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类
考证与进阶课程
企业服务
工伤保优选
企业培训
学习中心
登录/注册
关注绑定微信领3重限时好礼
100套必备
工作模版
每日免费
资料下载
免费职业
规划咨询
限时绑定福利
00:02:29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注册登录
使用手机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仅差一步,马上完成
欢迎来到HRtop,根据政策法规落实实名制注册政策,需要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对用户稳私信息给予严格保密。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公司名称(选填)
任职职位(选填)
请选择任职职位
完成
手机验证码登录
未注册手机验证后将自动创建新账号
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的验证码
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账号密码登录
账号
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密码
忘记密码
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验证码登录
登录注册即代表你同意
服务协议
和
隐私协议
按相关排序
按相关性
按阅读量
按最新
全部格式
全部格式
DOC
XLS
PPT
PDF
RAR
ZIP
全部页数
全部页数
1-5页
6-10页
11-20页
21页及以上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专用总结材料
纲要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1 工作岗位分析;2 工作岗位设计。 第二节 企业劳动定员管理:1 企业定员人数的核算方法;2 定员标准编写格式和要求。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 第四节 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出控制:1 费用预算的审核;2 支出的控制。 第二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 第一节 员工招聘活动的实施:1 招聘渠道的选择和人员招募的方法;2 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3 面 试的组织与实施;4 其它选拨方法;5 员工录用决策。 第二节 员工招聘活动的评估: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1 人力资源的空间配置;2 人力资源的时间配置。 第四节 劳务外派与引进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一节 培训管理:1 培训需求的分析;2 培训规划的制定;3 培训组织与实施;4 培训效果的评估。 第二节 培训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培训制度的建立与推行 第四章 绩效管理 第一节 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运行与开发:1 程序的设计;2 系统的运行;3 系统的开发。 第二节 绩效管理的考评方法与应用:1 行为导向型主观考评方法;2 行为导向型客观考评方法;3 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第五章 薪酬管理 第一节 薪酬制度的设计: 1 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2 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3 工资奖金的调 整。 第 1 页 共 24 页 1 第二节 工作岗位评价:1 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步骤;2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与标准;3 工作岗位评价方 法与应用。 第三节 人工成本核算 第四节 员工福利管理:1 福利总额预算计划;2 各类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核算。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第二节 集体合同制度 第三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第四节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第五节 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标准:1 工作时间制度;2 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第六节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1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2 工伤管理。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一选择: 1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 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 统一。 2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划。 3 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1 岗位劳动规则;2 定员定额标准;3 岗位培训规范;4 岗位员工规范。 4 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的差异:前者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员工完成任务的内容、形 式和手段发生变更;而后者是通过岗位工作内容的充实,使岗位的工作变得丰富多采,更有利于员工的 身心的健康,促进员工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全面发展。 4 企业工作岗位分析的中必任务是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实现“位得其人,人尽其才,适才 适所,人事相宜”。 5 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1 按劳动效率定员;2 按设备定员;3 按岗位定员;4 按比例定员;5 按组织机构、 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6 劳动定员的分类:1 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单项定员标准、综合定员标准 2 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效 率定员、设备定员、岗位定员、比例定员、职责分工定员。 7 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1 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2 依据要科学 3 方法要先进 4 计算要统一 5 形 式要简化 6 内容要协调。 8 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带根本性质的,规定企业形式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 性质的基本制度。 9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的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 第 2 页 共 24 页 2 10 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 11 业务规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的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务 所制定 的作业处理规定。 12 行为规范涉及了个人行为,还有一些规范是专门针对个人行为制定的,如个人行为品德规范,劳动纪 律,仪态仪表规范。 13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五种基本职能:1 录用 2 保持 3 发展 4 考评 5 调整。 14 共同发展原则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这是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制度规划的基本原则。 15 审核人力资源费用预算的基本要求:1 合理性 2 准确性 3 可比性 16 关注政府在关部门发布的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用三条线即:基准线、预警线和控制下线来衡量本企业 生产经营状况,以确定工资增长幅度,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双方各自合法权益。 17“收入-利润=成本”模式在企业经营预算中起主导作用,它体现了严肃性、严谨性和严格性。 18 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是“分头预算,总体控制,个案执行”,公司根据上年度预算与结算的比较情 况提出一个控制额度。 19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原则:1 及时性 2 节约性 3 适应性 4 权责利相结合。 第二章:员工招聘和配置 一选择题: 1 内部招募的优点:准确性高、适应较快、激励性强、费用较低。 2 缺点:1 因处理不公方法不当或员工个人原因,造成矛盾,产生不利影响,2 容易抑制创新 3 不利于冒 险和创新精神的发扬。 3 外部招募的优点:1 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 2 有利于招聘一流人才 3 树立形象的作用。 4 内部招募的主要方法:1 推荐法 2 布告法 3 档案法 5 外部招募的主要方法;1 发布广告 2 借助中介(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洽谈会、猎头公司)3 校园招聘 4 网 络招聘 5 熟人推荐 6 猎头服务的一大特点:是推荐的人才素质高。 7 校园招聘亦称上门招聘,即由企业单位的招聘人员通过到学校招聘参加毕业生交流会等形式 直接招募人 员。 8 网络招聘的优点:1 成本较低;2 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3 使应聘者求职申请书、简历等重要资料的存 贮、分类、处理和检索更加方便和规范化。 9 笔试可以对大规模的应聘者同时进行筛选,不能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工作态度、品德修养,以及管理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等。 10 最初的资格审查和初选是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审阅应聘者的个人简历或应聘申请表进行的。 11 面试考官的目标:1 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使应聘者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 2 让应聘者更 第 3 页 共 24 页 3 加清楚地了解应聘单位的现实状况,应聘岗位的信息和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3 了解应聘者的专业知识 岗位技能和非智力表质。4 决定应聘者是否通过本次面试。 12 应聘者的目标:1 创造一个融洽的气氛,尽量展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2 有充分的时间向面试考官说明 自己具备的条件。3 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并得到公平对待。4 充分的了解自己关心的问题。5 决定是否原意来 该单位工作等。 13 面试的基本程序:1 面试前的准备阶段;2 面试开始阶段;3 正式面试阶段;4 结束面试阶段;5 面试评 价阶段。 14 面试评价阶段时评估可采用评语式评估,也可以采用评分式评估,评语式评估的特点是可对应聘者的 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的评价,能反映出每个应聘者的特征,缺点是不能横向比较,而评分式的特点刚好相 反。 15 从面试所达到的效果来看,面试可分为初步面试与诊断面试。 16 根据面试的结构化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的优点是可以对所有应聘者 均按同一标准进行,可以提供结构与形式相同的信息便于分析比较,减少主观性,同时有利于提高面试 的效率,对面试的考官要求低。 17 举例式提问是面试的一项核心技巧,又称为行为描述提问。基于行为连贯性原理,所提问题应涉及到工 作行为的全过程。 18 心理测试主要包括:人格测试、兴趣测试、能力测试、情境模拟测试 19 能力测试的内容一般可分为:1 普通能力倾向测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 力、数学能力、空间关系判断能力、语言能力 2 特殊职业能力测试:它是指那些特殊的职业或职业群的能力。 3 心理运动机能测试:心理运动能力、身体能力。 20 情境模拟测试比较适合招聘服务人员、事务性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时使用。 21 情境模拟测试法包括: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决策模拟竞赛法、访谈法、角色扮演、即席 发言、案例分析等,其中最长用的是公文处理模拟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21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对一组人员同时进行测试的方法,它将讨论小组(一般由 4-6 人组成)。 22 多重淘汰式中每种测试方法都是淘汰性的,应聘者必须在每种测试中都达到一定水平,方能合格。 23 补偿式中不同测试的成绩可以互为补充,最后根椐应聘者在所有测试中的总成绩作出录用决策。 24 结合式中,有些测试是淘汰性的,有些是可以互为补偿的, 25 信度主要是指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通常信度可分为:稳定系数、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系数。 26 稳定系数是指同一种测试方法对一组应聘者在两个不同时间进行测试的结果的一致性。 27 等值系数是指对同一应聘者使用两种对等的、内容相当的测试方法,其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28 内在一致性系数是指把同一(组)应聘者进行的同一测试分为若干部分加以考察,各部分所得结果之 间的一致性。 第 4 页 共 24 页 4 29 效度,即有效性或精确性,是指实际测到应聘者的有关特征与想要测的特征的符合程度。效度主要有三 种:预测效度、内容效度、同侧效度。 30 预测效度是说明测试用来预测将来行为的有效性。 31 内容效度,即测试方法能真正测出想测的内容的程度。 32 同侧效度是指现在员工实施某种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与员工的实际工作绩效考核得分进行比较,若 两者的相关系数很大,则说明此测试效度就很高。 33 人员配置原理:1 要素有用原理 2 能位对应原理 3 互补增值原理 4 动态适应原理 5 弹性冗余原理 34 企业内部劳动分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职能分工、专业分工、技术分工。 35 职能分工一般分为: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是企业劳动组织中最 基本的分工。 36 专业(工种)分工,它是职能分工下面第二次分工。 37 技术分工,指每一专业和工种内部按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高低进行的分工。如技术人员分为助理技术员、 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 38 作业组是企业中最基本的协作关系和协作形式。 39 企业确定作业组的规模,一般 10-20 人左右为宜。 40 车间是企业劳动协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415S 分别表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42 前三个 S 针对现场,其要点分别是:整理,将不用物品从现场清除;整顿,将有用的物品布置存放; 清扫对现场清扫检查,保持清洁。后两个 S 则从规范化和人的素养高度巩固 5S 活动结果。 43 用人单位应在被聘用的外国人入境后 15 日内持许可证书和劳动合同到原发证机关为外国人办理就业证; 30 日内,持就业证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居留证。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 一选择题: 1 培训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有效地实施培训的前提,是现代培训 活动的首要环节。 2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战略层次、组织层次、员工个体层次。 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通常采用任务分析法)、在职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采用 绩效分析法) 培训需求阶段分析:目前培训需求分析、未来培训需求分析 3 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1 面谈法(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双向交流)、2 重点团队分析法(通常由 8-12 人组成)、3 工作任务分析法、4 观察法、5 调查问卷。 4 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或工作任务分析记录作为确定员工达到要求所必须掌握的知 第 5 页 共 24 页 5 识技能和态度的依据,将其和员工平时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对比,以意大利判定员工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差 距所在。工作任务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正规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5 观察法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调查工具之一,它比较适合生产作业和服务性工作人员,而对于技术 人员和销售人员则不太适用。 6 循环评估模型旨在对员工培训需求提供一个连续的反馈,以用来周而复始地估计培训的需要。 7 教师的授课技巧高低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 8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实质性阶段。 9 培训后的工作:1 向培训师致谢;2 作问卷调查;3 颁发结业证书;4 清理、检查设备 5 培训效果评估。 10 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1 认知成果;2 技能成果;3 情感成果;4 绩效成果;5 投资回报率。 11 认知成果用于衡量受训人员从培训中学到什么,一般应用笔试来评估认知成果。 12 技能转换通常是用观察法来判断的。 13 情感成果反映的是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感性认识,包括对设施、培训教师和培训内容的感觉,通常在课 程结束时收集。 14 直接传授型培训法适用于知识类培训,主要包括讲授法、专题讲座法和研讨法。 15 讲课教师是讲授法成败的关键因素。 16 讲授法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员工平均费用较低。局限不利于教学双方互动,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培训 效果。 17 专题讲座法是针对某一专题知识,这种培训方法适合于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 了解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或当前热点问题。 18 研讨法的优点:多向式信息交流;要求学员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加深学员对知识 的理解;形式多样,适应性强。 19 实践型培训法简称实践法,主要适用于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培训。 20 实践法常用方式如下:1 工作指导法 2 工作轮换法 3 特别任务法 4 个别指导法。 21 特别任务法常用于管理培训。委员会或初级董事会是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层管理人员提供的,培训分析全 公司范围问题的能力,提高决策能力的培训方法。一般由 10-12 人组成 22 个别指导法:与师付带徒弟或学徒工制度相类似。 23 参入型培训法主要形式:自学、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模拟训练、敏感性训练和管理者训练。 