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导向岗位设计

战略导向岗位设计

第六篇 战略导向岗位设计 第二十六章  岗位设计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 1 第一节  岗位设计概述..................................................- 2 一、岗位和岗位研究的概念.......................................- 2 二、岗位研究的作用.................................................- 2 三、岗位研究方法....................................................- 6 四、岗位研究相关概念..............................................- 8 五、岗位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0 第二节  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 14 一、从岗位的基础地位看岗位与战略的关系...............- 15 二、从岗位设计的作用看战略与岗位的关系...............- 16 第二十七章  岗位调查.....................................................- 17 第一节  岗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17 一、岗位调查的目的...............................................- 17 二、岗位调查的内容...............................................- 18 第二节  岗位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18 一、岗位调查的方式...............................................- 19 二、岗位调查表设计...............................................- 20 三、工作日写实.....................................................- 22 四、测时..............................................................- 27 - 五、工作抽样法.....................................................- 28 第二十八章  岗位分析.....................................................- 29 第一节  岗位分析的概念和历史....................................- 29 一、岗位分析的概念...............................................- 29 二、岗位分析的作用...............................................- 30 三、岗位分析的历史...............................................- 31 第二节  岗位内涵分析................................................- 34 一、岗位名称分析..................................................- 34 二、岗位任务分析..................................................- 35 三、岗位职责分析..................................................- 35 四、岗位关系分析..................................................- 36 五、岗位劳动强度分析............................................- 37 六、岗位劳动条件和环境分析..................................- 38 七、岗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分析............................- 39 第三节  岗位人员素质要求分析....................................- 39 一、岗位要求知识水平分析.....................................- 40 二、岗位工作经历要求分析.....................................- 40 三、岗位要求职业道德分析.....................................- 41 四、岗位要求能力要求分析.....................................- 41 五、岗位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41 第二十九章  岗位设计.....................................................- 42 第一节  岗位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42 - 一、岗位设计的概念...............................................- 43 二、岗位设计的要求...............................................- 43 三、岗位设计的原则...............................................- 44 第二节  岗位规范.......................................................- 46 一、岗位规范的内容...............................................- 46 二、岗位规范范例..................................................- 47 第三节  工作说明书...................................................- 53 一、工作说明书的概念............................................- 54 二、工作说明书范例...............................................- 56 第三十章  岗位评价........................................................- 65 第一节  岗位评价的概念和作用....................................- 65 一、岗位评价的概念...............................................- 65 二、岗位评价的作用...............................................- 66 第二节  岗位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67 一、岗位评价指标..................................................- 67 二、岗位评价标准..................................................- 69 第三节  岗位评价方法................................................- 75 一、序列法...........................................................- 75 二、分类法...........................................................- 76 三、评分法...........................................................- 77 四、因素比较法.....................................................- 79 - 公司治理、公司组织和业务流程从战略的要求出发,确定了企业应该干什么 和怎么干。但是,这些问题讨论是只见“事”,不见“人”,只讨论要做什么事 和怎么做,而不讨论谁去做。岗位设计就是要解决由谁做的问题。它将公司治理 公司组织和业务流程所确定的事项和程序落实到岗位。本篇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 讨论岗位设计,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岗位设计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岗位设计概述、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 ★岗位调查:岗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岗位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岗位分析:岗位分析的概念和历史、岗位内涵分析、岗位人员素质要求分 析。 ★岗位设计:岗位设计的要求和原则、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 ★岗位评价:岗位评价的概念和作用、岗位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岗位评价方 法。 第二十六章 岗位设计概述及其与战略 的关系   事是人为之,没有人,企业中的事也就是空中楼阁。在企业内部,人总是处 于一定的岗位,所以,岗位设计也就是研究人在企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组织设计要落实到岗位,流程也要落实到岗位。所以,岗位是企业所有事项 最终的指向。本章的主题是岗位设计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对岗位设计作一个 概括性的介绍,并讨论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主要内容如下: ★岗位设计概述:对岗位设计的相关概念及方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讨论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   第一节 岗位设计概述   一、岗位和岗位研究的概念 (一)岗位 岗位是特定的组织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员工承担完成若干项工作任务, 并具有一定的职务和责任、权限,就构成一个岗位。职位一词,其含义与“岗 位”基本相同,专指一定组织中具有一定职责的员工的工作位置,它与职务的 区别是:职位强调承担某类工作任务的人员数量,以及具体的劳动地点(位 置)。不过,职位一词多见于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而在我国企业人 力资源管理中,更广泛使用的是岗位一词。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岗位是企业赋 予每个员工所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应负担的责任、应具有的权限的统一。或者说 岗位是一定的技术或行政职务、工作任务、责任和权限的统一;岗位是以“事” 为中心,将工作任务、责任、权限分派给每个员工。 (二)岗位研究 岗位研究是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等活动的总称。更确 切的说,它是以企业各类劳动者的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经过系统的 岗位调查和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制定出岗位规范等管理文件,并对岗位做出 评价,为员工的招聘、考核、培训、晋升、调配、薪酬和奖惩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   二、岗位研究的作用 岗位研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同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各项工作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这些联系中可以看出岗位研究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一)岗位研究与员工招聘和选任 企业员工的招收、选拔和聘任是企业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努力 实现招收和选拔员工工作的科学化,对于加强企业员工队伍的组织建设、提高员 工队伍的总体素质、保证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推动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而岗位研究是企业员工招收、选拔、任用的基本前提。岗位研究所形成的 人事管理文件,如工作说明书,对某类工作的性质、特征,以及担任此类工作应 具备的资格、条件,都作了详尽的说明和规定,这就是人事管理人员明确了招收 的对象和标准,在组织人员招收、选拔和聘任的考评时,就能够准确的选择科目 和考核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保证“为事择人、任人唯贤、专业对口、事得其 人”。 (二)岗位研究与企业定编定员 岗位研究与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劳动定员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 谓定编,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企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出 发,合理确定企业组织机构的结构、形式和规模,以及人员配置数额;所谓定员 是在定编的基础上,严格按编制名额和岗位地质量要求,为企业每个岗位配备 合格的人员。定编定员是企业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有不断的加强这项工作,才是 企业组织机构达到精简、统一、效能的目的,杜绝人员浪费,实现劳动者与生产 资料的最佳配置,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仍有 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定员标准,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效率低下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这些企业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岗位评价与分类的 制度,机构的设置缺乏真实可靠的客观依据,人员安排和使用没有统一严格、详 细具体的质量要求。值得欣慰的是,岗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开始受到企业的 重视。 (三)岗位研究与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多种方法,对生产某 种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无论是从理论渊源 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方法,还是从其基本功能来看,岗位分析、岗位评 价与劳动定额之间都存在许多共同点。例如,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所采用的工 作日写实、测时、工时抽样等技术测定方法,在岗位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岗位评价的结果又是确定工序(或工种)劳动定额水平,以及标准工作长度 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岗位研究与岗位职务培训 企业岗位职务培训是指为了满足岗位的需要,队就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的在 岗在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培训。岗位职务培训作为企 业员工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员工培训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岗位职务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员工获 得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上岗任职的资格,不断提高员工胜任本岗 工作的能力。因此,岗位职务培训的内容必须从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出发而加以规 定。(2)岗位职务培训还具有长期性、全员性和效益性。(3)岗位职务培训的 前提是岗位规范化。岗位规范包括岗位任职标准和岗位培训规范。岗位职务培训 的上述三 个特点说明:岗位研究的结果,如岗位规范等项文件,是岗位职务培训必不可 少的客观依据。 (五)岗位研究与业绩考核 员工的业绩考核是按照一定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品 质、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劳动态度、工作业绩等方面所进行的全面考察、评定和 审查。业绩考核与岗位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有所不同、岗位研究是以岗位为中心, 分析和评价各个岗位的功能和要求,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以及承担该岗 位职责的人员所必备的资格和条件,以便为事权人;而绩效考核是以员工为对 象,通过对员工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来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 以此作为任免、培训、奖惩、薪酬的依据,促进人适其位。虽然岗位研究与人事考 核有许多不同点,但就其实质而言,这两项活动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因事择 人,适才适所”的要求。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程序上看,岗位研究是员工业绩考 核的前提,它要为员工业绩考核的内容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的确定,提 供客观的依据。 (六)岗位研究与劳动报酬 岗位研究为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及公平合理地支付工资提供了可靠的保 证。企业员工劳动报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工作的性质、技术的繁简及难易程度 工作负荷、责任大小和劳动条件等,而岗位研究正是从这些基本因素出发,建立 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衡量之后, 完成岗位分级等工作的。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岗位和担当本岗位的劳动者与劳动报 酬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使企业员工得到公平合理的工资。实际上,许多欧美工业 化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岗位评价制度,其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正是为了使企 业工资制度更确切地反映岗位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对应关系。 (七)岗位研究与劳动计划、经济核算 岗位研究所形成的人事文件为企业准确地编制劳动计划、核算成本提供了前 提。岗位研究完成以后,企业计划、财务部门对各个生产单位、职能部门的工作 任务总量,以及人力资源的安排和使用,有了较为精确的统计和计量,从而为 企业劳动计划的编制、产品成本的核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大大提高了计划的准 确性和可行性。 (八)岗位研究与企业劳动生产率 在调动企业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方面,岗位 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岗位研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同工同酬,使员工明 确自己的职责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他们必然会在生产中明确目标,服从领导 指派,积极努力工作,不断开拓进取,其最终结果将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 高。 (九)岗位研究与企业劳动组织 岗位研究的重要作用还在于,通过岗位测定和分析,不断对岗位进行重新 设计和改进,推动各岗位在劳动组织中合理配置,促进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保 证生产过程尽可能均衡、协调地进行。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科 学化;还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十)岗位研究与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它除 了具有“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一 些特点外,还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制度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些制度包括:企业的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企业的管理 制度等项内容。企业的管理制度覆盖了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包括经营管理的组 织模式、岗位责任制、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劳动工资管理制度、企业文 化建设等内容。从广义上看,除财务制度外,上述的其他制度都属于人力资源开 发与管理的范畴。但为了便于分析研究问题,进行专门化管理,往往从人力资源 管理中将它们分离出来。具体地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两大部门:一是 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二是员工技能开发的制度。而岗位研究的一切最后结果, 都与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员工的技能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 岗位研究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三、岗位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步骤地去考察某一现象总体,收集必要的数据资料, 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研究各种因素及相关关系,以掌握现象的性质、特征以 及运动的规律性。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研究方法的适应范围 很广泛,调查方法多种多样,如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个案调 查等等。一般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参与法、观测法、问卷法、访谈法、通信法等等。 (二)数量分析的方法 它是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等数量方法,对经济进行数量分析,从而判定经 济过程和各种因素属性的数值(或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在岗位分析评价的过 程中,需要采用模糊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 岗位进行数理分析。不过,应当指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只有对事物 的质做出准确的定位,才能进行量的精确分析。质的分析是要判定经济现象和过 程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属性。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并不排斥质的分析方法,量 的分析是质的分析的延伸,只有在质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量的分析,才能加深 对质的认识。 (三)心理学的方法 由于岗位研究与工业心理及其分支人力资源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 以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岗位进行分析评定时,也需要采用心理学的一 些方法。 ★测验法。它是通过测验(考试、测试)来测量受试者的智力水平以及个性 特征差异的方法。心理测试包括能力测验、成绩测量、品格测验等类别。主要采用 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器械、实物,另一种是使用文字和图形等。 ★观察法。它包括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它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 来考察心理现象,掌握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规律的方法。有效地观察,除需要 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外,还需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有被观察对象的知识, 有对客观事务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以及记录、整理材料的正确方法。 (四)评定量表法 评定量表法即采用不同的量表方式进行心理测量、评定的方法。具体有四种 量表方式: ★称名量表,亦称类别量表,以测量类别记分。 ★顺序量表。这种量表既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只要求在若干项目 中按一定标准排列出等级次序。 ★等距量表。该表测量水平高,采用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它以间距相等 的记分点对心理特征做出测量,常见的是五点或七点量表。 ★等比量表。该量表除含有上述三种量表的特征外,还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 的绝对零点。该表测量水平最高。 (五)其他科学方法 在现代经济科学的研究中,新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控制的方法、手段和工具 正在大量涌现。例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以 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使经济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电 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经济管理中原来无法处理的庞大繁杂的原始数据能够 得到处理和储存,并可以随时调用。在岗位研究中,应当注意学习、吸收和应用 当代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方法,从而提高岗位研究成果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可 行性。   四、岗位研究相关概念 (一)工作研究 它是方法研究(Method Study)和时间研究(Time Study)的总称。工作研 究起源于 19 世纪末,由美国工程师泰勒,以及吉尔布雷斯夫妇首创。工作研究 是采用科学的方法,以人、原材料、机器设备构成的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空 间和时间上进行分析研究、改进工作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工作研究的步骤是:首 先,进行方法研究。通过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研究,从对象的总体过程出 发,深人研究到劳动者的每一个细小的操作动作,探寻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消 耗的最佳程序和方法。其次,进行时间研究。它是在改进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 实现工作标准化的基础上,运用工作衡量的各种专门技术(如实地观察、直接测 时、工作抽样、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等等),对各项标准化工作(作业)进行 时间测定,最后制定出作业的时间定额标准。总之,开展时间研究,必须先进行 方法研究,才能制定作业的时间标准。方法研究是时间研究的前提,而时间研究 又是衡量、评价方法研究成果是否经济合理的依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工作研究的主要作用是: ★不需要增加人员、设备和其他投资,即可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能建立起科学的工作标准和劳动定额标准,为企业生产、财务、劳动、计 划等项管理提供依据; ★有利于减少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克服生产薄弱环节,提高产品质量。 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如图 26-1 所示。 (二)工作分析(Job Analysis) 亦称为职务分析,它是指对各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以及所需人员的资 格、条件等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分析,加以科学的系统描绘,最后做出规范 记录的过程。亦称职务描述、工作描述(Job Description)。 (三)职位分析(Position Analysis) 它是对由一个人承担一项或若干项任务的职位所进行的系统分析与研究。它 与工作分析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工作分析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或相 似的职位。 (四)工作评价(Job Evaluation) 亦称为职位评价。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内容的工作,以统一的尺度 (标准)进行定量评定和估价,从而确定各项工作的相对价值。   五、岗位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外岗位研究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19 世纪 80 年代,欧美各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企业组织与管 理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了各种改善企业管理的实验,努力把科学 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企业管理,从而使企业管理由传统经验管理阶段进入科 学管理的新阶段。美国的工程师泰勒是企业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举世公认的 “科学管理之父”,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在 他的著述《计件工资制》(1895)、《工厂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 (1911),以及《美国国会的证词》(1912)中,对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许 多精辟的论述。其主要内容是: ★规定标准化操作方法。通过分析工人的操作,删除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 将先进合理的动作标准化,并要求工人执行。 ★规定每个岗位的产量定额或以产品为对象规定工序时间定额。 ★确定工作地布置、工作程序和工作环境的具体要求,并使其标准化、统一 化。 ★实现差别计件工资,根据工人实际完成的生产任务,按不同的小时工资 率支付工资。 ★将企业管理与生产作业的职能分工,使管理工作进一步专业化。 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可概括为三定,即定标准作业方法、定标 准作业时间、定每天的工作量,形成定量化的劳动管理。 除泰勒以外,吉尔布雷斯夫妇也对科学管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费兰 克·吉尔布雷斯先生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一生从事“动作与时间”的研究, 重视工作效率问题;而他的夫人莉莲·吉尔布雷斯是位心理学家,更重视采用 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动作分析。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工作研究中,发明和应用了许 多新技术,如影片动作分析法。 (二)我国企业岗位研究简况 1、岗位责任制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企业的岗位研究首先表现在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上。1949 年到 1952 年,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企业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 进行了生产管理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推广先进的生产 经验和操作方法;初步建立了生产责任制以及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 ★1953 年到 1960 年,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企业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对企业领导制度进行了探 索,将生产责任制扩展到技术设计、工艺、设备、安全、材料、工具保管等职能部 门。1958 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路线的干扰,忽视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 了主观意识的作用,使高指标、浮夸风严重泛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企业刚刚 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遭到否定,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给企业管理工作带 来了很大的困难。 ★1961 年到 1965 年,这一时期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 针的指引下,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以及《企业计时奖励工资暂行条例》、 《企业计件 工资暂行条例》等指导性文件,全面恢复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起来的各种 制度。同时,创造并推广了许多企业管理的好经验,例如大庆油田的企业管理经 验。大庆油田在岗位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大庆人建立和健全严格的岗位 责任制,其级别、层次和具体内容,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1966 年到 1976 年,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路线的干扰, 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1975 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 间,着手对企业进行整顿,并制定了《工业三十条》,要求企业全面恢复和健全 各级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根除无 人负责的现象。 ★1977 年以后,特别是进人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 断深人,我国的企业管理逐步纳人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轨道,涌现出一大 批先进企业,创造了许多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例如,首都钢铁公司,从 1981 年开始,将岗位责任制发展为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包、保、核体系,同时把全 部技术、业务工作纳人包、保、核体系,制定了明确的岗位标准、责任、程序、时限 和考核办法,保证各类岗位工作任务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从而把企业对国家 承担的经济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管理网 络,把企业各项工作都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鞍山钢铁公司,从 1980 年初开始,在岗位责任制方面总结出一套先进的管理经验。20 世纪 80 年代 后期,该公司在吸收纺织系统以及其他行业岗位研究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的基础 上,先后对全公司 43 个厂矿的 7429 个生产岗位进行了岗位分析与评价,取得 了大量数据和资料,为制定、修订企业定员定额标准,合理体现岗位差别,建立 科学的工资奖励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纺织企业的岗位研究 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纺织企业岗位研究的历史较长,效果也 很显著。纺织企业开展岗位评价工作是从推行岗位工资制开始的。1951 年原纺织 工业部根据棉纺织运转工的劳动特点,在《棉纺织工人工资制度调整方案》(草 稿)中提出:对实行计件工资的纺织运转工人,按照各工种技术难易、责任大小 劳动轻重和劳动条件分别确定不同的工资标准,采取一个工种拟订一个工资标 准的办法,建立“独立的工资率”,也就是岗位工资制。 建立岗位工资制的前提是岗位分析和评价,当时是采取评分的方法,对各 种岗位进行评价,然后再确定出各工种的工资等级系数和工资标准。其具体方法 是: ★在实行计件的纺织运转工种中,选择代表性工种,多数是细纱挡车上或 织布挡车工。按照技术难易、责任大小、劳动轻重和劳动条件等四个因素,与实 行等级工资制的有关工种比较,找出相近的工种,并确定代表性工种的岗位工 资标准。 ★对实行计件的其他工种,则按上述四个因素,与代表性工种进行综合比 较,或采用分项评分的办法,进行岗位评价。 采用评分法,分项评分,各因素所占比重不同。例如,有的地区规定,技术 难易占 35%,责任大小占 30%,劳动轻重占 20%,劳动条件占 15%。代表性工种四 项因素均按 100 分计,其他工种按照每项因素所评分数,乘以各自所占的比重 (权数),计算出总评价分数,再乘以代表性工种的工资等级系数和工资标准, 即求出各工种的工资等级系数和工资标准。 1956 年在全国工资改革中,原纺织工业部又在岗位评价的基础上,对所属 纺织企业,分地区制定了纺织运转工人工资标准,不论计时、计件,全部纳人统 一的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了“一岗一薪”的岗位工资制。 经过多次试点,特别是经过 30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纺织运转工人中实行岗 位工资制能够适应纺织生产的特点,体现了按劳付酬原则。 1982 年以后,为了使岗位工资制进一步适应纺织企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纠 正过去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原纺织工业部在岗位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年 的努力,又分别审定和颁发了纺织企业运转生产工人的《劳动规范》,为改革和 完善岗位工资奠定了基础。 原纺织工业部还组织各地区纺织工业厅、局,制定了棉、毛、麻纺织行业运 转工人和纺织业保全保养工人的《劳动规范》。这套《劳动规范》是在岗位分析、岗 位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纺织企业特色的,综合性很强的劳动管理标 准。 《劳动规范》的主要内容如下: (1)工种(名称)。工种是按不同生产性质和劳动操作技术内容划分的工 作类别。工种的划分可粗可细,一般应根据本行业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组织、技术 操作、工艺和设备的特点,在既能体现必要的专业分工,又能促进工人全面发展 的原则下进行划分。其名称的确定应力求简单、具体、明确。挡车工是先写生产、 设备特点,“挡车”指劳动特点。辅助工与此相反,如运粗纱工,“运”是劳动 特点,“粗纱”是生产产品特点。 (2)劳动定额。它是《劳动现范》的核心,决定岗位等级的高低和劳动报酬 它是在一定的劳动分工、设备、工艺等条件下规定的,其水平一般以先进企业的 水平为标准,适当考虑其他企业的具体情况,并与可比用工的一档水平相衔接, 具有先进合理性和稳定性。 (3)劳动分工。它是对各工种劳动组织形式和职责范围的简要说明。 (4)设备型号与工艺条件。它是对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简要说明,一般 应选择量大、面广、有代表性的设备和工艺。 (5)技术要求与岗位责任。技术要求是对本工种工人应具备的技术水平的 规定,包括技术标准、工作法、产品质量标准、其他有关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岗位 责任制是对工人劳动态度的规定,包括职责、劳动纪律、安全操作规程、各项规 章制度等。 (6)岗位顺序。它是指根据各工种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要求以及其他因素确 定的工作等级,作为劳动报酬的依据。 (7)技术等级与平均技术等级。在实行等级工资制工种的《劳动规范》中, 统一规定了技术等级,它是等级工资制工种的工作等级,也是工资等级。在《劳 动规范》中,这三者的关系更加明确、更加一致了。在集体作业的情况下,《劳动 规范》还规定了平均技术等级,它是两个以上的等级工资制工人集体从事统一工 作的平均工作等级、平均工资等级、例如,棉纺织企业细纱保全队,《劳动规范》 核定,三级工一人,四级工一人,五级工两人,六级工一人,七级工一人,共 六人;故规定平均技术等级为五级。按规范要求配备人员最为合理,如工人技术 水平低于标准,则工作质量达不到要求;技术水平高于标准,又会造成人员浪 费。 技术等级与平均技术等级是等级工资制工人《劳动规范》的重要内容。它是 以技术标准为尺度,以掌握各级技术需要的时间为基础,经过科学技术的测定, 反复核实、综合平衡以后而确定的。这一规定将劳动标准与报酬标准统一在一起 使等级工资制在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总之,不同性质的工种,《劳动规范》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熟练工种、各工序 主要挡车工的《劳动现范》包括:工种、岗位顺序、劳动定额、劳动分工、设备型号 与工艺条件、技术要求与岗位责任等 6 项。辅助工各工序中的简单操作工,以及 为主要挡车工服务的工种,其《劳动规范》包括;工种、岗位顺序、劳动定额、劳 动分工、岗位责任等 5 项。等级工资制的一般工种的《劳动规范》有:工种、技术 等级、劳动定额、劳动分工、技术要求与岗位责任等 5 项。技术工种、各工序设备 维修有技术标准考核 技术等级、设备型 的工种工作队(集体)的《劳动规范》包括:工种、平均 号、劳动定额、技术等级及定员、劳动分工、技术要求与岗位 责任等 7 项内容。   第二节 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 从表面看来,战略与岗位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事是人为之,企业战 略所确定的所有事项都需要人去操作,而人在企业组织中就是岗位。所以,岗位 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下面,我们从岗位的基础地位及岗位设计的作用这二个方面 来分析岗位与战略的关系。   一、从岗位的基础地位看岗位与战略的关系 现代企业是人和物的结合体,人操持着物,所以,企业管理可以从两个角 度来分析,即从物的角度或从人的角度。从物的角度出发,企业管理可以分为市 场营销、新产品开发、产品生产、物料采购、技术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财务 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各种专业管理,这种管理体系是以 物为中心,人围绕着物转。从人的角度出发,企业管理以岗位为基础来构建,规 定每个岗位操持什么事项以及这些事项如何操持,这种管理体系是以人为中心 的。岗位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单元。这两种方式的关系如图 26-2 所示。 该图清楚地表明了以岗位为基础来建立企业运行机制和按专业来建立运行 机制这两种方式的关系,从纵向来看,就是专业管理;从横向来看,就是岗位 管理。按专业来建立运行机制时,只有纵向,没有横向;以岗位为基础来构建企 业运行机制,就是在纵向的基础上,再加上横向,纵横交错之处就是每个岗位 应做的工作,所有的专业事项都落实到了每一个岗位,各个岗位的同类事项进 行归纳就得到了专业管理体系。 岗位作为企业的基础管理单元,从本质上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将所有的职能管理进行功能分解,分解成具有岗位性的作业,在此基础 上,将所有的作业分解到每个岗位,做到分工明确。 ★为每个岗位的每项作业确定作业程序和方法,在作业程序和方法中,重 点解决岗位之间的协调,通过作业流程,将各职能、各岗位协调起来。所以,流 程是一种协调机制。有了统一的流程,就能实现分工基础上的协调。 ★从操作文件来说,有岗位规范和专业规范。岗位规范以岗位为对象来建立 它确定每个岗位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解决了职能之间、岗位之间 的分工和协调问题。专业规范是在岗位规范的基础上,合并同类项而形成的,它 给每类职能管理以全局观念,形成每项职能管理的全流程,解决了岗位和职能 之间的协调。   二、从岗位设计的作用看战略与岗位的关系 本章第一节分析了岗位设计的作用。归纳起来,岗位设计的作用有以下十个 方面:岗位是员工招聘和选任的基础;岗位设计是企业定编定员的基础;岗位 设计是劳动定额的基础;岗位设计是岗位职务培训的基础;岗位设计是岗位业 绩考核的基础;岗位设计是岗位劳动报酬的基础;岗位设计是劳动计划和经济 核算的基础;岗位设计是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岗位设计是企业劳动组织的 基础;岗位设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招聘和选任、企业定编定员、劳动定额、岗位职务培训、岗位业绩考核、劳动 报酬、劳动计划和经济核算、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劳动组织、现代企业制度这十 个方面都与企业战略有密切关系。首先,这十个方面运行机制的建立要以战略为 导向,它们要体现战略的要求,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为战略提供支持;其次,这 些因素对战略又有反作用,如果它们与战略的要求相匹配,则能促进战略目标 的实现,否则,就会成为战略的噪音或阻力。 既然上述十个方面与战略有如此关系,而岗位设计又是上述十个方面的基 础,那么,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十七章 岗位调查   岗位研究的第一步是岗位调查,即搞清楚岗位现状。本章的主题是岗位调查 介绍岗位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岗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介绍岗位调查的目的及其内容。 ★岗位调查的方式和方法:介绍岗位调查的方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节 岗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一、岗位调查的目的 岗位调查是以岗位为调查对象,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各种与岗位有 关的信息的过程。岗位调查的目的是: (1)收集各种有关的数据、资料、以便系统、全面、深入地对岗位进行描述 (2)为改进岗位的设计提供信息; (3)为制定各种人事文件(如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进行岗位分析提 供资料; (4)为岗位评价与岗位分类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岗位调查的内容 岗位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本岗位工作任务的性质、内容和程序,完成各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以 及占制度工作时间的百分比; (2)本岗位的名称、工作地点,担任本岗位职工的职称、职务、年龄、工龄、 技术等级、工资等级等; (3)本岗位的责任; (4)承担本岗位的资格、条件; (5)担任本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体力; (6)本岗位工作的危险性; (7)本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姿势、空间、操作的自由度等; (8)本岗位使用设备、工具的复杂程度; (9)工作条件和劳动环境,如空气流速、温湿度、噪音、工作地照明、粉尘、 有毒有害气体、雾滴、振动、热辐射等; (10)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事项。   第二节 岗位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一、岗位调查的方式 (一)面谈 为了获得岗位的有关信息,可采用面谈的方式,即调查人直接约见职工, 调查了解其所在岗位的有关情况。通过面谈,不仅可以掌握现场观察和书面调查 所不能了解的情报和资料,而且还能进一步证明现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弥补其不足。面谈进行以前,调查人员应拟定调查提纲,列出所有需要调查的事 项。面谈时,应按照问题的顺序逐一发问,并作详细的记录,对被调查人难以回 答或故意回避的问题,可暂时中止。面谈选择的对象应尽量广泛一些,不仅要向 担任本岗位的人员进行调查,也要向与本岗位有联系的其他人员进行调查。这样 做,可以掌握经常性和非经常性工作的详尽情况。此外,在面谈中还应该注意以 下几点: ★尊重被调查人,接待要热情,态度要诚恳,用语要适当。 ★面谈的场地环境、器具设备要适合调查的目的,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 被调查者感到轻松,能够无拘无束地回答问题。 ★面谈中,应允许被调查人长篇大论地谈问题,直到他自己认为无话可说 为止。调查者可视具体情况,记录下他的发言要点。 ★调查者对重大的原则问题,应避免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要“引而不 发”。 ★提问要采取启发式,避免命令式。 (二)现场观测 调查者直接到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和测定,如测时、工作日写实、工作抽 样等。现场观测时应注意: ★对调查的工作事项要多提几个为什么。例如,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 样做,什么时候做,等等。如果可能的话,应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进行观察记录 以防干扰职工正常工作。 ★为了掌握全面情况,应选择多处场地对同类岗位(工作)进行观察,这 样可消除职工个体特征对调查结构的影响,原因在于考虑的结果是岗位,而非 职工本人。 (三)书面调查 书面调查是指利用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表是在调查之前由专业人员设计编 制的,被调查人接到调查表之后,应按调查项目一一认真填写。书面调查结果的 可靠性和准确性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调查表本身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二是 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和填写时的诚意、兴趣和态度。一般来说,书面调查应与其 他调查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保证岗位调查资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采用何种调查方式进行岗位调查,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岗位数目较少的企 业中,可以采用面谈或现场观测的方式,收集各种资料。如果企业的规模较大, 岗位设置繁杂,除对重要的岗位采取面谈或现场观测的方式外,一般岗位可采 用书面调查的方式,由劳动人事部门编制调查表,分发给职工填写。为了弥补书 面调查的不足,对个别不清楚的调查项目应采用面谈或现场观测等方式,加以 复查、订正和补充。   二、岗位调查表设计 为了搞好岗位调查,详细了解每一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和特点,无论采用 何种调查方式,均需事前编制岗位调查表。 设计调查表要注意以下事项: (1)调查表所编列的调查项目和提出的问题,应当为调查研究的目和任务 服务,并且与被调查岗位相关。 调查表中所列出的调查项目、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为调查目的服务, 不该提出的问题,多一个也不行,而应该提出的问题,一个也不能少。多余的问 题列入调查表,不仅浪费调查人与被调查人的宝贵时间,还会增加整个调查的 费用开支。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个好方法是,在一个题目(或问题) 纳入调查表之前,首先应当回答:“本问题是否与主题有关,相关程度如 何?”然后再回答:“今后采用何种方法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果该问 题相关性很差,又无法预先确定如何利用这项资料,就不要再提出这一问题。调 查表设计的目的是取得岗位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如果调查表所列的项目和问题与被调查者无关,也就失出了调查表的意义。有二 种方法可以确保每个被调查者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适合于他的:(1)对不同对 象采用不同的调查表;(2)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措辞和提问方式。 (2)对于调查表中所列出的每个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一个问题中不要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例如,“你认为你的领导 和同事都关心你吗?”这样的问题会导致回答的困难。 ★提问的措辞要认真推敲,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自己编造的、人们生疏的 名词术语。 ★提问要防止诱导,以免造成被调查人回答问题时投其所好。出现这种倾向 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提问带有倾向性,例如:“你愿意做劳动合同制职工 吗?”二是在提问中引用了权威人士(或部门)的话,例如:“大多数领导认 为.这个岗位工作量不饱满,你同意吗?” (3)调查表中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封闭式。在问题的后边,调查人给出两个或更多的答案,供回答者选择, 这种回答提问的方式属于封闭式。采用这种方式回答问题有以下优点: a 答案标准化,便于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 b 使回答者较为准确地回答问题(如对提问不清楚,一般可从诸答案中弄 清提问的含义),提高了问卷的回收率和答案的准确可靠性; c 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这种方式回答问题有以下缺点: a 容易使回答者对提问不清楚而盲目猜测答案; b 问题和答案写得不详细、不全面,使回答者无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c 供选择的答案如果太多,不仅增加印制的费用,还会给回答者带来不便。 ★开放式。在问题后边,调查人不给任何答案,由回答人自行回答,这种提 问的方式属于开放式。对调查提问采用开放式回答有以下优点: a 可获得难以预料的某些信息; b 被调查者可以畅所欲言; c 可解决封闭式答案过多无法编排的问题。例如,-个提问有 15 种答案可 选择,那么这一问题可能难以列人调查表。相反,如采用开放式提问,这一难题 便迎刃而解。 它的主要缺点是: a 可能搜集到一些无价值的信息,开放式提问旨在收集更多、更广泛的信息 但无法避免其中掺杂某些不相关的信息; b 回答问题各有千秋,不可能干篇一律,因而难以进行对比或统计分析; c 对回答者来说,开放式答题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需要具有较好的文字 (语言)表达能力,而一般职工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d 可能使回答者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而最终无法利用这些调查资料。 总之,基于以上特点,封闭式答题适于书面调查。而开放式答题更适合于面 谈式调查。 (4)调查表中提问次序的安排,应遵守以下规则: ★易于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而难于回答的、采用开放式答题的放在后面; ★按逻辑次序排列问题,如按时间先后顺序,按从外部到内部,按上级到 下级等顺序排列; ★采用不同长度的形式提问,有助于引起回答者的兴趣; ★针对具体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可考虑采用“漏斗性技术”提问,先问 范围广泛的、一般的,甚至是开放性的问题,后问岗位相关性很强的问题。   三、工作日写实 (一)工作日写实的作用 工作日写实是对操作者整个工作日的工时利用情况,按时间消耗的顺序, 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工作日写实,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全面分析、研究工时利用情况,找出工时损失的原因,拟定改进工时利用 的措施; ★总结推广工时利用的先进经验,帮助广大员工充分利用工时,提高劳动 生产利用率; ★从工时利用情况中,可以发现生产、技术、财务、劳动等方面管理工作的 薄弱环节; ★为制定或修订定额中的作业宽放时间、个人需要与休息定放时间标准提供 资料; ★为最大限度增加产量,规定工人与设备在工作日内合理的负荷量提供必 要的数据; ★为确定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级别提供依据。 (二)工作日写实的种类 (1)个人工作日写实。由调查人员对一名职工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的工时 消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的一种写实方法。 (2)工组工作日写实。由调查人员对一个工作日内一组工人在一个或几个 工作地点共同劳作的工时消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写实方法。工 组工人的作业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协同作业,也可以是没有联系的独立作业。 (3)多机台看管工作日写实。由调查人员对一个工作日内一名工人(或一 组工人)实行多机台看管的工时消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写实方 法。 (4)特殊工作日写实。为了满足某种特殊需要而专门组织的工作日写实。 写实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5)自我工作日写实。职工在从事某种生产任务或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中, 对自己在整个工作日内的工时消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写实方法 (三)工作日写实的步骤 工作日写实可以以工人,也可以以设备为对象进行。写实的范围,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集体。工作日写实的步骤如下(为了便于说明,仅以个人工作日写 实为例)。 1、写实前的准备工作 写实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应根据写实的目的选择对象。如果是为了分析和改进工时利用的情况、找 出工时损失的原因,可以分别选择先进、中间和后进工人为对象,以便分析对比 如果是为了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则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工人为对象。 ★事先调查写实对象及工作地的情况,如设备、工具、劳动组织、工作地布 置、工人技术等级、工龄、工种等。如果写实是为了提供制定定额的数据资料,就 需要消除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不正常因素,以便使测定资料具有代表性。 ★写实人员要把写实的意图和目的向操作者讲清楚,以便操作者积极配合, 协助做好这项工作。 ★明确划分事项和各类工时消耗的代号,以便记录。 2、实地观察记录 工作日写实应从上班开始,一直到下班结束。应将整个工作日的工时消耗毫 无遗漏地记录下来,以保证写实资料的完整性。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写实人员要 集中精力,在工人的配合下,按顺序说明每项活动的性质,简明扼要地加以记 录,并注明每一项事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如有与机动时间交叉的活动项目,应 在备注栏注明交叉活动的内容。实地观察记录表如表 27-1 所示。 表 27-1          个人工作日写实记录表 序 号 作业项 目 起 止 时 间   各类工时消耗 Tz Tzk Tgxk Tzj Tfs Ttgf Ttgg 备 注                     合计                                   表中各类工时消耗的代号之含义如下: Tz:作业时间; Tzk:作业宽放时间; Tgxk: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 Tzj:准备与结束时间; Tfs:非生产时间; Ttgf:非工人造成停工时间; Ttgg:工人造成的停工时间。 3、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在实地测定的基础上,应对工作日写实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具体步骤是: (1)计算各活动事项的时间消耗; (2)对所有观察事项进行分类,通过汇总计算出每一类工时的合计数; (3)编制工作日写实汇总表,在分析、研究各类工时消耗的基础上,计算 出每类工时消耗占用全部工作时间及占作业时间的比重(详见表 27 一 2); 表 27 一 2        个人工作日调查写实汇总表 员工 加工对象 时间 姓名   名称   定额时间   工种   编号   实际时间   等级   加工日期   超支或节约   工时分类 代号 工时消耗 时间(分 钟) 占工作日比 重 (%) 定额时 间 Td 非定额 时间 Tfd 作业时间 Tz 336 70 - 作业宽放时 间 Tzk 28 5.8 8.3 个人需要与 休息宽放时 间 Tgxk 19 4 5.7 准备与结束 时间 Tzj 36 7.5 10.7 合计   419 87.3 24.7 非工作时间 Tfs 24 5 7.1 非工人造成 的停工时间 Ttgf 25 5.2 7.4 工人造成的 停工时间 Ttgg 12 2.5 3.6 合计   61 12.7 18.1   480 100 - 总计 可能提 高的劳 动生产 率 占作业时 间比重 (%) 消除非工作 时间和非工 人造成的停 工时间 M1=(Tfs+Ttgf)/Td=(24+25)/419=11.7% 消除工人造 M2=(Ttgg+实际 Ttgg-标准 Tgxk)/Td=(12+19- 成的停工时 间 15)/419=3.8% 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M1+M2=11.7%+3.8%=15.5% (标准个人需要与宽放时间为 15 分钟) (4)拟定各种改进工时利用的技术组织措施,计算通过实施技术组织措施 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程度; (5)根据写实结果,写出分析报告。   四、测时 (一)测时的概念 测时是以工序或某一作业为对象,按照操作顺序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测量 和研究工时消耗的一种方法。测时与工作日写实一样,也是进行工时研究的一种 有效方法,但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两者的范围不同。工作日写实是以整个工作日为对象,进行总体观察;而 测时只是研究某一工序或作业的工时消耗情况; ★两者观测的精细程度不同。工作日写实在研究工时消耗时,侧重在某一事 项总的工时消费;而测时仅局限于研究工序中作业时间的耗费情况。前者“粗 略”,而后者“精细”。 ★两者的具体作用不同。工作日写实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工作时间的构成 减少工时损失,为改善工时利用提供依据;而测时主要是为了找出工序作业时 间内各项操作的正常工时消耗值,为制定工时定额提供依据。 (二)测时的基本功能 ★以工序作业时间为消耗对象,进行深人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制定工时定 额提供数据资料。 ★通过测时,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先进经验.帮助后进工人 改善操作方法,使操作方法合理化、科学化;不断减轻工人的体力消耗和劳动强 度。 ★用于分析和研究多机台看管和生产流水线的节拍,合理确定各岗位的劳 动负荷量,以便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掌握岗位的劳动负荷量以及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提供依据。 ★已弥补工作日写实无法获得的工时数据资料。例如,通过测时掌握工序作 业时间消耗值以后,根据工人每天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可换算出工人实际工作 日长度。在工作日写实难以进行的情况下,采用测时,同样可获得这方面的数据   五、工作抽样法 工作抽样法是统计抽样法在岗位调查中的具体运用,它是根据概率论和数 理统计学的原理,对岗位随机地进行抽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 对总体状况做出推断的一种方法。工作抽样法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用于调查职工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掌握各类工时消耗的比重。 用于制定和修订劳动定额,检查劳动定额是否先进合理,是否符合企业的 实际需要。 用于研究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调查设备的利用率、故障率。 用于改进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 工作抽样法具有以下特点: ★使用范围广,用于工厂企业、医院、商店、饭店、旅馆、机关团体等各类单 位的工作研究。 ★节省时间、节约费用。与测时、现场写实比较,工作抽样法可缩短调查时 间,节约费用。 ★取得的数据真实可靠,能消除被观测人员在生理、心理上的影响。抽样调 查时,只要遵守随机性的原则,且保证有足够的抽样观测的次数,抽查的结果 就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测定人员不必整天连续在工作现场进行观察,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避免了因冗长的观测而使测定人员感到疲劳并产生厌烦情绪。 第二十八章 岗位分析   岗位调查只是搞清了岗位现状,岗位分析是对岗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 分析,为岗位设计奠定基础。本章的主题是岗位分析,介绍岗位分析的概念、内 容和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岗位分析的概念和历史:介绍岗位分析的概念、作用和历史。 ★岗位内涵分析:介绍岗位内涵的内容及各项具体内容的分析。 ★岗位人员素质要求分析:分析岗位结人员素质要求的分析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岗位分析的概念和历史   一、岗位分析的概念 岗位分析就是指对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 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岗位分析的 内容如图 28-1 所示。 (1)岗位分析首先要确定岗位的内涵,也就是岗位的名称、地点、任务、权 责、工作对象、劳动资料、工作环境、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关系和制约方式等 对这些因素的系统表达,通常称之为岗位描述。 (2)岗位分析应包含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岗位会要 求在本岗位工作的员工应具备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身体状况等 资格条件。 二、岗位分析的作用 (1)岗位分析为企业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通过岗位分析, 可以掌握工作的静态与动态特点,能够系统地提出有关人员的生理、心理、技能 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可对本岗位的用人标准做出具体而详尽的规定 这就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有了客观的依据,经过人事考核、员工 素质测评,为企业选拔和配备符合岗位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合格人才。 (2)岗位分析为员工考核、晋升提供了依据。职工考核、晋级、提升如果缺 乏科学的依据,将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的生产以及各项工作受到严重 影响。根据岗位分析的结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制定出各类人员的考核指标和 标准,以及晋级、提升的具体条件,为员工的考核、晋升提供科学的依据。 (3)岗位分析成为企业改进岗位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通过岗 位分析,可以揭示企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反映岗位设计、配置中不合理的地方 发现劳动环境中有碍工作生产安全、加重劳动负荷、造成过度紧张或过度疲劳等 生理、心理各方面不合理的因素,有利于企业改善岗位设计和整个劳动环境,使 员工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劳动,以便充分发挥员工的专业技能,调 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4)岗位分析是企业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计划,进行人才预测的重要前提。 每个企业对于岗位的人员安排和配备,都要制定有效的计划,并且要根据生产 任务和工作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人才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岗位分析所形成的 工作说明书,为企业有效地进行人才预测、编制人力资源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5)岗位分析是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制 度的重要步骤。因此,可以说,岗位分析为企业建立较为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提 供了前提条件。 (6)此外,岗位分析还有助于企业贯彻执行国家《劳动法》等相关的人力 资源规章制度,这是由于岗位分析提供了明确的考核标准,员工的招聘、录用、 调离、开除等都可以按制度进行,从而降低了劳动争议事件的发生率。   三、岗位分析的历史 (一)时间研究与动作研究的创始人: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 1911年,泰勒发表了管理学上的经典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书中 他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必须为每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工人应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 环境标准化,即标准化的原理。 ★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或标准,同时采用 “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 ★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组织机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 吉尔布雷斯夫妇是泰勒学说的积极支持者,与泰勒不同的是,他们把重点 放在研究操作方法和对动作的研究上。他们通过分析工人的操作动作,以探索如 何进行改进,以便工人用较短的、较少疲劳的方法替代较长和较多劳累的方法。 他们给工作中的砌砖工照相,并对这些照片进行研究。尽管吉尔布雷斯夫妇利用 照片进行研究得益很大,且只有他们夫妇发展的“微动作研究”技术才使动作 照片在研究中的运用成为可能。吉尔布雷斯夫妇提出的动作分类方法一直沿用到 今天。1912 年吉尔布雷斯在新英格兰巴特公司第一次将“微动作研究”应用于 制造业,他们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实验室,并在这里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和寻找更 佳的工作方法。他们开创了管理科学关于“动作研究”的先河。1913 年,吉尔布 雷斯夫妇出版了《动作研究》一书。 (二)工作分析的创始人——罗莫特 罗莫特生于1929年,他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效学工作设计、工作分析 劳动负荷和工效方法研究等。1 979 年罗莫特将他几十年的工作设计研究加以总 结,提出了 AET 方法,即工作分析工效学调查法(图 28-2)。 第二节 岗位内涵分析 岗位内涵分析又称岗位规格说明,即对岗位所作的全面描述,它主要包含 以下内容: (1)岗位名称分析; (2)岗位任务分析: (3)岗位职责分析; (4)岗位关系分析; (5)岗位劳动强度分析; (6)岗位劳动条件和环境分析; (7)岗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分析。   一、岗位名称分析 岗位名称只是岗位的一个代号,似乎给岗位定义为什么名称都无关紧要, 其实不然。一个好的岗位名称,不仅能给人们一种理念上的认识,同时,它还能 增加人们对本岗位感性上的认识。如财务部经理,从这个名称可以得出这些信息 (1)该岗位人员在财务部工作。 (2)这个岗位主管财务工作。 (3)职务是经理。 (4)如果存在行政划分,这个岗位属于中层管理职位。 尽管由于企业经营性质和企业规模多种多样,岗位名称自然也就千差万别, 但根本不变的一条便是名称必须与岗位的任务、职责等相匹配,不然张冠李戴, 否则会

