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论文(培训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论文(培训方向)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企业培训需求调查与效果评估的关系 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 山东亿维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培训需求调查与效果评估的关系 李星梅 山东亿维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企业为了提升员工的能力,开始组织员工进行各类培训,为了保 证培训效果就必须要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效果评估。培训需求调 查的实施步骤包括:确定调查范围;确定调查方式;实施调查;数据 汇总分析;需求要点提取。培训效果评估的调查项目有反应和/或满意 度,以及行动计划;学习结果;对业务的影响;投资回报率 (ROI);无形收益。而员工对于公司整体培训安排的否定态度主要 集中在需求与给予的匹配度上,如果员工认为不需要所接受的培训, 那么就很难要求他们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工作当中去。因此需要在培 训前进行了详细的员工分类调查。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在培训效果评 估当中的体现就是培训效果。 关键词:培训需求调查 培训效果评估 相互作用关系 进入 2000 年后,大中型企业迫于发展的压力,为了提升员工的 能力,开始组织员工进行各类培训。但是,培训多了,随之而来的就 是对培训有效性的考验,因此企业开始注重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但是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管理者们发现,真正影响培训效果的核心因素 是培训需求调查的准确性。所以本文将着重阐述,如何实施培训需求 调查,如何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以及如何提高培训需求调查的准确性 以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当然培训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培训效果评估的结 果来体现。 一、 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 1、 培训需求调查的实施: 1) 确定调查范围: 培训需求调查范围一般确定为哪类员工,可以选 择多个类别,但是各类员工必须分别进行调查。为了确 定究竟需要对哪一类或哪几类员工进行调查,一般要 先找到问题点(因为企业的培训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 员工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围绕问题点进行原因分 析,以期通过培训从源头解决问题。 造成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我们一般需 要针对主要原因来确定是否可以通过培训或是其它方 式来解决,如果确实需要进行培训,再确定究竟培训 哪些人才是有效的。 2) 确定调查方式: 针对不同类别的员工,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调查 方式,以便获得有意义的数据。比如,针对基层员工, 可能经常使用面谈法,而中层管理人员可能需要进行 高层面谈结合问卷调查法。在进行调查的同时还需要获 取各类数据以确定调查的方向。比如基层行政人员,在 调查之前要获取店端费用控制数据及员工对后勤保障 工作的满意度数据等。 经常使用的调查方式有结构化面谈、开放式调查表、 半开放式调查表、封闭式调查表、业绩分析法、表现分 析法等,其中业绩分析法、表现分析法一类的方法,属 于以终为始的方法,在本文的第四部分会详细讲到。 3) 实施调查: 调查的实施是整个调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设计了再好的调查方案,如果在实施阶段出现执行问 题则会使获得的数据出现极大的偏差。 为了保证实施过程的效果,在拿到调查方案后, 首先要做的是选择适合的调查人员,并进行相关的培 训。然后是真的不同的调查方式,确定调查进行的地点 和整体环境。最后还需要考虑什么时间进行调查比较合 适。即要通盘考虑实施调查的“天时、地利、人和”。三 者缺一不可。 4) 数据汇总分析: 数据汇总的方式是在设计调查方案的时候就已经 确定的。在取得调查所需的全部数据后要先进行初步筛 选,首先要剔除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比如满意度 类调查当中的全满分卷或是封闭式调查中的全肯定或 全否定问卷以及回答不完整或答非所问的问卷等。然后 将各类员工的问卷进行分类(有时一些开放式问卷会 出现,不同类别员工填写同一张问卷的现象。) 保证问卷合格且分类完毕后再根据方案进行数据 汇总,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5) 需求要点提取: 数据汇总的最终目的是让数据说话,即从数据中 找出问题点,以便找出解决的方法。比如某些数据偏高 或偏低,某些数据变化起伏较大,某些数据的因变量 未变化或变化很小的情况下依然出现了不正常的变动, 某些数据的相关性现象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而此 项数据并未提醒明显的变化,等等不正常的现象都需 要进行特别关注。找出数据异常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 对症下药。 2、 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 1) 第一级:反应和/或满意度,以及行动计划:重点在培 训项目、培训人员和培训结果可能将如何得到应用。 2) 第二级:学习结果:重点在学员以及各种有利于学习 的支持性机制。 3) 第三级:工作中的应用和/或落实:重点在学员、工作 环境和有助于学习内容得以应用的支持性机制。 4) 第四级:对业务的影响:重点在培训流程对具体的组 织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5) 第五级:投资回报率(ROI):重点在于培训所产生的 用货币形式体现的收益。 6) 第六级:无形收益:重点在于用非货币形式来体现的 因素来衡量的培训价值。 7) 综合应用:以上六种评估方法将得到六种数据,它们 都有各自的用途,可以用于不同的具体目的。为了一个 具体的培训项目而计划评估策略的时候,必须及早决 定要使用哪一级评估。在确定之前必须要充分征求利益 相关者的意见,以便评估能够给他们带来真正需要的 数据。 二、 为什么培训需求调查的准确性会影响培训效果: 在亿维集团内部有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除了脱产的 新员工入模子培训、主管培训班、店长培训班等,员工还被 横向、纵向进行分类之后,每个周五都会进行不同类别不 同形式的 OJT※,比如销售技巧、主管如何带队伍、店长费 用控制、服务流程等。但是即便公司进行了如此细致周密的 培训安排,并且每一次培训都要专人甚至专门的团队进行 组织实施。但是从培训效果评估结果来看,员工对所学知 识在工作当中的应用程度还是很不尽人意。为了解开谜团 培训部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调查。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形式 被调查者匿名填写问卷但是按员工级别交卷,数据统计如 下: 员工对公司培训的看法 肯定 否定 1 公司安排的培训 80%是我所需要 27% 73% 的。 2 公司的培训很有计划性。 55% 45% 3 公司所聘请的外部讲师 80%值得 67% 33% 付出其所得的报酬。 4 公司的内部讲师 90%是合格的。 86% 14% 5 公司培训的组织水平可以满足我 92% 8% 的要求。 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员工对于公司整体培训安 排的否定态度主要集中在需求与给予的匹配度上,而对于 其它 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意见。而培训部地另一张调查表更 能体现这一结论。在得到了以上结论后,培训部向部分对 受训内容执行较差的员工发出了一个调查,调查只有一个 问题:您认为是什么阻碍了您使用所学到的内容?数据统 计如下: 答案内容 占比 (%) 1 因为培训的内容我不需要。 47.3 2 因为没有弄明白。 25.2 3 因为员工不配合。 13.3 4 因为上级不支持。 5.0 5 其它原因。 9.2 从以上两项调查看来,如果员工认为不需要所接受的 培训,换句话说就是员工不是自愿去学习这些内容的,那么 就很难要求他们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工作当中去,因为他 们主观排斥这些培训,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本就不投入 导致学不到任何东西,何谈学以致用。 所以在进行制定培训计划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查, 以掌握尽可能准确的员工培训需求,以便员工从主观意愿 上接受培训,提高学习效率和使用积极性,从而提高培训 效果。 三、 如何提高培训需求调查的准确性。 在企业当中每一个员工的培训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 在培训需求调查开始之前,我们必须将员工进行尽可能细 致的分类,以便调查更有针对性。举例说明: 2011 年 3 月,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亿维数码广场济宁 旗舰店,附件配售数量较 1、2 月份有明显下降。济宁店店 长申请培训部对员工进行配售相关培训。培训部在安排培 训之前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可能造成附件配售数量下降 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表: 分类 情况描述 是否出现 产品因素 缺货,或存货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不严重 打包方案不合理,或选择不当。 未出现 激励因素 附件星级奖励下降 未出现 人员因素 新建店调走支持销售员 10 人 严重 新建店调走支持销售主管 3 人 较严重 新近补充员工经验欠缺 较严重 主管对配售重视度下降 严重 根据分析结果,培训部确定针对新入职销售员、销售 主管两类人群进行调查,并按照调查结果,分别安排了以 下培训: 时间 培训项目 主要内容 参加人员 略 配售方案 配售 方案 宣贯 ,利润点 各 销 售 主 明确。强 调配售的重要 管。 性。 主推附件 附件产品知识 ,搭配标 销售员 准 附 件 销 售 如何 销售附件 ,如何根 销售员 技巧 据客户需求设计附件配 售方案。 在培训进行结束后分别进行了二级评估,结果如下: 评估级别 结果 第一级评估:对培训的反应和满意度以 4.23(五分制) 及行动计划。 第二级评估:学习结果 提问回答正确率 96% 与以往的附件培训第一、二级培训效果相比较有明显 提升,而整体课程设计并没有改变,只是在培训前进行了 详细的员工分类调查,然后按结果将员工重新组合后,分 别进行培训,而不是让所有的员工参加所有的培训。 四、 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训效果评估的相互作用关系。 培 训 效 果 如上图所示,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在培训效果评估当 中的体现就是培训效果。培训需求调查为培训效果评估提 供方向,而培训效果调查则可转化成下一次培训需求调查 的诱因。 如果我们要评估培训的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判断 员工的培训需求有没有被满足。 一旦在培训效果评估的数据当中发现有某些已知的或 新发现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必须开始新的一轮培训需求 调查,实施和评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提升培训的整体效果就必须在培训开始之前 进行详细的培训需求调查。而培训效果评估所得出的结论除了验证培 训的效果和收益外,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次培训提供了依据。如果只进 行培训效果评估,则会发现问题仍旧存在,员工通过培训改进工作的 效果很差。如果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而不通过效果评估去验证它的准 确性,就会发现第一级评估的满意度总是很低。因此培训需求调查与 培训效果评估是相互影响的,以终为始,循环往复,必须严格按照 PDCA 的规律严格执行,才能共同发挥提升培训效果,提升员工能力 , 提升企业赢利能力的作用。 注释: OJT:即 On the job training,在职培训或在岗培训。对应于 OFF-JT,集中培训 或脱产培训,也叫离岗培训。 参考文献 1、 杰克.J.菲利普斯、罗恩.德鲁.斯通:《如何评估培训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4,141. 2、 张正顺:《解密三星培训之道》,机械工程出版社,2008,176. 3、 邹晓春、孙宗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细化执行与模板》,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203. 4、 余世维:《有效沟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 5、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52.

7 页 325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法律手册必读内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法律手册必读内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法律手册必读内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法律文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 集体合同规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国家劳动局、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规定(摘录) 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 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审批方法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已废止) (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和问题解答) 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 最低工资规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工伤保险条例 工伤认定办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新旧劳动能力鉴定标准衔接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劳动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源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试行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 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容 生效日期 1/1/1995 10/27/2001 1/1/2006 6/1/2007 1/1/2008 1/1/2008 5/1/2008 8/4/1995 1/1/1995 5/10/1995 5/1/2004 5/25/2005 8/17/2006 5/1/1995 1/1/2008 1/1/2008 2/20/1980 1/1/1995 1/1/1995 3/1/1994 5/1/1995 9/10/1997 1/1/1995 5/12/1995 11/8/2000 3/1/2004 1/3/2008 1/1/2004 1/1/2011 11/1/2004 5/1/2007 12/1/2004 1/1/1995 2/1/2005 4/30/2001 7/9/2003 10/1/2006 8/1/2005 9/14/2010 1/1/2011 5/1/2005 7/1/2011 11/15/1996 5/1/2013

2 页 285 浏览
立即下载
员工学习考证培训规范20140707

员工学习考证培训规范20140707

员工培训、考证管理办法 为加强公司资质建设、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公司鼓励员 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相关技能学习、培训并考取相关证书。现对员工培训学习考 试作以下规范: 一、公司指派员工参加的培训、考证为带薪事假,培训考试费用由公司承 担。员工应提前填写《培训考证申请单》,待领导核准后方可参加,并做好工作 交接。 若员工培训期满考试结束未能取得相关证书,可根据培训考试费用金额 处以 10%的负激励。 二、员工因个人意愿报名参加与公司业务相关、与个人岗位技能相关的培 训、考证,原则上不得占用周一至周五上班时间,并应提前 2 天填写《培训考证 申请单》,待领导核准后方可参加,审批通过后给予一半的带薪事假。 三、员工培训、考证超过两个工作日(不包含两个工作日)应及时到办公 室办理销假手续;考试合格取得的证书应交至公司统一管理、使用,员工可凭 票据向公司申请培训、考证费用报销。 四、若遇特殊、紧急情况未能及时请假,员工应告知直接上级,超过两个 工作日(不包含两个工作日)应报办公室登记,并在上班当日补办相关手续, 根据领导核准意见处理。 五、享受培训考证费用报销的员工,自证书领取交于公司起两年内离职应 全额退还公司报销的培训考试费用。 六、相关表格:附件《培训考证申请单》、《培训考证费用报销登记表》 此通知自签发之日起施行。 第1页共2页 主题词:培训考证 报送: 下发:全体员工 第2页共2页

2 页 262 浏览
立即下载
2020年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重要考点背诵版

2020年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重要考点背诵版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一、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 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 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定义。 1.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 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组成部分的基础。 2.情感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 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又影响行为倾 向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 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 行为。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美国人对亚洲人的态度。 2.时间因素,越近越准确,美国总统大选预测。 3.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 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 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4.态度强度。强烈的态度对行为影响更大(信息和参与可以增强态度强 度)。 5.态度的可接近性。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 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的可接近性就越大。 三、说服与态度的改变 1.说服者 专家资格、说服者可靠。钟南山、张文宏、某电视直播中的“专家”。 2.说服信息 差距因素:两个态度之间的差距。 恐惧因素:倒 U 型。 信息的呈现方式:简单(视觉、听觉、书面);争论(双面)。 3.被说服者的因素 被说服者的人格:自尊不容易改变。 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容易改变。 被说服者介入程度:卷入越深越难改变。 被说服者自身免疫:过多的预先说服容易产生免疫。 被说服者的个体差异: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年龄。 领导理论 (一)特质理论 吉伯:①身强力壮;②聪明但不能过分聪明;③外向有支配欲;④有良好 的调适能力;⑤自信。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斯道格迪尔:①对所完成的工作具有责任感;②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热情 并且能够持之以恒;③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富有创新精神;④勇于实践;⑥ 自信;⑦能很好地处理人际紧张并能够忍受挫折等。 缺陷: ① 忽视下属的需要; ② 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③ 忽视情境因素; ④ 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 (二)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理论 交易型领导强调的是一个人在组织中的与位置相关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强 调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他们很关注任务的完成以及员工的顺从, 这些领导更多依靠组织的奖励和惩罚来影响员工的绩效。 改变型领导则是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他的追随者们,他们 能够为组织制定明确的愿景,且更多地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来影响员工和团队 的绩效。 (三)魅力型领导 魅力型领导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下属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 的愿景,以及使用个性化风格的领导者。当追随者显示出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和 自我管理时,魅力型领导者的管理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四)路径-目标理论 1.指导式领导:让员工明确别人对他的期望、成功绩效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2.支持型领导:努力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亲切友善,关心下属的要求。 3.参与式领导:主动征求并采纳下属的意见。 4.成就取向式:领导设定挑战性目标,鼓励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目标。 (五)权变理论 1.团队绩效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与情境因素之间是否搭配 2.领导方式 工作取向:领导者主要关心生产 关系取向:领导者乐于和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情景因素 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工作结构、职权。 (六)领导一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者与下属在确立关系和角色的早期,就把下属分出“圈里人”和“圈 外人”的类别。对于同一个领导者而言,属于“圈里人”的下属与领导打交道 时,比“圈外人”困难少,能够感觉到领导者对他们的关心。领导者倾向于对 “圈里人”比“圈外人”投入更多的时间、感情。很少采用正式领导权威。有 研究报告指出,工作中“圈里人”比“圈外人”具有更高的工作责任感,对于 其所在的部门贡献更多,绩效评估也更出色。 工作态度与行为 考点:工作满意度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1.特点:整体性和多维性;稳定性;环境影响。 2.决定因素 ① 适度的工作挑战性。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② 公平的待遇。 ③ 良好的工作环境。 ④ 和谐的同事关系和上级关系。 ⑤ 周边的群体氛围。 ⑥ 员工个人与工作的匹配程度。 ⑦ 员工的人格特征。 (二)工作满意度的理论模型 1.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模型 包括对薪酬、工作条件、组织规定、同事、独立性、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满 意度。 2.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模型 考查员工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将员工的工作与“理想工作”相比较。管理者 需要重视员工对工作合理的期望,并设法满足。 3.工作满意度的均衡水平模型 工作中的各种事件只是使员工的满意度在均衡水平上下波动。 (三)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行为的关系 工作满意度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行为。这些工作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行 为表现: 1.工作绩效 2.组织公民行为 3.反生产行为 4.安全行为 5.离职率 6.缺勤和迟到 (四)员工对工作不满的表达方式 员工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可以从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积极 还是消极两个维度将这些方式分为四类: ①辞职(破坏性和积极的)。②提建 议(建设性和积极的)。③忠诚(建设性和消极的)。④忽视(破坏性和消极 的)。 考点:组织设计的类型 (一)行政层级式——科层制(官僚) 决定因素:权力等级、分工、规章、程序规范、非个人因素、技术能力。 适用范围:复杂/静态环境。 优点:可以保证高度集权,强调等级,规章程序不轻易改变。 缺点:适应性较差、灵活性不够。 (二)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 按职能来划分、组建各个部门的组织形式,也称“法约尔模型”。 特点:职能分工;直线-参谋制;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优点:①任务明确,职责清楚;②可以消除设备及劳动力的重复;③有利 于强化专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④较高的稳定性;⑤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缺点:①狭隘的职能观念,忽略整体;②横向协调差;③适应性差;④企 业领导负担重;⑤不利于培养高级经理人。 适用范围:简单/静态。 (三)矩阵制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即在同一组织内部,既设置具有纵向报告关系的若干职能部门,也建立具 有横向报告关系的若干产品部门(或项目小组),从而形成纵向管理与横向管 理系统相结合,形如矩阵的组织结构形式。 特点:两个头;两层次;横向灵活。 优点:①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②有利于顺利完成规划 项目;③有利于减轻高层管理人员的负担;④有利于职能部门与产品部门相互 制约 。 缺点:①组织的稳定性较差;②双重领导的存在;③结构相对臃肿,用人 较多。 适用范围:复杂/动态,因技术发展迅速和产品品种较多而具有创新性强、 管理复杂的特点的企业。 (四)事业部制 特点:实行相对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并设有相应的职能部 门。 优点:①有利于最高管理层集中精力于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②增强企业 的活力。③有利于把联合化和专业化结合起来,提高生产效率。 缺点:①容易使各事业部只顾自身的利益,减弱整个企业的协调性和一致 性。②企业和各个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复,会增加费用和管理成本。 适用范围:产品种类多且产品之间工艺差别大,或市场分布范围广且市场 情况变化快、要求适应性强的大型联合企业。 (五)团队结构 特点:最流行;打破了部门界限,并把决策权下放到工作团队成员手中。 适用范围:在小型组织中,可以把团队结构作为整个组织形式。而在大型 组织中,团队结构一般作为行政层级组织形式的补充。 (六)虚拟组织形式 特点:可以租用,何必拥有?决策集中化程度很高,但部门化程度很低。 优点:灵活性。 缺点: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的主要职能活动缺乏有力的控制。 (七)无边界组织形式 特点:无边界组织形式所寻求的是通过组织扁平化来减少指挥链,对管理 幅度不加限制,取消各种职能部门。 优点:组织边界模糊化,效率高。 考点:人力资源的经济含义、组织含义 一、人力资源的经济含义 (一)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知识共同创造价值。 (二)X 效率理论 假设: 1.生产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技术过程; 2.任何个人都只是有限理性的,而非完全理性; 3.个人的努力程度存在不确定性以及惰性区域; 4.劳动者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受到的压力; 5.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的。 立足点:人力资源要素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三点认识:①人力投入因素是对企业的生产率影响极大的一种可变因素;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②工作中的人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而存在的;③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合作会对 双方的利益有好处。 (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将人力资源视为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位。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途径:正规教育、培训、卫生医疗保健、干中学、劳动力迁 移。 二、人力资源的组织含义 早期:康芒斯,《工业友善》《工业政府》,研究劳工关系,人事管理; 现代:彼得.德鲁克。 观点:1.特殊资源;2.重视“人性面”。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兴起)。 观点:1.企业竞争力来源于异质性资源(内部); 2.异质性资源特征 VRIN(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 3.人力资源符合异质性资源特征。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 考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1.组织战略 扩大规模,需求增加;缩小规模,需求减少。 2.产品和服务 当外部市场对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未来将会出现扩张或萎缩的 情况下,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必然会受到影响。 3.技术。不仅影响数量,而且影响质量。 4.组织变革。组织结构的重新调整、流程再造以及业务外包等也会影响组 织的人力资源需求。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主要方法 1.经验判断法 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让组织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凭借自己过去积累的工作 经验以及个人的直觉,对组织未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结构等状况进行 估计。 主要适用于短期预测,以及那些规模较小或经营环境相对稳定、人员流动 率不是很高的企业,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比较丰富的个人经验,否则很难保 证预测结果的准确。 2.德尔菲法 首先邀请某一领域中大约 30 名专家或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一个研究小 组,但是这个研究小组中的人彼此之间并不见面,也不进行沟通。研究主持者 进行组织实施。 优势:①吸取众多专家意见,避免个人预测的片面性;②不集体讨论,匿 名进行,避免从众行为;③多轮预测,反复进行,意见趋于一致,准确度高。 3.比率分析法 基于某种关键经营或管理指标与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量之间的固定比率关 系,来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方法。 4.趋势预测法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一种简单的时间序列分析法。它是根据一个组织的雇佣水平在最近若干年 的总体变化趋势,来预测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数量的方法。 5.回归分析法 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量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将这些影响因素的未 来估计值代入函数,从而计算出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量。 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考点:职位设计 (一)职位分析的发展趋势与职位设计 在职位分析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多误差来源,其中,最大的误差来源却 很可能是职位描述过时。——审查、更新、职位设计 (二)职位设计及其主要方法 (1)效率型工作设计法 高效是重点,高水平产出低成本消耗,降低疲劳度。 标准化程度和重复程度都很高。 (2)激励型工作设计法 有趣满意的。 从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自主性、反馈性五个特征。 职位扩大化; 职位丰富化; 自我管理工作团队; 灵活工时; 远程工作。 (3)人体工程学工作设计法 目的是降低某些工作对于任职者的体力要求,从而使任何人都能完成这些 工作。 (4)心理能力工作设计法 要简化职位对于任职者的心理能力需要。 考点:甄选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一)信度:一种测试手段不受随机误差干扰的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在反 复接受同一种测试或等值形式的测试时所得到的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1.重测信度 含义:同一种测试工具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群人进行多次测试所得到的结 果的一致性程度。 可以用来考察一种测试工具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具体信度系数用多次测试 所得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 根据一般经验,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为半个月到半年比较合适。 2.复本信度 含义:复本,指在测试的结构、实际测试效果等方面与最初的测试工具基 本保持一致的另一种测试工具。 复本信度:是指对同一组被试者进行某种测试时,使用两种功能等值但是 表面内容并不相同的测试形式,然后考察在这两种等值的测试中被试者取得的 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 3.内部一致性信度 含义:反映同一测试内容的各个题目之间的得分一致性程度。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它考察了同一项测试中的若干题目是否确实都是在测量同一个内容或特质。 一种很好的测试工具必须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 4.评价者信度 含义:指不同评价者在使用同一种测试工具时所给出的分数之间的一致性 程度。 (二)效度 含义:即一种测试的有效性,它反映了一种测试工具对于它所要测量的内 容或特质进行准确测量的程度。 1.内容效度。测试内容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相关程度。   (1)确定好想要测试的内容的范围,并且使测试中的全部项目均在此范围 之内; (2)测试中项目应是界定好内容范围中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注意:内容效度检验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不太适合对智力、领导能力以 及诚实性等较为抽象的特质进行评价。 2.效标效度 含义:一种测试或甄选技术对被试者的一种或多种工作行为或工作绩效进 行预测的准确程度。 预测效度:所要考察的是员工被雇用之前的测试分数与其被雇用之后的实 际工作绩效之间是否存在实证性联系。 弊端:时间成本高。 同时效度:在同一时间获取两组在职人员的测试分数,然后进行比较。 优点:时间成本低。 3.构想效度 含义:一项测试对于某种不可观察的、比较抽象的构想或特质进行测量的 程度。 考点:培训方法选择及其实施要点 (一)传授类的培训方法 (1)课堂讲授法 优点:相对较低的成本、一次性地面向一定规模的受训人群提供相关培训; 缺点:它要求培训者和受训者必须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同一地点,外地成 本高。 (2)在岗培训法 优点:①受训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多种不同的场合学习,并且能够得 到关于学习绩效的反馈;②不需要组织提供太多的培训者,能够降低因旅行、 租用会议室等产生的费用。 缺点:①受训者必须是愿意学习并且对于自学很适应的人;②对组织来说 其开发成本较高,开发时间较长。 (3)商业游戏和案例研究法 适合开发管理人员及其他一些专业人员必备的高层次脑力技能。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综合运用案例法和行为态度开发计划的培训方式。 在成员人数较少的团队中运用。 能够使管理人员在面对他人时更加敏锐,更善于了解他人的感受。 (5)情景模拟法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优点:能够真实地反映; 缺点:开发模拟环境的成本很高,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 (6)视听技术 优点:①通过重放、慢放或快放等方式灵活调整课程的进度安排。 ② 可以让受训者直接观看或感知到非常贴近工作现实的真实情境。 ③ 不会受某位特定培训者的个人兴趣和目标的影响。 ④ 通过将受训者的反应录制下来,可以让受训者观看现场表现录像。 缺点:互动性差。 (7)远程学习 优点:①减少课堂差旅成本; ② 获得专家的培训。 缺点: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缺乏互动。 (二)团队建设类的培训方法 (1)拓展训练法 定义:运用结构化的室外活动来开发受训者的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训 方法,全称是户外拓展训练。 适合:开发与群体有效性有关的能力。 特点:消耗体力、全体参与。 对员工生产率改善没有大的影响。 (2)团队培训 定义:使组织成员在团队的环境中更加高效或更加有效地工作的方法。员 工之间分享信息。 目的:用于提高团队成员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沟通技巧以及对他人 的敏感度。 交叉培训、协调培训。 (3)行动学习法 定义:工作小组解决一项实际存在的难题。 着眼点:①培养组织中的各级和各类管理者;②解决组织遇到的战略或运 营问题。 成果转化能力强。 (三)培训的实施要点 (1)必须确保受训者有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受训者的培训动机与能力直接影响培训转化效果。 (2)必须为受训者提供有意义的培训材料及多样化的培训方法 有利于强化员工参加培训的意愿,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必须使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得到练习的机会 社会学习理论:人们需要观察和模仿榜样人物的行为来学习。 (4)必须使受训者在学习中得到反馈和强化的机会 强化理论:在学习行为得到及时强化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最佳。 考点:绩效评价误差 相似性误差:评价者可能会对与自己类似的人给予较高的绩效评价。 对比误差:将一位员工与其他人进行对比,而不是绩效标准进行对比。 分布误差:包括过宽误差、过严误差和居中趋势误差。 晕轮误差:被评价者在某一方面表现较好,导致所有绩效方面的评价都很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高。 角误差:被评价者在某一方面表现较差,导致所有绩效方面的评价都很低。 首因误差:建立在第一印象上的评价,与绩效支持信息关联不大。 前因误差:绩效评价结果受绩效周期初期阶段收集的信息影响。 近因误差:绩效评价结果主要受评价者在绩效周期后期阶段收集信息影响。 负面误差:评价者重点关注被评价者的负面表现。 溢出误差:历史绩效评价结果的“延续性”影响。 刻板印象误差:被评价者被简单地归类为某一群体,与绩效支持信息关联 不大。 薪酬福利管理 考点: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 (一)薪酬水平决策 1.薪酬水平对组织的影响:薪酬水平代表外部竞争性,不是组织整体比较 而是不同组织类似职位或职位族的比较。 2.薪酬水平决策:市场领先战略、市场跟随战略、市场滞后战略。 (二)薪酬结构设计 薪酬结构是对同一组织内部的不同职位之间的基本薪酬水平所作的安排。 (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竞争性平衡的结果) 主要内容: ① 基本薪酬的等级数量; ② 同一薪酬等级内部的基本薪酬变动范围(最高值、中间值以及最低值);   ③ 相邻两个基本薪酬等级之间的交叉与重叠关系。 1.基本薪酬变动范围——薪酬区间 薪酬变动比率的大小取决于特定职位所需的技能水平等综合因素,技能水 平要求较低的职位所在的薪酬等级变动比率要小一些,而所需的技能水平高的 职位所在的薪酬等级的变动比率要大一些。 比较比率,大多数组织会力图将自己的实际平均薪酬水平与市场平均水平 之间的比较比率控制在 100%左右。 2.同一组织相邻两个基本薪酬等级之间的交叉与重叠 组织倾向于将薪酬结构设计成有交叉重叠的,尤其是对于中层以下的职位。 避免晋升不上去的人薪酬增长的局限。 给予晋升上去的人更大的薪酬增长的空间。 员工关系管理 考点:劳动保护制度 (一)特征 1.劳动者生命健康和安全是劳动保护制度的宗旨目的; 2.劳动保护制度限定于劳动过程; 3.劳动保护制度存在大量的技术性、强制性法律规范。 (二)劳动者享有的劳动保护权利 1.获得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权利; 2.获得劳动保护用品的权利; 3.获得法定休息时间的权利; 4.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的权利;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5.依法获得特殊保护的权利。 (三)预防事故的发生 原因:偶然事件、不安全的工作条件和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1.减少不安全的工作条件因素 ① 可能会出现哪些过错; ② 事故是如何发生的; ③ 还有哪些因素会促成事故的发生。 2.减少不安全的行为 规范、招聘、培训、条件和环境、组织文化。 工资与就业 考点: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工作变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之中的失业率,属于自然失业, 不影响充分就业。 2.结构性失业:供需错位,正常失业。 常见:技术性失业——新技术导致的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现象; 其他原因:国际竞争、消费习惯的改变、因原材料缺乏削减产品产量; 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对劳动力需求转变的快慢、劳动力供给能否适应需求 的变化、技术替代的灵活性大小、学会另一种技术或职业的速度快慢、地理状 况的差异; 政府:加强信息情报、提供安置、提供培训、加强职业辅导和预测。 3.季节性失业:随季节有波动;有购买淡旺季的高峰低谷,(一年之内) 正常失业。 4.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 的失业。 投资性:经济衰退-销售下降-产能过剩-不追投资-生产萎缩-劳动力需求下降 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影响大,非耐用影响小。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考点:教育投资的收益估计及高等教育的信号模型 (一)社会收益 (1)教育投资直接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从而提高 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2)教育投资有助于降低失业率,从而减少失业福利支出。 (3)教育投资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个人犯罪被捕 之后的机会成本),减少了执行法律的支出。 (4)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政策决策过程的质量和决策效率。 (5)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以及受教育状况。 (6)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信用水平,降低 社会以及经济中的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 (二)私人收益估计偏差 1.高估偏差:是自己能力本身强,不完全是高等教育,才获得的高工资。 2.低估偏差:除货币性收益还可以获得心理收益或非货币收益,货币收益 还包括福利。 3.选择性偏差:高估了那些实际没有上大学的人因为没上大学而放弃的收 益,同时又低估了大学毕业生们从上大学中实际获得的收益。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三)教育的信号模型 高等教育是一种有关生产率的信号。获得信号也需要成本,设置合理的大 学受教育年限信号就能够很自然地帮助雇主区分开高生产率者和低生产率者。 考点:劳动力市场的概念、结构和特征 (一)概念 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它通过为劳动 力供给和需求双方之间提供一个接触、谈判和交易的机制,以一定的工资率将 劳动者配置于一定的工作岗位上。 宏观角度,劳动力市场是由各种各样的局部性或单一性劳动力市场所构成 的一个总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微观角度,劳动力市场是指特定的劳动力供求双方在通过自由谈判达成劳 动力使用权转让(或租借)合约时所处的市场环境。 三种力量:市场(根本)、机构、社会。 (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1.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2.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 优等——就业条件较好,工资福利水平较高,工作环境良好,工作保障性 较强;次等——就业不稳定、工资率较低、工作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低。贫穷、 歧视以及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的技能缺乏等是造成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出现相 对隔离的主要原因。 3.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 外部劳动力市场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般性劳动力市场,它是指处 于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影响,由大量的企业 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则是指在大型组织内部存在的,由 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的雇佣关系调整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管理体系。 (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劳动力与劳动者;特殊租借市场。 2.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市场。 3.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的分散性和不可辨认性,匹配不是 终身性的而是可以重新匹配。 4.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难以衡量。 5.劳动力市场交易的延续性:劳动力双方都会有将交易进行下去的动机。 6.劳动力市场交易条件的复杂性:工资、工作条件、管理风格问题等。 7.劳动力出售者地位的不利性:工资收入是大多数劳动者唯一生活来源。 考点:社会保险 从城镇职工到居民、从城市到农村、从制度全覆盖到居民全覆盖的发展历 程。 从单一层次制度到多层次制度的保障;从低水平保障到保基本再到保障适 度的理念转变。 (一)国家(企业)负担型劳动保险制度 该项制度最大特点是劳动保险的各项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职工个人 不负担任何费用。 (二)企业和职工负担型社会保险制度(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1.养老保险:1997 年,统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统一个人账户规模,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2.医疗保险:双方负担、统账结合。 3.其他社会保险:除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外,明确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 和职工共同承担。 考点: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 1.劳动合同解除 (1)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提前 30 天,试用期提前 3 天。 (2)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①未按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 ②未支付劳动报酬的;③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④用人单位违反法律;⑤因用 人单位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 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3)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过失):①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 合录用条件的;②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③严重失职,营私舞弊, 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④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拒不 改正的;⑤因规定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4)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无过失):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 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 排的工作的;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 任工作的;③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 无法履行。 (5)经济性裁员:①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②生产经营发生严 重困难的;③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 仍需裁减人员的;④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 化。 不得解除的情况: ①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 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②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劳动者; ③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劳动者; ④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⑤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 15 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 5 年的劳动者; ⑥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劳动合同终止 ① 劳动合同期满的; ② 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③ 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④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⑤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的; ⑥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考点:基本养老保险 (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1.参保范围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社会保险法》规定,企业职工、企业化事业单位、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公务员等。 2.制度模式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记利息,可继承,不提前。 3.筹资模式 个人账户:8%工资总额计入 用人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比例 4.待遇规定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 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累计缴费 满 15 年,按月领取。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1.参保范围:自愿性质、户籍地参加 2.制度模式: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 3.筹资模式: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 (1)个人缴费——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2)集体补助——民主确定、补助、资助金额不超过当地设定的最高缴费 档次标准 (3)政府补贴——不同地方不同标准,向西部地区倾斜;个人缴得多,政 府补贴多 4.待遇及调整 (1)基础养老金; (2)个人账户养老金。 5.制度衔接 缴费期间可以随户籍迁移; 领取期间不能转移。 考点:涉及就业促进和职业培训的法律规范 一、《就业促进法》  主要内容包括:①明确就业总方针。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 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 促进就业的方针;②坚持公平就业。保障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 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③明确政府责任。规定了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 务和就业监管方面的法定职责。  二、《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 ① 强化政府对人力资源的培育职责;②强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职责; ③进一步界定用人单位、劳动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人力资源市场主体的权 利与义务;④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1)明确事业单位人事总体框架。  (2)明确聘用合同规定。 (3)明确事业单位奖励和处分情形。 (4)确立了争议制度。 考点:劳动标准与劳动保护的基本内容 一、工时制度 2020 年高级经济师 重要考点背诵版 1.标准工时、特殊工时(不定时工时和特殊工时,须批准) 2.加班加点情形: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 间可以超过 8 小时(或 40 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不应超 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二、带薪年休假制度 1.职工累计工作已满 1 年不满 10 年的,享受年休假 5 天; 2.已满 10 年不满 20 年的,年休假为 10 天; 3.已满 20 年的,年休假为 15 天。  三、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月最低工资标准(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非全日制)。 四、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 五、《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考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主要内容 ① 在总结实践基础上,明确了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 ② 明确了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 ③ 明确了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举证责任问题。 ④ 明确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设立原则、组成及职责,仲裁员的资格条件 等; ⑤ 明确了劳动争议仲裁的管辖权限; ⑥ 明确了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期间、申请形式等; ⑦ 规定了仲裁庭的组成,仲裁程序、终局裁决等内容。

14 页 287 浏览
立即下载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理论试卷

2009年11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理论试卷

2009 年 11 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统考试题-理论试卷  2009 年 11 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职      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等      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卷  册  一: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 注意事项:1 、考生应首先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用钢笔、圆珠 笔等写在试卷册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铅笔填 涂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处。 2 、考生同时应将本页右上角的科目代码填涂在答题卡右 上角的相应位置处。 3 、本试卷册包括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5 小题,为职业道德试题; 第二部分,26-125 小题,为理论知识试题。 4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 案。所有答案均不得答在试卷上。 5 、考试结束时,考生务必将本卷册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 考人员。 6 、考生应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如果不按标准要求进 行填涂,则均属作答无效。 地    区: 姓    名: 准考证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监制 第一部分 职业道德 (第 1~25 题,共 25 道题) 一、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其中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 的,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 ◆请根据题意的内容和要求答题,并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错选、少选、多选,则该题均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第 l~8 题) 1、下列关于“德”的说法中,符合古代典籍“道德”之“德”本意的是(   )。 (A)“德”为心声                (B)“德”为失去的意思 (C)“德”乃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D)“德”即信仰 2、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有“执事敬”的说法,其意为(    )。 (A)尊敬长者   (B)执行命令 (C)干事敬业   (D)以儆效先 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正确的是(    )。 (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B)仁、义、礼、智、信 (C)艰苦奋斗                  (D)爱国主义 4、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是(    )。 (A)敬业、守纪、进取 (B)宽让、和睦、合作 (C)诚信、服务、奉献 (D)忠诚、审慎、勤勉 5、关于“职业理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立足现实而言,职业理想本质上是一种梦想 (B)从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看来,职业理想是实现职业目标的精神动力 (C)在个人生活上,只有有了职业理想才会感受幸福 (D)从人性来看,职业理想是人生惰性与贪婪的体现 6、确立职业化管理的主要依据是(    )。 (A)整体规范化的标准            (B)充分依靠员工个人的聪明才智 (C)不再强调过程管理            (D)以业绩定优劣而非以道德论短长 7、古人云“吾生有崖,而知无涯”,其意对现代从业人员的启示是(    )。 (A)生命短暂,不要想入非非          (B)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C)知足常乐,和谐为本              (D)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8、“慎独”作为道德修养,其意思是(    )。 (A)越是无人监督时,越要坚持按照道德要求行事 (B)独立自主,自我判断,绝不人云亦云 (C)食无求饱,居无求暖,敏于事而慎于言 (D)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养成实事求是的品行 (二)多项选择题(第 9~16 题) 9、世界 500 强企业关于优秀员工的标准包括(    )。 (A)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B)只有企业领导要求做的事情,才能够去做 (C)不找任何借口 (D)注意细节,追求完美 10、关于“诚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诚信是企业形成竞争力的无形资本 (B)诚信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没有共同利益就没有诚信 (C)诚信符合个人和集体的长远利益,但会损害短期利益 (D)诚信是长期信用积淀的结果 11、下列情形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是(    )。 (A)销售鲜活商品 (B)处理有效期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C)非季度性降低 (D)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低销售商品 12、作为职业道德规范,“诚信”具有的特征是(    )。 (A)通识性                (B)智慧性     (C)代价性                (D)被动性 13、针对不正当竞争和商业贿赂、欺诈等不法行为,世界各国确立的法律包括(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B)日本的不当赠品及不当表示防止法 (C)美国的谢尔曼法 (D)英国的荣誉法典 14、下述做法中,符合我国《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的是(    )。 (A)某歌厅内有人吸毒,其服务员虽然发现但未予以制止 (B)虽为周末,某电子游艺厅依然禁止未成年人玩耍电子游戏机 (C)某舞厅管理完善,但依然在通道入口处安装闭路电视 (D)某演艺厅招用外国人,为其办理就业许可证 15、在职业活动中,践行“纪律”的具体要求是(    )。 (A)创立岗位规则               (B)执行操作规程 (C)遵守行业规范               (D)严守法律法规 16、加强内部合作,对员工的益处在于(    )。 (A)优势互补, 有助于取得工作绩效 (B)有助于团结起来,增强对企业的话语权 (C)在遇到势力欺负时,能够自我保护 (D)根据工作流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二、职业道德个人表现部分(和 17~25 题) 答题指导:   该部分均为选择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你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一个选项作 为你的答案。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择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17、假如你只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关于公司的重大决策,你认为(    )。 (A)这些事情是公司领导的职责,自己从不关心也不过问 (B)假如有领导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会说出自己的观点 (C)会时刻关注,但考虑某些因素,不会向领导们提出意见或建议 (D)很关注,自己会主动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18、你因为工作忙,已经好几天没有回家与家人一起吃饭了。回家的路上偶遇几个朋友,他们盛 情邀请你参加他们的一个活动。但是你已经答应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餐,这时你会(    )。 (A)婉拒朋友                      (B)愉快地答应朋友们的邀请 (C)征求家人的意见,再做决定      (D)考虑朋友们可能有事,自己不参加 19、你在领导的办公室等待请示工作,对方却临时有事回不来,要求稍等片刻。桌子上摆满了报 纸和你爱吃的糖果,你会(    )。 (A)边吃糖果边等                 (B)看看报纸打发时间 (C)静静等待                     (D)过会儿再来 20、市长要来你公司视察工作,总经理直接要求你立即准备一份向市长的汇报材料,时间仅有半 天,你估计凭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按时完成这项任务的,你会(    )。 (A)向总经理报告,说明自己不完成的理由 (B)向总经理推掉这份棘手的工作,并推荐其他人选 (C)干起来再说 (D)找自己的主管商量一下 21、别的同事都已经下班走人了,单位里只有你和另外一个陌生的同事因故没有离开,晚饭时间 已经过去一会儿了,这时,他邀请你共进晚餐,你会(    )。 (A)愉快地答应了 (B)告诉对方自己家里有事,很快离开了 (C)说自己马上走了,感谢对方的好意 (D)会和他共进晚餐,但说明只准自己请对方 22、关于你目前的工作岗位,下列状况中,你认为与自己最接近的是(    )。 (A)如果不是因为太缺钱,自己肯定离开这里 (B)如果不是考虑父母的愿望,自己肯定不在这里 (C)如果不是当初一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自己肯定不会来这里 (D)如果不是这个岗位能够用得上所学知识,自己早就离开了这里 23、如果你必须在下列事项中做出选择,目前你最担心的事情是(    )。 (A)个人发展前景                 (B)完不成工作任务 (C)公司发展前景                  (D)工资收入降低 24、你的一个比较要好的同事受到领导的严厉批评,他感到很委屈。你问他,可是他就是不肯说 明具体情况,你会(    )。 (A)下班之后找他单独聊聊,安慰一下        (B)已经问过他了,不说算了 (C)找领导反映同事的委屈情况              (D)观察几天,再想办法跟他沟通 25、同事张某因为总爱谈论对公司发展的见解,被人误认为是爱出风头,遭到大家的非议。你对 公司的发展也有许多思考,你会(    )。 (A)怕遭到他人的非议 ,闭口不谈自己的观点 (B)通过写信的方式给公司领导提出建议 (C)由于自己的观点是真知灼见,要想办法提出来 (D)一起和其他同事谴责张某爱出风头    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 (26~125 题,共 100 道题,满分为 100 分) 一、 单项选择题(26~85 题,每题 1 分,共 60 分。每小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在答题卡上 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26、在生产要素市场,(    )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A)居民户                    (B)市场 (C)劳动者                    (D)企业 27、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不包括(    )。 (A)指导性                 (B)权威性 (C)稳定性                 (D)唯一性 28、正常情况下,每个月依照法定程序延长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    )。 (A)34 小时                (B)36 小时 (C)38 小时                (D)40 小时 29、顾客力量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不包括对(    )的分析。 (A)顾客购买动机          (B)市场商品消费结构 (C)顾客消费承受能力      (D)企业产品消费群体 30、教师连续提问两个学生都不能回答某个问题,而第三个学生则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尽 管他的回答并不完全正确,可是教师还是会认为第三个学生更出色些。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 (A)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 (C)投射效应             (D)对比效应 31、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包含(    )。 (A)劳动环境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关系 32、以下关于组织设计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 (B)现代组织设计理论动态组织设计理论 (C)动态组织设计理论包含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内容 (D)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3、(    )组织是将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A)独立型 (B)模拟分权 (C)依托型  (D)多维立体 34、在进行组织结构调查时,需要掌握的资料不包含(    )。 (A)组织体系图            (B)组织战略图 (C)工作说明书            (D)业务流程图 35、从职能制结构改为事业部制结构属于(    )组织结构的变革方式 (A)改良式 (B)爆破式 (C)计划式  (D)渐进式 36、人员培训开发规划的具体内容不包括(    )。 (A)受训人员的数量         (B)培训的方式方法 (C)培训费用的预算         (D)培训的奖励措施 37、编制人员需求计划时,计划期内员工的补充需求量等于(    )。 (A)计划期内人员总需求量减去报告期期末人员总数,加上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 (B)计划期内人员总需求量加上报告期期末人员总数,减去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 (C)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加上计划期内人员总需要量,减去报告期初期人员总数 (D)计划期内自然减员人数减去计划期内人员总需要量,加上报告期期末人员总数 38、定员定额分析法不包括(    )。 (A)结构定员法            (B)岗位定员法 (C)效率定员法            (D)比例定员法 39、以下参数中不影响企业专门技能人员需求总量的是(    )。 (A)企业战略 (B)组织结构 (C)管理幅度 (D)人工成本 40、关于人力资源预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企业职位空缺不可能完全通过内部供给解决 (B)严格的户籍制度制约着企业外部人员的供给 (C)人员供给预测包括内部供给预测和外部供给预测 (D)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应优先考虑外部人力资源供给 41、(    )是以了解员工素质现状或查找问题根源为目的的测评。 (A)选拔性测评          (B)考核性测评 (C)开发性测评          (D)诊断性测评 42、在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设计中,(     )是将需要测评的员工素质的要素分解,并列 出相应的项目。 (A)平面结构           (B)立体结构 (C)横向结构           (D)纵向结构 43、在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中,国家公务员的选拔标准属于(    )。 (A)效标参照性标准          (B)能力考核性标准 (C)常模参照性标准          (D)素质考核性标准 44、在相关分析中,r=1.00 表示两组测评数据(    )。 (A)完全负相关(B)零相关(C)完全正相关 (D)不确定 45、员工素质测评结果的文字描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基本素质  (B)技术水平(C)业务能力 (D)健康状况 46、在面试实施的(    ),面试考官会进一步核对核心阶段所获得的信息。 (A)结束阶段  (B)导入阶段 (C)提问阶段 (D)确认阶段 47、行为描述的假使前提是(    )。 (A)它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  (B)所有的提问都是行为性问题 (C)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D)实质是识别关键性工作要求 48、人事小组的测评成员不包括(    )。 (A)企业优秀员工代表  (B)招聘岗位的资深任职人员 (C)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D)招聘岗位所在部门的主管 49、设计无领导小组讨论评分表时,评价指标应该控制在(    )以内。 (A)5 个   (B)10 个   (C)30 个  (D)40 个 50、在制定培训规划时,设计评估标准的目标是(    )。 (A)明确员工现有技能与理想状态间的差距 (B)收集有关新岗位和现在岗位要求的数据 (C)选择测评工具,明确评估的指标和标准 (D)明确培训的要求,预测培训的潜在困难 51、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创业发展期企业应集中力量(    )。 (A)扩张经营范围 (B)提高创业者的营销公关能力 (C)建设企业文化 (D)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 52、在选择培训方法时,知识的传授多以(    )方法为主。 (A)课堂授课   (B)示范模拟   (C)角色扮演   (D)情景模拟 53、(    )不属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 (A)提高其经验、知识和技能  (B)培养业务骨干分子成为接班人 (C)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对目前的业务工作能更加熟练 54、以下关于培训评估对象说法错误的是(    )。 (A)受培训成本的限制,无需对所有培训活动进行评估 (B)新开发的课程应着重于课程设计、应用效果等方面 (C)新的培训方式应着重于培训目标、受训人员等方面 (D)新教员的教程应着重于教学方法、质量等综合方面 55、对培训效果进行反应评估,培训的主持者应为(    )。 (A)培训的单位 (B)学员的直接主管 (C)培训教师   (D)学员的单位主管 56、(    )是指对培训项目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测试时,其测量结果的长期稳定程度。 (A)相关度    (B)信度    (C)区分度   (D)效度 57、在培训成果进行评估时,在调查问卷中,“您对该培训项目满意吗?”的提问属于(    )的信息。 (1)反应成果     (2)技能成果   (3)认知成果   (4)绩效成果 58、培训成果的评估方法中,以下不适于用问卷调查法了解的信息是(    )。 (A)了解学员偏爱的学习方法     (B)让学员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观念 (C)检查培训目标与工作任务的匹配度   (D)评价学员在工作中对培训内容的应用情况 59、将考评量表分为三个等级,即极好、满意和不满意,使被考评者容易分清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这种绩效考核方法是(  )。 (A)评价中心法   (B)日清日结法   (C)合成考评法 (D)强制分配法 60、仅适用于激发员工表现,开发其技能,而不适用于员工之间比较的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 法是(  ) (A)短文法   (B)评价量表法    (C)记录法     (D)强制选择法 61、(   )是将被考评者放在一个模拟管理岗位,让他在一段时间内参与文书的起草,并解 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技术。 (A)实务作业  (B)个人报告    (C)管理游戏     (D)个人测验 62、(  )不能纠正绩效考评中的晕轮误差。 (A)建立精确的考评标准体系  (B)建立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  (C)对考核者进行适当的培训  (D)建立严谨的工作记录制度 63、以(  )为基础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能清楚地说明组织或员工在考评期内完成的工作任 务及其对组织贡献的大小。 (A)实际投入   (B)工作行为   (C)实际产出   (D)工作方式 64、编制绩效考评标准时,无需遵循(   )。 (A)目标导向原则    (B)突出特点原则  (C)定量准确原则    (D)先进合理原则 65、关键绩效法的核心是(   )。 (A)考评标准的确立     (B)新型激励机制的构造 (C)定量准确原则       (D)企业战略目标的明确 66、平衡计分卡的指标构成不包括(   )。 (A)企业战略指标    (B)财务指标   (C)内部运营指标   (D)客户指标 67、360 度考评方法的缺点不包括(   ) (A)相对而言成本较高    (B)信息一致性差   (C)定性评价比重较大    (D)结果有效性差 68、(   )不太适合于对复杂的、数量大的岗位进行薪酬调查。 (A)企业之间相互调查  (B)问卷调查   (C)采集社会公开信息 (D)访谈调查 69、一般来说,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关注市场薪酬水平的(   )点处。 (A)15%     (B)25%   (C)50%    (D)75% 70、(   )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员工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有利于贯彻“同工同酬”的原则。 (A)岗位工资制    (B)绩效工资制   (C)技能工资制   (D)提成工资制 71、(   )要求企业要有一种比较开放的、有利于员工参与的企业文化。 (A)计时工资制     (B)计件工资制   (C)技能工资制     (D)组合工资制 72、(  )主要用于营销人员的工资支付。 (A)计件工资制     (B)提成工资制    (C)浮动工资制     (D)绩效工资制 73、确保成员将小部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团队中去,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常规工 作中去的工作团队类型是(  )。 (A)平行团队    (B)交叉团队   (C)流程团队    (D)项目团队 74、以(   )为导向的工资结构会使员工只重视眼前效益,不重视长期发展。 (A)绩效    (B)行为   (C)工作    (D)技能 75、(   )是指各个相邻的工资等级浮动幅度在数值上的交叉程度。 (A)工资差距   (B)工资档次   (C)等级重叠   (D)浮动幅度 76、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的管理方式是(   )。 (A)企业账户    (B)集体账户    (C)机构账户   (D)个人账户 77、以下关于劳务派遣说法错误的是(   )。 (A)雇主是劳务派遣单位        (B)雇员是被派遣的劳动者 (C)是一种组合劳动关系        (D)本质特征是雇佣和使用相结合 78、确定工资指导线水平应考虑的相关因素不包括(   )。 (A)社会劳动生产率     (B)社会就业状况 (C)劳动力市场价格     (D)人工成本水平 79、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意义不在于(   )。 (A)转变政府劳动管理部门职能     (B)构建完整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C)构建完整的劳动力市杨体系      (D)对集体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依据 80、工资指导价位的(   )是处于工资收入数列中后一定百分比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A)高位数     (B)中位数    (C)低位数      (D)标准数 81、(   )是以及时处理事故,采取预防措施,总结经验,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为目的制 定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 (C)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D)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82、以下关于劳动争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存在劳动关系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利益争议 (B)是否遵循法律规范和合同规范是劳动争议的实质 (C)劳动争议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冲突 (D)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可能成为劳动争议的当事人 83、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   )担任。 (A)职工代表    (B)政府代表   (C)工会代表    (D)用人单位代表 84、根据我国法律的最新规定,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是(   )。 (A)3 个月    (B)6 个月   (C)9 个月   (D)12 个月 85、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   )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 (A)5 日      (B)10 日    (C)15 日    (D)30 日 二、多项选择题(86~125 题,每题 1 分,共 40 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 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86、年失业率取决于(   )。 (A)失业周数          (B)失业人数   (C)平均失业持续期    (D)就业人数  (E)失业人数所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 87、风险型决策方法包括(   )。 (A)决策树     (B)收益矩阵 (C)微分法     (D)线性规划   (E)敏感性分析 88、在使用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可选择的策略有(    )。 (A)首因策略  (B)择优策略 (C)淘汰策略  (D)晋升策略    (E)轮廓匹配策略 89、根据人本管理思想构建的企业组织形态应具有的特征包括(     )。 (A)明确组织宗旨和目标         (B)管理幅度合理 (C)组织集权和分权的平衡和适宜 (D)组织和地位弹性 (E)确立员工参与管理的制度和渠道 90、企业集团所设立的业务公司和专业中心的特点有(     )。 (A)独立核算   (B)自负盈亏 (C)受集团控制 (D)自求发展   (E)参与集团决策活动 91、新型的组织机构包括(     )等多种形式 (A)矩阵制    (B)直线职能组织 (C)事业部制  (D)多维立体组织  (E)子公司和母公司 92、以下属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是(     )。 (A)成本增加  (B)合理化建议减少  (C)指挥不灵  (D)市场占有率缩小(E)信息不畅 93、人员晋升计划是企业根据(     )制定的员工职务提升方案。 (A)企业目标  (B)人员需要 (C)工作调动  (D)战略需要     (E)内部人员分配情况 94、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人口环境因素有(     )。 (A)人口的性别比例     (B)劳动力的队伍结构 (C)劳动力队伍的数量   (D)劳动力队伍的质量 (E)社会或本地区的人口规模 95、劳动效率定员法是根据(     )计算和确定定员人数的一种技术方法。 (A)工作岗位的多少   (B)劳动效率 (C)工作负荷量的大小 (D)生产任务量  (E)岗位工作人员的经验 96、在同一类别的测评对象中,常常需要对其中诸素质测评对象进行深层次量化,其量化形式包 括(     )。 (A)等距量化    (B)比例量化 (C)类别量化    (D)模糊量化        (E)顺序量化 97、员工素质测评中特殊能力测评主要包括(     )。 (A)文书能力测评   (B)体育能力测评 (C)操作能力测评   (D)学习能力测评(E)机械能力测评 98、面试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 (A)制定面试指南   (B)准备面试问题 (C)确定评估方式   (D)培训面试考官  (E)统计面试结果 99、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包括(     )。 (A)背景性问题     (B)知识性问题 (C)思维性问题     (D)技能性问题   (E)情境性问题 100、评价中心的主要作用包括(     )。 (A)用于选拔员工   (B)用于绩效考核 (C)用于培训诊断   (D)用于人事任免  (E)用于员工技能发展 101、以下关于无领导小组讨论说法正确的是(     )。 (A)测评指标应具有针对性 (B)面试场地的布置要肃穆给人以压力感 (C)应从岗位分析中提取特定的评价指标 (D)考官和被评价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E)被测评者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作为顺序 102、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包括(     )。 (A)普遍性原则     (B)适应性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最优化原则    (E)创新性原则 103、在课程设计文件中,导言部分包括(     )等项内容。 (A)班级规模       (B)项目的组成部分 (C)课件意图       (D)学员的必备条件 (E)教学资源 104、培训中,对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监测评估的内容包括(     )。 (A)培训机构的规模和结构特征        (B)培训组织的准备工作 (C)培训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D)培训者的素质和能力 (E)现代培训设施应用情况评估 105、培训效果正式评估的优点包括(     )。 (A)在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判断    (B)使得评估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C)容易将评估结论用书面形式表现    (D)不会给受训者带来太大的压力 (E)可将评估结论与最初计划比较核对 106、在指定培训评估计划时,培训评估形式的选择以(     )为依据。 (A)评估目的      (B)评估的实际需要 (C)评估对象      (D)评估形式的特点  (E)评估人员 107、对培训效果进行结果评估的缺点有(     )。 (A)需要花费时间较长 (B)必须取得管理层合作 (C)相关经验少,评估技术不完善 (D)评估带来的压力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E)原工的表现多因多果,简单的对比数字意义不大 108、以下属于绩效考核的特征性效标的有(     )。 (A)领导技能       (B)员工可靠度 (C)沟通能力       (D)员工忠诚度    (E)工作态度 109、以下对日清日结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提高了成本和投入 (B)提高了质量和效率 (C)增加了员工的心理惰性(D)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E)提高了管理工作的及时性 110、绩效考评结果过于苛刻,对组织和个体来说(      )。 (A)有利于激发员工们的斗志            (B)容易增加工作压力 (C)容易造成紧张的组织气氛            (D)降低工作的满意度 (E)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创造性 111、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应遵循(      )。 (A)明确性原则 (B)可测性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科学性原则(E)合理性原则 112、以下关于平衡计分卡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是一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B)是一种企业绩效管理工具 (C)使企业有效进行绩效考评 (D)是促进企业策略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 (E)是管理者与员工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 113、360 度考评中,客户评价要求客户对员工的(     )进行评价。 (A)心理素质   (B)服务态度 (C)沟通能力   (D)服务质量 (E)工作数量 114、在薪酬调查中,与薪酬政策有关的信息包括(     )。 (A)新毕业学生的起薪点 (B)薪酬水平地区差异的控制 (C)员工异地调配时的薪酬处理 (D)被调查企业在加薪时的百分比 (E)公司的加班与工作轮班方面的政策 115、(     )是按照特定的要素指标对岗位进行的纵向分级。 (A)职门  (B)岗级 (C)职组 (D)岗等 (E)职系 116、年薪制中风险收入的决定因素有(     )。 (A)风险程度 (B)业务分工 (C)生产经营责任大小 (D)劳动力市场经营者的工资水平 (E)年终企业完成的经济效益情况 117、人力资源部向员工介绍企业工资制度的途径包括(     )。 (A)员工培训会       (B)工资制度问答 (C)员工座谈会        (D)企业内部刊物 118、工资标准档次的调整包括(     )。 (A)“技变”晋档                       (B)“学变”晋档 (C)“龄变”晋档                       (D)“职变”变档 (E)“考核”变档 119、制定薪酬计划的方法包括(     )。 (A)从下而上法 (B)从上而下法(C)由内到外法(D)零基预算法(E)化整归零法 120、劳务派遣中存在的关系包括(     )。 (A)雇主与雇员 (B)用人单位与就业中介机构 (C)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D)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 (E)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 121、用工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包括(     )。 (A)提供工作单位(B)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 (C)告知工作需求和劳动报酬 (D)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 (E)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122、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按(     )等多种标准反映水平。 (A)高位数         (B)年工资收入 (B)中位数         (D)月工资收入 (E)低位数 123、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包括(     )。 (A)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C)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D)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E)生理卫生检查制度 124、劳动争议仲裁的特征包括(     )。 (A)仲裁课题的自治性                 (B)仲裁主体的特定性 (C)仲裁影响的广泛性                 (D)仲裁对象的特定性 (E)仲裁内容的合议性 125、可按照承担法律责任要件对劳动争议案例进行分析,其思维结构包括(     )。 (A)分析确定劳动争议的标的 (B)分析确定劳动争议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 (C)分析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有主观上的过错 (D)分析确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造成或足以造成一定的危害 (E)分析确定当事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或因果关系

