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一部分-第三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一部分-第三章

第三章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知识框架】2+6+2 ◆设计概述 1.设计概述 2.设计类型 ◆组织文化 1.概念 2.影响因素 3.功能 4.内容和结构 5.类型 6.组织文化与组织设计 ◆组织变革与发展 1.变革概述 2.发展概述 【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4题4分 2题4分 —— 2013 4题4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4 4题4分 1题2分 —— 2015 3题3分 —— —— 2016 3题3分 2题4分 4题8分 2017 2题2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8 4题4分 1题2分 —— 2019 3题3分 1题2分 5分 第一节 组织设计概述 【知识点】组织设计概述 一、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概念 1. 组织:为实现企业目标或执行战略决策,将企业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形成的社会组织机构。 (二)基本内容 1. 组织结构设计(2 种情况) 新建企业:新建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根据企业的战略和目标进行全新设计。 现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2. 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 方法设计。 (三)分类(从形式上划分)(2010.64)(2014.64) 1. 静态设计(古典的组织设计理论) 只对组织结构进行的设计 2.动态设计(现代的组织设计理论) 对组织结构进行的设计 + 对运行制度进行的设计 【助记】静的简单是从前,动的复杂是现代。 【出题角度】——综合 【2010.64/2014.64】关于组织设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织设计可以分为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两种形式 B.只对组织结构进行的设计称为动态设计 C.同时对组织结构和运行制度进行的设计称为静态设计 D. 古典的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的 E.现代的组织设计理论是动态的 【答案】ADE 【解析】组织设计从形式上可以分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只对组织结构进行的设计称之为静 态组织设计,同时对组织结构和运行制度进行的设计称之为动态组织设计。古典的组织设 计理论是静态的,只关注组织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现代的组织设计理论是动态的,同时 关注组织结构设计和运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的研究。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定义及参数 (一)组织结构的定义 1.概念 组织结构: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全力方面所 形成的结构体系。(又称为权责结构,以组织图或组织树的形式出现。) 2.本质、设计目的与内涵(2014.9) (1)本质:企业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 (2)目的: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3)内涵:企业员工在职、权、责三方面的结构体系 【出题角度】——综合 【2014.9】关于组织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组织结构的本质是企业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 B. 组织结构的内涵是企业员工在职、权、责三方面的结构关系 C. 涉及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D. 组织结构与权责结构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结构的定义。组织结构又可称为权责结构。 3.组织结构主要内容:(4 内容)(2014.10)(2010.10)(2017.5)(2012.12) (1)职能结构:达到企业目标所需的各项业务工作及其比例和关系 (2)层次结构(纵向结构):各管理层次的构成 (3)部门结构(横向结构):各管理部门构成 (4)职权结构:各管理层次、部门在权力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和相互关系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9】 在组织结构的内容体系中,职能结构指的是( )。 A.各管理部门的构成 B.各管理层次的构成 C.各管理层次、 部门在权利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和相互关系 D.完成企业目标所需要的各项业务工作及其比例和关系 【答案】D 【解析】选项 A 是部门结构;选项 B 是层次结构;选项 C 是职权结构 【相似题目】 【2014.10/2010.10】组织结构中的纵向结构指的是( )。 【2018.11】在组织结构的内容体系中,职权结构指的是( ) 【2017.5/2012.12】组织的横向结构指的是() 4.组织结构三个要素(3 要素)(2013.9) (1)复杂性:任务分工的层次、细致程度 (2)规范性: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 (3)集权度:决策权的集中程度 【2013.9】组织结构三要素不包括( )。 A. 虚拟化 B. 规范性 C. 集权度 D. 复杂性 【答案】A 【解析】组织结构包括三个要素:复杂性、规范性、集权度。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参数(特征因素和权变因素) 1. 特征因素(考试重点) (1)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描述纵向结构。它是指从组织最高一层管理组织到最低一层管理组织的各个组 织等级。每一个组织等级就是一个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数量。它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数量。它的 大小往往反映上级领导者直接控制和协调的业务活动量的多少。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反比的数量关系。层次越多,幅度越小;层次越少,幅度越大;管理幅度起主导作用。 【出题角度】——判断+应用(2013.2016 案例计算)(2010.63)(2013.10) (2017.6) 【2010.63】关于管理层次、管理幅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组织的管理层次的多少,反映其组织结构的纵向复杂程度 B.管理幅度的大小往往反映上级领导者直接控制和协调的业务活动量的多少 C.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存在正比关系 D.管理幅度决定管理层次 E. 管理层次对管理幅度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ABDE 【解析】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密切。首先,两者存在反比的数量关系。同样规模的企业, 加大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就会减少;反之,管理层次就会增多。其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 次是相互制约的,其中管理幅度起主导作用。管理幅度决定管理层次,管理层次的多少取 决于管理幅度的大小。同时,管理层次对管理幅度也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2)专业化程度 是指组织各职能工作分工的精细程度。具体表现为其部门(科室)和职务(岗位)数量的 多少。 同样规模的企业,科室多,说明分工精细,专业化程度高。 【出题角度】——概念判断 【2011.9】在组织结构的特征因素中,能够反映组织各职能部门间工作分工精细程度的是( )。 A.制度化 B.规范化 C.职业化 D.专业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结构的特征因素。组织结构的专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各职能分工的精细 程度,具体表现为其部门(科室)和职务(岗位)数量的多少。 (3)地区分布 1)是指企业在不同地区、城市设有生产工厂和管理机构的状况。其表面组织结构在空间上 的复杂程度。 2)区域越广,结构越复杂。 (4)分工形式 (2017 案例应用) 1)也就是横向分工所采用的形式。 例如:职能制、产品制、地区制、混合制。 (5) 关键职能 在组织结构中处于中心位置、具备较大职责和权限的职能部门,关键职能对实现企业战略 目标起关键作用。 【说明】销售型企业的销售部、技术型企业的研发部门等。 【出题角度】——应用 【2017.案例】K 公司的关键职能部门是()(K 公司是一家有 6 年发展历史的软件开发公 司) A.行政与人力资源部 B.研发部 C.财务部 D.客户关系部 【答案】B 【解析】K 公司是一家有 6 年发展历史的软件开发公司,所以研发部是其关键职能部门。 (6)集权程度 集权程度高的组织结构中,企业经营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大部分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反 之,则集权程度较低,或分权程度较高。 (7)规范化 1)指员工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 【出题角度】——判断 【2010.12】员工以同样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称为( )。 A.规范化程度 B. 专业化程度 C.集权化程度 D. 分工化程度 【答案】A 【解析】规范化是指员工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 (8) 制度化程度 企业采用书面文件的数量可以反映其制度化的程度。口头方式为主的则制度化程度低。 【出题角度】——应用 (9)职业化程度(和后面人力资本投资结合考察) 是指企业员工为了掌握其本职工作,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通常,用“员工的 平均文化程度”或“上岗职业培训期限”作为衡量职业化程度高低的指标。企业多数员工 文化程度高,需要较长时间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则职业化程度较高。 (10)人员结构 指各部门人员、各职能人员在企业职工总数中的比例情况。 例如:技术人员比率、管理人员比率等指标。 技术人员:办公人员:营销人员=3:1:9 技术人员:办公人员:营销人员=10:1:3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6.6】组织结构设计的特征因素不包括()。 A.关键职能 B.企业规模 C.职业化程度 D.分工形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结构设计。组织设计的特征因素包括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专业化程度、 分工形式、关键职能、制度化程度、职业化程度等,B 未涉及。 2. 权变因素 (1)概念:影响组织结构形式构成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 (2)主要权变因素: 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技术、组织规模、人员素质、组织生命周期等。 【2018.15】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不包括( ) A. 企业生命周期 B. 企业环境 C. 企业规模 D. 企业专业化程度 【答案】D 【解析】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权变因素: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企业技术、人员素质、企业规模、 企业生命周期。 三、组织设计的程序(8 步) 1. 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主要确定管理幅度、分工形式、管理层次等。 2. 进行职能分析和职能设计: (1)针对企业管理业务进行总体设计,确定企业各项管理职能及其结构,并层层分解为 各管理层次、管理部门、管理职务和岗位。 (2)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基本职能设计、关键职能设计和职能的分解 (3)其是组织设计过程的首要工作 3. 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组织设计的主体工作 4. 联系方式的设计:联系方式是指企业中纵向管理层次之间、横向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方 式和控制手段。 5. 管理规范的设计:组织结构的细化、合法化和规范化,起到巩固和稳定组织结构的作用 6. 人员配备和培训体系的设计 7. 各类运行制度的设计:其目的是确保组织结构的正常运行 8. 反馈和修正 【出题角度】——挖空题 二、组织设计的类型(7 个 = 3 个常用+ 4 个其他)(重点) (一)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常用)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就是科层(官僚)制,强调权威与等级、规章 与规范。 1. 决定因素 (1)权力等级:组织预先定好的决策的结构范围。权力集中程度高,很重视权力等级 (2)分工:个体和部门分担和执行工作的程度。分工较为精细。 (3)规章:正式的书面规定。规章的增加可以使组织更加规范化,但是过多的规章会限制个 体的自主性。 (4)程序规范:员工执行任务及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预定的步骤顺序。行政层级式组织往 往比较强调规章和程序规范。 (5)非个人因素:对待组织成员及组织以外人员时,在某些范围内不应考虑的个人属性。 (6)技术能力:决定工作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能力和绩效,而不是其他非个人因素。 【助记】重视权力、规章和程序,复杂少变动。 2. 适用范围 在复杂/静态环境中最有效。行政层级式的组织可以保证高度集权、强调等级的管理能够顺 利执行,所制定的规章和程序也不需要频繁改动。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9】在复杂/静态环境中,最有效的组织设计形式的( )。 A.矩阵组织形式 B.无边界组织形式 C.行政层级式 D.职能制 【答案】C 【解析】选项 C 正确,行政层级式在复杂/静态的环境中效果最好 (二)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常用) 起源于 20 世纪初,被称为法约尔模型,通常称为职能制结构。 1. 特点 (1)职能分工,各自履行分工的职能。 (2)直线—参谋制,直线人员对直属下级发号施令,参谋人员指导、监督和服务。 (3)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决策权主要集中于最高领导层。 2. 优点 (1)有明确的任务和确定的职责,从事类似工作的人们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持的机会较多; (2)可以消除设备及劳动力的重复,对资源最充分地利用,有利于专门设备的开发和对 专家的培养。 (3)有利于管理人员注重并能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强化专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4)每个人员固定一个职能机构一项职能工作,整个组织稳定性较高; (5)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便于最高领导层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的控制。 3. 缺点 (1)狭隘的职能观念,不是把组织的任务看作一个整体 (2)横向协调差,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困难 (3)适应性差 (4)企业领导负担重 (5)不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 4. 适用范围 (1)简单/静态的环境中效果较好; (2)主要适用于中小型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的、生产技术发展变化较慢、外部环境比较稳 定的企业。 【助记】专业、集中、简单少变动。 【出题角度】——挖空题+判断+案例应用(2013) 【2015.6】职能制组织形式被称为( )。 A. 韦伯模型 B. 斯隆模型 C. 法约尔模型 D. 韦尔奇模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三章第一节的职能制结构。它也叫法约尔模型。 【2012.11】职能制组织在( )环境中效果最好。 A. 简单/静态 B. 复杂/静态 C. 简单/动态 D. 复杂/动态 【答案】A 【解析】 职能制结构在简单/静态环境中效果较好。 【2016.7】职能制组织形式的缺点不包括()。 A.狭隘的职能观念 B.横向协调性差 C.领导负担过重 D.设备与劳动力重复过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设计的类型。职能制的缺点:(1)狭隘的职能观念。(2)横向协调差。(3) 适应性差。 (4)企业领导负担重。(5)不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 才。D 未涉及。 (三)矩阵组织形式(常用) 1. 含义 “同一组织内部,既设置具有纵向报告关系的若干职能部门,也建立具有横向报告关系的 若干产品部门(或项目小组),从而形成纵向与横向管理系统相结合。”它代表了围绕产 品线组织资源及按职能划分组织资源二者之间的一种平衡。也解决了这两方面的问题。 2. 特点 (1)一名员工有两位领导 (2)组织内部有两个层次的协调 (3)产品部门(或项目小组)所形成的横向联系灵活多样 3. 优点 (1)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2)有利于顺利完成规划项目,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3)有利于减轻高层管理人员的负担 (4)有利于职能部门与产品部门相互制约,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4. 缺点 (1)组织的稳定性较差。 (2)双重领导的存在,容易产生责任不清、多头指挥的混乱现象。 (3)机构相对臃肿,用人较多。 5. 适用范围 (1)复杂/动态的环境中较为有效。 (2)适合因技术发展迅速和产品品种较多而具有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特点的企业,如军事 工业、航天工业公司;一般工业企业中的科研、新产品试制和规划工作。 【助记】横纵 2 结合,有利配合高层省心,人多复杂不稳定。 【2018.79】关于矩阵组织形式的优点的说法,正确的有( ) . A. 它有利于职能部门与产品部门相互制约,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B. 它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稳定性 C. 它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D. 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E. 它有利于减轻高层人员的负担 【答案】A、C、D、E 【解析】矩阵制优点(1)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适 应性(3)有利于减轻高层管理人员的负担(4)有利于职能部门与产品部门相互制约,保 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缺点:组织的稳定性较差。B 错误,其他均正确 【2014.11】关于矩阵组织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矩阵组织形式在简单静态环境中效果好 B.矩阵组织形式在简单动态环境中效果好 C.矩阵组织形式在复杂静态环境中效果好 D.矩阵组织形式在复杂动态环境中效果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矩阵组织形式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较为有效。 【小结】三种组织形式在不同环境中有效性的对比 环境 组织形式 行政层级式 职能制 矩阵结构 简单/静态 低-中 高 低 复杂/静态 高 中 低 简单/动态 中 低-中 低 复杂/动态 低 中 高 (四) 其他组织形式 1. 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美国通用公司原总裁斯隆提出) ◆特点 (1)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经营事业部,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 的分散经营。 (2)每个事业部都是实现公司目标的基本经营单位,对公司负有完成利润计划的责任, 同时统一管理产品的全部活动。 (3)实行相对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并设有相应的职能部门。 优点 (1)有利于总公司的高层摆脱具体管理事务,集中精力于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 (2)各事业部之间也有竞争,增强企业的活力。 (3)多个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每个事业部高度专业化,有利于把联合化和专业化 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 缺点 (1)容易使各事业部只顾自身的利益,减弱整个公司的协调一致性 (2)公司和各个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复,会增加费用和管理成本。 适用范围 产品种类多且产品之间工艺差别大,或市场分布范围广且市场情况变化快、要求适应性强 的大型联合企业或公司。 2. 团队结构 (1)团队已成为目前组织工作活动的最流行的方式 (2)主要特点:打破部门界限并把决策权下放到工作团队成员手中。 (3)小型组织中,可以把团队结构作为整个组织形式;大型组织中,团队结构一般作为 行政层级组织形式的补充。 【出题角度】——应用(案例(2011)(2013)(2016)(2017)) 3. 虚拟组织 (1)实质:“可以租用,何必拥有” (2)特点:规模较小,但可以发挥主要职能,决策集中化程度很高,但部门化程度很低 或根本不存在(如戴尔计算机公司) (3)优势:灵活性 (4)缺点: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的主要职能活动缺乏有力的控制 4. 无边界组织(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韦尔奇提出) 寻求通过组织扁平化来减少指挥链,对管理幅度不加限制,减少或取消各种职能部门,代 之以授权的团队。 大公司像小公司一样运作 【2018.23】事业部制组织组织形式的优点不包括( ) A.它有利于把联合化和专业化的优点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 B.它有利于高层管理者集中精进行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 C.它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 D.它有利于减少管理成本和费用 【答案】D 【解析】事业部制组织增加管理成本和费用。 【2011.64】关于各类组织形式优缺点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事业部制组织形式能够把联合化和专业化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B. 职能制结构有利于强化专业管理 C. 行政层级式的组织可以保证高度集权以及等级管理的顺利执行 D. 矩阵组织形式的稳定性较高 E. 无边界组织形式有助于强化各职能部门的作用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组织设计的类型。矩阵组织形式的稳定性较差, D 说法有误。无边界组织 形式所寻求的是通过组织的扁平化来减少指挥链,对管理幅度不加限制,取消各种职能部 门,代之以授权的团队, E 说法有误。 第二节 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概述 1. 概念 控制组织内行为、工作态度、价值观以及关系设定的规范;简单的说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 共同价值观体系,使得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2. 影响因素 工作群体的特征,管理者和基层主管的领导模式,组织特征和管理过程,外部环境 3.功能 (1)导向作用:组织文化把组织整体及组织成员个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组织 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同时,也能够将整个组织引向某个特别的领域或阶层,使得整个组织 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 (2)规范作用:组织文化是用一种无形的、思想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软规范,制约员 工的行为,以此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并诱导多数员工认同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从而 使组织上下左右达成统一、和谐与默契。 (3)凝聚作用:组织文化是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是一种黏合剂,把各个 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一起,使得组织产生一种凝聚力及向心力。薪酬和福利形成了 凝聚员工的物质纽带,组织文化则形成了凝聚员工的情感纽带。 (4)激励作用:优秀的组织文化就是要创造一种人人受到重视、受到尊重的文化氛围,以 此来激励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发展而勇于献身、不断进取。 (5)创新作用: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组织文化,是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激发员 工创新精神的源泉和动力。 (6)辐射作用:组织文化的建立,组织形象的树立,除对本组织产生很大影响外,还会 对社会公众、对本地区乃至国内外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提高组织知名度的同时,构成 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4.内容 以下七个方面的特征是组织文化的本质所在,即组织文化的具体内容;从这七个方面来评 价组织,就能得到组织文化的全貌。 (1)创新与冒险:组织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冒险的程度 (2)注重细节:组织期望员工做事缜密,善于分析和注意细节的程度。 (3)结果导向:组织的管理层多大程度上将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而不是强调实现这些 结果的手段和过程。 (4)人际导向:组织的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考虑组织内部的决策结果对组织成员的影响。 (5)团队导向:组织在活动时围绕团队而非个人进行组织的程度。 (6)进取心:组织成员具备进取心、竞争意识而非贪图安逸的程度。 (7)稳定性:组织活动更重视维持现状而不是重视成长的程度。 5. 结构(三层) (1)物质层(表层):包括企业的名称、产品外观包装,建筑风格,纪念物等外显标示等, 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2)制度层(中间层、里层):组织中的行动准则或规章制度。 (3)精神层(深层):组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 神风貌,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019】组织文化结构中的深层是( )。 A.物质层 B.制度层 C.精神层 D.规范层 【答案】C 【解析】选项 C 正确,组织文化结构中的深层是精神层。 组织文化的结构 物质层: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外观及包装,建筑风格,纪念物等外显标示 制度层:各种行动准则或规章制度 精神层(核心):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 关系-三者紧密相连 (1)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 (2)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 (3)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有没有精神 层是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形成自己组织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6.69】关于组织文化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组织文化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 B.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 C.有无制度层是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形成了自身组织文化的主要标志 D.物质层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 E.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 【答案】ABDE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文化结构。组织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A 正确。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D 正确。制度层则 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B 正确。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 也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E 正确组织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形成了 自己的组织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C 错误。 【知识点】组织文化的类型(南桑菲尔德提出) 类型 学院型 相关内容 举例 (1)为想全面掌握每一种新工作的人而准备,使其不断成长、进 IBM 公司、可口可乐 步; 公司、宝洁公司 (2)喜欢雇佣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3)提供大量专门培训,指导其在特定的职能领域从事专业化工 作 俱乐部型 (1)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 联合包裹服务公司、 (2)资历是关键因素,年龄和经验至关重要 德尔塔航空公司、贝 (3)把管理人员培养成通才。 尔公司、政府机构和 军队。 棒球队型 (1)鼓励冒险和革新 会计、法律、投资银 (2)招聘时在各年龄和经验层次中寻求有才能的人 行、咨询公司、广告 (3)薪酬制度以员工绩效水平为标准 机构、软件开发、生 (4)对出色的员工给予巨额奖励和较大自由度,员工都拼命工作 物研究领域 (5)重视创造发明 堡垒型 (1)着眼于公司的生存 大型零售店、林业产 (2)工作安全保障不足,但对于喜欢流动性、挑战性的人来说,具 品公司、天然气探测 有一定的吸引力。 公司 【出题角度】——判断+案例(2011)(2017) 【2010.13】重视员工的适应、忠诚感和承诺的组织文化称为( )组织文化。 A.学院型 B.棒球队型 C.俱乐部型 D. 堡垒型 【答案】C 【解析】俱乐部型组织非常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 【2011.11】有些企业喜欢雇用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培训,然后指导他 们在特定的领域内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具有这种组织文化特点的组织被称作( )组织。 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文化的类型。学院型组织注重培养专才。是为那些想全面掌握每一种新 工作的人而准备的地方。这种组织喜欢雇用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专门 培训,然后指导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内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 【2012.13/2015,7】按照美国学者桑南菲尔德的组织文化分类观点,重视忠诚度和承诺的组 织类型是( )。 A. 学院型 B. 俱乐部型 C. 棒球队型 D. 堡垒型 【答案】B 【解析】俱乐部型组织文化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把管理人员培养成通才,资历是关键 因素,年龄和经验至关重要。 【2013.12】鼓励冒险和革新的组织文化称为( )组织文化。 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答案】C 【2016.8】政府部门和军队的文化类型属于()。 A.俱乐部型 B.棒球队型 C.学院型 D.堡垒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文化的类型。 【知识点】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组织设计影响组织文化的形成。强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设计下,很难形成崇尚公平、自由参 与的组织文化。在组织设计时应考虑企业想要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宗旨,并进行适合于这种 文化发展的组织设计。具体表现如下: 一、组织的制度化 1. 制度化程度越高,组织文化越趋于严谨。 2. 企业想要鼓励创新和开放的组织文化,就需要降低组织的制度化程度。 二、组织的规范化 1. 高度规范化可以带来行为的可预测性、次序性和行为的一致性,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2. 高度的规范化不利于形成鼓励多样化、革新的组织文化。 三、组织的管理层次 1. 管理层次多、结构复杂的组织,不利于培养员工自主性和参与决策的主动性。 2. 管理层次较少,组织结构趋于扁平的组织,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灵活开放,鼓励 员工独立决策。 四、集权程度 集权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形成民主、参与的组织文化。 五、招聘制度 1. 员工多样化程度低、内部招聘为主的组织,倾向于强调稳定和连续的组织文化。 2. 员工多样化程度高、以外部招聘为主的组织重视灵活性和创新的价值。 六、绩效评估体系 1. 强调合作的文化与强调严格的等级差异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很难并存的。 2. 企业拥有合作的组织文化,强调个人绩效的评估体系不合适。 3. 企业希望有一种冒险、创新的组织文化,则绩效评估体系应将重点放在评价创新的努力 上。 七、薪酬制度 1. 不同级别间薪酬差别很大的薪酬体系适合于强调等级的组织文化,不适合崇尚平等的文 化。 2. 强调整齐划一的文化中,很难靠奖金和荣誉来激发员工创造力。 3. 培养合作氛围的组织不应该过分强调薪酬的功能性意义。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6.62】关于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高,组织文化就越倾向于严谨 B.强调等级制度的组织设计,很难形成公平、自由参与的组织文化 C.高度的规范化有利于形成鼓励多样化、革新的组织文化 D.级别差别很大的薪酬制度适合于强调等级的组织文化,不适合崇尚平等的组织文化 E.管理层次多、结构复杂的组织,有利于鼓励员工独立决策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文化与组织设计。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高,组织文化就越倾向于严谨。 高度的规范化可能不利于形成鼓励多样化、革新的组织文化。不同级别间薪酬差别很大的薪 酬体系适合于强调等级的组织文化,而不适合崇尚平等的文化。管理层次多、结构复杂的组 织,不利于培养员工自主性和参与决策的主动性。管理层次较少、组织结构趋于扁平的组织, 则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表现出灵活、开放的特点,从而鼓励员工进行独立决策。 【2010.66】关于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织设计会影响组织文化的形成 B.如果企业要鼓励创新、开放的组织文化,就需要提高组织的制度化程度 C.多样化程度高、以外部招聘为主的组织通常更重视灵活性和创新的价值 D.强调严格的等级差异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培养合作的组织文化 E.一个希望培养合作氛围的组织不应该过分强调薪酬的功能性意义 【答案】AGE 【解析】1.组织设计影响组织文化的形成。 2.如果企业想要鼓励创新、开放的组织文化,就需要降低组织的制度化程度。 3.一般来说,员工的多样化程度低、以内部招聘为主的组织倾向于拥有强调稳定和连续性的 文化,而反之,多样化程度高、以外部招聘为主的组织重视灵活性和创新的价值。 4.不同级别间薪酬差别很大的薪酬体系适合于强调等级的组织文化,而不适合崇尚平等的 文化。一个想培养合作氛围的组织不应该过分强调薪酬的功能性意义。 【2011.65】如果企业想要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开放、创新的组织文化,可以采用的组织设 计手段包括( )。 A. 提升组织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程度 B. 减少管理层次,形成趋于扁平的组织 C. 以外部招聘为主,提高员工的多样化程度 D. 建立强调等级差异的绩效评估体系 E. 建立不同职位等级间薪酬差异很大的薪酬制度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文化与组织设计。如果企业想鼓励创新、开放的组织文化,就需要降低 组织的制度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A 说法有误。企业希望有一种冒险、创新的组织文化,则 绩效评估体系应将重点放在评价创新的努力上。而不应该建立强调等级差异的绩效评估体 系,D 说法有误。不同级别间薪酬差别很大的薪酬体系适合于强调等级的组织文化,不适合 崇尚平等的文化,E 说法有误。 第三节 组织变革与发展 【知识点】组织变革概述 一、概念: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对其自身进行的调整和修正。 二、原因: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 三、变革征兆 (1)决策失灵; (2)沟通不畅; (3)不能发挥效率; (4)缺乏创新。 【出题角度】——挖空题+应用 四、组织变革的方法(案例 2011、2017) (一)以人员为中心(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变革) 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改变人的态度、行为及群体行为等。 (二)以结构为中心 组织内部结构的分化和统合,包括重新划分和合并新的部门,调整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任免责任人,明确责任和权力等。 (三)以技术为中心 组织工作流程再设计、组织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设备的改变、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等。 (四)以系统为中心(上述综合) 在变革某一因素时,必须注意到它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应考虑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 之间的平衡。 五、组织变革的程序 (1)确定问题 (2)组织诊断 (3)实行变革 (4)变革效果评估 【知识点】组织发展概述 一、组织发展的含义 1. 概念:组织发展是有计划变革及干预措施的总和,它寻求的是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 的幸福感。 2. 注重:人性与民主因素。 3. 目的:在于重视人员和组织的成长、合作与参与过程以及质询精神。 4. 组织发展的目标 (1)对人的尊重; (2)信任和支持; (3)权力平等; (4)正视问题; (5)鼓励参与。 【2019】 关于组织发展目的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它重视对人的尊重 B.它重视合作与参与过程 C.它重视权力与控制 D.它重视质询精神 E.它重视人员和组织的成长 【答案】 BDE 【解析】 组织发展的目的在于重视人员和组织的成长、 合作与参与过程以及质询精神。 二、传统的组织发展方法 1.结构技术 通过有计划地改革组织的结构,改变其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度的技术,从而影响工作内 容和员工的关系。 【说明】合并职能部门,减少垂直分化度,简化规章,扩大员工自主性;对工作进行再设计 2.人文技术 通过沟通、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等方式改变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技术,包括: (1)敏感性训练 通过交互作用方式改善自身行为。了解自己如何看待别人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做法: 把十几名受训者集中到实验室,或远离工作单位的地方,心理学家来主持训练。 成员没有要解决任何特殊问题的意图,也不想控制任何人,人人赤诚相见,互相坦率地交 谈,交谈的内容只限在“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 【2018.10】在组织发展方法中,关于敏感性训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敏感性训练中团队更为注重讨论的结果,而不是相互作用的过程 B.它有助于减少人际冲突 C.它是一种人文技术 D.它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 【答案】A 【解析】敏感性训练:又称实验室训练、T 团体训练、交友团体训练等,是指通过无结构小组的 交互作用方式来改善行为的方法。在训练中,成员处于自由开放的环境中,由一名专家做顾 问,讨论他们自己以及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团体注重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因 为训练目的在于团体成员通过观察和参与有所领悟,了解自己、别人和相互作用。 (2)调查反馈 是一种调查工具,用来评估组织成员的态度,了解员工们在认识上的差异。通常是以问卷 调查的形式进行,可以对个人,也可以对部门。讨论过程中,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案例】针对目前组织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内耗增加进行的问卷调查,看成员如何看待这个 问题。 (3)质量圈(员工参与计划的一种形式) 企业中多个员工小组自愿定期与主管会面,以鉴别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然 后将这些提议送交给高层管理部门审查,获得批准的方案由员工参与完成 (4)团际发展(群体间关系的开发) 团际发展旨在化解和改变工作团体之间的态度、成见和观念,以改善团体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用的方法是:由冲突的两个团体分别讨论,列出它们各自对自己的认识,对对方的认 识和不满提出要求,然后相互交换,共享信息,找出分歧和导致分歧的原因和性质,接着 由双方派出代表共同协商,找出解决问题、弥合差异、改善关系的方法 【2017.63】组织发展方法中的人文技术包括()。 A.敏感性培训 B.工作再设计 C.调查反馈 D.质量圈 E.团际发展 【答案】ACDE 【解析】人文技术包括:敏感性训练,调查反馈,质量圈,团际发展 三、现代的组织发展方法 1.全面质量管理 概念:整个企业通过共同努力,引进新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文化,大幅度消减因质量不佳而 导致的成本增加,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要。 要求: (1)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依靠协同工作得到组织中的每个人对质量的承诺,是一个在长期 经营中不断改进质量的过程 (2)要达到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变革必须根植于企业最根本的部分,即组织文化,组织 文化必须支持全面质量管理。 (3)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得到最高管理层的支持 (4)全面质量管理规划需要从上向下推行,并持续从下向上付诸实施。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1.13】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在长期经营中不断改进质量的过程 B.全面质量管理规划需要自上而下推行,并自上而下付诸实施 C.挑选有高度责任感的员工才能符合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D.要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文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规划需要从上向下推行,并持续地从下向上 付诸实施。所以 B 的说法有误,符合题意。 2.团队建设 (1)特征:规模小;能力互补;有共同的意愿、目标和方法;情愿共同承担责任。 (2)对象:可针对工作,也可针对员工的业余生活,双管齐下效果更好。 (3)具体的做法是:先由大家确定团体的目标,列出各个子目标及其优先顺序,并在目标 及优先顺序上达成共识。接着,各个成员说明自己在目标达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划定各自 责任,使每个人明确自己的个人努力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团体目标的认同。最 后,大家在共同的目标下商讨作业细节,确定工作程序。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全体员工对工 作的投入程度,增强责任感,从而提高绩效。 课堂总结 【2017.案例】K 公司是一家有 6 年发展历史的软件开发公司,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公 司设置有研发部,行政与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部门。形成了强调革新与冒险的组织文化, 不断有新产品问世。K 公司一直重视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同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要 是具有发展潜质的员工,就委以重任,而不考虑员工的年龄和工作经验。公司的薪酬、奖励 制度与员工绩效挂钩,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公司会加重奖,并给予较大的工作自由度, 因此,公司员工的工作士气高涨,敬业度很高。 K 公司共有 100 多名员工,强调以项目组为主要形式进行技术研发,把不少决策权下放给 员工,并打破严格的部门界限,提倡部门协作,联合攻关,最近,公司获得了很大一笔风 险投资,为此,公司制定了明确的扩张性战略计划,同时进行必要的组织变革。公司将针 对不同的行业组建专门的技术咨询小组,还计划成立独立的市场部和客户关系部,以加快 市场开拓,并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K 公司目前的组织文化属于( )。 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答案】C 【解析】根据案例内容,形成了强调革新与冒险的组织文化,可得出棒球队型。 2. K 公司的关键职能部门是( )。 A.行政与人力资源部 B.研发部 C.财务部 D.客户关系部 【答案】B 【解析】K 公司是一家有 6 年发展历史的软件开发公司,所以研发部是其关键职能部门。 3.K 公司目前的主要组织结构设计类型是( )。 A.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B.职能制组织形式 C.团队结构形式 D.虚拟组织形式 【答案】C 【解析】团队结构主要特点:打破部门界限并把决策权下放到工作团队成员手中。根据案例 内容,K 公司共有 100 多名员工,强调以项目组为主要形式进行技术研发,把不少决策权 下放给员工,并打破严格的部门界限,这属于团队结构形式。 4.为了实际扩张性战略计划。K 公司进行了组织变革,这种组织变革的方法属于( )。 A.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 B.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 C.以文化为中心的变革 D.以结构为中心的变革 【答案】D 【解析】以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包括重新划分和合并新的部门,调整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任免负责人,明确责任和权力等。根据案例内容,公司制定了明确的扩张性战略计划,同 时进行必要的组织变革。公司将针对不同的行业组建专门的技术咨询小组,还计划成立独 立的市场部和客户关系部,以加快市场开拓,并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所以 K 公司进 行的组织变革的方法属于以结构为中心的变革。

19 页 330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一部分-第四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一部分-第四章

第四章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框架概述】 【考情分析】 年份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合计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5题5分 1题2分 — 6题7分 2018 年 3题3分 1题2分 - 5分 2019 年 4题4分 1题2分 - 6分 第一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实施过程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所谓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指“为了提高企业绩效水平,培育富有创新性和灵活性的组织 文化,而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同战略目标和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做法”,或“为了实 现一个组织的目标而实施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运用模式以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战略以及赢 得竞争优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看成是一种“利润中心”,而不仅仅是一种“成本 中心”。 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概念是战略匹配或战略契合,必须具两个一致性: 1)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外部环境和组织战略之间的一致性,也称外部契合或垂直一致性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战略) 2)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内部一致性,也称内部契合或水平一致性。(人力资源职能的内部 一致性) 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于改变结构和文化、提高组织效率和业绩、开发 特殊能力以及管理变革。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0.67】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于( )。【改编】 A. 组织管理变革 B. 员工考勤 C. 开发特殊能力 D. 行政管理 E. 提升组织效率和业绩 【答案】ACE 【解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于概念结构和文化、提升组织效率和业绩、 开发特殊能力以及管理变革。 5.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思想: 1)以利润为导向的观点,而不仅仅是从以服务为导向的观点出发,来分析和解决各种人 力资源问题。 2)对生产率、薪资福利、招募甄选、培训开发、绩效反馈、缺勤、临时解雇及员工态度调查等 这样一些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评价和解释。 3)采用包括可行性、挑战性、具体性以及有意义性等目标在内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同时针对组织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建议性解决报告。 4)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员提供培训,并且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它对企 业的利润实现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例题】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贯彻的重要思想,表达错误的是 ( )。 A. 以成本为导向的观点,而不仅仅是以服务为导向 B. 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必要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评价和解释 C. 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建议性解决报告 D. 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员提供培训 【答案】A 【解析】以利润为导向的观点,而不仅仅是以服务为导向。 6.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要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实际上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能够向其他人表 明,自己对于组织的目标和使命达成作出了贡献。为此,一个组织中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必须努力做到: 第一,参与组织的战略规划制定过程。 第二,掌握与组织的战略性目标有关的一些特定知识。 第三,知道何种类型的员工技能、行为以及态度能够支持组织的战略达成。 第四,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来确保员工具备实施组织战略所需要的这些技能、行 为以及态度。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7.63】某公司总裁最近对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提出了批评,指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 作层次过低,今后应当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迈进。为此,该公司今后的人力资源 管理工作应当做到( )。 A. 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本公司的外部环境和组织战略相匹配 B. 确保公司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之间保持高度一致性 C. 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方面 D. 不再从事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 E. 向公司的其他人证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对公司的目标实现做出了贡献 【答案】ABE 【解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战略以及赢得 竞争优势。核心概念是战略匹配或战略契合。包括两个方面的一致性:外部契合或垂直一致 性(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内部契合或水平一致性(人力资源职能的内部一 致性,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政策和实践之间保持高度内部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种 良性的匹配、互动关系)。 (二)战略的三个层次及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型 1.战略管理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1)组织战略层次:主要回答到哪里去竞争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分为成长战略、稳定战略 和收缩战略 2)竞争战略层次:又称经营战略,主要回答如何进行竞争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分为总 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以及市场集中战略 3)职能战略层次:主要回答凭借什么来进行竞争。人力资源战略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就是 职能战略的一种 【2017】人力资源战略属于( )战略。 A. 组织 B. 公司 C. 竞争 D. 职能 【答案】D 【解析】战略管理的层次包括组织战略层次、竞争战略层次和职能战略层次。人力资源管理战 略就是职能战略层次。 【2019】某高科技公司认为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前景巨大,于是做出了进入该领域的战略决策, 属于( )。 A. 职能战略 B. 竞争战略 C. 组织战略 D. 差异化战略 【答案】C 【解析】组织战略它主要回答到哪里去竞争的问题,即作出组织应该选择经营何种业务以及 进入何种行业或领域的决策。 2.一个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型 一个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主要包括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核心阶段。 (1)战略制定过程:又称战略规划过程,界定组织的使命、长期目标、所面临的外部机会 和威胁以及组织内部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然后确定组织的战略方向。 (2)战略实施过程:又称战略执行过程,帮助组织确定如何有效执行已经确定的战略, 主要是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如何分配资源以及如何确保组织获得高技能的员工等。 注:在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中,战略执行阶段并非永远只能被动地的处于战略制定阶段之 后。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和决策之间的不断循环。 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扮演: 1)组织战略执行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2)人力资源管理可能会导致组织战略的调整。 【真题·2017 单选】在战略管理过程模型中,从战略制定到战略执行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个 中间环节是( )。 A. 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B. 进行 SWOT 分析 C. 衡量企业绩效 D. 确定组织的人力资源需要 【答案】D 【解析】战略制定的三个步骤是阐明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及长期目标,进 SWOT 分 析,选择有助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总体战略,选项 A、B 战略制定的环节;衡量企业绩效是战 略执行阶段,选项 C 错误;作为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的中间环节是确定组织的人力资源需 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概念:一种旨在使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与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相匹配,从而帮 助组织维持竞争优势的公司规划 1.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 1)阐明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及长期目标 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内容: 使命:描述了一个组织存的理由、目的和意义(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愿意: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的总体描述(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价值观:则是在履行使命以及达成愿景过程中坚持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正直、进 取、合作、创新)。 2)对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进行评估(用 SWOT 分析)。确定组织达成使命和 长期目标的方式,即作出战略选择 3)阐明组织在追求其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将如何分配自己的资源 【2018.49】某互联网公司的公司简介中有如下三个表述;“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通过互联网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正直、进取、合作、创新”,它们分别是这家公司的( )。 A. 愿景、使命、价值观 B. 使命、愿景、价值观 C. 使命、价值观、愿景 D. 价值观、愿景、使命 【答案】A 【解析】战略规划的任务之一是描述组织的终极目标:即愿景、使命、价值观,根据“成为” , “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正直”等词汇得出 A 正确。 4)组织对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进行评估。 外部分析 指通过考察组织的运营环境,分析组织所面临的各种战略机会以及所受到的各 种威胁 战略机会 尚未开发的客户市场; 战略威胁 潜在的人员短缺;新的 对企业有帮助的技术进 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即 步;尚未挖掘和利用的 将出台的可能会对公司 潜在人力资源等 产生负面影响的法律; 竞争对手的技术创新等 内部分析 分析组织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它集中考察组织可能获得的财务资源、资本资源、 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018】企业常常会使用 SWOT(即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分析来制 定战略,其中属于战略威胁的有( )。 A. 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B. 可能对本企业不利的法律即将出台 C. 竞争对手实现技术创新 D. 强劲竞争者的数量增加 E. 劳动力市场上缺乏本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答案】BCDE 【解析】在 SWOT 分析中,战略威胁(T):潜在人员短缺;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即将出台 的可能会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的法律;竞争对手的创新技术等。因此,选项 BCDE 正确。 2.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规划过程中的作用 一家企业的战略规划过程通常发生在高层,一般是由一个战略规划小组决定的。然而,战 略规划决策的每一个步骤都会涉及与人有关的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要参与战 略决策的每一个步骤。 【例题】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规划过程中的作用,表述错误的是( )。 A. 战略规划一般发生在管理层 B. 战略规划决策的每一个步骤都会涉及与人有关的问 C.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应该参与战略决策的每一个步骤 D. 战略规划一般由一个战略规划小组决定的 【答案】A 【解析】战略规划过程一般发生在高层,一般是由一个战略规划小组决定的。 3.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规划之间的联系 1)人力资源职能应当在战略规划阶段就参与进来 2)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战略规划职能之间存在四种不同层次的联系,即行政管理联系、 单向联系、双向联系以及一体化联系 1)行政管理联系: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日常行政事务性管理活动上。人力 资源管理部门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是完全分离的。 问题:这样,不仅战略规划的质量和可行性难以保证,同时,战略执行也会由于缺乏人力 资源职能的配合而遇到各种问题 2)单向联系:企业的战略规划职能会自行制定战略规划,然后再将这种战略规划告知人 力资源部们,让其实施和落地。 问题:制定过程缺乏人力部们介入,即使积极执行,也有可能导致目标无法达成 3)双向联系:战略规划小组把企业正在考虑的各种战略选择告知人力部们。然后,人力高 层管理证分析不同战略对人力的需求,并把分析结果报告给战略规划小组。最后,规划小 组讲战略传达给人力高层,由他们制定具体执行方案 4)一体化联系:一体化联系是建立在战略规划职能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间的持续互动 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单方向推进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战略规划和人力 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是动态的和全方位的,组织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是组织战略规划团 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全面参与组织的战略制定过程,不仅在组织的战略规划过程中通过 提供全面、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来帮助组织从一开始就制定出可行的战略规划,而且通过 全程参与战略规划过程,能接够更为充分的理解组织战略意图,并且预见到在战略执行阶 段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问题,从而更为主动。积极的配合战略执行过程。 【例题】根据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人力资源部门未参与组织战略过程,这 属于( )关系类型。 A. 行政管理联系 B. 单向联系 C. 双向联系 D. 一体化联系 【答案】A 【解析】行政管理联系:日常的行政事务性管理活动,人力资源部门未参与战略过程;人力 资源部门和企业的战略管理完全分离;战略规划可行性和质量难以保证。 【2019】在制定战略规划阶段,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规划之间联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所谓单向联系,是指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参与战略制定的过程 B. 所谓双向联系,是指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形成了互动联系 C. 所谓一体化联系,是指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互动是动态和全方位的 D. 所谓行政管理联系,是指人力资源部门不参与组织战略 【答案】A 【解析】单向联系是人力资源部门不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但让人力资源部门配合战略规划 的实施或落地,选项 A 错误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执行 战略制定: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战略执行(实施),尤其是为了实施战略而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并付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主要是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要承担的责任。凡是执行力差的组织,基本上都是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或缺陷的组织。 组织的战略是否能够得到成功的执行,主要取决于五个方面的重要因素: 1)人力资源管理对三个基本变量负有主要责任: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的甄选、培训与开发 以及报酬系统。 2)人力资源起到影响作用其他两个变量:组织结构以及信息系统。 【例题】组织的战略能够得到成功的执行取决的因素中,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负有主要责任的 是( )。 A. 组织结构 B. 人员的甄选和开发 C. 报酬系统 D. 工作任务设计 E. 信息的类型以及信息系统 【答案】BCD 【解析】组织的战略能够得到成功的执行取决的因素包括五种: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的甄选、 培训与开发;报酬系统;组织结构;信息的类型以及信息系统。 战略执行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 第一,确定组织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包括数量、质量、结构等; 第二,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开发和协调,确保组织获得适当数量的员工,确保这 些员工具备战略所需的技能,确保技能和职位及所需要完成工作任务之前的匹配 第三,通过科学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其所包含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程序和实践,建 立适当系统,确保员工采取的行为有利于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与步骤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工具 1.战略地图 1)概念: 战略地图(StrategyMap)实际上是对组织战略实现过程进行分解的一种图形工具,它形象 地展示了为确保公司战略得以成功实现而必须完成的各种关键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驱动关 系。 2)作用: 这幅“蓝图”有助于组织中的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理解组织的战略实现过程,同时了解 自己的绩效是如何为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达成作出贡献的从而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应当怎 样做才更有助于公司战略的实现。 【2019】企业在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时,可以通过对组织战略的实现过程进行分解展示 出必须完成的各种关键活动及其驱动关系,这种战略实施工具称为( )。 A. 战略地图 B. 目标管理 C. 数字仪表盘 D. 高绩效工作系统 【答案】A 【解析】考查战略地图的概念。战略地图是对组织战略实现过程进行分解的一种图形工具, 它形象地展示了为确保公司战略得以成功实现而必须完成的各种关键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 驱动关系 2.人力资源管理积分卡 1)概念: 针对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需要完成的一些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链而设计的各种财务类和非 财务类目标或衡量指标。 2)作用: 明确了衡量实现组织战略所必须完成的各项管理活动需要达成的具体指标和目标 3)功能: (1)管理员工的绩效,并将员工与组织的关键目标联系起来; (2)确保组织监控和评价员工的绩效,并采取快速修正行动来纠正存在的绩效问题。 (3)组织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完成的战略性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战略性结果进行监控 4)量化处理: (1)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甄选测试以及培训的数量等); (2)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员工行为(如客户服务表现等) (3)员工的行为所产生的公司战略后果及绩效(如客户满意度和利润率等)。 【2017】企业在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时,通常需要针对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所需完成的一 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链,设计各种财务类和非财务类目标或衡量指标,这些目标或衡量 指标称为( )。 A. 平衡计分卡 B. 人力资源管理计分卡 C. KPI 指标 D. 战略地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力资源管理计分卡的概念,选择 B。 3.数字仪表盘 1)概念: 实际上是能够在计算机桌面上显示的各类图表,它以桌面图形、表格以及计算机图片的形 式向领导者和管理者形象地展示了在公司战略地图上出现的各项活动目前在公司中进展到 了什么阶段以及正在向哪个方向前进 2)作用: 提供,高层管理者要随时掌握组织的各项战略任务完成情况以及重要工作的进度情况的工 具。这些数据能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提供一个及时采取修正措施的机会。 【例题】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工具不包括( )。 A. 战略地图 B. 人力资源管理计分卡 C. 数字仪表盘 D. 目标管理 【答案】D 【解析】组织通常需要三种重要工具分别是战略地图、人力资源管理计分卡以及数字仪表盘。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流程与步骤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流程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步骤 (1)确定组织的经营战略 (2)描绘组织的价值链 (3)设计战略地图 (4)确定战略所要求的各项组织成果 (5)确定组织需要的员工胜任素质和行为 (6)明确需要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政策以及活动 (7)制作人力资源计分卡 (8)通过数字仪表盘进行监控 第一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实施过程 【本节主要考点】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核心概念及重要思想 2.战略的三个层次及相互关系 3.战略管理过程的基本模型(两个核心阶段) 4.战略规划的任务 5.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规划之间的联系(四种联系) 6.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执行 7.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工具(战略地图、人力资源管理计分卡、数字仪表盘 第二节 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人力资源战略及其与战略的匹配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内涵 1.概念 所谓人力资源战略,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用来帮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行动 指南,它是一个组织将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政策以及程序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某种模式或规划的产物。 2.层次 1)一个组织的发展战略或公司战略,解决的是组织是要扩张、稳定还是收缩的问题——成 长战略、稳定战略和收缩战略 2)组织的经营战略或者竞争战略,是如何在既定的领域中通过一定的战略选择战胜竞争 对手的问题——创新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和客户中心战略 (二)人力资源战略与不同组织战略的匹配 1.成长战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 1)概念: 成长战略是一种关注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创新以及合并等内容的战略, 2)分类: 内部成长战略:通过整合和利用组织所拥有的所有资源来强化组织优势的一种战略,它所 注重的是自身力量的增强和自我扩张。 外部成长战略:试图通过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或者多元化来实现一体化战略,这种战 略往往是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等方式来扩张组织的资源或者强化其市场地位 3)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 内部成长战略: A 招募和甄选压力就会比较大,人力资源的招募职能必须能够不断补充组织成长和发展过 程中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B 培训工作也是全方位、多类型的,需要为组织不断培训和输送具有各种不同知识和技能的 员工 C 晋升方面,这类组织往往强调内部晋,从外部招募和录用低级别的员工,然后不断地把 员工一步一步培养到中高层管理职位 D 绩效管理的角度来说,这类组织会同时关注员工的结果以及完成工作的过程,但是更为 重视结果,同时薪酬与结果的联系往往也非常紧密 外部成长战略: A 这类组织的员工招募工作需求不大,但是员工的重新配置的工作压力却很大 B 培训的重点是文化整合和价值观的统一,以及关于如何解决冲突的技能培训,同时还要 对一些暂时找不到合适位置的人员进行技能的再培训 C 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的重心则都是如何实现绩效管理实践以及薪酬结构和薪资水平的规 范化和标准化 【例题】某企业内部成长战略下的人力资源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 A. 培训工作是全方位、多类型的 B. 企业往往强调内部晋升 C. 企业不关注员工的结果 D. 薪酬与结果的联系往往也非常紧密 E. 企业不关注完成工作的过程 【答案】ABD 【解析】内部成长战略下的人力资源战,从绩效管理的角度来说,这类组织会同时关注员工 的结果以及完成工作的过程,但是更为重视结果。 【例题】某企业外部成长战略下的人力资源战略表述错误的是( )。 A. 组织的员工招募工作需求不大 B. 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文化整合和价值观的统一 C. 绩效管理的重心是实现绩效管理实践规范化 D. 员工的重新配置的工作压力很小 【答案】D 【解析】某企业外部成长战略下的人力资源战略中,员工招募工作需求不大,但是员工的重 新配置的工作压力却很大。 2.稳定战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 1)概念: 稳定战略是一种强调市场份额或者运营成本的战略。这种战略要求组织已经占领市场中选 择一个自己能够做得最好的部分,然后把它做得更好。 2)适用: 组织往往处于较为稳定的环境之中,增长率较低,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保持自 己已经拥有的技能。 3)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 以稳定已经掌握相关工作技能的员工队伍为出发点,因而这种组织的整体人力资源战略就 是保持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以及管理手段的规范性、一致性和内部公平性。 A 组织对人员招募的要求不是很大, B 内部员工能够获得比较缓慢的晋升, C 组织的培训主要关注员工当前所从事的工作的需要, D 绩效管理的重点是员工的行为规范以及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态度。 E 在薪酬管理方面,更加重视薪酬的内部一致性,薪酬的决策集中度比较高,薪酬的决定 基础主要是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本身。 F 同时这类组织的员工福利水平往往比较高。 【例题】薪酬的决策集中度比较高,这是与( )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职能的表现。 A.内部成长战略 B.外部成长战略 C.稳定战略 D.收缩战略 【答案】C 【解析】企业采取稳定战略时,在薪酬管理方面更加重视薪酬的内部一致性,薪酬的决策集 中度比较高,薪酬的决定基础主要是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同时,这类组织的员工福利 水平往往比较高。 3.收缩战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 1)概念: 收缩战略通常会被那些由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因为想要缩小一部分经营业务的组织采用 这种战略有时又称为精简战略,它往往是与裁员、剥离以及结算等联系在一起的。 2)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 A 如何以一种和平、稳定并且代价最小的方式将冗余的人力资源剥离出组织,同时如何提 高在组织精简和裁员之后留在组织中的员工的士气。 B 绩效管理中心会放在对结果的考核上,将员工收入与组织的经营业绩挂钩有着非常强烈 的愿望。 C 这类组织对于将员工的收入与组织的经营业绩挂钩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除了在薪酬中 减少固定薪酬部分所占的比重、增加浮动薪酬的比重,往往还力图实行员工股份所有权计 划等,以鼓励员工与组织共担风险。 【例题】企业绩效管理重心放在对结果考核上,这是与( )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职能 的表现。 A. 内部成长战略 B. 外部成长战略 C. 稳定战略 D. 收缩战略 【答案】D 【解析】企业采取收缩战略时,由于经营处于不利局面,这类组织对于尽快取得业绩极为关 注,它们的绩效管理重心会放在对结果的考核上。 (三)人力资源战略与不同竞争战略的匹配 1.创新战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 1)概念 创新战略是以产品的创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为导向的一种竞争战略。这种组织的一 个重要经营目标在于充当产品市场上的领袖,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常常会非常强调客户的满 意度和客户的个性化需要,而对于组织内部的职位等级结构以及相对稳定的职位评价等则 不是很重视。 2)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 A 招募和甄选的角度来说,这类组织更愿意得到富有创新精神的和敢于承担风险的人,而 不是长期兢兢业业做一份重复性很强的程序化工作的人。 B 薪酬上就必须强调组织与员工的风险共担以及成功分享,同时确保在产品、生产放大以及 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成功这确实能够得到高额的回报。员工的基本薪酬往往不是取决于内容 非常清晰的执业范围和职责,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员工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C 绩效管理的角度来说,这类组织更为关注创新结果,而不是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规范, 因此绩效管理体系的目标导向性很强。 【2018.1】采取创新战略的企业不适合采用的人为资源管理方式是( )。 A. 招募富有创新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员工 B. 设计精细的职位等级结构,并进行细致的职位分析 C. 重视评价员工取得的创新结果 D. 为创新成功者提供高水平的薪酬回报 【答案】B 【解析】细致的职位分析和创新不相关,B 符合题意。 2.成本领先战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 1)概念: 所谓成本领先战略,实际上就是低成本战略,即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组 织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产品这样一种竞争战略。 2)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 A 培训的内容重点针对员工当前所从事的工作需要, B 绩效管理的重点也在于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对于基本工作流程的遵守。这类组织还特别强调 工作纪律和出勤以及作息时间要求。 C 薪酬水平方面,这种组织会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以确保本组织的薪酬水平既 不低于竞争对手,最好也不要高于竞争对手。在薪酬构成方面,这种组织通常会采取一定 的措施提高浮动薪酬或奖金在薪酬构成中的比重,同时奖励员工在成本节约方面取得的任 何成绩。这一方面是为了控制成本支出;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员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 率 【2018.32】某公司采用的战略是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这种战略属 于( )。 A. 组织战略 B.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C. 职能战略 D. 竞争战略 【答案】D 【解析】根据“降低成本”得出成本领先战略,即 D 正确。 3.客户中心战略机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 1)概念 客户中心战略是一种以提高客户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速度等来赢得竞争有事的战略。 2)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 A 绩效管理的重点是客户满意度 B 招募环节往往就非常重视求职者或候选人的客户服务能力、动机以及经验 C 培训系统也会在客户知识、客户服务技巧以及客户为导向的价值观等方面倾注大量的时间 和精力 D 薪酬系统往往也会根据员工向客户所提供服务的总体评价结果来支付奖金。 【例题】客户满意度是实施( )的组织最为关注的一个绩效指标。 A. 创新战略 B. 成本领先战略 C. 客户中心战略 D. 收缩战略 【答案】C 【解析】客户满意度是实施客户中心战略的组织最为关注的一个绩效指标。 二、高绩效工作系统与人才管理 (一)高绩效工作系统 1.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核心理念 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须与组织的战略和目标保持一致并且确保后者的实现。 2.高绩效组织重要特征: 如:多技能工作团队、得到授权的一线员工、全面的培训、劳资合作、对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 承诺等。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内容 【例题】高绩效工作组织的重要特征包括( )。 A. 多技能工作团队 B. 得到授权的一线员工 C. 对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承诺 D. 劳资合作 E. 职位分析与职位设计 【答案】ABCD 【解析】高绩效工作组织的重要特征包括多技能工作团队、得到授权的一线员工、全面的培训、 劳资合作、对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承诺等。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内容。 (二)学习型组织 1)概念: 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指组织通过促使所有员工持续获得和分享知识而形成的一种重视和 支持终身学习的文化。从根本上说,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员工是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2)关键特征: 第一,致力于持续学习 第二,知识共享 第三,普遍采用批判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第四,具有一种学习文化 第五,重视员工 【2017】关于学习型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要求员工只获取与本职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B. 它要求员工持续获取知识,致力于学习和终身学习 C. 它鼓励员工的开发及其身心健康 D. 它重视每一位员工的开发及其身心健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持续获取知识,致力于学习,鼓励员工 的开发与身心健康,而非仅仅获得与本质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所以,选择 A。 (三)人才管理 1.人才管理的内涵 1)关注点: 人才管理的关注点是关键人才的吸引、保留及其使用。 2)关键成功要素: 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OPM)指出,两个关键成功要素=人才招募+人才保留。 作用: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获得拥有正确技能的人 【例题】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OPM)指出,人才管理的关键成功要素是( )。 A. 人才招募 B. 知识共享 C. 人才保留 D. 正确的时间获得拥有正确技能的人 E. 正确的地点获得拥有正确技能的人 【答案】AC 【解析】美国联邦政府人事管理署(OPM)也指出,人才管理的两个关键成功要素是人才招 募和人才保留。 3)人才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別 它要求组织在人才的获取和保留方面必须具有明显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能够针对 外部环境变化作出更为快速的反应。 同时,它试图通过借鉴供应链管理、六西格玛、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精益生产等的一些基本原 则,将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间的壁垒彻底打破,实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无缝链 接,以确保组织通过吸引、保留并有效使用各类人才来实现组织战略的意图。 4)人才的特征 第一,人才不是抽象的,更不是绝对的 第二,人才不仅仅是指组织中最优秀的、已经表现出卓越绩效的少数员工(A 类人才),还 包括那些构成员工队伍大多数的、有能力且绩效稳定员工(B 类人才)。 【2019】关于人才及人才管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才管理要求企业对人才的获取和保留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 B. 人才管理有助于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C. 人才管理涵盖人才的吸引、使用、保留、开发等诸多方面 D. 只有企业中最优秀的、最卓越的少数员工才是人才 【答案】D 【解析】人才不仅仅是指组织中最优秀的、最卓越的少数员工(A 类人才)才是人才,还包 括那些构成员工队伍大多数的、有能力且绩效稳定的员工(B 类人才),选项 D 错误。 2.人才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一,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获取途径,实现动态人才匹配 第二,形式有助于降低风险的新型人才队伍调节机制 1)同时利用制造人才和购买人才两种策略应对人才供求两个方面的风险,并保持适当的 平衡。 2)适应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小规模,多批次地培养人才。 3)降低人才开发风险,提高人才开发的投资回报率。 4)通过平衡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利益来保护组织的培训开发投资。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员工价值主张,培养新型组织文化 1)面对当前新的市场环境和劳动力队伍多元化的新特征,企业必须为不同类型的员工提 供令人信服的为自己工作的理由。 2)企业必须转变领导者的角色,将传统的命令型领导转变为影响型领导。 3)企业还需要建立统一、平等且富有同情心的组织文化。 第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1)对相对独立的各种人力资源职能加以整合,强化各种人力资源职能对于人才招募和保 留的共同作用。 2)将员工管理流程整合到标准的企业流程中,让各级管理者切实承担吸引和留住员工的责 任。 3)将企业的经营战略转化为详细的人才战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同时提高人力资 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经营意识。 【2017】为了形成有助于降低风险的新型人才队伍调节机制,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可以采取 的做法是( )。 A. 采用大规模、少批次的人才培养策略 B. 同时采用制造人才和购买人才两种策略 C. 建立统一、平等和富有同情心的组织文化 D. 将相对对立的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加以整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四章第二节人才策略。如果企业要有效降低风险,需要同时采用制造人 才和购买人才两种策略,其他选项不能有效降低风险。所以,选择 B。 【本节主要考点】 1.人力资源战略与不同组织战略的匹配(成长战略、稳定战略、收缩战略) 2.人力资源战略与不同竞争战略的匹配(创新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客户中心战略) 3.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概念 4.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及关键特征 5.人才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6.人才管理的重要特点

16 页 359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一部分-第五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一部分-第五章

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 【框架概述】 【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4题4分 1题2分 —— 2013 3题3分 1题2分 —— 2014 4题4分 1题2分 —— 2015 2题2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6 4题4分 1题2分 1题2分 2017 5题5分 1题2分 —— 2018 4题4分 1题2分   2019 1题1分 1题2分 第一节 人力资源规划及其供求预测 【知识点】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流程与意义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念及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 1.概念(理解) 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教材中采用的是狭义的说法。 而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则专指组织的人员供求规划或雇用规划,即根据组织未来的人力资 源需求和供给分析,找出供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从而帮助组织制订在未来平衡人力资源供 求关系的各种相关计划。 【2017.12】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制定未来几年的人力资源规划时应当首先从了解( )入手。 A. 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B. 外部劳动力市场状况 C. 竞争对手的情况 D. 公司的战略规划 【答案】D 【解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是从明确战略规划开始的。 2.人力资源规划流程 1)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通过对组织战略规划的细致分析明确企业在规划期内的人力资源需求,这种人力资源需求 的预测不仅包括人员数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员工的质量和结构提出的要求,其中重要的 考虑因素包括员工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等因素,最终整理出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 质量需求数据。 2)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外部劳动力市场形式(招募难度) 内部人员供给(数量、质量以及晋升、流动等情况、结构) 3)供求平衡分析 A 供求平衡:不采取措施 B 不平衡:供大于求、供小于求、局部不平衡、结构性失衡 4)实施供求平衡计划 (1)精简人员时,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程序公平性以及对员工的人际公平性。 (2)需要增加人员时,则应当按照招募甄选的科学要求来实施,而不应由于急于满足企 业的人力资源需要而放松标准,从而为公司未来新一轮的人力资源规划埋下隐患。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组织必须在综合考虑各种可变因素的情况下,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从而班主组 织在一个不稳定的、具有高风险的环境中女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2.有利于组织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稳定、一致性和有效性,有利于组织的健康和可持续 发展。 不会被动应对环境变化,避免类似大规模裁员现象的发生。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3.组织对人工成本的合理控制 例如:提前规划,保证数量和质量;合理规划,减少局部失衡 【例题】关于人力资源规划的正确说法包括( )。 A. 人员需求预测需要预测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供给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方面的数据 B. 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组织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C. 精简人员时,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程序公平性以及对员工的人际公平性 D. 人力资源规划广义的概念包括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关的各种规划活动 E. 人力资源规划狭义的概念包括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关的各种规划活动 【答案】BCD 【解析】人员供给预测需要预测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供给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方面的数 据,A 错误。人力资源规划狭义的概念,专指组织的人员供求规划或雇用规划,即根据组织 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分析,找出供求之间差距或矛盾,帮助组织制定在未来平衡人力 资源供求关系的各种相关计划,E 错误。 【知识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一、预测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一)内容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指一个组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到底需要多少名员工以及需要的是哪些 类型的员工。它不考虑组织内部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是对组织未来经营所需要的人力资 源总体情况作出的分析和评估。 在进行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时,主要应当考虑组织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调整、组织 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变化情况、组织内部各职位上员工的工作量、组织的技术变革、组织 结构调整以及流程再造等若干方面因素 (二)因素 1)组织战略 例如:战略为扩张→招人;战略为转型→减员 2)产品和服务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外部客户对组织所提供的产品 或服务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变化情况是影响组织的劳动力 需求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例如:产品和服务需求扩张→招人;萎缩或出现代替→减员 3)技术 例如:自动化→普通员工减少,技术员工增加;代替 4)组织变革 例如: 直线职能制向事业部制转型→增加事业部对职能管理人员的需求。 外包→减少人员需求 【2018.18】某企业决定进入新业务领域,急需大量该业务领域的优秀人才,这表明影响其人力 资源需求的因素是( )。 A. 组织战略 B. 组织结构调整 C. 技术变革 D. 业务流程再造 【答案】A 【解析】根据企业进入新领域,得出属于组织战略。 【2017】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制定未来几年的人力资源规划时应当首先从了解( )入手。 A. 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B. 外部劳动力市场状况 C. 竞争对手的情况 D. 公司的战略规划 【答案】D 【解析】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战略、产品和服务、技术、组织变革,其首先 是考虑组织战略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主要方法 (一)预测的角度 (1)宏观层面进行预测:根据组织的总体经营状况或未来的产品或服务数量预测。 (2)微观层面进行预测:根据组织内部各种职能或职位的具体数量变化进行预测。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3 种定量方法+2 种定性方法) 类别 名称 内容 需求预测的方法 定性预测法(在缺乏历史数据或 经验判断法、德尔菲法 者环境变化很大的情况下使用) 定量预测法—预测更精确得多 比率分析法、趋势预测法、回归分 析法 1.经验判断法 (1)概念 组织各级中高层管理人员根据自己过去积累的工作经验以及个人的直觉,对组织未来所需 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结构等状况进行估计。 (2)实际操作流程 一般是先由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本部门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总工作量情况; 预测本部门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 汇总到组织的最高领导层那里进行适当的平衡; 最终确定组织未来的总体人力资源需求情况。 (3)适用范围 适合于短期预测,对那些规模较小或经营环境相对稳定、人员流动率不是很高的企业。 【注意】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比较丰富的个人经验。 【2017.13】关于预测人力资源需求的经验判断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是做一种简单便捷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B. 它是一种让管理人员借助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和直觉预测人力资源需求的方法 C. 它适用于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较大的企业 D. 它适合进行短期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答案】C 【解析】根据经验判断法是最简单的,得出适合于短期预测,对那些规模较小或经营环境相 对稳定、人员流动率不是很高的企业。 2.德尔菲法——专家预测法 (1)做法 邀请某一领域中大约 30 名专家或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中的 人彼此之间并不见面,也不进行沟通。 有一位研究主持者在专家之间充当传递、归纳和反馈信息的角色。 研究主持者会将需要回答的问题分别邮寄给研究小组中的这些专家,让他们各自独立回答 问题。 研究主持者将大家的回答收集起来,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新的问题,再寄给专家进行独立 回答。 一般情况下,经过几轮的意见反馈之后,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看法会逐渐趋于收敛。 (2)优点 吸收和综合了众多专家的意见,避免了个人预测的片面性。 不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而是匿名进行,避免了从众行为,避免了开会的麻烦。 采取多轮预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3)注意的问题 专家人数不能太少,至少要达到 20~30 人 专家的挑选要有代表性 问题设计要合理,不要让专家一次回答过多的问题 给专家提供充分的资料信息 【例题】小张是 A 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招聘经理,近 10 年来 A 公司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展 为业务遍布亚洲、中亚、中东等地的国际性企业。在人员配置方面,A 公司一般从国内公开 招聘人员,经过必要的培训后派往海外子公司担任重要管理岗位,而对于其他员工,A 公 司一般尽量从当地人员中获取,小张目前正在一家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引入评价中心方法, 以提高外派人员招聘的成功率:而对于海外子公司其他员工的获取,小张认为 A 公司招聘 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具体的招聘工作可外包给当地的专业公司完成。 1.小张主张采用德尔菲法编制人力资源规划,关于德尔菲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德尔菲法采用集体讨论方式 B. 德尔菲法匿名进行 C. 德尔菲法邀请的专家人数不能超过 10 名 D. 德尔菲法采用多轮预测 【答案】AC 3.比率分析法 【举例】假设一个大学中有 10000 名学生和 500 名教授,这样学生与教授的比率就是 10000:500,即 20:1,表明每 20 名学生需要 1 名教授。如果这个大学预期明年注册的 学生会增加 1000 名,就将另外聘用 50 名教授。 【2018】企业在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时,有时会给予某一种关键的经营或管理指示与人力 资源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预测,这种方法属于( )。 A. 趋势预测法 B. 比率分析法 C. 马尔科夫分析法 D. 人员替换分析法 【答案】B 【解析】比率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某种关键的经营或管理指示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量之间的 固定比率关系 4.趋势预测法 概念:是一种简单的时间序列分析法,根据一个组织的雇佣水平在最近若干年的总体变化 趋势,来预测组织在未来莫以使其的人力资源需求数量的方法。 优点:实用性比较强; 缺点:比较粗糙,预测的准确度会打一定的折扣 5.回归分析法 通过确定企业的业务活动量和人员水平这两种因素之间是否相关来预测企业未来人员需求 的技术。 某医院病床床位数和护士人数的对应数据 床位数 注册护士人数 200 180 300 270 400 345 500 460 600 550 700 620 800 710 我们将病床数设为自变量 X,护士人数设为因变量 Y,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可以表示为 Y=a+bX,将上述两列数据代入该方程,则可以计算出 a 和 b 分别为: a=26321,b=0.891。因此,回归方程可确定为 Y=2.321+0.891X。如果该医院明年准备将 病床增加到 900 张,则总共需要的护士人数为:Y=2.321+0.891×900≈804(人)。 【例题】根据企业的业务活动量和人员数量这两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来预测企业未来人 员需求的技术是( )。 A. 比率分析法 B. 德尔菲法 C. 回归分析法 D. 时间序列分析法 【答案】C 【2019】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包括( )。 A. 德尔菲法 B. 人员替换分析法 C. 趋势预测法 D. 经验判断法 E. 比例分析法 【答案】ACD 【解析】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有:主观判断法包括经验判断法和德尔菲法;定量的方法 包括比率分析法、趋势预测法和回归分析法。选项 B 是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方法。 【2018】关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经验判断法是一种定性的主观判断法 B. 回归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的预测方法 C. 德尔菲法要求专家们一起开会集体进行需求预测 D. 定量的需求预测方法准确性往往比较高 E. 定性的需求预测方法过于主观,不适合使用 【答案】ABD 【解析】定性预测法:经验判断法;德尔菲法。定量预测方法(预测更精确):趋势预测法; 比率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德尔菲法是指参与的专家成员,彼此之间并不见面,以匿名的 方式参与,选项 C 错误。定性的需求预测方法,适合中小型企业,并非不适合使用。选项 E 错误 【知识点】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一)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就是指一个组织对自己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时期内能够获得人力资源数 量、质量以及结构等所进行的估计。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组织必须同时考虑组织外部 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和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状况 1.外部状况: (1)考虑因素: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组织所在地区的地区性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2)外部人力资源供给来源: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失业人员、转业退伍军人、其他组织中准 备离职换工作的人。 2)内部状况: 不仅仅是对人员数量和一般结构的统计分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现有人员的技能水平,还 要了解在不久的将来员工可能会出于退休、晋升、调动、自愿流动以及解雇等方面的原因而 出现的一些变动情况。在这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组织内部的员工技能数据库,这种 数据库通常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8】企业在评估内部的人力资源供给情况时可以采用的工具是( )。 A. 劳动力市场供给趋势表 B. 竞争对手劳动力需求分析图 C. 人力资源技能库 D. 本行业人员流动率分析表 【答案】C 【解析】在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时,组织还必须对组织内部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有清晰的 了解。不仅仅是对人员数量和一般结构的统计分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现有人员的技能水 平。建立组织内部的员工技能数据库存,是用于评价现有员工供给状况的一种主要工具 【2017】关于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要求企业能够获得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 B. 它不需要了解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情况 C. 它常常需要用到人力资源技能库的信息 D. 它可能会用到马尔科夫分析方法 【答案】B 【解析】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即受到内部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影响,也会受到外部劳动力市场 供给情况的影响,选项 B 错误。 (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主要方法 1.人员替换分析法 (1)概念:针对组织内部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职位,确定能够在未来承担该职位工作的合 格候选人 (2)解决的问题:某个或某些职位在未来出现了空缺,填补职位空缺的候选人有哪些?成 熟度如何?胜任新职位的可能性多大 (3)优点:主要强调了从组织内部选拔合适的候选人担任相关职位尤其是更高一级职位 的做法,它有利于激励员工士气,降低招聘成本,还能为未来的职位填补需要提前做好候 选人的准备 2.马尔科夫分析法 (1)概念:马尔科夫分析法是基于多种职位以及人员流动状况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 方法 (2)操做:主要是利用一种所谓转移矩阵的统计分析程序来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转移 矩阵能够显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职位类型的员工所占的比例(或数量) (3)作用:一般情况下,矩阵能够显示一年当中,一个组织中的人员是如何从一种状态 (在企业之外)或一种职位类型转变为另外一种状态或另外一种职位类型的 表 5—5 某公司的转移矩阵 2010 年 2011 年 (1) (1) 销售经 (2) 0.95 (3) (4) (5) (6) (7) (8) 0.05 理 (2) 销售代 0.05 0.60 0.35 表 (3) 见习销 0.20 0.50 0.30 售员 (4) 厂长助 0.90 0.05 0.05 0.10 0.75 0.15 理 (5) 生产管 理 (6) 生产操 0.10 0.80 0.10 作 (7) 行政事 0.70 0.30 务 (8) 不在企 0.00 0.20 0.50 0.00 0.10 0.20 0.30 业中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9】在预测一家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时,马尔科夫分析法依 据的是( )。 A. 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 B. 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 C. 企业过去的人员变动规律 D. 企业员工的离职率 【答案】C 【解析】马尔科夫分析法主要是利用转移矩阵的统计分析程序来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2017.14】关于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要求企业能够获得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 B. 它不需要了解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情况 C. 它常常需要用到人力资源技能库中的信息需求 D. 它可能会用到马尔科夫分析法 【答案】B 【解析】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影响因素:外部劳动力市场总体供给情况;内部劳动力市场总 体供给情况。 【本节主要考点】 1.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流程和意义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影响因素(组织战略、产品和服务、技术、组织变革) 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主要方法(经验判断法、德尔菲法、比率分析法、趋势预测法、 回归分析法) 4.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影响因素(外部和内部劳动力市场) 5.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主要方法(人员替换分析法、马尔科夫分析法) 第二节 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基本对策与方法 【知识点】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基本对策 一、人力资源需求大于供给时的组织对策 1.适用 企业正处于高速扩张期,或者是刚刚开始进人一个新的经营领域的时候。 2.主要措施 1)延长现有员工的工作时间。 2)如果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增长是长期性的,就必须考虑做好人力资源的招募工作,扩 大招募范围,加大招募投入,树立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形象和品牌,增强对求职者的吸 引力。此外,还可以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采取聘用已退休人员以及雇佣非全日制员工的方 式来满足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 3)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现有人员的流失率,因为在外部供给本来就短缺的情况下,组织内 部现有人员的流失无疑会进一步加大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缺口。 4)通过改进生产技术、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员;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从而减少对人力资源数量的需求。 5)将组织中的部分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的方式处理,从而减少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017】企业面临需求大于供给时,可采取措施是( )。 A. 员工加班加点 B. 返聘退休员工 C. 部分业务外包 D. 降低员工离职率 E. 冻结人员雇佣 【答案】ABCD 【解析】当企业面临需求大供给时,即劳动力人数不足,所采取措施要增加劳动力及 【2019】能解决该企业内部有些部门人才短缺的方法,有( )。 A. 本部门员工加班加点 B. 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 C. 对其他部门中可用的富裕人员在培训后转到人才紧缺部门 D. 在本部门内进行职位分享 【答案】ABC 【解析】部门存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可以采取的人力资源措施包括:延长现有员工的工 作时间;招募新员工,聘用已退休人员以及雇用非全日制员工;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现有人 员的流失率;将组织中的部分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的方式处理,选项 A、B、C 正确。进行职 位分享属于需求小于供给的对策,选项 D 错误 二、人力资源需求小于供给时的组织对策 1.冻结雇佣。 2.鼓励员工提前退休。 3.缩短每位现有员工的工作时间,采用工作分享的方式同时降低工资,来应对人力资源供 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从而避免解雇员工。 4.临时性解雇或永久性裁员。 5.对富余人员进行培训。 三、人力资源需求与共计结构不匹配时的组织对策 1.情况描述 在绝大多数组织中,往往会同时遇到人力资源需求和共计的数量不平衡以及结构不匹配的 问题。甚至在人力资源供求的数量大体平衡的情况下,却存在供求结构不一致的问题。 2.主要措施: 1)在可能的情况,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开发,以使他们能够胜任当前尤其是未来的工 作需要。但是,这要看这些人的可培养程度如何,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能力接受未来的工作 所需要的培训。 2)在现有人员胜任未来的工作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可能需要通过到期终止劳动合同、自 然退休等方式,逐渐让现有的一些员工离开组织,同时组织外部招聘高素质的新员工,从而 为未来新的工作需要储备足够的人才。 3)如果组织仍然处于扩张期,人力资源需求在不断增长,则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原来 的一些技能不足的老员工逐渐替换到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岗位上,把一些重要的生产、管理 类岗位留给那些后来招聘的有能力的候选人。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7.65】企业面临需求大于供给时,可采取措施是( )。 A. 员工加班加点 B. 返聘退休员工 C. 部分业务外包 D. 降低员工离职率 E. 冻结人员雇佣 【答案】ABCD 【知识点】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方法分析 减少未来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方法 方法 速度 员工伤害的程度 1.裁员 快 高 2.降薪 快 高 3.奖级 快 高 4.职位调动 快 中等 5.职位分享 快 中等 6.冻结雇佣 慢 低 7.自然减员 慢 低 8.提前退休 慢 低 9.重新培训 慢 低 速度 可撤回程度 1.加班加点 快 高 2.雇用临时工 快 高 3.外包 快 高 4.再培训后换岗 慢 高 5.降低流动率 慢 中等 6.从外部雇佣新人 慢 低 7.技术创新 慢 低 避免未来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方法 方法 【2017.15】既能在未来一定时期减少企业人员数量,又能使员工受到的伤害较轻的劳动力 供求平衡措施是( )。 A. 等待自然减员 B. 裁减人员 C. 降低员工薪酬 D. 雇佣临时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减少未来出现劳动力过剩的方法中,员工受伤害较轻的方法是 A。 【2018】为应对劳动力稀缺的情况, 企业可以采取的见效速度快的方法是( ) 。 A. 加班加点 B. 技术创新 C. 招聘新员工 D. 降低员工离职率 【答案】 A 【解析】考查避免未来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方法(表格) 。技术创新、从外部雇佣新人,属于 速度慢、 可撤回程度低; 降低离职率, 属于速度慢、 可撤回程度中等 一、裁员 1.概念: 裁员是企业为强化竞争力而进行的有计划的大量员工裁减活动,有时候又称为人员精简。 2.原因: (1)降低成本 (2)关闭过时和落后的工厂或者在原有的工厂中引进新的技术等,都会导致企业对人员 需求减少 (3)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改变了经营地点,如果员工难以随之迁移,则原有的员工就会 被裁减 3.实施裁员并没有达到强化公司绩效的预期效果的原因 (1)管理不当的裁员有可能产生长期性的负面作用, 不仅导致人才流失, 而且在很多情 况下还破坏了激发员工创造性和灵活性所必需的一些社会网格。 (2)许多企业在裁员活动中放走的一些员工实际上属于企业根本无法替代的重要资产。 (3)那些在裁员中侥幸得以留在企业里的员工会对企业心存戒备, 由于员工对自己未来 在企业中的晋升以及职业前途感到不确定, 所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可能会大幅下降,而且 许多员工随时在准备寻找其他更好的就业机会。 (4)与裁员相联系的负面公众印象也会有损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形象, 使它日后更难 招募到员工。 3.避免公司声誉受损的措施 (1)为裁员的必要性提供合理的解释,并且保证裁员过程是公平的,对待被裁减员工的 方式也要更加人性化一些。 (2)避免不加选择地任意实施全面裁员,而是应当采用手术式的战略裁员。既可以降低成 本,也可以提高公司竞争地位 二、提前退休计划 1.提前退休计划:它是消减冗余劳动力的另一种常见手段 2.做法:很多国家的法律是不允许企业强制要求员工退休的,因此,只能用提供退休奖励 或其他补偿等手段诱使员工以自动离职的方式主动退休 三、雇用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人员 1.优点:雇用临时员工和实施外包已经成为削减冗余劳动力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第一,雇用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人员使企业免除很多管理任务以及财务负担 第二,没有能力制订甄选计划的小公司往往通过临时雇用或使用劳务派遣人员的方式来甄 选并最终雇用员工 第三,临时员工派遣出来之前都进行了培训,这种做法既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同时又 使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人员与企业之间的相互适应变得更为容易 第四,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人员在使用他们的企业中工作经验非常少,对于组织及工作程 序等存在的问题有比较客观的看法,对改进组织效率和绩效等是非常有价值的 此外,他们在其他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能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 2.克服不利之处 (1)企业在招用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人员之前, 必须先从之前的裁员阴影中走出来。企业 需要在裁员和招用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人员两项行动之间留出一段相当之长的缓时间, 否 则原有的正式员工很容易将新进来的临时员工与自己未来可能面监的裁员威胁联系在一起。 (2)正式员工可能会对于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员工的到来产生一种受到威胁的心理反应, 所以企业在雇佣这一类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员工时, 一方面可以考虑雇佣那些对正式员 工的威胁性程度更低一些的临时性员工, 或者是两类人承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划分方面适 当加以区分。 另一方面则要尽可能地让全日制正式员工感到他们是受重视的, 企业不会用 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人员来替代他们。 (3)企业也要注意不能形成一种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人员只不过是二等公民的印象。 四、外包、离岸经营和移民 (一)外包 1.好处 (1)适当控制和精简企业自身直接雇用的人员数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集中于关 键岗位和关键人才,这样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 (2)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把企业的 人力资源部门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能够把精力集中在战略层面的问题上。 (二)离岸经营 1.成功操作步骤: 第一,在选择外包服务供应商时,通常是该机构的规模越大、历史越长越好 第二,不要对有专利权或需要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才能完成的工作实行离岸经营。被外包 出去的工作最好是“模块化的”,即被外包出去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 第三,外包先从小的工作入手,密切监督工作完成情况,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五、调整薪酬和工作时数 1.加班加点 企业在面临劳动力短缺, 但不愿意增加新员工,也不愿意增加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人员时, 企业可以让现有的员工每天工作更长的时间。 2.减少工作时间 面对劳动力冗余,如果能够让员工接受降薪的决定, 有时候是可以避免裁员的。企业还可 以通过保持单位时间的薪酬水平不变,但是减少全体员工的工作时间来避免裁员,这样做 法通常被称为工作共享或职位共享。员工们之间还可以通过自觉转让工作时间来在彼此之 间提供帮助,即那些经济较好的员工会主动将自己本来可以工作的时间让一部分给那些经 济条件较差的员工。 3.非带薪休假或放假 在经济不景气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采用非带薪休假或放假的方式来 降低人工成本, 同时避免解雇员工。 这种休假方式能够在短期内减少员工的带薪工作日, 一方面有助于企业保存现金或保证现 金流,另一方面也为一部分员工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休息时间。但这种做法只能解决短期问 题,而且本身也存在很多争议 【本节主要考点】 1.需求小于供给, 需求大于供给, 需求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等情况人力资源的对策 2.裁员的原因和措施 3.提前退休的原因 4.雇佣临时员工或劳务派遣人员的优点及克服不利之处的关键点 5.外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处