85 页 319 浏览
立即下载
战略导向岗位设计

战略导向岗位设计

第六篇 战略导向岗位设计 第二十六章  岗位设计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 1 第一节  岗位设计概述..................................................- 2 一、岗位和岗位研究的概念.......................................- 2 二、岗位研究的作用.................................................- 2 三、岗位研究方法....................................................- 6 四、岗位研究相关概念..............................................- 8 五、岗位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0 第二节  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 14 一、从岗位的基础地位看岗位与战略的关系...............- 15 二、从岗位设计的作用看战略与岗位的关系...............- 16 第二十七章  岗位调查.....................................................- 17 第一节  岗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17 一、岗位调查的目的...............................................- 17 二、岗位调查的内容...............................................- 18 第二节  岗位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18 一、岗位调查的方式...............................................- 19 二、岗位调查表设计...............................................- 20 三、工作日写实.....................................................- 22 四、测时..............................................................- 27 - 五、工作抽样法.....................................................- 28 第二十八章  岗位分析.....................................................- 29 第一节  岗位分析的概念和历史....................................- 29 一、岗位分析的概念...............................................- 29 二、岗位分析的作用...............................................- 30 三、岗位分析的历史...............................................- 31 第二节  岗位内涵分析................................................- 34 一、岗位名称分析..................................................- 34 二、岗位任务分析..................................................- 35 三、岗位职责分析..................................................- 35 四、岗位关系分析..................................................- 36 五、岗位劳动强度分析............................................- 37 六、岗位劳动条件和环境分析..................................- 38 七、岗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分析............................- 39 第三节  岗位人员素质要求分析....................................- 39 一、岗位要求知识水平分析.....................................- 40 二、岗位工作经历要求分析.....................................- 40 三、岗位要求职业道德分析.....................................- 41 四、岗位要求能力要求分析.....................................- 41 五、岗位身体素质要求分析.....................................- 41 第二十九章  岗位设计.....................................................- 42 第一节  岗位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42 - 一、岗位设计的概念...............................................- 43 二、岗位设计的要求...............................................- 43 三、岗位设计的原则...............................................- 44 第二节  岗位规范.......................................................- 46 一、岗位规范的内容...............................................- 46 二、岗位规范范例..................................................- 47 第三节  工作说明书...................................................- 53 一、工作说明书的概念............................................- 54 二、工作说明书范例...............................................- 56 第三十章  岗位评价........................................................- 65 第一节  岗位评价的概念和作用....................................- 65 一、岗位评价的概念...............................................- 65 二、岗位评价的作用...............................................- 66 第二节  岗位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67 一、岗位评价指标..................................................- 67 二、岗位评价标准..................................................- 69 第三节  岗位评价方法................................................- 75 一、序列法...........................................................- 75 二、分类法...........................................................- 76 三、评分法...........................................................- 77 四、因素比较法.....................................................- 79 - 公司治理、公司组织和业务流程从战略的要求出发,确定了企业应该干什么 和怎么干。但是,这些问题讨论是只见“事”,不见“人”,只讨论要做什么事 和怎么做,而不讨论谁去做。岗位设计就是要解决由谁做的问题。它将公司治理 公司组织和业务流程所确定的事项和程序落实到岗位。本篇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 讨论岗位设计,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岗位设计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岗位设计概述、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 ★岗位调查:岗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岗位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岗位分析:岗位分析的概念和历史、岗位内涵分析、岗位人员素质要求分 析。 ★岗位设计:岗位设计的要求和原则、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 ★岗位评价:岗位评价的概念和作用、岗位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岗位评价方 法。 第二十六章 岗位设计概述及其与战略 的关系   事是人为之,没有人,企业中的事也就是空中楼阁。在企业内部,人总是处 于一定的岗位,所以,岗位设计也就是研究人在企业中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组织设计要落实到岗位,流程也要落实到岗位。所以,岗位是企业所有事项 最终的指向。本章的主题是岗位设计概述及其与战略的关系,对岗位设计作一个 概括性的介绍,并讨论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主要内容如下: ★岗位设计概述:对岗位设计的相关概念及方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讨论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   第一节 岗位设计概述   一、岗位和岗位研究的概念 (一)岗位 岗位是特定的组织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有员工承担完成若干项工作任务, 并具有一定的职务和责任、权限,就构成一个岗位。职位一词,其含义与“岗 位”基本相同,专指一定组织中具有一定职责的员工的工作位置,它与职务的 区别是:职位强调承担某类工作任务的人员数量,以及具体的劳动地点(位 置)。不过,职位一词多见于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而在我国企业人 力资源管理中,更广泛使用的是岗位一词。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岗位是企业赋 予每个员工所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应负担的责任、应具有的权限的统一。或者说 岗位是一定的技术或行政职务、工作任务、责任和权限的统一;岗位是以“事” 为中心,将工作任务、责任、权限分派给每个员工。 (二)岗位研究 岗位研究是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等活动的总称。更确 切的说,它是以企业各类劳动者的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经过系统的 岗位调查和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制定出岗位规范等管理文件,并对岗位做出 评价,为员工的招聘、考核、培训、晋升、调配、薪酬和奖惩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   二、岗位研究的作用 岗位研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同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各项工作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这些联系中可以看出岗位研究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一)岗位研究与员工招聘和选任 企业员工的招收、选拔和聘任是企业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努力 实现招收和选拔员工工作的科学化,对于加强企业员工队伍的组织建设、提高员 工队伍的总体素质、保证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推动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而岗位研究是企业员工招收、选拔、任用的基本前提。岗位研究所形成的 人事管理文件,如工作说明书,对某类工作的性质、特征,以及担任此类工作应 具备的资格、条件,都作了详尽的说明和规定,这就是人事管理人员明确了招收 的对象和标准,在组织人员招收、选拔和聘任的考评时,就能够准确的选择科目 和考核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保证“为事择人、任人唯贤、专业对口、事得其 人”。 (二)岗位研究与企业定编定员 岗位研究与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劳动定员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 谓定编,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企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出 发,合理确定企业组织机构的结构、形式和规模,以及人员配置数额;所谓定员 是在定编的基础上,严格按编制名额和岗位地质量要求,为企业每个岗位配备 合格的人员。定编定员是企业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有不断的加强这项工作,才是 企业组织机构达到精简、统一、效能的目的,杜绝人员浪费,实现劳动者与生产 资料的最佳配置,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仍有 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定员标准,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效率低下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这些企业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岗位评价与分类的 制度,机构的设置缺乏真实可靠的客观依据,人员安排和使用没有统一严格、详 细具体的质量要求。值得欣慰的是,岗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开始受到企业的 重视。 (三)岗位研究与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多种方法,对生产某 种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无论是从理论渊源 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方法,还是从其基本功能来看,岗位分析、岗位评 价与劳动定额之间都存在许多共同点。例如,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管理所采用的工 作日写实、测时、工时抽样等技术测定方法,在岗位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岗位评价的结果又是确定工序(或工种)劳动定额水平,以及标准工作长度 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岗位研究与岗位职务培训 企业岗位职务培训是指为了满足岗位的需要,队就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的在 岗在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培训。岗位职务培训作为企 业员工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员工培训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岗位职务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员工获 得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上岗任职的资格,不断提高员工胜任本岗 工作的能力。因此,岗位职务培训的内容必须从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出发而加以规 定。(2)岗位职务培训还具有长期性、全员性和效益性。(3)岗位职务培训的 前提是岗位规范化。岗位规范包括岗位任职标准和岗位培训规范。岗位职务培训 的上述三 个特点说明:岗位研究的结果,如岗位规范等项文件,是岗位职务培训必不可 少的客观依据。 (五)岗位研究与业绩考核 员工的业绩考核是按照一定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品 质、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劳动态度、工作业绩等方面所进行的全面考察、评定和 审查。业绩考核与岗位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有所不同、岗位研究是以岗位为中心, 分析和评价各个岗位的功能和要求,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以及承担该岗 位职责的人员所必备的资格和条件,以便为事权人;而绩效考核是以员工为对 象,通过对员工的德、能、勤、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来判断他们是否称职,并 以此作为任免、培训、奖惩、薪酬的依据,促进人适其位。虽然岗位研究与人事考 核有许多不同点,但就其实质而言,这两项活动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因事择 人,适才适所”的要求。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程序上看,岗位研究是员工业绩考 核的前提,它要为员工业绩考核的内容和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的确定,提 供客观的依据。 (六)岗位研究与劳动报酬 岗位研究为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及公平合理地支付工资提供了可靠的保 证。企业员工劳动报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工作的性质、技术的繁简及难易程度 工作负荷、责任大小和劳动条件等,而岗位研究正是从这些基本因素出发,建立 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衡量之后, 完成岗位分级等工作的。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岗位和担当本岗位的劳动者与劳动报 酬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使企业员工得到公平合理的工资。实际上,许多欧美工业 化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岗位评价制度,其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正是为了使企 业工资制度更确切地反映岗位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对应关系。 (七)岗位研究与劳动计划、经济核算 岗位研究所形成的人事文件为企业准确地编制劳动计划、核算成本提供了前 提。岗位研究完成以后,企业计划、财务部门对各个生产单位、职能部门的工作 任务总量,以及人力资源的安排和使用,有了较为精确的统计和计量,从而为 企业劳动计划的编制、产品成本的核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大大提高了计划的准 确性和可行性。 (八)岗位研究与企业劳动生产率 在调动企业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方面,岗位 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岗位研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同工同酬,使员工明 确自己的职责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他们必然会在生产中明确目标,服从领导 指派,积极努力工作,不断开拓进取,其最终结果将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 高。 (九)岗位研究与企业劳动组织 岗位研究的重要作用还在于,通过岗位测定和分析,不断对岗位进行重新 设计和改进,推动各岗位在劳动组织中合理配置,促进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保 证生产过程尽可能均衡、协调地进行。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科 学化;还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十)岗位研究与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它除 了具有“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一 些特点外,还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制度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些制度包括:企业的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企业的组织制度、企业的管理 制度等项内容。企业的管理制度覆盖了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包括经营管理的组 织模式、岗位责任制、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劳动工资管理制度、企业文 化建设等内容。从广义上看,除财务制度外,上述的其他制度都属于人力资源开 发与管理的范畴。但为了便于分析研究问题,进行专门化管理,往往从人力资源 管理中将它们分离出来。具体地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两大部门:一是 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二是员工技能开发的制度。而岗位研究的一切最后结果, 都与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员工的技能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 岗位研究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三、岗位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步骤地去考察某一现象总体,收集必要的数据资料, 进行整理、汇总、分析,研究各种因素及相关关系,以掌握现象的性质、特征以 及运动的规律性。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研究方法的适应范围 很广泛,调查方法多种多样,如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个案调 查等等。一般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参与法、观测法、问卷法、访谈法、通信法等等。 (二)数量分析的方法 它是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等数量方法,对经济进行数量分析,从而判定经 济过程和各种因素属性的数值(或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在岗位分析评价的过 程中,需要采用模糊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 岗位进行数理分析。不过,应当指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只有对事物 的质做出准确的定位,才能进行量的精确分析。质的分析是要判定经济现象和过 程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属性。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并不排斥质的分析方法,量 的分析是质的分析的延伸,只有在质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量的分析,才能加深 对质的认识。 (三)心理学的方法 由于岗位研究与工业心理及其分支人力资源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 以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岗位进行分析评定时,也需要采用心理学的一 些方法。 ★测验法。它是通过测验(考试、测试)来测量受试者的智力水平以及个性 特征差异的方法。心理测试包括能力测验、成绩测量、品格测验等类别。主要采用 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器械、实物,另一种是使用文字和图形等。 ★观察法。它包括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它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 来考察心理现象,掌握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规律的方法。有效地观察,除需要 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外,还需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有被观察对象的知识, 有对客观事务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以及记录、整理材料的正确方法。 (四)评定量表法 评定量表法即采用不同的量表方式进行心理测量、评定的方法。具体有四种 量表方式: ★称名量表,亦称类别量表,以测量类别记分。 ★顺序量表。这种量表既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只要求在若干项目 中按一定标准排列出等级次序。 ★等距量表。该表测量水平高,采用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它以间距相等 的记分点对心理特征做出测量,常见的是五点或七点量表。 ★等比量表。该量表除含有上述三种量表的特征外,还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 的绝对零点。该表测量水平最高。 (五)其他科学方法 在现代经济科学的研究中,新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控制的方法、手段和工具 正在大量涌现。例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以 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使经济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电 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经济管理中原来无法处理的庞大繁杂的原始数据能够 得到处理和储存,并可以随时调用。在岗位研究中,应当注意学习、吸收和应用 当代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方法,从而提高岗位研究成果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可 行性。   四、岗位研究相关概念 (一)工作研究 它是方法研究(Method Study)和时间研究(Time Study)的总称。工作研 究起源于 19 世纪末,由美国工程师泰勒,以及吉尔布雷斯夫妇首创。工作研究 是采用科学的方法,以人、原材料、机器设备构成的作业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空 间和时间上进行分析研究、改进工作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工作研究的步骤是:首 先,进行方法研究。通过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研究,从对象的总体过程出 发,深人研究到劳动者的每一个细小的操作动作,探寻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消 耗的最佳程序和方法。其次,进行时间研究。它是在改进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 实现工作标准化的基础上,运用工作衡量的各种专门技术(如实地观察、直接测 时、工作抽样、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等等),对各项标准化工作(作业)进行 时间测定,最后制定出作业的时间定额标准。总之,开展时间研究,必须先进行 方法研究,才能制定作业的时间标准。方法研究是时间研究的前提,而时间研究 又是衡量、评价方法研究成果是否经济合理的依据,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工作研究的主要作用是: ★不需要增加人员、设备和其他投资,即可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能建立起科学的工作标准和劳动定额标准,为企业生产、财务、劳动、计 划等项管理提供依据; ★有利于减少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克服生产薄弱环节,提高产品质量。 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如图 26-1 所示。 (二)工作分析(Job Analysis) 亦称为职务分析,它是指对各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以及所需人员的资 格、条件等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分析,加以科学的系统描绘,最后做出规范 记录的过程。亦称职务描述、工作描述(Job Description)。 (三)职位分析(Position Analysis) 它是对由一个人承担一项或若干项任务的职位所进行的系统分析与研究。它 与工作分析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工作分析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或相 似的职位。 (四)工作评价(Job Evaluation) 亦称为职位评价。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内容的工作,以统一的尺度 (标准)进行定量评定和估价,从而确定各项工作的相对价值。   五、岗位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外岗位研究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19 世纪 80 年代,欧美各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企业组织与管 理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了各种改善企业管理的实验,努力把科学 技术的最新成就应用于企业管理,从而使企业管理由传统经验管理阶段进入科 学管理的新阶段。美国的工程师泰勒是企业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举世公认的 “科学管理之父”,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科学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在 他的著述《计件工资制》(1895)、《工厂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 (1911),以及《美国国会的证词》(1912)中,对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许 多精辟的论述。其主要内容是: ★规定标准化操作方法。通过分析工人的操作,删除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 将先进合理的动作标准化,并要求工人执行。 ★规定每个岗位的产量定额或以产品为对象规定工序时间定额。 ★确定工作地布置、工作程序和工作环境的具体要求,并使其标准化、统一 化。 ★实现差别计件工资,根据工人实际完成的生产任务,按不同的小时工资 率支付工资。 ★将企业管理与生产作业的职能分工,使管理工作进一步专业化。 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可概括为三定,即定标准作业方法、定标 准作业时间、定每天的工作量,形成定量化的劳动管理。 除泰勒以外,吉尔布雷斯夫妇也对科学管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费兰 克·吉尔布雷斯先生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一生从事“动作与时间”的研究, 重视工作效率问题;而他的夫人莉莲·吉尔布雷斯是位心理学家,更重视采用 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动作分析。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工作研究中,发明和应用了许 多新技术,如影片动作分析法。 (二)我国企业岗位研究简况 1、岗位责任制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企业的岗位研究首先表现在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上。1949 年到 1952 年,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企业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 进行了生产管理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推广先进的生产 经验和操作方法;初步建立了生产责任制以及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 ★1953 年到 1960 年,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企业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对企业领导制度进行了探 索,将生产责任制扩展到技术设计、工艺、设备、安全、材料、工具保管等职能部 门。1958 年以后,由于“左”的思想路线的干扰,忽视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 了主观意识的作用,使高指标、浮夸风严重泛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企业刚刚 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遭到否定,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给企业管理工作带 来了很大的困难。 ★1961 年到 1965 年,这一时期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 针的指引下,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 (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以及《企业计时奖励工资暂行条例》、 《企业计件 工资暂行条例》等指导性文件,全面恢复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起来的各种 制度。同时,创造并推广了许多企业管理的好经验,例如大庆油田的企业管理经 验。大庆油田在岗位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大庆人建立和健全严格的岗位 责任制,其级别、层次和具体内容,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1966 年到 1976 年,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路线的干扰, 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1975 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 间,着手对企业进行整顿,并制定了《工业三十条》,要求企业全面恢复和健全 各级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根除无 人负责的现象。 ★1977 年以后,特别是进人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 断深人,我国的企业管理逐步纳人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轨道,涌现出一大 批先进企业,创造了许多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例如,首都钢铁公司,从 1981 年开始,将岗位责任制发展为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包、保、核体系,同时把全 部技术、业务工作纳人包、保、核体系,制定了明确的岗位标准、责任、程序、时限 和考核办法,保证各类岗位工作任务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从而把企业对国家 承担的经济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合理的管理网 络,把企业各项工作都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鞍山钢铁公司,从 1980 年初开始,在岗位责任制方面总结出一套先进的管理经验。20 世纪 80 年代 后期,该公司在吸收纺织系统以及其他行业岗位研究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的基础 上,先后对全公司 43 个厂矿的 7429 个生产岗位进行了岗位分析与评价,取得 了大量数据和资料,为制定、修订企业定员定额标准,合理体现岗位差别,建立 科学的工资奖励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纺织企业的岗位研究 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纺织企业岗位研究的历史较长,效果也 很显著。纺织企业开展岗位评价工作是从推行岗位工资制开始的。1951 年原纺织 工业部根据棉纺织运转工的劳动特点,在《棉纺织工人工资制度调整方案》(草 稿)中提出:对实行计件工资的纺织运转工人,按照各工种技术难易、责任大小 劳动轻重和劳动条件分别确定不同的工资标准,采取一个工种拟订一个工资标 准的办法,建立“独立的工资率”,也就是岗位工资制。 建立岗位工资制的前提是岗位分析和评价,当时是采取评分的方法,对各 种岗位进行评价,然后再确定出各工种的工资等级系数和工资标准。其具体方法 是: ★在实行计件的纺织运转工种中,选择代表性工种,多数是细纱挡车上或 织布挡车工。按照技术难易、责任大小、劳动轻重和劳动条件等四个因素,与实 行等级工资制的有关工种比较,找出相近的工种,并确定代表性工种的岗位工 资标准。 ★对实行计件的其他工种,则按上述四个因素,与代表性工种进行综合比 较,或采用分项评分的办法,进行岗位评价。 采用评分法,分项评分,各因素所占比重不同。例如,有的地区规定,技术 难易占 35%,责任大小占 30%,劳动轻重占 20%,劳动条件占 15%。代表性工种四 项因素均按 100 分计,其他工种按照每项因素所评分数,乘以各自所占的比重 (权数),计算出总评价分数,再乘以代表性工种的工资等级系数和工资标准, 即求出各工种的工资等级系数和工资标准。 1956 年在全国工资改革中,原纺织工业部又在岗位评价的基础上,对所属 纺织企业,分地区制定了纺织运转工人工资标准,不论计时、计件,全部纳人统 一的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了“一岗一薪”的岗位工资制。 经过多次试点,特别是经过 30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纺织运转工人中实行岗 位工资制能够适应纺织生产的特点,体现了按劳付酬原则。 1982 年以后,为了使岗位工资制进一步适应纺织企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纠 正过去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原纺织工业部在岗位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年 的努力,又分别审定和颁发了纺织企业运转生产工人的《劳动规范》,为改革和 完善岗位工资奠定了基础。 原纺织工业部还组织各地区纺织工业厅、局,制定了棉、毛、麻纺织行业运 转工人和纺织业保全保养工人的《劳动规范》。这套《劳动规范》是在岗位分析、岗 位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纺织企业特色的,综合性很强的劳动管理标 准。 《劳动规范》的主要内容如下: (1)工种(名称)。工种是按不同生产性质和劳动操作技术内容划分的工 作类别。工种的划分可粗可细,一般应根据本行业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组织、技术 操作、工艺和设备的特点,在既能体现必要的专业分工,又能促进工人全面发展 的原则下进行划分。其名称的确定应力求简单、具体、明确。挡车工是先写生产、 设备特点,“挡车”指劳动特点。辅助工与此相反,如运粗纱工,“运”是劳动 特点,“粗纱”是生产产品特点。 (2)劳动定额。它是《劳动现范》的核心,决定岗位等级的高低和劳动报酬 它是在一定的劳动分工、设备、工艺等条件下规定的,其水平一般以先进企业的 水平为标准,适当考虑其他企业的具体情况,并与可比用工的一档水平相衔接, 具有先进合理性和稳定性。 (3)劳动分工。它是对各工种劳动组织形式和职责范围的简要说明。 (4)设备型号与工艺条件。它是对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简要说明,一般 应选择量大、面广、有代表性的设备和工艺。 (5)技术要求与岗位责任。技术要求是对本工种工人应具备的技术水平的 规定,包括技术标准、工作法、产品质量标准、其他有关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岗位 责任制是对工人劳动态度的规定,包括职责、劳动纪律、安全操作规程、各项规 章制度等。 (6)岗位顺序。它是指根据各工种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要求以及其他因素确 定的工作等级,作为劳动报酬的依据。 (7)技术等级与平均技术等级。在实行等级工资制工种的《劳动规范》中, 统一规定了技术等级,它是等级工资制工种的工作等级,也是工资等级。在《劳 动规范》中,这三者的关系更加明确、更加一致了。在集体作业的情况下,《劳动 规范》还规定了平均技术等级,它是两个以上的等级工资制工人集体从事统一工 作的平均工作等级、平均工资等级、例如,棉纺织企业细纱保全队,《劳动规范》 核定,三级工一人,四级工一人,五级工两人,六级工一人,七级工一人,共 六人;故规定平均技术等级为五级。