19 页 261 浏览
立即下载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能力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能力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能力自述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自述  摘要: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开发、绩效考核四个方面,在这几个模块中, 从人员供需预测、招聘的规划、招聘的流程及招聘实施、培训规划、预算、培训实施、跟踪、绩 效考核体系的建立、考核的实施及考核的评审、考核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做了阐述,来论述本 人在实际工作中本人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及个人工作经验。  关键词:供给和需求预测、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内部调配、招聘、招聘流程、招聘分工与 协作、招聘实施、培训计划、费用预算、培训实施、培训评估、课后跟踪、绩效考核体系、考核 指标、执行力度、监督、面谈、反馈  人力资源规划   人力资源规划是对企业未来人员的供给和需求的预测,人力资源规划是在企业战略规 划确定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人力资源规划要从企业实际水平出发,不要脱离实际,要 注重它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和可行性。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人力资源规划: 1、 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组织架构要有清晰的认识。 2、 考虑对现有企业组织架构的改进、完善。 3、 结合企业今后发展,对现有员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有助于了解员工的技能水平、 专业知识、发展愿望、思想状况。 4、根据考核结果与各部门负责人探讨今后企业发展中,人员的增减、岗位的增减、岗位 培训、人员内部调整等,草拟人力资源规划表。 5、应与公司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讨论新的组织架构中,人员内部调整、岗位培训、 增员的数量、裁减人员的安置、岗位的减少和增加、外部招聘人数、人力资源成本预算等,对 草拟人力资源规划表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制定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表。 6、 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所遵循的原则是,首先考虑到从企业内部进行调配;其次,人 员在岗培训、富余人员的安置;最后考虑外部招聘。  招聘与配置  企业的招聘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找到合适企业自身发 展 又能使每一位个体在企业这个平台上得到发展的员工,是今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 个重要的前提。要做好招聘与配置的环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考虑招聘外部环境 从技术的变化、产品市场状况、劳动力市场、竞争对手四方面来考虑, 技术的变革与新技术的采用会引起人员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两方 面。一方面,技术革新会使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人员数量的需求可能减少,另一方面 技术的变革也使得需要运用新技术进行工作的岗位出现人员空缺,需要能够掌握新技术的 人员。 产品市场状况对企业用工量有一定的影响,当产品市场需求扩大时,市场会迫使企业 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用工量会增大,当市场状况萎缩时,市场又迫使企业减少人力资源的 使用量。 企业对外部劳动力市场应有所了解,当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企业就可以用比较 低的价格,招聘到合适的应聘者。反之,企业就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 竞争对手可以为劳动者提供相似的工作职位,如果能多了解一些竞争对手的情况,也 可以使企业更快、更好的找到合适的人选。  2、考虑内部的因素  企业制定其发展战略和规划,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岗位技能、文化 水平、技术特点、人员类型进行一次彻底的考察和了解。对现有员工中能够完全胜任本职工 作的人数、新岗位所需的技能水平要求,是否从企业内部员工中调配、对无法胜任新的工作 岗位的员工该如何处理等棘手问题,都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并做出相应的措施和安排。内 部员工合适新的岗位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选拔制度,使得每位员工在 公平、公正、平等的条件下进行塞选,找出适合的人选。对于在员工内部找不到新岗位的合 适人选,企业应考虑外部招聘,可制定出相应招聘计划。  3、招聘流程 包含以下内容:人员需求信息、选择招聘信息的发布时间和发布渠道、初步确定招聘团、 初步选择确定挑选方案、明确招聘预算、编写招聘工作时间表、编写招聘广告样稿  4、招聘分工与协作  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招聘规划的主要任务使在全局上、整体性上,吧招聘规划的指导思 想和总原则,其只要内容包括审核和批准招聘规划以及工作分析,制定招聘的总体政策, 确定招聘录用的标准等。 作为空缺职位负责人的部门经理,在制定招聘规划中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有关用人 需求的一切信息以及以后的挑选工作,如向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本部门空缺职位的数量和类 型信息,参加本部门应聘者的面试、筛选工作等,都是部门经理需要做的。 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员工需求情况;还要分析内外部因素对招聘的 影响和制约;最后,进行具体的招聘工作,对候选人进行招聘、筛选和录用。  5、招聘实施  招聘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招募阶段、选择阶段、录用阶段。  招募阶段的最终目标使吸引足够多的合格应聘者。根据招聘计划确定的策略,根据单 位需求所确定的用人条件和标准进行决策,采用适宜的招聘渠道和相应的招聘方法,吸引 合格的应聘者,以达到满意效果。 选择阶段的最终目标是比较各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从中选择出最符合岗位需 要的人。 做出选择之后,招聘工作便进入了录用阶段,在这个阶段招聘者和求职者都要做出自 己的决策,以便达成个人和工作的最终匹配,一旦求职者接受了组织的聘用条件,录用关 系就算正式建立起来了。  培训与开发 企业培训与开发要从制定培训计划、费用预算、课程实施、培训评估、课后跟踪等几个方 面来考虑: 1、培训计划包括: 1)、培训的内容 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企业人员现状进行分析其所现有有的技能和能力,结合企业发展战 略中需要增加或减少的岗位,确定需要培训的人数和技术岗位培训需要。 2)、培训的形式  制定培训内容之后,要考虑培训的形式,是采用内部培训方式还是外部培训方式,对 不用层次的员工可以考虑不同的培训形式。 3)、培训课程的设定  确定培训的时间、地点、教材、培训讲师、培训的方法、参加培训的人数。  2、确定培训的费用预算  在确定培训课程之后,将培训所需的费用预算列出,由企业最高领导审批。  3、培训课程的实施  人力资源部公布培训时间、参加人数、地点、培训内容,对于参加特殊培训的员工,可 考虑签订培训合同,双方确定培训权利和义务。  4、培训评估 人力资源除了对参加完培训的员工进行考核之外,还应该了解培训的课程是否能达到 培训的目标,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 5、培训后的跟踪 培训课程是否能取得成效,主要是看是否能将培训的内容结合实际的工作,将培训的 内容真正用在工作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考 核方案对企业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绩效考核工作: 1、 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 考核体系可以按技术、管理、销售、团队和个人等方面来确定不同的系列。 绩效考核的指标可以从:业绩、技能、态度、知识、在职培训、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指标要量化,并且能进行打分评定。 各部门主管应提供不同体系的考核指标,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尽可能地参与到绩效考 核的指标的订立。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结合公司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  2、 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度 绩效考核执行的好坏,与它的执行力度是有很大关系的,好的绩效考核体系除了获得 公司高层、底层员工的认可之外,最主要是获得中层领导的支持。 考核指标的量化,除了会使绩效考核变得容易之外,最主要是可以把工作内容变得更 加具体,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指标的量化也能使绩效考核的执行力度得到加强。 1) 绩效考核的监督 绩效考核的执行过程,一定要建立一个监督机构。而监督机构一般 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承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让中层领导认识到绩效考核的 重要性,对中层领导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他们能对考核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中层领导对 考核指标理解是否准确,同样能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性。 2) 绩效考核结果的评定 对于一般员工的考核评定,可以由直接主管进行评定。而中层领导的考核需要上级、下 级、同级、客户等进行全面的评价。除了在业绩方面的考核,还应该在团队的建设方面进行 考核。 3) 绩效考核面谈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安排部门主管与部门内的所有员工进行绩效考核面谈,将员工的 表现好的员工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确定今后在工作中的目标;对于表现不好的员工, 通过面谈了解其原因,分析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造成的,应帮助员工分析 原因,找出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改正,而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应对公司的 政策、自己的工作方式进行检讨,并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完善。 4) 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布 考核的结果一定要公开,并且建立投诉机构。建立投诉机构,可以使员工有一个沟通 的管道,将一些矛盾在萌芽状态中,减少至灭亡。 5) 绩效考核与公司效益、员工的业绩直接挂钩 绩效考核的评定结构一定要与公司效益。员工的业绩直接挂钩。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除 了物质奖励之外,可以考虑升职、增加培训机会、荣誉称号等手段进行奖励。对于表现不好 的员工要进行面谈,给予改过的机会。可考虑降职、减薪或辞退。 6) 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 绩效考核体系也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每年的绩效考核结果一定要反馈给人力资 源部、总经理、各部门主管。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可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修订和完善,从 而使绩效考核体系更加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  以上是我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开发、绩效考核方面来论述我的工作经验 和管理模式,在此感谢×××老师在我撰写论文时给予热心的帮助。  

4 页 266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八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 【本章考点概览】 1.劳动法律责任 2.社会保险法律责任 3.劳动监察 4.行政争议处理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7 3题3分 1题2分 —— 2018 1题1分 —— 1题2分 2019 1题1分 1题2分 —— 第一节 劳动法律责任 【知识点】劳动法律责任形式 1. 行政责任:行为人因违反劳动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律法规时,依法应当承担,并由有关 行政机关或行为人所在单位以行政制裁方式予以追究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有两种方式: (1) 行政处罚:警告、责令整改、责令停止、查封、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 (2) 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2.民事责任:一方当事人违反了劳动法的规京或劳动合同的约序而承担的民事苗任。 3.刑事责任:是对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进行制裁,是最严厉的一种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 【2019】关于劳动法律责任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吊销执照属于刑事责任 B.责令改正属于民事责任 C.开除属于民事责任 D.查封属于行政责任 【答案】D 【解析】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包括警告、责令整改、责令停止、查封、 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选项 A、B、C、D 均属于行政责任,选项 D 正确。 【知识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 一、侵害女职工及未成年工权益的法律责任 侵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并按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 1000 元以上 5000 元以下的标准罚款。 1.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劳动、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其他禁忌从事 的劳动的。 2.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或者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的。 3.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孕期禁忌从事的 劳动的。 4.安排怀孕 7 个月以上的女职工夜班劳动或者延长其工作时间的。 5.女职工牛育享受产假少于 98 天的。 6.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 1 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 者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以及延长其工作时间或者安排其夜班劳动的。 7.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或者其他 禁忌从事的劳动的。 8.未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 二、规章制度违法的法律责任 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贵令改正。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给劳动者造成伤害的,应当 承担法律责任。 三、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不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2.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 支付 2 倍的工资。 四、未依法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 2 倍的工资。 五、未依法提供劳动合同文本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 六、违法约定试用期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 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七、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应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宋的经济补偿标准的 2 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支付了赔偌金的, 不再支付经济补偿。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 八、未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九、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劳动者 给其它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十、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法律责任 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照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 100 元以上 500 元以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 十一、违反工资支付规定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劳动者低于 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或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 的;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解除劳动合同,未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 补偿的。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 50%以上 1 倍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 赔偿金。 十二、违反劳动安全规定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卫生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等,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 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致 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劳动者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对责任人员比照刑法第 187 条的规定追 究刑事责任。 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员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三、非法招用未满 16 周岁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 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十四、违反《工会法》的法律责任 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阻挠劳动者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或者阻挠上级工会帮助、指导劳动 者筹建工会的;劳动者因参加工会活动而被解队劳动合同的。 十五、违反劳动监察规定的法律责任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 2000 元以上 2 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六、违反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规定的法律责任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 10000 元以上 50000 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 重的,吊销许可证。未经劳动行政部门许可,从事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技能考 核鉴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劳动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无照经营查处 取缔的规定查处取缔。 十七、违法扣押证件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本人,并依照有关 法律规定给予处罚。以担保或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或劳动者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 合同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其他物品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 并以每人 500 元以上 2000 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知识点】劳动者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 1.因劳动者存在违法情形,致使劳动合同被依法确认无效,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害的,劳动者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讳反劳动合同中约中的保密义务、资 业限制,给用人单位诰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有下列情况之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约定服务期的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按合同约 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1)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2)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3)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 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4)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 更劳动合同的。 (5)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2017】关于劳动者应当承担的违反劳动法律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无须承担法律责任 B.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C.劳动者解除约定有服务期的劳动合同,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D.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有关竞业限制的约定,且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应当承担赔偿 责任 【答案】D 【解析】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须承担法律责任,选项 A 错误; 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选 项 B 错误;劳动者解除约定有服务期的劳动合同,应当提前 30 日通知用人单位,选项 C 错误。 【知识点】违反集体合同的法律责任 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1.企业违反集体合同,企业主管人员须承担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2.工会不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义务,应对上级工会和工会会员负道义上和政治上的责任, 由上级工会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3.职工不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义务,其行为违反了集体合同中的规定时,也应承担相应的 违约责任。 本节主要考点 1.劳动法律责任的形式(行政责任) 2.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17 条) 3.劳动者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 第二节 社会保险法律责任 【知识点】用人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1)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对企业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 1 倍以上 3 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 直接责任人员心地元以上 3000 元以下的罚款。 (2)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补足, 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 数额 1 倍以上 3 倍以下的罚款。 (3)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用人单位未依法代扣代缴的,由社会 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并自用人单位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滞纳金由用人单位承担。 (4)用人单位拒不向职工出具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导致职工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的,其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5)用人单位未按月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明细情况告知职工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 正;逾期不改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 30 条规定处理。 (6)应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 例》规定的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拒不协助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核实的, 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 2000 元以上 20000 元以下罚款。 (7)缴费单位违反规定,伪造、变造、故意毁灭有关账册、材料,或者不设账册,致使社会保 险费缴费基数无法确定的,除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纪律处分、刑 事处罚外,继续依照规定征缴;迟延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依照规定决定加收滞纳金, 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 5000 元以上 20000 元以下的罚款。 【知识点】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责任 (一)社会保险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1)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 应当退回,并处骗取金额 2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 (2)属于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的,解除服务协议。 (3)直接主管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执业资格的,依法吊销其职业资格。 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其它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其它社 会保障待遇的,属于刑法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骗取工伤保险待遇,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骗取工 伤保险基金支出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处骗取金额 2 倍以上 5 倍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知识点】违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责任 违反法律规定,隐匿、转移、侵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或者违规投资运营的,由社会保险行 政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责令追回;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 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知识点】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社会保险法定职责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擅自更 改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费率,导致少收或者多收社会保险费的,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 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有关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泄露用人单位和个人 信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给用人单位或者个人 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节主要考点 1.用人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2.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者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责任 3.违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责任 4.有关行政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劳动监察 【知识点】劳动监察的含义和属性 劳动保障监察的属性: (1)法定性 (2)行政性 (3)专门性 (4)强制性 【知识点】劳动监察的形式和处罚方式 (一)劳动监察的形式有四种 (1)主动到用人单位及其工作场所进行检查的日常巡视检查。 (2)通过任何组织和个人举报、投诉对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的专案查处。 (3)针对一定时期问题比较集中或重要的事项开展的专项大检查。 (4)审查用人单位按照要求报送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书面材料。 (二)劳动监察的处罚方式 1.责令用人单位改正 2.警告 3.罚款 4.没收违法所得 5.吊销许可证 【知识点】劳动监察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劳动监察机构在进行劳动监察时,可采取的行政处罚主要有申诫罚、财产罚和行为罚。 具体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 【2018】下列不是劳动监察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 )。 A.采销许可证 B.警告 C.罚款 D.拘留 【答案】D 【解析】劳动监察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五种:责令用人单位改正,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吊销许可证。 【知识点】劳动监察的实施 实施劳动监察有权采取以下调查、检查措施: (1)进入用人单位的劳动场所进行检查。 (2)就调查、检查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3)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与调查、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做出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以 发出调查询问书。 (4)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 (5)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审计。 (6)法律、法规规定相应内容。 【知识点】实施劳动监察程序 (一)劳动监察程序 1.立案 2.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 60 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经批准,可以延长 30 个工 作日。 3.处理 4.告知 (二)不再查处情况 如果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 2 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 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这里所称的期限,是指自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一次性违法违规):如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应 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连续性违法违规)。 第四节 行政争议处理 【知识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特点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 指人力咨源社会行政部门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实现劳动和社会保 险权利、履行劳动和社会保险义务产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2.解决劳动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方式 待遇复查、行政角议和行政诉讼。 3.争议性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吟争议属干行政争议范畴,劳动争议属于民事争议范畴。因此,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惭行政争议应当诵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知识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范围 (一)人力资源行政争议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封议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门: (1)做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依法予以关闭、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2)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 (3)做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不服的。 (4)做出的行政确认不服的。 (5)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6)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违法收费或者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7)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范围 1.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1)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不核定社会保险费。 (2)不支付社会保险待遇。 (3)不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 (4)侵害其他社会保险权益的行为。 2.《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以下情形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1)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 (2)对伤认定结论”不服的 (3)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率不服 (4)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规定的 (5)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宗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 (6)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先行支付的追偿决定不服或划拨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 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一)不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人事处理决定。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 (3)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行为。 (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调解等行为。 (5)己就同一事项向其他有权受理的行政机关申请行政育议。 (6)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己经依法受理的。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019】下列事项中,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有( )。 A.劳动争议仲裁裁决 B.工伤认定结论 C.工伤保险待遇审核决定 D.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E.行政处分 【答案】ADE 【解析】选项 A,对仲裁裁决不服符合法津规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选项 D,对劳动能力鉴 定结论不服可以申请二次鉴定,鉴定结论就是最终结果:选项 E,行政处分是行政机关对内 部公务人员或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惩戒。 【知识点】行政复议的基本法律规定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应当在知 道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 60 日内,向上一级人力咨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申请复议,也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直接管理该经办机构的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复议,但不能向上一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复议。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 1.行政复议申请人,不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做出的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 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知识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的概念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休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照行政诉讼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向人民 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在案件当事人的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 种诉讼活动。 【知识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的条件、期限 (一)起诉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的提起应具备以下几个条 件: ① 起诉人合法,即原告是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② 有明确的被告,即被告必须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③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④ 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起诉期限 行政复议申请人不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 书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 满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知识点】行政判决的法律效力 行政诉讼的结果是行政判决,其法律效力是指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关于行政争议的判决具 有国家意志的性质,其对该争议当事人及其他人有法律约束力。 本节主要考点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特点(民事/行政)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行政争议范围 3.行政复议的基本法律规定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的概念 5.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诉讼的条件、期限 6.行政判决的法律效力

9 页 272 浏览
立即下载
2018年5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理论及答案解析

2018年5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理论及答案解析

第二部分理论知识(26~125 题,共 100 道题,满分为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26~85 题,每题 1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在答题卡 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26、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在(  )时期提出。   (A)经验管理 (B)科学管理 (C)现代管理 (D)后现代管理   答案:C P4   27、( )是公司的二级战略。   (A)总体战略 (B)业务战略 (C)技术战略 (D)职能战略   答案:B P18   解析:总体战略,业务战略(二级战略),职能战略   28、( )竞争策略适合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或者生产比较稳定、技术变化不大的企 业。   (A)廉价型 (B)创新型 (C)优质型 (D)运作型   答案:A P20   29、( )企业文化更强调人际关系。   (A)家族式 (B)发展式 (C)市场式 (D)官僚式   答案:A P28   解析:家族式强调人际关系,发展式强调创新和创业,市场式强调市场导向,官僚式 强调规章至上、组织结构的正规化,   30、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具有多层次结构 (B)以母子公司为主体   (C)由多个法人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D)以业务为主要的联结纽带   答案:D P38-39   解析:选项 D 错误,企业集团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   31、在“集团本部一事业部一工厂”这一集团管理体制中,( )是独立法人   (A)集团本部 (B)事业部 (C)工厂 (D)以上均是   答案:A P47   解析:在“集团本部一事业部一工厂”这一集团管理体制中 ,企业集团内部只有集团本 部是独立法人,事业部和工厂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32、母子公司型的企业属于(   (A)直线组织 ) (B)职能组织  (C)直线参谋组织  (D)委员会组织   答案:C P48   解析:本知识点是第一次出现在试题中。直线组织:总分公司制;职能组织:集团本部事业部制;直线参谋组织:母子公司制;委员会组织:集团管理的委员会   33、( )是按产品、部门、地区或顾客划分为若干独立经营单位,实行集中指导下分散经营 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   (A)直线制 (B)事业部制 (C)直线职能制 1 (D)控股子公司制   答案:B P57   解析:事业部制是按产品、部门、地区或顾客划分为若干独立经营单位,实行集中指导下 分散经营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   34、依托型职能机构的优点不包括( )   (A)管理层次少,工作效率高 (B)集团公司对待成员企业更公平公正   (C)集团公司具备较大权威,容易指挥成员企业的工作   (D)集团公司总经理和各职能机构彼此熟悉,容易开展工作   答案:B P77   解析: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和职能部门可能由于习惯上的原因或其他原因,容易忽视其 他成员企业的利益。   35、( )集团总部的集权程度最高。   (A)运作型 (C)资本运营型  (B)战略型 (D)财务管控型   答案:A P81   36、( )属于胜任特征冰山模型的可见表象部分。   (A)自我认识 (B)知识 (C)自我特质 (D)社会角色   答案:B P115   解析:知识、技能属于胜任特征冰山模型的可见表象部分。 37、 ( )属于非任务具体性、非公司具体性、非行业具体性的胜任特角色   (A)元胜任特征 (B)组织胜任特征 (C)概念胜任特征 (D)基础性胜任特征   答案:A P117   38、( )不是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特征数据的方法。   (A)事件访谈法 (B)专家小组法 (C)问卷调查法 (D)相关分析法   答案:D P123   解析: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特征数据可以采用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查法、 全方位评价法、专家系统数据库和观察法等,但一般应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   39、( )的实质是将具有交叉含义的特征指标进行归并,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形成 研究人员认为的重要特征。   (A)T 检验分析  (B)方差分析  (C)聚类分析  (D)因子分析   答案:C P131   解析:聚类分析的实质是将具有交叉含义的特征指标进行归并,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综 合,形成研究人员认为的重要特征。   40、沙盘推演法的特点不包括 ( )   (A)场景能激发被试者的兴趣 (B)直观展示被试者的真实水平   (C)考官与被试者之间可实现互动 (D)被试者能获得身临其境体验   答案:C P135   解析:选项 C 错误,被试者之间可以实现互动。   41、“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指个性的( 2 )   (A)独特性  (B)一致性 (C)稳定性 (D)特征性   答案:B P145   42、关于人才招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招募环节具有过滤功能 )  (B)应尽可能吸引更多应聘者   (C)岗位说明书是人才招募的重要依据 (D)人才招募过程需兼顾应聘者的数量和质量   答案:B P161   解析:选项 B 错误,通过招募吸引来的应聘者人数并不是越多越好。   43、( )往往是招聘与甄选过程中的最后一道防护墙。   (A)笔试  (B)面试 (C)背景调查 (D)筛选申请表   答案:C P170   解析:背景审查虽然并不像行为面试那样意义重大,但它往往是招聘与甄选过程的最 后一道防护墙。   44、关于人员流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岗位轮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B)降职后工资一定会随之降低   (C)调动是员工在组织内的横向流动 (D)岗位轮换可增加员工的就业安全性   答案:B P201   解析:降职是把一个员工调动到低级别岗位工作的过程,由此,其工资可能也会相应 降低。   45、( )既是一种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也可避免降职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   (A)谈话  (B)警告  (C)暂时停职  (D)惩戒性调动   答案:C P204   解析:暂时停职是一种比较策略的触发方式,它既是一种比较严厉的惩罚,也可以避 免降职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 46、ISO10015 关注的焦点是( )   (A)培训中的人  (B)培训信息反馈 (C)企业培训制度 (D)培训评估体系   答案:A P215   解析:ISO10015 国际标准的关注焦点在“人”。   47、员工培训模型不包括(   (A)制度层  (B)资源层 ) (C)文化层 (D)运营层   答案:C P219   解析:三个层面:制度层,资源层和运营层。   48、( )将培训活动划分为离散阶段、整合阶段和聚焦阶段。   (A)咨询型模式  (B)持续发展模式  (C)系统型模式  (D)阿什里德模式   答案:D P221   49、( )组织模式中,企业大学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子部门。   (A)合作型 (B)指导型 (C)独立型 (D)战略联合型   答案:B P223 3   50、终身学习是个人提高职业技能、获取职业成功、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 是员工终身学习的( )属性   (A)个体  (B)社会  (C)中介  (D)发展   答案:C P232   51、举一反三发生在受训者培训转化的第( )个层面。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B P239   52、以思维定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 )思维障碍。   (A)习惯型 (B)直线型 (C)书本型  (D)麻木型   答案:A P251   解析:习惯型思维障碍又称思维定式。   53、智力激荡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原则。   (A)自由畅想 (B)延迟批评  (C)以质求量 (D)限时限人   答案:C P270   解析:选项 C 错误,应为“以量求质”原则   54、人际关系属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的()方面的影响因素。   (A)个人  (B)组织  (C)环境  (D)社会   答案:B P293   55、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原则,应考虑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   (A)清晰性  (B)一致性  (C)激励性  (D)可评量   答案:C P297   56、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模型中,()包括组织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和战略等要素。   (A)组织架构  (B)战略目标子系统  (C)战略性绩效管理工具 (D)绩效管理子系统   答案:B P327   57、EVA 使管理者明白增加价值的途径不包括()   (A)尽最大可能提升会计利润   (B)投资那些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项目   (C)有效控制库存、应收账款和使用资产的成本   (D)采用加快流动资金的运转、加速资本回流等方法来提高资本运用效   答案:A P330   解析:本知识点是第一次出现在试题中。   增加价值只有三条基本路径:一是可以通过更有效地经营现有的业务和资本,必须要 考虑库存、应收账款和所使用资产的成本;二是投资那些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项目;三是可以 通过出售对别人更有价值的资产或通过提高资本运用效率,比如加快流动资金的运转,加 速资本回流,从而解放资本沉淀。   58、()是战略主题的具体表达,同时又是设计、分解绩效指标的基础。   (A)战略地图 (B)战略衡量项目  (C)战略目标  (D)战略绩效领域 4   答案:B P334   解析:战略性衡量项目是战略主题的具体表达,同时又是设计、分解绩效指标的基础。   59、绩效指标库中,指标的责任人是指() (A)计算指标得分的人  (B)收集绩效信息的人  (C)承担考评指标的人  (D)对指标完成情况打分的人   答案:C P345   解析:责任人即承担考评指标的人。   60、对()的考评适用于 360 度或 180 度考评。   (A)KPI  (B)PRI  (C)WAI  (D)NNI   答案:C P356   61、团队绩效考评指标中,()不占权重。   (A)主要指标  (B)整体指标  (C)辅助指标  (D)否决指标   答案:D P361   解析:否决指标不占权重。   62、下列绩效面谈方式中,()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格式。   (A)单项劝导式面谈 (B)双向倾听式面谈 (C)解决问题式面谈 (D)综合式绩效面谈   答案:B P365   解析:双向倾听式面谈没有严格程序和格式。   63、在绩效矩阵中,员工绩效评价等级和市场工资比率共同决定了员工的()   (A)工资结构  (B)工资等级  (C)工资增长幅度  (D)奖金水平   答案:C P370   64、考评公平公开的程度属于绩效管理系统总体评估的(   (A)系统整体指标  (B)系统实施指标  (C)系统构建指标  (D)信息系统指标   答案:B P375   65、新产品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是平衡计分卡中()方面的指标   (A)财务  (B)客户  (C)内部流程  (D)学习和成长   答案:C P384 46、ISO10015 关注的焦点是()   (A)培训中的人  (B)培训信息反馈  (C)企业培训制度  (D)培训评估体系   答案:A P215   解析:ISO10015 国际标准的关注焦点在“人”。   47、员工培训模型不包括(   (A)制度层  (B)资源层  (C)文化层  (D)运营层   答案:C P219   解析:三个层面:制度层,资源层和运营层。   48、()将培训活动划分为离散阶段、整合阶段和聚焦阶段。   (A)咨询型模式  (B)持续发展模式  (C)系统型模式  (D)阿什里德模式 5   答案:D P221   49、()组织模式中,企业大学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子部门。   (A)合作型  (B)指导型  (C)独立型  (D)战略联合型   答案:B P223   50、终身学习是个人提高职业技能、获取职业成功、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 是员工终身学习的()属性   (A)个体  (B)社会  (C)中介  (D)发展   答案:C P232   51、举一反三发生在受训者培训转化的第()个层面。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B P239   52、以思维定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 )思维障碍。   (A)习惯型  (B)直线型  (C)书本型  (D)麻木型   答案:A P251   解析:习惯型思维障碍又称思维定式。   53、智力激荡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原则。   (A)自由畅想  (B)延迟批评  (C)以质求量  (D)限时限人   答案:C P270   解析:选项 C 错误,应为“以量求质”原则   54、人际关系属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的()方面的影响因素。   (A)个人  (B)组织  (C)环境  (D)社会   答案:B P293   55、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原则,应考虑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   (A)清晰性  (B)一致性  (C)激励性  (D)可评量   答案:C P297   56、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模型中,()包括组织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和战略等要素。   (A)组织架构  (B)战略目标子系统 (C)战略性绩效管理工具 (D)绩效管理子系统   答案:B P327   57、EVA 使管理者明白增加价值的途径不包括()   (A)尽最大可能提升会计利润   (B)投资那些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项目   (C)有效控制库存、应收账款和使用资产的成本   (D)采用加快流动资金的运转、加速资本回流等方法来提高资本运用效   答案:A P330   解析:本知识点是第一次出现在试题中。   增加价值只有三条基本路径:一是可以通过更有效地经营现有的业务和资本,必须要 考虑库存、应收账款和所使用资产的成本;二是投资那些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项目;三是可以 6 通过出售对别人更有价值的资产或通过提高资本运用效率,比如加快流动资金的运转,加 速资本回流,从而解放资本沉淀。   58、()是战略主题的具体表达,同时又是设计、分解绩效指标的基础。   (A)战略地图  (B)战略衡量项目  (C)战略目标  (D)战略绩效领域   答案:B P334   解析:战略性衡量项目是战略主题的具体表达,同时又是设计、分解绩效指标的基础。   59、绩效指标库中,指标的责任人是指() (A)计算指标得分的人  (B)收集绩效信息的人   (C)承担考评指标的人  (D)对指标完成情况打分的人   答案:C P345   解析:责任人即承担考评指标的人。   60、对()的考评适用于 360 度或 180 度考评。   (A)KPI  (B)PRI  (C)WAI  (D)NNI   答案:C P356   61、团队绩效考评指标中,()不占权重。   (A)主要指标  (B)整体指标  (C)辅助指标  (D)否决指标   答案:D P361   解析:否决指标不占权重。   62、下列绩效面谈方式中,()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格式。   (A)单项劝导式面谈 (B)双向倾听式面谈 (C)解决问题式面谈  (D)综合式绩效面谈   答案:B P365   解析:双向倾听式面谈没有严格程序和格式。   63、在绩效矩阵中,员工绩效评价等级和市场工资比率共同决定了员工的()   (A)工资结构  (B)工资等级  (C)工资增长幅度  (D)奖金水平   答案:C P370   64、考评公平公开的程度属于绩效管理系统总体评估的(   (A)系统整体指标  (B)系统实施指标  (C)系统构建指标  (D)信息系统指标   答案:B P375   65、新产品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是平衡计分卡中()方面的指标   (A)财务  (B)客户  (C)内部流程  (D)学习和成长   答案:C P384  二、多项选择题(86~125 题,每题 1 分,共 40 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 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86、企业目标是一些基本要素平衡的结果,这些要素包括()   (A)获利程度和产出能力  (B)全局思维和纲领要点  (C)计划实施和风险控制   (D)竞争地位和技术水平  (E)员工发展和社会责任   答案:ADE P14 7   解析:企业目标四以下六种要素综合平衡的结果:获利程度,产出能力,竞争地位, 技术水平,员工发展,社会责任。   87、采取投资策略的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表现为()   (A)职位晋升阶梯广泛,灵活多样  (B)培训内容为应用有限的知识和技能   (C)员工招聘来源以外部劳动力市场为主 (D)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相比,薪酬水平很高   (E)绩效考评注重长期目标,以小组为主,重视行为和成果   答案:ADE P24   解析:选项 B、C 错误,均属于吸引策略的特点   88、经理班子成员一般包括()   (A)总经理 (B)部门经理  (C)总工程师  (D)总经济师  (E)总会计师   答案:ACDE P43   解析:经理班子是由高层经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和总会 计师)组成的公司执行机构。   89、集团管控的必备内容包括()。   (A)财务管控  (B)战略管控  (C)研发管控  (D)环境管控  (E)人力资源管控   答案:ABE P52   解析:必备管控内容:战略管控,财务管控,人力资源管控   90、下列集团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中,()属于母公司层面的影响因素   (A)技术发展  (B)业务主导度  (C)环境不确定性程度  (D)企业家领导风格   (E)企业文化集权程度   答案:BDE P68   解析:选项 A、C 错误,均属于环境层面的因素   91、企业集团总部必须具备的管控能力有()   (A)维系关键关系的能力  (B)实现持续增长的能力  (C)引导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   (D)高效利用集团资源的能力  (E)将技术创新转化成利润的能力   答案:ABD P88   解析:四种能力:实现持续增长的能力,掌握关键核心资产的能力,维系关键关系的 能力,高效利用集团资源的能力。   92、企业集团从层次上可划分为()   (A)核心层  (B)紧密层  (C)关系层  (D)半紧密层  (E)松散层   答案:ABDE P41   93、胜任特征模型按照建立思路的不同可以分为()   (A)锚型模型  (B)盒型模型  (C)簇型模型  (D)结构式模型  (E)层级式模型   答案:ABCE P119   94、公文筐测试的不足包括() (A)不够经济  (B)评分比较困难  (C)受口头表达能力限制   (D)试题对能力发挥的影响较大  (E)不适合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 8   答案:ABD P139   解析:选项 C 错误,被试能力的发挥受到其书面表达能力的限制   选项 E 错误,公文筐测试的适用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   95、()属于职业能力测试。   (A) GATB  (B)TAT  (C) ISO  (D) MAT  (E) SDS   答案:AD P148   解析:选项 B 错误,TAT 是主题统觉测试,属于投射测试   选项 C 错误,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 ISO   选项 E 错误,SDS 是教育和职业计划的自我指导探索,属于职业人格测试。   96、常模的分布结构包括()   (A)标准化  (B)表面效度  (C)趋中趋势  (D)离散趋势  (E)评分者一致性   答案:CD P152   97、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   (A)岗位职责  (B)岗位关系 (C)岗位薪点 (D)劳动条件和环境  (E)任职资格条件   答案:ABDE P160-161   解析:工作岗位分析简称工作分析或岗位分析,它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 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有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 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98、()属于人才录用决策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综合加权法 (C)立即排除法 (D)配对比较法  (E)能位匹配法   答案:BCE P183-184   99 晋升的作用包括()   (A)有利于避免企业内部的裙带关系   (B)保持企业内部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减少雇佣新员工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D)便于促进企业工作风格的多样性,确保各个团队积极创断   (E)使企业各类人才保持顺畅通达的晋升路线,避免各类人比序   答案:BCE P191   解析:选项 A 错误,内部晋升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裙带关系   选项 D 错误,晋升无法导致创新   100、培训实施体系包括()   (A)内培 (B)课堂培训  (C)拓展培训  (D)培训信息反馈  (E)培训费用管理   答案:ABC P212   解析:选项 D、E 错误,均属于培训管理体系   101、()属于培训的内在风险   (A)培训观念风险  (B)培训技术风险  (C)培训收益风险   (D)培训后人才流失风险  (E)专业技术保密难度增大风险 9   答案:AB P218   解析:内部风险包括培训观念的风险,培训技术风险。   选项 C、D、E 错误,均属于培训的外部风险。   102、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包括()   (A)自我超越  (B)系统思考 (C)终身学习 (D)建立个人愿景  (E)改善心智模式   答案:ABE P233   解析: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103、培训成果转化的机制包括()   (A)培训评估机制  (B)培训激励机制  (C)培训改进机制   (D)反馈与考核机制  (E)转化环境与条件创造机制   答案:BDE P242   解析:转化环境与条件创造机制,培训激励机制,反馈与考核机制   104、关于想象思维,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内部智能障碍主要是指思维方法的僵化   (B)无意想象也是会受主体意识支配的一种想象   (C)和幻想型想象相比,再造性想象具备明显的创新性   (D)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会在环境方面对想象思维形成障碍   (E)处在积极、愉快、兴奋的情况下,人就容易进行想象思维   答案:ADE P254   解析:选项 B 错误,无意想象是不受主体意识支配的想象   选项 C 错误,再造型想象不是独立创造新形象,而是在别人的启发下重新唤起已有的 记忆表象,因此不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105、设问检查法包括()   (A)5W1H 法  (B)主体附加法  (C)和田十二法 (D)特性列举法 (E)二元坐标法   答案:AC P272   解析:选项 D、E 错误,均属于主体附加法 106、关于职业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职业锚是自身才干、动机和价值观的体现   (B)职业锚可以提前预测,但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C)职业锚有助于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成功标准   (D)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整合   (E)职业锚产生于职业生涯中期阶段,以雇员习得的工作经验为准   答案:ACD P311   解析:选项 B 错误,职业锚不可能提前预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选项 E 错误,职业锚产生于职业生涯早期阶段,以雇员习得的工作经验为准。   107、绩效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   (A)战略目标  (B)绩效指标  (C)考评结果  (D)运行模式  (E)考评程序与方法 10   答案:BCE P322   解析:绩效管理系统要素:考评者与被考评者,绩效指标,考评程序与考评方法,考 评结果。   108、战略性绩效管理的特点包括()   (A)体现组织的战略性  (B)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  (C)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的对应性   (D)组织内绩效目标的一致性  (E)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协同性   答案:ABDE P324-325   109、绩效考评主体选择的一般原则包括()   (A)绩效考评主体的职位要比被考评者高   (B)绩效考评主体的选择要有助于实现一定的管理目的   (C)绩效考评主体应对所评价岗位的工作内容有一定了解   (D)绩效考评主体必须是和公司签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   (E)绩效考评主体所考评的内容必须基于他可以掌握的情况   答案:BCE P351   110、绩效考评结果的效标作用体现在()   (A)用于人员调配  (B)用于进行培训评估  (C)用于计算人员选拔的预测效度   (D)用于确定和调整员工薪酬  (E)用于评估绩效考评过程的有效性   答案:BC P367 解析:选项 A、D 错误,均属于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范围。   111、绩效管理系统的评估方法包括()   (A)头脑风暴法  (B)工作分析法  (C)双向细目评价法   (D)总体评估法  (E)查看工作记录法   答案:DE P373   解析:绩效管理系统的评估方法:座谈法,问卷调查法,查看工作记录法,总体评价 法。   112、关于部门平衡计分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财务方面指标权重占比最高   (B)客户也可以是组织内部客户   (C)学习和成长方面的指标不是必要的   (D)部门平衡计分卡是个人平衡计分卡设计的基础   (E)部门绩效目标主要来自于组织目标的承接和分解 答案:BDE P394 解析:选项 A 错误,各部门职责分工不同,各类指标权重与部门职责密切相关,并不 一定是财务指标权重占比最高。选项 C 错误,对于岗位层面而言,四个层面指标不是必须的。   113、薪酬战略的基本目标包括()   (A)效率目标  (B)公平目标  (C)满意目标  (D)合法目标  (E)平衡目标   答案:ABD P409   114、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认为,静态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 11   (A)假定每种生产资源的数量是已知的   (B)假定资本设备的数量是根据产量发生变化的   (C)同行业的工人根据技能差异有多标准的工资率   (D)产品的价格和工资不由政府或串通的协议操纵   (E)不论是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均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   答案:ADE P422   解析:选项 B 错误,静态社会假定资本设备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这些设备的形 式可以改变,可以与可能得到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最有效地配合。   选项 C 错误,静态社会假定工人可以相互调配,并且具有同样的效率,也就是说,完 全没有分工,对同行业的工人只有单一的工资率,而不是多标准的工资率。   115、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高级需要。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会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DE P433   116、经营着的特殊劳动消耗补偿主要体现在(   (A)劳动的复杂性  (B)劳动的创造性  (C)劳动的风险性   (D)劳动的非时限性  (E)劳动的激励性   答案:ABCD P447   117、关于团队薪酬,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平行团队一般实行标准的、长期的激励薪酬模式   (B)企业通常向流程团队支付基本薪酬,但支付的等级不易过细   (C)适当的增薪、被认可的绩效奖励薪酬,对于流程团队是必要的   (D)平行团队可以实施一次性认可的货币奖励或一些非货币性的奖励   (E)项目团队为了强化竞争意识,奖励薪酬可参照基本薪酬的等级按比例支付 答案:BCDE P462 解析:选项 A 错误,对平行团队一般不主张实行标准的、长期的激励薪酬形式   118、关于企业内部员工持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企业员工可以不参股  (B)员工持股后要放弃工资性收入   (C)具有高度的内部性和完全的封闭性  (D)同股同权同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E)不同职位级别的员工购买内部股的价格有所区别   答案:ACD P482   解析:选项 B 错误,员工持股后,仍享受工资性收入   选项 E 错误,不同职位级别的员工购买内部股的价格一致   119、非工作日福利包括()   (A)病假  (B)事假  (C)法定假日  (D)公休假日  (E)带薪休假   答案:ACDE P498   解析:非工作日福利包括:公休假日和法定假日,带薪休假,病假   120、集体协商谈判过程中,在对事不对人方面需注意()。 12   (A)协商谈判的让步、妥协与人际关系的改善无关   (B)避免将谈判内容与双方关系相混淆,造成混乱局面   (C)要往意协商方案、观点、意见,相关数据资料判断的公平性   (D)要树立全局观念,考虑劳动权、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协同整体利益   (E)谈判正式开始之前或休会之时,创造条件,寻找更多机会与对方交换意见   答案:ABE P526   解析:本知识点是第一次出现在试题中。   选项 C 错误,属于“坚持客观性标准”   选项 D 错误,属于“协商谈判策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一致性”   121,发生重大劳动安全卫生事故,企业负责人必须及时了解事故情况,并立即报告当地()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劳动行政部门 (D)检察院 (C)公安部门  (E)工会   答案:ABCDE P544   解析:本知识点是第一次出现在试题中。   发生重大劳动安全卫生事故,企业负责人必须及时了解事故情况,并立即报告当地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检察院、工会。   122()属于“劳动者因非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情形。   (A)因用人单位合并分立等原因,导致劳动者工作调动   (B)用人单位及其关联企业与劳动者轮流订立劳动合同   (C)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   (D)劳动者主动离职,在其他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原单位   (E)劳动者仍在原工作场所、岗位工作,劳动合同的主体变更为新用人单位   答案:ABCE P559   123、下列组织水平的压力管理策略中,())能满足生理和人际关系的需求。   (A)个性导向  (B)参与管理  (C)提供社会支持  (D)弹性工作制  (E)控制组织 气氛   答案:BD P579   解析:“组织水平上的压力管理策略”中“生理和人际需求”包括:弹性工作制,参 与管理,放松训练。   选项 A 错误,属于“个体水平上的压力管理策略”   选项 C、E 错误,属于“组织水平上的压力管理策略”中“任务与角色需求”   124、在员工援助计划的操作流程中,()阶段会根据对象和不同的作用分为管理   者和员工两个层面。   (A)问题诊断 (B)方案设计  (C)宣传推广  (D)教育培训  (E)咨询辅导   答案:CD P583   125、《全球契约》的基本内容包括()   (A)****  (B)劳工标准  (C)环境  (D)技术发展 (E)反****   答案:ABCE P589 13

