者兼具)  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潜力 2 4S  寻找( sourcing ):人才渠道 渠道选择 1 :被动渠道还是主动渠道  员工推荐  内部猎头 3 筛选( screening ):判断候选人能力的方法  提供实习生机会  个性和心理测试  从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那里找人  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面谈  行为事件面谈( BEI ) 要看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 背景调查 什么样的人才具备这样的能力  评鉴中心  渠道选择 2 :内部挑选还是外部挑选 能力提升( 5B ) -- 内建(第 6 章 建立人才培养机 制) 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转型,必须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孕育重视人 才培养的文化,以“造血”为主,“输血”为辅 1 将人才培养等同于做中学 将人才培养等同于培训课程 过于肯定课堂学习,只注重培 过于否定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训数量 和价值,只相信实践锻炼和 2 “赶鸭子上架,边做边学” 人才培养的误区 4 人才培养过度依靠个别主管的主 观判断和方法  人才选拔过于依靠主管的主观判 断和喜好,容易造成结党和“拍马 屁”文化  人才培养的方法因个别主管而异 人才培养过度依靠人力资源部门 缺乏高管的全力参与和推动,人 力资源部门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3 能力提升( 5B ) -- 内建(第 6 章 建立人才培养机 制) 以身作则:高层领导的哲学和参与 高层领导的哲学 和参与 针对性的培训系统 克罗顿维尔 培训项目 课堂之外的“课 堂” 识别 / 获取领导人才的基础架 构 实践锻炼 识别人才的标准和流程 通用电气人才发展架构模块 注:该框架对于分析、检视和提高公司的人才培养效果是非常实用有效的 能力提升( 5B ) -- 内建(第 6 章 建立人才培养机 制) 以身作则:高层领导的哲学和参与 公平游戏规则:识别人才的标准和流程 人才选拔体系的特点(做的比较好的企业): 高层领导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主要体现在:  领导层积极参与人才选拔  能力要求和业务需求、组织能力协  可传授的观点 调一致  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言传身教,  选拔标准包括业绩和潜力  评估工具多样,标准以数据说话 以实际行动推动人才培养  跨部门、跨事业部地比较人才  定期审议人才库的人才  清楚地沟通选拔的流程和标准 干中学:实践锻炼 有的放矢:针对性的培训系统       针对不同层级能力要求设计培训项目 投入充足资源开发多种学习手段 领导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培训与实践有效结合 选择最佳的培训时间 制定和传达培训目的与期望 在设计实践锻炼的发展机会时应遵循的原则:  提供高影响力的发展机会  充分利用多种实践锻炼的方法        跨业务部、跨地区、跨职能的工作机会 特别项目或任务之类的短期项目 职业见习 跨价值链、跨区域人才互换 海外派遣以培养全球视野 给予人才充分支持和指导 让高潜力的人才教学相长 能力提升—留才、解雇(第 5 章 保留与淘汰双管齐下) 跨国公司、民营企 业和国有企业快速 上升的人才需求 有限的人才 降低企业损失: 储备 / 供应 不愿投入 应对竞争对手乱挖墙角,  激烈竞争 控制事态恶化,降 低负面影响,进行沟通  和全体员工沟通 人才发展 企业的愿景和战略 薪酬上升  高流失率 工做好离职沟通 人才匮乏带来的恶性循环  与决定跳槽的员 无形资产的保护 能力提升—留才、解雇(第 5 章 保留与淘汰双管齐下) 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  保健因素  激励因素 2  对自己未来发 1 展空间的考量 关键 供的待遇 才 留  行业和公司的 因素 竞争对手提 防范 未来的发展空间 发展空间 3 注意事项 4  必须有考核员工的标 离开公司的代价 准和流程  合约完成金  期权  和年资相关的福利 房屋 淘汰 淘汰的原则  公平  对事不对人  无论什么人,达不 到岗位要求就淘汰  标准和流程是透明的  给员工改善的机会 员工能力的打造—员工思维模式(第 7 章) 员工每天工作时心中所真正关心的、追求的、重视的事情,有朝公司希 望他们努力的方向去努力的意愿 切记: 员工思维模式不是放在公司网站、贴 在公司墙上或者是印在员工手册上的 标语和口号!!! 员工思维模式? 员工能力的打造—员工思维模式 重塑员工思维模式的常见情景 战略转型,如: IBM 体制改变,如:中国移动、中海油、中国工商银行、招商局集团 兼并收购,如: IBM , TCL ,明基 企业老化,如:宏碁 员工能力的打造—员工思维模式 重塑员工思维模式的步骤和工具 确定理想员工的思维模式  要实现公司的战略,打造所期望的组织 能力,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共同思维模式  审核现存的员工思维模式 方法:通过讨论,明确定出一些核心 价值观,做为员工每天决策的准则和做事 的一依据  要提出对企业成败有实质性影响的价 值观,并要与员工沟通 制定思维模式的变革战略  在确定价值观时,要明确价值观的含 义,到底代表什么,不代表什么,取得上 下一致性认同 员工能力的打造—员工思维模式 重塑员工思维模式的步骤和工具 确定理想员工的思维模式 审核现存的员工思维模式 制定思维模式的变革战略  员工问卷调查  高级主管一对一访谈  对中下层员工和主管进行焦点小组访谈  与客户进行焦点小组访谈 请根据您的观察,针对以下几项分别对公司员工的思维模式现状以及未 来理想的员工思维模式打分: 客户导向 5--------------4--------------- 3------------------2-----------------1 内部导向 绩效导向 5--------------4--------------- 3------------------2-----------------1 关系导向 创新 5--------------4--------------- 3------------------2-----------------1 仿 效 拥护变革 5--------------4--------------- 3------------------2-----------------1 抗拒变革 员工能力的打造—员工思维模式 重塑员工思维模式的步骤和工具 确定理想员工的思维模式 审核现存的员工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转型的三大类工具:  制度等多方面方法 制定思维模式的变革战略  由下而上:依靠基层员工的 参与和推动  提案奖励  群策群力 由上而下:依靠高管通过个人言行、决策、   领导层以身作则  建立危机意识  绩效管理  降职或开除  制度、流程和沟通  提供培训 由外而内:依靠外部客户和竞争对手  倾听客户的声音  与竞争对手或标杆企业对比 员工能力的打造—员工治理方式 (第 8-9 章)  如何选择合适的组织架构  改善组织边界 员工治理方式 -- 选择合适的组织架构 一个思考的框架,帮助组织有系统地把庞大的任务或目标分解成 不同部门、层级和职位能完成的任务和职责 分工  四种分工方法  职能分工  产品分工  地区分工  客户群分工  很多跨国公司采用矩阵 式组织架构 整合 确保企业内不同部门、层 级和岗位朝着同一个目 核心问题 标努力  向同一位上级汇报  建立规章制度  建立统一的工作流程  建立信息系统 员工治理方式 -- 选择合适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设计的 3 个影响因素:  规模  复杂度  不确定性 选择合适的组织架构 “ 没有所谓 的最好的组织 设 计”  企业发展阶段  经营战略  希望强化的组织能力 员工治理方式—选择合适的组织架构 应从自身的战略出发,明确公司制胜的组织能力,选择最有助于建立这些组 织能力的组织架构 组织结构设计的 4 个步骤: 理清公司制胜 的组织能力 确定个价值链环节中 不同单元的角色 明确公司以什么组织 明确价值链环节中: 能力打败竞争对手、  赢得客户 权的部门  技术水平  支持部门  产品开发速度  做好执行工作的部  经济规模 / 成本 门  本地市场响应速度  定制化解决方案 赋予更大主导决策 分配部门 / 层级的 职责和汇报关系 制定绩效考核标 准 员工治理方式—改善组织边界 何谓组织边界? 任何使组织内外人员在工作方法、资源、想法和信息上无法顺畅整合的隔阂和 障碍 组织边界的分类:  垂直边界 -- 不同层级和等级间的边界  水平边界 -- 横向部门之间的边界  外部边界 -- 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边界 了解公司边界是否合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 边界是否太多  边界是否太厚 员工治理方式—改善组织边界 无边界组织:不是要拆除所有边界,而是要从公司打造组织能力、实施战略出 发,减少不必要的组织边界,确保整个组织赢,而不是某一个部门、层级赢 设立无边界组织的目的是要减少这些边界带来的隔阂和障碍,更有效的整合工 作、人员、想法和信息流动 员工治理方式—改善组织边界 改善垂直边界 成功的关键:  高管的管理哲学:将员工 当做公司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  四大资源的共享:权责、 信息、能力、激励 垂直边界的诊断和改善:  整体来说,员工在公司中 的竞争优势中目前发挥什么作 用?  原因为何?如何改善? 1 2 3 政策对抗者 竞争负累者 被动参与者 4 积极贡献者 优势创造者 员工在公司竞争优势中的角色评估 1 2 3 4 5 6 7 8 9 10 权责 1 2 3 4 5 6 7 8 9 10 信息 5 1 2 3 4 5 6 7 8 9 10 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激励 理念:员工是竞争优势的源头 垂直边界问题原因分析 员工治理方式—改善组织边界 改善水平边界  通过跨部门和跨事业部单位的 协调工作,更有效地协作或共享关 1 键资源,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过渡内耗  2 各自为政 3 不稳定合作 4 5 稳定合作 发挥综效优势 跨部门或单位的协作评估 通常水平边界的改善是针对某 一流程或者关键资源和商机,而不 是全面性的应用 权责 端到端流程 诊断和改善水平边界: 信息  能力 针对公司重要跨部门流程的协 作或关键资源 / 商机的共享,公司相 整合 单位间 资源 / 商机 激励 共享 关部门或单位的水平协作程度如何?  原因为何?如何改善 基本理念:利益共同体、客户优先 水平边界原因问题分析 思考与讨论 愿不愿意 员工思维模式 组织能力 会不会 员工能力 容不容许 员工治理方式 组织能力的三角框架 思考与讨论 能力提升( 5B ) -- 外购(第 4 章 赢得人才抢 夺战) 建立与落实独特价值主张的流程图 分析公司现状和人才需求 步骤 1 :清晰地定义业务 公司制胜战略和企业文化 成功所需要的目标和人才 1 建立独特的价值主张 落实独特的价值主张 步骤 4 :设计关键的人力资源 做法并评估进展 目标人才 步骤 2 :找出目标人才的 关键需求和愿望 独 特 价 值 主 张 2 目标人才的关键需求和愿 望 3 公司的资源和特点 步骤 3 :建立独特的价值主张 领导以身作则 4 4 配套的制度、工具 方法 The End 22/12/23

37 页 418 浏览
立即下载
电子书-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 培养组织领导者的终极指南-164页

电子书-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 培养组织领导者的终极指南-164页

管理敏练译丛 什么是教炼? 教练究珑,是怎么 [iil 事?如何1;/. 战好教练?你怎样知道教练、19tH 成功('! 是的 , 教练时代的确已经到来了 ! 以成果为导向的 [二 E ive Coaching for 正丁| ve Guide to Dcveloping Organizatio 培养组织领导者的终极指南 (美 ) Br ian O. 凶由rhill . Kimcee McAnally. John J . 吴侃 i手 .~~~二?ifJtr Koriath 著 Executive Coaching for Results The Dcfinitivc Gui tJe lo ()cvC'loping Organi7.auonal I.eadcrs 食食食食食 过Jt-本 tlHi 川的 I~ 、 1ft IHi 1 1'攸 'Jî 、研究和想法 。 作!ì描述 f 组织如何成功实施教练 。 对任何领导 )J 发展人民米说挪是 A 本必读 I~! Sirnon 飞Tcltcr 好个内部和1 外 tm 教练的 I~ 架 1: 拥S1.ìZ ì主 1f 这...f: I~ 。 对 JJIS 吨征领导 h 发展 Jj 而也剑直接 ~Iìtl 挫作川的领导 )J 发蜒、人才 Ti 即. 和人 )J 资源 T 作荷米 i兑牛: I~ 也 tlHj 益 . 本 I~ 砸 :::í [尚 f(教练的所 1 iJj rfii. 1$ '1 1 的研究、作占的经验和组织的,乎材料和 I JcHt 实践那|非常 1i 价 11'( . 一一-Angcla Flctchcr 我能』川:将|川 ' 所学川置IJ 1: 作'1 1 。 特别 Jt关 j二 评估的那;;ï非常 1f 111 。 一-IIcaJdsburg 结构纠 l 织仰很奸、很容易就能找到你想亚的信息 。 对 f 想把教练 rJ 1 入组织并使Jt获得良 ~f 放束的的人 )J 资搅和领导 )J 发蜒人员米说、这是本很奸的队一-Liz 上朱建议 : 人力资源 Comish 管理敏练译丛 以Ji.:ro罢回回 筐黯鲸 培养组织领导者的终极指南 EXECUTIVE COACHING FOR RESULTS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Developing Organizational Leaders 主岸文 4λ 李出版社 ...- 内容提要 本书对什么是商管敏练,高管教练对于企业管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有何影 响,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哪些方面的教练,高管教练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等重要 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本书可供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人力资源工作者参考 。 Co pyright@ 2007 by Brian Omer Underhill , Kimcee Lee McAnally , and John Jay Koriath Copyright licensed by Berrett- Koehler Pablishers arranged with Andrew Nurnberg Associat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版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 09-2008-656 图书在版编 目 (CIP) 鼓据 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培养组织领导者的终极 指南 /( 美〉昂德希尔 (Underhill ,且 0.) , (美〉麦卡纳 利 (McAnally , K.), (美)科瑞亚斯 (Koriath. J. J. ) 著;吴侃译. 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管理教练译丛) ISBN978-7-313-06133-1 I.以... ll. ①昂.. .②麦.. .③科.. .④吴.. . 皿企业一领导人员一培养 N. F279.21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09) 第 22202 1 号 以成果为导 向 的商管教练 培养组织领导者的终极指南 〈美) Brian o. Underhill Kimcee McAnally John J. Koriath 警 吴侃海 主 岸文 4 又拿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海市番禹路 951 号邮政编码 200030) 电话 :64071208 出版人 3 韩建民 常熟市梅李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 787mmX 960mm 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1/ 16 印张: 10.5 字数 :192 千字 2010 年 1 月第 1 版 2010 年 1 月 第 1 次印刷 印数 :1 ~3030 ISBN978-7-313-Q6133-1/F 定价 :29.00 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献给丽莎、凯特琳 、 伊万 一一爱你们的布莱恩 . 0 . 安德希尔 献给母亲和她多年来对我的爱、支持与 鼓励 一一金茜 · 麦肯纳利 献给凯瑟琳、亚历山德拉、还有帮助我们兴旺的家庭与社区 一-约翰 • ] • 柯利亚 序 马歇尔·戈德史密斯 在许多方面.高管教练仍是一个原始而新兴的领域。领导者与公司都 在质疑 " 究 竟 高管教练是做什么的呢?"或者"高管教练能为我们的公司做 些什么呢? " 虽然已有一些书籍在微观或个人的层面对教练进行描绘,但却很少有 著作涉及宏观或组织的层面。许多图书论述了个人如何成为伟大的领导者 教练,却几乎没有谈及组织该如何创建能够影响其众多领导者的伟大的教 练流程。《以成果为导向的高 管教 练》第一次真正全面研究了大机构如何使 用高管教练来培养其领导者。 高管教练是领导力发展的下一个演变过程。过去,领导力发展主要关 注培训项目中学员的参与度。