24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它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两者融合到一起,是一种非 常有特色的培训方法。 25 用于教学的案例应当满足三个要求:内容真实;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分析案例必须有明确的 目的。 26 头脑风暴法又称“研讨会法”“讨论培训法”。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培训对象在培训活动中相互启迪思 想激发创造思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参加者的创造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更多、更好的方案。 第 6 页 共 24 页 6 27 头脑风暴法操作要点只规定一个主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关键是要排除思维障碍,消除心理压力,让 参加者轻松自如、各抒已见。 28 模拟训练法侧重于对操作者技能和反应敏捷的培训,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9 敏感性训练法又称 T 小组法,简称 ST 法。 30 管理者训练简称 MTP 法。适用于中低层管理人员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 31 态度型培训法包括:角色扮演和拓展训练等 32 行为模仿法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法,它适宜于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的培训。 33 拓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式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包括:场地拓展和野外 拓展训练两种方式。 34 场地拓展的特点:1 有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 2 有形的游戏,锻炼的是无形的思维。3 简便、容易实施。 35 网上培训的优点:1 节省费用 2 内容易修改 3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4 进程安排灵活。 缺点:要求企业建立良好的网络培训系统,某些内容不适用于网上培训 ,如关于人际关系的技能培训就 不适合网上培训。 36 虚拟培训的优点:仿真性、超时空性、自主性、安全性。 37 分析受训群体特征可使用如下参数:1 学员构成 2 工作可离度 3 工作压力。 38 头脑风暴法一般以 5-10 人为宜,它的热身阶段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祥和的氛围,使大家得以放 松,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 39 培训制度的构成包括(设计制度草案):1 培训服务制度 2 入职培训制度 3 培训激励制度 4 培训考核评估 制度 5 培训奖惩制度 6 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40 起草或修订企业员工的培训制度时,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原则:1 战略性(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要 以战略的眼光去组织企业培训,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培训项目或某一项培训需求。 2 长期性(培训是一项 人力资本投资活动,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本投资与人才开发的长期性和持久性)3 适用性。 41 培训服务制度是培训管理的首要制度。 42 入职培训制度体现了“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的原则 43 员工培训的考核必须 100%进行,并且要与标准保持一致。 44 培训奖惩制度是保障前面几项培训管理制度能够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在制定奖惩制度时一定要明确培 训可能出现的各种优劣结果的奖惩标准,是保证制度有效性。 第四章:绩效管理 一选择题: 1 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包括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与绩效管理程序的设计两个部分 2 绩效考评一般以上级考评为主,占 60-70%,同级考评对其潜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了解, 受人际关系影响,占 10%;下级考评对考评者的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实际成果比较了解,容易心存顾忌, 第 7 页 共 24 页 7 不客观公正,占 10%,自我考评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容易受个人的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占总体考评的 10%。处部人员考评准确性和可靠性打折扣,要慎用。 3 具体考评者由哪些人组成,取决于三种因素:被考评者的类型、考评的目的、考评指标和标准。 4 在一项旨在了解员工绩效提高程度的对操作人员的考评中,就应该以该员工的直接主管作为信息的主要 来源,以他们为主进行考评评价。 5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考评可以召开由主管主持的,同被考评者即专业人员自己、下级、有关的同事,以及 其它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绩效考评会议。 6 选择具体的考评方法时应当充分的考虑以下三个重要的因素:1 管理成本 2 工作实用性 3 工作适用性。 7 一线人员宜采用以实际产出结果为对象的考评方法,而管理性或服务性的工作人员宜采用以行为或品质 特征为导向的考评方法;总经理、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宜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方法。 8 为了切实保证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必须采取“ 抓住两头,吃透中间”的策 略,吃透中间是指寻求中间各层管理人员的全心投入。 9 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提高员工工作绩效:1 目标第一;2 计划第二;3 监督第三; 4 指导第四;5 评估第五。 10 为了保证考评的公正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当确立两个保障系统:1 公司员工绩效评审系统;2 公司 员工申诉系统。 11 在绩效管理的总结阶段,人力资源部门应当对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诊断分析。 12 绩效面谈的种类:按具体内容分:1 绩效计划面谈;2 绩效指导面谈;3 绩效考评面谈;4 绩效总结面 谈。 按具体过程及其特点分类:1 单向劝导式面谈;2 双向式倾听式面谈;3 解决问题式面谈;4 综合式面谈。 13 有效的信息反馈应达到以下要求:1 应具有针对性;2 应具有真实性;3 应具有及时性;4 应具有主动 性 5 应具有适应性。 14 正向激励是通过一系列行为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人事激励政策如奖励、晋级、升职、提拨等,鼓励员 工更加积极主动工作的策略。 15 负向激励策略采用惩罚的手段如扣发工资奖金、降薪、调任、免职、解雇、除名、开除等。 16 为了保障激励策略的有效性,应当体现以下原则要求:1 及时性原则;2 同一性原则;3 预告性原则;4 开发性原则。 17 由于考评者与被考评者在绩效目标上的不同追求,可能产生三种矛盾:1 员工自我矛盾;2 主管自我矛 盾;3 组织目标矛盾; 18 为了检查和评估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座谈法;2 问卷调查法; 3 查看工作记录法;4 总体评价法。 19 由于采用的效标不同,从绩效管理的考评内容上看,绩效考评可以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效果 第 8 页 共 24 页 8 主导型三种类型。 20 品质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特征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潜质为主。很难具体掌握,并且考评操作性及 其信度和效度较差。涉及到员工信念、价值观、动机、忠诚度、诚信度,以及一系列能力素质。 21 行为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行为性效标,以考评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主 ,行为主导型的考评重在工作 过程而非工作结果,考评的标准较容易确定,操作性强。适合对管理性,事务性工作进行考评,特别是对 人际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尢其重要。 22 效果主导型的绩效考评,采用结果性效标,以考评员工或组织工作效果为主。由于考评注重的是员工或 团队的产出和贡献,即工作业绩,所以考评的标准容易确定,操作性强,此法具有滞后性、短期性和表现 性,它适合生产性、操作性以及工作成果可以计量的工作岗位,对事务性的工作不太适合。 23 关键事件法(也称重要事件法)对事不对人,以事实为依据,考评者不仅要注重对行为本身的评价, 还要考虑行为的情境,考评的内容是下属特定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忠诚度、亲和力、 果断性和依赖性等。采用本法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主要特点:为考评者提供了客观的事实依据;缺点是: 记录和观察费时费力;能做定性分析,不能作定量分析;不能区分工作行为的重要性程度,很难在员工 之间进行比较。 23 行为观察量表法克服了关键事件法不能量化、不可比,以及不能区分工作行为重要性的缺点,但编制费 时费力,忽略行为过程的结果。 24 加权选择量表法,其具体的形式是用一系列的形容性或描述性 的语句,说明员工的各种具体的工作行 为和表现,并将这些语句分别列入量表中,作为考评者评定的依据。具有打分容易、核算简单、便于反馈等 优点缺点是适用范围小。 第五章:薪酬管理 一选择题: 1 薪酬泛指员工获得的一切形式的报酬。包括薪资、福利和保险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报酬。 2 从广义上说,薪酬包括工资、奖金、休假等外部回报,也包括参与决策、承担更大的责任等内部回报。 3 直接薪酬包括员工的基本薪酬,即基本工资,如周薪、月薪、年薪等;也包括员工的激励薪酬,如绩效工 资、红利和利润分成等。 4 间接薪酬即福利,包括公司向员工提供的各种保险、非工作日工资、额外的津贴和其他服务,比如单身公 寓、免费工作餐等。 5 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主要因素: 1 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1 劳动绩效;2 职务或岗位;3 综合素质与技能;4 工作条件;5 年 龄与工龄。 2 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1 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2 企业工资支付能力;3 地区和行业工资水 平;4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5 产品的需求弹性;6 工会的力量;7 企业的薪酬策略。 第 9 页 共 24 页 9 6 工作岗位评价是对同类不同层级岗位的相对价值衡量评比的过程,工作岗位评价的最后结果,不但为岗 位的分类分级提供了前提,也为企事业单位构建具有公平公正性的薪资制度奠定了基础。 7 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1 工作岗位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2 让员工积极地参入到工作岗 位评价工作中来,以便他们认同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3 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应该公开。 8 工作岗位评价的结果是可以是分值形式,也可以是等级形式,还可以是排序形式,但人们最关心的是岗 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 9 工作岗位评价要素的分类,按相关程度分为主要因素 0.8、一般因素 0.4-0.5、次要因素 0.3-0.4、极次要因 素 0.3 以下。 10 工作岗位评价指标中,按指标的性质和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评定指标。即劳动技能和劳 动责任及社会心理要素等指标。另一类为测评指标。即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要素。 11 确定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1 少而精的原则;2 界限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3 综合性原则。4 可比性原则。 12 工作岗位评价结果误差的调整方法有事先调整和事后调整两种。事先调整主要是通过加权来解决,而事 后调整多采用平衡系数调整法。 13 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信度是保证评价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 14 效度是指测评本身可能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也就是测评结果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程度。一般来说, 测评的效度高,信度也高,但信度高的测评,其效度未必高。测评效度的实质是测评结果的客观性,有效 性问题。 15 工作岗位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排列法、分类法、因素比较法和评分法。 16 分类法可用于多种岗位的评价,但对不同系统的岗位评比存在相当的主观性,准确性较差。 17 因素比较法是从评分法衍化而来的。 18 评分法亦称点数法。 19 评分法的优点是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由于它是若干评定要素综合平均的结果,并且有较多的专业人 员参与评定,从面大提高了评定的准确性。 20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包括:在岗员工工资总额,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人事档案关系保留 在原单位的人员劳动报酬,外籍及港澳台人员劳动报酬。 21 社会保险费用是指企业按有关规定实际为使用的劳动力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 险和生育保险费用。 22 福利有多种形式,包括:全员性福利、特殊福利、困难补助。 23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其它符合上述定义的三要素的社会性保障措 施,构成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 24 社会保险针对劳动者,社会福利针对全体居民。 第 10 页 共 24 页 10 25 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社会福利包括;公共设施、财政补贴、居民住房、生活补贴、 集体福利。 26 住房公积金缴存:新成立的单位自成立 30 日内办缴存登记,20 日内到银行设立账户。 27 老员工公积金缴存额是员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乘以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28 新参加工作的员工从参加工作第二个月开始缴员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29 单位为员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按照下列规定列支:1 机关在预算中列支;2 事业单位由财政核定收支 后,在预算或费用中列支;3 企业在成本中列支。 30 员工有下列情况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1 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房;2 离休退休的;3 完 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4 户口迁出所在的市县或者出境定居的;5 偿还购房贷款本息 的;6 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 一选择题: 1 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 所发生的关系。 2 工资作为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是连接雇主与雇员两者的桥梁。 3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 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3 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后,即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雇主和雇员双方有明确的权利义务。 这种受到国家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的雇主与雇员之间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劳动关系即为劳动法律关系, 他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4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2 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3 劳动法律关 系具有国家强强制性。 5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2 内容:指主体依法 享有的权利和义务;3 客体:指主体权利义务指向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 劳动安全卫生等。 6 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 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 7 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依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企业 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 8 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 答: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的不同,主要分为七种: 1 劳动法律法规;基本特点是体现国家意志。 第 11 页 共 24 页 11 2 劳动合同;其基本特点是体现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意志。 3 集体合同;其基本特点是体现了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意志。 4 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制度;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工会和雇员对管理的参与权。 5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基本特点是企业或者说雇主意志的体现。 6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对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调整。 7 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具有保证劳动法体系全面实施的功能。 9 劳动争议处理理制度中的调解是劳动关系当事人的一种自我管理形式,其 基本特点是:群众性;自治性; 非强制性。 10 集体合同的特征:1 集体合同是规定劳动关系的协议;2 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职工一方与企业签订。3 集体 合同是定期的书面合同。 11 内部劳动规则: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在本单位实施的, 为协调劳动关系,并使之稳定运行,合理组织劳动,进行劳动管理而制定的办法、规定的总称。 12 用人单位制定并实施内部劳动规则是其行使经营管理权和用工权的主要方式,发挥着用人单位内部强 制性规范的功能。 13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特点:1 制定主体的特定性;2 企业和劳动者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3 企业经 营权与职工民主管理权相结合的产物。 14 制定劳动纪律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 劳动纪律的内容必须合法;2 劳动纪律的内容应当全面约束管理行 为和劳动行为,工作纪律、组织纪律、技术纪律全面规定。