13 页 272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七章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本章考点概览】 1.劳动争议 2.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范围 3.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 4.劳动争议当事人和举证责任 5.劳动争议诉讼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3题3分 1题2分 1题2分 2013 2题2分 2题4分 —— 2014 —— 1题2分 —— 2015 2题2分 1题2分 —— 2016 1题1分 —— —— 2017 2题2分 1题2分 —— 2018 2题2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9 2题2分 1题2分 4题8分 第一节 劳动争议 【知识点】劳动争议及其处理制度 1.劳动争议概念:又称为劳动纠纷,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产生分歧而 引起的争议。 2.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 我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 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事业单位与本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因劳动权利义务产 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3.不属于的范围 用人单位之间、劳动者之间、用人单位与没有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与公务 员之间产生的争议。 【知识点】劳动争议的基本特征 1.当事人是特定的(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须是劳动者。) 2.争议主体之间必须存在劳动关系 3.争议的内容必须是与劳动权利义务有关 【2018】在劳动争议中,如果一方是国家机关,则另一方是( )。 A.个体经济组织 B.用人单位 C.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D.企业 【答案】C 【解析】 《劳动合同法》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国家 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事业单位与本单位实行聘用制的 工作人员,因劳动权利义务产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属于劳动争议。 【知识点】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1.劳动争议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 2.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 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处理。 【2019 案例】若甲对该公司的解除行为不服,可以采取的救济途径是( )。 A.甲可以请求工会协助其与企业进行协商 B.甲可以直接向相应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C.甲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甲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答案】AB 【解析】劳动争议当事人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方法是:申请调解、仲裁和提起诉讼,劳动争 议双方当事人也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劳动争议,选项 A、B 正确;劳动争议仲裁是必经程序,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法律规定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的外,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但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选项 C、D 错误。 【常考考点】 1.劳动争议的基本特征 2.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第二节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范围 【知识点】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 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 【知识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适用范围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以下情形也属于劳动争议的范围: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请求用人单位返还其收取的劳动合同定金、 保证金、抵押金、抵押物产生的争议,或者办理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 续产生的争议; 2.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仲裁后, 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时间有争议的,可申请仲裁;接到申请的劳动人事 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在三十日内做出裁决。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劳 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知识点】不属于劳动争议的情形 1.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 3.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 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4.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 5.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6.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2019】下列纠纷中,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受案范围的是( )。 A.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工伤医疗费发生的争议 B.劳动者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因发放社会保险金发生的争议 C.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D.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伤残等级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答案】A 【解析】选项 B,争议的主体不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所以不属于劳动争议而属于行政复议; 选项 C,争议的主体不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属于民事纠纷;选项 D,对劳动能力鉴定委 员会伤残等级鉴定结论的不服的可以申请二次鉴定,其鉴定结果就是最终结果。 【2018】下列不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争议是( )。 A.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B.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C.办理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续产生的争议 D.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的争议 【答案】D 【解析】公有住房转让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的情形。 【常见考点】 1.《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适用范围 2.不属于劳动争议的情形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 【知识点】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一)调解组织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 (2)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 (3)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4)由于调解程序并不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决 定是否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2.其他调解组织 是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1.国家授权依法设立的,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体现了劳动 关系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和政府的三方原则。 2.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3.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三方代表组成,体现了“三方原则”。 (三)人民法院 劳动争议案件由各级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庭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普通诉讼程序进行审 理。 【知识点】劳动争议调解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和原则 1.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以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民主协商的方式,使争议双方当事人 达成协议,消除劳动纠纷。 2.原则:自愿原则;民主说服原则。 【2018】劳动争议调解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 A.自愿原则 B.公正原则 C.及时原则 D.民主说服原则 E.合法原则 【答案】AD 【解析】劳动争议调解应遵循的原则包括:自愿原则、民主说服原则。 二、调解员 由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成年公 民担任。 三、劳动争议的协商和调解 四、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1.生效的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2.调解协议,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 3.仅就劳动报酬争议达成的调解协议,用人单位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给付义务,劳动者 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 4.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用人单位在 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知识点】劳动争议仲裁 一、概念: 劳动争议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争议,依法做出裁决 的活动。劳动争议当事人只有在仲裁委员会裁决后,对裁决不服时,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的, 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否则法院不予受理。 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1.组成: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三方组成,应是单数。 2.职责 (1)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2)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3)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 (4)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 三、仲裁员 仲裁员应当公道正派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曾任审判员; 2.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3.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满五年; 4.律师执业满三年。 四、仲裁程序 书面申请→受理→开庭审判→裁决 【常考点】 一、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是 1 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1.仲裁时效中断 (1)一方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等方式向对方主张权利的; (2)一方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支付 令等方式请求权利救济的; (3)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 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2.仲裁时效中止 因不可抗力,或有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劳动者的法定代理人未确定等其他 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法定 1 年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 效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助记】 1.主张/申请或同意,时效是中断,重新算; 2.不可抗力/未确定代理人,时效是中止,继续算; 3.劳动报酬争议的仲裁时效 (1)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 1 年仲裁时效 期间的限制; (2)劳动关系终止,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 1 年内提出。 【助记】 1.在职,拖欠劳动报酬,不受 1 年限制; 2.离职,从离职之日起计算 1 年。 4.视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情形: (1)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 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即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2)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即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案例】 小赵是某企业员工。2019 年 6 月 10 日,企业没有按照之前约定发放 5 月份工资。但是,企 业曾于 6 月 2 日在公司办公室显著位置张贴了《关于暂停 5 月份工资支付的通知》,小赵如 果在 6 月 12 日以公司拒付 5 月份工资为由提起仲裁,劳动争议开始之日?如企业没有张贴 通知,劳动争议开始之日? 6 月 2 日、6 月 12 日 (3)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 动关系书面通知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即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助记】 1.在职支付工资争议,书面拒付通知之日或主张权利之日; 2.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争议,书面通知之日或主张权利之日。 【案例】 小李是某企业员工。2019 年 6 月 12 日,小李走正常请假手续,请假 3 天。由于请假条没有 及时交到总经理那里,总经理以无故旷工为由口头通知辞退小李。小李于 6 月 30 日以公司 无正当原因提出与自己解除劳动关系为由提起仲裁。 请问:劳动争议开始之日? 6 月 30 日 (4)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产生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福利待遇等争议,劳动者能够证 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的具体日期的,用人单位承诺支付 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5)劳动者不能证明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之日即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案例】 小周是某企业员工。2019 年 5 月 12 日,小周以身体重病为由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但是, 企业以小周没有及时交接工作为由扣发了小周 4 月份与 5 月份的 12 天工资,也没有承诺什 么时候支付。经多方协商未果,6 月 10 日,小周以企业拖欠工资为由,向当地劳动争议仲 裁机构提起仲裁。 请问:劳动争议开始之日?诉讼时效如何计算? 5 月 12 日 【2018】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生不可抗力导致无法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 B.因解除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通知书时间的,劳动者 主张权利之日即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C.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的,仲裁时效重新起算 D.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的争议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答案】D 【解析】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二、书面仲裁申请 对于仲裁申请书不规范或者材料不齐备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当场或者 5 日内 一并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书写书面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 三、受理 1.仲裁委员会收到申请之日起 5 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向申请人出具 受理通知书。 2.不符合受理条件的,5 日内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3.受理申请后,5 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 10 日内提交答辩书。 4.受理后,发现不应当受理的,应当撤销案件,并自决定撤销案件后 5 日内,书面通知当 事人。 5.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做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 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反申请 反申请就是仲裁被申请人在答辩期间,向仲裁机构提出针对原申请人的反申请。仲裁委员 会应当在收到反申请之日起 5 日内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通知被申请人。 五、开庭和裁决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 仲裁员。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仲裁委员会在决定受理仲裁申请之 日起 5 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部分书面通知当事人。 (1)开庭:仲裁庭在开庭前 5 日,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 (2)裁决: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 45 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 要延期的,延期不得超过 15 日。 (3)回避。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回避,当事人也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提出回避申 请: ① 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②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③ 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④ 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2019】下列情形中,劳动争议仲裁员应当回避的情形有( )。 A.仲裁员是本案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B.仲裁员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 C.仲裁员私自会见当事人的 D.仲裁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E.仲裁员属于非本地户籍的 【答案】ABCD 【解析】仲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回避: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的;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私自会 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选项 E 错误。 六、终局裁决 下列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做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①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12 个月 金额的争议。 ② 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但在两种情况下,以上裁决不是终局裁决: ① 劳动者对以上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仲裁裁决书收到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 起诉讼。 ②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以上仲裁裁决存在特殊情况,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之日起 30 日内 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适用法律、法规有错误;仲裁委员会 无管辖权;违反法定程序;证据伪造;当事人隐瞒;有索贿徇私舞弊等行为的 七、仲裁裁决的效力 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依法终局裁决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 仲裁裁决书之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八、仲裁公开 劳动争议仲裁公开进行,但当事人协议不公开进行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 私的除外。 九、仲裁费用 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 七、仲裁管辖 (1)实行地域管辖。负责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2)申请人选择。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3)劳动合同履行地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仲 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案件受理后,劳动 合同履新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发生变化的,不改变争议仲裁的管辖。 (4)移送管辖。仲裁委员会发现已受理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仲 裁委员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5)管辖异议。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的,应当在答辩期满前书面提出。 (6)鉴定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定。 (7)仲裁文书送达。仲裁委员会送达仲裁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 日期为送达日期。 (8)仲裁案卷。仲裁调解和其他方式结案的案卷,保存期不少于 5 年,仲裁裁决结案的案卷 保存期不少于 10 年。 【2018 案例】小李与位于 S 市的某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小李由单位安排到 G 市工作, 关于本案仲裁管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S 市和 G 市的仲裁委员会都有权管辖 B.如果小李和单位同时分别向 S 市和 G 市的仲裁委员会仲裁,从方便劳动者角度出发,应 当由 S 市仲裁委员会管辖 C.如果在 S 市仲裁委员会仲裁过程中,单位搬迁到 G 市,此时仲裁管辖不发生变更 D.在答辩期满前,当事人可以书面提出管辖异议 【答案】B 【解析】申请人可以选择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的 任何一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 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管辖。选项 A 由 S 市仲裁委员会管辖,属于按照用人单位所在地,因此选项 B 错误。 【常考考点】 1.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原则和协商 2.劳动争议调解以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3.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和仲裁委员会 4.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时效、裁决、终局裁决) 5.仲裁管辖 第四节 劳动争议当事人和举证责任 【知识点】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劳动争议当事人 劳动争议当事人指劳动争议案件中存在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与职工。 (一)当事人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但有一些特别情形: 1.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2.用人单位与其他单位合并的,合并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合并后的单位为当事人。用人单 位分立为若干单位的,其分立前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分立后的实际用人单位为当事人;用 人单位分立为若干单位后,对承受劳动权利义务的单位不明确的,分立后的单位均为当事 人。 3.发生争议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以及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歇业, 不能承担相关责任的,依法将其出资人、开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作为共同当事人。 4.劳动者与个人承包经营者发生争议,应当将发包的组织和个人承包经营者作为当事人。 (二)第三人 除劳动争议当事人外,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也可以参加劳动争 议处理活动。劳动争议第三人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须在仲裁诉讼活动已经开始、尚未终结时参加仲裁或诉讼。 2.须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上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3.须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参加仲裁或诉讼活动。 (三)代理人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仲裁活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由其法 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无法定代理人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其指定代理人; 劳动者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或者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 【知识点】劳动争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在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活动中,既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也实行“谁 决定,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 一、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 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 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开庭中,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 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二、仲裁庭确定举证责任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参照《民事 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收集。 三、诉讼中用人单位举证责任 在诉讼活动中,因用人单位做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 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常考考点】 1.劳动争议当事人的理解 2.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3.劳动争议举证责任的确定 第五节 劳动争议诉讼 【知识点】劳动争议诉讼程序、费用 1.程序 (1)人民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管辖一般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受理 (2)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两审终局制。 2.费用 每件交纳案件受理费 10 元 【知识点】劳动争议诉讼的司法解释规定 (一)直接起诉的事项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 议的,视为拖欠劳动报酬争议,不必进行劳动仲裁程序,而按照普通民事纠纷受理(按普 通民事纠纷诉讼时效一般为 2 年)。 (二)劳动者与起有字号的个体工商户产生诉讼的处理 人民法院应当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字号为当事人,但应同时注明该字号业主的自然情况。 (三)特殊情形下的诉讼当事人 1.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 列新的用人单位为第三人。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可以 列劳动者为第三人。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列为共同被告。 2.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与其他平等主体之间的承包经营期间,与发包方和承包方双方或者一 方发生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将承包方和发包方作为当事人。 3.劳动者与未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然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发 生争议的,应当将用人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列为当事人。 4.未办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营业期限届满仍继续经营的用人单位,以挂靠等方 式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应当将用人单位和营业执照出借方列为当事人。 5.当事人不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人民 法院审查认为仲裁裁决遗漏了必须共同参加仲裁的当事人的,应当依法追加遗漏的人为诉 讼当事人。被追加的当事人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一并处理。 (四)应予以受理情形 1.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 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2.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 85 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 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4.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无管辖权为由对劳动争议案件不予受理,当事人提起诉讼的,人 民法院按照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1)经审查认为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案件确无管辖权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 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经审查认为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有管辖权的,应当告知当事人申请仲裁,并将审查意 见书面通知该劳动人事争议委员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仍不受理,当事人就该 劳动争议事项提起诉讼的,应予受理。 (五)审理依据 1.用人单位与退休人员发生用工争议,按劳务关系处理。 2.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 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按劳动关系处理。 3.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就事实举证;劳动者举证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用人单位承担不利 后果。 4.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工资报酬、加班费、补偿金达成协议,不违规不违法,应当认定有效; 若有误解或有失公平,当事人撤销该协议,法院应予支持。 5.仲裁调解书已生效,一方反悔提出诉讼,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6.劳动者追索报酬、工伤等,若涉及多项但每项数额都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12 个月 金额的,应当按终局裁决处理。 7.仲裁委员会做出的仲裁裁决未载明该裁决为终局裁决或非终局裁决,用人单位不服该裁 决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1)仲裁裁决为非终局的,基层法院应该受理。 (2)仲裁裁决为终局的,基层法院不予受理。 (六)执行的特殊情形 法院可以裁定不予执行的情况: 1.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2.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3.仲裁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决的。 4.人民法院执行裁决时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 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 30 日内,可以 向人民法院起诉 (七)财产保全申请的处理 1.诉讼过程中,劳动者向人民法院申请采用财产保全措施,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确 有困难,或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存在欠薪逃匿可能的,应减轻或者免除劳动者担保义务。 2.人民法院做出的财产保全裁定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劳动仲裁机构的裁决书或者在人民 法院的裁判文书生效后 3 个月内申请强制执行。 (八)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 劳动争议当事人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仅就给付义务达成的调解协议,双方认为有必 要的,可以共同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常见考点】 1.特殊情形下的诉讼当事人 2.受理依据

12 页 263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材总串讲(三级)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材总串讲(三级)

人力资源管理师总串讲(三级)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选择: 1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 划)的统一。 2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划。 3 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1 岗位劳动规则;2 定员定额标准;3 岗位培训规范;4 岗位员工规范。 4 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的差异:前者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员工完成任务的内 容、形式和手段发生变更;而后者是通过岗位工作内容的充实,使岗位的工作变得丰富多采,更有 利于员工的身心的健康,促进员工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全面发展。 4 企业工作岗位分析的中必任务是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实现“位得其人,人尽其才, 适才适所,人事相宜”。 5 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1 按劳动效率定员;2 按设备定员;3 按岗位定员;4 按比例定员;5 按组 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6 劳动定员的分类:1 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单项定员标准、综合定员标准 2 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 式:效率定员、设备定员、岗位定员、比例定员、职责分工定员。 7 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1 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2 依据要科学 3 方法要先进 4 计算要统 一 5 形式要简化 6 内容要协调。 8 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带根本性质的,规定企业形式和组织方式,决 定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 9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的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 10 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 11 业务规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的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务 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 12 行为规范涉及了个人行为,还有一些规范是专门针对个人行为制定的,如个 人行为品德规范, 劳动纪律,仪态仪表规范。 13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五种基本职能:1 录用 2 保持 3 发展 4 考评 5 调整。 14 共同发展原则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这 是企业人 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 15 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要求:1 合理性 2 准确性 3 可比性 16 关注政府在关部门发布的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用三条线即:基准线、预警线和控制下线来衡量 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确定工资增长幅度,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双方各自合法权益。 17“收入-利润=成本”模式在企业经营预算中起主导作用,它体现了严肃性、严谨性和严格性。 18 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是“分头预算,总体控制,个案执行”,公司根据上年度预算与结算的 比较情况提出一个控制额度。 19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原则:1 及时性 2 节约性 3 适应性 4 权责利相结合。 第二章:员工招聘和配置 一选择题: 1 内部招募的优点:准确性高、适应较快、激励性强、费用较低。 2 缺点:1 因处理不公方法不当或员工个人原因,造成矛盾,产生不利影响,2 容易抑制创新 3 不 利于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发扬。 3 外部招募的优点:1 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 2 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 3 树立形象的作用。 4 内部招募的主要方法:1 推荐法 2 布告法 3 档案法 5 外部招募的主要方法;1 发布广告 2 借助中介(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洽谈会、猎头公司)3 校园招 聘 4 网络招聘 5 熟人推荐 6 猎头服务的一大特点:是推荐的人才素质高。 7 校园招聘亦称上门招聘,即由企业单位的招聘人员通过到学校招聘参加毕业生交流会等形式直接 招募人员。 8 网络招聘的优点:1 成本较低;2 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3 使应聘者求职申请书、简历等重要资 料的存贮、分类、处理和检索更加方便和规范化。 9 笔试可以对大规模的应聘者同时进行筛选,不能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工作态度、品德修养,以及管 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10 最初的资格审查和初选是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审阅应聘者的个人简历或应聘申请表进行的。 11 面试考官的目标:1 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使应聘者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 2 让应 聘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应聘单位的现实状况,应聘岗位的信息和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等。3 了解应聘 者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非智力表质。4 决定应聘者是否通过本次面试。 12 应聘者的目标:1 创造一个融洽的气氛,尽量展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2 有充分的时间向面试考 官说明自己具备的条件。3 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并得到公平对待。4 充分的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5 决 定是否原意来该单位工作等。 13 面试的基本程序:1 面试前的准备阶段;2 面试开始阶段;3 正式面试阶段;4 结束面试阶段;5 面试评价阶段。 14 面试评价阶段时评估可采用评语式评估,也可以采用评分式评估,评语式评估的特点是可对应 聘者的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的评价,能反映出每个应聘者的特征,缺点是不能横向比较,而评分式 1 的特点刚好相反。 15 从面试所达到的效果来看,面试可分为初步面试与诊断面试。 16 根据面试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的优点是可以对所有 应聘者均按同一标准进行,可以提供结构与形式相同的信息便于分析比较,减少主观性,同时有 利于提高面试的效率,对面试的考官要求低。 17 举例式提问是面试的一项核心技巧,又称为行为描述提问。基于行为连贯性原理,所提问题应涉 及到工作行为的全过程。 18 心理测试主要包括:人格测试、兴趣测试、能力测试、情境模拟测试 19 能力测试的内容一般可分为:1 普通能力倾向测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 分析能力、数学能力、空间关系判断能力、语言能力 2 特殊职业能力测试:它是指那些特殊的职业或 职业群的能力。3 心理运动机能测试:心理运动能力、身体能力。 20 情境模拟测试比较适合招聘服务人员、事务性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时使用。 21 情境模拟测试法包括: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决策模拟竞赛法、访谈法、角色扮演、 即席发言、案例分析等,其中最长用的是公文处理模拟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21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对一组人员同时进行测试的方法,它将讨论小组(一般由 4-6 人组成)。 22 多重淘汰式中每种测试方法都是淘汰性的,应聘者必须在每种测试中都达到一定水平,方能合 格。 23 补偿式中不同测试的成绩可以互为补充,最后根椐应聘者在所有测试中的总成绩作出录用决策。 24 结合式中,有些测试是淘汰性的,有些是可以互为补偿的, 25 信度主要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通常信度可分为:稳定系数、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 系数。 26 稳定系数是指同一种测试方法对一组应聘者在两个不同时间进行测试的结果的一致性。 27 等值系数是指对同一应聘者使用两种对等的、内容相当的测试方法,其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28 内在一致性系数是指把同一(组)应聘者进行的同一测试分为若干部分加以考察,各部分所得 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29 效度,即有效性或精确性,是指实际测到应聘者的有关特征与想要测的特征的符合程度。效度主 要有三种:预测效度、内容效度、同侧效度。 30 预测效度是说明测试用来预测将来行为的有效性。 31 内容效度,即测试方法能真正测出想测的内容的程度。 32 同侧效度是指现在员工实施某种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与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考核得分进行比 较,若两者的相关系数很大,则说明此测试效度就很高。 33 人员配置原理:1 要素有用原理 2 能位对应原理 3 互补增值原理 4 动态适应原理 5 弹性冗余原理 34 企业内部劳动分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职能分工、专业分工、技术分工。 2 35 职能分工一般分为: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是企业劳动组 织中最基本的分工。 36 专业(工种)分工,它是职能分工下面第二次分工。 37 技术分工,指每一专业和工种内部按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高低进行的分工。如技术人员分为助理 技术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 38 作业组是企业中最基本的协作关系和协作形式。 39 企业确定作业组的规模,一般 10-20 人左右为宜。 40 车间是企业劳动协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415S 分别表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42 前三个 S 针对现场,其要点分别是:整理,将不用物品从现场清除;整顿,将有用的物品布置 存放;清扫对现场清扫检查,保持清洁。后两个 S 则从规范化和人的素养高度巩固 5S 活动结果。 43 用人单位应在被聘用的外国人入境后 15 日内持许可证书和劳动合同到原发证机关为外国人办理 就业证;30 日内,持就业证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居留证。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一选择题: 1 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是现 代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 2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战略层次、组织层次、员工个体层次。 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通常采用任务分析法)、在职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 (采用绩效分析法) 培训需求阶段分析:目前培训需求分析、未来培训需求分析 3 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1 面谈法(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双向交流)、2 重点团队分析法 (通常由 8-12 人组成)、3 工作任务分析法、4 观察法、5 调查问卷。 4 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或工作任务分析记录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所必须掌 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将其和员工平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以意大利判定员工要完成 工作任务的差距所在。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正规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5 观察法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调查工具之一,它比较适合生产作业和服务性工作人员,而对 于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则不太适用。 6 循环评估模型旨在对员工培训需求提供一个连续的反馈,以用来周而复始地估计培训的需要。 7 教师的授课技巧高低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 8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实质性阶段。 3 9 培训后的工作:1 向培训师致谢;2 作问卷调查;3 颁发结业证书;4 清理、检查设备 5 培训效果 评估。 10 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1 认知成果;2 技能成果;3 情感成果;4 绩效成果;5 投资回报率。 11 认知成果用于衡量受训人员从培训中学到什么,一般应用笔试来评估认知成果。 12 技能转换通常是用观察法来判断的。 13 情感成果反映的是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感性认识,包括对设施、培训教师和培训内容的感觉,通 常在课程结束时收集。 14 直接传授型培训法适用于知识类培训,主要包括讲授法、专题讲座法和研讨法。 15 讲课教师是讲授法成败的关键因素。 16 讲授法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员工平均费用较低。局限不利于教学双方互动,教师水平直接影 响培训效果。 17 专题讲座法是针对某一专题知识,这种培训方法适合于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 了解专业技术的发 展方向或当前热点问题。 18 研讨法的优点:多向式信息交流;要求学员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加深学员 对知识的理解;形式多样,适应性强。 19 实践型培训法简称实践法,主要适用于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培训。 20 实践法常用方式如下:1 工作指导法 2 工作轮换法 3 特别任务法 4 个别指导法。 21 特别任务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是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层管理人员提供的,培训 分析全公司范围问题的能力,提高决策能力的培训方法。一般由 10-12 人组成 22 个别指导法:与师付带徒弟或学徒工制度相类似。 23 参入型培训法主要形式:自学、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模拟训练、敏感性训练和管理者训练。 24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它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两者融合到一起,是 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培训方法。 25 用于教学的案例应当满足三个要求:内容真实;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分析案例必须有 明确的目的。 26 头脑风暴法又称“研讨会法”“讨论培训法”。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培训对象在培训活动中相互 启迪思想激发创造思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参加者的创造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更多、更好的 方案。 27 头脑风暴法操作要点只规定一个主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要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 力,让参加者轻松自如、各抒已见。 28 模拟训练法侧重于对操作者技能和反应敏捷的培训,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9 敏感性训练法又称 T 小组法,简称 ST 法。 30 管理者训练简称 MTP 法。适用于中低层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 4 31 态度型培训法包括:角色扮演和拓展训练等 32 行为模仿法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法,它适宜于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培训。 33 拓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包括:场地拓展 和野外拓展训练两种方式。 34 场地拓展的特点:1 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 2 有形的游戏,锻炼的是无形的思维。3 简便、容易 实施。 35 网上培训的优点:1 节省费用 2 内容易修改 3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4 进程安排灵活。 缺点: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网络培训系统,某些内容不适用于网上培训,如关于人际关系的技能 培训就不适合网上培训。 36 虚拟培训的优点:仿真性、超时空性、自主性、安全性。 37 分析受训群体特征可使用如下参数:1 学员构成 2 工作可离度 3 工作压力。 38 头脑风暴法一般以 5-10 人为宜,它的热身阶段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祥和的氛围,使大家 得以放松,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 39 培训制度的构成包括(设计制度草案):1 培训服务制度 2 入职培训制度 3 培训激励制度 4 培训考 核评估制度 5 培训奖惩制度 6 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40 起草或修订企业员工的培训制度时,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原则:1 战略性(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 要以战略的眼光去组织企业培训,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培训项目或某一项培训需求。2 长期性(培 训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本投资与人才开发的长期性和持久性)3 适用性。 41 培训服务制度是培训管理的首要制度。 42 入职培训制度体现了“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的原则 43 员工培训的考核必须 100%进行,并且要与标准保持一致。 44 培训奖惩制度是保障前面几项培训管理制度能够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在制定奖惩制度时一定要 明确培训可能出现的各种优劣结果的奖惩标准,是保证制度有效性。 第四章:绩效管理 一选择题: 1 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包括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与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两个部分 2 绩效考评一般以上级考评为主,占 60-70%,同级考评对其潜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 了解,受人际关系影响,占 10%;下级考评对考评者的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实际成果比较了解, 容易心存顾忌,不客观公正,占 10%,自我考评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容易受个人的多种因素影响, 一般占总体考评的 10%。处部人员考评准确性和可靠性打折扣,要慎用。 3 具体考评者由哪些人组成,取决于三种因素:被考评者的类型、考评的目的、考评指标和标准。 4 在一项旨在了解员工绩效提高程度的对操作人员的考评中,就应该以该员工的直接主管作为信息 5 的主要来源,以他们为主进行考评评价。 5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可以召开由主管主持的,同被考评者即专业人员自己、下级、有关的同事, 以及其它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会议。 6 选择具体的考评方法时应当充分的考虑以下三个重要的因素:1 管理成本 2 工作实用性 3 工作适 用性。 7 一线人员宜采用以实际产出结果为对象的考评方法,而管理性或服务性的工作人员宜采用以行为 或品质特征为导向的考评方法;总经理、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方法。 8 为了切实保证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必须采取“抓住两头,吃透中 间”的策略,吃透中间是指寻求中间各层管理人员的全心投入。 9 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提高员工工作绩效:1 目标第一;2 计划第二;3 监 督第三;4 指导第四;5 评估第五。 10 为了保证考评的公正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当确立两个保障系统:1 公司员工绩效评审系统; 2 公司员工申诉系统。 11 在绩效管理的总结阶段,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诊断分析。 12 绩效面谈的种类:按具体内容分:1 绩效计划面谈;2 绩效指导面谈;3 绩效考评面谈;4 绩效 总结面谈。 按具体过程及其特点分类:1 单向劝导式面谈;2 双向式倾听式面谈;3 解决问题式面谈;4 综合 式面谈。 13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达到以下要求:1 应具有针对性;2 应具有真实性;3 应具有及时性;4 应具 有主动性 5 应具有适应性。 14 正向激励是通过一系列行为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人事激励政策如奖励、晋级、升职、提拨等, 鼓励员工更加积极主动工作的策略。 15 负向激励策略采用惩罚的手段如扣发工资奖金、降薪、调任、免职、解雇、除名、开除等。 16 为了保障激励策略的有效性,应当体现以下原则要求:1 及时性原则;2 同一性原则;3 预告性 原则;4 开发性原则。 17 由于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在绩效目标上的不同追求,可能产生三种矛盾:1 员工自我矛盾;2 主管 自我矛盾;3 组织目标矛盾; 18 为了检查和评估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座谈法;2 问卷调 查法;3 查看工作记录法;4 总体评价法。 19 由于采用的效标不同,从绩效管理的考评内容上看,绩效考评可以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 效果主导型三种类型。 20 品质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特征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潜质为主。很难具体掌握,并且考评操 6 作性及其信度和效度较差。涉及到员工信念、价值观、动机、忠诚度、诚信度,以及一系列能力素质。 21 行为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行为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主 ,行为主导型的考评重 在工作过程而非工作结果,考评的标准较容易确定,操作性强。适合对管理性,事务性工作进行考 评,特别是对人际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尢其重要。 22 效果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结果性效标,以考评员工或组织工作效果为主。由于考评注重的是 员工或团队的产出和贡献,即工作业绩,所以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操作性强,此法具有滞后性、 短期性和表现性,它适合生产性、操作性以及工作成果可以计量的工作岗位,对事务性的工作不太 适合。 23 关键事件法(也称重要事件法)对事不对人,以事实为依据,考评者不仅要注重对行为本身的 评价,还要考虑行为的情境,考评的内容是下属特定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忠 诚度、亲和力、果断性和依赖性等。采用本法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主要特点:为考评者提供了客观 的事实依据;缺点是:记录和观察费时费力;能做定性分析,不能作定量分析;不能区分工作行 为的重要性程度,很难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 23 行为观察量表法克服了关键事件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以及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但 编制费时费力,忽略行为过程的结果。 24 加权选择量表法,其具体的形式是用一系列的形容性或描述性 的语句,说明员工的各种具体的 工作行为和表现,并将这些语句分别列入量表中,作为考评者评定的依据。具有打分容易、核算简 单、便于反馈等优点缺点是适用范围小。 第五章:薪酬管理 一选择题: 1 薪酬泛指员工获得的一切形式的报酬。包括薪资、福利和保险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报酬。 2 从广义上说,薪酬包括工资、奖金、休假等外部回报,也包括参与决策、承担更大的责任等内部回 报。 3 直接薪酬包括员工的基本薪酬,即基本工资,如周薪、月薪、年薪等;也包括员工的激励薪酬,如 绩效工资、红利和利润分成等。 4 间接薪酬即福利,包括公司向员工提供的各种保险、非工作日工资、额外的津贴和其他服务,比如 单身公寓、免费工作餐等。 5 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 1 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 :1 劳动绩效;2 职务或岗位;3 综合素质与技能;4 工作条件; 5 年龄与工龄。 2 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1 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2 企业工资支付能力;3 地区和行业 工资水平;4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5 产品的需求弹性;6 工会的力量;7 企业的薪酬策略。 7 6 工作岗位评价是对同类不同层级岗位的相对价值衡量评比的过程,工作岗位评价的最后结果,不 但为岗位的分类分级提供了前提,也为企事业单位构建具有公平公正性的薪资制度奠定了基础。 7 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1 工作岗位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2 让员工积极地参入到 工作岗位评价工作中来,以便他们认同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3 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应该公开。 8 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是可以是分值形式,也可以是等级形式,还可以是排序形式,但人们最关心 的是岗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 9 工作岗位评价要素的分类,按相关程度分为主要因素 0.8、一般因素 0.4-0.5、次要因素 0.3-0.4、极 次要因素 0.3 以下。 10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中,按指标的性质和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评定指标。即劳动技 能和劳动责任及社会心理要素等指标。另一类为测评指标。即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要素。 11 确定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1 少而精的原则;2 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3 综合性 原则。4 可比性原则。 12 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误差的调整方法有事先调整和事后调整两种。事先调整主要是通过加权来解决, 而事后调整多采用平衡系数调整法。 13 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信度是保证评价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 14 效度是指测评本身可能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也就是测评结果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程度。一般 来说,测评的效度高,信度也高,但信度高的测评,其效度未必高。测评效度的实质是测评结果的 客观性,有效性问题。 15 工作岗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排列法、分类法、因素比较法和评分法。 16 分类法可用于多种岗位的评价,但对不同系统的岗位评比存在相当的主观性,准确性较差。 17 因素比较法是从评分法衍化而来的。 18 评分法亦称点数法。 19 评分法的优点是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由于它是若干评定要素综合平均的结果,并且有较多的 专业人员参与评定,从面大提高了评定的准确性。 20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括:在岗员工工资总额,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人事档案关 系保留在原单位的人员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劳动报酬。 21 社会保险费用是指企业按有关规定实际为使用的劳动力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用。 22 福利有多种形式,包括:全员性福利、特殊福利、困难补助。 23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其它符合上述定义的三要素的社会性 保障措施,构成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 24 社会保险针对劳动者,社会福利针对全体居民。 8 25 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社会福利包括;公共设施、财政补贴、居民住房、生 活补贴、集体福利。 26 住房公积金缴存:新成立的单位自成立 30 日内办缴存登记,20 日内到银行设立账户。 27 老员工公积金缴存额是员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乘以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28 新参加工作的员工从参加工作第二个月开始缴员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29 单位为员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按照下列规定列支:1 机关在预算中列支;2 事业单位由财政核 定收支后,在预算或费用中列支;3 企业在成本中列支。 30 员工有下列情况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1 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房;2 离休退休的; 3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4 户口迁出所在的市县或者出境定居的;5 偿还购 房贷款本息的;6 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一选择题: 1 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 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 工资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是连接雇主与雇员两者的桥梁。 3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 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后,即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雇主和雇员双方有明确的权 利义务。这种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雇主与雇员之间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劳动关系即为 劳动法律关系,他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4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2 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3 劳动 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强制性。 5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2 内容:指主 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3 客体:指主体权利义务指向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 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 6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 律后果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 7 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 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 8 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 答: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的不同,主要分为七种: 1 劳动法律法规;基本特点是体现国家意志。 9 2 劳动合同;其基本特点是体现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意志。 3 集体合同;其基本特点是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意志。 4 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制度;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工会和雇员对管理的参与权。 5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基本特点是企业或者说雇主意志的体现。 6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对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调整。 7 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的功能。 9 劳动争议处理理制度中的调解是劳动关系当事人的一种自我管理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群众性; 自治性;非强制性。 10 集体合同的特征:1 集体合同是规定劳动关系的协议;2 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职工一方与企业签订。 3 集体合同是定期的书面合同。 11 内部劳动规则: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在本单位实 施的,为协调劳动关系,并使之稳定运行,合理组织劳动,进行劳动管理而制定的办法、规定的总 称。 12 用人单位制定并实施内部劳动规则是其行使经营管理权和用工权的主要方式,发挥着用人单位 内部强制性规范的功能。 13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1 制定主体的特定性;2 企业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3 企业经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 14 制定劳动纪律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 劳动纪律的内容必须合法;2 劳动纪律的内容应当全面约束 管理行为和劳动行为,工作纪律、组织纪律、技术纪律全面规定。3 标准一致;4 劳动纪律应当结构 完整。 15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的程序:1 职工参与;2 正式公布。 16 职工代表大会主要在国有企业实行,非国有企业则实行民主协商制度。 17 岗位参与和个人参与是职工民主管理的直接形式,而组织参与则是间接形式,其参与的广度与 深度是其他参与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18 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1 审议建议权;2 审议通过权;3 审议决定权;4 评议监督权;5 推荐选举 权。 19 平等协商制度与作为订立集体合同程序的集体协商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主要区别:1 主体不同; 2 目的不同;3 程序不同;4 内容不同;5 法律效力不同;6 法律依据不同。 20 标准体系的载体有:1 制定标准劳动管理表单;2 汇总报表;3 正式通报、组织刊物;4 例会制度。 21 标准工作时间:职人昼夜工作 8 小时为标准工作日;每周 40 小时为标准作周;每月标准工作时 间为 20.92 天,折算每月 167.4 小时,全年 251 天。 22 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支付: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按本人小时工资 150%;劳动者在休息日工 10 作,又不能补休的,按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 200%支付;法定节假日按本人小时工资的 300% 支付。 23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1 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 社会平均 工资水平;3 劳动生产率;4 就业状况;5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4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考虑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 工平均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25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1 比重法;2 恩格尔系数法。 26 工资支付的一般原则:1 货币支付;2 直接支付;3 按时支付;4 全额支付。 27 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费用分类: 1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建设费用; 2 劳动安全保护设施更新费用; 3 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费用; 4 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经费; 5 健康检查和职业病防治费用; 6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定期检测费用; 7 工伤保险费用; 8 工伤认定、评残费用等。 第二部分:技能考试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二简答: 1 岗位分析的作用: 答:1 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拨、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 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 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 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 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2 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步骤) 11 答: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 和方法。 1 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据各种基本数据 和资料。 2 设计调查方案. 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 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 确定调查项目 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和方法 3 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 合作的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4 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 5 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 二调查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应运用访谈、问卷、观 察、小组集体讨论等法,广泛细致的搜集有关岗位的各种数据资料。 三总结分析阶段 本阶段是岗位分析的最后环节,它首先要对岗位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再 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3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1 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 2 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3 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一般来说,某一组织中的岗位设置是由该组织的总任务决定的。因事设岗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 4 企业定员的原则? 答:1 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2 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3 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4 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5 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6 定员标准要适时修订。 5 制定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程序? 12 答;1 概括说明建立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在企业单 位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对负责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业务分工、以及各级参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 活动的人员的责任、权限、义务和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 3 明确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程序和步骤,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4 说明本项人力资源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理,对采用数据采集、汇总整理、信息传递的形式和方 法,以及具体的指标和标准等作出简要确切的解释和说明。 5 详细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类别层次和期限(如何时提出计划、何时确定计划、何时开 始实施、何时具体检查、何时反馈汇总、何时总结上报。) 6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所使用的报表格式、量表、统计口径、填写方法、文字撰写和上报 期限等提出具体的要求。 7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结果应用原则和要求,以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薪酬奖励、 人事调整、晋升培训等)的贯彻实施作出明确规定。 8 对各职能和业务部门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年度总结、表彰活动和要求作出原则规定。 9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具体程序和管理办法作出明显详细的规定。 10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解释、实施和修改等其它有关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 三计算题 1 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28 页 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 二简答题: 1 参加招聘会的主要程序: 答:1 准备展位 2 准备资料和设备 3 招聘人员的准备 4 与协作方沟通联系。 5 招聘会的宣传工作。 6 招聘会后的工作。 2 面试提问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技巧)? 答:1 尽量避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 2 有意问一些相互矛盾的问题,引导应聘者做出可能矛盾的回答,来判断应聘者是否在面试中 隐瞒了真实情况。 3 面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应聘者的求职动机,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一些应聘者 往往把自己真正的动机掩盖起来。 13 4 所提问题要直截了当,语言简练,有疑问马上提出,并及时做好记录。 5 面试中除了要倾听应聘者回答的问题,还要观察他的非语言行为,如脸部表情,眼神、姿势、 讲话的声调语调举止,从中可以反映出对方是否诚实,是否有自信心等情况。 3 什么叫公文筐测试法如何操作或在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1 发给每个被测评者一套文件汇编(由 15-25 份文件组成),包括下级呈上来的报告、请示、计 划、预算,同级部门的备忘录,上级的指示、批复,规定、政策,外界用户、供应商、银行、政府有关 部门乃至所在社区的函电、传真及电话记录,甚至还有群众检举或投诉信等,这些文件经常会出现 在管理人员的办公桌上。 2 向应试者介绍有关材料背景,然后告诉应试者,他现就是这个岗位上的任职者,负责全权处 理文件筐里的所有公文材料。 3 最后,将处理结果交测评组,按既定的考评维度与标准进行考评。总之应将应聘者的岗位胜 任能力与远程发展的潜力作为测评的重点。 这种测试方法在操作上应该注意:文件要逼真、准确,处理难度和重要性要各不相同,要有足 够的信息提供给测试者。 三计算题: 1 招聘成本,即人力资源获取成本=直接成本+间接费用 招聘单位成本=招聘总成本/实际录用人数 2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3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4 选拨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拨期间的费用 5 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的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6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总价值/招聘总成本 2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当招聘比大于等于 100%时,说明在数量上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招聘任务。应聘比则说明招募的 效果,该比例越大,则招聘信息发布的效果越好。 3 员工任务的指派:匈牙利法 95 页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二简答题: 1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怎样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答:㈠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1 建立员工背景档案 14 2 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3 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 4 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㈡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1 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 2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 3 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4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㈢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1 提出培训需求动议或愿望。 2 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 3 分析培训需求。 4 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㈣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 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 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 3 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2 分析(实施)培训需求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 了解受训员工的现状。 2 寻找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 3 在调查中,应确定受训员工期望能够达到的培训效果。 4 调查资料收集到以的后,我们要仔细分析这些调查资料,从中找出培训需求。 3 培训效果信息的种类: 答:1 及时性信息; 2 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 3 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 4 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 5 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 6 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 7 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 8 受训群体选择方面的信息; 9 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 10 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 15 三设计题: 1 各项培训管理制度的起草: 163 页 答:㈠培训服务制度 1 制度内容:起草培训服务制度应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和培训服务协议条款两部分. 2 制度解释:为了防止由于培训后的员工跳槽造成企业投入培训的价值无法收回,使培训得不偿失, 必须建立制度进行约束,培训服务制度由此而产生。 ㈡入职培训制度 1 起草入职培训制度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㈢ ㈣ ㈤ ㈥ 2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答:共分九大步 1 培训需求分析。方法;:运用从纯粹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这间的各种方法。 2 工作说明。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熟练工的实际工作,收集熟工自己的介绍等间接资料。 3 任务分析。方法:1 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的实际表现,进而分类,分析技术构成;2 列出工作 人员的心理活动,进行分类和分析技术构成。 4 排序。方法: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 5 陈述目标。方法:设计者依赖于工作说明的结果进行转换,就成了目标。 6 设计测验。方法:应用测试学。 7 制定培训策略。方法:回顾前面几个步骤的结果,分析必须适应的问题,最好的策略就是能 在这些条件和对应的措施间进行最适宜的搭配。 8 设计培训内容。方法:通常根据工作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的性质和类型,根据受训者的心理发 展规律内容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再选择适宜的工具和方式来展现这些细节。 9 实验。方法:实验的对象应从将要参加培训的学员集体中选择。实验的环境条件、方法步骤、 内容形式、设备工具要尽可能与真正的培训一样。实验的数据的收集要全面、真实、准确。 3 起草培训制度草案:? 答:一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培训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 1 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 2 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 3 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 4 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 16 5 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 4 起草培训协议: 答:协议条款一般包括: 1 参加培训的申请人。 2 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 3 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 4 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 5 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 6 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 7 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 8 参加人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第四章 绩效管理 二简答题: 1 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图 答:影响和制约工作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员工主观的因素也有企业客观的因素,既有物 质的影响因素也有精神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 要有:企业外部环境:资源/市场/客户/对手/机遇/挑战;企业内部因素:资源/组织/文化/人力资源 制。个人/体力/条件/性别/年龄/智力/能力/经验/阅历;心理/条件/个性/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认识论。 2 目标管理法的基本步骤? 答:1 战略目标设定。 2 组织规划目标。 3 实施控制。 三分析题: 1 强制分布法,亦称强迫分配法、硬性分布法? 答:假设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整体呈正态分布,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好、中、差的分 布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中间的员工应该最多,好的、差的是少数。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考评 者过分严厉或过分宽容的情况发生,克服平均主义。当然如果员工的能力呈偏态,该方法就不适合 了。强制分布法只能把员工分为有限的几种类别,难以具体比较员工的差别,也不能在诊断工作问 题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2 如何有效避免防止和解决在绩效考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偏误,以及其他不利情况下和问题? 答:1 以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和各种原始记录为前提,明 17 确绩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 2 从企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出发,选择洽当的考评工具和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 , 不断总结经验,避免各种考评误差和偏颇的出现。 3 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的结果上,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成果为导向的考 评体系。 4 为了避免个人偏见等错误,可以采用 360°的考评方式,可以使绩效考评作出更准确可靠的判 断。加强考评者与被考评者的组织联系,对结果有利。 5 定期总结考评经验并对考评者进行系统性训练,提高考评者自身的素质和绩效管理水平。 6 为了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还应重视绩效考评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注意不断的 调整劳动关系,完善薪酬奖励制度。 第五章:薪酬管理 二简答题: 1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答:1 体现保障、激励和调节三大职能; 2 体现劳动的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固形态; 3 体现岗位的差别:技能、责任、强度和条件(环境); 4 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机制; 5 合理确定薪资水平,处理好工资关系; 6 确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对人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7 构建相应的支技系统,如机动灵活的用工系统,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学以致用的技能 开发系统,动静结合的晋升调配系统。 2 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 答:1 薪酬调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 25%点处、50%点处和 75%点处,薪酬水平高的企业应注意 75% 点处甚至是 90%点处,薪酬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 25%点处,一般企业应注意中点 50%点处。 2 岗位分析与评价。 3 明确掌握企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 4 明确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状况。 5 明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 6 明确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7 掌握企业的财力状况。 18 8 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 3 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 答:1 按岗位的工作性质,先将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个大类。 2 收集有关岗位的各种信息。 3 建立由岗分析专家组成的工作岗位评价小组,培训有关的评价人员。 4 制定出工作岗位评价的总体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 5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指标,列 出细目清单,并对在关指标作出说明。 6 通过评价专家组的集体讨论,构建工作岗位评价的指标体系,规不定期统一的衡量评比标准 , 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和测量评比的量表。 7 先抓几个重要岗位进行试点,以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及时纠正。 8 全面落实工作岗位评价计划,按照预定方案,逐步组织实施。 9 最后撰写出企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提供给各有关部门。 10 对工作岗位评价进行全面总结,为以后岗位分类分级等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计算题: 1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重)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 +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 应用劳动分配率基准法步骤 258 页 四设计题: 1 起草单项工资管理制度的工作程序 答:1 准确标明制度的名称,如工资总额计划与控制制度、工资构成制度、奖金制度、劳动分红制度、 长期激励制度等; 2 明确界定单项工资制度的作用对象和范围。 3 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 4 涵盖该项工资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如支付原则、等级划分、过渡办法等。 2 工资奖金调整方案的设计方法(测算的具体步骤): 答:1 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或能力评价目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 2 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奖金; 3 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 有关规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 的确定; 4 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 19 新调整方案; 5 汇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二简答: 1 集体合同的含义: 答: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 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根据劳动法 规定,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由职工代表与企业签订。 2 集体合同的作用: 答:1 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 2 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 3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 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 3 订立集体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1 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 2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 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4 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 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4 集体合同的内容: 答:通常情况下,集体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劳动条件标准部分。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管理、奖惩、裁员等项条款。 2 一般性规定。规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的有关规则。包括集体合同的有效期限,集体合同 条款的解释、变更、解除和终止等。 3 过渡性规定。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 4 其它规定。此项条款通常作为劳动条件标准部分的补充条款,规定在集体合同的有效期间应 当达到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 5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答:1 主体不同。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另一方是工会组织或劳动者按照合 法程序推举的代表;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是企业和劳动者个人。 2 内容不同。集体合同的内容是关于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的约定,以全体劳动者共同权利和义 务为内容。它可以涉及到集体劳动关系的各方面也可以只涉及到劳动关系的某一方面。劳动合同的 20 内容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3 功能不同。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的一般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设定具 体标准,并作为单个劳动合同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与企业的劳动关系。 4 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的是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 同标准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6 工伤的分类: 答:1 按照伤害而致休息的时间长度划分。轻伤、重伤、死亡。 2 按照事故类别划分。如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电击、坠落等。 3 按照工伤因素划分。受伤部位、起因物、致残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4 职业病。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它 职业病。 7 职业病的分类: 答: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它职业病。 8 员工满意度调查步骤: 答:1 确定调查对象。 2 确定满意度调查指向(调查项目)。 3 确定调查方法。 4 确定调查组织。 5 调查结果分析 9 员工满意度调查时应关注的问题(目的): 答:1 诊断公司潜在的问题; 2 找出本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3 评估组织变化和企业政策对员工的影响; 4 促进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5 增强企业凝聚力。 10 工伤的认定和待遇: 答:劳动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 患职业病的; 5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21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它情形。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 劳动者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工伤保险待遇: ㈠工伤医疗期待遇:1 医疗待遇。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 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2 工伤津贴。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 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 的 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 ㈡工伤致残待遇 1 职工因工致残待遇被鉴定为一一四级,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终止劳动关系, 发给工伤伤残抚恤证件。其待遇是:1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2 从工伤 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3 工伤职我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4 职工因工致残 被鉴定为一级-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5 被 鉴定为 5-6 级和 7-10 级待遇略。 ㈢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 次性工亡补助金:1 丧葬金为 6 个月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 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3 一次工亡补助 金标准为 48-60 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三分析题: 1 集体合同的签定: 答:㈠确定集体合同的主体 劳动者一方法定为基层工会委员会;无工会组织由企业职工民主推荐并得到半数职工同意的 代表为集体合同的签约人。用人单位方签约人法定为用人单位行政机关,即法定代表人。具备法人 资格,跨省市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可以委托下一级企业或子公司的负责人与工会 签订集体合同。 ㈡协商集体合同 集体协商任何一方均可就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以及相关事宜,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 进行集体协商的要求,另一方应当在收到集体协商要求之日起 20 日内以书面形式回应,无正当理 由不得拒绝进行集体协商。集体协商主要包括:1 协商准备。2 协商会议。3 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 合同草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通过后,由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22 ㈢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核 由企业一方将签字的集体合同文本及说明材料一式三份,在集体合同签订后的 10 天内报送县级 以上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查。 ㈣审核的期限和生效 劳动行政部门在收到集体合同后的 15 天内将审核意见书送达,集体合同的生效日期以《审查意 见书》确认的日期为生效日期。 ㈤集体合同的公布 经审核确认生效的集体合同或自行生效的集体合同,签约双方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向各自代表的 成员公布。 四计算题: 1 恩格尔系数法:306 页 23