14 页 331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一部分-第六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一部分-第六章

第六章 人员甄选 【考情分析】 年份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合计 2012 年 5题5分 2题4分 4题8分 11 题 17 分 2013 年 4题4分 — — 4题4分 2014 年 4题4分 1题2分 — 5题6分 2015 年 4题4分 2题4分 1题2分 7 题 10 分 2016 年 4题4分 1题2分 — 5题6分 2017 年 4题4分 1题2分 4题8分 9 题 14 分 2018 年 4题4分 2题4分 4题8分 10 题 16 分 2019 年 2题2分 ——   2分 【章节框架】 第一节 甄选及其有效性 第一节甄选及其有效性【本节考点】 1.甄选的概念及其意义 2.甄选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知识点】一、甄选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甄选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1.甄选: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对已经招募到的求职者进行鉴别和考察,从而最 终挑选出最符合组织需要的、最为恰当的职位空缺填补者的过程。 2.甄选目的:在于谋求职位与求职者所具有的某种特性的恰当水平之间达成最优配比。 3.甄选应避免的错误:即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对求职者进行相互比较上,而不是重点关注 求职者和空缺职位需要达到的客观标准之间的比较。 (二)甄选对组织的价值和意义 1.符合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是确保组织战略目标达成的最根本保障。 2.弥补甄选政策失误的代价可能极高。 (1)企业弥补甄选决策失误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甚至是通 过到期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直接解雇的方式来将不合格的人剔除出组织。 (2)企业需要负担直接成本:培训成本、岗位调整成本、重新雇用成本。 (3)企业需要负担机会成本:在机会稍纵即逝的今天,即使用人不当没有给组织带来直 接损失,也可能会通过耽误组织发展的良好时机而给组织带来损害甚至毁灭性的打击。 3.甄选决策失误可能会对员工本人造成伤害。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7.16/2013】关于员工甄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一开始就甄选到正确的人有利于培养一流员工 B. 企业的甄选决策出现失误可能会使其付出很大的代价 C. 甄选工作做好了,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不重要了 D. 甄选到优秀的员工对于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 【答案】C 【解析】甄选对组织的价值与意义: 1.符合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是确保组织战略目标达成的最根本保障 2.弥补甄选决策失误的代价可能极高 3.甄选决策失误可能会对员工本人造成伤害 【知识点】二、甄选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一)信度——指一种测试手段不受随机误差干扰的程度,它反映了一个人在反复接受同 一种测试或等值形式的测试时多得到的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信度又称为测试的内部一致性程度或稳定性程度。 信度的高低是用信度系数来表述的,信度系数介于 0~1 之间。0 表示信度最低,1 表示信度 最高。信度系数不低于 0.7 的测试工具被视为信度较好。 【理解】人和人的信任,一个人说你好,多个人说你好,人不可能 100%好。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6.19】当一个评测工具的信度达到( )时,表示该评测工具达到较好信度。【改编】 A. 0.5 B. 0.6 C. 0.7 D. 0.8 【答案】C (一)常用的信度指标 1. 重测信度 1)概念: 重测信度又称再测信度,即用同一种测试工具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群人进行多次测试所得 到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助记】称体重 【出题角度】——概念挖空题 【2012.28】人员甄选中的重测信度反映的是( )。 【答案】同一种测试工具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群人进行多次测试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作用: 考察一种测试工具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具体信度系数用多次测试所得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 来表示。 【出题角度】——概念判断 【例题】( )考察一种测试工具在时间上的稳定性。 A. 重测信度 B. 评价者信度 C. 内部一致性信度 D. 复本信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时间”选择得出 A 选项。 3)要求: (1)在评估重测信度时,两次测试之间的时间间隔很重要。间隔太短,被试者能够记住上 次的答案,产生较强的记忆效应和练习效应;间隔太长,又会有其他因素对被试者的答案 产生影响。时间间隔越长,两次测试之间的相关系数就越低。 (2)根据一般经验,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为半个月到半年可能比较合适。 2. 复本信度 1)概念: (1)复本:所谓复本,是指在测试的结构、实际测试效果等方面与最初的测试工具基本保 持一致的另一种测试工具。这种工具常常作为最初测试工具的备用测验,如在高考以及很 多重要考试中经常使用的 A 卷和 B 卷。 (2)复本信度:是指采用两个测验复本(功能相同但题目内容不同),来测验同一群体, 所得到的两个分数的相关性。复本信度的高低反映了两个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程度。 【助记】在菜市场买菜,用公平秤 2)要求: (1)复本信度的高低反映了两种复本测试在内容上的等值程度; (2)在编制测试时就必须确保两种测试之间具有足够的等值性,并且所测试的内容也应 该是相当的。 3. 内部一致性信度 1)概念: 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反映同一测试内部不同题目的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是检验测验 本身好坏的重要指标。【说明】在甄选测试中,经常会用多个例如:在被试者的成就动机进 行测试时,可能会使用 10 个题目来进行测试,从理论上说,同一位被试者在所有这 10 个 题目上的回答应当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3.27】内部一致性信度反映的是( )。 A. 采用两个测验复本测量同一群体时得到的两个分数间的相关性 B. 不同评分者对同一对象进行评定时的一致性 C. 用同一方法对一组应聘者在两个不同时间进行测试的结果间的一致性 D. 在同一测验内部,不同题目的测试结果间的一致性 【答案】D 【解析】内部一致性信度指主要反映同一测试内部不同题目的测试结果是否具备一致性。 2)作用: 它考察了同一项测试中的若干题目是否确实都是在测量同一个内容或特质。一种很好的测 试工具必须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方式种类 考察内部一致性信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 (1)分半信度:就是将一个测试中包含的题目一分为二,然后考察这两个半份测试结果 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常见的分半方法是一半是奇数题,一半是偶数题 (2)同质性信度:是指一种测试内部的所有各个题目考查同一内容的程度。在同质性信度 低时,即使各个测试题目看起来测量的是同一特质,测验实际上也是异质的,即这种测试 实际上测量了不止一种特质。常用参数是克伦巴赫 α 系数。 【例题】下列( )是指一种测试内部的所有各个题目考查同一内容的程度。 A. 分半信度 B. 内部一致性信度 C. 评价者信度 D. 同质性信度 【答案】D 【解析】同质性信度是指一种测试内部的所有各个题目考查同一内容的程度。 【例题】内部一致性信度反映的是( )。 A. 采用两个测验复本测量同一群体时得到的两个分数间的相关性 B. 不同评分者对同一对象进行评定时的一致性 C. 用同一方法对一组应聘者在两个不同时间进行测试的结果间的一致性 D. 在同一测验内部,不同题目的测试结果间的一致性 【答案】D 【解析】要想达到较高的信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测试过程要标准化,尽可能按照测量学的要求去做。 第二,选取的样本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当在总体中抽样时,样本应尽可能具有异质性, 而不是集中于某一类人。 第三,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测试环境,其中包括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努力使被试者保持一 种轻松自然的心态。 第四,要注意测试的难度和长度。测试太难或太易都不好,因为很可能会出现地板效应 (得分普遍较低)或天花板效应(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 此外,尽管测试的条目越多,信度往往越高,但是太长的测试容易引起被试者的疲劳和厌 倦,从而影响测试的质量。 4. 评价者信度 1)概念:是指不同评分者对同一对象评定时的一致性。这一指标反映的是评价人员的可靠 性。 2)出现评价偏差方面: (1)在情境模拟测试、投射测验、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需要由专家或评价者来打分的时 候,都有可能出现 (2)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会出现不同评价者给出不同的评价结果的现象 3)想达到较高信度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测试过程要标准化,尽可能按照测量学的要求去做。 第二,选取的样本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样本应具有异质性,而不是集中于某一类人。 第三,注意保持良好的测试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努力使被试者保持一种轻松 自然的心态。 第四,注意测试的难度和长度。测试太难:地板效应(得分普遍过低);测试太易:天花 板效应(得分普遍偏高)。测试太长:被试者的疲劳和厌倦影响测试质量 【助记】主观题的考察,判卷 【出题角度】——应用(2017 案例) 【2019】当企业同时使用同一种测试的 A 卷和 B 卷进行甄选测试时,A 卷和 B 卷在测试内 容上的等值程度称为( )。 A. 复本信度 B. 分半效度 C. 重测信度 D. 预测效度 【答案】A 【解析】考察复本信度的概念。所谓复本,是指在测试的结构、实际测试效果等方面与最初的 测试工具基本保持一致的另一种测试工具。如在高考以及很多重要考试中经常使用的 A 卷 和 B 卷。 二、效度 (一)概念 即一种测试的有效性,反映了一种测试工具对于它所要测量的内容或特质进行准确测量的 程度。效度主要分为:即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构想效度。 (二)常用的效度指标 1.内容效度 1)概念: 是指一项测试的内容与测试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即一项测试的内容能够代表 它所要测量的主题或特质的程度。例如,测试的目的是评价一个人逻辑推理能力,内容效 度就是指该测试所测量的内容是不是逻辑推理能力。 【2015】能够真正测出工作绩效的某些重要因素的测验方法具有较高的( )。 A. 效标关联效度 B. 预测效度 C. 内容效度 D. 构想效度 【答案】C 【解析】考查内容效度概念。内容效度是指一项测试的内容与测试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相 关程度,即一项测试的内容能够代表它所要测量的主题或特质的程度 2)测试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应具备的条件 (1)一是要确定好想要测试的内容的范围并且使测试中的全部项目均在此范围之内; (2)测试中的项目应当是界定好的内容范围中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助记】经济师考试试卷的出题 3)内容效度的检验方法及适用 (1)内容效度的检验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 (2)不太适合对智力、领导能力以及诚实性等较为抽象的特质进行评价。 4)内容效度的考察点 (1)从人员甄选的角度来说,内容效度所要考察的是在测试中所涉及的问项、提出的问题 或者设置的难点是否能够很好地反映实际工作情境或代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2)一份具有较高内容效度的测试将会使求职者置身于与实际工作非常类似的情境之中, 然后测试求职者目前是否有足够的知识、技术或能力来处理将来可能会面临的这些情况。例 如,测试目标是预测汽车驾驶员的基本驾驶技术,通过直接开车上路的方法来进行测试就 具有内容效度。这是对实际工作条件的复制。 5)内容效度的两点局限性 (1)基本假设是:求职者在被雇用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能力。因此,如 果一个组织准备在甄选和雇用求职者之后,再通过正式培训计划来教会他们掌握工作所必 需的技能,那么内容效度就不太适合。 (2)在内容效度中主观判断的作用很大,必须设法将判断过程中的推测成分减至最少, 最好将评价者评分建立在某种相对具体和可观察的行为的基础之上。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8.3】某企业想考察候选人的人际能力关系,甄选测试的( )比较低。 A. 重测信度 B. 复本信度 C. 内容效度 D. 效标效度 【答案】C 【解析】内容效度是指一项测试的内容与测试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相关程度,即一项测试 的内容能够代表它所要测量的主题或特质的程度。 【2014.27】关于内容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容效度的检验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方法 B. 内容效度是指能够测量出理论构想的程度 C. 内容效度反映的是不同评价人员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D. 内容效度反映的是两个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程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员甄选的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验方法是否真正测出工作绩效的某些重 要因素。采用专家判断方法检验。 【2019】当企业同时使用同一种测试的 A 卷和 B 卷进行甄选测试时,A 卷和 B 卷在测试内 容上的等值程度称为( )。 A. 复本信度 B. 分半效度 C. 重测信度 D. 预测效度 【答案】 A 【解析】选项 A 正确。复本信度:采用两个测验复本(功能相同但题目内容不同),来测验 同一群体,所得到的两个分数的相关性。 2.效标效度 1)概念 效标效度也称校标关联效度,是指一种测试或甄选技术对被试者的一种或多种工作行为或 工作绩效进行预测的准确程度。 两种常用的效标效度是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预测效度考察的是员工被雇佣之前的测试分 数与其被雇用之后的实际工作绩效之间是否存在实证性联系。 2)要考察的问题 人员甄选中,组织最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是通过某种测试或评价技术所得到的结果是否能够 准确地预测出求职者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成功或招致失败的程度 3)具体的判断方法 (1)通过甄选测试所得到的分数与实际工作绩效得分之间是否存在实证性联系。若二者之 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便可证明该测试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2)与甄选工作有关的效标:包括产出数量或质量、上级的评价结果、缺勤率、事故发生率、 销售额以及组织认为代表绩效的其他一些指标 4)种类 比较常用的效标效度是:预测效度+同时效度 5)预测效度 (1)预测效度所要考察的是员工被雇用之前的测试分数与其被雇用之后的实际工作绩效 之间是否存在实证性联系 (2)确定预测效度的基本方法 观察被雇用前后的两组数据(即甄选过程中参加测试时的分数以及后来的绩效分数)之间 的关联性。若相关系数较高,则称这种测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即在这种测试中得分较 高的人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也是绩效最好的人,这就意味着利用这种测试工具对求职 者进行筛选是有效的 (3)明显问题:组织必须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考察效标效度所需要的数据 6)同时效度或同步效度 (1)意义:为了确定谁是优秀的员工或确定员工的绩效水平,可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此时, 可以通过同时效度或同步效度来考察效标效度 (2)要求:确定一种测试工具同时效度,需要在同一时间获取上述两组数据。 (3)主要做法: 第一,直接选取那些已经在某种岗位上从事工作的任职者,让他们完成某种测试,得到测 试分数,由于他们已经在岗位上,所以比较容易得到他们的绩效数据,考察这两组数据之 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 第二,如果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度很高,即在这些已经在岗的员工中,工作绩效最好的人 比工作绩效较差的人在甄选测试中所得到的分数更高,则称这种测试工具具有较好的同时 效度。 3.构想效度 1)概念 也称结构效度,是指一项测试对于某种不可观察的、比较抽象的构想或特质进行测量的程 度。即测试的结果是否能够证实或解释某一理论假设。 2)影响构想效度的因素:一是理论上的构想代表性不足;二是构想代表性过宽,以至于 包括了无关事物。 【出题角度】——应用 【2016-18】关于信度与效度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信度与效度的含义相同 B. 一个测验有效却不一定可信 C. 信度与效度都有可能受到测量中系统误差的影响 D. 一个测验可信但不一定有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信度和效度。效度与信度不同,信度只受到测量中非系统性误差的影响, 而测验的效度同时受到非系统性误差和系统性误差(固定误差)的影响。因此,一个测验 可能可信但不一定正确,但测验不可能是正确却不可信的。信度对效度而言是一个必要而 非充分条件。 【2019】反映一种甄选测试技术对被测试者的工作绩效进行预测的准确程度的是( )。 A. 内容效度 B. 一致性效度 C. 构想效度 D. 效标效度 【答案】D 【解析】选项 D 正确。效标效度:是指一项测试或甄选技术对被试者的一种或多种工作行为 或工作绩效进行预测的准确程度。 【小结】 1.甄选的概念及其内涵; 2.甄选对组织的价值和意义。 3.信度: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价者信度 4.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构想效度 5.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第二节 甄选的主要方法 【本节考点】 1.心理测试 2.成就测试 3.评价中心技术 4.面试 5.履历分析 人员甄选的实施过程 【知识点】一、心理测试 1.概念: 心理测试是一种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或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加以量化,从而衡量个体心 理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的科学测量方法。 2.从测试内容上分类:心里测试可以分为:能力测试人格测试和兴趣测试三类。 1)能力测试:分为认知能力测试和运动与身体能力测试酬类型。目的是测试一个人是否具 有从事以向特定工作的潜在能力。 2)人格测试:目的是了解被试的人格特征。自陈量表法,评价量表法,投射法。近年广泛应用 的是 MBTI 人格测试和"大五“人格测试. MBTI:从四个两极性的维度(外倾-内倾,感觉-直觉,理性-情感,判断-感知)对人的行为 风格进行测试."大五"人格:外向性,哦稳定性,宜人性,责任心,开放性。 3)兴趣测试:试图解释人们想做什么以及喜欢做什么。 【出题角度】——挖空题+判断题 心理测试可以划分为( )三大类。 A. 机械能力测试 B. 文字能力测试 C. 兴趣测试 D. 人格测试 E. 能力测试 【答案】CDE 【解析】心理测试可以划分为能力测试、人格测试和兴趣测试三大类。 一、能力测试 测试的目的:测试一个人是否具有从事一项特定工作的潜在能力。 分类:能力测试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测试和与用于身体能力测试两种类型。 1.认知能力测试 1)概念: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分类: A 一般认知能力测试:即智力测试或智商测试,它要测量的不是一个人的某种单一特质, 而是同时测量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如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数学能力等。这些能力 是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一些具备基本脑力能力。 B 特殊能力测试。针对特殊职业或职业群而设计的能力测试,其目的是测量一个人在从事某 种特定的职业(如音乐、美术、体育、机械、飞行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才能或熟练水平。 3):甄选测试中最受关注的三种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数量能力和推理能力.) 甄选测试中通常最受关注的是:语言理解能力、数量能力和推理能力 (1)语言理解能力:考察重点是潜在的语言能力,而不是需要记忆的具体知识 (2)数量能力:考察重点是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以及灵活运用数量分析技巧的能力 (3)推理能力:考查重点是能否找到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解决问题 【出题角度】——挖空题 甄选测试中通常最受关注的能力包括( )。 A. 语言理解能力 B. 数量能力 C. 推理能力 D. 空间关系能力 E. 创造力 【答案】ABC 【解析】甄选测试中通常最受关注的三种能力是语言理解能力、数量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动和身体能力测试 1)概念 运动和身体能力测试包括心理运动能力测试和身体能力测试两大类。其中心理运动能力测 试是对一个人的精神运动能力或受个体意识支配的精细运动能力进行的测试。比如,选择 反应时间、肢体运动速度、四肢协调、手指灵巧、手臂稳定、速度控制等,大多与手的灵巧性 有关,也有一些涉及腿或脚的运动。身体能力测试,是对一个人的动态强度、爆发力、广度 灵活性、动态灵活性、身体协调性与平衡性等所进行的测试。 2)适用 这种测试通常用于那些体力要求比较高的职位,如收音机装配工、电视机组装工或者手表 装配工等 3)在使用这些测试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这些测试对于完成工作确实是必要的,而且在职位说明书中已经事先做了明确要求 和说明。 第二,如果求职者因某些身体能力不够而不能通过测试,则表明有可能无法充分完成未来 的工作任务,则有可能会给求职者本人、同事或者公司客户的安全与健康带来风险。 【例题:多选题】关于心理测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心理测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05 年比奈和西蒙合作开发的智力测验量表 B. 能力测试一个人是否具有从事一项特定工作的潜在能力 C. 智商测试属于特殊认知能力测试 D. 一般认知能力测试针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认知能力 E. 特殊认知能力测试也称为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答案】CD 【解析】一般认知能力是指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脑力能力,即通常所说 的智力测试或智商测试。特殊认知能力测试针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认知能力,又被称为能力 倾向测试或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二)人格测试 1.概念: 人格也成为个性,广义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力、兴趣、态度、气质、性格以及其他行为 差异的混合体,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其个体行文的整体特征。 狭义的人格是指个性中除了能力以外的部分,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性格、气质、 价值观、人际关系、情感等特质。 2.测量方法: 自陈量表法,评价量表法,投射法。近年广泛应用的是 MBTI 人格测试和"大五“人格测试. MBTI:从四个两极性的维度(外倾-内倾,感觉-直觉,理性-情感,判断-感知)对人的行为 风格进行测试."大五"人格:外向性,哦稳定性,宜人性,责任心,开放性。 1.自陈量表法,——人格测试问卷,即编制好一套人格测试问卷之后,由被测试者本人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感受来回答问卷中的全部问题,以此来衡量一个人的人格。 情形 (1)我无忧无虑 (2)我喜欢周围人多 (3)我不喜欢幻想 (4)我尽量有礼貌地对 待遇到的每个人 (5)我将自己的物品保 持得干净整齐 (6)我常常觉得不如别 人 (7)我很容易发笑 【出题角度】——判断 完全不同意 有些同意 同意 完全同意 【2017.17】某公司在新员工甄选过程中采用了人格测试,要求求职者基于自身感受实事求 是地填答一套包括是非题、选择题的书面问卷。这种人格测试的方法属于( )。 A. 投射法 B. 自陈量表法 C. 评价量表法 D. 标杆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人格测验中自陈量表的概念,选择 B。 2.评价量表法。——这种方法是首先提供一组描述人的个性或特质的词或句子,然后让其 他人通过对被测试者的观察,对其人格和特质做出评价。 3.投射法。——向被测试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然后让被测试者在不受限制情 境下自由表现出自己的反应。人格测试方法在人员甄选中使用并不普遍 【2018.51】某公司招聘新员工时采用了人格测试,具体方式是向求职者提供一些刺激情境, 然后让求职者自由地表达对刺激情境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方法称为( )。 A. 标杆法 B. 投射法 C. 评价量表法 D. 自陈量表法 【答案】B 【解析】投射法:首先向被测试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然后让被测试者在不受限制 情境下自由表现出自己的反应。 【2019】首先提供一组描述人的个性或特质的词或句子,然后让其他人通过对被测试者的观 察,对被测试者的人格或特质做出评价,这种方法叫做( )。 A. 自陈量表法 B. 评价量表法 C. 投射法 D. “大五”人格测试法 【答案】B 【解析】选项 B 正确,评价量表法是指首先提供一组描述人的个性或特质的词或句子,然后 让其他人通过对被测试者的观察,对被测试者的人格或特质做出评价。 4.MBTI 人格类型测试——由美国心理学家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和她同为心理学家的女儿 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耶根据瑞士著名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和她们对于人类性 格差异的长期观察及研究编制而成的 MBTI 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人格测试和"大五“人格测 试。 (1)应用领域:包括自我了解和发展、职业发展和规划、组织发展、团队建设、管理和领导 力开发等多个方面 (2)从四个两极性的维度(外倾—内倾、感觉—知觉、理性—情感、判断—感知)对人的 行为风格进行测试。依四个维度、八种风格,共将人格划分为十六种类型 5.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五”人格理论逐渐得到广泛运用。 (1)概念:所谓“大五”,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在以下五个人格特征方面的表现:外向性、 和悦性、公正性、情绪性和创造性 【例题】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两项人格测试包括( )。 A. 自陈量表法 B. MBTI C. “大五”人格测试 D. 评价量表法 E. 投射法 【答案】BC 【解析】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人格测试是 MBTI 人格类型测试和“大五”人 格测试。 (三)职业兴趣测试 一个人的职业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职业偏好,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从事 有关职业的积极性,从长期来看,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最终取得的成就。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或职业性向测试,它是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在个 人大量的咨询实践的基础上编制的 (1)现实型(Realistic)。这种人的基本人格倾向是:偏好与具体的物体(如工具、机械、 电子设备等)打交道,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以及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不喜欢跟人 打交道,不适应社会性质的职业,厌恶从事教育、服务和说服性的工作。这些人往往适合从 事技能性和技术性的职业。不适应社会性质的职业,厌恶从事教育、服务和说服性的工作 【例题】现实型的职业兴趣类型的人适合从事的工作有( )。 A. 技能性 B. 技术性 C. 办公室事务性 D. 图书管理 E. 会计、统计类 【答案】AB 【解析】现实型的职业兴趣类型的人适合从事的工作有技能和技术性的职业。 (2)研究型(Investigative)。基本人格倾向是:聪明、理性、精确、喜欢批评,喜欢抽象 的、分析性的、独立性的工作,行系统的创造性探究,偏好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推 理,以理解和把握这些现象。但是,他们往往缺乏组织和领导才能,不喜欢从事说服性或重 复性的工作。这些人适合从事科学研究类工作以及工程设计类工作等。缺乏组织和领导才能 不喜欢从事说服性或重复性的工作 (3)艺术型(Artistic)。这种人的基本人格倾向是:具有想象力、冲动、直觉、理想化、有 创意、偏好模糊、自由和非系统化的活动,不重视实际,不善于从事事务性工作。他们厌恶 明确、有秩序和系统化的活动,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单独运动。这些人适合从事文学艺术方 面的工作。 (4)社会型(Social)。这种人的基本人格倾向是:合作、友善、善于言谈,洞察能力强, 喜欢社会交往,关心社会问题,重视社会公正和正义,有教导、指点和培训别人的能力和 愿望,不喜欢与林料、工具、机械等实物打交道。这些人适合从事社会、教育、咨询等方面的 工作。 【出题角度】——判断 【2012.42】根据职业兴趣理论,属于( )职业兴趣类型的人善于和人相处,喜欢教导、帮 助、启发或训练别人。 A. 现实型 B. 社会型 C. 企业型 D. 常规型 【答案】B 【解析】社会型的人:善于和人相处,喜欢教导,帮助、启发或训练别人。 【例题:单选题】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适合从事社会、教育、咨询等方面的工作的是( )。 A. 现实型 B. 社会型 C. 研究型 D. 艺术型 【答案】B 【解析】A 适合从事技能和技术性的职业;C 适合从事科学研究类工作以及工程设计类工作; D 适合从事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 (5)企业型(Enterprising)。这沖人的基本人格倾向是:冒险、乐观、自信、精力充沛、有 野心,喜欢担任有领导责任的工作,看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成就,喜欢追求财富、权力和地 位,喜欢与人争辩,喜欢说興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不喜欢从事研究性的活动。 这些人适合从事企业性质的工作,担任企业麵导或政府官员等。 (6)常规型(Conventional)。这种人的基本人格倾向是:顺从、谨慎、保守、实际、稳重, 喜欢条理性强的工作,偏好对文字和数据等资料进行明确、有序的整喜欢使用文字和数据 处理设备等协助组织实现目标或获取经济收益,厌恶模糊、不正规、非程序化或探究性的活 动,不喜欢自己对事情作出判断和决策。这些人看中商业和经济方面的具体成就,看中财 富和地位,适合从事办公室事务性工作,图书管理、会计、统计类工作。 【注】 1.位置相邻的两种职业兴趣类型(如现实型和研究型;社会型和企业型)是相似的, 2.位置不相邻的两种人格类型(如现实型和社会型;艺术型和常规型)则是不相似的。 【出题角度】——判断 【2015.29】按照霍兰德职业兴趣的分类,喜欢从事资料分析工作,有数理分析,能够听从 指示完成琐碎工作的人,属于( )。 A. 试验型 B. 常规型 C. 研究型 D. 企业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兴趣类型 【2019 单选】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有一类人的基本人格倾向是:冒险、乐观、自信、 精力充沛、有野心,看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成就,喜欢追求财富、权力和地位,喜欢与人争 辩,喜欢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类人的职业兴趣类型属于( )。 A. 研究型 B. 企业型 C. 艺术型 D. 现实型 【答案】B 【解析】考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企业型的特征。企业型的基本人格倾向是:冒险、乐观、 自信、精力充沛、有野心,看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成就,喜欢追求财富、权力和地位,喜欢 与人争辩,喜欢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喜欢从事研究性的活动 【2018.72】从测试的内容来看,心理测试可以划分为( )三大类 A. 评价中心技术 B. 职业兴趣测试 C. 成绩测试 D. 人格测试 E. 能力测试 【答案】BDE 【解析】心理测试可以分为:能力测试、人格测试、职业兴趣测试。 【知识点】二、成就测试 1.概念: 成就测试又被称为熟练性测试或学绩测验,它通常是对一个人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之后获得的成果进行测试。 2.目的: 考察一个人在大多程度上掌握对于从事某种具体的工作而言非常重要的那些知识或技能。 3.类型: 成就测试通常包括知识测试和工作样本测试两种类型。 4.成就测试与认知能力测试 联系:对象都属于认知性特质,它们所要测量的都是一个人从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验中发 展出来的能力。 区别: 认知能力测试:通常是在接受教育或训练之前进行的测试,用来考察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接 受某种课程或专业技能训练。认知能力测试必须有较高的预测效度 成就测试:则是要评估一个人在接受教育或训练之后获得的学习成果 ,它往往是一种事后的 评估。成就测试注重内容效度 (一)知识测试 1.概念: 知识测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考试。即通常是以笔试方式完成,但并非所有的笔试都属于 知识测试. 2.类型: 综合知识测试、专业知识测试、外语测试等各种不同类型。 3.操作: 知识测试通常都是以笔试的方式完成,但并非所有的笔试都属于知识测试。 (二)工作样本测试 1.概念 是在一个对实际工作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模拟的环境中,让求职者实地完成某些具体的工 作任务的一种测试方法。 2.程序 1)在职位分析 2)挑选几项对于完成该职位的工作最为关键的部分工作任务甚至是全部工作任务,让求 职者实际动手来完成这些工作任务。 3.优点 测试所要求的行为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行为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效率最高。 4.缺点 1)一是工作样本测试针对专门职位设计,普适性低; 2)测试的模式非标准化,成本相对较高。 【出题角度】——判断+综合 【2018.41】关于员工甄选中工作样本测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所考察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具有较高相似度 B. 它的开发成本较高 C. 它的效度比较高 D. 它的普遍适用性很高 【答案】D 【解析】工作样本测试普遍适用性低,只能针对不同的职位来开发不同的测试;开发成本相对 较高。 【2017.18】.某计算机公司招聘软件工程师时,要求求职者参与编程测试,这种测试方法属 于( )。 A. 工作样本测试 B. 评价中心技术 C. 公文筐测试 D. 知识测试 【答案】A 【解析】工作样本测试概念:工作样本测试是在一个对实际工作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模拟的 环境中,让求职者实地完成某些具体的工作任务的一种测试方法。 【知识点】三、评价中心技术 1.概念: 评价中心技术也成为管理评价中心技术,它是有一个有多位评价者对于求职者在一系列联 系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的过程。它是通过情境模拟的方法来对求职者进行评价的,它的一个 重要基石是工作样本的测试。 2.评价中心与工作样本的区别: 评价中心枝术的重要基石是工作样本测试.不同之处在于,工作样本测试是用实际的工作任务 对求职者进行测试,而评价中,技术是用模拟工作任务进行测试.。 3.作用: 评价中心技术主要用于考察求职者是否具备从事管理类工作所需要的人格特征、管理技能 以及人际关系技能。 4.操作 它实际上是若干种不同的测试手段综合运用于对管理类职位候选人进行甄选的过程,其中 可能会用到面试、心理测试、主题演讲、角色扮演、公文筐测试以及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多种甄 选技术。 (一)公文筐测试 1.概念: 公文筐测试,通常又称为公文处理测试,是评价中心技术最常用和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2.考察能力: 公文筐测验是一种情境模拟测试,是对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和分析的资料、处 理信息以及作出的决策等所作的一种抽象和集中,在测试中通常会涉及可能会在一位管理 者的案头出现的各种需要处理的文件。评估:包括计划能力、授权能力、组织能力、预测能力、 决策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 3.优点: 1)适合对管理人员进行评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效标关系效度。 2)操作比较简单,对场地没有过多的要求。 3)表面效度较高,容易得到被测试者的理解和接收。 4.缺点: 1)编制成本较高。 2)评分困难,不同的评价者看法有所不同,无法测试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 【出题角度】——判断+综合题 【2019】关于甄选中使用公文筐测试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它适合对管理人员进行评价 B. 它能够考察被测试者的口头表达能力 C. 它的编制成本较高,评分也相对比较困难 D. 它对实施场地的要求不高 E. 它是一种情景模拟测试 【答案】ACDE 【解析】选项 B 错误,公文筐是纸笔测试,无法测试口头表达能力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 1.概念: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它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一 组求职者进行集体讨论,然后观察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的言行。 2.无领导小组讨论实施过程 1)组建讨论组:5-7 人,1 小时左右的讨论,不指定谁是领导者。 2)评价者开场:评价者会在讨论之前向该小组介绍需要讨论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及总 体时间限制。 3)小组讨论:接下来,就让这一小组的全体被测试者自行组织讨论 4)评价者观察并得出结论:评价者不参与讨论过程,甚至不在现场进行观察,透过玻璃 墙或者利用视频技术对讨论过程进行观察,然后对参与者在相关方面的表现进行打分或评 价 3.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使用的试题形式: 1)开放式问题。考察被测试者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有新的观 点和见解等。 例如,你认为什么样的领导是好领导? 2)难性问题。考察被测试者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说服力等 例如:你认为重视工作的领导是好领导,还是重视人的领导是好领导? 【注意】在编制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被测试者在两者之中进行选择的概率大体相等,不能是其 中一个答案比另一个答案有很明显的选择性优势,这样才能引发充分的辩论。 3)多项选择问题。考察被测试者分析问题以及抓住问题本质方面的能力,它有利于评价被 测试者的能力、价值观以及其他人格特点。 4)操作性问题。考察被测试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能力以及在实际操作性任务中 充当的角色。 例如:给被测试者提供一些材料,要求他们通过相互配合来搭建一座铁塔或楼房的模型等。 【注意】此类测试一般出现在技术性比较强的行业领域。如电器安装和维修以及设计图片或 者其他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职业 5)资源争夺性问题。考察被测试者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辩论以 及说服他人的能力、反应的灵活性等。此类问题适用于指定角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例如:让被测试者担当各个部门的经理,然后让他们就有限数量的资金进行分配。在这一 过程中,每个人想要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就必须做到有理有据,说服他人,所以此类问题 可以引发被测试者的充分辩论。 3.优点: 可以考察被测试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说服能力、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 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 缺点:对测试题目要求较高;无领导小组讨论试题,对评价者的评分技术要求较高;开放 式问题,两难性问题,多项选择问题,操作性问题,资源争夺性问题。被测试者可能会有意识的 表现和掩饰自己。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8.78】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 。 A. 考官并不参与讨论,而是在不干扰讨论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B. 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考察求职者的口头表达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C. 无领导小组讨论让一开始没有领导者的小组人通过讨论选出一位领导者 D.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求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E. 无领导小组讨论使用的问题必须是两难性的问题 【答案】ABD 【解析】无领导小组讨论采用情境模拟的方式让一组求职者进行集体讨论,然后观察他们在 讨论过程中的言行。评价者不参与讨论过程,他们甚至不在现场进行观察,而是透过一个 不会使被测试者看到的玻璃墙或者利用视频技术对讨论过程进行观察,对参与者在相关方 面的表现进行打分或评价。A 正确。考察被测试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说服能力、 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B 正 确。 所谓的“无领导小组”,就是指在讨论的过程中,组织者不会为该小组指定一名领导人, 而是让大家自由发言,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C 错误,求职者地位是 平等的,D 正确。无领导小组讨论有五种试题的选择,E 错误。 (三)角色扮演 1.概念: 要求被测试者扮演一位管理者或者某岗位员工,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角色的认识或担任 相关角色的经验来进行相应的语言表达和行为展示。 2.做法: (1)可以要求被测试者扮演一位管理人员,他必须与一位直接下属共同审查其不良绩效 并制定绩效改善方案。下属的角色通常是由评价中心设计小组中的成员来担任的。 (2)经过充分准备之后,被测试者被要求与下属就改善绩效问题进行长达 45 分钟的面谈。 常见技能以及练习方式: 技能 领导能力(控制、辅导、 练习 公文筐测试 无领导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 √ √ √ √ √ √ √ √ 影响、足智多谋) 问题解决能力((判断 力)) 人际交往能力(敏感性、 解决冲突能力、合作能 力、口头沟通能力) 行政管理能力((畋能 √ √ 力、醐眦、书面沟通能 力)) 人格(压力承受能力、自 √ √ 信心) 注:√代表通过练习所要评价的技能. 【知识点】四、面试 (一)面试的概念及类型 面试——是迄今为止在实践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员甄选方法 1.优点: 1)简便快捷、容易操作、不需要复杂的专用测试工具和方法 2)面试者能够面对面地了解和观察求职者,从而产生比较真切的整体性感受 ,它很自然地 受到了各种组织的普遍欢迎。 2.缺点: 1)由于面试的主观性强,所以需要精心设计,否则面试的效度很可能会比较低。 2)需要消耗成本。求职者由于参加面试而产生的交通成本,组织的派人专门对求职者进行 面试也存在机会成本,因为它毕竟耗费了面试者本来可以用于其他方面工作的时间。 (二)面试的类型 根据面试结构划分的面试类型 1.非结构化面试 1)概念:依据预先确定的面试内容、程序、评分结构等进行的面试形式 2)优点: (1)程序、内容以及评分方式固定,标准化程度都比较高; (2)确保重要或关键信息不会遗漏 (3)降低面试考官个人偏见; (4)面试公平性以及面试的信度和效度都会比较高 3)缺点: (1)面试考官个人没有发挥的余地,不便过多提问; (2)可能让被面试者感到有些僵硬,谈话不那么顺畅和自然 2.结构化面试(标准化面试) 1)概念 结构化面试——依据预先确定的面试内容、程序、评分结构等进行的面试形式。 2)优点: (1)程序、内容以及评分方式等的标准化程度都比较高,结构严密,层次性强,评分模式 固定。 (2)面试的公平性以及面试的信度和效度比较高。 (3)面试公平性以及面试的信度和效度都会比较高 (4)面试公平性以及面试的信度和效度都会比较高 3)缺点: (1)面试考官个人没有发挥的余地,不便过多提问; (2)可能让被面试者感到有些僵硬,谈话不那么顺畅和自然 非结构化面试的信度和效度比结构化面试要低得多. 【例题】依据预先确定的面试内容、程序、评分结构等进行的面试形式为( )。 A. 结构化面试 B. 非结构化面试 C. 半结构化面试 D. 单独面试 【答案】A 【解析】所谓结构化面试是依据预先确定的面试内容、程序、评分结构等进行的面试形式。 3.半结构化面试 1)概念:在一部分设计好的问题(即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面试考官可以向被面试者 提出另外一些比较随机的问题。 2)优点:面试考官在面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做到面试的结构性与灵活性相 相合。 【出题角度】——判断+挖空题 下列说法中,关于非结构化面试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存在必须遵循的既定格式 B. 面试考官和被面试者的淡话很僵硬 C. 没有统一的打分规则和评价标准 D. 可以实现结构性与灵活性相相合 E. 确保关键的信息不会遗漏 【答案】AC 【解析】BE 说的是结构化面试,D 说的是半结构化面试。 下列说法中,关于面试说法正确的是( )。 A. 结构化面试不存在必须遵循的既定格式 B. 面试法简便、容易操作 C. 情境化结构面试的预测效度是比较高 D. 非结构化面试可以实现结构性与灵活性相相合 E. 面试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很大 【答案】BCE 【解析】非结构化面试不存在必须遵循的既定格式,A 选项错误;D 选项说的是半结构化面 试。 3.根据面试组织形式划分的面试类型:(单独面试、系列面试、小组面试、集体面试) (1)单独面试 1)概念:单独面试又称一对—面试,是指面试考官和被面试者两个人单独见面,面试考 官进行口头引导或询问,被面试者作出回答。 2)优点:双方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谈话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比较好被面试者相对来说会 感到比较自然。 3)缺点:有时双方之间的对话可能进展不顺利,甚至难以进行,因而会出现一些比较尴 尬的场面。此外,单独依靠一位面试考官得出的面试结论作出甄选决策时可能难以确保决 策的准确性。 (2)系列面试 1)概念:系列面试又称顺序面试,是指组织根据某种特定的先后顺序,安排组织中的若 干人员对同一位被面试者进行多轮面试,最后再将所有面试考官独立得出的面试结果加以汇 总,从而最终得出面试结论。 2)优点:最终的甄选决策是存综合多位面试考官分别独立得出的面试结论的基础上作出 的,从而有利于确保面试结果的有效性,避免了因为某一位面试考官个人的偏见或疏忽出 现的评价的误差, 3)缺点:需要参与的人员数量较多,而且耗费的时间较长。 (3)小组面试 1)概念:是一组面试考官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场所,共同对一位被面试者进行提问、观察并 作出评价的面试方法其场面类似于若干新闻记者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回发言人分别提问。 2)优点: (1)若干名面试考官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被面试者发问,因而可以使 各位面试考官在提问的时候注意相互补充,或者对被面试者的相关特征进行层层递进的深 入挖掘,这样就可以保证面试时所提的问题全面、深入。 (2)小组面试可以有效地避免面试者不得不反复回答每位面试考官提出的相同问题。 缺点:压力比较大,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比较紧张或拘谨。 (4)集体面试 1)概念:多位被面试者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场合,共同接受面试考官面对面的询问这样一 种面试形式。 2)优点:有助于考察被面试者在一个群体当中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从而考察他们 的人际关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出题角度】——判断 【2017.19】多位被面试者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场合,共同接受面试官面对面的询问,这种面 试称为( )。 A. 单独面试 B. 系列面试 C. 小组面试 D. 集体面试 【答案】D 【解析】集体面试:多位被面试者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场合,共同接受面试。 4.一些特殊的面试形式 (1)压力面试 概念:面试考官在面试过程中故意制造出一种紧张气氛,对被面试者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 然后观察被面试者在压力状况下的情绪变化以及所作出的反应。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被面试 者在一定的压力环境下是否能够妥善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作出正确的回答或行为反应。 优点: 1)压力面试可以帮助面试考官了解被面试者在未来的某种具有特定压力的工作环境中是 否能够达成较好的绩效 2)压力面试还可以帮助组织辨别哪些求职者属于过于敏感或者压力承受能力较弱的人, 从而从一开始就避免雇用这种无法承受适当压力的求职者。 注意: 1)在不需要采用压力面试时,就没有必要非采取这种做法, 2)如果确实需要采取压力面试,也一定要让经过相关方面的特殊培训的面试考官来组织 面试。 (2)电话面试和视频面试 优点: 1)降低交通成本 2)电话面试的做法还可以帮助组织考察被面试者在电话中讲话的语气、语速等特点,是否 符合组织对这种特殊职位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话面试又发展为网络视频面试。 (二)改善面试效果的主要方法: 1.采用情境化结构面试、情境化结构面试"STAR"原则:典型环境,主要任务,采取的行动, 结果。 2.面试前做好充分准备 3.安排好面试所需要的时间.场地和资料 4.认真阅读建立材料和职位说明书,准备好相关问题 5.系统培训面试考官 1.采用情境化结构面试(行为事件面试技术) 1)概念:情境化结构面试通常需要遵循所谓“STAR”的原则,即首先向被面试者描述他 们可能会面对的典型环境(Situation)或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Task),然后询问他 们实际上采取了何种行动(Action),最后让他们说明这种行动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Result) 2)优点:情境化结构面试的预测效度是比较高。 3)情境化结构面试的题目可以划分为两类: (1)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它要求被面试者回答他们在过去的工作中遇到的某种情形, 以及他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 例如:“请想一想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形:你必须鼓励某位员工去完成一项他不喜 欢做但你却必须让他完成的任务。你当时是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激励员工的能力); (2)是未来导向型的,要求被面试者回答,将来一旦遇到某种假设的情形,他们将会采 取怎样的处理措施 例如:“假设你手下有一位员工,你知道这个人特别不喜欢,去完成某项特定的工作任务。 然而你却必须找人去完成这项任务,并且这个人是你所能够找到的完成这项工作的唯一人 选。那么你将如何激励这个人去承担这项工作”(激励员工的能力); 研究表明,这两种类型的问题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其中,建立在求职者过去的工作经验 基础上的面试问题又比未来导向的面试问题具有更好的效果。 【2018.60】“如果客户投诉你的某位下属存在工作态度问题,你会怎么做?”这种面试问题 属于( )。 A. 知识性问题 B. 人格性问题 C. 经验性问题 D. 情境化问题 【答案】D 【解析】情境化面试分为过去经验为依据和未来导向型,题干属于“假设”的情况,D 正确。 2.面试前做好充分准备 1)安排好面试所需的时间、场地和资料。 (1)时间安排 合理确定对每一位被面试者进行面试的时间长度,考官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2)场地安排 面试场地的大小应当与面试的类型和同时参与面试的人数相匹配 面试考官和被面试者在面试现场的座位摆放 在接受面试者不止一个人的情况下,还要为等待后续面试的人安排一个相对安静和方便的 休息和等待场所,同时为他们提供饮用水等基本服务。 (3)资料准备 如面试评价表格、被面试者个人的简历资料、事先拟定好的问话提纲、用于记录的纸笔。 2)认真阅读简历材料和职位说明书,准备好相关的问题 3)将职位说明书中的任职资格要求或相关胜任能力模型等资料,与求职者提供的简历等 资料加以对照,初步判断求职者胜任职位的程度,同时列出能够进一步考察其胜任能力的 若干问题,以备面试时使用。 面试考官在面试过程中可能会犯的一些错误: 第一,说话过多,影响了本来能够从被面试者那里收集到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数量; 第二,对不同被面试者提问的问题不一致,导致从不同被面试者收集到的信息类型不一样; 第三,提问与履行工作职责无关或者相关性不大的问题; 第四,对自己评价求职者的能力过于自信,导致对求职者匆忙下结论; 第五,受到求职者的一些非语言行为的影响或干扰; 第六,因前面一位求职者的质量而影响到对后一位求职者的评价等。 3.系统培训面试考官 1)明确面试考官的职责及其在面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传授引导和控制面试过程的技巧,包括:如何从日常的寒暄切入(例如,你今天是从 哪里过来的啊?交通状况怎么样啊?)与被面试者建立起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然后由浅 入深地将面试的内容从简问题逐渐推进到相对复杂的问题,最后如何以一种愉快、友好的方 式结淑整个面试过程。 3)让面试考官学会如何与各种不同类型的被面试者打交边。如过分紧张或羞怯的人、过分 自信甚至自负的人、过分健谈的人、过分情绪化或敏感的人、感到生气和失望的人等。 4)是使面试考官理解在进行面试评价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偏差,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实际 操作中注意避免犯这些错误,正确理解评分标准,掌握评分方法和评分尺度。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7.66】为了改善新员工招聘过程中的面试效果,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 A. 采取情境化结构面试 B. 要求面试官在面试前认真阅读职位说明书 C. 系统的对面试官进行面试技巧培训 D. 让用人部门自行选择面试官,人力资源部门不参与面试工作 E. 组织者在面试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答案】ABCE 【解析】D 项中人力资源部门不参与面试工作说法错误。 【知识点】五、履历分析 (一)履历分析概念: 又称资历分析或评价技术,它通过对一个人的基本背景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甚至个人 习惯等与工作相关的履历性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判断一个人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 性以及预测其未来工作绩效、任职年限和流动性等特征的一种人才测评方法。 (二)三个方面的要求:真是、全面、相关 1.履历信息必须真实。履历信息尽管大部分比较客观且可査证,但仍然会有一部分人篡改甚 至伪造个人的履历信息,因此,在对履历信虚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保证这些信息是真实、准 确的。 2.履历信息必须全面。在分析一个人的履历时,应当尽可能地对于工作相关的所有履历信息 都收集上来。履历信息越全面,就越有助于对一个人与岗位之间的匹配性作出判断,同时 预测其未来工作绩效。根据情况的不同,履历分析条目少则 10~30 项,多则可达数百项之 多。 3.履历信息必须相关。 关于履历分析技术对作为履历的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 A. 真实 B. 必须和工作相关 C. 全面 D. 不用必须工作相关 【答案】D 【解析】履历信息必须和工作相关。将搜集的信息集中在与工作有关的方面,尤其是被证明 能够有效地预测一个人未来在某种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总体工作绩效的那些信息。 【本章总结】 一、心理测试: 1.能力测试(认知能力测试、运动和身体能力测试) 2.人格测试 3.职业兴趣测试 二、成就测试 1.知识测试 2.工作样本测试 三、评价中心技术 1.公文筐测试 2.无领导小组讨论 3.角色扮演 四、面试 1.面试的概念及类型 2.改善面试效果的主要方法 五、履历分析 【2017 案例】最近,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员工甄选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了一些不太理想 的情况: 第一,公司很多管理人员甚至高层管理人员不重视员工甄选工作,参与面试时存在“应付 差事”“走过场”的情况,向求职者提出的问题天马行空、比较随意。 第二,有些已经录用的员工与公司文化不相匹配。例如有些人沟通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 作精神,无法融入集体。 第三,尽管公司在甄选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测试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一些当时测 试得分较高的人,其实实际工作绩效反而不如一些测试分数相对较低的人。 人力资源部就这些情况,咨询了相关专家。专家建议针对第一种情况可实施情景化结构面 试并建立题库;针对第二种情况可增加无领导小组讨论方法。 85.根据第一种情况描述的现象,关于该公司的招聘面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家公司的面试标准化程度比较高 B. 这家公司的面试官可能对应聘相同职位的不同求职者提出不同的问题 C. 这家公司的面试过程很容易受到面试官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D. 改善这家公司的面试效果的方法之一是对参与面试的管理者进行面试培训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招聘面试。根据题干描述,该公司的面试较为随意,必然是标准化程度较 低,选项 A 错误;选项 B 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所以,选择 CD。 86.第三种情况表明,该公司员工甄选体系的( )比较低。 A. 预测效度 B. 构想效度 C. 内部一致性信度 D. 重测信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信度、效度问题。预测效度是对所有应聘者都是以某种测验,但并不依据结 果决定录用与否,待被录用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其工作绩效加以考核,将考核得分与 当时的测验结果加以比较,求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题干所描述的符合预测效度的定义。所 以,选择 A。 87.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领导小组讨论能够考察被试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 B.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C. 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评价者不参与讨论过程 D. 无领导小组讨论对评价者的评价技术要求比较低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无领导小组讨论。选项 ABC 均是对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正确论述,但是对评 价者的评价技术要去比较高。所以,选择 ABC。 88.下列面试问题中,属于情境化的结构面试题目的是( )。 A. 请谈一谈你本人有哪些优点 B. 请谈一下你对所面试工作的认识 C. 请谈一谈你为什么希望进入本公司 D. 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你自己确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并最终得以实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情境化结构面试。情境化结构面试实际上属于结构化面试的一种,在这种面 试中,被面试者需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是一些抽象的或者与未来的实际工作联系不那么紧密的 问题,而是他们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很可能会遇到的工作环境以及非常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 问题或难题。又称为行为事件面试技术。显然,选项 D 是围绕具体工作情景的。所以,选择 D。 【2018】某公司过去的员工甄进工作比较简单,一般是人力资源部门先筛选简历,重点看简历 是否符合公司的任职资格要求。然后再将条件最好的几个人推荐拾用人部门进行简单的笔 试和面试。最近几年,公司发现这种过于简单的员工甄选方法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一 是陆续出现了些管理人员违规侵占公司利益的问题。经过调查发现,公司录用的跳槽 过来的个别人员在上家公司工作时就存在类似问题,因为被发现。才不得不选择跳槽。 问题二 是公司采用的甄选测试方法缺乏有效性,一些测试得分较高的人被录用后,实际工作 绩效却不如一些分数低的人。 问题三 是由于面试考官没有受过系统培训,面试方法不够科学。 问题四 是公司在招录管理人员时,只进行简单的笔试和面试,甄选方法过于单一,效果欠佳。 为此,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准备系统学习和掌握员工甄选工作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规范,并在此基 础上改进公司员工甄选系统。包括引进评价中心技术改善面试效果等。 89.一些测试得分较高的人被录用后,实际工作绩效却不如一些分数低的人,这说明该公司甄 选测试的( )比较低。 A. 内部一致性效度 B. 预测效度 C. 同质性效度 D. 分半效度 【答案】B 【解析】预测效度:考察的是员工被雇用之前的测试分数与其被雇用之后的实际工作绩效之间 是否存在实证性联系。B 符合题意。 90.为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一,该公司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 对候选人进行履历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其背景 B. 对候选人进行知识测试以了解其专业知识程度 C. 对候选人进行认知能力测试以了解认知能力 D. 对候选人进行职业兴趣测试以了解其职业兴趣 【答案】A 【解析】根据案例:问题一是陆续出现了一些管理人员违规侵占公司利益的问题。经过调查发 现,公司录用的跳槽过来的个别人员在上家公司工作时就存在类似问题,因为被发现。才不 得不选择跳槽。可以得出该公司缺乏履历分析。A 符合题意。 91.为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三,公司决定对

26 页 326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一部分-第七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一部分-第七章