3 标准一致;4 劳动纪律应当结构完整。 15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的程序:1 职工参与;2 正式公布。 16 职工代表大会主要在国有企业实行,非国有企业则实行民主协商制度。 17 岗位参与和个人参与是职工民主管理的直接形式,而组织参与则是间接形式,其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是 其他参与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18 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1 审议建议权;2 审议通过权;3 审议决定权;4 评议监督权;5 推荐选举权。 19 平等协商制度与作为订立集体合同程序的集体协商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主要区别:1 主体不同;2 目的 不同;3 程序不同;4 内容不同;5 法律效力不同;6 法律依据不同。 20 标准体系的载体有:1 制定标准劳动管理表单;2 汇总报表;3 正式通报、组织刊物;4 例会制度。 21 标准工作时间:职人昼夜工作 8 小时为标准工作日;每周 40 小时为标准作周;每月标准工作时间为 20.92 天,折算每月 167.4 小时,全年 251 天。 22 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支付: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按本人小时工资 150%;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 又不能补休的,按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 200%支付;法定节假日按本人小时工资的 300%支付。 23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1 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 社会平均工资水 平;3 劳动生产率;4 就业状况;5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 12 页 共 24 页 12 24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一般考虑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支出、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 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25 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用方法:1 比重法;2 恩格尔系数法。 26 工资支付的一般原则:1 货币支付;2 直接支付;3 按时支付;4 全额支付。 27 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费用分类: 1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建设费用; 2 劳动安全保护设施更新费用; 3 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费用; 4 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经费; 5 健康检查和职业病防治费用; 6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定期检测费用; 7 工伤保险费用; 8 工伤认定、评残费用等。 第二部分:技能考试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二简答: 1 岗位分析的作用: 答:1 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拨、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 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 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 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 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2 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步骤) 答: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1 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据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 2 设计调查方案. 第 13 页 共 24 页 13 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 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 确定调查项目 确定调查时间地点和方法 3 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 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4 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 5 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 二调查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对岗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应运用访谈、问卷、观察、小 组集体讨论等法,广泛细致的搜集有关岗位的各种数据资料。 三总结分析阶段 本阶段是岗位分析的最后环节,它首先要对岗位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再采用文 字图表等形式,作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3 工作岗位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1 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 2 合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3 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一般来说,某一组织中的岗位设置是由该组织的总任务决定的。因事设岗是设置岗位的基本原则。 4 企业定员的原则? 答:1 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2 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3 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4 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5 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6 定员标准要适时修订。 5 制定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程序? 答;1 概括说明建立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在企业单位中加 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对负责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业务分工、以及各级参与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 人员的责任、权限、义务和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 3 明确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程序和步骤,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 4 说明本项人力资源设计的依据和基本原理,对采用数据采集、汇总整理、信息传递的形式和方法,以 第 14 页 共 24 页 14 及具体的指标和标准等作出简要确切的解释和说明。 5 详细规定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类别层次和期限(如何时提出计划、何时确定计划、何时开始实施、 何时具体检查、何时反馈汇总、何时总结上报。) 6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所使用的报表格式、量表、统计口径、填写方法、文字撰写和上报期限等 提出具体的要求。 7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结果应用原则和要求,以及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薪酬奖励、人事调 整、晋升培训等)的贯彻实施作出明确规定。 8 对各职能和业务部门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年度总结、表彰活动和要求作出原则规定。 9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具体程序和管理办法作出明显详细的规定。 10 对本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解释、实施和修改等其它有关问题作出必要的说明。 三计算题 1 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28 页 第二章人员招聘与配置 二简答题: 1 参加招聘会的主要程序: 答:1 准备展位 2 准备资料和设备 3 招聘人员的准备 4 与协作方沟通联系。 5 招聘会的宣传工作。 6 招聘会后的工作。 2 面试提问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技巧)? 答:1 尽量避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 2 有意问一些相互矛盾的问题,引导应聘者做出可能矛盾的回答,来判断应聘者是否在面试中隐瞒了 真实情况。 3 面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应聘者的求职动机,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一些应聘者往往把 自己真正的动机掩盖起来。 4 所提问题要直截了当,语言简练,有疑问马上提出,并及时做好记录。 5 面试中除了要倾听应聘者回答的问题,还要观察他的非语言行为,如脸部表情,眼神、姿势、讲话的 声调语调举止,从中可以反映出对方是否诚实,是否有自信心等情况。 3 什么叫公文筐测试法如何操作或在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1 发给每个被测评者一套文件汇编(由 15-25 份文件组成),包括下级呈上来的报告、请示、计划、预 算,同级部门的备忘录,上级的指示、批复,规定、政策,外界用户、供应商、银行、政府有关部门乃至所 第 15 页 共 24 页 15 在社区的函电、传真及电话记录,甚至还有群众检举或投诉信等,这些文件经常会出现在管理人员的办公 桌上。 2 向应试者介绍有关材料背景,然后告诉应试者,他现就是这个岗位上的任职者,负责全权处理文件 筐里的所有公文材料。 3 最后,将处理结果交测评组,按既定的考评维度与标准进行考评。 总之应将应聘者的岗位胜任能力 与远程发展的潜力作为测评的重点。 这种测试方法在操作上应该注意:文件要逼真、准确,处理难度和重要性要各不相同,要有足够的信 息提供给测试者。 三计算题: 1 招聘成本,即人力资源获取成本=直接成本+间接费用 招聘单位成本=招聘总成本/实际录用人数 2 总成本效用=录用人数/招聘总成本 3 招募成本效用=应聘人数/招募期间的费用 4 选拨成本效用=被选中人数/选拨期间的费用 5 人员录用效用=正式录用的人数/录用期间的费用 6 招聘收益成本比=所有新员工为组织创造的总价值/招聘总成本 2 录用比=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应聘比=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说明:当招聘比大于等于 100%时,说明在数量上完成或超额完成了招聘任务。应聘比则说明招募的效果, 该比例越大,则招聘信息发布的效果越好。 3 员工任务的指派:匈牙利法 95 页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二简答题: 1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施程序(怎样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答:㈠做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1 建立员工背景档案 2 同各部门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3 向主管领导反映情况 4 准备培训需求调查 ㈡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1 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行动计划 2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 第 16 页 共 24 页 16 3 选择合适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4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㈢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1 提出培训需求动议或愿望。 2 调查、申报、汇总需求动议。 3 分析培训需求。 4 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㈣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 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 2 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 3 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2 分析(实施)培训需求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 了解受训员工的现状。 2 寻找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 3 在调查中,应确定受训员工期望能够达到的培训效果。 4 调查资料收集到以的后,我们要仔细分析这些调查资料,从中找出培训需求。 3 培训效果信息的种类: 答:1 及时性信息; 2 目的设定合理与否的信息; 3 内容设置方面的信息; 4 教材选用与编辑方面的信息; 5 教师选定方面的信息; 6 培训时间选定方面的信息; 7 培训场地选定方面的信息; 8 受训群体选择方面的信息; 9 培训形式选择方面的信息; 10 培训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信息。 三设计题: 1 各项培训管理制度的起草: 163 页 答:㈠培训服务制度 1 制度内容:起草培训服务制度应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和培训服务协议条款两部分. 2 制度解释:为了防止由于培训后的员工跳槽造成企业投入培训的价值无法收回,使培训得不偿失,必须 建立制度进行约束,培训服务制度由此而产生。 第 17 页 共 24 页 17 ㈡入职培训制度 1 起草入职培训制度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㈢ ㈣ ㈤ ㈥ 2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答:共分九大步 1 培训需求分析。方法;:运用从纯粹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这间的各种方法。 2 工作说明。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熟练工的实际工作,收集熟工自己的介绍等间接资料。 3 任务分析。方法:1 列出工作人员在工作的实际表现,进而分类,分析技术构成;2 列出工作人员的 心理活动,进行分类和分析技术构成。 4 排序。方法: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 5 陈述目标。方法:设计者依赖于工作说明的结果进行转换,就成了目标。 6 设计测验。方法:应用测试学。 7 制定培训策略。方法:回顾前面几个步骤的结果,分析必须适应的问题,最好的策略就是能在这些 条件和对应的措施间进行最适宜的搭配。 8 设计培训内容。方法:通常根据工作要求确定培训内容的性质和类型,根据受训者的心理发展规律 内容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再选择适宜的工具和方式来展现这些细节。 9 实验。方法:实验的对象应从将要参加培训的学员集体中选择。实验的环境条件、方法步骤、内容形 式、设备工具要尽可能与真正的培训一样。实验的数据的收集要全面、真实、准确。 3 起草培训制度草案:? 答:一项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培训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 1 制定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 2 实施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或宗旨; 3 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实施办法; 4 企业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 5 企业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权限的规定。 4 起草培训协议: 答:协议条款一般包括: 1 参加培训的申请人。 2 参加培训的项目和目的。 3 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和形式。 第 18 页 共 24 页 18 4 参加培训后要达到的技术或能力水平。 5 参加培训后要在企业服务的时间和岗位。 6 参加培训后如果出现违约的补偿。 7 部门经理人员的意见。 8 参加人与培训批准人的有效法律签署。 第四章 绩效管理 二简答题: 1 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图 答:影响和制约工作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员工主观的因素也有企业客观的因素,既有物质的影 响因素也有精神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企业外 部环境:资源/市场/客户/对手/机遇/挑战;企业内部因素:资源/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制。个人/体力/条件/性 别/年龄/智力/能力/经验/阅历;心理/条件/个性/态度/兴趣/动机/价值观/认识论。 2 目标管理法的基本步骤? 答:1 战略目标设定。 2 组织规划目标。 3 实施控制。 三分析题: 1 强制分布法,亦称强迫分配法、硬性分布法? 答:假设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整体呈正态分布,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好、中、差的分布存在 一定的比例关系,在中间的员工应该最多,好的、差的是少数。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考评者过分严厉或 过分宽容的情况发生,克服平均主义。当然如果员工的能力呈偏态,该方法就不适合了。强制分布法只能 把员工分为有限的几种类别,难以具体比较员工的差别,也不能在诊断工作问题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2 如何有效避免防止和解决在绩效考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偏误,以及其他不利情况下和问题? 答:1 以工作岗位分析和岗位实际调查为基础,以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和各种原始记录为前提,明确绩效 管理的意义和作用,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要素指标和标准体系。 2 从企业单位的客观环境和生产经营条件出发,选择洽当的考评工具和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 总结经验,避免各种考评误差和偏颇的出现。 3 绩效考评的侧重点应当放在绩效行为和产出的结果上,尽可能建立以行为和成果为导向的考评体系。 4 为了避免个人偏见等错误,可以采用 360°的考评方式,可以使绩效考评作出更准确可靠的判断。加 强考评者与被考评者的组织联系,对结果有利。 5 定期总结考评经验并对考评者进行系统性训练,提高考评者自身的素质和绩效管理水平。 第 19 页 共 24 页 19 6 为了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还应重视绩效考评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注意不断的调整劳 动关系,完善薪酬奖励制度。 