这些项目都建立在一个完全无效的假设 上 一一如果他们 理解 了,那么他们就会 执行 . 错了! 在作本篇序言之时,我的 最 新著作《带你到这里来的 , 不会带你到那里 去 )(What Go 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 荣登《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 行 榜, 名列美国指导类畅销书 第 四。排名第一的畅销书〈当然〉是一本节食 减肥类图书。哪怕我的书在上周卖得比任何其他商业类图书更火,这本最 最畅销的节食图书的销量仍是我的书的 1 0 倍 ! 所有购买节食减肥类图书的 人都做了与参加培训项目的领导者同样的假设:如果我 知遭 如何去节食减 肥,那我就会去做. 又错了 ! 在美国,节食减肥类图书的销 量飘升 ,而读者却变得越来越胖!你不是 通过阅读节食减肥类图书而减轻体重的,你是通过实际控制饮食来减轻体 重的一-一 并且需要持之以恒。 我的伙伴霍华德 · 摩根与我一起进行了针对领导力发展项目的广泛研 究,涉及来自 8 京大公司的超过 86000 名参与者 I 。我们的研究结果无可 置 疑。如果领导者出席了培训项目,可是在当时并未与同学 一起讨 论所学内 容,也没有做好跟进工作确保下一步进展一一他们克其 量 就是随机进步. 2 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 换句话说,他们可能就是在那儿看了一整天的情景喜剧! 在过去的几年里 , 我了解到许多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的确在学以致用, 并且做得越来越好,但大多数人却并非如此 !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领导者参 加了培训课程,带着短期"宗教般的转变体验"回到工作中 , 最后却未能实现 真正的改变 ?这不是因为他们缺乏价 值观或不够聪明 , 几乎所有参加培训 项目的学员都是非常优秀、非常聪明的人。 许多领导者之所以没有在工作中应用传统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因 为他们被工作吞没了!今天,大公司的领导者比过去 40 年的前辈们更加努 力地工作。他们感到被困在了望不到边的电子邮件、语音邮件及各种请示 的汪洋之中。他们担心全球化竞争。他们过去可能感受到的职业保障成了 遥远的记忆。他们的时间仅够他们达到工作要求的底线一一 而他们对于自 已作为领导者的长远发展的关注却少了很多。 高管教练能够帮助领导者,在"理解要做什么"以及"实际去做"之间架 起跨越鸿沟的桥梁。你的教练会在一段时间内监督你,确保你去做你知道 应该做但又总是"明天再说"的事情,而如果没有帮助的话 , 这个明天可能永 远不会到来。 尽管许多主要商业出版物都视我为一名教练领域的专家,我仍然有我 自己的教练一一 吉姆 · 摩尔 。我 被问道"你怎么也有教练呢?你不 是知道 如何实现行为土的积极改变吗?" 我的确撰写理论,这就是我为什么也有教练的原因.我深知取得积极 持久的改变是何等的困难。我并不比我的同 事 更优秀,我也同样繁 忙,同样 过度工作,同样疯狂。如果没有教练不断给我建议、支持和鼓励,我会很容 易滑落下来,就像其他每一个人。 我的一位优秀客户是一家大公司里备受 尊 敬的首席执行官。我成功地 完成了对其公司一位高管的教练任务,随后他又 请 我做另一位高管的教练 。 我问他"为什么您要我来做这项工作呢?您和我一样了 解 我的教练流程 。 您已经来我这儿上过三次课了。为什么您不自己做教练呢?" 他坦率的回答说明了为什么他是一位杰出的首席执行官。他说"我希 望 你来 承接这 个 教练任务,而不是我,有四个原因:①我不喜欢处理行为问 题,所以我的动力就非常小 s ②虽然我了解你做 事 的理论,但你在那方面拥 有的经验远胜于我一一所以我的能力也不够强 ; ③我 一 点时间都没有 p ④你 的费用是很高,可你的时间价值比起我的时间价值要低得多 1" 我想了想他的答案,意识到他说的的确没错。如果我是他,我也会聘用 一位 高管教练来开发我的顶 尖人才一一-就 像他聘用我 一样 ! F事 3 我的首席执行官朋友让我理解了为什么高管教练要存在此处。在当今 的商业世界中,利益关系不断上升,压力不断加大,培养杰出领导者的需求 也越来越强烈。留给高管来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却大为减少。而教练能够帮 助高潜质领导者成为杰出的领袖! 展望未来 , 高管教练项目的重要性将继续增加。组织需要学习如何管 理教练及教练流程。随着这种需求越来越强烈,本书中的知识也就变得越 来越重要了。 阅读本书时,想想你自己的组织,从优秀的案例中学习。最后,引用一 位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一孔子 一一的话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前 本书的写作过程凝聚了过去四年间一系列事件的结晶。像我们之前的 许多工作 一样,故事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背景 在 2004 年,高 管发展协会 (E xec utive Development Associates , EDA) 主导了其两年一 次的《高管发展趋势 》 调查 。超过 100 家财富 1000 强和全 球 500 强的公司给予了反馈 。 调查结果 表明,高管教练在 25 项 最流行的 学习方法 中名列第 5 位( 见 表1)。更为重要的是,这是自 1 984 年 开展该研究以来高管教练首次位居学 习方法的前五位 。 56% 的企业表 示 ,他们曾使用外部高管教练作为 学习方 法(见图口 。 与此同时 .EDA 观察到:高管及领导力发展 工作者对于与教练相关的查 询的数量显著增加了 。 在 2005 年,对 EDA 关系网成员所傲的民意调查证 '量 1 一一旦旦 实, 64 % 的受访者感到行业研究对他们而言非常或植具价值 。 前五位学习方法( 2(刷每与 2例4 盖在对比} 20创} 行动学习 外部专家 高管担任讲师 外部讲师 内部专家 2佣4 最后,我们与 EDA 一道--一在顾问委员会的指导下一一在 2005 年春 天,进行了 高影 晌 商管教练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离影 晌 商管教练 是第一次从 三 维的视角 (组织、 接受教练的领导者以 2 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 使用离管担任讲师 行动学习 使用外部讲师 使用外部专家担任讲师 外部离管教练 使用内部离管/领导力发展专员组任讲师 使用内部专家(非培训师)担任讲师 案例研究 网络/在线学习 计算机模拟经营 100 80 60 40 20 0 反馈百分比 图 1 组织角度 前十位学习方法 (2004) 及高管教练〉来审视这个行业的研究(见 图 2) 。 我们运用了 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 数据收集方法,从三个角度进行了 45 次深 度访谈(1 9 个组织, 13 位领导者, 13 名高 管教练)。网络调查则实现了调查的广度, 领导者角度 高管敏练角度完成了对 48 个组织、 86 位领导者(来自 25 图2 三维的高影响 商管教练研究方法 家公司)以及 1 52 名教练员的调查。请注 意,这些调查对所有的领导者和教练开放, 但是某 一 领导者与他的具体教练未必同时 参加调查。此外,对富达、通用磨坊、 IBM 及英特尔都进行了深层次的案例 分析研究 。 起步 尽管数据很有价值,然而由此形成的交流过程却是无法估价的。高影 响高管教练的数据在 2005 年 7 月的一个为期两天半的研讨会上 披露。那次 研讨会聚集了将近 25 位资深的从业人员,分析解释了研究成果,并介绍了行 业现状。这个集体分享了 一 种惊人的能量,那就是教练所起的作用。教练 将在劳动者中培养真正的领导者并将价值观植入组织文化,这将使公司在 21 世纪全球化、交互式团队和网络化人才的范式中取得辉煌。在这样 一 个 平台上,教练负责为培育具有商业嗅觉及情感与社会智慧的领导者,以及当 今复杂商业挑战所需的充分参与度.提供发展项目。 前言 3 教练的所有者是由世界 上一些顶尖的公司 一一英特尔、时代华纳、联合 利华、 IBM 、英国石油、索尼、沃尔玛以及更多家公司 一一组合起来的 。呈 现 在我们面前的是大量的幻灯片信息一一来自 三个视角(组 织、 教练 、领导者〉 的关于高管教练的调查研究数据。 我们在未来三天的工作,是了解发现成果、分事公司最佳(与最差〉的实 践,总结我们所相信的将塑造出这个行业未来几年的情况 。 玛丽 · 简 · 纳德森 (M. J. Knud son) ,富达投资的人力资掠副总裁,在大 会开幕词中阐述了所有组织的精神是一种"我们头脑中 牢固而普遍 的意 识" 。 这句话及其所暗喻的内容对许多人产生了长久的影响,我们努力地思 考着我们把 自己带向了何处. 关于本书 在明尼阿波利斯的这项开创性的 EDA 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 书 一一《 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 》一一迅速地 推进 了 这个行业的发展 。它 整合了原创性研究、作者的 经验 ,以及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组织所提供的第 一 手资料。 本书通过分享实际的学习、最佳实践,以及体现这个领域中精华智慧的 经验将这些声音汇集在 一 起。这是首次在企业界评估高管教练业务 , 包括 这项研究和来自许多著名组织的最 佳实践。 虽然该项研究以及撰写本书的从业人员通常来自于大企业,但是这里 所讨论的思想、见解和实践在任何规模的企业中都有应用价值。如果 一 个 组织需要为业务战略整合其人才绩效;如果 一 个组织拥有 一 个由价值观、胜, 任力、能力素质构建起绩效的文化;如果一个组织认识到有时候某位关键领 导者的行为、风格及关系的微小变化.就可能成为组织中瓶颈能量的突破 点一一那么本书的观点将证明其富有价值 。 我们在引 言部分阐释了为什么本书很 重要 , 这个行业是如何成长起来 的,以及为什么我们相信教练时代来到了 。 第一 章给出了教练的定义与目的,并描述了如今谁在接受教练。第 二 章明确了组织文化及领导支持对公司教练项目的重要性 。 在第 三 章中 , 我 们阐释了教练与领导力发展战略、人才管理及人力资源实践之间的联系 。 我们还探讨了内部专业人 士在 教练任务中的角色 。 第四章'提供了教练实施的细节,包括教练实施期间的活动、任务长度、 教练与领导者 之间如何相 互影响,以及 教练的戚本 . 第五章中我们历数教 练任务中常用的 工具,解释如何应用评估.以及给出了关于教练的 工具箱里 4 以成巢为导向的离管教练 到底应该存放哪些工具的建议 。 在第六章里,我们明确了公司在进行教练 活动时应当持有何种水平的一 致性。 第七章探讨了越来越多的内部教练运用,内部教练的优势和面临的挑 战,以及如何比较内部教练与外部教练 。 第八章陈述了关于评估教练效果 的争论,以及何种方法和指标可以使用 。 在第九章中,我们讨论了发现、定 位以及筛选合格教练的艺术,教练是否需要认证,以及领导者与教练相互匹 配的重要性 。 第十章介绍了如何设计一个全球性的教练关系网。我们给出实际的建 议和解决方 案来帮助领导者将其教练经验最优化 , 并解释了教练库如何能 成为组织的一项资源 。 本章还包括一些公司正在从事的与教练保持联系的 范例 。第十一 章探讨了教练之后的生涯一一 当 任务结束后 会发生 什么,以 及继续安排的形式 。 最后 ,第十二章强调了教练的最新形式,总结了行业趋势,并预测了教 练行业的未来 。 穿插在各个章节中的,是企业工作者所分享的其教练项目的精华。这 些错落有致的文章(插图) 一 般为 三 到四段 长,阐述 了各个企业的做法。 注:调查中受访者所提供的数 据高度保密 。 因此,来自组织、教练、领导 者的所有引用均匿名处理 ,以保护其个人隐私 。 旅程 在你开始这次旅程之时 , 我还要再做些解释。全书中,我们交叉使用 "高管教练"及"教练" 。除非特别指出,凡提到调查,即指高影响高管教练调 查研究 。 还有一点要说明,本书是关于高管教练的一一不要误解为生活教 练 ,后者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目标 。 行业中的确存在着这些易混淆的区分,但 是他们各有不同的教练、做法以及资质标准 .这 是本关于高管教练的书。 我们邀请你加入这次旅行,和我们一起继续这次对话,探索案例分析, 阅读领先组织中的最佳实践,并 推进教练事业 。这些内容将会不断扩充,请 参阅 www. executivecoaching4results. com. 目录 引言 · 教练时代的来临· 为什么是现在? 关于本书… 1. 了解教练领域………. .... ..........…..…........….............. . …........ 6 什么是教练? ………………………………………… …… …………… 6 教练的目的一一为什么? ………………… …………………………… 7 教练取代的是什么? ……………..............…..............….... .... 12 …………………………………………… …… …… u …...... .. ..........……..................................….. ...... 14 谁应获得教练 ? 要点 回顾 2. 文化与领导支持的重要性 ........…….. .... .........….........….......… 文化很重要 .........……………………… …… …… … ………………四 获得领导支持 …..... ..............…........... ...........…........ ... ...... 20 教练为何与众不同 ? 推广很重要 要点回顾 16 …............... ......... .......................……. 22 …·……………………………………………………… .. 24 …………….......................….... ... .. ........…........... 25 3. 将教练与领导 力发展 、 人才管理及人力资源实践联累起来 ... . .. . .…. 与人才管理方式相连 26 …........…........................................ 26 与领导力发展战略相连 ………………………………………………… 27 与领导力发展及人力资源工作者相连 要点回顾 4. 管理敏练项目实施 ……………………………………… … …………… 38 让高管为教练做好准备 ……................................ ................ 38 2 以成果为导向的离管教练 让老板为教练做好准备 切勿低估匹配度 当心停顿现象 ……………………………………………… 40 …...........................….... ... ...........….......… 42 ….........…………... .....………............ ....……… 46 发现误配情况并尽快修正 ..............................….................. 46 …….. .... ........................ ...........………. 46 ………………........….... .....…......... .........…. 52 明确时间长度与频次 教练期间的活动 了解成本,但这不是全部… . ....... . .................... . . ......... ......….. 要点回顾 57 …….........…. .....................................….. .....…… 58 S. 工具箱:工具与评估....... .…… .................................. .. ………. 为什么要评估? 收集反馈 60 ........…………................ ...............… ......... 61 ....................... .... ................................... .......... 62 延展工具箱 …………………………………………………………… 62 制定工具政策 ………….........…………….......................……. 62 如何对工具的选择进行管理 要点回顾 6. 平衡-致性与灵活性........… ...... ....................................……. 68 一致,还是不一致.................... ............. .. ... ................... . ..... 68 提高 一致性 要点回顾 7. .........…....................... ............. 66 .........…………….. ..............………….......….......... 67 …........................…….................................. .. 71 ….................………·…………..... ..................……. 75 77 考虑时机 ……........….....................…………........….......…. 77 比较内部与外部教练 ………………….................................... 78 教练内化…........….. ........ ..... ......... . ................................…. …....... .................................................…. 79 内部教练的挑战 …................…......................….........……. 81 教练式领导者 ..................... .................. ........................... 83 辅导 …........ .......... .、...... ..... ........................................... 85 内部教练的好处 争论仍在继续 ……..…………………………………… ..υ …………" 要点回顾 8. 评估效果……….........………………………………………………… m 从教练满意度开始 . ......................................... .... .... .......