24 页 256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关键词表格及复习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关键词表格及复习重点

基础知识知识点关键词表格(部分) 基础知识鉴定考试要求: 二级 10 道题,三级 20 道题,四级 30 道题!!! 卷册一考试:第二部分 理论知识(26~125 题,共 100 道题,满分为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26~85 题,每题 1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在答 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 二级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 26 ~31 题,共计 6 道题) 三级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 26 ~37 题,共计 12 道题) 二、多项选择题(86~125 题,每题 1 分,共 40 分。每题有多个答案正确,请在答题卡上 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二级基础知识(多项选择题 86 ~89 题,共计 4 道题) 三级基础知识(多项选择题 86 ~93 题,共计 8 道题) 第 1 章 劳动经济学 单元 具体知识点 考点关键词 1.1 1.1.1 劳动资源的稀缺 消费资料 2 个构成;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3 个属性; 劳动经 性 本质表现;根本原因;产生于 济学的 1.1.2 效用最大化 市场运作 2 个主体;个人追求的目标;企业追求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突出;效用最大化 研究对 象和 研究方 法 之基本假设 1.1.3 劳动力市场 收入循环模型;劳动力市场 2 个基本功能;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1.1.4 劳动经济学的研 实证研究方法:重点;2 个特点;4 个步骤 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说明;目的;2 个特点;3 类主要障碍。以及 2 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单元 具体知识点 考点关键词 1.2 1.2.1 劳动力与 劳动力的概念;劳参率的概念与 3 个指标和公式;劳动力供给的概念;劳动力供给弹性的计算 劳动力供给 公式和 5 种类 劳动力 供给和 需求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之 4 大变动趋势;男性成年人 经济周期;2 种劳动参与假说:前提观点,一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认为,正向关系、反向 关系 1 1.2.2 劳动力需 劳动力需求的概念;2 个的统一;重要前提;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计算公式,反向关系, 求 负值,5 种类 1.2.3 企业短期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产量变动 3 个阶段;TP、MP、AP;劳动投入的增加量;企业短期劳动 劳动力需求的 力需求的决定:目标、最佳、取决于,原则 决定 1.2.4 劳动力市 狭义劳动力市场之外在表现,有效途径;主体、客体; 场的均衡 4 性质;本质属性;主要表现 3 个方面 均衡概念 2 重含义;2 个角度划分为 4 种类型;代表人物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 3 个意义 1.2.5 人口、资 人口的 3 个方面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本存量与均衡 最终导致;结果 工资率 单元 1.3 具体知识点 考点关键词 1.3.1 均衡价格论的一般 均衡价格论;马歇尔;说明、而非 完全竞 原理及工资决定 工资;工资的决定,最终取决于 5 个影响因素 争市场 1.3.2 工资形式 4 类生产要素;功能性收入分配;劳动报酬,关键 条件下 (1)基本工资:3 种类 的工资 工资率概念及 2 种类; 水平与 货币工资及 3 个影响因素,实际工资及公式、2 个影响因素; 工资结 计时工资及计算公式、3 种具体形式、基本特征,计件工资及计算公式、3 优点、5 缺 构 点,区别; (2)福利的 2 类支付方式;实质上;3 个特征; 实物支付的 3 个原因;延期支付的 4 个优势 单元 1.4 就业与 具体知识点 考点关键词 1.4.1 就业总量的决 (1)就业及 3 层含义;总供给的概念,取决于、等同于、也等于,3 个公式;总需求的概 定 念、公式,消费品的需求、投资品的需求;均衡国民收入及 3 个公式 失业 (2)最低预期收益;总供给价格函数、总需求价格函数;有效需求 1.4.2 失业及其类型 失业与失业者;4 种失业类型 (1)摩擦性失业的 6 种表述;基本特征;(2)技术性失业,解决的 3 种办法;(3)结 构性失业,缓解的 3 个对策;(4)季节性失业,4 个方面的表现 1.4.3 需求不足性失 2 种具体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3 个“最”类型 业 缓解的 2 点对策;宏观调节和政策干预的 4 种手段 1.4.4 失业的度量和 反映失业程度的 2 个指标;失业率及公式;失业持续期及公式;3 种身份、3 种状态、6 种 失业的影响 变换;失业现象;负面 3 方面影响 1.4.5 政府行为和劳 (1)政府支出,2 类,政府购买具体 5 个项目;转移支付 动力市场 (2)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3 个要素;最低劳动标准 2 类,最低社会保障,工会的多重 功能,最基本的 (3)宏观调控 3 种政策;财政政策:概念、2 项内容、2 种类型、每类措施、3 种主要措 施;货币政策:概念、基本手段、直接目的、最终目标、2 种类型、3 种主要措施;收入 政策:广义的收入政策、3 个有利于作用,基尼系数、取值分析,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 3 项措施、收入平等化的 6 项措施 第 2 章 劳动法 2 单元 2.1 劳动法 具体知识点 考点关键词 2.1.1 劳动法的概念 法或法律,劳动法的含义;狭义/广义的劳动法,亚学科,劳动法学 2.1.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基本准则,基本规范,指导思想,集中体现,本质认识,基本态度 的体系 基本原则的 4 个特点,适用于所有劳动关系 基本原则的 3 大作用,此时可以直接适用+3 项内容 劳动权(平等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 民主化原则 7 项内容,“三方原则” 物质帮助权,社会保险 3 大特征 2.1.3 劳动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 3 种含义,劳动法律渊源 7 大类别+其他 5 大类别 宪法+劳动法律+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相关国际公约+正 式解释 3 种(/任意解释) 雇佣规则+雇佣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或判例法 2.1.4 劳动法的体系 8 类构成: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培训制 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法的监 督检查制度 所有制结构模式 5 种+职能结构模式 4 类 12 种(#表 2-1) 单元 具体知识点 考点关键词 2.2 2.2.1 劳动法律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基于劳动合同建立, 劳动法 关系及其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最主要区别 律关系 3 大种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4 大特征,现实形态,内容是权利和义务,双务关系,国家强制性 2.2.2 劳动法律 主体,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形式主体,劳动者前提条件,劳动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自然人 3 关系的构成要素 类是完全劳动行为能力+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无劳动行为能力人;用人单位前提条件,用工权 利能力+用工行为能力 内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客体,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2.2.3 劳动法律 劳动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包括 5 种: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 事实 为、司法行为+意思表示是一般要件符合 3 项基本要求 劳动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 其他现象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消费资料包括 2 类:有形的物质资料,无形的非“物质”资料。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 3 大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的属性;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生产力的有限性,也正是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就业量,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 2 个基本功能。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 种: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 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包括 3 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劳参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包括 3 个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年龄别劳参率;某性别劳参率。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效应同时存在,由于 2 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 经济周期中,劳动力参与率表现为不同的波动状况。 4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 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 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 配置的机制和形式。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 2 极构成:其一为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其二为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 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 个方面: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因此,作为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亦称为劳动报酬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 度安排。 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是: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福利的支付方式大体划分为 2 类:其一为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其二为延 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失业 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 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 2 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 3 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 律的保护。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 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财政政策因其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 2 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 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经济 中存在较高水平的失业率‘,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扩大政府 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是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 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 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是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影 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由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是间接发 生作用的,因而见效较慢。 5 货币政策也包括 2 种类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处于不 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生产能力闲置,失业严重,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 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等。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 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通常基尼系数在 0.2~O.4 之间。 第二章 劳动法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 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本质的认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矛盾、差异甚或利益冲突 的基本态度。基本原则的内容与性质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与性质。 没有准确适用的法律条款时,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直接适用。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 3 个特点:(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不 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第四,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劳动权亦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 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 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的意见。 物质帮助权原则 物质帮助权是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有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社会保险 3 个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6 劳动法律渊源 7 大类别: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法律;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我 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条约;正式解释。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劳动法的体系: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 动争议处理制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劳动法体系的分类模式 2 类:所有制结构模式,职能结构模式。 职能结构模式的框架:表 2-1。 所谓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 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 2:(1)存在现实的 劳动关系;(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是基于劳动合同而建立的,劳动合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法律制度。 [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1.劳动合同关系。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为双务关系,当事人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即一方的义务为另一方的权利。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 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 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 2 类。 1.劳动法律行为。包括 5 种行为: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司法行为。 2.劳动法律事件。包括: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战略,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企业战略具有 5 大特征: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 微观环境指市场和产业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处于微观环境的影响下。 资源分析必须辨明企业现有的资源状况与竞争对手的资源状况的区别,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对企业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 分析。 资源优势是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所拥有的或者拟建立的特殊资源,这种资源是竞争对手所没有的,具有稀缺、难以模 仿和被替代的特点,并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相对性和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竞争环境的 变化,资源的优势可能会衰退、消失,比如企业某项专有的技术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那么企业就不再具有此项资源的 优势。企业要保持资源优势必须进行不断投入,以使其优势得以维护和创新。 7 资源缺陷是企业不具备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弥补资源缺陷需要企业向拥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学习,从内部不断地挖掘潜力, 积累短缺的资源。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主要采用 SWOT 分析 方法。所谓 S 是指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W 是指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0 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 (0pportunities);T 是指外部环境的威胁(treats)。 纵向发展战略。纵向发展战略是沿着企业目前所提供的产品价值链的前后两个方向发展的战略,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前向 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是把企业的业务向消费其产品或者服务的行业扩展;后向一体化是把企业的业务向给其 目前的产品或者服务提供原料的行业扩展。 差异化战略的制定 3 项原则。①效益原则;②适当原则;③有效原则。 战略控制的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PDCA 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 f dD)、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4 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 划管理的一种工作方法。 卖方构成行业,买方构成市场。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按照买方的类型可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 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它可分为 3 种类型: (1)产业市场,又称生产者市场或企业市场;(2)转卖者市场;(3)政府市场。 企业必须明确在能力可及的范围内要满足哪些顾客的需求,首先进行市场细分,然后选择目标市场,最后进行市场定位, 这三方面内容构成营销管理过程的第二阶段。 从产品的整体概念来理解,产品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 3 个层次。 企业经常采用的品牌与商标策略包括:(1)品牌化策略;(2)品牌使用者策略;(3)品牌统分策略。 3.包装策略 包装策略主要有以下 5 种: (1)相似包装策略;(2)差别包装策略;(3)组合包装策略;(4)复用包装策略;(5)附赠品包装策 略。 营销策略可供企业选择:1)快速掠取策略;2)缓慢掠取策略;3)快速渗透策略;4)缓慢渗透策略。 产品改良可以从以下 4 个方面着手:①品质改良。②特色改良。③式样改良。④附加产品改良。 定价的方法有 3 类: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 心理定价策略: 1)整数定价策略;2)尾数定价策略;3)声望定价策略;4)招徕定价策略;5)分级定价策略。 企业因素:①企业实力。企业实力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和物力;②企业销售能力;③企业服务能力;④企业控制 能力。 促销包括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方式,其中广告是较为重要的方式。 第四章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8 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FFM) 情绪稳定性 外向 开放性 宜人性 责任感 [工作满意度] (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一个人对工作的满意度水平高,就可能对 工作持积极态度;相反,对工作的满意度水平低,就可能对工作持消极态度。工作满意度受到心理学的重视,不仅把它视 为一种个体现象,而且把它作为群体或组织的特征,作为衡量和预测工作行为和组织绩效的有效指标之一。 (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一般而言,员工工作满意度来源于以下 5 个方面: 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融洽的人际关系;5)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阿伦和梅耶(N.J.Allen,J.P.Meyer)所进行的综合研究提出 3 种形式的承诺: 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 社会知觉:(1)首因效应;(2)光环效应;(3)投射效应; (4)对比效应;(5)刻板印象。 [归因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种种失真和偏差] (1)行为者的自利性偏差,即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对别人的成功则归因于情 境因素,对别人的失败做内部归因。 (2)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还取决于他人行为是否与己发生利害关系。当他人失败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害时,人们对他人的失败行 为往往归因为能力差等个人因素。 (3)人们还常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归因倾向,因而当有人受害时,人们对受害者的责难多于同情。 表 4—2 社会性动机及其驱动的行为 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 1.分配公平:公平公正是组织报酬体系设计和实施的第一原则。 2.程序公平 3.互动公平 第一个对学习中的强化做出理论分析的是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L.Thordike), 团队学习。指团队生存、改进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 团队设计是指团队被组织按照什么方式建立起来,包括任务的性质、对成员的要求和团队的结构。 团队过程的主要范畴是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氛围和情绪问题。 周哈利窗模型(J0hari Window)是对沟通风格进行评估与分类时最常用的模型,它将人在交流时的心理,根据对信息的 “暴露”和“反馈"分成四扇窗户,每一扇窗户都代表了一种与沟通有关的人格特征。 把个体的沟通风格划分成 4 种类型: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实现型。 表 4—4 明茨伯格的经理角色 9 7 个有领袖魅力的管理者的关键特征:1.自信、2.远见、3.有清楚表达目标的能力、4.对目标的坚定信念、6.是变 革的代言人、7.对环境敏感。 领导情境的确定。费德勒分离了 3 个情境因素,他认为这是决定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关键。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任务结构、 3)领导者的职权。 领导情境理论同其他领导行为理论一样,也把领导的行为方式按“关心人”和“关心工作”2 个维度划分成 4 种类型的领 导方式:高关系—低工作的参与式,低关系—高工作的命令式,高关系—高工作的推销式,低关系— 低工作的授权式。 在领导情境理论中主要包括 2 个方面的内容: 1)工作成熟度:指被领导者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越丰富,技能越高强,工作成熟度也就越高。 2)心理成熟度:指工作的意愿和动机。工作兴趣和自觉性越高,越不需外力推动,心理成熟度越高。 “路径一目标”这一权变理论中,4 种领导行为是: 1)指导型(结构维度)——让下属明了对他的期望,以及完成工作的方法、程序和时间等。 2)支持型(关系维度)——对下属亲切友善,关心他们的需求。 3)参与型——与下属共同磋商,在决策前充分考虑下属的建议。 4)成就导向型——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期望下属充分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按测验方式可分为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和情境测验。 按测验目的可分为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 按测验应用领域可分为教育测验、职业测验和临床测验。 信度(reliability)。又称稳定性或可信性,指一个人在同一心理测量中几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效度(validity)。可信的测验不一定是有效的测验。测验的效度要回答的是“这个测验是否值得使用?"“它能预测我们感兴 趣的成绩吗?”之类的问题。效度指一个测验的测验结果与被测验者行为的公认标准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是一个测验希望 测量的心理特征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效度越高,测验越好、越有用处。测验具有不同的目的,因此测验也可以具有不同的 效度。 在使用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有 3 种策略选择:1.择优策略。2.淘汰策略。3.轮廓匹配策略。 第五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的心理属性或心理现象总括为 4 个方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意识倾向。其基本内容如图 5—1 所示。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重要方面。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相互联系和影 响,构成人的心理过程。 “经济人”假设把管理重点放在生产管理上,重物轻人;“社会人”假设则将满足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作为管理之重点, 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物质因素置于次要地位;而“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专注点却转移至工作环境上,即创造一个适 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实现自我。 应当注意从以下 3 方面把握人本管理的基本含义: 10 1.企业中的人是首要因素,企业是以人为主体而组成的。 2.企业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为人的需要而生产,为人的需要而管理。 3.人本管理不是企业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现代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理念、指导思想、管理意识。严格 来说,人本管理不是一个管理概念,而是一个哲学概念。 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必然成为人本管理一项甚为重要的核心要求、原则及衡量标准。 人本管理的机制中环境优化机制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主要有 2 大环境因素:(1)工作本身的条件与环境;(2)是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环境。 [人力资本的特征] 人力资本具有一般资本的共性,但是,与物质资本相比,它呈现出以下 7 大自有特征: (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之中,它与人体不可分离。这一不可剥离性,决定了人力资本不可能如物质资本那样直接转让、买 卖(人身隶属、依附情形除外)和继承。 (2)人力资本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存在,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方能体现出来。 (3)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4)人力资本具有收益性,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 (5)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6)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 (7)人力资本具有个体差异性。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变动规律与最优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1)最优的投资规模。 (2)最优的投资结构。 (3)最优人力、资本积累的时间路径。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层次] 1.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总体目标是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所争取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它是开展各项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依据和 动力。 (1)促进人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 (2)开发并有效运用人的潜能是根本目标 人的潜能包括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 2.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目标 (1)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2)劳动人事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3)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4)卫生医疗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5)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包括了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生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和环境开发。 3 种典型的人力资本类型:①一般型人力资本;②专业型人力资本;③创新型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运营体系可分为 3 个部分:创新能力开发体系、创新能力激励体系和创新能力配置体系(见图 5—2) 职业教育包括 3 类: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就业后的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从综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将人力资源开发分为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管理开发、环境开发四大环节来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 内容与方法。 组织开发有许多方法,这里着重讨论管理文献中 3 种最受欢迎的方法。 第一种是库尔特·利温(Kurt Lewin)的三步模式(three-stepmode1),即“解冻”(unfreezing)、“改变”(changing)、 “重新冻结"(refreezing)。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内容都在不断调整、不断变化,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工作逐渐被现 代人力资源管理所取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是: 11 1.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档案、人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等具 体的事务性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重点是开发人的潜 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也就是说,当一名员工进人一个单位,经过人事部门必要的培训 后,安排到一个岗位,完全由员工被动性地工作,自然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也就是 说,对员工不仅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不断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岗 位或职位调整,充分发挥个人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 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考虑人 的情感、自尊与价值,以人为本,多激励,少惩罚;多表扬,少批评;多授权,少命令,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体现每个人 的价值。 4.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就事论事,只顾眼前,缺乏长远,属于战术性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注重近期或当前具体事宜的解决,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根据组织的长远目 标,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措施,属于战术性与战略性相结合的管理。 5.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采用新的 技术和方法,完善考核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手段。 6.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按部就班,强调按领导意图办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多为主动 开发型,根据组织的现状和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 7.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日常的信息检索、报表制作、统计分析多为人工进行, 很难保证及时、准确,并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系统、信息检索、报表制作、核算、测评、招 聘等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依据。 8.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处于决 策层,直接参与单位的计划与决策,为单位最重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1.同素异构原理:总体组织系统的调控机制 2.能位匹配原理:人员招聘、选拔与任用机制 3.互补增值、协调优化原理:员工配置运行与调节机制 4.效率优先、激励强化原理:员工酬劳与激励机制 5.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原理:员工竞争与约束机制 6.动态优势原理:员工培训开发、绩效考评与人事调整机制 员工激励具有以下 3 个特点: 1)激励员工的尝试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反应或达到满意的效果; 2)要使员工对激励做出相应的反应,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 3)任何一种刺激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没有一种刺激方法能在各种场合和任何时间下都适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 3 大基石和 2 种技术】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当建立在 3 大基石,即定编定岗定员定额、绩效管理和员工技能开发,以及工 作岗位研究和人员素质测评 2 大技术的基础之上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以下 6 个基本环节: (1)绩效计划; (2)绩效监测;(3)绩效沟通;(4)绩效考评;(5)绩效诊断;(6)结果的应用。 员工技能开发的基本概念可以表述为:通过科学的系统全面的教育、培养和训练,使全员的职业品质、专业素养和操作技 能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发掘的过程。 具体来说,它包括教育、培养和训练等 3 方面具体内容。 岗位研究是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评价与岗位分类分级等项活动的总称。更确切地说,它是以各类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经过系统的岗位调查、岗位信息采集以及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制定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 人事文件,为员工的招聘、录用、考评、培训、晋升、调配、薪酬、福利和奖惩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 人员素质测评涉及的 3 个基本概念:①人员,泛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专指各行各业的人员,如生产工人、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中高层职业经理人等。②素质,劳动者个体完成一定。(生理和心理的)活动与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 基本特点,素质是行为的基础与基本因素。③测评,即测量与评定。 12 13

13 页 272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复习重点(小抄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复习重点(小抄版)

8. 动态设计理论中,静态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内仍仍占主导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部,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复习重点 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的包容关系 9. 静态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权责结构)、机构(部门划分形式和结构)、规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章(管理行为规范)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 10. 动态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机构、规章、加紧了人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 第一单元 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协调信息控制、绩效管理、激励制度、人员配备及 一.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培训等。 1.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二) 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2.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 1. 基本原则为:(1) 任务与目标原则(基本原则,出发点,归宿) 的中药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2) 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 (3) 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一) 组织设计理论的内涵 (4) 集权与分权结合原则; (5) 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2. 组织设计中要十分中式横向协调问题,主要措施有 1. 组织理论又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者大组织理论 (1) 实行系统管理,把智能性质相近或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归类,成立各个管理子系统, 2. 组织理论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 分别由各部副总经理(副厂长、部长)负责管辖 权力、沟通等 (2) 设立一些必要的委员会及会议实现协调 3. 组织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现在组织理论 (3) 创造协调的环境,提高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增加相互间的共同语言 4. 古典组织理论的依据是韦伯、法约尔等人的行政理论,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 3. 集权与分权 5. 近代组织理论的依据是科学,甚至作为科学的一部分而存在,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 (1) 集权是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 (2) 分权是调动夏季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有利于基层根据基层情况迅速而正 6. 现代组织理论的依据是以权变管理理论 确地做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领导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抓重大问题 7. 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静态、动态 二、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1. 六种新型组织结构模式有:超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组织制、模拟分权制、流程型 ② 提高了组织的灵活性,可随时组建、重建和解散团队,能在不增加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 组织、网络型组织 前提下,充分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 2. 超事业部制又称执行部制,在事业部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 ③ 将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集中在一起,使员工有机会学习到更多技能 (1) 优点: ④ 能较好地解决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使一些临时性的,跨部门工 ① 可利用几个事业部的力量联合开发新产品,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进度,以更快地形成新 作的执行变得不再困难 产品 的拳头优势 ⑤ 为企业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新组织结构形式,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矩 ② 超事业部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各事业部的生产经营活动方向,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 阵制组织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分权工具 和适 应性 ⑥ 由于项目团队成员享有较高的决策权,因而团队成员对组织的承诺水平以及组织对团队成 ③ 能够是公司总经理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企业重 员的激励水平较高 大战略性决策上 (3) 缺点 ④ 有利于为最高领导培养出色的接班人 ① 组织关系复杂,由于人员受双重领导,对来自两个上级的指令有时无所适从,不易分清责 (2) 缺点 任 ① 由于超事业部制增加了管理层次,加大企业内部的横向、纵向的协调和沟通工作量,降低 ② 由于项目组成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后仍要回到原单位,因为容易产生临时观 决策与执行的效率 念,导致责任心不强 ② 带来管理人员和管理成本增加等一些新的问题。 ③ 项目小组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利,即可能出现个人权力过大,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也可 (3) 条件: 能使组织陷入过度的妥协,出现指挥混乱的情况,影响决策的效率 ① 企业规模特别巨大 4. 多维立体组织 ② 产品品种较多,且都能形成大批量生产 (1) 多维立体组织又称多位组织,立体组织,多维立体矩阵制等 ③ 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及市场分部很广 (2) 多维立体组织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与智能参谋机构,形成了三类主要的管理组织机 ④ 所设立的事业部很多 构系统 ⑤ 最高领导者深感有适当集权的需要,否则无法有效地协调、控制这众多事业部 ① 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即产品利润中心 ⑥ 超事业部制主要用于规模巨大,产品(服务)种类较多的企业 ② 按职能(如市场研究、生产、调查、财务、人事、质量控制)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即专 3. 矩阵制,亦称规划—目标结构、非长期固定性或项目性组织结构 业成本中心 (1) 矩阵制组织结构是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列组成 ③ 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即地区利润中心 的,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3) 优点 (2) 优点 ① 能够使产品事业部、地区事业部与专业职能参谋部门三方面都能从整个组织的全局考虑问 ① 将企业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较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各智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 题,从而减少部门间的摩擦,互通信息,集思广益,共同决策 配合,及时地解决问题 ② 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要求 ③ 在分权基础上,能够确保智能目标的实现 1 ④ 使人力资源在多种产品线之间灵活共享 网络型组织亦称虚拟组织,它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依靠高度发达的网络,将供应、 ⑤ 能适应不确定性环境的变化,进行复杂决策的需要 销售企业和客户,乃至竞争对手等独的企业或个体连接而成的经济联系体 ⑥ 它主要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模巨大的跨地区公司 (1) 类型: (4) 缺点 ① 内部网络 ① 员工面临三重职权关系,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情况 (2) 特点 ② 员工需要接受高强度的训练,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多种专业技能 ①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是一种“市场驱动型”的组织 ③ 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困难,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实现权利的平衡 ② 组织扁平化 ④ 需要频繁召开会议协调关系,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案,从而增加管理成本,影响决策效率 ③ 流程的动态化特征更为明显,能够实现对市场的敏捷响应 5. 模拟分权组织 ④ 具有突出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 模拟分权组织亦称模拟分权制或模拟分散管理组织 ⑤ 工作地点离散化,能够充分利用外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实现成本共担,降低生产成 (1) 特征 本 ① 只有总公司才是真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而总公司下的各专业分公司是“模 ⑥ 企业之间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而结成的一种短暂的动态联盟 拟”的经济实体 ⑦ 各企业核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拥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 ② 只有总公司的总经理才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也只有总公司才具有法人资格 ⑧ 企业规模小型化趋势更为明显 ③ 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它兼有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的主要特征 ⑨ 要求有更为完善的网络技术 (2) 优点 (3) 优点 ① 实践证明该组织结构模式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不但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生产连续性很强 ① 能够促进组织对顾客的变化做出灵活而快速的反应 的大型联合企业,也适用于不宜完全实行事业部制的中型企业。 ② 能够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 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加速老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③ 促进组织成员伙伴关系的建立,使企业将资源转向顾客和市场需求 ③ 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活力,调动分厂或车间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 能够 企业管理成本,使中小企业迅速成长 ④ 有利于使责、权、利相结合,强化责任感,激发员工的参与意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质 ⑤ 能够促进组织中每个成员提高核心竞争力 量,提高效益 ⑥ 有利于促进员工注重团队工作的合作 (3) 缺点 (4) 缺点 ① 内部的价格体系不容易完全理顺 ① 由于企业边界的不确定性容易使企业丧失控制权 ② 各专业分公司生产经营计划的目标和生产任务难以确定 ② 不同企业的组织文化,及其发展目标差异性,将企业之间相互关系难以协调 ③ 对各单位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显得比较困难而复杂 ③ 容易使企业潜在对手急速增加 ④ 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较差 ④ 容易暴露组织成员的专有技术,使其知识产权被侵占 ⑤ 组织内横向协调的难度大 ⑤ 企业成员的专业领域狭窄,相互依存性增强 6. 流程型组织 ⑥ 信用问题成为企业合作的主要问题 (1) 特点 二.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和概念 ① 以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与效率,降低对顾客的产品或服务供应成本为目标 (一)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 ② 管理者的职权很大,业务流程较长,实行全程式管理 1. 组织环境分析 2. 组合发展目标的确定 ③ 纵向管理链较短,而横向管理链较长 4. 组织职能设计 5. 组织部门设计和工作岗位设计等多项内容 (2) 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内容 (二)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概念 ① 组织以流程唯独为主干,每一流程由若干子流程和团队组成 1. 管理层次的概念: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层级的数目,即一个组织内部,从最高管理者到最低 ② 设计必要的职能服务中心,以保障流程团队和业务流程的有效运行 层职工的职级、管理权力的层级,管理层级的设计代表了组织的纵向结构,纵向分工的目的 ② 垂直网络 ③ 市场网络 ④ 机会网络 3. 企业流程设计 ③ 团队之间、业务流程之间及其与职能中心之间的整合和协同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是解决组织管理权限的问题 (3)优点 2. 管理幅度的概念: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主管人员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① 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三) 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② 业务流程是以产出(或服务)和顾客为中心,从而提高了组织的运行效率 1. 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③ 组织结构扁平化 2.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级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幅度起主导作用 ④ 流程团队是流程型组织的基本构成单位 (四) 上下级关系可分为三种类型 ⑤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从集权层级制到分权层级制再到扁平化的流程组织,使企 1. 直接单一关系 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三. 组织职能设计 (3) 缺点 (一) 组织职能设计步骤 ① 确定核心流程较为困难 1. 职能分析(目的是明确企业关键职能和基本职能) ② 需要对组织文化、、管理体制、人事财务、信息管理等系统进行配套性变革 2. 职能调整(方法:充实已有智能,增强新的智能,转移或重新确定只能的中心) ③ 需要加强员工培训开发,提高综合素质,逐步适应流程型团队工作的环境 分解 7. 网络型组织 (二) 组织智能设计方法 1. 基本职能设计 2 2. 直接的组合关系 3. 交叉关系 3. 职能 包括生产、计划、人事、财务、研发、信息、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内容 3. 责任制度的贯彻落实,必须同相应的经济利益挂钩,使管理人员尽责用权具有必要的动力 2. 关键职能设计 机制 包括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安全、成本控制、资源开发等 第二单元 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四. 组织部门设计 一.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一) 部门纵向结构的设计 (一)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1. 管理幅度的设计方法 1、 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 (1) 经验统计法(最高领导层的管理幅度为 7-9 人) 钱德勒著名理论:组织结构服从战略 (2) 变量测量法,步骤如下: 2、 有关企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可以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① 必须找出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变量 3、 战略前导性与结构滞后性 ② 要分析各变量对管理者符合的影响程度,求出权数 (二) 组织不同战略阶段对组织结构的选择 ③ 讲管理人员的总权数与管理幅度的标准值进行比较,以确定具体的管理幅度 1. 增大数量战略(发展阶段)——简单结构或形式 2. 管理幅度影响因素包括 2. 扩大地区战略(地区扩展阶段)——建立职能部门结构 (1) 工作性质,工作的复杂程度越高,变化性越大,管理幅度就越小 3. 纵向曾和战略(行业增长阶段)——事业部结构 (2) 人员素质状况 4. 多重经营战略(成熟阶段)——矩阵结构或经营单位结构 (3) 管理业务标准化程序 (三) 组织变革时应充分发挥的三个系统 (4) 授权程度 1. 指挥计划系统 (5) 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 (四) 组织变革时应调整好的四个层面: (6) 组织凝聚力,组织变革的速度,人员分部的相近性等 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 3. 管理层次的设计方法 (五) 组织变革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按照企业的纵向职能分工,确定企业的管理层次 1. 以系统为主,以功能为辅的原则 (2) 有效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 3. 以工作为主,层次为辅的原则 (3) 选择具体管理层次 二.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 (4) 对个别管理层次做出调整 (一) 完整、合理的组织表格程序: (二) 部门的横向结构设计方法 组织诊断、实施变革、组织评价 1. 从企业总体结构分:① 自上而下 ② 自下而上 ③ 业务流程法 2. 沟通联络系统 3. 检查反馈系统 2. 以效率为主,以结构为辅的原则 1. 组织诊断 ④ 根据流程来设计部门 ① 确定问题: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组织变革的目的 2. 按不同对象和标志分 ② 组织诊断:采集数据资料对组织机构进行诊断分析 ① 按人数划分法 2. 实施变革 ② 按时序划分法 ① 提出改革方案:提出若干可行的改革方案可供选择 ③ 按产品划分法 ② 确定实施计划:明确方法步骤,具体措施和工作重点 ④ 按地区划分法 3. 组织评价 ⑤ 按职能划分法 ① 评价效果:检查分析评价组织变革效果和存在问题 ⑥ 按顾客划分法 ② 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各种相关的信息修正改革方案 (三) 企业各个管理和业务部门的组合方式 (二) 组织结构诊断 组合方式 组织结构调查、组织结构分析、组织决策分析、组织关系分析 适用模式 1.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 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任务小组)广义 2.以成果为中心 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 3.以关系为中心 多维立体组织模式、流程型、网络型 1. 组织结构调查 (1) 资料:工作岗位说明书、组织体系图、管理业务流程图 (2) 管理业务流程图包括:业务程序、业务岗位、信息传递、岗位责任制 2. 组织结构分析 (四) 进行具体的职能设计或业务部门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1) 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的改变 1. 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保证行政命令和生产经营指挥的集中统一 (2) 明确关键职能并至于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 2. 部门的责权利必须对应一致 (3) 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和类别,要使成果性职能配置于非成果性职能之上 3. 执行和监督机构应当分设 3. 组织决策分析考虑因素 4. 机构和人员应当精简 (1) 决策影响的时间 (五) 在机构设置上要实行 1. 首脑负责制 2. 正职领导副职,正副级之间是上下级关系 3. 一级管一级 4. 实行直线—参谋制 (3) 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 (2) 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 (4) 决策的性质 4. 组织关系分析 单位与单位,单位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 (六) 权、责、利一直应做到 (三) 实施结构变革 1. 建立岗位责任制 1.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预兆 2. 赋予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要相对应 (1) 企业经营业绩下降 3 (2) 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 (3) 员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合理化建议减少,员工的旷工率、病假率、离职率增 三. 改进岗位设计的基本内容 加等 (一) 基本内容 2.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法 1. 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 (1) 改良式变革 (2) 爆破时变革 (3) 计划式变革 2. 岗位工资的满负荷 3. 岗位的公式工作制 4. 劳动环境的优化 3. 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应采取的措施 (二) 各基本内容含义、影响因素 (1) 让员工参加组织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使他们充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的责 1. 工作扩大化包括:横向扩大工作、纵向扩大工作 任感 2. 工作丰富化要达到的要求 (2) 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 (1) 任务多样化 变革后的工作岗位。 (4) 赋予必要的自主权 (3) 大胆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从组织方面减少变革的阻力 3. 岗位的工时工作制 三. 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 (1) 对企业来说,它将影响到工时利用的状况、劳动生产率以及整体的经济效益 (一) 企业结构整合的依据 (2) 对员工来说,它将体现到如何“以人为本” 主要在于解决结构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互间协调的要求 4. 老公环境优化的影响因素 (二) 新建企业的结构整合 (1) 影响劳动环境的物质因素 按规定标准修正和确认分结构的各部门 ① 工作地的组织 (三) 现有企业的结构整合 (2) 影响劳动环境的自然因素:空气、温度、湿度、噪声以及厂区绿化等 (2) 明确任务的意义 (5) 注重信息的沟通与反馈 ② 照明与色彩 企业结构内部的不协调的四个表现方面 四. 改进工作岗位设计意义 1. 各部门间经常出现冲突 1. 企业劳动分工的需要 2. 存在过多的委员会 (3) 任务整体性 ③ 设备、仪表和操纵器的配置 3. 高层管理部门屡屡充当下属部门相互间冲突施的调解者 2. 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的需要 4. 组织结构本身失去了相互协调的机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 3. 劳动者在安全、健康、舒适的条件下从事劳动活动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 上述现象不是十分明显或者不严重,整合可以在原来结构分解的基础上进行,或者仅作局部 五. 岗位设计的基本方法 调整,重点放在协调措施的改进上; 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现代工效学的方法、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 如果上述现象很严重,首先按结构分解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重新进行结构分解,在此基础上再 (一) 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 作整合 1. 概念:方法研究,是运用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对现行岗位活动的内容和步骤,进行全面 (四) 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 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找出其中不必要、不合理的部分,寻求构建更为安全经济、简便 1. 拟定目标阶段 2. 规划阶段 3. 互动阶段 4. 控制阶段 有效作业程序的一种专门技术 四. 组织结构变革需要做到 2. 步骤:选择,记录,分析,改进和实施 1. 组织结构改革方案要经过仔细研究和充分酝酿,避免出现“心血来潮”|“朝令夕改”的现 (1) 选择研究对象 象 (3) 分析观察记录的事实,找出改善的方案 2. 尽可能地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避免“限期完成”的运动方式 (4) 通过分析,研究出一套实用、经济、有效的新方法 3. 事先做好准备,并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工作。 (5) 贯彻执行新方法 第三单元 工作岗位设计 3. 方法研究的具体应用技术包括 一. 决定工作岗位存在的前提 (1) 程序分析,采取的工具有 影响和制约工作岗位的因素 ① 作业程序图 ② 流程图(单柱型、多栏型) 1. 相关技术状态,从事劳动活动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的影响 ③ 线图 ④ 人—机程序图 2. 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状况 ⑤ 多作业程序图 ⑥ 操作人员程序图 3. 服务、加工的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的影响 前三种流程图主要侧重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操作、检验、运输等事项的分析研究,是以宏观的 4. 本部门对岗位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主管对本岗位工作的分配指派,以及领导行为的影响 物料流程为对象 5. 本岗位不同时段不同经历任职者思想意识、烛光判断、个人意志等,对岗位工作任务和目 后三种流程图力求找出节省人力,减少工时消耗,充分利用设备的最佳方案 标所产生的反作用 (2) 动作研究 6. 企业生产业务系统的决策,对岗位工作目标和活动的定位与调整的影响 ① 动作经济原理概念:是指实现动作经济与减轻疲劳的一些法则,泳衣改善工作方法 7. 工业工程师、劳动定额师等职能技术专家对岗位设计的影响 ② 包含内容:人体利用,工作地布置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工具和设备的设计 8. 软环境条件的影响 (3) 动作研究的步骤 二.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 要考察现行的程序,对它提出各种问题 (一)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② 运用动作经济原理,在做好四方面工作 1. 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 2. 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3. 责权相对应的原则 a. 取消所有不必要工作 b. 合并重复的工作 (二) 具体设置岗位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并处理以下五方面关系 1. 资源配置合理、运行规则适应 低,实现工作满负荷 2. 责任和目标明确、具体,确保总目标实现 (2) 用直接观察方法记录全部事实 3. 数量最 c. 重新调整所有工作,使作业更加有条理,更有效率 4. 有效配合、发挥积极效应 d. 检查各项具体操作能否简化,并拟出新方案 5. 设置科学、合理、系统,责权明确、具体、清晰 e. 对新方法作出评价 4 (二) 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 (一) 外部环境 1. 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研究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 1. 经济环境——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改善和设置 2. 人口环境 2. 工业工程功能具体内容表现为:规划、设计、评价、创新 (二) 内部环境 (1) 规划:确定一个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所应采取的特定行动的预备活动 1. 企业的行业特征 (2) 设计:实现某一既定目标而创建具体实施系统的前期工作,包括技术准则、规范、标 4. 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准的拟定,最优方案选择和蓝图绘制 5. 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特征,人力资源战略、培训制度、薪酬激励制 (3) 评价:对现存的各种系统、各种规划和计划方案以及个人与组织的业绩作出是否符合 度、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 既定目标或准则的评审与鉴定活动 四. 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 (4) 创新:对现存各种系统的改进和提出崭新的、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见解的活动 1. 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 2. 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六. 岗位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设计 3. 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4. 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 (一) 岗位扩大化的设计方案 五. 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1. 岗位宽度扩大化:延长加工周期,增加岗位的工作内容,包干负责 1. 调查、手机和整理设计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 2. 岗位深度扩大化 2. 根据企业或部门实际情况确定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 (1) 岗位工作纵向调整 (2) 充实岗位工作内容 3. 科技环境 4. 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 2. 企业的发展战略 3. 企业文化 备精确二翔实的资料 (3) 岗位工作连贯设计——研究开发、科学论证、试验试制、到小批量生产由原来的多种 3. 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 岗位组合在一起 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 (4) 岗位工作轮换设计 (5) 岗位工作矩阵设计 4. 制定人俩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 (二) 岗位扩大丰富化的多维度分析 于求或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 1. 岗位扩大丰富化三个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员维度 5. 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 2. 岗位扩大化的关键因素 六. 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 (1) 要获得从上至下的管理系统支持 (一) 编写人员配置计划 (2) 岗位设计与再设计再改进对提高员工的岗位满意度,调动各层级岗位员工的积极性、 (三) 编制人员共计计划 (四) 编写人员培训计划 主动性和创造性才真正具有意义 (五) 编写人力资源费用计划 (六) 编写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 (三) 岗位扩大化和丰富化设计中要注意 (七) 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1. 保持岗位工作任务具有一定变动率,岗位任务的变动率不宜太高或太低 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 2. 每个岗位的工作都应当具有独立的技术内容和相对的完整性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基本程序 3. 控制岗位工作的循环期,工作周期不宜过长或过短 一. 人力资源预测的概念 4. 明确岗位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考评标准,使员工逐步掌握岗位的操作技能技巧 (一) 人员需求预测 5. 在基本作业之外,可将辅助性和准备性工作尽可能组合在一起 人员需求预测就是估算组织未来需要的员工数量和能力组合,它是公司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 6. 建立岗位正常的晋升路线,对突出的优秀人才要提升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保证岗位员工在 核心和前提,其直接依据是公司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 掌握地技能等级工作之后,箱高级能等级工作发展 (二) 人员供给预测 7. 鼓励一专多能,在员工掌握一个工序或者工种技能之后,要使其向多种多职业发展 企业人员的供给预测是指企业组织根据既定的目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类人 8. 在可能的情况下,员工即从事生产工作,又承担一定的组织监督管理的任务 力资源补充来源情况的分析预测 9. 建立信息的沟通渠道,保证岗位信息的对称性,为岗位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 人力资源预测与人员规划的关系 第二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1. 从组织的目标与任务出发,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符合特定的生产资料和 (二) 编制人员需求计划 一.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 (一)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则 2. 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要满足个人的利益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则,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主要有 3. 任何人力资源与未来组织发展各阶段的动态适应 1.人员配备计划 二. 人力资源预测的内容 2.人员补充计划 3.人员晋升计划 (二)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一)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二) 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除了人员配备、人员补充、人员晋升外,还包 (三) 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 (四) 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预测 括 (五) 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的内涵 1.人员培训开发计划 2.员工薪酬激励计划 1. 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主要指,企业人力资源的自然消耗(如自然减员)和自然流动(如专业 3.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4.其他人力资源规划 转移、变动而引起的人力资源变动) 2. 企业人力资源增量主要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行业调整等发展变化带来的人力资源上的 二.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1. 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 2. 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 新的需求 3. 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 4.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 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 5. 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 (一) 对组织方面的贡献 三.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 1. 满足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5 2. 提供组织的将整理 3. 人力资源预测是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二)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 一.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原理: 1. 人力资源预测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1. 惯性原理 2. 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 对象指标与依据指标 四. 人力资源预测的局限性 (一) 对象指标 (一) 环境可能与预期的情况不同 (二) 企业内部的抵制 (三) 预测的代价高昂 (四) 知识水平的限制 2. 相关性原理 3. 相似性原理 对象指标是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对象,可以是总量需求预测指标,也可以是结构需求预测 指标 五. 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 (二) 依据指标 1. 顾客的需求变化(市场需求) 2. 生产需求(或者企业总产值) 依据指标也就是影响预测的变量伊苏 3. 劳动力成本趋势(工资状况) 4. 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 三.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 5. 追加培训的要求 6. 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 主要有经验预测法、描述法、德尔菲法 7. 员工的出勤率 8. 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影响 (一) 经验预测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9. 工作小时的变化 10. 退休年龄的变化 (二) 描述法:不适用于长期预测 11. 社会安全福利保障 (三) 德尔菲法 六. 准备阶段 又称专家评估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专家(尤其是人事专家)对企业未来人力 (一) 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 (三) 岗位分类 (二) 人员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需求量的分析评估,并同感多次重复,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它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四) 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1. 工作步骤分为四轮: (五)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由三方面构成 (1) 第一轮,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家组,准备有关资料,征求专家意见 1. 企业总体经济发展预测系统 (2) 第二轮,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预测问题(25 个为宜),交付专家组评价,然 2. 企业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预测系统 3. 人力资源预测模型与评估系统 后由预测组织统计整理 (六) 常见的环境分析方法: (3) 第三轮,修改预测结果,充分考虑有关专家的意见 1. SWOI 分析法 (4) 第四轮,进行最后预测,在第三轮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请专家提出最后意见及根据 2. 竞争五要素分析法 2. 第二轮实施过程应注意: (1) 对新加入竞争者的分析 (3) 对自己产品替代品的分析 (2) 对竞争策略的分析 (1) 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尽可能简单,以保证所有专家能够从相同的角度理解员工分类和其 (4) 对顾客群的分析 他相关的概念 (5) 对供应商的分析 (2) 在必要时,可以不问人力资源需求的总体绝对数量,而问变动的百分比或某些专业人 (七) 企业员工分类标准 员的预计变动数量 1. 企业专门技能人员的分类 (3) 对于专家的预测结果也不要求精确,但是要专家们说明对所做预测的肯定程度 2.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分类 3. 德尔菲法既可用于企业整体人力资源需求量预测,也可以用来预测部门人力资源需求,它 3.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分类:战略管理人员、运营管理人员、市场运作小组、保障管理人员、 的目标是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预测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适用于长期趋势预测 社会化服务管理人员 四.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 (八) 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一) 转换比率法 1. 数据的采集(16 个调查表) 1. 目的是将企业的业务量转换为对人力的需求,这是一种适合于短期需求预测的方法 2. 数据的初步处理 2. 缺陷: (1) 在统计数据期间,企业(单位)曾经购并其他部门,则应搜集被购并部门的相关数据, (1) 进行估计时需要对计划期的业务增长量、目前人均业务量和生产率的增长绿进行精确 与该企业(单位)购并前的数据进行汇总 的估计 (2) 在统计数据时期,企业(单位)曾经剥离若干 bum,则应收集被剥离部门的相关数据, (2) 这种预测方法只考虑了员工需求的总量,没有说明其中不同类别员工需求的差异 从该企业(单位)剥离前的数据中减去 (二) 人员比率法:过去的人员数量与配置是完全合理的,而且生产率不变,其应用范围有 七. 预测阶段 较大的局限性 1. 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确定岗位职务序列和人员配置的标准 (三) 趋势外推法:本质是经济计量模型法 2. 进行人力资源盘点,对现有人员缺编、超编以及是否符合任职资格条件进行统计分析 1. 定义:又称时间序列法,是定量预测技术的一种。其实质是根据人力资源历史的和现有的 3.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得出现实的人力资源需求量 资料,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具有连续性的原理,运用数学工具对该序列加以引申,即从过去延 4. 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人员退休、离职、流失状况 伸将来,从而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的目的 5.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工作任务量总体的增长情况,确定各部门需要增加的工作岗 2. 通用回归模型: 位和人员数量,得出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量 3. 趋势外推法是预测人力资源未来发展趋向和可能达到某种水平的方法,其预测可靠性,与 6. 对现实人力资源存量、未来的人员流失状况和未来人力资源需求总量进行综合平衡和测算, 历史的和现在的资料时间长短,以及外推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得出未来预测期内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净需求总量 (四) 回归分析法:本质是经济计量模型法 八. 编制人员需求计划 (五) 经济计量模型法 计划期内员工补充需求量=计划期内员工总需求量-报告期内期末员工总数+计划期内自然减员 (六) 灰色预警模型法:本质是经济计量模型法 员工总数 (七) 生产模型法 6 (八) 马尔科夫分析法,实际是一种转移概率矩阵 4. 将上述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得出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的预测 (九) 定员定额分析法 5. 分析影响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各种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得出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1. 劳动定额分析法 2. 设备看管定额定员法 6. 将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进行汇总,得出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3. 效率定员法 4. 比例定员法 四. 内部预测的方法 (十) 计算机模拟法 (一) 人力资源信息库 (十一)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定量方法的注意事项: 人力资源信息库针对企业不用人员,可分为: 1. 转换比率法和数学模型法都是以现存的或者过去的组织业务量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为基础, 1. 技能清单,由四部分组成 都适合于预测具有共同特征的员工的需求 (1) 主要说明员工的工作岗位、经验、年龄等 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都是以函数关系不变作为前提,但是,这经常是不符合石基 (2) 介绍员工技术能力、责任、学历等 的,因此需要用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 (3) 对员工工作表现、提升准备条件等的评价 第三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总量预测 (4) 对员工最近一次的客观评价,尤其对工作表现的评价 2. 管理才能清单 影响岗位 相同点 企业专门技能人 不同点 主要包括:管理幅度范围、管理的总预算、下属的职责、管理对象的类型、收到的管理培训、 当前的管理业绩等 劳动生产率、出勤率、能源消耗情况、 员 (二) 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P90 页例题 定额工时、作业率和废品率等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销 企专业技术人员 售收入(利润)、产值产 量、总资产(净资产)、 总成本、追加投资、人工 对提升受阻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生产技术水平、新项目投资、科研项 1. 进行“一对一”的免谈,就有关升迁问题深入交换意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工作和学习, 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研究成果获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奖、科技成果转让 2. 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或深造的机会 能源消耗情况、企业管理幅度、企业信 成本 经营管理人员 3. 给他们压“重担”,适当扩大他们的工作范围,让其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在可能的情 息化程度、信息传送速度、决策速度、 况下,即使不升职也可以提高他们薪资等级 企业其他各类人员的数量等 (三) 马尔可夫模型 一. 某企业人员总量需求预测步骤 1. 是分析组织人员流动的典型矩阵模型 (一) 趋势外推法 2. 基本思想是:通过发现组织人事变动的规律,推测组织在未来的人员供给情况 利用惯性原理,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总量进行预测 1. 定性分析 2. 函数拟合 3. 具体做法:将计划初期每一种工作的人数与每一种工作的人员变动的概率相乘,然后纵向 3. 模型筛选 相加,得到组织内部未来劳动力的净供给量。 (二) 回归分析法 4. 公式: (三) 运用灰色预测理论进行预测 5. 马尔可夫模型的关键是确定转移概率,如果转移概率是固定的、确定性的,则运用模型预 (四)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测较为简单 二. 企业专门技能人员总量预测 第二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 回归分析法的两种方式作多元回归方程: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包括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 1. 利用企业产量产值等数据做自变量,以专门技能人员人数为因变量做回归 一. 企业人力资源出现供不应求的如何处理: 2. 以经营管理人员人数、专业技术人员人数、企业员工总数做自变量,以专门技能人员人数 1. 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 做因变量做回归 2. 如果搞技术人员出现短缺,应拟定培训和仅剩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拟定 第四节 企业人力资源共计预测与供需平衡 外部招聘计划 第一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3. 如果短缺现象不严重,且本企业的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则可依法制定延长公式适当增 一. 内部攻击预测 加报酬的计划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必须考虑下述因素:企业内部人员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 4. 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关构成,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及其替代人力资源的格局 等)、内部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跳槽(辞职、解聘)等 5. 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 二. 外部供给预测 6. 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 1. 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1) 地域性因素 (2) 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 二. 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过剩的常用方法: (3) 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 (4) 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 2. 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渠道 (1) 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 (2) 复员转业军人 (3) 失业人员、流动人员 (4) 其他组织在职人员 1. 裁减冗员 2. 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机构 3. 鼓励退休或内退 4. 轮值轮训 5. 另立门户,开办第三产业 6. 减少员工工作时间,降低工资水平 7. 减少员工工作量,按工作任务完成量计薪 8. 拓展业务 第五节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一. 制度化管理的基本理论 三. 企业人员共计预测的步骤 1. 制度化管理的概念: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 1. 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盘点,了解企业员工队伍的现状 制度化管理。通常称作“官僚制”“科层制”或“理想的星座组织体系”。制度化管理的实 2. 分析企业的植物调整政策和理念员工调整数据,统计出员工调整的比例 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与个人的、科 3. 向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了解将来可能出现的人事调整状况 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7 2. 制度化管理的特征 (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 (1) 在劳动分工基础上,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且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明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确规范而制度化 1. 录用 (2) 按照各机构、各层次不同岗位权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企业中的地位,从而形成一个 五.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 有序的指挥链或者等级系统,并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 (一)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理 (3) 一文字形式规定岗位特性以及对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能力等要求,根据通过正式考试 1. 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 2. 保持 3. 发展 4. 考评 5. 调整 或者教育训练而获得的技术资格,老挑选组织中的所有成员 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4) 在实行制度管理的企业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原则上企业所有员工都应服从制 2. 从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出发,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使之更加充 度的规定 满活力 (5) 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有三个特点: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应当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人力资源师管理理论的同时,有所创 ① 根据因事设人的原则,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 新,有所前进 ② 每个管理者均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 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与创新,必须在国家劳动人事法律、法规的大框架内进行 ③ 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要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 5.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必须与企业集体合同保持协调一直 (6) 管理者的职务是管理者的职业,他有固定报酬,具有按自理、才干晋升的机会,他应 6. 必须重视管理制度信息的采集、沟通与处理,饱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动态性 该忠于职守,而不是终于某个人 (二)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时,为了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进行,还应注意 3. 制度化管理的优点 1. 学习理解国家法规是,要注意区分“可以”与“必须”的差异 (1) 个人与权力相分离 (2) 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表现 2. 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说明了“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 (3) 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也必须写明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而国家没有说明的,企业可以大胆去做 二. 制度规范的类型 六. 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1. 概念:制度规范是组织管理过程中介意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 1. 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 2. 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程序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办法等的总称 3. 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4. 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 2. 制度规范可分为: 七.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步骤 (1) 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 1. 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 (2) 管理制度,是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的活动框架 3. 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3) 技术规范,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 八. 制定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程序 (4) 业务规范,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 1. 概括说明建立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在企业 5. 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 2. 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 的事物所制定的处理规范 单位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行为规范 2. 对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业务分工,以及各级参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 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构成 活动的人员的责任、权限、义务和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从基础性管理制度和员工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入手 3. 明确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程序和步骤,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 (一) 属于劳动人事基础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包括: 则和具体的要求 1. 组织机构和设置调整的规定 4. 说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理,对采用数据采集、汇总整理、信息传 2. 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工作的规定 递的形式和方法,以及具体的指标和标准作出简要确切的解释和说明 3. 岗位设置和人员费用预算的规定 5. 详细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类别、层次和期限 4. 对内对外人员招聘的规定(含合同管理规定) 6.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所使用的报表格式、量表、统计口径、填写方法、文字撰写和 5. 员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的规定 上报期限等提出具体的要求 6. 人员培训与开发的规定 7.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结果应用原则和要求,以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和 7. 薪酬福利规定(含社保规定) 相关政策的兑现办法做出明确规定 8. 劳动保护用品与安全事故处理的规定 8. 对各个职能和业务部门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年度总结、表彰活动和要求作出原则规定 9. 其他方面的规定 9.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具体程序和管理办法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 (二) 属于劳对员工管理的制度可以包括: 10.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解释、实施和修改等其他有关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 1. 工作时间,如加班、轮班、不定时工作的规定 2. 考勤规定 3. 休假规定 4. 年休假的规定 5. 女工劳动保护与计划生育规定 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6. 员工奖惩规定 7. 员工差旅费管理规定 8. 员工佩戴胸卡的规定 9. 员工因私出境规定 10. 员工内部沟通渠道的规定 11. 员工合理化建议的规定 第一节 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12. 员工越级投诉的规定 13. 其他有关的规定如员工满意度调查的规定 一.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 (一) 个体差异原理 (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8 员工测评的基本假设认为,人的素质的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为意志转移 (三) 确定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结构 的 (四) 筛选与表述测评指标 (二) 工作差异原理 (五) 确定测评指标权重 (三) 人岗匹配原理,包括: (六) 规定测评指标的计量方法 1. 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相匹配 2. 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相匹配 (七) 市测或者完善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3. 各类员工与员工之间相匹配 4. 各类岗位与岗位之间相匹配 五. 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 类型名称 (一) 准备阶段 测评目的 选拔性测 以选拔优秀员工为目 评 的 开发性测 以开发员工素质为目 评 的 特点 1. 收集必要的资料 使用时间 1.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 2. 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 2.测评标准刚性强 3. 测评方案的制定 3.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 (1) 确定被测评对象范围和测评目的 招聘时 4.测评指标具有灵活性 (2) 设计和审查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指标与参照标准 5.结果体现为分数或者等级 (3) 编制或修订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参照标准 (4) 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 应针对测评结果提出开发建议 培训时 (二) 实施阶段 1. 测评前的动员 1、测评内容或者十分精细,或 2. 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1) 测评时间 诊断性测 以了解现状或查找根 者全面广发 评 源为目的 2.结果不公开 3. 测评操作程序:(1) 报告测评指导语 评 (三) 测评结果调整 以鉴定或验证某种素 1.概括性 质是否具备一级具备 2.结果要求有较高的信度与效 的程度为目的 度 绩效,穿插在选 1. 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 拔性测评中 (1) 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 (2) 晕轮效应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一) 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二) 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三) 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四) 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3) 近因误差 (1) 集中趋势分析 (5) 参评人员训练不足 (2) 离散趋势分析 (3) 相关分析 (4) 因素分析 3. 测评数据处理 (四) 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四、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1. 测评结果的描述: (一) 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P135 页,背案例) (1) 数字描述 1. 标准,就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各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征的 (2) 文字描述 描述与规定 ① 基本素质 ② 技术水平 ③ 业务能力,工作成果 2. 员工分类 2. 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化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 (1) 调查分类标准 的规定 (2) 数学分类标准 3. 测评结果分析方法 3. 标记,对应于不同标度的符号表示 (1) 要素分析 一. 品德测评 (2) 综合分析 (3) 曲线分析 六. 企业员工测评实施案例分析 P135 (一) FRC 品德测评法: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评方法 第二节 应聘人员笔试的设计与应用 (二) 问卷法:卡特尔 16 因素个性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 一. 应聘笔试的概念和种类 (三) 投射技术,特点: 2. 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 (4) 感情效应 2. 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五) 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1. 测评目的的隐蔽性 (2) 具体操作 (3) 回收测评数据 3.有较强的系统性 考核性测 (2) 测评环境 1. 笔试优点: 3. 反应的自由性 (1) 可以同时对大批应聘者进行测试,这样成本较低,费时少、效率高 二. 知识测评 (2) 笔试试题设计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多方咨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科学 1. 是对人们掌握的知识量、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的测量与评定。 性强 2. 知识测评由低到高的层次,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3) 试卷评判比较客观,体现出公平,准确的特点 三. 能力测评 (4) 应聘者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较易发挥正常水平 1. 一般能力测评(智力测验:个别智力测验和团体智力测验) (5) 涵盖范围广泛,测试内容成多样性,可进行多方面的测试 2. 特殊能力测评(专业特色能力测评:文书能力、操作能力、机械能力测评等) (6) 可以构建试题库长期使用 3. 创造力测评(有名的有: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力测验、智力结构测验等) 2. 笔试优点: 4. 学习能力测评(主要方式:心理测验、面试、情境测验等) (1) 无法考查应聘者的思想品德修养、工作态度、口头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组织管 四. 测评标准体系构建的步骤 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 (一) 明确测评的客体与目的 (2) 可能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使组织真正需要的人才被剔除,而一些不完全符合条件 (二) 确定测评的项目或参考因素 的应聘者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测试 9 (3) 一些应聘者可能由于猜题、押题或依靠欺骗、舞弊等不法手段而获得高分 五. 面试的实施技巧 (4) 不能对应聘者表达含糊的问题直接进行追问,进而掌握其真实水平 1. 充分准备 二. 笔试设计与应用的基本步骤 5. 进行阶段性总结 6. 排除各种干扰 2. 灵活提问 (一) 成立考务小组 (二) 制定笔试计划 (三) 设计笔试试题 8. 在倾听的注意思考 (四) 监控笔试过程 (五) 笔试阅卷评分 (六) 笔试结果运用 六. 员工招聘时应注意的问题 3. 多听少说 4. 善于提取要点 7. 不要带有个人偏见 9. 主要肢体语言沟通 三. 笔试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对策 1. 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 2. 工作经历比学历更重要 (一) 建立笔试命题的研究团队 3. 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 4. 让应聘者跟多的了解组织 (二) 针对招聘岗位的级别以及选拔对象进行岗位的匹配能力分析 5. 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 6. 注意不忠诚和前去诚意的应聘者 (三) 根据岗位的级别与分类,实施针对性命题 7. 关注特殊员工 8. 慎重做决定 (四) 实施专家试卷整合与审核制度 9. 面试官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第三节 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第二单元 结构化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单元 面试的基本程序 一. 结构化面试试题的类型 一. 面试的特点 1. 背景性问题,即关于应聘者的个人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等 1. 以谈话和观察为主要工具 2. 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2. 知识性问题,即关于应聘者的应聘岗位相关的基本知识 3. 面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4. 面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的 3. 思维性问题,这类问题旨在考察应聘者的理解、分析、辨别、综合评价和推断的能力 5. 面试官与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4. 经验性问题,即关于应聘者过去所做过的事情的问题 二. 面试的类型 5. 情境性问题,将应聘者置于一个假设性的情境之中,让应聘者设想一下,自己在这个情境 1. 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面试可分为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 下会怎么做 2. 根据面试实施的方式,面试可分为单独面试和小组面试 6. 压力性问题,将应聘者至于一个充满压力的情境中,观察其反应 3. 根据面试的进程,面试可分为一次性面试与分阶段面试 7. 行为性问题,围绕与工作相关的关键胜任能力来提问 4. 根据面试题目的内容,面试可分为情境性面试和经验性面试 二. 行为描述面试的要素 三. 面试的基本程序 1. 情景 (一) 面试的准备阶段 三. 基于选拔性素质模型的结构化面试的步骤 1. 制定面试指南 (一) 构建选拔性素质模型 (1) 面试团队的组件 (2) 面试准备 (4) 面试提问技巧 (5) 面试评分办法 (3) 面试提问分工和顺序 2. 目标 3. 行动 4. 结果 1. 组建测评小组 2. 从招聘岗位的优秀任职人员中选出一定的人员组成测验样本 2. 准备面试问题 3. 对测验样本进行人格测验,总结各个被测人员的素质特征 (1) 确定岗位才能的构成和比重 (2) 提出面试问题 4. 将测评结果进行综合,列出招聘岗位选拔性素质表 3. 评估方式确定 5. 将岗位选拔性素质表中的各个素质进行分级,绘制选拔性速直线,构建选拔性素质模型 (1) 确定面试问题的评估方式和标准 (2) 确定面试评分表 (二) 设计结构化面试提纲,步骤: 4. 培训面试考官 1. 将选拔性素质模型分解为一组选拔性素质,每一个选拔性素质就是一个测评指标 (二) 面试实施阶段 2. 请专家针对每一个测评指标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问卷 1. 关系建立阶段,封闭性问题 2. 导入阶段,开放性问题 3. 讲问卷发放给该岗位的部分员工,进行预先测试,检验其有效性。若通过检验,则形成最 3. 核心阶段,行为性的问题 4. 确认阶段,开放性的问题 终问卷,若不通过,则重新设计问题,重复本步骤,直至通过检验,形成问卷 5. 结束阶段,开放性、行为性的问题 4. 编写结构化面试大纲 (三) 面试的总结阶段 (三) 制定评分标准及等级评分表 1. 综合面试结果:综合评价、面试结论 以测评指标的等级为横坐标,以选拔性素质水平线与选拔性素质等级的交点为零点,给指标 2. 面试结果的反馈 的哥哥等级赋予相应的分数,分数越趋于零,候选人与岗位拟合得越好 (1) 了解双方更具体的要求 (2) 关于合同的签订 (3) 对未被录用者的信息反馈 (四) 培训结构化面试考官,提高结构化面试的信度和效度 3. 面试结果的存档 1. 要求面试考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四) 面试评价阶段 2. 要求面试考官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 1. 回顾整个面试过程 2. 总结经验 3. 为下一次的面试设计做准备 3. 要求面试考官掌握相关的员工测评技术 4. 要求面试考官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四. 面试中的常见问题 1. 面试目的不明确 2. 面试标准不具体 3. 面试缺乏系统性 (五) 结构化面试及评分 4. 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 (六) 决策 (1) 直接让应聘者描述自己的能力、特点、个性的问题 1. 淘汰不具备关键选拔性素质的候选人 (2) 多项选择式的问题 2. 对剩下的每位候选人有的指标等级得分作出处理 5. 面试考官的偏见 3. 对 S 相的候选人作如下处理,先对比其得正分的指标的数目,得正分的指标越多,说明该 (1) 第一印象:也称为首因效应 (2) 对比效应 (4) 与我相似心理 (5) 录用压力 (3) 晕轮效应 候选人越优秀,将其编号排在前面 10 4. 对 S 相和得正分的指标数目相等的候选人做如下处理:将得正分的指标的得分累加,得分 1. 宣读指导与 越高,说明该候选人越优秀,将其编号排在前面 2. 讨论阶段,测评者观察要点包括: 5. 根据人力资源规划中招聘人数的要求,按照小编号优先的原则,从前到后选取一定数量的 (1) 发言内容 应聘者作为候选人 (2) 发言的形式和特点 第三单元 群体决策法的组织与实施 (3) 发言的影响 群体决策法是指在招聘的最后阶段,组建决策团队,由具有不同背景的多个决策人员对应聘 (三) 评价与总结,考官应该着重评估被测评者以下几个方面 者进行评价和打分,最后综合各决策人员的评价意见,得出应聘者的最终评价结果的招聘决 1. 参与程度 策方法 2. 影响力 群体决策法的特点如下: 3. 决策程序 1. 决策人员的来源广泛 4. 任务完成情况 2. 决策人员不唯一 5. 团队氛围和成员共鸣 3. 群体决策法运用了运筹学群体决策法的原理 第二单元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 第四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一.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原理 第一单元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操作流程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通过被测评者的外在表现来反映其内在素质,如果想要对被测评者作出比 一. 评价中心方法的含义 较客观的评价,一般取决于以下两个要素 (一) 是从多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各种方法的总称,主要作用有: 1. 测评者的知识和经验 1. 用于选拔员工,重点在于挑选那些具有胜任岗位所必须的能力或潜质的员工 2. 被测评者暴露的外在行为的范围 2. 用于培训诊断,重点在于分析员工优劣势,明确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为培训提供参 二. 题目的类型 考依据 (一) 开放式问题 3. 用于员工技能发展,在