第五章:薪酬管理 二简答题: 1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答:1 体现保障、激励和调节三大职能; 2 体现劳动的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固形态; 3 体现岗位的差别:技能、责任、强度和条件(环境); 4 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机制; 5 合理确定薪资水平,处理好工资关系; 6 确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对人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7 构建相应的支技系统,如机动灵活的用工系统,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学以致用的技能开发系 统,动静结合的晋升调配系统。 2 制定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 答:1 薪酬调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 25%点处、50%点处和 75%点处,薪酬水平高的企业应注意 75%点处甚 至是 90%点处,薪酬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 25%点处,一般企业应注意中点 50%点处。 2 岗位分析与评价。 3 明确掌握企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 4 明确掌握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状况。 5 明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和要求。 6 明确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7 掌握企业的财力状况。 8 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特点。 3 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 答:1 按岗位的工作性质,先将企事业单位的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个大类。 2 收集有关岗位的各种信息。 3 建立由岗分析专家组成的工作岗位评价小组,培训有关的评价人员。 4 制定出工作岗位评价的总体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 5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指标,列出细目 清单,并对在关指标作出说明。 第 20 页 共 24 页 20 6 通过评价专家组的集体讨论,构建工作岗位评价的指标体系,规不定期统一的衡量评比标准,设计 有关调查问卷和测量评比的量表。 7 先抓几个重要岗位进行试点,以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及时纠正。 8 全面落实工作岗位评价计划,按照预定方案,逐步组织实施。 9 最后撰写出企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提供给各有关部门。 10 对工作岗位评价进行全面总结,为以后岗位分类分级等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计算题: 1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重)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 费用+其他人工成本 应用劳动分配率基准法步骤 258 页 四设计题: 1 起草单项工资管理制度的工作程序 答:1 准确标明制度的名称,如工资总额计划与控制制度、工资构成制度、奖金制度、劳动分红制度、长期 激励制度等; 2 明确界定单项工资制度的作用对象和范围。 3 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 4 涵盖该项工资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如支付原则、等级划分、过渡办法等。 2 工资奖金调整方案的设计方法(测算的具体步骤): 答:1 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或能力评价目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入级; 2 按照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奖金; 3 如果出现某员工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中的有关规 定,一般是本着维持工资水平不下降的原则,维持原有的工资水平,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确定; 4 如果出现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 方案; 5 汇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二简答: 1 集体合同的含义: 答: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 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根据劳动法规定,集体合 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由职工代表与企业签订。 2 集体合同的作用: 第 21 页 共 24 页 21 答:1 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 2 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 3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 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 3 订立集体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1 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 2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3 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4 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5 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4 集体合同的内容: 答:通常情况下,集体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劳动条件标准部分。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 工特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管理、奖惩、裁员等项条款。 2 一般性规定。规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的有关规则。包括集体合同的有效期限,集体合同条款的 解释、变更、解除和终止等。 3 过渡性规定。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 4 其它规定。此项条款通常作为劳动条件标准部分的补充条款,规定在集体合同的有效期间应当达到 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 5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答:1 主体不同。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另一方是工会组织或劳动者按照合法程序 推举的代表;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是企业和劳动者个人。 2 内容不同。集体合同的内容是关于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的约定,以全体劳动者共同权利和义务为内 容。它可以涉及到集体劳动关系的各方面也可以只涉及到劳动关系的某一方面。劳动合同的内容只涉及单 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3 功能不同。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的一般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设定具体标准 , 并作为单个劳动合同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与企业的劳动关系。 4 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的是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标准 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6 工伤的分类: 答:1 按照伤害而致休息的时间长度划分。轻伤、重伤、死亡。 2 按照事故类别划分。如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电击、坠落等。 3 按照工伤因素划分。受伤部位、起因物、致残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 第 22 页 共 24 页 22 4 职业病。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它职业病。 7 职业病的分类: 答: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它职业病。 8 员工满意度调查步骤: 答:1 确定调查对象。 2 确定满意度调查指向(调查项目)。 3 确定调查方法。 4 确定调查组织。 5 调查结果分析 9 员工满意度调查时应关注的问题(目的): 答:1 诊断公司潜在的问题; 2 找出本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3 评估组织变化和企业政策对员工的影响; 4 促进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5 增强企业凝聚力。 10 工伤的认定和待遇: 答:劳动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 患职业病的; 5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它情形。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 劳动者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工伤保险待遇: ㈠工伤医疗期待遇:1 医疗待遇。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 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2 工伤津贴。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 在单位按月支付。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 70%发给住院伙 食补助费。 第 23 页 共 24 页 23 ㈡工伤致残待遇 1 职工因工致残待遇被鉴定为一一四级,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终止劳动关系,发给 工伤伤残抚恤证件。其待遇是:1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2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 月支付伤残津贴。3 工伤职我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4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四级伤残的, 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5 被鉴定为 5-6 级和 7-10 级待遇略。 ㈢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 亡补助金:1 丧葬金为 6 个月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2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 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3 一次工亡补助金标准为 48-60 个月 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三分析题: 1 集体合同的签定: 答:㈠确定集体合同的主体 劳动者一方法定为基层工会委员会;无工会组织由企业职工民主推荐并得到半数职工同意的代表为 集体合同的签约人。用人单位方签约人法定为用人单位行政机关,即法定代表人。具备法人资格,跨省市 的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可以委托下一级企业或子公司的负责人与工会签订集体合同。 ㈡协商集体合同 集体协商任何一方均可就签订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以及相关事宜,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进行集 体协商的要求,另一方应当在收到集体协商要求之日起 20 日内以书面形式回应,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进 行集体协商。集体协商主要包括:1 协商准备。2 协商会议。3 集体合同草案或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代表 大会或职工大会通过后,由集体协商双方首席代表签字。 ㈢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核 由企业一方将签字的集体合同文本及说明材料一式三份,在集体合同签订后的 10 天内报送县级以上政 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查。 ㈣审核的期限和生效 劳动行政部门在收到集体合同后的 15 天内将审核意见书送达,集体合同的生效日期以《审查意见书》确 认的日期为生效日期。 ㈤集体合同的公布 经审核确认生效的集体合同或自行生效的集体合同,签约双方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向各自代表的成员公 布。 四计算题: 1 恩格尔系数法:306 页 第 24 页 共 24 页 24
24 页
317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 第二讲 招聘和人员配置制度
第二讲、招 聘 和 人 员 配 置 制 度 第一部分 招聘的需求分析 一 .招聘目标与前提 (一)招聘目标。 人员招聘的目标是为了即使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弥补岗位的空缺。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人,并降低招聘成本 , 规范招聘行为,确保人员质量等。 (二)招聘前提。 1. 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进行人员需求分析与预测,决定预计招聘的职位与部门数量、时限、类型等因素。 2. 工作描述与工作说明书:为录用提供了主要参考依据。 二.招聘原则的确定 · 效率优先原则 · 双向选择原则 · 公平公正原则 · 确保质量原则 三.人员配置的基本原理 要素有用原理 任何要素(人员)都是有用的,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用好之人。 实际应用:发觉人员可用之处,为人员可用创造条件。 能位对应原理 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能力特点的不同,而且在能力水平上也不同。具有不同能力特 点和水平的人,应安排在相应岗位上。 互补增值原理 通过个体之间取长补短而形成整体优势,实现组织目标最优化的目标,使组织人 力资源增值 动态适应原理 人与事的不适应是绝对的,适应是相对的,从不适应到适应是动态的。 弹性冗余原理 在人与事的配置过程中,既要达到工作的满负荷,又要符合人力资源的身心要 求,对人对事的安排要留有余地。 四.招聘需求分析 (一)招聘需求产生的可能情况。 组织人力资源自然裁员。 即因员工的调动,离职,退休,休假等产生的岗位空缺。 组织业务量变化。 因组织成长发展导致的岗位空缺。 现有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即人与岗位的不匹配导致的岗位空缺。 (二)招聘需求分析维度。 1.招聘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 (1)经济条件。 市场环境变化导致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对相应人员需求的变化。 (2)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构成,影响到组织能否招聘到适合的人员。 (3)法律法规。 组织招聘应遵循我国《劳动法》有关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条例,避免产生法律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内部环境。 (1)战略规划。 发展创新时期/稳健成长平台期招聘策略不同,不同职位人员的招聘策略也不同。 (2)组织生命周期。 扩张期:着重于人力资源招募。 平台期:着重于人力资源局部调整。 衰退期:着重于人力资源的精简及人员结构调整。 (3)财务预算。 财务影响到工资总量及不同职位职种员工的工资水平,从而影响到计划招聘的人员数量及可支付的工资水平。 (4)组织文化及管理风格。 组织的价值观,管理风格要求员工的认可及价值观的趋同,影响着组织计划招聘的员工应具备哪些性格特征。 2.组织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含义:组织人力资源配置,是指人与事的配置关系,通过人的能力与事的匹配,人与人的协调合作,充分开发利用员工,使组 织目标得以实现。它是判断组织人力资源状况是否良好的标志之一,也是招聘工作的核心。 分析维度:五个维度。 (1)人与事总量配置分析。 它是指人与事的数量关系是否匹配。即多少事要多少人去做。这种数量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组织中的 任务处于变化中,人的能力处于变化中,因此,这种数量匹配是动态的。 实际中三种情况: ·人力资源过剩—利用多种渠道妥善安置。转业训练,缩短工作时间,遣散临时用工,外包劳务,提前退休,下岗,辞退,不再须签 合同等。 ·人力资源不足—单位内部调剂,外部补充。培训,借调,招聘,任务外包等。 ·人力资源过剩与不足并存—调整现有人力资源结构。 (2)人与事结构配置分析. 它是指不同性质特点的事应由具有相应专长的人去完成,把各类人员分配在最能发挥专长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工具:单位岗位与人员配置表 使用类别 W1 W2 M 待分配 人数 78 582 35 5 W1 50 50 5 — — W2 600 28 572 — 5 M 35 — — 35 — 资源类 别 注:W1-熟练工 W2-技工 M-管理者 (3)人与事质量配置分析。 它是指人与事之间的质量关系,即事的难易程度与人的能力水平的关系。 实际中的两种情况: ·人员素质低于岗位要求—职业培训,降职。 ·人员素质高于岗位要求—晋升到更高的岗位。 怎样看待人才高消费? 负面效应: 1/高才低用的浪费 2/高成本 (4)人与工作负荷是否合理状况分析。 体现在事的数量是否与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是人力资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使工作量既成为一种压力,又成为一种动力。 (5)人员使用效果分析。 它是指管理者将人员的绩效好坏与自身能力的强弱做比较,分析问题,提高员工的能力,并与员工共同制定改进绩效的 措施。 好 工 作 绩 效 工具:人员使用效果分析 能力低 绩效好 能力高 绩效好 能力低 绩效差 能力高 绩效差 绩效 低 能力 高 三. 招聘需求预测。 在环境分析和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可以确定招聘需求了。 1. 人事需求预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1)可能的雇员流动比率(辞职或中止合同)。 (2)雇员的质量与性质(当你考虑组织需要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时,这一点尤为 关键)。 (3)与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或进入新市场有关的决定。 (4)导致生产率提高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变化。 (5)本部门能够获得的经济资源。 2.确定人力资源需求的特定技术 趋势分析(trend analysis) 就是首先通过分析企业在过去五年左右时间中的雇佣趋势,然后以此为依据来预测企业未来人事需求的技术。 局限:趋势分析作为一种初步预测是很有价值的,但仅有它还远远不够,因为雇佣水平很少会只由过去的状况决定。其它一些因 素(如销售额和生产率的变化等)也将影响你未来的人事需要。 比率分析(ratio analysis) 是以以下两种因素的比率为依据的 (1) 某些原因性因素(如销售额) (2) 所需要雇员数量(如销售人员数量) 局限:象趋势分析一样,比率分析假定生产率保持不变,如果生产率有所改变,那么历史比率所进行的人事预测就不太准确了。 散点分析(scatter point) 通过确定企业的业务活动量和人事水平这两种因素之间是否是相关的来预测企业未来人事需求的技术。如果两者是相关的,那么 一旦你能预测出企业的业务活动量,你就能预测出企业的人事需要量。 