按规范要求配备人员最为合理,如工人技术 水平低于标准,则工作质量达不到要求;技术水平高于标准,又会造成人员浪 费。 技术等级与平均技术等级是等级工资制工人《劳动规范》的重要内容。它是 以技术标准为尺度,以掌握各级技术需要的时间为基础,经过科学技术的测定, 反复核实、综合平衡以后而确定的。这一规定将劳动标准与报酬标准统一在一起 使等级工资制在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总之,不同性质的工种,《劳动规范》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熟练工种、各工序 主要挡车工的《劳动现范》包括:工种、岗位顺序、劳动定额、劳动分工、设备型号 与工艺条件、技术要求与岗位责任等 6 项。辅助工各工序中的简单操作工,以及 为主要挡车工服务的工种,其《劳动规范》包括;工种、岗位顺序、劳动定额、劳 动分工、岗位责任等 5 项。等级工资制的一般工种的《劳动规范》有:工种、技术 等级、劳动定额、劳动分工、技术要求与岗位责任等 5 项。技术工种、各工序设备 维修有技术标准考核 技术等级、设备型 的工种工作队(集体)的《劳动规范》包括:工种、平均 号、劳动定额、技术等级及定员、劳动分工、技术要求与岗位 责任等 7 项内容。   第二节 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 从表面看来,战略与岗位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事是人为之,企业战 略所确定的所有事项都需要人去操作,而人在企业组织中就是岗位。所以,岗位 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下面,我们从岗位的基础地位及岗位设计的作用这二个方面 来分析岗位与战略的关系。   一、从岗位的基础地位看岗位与战略的关系 现代企业是人和物的结合体,人操持着物,所以,企业管理可以从两个角 度来分析,即从物的角度或从人的角度。从物的角度出发,企业管理可以分为市 场营销、新产品开发、产品生产、物料采购、技术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财务 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各种专业管理,这种管理体系是以 物为中心,人围绕着物转。从人的角度出发,企业管理以岗位为基础来构建,规 定每个岗位操持什么事项以及这些事项如何操持,这种管理体系是以人为中心 的。岗位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单元。这两种方式的关系如图 26-2 所示。 该图清楚地表明了以岗位为基础来建立企业运行机制和按专业来建立运行 机制这两种方式的关系,从纵向来看,就是专业管理;从横向来看,就是岗位 管理。按专业来建立运行机制时,只有纵向,没有横向;以岗位为基础来构建企 业运行机制,就是在纵向的基础上,再加上横向,纵横交错之处就是每个岗位 应做的工作,所有的专业事项都落实到了每一个岗位,各个岗位的同类事项进 行归纳就得到了专业管理体系。 岗位作为企业的基础管理单元,从本质上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将所有的职能管理进行功能分解,分解成具有岗位性的作业,在此基础 上,将所有的作业分解到每个岗位,做到分工明确。 ★为每个岗位的每项作业确定作业程序和方法,在作业程序和方法中,重 点解决岗位之间的协调,通过作业流程,将各职能、各岗位协调起来。所以,流 程是一种协调机制。有了统一的流程,就能实现分工基础上的协调。 ★从操作文件来说,有岗位规范和专业规范。岗位规范以岗位为对象来建立 它确定每个岗位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解决了职能之间、岗位之间 的分工和协调问题。专业规范是在岗位规范的基础上,合并同类项而形成的,它 给每类职能管理以全局观念,形成每项职能管理的全流程,解决了岗位和职能 之间的协调。   二、从岗位设计的作用看战略与岗位的关系 本章第一节分析了岗位设计的作用。归纳起来,岗位设计的作用有以下十个 方面:岗位是员工招聘和选任的基础;岗位设计是企业定编定员的基础;岗位 设计是劳动定额的基础;岗位设计是岗位职务培训的基础;岗位设计是岗位业 绩考核的基础;岗位设计是岗位劳动报酬的基础;岗位设计是劳动计划和经济 核算的基础;岗位设计是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岗位设计是企业劳动组织的 基础;岗位设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招聘和选任、企业定编定员、劳动定额、岗位职务培训、岗位业绩考核、劳动 报酬、劳动计划和经济核算、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劳动组织、现代企业制度这十 个方面都与企业战略有密切关系。首先,这十个方面运行机制的建立要以战略为 导向,它们要体现战略的要求,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为战略提供支持;其次,这 些因素对战略又有反作用,如果它们与战略的要求相匹配,则能促进战略目标 的实现,否则,就会成为战略的噪音或阻力。 既然上述十个方面与战略有如此关系,而岗位设计又是上述十个方面的基 础,那么,岗位设计与战略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二十七章 岗位调查   岗位研究的第一步是岗位调查,即搞清楚岗位现状。本章的主题是岗位调查 介绍岗位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岗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介绍岗位调查的目的及其内容。 ★岗位调查的方式和方法:介绍岗位调查的方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节 岗位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一、岗位调查的目的 岗位调查是以岗位为调查对象,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收集各种与岗位有 关的信息的过程。岗位调查的目的是: (1)收集各种有关的数据、资料、以便系统、全面、深入地对岗位进行描述 (2)为改进岗位的设计提供信息; (3)为制定各种人事文件(如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进行岗位分析提 供资料; (4)为岗位评价与岗位分类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岗位调查的内容 岗位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本岗位工作任务的性质、内容和程序,完成各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以 及占制度工作时间的百分比; (2)本岗位的名称、工作地点,担任本岗位职工的职称、职务、年龄、工龄、 技术等级、工资等级等; (3)本岗位的责任; (4)承担本岗位的资格、条件; (5)担任本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体力; (6)本岗位工作的危险性; (7)本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姿势、空间、操作的自由度等; (8)本岗位使用设备、工具的复杂程度; (9)工作条件和劳动环境,如空气流速、温湿度、噪音、工作地照明、粉尘、 有毒有害气体、雾滴、振动、热辐射等; (10)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事项。   第二节 岗位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一、岗位调查的方式 (一)面谈 为了获得岗位的有关信息,可采用面谈的方式,即调查人直接约见职工, 调查了解其所在岗位的有关情况。通过面谈,不仅可以掌握现场观察和书面调查 所不能了解的情报和资料,而且还能进一步证明现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弥补其不足。面谈进行以前,调查人员应拟定调查提纲,列出所有需要调查的事 项。面谈时,应按照问题的顺序逐一发问,并作详细的记录,对被调查人难以回 答或故意回避的问题,可暂时中止。面谈选择的对象应尽量广泛一些,不仅要向 担任本岗位的人员进行调查,也要向与本岗位有联系的其他人员进行调查。这样 做,可以掌握经常性和非经常性工作的详尽情况。此外,在面谈中还应该注意以 下几点: ★尊重被调查人,接待要热情,态度要诚恳,用语要适当。 ★面谈的场地环境、器具设备要适合调查的目的,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 被调查者感到轻松,能够无拘无束地回答问题。 ★面谈中,应允许被调查人长篇大论地谈问题,直到他自己认为无话可说 为止。调查者可视具体情况,记录下他的发言要点。 ★调查者对重大的原则问题,应避免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要“引而不 发”。 ★提问要采取启发式,避免命令式。 (二)现场观测 调查者直接到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和测定,如测时、工作日写实、工作抽 样等。现场观测时应注意: ★对调查的工作事项要多提几个为什么。例如,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这 样做,什么时候做,等等。如果可能的话,应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进行观察记录 以防干扰职工正常工作。 ★为了掌握全面情况,应选择多处场地对同类岗位(工作)进行观察,这 样可消除职工个体特征对调查结构的影响,原因在于考虑的结果是岗位,而非 职工本人。 (三)书面调查 书面调查是指利用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表是在调查之前由专业人员设计编 制的,被调查人接到调查表之后,应按调查项目一一认真填写。书面调查结果的 可靠性和准确性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调查表本身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二是 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和填写时的诚意、兴趣和态度。一般来说,书面调查应与其 他调查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保证岗位调查资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采用何种调查方式进行岗位调查,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岗位数目较少的企 业中,可以采用面谈或现场观测的方式,收集各种资料。如果企业的规模较大, 岗位设置繁杂,除对重要的岗位采取面谈或现场观测的方式外,一般岗位可采 用书面调查的方式,由劳动人事部门编制调查表,分发给职工填写。为了弥补书 面调查的不足,对个别不清楚的调查项目应采用面谈或现场观测等方式,加以 复查、订正和补充。   二、岗位调查表设计 为了搞好岗位调查,详细了解每一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和特点,无论采用 何种调查方式,均需事前编制岗位调查表。 设计调查表要注意以下事项: (1)调查表所编列的调查项目和提出的问题,应当为调查研究的目和任务 服务,并且与被调查岗位相关。 调查表中所列出的调查项目、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为调查目的服务, 不该提出的问题,多一个也不行,而应该提出的问题,一个也不能少。多余的问 题列入调查表,不仅浪费调查人与被调查人的宝贵时间,还会增加整个调查的 费用开支。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个好方法是,在一个题目(或问题) 纳入调查表之前,首先应当回答:“本问题是否与主题有关,相关程度如 何?”然后再回答:“今后采用何种方法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果该问 题相关性很差,又无法预先确定如何利用这项资料,就不要再提出这一问题。调 查表设计的目的是取得岗位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如果调查表所列的项目和问题与被调查者无关,也就失出了调查表的意义。有二 种方法可以确保每个被调查者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适合于他的:(1)对不同对 象采用不同的调查表;(2)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措辞和提问方式。 (2)对于调查表中所列出的每个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一个问题中不要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例如,“你认为你的领导 和同事都关心你吗?”这样的问题会导致回答的困难。 ★提问的措辞要认真推敲,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自己编造的、人们生疏的 名词术语。 ★提问要防止诱导,以免造成被调查人回答问题时投其所好。出现这种倾向 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提问带有倾向性,例如:“你愿意做劳动合同制职工 吗?”二是在提问中引用了权威人士(或部门)的话,例如:“大多数领导认 为.这个岗位工作量不饱满,你同意吗?” (3)调查表中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封闭式。在问题的后边,调查人给出两个或更多的答案,供回答者选择, 这种回答提问的方式属于封闭式。采用这种方式回答问题有以下优点: a 答案标准化,便于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 b 使回答者较为准确地回答问题(如对提问不清楚,一般可从诸答案中弄 清提问的含义),提高了问卷的回收率和答案的准确可靠性; c 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这种方式回答问题有以下缺点: a 容易使回答者对提问不清楚而盲目猜测答案; b 问题和答案写得不详细、不全面,使回答者无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c 供选择的答案如果太多,不仅增加印制的费用,还会给回答者带来不便。 ★开放式。在问题后边,调查人不给任何答案,由回答人自行回答,这种提 问的方式属于开放式。对调查提问采用开放式回答有以下优点: a 可获得难以预料的某些信息; b 被调查者可以畅所欲言; c 可解决封闭式答案过多无法编排的问题。例如,-个提问有 15 种答案可 选择,那么这一问题可能难以列人调查表。相反,如采用开放式提问,这一难题 便迎刃而解。 它的主要缺点是: a 可能搜集到一些无价值的信息,开放式提问旨在收集更多、更广泛的信息 但无法避免其中掺杂某些不相关的信息; b 回答问题各有千秋,不可能干篇一律,因而难以进行对比或统计分析; c 对回答者来说,开放式答题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需要具有较好的文字 (语言)表达能力,而一般职工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d 可能使回答者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而最终无法利用这些调查资料。 总之,基于以上特点,封闭式答题适于书面调查。而开放式答题更适合于面 谈式调查。 (4)调查表中提问次序的安排,应遵守以下规则: ★易于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而难于回答的、采用开放式答题的放在后面; ★按逻辑次序排列问题,如按时间先后顺序,按从外部到内部,按上级到 下级等顺序排列; ★采用不同长度的形式提问,有助于引起回答者的兴趣; ★针对具体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可考虑采用“漏斗性技术”提问,先问 范围广泛的、一般的,甚至是开放性的问题,后问岗位相关性很强的问题。   三、工作日写实 (一)工作日写实的作用 工作日写实是对操作者整个工作日的工时利用情况,按时间消耗的顺序, 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工作日写实,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全面分析、研究工时利用情况,找出工时损失的原因,拟定改进工时利用 的措施; ★总结推广工时利用的先进经验,帮助广大员工充分利用工时,提高劳动 生产利用率; ★从工时利用情况中,可以发现生产、技术、财务、劳动等方面管理工作的 薄弱环节; ★为制定或修订定额中的作业宽放时间、个人需要与休息定放时间标准提供 资料; ★为最大限度增加产量,规定工人与设备在工作日内合理的负荷量提供必 要的数据; ★为确定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的级别提供依据。 (二)工作日写实的种类 (1)个人工作日写实。由调查人员对一名职工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的工时 消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分析的一种写实方法。 (2)工组工作日写实。由调查人员对一个工作日内一组工人在一个或几个 工作地点共同劳作的工时消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写实方法。工 组工人的作业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协同作业,也可以是没有联系的独立作业。 (3)多机台看管工作日写实。由调查人员对一个工作日内一名工人(或一 组工人)实行多机台看管的工时消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写实方 法。 (4)特殊工作日写实。为了满足某种特殊需要而专门组织的工作日写实。 写实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5)自我工作日写实。职工在从事某种生产任务或完成某项工作的过程中, 对自己在整个工作日内的工时消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写实方法 (三)工作日写实的步骤 工作日写实可以以工人,也可以以设备为对象进行。写实的范围,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集体。工作日写实的步骤如下(为了便于说明,仅以个人工作日写 实为例)。 1、写实前的准备工作 写实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应根据写实的目的选择对象。如果是为了分析和改进工时利用的情况、找 出工时损失的原因,可以分别选择先进、中间和后进工人为对象,以便分析对比 如果是为了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则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工人为对象。 ★事先调查写实对象及工作地的情况,如设备、工具、劳动组织、工作地布 置、工人技术等级、工龄、工种等。如果写实是为了提供制定定额的数据资料,就 需要消除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不正常因素,以便使测定资料具有代表性。 ★写实人员要把写实的意图和目的向操作者讲清楚,以便操作者积极配合, 协助做好这项工作。 ★明确划分事项和各类工时消耗的代号,以便记录。 2、实地观察记录 工作日写实应从上班开始,一直到下班结束。应将整个工作日的工时消耗毫 无遗漏地记录下来,以保证写实资料的完整性。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写实人员要 集中精力,在工人的配合下,按顺序说明每项活动的性质,简明扼要地加以记 录,并注明每一项事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如有与机动时间交叉的活动项目,应 在备注栏注明交叉活动的内容。实地观察记录表如表 27-1 所示。 表 27-1          个人工作日写实记录表 序 号 作业项 目 起 止 时 间   各类工时消耗 Tz Tzk Tgxk Tzj Tfs Ttgf Ttgg 备 注                     合计                                   表中各类工时消耗的代号之含义如下: Tz:作业时间; Tzk:作业宽放时间; Tgxk: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 Tzj:准备与结束时间; Tfs:非生产时间; Ttgf:非工人造成停工时间; Ttgg:工人造成的停工时间。 3、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在实地测定的基础上,应对工作日写实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具体步骤是: (1)计算各活动事项的时间消耗; (2)对所有观察事项进行分类,通过汇总计算出每一类工时的合计数; (3)编制工作日写实汇总表,在分析、研究各类工时消耗的基础上,计算 出每类工时消耗占用全部工作时间及占作业时间的比重(详见表 27 一 2); 表 27 一 2        个人工作日调查写实汇总表 员工 加工对象 时间 姓名   名称   定额时间   工种   编号   实际时间   等级   加工日期   超支或节约   工时分类 代号 工时消耗 时间(分 钟) 占工作日比 重 (%) 定额时 间 Td 非定额 时间 Tfd 作业时间 Tz 336 70 - 作业宽放时 间 Tzk 28 5.8 8.3 个人需要与 休息宽放时 间 Tgxk 19 4 5.7 准备与结束 时间 Tzj 36 7.5 10.7 合计   419 87.3 24.7 非工作时间 Tfs 24 5 7.1 非工人造成 的停工时间 Ttgf 25 5.2 7.4 工人造成的 停工时间 Ttgg 12 2.5 3.6 合计   61 12.7 18.1   480 100 - 总计 可能提 高的劳 动生产 率 占作业时 间比重 (%) 消除非工作 时间和非工 人造成的停 工时间 M1=(Tfs+Ttgf)/Td=(24+25)/419=11.7% 消除工人造 M2=(Ttgg+实际 Ttgg-标准 Tgxk)/Td=(12+19- 成的停工时 间 15)/419=3.8% 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M1+M2=11.7%+3.8%=15.5% (标准个人需要与宽放时间为 15 分钟) (4)拟定各种改进工时利用的技术组织措施,计算通过实施技术组织措施 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程度; (5)根据写实结果,写出分析报告。   四、测时 (一)测时的概念 测时是以工序或某一作业为对象,按照操作顺序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测量 和研究工时消耗的一种方法。测时与工作日写实一样,也是进行工时研究的一种 有效方法,但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两者的范围不同。工作日写实是以整个工作日为对象,进行总体观察;而 测时只是研究某一工序或作业的工时消耗情况; ★两者观测的精细程度不同。工作日写实在研究工时消耗时,侧重在某一事 项总的工时消费;而测时仅局限于研究工序中作业时间的耗费情况。前者“粗 略”,而后者“精细”。 ★两者的具体作用不同。工作日写实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工作时间的构成 减少工时损失,为改善工时利用提供依据;而测时主要是为了找出工序作业时 间内各项操作的正常工时消耗值,为制定工时定额提供依据。 (二)测时的基本功能 ★以工序作业时间为消耗对象,进行深人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制定工时定 额提供数据资料。 ★通过测时,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先进经验.帮助后进工人 改善操作方法,使操作方法合理化、科学化;不断减轻工人的体力消耗和劳动强 度。 ★用于分析和研究多机台看管和生产流水线的节拍,合理确定各岗位的劳 动负荷量,以便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掌握岗位的劳动负荷量以及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提供依据。 ★已弥补工作日写实无法获得的工时数据资料。例如,通过测时掌握工序作 业时间消耗值以后,根据工人每天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可换算出工人实际工作 日长度。在工作日写实难以进行的情况下,采用测时,同样可获得这方面的数据   五、工作抽样法 工作抽样法是统计抽样法在岗位调查中的具体运用,它是根据概率论和数 理统计学的原理,对岗位随机地进行抽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 对总体状况做出推断的一种方法。工作抽样法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用于调查职工的工作时间利用情况,掌握各类工时消耗的比重。 用于制定和修订劳动定额,检查劳动定额是否先进合理,是否符合企业的 实际需要。 用于研究机械设备的运转情况,调查设备的利用率、故障率。 用于改进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 工作抽样法具有以下特点: ★使用范围广,用于工厂企业、医院、商店、饭店、旅馆、机关团体等各类单 位的工作研究。 ★节省时间、节约费用。与测时、现场写实比较,工作抽样法可缩短调查时 间,节约费用。 ★取得的数据真实可靠,能消除被观测人员在生理、心理上的影响。抽样调 查时,只要遵守随机性的原则,且保证有足够的抽样观测的次数,抽查的结果 就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测定人员不必整天连续在工作现场进行观察,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避免了因冗长的观测而使测定人员感到疲劳并产生厌烦情绪。 第二十八章 岗位分析   岗位调查只是搞清了岗位现状,岗位分析是对岗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 分析,为岗位设计奠定基础。本章的主题是岗位分析,介绍岗位分析的概念、内 容和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岗位分析的概念和历史:介绍岗位分析的概念、作用和历史。 ★岗位内涵分析:介绍岗位内涵的内容及各项具体内容的分析。 ★岗位人员素质要求分析:分析岗位结人员素质要求的分析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岗位分析的概念和历史   一、岗位分析的概念 岗位分析就是指对企业各类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劳动条件和环境,以 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岗位分析的 内容如图 28-1 所示。 (1)岗位分析首先要确定岗位的内涵,也就是岗位的名称、地点、任务、权 责、工作对象、劳动资料、工作环境、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关系和制约方式等 对这些因素的系统表达,通常称之为岗位描述。 (2)岗位分析应包含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岗位会要 求在本岗位工作的员工应具备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身体状况等 资格条件。 二、岗位分析的作用 (1)岗位分析为企业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通过岗位分析, 可以掌握工作的静态与动态特点,能够系统地提出有关人员的生理、心理、技能 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可对本岗位的用人标准做出具体而详尽的规定 这就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有了客观的依据,经过人事考核、员工 素质测评,为企业选拔和配备符合岗位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合格人才。 (2)岗位分析为员工考核、晋升提供了依据。职工考核、晋级、提升如果缺 乏科学的依据,将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的生产以及各项工作受到严重 影响。根据岗位分析的结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制定出各类人员的考核指标和 标准,以及晋级、提升的具体条件,为员工的考核、晋升提供科学的依据。 (3)岗位分析成为企业改进岗位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通过岗 位分析,可以揭示企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反映岗位设计、配置中不合理的地方 发现劳动环境中有碍工作生产安全、加重劳动负荷、造成过度紧张或过度疲劳等 生理、心理各方面不合理的因素,有利于企业改善岗位设计和整个劳动环境,使 员工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劳动,以便充分发挥员工的专业技能,调 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4)岗位分析是企业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计划,进行人才预测的重要前提。 每个企业对于岗位的人员安排和配备,都要制定有效的计划,并且要根据生产 任务和工作发展变化的趋势,进行人才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岗位分析所形成的 工作说明书,为企业有效地进行人才预测、编制人力资源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5)岗位分析是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制 度的重要步骤。因此,可以说,岗位分析为企业建立较为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提 供了前提条件。 (6)此外,岗位分析还有助于企业贯彻执行国家《劳动法》等相关的人力 资源规章制度,这是由于岗位分析提供了明确的考核标准,员工的招聘、录用、 调离、开除等都可以按制度进行,从而降低了劳动争议事件的发生率。   三、岗位分析的历史 (一)时间研究与动作研究的创始人: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 1911年,泰勒发表了管理学上的经典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书中 他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必须为每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工人应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 环境标准化,即标准化的原理。 ★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定额或标准,同时采用 “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 ★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组织机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 吉尔布雷斯夫妇是泰勒学说的积极支持者,与泰勒不同的是,他们把重点 放在研究操作方法和对动作的研究上。他们通过分析工人的操作动作,以探索如 何进行改进,以便工人用较短的、较少疲劳的方法替代较长和较多劳累的方法。 他们给工作中的砌砖工照相,并对这些照片进行研究。尽管吉尔布雷斯夫妇利用 照片进行研究得益很大,且只有他们夫妇发展的“微动作研究”技术才使动作 照片在研究中的运用成为可能。吉尔布雷斯夫妇提出的动作分类方法一直沿用到 今天。1912 年吉尔布雷斯在新英格兰巴特公司第一次将“微动作研究”应用于 制造业,他们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实验室,并在这里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和寻找更 佳的工作方法。他们开创了管理科学关于“动作研究”的先河。1913 年,吉尔布 雷斯夫妇出版了《动作研究》一书。 (二)工作分析的创始人——罗莫特 罗莫特生于1929年,他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效学工作设计、工作分析 劳动负荷和工效方法研究等。1 979 年罗莫特将他几十年的工作设计研究加以总 结,提出了 AET 方法,即工作分析工效学调查法(图 28-2)。 第二节 岗位内涵分析 岗位内涵分析又称岗位规格说明,即对岗位所作的全面描述,它主要包含 以下内容: (1)岗位名称分析; (2)岗位任务分析: (3)岗位职责分析; (4)岗位关系分析; (5)岗位劳动强度分析; (6)岗位劳动条件和环境分析; (7)岗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分析。   一、岗位名称分析 岗位名称只是岗位的一个代号,似乎给岗位定义为什么名称都无关紧要, 其实不然。一个好的岗位名称,不仅能给人们一种理念上的认识,同时,它还能 增加人们对本岗位感性上的认识。如财务部经理,从这个名称可以得出这些信息 (1)该岗位人员在财务部工作。 (2)这个岗位主管财务工作。 (3)职务是经理。 (4)如果存在行政划分,这个岗位属于中层管理职位。 尽管由于企业经营性质和企业规模多种多样,岗位名称自然也就千差万别, 但根本不变的一条便是名称必须与岗位的任务、职责等相匹配,不然张冠李戴, 否则会

85 页 306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发展】OD咨询全过程-启动、诊断、干预、转变

【组织发展】OD咨询全过程-启动、诊断、干预、转变

OD 咨询过程介绍 OD 咨询的整体过程 启动 迭代 循环 诊断 迭代 循环 干预 迭代 循环 转变 收集数据 整体规划 跟进 评 进入 签 分析数据 设计行动 价 完成 约 数据反馈 采取行动 进入前 迭代循环 典型干预主题:沟通、协作、团队、文化、绩 效 启动阶段 - 进入 前 要点 具体说明 自我评价 进行内部审视: 假设、信念、推测、技能、经验、知识、践行理论、 优势、发展优势、信任、可信度等。 进行外部审视: 客户如何看待我和我的技能? 研究 了解组织: 使命、规模、产品 / 服务、市场定位、竞争对手、 历史、 文化、客户概况等等 启动阶段 - 进 入 具体说明 要点 管理初次会面的边界: 定向 简介、时间、节奏、结果、谁需要到场、角色。基于真正的兴趣和好奇心与客户 接触。 追踪所述的内容以及信息共享的方式;关注过程和内容;观察关于文化、 士气和关系的 信息。 识别客户 建立关系 确立对咨询工作的需求 识别签约客户(们)——使用咨询服务的客户和有权力控制过程及实施结果的客户。 通过了解谁是客户、分享你是谁以及探索价值观等活动进行有意义的接触。探索 多元化 动态、挖掘矛盾,以及关注客户和自我的感受(即:兴奋、超然、敌意、 不感兴趣)。 邀请客户“讲故事”。探询需求、期望和希望;寻求事例以了解关注点和问题:客 户系 统想要进行什么变革、请求帮助行为背后的需要、其他变革努力、目前及之 前的成功或 失败;他们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启动阶段 - 签 约 要点 具体说明 构建期待结果 共同制定关于客户期待结果及咨询目标的明确声明。这是一个澄清、重构、澄清的迭代过程。 创建共享期待 描述咨询工作和对成功的要求。探索并分享客户 / 实践者的诉求、需要、愿望(针对咨询工作中的接触、 控制、 信息和参与)。进行肯定式的陈述并表现出理解和同理心,让其安心。 澄清范围和角色 共同定义咨询工作的范围:最初策略、目标、步骤、关键成功因素、利益相关者、参与者、产品(如果 有的 话)和交付时间表、可能影响咨询工作的外部因素、还有谁需要以及以何种方式参与其中。澄清并 定义角色、 责任以及承诺水平。就客户 / 实践者的共同责任达成一致。 协商合作结构 就成功完成项目所需的时间、金钱、支持和参与人员进行协商。坦诚地谈论费用问题,包括实践者的费 用结构、 开支和付款计划,应付给成本中心及代付之处的费用。 衡量、反馈、评价 确定如何评价咨询工作、如何定义成功、如何衡量结果、如何协商问责、随着变革的展开,实践者如何重新 协商和重订契约。 评估契合度、清晰度和承诺 总结和文档记录 评估客户和顾问之间的契合度。如果契合度良好,可继续合作;否则就终止合作。如果可能,重复循环该 阶段 和 / 或与另一顾问合作。评估客户和顾问双方对于继续合作是否具备足够的清晰度和承诺 共同制定一份书面协议,对本次咨询工作进行总结——包括:实践者预期、过程、范围、结果、可交付成果 、关系、时间表、沟通的性质和频率,以及预算。确定下一步骤:相关人员、工作内容、时间安排、工作 地 点、工作方式、费用和持续时间。 诊断阶段 - 数据收 集 要点 制定计划 沟通 准备收集数据 采集数据 格式化数据 具体说明 考虑期望结果并选择相关模型;选择数据收集方法;考虑可用资源;决定谁应该 参与其 中,何时参与以及为何参与;考虑由组织文化和客户偏好施加的限制。 与客户共同起草一份函件——与组织共享目标、目的、过程和时间框架。 制定定性方案和 / 或选择定量工具;收集相关信息;或为更具创造性的方法准备 材料。 适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仅收集必要的或相关的数据 决定如何共享结果、和谁共享、何时共享、以何种格式共享;减少偏见和失真; 采用 简单模型;使材料易于阅读;采用视觉辅助来增添趣味性。 收集数据的 4 种方 式 1 问卷法 自填式问卷 封闭式问卷 2 优点 易于进行定量分析和概括 ; 严谨、 中立与客观地收集新资料的最 经 济最快捷的方法 ; 适用于大型 抽样 调查、重复测量、在不同 单位之 间或不同的规范之间进 访谈法 自访谈问卷或访谈提纲 上 的开放式问题 优点 能够涉及许多主题 ; 在访谈之前 及 其过程中可以修改 ; 能够交流 感情 , 建立信任关系 ; 资料丰富 , 便于 理 解访谈对象的观点和看法。 3 观察法 对人和工作场所进行结构 式或开放式的观察 优点 资料不受人们自我陈述及其 偏 见 的影响 ; 拥有具体情境以及情 境效 应的资料 , 拥有难以测量的 主题的 丰富资料 ( 如突发行为 和文化 ); 具 有形成新的见解和 假设的资料。 行比较 ; 标 准化的测量工具包括 前测项目 , 反 映诊断模型并有利 于确立科学的 研究态度。 缺点 难于获得有关结构和行为的资料 ; 缺乏情境塑造行为的信息 ; 不 适于 微妙敏感的问题 ; 缺少人 情味 ; 存 在如下风险 : 无回答、 带有偏见或 无效回答 , 过分依赖 标准化的测量 和模型。 缺点 成本高 , 难以进行大样本的调查 ; 受访者持有偏见的或按社会赞同 的观点回答 ; 回答不具有可比性 ; 难于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进行分析 ; 为了适应受访者而对访谈进行 调整 , 从而影响访谈结果的严谨性。 缺点 有些现象很难观察 ; 成本高且耗 时 ; 观察者有偏见 , 信度低 ; 可能影 响 被观察者的行为 ; 难以分析和 报告 ; 不精确 , 显得不科学。 4 专题讨论会、小组讨论法 讨论群体过程、文化、环境、 挑战、战略 ; 由咨询顾问或管理人 员指导 ; 模拟、练习 优点 拥有关于复杂而微妙过程的资料 ; 互动激发创造力、团队工作和策划 ; 拥有及时分析和反馈的可靠资料 ; 成员参与诊断 ; 可以进行自我诊 断 ; 咨询顾问可以在人们之间建立信 任和理解关系。 缺点 由于群体过程、历史和领导的影 响而产生偏见 ( 如老板抑制反对 意见 ); 要求群体中具有较高水 平 的信任和合作 ; 不深刻、不 精确 ; 可能出现肤浅的具有偏 见的结果 和作出没有根据的决 定。 诊断阶段 - 数据分 析 要点 理解数据 为反馈做好准备 具体说明 评估数据揭露了什么——模式、 因果 关系、意外发现等。考虑可 能会影 响数据的外围因素。基于 商定的格 式准备一份报告。 支持客户解读数据;清楚地传达 信息; 跟踪来自系统不同部分的 数据如何相 互影响。 诊断阶段 - 数据反 馈 要点 计划会议 “ 无伤害” 公开会议 报告数据但不做 任何辩护或解释 后续步骤 具体说明 就如何共享反馈、谁将出席会议以及在哪里举行会议达成一致并形成 流程; 决定领导层 / 管理层是否提前接收信息;保持陈述的简单明了; 对之进行调整以适应受众;确保后勤的良好管理。 反馈自然会引发焦虑并有可能令客户感到威胁;避免使用个人姓名; 而是专 注于主题、趋势和模式;使用客户的语言;保管好记录。 陈述目标;建立规范;构建融洽关系;注意保密性和不打击报复性; 共享会议结构;描述数据收集过程;让客户系统能够传达自己的讯息 ;沟通会议后将发生的事情。 保持兴趣、建立承诺;鼓励客户确认模式、分享反应、提出问题;记 录对数据的添加和纠正;避免关注过去、支持生成迈向未来的能量; 支持客户承担分析、评估和创造意义的责任;识别会议期间可能出现 的复杂情感模式并给予适当处理 支持客户确认并优先考虑关键议题及机会;准备提供建议;决定后续 行动、 时间表和责任;针对后续步骤签约。 干预阶段 - 整体规 划 要点 具体说明 强化焦点 澄清背景及期待结果;根据需要进行修正;将学习进行 综合及与客 户协调实施方法。 起草计划 文档记录方法和理论依据;起草包括活动、角色、资源 、权限和时间表的详细计划;纳入有效的评估过程。 审查 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审查计划;收到反馈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后勤 与客户合作,确保后勤方面的细节问题得到处理。 干预阶段 - 设计干 预 起草设计 集体讨论可选方案并探索若干可能出现的情境; 明确理论依据; 教练客户去评估选项。 让客户参与 让客户参与到方案利弊的讨论对话中; 打造客 户能力。  设计时,考虑以下的问题会有帮助:  OD 顾问的角色是什么?  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什么理论、假设和“其他”知识可能适用于这种情形?理论上的矛盾如何统一?  对于如何实施转型和变革(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以及如何管理抗拒应持有何种信念?这些信    念 如何驱动决策? 要想产生变革需要哪些领导力实践? 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其在干预中的作用是什么? 为何推荐这个方法而非另外一个呢? 干预阶段 - 实施干 预 实施 按计划开展干预活动;保持非反应性的存在;保持在计划“范围”内。 反馈 与客户一起确保报告、评估和反馈过程连同后续任务按约定完成。 调整 基于实践者和客户学习到的内容,调整干预设计;必要时循环回 到签约环节;检查实现期待结果的进展情况并予以调整。 总结和文档记录 对照计划书面记录实际发生的事情;激发学习;根据需要进行跟进。 转变阶段 - 跟 进 跟进 确保授权结构和机制到位;打电话、启动会议、发送电子邮件 并检查进度。 调整 基于反馈协同设计迷你干预措施。 提供支持 为参与变革举措的个人提供支持、鼓励和认可。 转变阶段 - 评 估 制定计划 重新审视期待的结果和合约。决定使用的评估工具(定性、定量); 协作并商定采取的措施;根据需要设计工具;确定由谁收集、收集 什 么、何时收集以及在哪里收集数据。 收集和分析数据 实施计划;分析并决定报告数据的格式;关注诊断阶段所采用的反馈 策略;协同决定什么有效、什么没有效果以及什么属于意外结果。 评估影响 审查客户的满意程度、达成的系统结果以及变革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 文档记录 记录所获悉的东西;在整个系统范围分享。 评估的 3 大维 度 系统结果 客户满意度 干预措施在多大程度上达 成了期 望结果? 咨询工作在多大程度上 可以让客户 满意? 过程绩效 变革过程的效率和 有效性如何? 转变阶段 - 完 成 结束合约 创建一个结束仪式以强调该合约的结束。决定结束仪式的 参与人员、 内容、时间、地点及方式。 转变 如果要结束合作关系,我们应确定谁、怎样、什么时间及采取什么方 式进行。澄清想要的是何种持续接触。如果开始一项新的合约,应循 环回到启动阶段并安排“第一次接触”会议。 自我评估 循环回到进入前阶段;获得客户、关键利益相关者及信任同事的 反馈;记录所获悉的东西;为自我反省留出空间。 总结和文档记录 撰写干预行动总结并提交给客户;经客户允许,考虑在某专业论坛 上分享相关信息。