31 页 271 浏览
立即下载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最后的重点内容整理之劳动关系管理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最后的重点内容整理之劳动关系管理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我国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新发展 一、 劳动关系的实质是什么?(P416) 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劳动关系主体利益差别而导致的利益冲突。 二、 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包括哪四种方式?(P416) 1、自力救济。是指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没有争议主体以外的第三人的介入或帮助下,依 靠当事人的自身力量解决纠纷。当事人解决劳动争议的自立救济方式主要为当事人的相互 协商、和解。自力救济的特征为自治性,争议主体的合意性和规范性。 2、社会救济。是指依靠社会力量,即社会各类调解组织,依靠法律、惯例以及道德等规 范,对劳动争议当事人的纠纷进行疏导,促成当事人双方的相互谅解和让步,从而解决争 议。社会救济的突出特征为争议主体的意思自治性,群众性,自愿性,灵活的程序性。 3、公力救济。是指利用国家公权力解决劳动争议的机制,包括劳动争议诉讼和行政裁 决。 4、社会救济与公力救济相结合。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劳动争议当事 人一方或双方的申请,依法就劳动争议事实和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作出判断和裁决的活动。 三、劳动争议仲裁的组织机构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它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 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它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三方 组成,是劳动关系协调贯彻 “三方原则”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的具体表现。(P416) 四、能力要求(P417) 《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制定的新规定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全日制员工签署劳动合同的应给劳动 者如何发工资? 自第二个月起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P418) 五、劳动合同的内容。(P418) 包括法定条款与约定条款。法定条款必备条款。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主要是: 劳动合同当事人、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 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约定条款主要有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 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及服务期和竞业限制。 六、劳动合同的三种不同期限是什么?(P418)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已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七、关于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注意第一点)(P419) 1、同工同酬的权利。所谓同工同酬,是指在相同或者相近的工作岗位上付出相同的劳 动,应当得到相同的报酬。《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 或者对劳动报酬约定有争议,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 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 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4、要求依法支付经济补偿的权利。主要是:①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 “本法”) 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即实践中所称的劳动者“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 ②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 劳动合同的;③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此种情形即为“非过失 性辞退”,劳动者无过失,用人单位也无过错,但为了保护劳动者,仍应支付劳动补偿; ④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 解除劳动合同的,这种情形即为实践中所称的 “经济性裁员”;⑤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 同意续订的除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八、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P420) 1、依法约定试用期和服务期权利。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一 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试用期 不得超过六个月。 试用期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 80%,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依法约定竞业限制的权利。在劳动关系结束后,要求特定的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继 续保守原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 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竞业限制的人员限 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它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从事同类业务的有 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 制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3、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①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②劳动者有严 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可以解除③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进行经济性裁员④劳动者患病或非 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又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的⑤不能胜任工作 经培训或调岗后不能胜任的,或者劳动合同订立时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 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 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九、《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设计(P423--424) 1、强化了劳动争议调解程序。其基本特点:第一、群众性。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 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三方组成),或其他调解组织、基层人民调解组 织、其他具有调解职能的组织。它依靠群众的直接参与化解矛盾,其组成决定了他的群众性。 第二、自治性。他是通过社会力量对劳动争议施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化解矛盾的一 种途径。 第三、非强制性。调解组织调节劳动争议贯彻自愿原则,即申请调解自愿、调解过 程资源达成协议自愿、履行协议资源。 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到以下组织申请调解: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依法设立的 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3、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4、缩短了劳动争议仲裁审理期限,并明确了先行才裁决的条件。规定如遇案情复杂确 需延期的,经法定程序批准可适当延期,但延期不得超过 30 日;规定应当自受理仲裁申 请之日起 45 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延期 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期不得超过 15 日。 第二节 集体协商的内容与特征 一、 在集体协商中上方的关系是?(P425) 在集体协商中,协商双方是一种双务关系,彼此不能分离,双方存在着相互以来的关 系。 二、P426 分析图 6-1 案例分析(熟记) (P427) 三、集体谈判双方坚持点确定,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P427) 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 2、宏观经济状况 3、企业货币工资的支付能力 4、其它工会组织的集体谈判结果的影响效应。 此外双方交涉的范围还要受到双方代表谈判技巧、工会的组织程度、团结程度、以及道 德因素与社会舆论倾向等诸多影响。 三、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四个因素是什么?(P429) 1、 生产过程中以其他要素投入替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 2、 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3、 其他要素投入的供给弹性; 4、 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其他条件相同,上述四个因素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存在着正向关系。 因此,工会对工资的影响集中于力求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弱化工会面临的市 场约束,或者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工会一般通过以下活动力求弱化市场约束。 四、工会的目标是什么?(P431) 工会的目标是:在工作率和就业量组合必须处于劳动力需求曲线上这一约束条件之下, 使的自己的效用实现最大化。 四、 集体协商的特点是什么?(P433---434) 1、 谈判本身的不确定性。谈判延续多长时间、谈判是否有结果、谈判结果是什么、谈判 中是否会出现产业行动或关闭企业等抵制行为、谈判双方手否能够达成各自目的等,存在 着不确定性。 2、 谈判未来的不确定性。集体谈判的目的在于未来,双方谈判未来几年的集体合同, 然而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均不可能准确预计未来合同期间的经济形势。例如,未来社会的经 济活动状况、企业本身的销售与利润、今后的消费价格水平,以及为保证雇员的生活水平而 需要增加的工资数额等。 五、 集体谈判的另一策略是什么?(P434) 集体谈判的另一策略是妥协于让步。在几乎所有的谈判中,妥协是关键要素。 第三节 集体劳动争议与团体劳动争议 一、 何种情形下适用于劳动争议处理的特殊程序?(P436) 劳动者一方当事人在 30 人以上的集体劳动争议,根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适用 劳动争议处理的特殊程序。 二、集体劳动争议与团体劳动争议的区别是什么?(P436) 1、当事人不同。集体劳动争议的但是人劳动者一方是 10 人以上基于共同里有与用人单 位发生的争议;团体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劳动者一方是工会组织或集体协商的职工代表,另 一方用人单位或其他组织(雇主组织)。 2、 内容不同。集体劳动争议中的各个当事人应当具有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共同理 由,即基于同样的事实和共同的要求,但是只限于争议诉讼的的顶部分劳动者各自的具体 利益;团体劳动争议则是以全体劳动者的整体利益为争议标的。 3、 处理程序不同。集体争议因有共同理由,为简化争议处理程序,法律规定提请集 体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应推举代表参加争议处理活动,其实质仍未个人劳动争议;而且集体 劳动争议推举的代表在争议处理程序中的行为只代表提起申诉的劳动者的意愿和利益,对 未提起申诉的劳动者不具有法律意义。此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集体争议作出的仲裁 裁决后,部分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仲裁裁决对提出起诉 的劳动者不发生法律效力;对未提起诉的部分劳动者发生法律效力,如其申请执行的,法 院应当受理。团体劳动争议中,其行为涉及工会(或职工代表)所代表全体劳动者的意愿 和利益,仲裁、协调或诉讼结果对全体劳动者具有法律意义。 三、劳动争议的特点是什么?(P437) 1、争议主体的团体化,团体劳动争议的主题一方是用人单位或其组织(雇主组织), 另一方是劳动者团体----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而不是劳动者个人。 2、 争议内容的的定性。 3、 影响的广泛性。 四、制作《协调处理协议书》。 《协调处理协议书》应当载明协调处理申请、争议的事实和 协调结果,双方当事人就某些协商事项不能达成一致的,应将继续协商的有关事项予以载 明。 《协商处理协议书》由集体协商争议协调处理人员和争议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争议双方均应遵守生效后的《协调处理协议书》。该《协调处理协议书》成为集体合同的有效 组成部分,对集体合同双方但是人具有约束力。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应当监督协调处理 协议的执行情况。 六、 根据《集体合同规定》的规定,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 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1、 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P439) 2、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 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4、 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 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七、 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原则行为,应承的和平义务包括?(P440) 1、 发生团体劳动争议,当事人应当进行平等协商,以其取的一致意见;即使不能协 商解决,应通过正常程序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协调处理,不得自行采取过激行为。 2、 在申请和仲裁处理期间,也不得采取过激行为,同时企业不得解除与工会代表或 职工代表的劳动关系。 八、 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程序是什么?(P440) 1、 当事人协商 2、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 3、 法院审理 第四节 重大突发事件管理 一、 劳动问题的特征是什么?(P443) 1、 客观性 2、 主观性 3、 社会性 二、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有哪些?(P444) (一)重大劳动安全事故 1、重大工厂安全技术事故 (1)厂房、建筑物和道路的安全事故; (2)工作场所、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事故; (3)机器设备的安全事故; (4)电气设备的安全事故; (5)动力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事故; 2、矿山安全事故 矿山开采和作业场所的安全事故,如冒顶、滑坡、塌陷、爆炸等。 3、建筑安全工程安全事故 施工现场、脚手架、土石方工程、机电设备等的安全事故。 (二)重大安全卫生事故 有毒有害物质危害、粉尘危害、噪声和强光刺激、电磁辐射危害、中暑、冻伤,以及职业 病防治不利导致的突发事件。 (三)重大劳动争议 包括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和团体劳动争议,特别是订立、变更集体合同争议以及履行集 体合同争义。 (四)劳动冲突 包括集体请愿、上访、示威、集会、游行、怠工、停工、罢工甚至阻碍道路交通等集体行为。 (五)其他突发事件 如:因企业重大人事政策调整或生产经营决策事务而导致严重的经济裁员,财会人员 携款外逃 致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以企业重大商业秘密失密而造成企业产品或服务市场的 巨大变化等。 三、突发事件的特点是什么?(P445) 1、突发性和不可预期性(典型特征)、 2、群体性、 3、社会的影响性、 4、利益的矛盾性。 四、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P445) 一般是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范围较广,有没有正常的利益表达渠道,或者正常 的利益表达渠道,因为信息沟通、信息偏误导致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以至劳动关系双方冲 突剧烈而引发群体性行为。 五、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是?(P447) 包括了:对突发事件的规避、评估、控制、解决和应变措施。 六、突发事件处理对策的基本要素是?(P447) 突发事件吃力对策的基本要素是:突发事件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理。 七、突发事件预警的预警机制是?(P447) 突发事件预警的预警机制是:健全突发事件规范制度,保障突发事件信息传递畅通, 涉及应对突发事措施。 九、 企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什么?(P447) 企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财务指标、生产率变动趋势、劳动争议、出勤率、人力资源 流动率。 十、 在突发事件解决过程中,最关键的是速度。(P448) 十一、 针对事故可能性进行事前评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测性分析:(P449) 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事故所处阶段特征的预先描述 3、 事故损害度的预先评估 4、 事故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规 5、 事故可能涉及的赔偿范围 6、 事故管理费用 十二、重大伤亡事故(一次死亡 3 人以上)报至国务院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P449) 第五节 和谐劳动关系的营造 一、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阶的群众组织:会员不足 25 人的单位,可以单独建 立基层工会组织,也可以由两个以上单位的会员联合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也可以选举组 织员 1 人,组织会员开展会动。会员200人以上,可以设专职工会主席。 二、作为道德范畴的企业,他要承担社会伦理责任。(P457) 三、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简称 SA8000,是一种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宪章、联合国儿 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而制定的,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 理标准体系。(P457) 四、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主要内容是?(考三点:5、、7、9)(P458) 5、歧视。公司不得因种族、社会等级、国籍、宗教、身体、残疾、性别、工会会员、政治从属 或年龄等而对员工聘用、报酬、培训机会、升迁、解职或退休等方面有歧视行为;公司不得干 涉员工信仰和风俗的权利,满足涉及种族、社会阶层、国籍、宗教、残疾、性别、工会会员和政 治从属需要的权利;公司不能允许强迫性、虐待性和剥削性的性骚扰行为,包括姿势、语言 和身体接触。 7、工作时间。公司应遵守适应法律及行业标准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标准工作周不得 超过 48 小时;同时,员工每月至少有一天休息时间。所有加班工作应支付额外津贴,任何 情况系每个员工每周加班时间不得超过 12 小时,切所有加班必须是自愿。 9、管理系统。高级管理阶层应根据本标准制定公开透明、各个层面都能了解和实施的符 合社会责任与劳工条件的公司政策,并对此进行定期审核;委派专职的自身管理代表具体 负责,同时让非管理阶层自选代表与其沟通;建立并维持适当的程序,证明所选择的供应 商与分包商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五、对于上述劳动公约,我国立法机关并未批准,不能成为我国国内的法律渊源,因 此没有效力。(P459) 六、国内外实践都证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呈正相关关系。 (P460) 七、主要国际劳动公约的内容是什么?(P464) 1、强迫或强制劳动公约(29 号公约) 2、废除强迫劳动公约(105 号公约) 3、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138 号公约) 4、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182 号公约) 5、同酬公约(100 号公约) 规定在工资分配方面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禁止性别歧视的原则。 6、和职业歧视公约(11 号公约) 要求设立专门机构确保在职指导和培训以及就业服务活动中切实贯彻执行就业平等的 国家政策。 第六章 工作压力管理与员工援助计划 一、工作组织中的压力源主要有?(5 点考一点)(P467) 1、组织结构与气候:包括再决策中缺乏参与,领导对工作限制太多以及干涉人际交往 等。 二、压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P467--470) (1) 环境因素——(环境的不确定性) ① 经济的不确定性 ② 政治的不确定性 ③ 技术的不确定性 (2) 组织因素 ① 角色模糊 ② 角色冲突 ③ 任务超载 ④ 任务欠载 ⑤ 人际关系 ⑥ 企业文化 ⑦ 工作条件 (3) 个人因素 ① 家庭 ② 经济问题 ③ 生活条件 ④ 个性特点 三、工作压力的消极性作用主要有?(P471) 1、生理症状 2、心理症状 除了工作满意度下降外,工作压力的其他心理症状还紧张,焦虑、易怒、情绪低落等。 3、行为症状 四、工作压力管理(选择)(P472) 压力反映导向,心理测试活动包括:放松训练、生物反馈训练、自生训练、冥想等,关 键都在于在遇到环境压力而感到紧张时能有效的运用它达到一种松弛的状态。 五、员工援助计划:简称 ESP(P476) 六、EAP 的直接目的就在于维护和改善员工的职业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P476) 七、员工培训:主要是讲授基本心理知识和自我管理技巧(如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和时 间管理等),帮助员工了解自我,澄清困惑。(P477)