第七章 绩效管理 【框架概述】 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计划与绩效监控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工具 绩效反馈与结果应用 特殊群体的绩效考核 【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5题5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3 4题4分 1题2分 —— 2014 5题5分 1题2分 —— 2015 4题4分 2题4分 —— 2016 5题5分 2题4分 —— 2017 5题5分 1题2分 —— 2018 4题4分 1题2分   2019 4题4分 1题2分 第一节 绩效管理的概述 【知识点】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概念及关系 1.绩效:具有一定素质的员工在职位职责的要求下,实现的工作结果和在此过程中表现出 的行为。是对工作行为以及工作结果的一种反映,也是员工内在素质和潜能的一种体现。 2.绩效管理:管理者与员工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就组织目标和目标实现方式达成共识的 过程。绩效管理的核心在于沟通 3.绩效考核:它是一套正式的、结构化的制度,它用来衡量、评价、反馈并影响员工的工作 特性、行为和结果。 4.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关系 内容 区别 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 (1)它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1)它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 (2)侧重于信息的沟通和绩效 节 的提高 (2)侧重于绩效识别、判断和评 估 联系 (1)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的顺利实施不 仅取决于评价过程本身,而且取决于评价相关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 (2)有效的绩效考核是对绩效管理的有力支撑,成功的绩效管理亦 会推动绩效考核的顺利开展 【2017】关于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是等价的 B.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C. 绩效管理侧重于绩效的识别、判断和评估 D. 绩效考核侧重于信息沟通和绩效提高 【答案】B 【解析】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不同,A 选项错误,C、D 两选项说反。 【知识点】绩效管理的作用 1.绩效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1)有助于组织内部沟通 绩效管理是帮助辅导的过程,不是被迫考核的过程。 (2)有助于管理者成本的节约 明晰目标与标准,减少管理者的重复管理,降低成本。 (3)有助于促进员工的自我发展 为员工明确目标与标准,并了解达到标准可以获得的报酬。 (4)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组织文化 不断沟通,减少上下级之间的摩擦。 (5)是实现组织战略的重要手段 员工完成绩效计划目标,才能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2.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实施提供依据 ① 为薪酬发放提供依据 【说明】绩效薪金制 ② 为人员配置和甄选提供依据 【说明】能者上、平着让、庸者下 ③ 帮助组织更有效地实行员工开发 【说明】有针对性辅导和管理员工 (2)用来评估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等计划执行效果 【说明】员工绩效水平高,往往与招聘、培训有一定的关系;绩效水平低,往往也与选人、培 训水平有关系。 二、有效绩效管理的特征 1.敏感性:明确区分高效率员工和低效率员工。 2.准确性:把工作标准和组织目标联系起来确定绩效的好坏。 3.可靠性:不同评价者对同一个员工所做的评价基本相同。 4.可接受性:组织上下对绩效工作共同支持,才能促成绩效管理的成功。 5.实用性:成本小于收益。 只要绩效管理体系满足前三个特征即可认为它是有效的。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6】关于有效的绩效管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接受性与实用性不是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特征 B. 绩效管理体系的敏感性是指可以明确地区分高效率员工和低效率员工 C. 绩效管理体系的准确性是指可以通过把工作标准和组织目标联系起来确定绩效的好坏 D. 绩效管理体系的可靠性是指可以促使不同的评价者对同一个员工所做的评价基本相同 【答案】A 【解析】有效绩效管理的特征包括可接受性与实用性。 三、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 1.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 尤其是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正确认识。 2.高层领导支持 没有领导的支持,往往阻力重重。 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尽职程度 能力和心态同等重要。 4.各层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态度 态度决定是否支持以及如何支持。 5.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的相关性 绩效管理脱离组织战略,等于失去了方向。个人绩效、部门绩效应当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具有 一致性。管理者在制定各部门目标时,不能仅仅考虑到部门的利益,也要考虑组织整体的 利益。 6.绩效目标的设定 一个好的绩效目标要满足具体、可衡量、可实现、与工作相关等要求。 7.绩效指标的设置 绩效指标是战略与文化的引导,是工作的方向,需要清晰明确、重点突出。 8.绩效系统的时效性 绩效管理系统需要根据组织内部、外部的变化进行调整。当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发生 改变时,绩效系统也应该进行动态的变化。 【2015】关于绩效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考核限制员工的工作行为 B.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前提 C. 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手段 D.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单向沟通的过程 【答案】C 【解析】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客观、简洁的绩效优化体系,实现组织与个人绩效的紧 密融合,选项 A 错误。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选项 B 错误。绩效管理是管理者与 员工持续开放的沟通,不是单向沟通,选项 D 错误。 【知识点】战略性绩效管理(掌握) 一、适用于取得竞争优势战略的绩效管理 (一)成本领先战略(省钱) 1.特点: 强调以最低的单位成本价格为价格敏感用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 组织本着尽量节约人、 财、 物资源的原则实施绩效管理 2.绩效考核: ① 选择以结果为导向、实施成本较低的评价方法(如目标管理法) ② 选择客观的财务指标 ③ 只选择直接上级为评价主体 ④ 考核周期不宜过短 3.如何绩效改进 选择标杆超越法,以行业内成本领先的企业作为绩效改进的标杆 4.绩效考核结果 应用于成本的改进和控制,对绩效水平较好的员工进行一定奖励 5.评价指标:多选择一些客观的财务指标引导员工行为 【说明】考核指标——预算执行率、成本节约比率等。 6.评价者:只选择直接上级作为评价主体。 7.考核周期:不宜太短,因为频繁考核增加成本。 8.考核结果利用:应充分运用于成本的改进和控制,对绩效较好的员工进行奖励。 【助记】成本领先战略——结果导向、客观指标、直接上级评价、周期长。 【出题角度】——挖空题+综合题 【2014】采用跟随者战略的企业适宜采用的绩效考核方法是( )。 A. 关键事件法 B. 以行为为导向的考核方法 C. 标杆超越法 D. 行为锚定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竞争态势战略的绩效管理。跟随者战略核心是学习,可以选择标杆超越 法。 (二)差异化战略(鼓励创新) 1.概述 战略核心是独特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标准化。 组织在绩效管理中应该弱化员工工作的直接 结果,而鼓励员工多进行创新工作。 2.内容 (1)核心是独特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标准化; (2)绩效管理中应弱化员工工作直接结果,而鼓励员工多进行创新工作。 3.绩效计划、监控、反馈面谈 鼓励员工发挥创新式思维。 4.绩效考核:行为导向评价方法。 5.评价指标:对员工多进行客观评价。 6.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 7.考核周期:不宜过短。 8.考核结果应用 【助记】差异化战略——行为导向、多元评价、侧重创新、周期长。 【总结】   绩效考核 指标 主体 结果运用 成本领先 结果导向 客观财务 上级 成本改进和控制 差异化 行为导向 客观评价 多元化 开发与培训 【2019】 关于企业不同竞争战略下的绩效管理策略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 应尽量使绩效考核的主体多元化 B. 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 应尽量缩短绩效考核的周期 C. 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 应尽量使绩效考核的主体简单化 D.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 应选取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方法 【答案】D 【解析】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 只选择直接上级作为评价主体, 选项 A 错误; 差异化战略 的企业,评价的主体应当多元化, 绩效考核周期的选择也不宜过短, 选项 B、 C 错。 二、适用于不同竞争态势战略的绩效管理 (一)防御者战略(稳) 组织会尽量维持内部的稳定性,将更多精力致力于长期发展。 1.重点: 重点是调动员工潜能,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绩效考核 ① 选择系统化的评价方法,多角度选择考核指标(如平衡计分卡法) ② 考核周期可以与奖金发放的周期相一致,便于考核的操作 3.在绩效管理的各种沟通环节中:侧重于调动员工潜能、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 4.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员工的开发、培训、职业生涯规划 【助记】防御者战略——维持内部稳定、多角度衡量、系统多角度评价。 (二)探索者战略(效率) 组织不断的开展新产品,挖掘新市场,不断适应新环境。 1.重点: 重点是将组织目标融入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使组织和个人利益趋于一致 2.绩效考核:选择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强化员工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成功率 3.绩效考核结果应用:薪酬分配,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潜能 4.绩效沟通:组织目标融入员工个人发展目标 【助记】探索者战略——开发新产品、结果导向评价、与薪酬分配挂钩。 (三)跟随者战略(仿) 靠模仿生存,通过复制探索者战略取得成功。 1.方式: 采用与标杆组织作对照的方式与员工分析绩效现状,并加以改进 2.绩效考核 ① 核心是学习 ② 选择标杆超越法 ③ 考核主体多元化 3.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员工绩效的改进与标杆组织的对比 【助记】跟随者战略——模仿学习、标杆超越考评、考核主体多元化 【总结】   内容 方法 沟通 结果运用 防御 维稳 系统化 积极性 开发培训 探索 适应新环境 结果导向;产品、 融入个人目标 薪酬分配 市场开发 跟随 学习 标杆学习法 与标杆组织对照 【2018.46】关于不同竞争战略下的绩效管理策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企业在采用探索者战略时,绩效考核应尽量采用以内部流程为导向的评价方法 B. 企业在采用跟随者战略时,绩效考核应尽量采用平衡计分卡法 C. 企业在采用探索者战略时,绩效考核应尽量采用以行为导向的评价方法 D. 企业在采用防御者战略时,绩效考核应尽量采用多角度地选择考核指标 【答案】D 【解析】探索者战略选择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法,防御者战略选择系统化的评价方法,多角 度选择考核指标(如平衡计分卡法),D 符合题意。 【本节总结】 一、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二、绩效管理的作用 1.组织管理:内部沟通、成本节约、自我发展;和谐文化、实现组织战略 2.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评估效果 三、有效的绩效管理的特征 敏感性、可靠性、准确性、可接受性、实用性 四、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 五、战略性绩效管理 1.适用于取得竞争优势战略的绩效管理 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战略 2.适用于不同竞争态势战略的绩效管理 第二节 绩效计划与绩效监控 【本节知识点】 1.绩效计划 2.绩效监控及辅导 【知识点】绩效计划 一、概念 确定组织对员工的绩效期望并得到员工认可的过程。包括:组织对员工工作成果的期望; 组织希望员工表现的行为和使用的技能 1.地位: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绩效管理的起点。 制订:自上而下,将组织绩效分解成个人目标。 2.要点: (1)包括组织对员工工作成果的期望; (2)组织希望员工表现的行为和使用的技能; (3)主管人员与员工在绩效年开始之初围绕绩效目标进行反复沟通的过程; (4)组织与员工对绩效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并将这种共识落实为绩效计划书。 3.绩效计划制订的参与者: (1)人力资源部门:对绩效管理的监督与协调负主要责任; (2)各级主管人员:参与绩效计划的制订 (3)员工:参与计划制定的过程 4.绩效计划制订的过程: 自上而下;是将组织绩效目标分解成个人绩效目标的过程。 【2012】 关于绩效计划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 B. 绩效计划的制订要与组织追求的宗旨相一致 C. 绩效计划是主管人员与员工反复沟通, 就绩效计划内容达成一致的过程 D. 绩效计划的制订是各级主管和员工的责任, 无需人力资源部门的参与 【答案】D 【解析】绩效计划的制定需要人力资源部门、 各级主管人员、 员工都要积极参 二、绩效计划目标的种类 1.绩效目标 主要用于描述员工应执行的职位职责和应完成的量化产出指标。来源于组织目标、部门目标 和个人目标 【说明】业务经理销售收入达到 10 万元。 2.发展目标 支持员工实现绩效目标、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标准。主要强调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 能力和核心行为。 【说明】开拓业务市场数量,三线城市不低于 2 个。 【2017】绩效目标中的发展目标强调的是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 )。 A. 部门目标 B. 个人目标 C. 价值观 D. 能力 E. 核心行为 【答案】CDE 【解析】发展目标指支持员工实现绩效目标、促进员工自身发展的能力标准,主要强调与组 织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能力和核心行为。 三、绩效计划的内容 (1)员工在该绩效周期内的工作目标以及各工作目标的权重; (2)完成目标的结果; (3)结果的衡量方式和判别标准; (4)员工工作结果信息的获取方式; (5)员工在完成工作中的权限范围; (6)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利用的资源; (7)员工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管理者能够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8)管理者与员工进行沟通的方式。 【说明】销售收入 1800 万元,权重 50%,利润 200 万元,权重 50%。收入款项到账为标准。 要求收入、利润按照财务统一核算口径。销售收入以出库单及销售票据统一核对后认定;利 润由销售会计最终确认。需要产品部门提供保质保量的产品。需要管理者支持大客户优惠政 策。 四、绩效计划的制订原则(7 个) 1.价值驱动原则;→以价值为导向。 2.战略相关性原则;→方向一致。 3.系统化原则;→站在全局考虑。 4.职位特色原则;→术业有专攻。 5.突出重点原则;→有所侧重。 6.可测量性原则;→数据说话,可以衡量。 7.全员参与原则。→上下一致,认可度高。 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人员、员工都应当积极参与到绩效计划制订过程。 五、制订步骤 1.准备阶段:搜集所需信息 (1)组织近几年的绩效管理资料:如历年的绩效计划、组织和员工近期的绩效考核结果等 (2)工作分析的相关资料:如职位说明书、部门的职能职责表等 (3)组织最新的战略管理资料:如组织的目标,组织在该绩效周期的发展战略等 2.沟通阶段 管理者与员工通过反复沟通就绩效计划的内容达成一致的过程。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3】关于绩效计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 B. 绩效计划的制订要与组织追求的宗旨相一致 C. 绩效计划是主管人员与员工反复沟通,就绩效计划内容达成一致的过程 D. 绩效计划的制订是各级主管和员工的责任,无需人力资源部门的参与 【答案】D 【解析】绩效计划制订的参与者:(1)人力资源部门:对绩效管理的监督与协调负主要责 任(2)各级主管人员:参与绩效计划的制订(3)员工:参与计划制定的过程。 【知识点】绩效监控及辅导 一、绩效监控 1.定义 绩效考核期间内管理者为了掌握下属的工作绩效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通过管理者 和员工持续的沟通,观测、预防或解决绩效周期内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成绩效计划 2.优点 随时发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 3.缺点 工作行为有时很难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4.管理者两项任务 (1)准确记录并定期汇总员工工作中的关键事件,为日后的绩效考核奠定事实基础; (2)就绩效执行情况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 二、绩效辅导 1.定义 (1)在掌握了下属工作绩效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员工绩效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而进行的一 系列活动 (2)贯穿于绩效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是一种经常性的管理行为,它帮助员工解决当前绩 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与绩效监控的区别: 绩效监控:目的是掌握下属的绩效情况; 绩效辅导: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绩效水平。 3.绩效辅导的内容 (1)探讨绩效现状; (2)寻找改进绩效的方法。 4.绩效辅导的步骤 (1)收集资料 (2)定好基调 (3)达成一致 (4)探索可能 (5)制订计划 (6)给予信心 【201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绩效辅导是绩效考核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B. 绩效辅导是一种提高员工绩效水平的方法 C. 绩效辅导能够帮助员工解决当前绩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D. 绩效辅导贯于绩效实施的全过程,是一种经常性的管理行为 【答案】A 【解析】绩效辅导是指在掌握了下属工作绩效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员工绩效水平和自我效能 感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贯穿于绩效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是一种经常性的管理行为,它 帮助员工解决当前绩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它和绩效考核分别是绩效管理的两个不同 环节。 三、绩效计划的调整 1.没有特殊情况不作调整。 2.可调整发生情形: 执行过程中发生组织业务发展计划变更、组织结构调整、市场环境变化、不可抗拒事件等情 况 3.做法: 需要调整计划时,员工可以向主管人员提出书面申请,由人力资源部组织有关职能部门重 新审定,经高层批准后实施。 【出题角度】——综合题+判断题 【2013】关于绩效计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绩效计划不仅包括组织对员工工作成果的期望,还包括对员工行为和技能的期望 B. 绩效计划的制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也是将组织绩效分解成个人绩效目标的过程 C. 绩效计划是由上级主管制订的,员工无须参与 D. 绩效计划目标可以包括绩效目标和发展目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绩效计划的制订。绩效计划制订需要组织中不同人群的参与,所以 C 项错 误。 【本节总结】 一、绩效计划的概念(自上而下)、种类(绩效目标,发展目标)、内容、制订原则与制订步 骤 二、绩效监控与绩效辅导的概念与区别 三、绩效辅导的内容与步骤 四、绩效计划的调整 第三节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工具 【本节知识点】 1.绩效评价 2.绩效管理工具 【知识点】评价与管理工具 一、绩效评价 (一)绩效评价技术 (1)量表法(3 个) 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法+行为观察量表法 (2)比较法(3 个) 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 (3)描述法(2 个) 关键事件法+不良事故评估法 1.量表法=图尺度评价法+行为锚定法+行为观察量表法 1)图尺度评价法(等级评价法) (1)概念: 该方法列举一些特征要素并分别为每一个特征要素列举绩效的取值范围。这是一种最简单、 最常用和运用最普遍的绩效评价方法。也称为等级评价法。 (2)说明:对员工在 1 小时完成零件的规定 优等 81-100 个 中等 61-80 个 差等 60 及以下 (3)优点: 对不同的工作、 不同的战略以及不同的组织都具有普遍适应性 开发成本低 (4)缺点 与组织战略常常不一致; 只有模糊和抽象的标准,主观性强;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评价者对绩效标准产生不同的理解, 被考评者的绩效评估结果受评估者的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不同的评估者对于绩效要素及 其等级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无法为员工提供指导性帮助,不利于绩效反馈。 【出题角度】——挖空题 【例题】最简单和运用最普遍的绩效评价方法是( )。 A. 图尺度评价法 B. 行为锚定法 C. 行为观察量表法 D. 量表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绩效评价技术。图尺度评价法也被称为等级评价法。该方法列举一些特征要 素并分别为每一个特征要素列举绩效的取值范围。这是一种最简单和运用最普遍的绩效评 价方法。 2)行为锚定法 (1)概念: 行为锚定法将每项工作的特定行为用一张等级表进行反映,该等级表将每项工作划分为各 种行为级别(从最积极的行为到最消极的行为),评价时评估者只需将员工的行为对号入 座即可。 (2)说明 “打印文件及时完成”要素分为如下等级—— A. 2-3h 内完成;未出现拖延现象;服务部门评价非常满意度不低于 60%;没有不满意情 况。 B. 半个工作日完成;未出现拖延现象;服务部门评价非常满意度不低于 40%;没有不满意 情况。 C. 一个工作日完成;未出现拖延现象;服务部门评价非常满意度不低于 20%;没有不满意 情况。 D. 一个工作日完成;月度拖延不超过 1 次;服务部门评价满意度不低于 60%;没有不满意 情况。 E. 一个工作日完成;月度拖延不超过 2 次;服务部门评价满意度不低于 60%;有不满意情 况。 (3)优点 使工作的计量更为准确。 使工作绩效评价标准更为明确。 具有较高的信度。等级尺度上所附带的关键事件能使评估者更加清楚究竟什么是“优秀”、 什么是“一般”,从而排除了评估者的主观臆断。 评估结果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通过等级尺度上的关键事件,评估者很容易向员工解释优 势与不足,同时明确改进的方向。 (4)缺点 开发成本很高。 操作流程复杂,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够制定。 【出题角度】——挖空题 【例题】行为锚定法优点包括( )。 A. 容易开发 B. 具有普遍适应性 C. 评估结果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 D. 具有较高的效度 【答案】C 【解析】行为锚定法优点包括:它使工作的计量更为准确;它使工作绩效地评价标准更为明确; 具有较高的信度;评估结果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 3)行为观察量表法 (1)概念: 行为观察量表列举出评估指标(通常是期望员工工作中出现的比较好的行为),然后要求 评估人在观察的基础上将员工的工作行为同评价标准进行对照,看该行为出现的频率或完 成的程度如何(从“几乎没有”到“几乎总是”)的评估方法。 即,通过观察将员工的工作行为同标准进行对照,看该行为出现的概率 (2)优势: 内部一致性令人满意;所有区分成功和不成功绩效的行为都被包括在量表中 有针对性开发,理解和使用比较便利; 有利于进行清晰的绩效反馈; 本身可以单独作为职位说明书的补充。 (3)劣势: 很难包括所有的行为指标的代表性标本; 效度有待提高; 单独考核工作量大,不具有可操作性。 【出题角度】——判断题 【例题】绩效评价技术中,可以单独作为职位说明书的补充的方法是( )。 A. 行为锚定法 B. 行为观察量表法 C. 图尺度评价法 D. 强制分布法 【答案】B 【解析】行为观察量表法可以单独作为职位说明书的补充。 2.比较法=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 1)排序法 (1)概念:将业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2)分类:可分为简单排序法和交替排序法 简单排序法是指评价者把所有员工按照总业绩的顺序排列起来 交替排序法是对简单排序法的一种改进,它在评价员工业绩时,采取“掐头去尾”和“逐 级评价”的方法,最终获得员工业绩的排序 (3)优点:操作简单;评估结果简单明了;实施起来成本低廉 (4)缺点:容易造成员工有心理压力;不容易接受评估的结果,很难提供详细具体绩效 评估结果 2)配对比较法 (1)概念:配对比较法是根据某项评价标准将每位员工逐一与其他员工比较,选出每次 比较的优胜者,最后根据每位员工获胜的次数进行绩效排序 (2)优点:配对比较法较排序法更加科学,它能在人数较少情况下快速比较出员工绩效 水平 (3)缺点: 当员工人数增加时,评估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增加 只能得到员工绩效的排名,不能反映员工绩效的差距和他们工作能力的特点 【出题角度】——判断 【例题】比排序法更加科学,它能在人数较少情况下快速比较出员工绩效水平的方法是( )。 A. 行为锚定法 B. 图尺度评价法 C. 行为观察量表法 D. 配对比较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配对比较法。它能在人数较少情况下快速比较出员工绩效水平。 3)强制分布法 (1)概念:强制分布法要求评估者将被评估者的绩效结果放入一个类似于正态分布的标 准中。它基于一个有争议的假设:在被评估者中,优秀、一般和较差的员工同时存在 (2)优点: 在绩效考核中,评估者可能由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将员工的评估分数划定在一个区域内, 从而弱化评估分数的差距。使用强制分布法可以有效避免考核结果可能出现的这种趋中趋 势(即宽厚误差、居中趋势、苟严误差) 有利于管理手段的实施。例如,当一个企业实行末位淘汰机制时,强制分布法能很快鉴别 出哪些员工应当被淘汰,也会对员工起到鞭策和激励作用 (3)缺点:当一个部门中员工都非常优秀时,使用强制分布法强行划分员工的等级就显 得有失公平 【出题角度】——综合 【2015】关于绩效评价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行为观察量表法开发成本较低,且应用者较为普遍 B. 行为锚定法的计量方法更为准确,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C. 配对比较法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能快速比较出员工的绩效水平 D. 强制分布法可有效避免考核结果的趋中趋势 E. 关键事件法可以高效地衡量员工的绩效水平,降低绩效评估成本 【答案】BCD 【解析】行为观察量表法要求考评者根据详尽的行为清单对员工进行观察,很难包含所有的 行为指标的代表性样本;效度有待提高;主管人员单独考核工作量太大,不具有可操作性。 A 错误。行为锚定法:使工作的计量更为准确。具有较高的信度。评估结果具有良好的反馈 功能。B 正确。配对比较法比排序法更加科学,它能在人数较少情况下快速比较出员工绩效 水平。C 正确。强制分布法有效避免考核结果可能出现的趋中趋势。D 正确。关键事件法费时。 E 说法错误。 3.描述法=关键事件法+不良事故评估法 1)关键事件法 (1)概念:关键事件法要求评估者在绩效周期内,将发生在员工身上的关键事件都记录 下来,并将它们作为绩效评估的事实依据。这些关键事件包括员工在工作中非同寻常的行 为;而一般的或平常的工作表现将不被考虑。它的核心是明确关键事件的定义和所包含的 项目 被考评者姓名 李 XX 岗位 举例说明下属的有效关 与其余部门员工调研培训需求; 键事件 备课;整理课件。 举例说明下属的无效关 拨打接听私人电话;与同事聊与工作无关的话题。 培训师 键事件 主管评价 能够完成授课任务;成绩合格。 (2)优点: 它将员工的工作行为与绩效评估结果联系在一起,评定客观; 管理者分析员工的关键事件来确定员工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培训; 关键事件为绩效反馈面谈奠定了基础,关键事件的记录可以使上下级双方很容易地就绩效 现状达成一致 (3)缺点: 费时费力;它要求评估者全面、详细记录被评估者的关键事件,这会占据评估者大量的精 力,甚至会影响评估者的正常工作 不同职位所涉及的关键事件有所不同,无法提供员工、部门和团队之间的比较情况。 【出题角度——综合题】 【例题】下列关键事件法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它的核心是明确关键事件的定义和所包含的项目 B. 它为绩效反馈面谈奠定了基础 C. 非常费时 D. 容易造成员工有心理压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事件法。它的核心是明确关键事件的定义和所包含的项目。关键事件优 点之一是为绩效反馈面谈奠定了基础。缺点之一是非常费时。 2)不良事故评估法 (1)概念:预先设计不良事故的清单,再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 (2)优点:使企业尽量避免巨大损失 (3)缺点: 不能提供丰富的绩效反馈信息 不能用来比较员工、部门、团队的绩效水平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9】关于绩效评价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某项评价标准, 将每位员工逐一与其他员工比较选出优胜者, 最后根据每位员工 获胜的次数进行绩效排序, 这种绩效评价方法是配对比较法 B. 列出评估指标, 要求评估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将员工的工作行为与评价标准进行对照, 以判断该行为出现的频率或完成程度, 这种绩效评价方法是交替排序法 C. 将每项工作的特定行为用一张等级表(从最积极的行为到最消极的行为)进行反映,评 估者只需将员工的行为对号入座,这种绩效评价方法是行为观察量表法 D. 采取“掐头去尾”和“逐级评价”的方法最终获得员工业绩排序,这种绩效评价方法是 行为锚定法 【答案】A 【解析】选项 B 是行为观察量表法;选项 C 是行为锚定法;选项 D 是交替排序法 (二)绩效评价常见误区及应对方法(必考) 1.晕轮效应 1)概念:会因对被评价者的某一特质的强烈的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该人其他方面的品 质 2)克服方法: (1)消除偏见; (2)从不同侧面评价。 2.趋中倾向 1)概念:员工的考核分数集中在某一固定范围的变动中,评价结果无好坏的差异 2)克服方法: (1)密切与员工接触,彻底与评价标准对比,全面准确了解被评价者工作情况; (2)采取强制分配法、排序法等方法。 3.过宽或过严倾向 1)概念:过分严厉或过分宽大评定员工的倾向 2)克服方法: (1)选择适当方法,建立评价者自信心或举行角色互换培训; (2)采取强制分配法消除评价误差。 4.年资或职位倾向 1)概念:主管倾向于给予年资较久、担任职务较高的被评价者给予较高分数。 2)克服方法: (1)通过各种方式使评价者建立“对事不对人”的观念,引导评价者针对工作完成情况、 工作职责进行评价。 5.盲点效应 1)概念:主管难于发现员工身上存在的与自身相似的缺点和不足。 2)克服方法: (1)将更多类型的考核主体纳入考核,化解主管评价结果对员工绩效的完全决定作用。 6.刻板印象 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看法,往往受到他人所属群体的影响。 2)克服方法:考核时注意从员工的工作行为出发,而不是员工的个人特征 7.首因效应 1)概念:据第一印象去判断一个人。 2)克服方法:多角度考核。 8.近因效应 1)概念:最近的或最终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 2)克服方法:考核前,先由员工进行自我总结 【出题角度】——判断+综合题 【2018.26】关于绩效评价误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级根据过宽或过严的标准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的误区,称为趋中效应 B. 上级根据对员工的最初印象做出绩效评价的误区,称为晕轮效应 C. 上级根据对员工的最终印象做出绩效评价的误区,称为近因效应 D. 上级对员工的某种强烈而清晰的特质感知导致其忽略了员工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这种评价 误区称为盲点效应 【答案】C 【解析】A 应为过宽过严效应;B 应为首因效应;D 应为晕轮效应。 【2017】绩效评价误区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级根据最初印象对员工做出绩效评价,称为刻板印象 B. 上级对员工某一特质产生强烈、清晰感知,导致忽略其他方面品质,称为晕轮效应 C. 上级不恰当的给自己喜爱的下属较高的绩效评价分数,称为盲点效应 D. 上级对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受到员工所属群体的影响,称为首因效应 【答案】B 【解析】首因效应是指人们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初的印象去判断一个人,A 选项错误; 盲点效应指主管难以发现员工身上存在的与主管自身相似的缺点和不足,C 选项错误;刻 板印象指个人对他人的看法往往受到他人所属群体的影响,D 选项错误。 【2016】关于绩效评价常见误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晕轮效应是指主管人员在绩效考核中往往根据最近的印象评价员工 B. 盲点效应是指主管人员不愿意得罪人,使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好坏的差异 C. 刻板印象是指主管人员在绩效考核中往往受到员工所属群体的影响去评价员工 D. 近因效应是指主管人员在绩效考核中往往根据最初的印象去评价员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绩效评价常见误区及应对方法。近因效应指最近或者最终的印象往往是最 强烈的,可以冲淡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趋中倾向指有些主管由于不愿意得罪人或所辖范 围过大,很难全面了解所有员工工作表现时,将员工的考核分数集中在某一固定范围的变 动中,使评价的结果没有好坏的差异。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根据 最初的印象去判断一个人。 (三)绩效评价主体的培训 1.培训的内容 (1)让每一个考核者了解绩效考核的理论和技术,同时也要向考核者提出以前考核中存 在的问题以及合理的解决方案 (2)工作绩效的多角度性,客观记录所见事实的重要性,合格与不合格员工的具体事例。 2.培训方式 传统的授课模式、群体讨论会、专题研讨会等。 3.培训反馈 培训和绩效考核结束后,管理者对培训效果加以评价,查看评价者将培训中获得的知识运 用于绩效考核中,比较哪种培训方式对提升绩效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影响最显著 【知识点】绩效管理工具(近两年考察多) 1.从横向上不断拓展评价范围,从单纯的财务指标扩展到全面考察; 2.从纵向上不断提升关注经营的功能,从单纯的绩效评价工具上升到战略性绩效管理工具。 一、目标管理法 1.概念 目标管理是一种沟通的程序或过程,它强调企业上下一起协商,将企业目标分解成个人目 标,并将这些目标作为公司经营、评估、奖励的标准。 【助记】目标分解。 2.适用范围 (1)企业战略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就可以考虑使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进行考核。 【注意】关键绩效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法是基于企业战略的系统考核方法,比较适用于企业 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时期。 3.设计流程 (1)绩效目标的确定:第一步。 目标包括:工作结果和工作行为两部分。 目标设定要注意:目标相一致;目标必须是具体的、相关的(与职位职责)、可实现的,具 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测量的。 (2)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 绩效指标划分为四类:重要又迫切的指标、重要但不迫切的指标、不重要但迫切的指标、既 不重要又不迫切的指标。不同类型的指标不同的权重。 (3)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比较,可以发现偏差,分析原因,确定解决方法。 (4)制定新的绩效目标 4.优势 (1)有效性。使各级员工明确他们需要完成的目标。 (2)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3)实施过程更易操作。 (4)较为公平。目标管理法设定的指标通常是可量化的客观标准,很少存在主观偏见。 5.劣势 (1)倾向于聚焦短期目标,可能是以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 (2)目标管理法的假设之一是认为员工是乐于工作的,这种过分乐观的假设高估了企业 内部自觉、自治氛围形成的可能性。 (3)可能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4)目标有时可能难以制定。可能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这给实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2018】 关于绩效管理工具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 目标管理法的假设之一是员工是愿意工作的, 而不是逃避工作的 B. 目标管理法比关键绩效指标法更适合用于企业战略调整期 C. 标杆超越法强调标杆企业应该与本企业高度相似并且属于同一行业 D. 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数量类指标 【答案】A 【解析】目标管理法更适合于战略稳定时期,而关键绩效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法更适合组织 战略重大调整时期;标杆超越法的标杆寻找范围并不局限在同行业,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 关键绩效指标有四种类型:数量类、 质量类、 成本类、 时限类。 二、关键绩效指标法 1.概念:关键绩效指标是反映个体关键绩效贡献的评价依据和量化指标。 (1)关键绩效指标是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是连接个人绩效与企业绩效的桥梁。 (2)关键绩效指标是由主管人员决定并被员工认可的绩效指标。 (3)关键绩效指标是对重点经营活动的反映,而不是对所有业务流程活动的概括。 (4)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可量化的或可行为化的。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条件,关键绩效指标 就失去了可操作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5)关键绩效指标需要随企业战略的变化而调整。 关键绩效指标法就是建立在关键绩效指标基础上的系统考核方法,它的目的是设计和建立 基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助记】选择关键的指标。 2.遵守 SMART 原则: ① 具体的:关键绩效指标要准确切中目标、适度细化、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② 可测量的:关键绩效指标要可量化或可行为化,支持它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得性; ③ 可实现的:关键绩效指标在绩效考核周期内,在员工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 ④ 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与工作职位的职能职责密切相关的; ⑤ 有时限的:关键绩效指标需要强调完成的期限,关注完成的效率。 关键绩效指标四种类型 ① 数量类,如产品的数量、销售量等 ② 质量类,如合格品的数量、错误的百分比等 ③ 成本类,如单位产品的成本、投资回报率等 ④ 时限类,如及时性、供货周期等 3.确定评估标准 1)概念 确定绩效评估标准通常与建立考核指标一同完成。评估标准指的是被评估者在各个指标方 面应该达到的程度,反映员工“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等问题。在设定绩效评估标准时, 通常要考虑两种标准:基本标准和卓越标准 2)基本标准:是管理者期望被评估者达到的水平,这种标准是每个被评估者经过努力都 能够达到的。主要用于判断被评估者是否能够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它的评估结果通常作 为一些非激励性的人力资源措施的实施依据,如基本绩效工资。 3)卓越标准:是指企业不做要求和期望,但被评估者可以达到的绩效水平(即超额完成 任务),这种标准通常只有一小部分员工可以达到。卓越标准主要用于识别核心员工,它 的评估结果通常作为一些激励性的人力资源措施的事实依据,如额外的奖金、晋升等。 3.注意事项 (1)关键绩效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 (2)同类型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必须保持一致。 (3)关键绩效指标要彻底贯彻企业战略重点。 4.优劣势分析 (1)优势:将企业绩效指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自上而下地确定各个级别 绩效目标, 将企业和个人目标很好的整合在一起 (2)劣势:对某些职位,设计关键绩效指标比较困难。同时,缺少完整的对操作有指导意 义的指标框架体系。 【出题角度】——挖空题+综合题 【例题】关键绩效指标确定时应遵守 SMART 原则,指的是( )。 A. 具体的 B. 不可测量的 C. 可实现的 D. 相关的 E. 有时限的 【答案】ACDE 【解析】关键绩效指标确定应遵守的 SMART 原则。即具体的、可测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 有时限的。 【2017】 关于绩效管理工具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 目标管理法的假设之一是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 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B. 标杆超越法并不要求企业及其被超越的领域与本企业有相似的特点 C. 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数量类指标 D. 与目标管理法和标杆超越法相比, 关键绩效指标法与平衡计分卡法更适用于企业重大战 略调整时期 【答案】D 【解析】目标管理法的假设员工是乐于工作,选项 A 错误;标杆超越法在选取标杆时,要求 标杆企业要有卓越的业绩,被瞄准的领域与本企业有相似的特点,选项 B 错误;关键绩效 指标的类型包括数量类、质量类、 成本类、时限类,选项 C 错误 三、标杆超越法 1.概念 (1)通过对比和分析业内外领先企业的经营方式,对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业务流程等关 键成功因素进行改进和变革,使企业成为同行业最佳的系统过程。 (2)实质是企业的变革。 (3)标杆超越的目的就是通过向榜样学习提升企业竞争力。 (4)标杆的寻找范围并不局限在同行业,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 (5)更重视比较和衡量。 2.设计流程 (1)发现“瓶颈” (2)选择标杆 选择标杆应该遵循以下两个标准: ① 标杆企业要有卓越的业绩; ② 标杆企业被瞄准的领域与本企业有相似的特点。根据标杆对象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将 其划分为内部标杆、竞争标杆、行业标杆和最优标杆四类。 (3)收集数据 (4)通过比较分析确定绩效标准。 (5)沟通与交流 (6)采取行动 3.优势 ① 有助于激发企业中员工、团队和整个企业的潜能,提高企业的绩效; ② 可以促进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完善 4.劣势 ① 容易使企业陷入模仿标杆企业的漩涡中,导致企业失去自身的特色。 ② 一旦标杆的选取出现偏差,也可能导致自身经营决策的失误。 【出题角度】——综合题 【例题】关于标杆超越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容易企业失去自身的特色 B. 第一步是选择标杆 C. 可以促进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完善 D. 实质是企业的变革 【答案】B 【解析】标杆超越法的第一步是发现瓶颈,第二步是选择标杆。 【2017】关于绩效管理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目标管理法的假设之一是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B. 标杆超越法并不要求标杆企业及其被超越的领域与本企业有相似的特点 C. 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数量类指标 D. 与目标管理法和标杆超越法相比,关键绩效指标法与平衡计分卡法更适用于企业战略重 大调整期 【答案】D 【解析】关键绩效指标法与平衡计分卡法是基于企业战略的系统考核方法,比较适用于企业 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时期。 四、平衡计分卡法 1.概念即内涵 它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从四个角度关注企业的绩效,即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 角度、学习与发展角度。新型的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和方法。 (1)客户角度指标 两个层次: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期望完成的各项目标;对第一层次各项指标的具体细化。 (2)内部流程角度指标 四种绩效特性:质量导向评价、基于时间的评价、柔性导向评价和成本指标评价。 (3)学习与发展角度指标 ① 它注重分析现有能力与满足需求能力之间的差距,将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的技能和能力上。 ② 相关的绩效指标包括:新产品开发循环期、新产品销售比率、流程改进效率等。 (4)财务角度指标 将财务作为所有目标评价的焦点,其他三个角度的指标最终是为其制定。 【助记】四角度平衡。 2.注意事项 (1)高层管理者需要积极参与,多与下级进行沟通。 (2)防止平衡计分卡使用目的单一。平衡计分卡法是一种战略管理的工具。 (3)要谨慎选择考核指标:要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战略目标,要能够客观、可量化,指标 的数量也不宜过多。 (4)要充分重视平衡计分卡法实施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3.设计流程 (1)审视企业战略和竞争目标。 (2)设立绩效指标。 (3)开发各级平衡计分卡。 (4)设定各级指标的评估标准。 (5)进行绩效考核。 (6)分析考核结果并修正指标和标准。 4.优势 (1)平衡计分卡法消除了财务指标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 发展角度的目标纳入评估体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平衡计分卡法从企业的战略层次考虑问题, 并提示了四个考核角度之间的因果关系, 发展了战略管理系统。 (3)平衡计分卡法实现了评估系统与控制系统的结合。 (4)平衡计分卡法迫使管理者将所有的重要绩效指标放在一起综合考虑,提高了企业发 展的协调性。 5.劣势:实施成本很高。 【结论】绩效管理工具的的演变历程:从横向上不断拓展评价范围,从单纯的财务指标扩展 到全面考察;从纵向上不断提升关注经营的功能,从单纯的绩效评价工具上升到战略性绩 效管理工具。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9】 关于绩效管理工具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 目标管理法倾向于聚焦企业长期目标 B. 标杆超越法中的标杆对象主要为其他行业的优秀企业 C. 关键绩效指标法的指标应该尽量多一些, 以更加全面地评价绩效 D. 平衡计分卡法从战略层面揭示了四个绩效角度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D 【解析】目标管理法倾向于聚焦企业短期目标,选项 A 错误;标杆超越法的标杆寻找范围并 不局限在同行业,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选项 B 错误;关键绩效指标法的指标不宜过多, 选项 C 错。 【2018.13】关于绩效管理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目标管理法的假设之一是员工是愿意工作的,而不是逃避工作的 B. 目标管理法比关键绩效指标法更适合用于企业战略调整期 C. 标杆超越法强调标杆企业应该与本企业高度相似并且属于同一行业 D. 关键绩效指标必须是数量类指标 【答案】A 【解析】目标管理法适用范围:企业战略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目标管理法的假设之一是认为 员工是乐于工作的,这种过分乐观的假设高估了企业内部自觉、自治氛围形成的可能性。 【本节总结】 一、绩效评价技术量表法、比较法、描述法 二、绩效评价常见误区 晕轮效应、趋中效应、过宽或过严倾向、年资或职位倾向、盲点效应、刻板印象、首因效应、近 因效应。 三、绩效主体的培训内容、方式和反馈 四、绩效管理工具 目标管理法、标杆超越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法。 第四节 绩效反馈与结果应用 【本节知识点】 1.绩效反馈面谈 2.绩效改进 3.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与应用 【知识点】绩效反馈面谈 一、目的及作用 1.目的 (1)向员工反馈考核结果。 告知员工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行为态度是否符合预定标准。 (2)传递组织远景目标。 将工作目标和组织的远景结合起来。 (3)弄清绩效不合格原因。 共同分析造成绩效不合格的原因。 (4)为下一绩效周期工作展开做好准备。 将改进计划落实到新的绩效合约中,敦促员工提升绩效水平 2.作用 (1)提供沟通平台,使考核公开化。 (2)使员工了解不足,有利于改善绩效。 (3)通过沟通,消除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冲突,增强组织竞争力。 二、操作流程 1.准备阶段 (1)全面收集资料 (2)准备面谈提纲 (3)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2.实施阶段 (1)分析绩效差距的症结所在 (2)协商解决办法 3.绩效反馈面谈的原则与技巧 (1)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2)开诚布公、坦诚沟通 (3)避免对立与冲突 (4)关注未来而不是过去 (5)该结束时立即结束 4.面谈评价阶段 面谈结束后,主管人员应当对面谈的结果进行评价。是否达到目的、是否对员工有更深的了 解、面谈如何改进。 三、内容及注意事项 1.内容 (1)就绩效现状达成一致。 (2)探讨绩效中可改进之处,并确定行动计划。 (3)商讨下一年的工作目标。 2.注意事项 (1)赞扬与建设性批评相结合,避免抵触情绪。 (2)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3)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四、面谈中评价者的误区 1.不适当发问 避免诱导发问、发问内容无逻辑性等。 2.理解不足 将对方谈话归纳、回馈,确保对问题的真正理解。 3.期待预期结果 往往会在无意识中曲解员工的观点。 4.自我中心和感情化的态度 会失去面谈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5.以对方为中心及同情的态度 过度关怀会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 五、绩效面谈的技巧 1.时间场所的选择 避免上下班、开会等让人分心的时段。安静、轻松的会客厅比较合适。 2.认真倾听 最忌讳主管人员喋喋不休,时常打断员工谈话。 3.鼓励员工多说话 4.以积极的方式结束对话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8.48】关于绩效面谈技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绩效面谈中,主管人员应当将重点放在对员工进行批评和教育方面 B. 主管人员应该主导绩效面谈,可以随时打断员工的陈述 C. 主管人员可以利用在公司食堂吃午餐的时间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 D. 在绩效面谈时,主管人员应当以积极的方式结束谈话 【答案】D 【解析】绩效反馈面谈技巧:(1)时间场所的选择,避免上下班、开会等让人分心的时段。安 静、轻松的会客厅合适。(2)认真倾听:最忌讳主管人员喋喋不休,时常打断员工谈话。 (3)鼓励员工多说话(4)以积极的方式结束对话。 【知识点】绩效改进 一、概念 绩效改进是通过找出组织或员工工作绩效中的差距,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计划来提 高员工绩效水平的过程。 二、绩效改进的程序 1.绩效诊断与分析(基本环节) (1)发现组织的关键绩效问题及不良绩效员工; (2)确定绩效改革的方案和重点。 2.组建绩效改进部门 3.选择绩效改进方法 1)卓越绩效标准 (1)关注:组织管理理念和行为 (2)内容: 通过描述卓越企业管理信念和行为,改进组织的整体效率和能力 组织可以分析自身与卓越组织的差别,探索组织的最佳运作方法,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 通过描述卓越企业的管理信念和行为,改进组织的整体效率和能力。 2)六西格玛管理 (1)关注:组织业务流程的误差率 (2)概念:六西格玛是一种改善企业质量流程管理的技术,以“零缺陷”(一百万个机 会里,只有 3-4 个瑕疵)的完美商业追求,带动质量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财务成 效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突破。 【出题角度】——综合题+判断 【2017】一家企业在整个业务流程的所有环节上都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效率,减少失误 率,以使整个流程达成最优状态来满足客户的要求。这种绩效改进方法是( )。 A. 标杆超越法 B. ISO 质量管理体系 C. 卓越绩效标准 D. 六西格玛管理 【答案】D 【解析】六西格玛管理通过减少企业业务流程的偏差,使组织绩效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它通 过使用一系列统计工具来分析企业业务流程。 (3)目标:通过减少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偏差,提升组织绩效。 (4)核心理念:在企业整个业务流程所有环节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率、 使整个流程达到最加状态,从而满足客户的要求. (5)操作:使用统计工具分析影响流程的要素,控制错误和废品增加 3)ISO 质量管理体系 (1)关注:组织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通过在企业内部制定、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 体系,使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 (2)特点:明确了管理层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强制纠正和预防措施,强调不断的审核 和监督 4)标杆超越 (1)关注:关注点可以灵活多变 (2)概念:对比和分析业内外领先企业的经营方式,对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业务流程等 关键成功要素进行改进。 (3)实质:组织的变革 【2017/2019】 通过减少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偏差, 提升组织绩效水平的绩效改进方法是( )。 A. 卓越绩效标准 B. 标杆超越 C. 六西格玛管理 D. ISO 质量管理体系 【答案】C 【解析】六西格玛管理通过减少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偏差,使组织的绩效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选项 C 正确。 【2016】关于绩效改进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卓越绩效标准关注组织的管理理念 B. 六西格玛管理关注组织业务流程的误差率 C. ISO 质量管理体系关注组织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 D. 标杆超越法中企业标杆必须是管理水平相当,业绩相近的企业 【答案】D 【解析】卓越绩效标准关注组织的管理理念;六两格玛管理关注组织业务流程的误差率; IS0 质量管理体系关注组织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标杆超越的关注点可以灵活多变。 企业标杆的设立可以比较灵活:组织可以将优秀企业的某一管理“片断”作为标杆,也可 以将优秀企业整体作为标杆。 4.绩效改进实施管理 (1)恰当选择绩效改进方案执行的时机; (2)给予员工改善绩效的机会; (3)绩效改进方案要以正式的文件传达下来; (4)采取进一步行动前,要与人力资源顾问及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5.绩效改进效果评价 (1)反应,客户、员工、供应商等对改进的反应; (2)学习或能力,员工的能力素质的提升程度; (3)转变,即改进活动对工作方式的影响; (4)结果,绩效改进后达成的结果与预期的对比。 【出题角度】——归纳 【2015】对绩效改进效果进行评价的维度包括( )。 A. 员工对绩效改进结果的反应 B. 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程度 C. 员工个人心态调整的程度 D. 员工工作方式的改进效果 E. 员工的绩效结果与预期的对比 【答案】ABDE 【解析】绩效改进方案实施之后,还要对绩效改进的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绩效改进的程度。 通常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绩效改进:(1)反应,即员工、客户、供应商对改 进结果的反应。(2)学习或能力,即绩效改进实施后,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程度。(3)转 变,即改进活动对工作方式的影响。(4)结果,即绩效改进所达成的结果与预期的对比。 【知识点】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与应用 一、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 (一)绩效考核结果分析 1.横轴:工作能力 2.纵轴:工作态度 安分型:工作能力低、工作态度高 贡献型:双高 人力资源政策:必要的培训,提升其工作技能. 人力资源政策:必要的奖励 (如:刚毕业的大学生) 堕落型:双低 冲锋型:工作能力高、工作态度低 人力资源政策:适当的惩罚、教育,敦促其改进绩效. 人力资源政策:绩效辅导(如:工作年限 20 年的 员工) 【出题角度】——判断 【2018.62】企业可以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划分出四种类型的员工,关于针对这四种员工应当 采取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应该对堕落型员工进行适当的惩罚以促使其改善绩改 B. 应该对贡献型员工给于必要的奖励 C. 应该对冲锋型员工进行绩效辅导 D. 应该对安分型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提升其工作技能 E. 应该对防守型员工加以更严密的监督 【答案】ABCD (二)结果的应用 应用于招聘、人员调配、奖金分配、员工培训与开发、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本节总结】 一、绩效反馈面谈 1.目的;2.作用;3.操作流程;4.内容及注意事项;5.评价者的误区;6.面谈技巧内容、方 式和反馈 二、绩效改进 1.概念;2.程序 三、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与应用 1.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 2.考核结果运用 第五节 特殊群体绩效考核 【本节知识点】 1.团队绩效考核 2.国际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 【知识点】团队绩效考核 1.团队定义: 两个以上具备互补知识与技能的人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可测量的绩效目标的群体。 2.团队特点: 目标依赖性、角色依赖性和成果依赖性。 一、考核流程 1.发布考核通知,公布考核要求。 2.对各个团队负责人进行考核。 3.根据负责人评价结果确定成员的评价结果分布。 4.团队成员评价。(间接上级、 直接上级、 员工本人都应参与); 5.就绩效结果进行沟通,制定下一年工作目标。 二、考核指标确定 1.三个步骤: (1)确定团队和成员两个层面指标 (2)划分团队和个体绩效所占的权重和比例 (3)分解关键要素,确定具体评价指标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5】关于团队绩效考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确定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与个人绩效考核指标的方法无明显差异 B. 在进行团队绩效考核时,成员之间不应进行沟通 C. 团队绩效考核指标可采用工作流程图方法确定 D. 团队绩效考核主要评价团队负责人的绩效 【答案】C 【解析】团队绩效考核包括团队和团队成员两个层面的考核,与个人绩效考核是不同的,确 定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与个人绩效考核指标的方法也不同,选项 A 错误。在进行团队成员的 评价时,团队成员之间应进行有效的沟通,选项 B 错误。团队层面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团队 考核的关键点,选项 D 错误。 2.四种方法: 1)客户关系图:利用客户关系图来确定:适合团队的建立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时 2)组织绩效指标:适合为帮助组织改进绩效而成立的团队 (1)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 (2)如果组织的绩效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被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以及每一个人的时 候,只要每一个人达成了组织的要求,组织的绩效就实现了。 (3)绩效金字塔: (4)工作流程图: 三、知识型团队的绩效考核方法 以结果为导向。综合以下四个角度的指标进行: 1.效益型指标: 工作产出成果。 2.效率型指标: 付出的成本和投入产出的比例。 3.递延型指标: 对客户、投资者、团队成员的长远影响。 4.风险型指标: 判断不确定性风险的数量和对团队及其成员的危害程度。 【2017】关于知识型团队的绩效考核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知识型团队的绩效考核应该以结果为导向 B. 绩效型指标可以用来判断知识型团队的工作产出结果 C. 效益型指标能够反映团队付出成本及投入产成品的比例 D. 递延型指标能够反映团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对客户、投资者、团队成员产生的长远影 响 E. 风险型指标能够用来判断不确定性风险的数量及其对团队和团队成员产生的危险程度 【答案】ADE 【解析】知识型团队中,不包括绩效型指标,B 错误;效益型指标:可以直接用来判断知识 型团队的工作产出成果,即团队的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C 选项错误。 【2019】 关于知识型团队的绩效考核的说法, 正确的有( )。 A. 效率型指标能够反映知识型团队的工作产出成果 B. 风险型指标能够判断不确定性风险的数量和对团队及其成员的危害程度 C. 效益型指标能够反映知识型团队所付出的成本和投入产出比 D. 递延型指标能够反映知识型团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对客户、 投资者、 团队成员的长 远影响 E. 知识型团队的绩效考核应该以行为为导向 【答案】BD 【解析】效益型指标能够反映知识型团队的工作产出成果,选项 A 错误;效率型指标能够反 映知识型团队所付出的成本和投入产出比,选项 C 错误;知识型团队的绩效考核应该以结 果为导向,选项 E 错误。 四、跨部门的团队绩效考核方法适用:矩阵形式的组织结构 1.矩阵形式组织结构适宜于跨部门团队绩效考核。 2.跨部门绩效考核,关键是做好标准化工作。具体:(目标+考核程序+组织+方法手段) 2.建立以人为本的跨部门考核制度。 3.矩阵形式的组织结构比较适合跨部门的团队绩效考核。 4.统一标准 (1)对于性质相同的部门要采用同一评价的方法, 使考核结果具有可比性。 (2)考核的手段也应该标准化,评价卡片、绩效目标资料都要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印刷。 【出 题角度】——综合题 【2012】关于跨部门团队绩效考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跨部门团

29 页 425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八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八章

第八章 薪酬管理 【章节框架】 1.薪酬管理概述 2.股权激励 3.特殊群体的薪酬管理 4.薪酬成本预算与控制 【考情分析】 年份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6题6分 2题4分 —— 2013 4题4分 2题4分 4题8分 2014 3题3分 1题2分 —— 2015 4题4分 1题2分 —— 2016 4题4分 1题2分 —— 2017 4题4分 1题2分 —— 2018 4题4分 2题4分   2019 4题4分 1题2分 —— 第一节 薪酬管理概述 【本节知识点】 1.战略性薪酬管理 2.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 3.职位评价流程及方法 【知识点】战略性薪酬管理(必考)★★★ 【说明】 1.发展战略或公司战略 【例子】依托并购战略发展的企业、依托连锁战略扩充规模的企业 2.经营战略或竞争战略 【例子】依托低成本发展的企业、依托促销扩充市场规模的企业 一、适用于企业不同发展战略下的薪酬管理: 成长战略+稳定战略或集中战略+收缩战略或精简战略 1.成长战略:(2013.89) 关注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创新等内容。 1)类型:内部成长战略和外部成长战略。 2)薪酬管理指导思想:企业与员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3)薪酬方案 (1)短期来看,基本薪酬低。 (2)长期来说,实行奖金或股票选择权等计划。 【助记】成长战略——关注开发创新;企业与员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短期低薪酬、长期奖 金制。 【出题角度】——判断 【2017/2019】关于企业不同发展战略下的薪酬管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采用稳定战略的企业中,基本薪酬和福利在薪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B.采用成长战略的企业会在短期内提供相对较高的基本薪酬 C.在采用收缩战略的企业中,基本薪酬在薪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D.采用稳定战略的企业一般采取低于市场水平的薪酬 【答案】A 【解析】成长战略的企业薪酬方案是在短期内提供相对低的基本薪酬,而从长期来讲,企业 将实行奖金或股票选择权等计划,选项 B 错误;收缩战略的企业在薪酬结构上基本薪酬所 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一些企业还尝试实行员工股份所有权计划,选项 C 错误;稳定战略的 企业在薪酬结构上基本薪酬和福利所占的比重较大,选项 D 错误。 2.稳定战略或集中战略:(2012.36)(2013.34)(2015.24) 强调市场份额或运营成本 1)人力资源关注点 稳定现有的掌握相关工作技能的员工。 2)薪酬相关情况: (1)薪酬决策的集中度比较高,薪酬的确定基础主要是员工从事的职位本身 (2)薪酬结构:基本薪酬和福利所占的比重较大 (3)薪酬水平:一般采取市场跟随或略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酬,长期内不会太大增长 【助记】稳定战略——低成本;业绩与收入挂钩;低薪酬、共担风险。 【出题角度】——判断(2010 年案例) 【2010.91】根据该企业的发展战略,其薪酬管理应具备的特征包括( )。 【2015.24】采用稳定战略的企业适宜采用的薪酬结构是( )。 A.无基本薪酬,只支付奖金 B.基本薪酬较高,基本薪酬和福利在薪酬的比重较大 C.基本薪酬较低 D.基本薪酬较低,股权激励在薪酬中的比重较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采用稳定战略下的薪酬管理。其中,薪酬结构中基本薪酬和福利所占的比 重较大。 3.收缩战略或精简战略:企业面临困境,一般采用低成本策略。 (1)指导思想:将企业经营业绩与员工收入挂钩 (2)薪酬结构:基本薪酬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小结】 成长战略 稳定战略 收缩战略 关注开发、创新 强调份额与成本 面临困境、低成本 低薪、长期奖金 稳定有技能员工 低薪 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高薪、以岗定薪 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二、适用于企业不同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 1.创新战略(2014.35)(2016.26) 1)以产品创新及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为导向。 强调产品在市场上的领袖地位及客户满意度。 2)薪酬体系 (1)注重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新的生产方法给予足够的报酬和奖励, (2)基本薪酬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水平为准且略高于市场水平。 【助记】创新战略——强调创新、市场地位及客户满意度;奖励创新、薪酬略高。 【出题角度】——判断 【2016.26】关于竞争战略与薪酬管理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创新战略强调企业要对产品创新给予鼓励 B 成本领先战略强调基本薪酬应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 C 成本领先战略强调奖励部分所占的比例应相对较小 D 采取创新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薪酬要明显低于市场水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 1.创新战略薪酬体系:非常注重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新的生产方法给予足够的报酬或奖 励; 2.基本报酬:以劳动力市场通行水平为准且略高于市场水平。 【2014.35】对于采用创新战略的企业而言,薪酬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对于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创新给予足够的奖励 B.将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员工收入挂钩,鼓励员工与企业共担风险 C.基本薪酬比市场平均水平略低 D.在薪酬结构方面,基本薪酬和福利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 1.创新战略薪酬体系:非常注重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新的生产方法给予足够的报酬或奖 励; 2.成本领先战略 1)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产品。 (1)追求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2)薪酬体系: (1)在薪酬水平方面比竞争对手的薪酬相对较低。 (2)在薪酬结构方面奖金部分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助记】成本领先战略——强调成本;低薪高奖金。 【出题角度】——判断 【2014.34】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适宜的薪酬管理方法是( )。 A.与竞争对手相比,保持较低的薪酬水平 B.与竞争对手相比,保持较高的薪酬水平 C.在薪酬结构方面,基本薪酬和福利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D.在薪酬结构方面,奖金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成本领先战略或成本最低战略: (1)薪酬水平:比竞争对手的薪酬相对较低 (2)薪酬结构:奖金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3.客户中心战略 1)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来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 (1)强调客户满意度。 2)薪酬体系 (1)根据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来支付薪酬; (2)根据客户服务评价来支付奖金。 【2018】关于不同企业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薪酬水平应当比竞争对手相对更高 B.企业若采用创新战略,基本薪酬应略低于劳动力市场通行工资水平 C.企业若采用客户中心战略,应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支付报酬 D.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奖金在薪酬结构中所占比例应相对较大 【答案】D 【解析】考查战略性薪酬管理。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薪酬水平方面比竞争对手的薪酬相对较低,薪酬结构方面奖金部分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小结】 创新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 客户中心战略 关注创新及客户满意度 强调低成本 强调客户满意度 奖励创新 效率最大化 —— 薪酬水平不低于市场水平 低薪、高奖金 根据服务水平支付薪酬或奖金 三、全面薪酬战略 1.定义:指以客户满意度为中心,鼓励创新精神和可持续性的绩效改进,并对娴熟的专业 技能提供奖励,从而在员工和企业之间营造出一种双赢的工作环境的薪酬战略。 2.特点:更加强调战略性、激励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沟通性。 3.步骤:企业战略—薪酬战略—执行—评价 1 评价薪酬的含义。确定企业战略; 2 制定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薪酬决策; 3 执行战略性薪酬决策; 4 对薪酬系统的匹配性进行再评价。 【助记】全面薪酬战略——以客户满意度为中心;强调战略性、激励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沟 通性。 【出题角度】——概念判断+综合题 【2018.39】关于不同企业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薪酬水平应当比竞争对手相对更高 B.企业若采用创新战略,基本薪酬应略低于劳动力市场通行工资水平 C.企业若采用客户中心战略,应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支付报酬 D.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奖金在薪酬结构中所占比例应相对较大 【答案】D 【解析】成本领先战略:奖金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知识点】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6) 1.明确企业基本现状及战略目标(重要前提条件) 确定薪酬水平,解决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 2.工作分析及职位评价: 1)工作分析是确定薪酬体系的基础, 2)职位评价主要是为了解决薪酬的内部公平性问题。 3)职位评价的作用: (1)确定职位相对价值,得出职位等级序列; (2)为薪酬调查建立统一职位评估标准,确保薪酬公平。 【出题角度】——细节 【2011.34】确保薪酬内部一致性的手段是( )。 A.心理测评 B.职位评价 C.薪酬控制 D.薪酬调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其中,职位评价主要是为了解决薪酬的内部公 平性问题。 3.薪酬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决薪酬的外部竞争性问题。 【注】职位评价主要是为了解决薪酬的内部公平性问题。 薪酬调查的步骤:明确目的➟确定范围➟选择方式➟统计分析数据➟提交报告 4.确定薪酬水平 1)结合内外部环境确定薪酬水平。 2)战略:领先策略、跟随策略、滞后策略、混合策略。 5.薪酬结构设计 (1)它是薪酬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竞争性这两种薪酬有效性标准之间进行平衡的结果 (2)包含薪酬等级、薪酬等级内部变动范围和相邻薪酬等级间的关系等。 6.薪酬预算与控制 1.主要目的:保证薪酬体系的有效实施。 2.薪酬预算是预先性的成本分析过程。 【知识点】职位评价流程及方法 一、定义: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各职位的价值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各职位在企 业内部的相对价值及相互关系的过程。 二、注意事项: 1.对职位的评价而非对任职者的评价; 2.对正常或一般水平的评价而非特殊业绩的评价; 3.对目前而非过去或未来职位状况的评价。 【例题】关于职位评价的陈述,正确的是( )。 A.对职位的评价 B.对正常或一般水平的评价 C.对特殊业绩的评价 D.对任职者的评价 E.对目前职位状况的评价 【答案】ABE 【解析】职位评价注意事项:对职位的评价而非对任职者的评价;对正常或一般水平的评价 而非特殊业绩的评价;对目前而非过去或未来职位状况的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1)将工作分析与薪酬设计相联系; (2)职位评价本身也是一个系统。 2.战略性原则 从企业战略目标及实际现状出发,选择能够促使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发展的评价因素。 3.标准化原则 对不同职位间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做出统一规定。 4.员工参与原则 提高职位评价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5.结果公开原则 (1)有助于员工对企业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理解和认同。 (2)降低薪酬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不公正现象。 6.实用性原则 既要考虑达到的不同效果,还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以及企业进行职位评价的现实 意义。 【助记】职位评价原则——系统性、战略性、标准化、员工参与、结果公开、实用性。 四、职位评价的流程 1.准备阶段 1)明确职位评价目的 2)了解企业现状 3)确定职位说明书(2012.21) 职位评价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是工作分析的重要成果文件,其中包 含了职位职责、权限、任职资格、工作环境等重要的职位信息。 【出题角度】——细节 【2012.21】关于工作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作分析的目的是使工作更加具有挑战性 B.工作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工作特征模型理论 C.工作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职位评价法 D.工作分析的成果文件主要是职位说明书 【答案】D 【解析】构建整个工作分析系统的依据是工作分析的目的。工作分析结果(之一)是职位说 明书。 4)建立职位评价委员会。 常见的职位评价委员会的类型包括职位评价指导委员会、职位评价实施委员会、分析小组和 申诉委员会。 5)选择标杆职位 标杆职位是指大多数企业中都存在的,且职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差异不大的一般化职位。 标杆职位数目一般占企业中全部职位的 10%〜15%。其他职位的相对价值将通过与标杆职 位的工作评价结果相对比而得出。 6)建立职位评价体系 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划分职务类别,针对不同职位选择的职位评价方法,确定职位评价指标, 各指标的分级定义以及指标权重。 2.实施阶段: 1)对职位评价者进行培训; 2)职位的初评和正式评价; 3)与员工进行沟通并建立申诉机制和程序。 3.完善与维护阶段: 1)日常维护、定期维护。 (三)职位评价方法(4 种方法)(判断) 比较基础 比较范围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直接职位比较法 因素比较法 排序法 职位尺度比较法 要素计点法 分类法 【真题·2018 单选】关于职位评价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类法属于定量方法 B.要素计点法属于职位尺度比较法 C.要素计点法属于定性方法 D.分类法属于直接职位比较法 【答案】B 【解析】排序法和分类法属于定性方法,选项 A 错误;要素计点法和因素比较法属于定量方 法,选项 C 错误;分类法属于职位尺度比较法,选项 D 错误。 1.排序法 概念 排序法也称简单排序法、序列法或部门重要次序法,使用较早、较为简单、最易于理解的评 价方法。通常以职位说明书和企业规划为基础,比较每两个职位之间的级别关系,并根据 职位相对价值的大小来确定职位等级的一种职位评价方法。 【助记】职位比较排序 分为三类:直接排序法、交替排序法、配对比较法。 1)直接排序法:根据职位的价值大小,按照一定的顺序对职位进行排序; 【例如】:人事总监—人事经理—人事专员。 2)交替排序法 先找出一个价值最高的职位和一个价值最低的职位,再从剩余的职位中找出价值最高的职 位和价值最低的职位,如此反复进行。 3)配对比较法 将每一个需要评价的职位分别与其他所有职位比较,如果价值高于所比较的职位则得一分, 低于则减一分,然后根据职位得分来划分职位的等级顺序。 优点: 简单易行,成本较低,而且易于与员工沟通。 缺点: 没有详细具体的评价标准,主观成分很大。 只能确定职位的序列,不能确定所排序的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 适用: 规模小、结构简单、职位类型少,且员工対本企业各项职位都较为熟悉的企业。 【例题】关于排序法的陈述,正确的是( )。 A.简单易行 B.能确定所排序的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 C.适合规模较小的企业 D.主观成分很大 E.成本较低 【答案】ACDE 2.分类法 1)概念 也称为分级法或等级描述法,预先制定一套供参考的等级标准(标尺),再将各待定级别 的职位与之对照(即所谓的套级),从而确定该职位的相应级别。 【助记】先有评价标准,职位与标准对照。 2)制定方法: (1)横向是指按照职位性质和特点将企业中所有职位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 (2)纵向是指按照职位责任大小、技能要求、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要素指标对职位进行分 等。在此基础上赋予每个类别、每个等级明确定义,构成了供套级使用的等级标准。 3)优点:简单、容易解释。等级结构能真实地反映有关企业的结构。 4)缺点:等级定义比较困难,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 5)适用:职位类别较为简单的小型企业。 【例题】分类法制定中,纵向是指按照( )等要素指标对职位进行分等。 A.心理 B.技能要求 C.劳动强度 D.劳动环境 E.职位责任大小 【答案】BCDE 【解析】本题考查职位评价的分类法。其中,纵向是指按照职位责任大小、技能要求、劳动强 度、劳动环境等要素指标对职位进行分等。 3.要素计点法 1)概念 也称点数法、评分法或计分法,是指先设计出一套供比较的评级标准尺度,但不同于分类 法之处就在于,这种方法不是对各待评价职位进行总体评价,而是将职位在各报酬要素上 进行分解,最终得出该职位的相对价值。 【助记】先有评价标准,职位在报酬要素上分解。 2)步骤 (1)选取报酬要素。所谓报酬要素,就是指一个企业认为在多种不同的职位中都包括的一 些对其有价值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企业战略的现和企业目标的达成。 (2)对每类报酬要素进行分级界定。 (3)确定不同报酬要素在职位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以及每个报酬要素中各等级所对 应的点值。 (4)运用该职位评价体系对职位进行评价。 (5)将所有被评价职位根据点数的高低进行排序,建立职位等级结构。 案例: 假定工作评价委员会决定使用技能、努力、责任和工作条件四种报酬因素,要使用的总点数 为 1000。然后根据各种补偿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分配这些点数。–假设技能的权重被确定为 20%,那么将有总共 200 点分配给技能。 如果技能被划分为 5 个等级,每提高一个等级点数增加 40 点,那么,一项需要掌握最低 等级技能的工作在技能方面就应该得到 40 点,而一项需要掌握次低等级技能的工作在技 能方面就应该得到 80 点,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工作需要最高等级的技能,那么它在技能 方面就应该得到 200 点。 按照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对努力程度、责任和工作条件进行同样的处理。 在设计结构化量表的过程中,每种报酬因素划分的各个相邻级别之间的差距最好。 3)优点:精确,评价结果更容易被员工所接受,允许对职位之间的差异进行微调。 4)缺点:设计与实施都比较复杂,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5)适用:大规模企业中的管理类职位。 4.因素比较法 1)概念 先找出适当的付酬要素,但无须预先开发一个“评比标尺”,而是先在本企业中找出若干 有代表性的标杆职位作为评价时的参照物。应有较大的涵盖面,足以代表本企业内各种类 型的职位,因而通常需要 15—20 个。 因素比较法舍弃了代表职位相对价值的抽象分数,直接使用相应的具体薪酬值来表示各职 位的价值,从而省略了“分数一薪酬”的转换。 【助记】找出付酬因素和标杆职位。 2)六个基本环节: (1)选择付酬因素。最典型的因素有五种:技能、智力、体力、责任和工作条件。 (2)确定标杆职位。 (3)依次按所选的各付酬因素,将各标杆职位按相对价值从高到低排序。 (4)为各标杆职位按各付酬因素分配薪值。即决定从各职位月薪总额中分多少份额给各因 素。据此,可以排出各职位在同一因素上的高低排序。 (5)比较按薪额和按因素价值排出的两种顺序。 (6)对照因素比较表,对非标杆待评职位进行评价。 工资标准(元/ 智力 体力 技能 责任 工作环境 小时) 0.5 1 标杆岗位 4 1.5 标杆岗位 1 2 标杆岗位 4 2.5 标杆岗位 3 标杆岗位 2 标杆岗位 3 标杆岗位 1 标杆岗位 4 标杆岗位 2 标杆岗位 3 标杆岗位 1 标杆岗位 2 标杆岗位 1 3 3.5 标杆岗位 2 4 标杆岗位 1 标杆岗位 4 标杆岗位 4 标杆岗位 3 4.5 标杆岗位 3 5 5.5 标杆岗位 2 因素 比对 工资标准 智力 与标杆岗位 2 类似 3.5 元/小时 体力 介于标杆岗位 1 和标杆岗位 3 之 3 元/小时 间 技能 与标杆岗位 1 类似 2.5 元/小时 责任 介于标杆岗位 2 和标杆岗位 4 之 3 元/小时 间 工作环境 与标杆岗位 2 类似 2 元/小时 总计 14 元/小时 1.智力因素赋予最大值 3.5 元/小时,体力因素赋予最大值 4 元/小时,技能因素赋予最大值 5.5 元/小时,责任因素赋予最大值 4.5 元/小时,工作环境因素赋予最大值 2.5 元/小时; 2.智力因素赋予最小值 1.5 元/小时,体力因素赋予最小值 1.5 元/小时,技能因素赋予最小 值 1 元/小时,责任因素赋予最小值 1.5 元/小时,工作环境因素赋予最小值 1 元/小时; 3.假设有 X 岗位,其工资标准确定计算过程。由表可知,X 岗位相应的工资标准是 14 元/小 时。 3)优点:较为完善,可靠性高,同时也使不同的职位之间更具可比性,且可由职位内容 直接求得具体薪酬金额。 4)缺点:评价体系设计复杂,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这种方法不易理解,工对其准确性和 公平性容易产生质疑。 5)适用处在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环境下的规模较大的企业。 【小结】 职位评价方法一览表 比较基础 比较范围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直接职位比较法 因素比较法 排序法 职位尺度比较法 要素计点法 分类法 排序法 分类法 要素计点法 因素比较法 最容易理解 —— 复杂、量化评价 —— 职位说明书和企业规划 先制定等级 先定标尺;评价报酬要 确定标杆职位 为基础 素 简单易行;成本低;主 简单、容易解释;等级定 精确,容易接受;设计 完善、可靠性高;不容易 观成分大 义困难 实施复杂 理解接受 大规模企业的管理岗位 稳定的大型企业 规模小、结构简单企业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5.25】关于职位评价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2016.28】关于职位评价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2018.27】关于职位评价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类法属于定量方法 B.要素计点法属于职位尺度比较法 C.要素计点法属于定性方法 D.分类法属于直接职位比较法 【答案】B 【本节小结】 一、战略性薪酬管理 1.适用于不同发展战略下的薪酬管理:成长、稳定(集中)、收缩战略。 2.适用于不同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创新、成本领先、客户中心战略。 3.全面薪酬战略。 二、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 1.明确企业基本现状及战略目标 2.工作分析及职位评价 3.薪酬调查 4.确定薪酬水平 5.薪酬结构设计 6.预算与控制 三、职位评价流程及方法 1.职位评价六大原则:系统性、战略性、标准化、员工参与、结果公开、实用性原则。 2.职位评价流程。 3.职位评价方法:排序、分类、要素计点、因素比较法。 第二节 股权激励 【本节框架】 1.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2.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3.员工持股计划 【知识点】股权激励概念 一、股权激励——概念 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行权期)以预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和条件 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 二、欧美国家股权激励形式: 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期权、法定股票期权、非法定股票期权、激励性股票期权、可转让股票 期权、股票增值权等)+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收购。 三、中国股权激励形式 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股份期权、业绩股票、业绩单位、虚拟股票、延期支付和 员工持股计划。将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作为主要的股权激励方式。把限制性股票和业绩股 票作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的方式。 【知识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 1.股票期权概念 股票期权也称经营者股票期权或管理者,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 (行权期)以预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 2.股票期权特征(2012.2013) (1)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收益人可以买公司股票也可以不买; (2)股票期权只有在行权价低于行权时,本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才有价值; (3)股票期权是公司无偿给予经营者的。 3.股票期权优点 (1)可以把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及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使企业股东的资产权益首先得 到保障。 (2)对于经营者而言,可以让经营者分享企业的预期收益,突破只分享当期收益的局限 性,经营者可以在风险较小的前提下得到较大的激励。 (3)激励手段比较灵活,便于个案处理。 4.股票期权局限性 (1)只适用于上市公司,只允许已完成股份分量改革的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境内上市公 司和在境外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可以实施; (2)容易诱发弄虚作假、恶意操纵和短期炒作等不良行为; (3)难以准确地衡量经营者的表现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5.激励对象 1)上市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者核心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 励的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其他员工,但不包括独立董事和监事。 2)外籍员工任职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核心业务人员的,可以成 为激励对象。 3)单独或合计持有上市公司 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配偶、父母、子女,不得成 为激励对象。 4)下列人员不得成为激励对象: (1)近 3 年内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或宣布为不适当人选的; (2)近 3 年内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予以行政处罚的; (3)具有我国《公司法》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情形的。 激励对象不能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 6.激励额度(最高上限) (1)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积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 额的 10%。 (2)非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 的本公司股票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 1%。股本总额是指股东大会批准最近一次股权 激励计划时公司已发行的股本总额 7.股票来源: 公司发行新股票+通过留存股票账户回购股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 留存股票是指一个企业将自己已发行的股票从市场中购回的部分,这些股票不再由股东持 有,其性质为已发行但不在外流通的股票 1)分类(按性质分):增量方式+存量方式(了解) (1)增量方式(在增加股本总额的情况下谋求股票的来源,实质是在少量稀释现有股东 权益的情况下带来小额融资,例:定向增发股票) (2)存量方式(在不增加股本总额的情况下谋求股票的来源,其好处是不稀释现有股东 权益,例:公司股份回购、二级市场购买。) 8.资金来源 上市公司不得为激励对象依股权激励计划获取有关权益提供贷款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 资助,包括为其贷款提供担保。 9.股票期权时间规定 1)授权日:必须是交易日。定期报告公布前 30 日、重大交易决定过程中及该事项公告后 2 个交易日不得为授权日。 (1)定期报告公布前 30 日; (2)授权日:必须是交易日。重大交易或重大事项决定过程中至该事项公告后 2 个交易日; 其他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 2 个交易日。 2)等待期(授予日与获授股票期权首次行权日之间间隔不得少于 1 年) 3)有效期(从授权日计算不得超过 10 年) 4)行权期(必须是交易日)应当在公司定期报告公布后的第 2 个交易日,至下一次定期 报告公布前 10 个交易日内行权。 不得在下列期间内行权: (1)重大交易或重大事项决定过程中至该事项公告后 2 个交易日; (2)其他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 2 个交易日; 5)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自股东大会通过之日起计算,一般不超过 10 年)。 10.行权价格 确定价格时应考虑如下因素:对激励对象形成激励和约束、可操作性、对原股东的影响。激 励对象授予股票期权时所确定的激励对象购买上市公司股份的价格。 (1)确定方法:实值法、平值法和虚值法,其行权价格分别低于、等于或高于授予期权时 的公平市价。 (2)我国《管理办法》采用了平值法,规定以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 1 日的公司标 的股票收盘价与公布前 30 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孰高原则”确定行权价 格。 11.执行方式:现金行权+无现金行权+无现金行权并出售。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8.24】关于我国股票期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励对象可以同时参加两个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 B.激励对象包括独立董事,监事 C.股票期权只适用于上市公司 D.激励对象数量可以超过员工总数的 10% 【答案】C 【解析】激励对象不可以同时参加两个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不得包括独立董事,监事, 只适用于上市公司,C 符合题意。 【2017.70】关于股票期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 B.收益人既可以购买公司股票,也可以不买 C.股票期权只有在行权价高于本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时才有价值 D.股票期权是公司无偿给予经营者等激励对象的 【答案】C 【解析】股票期权只有在行权价低于本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时才有价值。 二、限制性股票 1.概念 指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从上市公司无偿或者低价获得一定数量的本公 司股票,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才可出售限 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 【助记】限制。 2.限制性股票时间规定 (1)禁售期:指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每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禁售期不得低于 2 年。 (2)解锁期:禁售期结束后,进入解锁期。解锁期内,如果公司业绩满足计划规定的条件, 员工取得的限制性股票可以按照计划分期解锁,解锁期不低于 3 年。 【例】关于限制性股票表述正确的是( )。 A.禁售期不得低于 3 年 B.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获得上市公司股份的价格遵循孰高原则 C.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才可出售 D.解锁期不得低于 3 年 E.激励对象从上市公司无偿或者低价获得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 【答案】BCDE 【解析】禁售期:不得低于 2 年,A 选项错误。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获得上市公司股份的 价格遵循孰高原则,B 选项错误。 3.授予价格 即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获得上市公司股份的价格,为避免股价操纵,同样遵循“孰高原 则”。(即买入价高者得;卖出价格低的优先成交)。 包括激励额度、范围和对象、基本同股权期权类似。 三、股票增值权(2017.27) 1.概念 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 益的权利。 【助记】只得增值。 2.适用范围: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 3.特点 (1)行权期一般超过任期。 (2)激励对象拥有规定数量的股票股价上升所带来的收益,但不拥有这些股票的所有权, 也不拥有表决权、配股权。 (3)可以全额兑现,也可以是部分兑现。 (4)实施时,可以用现金,也可以是现金和股票形式的结合。 4.实质 实质上是一种虚拟的股票期权,是公司给予计划参与人的一种权利,不实际买卖股票,仅 通过模拟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方式,在规定时段内,获得由公司支付的行权价格与行权日 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它的实质就是股票期权的现金结算,比照实施期权计划可获得的收 益,由公司以现金形式支付给激励对象,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说股票增值权实质上是企业 奖金的延期支付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7.27】关于股票增值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股票增值权的行权期一般超过任期 B.股票增值权的激励对象既可以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价格上升的收益,也拥有这些股票的 所有权 C.实施股票增值权时可以全额兑现,也可以部分兑现 D.实施股票增值权时可以用现金,也可以折合成股票,或者两者的某种组合 【答案】B 【解析】股票增值权。 上市公司三种股权激励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企业类型 激励模式 股票期权 优点 缺点 适用企业 ① 降低委托代理成本; ① 可能带来大量经理人 成长性较好、股价呈强势 ② 可以锁定激励对象的 的短期行为; 上涨的上市公司 风险,股票期权持有人 ② 公司股本变化,原股 不行权就没有任何额外 东的股权可能被稀释; 损失; ③ 过分依赖股票市场有 ③ 降低企业激励成本, 效性 并且企业有现金流入; ④ 激励力度比较大,具 有长期激励效果 限制性股票 ① 有可能是免费或低价 ① 业绩目标或股价的科 成熟型企业;对资金投 获得,激励更强; 学确定较困难; 入要求不是非常高的企 ② 通过对业绩条件、禁 ② 现金流压力较大; 业 售期限的严格规定,使 ③ 会促使经理人放弃对 激励与约束对等。 高风险、高回报项目的投 资 股票增值权 ① 激励对象无须现金付 ① 激励对象不能获得真 现金流量比较充裕且股 出; 正意义上的股票,激励 价比较稳定的上市公 ② 操作方便、快捷; 的效果相对较差; 司; ③ 无须证监会审批,无 ② 对资本市场有效性依 境外上市公司 须解决股票来源问题。 赖大,可能导致公司高 管层与庄家合谋操纵公 司股价等问题; ③ 公司的现金压力较大 【知识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一、股份期权 1.概念: 又称期股模式,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 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 2.操作要点 (1)激励对象在未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份,这个过程只是取得股 份的分红权、配股权等部分权益(无处置权)。然后分期按约定价格购买期股的所有权,购 股资金来源为分红和现金;在即定时间内支付完购股款后,取得完全所有权,但期满后还有 一定年限的等待期。 (2)股份期权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购买价和行权价的价差上。 3.股份期权的资金来源:公司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奖励基金、激励对象年薪、公司公益金、激 励对象的自有资金。 4.股份期行权价的方法: (1)现值有利法,即行权价低于当前股价; (2)等现值法,即行权价等于当前市价; (3)现值不利法,即行权价高于市价。 二、业绩股份 1.概念; (1)业绩股份是指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业绩目标,如果激励对象一定期限内达到预定目 标,则公司授予其一定股份或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购买公司股份,激励对象在以后的若干 年内;经业绩考核通过后可以获准兑现规定比例的业绩股份。 (2)激励对象持有的业绩股份,在规定持股的期限内享有分红和送配股的权利,不享有 表决权。 2.来源 发行新股、老股东转让股份、公司设立时预留部分股份、公司股份回购。 3.激励力度与激励基金 激励范围和激励力度太大,则激励成本上升,现金流的压力也会增大;而激励范围和激励 力度太小,激励成本和现金流压力减小,但激励效果可能减弱。公司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找到平衡点。 三、虚拟股票期权 1.概念: 又称为股票增值权模式,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虚拟”的股票,当公司股份增值时, 则被授予者可以据此享受股份的溢价收益。期权人只是在名义上持有而非真的购买公司股 份,期权人没有表决权、股份不能转让和出售,在离开公司时自动失效。 2.股票来源;不是实股,只是在公司内部虚构出一部分般票并仅在账面上反映。 3.资金来源:公司的奖励基金。 4.行权价格:不取决于公司股票的市价,而是公司虚拟股票的内部市场价格。 【出题角度】——综合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表述正确的是( )。 A.股份期权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购买价和行权价的价差上 B.现值有利法是股份期权行权价的方法之一 C.激励对象持有的业绩股份,在规定持股的期限内享有分红权和表决权 D.虚拟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取决于公司股票的市价 E.虚拟股票期权是业绩股份模式的一种变通 【答案】AB 【解析】激励对象持有的业绩股份,在规定持股的期限内享有分红和送配股的权利,不享有 表决权,C 选项错误。虚拟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不取决于公司股票的市价,而是公司虚拟股 票的内部市场价格,D 选项错误。虚拟股票期权是股份期权模式的一种变通,E 选项错误。 【知识点】员工持股计划 1.概念: 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企业的部分股权,同时委托特定的托管机构管理和运作,同时 相应的委托机构作为社团法人,进入企业董事会,参与企业决策和按股分红的股权制度。 2.特点: (1)持股人或认购者必须是本企业工作的员工; (2)员工所认购的股份在转让、交易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3.设计原则 (1)应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应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应能够改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4.基本原则:依法合规原则、自愿参与原则、风险自担原则 5.种类 (1)杠杆型(利用信贷杠杆来实现,涉及员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公司、公司股东和贷款银 行) (2)非杠杆型(不利用信贷杠杆,也称股票奖金计划,资金来源分为自付型和他付型) ●自付型:是指由员工自己交钱购买企业的股票,没有得到公司的任何资助。多发生在营运 困难的企业,这已经不是员工的福利计划 ●他付型:是指公司按照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全体员工的薪水的一定比例,用税后利润为 企业员工购买公司的股票,员工本身不必交钱,是一种纯粹的员工福利计划 6.激励对象 (1)在企业工作满一定时间的正式员工; (2)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 (3)企业派往投资企业、代表处工作,劳动人事关系仍在本企业的外派人员; (4)企业在册管理的离退休人员。 7.持股期限 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12 个月,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 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36 个月。 8.持股规模 (1)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10% (2)单个员工所获取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 1% (3)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数不包括员工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前获得的股 份、通过二级市场自行购买的股份以及通过股权激励获得的股份 9.股份的设置 (1)应该把员工持股严格限定在本企业正式聘用的员工的范围以内; (2)强调职工持股的广泛参与性,原则上要求企业正式聘用的员工都参与 ES0P,明确规 定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 90%。 10.股份的持股比例 (1)要明确界定员工持股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 20%; (2)要明确界定企业内部员工持股额度的分配比例,一般企业高管人员与一般职工的认 购比例不宜拉得太大,原则上控制在 4:1 的范围之内。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8.66】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设置及持股比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不得高于企业员工总数的 90% B.只有本企业正式聘用的员工才能参与员工持股 C.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能够购买的企业股票数量由本人工资在员工全体薪金总额的比 例确定 D.员工持股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应超过 20% E.一般企业高管人员与一般职工在员工持股中的认购比例不得低于 10:1 【答案】BC 【解析】强调职工持股的广泛参与性,原则上要求企业正式聘用的员工都参与,明确规定参 与的员工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 90%。A 错误。激励对象四类人员:在企业工作满定时间的正 式员工;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企业派往投资企业、代表处工作,劳动人事关系仍在本企业 的外派人员;企业在册管理的离退休人员。应该把员工持股严格限定在本企业正式聘用的员 工的范围以内;B 正确。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能够购买的企业股票数量由本人工资在员 工全体薪金总额的比例确定。C 正确。 要明确界定员工持股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 20%;D 错误。要明确界定企业内 部员工持股额度的分配比例,一般企业高管人员与般职工的认购比例不宜拉得太大,原则 上控制在 4:1 的范围之内。E 错误。 【2018.7】关于我国员工持股计划,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位员工所获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可以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1% B.上市公司应当在员工持股计划届满前 12 个月公告到期计划持有的股票数量 C.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数累积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 10% D.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12 个月 【答案】D 【解析】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12 个月。 【2017.28】关于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24 个月 B.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40 个月 C.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15% D.单个员工所获取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 1% 【答案】D 【解析】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12 个月,A 选项错误;以非公开发行方式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36 个月,B 选项错误;要明确界定员工持股占企业 总股本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 20%,C 选项错误。 【本节小结】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1.股票期权 2.限制性股票 3.股票增值权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1.股份期权 2.业绩股份 3.虚拟股票期权 三、员工持股计划 第三节 特殊群体的薪酬管理 【本节知识点】 1.经营者薪酬 2.销售人员薪酬 3.驻外人员薪酬 4.专业技术人员薪酬 【知识点】经营者薪酬 一、年薪制 1.概念 (1)以企业会计年度为时间单位,根据经营者的业绩好坏而计发薪酬的一种薪酬制度 (高风险) (2)一种高风险的薪酬制度,依靠的是约束和激励互相制衡的机制,将企业经营者的业 绩与薪酬直接联系在一起 2.构成 (1)基本薪酬,即经营者的基本收入,保障他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 (2)奖金,即经营者绩效的短期奖励; (3)长期奖励,通常以股票期权的形式支付,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环境相关; (4)福利津贴,主要是为经营者提供休假和各种保险福利待遇。 3.优点: (1)设置上比较灵活; (2)薪酬结构中加大了风险收入的比例,有利于责任、风险和收入相对的基础上加大激励 力度; (3)可以把年薪收入的一部分直接转化成为股权激励形式。 4.缺点: 经营者的薪酬水平与年度公司业绩密切相关,容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做出不利于公 司长期发展的决策。 5.经营者年薪制模式 1)目前我国经营者三种年薪制模式: (1)一元结构模式:全部收入设计为风险收入 (2)二元结构模式:年薪=基本年薪+风险收入; (3)三元结构模式:年薪=基本年薪+(效益年薪+奖励年薪) 2)基本年薪确定 (1)基本年薪与业绩没有直接联系,主要由地区和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决定,并加入 企业规模和利税情况等调整因子,能够满足经营者的基本生活要求 (2)二元结构模式中的风险收入和三元结构模式中的效益年薪均以基本年薪为基础,按 企业绩效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确定 基本年薪=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调整系数。调整系数能够反映经营者的能力和工作业绩。 3)风险收入计算方法 (1)风险收入=基薪×倍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这种计算方法是以基薪为基础的,基薪一 般是按照职工的平均工资倍数确定的。 (2)风险收入=超额利润×比例系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评价: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符合国 际惯例。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9】关于经营者年薪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年薪制确定了经营者的最低业绩目标,当经营者未完成最低计划指标时会受到惩罚 B.年薪制确定了经营者的封顶奖金,当计划指标超额完成时经营者会有更多奖励 C.在年薪制结构中加大风险收入的比例,有利于在责任、风险和收入对等的基础上加大激励 力度 D.企业可以殿经营者在一个年度或任期内的经营管理业绩,确定与其贡献相当的薪酬水平 及薪酬支付方式 E.年薪制是一种高风险的薪酬制度,体现约束和激励相互制衡的机制 【答案】CDE 【解析】年薪制根据经营者业绩好坏计发薪酬,包括基本薪酬、奖金、长期激励和福利津贴四 部分。选项 A 错误,年薪制没有惩罚。选项 B 错误,年薪制未确定封顶奖金。 【2016.27】关于经营者年薪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年薪制是一种高风险的薪酬制度,依靠的是约束和激励互相制约的机制 B 年薪制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与其薪酬直接联系在一起 C 年薪制可以有基本薪酬、奖金、长期奖励、福利津贴构成 D 年薪制决定了经营管理者的奖励可以不封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年薪制。年薪制缺点:确定了经营者的最低业绩目标和封顶奖金,经营者 在和企业制定年度目标时往往会将目标计划定低,使其更易于实现。 【知识点】销售人员薪酬 一、特点 以结果为导向 二、模式 1.纯佣金制: (1)全部薪酬收入都来自于佣金; (2)优点:薪酬收入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薪酬成本管理较低; (3)缺点:缺乏稳定性,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因起大幅波动;不利于培养销售人 员对企业的归属感。 2.基本薪酬加佣金制 (1)由每月的基本薪酬和按销售业绩提取的佣金组成。 (2)佣金分为直接佣金和。 3.基本薪酬加奖金 奖金与业绩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通常销售人员所达成的业绩只有超过某一销售额,才能 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 4.基本薪酬加佣金加奖金制 薪酬由每月的基本薪酬和按销售业绩提成的佣金组成。 (1)对保险行业、饮食行业、销售人员素质高低不一,队伍不稳定,采用高佣金+低基本薪 酬 (2)对技术含量较高,市场较为狭窄,销售周期较长行业,销售人员素质及稳定性要求 都比较高,易采用高基本薪酬+低佣金或奖金。 直接佣金:根据销售额的一定百分比(销售提成)进行佣金计算。 间接佣金:销售业绩转化为一定的点值,根据点值来计算佣金的数量。 【出题角度】——判断 【2018.71】关于销售人员薪酬的说法,正确的有( )。 A.销售人员的薪酬应主要以行为为异向 B.纯佣金制因将销售人员的薪酬收入与其工作业绩直接挂钩而使薪酬管理成本较低 C.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企业会对销售人员采用高佣金加低基本薪酬的薪酬制度 D.纯佣金制会导致销售人员的薪酬缺乏稳定性 E.纯佣金制不利于培养销售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 【答案】BDE 【解析】销售人员的薪酬以结果为导向,A 错误。纯佣金制:全部薪酬收入都来自于佣金。优点: 薪酬收入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薪酬管理成本较低;B 正确。对技术含量较高,市场较为狭窄, 销售周期较长产品的销售人员:高基本薪酬+低佣金或奖金,C 错误。纯佣金制缺点:缺乏稳定 性,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因起大幅波动;可能造成上下级之间、新旧员工之间的较大 薪酬差距,不利于培养销售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DE 正确。 【知识点】驻外人员薪酬 驻外人员新酬主要组成包括:基本薪酬、激励薪酬和福利 1.基本薪酬 (1)基于本国薪酬的方法:给驻外员工提供与其在国内从事相似职位相同的薪酬。 (2)基于东道国的方法:指依据东道国的薪酬标准补偿驻外人员的一种方法。 (3)基于总部的方法:指根据总部所使用的薪酬标准来补偿所有的员工。 2.激励薪酬 驻外人员薪酬(基本薪酬在 10%〜30%。,时间越长越高)困难补助(基本薪酬在 10%〜 25%,地区越困难,津贴越高),流动津贴(员工变换工作地点的奖励,一次性支付)。 3.福利 标准福利包括:保障计划和带薪休假;额外福利包括:搬家补助、驻外人员子女教育津贴、探 亲假和差旅补助、带薪休假及津贴。 【知识点】专业技术人员薪酬 1.基本薪酬: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运用这些专业知识与 技术的熟练程度,而不是所从事岗位的重要性 2.加薪: (1)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程度以及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 水平的提高(主要途径)。 (2)薪酬随着工作年限延长而提高的情况非常常见。 (3)绩效评价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3.奖金 (1)专业技术人员通常会获得较高的基本薪酬,即使有一定的奖金发放,奖金所占的比 重通常也比较小。 (2)对从事技术或产品研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往往会给予一定金额的一次性奖励, 或者是让他们分享新产品上市后一段时期中所产生的利润。 4.福利与服务 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看重继续受教育和受培训的机会,企业应考虑这个因素。 【例题】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薪酬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基本薪酬和加薪两部分构成 B.基本薪酬取决于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C.奖金所占的比重较小 D.企业需为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提供费用和时间上的便利 E.基本薪酬较低 【答案】AE 【解析】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构成包括基本薪酬与加薪、奖金、福利与服务。通常会获得较高的, 奖金所占的比重通常也比较小。 【本节小结】 一、经营者薪酬 1.年薪制 2.股票期权 二、销售人员薪酬 1.纯佣金制 2.基本薪酬加佣金制 3.基本薪酬加奖金制 4.基本薪酬加佣金加奖金 三、驻外人员薪酬 1.基本薪酬 2.激励薪酬 3.福利 四、专业技术人员薪酬 1.基本薪酬与加薪 2.奖金 3.福利与服务 第四节 薪酬成本预算控制 【本节知识点】 1.薪酬成本预算方法 2.薪酬成本的控制方法 3.企业人工成本 一、薪酬成本预算的方法 1.自上而下的薪酬成本预算方法 (1)高层先决定薪酬预算总额、提薪幅度和分配政策,再分配给各部门,部门管理者再将 部门薪酬分配给每个员工。 (2)优点:控制整体成本和部门成本,便于调控企业人力成本开支和企业支付能力、企业 业绩的对称性。 (3)缺点:缺乏灵活性。受主观因素影响大,降低预算的准确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2.自下而上的薪酬成本预算方法 通过基层单位各部门管理者提前预报本部门在下一年度的薪酬预算,从而计算出各部门的 薪酬开支,编制企业整体薪酬预算方案。 二、薪酬成本的控制(2011.73) 1.控制雇佣量 不仅控制员工数量,还要控制工时数量。 雇佣量=员工数量×工时数量 2.控制基本薪酬 控制加薪规模(或幅度)、加薪时间和员工的覆盖面。 3.控制奖金 除控制奖金的支付规模、时间和覆盖面以外,还要重点利用一次性奖金支付来改善劳动力 成本的可调节幅度。 4.控制福利支出 (1)与基本薪酬相联系的福利:刚性比较强。 【例子】基本薪酬的 5%作为通讯补贴。 (2)与基本薪酬无联系的福利:属短期福利项目,数额较小,弹性较小。 【例子】过年过节的米、面、油等福利。 (3)福利管理费用:有较高的弹性。 【例子】福利管理人员的薪酬、购置、发放费用。 5.利用薪酬技术手段 可利用工作评价、薪酬调查、薪酬结构、薪酬宽带、计算机辅助管理、最高最低薪酬水平控制、 成本分析、薪酬比例比较等薪酬技术手段,来促进或改善薪酬成本控制。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1.73】薪酬成本控制的方法有( )。 A.控制雇佣量 B.控制基本薪酬 C.控制差旅支出 D.控制福利支出 E.控制奖金【答案】ABDE 【解析】企业薪酬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①控制雇佣量。②控制基本薪酬。③控制奖金。④控 制福利支出。⑤利用适当的薪酬技术手段。 三、企业人工成本(2010.37) 1.概念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 和间接费用的总和。 包括薪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员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 本支出。其中员工薪酬总额是人工成本主要组成之一。 2.常用指标: (1)人工成本总量指标:反映企业人工成本总量水平,能够显示本企业员工平均收入的 高低。 (2)人工成本结构指标:各组成部分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例,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构成的情 况与合理性。 (3)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标:将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的相对数。 劳动生产率,人工费比率,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本章总结】 1.企业不同战略下的薪酬管理 【说明】关于企业战略和薪酬管理策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说明】采用成本领先的企业,适宜的薪酬管理方法的是( )。 【说明】对于采用创新战略的企业而言,薪酬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 )。 2.薪酬体系设计的六大步骤 3.职位评价的六大原则 4.四种职位评价方法的理解 5.上市公司采用的三种股权激励方式的理解(重点是股票期权) 【说明】关于股票期权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 6.非上市公司采用的三种股权激励方式的理解 7.员工持股计划的内容 8.经营者年薪制的优劣势 9.销售人员薪酬的四种形式 【说明】适用于餐饮销售人员的薪酬制度是( )。 10.驻外人员的福利形式 11.专业技术人员的福利与服务 12.薪酬成本预算的两种方法的优劣 13.薪酬成本控制的五种措施 14.企业人工成本分析的三类指标的理解