…的 8录 3 包含效果指标 ………………………………………………………… ……........................................ .… ........…. ... .... 用另一个 360 度进行眼踪 …… ·… ............... ........... ..........….. 评估投资回报率 ……......................….............................… 请老板评估 90 90 91 92 .................. ............................................................ 99 底线 要点回顾 … .........…….......….......................................….. 100 9. 寻找合格教练的艺术……….......…................……................ 101 101 102 任职资格….................………........….........….........…........ 物色教练……........…....................................………......…. 筛选教练……………………………………………………………… 105 …………….......….. ... ........…..………….. ......… 108 .. . . ....…..................….. . .. . . . .……….........…......... . 109 认证重要吗? 要点回顾 10. 创造一个世界级的教练圃 为什么这很要紧? …….... . . .. ..................... ........ . . ...... ….......... . .. . .….............、. ..................... . .. 110 110 与教练库保持联系… 培养教练人才………………………………………………………… 116 了解教练如何思考…………………………………………… ……… 116 11. 要点回顾..... . .................…..... .... .………………………………. 117 教练之后的生涯……....... . .................….........…................. 119 重新谈判关系………………………………………………………… 120 防止退化.........…................… …... .....……........................ 121 内部可以继续支持….........……… .. .....….......…................… 121 意识到依赖性………………………… ………… …………………… 122 自我教练…….. . ....…………………… . ................. . .. . …………. 123 持续评估… … . . ………………………………………………………. 123 124 要点回顾……………….......………….........………...... . .......... υ 式 标结教 模 来 化 未 准果练 的 练作 注的 教运关新 句& qLn4nLnru EdFORdpb 4 以成果为导向的离管教练 规则… . ...............…......... .. . . . . ………........….... . ......... . . ….. 129 运用科技进行教练… …………… ……………… …………………… 1 29 行业趋势……………………… ……………………… …………….. 总结思考………….........… . ......…... . .......... ..… ...............…. 要点回顾………..... . .... . ...…........................…............. .. .... 130 131 132 教练项目设计清单 ………………………………………………………… 134 瞌 ………………………………………………… ……… ……………….. 143 致谢 ……………………………………………………………………….. 145 关于作者…… . .... . .. . . .. ..……....... .. ......……·…..............….......... 147 作者公司及相关机构……·…….......... ............. ...... .....…........ ….. 149 51 教练时代的来临 教练时代已经来临! 鉴于这个行业发展迅猛,企业、教练及寻找教练的管理者对高管教练领 域存在疑惑不足为奇。企业教练行业目前还没有一个官方的声音。因此, 对于企业教练从业人员而言,迫切需要对企业教练下个定义。 全世界的组织都忙 于 充分利用这一大受吹捧却又有些神秘的发展工 具。那么,什么是教练?教练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寻找好的教练?怎样才 能知道教练项目成功了? 为什么是现在? 就在过去的十年间,教练行业已经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目前 , 全球有 大约 4 万名教练,预计每年有1O ~20 亿美元的营收。许多组织在其领导力 发展战略中优先考虑外部教练。一些组织已经开展了 5~10 年的深度教练 . 并服务于数百位一一如果不是 上 千位一一他们的高管人员。教练已经成了 一项不仅专业而且利润丰厚的事业。 2004 年, 一 篇《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冠教练业以"原始的西部"之名,来 形容当时盛行的氛围。大机构们发起了几次全行业的调查研究,希望能更好 地了解这个有前途的领域。 拿什么来解择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首先,不断加快的变革步伐需 要组织领导者们在他们目前的工作情况下迅速发展。传统的培训项目通常 是为培训或教育大量的人群服务的,而非专注于某一个人的发展需求。教 练提供了 一 种个性化发展的选择方案,而无需领导者脱离他们的工作。 其次,对领导型人才的争夺战仍在继续。随着寻找并留住 人 才越 来 越 难.许多公司已将教练视为一种在人才市场上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竞争工具。 我们碰到不少组织的领导者声称,如果没能得到教练,他们不会继续留在他 们的公司。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教练在组织里随着 360 度反馈调查的开展而发展 起来。公司开始提供一 到两个小时的汇报讨论会,由外部教练对反馈进行评 2 以成果为导向的离管教练 价。组织发现,反馈看上去效果很好,领导者喜欢有机会与中立的外部专业 人士 一 同工作。更多的领导者及许多优秀的团队,发现这一 过程对他们的发 展很有帮助一一一 当领导者成长为高层管理者时,会把教练推荐给其他人。 渐渐地,标准教练项目衍生出多次培训的、数个月的、有时为期 6..-...-12 个 月的任务等形式 。 教练员中有咨询顾问、培训师、心理学家和过去的行业领 导者。组织开始把教练专门用于高潜力或高绩效的领导者,而非那些正经历 着绩效问题的人。 如今 ,著名的公 司如戴尔、强生 、 沃尔玛和联合利华,都有管理良好的教练项 目,使之服务于无数的高层管理者,并在世界各地使用经过严格筛选的教练库 。 教练资质现在更加统一了,教练在比以往更多的国家中开展工作。除了个人 教练以外,有组织的教练网络、精品专业公司及许多人都服务于这个行业。 教练也在向内部转移,许多组织正培养内部专业人员去教练领导者。 这种想法主要出于成本目标和为那些认为他们组织文化非常独特的公司所 欢迎。内部教练最常用于中层经理和 一 线主管的级别。外部教练依然是针 对高层管理者最受欢迎的解决方案。 教练的人气上升影响着传统高管发展方法的使用 。 我们发现,企业内 训、正规辅导、外部教育正在被高管教练所替代。结果就是,许多培训师和 咨询顾问现在传授他们的专业内容时也包含教练技术。举例来说,时间管 理课程现在可能包含后续教练阶段。 我们也看到更多组织希望缔造 一 种教练文化。公司正在培训其领导者 在与 工作相 关的场景下更好地教练其他人。随着更多的组织理解了教练的 成果,他们开始提供教练式领导者的培训。 教练的好处包括一对一的专注发展、量身定制的个人学习、保密性和个 人改善责任。此外,教练向领导者提供了比大部分教学项目更快的发展个 人能力的机会,以及在那些没有培训项目的领域发展的机会。教练所面临的 主要挑战仍是相对较高的戚本和评估成果方面的困难。 总的来说,高层领导对教练的支持和热情正在升温。不过这 一 点也因 公司而异。我们还发现了接受教练的领导者与那些愿意公开支持教练的领 导者之间的差距。也许在一些公司里,仍然对教练有 一种误解。 虽然教练仍然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新兴领域,但是现在已有许多答案和 最佳实践能够指引行业的发展了。这个行业并不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失控。 "原始的西部"正在被驯服(就像它在现实中那样〉。 这个行业的成长没有出现放缓的迹象。最近合益集团 (Hay Group) 的 一份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调查发现 .50% 以上的受访者在过去的 18 个月内设 sl 言 3 置过 一 次教练项目。教练业预计以每年 40% 的增长率增长。另一项会议委 员会由特许人事 与发展研 究 院开 展的 调查 发现, 79% 的 反馈 公司 正在运 用 教练 。 在下面对教练的回顾里 ,世界 大企业联合会 ( The Conference Board) 分 享 了 来自其行业领先的大会上的趋势报告 。 联合会之高管教练趋势 苏珊 · 黛尔蒙德 世界大企业联合会 高管教练在企业商层管理发展领域已成为公认的最佳实践,由世 界大企业联合会主持的两次会议和两次研讨会完全致力于高管教练课 题也证明了这一点 始于 21 世纪初的首次教练大会,吸引了寻求新兴领域基本知识的 听众,这个领域普遍关注于需要改进的高层管理者.随着教练从补救 性的干预变为给高潜质高管的额外好处,教练实践的知识和复杂度也 增加了.相应的,世界大企业联合会在 2004 年增加了研讨会和论坛,以 满足高级专业人士的兴趣。 企业代表、顾问委员会成员及与会人员参与了积极的对话。他们代 表了以下这些领先的公共、私营、政府的机构:摩根士丹利、高露洁、美 洲银行、戴尔、保诚保险、格蒂固片社、辉瑞、 20 世纪福克斯、强生、卡特 彼勒、麦格劳希尔、麦肯锡、百事可乐瓶装集团、美国宇航局、货币审计 办公室以及美国海军. 在这些近期的典型展示中,教练最佳实践的新矿向及趋势十分 鲜明。 · 英特尔 F→-提交了一份研究.其中引述了其教练项目有超过 600% 的技资回报率。 · 高盛一一将教练与特定的经营目标挂钩。 · 惠好一一教练在销售组织快速变革和重新定位过程中所起的关键 作用。 4 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 · 美联银行一一期待内部人力资源与外部教练提供者之间紧密的伙伴 关系。 · 通用电气和美国家庭保险一一一开发了一个人力资辉与组织发展的内 部教练骨干. • MTV 一一日益认识 到威人学习与发展理论在活跃教练项目中的重 要性 。 · 雅芳一一作为全球人才管理的一部分,唯有对高潜质领导者效果保 证的教练才受到膏睐。 · 孩之宝一一将教练与在达特茅斯举办的高管发展与战略研讨会相 结合。 · 德勤一一现在需要为所有合伙人提供教练技术的培训11. . 荷兰银行一-一培训11 其事业部经理的教练技术. 展望未来,研讨会和论坛将继续跟上教练业的发展趋势。经常被提 到的评估主题包括 2 · 最佳的教练模型是什么?成人的学习理论蕴含什么样的内容?好的 教练方法是否有生理学基础?教练与心理学之间有何关联? · 如何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引进一个教练项目,确保全球教练项目的一 致性,并打造 一个教练文化? · 教练与领导力发展、人才管理、组织设计及经营策略之间的重要 联系. · 教练证书。 . 何时应使用内部教练?在何种情境下 , 使用外部教练更加有效? · 如何匹配教练与受教练者?如何评估结果,包括投资回报率?保密性 问题怎么样? · 女性领导是否需要不同的教练方式?教练过程 中 有没有多样性和年 代的影响问题? 基于我们的调查,我们了解到高管教练不只是-种时尚,而是这一 新开发市场中的中流抵柱.在此次研究中 , 63% 的组织期望在未来五年 内增加他们对教练的使用.几乎所有余下的公司计划继续它们目前的 投入,只有 2% 的公司打算削减他们的教练预算. 最鼓舞人心的统计数据来源于这个过程的事户一一领导者们自 己。接受过教练辅导的领导者中 , 有 92% 表示他们会在合适的时间,再 雇佣教练员。 5 百i言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一本权威性的指导,任何负责企业教练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的人 士都应该阅读。本书的读者对 象包括 :领导力发展从业人员、战略人力资源 从业人员、人才管理团队、内部和高管教练,还有追求教练体验最大化的高 管与领导者 。 绝大多数的学习及案例,可用于任何行业、公司或组织 .同 样,这些案 例与经验可能发生在大型、中型或小型组织,私企或上市公司 , 政府机构,刚 成立的或已成立的公司 。 本书提供了 一个关于教练行业的 三 维视角,描述了组织、教练和领导者 之间相似或对立的观点。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其他出版物可以做到这点。这 些信息在对教练进行全面研究和行业发展方面的贡献是无价的 . 虽然本书 从三位作者的视角和经验出发来研究教练行业,但是书中的内容也受到调 查研究和组织参与的 影响 ,这些组织 提 供了反馈、标注及其公司实践的 观点 。 我们诚邀您作为读者,加入到作者、教练员以及财富 1000 强及全球 500 强组织的从业人员的共同旅程中,来了解高管教练的技术发展水平,并拓展 其在业界的影响力. 是的,教练时代的确已经到来了 。 1. 了解教练领域 教练 ( coach 意为"教练"、"长途客车"一一译注 〉一 词源自 1 5 世纪的匈 牙利语,考克斯村 C Kocs) ,优良的运输客车在那里首次建造成功。客车的目 的是将人们从所在之处运送到他们要去之处 。 相 似的是 , 高管教练能帮崩组织把领导者运送到发展和绩效的新层次 。 旅程中最理想的情况是.有 一 个整合的组织系统和几个从事人力资源或领 导力发展的专业人员来协助这一旅程,有 一 位训练有素且适职的教练员,还 有一位渴望 〈 或至少是愿意 〉 被运送到某个地方去 的领导者 。 我们最好先建 立 高管教练的大本营 , 然 后 从那儿出发 。 什么 是 教练 ? 为什么要进行教练? 谁来接受教练 ? 我们将在本章中深入探究这 些 基 本 问题 。 什么是教练 ? 翻开学术著作 、 咨询困书以及其他文献,你 会 发现对高管教练所下的 定 义与市场中的教练数量一样多 。 这儿就有一些例 子 : 高管教练的本质是帮助领导者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并帮助他 们 将其所 学转化,为组织的成果 。 一一玛丽 · 贝斯 · 欧条尔 行动教练是培养自我意识并最终产生变革动机的一个过程 , 也是针对 为满足组织需求所进行的变革而提供的指导 。 一一多特里克&凯浴 一名在组织中共有管理的权限或职责的客户与顾问之间可形成一种服 务关系 。 顾问在正式确定的教练、协议下 , 通过大量的行为技巧和方法,帮助 客户实现,其双向的既定目标,以改善客户的专业表现及个人满足惑 , 提升客 户的组织效率 。 一一基尔伯格 高管教练是一名有合格证明的或自诩的教练员与一位希望提升自己在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1.了解教练、领域 7 职业或事业上相关技能的高层经理之间的一种一对一的培训和合作关系。 一- 维基百科 我们对高管教练的定义更加简单,定义如下: 离管教练是对一位组织领导者的"一对一"式的发展。 高管教练采用一位领导者加一名教练的模式,目的是对领导者的技巧 加以发展 。 高管教练是针对组织领导者的(不管他们是否处于实际的领导 职位〉 。 不论公司大小,营利或非营利,是私人组织、政府还是上市公司 一一 目的都是一样的 。 大多数新兴的训练方式都会面临定义上的巨大变化 。 但是毫无疑问, 不论如何定义 ,高管教练的 实践是亘古不变的。 教练的目的一一为什么? 很多领导者相信他们需要有一名教练,但并不完全明白为什么需要 。 许多组织也对此感到内疚 。 教练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公司要雇用教练 ? 在做大会演讲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企业从业人员提出有关教练的 不同类型的 问题 。这样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一-有许多理 由 去 雇用 一 名教 练。 一位高层发展经理的理解是"高管教练可以被用于很多方面,从建立 并保持领导能力 ,这在 当今具有挑战性的时代异常艰难一一到有领导力问 题需要纠正的经理人,到正在进行新角色转型的领导者 。 " 公司雇用 教练 的首要理由是:发展他们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在我们 的调查中,组织、领导者和教练毫无争议地一致同意:这是进行教练活动的 根本目的 。 在更小的规模上,教练也被用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解决绩效问题,留 住高潜质雇员以及管理领导力转型。 公司的人力资糠或领导力发展团队,在确定如何使用教练并将其与公 司经营战 略联动方面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协助作用 。 让我们看看调查中关于教练目的的前几项回答吧〈图1. 1) ! 发展领导能力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发展领导力是大部分教练活动最 明确的目的 。 组织和教练对此观点的态度几乎完全一致。他们将发展领导力评为明显的 赢家.对剩余选项的相关重要性的看法也一样 。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8 以成果为导向的离管教练 领导者转型 领导者转型 , 比如晋升、平调或者跨国派遣等,都是进行教练的机会。 