7 页 278 浏览
立即下载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读书笔记1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读书笔记1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 第一单元 工作岗位分析 1、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对企业人 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2、人力资源规划可分为长期规划(五年以上)、中期规划(一年至五年)、短期规划(一年 及以内); 3、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A 战略规划 B 组织规划 C 制度规划 D 人员规划 E 费用规划; 4、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规划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划,它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纽带; 5、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 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 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6、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岗位描述、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岗位说明书; 7、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这员工的考评、晋升 提供了依据;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 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 8、工作岗位分析信息的主要来源 A 书面资料 B 任职者的报告 C 同事的报告 D 直接的观察; 9、岗位规范:亦称劳动规范、岗位规则或岗位标准,是对组织中各类岗位某一专项事物或 对某类员工劳动行为、素质要求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10、岗位劳动规则:A 时间规则 B 组织规则 C 岗位规则 D 协作规则 E 行为规则; 11、岗位规范的几种形式:管理岗位知识能力规范、管理岗位培训规范、生产岗位技术业务 能力规范、生产岗位操作规范; 12、工作说明书的分类:岗位工作说明书、部门工作说明书、公司工作说明书; 13、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基本资料、监督与岗位关系、工作内容和要求、工作权限、劳动条件 和环境、工作时间、资历、身体条件、心理品质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绩效考评;(简答 题) 14、岗位规范与工作说明书的区别:工作说明书是以岗位的事和物为中心,结构多样化; 岗位规范所覆盖的范围所涉及的内容要比工作说明书广泛的多,它们主题不同,岗位规范 是工作说明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标准化; 15、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总结分析阶段; 16、设计岗位调查方案 A 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 B 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 C 确定调查项目 D 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 E 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和方法; 第二单元 工作岗位设计 1、工作岗位作为现存组织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单选); 2、岗位设计的影响因素:技术、条件和环境、对象、任务和目标、思想意识、决策、专家、软环 境; 3、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A 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 B 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C 责权利相对应 的原则; 4、组织中的岗位设置是由该组织的总任务决定的,因事设岗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 5、岗位设置的注意事项:根据战略要求,对组织结构模式评价、责任目标是否具体明确、岗 位能不设则不设、关系是否协调能否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科学化合理化和系统化设置要求; 6、岗位设计怎样设计:从范围上:岗位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横向扩大工作、纵向扩大工 作、)从强度上:岗位工作的满负荷(这是进行岗位设计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从 时间上:岗位的工时制度、从环境上:劳动环境的优化(影响劳动环境的物质因素 A 工作 第 1 页 共 15 页 地的组织 B 照明与色彩 C 设备仪表和操纵器的配置、影响劳动环境的自然因素); 7、工作岗位的设计应当满足要求:分工与协作、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生理上心理上; 8、岗位设计是岗位分析的基础,然后形成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 9、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要选择的对象:A 大量人力的工作岗位 B 高精尖技术的岗位 C 能源 和材料等消耗量大的岗位 D 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劳动条件很差的工作岗位; 10、程序分析工具:作业程序图、流程图、线图、人机程序图、多作业程序图、操作人程序图; 11、操作人程序图具有的好处 A 随时都可以采用,简便可靠,可用测时写实;B 制定时间定 额标准,能促进手工操作合理化 C 为制定作业指导书提供依据; 12、人体的利用要求:A 动作的顺序安排适当使工作有节奏和自动性 B 动作的速度要适当 C 动作要适合于身体的部位 D 尽量利用反作用力与惯性力 E 尽可能利用物体的动量; 13、工作地布置和工作条件的改善要求 A 一切材料和工具应排放在正常抓取面积以内并尽 可能接近工作者的前面 B 利用落料器或推项器输送物品做到不动手即能输送物品 C 在不影 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缩小工作区域; 14、有关工具和设备的设计要求 A 尽可能将 2 个以上的工具合并成一个工具 B 应安排在工 作者最少改变姿势且能利用最大机械力的地方 C 利用需要动作少的工具 D 工具要便于抓取 E 用手指操作的机器应设计得能按照人的能力来分配手指的负荷 G 尽量解除双手的工作而 以双脚或踏板代替 H 工具手柄的设计,应尽可能增大与手的接触面,以便二使用掌握; 15、工业工程的功能 A 规划 B 设计 C 评价 D 创新; 第二节 企业劳动定员管理 第一单元 企业定员人数的核算方法 1、 定员范围与用工形式无关,其员工人数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特点和实际的可能来 确定; 2、 劳动定员是劳动定额的下位概念,即劳动定员是劳动定额的一种重要的发展形势; 3、 企业定员是对劳动力使用的一种数量质量界限; 4、 定额是定员的基础,制定企业定员的方法 A 按劳动效率定员 B 按设备定员 C 按岗位定 员 D 按比例定员 E 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确定定员人数; 5、 企业定员管理的作用 A 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 B 合理的劳动定员是企 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 C 科学合理定员是企业内部各类员工调配的主要依据 D 先进合 理劳动定员有利于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 6、 企业定员的原则 A 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B 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 目标 C 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D 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E 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 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F 定员标准应适时修订; 7、 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应强调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应做好以下工作 A 产 品方案设计要科学 B 提倡兼职 C 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 8、 企业核定人员的五种方法 A 按劳动效率定员 B 按设备定员 C 按岗位定员(设备岗位定 员、工作岗位定员)D 按比例定员 E 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9、 设备岗位定员应考虑 A 看管的岗位量 B 岗位的负荷量 C 每一岗位危险和安全的程序 D 生产班次倒班及替班的方法; 10、 企业定员的新方法 A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 B 运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 合理的医务人员人数 C 运用排队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员人数 D 零基定员法确定二 三线人员定员人数; 第二单元 定员标准编写格式和要求 1、按照管理体制分类方法,企业劳动定员标准可区分为 A 国家劳动定员标准 B 行业劳动定员 第 2 页 共 15 页 标准 C 地方劳动定员标准 D 企业劳动定员标准; 2、按劳动定员标准分为 A 单项定员标准 B 综合定员标准; 3、按定员标准具体形式分为 A 效率定员标准 B 设备定员标准 C 岗位定员标准 D 比例定员标 准 E 职责分工定员标准; 4、在劳动定员标准中,对人员数量标准的规定,可采用绝对数指标,具体明确,也可采用相 对数指标,便于按比例核定人数; 5、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 A 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 B 依据要科学 C 方法要先进 D 计算 工统一 E 形式要简化 F 内容要协调 6、劳动定员标准由三大要素构成 A 概述 B 标准正文 C 补充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1、制度化管理的特征:岗位权责明确、有序的指挥链或等级系统、任职资格的规范化、所有 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管理人员的分工明确、管理者职务的职业化; 2、制度化管理的优点 A 个人与权力相分离 B 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体现 C 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3、制度规范的类型(2 个制度 3 个规范):企业基本制度、管理制度、技术规范、业务规范、 行为规范(个人行为规范也是最具基础性的制度规范);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A 录用 B 保持 C 发展 D 考评 E 调整 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无形的意识形态要比有形的 具体实施的管理规定更为重要,先无形后有形。 6、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原则:共同发展原则、适合企业特点、学习与创新并重、符合法 律规定、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保持动态性; 7、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 A 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 B 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C 符合 法律和道德规范 D 注重系统性和配套性 E 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 8、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步骤: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草案、广泛征求意见,认 真组织讨论、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9、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般应由总则、主文、附则等组成; 第四节 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 1、 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要求:确保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可比性; 2、审核人工成本预算的方法:关注基准线、预警线、控制下线、定期市场调查、关注消费者物 价指数;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的控制 1、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作用:使企业达成人工成本目标、降低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防止 滥用管理费用; 2、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原则:及时性原则、节约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权责利相结合的 原则; 3、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程序:制定控制标准、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差异的处 理; 第 3 页 共 15 页 第二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 第一节 员工招聘活动的实施 第一单元 招聘渠道的选择和人员扫募的方法 1、企业人员的补充来源有内部招募和外部招募; 2、内部招募的优点 A 准确性高 B 适应较快 C 激励性强 D 费用较低;缺点 A 会产生矛盾和 不利影响 B 容易抑制创新; 3、外部招募优点 A 带来新思想新方法 B 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 C 树立形象的作用;缺点 A 筛 选难度大时间长 B 进入角色慢 C 招募成本大 D 决策风险大 E 影响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4、选择招聘渠道的主要步骤 A 分析单位的招聘要求 B 分析潜在应聘人员的特点 C 确定适合 的招聘来源 D 选择适合的招聘方法; 5、参加招聘会的主要程序 A 准备展位 B 准备资料设备 C 招聘人员的准备 D 与协作方沟通联 系 E 招聘会的宣传工作 F 招聘会后的工作; 6、内部招募的主要方法:A 推荐法 B 布告法 C 档案法; 7、外部招募的主要方法:A 发布广告 B 借助中介(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洽谈会、猎头公 司)C 校园招聘 D 网络招聘 E 熟人推荐; 第二单元 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 1、笔试主要通过测试应聘者的基础知识和素质能力的差异,判断该应聘者对招聘岗位的适 应性; 2、笔试的优点 A 能考察信度与效度 B 花较少时间达到高效率 C 心理压力较小 D 成绩评定也 比较客观;缺点 A 不能全面考察应聘者工作态度品德修养以及管理能力,笔试只能作初步 筛选用; 3、简历主要由主观和客观内容两部分,客观内容主要为个人信息、受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和 个人成绩,主观内容主要为应聘者对自已的描述; 第三单元 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1、面试考官的目标:A 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 B 让应聘者了解单位情况 C 了解应聘者的 专业知识岗位技能 D 决定应聘者是否通过本次面试; 2、应聘者的目标:A 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 B 有充分时间向考官说明自己具备的条件 C 希望被公平对待 D 充分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 E 决定是否愿意来工作; 3、面试的基本程序:面试前的准备阶段、面试开始阶段、正式面试阶段、结束面试阶段、面试 评价阶段; 4、面试的方法:初步面试和诊断面试、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 5、面试提问的方式: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清单式提问、假设式提问、重复式提问、确认 式提问、举例式提问; 第四单元 其他选拔方法 1、心理测试类型:人格测试、兴趣测试、能力测试(普通能力倾向测试、特殊职业能力测试、 心理运动机能测试)、情境模拟测试法(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2、应用心理测试法的基本要求:注意对应聘者的隐私加以保护、要有严格的程序、心理测试 的结果不能作为唯一评定依据; 第五单元 员工录用决策 1、 人员录用的策略有:多重淘汰式、补偿式、结合式; 第二节 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 1、招聘评估的方法:成本效益评估、数量与质量评估、信度与效度评估(信度是测试结果的 第 4 页 共 15 页 可靠性或一致性) 2、 信度可分为 A 稳定系数信度 B 等值系数信度 C 内在一致性系数信度 D 评分者信度; 3、 效度主要有 A 预测效度 B 内容效度 C 同侧效度;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的空间配置 1、人员配置的原理 A 要素有用原理 B 能位对应原理 C 互补增值原理 D 动态适应原理 E 弹性 冗余原理; 2、单位或组织可分四个层次 A 决策层 B 管理层 C 执行层 D 操作层; 3、企业劳动分工的原则:把直接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分开、把不同的工艺阶段和 工种分开、把准备性工作和执行性工作分开、把基本工作和辅助工作分开、把技术高低不同 的工作分开、防止劳动分工过细带来的消极影响; 4、组织企业内部劳动协作的基本要求 A 固定各种协作关系 B 实行经济合同制 C 加强管理; 5、作业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岗位责任制度 B 正确地配备人员 C 选择一个好的组长 D 合理确定作业组的规模; 6、工作地组织的基本内容 A 合理装备和布置工作地 B 正常秩序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C 正确组 织工作地的供应和服务工作; 7、对过细的劳动分工进行改进:A 扩大业务法 B 充实业务法 C 工作连贯法 D 轮换工作法 E 小组工作法 F 兼岗兼职 G 个人包干负责; 8、员工配置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A 以人为标准进行配置 B 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 C 以双向选 择为标准进行配置; 9、5S 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素养是核心; 10、整理是开展 5S 的第一步目的是 A 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 B 行道通畅提高工作效率 C 减少 磕碰的机会保障安全提高质量 D 消除差错事故 E 减少库存量 F 提高工作情绪;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的时间配置 1、工作制度的模式 A 弹性工作制 B 非全时工制 C 分职制 D 在家做工和野外工作的大班制; 2、工作轮班组织应注意的问题:应从生产的具体情况出发,以便充分利用工时和节约人力、 要平衡各个轮班人员的配备、建立和健全交接班制度、适当组织各班工人交叉上班、工作轮 班制对人的生理心理会产生一定影响; 3、四班三运转制的优点 A 提高设备利用率 B 缩短工人工作时间 C 减少工人连续上夜班的时 间 D 增加工人学习技术的时间 E 有利于现有厂房设备条件下,增加用工量,为社会提供更 多的就业岗位; 第四节 劳务外派与引进 1、外派劳务工作的基本程序:个人填写《劳务人员申请表》、外派公司负责安排雇主面试劳 务人员、外派公司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录用人员递交办理手续所需有关资料、劳务人员 接受出境培训、劳务人员办理《健康证明书》 《预防接种证书》、外派公司负责办理各手续、离 境前缴纳有关费用; 2、外派劳务项目审查须提供的资料 A 填写完整准确的《外派劳务项目审查表》B 与外方劳务 人员签订合同 C 项目所在国政府批准的工作许可证证明 D 外方的当地合法经营及居住身份 证明 E 劳务人员的有效护照及培训合格证; 3、不批准出境的有: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有未了结民事案件的人、正在服刑人 员、正在被劳动教养的人、会给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4、聘用外国人的审批:该人的履历证明、聘用意向书、拟聘外国人的原因报告、拟聘外国人 第 5 页 共 15 页 从事该工作的资格证明、外国人的健康状况证明、其他文件; 5、聘用外国人就业的基本条件 A 年满 18 周岁,身体健康 B 有相应的工作经历 C 无犯罪记 录 D 有确定的聘用单位 E 持有有效护照; 6、入境后 15 日内申请就业证、入境后 30 日内申请居留证; 第四章 绩效管理 员工工作的好坏、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整体效率和效益,掌握和提高员工的工作 绩效水平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强化和完善绩效管理系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部门的一项战略任务。(单选题:绩效的高低影响效益) 第一节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运行与开发 第一单元 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 [学习目标] 绩效管理的具体工作阶段有 A 准备阶段 B 实施阶段 C 考评阶段 D 总结阶段 E 应用开发阶段; [知识要求] 一、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1、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包括 A 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 B 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 2、绩效管理制度:是企业单位组织实施绩效管理活动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它是以企业单 位规章规则的形式,对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性质和特点,以及组织实施绩效管理的程序、 步骤、方法、原则和要求所作的确良统一规定。 3、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包括 A 管理的总流程设计 B 具体考评程序设计; 二、对绩效管理系统的不同认识 1、国内认为绩效管理是一系列以员工为中心的干预活动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目标设计 (包括作为结果的目标设计也有作为行为的目标设计)、过程指导(在激励阶段的非正式 激励、在反馈阶段有正面和负面反馈、辅导阶段的纠正、示范和培训、咨询)、考核反馈、激励 发展; 2、国外认为成功的绩效管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A 指导(上级主管明确雇员的工作职责及特 定工作行为)B 激励(与工作动机相关的因素 A 目标设定 B 员工参与)C 控制(组织要从 短期和长期战略出发来设计绩效评估体系)D 奖励(要想办法付诸实施); [能力要求] 1、绩效管理总流程设计包括五个阶段 A 准备阶段 B 实施阶段 C 考评阶段 D 总结阶段 E 应用 开发阶段; 2、准备阶段是绩效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要解决四个基本问题:①明确绩效管理的对象, 以及各个管理层级的关系②根据绩效考评的对象,正确选择考评方法③根据考评方法,提 出企业各类人员的绩效考评要素和标准体系④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实施步骤提出具体 要求; 3、绩效管理涉及的五类人员:考评者、被考评者、被考评者的同事、被考评者的下级、企业外 部人员; 4、绩效考评的方法有 A 上级考评 B 同级考评 C 下级考评 D 自我考评 E 外部人员考评; 5、在设计绩效考评方案时,在被考评者明确情况下,具体考评者由哪些人组成取决于三种 因素 A 被考评者的类型 B 考评的目的 C 考评指标和标准; 6、考评者是保证绩效管理有效运行和工作质量的主体,在一般情况下,所有考评者都应具 备以下条件 A 作风正派,办事公道 B 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C 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 D 坚持原 则,大公无私 E 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熟悉被考评对象情况; 7、按不同的培训对象和要求,绩效考评者的技能培训与开发,可分为 A 员工的培训 B 一般 考评者的培训 C 中层干部的培训 D 考评者与被考评者的培训; 第 6 页 共 15 页 8、培训的内容包括:①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绩效管理的目的、意义,考评者 的职责和任务,考评者与被考评者的角色扮演②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成功企 业绩效管理的案例剖析③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的设计原理,以及具体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和要点④绩效管理的程序、步骤,以及贯彻实施的要点⑤绩效管理的各种误差与偏误的杜 绝和防止⑥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运行体系,如何解决绩效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如何组织有效的绩效面谈等; 9、在企业中,被考评者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A 生产人员 B 管理人员 C 技术人员 D 市场营销人 员; 10、在选择确定具体的绩效考评方法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下三个重要的因素:①管理成本 ②工作实用性③工作适用性(一般来说在生产企业中,一线人员宜采用以实际产出结果为 对象的考评方法,而从事管理性或服务性工作的人员宜采用以为或品质特征为导向的考评 方法,总经理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方法,而低层次的一般员工 通常采用以行为或特征为导向的考评方法) 11、在设计考评方法时可依据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其成果产出可以有效进行测量的工作, 采用结果导向的考评方法②考评者有机会,有时间观察下属需要考评的行为时,采用行为 导向的考评方法③上述两种情况都存在,应采用两类或其中某类考评方法④上述两类情况 都不存在,可以考虑采用品质特征导向的考评方法; 12、绩效考评要素有 A 员工的最终劳动成果 B 员工的劳动过程中的表现 C 劳动态度、行为和 表现 D 员工的潜质即心理品质和能力素质;(可以正出或反出多选题) 13、为了切实保证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必须采取:“抓住两 头,吃透中间”的策略,分别是获得高层领导的全面支持、赢得一般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寻 求中间各层管理人员的全心投入; 14、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是通过几个环节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从而保持和增强企业的 竞争优势 A 目标第一(绩效考证初期要明确工作绩效的目标和要求,让员工理解和接受并 能全心投入积极工作)B 计划第二(要听取员工的意见选择确定实现绩效目标的具体步骤 措施和方法)C 监督第三(要通过多种监测手段了解掌握下属行为工作态度工作进度和工 作质量)D 指导第四(当下属有困难时要对其作出必要的指导)E 评估第五(要对员工的 业绩作出评估找出差距和问题)(多选题和简答题) 15、在采集描述员工行为的材料是应尽可能对 A 行为过程 B 行为的环境 C 行为的结果作出 说明; 16、为了保证考评的公正公平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当确立两个保障系统,即:①公司 员工绩效评审系统(监督各个部门的领导者有效地组织员工的绩效考评工作;针对绩效考 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具体的对策;对员工考评结果进行必要的复审 复查,确保考评结果的公平和公正性;对存在严重争议的考评结果进行调查甄别,防止诱 发不必要的冲突)②公司员工申诉系统(允许员工对绩效考评的结果提出异议;给考评者 一定的约束和压力;减少矛盾和冲突,防患于未然) 17、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提高和发展; 18、在绩效管理的总结阶段,绩效诊断的主要内容是?答:①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诊断 ②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诊断③对绩效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的诊断④对考评者全面全过程 的诊断⑤对被考评者全面的全过程的诊断⑥对企业组织的诊断; 19、绩效不佳的原因可以分成两种 A 个体原因 B 组织或系统的原因; 20、在总结阶段要完成的工作是?答:①各个考评者完成考评工作,形成考评结果的分析 报告②针对绩效诊断所揭示出来的各种涉及企业组织现存的问题,写出具体详尽的分析报 告③制定出下一期企业全员培训与开发计划,薪酬奖励、员工升迁与补充调整计划④汇总 第 7 页 共 15 页 各个方面的意见,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绩效考评指标和 标准、考评表格等相关内容,提出调整和修改的具体计划; 21、准备阶段是为这套系统的运行提供各种前期的保证;实施和考证阶段是为了检测和验 证这套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阶段是为了发现这套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查明原 因提出改进对策,而在应用开发阶段是将系统改进的计划变为现实,对该体系作出必要的 修改调整,进行深层开发的过程,使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第二单元 绩效管理系统的运行 [知识要求] 1、绩效面谈的种类 A 绩效设计面谈 B 绩效指导面谈 C 绩效考评面谈 D 绩效总结面谈; 2、绩效面谈的方法 A 单向劝导式面谈 B 双向倾听式面谈 C 解决问题式面谈 D 综合式绩效面 谈; [能力要求] 绩效管理系统运行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系 统故障,即方式方法、工作程序等设计和选择得不合理、不得当;二是考评者以及被考评者, 对系统的认知和理解上的故障,使其运行不畅; 一、提高绩效面谈质量的措施与方法:⑴绩效面谈的准备工作①拟定面谈计划,明确面谈 的主题②收集各种与绩效相关的信息资料(绩效面谈的质量和效果不但取决于 A 考评者与 被考评者事先的准备程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双方所提供的数据资料的 B 翔实和准确程 度);⑵提高绩效面谈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企业大量事实证明,要保证绩效面谈的质量, 进一步提高其有效性和科学性,除了应做好绩效面谈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 采取有效的信息反馈方式,并达到以下要求 A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针对性 B 有效的信息 反馈应具有真实性 C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及时性 D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具有主动性 E 有效 的信息反馈应具有适应性); 二、绩效改进的方法与策略 1、绩效改进:是指确认组织或员工工作绩效的不足和差距,查明产生的原因,制定并实施 有针对性的改进计划和策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竞争优势的过程; 2、分析工作绩效的差距与不足的具体方法 A 目标比较法 B 水平比较法 C 横向比较法; 3、影响个人行为工作表现的因素有 A 企业外部环境(资源/市场/客户/对手/机遇/挑战)B 企 业内部因素(资源/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制度)C 个人/体力/条件/性别/年龄/智力/能力/经验/ 阅历 D 心理/条件/个性/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认识论; 4、工作绩效影响因素有 A 个人原因 B 管理原因 C 组织原因 D 其他原因(具体见鱼刺图) 5、制定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⑴预防性策略与制止性策略⑵正向激励策略与负向激励策略 (正向激励更有效) 6、员工激励类型有:内容(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性质(正激励、负激励)、形式(内在激 励、外在激励)、效用(短期激励、长期激励),其中物质精神包括利益激励、理想激励、目 标激励、榜样激励,形式效用包括培训激励、任务激励、关怀激励、荣誉激励、环境激励; 7、为了保障激励策略的有效性,应当体现以下原则要求 A 及时性原则 B 同一性原则 C 预告 性原则 D 开发性原则; 三、绩效管理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 1、由于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双方在绩效目标上的不同追求,可能产生三种矛盾:⑴员工自我 矛盾⑵主管自我矛盾⑶组织目标矛盾; 2、为了化解矛盾冲突,建议采用以下一些措施和方法:⑴在绩效面谈中,应当做到以行为 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以诱导为手段,要着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的态度 第 8 页 共 15 页 克服轻视下属等错误观念,与下属进行沟通交流⑵在绩效考评中,一定将过去的,当前的 以及今后可能的目标适当区分开,将近期绩效考评的目标与远期开发目标严格区分开⑶适 当下放权限,鼓励下属参与; 第三单元 绩效管理系统的开发 [能力要求] 一、 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检查与评估 1、为了检查和评估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⑴座谈法⑵ 问卷调查法⑶查看工作记录法⑷总体评价法(在评价中应从以下内容入手进行调查研究与 分析 A 总体的功能分析 B 总体的结构分析 C 总体的方法分析 D 总体的信息分析 E 总体的结 果分析) 二、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再开发(对原有系统进行纠正) 第二节 绩效管理的考评方法与应用 第一单元 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 [知识要求] 一、 品质主导型(他这个人怎么样,具有何种潜质如心理品质能力素质); 二、行为主导型(干什么、如何去干,如酒店服务员); 三、效果主导型(干出了什么) [能力要求] 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有:1、排列法亦称排序法和简单排列法(是绩效考评中比较简单 易行的一种综合比较方法)、2、选择排列法也称交替排列法(是简单排列法的进一步推 广)、3、成对比较法亦称配对比较法、两两比较法(常见方法)、4、强制分布法亦称强迫分 配法、硬性分布法(末位淘汰制); 第二单元 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 [能力要求] 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有:1、关键事件法也称重要事件法(对事不对人,周期性工作适 合)优点是为考评者提供客观的事实依据、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可以贯穿考评期的始终, 可以全面了解下属是如何消除不良绩效,如何改进和提高绩效的;缺点是记录和观察费是 费力,能作定性分析不能作定量分析,不能具体区分工作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很难使用该 方法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2、行为锚定等级评价表也称行为定位法、行为决定性等级量表 法或行为定位等级法优点是对员工绩效的考量更加精确、绩效考评标准更加明确、具有良好 的连贯性和较高的信度、考评的维度清晰,各绩效要素的相对独立性强,有利于综合评价 判断;缺点是设计和实施的费用高,比许多考评方法费时费力;3、行为观察法也称行为观 察评价法、行为观察量表法、行为观察量表评价法,优点是克服了关键事件法不能量化、不 可比以及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缺点是编制一份行为观察量表较为费时费力, 完全从行为发生的频率考评员工,可能会使考评者和员工双方忽略行为过程的结果;4、加 权选择量表法是行为量表法的另一表现形式优点是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缺点是 适用范围较小,采用本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不同内容的加权选择 考评量表; 第三单元 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能力要求] 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是以实际产出为基础,考评的重点是员工工作的成效和劳动的结果, 有四种表现形式:1、目标管理法(战略目标设定、组织规划目标、实施控制);2、绩效标准 法(适用于非管理岗位的员工);3、直接指标法;4、成绩记录法(本方法需要从外部请来 第 9 页 共 15 页 专家参与评估) 第五章 薪酬管理 第一节 薪酬制度的设计 第一单元 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 [知识要求] 一、薪酬的内涵: 薪酬泛指员工获得的一切形式的报酬,包括薪资、福利和保险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报酬; 薪资指薪金(薪水,以较长时间为单位计算的劳动报酬)、工资(以工时或完成产品的件 数计算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如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 二、薪酬的实质: 1、外部回报即外部薪酬包括直接薪酬(员工薪酬的主体组成部分,包括基本薪酬如周薪月 薪年薪;也包括激励薪酬如绩效工资红利和利润分成)间接薪酬即福利(包括向员工提供 的各种保险非工作日工资额外津贴和其他服务如单身公寓免费工作餐); 2、内部回报指员工自身心理上感受到的回报,主要体现为一些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回报; 员工薪酬实质上是一种交换和交易。 三、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选择题) 1、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劳动绩效、职务或岗位、综合素质与技能、工作条件、年龄 与工龄; 2、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企业工资支付能力、地区和行业工 资水平、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产品的需求弹性、工会的力量、企业的薪酬策略; 四、薪酬管理: ㈠企业员工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1、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2、 对员工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使能及时得到回报 3、合理控制企业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通过薪酬激励机制的确立,将企业与员工长期中短期经济利益有 机结合在一起,谋求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㈡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对内具有公正性原则、对员工具有激励 性原则、对成本具有控制性原则; ㈢企业薪酬管理的内容:1、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管理: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 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控制 3、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 4、日常薪酬管理工作:开展薪酬的市场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写出调查分析的报告、制定年度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对薪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深 入调查了解各类员工的薪酬状况,进行必要的员工满意度调查、对报告期内人工成本进行 核算,检查人工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根据公司薪酬制度的要求,结合各部门绩效目标的 实现情况,对员工的薪酬进行必要调整; 五、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简答题) 体现保障激励和调节三大职能、体现劳动的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固形态)、 体现岗位的差别、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机制、合理确定薪资水平,处理好工资关系、确立 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对人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构建相应的支持系统; 六、衡量薪酬制度的三项标准: 员工的认同度、员工的感知度、员工的满足度; [能力要求] 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简答题) 1、薪酬调查。既不多支付也不能少支付,保持对外竞争力 2、岗位分析与评价。工作岗位评价 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所设的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等相对价值的大小进行评 第 10 页 共 15 页 价 3、明确掌握企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供大于求薪酬水平低,供小于求薪酬水平高 4、 明确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状况。要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要了解竞争对手的人工成 本状况 5、明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薪酬管理原则的制定应以企业战略为 转移 6、明确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统领企业的全局,指导 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诸多方面,对企业薪酬管理及其策略的确定具有重大的影响 7、掌握企业 的财力状况。从企业的财务实力的状况出发,切实合理地确定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 8、掌握 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企业生产特点和员工特点也会影响企业薪酬管理; 第二单元 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 [知识要求] 一、最低工资: 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 就业实际状况、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最长工作时间: 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40 小时的工时制度(安排劳 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 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 付不低于工资的 300﹪的工资报酬) [能力要求] 一、单项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 准确标明制度的名称、明确界定单项工资制度的作用对象和范围、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 涵盖该项工资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 二、常用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简答题) 1、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制定程序:根据员工工资结构中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所占比例, 根据工资总额,确定岗位工资总额或能力工资总额、根据企业战略等确定岗位工资或能力 工资的分配原则、岗位分析与评价或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价、根据岗位评价结果确定工资等级 数量以及划分等级、工资调查与结果分析、了解企业财务支付能力、根据企业工资策略确定 各工资等级的等中点,即确定每个工资等级在所有工资标准的中点所对应的标准、确定每 个工资等级之间的工资差距、确定每个工资等级的工资幅度,即每个工资等级对应多个工 资标准,工资幅度是指各等级的最高工资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幅度、确定工资等级 之间的重叠部分大小、确定具体计算办法;2、奖金制度的制定程序; 第三单元 工资奖金制度的调整 [知识要求] 工资奖金调整的几种方式:奖励性调整、生活指数调整、工龄工资调整、特殊调整; 第二节 工作岗位评价 第一单元 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步骤 [知识要求] 一、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理论: ㈠工作岗位评价的特点 ㈡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工作岗位评价中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让员工积 极参与到工作岗位评价工作中来,以便他们认同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工作岗位评价的结 果应该公开(多选题) ㈢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 二、工作岗位评价的信息来源:直接的信息来源、间接的信息来源 第 11 页 共 15 页 三、工作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的关系 [能力要求] 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 按岗位的工作性质把岗位分类、收集有关岗位的各种信息、建立由岗位分析评价专家组成的 工作岗位评价小组、制定具体行动方或实施细则、找出指标并对其作出说明、构建工作岗位 评价的指标体系、找几个重要岗位进行试点、全面落实计划逐步组织实施、撰写评价报告书、 对工作岗位评价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第二单元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与标准 [知识要求] 一、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内涵: 1、工作岗位评价要素是指构成并影响岗位工作任务的最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即高度相关或 显著相关、一般因素即中度相关、次要因素即低度相关、极次要因素即相关程度极低或无相 关)2、影响岗位员工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的因素(劳动责任要素、劳动技能要素、劳动强度要 素、劳动环境要素、社会心理要素) 二、确定工作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 A 少而精的原则(指标不要太多)B 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评测方便)C 综合性原则 (尽量少指标反映多内容)D 可比性原则(要有可比性) [能力要求] 1、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制定: 评价指标的计量标准通常由 A 计分 B 权重 C 误差调整等三项基础标准组成; 在工作岗位评价中,对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的制定,可以采用 A 单一计分 B 多种综合计分 两类标准; 2、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即测评得分可信程度的大小; 效度是指测评本身可能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也就是测评结果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程度; 第三单元 工作岗位评价方法与应用 [知识要求] 工作岗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排列法(简单排列法也称序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岗位 评定方法)、分类法、因素比较法、评分法; 第三节 人工成本核算 [知识要求] 一、 人工成本的概念及其构成: 1、人工成本也称用人费或人事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和支付给员工的全部 费用,它包括 A 劳动报酬总额 B 社会保险费用 C 福利费用 D 教育费用 E 劳动保护费用 F 住房 费用 G 其他人工成本; 2、人工成本包括 A 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 B 社会保险费用 C 住房费用 D 福利费用 E 教育经费 F 劳动保护费 G 其他人工成本; 二、确定合理人工成本应考虑的因素:企业的支付能力(最在的因素)、员工的生计费用、 工资的市场行情; 影响企业支付能力的因素有:1、实物劳动生产率 2、销货劳动生产率 3、人工成本比率 4、劳 动分配率 5、附加价值劳动生产率 6、单位制品费用 7、损益分歧点(简答题) [能力要求] 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 A 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B 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 C 企 业销售收入 D 企业增加值 E 企业利润总额 F 企业成本 G 企业人工成本总额; 第 12 页 共 15 页 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 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 目标人工成本=本年计划平均人数×上年平均薪酬×(1+计划平均薪酬增长率) 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成本÷人工费用率 第四节 员工福利管理 第一单元 福利总额预算计划 1、 福利的本质是一种补充性报酬,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员工,而是以服务或实物形 式支付给员工; 2、 福利有多种形式包括 A 全员性福利 B 特殊福利 C 困难补助; 3、 福利管理的主要内容 A 确定福利总额 B 明确实施福利的目标 C 确定福利的支付形式和对 象 D 评价福利措施的实施效果; 4、 福利管理的主要原则 A 合理性原则 B 必要性原则 C 计划性原则 D 协调性原则; 5、 企业向员工提供的所有福利设施和服务均应包括在预算计划中:如员工食堂、工作餐、 子女教育津贴、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工作服、通信和交通费、医疗费、带薪 休假、带薪旅游、带薪培训; 第二单元 各类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核算 1、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社 会救助(贫困户、灾民、残疾人)、社会福利(公共设施、财政补贴、居民住房、生活补贴、 集体福利)、社会优抚(退伍军人安置、军人烈属抚恤、其他项目)(选择题) 2、 员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员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 比例;单位为员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员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 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新参加工作的员工从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开始缴存住房公 积金,月缴存额为员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新调入的员 工从调入单位发放工资之日起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员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员 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员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员工上一年度 月平均工资的 5%;(选择题) 3、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员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金额:购买、建造、翻建、 大修自住房的;离休、退休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户口迁出 所在的市、县或者出境定居的;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 例的;(选择题)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知识要求] 1、劳动关系的含义: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 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 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A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B 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C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4、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者享有 A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 休息休假的权利 D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 保护的权利 E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F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G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的权利 H 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 13 页 共 15 页 5、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 6、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变: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劳动关系多元化、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劳 动关系动态多变化、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 7、物质利益原则主要内容有:物质利益激励机制、物质利益平衡机制、物质利益调节机制、 物质利益约束机制; [能力要求] 1、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通过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劳动合同规范的调整、集体 合同规范的调整、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的调整、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规 章制度)的调整、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调整、劳动监督检查制度的调整; 2、劳动法律法规体现国家意志,调整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的原则性规范和最低标准,基本特 点是体现国家意志; 3、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4、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 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5、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的调解是劳动关系当事人的一种自我管理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群 众性、自治性、非强制性; 第二节 集体合同制度 [知识要求] 1、集体合同的特征:A 集体合同是规定劳动关系的协议 B 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职工一方与企 业签订 C 集体合同是定期的书面合同,其生效需经特定程序; 2、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主体不同、内容不同、功能不同、法律效力不同; 3、集体合同的作用意义:订立集体合同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维护职 工合法权益、弥补劳动法律法规不足; 4、订立集体合同应遵循的原则: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诚实守信公平合作、兼顾双方合法权益、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能力要求] 1、集体合同为法定要式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口头形式的集体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2、集体合同的形式可以分为主件和附件。主件是综合性集体合同,附件是专项集体合同。 3、集体合同均为定期合同,我国劳动立法规定集体合同期限为 1—3 年。(单选) 4、劳动行政部门在收到集体合同后的 15 天内将审核意见书送达,集体合同的生效日期以 《审查意见书》确认的日期为生效日期。若劳动行政部门在收到集体合同的 15 日内未提出异 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若集体合同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核认定存在无效条款或部分无效 条款的,签约双方应对其进行修改,并在 15 日内重新报送审核; 5、集体合同的履行遵循实际履行和协作履行的原则。 第三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1、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用人单位的实 际,在本单位实施的,为协调劳动关系,并使之稳定运行,合理组织劳动,进行劳动管理 而制定的办法、规定的总称; 2、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A 制定主体的特定性 B 企业和劳动者共同的行为规范 C 企业经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 3、劳动合同管理制度:①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②员工招收录用计划的审批、招工简章、劳动 合同草案、有关专项协议草案审批权限的确定③员工招收录用计划的审批、执行权限的划分 ④劳动合同续订、变更、解除事项的审批办法⑤试用期考查办法⑥员工档案的管理办法⑦应 聘人员相关材料保存办法⑧集体合同草案的拟订协商程序⑨解除终止劳动合同人员的档案 第 14 页 共 15 页 移交办法程序⑩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修改、废止的程序等;(简答题) 第四节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1、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A 组织参与 B 岗位参与 C 个人参与(岗位参与和个人参与是 职工民主管理的直接形式,而组织参与则是间接形式); 2、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A 该机构依法享有的 B 对企业行政生产经营管理事务进行咨询 C 建议或决定的权力; 3、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有 A 审议建议权 B 审议通过权 C 审议决定权 D 评议监督权 E 推荐选 举权; 4、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与平等协商制度是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 5、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有:A 薪酬 B 工作 C 晋升 D 管理 E 环境 6、实施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目的:A 诊断公司在潜在的问题 B 找出本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的 原因 C 评估组织变化和企业政策对员工的影响 D 促进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E 增强 企业凝聚力; 7、员工满意度调查步骤:确定调查对象、确定满意度调查指向、确定调查方法、确定调查组 织、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节 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标准 1、工作时间的种类:标准工作时间、计件工作时间、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不定时 工作时间、缩短工作时间; 2、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 费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就业状况、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工资支付方式:货币支付、直接支付、按时支付、全额支付; 第 15 页 共 15 页

15 页 311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第一单元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作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一)组织设计理论的内涵 1.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对比分析 组织理论又被称作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 组织调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把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研究. 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2.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 古典组织理论以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的,强调刚性; 近代组织理论则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它着重强调人的因素。 从组织行为的 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现代组织理论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又强调内外部条件而灵活地 进行组织设计。 3.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多选) 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 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机构和规章。古典组织学派在这一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研究。 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还加进了人的因素 在动态组织设计理论中,静态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内容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5个) 1.任务与目标原则 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在组织设计中要十分重视横向协调问题。主要的措施有:(多选) (1)实行系统管理,把职能性质相近或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归类,成立各个管理子系统,分别由各副总经理 (副厂长、部长等)负责管辖。(2)设立一些必要的委员会及会议来实现协调。(3)创造协调的环境,提高管理人员 的全局观念,增加相互间的共同语言。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有效管理幅度不是一个固定值,它受职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职能机构健全与否等条件的影响。管理幅度 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呈反比例关系。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集权优点:有利于保证企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利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分权优点:是调动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组织条件。 合理分权有利于基层根据实际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决策,也有利于上层领导摆脱日常事务, 集中精力抓 重大问题。 第 1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没有绝对的集权,也没有绝对的分权。 企业在确定内部上下级管理权力分工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多选) A、企业规模的大小;B、企业生产技术特点;C、各项专业工作的性质;D、单位的管理水平;E、人员素质的要 求等。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外部环境和企业任务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有序地正常运转(稳定)。同时又要保证组织在运转过程中,能 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变更,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如何稳定:建立明确的 A、指挥系统、B、规章制度;C:有较好适应性的组织形式和措施 二、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一)多维立体组织结构 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它把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与职能参谋机构 形成了三类主要的管理组织机构系统。 一是 按产品划分事业部,即利润中心; 二是 按职能划分专业参谋机构,即专业成本中心; 三是 按地区划分管理机构,即地区利润中心。这种组织结构模式把产品事业部经理、地区经理和总公司专 业职能参谋部门很好地统一协调起来,由三方代表共同组成产品事业委员会,对各类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领 导。它主要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模巨大的跨地区公司。 (二)模拟分权组织结构 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 把企业分成许多“组织单位”, 使每一单位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实现“模拟”的独立经营、独立 核算,以调动其生产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改善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的组织结构。 (三)分公司与总公司 分公司与总公司结构模式较多地出现在由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合并后各分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 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分公司没有 独立名称。如果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总公司必须以其资产对分公司的债务负责。 (四)子公司与母公司 子公司是指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这种结构 模式的特点是,子公司不是母公司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机构,它有自己的公司名称和董事会,有独立的 法人财产,并以此承担有限责任,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各种业务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五)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是一种以母子公司为主体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2.企业集团的职能机构框图 (1)依托型组织职能机构。 依托型组织职能机构又称依附型组织职能机构,是指由一家 实力雄厚的主体企业的职能机构兼任企业集团 本部的职能机构。 (2)独立型组织职能机构。 具体可采用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等。 第 2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3)智囊机构及业务公司和专业中心。 智囊机构又称决策咨询委员会、战略研究部或信息公司,其任务有: A、搜集相关信息资料,B、参与制定集团的经营战略规划、中长期计划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C、根据理事会 的指示,为集团高层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提供备选方案,参与集团的决策活动,为集团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营决 策出谋划策。 业务公司和专业中心一般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求发展的法人实体 (4)非常设机构 组成临时性工作机构,直接归集团的负责人指挥,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后,工作人员仍回到原来的单位或 另行安排工作。 【能力要求】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简答) 1.分析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多选) A、企业环境。变——分权 不变——集权 B、企业规模。一般而言,企业规模小,管理工作量小,为管理服务的 组织结构也相应简单;企业规模大,管理工作量大,需要设置的管理机构多,各机构间的关系也相对复杂。可以 说,组织结构的规模和复杂性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增长的。 C、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与组织结构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企业战略目标就有什 么样的组织结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政策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在进行 组织结构设计和调整时,只有对本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正确选择企业组织 结构的类型和特征。 D、信息沟通。组织结构功能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获得信息 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 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5.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 二、部门结构不同模式的选择 (一)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 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设计的部门内部结构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小组)等模式,也就是 广义的职能制组织结构模式。 这种结构模式的最大优点是 A、具有明确性和 B、高度稳定性。 但这种结构也有很大的缺陷,就是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往往只了解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很难了解整体的任务 并把自己的工作和它联系起来。 适用规模较大或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这种结构模式的适用范围较小。 (二)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 以成果为中心设计的部门结构包括事业部制和模拟分权制等模式。 事业部制一般在大型企业中采用, 优点:A、能了解自己的任务,B、稳定性,C、适应性。 缺点:A、设置较多的分支机构,B、管理费用较多。 第 3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当一个大型企业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技术、经营业务方面有紧密联系时,模拟分权结构模式比较适用, 但其明确性不强,实际工作中也不易真正做到以成果为中心。 (三)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 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的部门内部结构通常出现在一些特别巨大的企业或项目之中,如某些跨国公司。从本质上 说,它只是将其他组织设计原则加以综合应用,缺乏明确性和稳定性,实用性较差。 第二单元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知识要求】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1.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 钱德勒得出一个著名的结论:组织结构服从战略。 2.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规模、产品和市场都发生了变化,这时,企业应采用适合的组织发展战略,对 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战略有: A、增大数量战略。简单(直线)。B、扩大地区战略。建立职能部门结构(直线职能制)。C、纵向整合战略。事 业部制结构。D、多种经营战略。矩阵结构或经营单位结构。 【能力要求】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3步) (一)组织结构诊断(4分析) 1.组织结构调查 (现状分析) 本阶段要对组织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调查,掌握资料和情况。系统地反映组织结构的主要资料 有: A、工作岗位说明书。 B、组织体系图。 C、管理业务流程图。它主要包括:业务程序,业务岗位,信息传递,岗位责任制, 借助上述各类资料,能系统地了解组织结构的现状及问题,但这些资料 反映的只是正式组织关系,而未反 映非正式组织关系,很难完全反映结构运行中的特殊情况,如人员之间的扯皮、摩擦等。必须把“死”的资料同 “活”的情况相结合,采用深入的个别访问、印发组织问卷等方法,搜集各种情况、意见和建议。 2.组织结构分析(职能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明确现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为提出改进方案打下基础。组织结构分析主要有三 方面: (1)职能的变化 (2)关键性职能置于中心地位。 (3)职能的性质及类别。通过分析职能的性质和类别,要使成果性职能的位置,配置在非成果性职能之上。 3.组织决策分析 在分析决策应当放在哪个层次或部门时,要考虑的因素有: (1)决策影响的时间。 (2)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3)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4)决策的性质。 4.组织关系分析 (二)实施结构变革 第 4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 变革的征兆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经营业绩下降。(2)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3)员工士气低落。 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式 (1)改良式变革。 (2)爆破式变革。(重大的以至根本性变革) (3)计划式变革。(系统研究,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比较理想) 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 人们反对变革的根本原因: A、失去工作安全感 B、一部分领导与员工有因循守旧思想,不了解组织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保证变革顺利进行,应事先研究并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A、让员工参与 B、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C、大胆起用新人 (三)企业组织结构评价 对变革后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考察组织变革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变革实施者,修正 变革方案,并为以后的调整和变革做好准备。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 组织结构整合是企业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 (一)企业结构整合的依据 第一步结构分化,第二步结构整合。 结构整合主要解决:A、分散倾向 B、相互间协调 (二)新建企业的结构整合 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图表来进行。由于这是在企业组织结构实际起作用之前进行的,因此,难免带有理想化的 色彩。这个整合的结果是否合理,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 (三)现有企业的结构整合 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的不协调会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多选) A、各部门问经常出现冲突。 B、存在过多的委员会 C、高层管理部门屡屡充当下属部门相互间冲突时的裁判和调解者。 D、组织结构本身失去了相互协调的机能,全靠某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制度化管理变成了人 性化管理) 如果现象不是十分明显或不很严重,仅作局部调整,重点放在协调措施的改进上。 如果现象非常严重,则应重新进行结构分解,在此基础上再作整合。 (四)企业结构整合的过程(多选) A、拟定目标阶段。它是整分合中“整”的阶段。B、规划阶段。组织规划主要是通过各种程序重新建立目标。 C、互动阶段。这是执行规划的阶段。D、控制阶段。即当组织运行过程中,出现某些人不合作的倾向时,进行 第 5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有效的控制,以保证目标和规划的最终实现。 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应用实例 结论:1、任何一个整合方案都不是十全十美的。2、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做出相应调整。3、需要有一个过渡期, 不可能一蹴而就。 【注意事项】 对组织结构变革方案 1.要经过仔细研究和充分酝酿。2.尽可能地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避免“限期完成”的运动方式 。 3.为了切实保证企业组织结构整合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第二节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泛指各种类型人力资源规划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特指企业人员规划。从时限上看,人力资源规划还可以区分为中长期计划以及按照年 度编制的短期计划,一般来说,五年以上的计划可以称之为规划。 (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狭义(与人有关)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主要有: 1.人员配备计划 实现企业内部人员的最佳配置。 2.人员补充计划 促进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完整与改善。 3.人员晋升计划 要尽量使人与事达到最佳匹配,人员晋升计划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激励员工。 (二)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广义包括狭义)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除了上述三种人员计划之外,还包括: 1.人员培训开发计划 人员培训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 A、受训人员的数量。B、培训的目标。C、培训的方式方法。D、培训的内容。E、培训费用的预算等。 2.员工薪酬激励计划。3.员工绩效管理计划。4.其他计划。 其他计划包括劳动组织计划、员工援助计划、劳动卫生与安全生产计划、员工职业生涯计划等。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5点,多选) A、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B、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C、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D、提 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E、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4+4) (一)外部环境 A、经济环境。B、人口环境。C、科技环境。D、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 (二)内部环境 A、企业的行业特征。B、企业的发展战略。C、企业文化。D、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第 6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四、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4个) 1.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 人力资源的供给保障问题是人员规划中应解决的核心问题 2.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3.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4.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 流动性过低,不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流动性过高,造成人力资本的损耗,使企业生产经营 成本增加。 【能力要求】 一、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简答 5步)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企业的各类人员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活动,它的核心部分包括: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及供需综合平衡三项工作 企业各类人员规划的基本程序是: 1.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信息有:企业自身的 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 2.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确而 翔实的资料。 3.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 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这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规划的效果和成败, 也是整个人员规划中最困难、最重要的工作环节。 4.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大于 供的政策措施。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协调平衡是人员规划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人力资源供需预测则是为这一活动 服务的。 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人员规划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应对其实施过程及结 果进行监督、评估,并重视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规划,使其更切合实际,更好地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对人员规划进行评价的目的是要了解人员规划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它既可以对人员规划做出恰当的 反馈, 也可以测算人员规划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在评估人员规划时,企业要注意,规划应当反映组织内部目标或外部目 标的变化,必须明确有什么部门或人员承担了相应责任;为保证有效地完成计划,规划应有适当的弹性,给予 执行人员一定的独立决策权;最后,应当考虑人员规划与其他经营计划的相关性。 二、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 (一)人员配置计划 企业的人员配置计划要根据 A、企业的发展战略 B、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分析所制作的工作说明书和企业人力资源盘点的情况来编制。人员配置计划的主要 内容应包括 A、企业每个岗位的人员数量。B、人员的职务变动情况。C、职务空缺数量以及相应的填补办法等。 (二)人员需求计划 预测人员需求是整个人员规划中最困难、最重要的部分。人员需求预测计划的形成必须参考人员配置计划。 (三)人员供给计划 第 7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人员供给计划是人员需求计划的对策性计划。主要包括人员招聘计划、人员晋升计划和人员内部调动计划等。 (四)人员培训计划 培训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为了实现提升而进行的培训,二是为了弥补现有生产技术的不足而进行的培训, 如招聘进来的员工接受的岗位技能培训等。 (五)人力资源费用计划 人力资源活动需要相应的费用,人员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 (六)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 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的目的,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动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七)对风险进行评 估并提出对策 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预测的内涵 (一)预测 预测是计划的基础,是对未来状况做出估计的专门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于通过各种定性、定量方法对数据 进行分析,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找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规律性。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是估算组织未来需要的员工数量和能力组合,它是公司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 核心和前 提,其直接依据是公司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 (三)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是指企业根据既定的目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 内部和外部各类人力资源补充来 源情况的分析预测。 (四)人力资源预测与人员规划的关系(多选) A、从组织的目标与任务出发,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符合其特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条 件的要求; B、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要满足个人的利益(个人与组织匹配) C、保证人力资源与未来组织发展各阶段的动态适应。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 (一)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总量预测)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指从企业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对企业所需要的人力 资源数量和质量进行的 科学分析和预测。 (二)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 预测) 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主要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的自然消耗(如自然减员)和自然流动(如专业转移、变动而引起的人 力资源变动) 企业人力资源增量主要是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行业调整等发展变化带来的人力资源上的新的需求。 (三)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 可以保证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较好的人力资源结构的最佳组合,以避免出现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组织的 第 8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不配套,或结构及比例失调等状况。 (四)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预测 对企业特种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使企业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与方法,加快开发和培 养特殊人才资源,使企业人力资源在变革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 (一)对组织方面的贡献(多选) A、满足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现实生活中的组织都是动态组织, 而非静态组织。 B、提高组织的竞争力。进行人力资源预测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环境适应能力,完善组织的战略目标,提升组 织的竞争力。 C、人力资源预测是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 1.人力资源预测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2.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力资源预测能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发展,对调动员工的 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四、人力资源预测的局限性(多选) A、环境的不确定性。B、企业内部的抵制。C、预测的代价高昂。D、知识水平的限制。 【能力要求】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步骤(简答 4步) 一、准备阶段 (一)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 由几几方面组成(多选)A、总体经济发展 B、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C、建立预测模型与评估 (从宏观→ 微观) (二)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 1.SWOT分析法 优劣势分析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2.竞争五要素分析法(五力模型) 企业要进行以下五项分析(多选): A、对新加入竞争者的分析。B、对竞争策略的分析。C、对自己产品替代品的分析。D、对顾客群的分析。 E、对供应商的分析。 (三)岗位分类 1.企业专门技能人员的分类(操作人员)。2.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分类。3.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分类 (行政管理人员)。 (四)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1.数据的采集 一般而言,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查阅资料、实地调研两种,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设计相应的.调查表。 二、预测阶段(预测的程序,企业进行需求预测的步骤 简答)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确定职务编制和人员配置。 第 9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2.进行人力资源盘点,统计出人员的缺编、超编以及是否符合职务资格要求。 3.将上述结果与部门管理者进行讨论,修正并得出统计结果。 4.(-)对预测期内退休的人员、未来可能发生的离职的人员(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得到)进行统计,得出统计结 果(为未来的人员流失状况)。 5.(+)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工作量的增长情况,确定各部门还需要增加的工作岗位与人员数量, 得出统计结果(为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量)。 6.将现实人力资源需求量、未来的人员流失状况和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量进行汇总计算,得出企业整体的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三、编制人员需求计划 核算计划期内企业各部门人员的需要量,应根据各部门的特点,按照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分别采用不同 的方法。比如,企业的生产性部门是根据生产任务总量和劳动生产率、计划劳动定额以及有关定员标准来确定人 员的需要量。 在现实的操作中,企业应对短期、中期、长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分别进行预测与分析。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知识要求】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原理: 事物内部变量问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变量间的确定性关系,称为函数关系;另一类是变量间的不确定 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实际上是预测学的一部分,它遵循预测学的原理。在预测学中,一般应用以下原理:(多 选) A、惯性原理。B、相关性原理。C、相似性原理。 【能力要求】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 二、对象指标与依据指标 (一)对象指标 对象指标是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对象,可以是总量需求预测指标,也可以是结构需求预测指标。 (二)依据指标[企业内部的相关指标] 依据指标也就是影响需求预测的变量因素。 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3种] (一)经验预测法 经验预测法可以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最好是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先上→下; 再下→上。最后,由人事部门汇总确定全公司的用人需求,形成员工需求预测,交由公司经理审批。 (二)描述法 这种方法不适用于长期预测 (三)德尔菲法 [背对背专家法、主观判断法、反复多次、匿名] 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它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德尔菲法的工作步骤一般分四轮进行。 第 10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1.第一轮: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家组,准备有关资料,征求专家意见。[专家来源广泛] 在预测过程中,主持预测的人力资源部门应做到以下两点: A、向专家说明预测对组织的重要性,以取得他们对这种预测方法的理解和支持。B、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2.第二轮: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预测问题(问题一般以25个为宜),交付专家组讨论评价,然后由 预测组织统计整理。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 A、所提的问题应该尽可能简单。B、不问人员需求的总体绝对数量,而问变动数量[增减]。C、对于专家的预测 结果也不要求精确,但是要专家们说明对所做预测的肯定程度。 3.第三轮:修改预测结果,充分考虑有关专家的意见。 4.第四轮:请专家提出最后意见及根据。 这种方法适合于对人力需求的长期趋势预测。 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10种] (一)转换比率法 人力资源预测中的转换比率法是:首先根据企业生产任务(或业务量)估计组织所需要的一线生产人员(或业 务员)的数量,然后根据这一数量来估计秘书、财务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辅助人员的数量。 转换比率法的目的是将企业的业务量转换为对人员的需求,这是一种适合于短期需求预测的方法。转换比率 法假定组织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变的。 这种预测方法存在着两个缺陷: 一是进行估计时需要对计划期的业务增长量。目前人均业务量和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精确的估计 二是这种预测方法只考虑了员工需求的总量,没考虑结构。 (二)人员比率法 采用人员比率法时,首先应计算出企业历史上关键业务指标,然后根据可预见的变量计算出所需的各类人 员数量。 其应用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又称为时间序列法,即从过去延伸将来。 趋势外推法通常仅涉及有关人力资源问题中能够数量化的方向或那部分内容。其预测的可靠性,与历史的和 现在的资料时间长短,以及外推时间的长短密切有关。 (四)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就是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 的一种定量预测方法,又称回归模型预测法或因果法。 (五)经济计量模型法 经济计量模型法是先将公司的员工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表示出来, 依此模型及主要因素变量,来预测公司的员工需求。 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一般只在管理基础比较好的大公司里采用。 ★趋势外推法和回归分析法本质上都是经济计量模型法,不同的是: A、趋势外推法最简单,其自变量只有一个,即时间变量。 B、回归分析法也比较简单,不考虑不同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 11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C、经济计量模型法则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且考虑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六)灰色预测模型法 灰色预测模型法的本质也是经济计量模型法,不同的是,经济计量模型法对数据的完整性有很高的要 求,而灰色预测模型法能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 灰色预测模型法特点: 灰色过程中的数据随机性强,杂乱无章,但是有序有界,即过程中的数据集合隐含潜在规律。 运用灰色系统进行预测的算法比较复杂,需运用专门的软件进行计算。 (七)生产模型法 生产模型法是根据企业的产出水平和资本总额来进行预测,它主要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八)马尔可夫分析法 马尔可夫分析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观察历年企业内部人数的变化,找出组织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 ★(九)定员定额分析法[5种方法 多选] A、工作定额分析法。B、岗位定员法。C、设备看管定额定员法。D、劳动效率定员法。E、比例定员法。 (十)计算机模拟法 计算机模拟法是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诸方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使用,应采取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预测。 【注意事项】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的注意事项: 1.转换比率法和数学模型法都是以现存的或者过去的组织业务量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都适合于预测 具有共同特征的员工的需求。这种预测方法的精确性有赖于: A、两者之间关系的强度。B、这种关系提炼方法的精确性。C、在将来继续保持的程度。(持续性)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都是以函数关系不变作为前提,但是,这经常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需要 用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 (1)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决策或进入新市场的决策会影响到对新进人员和企业现有人员的能力等特征的需 要,这时只有数量分析是不够的。 (2)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会减少对人员的需求,这是数量分析中难以反映的。 (3)企业在未来能够支配的财务资源不仅会制约新进员工的数量,也会制约新进员工的质量,因为财务资源 制约着员工的薪资水平。 第三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的总量预测 【能力要求】 一、企业人员总量需求预测 (一)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是利用惯性的原理,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总量进行预测。 二、企业专门技能人员总量预测 (一)企业劳动定员定额分析 1.定性分析 2.★按劳动效率定员[要会算] 第 12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要计算某个工种定员人数,通常利用以下公式进行核算: (1)定额完成率=实际完成定额工时总数/实作工时总数 (2)实作工时总数=制度工时总数一缺勤工时总数一非生产工时总数一停工工时总数+加班加点工时总数 或者=制度工时总数×工时利用率+加班加点工时总数 (3)工时利用率=作业率×出勤率 (4)出勤率=出勤工时/制度工时 (5)作业率=实作工时/出勤工时 (6) 第四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预测 【能力要求】 一、企业专门技能人员结构预测 对专门技能人员而言,在企业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工种的员工人数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结构预测 对经营管理人员而言,若没有发生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其人员数量与基层人员呈稳定的比例关系;若生 产技术、销售技巧等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其人员分类结构较为稳定;若社会的文化水平提高速度较平稳,其人员 学历结构较为稳定;若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节奏保持稳定,则其人员的年龄结构较为稳定。 第四节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平衡 第一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知识要求】 企业人员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种 一、内部供给预测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必须考虑下述因素: A、企业内部人员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等)。B、内部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C、跳槽(辞职、解聘)等。 二、外部供给预测 1.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多选] A、地域性因素。B、人口政策及人口现状。C、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D、社会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 2.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渠道 (1)大中专院校应届毕业生。(2)复员转业军人。(3)失业人员、流动人员 预测比较困难。(4)其他组织在职人 员。 【能力要求】 一、企业人员供给预测的步骤 [现1+内3+外1+汇总1]简答 1.对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盘点,了解企业员工队伍的现状。 2.分析企业的职务调整政策和历年员工调整数据,统计出员工调整的比例。 3.向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了解将来可能出现的人事调整状况。 4.将上述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得出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量的预测。 第 13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5.分析影响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地域性因素和全国性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得出企业外 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6.将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进行汇总,得出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二、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 (一)人力资源信息库 人力资源信息库是计算机运用于企业人事管理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建立的、记录企业每个员工技能和表 现的功能模拟信息库。 人力资源信息库针对企业不同人员,又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l.技能清单。技能清单的设计应针对一般员工 某企业为一部门提出的技能清单由四部分组成:[多选] A、主要说明员工的工作岗位、经验、年龄等;B、介绍员工技术能力、责任、学历等;C、对员工工作表现、提升 准备条件等的评价;D、对员工最近一次的客观评价,尤其对工作表现的评价。 2.管理才能清单。 ★(二)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综合分析] 企业通过分析可作出决策,对提升受阻人员应做好以下工作: 1、进行一次“一对一”的面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工作和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为他们提供更加 宽松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或深造的机会。3、给他们压“重担”,适当扩大他们的工作范 围,让其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4、提高他们的薪资等级等。 (三)马尔可夫模型 业务主管这一职位在将来会出现短缺的现象,据此公司应提出以下具体的对策:[多选] A、查明公司业务主管离职率高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地降低离职率; B、加大对公司业务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地晋升为业务主管; C、采用多种方式,广开人员补充的渠道,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填补业务主管的岗位空缺。 第二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 【能力要求】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包括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 一、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完全平衡这种情况极少见,甚至不可能,即使是供求总量上达到平衡,也会在层次、 结构上发生不平衡。 二、企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人少] 当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未来可能发生短缺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方案以避免短缺现象的发生。 1.将符合条件,而又处于相对富余状态的人调往空缺职位[内部调整]。 2.如果高技术人员出现短缺,应拟定培训和晋升计划,在企业内部无法满足要求时,应拟定外部招聘计划。 [培训或外部招聘] 3.如果短缺现象不严重,且本企业的员工又愿延长工作时间,则可以根据《劳动法》等有关法规,制定延 长工时适当增加报酬的计划,这只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 4.提高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形成机器替代人力资源的格局。 第 14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5.制定聘用非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如返聘已退休者,或聘用小时工等。 6.制定聘用全日制临时用工计划。 但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培训提高员工生产业务技能,改进工艺设计等方式,来调 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三、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 [人多] 企业人力资源过剩是我国现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现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难点问题。解决企业人 力资源过剩的常用方法有: 1.永久性辞退。2.合并和关闭某些臃肿的机构。[合并精简]3.鼓励提前退休。4.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员 工整体素质,如制定全员轮训计划,使员工始终有一部分在接受培训,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准备人力资本。5.加 强培训工作,鼓励部分员工自谋职业,同时,可拨出部分资金,开办第三产业。6.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随之 降低工资水平。7.任务分解。 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第一节 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知识要求】 一、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一)个体差异原理 员工测评的基本假设认为,人的素质是有差异的[个体差异体现在]: A、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B、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自然、社会因素。C、不同的人做相同的工作有着 不同的效果和效率。 (二)工作差异原理 员工测评的另一个假设是,不同的职位具有差异性。 A、首先是工作任务的差异,也就是工作内容的差异。B、还有就是工作权责的差异。C、不同的工作责任,对完 成这些任务的人有着不同的要求。 ① 不同的工作就要由拥有相应素质的人来承担。 ② 每个人适合做和喜欢做的工作是不一样的。 (三)人岗匹配原理 所谓人岗匹配就是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则[人事相应] 人岗匹配包括: A、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相匹配。B、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相匹配。C、员工与员工之间相匹配。D、岗位与岗位之 间相匹配。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4种] A、选拔性测评 选拔性测评是指以选拔优秀员工为目的的测评。其主要特点如下: 1.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2.测评标准刚性强。3.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4.测评指标具有灵活性。5.结果 体现为分数或等级。 B、开发性测评 主要是为了摸清情况,了解测评对象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从而为测评对象指出努力 第 15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方向,为组织提供开发依据。 C、诊断性测评 诊断性测评是以了解现状或查找根源为目的的测评 D、考核性测评 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 其主要特点如下: 1.概括性。测评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素质表现的各个方面,是一种总结性的测评。 2.结果要求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5个相结合的原则] (一)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应具体体现在: 1、测评目标体系制定。2、手段方法选择。3、评判与解释结果。 (二)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所谓定性测评,就是采取经验判断与观察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性质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而定量测评, 就是采取量化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数量特点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 只从定性内容上去测评素质是不深入的,往往是一种模糊的印象判断;而仅仅从定量形式方面去测评素质 , 则往往是不完全的,是一种表面的与形式的测评。 (三)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1、静态测评的优点是便于横向比较。 缺点是忽视了被测评者的原有基础与今后的发展趋向。 2、动态测评则是根据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进行的素质测评,是从前后的变化情况而不是当前 所达到的标准进行的素质测评。 动态测评优点 了解被测评者素质的实际水平 缺点是不便于相互比较。 心理测验一般是静态的,而评价中心、面试与观察评定具有动态性 应把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如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既采取问卷、考试等统一的静态形式,又采取评价 中心、面试等动态的方法来测评人的素质。 (四)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素质(里)与绩效(表)互为表里,素质是取得绩效的条件保证,而绩效是素质高低的事实证明。因此,应 该从素质测评中预测绩效,从绩效测评中来验证素质。 (五)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优点:准确性 缺点:尽管最后总和相加,也反映不了其原貌。在实际测评中,应将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四、员工素质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 (一)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 一次量化与二次量化中的“一”与“二”可作两种解释。 当“一”与“二”作序数词解释时,一次量化是 A、直接的定量刻画。B、一次量化的对象一般具有明显的数量关系。C、可称之为实质量化。 第 16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二次量化即指对素质测评的对象 A、进行间接的定量刻画。B、没有明显的数量关系。C、形式量化。 其次,当“一”与“二”作基数词解释时 一次量化 A、可以一次性完成。B、直接综合与转换。 二次量化 A、两次计量才能完成。B、先纵向量化 后横向量化。 (二)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 类别量化特点: 1、 归类 2、 每个测评对象属于且仅属于一个类别,不能同时属于两个以上的类别 3、 量化在这里是一种符号性的形式量化,“分数”在这里只起符号作用,无大小之分。 模糊量化则要求把素质测评对象 A、先确定的每个类别 B、每个测评对象是那些分类界限无法明确,或测评者认识模糊和无法把握的素质特征。 类别量化的测评对象则是那些界限明确且测评者能完全把握的素质特征。 (三)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 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属于深层次的量化,可以看做是二次量化。 等距量化则比顺序量化更进一步 A、它不但要求素质测评对象的排列有强弱、大小、先后等顺序的关系 B、任何两个素质测评对象间的差异相等 C、等距离化可以使素质测评对象进行差距大小的比较 比例量化又比等距量化更进一步 A、不但要求素质测评的排列有顺序等距关系,而且还要存在倍数关系 B、比例量化的步骤可以在顺序量化的第一步基础上进行 C、比例量化可以使素质测评对象进行差异比例程度的比较 (四)当量量化 [解决综合问题] 当量量化实际上也是 A、近似的等值技术 B、当量量化常常是一种主观量化形式 C、其作用是使不同类别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量化,能够相互比较和进行数值综合 五、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一)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3个] 由标准、标度和标记三个要素组成。 1.标准 标准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客观形式、主观评价、半客观半主观三种, 如果从标准表示的形式来看,则有评语短句式[含有一个以上的变量词,模糊变量词]、设问提示式、方向指 示式、数字式 第 17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如果根据测评指标操作的方式来划分,则有测定式与评定式。 (1)测定式。直接测出或计量出有关测评标准规定的内容 (2)评定式。根据有关标准直接得出结果的方式 2.标度 所谓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 测评指标的标度大致有量词式、等级式、数量式、定义式、综合式等。 (1)量词式标度。带有程度差异。(2)等级式标度。等级顺序明确的字词。 等级与等级之间的级差应该具有顺序关系,最好还要有等距关系。等级之间的距离要适当: 太大了,测评结果太粗 太小了,判断过细,不好把握操作。 等级数在5以内,测评效果最佳。 3.标记 所谓标记,即对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 标记没有独立意义 (二)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 测评标准体系设计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方面。 横向结构是指将需要测评的员工素质的要素进行分解,并列出相应的项目 纵向结构是指将每一项素质用规范化的行为特征或表征进行描述与规定,并按层次细分。 横向结构是基础,纵向结构是分解 横向 注重测评素质的完备性、明确性和独立性等 纵向 注重测评要素的针对性、表达简练性和可操作性等 1.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 (1)结构性要素 [静态 品质指标] 包括: 1)身体素质。2)心理素质。 (2)行为环境要素 [动态] 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内部环境指个人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它直接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 外部环境指客观外界存在的、间接影响个体行为表现的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性质和组织背景两方面。 (3)工作绩效要素 2.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 在测评标准体系中,一般根据测评目的来规定测评内容,在测评内容下设置测评目标,测评目标下设测评 指标。 (1)测评内容 测评内容的正确选择与规定,是实现测评目的的重要手段。测评内容在这里是指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 围,它具有相对性 测评内容的确定步骤一般是分析被测评对象的结构,找出所有值得测评的因素。然后根据测评目的与职位要 求进行筛选。内容分析最好借助于内容分析表进行。内容分析表的设计,纵向可以列出被测客体的结构因素,横 向可以列出每个结构因素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方面 第 18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2)测评目标 素质测评内容与测评目标具有相对性与转换性。 测评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测评的目的与工作职位的要求 同一测评目的依据不同的工作职位的要求可以有不同的测评目标。 (3)测评指标 测评指标在这里并非完全同义于统计学中的“指标”,它是素质测评目标操作化的表现形式。 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是测评标准体系的不同层次。测评内容是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测 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的明确规定,测评指标则是对测评目标的具体分解。 (三)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 1.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 一般是对测评对象内涵的直接描述或诠释 2.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与测评客体直接相关。这里的选拔标准不是客观的、绝对的,而是主观的、相对的。 六、品德测评法 (一)FRC品德测评法 所谓FRC品德测评法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评方法。 可以是个别的谈话,也可以是集体的问卷。 作出定性与定量的评定。 (二)问卷法 (三)投射技术 投射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投射技术是指那些把真正的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评技术。 狭义的投射技术是指把一些无意义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图形、句子、故事、动画片、等呈现在被测评者面前, 不给任何提示、说明或要求,然后问被测评者看到、听到或想到什么。 投射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A、测评目的的隐蔽性。B、内容的非结构性与开放性。C、反应的自由性。 七、知识测评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把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体现了不同的知识要求。六个知识测评层次 是: 1.知识。2.理解。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六个层次在测评试题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正态分布 我国测评专家根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六层次,结合我国知识测评实践,提出了知识测评的三个层次,记忆、理解、 应用 八、能力测评 A、一般能力测评。B、特殊能力测评。C、创造力测评。D、学习能力测评 式是笔试]。 【能力要求】 一、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 第 19 页 共 68 页 [最简单有效的是心理测验,应用形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一)准备阶段 1.收集必要的资料 {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对象应该有相应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组 {测评人员的质量和数量对整个测评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测评人员的标准: (1)坚持原则,公正不偏;(2)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3)有一定的测评工作经验;(4)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有事业心,不怕得罪人;(6)作风正派,办事公道;(7)了解被测评对象的情况。 3.测评方案的制定 (1)确定被测评对象范围和测评目的。(2)设计和审查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指标与参照标准: 这项工作是减少测评过程中测评误差的一种手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编制或修订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参照标准。(4)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 人事测评方法通常采用四个指标:A、效度 B、公平程度 C、实用性 D、成本 (二)实施阶段 {是整个测评过程的核心} 1.测评前的动员 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1)测评时间 测评时间最好不要选在一周开始的第一天或周末,应该选在一周的中间,并在上午9:OO左右进行。 (2)测评环境 尽可能具备如下条件:宽敞、通风,光线充足、明亮,温度适中,安静。 3.测评操作程序 (1)报告测评指导语 [主持人说明] 测评指导语包括以下内容: A、员工素质测评的目的;B、强调测评与测验考试的不同;C、填表前的准备工作和填表要求;D、举例说明 填写要求;E、测评结果保密和处理,测评结果反馈。 (2)具体操作 1)单独操作 [逐一进行测评] 优点:严格依据测评参照标准的内容。缺点:花费时间较多。 2)对比操作 缺点:增加了主观成分。(3)回收测评数据。 (三)测评结果调整 1.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 [5个] A、测评的指标体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B、晕轮效应 [以点带面]。C、近因误差。D、感情效应。E、参评人员 训练不足。 2.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4个] A、集中趋势分析。B、离散趋势分析。C、相关分析。D、因素分析。 3.测评数据处理 计算被测对象每个指标的测量结果,按一定的组合顺序,绘制素质测评曲线图和结构测评曲线图 力图] (四)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1.测评结果的描述 第 20 页 共 68 页 [胜任能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1)数字描述 优点:可比性 (2)文字描述 优点:更具体更生动 2.员工分类 对员工进行分类的标准有两种:调查分类标准和数学分类标准。 (1)调查分类标准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调查范围越广就越接近于实际。以此种标准区分出的被测评对象,还分 别代表着各类员工所应达到的素质要求和水平。 (2)数学分类标准 统计方法 3.测评结果分析方法 (1)要素分析法。(2)综合分析法。(3)曲线分析法。 二、企业员工测评实施案例 {主要参考流程 案例分析} (一)组建招聘团队。 (二)员工初步筛选。(三)设计测评标准。(四)选择测评工具。(五)分析测评结果。 (六) 作出最终决策。 (七)发放录用通知。 第二节 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单元 面试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面试的内涵 主要用于员工的终选阶段,也可用于员工的初选和中选阶段。 面试的特点:[5个] A、以谈话和观察为主要工具;B、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C、面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D、面试是按照预 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的;E、面试考官与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二、面试的类型 1.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面试可分为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又称为规 范化面试,要求做到 A、程序的结构化 B、题目的结构化 C、评分标准的结构化 2.根据面试实施的方式,面试可分为单独面试与小组面试。单独面试又称序列化面试,小组面试又称同时 化面试。 3.根据面试的进程,面试可分为一次性面试与分阶段面试。 4.根据面试题目的内容,面试可分为情景性面试和经验性面试。 三、面试的发展趋势 1.面试形式丰富多样。2.结构化面试成为面试的主流。3.提问的弹性化。4.面试测评的内容不断扩展 。 5.面试考官的专业化。6.面试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 【能力要求】 一、面试的基本程序 结构完整的面试程序如下:[4步] (一)面试的准备阶段 1.制定面试指南 第 21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一般以书面形式呈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5步] A、面试团队的组建 。B、面试准备。C、面试提问分工和顺序。D、面试提问技巧。E、面试评分办法。 2.准备面试问题 (1)确定岗位才能的构成和比重 首先,分析该空缺岗位所需要的才能有哪些;其次,分析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各占多少比重;再次,分析 综合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各自占多少比重等;最后,用图表的方式将面试才能项目以及相应的权重列出 (2)提出面试问题 3.评估方式确定 (1)确定面试问题的评估方式和标准。(2)确定面试评分表。 4.培训面试考官 (二)面试的实施阶段 面试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5个阶段 1.关系建立阶段 [可以预料到的问题开始发问]用封闭性问题。2.导入阶段 目]用开放性问题。3.核心阶段 [有所准备的、比较熟悉的题 [关于核心胜任力的事例]用行为性问题与其它问题配合使用。4.确认阶段 [对核心阶段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确认]常用开放性问题。5.结束阶段 常用行为性和开放性问题。 (三)面试的总结阶段 1.综合面试结果 (1)综合评价 [将多位考官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 (2)面试结论。面试结束后,主考官和面试小组还要给出一个面试结论。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对应聘者进 行综合评价;其次,对全部应聘者进行比较;第三,将岗位条件和应聘者的实际情况作比较,应特别重 视那些和应征岗位最为密切的评价项目。总之,面试考官衡量应聘者的素质时,应以公司岗位需求为前 提,着眼于应聘者的长期发展潜力,判定其是否符合公司的需要。 2.面试结果的反馈 结果反馈给用人部门 (1)了解双方更具体的要求。(2)关于合同的签订。(3)对未被录用者的信息反馈 [忽视了对未被聘用者辞 谢,没有给予未被聘用者应有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3.面试结果的存档 (四)面试的评价阶段 二、面试中的常见问题 1.面试目的不明确。2.面试标准不具体。3.面试缺乏系统性。4.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1)主观问题太多。 (2)多项选择式的问题[应该将其改为开放性或行为性的问题]。5.面试考官的偏见:A、第一印象。B、对比效应 。 C、晕轮效应。D、录用压力。 三、面试的实施技巧 [了解] 1.充分准备。2.灵活提问。3.多听少说。4.善于提取要点。5.进行阶段性总结。6.排除各种干扰。7.不 要带有个人偏见。8.在倾听时注意思考。9.注意肢体语言沟通。 面试考官可以参考肢体语言传递出的信息,但却不能单纯地根据肢体语言信息得出结论,而应在接下来的 面试提问中,收集更多的有用信息,并进一步做出验证和判断。 【注意事项】 第 22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员工招聘时应注意的问题: 1.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2.工作经历比学历更重要。3.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4.让应聘者更多地 了解组织。5.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6.注意不忠诚和欠缺诚意的应聘者。7.关注特殊员工。8.慎重做决定。 9.面试考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第二单元 结构化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知识要求】 一、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 1.背景性问题。2.知识性问题。3.思维性问题。4.经验性问题[过去]。5.情境性问题[假如 如果]。6.压 力性问题。7.行为性问题[围绕与工作相关的关键胜任能力来提问]。 ★二、行为描述面试的内涵 行为描述面试简称 BD,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 与一般的结构化面试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的面试问题都是基于关键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 (一)行为描述面试的实质 了解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历,二是特定的行为行为模式 行为描述面试的实质: [3 条] A、用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B、识别关键性的工作要求;C、探测行为样本。 (二)行为描述面试的假设前提 1.一个人过去的行为最能预示其未来的行为。2.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三)行为描述面试的要素 [4 个关键的要素] STAT 策略 1.情境;2.目标;3.行动;4.结果。 【能力要求】 一、基于选拔性素质模型的结构化面试步骤{6 步 简答} (一)构建选拔性素质模型 1.组建测评小组。 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招聘岗位所在部门的主管、招聘岗位的资深任职者,并对测评小组进 行培训。 2.从招聘岗位的优秀任职人员中选出一定的人员组成测验样本。 3.对测验样本进行人格测验,总结各个被测人员的素质特征。 4.将测评结果进行综合,做选拔性素质表。 5.将岗位选拔性素质表中的各个素质进行分级,绘制选拔性素质线 (二)设计结构化面试提纲 它的主要依据是选拔性素质模型。其主要步骤如下: 1.将选拔性素质模型分解为一组选拔性素质,每一个选拔性素质就是一个测评指标。 2.请专家针对每一个测评指标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形成问卷。 3.将问卷发放给该岗位的部分员工,进行预先测试,检验其有效性 4.编写结构化面试大纲 (三)制定评分标准及等级评分表 第 23 页 共 68 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超精读书总结笔记 (四)培训结构化面试考官,提高结构化面试的信度和效度(多选) 1.要求面试考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2.要求面试考官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3.要求面试考官掌握相 关的员工测评技术。4.要求面试考官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 (五)结构化面试及评分 (六)决策 1.淘汰不具备关键选拔性素质的候选人 2.对剩下的每位候选人员的指标等级得分作如下处理:求得负分的每个指标的得分的平方和 s(s=∑Ci2, 如果 Ci0),并按 s 由小到大的顺序为候选人编号。S 越小,编号越小,说明候选人和岗位匹配得越好。 3.对 S 相等的候选人员作如下处理 :先对比其得正分的指标的数目,得正分的指标越多,说明该候选人越 优秀,将其编号排在前面。 4.对 S 相等,得正分的指标的数目也相等的候选人作如下处理:将得正分的指标的得分累加,得分越高, 说明该候选人越优秀,将其编号排在前面。 5.根据人力资源规划中招聘人数的要求,按照小编号优先的原则,从前到后选取一定数量的应聘者作为候 选人。 二、结构化面试的开发 结构化面试的开发包括(多 选) A、测评标准的开发。B、结构化面试问题的设计。C、评分标准的确定。 第三单元 群体决策法的组织与实施 【知识要求】 1.决策人员的来源广泛 群体决策法的特点如下: (多选) A、企业的高层管理者。B、人力资源管理人员。C、用人部门经理。D、用人部门经验丰富的员工。 2.决策人员不唯一。 3.提高了招聘