24 页 320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九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九章

第九章 培训与开发 【章节框架】 培训与开发决策分析 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 【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1题1分 2题4分 —— 2013 —— 2题4分 —— 2014 2题2分 2题4分 —— 2015 2题2分 1题2分 —— 2016 1题1分 —— —— 2017 2题2分 1题2分 —— 2018 1题1分 1题2分 —— 2019 1题1分 1题2分 —— 第一节 培训与开发决策分析 【本节框架】 1.培训与开发决策分析 2.培训与开发决策的制定 【知识点】培训与开发决策分析 一、决策分析 组织收益提高,是进行培训与开发的前提。 (一)考虑因素 支出 C、收益 B、加薪 S。只有 B-SC 时,才会提高组织的收益。 (二)影响培训与开发利润的因素 1.受训员工可能的服务年数 2.受训员工技能可能提高的程度 3.受训员工的努力程度 4.对组织的忠诚度 【知识点】培训与开发决策的制定 1.决策误区表现: (1)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回报难以量化,容易遭到管理层的反对 (2)效果评估存在滞后性,导致管理层不愿意做那些难于衡量或反馈周期长的培训与开 发投资,即,效果滞后 (3)在一定程度上,视培训开发为一种开支或一种员工福利,而不是一项投资。其预算经 常落后于经营战略计划。即,缺乏投资理念 【例】从投资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培训开发会提高组织利润的条件是()。(注:B-培 训可带来的增值,C-培训的支出,S-员工受训后要求的加薪) A.C-SB B.B-SC C.S-BC D.BC 【答案】B 第二节 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本节框架】 1.培训与开发的组织体系 2.培训与开发工作的组织管理 3.培训与开发效果的评估 【知识点】培训与开发的组织体系 一、设立培训与开发机构需考虑的因素 1.组织规模; 1)中小型组织: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培训与开发工作通常是某个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的一项职责。 2)大型组织:一般设置专业的机构 (1)隶属人力资源部 优点:便于形成协调、统一的培训与开发计划。 缺点:无法体现战略位置;难以保证培训与开发的力度和连续性。 (2)单独设立“培训部” (3)建立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独立的培训与开发机构的一种扩大发展模式 【知识点】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一、培训与开发部门的职能 (1) 制定支持企业经营战略的培训与开发战略; (2) 分析和明确公司和各类职位、 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与开发需要; (3) 形成如何满足这些需要的建议和计划; (4) 制订企业年度的培训与开发计划; (5) 制定年度培训与开发预算; (6) 确定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培训与开发资源; (7) 实施各类培训与开发计划, 具体安排各种培训与开发课程或活动; (8) 帮助和指导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9) 管理好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档案; (10) 维护培训与开发的场地和设施, 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与开发的资源。 二、管理层的培训与开发责任 (1) 责任最终落实到直线经理身上(关注下属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提供给下属员工发 展其能力的机会, 鼓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学习)。 (2) 直线经理可以充当下属的教练、 导师、 榜样等角色,帮助下属去识别和利用日常工作 中的所有学习机会。 在操作层面上,直线经理也是上岗培训的主要讲师。 【知识点】培训与开发效果的评估 一、定位 1.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是培训与开发体系中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 【注意】应用最广的是层次评估模型 二、评估的内容 1.反应评估 (1)重点:评估受训人员对培训与开发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2)优点:易于进行,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评估方式 (3)常用方式:通常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应用最为普遍 2.学习评估 (1)主要内容: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关注“学到了什么”,在知识、 技能 或态度方面是否有了提高或改变。 (2)测试方式:知识通过笔试测试、技能通过实际操作、态度采用自我评价的态度量表。 3.工作行为评估 (1)重点:评价是否带来了受训人员行为上的改变,以及受训人员把所学的运用到工作上的 程度 (2)它是效果评估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可以直接反映培训与开发的效果也是组织高管层和直 接主管特别关心的,即,关注行为是否改变 (3)方法:面谈、直接观察、绩效检测、行为评价量表等,其中行为评价量表是最常用的方法 4.结果评估 (1)目标:评估受训人员工作行为改变对其所服务的组织或部门绩效的影响作用 (2)结果如何是组织进行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最具说服力的评价指标, 也是组织高管层最关心的评估内容。 (3)指标 ●硬指标:产出、质量、成本、时间等四大类:易被衡量和量化,容易被转化为货币价值,而 且评价也更为客观。 ●软指标:工作习惯、工作满意度、主动性、顾客服务等,难以被衡量和量化,也难以被转化 为货币价值,而且评价具有主观性。 【出题角度】——判断 【2017.70】在对培训与开发效果进行评估时,属于结果评估指标中的硬指标是() A.质量 B.产出 C.工作习惯 D.成本 E.时间 【答案】ABDE 【解析】软指标包括工作习惯、工作满意度、主动性、顾客服务等,难以被衡量和量化,也难 以被转化为货币价值。 【2019】关于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中的结果评估的说法, 正确的有( ) A.它的评估软指标包括工作满意度、 时间与成本等 B.它是组织高管层最关心的评估内容 C.它的评估硬指标包括产出、 质量等 D.它是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中最具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 E.它是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中最重要内容 【答案】 BCDE 【解析】 时间和成本是硬指标, A 选项错误 5.投资收益评估 (1)目标:确定或比较组织进行培训与开发的成本收益; (2)组织很少进行,因为它是一个困难且昂贵的过程。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5.28】关于培训与开发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培训与开发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B.大型组织通常会设置专门的培训与开发部门 C.效果评估是培训与开发体系中比较容易实施的一个环节 D.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方法包括控制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 【答案】C 【解析】由于培训与开发效果的滞后性,以及员工个体的差异性,要客观、科学地评估培训 与开发的效果相当困难,因此,效果评估是培训与开发体系中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所以 本题选 C。 二、评估时机 1.结束时评估 知识、技能、工作效果、工作态度等变化 2.回任工作评估(更为重要) 工作态度的改变及其程度;维持时间;工作效率的提高及其程度;培训开发目标是否达成。 三、评估方法分类 1.控制实验法(2017.29) (1)评估培训与开发效果最好,最正规的方法,即最规范的方法,可确定员工绩效的提 高是否确实是由培训引起的。 (2)优点: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缺点:操作比较复杂,费用高;不适用于管理技能等难以量化的评估,如管理技能 培训与开发等。 2.问卷调查法:常用的培训与开发效果的评估方法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7.29】关于培训与开发评估方法中的控制实验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一种最为规范的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方法 B.它可以提高培训与开发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C.它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且费用比较高 D.它适用于管理技能培训与开发项目 【答案】D 【解析】控制实验法不适用于那些难于找到量化绩效指标的培训与开发项目或活动,如管理 技能培训与开发。 【本节小结】 一、培训与开发的组织体系 1.考虑因素:规模、地位和作用 2.建立模式:归入 HR 部门、单独成立部门、组建大学 二、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1.部门职能 2.管理层的责任 三、效果评估 1.评估内容: 反应、学习、行为、结果、收益 2.评估时机:结束、回任 3.评估方法:控制实验法、问卷调查法 4.评估报告 第三节 职业生涯管理 【本节框架】 1.职业生涯管理的概述 2.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法 3.职业生涯管理效果的评估 4.职业生涯管理的注意事项 【知识点】职业生涯管理的概述 一、内涵 1.狭义:个体在其整个工作生涯中选择从事工作的一个总的行为过程。 2.广义:贯穿个体一生的系列活动,包括有薪的,无薪的,上限从零岁开始。 3.焦点:个人目标与现实可行机会的匹配。 4.职业生涯管理 1)组织和员工个人共同对员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综合性过程。 2)包括: (1)组织主动实施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2)个人主动实施的个体职业生涯管理 二、目的(组织+个体) 1.组织 (1)使员工与组织共同发展,以适应组织发展与变革 (2)为组织培养后备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3)从组织内部培养的员工在组织适应性方面比从外面招聘的强 (4)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留住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 2.个体 (1)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为发挥自己的潜力奠定基础 (2)可在组织中学到各种有用知识,锻炼能力,从而增加员工自身的竞争力 (3)能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要,进而提高个体的工作生活质量 【知识点】组织层次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法(关注) 一、组织层次 1. 提供职业生涯信息 1)公布职位空缺信息 2)介绍组织内的职业生涯通道 (1)横向通道:员工在同一个管理层级或同一个技术、技能等级上不同岗位或不同工种之 间的变动路径 【出题角度】——判断 【2010.36】在典型的职业生涯通道类型中,描述员工在同一管理层级或技术、技能等级上不 同岗位或不同工种之间变动路径的是( )。 A.横向通道 B.纵向通道 C.双通道 D.职业生涯锚 【答案】A 【解析】典型的职业生涯通道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横向通道,即员工在同一个管理层级 或同一个技术、技能等级不同岗位或不同工种之间的变动路径;二是纵向通道,即员工在 不同管理层级、技术等级、技能等级上下之间的变动路径;三是双通道;即员工同时承担管 理工作和技术工作 (2)纵向通道:员工在不同管理层级、技术等级、技能等级上下之间的变动路径 (3)双通道:员工同时承担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俗称“双肩挑”,主要是为技术人员 或专业人员设计的,也是组织培养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3)建立职业生涯信息中心 2.成立潜能评价中心(方法) (1)评价中心:确定管理者候选人 (2)心理测验:个人职业潜能、兴趣、价值观、职业生涯锚等测查。 (3)替换或继任规划 3.实施培训与发展项目 (1)工作轮换 (2)利用公司内、外人力资源发展项目对员工进行培训 (3)参加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专题研讨会 (4)专门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或实行双通道职业生涯设计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4.73】组织层次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包括()。 A.公布空缺职位信息 B.建立职业生涯信息中心 C.成立潜能评价中心 D.工作轮换 E.实行利润分享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层次的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 1. 提供职业生涯信息: (1)公布职位空缺信息 (2)介绍组织内的职业生涯通道 (3)建立职业生涯信息中心 2.成立潜能评价中心 3.实施培训与发展项目。 二、个人层次 1.给个人提供自我评估工具和机会 (1)职业生涯讨论会 (2)提供职业生涯手册 (3)退休前讨论会 2.职业生涯指导与咨询 实施人员:人力资源部的专业人员或具体负责人、员工的直接主管。组织外的专业指导师或 咨询师。 【知识点】职业生涯管理效果的评估 一、职业生涯管理效果评估标准 1.是否达到个人或组织目标及程度 2.具体活动的完成情况(职业生涯讨论会、 培训课程、 工作轮换) 3.绩效指数变化 4.态度或知觉到的心理的变化(包括认同度、满意度和忠诚度)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3.73】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进行培训与开发的重要内容,评估其效果的标准有()。 A.劳动力市场就业率 B.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水平 C.组织的绩效指数变化 D.员工态度或知觉到的心理变化 E.个人或组织目标的达成程度 【答案】CDE 【解析】职业生涯管理效果评估标准包括: (1)是否达到个人或组织目标及程度。 (2)具体活动的完成情况。 (3)绩效指数变化。 (4)态度或知觉到的心理的变化。 【知识点】职业生涯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注意事项 1.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要与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招聘、绩效评估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相互配 合,统筹考虑。 2.得到组织高层的支持,特别是在政策、经费等方面。 3.鼓励直线经理参与职业生涯发展活动。 4.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包括技能与能力、职业兴趣、所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职业 生涯锚等。 二、职业兴趣类型 1.职业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活动或某种职业的喜好。 2.影响个体职业选择、职业生涯目标;组织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依据。 3.影响最大的理论:霍兰德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 4.注意个性特征并非职业生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也并非职业成功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 发展因素、社会因素。 三、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及主要任务   探索期 建立期 维持期 衰退期 发展任务 确定兴趣、能力, 晋升、成长、安全 维持成就感;更新 退休计划;改变工 让自我与工作匹配 感;生涯类型的确 技能 作与非工作之间的 立 活动 协助、学习、遵循方 独自做出贡献 向 平衡 训练、帮助、政策制 退出工作 定 身份 学徒 同事 导师 顾问 年龄 30 岁以下 30~45 岁 45~60 岁 60 岁以上 专业资历 2 年以下 2~10 年 多于 10 年 多于 10 年 【出题角度】——判断 【2014.37】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体的任务是确定兴趣和能力,让自我与工作匹配, 这一阶段属于()。 A.探索期 B.建立期 C.维持期 D.衰退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探索期:确定兴趣、能力,让自我与工作匹配。 四、职业生涯锚 施恩教授: 职业生涯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根据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概念。 一、概念 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生涯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 或价值观。 职业生涯锚是个体与工作情境之间早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只有经过若干年的实 际工作体验后才能发现。 二、内容: (1) 自身的才干与能力, 以各种作业环境中的实际成功为基础; (2) 自身的动机与需要, 以实际情境中的自我测试和自我诊断的机会, 以及他人的反馈 为基础; (3)自身的态度与价值观,以自我与雇佣组织和工作环境的准则和价值观之间的实际遭 遇为基础 三、职业生涯锚特点 1.产生于早期职业生涯阶段:以个体习得的工作为基础 【说明】 某企业员工进入企业作为一名销售员后,如鱼得水,销售业绩节节高升。所以,对销售这 份职业越来越喜欢。 2.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 【说明】 小王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做人力资源经理工作。企业工作环境优越、企业讲求信任与尊敬的 文化,小王感觉自己的职业素养在这种文化熏陶下迅速成长,对职业越来越感到满意并珍 惜。 3.不可能根据各种测试提前进行预测 4.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 四、职业生涯锚的类型 1)技术/职能能力型强调技术/职能等业务工作; 拒绝一般管理工作, 但可以在技术/职能 领域管理他人; 追求在技术/职能区域的成长和不断提高。 适合职业: 工程技术、 营销、 财务分析、 系统分析等 2)管理能力型 追求一般性管理工作,且责任越大越好 具有强烈的升迁动机,以提升等级和收入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 具有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强强组合特点 对组织有很大的依赖性 【出题角度】——挖空 【2017.30】关于管理能力型职业生涯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追求一般性的管理工作,且责任越大越好 B.它强调实际技术/职能等业务工作 C.它具有强烈的升迁动机 D.它具有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强强组合特点 【答案】B 【解析】技术/职能能力型:拒绝一般性管理工作,但愿意在其技术/职能领域管理他人,B 选项指的是技术/职能能力型,不符合题意。 3)安全稳定型 追求安全、稳定的职业前途 追求职业安全,注重情感的安全稳定 4)自主独立型 选择职业时绝不放弃自身的自由,视自主为第一需要,有很强的职业承诺 5)创造型 有强烈的创造需求和欲望,发明创造是他们工作的强大驱动力;有冒险精神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6.29】下列职业生涯锚类型中,具有明显的冒险精神特征是() A.技术—职能能力型 B.管理能力型 C.安全稳定型 D.创造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生涯锚类型。 创造型:有强烈的创造需求和欲望,发明创造是他们工作的强大驱动力;有冒险精神. 5.职业生涯锚作用 (1)有助于识别个体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 (2)能够促进员工预期心理契约的发展,有利于个体与组织稳固地相互接纳 (3)有助于增强个体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提高个体和组织的绩效 (4)为个体中后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8】 关于职业生涯锚的说法, 正确的有( ) A.它是可以通过各种测试提前预得出来的 B.它并非完全固定不变的 C.他强调个人能力、 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 D.它产生于一个人的早期职业生涯阶段, 以个体习得的工作经验为基础 E.它是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生涯中的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答案】 BCDE 【解析】 选项 A 错误, 职业生涯锚不能提前预测。 【本章总结】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概述 1.内涵; 2.目的。 二、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法 1.组织层次; 2.个人层次。 三、效果评估 四、注意事项: 1.职业兴趣; 2.发展阶段; 3.职业生涯锚。

10 页 344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章

第十章 劳动关系 【本章框架】 劳动关系概述 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和方法 第十章 劳动关系 【考情分析】 年份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2013 年 5题5分 2题4分 —— 2014 年 5题5分 2题4分 —— 2015 年 7题7分 2题4分 —— 2016 年 7题7分 3题6分 —— 2017 年 7题7分 2题4分 —— 2018 年 5题5分 2题4分   2019 年 4题4分 1题2分 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述 【知识点】劳动关系的概念 (一)劳动关系含义 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指整个社会关 系系统中与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的社会关系系统。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1)劳动关系的目的。劳动关系是与劳动过程相联系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关系的 目的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完成劳动过程。 (2)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即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 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劳动关系是一种更复杂的社会关 系,其涉及和影响的不只是社会经济,在特定的条件下,劳动关系还涉及政治领域。因此, 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与和谐。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都是自主的独立主体,劳动力的市场交换关系是一种形式上的 平等经济关系。但这种平等的形式掩盖了实际的不平等。 资方:由于资本具有稀缺性和独占性,资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多占有着绝对的优势。 劳动者具有“从属性特点的雇佣劳动者”,从属性是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点。 劳动关系涉及的具体内容:劳动标准、管理规则,表现为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义务。 冲突与合作贯穿于劳动关系的整个过程,形成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例题•单选】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点是( )。 A. 合作性 B. 冲突性 C. 经济性 D. 从属性 【答案】D 【解析】从属性是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点,冲突和合作是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关系是以雇员和雇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基本主体构成的,但为了实现劳动过程, 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的政府、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以及作为雇主利 益代表的雇主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 1.劳动者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依照劳动法律法规被用人单 位雇用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人的人员。 劳动者的概念包括四层含义: ① 劳动者是被用人单位依法雇用(录用)的人员,丕包括自雇用者: ② 劳动者是在用在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 ③ 劳动者是以工资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员; ④ 劳动者仅限定在国家劳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2.工会 工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维护和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设立的组织。 设立工会的主要目标是为工会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按工会的组织结构形式划分:职业工会、产业工会、总工会 按工会的层级划分:企业工会、区域性(或地方性)工会、全国性工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及其下工会体系是我国唯一合法的工会组织。 【例题】关于工会类型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 .根据工会的组织结构形式划分的工会职业工会,产业工会和总工会 B .根据工会的层级划分的工会类型有企业工会、 区域工会和全国性工会 C. 设立工会的主要目标是为雇主争取利益和价值 D. 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下工会体系是我国唯一合法的工会组织 【答案】C 【解析】设立工会的主要目标是为工会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C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3.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法定用人资格,使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报酬的单 位。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一般称为雇主或雇用人,是指依法雇用劳动者完成一定的劳动任 务并向其支付劳动报酬的机构或个人。在我国,法律界定的用人单位包括: ① 企业,是指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 ② 个体经济组织,是指雇工 7 人以下(包括 7 人)的个体工商户。 ③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 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④ 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⑤ 事业组织,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⑥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 性社会组织。 【例题】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以下属于劳动关系中的用人单位的是( )。 A. 外商投资企业 B. 个体经济组织 C. 民办非企业单位 D. 国家机关 E. 农业承包户 【答案】ABCD 【解析】适用劳动法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人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等组织,选项 E 错误。 4. 雇主组织 按照劳动关系理论,雇主组织是由雇主依法组成的组织,目的是通过群体优势同工会组织 抗衡,最终促进并维护每个雇主成员的具体利益。雇主组织是随着工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 大而建立和发展的。 雇主组织形式主要包括: ① 行业协会 ② 地区协会 ③ 国家级雇主联合会 ④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是雇主组织在我国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是企业、企业经营者的联合组织。 雇主组织的主要作用: ① 参与集体谈判。是雇主组织发展的最基本原因,也是雇主绢织最基本的功能。 ② 参与劳动立法和政策制定。一般体现在国家级雇主组织上。 ③ 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向其成员提供法律服务。 ④ 诵过雇主组织的培训机构为会员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2016】雇主组织最基本的职能是( )。 A. 参与立法 B. 参与集体谈判 C. 提供法律服务 D. 提供培训服务 【答案】B 【解析】同工会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协议,协调劳动关系,是雇王组织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因, 也是最基木的功能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5.政府 政府在制定政策、执法监察和处理重大的、突发性劳动争议事件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政 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如下: (1)劳动关系的规制者。 (2)劳动关系运行的监督道。 (3)劳动争议的重要调解仲裁者。政府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居中调解和发挥主导作用。 (4)劳动关系重大冲突的控制者。 (5)协调劳动关系制度和机制建设的推动者。 【知识点】劳动关系的类型与模式 1.劳动关系的类型 按照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处理原则来划分劳动关系: ① 利益冲突型,如英国 ② 利益协调型,如德国 ③ 利益一体型,如日本、新加坡 按照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对比等因素来划分劳动关系: ① 均衡型(相互制衡) ② 倾斜型(资方主导) ③ 政府主导型 2.劳动关系的模式 按照国别的劳动关系划分: ① 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多元化模式 ② 以德国为代表的劳资协议自治式 ③ 以日本为代表的家族式劳动关系模式 【例题】按照国别的劳动关系进行划分,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 德国是劳资协议自治式 B. 日本是家族式模式 C. 美国是自由多元化模式 D. 英国是劳资抗衡模式 【答案】D 【解析】按照国别的劳动关系划分:①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多元化模式;②以德国为代表 的劳资协议自治式;③以日本为代表的家族式劳动关系模式。 【知识点】劳动关系系统及其运行 (一)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劳动关系系统也称产业关系或劳资关系系统,是指现代社会系统中以劳动关系为基本关系 所构成的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合体。 劳动关系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以个体或群体身 份出现的,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能动的。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除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之 外,还受人的主观思想的影响。 (二)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 1.概念: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组织构成、权利分配以及关系处理和作用 发挥的过程和方式。 2.劳动关系的运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是:组织机构与相互关系; 二是:关系处理的规则和程序: 3.劳动关系运行的过程主要包含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劳动关系的构成; 第二阶段,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 第三阶段,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4.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有两种基本形式: 劳动关系的冲突和合作。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有两种功能,即动力功能和约束功能。 动力功能:具有启动劳动关系并使之运行的作用: 约束功能:具有对这一运行加以控制的作用。 5.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分为三种状态: 良性运行和谐发展(基本目标) 史性运行常态发展 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三)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 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通过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网络作为基本依据并予以规范和调整的。 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网络是由法律,权力、传统和道德四个方面所构成的。 法律:是最为基本和一般的规范手段(是规则网格的基本构成,分为程序规则和实体规 则); 权力:是政治领域的规范手段: 传统:是社会禽域的规范手段: 道德:是一种仇值理念的规范手段。 1.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 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是指劳动关系系统运行中关系处理的方法和过程的规则要求.这种 程序规则是在劳资双方长期博弈的过程中形成并由法律、权力、传统、道德所认可的。劳动关 系运行的规则首先是程序规则,因为没有程序规则就没有实体规则。程序法制化是程序规 则建立的基本要求。程序规则的内容涉及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其具体规则主要包括: (1)个别劳动关系处理规则,即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关系处理的规则。这一规则的基本 方式即劳动合同制度。个别劳动关系是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基础关系。 (2)集体劳动关系处理规则,即劳动者集体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关系处理的规则。这一 规则的基本表现方式则是集体合同。集体劳动关系处理规则是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核心规 则。 (3)劳动争议处理规则实际上是劳动关系系统运行中的救济规则,是对于前两个规则的 补充.劳动争议处理规则直接涉及三方行为的规范,即除了规范劳资双方的行为外,还需要 规范政府的行为。 【例题•单选】关于劳动关系运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基础关系 B. 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核心规则 C. 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网络中法律是基本构成 D. 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网络中权力是社会领域的规范手段 【答案】D 【解析】法律:是最为基本和一般的规范手段(是规则网格的基本构成,分为程序规则和实 体规则);权力:是政治领域的规范手段:传统:是社会领域的规范手段;道德:是一种 价值理念的规范手段。 2.劳动关系运行的实体规则 劳动关系运行的实体规则主要是指劳动关系各方权利的规定,实体规则的内容通常是由法 律规定和认可的。由于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即劳动法的宗旨主要是保护劳动者,所以劳 动关系实体规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劳动者权利的维护,其主要法律表现形式为劳工标准。 (1)劳动者个人权利(即个别劳权)的规定 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劳动条件、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等。作为最低劳动标准,体现了国家在 劳工权利方面的基本准则。这些规定主要包括劳动者在就业、工资、工时、劳动保护以及社会 保障等方面的权利。 劳动者个人的权利,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权、工资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安全 卫生权、职业培训权、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 (2)劳动基本权(即集体劳权)的规定 劳动基本权的内容通常是指“劳动三权”.即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集体行动权。随着劳动基 本权的不断发展,民主参与权也发展成为劳动基本权的内容。 集体劳权是以个别劳权为基础形成的。集体劳权所体现的是劳动者一方或劳动者集体的利 益和要求,而不仅是个别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集体劳权所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 提供者和劳动力需求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力量平衡的关系。集体劳权的实现程度反映了劳 资关系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程度。 【2013】集体劳权不包括( )。 A. 劳动报酬权 B. 集体行动权 C. 民主参与权 D. 团结权 【答案】A 【解析】劳动基本权的内容通常是指“劳动三权”,即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集体行动权。随 着劳动基本权的不断发展,民主参与权也发展成为劳动基本权的内容,选项 A 错误。 本节主要考点: 1.劳动关系的含义(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征(从属性特点)、 3.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者、工会、用人单位、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类型与模式(利益关系、力量对比、按国别划分) 5.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因素) 6.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两内容、三阶段、两形式、三状态) 7.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法律、权力、传统和道德) 8.劳动关系运行的实体规则(个别劳权和集体劳权) 第二节 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知识点】劳动关系调整的原则 劳动关系调整的原则是调整劳动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决定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方向, 贯穿于劳动关系调整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有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劳动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统一的原则 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各自既行使权利,又履行义务。在劳动关系中,一方 面,劳动者负有将其劳动力交付给用人单位使用的义务。其主要表现是参加用人单位组织 的劳动,完成用人单位安排的劳动任务,且在劳动过程中遵守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纪律。 另一方面,劳动者在让渡劳动力使用权给用人单位的同时,仍保留着劳动力的所有权,这 就要求用人单位在享有使用劳动力权利时,对劳动者承担保障劳动力再生产和提供必要的 劳动条件的义务。其主要表现是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和其他物质待遇,保证劳动者休息, 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二)保护劳动关系主体权益的原则 劳动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种权力和利益的关系。在劳动关系调整中,实施劳动关系主体权 益保护原则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全面保护 全面保护一是指双维护。 2.平等保护 平等保护是指对全体劳动者和各类用人单位的权益都应平等保护。 3.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 优先保护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当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对用人单位权益保护出现矛盾、发生 冲突时,调整劳动关系,对劳动者实施优先保护。 (三)以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调为基础的原则 劳动关系的建立、存续和终止以及劳动关系双方的纠纷处理,主要是由劳动关系双方依法 自主协商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通过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自主双向选择 加以确定和形成的。 (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 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其状况深刻影响着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 进步。调整劳动关系,必须放眼全局,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调整劳动关系还要遵循依法 调整和三方协调的原则。 【知识点】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 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专要包括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劳动规章制度、职 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劳动监察制度。 (一)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契约,是落实劳动保障 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关系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载体。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 个别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 (二)集体合同制度 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 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 合同制度是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 (三)劳动规章制度 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 和制度的总和。 (四)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我国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法律规定,职工代表大 会是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组成的,代表全体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机构,是企业 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一直是公有制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一种 法定必要形式。 (五)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指由法定的机构依法对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因劳动权利和义务发生的纠 纷进行处理的一项制度。我国明确了以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环节的先裁后审的劳动 争议处理制度,实行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争议处理体制。 (六)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三方机制是由政府、工会代表、雇主代表组成的三方性劳动关系协调制度。2001 年 8 月,由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三方共同建立了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 方会议制度。 (七)劳动监察制度 劳动监察是指劳动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 现和纠正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的行政执法活动。 【本节主要考点】 劳动关系的调整原则(四项原因) 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七个方面) 第三节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知识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劳动关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知识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 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在解决劳动关系突出 问题的同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协调体制,形成发展和谐 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和制度,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 型劳动关系。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2.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 3.健全国家劳动标准体系 4.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5.加强企业工资收人分配制度改革 6.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7.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 【本节主要考点】 1.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三重要) 2.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七个任务) 第四节 企业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和方法 【知识点】员工申诉管理 1.员工申诉的定义 员工申诉是指组织成员以口头或书面等正式方式,表达对组织有关事项的不满。主要强调 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申诉是通过一种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表达不满。 (2)员工通过申诉渠道表达的不满,通常是由于企业违反了集体协议、劳动法律,或者违 背了过去的惯例、规章制度以及没有承担企业应承担的责任而引起的。 (3)通过申诉管理有利于发挥企业层面上的纠纷处理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劳动关系双方 的协商,确保员工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 2.员工申诉的范围 员工申诉的主要作用是处理员工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不满的情绪,员工申诉范围一般限于与 工作有关的问题,与工作无关的问题,通常排除在外(如员工的家庭问题、私人问题)。申 诉范围主要包括: ① 因现行制度、规章、办法或措施未尽事宜或执行的疏忽,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② 对绩效考评及奖惩的决定有异议,且有具体证明的。 ③ 对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有异议的。 ④ 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变更、解除、终止等方面有异议的。 ⑤ 认为受到上级或同事的违法、滥用职权或不当行为对待,侵犯其权益或影响其正常工作 的。 ⑥ 认为职务升迁或工作调派处置不当,而影响其权益的。 ⑦ 申诉人有证据证明自己权益受到侵犯的其他事项。 3.员工申诉管理的原则 所有的员工都有权利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劳动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申诉。管理者 对员工申诉进行管理应遵守以下原则: (1)合法原则。 (2)公平原则。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员工与企业是平等互惠的关系;二是当管理者确实 触犯公司制度甚至国家法律时,应当一视同仁。 (3)明晰原则。 (4)及时原则。 (5)反馈原则。 (6)保密原则。 4.员工申诉的处理程序 (1)非正式的申诉处理程序。非正式的申诉处理主要是依靠第三方调解实现的,主要依靠 训练有素的中立的第三方,协调处理申诉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分歧,以解决有关问题。 (2)正式的申诉处理程序。企业中不管有无工会,员工申诉的正式处理流程一般包括四个 阶段: ① 向申诉受理人提交员工申诉表。应写明申诉缘由,并尽量列举可靠的依据。 ② 申诉受理.对于申诉事项毫无事实依据,仅凭主观臆断的申诉不予受理。 ③ 查明事实。管理者要查明争议事实,不得有偏袒,对双方的事实都要认真调查了解。在此 阶段,申诉受理人需要填写员工申诉调查记录表。 ④ 解决问题。申诉受理人了解事实真相后,根据调查情况在 3-5 个工作日内,及时将问题 处理结果告知员工,并制作员工申诉答复表。一般而言,解决员工申诉的方法包括: 1)调查矛盾发生有关的原因; 2)迅速了解事实真相,做出解释; 3)尊重申诉人,对其困境和苦恼表示理解和同情; 4)对员工进行与申诉相关的辅导,让员工了解申诉制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5)帮助员工消除顾虑,解决问题。 【知识点】劳动争议调解管理 1.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 劳动争议调解是指依法设立的调解劳动争议的机构或者其他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 政策,对发生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运用说服教育、劝导协商的方式,促使其在互谅互让 的基础上解决争议的一种活动。 广义的劳动争议调解:包括各种组织以各种方式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调解。例如,劳动人 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时的仲裁庭调解,人民法院审判中的调解,政府有关行政 部门的调解,劳动争议诉前的专家调解等。 狭义的劳动争议调解:是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的 调解。 2.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设立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 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 有分公司、分店、分厂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总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指导分支机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小组。 小微型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也可以由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推举人员,开展调 解工作。 3.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职责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责任。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第十六条规定,企业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① 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 ② 对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 ③ 监督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 ④ 聘任、解聘和管理调解员; ⑤ 参与协调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⑥ 参与研究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方案; ⑦ 协助企业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 (2)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职责。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调解员 履行下列职责: ① 关注本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及时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报告; ② 接受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指派,调解劳动争议案件; ③ 监督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 ④ 完成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4.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调解登记、调 解记录、督促履行、档案管理、业务培训、统计报告、工作考评等制度。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 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应当写明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调 解请求事项、调解的结果和协议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 5.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实施调解前应当做好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审查调解申请。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二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 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2)通知被申请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调解案件前,应通知被申请人提交答辩书, 同时提供相关的证据资料,做好参加调解工作的准备。如果被申请人是用人单位,应通知 其指定专人或委托他人参加调解,以保证调解工作按预期顺利进行。 (3)告知与征询。 (4)弄清案件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法律依据。 (5)进一步调查事实。 (6)分析证据。 (7)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本节主要考点】 员工申诉管理 劳动争议调解管理

10 页 342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一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 【知识点框架】 1.劳动力市场概论 2.劳动力供给 3.劳动力需求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年 6题6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3 年 5题5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4 年 5题5分 1题2分 — 2015 年 4题4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6 年 5题5分 1题2分 5 题 10 分 2017 年 5题5分 2题4分 — 2018 年 4题4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9 年 2题2分 2题4分 —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概论 【知识点】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 一、基本概念 1.定义:劳动力市场是进行劳动力交易的一种要素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对劳动力这种最为重要的生产型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它通过为劳 动力供求双方提供一个接触、谈判和交易的机制,以一定的工资率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有 效地分配到不同的行业、职业、地区和企业之中的。 劳动力配置不仅满足了个人的需要, 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2017】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力这种生产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是( )。 A.政府 B.企业 C.劳动力市场 D.政府和劳动力市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是对劳动力这种生产 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 2.层次: (1)宏观:由各种局部性或单一性劳动力市场构成的一个总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微观:特定的劳动力供求双方在通过自由谈判达成劳动力使用权转让的合约时所处 的市场环境。 【2019】 关于劳动力市场的说法, 正确的有( ) 。 A.它能够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有效分配到不同的行业、 职业、 地区和企业之中 B.它是由各种局部性劳动力市场构成的一个总劳动力市场体系 C.它是特定的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自由谈判达成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合约时所处的市场环境 D.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力这种生产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 E.它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市场 【答案】 ABCD 【解析】劳动力市场是进行劳动力交易的一种要素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是 对劳动力这种生产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 选项 E 错误。 二、劳动力市场的特征(重点)(2018 案例,单选) 1.特殊性 (1)劳动力不能脱离劳动者而存在。 (2)在劳动力交易中:所有权并没有转移,转移的只是使用权(重点)。 【例题】在劳动力交易中,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 )并没有转移。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监督权 D.转让权 【答案】A 【解析】在劳动力交易中,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所有权并没有转移。所以,选择 A。 【2018】在劳动力交易中, 劳动者只是将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权转移给企业, 而劳动者的 所有权转并没有转移, 这种情况说明了劳动力市场存在着( ) 。 A.多样性 B.不确定性 C.特殊性 D.交易延续性 【答案】 C 【解析】劳动市的特殊性是指在劳动力交易中, 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所有权并没有转移, 转移的只是其使用权。 2.多样性 (1)劳动力存在知识、技能和经验差异,不能替代或不能完全替代 (2)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价格不同。 3.不确定性 (1)大量雇用合同是在无形市场达成。 (2)劳动力市场会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属性,即匹配不是终身性的, 而是可能会出现重新 匹配 4.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 (1)劳动者能力很难通过学历、年龄、性别等可见要素衡量。 (2)利用面试、笔试、心理测验等多种甄选手段以及利用试用期来最后决定是否最终雇用 某位求职者 (3)企业还要利用试用期来最后决定是否最终雇佣某位求职者 【2017】为了应对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问题, 企业通常可以采用的做法包括 ( )。 A.提供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 B.利用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对求职者进行筛选 C.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 D.利用面试、 笔试和心理测试等手段对求职者进行筛选 E.通过试用期来对求职者进行考察 【答案】 BDE 【解析】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 是指难以用准确量化手段对劳动力的质量进行 衡量并加以标准化分类, 所以需要采用多种甄选手段来进行筛选。 选项 BDE 正确 【2018 案例】这家网络公司之所以利用笔试、面试、能力测试和实习等手段来对小罗进行 考察, 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具有( ) 特征。 A.交易对象难以衡量性 B.多样性 C.交易连续性 D.不确定性 【答案】 A 【解析】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交易对象难以衡量性: 人力资源部门利用面试、 笔试、 心理测验等多种甄选手段以及利用试用期来最后决定是否最终雇用某位求职者。 5.交易的延续性 (1)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使得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内被固化下来 (2)在劳动力供求双方对对方都比较满意的情况下, 都会有一种将初次在劳动力市场上 达成的雇佣合同继续延续下去的动机。 6.交易条件的复杂性 工作环境、条件等要素都影响交易最终完成。 7.出售者地位的不利性 (1)改善不利地位的措施::劳动者通过组织工会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政府救助 (2)影响不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议价能力大小的因素 取决于劳动者所属的同种劳动力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 取决于个人的技术、能力和经验等劳动力质量要素的水平 【真题·2018 案例】 小罗大学毕业后的求职经历表明, 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 ) 。 A.某种类型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情况 B.劳动者是否加入工会 C.劳动者本人的技术、 能力和经验 D.某种类型劳动者的市场工资水平 【答案】 AC 【解析】影响不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议价能力大小的因素有两种: 一是取决于劳动者所 属的同种劳动力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 二是个人的技术、 能力和经验等劳动力质量要素的 水平。 【知识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一、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1.全国性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越稀缺,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就越高,劳动力供需受地域限制的可能性就越小,形 成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高级技术人员、企业经理人员等的劳动力市场就属于全国性劳动力市场。 2.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通常是技能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劳动者。企业在雇用这类人员的时候,往往采取从当 地雇用的策略。 3.结论: 无论是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还是地区性的劳动力市场,关键都取决于劳动力供求双方相互 进行搜寻的地理范围大小。 其中一方的搜寻区域大小, 尤其是劳动力供给者单方面搜寻区 域的大小, 并不能决定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二、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 1.外部劳动力市场 外部劳动力市场指一般性劳动力市场,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 的影响,大量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市场。 2.内部劳动力市场 (1)定义:通常是指在大型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来指导企业内部的雇 佣关系调整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管理体系。 (2)重要特征: 企业通常只从外部雇用填补较低级岗位的劳动者,内部的中高层职位一般通过内部晋升。 (3)形成:实际上是企业和劳动者双方之间相互选择的一种结果。 (1) 企业角度: 动机 1 动机 2 通过创建内部劳动力市场, 企业可以通过一段较长 员工的流失会导致企业部分在职培训的人力资本损 时间内观察员工的真实生产率特征 失, 而招募新员工替代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的成本也 用内部劳动力市场填补更高一级职位空缺可以做出 很高 更为可靠的决策, 不用担心出现太大意外 (2) 员工角度 动机 1 动机 2 劳动者在某一组织中积累的熟练程度、知识、技能、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使员工们知道 人际环境以及一些特殊的技能和经验等无法完全被 自己有一条向上晋升的内部通道, 那些组织外的人 带到另外一个组织中, 所以劳动者跳槽可能要损失 通常是不被考虑的, 而一旦离职, 就会失去这种 一部分特殊人力资本投资 有一定特权的地位, 促使员工愿意成为长期员工 (3) 采用内部劳动力市场, 也会产生较高成本 1) 组织内部员工未必是担任更高一级岗位的最佳人选; 2) 因为竞争不足导致组织内的激励水平下降; 3) 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脱离外部劳动力市场而独立存在, 不能完全自我封闭, 在薪酬水 平、 福利等方面必须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保持适度一致。 【2015】 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它是在某些特定行业内形成的有多家企业和大量劳动者参与的劳动力市场 B.它是在大型组织内形成的借助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雇佣关系调整的有序管理 体系 C.它是有助于企业对员工的生产率和工作动机等作出准确判断,保护企业的大量在职培训 投资 D.它有可能会因为员工之间竞争不足而导致组织内部的激励水平下降 E.它是独立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一种自我封闭型劳动力市场 【答案】 BCD 【解析】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大型组织内部存在的, 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的雇 用关系调整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管理体系。选项 A 错误; 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脱离外部劳动 力市场而独立存在, 它不能是完全自我封闭的, 选项 E 错误。 三、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 造成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出现相对隔离的主要原因:贫穷、歧视、技能缺乏等。 1.优等劳动力市场特征 就业条件好、工资福利水平高、工作环境良好、工作保障性强。对供给者要求高。 2.次等劳动力市场特征 就业不稳定、工资率较低、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流动率、缺勤率和迟到率比较高。 【2016】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在某些特定行业内形成的有多家企业和大量劳动者参与的劳动力市场 B.它是在大型组织内形成的借助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雇佣关系调整的有序管理 体系 C.它是有助于企业对员工的生产率和工作动机等做出准确判断,保护企业的大量在职培训 投资 D.它有可能会因为员工之间竞争不足而导致组织内部的激励水平下降 E.它是独立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一种自我封闭型劳动力市场 【答案】BCD 【解析】内部劳动力市场通常是指在大型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来指导企业 内部的雇佣关系调整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管理体系。B 正确,A 错误。企业通过创建内部劳动 力市场,企业就可以通过一段较长时间内观察员工的真实生产率特征。劳动者跳槽可能损 失一部分人力资本投资。C 正确。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可能会因为员工之间竞争不足而导致组 织内部的激励水平下降。 D 正确。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脱离外部劳动力市场而独立存在,它不能是完全自我封闭的, 在薪酬水平、福利等方面必须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保持适度一致。E 错误。 【2018 案例】小罗的公司给他这类的软件编程人员的工资比市场水平高出 20%,办公环境 和各项福利待遇也很好。 小罗所在的劳动力市场属于( ) 。 A.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B.优等劳动力市场 C.次等劳动力市场 D.内部劳动力市场 【答案】 B 【解析】优等劳动力市场: ①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条件好; ②工资福利水平高; ③工作环境 良好; ④职业保障性强。 【知识点】效率工资和晋升竞赛(2018 案例) 一、效率工资 1.含义:企业提供的一种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企业之所以愿意支付高工资, 而不仅 仅是市场通行工资率, 一个基本假设就是高工资往往能够带来高生产率。 2.高工资带来高生产率的假设支持理由有以下三点:(重点): (1)高工资能吸引到优秀的、生产率更高的员工。 (2)高工资有利于降低离职率,强化生产率。 (3)高工资更容易让人产生公平感。 3.员工对工资的公平感来自于两个方面: (1)内部公平感:取决于企业在内部工资差距决定方面的合理性 (2)外部公平感:取决于员工将自己得到的工资水平与自己可能在其他组织希望中得到 的工资水平的比较。 (3)高工资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外部公平感,这种较强的外部公平感有时候还有 助于提高员工对内部不公平的忍耐程度。 【2018 案例】公司给小罗这类的软件编程人员的工资比市场水平高出 20%, 关于小罗毕业 后就职的这家网络公司的工资水平, 正确的是( ) 。 A.这种高工资有利于降低优秀员工的离职率 B.这种高工资会使企业的人工成本过高, 从而无法与对手展开有效竞争 C.这种高工资更容易让员工产生公平感 D.企业支付这种高工资的一个基本假设是高工资往往能带来高生产率 【答案】 ACD 【解析】高工资带来高生产率的假设支持理由有以下三点: 1.高工资能够帮助组织吸引到更 为优秀的、 生产率更高的员工。 2.高工资有利于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同时强化他们的实际 生产率。 3.高工资更容易让人产生公平感。 4.通过提供效率工资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率的企业通常会有两种: (1)从降低员工流动性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最大的企业, 比如那种内部运营系统比较复杂的大型现代企业,还有那种必须对员工进行较多的人力资 本投资才能确保他们胜任组织中的相关重要岗位的企业,这些人一旦流失,企业的替换成 本就会高。 (2)很难通过基本产出的工资制度来激励员工,或者是对员工进行监督的难度很大的企 业。 5.效率工资产生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备的条件 (1)劳动者期望与企业保持长期雇佣关系 (2)只有当结构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情况下,效率工资才最有可能出现。 【真题·2015 案例】关于企业支付超过市场均衡水平高工资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企业支付的这种高工资称为绩效工资 B.这种高工资有助于吸引生产率更高的员工 C.这种高工资有助于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D.这种做法在员工期望与企业保持长期雇佣关系的情况下更有意义 【答案】 BCD 【解析】 企业支付的超过市场均衡水平的高工资属于效率工资。 选项 A 错误。 二、晋升竞赛 1.概念: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员工往往会在一家企业中工作相当长的时间,甚至终身就 职于一家企业,这时企业往往会为员工设计出若干个晋升层次,员工们为了能够获得每一 次晋升机会,会在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 1.晋升竞赛的特点(重点) (1)职位级别越高,对应的工资率也就越高。各种职位和工资率通常都是事先设计好的 (2)员工晋升到更高职位,仅仅因为比其他人更有优势,优势是大还是小,不会影响到 被晋升后工资水平高低。 (3)被晋升者将得到更高职位对应的报酬即工资水平上涨,而失败者将不会因为参加竞 赛而得到任何报酬。 2.设计要点 (1)要想让晋升竞赛能够激发候选人的最大努力,必须使参与晋升竞赛的候选人之间在 知识、能力或经验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即没有一个人能够非常有把握地自己能够获得 晋升,也没有人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获得晋升的希望。 (2)要在参与晋升竞赛者当前的职位和拟晋升职位之间创造出一种合理的工资差距。工资 差距太小,就会削弱竞赛参与者的努力动机。 3.设计合理工资差距应考虑的因素 (1)晋升的综合价值:员工一但得到晋升,所能够得到的实际价值到底有多大。 (2)晋升的风险:一个候选人得到晋升,到底确实是因为实力和绩效,还是其他运气因 素。 与运气因素有关的原因:工作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候选人的能力以及绩效进行衡量时可能 产生的误差。 (3)综合价值和风险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晋升所有带来的综合价值越高,则参与晋升竞赛者努力的积极性就越高; 晋升的风险越低,则参与晋升竞赛者的努力程度也越高。 组织中越是靠近上层的晋升,与每一次晋升相关系的工资差距往往会很大。 【2016 案例】 可以使该公司的晋升体系更为有效的做法包括( ) 。 A.使多位候选人在晋升潜力和实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B.使候选人的现有薪酬和新职位的薪酬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C.尽可能确保在晋升决策中不掺杂实力以外的运气成分 D.不把候选人的直接上级的主观评价作为晋升决策的唯一依据 【答案】 BCD 【解析】 若想让晋升体系更为有效, 则需要让参与晋升竞赛的候选人之间在知识、 能力或 经验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即没有人能够非常有握地认为自己能够获得晋升, 也没 有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获得晋升的希望。 【2019】 关于晋升竞赛的说法, 正确的有( ) 。 A.晋升竞赛获胜者与失败者会共享奖金, 只不过获胜者得到的比例更大 B.若其他条件相同, 晋升竞赛获胜者能得到的奖励越多, 在竞赛中就会越努力 C.晋升竞赛通常出现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情况下 D.晋升竞赛获胜者的成绩超过失败者的越多, 可获得的奖金越多 E.在晋升竞赛中要尽可能减少运气等不确定因素对竞赛结果产生的影响 【答案】 BCE 【解析】 晋升竞赛的三个方面重要特点: ①在企业中, 更高一级的职位通常是事先设计好 的, 每个职位对应一个确定的工资率或工资浮动区间, 职位级别越高, 对应的工资率也 就越高; ②员工晋升到更高职位的优势是大是小无关, 不会影响到他们晋升后得到的工 资水平高低; ③被晋升者将得到更高一级新职位对应的全部报酬即工资水平上涨, 失败 者不会因为参加竞赛而得到任何报酬。 选项 A、 D 错误。 【小结】 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2.特征 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1.全国性和地区性 2.外部和内部 3.优等和次等 三、效率工资和晋升竞赛 考点解析 1.劳动力市场的七个特征; 2.效率工资与晋升竞赛的理解。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 【知识点】劳动力供给总量 一、劳动力供给质量 身体状况以及受教育和训练程度。表现为知识、技能、经验等。 二、数量 劳动力供给数量取决于 3 个因素: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周平均工作时间。 【2012 案例】 劳动力给质量包括的内容有( )。 A.劳动力队伍的身体健康状况 B.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 C.劳动力队伍的受教育训练程度 D.劳动力队伍的人数 【答案】 AC 【解析】 劳动力供给质量指劳动力队伍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构成 1.人口总量: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及净流入率三个因素。 净流入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的流入和流出状况。其他情况不变情况下,净流入 率的数值越大,则本地人口增加越多。 2.人口构成(重要) 人口总量=劳动年龄内人口+劳动年龄外人口 劳动年龄(我国):女性 16-55 周岁;男性 16-60 周岁 (1)劳动年龄内人口: 1)劳动适龄就业人口(劳动年龄内+正在从事有报酬社会劳动) 2)失业人口(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社会劳动+尚未找到工作) 3)就学人口或在校人口(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正在从事正规学习) 4)家务劳动人口—家庭妇女(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完全从事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 5)现役军人(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 6)劳动年龄内其他人口—不依靠工作收入维持生活的赋闲者。(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 +未参加社会劳动+没有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 (2)劳动年龄外人口: 1)未成年就业人口(16 周岁)。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是已经在从事有报酬的社会劳动。 2)老年就业人口.已经超过劳动年龄但是仍然在继续从事有报酬社会劳动的人口。 3)劳动年龄外其他人口。指处于劳动年龄之外且未就业的其他人口,主要是指老人和孩子。 【2017】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提供数量的因素包括( ) 。 A.人口规模 B.人口构成 C.劳动力参与率 D.周平均工作时间 E.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答案】 ABCD 【解析】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提供数量的因素包括人口总量(人口规模与人口构 成) 、 劳动力参与率、 周平均工作时间。 (二)劳动力参与率(重点): 1.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参与率通常是指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16 岁以上人口中所 占的百分比。或者,劳动力参与率为实际劳动力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比。 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希望走出家庭,到劳动力市场上去寻找并实际从事工作的 意愿高低。 (1)就业人口=劳动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人口+老年就业人口 (2)实际劳动力供给人口或“经济活动人口”,有时简称“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失 业人口 2.劳动力参与率公式: 劳参率(%)=(就业+失业)/16 岁以上人口×100%=(经济活动人口或劳动力人 口)/16 岁以上人口×100% 【2016】某地区的人口总数为 100 万人,其中 16 岁以上的总人数为 80 万人,16 岁以下的 总人数为 20 万人,就业人口 50 万人,失业人口 10 万人,则该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为( ) A.50% B.60% C.75% D.80% 【答案】C 【解析】劳动力参与率主要是指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在 16 岁以上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或者实际劳动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的比例。(50+10)/88×100%=75%。 3.劳动力参与率与保留工资 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者个人的保留工资有很大关系。所谓保留工资,就是指为了使一位劳 动者愿意到市场上来工作,而不是待在家里所必须达到的最低工资水平。这种保留工资是 一种工资的心理价位,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保留工资水平也存在差异。 在劳动者个人的保留工资水平和其他情况一定的前提下,市场工资率越高,则劳动者到市 场上来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的劳动力参与率也就会越高。 (三)周平均工作时间 1.概念 劳动者平均每周在劳动力市场上愿意提供的工作小时数的总和。即一位劳动者在愿意到劳 动力市场上来工作的情况下,平均每周愿意提供的工时总量。 2.取决的因素 (1)劳动力需求方提出的具体要求,即企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有决定员工的周工作时间 的权利。 (2)劳动力供给方选择的自主权。 (3)企业的经营波动以及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 【2017】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包括( ) A.人口规模 B.人口构成 C.劳动力参与率 D.周平均工作时间 E.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答案】ABCD 【解析】根据劳动力供给数量取决因素,人口总量(人口规模与人口构成)、劳动力参与率、 周工作时间,E 选项未涉及。 【知识点】个人及市场劳动力供给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基本原理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 1.个人劳动力供给概念 特定工资或工资率下,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工作小时数量。 2.影响因素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工资率或工资水平 3.劳动者可利用的劳动时间划分:工作时间+闲暇时间。 4.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 (1)工资率上升对于个人劳动力供给产生的作用相反的两种效应 1.收入效应(重点) 工资率提高,可以用较少工作时间获得同样收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供给反而减少。 【结论】 涨工资,容易知足,反而减少劳动时间。 【例题】工资率提高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收入效应导致( )。 A.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B.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C.劳动力供给人数减少 D.劳动力供给人数增加 【答案】A 【解析】工资率提高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收入效应导致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2.替代效应(重点) 当工资率上涨时,单位时间所获得的收入增加,劳动者为获得更多的收入,宁愿牺牲闲暇, 增加劳动量以多获得工资收入。 【结论】 越涨工资,越想多挣钱。 【最终决定】 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力量对比。 例如:工资率上升(重点) 1.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供给时间减少。 2.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供给时间增加。 【2016】工资率上升对劳动者产生的作用之一在于,它使劳动者享有闲暇的机会成本比过去 更高了,而这会使劳动者产生一种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倾向。工资上升对劳动者产生的 这种效应称作(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规模效应 D.产出效应 【答案】B 【解析】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上升,劳动者享有闲暇的成本比过去更高了,而这会使劳动者 产生一种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倾向。 【2019】 关于工资率上涨对个人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工资率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B.工资率上涨的替代效应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C.工资率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D.工资率上涨的收入效应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答案】 D 【解析】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随着工资率上涨, 劳动力供给呈现 先增加后减少的情况。当工资率上涨, 替代效应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而收入效 应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选项 D 正确。 (2)非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个人在不参加工作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的收入,如遗产及其他馈赠、资本利息 等。 一旦人有了非劳动收入,则倾向于少工作甚至不工作。因此,个人非劳动收入或财富总量 越大,劳动者的劳动力供给动机越弱。 (3)个人偏好 在非劳动收入或个人财富总量、市场工资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两位相同技能的劳动者是否 参加工作或愿意提供的工作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这两个人各自的不同偏好,偏好闲暇的 人比偏好工作的人更不愿意增加劳动力供给。 个人偏好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及受教育程度等,另一方面也取决一个 社会的整体氛围、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二、个人及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1.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重点) (1)如果工资率上升所带来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图中的 AB 段)(低收入阶段); 工资率上升,个人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供给曲就呈现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 (2)如果工资率上升所带来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图中的 BC 段)(较高收入水平) 工资率上升,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劳动力供给曲线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的倾斜 2.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 (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常见的市场劳动力供给状况) (2)垂直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无弹性) 原因: ① 工资变动,劳动力适应新经济刺激有一段时滞; ② 封闭情况下,如果劳动者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则即使工资率提高也不可能再增加劳动 力供给了。 (3)水平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无限弹性) 原因:欠发达国家具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情形。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重点) 1.劳动力供给数量随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 供给弹性=劳动工时变动百分比/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工时增加或减少绝对数量/初始工时)×100%/(工资率上升或下降绝对数量/初始工 资率)×100% 2.通常情况下,工资率上升会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增加,因此供给弹性通常为正数(重点)。 结果 >1 劳动工时变动/工资率变动 富有弹性 工时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 百分比 <1 缺乏弹性 工时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 百分比 =1 单位弹性 工时变动百分比等于工资率变动 百分比 =0 无弹性 0/20=0 工资率变动不会带来劳 动工时的任何变动 ∞ 无限弹性 弹性为∞某工资率下劳动需求者 可获得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2018.25】当某地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率为每小时 20 元时,此类人员的供给人数为 50 万 人,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率上升到每小时 25 元后,此类人员的月供给量为 60 万人,家政 服务人员的劳动力供给是( ) A.单位弹性的 B.无弹性的 C.富有弹性的 D.缺乏弹性的 【答案】D 【解析】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计算公式:Es=[(S1-S0)/S0]/[(W1-W0)/WO]=[(60-50)/ 50]/[(25-20)/20]=0.81,所以为缺乏弹性。 【2016】某地区医院护士当前的工资率为每小时 40 元,劳动力总供给时间为 4 万小时,若 工资率提高到每小时 50 元,则他们的劳动力总供给时间会上升到 5.2 万小时,则该地区医 院护士的劳动力供给是( ) A.缺乏弹性的 B.富有弹性的 C.单位弹性的 D.无弹性的 【答案】B 【解析】劳动力供给弹性=[(S1-S0)/S0]/[(W1-W0)/W0]=[(5.2-4)÷4]÷[(5040)÷40]=1.21,所以富有弹性。 【例题】如果某地区制造工人的市场工资率从 2000 元/月上升到 2500 元/月,其劳动力供给 总时间上升 5%,则此类劳动力的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 A.0.4 B.0.25 C.0.2 D.0.1 【答案】C 【解析】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工时变动百分比/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5%÷【(2500-2000)/2000】×100%=0.2。 【知识点】家庭劳动力供给与周期性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生产理论 1.以家庭为单位来分析劳动力供给问题 2.家庭的可能时间分配主要分为: 市场工作时间 家庭生产时间 3.涉及三个问题: (1)家庭需要消费什么样的家庭物品。 (2)家庭希望怎样来生产这些家庭物品。 时间密集型还是商品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决定市场工作时间和家庭生产时间比例。 (3)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分配各自在劳动力市场工作、家庭生产方面的时间。(比较优势原 理) 【2018.75】家庭生产理论认为( ) A.家庭可以用时间密集型和商品密集型两种方式生产家庭物品 B.家庭的可支配时间可以划分为市场工作时间和家庭生产时间两大类 C.家庭的直接效用的来源是整个家庭获得的总劳动收入 D.家庭需要决定消费有些家庭物品 E.家庭的劳动力供给行为是家庭成员劳动力供给行为的简单加总 【答案】A、B、D 【解析】家庭生产理论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分析劳动力供给问题;家庭物品的生产方式:时间密 集型、商品密集型。A 正确。家庭时间分配:市场工作时间、家庭生产时间。B 正确。一个家庭会 把它生产出来的家庭物品看成是效用的直接来源。C 错误。家庭需要考虑消费什么样的家庭 物品,哪个是给家庭带来的效用是最大的,D 正确。家庭内部分工决策:采用比较优势的原理, E 错误。 【例题】家庭生产理论的观点不包括( )。 A.一个家庭的可利用时间有市场工作和家庭生产时间 B.家务劳动不属于生产劳动 C.夫妻双方的劳动力供给决策是相互独立的 D.家庭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时间密集型和商品密集型两种方式 E.比较优势原理对于家庭成员的时间用途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答案】BC 【解析】家庭生产理论:家庭时间分配为市场工作时间和家庭生产时间;(3)家庭内部分 工决策采用比较优势的原理。 二、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1.附加的劳动者效应(重点) 家庭中主要收入获得者失去工作或工资被削减之后,其他成员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 以力图通过找到工作而缓解家庭收入的下降。这一现象反映收入效应(重点) 工资率上升,减少劳动时间;下降,增加劳动时间。 2.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重点) 本来可以寻找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在某种可行工资率水平下寻找工作比较悲观,停止寻找工 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与者。 这一现象反映替代效应。经济衰退时期丈夫失业,导致其他家庭成员的劳动力供给减少。 工资率上升,增加劳动时间;下降,减少劳动时间。 3.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与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 在作用方向上也是相反的。它们的强弱对比 就会直接影响到失业率的高低。 具体为: (1)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附加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政府公布的失业率数 字上升, 因为寻找工作的失业人数增加了。 (2) 灰心丧气的劳动者在失业后退出劳动力市场, 那么, 寻找工作的失业者人数减少会 使失业率的下降。 (3) 结论: 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占据着主动地位。 灰心丧气劳动者效应占主导的原因: 第一, 附加劳动者效应只影响失业者尤其是唯一的挣工资者失去工作的极少数家庭;而灰 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则影响更多的劳动者。 第二, 在衰退之前就在从事市场工作的女性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大, 所以在她们身上出现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的机会较少。 第三, 随着失业保险计划的实施,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被进一步削弱。 【2017】附加的劳动者效应和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都是在( )中可能发生的促使劳动者 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A.经济周期 B.生命周期 C.家庭 D.企业 【答案】A 【解析】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涉及附加的劳动者效应(类似于收入效应)和灰心丧气的 劳动者效应(类似于替代效应),A 选项符合题意 三、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1.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规律 阶段 刚成年 年龄增长 一定阶段之后 晚年 劳动力供给 很低 不断提高 保持水平不再增长 下降 2.女性劳参率变化 总体趋势:稳定上升。 原因(重点): 1) 相对工资率上升; 2)市场工作的偏好和态度发生了变化; 3)家庭生产生活的生产率提高; 4)出生率下降; 5)离婚率上升; 6)工作机会增加。 【2017】导致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因素是( ) A.女性的相对工作率上升 B.家庭生产活动的生产率提高 C.出生率上升 D.离婚率上升 【答案】C 【解析】根据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可得出本题实质是考查导致女性劳动力不工作的原因, C 选项符合题意。也可根据影响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因素进行排除得出答案。 3.老年人劳参率明显下降(重点)。 决定因素:工资率上升。 收入效应明显压过替代效应,加上健康状况下降,都导致对闲暇时间的需求强烈。 养老金增加强化了收入效应,降低了退休成本。 【小结】 一、劳动力供给总量 1.数量(人口、劳参率与平均周工作时间) 2.质量(知识、技能与经验) 二、个人及市场劳动力供给 1.个人(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曲线 2.劳动力供给弹性 三、家庭劳动力供给与周期性劳动力供给 1.家庭生产理论 2.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附加、灰心丧气) 3.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1)规律 (2)女性 (3)老年 第三节 劳动力需求 【知识点】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需求的性质与劳动力需求曲线 1.劳动力需求的性质 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微观);行业或市场层面的劳动力需求(宏观)。 2.需求的分类: (1)直接需求:能够直接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商品所产生的需求。 例如:食物、服饰等。 (2)间接需求(派生需求):由于对产品的直接需求延伸出对产品生产要素的需求。 例如:雾霾严重时期,口罩需求量剧增,延伸出纱布、棉花的需求。 3.劳动力需求曲线(重点) 在劳动力市场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数量会随着工资率的变化而变化。 【2016】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数量会下降 B.在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劳动力需求数量会下降 C.在产品需求增加时,劳动力需求数量会下降 D.资本的价格对于劳动力需求数量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A 【解析】在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数量会下降;在产品需求增加时,劳动力需求数量会 上升。资本的价格对于劳动力需求数量产生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二、工资率变化对长期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1.规模效应 工资率上升→成本上升→缩减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下降 2.替代效应 工资率上升→增加资本需求,减少劳动力需求 【结论】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减少(重点)。 三、产品需求与资本价格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重点) 1.产品需求变化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需求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会导致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或市场的总体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例题】产品需求上升的规模效应使劳动力需求( )。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A 【解析】产品需求上升的规模效应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真题·2018 单选】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说法, 错误的是( ) 。 A.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B.其他条件一定, 工资率上升必然导致劳动力需求数量下降 C.劳动力需求与资本价格无关 D.在长期中, 工资率变动会对劳动力需求同时产生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案】 C 【解析】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工资率、 产品需求和资本价格。 2.资本价格变化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资本价格】: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均衡机制是价格机制。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不会白 白的向企业供应资本,而必须为资本使用权的转让支付一定的报酬,即资本价格。也就是 “用钱的成本”。 (1)规模效应(重点) 资本价格下降,企业总生产成本会随之下降,刺激扩大规模,引起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 “用钱成本下降,就多雇佣人”。 (2)替代效应(重点) 资本价格下降,用资本替代劳动力,减少劳动力需求。 “用钱成本下降,用钱解决问题,就少雇佣人”。 【例题】资本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使劳动力需求( )。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A 【解析】资本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2018.50】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B.其他条件一定,工资率上升必然导致劳动力需求数量下降 C.劳动力需求与资本价格无关 D.在长期中,工资率变动会对劳动力需求同时产生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案】C 【解析】资本价格会影响劳动力需求,错误。 【知识点】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重点) 一、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1.概念 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W)变化 1%所引起的此种劳动力的需求量(L)发生变化的百分比。 2.公式 η=劳动力需求变动/工资率变动×100% =(△L/L)/(△W/W) 【2017】某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为每小时 10 元时,某城市对这类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为 10 万 小时,已知该市对这类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为单位弹性,则当这种劳动力的工作率上涨到每 小时 15 元时,该市对此类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会变成( )万小时。 A.2 B.4 C.5 D.15 【答案】C 【解析】由于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为负,所以根据已知该市对这类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为 单位弹性,可以得出,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L1-L0)/L0]÷[(W1-W0)/ W0]=[(L1-10)/10]÷[(15-10)/10]=-1,则 W1=5。 3.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种类(3 种) (1)需求富有弹性 |η|>1,工资率上升 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大于 1%。 结果:需求量下降,工资总量下降。 (2)需求缺乏弹性 |η|<1,工资率上升 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小于 1%。 结果:需求量上升,工资总量相对上升。 (3)单位弹性 |η|=1,工资总量不变。 【2013】某地区汽车生产工人工资率从每小时 30 元上升到 33 元,该地区汽车制造商对汽 车生产工人的劳动力需求将会从原来的 10000 人减少到 8000 人,则该地区汽车生产工人 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属于( )。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单位弹性 D.无弹性 【答案】B 【解析】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L1-L0)/L0]÷[(W1-W0)/W0]=[(800010000)/10000]÷[(33-30)/30]=-2=/2/>1,所以为富有弹性。 二、派生需求定理(重点) 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四条因素”: 1.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产品价格变动 1%所引起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越大(价格对产品的销量影响就越大,导致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变化就 较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大。 2.要素替代的难易度 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力替代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大。 【案例】 资本、设备等越容易替代劳动力,则劳动力需求的量变动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弹性越大,这种要素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量变动也较大。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引起供应量的变化就越大,成本越高,工资率变动就越 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大。 4.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工资率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 自身工资弹性越大。 【2010】根据派生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 ),则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 资弹性越高。 A.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B.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越困难 C.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D.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E.工资水平越高 【答案】AC 【解析】要素替代的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 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 【真题·2012 案例】 有利于中国劳动者就业的情况是( )。 A.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弹性比较小 B.发达国家劳动者对中国劳动者的替代难度比较高 C.中国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价格弹性 D.能够替代中国劳动者的其他生产要素(资本和发达国家劳动者等) 的供给弹性比较小 【答案】 ABD 【解析】 影响劳动力自身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及变化情况。 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重点) 一种劳动力工资率变化 1%所引起的另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总替代关系 两种劳动力交叉工资弹性是正值,意味着一种劳动力工资率提高促使另一种劳动力就业量 增加,两者是总替代关系。 2.总互补关系 两种劳动力交叉工资弹性是负值,意味着一种劳动力工资率提高促使另一种劳动力就业量 减少,两者是总互补关系。 简易判断方法: 同类型变化(如果都是增加或减少),则一定是总替代关系;反之,一升一降(或一降一 升),则一定是总互补关系。 【201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国青年劳动力的工资率上涨 2%会导致老年劳动力的 就业量下降 0.8%,这表明该国这两种劳动力之间存在( )关系 A.替代 B.互补 C.总替代 D.总互补 【答案】D 【解析】根据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总互补关系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 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减少。 【小结】 一、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1.劳动力需求的性质及劳动力需求曲线 2.工资率变化对长期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1)规模效应 (2)替代效应 3.产品需求与资本价格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 二、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 1.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2.派生需求定理 3.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非均衡 【知识点】劳动力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一、劳动力市场均衡 均衡: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相等。市场既不存在劳动力短缺,也不存在失业。 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破坏与重建(重点) 1.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对均衡位置的影响 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和需求量均降低。 2.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位置的影响 供给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上升,就业量下降。 3.供求曲线同时移动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 需求曲线移动幅度大,工资率上升,供给曲线幅度大,则下降。 (1)产品需求量上升导致对生产产品的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2)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又必然使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整体右 移。 (3)当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幅度更大时——均衡工资率上升。 (4)当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幅度更大时——均衡工资率下降。 【2017】在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图形中,如果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出口下降导致劳动力需 求曲线向左移动,则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率上升 B.均衡工资率上降,均衡就业率下升 C.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率同时上升 D.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率同时下降 【答案】D 【解析】根据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劳动力需求减少,可画出图形,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得 出均衡工资率与均衡就业量同时减少。 【2015】如果在沿海地区就业的大量内地农村劳动力返还家乡,而沿海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没 有发生变化,则此时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会表现为( )。 A.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下降 B.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上升 C.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均下降 D.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均上升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得出劳动力需求不变而供给减少,可画出图形,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所以使得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下降。 【2019】在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图形中, 假定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而劳动力供给却由于 退休人口增加和新成长劳动力不足而出现了下降,则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 A.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同时下降 B.均衡工资率上升, 均衡就业量下降 C.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同时上升 D 衡工资率下降, 均衡就业量上升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 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情况下, 劳动需求曲线不变, 供给减少向左 移动 【知识点】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及其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需求方遇到的摩擦力(重点) 1.企业并非必须支付市场通行工资率 1)在现实中,企业不仅会向员工支付工资,而且会提供福利以及其他一些员工认为有价值 的报酬因素,如良好的工作环境甚至便利的交通条件。 2)有些企业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有意提供超过市场工资率的效率工资。 3)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国家的政府颁布了最低工资立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 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来支付与市场工资水平相当的 工资。 4)在很多市场经济国家中,工会往往通过集体谈判迫使企业将工资水平确定在髙于市场通 行工资率的水平上。 【2013 案例】 关于企业支付的工资偏离通行市场工资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企业可以选择支付低于通行市场工资率的工资而不必担心雇不到人 B.企业可以通过支付效率工资来吸引、 留住和激励员工 C.企业支付的工资水平可以偏离通行市场工资率,但不能低于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标准 D.在市场经济国家,工会可能会通过集体谈判迫使企业支付高于市场通行工资率的工资 【答案】 BCD 【解析】 关于企业支付的工资偏离通行市场工资的情况包括: ①不仅会向员工支付工资, 而且会提供福利以及其他一些员工认为有价值的报酬因素; ②会有意提供高于(而不是等 于) 市场通行工资水平的工资率---即效率工资; ③政府颁布最低工资立法等方面的法律 法规,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来支付与市场工资水平相当的工 资; ④工会通过集体谈判迫使企业将工资水平确定在高于市场通行工资率的水平上。选项 BCD 正确。 2.企业并非可以自由调整雇用量 1)雇用和解雇劳动力的过程都是需要耗费成本的。 2)新雇用劳动者成本包括:搜寻成本以及对劳动者进行甄选的成本,如发布招聘广告的费 用、对求职者进行评价和筛选的费用、外聘专业招募甄选机构或专业化甄选测试、培训成本 等的费用。 3)从解雇的角度来看:解雇员工的做法可能会被视为对员工的不公平,从而影响企业未来 在市场上招募员工的能力,甚至会损害留用员工的生产率;政府往往以立法的形式要求企 业在解雇员工时必须支付遣散费或提供其他补偿,而这也会增加企业解雇员工的成本。 【2018.56】劳动力市场上的摩擦力会导致劳动力市场非均衡,这种摩擦力不包括( )。 A.企业调整雇佣人数会产生成本 B.市场工资水平会发生变化 C.有些企业支付超出市场通行水平的高工资率 D.劳动力流动会产生成本 【答案】B 【解析】劳动力需求方遇到的摩擦力:企业并非必须支付市场通行的工资率;企业并非可以自 由调整雇用量,耗费成本。劳动力供给方遇到的摩擦力:劳动力流动成本。B 未涉及,符合题意。 二、劳动力供给方遇到的摩擦力(重点) 1.劳动力并非可以零成本地自由流动 劳动力流动成本:寻找就业信息的成本;离开原雇主失去的经济或非经济利益;需要重新 学习,掌握新的技能的成本。 2.劳动者对工资率的反应并非极其敏感 工资水平不是唯一考虑因素,还有福利、交通、企业与家庭的距离等因素。 工资刚性或黏性现象,使劳动力很不愿意接受工资水平的下降。 【2013 案例】 关于理想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的说法, 正确是( ) 。 A.劳动力市场均衡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力供求调整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可以在无成本情况下完成 B.劳动力市场均衡意味着在某一个既定的市场工资率上,劳动力供给数量和劳动力需求数 量正好相等 C.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下, 不存在失业情况, 但可能会存在劳动力短缺 D.劳动力市场均衡一旦形成, 就不会轻易被打破 【答案】 B 【解析】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相等, 从而市场出清的一种劳动力市场状 态。 此时, 在某个市场工资率下的劳动力供求正好相等, 市场即不存在失业, 也不存在 劳动力短缺。 但劳动力市场均衡不是绝对的,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是在不断建立、 不断被 打破、 然后再重新建立这样一种循环中运行的。 现实中存在各种阻碍均衡市场实现的因素, 导致劳动力市场不能无摩擦地运行。 选项 ACD 错误, 选项 B 正确。 【知识点】劳动力市场政策(重点) 一、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1.货币政策 (1)概念: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总需求 进行调节从而对收入水平的影响来发挥作用的。 (2)货币政策种类 1)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增加生产、提高就 业水平。 2)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治理通货膨胀有积极 的作用;往往会使失业水平上升。 (3)施行手段:法定准备金制度、贴现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 2.财政政策 (1)概念:利用政府预算来影响总需求的一种政策。 (2)财政政策种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的方法刺激总需求的增加, 进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主要目标:提高就业水平。 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降低通货膨胀率有积极 的作用,但不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 (3)施行手段包括:调整税率和政府支出水平。 3.收入政策 (1)概念:收入政策实标上是一种工资、物价管理政策。 工资管理的目标是对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实施控制。 价格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能获得必要的利润,又能对价格水平实施控制。 (2)做法 最普遍的做法:政府力劝劳动者约束自己提高工资以及企业提高价格的动机。(效果微乎 其微) 最极端的做法: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即政府有关部门将工资和价格增长纳入政府的行政 管理范围之内。(很少使用) 介乎两者之间的做法:采取工资一价格指导的方针。 (3)工资指导线制定原则:年度报酬增加百分比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 4.人力政策 (1)概念 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训练与教育,把非熟练的劳动力训练成有技术熟练程度达到一 定水平的劳动者,以缓和因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不匹配而造 成的失业问题。 (2)性质:针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而提出的一种扩大就业的政策。 (3)依据:人力资本理论。 5.产业政策 (1)概念 是一个国家对其产业结构实施引导、调节、管理的方针和政策。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源于一 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产业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就业水平影响也很大。 (2)产业结构两种划分办法 以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为序来划分:第一产业是初级产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 三产业为服务业。 以各产业所使用的投入组合的特点为标志来划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 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3)“就业弹性” a)概念:在某产业中产出增长百分比或经济增长百分比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百分比。反映产业 政策对就业结构以及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的指标。 b)就业弹性高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大; c)就业弹性低的国家或地区:偏重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政策。 d)提高就业水平目标: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产业。 【2016】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某国的一些产业受到严重打击,裁员现象严重,为此该国政府 拿出专项财政政策,建立了一些针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计划,政府采取的这种政策称 为(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产业政策 D.人力政策 【答案】D 【解析】人力政策是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训练与教育。 【例题】政府采取的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有( )。 A.货币政策 B.收入政策 C.财政政策 D.人力政策 E.法律政策 【答案】ABCD 【解析】政府采取的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 产业政策等。所以,选择 ABCD。 二、最低工资立法及其影响(重点) 1.压缩效应 最低工资立法,提高了原来工资率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者的收入;缩小了收入差距。 2.扩大效应 最低工资立法,最低工资标准过高,企业不愿继续雇用生产率水平低的劳动者,导致这部 分劳动者供给量增加,工资率会更低;扩大收入差距。 3.最低工资立法的最终影响 (1)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最终影响,要取决于压缩效应和扩大效应 的力量哪一个更大。 (2)压缩效应扩大效应:最低工资立法削弱了社会上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3)扩大效应压缩效应:社会上的不平等程度会进一步加剧。 【例题】政府的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压缩效应大于扩大效应,削弱了社会上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B.扩大效应大于压缩效应,社会上的不平等程度会进一步加剧 C.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最终影响,要取决于压缩效应和扩大效应的 力量哪一个更大。 D.压缩效应是指原来收入本来就处于最底层的工人的收人更低 【答案】D 【解析】扩大效应:如果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工资立法超过了当劳动力市场自由运行时所确定 的均衡工资率,那么最低工资立法的实行必然会导致企业不愿意继续雇用生产率水平低于 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人,于是这些工人就会失去工作。这种影响过程就导致在实行最低工资 立法之后,原来收入本来就处于最底层的工人的收人更低了。 【小结】 一、劳动力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1.劳动力市场均衡 2.破坏与重建 二、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及其影响因素 1.需求方遇到的摩擦力 2.供给方遇到的摩擦力 三、劳动力市场政策 1.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1)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 (3)收入政策 (4)人力政策 (5)产业政策 2.最低工资立法及其影响 (1)压缩效应 (2)扩大效应