而领导人才的稀缺以及许多组织的快速国际化扩张 ,需要 领导者快速实现 成功的转 型 。 随着《最初 90 天》及其他书 籍的出版, 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用教练来帮 助领导者转型 。 一 家组织说,他们现在"如果要送某人出去担任外派任务 时,就会开展一些围绕组织内转型和晋升或调动的教练项目" 。 其他公司会在重要转型发生时,自动配备教练。一家公司说"我们把 教练当作一种发展战略,通常 与新的领导者一一那些正在踏上新职位的人 们一一的转型相关联,从而确保他们在重要的第一年 取得成功。 领导者发展 转型 保健商浴质入才 ~ E理 解决馈效问题 职业生嚣'重串串 生活.练 '曹文化徽撼度 』幌盼皿咿 贸Mr柑 M口伺 -q 领导者发展 转型 保留离滞质入才 1.3 解决绩效问题 职业生覆辙练 生活.练 跨文化..度 领导者发展 转型 保窗高洞,.人才 '峰 解决绩效闷罐 '‘ 生活疆生练 职业生撞事量练 跨文化敏感应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0.5 0.0 反馈者评缀 图1. 1 敏练的目的一一组织、领导者及敏练的视角 t 因释, 1= 完全不用于此项目的, 2 = 总是用于此项目的〉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9 1. 了解教练领域 我们期待更多的公司启用教练,来帮助领导者的轮岗转型或晋升转型, 或者在他们进入新环境的过渡期间帮助他们 。 比如,路德特立 文金融公司 在领导者人职转型期间,就很好地启用了教练。 为 转型而启用教练 克莉丝?了 · 奥尔森 路德特立文金融公司 在路德特立文金融公司,我们使用高管教练作为我们的"就此开 始"项目的一部分。这一项目是我们为新任高级销售领导者设置的路 线图,它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 一一喃 区域经营计划的开发及启动实施, 以及新团队的确定及启动运作,它们构成了我们所称的"百臼计划"。 我们为他们提供一名管理教练,帮助支持该计划的执行并启动一套个 人发展计划的实施。教练会陪伴领导者度过转型后的前六个月。 转型通常涉及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我们提供的教练就在他们现在 居住的区域,这是一项额外的福利,为他们提供一种了解所在新城市并 建立关系的机会。 一开始,我们让个人自己选择是否要有一名高管教练。但是过了 一段时间,我们认识到,这对他们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要配 备。通常我们会在新的任命发布后的几周内告知新的领导者关于转型 教练流程及其教练的信息。我们为他们选择一名教练,如果他们之间 的关系不佳,则可以重新选择。这就简化了流程,并使教练更快到位。 教练关系建立的一个重要步骤是高管教练与个人的负责人/上级 经理之间的对话。这些交谈的目的是,向教练提供有关转型性质的背 景以及有利于高效教练的关键信息。因为领导者身处新岗位,通常不 清楚他们不知道什么,所以这些对话能节省时间,还有助于教练更好地 理解其工作和我们的组织。 在这样一个新领导者可能偏离轨道的时期,主管教练通过确保前 述两个方面保持最高优先级而提供了增援。教练实际上是我们的第二 道支持系统和安全网,确保了这些个人在其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行驶 在正确的轨道上。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10 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 留 f主高潜质人才 许多公司已经认识到领导力发展教练在留住管理人才方面的价值。提 供教练被视作公司对发展关键领导者与 内部人才的承诺 。领导 者认可公司 对其成功所做的投资并乐于接受此项个人关注。 这对领导者和公司而言是一种双赢的模式。领导者赢在得到了个人关 注并增加了发展机会;公司赢在拥有了 一 位更强的、会为 当 前及未来业务中 作出贡献的快速发展的领导者 。 过去几年我们遇到的多位领导者,都特别 重视教练,并作为他们继续留任 于公 司 的理由 。 绩效问题 早些年,教练更频繁地被用于纠正脱离轨道的员 工 绩效 。 在一些组织 中,现在依然如此。然而,从业人员真正渴望看到的发展趋势是尽可能少地 将教练用 于绩效问题。 许多公司认识到其他绩效管理方 法更适合用来纠正绩差问题,他们现 在将教练一一及其投资成本一-一保留给了绩效更佳者。一家组织说"在过 去 五年的时间里,我们所学会的最大改变之一 , 是将高管教练从补救措施转 变为发展工具 。 " 那些仍然运用教练来解决绩效问题的公司,可能会发现他们的明星员 工对教练缺乏兴趣 。 我们的建议是停止在绩效问题方面使用教练,而将管 理教练留给那些在公司中拥有光明前途的员 工。 职业生涯教练 职业生涯教练主要用来帮助个人评估其目前的职业生涯坐标以及接下 来可能的方向。这种教练的费用由个人或公司承担。 一些著名的职业生涯 管理顾问公司现在提供针对个人的教练服务。 领导者把职业生握教练评为领导力发展之后最常用的教练、目的 。 公司 希望将教练用来发展领导者,而领导者也把教练视为提升其个人职业生涯 的工具。受访的领导者多次谈到教练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扮演的重要 角色 。 许多教练项目在教练的目的及达成该目的所需的课时方面进行严格控 制 。 一位领导者告诉我们"我认为教练给了我一面镜子 , 帮助我解决自身 的问题。我觉得我 一 直需要一 名教练来为我的个人发展工作。"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1.了解教练领域 11 生活教练 生活教练专注于帮助客户设定并实现其生活方面的目标,而非致力于 经营目标 。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会选择改善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比如达到一 个个人目标(如:克服一项财务或体能的挑战) .成功地改变或转型〈如:职业 规划或关系改变 ) ,或者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生活的某一部分(如: 压 力或时 间管理) 。 生活教练不是治疗,教练也 不是治疗专家一一虽然治疗专家也可能是 生活教练.生活教练几乎总是由个人支付费用 。 我们相信教练业目前正处 于 一 个十字路口,生活教练和商管教练很可 能会变成各自独 立 的行业 。它 们都将针对各自的客户,提供独特的操作实 践和认证要求,以及独 一 无二 的价值见解。 特定内容教练 有时,教练被用来强化传统培训项目 。我们看到过一些例 子 ,比如针对 时间管理、公共演讲、财务基础教育、沟通技巧等的教练。公司在课堂培训 后,通过增加 后续教练课程来继续学习的进程 。 通用磨坊 (General Mill s) 通过一 系列不同的项目提供教练 .在下 面的 摘录中,凯文· 瓦尔德 ( Kevin Wilde) 描述了他们在个人生产率教练上获得 的巨大成功 。 把事情做好:个人生产率教练 凯文 · 瓦尔德 通用磨坊公司 通用磨坊提供三种教练:战略领导力发展教练〈配合首席执行官 和 高层领导团队的培训|项目) .针对个人任务的名为"打扫房间"的教练 . 以及"把事情做好"(个人生产力〉教练。最后一种教练因其创新而成功 的教练方式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 " 把事情做好"是关注个人生产力的特殊教练。这个教练项目是 由 大 卫 · 艾伦设计的 , 他也是《把事情做好》一书的作者,重点是辅助 高 层 经理人在工作场所中变得更有效率。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12 以成果为导 向 的离管教练 这项教练是一次为期两天的办公室体验。一名外部教棒和领导者 共同归顾生产力方法论的基本 概 念,其余时间则用来对最能影响管理 者的事情进行实践操作,包括清扫整个办公室,查收电子邮件、文件、语 音信息并把每件事都组织得井井有条.通常行政助理也会在场协助领 导者. 作为后续跟进过程的一部分,教练接触时间设定为最长两年.一 些内部支持流程由此产生 , 以便帮助管理者继续他们的应用实践。例 如 .12 名受过培训的内部教练经常提供接触式会议,以便加强井扩展高 层经理提高生产力的实践. 该项目作为提升职业竞争优势的捷径,受到了那些试图更好地平 衡工作与生活的人们的欢迎。教练被分派给领导者,而! 不是由领导者 来选择,这是因为此项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内容而不是相互作用。大 卫 · 艾伦精干的教练团队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领导层。 一年大约有 200....., 225 位高管接受了某种形式的培训11 或教练项目. 其中,约有 25 位参加了"把事情做好"项目.项目越来越受欢迎.公司 还有一名内部专员继续支持该项目,向这些受训对象强调概念。 教练取代的是什么? 教练在所有关于发展的武器库里扮演 了 日益重要的角色 。 网络调查的 结果显示, 86 % 的做出反馈的组织表示,教练占据了他们所有发展项目近 三 分之一的比重 。领导者对 于 教练的评价更高, 91 % 的领导者表示他们的发 展有 三分之一要归功 于教练 。 一般会考虑用高管教练取代什么方式 ? 图 1. 2 所 示 为组织与领导 者给出的答案 。 组织最多的答案是 : 传统内部培训、辅导和发展性的工 作任务。 领导者对于这些选择给出了不同的先后 次序 。尽 管他们对内部培训和 外部培训的看法与组织 一 致,但是对于发展性的 工 作任务 ( 25 % 之差 ) 和辅 导的排位 ( 3 7 % 之差 〉 却比组织给的排位低得多 。 随着教练事业的发展,我们相信高管教练 会 逐步取代那些较为传统的 方法 , 这就意味着一种从更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向个人化、 一 对一 的发展模式 的转变。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1 . 了解教练领域 13 谁应获得教练 ? 许多组织试图判断哪些领导者应该接受教练 。 是否仅对副总裁及以上 人员开放?还是针对所有高层经理人?或者为充实人才库而针对高潜质人 才 ? 谁会从中获益最多? 一种 更好的问题是 : 对公司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一一 目前还有未来?根 据我们的经验,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考虑以下 三 个方面:领导者〈目前 和未 来的〉的职位级别,领导者的绩效与潜力,以及哪 些领导 者能最有效地发挥 教练的作用 。 | 川% 内部培训! 辅导 183 .7% ~ 』情盼 '匾 ggM 町山固始』 创' 唰国恒 um 啊h 哥哥 发展性工作任务 18 1.6% 外部格调 177. 6% 行动 学习 165.3 内部熔训11 173.6% 辅导 14 7.1% 156.3% 发展性工作任务 167 .8% 外部鱼雷训 行动 学习 15 1. 7% 100 固l. 2 W ro ~ ~ 0 反馈百分比 离管教练所取代的方式一一组织与领导者的视角 (凡提交全选) 如果教练对你的组织来说 是新鲜 事物,那么 在决定让哪些领导 者最先 获得教练方面要特别注意。这些早期的获益者应该是那些 有着高 绩效和高 度影响力的领导 者,他们能公开认可 教练 经验的价 值 。 如果为 了 解决绩效 问题而建立教练项目,会在组织内部定下对教练负面的基调 。 如果教练项 目同时用于绩差者和绩优者的话,就可能引起人们的困惑。 我们来看接受教练的领导者水 平〈图1. 3) . 副总裁们是最常见的客 户 群体 . 然后是高级副总裁,接着是总监 。 这就说明在公司内,教练仍然主要 服务 于高管人员。 令人惊讶的是,只有 约 三 分之 二 (67%) 的公司选择高潜质人才作为教 练的对象 。这就暗示了 一 个很大的机会:把教练项目延 伸向高潜 质人才。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14 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 通过向这些未来的高级经理贡献资源,公司将获益良多,从而改善人才储备 与接班计划。 高浦$质人才 167.3% 郎腿运团制时鄂 总监 副总裁 高级副总裁 175 .5% "苗庸"层 90 80 70 60 50 反馈百分比 图1. 3 哪些层级接受教练? 一一组织视角{凡提交全选〉 有趣的是很多组织受访者不清楚公司的总体统计数据。在许多公司, 教练是一种分散管理的活动。结果,受访者指出他们不清楚这些数据,或者 他们仅能从自己所在的部门、集团、区域等角度发表观点。 正如开篇所述,教练帮助领导者把他们从所在之处运送到要去之处 。 这个过程始于对教练的定义、目的及对象的清晰认识。 要点回顾 教练的定义有很多 。简言 之,高管教练是对组织领导者的一对一式发 展。理想的话,教练包括一个整合化系统,其中有辅助这一旅程的人力资摞 或领导力发展工作 者,有受过训练并适合工作 的教练,还有渴望被运送的领 导者。 ·定义教练的目的 要清楚教练的定义、目的及对象。公司雇用教练的首要理由是发展他 们高管人员的领导力。在一个较小的规模上,教练也被用来提升职业生涯 发展,解决绩效问题,留住高潜质雇员,管理领导力转型 。 ·确定教练最大影响之处 考虑三个方面:领导者层级(今天与未来) ,领导绩效与潜质 , 以及哪些 领导者最有接受的积极性 。 · 避免使用教练来解决绩效问题 从绩效问题出发建立教练项目,会在组织内部定下关于教练的负面基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1 了解教练领域 15 调 。 如果教练项目同时用 于绩差者和绩优者的话 , 就可能引起困扰 。 .巧妙利用公司人力资源或领导力发展团队 这些专业人士 能够在确定如何使用教练并将其与公司 经营 战略相连方 面提供巨大帮助。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2. 文化与领导支持的重要性 教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与领导的影响。 这并不令人吃惊一一但是文化与领导的作用常常被严重低估。无论组 织的规模大小,教练的效力都非常可能被这两种因素所削弱。 在一些组织中,教练受到热烈欢迎 , 领导者要求获得教练并主动地投入 到整个过程中。领导者申请的教练经常比组织能够或愿意提供的要多 。 领 导者因为被选中接受教练而感到自豪,并且将此举视为公司对他们的职业 与未来承诺的标志。 在这幅画卷的另 一 头,教练或遮遮掩掩或不存在。对教练的申请非常 少一一而且通常只针对那些陷入转型危机的领导者 。 教练被要求不能出现 在公司,而且会面是秘密进行的。领导者不讨论他们的学习,对他们的改进 领域只字不提,甚至可能对教练完全不予重视。 在筛选新提交的教练申请时,我们经常会问"在你们公司里,教练有 着怎样的历史?当人们被要求参加 一 个教练项目时,感觉是怎样的?"这 些问题会让我们对该公司的文化和领导对教练的接受度有 一 个初步的 了解。 本章关注 文化与领导的支持对教练主动权的影响,并就缺乏支持时如 何应对给出建议。 文化很重要 组织中最具渗透性也最不易察觉的动力糠就是企业文化 。组织的文 化 深深影响了日常决策的制定方式。我们认为文化是公司的性格特质,因此, 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方式。 我们的调查发现组织文化在支持教练上是多么重要。那些拥有成熟的 教练方式的组织经常会提到他们的文化对员工发展和教练的支持。在这些 公司里,发展是 工作及生活很自然的一部分。领导者也会把教练视作 一 种 正 向收益,而不是某种要私下进行的东西 。 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自 三家重要的公司。其中 一 家告诉我们"在领导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2 文化与领导支持的重要性 17 力发展方面,教练很适合这里的文化。我们有 一 个相当个性化的文化,大多 数高管的学习的确是一对一进行的。"另一家补充道"我们的文化对教练非 常支持。我们的首席执行官拥有定期对他进行教练的人员。"第三家也同 意,说道"教练已经成为我们组织文化的 一 部分了,因为它作为 一 个流程已 经存在了很多年 e 现在是实施教练的第 8 个年头,人们已经理解并认同 它了。" 相反的,我们这些年来也接到过领导力发展专业人士的电话,他们 想把教练带进他们的组织中一一但是几乎得不到文化上的支持。这些 从业人员知道教练的威力,但是他们发现他们所在的组织文化不太能接 受教练 一一及员工发展。这些从业人员往往会问 ,怎样才能创建一个教 练文化? 在一个案例中, 一位公司的总裁在 寻 找教练,但是他不知如何对他的同 仁讲述这个情况,因此十分苦恼。他花了 30 分钟与我们在电话中完善他对 教练的描述。他想让他的同事知道,是他一一而不是他的组织一一在申请 教练,以此表明他并没有遇到麻烦。 无论组织大小.我们都建议就其文化对发展的态度进行一次坦诚的分 析,然后再决定如何建立教练方式。通常,这些信息可以从过往对发展进行 的投资、文化调查或现存的访谈数据中得到。 如果教练无法自然地融合到公司文化中,我们推荐几种针对这些挑战 性文化的应对手段: ·找到最容易的突破口。从对一个看似理解个中价值的领导者或部门 进行教练人手。 .找到 一位公开态度的高层发起人 , 并让其推崇教练的效果 。 .将教练作为其他发展培训项目的补充引人。 · 向 一位刚刚加入组织且不那么沉默寡言 的领导者提供教练。 一家我们曾服务过的保险公司 , 在基层引入了教练项目,希望在基层取 得的成功能使高层领导对教练更感兴趣。 公司必须从某处开始着手。教练项目启动后,就会慢慢地被接受,然后 随着时间的流逝扎根到组织文化中 。 萨姆 · 汉弗莱是联合利华 一 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 她对企业文化提 出了更深层次的建议。她建议在 三个层面上分析企业文化:个人、团队以及 组织。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18 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 文化很重要一一我们在这里是如何做事的 萨姆 . i又弗 莱 联合利华公司 当一名 教练在一家组织中开展教练项目时,应该从三个角度来考 虑企业 文化 : 个人 角度、团队角度以及组织角度 。 每 个 角度对 关 键成功 要素可能都有 不 同的判断 。