16 页 417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中心)年度目标及关键行动计划表(2023年度)

(人力资源中心)年度目标及关键行动计划表(2023年度)

(人力资源中心)年度目标及关键行动计划表(2023年度) 序号 目标 衡量标准 1 优化组织设计与管 完成相关方案并 理 审批通过 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完成制度的修订 体系 和完善 3 推进威邦学院工作 开展 培训计划达成率 98% / 招聘计划达成率 95% 4 加强招聘管理 加大中高端人才 引进力度 类型 关键行动计划 项目 1、配合设计组织优化方案,并上报审批 1、负责开展本部的三定(定责、定岗、定编)和人员结构 优化 管理 2、指导开展于公司的三定(定责、定岗、定编)和人员结 构优化并进行核定 1、开展制度梳理和优化工作 2、开展制度的培训和宣贯工作 管理 3、结合公司信息化平台输出HR流程需求 4、根据实际需求,适时修订运行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5、推进、监督、检查人力资源制度和政策的执行 1、引进在线学习考试系统 项目 2、全面推行在线学习考试系统的实施 1、优化员工培训工作 1.1制定年度培训计划 管理 1.2组织实施年度培训计划 1.3指导、规范、检查培训实施管理活动 管理 2、继续推进内训师队伍建设 1、组织招聘需求调查 2、制定年度/月度招聘计划、校园招聘计划 3、组织招聘实施 管理 3.1网络招聘 3.2社会招聘 3.3校园招聘 1、拓宽渠道:增加合作猎头单位,深挖内部推荐 管理 2、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3、组织面试、洽谈、通知录用(若录用)、签订合同 1 2 3 4 5 月份 6 7 8 9 10 11 12 (人力资源中心)年度目标及关键行动计划表(2023年度) 序号 目标 衡量标准 类型 5 深入推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活动有 效开展 项目 管理 6 优化薪酬&激励 合规、准确、及时 7 提升干部队伍整体 素质和凝聚力 / 8 开展职业管理,关 注员工发展 / 9 控制关键人才流失 / 合同签订率 10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100%,没有重大 劳资纠纷事件 管理 管理 项目 项目 管理 管理 关键行动计划 1、优化公司绩效管理体系 2、设计KPI指标库并组织应用培训 1、组织年度绩效考核工作 1、做好年终奖金核算和发放工作 2、开展薪酬改革和优化项目 3、按规定开展日常薪酬管理活动 1、联合党委开展干部年度考察工作 2、组织开展年度干部任免工作 3、严抓干部工作作风,协助党委加强干部思想教育 4、对干部分层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注重领导力的开发) 1、组织开展技术类职称职级评定工作 2、组织开展潜力员工、基层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1、组织质检系统、仓储系统开展自我评价工作 2、督促、检查技能大师工作宣传活动的开展 1、不定期对在职关键人才进行会谈,及时了解波动情况 2、各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中心做到对关键人才100%的离 职谈话,分析流失原因 3、公司总经理或所属单位负责人不定期的绩效面谈 4、配合设计关键员工的关爱&福利提升方案并共同实施 1、及时签订、续签劳动合同 2、按规定组织申报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工时制 3、组织员工满意度/敬业度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开展相关 工作 4、按规定开展员工沟通工作,及时了解信息 1 2 3 4 5 月份 6 7 8 9 10 11 12 目标及关键行动计划表(2023年度) 备注 目标及关键行动计划表(2023年度) 备注

2 页 363 浏览
立即下载
结构设计指导手册

结构设计指导手册

组织结构设计方案 - 奠定前进的基 础 xx 电脑公司的成功要素 交流研讨会 今天会谈的主要成果 同您探讨并确认我们对 xx 经营目标和战略的理解 • 经营环境 • 当前面临的挑战 • 成功要素 — 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 – 五个因素:业务、组织结构、员工、领导层、文化 同您交流我们的分析方法,并听取您的见解 • 知识交流 • 统一项目术语含义,以促进交流和合作 就下一步行动计划达成共识 • 核准建议方案 流程图 访谈 - 副总裁 杨先生、 总裁级小组 案头研究: 可获得的公共资源 定量研究 成功要素 xx 内部文件 关键因素 独到之处 价值取向 企业关键能力 必要因素 (WIN) 概述 实现未来目标 必备的能力 定量研究 选定试点部门 同试点部门合作 成功要素 ( WIN) 概述 成功要素概述 访谈 - 副总裁 杨先生、 总裁级小组 案头研究: 可获得的公共资源 定量研究 成功要素 关键因素 独到之处 价值取向 • xx 电脑公司三年构想以及确保未来成 功的关键因素 — 业务 — 组织结构 xx 内部文件 — 员工 — 领导层 — 文化 包括 • 麦肯锡公司的成果 成功要素 (WIN) 概述 — 组织机构设计原则 定义企业关键能力 企业关键能力 访谈 - 副总裁 杨先生、 总裁级小组 案头研究: 可获得的公共资源 • xx 成功必须在哪些方面胜人一筹 定量研究 • 包括 — 就已确认的能力含义达成共识 成功要素 xx 内部文件 关键因素 独到之处 价值取向 — 就测试标准达成共识 能力提示 • 每个部门为 xx 带来的能力 — 部门战略目标 — 部门业绩评价指标 成功要素 (WIN) 概述 — 部门的关键角色 企业关键能力 实现未来目标 必备的能力 定量研究 — 关键角色胜任能力 • 劳资关系 — 人力资源和奖励战略 流程图 访谈 - 副总裁 杨先生、 总裁级小组 具体指导方法和“手把手”的指导 案头研究: 可获得的公共资源 定量研究 • 部门项目小组 — 开发部门设计的备选方案 — 提出并审议最佳方案 成功要素 xx 内部文件 关键因素 独到之处 价值取向 – 设计方案同部门目标和战略实施的结合 程度 – xx 电脑公司组织机构设计原则 — 开发人力资源和奖励战略的备选方案 成功要素 (WIN) 概述 企业关键能力 实现未来目标 必备的能力 定量研究 选定试点部门 同试点部门合作 中国信息产业: 影响业界的趋势:我们的假设 从价格竞争…逐步转向王牌产品 / 服务 • 苹果 - iMac ;康柏 - iPaq ;戴尔公司的网络电脑; IBM 推出的时尚 Aptiva 信息产业 • 服务多于产品 质量…质量…质量…及其对总体成本的影响 • 产品质量、可靠性、服务 互联网 • 宽带…及其所引发的传输方式的变革 • 无线…沟通方式的变革 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 • 开发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能力的综合模式 中国 - 亚洲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市场 中国信息产业: 影响业界的趋势:我们的假设 ( 续 ) 使命 - 创造股东价值 • 渗透到技术部门 • 更明智的投资人…以及投资建议 激烈竞争 • WTO - 戴尔、惠普、 IBM 、康柏等公司的机会 • 网络新宠 - 新浪、搜狐、网易 劳动力市场变革 • 实力对比的变迁 — 员工寻求高薪酬、发展前景良好、具有挑战性的机会 — 优秀人才选择雇主 • 员工就是客户 我们对您所面临挑战的理解 组织结构 • 多重协调体制 — 地区和产品部之间 — 销售和市场资源配置 — 职能平台和产品部之间 • 信息传递速度 — 比方说:从客户传递到研发部和产品部的速度 — 应当涵盖所有的对象 — 集中结构…“ 控制和批准” • 辅助职能部门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产品部的工作 — 对业务的理解是否透彻…是否足以据此作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对您所面临挑战的理解 ( 续 ) 组织结构 ( 续 ) • 是否有约定俗成的内部客户思维模式 — “ 结构并非问题症结所在,是文化在作怪” 同 xx 的目标和战略协调一致 • 部门只关注本部门的目标,而忽视本部门如何为 xx 电脑公司目标作出自己 的贡献 • 如何在各产品部之间合理配置投资资源 劳资关系 • 奖励同地位、头衔和职位挂钩 — 奖励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 特别是团队合作方面 ) ? 我们对您所面临挑战的理解 ( 续 ) 吸引所需的人才 • 预计未来三年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迅速膨胀 — xx 具有雇佣优势吗? – 其文化如何增强雇主的品牌形象? — 管理人才 – 聘雇优秀管理人员?或从内部提拔? — 留住精英 – 或流失…而留住其余人才? 成功要素 - 业务 xx 电脑公司成为中国信息产业领头羊 • 财务收入增长,争取成为全球财富 500 强 • 发展:三年内增长四到七倍 在保持现有核心业务增长的同时,逐步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多元化经营 。新兴业务有: • 信息产业服务 • 信息服务 • 服务器 • 手持设备 建立多元化经营管理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长、增值,并降低风险 通过并购 ( 或合资企业、合作伙伴、联盟等形式 ) 逐步发展壮大 • 对新兴业务机会进行评估和确认,并能够快速有效地融入 xx 的业务 体系 成功要素 - 业务 ( 续 ) 洞察市场状况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并迅速作出反应 • 业务、客户区划多样化 • 重点放在中国市场 • 有选择地参与全球市场 • 优势地位的分销渠道 高效的生产和供应流程管理 • 保持低成本和优越的现金流量管理模式 • 产品富有创意,以确保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 能够吸引、激励、留住优秀人才 • 未来三年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增长两倍的预想意味着人才匮乏,这就要求 xx 电脑公司要在创立“最佳雇主”的品牌上下功夫 定量分析: 组织机构设计原则 承诺为导向 理想 现有 细化结构 集中结构 理想 团队为基本单位 底层定夺 规范为导向 现有 个人为基本单位 理想 现有 理想 现有 高层定夺 定量分析: 组织机构设计原则 ( 续 ) 以人员为本的 管理模式 理想 以技术为本的 管理模式 现有 获得承诺 确保控制 理想 承担风险 现有 理想 现有 避免风险 成功要素 - 组织结构 (1) 扁平结构 • 更清晰地阐明各个部门的角色和职责 • 有利于部门内部协调和决策 该结构能够更清晰地根据战略实施的要求划分业务单位 • 产品和服务团体分工逐步严谨、细化 — 细化支持并明确职能分工(研发、质控 / 质保、材料、人力资源等) — 优化销售力量 - 不仅限于了解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 • 产品和服务团体的运作须在“管理集团”统一战略的引导和指挥下进行 — 有助于塑造 xx 电脑公司的整体价值理念 成功要素 - 组织结构( 2 ) 该结构将有助于使决策的定夺层与决策的实施层尽可能地贴近 • 在公司总部顾问组的支持下,产品和服务团体下的各辅助部门分工运 作,并对团体负责。 该结构使机构的各部分易于协调 • 促进了对现有核心业务的认识和信息共享,使新兴业务的实践和进程 做到事半功倍 • 提高反应速度 — 缩短了机构上下层的“距离” 该结构体现了最佳的机构组合实践 • 推动机构各环节效能的提高 — 支持连锁平台 • ( 考虑在公司总部成立进程优化顾问组 ) 成功要素 - 员工 团队协作…通力合作…共同协商 • 员工认为团队(和 xx )的利益高于一切,相信其他团队成员的能力( 意味着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并愿意同别人交流 崇尚程序 • 员工关注细节,关注质量,并时刻赶超自我,寻求更佳的做事方式 以客户为中心 • 员工清楚自己的内外部客户对象,并能够准确地把握客户的期望 迅速掌握技能、进行知识交流、实现知识转化 • 求知欲强 • 员工愿意进行知识交流,并能够得心应手地利用公司内部非正式的交往 ,以取代官方团队协作的号召 成功要素 - 员工 职责和主人翁意识 • 员工不会因多重汇报关系而无所适从 • 员工对公司充满信心:员工尊重 xx 的价值理念,注重解决问题,而非盲目 批评指责、推卸责任 成功要素 - 领导层 战略思维 • 对公司未来发展胸有成竹,并能够有效地向员工传达发展前景 • 制定清晰的绩效期望 • 能够预想未来发展趋势,并能够预见自身对 xx 的影响力 创新精神 • 建立破旧立新的环境:鼓励员工挑战现状、提出新举措、勇于尝试…并勇于 突破、否定自我 关注结果和行动 • 能够找出实现不凡业绩的途径,清除制定决策的障碍,并充分把握新的机遇 模范领袖 • 在 xx 文化中起模范领袖作用:果断机智,能够营造公平、团队协作的氛围 成功要素 - 文化 注重业绩和结果的文化氛围:期望和职责清晰明确,员工协同一致 • 强调“做好工作”的文化环境 • 持续改进、专业水准、“ xx 最优”的观念深入人心 • 强调遵循程序的文化环境,鼓励表现出色的员工积极创新 知识交流和学习气氛活跃的文化环境,并能够进行有效沟通 • 淡化地位和等级的文化环境 • 善于接受新思想的文化氛围 以事实为依据、高透明度的决策环境 • 雇佣、提拔、营运决策 允许公司不同单位存在不同的政策体系、结构模式、奖励机制和管理风格 定量分析 - 现有文化和期望文化比较 现行文化 Existing Culture 期望文化 Desired Culture 程序 2.63 结果 2..55 工作 3.38 3.78 公司 个人 2.96 职业 2.18 2.94 封闭式 开放式 2.98 系统 2.86 规范 自我 3.9 2.38 实用 3.2 1 1.5 -2 -2.5 3 3.5 4 4.5 50 成功提示 (1):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模式分析 考虑三年计划和成功要素阐述 • xx 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 • 面临的主要机会是什么? • 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什么? 成功提示 (1):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优势 • 成功的历史 • 以程序为导向,效率高 • 强劲的财务状况:赢利;债务很低  很高的利润率 ( 毛利、营业利润 )  债务很低:资产负债率 • 对中国及其市场需求有深刻理解: 占有大约 22% 的个人电脑市场份额;在亚太地区市场处于主 导地位 ( 除日本之外 ) • 能够将产品特色融入新的产品 • 远大理想…有实现目标的强烈愿望 • 多重伙伴关系,实现核心能力 • 投资于市场前景看好领域的能力和愿望 • 分销程序 • 服务中心形成一定规模,是经营业务不可分割的部分 • 有效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 劣势 • 注重控制的等级制度…延误了决策和反应能 力 • 自上而下的文化模式制约了创新精神和创造 性 • 对客户来说:“要适应我们的需求!” • 让您引以为毫的优势…或许正是不够开放的 原因之一 • 国内的优势并不一定代表全球的优势 • 企业从外部招揽人才 • 在部门和个人职位层级上 - 角色、职责不 明确 成功提示 (2): 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机会 • 互连网和无线技术 : 中国作为亚洲该技 术增长最快的市场 - 为 xx 电脑公司发 展成为中国新经济的弄潮儿提供了“合 适的土壌” • 增强研发能力,推动产品更新 • • 中国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民购买力提 高 ( 家庭有能力购买电脑 ) - 适合 xx 的 价格优势 • 互联网产业为服务器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前景 威胁、危险和 挑战 • IT 服务业务  中国是否具备了规模化的 IT 服务产业  竞争对手都是全球市场大玩家 • 信息服务业务 - 中国的网络政策和法律约 束 • 在开发自己不熟悉的业务时,容易淡化对现 金流量状况良好的业务的重视程度 • 人才缺口 - 特别是领导层和管理层 • 正确的投资组合 -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增加 和扩大不同的业务范围 •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 渗透于 xx 各个业务 领域 • 将并购企业融入 xx 文化…或者他们只是投 资战略公司 • 企业不断的调整和适应所导致的精英流失 • 顽固的现有文化可能阻碍适应不同业务领域 的多元组织文化需求 成功提示 : 团结您的员工 明确统一的战略 • 制定并明确 xx 电脑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 • 根据已制定的发展方向建立有效的系统和程序 着手于向新的组织机构转变 • 管理、协调认知理念和个人的转变 • 协调人力资源制度 • 让员工专注于并参与进新的业务 并购程序 • 筹划如何克服并购融合的挑战 — 统一不同的组织文化 — 使员工专注于并参与新计划 — 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实践和制度 下一步 明确关键组织机构的职能和定义 • 需要 : — 就组织机构的职能和对其职能考核和完善的标准达成共识 — 细化并确定以下含义 – 突出组织的重点任务 – 明确责任划分和商业优先级 – 明确各职责所需的资格认证 – 公司文化和环境 – 劳资关系 : 人力资源战略和奖励 — 确定试点部门 就管理信息流的信息共享达成一致 展望 - 同试点部门合作 (1): 设计结构方 案 • 该部门为 xx 带来了哪些企业关键能力? • 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战略目标 组织结构 • 该部门结构是否同 xx 的 组织结构相协调? • 该结构是否体现了部门 关键能力所要求的中枢 职责? xx 电脑公司 企业关键能力 角色和胜任能力 • 为使部门实现关键能力,需要做哪些工作? • 正在履行这些职责吗?在哪些方面体现?怎样体现? 评价指标和职责 • 给定部门战略目标,其关 键 KPI 是什么? • 这些 KPI 是否充分反映了 该部门为 xx 带来价值的主 要途径? 核心程序 • 关键活动是什么? • 关键的关系有哪些? • 关键的产出是什么? 展望 - 同试点部门合作 (2): 定义劳资关系 经营目标 财务、营运和其他目标 关键能力 同关键能力相适应的文化、 胜任能力和领导素质 为实现目标公司必须 在哪些方面胜人一筹 人员要求 促使员工留下并加倍努 力工作的因素是什么 员工需求和相关事宜 人力资源: 首要任务和行动 员工 奖励 学习和发展 绩效管理