运用计算机预测人事需求(computerized forecast) 在建立人事需求的计算机预测系统时需要一些典型数据 , 如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直接劳动工时(对生产率的一种衡量)以及当 前产品系列的三种销售额计划--最低销售额、最高销售额、可能销售额。 管理人员的判断 可能会对你的初始人事需求预测产生修正作用的重要因素包括: 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决定或者进入新市场的决定。 技术和管理变革导致生产率的提高. 可能获得的财力资源。 四.招聘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 (一)招聘需求信息的收集。 来源:过去在职人员,他的上级,与之相关的同事。 招聘信息的内容:空缺职位,工作描述,任职资格。 (二)招聘需求信息的整理。 分类 记录保存 → → 打印 → 报送审批 招聘需求信息的发布。 发布范围—由招募对象的范围决定。 发布时间—尽早,或在人才供应高峰期。 招聘对象的层次—根据岗位要求,向特定层次的人发布特定的信息。 第二部分、招聘准备 一.工作分析和任职资格的确立。 (一)工作分析。 1.目标。 工作分析 培训开发 绩效考核 薪酬管理 职业安全卫生 人员招聘 2.流程:四个阶段。 实施阶段 招聘准备 (1)准备阶段。 ◆ 确定工作分析的目标和侧重点。 ◆ 制定总体实施方案。 ◆ 收集分析相关背景资料。 (2)实施阶段。 ◆ 与参与工作分析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 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计划。 ◆ 收集分析工作信息。 (3)结果形成阶段。 结果形成阶 段 应用反馈阶 段 ◆ 与参与工作分析的相关人员共同审核,确认工作信息。 ◆ 形成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 (4)应用反馈阶段。 ◆ 对员工进行工作说明书的使用培训。 ◆ 对工作说明书的反馈与调整。 3.方法的选择。 (1) 根据目标选择。 工作分析结果服务于不同目标,在工作分析的侧重点和分析方法的选择上都有所不同: 用于招聘—选用关注任职者特征的方法。 用于薪酬—选用定量方法,对不同工作价值比较。 (2) 根据岗位特点选择。 选择何种分析方法与岗位特征有关。 (3) 根据实际条件选择。 时间,财力,人力的投入是必要的考虑因素。 4.工作说明书。 (1) 内容: 工作标识,工作综述,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工作条件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工作权限,工作绩效标准,工作规范, 聘用条件。 (2) (二) 编写要求: 清晰,具体,简短,通俗易懂。 按逻辑顺序编写工作职责。 表明各项职责出现的频率,常用完成各项职责的时间所占比重来表示。 任职资格的确立。 1.关键胜任能力因素分析。 关键胜任能力因素分析是指任职者的哪些能力因素是在未来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胜任能力因素 必要的任职资格 理想的任职资格 必要的任职资格是任职资格的最低要求。 理想的任职资格与工作类型的特殊需要有关,常见的理想的工作能力有任职能力,工作风格,人际交往能力等,有时对成功的 作用更大。 2.胜任特征分析。 具体步骤: 查阅现有资 发 现 胜 任 特 通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找到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常是关键胜任特征 料 征 关键事件分析 常包括对胜任能力的定义和行为表述,还要将行为描述划分为几个等级。 界定胜任特 征 运用图形对胜任能力水平界定,得出招聘依据。 评估胜任特征水平 二.招聘程序。 (一)含义。 ·广义:招聘包括招聘准备,招聘实施,招聘评估三个阶段。 ·狭义:只指招聘的实施阶段,包括招募,选择,录用三个步骤。 (在此,取招聘程序的广义定义。) (二) 招聘程序。 实施阶段 准备阶段 段 结果形成阶 段 (1)准备阶段。 招聘需求分析: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分析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并将招聘与培训,工作轮换,调动等其它为空缺 岗位提供人员的方法相比较,分析招聘的必要性。 对招聘工作进行胜任特征分析。 制定招聘计划和招聘策略。 (2)实施阶段 三个步骤: 招募阶段:采用适宜的招聘渠道和招聘方法。 选择阶段: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应聘者,力求客观。 录用阶段:招聘双方作出决策,建立劳动关系。 (3)结果形成阶段 两项工作: 评估招聘结果:对照招聘计划,根据数量和质量对实际招聘录用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 评估招聘本身:评估招聘工作的经济效率,时间效率。 三.招聘策略。 (一)招聘计划 (1)人员需求清单(2)招聘信息发布时间,渠道(3)招聘团人选 (4)招聘者选择方案(5)招聘截止日期(6)新员工上岗时间(7)招聘费用预算 (8)招聘工作时间表(9)招聘广告 (二)招聘人员策略。 主管的积极参与。 招聘人员的胜任特征。 热情,公正,文明,高效,具备专业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招聘地点策略。 1.招聘范围的确定:根据计划招聘人员的数量,能力要求圈定招聘范围。 2.成本的考虑:比较不同招聘地点所需成本,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确定最优方案。地点固定才能节约成本。 (四)招聘时间策略。 1.遵循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规律。 在人才供应高峰期到劳动力市场上招聘,可节约成本,提高招聘效率。 2.制定招聘时间计划。 根据工作经验,计划好招聘各阶段的时间。节约成本,尽快网罗人才,并有助于 树立高效的组织形象。 四.招聘渠道分析 (一)招聘渠道选择程序。 1.分析招聘要求。 2.分析招聘人员特点。 3.确定招聘来源。 4.选择招聘方法。 5.选择发布信息的大众传媒。 6.收集应聘者资料。 (二)招聘来源分析。 优点 内部招聘 缺点 ·对人员了解全面,选择准确性高。 ·来源少,难以保证招聘质量,造成“近亲 ·了解本组织,适应更快。 繁殖”。 ·鼓舞士气,激励性强。 ·可能会因操作不公等造成内部矛盾。 ·费用较低。 外部招聘 ·来源广,有利于招聘高质量人员。 ·筛选难度大,时间长。 ·有利于组织创新 ·进入角色慢。 ·了解少,决策风险大 ·招聘成本大。 ·影响内部员工积极性。 (三)招聘渠道分析 1.根据招聘对象选择 招聘方法 适用对象 不太适用对象 发布广告 中下级人员 ———— 一般中介机构 中下级人员 热门高级人员 猎头公司 热门尖端人员 中下级人员 上门招聘 初级专业人员 有经验的人员 熟人推荐 专业人员 非专业人员 2.根据单位和岗位特点选择 内部提升——办公室员工,单位经理或主管 外部招聘——生产服务类,专业技术类,销售类 3.猎头公司使用 对猎头公司进行资质考察 约定双方权利,义务 选择猎头公司最好的顾问服务 (四)招聘媒体选择 1.根据媒体特点选择 报纸——在某个特点地区招聘,适合候选人数量较大,流失率较高的行业和职业 杂志——适合候选人相对集中的行业,空缺岗位并非迫切需要补充,且地区分布广 广播电视——适合让组织迅速扩大影响,招聘大量人员 2.根据受众特点选择 3.根据媒体的广告定位选择 第三部分、招 聘 实 施 一. 根据对应聘者的分析,运用适合的人员选择方法选出所需人才 〈技能要求〉 (一) 常用选择方法及其特点 类型 特 点 让应聘者在试卷上笔答事先拟好的试题,然后根据应聘者解答的正确程度愈益评定成绩的一种选择方法。 笔试 通过测试应聘者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差异,判断其对岗位的适应性 应聘者与考官直接交谈,面试考官根据应聘者在面试中的回答情况和行为表现来判断应聘者是否符合应聘者 面试 是否符合应聘岗位的要求。 情景模拟测试 将应聘者放在一个模拟的真实环境中,让应聘者解决某方面的一个“现实”问题或达到一个“现实”目标。 通过考察应聘者的行为过程和行为效果来鉴别其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应聘者的智力水平和个性方面差异的一种测量方 心理测试 法,其结果是对应聘者能力特征和发展潜力的一种评定。 客观性、确定性、可比较性 (二)根据岗位和才能要求选择对应的方法, 好的岗位描述能够正确反映出期待员工所作的工作过去: “为了干好这份工作,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职责和责任?” 现在: “在这个岗位上要取得成功,需要哪些才能? ” ■ 才能是指相关知识、技能、能力、动力的“组合” 经营管理能力 情景模拟中的文件筐方法等 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情景模拟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等 智力状况 心理测试中的笔试等 工作动机 心理测试、情境模拟、面试等 心理素质 心理测验中的投射测验等 工作经验 资历审核、面试中的行为描述法等 身体素质 体检等 (相关知识) 1. 心理测验知识 (1)心理测验的类型 能力测试:用于测定从事某项特殊工作所具备的某种潜在能力的一种心理测试 1.普通能力倾向试验 2.特殊职业能力测验 3.心理运动机能测验(心理运动能力+身体能力) 人格测试:不同气质、性格的人适合于不同种类的工作 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兴趣测验:工作与兴趣相符合会带来更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 Holland 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把人的兴趣划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Realistic)、智慧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交型 (Social)、 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l),简称 RIASEC。 (2)心理测试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应对应聘者的隐私加以保护 要有严格的程序 心理测量的结果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定依据 2. 面试 (一) 面试的步骤与方法 面试前的准 备阶段 (二) 面试开始 阶段 正式面试 阶段 面试评价 阶段 结束面试 阶段 面试的目标 应聘者 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尽量表现出自己的 实际水平 又从分的时间向面世考官说明自己具备的条件 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受到公平对待 充分了解自己所关心的问题 决定是否愿意来该单位工作等 面试者 创造一个融洽的会谈气氛,是应聘者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让应聘者更加清楚了解应聘单位的发展状况、应聘岗位的信息和相应 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了解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非智力因素 决定应聘者是否通过本次面试等 (三) 面试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 面试目的不明确 不清楚合格者应具备的条件 面试缺少整体结构 偏见影响面试 第一印象 也称为首因效应,即面试考官根据开始甚至是面试前从资料中得到的印象对应聘者作出评价 对比效应 即面试考官相对于前一个接受面试的应聘者来评价目前正在接受的应聘者的倾向 晕轮效应 “以点代面”从某一优点或缺陷出发去评价应聘者的其他方面 录用压力 当上级对招聘结果有定额要求是,考官对应聘者的评价就会偏高。或由于时间紧迫,为完成任务不得不 加快速度,急于求成 (四) 行为描述面试的运用(BT) 假设前提: A. 一个人过去的行为能与时期未来的行为 B. 说合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即兴为描述面试要注意了解应聘者过去的实际表现,而不是对外来表现的承诺 了解两方面的信息: 1. 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历,判断他选择本单位发展的原因,预测他未来在本组织中发展所采取的行为模式。 2. 了解他对特定行为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并将其行为模式与空缺岗位所期望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五) 结构化面试知识* 结构化面试是在面试之前,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框架或问题清单,面试考官根据框架控制整个面试的进行,按照设计好 的问题和有关细节逐一发问,严格按照这个框架对每个应聘者分别作相同的提问。 优点:标准统一,可以提供结构与形式相同的信息,便于分析、比较,减少主观性,同时有利于提高面试的效率,且 对考官的要求较少 (六) 缺点:谈话方式过于程式化,难以随机应变,所收集的信息范围受到限制。 人员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1) 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 (2) 工作经历比学历重要 (3) 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 (4) 让应聘者更多地了解组织 (5) 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 (6) 注意不忠诚和欠缺诚意的应聘者 (7) 关注特殊人员(职业经历坎坷或能力超强者) (8) 慎重做出决定 (9) 考官要注重自身的形象 二. 招聘应变方案〈技能要求〉 1. 招聘是必要的吗?——招聘备选方案 从其他部门调配 加班(潜在问题:加班工资、疲劳) 转包 寻找大学生等兼职人员 租赁员工 工作从新设计(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满负荷) 2. 当招聘需求为正值时: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小于需求,招聘工作产生。 类型 特 点 内部招聘 当组织出现工作空缺时,有先把组织内部员工调整到该职务的方法 外部招聘 当组织人力资源总量缺乏时采用,但应优先实施内部调整、内部晋升等计划。 内部晋升 当较高层次的职位出现空缺时,优先替补组织内部职工,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 技能培训 对公司现有员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是指能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 3. 招聘需求为负值时: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人力过剩。 招聘冻结 提前退休 增加无薪假期(或者缩短工作时间) 裁员 制定优厚的裁员 政策 裁减主动希望离 职的员工 裁减工作考评成 绩低下的员工 三. 针对特殊群体的招聘政策〈技能要求〉 (一) 禁止未成年人就业的法律 1991 年 4 月 15 日,《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劳动法》第 15 条 (二) 照顾特殊群体就业的政策 《劳动法》第 13 条——妇女 《残疾人保障法》第 4 章《劳动就业》——残疾人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 23 条——少数民族 《兵役法》第 56 条——退伍军人(义务兵) (三) 招聘台、港、澳居民及外籍员工的法律规定 1994 年 2 月,《台湾和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第 9 条 1996 年 1 月,《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 第四部分、劳务外派与引进 一. 外派劳务工作的基本程序 1. 个人填写《劳务人员申请表》进行预约登记 2. 外派公司负责安排雇主面试劳务人员,或将申请人存留的个人资料推荐给雇主 3. 外派公司与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由雇主对录用人员发出邀请函 4. 录用人员递交办理手续所需的相关资料 5. 劳务人员接受出境培训 6. 劳务人员到检疫机关办理国际履行《健康证明书》《预防接种证书》 7. 外派公司负责办理审查、报批、护照、签证等手续 8. 离境前缴纳相关费用 二. 外派劳务的管理 (一) 外派劳务项目的审查 除经办公司是具有劳务外派权的劳务代理机构,还必须提供 1. 填写完整、准确的《外派劳务项目审查表》 2. 与外方、劳务人员签订的合同及外方与劳务人员签订的雇佣合同 3. 项目所在国政府批准的工作许可证证明 4. 劳务人员的有效护照及培训合格证 (二) 外派劳务人员的挑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 8 条,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能出境: 1. 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或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认定的犯罪嫌疑人 2. 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结民事案件不能离境的 3. 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 4. 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5. 国务院有关主管机关认为出境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三) 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 专业技能的考核由执行合同的单位或派出单位进行,公共课程由外经贸部批准的培训中心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发给《外派劳 务培训合格证》 三. 劳务引进的管理 (一) 聘用外国人的审批 1996 年 1 月,《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填写《聘用外国人就业申请表》,并提供: 1. 拟聘用的外国人履历证明 2. 聘用意向书 3. 拟聘用外国人原因的报告 4. 拟聘用的外国人从事该项工作的资格证明 5. 拟聘用的外国人健康状况证明 6. (二)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聘用外国人就业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聘用单位的具体标准外,还必须满足: 1. 年满 18 周岁,身体健康 2. 具有从事其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工作经历 3. 无犯罪记录 4. 有确定的聘用单位 5. 持有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 (三) 入境后的工作 7. 申请就业证 8. 申请居留证 (参见《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和各地当地政策) 第五部分、 离 职 面 谈 一. 离职面谈 (一) 员工离职的程序 1.员工向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2.所在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进行审查,同意离职的,发给离职申请表 3.同意离职的,所在单位接到离职申请表后,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审批或转报 4.对审批同意离职的,同志所在部门办理移交工作、归还公物等手续 5.人事部门进行离职面谈 6.离职人员向人事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二) 员工离职的原因分析 个人原因〈内因〉 组织内部原因〈外因-推力〉 组织外部原因〈外因-拉力〉 (三) 离职面谈的内容和技巧 离职面谈的内容: 一般包括建立融洽的关系,面谈的目的,对原来工作的意见,探究离职的原因,新旧工作的比较,改进意见,结 论。 离职面谈的技巧: 1. 离职面谈的准备:注意体现面谈者当事人的重视程度(良好的环境、齐备的资料) 2. 3. 离职面谈中的咨询技巧:关键是要让当事人真正说出心中的想法(创造轻松气氛,专注聆听,重点记录) 离职面谈后的作业:汇总记录并分析离职的真正原因,提出改善建议。 有效的离职面谈既可以帮助组织发现潜在的问题,又有助于保持与员工的良好关系,维护组织形象。 (四) 处理员工辞职申请的注意事项 快速做出反应(表现员工的重要性) 保密(为员工改变主意留有余地) 为员工解决困难把他争取回来 二. 降低员工流失的措施 (一) 降低员工流失的物质激励措施 支付高工资 改善福利措施 (二) 降低员工流失的精神激励措施 满足员工对事业发展的需要 强化情感投入(直接沟通,鼓励社交,使工作变成乐趣) 以诚留人 引入阶段 帮助员工尽快适应环境。 饱和阶段 适度的训练、调职或晋升机会 (三) 成长阶段 适度安排相关的技能训练 课程,加深其专业程度 衰落阶段 适当以福利等方法疏导面临 的问题 困难组织的留人措施 既要加强激励,又要鼓励竞争 既要关心爱护,又要教育引导 既要充分放手,又要有效制约 既要讲人情,又要有制度保证
13 页
340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 第六讲 劳动关系管理