而 如果每 个 角度对每一 项 成功要素的 看法 都不 一 样,那么教练的干预 就 不大可能起作用。 举例 来说 , 假设成功的 关 键要素是确定 教练 的 目的 。 如果个人 把 教练着 作是 发展干预 , 团队把教练着作是 补 救方式,而 组 织 认为 教练是 用来改进绩效的 。 在这种情况下 , 不大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每一 个团 体的期 望 值都会反映在其想法和行动上,这就突出了结盟的重要性 。 当将教练项目引入组织时 , 应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考虑教练 。 在个人层面,我们可以考虑 : · 他们认为他们有多大的自由度来做他们自已? . 对一位教练对象而言,他能从中获得什么? 以往的团队或个人发展干预对个人的成效如何? . 个 人的教练可行性如何? 在团队层面,我们可以考虑 : · 对正在经历变革与发展的个人 , 团队给予了哪种类型的支持? . 团队成员接受教练对团队有何益处? 在组织层面,我们可以考虑 : · 如何评估教练? · 如何奖励并认可个人或团队的变革? · 如何处理匹配问题〈通过挑选还是分派教练) ? . 谁是客户 一一接受教练的个人,还是组织?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定位 。 如果 把 为什么要 引 入教练、它的目的是 什么、如何对它进行评估这 三 个方面的文化定位关系都搞清楚,那么教 练就有相当高的成功机会了。 教育领导者去教练,是培养教练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 哈瑞斯 · 金斯伯格分享了他在这方面的经验。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2 文化与领导支 持的重要性 19 作为企业学习干预手段的教练 哈瑞斯· 金斯伯格 科囊 亚 公司 当教练成为领导力发展战略的基石的时 候, 会发生什么?一京大 型技术公司为其 300 位高层领导者投资了领导力教练项目。 5 年间 , 领 导者提高了他们对教练其直接下属的理解和技能.教练一一作为一种 流程和意识 一一 融入了接班人计划、高潜质人才发展以及领导力发展 项目 。 听上去有点牵强附会?也许吧,但是很多公司采用了相似的手段, 把教练作为众多学习战略之 一 加以应用。这家科技巨头挑选了一些掌 握常用领导力架构的内部和外部教练,这种架构整合了行为与价值 、 经 营战略及组织发展.这些领导力顾问把该架构应用到对高管的个人领 导力的教练上,为其所面临的组织问题出谋划策 , 在领导力实践方面与 领导者们在一个战壤里奋斗。在大多数情况下 , 基于一套领导力素质 及组织气氯维度的 360 度反馈 , 形成了该模式的基础. 另外,高管发展项目中的高潜质参与者也接受了教练 , 这是他们行 动学习的 一 部分。高管教练强调对高潜质领导力人员的承诺,而不是 对中等戎 一般 表现者的纠正。 最后 , 该公司审查了教练的质量 , 从而确定了最佳实践的标准。最 佳教练展现出如下类型的行为 : · 参与教练对话 · 发展相互关系 . 有效地沟通 · 促进学习和成果 此外 , 他们明确了其他能够增强外部与内部教练对于领导者影响 的其他能力 : · 经营头脑和行业知识 . 组织变革 · 道德〈由 APA , SIOP 确定〉 更多精选内容,关注公众号「参一江湖」 20 以成果为导向的高管教练 · 关于领导力及高管领导力发展的知识 教练成为了对管理者的期望目标以及绩效管理的分水岭 . 最终. 管理者要对他们的直接下属的绩效教练负责。创造一种欣然接受教练 的文化.需要对职业教练、人力资源与培训专业人民、以及管理者规定 持续而又明确的职责.教练在被用作学习战略的一部分时.可以有效 地影响绩效和文化。 更多的组织希望做到哈瑞斯建议的 一一培训领导者在其工作中成 为更好的教练.这会在组织文化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 获得领导支持 非常成功的教练举措儿乎总是少不了来自高管层的支持。与任何公司 的努力一一战略、运营或发展一一一 样,获得高层领导的支持是非常重要 的 。 尽管没有强有力的支持也可能成功开展教练项目,但是如果在得了强 大的支持,则要容易得多。 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从业人员推举首席执行官和高层领导者作为教练的 对象 。当 然.这些高管也是企业文化对教练支持的主要影响者 。 许多很受尊敬的首席执行官是教练的对象。他们公开谈论和教练 一 起 士,作对于他们长远发展的价值 。 在这些公司的领导者中推行教练项目是极 其容易的事情 。 正如 一 家组织告诉我们的"教练很容易被接受的主要原 因,就是我们的首席执行官已经使用了 一 段时间的教练,于是其他人也随大 流说:‘好吧.如果他用的话,那我也试试吧 。 , 仍有负面观念? 组织表示,大

165 页 634 浏览
立即下载
关于什么是HR3D-扫盲TD、LD、OD

关于什么是HR3D-扫盲TD、LD、OD

关于什么是 HR3D?扫盲 TD、LD、OD      身为 HR 大军中的一员,我深知人力资源从业人员酷爱学习,尤其爱追赶时髦,国际国内 的人力资源理念,一个不落,哪个火就蜂拥而上,争先恐后,看似很勤奋和努力,实则一 知半解蕴藏风险。     我个人常常为这种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也很荣幸成为这个群 体中的一员,希望有余力可以帮助大家普及新知,也必须提醒大家三思后行、谋定而后动 不要急着做小白鼠。      对时髦新潮的管理理念,多学多看,这个没毛病,但是要防止对新式理论的一知半解、 不懂装懂。同时国外风靡一时的舶来品未必完全适合国内企业,甚至在推广过程中也很少 有足够数量的成功的案例,切不可以盲目照搬到企业自身。      变革总是失败多过成功,就比如 KPI 毁掉了索尼,人力资源三支柱在国内也没有太多成 功推行的范例,阿米巴的经营模式的成功也仅限日本企业。      最近 OD 的概念在人力资源圈里很热,连我自己都曾推荐前下属花时间去学下 OD。关于 TD(人才发展),LD(学习与发展)、OD(组织发展)这些职位,很多公司 JD 所描述的职责似乎 都差不多。光概念都让人觉得不明觉厉,很厉害很高大上的样子。      今天满足大家学新知识的意愿,我和大家一起本着学习的心态,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 “3D”, 扫盲 TD、LD、OD 知识,即 TD(人才发展),LD(学习与发展)、OD(组织发展)这些职位概 念,并探讨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联系。      (一)TD、LD、OD 的概念      TD(人才发展),LD(学习与发展)、OD(组织发展)这些职位,很多公司 JD 所描述的职责似乎 都差不多。我们就先聊聊 LD、TD、OD 的概念。      TD(Talent Development):人才与发展,偏向企业的人才胜任力模型、职位体系、任职资 格体系搭建、人才评估、岗位管理等;     LD(learning Development):学习与发展,偏重于企 业的学习以及培训工作;与传统人力资源的培训对应。重点包括培训体系建设、员工的职业 发展、建立学习型组织和文化等。人才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组织发挥长期优势,为组织 持续提供关键人才。人才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关键岗位人才的招募、识别、发展、管理和留 任。人才管理中的关键人才的招募、薪酬、绩效管理一般会由相应模块的 HR 负责,而 TD 主要负责关键岗位的人才发展工作,具体工作如:胜任力模型搭建 /任职资格体系建设、人 才盘点、人才发展、继任者计划等。     OD(组织发展)概念:Organization Developm ent OD(Organization Development):组织与发展,集中于确保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关系健 康发展,着重于公司架构,岗位设置,人员编制等。更多对应人力资源规划,侧重人才发展 和组织战略方面的。     (二)重点说下 OD 的用途 我个人觉得,OD 需要重点了解下,因为他在企业里更容易实行,目前这个职位的市场需求 也很强烈,空缺大薪酬也高,学好对大家的职业发展有利。      关于 OD 的说法很多很杂,有些企业招聘的 OD,其职责更像 TD 或 LD,只有少数企业的 OD 能够跳开“人”或者“学习/培训”范畴,进一步触及到更为宏观的组织设计领域。      OD(组织发展)的核心目的,就是如何让组织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让组织可持续性 地健康发展,让人、团队组织的潜能最大释放。      OD 的作用:OD 实践者要帮助 高层领导充分发展组织内部,为实现组织远大的外部目标提供保障。OD 实践者和战略专家 类似,OD 可以帮助组织做好充足的内部准备,从而实现具有挑战性的、远大的外部目标。      OD 的功能:OD 的功能就是通过组织变革帮助企业适应外部环境,通过内部系统的改善 , 如在结构、流程、责权、人员能力、文化等方面的重塑,“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达到深入客户需求、快速响应的效果,使组织更有战斗力。      OD 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多年的 BP 和 COE 的结合,必须积累各种岗位的知识经验才能够胜 任这个岗位,或者说一个好的 OD 必须具备通读企业内所有核心部门岗位能力,岗位任职 资格,然后还要能够有效分解企业目前的战略对于各个岗位的匹配,进而有效的设计组织 的架构,组织架构部门间的流程节点,设置流程控制点和关键点,为后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提供切入。      (三)TD(人才发展),LD(学习与发展)、OD(组织发展)区别和联系     TD(人才发展), LD(学习与发展)、OD(组织发展)这三个并非模块看似相似其实也有区别。      有不少企业招组织发展 OD,其实质工作内容和职责更像 TD、LD 或者是两者的混合体, 只是名字不同,这是不准确的。      个人理解 OD 看重组织本身,以流程出发设计组织的结构和岗位。保证各部门岗位分工 协作流畅,无重叠无空白。所以可以说 OD 是一个更理论化的工作。OD 的依据更多的是公 司战略及流程。      这其中 OD 岗位上的人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得不承认,再完美的流程也存在 人为误差。那么 TD 就要保证人是可以支撑 OD 流程的。      而 LD 通常由培训部门来操心,HRBP 及业务部门可以共同定义在岗者哪里需要发展,而 如何发展,靠什么发展是业务部门和培训部门共同经营的。      TD(人才发展),LD(学习与发展)、OD(组织发展)三者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范畴      OD(组织发展)以公司中短期战略为依据,设定组织内架构,流程等,依赖并服务于业务 发展方向。相关干系人主要是高层管理者,CEO,HRD,COO 等,随着业务环境的改变, OD 的工作也需要实时应对做出调整,使公司持续发展;      TD(人才发展),有组织层面,重视关键人才,这就需要人才发展管理,根据组织发展的 方向,界定人才发展阶梯,定义关键岗位,划定关键人才,梳理人才胜任力模型,干系人 主要有 HRBP,BU Head 等等;      LD(学习发展),人才发展过程当中,员工从小白成长为初级、中级、甚至高级员工,相 关赋能工作就是 LD 需要操心的事情了。这时 LD 需要根据胜任力模型来搭建培训体系,使 学习和职业发展相关联,主要干系人是培训经理,HRBP。      总的来说,这三部分工作都需要了解业务了解人了解组织需要,并且还是有相关联系的 。       TD(人才发展),LD(学习与发展)、OD(组织发展)三者的侧重点     TD 也可以理解为 Talent Management,主要集中关注人才获取(TA),人才开发(包含 LD),人才职业生涯(包含 人才退出,已经再进入)。      LD 关注于提升人才的 Level,主要以培训的形式进行。是 TD 的一部分。      OD 侧重于组织,包括架构与人才配置,包含 TD,和 LD。     总之,三个共有的 部分就 LD。OD 是最全面且最复杂的,不仅要考虑人才的问题,还要考虑组织的问题。三 者之间有部分互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L&D 归属于 TD,而 TD 归入 TM(Talent Manag ement),OD 是 HR 系统里独立的一个 Function。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都是互通的,不能绝对独立起来,三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和 相互支持配合。 进阶性:TD(人才发展),LD(学习与发展)、OD(组织发展)按操作者的能力来讲各自有进阶发 展路径,但是没有明显的谁高谁低的问题,三者都可以做到各自的总监职位 L&D Direc tor,TD Director, OD Director, 没有谁高一级低一级的区别。小规模的企业统一归属 HRD 管 理,大企业归属人力资源副总裁或总裁管理。      以上,是我对这些新概念的学习和了解,其中不乏参考性的习得内容,仅仅是个人见解 。 我也是和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学习中。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 TD(人才发展), LD(学习与发展)、OD(组织发展)三者的概念、区别、联系侧重点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      我认为,OD 是三者中最全面的,也是非常值得求新求异的 HR 来学习的,况且从 市场供不应求和薪酬数据来说也非常值得 HR 去学习和寻求突破。      但要在企业实现这个岗位或者这一系列操作流程的话,一般较大的跨国集团或者运作比 较规范的公司才比较容易成功,还需要领导的重点支持愿意投入人力和资源才行。实施以 前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如果真的要在公司层面实现 TD(人才发展),LD(学习与发展)、OD(组织发展)功能,上升到 组织架构层面的范畴,最好外包给咨询公司做,外力介入引入外脑更容易成功。实际上, 很多公司是要依赖第三方咨询公司来做 OD 和 TD 的工作,因为他们的测评工具相对专业完 善,人才发展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也更便宜,还可以转嫁风险。     另外,正 如绩效范畴一直是人力资源方面最难的也最有价值的,TD(人才发展),LD(学习与发展)、 OD(组织发展)也会在未来有比较好的运用前景,HR 如果真想往这个方向发展,建议参加专 门机构的系统培训,全面深入学习,给自己和未来一个机会。

3 页 435 浏览
立即下载
OD工具箱:狩猎模型

OD工具箱:狩猎模型

HRBP 工具箱:狩猎模型,你知道吗? Q、什么是狩猎模型? 狩猎模型,并不是教大家去打猎的,而是这个模型的提出者是一个叫狩野纪昭 Noritaki Kano 的日本学者提出的,KANO 是这个日本学者姓氏的罗马音。 Q、狩猎模型跟 HR 有半毛钱关系吗? 狩野纪昭提出的 Kano 模型,当初的灵感来源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狩猎模型研究的 是用户需求和用户满意度,在互联网产品界广受欢迎。而在 HRBP 在业务部门,一方面要 洞察和挖掘业务需求,二是给员工快速交付服务产品,你说有没有关系? Q、双因素理论又是什么东东? 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 论一样,重点都是在试图说服员工重视某些与工作有关绩效的原因。 在传统的观念里,认为满意的反面就是不满意。然而赫兹伯格在研究员工满意度时,发现满 意和不满意不是二选一的关系,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所 以令人满意的因素即使被去除,并不一定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同样的,让人感到不满的因 素被去掉,也不一定会导致员工满意。 Q、狩猎模型核心内容是什么? 1、魅力属性: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 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 2、期望属性: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3、必备属性:当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 降低; 4、无差异因素: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 5、反向属性: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 小结:kano 并不是直接用来测量用户满意度的方法,而是通过对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区分 处理,帮助产品找出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切入点。 Q、如何应用狩猎模型? 主要用法: 1、用户需求调研 通过标准化问卷进行调研,问题设置示例: 根据调研结果,对 Kano 二维属性归类: 这是 kano 评估矩阵,结果举例: 2、产品功能优选级设计 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希望优化 5 项功能,但是不知道哪些是用户需要的。通过 kano 调研 分析,可以分别计算出 5 项功能的 better-worse 系数,构建如下四分位图。 根据 kano 模型,计算出的 better-worse 系数值,说明该产品先需要优化功能 5,然后再 满足功能 1。功能 2、3、4 对用户来说,有或者没有都是无差异的,并没有必要花大力气 去实现。 3、狩猎模型应用 5 部曲 Q、狩猎模型应用例子有没有? 举一个房地产例子: 某房地产公司正在研究青年人群的房屋需求,经过定性研究搜索到六人主要需求“带阳台”、 “有穿堂风”、“采光面多”、“可分隔出活动区域”、“方正”、“窗外景观优美”,用 KANO 模型对该组需求进行功能属性的研究。 调查结果如下: 在分类时不用考虑 I、R、Q 的数据,根据每个质量特性在 A、O、M 中出现的频率的大小 确定质量特性的分类结果。 完成对质量特性的需求分类,接下来就可以进行 KANO 模型分析了。首先进行满意影响力 (SI)和不满意影响力(DSI)两个方面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SI=(A+O)/(A+O+M+I) DSI=-1×(O+M)/(A+O+M+I) 应用以上公式对示例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 将各质量特性以 SI 值为横坐标、DSI 值为纵坐标纳入敏感性矩阵中(见下图)。 结论是,在半径圈(以原点 0 为圆心,OP 为半径的圆)以外的因素,并且离原点越远的因 素,敏感性越大,可以确定方正、景观优美、带阳台、采多面光是关键要素。而在圈内的质 量特性敏感性不大,可暂时不予以考虑。 Q、狩猎模型对 HR 有什么启发? 先说两点: 1. 基本型 HR:还处于事务型工作的 HR 伙伴,目前提供“基本需求”服务,可能不会让用 户满意,但一旦失败一次,就会让用户更不满意。因此,还得加强这些事务型工作的维护及 支持,不至赶走已有的用户满意度。 2. 期望型 HR:公司对这些 HR 伙伴有了更多期待,请保持着对环境变化足够的敏感,并 需要更多元化的判断能力,尽量避免“反向需求”,而对于“期望需求”要让它不比同行弱, 最好要更为强大。