29 页 290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战略地图

企业战略地图

企业战略地图 【战略图】 愿景:。。。。。。。。。?? 股东价值最大化 财务 维度 收入增长策略 F2 增加营 业收入 成本控制策略 F4 提升投 资回报率 F3 增加营 业利润 内部 流程 维度 学习 成长 维度 C2 提升企 业品牌形 象 C1 提高市 场占有率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控 制流程 I2 质量 管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4 目标 客户的识 别与开发 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员工队伍 L2 建 立激励 机制 I5 目标 客户的维 护与管理 I6 展开深度 合作,增加目 标客户价值 I3 计划管 理流程 L1 人才配 置和技能 提升 C4 提升 产品质价 比 C3 优质的 服务 L3 打造 XX 模具 特色文化 C5 提高交 付及时率 创新流程 I7 管理 机制的创 新 整合高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L4 提升 XX 模具信 息化建设水平 F6 期间费用递减 建立卓越客户关系与和 谐社会关系 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顾客 维度 F5 单位生产成本 递减 I8XX 模具 模具技术 能力的提 升 C6 合作共 赢的战略客 户伙伴关系 C7 优秀 企业公 民 法规和社会流程 I9 安全 环保 卓越的组织能力 L5 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 队协作能力 财务维度战略透视 XX 模具财务维度最高一级的财务目标 : “ 保持模具开发水平稳步提高,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 财务维度包含两个策略性主题,六个策略性任务目标: 财 务 维 度 F1 股东价值最大 化 净资产收益率 收入增长策略 成本控制策略 F2 F3 F4 F5 F6 F2 增加营业收入 F3 增加营业利润 F4 提升投资回报 F5 单位生产成本 递减 F6 期间费用递减 财务维度目标是要解决“股东如何看待我们”的问题,主要考量管理者的努力是 否对企业经济收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财务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出发点和 目标,在这个维度我们关注的指标有: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单位成本递减率、 期间费用率等指标。 财 务 维 度 股东价值最大 化 F1 收入增长策略 F2 F2 增加营业收 入 成本控制策略 F3 F4 F3 增加营业 利润 F4 提升投资 回报 F5 F5 单位生产 成本递减 F6 F6 期间费用 递减 1. 依托现有的优势资源,通过与外贸公司合作,积极开 开发新的目标客 户 F2 F2 增加营业 收入 拓国际市场 2. 与 XX 铸造协同作战,互补发展高端客户 3. 加大对模具展的投入,做好对外宣传 现有客户维护 细分市场(调整 产品结构) 战略监控指标:营业收入 1. 充分从顾客角度出发,以互利互惠为原则,与 A 类 顾客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 加大对 A 类客户模具售后服务的支持,掌握客户的 最新动态,为后期继续合作打好基础。 1. 定位于高品质、高要求、高附加价值的国际市场,逐 步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2. 定位于外板模具,走专业化道路 财 务 维 度 股东价值 持续增长 F1 收入增长策略 F2 F2 增加营业收 入 F3 F4 F5 F6 F3 增加营业 利润 F4 提升投资 回报 F5 单位生产 成本递减 F6 期间费用 递减 提高经营水平,提 升竞争实力 F3 增加营业利 润 成本控制策略 提高高附加值产 品比例 降低成本费用 实现利润最大化 战略监控指标:营业利润、利润率 1. 走专业化道路,打造高端品牌 2. 以新技术研发为主导,通过技术提升和技术创新,提 升技术竞争力 1. 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内高端市场 2. 承接高附加价值外板模具及压铸模具 1. 前期设计阶段,做好原价企画,并通过 PDM 数据管 理系统的部署,实现模具开发成本的实时数据管理 2. 模具制造阶段,通过优化工艺、提升效率的方式,降 低生产成本的投入 财 务 维 度 股东价值 持续增长 F1 收入增长策略 F2 F2 增加营业收 入 F4 提升投资回 报 成本控制策略 F3 F4 F5 F6 F3 增加营业利 润 F4 提升投资回 报 F5 单位生产成 本递减 F6 期间费用递 减 提高流动资产 利用效率 1 、通过完善回款管理,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提高固定资产 利用效率 1.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项目衔接顺畅,减少资源闲置 2 、通过看板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2. 通过设备预防性管理及自主保全活动,减少设备故 障件数,提高设备可动率 战略监控指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 财 务 维 度 股东价值 持续增长 F1 收入增长策略 F2 F2 增加营业收 入 F5 F5 单位生产 成本递减 成本控制策略 F3 F4 F5 F6 F3 增加营业 利润 F4 提升投资 回报 F5 单位生产 成本递减 F6 期间费用 递减 降低直接材料 的成本 降低人工成本 减少制造费用 及异常损失 战略监控指标:单位成本递减率 1. 非关键部位的模具材料以低代高 2. 在满足品质的情况下通过产品设变,压缩模具数目和 工序内容 3. 通过双轨配套,降低采购成本 1 、制定人员培养方案,完善激励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2 、通过人员配置分析,实现人力效能最大化 1. 双材质铸造技术在拉延模具中的实验与应用 2. 根据 VDA6.4 要求建立模具开发技术管理体系,在 策划阶段使用各种防错工具,减少设计异常 3. 依据特殊特性矩阵,完善过程作业指导书,减少制造 异常费用 财 务 维 度 股东价值 持续增长 F1 收入增长策略 F2 F2 增加营业收入 成本控制策略 F3 F4 F5 F3 增加营业利润 F4 提升投资回报 F5 单位生产成本 递减 F6 F6 期间费用递减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在财务、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使装备模块成为行业内成本控制领 先者。要做到: F6 期间费用递 减 期间费用:是指企 业本期发生的、不 能直接或间接归入 营业成本,而是直 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各项费用。 控制财务费用 控制销售费用 降低管理费用 通过降低承兑拆票、汇款、贴现手续费降低财务费用 1 、通过完善预算控制流程,降低销售费用支出。 2 、科学策划品牌传播途径和媒介,实现品牌传播性价 比优化。 1 、通过完善预算控制流程,降低管理费用支出。 2 、开展精益化办公,管理人员效率提升。 战略监控指标:期间费用率 财务维度总结描述 策略主题 策略任务目标 F1 :股东价值最大化 财 务 维 度 指 标 模块级 公司级 FK1 :净资产回报率 净资产回报率 F2 :增加营业收入 FK2 :销售收入 营业收入 F3 :增加营业利润 FK3 :营业利润 FK4 :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利 润率 F4 :提升投资回报 FK5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 天数、存货周 转天数 F5: 单位生产成本递减 FK6 :单位成本递减率 单位成本递减 率 F6: 期间费用递减 FK7 :期间费用率 期间费用率 1 、收入增长策略 2 、成本控制策略 【战略图】 愿景:创全球名牌、做行业标杆 股东价值最大化 财务 维度 收入增长策略 F2 增加营 业收入 成本控制策略 F4 提升投 资回报率 F3 增加营 业利润 内部 流程 维度 学习 成长 维度 C2 提升企 业品牌形 象 C1 提高市 场占有率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控 制流程 I2 质量 管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4 目标 客户的识 别与开发 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员工队伍 L2 建 立激励 机制 I5 目标 客户的维 护与管理 I6 展开深度 合作,增加目 标客户价值 I3 计划管 理流程 L1 人才配 置和技能 提升 C4 提升 产品质价 比 C3 优质的 服务 L3 打造 XX 模具 特色文化 C5 提高交 付及时率 创新流程 I7 管理 机制的创 新 整合高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L4 提升 XX 模具信 息化建设水平 F6 期间费用递减 建立卓越客户关系与和 谐社会关系 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顾客 维度 F5 单位生产成本 递减 I8XX 模 具技术能 力的提升 C6 合作共 赢的战略客 户伙伴关系 C7 优秀 企业公 民 法规和社会流程 I9 安全 环保 卓越的组织能力 L5 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 队协作能力 汇报人: 顾客维度战略透视 股东价值目标 市场占有率 顾客获利率 顾客的获得 顾客的维持 顾客满意度 产品与服务特性 提升质价比 提升技术含量 缩短交付周期 对异常的快速反应能力 关系 超出顾客期望,建立融洽 的客户关系,与客户建立 真心合作伙伴关系,实现 发展共赢 品牌形象 增加品牌美誉度 有特色的品牌营销 这个方面的重点是 为了满足股东的价值期望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考虑如何保持相关业务的市场地位, 迅速提升在行业内的品牌美誉度。 这个方面回答了下面这个问题 公司在贯彻及实施顾客和市场战略,并创造最佳未来财务回报率方面做得如何? 汇报人: 顾客维度战略透视 为了巩固和提升 XX 模具各项业务的市场地位,通过对目标市场和顾 客进行分析,确定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价值主张。模具在顾客维度上应包含 三个策略性主题,七个策略性任务目标: 扩大市场占有率 顾 客 维 度 C1 提高市场 占有率 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C2 提升企业 品牌形象 C3 优质服务 C4 提升产品 质价比 建立卓越客户关系与 和谐的社会关系 C5 C6 C7 提高交付 及时率 合作共赢 的战略客 户伙伴关 系 优秀企业 公民 通过聚焦目标市场、聚焦目标顾客群、聚焦品牌形成清晰的市场定位 和客户价值主张。模具必须以客户价值为出发点,站在顾客角度从时间、 质量、服务和成本几个方面关注市场份额以及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来看 看待模具的顾客维度,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最终实现模具的可持续发展。 顾 客 维 度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C1 提高市场占 有率 C2 C3 提升企业品 牌形象 优质的服 务 C4 提升产品 质价比 建立卓越的客户关系 与和谐社会关系 C5 C6 C7 提高交付 及时率 合作共赢的 战略客户伙 伴关系 优秀企 业公民 策略性任务目标是通过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凸显公司的差异化客户 主张,从而提升各个业务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要做到: 1. 全面推行 VDA6.4 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系统的管控力 C1 提高市场占 有率 打造高品质产品, 赢得市场 加强企业自身的 宣传与推介力度 以客户为出发点, 提高产品服务能 力 战略监控指标:内外销比例 2. 完善并细化 STP 营销战略,实现锋利营销 3. 有效的市场调研,掌握客户预期,发挥产品的品质、服务的 引导作用占领高端市场 1 通过企业 CIS 建设,规范企业形象 2. 加强行业内交流,参加各种有影响力的展会、技术交流会 1 、建立售后服务管理机制,向顾客提供差异化服务,提高顾 客满意度 2 、组建专家技术团队,技术共享,为客户创造价值 顾 客 维 度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C1 提高市场占 有率 C2 C3 提升企业品 牌形象 优质的服 务 C4 提升产品 质价比 建立卓越的客户关系 与和谐社会关系 C5 C6 C7 提高交付 及时率 合作共赢的 战略客户伙 伴关系 优秀企 业公民 策略性任务目标是通过 CIS 建设,完善公司的企业文化及对外形象服务,打造特色的 XX 品牌。 要做到: 1. 识别、提炼企业文化,创建企业理念 C2 识别符合公司实 际情况的企业理 念 MI 提升企业品 牌形象 完善企业统一规 划的行为识别系 统 BI 行为系统开发: 1. 员工行为规范 2. 特定人员行为规范 3. 中高层管理行为规 范 4. 业务流程规范(包括交付、售后、接待、审核等) 独特的企业视觉 形象 VI 战略监控指标:品牌美誉度 2. 确立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 1. 厂区形象策划 (包括工作服、 logo 、目视板、标识等) 2. 品牌包装形象的设定 (外形包装、广告策划等) 3. 宣传资料的形象设计(宣传册、宣传片、展会现场布置等) 顾 客 维 度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C1 提高市场占 有率 C2 C3 提升企业品 牌形象 优质的服 务 C4 提升产品 质价比 建立卓越的客户关系 与和谐社会关系 C5 C6 C7 提高交付 及时率 合作共赢的 战略客户伙 伴关系 优秀企 业公民 策略性任务目标是通过特色的营销方式及为顾客提供卓越的产品及高质量的服务,凸显公司的 差异化战略,要做到: C3 建立顺畅的信息 传递反馈渠道, 快速反应 1 、建立顾客信息反馈平台,制定客户投诉应急预案 2 、完善内部信息反馈流程,建立客户投诉数据库,对每一项 问题进行内部横展,并制定预防措施 优质的服务 针对不同级别客 户的差异化服务 战略监控指标:顾客满意综合指数 1 、制定客户服务规范,实施差异化服务 2 、建立客户档案,定期进行产品质量回访或维护 3 、组建专业技术评审团队,建立售前评审流程,帮助客户识 别并解决问题 顾 客 维 度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C1 提高市场占 有率 C2 C3 提升企业品 牌形象 优质的服 务 C4 提升产品 质价比 建立卓越的客户关系 与和谐社会关系 C5 C6 C7 提高交付 及时率 合作共赢的 战略客户伙 伴关系 优秀企 业公民 策略性任务目标是通过全过程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流程,加强在设计源头的成本控制,使产品价 值最大化,打造高质价比的产品,要做到: C4 提高产品的 质价比 建立 VDA6.4 质 量管理体系,提 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单位成 本 1. 运用 DFMEA 、问题库等工具做好前期策划,提升研发阶段 质量 2. 通过控制计划、 P 图等工具,提升制造阶段质量控制 1. 提高原单位覆盖率及准确性,完善原单位管理,夯实原价基 础。 2. 通过自主经营模式的推行,强化危机意识,实现科学系统的 成本管理 3. 注重设计阶段成本低减,采用新工艺、新材料的降低材料及 制造成本 战略监控指标:制件合格率、小时劳效提升 顾 客 维 度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C1 提高市场占 有率 C2 C3 提升企业品 牌形象 优质的服 务 C4 提升产品 质价比 建立卓越的客户关系 与和谐社会关系 C5 C6 C7 提高交付 及时率 合作共赢的 战略客户伙 伴关系 优秀企 业公民 策略性任务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及良好的执行力,保证产品按时交付,从而提高客 户满意度,要做到: C5 科学的项目管理 提高交付及 时率 1 、通过模具制造管理系统,监控计划执行过程, 快速决策 2 、建立施工现场管制程序,保证交付计划有效执行 1 、成立专职的交付队伍,走交付专业化道路 高效的交付团队 2 、建立交付激励机制,激发交付人员潜能 3 、建立虚拟交付专家团队,及时解决疑难交付问题 战略监控指标:交付及时率 顾 客 维 度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C1 提高市场占 有率 C2 C3 提升企业品 牌形象 优质的服 务 C4 提升产品 质价比 建立卓越的客户关系 与和谐社会关系 C5 C6 C7 提高交付 及时率 合作共赢的 战略客户伙 伴关系 优秀企 业公民 策略性任务目标是通过与核心客户、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合作,优势互补, 最终实现双赢,在内部也要树立客户第一、协同一致的理念,这要求做到 C6 与供应商合作共 赢 1 、依据供应商评价体系,与优秀供应商建立战略关系 2 、通过供应商资源,实现技术共享,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实 力 合作共赢的 战略客户伙 伴关系 与客户形成稳定 的合作关系 战略监控指标: 开发战略伙伴数量 1 、与客户诚信合作,互利互惠,打造公开、透明的合作环境 2 、诚信、务实、廉洁、沟通顺畅的工作作风,为合作伙伴提 供高效、快捷、满意的服务 顾 客 维 度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C1 提高市场占 有率 C2 C3 提升企业品 牌形象 优质的服 务 C5 C6 C7 提高交付 及时率 合作共赢的 战略客户伙 伴关系 优秀企 业公民 C4 提升产品 质价比 建立卓越的客户关系 与和谐社会关系 策略性任务目标是通过管理好与外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涉及法规、安全以及 环境风险等,塑造优秀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与社会共同成长,这要求做到 C7 优秀企业公 民 可靠的安全环保 保障 1. 持续推进安全、环境体系建设 打造和谐的社区 关系 1 、提高组织环保能力及员工素质,增强社区影响力 2. 安全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 2 、提升员工的幸福感 3 、定期义工 战略监控指标: ------- 顾客维度总结描述 策略主题 1. 扩大市场占有 率 顾 客 2. 提高产品质量 维 和服务质量 度 3. 建立卓越客户 关系,提高目标 客户忠诚度 策略任务目标 指 标 模块级 公司级 C1 :提高市场占有率 CK1 :绝对市场占有率 CK2 :相对市场占有率 C2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CK3 :品牌美誉度 C3 :特色的客户营销和产品 服务 CK4 :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综合 指数 C4 :提高产品质价比 CK5 :报废率 / 制件合格率 制件合格率、 小时劳效提升 C5 :提高交付及时率 CK6 :交付及时率 交付及时率 C6 :合作共赢的战略客户伙 伴关系 CK7 :顾客忠诚度 开发战略伙伴 数量 C7 :优秀企业公民 CK8 :公益活动 1 次 / 季度 --------- 内外销比例 【战略图】 愿景:创全球名牌、做行业标杆 股东价值最大化 财务 维度 收入增长策略 F2 增加营 业收入 成本控制策略 F4 提升投 资回报率 F3 增加营 业利润 内部 流程 维度 学习 成长 维度 C2 提升企 业品牌形 象 C1 提高市 场占有率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控 制流程 I2 质量 管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4 目标 客户的识 别与开发 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员工队伍 L2 建 立激励 机制 I5 目标 客户的维 护与管理 I6 展开深度 合作,增加目 标客户价值 I3 订单管 理流程 L1 人才配 置和技能 提升 C4 提升 产品质价 比 C3 优质的 服务 L3 打造 XX 模具 特色文化 C5 提高交 付及时率 创新流程 I7 管理 机制的创 新 整合高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L4 提升装备模块信 息化建设水平 F6 期间费用递减 建立卓越客户关系与和 谐社会关系 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顾客 维度 F5 单位生产成本 递减 I8XX 模 具技术能 力的提升 C6 合作共 赢的战略客 户伙伴关系 C7 优秀 企业公 民 法规和社会流程 I9 安全 环保 卓越的组织能力 L5 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 队协作能力 汇报人: 内部流程维度战略透视 股东价值目标 / 经营目标 客户价值目标 认知顾 客需求 技术创新过程 物质采购过程 生产过程 营销服务过程 社会责任过程 ? ? ? ? ? 满足顾 客需求 这个方面的重点 为了吸引并留住目标市场的客户,并满足股东的财务回报率期望,公司必须 擅长以核心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为依托走打造高质价比模具经营之路,并符合我们 的客户价值主张。 这个方面回答了下面这个问题 对实现客户价值主张和股东财务期望有最大影响的内部流程实施情况如何? 内部流程维度战略透视 XX 模具内部流程方面包括四个策略性主题和九大策略 任务目标: 生产管理流程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I1 成本 控制 流程 I2 质量 管理 流程 I3 计划管 理流程 创新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4 目标 客户 的识 别与 开发 I5 客户 的维 护与 管理 I6 展开深 度合作, 增加客 户价值 法规和社会流程 I7 I8 I9 管理 机制 的创 新 XX 模具 技术 能力 的提 升 安全 环保 内部流程任务目标既要能够支撑财务维度“收入增长策略”目标、“成本降 低策略”的目标的实现,又要能够支撑顾客维度“目标顾客的首选厂家”的顾客 价值取向。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 控制 流程 I2 质量管 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3 I4 I5 计划管 理流程 目标 客户 的识 别和 开发 客户 的维 护与 管理 社会法规流程 创新流程 I6 展开深 度合作, 增加客 户价值 I7 I8 I9 管理 机制 的创 新 XX 模具 技术能 力的提 升 安 全 环 保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降低流程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缩短交货周期等方式,打造高效率、高 质量和快速反应的运营流程,为客户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 I1 成本控制流 程 深化原价管理 活动 提高资产利用 率 提升过程中成本 控制 战略监控指标: 单位成本低减 1. 完善物资、费用预算控制流程,完善预算管理系统。 2. 建立工时原单位,提高原单位覆盖率,完善原单位修订流程,提高原单 位的准确性 3. 自主经营模式的推行,强化危机意识,实现科学系统的成本管理 1. 提高加工效率(单块加工、 TPM 开展、工艺优化) 2. 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完善销售回款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1 对标国际设计与制造标准,寻找过程改善点 4. 通过集中采购、分批调货的方式降低采购成本 存货周转率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 控制 流程 I2 质量管 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3 I4 I5 计划管 订单管 理流程 目标 客户 的识 的开 别和 发和 开发 管理 客户 的维 护与 管理 社会法规流程 创新流程 I6 展开深 度合作, 增加客 户价值 I7 I8 I9 管理 机制 的创 新 XX 装备模 模具 块技术 技术能 能力的 力的提 提升 升 安 全 环 保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产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过程品质,最终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水平, 提升品牌效应。 I2 提升设计阶段 质量水平 1. 充分应用 DFMEA 库,实现设计零缺陷 2. 完善防错体系、设计参考标准库等提升设计质量 1. 利用标准化来推动自工程完结 质量管理 流程 提高生产过程的 质量控制水平 2. 质量工具、横展标准化等方式开展员工质量提升培训 3. 建立品质考核机制对各部门进行品质考核 1. 关键产品实施双轨配套,确保供货品质稳定 加强供应商管理 2. 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技术共享,提升供应商质量水准 战略监控指标:质量损失 、 试模次数、 PPM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 控制 流程 I2 质量管 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3 I4 I5 计划管 理流程 目标 客户 的开 发和 管理 客户 的维 护与 管理 社会法规流程 创新流程 I6 展开深 度合作, 增加客 户价值 I7 I8 I9 管理 机制 的创 新 XX 模具 技术能 力的提 升 安 全 环 保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准时交货以及交付高质量的产品,全面提升顾客满意度。 1 、通过实施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动态管理 I3 强化计划过程 管控 计划管理流 程 提高产品交付服 务能力,提升客 户满意度 战略监控指标:关键节点完成率 2 、建立计划实施过程管控机制,提高计划精准度 3 、 建立应急预案,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提高产品的交付能力,成立专业的交付团队,以标准化的 交付流程和一流的技术实力来缩短顾客等待期,超越客户期望, 降低交付服务成本。 生产管理流程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I1 成本 控制 流程 I2 质量管 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3 I4 I5 计划管 理流程 目标 客户 的识 别和 开发 客户 的维 护与 管理 社会法规流程 创新流程 I6 展开深 度合作, 增加客 户价值 I7 I8 I9 管理 机制 的创 新 XX 模具 技术能 力的提 升 安 全 环 保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进行企业品牌形象的建设,扩大在目标客户群中中影响力,通过特色的营 销服务体系,来获得具有高价值的目标客户 I4 目标客户的 识别与开发 通过 STP 战略定 位,确定目标客 户 2. 识别关键顾客,确定重点目标市场 3. 定位中高端市场,面向国际化 建立营销服务体 系 1. 建立售后服务管理体系 2. 完善顾客信息反馈以及客户投诉平台 进行企业形象建 设,扩大品牌认 知度 战略监控指标: 1. 建立潜在客户群, 新客户开发增长数量 1. 完善企业 CIS 建设,规范企业形象 2. 加强行业内交流,参加各种有影响力的展会、技术交流会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 控制 流程 I2 质量管 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3 I4 I5 计划管 理流程 目标 客户 的开 发和 管理 客户 的维 护与 管理 社会法规流程 创新流程 I6 展开深 度合作, 增加客 户价值 I7 I8 I9 管理 机制 的创 新 XX 模具 技术能 力的提 升 安 全 环 保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为继续深入合作打下坚实的基 础。 I5 客户的维护 与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不 断提高顾客满意度,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提升快速反应能 力,迅速应对客 户诉求 战略监控指标: 客户保持率 1 、强化订单接收、过程管理、订单交付及售后服务四个方面的能力提升 ,打造一流的服务团队 2 、内部 CIS 的建设 1. 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投诉渠道, 2. 建立客户投诉的应急流程,使处理客户投诉工作标准化,尽最大可能满 足客户的要求,减少客户抱怨。 3. 建立客户投诉数据库,对每一项问题进行内部横展,制定预防措施,降 低客户投诉。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 控制 流程 I2 质量管 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3 I4 I5 计划管 理流程 目标 客户 的识 别和 开发 客户 的维 护与 管理 社会法规流程 创新流程 I6 展开深 度合作, 增加客 户价值 I7 管理 机制 的创 新 I8 I9 XX 模具 技术能 力的提 升 安 全 环 保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与已有客户建立伙伴关系,加深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客户价值, 最终达到企业盈利水平的提升。 I6 展开深度合 作,增加客 户价值 战略监控指标: 加深合作的深度 和广度,提升客 户价值 提供特殊解决方 案,与客户建立 战略伙伴关系 核心客户收入占比 1. 以多种合作形式,共同创造价值,扩大业务合作范围 2. 通过资源共 享,建立技术交流平台,提升客户竞争实力 3. 打造诚信、责任、互惠的团队 1. 识别重点客户,针对客户的特点提供特殊的服务,搭建战略合作伙伴关 系 2. 提供特定的合作方式,搭建方便、快捷的服务流程和信息反馈平台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 控制 流程 I2 质量管 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3 I4 I5 计划管 理流程 目标 客户 的开 发和 管理 客户 的维 护与 管理 社会法规流程 创新流程 I6 展开深 度合作, 增加客 户价值 I7 I8 I9 管理机 制的创 新 XX 模具 技术能 力的提 升 安 全 环 保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导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打造卓越的运营 能力。 1 、以战略为突破口,分阶段逐步导入 I7 管理机制的 创新 卓越绩效管理模 式的导入 自主经营管理机 制的全面推行 2 、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依据,对模具进行评价 3 、编写自评报告,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价 1. 在公司内部建立自主经营体,模拟市场运营,增强基层的经营意识,实 现成本的控制和利润的增长; 2. 全面推行自主经营模式,实现经营收益与绩效挂钩; 1 、通过梳理流程,建立健全程序文件,并严格执行 VDA6.4 的导入 战略监控指标:———— 2 、编制缺陷收集卡,预防问题重复发生 3 、利用内部审核,寻求改进的机会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 控制 流程 I8 XX 模具技 术能力的提 升 I2 质量管 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3 I4 I5 计划管 理流程 目标 客户 的开 发和 管理 客户 的维 护与 管理 核心技术的 提升 前瞻性技术 的创新 管理模式的 创新 战略监控指标:专利数量 社会法规流程 创新流程 I6 展开深 度合作, 增加客 户价值 I7 I8 I9 管理 机制 的创 新 XX 模具 技术能 力的提 升 安 全 环 保 1. 从防错体系、人员技能以及 CAE 分析准确度三方面考虑提升制件质量 2. 从设计能力、装配精度以及模具材料和标准件选用方面考虑提升模具寿命 3. 从模具稳定性和新型模具材料应用方面考虑提升模具效率 4. 考虑产品优化和工艺优化以提升整车综合材料利用率 1. 研究热成型技术、内高压成型技术和铝成型技术以支撑车身轻量化技术 对模具的 需求 2. 为提升车身外观质量,研究保险杠内分型技术,来支撑中高端汽车配置需求 1. 对标国际客户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完善我公司设计和检验标准 2. 依靠模具外包机会,组织供应商进行技术交流发表,提升技术实力 3. 项目合作中,汇总供应商技术专家特长信息形成资源库,我公司出现疑难问题时 可以咨询解决 材料利用率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 控制 流程 I2 质量管 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3 I4 I5 计划管 理流程 目标 客户 的开 发和 管理 客户 的维 护与 管理 社会法规流程 创新流程 I6 展开深 度合作, 增加客 户价值 I7 I8 I9 管理 机制 的创 新 XX 模具 技术能力 的提升 安全 环保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打造安全环保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护员工利益,为社会做出贡献, 打造优秀企业公民形象 I9 1. 开展三级安全教育及专项安全培训 创建健康安全的 工作环境 2. 开展全员参与的各种安全预防活动 3. 开展安全改善、消除安全隐患 4. 识别职业病岗位,建立职业病预防机制 安全环保 建立系统的安全 管理机制 战略监控指标:休业百万工时: 0.9 1. 严格车辆行驶及驾驶员资质管理 2. 规范各种特种设备的使用、检测及作业人员资质技能管理 3. 严格安全奖惩,激励员工遵守安全规定、参与安全活动 重大工伤: 0 重大火灾: 0 职业病发生率: 0 内部流程维度总结描述 策略主题 策略任务目标 内 部 流 程 维 度 模块级 公司级 IK1 :能率 IK2 :设备完好率 IK3 :人均利润 单位成本低级、货存周 转率 I2 :质量管理流程 IK4 :设计损失率 IK5: 一次交检合格率 质量损失 、 试模次数、 PPM I3 :计划管理流程 IK6 :关键节点完成 率 / 生产计划完成率 关键节点完成率 I4: 目标客户的识别和开发 IK7 :客户增长率 新客户开发数量 I5: 客户的维护和管理 IK8 :客户保持率 IK9 :客户档案完整率 客户保持率 I6: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增加客 户价值 IK10 :战略伙伴关系数 量 核心客户收入占比 I1: 成本控制流程 1 、生产管理 流程 战略监控指标 2 、客户管理 流程 内部流程维度总结描述 策略主题 策略任务目标 I7: 管理机制的创新 内 部 3 、创新流程 I8: 装备模块技术能力的提 流 升 程 维 度 4 、社会和法 规流程 I9: 社会责任安全环保 战略监控指标 模块级 公司级 IK11 :红绿灯监控 ------- IK12 :专利数量 IK13 :研发项目结题率 专利数量 材料利用率 IK14 :休业百万工时 IK15 :重大工伤 IK16 :重大火灾 休业百万工时 重大工伤 重大火灾 职业病发生机率 【战略图】 愿景:创全球名牌、做行业标杆 股东价值最大化 财务 维度 收入增长策略 F2 增加营 业收入 成本控制策略 F4 提升投 资回报率 F3 增加营 业利润 内部 流程 维度 学习 成长 维度 C3 特色的 客户营销 和产品服 务 C2 提升企 业品牌形 象 C1 提高市 场占有率 生产管理流程 I1 成本控 制流程 I2 质量 管理流程 客户管理流程 I4 目标 客户的识 别与开发 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员工队伍 L2 建 立激励 机制 I5 目标 客户的维 护与管理 I6 展开深度 合作,增加目 标客户价值 I3 计划管 理流程 L1 人才配 置和技能 提升 C4 提升 产品质价 比 L3 打造 XX 模具 特色文化 C5 提高交 付及时率 创新流程 I7 管理 机制的创 新 整合高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L4 提升 XX 模具信 息化建设水平 F6 期间费用递减 建立卓越客户关系与和 谐社会关系 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顾客 维度 F5 单位生产成本 递减 I8XX 模 具技术能 力的提升 C6 合作共 赢的战略客 户伙伴关系 C7 优秀 企业公 民 法规和社会流程 I9 安全 环保 卓越的组织能力 L5 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 队协作能力 视 学习与成长维度战略透 股东价值目标 客户价值目标 技术创新过程 生产过程 学习和 发展 人力资本 营销服务过程 信息资本 社会责任过程 组织资本 这个方面的重点是 为了取得竞争成功,组织应具有支持内部流程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包括员工支持 战略所需的技能与知识;支持战略所需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和网络;使员工和战略一 致所需的组织文化氛围。 这个方面回答了下面这个问题: 公司价值持续增长的核心驱动要素。 视 学习与成长维度战略透 学习与成长层面是 XX 模具的战略得以实现的根基,根据调研分析, 在学习成长层面确定三个策略主题和五大策略任务目标: 学习 成长 维度 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员工队伍 整合高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卓越的组织能力 L5 L1 L2 L3 L4 人才配置 和技能提 升 建立激励 机制 打造 XX 模 具特色文 化 提升 XX 模具信息化建 设水平 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 队协作能力 学习与成长维度将注意力引向了企业未来成功的基础,涉及人员、信 息系统、组织能力等问题,评估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主要包括:评价员 工能力的指标,评价企业信息能力的指标,评价激励、授权与协作指标等 学习 成长 维度 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工作团队 整合高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卓越的组织能力 L2 L3 L4 L5 L2 建立激励 机制 打造 XX 模具 特色文化 L1 人才配置和技 能提升 提升 XX 模具信息化建设水平 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队协作 能力 策略性任务目标是通过建立 XX 模具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培养和储备各种关键技术人才,为模 块的战略实现奠定人力基础。 L1 人才配置 和技能提 升 提升招聘质量, 确保招到岗位适 任人才 1 、建立基于人员配置分析的招聘体系,实现所招人员与待聘岗位的有效 匹配。 2 、通过面试考官专业化、招聘方法正规化、面试问题结构化、评价准则 标准化,提高招聘质量,满足岗位任职需求。 3 、建立虚拟人才机制,招聘行业内的核心技术人和管理带头人 完善以组织发展 战略和职业生涯 为基础的培训和 教育 1 、构建符合发展需要的各层级任职资格,进行员工能力差距分析,构建 培训课程体系,完善相应讲师队伍,使在岗人员满足公司发展对能力的要 求; 2 、依托“ 312 人才工程”,深化人员梯队建设; 3 、通过外训等实现战略缺口人员针对性快速培养; 控制离职率 1 、核心技术岗与核心管理岗进行培养,进行政策倾斜; 2 、规划员工多通道职业晋升通道; 3 、结合模具行业对标,建立体现效益薪资的薪酬体系; 4 、完善离职率管控方式,逐级控制,层层把关; 战略监控指标:人员满足率、员工流失率 关键人员流失率 关键岗位胜任率 学习 成长 维度 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工作团队 整合高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卓越的组织能力 L2 L3 L4 L5 L2 建立激励 机制 打造 XX 模具 特色文化 L1 人才配置和技 能提升 提升 XX 模具信息化建设水平 建立高效快捷的运营团队, 不断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队 协作能力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个人薪酬与绩效挂钩,全面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 的收益双增长。 L2 自主经营模式的 建立 建立激励机 制 完善以关键绩效 指标为核心的绩 效管理 战略监控指标:———— 1. 在公司内部建立自主经营体,模拟市场运营,增强基层的经 营意识,实现成本的控制和利润的增长; 2. 全面推行自主经营模式,实现经营收益与绩效挂钩; 1. 依据企业战略目标,运用 BSC ,分解公司级 KPI ,识别关 键成功要素,形成部门运营绩效指标 ; 2. 结合部门主要业务流程,形成 KPI 体系。 3 、根据上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及未来绩效预测,设定基本目标 和挑战目标,为指标赋值,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目标责任制, 对基层人员分类别实施考核。 学习 成长 维度 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工作团队 整合高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卓越的组织能力 L2 L3 L4 L5 建立激励机制 打造 XX 模具 特色文化 L1 人才配置和培 养战略规划 提升 XX 模具信息化建设水平 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队协作 能力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打造更加独特和符合行业特点的文化氛围,提升员工的认同感,使之成为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L3 打造 XX 模 具特色文化 企业文化的提炼 和宣传 公正、透明、廉 洁工作环境的建 设 战略监控指标:员工满意度调查 1. 通过企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凝练 XX 模具的企业愿景、 使命、核心价值观; 2. 通过 VI 视觉宣传,强化员工认知,通过 BI 行为系统,规范 员工行为,使文化在员工层实现入眼、入脑、入心、入手; 1. 梳理完善公司基础管理制度,完善基础管理,为文化建设提 供管理支持; 2. 强推廉洁建设,通过腐败预防举措与顺畅的监督举报途径, 营建 公正、透明、廉洁的工作环境; 学习 成长 维度 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员工队伍 整合高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卓越的组织能力 L2 L3 L4 L5 建立激励机制 打造 XX 模具 特色文化 L1 人才配置和培 养战略规划 提升 XX 模具信息化建设水平 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队协作 能力 策略任务目标是通过自主开发各种信息化小型应用系统,满足企业日常运营所需的信息系统支 持,逐步创建统一、整合、安全和高效的 IT 服务和应用系统,全面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和运营 效率。 L4 提升 XX 模 具信息化建 设水平 自主开发小型信 息系统 联合部署信息管 理系统 通过开发销售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数控 NC 管理系 统、 IT 业务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化水平 1. 利用对标工具,调研行业内信息化建设的优秀做法,识别自 身需求为 PDM 系统的部署奠定基础,技术招标,与软件开 发公司共同部署 PDM 系统; 2. 部署自主经营机制的 IT 系统(核算与结算系统)。 战略监控指标:业务过程信息化率 训练有素且士气高昂的员工队伍 整合高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卓越的组织能力 L2 L4 L5 学习 成长 L1 维度 人才配置和培 养战略规划 L2 建立激励 机制 L3 打造 XX 模具 特色文化 提升 XX 模具信息化建设水平 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队协作 能力 策略性任务目标一是通过建立符合战略发展要求的组织机构,不断提升领导力水平,使团队的 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性,通过良好的执行力,为组织的战略实现积蓄组织资本。 L5 提升领导力 水平和团队 协作能力 建立合理的组织 机构,提升组织 管理及运营效率 提升各级管理的 管理能力 提升组织的团队 协作和学习能力 战略监控指标:领导胜任率 1 、以 VDA6.4 导入为契机,理顺流程,提升过程能力; 2 、通过流程分析,进行组织设计,构建与战略需要匹配的组 织结构体系; 1 、运用充分授权的方式提升人员能力 2 、通过管理者轮岗的方式提高管理者综合管理能力,确保梯 队建设落地 1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使知识在公司内共享; 2 、层级拓展和职场活动的展开增强团队凝聚力; 学习与成长维度总结描 述 策略主题 策略任务目标 战略监控指标 模块级 公司级 人员满足率 学 习 与 成 长 维 度 L1: 人才配置和技能提升 LK1: 员工流失率 员工流失率 关键人员流失率 关键岗位胜任率 L2: 建立激励机制 LK2: 人均利润增长率 ———————— L3 :打造装备模块特色文化 LK3 :员工满意度 员工满意度 2 、整合高效的信息 技术水平 L3: 提升 XX 模具信息化建设水 平 LK4: 信息组合准备度 业务过程信息化率 3 、卓越的组织能力 L4 :提升领导力水平和团队协 作能力 LK5 :领导 360 度评价 领导胜任率 1 、训练有素且士气 高昂的员工队伍

43 页 343 浏览
立即下载
战略目标分解

战略目标分解

战略目标分解 解码工具:战略地图概念 战略地图是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以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目标 (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层面、学习层面)为核心,通过分析这四个层面目 标的相互关系而绘制的企业战略因果关系图。 罗伯特 · 卡普兰 Robert S Kaplan 战略地图是可视化的战略表述,战略沟通的有效 方法 战略地图让企业组织能够: 1. 阐明战略并与全体员工沟通; 2. 确定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内部流程; 3. 使人力、技术和组织资本投资协调一致,取得最大 效果; 4. 揭示战略缺陷,尽早采取纠正措施; 5. 提供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之间的逻辑联系 平衡计分卡( BSC )是战略实施的工具,也是衡量 的工具 平衡计分卡( BSC )链接战略与绩效运营 - 是强有力的战略解码与执行工 具 • 如果你不能描述 ( 战略地图 ) ,那么你就不能衡量 ( 平衡计分卡 ) • 如果你不能衡量 ( 平衡计分卡 ) ,那么你就不能管理 ( 战略中心型组织 ) • 如果你不能管理 ( 战略中心型组织 ) ,那么你就不能获得 ( 战略实现 ) ——Robert Kaplan 何为平衡 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是战略执行工具 愿景与战略 使命 我们为什么存在 价值 什么对我们重要 财务层面 愿景 自 上 而 下 的 目 标 分 解 我们希望的什么 战略 我们的对策 战略地图 诠释战略 平衡计分卡 指标和重点 目标值和战略行动方案 我们需要做什么 为使股东满意,我们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财务目 标? 客户层面 为达到财务目标,我们应该为客户提供什么样 的服务? 内部流程层面 个人目标 为使股东和客户满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 内部流程? 我需要做什么 战略成果 满意的股 东 愉悦的客 户 高效的流程 士气高昂且训练 有 素的工作团队 学习与成长层面 为达到目标,我们的组织应该如何学习与创新? 自 下 而 上 的 逻 辑 支 撑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战略地图的横向推进 战略地图 战略目标 提升获利能力 财务 增加顾客 客户 流程 学习 低价格 降低成本 准时 减少飞机地面停留时间 地勤人员培训 指标 目标值 •获利能力 •市场价值 •增加客户 •座位收入 •降低成本 •飞机租赁成 本 年度增长率 5% •准时 •FAA 航班准 点率排名 第一 •低价格 •客户排名 (市场调查) 第一 •地面停留时 间 30 分钟 •按时离港率 90% •快速的地面 周转 行动计划 年度增长率 30% 年度增长率 20% •地勤人员培训 第一年 70% 第三年 90% •地勤人员培训 率 与激励 •地勤人员股票 第五年 100 % 持有率 •质量管理项目 •客户忠诚度项目 •周转时间最优化 项目 •地勤人员培训 项目 •股票期权计划 战略目标:三年上市 财 务 方 面 客 户 方 面 内 部 运 营 学 习 成 长 扣非净利润 营收增长 经营性净现金流 降低成本 品牌知名度 加大品 牌推广 分销渠 道资源 建设 专家资 源建设 提升产 品性价 比 提升服 务水平 赏罚 分明 延长供应 商账款 让渠道商满意 客户满意度 加大产 品推广 提供增 性服 务 及时提供 市场需要 的产品 良好的 利益回 报 提供融 资服务 提高运营效率 有品 的改进升 级 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合理 化建 议 加快应收 账款 降低费用 提高产品质量 严格执行 质量管理 流程 示例 加强战 略宣贯 加强核心 技术创新 加快资金 周转 提高人均产值 增加企 业文化 活动 加强技 能培训 提高计划 准确性 扩 大 渠 道 覆 盖 率 提供生产 效率 提升组织管理能力 加强 效 考核 应用 组织 结构 优化 提升 执行 力 引入 优秀 人才 战略地图—财务层面,财务层面是组织首要和最终回 应的战略层面 财务层面 增加财务业绩 增长战略 新的营收来源 (新产品 / 客户 群 / 市场) 效率战略 售指标、利润指标、成 本指标、资产类指标如: 投资回报率、资本运用 开创新的 营收来源 • • 财务层面往往会关注销 提升客户 价值 • 提高现有客户的 获利率 改善成本 结构 • • 降低单位成本 减少现金费用 提高资产 利用率 • • 现有资产管理 增加的投资 回报率、附加经济价值、 现金流等 战略地图—客户层面 . 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为客户创 造价值或传递价值,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服务 思考路径: 客户价值主张 产品 / 服务特 性 功能 质量 价格 关系 时间 形象 战略地图—内部流程 . 内部流程决定战略核心竞争 力的构建,用“价值链”方式分解流程 内部运营层面描述企业如何链接客户价值主张、如何支撑企业长期 财务能力和短期财务能力;企业如何构建专业运作体系、如何整合 专业服务资源,如何快速孕育、培养、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地图—学习成长层面 . 围绕内部运营层面构建竞 争者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战略贡献度 人力资本:能力 专业能力 • • 组织成员专业 能力 组织服务模式 基础框架 知识共享 • 优质专业资 源在组织中 传播 组织资本:激励、 授权和协作 信息资本:科技 • • • 应用系统 内部运营的信息转换程度 内部运营的信息解决效率 战略所需的资讯科技完备 率 策略认知 • 对战略理解 • 的一致性 组织激励 组织成员的 的互动性、 付出意愿和 敬业度 组织授权 • • 组织协同 组织高效管控体系 组织高效协作体系 学习与成长层面是对战略层面的支撑,需要我们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组织核 心能力和对无形资产的构建和培养问题 三类考核指标 指标设置的 SMART 原则 指标设置的 SMART 原则 指标设置的 SMART 原则 指标设置的 SMART 原则 指标设置的 SMART 原则