27 页 361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二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工资与就业 【本章知识点】 一、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1.工资水平 2.工资差别 3.工资性报酬差别与劳动力市场歧视 二、就业与失业 1.就业与就业统计 2.失业与失业统计 3.失业率统计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 4.失业类型及成因与对策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5 5题5分 2题4分 —— 2016 3题3分 2题4分 3题6分 2017 4题4分 —— —— 2018 6题6分 2题4分 —— 2019 2题2分 1题2分 —— 第一节 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知识点】工资水平 一、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了解) 1.货币工资 定义:又称名义工资,是指雇主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例如:月薪 8000 元 2.实际工资 定义: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量。可用来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 例如:月薪 8000 元,可以购买 10 元一斤的水果 400 公斤 3.公式: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一般用消费品价格指数来表示,在现实中货币工资水平总是高于实际工资水平 【助记】 1.货币工资不等于实际工资。 避免出现货币工资上升而实际工资下降的现象。 2.劳动者的供给决策是根据实际工资的变动做出的,而不是货币工资。 【2018.77】关于工资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实际工资就是指员工实际拿到手的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就是指名义工资 C.企业在确定工资水干时必须了解实际工资水平 D.货币工资上涨时,实际工资有可能是下降的 E.物价指数越高。相同的货币工资代表的实际工资水平越低 【答案】C、D、E 【解析】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量,可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企业 在确定工资水平时必须了解实际工资水平。A 错误。C 正确。货币工资又称名义工资,是指雇 主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B 错误。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货币工资上 涨,实际工资有可能是下降的。D 正确。物价越高,相同货币工资代表的实际工资水平越低。E 正确。 【2016】 关于工资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实际工资又称为名义工资 B.物价指数越高, 相同货币工资所代表的实际工资水平越低 C.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 D.货币工资水平上升则实际工资水平一定上升 【答案】 B 【解析】货币工资又叫名义工资。物价水平变化越大, 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差别越大, 所以有可能会出现货币工资水平上升而实际工资水平反而下降的情况。 实际工资=货币工 资/物价指数。 二、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 1.工资水平的上下限 在工资谈判的过程中, 工资水平存在一个上限和下限, 工资水平上下限由三方面决定: ① 雇主对劳动力需要的迫切程度(反映劳动力需求) ② 劳动者需要通过就业挣取工资来满足生活需要的迫切程度(反映劳动力供给) ③ 谈判双方的力量对比(反映供求关系) 2. 影响工资水平确定的因素 1)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所需的生活费用 (1)首先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2)生活工资必须是全勤、满时的。 (3)生活工资按家庭平均人口计算。 2)同工同酬原则(熟悉) (1)完成同等价值工作,应获得同样的工资。 (2)障碍: 1.在利润水平或工资支付能力不同的部门之间; 2.存在流动壁垒,人员短缺部门与人员过剩部门; 【2017】同工同酬原则要求,对( )的劳动者支付同等水平的工资。 A.工作年限相同 B.完成同等价值工作 C.具有相同人力资本 D.具有相同工龄 【答案】B 【解析】同工同酬原则:对于完成同等价值工作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水平的工资。 3)企业工资支付能力 在竞争性经济中,如果产品需要是稳定的,决定企业支付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该部门或企业 生产率。 【2018.22】在竞争性经济中,如果市场对企业的产品需求是稳定的,则决定一家企业工资 支付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市场工资水平高低 B.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C.同工同酬的要求 D.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费用需求 【答案】B 【解析】企业的工资支付能力:一个部门或企业的工资支付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该部门或企业的 生产率。 三、工资水平与生产率和企业规模的关系(熟悉) 1.工资水平与生产 原因 ① 企业所能够吸引到的员工类型 内容 因为高工资扩大了企业的求职者人才库, 因为它可 以从大量备选的求职者中“汲取精华” 企业角度: 工资越高---辞职率越低---企业培训意 ② 能够从既定员工身上挖掘出来的生产率 愿越强 员工角度: 减少工作偷懒行为---被解雇损失的成 本巨大 【2016 案例】因为这家公司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市场水平, 该公司支付高工资的作用在于 ()。 A.吸引优秀的、 高生产率员工 B.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C.削弱员工的偷懒动机 D.降低人工成本 【答案】 ABC 【解析】考查工资水平与生产率的关系。能够吸引到更优秀的员工; 高工资可以降低离职率; 减少工作偷懒行为, 选项 ABC 正确。 2.工资水平与企业规模 通常情况下,在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工作的员工,其工资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增长的速度 也要快得多。 1)大企业比小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特殊培训机会。有利于培训员工并与企业建立长期雇 佣关系。 2)高工资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补偿性的工资差别:即由于要求员工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从而 导致工作对员工的吸引力较差,于是就需要对他们提供一种补偿。 3)大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在职业性“工作阶梯”中得到多层次晋升的机会。 4)较大的企业可能会发现,岗位空缺的出现对于他们而言是成本很高的。 【2017 案例】一般来说, 规模大的企业能够支付较高水平的工资, 主要原因在于( )。 A.规模大的企业更有可能通过规模经济增加利润 B.规模大的企业要求员工之间高度依赖和相互协作倾向于通过支付高工资来降低人员流动 率 C.大企业对员工的纪律约束通常较严格, 因此高工资中有一部分属于技能性工资差别 D.大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工作轮岗和晋升机会, 员工流动率较低, 生产率较高 【答案】 ABD 【解析】大企业对员工的纪律约束通常较严格,因此高工资中有一部分属于补偿性工资差别, 而非技能性工资差别, 选项是 C 错误。 【知识点】工资差别 一、工资差别概念的界定 1.工资差别概念:各类人员的工资在水平上差异。 2.工资差别的本质原因:同劳动相联系,只要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能完全相同(或如经 济学上常说的劳动力不同质现象存在),劳动条件的差别无法消除,工资差别就不可能消 除。 3.工资差别对配置资源的影响(积极的作用) 工资差别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重新配置资源,它会激励劳动者从低生产率工作岗位、企 业、行业或产业部门、职业甚至国家向高生产率的地方转移。 【2015】激励劳动者从低生产率的岗位、企业向高生产率的岗位、企业转移,从而在整个社 会范围内不断重新配置的劳动力资源的是( )。 A.劳动条件 B.工资差别 C.劳动力供给 D.劳动力需求 【答案】B 【解析】通过“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转移、重新配置”可以得出工资差别。 【2016】 关于工资差别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工资差别的存在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B.工资差别是推动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 C.劳动者在素质和技能方面的差异是导致工资差别产生的原因之一 D.劳动条件方面的差异往往会体现在工资差别中 E.社会工资差别越小越好 【答案】 BCD 【解析】 工资差别的存在同市场经济中价格差别的存在一样, 具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 重新配置资源的功能, 它会激励劳动者从低生产率的工作岗位、 企业、 职业、 行业或产业 甚至国家向高生产的地方转移, 从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具有积极的作用。 【2019】 关于工资差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不仅关心工资水平, 也关心工资差别 B.工资差别具有重新配置人力资源的功能 C.工资差别的形成, 原因之一在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并不完全相同 D.政府应努力消除不同企业的同类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工资差别 【答案】 D 【解析】 工资差别的存在, 能够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 的作用, 选项 D 错误。 二、不同产业部门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1.熟练劳动力 (1)建筑业工人的报酬比较高:因为这个行业劳动力中,熟练的电工、木工、泥瓦工、管子 工等所占的比例较大,由于这些工作的报酬高,所以整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也高 (2)零售业的报酬较低:其部分原因是大多数员工都属于非熟练工人 (3)比重越大,整体工资水平就越高; 非熟练工人比重越大,整体工资水平越低 2.技术经济特点 (1)规模大、人均占有资本投资比例高的产业部门,人均工资水平也较高 (2)对资本投资的要求低、新企业易于进入和以竞争性市场结构为特征的行业,其人工成 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也较高,所以一般属于低工资产业部门,这类行业如服装加工,纺织品、 皮革制品生产行业等 3.发展阶段 (1)当某产业部门或行业处于兴盛期时,工资的增长幅度高于其他部门 (2)处于衰退期的产业部门,工资就很难增长 (3)在生产兴旺的部门,有利的经济条件将使工资标准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4)在生产状况不景气部门,其工资标准将会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5)经济结构会逐步达成新的协调,各部门的工资或迟或早趋于相似水平 4.工会化程度 (1)传统的高工资产业一般也具有较高的工会化程度 (2)新兴的高工资行业如计算机、通讯等行业本身的工会化程度却很低,这也导致工会化 程度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 5.地理位置 (1)不同地理位置,工资水平有高有低。 (2)制造业企业一般位于工资水平高的地区,主要是因为可以找到技术熟练程度较高的 工人。 (3)工资水平较低的行业(纺织),更多的集中于工资较低的地区。 【2018.14】关于不同产业部间工资差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熟练劳动力所占比重高的产业通常工资水平更高 B.人均资本投资比例高的产业部门,人均工资水平通常也高 C.产业的工会化程度越高,则工资水平定越高 D.工资水平较低的产业更多的集中在低工资地区 【答案】C 【解析】传统的高工资产业一般也具有较高的工会化程度。新兴的高工资行业如计算机、通讯 等行业本身的工会化程度却很低,这也导致工会化程度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 三、不同职业之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了解) (一)形成职业间工资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亚当·斯密) 1.不同职业在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差别。 2.不同职业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程度有差别。 3.不同职业具备从业能力的难易程度有差别。 4.不同职业所具有的社会安全程度即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不同。 5.不同职业要求从业者所承担的责任程度是有差别的。 (二)现代经济学家对职业间工资差别的研究(三种工资差别)(了解) 1.补偿性工资差别 (1)“在知识技能上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因从事职业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 产生的工资差别。” (2)即: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从业时的不愉快程度、职业稳定与保障程度、责任大小程度 的差别。 【2016】由于不同的职业在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称为 ( )工资差别。 A.补偿性 B.竞争性 C.技能型 D.垄断性 【答案】A 【解析】由于不同的职业在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称为补 偿性工资差别。 【真题·2019 多选】 补偿性工资差别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在( ) 方面存在差异造成的。 A.劳动强度 B.从业者需要具备的从业能力 C.劳动条件 D.令人愉快程度 E.从业者需承担的责任 【答案】 ACDE 【解析】 补偿性工资差别, 是指在知识技能上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 因从事职业的工作条 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选项 B 错误。 2.竞争性工资差别(技能性工资差别) (1)非补偿性工资差别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竞争性工资差别。 (2)“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充分流动的竞争性条件下,劳动者之间所存在的工资差 别。” (3)产生的原因:在外部环境条件和机会一致的条件下,工资差别显然只能归结于不同 劳动者的劳动力在质上的差异。 (4)竞争既是使不同质的劳动者产生工资收入差别的原因,也是导致不同质劳动者之间 流动的原因 3.垄断性工资差别(非补偿性工资差别) (1)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质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了自然或者非自然的力量的限制。 (2)两种情况: 分类 内容 非自然性垄断 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短缺, 但受外力限制 (如工会、 国家行政权力甚至社会经济体制的限 制) , 其他劳动者又无法转入这个职业就业, 使 从事这一职业的原有劳动者保持了垄断地位, 获得 了垄断性工资收入 也称为制度性原因, 可以归结为市场发育不全或市 场失败 从事某职业的劳动力非常稀缺或较为稀缺, 但由于 这种劳动力在质量上的自然特征或其质量要求, 使 得对这种劳动力的补充很难实现或很难马上实现, 即其他职业的劳动者或新增劳动者很难通过短期的 自然性垄断 学习和训练迅速转移到这种职业的劳动岗位上来, 从而使从事这一职业的劳动者保持了垄断地位, 获 得了垄断性工资收入 也叫租金性工资收入, 最典型的是文体影视的收 入。 合理的政策是对这一类垄断性工资收入课以重 税并强化管理 【2018.35】关于工资差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因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不同形式的工资差别属于技能性工资差别 B.高收入文体明星与一般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属于竞争性工资差别 C.因工作条件不同引起的工资差别属于补偿性工资差别 D.因城乡分割就业政策造成的工资差别属于垄断性工资差别 【答案】B 【解析】明星和一般劳动者的工资差别属于自然性垄断所造成的工资差别,B 错误。 【2016】 由于不同的职业在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称为 ( ) 工资差别。 A.补偿性 B.竞争性 C.技能性 D.垄断性 【答案】 A 【解析】由于不同职业在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方面差别、不同职业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程度 有差别、 不同职业所具有的社会安全程度即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不同、 不同职业要求 从业者所承担的责任程度是有差别的, 以上差别均属于补偿性工资。 【知识点】工资性报酬差别与劳动力市场歧视 一、不同群体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与歧视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解释: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 职业 工时和工作经验 生育原因造成职业中断使女性所受到的平均在职培 训时间少于男性 女性和男性劳动者在高工资职业和低工资职业中所 占的比例不同 女性的总体市场工作经验时间通常要比男性更少 未能解释差别: 1.研究者们无法观察到造成这些未能得到解释的工资性报酬差别因素; 2.这些未能得到解释的收入差别很可能是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歧视现象。 【2015】劳动者之间因为( )的不同而形成工资差别不应当视为歧视。 A.工作经验 B.受教育程度 C.工时数量 D.长相 E.性别 【答案】ABC 【解析】根据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解释,不包括 D、E 项。 二、歧视的界定及其分类 1.劳动力市场歧视类型(了解) (1)工资歧视 “雇主针对既定的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因劳动者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呈现系统性的差 别。” 女性和男性之间出现的平均工资性报酬差距的原因: 生产率特征方面的平均水平存在差异;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两类人却获得了不同的报酬 (劳动力市场歧视)。 (2)职业歧视 “对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水平和其他生产率特征的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加以区别对待,将其中 某一类或某些类别的劳动者有意安排到那些低工资的职业当中,或者是有意让这些类别的 劳动者去承担工作责任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而把那些高工资岗位留给某些特定类型的劳 动者。” 职业隔离:“一个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与其他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的情况。”职业隔离的一个衡量指标是差异指数。如果所有的职业都是完全隔离,差异指数 为 100;如果两种性别的劳动力在各种职业中的分布是完全相同,差异指数为零。 【2018.6】关于职业歧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职业歧视属于一种统计性歧视 B.不同性别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是职业歧视造成的 C.职业歧视是指针对具有不同生产率特征的不同劳动者群体支付不同的工资 D.对职业歧视进行衡量比较困难 【答案】D 【解析】职业歧视是对具有相同受教育水平和生产率特征的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区别对待,将其 中某一类或某些类别的劳动者有意安排到那些低工资的职业当中,或者是有意让这些类别 的劳动者去承担工作责任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而把那些高工资岗位留给某些特定类型的 劳动者。统计性歧视是雇主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特定群体的一般特征预测求职者的未来生产 率。故 ABC 错误。可通过排除法得出 D 符合题意。 2.关于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来源(3 个)(了解) (1)个人歧视 个人歧视是指雇主、客户或者员工当中至少有一方是对员工存在有偏见的,他们具有不与 某一特定人口群体中的人打交道的偏好。来源包括: ① 雇主歧视: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员工产生歧视。最有可能实施歧视的雇主往往是具有垄断 地位的那些企业。 ② 客户歧视:顾客可能更偏好于让某种类型的劳动者来为自己提供服务,这就迫使雇主不 得不根据自己希望服务的客户的偏好来雇佣员工。 ③ 员工歧视:某种类型的员工可能希望刻意避开那些他们自己不喜欢的属于某些特定人口 群体的同事。 【例题:多选】个人歧视包括为( )。 A.雇主歧视 B.领导歧视 C.统计性歧视 D.员工歧视 E.非竞争性歧视 【答案】AD 【解析】个人歧视包括:雇主歧视、客户歧视、员工歧视。 (2)统计性歧视概念 统计性歧视与雇主的招募和甄选过程有关。 企业经常会利用一些历史经验来帮助自己做出 判断, 比如雇佣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总体绩效表现等。 当雇主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特定群体的一般特征预测某一位求职者的未来生产率, 但是当这 些与生产率有关的可观察的群体特征并不能对求职者个人的实际生产率提供完善的预测时, 便会出现统计性歧视。 【2015】企业常常会利用不同劳动者的历史绩效水平,来预测求职者的未来生产率,这种做 法很容易产生( )歧视。 A.统计性 B.雇主 C.工资 D.职业 【答案】A 【解析】当雇主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特定群体的一般特征来预测某一位求职者的未来生产率, 但是当这些与生产率有关的可观察的群体特征并不能对求职者个人的实际生产率提供完善 的预测时,便会出现统计性歧视。 (3)非竞争性歧视 ① 概念:劳动力市场处于非竞争状态下产生的歧视。 ② 如果由于企业具有某种垄断力量,不仅有能力制造出职业隔离的局面,而且可以控制自 己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水平,则会同时产生职业歧视和工资歧视。(我国很多企业、事业单位 中依然存在基于身份的用工制度) ③ 歧视的依据不是性别等因素,而很可能是“关系”这样的独特因素。 【知识点总结】 一、工资水平 1.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2.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 3.工资水平与生产率和企业规模的关系 二、工资差别 1.概念界定 2.不同产业部门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3.不同职业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三、工资性报酬差别与劳动力市场歧视 1.不同群体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与歧视 2.歧视的界定及其分类 3.市场歧视理论 第二节 就业与失业 【知识点】就业与就业统计 一、就业三层基本含义 1.劳动者必须要既有劳动能力,还要有劳动意愿。 2.劳动者所参加的劳动必须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 3.劳动必须能够获得报酬或收入,而不能是公益性或义务性的劳动。 二、国际劳工组织所定义的就业人口(规定年龄之内) 第一种人是正在工作的人,即在规定时期内正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的人。其中包括私营企 业员工以及政府雇员。 第二种人是虽然有工作,但是却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暂时脱离了工作状态的人。比如,因疾 病、工伤、休假、劳资争议、旷工或者因气候不良、机器损坏等原因而临时停工的人。 第三种人是雇主与雇用人员,或者是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但是却并不领取劳动 报酬的人。 【美国劳工部关于就业人口的界定包括三个条件】 (1) 劳动者年满 16 岁以上, 并且必须在被调查前一周为获得工资性报酬而且工作 1 个 小时以上, 或是尽管没有得到工资性报酬, 但却在家庭企业中至少工作了 15 个小时。 (2) 由于疾病、休假、劳资纠纷或天气恶劣等原因而暂时脱离工作的人也属于就业人口。 (3) 在界定是否属于就业时, 劳动者所从事的是全日制工作还是非全日制工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劳动者是否进入市场工作。 据此标准, 家务劳动者不属于就业人口。 【例题】关于就业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者必须要既有劳动能力,还要有劳动意愿 B.公益性劳动不属于就业 C.劳动必须能够获得报酬或收入 D.家庭劳动也属于就业 【答案】D 【解析】劳动者所参加的劳动必须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D 项错误。 三、中国的就业统计 2005 年界定:在 1%人口调查中,具有劳动能力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6 岁及以上城镇 人口被定义为就业人口: 1.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在调查周内从事了 1 小时以上(含 1 小时)的劳动的人。 2.由于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但有工作单位或场所的人。 【例题】 关于就业与就业统计表达错误的是( ) 。 A.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参加某种能够获得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 B.国际劳工组织所定义的就业人口包括雇主和自雇用人员, 但并不领取劳动报酬的人 C.美国劳工部认为家务劳动者也属于就业人口 D.中国的就业统计包括由于学习、 休假等原因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 但有工作 单位或场所的人 【答案】 C 【解析】 美国劳动部在界定是否属于就业时, 劳动者所从事的是全日制工作还是非全日制 工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劳动者是否进入市场工作。据此标准, 家务劳动者不属于就业人 口。 选项 C 错误 【知识点】失业与失业统计 一、美国劳工部的失业者界定以及失业统计 凡是在被调查的周中已经满 16 周岁、属于非被管制人口,没有工作,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以 下人口 属于失业人口: 1.过去的 4 周中从事过专门的求职活动的人; 2.被临时解雇并且正在等待被原雇主招回的人; 3.本来能够寻找工作,但是目前处于疾病状态的人; 4.已经找到了工作,并且在 30 天内可以去报到的人。 二、中国劳工部的失业者界定以及失业统计 1.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待业的概念。 2.1994 年正式使用“失业”和“失业率”。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 能力,但在调查期内无职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 失业人员具体包括: (1)16 周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是尚未找到工作者; (2)企业宣告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3)被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 找到工作的人员;符合失业人员定义的其他人员。 3.2003 年,在我国关于失业人员的统计中,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 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视同失业。 4.我国 2005 年开始, 将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 16 岁及以上人员列为 失业人员。 具体包括: (1) 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 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 工作状态。 (2) 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3) 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4)“失业”的具体标准是, 在调查周(调查时点前的一周) 内, 工作时间未达到一个 小时,在近三个月采取了某种方式找工作并且在调查周内可以应聘的人 【2019 案例】根据我国关于城乡劳动力调查的规定, 被列为失业者的劳动者应当满足的条 件是( )。 A.在近三个月中采取某种方式找工作并且在调查周内可以应聘的人 B.工资水平低于社会平均工资 C.年龄在 16 岁及其以上 D.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未达到一个小时 【答案】 ACD 【解析】“失业” 的具体标准是, 在调查周(调查时点前的一周) 内, 工作时间未达到一 个小时, 在近三个月采取了某种方式找工作并且在调查周内可以应聘的人, 选 A、D 正确; 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 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视同失 业, 而不是社会平均工资, 选项 B 错误; 具体劳动能力且 16 岁及以上人员, 选项 C 正 确。 【2018.63】在我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中,失业人员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 ) A.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 B.在城镇中居住 C.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 D.目前没有就业 E.在一定劳动年龄内 【答案】A、C、D、E 【解析】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 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知识点】失业率统计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 一、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存量—流量模型(了解) 1.总人口=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 2.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 【2019 案例】 某市去年底人口总量为 120 万人, 其中就业人口为 95 万人, 非劳动力人 口 20 万人。 该市去年年底的失业率为( )。 A.2% B.4.17% C.5% D.1.67% 【答案】 C 【解析】失业率计算公式: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即 5 万/95 万+5 万=5 万/100 万 =0.05。 【201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的情形是( )。 A.因退休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增加 B.找到工作的失业者人数迅速上升 C.绝大部分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都找了到工作 D.一部分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决定放弃寻找工作 【答案】A 【解析】就业者由于退休等原因而决定退出劳动力市场,即就业者变成非劳动力,根据失业 率的公式,可得出失业率的分母减小而分子不变,失业率上升,A 项符合题意。找到工作的 失业者人数迅速上升,根据失业率的公式,可得出失业率的分母不变而分子变小,失业率 下降,B 项错误,同理 C 项也错误。一部分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决定放弃寻找工作, 即失业者变成非劳动力,劳动力减少,根据失业率的公式,可得出失业率的分母变小分子 变小,D 项不符合题意。此题难度较高,考试中可采用排除法。 3.失业率的表达含义:反映了在一定年龄以上的人口当中,有多大比例的人想工作却无 法实现就业的情况。统计失业率的时候,往往是在某个时点上来完成的。 4.就业者、失业者,以及非劳动力三种存量之间存在流动方向相对的三对流量: 【2015/2017】 在其他相同的情况下, 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的情形是( ) 。 A.因退休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增加 B.找到工作的失业者人数迅速上升 C.绝大部分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都找到工作 D.一部分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决定放弃寻找工作 【答案】 A 【解析】 退休者原属于就业者, 大量就业者因退休退出劳动力市场, 等于在失业率计算公 式中减少了分母中的就业人数数值, 因此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选项 A 正确。 【2019 案例】其他条件不变, 该市在调查中发现的劳动力市场流量变动情况对其失业率可 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流量增大会导致该市未来的失业率上升 B.非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流量増大都会导致该市未来的失业率上升 C.非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流量增大都会导致该市未来的失业率下降 D.非劳动力实现就业的流量增大会导致该市未来的失业率下降 【答案】 CD 【解析】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 相当于的失业者变为非劳动力, 失业率下降, 选项 A 错 误;非劳动力实现就业, 相当于就业人口增加, 根据失业率计算公式, 分母增大分子不 变, 失业率下降, 选项 B 错 5.长期失业率 (1)概念:即失业时间满一年以及超过一年以上的失业者在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表达含义:长期失业率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失业问题严重程度, 如果劳动者一年以上无法实现就业,则将来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二、中国的失业率统计问题 中国从 1994 开始用“失业人员”的概念替代“待业人员”的概念,同时开始用“城镇登 记失业率”的概念取代了“城镇登记待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2018】在我国的城镇查记失业率统计中, 失业人员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 )。 A.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 B.在城镇中居住 C.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 D.目前没有就业 E.在一定劳动年龄内 【答案】 ACDE 【解析】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 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 有劳动能力, 无业 而要求就业, 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知识点】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与对策(重点) 一、摩擦性失业 1.概念:在现行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相等,正在找工作或与雇主洽谈期间, 或需求临时波动,导致劳动者暂时失去工作。 2.形成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不完善性。 3.性质:一种正常性的失业(不是由于工作岗位缺乏,而是由于寻找工作、达成就业协议的 时滞引起,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 4.对策: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加快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速度和加大其扩散范围, 疏通信息渠道。 【2018】摩擦性失业是由( )产生的。 A.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和信息的不完善性 B.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属性和信息的不完善性 C.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和信息的不准确性 D.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属性和信息的不准确性 【答案】A 【解析】摩擦性失业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完善性。 【2015】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以及信息不完善而形成的( )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市场 的一个自然特征。 A.结构性 B.摩擦性 C.季节性 D.周期性 【答案】B 【解析】摩擦性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形成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有:劳动 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完善性。 二、结构性失业 1.结构性失业概念 最主要的是技术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需求方需要的技术和劳动力供给方能够提供的技术之 间存在差异或错位而导致失业现象。 技术性失业通常是由于生产技术变化引起的, 即在生产中采用了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后所 造成的失业。 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 出现失业与空缺并存的现象。 除了技术性失业之外, 在专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 因衰落部门的失业者与扩展 部门的工作要求不相符合, 或现有的职位空缺同失业者在地理位置上失调而造成的失业被 称为结构性失业。 2.特点 (1)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 结构性失业是指空缺职位所需要的技能与失业工人所具有 的技能不相符, 或空缺职位不在失业工人所居住的地区所造成的失业。 (2)引起结构性失业的更主要原因是失业工人无力支付学习技术或转移到新地区的费用 或此过程过长, 短期内无法掌握新工作所需要的技术, 从而不能填补职位空缺。 3.决定结构性失业严重程度的因素 (1)对劳动力需求转变的快慢; (2)劳动力供给能否适应需求的变化; (3)技术替代的灵活性大小; (4)学会另一种技术或职业的速度快慢; (5)地理状况的差异。 4.对策: (1)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市场的供求情况; (2)由政府提供资金,向愿意从劳动力过剩地区迁到劳动力短缺地区失业工人提供安置 费; (3)制定各种培训计划,使工人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以适应新职业的需要; (4)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供求预测。 【2017】劳动力市场上出现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的状态,且失业者没有填补职位空缺的能 力。表明存在( )失业。 A.摩擦性 B.结构性 C.季节性 D.周期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有填补职位空缺的能力,可得出结构性失业。 【2016 案例】该公司可以采取的有助于缓解其员工遭受的失业打击(结构性失业) 的做法 包括( ) 。 A.平时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技能培训 B.提高绩效工资所占的比重 C.向被解雇员工支付足额的经济补偿金 D.在重新求职方面为员工提供辅导 【答案】 AD 【解析】考查结构性失业的缓解办法。其关键点就是通过培训与辅导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技 能。 【2019】 关于技术性失业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政府为失业者提供培训有助于应对技术性失业 B.政府为失业者提供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是解决技术性失业的有效手段 C.技术性失业经常出现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D.技术性失业属于一种结构性失业 【答案】 B 【解析】 政府为失业者提供企业用工需求信息, 可以帮助缓解摩擦性失业, 而不是技术性 失业, 选项 B 错误。 【2019 案例】 由于该市生产企业大批引入自动生产设备而在未来可能引发的失业属于( )。 A.摩擦性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答案】 C 【解析】 引入自动生产设备替代人工操作属于技术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结构性失业的一 种形式, 选项 C 正确 【小结】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区别 1.从都有足够数量的工作岗位可以容纳全部劳动者的意义上说,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 是一致的。然而,结构性失业是指空缺职位所需要的技能与失业工人所具有的技能不相符, 或空缺职位不在失业工人所居住的地区所造成的失业。 2.与摩擦性失业一样,结构性失业也可以由劳动为市场的信息不完善或获得信息需要一定 的代价而引起。但引起结构性失业的更主要原因是失业工人无力支付学习技术或转移到新 地区的费用;或此过程较长,短斯内无法掌握新工作所需要的技术,从而不能填补职位空 缺。 三、季节性失业 1.“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的定期性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2.形成原因 (1)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航运 业等; (2)一些行业会随季节的不同而遇到购买的高峰和低谷,如服装业、制鞋业、汽车业等, 从而影响作为谋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 3.性质:是一种正常的失业 4.对策: 政府加强对季节性失业期的预测工作,以利于季节性工人尽早做出就业淡季的安排。规定 一个合理的失业补助期限,以减少季节工人的生活困难。 四、周期性失业 1.概念:“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的失业。” 2.形成的基本原因:总量需求不足。 3.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劳动者受到周期性失业打击的可能性更大,非耐用品制造业的周期性 波动较小。 【注意】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季节性失业完全属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 上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较低水平的失业,即是正常性的失业。这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 曼所说的“自然失业率”,即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大约在 4%-6%左右,它的存在并不影响充分就业的实现。 【2018.29】在劳动力均衡状态下存在的正常性失业,不包括( )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答案】C 【解析】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属于正常失业。可通过排除法得出答案。 【例题】产生周期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是( )。 A.总量需求不足 B.总供给不足 C.经济周期性波动 D.物价指数偏高 【答案】A 【解析】产生周期性失业的基本原因是总量需求不足。所以,选择 A。 【本节主要知识点】 一、就业与就业的统计 1.就业与就业统计的国际标准 2.中国的就业统计 二、失业与失业统计 1.美国失业统计 2.中国的失业界定与统计 三、失业率统计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 四、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与对策

17 页 333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三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本章教材结构】 人力资本的一般原理 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 人力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 劳动力流动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6题6分 1题2分 —— 2013 6题6分 1题2分 —— 2014 6题6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5 4题4分 2题4分 4题8分 2016 5题5分 1题2分 —— 2017 4题4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8 6题6分 2题4分   2019 6题6分 1题2分 4题8分 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原理 【知识点】人力资本投资概述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1.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任何就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来说用来提高人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人在 劳动力市场上的收益能力的初始性投资。 2.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各级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活动所花费的支出、增进健康、加强学龄前儿 童营养、寻找工作、工作流动等活动。 【例题】下列支出中,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有()。 A.上大学交的学费 B.为换工作而支付的费用 C.为改善身体状况而缴纳的健身俱乐部会费 D.日常应酬中请朋友吃饭的花费 E.为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而支付的费用 【答案】ABCE 【解析】不仅各级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活动所花费的支出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而且增进健康、 加强学龄前儿童营养、寻找工作、工作流动等活动也同样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3.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在于它的未来导向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利益就如同任何投资一样发 生在未来,而其成本则产生在目前。 【2019】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A.它认可一个国家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包括社会全体成员的能力 B.它将人的劳动能力储备视为一种资本 C.它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和收益都产生在未来长期中 D.它假定劳动者都是同质的 E.它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在于其未来导向性 【答案】ABE 【解析】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一个国的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包括社会全体成员的 能力。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是发生在当前,选项 C 错误;因为获得能力要花费费用,所以 它可被看作是在每个人身上固定的、已经实现了的资本,选项 D 错误 【2014】下列费用中,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是()。 A.上大学交的学费 B.中小学生上课外补习班交的学费 C.加入健身俱乐部缴纳的会员费 D.企业为员工提供在职培训的费用 E.企业为购买专利而支付的知识产权转让费 【答案】ABCD 【解析】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五个部分:①各级正规教育②在职培训活动③增进健康、加强学 龄前儿童营养④寻找工作⑤工作流动。选项 ABCD 正确。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 1.原则 (1)并不意味着支出越多越好; (2)应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越高,则投资价值越大 【2016】人力资本投资的()越高,则投资价值越大。 A.直接成本 B.机会成本 C.收益率 D.边际成本 【答案】C 【解析】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r 表示利息率,只要 r 为正值,未来收入将会被累进贴现, r 越大,则未来收入的现值就越低。相反,现值一定,r 越大,未来收益越多。 2.人力资本投资类似资本投资,回报发生在不同时期,涉及贴现、贴现率(利息率)。 (1)贴现与贴现率 将未来的货币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即为现值,这一过程便称作贴现。 【案例】假如当前利息率(贴现率)是 10%,某人借出去 1 元钱,一年后得 1.10 元钱。0.10 元为利息,1 元为本金。 B0×(1+r)=B1 2 年后价值: B0(1+r)(1+r)=B0(1+r)2=B2 n 年后价值: B0×(1+r)n=Bn→Bn/(1+r)n=B0 例如:按照贴现率 10%计算,1 年后和 2 年后的 100 元钱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B0=Bn/(1+r)=100/(1+10%)=100/1.1=90.90 B0=Bn/(1+r)2=100/(1+10%)2=100/1.21=82.64 (2)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以终身收入为依据来对近期的投资成本和未来收益的现值进行比较。 第 1 年后的收益对应的现值:B1/(1+r)1 第 2 年后的收益对应的现值:B2/(1+r)2 …… 第 n 年后的收益对应的现值:Bn/(1+r)n 未来 n 年后的收益对应的现值为: B1/(1+r)1+B2/(1+r)2+B3/(1+r)3+…+Bn/(1+r)n 假设人力资本投资总额是 C 如果: B1/(1+r)1+B2/(1+r)2+B3/(1+r)3+…+Bn/(1+r)n>C 那么人力资本投资是“盈利”的;否则就是亏损。 用两种方法来衡量上面公式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① 现值法 即首先规定 r 值,然后再比较等式两端的数值是否能够使公式成立。 B1/(1+r)1+B2/(1+r)2+B3/(1+r)3+…+Bn/(1+r)n>C ② 内部收益率法 通过使收益现值与成本(C)相等来求出 r 的值, B1/(1+r)1+B2/(1+r)2+B3/(1+r)3+…+Bn/(1+r)n=C 将 r 与其他投资报酬率(如银行利息率)加以比较。 如果最高贴现率大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则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是可行的,否则就不可行。 【2017】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基本要求是投资成本等于各年度获得的货币收益总和 B.贴现率越高,则同等人力资本投资越有利可图 C.内部收益率越高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价值越大 D.人力资本投资越多则获得的收益越大 【答案】C 【解析】内部收益率越高,越划算。C 项正确。 【2019】关于人力资本投资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等于未来若干年中获得的货币收益之和 B.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通常把利率作为贴现率 C.利率越高,相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实际价值越小 D.内部收益率越高,人力资本投资有利可图的可能性越大 【答案】A 【解析】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要将未来的货币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即为现值,这一过程便称 为贴现率。应以现值与成本支出相比较,并非将未来收益直接加总,因为货币在不同的时 间点上有不同的价值,选项 A 错误。 【知识点总结】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1.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发展及意义 2.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及含义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 【知识点】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基本模型 一、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上大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经济决策,要考虑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 1.直接成本:学费、书本费及学习用品费。 2.机会成本:因上大学放弃的收入。 3.心理成本:上大学产生的心理压力。 收益=经济收益+心理收益 【2017】关于能力差的人和能力强的人在上大学成本方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上大学的心理成本更低 B.能力强的人有精力在上大学时勤工俭学,这有助于降低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C.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差的人上大学的直接成本更高 D.能力强的人与能力差的人在上大学的机会方面存在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他们不上大学去 工作对能够挣到的工资差异 【答案】C 【解析】直接成本是指学费或和学习直接有关的费用,和能力大小无关,C 项错误。 1)曲线 U 表示 18 岁高中毕业后先上大学再就业情况下的终身工资性报酬曲线。 (2)曲线 H 表示 18 岁后不上大学直接就业情况下的终身工资性报酬曲线。 大学毕业生所承担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包括两个部分: 区域 B 总收益: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超过高中毕业生的那个区域就构成了大学毕业生 接受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总收益。 成本类型 具体内容 直接成本 为上大学直接支出的学费以及其他与接受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成本(书本费及学 (C1 区域) 习用品费等) 机会成本 在最初的四年中因无法工作而损失了四年的工资性报酬 (C22 区域) 刚开始工作时因继续接受培训等原因而导致工资性报酬在最初的一年或几年中低 于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生 【2013/2014/2016】上大学的总收益是指()。 A.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因兼职工作而获得的工资性报酬 B.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到退休前获得的全部工资性报酬 C.大学毕业生比高中毕业生在一生中多获得的那部分工资性报酬 D.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所获得的工资性报酬的总和 【答案】C 【解析】上大学的总收益是一个人在接受大学教育后的终身职业生涯获得的超过高中毕业生 的工资性报酬。 【2018】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超过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的部分,被视为高等教育投 资的()。 A.成本 B.收益 C.总收益 D.总成本 【答案】C 【解析】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超过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的部分,被视为高等教育投 资的总收益。 二、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几个基本推论 (既适用于高等教育,也适用于培训等其他一些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1.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投资后的收入增量流越长,则上大学的净现值越可能为正,从 而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 【2012/2016】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人在大学毕业以后工作的时间越长,则其进 行高等教育投资的( )越高。 A.直接成本 B.间接成本 C.总收益 D.总成本 【答案】C 【解析】在上大学的成本等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人上大学越早,在其今后的一生中 能够获得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时间就会越长,这会扩大总收益区域的面积,从而会使 上大学所得到的净现值更高 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上大学的成本越低,则上大学的人相对就会越多。 政府为学生提供无息或低息的学生贷款,降低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 很多大学提供部分或全部奖学金,资助水平上升覆盖面扩大 美国等国家,公立大学的学费往往低于私立大学 机会成本 当经济衰退期,高中毕业生不仅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更小,且找到工作 后收入更低,机会成本下降,有更多高中毕业生愿意上大学。反之, 经济高速增长期,机会成本上升 因为劳动者的年龄越大,市场工资水平越高,去上学放弃的机会成本 越高 接受高等教育投资本人的能力强,用更少时间完成教育,且可能在上 大学期间勤工俭学,降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心理成本也较低 【2016】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有助于强化人们当前的高等教育投资动机的情况包括( )。 A.大学生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与高中毕业生差距缩小 B.政府承诺为上大学者提供无息贷款 C.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远远多于高中毕业生 D.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大学生拿到文凭的难度 E.上大学的学费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答案】BC 【解析】当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距越大,上大学的成本越低,投资 后的收入增量流越长,则愿意投资于大学教育的人相对来说就会越多。 【2017】关于能力差的人和能力强的人在上大学成本方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差的人上大学的心理成本更低 B.能力强的人有精力在上大学时勤工俭学,这有助于降低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C.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差的人上大学的直接成本更高 D.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差的人在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方面存在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他们不上大 学去工作时能够挣到的工资差异 【答案】C 【解析】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差的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更低,因为能力强者可能用更少的时间 完成高等教育,或上大学时勤工俭学,来降低机会成本 3.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距越大,则愿意 投资于大学教育的人相对会越多。 注:上大学的总收益是指一个人在接受大学教育之后的终身职业生涯中获得的超过高中毕 业生的工资性报酬。 【2018.54】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超过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的部分,被视为高等教 育投资的( )。 A.成本 B.收益 C.总收益 D.总成本 【答案】C 【解析】上大学的总收益是指一个人在接受大学教育之后的终身职业生涯中获得的超过高中 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 【2015 单选/2019 案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小马的父亲不让他在高中阶段继续读书考 大学的理由是错误的,可以说服他父亲的道理有( )。 A.上大学的收益体现为大学毕业生的终身工资性报酬超过高中毕业生的那部分 B.任何人上大学的收益都会超过成本 C.如果大学给小马免掉学费,则上大学的收益都会超过成本 D.上大学的收益并不仅仅体现在刚毕业的那段时间 【答案】AD 【解析】上大学的总收益是指一个人在接受大学教育之后的终身职业生涯中获得的超过高中 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因此如果仅仅根据大学刚刚毕业的几年中所得到的工资性状况来判 断上大学是否值得就会出现误差,选项 A、D 正确。 4.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在折算上大学的未来收益时所使用的贴现率(贴现率一个人对 上大学的未来工资性报酬收入的实际价值打折扣的程度)越高,越不会为了获得未来的更 大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则上大学的可能性就越小。 【2018.6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高等教育投资的价值变得越高的情形包括( ) A.上大学的心理成本越低 B.大学毕业生比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高出越多 C.上大学期间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越高 D.上大学的学费越低 E.大学毕业后工作的年限越长 【答案】ABDE 【解析】上大学的成本越低,则上大学的人相对就会越多。AD 正确。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 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距越大,上大学人越多。B 正确。投资后的收入增量流越长,从而上大 学的可能性更大。E 正确。 【2017】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促使高中毕业生愿意上大学的情况包括( )。 A.国家法定退休时间延迟 B.国家针对需要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推出了一项无息贷款计划 C.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工资差距缩小 D.经济不景气,导致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都增加 E.大学生中延期毕业或拿不到学位的学生比例上升 【答案】AB 【解析】根据题干中“愿意上大学”,则需要“收益大于成本,更划算的情形”,A 项符合 投资后的收入增量流越长,正确。B 项中的无息贷款,使上大学更划算,B 项正确。C、D、E 项导致上大学不划算,错误。 【2018】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 ),则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合理性越强。 A.人力资本投资后获得收益的时间越长 B.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越低 C.人力资本投资后收入增加值越大 D.人力资本投资完成后获得收益的风险越高 E.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越高 【答案】ABC 【解析】选项 D“获得收益的风险越高”,人们更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选项 E 机会成 本越高,意味着成本越大,人们也不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三、关于上大学的合理年限决策 1.假定: 从大学教育中所能够获得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每追加一年的大学教育投资所需要付出的 边际成本是不变的。 2.结论 (1)学习能力强的人,上大学的边际成本要低。 (2)不同人最好选择上不同年限的大学。 (3)边际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边际成本高的人愿意上大学的年限更少一些。 (4)边际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能够从每多上一年大学中获得更高边际收益的人,更有可 能上更长年限的大学。 【知识点】教育投资的收益估计及高等教育的信号模型 一、教育的社会收益 1.教育投资直接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从而提高整个国家和社会的 福利水平; 2.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减少失业福利支出;预防犯罪,减少执行法律的支出; 3.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政策决策过程的质量和决策效率; 4.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以及受教育状况; 5.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信用水平,降低社会以及经济中的交 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 【2019】关于教育投资产生的社会收益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终身工资性报酬 B.它有助于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财富增长 C.它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和减少国家的失业福利支出 D.它有助于提高政策决策过程的质量和决策效率 【答案】A 【解析】提高受教育者的终身工资性报酬,属于教育投资产生的私人收益,选项 A 错误。 二、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估计偏差 1.高估偏差,也被称为能力偏差,很可能会过高地估计一个人能够从教育投资中所能获得 的收益。 【举例】虽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通常会比高中毕业生高出一部分,但这并非完全是高 等教育的作用,因为即使这些大学毕业生没有上大学,由于他们的能力本来就更强,即使 他们高中毕业后也去参加工作,他们的工资性报酬也会比那些实际上没上过大学的人更高。 2.低估偏差:低估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所产生的私人收益。 (1)上大学的收益不仅仅表现为较高的生产率,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收益和非货币收益。 【举例】受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有机会从事具有较高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工作,获得更好的 社会资本,甚至更有可能实现相对更为满意的婚姻。 (2)忽略消费性收益。 【举例】在大学里结交的朋友、参与的社团活动以及文艺鉴赏能力、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 (3)上大学所获得的超过高中毕业生的货币报酬不仅仅包括工资性报酬部分,还包括福 利部分。 3.选择性偏差 高估没有上大学的人因为没上大学放弃分收益,同时低估大学毕业生通过上大学实际获得 的收益。 【2017】关于高等教育投资私人收益估计中存在的选择性偏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学毕业生不上大学而是高中毕业就工作,他们的终身工资性报酬也会比那些实际没上 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更高 B.那些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人即使上了大学,所获得的终身工资性报酬也不大可能像实 际上大学的那些人那样多 C.人们在决定是否上大学以及选择何种职业都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做决策的 D.对上大学的私人收益进行的评估可能同时存在高估偏差和低估偏差 【答案】A 【解析】选项 A 错误,一个在从事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要求的工作方面有优势的人,可能在 从事低技能工作方面反而能力不足。换言之,上大学的人之所以选择上大学,是因为他们 “不得不”去上大学,因为如果他们不上大学,而是在高中毕业之后就去工作的话,他们 所得到的工资性报酬可能还不如那些实际上没有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 三、高等教育信号模型 1.关于信号 企业常常根据他们所认为的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同时又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标志 或特征来进行人员的甄选。 这些标志或特征包括年龄、经验、受教育程度等,这些能够获得的标记就被称为信号。 2.高等教育的信号模型的观点 高等教育本身并没有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但它却表明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具有较高 生产率的人,即高等教育是一种高生产率的信号。 如果高等教育能够以较高的概率表明持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确实比持有高中文凭者的生产率 要高,那企业利用大学毕业文凭作为筛选工具可能确实是一种既简单明确而且预测准确率 也比较高的好方法。 【2019】高等教育的信号模型认为()。 A.企业利用大学文凭对求职者进行筛选是没有意义的 B.即使没有高等教育投资信号,企业也能判断出求职者的实际生产率 C.高等教育投资是证明劳动者具有高生产率的信号 D.从社会角度来说,高等教育投资是没有意义的 【答案】C 【解析】高等教育本身并没有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它却表明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 一个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人,即高等教育只不过是一种高生产率的信号而已。 【知识点总结】 一、高等教育投资的基本模型 1.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2.几个基本推论 3.上大学的合理年限决策 二、教育投资的收益估计及高等教育信号模型 1.社会收益 2.私人收益估计偏差 3.信号模型 第三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 【知识点】在职培训及其基本类型 一、在职培训概念: 除正规教育以外的另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对于工人的技能学习来说,在职培训都是最普遍、最主要的方式。 正式的在职培训:培训课程和项目、正规的学徒计划等 非正式的在职培训:“边干边学”观察有技术的工人、临时顶岗、信息和技能的传递等。 总之,工人的技能学习是在职培训最普遍、最主要的方式。 二、在职培训的类型: 1.一般培训 培训所带来的技能对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都有用。 2.特殊培训 培训技能只对提供培训企业有用,对其他企业没用。 3.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实际很难区分 区分的意义: ① 有助于解释员工或企业是不是愿意为在职培训付费; ② 它会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企业特别热衷于留住他们所培训过的员工。 【2015 案例】小罗在 2015 年跳槽去了第三家公司,这家公司重视员工培训,除了正式培训 课程之外,同事也会在工作中给予小罗很多指导。另外,这家公司还鼓励有潜力的技术型 员工在业余时间攻读 MBA 学位。关于小罗在第三家公司得到培训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家公司提供的正式培训属于特殊培训 B.资深同事对小罗的工作指导属于在职培训 C.小罗在业余时间攻读 MBA 学位不属于在职培训 D.小罗在业余时间攻读 MBA 学位属于人力资本投资 【答案】BCD 【解析】在职培训是许多经济学家所强调的除正规教育以外的另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 式。如正规的学徒计划,该计划使没有受过训练的工人在技术工人的指导下工作。 【知识点】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及其安排 一、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一)直接成本: 1.支付受训者的工资及教师的讲课费 2.支付租用培训场地和培训设备的费用 3.即使所用的是本企业的师资、场地、设备、也应该将其计入培训成本。 (二)受训练者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 1.在职员工参加培训均需花费一定的时间,往往要提前下班或请假; 2.参加培训的员工常常不能全力工作,这些都会给企业的生产和工作带来一定的损失。 (三)利用机器或有经验的职工从事培训活动的机会成本 (四)收益: 1.主要表现在受训者生产率的提高上面; 2.然而这种收益有时比较明显,有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2018.44】关于在职培训的说法,错误的是() A.企业承担在职培训的全部成本,并获得全部收益 B.在职培训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 C.在职培训对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 D.大多数在职培训都是以非正式的形式完成的 【答案】A 【解析】在职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担分享需要区分般培训和特殊培训,A 太绝对,错误。 【2019】关于在职培训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特殊在职培训有助于提高劳动者在任何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 B.绝大多数在职培训既包括一般在职培训因素也包括特殊在职培训因素 C.一般在职培训只对劳动者有用,对企业没用 D.在职培训的成本就是指企业因提供培训而直接支出的全部费用 【答案】B 【解析】特殊在职培训只使劳动者对提供培训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选项 A 错误; 一般在职培训指培训所带来的技能对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都有用,选项 C 错误;在职培训的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选项 D 错误 二、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成本和收益安排 1.一般培训的成本负担方式 (1)通常情况下,一般培训成本由员工来承担,员工自己享有收益较为合理。 (2)员工对成本的负担并不一定采取直接付费的方式,而往往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培训 的成本和收益做出安排,即员工在接受培训期间接受一种与较低的生产率相对应的较低工 资率(低于不接受培训时的市场工资率),同时在培训以后又获得与较高的生产率相对应的 较高工资率(高于不接受培训情况下所可能获得的市场工资率)。 【理解】:培训期间长技能提升了,但没获得高工资;培训后,技能和效率提升了,绩效上 涨,工资自然提升,也就获得收益了! 2.特殊培训成本负担方式 (1)企业和员工共同分摊了特殊培训的成本。 在培训期间,受训者因接受培训会导致其生产率比不接受培训时要低,但是这时企业既不 完全按员工在接受培训时的较低生产率来支付工资,也不完全按员工不接受培训时的生产 率来支付与市场工资率相同的工资率,而是向员工支付一种位于市场工资率和低生产率工 资率之间的工资率。这实际上意味着企业和员工共同分摊了特殊培训的成本。 (2)企业和员工共同分享收益。 在特殊培训完成之后,企业既不会按照员工没有接受特殊培训时的生产率向他们支付较低 的工资,也不会完全按照员工接受过培训之后所能够达到的高生产率来支付较高的工资, 而是会向员工支付一种介入两者之间的工资率。 【注意】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企业所进行的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实际上是很难完全区分开 的,很普遍应用的方式是:先分摊成本然后再分享收益。 【2016】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共同分摊,而收益由双方共同分享,这种做法 常见于()时。 A.企业实施一般培训 B.企业实施特殊培训 C.劳动者在企业间流动 D.劳动者在企业内流动 【答案】B 【解析】在特殊培训的情况下,培训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安排往往是这样的:在培训期间,受 训者因接受培训会导致其生产率比不接受培训时要低,但是这时企业既不完全按员工在接 受培训时的较低生产率来支付工资,也不完全按员工不接受培训时的生产率来支付与市场 工资率相同的工资率,而是向员工支付一种介于市场工资率和低生产率工资率之间的工资 率。这实际上意味着企业和员工共同分摊了特殊培训的成本。既然企业和员工分摊了投资的 成本,那么他们必然要分享特殊培训的收益才合理。 【知识点】在职培训对企业及员工行为的影响 1.企业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降低受过特殊培训的这些员工的流动率或辞职率。 2.大多数接受过特殊培训的员工可能都比较愿意在本企业中工作较长的时间,这样他们的 流动倾向就会受到削弱。 3.企业中资格越老的工人失业的可能性越小,在企业迫不得已裁减工人时,通常都是先解 雇进企业年头短和时间最晚的那些人员。 4.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数量越多的人,越有可能接受更多的在职培训。 5.随着员工年龄越来越大,他们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意愿也就越来越低。 【2018】关于在职培训的说法,错误的是()。 A.企业承担在职培训的全部成本,并获得全部收益 B.在职培训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 C.在职培训对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 D.大多数在职培训都是以非正式的形式完成的 【答案】A 【解析】一般在职培训成本由员工承担并享受收益;特殊在职培训成本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 担并共享收益。 【2019】关于在职培训对企业和员工产生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接受特殊在职培训较多的员工通常离职动机更强 B.企业在经济衰退时期也会尽可能避免解雇受过大量特殊在职培训的员工 C.接受一般在职培训较多的员工更容易在其他企业中找到工作,因为流动更容易 D.劳动者年纪越大,对在职培训进行投资的意愿往往越弱 【答案】A 【解析】受过特殊培训的员工在本企业中所获得的工资比他们如果到其它企业中去工作可能 获得的工资要稍高,如果离开企业,实际上会丧失一部分收入。因此,接受特殊在职培训 较多的员工通常离职动机更弱,选项 A 错误。 【知识点总结】 一、在职培训及其基本类型 1.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2.类型 二、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及其安排 1.成本与收益 2.在职培训投资的成本及收益安排 三、在职培训对企业及员工行为的影响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 【知识点】劳动力流动及其利弊 一、劳动力流动概念: 一般是指劳动力依据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在企业间、职业间、产业间以及地区间的移动。 1.在固定区域内,流动会涉及流入和流出两个概念。 由于流动能使劳动力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增加收入,所以人们为流动所垫支的费用也被 视为投资。 【案例】:跳槽而参加面试的置装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均视为一种投资。 2.意义: (1)可以纠正地区间就业不平衡。 (2)减少由技术变化而引起的人力问题。 (3)减轻与经济结构变化相联系的失业问题。 (4)有利于劳动力市场根据其他市场形势的变化做出快速的调整。 (5)合理的劳动力流动是人们实现个人就业选择自由的一个重要手段。 【2012】关于劳动力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劳动力流动有助于纠正地区间的就业不平衡 B.劳动力流动对于劳动者来说是好事,但对企业来说是坏事 C.劳动力流动应该有个合理的限度,过多的劳动力流动对于企业和劳动者来说都不利 D.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答案】B 【解析】劳动力流动对劳动者和企业均有利有弊。劳动力流动应该有合理限度,劳动力过度 流动同劳动力流动不足一样,都会产生不好的效果。选项 B 错误。 二、劳动力流动对企业和员工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应该有个合理的度,过度流动,无论员工方还是企业方都要付出代价。 1.对员工影响 (1)放弃已积累的资历、提升机会等权利; (2)放弃已经培养起来的较为亲密的同事关系; (3)在新的工作中要从低等级工作开始干起,努力去建立新的同事关系,因为没有资历, 从而缺乏职业安全感。 (4)要在工作多年之后,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 2.对企业的影响 (1)向离职者支付的训练费用尤其是特殊培训费用的丧失; (2)重新招聘、培训新工人的重置成本; (3)新员工伴随的低劳动生产率; (4)新员工需要适应新环境,必须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019】关于劳动力流动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力流动是劳动者实现个人就业选择自由的重要手段 B.劳动力流动是同等质量劳动力的转移不属于人力资本投资 C.劳动力流动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企业,职业产业和地区之间 D.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劳动力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答案】B 【解析】高等教育投资、在职培训、劳动力流动等均属于人力资本投资,选项 B 错误 【2018.30】关于劳动力流动对企业和劳动者产生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经验员工的离职通常导致企业增加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B.有自愿离职的情况下,员工的劳动力流失是没有成本的。 C.劳动力流动对于企业和劳动者都有利有弊 D.资深员工离职会导致企业的一部分培训成本无法回收。 【答案】B 【解析】劳动者的劳动力流动是有成本的,B 错误。 【2017 案例】有些新招来的年轻员工由于入职前对公司和工作了解不够,进来之后发现工 作内容与想象不太一样,在尝试工作一段时间后仍然无法适应,因而选择离职。下面表述 正确的是( )。 A.劳动力流动是一个企业和员工之间相互匹配的过程 B.工作经验少,任职年限短的员工与企业和岗位之间的匹配性往往更不稳定 C.员工离职不会给企业带来成本 D.年轻的新员工流动对他们个人而言成本比较低 【答案】ABD 【解析】员工离职会导致企业前期进行培训成本流失,同时,企业需要重新招聘新员工,会 产生新的招聘成本,选项 C 错误 【知识点】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名称 内容(了解) (1)企业规模: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 则员工的流动率越低 (2)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如果企业位于企业数 企业因素 量很多的大型都市地区,员工的流动率比较高 (3)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领导风格:劳动者在一 个组织中的心理成本过高或者心理收益太低,也会 导致员工流失 (1)劳动者的年龄:劳动者在年轻的时候流动的 频率会高于他们在中年以后的流动频率 劳动者因素 (2 )劳动力的任职年 限: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 下,劳动者的任职年限越长,离职的可能性越低 (3)劳动者的性别:女性员工的辞职率比男性员 工的离职率要高,而在职年限更短 市场周期因素 (1)劳动力市场处于宽松状态(供大于求)时, 已经就业的劳动者的流动动机显然会受到削弱 (2 )当劳动力市场处于紧张状态(供小于求) 时,已经就业的劳动者往往可以利用跳槽的机会要 求新雇主增加工资,劳动力的流动率自然会上升 (3)衡量劳动力市场松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失业率 ① 在失业率高时离职率低,而在失业率低时离职率 会比较高②解雇率高(在经济衰退时期)时离职率 低,解雇率低时离职率高③在经济快速增长期,劳 动力流动率会比较高,而且经济停滞期甚至衰退 期,劳动力的流动率会比较低 社会因素 (1)社会对于流动的态度、流动的传统习惯 (2)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 【2018.16】通常规模越大的企业劳动力流动率越低,关于生产这种现象原因的说法,错误的 是( )。 A.大企业提供的大多是特殊在职培训,这使员工流动到其他企业无利可图 B.大企业往往提供较高水平的工资,导致员工流动到其他企业的成本较高 C.大企业能够为劳动者提供较多的工作轮换机会 D.大企业能够为劳动者提供较多的垂直晋升机会 【答案】A 【解析】企业规模越大,劳动力流动越低。原因包括大企业提供较高水平的工资,为劳动者提供 工作轮换和多次晋升的机会。A 说法太绝对,错误。 【2018.33】衡量劳动力市场松紧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 )。 A.工资率 B.失业率 C.就业人数 D.失业人数 【答案】B 【解析】衡量劳动力市场松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失业率。 【2018.17】关于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周期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国家的住房制度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周期因素 B.解雇率高时往往离职率低 C.失业率高时往往离职率低 D.大多数时候劳动力市场周期是与经济周期同步的 【答案】A 【解析】一个国家的住房制度属于社会因素,A 错误。 【2017 案例】有一批员工离职则是因为北京房价过高,员工感觉在北京买房难度太大,将 来抚养孩子的压力也大,因而选择到软件开发就业机会较多的二线城市定居。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 A.造成企业员工流动的一些原因不在企业的可控范围之内 B.经济周期对劳动力流动也会产生影响 C.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劳动力流动也会产生影响 D.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可能会导致员工流动 【答案】AC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员工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因素中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正确选项为 AC。 【2015】关于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周期因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宽松状态时,劳动力流动率上升 B.在劳动力市场处于紧张状态时,劳动力流动率上升 C.离职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D.在解雇率较高时,离职率也较高 【答案】B 【解析】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宽松状态时,已经就业的劳动者的流动动机会受到削弱;相反, 当劳动力市场处于紧张状态时,已经就业的劳动者往往可以利用跳槽的机会要求新雇主增 加工资,劳动力的流动率自然会上升,选项 B 正确。 【知识点】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一、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主要原因 1.经济原因是最基本的 存在着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经济发展水平上的静态差异; (2)是地区之间在发展速度上的动态差异。 2.劳动力流动总向着经济增长最快、投资扩大最迅速的地区。 3.从一个地区来看,引起就业增长的要素有: (1)与全国经济增长率相比的预期地区增长率。 (2)地区工业组合。 (3)地区优势和地区劣势。 二、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主要考虑因素 1.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别:差别越大,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2.工作机会多少:机会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3.迁移距离:迁移距离越远,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小 4.迁移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 5.劳动力迁出地区和迁入地区的关系密切程度:劳动力迁出地区和迁入地区的关系密切程 度关系越密切,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回归迁移】: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地区,但经过一段工作时间后,又迁回到原地区。 【2012】关于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B.跨地区劳动力流动会受到迁移距离和迁移成本的影响 C.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流入地有好处,对劳动力流出地没有好处 D.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并非单向的,流出的劳动力也可能会重新流动回原居住地 【答案】C 【解析】C 说法有误。 【知识点】劳动力的跨职业流动 一、国外经验表明:职业收入高于或接近中值水平的职业,都有劳动力的净流入;收入低 于中值水平的职业,劳动力的净流出。不过服务业是例外,原因是就业机会易得,吸纳劳 动力速度超过流出的速度。 二、劳动力职业流动的方向 1.按照职业等级差别分为:向上、向下、水平流动 自愿性流动:基本上属于向上流动 非自愿性流动:也会追求向上的目标或要求水平流动,但是会有向下流动的情况 总的来看,向上流动会占较大的比例。 2.职业流动的特殊形式:家庭两代人之间的职业转移 两代人从事相同职业的比例越多,非竞争性力量对职业选择的决定性越强,劳动力配置中 的不合理的成分越大。 两代人职业差异越明显,竞争对职业选择的作用越大,劳动力配置中则越趋于合理。 【2014】关于劳动力职业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不景气时期,一些劳动者失去了原来较好的职业,不得不接受条件较差的职业,这 属于跨职业流动中的水平流动 B.家庭两代人之间的职业相似性越高,则表明竞争对于职业选择的作用越大 C.劳动者进行跨职业流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报酬以及更高的职业地位 D.只有职业收入高于或接近中值水平的职业才会有劳动力的净流入 【答案】C 【解析】A 属于向下流动;两代人从事相同职业的比例越多,非竞争性力量对职业选择的决 定性越强,劳动力配置中的不合理的成分越大。B 说法有误。D 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知识点】劳动力的跨产业流动及产业内流动 在中国,产业的划分是: 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分为流通业和服务业。 一、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 1.从农业流入到工业部门的劳动者大多数首先进入所谓蓝领阶层。这可以归因于蓝领阶层, 和农业劳动者一样都是从事体力劳动,两者具有同一性。 2.农业劳动力要进入工业部门的白领职业,大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一般都要在下 一代才更有可能办到。 3.农业劳动力流动比较普遍的两种情况 (1)离土又离乡:即与农业生产断绝联系(永久性); (2)离土不离乡:即在从事工业部门劳动的同时还从事一些农业劳动(暂时性)。 两种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并存,最终前一种方式会取代后一种方式。 【例题】根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进城农民工就业绝大多数集中在建筑业、家政服务业、餐饮 业等重体力劳动和传统服务行业,这说明( )。 A.存在政策性行业壁垒 B.这些行业在工资方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C.蓝领阶层和农业劳动者具有同一性 D.农民工进城前都经过了这些行业的特殊培训 【答案】C 【解析】蓝领阶层和农业劳动者一样都是从事体力劳动,二者具有同一性。 【例题】关于农业劳动力流动说法错误的是( )。 A.离土又离乡的流动是永久性的 B.离土不离乡的流动是暂时性的 C.A 和 B 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并存,最终是 B 会取代 A D.农业对劳动力的排斥和工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共同导致了两个产业劳动力报酬上的较大差 别 【答案】C 【解析】A 和 B 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并存,最终是 A 会取代 B。 二、非农产业部门内部的劳动力流动 1.一般来说,某个产业部门劳动力工资水平越高,该部门作为就业源泉的吸引力就越强, 自动辞职的劳动者就越少。 2.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与该部门失业率的关系 (1)高失业率说明非自愿性劳动力流动较高。 (2)高失业率部门劳动力流动率也较高。 【2017】关于产业之间及其产业内部劳动力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力从工业部门流动到农业部门大多会首先进入蓝领阶层 B.产业内部的劳动力流动是企业选择员工的结果 C.产业内部的劳动力流动是员工选择企业的结果 D.劳动力在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流动时,通常会向就业机会更多,工资水平更高的方向流 动 【答案】D 【解析】从农业流入到工业部门的劳动者大多数首先进入所谓的蓝领阶层,A 选项错误;产 业内部的劳动力流动是企业选择员工和劳动者选择受雇单位两方面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BC 选项错误。 【知识点总结】 一、劳动力流动及其利弊 1.劳动力流动及其意义 2.对企业及员工行为的影响 二、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1.企业因素 2.劳动者因素 3.市场周期因素 4.社会因素 三、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1.主要原因 2.主要考虑因素 四、劳动力的跨职业流动 五、劳动力的跨产业流动及产业内流动 1.农业向工业部门流动 2.非农产业部门内部的劳动力流动 考点解析 1.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2.劳动力跨职业、跨产业流动的理解。