第六讲 劳动关系管理 主要内容:劳动合同的文本、签订与解除;集体合同的协商与履行;劳动争议处理;员工沟通系统;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拟订劳动 关系管理制度等六个方面。 基础知识: (一)、劳动关系管理的定义 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劳动关系双方(企业与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促使企业经营稳定运行。 企业劳动关系主要指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员工和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责、权、利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劳动者、劳动者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委员会)和用人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员工招收、录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协调等项事务在劳动关 系管理中表现为: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劳动法律行为。具体的说就是保障与实现主体双方各自依法享有 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 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劳动权,民主管理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劳动争议提请 处理权等。 劳动者承担的义务有: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知识,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国 家和企业的机密。 用人单位的主要权利有:依法录用、调动和辞退员工,决定企业的机构设置,任免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制定工资、报酬和福利 方案,依法奖惩员工等。 用人单位的主要义务有:依法录用、分配、安排员工工作,保障工会和职代会行使其职权,按照员工的劳动质量、数量支付劳动 报酬,加强员工思想、文化和业务的教育、培训,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力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例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安全卫生、福利 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 (三)、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 1. 兼顾各方利益原则; 2. 协商解决争议原则; 3. 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4. 劳动争议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四)、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1. 规范化—合法性、统一性(全体员工执行的统一,在同一时期内的统一), 2. 制度化—明确性(明确职责、权限、标准)、协调性(随企业的发展进行阶段性调整)。 (五)、正确处理与不断改善劳动关系的意义就在于: 1. 保障企业与员工的互择权,通过适当的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 保障企业内部各方面的正当权益,开发资源潜力,充分调动积极性; 3. 改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尊重、信任、合作,创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 (六)、改善劳动关系的途径: 1. 依法制定相应的劳动关系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明确全体员工各自的责、权、利; 2. 培训经营管理人员。提高其业务知识与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管理作风,增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关系管理意识,掌握相 关的原则与技巧; 3. 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使其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重合,这是改善劳动关系的根本途径。 4. 员工参与民主管理。企业的重大决策,尤其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决定,在员工的参与下,可以更好地兼顾员工的利益。 5. 发挥工会或职代会及企业党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这些组织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避免矛盾激化。 第一节 劳动合同的管理 本节要点:掌握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和基本内容,以及草拟合同的程序和方法。 现场问题:签订劳动合同对谁最有利? 案例分析: 无合同员工在正常情况下被辞退时,该员工依据什么要求企业发给经济补偿金? 无合同员工严重违规时,如何解除该员工的劳动合同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 第一单元 劳动合同文本的准备 一、 劳动合同和专项协议的概念 1. 劳动合同的含义 《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2. 专项协议的含义 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为明确劳动关系中特定权利义务,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契约。 3. 劳动合同的特点 1) 劳动合同主体的特定性:一方是自然人,即劳动者;另一方是法人或非法人经济组织,即用人单位。 2) 劳动合同为双方合同:即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 3) 劳动合同为法定要式合同: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必须具备特定形式或履行一定手续方能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 二、 草拟劳动合同文本 劳动合同的内容是当事人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所达成的关于权利义务的条款,《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中包括:法 定条款与约定条款。 1. 法定条款 法定条款是依据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必须遵守的条款,不具备法定条款,劳动合同就不成立。 《劳动法》规定劳动 合同必须具备以下条款: 2. 1) 劳动合同期限; 2) 工作内容; 3) 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 劳动报酬; 5) 社会保险; 6) 劳动纪律; 7) 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8) 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约定条款 劳动合同除以上法定条款外,双方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规定其他补充条款。常见的内容如下: 1) 试用期限; 2) 培训; 3) 保密事项; 4) 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 5) 当事人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没有协商约定的条款,不影响合同的成立。 3.草拟专项协议 专项协议可以在订立劳动合同同时协商确定,也可以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因满足主客观情况变化的需要而订立。 与合同同时订立的内容通常包括:服务期限协议、培训协议、保守商业秘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聘任协议书、岗位协议书、 补充保险协议等; 在合同履行中确定的内容通常是:因劳动制度变化、组织结构调整,拖欠劳动者工资、应报销的医疗费或是离岗及下岗后 的保险交纳及津贴等专项协议。 三、 草拟劳动合同注意事项 1. 依据当地劳动合同示范文本 一般是推荐使用当地示范文本,因其是依法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一般水平和企业管理的一般状况制订的。企业可以根 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以示范文本为基础订立劳动合同的具体内容。 2. 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不可或缺 为使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清晰界定,并具有操作性,在避免合同条文过于繁琐,可把 企业依法制订的相关 内部管理规定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3. 条款必须统一 劳动合同各项条款,包括专项协议所协商的内容必须统一,不应有内在矛盾,否则该条款极有可能成为 无效条款而丧失法律效率。 四、 无效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2. 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五、 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帐 一般应包括: 1. 员工登记表 (个人信息资料) 2. 劳动合同台帐 3. 员工统计表 4. 专项协议台帐 5. 社会保险及医疗期台帐 6. 员工培训台帐 7. 终止和解除劳动关系台帐 8. 其他必要的台帐 (劳动关系的变化) (组织结构的调整) (特殊情况管理) (保障员工权益) (保障企业效益) (管理绩效) (投入产出分析管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管理) 第二单元 劳动合同的订立、续订和变更 劳动合同的订立、续订、变更的原则 1. 平等自愿的原则 (签定前的明示) 2. 协商一致的原则:劳动合同期限在 6 个月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15 日;劳动合同期限在 6 个月以上 1 年以内的,试用 期不得超过 30 日;劳动合同期限在 1 年以上 2 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60 日;劳动合同期限在 2 年 以上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6 个月。 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3. 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即合法原则; 4. 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良俗的原则。 劳动合同的订立、续订、变更的程序 1. 要约与承诺 一方向另一方提出订立劳动合同的建议——要约 被要约方接受要约方的建议并表示完全同意——承诺 2. 相互协商 3. 双方签约 三、法人授权书 授权代理证书是委托授权的书面形式,是由法人代表机关制作的证明代理人的代理权及其权限范围的证明,在劳动合同管 理中通常称为法人授权书。 法人授权书应包括代理人的姓名或名称,代理事项、权限范围、有效期限、被代理人的签名盖章等。 法人授权书应详尽具体,不应产生歧义。 (市场策划经营、处理劳动争议、人力资源管理) 四、劳动合同的续订与变更 1. 劳动合同的续订 劳动合同续订是指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到期,双方当事人就劳动合同的有效期限进行商谈,经过平等协商一致而 续延劳动合同期限的法律行为; 2. 1) 提出续延劳动合同的一方应在合同到期前 30 天书面通知对方; 2) 在续订的劳动合同中不得约定试用期; 3) 在同一单位工作满十年,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出的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4)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既未终止又未续订,其劳动关系依然存在;不少于一年或按原条件履行。 劳动合同的变更 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已经订立的合同条款达成修改与补充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是: 1) 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发生变化,应变更相关的内容; 2) 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应变更相关的内容; 3) 提出劳动合同变更的一方应提前书面通知对方,并要平等协商一致方能变更合同。 第三单元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一、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签订以后,尚未全部履行之前,由于一定事由的出现,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行为。 1. 劳动合同双方约定解除劳动关系; 2. 一方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1)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合同 随时解除/不承担经济补偿:(D25) 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和录用条件的,此种情况在试用期满后不再适用; 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劳动者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提前 30 天通知/给予经济补偿:(D26) 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来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 致 达成协议的。 经济性裁员的两个条件:(D27) 用人单位频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 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 当上述条件出现时,用人单位需要裁员,应向工会及全体员工说明,听取工会意见,向劳动管理部 门 报告。) 2)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随时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无须说明理由或承担赔偿责任; 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 提前 30 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如有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 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所支付的费用; 用人单位支付的培训费用; 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注意:第三方招用未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单位造成损失的,除该劳动者承担直接赔偿责任外,该用 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 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职业病、工伤并丧失劳动力;在医疗期;女工三期;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注意事项: 1. 从违纪开始到做出处理的时间间隔超过处理时效; 2. 以开除形式解除劳动合同,应征得工会的意见; 3. 被限制人身自由、且未被法院做出终审判决期间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4. 违纪造成损失的依据可以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用人单位的公示过的规章制度。 三、合同终止 劳动合同终止是指劳动合同关系的消失,即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失效。劳动关系终止分为自然终止和因故终止。 1. 属于自然终止类: 定期劳动合同到期; 劳动者退休; 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任务完成,合同既为终止。 2. 属于因故终止类:; 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终止 劳动合同双方约定解除劳动关系;一方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劳动主体一方消灭(企业破产、劳动者死亡); 不可抗力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战争、自然灾害等); 劳动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人民法院判决亦可导致劳动合同终止。 补偿金核算 在解除劳动合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企业应根据《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向劳动者支付补偿金: 1. 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根据劳动者在企业内工作年限,每满 1 年发给相当于 1 个月的工资的经济 补偿金;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最多不超过 12 个月。 2. 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整工作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补偿同前; 3. 经济性裁员,由于客观发生变化,双方意见无法达成一致,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不能 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4. 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除经济补偿金外,同时应发不少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金。重病或绝症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重病不低 于医疗费的 50%,绝症不低于医疗费的 100%。 5. 用人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发放经济补偿金,除全额发放外还应支付经济补偿金数额底 50%作为额外经济补偿金; 6. 因工作需要,经企业主管部门和有关组织决定调整工作而转移工作单位的员工,应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与新单位签订劳 动合同,原单位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二节 集体合同的协商与履行 本节要点:掌握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和原则。 第一单元、协商订立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的概念 集体合同是维护劳动关系的,个体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个体合同的条款只能高于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 项,在平等合作、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定的书面协议。 一、 确定合同内容 1. 劳动条件标准部分: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等;上诉条款应当作为劳动合同内容的基础, 指导劳动合同的协商与订立,也可以直接作为劳动合同的内容。 2. 一般性规定:规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履行的有关规定。员工录用规则、劳动合同的变更,续订规则,辞职、辞退规则,集 体合同有效期限,集体合同条款的解释、变更、解除和终止等; 3. 过渡性规定:是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项规定; 4. 其他规定 :补充条款 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规定》的反对意见: 超越了劳动者的义务范围。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责任应由所有者和经营者承担,而不应是劳动者和工会的义务。否则与权利 义务对等的原则相悖; 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而集体合同规定的劳动条件标准则是确定的。若生产经营目标作为劳动者和工会 的义务而存在,生产经营目标未实现或未能完全实现,也就意味着劳动者的利益目标可以不实现或不完全实现。这显然不利 于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二、 集体合同的形式与期限 1. 集体合同是以书面形式订立的法定要约式合同, 2. 主件(综合性集体合同,涵盖劳动关系各方面) 3. 附件(专项集体合同,是就劳动关系某一特定方面的事项签订的集体合同); 4. 