18 页 366 浏览
立即下载
基于战略地图的KPI绩效指标分解:一个案例

基于战略地图的KPI绩效指标分解:一个案例

基于战略地图的 KPI 分解和提取 用平衡计分卡将公司的战略形成战略地图,包括若干战略主题,这些战略主 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层层递进,以最终实现企业 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1 财务方面 1.1 2.1 客户方面 2.2 3.1 提高技术创 新水平 内部营运方面 学习与成长方面 提高市场份 额 2.3 提高经销商 满意度 3.2 提高对市场 的洞察力 提高净资产 回报率 1.2 提高企业盈利 水平 2.5 2.4 提高供应链 管理水平 3.4 建立并持续改善紫光流程和制度 4.1 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工技能水平 4.3 4.4 创建企业文 化 2 控制合理的 财务结构 建立良好的 企业和品牌 形象 3.5 4.2 持续提高员 1.3 提高市场盈 利 提高最终客 户满意度 3.3 提高资产利 用率 3.6 提高客户关 系管理水平 提高员工满 意度 提高职能管 理水平 4.5 提高应用系 统的应用水 平 并根据这些不同层面的战略主题,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关键绩效指标(财务 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与绩效指标的因果关系图)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主要负责部门 1.1.1 1.1 提高企业盈利 水平 增加销售收入 销售净利润率 当期销售收入 公司、销售部门 投资收益率 公司、财务部门 1.1.2 降低各项成本费 用,提高净利润 1.2.1 提高投资收益率 1.2 1 提高净资产 回报率 提高资产利用率 1.2.2 总资产周转率 净资产回报率 加速运营资本周 转率 一般指标 财务部门 长期净资产周转 率 财务部门 1.2.3 加速长期资产周 转率 核心指标 运营资本周转天 数 资产负债率 财务部 流动比率 财务部 现金利息偿还能力 财务部 1.3 控制合理的财务 结构 3 财务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与绩效指标的因果关系图 (续)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1.1.1.1 1.1.1 增加销售收入 当期销售收入 增加信息产品的销售收入 1.1.1.2 增加增值分销产品的销售收 入 关键绩效指标 主要负责部门 来自新渠道的销售收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来自原有渠道的销售收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来自大客户的销售收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来自新产品的销售收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来自核心产品的销售收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来自新渠道的销售收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来自原有渠道的销售收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来自大客户的销售收入 1.1.1.3 增加 IT 服务的销售收入 来自系统集成业务的销售收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来自行业应用业务的销售收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来自行业软件产品的销售收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来自新兴软件外包业务的销售收 入 事业部销售、市场部门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1.1.1.4 增加新业务的销售收入 4 财务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与绩效指标的因果关系图 (续) 战略主题 关键成功因素 1.1.2.1 控制和降低销售成本 关键成功因素 1.1.2.1.1 1.1.2.2.1 1.1.2 降低各项成本费 用,提高净利润 1.1.2.2.2 1.1.2.2.3 1.1.2.2 控制和降低经营管理成 本 1.1.2.2.4 1.1.2.2.5 核心指标 1.1.2.2.6 控制和降低库存跌价损失 控制和降低人员成本 主要负责部门 库存跌价损失率 物流 直接人员成本率 销售部门 管理人员成本率 公司、事业部职能部门 销售费用率 销售部门 人均销售费用率 销售部门 控制与降低广告宣传成本 广告宣传费用率 品推部门 控制与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率 控制与降低研发成本 新产品研发费用预算达成率 研发部门 维修服务费用率 客服部门 坏账率 财务部门 控制与降低销售费用 控制与降低其他管理成本 一般指标 1.1.2.2.7 关键绩效指标 加强预算管理 5 预算制定、调整按时开展和完成率 成本费用与预算的差异率 物流部 各部门 各部门 财务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与绩效指标的因果关系图 (续) 战略主题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主要负责部门 1.2.1 提高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 投资管理部、 新业务部门 1.2.2.1 1.2 提高资产利用率 1.2.2 加速运营资本的周转率 1.2.2.2 1.2.2.3 财务部门 加速应收账款的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加速库存的周转率 库存周转率 降低应付账款的周转率 应付账款周转率 财务部门 加速固定资产的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 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供应 体系,物流部 1.2.3 加速长期资产的周转率 1.2.3.1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6 客户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战略主题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主要负责部门 2.1 提高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 提高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 销售部门、产品管理部门 2.2 2 增加客户价值和盈利水平 销售部门、客服 品牌市场价值 宣传策划、产品管理部门 品牌认知度 宣传策划、产品管理部门 产品认知度 宣传策划、产品管理部门 2.3 建立良好的企业和品牌形 象 2.4 核心指标 提高市场活动有效性 一般指标 7 市场活动现场效果评估结 果 渠道营销部门 客户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 续 ) 战略主题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主要负责部门 2.1.1.1 2.1.1 提高目标细分市 场的市场份额 2.1 保留老客户 目标细分市场份 额 老客户的销售额 比例 销售部门 新客户的数量 销售部门 2.1.1.2 发展新客户 提高市场份额 2.1.2 提高新地区市场 的市场份额 目标地区市场的 市场份额 业务拓展部门、 平台派出人员 每个客户的平均 利润贡献 销售部门 2.1.3 提高客户的平均 利润水平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8 客户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 续 )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2.2.1.1 2.2.1.2 2.2.1 分销商满意度 提高分销商的满意度 客户流失率 2.2.1.3 2.2.1.4 2.2.1.5 2.2.2.1 2.2.2 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消费者满意度 2.2.2.2 2.2.2.3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2.2.2.4 关键绩效指标 主要负责部门 提高经销商拜访水平 经销商拜访任务完成率 及时向分销商供货 向分销商供货标准时间的达成率 销售部、大区 / 区域经 理 销售部 市场上由经销商造成的冲货次数 大区经理 加强经销商管理,维护市场 稳定 对由经销商造成的冲货情况的反应 速度 销售部 制定并维护合理的渠道价格 渠道价格实际与定价的匹配程度 销售部、大区 / 区域经理 对分销商反馈的响应 分销商反馈响应率 销售部、大区 / 区域经理 降低产品投诉次数 产品投诉次数 提供客户高质量的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 客户服务部 及时反馈客户提出的意见 对客户意见在标准时间内的反馈率 客户服务部 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满 意度 9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 新产品客户满意度 销售部、客户服务部 品质部门 研发部 客户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 续 )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2.3.1 品牌市场价值 2.3 2.3.2 建立良好的企业和品牌 形象 品牌认知度 产品认知度 2.4 2.3.3 2.4.1 提高市场活动有效性 核心指标 关键绩效指标 主要负责部门 提高品牌在最终用户前出 现的频率 广告投放计划执行率 宣传策划部、产品管理部门 提高品牌形象广告与宣传 的质量 品牌形象广告与宣传的质量评 定级别 宣传策划部、产品管理部门 提高公共关系活动质量 公共关系活动的次数 宣传策划部、董秘 在社区中的企业信誉级别 宣传策划部、董秘 公共关系活动的质量评定级别 宣传策划部、董秘 提高区域性市场活动有效 性 区域性市场活动目标达成率 销售部门 提高行业市场活动有效性 行业市场活动目标达成率水平 销售部门 市场活动现场效果评 估结果 2.4.2 一般指标 10 内部营运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战略主题 关键成功因素 3.1 3.2 3.3 3.4 3.5 3.6 3 提高内部营运效率 3.7 3.8 3.9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3.10 3.11 3.12 关键绩效指标 主要负责部门 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提高对市场的洞察力, 以市场引导销售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提高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建立并持续改善公司的 流程和制度 有效的流程和制度得到实 施的百分率 各部门 公司战略目标完成情况 战略规划部 员工出勤率 各职能部门 人均利润率 销售部门 人均销售收入 销售部门 流程自动化比率 信息化中心 新渠道拓展数量 业务拓展部 提高职能管理水平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切实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 达成 提高员工工作水平 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 提高生产控制水平 提高渠道拓展水平 11 内部营运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续) 战略主题 关键成功因素 3.1.1 3.1 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3.1.2 3.1.3 提高技术创新性 提高对市场的洞察力, 以市场引导销售 主要负责部门 新品开发上市的数量 产品管理中心 新产品开发周期 研发部 新产品开发各阶段按期完成率 研发部 研发目标达成率 研发部 提高技术开发的效率 提高研发目标达成水平 3.2 3.2.1 关键绩效指标 市场调研计划完成率 业务拓展部、渠道营销部 市场调研质量 业务拓展部、渠道营销部 提高市场调研和细分水平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12 内部营运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续)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3.3.1 3.3.2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提高销售预测的准确性 销售预测的准确率 加强供应商管理,确保采购 任务的完成 3.3 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3.3.3 3.3.4 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提高库存管理水平,减少仓 储损失 3.3.6 核心指标 减少运输环节成本,减少物 流损失 加强销售订单的执行率 一般指标 13 产品经理、销售计划 采购订单按时完成率 产品管理中心 采购质量检验合格率 产品管理中心 供应商档案资料完备率 平台管理中心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结果 战略规划体系 库存盘点帐实相符率 物流部 仓储产品损坏率 物流部 FIFO 达成率 1 年内过期的仓储产品金额 3.3.5 主要负责部门 运输过程的产品损坏率 内部调拨运输费用占总运输费用的比率 物流部 物流部 物流部 物流部 销售订单数量完成率 商务部 销售订单时间完成率 商务部 补货订单的执行时间 商务部 合同管理差错率 商务部 内部营运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续)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3.4.1 保持向客户提高产品和服务 时的统一行为模式 统一产品和服务行为模式的执行率 3.4.2 维护完备的客户信息和市场 信息 客户档案资料完备率 3.4.3 加强客户服务部门与技术部 门、制造部门的沟通 客户服务中发现重要质量问题的及时传递 主要负责部门 3.4 提高客户关系管理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14 销售部、客服、平台管理中心 客服、平台管理中心 客服 内部营运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 (续)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3.6.1 3.6 提高职能管理水平 提高职能服务的内部客户满 意度 关键绩效指标 人力资源服务满意度 人力资源部 信息技术服务满意度 信息化中心 行政总务服务满意度 总裁办 财务职能服务满意度 计划财务部 会计服务满意度 会计部 审计服务满意度 审计部 平台服务满意度 平台管理中心 法律服务满意度 法务部 档案管理及时、正确率 总裁办 3.6.2 做好重要档案的管理工作 招聘空缺职位所需的平均天数 招聘成功率 3.6.3 及时、有效地开展人力资 源活动 员工工资发放正确率 员工工资发放及时率 绩效考核报告提交及时率 绩效考核工作差错数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主要负责部门 绩效考核报告质量评级 3.6.4 提高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 及时性 B 15 财务报表正确率 财务报表及时提交率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财务部、会计部 战略规划部 财务部、会计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内部营运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续)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主要负责部门 B 3.6.5 3.6.6 审计调整分录的数量 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加强公司资产管理 3.6 会计事务处理差错次数 备品备件、固定资产、劳动防护用品 等帐物相符率 定期盘点完成率 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平均完成时间 提高职能管理水平 3.6.7 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服务 硬件系统事故次数 会计部 会计部 会计部、信 息化中心 会计部 软件系统事故次数 硬件系统建设、维护进度完成率 软件系统建设、维护进度完成率 3.6.8 核心指标 3.6.9 增强项目投资分析, 减 少项目投资风险 有效开展内审工作,提高 内审质量 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质量 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评定级别 信息化中心 内部审计按照计划及时开展的比率 信息化中心 内部审计报告的及时率 一般指标 3.6.10 加强总务后勤支持、保障 职能 16 信息化中心 重点监察领域发生的事故数量 总务事务处理差错延迟次数 信息化中心 信息化中心 内部营运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续)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3.7.1 3.7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提高项目人员利用水平 人员利用率 项目实施部 项目按时达成率 项目实施部 项目质量合格率 项目实施部 项目预算达成率 项目实施部 协助完成项目销售的贡献水平 项目实施部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7.2 3.11.1 3.11 提高项目达成水平 主要负责部门 提高生产计划按时达成水 平 生产计划按时达成率 研发供应体系 提高产能利用水平 产能利用率 研发供应体系 提高生产控制水平 3.11.2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17 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战略主题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4.1 持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员工技能提升率 主要负责部门 人力资源部/ 各部门 4.2 创建持续创新、勇于变革、 富有弹性的企业文化 4 提高员工技能和满意度 企业文化评分 公司 4.3 提高员工满意度 员工满意度 加强知识共享水平 知识共享水平打分 人力资源部 4.4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18 公司 学习和成长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和绩效指标因果关系图 (续) 战略主题 关键绩效指标 关键成功因素 员工对培训计划的满意度 人力资源部、各部门 确保员工参加适当的培训 员工培训时间数 人力资源部、各部门 组织有效的培训 培训组织和课程满意度 人力资源部、各部门 加强员工绩效体系的制定 绩效体系报告提交及时率 4.2.1 创建良好的意见和建议反 馈体系 提出流程和制度合理化建议并被 采纳的数量 总裁办 4.2.2 持续提高公司范围内的变 革项目完成质量 公司范围的变革项目完成质量 总裁、战略规划体系 4.3.1 减少员工流失,留住优秀 员工 4.1.2 持续提高员工技 能水平 员工技能提升率 4.1.3 4.1.4 4.2 积极创建企业文 化 企业文化评分 4.3 提高员工满意度 人力资源部 员工挽留率 人力资源部 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意见和建议体系的实施完成率 人力资源部 4.4.1 提高员工知识贡献水平 有效知识贡献条数 公司、各部门 4.4.2 提高知识利用水平 知识被有效利用的频率 公司、各部门 4.3.2 加强知识共享水 平 知识共享水平打 分 战略规划部 员工流失率 员工满意度 4.4 主要负责部门 提高员工对培训计划的满 意度 4.1.1 4.1 关键绩效指标 核心指标 一般指标 19

19 页 316 浏览
立即下载
精益战略管理及战略地图

精益战略管理及战略地图

精益战略 与战略地图 精益不只是一种管理方式, 更是一种智慧境界和持续的竞争力。 交流大纲 精益战略理念与系统框架 基于流程的集成化管理 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 案例 什么是战略? 迈克尔 · 波特在《什么是战略》文章中说,“战略”: 一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 二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 事情”; 三是“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配称”。 战略与运营 战略方向 战略绩效管理模型 战略 流程 绩效 关键 成功因素( CSF s) 流程和数据相连 IT 全面打造卓越绩效方法 (定量、定性) 精益战略管理系统的定义 精 益 战 略 绩 效   精益战略管理系统是一个将战略、战略目标、支持战略目标的关键工作任务、流 程、 IT 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的企业战略执行系统。通过明晰企业战略并将战略和战略指标进 行基于关键业务流程由战略层面到实际业务层面的逐级分解,将战略与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 为对接,形成清晰明确的目标体系,对企业内各级组织的战略地图和各岗位的平衡记分卡、 关键业绩指标、相关关键业务流程端到端的各项活动以及本人支持战略目标的关键工作任务 进行实时监督、预警报警及持续优化的闭环控制,精益战略管理系统旨在建立清晰一致的企 业战略体系并提高战略在企业内部得到采纳和执行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培育和激发持续改进 提高的企业文化,通过精益战略管理,实现精益战略绩效。 精益战略管理系统示意图 战略 精益战略管理平台 执行 即时解决 协同 发布 Owner 短信 邮件 提醒 协同 KPI KPI KPI Process A 电话会议 ( CEBP ) 决策分析 流程和指标 Process B Owner KPI Process D Owner Process C 修正 Ownerr IT系统 沟通 员工的行动 预计 实际 差距 同比 基于 Control2007 软件建立的精益战略管理平台通过基于角色的浏览器为组织内部的所有计算机 提供访问路径。从组织的高级管理层到各部门的管理者,每个人都能够在一致的环境中获取到与 自己相关的信息内容。精益战略管理平台通过在一致的环境下专注于战略地图、关键业绩指标、 关键业务流程、关键工作任务和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根据角色将绩效指标与端到端的个人相关业 务流程相结合,并使其责任化且可视化。在公司中的任何层级,战略地图、关键业绩指标都能与 各岗位的任务连接,而且流程及流程的各项活动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实现了对企业绩效表现的可 视化和主动管理。 项目框架 使命 愿景 集团 战略 战略 业务 文化 能力 组织 组织 职能 Control2007 知识 知识管 理 运营管 理 流程 风险管 理 领导力 信息化平台 绩效管 理 以流程为核心的管理集成 速度与距离:服务与需求 __ 用流程解决 如果速度足够大,距离就不是问题; 如果距离足够小,速度就不是问题; 如果从客户需求到服务实现的流程足够快,就会与客户 我、企业 融为一体,服务自然好,效益肯定佳。 他、客户 设备/信息/软件/精益生产/风险管理... 端到端的全流程体系 端到端的全流程体系 control2007 需求 满足 市场部 设计部 生产部 销售部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变革并不容易…… 1.2 确定价值链的构成范围 流程(价值链) 流程+组织+使能因素(技术……) 流程控制 流程负责人 组织(核心职能) 输入 领导 及输入的 规格要求 质量参数和 KPI √ 输出 及输出的规 格要求 Activity C3 Activity C2 Activity C1 FU C Activity B3 Activity B2 Activity B1 BU B Activity A3 Activity A2 Activity A1 BU A 流程目标 流程使能因素 组织 角色 说明 咨询 负责 通知 技术等 理解流程 有多少举措正在孤立地进 行? ... 都在定义流程 ? 如果这样不更好吗… 你可以将企业围绕流程进 行构建 给员工一个个性化、一致 性的地方去得到并理解与 他们角色相关的流程 一种统一且简易的语言 通过流程进行协同 增加企业知识并不断更新 如此多的举措… … Six Sigma, SAP implementation, CRM, “Customer First”, TQM, Cost reducti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etc… 但是,如果采纳率 = Zero, 结果 = Zero. 反之亦然 … … R = I A2 (Results = Initiatives x Adoption2) 企业管理的历程 : 从依靠个人经验发展到以流程作 为组织的核心,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对流程进 行持续优化,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Process is at the heart of the organisation 流程是组织的核心 流程做为管理手段并得到衡量 一致的工作方法得到定 义、执行和维护 Return 回报 信息得到收 集和管理 Heroics 个人经验 Processes are measured – Process becomes a management tool Consistent ways of working are defined, deployed and maintained Information is collected and managed Step change in return Managed 实施管理 Effort 努力 Defined 实现定义 Measured 进行衡量 Improved 不断改进 简单通用的语言 How 1 Why When What Who 简单通用的语言 How 1 Why When What Who 职能烟囱 高层流程 职能烟囱 需求 解决方案 Customer services Operations Scheduling Customer services 挑战 高层价值链 Fog of process accountability control and oversight 缺少端到端可视化的运营价值链 需求 解决方案 Customer services Operations Scheduling Customer services 构建完整性 Enquiry Resolution 业务与 IT 的通用语言 Business Enquiry IT Resolution Workflow SAP EAI CRM EAI Email EAI Workflow SAP EAI SAP 将 GRC & BCM 集成 GRC - Corporate Governance, Risk and Compliance BCM –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BIA Plan Business Risk BIA Plan BIA Risk Control point Plan Control point Risk Control point Enquiry IT Resolution Workflow MUREX EAI CRM EAI Email EAI Workflow MUREX EAI SAP 我怎么用? 合规与条例集 条款 2. 2.1 2.1.1 2.1.2 2.2 3. 3.1 3.2 ….etc 将合规条款与所需活 动相关联 变革管理 草图 (WIP) 主图 (locked down) Authorisation cycle 1. P James 2. J Lopez 3. W Brandt 4. H Poirot audit trail: create – review – authorise – promote – acknowledge – propose … Sarbanes-Oxley – ISO 27001 – CMMi – FDA – EFQM – ISO 20000… 应用精益西格玛 ( Lean/Sigma Application ) 驱动流程改进的简单技巧 西格玛消除差异 精益管理消除浪费 六西格玛和精益管理包含不同的文化驱动因素 支撑变革需要基于流程的管理系统 完整实施方法论的流程管理 流程定义 流程衡量 流程分析 流程改进 流程控制 描绘 流程 定义 指标 衡量 差距 解决 方案 沟通 协同 运行 展开 监控 绩效 分析 原因 优化 流程 持续 控制 我们关注… . 通过流程管理实现业务变革与管理 : 充分理解流程并将与战略相关联 , 同时应用在运营中 . 战略地图与平衡计分卡 内容提要  什么是战略地图?  开发战略地图:原则和步骤  问题与策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金字塔 方向 公司战略 竞争战略 运营战略 价值:独特的定位和 差异化的价值主张 技术 战略的核心 维护已有的价值 创造新的价值 什么是战略执行力? 执行力:为客户持续创造和传递价值的 能力。 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落地流与反馈流 战略管理流程与岗位和资源 ; 大循环与小循环 ( 平台 ); 谁能赢? PK 结构决定行为 三种因素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 产业获利 能力 产业内竞 争位置 企业运营 效率 盈利水 平 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 结构 绩效 制度 人 保持竞争优势的要素 固守优势会导致失败 ; 保持竞争优势的三个要素 : 专注于要素 : 创新 \ 效率 \ 品质 \ 客户响 应 \ 保持平衡 ;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建立持续改进和学习的机制 : 世界上唯一不 变的就是变化 . 克服组织障碍 , 不断超越 . 战略执行的三个核心问题 1. 如何使内部的运营系统和战略定 位有效匹配和协同起来; 2. 内部运营活动之间的战略契合; 3. 如何能够保证从高层领导到基层 员工对战略的认识具有一致性。 战略执行的三个核心工具 平衡计分卡 战略描述 战略衡量 战略协同 战略地图 价值地图 精益战略管理平 台 战略描述的两个工具 价值地图 战略地图 价值链 无 形 价 值 链 公关传播 人力资源 法律 IT 有 形 价 值 链 增 风险管理 金融 财务 品牌 值 组织 战略 定位 研 制 发 造 供 应 链 分 服 质 成 销 务 量 本 值 增 战略匹配能力使沃尔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把商店连接成群 •仓储式萨姆批发俱乐部 •在目标市场周边开设新店 •设立分销中心 •使用自己的车队 •采用自动化系统 •广告共享 •大型超级中心 反向扩张 在同一市场采用 高分销效率 不同的商店布局 •强硬的绝对低价谈判能力 •互惠的长期伙伴关系 •苛刻选择供应商的能力 •卫星通讯网络 •数据处理系统 积极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 新技术 良好的供应商 天天低价 关系 •顾客购物愉快 •商店装饰传递温暖 •顾客服务黄金法则 精干高效的 •商品陈列便于购买 •关注细节 商店建筑 顾客服务系统 •沃尔顿的领导风格 服务人员 较少的广告 费用 费用低 •让大家告诉大家 •获得免费的媒体报道 •工作环境中快乐的家庭气氛 •对美国产品给予优惠待遇 •利润分享和股票购买计划 •环保产品 •全方位的培训体系 •办公室质朴简单 •先进的能量控制措施 •大面积展示空间 注:以上所绘是沃尔玛的运营活动图,演示公司战略定位如何通过一整套特别设计的运营 活动得以体现。 西南航空公司的运营活动系统 有限的乘客 不提供餐饮 与其他航空公司 服务 无指定座位 有限利用 泊机位 15 分钟 频繁可靠的班次 无行李转运 旅行社 的周转时间 没有转机业务 统一的波音 737 客机 中等规模城市和二级 机场之间的短程和 定点航线 自动售票机 精干高效的地勤 低票价 服务人员 员工薪酬高 灵活的工会 员工持股 合同 水平高 飞机利用率高 低价的航空 公司 什么是战略地图? 生产率战略 财务层面 增长战略 长期股东价值 改善成本结构 提高资产利用率 增加收入机会 提高客户价值 客户价值主张 客户层面 价格 质量 可用性 选择 功能 服务 产品 / 服务特征 运营管理流程 内部层面 伙伴关系 关系 客户管理流程 创新流程 品牌 形象 法规和社会流程 •供应 •选择 •机会识别 •环境 •生产 •获得 •R&D 组合 •安全和健康 •分销 •保持 •设计 / 开发 •招聘 •风险管理 •增长 •上市 •社区 人力资本 学习与成长 信息资本 文化 领导力 组织资本 协调一 致 团队工 作 内容提要  什么是战略地图?  开发战略地图:原则和步骤  问题与策略 战略地图是画出来的 吗? 浓缩的都是精华 战略地图是战略 的浓缩版 业务战略地图开发的两个原则 向外看 向内看 业务战略地图开发的两个原则:向外看 产业方向 向外看 竞争对手 客户需求 业务战略地图开发的两个原则:向内看 关键资源 向内看 关键能力 关键差距 业务战略地图开发 5 步 1.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存在的理由) 2.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什么?(财务和市 场目标) 3. 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能够给他们提 供什么价值? 4. 我们如何产生价值?(确定价值创造 流程) 5. 我们需要什么能力? (确定战略资产 准备) 战略地图没有好坏,关键在于我 们能否说服自己,关键在于能否 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关键在于 能否为客户创造价值。 职能战略地图开发的两个原则 1. 向上看:看公司战略,寻 找支持战略的路径和方案, 协同战略; 2. 向下看:关键能力的差距 与培育,从而支持公司的 战略主题和关键价值的实 现。 职能战略地图开发 6 步 1. 公司的业务战略是什么? 2.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存在的理由) 3. 我们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协同目 标) 4. 我们的客户是谁?我们能够给他们提 供什么价值? 5. 我们如何产生价值?(确定价值创造 流程) 6. 我们需要什么能力? (确定战略资产 准备) 内容提要  什么是战略地图?  开发战略地图:原则和步骤  问题与策略 战略管理的三个核心问题 示例 战略主题 战略计划 / 行动 战略目标 提高高端产品销售比重 •巩固 9 系产品销售量 •提高 6 系产品销售量 高端产品销售量 xx 台 战略地图主要体现战略主题和战略目标,不体现战略计划 / 行 动 战略地图开发常见的 6 个问题 1. 战略主题不能体现差异化; 2. 战略主题相互冲突; 3. 战略主题过多,不能体现“关键价 值” 4. 战略主题与战略目标混淆; 5. 战略主题与战略计划混淆; 6. 过分强调一对一的逻辑关系和支持 关系。 策略 1. 利用脑力激荡会议等方式,由单位高层团队参 与修订战略地图 , 而很难有一个人自己画出来; 2. 开发战略地图必须坚持“舍得”原则,不能追 求完美,不能追求“平衡”,力求找出能够与 企业资源相匹配的差异化战略主题。 3. 借鉴战略地图的核心思想,实现对公司战略的 动态管理,战略地图不能一次成型,可以作为 对战略采纳的沟通工具; 4. 通过构建价值链寻求对战略地图的支持。 源自 2008 年 IACMR 管理学会国际年会的三条建 议: 为什么许多战略咨询方案失败,其中重要的原 因是把“手”和“身体”分离了,所以,战略 最难外包,要提升企业的战略能力。 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 过程,战略要求企业不断为客户产生新的价值 ; 战略是双刃剑。 战略地图与 KBP 、 BSC 战略地图 《==》 BSC 、指标系、指标库 《==》行动计划 关键流程 成套服务流程 直销直发流程 客户解决方案流程 大客户管理流程 BSC 指标系 指标库 本部长 BSC 市场部长 BSC 产品经理 BSC 产品代表 BSC 直销员 BSC 战略地图 ,BSC, 行动计划 形成组织的 BSC 层面 财务层面 客户层面 客户管理 流程层 面 产品创新 运营管理 合规管理 人力资本 学习成 长 信息资本 组织资本 战略目标 战略指标 目标值 平衡计分卡草图 层面 财务层面 客户层面 示意 战略目标 战略指标 目标值 F1 :提高收入 销售增长率 10% F2 :增加优质客户数量 优质客户收入增长率 30% F3 :减少单位和损失 成本、费用环比下降率 1.5% F4 :提高资产利用率 提高资产利用率 0.8% C1 :超值的价格 一次上门率 C2 :价值步步领先 反映速度 C3 :质量零缺陷 客店达标率 C4 :个性化的客户解决方案 造势产品比例 C5: 家庭的好伙伴 用户抱怨率 C6: 标准的领航者 市场第三方服务质量测评 得分 100% ≦ 2 小时 100% ≧50% ≦0.8% ≧85 平衡计分卡草图 示意 层面 客户管理 内部 创新开发 运营 层面 运营管理 战略目标 战略指标 I1 :大客户大定单 大定单增加比例 I2 :直销直发 直销直发率 I3 :快速识别客户需求 新产品创意数量 10 个 I4 :产品快速上市 新产品按计划上市率 100% I5 : 0610 精益生产 零停机 0 节拍 10 秒一台 成套采购率 ≧60% I6 :网络优化 目标值 ≧15% ≧50% 法律与社会 I7 :节能与环保 人力资本 L1 :高效的 SBU 产品代表 节能与环保产品比例 SBU 产品代表胜任率 ≧80% ≧95% 学习与 信息资本 L2 :保障战略信息可利用性 信息组合准备度 100% 成长 组织资本 F3 :高绩效文化 客户调查 100% F4 :全球化的领导视野 战略意思调查 90% F5 :速战速胜的执行团队 员工胜任率 层面 95% KPI/ 战略项目与部门任务匹配 行动方案 数据中心系统 战略预算信息平台 MD KT/KPI KT/KPI SP KT/KPI KT/KPI 财务 SBU 系统 KT/KPI KT/KPI KPI 1 KPI 2 FD KT/KPI KT/KPI KT/KPI 终端竞争力系统 KPI HR KPI3 IT KT/KPI KT/KPI KT/KPI KT/KPI KT/KPI KPI 4 KPI 5 形成部门的 BSC 关键领域 KPI 目标值 / 标准 行动计划 财务 KPI1 X P1 客户 KPI2 Y P2 流程 KPI3 Z P3 学习成长 KPI4 P P4 精益战略管理面页 丰田案例 丰田案例背景 全球最受尊重的汽车厂商 精益管理办公室使用 Control 2007 进行业务流程管理,在欧洲有 10000 员工使用。 利用精益西格玛方法,识别痛点,进 行原因分析,实现流程改进 TME 挑战 • Increasing sales volumes while maintaining headcount and costs, requires improvement in process efficiency 在维持人数、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长销售业绩需要流程效率的提高 + 31 % 2008 + 40 % 2004 + 39 % 2008 = 2004 + X (minimum) 2004 2000 2000 Sales Volume (*) Excl. TLS Headcount Headcount (*) 他们是如何做的 ? • Process initiatives are closely managed using the PMM (Project Management) 运用了 PMM 的方法论来管理他们的方案 • Lean Operations Office managing and coordinating all initiatives 由精益运营的部门管理和协调了所有的方案 • Utilizing Nimbus Lean Sigma Methodology 使用 Nimbus 精益运营方法论 • Full time Nimbus consultants assist in execution 聘请了全职的 Nimbus 顾问 • Strong Executive and IT endorsement and support 强有力的高层和 IT 部门支持 精益运营是什么 ? Their objectives are to… Focus the efforts on adding value 聚焦附加价值的流程 Control costs while supporting growth 支持增长的同时控制成本 Eliminate non value added waste in processes 在流程中排除无 价值的浪费 Improve on-time performance 改善准时绩效 Revenue Profit Cost Lean Operations 精益运营办公室的职责 • Provide 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and implementing efficiencies 提供分析和执行的方法论 • Ensure participation of all relevant departments, people 保证相 关人的充分参与 • Help establish link between project work and running operations 把项目设计到运营衔接起来 • Coordinate the work of the project teams (scheduling, project planning, etc.) 调整项目团队的工作 • Deliver Process Management Capability to drive sustainable Lean processes 管理流程去推动精益运营 使用我的丰田 (MyToyota) 去沟通丰田的业务流程并使其精益 使用 MyToyota 来沟通 Toyota 的业务流程 ( 保持精益运营 ) MyToyota enables PDCA to be applied to business processes MyToyota 能够使 PDCA 适用于业务流程 PLAN - design then communicate DO - operational manual for 规划 - 设计然后沟通精益流程 执行 - 业务使用者操作手册 lean processes ACT - continuous improvement - version control - change assessment - communicate changes to 优化 people who need to know - 持续改进 - 版本控制 - 变革评估 - 与需要知道的人沟通变革 business users CHECK - measure efficiency - captur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rom business users 审查 - 衡量效率 - 从业务使用者中获取改进建议 精益运营的战略视图 精益运营的实施 Nimbus 的精益西格玛管理方法论 精益西格玛工具箱 Nimbus: 精益西格玛的 DMAIC 方法 精益流程分析 Phase I Analysis •Product Lifecycle Mgmt.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Customer Lifecycle Mgmt. 客户生命周期管理 •Product Offer To Cash •NMSC Interface •IT •H.R. •Business Planning & Controlling 企业规划和控制 Results 397 Painpoints identified 确定 397 个痛点 84 Efficiency Measures Identified (43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 41 Kaizen) 鉴别 84 个效率指标 (43 个 业务改革 &41 个质量管理 ) 原因分析 Further analysis identified the 5 most frequently cited root causes of the 397 business pain-points 分析出现 397 个痛点的最主要的 5 个原因 : 1. Lack of process definition 缺乏流程的定义 2. Lack of cross-func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 缺乏对跨部门流程的定义 3. Lack of clearly defined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缺乏明确定义的角色和责任人 4. Lack of data ownership and maintenance 缺乏数据所有者和维护人 5. Lack of systems functionality 缺乏对系统能力的全部了解 不是所有流程都能自动化 Manual 不可自动 化 • Lack of process definition • Lack of cross-func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 • Lack of clearly defined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 Lack of data ownership and maintenance • Lack of systems functionality Automated 自动化 %? 丰田如何驱动可持续的精益流程 ? Communicate in a simple, clear, understandable format… 沟通变得:简单、清晰、易于理解……… •Clear activities 明确的活动 – WHAT, WHEN, WHY •Clear roles 明确的角色 – WHO •Clear responsibilities 明确的责任 – RSI (responsible, supporting or for informing 责任、支持或者信息传达 ) When ? final sc ores c onfirmed to appraiser Why ? Oc tober What ? Conduc t IC&D c oac hing meeting [R] Appraiser [S] Appraisee employee's development ac tions agreed Who ? 丰田如何驱动可持续的精益流程 ? Assign ownership and agree performance measures Speed Customer Satisfaction 分配权限和绩效指标 •Measurable processes e.g. speed and quality 卓越运营 •Clear owner for every process 明确每个流程责任人 WHY? •Identify under-performing processes 识别不合格流程 •Owner tasked with improvement 提高绩效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DCA) 持续优化( PDCA ) Hire permanent manpower [R] Rec ruitment Manager 我的丰田 ( MyToyota) 协同 : 我的页面 (My Page)__ 丰田的知识资源中央平台 •审核 •批准 •通知 •变革 点击可以看到支 持文档 点击看到流程 监控流程运 营情况 我的角色 你的职责和角色 One-click to see the processes you are involved in 丰田项目结果 Result of the Toyota Project • First major milestone achieved (Control-ES now a TME standard) 第一步里程碑已完成 (Control-ES 现在是 TME 的标准 ) • Nimbus has earned the position of “trusted advisor” in Toyota Nimbus 在丰田获得了“可信赖顾问”的地位 • Genuine opportunity to become part of “Toyota Way” 有幸成为丰田方法论的一部分 • Potential to become a global standard 可能成为丰田全球推行的标准 • Toyota has committed to the journey 丰田将持续使用 We use Toyota Motor Europe as the world standard! 欧洲丰田是一个世界标准! 持续 改进 尊重 团队 与 合作 丰田本身使 用的名词 现地 现物 丰田模式的 4P 解决问题 (持续改进 与学习) •通过改进使企业能持续不断的学习。 •亲临现场查看以彻底了解情况(现地现物)。 •不急于作决策,以共识为基础,彻底考虑所有可能的 选择,并快速执行决策。 员工与事业伙伴 (尊重他们、激励 他们、使他们成长 •培养能拥护并实现公司理念的领导者。 •尊重、发展及激励公司员工与团队。 •尊重、激励与帮助供应商。 挑战 流程(杜绝浪费) 理念(着眼于长期的思维) •建立无间断的操作流程以使问题浮现。 •实施拉式生产制度,以避免生产过剩。 •使各制造流程工作负荷水准稳定(生产 均衡化)。 •一出现品质问题,就停止生产(自动 化) •使工作标准化,以达到持续改进。 •运用视觉管理使问题远处隐藏。 •只使用可靠的、经过充分测试的技术。 •管理决策以长期理念为基础, 即使因此牺牲短期财务目标 也在所不惜。 最 佳 品 质通 、过 最杜 低绝 成浪 本费 、以 最缩 短短 的生 前产 期流 、程 最, 佳实 安现 全下 性列 、目 最标 高: 员 工 士 气 丰 田 生 产 方 式 人员与团队 即时生产 在正确的时间生产 正确数量的零部件 •花时间规划 •持续性流程 •拉式制度 •快速切换 •整合物流作业 •挑选 •人事系统决策 •共同目标 •交叉训练 持续改进 减少浪费 •现地现物 •解决问题 •5 个“为什么” •注意浪费情形 稳定的生产 稳定且标准化的流程 视觉管理 丰田模式理念 自动化 (就地品质管理) 使问题显现 •一出现问题便自动停止 •安灯 •人员与机器分开 •防止错误 •就地品质管理 •解决问题的根本白原因 ( 5 个为什么) 理念 低单位成本 绩效 单位成本、实际产 出数、吸纳成本法 原则 改善个别效率 策略 标准成本和标准 时数 工具 计算机系统 ( MRP) 、打卡钟、 报告 方法 时间研究、作业标准 着重单位 成本的传 统制造模 式 理由 根据标准和成本估计 来决定员工绩效 控制方法 管理者检查报告、 调整标准 影响 鼓励员工增加非创造 价值活动的行为 结果 浪费情形增加, 系统总成本增加 理念 杜绝浪费 绩效指标 系统总成本、质量、 递送 原则 减少变动性 策略 发展稳定一致的工序 能力 精益工具 标准化的作业文件、 绩效布告栏、安灯 方法 标准作业与程序 理由 能区分正常与不正常 控制方法 视觉控制、自动 化的审核系统 影响 可以快速矫正不正常 情况,重回最佳方法 结果 浪费情形减少,总系 统成本降低 精益制度下的 减少浪费导致 更低的总成本、 改善产品的递 送与质量 关注端到端的流程及流程绩效 开始 结束 销售部 设计部 生产部 服务部 销售价格 成 本 意 识 弱 的 企 业 利 润 = 成本 + 利润 希望得到的加在成本上的金额 ① 制造产品所花费的成本。 成 本 ② 因为以现在的制造产品为前提,所以浪费和成本 意识比较弱,所花费的费用都将成为成本。 销 售 价 格 销售价格由企业决定 ① 如果与竞争企业的销售价格保持一致,而 成本组织部争企业高,就会蒙受损失。 • 如果将销售价格设定为能够产生利润的价 格,就会因为没有努力降低成本致使产品 利润 成 本 意 识 强 的 企 业 ( 丰 田 生 产 方 式 ) = 销售价格 一 成本 成 ① 必须在客户所期望的销售价格下。 本 ② 为了创出高收益,必须依靠人的智慧来降低成本。 销 销售价格由顾客决定 售 价 如果自己公司有比其他公司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 格 其价格将会成为销售价格的基准。 利 润 消除浪费,在销售价格中降低成本的结果。 丰田的精益战略框架 战略和长 期规划 依据 战略 的年 度计 划 客户 设计 丰田精益 生产模式 企业战略 集团战略 部门战略 员工本身 生产 IT 系 统 理念 销售 服务 对技术、人员和流程的信念是什么很重要 思维的起始点是你的信念和你重视什么。若你相信技术是解 决问题的方法,或是你想成为街上拥有最佳高科技玩具的小孩, 那么,你的组织永远不可能变得精益。 丰田模式的起始点永远是顾客——顾客想要什么?接着思考怎 样的作业 流程能够以最少的浪费为顾客创造价值。此外,还要认 识到:任何你能打造的作业流程仍然会充满浪费的情形。消除浪 费得花时间,且需要对此流程有足够的经验——这是一种持续改进 的学习过程,只有那些在此流程中工作的人和管理此流程的人才 能不断地改进此流程。 海尔案例 海尔 OFP 方法—— Business Excellence Enables Leadership Results People People results Policy & Strategy Customer results Processes Partnership & Resources Society results Innovation & Learning 欧洲质量协会资料 Key Performance results 海尔 OFP 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 战略管理的三个核心问题: • 战略描述:战略地图 • 战略衡量:平衡计分卡 • 战略协同: One-Face 平台 项目解决思路 战略具体化设计 • 根据战略的愿景和使 命,确定核心的竞争 力要素 • 根据核心竞争力来确 定战略的具体目标 • 依据战略目标确定关 键流程 • 针对每一关键流程制 订主要绩效指标 战略具体化实施 战略具体化示意图 驱动力 核心 竞争 因素 战略 目标 关键 流程 主要 绩效 指标 愿景 使命 价值观 因素 A 因素 B 因素 C 因素 D 目标 A 目标 B 目标 C 目标 D 流程 A 流程 B 流程 C 流程 D • 通过发挥核心竞争力 来达成企业的愿景、 使命和价值观 • 通过战略目标的实现 来树立核心竞争力 • 通过关键流程的优化 去推动战略目标的实 现 • 通过绩效指标去推动 关键流程目标的实现 结果指标 过程指标 冰箱本部战略地图 V0.7 更生动 / 更具体 / 更直 观: 表现支持关系 ; 实现层级管理 ; 流程及测量 ; 知识管理 ; 与系统 /IT 关联 战略地图与 KBP 、 BSC 战略地图 《==》 BSC 、指标系、指标库 《==》行动计划 关键流程 成套服务流程 直销直发流程 客户解决方案流程 大客户管理流程 BSC 本部长 BSC 指标系 市场部长 BSC 产品经理 BSC 产品代表 BSC 直销员 BSC 指标库 综合战略地图 One Face 之 5K 共 61 个岗位的 One Face 界面,其中产品本部 17 个,推进本部 40 个,支持部门 2 个,职能中心 2 个 实用平台样板 海尔 OFP—— 战略管理七步循环 使命愿景 三情分析 战略绩效 战略目标 战略资源 战略地图和 BSC 三情分析 我情 行情 敌情 集团目标 BU 目标 部门目标 个人目标 客户 战略目标 流程 学习成长 使命 财务 愿景 明确指标 行动计划及战役 明确目标 行动计划及战役 明确里程碑 战略地图和计分卡 战略资源 组织资源 信息资源 战略绩效管理 组织发展 个人发展 人力资源 战略层层落实 上级 同级 前流程 后流程 同级 下级 Quote IT Workflow SAP JDE EAI SAP EAI Oracle EAI Workflow SAP SAP EAI SAP 最终实现 系 统 自 动 海尔的 IT 信息系统 取 数 系统架构 ONE FACE WEB 全流程体系 战略管理 (动态、柔性) 业务转换 业务报告 预警表 Mobile 合规性管理 风险管理 CMMI 绩效管理 业务外包 业务管理 SOX 流程管理 报警表 SBU 日清 SAP-BI DB 包括 QPR/Hyperion/ 股票图 其他业务报告 ODS 层 中央数据中心 O RDE R O RDE R NUMB ER O RDE R DATE S TATUS 数据仓库层 CUS TO MER CUS TO ME R NUMB E R CUS TO ME R NA ME CUS TO ME R CI TY CUS TO ME R PO S T CUS TO ME R ST CUS TO ME R ADDR CUS TO ME R PHO NE CUS TO ME R FA X 明细数据集市层 O RDE R ITE M B ACK O RDE RE D Q UA NTI TY O RDE R ITE M S HIP P ED Q UANTITY S HI P DATE ITE M ITEM NUMB E R QUA NTITY DE S CRIP TI O N O RDE R O RDE R NUMB ER O RDE R DATE S TATUS EDW 聚合数据集市 层 操作报告 商业联网 O RDER ITEM Q UA NTITY CUS TO ME R CUS TO ME R CUS TO ME R CUS TO ME R CUS TO ME R CUS TO ME R CUS TO ME R CUS TO ME R CUS TO ME R NUMB E R NA ME CITY P O ST ST A DDR P HONE FAX B ACK O RDE RE D O RDER ITE M S HI PP E D Q UA NTI TY S HIP DATE 绩效库 流程库 I TE M ITEM NUMB E R QUA NTI TY DE S CRI P TI O N 知识库 ETL Hub 三情 MES ND-SAP BI SAP 信息化日信息化日清体系的示意图 战略 ONE FACE 执行 即时解决 发布 协同 电话会议 短信 邮件 提醒 流程和指标 协同 KPI KPI KPI (CEBP ) 决策分析 KPI Process A Process B Process D Owner Owner Owner Process C 修正 Ownerr 员工的行动 沟通 IT 系统 预计 实际 差距 同比 整个体系使用高绩效信息化日清的语言 日清举措 和要求 信息资源和系统: EDW / ERP / OA /业务报告 日清指标 如何进行? 层层的细节 清任务 清流程 清思路 √ 日清的产出 达到的目的 日清的动因 时间 (T) 成本 ($) 负责人 日清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战略地图 战略目标 1 子战略 目标 战略目标 n 。 。 。 子战略 目标 子流程 KPI 实时监控目 标和流程实现 子流程 期 平衡计分卡 流程活动 平衡计分卡 流程活动 本人本月关键工作任务 Tas 评价报告 改进计划 Tas k2 流程问题 任务问题 动 实 计 际 划 k1 指标问题 任务单 行 预 G A P 日程表 原 改 因 进 分 计 析 划 多重要素支持一个战略 1 40 22,000 6000 500++ Strategy Metrics Roles Scorecards Documents Planning Alerting Reporting Process Procedures Workflow Enterprise Applications 1 717 60,000 5000+ 1000+ + “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 了为什么而出发。”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 我们要创造福田模式 战略 (S) FSM FSM FSM FSM FSM FSM FSM FSM FSM FSM