19 页 323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四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劳动合同管理与特殊用工 【本章考点概览】 劳动合同履行与变更 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 特殊用工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1题1分 —— 4题8分 2013 1题1分 —— 4题8分 2014 —— 1题2分 4题8分 2015 4题4分 1题2分 2题4分 2016 5题5分 2题4分 2题4分 2017 4题4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8 2题2分 1题2分 —— 2019 1题1分 1题2分 3题6分 第一节 劳动合同履行与变更 【知识点】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1.全面履行原则 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在任何时候,均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全部义务。 2.合法原则 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有违法行为。 【知识点】关于履行地 1.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注册地不一致的,有关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劳 动条件、职业危害防护和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等事项,执行劳动合同履行地 的有关规定。 2.注册地有关标准高于履行地的有关标准,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按照用人单位注册地 的有关规定执行的,从其约定。 【例题】注册地有关标准高于履行地的有关标准,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按照用人单位注 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的,应当( )。 A.提交工会决定 B.用人单位决定 C.按照履行地标准执行 D.从其约定 【答案】D 【解析】注册地有关标准高于履行地的有关标准,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按照用人单位注 册地的有关规定执行的,应当从其约定。所以,选择 D。 【知识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 一、用人单位的义务 1.按照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2.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变相强迫员工加班;利用定额来合理安排和使用人 力、物力、财力。 3.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016】关于用人单位义务的说法,错误的有( )。 A.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按照本单位规定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B.用人单位应当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C.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D.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 E.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要求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工具 【答案】AE 【解析】选项 A 错误,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选项 E 错误,用人单位应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二、劳动者的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1)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 2.应当完成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如果从事兼职,不能影响本单位的工作任务; 3.遵守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特定事项的义务。 主要方面:约定服务期、保守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保密等。 【例题】劳动者的义务不包括( )。 A.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B.完成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 C.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 D.遵守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特定事项的义务 【答案】C 【解析】C 属于用人单位者的义务。 【知识点】特殊情形下的劳动合同履行 1.《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 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相关事项依法进行变更登记后,劳动合同继续有效, 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继续履行,也不需要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 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3.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4.如果没有从形式上变更劳动合同的,原劳动合同也应当继续履行。 【2017】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处理方式是( )。 A.甲公司更改名称为乙公司,甲公司为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再有效 B.甲公司分立为乙公司和丙公司,甲公司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受分立影响继续履行 C.甲公司更换法定代表人后,新的法定代表人应与劳动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D.甲公司和乙公司合并为丙公司后,丙公司应与甲乙公司的劳动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答案】B 【解析】根据特殊情形下的劳动合同履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 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 行。”B 项正确。 【知识点】劳动合同变更 一、概念 劳动合同双方对已生效的劳动合同条款达成修改或补充协议的行为。 二、规定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 1.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釆用书面形式。 2.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3.劳动合同变更时,如在协商过程中无法达成一致,若发生争议,任何一方都可以向劳动 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三、变更情形 1.双方当事人经协商,达成一致变更劳动合同。 2.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经修改或废止,导致劳动合同中的部分条款内容与 之相悖而必须修改。 3.企业受有关产业政策影响或根据市场变化决定转产或调整生产任务等经济因素影响,导 致劳动合同需要变更。 4.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导致劳动合 同需要变更。 5.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由用人单位另行安 排工作,需要变更劳动合同。 6.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被调整了工作岗位,需要变更劳动合同。 四、注意事项 变更劳动合同未采用书面形式,但已经实际履行了口头变更的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且变 更后的劳动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当事人以未采用书面 形式为由主张劳动合同变更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例题】关于变更劳动合同说法正确的是( )。 A.双方当事人经协商,达成一致可变更劳动合同 B.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釆用书面形式 C.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主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可变更劳动合同 D.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被调整了工作岗位不可变更劳动合同 E.劳动合同订立发生争议可变更劳动合同 【答案】AB 【解析】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被调整了工作岗位,需要变更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变更时, 如在协商过程中无法达成一致,若发生争议,任何一方都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 仲裁。 【本节主要考点】 1.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及注册地与履行地不一致的情况 2.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的义务 3.劳动合同变更的情形 第二节 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 【知识点】劳动合同解除 一、定义 劳动合同签订以后,没有履行完毕之前,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双方提前终止合同效力的法律 行为。 二、分类 1.协商解除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因某种原因,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互相协商,在彼此达 成一致的基础上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2.法定解除是指出现了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时,不需双方当事人一致 同意,劳动合同可以被单方解除的情形。 【例题】劳动合同解除一般包括( )。 A.协商解除 B.规定解除 C.自愿解除 D.平等解除 E.法定解除 【答案】AE 【解析】劳动合同解除分类:协商解除和法定解除。 【知识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即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对解除劳动 合同达成一致意见时,劳动合同可以协商解除。 【2019】关于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需要当事人达成合意,无需法定原因 B.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 C.应采取书面形式 D.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答案】A 【解析】《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 同。”即只要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时,可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知识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用人单位因劳动者过失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①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② 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③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④ 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 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⑤ 因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 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⑥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用人单位因客观原因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或者额外支付 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按照劳动者的上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确定)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需符合下列情形之一: ①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 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②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③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 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三、用人单位实施裁员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 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 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① 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② 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③ 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④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2015】关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B.用人单位无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时,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C.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D.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答案】B 【解析】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不得以无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理由解除劳动 合同。 四、用人单位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① 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② 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③ 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裁减人员后,在 6 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 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2016】用人单位实施裁员时,应当依据劳动合同法优先留用的人员是( )。 A.用人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 B.与用人单位订立了短期劳动合同的职工 C.在用人单位工作时间长且学历高的职工 D.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且有需要抚养的老人的职工 【答案】D 【解析】用人单位实施裁员时,应当依据劳动合同法有限留用的人员是:与本单位订立较长 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 且有需要抚养的老人的职工。 【2017 案例】以下公司裁减人员的方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公司应当在裁减人员前 30 日向工会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 B.甲公司应当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后,再裁减人员 C.甲公司裁员人数未达到职工总人数的 10%,可以随时实施裁员 D.甲公司裁减人员方案应当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方能实施 【答案】AB 【解析】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人员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 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 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选项 CD 错误。 【2017】甲公司依法可以实施裁员的情形包括( )。 A.甲公司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B.甲公司可能破产 C.甲公司决定转产 D.甲公司富余的职工较多 【答案】AC 【解析】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企业: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2.生产 经营发展严重困难的;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 仍需裁减人员的;4.其它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 动合同无法履行的。选项 AC 符合法律规定。 【知识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2 种情况)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有以下情形: 一、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 1.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无须提前通知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① 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②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③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④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⑤ 因用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 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⑥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 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 告知用人单位。 【2017】劳动者因( )而解除劳动合同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A.用人单位没有在劳动者加班后立即支付加班费 B.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C.用人单位以威胁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 D.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的问法先要确定该题考察的考点,首先确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规 定,由此进行排除,即可倒推出不符合规定的情形。A 项中“加班后立即支付加班费”说法 不准确,符合题意。 【2019】劳动者可以立即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 A.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 B.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C.用人单位未按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的 D.用人单位合并或者分立的 E.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未与工会协商的 【答案】ABC 【解析】劳动者可以立即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有:①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 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②未及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③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费的;④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⑤因用人单位以 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 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2015】关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者提前 30 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劳动合同 B.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 3 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 C.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D.未经用人单位批准,劳动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答案】D 【解析】当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 报酬等情形下,劳动者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知识点】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 1.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规定 解除劳动合同。(提前 30 天或支付一个月工资、裁员) ①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 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②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③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④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⑤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⑥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企业职工非因工致残和经医生或医疗机构认定患有难以治疗的疾病在医疗期内医疗终结, 不能从事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应当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 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的鉴定。 1)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 应当退出劳动岗位,终止劳动关系,办理退休、退职手续,享受退休、退职待遇; 2)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 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医疗期满尚未痊愈者,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依法执行。 3.医疗期 (1)概念: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疗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 (2)职工医疗期的期限规定 劳动者实际工作年限 十年以下 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 医疗期期限(月) 5 年以下 3 十年以上 5 年以上 6 5 年以下 6 5 年以上 10 年以下 9 10 年以上 15 年以下 12 15 年以上 20 年以下 18 20 年以上 24 (3)医疗期延长的规定 医疗期期间,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包括在内对某些患特殊疾病(如癌症、精神病、瘫痪 等)的职工,在二十四个月内尚不能痊愈的,经企业和劳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医疗期。 4.《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 《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 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 【例题】劳动者有( )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解除劳动合 同。 A.在本单位患职业病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B.女职工在哺乳期的 C.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D.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E.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答案】ABCD 【解析】E 属于用人单位因劳动者过失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例题】职工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在本单位工作年限 5 年以上的医疗期的期限为( )。 A.3 个月 B.5 个月 C.6 个月 D.9 个月 【答案】C 【解析】职工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在本单位工作年限 5 年以上的医疗期的期限为 6 个月。 【知识点】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 1.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2.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规定,建立了工会 组织的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规定(劳动者过失、 提前 30 天或支付一个月工资),但未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事先通知工会,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请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但起诉前用人单位已经补正有关程序的除外。 【2015】《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 )。 A.工会 B.劳动者 C.劳动行政部门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答案】A 【解析】《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 【知识点】劳动合同终止 1.含义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合同期限届满或达到其他法定 终止条件的情形。 2.劳动合同终止的规定 项目 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合同终止 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应当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 续延至下列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 止(《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五条) 情形 ① 劳动合同期满的 ①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 ② 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 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 保险待遇 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 ③ 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 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②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 ④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 ⑤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 动能力的 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 ③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 前解散的 的医疗期内的 ⑥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 ④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形 ⑤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 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合同终止 ⑥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 形 【例题】《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A.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B.劳动合同期满 C.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D.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E.劳动者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答案】ABD 【解析】CE 属于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 【知识点】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附随义务 1.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 15 日 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2.用人单位出具的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应当写明劳动合同期限、解除或者终止劳动 合同的日期、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 3.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 2 年备查。 【2016】甲公司与小张订立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后,甲公司应保存劳动合同文本至少( )。 A.2 年 B.1 年 C.6 个月 D.30 日 【答案】A 【解析】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 2 年备查。 【知识点】培训服务期 1.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 协议,约定服务期。 ①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② 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③ 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④ 培训费用包括: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 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 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 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 期间的劳动报酬。 劳动合同期满,但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服务期满; 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例题】关于培训服务期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B.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不属于培训费用 C.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可以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D.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对于劳动者不需要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报酬 E.劳动合同期满,但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服务期满 【答案】BCD 【解析】培训费用包括: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 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 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知识点】竞业限制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 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 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2.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约定竞业限制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 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 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 2 年。 除约定培训服务期和约定竞业限制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 约金。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关于竞业限制的 规定 ①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 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 解除或者终止前 12 个月平均工资的 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如月平 均工资的 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 付。 ②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时, 除另有约定外,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或者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 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③ 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 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 3 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人 民法院应予支持。 ④ 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用人单位请求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在解除竞 业限制协议时,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额外支付劳动者 3 个月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人民 法院应予支持。 ⑤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后,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继 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018】可以约定竞业限制的人员包括( )。 A.保洁员 B.高级管理人员 C.高级技术人员 D.门卫 E.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答案】BCE 【解析】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 的人员。【知识点】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一、经济补偿的范围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① 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无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 ②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③ 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 30 日或额外支付一 个月工资) ④ 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实施裁减人员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⑤ 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 因劳动合同期满而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⑥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或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 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⑦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因任务完成而终止的。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规定 (1)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因用人单位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导致劳动合同不能继续 履行,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用人单位依法终止工伤职工的劳动合同的,除依法支付经补偿外,还应当依照国家 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例题】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时,在( )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A.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B.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 C.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的 D.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因任务完成而终止的 【答案】B 【解析】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 形外,因劳动合同期满而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二、经济补偿的特殊情形 1.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 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2.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 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规定,劳动者非 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 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与新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新用人单位向劳动者 提出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在计算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工作年限时,劳动者请求把在 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工作年限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4.用人单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属于“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 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 ① 劳动者仍在原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工作,劳动合同主体由原用人单位变更为新用人单位; ② 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 ③ 因用人单位合并、分立等原因导致劳动者工作调动; ④ 用人单位及其关联企业与劳动者轮流订立劳动合同; ⑤ 其他合理情形。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给予岗位 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公益性岗位,其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 合同的规定以及支付经济补偿的规定。 【例题】应当认定为属于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情形 是( )。 A.劳动者仍在原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工作,劳动合同主体由原用人单位变更为新用人单位 B.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 C.因用人单位合并、分立等原因导致劳动者工作调动 D.原用人单位破产导致员工重新就业的情况 E.用人单位及其关联企业与劳动者轮流订立劳动合同 【答案】ABCE 【解析】应当认定属于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情形 有:① 劳动者仍在原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工作,劳动合同主体由原用人单位变更为新用人单 位②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③因用人单位合并、分立等原 因导致劳动者工作调动④用人单位及其关联企业与劳动者轮流订立劳动合同⑤其他合理情 形。 三、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 1.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 (1)每满 1 年支付 1 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2)6 个月以上不满 1 年的,按 1 年计算; (3)不满 6 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2.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 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3 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 职工月平均工资 3 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 12 年。 3.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 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4.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 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5.劳动者工作不满 12 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2018】关于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者工作不满六个月的,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B.劳动者工作在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支付劳动者半个月工资补偿 C.劳动者工作每满一年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补偿 D.劳动者工作每满一年支付劳动者两个月工资补偿 【答案】C 【解析】每满 1 年支付 1 个月工资;6 个月以上不满 1 年的,按 1 年计算;不满 6 个月的, 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 【2017 案例】关于甲公司支付经济补偿,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公司因生产经营严重困难实施裁员,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B.甲公司应当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标准为在本公司工作每满 1 年支付半个月工资 C.甲公司应当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标准为在本公司工作每满 1 年支付 1 个月工资 D.甲公司应当按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3 倍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 【答案】C 【解析】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 1 年支付 1 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 支付。6 个月以上不满 1 年的,按 1 年计算;不满 6 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 济补偿。 【2019 案例】如甲以公司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如需支付经济补偿,则经济补偿按甲在公司的工作年限,每满 1 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 准支付 B.甲只能采取书面形式通知公司 C.甲需提前 30 天通知公司 D.公司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答案】A 【解析】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解除劳动合同,无须提前通知用人单位,选项 B、C 错误;因是用人单位存在过失,虽是劳动者提出解除,用人单位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金,选项 D 错误。 四、经济补偿的支付时间 用人单位依法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五、经济补偿的纳税 1.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 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 3 倍数额以内的部 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按照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2.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 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 扣除。 3.企业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 免征个人所得税。 【本节主要考点】 1.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 2.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与要求 3.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 4.竞业限制 5.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第三节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 【知识点】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 1.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方面的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 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 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2.《全民所有制企业法》、 《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均规定,国有企业制定劳 动规章应当经职代会讨论通过;而非国有企业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没有强制必须经职 代会讨论通过。 3.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 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2010】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 )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 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A.劳动行政部门 B.工会 C.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D.职工 E.人民法院 【答案】BD 【解析】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 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知识点】劳动规章制度的公示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 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2012】关于劳动规章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B.用人单位必须单独制定休息休假制度 C.用人单位可以不建立劳动规章制度 D.工会无权对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A 【解析】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 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知识点】劳动规章制度的效力 应满足 3 个条件: (1)内容合法、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2)经过民主程序制定 (3)要向劳动者公示 【2014】关于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规章制度应当由工会制定 B.劳动规章制度应当经过民主程序制定 C.劳动规章制度应当在劳动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 D.劳动规章制度必须经劳动者同意方可制定 【答案】B 【解析】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方面的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 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 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2018】用人单位规章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条件不包括( )。 A.经过民主程序 B.经劳动者同意 C.公示或者公告劳动者 D.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 【答案】B 【解析】劳动规章制度要具有法律效力,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内容合法,不违背有关法律 法则及政策;二是经过民主程序制度;三是要向劳动者公示。 【知识点】违反劳动规章制度的处理 1.允许劳动者以此为由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有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 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2.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015】关于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公布后,即对职工具有法律约束力 B.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无需告知职工即可实施 C.在劳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认为不适当的内容,用人单位应当按工会要求予以修 改 D.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规定,应当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答案】D 【解析】用人单位在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时,关于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重大事项时,应当经 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劳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认为不适当的内容,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 以修改完善。 【本节主要考点】 1.劳动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与公示 2.劳动规章制度具有法律效力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3.违反劳动规章制度的两种处理方式 第四节 特殊用工 【知识点】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将该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从事劳动的一 种特殊用工形式。 1.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但是不使用劳动者;即不直接管理和指挥劳动者 从事劳动。 2.用工单位直接管理和指挥劳动者,但是与劳动者之间没有建立劳动关系。 【知识点】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条件 1.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 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2.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 200 万元; (2)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经营场所和设施; (3)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3.注意事项 (1)禁止用人单位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2)用人单位或所属单位出资或者合伙设立劳务派遣单位,也不得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 位派遣劳动者。 4.劳务派遣单位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注册资本等改变的 (1)应当向许可机关提出变更申请。 1)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机关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依法办理变更手 续,并换发新的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或者在原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上予以注明; 2)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许可机关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变更 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5.劳务派遣单位分立、合并后继续存续,其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注册资本等改变的 (1)劳务派遣单位分立、合并后设立新公司的,应当依法重新申请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2)劳务派遣单位需要延续行政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 60 日前向许可机关提 出延续行政许可的书面申请,并提交 3 年以来的基本经营情况; (3)劳务派遣单位逾期提出延续行政许可的书面申请的,按照新申请经营劳务派遣行政许 可办理。 【例题】关于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说法错误的是( )。 A.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 B.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行政登记 C.用人单位不得向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D.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答案】B 【解析】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 【2013 案例】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决定,2013 年 7 月 1 日后,乙劳 务派遣公司派遣劳动者到甲公司须( )。 A.经工商行政部门审批 B.获得乙劳务派遣公司工会同意 C.经甲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批准 D.取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行政许可 【答案】D 【解析】劳务派遣公司应取得经营派遣业务行政许可。 【知识点】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 1.应当载明用工单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岗位等情况。 2.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 酬。 3.被派遣劳动者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按照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 酬。 4.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劳务派遣单位与同一被派遣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 【2018】关于劳务派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被派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费应由用工单位缴纳 B.被派遣劳动者被退回后,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可暂停支付工资待遇 C.设立劳务派遣公司注册资本不得少于 20 万元 D.被派遣劳动者有权在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参加或组织工会 【答案】D 【解析】考查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定义务。被派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费由劳务派遣单位缴纳。被 派遣劳动者被退回后,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按照不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 低工资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设立劳务派遣公司注册资本不得少于 200 万元。 【知识点】劳务派遣协议 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 注意:用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确定派遣期限,不得将连续 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 劳务派遣协议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1)派遣的工作岗位名称和岗位性质; (2)工作地点、派遣人员数量和派遣期限。 (3)同工同酬原则确定劳动数额和支付方式。 (4)社会保险费的数额和支付方式。 (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事项。 (6)被派遣劳动者工伤、生育者患病期间的相关待遇。 (7)劳动安全卫生以及培训事项。 (8)经济补偿等费用。 (9)劳务派遣协议期限。 (10)劳务派遣服务费的支付方式和标准。 (11)违反劳务派遣协议的责任。 (12)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纳入劳务派遣协议的其它事项。 【知识点】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定义务 (1)如实将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告知被派遣劳动者。 (2)建立培训制度,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上岗知识培训。 (3)依法支付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相关待遇。 (4)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办理社会手续。 (5)为被派遣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6)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7)协助处理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纠纷。 (8)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9)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10)跨地区派遣时,应保证符合用工单位所在地规定的标准。 (11)因劳务派遣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 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2)劳务派遣单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劳动者。 【2016】关于劳务派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务派遣单位属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用人单位 B.劳务派遣单位与统一被派遣劳动者每派遣一次可以约定一次试用期 C.用人单位可以合资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派遣劳务者 D.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E.劳务派遣用工是我国企业基本用工形式 【答案】AD 【解析】劳务派遣单位属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用人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可以依法与被派遣 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劳务派遣单位与同一被派遣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劳务派遣用 工是我国企业的补充形式,而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 【2013 案例】关于甲公司与乙劳务派遣公司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方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劳动者到甲公司应当订立劳务派遣协议 B.甲公司与乙劳务派遣公司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等内容 C.乙劳务派遣公司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可以替代劳务派遣协议 D.甲公司应当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乙劳务派遣公司确定派遣期限,不得将连续用工 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 【答案】ABD 【解析】劳务派遣协议是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订立的,而不是与被派遣劳动者。选项 C 错。 【知识点】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1.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2.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组织工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可以与劳务派遣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在劳务派遣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 第 38 条规定的情形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补充】 《劳动合同法》第 38 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条件的; (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4)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5)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4.被派遣劳动者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试用期内提前 3 日)通知劳务派遣单位,可以解除 劳动合同。 【知识点】用工单位法定义务 (1)用工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2)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3)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4)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5)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 (6)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7)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2016】下列情形中属于劳务派遣用工单位义务的是( )。 A.依法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B.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相关待遇 C.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办理社会保险相关手续 D.督促劳务派遣单位向被派遣劳动者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 【答案】B 【解析】用工单位的法定义务包括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选项 AC 属于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定义务,而选项 D 表达错误。 【2017】劳动派遣单位的法定义务包括( )。 A.依法支付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B.依法向被派遣劳动者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 C.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D.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E.依法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答案】ACD 【解析】选项 BE 属于用工单位的法定义务。 【知识点】用工单位退回被派遣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一、被派遣劳动者有以下情形之一,用工单位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 务派遣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 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5.因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 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 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8.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二、用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 1.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 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2.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3.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4.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5.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6.用工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决定提前解散或者经营期限届 满不再继续经营; 7.劳务派遣协议期满终止。 (1)被派遣劳动者被用工单位退回后,劳务派遣单位重新派遣时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 约定条件,被派遣劳动者不同意的,劳务派遣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务派遣单位重新派遣时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被派遣劳动者不同意的,劳务派 遣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但被派遣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除外。 (3)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后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所在地人民政府 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例题】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 ),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A.全国社会平均工资标准 B.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C.劳动者要求的标准 D.所在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答案】B 【解析】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 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例题】用工单位有下列( )情形之一,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 A.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B.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C.用工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D.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E.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答案】BCE 【解析】AD 属于被派遣劳动者有以下情形之一,用工单位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 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劳务派遣单位行政许可有效期未延续或者《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被撤销、吊销的,已经 与被派遣劳动者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履行至期限届满。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 动合同。 四、劳务派遣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决定提前解散或者经营 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的,劳动合同终止。用工单位应当与劳务派遣单位协商妥善安置被 派遣劳动者。 五、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当依法向被派遣劳动者支 付经济补偿。 六、劳务派遣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应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 济补偿标准的 2 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知识点】劳务派遣岗位的范围和比例 1.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 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其中: 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 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 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 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例题】关于劳务派遣用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务派遣用工可以用于企业的任何岗位 B.劳务派遣用工只能用在销售类岗位 C.劳务派遣用工可以用于临时性、辅助性岗位 D.劳务派遣用工可以用于替代类岗位 E.劳务派遣用工可以用于高级管理岗位 【答案】ABE 【解析】劳务派遣员工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工作岗位上实施。所以,ABE 项错误。 2.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 量的 10%。用工总量是指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人数与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人数之和。 【知识点】《决定》的过渡事项规定 《决定》于 2012 年 12 月 2 日公布前已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继续履行至期限 届满,但是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的内容不符合《决定》关于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实行相同 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的规定的,应当依照《决定》进行调整;《决定》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 务的单位,应当在《决定》施行之日起 1 年内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并办理公司变更登记,方可经 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知识点】违反劳务派遣规定的法律责任 1.违反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 1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 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 5 万元以下的罚款。 2.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 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 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018】关于劳务派遣劳动合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以及派 遣期限和工作岗位 B.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 酬 C.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全国社会平均工资标准,向其按月 支付劳动报酬 D.劳务派遣单位可以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约定试用期 【答案】C 【解析】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 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2016 年题】关于劳务派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务派遣单位属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用人单位 B.劳务派遣单位与同一被派遣劳动者每派遣一次可以约定一次试用期 C.用人单位可以合资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派遣劳动者 D.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E.劳务派遣用工是我国企业基本用工形式 【答案】AD 【解析】劳务派遣单位属于是被派遣劳动者的用人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A、D 项正确。劳务派遣单位与同一被派遣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B 项错误。用人单位 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C 项错误。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 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 位上实施,E 项错误。 【知识点】非全日制用工 1.概念 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4 小时,每周工作 时间累计不超过 24 小时的用工形式。 2.特征 (1)以小时计酬为主(2)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能超过 24 小时 3.有关规定 (1)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 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2)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3)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4)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 者支付经济补偿。 (5)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6)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 15 日。 为规范用人单位非全日制用工行为,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非全日制用工 若干问题的意见》,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全日制劳动者缴 纳工伤保险费。 【2017】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人单位使用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应当按月支付劳动薪酬 B.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小时计酬标准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C.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D.非全日制用工终止用工时,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终止用工经济补偿 【答案】C 【解析】考查非全日制用工。用人单位使用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 不得超过十五日,选项 A 错误;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 低小时工资标准,选项 B 错误;非全日制用工终止用工时,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 补偿,选项 D 错误。 【本节常见考点】 1.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条件 2.劳务派遣合同与劳务派遣协议的相关规定 3.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与被派遣劳动者权利 4.用工单位的法定义务 5.劳务派遣岗位的范围与比例 6.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与相关规定

23 页 329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五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社会保险法律 【本章教材结构】 1.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2.社会保险法律适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基本内容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 —— —— 2013 —— —— —— 2014 1题1分 —— —— 2015 —— 1题2分 —— 2016 1题1分 —— —— 2017 1题1分 1题2分 —— 2018 —— 1题2分 —— 2019 1题1分 1题2分 —— 第一节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知识点】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一、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概念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是指社会保险各主体间,如国家与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劳 动者之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之间,就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我国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属于社会 法) 二、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 1.从社会保险责任划分的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 (1)国家,对社会保险运行和实施给予法律和财政支持;特殊主体 (2)社会保险的管理和经办机构。依法向用人单位、劳动者征收保险费,并发放保险待遇; 负责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和日常管理。我国征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定机构有 2 个:税务机关、社 会保险经办机构。 (3)用人单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缴纳者 【例题】从社会保险责任看,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缴纳者是( )。 A. 用人单位 B. 保险公司 C. 受益人 D. 国家 【答案】A 【解析】从社会保险责任看,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缴纳者是用人单位。所以,选择 A。 (4)劳动者及其家庭既是社会保险的受益人,同时又要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 【2017 年】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中不包括( )。 A. 承担社会保险费缴纳义务的用人单位 B. 参与社会保险并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义务的劳动者 C. 依法裁判社会保险争议的人民法院 D. 向劳动者发放社会保险待遇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答案】C 【解析】人民法院不属于主体。 【2019】 下列主体中, 属于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A. 用人单位 B. 劳动者 C. 人寿保险公司 D. 国家 E. 社会保险的管理和经办机构 【答案】ABDE 【解析】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国家、社会保险的管理和经办机构、用人单位、劳动者 及其家庭。 2.从保险业务划分的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 主体 保险人 投保人 内容 依法收取社会保险费,并按照规定支付保险待遇的 主体。保险人称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为保险人的利益投保社会保险的主体。指用人单位 对社会保险标的具有直接保险利益的主体。被保险 被保险人 人为在参保单位中就业的劳动者,自谋职业的劳动 者在履行缴费义务后,也可以成为被保险人 受益人 基于被保险人的一定关系而享有一定保险利益的主 体 管理人 依法负有管理职责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监督人 指依法负有监督职责的机构 【例题】从保险业务划分,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 A. 国家 B. 保险人 C. 被保险人 D. 管理人 E. 监督人 【答案】BCDE 【解析】根据保险业务划分,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保险人、被保险人、投保人、受益 人、管理人、监督人。A 项错误,所以,选择 BCDE。 三、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资金、物、服务行为。 【例题】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它不 包括( )。 A. 物 B. 资金 C. 精神财富 D. 服务行为 【答案】C 【解析】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它包 括:资金、物或服务行为。所以,选择 C。 四、社会保险法律事实 社会保险法律规定是产生、变更、消灭社会保险关系的前提,社会保险法律事实是引起社会 保险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和条件。 【本节主要考点】 1. 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概念 2.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 社保经办机构、 用人单位、 劳动者)和客体 第二节 社会保险法律适用 【知识点】社会保险法律适用 一、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法律授权的组织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 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 2.特征 (1)具有特殊的主体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法律授权的组织及其相关人员。 根据主体不同分为:司法适用、行政适用、仲裁、调解。 (2)具有专业性 (3)具有国家强制性 (4)具有程序性 (5)必须有表明法律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 【例题】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特征包括( )。 A. 具有特殊的主体 B. 具有国家强制性 C. 具有程序性 D. 具有非专业性 E. 必须有表明法律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 【答案】ABCE 【解析】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特征主要包括:具有特殊的主体、具有国家强制性、具有程序性、 具有专业性、必须有表明法律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所以,D 项错误。选择 ABCE。 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基本原则 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3.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2018】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规则有( )。 A. 原则上保持历史的连续性 B. 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 C. 同位法中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适用特别规定 D. 同位法中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适用新的规定 E. 原则上不溯及既往 【答案】BCDE 【解析】选项 A 不属于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规则。 三、社会保险法律适用基本要求 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包括合法(不仅符合法律要求,而且按照相关程序进行)、 准确、及时。 【例题】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包括( )。 A. 公平 B. 合法 C. 准确 D. 及时 E. 公正 【答案】BCD 【解析】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包括:合法、准确、及时。所以,选择 BCD。 四、社会保险法律适用基本规则 (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同位法中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适用特别规定 (3)同位法中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时,适用新的规定 (4)原则上不溯及既往(特殊规定除外) 【例题】在劳动和社会保险法的使用中,如果同位法中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应该( )。 A. 适用特别规定 B. 适用一般规定 C. 适用下位法的规定 D. 适用地方政府规定 【答案】A 【解析】同位法中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适用特别规定。 本节主要考点: 1. 社会保险法律的适用的基本规则。 第三节 《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社会保险法》自 2011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 一、关于我国社会保险法立法原则 1.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带有根 本性、管长远的基本方针。 2.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优先体现公平和普惠性原则,同时体现激励和 引导原则)。 4.确立框架,循序渐进。 【2018】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原则有( )。 A. 确立框架,循序渐进 B.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C. 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D. 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E.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适应 【答案】ACDE 【解析】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原则包括:(1)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2)使广大 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3)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适应;(4)确立框 架,循序渐进。选项 B 为社会保险法颁布的意义。 二、《社会保险法》确立了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 1.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2.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 3.医疗保险 4.工伤保险 5.失业保险 6.生育保险 【2017】下列保险中属于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的是( )。 A. 工伤保险 B.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C.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D.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E. 大病无忧健康保险 【答案】BCD 【解析】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19】 根据《社会保险法》,不属于社会保险险种的是( )。 A. 失业保险 B. 工伤保险 C. 生育保险 D. 雇主责任险 【答案】D 【解析】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选项 D 错误 三、《社会保险法》明确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1.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 2.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3.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4. 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用人单位依法聘用、招用港澳 台居民的,应当持港澳台民在有效证件,以及劳动合同、聘用合同等证明材料,为其办理 社会保险登记。 5. 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也应当参照本法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例题】关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如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 B.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 C. 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 D. 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 【答案】D 【解析】生育保险制度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并非是城乡全体居民。所以,选择 D。 【2016】关于社会保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应当参照社会保险法参加社会保险 B. 社会保险法确立了企业职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 C. 社会保险是依据 1994 年颁布的劳动法制定的 D. 职工自愿参加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项立法原则 【答案】A 【解析】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应当参照社会保险法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法确立了企 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模式。 【2018】 关于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 劳动者在两个单位工作的, 可以选择其中一家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 B.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C. 外国人在我国就业的可以不缴纳社会保险 D. 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不能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答案】B 【解析】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 也应当按本法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劳动者在两个 单位工作的, 各单位应分别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 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6 页 300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六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社会保险 【本章框架】 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失业保险 生育保险 补充保险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4 3题3分 1题2分 —— 2015 5题5分   2题4分 2016 4题4分 2题4分 3题6分 2017 1题1分 1题2分 —— 2018 2题2分 —— 3题6分 2019 1题1分 1题2分 第一节 基本养老保险 【本节内容精讲】 【知识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物质帮助和服务,以保证其晚年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保险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基金组成: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 【知识点】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 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计入基本养 老保险统筹基金。 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 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 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知识点】劳动者退休条件及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1.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 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的 人员退休后按月发放基本养老金。退体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 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 1 年发给 1%。个人帐户养 老金月标准为个人帐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员平均预期 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1.决定实施之前参加工作、实施之后退休且缴费年限满 15 年,在发给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 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2.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2016】下列情形中,属于领取基本养老保险病残津贴条件的是( )。 A.因工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B.因工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C.因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D.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答案】D 【解析】应是由基本养老保险支付,所以 AB 选项可以排除。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 者非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 付。 (二)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 1.达到退休年龄 (1)男满 60 岁,女满 50 岁;女干部满 55 岁。 (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退休 年龄为男满 55 周岁,女工人年满 45 周岁。 (3)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 休年龄为男年满 50 周岁,女年满 45 周岁。 2.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满 15 年。 (三)缴费不足 15 年的处理 (1)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 15 年的,可以缴费至 满 15 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 保险。 (2)《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 5 年后仍不足 15 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 15 年。 (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 15 年的,且未转入新 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可以书面申请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 险关系。 (4)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跨省流动就业,达到法定年龄累计缴费不足 15 年的,按照有 关待遇领取地的规定确定继续缴费地后,可按照规定延长缴费。 【知识点】基本养老保险的发放和调整机制 (一)基本养老金的发放 (1)委托银行发放 (2)通过邮局寄发 (3)社保保险机构直接发放 (4)依托社区发放 (二)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 一般截止上年度末已离退休人员,本年新退休人员执行当年调整机制。 【2018】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说法,正确的是( )。 A.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余额由其他参保人分享 B.发放待遇可以委托社区现有机构 C.参保人享受待遇的前提是年满 60 周岁 D.基金仅由用人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组成 【答案】B 【解析】当个人死亡的,个人帐户余额可以继承;参保人享受待遇的前提是达到法定退休年 龄和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满 15 年;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补贴等组成。 【知识点】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社会保险法》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 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 本节主要考点 1.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 2.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 3.缴费不足 15 年的处理 4.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第二节 基本医疗保险 【知识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是为了抗御疾病风险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被保险人患病就诊发生医疗费 用后,由医疗保险机构对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知识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城镇所有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和退休人员,是目前社会保险中实施单位最广的。 【知识点】基本医疗费的缴纳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1)用人单位:按照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 6%左右; (2)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收入的 2%。 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即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 (1)个人缴纳本人工资的 2%全部计入个人账户; (2)单位缴费的 30%左右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划入个人帐户比例要考虑年龄因素,年龄 越大划入个人帐户的资金也要多一些。 【201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是( )。 A.国家与用人单位共同负担 B.用人单位负担 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负担 D.劳动者负担 【答案】C 【解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知识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 医疗费用依法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第三人不支付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基本医疗保险 基金先行支付,并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但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① 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 ② 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 ③ 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 ④ 在境外就医的 【2016/2019】下列费用中,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是( )。 A.境外就医的费用 B.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费用 C.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费用 D.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 【答案】D 【解析】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1)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 付的;(2)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3)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4)在境外就医的。 【知识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 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各不相同。 个人账户主要支付门诊(小额)医疗费用,归个人使用,可以结转和继承。统筹基金主要支 付住院(大额)医疗费用,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筹调剂使用。 统筹基金支付起付标准,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10%左右,如患者住院,个人首先要用 个人账户或自付费用。 统筹基金在一个年度内支付一个患者的医疗费用到一定数额以后就要封顶,最高支付限额 一般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4 倍左右。 【知识点】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 《社会保险法》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 累计计算。 本节主要考点 1.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缴纳 2.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 3.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 第三节 工伤保险 【本节内容精讲】 【知识点】工伤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又叫职业伤害保险,是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由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其本人或供养亲属给予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知识点】工伤保险的原则和覆盖范围 (一)原则 无过失责任原则 损害赔偿原则 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二)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 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雇工缴纳工伤保 险费。 (三)用人单位的责任 1.基本责任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 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2.不同情况下的责任 (1)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 (2)原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变更登记; (3)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4)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 与借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 (5)企业破产的,在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当由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6)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 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 关系不中止; (7)职工(包括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 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 保险责任。 【2017 多选】关于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职工在两个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工作的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B.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C.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依法终止 D.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可以自愿参加工伤保险,使用其的用人单位无工伤保险责任 E.用人单位在转让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继承的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答案】ABE 【解析】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的,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不中止,选项 C 错误;非全日制从业人员的使用其的用人单位,同时具有工伤保险责任,选项 D 错误。 【知识点】工伤保险费的缴纳 1.《社会保险法》“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 保险费。” 2.《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 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 3.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费率。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 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 4.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2017】关于工伤保险费缴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职工无需缴纳工伤保险费 B.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工伤保险费 C.用人单位代替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D.工伤保险费由国家承担 【答案】A 【解析】 《社会保险法》“职工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 工伤保险费。” 【知识点】工伤认定 (一)工伤认定范围 职工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 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 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职工有上述两项情形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 伤复发的。职工有第 3 项情形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 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2016 多选】下列情形中,不应当被认定为工伤的是( )。 A.职工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 B.职工下班后在工作场所从事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C.职工在上班途中受到暴力伤害的 D.职工在工作时间内因私外出发生交通事故受到伤害的 E.职工患职业病的 【答案】CD 【解析】考查工伤认定范围。 【2018 案例】关于工伤认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孙是在下班收工关闭车床时受伤,所以不能认定工伤 B.小孙在手指受伤的事故中存在过错,所以不应认定工伤 C.单位未为小孙缴纳工伤保险费,所以小孙不能认定工伤 D.小孙符合认定工伤的条件,应当认定工伤 【答案】D 【解析】工伤保险的原则:所谓无过失责任是指劳动者在各种伤害事故中只要不是受害者本 人故意行为所致,就应该按照规定标准对其进行伤害赔偿。 (二)不认定工伤的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故意犯罪的 (2)醉酒或者吸毒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 (三)工伤认定申请 工伤认定申请期限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 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30 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1 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 30 日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此期间发生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 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2018 案例】关于工伤认定申请程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单位未按期为小孙申请工伤认定,小孙本人可以申请工伤认定 B.如果单位未按规定申请工伤认定,工会组织可以申请工伤认定,且没有申请时间限制 C.小孙发生事故后,单位应在 30 天内申请工伤认定 D.如单位未按期为小孙申请工伤认定,在此期间发生的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工伤保险待 遇由该单位承担 【答案】B 【解析】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 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30 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险行政部 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 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1 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 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工伤认定争议的举证 (1)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 责任。 (2)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 60 日内做出工伤认定的决定。社 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 15 日内做出工 伤认定的决定。 【知识点】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 出申请。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 60 日内做出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 30 日。 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做出之日起 1 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 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2010 多选】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做出之日起 1 年后,( )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 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A.工会组织 B.工伤职工直系亲属 C.工伤职工所在单位 D.劳动行政部门 E.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答案】BCE 【解析】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做出之日起 1 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或者 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知识点】工伤保险待遇 (一)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 急救。以下项目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1)治疗费、药费、住院费 (2)伙食补助费、外地交通费、外地食宿费 (3)康复费用 (二)停工留薪期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 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 12 个月。 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 不得超过 12 个月。 【2009】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其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 12 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 但延长不得超过( )个月。 A.3 B.6 C.9 D.12 【答案】D 【解析】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 但延长不得超过 12 个月。 (三)生活护理费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 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四)伤残待遇 1.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 2.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六级伤残的,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 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 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3.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 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 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注:工伤保险待遇涉及本人工资,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前 12 个月 平均月缴费工资。 伤残级别 伤残补助金标准 伤残津贴标准 一级伤残 27 个月的本人工资 本人工资的 90% 二级伤残 25 个月的本人工资 本人工资的 85% 三级伤残 23 个月的本人工资 本人工资的 80% 四级伤残 21 个月的本人工资 本人工资的 75% 五级伤残 18 个月的本人工资 本人工资的 70% 六级伤残 16 个月的本人工资 本人工资的 60% 七级伤残 13 个月的本人工资 - 八级伤残 11 个月的本人工资 - 九级伤残 9 个月的本人工资 - 十级伤残 7 个月的本人工资 - 【2018 案例】小孙被鉴定为伤残 9 级,如小孙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则下列说法中,错 误的是( )。 A.小孙停工留薪期内的原工资福利待遇由该单位支付 B.小孙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工伤保险基金要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C.小孙可以领取 9 个月的本人工资作为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D.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后,工伤保险基金向小孙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答案】D 【解析】劳动合同到期终止或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向其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 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工伤医疗补助金,选项 D 错误。 (五)遗属待遇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 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六)因工外出发生事故或下落不明的处理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或者在抢险救灾中下落不明的,从事故发生当月起 3 个月内照 发工资,从第 4 个月起停发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供养亲属按月支付供养抚恤金。 (七)被派遣出国、出境工作的工伤保险待遇 依据前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国内工伤保险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 险的,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八)停止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1)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2)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3)拒绝治疗的 (九)与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 工伤职工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 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补足差额。 【知识点】特殊情况 (一)先行支付 1.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 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 2.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 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3.职工被认定工伤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工或近亲属可以持工伤认定决定书和有关材 料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书面申请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 (1)用人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撤销登记、备案的; (2)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全部或者部分费用的; (3)依法经仲裁、诉讼后仍不能获得工伤保险待遇,法院出具中止执行文书的; (4)职工认为用人单位不支付的其他情形。 (二)不合法单位职工工伤保险待遇 1.对于不合法的用人单位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 死亡职工的近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2.用人单位不得使用童工,用人单位使用童工造成童工伤残、死亡的,由该单位向童工或者 童工的近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三)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承担的责任 1.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用人单位,当职工发生工伤时,应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 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2.《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 其医疗和生活保障应由该用人单位承担。 (四)多次发生工伤的待遇领取 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领取相关待遇时,按照其在同一用人单位发生工伤的最高伤残 级别计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 【本节主要考点】 1.用人单位的责任 2.工伤保险费的缴纳 3.工伤认定(认定范围、不认定范围、申请) 4.伤残待遇 第四节 失业保险 【本节内容精讲】 【知识点】失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的劳动者提供 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和就业服务。 【知识点】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1.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了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2.城镇企业招用的合同制农民工,如果连续工作满一年,且所在单位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 劳动合同期满未续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保经办机构根据工作时间长短,给予一次 性生活补贴。 【知识点】失业保险费的缴纳 (1)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 1%缴纳失业保险费。 (2)用人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不超过本单位工资总额的 2%。 【知识点】失业保险待遇 (一)领取保险基金的条件 1.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4.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情形: (1)重新就业的 (2)应征服兵役的. (3)移居境外的 (4)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5)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人民政府指定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适当工作或者提供的 培训的 (二)失业保险待遇 1.领取标准: 失业前用人单位和个人累计缴纳失业保险年限 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 满 1 年不足 5 年 12 个月 满 5 年不足 10 年 18 个月 10 年以上 24 个月 2.再次失业的失业保险 失业后重新就业、又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从再次就业后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的期限 与前次失业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最长不超过 24 个月。 3.失业保险金领取标准 该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4.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领取 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职工医保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个人不缴 纳。 5.发生失业保险关系转移的,其职工医保关系随同转移。 (三)遗属待遇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向其遗属发给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个人死亡时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 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一项。 【知识点】失业登记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失业人员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将失业人员的名单自 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 15 日内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失业保险金自办理失业登 记之日起计算。 【知识点】失业保险关系转移 职工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本节主要考点 1.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2.失业保险待遇 3.失业登记 4.失业保险关系转移 第五节 生育保险 【本节内容精讲】 【知识点】生育保险制度 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由用人单位按不超过工资总额的地的规定缴纳生育保险费,职工 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知识点】生育保险待遇 (一)生育保险的构成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所需资金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但未就业职工配偶不享受生育津贴。 (二)生育医疗费用 1.生育的医疗费用 2.计划生育的医疗费用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其中医疗费包括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规定: 女职工生育或流产的医疗费用,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生育 保险,由用人单位支付。 (三)生育津贴 1.生育津贴指女职工因生育离开工作岗位中断收入时,给予定期的现金补助。 2.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 (1)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2)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生育津贴的标准: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 2.《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 ♦参加生育保险: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未参加生育保险: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本节主要考点 1.生育保险待遇的构成 2.生育医疗费用 3.生育津贴 第六节 补充保险 【本节内容精讲】 我国的补充保险主要是: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在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等 政策和条件下,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又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知识点】企业年金 (一)建立企业年金的原则 1.企业年金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2.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 3.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 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 (二)企业年金的缴费 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 (三)现行企业年金的主要政策 1.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 (1)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 (2)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 (3)已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2.企业年金的发放 (1)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定期领 取企业年金。 (2)出境定居人员的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3)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 (4)职工升学、参军、失业期间或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其企业年金个人 账户可由原管理机构继续管理。 (5)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由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一次性领取。 (四)企业年金合同争议的处理 1.因履行企业年金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请仲裁或者诉讼。 2.因订立或者履行企业年金方案发生争议的,按国家有关集体合同争议处理规定执行。 【知识点】职业年金 一、概念: 职业年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 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适用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范围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 老保险的范围一致。 二、职业年金的缴费 1.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承担。 2.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 8% 3.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 4%,由单位代扣。 单位和个人缴费基数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一致。根据经济社会 发展状况,国家适时调整单位和个人职业年金缴费的比例。 4.职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① 单位缴费; ② 个人缴费; ③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④ 国家规定的其他收入。 三、职业年金的领取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领取职业年金: 1.工作人员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并依法办理退休手续后,由本人选择按月领取职业 年金的方式。领取方式包括可一次性用于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依据保险契约领取待遇 并享受相应的继承权;可选择按照本人退休时对应的计发月数计发职业年金,发完为止,同 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享有继承权.本人选择任意一种领取方式后不再更改。 2.出国(境)定居人员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根据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给本人。3.工 作人员在职期间死亡的,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未达到上述职业年金领取条件之一的,不得从个人账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知识点】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相关个人所得税处理 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标准,为在本单位任职或者受雇的全体 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单位缴费部分,在计入个人账户时,个人暂不缴纳个人所 得税。 个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个人缴费部分,在不超过本人缴费 工资计税基数的 4%标准内的部分,暂从个人当期的当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超过规定标准缴付的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应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所得.依法计 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建立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的单位代扣代缴,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解 缴。 企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按国家统计局规 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 月平均工资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300%以上的部分,不 计入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职业年金个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为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职工岗位工资和薪级工 资之和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 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 【知识点】补充医疗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是单位或特定人群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自愿参加的 一种辅助性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和完善。 补充医疗保险的种类主要有四种: ① 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 ②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③ 社会医疗救助 ④ 商业医疗保险 【例题】一般由当地政府随同基本医疗保险的建立在参保职工中强制执行的补充医疗保险是 ( )。 A.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B.商业医疗保险 C.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 D.基本医疗保险 【答案】C 【解析】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是一种解决封顶线以上大额医疗费用的医疗补助方法。一般 由当地政府随同基本医疗保险的建立在参保职工中强制执行。 本节主要考点 1.建立企业年金的原则 2.企业年金的缴费

14 页 304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七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本章考点概览】 1.劳动争议 2.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范围 3.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 4.劳动争议当事人和举证责任 5.劳动争议诉讼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3题3分 1题2分 1题2分 2013 2题2分 2题4分 —— 2014 —— 1题2分 —— 2015 2题2分 1题2分 —— 2016 1题1分 —— —— 2017 2题2分 1题2分 —— 2018 2题2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9 2题2分 1题2分 4题8分 第一节 劳动争议 【知识点】劳动争议及其处理制度 1.劳动争议概念:又称为劳动纠纷,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产生分歧而 引起的争议。 2.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 我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 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事业单位与本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因劳动权利义务产 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3.不属于的范围 用人单位之间、劳动者之间、用人单位与没有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与公务 员之间产生的争议。 【知识点】劳动争议的基本特征 1.当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须是劳动者。) 2.争议主体之间必须存在劳动关系 3.争议的内容必须是与劳动权利义务有关 【2018】在劳动争议中,如果一方是国家机关,则另一方是( )。 A.个体经济组织 B.用人单位 C.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D.企业 【答案】C 【解析】 《劳动合同法》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国家 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事业单位与本单位实行聘用制的 工作人员,因劳动权利义务产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 【知识点】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1.劳动争议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2.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 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2019 案例】若甲对该公司的解除行为不服,可以采取的救济途径是( )。 A.甲可以请求工会协助其与企业进行协商 B.甲可以直接向相应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C.甲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甲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答案】AB 【解析】劳动争议当事人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方法是:申请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劳动争 议双方当事人也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劳动争议,选项 A、B 正确;劳动争议仲裁是必经程序,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规定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的外,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但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选项 C、D 错误。 【常考考点】 1.劳动争议的基本特征 2.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第二节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范围 【知识点】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 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 【知识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适用范围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以下情形也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请求用人单位返还其收取的劳动合同定金、 保证金、抵押金、抵押物产生的争议,或者办理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 续产生的争议; 2.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仲裁后, 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时间有争议的,可申请仲裁;接到申请的劳动人事 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在三十日内做出裁决。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劳 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知识点】不属于劳动争议的情形 1.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 3.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 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4.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 5.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6.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2019】下列纠纷中,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受案范围的是( )。 A.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工伤医疗费发生的争议 B.劳动者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因发放社会保险金发生的争议 C.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D.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伤残等级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答案】A 【解析】选项 B,争议的主体不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所以不属于劳动争议而属于行政复议; 选项 C,争议的主体不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属于民事纠纷;选项 D,对劳动能力鉴定委 员会伤残等级鉴定结论的不服的可以申请二次鉴定,其鉴定结果就是最终结果。 【2018】下列不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争议是( )。 A.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B.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C.办理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续产生的争议 D.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的争议 【答案】D 【解析】公有住房转让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的情形。 【常见考点】 1.《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适用范围 2.不属于劳动争议的情形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 【知识点】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一)调解组织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 (2)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 (3)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4)由于调解程序并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 定是否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2.其他调解组织 是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1.国家授权依法设立的,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体现了劳动 关系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的三方原则。 2.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3.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三方代表组成,体现了“三方原则”。 (三)人民法院 劳动争议案件由各级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庭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普通诉讼程序进行审 理。 【知识点】劳动争议调解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和原则 1.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以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民主协商的方式,使争议双方当事人 达成协议,消除劳动纠纷。 2.原则:自愿原则;民主说服原则。 【2018】劳动争议调解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 A.自愿原则 B.公正原则 C.及时原则 D.民主说服原则 E.合法原则 【答案】AD 【解析】劳动争议调解应遵循的原则包括:自愿原则、民主说服原则。 二、调解员 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 民担任。 三、劳动争议的协商和调解 四、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1.生效的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2.调解协议,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 3.仅就劳动报酬争议达成的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劳动者 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4.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 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知识点】劳动争议仲裁 一、概念: 劳动争议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争议,依法做出裁决 的活动。劳动争议当事人只有在仲裁委员会裁决后,对裁决不服时,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的, 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否则法院不予受理。 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1.组成: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三方组成,应是单数。 2.职责 (1)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2)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3)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 (4)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 三、仲裁员 仲裁员应当公道正派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曾任审判员; 2.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3.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满五年; 4.律师执业满三年。 四、仲裁程序 书面申请→受理→开庭审判→裁决 【常考点】 一、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是 1 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1.仲裁时效中断 (1)一方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主张权利的; (2)一方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 令等方式请求权利救济的;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 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2.仲裁时效中止 因不可抗力,或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劳动者的法定代理人未确定等其他 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法定 1 年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 效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助记】 1.主张/申请或同意,时效是中断,重新算; 2.不可抗力/未确定代理人,时效是中止,继续算; 3.劳动报酬争议的仲裁时效 (1)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 1 年仲裁时效 期间的限制; (2)劳动关系终止,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 1 年内提出。 【助记】 1.在职,拖欠劳动报酬,不受 1 年限制; 2.离职,从离职之日起计算 1 年。 4.视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情形: (1)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 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即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2)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即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案例】 小赵是某企业员工。2019 年 6 月 10 日,企业没有按照之前约定发放 5 月份工资。但是,企 业曾于 6 月 2 日在公司办公室显著位置张贴了《关于暂停 5 月份工资支付的通知》,小赵如 果在 6 月 12 日以公司拒付 5 月份工资为由提起仲裁,劳动争议开始之日?如企业没有张贴 通知,劳动争议开始之日? 6 月 2 日、6 月 12 日 (3)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 动关系书面通知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即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助记】 1.在职支付工资争议,书面拒付通知之日或主张权利之日; 2.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争议,书面通知之日或主张权利之日。 【案例】 小李是某企业员工。2019 年 6 月 12 日,小李走正常请假手续,请假 3 天。由于请假条没有 及时交到总经理那里,总经理以无故旷工为由口头通知辞退小李。小李于 6 月 30 日以公司 无正当原因提出与自己解除劳动关系为由提起仲裁。 请问:劳动争议开始之日? 6 月 30 日 (4)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产生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福利待遇等争议,劳动者能够证 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的具体日期的,用人单位承诺支付 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5)劳动者不能证明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之日即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案例】 小周是某企业员工。2019 年 5 月 12 日,小周以身体重病为由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但是, 企业以小周没有及时交接工作为由扣发了小周 4 月份与 5 月份的 12 天工资,也没有承诺什 么时候支付。经多方协商未果,6 月 10 日,小周以企业拖欠工资为由,向当地劳动争议仲 裁机构提起仲裁。 请问:劳动争议开始之日?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5 月 12 日 【2018】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生不可抗力导致无法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 B.因解除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通知书时间的,劳动者 主张权利之日即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C.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仲裁时效重新起算 D.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答案】D 【解析】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二、书面仲裁申请 对于仲裁申请书不规范或者材料不齐备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当场或者 5 日内 一并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书写书面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 三、受理 1.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请之日起 5 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向申请人出具 受理通知书。 2.不符合受理条件的,5 日内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3.受理申请后,5 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 10 日内提交答辩书。 4.受理后,发现不应当受理的,应当撤销案件,并自决定撤销案件后 5 日内,书面通知当 事人。 5.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做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 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反申请 反申请就是仲裁被申请人在答辩期间,向仲裁机构提出针对原申请人的反申请。仲裁委员 会应当在收到反申请之日起 5 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被申请人。 五、开庭和裁决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 仲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仲裁委员会在决定受理仲裁申请之 日起 5 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部分书面通知当事人。 (1)开庭:仲裁庭在开庭前 5 日,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 (2)裁决: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 45 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 要延期的,延期不得超过 15 日。 (3)回避。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回避申 请: ① 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②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③ 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④ 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2019】下列情形中,劳动争议仲裁员应当回避的情形有( )。 A.仲裁员是本案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B.仲裁员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C.仲裁员私自会见当事人的 D.仲裁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E.仲裁员属于非本地户籍的 【答案】ABCD 【解析】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回避: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私自会 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选项 E 错误。 六、终局裁决 下列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做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①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12 个月 金额的争议。 ② 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但在两种情况下,以上裁决不是终局裁决: ① 劳动者对以上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仲裁裁决书收到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 起诉讼。 ②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以上仲裁裁决存在特殊情况,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 30 日内 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适用法律、法规有错误;仲裁委员会 无管辖权;违反法定程序;证据伪造;当事人隐瞒;有索贿徇私舞弊等行为的 七、仲裁裁决的效力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依法终局裁决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 仲裁裁决书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八、仲裁公开 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 私的除外。 九、仲裁费用 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 七、仲裁管辖 (1)实行地域管辖。负责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2)申请人选择。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3)劳动合同履行地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仲 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案件受理后,劳动 合同履新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发生变化的,不改变争议仲裁的管辖。 (4)移送管辖。仲裁委员会发现已受理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仲 裁委员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5)管辖异议。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应当在答辩期满前书面提出。 (6)鉴定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定。 (7)仲裁文书送达。仲裁委员会送达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 日期为送达日期。 (8)仲裁案卷。仲裁调解和其他方式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 5 年,仲裁裁决结案的案卷 保存期不少于 10 年。 【2018 案例】小李与位于 S 市的某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小李由单位安排到 G 市工作, 关于本案仲裁管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S 市和 G 市的仲裁委员会都有权管辖 B.如果小李和单位同时分别向 S 市和 G 市的仲裁委员会仲裁,从方便劳动者角度出发,应 当由 S 市仲裁委员会管辖 C.如果在 S 市仲裁委员会仲裁过程中,单位搬迁到 G 市,此时仲裁管辖不发生变更 D.在答辩期满前,当事人可以书面提出管辖异议 【答案】B 【解析】申请人可以选择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的 任何一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 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管辖。选项 A 由 S 市仲裁委员会管辖,属于按照用人单位所在地,因此选项 B 错误。 【常考考点】 1.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原则和协商 2.劳动争议调解以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3.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和仲裁委员会 4.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时效、裁决、终局裁决) 5.仲裁管辖 第四节 劳动争议当事人和举证责任 【知识点】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劳动争议当事人 劳动争议当事人指劳动争议案件中存在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与职工。 (一)当事人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但有一些特别情形: 1.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2.用人单位与其他单位合并的,合并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合并后的单位为当事人。用人单 位分立为若干单位的,其分立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分立后的实际用人单位为当事人;用 人单位分立为若干单位后,对承受劳动权利义务的单位不明确的,分立后的单位均为当事 人。 3.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以及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歇业, 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依法将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4.劳动者与个人承包经营者发生争议,应当将发包的组织和个人承包经营者作为当事人。 (二)第三人 除劳动争议当事人外,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也可以参加劳动争 议处理活动。劳动争议第三人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须在仲裁诉讼活动已经开始、尚未终结时参加仲裁或诉讼。 2.须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上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3.须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参加仲裁或诉讼活动。 (三)代理人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由其法 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无法定代理人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 劳动者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或者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 【知识点】劳动争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在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活动中,既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也实行“谁 决定,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 一、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 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 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开庭中,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 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二、仲裁庭确定举证责任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民事 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 三、诉讼中用人单位举证责任 在诉讼活动中,因用人单位做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 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常考考点】 1.劳动争议当事人的理解 2.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3.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确定 第五节 劳动争议诉讼 【知识点】劳动争议诉讼程序、费用 1.程序 (1)人民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管辖一般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受理 (2)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两审终局制。 2.费用 每件交纳案件受理费 10 元 【知识点】劳动争议诉讼的司法解释规定 (一)直接起诉的事项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 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不必进行劳动仲裁程序,而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按普 通民事纠纷诉讼时效一般为 2 年)。 (二)劳动者与起有字号的个体工商户产生诉讼的处理 人民法院应当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但应同时注明该字号业主的自然情况。 (三)特殊情形下的诉讼当事人 1.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 列新的用人单位为第三人。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可以 列劳动者为第三人。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列为共同被告。 2.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与其他平等主体之间的承包经营期间,与发包方和承包方双方或者一 方发生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将承包方和发包方作为当事人。 3.劳动者与未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然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发 生争议的,应当将用人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列为当事人。 4.未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以挂靠等方 式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应当将用人单位和营业执照出借方列为当事人。 5.当事人不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人民 法院审查认为仲裁裁决遗漏了必须共同参加仲裁的当事人的,应当依法追加遗漏的人为诉 讼当事人。被追加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处理。 (四)应予以受理情形 1.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 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2.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 85 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 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4.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无管辖权为由对劳动争议案件不予受理,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 民法院按照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1)经审查认为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案件确无管辖权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 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经审查认为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管辖权的,应当告知当事人申请仲裁,并将审查意 见书面通知该劳动人事争议委员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仍不受理,当事人就该 劳动争议事项提起诉讼的,应予受理。 (五)审理依据 1.用人单位与退休人员发生用工争议,按劳务关系处理。 2.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 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按劳动关系处理。 3.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就事实举证;劳动者举证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用人单位承担不利 后果。 4.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工资报酬、加班费、补偿金达成协议,不违规不违法,应当认定有效; 若有误解或有失公平,当事人撤销该协议,法院应予支持。 5.仲裁调解书已生效,一方反悔提出诉讼,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6.劳动者追索报酬、工伤等,若涉及多项但每项数额都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12 个月 金额的,应当按终局裁决处理。 7.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裁决未载明该裁决为终局裁决或非终局裁决,用人单位不服该裁 决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1)仲裁裁决为非终局的,基层法院应该受理。 (2)仲裁裁决为终局的,基层法院不予受理。 (六)执行的特殊情形 法院可以裁定不予执行的情况: 1.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2.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3.仲裁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决的。 4.人民法院执行裁决时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 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 30 日内,可以 向人民法院起诉 (七)财产保全申请的处理 1.诉讼过程中,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采用财产保全措施,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确 有困难,或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存在欠薪逃匿可能的,应减轻或者免除劳动者担保义务。 2.人民法院做出的财产保全裁定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劳动仲裁机构的裁决书或者在人民 法院的裁判文书生效后 3 个月内申请强制执行。 (八)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 劳动争议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给付义务达成的调解协议,双方认为有必 要的,可以共同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常见考点】 1.特殊情形下的诉讼当事人 2.受理依据

12 页 312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八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 【本章考点概览】 1.劳动法律责任 2.社会保险法律责任 3.劳动监察 4.行政争议处理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7 3题3分 1题2分 —— 2018 1题1分 —— 1题2分 2019 1题1分 1题2分 —— 第一节 劳动法律责任 【知识点】劳动法律责任形式 1. 行政责任:行为人因违反劳动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律法规时,依法应当承担,并由有关 行政机关或行为人所在单位以行政制裁方式予以追究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有两种方式: (1) 行政处罚:警告、责令整改、责令停止、查封、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 (2) 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2.民事责任:一方当事人违反了劳动法的规京或劳动合同的约序而承担的民事苗任。 3.刑事责任:是对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进行制裁,是最严厉的一种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 【2019】关于劳动法律责任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吊销执照属于刑事责任 B.责令改正属于民事责任 C.开除属于民事责任 D.查封属于行政责任 【答案】D 【解析】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包括警告、责令整改、责令停止、查封、 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选项 A、B、C、D 均属于行政责任,选项 D 正确。 【知识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 一、侵害女职工及未成年工权益的法律责任 侵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并按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 1000 元以上 5000 元以下的标准罚款。 1.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劳动、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其他禁忌从事 的劳动的。 2.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或者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的。 3.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孕期禁忌从事的 劳动的。 4.安排怀孕 7 个月以上的女职工夜班劳动或者延长其工作时间的。 5.女职工牛育享受产假少于 98 天的。 6.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 1 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 者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以及延长其工作时间或者安排其夜班劳动的。 7.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其他 禁忌从事的劳动的。 8.未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 二、规章制度违法的法律责任 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贵令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给劳动者造成伤害的,应当 承担法律责任。 三、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2.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 支付 2 倍的工资。 四、未依法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 2 倍的工资。 五、未依法提供劳动合同文本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 六、违法约定试用期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 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七、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应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宋的经济补偿标准的 2 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支付了赔偌金的, 不再支付经济补偿。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 八、未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九、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 给其它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十、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法律责任 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照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 100 元以上 500 元以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 十一、违反工资支付规定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劳动者低于 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或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 的;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解除劳动合同,未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 补偿的。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 50%以上 1 倍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 赔偿金。 十二、违反劳动安全规定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等,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 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 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对责任人员比照刑法第 187 条的规定追 究刑事责任。 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员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三、非法招用未满 16 周岁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 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十四、违反《工会法》的法律责任 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阻挠劳动者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或者阻挠上级工会帮助、指导劳动 者筹建工会的;劳动者因参加工会活动而被解队劳动合同的。 十五、违反劳动监察规定的法律责任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 2000 元以上 2 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六、违反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规定的法律责任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 10000 元以上 50000 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 重的,吊销许可证。未经劳动行政部门许可,从事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技能考 核鉴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劳动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无照经营查处 取缔的规定查处取缔。 十七、违法扣押证件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本人,并依照有关 法律规定给予处罚。以担保或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或劳动者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 合同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其他物品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 并以每人 500 元以上 2000 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知识点】劳动者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 1.因劳动者存在违法情形,致使劳动合同被依法确认无效,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劳动者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讳反劳动合同中约中的保密义务、资 业限制,给用人单位诰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有下列情况之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约定服务期的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按合同约 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1)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2)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3)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 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4)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 更劳动合同的。 (5)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017】关于劳动者应当承担的违反劳动法律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无须承担法律责任 B.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C.劳动者解除约定有服务期的劳动合同,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D.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有关竞业限制的约定,且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应当承担赔偿 责任 【答案】D 【解析】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须承担法律责任,选项 A 错误; 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选 项 B 错误;劳动者解除约定有服务期的劳动合同,应当提前 30 日通知用人单位,选项 C 错误。 【知识点】违反集体合同的法律责任 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1.企业违反集体合同,企业主管人员须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2.工会不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义务,应对上级工会和工会会员负道义上和政治上的责任, 由上级工会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3.职工不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义务,其行为违反了集体合同中的规定时,也应承担相应的 违约责任。 本节主要考点 1.劳动法律责任的形式(行政责任) 2.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17 条) 3.劳动者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 第二节 社会保险法律责任 【知识点】用人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对企业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 1 倍以上 3 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直接责任人员心地元以上 3000 元以下的罚款。 (2)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补足, 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 数额 1 倍以上 3 倍以下的罚款。 (3)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未依法代扣代缴的,由社会 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并自用人单位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滞纳金由用人单位承担。 (4)用人单位拒不向职工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导致职工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的,其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5)用人单位未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职工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 正;逾期不改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 30 条规定处理。 (6)应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 例》规定的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 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 2000 元以上 20000 元以下罚款。 (7)缴费单位违反规定,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账册、材料,或者不设账册,致使社会保 险费缴费基数无法确定的,除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纪律处分、刑 事处罚外,继续依照规定征缴;迟延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依照规定决定加收滞纳金, 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 5000 元以上 20000 元以下的罚款。 【知识点】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责任 (一)社会保险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1)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 应当退回,并处骗取金额 2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 (2)属于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的,解除服务协议。 (3)直接主管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执业资格的,依法吊销其职业资格。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其它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其它社 会保障待遇的,属于刑法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 伤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骗取金额 2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知识点】违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责任 违反法律规定,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或者违规投资运营的,由社会保险行 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责令追回;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 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知识点】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社会保险法定职责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擅自更 改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费率,导致少收或者多收社会保险费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 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泄露用人单位和个人 信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用人单位或者个人 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节主要考点 1.用人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2.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责任 3.违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责任 4.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劳动监察 【知识点】劳动监察的含义和属性 劳动保障监察的属性: (1)法定性 (2)行政性 (3)专门性 (4)强制性 【知识点】劳动监察的形式和处罚方式 (一)劳动监察的形式有四种 (1)主动到用人单位及其工作场所进行检查的日常巡视检查。 (2)通过任何组织和个人举报、投诉对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的专案查处。 (3)针对一定时期问题比较集中或重要的事项开展的专项大检查。 (4)审查用人单位按照要求报送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书面材料。 (二)劳动监察的处罚方式 1.责令用人单位改正 2.警告 3.罚款 4.没收违法所得 5.吊销许可证 【知识点】劳动监察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劳动监察机构在进行劳动监察时,可采取的行政处罚主要有申诫罚、财产罚和行为罚。 具体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 【2018】下列不是劳动监察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 )。 A.采销许可证 B.警告 C.罚款 D.拘留 【答案】D 【解析】劳动监察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五种:责令用人单位改正,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吊销许可证。 【知识点】劳动监察的实施 实施劳动监察有权采取以下调查、检查措施: (1)进入用人单位的劳动场所进行检查。 (2)就调查、检查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3)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与调查、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做出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以 发出调查询问书。 (4)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 (5)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审计。 (6)法律、法规规定相应内容。 【知识点】实施劳动监察程序 (一)劳动监察程序 1.立案 2.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 60 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经批准,可以延长 30 个工 作日。 3.处理 4.告知 (二)不再查处情况 如果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 2 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 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这里所称的期限,是指自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一次性违法违规):如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应 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连续性违法违规)。 第四节 行政争议处理 【知识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特点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 指人力咨源社会行政部门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实现劳动和社会保 险权利、履行劳动和社会保险义务产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2.解决劳动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方式 待遇复查、行政角议和行政诉讼。 3.争议性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吟争议属干行政争议范畴,劳动争议属于民事争议范畴。因此,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惭行政争议应当诵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知识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范围 (一)人力资源行政争议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封议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门: (1)做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依法予以关闭、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2)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 (3)做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不服的。 (4)做出的行政确认不服的。 (5)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6)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违法收费或者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7)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范围 1.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1)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不核定社会保险费。 (2)不支付社会保险待遇。 (3)不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 (4)侵害其他社会保险权益的行为。 2.《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以下情形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1)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2)对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3)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率不服 (4)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规定的 (5)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宗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6)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先行支付的追偿决定不服或划拨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 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一)不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 (3)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行为。 (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调解等行为。 (5)己就同一事项向其他有权受理的行政机关申请行政育议。 (6)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己经依法受理的。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019】下列事项中,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有( )。 A.劳动争议仲裁裁决 B.工伤认定结论 C.工伤保险待遇审核决定 D.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E.行政处分 【答案】ADE 【解析】选项 A,对仲裁裁决不服符合法津规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选项 D,对劳动能力鉴 定结论不服可以申请二次鉴定,鉴定结论就是最终结果:选项 E,行政处分是行政机关对内 部公务人员或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惩戒。 【知识点】行政复议的基本法律规定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应当在知 道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 60 日内,向上一级人力咨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申请复议,也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直接管理该经办机构的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但不能向上一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复议。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 1.行政复议申请人,不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的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 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知识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的概念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休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照行政诉讼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在案件当事人的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 种诉讼活动。 【知识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的条件、期限 (一)起诉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的提起应具备以下几个条 件: ① 起诉人合法,即原告是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② 有明确的被告,即被告必须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③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④ 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起诉期限 行政复议申请人不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 书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 满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知识点】行政判决的法律效力 行政诉讼的结果是行政判决,其法律效力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关于行政争议的判决具 有国家意志的性质,其对该争议当事人及其他人有法律约束力。 本节主要考点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特点(民事/行政)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范围 3.行政复议的基本法律规定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的概念 5.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的条件、期限 6.行政判决的法律效力

9 页 316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九章(完)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九章(完)