68 页 281 浏览
立即下载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讲义-综合版-(完整版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讲义-综合版-(完整版

培训师 : 电子邮箱 :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人力 规划 招聘 配置 培训 开发 绩效 管理 薪酬 管理 劳动 关系 组织设计 招聘策略 培训制度 概念定义 激励理论 劳动关系 组织变革 招聘渠道 培训规划 绩效计划 概念功能 规章制度 企业战略 校园招聘 需求分析 绩效实施 薪酬形式 劳动合同 人力战略 面试技巧 培训计划 考评方法 薪酬制度 集体合同 人力规划 人员测评 培训方法 绩效改进 福利保险 职业安全 人力计划 招聘实施 培训流程 绩效反馈 岗位评价 工伤保险 供求预测 特殊用工 劳务外派 效果评估 绩效管理 薪酬调查 劳动争议 工作分析 信息管理 职业生涯 结果运用 结构设计 常用法规 人力成本 员工调配 管理 EHR 系统 离职管理 薪酬方案 薪酬管理 2 人力资源管理师 人力资源规划 综合版 3 人力资源管理员 第1章 3 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1.1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1.2 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 1.3 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第2章 组织结构基本原理 2.1 组织结构的类型 2.2 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3章 工作分析 第4章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1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4.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第5章 劳动定额 5.1 劳动定额概述 5.2 劳动定额的形式、内容和统计 第6章 职业与劳动供求关系 6.1 职业分类及劳动力的概念 6.2 劳动力市场 6.3 劳动力流动机制 3.1 工作分析概述 6.4 劳动力资源的宏观和微观配置 3.2 工作分析常用的方法 6.5 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原则 6.6 劳动力配置的非均衡性 4 助理管理师 第一章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 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组织理论 第一节 e-HR 概述 第二节 组织设计 第二节 e-HR 的建立 第三节 组织诊断 第四章 第二章 工作分析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一节 人力资源规划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 工作分析概述 第二节 人力资源配置和储备 第二节 岗位调查 第三节 评价标准和实施 第三节 工作分析方法 第四节 岗位分类 第五章 人力资源管成本 第一节 人力资源成本确认 第二节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计量 5 人力资源管理师 第一章 战略、组织变革与企业 第三章 设计 制度 3 工作分析与工作 再 第一节 人力资源战略 第一节 工作分析 第二节 组织变革与企业制度 第二节 工作再设计 第二章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和 实施 第一节 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因素与制 定程序 第二节 人力资源供求预测 第三节 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第四节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 人力资源会计 第一节 人力资源会计概述 第二节 人力资源成本 第三节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法 第四节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程序 第五节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具 体形式 6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 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 组织变革、企业制度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工作分析、工作再设计 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E-H R) 总结 7 组织理论 组织设计 组织的定义 古典组织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 组织设计(内容、原则、程序) 组织结构(直线制、直线职能制、 事业部制、矩阵型、网络型) 8 组织的定义  定义 组织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包含四层意思: 组织具有生命周期 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组织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是一个整合系统 9 古典组织理论 泰勒的组织理论(重点研究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和进行 管理组织工作问题。为后来的分权化和事业部制等组织原 则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  法约尔的组织理论(把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控制。提出了管理幅度。提出了直线职能制。)  韦伯的组织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六个方面:纵 向分工的分层结构模式;专业化分工;规章和程序;非个 人化的关系;职业;封闭系统)  厄威克的贡献(系统总结了古典学派理论,归结为八项 原则: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责任原则;等级原则;管理 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相关性原则) 10 古典组织理论贡献 古典组织理论开创了组织结构研 究的先河,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把组织管理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 重视基层操作。 11 现代组织理论之一 1 、巴纳德社会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 1 ) 组织的概念。巴纳德提出,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有意 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从人与人 合作的角度解释组织。 2) 主要观点: ( 1 )诱因和贡献平衡论。 ( 2 )激励的多重性观点。(遵循马斯洛理论) ( 3 )信息沟通论。 ( 4 )非正式组织。 ( 5 )管理是服务的观点。 12 补充 - 需要层次理论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 的不同需求,这些需求是有层次的。人们受到 激励是因为这些需求中的一项或多项得到满足。 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自我 1. 生存需要 实现 2. 安全需要 尊 3. 社交需要 重 社 交 4. 尊重需要 安 全 5. 自我实现需要 生 存 13 现代组织理论之二 2 、行为科学学派的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在组织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 方面:一是比古典组织理论更重视人的因素;二是认 为组织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组织成员的需要。 ⑴ 劳资融合一体论。 ⑵ 权力的条件原则。(权利来自于职能) ⑶ 应针对事实而不是针对人来做出控制。(控制是人与人 之间相互协调的,不是上对下强加的。控制是通过个人或群 体利益之间的调节和约束来达成的。) ⑷ 组织的领导在于影响。(领导不应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上, 应建立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基础上) 14 现代组织理论之三 3. 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五种基本类型:集权的职能性结构、分权 的“联邦式”结构、模拟性分权结构、矩阵结构和系 统结构 代表人物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法,即上下级管理 人员共同制定目标,与每一个人的应有成果相联系, 规定其主要职责,并以之作为管理组织和评价员工贡 献的依据。 15 现代组织理论之四 4 、新组织结构学派的组织理论 加拿大的明茨伯格是新组织结构学派的代表人物,该 学派吸收了各个学派关于组织结构的理论成果: ⑴ 组织结构的五种协调机制:相互调整、直接监督、 工作过程标准化、成果标准化和技能标准化。 ⑵ 组织结构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工作核心层、战略 高层、直线中层、技术专家结构和辅助人员。 ⑶ 组织结构的五种流程系统:正式的权力系统、规章 制度流程系统、非正式沟通的流程系统、工作群体流程系 统和特殊决策流程系统。 ⑷ 组织结构的五种类型:简单结构、机械性行政机构、 职业性行政结构、分部式结构以及特别小组。 16 现代组织理论之五 5 、系统管理理论 主要内容: ⑴ 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 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 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 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⑵ 企业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 术系统。(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是相互联系影响的) ⑶ 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组织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 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 与自已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 视自已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 17 现代组织理论之六( 1 ) 6 、权变管理理论  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相关变 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在权变理论中,环境变量与管 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被称为权变关系,企业内外环境的 变化被称为权变变量。  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权变变量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 经济因素。 ⑵ 社会因素。 ⑶ 技术因素。 ⑷ 员工素质。 ⑸ 自然环境因素。 18 现代组织理论之六( 2 ) 权变理论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 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而变,针对不同的 条件寻求不同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在组织中不可能建立一种万能的模式, 也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适 宜”的管理模式,企业要根据不同条件 来选择和设计组织的管理模式。 19 现代组织理论之七 7 、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⑴ 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 ⑵ 知识创造的共享。 ⑶ 系统地、批判地思考。 ⑷ 改善组织的“心智模式”,批判性地学习。(团体学习,组织学 习) ⑸ 学习型组织废弃了使管理者和工人之间产生距离的纵向结构,同样 地废弃了使个人与个人、部门与部门相互争斗的支付和预算制度。 ⑹ 实践的精神。(鼓励员工不断尝试、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⑺ 人本管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自我超越”的员工) 彼得 · 圣杰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 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20 现代组织理论之八 8 、虚拟组织 是实行虚拟管理的组织。这里的虚拟管理是指企业将 部分管理职能分离出来,交给外部专业公司来进行,即企 业在其组织机构设置中,把某些职能虚拟掉,而从专门化 的外部管理公司获得管理方面的职能,这种管理方式比企 业自身拥有庞大复杂的管理部门更能节省成本。  虚拟管理注重利用资源,而非控制资源,可以提高效 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 企业规模的大小,不再以资产和组织的大小为衡量的 尺度,而是以销售额、利润额为衡量标准。  21 组织设计的内容 职能 设计 层次 设计 幅度 设计 22 组织设计的内容( 1 ) 职能设计  职能由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决定。如 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战略和目标就需调整, 职能也会随之变化。  职能设计在组织设计中对上起着承接企业战略任务 和目标的作用。职能设计对下承担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 ( 各项管理职能的层次、部门、职务和工作岗位 ) 的设 计。 三项基本内容 ⑴ 职能分析。(从总体上对企业职能结构的性质和特 点提出明确的要求。确定关键职能,如:质量、生产、 研发、营销、人事。) ⑵ 职能分解。(转换为员工的具体工作并落实到岗位。 归类设计各种职务、岗位和部门) ⑶ 职能整理。(分析归纳,改进提高) 23 组织设计的内容( 2 ) 2 、层次设计 管理层次指从企业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 理组织的各个组织等级,每个等级为一个管理层次。 层次设计的四个步骤: ⑴ 按照企业的纵向职能分工,确定基本的管理层次。 实行分散经营、分散管理的企业,总公司与分公 司无疑是两个大的管理层次;总公司内部,有由主要 领导人组成的战略决策层和由高层职能部门构成的专 业管理层;分公司内部一般又分为经营决策层、专业 管理层和作业管理层。(见图 1 ) 在集中经营、集中管理的企业里,有的企业规模 较小,技术简单,通常只要经营决策层、专业管理层 和作业管理层三个层次就可以了。(见图 2 ) 24 组织设计的内容( 3 ) ⑵ 按照有效管理幅度推算具体的管理层次。 ( 5~8 , 10~15 ) (表 1 ) ⑶ 按照提高组织效率的要求,确定具体的管理 层次。 ⑷ 按照组织不同部分的特点,对管理层次做局 部调整。 25 管理层次示意图 总公司战略决策层 总公司专业管理层 分公司经营决策层 分公司专业管理层 分公司作业管理层 图 1 ,分散经营企业管理层次图 经营决策层 专业管理层 作业管理层 图 2 ,集中经营企业管理层次图 26 组织设计的内容( 4 ) 3 、幅度设计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人员所能有效地 直接领导和控制的下级人员数。 一般情况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 比例的关系。扩大管理幅度,可以减少管 理层次,反之,则可能增加管理层次。 越往上层,管理幅度越小,越往下层, 管理幅度越大。 27 组织设计的内容( 5 ) 早期的组织,管理幅度小层次多。优点在于分 工明确,便于控制,上下级容易协调。缺点在于 管理成本高,信息沟通(传递)困难,不利于发 挥下级的积极性。 当前的组织,强调管理幅度大,层次少,也就 是扁平化结构。优点在于管理费用低,信息沟通 (传递)方便,有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缺点 在于不易实施严格控制,上下级关系难以协调。 28 表 1 ,按照管理幅度推算管理层次的过程 能够有效管理的人数 管理层次 最少 最多 第一层 5 8 第二层 5×5=25 8×8=64 第三层 25×10=250 64×15=960 第四层 250×10=1250 29 组织设计原则           目标原则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精干高效原则 人事相配原则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权责一致原则 均衡原则 作业的制度化、标准化与程序化原则 扁平化原则 以组织文化建设为导向原则 30 组织设计程序 职务设计与分析 在目标活动逐步分 解的基础上,设计 和确定组织内从事 各项业务活动所需 要的职务类别和数 量,分析担任每个 职务的人员应该承 担的责任和应该具 备的素质要求。 部门划分 根据各职务从事的 工作内容性质和职 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依照一定原则,将 各职务组合成被称 为“部门”的管理 单位。组织活动的 特点、环境条件不 同,划分部门时所 依据的标准也不同。 结构形成 职务设计和部门 划分完成后,要 明确各部门之间 的职责、权限和 义务关系,平衡 各部门间的工作 量,以形成合理 的组织结构 31 组织结构 - 类型 1- 直线制( 1 ) 厂长 车间 班组 车间 班组 班组 车间 班组 班组 班组 32 组织结构 - 类型 - 直线制( 2 ) 优点: 1 、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 2 、责权关系明确; 3 、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 4 、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比较高。 缺点: 1 、缺乏专业分工; 2 、经营管理事务依赖于少数几个人; 要求企业领导人必须是经营管理全才,但这是很难做到 的,尤其是在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 能承受的限度,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 因此,直线制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那些规模较 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33 组织结构 - 类型 2- 直线职能制( 1 ) 总经理 职能部门 车间 班组 职能部门 车间 班组 班组 车间 班组 班组 班组 34 组织结构 - 类型 2- 直线职能制 (2) 直线职能制的特点: ⑴ 厂长(经理)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 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 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部门、岗位(三个层面) 直 线职能制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在 保留直线制统一指挥优点的基础上,引入管理工作专业化 的做法,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又可以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 参谋、指导作用,弥补领导人员在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方 面的不足,协助领导人员决策。所以,它不失为一种有助 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结构形式,在现代企业中适用范围 比较广泛。 ⑵ 职能管理部门是厂长(经理)的参谋和助手,没有直接 指挥权,其职能是向上级提供信息和建议,并对此业务部 门实施指导和监督,因此,它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只是一种 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 35 组织结构 - 类型 3- 事业部制( 1 ) 总经理 职能部门 事业部 研发 制造 职能部门 事业部 销售 研发 制造 事业部 销售 研发 制造 销售 36 组织结构 - 类型 3- 事业部制( 2 ) 事业部制也称分权制结构,是一种在直线职能制基 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事业部制结构 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实行集中决策指 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 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各事 业部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并根据经营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事业部制结构适合那些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 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企业 采用。 37 组织结构 - 类型 3- 事业部制( 3 ) 优点: ⑴ 权力下放,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于外部 环境的研究,制定长远的、全局性的发展战略规划,使其成为强有力 的决策中心。 ⑵ 各事业部主管摆脱了事事请示汇报的限制,能自主处理各种日常工 作,有助于加强事业部管理者的责任感,发挥他们搞好经营管理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⑶ 各事业部可集中力量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 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 企业。 ⑷ 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缺点: 1 、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现象; 2 、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38 组织结构 - 类型 4- 矩阵型( 1 ) 总经理 市场部 技术部 生产部 客服部 项目组一 项目组二 项目组三 39 组织结构 - 类型 4- 矩阵型( 2 ) 由职能部门系列和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组建的项目小组系 列组成,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双道命令系统。 优点: 1 、将企业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较好地结合了起来,有利于加强各 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问题; 2 、能在不增加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集中在一起,组建方便; ( 易 于组织集中人员 ) 3 、能较好地解决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和管理任务多变之间的矛盾,使 一些临时性的、跨部门的工作任务的执行变得不再困难; ( 较好解决 结构稳定与任务多变的问题 ) 4 、为企业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结合提供了恰当的组织结构形式。 ( 利于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结合 ) 缺点: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40 组织结构 - 类型 4- 矩阵型( 3 ) 矩阵式组织特征概括 优势 1 、获得适应环境双重要求所必须 的协作; 2 、产品间实现人力资源的弹性共 享; 3 、适应于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 复杂的决策和经常性的变革; 4 ;为职能和生产技能改进提供机 会; 5 、在拥有多重产品的中等组织中 效果最佳; 劣势 1 、导致员工卷入双重职权之中, 降低人员的积极性并使之迷惑; 2 、意味着员工需要良好的人际关 系技能和全面的培养; 3 、消耗时间,包括经常性的会议 和冲突解决; 4 、除非员工理解这种模式,采取 非纵向的关系; 5 、;来自环境的双重压力维持权 利平衡。 41 组织结构 - 类型 5- 网络型( 1 )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与发 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组织机构。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目前正在流行的一种新形式的组织 设计,它使管理当局对于新技术、时尚,或者来自海外 的低成本竞争能具有更大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网络结构 是一种很小的中心组织,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 行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关键业务的经营活动的结构。 在网络型组织结构中,组织的大部分职能从组织外 “购买”,这给管理当局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并使组 织集中精力做他们最擅长的事。 42 组织结构 - 类型 5- 网络型( 2 ) 研发机构 管理咨询公司 经理 小组 广告公司 销售代理商 制造商 物流服务公司 43 组织结构 - 类型 5- 网络型( 3 )  优点: 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质的飞跃 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实现了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供应链与销售环节的整合; 简化了机构和管理层次,实现了企业充分授权式的管理。  缺点: 需要科技与外部环境的支持  适用性: 并不是适用于所以的企业,比较适合于玩具和服装企业。它 们需要相当大的灵活性以针对时尚的变化及时作出迅速反应。网 络组织也适合于那些制造活动需要低廉劳动力的企业。 44 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 企业战略(定义、分类、模式) 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 三个阶段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完善人力资源战略体系的原则 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 45 本课题的案例引入( 1 ) 群力电气设备制造公司的“难题” 上海群力电气设备制造公司的副总经理张 强在每周经理例会上说:“我有个好消息,公 司将于与约克公司签订一笔大合同。我们要在 一年内完成该计划,而不是原来的两年计划。 我已经向他们承诺我们是完全有能力做到 的。” 46 本课题的案例引入( 2 ) 然而人力资源部经理李贤马上就说:“在我看来,我 们现有的生产人员并不具备按约克公司的要求生产出优质 产品所需的专业知识,而且,按新的产量,需要增加班次。 在原来两年的计划进度表中,我们曾计划对现有工人逐步 进行培训,但是按现在这个新的时间表我们将不得不到劳 动力市场上招聘那些具有该方面工作经验的工人,或许我 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一下这个方案,看看是否确实需要这 么做。如果我们要在一年内而不是两年中完成这一计划, 人力资源成本将大幅度上升,那么,即使能够完成这一计 划,这个计划的效益会好吗 ? 我们的技术部门,质量部门 是否也都准备好了?”他的这段话,使得在座的所有人都 陷入了思考,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现实。 47 本课题的案例引入 (3) 案例带来的思考: 在上述案例中,副总经理张强在其计划中没有考 虑人力资源计划的重要性,会使原本深思熟虑的计 划付之东流。 在当今充满着竞争的环境中,必须认识到人力资 源计划的必要性。现实中,很多企业只考虑其经营 计划,没有科学的人力规划,往往都是等到用人时 再去找人,这样做的结果是招来的人要么成本太高, 要么不适合岗位的要求,这又怎能完成其经营计划 呢 ? 未雨绸缪,方显人力资源规划的价值。 48 本课题的案例引入 (4) 人力资源战略是组织战略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是组织为实现整体战略 目标而制定的一个配套性战略。 一个优秀的企业,只有拥有与本企 业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才有 有可能成为百年企业、长寿企业。 49 企业战略 迈克尔 · 波特对企业战略的定义:企业为 开发核心竞争力和获取竞争优势而整合和协调 企业一系列资源和行动的谋划。 企业战略应包含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目标、 计划和部署。即提出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提出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同时还要对应目标 和环境变化进行资源配置。 50 补充 - 企业战略形成简易模型 外部分析 外部分析 -使 命 命 目 标 标 - 组织存在 组织存在 的理由 的理由 希望取得 希望取得 的成就 的成就 机 机 会 会 威 威 胁 胁 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 内部分析 内部分析 -- 达到目标 达到目标 完成使命 完成使命 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 优 优 势 势 劣 劣 势 势 人力资源输入 51 企业战略的分类 按企业偏离战略起点的程度划分: 1 )发展型战略;(进攻性战略) 2 )稳定型战略;(防御型战略) 3 )紧缩型战略。(退却型战略 按战略时间长度划分: 1 )短期战略; 2 )中期战略; 3 )长期战略。  各类战略都必须与人力资源战略相匹配。  短期战略比较偏重于财力,中期战略偏向 于技术,长期战略偏重于人力资源战略支持。 52 企业战略管理模式 反馈 实施外 部分析 制定 任务 建立长 期目标 确定、评价 和选择战略 制定政策和树 立年度目标 配置资源 度量和评 价业绩 实施内 部分析 战略制定 战略实施 战略评价 53 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 组织结构服从于战略。组织结构是保证战略 实施的必要手段,其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  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岗位或职位。企业的 目标和战略通过岗位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任务和 职责上,并由制度予以维持。  企业通过由上而下的指挥、指导、控制和协 调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 从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关系看,战略往往 有前导性,而组织结构往往有滞后性。 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应有不同的战略, 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应相应地做出反应。 54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战略和采用的组织结构 发展阶段 采取的战略 企业特征 组织结构 行业起步 阶段 数量扩张战 略 简单的小型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 或生产一个产品系列,面对一个独 直线制、职能制 特的小型市场。 行业进一 步发展阶 段 地区扩张战 略 在较大的或多样化的市场上提供单 一或密切相关的产品与服务。 职能制或事业部 制 行业增长 阶段后期 纵向整合战 略 在多样化的市场上扩展相关的产品 系列。 事业部制或矩阵 结构 行业进入 成熟期 多种经营战 略 在大型的多样化市场进行多种经营, 事业部制或网络 提供不相关的产品与服务。 型 55 人力资源战略是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营战略 Business Strategy 资金战略 Financial Strategy 技术战略 Technical Strategy 人力资源战略 短期效益 中期效益 长期效益 HR Strategy 56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之比较 比较点 传统劳动人事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内容 以事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 管理形式 静态管理 动态管理 管理方式 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 人性化管理 管理策略 侧重近期当前,战术性 更注重长远,战术与战略相结合 管理技术 照章办事、机械呆板 追求科学性、艺术性,采用新技术 管理体制 被动反应型 主动开发型 管理手段 手段单一,人工为主 计算机软件系统 管理层次 执行部门 参与决策 57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人力资 源管理 重点 人力资 源管理 的主要 任务 人力资 源管理 的技能 规章制度管控 人事管理 •代办有关人事手续 •政策制定 预算与掌握员工总数, 效率和有效性 企业战略规划与目标: 生产力与业务增长 人力资源管理 •内部客户 •员工关系 •流程成本降低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管理组织绩效和能力 •发展企业的学习氛围 •促进转变 •知识管理 行政型 管理型 顾问型 •文档处理 •计划与监督 •业务合作与问题处理 •制定和规章 •预算和掌握员工数量 •确定战略规划与目标 58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框架体系 /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组 织 行 为 经营目标 企业战略 业务流程 人力资源战略 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 能力素质模型 岗位职责 绩效考评 个 人 行 为 薪酬激励机制 技 术 行 为 人员配置 人员发展与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59 完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原则  将人力资源管理同企业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协助企 业制定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战略。  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业务流程及组织架构同人力资 源管理联系起来,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其他管理方 面的关系。  将个人的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同部门直至企业的目 标联系起来,真正将员工的利益同企业捆绑在一起。  明确能力素质模型的来源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 地位。 三个“联系”,一个“地位” 60 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与组织目标的关系 企业整体战 略规划实施 人力资源战 略规划实施 企业发展 战略行动 战略目标 计划方案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目标 计算具体项目人员 能力要求、需求数 量 年度预算 具体人员晋升、招聘、 调动、培训、薪酬方 案 图: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实施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实施的关系 61 人力资源战略必须确保组织实现的目标  到位并保持一定数量的具备特定技能、知识和 能力的人员,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即在企 业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合格的人员)  能够预测组织中潜在的人员过剩和人员不足,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人才供求的平衡。(保持 供求平衡)  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能力,力求企业与员工共 同进步和发展。(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 62 补充 -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对应 企业经营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 我们是什么样企业? 我们往何处发展?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来达到目 标? 我们的长处、短处、 机会和威胁是什么? 在何种程度上这些长处、短处、 机会和威胁与我们的人力资源的 能力和 素质有关? 企业所面临的主要 战略问题是什么? 在何种程度上这些问题影响公司 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 决定我们能否很好 完成目标的主要因 素是什么? 在何种程度上员工的质量、动机 承诺和态度有助于或有害于企业 的成功? 63 补充——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角色:微观视角 角色 行为 结果 战略伙伴 企业决策的参与者,提供基于战 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 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及系统解决方 略相结合 案 专家 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和开发 提高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为人力资 的有效性 源问题提供咨询 与员工沟通,及时了解员工的需 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 员工服务者 求,为员工及时提供支持 员工忠诚度 参与变革与创新,组织变革过程 提高员工对组织变革的 适应能力,处理变革中 变革推动者 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的各种人力资源问题 64 组织变革、企业制度 为什么组织要变革(原因) 组织变革的目的、目标 组织诊断(方法、内容、标准) 组织变革的内容 组织变革的模式 组织变革的策略 人力资源组织变革的内容 企业制度 65 为什么组织要变革? 1) 企业经营的环境变化。 国内外经济增长变化、法规政策变化、科 技发展引起的产品技术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动, 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的变化 2) 组织内部的环境变化。 组织目标、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人力资源 结构能力变化;工作生活质量提高;财务状况 变化;使用信息技术等 3) 企业发展的战略变化。 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战略; 使得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也不同 66 补充—关于战略的引子 有两个相互竞争的企业的老板希望通过野 炊休闲的方式来讨论两家公司是否合并的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双方各不相让,双方都坚信能 战胜对手。 突然森林中跑出来一个大黑熊,此时一个 老板急忙打开旅行包,拿出一双运动鞋穿上; 另一位老板迷惑不解地问:“难道你穿上运动 鞋就能跑得过大黑熊吗?”这位老板回答说: “我不用跑过大黑熊,我只要跑过你就行 了。”从这个故事,你们知道一些什么道 理…… 67 补充——启 示 首先 , 战略管理包含了企业对环境的反应 ( 来了一 个大黑熊 , 由此而产生的反应 ); 其次 , 战略管理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 ( 是坐以 待毙 , 或是赶快离开 , 还是与大黑熊搏斗 ); 再次 , 战略管理包含了行动 ( 穿上运动鞋 ); 最后 , 战略管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 比竞争对 手跑得更快 ) 。 68 组织变革的目的、目标      目的 保证企业具备相当的稳定性; 保证企业具有相当的持续性; 保证企业具有相当的适应性; 保证企业具有相当的革新能力; 目标  组织结构的完善;  组织功能的优化;  组织社会心理气氛的和谐;  组织效能的提高。 69 组织变革的流程(程序) 组织诊断 确 认问 题 :提 出存 在 的问 题 和 改 革目 标 组织变革 (计划与执行) 组织诊断:采集 数据、展开分析 提出改革方案:提 出几种以供选择 组织评价 确定实施计划:明 确方法、步骤、具 体措施 评价效果:成果和 问题 信息反馈:修正方案 70 什么是组织诊断?  调查、分析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发现运营中存 在的问题。(发现问题)  有针对性地深入到企业的具体运作中,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定量或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进 而指导方案的实施,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谋求合 理经营。(解决问题) 依据的定性分析,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原 因) 组织 调查 + 组织 分析 + 组织 检验 71 组织调查——定义、步骤  为组织诊断而进行的收集关于企业组织的各种资 料和情况的过程。 组织调查的步骤 制定风险计划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 建议解决方案 72 组织调查——方法 方法 具体行为   系统收集现场资料     问卷调查   职位说明书 组织系统图 管理业务流程、管理标准 人员定编定员、人员配备 绩效考评 奖惩制度 调查的对象主要是管理人员 要科学设计调查问卷 对高级管理人员调查时采用,有 利于了解到较深层次的情况  要事先拟好提纲  个别面谈和小型座谈会 73 组织分析——内容 四个方面 职能分析 (业务分析) 具体行为   并  决策分析     关系分析    运行分析   哪些是关键职能 哪些职能需要加强,哪些需要增加,哪些需要取消或合 应该制定哪些决策 决策应有哪些管理层制定 决策制定因牵涉到哪些业务 决策制定后应该由哪些部门执行 某部门应有哪些职能 有哪些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复或衔接 不够 部门是直线部门还是参谋服务;部门间联系如何? 人员配备状况分析 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是否健全及得到贯彻 奖惩制度是否完善和得到落实 74 组织检验——两个标准(效能、效率) 效能标准 效能,是实际产出与预期产出的比例。组织结构 的效能,是指组织结构对企业目标的支撑作用、对企 业战略的推动作用和对企业满足客户需要的保证作用。 效能关系到企业“做正确的事”,如果组织结构在这 三方面功能不突出,即使其效率再高,也将会因为功 能问题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效率标准 效率,是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的比例。组织结构 的效率指组织结构以资源和时间的投入换来企业新价 值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业 务运作的效率;二是对企业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反 应速度。效率关系着:“正确地做事”,所有企业组 织都追求高效率。 75 补充——《孙子兵法》与《隆中对》 孙子曰: “故曰:知己知 彼 , 百战不殆;不知彼而 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 不知己,每战必殆”。 —— 《孙子兵法 · 谋攻篇》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是知己知彼用法之一种。 76 补充——环境、战略、能力的匹配—— SWOT 分析 潜在外部威胁( T ) 外 部 环 境 市场增长较慢 竞争压力增大 不利的政府政策 新的竞争者进入行业 替代产品销售额正在逐步上升 用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增强 用户需要与爱好逐步转变 通货膨胀递增及其他 潜在内部优势( S ) 内 部 环 境 产权技术 成本优势 竞争优势 特殊能力 产品创新 具有规模经济 良好的财务资源 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公认的行业领先者 买主的良好印象 潜在外部机会( O ) 纵向一体化 市场增长迅速 可以增加互补产品 能争取到新的用户群 有进入新市场或市场的可能 有能力进入更好的企业集团 在同待业竞争业绩优良 扩展产品线满足用户需要及其他 潜在内部劣势( W ) 竞争劣势 设备老化 战略方向不明 竞争地位恶化 产品线范围太窄、技术开发滞后 营销水平低于同行业其他企业 管理不善 战略实施的历史记录不佳 不明原因导致的利润率下降、资金拮据 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高成本及其他 77 补充—— SWOT 分析模型 机会 O 由稳定型向 成长型 劣势 W 紧缩型战略 成长型战略 2 1 3 4 优势 S 多元化战略 威胁 T 78 组织变革的内容 变革的内容 技术变革 具体行动    结构变革    工作技术的改变,如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 管理技术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办公系统的运用 部门工作方式变革 分权制度的变革 协调制度的变革 绩效考评制度的变革 改变成员的态度、行为准则、作风、人与人之间的交 往关系  对组织成员的权利进行再分配  人事变革 79 组织变革的模式—— (1) 组织变革的模式是组织变革的要素构成、运行程序、变 更方式和方法的总体思维框架。 模式一 三阶段变革模式(爆破式) 注:短期内完成组织结构的重大的以至根本性变革 解 冻 改 ( 打破原有的行为模式 ) 革 ( 实施变革 ) 再 冻 结 ( 强化、支持新的行为模式 ) 图:组织变革的三阶段模式 80 组织变革的模式—— (2) 模式二 计划性变革模式 注:经系统研究、制定全面规划,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 要求变革的压力 ( 内外部 ) 识别问 题所在 分析问题,确定变 革方案的目标 资源、结构、技 术、时间 反馈 方案贯彻后的评价结 果与目标对应 贯彻方案的时机、 地点、深度 选择方案 对各种方案和技 术的了解 反馈 图:组织变革的计划性模式 81 组织变革的模式—— (3) 模式三 分享式变革模式(改良式) 注:日常的小改小革,修修补补 压力和觉醒阶段 最高层向下施压、发起改革 干预和重定方针阶段 最高层介入、或委托外人介入,调整组织 调查分析和识别阶段 自上而下共同调查分析、确定问题 干预和承诺阶段 局外人参与组织诊断,提出解决方案 试验和探索阶段 解决方案先试点,再铺开 增援和接受阶段 以试行成功的为突破,鼓励其他部门参与 82 组织变革的策略 变革的策略 具体行动  变革方针策略  合 变革方法策略   目标清晰,充分调查研究,宣传到位、到人; 与企业的任务变革、技术变革、人员变革相协调配 改良式的变革 革命性的变革 广泛宣传  大力培训  有时要有必要的妥协,妥善安排利益受损人员  开展专家诊断,提出方案  必要时采取解聘、减薪、不予晋升等强硬措施  鼓励员工参与变革、分享变革  循序渐进、不操之过急,有步骤、分阶段、有计划、 有组织  化解阻碍策略 83 人力资源组织变革的内容  组织管理理念的更新。 (从事务性到管理性到战略性) 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直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共同责任 的强化。 (从行政型到服务型,从官僚型到专业化)  组织目标。 (从被动服从到战略伙伴)  组织领导者。  人力资源部门职能。 (单一型转变为全面型) 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 84 企业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企业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依法进行登记注册 的经济组织。 3 种基本的企业制度:自然人的独资企业、合伙制、有限 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日本企业制度的特点是法人持股和法人相互持股。 德国企业实行“双委员会”和“员工参与决定”的制度。 股份制企业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类型。 股份制企业: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和监事会 是第二层次,是决策机构;第三层次是经理层,是执行机 构。 85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目的 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容 人力资源配置计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程序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与实施中的控制 86 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目的 定义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外部竞争环境的需要,为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对企业人员流动进行动态 预测和系统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 有统领与协调作用。 目的 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可能的供给; 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工作岗位上获得所需 的合格人员; 实现企业的经营计划和员工个人的利益。 87 补充 - 人力资源规划之作 用       预见未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 确保组织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计划的有效实施 对组织紧缺的人才发出引进或开发的预警 更有效和更有效率地使用现岗员工,防止过多 的招人( Over hire )和盲目裁员( Layoff ) 增加现有员工满意度,以达到:降低缺勤率、 降低人员流失率、减少事故发生率、带来高的 工作质量 统领和协调 HR 的其他活动 88 补充 - 人力资源规划的分类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 战略发展规划  组织人事规划  进行人力资源供需预测, 并使之平衡的过程  组织机构调整变革计划  劳动组织调整发展计划  劳动定员定额计划  人力资源制度调整规划  薪酬福利规划  人力资源费用计划  员工培训开发计划 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 劳动关系协调 89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其他规划的关系 企 业 规 划 过 程 人 力 资 源 规 划 过 程     战略规划 经营规划 (长期) (中长期) 宗旨 环境 目标 战略 分析问题  企业需求 (对 HR 要 求)  外部因素  内部供给分 析  计划方案所需 的资源  组织策略  开发新项目 预测需求 雇员数量 雇员结构 组织和工作设 计 可供的和所需 的 资源 净需求量 年度计划 (年度)  目标  预算  项目计划与安排  对结果的监督与控 制 制定行动方案 人员审核 招聘 提升与调动 组织变动 培训与发展 工资与福利 劳资关系 90 补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能力、动机和态度的影响 招聘管理 员工 能力 通过培养员 工与工作相 通过识别、吸引和挑 关的知识、 选出最能干的求职者, 技能、能力 大幅度提高整个公司 来提高员工 的人力资源队伍 胜任工作的 比率 通过识别员工的内 员工 驱力,来使公司所 动机 挑选的求职者与公 司的期望保持一致 员工 态度 培训管理 绩效管理 薪酬管理 通过绩效考 核来牵引员 工的行为, 并通过绩效 改进来促进 整个公司的 人力资源队 伍能力的提 高 通过具有内 部公平性和 外部公平性 的薪酬,使 公司能够吸 引和保留那 些有能力的 员工 生产率改进 方案 通过强化正 通过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 确行为和生 产率改进方 并且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 案和对员工 报酬挂钩起来改变员工的 授权来改变 工作动机 员工的工作 动机 员工的工作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等,这些与工 作有关的态度都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公平性的影响,而这种公平性也是贯穿 于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之中的 91 补充 - 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则模型    企业    招聘 经营 计 计划    划 战 ; 略   ; 员工 薪 划 培 退休 关系 酬计 ;人 训与开 业年度划; 员优  划 计 企计 划; 经营晋计划 化 发计 …… 职 业 升计 组合 发展 划 ; 计划 ; 企 人力资源规划的 内部一致性 业年 度经 营计 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 外部一致性 92 补充 - 从人员的配备工作流程图来理解人力资源规划(狭 义) 人力 资源 规划 (计划) 招募 筛选 定向 人力资源流动    组 录用? 职位替换 职位空缺  晋级或降级 内部调动 工作 或组 织重 培训 离职 93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 ) 计划项目 主 要 内 容 预 算 内 容 总体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的的总体目标和配套政策 预算总额 人员配备计 划 中、长期内不同职务、部门或工作类型 的人员的分布状况 人员总体规模变化而 引起的费用变化 退休解聘计 划 因各种原因离职的人员情况及其所在岗 位情况 安置费 补充计划 需要补充人员的岗位、补充人员的数量、 对人员的要求 招募、选拔费用 使用计划 人员晋升政策,晋升时间;轮换工作的 岗位情况、人员情况、轮换时间 职位变化引起的薪酬 福利等支出的变化 94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2 ) 计划项目 培训开发计 划 主 要 内 容 预 算 内 容 培训对象、目的、内容、时间、地点、 教员等 培训总投入、脱产人 员工资及脱产损失 骨干人员的使用和培养方案 设计直接间接费用 绩效与薪酬 福利计划 个人及部门的绩效标准、衡量方法;薪 酬结构、工资总额、工资关系、福利项 目以及绩效与薪酬的对应关系等 薪酬福利的变动额 政策调整计 划 各项人事政策的调整,以更符合人力资 源战略和规划的实现 政策调整可能引起的 费用变化 劳动关系计 划 减少和预防劳动争议,改进劳动关系的 目标和措施 诉讼费用及可能的赔 偿 职业计划 95 补充——人力资源规划流程图 外部环境 调查 分析 预测 供需 制定 规划 实施 评估 经济发展、转型、 法律 政策变化、 新科技发明, 政治的变革 人口状况等 经营战略 产品组合、 利润目标, 市场目标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组织环境 组织结构、 管理机制等 人力资源现状 素质结构、 员工需求等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人力资源总规划 各项业务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评估、反馈 96 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内容 成长型企业的战略是发展和扩展,人 力战略是员工队伍扩大  成熟型企业的战略是稳定发展,人力 战略是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  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人力战略以实 施国际化和跨文化发展为内容  衰退型企业的战略是收缩业务,人力 战略是停止招聘和裁员  企业发展战略  企业管理状况   生产规模 研究开发水平和管理水平 财务情况 97 人力资源配置计划( 1 ) 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就是通过考核、选拔、录用 和培训,把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及时、合理地安 排在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达到个人能力与工作岗位匹配, 提升组织整体效能的目的。 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能级匹配原则(能力与岗位相配) 优势定位原则(用人所长) 动态调节原则(及时调整适应) 内部为主原则 群体相容原则(团队精神) 98 人力资源配置计划( 2 ) 人力资源配置三种模型 模型 配置方式 人岗关系型 招聘、轮换、试用、竞争上岗、末位淘 汰、双向选择 移动配置型 晋升、降职、调动 流动配置型 安置、调整、辞退 结合以上人力资源配置的三种模型,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配置,应以个人—工作岗位动态为基础,对企业 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工作程序可遵循下图 99 人力资源配置计划( 3 ) - 个人与工作岗位动态匹配模型 人力资源规划(计划) 职位空缺申请与审批 工作分析 工作绩效 满意度 人才测评 招聘与合理配置 吸引力 出勤率 动态优化与配置 100 人力资源储备计划的要点  人才储备是指根据公司发展计划,通过有预见性的 人才招聘、培训和工作岗位培养锻炼,使人才数量和 结构能够满足组织扩张的要求。  人才储备以企业计划目标为指导,是企业计划的重 要组成部分,应建立在公司发展战略计划的基础上。  人才储备的数量、专业结构和类型需要根据公司经 营发展的计划和实际发展速度确定,也要考虑公司赢 利和人工成本情况、竞争对手的人才政策、劳动力市 场供应情况等。 101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程序(狭义规划的制定) 步骤 具体内容简介 提供人力资源信息 人员调整情况;人员的经验、能力、知识、技能的 要求;员工培训、教育情况等 预测人力资源的全 部需要 一般来讲,商业因素(产量、销量等)是影响所需 员工类型、数量的重要变量,预测者要会分离这些 因素,并且会收集历史资料作为预测的基础。 清查内部人力资源 情况 对全体人员的合格性要首先确认,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调整不合适的人员;对人员空缺,清查 后,可明了哪些内部补充,哪些外部补充 确定招聘需要 预测的全部需要减去企业内部可提供的,就是招聘 的需要;招聘中要注意人力市场的信息;也要注意 建立内部的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内部招聘 与其他规划协调 必须要与其他规划协调,如生产,销售,财务预算 等等 102 人力资源规划程序 通过职工信息系统和 工作分析提供信息 预测人力资源的全部需要( TN ) 清查内部现有人力资源情况( IR ) 预测人力资源的全部需要( TN ) TN-IR= 招聘需要 协调规划 评估人力资源规划的结果 103 补充 -- 人力资源供需预测程序 调查分析 供给分析 需求分析 组织外部因素 组织内部因素 人力资源因素 需求预测 需求数量、 质量、层 次、结构 内部供给 外部供给 人力资源信息库分析 晋升、辞退、退休、事假 人口政策和状况 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程度 就业意识和择业偏好等 内部供给预测 外部供给预测 人力资源流动分析 供给数、质、层、结构 计划制定实施 104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1 ) 竞标法 定性方法 德尔菲法 时间序列分析法 定量方法 移动平均法 指数平滑法 105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 2 ) 竞标法 选取国内外本行业最先进企业作为标杆,与它的主要经济 和人力资源管理指标相对照比较,找出差距,以此明确自 己的指标。 德尔菲法 是一种专家意见咨询方法。可以是内部的或是外部的专家。 使用时采用“背靠背”方式,必须避免专家们的集体讨论。 收集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然后做出趋势图,再经过数学 时间序列分 方法修正后,得出的趋势就是预测的结果。次方法没有考 析法 虑到将来有重大事件的影响。 是测定事务长期趋势的方法。其假定的前提是未来事物发 移动平均法 展状况与近期相关较强,与远期相关较弱。所以,此法根 据近期统计量求得的平均值即为推后一个时期的预测值。 指数平滑法 是对整个时间序列加以加权平均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预 测时间推后一期。 106 影响人力资源供给的因素 外部人力资源市场 社会生产规模的大小  国家的经济体制  经济结构状况  所有制结构本质上取决于 生产的技术水平  科学技术进步 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在职职工年龄分布  离职和退休人数  内部的人力流动(提升、 换岗)  人员利用率  107 补充 -企业员工流失的形式 企 业 员 工 流 失 形 式 自 然 流 失 伤残、退休、死亡 内 部 流 动 晋升、降职、平调 跳 槽 辞职、解聘 108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马尔可夫分析方法( 1 ) 通过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来推测未来人事变动趋势的一种常用方法。 3 年间人员流动的概率 职位层次 G 高层领导 G 0.8 基层领导 J 0.1 高级会计师 S 会计师 Y J S Y 离职 0.2 0.7 0.05 0.2 0.8 0.05 0.1 0.15 0.65 0.2 109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马尔可夫分析方法( 2 ) 职位 初期人数 G 高层领导 G 40 32 基层领导 J 80 8 高级会计师 S 120 会计师 Y 160 预计人员供给 400 J S Y 离职 8 ( 0. 7) ( 0.0 5) ( 0. 8) ( 0.0 5) ( 0.1 5) ( 0.6 5) 40 110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马尔可夫分析方法( 3 ) 职位 初期人数 G 高层领导 G 40 32 基层领导 J 80 8 高级会计师 S 120 会计师 Y 160 预计人员供给 400 J Y 离职 8 56 6 40 S 62 16 96 6 12 24 104 32 120 110 68 111 补充 -马尔可夫分析方法课堂练习 2010 2007 销售管 理人员 销售管 理人员 0.95 销售代 表 0.05 实习销 售员 销售代 表 实习销 售员 工厂助 理管理 人员 生产管 理人员 生产操 作工人 事务性 工作人 员 组织外 0.05 0.60 0.20 0.35 0.50 0.30 工厂助理 管理人员 0.90 0.05 0.05 生产管理 人员 0.10 0.75 0.15 生产操作 工人 事务性工 作人员 0.10 0.80 0.10 0.70 0.30 112 补充 -马尔可夫分析方法课堂练习 2013 2010 人数 销售管 理人员 销售管理 人员 20 0.95 销售代表 40 0.05 实习销售 员 60 工厂助理 管理人员 20 0.90 0.05 0.05 生产管理 人员 30 0.10 0.75 0.15 生产操作 工人 100 事务性工 作人员 50 预计供给 320 人员岗位 销售代表 实习销 售员 工厂助 理管理 人员 生产管 理人员 生产操 作工人 事务性 工作人 员 组织外 0.05 0.60 0.20 0.35 0.50 0.30 0.10 0.80 0.10 0.70 0.30 113 管理人员供给的预测——管理人员接任计划 职位层次 12 36 60 90 将提升到上一层次 3 9 27 36 2+3 外部招聘 A 退休 + 辞职 B 提升受阻 将提升到本层次 23 A— 现有人员 B— 可提升的人员 人员接替模型 114 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预测人力资源供给所面对的因素很多,如:  技术进步  消费模式及消费者行为、喜好、态度的改变  本地及国际市场的变化  经济环境及社会结构的转变  政府法规政策的修订 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供应是受整个社会经济及人口结构 因素影响的,政府的教育政策和劳动、人事政策也有一 定的影响力。 115 影响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因素 影响因素 简要说明及相关要素 业务高速发展 企业是否有短期人员需求规划,长期的人才 梯队建设,人才的储备 人员流动 流入、流出、晋升、降职、退休、离职说带 来的影响,人力资源部门需要有准备,做好 适当的储备 培训与开发 培训不足或因没有规划而不及时,人员晋升 通道狭窄,没有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而引 起员工的离职 绩效管理 缺少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员工绩效不高或 积极性差 116 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综合动态平衡对的方法措施 1. 建立人员数据库 2. 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储 备 3. 制定人员继任计划 4. 制作关键人才晋升图 117 补充 -人力资源信息库的内容 人 力 资 源 信 息 库 技 能 清 单 管 理 能 力 清 单 1 、员工的工作岗位、经验、年龄 2 、员工技术能力、责任、学历 3 、对员工工作表现、提升准备条件等的评价 4 、最近一次对员工的客观评价 1 、管理幅度范围 2 、管理的总预算 3 、下属的职责 4 、管理对象的类型 5 、受到的管理培训 6 、当前的管理业绩 118 制作关键人才晋升图——管理人员晋升卡示意 事业部 张三 0 李四 2 A 部门 王五 1 赵六 2 B 部门 陈七 0 刘八 2 资格代码 0 :马上可提升 1 : 1 年内可提 升 2 : 2 年内可提 C 部门升 C 部门 黄九 2 田十 2 119 补充 - 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模型 120 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价标准(五要素模型) 与环境因素一致性? 与内部因素一致性? 企业外部环境 各项规定相协调,不矛盾 (整合性) 企业劳动力特征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工作的组织方式 企业的文化特征 评判 公平对待员工,不歧视 (公平性) 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连续性) 121 人力资源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的措施方法     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控制人力资源供应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定时追踪进度 任务完成后进行检讨 实际招聘人数与预测的人员需求量比较 劳动生产率的实际水平与预测水平比较 实际的与预测的人员流动比较 实际执行的行动方案与规划的行动方案比较 实施行动方案后的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比较 人力资源和行动方案的成本与预算额比较 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122 补充——如果人力资源短缺怎么办?——互动讨论  把内部一些富余人员安排到人员短缺的岗位上 去;  培训部分内部员工,使他们胜任工作要求;  鼓励员工加班加点  出台一些管理政策或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 率  聘用一些兼职人员  聘用一些临时性全职人员  招聘正式员工  把一部分工作转包  添置新设备,用设备来减少人员的短缺 …… 123 补充——如果人力资源过剩怎么办?——互动讨论  扩大有效业务量,如提高产量、产品质量、改进 售后服务  转移员工到其他企业  鼓励提前退休  减少工作时间  减低工资与减少福利  鼓励员工辞职  临时下岗  辞退与裁员  卖掉或关掉一些子公司 …… 124 工作分析、工作再设计 工作分析的概念、常用术语 工作分析的作用、 6W2H 岗位调查(目的、方式、内容) 工作分析的方法 岗位分类 工作再设计(概念、思想、方法) 业务流程再造 125 工作分析的概念 工作分析 (Job Analysis) :指收集所有与职位 相关的信息,以科学和系统的方法确定某职务 的性质、职责、任务和要求,决定一项工作所 应包含的工作项目及从事此项工作的必备知识、 技术和能力,并提供与职务本身要求相关的其 他信息。 工作分析最常见的结果性文件 工作描述( Job Descriptio n) 工作规范( Job Specificatio 126 工作分析引用的一些术语( 1 ) 序号 1 2 3 4 术 释义 语 行为 任务 指具体的动作。 指为了不同的目的所担负和完成的不同的工作,即工 作活动中达到某一工作目的的要素集合。任务是对某 人做某事的具体描述,即安排一位员工所完成的一项 具体工作。 责任 指分内应做的事,即员工在职务规定的范围内应尽责 尽职、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职责 指某人在某一方面担负的一项或多项相互联系的任务 集合,个体有义务完成这些任务。 127 工作分析引用的一些术语( 2 ) 序号 5 术 语 工作义务 释义 指履行特定任务和职责所必须承担的义务。 6 职位 又称岗位,是指某人所担负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 系的职责集合,即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一组任务。 7 职务 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和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 集合。 职业 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组织中,工作要求相似或 职责平行 ( 相似、相当 ) 的职位集合。职业由具 有共同特点的一组职务组成。 职业生涯 指一个人在其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的职位、职 务或职业的集合。 8 9 128 补充 -职务、职位、责任、任务、行为(工作要素)之包容关系 行为 129 工作分析的作用  工作分析是企业招收、选拔和使用员工的基 本前提。(招聘)  工作分析为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公平合 理地支付劳动报酬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薪酬)  工作分析为企业准确地编制劳动计划、核算 成本提供了依据。(规划)  工作分析使企业员工明确了自已的职责,以 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可以调动员工生产的积极性、 主动性,提高劳动效率。(绩效、培训) 130 补充 -工作分析的作用 招聘、甄选、录用 组织结构设计 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 工作设计与效率提高 激励计划 工作分析 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 绩效评估 薪酬设计与管理 131 工作分析解决什么问题 ---6W2H WHAT WHY WHERE WHO WHOM WHEN 做什么、负什么责任 为什么做,动机与意义 工作地点、环境 谁做、责任人是谁、人员要求 为谁做,内外客户、上下级、同事 工作时间要求 HOW 如何做,工作程序和规范 HOW MUCH 为此工作所付报酬 132 补充 - 工作分析 --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工具 人力规划 任务 责任 职责 招聘配置 培训开发 工作描述 绩效管理 工作分析 薪酬福利 工作规范 劳动关系 知识 技能 能力 安全健康 人力资源研究133 补充——工作分析实施步骤 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 成立工作分析小组 明确工作计划及分工 回顾相关背景信息 选择代表性工作岗位