集体合同均为定期合同,一般是 1~3 年 三、 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和原则 1. 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 集体合同主体: 劳动者一方的签约人,法定为基层工会委员会以集体合同签约人的资格; 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由企业职工民 主推荐,并须得到半数职工的同意的代表为集体合同的签约人。用人单位一方的签约人,法定为用人单位行政机关, 即法定代表人。 集体合同协商:协商准备(对等人数 3~10 人),讨论,审议,签字 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核(集体合同在签字后的 7 日内呈报县级以上的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查;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收到 后在 15 日内未提出疑义,自 16 日自动生效;如存在无效条款,应在 15 日内进行修改及重新报送审批) 2. 集体合同的公布. 以适当的方式向各自代表的成员宣布 直接谈判型与非直接谈判型在程序上的区别:直接谈判型不需要成立集体合同草拟小组;不需职代会或职大会通过 非直接谈判型的程序相反。 3. 4. 5. 订立集体合同应遵守的原则 内容合法 平等合作、协商一致 兼顾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利益 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次序。 集体合同的特征 集体合同是规定劳动关系的协议; 集体合同是工会或劳动者代表职工一方与企业签订协议 ; 集体合同是定期的书面合同,其生效需在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合格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集体合同的关系人 集体合同的关系人是指由集体合同的订立而获得利益、并且受集体合同约束的主体,包括工会组织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 (不论其是否是工会会员,以及在集体合同的存续期间新被录用的职工)和用人单位所代表经营者等。 6. 相关知识: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区别 主体不同 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当事人是双方的代表; 协商、谈判、签订劳动合同的当事人是企业与劳动者。 内容不同 集体合同的内容是关于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标准的约定,以全体劳动者共同的利益和义务为内容,可以涉及劳 动 关系的各方面,也可以只涉及劳动关系的某一方; 劳动合同的内容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功能不同 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设定具体标准,并作为单个劳动 合 同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和企业的关系。 法律效力不同 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是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一律无效,所以,集体合同 的 法律效率高于劳动合同。 原则不同 集体合同是平等合作,协商一致 劳动合同是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格式不同 集体合同包括:劳动条件标准部分,一般性规定,过渡性规定,其他规定 劳动合同包括:法定条款,约定条款 程序不同 集体合同有:签字后由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劳动合同有:双方签字立即生效 期限不同 集体合同有:定期 劳动合同有:定期,不定期,完成一定工作的 7. 工会的地位与权利(维护职工权益、参与管理、代表签集体合同、参与争议调解与仲裁、监督合同的解除、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 要求经费与条件) 8. 工会的基本任务 工会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的劳动权益。 9. 集体合同的作用 集体合同在协调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 加强企业民主化管理 ;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 第二单元 集体合同的履行、监督检查和责任 1. 集体合同的履行原则 实际履行 协作履行 2. 监督检查:企业工会或集体合同履行联合监督检查制度。 3. 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 企业不履行集体合同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工会不履行或不适当的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义务,应承担道义上的责任; 个别劳动者不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义务,则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承担责任。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本节要点:掌握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与程序。 第一单元 掌握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一、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1. 2. 着重调解、及时处理的原则 1) 坚持先调解后裁决 2) 在法律法规的时限内完成 查清事实、依法处理的原则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 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正原则) 二、 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劳动争议双方先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的,可申请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调解不成或不愿调解的,可 申请劳动仲裁机构仲裁;不服从裁定的,可在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单元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 一、 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 1. 2. 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特性: 群众性:依法成立的群众性组织,调节活动强调群众的直接参与; 自治性:仅在本企业内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化解矛盾; 非强制性:申请调节及对调解协议的履行完全依赖与当事人的自愿。 企业调解委员会与劳动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的区别: 独立程序: 与劳动仲裁及法院审理都没有连续性; 主持调解的主体不同: 企业依法成立的群众性机构 调解范围不同: 在企业内部发生的劳动争议 调解效力不同: 调解协议的履行完全以来当事人的自愿 期限不同: 30 日内应调解完毕,如到期未结束则视为调解不成,立即作出调解建议书 二、 解委员会的构成和职责 1. 组成: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 2. 职责:处理劳动争议、开展法规教育工作。 三、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的原则 1. 自愿原则:申请调解、调解过程、履行协议 2. 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当事人自愿选择何种方式、中途申请仲裁及事后反悔。 四、 调解委员会调解程序 1. 申请和受理:30 日内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 2. 调查和调解:查清事实、分清是非、依法公正地进行调解; 3. 制作调解协议书和调解意见书:接到申请的 30 日内无论调解成功与否,应该提供调解协议书或调解意见书。 第三单元 劳动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仲裁 一、劳动争议仲裁 仲裁主体特定性 仲裁对象特定性 仲裁实施强制性;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申请即可引起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开始。 二、劳动争议仲裁组织机构 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同级工会代表 用人单位方面代表 仲裁委的办事机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三、劳动仲裁的原则 一次裁决原则:一个裁级只进行一个裁决; 合议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 强制原则 :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委员会即可受理;调解不成时可直接裁决,无须当事人同意;对发生法律效力的仲 裁裁决,一方不执行,另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回避原则 :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人员回避; 区分举证责任原则:在履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中,“谁主张谁举证”;而在用人单位处罚员工的劳动争议中,“谁 决定谁 举证”。 四、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申请和受理:7 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并发出通知,被诉人在 15 日内交答辩书和证据;决定不立案的也应在 7 日内通知申诉 人。 案件仲裁准备:审阅材料、调查取证、庭审前进行调解; 开庭审理和裁决:通知送达、开庭审理、双方答辩、当庭取证、再行调解、休庭合议、复庭裁决; 仲裁书送达:裁决书自送达之日起 15 日内起诉,否则必须执行;60 日提出仲裁要求,否则不受理;60 日裁定,如延期不 超过 30 日。 第四单元 劳动争议案例分析 一、 劳动争议分类: 1. 主体划分为:个别争议(2 人以下)、集体争议(3 人以上)、团队争议(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 2. 性质划分为:权利争议(未能执行权利或履行义务)、利益争议(常在签定或变更合同时发生); 3. 标的划分为:合同终止争议、保险福利(基本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理解不同); (终止劳动关系争议;执行劳动法规争议;履行劳动合同争议;其他劳动争议。) 二、 劳动争议的案例分析: 1. 产生的原因: 劳动争议是以权利义务为标的,企业规定与约定的合法性; 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利益的差别和冲突,利益差别而导致利益冲突。 2. 分析的要点: 标的分析: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所指向的对象;(确定引起劳动争议的事实和结果;) 行为分析:分析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意志内容;(确定行为模式标准与当事人所实施行为的差异;) 合法性分析:分析确定意思表示所反映的意志内容是否符合法规、合同、规则 。(根据差异确定当事人做出的判断和 选择的合法性) 3. 分析方法的思维结构 分析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 分析行为造成和足以造成的危害; 分析当事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分析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有主观上的过错。 第四节 员工沟通系统; 劳动关系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信息传递,而沟通是信息传 递的基本方法。 事例:总经理来电话:“我在****保险公司张总这儿,我想现在和张总签定员工的补充医疗保险协议。你知道****保险公司这 个地方吗?赶快找个明白人把咱们准备好的协议送来。”秘书接完电话,却不知道让什么人去送才合适。 问:问题出在哪儿? 本节要点:建立企业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选择、确定有效的信息沟通方式。 第一单元 企业组织信息沟通 一、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 1. 信息需要分析:战略规划、管理控制、日常业务管理,三类信息有着明显的差异,它们的范围、概括程度、时间性、更新间隔、 使用频率、信息来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管理层次需要的信息也不同。企业的信息系统必须在明确信息需要的基础 上,按照劳动关系管理的需要提供信息。 2. 3. 信息收集与处理: 信息收集:直接从信息源或系统外接收; 检查核对:确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真实性; 信息加工:规范化加工整理; 存储检索:科学的储存方法,便于信息查找; 信息传输:规定信息传输的渠道、载体和时间; 信息提供:根据特定要求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再加工。 二、 信息沟通的制度: 1. 纵向信息沟通(上下沟通):向下沟通的各个环节要对信息加以分解并使之具体化;向上沟通的各个环节要对信息加以 归纳集中; 2. 横向信息沟通:在同一级机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加强协作;集中信息焦点,注重对口连接; 3. 建立标准信息载体 制定标准管理表单:根据工作流程反映管理数据与现实情况的合理表单; 汇总报表:工作进程状况汇总报表与业务工作报告; 正式通报、组织刊物:说明管理计划、目标;发布规定、管理标准等; 例会制度:直接以口头语言形式进行沟通; 注意:规范、统一、简明、扼要; 4. 员工沟通程序与方法:形成概念、选择语言、方法和时机、信息传输、信息接收、信息说明、解释、信息利用、反馈形式与渠道; 三、 信息沟通的作用 1. 信息沟通是组织运行的基本条件, 2. 组织成员之间、部门之间实现行为统一、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工具; 3. 信息沟通是实现企业管理活动从无序到有序状态转化的基本手段; 4. 调节人际关系; 5. 实现有效激励。 四、 注意事项:(案例——命令:牵驴、读唇语的功能、聋哑人与特种兵的手语) 1. 2. 降低沟通障碍 向下传递应详细具体,与员工分享信息;向上传递应鼓励员工提意见和建议,减少层次保持信息的真实; 注意信息载体与形式,减少失真对沟通的干扰:词语简明扼要、借助图像、行为体态、表单合理); 借助专家、相关团体实现沟通 劳动管理事物十分复杂,涉及经济、文化、技术、心理等各个领域,借助外部专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充分利用工会及其他团体组织、加强信息的接收。 第二单元 劳动争议的预防 现场问题:劳动争议解决前后的思索? 一名成绩出色的业务员因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经多次教育没有改变的效果,即使在被公司除名的时候,他承认自己的 做法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但是依然认为,他的出发点是为了把工作做的更好,因为业绩提成方案 不利于员工充分发挥能力, 所以,才违反企业规定,采取低价销售,用自己的钱补上差额,谋取更高的提成利益。但在劳动争议调解中,因企业没有规章 制度培训的书面记录证据及劳动合同内容与签名的分体,致使该劳动争议的处理结果不利于企业。 劳动仲裁后的收尾工作是什么? 企业与员工的沟通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可以及早发现问题? 教育员工的方法是否达到效果? 激励员工提高业绩的奖励方案是否有问题? 文件制作的法规性是否还可以更完善? 劳动关系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应该更加细致全面? 上述问题是技能问题还是意识问题、或是责任心的问题? 一名员工出现的问题与多少管理人员有关? 一、 劳动争议的预防措施 强化法制观念 强化监督检查 强化合同管理: 1. 2. 3. 4. 5. 制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方案; 组织和指导劳动合同签订; 监督劳动者和单位行政中的有关机构对劳动合同的履行; 结合劳动合同的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的奖惩; 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 强化管理体制 科学化、具体化 完善劳动立法 二、 劳动运行信息分析 劳动关系运行信息分类: 掌握国家劳动立法信息,包括劳动法律、法规,特别是地方性劳动法规的制定、修改、废止信息。企业内部劳动 管理规则的制定与履行情况等。 管理关系管理信息分析: 运行情况与规则对照检查,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确定责任及改善的方案 。 三、 制订劳动争议预防的工作计划 完善劳动关系管理体制;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 营造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注:这些制度并不能完全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而是有效的提供给企业预防劳动争议的制度环境。 制定员工沟通实施计划 建立沟通制度,明确员工沟通中的责任 确定员工沟通的工作目标,建立员工沟通报告制度; 选择确定员工沟通方法。 四、 员工沟通分析 1. 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的含义 是企业组织内部环境研究的组成部分,为企业制订发展战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完善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提供依据。 2. 调查方法 确定调查对象 确定调查目标 确定调查方法: 目标型调查法(选择法、正误法、序数表示法); 描述型调查方法(被调查者用自己的语言自由表达自身意愿和想法) 确定调查组织 调查结果分析 满意度调查:环境=人际+学习、事业=企业+个人、报酬=物质+精神 工作压力分析: 工作压力表现:紧张、焦虑、拒绝合作与沟通; 产生原因为:负荷过重、管理者的方式与素质、责权利不清晰等; 挫折分析: 挫折表现为:攻击、冷漠、退缩、妥协等; 挫折原因为:客观因素是环境障碍,主要是管理状态;主观因素是期望过高、自我评价失真。 五、 沟通方法 劝告:结合压力与挫折的原因,提建议与设想; 安抚:鼓励、宽容、引导; 鼓励沟通:分享信息、提高认识;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消除紧张情绪 重新定向: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岗位,转换环境,调整自我评价 第五节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 本节要点:掌握并严格执行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有关规定 案例:(进料工的脚)意识与制度;培训记录与签到表; 原进料工因故请假,临时由农民工顶替。在进料口有一踏板螺丝松动,原进料工已申请报修,但未能及时解决。农民工上 岗顶替前由领班做简短的工作说明,进料工上料时踩翻踏板,右脚圈进传送带造成骨折,被迫截肢。经鉴定定为伤残四级, 问:属于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的那一部分规定?发生事故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单元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一、执行国家规定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1. 执行劳动安全技术规程:防止和消除在生产过程中的死亡事故保障安全和减轻劳动强度而制定的法规。 2. 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工厂安全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厂房、场所、设备、电器、动力、压力 矿山安全规程:设计与开采、作业安全 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 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 3. 执行劳动卫生规程: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健康而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总和。包括各种工业生产卫 生、医疗预防、健康检查等技术和组织管理措施。 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危害 防止粉尘危害 防止噪声和强光危害 防止电磁辐射危害 防暑降温和防冻取暖 通风和照明 个人防护用品和生产辅助设施 职业病防治 二、执行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1.