第十九章 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框架结构】 1.评价发现 2.激励保障 3.管理使用 4.教育培训 5.人力资源的流动与配置 第一节 评价发现 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意义:人才评价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 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问题:分类评价不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 主权落实不够等。 目的:为了解决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一)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突出品德评价,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设置评价标准,注重凭 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评价,解决“一刀切”问题。 【例题】人才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 )。 A. 同行评价 B. 领导评价 C. 社会评价 D. 专业评价 E. 市场评价 【答案】ACE (二)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创新多元评价方式,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 价和社会评价, 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 (三)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 评价改革:面向企业、基层一线和青年人才的评价机制。 (四)健全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服务制度 管理服务制度: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界定和下放人才评价权限,推动具备条件的 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评价工作。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管理服务体系,进 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职能定位.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 效的人才评价机制。优化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环境。 二、职业分类 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得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职业分类是按照职业的工作 性质、活动方式等异同,对社会职业及其类别进行系统的划分和归类 (一)职业分类的意义 职业分类:对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就业创业、国民经济信息统计、 人口普查等起着规范和引领作用 (二)职业的分类结构 职业分类结构:分为 8 个大类、75 个中类、434 个小类和 481 个职业。 第一大类: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包括 6 个中类 、 15 个小类、23 个职业。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 11 个中类、120 个小类、451 个职业。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包括 3 个中类、9 个小类、25 个职业。 第四大类: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包括 15 个中类、93 个小类、278 个职业。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包括 6 个中类、24 个小类、52 个职业。 第六大类: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包括 32 个中类、171 个小类、650 个职业。 第七大类:军人,包括 1 个中类,1 个小类,1 个职业。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包括 1 个种类,1 个小类,1 个职业。 (三)新职业的发布 13 个新职业信息: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 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 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 统运维员等 2020 年 3 月(16 个)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 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电器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全媒体运营师、 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出生缺陷防控咨粤儆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 路综合维修工、装配式建筑施工员. 三、职业资格制度 (一)职业资格 概念: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分类: (1)准入类职业资格,所涉职业(工种)必须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 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且必须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 (2)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所涉职业(工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技术技 能要求较高,行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确实需要。 (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原则: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公认、国际可比、事关公共利益的,在涉及国家、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的工作领域,实行职业资格制度。 概念:通过学历认定、资格考试、专家评定、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合格者授予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申请人职业(工种)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 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 (三)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国家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将职业资格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清单式管理,目录之 外 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目录之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 目录接受社会监督,保持相对稳定,实行动态调整。 四、职称制度 (一)职称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 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对于党和政府团结凝聚专业技术人才, 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称评审标准 概念: 1.职称评审——是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 2.依据——职称评审结果是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的重要依据。 3.分类: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 国家标准——由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 地区标准——由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标准,结合 本地区实际制定。 单位标准——由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标准、地区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 定。地区标准、单位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一)职称评审委员会 职责: 各地区、各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按照规定开展职称评审,应当申请组建职称评审委员会。 负责评议、认定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对组建单位负责,受组建单位监 督。按照职称系列或者专业组建,不得跨系列组建综合性职称评审委员会。 分类:分为高级、中级、初级。 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具备的条件: (1)拟评审的职称系列或者专业为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单位主体职称系列或者专业。 (2)拟评审的职称系列或者专业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能够代表本领域的专业发展 水平。 (3)具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符合条件的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4)具有开展高级职称评审的能力。 管理制度:对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核准备案。有效期不得超过 3 年,到期应当重新核准备 案。 申请中级、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条件以及核准备案的具体办法: 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由国务院各部门、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具有职称评 审权的用人单位制定。 人员组成:应当是单数,设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不少于 25 人,专业组建的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不少于 11 人。评审专家每届任期不得超过 3 年。 (二)职称申报审核 申报条件: 1.中报人——应当为本单位在职的专业技术人才; 2.离退休人员不得申报参加职称评审。 3.事业单位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得申报参加职称评审。 4.按照职称层级逐级申报职称评审 5.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 才,可以直接申报高级职称评审。 6.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可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 7.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查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 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8.申报人对其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9.工作单位应当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公示,公示期不少于 5 个工作日。 10.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评审,可由所在工作单位或者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 公示、推荐等程序。 11.自由职业者可由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公示、推荐等程序。 12.申报材料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报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未补正 的,视为放弃申报。 (五)组织职称评审 方法:组织召开评审会议由主任委员或者副主任委员主持,专家人数应当不少于职称评审 委员会人数的 2/3。 评审原则:采取少数服从多数,无记名投票表决,同意票数达专家总数 2/3 以上的即为评 审通过。 未出席评审会议的评审专家不得委托他人投票或者补充投票。 条件:每个评议组评审专家不少于 3 人,对申报人提出书面评议意见;也可以不设评议组, 由职称评审委员会 3 名以上评审专家按照分工,提出评议意见。 并签字确认,加盖职称评审委员会印章。 会议记录内容:包括出席评委、评审对象、评议意见、投票结果等内容,会议记录归档管理。 对可能影响客观公正的,应当申请回避。职称评审办事机构发现 E 述情形的,应当通知评审 专家回避。 要求: 1.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 5 个工作日。 2.不具备职称评审委员会组建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委托经核准备案的职称评审委员会代 为评审。 五、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一)职业技能等级 概念:是根据从业人员职业活动范围、工作责任和工作难度的不同而设立的级别。 等级标准:分为五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 师、一级/高级技师。企业可在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内划分层次,或在高级技师之上设立特 级技师、首席技师等。 五级/初级工:能够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 四级/中级工:能够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运用专门技能完成技术较为复杂的工作; 能够与他人合作。 三级/高级工:能完成本职业较为复杂的工作,非常规性的工作;能够独立处理问题;能够 指导和培训初、中级工。 二级/技师:能完成本职业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掌握关键技术技能,能独立处理和解 决技术或工艺难题;有创新;能够指导和培训初、中、高级工;具有技术管理能力。 一级/高级技师:能够熟练完成本职业的各个领域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工作;掌握关键技 术技能,能处理和解决高难度的技术问题或工艺难题;有创新;开展技术改造、技术革新 活动;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技术管理能力。 (二)职业技能标准 1.概念: 职业技能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的特性、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以及生 产方式等要求,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出的综合性水平规定。是开展职业教 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 2.修改内容:(2018 年 3 月 7 日) (1)强调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将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内涵融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作 为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 (2)落实“考培分离”“鉴培分离”。在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条件中,对申请参加职业技能 鉴定人员必须具备培训经历的条件予以删除,以斩断利益链条.避免强制培训之嫌。 (3)支持技能人才成长。将职业技能鉴定申报条件中“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年限”要求修 改为“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年限”,打破(职业)资历、工作年限等的制约, 提高人才的社会流动性,促进人才特别是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同时也契合以人 为本精神,畅通劳动者职业生涯通道。 (4)突出安全生产。在职业技能标准中标注涉及安全生产或操作的关键技能要求,关键技 能考核不合格的,则技能考核成绩为不合格。 (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要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企业评价规范组织开展,由用人 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四)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的贯通 2018 年 11 月 25 日,为拓宽人才发展空间,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 和地位,支持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评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 在工程技术领域生产一线岗位,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 创造性劳动,并作出贡献的技能劳动者,符合国家规定的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条件,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在 现工作岗位上近 3 年年度考核合格,突出高技能人才工作特点,坚持把职业道德放在评审 的首位,要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评定为重点,改变唯身份、唯论文等倾向,向高技能领 军人才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评审。 第二节 激励保障 —、概述 激励保障——是人才创新创业的动力,充分的激励保障,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 立激励机制,让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分配激励, 让人才得到合理回报,实现财富和事业双丰收。 二、创新创业激励 (一)科技成果转化激励 1.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 (1)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有权依法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 价投资,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外,不需审批或者备案。 (2)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有权依法以持有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确认股权和出资比例,作价、 折股数量或者出资比例等事项明确约定,明晰产权。 (3)研开机构、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不上 缴国库。 2.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执行条件: (1)从技术转让或其他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 50%的比例用于奖励。 (2)从作价投资取得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不低于 50%的比例用于做出重要贡献的 其他人员。 (3)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 50%。 (4)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给予的 奖励。 科研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 制,不纳入总量基数。 3.可以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原则上离岗 3 年内保留人事关系。 4.获得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执行: (1)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不含内设机构)正职领导,以及具有独立法人 的正职领导,可获得现金奖励,原则上不得获取股权激励:其他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 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可获得现金、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 (2)对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实行公开公示制度,不得利用 职权侵占他人科技成果转化奖励。 (二)科技项目资金管理 1.下放预算调剂权限 将直接费用中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 事务费及其他支出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合并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 费科目,不超过直接费用 10%的,不需要提供预算测算依据。 2.提高间接费用比重 500 万元以下的部分为 20%,500 万元至 1000 万元的部分为 15%,I000 万元以上的部分 为 13%。 3.劳务费开支不设比例限制 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均 可开支劳务费。 4.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 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项目验收后,结余资金在 2 年内由项目承担单位 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2 年后未使用完的,按规定收回。 (三)科技管理权限下放 1.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 2. 科研人员的技术路线决策权 3. 项目过程管理权 三、突出业绩奖励 1. 国家科学技术奖 概念: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指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创造 性突出贡献的公民或者组织的奖项。 2.国家自然科学奖 概念: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指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 提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的奖项。获奖者提出的自然科学发现应具备下列条件: (1)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2)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尤其是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专著所正面引用或者应用。 3.国家技术发明奖 概念: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指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创造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 术发明的公民的奖项。 获奖者创造的技术发明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2)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优 于同类技术。 (3)已实际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并实施应用一年以上,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 果。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概念: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指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 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的奖项。 获奖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2)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创造显 著社会效益的。 (3)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出重大科学技术贡献的。 (4)保障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5.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概念: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指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 织的奖项。 参加评选条件: (1)同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合作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 (2)向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成效特别显著的。 (3)为促进中国与外国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重要贡献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 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 2 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 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可授予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 进步奖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 400 项。 (二)技能人才奖励 1.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华技能大奖 1)全国技术能手——为表彰和宣传各行各业优秀技术工人,促进广大劳动者提高技术技 能,国家设置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对全国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进行奖励。 评选范围: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设有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以上等级的职业(工种) 全国范围的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一次,人数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确定。 全国技术能手——是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获得省(行业)级技术能手称号, 且具有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或同等资格,技术技能水平在国内本职业(工种)中有较大影响。 参加评选条件: (1)具备较高技艺,并在培养徒弟,传授技术技能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2)做出重要贡献,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3)具有领先的技术技能水平,并在某一生产工作领域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取 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4)在开发、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2)中华技能大奖——凡已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在本职业(工种)中的技术技能水平 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 参加评选条件: (1)在技术创新、攻克技术难关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总结出独特的操作技术方法,产 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2)具备某种绝招绝技,并在带徒传艺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国际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的。 (3)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 2.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奖励 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金、银、铜、优胜奖牌的选手,按国家表彰奖励规定,给予相应精神 奖励和物质奖励。 获奖选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金牌的选手,由相关职 业资格认定机构颁发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获得银、铜、优胜奖牌的选手,由相关职业资 格认定机构颁发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获得金、银、铜、优胜奖牌的选手,按有关规定发放不同 档次的奖金。 获奖选手参加中华技能大奖评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时,在同等条件下优 先。晋升一级职业资格,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三)公务员奖励 为激励公务员忠于职守,廉洁勤政,提高工作效能,充分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对工 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给予奖励。 1.奖励的条件: 公务员、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 (1)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 (2)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模范作用突出的。 (3)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4)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 (5)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 (6)防止或者消除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7)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做出贡献的。 (8)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 (9)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的。 (10)有其他突出功绩的。 2.奖励的种类: 对公务员、公务员集体的奖励包括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1)对表现突出的,给予嘉奖。 (2)对做出较大贡献的,记三等功。 (3)对做出重大贡献的,记二等功。 (4)对做出杰出贡献的,记一等功。 (5)对功绩卓著的,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模范公务 员”“模范公务员集体”等荣誉称号。 3.奖励的权限: 审批权限: 嘉奖、三等功,由县级以上党委、政府或者市(地)级以上机关批准。 二等功,由市(地)级以上党委、政府或者省级以上机关批准。 一等功,由省级以上党委、政府或者中央机关批准。 授予荣誉称号,由省级以上党委、政府或者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 由市(地)级以上机关审批的奖励,事先应当将奖励实施方案报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 (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 1.奖励的条件: (1)在加强党建工作.履行公共服务的政治责任等方面,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 (2)在重大战略部署、重要任务、承担重要专项工作、维护公共利益、防止或者消除重大事 故、抢险救灾减灾等方面,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 (3)在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农业等领域改革发展方面,表现突出、成绩 显著的。 (4)长期服务基层,在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担当奉献等方面,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 (5)有发明创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的。 (6)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同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等方面,有突出 事迹和功绩的。 (7)在对外交流与合作、重大赛事和活动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表现突出、成绩显著 的。 (8)有其他突出成绩和贡献需要给予奖励的。 2.奖励的种类: 分类:嘉奖、记功、记大功、授予荣誉称号。 (1)对表现突出、做出较大贡献,在本单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给予嘉奖。 (2)对取得突破性成就、做出重大贡献,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记功。 (3)对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做出杰出贡献,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记 大功。 (4)对功绩卓著的,授予荣誉称号。 3.奖励的权限: 给予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集体的嘉奖、记功、记大功,由本单位按照干 部人事管理权限规定执行。给予中央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集体的嘉奖、记功、记 大功,由本单位或者主管部门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规定执行。 四、收入分配制度 (一)公务员工资制度 1.公务员职级工资制: (1)基本工资结构。公务员基本工资包括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两项职务工资。 级别工资:主要体现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资历。公务员的级别为 27 个。 (2)基本工资正常晋升办法。公务员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的,一般每五年可晋升一个级别, 一般每两年可在所任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3)实行级别与工资等待遇适当挂钩。 2.机关工人岗位技术等级(岗位)工资制 (1)机关工人基本工资结构。技术工人实行岗位技术等级工资制,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 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两项。 (2)岗位工资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三个技术等级和技师、高级技师二个技术职务设置, 分别设若干工资档次。普通工人实行岗位工资制,基本工资为岗位工资。 (3)基本工资正常晋升办法。机关工人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的,一般每两年晋升一个工资 档次。 3.津贴补贴制度: (1)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地区附加津贴主要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消费水平等方面 的差异。 (2)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给予适当补 偿。 (3)岗位津贴制度。在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国家对岗位津贴实行统 一管理。 4.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 国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财政状况、物价水平等情况,适时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 调整幅度。 5.实行年终一次性奖金 对年度考核称职(合格)及以上的工作人员,发年终一次性奖金,奖金为本人当年 12 月 份的基本工资。 (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 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1.岗位工资 岗位工资: 分类: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 13 个等级,管理 岗位设置 10 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 5 个 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2.薪级工资 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 65 个薪级,对工人 设置 40 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3.绩效工资 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 单位可自主分配基础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 4.津贴补贴 分类: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 (1)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 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补偿。 (2)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 倾斜。 (三)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 1.工资总额确定办法 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企业发展、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 工成本投入产出率、职工工资水平市场对标等情况,结合政府职能部门发布的工资指导线, 合理确定年度工资总额。 2.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 (1)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当年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可在不超过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范围内 确定。 (2)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除受政策调整等非经营性因素影响外,当年工资总额原则上 相应下降。 (3)企业未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工资总额不得增长,或者适度下降。 (4)企业按照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确定工资总额,原则上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 资总额,但发生兼并重组、新设企业或机构等情况的,可以合理增加或者减少工资总额。 3.资效益联动指标 根据企业功能性质定位、行业特点.科学设置联动指标,合理确定考核目标,突出不同考核 重点。劳动生产率指标一般以人均增加值、人均利润为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可选取人均 营业收入、人均工作量等指标。 第三节 管理使用 一、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也不断深化,使得政事分开、 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更清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权责和职能更加明确,公务员管理逐步 规范,事业单位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不断满足。 二、公务员管理 (一)录用 1.录用原则 原则:①党管干部;②公开、平等、竞争、择优;③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 贤;④事业为上、公道正派,人岗相适、人事相宜;⑤依法依规办事。 2.录用程序 程序:①发布招考公告;②报名与资格审查;③考试;④ 体检;⑤ 考察;⑥ 公示;⑦ 审批或者 备案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对上述程序进行调整。 3.录用计划 招录机关根据队伍建设需要和职位要求,提出招考的职位、名额和报考资格条件,拟定录 用计划。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省级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区的市级以下,由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规 定。 4.招考公告 内容:①招录机关、招考职位、名额和报考资格条件;②报名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③报 考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④考试科目、时间和地点;⑤ 其他须知事项。 5.资格条件 报考公务员条件: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②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 下;③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④具有良好的政 治素质和道德品行;⑤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⑥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 工作能力;⑦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⑧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 要求的资格条件;⑨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考核 公务员的考核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政治素质 和工作实绩。考核指标根据不同职位类别、不同层级机关分别设置。 1.考核方式 分为三种,即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和定期考核等方式。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专项考核为基 础。 2.平时考核 个人小结、审核评鉴、结果反馈三个程序 3.定期考核 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 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 4 个等次。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公务员本 人。 定期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位、职务、职级、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 依据。 (二)职务与职级的任免和升降 1.职务、职级任免 (1)公务员领导职务实行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公务员职级实行委任制和聘任制。领导 成员职务按照国家规定实行任期制。 (2)选任制公务员在选举结果生效时即任当选职务;任期届满不再连任的,任期内辞职、 被罢免、被撤职的,其所任职务即终止。 (3)委任制公务员试用期满考核合格,职务、职级发生变化,以及其他情形需要任免职务、 职级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任免。 (4)公务员任职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5)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2.职务、职级升降 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应当具备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职经历等方面的条件和 资格,并应当逐级晋升。特别优秀的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破格或者越级晋升。 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程序: ① 动议; ② 民主推荐; ③ 确定考察对象,组织考察; ④ 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 ⑤ 履行任职手续。 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出现空缺且本机关没有合适人选的,可面向社会选拔任职人选。 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的,应实行任职前公示制度和任职试用期制度。 公务员职级应当逐级晋升,根据个人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任职资历,参考民主推荐或者 民主测评结果确定人选,经公示后,按照管理权限审批。 公务员的职务、职级实行能上能下对不适宜或者不胜任的,应调整。年度考核不称职的,降 低一个职务或者职级层次任职。 (四)处分 1.种类 分为:①警告;②记过;③记大过;④降级;⑤撤职;⑥开除 2.受处分的期间 分为:①警告,6 个月;②记过,12 个月;③记大过,18 个月;④降级;⑤撤职,24 个 月。 3.处分的内容 (1)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 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2)受开除处分的,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并不得再担任公务员职务。 (3)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有悔改表现,并且无违法违纪行为的,期满 后,应当解除处分。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 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 三、事业单位聘用管理 (一)岗位设置 1.岗位类别 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1)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 (2)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 岗位。 (3)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4)事业单位可设置特设岗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 2.岗位等级 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设立通用的岗位等级,特设岗位 的等级根据实际需要,按程序和管理权限确定。 3.岗位结构比例及等级确定: (1)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实行最高等级控制和结构比例控 制。 (2)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 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3)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包括高级、中级、初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高 级、中级、初级内部各等级之间的比例)按照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 因素综合确定。 (4)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5)特设岗位的设置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地区或设区的市以上政府人事行政 部门核准。 4.岗位设置程序 事业单位设置岗位程序: (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填写岗位设置审核表。 (2)按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广泛听取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 (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 (6)组织实施。 (二)公开招聘 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 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1.招聘程序 公开招聘程序:①制订招聘计划;② 发布招聘信息;③ 受理应聘人员的申请,对资格条件进 行审查;④考试、考核;⑤身体检查;⑥根据考试、考核结果,确定拟聘人员;⑦公示招聘 结果;⑧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2.招聘计划 包括招聘的岗位及条件、招聘的时间、招聘人员的数量、采用的招聘方式等。 3.信息发布 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包括招聘范围、条件、程序和时间安排、招聘办法、报名方法等 内容。发布时间不少于 7 个工作日。 4.考试与考核 考试内容: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考试可笔试、面试等多种方式。对工勤岗位,可 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 考试由事业单位自行组织,也可以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 对急需高层次、短缺专业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直接考核的 方式招聘。 5.聘用 对考试和考核结果择优确定拟聘人员。适当范围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 7 至 15 日。 用人单位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满 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 (三)聘用合同管理 1.合同的订立 (1)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 3 年。 (2)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 3 年以上的,试用期为 12 个月。 (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 10 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 10 年,提出订 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 2.合同的解除  (1)连续旷工超过 15 个工作日或 1 年内累计旷工超过 30 个工作日的,可解除聘用 合同。  (2)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可提前 30 日书面解除聘用合同。  (3)提前 30 日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解除合同。但双方对解除聘用合同另有约定的 除外。  (4)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5)自聘用合同依法解除、终止之日起,事业单位与被解除、终止聘用合同人员的人事关 系终止。 (二)工作人员处分 1.种类 分为:①警告;②记过;③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④ 开除。 其中,撤职处分适用于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三)受处分的期间 处分的期间:①警告,6 个月;②记过,12 个月;③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 个月。 (四)处分的内容 (1)受警告处分的,不得聘用到高于现聘岗位等级的岗位;在作出处分决定的当年,年 度考核不得定为优秀等次。 (2)受记过处分的,不得聘用到高于现聘岗位等级的岗位,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合格及 以上等次。 (3)受降低岗位等级处分的,降低一个以上岗位等级聘用,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基本合 格及以上等次。 (4)在受处分期间的任命、考核、工资待遇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参照以上几条规定执 行。 (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终止其与事业单位的 人事关系。 四、干部管理 (一)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 1.选拔任用范围 (1)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部门领导成 员,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成员(不含正职);县级以上地方 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及其工作部门领导成员;在上述 机关内设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 (2)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和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领导成员及其设 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 (3)上述机关、单位选拔任用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 2.选拔任用原则 原则:①党管干部;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③事业为上、人岗相适、 人事相宜;④公道正派、注重实绩、群众公认;⑤民主集中制;⑥依法依规办事。 3.选拔任用的基本条件 条件: 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4.选拔任用的基本资格: (1)县处级领导应具有 5 年以上工龄和 2 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2)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具有在下一级 2 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3)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转正职的,应在副职岗位工作 2 年以上;由下级正职 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 3 年以上。 (4)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 程度。 (5)应经过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的培 训,培训时间应当达到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要求。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 提任后 1 年内完成培训。 (6)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7)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资格要求。提任党的领导职务的,还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 等规定的党龄要求。 (二)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 (1)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离)休手续的不得在企业兼职(任职)。 (2)对辞去公职或者退(离)休的党政领导干部到企业兼职(任职)的,应当严格审批。 辞去公职或者退(离)休后 3 年内,不得到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兼职 (任职),也不得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辞去公职或者退(离)休后 3 年内,到原企业兼职(任职)的,由本人事先报告,经组织 (人事)部门同意后,方可兼职(任职)。 辞去公职或者退(离)休后 3 年后到企业兼职(任职)的,由拟兼职(任职)企业出具兼 职(任职)理由说明材料,经审批后向相应的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3)在企业兼职的,不得在企业领取薪酬、奖金、津贴等报酬,兼职不得超过 1 个;兼任 期届满拟连任的必须重新审批或备案,连任不超过 2 届;兼职的任职年龄界限为 70 周岁。 (4)经批准到企业任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不再保留党政机关的各种待遇。不得将行政、工 资等关系转回党政机关办理退(离)休;在企业办理退(离)休手续后,也不得将行政、 工资等关系转回党政机关。 (5)在企业兼职(任职)的党政领导干部,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企业或个人 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 (1)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任职务兼职不超过 2 届;兼职的任职年龄界限为 70 周岁。 除工作特殊需要外,不得兼任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不得牵头成立新的社会团体或兼任境 外社会团体职务。 (2)经批准兼任社会团体职务的,兼职期间要发挥好政治把美、经验指导、业务传授等方 面的作用,促进社会团体健康有序发展。 (3)兼职不得领取社会团体的薪酬、奖金、津贴等报酬和获取其他额外利益。 (4)兼职期间的履职情况、是否取酬和报销有关工作费用等,干部本人应每年年底以书面 形式报所在单位党委(党组)。 (5)中央管理的干部退(离)休后兼任社会团体职务,须审批并报中央组织部备案同意 后方可兼职确需由中央管理的干部兼任职务的社会团体。 (四)领导干部出国(境) 1.领导干部出国(境)审查 2.领导干部出国(境)证件管理 3.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 4.协作配合与信息沟通 第四节 教育培训 —、概述 教育培训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 二、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 为主要形式。 (一)就业技能培训 (1)技能就业行动,是适应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和基层就业工作能力。 (2)配合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实施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3)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和新生 代农民工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4)对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建立职业农民制度。 (5)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 (6)对退役军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7)对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困难职工家庭和残疾人,开展技能培训,实施“雨 露计划”、技能脱贫千校行动、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8)对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二)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1)明确企业培训主体地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向中小企业和社会承担培训任务,降 低职业培训机构成本,提高企业积极性。 (2)推动企业健全职工培训制度,采取岗前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 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方式,大幅提升职工技能水平。 (3)推行新型学徒制度,对企业新招用和转岗的技能岗位人员,进行系统职业技能培训。 (4)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 (三)高技能人才培训 (1)深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2)对高技能人才,通过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培训以及技术研修攻关等方 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3)支持高技能领军人才更多参与国家科研项目。 (四)创业创新培训 (1)以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就业和 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群体为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新素质培养、 创业项目指导、开业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等培训,提升创业创新能力。 (2)健全以政策支持、项目评定、孵化实训、科技金融、创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创新支 持体系,将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的“试创业”实践活动纳入政策支持范 围。 (3)开展集智创新、技术攻关、技能研修、技艺传承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做好创新成果 总结命名推广工作,加大对劳动者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 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一)总体要求 1.教育对象 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等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 基本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2.投入机制 继续教育实行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机制。 3.管理体制 继续教育工作实行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管理体制。 继续教育内容 继续教育内容包括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需科目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普遍掌握的法律法规、理论政策、职业道德、技术信息等 基本知识。 专业科目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工作应当掌握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专 业知识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应不少于 90 学时,其中,专业科目一般不 少于总学时的 2/3 (二)继续教育方式 (1)参加培训班、研修班或者进修班学习。 (2)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 (3)参加远程教育。 (4)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等活动。 (5)符合规定的其他方式。 (四)权利和义务 1.专业技术人员 (1)应参加继续教育,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水平。 (2)参加本单位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利用业余时间或者经用人单位同意利用工作时间, 参加本单位组织之外的继续教育活动。 (3)遵守有关学习纪律和管理制度,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 (4)参加继续教育应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的重要条件。 2.用人单位 (1)应当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 (2)从事有职业资格要求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为其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提供保障。 (3)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与劳动者的约定,支付工资、福利等待遇。 (4)用人单位双方应当约定费用分担方式和相关待遇。 (5)可以结合本单位发展战略和岗位要求,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或者参加本行业组织 的继续教育活动,为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提供便利。 (6)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全部或者大部分继续教育费用的,用人单位不得指定继续教育机 构。 (7)应当建立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与使用、晋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 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 (8)应当建立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种类、内容、时间 和考试考核结果等情况进行记录。 3.继续教育机构 (1)依法成立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培训机构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可以面向 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具备与继续教育目的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教材和人 员,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2)继续教育机构应当认真实施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建立教学档案,如实出具专业技术 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证明。 (3)继续教育机构应当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业务 骨干和专家学者,建设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4.政府管理服务部门 (1)县级以上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建设 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2)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布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指南和专业科目指南。 (3)推荐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4)对直接举办继续教育活动的,应当突出公益性,不得收取费用。 (5)应当建立继续教育统计制度,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经费等基本情况进行常规统计 和随机统计,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数据库。 (6)可以对继续教育效果实施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政府有关项目支持的重要参考。 (7)应当依法对用人单位、继续教育机构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专业技术人员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专业技术人员违反规定的,不参加继续教育或者在学习期间违反学习纪律和管理制度的, 给予批评教育、不予报销或者要求退还学习费用。 3.继续教育机构违反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4.管理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 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理。 四、公务员培训 公务员培训须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重大任务,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 练,高质量培训公务员、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适应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岗 位公务员能力素质需要,着力增强。 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总体要求 1.总体原则 ① 党管干部;② 政治统领,服务大局;③以德为先,从严管理;④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⑤ 分 类分级,精准科学;⑥联系实际,改革创新。 2.培训结果的使用 公务员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3.管理体制 (1)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工作。 (2)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工作。 (3)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公务员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制止和纠正违 反本规定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二)培训对象 公务员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公务员。 (1)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每 5 年 3 个月以上的培训。 (2)新提拔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在提任后 1 年内完成培训。 (3)其他公务员参加脱产培训的时间一般每年累计不少于 12 天。 (4)公务员应当服从组织培训,遵守培训的规章制度,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获得相应的 培训结业证书。 (5)公务员违反培训有关规定和纪律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组 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处分。弄虚作假获取培训经历、学历或者学位的,严肃处理。 (6)公务员参加脱产培训期间,其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与在岗人员相同,一般不承担所 在机关的日常工作、出国(境)考察等任务。因特殊情况确需请假的,必须严格履行手续。 (7)公务员个人参加社会化培训,费用一律由本人承担。 (三)培训内容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应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培训,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应强化专业知识 和专业技能等培训,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应强化法律法规和执法技能等培训.领导机关公务员 应强化政策制定、调查研究等能力培训,基层公务员应强化社会治理、联系服务群众等能力 培训。 (四)培训类型 分类: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等。 初任培训——是对新录用公务员进行的培训,重点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依法依规办事等 适应机关工作的能力。时间不少于 12 天。 任职培训——是按照新任职务的要求,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进行的培训,重点提高其 胜任职务的政治能力和领导能力。时间不少于 15 天。 专门业务培训——是根据公务员从事专项工作的需要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重点提 高公务员的业务工作能力。 在职培训——是对全体公务员进行的培训,目的是及时学习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提高政 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更新知识。 培训目的:增强公务员素质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培训,使新录 用公务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增强公仆意识、责 任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了解机关工作的性质、特点,初步掌握即将从事工作所需的通用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公 务员奠定扎实基础。 没有参加初任培训或者初任培训考核不合格的新录用公务员,不能任职定级。 未按规定参加培训或者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及时补训。不参加培训的公务员.给予批评 教育、责令检查、诫勉、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处分。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得确 定为优秀等次。 (五)培训方式与方法 方式:分为【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 方法: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 分类:分为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专项培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岗位 特点,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每年度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 90 学时或者 12 天。并 作为其考核的内容和岗位聘用、等级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岗前培训 1.对新聘员工应进行岗前培训,以提高适应单位和岗位工作的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共科目——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政策知识、行为规范、纪律要求等。 专业科目:——包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 培训方式——一般采取脱产培训方式进行。岗前专业科目培训由主管部门或者事业单位组 织,采取脱产培训、网络培训、以师带徒等方式进行。 岗前培训一般在工作人员聘用之日起 6 个月内完成,最长不超过 12 个月,累计时间不少 于 40 学时或者 5 天。 (二)在岗培训 目的:以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培育职业道德、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 公共科目:——参照岗前培训公共科目规定执行。 专业科目:——包括政策法规、理论知识和管理实务,包括公共管理、财务、资产、人事、外 事、安全、保密、信息化等。 培训方式——一般采取脱产培训、网络培训、在职自学等方式进行,参加一次不少于 20 学 时或者 3 天的公共科目脱产培训。 2.管理人员在岗期间专业科目培训由主管部门负责,或委托专门培训机构组织,或者授权 事业单位按规定组织。 培训方式:一般采取脱产培训、网络培训、集体学习等方式进行。 3.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在岗培训 培训方式分类:——分别按照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规定执行。注重加强政治理 论、职业道德、爱国奉献精神等方面培训。 (三)转岗培训 是指对岗位类型发生变化或者岗位职责任务发生较大变化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当进行转 岗培训,以提高适应新岗位职责任务的能力。 1.岗位类型发生变化的,转岗培训 2.内容——根据其拟聘或者所聘岗位类型,坚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摆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最突出的位置,教育引导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强“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培训内容体系,注重事业单位工作 人员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管理人员培训,注重提高管理能力、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3.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目的:注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工勤技能人员培训,注重提高职业 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4.岗位类型不变但岗位职责任务发生较大变化的培训 培训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转岗培训的方式:由事业单位或者主管部门自主确定。 转岗培训一般应当在岗位发生变化前完成,根据工作需要,也可在发生变化后 3 个月内完 成,累计时间不少于 40 学时或者 5 天。 (四)专项培训 目的:对参加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行动等特定任务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当进行专项 培训,以适应完成特定任务的要求。 专项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由任务组织方根据该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确定。 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团队集训等办法进行。 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参加专项培训的,其培训时间可计入规定岗前培训累计时间中。 第五节 人力资源的流动与配置 —、概述 人力资源的流动与配置是发挥人才潜力的前提条件。实现从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向市场化 配置人力资源的根本性转变,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活力。 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国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诚信服务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 (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包括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经营活动的机构。 1.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服务内容: ① 人力资源供求、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职业培训等信息发布; ② 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 ③ 就业创业和人才政策法规咨询; ④ 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⑤ 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⑥ 办理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接收手续; ⑦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⑧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服务。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不得收费,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 门应当依法加强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经

25 页 299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要点总结整理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要点总结整理

一、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 1、动机的概念: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 ,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动机有三个要素 :(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选择 做出什么行为;(2)努力的水平—行为的努力程度;(3)坚持的水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行为 1、激励的概念: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对于人们潜在的积极性 ,使员工出色的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 2、激励的类型:(1)从激励内容角度分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分类: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分类: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1、马斯洛划分的五层次人类需要。 2、主要观点 (1)人具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以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 (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4)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而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3、在管理上的应用(简单了解) (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在激励。 (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3)该理论还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4、局限性 五层次需要并不严格成阶梯关系,不是某种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也不是只有当第几需要都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二、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或此或彼、二择一的关系 :一些令人不满的因素虽然被去除,并不一定就令人满意;而一些令人满意的因素即使不存在 ,也不一定就使人不满;于 是,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 概念 具备 缺失 ① 激励因素:指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因素。 满意 没有 (钱不是万能的) 满意 ② 保健因素:指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 没有 不满 不满(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表解: 2、在管理上的应用 让员工满意?防止员工不满意 提供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牢骚,消除不满,却不一定能激励员工;要想激励员工,必须重视员工的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 三、ERG 理论(奥尔德佛) 奥尔德佛提出 ERG 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 (1)生存需要(Existence)。 (2)关系需要(Relation)。 (3)成长需要(Growth)。 ERG 理论认为,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 四、三重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里兰提出三重需要理论。 (1)成就需要:指个体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 成就需要高的人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适度的风险;二是有较强的责任感;三是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大公司的杰出的总经理往往没有很高的成就动机。 (2)权力需要:指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欲望。 权力需要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别人,喜欢对人“发号施令”,十分重视争取地位和影响力。高权力需要是高管理效能的一个条件,甚至是必要的条件。杰出的经理们往往都有较高的 权力欲望。 (3)亲和需要:指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亲和需要强的人往往重视被别人接受和喜欢,他们追求友谊和合作。这样的人在组织中容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易被别人影响,因而往往在组织中充当被管理的角色。出色的 经理的亲和需要相对较弱。 2、在管理上的应用 在对员工实施激励时,需要考虑员工这三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以便提供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激励措施。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出色经理人的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要的特点是:成就需要较低、权力需要较高、亲和需要较低。 五、公平理论 1、主要内容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而且关心自己和他人在工作和报酬上的相对关系;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相比 较,来进行公平判断。 投入包括员工认为他们带给或者贡献给工作的所有丰富多样的成分——员工所受的 教育、资历、工作经验、忠诚和承诺、时间和努力、创造力以及工作绩效 等;产出是他们觉察到 从工作或雇主那里获得的报酬,包括直接的工资和奖金、额外福利、工作安全等。 比较方法包括纵向比较(组织内自我比较和组织外自我比较)和横向比较(包括组织内他比和组织外他比)。 2、感到不公平的员工恢复公平的方法:1)改变自己的投入或者产出;2)改变对照者的投入和产出; 3)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 4)改变参照对象; 5)辞职。 3、在管理上的应用 (1)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给予更多的报酬,并确保不同的员工的投入/产出比大致相同,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 (2)因为公平感是员工的主观感受,应经常注意了解员工的公平感。对于有不公平感的员工予以及时的引导或调整报酬。 六、期望理论(弗罗姆) 1、主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动,如努力工作,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在一定概率上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可以带来他认为重要的报酬。效价×期望×工具=动机 效价: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程度,它是对个体得到报酬的愿望的数量表示。(个人需要多少报酬)。 期望:员工对努力工作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程度,是员工对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绩效的估计值,用概率表示。(个人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 工具: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个人对绩效与获得报酬之间关系的估计)。 期望理论的特色是,它强调情景性,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原则可以用来解释每个人的动机。 2、在管理上的应用 期望模型中的三个因素可以有多种组合,产生最强动机的组合是高的正效价、高期望和高工具。如果得到报酬的愿望高,但是另外两个估计的概率值都很低,则动机很可能最多也只是 中等水平,也就是说,如果期望和工具都很低,那么即使报酬的效价很高,动机也会很弱。 七、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一种行为主义的观点,强化理论忽视了人的内在心理状态。行为矫正是强化理论的应用。 1、目标管理的含义和目标设定的过程 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激励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目标管理的基本核心是强调通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过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2、目标管理的要素:目标具体化、参与决策、限期完成、绩效反馈 二、参与管理 1、参与管理。就是让下属人员实际分享上级的决策权。 2、质量监督小组。通常由 8 到 10 位员工及 1 名督导员组成,小组成员定期集会讨论质量方面的难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监督实施。质量监督小组是一种常 见的参与管理的模式。 三、绩效薪金制重点 1、绩效薪金制的概念 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的激励措施,通常采用的方式有计件工资、工作奖金、利润分成、按利分红等。绩效可以是个人绩效、部门绩效和组织绩效。绩效薪金制的实施必须以公平、量 化的绩效评估体系为基础。绩效薪金制优点:在于他可以减少管理者的工作量。 计件工资通过确定每件产品的计件工资率(即每件产品的报酬),将员工的收入和产量直接挂钩。 按利分红是把薪酬和企业效益(利润)联系在一起。 2、斯肯伦计划 它融合了参与管理和绩效薪金制两种概念,被称作是“劳资合作、节约劳动支出、集体奖励”的管理制度。该计划的主张是:(1)组织应结合为一体,不可分崩离析(2)员工是有能 力而且愿意贡献出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的(3)效率提高后所增加的获利,应与员工共同分享。 斯肯伦计划有两项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设置一个委员会,二是制定一套分享成本降低所带来利益的计算方法。 委员会由劳资双方推派代表组成,其职能是审核员工所提出的建议,找 出最佳方案予以实施。同时,委员会还负责计算实施建议后节约了多少成本,并按照 75%归员工、25%归公司的方式分配节省下来的这部分成本。 斯肯伦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劳资双方是否能够彼此相互信赖,以及整个组织中的所有员工是否对这一制度报以强烈认同的态度。 领导指的是一种影响群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有两个基本的特点:(1)领导必须有影响力(2)领导还必须具有指导和激励的作用。 一、特质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格特质与能否成为领导的关系上。 传统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领导。 特质理论的不足:(1)忽视了下属的需要(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3)忽视了情景因素(4)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 二、改变型领导理论 美国伯恩斯把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和改变型。 (1)交易型领导:强调的是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与位置相关的权威和合法性,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他们很关注任务的完成以及员工的顺从,这些领导更多依靠组织的奖励 和惩罚来影响员工的绩效。 (2)改变型领导: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他的追随者们,能够为组织制定明确的愿景,他们更多地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和团队的绩效。 如下为交易型和改变型领导者的特征和方法: 伯恩斯认为在多数情况下,交易型领导者依靠的是消极型差错管理,多以交易型领导是一种相对平庸的管理,而改变型领导则导致组织在革新和变化中的超额绩效。所以通过补充、选 拔、晋升、培训和发展培养出的改变型领导,会使组织有效地运转并且健康地成长。 三、魅力型领导理论 罗伯特·豪斯在伯恩斯改变型领导的基础上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 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下属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以及使用个性化风格的领导者。魅力型领导者的追随者认同他们的领导者及其任务 ,表现出对领导 者的高度忠诚和信心,效法其价值观和行为,并且从自身与领导者的关系中获得自尊。 魅力本身是一个归因现象,会随着情境发生变化。能够促使魅力归因的领导特质包括自信、印象管理技能、社会敏感性和共情等。 魅力型领导者的道德特征和非道德特征 四、路径——目标理论 路径——目标理论是由罗伯特?豪斯提出的,该理论采纳了俄亥俄模型的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的思路,并同激励的期望理论相结合。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以确保下属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目标相互配合。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如果想要被下属接 受,就必须能够为员工提供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既有关于现时的,也有关于未来的。 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激励作用在于:一是使绩效的实现与员工需要的满足相结合;二是为实现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必须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 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 (1)指导式领导:让员工明确别人对他的期望、成功绩效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2)支持型领导:努力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亲切友善,关心下属的要求。 (3)参与式领导:主动征求并采纳下属的意见。 (4)成就取向式领导:设定挑战性目标、鼓励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豪斯假定领导者具有变通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表现出上述各种不同的领导行为。路径——目标理论提出了 两个权变因素作为领导的领导行为和结果之间的中间变量:一是下属 控制范围之外的环境因素,如工作结构、正式的权力系统、工作团队等;二是下属的个人特征,如经验、能力、内外控等。 五、权变理论 费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团队绩效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与情境因素之间是否搭配。费德勒将领导方式区分为工作取向和人际取向两类。如果一个人对他最不喜欢的工作伙伴也用肯定 性的形容词去描绘,说明他乐于和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属于人际取向型的;反之,则认为该领导者主要关心生产,属于工作取向型的。 费德勒认为,情景因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一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主要指的是下属对领导者信任、信赖和尊重的程度; 二是工作结构:主要指的是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的程度; 三是 职权:主要指的是领导者在甄选、训练、调薪、解聘等人事方面有多大的影响力和权力。 不同领导风格不同情景下的效能 在任务高度程序化以及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很好的情况下,领导者们会觉察到任务导向更加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 六、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乔治?格雷恩及其同事提出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简称 LMX 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认为,团体中领导者与下属在确立关系和角色的早期,就把下属分出“圈里人”和“圈外人”的类别。 LMX 的推进分为四个阶段:(1)区分领导——下属的二元探索;(2)对 LMX 关系中的特征及其组织含义/结果的调查;(3)对二元合作关系建构的描述;(4)在团体和社会网络 水平上区别二元关系的集合。其中,第四步也包括了组织内部的网络以及与客户、供货商、股东等外部的关系。 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在实际领导中表现出的习惯化行为特点。在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中,已经直接或者间接涉及对领导风格的讨论。例如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格的经典的 X 理论和 Y 理论,X 理论代表了传统权威的管理风格,Y 理论代表了启发式、人性化的管理风格。 交易型和转换(改变)型领导理论用组织愿景和“做正确的事情”来激励下属。 领导的两个主要功能:关心人与工作管理。 领导风格既可能是正性的也可能是负性的。 一、早期关于领导研究 1、勒温的民主与专制模式:最初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模式,每个俱乐部有三种领导类型:独裁、民主、放任型。不同的领导风格能够在相似的组织中产生不同的反应。 2、斯道格迪尔的研究:人格和情景都是决定领导的因素。 二、俄亥俄模式和密西根模式 1、俄亥俄模式:关心人和工作管理。 关心人是领导者注重人际关系,尊重和关心下属的建议和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高度人际取向的领导者帮助下属解决个人问题 ,友善而平易近人,公平对待每一个下 属,关心下属的生活、健康、地位和满意度。 工作管理是领导者为了达到目标而在规定或确定自己与部属的角色时所从事的行为活动 ,包括工作任务、工作关系、工作目标。高度工作取向的领导者关注员工的工作 ,要求维持一 事实上的绩效水平,并强调工作的最后期限。 许多研究发现,工作管理和关心人得分高的领导,比其他类型的领导更能促使员工有高的绩效和高的工作满意度。 2、密西根模式 他们得到了两个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员工取向和生产取向。 员工取向的领导者关注人际关系,主动了解并积极满足员工需要。生产取向的领导者强调工作技术和任务进度,关心工作目标的达成。密西根模式发现员工取向的领导风格与团体高 绩效和员工高满足感相关,生产取向的领导风格则和低绩效、低满足感相关。因此该模式支持员工取向的领导作风。 与俄亥俄模式相比较,密西根模式在维度的数量和性质上与其极为相似,因而这两种模式理论能够互相印证,具有很高的效度。 三、布莱克和默顿管理方格图 四、领导者的生命周期 作为管理方格理论的扩展,赫塞和布兰查德发展出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影响领导者风格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下属的成熟度,即个体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能力与意愿。成熟度包括两 个方面:(1)工作成熟度(2)心理成熟度。 赫塞和布兰查德将工作取向和关系取向两个维度相结合,得出四种领导风格: (1)指导式(高工作——低关系):领导规定工作任务、角色职责,指示员工做什么,如何做。 (2)推销式(高工作——高关系):领导不仅表现出指导行为,而且富于支持行为。 (3)参与式(低工作——高关系):领导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 (4)授权式(低工作——低关系):领导提供较少的指导或支持,让下级自主决定。 情景理论与其他权变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强调了被领导者的重要性,指出对于不同成熟度的员工,应采取不同形式的领导方式,以求取得最佳绩效。 五、领导者的技能 领导者的三种主要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一个人对于某种类型的程序或技术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2)人际技能:有效地与他人共事和建立团队合作的能力。 (3)概念技能:按照模型、框架和广泛联系关系进行思考的能力。例如,长期计划就需要用到概念技能。在越高的管理职位上,概念技能的作用也就越重要。 概念技能处理的是观点、思想,而人际技能关心的人,技术技能涉及的则是事。 管理层级越高,工作中的技术技能所占的比例越小,而概念技能所占的比例越大。 技能的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基于领导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提高。另一种是辅导,讲师和领导者建立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讲师可以帮 助领导者明确事业范围和期望。除此之外,培训、工作设计、行为管理等其他组织行为技能也可以用来发展领导技能。 决策是指在不同的选择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2、明茨伯格的决策阶段:确认阶段—→发展阶段—→选择阶段 二、决策模型 1、经济理性模型 决策者在任何方面都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具备以下特征: 从途径——目标意义上分析,决策完全理性。 存在完整和一致的偏好系统,使决策者在不同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决策者可以知道所有备选方案。  对计算复杂性无限制,可以通过计算选择出最佳备选方案。  对于概率的计算不存在任何困难性。 2、有限理性模型 相对于理性模型而言,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更加接近现实。该模型认为: (1)在选择备选方案时,决策者试图使自己满意,或者寻找令人满意的结果。满意的标准可以是足够的利润、市场份额、价格等。 (2)决策者所认知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简化模型。 (3)由于采用的是满意原则而非最大化原则。 (4)可以用相对简单的经验启发式原则,或者商业窍门,以及一些习惯来进行决策。 与理性模型相比,西蒙的模型同样是理性和最大化的,但是这里的理性受到了限制,决策者以满意为决策的终点,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做到最大化。所以有限理性模型与理性模型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程度上,而非质的差异上。 3、社会模型 与理性模型相对的另一端,是来自心理学的社会模型。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需求来驱动的,人类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理性决策,做出非理性决策。 另外,有一部分决策者认为人们有坚持错误决策的倾向,他们称之为投入的增加。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 (1)项目的特点:出现这种投入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项目的特点。例如投资回报的延期,以及临时问题的处理,都有可能使决策者坚持或者增加错误的行为。 (2)心理决定因素:一旦管理者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他可能存在信息加工错误(使用了有偏差的因素或者采取了比信息所证实的应当采用的行为更加激进的措施)。同时由于决策者 置身其中,负面信息被忽略,自身防御机制未启动。 (3)社会压力:对于决策者来说,存在着同伴压力,以及需要维护自己的面子,所以继续维持或者增加错误行为。 (4 组织的决定因素:不仅项目和任务的特点可以导致决策者固执己见,组织中沟通体系的失效,政治体系的破坏以及拒绝变革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 三、决策风格 两个维度:价值取向与模糊耐受性。 价值取向是指决策者关心的是任务和技术本身,还是人和社会的因素。 模糊耐受性是指测量到的决策者需要的结构和控制的程度(低模糊耐受性),以及是否有能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工作(高模糊耐受性)。 两个维度上各有高低的区分,组合起来,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决策风格: 1.指导型:低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关注任务和技术本身。 2.分析型:高模糊耐受性、很强的关注任务和技术取向。 3.概念型:高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关注人和社会。 4.行为型:低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关注人和社会。 组织设计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方式所进行的设计,基本内容包括: (1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新建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它是依据企业的战略和目标,对组织结构进行的全新设计;二是对现有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 它是根据企业的变化和发展目标,对企业原有组织结构进行的再设计,即组织结构的变革。 (2)保证组织正常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设计。这类设计包括对组织结构运行过程中的横向协调、管理规范、绩效评估制度、激励体系、人员配备、培训与开发体系等方面的 设计。组织设计从形式上可以分为静态设计和动态设计,只对组织结构进行的设计称之为静态组织设计,同时对组织结构和运行制度进行的设计称之为动态组织设计。古典的组织设 计理论是静态的,只对组织结构的设计进行研究;现代的组织设计理论是动态的,它包含组织结构设计和运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 (二)组织结构设计 1、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企业员工的分工协作关系。2)设计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3)组织结构的内涵是企业员工在职、权、责三方面的结构体系。 组织结构主要内容有: ① 职能结构:完成企业目标所需的各项业务工作,及其比例、关系。 ② 层次结构:各管理层次的构成,又称组织的纵向结构。 ③ 部门结构:各管理部门的构成,又称组织的横向结构。 ④ 职权结构:各管理层次、部门在权利和责任方面的分工和相互关系。 组织结构的三要素:?复杂性。复杂性是指任务分工的层次、细致程度。?规范性。规范性是指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 ?集权度。集权度是指决策权的集 中程度。 2、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参数:特征因素和权变因素。 (1)特征因素(十个): ①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它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一个概念。管理幅度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数量。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存在着反比关系,并且互相 制约,其中管理幅度起主导作用。 ② 专业化程度。指企业各职能分工的精细程度,具体表现为其部门(科室)和职务(岗位)数量的多少。 ③ 地区分布。企业在不同地区、城市设有生产工厂和管理机构的状况。 ④ 分工形式。即企业各部门的横向分工所采取的形式。常见的有:职能制、产品制、地区制及混合制。 ⑤ 关键职能。即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较大职责和权限的职能部门。 ⑥ 集权程度。 ⑦ 规范化。员工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 ⑧ 制度化程度。企业中采用书面文件的数量可以反映制度化程度。 ⑨ 职业化程度。指企业员工为了掌握其本职工作,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 ⑩ 人员结构。各部门人员、各职能人员在企业职工总数中的比例情况。 (2)权变因素: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企业技术、人员素质、企业规模、企业生命周期等。 (三)组织设计的程序 (1)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2)进行职能分析和职能设计。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基本职能设计、关键职能设计和职能的分解。它是组织设计过程中的首要工作。 (3)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这一步是组织设计的主体工作。 (4)联系方式的设计。是指企业中纵向管理层次之间、横向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方式和控制手段。 (5)管理规范的设计。这个步骤是组织结构的细化,它可以起到使组织结构合法化、规范化,巩固和稳定组织结构的作用。 (6)人员配备和培训体系的设计。 (7)各类运行制度的设计。 (8)反馈和修正。组织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馈和修正,以适应新的情况。 二、组织设计的类型 (一)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首先使用) 1、行政层级模式的决定因素:① 权力等级②分工③规章④程序规范。行政层级形式的组织往往比较强调规章和程序规范。⑤非个人因素⑥技术能力。决定工作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技 术能力和绩效,而不是其他非个人因素。 2、行政层级形式的适用范围:复杂/静态环境 (二)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法约尔) 1、职能制的主要特点:① 职能分工。②直线---参谋制。③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2、职能制的优点: ① 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有明确的任务和确定的职责,并且由于从事类似:工作、面临类似问题的人们在一起工作,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持的机会较多。 ② 职能形式可以消除设备及劳动力的重复,可以对资源最充分地利用,这种形式也适合于发展专家及专门设备。 ③ 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实行专业分工,有利于管理人员注重并能熟练掌握本职工作的技能,有利于强化专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④ 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固定地归属于一个职能机构,专门从事某一项职能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部门间的联系能够长期不变,这就使整个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 ⑤ 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便于最高领导层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的控制。 3、职能制的缺点: ① 狭隘的职能观念。②横向协调差。③适应性差。④企业领导负担重。⑤不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 4、职能制的适用范围:简单/静态 职能制结构主要适用于中小型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生产技术发展变化较慢、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企业。 (三)矩阵组织形式 矩阵组织形式是把按职能组合业务活动,以及按产品(或工程项目、规划项目)组合业务活动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的一种组织设计形式,即在同一组织内部,既设置具有纵向报告关系的 若干职能部门,又建立具有横向报告关系的若干产品部门(或项目小组),从而形成纵向与横向管理系统相结合,形成矩阵的组织结构形式。 1、矩阵组织形式的特点:① 一名员工有两位领导。②组织内部有两个层次的协调。③产品部门(或项目小组)所形成的横向联系灵活多样。 2、矩阵组织形式的优点: ① 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② 有利于顺利完成规划项目,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③ 有利于减轻高层管理人员的负担。 ④ 有利于职能部门与产品部门相互制约,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3、矩阵组织形式的缺点:① 组织的稳定性较差。②双重领导的存在,容易产生责任不清、多头指挥的混乱现象。③机构相对臃肿,用人较多。 4、矩阵组织形式的适用范围:复杂/动态 矩阵结构适合应用于因技术发展迅速和产品品种较多而具有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的特点的企业。 (四)其他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形式 1、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经营事业部,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每个事业部都是实现公司目标的基本经营单位。 2、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的优点: (1)有利于总公司的最高层摆脱具体管理事物,集中精力于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 (2)增强企业的活力; (3)有利于把联合化和专业化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 3、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的缺点: (1)容易使各事业部只顾自身的利益,减弱整个公司的协调一致性; (2)公司和各个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复,会增加费用和管理成本。 4、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的适用范围:产品种类多且产品之间工艺差别大,或市场分布范围广且市场情况变化快、要求适应性强的大型联合企业或公司。 团队结构形式:目前组织工作活动的最流行的方式。 虚拟组织形式:“可以租用,何必拥有?”这是虚拟组织的实质。 无边界组织形式。无边界组织形式所寻求的是通过组织扁平化来减少指挥链,对管理幅度不加限制,取消各种职能部门,代之以授权的团队。 组织文化是指控制组织内行为、工作态度、价值观以及关系设定的规范。简单地说,组织文化就是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他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二、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 1)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 2)工作群体的特征、管理者和基层主管的领导模式、组织特征、管理过程; 3)外部环境也是影响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 1)导向作用。2)规范作用。3)凝聚作用。4)激励作用。5)创新作用。6)辐射作用。 组织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其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 四、组织文化的内容和结构 1、组织文化的内容:创新与冒险;注重细节;结果导向;人际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 2、组织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1)物质层。2)制度层。3)精神层。 组织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 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 ,没有严格 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组织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组织 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 五、组织文化的类型 1)学院型:为那些想全面掌握每一种新工作的人而准备的地方。提供大量的专业化培训。 2)俱乐部型:非常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培养通才。例如政府机构和军队等。 3)棒球队型:鼓励冒险和革新,重视创造发明。如会计、法律、软件开发等行业领域比较普遍。 4)堡垒型:着眼于公司的生存,工作安全保障不足。如大型零售店等。 组织设计影响组织文化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1)组织的制度化。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高,组织文化就越倾向于严谨,这虽然可保证效率,但也容易造成保守和墨守成规。 (2)组织的规范化。组织中高度的规范化可以带来行为的可预测性、次序性和行为的一致性。与制度化相同,高度的规范化可能不利于形成鼓励多样化、革新的组织文化。 (3)组织的管理层次。管理层次较少、组织结构趋于扁平的组织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较为灵活,开放,从而鼓励员工的自主决断。 (4)集权程度。集权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在组织中形成民主、参与、开放、自主的文化。 (5)招聘制度。员工的多样化程度低、以内部招聘为主的组织倾向于拥有强调稳定和连续性的文化,而反之,多样化程度高、以外部招聘为主的组织重视灵活性和创新的价值。 (6)绩效评估体系。如果企业拥有一种合作的组织文化,那么强调个人绩效的评估体系显然是不适宜的。如果企业希望拥有一种冒险、创新的组织文化,则绩效评估体系应该将重点 放在评价创新的努力上,而不是以成败论英雄,这样才不至于降低员工创新的热情。 (7)薪酬制度。不同级别间薪酬差异很大的薪酬体系适合于强调等级的组织文化,而不是崇尚平等的文化。一个想培养合作氛围的组织不应该过分强调薪酬的功能性意义。 第三节组织变革与发展 一、组织变革概述 1、组织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必须对自身进行整理和修正,这就叫组织变革。由此可见,组织变革的原因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社会 的、心理的等;内部环境主要指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士气、期望、个人价值观、人员素质的变化等。 变革的征兆:决策失灵;沟通不畅;组织不能发挥效率;缺乏创新 2、组织变革的方法: (1)以人为中心的变革。人员的变革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变革; (2)以结构为中心的变革。这种分化与统合就是组织结构的变革,包括重新划分和合并新的部门,调整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任免负责人,明确责任和权力等; (3)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 (4)以系统为中心的变革。 3、组织变革的程序:(1)确定问题。(2)组织诊断。常用的组织诊断方法有组织问卷、职位说明书、组织结构图、组织手册等;(3)实行变革;(4)变革效果评估。 二、组织发展概述 (一)组织发展的含义 组织发展是有计划变革及干预措施的总和,它寻求的是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幸福。 组织发展所包含的观念与针对的目标包括:(1)对人的尊重(2)信任和支持(3)权力平等(4)正视问题(5)鼓励参与。 (二)传统的组织发展方法 传统的组织发展方法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 1)结构技术:是通过有计划地改革组织的结构,改变其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度的技术。 2)人文技术:是通过沟通、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等方式改变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技术,主要包括:敏感性训练、调查反馈、质量圈、团际发展等。 (三)现代的组织发展方法: 1、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是指整个企业通过共同努力,引进新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文化,大幅度消减因质量不佳而导致的成本因素,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要,甚至经常超出 顾客的期望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组织管理上最流行的技术革新之一。 要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这些要求,需要满足的条件:组织文化必须支持全面质量管理;挑选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员工;需要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全面质量管理规划需要从上向下推行,并 持续地从下向上付诸实施。 2、团队建设。一个好的团队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规模小;能力互补;有共同的意愿、目标和工作方法;情愿共同承担责任。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管理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共同发展的结果。 1、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审视企业内部的资源,研究者们发现组织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满足企业优势资源的以下四个条件:(1)价值(2)稀缺性(3)不可模仿性(4)不可替代性。 2、人力资源管理面临量化评估的挑战 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这一本质决定了对其管理所产生的绩效影响难以测量与评估。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行计划的模式。是指组织采用战略的眼光和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组织、实施和控制。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于 :改变结构和文化,组织绩效和业绩,特殊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变革。它的目的是:通过确保组织获取具有良好技能和良好激励的员工 ,使 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组织的战略能力,依靠人们实现战略目标和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建立竞争优势。 2、基本观念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征是以投资的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组织的物质资产一般不会流失,但人力资本却会离开。因此,对组织而言,人力资本的投资成为一种风险更大的投资, 组织必须战略,确保员工在本组织有足够长的服务期,直到组织获得的回报与其培训员工技能及知识所付出的投入相当为止。 目前并非所有的组织愿意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管理层的价值观。 (2)对待风险的态度。 (3)员工技能的性质。 (4)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可能性。 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1)对达成组织的战略和目标提供支持,确保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都产生附加值 (2)加强文化管理,释放并开发人的内在能力 (3)开发流程使员工的贡献达到最大,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远景规划 (4)在全企业范围内,使每个人的持续学习和发展成为其工作生活的重要内容 (5)设计、执行和管理各种系统,提供特殊的技能培训,以确保员工学到有关经验 (6)通过专家招聘、开发和培训员工,使他们具有技能和态度 (7)管理不断增长的多种职业生涯模式、多种职业追求的员工队伍。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作用的重要原则是匹配或称为契合,组织的效率依赖于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紧密的匹配。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作用的主要机制。 舒勒和杰克逊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外部匹配与内部匹配。外部匹配又被称为“纵向整合”,指的是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内部匹配也 称作“横向整合”,指的是发展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各种政策和实践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或捆绑式人力资源实践。 (一)战略管理过程 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也可以叫做战略制定过程,包括五个阶段: (1)确立并说明其经营活动的使命,如果目前已经有使命说明,则要对其进行检查。 (2)通过对组织外部环境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性的作用因素,清楚认识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威胁和机遇。 (3)对组织的资源和管理体系等内部环境进行评价,确定组织的主要优势和劣势,找到将优势变成资本或最大限度减少劣势的途径。 (4)确定目标,即确定下个时期的工作目的和目标,同时确定如何衡量和评价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的的工作业绩。 (5)确定战略,即确定组织打算使用何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过程,如何操作和竞争从而实现自身目标。 (二)不同总体组织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 组织的总体战略有以下三种类型,其中每种都需要有独特的人员管理方法。 1、成长战略 组织的成长战略可以分成内部成长与外部成长战略。 1)采用内部成长战略的组织关注市场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开发。与成长战略相关的战略性人力资源问题主要包括:制定适当的规划以保证及时雇用和培训新员工,适应市场需求, 改变现有员工的晋升和发展的机会,保证快速成长时期依然能够继续保持质量和绩效标准。 2)外部成长战略通常是通过购并竞争对手(横向整合),或购并其他可能提供原材料或作为本组织分销链组成部分的组织(纵向整合),从而扩展资源或强化市场地位。与外部成长 战略相关的关键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两个:一是对不同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合并。二是裁员战略,兼并和收购通常导致解雇员工。 2、稳定战略或维持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组织重要的是确定关键员工,并制订特殊的人才保留战略以留住他们。 3、转向或紧缩战略 采用这种战略的组织一般决定压缩或精简业务,力图增强基本能力。所以裁员常常是这一类组织的主要问题。 裁员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一是必须能够裁去那些工作绩效不佳的员工从而实现对劳动力队伍的精简。二是如何提高那些在裁员之后仍然留在企业中的人员的士气。裁员之后 的幸存者会有负罪感,可能会为未来担忧。裁员之后组织中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一般会下降。 (三)不同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 1、成本领先战略 实施这类战略的组织力图提高效率、削减成本,将节省的资金用于吸引顾客。这种战略假设产品价格的小幅度变化会对顾客的需求产生重大影响,还假设,顾客对价格比对品牌更敏感。 2、差异化战略 实施这种战略的组织往往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不同于竞争对手。组织极力追求顾客对某种特殊品牌的忠诚。对于采用差异化战略的组织而言,产品设计或服务多样化的创造与创新是 关键。因此,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是激励创新。 3、聚焦战略 实施这种战略的组织认为,不同的细分市场有不同的需求,并极力去满足某一特定群体的需求。此时 ,关键性问题是确保员工清楚地了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特殊市场的独特性。 培训和保证顾客满意是这种战略的关键因素。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直接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在明确的组织战略前提下,与其他 部门协调合作,针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制定策略,共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具体而言有如下的差异,见表 4-1。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强调组织中人的管理,无论其在组织的哪个工作领域中,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所以那些与员工联系最多的业务管理人员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注意焦点在于组织与内部员工和外部股东的合作关系,员工关系仅仅是活动内容的一个方面,其活动涉及员工、客户、股东、政府部门及公共利益群体等 多种类型。 (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变革性,他认识到组织内部的任何成长、调整或变革创新的成功都取决于员工 ,因为员工是引起产品或服务变化的主休。因此 ,人力资源部更多地扮 演着改革推动者的角色,保证组织内部的机制能够适当地促进变革,从而保证组织确定和适应外部环境中的重要挑战。 (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变革创新方面则比较主动、系统。例如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常常处理的问题是 ,矫正某个员工的纪律行为,或实施某种新的销售佣金制度。而战略 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十分灵活,处理需要兼顾各种时间期限的问题,为适应组织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而制订计划和政策。同时,这些创新方案还能够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保持一致。 (5)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传统的官僚式控制方式限制组织的发展能力及对环境进行迅速反应的能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一般采用更为有机的和宽松灵活的控制方式 ,尽可能 地减少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通常具有灵活性,没有更多的规章束缚,只受影响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性因素控制,并根据环境的需要不断地修改控制体系。 (6)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更主张广泛的工作设计,强调灵活性,要求对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所以更常采用的是交叉式培训、团队作业、自治管理。 (7)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员及其知识和能力作为投资的关键。 (8)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以投资的方法考虑回报,从关注人力资源增值的角度考虑费用支出。 五、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 总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所面临的障碍大部分根植于组织的文化,组织的历史、价值观以及管理规则可能成为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阻力。 一、人力资源部门和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角色 表 4-2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四种角色 横向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关注的是过程还是人员,纵向表示着眼于未来发展还是日常的操作工作,纵横交叉就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的四种角色:战略伙伴、管理专家、员工 激励者及变革推动者。 (1)战略伙伴,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要参与到企业战略的制定中去。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扮演建筑师的角色。 (2)管理专家,在这些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开发与设计出适合本组织具体情况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表现出熟练的业务能力,并对部门管理者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咨询。 (3)员工激励者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要构筑起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 (4)变革推动者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部门要成为变革的推动器。 图 4-3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六项角色模型 其中,可信赖的行动家位于塔尖,是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能否成为高效人力资源领导者的核心要素。业务联盟和日常工作战术家处于金字塔基部 ,被乌里奇教授称为“基柱——必要但 不充分”,是“必要但不需要完全掌握”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专业人员须具备的特征 1)专业技术知识;(2)业务知识;(3)管理变革能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权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者的责任。这是因为: (1)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必须针对组织的具体情况,而关于组织状况和部门需求的了解都必须得到各个部门的时间和精力的配合与支持;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单单依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不够的,还需要各个部门积极地推行; (3)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职权上的不同 1、职权及其划分 职能职权是顾问性质的职权关系,即进行调查、研究并向直线职权提出建议。人力资源经理属于职能管理者 ,他们负责协助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管理者处理选拔、评估、激励等方面 的事务。 2、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职权 一般来讲,当组织规模很小的时候,直线经理是可以独立完成上述各项工作的。当组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直线经理就需要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协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支 持。 3、人力资源管理者(或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职权 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职权既有与直线经理相似的直线职能,也有人力资源经理特有的服务职能。 人力资源经理的直线职能包括两方面 :第一,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行使直线管理者的职权,指挥其下属的工作;第二,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对组织其他管理者可行使相当程度的直 线职能,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由于工作关系能够经常接触组织的最高管理层,因此人力资源经理所提出的建议经常被当作为上级指示,从而受到直线经理的重视。 人力资源经理的服务职能也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作为组织最高管理层的助手,要协助组织最高管理层确保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政策和各项规定的实施。第二 ,人力资源经理要为 直线经理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支持,此外,人力资源经理往往需要对直线经理提供必要的经常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使直线经理掌握并不断更新有关人力资源的政策、知识、 技能和变化趋势。 一、量化评估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意义 1、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发展产生战略性的贡献; 2、有助于显现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成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地位; 3、有助于掌握人力资本增值情况,帮助企业灵活应对外界环境的改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方法 评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成绩,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其本身的工作进行评定;二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对组织整体绩效的贡献。 人力资源规划有时也叫人力资源计划,是系统评价人力资源需求,从而拟定一套措施,使组织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 ,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组织未来发 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组织目标的活动。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同时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使组织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供应与特定时期组织内部预计空缺的职位相吻合,并为组织未来发展所需要人才作出安排。具体表现 1)防止人员配置过剩或不足; (2)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单、地点获得适当数量并具备所需技能的员工; (3)确保组织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 (4)为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和体系提供方向和一致的标准; (5)将业务管理人员与职能管理人员的观点结合起来。人力资源部与业务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是确保任何人力资源规划活动成功的基础。 (三)意义 1)有助于组织发展战略的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的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 双向互动的关系,组织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要以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作为依据 ,而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经营 规划也需要将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作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 2)有助于组织人员稳定。 3)有助于降低人力资本的开支。 (四)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系 (1)与工作分析和工作设计的关系;(2)与人员招聘的关系;(3)与绩效考核的关系;(4)与薪酬福利的关系;(5)与培训管理的关系。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类型 根据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主要指根据企业战略确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目标和配套政策,一般是三年以上的人力资源计划。 (二)战术性人力资源计划 主要指三年以内的人力资源计划,又被称作是年度人力资源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晋升规划。晋升规划是根据企业的人员分布状况和层级结构所拟定的人员提升政策和方案。 2)补充规划。补充规划和晋升规划密切相关,补充规划和培训开发规划以及配备规划也有类似的关系。 3)培训开发规划。培训规划与晋升规划、配备规划、个人发展规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培训完成于晋升发生之前,是配备规划、个人发展规划必须涉及的内容。 4)配备规划。配备规划是对中、长期内处于不同职务或工作类型的人员分布状况的规划。 5)继任规划。继任计划服务于两个目的:第一,在组织的重要岗位出现离职的时候,以利于人员过渡,帮助完成人员替换。第二,确定具有高潜质的员工的开发需求,加强对这些人员进 行未来工作所需技能的开发,帮助他们实现职业发展计划。 6)职业规划。人的职业发展要与组织发展对人的需求结合起来。 三、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1)经济因素;2)政府影响因素;3)地理环境和竞争因素;4)人口统计趋势。人口统计因素的不断变化已经形成了更具有差别性的劳动力群体。 2、内部环境因素:1)技术和设备条件;2)规模。企业规模的变化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在原有业务范围内扩大或压缩规模;二是增加新的业务或放弃旧的业务; 3)企业经营方向; 4)组织文化。 四、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1、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 1)组织目标与战略分析。组织的战略规划先于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应该与企业的组织战略相吻合,按照战略规划的要求,转化为定量和定性的人力资源计划。 2)提供人力资源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来源于组织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另一方面来源于职务分析工作。 3)人员预测。在人力资源规划中最关键性的一环是对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预测,预测的质量决定着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从逻辑上讲,人力资源的需要是产量、销售量、税收等商 业要素的函数。但并不是说产量增加,劳动力成比例地增加。员工人数还会受到改善技术、改进工作方法,改进管理等非商业因素的影响。 4)供需匹配。一般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1)在所预测的人力资源供需之间是否存在不平衡? (2)现有生产率发展趋势和薪酬水平对劳动力的水平和成本有什么影响? (3)在某些工作岗位和年龄层是否存在人员流动的问题? (4)是否具有一批符合未来需要的,具有足够潜力的管理者? (5)是否存在关键能力短缺问题? 5)执行计划与实施监控。 6)评估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包括事前的结果预期及实施后的效果评价。(1)事前的结果预期(2)实施后的效果评价。实施后的效果评价包括对规划制定过程的评 价和规划效果的评价。 在对人力资源规划进行评估时,一要客观、公正和正确;二要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三是征求部门领导和基层领导的意见。 2、人力资源规划的责任 3、人力资源规划的动态原则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考信息的动态性; 2)依据组织内外情境的动态变化,制定和调整人力资源全局规划和具体规划的经常性。 3)执行规划的灵活性; 4)具体规划措施的灵活性和动态性; 5)对规划操作的动态监控。 人力资源预测主要分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是指对组织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内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进行估计的活动。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程序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在实践应用中采用自上而下的预测程序,具体程序如下: 1)预测组织未来生产经营状况。从根本上说,组织未来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人员需求量。 2)估算各职能工作活动的总量。 3)确定各职能及各职能内不同层次类别人员的工作负荷。 4)确定各职能活动及各职能活动内不同层次类别人员的需求量。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定量预测法和定性预测法。 1.定量预测法 定量预测法又被称为统计学方法,指的是通过对某些商业要素进行预测从而决定劳动力队伍的大小。所谓商业要素指的是销售量或市场份额等组织的商业属性。这种方法多使用于一 个组织在稳定的环境中运营或某一种商业要素可以用某种程度的确定性被预测出来时。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时间序列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企业在过去五年左右时间中的雇用数据来预测企业未来人员需求的技术。 (2)比率分析法。即通过计算特殊的商业因素和所需员工数之间的比率来确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方法,提供比趋势分析更为精确的估计值。 (3)回归分析法。通过确定企业的业务活动量和人员水平这两种因素之间是否相关来预测企业未来人员需求的技术。 2.定性预测法 定性预测方法又称作判断法,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预测方法。这种方法依赖的是人的经验、智力和判断能力,而不是数字处理能力。最常用的判断技术有: (1)主观判断法。主观判断法是组织各级领导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 ,自下而上确定未来所需人员的方法。这是一种较粗的人力需求预测方法 ,主要适用于短期预测,对组织规模较 小、结构简单和发展均衡稳定的企业比较有用。 (2)德尔菲(Delphi)法。又称专家决策术,是专家们对影响组织某一领域发展的看法达成一致意见的结构化方法。德尔菲法一般适合于对人力总额的预测。 德尔菲法的特点是:第一,吸取和综合了众多专家的意见,避免了个人预测的片面性;第二,不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而且是匿名进行,从而使专家们可以独立地做出判断,避免了从众行 为;第三,采取了多轮预测的方法,经过几轮反复,专家们的意见趋于一致,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3)销售力量估计法。适用于导入新产品时对新增雇员的估计。当新产品投入市场时 ,销售人员被要求以他们以往的有关顾客的需要和兴趣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估计对新产品的需 求。然后用这些信息去估计为满足这种需求需要雇用多少人员。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存在偏差的可能。 二、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 1、企业内部供给预测方法: 1)人员核查法。若组织规模较大,组织结构复杂时,人员核查应建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信息库。人员核查法是静态的预测方法,它不能反映人力拥有量未来的变化,因而多用于短期人 力拥有量预测。 2)人员调配图。是一种岗位延续计划,用以了解潜在的人员变动。 3)马尔科夫分析方法。分析的第一步是做一个人员变动表,表中的每一个数字表明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在两个工作之间调动的雇员数量的历年平均百分比。一般以 5—10 年为 周期来估计年平均百分比。周期越长,根据过去人员变动所推测的未来人员变动就越准确。 使用马尔科夫分析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关键是要确定出人员转移率矩阵表。2、企业外部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 外部人力供给预测包括对地方劳动力市场以及全国劳动力市场的预测。组织外部人力供给的来源主要包括失业人员、各类学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其他组织流出人员等。如果公 司收集了现有员工来源的信息,就能够进行统计并制定出最佳的人力来源规划。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综合平衡 (一人力供给与人力需求的平衡。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有三种类型,即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过剩、结构性不平衡(两者兼而有之)。 1、供给小于需求 人力资源的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张和新的经营领域的开拓时期。这一阶段常常是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的最好时机。这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平衡供需: (1)从外部雇用人员,包括返聘退休人员,这是最为直接的方法。 (2)提高现有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现有工作效率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改进生产技术、增加工资、进行技能培训、调整工作方式等等。 3 延长工作时间,让员工加班加点。 (4)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员工的流失,同时进行内部调配,增加内部的流动来提高某些职位的供给。 (5)将组织的某些人力资源业务外包,等于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2、供给大于需求 绝对的人力资源过剩状况主要发生在企业经营萎缩时期,这时过剩人员的处置成为企业能否度过萧条期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的措施办法有: 1 扩大经营规模,或者开拓新的增长点,从而增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永久性的裁员,或者辞退员工。裁员或辞退虽然能够比较快速地解决组织问题,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敌对行为,也会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支 持。 (3)提前退休。即给那些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提供优惠政策,让他们提前离开组织。目前这种方法是一种较易为各方面所接受的妥协方案。 (4)冻结招聘,就是停止从外部招聘人员,通过自然减员来减少供给。 (5)缩短工作时间、工作分享或降低员工的工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减少供给。 (6)对富余员工实行培训,这想法于进行人员储备,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3、结构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是企业人力资源供需中较为普遍的现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冗员,经常是 5 个人干 3 个人的活。但在一些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又缺乏合适人选。这主要是外部 环境方面的问题产生的结果,对企业本身而言平衡的方法一般有下面几种: (1)进行人员内部的重新配置,包括晋升、调动、降职等,来弥补那些空缺的职位。 (2)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使内部员工能够从事空缺职位的工作。 (3)进行人员置换,裁减那些组织不需要的人员,补充组织需要的人员,从而调整人员的结构。 (二)专项人力资源规划的平衡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包括许多具体内容,如补充计划、培训计划、使用计划、晋升计划、薪资计划等。 (三)组织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平衡 企业强调组织的功能和组织的效率,员工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的满足 ,两者间常常存在差异。解决这对矛盾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一个重要目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的 各项人力资源计划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和措施。通过组织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平衡,使得企业在员工积