151 页 285 浏览
立即下载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课件(完整版)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课件(完整版)

国 家 职 业 资 格 培 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辅导讲座 比重表 1 、理论知识(选择题)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 比重表 2 、专业能力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 技能卷题型分析  简答题(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 计算题(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 综合题( 2 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 方案设计题( 1 题,每题 20 分,共 20 分)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 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 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 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 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 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 二、效用最大化 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 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 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 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 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 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 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 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 四、劳动经济学基本内容  劳动与劳动力  劳动是生产诸要素的主体,也就是劳动力资源或人力资源  经济运行主体可分为个人、企业、社会三个层面 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与结合、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的关 系与结合,均对经济运行及其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 劳动要素的特点:  动力性  自我选择性: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文化水平  个体差异性  非经济性:人的职业选择、劳动付出重生与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的 稳定性、晋升机会、管理特点、工作条件、个人兴趣爱好、技能水平 等因素相联系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  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 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 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 特点: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 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 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 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  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 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 互惠交换障碍: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 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 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9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人力资源是劳动力供给的实体 1. 人力资源的含义:是指一定时间、地点范围内人 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也被称为“劳 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人力资源总量 = 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数 量) × 质量 2. 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劳动 适龄人口的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 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0 ㈠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 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 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P5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反 映的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不是影 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 P5  总人口率参率=  年龄(性别)劳参率= 劳动力 ×100 % 总人口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100 % 该年龄(性别)人口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1 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 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 S △W Es= — / — S W  供给无弹性 Es = 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 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 0。  单位供给弹性 Es = 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 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 供给富有弹性 Es > 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 供给缺乏弹性 Es < 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2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 、 15 ~ 19 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 参与率下降。 2 、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 3 、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 、 25 ~ 55 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高 位水平。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3 (三)内容:  1. 微观劳动力供给  工资与微观劳动力供给:微观劳动力供给是发生在个人 身上的劳动力供给。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微观劳动力供 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的工资水平。  一般情况下,工资水平高,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就多;工 资水平低,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就少。 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经济条件: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具 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 国家,劳动力供给个人的文化技能素质水平高,但也存 在着人口老化现象;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4  2. 中观劳动力供给  性质: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是社会劳动总 供给的下一个层次,是对于某一产业、部门供 给的偏好。  都由一定数量的特质劳动力供给与一定数量的 同质劳动力供给构成  影响因素:( 1 )工资竞争力( 2 )专业教育 的门类( 3 )人的就业偏好( 4 )劳动要素的 流动性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5  3. 宏观劳动力供给  基本特征: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供给也越多,工资水平越低,劳动力 供给也越少  影响数量的因素:( 1 )人口因素( 2 )劳动参与率( 3 )劳动时间  影响质量的因素( 1 )遗传、其他先天和自然生长因素( 2 )教育因素 ( 3 )人力投资数量( 4 )人力投资的动力( 5 )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 体制( 6 )社会文化与观念因素 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1 )一部分少年人口进入劳动年龄,转化为人力 资源;( 2 )一部分潜在人力资源提出就业要求,转化为现实人力资源, 构成供给;( 3 )一部分人力资源丧失劳动能力,转化为非人力资源; ( 4 )一部分现实人力资源丧失就业要求,转化为潜在人力资源,退出 供给;( 5 )原有供给的维持部分也会发生变化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6 ㈢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 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 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 业状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 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此 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 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 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 下降。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7 二、劳动力需求 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 意并且能够雇用的劳动量,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 下关系: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 增加。 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需 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D △W Ed= — / — D W 1 、 需求无弹性,即E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8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 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 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 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㈡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 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 也就是工资。  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 MRP=VMP=MP*P=MC=W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19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㈠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 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 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 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 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表现:  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 结合的最佳途径  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 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0 ㈡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A· 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方 法的代表人物是 L· 瓦尔拉。 ㈢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 、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 、充分就业。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1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㈠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 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 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  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 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 构成的变化。  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 大。 ㈡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 资本存量的增加→改变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劳动生产率提 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大→均衡工资率提高 ㈢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 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 的增长率,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2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 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 均衡价格论——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 价格形成的理论。  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 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 工资作为劳动力要素的均衡价格是由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 格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 所以工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 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 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受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影响。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3 二、工资形式 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 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 动数量。  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福利 ㈠基本工资 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 构成的主要部分。 工资率  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 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 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 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 价格指数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4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 ① 计时工资——依据工作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 × 实际工作时间  ② 计件工资——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 资支付形式  货币工资 = 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 × 合格产品数量 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 计件工资的特点决定了: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承担,劳动过程 的控制成本较低;但产品数量统计、质量检验、定额标准、生产组织 和劳动组织等的管理成本较大。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5 ㈡福利           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类:实物支付、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 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福利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其特征如下: 1 、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 、法定性; 3 、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优点: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 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延期支付优点:①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② 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③自定性强;④可使若干社保 基金实现积累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6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 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 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 活动。 ㈠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 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 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 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 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 Y=C+S=C+I ㈡就业总量决定  总供给价格函数: Z=ƒ (N)  总需求价格函数: D=φ (N)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7 二、失业及其类型  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 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 的状态。  摩擦性失业(正常性失业)——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 技术性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解决办法:推行积极的 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 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解决办法:超前的 职业指导和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 季节性失业——表现为:①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②气候对消费需 求的影响。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8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㈠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 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 最难对付)。 ㈡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 的根本方向。 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 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29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失业人数 失业人数  失业率 = ——————×100 % = ————————————×100 % 社会劳动力人数 就业人数 + 失业人数    Σ 失业者 × 周期 平均失业持续期 = —————————— 失业人数 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 业持续期(周) 年失业率( 100% ) = × —————————— 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 52 周 平均失 失业的负面影响: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②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③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0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㈠政府支出  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 最低社会保障。  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 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 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 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以法律确定、保护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1 ㈢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货 币和收入政策  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 策(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变动税率)  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 策(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 收入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资源的合理 配置、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2  收入差距指标——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帕 累托定律等  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指数,亦即 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 当基尼系数接近 0 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衡,接近 1 时, 则接近绝对不平衡。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通 常基尼系数在 0.2 ~ 0.4 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  1 、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冻结。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 2 、收入平等化措施:个人所得税制度。其他税。发展社会 保障事业。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3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广 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 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 ( 1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 ( 2 )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 3 )物质帮助权原则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4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 1 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2 反映了劳动法律 部门的本质和特点; 3 高度的稳定性; 4 高度的 权威性。 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1 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 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 指导劳动法的实 施,正确使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 劳动法 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 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见。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5 三、劳动法律渊源  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 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 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 动法》。 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 条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 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 险制度的决定》等。  正式解释: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 解释、行政解释。  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 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 了工会会员和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分为产业集体合同、行业集体合同。 四、劳动法的体系  劳动法体系: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 检查法。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6 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 (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 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一,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二 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 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 律关系。 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 1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 2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 3 )劳动法律的双务关系 ( 4 )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 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劳动法律事件:指不以当事人的主管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 后果的客观现象。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7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㈠企业战略的特征 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 和抗争性  ㈡企业环境的结构与特点  微观环境是指市场和产业环境。  宏观环境是指间接影响企业活动环境因素, 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 会文化技术环境。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8 ㈢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  企业外部环境调研的方法:获取口头信息、 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 ㈣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替代 产品和服务威胁的分析、顾客力量的分析、供 应商力量的分析。 ㈤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39 二、企业分析 ㈠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 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物质、人力、 财务、技术、管理、无形资产等六方面内容。 ㈡企业能力分析  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 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 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  基本活动: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 支持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  企业能力的分析方法: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  在分析企业能力时,效率和效果是两个重要的指标。所谓效率是 指实际产出和实际投入的比率,所谓效果是指实际产出达到预计 产出的程度。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0 (三)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 ——运用 SWOT 分析方法  WO :扭转战略 SO :增长战略  WT :防御战略 战略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ST :多种经营 41 ㈣企业的战略选择  1 、企业的总体战略:进入战略(购并、内部创业、合资等战略)、 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发展、横向发展、纵向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等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 杠杆收购、拆分为股 / 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等战略)。  2 、一般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原则:领先、全过程低成本、总成 本最低、持久等原则)、差异化战略(原则:效益、适当、有效等原 则)、重点战略。  3 、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新兴行业(进入时机和竞争方式的选择)、 成熟行业(明确竞争战略、合理组合产品、合理定价、工艺创新、扩 大用户的产品范围、购买廉价资产、选择合适的买主、工艺流程的选 择、参与国际竞争)、衰退行业(领导地位、合适定位、收获、迅速 退出等战略)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2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 ㈠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建立企业组织、合理 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调动员工积极性, 实施有效战略控制。  ㈡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制定评价标准,进行 实际成效跟标准对比,针对偏差进行纠偏。  企业战略控制由企业最高层控制,分为事前控 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3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 一、科学决策的需求与方法 ㈠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 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的决策标准、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 的决策观念、科学的决策程序(确定决策目标、探索可行方案、 选优决策三个阶段)、决策方法科学性(两条基本途径:按常 规办事、不必事事重新决策;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赋予 其专门处理某类决策的权力和责任,分工明确)  新的方法:硬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软技术也使决 策越来越科学化。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4 ㈡确定型决策方法  量本利分析法,是将企业的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观察产品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存 在“边际贡献”。  量本利分析的主要问题是找出盈亏平衡点,寻找的方法有图解 法和公式法。  安全余额=实际(预计)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的差额  安全余额越大,经营越安全,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  经营安全率是安全余额与实际销售额的比值,经营安全率在 0 ~ 1 之间,越接近于 1 就越安全。当经营安全率低于 20 % 的时候,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5 ㈢风险性决策方法 风险性决策方法:是一种随即决策,要具备 5 个条件:  1 、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  2 、存在 2 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  3 、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各种自然状态;  4 、可测算不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  5 、可测算出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客观概率。  决策树的分析程序:绘制树形图,计算期望值,剪枝决策。 ㈣不确定性决策方法  悲观决策标准——华德决策准则  乐观决策标准——赫威斯准则  中庸决策标准  最小后悔决策标准——萨凡奇决策标准  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拉普拉斯决策标准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6 二、企业经营计划 ㈠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和特点:决策目标具体化、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为控制提供标准 ㈡制订企业计划的原则: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 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㈢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滚动计划法、 PDCA 循环法、综合平衡法  滚动计划法计划期可长可短,若是年度计划则按季度滚动,若是中 长期计划在按年度滚动。  PDCA 循环法就是按照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 CHECK )、处理( ACTION )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 环进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工作。  综合平衡法是指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因素,通过反 复测算制定科学的计划,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指导、监督、控制和 协调,从而实现企业综合平衡的要求,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7 ㈣企业经营计划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特点:  1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 2 、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 3 、更富于参与性。  4 、强调自我控制。  5 、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8 第三节 市场营销 一、市场分析  市场营销是关于构思、货物和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规 划和实施过程,目的是创造能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 按交换对象不同可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 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等等。  按买方类型可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  按活动范围和区域不同可分为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和地方市场等 等。  消费者市场是指所以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和服务的个人和家庭 所构成的市场。 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个人和心理等因素。  组织市场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三 种类型:产业市场、转卖者市场、政府市场。  影响产业市场购买者的因素:环境、组织、人际、个人因素等等。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49 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 市场营销的管理过程: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 场;设计市场营销组合;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市场细分  消费市场细分标准:地理、人口、心理、行为  产业市场细分标准:最终用户、用户规模 目标市场选择  无差异市场营销、差异市场营销、集中市场营销 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变量( 4PS ):  产品( product )、价格( price )、地点 ( place )、促销 ( promotion )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50 三、市场营销策略 ㈠产品策略 1 、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组合的关联性是指一个企业的各个产品 大类在最终使用、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密切关联程 度。  扩大产品组合、缩减产品组合、产品线延伸 2 、品牌与商标策略:品牌是用来识别商品或劳务的名称、记号、 图案、颜色及其组合,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两部分。  商标是指已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一个品牌或一个品牌 的一部分。  一般来说,对于不是以生产企业而是以规格划分质量的均质 产品,如电力、钢材等产品,消费者习惯上不认商标。  品牌化策略、品牌使用者策略、品牌统分策略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51 3 、包装策略:包装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商品,便于运输、携带和保 存。  相似包装、差别包装、组合包装、复用包装、附赠品包装 等策略 4 、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 衰退期。  投入期:快速掠取、缓慢掠取、快速渗透、缓慢渗透等策 略  成长期:改进和完善产品、开拓新市场、树立产品形象、 增强销售渠道、适时降价  成熟期:市场改良、产品改良、市场营销组合改良  衰退期:维持、集中、收缩、放弃、服务等策略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52 ㈡定价策略  价格是影响产品销售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产品的最 高价格取决于市场需求,最低价格取决于该产品的成本费用。 成本导向定价法  成本加成:单位产品价格 = 单位成品成 × ( 1+ 加成率)  盈亏平衡:单位产品价格 = 单位固定成本 + 单位变动成本  目标收益:单位产品价格 = 单位成本 + 单位产品目标利润 单位产品目标利润 = 投资总额 × 目标收益率 ÷ 预期 销售量 目标收益率= 1/ 投资回收期 ×100 %  边际成本:单位产品价格 =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 单位产品边 际贡献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53 需求导向定价法  理解价值定价法:  需求差别定价法:以顾客为基础的差别定价;以地理为基础的差 别定价;以时间为基础;以产品为基础;  逆向定价定价法:不是单纯考虑产品成本,而是首先考虑需求状 况。特点是:价格能反映市场需求情况,有利于加强与中间商的 友好关系,保证中间商的利润,使产品迅速向市场渗透,并可根 据市场供求关系状况及时调整,定价比较灵活。 竞争导向定价法  随行就市定价法、密封投标定价法 确定产品的成交价格  ① 新产品定价策略  撇油、渗透、满意定价策略  ② 折扣和折让定价策略  数量折扣、功能折扣、现金折扣、季节折扣、推广折让和补贴  ③ 心理定价策略  整数、尾数、声望、招徕、分级定价策略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54 (三)分销策略  最佳分销渠道的选择要解决三个问题,是 否使用中间商、确定中间商的数目、中间 商的选择。 (四)促销策略  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 方式。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55 第四章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一、个体差异 ㈠员工的能力与人格  能力差异:心理学所指的能力,其一是指个人在某方面所表现出的 实际能力,即“所能为者”,其二是指个人将来有机会通过学习, 在行为上表现出的能力,即“可能为者”。前者称为实际能力或 “成就”,后者称为潜在能力或性向。  大五人格特质:情绪稳定性、外向、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  责任感与工作绩效有最强的正相关 ㈡员工的态度  工作满意度来源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 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 在组织水平上满意导致生产率。  组织承诺: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56 ㈢员工的知觉和归因  1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 知觉,即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包括: 首应效应、光环效应、投射效应、对 比效应、刻板效应。  2 、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 对认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 因的过程。包括:内因、外因、稳因 和非稳因。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57 二、工作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㈠人的多重需要和组织的报酬形式  关键的社会性心理需求和动机:成就、权力、亲和、安全、地 位等需要。  最初,金钱被认为是唯一的报酬形式(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代 表),过一段时间以后这种外部诱因又包括了工作环境、安全 感或者民主管理的风格。然后,更为稳定的工作动机又被认为 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自尊和自我实现(以人本主义心理 学为代表)、责任、赞赏、成就和进步、以及个人成长和发展, 因而组织所设计的报酬形式要更多地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如晋 升、发展、创造等。 ㈡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58 ㈢期望理论与绩效薪资  弗洛姆认为:人之所以努力工作,是因为他觉得这 种工作行为可以达到某种结果,而这种结果对他有 足够的价值。即人们是否努力工作,一是要判断自 己的努力是否能够导致良好的业绩和评价;二是判 断自己良好的工作绩效能否带来组织的奖励;三是 判断组织的奖励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  绩效薪资的最大特点:它不是根据工作时间或工作 资历来决定的,而是由个人或群体或组织的绩效水 平决定的。  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绩效薪资:如收益共享、利润共 享、员工持股等。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59 三、员工的学习和行为的管理 ㈠员工的学习  强化的学习的三大法则(桑代克提出):①在对相同环境做出 的几种反应中,那些能引起满意的反应,将更有可能再次发生 (强化原则);②那些随后能引起不满意的反应,将不太可能 再次发生(惩罚原则);③如果行为之后没有任何后果,既没 有正性的也没有负性的事后结果,在若干时间后,这种行为将 会逐渐消失(消退原则)。 有效的行为管理的黄金法则:为了改变行为(学习),我们 应付出不懈的努力去强化而不是惩罚。  认知学习原理(托尔曼)  社会学习原理(班杜拉):观察学习 ㈡员工学习与组织行为矫正  组织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①识别和确认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 关键行为②对这些关建行为进行基线测量③做功能性分析④干 预行为。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0 第二节 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一、工作团队的动力  团队的有效性由四个要素构成:绩效、成员满意度、团队学习、外人的满 意度。  边界管理:指一个团队与自己团队之外的人们进行合作的方法。边界管理 是团队运作的主要范畴之一,在创造和维护团队有效性方面起着关键性的 作用。  团队过程的主要范畴是沟通、影响、任务和维护的职能、决策、冲突、氛 围和情绪问题。 二、群体决策与人际沟通 ㈠群体决策  优点:①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②提供比个体更多的不同的决 策方案③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④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 缺点:①比个体决策浪费时间②会妨碍不同意见的表达③易产生个人倾向 ④对决策结果的责任不清。  影响群体决策的群体因素:群体多样性,群体熟悉度,群体的认知能力, 群体成员的决策能力,参与决策的平等性、群体规模、群体决策规则。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1 ㈡人际关系和沟通  人际关系发展阶段:选择或定向阶段、试验和探索阶段、 加强阶段、融合阶段、盟约阶段。  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共同基础是承诺和沟通。  周哈利窗模型是对沟通风格进行评估与分类时最常用的 模型。根据周哈利窗,要想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就要从 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时增加自我暴露的程度,缩小 隐藏区,扩大开放区,让对方了解自己多些,诚实坦率 地与对方分享信息;另一方面,提高他人对自己的反馈 程度,缩小盲区,扩大开放区。  根据这种分析,可以把个体的沟通风格划分成四种类型: 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实现型。  沟通风格与个性有关。决定沟通风格的另一重要方面是 沟通环境。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2 第三节 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一、领导的活动与角色  人际关系类角色、信息类角色、决策类角色(亨利 · 明茨伯格) 二、领导特质、风格及其权变因素 ㈠领导的特质: 1 内驱力,即对成就的渴望,并且精力充沛 2 自信心 3 创造性 4 领导动机 5 随机应变能力  管理者的领袖魅力:自信、远见、又清楚表达目标的能力、对目标 的坚定信念、行为不循规蹈矩,变革的代言人,对环境敏感。 ㈡领导的行为和风格 1 、领导行为风格的确定  对领导行为的早期研究显示出以下两个维度:关怀维度,结构维度  在常规性任务为主的生产部门,高结构的领导行为与生产效率成正 比,关怀的领导结构与生产效率成反比。而在非生产部门情况则刚 刚相反。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3 2 、领导行为的权变理论 ① 费德勒的权变模型 任何一种领导行为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关键是 看它是否适合于特定的领导环境。  决定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关键: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 务结构,领导者的职权。  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境下,“工作取向”的领导都会 比“关系取向”的领导更有效。“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在中 等有利的情境中工作绩效会更好。 ② 领导情境理论 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工作成熟度(被领 导者的知识和技能),心理成熟度(工作的意愿和动机)。 ③ 路径—目标理论 四种领导行为:指导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导向型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4 ㈢领导理论中的新观点 1 、情商与领导效果 优秀的领导者在以下五个情感智力因素上表现突出:  自我情绪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力;  情绪控制力,即针对具体情况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的能力;  自我激励,即树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他的能力; 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即正确地判断、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 能力; 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能充满情感地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5 2 、领导替代论 领导行为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效。某些个体、任务、组 织变量可能成为领导的替代因素。 3 、领导技能和职业发展计划  有效领导技能的四个范畴:参与性和人际关系(如支持性沟通 和团队建设)、竞争性和控制能力(如决断性、实施权力及影 响)、创新性和企业家精神(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维持秩 序和理性(如管理时间以及做出理性决策)。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6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一、心理测量的原理  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测验是测量的一个行为样本的 系统程序。 心理测验的类型:  按测验的内容可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 按测验的方式:口头、纸笔、操作、情境  按测验的人数:个体、团体  按测验的目的:描述性、诊断性、预测性  按测验应用领域:教育测验、职业测验、临床测验 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信度、效度、难度、标准化和常模  信度越高,测验越可靠。通常信度在 0.90 以上的能力测验, 0.80 以上的人格测验视为是好的测验。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7 二、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  心理测验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筛选时 有三种策略:择优策略,淘汰策略, 轮廓匹配策略。 测量方法在培训与开发中的作用主要体 现在:  它是培训需求分析的必要工具。  为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提供依据。  是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步骤。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8 第五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 一、人的管理哲学——人性假设 ㈠人性内容及特征  人性,即人的本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心理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生 来就有的先天之性。心理属性即人的感觉、知觉、记忆等一切心理现 在的总和。这是人性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性的本质。  人性的特征:能动性、社会性、整体性、两面性、可变性、个体差异 性。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69 ㈡人性假设——对人的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人性假设 经济人( X 理论) 社会人 “ 自我实现人”( Y 理论) 复杂人 主要观点 管理措施 ① 人天生懒惰,总想少干工作; ② 一般人无进取心,受人引导; ③ 以我为中心,无目标与要求; ④ 缺乏理性,本质上不能自律; ⑤ 为满足生理安全需要才工作; ① 重点是完成生产任务,不关心人的感情和愿 望; ② 以金钱刺激员工的积极性,严惩消极怠工者; ③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加强各种 法规管制; ④ 员工的责任是干活,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 ① 人是社会的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包括 物质条件、社会和心理因素; ② 人对工作失去乐趣后,便从社会关系中寻 求乐趣和意义; ③ 士气决定生产率,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 会生活及人与人的关系; ④ 非正式组织群体具有的特殊行为规范对其 成员产生很大影响; ⑤ 领导者要善于了解员工,使正式与非正式 组织的需求取得平衡; ① 管理人员除关心生产任务外还要关心员工, 满足员工的需求; ② 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员工之间关系,培养员工 的企业归属感; ③ 提倡集体奖励制度,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④ 管理职能不断地完善和变化; ⑤ 实施员工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 ① 人是勤奋的,乐于工作; ② 人具有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力; ③ 人对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对工作的理解和感 受; ④ 人具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智谋和创造力; ⑤ 人体之中蕴藏着极大潜力; ⑥ 如有机会,员工会自动把个人目标与组织 目标相结合; ① 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物质因素置于将 要地位; ② 管理者根据不同人分配其富有意义和挑战性 工作; ③ 采用更深刻、持久的内在激励; ① 人的需求和动机多种多样; ② 同一时间内,人的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 可以结合统一;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③ 人是可变的; ① 善于发现员工之间的差异,因人而异管理; ② 根据工作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或固定组织形 70 式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 对以上几种人性假设应当予以正确的评价:  1 、四种人性假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随着历史 的发展而先后出现,反映了对人和人性认识的逐步 深化和社会的进步。  2 、四种人性及其以其为基础所提出的许多管理主 张、措施有其合理性、科学性的一面,至今仍有借 鉴意义。  3 、四种人性假设也有其片面性、非科学性的一面。  4 、四种人性假设虽然随历史进步依次产生,但是 我们不能武断地完全否定前者,以后者取代之,应 当科学、审慎地分析每一种人性假设,构建现代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1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㈠人本管理的含义  所谓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根本的管理。 1 、企业中的人是首要 因素,企业是以人为主体而组成的。 2 、企业为人的需要而存 在,为人的需要而生产,为人的需要而管理。 3 、人本管理不 是企业管理的又一项工作,而是现代企业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 理)的一种理念、指导思想、管理意识。 ㈡人本管理原则  1 人的管理第一 2 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3 、优化教育 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 4 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 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 5 、和谐的人际关系。 6 、员工个 人和组织共同发展 ㈢人本管理的机制:  1 、动力机制 2 、约束机制 3 、压力机制 4 、保障机制 5 、环 境优化机制 6 、选择机制。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2 三、人力资本理论 ㈠人力资本基本概念 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费用支出(投资)于人力资源,而形成和凝 结于人力资源体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及体 能的总和。 人力资本具有一般资本的共性,但是,与物质资本相比,它呈现出以 下自有特征:  人力资本存在人体之中,它于人体不可分离。  人力资本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存在,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方能体现出 来。  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 人力资本具有收益性。  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创造性。  人力资本具有积累性。  人力资本具有个体差异性。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3 ㈡人力资本投资 1 、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 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反 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 2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连续性、动态性、投资主体和客体具有同一性、 人力资本的投资者与收益者不完全一致、投资收益形式多样。 3 、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实际支出或直接支出、放弃的收入或时间支出、 心理损失。机会成本,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边际成本,沉淀成本 4 、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结构:主体结构、形式结构、时间结构 5 、教育投资成本支出: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支出、教育投资的社会成本 6 、人力资本投资支出——培训投资:支出发生在三个层面上,国家对公 共服务系统人员的培训支出、企业为增进人力资本投资的培训支出和 个人培训支出。 7 、人力资本流动投资的成本:区域流动、职业流动、社会流动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4 四、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㈠私人收益与私人收益率  影响因素:个体偏好及资本化能力、资本市场平均报酬率、货 币的时间价值及收益期限、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国家政策 ㈡社会收益与社会收益率  分类:近邻效应或地域关联收益、收益的职业关联、社会收益  社会收益是社会收益与投资总成本的比例。  影响因素:投资成本与收益的大小及其变动关系、宏观经济水平及 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分配政策、人力资本投资类型 ㈢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变化规律  投资和收益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  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收益率递减规律:随着受教育年限延长,技能 与知识边际增长率下降,从而使边际增长速度放慢,因而影响到内 部收益率;边际教育成本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与人的预期收 益时间有关。  人力资本投资收效变动规律与最优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最优的投资 规模、最优的投资结构、最优人力资本积累的时间路径。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5 第二节 人力资源开发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  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特性:开放目标的多元性; 开发目标的层次性;开发目标的整体性。  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促进人的发展是人力 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开发并有效运用人的潜能 是根本目标  人的潜能包括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人的心理潜 能是有限的,而人的心理潜能却是无比巨大的。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6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体系 包括心理开发、生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 开发和环境开发。  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保护人力资源,要保护人 们在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通过运 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一方面有效地进行劳动, 另一方面有效地消除疲劳。  影响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因素:天赋、知识和技 能、个人的努力、文化、经济条件。  人力资源教育开发的重点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 包括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就业后的职业教育和农 村职业技术教育。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7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法 1 、职业开发  意义:①有助于对员工进行全面分析;②有助于分析组织中不同的职 业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③扩大了组织发展的内涵;④有助于分析和 理解组织气氛或组织文化。  职业开发主体的作用:①组织作用:⑴为了增加组织的自我洞察力而 设计的活动⑵促使员工更多地参与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活动⑶为了提 高组织对不同个人需要反应的灵活性而设计的活动 ②个人的作 用③外部机构作用 2 、组织开发  在正常的情况下,组织开发的重点是组织的协作能力,开发的基本出 发点是改善整个组织的职能。  组织开发的主要方法。三步模式:解冻、改变、重新冻结。 3 、管理开发  管理开发的基本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 手段和目标管理手段等等。 4 、环境开发  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和国 际环境。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8 第三节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㈠人力资源的一般特点 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有以下几 个特点:时间性、消费性、创造性、主观 能动性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79 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 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 从人力资源管理对象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 面的内容: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 ——质的管理。 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以企业人力资源为中心,研究如何实 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学问。 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 调整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通俗的说,现代企业人力资 源管理主要包括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一系列工作任务。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0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1 、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现代的人力资 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 2 、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现代人力资 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 3 、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 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采取人性化管理。 4 、管理策略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 5 、管理技术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按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 6 、管理体制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现代人力资 源管理多为主动开发型。 7 、管理手段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系统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 8 、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 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处于决策层。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1 ㈣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有 如下重要作用:  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 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企业赢得人才的制高点。 所谓高素质人才包括三类:一是有经营战略头脑的 企业家人才;二是掌握并具有开发能力的管理和技术 人才;三是一大批训练有素,具有敬业精神的员工队 伍。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2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原理和职能  人力资源管理哲学:一种哲学是将员工看成单一的技术要素,另一种 是把员工看成组织中“活”的要素,是最具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的一种特殊资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 同素异构原理:总体组织系统的调控机制  能位匹配原理:人员招聘、选拔与作用机制  互补增值、协调优化原理:员工配置运行与调节机制  效率优先、激励强化原理:员工酬劳与激励机制  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原理:员工竞争与约束机制  动态优势原理:员工培训开发、绩效考评与人事调整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 吸收、录用  保持  发展  评价  调整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3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和两种技术 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定编定岗 定员定额、员工的绩效管理、员工技能开 发 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两种测量技术:工作 岗位研究、人员素质测评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4 第三部分 基本要求——职业道德  道德和法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 1 、从发展来看,道德要比法律的产生早得多; 2 、从依靠 的力量来看,法律由国家强制执行的; 3 、道德干涉的范围要比法 律广泛得多,深入得多。 联系: 1 、从作用来看是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 、 从内容来看二者是相互重叠的; 3 、有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的关系。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父慈子孝,尊老爱幼; 第二、立志勤学,持之以恒; 第三、自强不息,勇于革新 第四、仁以待人,以礼敬人; 第五、诚实守信,见利思义; 第六、公忠为国,反抗外族侵略; 第七、修身为本,严于律己。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6  职业道德有三方面的特征? 答:一是范围上的有限性; 二是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是形式上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负面影响? 答:正面影响: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道德观念。 增强了人们的竞争道德观念。 增强了人们义利并重的道德观念。 增强了人们学习创新的道德观念。 负面影响:容易诱发利己主义。 容易诱发拜金主义。 容易追求享乐主义。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7 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功能有哪些?  答:主要内容: 1 、企业环境; 2 、企业规章制度; 3 、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企业 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4 、企业经营之道; 5 、 企业目标; 6 、企业作风; 7 、企业礼俗; 8 、企 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9 、企业职工职 业道德; 10 、企业形象(主要包括产品及服务的价 格和质量、产品品牌信誉、职工风貌、企业内外的 人际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建筑和职工服 饰风格以及企业的物质文化环境等。企业形象是企 业文化的综合表现,其本质是企业信誉)  功能: 1 、自律功能; 2 、导向功能; 3 、整 合功能; 4 、激励功能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8  文明礼貌四大要求中的具体要求? 答:一、仪表端庄: 1 ,着装朴素大方; 2 ,鞋袜搭配合理; 3 、饰 品和化妆要适当; 4 、面部、头发和手指要整洁; 5 、站姿端正 二、语言规范: 1 、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 2 、敬语; 3 、忌 语; 4 、说好三声(招呼声,询问声,道别声); 5 、语言艺术 (和婉,让步,幽默) 三、举止得体: 1 、态度恭敬; 2 、表情从容; 3 、行为适 度, 4 、形象庄重; 四、待人热情: 1 、微笑迎客; 2 、亲切友好; 3 、主动热情; 职业责任特点?  答: 1 ,有明确的规定性;  2 ,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  3 ,具有法律及其纪律的强制性;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89 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更好地变诚实守信为企业的无 形资本呢? 答:在企业内部,要苦练内功,企业上下要努力形 成三种共识,即客户至上,质量第一,严守承诺。 在企业外部,还要多做外功,重视企业形象设 计、广告策划和宣传以及新闻媒体对企业的深度 报道等,形成企业的特色,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 一个员工如何做到忠诚所属企业? 答: 1 、诚实劳动 2 、关心企业发展 3 、遵守合同和契约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90  企业信誉和形象的树立,主要依赖哪三个要素? 答:一是产品质量; 二是服务质量; 三是信守承诺。  勤劳节俭的意义? 答:勤劳: 1 、勤劳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2 、勤劳是人致富的铺路石。 3 、勤奋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节俭: 1 、节俭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 2 、节俭是持家之本。 3 、节俭是安邦定国的法宝。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91  职业纪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 行为准则,包括:劳动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群众纪律、 保密纪律、宣传纪律、外事纪律等基本纪律要求以及各行各业的 特殊纪律要求。 特点:规定性、强制性。  团结互助四大要求中的具体要求? 答:一、平等尊重: 1 ,上下级之间平等尊重; 2 ,同事之间相互 尊重; 3 ,师徒之间相互尊重; 4 ,尊重服务对象; 二、顾全大局:要树立全局观念,不计较个人利益,自觉服从整体利 益的需要。 三、互相学习: 1 、向师长学; 2 、向同行学; 3 、向后生学; 4 、 向社会各类有经验、长处的人学习。 四、加强协作: 1 、正确处理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2 、正确看待 合作与竞争;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课件 92  创新的涵义? 答:创新的本质是突破; 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 “ 创新”是指企业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 5 种情况: 1 、新产品; 2 、新方法; 3 、新市场; 4 、新原料; 5 、新组织;  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答:途径: 1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 2 ,职业道德修养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 3 ,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激励自己 4 ,不断地同旧思想、旧意识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作斗争。 方法: 1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知识; 2 、努

151 页 277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第一章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第一章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师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考试分析  基础知识部分,试卷分数从四级到一级递减: 四级 30 分,三级 20 分,二级 10 分,一级不考。  题型有单选题和多选题,因此基础知识仅出现在理 论知识试卷。  专业技能试卷以及 2 级考生的写论文都不考基础知 识。  基础知识共五章内容,二级试卷平均每章 2 个题, 共 10 个题。 一般单选 6 题,多选 4 题 三级试卷平均每章 4 个题,共 20 个题 一般单选 12 题,多选 8 题 基础知识考试分析 考题一般侧重在概念、性质、基本原则,分类、流 程框架等。 授课内容按教材的章节顺序,重点是讲述考点及相 关知识点。 基础知识内容体系 第 1 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基础知识内容体系 第 2 章 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第 3 章 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 企业战略管理 第二节 企业计划与决策 第三节 市场营销 基础知识内容体系 第 4 章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第二节 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 第三节 领导行为及其理论 第四节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 第 5 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人力资源开发 第三节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考点)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考点)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P1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有如下属性: (一)相对在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 面试相对稀缺性。 (二)具有绝对的属性。 (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 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 P2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劳动力市场 p2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组成部分。就业量与工 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 在劳动力市场中,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 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与其他市场是相似的,即通过商品 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  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 基本课题。( 2 级 2008.5 3 级 2009.11 ) 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例题: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 2 级 2008.5) ( A )调节资源的配置 ( B )决定就业量与工资 ( C )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 ( D )解决如何生产的问 题 答案 : B 在生产要素市场,( )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2 级 2009.11) (A) 居民户 (B) 市场 答案 : A (C) 劳动者 (D) 企业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p3 ( 一)实证研究方法(考点) (3 级 2008.5)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 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 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特点: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 现象自身的运 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② 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 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规范研究方法 (考点 ) (3 级 2009.5 2009.11) 特点: ①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 及其运行“应该 是什么”的问题 ② 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 的工具。 经济运行中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三种障碍: (1) 信息障碍; (2) 体制障碍; (3) 市场缺陷 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 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 导。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例题: 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 A. 是什么 B. 怎么样 C. 应该是什么 D. 本质 答案 : A )的问题。 (3 级 2008.5)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包括(  )。 (3 级 2009.5 2009.11) (A)   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                  (B)   结论具有客观性 (C)   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D)   结论具有主观性 (E) 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答案: CDE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阻碍互惠交换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 ( (A) 体制障碍 (B) 市场缺陷 (C) 诚信障碍 (D) 经济滞后 (E) 信息障碍 答案: ABE ).(2 级 2008.11) (3 级 2008.11) 第一节的考点回顾 劳动力市场中,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者;企业是劳 动力的需求方。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 本功能。 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与其他市场是相似的,即通过商 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 置。  劳动经济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 研究方法的含义和特点及相互关系。  Thanks!! END

17 页 299 浏览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