7 页 453 浏览
立即下载
OD工具箱:业务领先模型(BLM)理论与实践

OD工具箱:业务领先模型(BLM)理论与实践

战略规划方法论 业务领先模型( BLM ) 理论与实践 1 内容提要 一 业务领先模型概述 二 业务领先模型内化与应用 三 市场洞察与战略规划课题演练 2 业务领先模型( BLM ,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 )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氛围与文化 战略意图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创新焦点 正式组织 创新焦点 人才 市场结果 差距 •执行 •机会 价值观 BLM 是什么 ? - 是通过持续的市场洞察和创新保持业务领先 - 是企业高层管理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必备能力,是思维方式,是变革工具 新奥对 BLM 的引进是对已有的市场 - 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进行的细化和深化。 3 业务领先模型——战略规划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氛围与文化 战略意图 业务设计 创新焦点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市场结果 正式组织 创新焦点 人才 差距 •执行 •机会 价值观 市场洞察 • 对宏观、行业、竞争及客户需求进行前瞻性洞察,识别机会与风险,列示可能的业务机会 • 解释市场上正在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应对——量化 战略意图 • 产业集团、企业的方向和最终目标,应与集团的战略重点相一致 创新焦点 • 根据执行差距与机会差距探索创新,根据资源状况选择聚焦 •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 业务设计 • 业务设计要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 • 业务设计涉及六要素:客户选择、价值主张、如何盈利、竞争优势、主要活动和风险控制 4 业务领先模型——战略执行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氛围与文化 战略意图 业务设计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创新焦点 正式组织 创新焦点 人才 市场结果 差距 •执行 •机会 价值观 关键任务 满足业务设计和它的价值主张的要求所必须的措施和行动 正式组织 为确保关键任务和流程能有效地执行,需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管理和考核标准,包括人员单 位的大小和角色、管理与考评、奖励与激励系统、职业规划、人员和活动的物理位置,以便于 经理指导、控制和激励个人和集体去完成团队的重要任务 人才 氛围与文化 重要岗位的人员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以完成出色的业绩 创造好的工作环境以激励员工完成关键任务,积极的氛围能激发人们创造出色的成绩,使得他 们更加努力,并在危急时刻鼓舞他们 5 业务领先模型——领导力、文化氛围及差距分析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氛围与文化 战略意图 业务设计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创新焦点 市场结果 差距 正式组织 创新焦点 人才 •执行 •机会 价值观 差 距 分 析 领导力 • 领导者的素质和风格 , 将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产生重大影响 • 影响文化氛围,进而影响人才团队建设,影响市场结果 价值观 • 决策与行动的基本准则 执行差距 • 是现有经营结果和期望值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的陈述 机会差距 •机会差距是现有经营结果和新的业务设计所能带来的经营结果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的评估 6 业务领先模型——整体逻辑 领导力 战略 执行 市场洞察 氛围与文化 战略意图 关键任务 依赖关系 业务设计 创新焦点 正式组织 创新焦点 人才 市场结果 差距 •执行 •机会 价值观 业务领先模型从战略设计、执行计划,对战略执行取得的市场结果进行偏差分析,成为新一 轮战略设计优化的输入,形成战略管理循环。领导力是关键,价值观是基础。 战略设计:通过市场洞察落实战略意图,为了弥补差距进行聚焦创新,业务设计是落脚点 执行计划:通过关键任务落实业务设计,组织、文化和人才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 领导力: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产生重大影响,影响文化氛围、团队建设乃至市场结果 价值观:是决策与行动的基本准则 7 战略管理流程——通过统一的流程确保战略落地 IBM 战略与规划流程 春季三年规划 制订三年战略规划  确定外部市场环境与市场机 会  制订增长的路径图及增长战 略  就各增长战略在各事业部达 成共识 整合阶段 秋季年度规划 确定战略举措  沟通、整合各产品事业部 (Brand) 、行业事业部 ( S&D )战略  确定每个战略举措各部门 角色与职责  为每个战略举措确定财务 目标与里程碑  跟踪、审阅、考核战略举措执行进展情况  监督投资与人力资源投资的执行情况 执行 制订业务 / 考核目标  确定战略举措的投融资计划、 人力资源配置等财务目标  制订战略举措执行计划  确定支撑战略举措实现的预 算指标和考核指标  通过财务系统跟踪战略举措的财务收益  通过持续的沟通确保各事业部与公司战略保 持一致 8 战略管理的成功在于多层面互动并达成共识—— IBM 流 程 Strategy Cycle 三年战略规划 Mar Apr May Brand & IOT Strategy Exchange 总部 Chairman S&D/Brand Strategy Reviews AP Strategic Growth Process 亚太总部 IMT Strategy Update + Brands Interlock 各地区 分公司 Execution Cycle 执行阶段 Integration Cycle 整合阶段 MAP – CFU & Brand Prep & Workshops Jun July Prelim WW Targets To IOT AP Growth Conf Aug S&D Growth Conf Sep Oct S&D/IOT Global Reviews Nov Revised Targets To IOT Revised 2009 Tgts to IMTs Prelim 2009 Tgts to IMTs IMT & Brand AP GM Reviews IMT Collaboration Workshops : Initiatives, Revenue & Resources/ Skills Mktg /Strategy IMT Plan Reviews IMT’s finalize Plan Revenue / Signings Commitments (Client/CFU) Sales Ops Dec F&P Resource Alignment & Quota Global Brands/S&D 战略管理的成功在于多层面互动并达成共识—— IBM 流 程 Strategy Cycle 三年战略规划 三月 总部 四月 业务线 - 整合运营 团队战略沟通 亚太 总部 Execution Cycle 执行阶段 Integration Cycle 整合阶段 五月 六月 董事长 销售部门 - 业务线 战略综述 亚太区战略性增长路径 七月 八月 初审全球目标 至 整合运营团队 九月 十月 销售部门 - 整 合运营团队 全球综述 销售部门 增长会议 亚太区 增长会议 市场 洞察 整合市场团队 / 业务线 - 亚太 区管理团队综 述 整合市场团队战略更新 + 产品线互锁 十二月 修订目标 至 整合运营 团队 修订目标 至 整合运营 团队 初审目标 至 整合市场团队 各地区 分公司 十一月 整合市场团队 计划综述 整合市场团队计划定稿 整合市场团队联合研讨: 倡议 / 收益 / 资源 / 能力 签订承诺书 ( 收益目标分解 至客户 / 客户关 系团队 ) 客户关系 / 客户预算团队 - 业务线 初步研讨 IOT 全球运营团队 → 大区 IMT 全球市场团队 → 分公司 市场 / 战略 销售运营 初审 / 终 审 资源确认与配置 全球业务线 / 销售部 门 IBM 战略管理流程——通过统一的战略管理流程确保战略落 地 1.0 2.0 2H09 Current Estimates 2H09 Business Case B/(W) Revenue 13 13 0.0 Investment 5.1 5.4 0.3 FINANCIALS Sample $ 5.1 M incestment released in June 2009 for duration of Jul 1 - Dec 31 2009 $ 44.6 M opportunities identified for 2H09 - 1H10; $4.4 M signed CLIENTS/OPPORTUNITIES Client Name 1 ABC Opportunity Description SSM Stage Esitmated TCV Owner Next Steps/Comments 4.0 Lei Chen RFP anticipated in August; IT Blueprint & CB Reference study Due Date Aug-09 To work with ABC to shape RFP reqts; Private Banking - Consulting 0.5 Hui Zhang RFP anticipated end of Jul Jul-09 Loan Origination CCB Next Generation CB Design 3.0 2.5 Feng Tian 10.0 Xiao Mang Li Noticing Reply due early Aug Identifying Validating Qualifying Team in preparation mode for RFP 2 CCB Resourcing* Need Banking SME help GBS Korea. New project sponsor to be announce Jul-Aug. Aug-09 Engaging CCB on CB Bluueprint Aug-09 Conditionally Agreeing Winning Implementing RESOURCES Market Relationship and Relevancy Resource not in place Business Leadership and Integrity Still looking for "One Team" Transformation Leader and Resource Manager to lead. Imbalance in skill/experience/Chinese language mixed. Sales, Solution and Delivery Skills 4.0 KEY MILESTONES/PROJECT EXECUTION 5.0 RISKS/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Help needed to staff key position of Program Leader and Resource Manager Need risk mitigation plan due to the shear size of project. Will leverage IBM global expertise. (e.g Korea & Taiwan experiences & competency centers like Montpellier, Barcelona) 11 内容提要 一 业务领先模型概述 二 业务领先模型内化与应用 三 市场洞察与战略规划课题演练 12 市场 - 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市场 - 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是新奥基于企业发展和战略创 新的要求而进行的管理创新,是在美国知名绩效管理专家卡普 兰、诺顿的战略地图 - 平衡计分卡理论基础上,根据新奥迅速 发展中的管理创新,融入世界战略管理最佳实践,形成的市场 导向、战略牵引、绩效驱动、资源保障、能力支撑的管理体系。 —— 市场洞察与市场规划 —— 战略制定与目标分解 —— 资源配置与能力提升 —— 战略执行与执行监控 —— 组织绩效到个人绩效 —— 价值共建与价值共享 13 市场-战略绩效体系、平衡计分卡与业务领先模型 市场 - 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是新奥基于企业发展和战略创新的要求而进行的管理创 新,是在战略地图 - 平衡计分卡理论基础上,根据新奥迅速发展中的管理创新,融入世 界战略管理最佳实践,形成的市场导向、战略牵引、绩效驱动、资源保障的管理体系。 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是美国知名绩效管理专家卡普兰、诺顿开发的战略绩效管 理工具。它是绩效衡量工具,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衡量企业 绩效;它是绩效管理工具,管理和描述战略目标;它是战略管理工具,打通战略到绩效 的循环,化战略为行动。 业务领先模型是 IBM 的最佳管理实践,是变革管理的工具与方法论。对组织而言, 通过持续的市场洞察和创新保持业务领先;对领导者个人而言,是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 和基本能力。 其相同之处:是基于市场洞察,进行战略规划,通过执行监控 / 差距分析进行持续改进和创新, 从而实现战略目标,获得更好绩效。 其不同之处:市场-战略绩效体系明晰了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的主线,但缺乏细化的工具方法 论支撑,特别是业务设计不够细致;业务领先模型则明晰了通过市场洞察落实战略意图,为了弥补 差距进行聚焦创新,通过关键任务落实业务设计,对战略执行取得的市场结果进行偏差分析,成为 新一轮战略设计优化的输入,形成逻辑清晰的战略管理循环。 其联系之处:业务领先模型的输出作为战略地图的输入,为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的开发提供 有效支撑。 14 市场 - 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持续创新历程 2006 2006.10 新奥与博 意门合作 启动,引 入平衡计 分卡,将 战略转化 为行动, 确保战略 高效执行 2007 2007.6 新奥集团 首届战略 年会召开, 战略绩效 主线开始 贯通 2008 2008.4 员工绩效 管理项目 全面启动, 公司战略 与个人目 标相一致, 战略能力 与战略目 标相匹配, 价值共建 与价值共 享相结合 2009 2010 2008.9 2010.7 罗伯特 · 卡普兰博 士为新奥 颁 发“ 2008 年中国战 略执行明 星组织” 奖 明确了在 战略绩效 机制基础 上创新升 级,构建 市场-战 略绩效管 理体系的 创新方向 2011 2012 2011.6 2013 2012.2 董事会通 过《市场 -战略绩 效管理体 系》优化 方案,明 晰市场- 战略绩效 机制,保 障主线高 效运行与 战略落地 2014 2013.6 《新奥市 场-战略 绩效管理 体系优化 与落地》 作为春季 干部培训 核心课程, 全集团推 广落地拉 开序幕 集团启动 管理干部 轮训,引 入《业务 领先模 型》,为 市场-战 略绩效管 理明晰了 逻辑,提 供了工具 方法 15 市场 - 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框架 组织管理机制 资源配置机制 保障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保障战略高效执行 组织 市 场 变 化 基于市场洞察的战略规划 战略研究 战略 年会 战略 意图 三一计划 计划预算 绩效 责任书 市场洞察 12 月 客 户 需 求 资金 1月 商机洞察 2月 3月 销售运营管理 动态资源配置 人力 能力提升机制 支撑业务快速发展 4月 7月 8月 9月 市场6 月- 战略绩效主线 5月 绩效 回顾 绩效 回顾 10 月 11 月 12 月 1月 2月 绩效 考核 绩效 激励 绩效 审计 绩效 回顾 基于快速响应的战略执行 技术 价值分配机制 保障价值共建共享 战略目标基于市场洞察——可量化;业务规划基于资源配置——可执行 16 战略执行快速响应市场——可调控;价值分配基于市场绩效——可预期 新奥市场 - 战略绩效管理机制 股东 客户满意 市场洞察 客户需求 客户 1 客户价值 战略目标 客户 内部 运营 管理者 学习 成长 员工 客户 管理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 卓越运营 业务规划 2 资源配置 个人目标 动态优化 能力提升 3 快速响应 管理者 市场绩效 价值共建 4 价值共享 员工自豪员工 ① 战略目标基于市场洞察——可量化 ② 业务规划基于资源配置——可执行 ③ 战略执行快速响应市场——可调控④ 价值分配基于市场绩效——可预期 17 自下而上的战略执行与价值实现 自上而下的战略分解与需求传导 股东价值 股东满意 股东 战略意图 财务 新奥市场-战略绩效管理模型 宏观 组织 战略意图 行业 市场洞察 客户 竞争 关键任务 业务设计 创新焦点 核心竞争力 执行差距 业务规划 人力 资源配置 执行监控 机会差距 技术 资金 本模型基于新奥市场-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融合业务领先模型,阐述从市场洞察到业务设计、 从业务规划到资源配置的战略规划全过程及各环节逻辑关系; 通过战略执行监控进行差距分析,进行创新聚焦,形成循环改进和战略升级。 