27 页 338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01-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市场需求(一) 本节主要考点: 1、需求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2、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3、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4、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一、需求的含义 1、需求量 2、需求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个确 定的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 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 够内买的数量。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各种可 能的价格条件下 ,消费者对 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 够购买的数量。 [注]救材上说法“一定价格 需求的构成要素: (1)购买欲望(愿意购 买) (2)支付能力(能够购 买) 条件下”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 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 3、市场需求 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 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 量。 [例题: 2013 年多选]需求的构成要素有(DE). A .消费者偏好 B .商品价格 C .生产者预期 D .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E .消费者有购买欲望 市场需求是所有消费者需求 的总和 02-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市场需求(二) 二、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影响需求变 动的主要因 素 1、 消费者 偏好 2、 消费者 1 / 183 具体影响 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偏好会变。 一般指社会的人均收入。 的个人收入 一般来说,消费者的收入和需求成同向变动。 消费者收入增加 ,需求也会增加。 3、产品价格 指产品自身的价格。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1 )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需要的商品 ,如 4、替代品的 价格 5、互补品的 价格 煤气和电力、米饭和漫头等。 (2)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在相互替代的商 品之间,某种商品价格提高,替代品的需求增加。 (1)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 : 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等。 (2)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在互补商品之 间, 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自身需求量会降低 ,互补品的需求量也会降 低。 6、预期 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 ;如果預期价格将下 跌,许多消费者会推迟购买。 7、其他因素 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例题: 2014 年单选]因替代品价格上升,甲商品需求量变动 500 干克,同期互补品价格上升, 导致甲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800 千克,那么,在相关产品价格变动的共同作用下,该月甲商品 需求量的实际变动量是( C ) A.增加 300 千克 B .增加 1300 千克 C .减少 300 千克 D .减少 1300 千克 [例题: 2017 年多选]下列选项中,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BCE )。 A.生产技术 B .消费者偏好 C .替代品的价格 D .生产成本 E .互补品的价格 三、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1、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表示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该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假定价格之外的其他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 愿意购买的数量。 方程形式 Qd= Qd (p )其中,Qd 表示需求量,p 表示价格。例如:需求函数 Qd=6Q-5p 2、需求规律 需求规律即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需求规律的特例: (1)炫耀性物品:炫耀性消费 ,在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得多。如 :手饰中的黄金与 钻石、茅台酒价格。这类商品为定位性物品,具有显示财富的效应。 2 / 183 (2)吉芬物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英国人吉芬发现 1845 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需求量却反而增加。在当时被称 为“吉芬难题”。原因:土豆涨价引起爱尔兰靠工资生活的低收入者购买更多的土豆,而不 是买得更少。 03-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一节-市场需求(三) 3、需求曲线 ( 1 )需求曲线是表示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 ( 2 )需求曲线分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个别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 P A P1 B P2 Q1 Q Q2 需求曲线 4、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1 )需求数量变动: (点移动)点 A→B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 的。 (2)需求变动:(线移动)曲线 D→D' 假定价格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的相应变化 ,这种变动 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向左平移 向右平移 P P1 P2   Q1 Q2   Q3 P3   Q [例题: 2018 年单选]从坐标图上看,能够导致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发生向右上方位移的因素 是( D). A.技术进步 B .需求交叉弹性发生变化 3 / 183 C .该商品价格提高 D .消费者收入增加 [例题:多选]下列关于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B CDE). A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是一回事 B .需求量的变动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 C .需求的变动由消费者收入或者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变动引起的 D .需求量的变动是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 E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移 04-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节-市场供给(一) 本节主要考点: 1、供给的含义 2、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3、供给函数、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4、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一、供给的含义 含义 1、供给量 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和 某个确定的的价格下 ,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 或服务的数量。 2、供给 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和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 产者愿意井可能为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 的数量。 [注]教材上的说法"一定的价格水平下” 3、市场供给 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影响供给的因素 1、产品价格 2.生产成本 具体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 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成正方向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成 本和其供给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3、生产技术 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并进 而影响供给。 4、预期 生产者或销售者的价格预期往往会引起供给 的变化 5、相关产品的价格 6.其他因素 [例题: 2017 年单选]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B) A.消费者偏好 B.生产成本 4 / 183 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C .消费者预期 D .消费者收入 05-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节-市场供给(二) 三、供给函数、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1、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是表示各种影响因素与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某种商品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方程形式 Qs= Qs(p)其中, Qs 表示供给量,p 表示价格。例如:供给函数 Qs=-10+5p 2、供给规律 供给规律即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变化的关系。 3、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是用于描述供给量和价格关系的曲线。( 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 正) P S Q 供给曲线 4、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1 )供给数量变动: (点移动)点 A→B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的关系,供给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供给曲线进 行的。 (2)供给变动:(线移动)曲线 S→S' 假定价格不变,由于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供给的相应变动,这种变动表 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平移。 向左减少 向右增加 P 5 / 183 S1 S S2 Q1 Q Q2 Q [例题: 2013 年单选]以纵轴代表价格、横轴代表产量,绘制某种产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 曲线。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当生产成本上升时,在坐标图上就表现为这种产品的( A ). A .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 B .需求曲线将向左移动 C .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 D .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 06-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三节-均衡价格(一) 本节主要考点: 1、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和变动 2、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最高限价、保护价格) 一、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和变动 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 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如下图: P P0 D S E  Q0 Q 在实际生活中,供求十分活跃,经常发生变化,所以任何市场上供求平衡都是偶然的、 暂时的、相对的。 [例题: 2011 年单选]市场供给力量与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称为(D)。 A.平均价格 B.理论价格 C.平准价格 D.均衡价格 [例题:单选]据说在银行系统里即使长相很平庸的男性找个漂亮的女同事做老婆并不难,而 在矿产开采如煤矿等企业工作的众男士们就悲催多了,但矿产开采行业的女性通常会被格 外 追求,从经济学角度看,你认为合理的解释是( B ) A.银行系统男士普遍收入较高,经济基础决定其选择优势 B .银行系统普遍是女性多而男性少,供需失衡导致女性“跌价” C .用经济学解释婚姻是不合理的,因为爱情是无价的 D.以上解释都不正确 6 / 183 07-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三节-均衡价格(二) 二、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 均衡价格模型 最高限价 保护价格(最低限价、支持 价格) 含义 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 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 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 措施。 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 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 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 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 措施。 目标 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 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保护 买方利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某 一产业的发展(保护卖方利 益) 适用情况 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上涨 幅度过大,有可能影响居民 的基本生活需要或影响生产 的正常进行时。 当某些或某种产品价格下降 幅度过大,生产者收入过 少,有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 进行时。 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因 此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 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结果是市场供给短缺。 ① 严重的排队现象 ② 黑市交易和黑市高价格 影响 后果 ③ 走后门 ④ 生产者变相涨价(以次充 好、缺斤短两) 行政措施或分配措施(如配给 措施 制——按家庭人口或职业定 量供应或者是凭证供应) 最高限价只适合短期或在局 部地区实行,不宜长期化。 注意 S P P0 Pc D Qs 7 / 183 Q0 Qd 最 高 限 价 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 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 市场供给过剩。 ① 生产者变相降价 ② 黑市交易和黑市低价 ① 强有力的行政措施 ② 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 系统 保护价格只宜在粮食等少数 农产品上实行。 在图中,P0 为均衡价格,Pc 为最高限价, Qs 为最高限价下的市场供给量,Qd 为 最高限价下的市场需求量, Q0 为均衡 产量。从图中可以看到,由于最高限价 低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消费,限 制生产,导致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结 果就是市场供给短缺,并且短缺量=Qd-Qs Ps S P0 D Qd Q0 保 护 价 格 S Ps 为保护价格, 在图中,P。为均衡价格, Qs 为保护价格下的市场供给量, Qd 为保 护价格下的市场需求量, Q。为均衡产 量。从图中可以看到,由于保护价格高 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 费,导致保护价格市场供给过剩,并且 过剩量= Qs –Qd Qs [例题: 2008 年单选] 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 D)。 A.平衡措施 B .引导措施 C .紧急措施 D .干预措施 [例题: 2016 年单选]政府为了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在必要时对某些农产品采取的价格干预 措施是(A). A .规定保护价格 C .规定最高限价 B .调整均衡价格 D .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例题: 2018 年多选]关于对某些产品实行最高限价的说法,正确的有(ACE). A.最限价可能会导致变相涨价现象 B .最高限价可能会导致市场过剩现象 C .最高限价只宜在短期内实施 D .最高限价总是高于均衡价格 E .最高限价可能会导致市场短缺现象 08-第一部分第一章第四节-弹性(一) 本节主要考点: 1、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公式和类型 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3、需求价格弹性和生产者或销售者的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5、恩格尔定律( 2019 年新增) 一、需求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 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是,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 比率。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Q ∗P Ed= ∆ Q/ Q ∆ P = ∆ P/ P Q 8 / 183 [注]需求的变动与价格的变动符号相反,因此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为简便起见,通 常把负号略去,取其绝对值。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一点弹性和弧弹性 类型 点弹性 含义和公式 考试时适用公式 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弹性,等于需求量的无 穷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的一个无穷小的相对 变化的比率。 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 合。 ∆Q ∗P Ed= ∆ Q/Q ∆ P = ∆ P/ P Q 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列的弹性,等于需求量 的相对变化量对价格相对变动量的比值。 弧弹性 Ed = ∆Q ∆P ÷ (Q1 +Q2 )/2 (P 1+ P2 )/ 2 ∆Q ∗P 1 Ed= ∆ P Q1 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 合。 ∆Q ∗P1+ P 2 ∆P Ed = Q1+Q 2 [例题: 2013 年单选]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 0.5,当价格为每台 32 元时,其销 售量为 1000 台。如果这种商品价格下降 10%,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其销售量是(B)台。 A.950 B.1050 C .1000 D . 1100 3、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 (1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Ed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即需求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 率。 (2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Ed1,表示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即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 动率。 (3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Ed=1 ,称为需求单一弹性,表示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变动率。 [注]一般来讲,需求曲线越平缓,需求价格弹性越大;越陡峭,需求价格弹性越小。 本教材上说,需求价格弹性的数值范围是从零到无穷小。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 商品的重要性 商品用途的多少 具体影响 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则需求价格弹性大。 生活基本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非必需的高档商品 ,需求弹性大。 一般来说商品的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弹性就越大。(汽油、电…) 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小,时间越长,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 大。 [例题: 2011 年多选]决定某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ADE ). A.该种商品的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B .该种商品的生产周期长短 C .该种商品的生产自然条件状况 D .该种商品在生活消费中的重要性 E .该种商品的用途多少 5、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 1 )如果 Ed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 时间 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2 )如果 Ed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 9 / 183 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 3 )如果 Ed=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注]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即需求弹性系数大于 1 )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例题: 2018 年单选]关于需求价格弹性和生产者或销售者总销售收入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 .在需求弹性系数大于 1 时,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B .在需求弹性系数等于 1 时,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C .在需求弹性系数等于 1 时,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D .在需求弹性系数小于 1 时,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09-第一部分第一章第四节-弹性(二) 二、需求交叉弹性 1、需求交叉弹性的定义和公式 需求交叉弹性,也叫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 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Eij=商品 i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 j 价格的相对变化 2、需求交叉弹性的类型 ( 1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 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 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 ( 2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 Eij0 ,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 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 ( 3 )需求交叉弹性系数 Eij = 0 ,两种商品之间是无关的,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 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例题: 2016 年单选]若甲产品和乙产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2,则表明( D )。 A.甲产品和乙产品都属于生活必需品 B.甲产品和乙产品是替代品 C .甲产品和乙产品都属于低档商品 D .甲产和乙产品是互补品 三、需求收入弹性( 2019 年有新增) 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和公式 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之比,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 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Q ∗Y ∆ Q ∆Y ∆Y E y= ÷ = Q Y Q 2、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Ey1 ,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Ey=1 ,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0Ey1,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10 / 183 Ey=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Ey 0,表明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 3、就一般商品而言,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 “高档品”和"必需品”统称为"正常品”。 (1)需求收入弹性大于 1 的商品,称为"高档品” ; (2)需求收入弹性大于 0 小于 1 的商品,称为“必需品”;( 2019 年变动) (3)需求收入弹性小于 0(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 而减少)。 4、恩格尔定律( 2019 年新增) 我们可以具体研究消费者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得到 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通过进一步研究就可得出所谓的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 经济体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如果用弹性概念来表述的话,恩格尔定律可表述为: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经济体来说, 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食物支出的需求收入弹性就 越大。 需求收入弹性是研究收入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及消费结构变化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价 格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是所研究的需求收入弹性是以市场上 众多消费者的收入和需求数量的变动关系为对象的。 [例题:单选]根据恩格尔定律,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 例将会(C). A.大大增加 B .稍有增加 C.下降 D.不变 四、供给价格弹性(简称供给弹性) 1、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和公式 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 公式为: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Q ∗P ∆Q ∆ P ∆P E s= ÷ = Q P Q 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和供给量是呈同方向变化的,因此 ES 为正值。 2、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 ES1,供给富有弹性 (2) ES1,供给缺乏弹性 (3) ES=1,供给单位弹性 (4) ES=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5) ES=∞,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 1 )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 短期内,供给弹性一般较小 ;相反,在较长的时间内供给弹性一般比较大。 ( 2 )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对于农产品来说,短期内供给弹性 几乎为 0,价格对供给的影响往往需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 3 )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 / 183 投入品替代性大,相似程度高,则供给弹性大;如果投入品难以加入或脱离某种特定行业, 则供给缺乏弹性。 [例题: 2018 年多选]下列因素中,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有(ABD) A.投入品的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 D .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B.时间 E.偏好 C.预期 [例题: 2018 年多选]下列关于弹性的说法,正确的有(ACE). A.企业实行薄利多销策略的理论基础是需求价格弹性 B .供给价格弹性可以用于判断种商品是否属于高档品 C .需求交叉弹性可用于判断两种商品是否具有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 D .需求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奢侈品” E .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有点弹性和弧弹性两种 [本章主要考点总结] 1、影响需求、供给的基本因素 2、需求曲线及供给曲线的点移动和线移动 3、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5、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点弹性和弧弹性的计算 6、需求交叉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和类型 7、恩格尔定律 12 / 183 10-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节-无差异曲线(一) [本章内容讲解] 第一节无差异曲线 本节主要考点: 1、"经济人” 假设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3、边际效用的概念及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2019 年变动) 4、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5、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形状和特征 6、商品边际替代率的概念及其递减规律 一、效用理论( 2019 年变动) (一) "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并且是理性的,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 都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 "经济人”假设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并不总是利己的,也不能做 到总是理性的。 这个假设不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前提,也是整个经济学的一个基础。 [例题: 2014 年单选]用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时,会假定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并且是理 性的,这一前提通常称为(A). A.“经济人” 假设 C .消费行为最有理论 B .边际效用最大化理论 D .消费者偏好 (二)效用(增量) 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 所能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人们的心理感觉,是主观心理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 2019 年变动) 该理论认为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可以用基数,就是用 1、2、3、4..... 这些绝对数值来衡量效用的大小。 基数效用论下效用是可计量的,所以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1)总效用: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 ,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总和。 总效用函数: TU= f(Q) 总效用为 TU ;消费数量为 Q 一般来说,总效用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多少,在一定范围内,消费量越大,则总效用就越 大。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 量。 13 / 183 MU = ∆ TU =dTU ÷ dQ ∆Q ① 从数学意义上看,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② 边际效用的变动有一个趋势就是 “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 , 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在增加的,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但此 时的边际效用为正数;当商品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总效用达到最大时,边际效用为零;如 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少,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 2019 年变动) P TU Q MU P1 Q [例题:单选]消费者增加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 叫做(D)。 A.成本曲线 B .基数效用 C .序数效用 D .边际效用 [例题:多选]以下关于边际效用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DE)。 A.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B .总效用达到最大值时,边际效用为 0 C .一般来说,边际效用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多少 D .从数学的意义上看,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E.在一定范围内,消费量越大,则总效用就越大 11-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一节-无差异曲线(二) 2、序数效用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可以知道自己对不同消费组合的偏好次序,用第一、第二、...这些 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效用。 3、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关系 二者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不同方法,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而序数效用 理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的。 14 / 183 [例题: 2018 年单选]关于效用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效用具有客观的标准 B. 一般来说,总效用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大小 C .基数效用论是基于无差异曲线产生的理论 D .边际效用递增是一个普遍趋势 二、无差异曲线 (一 )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消费者要选择他能够支付得起的最优的消费组合,也就是市场篮子,即消费者购买的 不同商品或服务的组合。 消费者偏好 的基本假定 完备性 可传递性 内容 如果只有 A 和 B 两种组合。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也只能作出下面三种 判断中的种:① 对 A 的偏好大于 B ;② 对 B 的偏好大于 A ;③ 对两者偏好无差异 完备性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的表达出来。 假定有 A. B. C 三种组合.如果消费者对 A 的偏好大于 B,对 B 的偏好又大 于 C,那么对 A 的偏好必定大于对 C 的偏好。可传递性可以保证消费者偏好 的一致性。 消费者总是 如果两组商品的区别只是在于其中一种商品数量的不同,那么消费者总 偏好于多而 是偏好较多的那个组合。 也就是“多比少好”。 不是少 [例题:多选]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的偏好假设有(ABC). A.完备性 C .多比少好 E .无差异性 B .可传递性 D.平均性 (二)无差异曲线---描述消费者的偏好 1、无差异曲线的概念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的所有各点的两种商品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消费者对 这条曲线上各个点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 X2 无差异曲线 X1 [例题: 2015 年单选]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能够描述消费者偏好的曲线是(A). A.无差异曲线 B .需求曲线 15 / 183 C .预算约束线 D .消费者均衡曲线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绘制出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 1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 根据"多比少好”的假定,消费者对数量多的两种商品组合的偏好大于对数量少的两种 商品组合的偏好,而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代表的商品数量越多,消费者得到的满足程 度水平越高。 X2   A B I3 D I2 I1 X1 无差异曲线图(由一组描绘某个消费者偏好关系的无差异曲线组成) [例题:单选]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这是根据偏好的(D)假 定来判定的。 A.完备性 B .可加总性 C .可传递性 D .多比少好 ( 2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X2  I1 I2 A A 点和 B 点均位于 I2,A 点和 B 点偏好相同; A 点和 C 点均位于 I1, A 点和 C 点偏好相同,根据偏好的 可传递性, B 点和 C 点的偏好相同,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 B 点比 C 点 具有更多的 X2, B 点必定比 C 点更受 B C X1 偏好。因此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例题: 2018 年单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的性质是由(A)决定的。 A .偏好的可传递性假定 C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B .边际效用递减的假定 D .偏好的完备性假定 (3 )无差异曲线从左上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 无差异曲线从左上向右下倾斜,斜率为负,这是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 [例题: 2018 年多选]关于无差异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BE). A.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 B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程度越高 C .无差异曲线的理论基础是基数效用论 D .无差异曲线可以反应消费者的预期 E .无差异曲线可以描述消费者的偏好状况 [例题: 2018 年单选]与消费者行为相关的无差异曲线的主要特征是(D)。 A.边际效用递减 C .消费者偏好可传递 B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增 D .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16 / 183 3、商品边际替代率 ( 1 )商品边际替代率 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 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商品边际替代率 MRS= −∆ X 2 表示放弃第二种商品 ∆ X 2个单位,获得第一种商品 ∆ X1 ∆ X 1个单位。加负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为正数。上面的公式可以理解为 1 个 X1 可以换 几个 X2。 无差异曲线上某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当商品数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公式变为: MRS= −∆ X 2 −d X 2 = ∆ X1 d X1 [例题: 2016 年单选]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某种商品消费时,必须 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消费的数量称为(D). A.收入效应 B .边际成本 C .替代效应 D .商品边际替代率 ( 2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随一种商品消费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为了获得这种商品 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 , 随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种商 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注] ( 2019 年变动)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指的是当我们沿曲线下移时,无差异曲线斜率 为负,且其绝对值越来越小,也意味着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沿曲线递减。从下图中可以看出 衣服和食品的替代情况。 衣 服 A B C 食品 [例题: 2013 年单选]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逐渐增加,消费者 为获得这种商品的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会越来越少 ,这一现象在 经济学上称为(D). A.消费者收入均衡规律 C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B .基数效用递减规律 D .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 12-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二节-预算约束 本节主要考点: 1、消费者预算约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17 / 183 2、预算线的形状和变动 一、预算约束的含义、预算线的形状 1、预算约束的含义 消费者的选择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还受消费者支付能力和市场价格的限制。 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为一种预算约束。 2、预算约束的公式 假如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收入金额是 m ,两种商品消费数量分别为 X1、X2 ,两种商品价格分 别为 P1、P2 则此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公式为: P1X1+P2X2≦m 预算约柬线 A 点坐标 3、预算约束线形状 (0,m/P2) B 点坐标 ( m/P1,0) X2 图中 AB 两点 连接 起来 的 用尽(线 直线为预算约束线,表示在消 A(0,m/P1) 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 上) 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 买不起 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 组合。 有剩 余 X1 B ( 0 , m/ P2 ) [例题:单选]对预算线的斜率说法错误的是(C ). A.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比率的负值 B .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 C.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比率的正值 D.预算线斜率的大小表明在不改变总支出数量的前提下,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比率 二、预算线的变动 影响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 m、两种商品的价格 P1、P2 (一)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平移) 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 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 [例题: 2017 年单选]在相对价格特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会使预算线( C ). A.向上旋转 B .向右平移 C .向左平移 D .向下旋转 (二)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1、如果只是其中一种商品 X1 的价格上升,预算线中另一种商品 X2 的截距固定不变,而商 品 X1 截距缩小,表明随该商品价格上升,可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减少。表现为预算线在 纵轴上的端点不变,而横轴上的端点发生旋转。如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 18 / 183 X2 价格下降 价格上升 X1 2、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向左移,同比例 下降,预算线向右移。(价格同比变化,预算线斜率不变) 3、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预算线不动。(端点不变) [例题:多选]在给定的预算线坐标图上,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有(AB). A .商品的相对价格 C .消费者偏好 B.消费者收入 D .价格弹性 E .商品边际替代率 13-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三节-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本节主要考点: 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2、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一、消费者均衡 A(0,m/P1) X2 M   C I3 N Xu I1 B ( 0 , m/ P2 ) I2 X1 切点 C 既位于预算线上又位于无差异曲线上,所以在此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恰好等于预算线 的斜率,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商品价格比,无差异线斜率绝对值是商品边际替代率, 所以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1、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必定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上。 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即 MRS=P1/P2 其经济含义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 19 / 183 使得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比。 [例题:单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A) A.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之比 B .商品边际替代率大于商品价格之比 C .商品边际替代率小于商品价格与收入之比 D .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与收入之比 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均衡的前提条件 (1)偏好不变; (2)收入不变; (3)价格不变。 [例题:多选]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是以( BDE)为前提。 A.成本不变 C .弹性不变 B .偏好不变 D .收入不变 E.价格不变 三、商品价格变化的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一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定义 1、收入效应 2、替代效应 3、总效应 含义 内容 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因为该商品价格 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 至于商品数量如何变化主要 取决于该商品的性质,即是 属于正常品,还是属于低档 品 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 的变化。 是指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 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 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所有商品的替代效应都与价 格成反方向变化 [例题:单选]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所导 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称为(B). A .乘数效应 B .替代效应 C .弹性效应 D .收入效应 (二)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化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由于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不对替代效应产生影响,所以,所有商品的替代效应都 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化。 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化,当商品的价格变化时,如价格下 降,收入上升,需求也上升,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呈反方向的变化。 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正常物品总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正常物品的需求曲 线向右下方倾斜。 2、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低档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反方向变化,当商品的价格变化时,如价格下 降,收入上升,但需求反而下降,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化。 在多数情况下,低档物品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的作用,所以 ,低档物品总效应 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大多数低档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的变化,相应的需求曲线 20 / 183 向右下方倾斜。 3、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补充内容) 在某些场合,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这类特殊的低档 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化,相应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这类 特殊的低档物品被称为吉芬物品。 商品类别 价格的关系 需求曲线形状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总效应 正常物品 反向变化 反向变化 反向变化 右下方倾斜(更平缓) 抵档物品 反向变化 同向变化 反向变化 右下方倾斜(更陡峭) 吉芬物品 反向变化 同向变化 同向变化 右上方倾斜 [例题: 2017 年多选]商品价格变化会产生的效应包括(CD)。 A .互补效应 C .替代效应 E .核算效应 B .挤出效应 D .收入效应 [本章主要考点总结] 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关系 2、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3、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及特征 4、预算约束线的影响因素及变动特性 5、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6、商品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4-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一节-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本章内容讲解] 第一节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本节主要考点: 1、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2、生产者的目标 3、科斯的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 1、生产者的目标一追求利润最大化 (一般假设) ( 1 )生产者就是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即企业或厂商。 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 企业。 ( 2)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一般假设生产者或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基本假 定是“经济人”假设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 [例题:多选]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 ACE ). A.公司制企业 C .合伙制企业 B .综合型企业 D .专业型企业 E .个人独资企业 [例题: 2018 年单选]在生产者行为分析中生产者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这一基本假设, 21 / 183 是 (A ) 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 A.“经济人”假设 B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 C .生产者均衡理论 D .股东利益最大化 2、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现实情况 ( 1 )经济学家实际上并不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人们从事生产和交易活动的唯一动机。 特别是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并不是企业真正的经营者,企业的日常 决策是由企业的经营者做出的。经营者还有其他的目标,如企业的生存、舒适的生活以及 优厚的薪资等。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特别是信息的不对称性,所有者并不能完全监督和控制经营者的 行为,经营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追求其他些有利于自身利益 的目标,可能追求销售收入最大化和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一味扩大企业规模,并以此来谋 求自身特权和个人收入、提高个人社会知名度。经营者也可能只顾及企业的短期利益,而 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 (3 )从长期来看,生产者的活动起来很接近于追求最大利润。经营者对利润最大化目标 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这是因为,如果经营不善,企业效益下降,公司的股票价 格就会下降,经营者的职位就可能产生动摇。更重要的是,不管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找到利 润最大化目标的决策有多么困难,也不管经营者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动机有多强烈 ,长期 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最终将为市场所淘汰。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是所有企业在 竞争 中求得生存的关键。 二、企业形成的相关理论 1、企业的本质 ( 1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 1937 年发表《企业的本质》一书,他认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 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 2 )所谓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任何交易都可以看成是交易 双方所达成的某项契约。交易费用包括两类: 一类交易费用是产生于签订契约时交易方临时 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这些偶然因素,或者是由于事先不可能被预见到而未写进契 约,或者能够被预见到,但因为太复杂而无法写进契约;另一类交易费是签订契约及监督和 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 3 )从企业产生后,企业与市场机制就是两种不同的协调生产和配置资源的方式,同时社 会上就形成了两种交易: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两种交易都需要支付交易 费用或成本。当企业交易方式的交易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就应运而生了。 [例题:单选]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或者显著特征是作为( D )的替代物。 A.价格机制或竞争机制 C .市场机制或供求机制 B .价格机制或供求机制 D .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 2、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 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机制的种替代,而企业作为一 种组织形式大大的减少了需要签订的契约数量,可以大量节约交易费用。 第一,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要素投入到企业之前需要与企业签订契约,他同意为 一定的报酬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在企业内与其他生产要素合作时,就不再需 22 / 183 要与他们签订系列的契约。 第二,企业在市场上购买中间产品是需要交易费用的,包括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签订合 同以及监督和执行合同的费用,而企业却可以在内部生产一部分中间产品 ,从而降低部分 交易费用 ,同时可以更好地保证中间产品的质量。 第三,企业在与生产要素所有者签订契约时,特别是与一些具有专门技能的雇员 ,例如 专门的产品设计,管理人员,可以签订长期契约,这将比从其他企业那里购买相应的服务 更为有利,也相应降低了交易成本。 [例题: 2014 年单选]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观点,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A) A.节约交易成本或交易费用 C .产品标准化化 B .科学技术进步 D .信息不对称 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例题: 2018 年单选]下列因素中,会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是(C)。 A .信息的多样性 C .信息的不完全性 B .费用的形成机制不同 D .费用的计算方式不同 [例题: 2016 年多选]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有(ABCD). A .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而产生的 B .企业的本质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C .信息不完全性是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 D .企业可以使一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 ,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E .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企业的本质是不同的 [例题: 2018 年多选]关于科斯的企业本质理论的说法确的有(ABDE)。 A .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 B .从历史上看,企业产生以后,企业与市场机制就是两种不同的协调生产和配置资源的方式 C .追求生产规模最大化是企业的唯一动机 D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E.从历史上看,企业产生以后,社会上就形成了两种交易,即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 部的交易 15-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二节-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一) 第二节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本节主要考点: 1、生产函数的含义及主要形式 2、一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 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位置关系 4、规模报酬 一、生产及相关概念 相关概念 23 / 183 具体内容 生产 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 产出 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出和无形服务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 础。 投入 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 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投入部分为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从较长时期来看,企业的各项投入都是可以改 变的。一般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注]当各种投入要素可变时,一般是研究企业的长期行为;当某种或几种要素不 可变时,一般是研究企业的短期行为。 [例题:多选]投入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般被划分为 (ACDE). A.劳动 B.市场 C.资本 D.土地 E .企业家才能 二、生产函数 1、含义: 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生产函数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注]前提: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函数是最大产量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所有企业都有生 产函数。 [例题:单选]生产函数是(B)之间的函数关系。 A.最大产量与投入成本 B .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 C .平均产量与投入成本 D .平均产量与投入要素 2、函数表达式 假定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为 X1,X2.......Xn ,Q 为所能生产的最大的产量,则生产函数 可以表示为: Q=f (X1,X2.......Xn )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研究企业短期行为 (一)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 Q=f(L,K) K---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 L---表示劳动量 [注]资本量固定不变时,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劳动量 L。随着劳动量的变化,会引起总产 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总产量(TP) : 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2、平均产量( AP) : 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 AP=TP/L 24 / 183 3、边际产量( MP) :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数量 或产出。 MP=ΔTP/ΔL [例题: 2018 年单选]假设资本投入不变,当某一生产者使用的劳动数量从 4 个单位增加到 5 个 单位时,总产量从 3800 件增加到 3900 件。平均产量从 950 件减少到 780 件。则其边际产量 为(B)件。 A.50 B.100 C.170 D . 1000 16-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二节-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二) (三)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位置关系 边 际 产 量 曲 线 的 图 形 及 边 际 产 量 递 减 规律 ( 1 )劳动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劳动投入达到 定程度 L1 ,MP 最大。 (2) L1 后边际产量递减,继续增加劳动投入 到 L3 ,MP=0.如果再增加劳动投入边际产量 Q 为负值。 (3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报酬递减 L1 总 产 量 曲 线 图 形 边际产量 L3 L (1)劳动投入达到 L1 之前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Q 正数并且递增,所以总产量以递增的速度 增加,总产量曲线向上倾斜,并且斜率递 增,即凸向 L 轴。 (2)在劳动投入在 L1-L3 之间时,劳动的边际 TP L1 25 / 183 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 变条件下,连续追加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之 前,边际产量递增,超过临界点,边际产 量将出现递减的趋势,直到出现负值, L2 L3 L 产量递减,但为正数,所以总产量是以递 减的速度增加,总产量曲线向上倾斜,并 且斜率递减,即凸向 Q 轴。 (3)当劳动投入量为 L3 ,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继续增加劳动投 入,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开始 减少。 Q 平 均 产 量 曲 线 图形 (1)劳动投入在 L1 之前,边际产量曲线在平 均产量曲线的上方,平均产量是递增的。 (2)在 L1 后,边际产量开始递减但边际产量会 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仍是递增的。边 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 L2 ,此 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在 L2 后,平均 产量递减,L2 是平均产量的最大值。 (3)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 AP L1 L2 L L3 是递增的。 MP 总结: L1 时,边际产量 MP 最大,总产量 TP 是拐点; L2 时,平均产量 AP 最大,平均产量 AP 和边际产量 MP 的交点; L3 时,总产量最大,边际产量 MP 的 0 值点。 G L K Q 不 不 足 足 B 合 理 TP 区 域 A E F L1 L2 L3 L MP [例题:单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连续增加劳动的投入,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 劳动的边际产量( C )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 .等于平均量 [例题: 2013 年单选]假设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可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关于边际产 量和平均产量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是递增的 B .只要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是递增的 C .只要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是递增的 D .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是递减的 [例题:单选]在下列何种情况下,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B). A.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时 C .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 B .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时 D .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 四、规模报酬————研究企业长期产生决策问题 含义 规模报酬也称为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 要素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企业只有在长期中才能改变全部生产要素 26 / 183 类型 的投入,进而影响生产规模。 (根据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变化比例的比较) ( 1 )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 2)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3 )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则规模报酬递增,此时企业会扩大规模以得到 产量递增所带来的好处,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 此后,如果企业继续扩大生产,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多数行业会有一个 适度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此时企业单位生产成本最小. 17-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三节-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一) 本节主要考点: 1、成本的含义和类型 2、成本函数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3、短期成本函数的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4、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成本的含义: 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 ,也可以说 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机会成本 显成本 隐成本 总成本 经济利润 【超额利 润】 正常利润 机会成本是指当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 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丧失的最高收入) 企业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是自己 拥有并使用的资源的成本,它实队上是机会成本。应当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 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和计算, 企业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 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捐的是最大的经济利润。 正常利润,是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 [例题:单选]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该生产要素在 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A). A.最高收入 B .最低收入 C .平均收入 D .超额收入 [例题:单选]由企业购买或租用任何生产要素所发生的成本是指(A)。 A.显性成本 B .隐性成本 C .变动成本 D .固定成本 [例题: 2018 年单选]关于成本的说法,正确的是(A). 27 / 183 A.企业的总成本由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共同构成 B .隐成本是指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C .企业的经济利润包括正常利润 D .隐成本是指企业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二、成本函数 1、成本函数的含义和类型 成本函数就是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的公式。可分为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 数。 [例题: 2016 年多选]关于经济学中成本的说法,正确的有( ABD ). A .生产成本可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两部分 B .隐成本实际是一种机会成本 C .正常利润不应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 D .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E .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成本均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答案] ABD [解析]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部分计入成本的。选项 C 错误。 短期成本函数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长期成本函数没有固定成本。选项 E 错误。 2、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 1 )短期总成本 TC =总固定成本 TFC +总可变成本 TVC ① 固定成本是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 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 ② 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以及生产工人的工 资费用。 [例题: 2018 年多选]固定成本是指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成本,主要包括(BD)。 A.燃料和动力费用 C .生产工人工资费用 E .原材料费用 B.厂房和设备的折旧 D .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 [例题: 2011 年多选]下列项目中,从短期来看,属于企业可变成本的有(ABD)。 A .原材料费用 C.厂房和设备折旧 E .银行借款利息 B .燃料和动力费用 D .生产工人的工资 28 / 183 (2 )平均成本——单位产品成本 ,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所得 之商。 ATC=TC/Q=TFC/Q+ TVC/Q=AFC + AVC AFC=TFC/Q——平均固定成本 AVC=TVC/Q——平均可变成本 (3)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 MC= △ TC/△Q MC——边际成本; △TC——增加的总成本; △Q 增加的产量 [例题: 2017 年单选]某企业在短期内,当产量为 3 个单位时,总成本为 2100 元,当产量增长 到 4 个单位时,平均总成本为 562.5 元,则该企业此时的边际成本是( C) 元。 A.100 B.200 C.150 D.250 18-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三节-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二) 三、短期成本曲线 1、总成本、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曲线 C TC(总成本) TVC(总可变成本) TPC(总固定成本) Q 横轴为产量,纵轴为成本 上述图形分析: ( 1 )总成本曲线是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 0 时总成本等于 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开始 以递减的增长率上升,当产量达到定水平之后,便以递增 的增长率上升. ( 2 )总固定成本是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 ( 3 )总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之后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 开始以递减的增长率上升,当产量达到定水平之后以递增 的增长率上升. (4 )总变动成本曲线和总成本曲线的变动规律是一致的。 [例题: 2018 年多选]关于各种短期成本曲线变动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有(AC) A.总固定成本曲线和总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某一点 B .总成本曲线和总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某一点 C .总成本曲线和总可变成本曲线的变动规律是一致的 D .总成本曲线和总固定成本曲线随着产量增长逐渐靠近 E .总固定成本曲线和总可变成本曲线的变动规律是一致的 2、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 MC ( 边 际 成 本) C ATC ( 平 均 总 成 本) M M’ 29 / 183 AVC(平均可变成本) 总结记忆:平均总成本 ATC、平均可变成本 AVC、边 际成本 MC 曲线的特点: (注意:平均固定成本 AFC 除外,平均固定成本曲线 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逐渐向横轴接近) 1、U 型特征,即先下降后上升。 2、一箭穿心。MC 先后穿过 AVC、ATC 的最小值点。 3、MC 变化最快,然后是 AVC、ATC。 AFC ( 平 均 固 定 成 本) Q 详情: ( 1 )平均总成本曲线开始时随产量增加而迅速下降,达到 M 点时平均总成本最低(与边际成 本曲线相交), 在 M 点后,平均总成本又随着产量增加而上升。 ( 2 )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开始时随着产量增加而逐步下降 ,达到 M'点时(与边际成本曲线相 交)平均可变成本最低,在 M'点后,平均可变成本又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 3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逐渐向横轴接近。 ( 4 )边际成本曲线开始时随产量的增加而迅速下降,达到最低点后,便随产量的增加迅速 上升,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都快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 5 )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 ( 6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M。此时 MC = ATC,ATC 最低; M 点前, MCATC, ATC 下降; M 点后,MCATC,ATC 上升 ( 7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M’,此时 MC=AVC。 M'之前, AVC 下降,MC AVC ; M'之后, AVC 上升,MC AVC。 ( 8 )边际成本曲线最早达到最低点,其次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出现的最慢,且高于边际成本曲线及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例题: 2015 年单选]关于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B)。 A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具有 U 形特征 B .当边际成本与平均总成本相等时,平均总成本曲线位于最低点 C .平均总成本曲线比边际成本曲线早到达最低点 D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总是高于边际成本曲线 [例题: 2018 年单选]在短期成本曲线中,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并且逐渐向横轴接近的是 (C). A .边际成本曲线 B .平均总成本曲线 3、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 C .平均固定成本曲线 D .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如果我们把生产曲线和成本曲线结合起来考查,就会找出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主要因 素。这些因素包括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 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和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以 及租金的提高,会导致成本的相应提高。 生产率即总产出对综合投入的比率,可以用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劳动生 产率,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平均产量,即每单位劳动的产量或产出;全要素生产率就是每单位 总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产量或产出。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生产率提高就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而生产率下降则会导致成本的上升。 [例题:单选]下列关于影响短期成本变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 B .生产率提高就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 C .工资增加会导致成本的相应提高 D .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租金的提高,会导致成本的相应提高 [本章重要考点总结] 1、企业形成的相关理论 2、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及其位置关系 3、成本、利润的有关概念 30 / 183 4、固定成本及可变成本的内容 5、短期成本曲线 6、决定短期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 19-第一部分第四章第一节-市场结构的类型(一) 本节主要考点: 1、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其划分的依据 2、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1、市场结构的含义 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 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也可以说,市场结构就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 状态和竞争程度。 [例题:单选]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称为(D)。 A.竞争结构 B .垄断结构 C .产业结构 D .市场结构 2、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 ( 1 )划分市场结构的主要依据: ① 本行业内部的生产 者数目或企业数目 ② 本行业内各企业生 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③ 进入障碍的大小 (或者说资源流动的 难易程度) 一个行业内企业数目越多,其竞争程度就越高,垄断程度就越低 本行业只有一家企业,为完全垄断市场;有少数几家大企业,为寡 头

185 页 316 浏览
立即下载
2021 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通关宝典

2021 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通关宝典

2021 年中级经济师《人力》通关宝典 第一章 组织激励 考点一:动机的分类 1. 动机三要素 (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2)努力的水平——行为的实施程度; (3)坚持的水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 2. 内源性动机(内在动机) 看重的是工作本身,如寻求挑战性的工作,获得为工作和组织多作贡献的机会以及充分实现个人潜力的 机会。 3. 外源性动机(外在动机) 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报偿,如工资、奖金、表扬、社 会地位等。 考点二: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层次(由低到高) 1. 生理需要:指对食物、水、居住场所、睡眠、性等身体方面的需要。 2. 安全需要:主要针对身体安全(如脱离危险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安全(如不解雇的承诺,或是舒适的 退休计划)的需要,以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3. 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如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 4. 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以及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 受重视等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二、主要观点 1. 认为人都有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 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3. 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的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 要; 4. 这五种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主要由外部条件来满足;后两个层次为高级 需要,主要靠内在因素来满足。 三、应用 1. 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 2. 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 3. 该理论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01 第二章 领导行为 考点一: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 一、交易型 1. 强调个人在组织中的权威和合法性; 2. 强调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 3. 关注任务的完成及员工的顺从; 4. 依靠组织奖励和惩罚影响员工绩效。 二、变革型 1. 关注理想和组织价值观并激励追随者; 2. 能够制定明确的发展愿景; 3. 依靠领导风格影响员工绩效。 交易型 变革型 奖励:承诺奖励、赏识成就 魅力:提供愿景;尊敬信任 差错管理(积极型):根据标准,不断修正 激励:高期望、鼓励努力 差错管理(消极型):仅围绕标准,不思进取 智慧型刺激:提升智慧、理性、谨慎 放任:放弃责任,避免作决策 个性化关怀:个性化关注,针对性培养 考点二:路径—目标理论 1. 路径一目标理论认为,领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以确保 下属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目标相互配合。 2. 四种领导行为 (1)指导式领导:让员工明确别人对他的期望、成功绩效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2)支持型领导:努力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亲切友善,关心下属的要求。 (3)参与式领导:主动征求并采纳下属的意见。 (4)成就取向式领导:设定挑战性目标,鼓励下属展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3. 应用 (1)下属工作结构化,支持型领导带来高绩效; (2)对于能力强或经验丰富的下属,指导式领导显得多余; (3)内控型下属对参与型领导更为满意; (4)外控型下属对于指导式领导更满意。 02 第三章 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 考点一:组织设计的类型 一、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 韦伯认为,理想的组织形式就是科层(官僚)制,强调权威与等级、规章与规范。 1. 决定因素 (1)权力等级。 (2)分工。比较精细。 (3)规章。使组织更加规范。 (4)程序规范。强调规范。 (5)非个人因素。不考虑性别、信仰等个人属性。 (6)技术能力。决定着工作地位。 2. 适用范围 在复杂、静态环境中最为有效。 二、职能制组织 1. 又被称为“法约尔模型”。 2. 特点 (1)职能分工 (2)直线—参谋制 (3)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3. 优点 (1)员工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持的机会较多; (2)可以对资源最充分地利用; (3)有利于强化专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4)整个组织有较高的稳定性; (5)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便于最高领导层对整个企业实施严格的控制。 4. 缺点 (1)狭隘的职能观念; (2)横向协调差; (3)适应性差; (4)企业领导负担重; (5)不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能够经营整个企业的管理人才。 5. 适用范围 (1)简单/静态。 (2)适用于中小型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生产技术发展变化较慢、外部环境比较稳定的企业。 03 三、矩阵组织形式 1. 含义 把按照职能组合业务活动和按照产品组合业务活动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既有纵向报告关系的若干职能部 门,又有横向报告关系的若干产品部门,形成纵横交错的矩阵形式。 2. 特点 (1)一名员工有两位领导; (2)组织内部有两个层次的协调; (3)产品部门(或项目小组)所形成的横向联系灵活多样。 3. 优点 (1)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 (2)有利于顺利完成规划项目,提高企业的适应性; (3)有利于减轻高层管理者的负担; (4)有利于职能部门与产品部门相互制约,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4. 缺点 (1)组织的稳定性较差; (2)双重领导的存在,容易产生责任不清、多头指挥的混乱现象; (3)机构相对臃肿,用人较多。 5. 适用范围 (1)复杂/动态; (2)适合因技术发展迅速和产品品种较多而具有创新性强、管理复杂特点的企业。 四、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1. 特点 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经营事业部,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单独核算、 自负盈亏。 2. 优点 (1)有利于总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摆脱具体管理事务,集中精力于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 (2)增强企业的活力; (3)有利于把联合化和专业化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 3. 缺点 (1)容易使各事业部只顾自身的利益,削弱整个公司的协调一致性; (2)公司和各个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复,会增加费用和管理成本。 4. 适用范围 产品种类多且产品之间工艺差别大,或市场分布范围广且市场情况变化快、要求适应性强的大型联合企 业或公司。 04 考点二: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结构 1. 层次 (1)物质层:表层部分; (2)制度层:中间层,又称为组织文化的里层; (3)精神层:深层。 2. 关系 (1)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 (2)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 (3)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及制度层的思想基础,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4)组织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 二、组织文化的类型 1. 学院型 (1)为想全面掌握每一种新工作的人而准备的地方。 (2)喜欢雇用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大量培训,指导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内从事各种专业化 工作。 2. 俱乐部型 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把管理者培养成通才。资历是关键因素,年龄和经验都至关重要。 3. 棒球队型 鼓励冒险和革新。薪酬制度以员工绩效水平为标准。 4. 堡垒型 着眼于公司的生存,工作安全保障不足,对于喜欢流动性、挑战性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05 第四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考点一: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规划之间的联系 1. 行政管理联系: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日常的行政事务性管理活动上。 2. 单向联系:企业的战略规划职能会自行制定战略规划,然后再将这种战略规划告知人力资源部门,让 人力资源部门配合战略规划的实施或落地。 3. 双向联系:允许组织在整个战略规划过程中都将人力资源问题考虑在内。 4. 一体化联系:是建立在战略规划职能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间的持续互动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有一定 先后顺序的单方向推进过程。 考点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工具 1. 战略地图 对组织战略实现过程进行分解的一种图形工具,它形象地展示了为确保公司战略得以成功实现而必须完 成的各种关键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驱动关系。 2. 人力资源计分卡 不是一个计分的卡片;是针对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所需完成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链而设计的各种 财务类和非财务类目标或衡量指标。 3. 数字仪表盘 实际上是能够在计算机桌面上显示的各类图表,以桌面图形、表格以及计算机图片的形式向领导和管理 者形象地展示在组织战略地图上出现的各项活动的各项活动目前在组织中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从而有助于组 织判断当前的工作活动方向是否正确以及总体进度是否合理。 06 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 考点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 主观判断法:经验判断法、德尔菲法。 定量方法:比率分析法、趋势预测法、回归分析法。 1. 经验判断法 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短期预测,以及那些规模较小或经营环境相对稳定、人员流动率不是很 高的企业,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比较丰富的个人经验,否则很难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 2. 德尔菲法 首先邀请某一领域中大约 30 名专家或富有经验的管理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但是这个研究小组中的人 彼此之间并不见面,也不进行沟通。研究主持者进行组织实施。 【优势】吸取众多专家意见,避免个人预测的片面性;不集体讨论,匿名进行,避免从众行为;多轮预测, 反复进行,意见趋于一致,准确度高。 3. 比率分析法 基于某种关键经营或管理指标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量之间的固定比率关系,来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 的方法。 4. 趋势预测法 一种简单的时间序列分析法。它是根据一个组织的雇佣水平在最近若干年的总体变化趋势,来预测组织 在未来某一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数量的方法。 5. 回归分析法 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量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将这些影响因素的未来估计值代入函数,从而计算 出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量。 考点二: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基本对策 失衡的三种类型:人力资源不足;人力资源过剩;结构性不平衡。 (一)需求大于供给的组织对策 1. 延长现有员工工作时间。 注意:适合短期行为;有可能会导致组织的人工成本增加,而且可能会导致加班过多的员工的不满。 2. 长期性的,就必须考虑做招募工作,扩大招募范围。 还可以采取聘用已退休人员以及雇用非全日制员工的方式来满足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 3. 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现有人员的流失率。 4. 通过改进生产技术、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5. 将组织中的部分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的方式处理,从而减少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07 (二)需求小于供给的组织对策 1. 冻结雇用。 2. 鼓励员工提前退休。 3. 缩短现有员工工作时间。 4. 临时性解雇或永久性裁员。最简单、最直接、见效最快。 5. 对富余人员进行培训或开展新的项目、新的经营活动。 (三)需求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的组织对策 1. 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开发,以使他们能够胜任当前尤其是未来的工作需要。 2. 在现有人员胜任未来的工作有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可能需要通过到期终止劳动合同、自然退休等方式, 逐渐让现有的一些员工离开组织,同时从组织外部招聘高素质的新员工,从而为未来新的工作需要储备足够 的人才。 3. 如果组织仍然处于扩张期,人力资源需求在不断增长,则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原来的一些技能不足 的老员工逐渐替换到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岗位上,把一些重要的生产、管理类岗位留给那些后来招聘的有能力 的候选人。 08 第六章 人员甄选 考点一:甄选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一、信度 一般情况下,信度系数不低于 0.7 的测试工具被视为信度较好。 1. 重测信度 又称再测信度,是指用同一种测试工具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群人进行多次测试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程 度。 根据一般经验,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为半个月到半年可能比较合适。 2. 复本信度 复本信度指对同一组被测试者进行某种测试时,使用两种功能等值但是表面内容并不相同的测试形式, 然后考察在这两种等值的测试中被测试者取得的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 3. 内部一致性信度 (1)指反映同一测试内容的各个题目之间的得分一致性程度。 (2)考察内部一致性信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 4. 评价者信度 指不同评价者在使用同一种测试工具时所给出的分数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注意: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二、效度 1. 内容效度 (1)即一项测试的内容能够代表它所要测量的主题或特质的程度。 (2)内容效度的检验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不太适合对智力、领导能力以及诚实性等较为抽象的特质进 行评价。 2. 效标效度 (1)也称效标关联效度,是指一种测试或甄选技术对被试者的一种或多种工作行为或工作绩效进行预测 的准确程度。 (2)两种比较常用的效标效度是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 3. 构想效度 也称结构效度,是指一项测试对于某种不可观察的、比较抽象的构想或特质进行测量的程度。 09 考点二:面试的类型 1. 根据面试结构划分的面试类型 (1)非结构化面试 在面试过程中,不存在结构化的面试指南或必须遵循的既定格式。 (2)结构化面试 又称标准化面试,是依据预先确定的面试内容、程序、评分结构等进行的面试形式。 (3)半结构化面试 半结构化面试使得面试考官在面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做到面试的结构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 根据面试组织形式划分的面试类型 (1)单独面试(一对一面试) 指面试考官和被面试者两个人单独见面,面试考官进行口头引导或询问,被面试者作出回答。 (2)系列面试(顺序面试) 组织根据某种特定的先后顺序,安排组织中的若干人员对同一位被面试者进行多轮面试,最后再将所有 面试考官独立得出的面试结果加以汇总,从而最终得出面试结论。 (3)小组面试 由一组面试考官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场所,共同对一位被面试者进行提问、观察并作出评价的面试方法。 (4)集体面试 多位被面试者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场合,共同接受面试考官面对面的询问这样一种面试形式。 3. 一些特殊的面试形式 (1)压力面试 (2)电话面试和网络视频面试 10 第七章 绩效管理 考点一:绩效评价 一、绩效评价技术 (一)量表法 1. 图尺度评价法 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优点: 容易开发,具有普遍适应性。 缺点: (1)该方法与组织战略之间常常差异较大; (2)该方法往往只有模糊和抽象的绩效标准; (3)该量表无法为员工改进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不利于绩效评估的反馈。 2. 行为锚定法 优点: (1)使工作的计量更为准确; (2)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3)评估结果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 缺点: 开发成本很高,操作流程复杂,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行为等级表。 3. 行为观察量表法 优点: (1)内部一致性令 人满意; (2)对于量表的理解和使 用比较便利; (3)有利于进行清晰的绩 效反馈; (4)可以单独作为职位说 明书的补充。 缺点: (1)很难包含所有的行为指标的代表性样本; (2)行为观察量表的效度有待提高; (3)主管人员单独考核工作量太大,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比较法 1. 排序法 包括:(1)简单排序法;(2)交 替排序法。 优点: (1)操作简单; (2)评估结果简单明了; (3)实施成本低廉。 缺点: (1)容易使员工有心理压力,不容易接受评估的结果; (2)很难提供详细具体的绩效评估结果。 2. 配对比较法 优点: 能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快速比较出员工绩效的水平。 缺点: (1)当员工人数增加时,评估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增加; (2)配对比较法只能得到员工绩效的排名,不能反映员工绩效的差距和他们工作能力的特点。 3. 强制分布法 基于一个有争议的假设:在被评估者中,优秀、一般和较差的员工同时存在。 优点: (1)可以有效避免考核结果出现趋中趋势; (2)有利于管理手段的实施。 缺点: 当一个部门中的员工都非常优秀时,使用强制分布法强行划分员工的等级就显得有失公平。 (三)描述法 1. 关键事件法 优点: (1)评价结果更 加客观; (2)有针对性地对其进 行培训; (3)为绩效反馈面谈奠 定了基础。 缺点: (1)非常费时; (2)无法提供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和团队之间 的业绩比较信息。 2. 不良事故评估法 优点: 使企业尽量避免巨 大损失。 缺点: (1)不能提供丰富的绩效反馈信息; (2)不能用来比较员工、部门、团队的绩效水平。 二、绩效评价常见误区 1. 晕轮效应 会因对被评价者的某一特质的强烈的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该人其他 方面的品质。 2. 趋中倾向 员工的考核分数集中在某一固定范围的变动中,评价结果无好坏的差 异。 12 3. 过严或过宽倾向 过分严厉或过分宽大评定员工。 4. 年资或职位倾向 主管倾向于给予那些服务年资较久、担任职务较高的被评价者较高的分数。 5. 盲点效应 评价者难于发现员工身上存在的与自身相似的缺点和不足。 6. 刻板印象 个人对他人的看法,往往受到他人所属群体的影响。 7. 首因效应 根据最初的印象去判断一个人。 8. 近因效应 最近的或最终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 考点二:绩效管理工具 一、目标管理法 1. 优势 (1)有效性; (2)启发了员工的自觉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3)实施过程更易操作; (4)较为公平。 2. 劣势 (1)目标管理法倾向于聚焦短期目标; (2)高估了企业内部自觉、自治氛围形成的可能性; (3)目标管理法可能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4)目标有时可能难以制定。 二、标杆超越法 1. 优势 (1)有助于激发企业中员工、团队和整个企业的潜能,提高企业的绩效; (2)可以促进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完善。 2. 劣势 (1)容易使企业陷入模仿标杆企业的漩涡中,导致企业失去自身的特色; (2)一旦标杆的选取出现偏差,也可能导致自身经营决策的失误。 三、关键绩效指标法 1. 优势 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13 2. 劣势 (1)对某些职位而言,设计关键绩效指标比较困难; (2)缺少一套完整的对操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框架体系。 四、平衡计分卡法 1. 概念 平衡计分卡法是一种新型的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和方法,它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从四个角度关注企 业的绩效,即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发展角度。 2. 优势 (1)消除了财务指标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2)发展了战略管理系统; (3)实现了评估系统与控制系统的结合; (4)提高了企业发展的协调性。 3. 劣势 实施成本很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4 第八章 薪酬管理 考点一:职位评价方法 分类对比表 比较基础 比较范围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直接职位比较法 因素比较法 排序法 职位尺度比较法 要素计点法 分类法 1. 排序法 (1)含义 也称简单排序法、序列法或部门重要次序法,是职位评价中使用较早的一种较为简单、最易于理解的评 价方法。一般可分为:直接排序法、交替排序法、配对比较法。 (2)优点 简单易行,成本较低,易于与员工沟通。 (3)缺点 主观成分很大,只能确定职位的序列,不能确定所排序的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 (4)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模较小、结构简单、职位类型较少,而且员工对本企业各项职位都较为熟悉的企业。 2. 分类法 (1)含义 也称为分级法或等级描述法,这种方法需要预先制定一套供参考的等级标准,标准的制定方法主要从横 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 (2)优点 简单、容易解释,能真实地反映有关企业的结构。 (3)缺点 等级定义比较困难,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 (4)适用范围 适用于职位类别较为简单的小型企业。 3. 要素计点法 (1)含义 也称点数法、评分法或计分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量化评价方法。 (2)优点 更为精确,评价结果更容易被员工所接受,同时允许对职位之间的差异进行微调。 (3)缺点 设计与实施都比较复杂,对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15 (4)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大规模企业中的管理类职位。 4. 因素比较法 (1)含义 在本企业中找出若干有代表性的标杆职位作为评价时的参照物。 (2)优点 较为完善,可靠性高,使不同的职位之间更具可比性,且可由职位内容直接求得具体薪酬金额。 (3)缺点 评价体系设计复杂,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员工对其准确性和公平性容易产生质疑。 (4)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处在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环境下的规模较大的企业。 考点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一、股票期权 1. 特点 (1)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收益人可以买公司股票也可以不买; (2)股票期权只有在行权价低于行权时,本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才有价值; (3)股票期权是公司无偿给予经营者的。 2. 优缺点 优点: (1)把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及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2)让经营者分享企业的预期收益; (3)激励手段比较灵活。 缺点: (1)只适用于上市公司; (2)需要依托规范有生气的股票市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3)易诱发弄虚作假、恶意操纵和短期炒作; (4)难以准确衡量经营者的表现和真实经营状况。 3. 激励范围 (1)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者、核心技术人员或者核心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励的对 公司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其他员工,但不包括独立董事和监事。 (2)外籍员工任职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者、核心技术人员或核心业务人员的,可以成为激励对象。 单独或合计持有上市公司 5% 以上股份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不得成为激励对象。 4. 下列人员不得成为激励对象: (1)最近 3 年内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或宣布为不适当人选的; (2)最近 3 年内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予以行政处罚的; (3)我国《公司法》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者情形; 16 (4)激励对象不能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 5. 激励额度 (1)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积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 10%; (2)非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票累 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 1%。 6. 时间规定 (1)授权日。授权日必须是交易日,授权日不得是下列期间:①定期报告公布前 30 日;②重大交易或 重大事项决定过程中至该事项公告后 2 个交易日;其他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 2 个交 易日。 (2)等待期。股票期权的等待期即股票期权授予日与获授股票期权首次可以行权日之间间隔不得少于 1 年。 (3)有效期。股票期权的有效期,即从股票期权授予之日起至所有股票期权行权或注销完毕之日止,从 授权日计算不得超过 10 年。 (4)行权期。必须是交易日,应在公司定期报告公布后的第 2 个交易日,至下一次定期报告公布前 10 个交易日内行权,但不得在下列期间内行权:①重大交易或重大事项决定过程中至该事项公告后 2 个交易日; ② 其他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 2 个交易日。 (5)有效期。《管理办法》规定,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自股东大会通过之日起计算,一般不超过 10 年, 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满,上市公司不得依据此计划再授予任何股权。 二、限制性股票 1. 含义 限制性股票是指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从上市公司无偿或者低价获得一定数量的本公 司股票,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 益。 2. 时间规定 (1)禁售期:不 得低于 2 年; (2)解锁期:不得低于 3 年。 3. 授予价格:孰高原则。 三、 股票增值权 1. 股票增值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的 收益的权利。 2. 实质是企业奖金的延期支付。 3. 特点 (1)行权期一般超过任期。与公司利益捆绑,约束短 期行为。 (2)激励对象不拥有股票所有权,不拥有表决权、配股权。 (3)可全额或部分兑现。 (4)实施时,可以是现金、折合 成股票或现金股票形式结合。 17 第九章 培训与开发 考点一: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一、培训与开发的组织体系 1. 中小型组织 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培训与开发工作通常是某个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一项职责。 2. 大型组织 (1)一般设置专门的机构。 (2)设置模式: ① 隶属于人力资源部,是其中的一个部门。 ② 与人力资源部并列,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3. 大型的、实行分权化管理的组织 (1)建立企业大学。 (2)企业大学是独立的培训与开发机构的一种扩大发展的模式。 二、培训与开发效果的评估 效果评估是培训与开发体系中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 (一)评估的内容 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中应用最广的是层次评估模型,把评估内容分为反应、学习、工作行为、结果、投 资收益这五个方面。 1. 反应评估 (1)重点:评估受训人员对培训与开发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2)易于进行,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评估方式。 (3)通常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的应用最为普遍。 2. 学习评估 (1)主要内容:在知识、技能或态度方面是否有了提高或改变。 (2)测试方式:知识通过笔试测试、技能通过实际操作、态度采用自我评价的态度量表。 3. 工作行为评估 (1)重点:评价是否带来了受训人员行为上的改变,以及受训人员把所学的运用到工作上的程度。 (2)是效果评估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可以直接反映培训与开发的效果,也是组织高管层和直接主管特别 关心的。 (3)方法:面谈、直接观察、绩效监测、行为评价量表等,其中行为评价量表是最常用的方法。 4. 结果评估 (1)目标:评估受训人员工作行为改变对其所服务的组织或部门绩效的影响作用。 (2)结果如何是组织进行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的最重要内容,是最具说服力的评价指标,也是组织高管 层最关心的评估内容。 18 (3)指标: ① 硬指标:产出、质量、成本、时间等四大类,易被衡量和量化,容易被转化为货币价值,而且评价也 更为客观。 ② 软指标:工作习惯、工作满意度、主动性、顾客服务等,难以被衡量和量化,也难以被转化为货币价值, 而且评价具有主观性。 5. 投资收益评估 (1)目标:确定或比较组织进行培训与开发的成本收益。 (2)组织很少进行该评估,因为它是一个困难且昂贵的过程。 (二)评估方法 1. 控制实验法 (1)评估培训与开发效果最好、最正规的方法。 (2)可以确定员工绩效的提高是否确实是由培训与开发所引发的。 (3)不适用于那些难以找到量化绩效指标的培训与开发项目或活动。 2. 问卷调查法 常用的培训与开发效果的评估方法。 考点二:职业生涯管理 一、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及主要任务 探索期 建立期 确定兴趣、能力,让自 晋升、成长、安全感; 我与工作匹配 生涯类型的确立 活动 协助、学习、遵循方向 独自作出贡献 训练、帮助、政策制定 退出工作 身份 学徒 同事 导师 顾问 年龄 30 岁以下 30 ~ 45 岁 45 ~ 60 岁 专业资历 2 年以下 2 ~ 10 年 多于 10 年 发展任务 维持期 维持成就感;更新技能 二、职业生涯锚 (一)特点 1. 产生于早期职业生涯阶段,以个体习得的工作经验为基础; 2. 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 3. 不可能根据各种测试提前进行预测; 4. 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 19 衰退期 退休计划;改变工作与 非工作之间的平衡 60 岁以上 多于 10 年 (二)类型 职业生涯锚 特点 强调技术/职能等业务工作 ① 技术/职能能力型 拒绝一般管理工作,可以在技术/职能领域管理他人 追求在技术/职能领域的成长和不断提高 追求一般性管理工作,且责任越大越好 ② 管理能力型 有强烈的升迁动机,以提升等级和收入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 具有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强强组合特点 对组织有极大的依赖性 追求安全稳定的职业前景是最大的驱动力和价值观 ③ 安全稳定型 职业安全:给定组织中稳定的成员资格 情感安全:熟悉环境里稳定有保障的职业 ④ 自主独立型 选择职业时不放弃自身的自由,视自主为第一需要;追求能够施展个人 才能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摆脱组织的约束。但有很强的职业承诺 有强烈的创造需求和欲望,发明创造是他们工作的最大驱动力 ⑤ 创造型 冒险精神是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创造欲使他们标新立异,并为此做好冒险的准备 20 第十章 劳动关系 考点一:劳动关系的主体 1. 劳动者 (1)劳动者是被用人单位依法雇用(录用)的人员 , 不包括自雇用者(创业者); (2)劳动者是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 (3)劳动者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员; (4)劳动者仅限定在国家劳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2. 工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维护和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设立的组织。设立工会的主要目标是 为工会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地方组织、基层组织是我国唯一合法的工会组织。 3. 用人单位 具有法定用人资格,使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报酬的单位。 (1)企业:国有、集体、外商投资、私营企业等依法成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经济组织。 (2)个体经济组织:雇工 7 人以下(含 7 人)个体工商户。 (3)民办非企业单位(原“民办事业单位”):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及公民个人利 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4)国家机关: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5)事业组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 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6)社会团体: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4. 雇主组织 由雇主依法组成的组织,通过群体优势同工会组织抗衡,最终促进并维护每个雇主成员的具体利益。包 括行业协会、地区协会以及国家级雇主联合会等。 作用: (1)参与集体谈判。 (2)参与劳动立法和政策制定。 (3)在劳动争议处 理过程中向其成员提供法律服务。 (4)通过雇主组织的培训机构为会员企业提供培训服 务。 5. 政府 (1)劳动关系规制者。 (2)劳动关系运行监督者。 (3)劳动争议重要调解仲裁者。 (4)劳动关系重大冲突控制者。 (5)协调劳动关系制度和机制建设的推动者。 21 考点二:员工申诉管理 (一)员工申诉的范围 1. 因现行制度、规章、办法或措施未尽事宜或执行的疏忽,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2. 对绩效考评及奖惩的决定有异议,且有具体证明的。 3. 对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有异议的。 4. 对劳动合同签订、续签、变更、解除、终止等有异议的。 5. 认为受到上级或同事违法、滥用职权或不当行为对待,侵犯其权益或影响其正常工作的。 6. 认为职务升迁或工作调派处置不当而影响其权益的。 7. 有证据证明自己权益受到侵犯的其他事项。 (二)员工申诉管理的原则 1. 合法原则 2. 公平原则 3. 明晰原则 4. 及时原则 5. 反馈原则 6. 保密原则 (三)解决员工申诉的方法 (1)调查原因; (2)了解真相,做出解释; (3)对困境和苦恼理解和同情; (4)申诉辅导,让员工了解申诉制度建立目的意义; (5)帮助员工消除顾虑,解决问题。 22 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理论 考点一: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需求的性质与劳动力需求曲线 1. 劳动力需求属于间接需求或派生需求。 2. 劳动力需求曲线 二、工资率变化对长期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 1. 工资率上升的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导致劳动力需求量减少。 2. 工资率下降的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导致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三、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 1. 规模效应 其他条件不变: (1)产品需求上升,劳动力需求增加。 (2)产品需求下降,劳动力需求减少。 2. 不会产生替代效应 四、资本价格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 1. 规模效应 其他条件不变: (1)资本价格上升,劳动力需求减少。 (2)资本价格下降,劳动力需求增加。 2. 替代效应 其他条件不变: (1)资本价格上升,劳动力需求增加。 (2)资本价格下降,劳动力需求减少。 3. 结果 其他条件不变: (1)如果资本价格上升的规模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最终的劳动力需求数量将下降;反之则上升。 (2)如果资本价格下降的规模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最终的劳动力需求数量将上升;反之则下降。 23 考点二: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 一、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1. 计算公式 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工资率变动%=(ΔL / L)/(ΔW / W) 2. 弹性类型 富有弹性: (1)∣弹性∣> 1 (2)工资率上升 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大于 1% (3)工资率上升时,工资总量下降,反之亦然 缺乏弹性: (1)∣弹性∣< 1 (2)工资率上升 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小于 1% (3)工资率上升时,工资总量也上升,反之亦然 单位弹性: (1)∣弹性∣= 1 (2)工资率上升 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等于 1% (3)无论工资率上升还是下降,工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 二、派生需求定理 1. 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生产产品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2. 要素替代越容易,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3.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4. 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1. 若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导致另一种劳动力的需求量 增加,两种劳动力之间存在总替代关系。 2. 若两种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导致另一种劳动力的需求量 减少,两种劳动力之间存在总互补关系。 24 第十二章 工资与就业理论 考点一:工资性报酬差别与劳动力市场歧视 一、不同群体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与歧视 男性和女性工资性报酬差别的形成原因: 1.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 2. 职业。 3. 工时和工作经验。 二、歧视的界定及其分类 1. 工资歧视 2. 职业歧视 3. 职业隔离 一个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与其他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 差异指数 =100,表明所有的职业都完全隔离。差异指数 =0,表明两种性别的劳动力在各种职业中的分 布完全相同。 三、关于歧视来源的市场歧视理论 1. 个人歧视 ① 雇主歧视:雇主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实施可能性大。 ② 客户歧视:企业需支付高工资。 ③ 员工歧视 2. 统计性歧视 与雇主的招募和甄选过程有关。 3. 非竞争性歧视 非竞争性歧视是指劳动力市场处于非竞争状态下产生的歧视。 考点二: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 一、摩擦性失业 1. 概念 因劳动力市场运转存在“摩擦”或“不完善”而形成的失业。 2. 成因 (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基本原因。 (2)信息不完善性。 3. 性质 摩擦性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它不是由于工作岗位缺乏而造成的,而是由于寻找工 作、达成就业协议的时滞所引起的。因此,它是一种正常性的失业,它的存在与充分就业并不矛盾。 25 二、结构性失业 1. 技术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中最主要的是技术性失业,即由于劳动力需求方需要的技术和劳动力供给方能够提供的技术 之间存在差异或错位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2. 结构性失业 除了技术性失业之外,在专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失业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要求 不相符合,或现有的职位空缺同失业者在地理位置上失调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三、季节性失业 1. 概念 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的定期性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2. 成因 (1)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航运业等。 (2)一些行业会随季节的不同而遇到购买的高峰和低谷,如服装业、制鞋业、汽车业等,从而影响作为 谋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 注意: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均属于正常的失业,即弗里德曼所说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 业率(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在 4%—6%之间,不影响充分就业。的实现。 四、周期性失业 1. 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2. 产生周期性失业的基本原因是总量需求不足。 3. 一个产业经受周期性波动的程度主要依赖于其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 4. 投资性商品生产行业、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周期性波动大。非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周期性波动较小。 26 第十三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考点一: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基本模型 一、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1. 接受高等教育会产生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以及心理成本,同时也会带来经济收益和心理收益。 2. 大学毕业生所承担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 (1)直接成本:直接支出的学费以及其他与接受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成本。 (2)机会成本:大学毕业生由于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导致在最初的四年中因无法工作而损失了四年的 工资性报酬;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因为刚开始工作时因继续接受培训等原因而导致工资性报酬在最初的一年 或几年中低于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生。 二、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几个基本推论 1. 投资后的收入增量流越长(即收益时间越长),则上大学的净现值越可能为正,从而上大学的可能性 更大。 2. 上大学的成本越低,则愿意上大学的人相对就会越多。 3. 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距越大,愿意投资于大学教育的人就越多。上大学的总 收益是指一个人在接受大学教育之后的终身职业生涯中获得的超过高中毕业生的工资性报酬。 4. 在折算上大学的未来收益时所使用的贴现率越高,则上大学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上大学的合理年限决策 1. 对于任何人来说,能够达到效用最大化的高等教育投资数量都是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个点上 取得的。 2. 学习能力强的人,上大学的边际成本要低。 3. 不同人最好选择上不同年限大学。 4. 边际收益一定情况下,边际成本高的人愿意上大学的年限更少一些。 5. 边际成本一定情况下,能够从每多上一年大学中获得更高边际收益的人,更有可能上更长年限的大学。 考点二:人力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 一、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及其安排 (一)在职培训的成本 1. 直接成本 (1)支付受训者的工资及教师的讲课费; (2)支付租用培训场地和培训设备的费用; (3)即使所使用的是本企业的师资、场地、设备,也应该将其计入培训成本。 2. 机会成本 (1)受训者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 (2)利用机器或有经验的职工从事培训活动的机会成本。 27 (二)在职培训投资的成本及收益安排 1. 一般培训 (1)由员工自己负担接受一般培训的成本并享有其收益,这种成本和收益安排方式是最有效率的。 (2)员工在接受培训期间接受一种与较低的生产率相对应的较低工资率(低于不接受培训时的市场工资 率),同时在培训以后又获得与较高的生产率相对应的较高工资率(高于不接受培训情况下所可能获得的市 场工资率)。 2. 特殊培训 (1)培训期间,企业向员工支付一种位于市场工资率和低生产率工资率之间的工资率。这实际上意味着 企业和员工共同分摊了特殊培训的成本。 (2)培训完成后,企业会向员工支付一种介于不接受培训时的低生产率工资率和接受培训后达到的高生 产率的工资率之间的工资率,从而使得双方都获利。 二、在职培训对企业及员工行为的影响 1. 企业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尽力降低受过特殊培训的这些员工的流动率或辞职率。 2. 大多数接受过特殊培训的员工可能都比较愿意在本企业中工作较长的时间,这样,他们的流动倾向就 会受到削弱。因此,特殊培训是使企业将劳动力从可变投入要素变成半固定生产要素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企业中资格越老的工人失业的可能性越小,在企业迫不得已裁减工人时,通常都是先解雇进企业年头 短和时间最晚的那些人员。 4. 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数量越多(即上学时间越长)的人,越有可能接受更多的在职培训。 5. 随着员工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们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意愿也就越来越低。 28 第十四章 劳动合同管理与特殊用工 考点一:劳务派遣 (一)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条件 注意事项: 禁止用人单位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用人单位或所属单位出资或者合伙 设立劳务派遣单位,也不得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 (二)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 1. 应当载明用工单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岗位等情况。 2.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 3. 被派遣劳动者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按照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4. 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劳务派遣单位与同一被派遣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 (三)劳务派遣协议 注意事项: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订立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 (四)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 1. 如实告知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法》第 8 条规定的事项、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及劳务派遣协议内容。 2. 建立培训制度,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上岗知识、安全教育培训。 3. 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务派遣协议约定,依法支付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相关待遇。 4. 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务派遣协议约定,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办理社 会保险相关手续。 5. 督促用工单位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提供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6. 依法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7. 协助处理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纠 纷。 8. 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符合同工同酬)。 9. 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10. 跨地区派遣,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保证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符合用工单位所在 地规定的标准。 11. 因劳务派遣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 责任。 12. 派遣单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劳动者。 (五)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 1. 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2. 有权在劳务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组织工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可以与劳务派遣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在劳务派遣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 38 条规 定的情形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4. 被派遣劳动者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试用期内提前 3 日)通知劳务派遣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9 (六)用工单位的义务 1. 不得向被派遣劳动者收取费用。 2. 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3. 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4. 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5. 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 6. 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7. 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七)劳务派遣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应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 2 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八)劳务派遣岗位的范围和比例 1. 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企业的基本用工形式。 2. 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 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工作岗位上实施。 3. 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数的 10%。 用工总数=用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人数+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人数。 考点二:非全日制用工 1. 概念 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4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 过 24 小时的用工形式。 2. 特征 (1)以小时计酬为主; (2)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能超过 24 小时。 3. 规定 (1)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 同的履行; (2)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 (3)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4)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5)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6)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 15 日。 30 第十五章 社会保险法律 考点一: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一、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概念 社会保险各主体间,如国家与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就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我 国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属于社会法)。 二、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一)主体 1. 从社会保险责任划分 (1)国家; (2)社会保险的管理和经办机构(目前,我国征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定机构是:税务机关、社会保险经办 机构); (3)用人单位: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缴纳者; (4)劳动者及其家庭:既是社会保险的受益人,同时又要承担相应的缴费义务。 2. 从保险业务划分 (1)保险人 依法收取保险费,并按规定支付保险待遇。称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职责: ① 依法收缴保险费,督促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② 管理基金; ③ 保险待遇给付; ④ 建立保险档案和个人账户; ⑤ 向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提供咨询和查询服务。 (2)投保人 为保险人利益投保社会保险的主体。一般为用人单位。 权利: ① 向保险人查验本单位的缴费记录; ② 要求提供社会保险的政策咨询; ③ 监督保险人的社会保险工作; ④ 就与本单位有关的社会保险争议按照法律程序请求解决。 (3)被保险人 对保险标的有直接保险利益的主体。包括:在参保单位中就业或自谋职业,履行缴费义务的劳动者。 权利: ①按规定领取保 险待遇; ② 查询缴费记录; 31 ③ 要求保险人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及其他服务; ④ 监督保险人的社会保险工作; ⑤ 就与本人有关社会保险争议通过法律程序求得解决。 义务: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 (4)受益人 基于被保险人关系而享有保险利益的主体。 注意:受益人≠被保险人 (5)管理人 依法负管理职责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 (6)监督人 依法负有监督职责的机构。包括:专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监督机构和负有监督职责的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 门。 (二)客体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资金、物、服务行为。 考点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 一、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特征 1. 具有特殊的主体(根据主体不同,可分为司法适用、行政适用、仲裁和调解); 2. 具有专业性; 3. 具有国家强制性; 4. 具有程序性; 5. 须有表明法律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 二、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1.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三、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 1. 合法 2. 准确 3. 及时 四、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基本规则 1. 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 同位法中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适用特别规定。 3. 同位法中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时,适用新的规定。 4. 原则上不溯及既往(特殊规定除外)。 32 第十六章 社会保险体系 考点一:基本养老保险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 3.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4.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 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5. 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二、享受条件 1.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退休年龄的规定: (1)男年满 60 周岁,女工人年满 50 周岁,女干部年满 55 周岁。 (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退休年龄为男满 55 周岁,女工人年满 45 周岁。 (3)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 50 周岁,女年满 45 周岁。 2. 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满 15 年 三、缴费不足 15 年的处理 1.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 15 年的,可以缴费至满 15 年,按月领 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2.《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延长缴费 5 年后仍不足 15 年的,可以一次性缴费至满 15 年。 3.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累计缴费不足 15 年(含延长缴费),且未转入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可以书面申请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考点二:工伤保险 一、原则 1. 无过失责任原则。 2. 损害补偿原则。 3. 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二、用人单位的责任 1. 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2. 发生工伤,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33 3. 用人单位分立、合并、转让的,承继单位应当承担原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责任;原用人单位已参加工 伤保险的,承继单位应当到当地经办机构变更登记。 4. 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 5. 职工被借调期间受伤害,原用人单位承担,与借调单位可约定补偿办法。 6. 企业破产,破产清算时依法拨付应当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 7. 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地区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其国 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 8. 职工(包括非全日制就业人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各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 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伤时工作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三、工伤保险费的缴纳 1. 用人单位缴纳。 2. 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原则,确定费率。 四、工伤认定范围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 患职业病的; 5. 因公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五、视同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 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六、不得认定或视同工伤 1. 故意犯罪; 2. 醉酒或者吸毒; 3. 自残或者自杀。 七、工伤认定申请 1.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 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30 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 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1 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 请。 3.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 60 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34 八、工伤保险待遇 1.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 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 12 个月。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经市级劳动能力 鉴定委员会确认,可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 12 个月。 2. 遗属待遇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可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偿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因工死亡补助金。 3. 因工外出发生事故或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当月起 3 个月内照发工资,从第 4 个月起停发工资。生活 有困难的,可预支一次性伤亡补助金的 50%。 4. 工伤职工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 于伤残津贴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补足差额。 九、停止享受工伤保险的情形 1. 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2. 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3. 拒绝治疗的。 35 第十七章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考点一:劳动争议 一、仲裁员 仲裁员应当公道正派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曾任审判员; 2. 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3. 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满五年; 4. 律师执业满三年。 二、仲裁程序 第一,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是 1 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1. 仲裁时效中断 (1)一方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主张权利的; (2)一方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令等方式请求权 利救济的;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 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2. 仲裁时效中止 因不可抗力,或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劳动者的法定代理人未确定等其他正当理由,当 事人不能在法定 1 年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 从中止时效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3. 劳动报酬争议的仲裁时效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 1 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劳动关 系终止,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 1 年内提出。 第二,书面仲裁申请 第三,受理 ① 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请之日起 5 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 ② 不符合受理条件的,5 日内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③ 受理申请后,5 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 10 日内提交答辩书。 ④ 受理后,发现不应当受理的,应当撤销案件,并自决定撤销案件后 5 日内,书面通知当事人。 ⑤ 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 院提起诉讼。 第四,反申请 第五,开庭、裁决和回避 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 5 日内,将仲裁庭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36 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回避: ① 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②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③ 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第六,终局裁决 ①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12 个月金额的争议; ② 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如下裁决不是终局裁决:①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②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以上仲裁裁决存在特殊情况,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 30 日内 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第七,仲裁裁决的效力 第八,仲裁公开 第九,仲裁费用 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 三、仲裁案卷 仲裁调解和其他方式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 5 年,仲裁裁决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 10 年。 考点二:劳动争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和“谁作决定,谁举证”原则。 1. 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 提供。 用人单位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2. 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仲裁庭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 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3. 诉讼中的用人单位举证责任 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 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37 第十八章 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 考点一:劳动监察 一、劳动监察的属性 1. 法定性 2. 行政性 3. 专门性 4. 强制性 二、劳动监察的处罚方式 1. 警告 2. 罚款 3. 没收违法所得 4. 吊销许可证 三、劳动监察的程序 1. 立案 2. 调查 3. 处理 4. 告知 四、其他规定 如果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 2 年内未被劳动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 劳动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考点二:行政争议处理 一、人力资源行政争议范围 1. 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依法予以关闭

43 页 309 浏览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