119 页 339 浏览
立即下载
指标价值树-基于战略地图

指标价值树-基于战略地图

经管会指标 副总指标 部门或高级经理指标 部门以下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 1 加快资产周转 流动资产周转率 3 提高销售利润 2 利润总额 增加销售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5 6 降低成本 成本费用总额占 业务收入的比重 6 降低成本 降成本目标达成率 降成本目标达成率 销售数量 财 务 6.2 6.3 6.4 6.5 降低采购成本 降低管理费用 降成本目标达 成率 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系统降成 本目标达成率 降低财务费用 公司财务费用 总额 降低研发费用 研发费用预算 达成率 采购降成本目 标达成率 C5 5.1 5.2 提高红旗销售收入 轿贸公司主营业务 收入 轿贸公司销售量 提高 M6 销售收入 M6 主营业务收入 5.3 M6 销售量 降低生产消耗 消耗目标降低达成率 6.3.1 降低废品损失 废品损失降低达成率 6.3.2 降低生产物流成本 生产物流成本达成率 6.3.3 C3 6.6 降低营销费用 3.1 加强存货周转 营销费用预算 达成率 S10 3.1.1 库存(原材料和 在制品)周转率 3.1.2 加快应收帐款周转 3.2 C9 S12 库存(产成品) 周转率 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 市 场 客 户 5.4 提高品牌影响力 品牌美誉度度 5.5 满足顾客价值主张 S19 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度 加强创新能力 提升营销优势 提高市场需求识别 3.1.2.1 销售预测准确率 6.6.1 5.3.1 加强营销计划制定与实施能力 5.3.2 C301 营销网络建设达标率 6.6.2 提高危机处理能力 提升供应链管理 加强新产品开发 国产化率 5.3.3 C301 项目完成率 国产化率 5.4.4 C3 5.5.2 C4 产品开发项目综合评价 5.4.1 C5 外委设计管理 外委设计管理综合评价 5.4.2 6.1.1 6.1.2 3.1.2.2 提高生产计划准确性 3.1.1.1 6.3.3.1 周生产计划调整频次 3.1.1.2 提高设备保障率 6.3.1.2 设备可动率 S13 3.1.1.3 提高生产速率 6.5.1 6.3.3.2 生产节拍提升 生产节拍提升计划完成率 外委设计管理综合评价 混流生产效率 危机处理及时率 加强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满意度 5.5.1 3.1.1.4 提高物流规划实施能力 3.1.2.3 物流规划通过及时性 6.3.3.3 整车物流信息系统规划及 时性 加强产品转化能力 产品转化综合评价 C10 5.4.3 三包索赔准确率 加强工艺开发能力 6.3.1.1 整车运价管理综合评价 整车最大日运能 C17 生产准备综合评价 生产准备综合评价 6.3.1.3 及时解决工艺问题 加强设计知识库建设 设计知识库建设完成率 工艺问题及时解决率 6.5.2 工艺改善成功项目数量 3.1.1.5 提高产品策划能力 产品策划项目实施率 5.5.3 6.5.3 C2 6.5.4 M5 4.1 加强采购管理 3.1.1.6 关键部件远距采购周期缩短率 关键部件远距采购周期缩短率 采购金额降低率(压价因素) 优良供应商比率 S11 优良供应商比率 采购物料良品率 物料到货及时率 加强库存管理 3.1.1.7 库存成套率 提高生产质量 5.3.4 ENOVA - C ( AudiT) 评价 5.4.5 ENOVA - C ( AudiT) 评价 6.3.2.1 C7 5.5.4 加强质量体系建设 S21 质量成本体系建设及时性 M7 6.3.1.4 加强 TPS 改善 质量改进项目完成率 6.3.3.4 TPS 改善计划达标率 内部质量损失 加强项目管理 项目计划完成率 加强人才管理 外部质量损失 加强财务管理能力 帐实符合率 任职资格达标率 二级核算体系建成及时性 关键人才培养 关键人才流失率 关键人才流失率 关键人才占员工人数比率 税务筹划完成数量 S24 质量成本体系建设及时性 加强培训工作 培训计划达成率 S5 加强能力管理 能力素质模型综合评价 S5 加强生产操作岗位管理 定员符合率 工时定额准确度 加强组织建设 组织及岗位更新及时性 加强价格管理 提升操作工人技能 技能晋级达标率 S5 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S4 优化企业文件氛围 加强基础管理 S4 任职资格达标率 C301 目标成本和价格控制 体系通过及时性 员工满意度 违反流程重大事项查实次 数 企业文化建设任务达成率 员工满意度 加强战略和经营计划预算管 M1 理能力 M2 战略规划通过及时性 改善激励体系 经营计划和预算通过及时性 员工绩效管理评价 战略规划通过及时性 员工薪酬与薪酬水平定位 值贴近度 绩效奖惩计划兑现率 经营计划和预算通过及时性 预算总额准确率 年度经营计划完成率 加强信息化建设 规范员工行为 S8 ERP 系统建设及时性 ERP 系统建设及时性 加快标准贯彻 S1 加强基础数据搜集 企业文化建设任务达成率 优化流程 16949 贯彻达标率 16949 项目推进及时性 成功质量管理体系改善项 目数量 M6 员工日常行为规范正规化 管理评价 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证券资本市场分析 评价 6.1.3 产品策划项目实施率 学 习 与 成 长 合理的资产结构 资产负债率 提高市场占有率 C5 内 部 营 运 6.1 4 S4 序列号 1 2 3 3.1 策略 提高销售利润 加快资产周转 加强存货周转 3.1.1 加强存货周转 3.1.1.1 提高生产计划准确性 3.1.1.2 提高设备保障率 3.1.1.3 提高生产速率 3.1.1.4 3.1.1.5 3.1.1.6 3.1.1.7 3.1.2 3.1.2.1 3.1.2.2 提高物流规划实施能力 加强TPS改善 加强采购管理 加强库存管理 加强存货周转 提高市场需求识别 提高生产计划准确性 3.1.2.3 提高物流规划实施能力 指标名称 净资产收益率 利润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 16949对应 M1、M2 M1、M2 M1、M2 S10 库存(原材料和在制品)周转 率 周生产计划调整频次 设备可动率 生产节拍提升 生产节拍提升计划完成率 混流生产效率 物流规划通过及时性 TPS改善计划达标率 采购物料良品率 库存成套率 库存(产成品)周转率 销售预测准确率 周生产计划调整频次 整车物流信息系统规划及时性 整车运价管理综合评价 整车最大运能 负责层级 财务 财务 财务 经管会 经管会 经管会 财务 部门 生产部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财务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财务 财务 营运 财务 财务 财务 财务 财务 财务 市场 营运 部门 部门 副总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副总 经管会 副总 经管会 经管会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副总 部门 生产部 生产部 轿贸公司 轿贸公司 M6销售公司 M7销售公司 轿贸公司 轿贸公司 生产部 生产部 生产部 生产部 采购部 生产部 轿贸公司 轿贸公司 生产部 储运管理科 储运管理科 储运管理科 轿贸公司 3.2 4 4.1 5 加强应收帐款周转 合理资产结构 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增加销售收入 5.1 提高红旗销售收入 5.2 提高M6销售收入 5.3 5.3.1 提高市场占有率 提高市场需求识别 5.3.2 加强营销计划制定与实施能力 C301营销计划与实施完成时间 C5 营运 部门 轿贸公司 5.3.3 加强新产品开发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市场 副总 副总 部门 副总 副总 技术部 主营业务收入 销售数量 轿贸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轿贸公司销售量 M6主营业务收入 M6销售量 市场占有率 销售预测准确率 M1、M2 C5、C6、C8 C5、C6、C8 C5 国产化率 C301项目完成率 产品开发项目综合评价 ENOVA-C(AudiT)评价 品牌美誉度 规划控制部 技术部 质保部 提高生产质量 提高品牌影响力 5.4.1 加强营销计划制定与实施能力 C301营销计划与实施完成时间 营运 部门 轿贸公司 5.4.2 5.4.3 5.4.4 提高危机处理能力 加强售后服务 加强新产品开发 部门 部门 副总 副总 部门 副总 副总 部门 副总 副总 部门  副总 副总 轿贸公司 轿贸公司 技术部 C7、s20、S3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市场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S24 财务 经管会 财务 营运 营运 营运 财务 财务 财务 营运 营运 营运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以下 部门 部门 部门 5.4.5 5.5 5.5.1 5.5.2 5.5.3 5.5.4 6.1 资产负债率 5.3.4 5.4 6 C9 具体部门1 指标维度 提高生产质量 满足顾客价值主张 加强售后服务能力 加强新产品开发 提高产品策划能力 提高生产质量 降低成本 降低采购成本 加强新产品开发 6.1.1 6.1.2 提高生产计划准确性 6.1.3 加强采购管理 降低管理费用 6.2 降低生产成本 6.3 6.3.1 降低生产消耗 6.3.1.1 加强工艺开发能力 6.3.1.2 提高设备保障率 6.3.1.3 及时解决工艺问题 危机处理及时率 售后服务满意度 国产化率 C301项目完成率 产品开发项目综合评价 ENOVA-C(AudiT)评价 顾客满意度 售后服务满意度 国产化率 C301项目完成率 产品开发项目综合评价 产品策划项目实施率 ENOVA-C(AudiT)评价 成本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 比例 采购降成本目标达成率 产品开发项目综合评价 周生产计划调整频次 采购金额降低率(压价因素) 降低成本目标达成率 生产系统降成本目标达成率 消耗目标降低达成率 生产准备综合评价 设备可动率 工艺问题及时解决率 S19 C10、C11 C4、M5 M5、C4 S24 技术部 质保部 M6销售公司 轿贸公司 产品部 产品部 夫划控制部 车间 采购部 产品部 生产部 采购部 生产部 生产部 技术部 生产部 技术部 6.3.1.4 6.3.2 6.3.2.1 6.3.3 6.3.3.1 6.3.3.2 6.3.3.3 6.3.3.4 6.4 6.5 6.5.1 6.5.2 6.5.3 6.5.4 6.6 6.6.1 6.6.2 工艺改善成功项目数量 加强TPS改善 TPS改善目标达成率 降低废品损失 废品损失降低率 ENOVA-C(AudiT)评价 提高生产质量 降低生产物流成本 生产物流降成本目标达成率 提高生产计划准确性 周生产计划调整频次 提高生产速率 生产节拍提升 生产节拍提升计划完成率 混流生产效率 提高物流规划实施能力 物流规划通过及时性 加强TPS改善 TPS改善目标达成率 降低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预算达成率 降低研发费用 研发费用预算达成率 外委设计管理 外委设计管理综合评价 加强设计知识库建设 设计知识库建设完成率 提高产品策划能力 产品策划项目实施率 加强项目管理 项目计划完成率 降低营销费用 营销费用预算达成率 提高市场需求识别 销售预测准确率 加强营销计划制定与实施能力 C301营销网络建设达标率 加强人才管理 关键人才培养 加强培训工作 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加强能力管理 任职资格达标率 关键人才流失率 关键人才占员工人数比率 培训计划达成率 能力素质模型综合评价 “五大工具”成功应用率 提升操作工人技能 技能晋级达标率 优化流程 违反流程重大事项查实次数 加强战略和经营计划预算管理 战略规划通过及时性 经营计划和预算通过及时性 预算总额准确率 年度经营计划完成率 加强组织建设 组织及岗位更新及时性 ERP系统建设及时性 加强信息化建设 16949贯彻达标率 加强标准贯彻 16949项目推进及时性 成功质量管理体系改善项目数 量 加强基础数据搜集 加强财务管理 帐实符合率 二级核算体系建成及时性 税务筹划完成数量 C301目标成本和价格控制体系 加强价格管理 通过及时性 加强生产操作岗位管理 定员符合率 工时定额准确度 优化企业文件氛围 企业文化建设达成率 员工满意度 改善激励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评价 员工薪酬与薪酬水平定位值贴 近度 绩效奖惩计划兑现率 规范员工行为 员工行为规范正规化管理评价 C1 C6 C7 C8 C11 S2 S3 S6 C3 C5 S4 S5 S4 M1、M2、S2 M3 S8 M6 S1 市场分析 合同完成率 生产计划完成率 交付完好率 交车准时率 顾客投诉问题解决率 法律法规符合性 质量信息准确率 设施完好率 营运 财务 营运 财务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财务 财务 营运 营运 营运 营运 财务 营运 营运 部门 部门 副总 部门 部门 副总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副总 副总 部门 部门 副总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生产部 车间 车间 生产部 生产部 生产部 生产部 生产部 生产部 财务部 产品部 产品部 产品部 规划控制部 规划控制部 轿贸公司 轿贸公司 轿贸公司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副总 副总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质保部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部门  副总 副总 部门 部门 部门 副总 副总 部门 综合管理部 规划控制部 规划控制部 规划控制部 规划控制部 综合管理部 综合管理部 综合管理部 综合管理部 学习与成长 部门 质保部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部门 部门 部门 部门 各部门 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 学习与成长 部门 规划控制部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部门 部门 副总 副总 部门 生产部 生产部 综合管理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学习与成长 部门 人力资源部 学习与成长 学习与成长 部门 部门 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S7 S8 S9 S14 S15 S16 S17 S18 S20 S22 S23 M3 M4 能源供应非计划中断( 时间)率 网络安全运行率 环境安全管理方案实施 率 易损工装更换计划完成 率 监视装置漏检率 环保监测达标率 安全事故数 每年至少一次应急预案 测试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 处理率 产品质量监视和测量错 判次数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视 和测量 安保事故纠正和预防关 闭率 部门职责履行率 改进项目完成率(公司 整个管理) 具体部门2 M6销售公司 M6销售公司 M6销售公司 M6销售公司 M6销售公司 生产部 采购部 车间 M6销售公司 M7销售公司 生产部 车间 M6销售公司 技术部 技术部 质量部 采购部 质量部 技术部 M6销售公司 M6销售公司 规划控制部 规划控制部 规划控制部

106 页 338 浏览
立即下载
公司级组织架构调整流程

公司级组织架构调整流程

公司级组织架构调整流程 流程 步骤 流程图 1 提出调整 建议 2 评审 Y 3 整理调整 计划 4 审核 Y 工作内容简要描述 公司决策层人员可提出组织架构调整建 议。 提出人邀请公司高层、被调整部门主要 负责人及企管参与调整评审会议,对调 整方式,合理性进行评审。如存在问题 返回第一步。 根据评审会议的调整意见整理出完整的 组织架构调整方案及牵涉部门和需要做 的相关支撑准备工作计划详细列明,并 整理成计划。 N 主管高层审核方案/计划的可行性和完整 性,如存在缺失或遗漏返回方案/计划整 理部门。如方案/计划无误按部门进行派 分。 N 5 按计划派 分工作 6 各部门按 要求执行 接到调整计划的部门按照本部门工作重 点进行相应的工作进展跟进,保证工作 及时完成。 7 调整完毕并出 具相应文档 在计划周期内完成组织架构调整并出具 相关文档,同时在公司内部下发正式通 知。 说明 关键点 主管高层或指定负责人对工作按部门进 行分工,明确各部门工作重点。 ★ 织架构调整流程 作业标准/规范 目标/值 执行岗位/部门 提出的建议对公司整体 战略发展有促进作用, 合理可执行 充分讨论调整意见,并 使相关被调整部门了解 调整的意义,同时对调 整计划及时间周期达成 将调整计划按照标准格 共识。 式落实在纸面,并保证 分工明确,时间安排合 理。 公司高层,直接 被调整业务部门 负责人及企管 ﹨ 检查调整计划的完整性 。 主管高层或指定 调整项目负责人 ﹨ 将调整计划按照要求分 工到各部门并请相关部 门负责人确认可以按要 求执行。 各部门按照计划要求及 主管高层或指定 调整项目负责人 ﹨ 《组织架构调整评 审说明》《组织架 构调整评审会议记 录》 《组织架构调整计 划说明书模板》 ﹨ ﹨ 部门目标执行,遇到问 题及时反馈,保证本部 门计划按时完成 保证调整计划按时完成 ,人员合理过度,同时 出具相关文档公司公示 。 提出人 企管 各部门责任人 企管 作业记录

3 页 350 浏览
立即下载
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新能集团组织架构方案一 一、原则和目标 原则: ——紧密结合集团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和薄弱环节; ——适合集团的特点,精简高效,简便易行,尽量避免调整的负面影响和引起 大的震动。 目标: 新能集团在二次创业中组织管理体系调整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以资本为纽 带,主业突出、治理良好、管理高效、集权与分权适度,能够适应国际化运作, 具有可持续发展竞争能力的大型集团公司。 二、基本思路 1、集团的管理定位 依据集团的企业性质、发展战略及对下属公司业务的介入程度和管理现状,集 团的管理定位和管控的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公司(业务群)价值创造的潜 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提升战略管理水平,通过强化各公司的协调、服务和资 源共享,监控和防范各业务群的系统风险,达到集团总体价值的最大化。 2、集团的主要管理职能 根据新能集团的管理定位,集团主要承担以下管理职能: ——战略管理:制定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和审定个公司(各业务单元)发展战略。 ——投资管理:决定集团的投资战略和重大投资项目,评估和审定个公司限额 以上投资项目。 ——预算与财务管理:预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部署、 审核批准、检查各公 司的财务预算、资金运用、风险防范及风险控制的实施。 ——人力资源行政管理:负责集团职能部门和下属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免、 管理、培训,制定集团人力资源规划、政策与激励 机制;统筹安排行政工作。 ——产权事务管理:产权事务管理主要包括对集团资产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评 价,以及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处置和交易、资产评估管理。 ——监控和服务:监控集团及下属子公司的经营运作状况、重点项目进展和关 键财务指标;开展集团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预警和防范系统;促进集团 范围内资源和服务共享,协调发挥各业务群的资源综合效益。 3、集团组织架构的主要任务 根据集团组织架构的目标、管理定位和主要管理职能,针对目前集团组织管理 上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此次集团组织架构调 整的主要任务是: 促进集团决策体系的科学化、 民主化和规范化; 加强集团的科学管理、集中协调、系统控制和风险防范; 有利于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 三、主要内容 ( 一 ) 确定总裁办公会职权与分工 1、 明确总裁办公会职权: 根据董事长授权,按照总裁办公会议事规则,集团经营管理班子应主要抓好重大 投资和业务领域创新项目的前期运筹和策划;二级各公司的业务协调和日常运行 监控管理;实施集团决定的事项;集团各职能部门的运转及管理;批准使用集团 预算内管理费用等项工作。 2、合理划分经营管理班子成员的职责分工: 为切实加强集团的管理工作,总裁、副总裁分工明确。可作为出资人代表,兼任 二级个公司总经理,管理班子成员的职责分工 ( 略)。 ( 三 ) 调整集团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 根据集团组织管理体系调整的目标,集团职能管理部门的设置要进一步优化和调 整,职能管理作用需要大大加强,专业管理人员队伍与素质也有待加强和提高。 初步研究设想是:充实加强集团总裁办公室、人事行政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 建议增加营运中心、调整后的集团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如下: 1、集团总裁办公室: 主要职能:负责集团公文办理、档案管理、公共关系、内部协调、对外宣传、外 事工作管理;负责集团董事长、总裁办公会的文秘、服务和督查催办工作;为集 团领导提供有关服务工作。 2、人事行政中心: 作为集团的人力资源、行政管理中心,主要职能:研究和制订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集 团 人事管理;二级全资、控股、分公司主要经营者(总经理、副总经理) 的任 职考核管理;集团薪酬、福利、激励与退出机制的研究与管理;集团员工经营业 绩考核管理;指导和协调集团业务培训工作;后勤行政、安全保卫事务管理。 3、财务管理中心: 主要职能:编制集团年度财务预算,实施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财税业务管理; 集团财务核算管理;会同国际或国内会计事务所编制集团财务年报;财务运行监 控与风险预警管理;参与研究、策划和运作集团重大投融资和资本运作方案;评 估和审核集团金融企业限额以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导集团上市公司 在资本市场的整体形象策划、投融资战略和实战性运作方案的研究与制订;监控 集团金融产业的运营,预警和防范集团系统的金融风险。 4、营运管理中心: 主要职能:编制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进度,指导和监督下属公司管理正常生产的 运行;研究集团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编报国内外重大经济动态信息;研究 新能集团国际化战略与实施策略。