18 新奥市场-战略绩效管理模型 市场洞察 • 了解客户需求、竞争者的动向、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状况以找到机遇和风险 , • 解释市场上正在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应对——量化 战略意图 • 组织机构的方向和最终目标,与公司的战略重点相一致 创新焦点 • 根据执行差距与机会差距探索创新,根据资源状况在众多的创新选择中聚焦 •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 • 弥补执行差距通过精益管理实现卓越运营,弥补机会差距需要重新进行业务设计 业务设计 • 对外部的深入理解,为利用内部能力和战略控制点探索可替代的业务设计提供了基础 • 业务设计涉及六要素:客户选择、价值主张、如何盈利、竞争优势、主要活动和风险控制 19 新奥市场-战略绩效管理模型 业务规划 • 在业务设计基础上深入市场洞察,确定量化的目标,明确细分市场和相应的产品 / 解决方案 • 市场规模的确定:自上而下 + 自下而上 资源配置 • 与业务规模相匹配的核心资源配置规划 • 组织、人力、技术、资金 关键任务 • 满足业务设计、实现业务规划所必须的措施和行动 执行监控 • 执行过程的实时监控 • 战略绩效回顾 20 新奥市场-战略绩效管理模型 执行差距 •是现有经营结果和期望值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的陈述 •对新业务来说,是与战略意图之间的差距 机会差距 •机会差距是现有经营结果和新的业务设计所能带来的经营结果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的评估 核心竞争力 •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 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 •价值性、稀缺性、可替代性、难以模仿性 21 市场洞察—市场洞察为战略规划、战略执行提供支持 市场洞察包括信息搜集、情报分析和洞察研究三个环节,为战略规划制定 和战略执行过程提供支撑。 业务组合 创新焦点 业务设计 信息 搜集 情报 分析 洞察 研究 战略 规划 业务规划 商机洞察 销售计划 战略 执行 业绩回顾 22 通过市场洞察 优化业务组合 通过 SPAN 分析得出细分的目标市场,进而通过业务组合分析形成 H1 、 H2 、 H3 三个层面的业务划分,最终形成战略规划阶段的业务组合。 业务组合 洞察研究 力市 场 吸 引 SPAN 分析模型 竞争地位 创新焦点 有吸引力的 细分市场 有竞争力的 细分市场 业务组合 模型 H1 业 务 H2 业 务 H3 业 务 业务设计 战略 规划 业务规划 商机洞察 销售计划 战略 执行 业绩回顾 23 通过情报分析 明确战略定位( SPAN ) SPAN 分析是市场洞察的枢纽环节,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客户等方面 的信息情报经过分析工具的加工处理,为 SPAN 分析提供必要输入。 总量 / 结 构 行业供需 自上而下 层层分解 细分市场 客户需求 自下而上 逐级累加 洞察研究 规模 增长率 五力分析 进入门槛 价值链分析 利润水平 力市 场 SPAN 吸 分析模型 引 竞争地位 情报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份额 品牌 技术 成本 …… 行业分析 竞争分析 客户分析 市场 细分 竞争态势矩阵 24 通过市场洞察 明晰创新焦点 通过情报分析输出可供参考的行业供需总量、竞争对手业绩评价,为差距 分析提供支持,最终形成战略规划阶段的创新焦点。 差距分析 内部执行分析 执行差距 外部对标分析 情报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行业分析 竞争分析 客户分析 行业供需总量 竞争对手业绩评价 机会差距 创新焦点 产品服务创新 管理手段创新 业务模式创新 业务组合 创新焦点 业务设计 战略 规划 业务规划 商机洞察 销售计划 战略 执行 业绩回顾 25 通过市场洞察 进行业务设计 通过情报分析输出市场机会和威胁、行业价值链演变、行业交易方式演变、 竞争优劣势、客户结构细分、客户需求特点等分析结果,为战略规划阶段 的业务设计提供支持。 客户结构细分 业务设计 客户需求特点 客户选择 竞争优劣势 情报分析 客户分析 业务组合 价值主张 如何盈利 行业价值链演变 竞争优势 行业交易方式演变 主要活动 市场机会和威胁 创新焦点 业务设计 业务规划 风险控制 商机洞察 竞争分析 行业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战略 规划 销售计划 战略 执行 业绩回顾 26 通过市场洞察 制定业务规划 通过行业分析、竞争分析、客户分析以及 SWOT 分析,为业务规划环节制 定核心策略和关键任务、测算业务目标、分配资源提供依据。 业务组合 洞察研究 SWOT 分析 创新焦点 业务组合分析 SPAN 分析 情报分析 客户分析 竞争分析 行业分析 SO/ST/WO/WT 业务策略组合 客户需求量预测 业务规划 核心策略 及关键任务 目标测算 业务设计 战略 规划 业务规划 行业标杆分析 行业供需总量预测 资源分配 商机洞察 销售计划 宏观环境分析 战略 执行 业绩回顾 27 持续市场洞察 支持战略执行 行业分析、竞争分析、客户分析的各项输出为战略执行阶段的商机洞察、 销售计划制定和业绩回顾提供支持。 业务组合 情报分析 客户分析 竞争分析 行业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创新焦点 客户结构细分 业务设计 客户需求特点 客户消费渠道演变 战略 规划 业务规划 竞争对手策略 竞争对手业绩评价 行业供需总量预测 机会差距分析 执行差距分析 商机洞察 销售计划 阶段目标 销售计划 营销组合 战略 执行 业绩回顾 28 根据战略规划与战略执行需求 进行洞察研究 SPAN 分析、业务组合分析和 SWOT 分析之间具有前后承接关系。 通过情报分析得到的行业发展趋势、市场机会与威胁、竞争优劣势以及相 关分析数据为 SPAN 分析、业务组合分析、 SWOT 分析提供基本输入。 洞察研究 市 场 吸 引 力 分 析 数 情报 分析 力市 场 吸 引 SPAN 分析模型 市场 选择 业务组合 模型 业务 选择 SWOT 分析模 型 劣势 优势 机会 SO WO 挑战 ST WT 业务 策略 输出 竞争地位 竞争地位 分析数据 行业发展趋势 市场机会与威胁 / 竞争优劣势 29 根据情报需求 开展信息搜集 信息搜集维度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客户四个方面。 信息渠道包括专业信息渠道、媒体信息渠道和业务信息渠道三种类型。 宏观环境 •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 •技术环境 行业 •行业政策 •行业技术 •产业链 •行业供需 竞争 •现实竞争者 •替代品 •潜在进入者 专业信息渠道 媒体信息渠道 业务信息渠道 统计机构 研究机构 行业协会 咨询公司 专业会议 政府网站 企业网站 交易平台 网络媒体 平面媒体 政府部门 合作对象 终端客户 现场考察 市场调研 客户 •客户需求 •客户上下游 •客户业务动态 31 市场洞察分析——宏观 / 行业 / 客户 / 竞争 趋势 机会 宏观 环境 行业 威胁 战略规划工具 -1 业务机会 模 板 示 模例 板 竞争 客户 注:竞争者是针对竞争者的策略,客户须针对客户的需求和痛点。 32 2.1 市场洞察分析—— SPAN 矩阵 战略规划工具 -2 SPAN矩阵 高 城市燃气运营 国际LNG贸易 油气资源开发 市 场 吸 引 力 平台运营 煤制甲烷 LNG贸易 欧美车船用业务 车船用燃气业务 SPAN¾ØÕóÄ£°å 示 例 生物质能 公建解决方案 园区解决方案 工业节能解决方案 能效平台 能源规划 光伏技术集成 高效晶膜组件 光伏薄膜组件 竞 争地位 高 33 业务组合 - 三个成长的地平线 愿景 H3 探索业务 H2 新兴业务 H1 核心业务 特征 核心业务 收入与利润的主要来源 新兴业务 市场增长和扩张机会的来源 探索业务 产品 / 业务创新的组合 未来长期增长机会 管理重点 关键指标 近期的利润表现与现金流 –利润 (收入 / 支出) –ROIC –生产效率 收入的增长和投资回报 –收入增长 –新客户 / 关键客户获取 –市场份额增长 –预期收益,净现值 回报的多少和成功的可能性 –项目进展关键里程碑 34 –机会点的数量和回报评估 –从创意到商用的成功概率 战略定位分析工具—— SPAN SPAN——Strategy Positioning Analysis 高 客 户 需 求 是 什 么 , 最 大 需 求 是 什 么 细 分 市 场 吸 引 力 ( 立 足 未 来 ) 选 •分析维度: —— 独特性、重要性、可衡量性、持久 性和可识别性 —— 适合行业特点的关键成功要素 —— 根据细分市场特点确定权重 保 • 细分市场吸引力: 退 —— 市场规模:统计数据 / 预测 —— 市场增长率:销售量 / 销售额 —— 利润潜力:价值链分析 —— 门槛: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收 • 细分市场上的地位: 低 细分市场竞争地位(立足现在) 企业能做什么,企业的优势是什么 •市场吸引力时间轴概念 •竞争地位是当前的 看 5 年还是看 10 年 就不存在上下的移动 高 —— 技术先进性 —— 市场份额 —— 成本 —— 品牌 重大投资起码看 10 年 可以左右移动 不能上下移动 35 参考:用通用电气矩阵进行业务组合管理 通用电气矩阵也有其不足 ( 市 场 吸 引 力 ) 高 谨慎进入 市场 选择性 成长 全力奋斗 中 有限扩充 或先撤退 选择性 补充 保持优势 减少损失 全面收获 有限收获 低 低 中 (企业竞争力) 按照 GE 的思想,同一产业 内的企业只有自身实力的不 同,而不存在外部环境的区 别,事实上具体企业层次上 的外部环境与整个产业层次 上的外部环境是不同的。 该矩阵考察的因素大为增加 ,其中相当一部分要通过主 观判断。 尽管选择的内外部因素较多 ,但基本上都是资源和环境 的因素,没有直接体现关系 未来长期趋势的企业内部能 力因素和产业发展阶段的特 征。 高 36 战略规划之市场洞察——战略定位分析 SPAN 战略定位分析 获取技能 高 增长 / 投资 市 场 力吸 引 避免 / 退出 低 低 收获 / 重新细分 竞争地位 细分 市场 行动 收 收获 / 重新细分 保 增长 / 投资 选 获取能力 退 避免 / 退出 高 37 市场洞察分析——业务组合规划与管理要点 战略规划工具 -3 业务 H1 H2 H3 业务 特点 市场地位基本稳固 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盈利模式清晰 市场容量在快速扩张 市场竞争格局还未形成 盈利模式基本清晰 技术产品尚未成熟 盈利模式处于摸索 潜在市场容量巨大 管理 要点 收入 / 利润总额 / 利润率 关注营运效率 增长率 / 市场份额 关注成长速度 商业模式可行性 / 技术进展 关注阶段目标达成情况 控制投入风险 目前 1.5~3 年 3~5 年 38 战略规划之战略意图 愿景 战略目标 近期目标 组织机构的方向和最终目标 与企业的战略重点相一致 体现竞争优势 39 战略意图 愿景 可持续的、占优势的业务领先地位,展示了长期、可 持续的获利能力 纲领意义, 感情契约,现实但有挑战性 战略目标 有效、合理、灵活的运营模式赢得现有市场的增长机 会,但同时保持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产品、服务、市场、客户、技术及时机 近期目标 可衡量的业绩指标 利润、成长率、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及新产品 40 战略意图——愿景、里程点 战略规划工具 -4 愿景 : 5 年的里程点 …… - 41 举例:战略意图的承接 集团愿景 做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者,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生态城市服务商 智能能源愿景 成为技术顶尖、品牌卓越的节能环保解决方案服务商,助力生 态城市高品质打造和高效运营  泛能系统业务 五年里程碑 (战略控制点)    2014 年:差异化解决方案能力保持领先;泛能能效平台 二代产品出生;业务实现较大盈利 2015 年:形成泛能站解决方案大规模低成本交付能力; 泛能微网解决方案基本成型;公司实现上市 2016-2017 年:泛能微网解决方案投入商用,探索区域 泛能网商业模式并初步成熟;形成强大的泛能产业联盟 2018 年:成为分布式能源产业领导者(技术顶尖、品牌 卓越、规模处于第一阵营) 42 战略意图——主要年度指标 2014 2015 战略规划工具 -5 2016 2017 2018 销售收入 年度增长率 % 利润 年度增长率 % 市场份额 % 客户满意度 43 战略规划之创新焦点——执行差距与机会差距 战略是由不满意激发的,而不满意是对现状和期望业绩之间差距的一种感知。 执行差距是现有经营结果和期望值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的陈述,弥补执行差距常常可以通过 高效的执行,并且不需要改变业务设计; 机会差距是现有经营结果和新的业务设计所能带来的经营结果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的评估, 弥补机会差距却需要有新的业务设计。 44 小练习 甲在一条商业街上经营一家土特产,主要出售自己承包的山上的土特产,每年的 净利润约为 20 万元。去年因为选种的失误,产品等级低,价格不如往年高,同时, 由于商业街改造,店铺的租金翻了一番,导致去年的净利润只有 15 万元。 当甲和本地的同行学习经验的时候,发现有些店净利润竟然达到上百万,原来他 们靠收购土特产,再利用淘宝网在网上开店,将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思考】 1. 上面的故事中,哪些是机会差距、哪些是执行差距? 2. 机会差距和执行差距分别应该怎样弥补? 45 差距分析 差距描述 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 1. 车用 LNG 没有按照预期的进度建站和完 成销售收入 建站模式不确定和开发团队能力不足是建站数量达不到 预期的关键;加气站车辆数量不足,导致难以完成销售 收入,车辆数预测过于乐观。 2. 解决方案销售没有实质性突破 自身交付能力不足;没有建立起实质性的紧密型联盟合 作伙伴;基于关键能力构建的并购目标不清晰、没有进 展;市场开发策略不清晰,创新能力不足,开发团队能 力弱。 3. 市场研发与产品开发滞后,难以支撑新 业务的发展与战略转型 缺乏市场导向的产品开发机制与流程;开发团队能力不 足,人员分散,没有聚焦重点突破。 示 例 执行差距和机会差距示例 46 差距分析——执行差距 主要执行差距 战略规划工具 -6 根源 1 2 3 4 5 47 差距分析——机会差距 主要机会差距 战略规划工具 -7 根源 1 2 3 4 5 48 业务领导力模型——战略规划之创新焦点 未来业务组合 创新模式 资源利用 为了弥补差距,保持业务领先地位,必须进行创新 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 创新必须聚焦,必须有效弥补执行差距和机会差距,必须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效支撑 创新是需要成本的,创新的目的是领先,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创新要讲价值,必须考虑投入产出,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49 创新焦点 类别 战略规划工具 -8 内容 业务影响 关键成功要素 模 板 50 战略规划之业务设计 业务设计 客户选择 价值主张 如何盈利 竞争优势 主要活动 风险控制 业务设计要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 深入洞察客户需求的变化,探寻比竞争者更优越的模式,更好地创造价值(为客户 / 企业) 把握宏观经济大势,把握产业周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从这角度讲,业务设计必须建立在 市场洞察基础上 ! 51 战略规划之业务设计——客户选择 客户选择 价值主张 如何盈利 竞争优势 主要活动 风险控制 1. 谁是你的客户? 2. 他们的关键痛点是什么? 3. 是否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 52 战略规划之业务设计——价值主张 客户选择 价值主张 如何盈利 竞争优势 主要活动 风险控制 1. 客户需求:产品和服务是否以客户的最终需求为导向 2. 独特性: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差异化 3. 有影响力:客户怎样感受到我们的价值主张 53 战略规划之业务设计——如何盈利 客户选择 价值主张 如何盈利 竞争优势 主要活动 风险控制 1. 怎么比竞争对手更好的盈利? 2. 盈利模型:收入来源和成本结构 3. 交易模式 54 战略规划之业务设计——竞争优势 客户选择 价值主张 如何盈利 竞争优势 主要活动 战略控制 1. 竞争优势的核心目的是如何赢得竞争 2. 市场领导者规则:产品领导、卓越运营、客户亲密。在其中的一项上超 越非凡水准,并且获得客户认可 55 战略规划之业务设计——主要活动 客户选择 价值主张 如何盈利 竞争优势 主要活动 风险控制 1. 企业价值链的主要环节有哪些?(研发、生产 / 供应、销售等) 2. 营销组合:产品 / 价格 / 渠道促销 56 战略规划之业务设计——风险控制 客户选择 价值主张 如何盈利 竞争优势 主要活动 风险控制 1. 不确定性 2. 潜在风险,市场, 对手,技术 3. 全面视角 - 外部,内部 4. 不能只把风险列上去!必须有应对之策! 57 业务设计 “ 业务名称” 战略规划工具 -9 业务设计 客户选择 价值主张 如何盈利 竞争优势 (门槛) 主要活动 风险控制 58 举例:泛能系统业务设计 泛能系统 业务设计 客户选择 现阶段:符合“负荷特性好、用能密度大、运行时间长” 特质的需新建或升级改造能源系统的客户,包括但不限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政策变 于: 化所带来的解决方案不断创新 • 大型公建客户:数据中心、医院、交通枢纽、高端酒店、 及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拓展新 城市综合体… 的细分市场(如一般公建、家 • 工业客户:医药、食品饮料、汽车… 庭等) • 区域客户:城区、混合型园区、商业园区、工业园区… 价值主张 突出清洁、高效、智能,满足客户安全、经济、生态的需求 如何盈利 1. 2. 3. 4. 方案咨询可研、设计、项目管理、运营增值等单项服务和一体化总包服务收益 泛能能效平台、泛能微网解决方案等产品销售收益 投资运营收益 泛能微网调度、交易和平台运营服务等收益 竞争优势 1. 2. 3. 以系统能效技术为依托的差异化解决方案能力 供用能一体化的泛能能效平台 泛能微网解决方案 主要活动 1. 2. 3. 4. 持续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交付能力 打造精品项目,树立品牌 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展盈利模式,升级业务开发模式 落实以项目为中心的新型组织模式 风险控制 1. 2. 3. 项目交付不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技术及产品创新不能有力支撑业务发展 合同履约风险 59 举例:交通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设计 交通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业务设计 客户选择 自建加气站 配送客户 ( 含合作站 ) 加盟客户 价值主张 • 经济、安全、便捷、高效、环保 • 自建站和配送气费价差 如何盈利 • 大型客户联盟的规模化收益 • 加盟管理、培训认证收益 • 设计、建站、技术支持服务收益 竞争优势 (门槛) • • • • • • 新奥品牌 现有的销售网络和物流系统 最可靠的资源保障能力和低成本的全链条运营体系 储运一体化的智能化调度平台 加气站建设、加盟培训、网络运营管理系统 车船 LNG 改造、加注技术 主要活动 • • • • • 自建站布局和盈利示范 涵盖设计、建站、技术支持、管理培训的加盟体系建设 高效、经济的 LNG 配送体系建设 船舶应用、移动加注、运输的技术整合、研发 关键人才引进和团队能力提升 风险控制 • 保持技术领先、成本控制、运营安全 60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资源 优势 劣势 财务 技术 市场地位 / 声誉 产品 人员 其他 · 61 关键任务 & 行动计划 关键任务 具体行动 战略规划工具 -10 时间 负责人 到 2015 年完 成 500 个 LNG 场站建 设 推动国家 LNG 场站标出 台 2013 年底 李书旺 推动交通能源 市场快速发展 探索交通能源金融租赁模 式 2013 年底 卢胜球 终端节能业务 规模化 1. 形成行业节能实施方案 2013 年 12 月 胡文喆 2. 燃烧技术与燃烧器改造 技术研究 2013 年 12 月 杨俊杰 3. 多品类能源燃烧技术 2014 年 6 月 赵伟 备注 示 例 注:关键任务可理解为关键举措 62 战略执行——关键任务 支持业务设计、尤其是价值主张的实现 可将重要运营流程的设计与落实包括在内 是连接战略与执行的轴心点 是执行的其它部分的基础 年度性的、可按季度跟踪衡量 63 考虑实现关键任务所需要的相互依赖关系 内部的互相依赖关系 供应商(与交易相关的同盟者) 外包合作伙伴 顾客与渠道 兴趣社区 / 团体 影响者 对于每一方来讲,什么是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他们之间的协同情况如何? 在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什么样的这种方案能够保持与供应商的双赢关系 64 64 检查与内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承诺是否值得信赖 是否拥有共同目标 信任 同盟 各方权责 是否明晰 责权 协作关系 清澄 各方是否 达成一致 灵活性 承诺是否能够依据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65 65 市场洞察与战略规划工具模板 业务 组合 业务 设计 战略 地图 66 战略地图开发的逻辑关系 战略意图 市 场 洞 察 业务设计 目标测算 客户选择 价值主张 如何盈利 差 距 分 析 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 主要活动 关键任务 风险控制 创新焦点 资源配置 67 内容提要 一 业务领先模型概述 二 业务领先模型内化与应用 三 市场洞察与战略规划课题演练 68 新奥市场-战略绩效主线各阶段市场洞察与战略研究 市场洞察 战略年会 三一计划 计划预算 宏观 行业 组织 战略意图 市场洞察 客户 竞争 关键任务 业务设计 创新焦点 核心竞争力 业务规划 执行差距 机会差距 人力 资源配置 执行监控 技术 资金 战略执行 (商机洞察、市场策略) 69 市场洞察与战略研究框架 70 能源分销 太阳能源 能源化工 智能能源 文化旅游 市场影响因素——根据战略定位和业务特征确定 政策法规 / 宏观经济 / 社会文化 / 技术进步( PEST ) 政策法规 • 政府法律、政策 • 政府规划 宏观经济 • 经济增长 社会文化 • 财政 / 货币 / 金融 供给侧 • 消费结构 • 消费心理 竞争态势 行 争业 竞 上游资源品类 上游资源供给 替 上游资源价格、价格机制 源 代 能 与价格趋势 潜 争在 竞 行业结构分析 竞争强度 重点竞争对手 可替代能源类型 可替代能源价格比 可替代能源技术发展 技术进步 • 前瞻性技术动向 • 技术产业化动态 需求侧 市场结构变化 客户需求变化 市场规模与客户需求规模 目标客户战略、客户计划 潜在客户 上中游企业垂直一体化 投资公司进入 对不同行业而言,市场影响因素的确定应进一步分析,有所侧重和取舍 能源化工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能源侧市场、化工侧市场,产业链复杂,微观因素关系更多 能源行业和文化旅游受政治环境影响都很大,但在社会文化和技术进步方面则各有侧重 71 能源分销 太阳能源 能源化工 智能能源 文化旅游 能源分销市场影响因素分析(参考) 行业政策 国家天然气利用政策进展 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进程与动向 能源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动向 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与地方“十二五”规划,特别是新建产业园区及城镇化进程 供给侧 常规天然气气源动态 非常规天然气开发进程 国家骨干管网建设进程 支线管网规划及进程 LNG 接收终端建设进程及 现有接收终端运行情况 竞争态势 行 业 竞 争 替 代 能 源 潜 在 竞 争 需求侧 主要竞争者战略动向 主要竞争者目标市场 主要竞争者策略与举措 目标客户战略与业务规划 目标客户需求变化(需求 各区域市场能源比价及 内容及需求规模的变化) 变化趋势 经营区域周边潜在市场与 替代能源运营商策略与 潜在客户 举措 可能并购重组或进行战略 联盟的目标城市 潜在竞争者,特别是 LNG 加气站、重大供应商、 客户垂直一体化 72 能源分销 太阳能源 能源化工 智能能源 文化旅游 能源贸易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政策法规 / 宏观经济 / 社会文化 / 技术进步( PEST ) 政策法规 • 政府法律、政策 • 政府规划 宏观经济 • 经济增长 社会文化 • 财政 / 货币 / 金融 供给侧 • 消费结构 • 消费心理 竞争态势 技术进步 • 前瞻性技术动向 • 技术产业化动态 需求侧 行 争业 竞 替 源代 能 潜 争在 竞 影响能源贸易业务的因素有哪些? 只有下游是客户? 理解双边市场 73 74 项目计划示例:交通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宏观 / 行业 75 项目计划示例:交通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客户 76 项目计划示例:交通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竞争 77 运作模式 主要内容 主要成果 组织架构 返 回 IBM 市场洞察的运作 市场洞察部门整合了多种市场洞察能力,并通过市场细分专员与业务部门进行更加有效的合作 最佳 实践 知识 共享 市场 分析 市场洞察力 竞争 分析 客户 分析 市场洞察部门整合 多种专业洞察能力 各类角色 根据业务需要 提出市场洞察需求 业 协 市场洞察细分专员求 务 点作 需 高级管理层 战略规划 市场策略 销售执行 销售管理 整合传播 财务管理 法律事务 研究开发 如何运作 : 市场细分通过和业务部门的各种合作与各业务部门主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 工作包括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和能力对客户需求、竞争者和市场动态提供战略洞察 78 运作模式 •客户最高优先 级的业务 或 者 IT 需求是什么? •在经 济衰退 的过程 中政府 扮演了什么样角色影响了客 户的购买行为 ? •客户对 IBM 的期望是什么 ? 竞争 市场 业务 客户 组织架构 •全球 经济萎缩 的影响是什 么,新兴市场采取了哪些刺 激经济的政策? •哪些国家的经济复苏最快 ? •一个国家 GDP 结构的变化 将给 IBM 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和商机 ? 经济 •有哪些新的国家 / 城市与 I BM 签订了新的商机? •有哪些行业需要对 IT 进行 更多的投资? •新 兴市场的 云计算 、业务 分析和智慧地球方面有哪些 新的商机? 主要成果 返 回 IBM 市场洞察回答的问题 主要内容 渠道 •我们的竞争对 手在 哪里? 他们如何赢?为什么能赢 ? •一些 区域的竞争者是 否比 传统的竞争者更强 ? •哪 些竞争者的业务模 型在 获取市场份额的时候比较成 功? •我们是 否选择 了合 适的业 务合作伙伴? •我们的竞争者是 否给 业务 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利润分 成? •当前的渠道战略是否最优? 79 运作模式 主要内容 主要成果 组织架构 返 回 IBM 市场洞察的重点 市场洞察需求特征 市场机会 公司总部 产品线 / 区域 城市 / 分公司 场 业务 / 客户分析 竞争分析 未来 5 年市场 整体市场 市场增长情况 市场份额 业务增长变化 潜在并购 新进入市场 未来 1-3 年 服务的市场 客户需求 优先级 面对竞争的增长 当前季度 当前服务的细分市 客户需求和优 先级 上季度竞争对手 的业绩表现 客户级别 80 主要内容 主要成果 IBM 市场洞察关键的成功要素 市场机会 分析 – 市场机会分析是市场洞察能力的关键! 分析变化 – 关注对市场变化的分析,而不止是具体的数据点本身! 重在行动 – 将市场洞察的结果与决策行动链接起来,真正可以帮助决策! 组织架构 返 回 运作模式 81 运作模式 主要内容 主要成果 组织架构 返 回 Bluemine …IBM 员工可以直接访问市场洞察 .. 内部内容 外部内容 市场洞察分析员提供的专 家意见和分析结果 从一些领先的供应商中获得的 IT 分析报告 ( IDC,Gartner, Forrester, McKinsey, TowerGroup ,一般是靠订 阅的方式) 其他 IBM 团队编写的有竞 争力的报告 最近的新闻,全球的业务和行 业出版物 IBM 通用的博客、维基和 社团 可以通过第三方的工具比如 OneSource, Hoovers and First Research 来获 得详细的信息, IBM 竞争者的动态以及对 IBM 的影响 服务器、存储和软件对比和价 格分析工具 设计 Bluemine 时的 关键特征 • 简单和友好的界面 • 根据 IBM 人员查找和 使用信息的习惯,我 们按照国家、品牌、 行业和竞争者等来分 类存放信息; • 高级的搜索引擎 • 可靠的保密控制 82 主要内容 IBM 市场洞察成果—市场机会分析 交付报告 主要成果 组织架构 返 回 运作模式 他们回答的关键问题 1 、全球市场概览 ( GMV ) 战略问题: 总体市场趋势是什么? 哪个区域拥有最大的长期收入机会? 2 、季度市场概览 ( QMV ) 策略问题: 最近发生的事件怎么影响 IT 支出? / 或者对 IT 支出的影响多大? 3 、概览摘要报告 ( SOV ) 什么是驱动当前的 GMV/QMV 的关键因素? 除了关键因素还有什么影响当前的 GMV/QMV ? 4 、竞争细分概览 ( CSV ) 特定竞争对手对 IBM 的产品 / 服务的影响是什么?对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5 、业务单元诊断 ( BUD ) 与市场和关键竞争者相比, IBM 的经营业绩怎样? 6 、市场概况报告 ( MO ) 市场走向是什么? 影响未来走势的关键因素和假设是什么? 7 、市场预警 ( MA ) 最近一个月报告的社会、经济或 IT 支出等信息对最近的 GMV/QMV 有影 响吗? 83 IBM 市场洞察成果—竞争分析 主要内容 主要成果 组织架构 返 回 运作模式 – 定期报告:每周一次;由第三方公司搜集资料, 整理成报告,交给 IBM ,由 IBM 整理成报告,例 如市场份额卡。 竞争分析报告 – 不定期报告:当老板对某竞争对手有专门研究需 求时,会单独做成项目。 • 外包项目, IBM 做项目管理,一般花费 1-3 个 月时间出报告; • IBM 自己做的报告,一般是根据自有资源整理 的报告,一般花费 1-3 周的时间,或仅几天时 间。 84 运作模式 主要内容 组织架构 返 回 IBM 市场洞察成果—客户分析 主要成果 钱包份额分析 关键客户分析 客户未来期望 和偏好 客户公司情况 85 运作模式 主要内容 主要成果 返 回 IBM 市场洞察组织 CoE 设计 原则 整体性 市场管理 市场智能 整合全球的报告线, 都由一个管理者负责 最优化 优化每一个流程,使 之处于最佳状态 整合营销传播 组织架构 CoE 运营模型 业务单元和区域 总部 业务单元 区域 专业支持 市场智能 营销传播 市场运营 自动化 市场运营 标准化得流程,并且 与 IT 系统自动关联 CoE 是一个独立的,全球组织,以支持业务单元 和区域的市场管理工作 提升 •所有的市场营销人员都属于全球唯一的组织,向主管市 场的高级副总裁汇报,且为业务单元和区域提供服务; 运营 CoE ,提高效率; 使资源流程产生最大 价值的工作上。 •一个功能领导使更容易开发和执行全球战略,流程再造、 开展最佳实践、投资自动化和工具,并且优化全球的人 员技巧。 86 运作模式 主要内容 主要成果 组织架构 返 回 IBM 市场洞察组织 500 将近 位市场洞察专家,分布于全球五大洲 ,为 IBM 决策者们建言献策。 38 个国家的 15 个市场洞察中心 市场洞察 副总裁 业务单元团队 品牌 硬件 软件 职能团队 区域 服务 成熟市场 市场分析 客户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 知识服务 实践 新兴市场 全球市场营销中心 87 运作模式 主要内容 组织架构 返 回 IBM 市场洞察组织 主要成果 为了提升创造价值的能力 , 在 IBM 的业务模式中,市场细分分析员被分派至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他们可 能根据产品群、业务部门(和或行业),或者是一个区域来安排。每个市场细分分析员覆盖的市场细分范围 可能不同,这取决于市场细分部门是怎么定义的。 举例 地域覆盖 产品 / 市场 客户细分覆盖 世界各地 安全与系统管理软 件 全球范围的总经理 以及 该产品的营 销副总裁 市场细分分析员 B: GBS 新兴市场市场细分分析员 新兴市场 咨询及解决方案集 成 GBS 新兴市场及国 家 负责人 市场细分分析员 C : 大中华区 GTS 部门 大中华区 技术服务及外包 大陆 , 香港 以及 台湾 GTS 团队 印度和 南非 行业 金融行业负责人 , 销售主管 拉丁美洲 所有的产品 GB – 中端市场领 导,战略负责人 市场细分分析员 A: 全球范围的软件部门 市场细分分析员 D: 在印度的金融行业 市场细分分析员 E: 拉美中端市场跨产品线 由于矩阵的特性,市场细分分析员的覆盖范围可能会交叉。所以,一个市场细分分析员的作用是 保证高度的合作和协同,特别是在有业务重叠的领域。在上面的例子中,在意大利中型市场的安 全 & 系统管理软件相关的业务中,市场细分分析员 A 与 E 要相互合作。 88 学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1.对于市场洞察和战略意图的先后顺序,这一直以来都是不同层级学员的一个困惑 点,这次结合焦点课题的讨论,发现化工课题组也存在这个学习点。 2. SPAN 矩阵里,两个坐标的时间维度,这个涉及到虚线球和实线球,在 3 月 14 日 的汇报里,薛老师也指出了这一点。 3.对 H123 的理解,有人可能把它理解成了市场上成熟与否,而不是相对于新奥自 己的长短线组合;或者理解成了我们那时“在做的或者开始要做的”事,而不是 “成为盈利点”的事。 4.对于 BLM 的内在的各模块的内涵和逻辑关系,还是有待更深入的讲解。 5. Any questions? 89 THANKS 90

89 页 450 浏览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