5 页 349 浏览
立即下载
大型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大型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人力资源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目前人力资源部组织架构及岗位设置: 人力资源部总监 总监文员 招聘经理 人事经理 培训经理 招聘专员 人事主管 培训讲师 招聘文员 人事文员 申请调整架构: 人力资源部总监 总监文员 培训发展经理 薪酬激励经理 人才管理经理 员工关系经理 任职人效经理 培训讲师 主管 主管 主管 主管 调整后各组别职能、编制: 第 1 页 共 17 页 HR 督导 组别 基本职能概述(包含但不局限) 职位及人 数 建立/健全公司培训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公司员工职涯规划管理体系; 培训发展组 经理 1 人 培训讲师 5 建立/健全优秀人才管理体系; 人 建立/健全公司储备人才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公司薪酬福利管理体系; 经理 1 人 薪酬激励组 建立/健全奖惩管理体系; 主管 2 人 建立/健全公司员工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公司招聘管理体系; 人才管理组 建立/健全招聘渠道管理系统; 建立/健全招聘甄选系统; 建立/健全公司企业文化管理机制; 员工关系组 建立/健全员工关系、劳资关系管理体系; 经理 1 人 主管 4 人 经理 1 人 主管 2 人 建立/健全员工满意度及员工意见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公司员工转正、晋升、任职评估管理体 任职与人效管理组 系; 建立/健全员工人效管理机制; 督导组 负责稽查、指导公司人力资源政策在分店的执行; 负责协助经理对分店人事行政部的管理; 经理 1 人 主管 2 人 督导 4 人 人力资源部整体编制:总监 1 人,总监文员 1 人,经理 5 人,督导 4 人,主管 10 人, 培训讲师 5 人,合计 26 人; 相关职位岗位职责: 第 2 页 共 17 页 (一)培训发展组: 培训发展经理(1 名): 1、负责协助人力资源部总监构建公司培训体系并逐步完善; 2、负责培训制度、工作流程的拟定、执行、维护及完善等工作; 3、负责根据公司经营战略及年度培训需求,制定年/季/月度培训计划及费用预算方案,主 导组织实施、考核跟踪、检讨并完善; 4、根据公司战略规划,不断为公司培养各类基、中、高层管理人才及技术性人才,搭建公 司人才梯队,主导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 5、负责各项目培训档案的分类管理,以及门店培训室、培训设施的管理; 6、负责教材库/试题库的建立与完善等管理工作; 7、负责实施和监管培训过程中的奖罚与纪律; 8、负责公司讲师师资的建设及管理提升工作; 9、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培训讲师(5 名): 1、跟进公司的培训计划在门店的执行情况就执行效果及时向上汇报; 2、组织进行员工入职/转正/晋升考核并将及时反馈结果情况; 3、初拟部门各岗位转正/晋升试卷及初步审核各部门提交的试卷资料并跟进审批过程,汇总、 分类相关试题形成试题库并进行日常管理; 第 3 页 共 17 页 4、负责初级培训教材的初步审核,对已审批的教材分类,形成教材库并进行日常管理; 5、负责对各单位的培训情况按周期进行检查,并形成书面检查报告; 6、负责完成培训组各类报表的初步分析并向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内容; 7、对负责区域分店的培训进行业务指导、授课、稽查、督促改进并提升等; 8、负责相关文字资料、报表资料、培训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归档等工作; 9、负责对培训档案(包括系统记录)进行管理与维护,包括录入、统计、整理、更新、销 毁与存档等工作; 10、负责项目性培训课程现场的助教与服务工作; 11、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薪酬激励组: 薪酬激励经理(1 名): 1、负责协助人力资源总监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薪酬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2、负责人员异动手续的审核与办理,含人事动态与结构分析及离职管理等工作,人事类报 表的提报与审核; 3、负责员工试用期管理、员工转正/晋升等相关管理体系的建立、执行及完善; 4、负责员工考勤、值/排班、加班/调班、请/休假等日常人事工作管理; 5、负责人事系统的维护,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的增加方案提报; 6、负责公司奖惩体系的建立、执行及完善工作; 第 4 页 共 17 页 7、负责公司人事制度/流程/规范的制定、推行、检讨、修订等工作; 8、负责组织架构及工作设计,检讨设计编制及人力成本控制管理定编等工作及工作分析, 编写工作职务说明书; 9、负责制定、检讨、修订门店人事行政部日常工作规范,并督促执行,提高人事工作人员 日常业务技能; 10、完成上级领导临时交办工作。 主管(2 名): 1、协助薪酬经理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薪酬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2、负责定期收集行业薪酬信息和数据,为薪酬主任完成公司薪酬福利方案的过程提供相关参 考数据资料等事务性工作; 3、负责收集、汇总公司人事制度/流程/规范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点,为薪酬主任检讨、修 订相关制度/流程/规范提供相关参考依据等; 4、根据公司发展情况和行业水平,起草制定合理薪酬调整实施办法; 5、负责完成人工成本、人工费用的分析报告并及时更新维护员工资料库; 6、完成上级领导临时交办工作。 (三)人才管理组: 人才管理经理(1 名): 1、负责协助总监进行公司招聘体系、人才测评体系的构建及完善; 第 5 页 共 17 页 2、负责招聘制度、工作流程的拟定、执行、维护及完善工作; 3、协助人力资源部经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根据人力资源需求及供给分析,制定内外 部招聘方案; 4、负责制定年度招聘计划及招聘费用预算方案并负责推行、控制与反馈等工作; 5、负责中、高层管理人员招聘渠道的开发与拓展工作,并对公司中高层职位应聘资料进行 初步筛选、面试、甄选、报到、入职等工作; 6、负责员工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 7、负责公司人员增补资料的初步审核与新员工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 8、负责公司员工结构的优化及调整工作; 9、负责公司员工家园卡、健康证办理及相关管理工作; 10、负责各单位人事行政部招聘指标的拟定,招聘能力提升培训,门店招聘绩效的宏观控制 及相关招聘指导工作; 11、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主管(4 名): 1、完成各类招聘报表的初审及分析等;员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2、招聘网站的维护及简历初审与搜索; 3、根据面试程序组织安排面试工作,报到人员合同签订工作; 4、初步审核新员工工资记录单; 第 6 页 共 17 页 5、主导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司五/六职等员工招聘体系,开发和维护院校合作关系确保公司在 大量缺编或是储干招聘时能及时解决相关招聘难问题; 6、配合主任进行公司人员结构优化工作; 7、完成上级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 (四)员工关系组: 员工关系经理(1 名): 1、负责建立、推行、检讨并完善公司员工关系管理体系,健全公司健康、高效的员工关系 管理平台; 2、建立健全并推行员工心理辅导管理办法; 3、广开言路,建立“员工阳光热线”、“员工阳光信箱”,深入了解员工思想动态,针对 性进行员工心理疏通或公开性对员工作心理辅导,对公司员工心理健康负主要责任; 4、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开发及推行工作; 5、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分析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6、协助公司外事部及法务部处理好相关劳资纠纷及提供相关资料支持; 7、负责公司各单位月/年度评优工作的规范及组织跟进工作; 8、完成上级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 主管(2 名): 1、协助管理和优化公司的员工关系管理体系,建立和谐、愉快、健康的劳资关系; 第 7 页 共 17 页 2、组织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反馈调查结果; 3、负责公司员工转正、晋升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完成及结果反馈; 4、负责公司离职管理,分析离职面谈记录和离职数据; 5、协助处理员工冲突,解决员工投诉和劳动纠纷; 6、参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营造符合企业文化的员工工作环境和氛围; 7、员工职业发展辅导,促进员工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 8、完成上级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 (五)任职评估组: 任职评估经理(1 名): 1、根据部门工作计划,完成所负责范围工作并进行完善; 2、负责开发、建立、检讨、完善公司任职资格评估体系及相关制度与规范; 3、负责开发、建立、检讨、完善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及相关制度与规范; 4、负责公司月度/年度绩效考核工作的辅导、过程辅导与跟进、结果初审、绩考档案管理等 工作; 5、负责建立、健全绩效、晋升等面谈机制,出台相关的面谈流程、技巧及管理方案; 6、负责各部门/分店绩效管理面谈质量的稽查并向上反馈; 7、负责公司员工绩效申诉的处理; 8、负责公司转正、晋升、绩效等管理方案的评估、改进及提升工作; 第 8 页 共 17 页 9、完成上司交办的临时性工作任务。 主管(2 名): 1、负责协助任职评估经理,完成所负责范围工作计划并进行完善; 2、负责定期从各部门获得工作业绩评估和考核信息,并汇总各项考核信息,拟写考核分析 报告; 3、指导、协助各部门进行相关考核工作,并负责与考核相关制度的解释工作; 4、负责协助公司月度/年度绩效考核工作的辅导、过程辅导与跟进、考核档案管理等工作; 5、负责进行考核制度研究工作,提出改善建议; 6、负责跟进各部门/分店绩效管理面谈质量的稽查并向上反馈; 7、负责协助公司转正、晋升、绩效等管理方案的评估、改进及提升工作; 8、完成上司交办的临时性工作任务。 (六)督导组: HR 督导(4 名): 1、负责协助总监监督、检查分店人事行政部工作执行情况; 2、负责协助总监提升公司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及水平; 3、发现门店人事部门培训需求,协助培训组制定分店人事部人员培训计划与素质的提升; 4、指导与监督分店人事行政部对公司制度、流程的执行情况; 5、发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潜在危机,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合理化建议; 第 9 页 共 17 页 6、监督和检查各分店人事制度的执行情况,正确协助处理分店相关人事突发事件; 7、提出公司人事制度、流程、规范修改意见,协助完善相关政策; 8、指导新店开业筹备期人事行政部工作; 9、完成上级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 职务说明书 职务名称 店人事行政主管 所属部门 人力资源部 职务代码 ZG-HRD-005 直属上级 店长 直接下级 分店人事行政文员 工作场所 各分店办公室 四职等(D) 试用薪资 D4-D8 转正薪资 D5~D11 部门文员 轮岗职务 培训讲师 行政副总 执行日期 2014 年 6 月 1 日 职 等 至此候选 晋升方向 人力资源部经理 编 订 人力资源总监 职务 审 批 工作概要: 在人力资源督导、经理的指导下全面负责分店的人事、行政及培训管理,负责分店人员招 聘(协助)、转正、考勤、考核、奖惩、离职、劳资、档案管理、行政、后勤、康体、培训、 企业文化开发等方面工作;负责分店人事行政部基本工作计划的实施、运用、执行、反馈及不 断改善。 工 作 职 责 1、 负责公司规章制度与分店人事行政各项工作的宣导、执行与管理。 2、 协助总部人力资源部、行政部进行制度编写等工作的完善。 3、 负责分店各类相关人事行政工作报表、单据的审核、确认与反馈。 4、 负责分店员工考勤、薪酬、绩效评估、人员异动等情况的分析及处理。 第 10 页 共 17 页 5、 负责分店培训需求的调查,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培训结果总结及 效果反馈与跟进。 6、 负责对宿舍安排、安全、卫生、异常事故等工作的全面管理与跟进。 7、 负责分店员工关系管理及分店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开展。 8、 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办公费用的控制。 9、 负责对分店文件、资料、档案进行管理。 1 负责对分店员工纪律、仪容仪表等进行宣导及监督管理。 0、 1 协助店长监督相关工作的执行情况并反馈。 1、 1 2、 1 协助店长开展分店对外事务的协助处理。 完成上司临时安排的工作。 3、 核 心 工 作 内 容 1、 公司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宣导、推行与反馈。 2、 人员异动情况的分析、处理及员工离职率的控制。 3、 宿舍的全面管理与跟进。 4、 员工关系调解及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开展。 5、 分店的团队建设工作。 6、 办公费用的控制。 7、 分店各类培训的管理。 辅 助 性工 作 内 容 第 11 页 共 17 页 1、 办公室日常事务跟进。 2、 员工仪容仪表监督与检查。 3、 分店对外公共事务跟进。 工作环境特征 1、办公室。 2、工作环境舒适,一般安静而无太强噪音。 3、对身心基本无影响,无职业病危险。 4、有必要的办公设备及用品。 任职 基本资格条件 权重 理想资格条件 资格 1、年龄 23-28 岁,身高 160—170CM,听力正 1、无。 常,矫正视力正常,能听懂通用语言,婚否不限, 男女不限。 生理/ 2、能讲流利的通用语言并识听其他通用语言,如 心理/ 国/粤语等。 个性 3、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健康向上, 要求 无不良嗜好。 2、精通国语、粤语。 15% 3、个人特长突出。 4、形象气质好,性格开朗、自信、胸怀宽广、亲 4、无。 和力强、自律性强。 知识 要求 5、办事公正、果断、迅速、具开拓创新精神。 5、无。 1、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相关专业毕业,助理人 1、大专以上,师范或管 力资源管理师级。 理专业。 2、知识面较宽,对专业认识较系统全面,专业基 20% 2、具心理学、行为学常 础功底好。 识。 3、熟悉国家有关劳动法规及相关政策。 3、无。 第 12 页 共 17 页 1、三年以上人事行政工作经验,其中二年以上同 1、二年以上人事行政同 职工作经验。内部晋升须有下一阶职务至少二年以 职工作经验,且有大公 上工作经验且表现出色。 司背景。 2、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字组织能力。口才 1、口头表达强,极富感 好、文字功底佳,有一定的公文写作水平。 染力。 2、公文写作水平高。 能力 3、能独立编写规章制 25% 要求 度。 3、头脑灵活、理解能力、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 3、无。 力较强。 4、有一定的监管能力、计划能力、分析判断能 4、有较强的原则性。 力。 5、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说服力与组织能 5、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与 力。 威望。 技术 1、较强的 Windows 和 Office 等文字和表格处理 1、熟网络,了解硬件知 要求 能力,可操作 powerpoint 及 internet 。 组织 识。 1、诚实、忠诚、敬业。 1、无。 2、具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保守企业秘密,团队意 2、无。 识强。 文化 要求 10% 20% 3、公平、公正、办事认真、责任心强、处事灵 3、较强原则性与一定灵 活。 活性。 4、服从意识好,服务意识好,有奉献精神。 4、堪为表率。 第 13 页 共 17 页 其它 1、不计较工作时间,能承受工作压力。 10% 1、无 要求 本岗位提升培训内容 1、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知识。 2、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培训。 职务说明书 职务名称 培训讲师 所属部门 人力资源部 职务代码 Zt-D-006 直属上级 培训主任 直接下级 分店人事文员 工作场所 各分店 四职等(D) 试用薪资 D5-D10 转正薪资 D6-D12 至此候选职 人事行政部文 轮岗职务 人事行政主管 务 员 审 批 行政副总 执行日期 2014 年 6 月 1 日 职 等 -升方向 编 订 培训经理 人力资源总监 工作概要: 协助培训主任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与开发,负责分店人员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 及公司企业文化推广宣传工作;负责分店培训计划制定、实施运用、执行反馈,对分店培训工作 不断改善。 工 作 职 责 1、 2、 协助培训经理做好培训相关工作,负责分店员工培训、企业文化推广宣传、员工职业生涯 指导等工作。 协助培训经理建立和完善公司培训体系,及培训需求的调查、培训计划的拟定、培训课程 的开发设计,计划的组织执行、跟踪、评估、分析与改进等工作。 第 14 页 共 17 页 3、 根据公司要求,不断为公司培养各类基层管理人才及技术性人才。 4、 负责对公司特殊岗位员工进行岗位资格认证培训、考核及资格评审工作。 5、 负责公司培训档案的分类管理,以及培训室、培训设施的管理。 6、 负责公司培训教材管理工作,以及培训课程教材的编写。 7、 负责协助培训主任内部企业文化建设与开发工作,倡导并推行适合本公司的企业价值观。 8、 负责公司组织及筹办旨在宣传公司企业文化的各种专栏及活动。 9、 负责对公司员工礼节礼貌、仪容仪表等表层文化进行积极宣导和监管。 1 0、 负责指导公司员工职业生涯,指导员工按正常的职业生涯轨迹成长,配合公司发展战略, 引导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配合推进培训、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1 1、 完成上司安排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核 心 工 作 内 容 1、 公司培训计划制订、实施与完善,及培训情况的反馈。 2、 公司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推行与指导。 3、 公司新员工职前培训考核、试用期培训考核跟进与执行。 4、 培训教材的编写与公司教材库的管理。 5、 协助培训主任对内部企业文化方案的制订与推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 6、 引导公司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辅 助 性工 作 内 容 1、 培训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内部宣传阵地的建立。 2、 培训室及培训设施的管理。 3、 公司员工活动的统筹与组织。 4、 公司员工礼节礼貌及仪容仪表的规范与监督。 第 15 页 共 17 页 工作环境特征 1、办公室。工作环境舒适,一般安静而无太强2、对身心基本无影响,无职业病危险。 3、有必要的办公设备及用品。 4、有一定的信息来源及反馈设施。 任职 基本资格条件 权重 理想资格条件 资格 1 、 年 龄 25-33 岁 , 身 高 1.60 -1.75 米 , 听 力 正 1、无。 常,矫正视力正常,五官端正,婚否不限,男女不 限。 生理/ 心理/ 2、能讲流利的通用语言并识听其他通用语言。如 2、精通国语、粤语等。 国语/粤语等。 3、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兴趣爱好广泛、健康向 20% 3、个人特长突出。 个性 上。无不良嗜好与习惯。 要求 4、形 象气质好 ,性 格开朗大 方、 自信、胸怀宽 4、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与威 广、包容性强、亲和力强、自律性强、洞察力和责 望。 任心较强。 5、办事公正、果断、迅速、具开拓创新精神。 知识 要求 5、无。 1、大专或以上学历,中文(师范类)或管理类相 1、人力资源或行政管理专 2、对培训认识系统、深刻,具本行业新理念、新 2、具心理学及行为学常 20% 观点。 3、熟悉国家有关劳动法规及相关政策。 识。 3、无。 能力 1、二年以上同职位工作经验。内部晋升须有下一 要求 阶职务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且表现出色。 佳。 2、语言表达能力优秀,能够准确、清晰、生动地 2、有公开授课能力。 进行课程讲述。 第 16 页 共 17 页 25% 1、有零售行业培训经验优 3、文字功底好,能够生动、完整、正确、流畅地 3、有较强的文字组织能 将工作计划、报告、教材、统计等用文字表述出 力,能独立开发适合公司 来。 的课程。 4、善与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强。 4、人际关系好。 5、能迅速领悟、理解公司政策及发展方向,并能 5、接受能力强,反应灵 较好地藉此培训指导员工业务知识和技能。 敏。 6、学习能力强,知识更新快,信息收集能力强, 6、善于阅读及沟通。 信息来源广泛,知识丰富。 技术 1、较强的 Windows 和 Office 等文字和表格处理 要求 能力。熟练操作 PowerPoint 及 internet。 组织 1、诚 实、 忠诚 、敬 业、 稳定、公正无 私、讲原 1、无。 文化 2、民主,能吸取不同意见,具团队精神和开放意 25% 2、无。 要求 3、有奉献精神,善于培训他人,顾全大局。 3、无。 其它 1、能经常出差,不计较工作时间,能承受工作压 要求 力。 5% 5% 本岗位提升培训内容 1、 资深培训,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新观点、新理念的学习与培训。 2、 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统培训。 3、 培训方法及授课技巧等专业训练。 第 17 页 共 17 页 持 PTT 证。熟硬件知识。 1、无。

17 页 422 浏览
立即下载
某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某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XX 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方案 调整的原则和目标 一、调整的原则: ——符合中央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适应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化运作要求; ——紧密结合集团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 环节; ——适合 XX 集团的特点,精简高效,简便易行,尽量避免调整的负面影响和引起大 的震动。 调整的目标: XX 集团在二次创业中组织管理体系调整的总目标,就是建 设一个以资本为纽带,主业突出、治理良好、管理高效、集权与分权适度,能够适应 国际化运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竞争能力的大型控股集团公司。 二、调整的基本思路 1、集团总部的管理定位 依据集团的企业性质、发展战略及对下属公司业务的介入程度和管理现状,集团总部 的管理定位和管控的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子集团公司(业务群)价值创造的潜 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提升战略管理水平,通过强化各子集团公司的协调、服务和 资源共享,监控和防范各业务群的系统风险,达到集团总体价值的最大化。 2、集团总部的主要管理职能 根据 XX 集团的管理定位,集团总部主要承担以下管理职能: ——战略管理:制定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和审定子集团公司(各业务单元)发展战略。 ——投资管理:决定集团的投资战略和重大投资项目,评估和审定子集团公司限额以 上投资项目。 ——预算与财务管理:预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部署、审核批准、检查各子集团公 司的财务预算、资金运用、风险防范及风险控制的实施。 ——人力资源管理:负责集团职能部门和下属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免、管理、培训, 制定集团人力资源规划、政策与激励机制。 ——产权事务管理:产权事务管理主要包括对集团资产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评价,以 及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处置和交易、资产评估管理。 ——监控和服务:监控集团总部及下属子集团公司的经营运作状况、重点项目进展和 关键财务指标;开展集团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预警和防范系统;促进集团范 围内资源和服务共享,协调发挥各业务群的资源综合效益。 3、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根据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的目标、管理定位和主要管理职能,针对目前总部组织管 理上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此次集团总部组织架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 促进集团决策体系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加强集团的科学管理、集中协调、系统控制和风险防范; 有利于集团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充实和健全董事会 1、充实董事会的人员组成。董事会是集团的决策机构,受政府委托运营管理国有资产, 代行除自身股权变动以外的股东会(缺位)权利。按照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的要求,集团董事会将逐步充实人员组成,增加独立董事和职工代表,并逐步减少董 事会与总经理办公会组成人员的重合程度,形成合理和有效的分工与制衡机制。 2、设立董事会秘书。为适应董事会规范运作的需要,拟设立董事会秘书一人,专职负 责董事会的工作日程安排、内外协调、会议组织、有关会议文件整理和督办工作。董 事会秘书由集团办公室主任兼任。 3、建立董事会科学决策的支撑体系。借鉴国内外大型集团公司的成功经验,拟在董事 会下成立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内根据董事会的决策工作需要设立战略、投资 等若干专家咨询组,为董事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论证意见。专家咨询组的日 常联络工作由总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 (二)确定总经理办公会职权与分工 1、明确总经理办公会职权。根据董事会授权,按照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集团经营 管理班子应主要抓好重大投资和业务领域创新项目的前期运筹和策划;二级子公司的 业务协调和日常运行监控管理;实施董事会决定的事项;集团各职能部门的运转及管 理;批准使用集团预算内管理费用等项工作。 2、合理划分经营管理班子成员的职责分工。为切实加强集团的管理工作,经营管理班 子成员应尽快全部到位。作为出资人代表,总经理、副总经理可兼任二级子公司董事 长,但应尽量减少兼职,特别是不应兼任二级子公司的总经理。经营管理班子成员的 职责分工(略)。 3、设立总经理秘书和业务助理。总经理秘书的职能主要是负责总经理办公会的秘书、 公关、协调、服务和总经理日常秘书工作;总经理业务助理主要负责总经理交办重要 事项的日常联络、协调、重大公关、国际联络和督查催办工作。总经理秘书、业务助 理的人员编制设在集团办公室。 (三)调整总部机构设置和管理职能 根据集团组织管理体系调整的目标,总部职能管理部门的设置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职能管理作用需要大大加强,专业管理人员队伍与素质也有待加强和提高。初步研究 设想是:充实加强集团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资产管理部、审计法律部、 研究发展部(发展研究中心);撤并房地产部和产业投资部;增设金融管理部、实业 管理部。调整后的总部机构设置、工作职能如下: 集团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合署办公)。主要职能:负责集团公文办理、档案管理、 公共关系、内部协调、对外宣传、后勤行政事务管理、社会职能管理;负责集团董事 会、总经理办公会的文秘、服务和督查催办工作;负责集团党建、群工、工会、信访、 纪检、监察、机关党委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为集团监事会提供有关服务工作。为 加强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总部增设信息中心,由集团办公室代管。 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负责集团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的研究与制定; 负责建立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负责集团管理信息系统及集团网站的技术服务、 设备维护及业务培训工作。 2、人力资源部。做为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要职能:研究和制订人力资源开发 规划;总部人事管理;二级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主要经营者(董事长、总经理、 副总经理、董事)的任职考核管理;集团薪酬、福利、激励与退出机制的研究与管理; 总部员工经营业绩考核管理;指导和协调集团业务培训工作;外事工作管理;离退休 人员管理。 3、计划财务部。作为集团的财务管理中心,主要职能:编制集团年度财务预算,实施 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财税业务管理;总部财务核算管理;会同国际或国内会计事务 所编制集团财务年报;财务运行监控与风险预警管理。 4、审计法律部。主要职能:实施集团范围(二级子公司以上)的常规审计、专项审计 和调查审计;编写集团年审报告;处理集团法律事宜,为集团下属企业提供法律咨询 服务;审核并管理集团(含下属公司)经济合同,负责集团重大诉讼案的办理工作。 5、研究发展部。主要职能:研究编制集团 3~5 年发展战略与规划,指导和协调子集 团公司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及资本市场变化趋势;研究 XX 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和监督下属公司管理制度的运行情况(必要时可 以考虑设立企业管理部);研究集团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编报国内外重大经济 动态信息;研究 XX 集团国际化战略与实施策略。 6、资产管理部。做为集团产权事务管理中心,主要职能:建立集团资产状况的动态信 息平台;研究资产分类、评价标准,对集团资产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和评价;对集团不 良资产处置提出总体计划,指导集团下属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实施方案的制订并监督检 查落实情况;按照政府主管部门规定,会同计划财务部,负责集团产权登记、界定、 评估和交易管理;负责集团对外投资(控股、参股)企业派出董事或兼职董事管理办 法的制订和日常联系与有关管理工作。 7、金融管理部。主要职能:研究和制订集团金融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 划;研究和策划开发资本市场的策略、途径和金融工具;参与研究、策划和运作集团 重大投融资和资本运作方案;评估和审核集团金融企业限额以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 究报告;指导集团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整体形象策划、投融资战略和实战性运作方 案的研究与制订;监控集团金融产业的运营,预警和防范集团系统的金融风险。 8、实业管理部。主要职能:研究和制订集团金融以外的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 和年度计划;评估和审核集团实业公司限额以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协调 XX 各实业板块和集团外部的业务关系;实施经营过程管理和服务;负责实业子公司的运 营监控管理,主要工作包括经济运行分析,监督检查重点项目的执行情况,执行报告 报审程序。 调整后的总部内设机构为七部、一室,共八个部门。集团组织结构图见附件。

6 页 323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原则及设置方法

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原则及设置方法

企业组织架构设置原则及设置方法 组织架构设置原则 组织架构设计必须把握五条原则:战略导向原则、简洁高效原则、负荷适当原则、 责任均衡原则、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 战略导向原则。战略决定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支撑企业战略落地。内贸企业不会 设 立外贸部,代工企业不会成立研发部,零售企业不会设立生产部。设置任何部门都 必须 成为企业某一战略的载体。反过来说明,如果企业某一战略没有承载部门,就会 导致架 构残缺。华东某企业在全国设立了十个分公司,经营规模也超过十亿元人民币, 但由于 企业没有成本核算部门,公司欠银行贷款一亿多元,老板连哪家亏损哪家赚钱 都搞不清 楚!前些年轰然倒塌的集团企业无不与此类似。 简洁高效原则。部门绝不会越多越好,以层级简洁、管理高效为原则。过多则效率 低下,过少则残缺不全。 负荷适当原则。部门功能划分适度,不能让某个部门承载过多功能。功能集中不 仅 不利于快速反应,而且还会形成工作瓶颈,制约企业发展。 责任均衡原则。责任均衡体现企业的授权艺术。如果让某部门“一枝独秀”“权 倾 四野”,可能有工作效率无企业效益,权力失衡、制约乏力往往会滋生腐败。 负荷适当体现的是功能多少,责任均衡体现的是权力大小。如生产型企业,生产 部 是功能多的部门,相对而言品质部则是权力大的部门,也许生产部有几百上千员工, 品 质部只有十几人甚至少到几个人,但品质部员工却拥有产品是否合格的最终裁定权。 部门设置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让部门组合价值最大化,即确保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 得最大的市场回报。 组织架构设置方法 设计组织架构可以分五步进行:战略对接、选择类型、设计部门、划分功能、确 定 层级。 第一步,战略对接。企业先有战略然后才有组织架构。先有组织架构然后才有岗位 设置。中国企业本末倒置的很多,结果就出现了因人设庙、因人设岗的种种管理乱象。 由战略推导企业组织架构也让很多企业从业人员不习惯,所以笔者要反复强调组织架 构 设计的战略导向原则。组织架构设计是由无到有的过程,不同于组织架构优化是在 企业 已有架构基础上的调整升级。 战略对接是让组织架构设计者想清楚:企业战略可以细化为多少目标?各种目标 可 能从何种途径实现?企业决策者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目标可以分解到 他人 负责? 第一步,属于构思阶段,没有实物或画像产生。 第二步,选择类型。组织架构的类型因企业战略不同而不同,因管理方式不同而有 异,因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而有别。到目前为止,企业组织架构形成的主要类型有五种: 职能式组织,事业部制式组织,直线式组织,矩阵式组织,三维组织或称立体组织。选 择何种类型,企业可根据组织架构设置的五原则均衡考虑后做出取舍。 第三步,设计部门。此时就可以进行部门划分了,不论选择何种组织类型,都需要 将企业战略承载功能列出,如总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生产部、物 控 部、技术研发部、品质管理部、营销管理部,物流配送部等等。初创企业划分到此, 组 织架构就基本确立了。规模大的企业还需要继续往下细分管理功能。 第四步,划分功能。组织功能因企业选择的组织类型不同会有不同的组合。不同企 业的总经理办公室承载的功能可能有天壤之别,有的总经理办公室负责采购功能,有的 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合同管理。制造企业的生产部也因产品不同、规模不同承载的功能也 是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小型企业生产部包揽了除行政后勤、营销之外的所有功能,从材 料采购到计划安排、从技术研发到工艺指导、从成品检验到订单交付一条龙负责到底。 而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则可能承载以下功能:人才规划、招聘任用、培训开发、 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员工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社团管理等等诸多事项。 本章附 1 某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品牌发展部”下面的“市场开拓”“产品研发”、 “技 术管理”、“客户服务”就是品牌发展部的功能。功能划分越具体,后面的岗位设 置就越 简单。小型企业的组织架构设计至此就宣告大功告成,大型企业则有待进一步 细化。 第五步,确定层级。对于管理跨度大的企业,需要进一步考虑管理层级,避免管 理 真空出现。如全国连锁企业,就需要考虑企业区域公司、省级公司、办事处等等管 理层 级的细化,以保证企业组织架构设计的责任均衡原则得到落实。 组织架构设计的最终呈现方式就是组织架构图。

3 页 344 浏览
立即下载
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组织结构调整是一件弄不好会伤及企业筋骨的大事,调整的好,企业将获得重生; 调整的不好,将会落下残疾甚至是瘫痪。因此,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时候,必须要严 谨地审视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和风险因素,弄明白组织结构为什么要调整,运筹帷幄方 能决胜千里! 从一般意义上讲,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旨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功能的完善,实现战略落地 对组织结构调整具有急迫需求的企业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次创业成功之后遇到发展瓶颈的企业; 另一类是处在战略转型阶段的企业。 这两类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那就是在战略明晰之后,如何解决战略落地的问 题。 对于第一类的企业来说,不管其出身是草根、还是高科技,基本的特征是偏才为多, 其一次创业的成功往往是基于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能力具有优势,如:营销能力、技 术能力、生产能力、特殊资源获取能力等等,而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战略 管理能力、文化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等。在 企业规模不大的时候,这种偏弱的能力还不足以对企业的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企业规模增长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如传统制造业规模达到 1 亿、 贸易企业规模达到 5 亿等,这种偏弱的能力将根本性的阻碍企业的发展,而这种阻碍作 用随着企业战略的明晰而被曝露于天下! 对于第二类企业来说,战略的转型体现在目标的调整、经营领域的转移、发展路径 的变更等等方面,而其中任何一种转型形式,直接产生的结果是原有企业的功能不适应 新的发展战略的需要,企业具有重组组织功能模块的需求! 由此可见,功能的完善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首要目的。 但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在完善功能的同时,也需要仔细的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组织各功能如何落实到部门和岗位。功能与功能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依托 才能发挥作用,但是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往往是割裂的,协调相互之间的 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分配功能的时候必须要仔细的思考两者之间的平衡问题。 如:战略管理功能和企业管理功能,如果分在两个部门,负责企业管理的部门对战略理 解不透彻,在进行文化建设、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中背离战略需要,那么战略管理最终 将会落空。 2、组织所有的功能都需要人来实现,企业是否已经具备或能够整合到实现新增补 功能作用的人才成为功能完善中重点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最忌讳的做法是把 已经弱化的功能或新增的功能与已经较强的功能整合在同一个部门或岗位,这样做的直 接结果是企业面临二次组织结构调整的风险。通常的做法是成立新的部门或岗位,哪怕 找一个不熟悉这方面业务的人来承担这方面的责任,慢慢的培养,也比整合到其他的部 门寄希望于带着把较弱或新增的功能强化起来要现实。 二、有利于人才的整合,释放资源能量 现阶段国内企业 (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感觉面临的难以克服的问题是人才 短缺的问题,放眼看内部,每个人似乎都是缺胳膊少腿;从外部引进,看着好看但是不 实用。 事实上,纵然人无完人,但是能够在企业里面生存下来,一定会有其可用之处,至于有

2 页 345 浏览
立即下载
某某集团公司组织结构优化建议书

某某集团公司组织结构优化建议书

某某集团 A 公司组织结构 优化设计建议书 按照集团战略规划,2015 年 7 月某某能源(B 地区)有限公司投产,未来 5 年 200 万吨甲醇项目、50 万吨乙二醇项目也将投产。届时企业规模、产品种类、 员工数量将是现在的数倍,同时员工素质、管理水平也要有相应提升。目前组 织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公司组织结构也要随之 进行优化。 一、组织结构现状 A 公司和 B 地区公司均为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A 公司和 B 地区公司共 14 位高管,A 公司共设 26 个部门,B 地区公司项目管理部设 19 个项目组,另设 1 个资本运营部,共计 46 个部门(项目组),员工 1732 人。组织结构图分别 如图 1、图 2 所示: 图 1:某某能源 A 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图 2:某某能源(B 地区)有限公司组织结构图 若把 A 公司和 B 地区公司作为一个公司两个项目来看,则为直线职能和矩 阵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如图 3 所示: 图 3 :直线职能和矩阵相结合的组织结构 董事长 总经理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组织结构缺乏战略规划、管理模式不明确 组织结构没有结合公司发展战略,作出中长期规划,较长时间存在临设机 构,管理模式不明确,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和组织效率的提升。如人才引进和 培养、组织内耗等。 (二)管理幅度过大造成管理者精力分散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管理层次较少,过于扁平化,造成管理幅度较大, 管理者精力分散,不利于集中精力关注核心业务。 (三)同级部门设置多,造成协调不便、管理交叉 部门划分过细,同级部门数量多,管理成本提高。在业务开展或职能管理 过程中,将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部门间的配合和协调上面,高管也会将大量精 力用于处理部门间冲突和利益平衡上。职能管理部门由于协调部门较多,事务 性工作较多,造成许多工作效率低下。 A 公司和 B 地区公司由于分管领导不同,存在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的现 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资源配置分散 同级部门数量多,造成人力资源特别是专业人才资源配置分散,不利于集 中管理和人才培养。 三、组织结构优化依据 (一)组织结构模式和设计原则 目前组织结构模式分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 制、模拟分权制、多维立体制等模式,设计原则一般遵循任务与目标原则、专 业分工与协作原则、有效管理幅度原则、集权与分权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 结合原则五项基本原则。 1、组织结构与企业经营模式的关系如下表: 序号 1 2 3 4 5 经营模式 专业化 主副业多元化 纵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 无关多元化 组织结构 职能制 有独立核算单位的职能制 混合制 事业部制 母子公司制 备注 中小规模公司 中小规模多元化公司 如汽车和汽车零配件企业 如家电企业 跨领域企业集团 2、组织结构与企业规模大小的关系如下表: 序号 结构要素 小企业 大企业 备注 1 管理层次(纵向复杂性) 少 多 2 部门和岗位的数量(横向复杂性) 少 多 3 分权程度 低 高 4 规范化程度 低 高 5 书面沟通和文件数量 少 多 6 专业人员比率 低 高 7 技术和职能的专业化程度 低 高 8 中高层管理人员数量 少 多 这些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企业规模的扩大决定了 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一方面分工的细化,需要较多的部门和岗位设置,另一方 面管理层次也需要增加。分工细化要求技术和职能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人员数 量要提高,管理层次的增大要求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书面沟通的数量增多,这就 要求企业在各方面要更加规范化。 3、组织结构与企业人员素质关系 组织结构设计还应考虑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数 量、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操作人员的熟练水平、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 等。 (二)组织结构优化建议 根据集团延长产业链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和煤化工行业特点,结合 组织结构设计五原则,为解决目前因组织结构不合理而带来的问题,适应企业 可持续发展,建议公司采用模拟分权制组织结构。 图 4:模拟分权制组织结构示例(某汽车制造公司) 图 5:模拟分权制组织结构 制 权 分 织 组 算 核 拟 部 进 只 营 经 全 完 能 不 性 续 连 和 艺 于 由 但 立 独 对 相 单 各 大 模 规 点 特 行 煤 地 基 生 为 位 定 古 蒙 内 。 品 元 多 等 乙 A T P 胶 橡 烃 烯 醚 二 、 成 形 构 结 化 优 , 链 业 产 工 加 深 醇 甲 长 延 : 略 战 展 发 团 集 模拟分权制是一种介于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的组织结构形式。 公司由于产品品种或生产工艺过程所限,难以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事业部。 又由于企业的规模庞大,不适合用其他模式进行管理。所谓模拟,就是要模拟 事业部制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而不是真正的事业部,实际上是一个个“生 产单位”,我们称之为“模拟利润中心”。“模拟利润中心”设相关生产装置 或车间,享有比以前生产部门更多的自主权,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其 产品根据企业内部的价格进行模拟核算,目的是要调动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 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 模拟分权制的优点除了调动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外,也有利于公司计划推 行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并且能够解决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高层 管理人员实行分权管理,将部分权力分给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 行政事务,提高行政效率,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核心业务上来。 四、优化后的组织结构及及设计思路 (一)建议优化后的组织结构如图 6 所示: 图 6:优化后的组织结构图 (二)优化设计思路 1、A 公司和 B 地区公司合并管理 建议 B 地区公司投产后两公司合并管理。两公司业务关联、生产装置空间 分布紧凑、公用工程共用,合并管理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 达到效益最大化。 2、设立模拟利润中心 按照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划分为各个可实现内部模拟核算的“模拟利润中 心”,这种划分使各中心互为客户关系,便于对各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成本责 任制考核。各中心内部各单元因业务关联性和相近性也便于进行统一管理。模 拟分权制应给予各模拟利润中心更多生产管理权、考核权,一定的行政人事等 权利。 3、整合职能部门 模拟利润中心自主权增大后,许多事务性工作由各中心独立开展,因此重 新定位职能部门职责,缩减职能部门数量。职能部门职责定位为管理体系的建 设、政策的制定、业务流程和工作质量监督检查、信息汇总和共享。 4、合理设定管理层级和幅度 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管理层级的增多,专业和职能划分也更加细化, 管理层级少容易造成管理幅度大、管理精力分散,管理层级过多容易造成信息 传递慢、效率低,因此要设计合理的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同时要制定合理的 分权机制和考核机制来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 5、非核心业务外包 为使管理层和职能部门更加关注核心业务,将保洁、包装、装卸、基建维 修等技术含量较低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来做,由相关职能部门监管 工作结果、规范工作过程。使公司能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核心业务。 6、三产业务剥离 将电视台、餐厅、车队、招待所、超市、公寓管理、物业管理、绿化管理 等业务,并入三产管理中心,成立后勤服务公司。 (三)优化设计说明 序 号 项目 调整内容 备注 撤销保卫部,职能合并到行政管理部。 1 撤销 B 地区公司资本运营部,职能由财务部和集团资本运 撤销 营中心承担。 合并 撤销营销部,职能由集团销售公司承担。 撤销党群工作部,职能由党委办公室承担。 撤销甲醇技改项目部,职能合并到项目管理部。 撤销质检部,成立分析检测中心。 保运中心,负责全公司设备保运、维修工作。 2 增设 增设乙二醇中心。 增设橡胶装置和包装车间 五、关键业务流程再造 组织结构调整后,势必影响部分关键业务流程,要结合组织结构调整情况 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工作,以下为流程再造的一些建议: 1、流程再造将根据组织架构优化进行,选择主要流程:选择产生价值的流 程和必要的流程。 2、流程再造将结合精益管理进行,新的组织架构实施后,人流、资金流、 物流、信息流等权限会相应下放,能备案的,不再签批;能在中心签批的,不 再上报公司签批,流程将大量缩短和下沉,工作效率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3、流程再造将利用 ERP 进行,利用 ERP 的优势,进行资源优化。 4、流程再造将与绩效评价机制同时建立,评估每一个流程节点的作用和效 率,同时引进以流程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保持新流程的长期高效,不会反弹。

7 页 337 浏览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