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 3. 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4. 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 5. 安全卫生认证制度 6. 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三、执行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工劳动保护制度 1.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不利于身体建康的工作 2. 执行女职工生理机能变化过程中的特殊保护 (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 3. 女职工的特殊保护措施 (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 4. 执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 (16 岁以下为童工 - 禁用,16-18 岁为未成年工) 第二单元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预算 一、 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费用分类 (保护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费用,防护用品费用,教育培训费用,防治费用,有毒有害作业场 所定期检测费用,工伤保险费,工伤认定、评残费用等) 二、 劳动安全卫生预算编制程序 三、 建立职业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台帐 四、 组织工伤伤残评定 1. 工伤事故分类 按照休息时间长度:轻伤(1—104 天)、重伤(105 天以上)、死亡。 按照事故类别,分 20 类:如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电击等。 按照工伤因素划分:受伤部位、起因物、致残物、伤害方式、不安全行为。 职业病分类:中毒、尘肺、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等。 2. 组织伤残评定:十级(1—4 的为全部丧失劳动能力,5—6 为大部份丧失,7—10 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五、 工伤保险待遇:医疗待遇;工伤津贴;福利待遇。 案例:因交通事故致残的善后处理? 某员工在下班车过马路时被其他车辆违章撞伤,造成双腿粉碎性骨折,截肢伤愈后裁定为二级伤残。 问:如何处理? 第六节 拟订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本节要点:在掌握劳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按照企业实际要求拟订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概念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它是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组成部分,只在本单位范围内适用。它以用人单位为制定主体,以公开和正式的用人单位行政文件为表现 形式,是企业行政和所有劳动者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现场问题:是否有效? 1.正式员工当月累积病假 10 天或事假 5 天或旷工 3 天,试用员工当月累积病假 5 天或事假 3 天或旷工 2 天,视作自动离职,自 第一天算起。 一、 拟订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制度框架 1. 2. 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制度的特点: 制定主体特定性:企业为主体,以公开、正式的行政文件为表现形式 行为共同性:企业和劳动者共同的行为规范。 经营权与民主管理权相结合:企业职工既有权参与,又有权监督实施 与劳动合同条款的统一性。 基本内容: 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劳动纪律 劳动定员定额规则 劳动岗位规范制定规则 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其他制度 二、 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制定的程序 1. 职工参与:劳动者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 2. 正式公布:应当以合法有效的形式公布,通常为以企业法人代表人签字和加盖公章的正式文件的形式公布。 劳动法 1. 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合。 2. 劳动法的内容 现代劳动法的内容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 (一)就业促进制度: (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三)劳动标准制度 (四) 职业技能开发制度; (五)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六)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七)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3. 《劳动法》 合计十三章共一百零七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促进就业 第三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四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 工资 第六章 劳动安全卫生 第七章 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八章 职业培训 第九章 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十章 劳动争议 第十一章 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 附则 4. 5. 我国劳动法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 突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3. 实行统一的基本标准和法律规范; 4. 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确认集体合同; 5. 确认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与权利; 6. 强化劳动法制,依法追究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行为。 劳动法的作用 1.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 3. 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提供法律条件 *********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劳动合同书 甲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经济开发区**号**层***室 乙方:*** 住址:北京西城区**街道**号 (主体身份不清:企业注册地址、个人身份证号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一条 本合同生效日期 年 月 日,终止日期 年 月 日,其中不含试用期 天。 (应包含试用期) 二、工作内容与义务 第二条 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担任 工作。甲方依照公司有关规定,经与乙方协商,对乙方的工作职务和岗位有权进行调 整。 第三条 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并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 2、遵守甲方的规章制度、认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及执行员工守则; (工作地点及内容未说明)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第四条 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 7. 5 小时;甲方要求乙方加班,则给予乙方发加班费或执行倒休; 第五条 甲方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场所和劳动工具,制定工作规范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及其标准。 (周工作时间超出时限) 四、劳动纪律 第六条 乙方应遵守甲方依法规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制度和规范,爱护甲方的财产,遵守职业道德;积极参 加甲方组织的培训。 第七条 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根据本单位的规章制度,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直至解除本合同。 (未注明企业规章制度的与本合同的关联性) 五、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第八条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第九条 乙方有下列情行之一,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以欺诈手段订立本合同的; 3、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未经允许在本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兼职的。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侵害乙方合法人身权利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不能按照本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4、甲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恶劣,严重危害乙方身体健康的; 第十一条 本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关系即止。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可以续订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在本合同期满前一周向对方表 示续订意向。 (不具概括性) 六、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第十二条 乙方有下列情况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支付赔偿金,并保留通过法律形式处理的权力; 1、以欺诈手段订立本合同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泄露甲方商业秘密,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的; 第十三条 乙方违反本合同规定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本合同约定的保密事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本合同约定或损失 数额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四条 乙方违反本合同规定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如果乙方经甲方同意在境内外培训或出境实习后,为 甲方工作未达到甲乙双方签定的培训协议书之规定期限,乙方应赔偿甲方有关的费用。 (不具概括性) (缺少社会保险条款) 七、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甲方的工资分配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每月 1 日向乙方支付上月工资,数额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应在法定条款内,没有具体月工资的金额) 九、劳动争议处理 第十六条 甲方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合同当事人双方具有同等约束力。 第十七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或发生劳动争议,甲乙双方应本着友好的态度协商解决; 第十八条 协商没有效果,甲乙双方可在各自所在区域的法院或劳动仲裁机构提起申诉,请求裁决; 第十九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同自乙方签订之日起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如有劳动争议应在企业注册所在区起诉。首先是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诉,不服劳动仲裁机构的裁决时,向该区初级法院起 诉;如不服初级法院的裁决时,可向市级中级法院起诉;中级法院为终审判决。劳动合同在甲乙双方签字后方可生效。) 甲方(盖章): 签字日期: 年 乙方(签字):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16 页
313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 第三讲 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第三讲、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培训与开发的定义 就是组织通过学习、训导的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知识水平和潜能发挥,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个人素质与工作要求相匹配, 进而促进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提高。 二、培训与开发的主要目的: 1、提高工作绩效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2、增强组织或个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3、提高和增强组织企业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 三、培训的基本原则: 1、战略原则 2、长期性原则 3、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 4、全员教育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5、主动参与原则 6、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原则 7、投资效益原则 四、培训与开发工作的特性 1、培训的经常性;2、培训的超前性;3、培训效果的后延性 五、培训与开发的需求分析 1、 组织分析,包括: (1) 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2) 组织的效率分析 (3) 组织文化的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 美国马里兰大学科学院教授哥德斯坦(Goldstein,1932)首先提出组织分析的过程。组织分析就是对所要培训的组织的目标、资源 和环境进行检验的过程。组织分析一般包括技术环境分析、工作效率分析、组织氛围分析三方面。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是企业人力资 源状况的分析。 2、 工作任务分析:着重强调完成某项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 3、 人员分析,包括:(1)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技能分析(2)绩效分析 可以从一贯性、一致性、显著性三个方面来分析员工的表现。 《人力资源管理》:两种人需要培训:在职者与即将任职者, 除了以上这三种需求分析,还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在培训前对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位等变量加以分类、分析,以使培训计 划的设计和和培训项目的实施更具针对性)。 第二部分 建立培训制度 一、 什么是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即能够直接影响与作用于培训系统及其活动的各种法律、规章、制度及政策的总和。主要包括培训的法律和政令、培训 的具体制度和政策两个方面。 岗位培训制度:是企业培训制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紧密结合职业,实行按需施教的原则,按职务岗位需要进行培 训,以确保劳动者上岗任职的资格和能力为出发点,使其达到本岗位要求,其实质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岗位培训制度的核心 是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配套措施的实行。 二、起草具体培训制度时的内容要求: 1、 制定员工培训制度的依据 2、 实施员工培训的宗旨与目的 3、 员工培训制度的实施办法 4、 培训制度的核准与施行 5、 培训制度的解释与修订 三、具体培训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1、 培训服务制度; 2、 入职培训制度; 3、 培训激励制度; 4、 培训考核评估制度; 5、 培训奖惩制度; 6、 培训风险管理制度 第三部分 培训的基本过程 培训是一个系统的流程,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培训实施过程,最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图表如下: 培训评估 需求评估 培训目标 培训实施 组织分析 任务分析 人员分析 建立效标 培训效度 迁移效度 选择和进行培训 设计 确定培训目标 组织间效度 培训实施 评价模式 实验、 内容分析 组织内效度 下面我们分四节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节 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计划的制定 第一单元 培训需求分析 一、什么是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开发工作流程的出发点,其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培训工作有效性的大小。简单的说,培训需求分析, 就是了解与掌握企业为什么培训(Why),谁需要培训(Whom)、培训什么(What)、培训的目标等一系列的分析过程。 标准:就是判断企业是否需要培训即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企业根据组织发展和员工个人发展需要,通过组织分析、任务分 析和人员分析的途径,确定特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人力资源管理》 具体表现为: 1. 确认差距。差距确认有三个环节:一是必须对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分析,即理想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标准或模型 是什么;二是必须对现实实践中缺少的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分析;三是必须对理想的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现有的知识、技能、 能力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分析。 2. 前瞻性分析 3. 保证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有效性 4. 选择培训方法,制定多样性的培训策略。 5. 分析培训的价值及成本。 6. 获取内部与外部的多方支持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当我们把培训需求相关的资料收集完以后,就要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时期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有三大块:层 次分析、对象分析以及阶段分析。 (一)培训需求的层次分析 1. 组织层次分析。主要是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 2. 工作岗位层次分析。主要是确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业绩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工作分析、绩效评价、质量 控制报告和顾客反映等都为这种培训提供了重要信息。 3. 员工个人层次分析。寻找绩效差距,为将来评价培训结果和评估未来培训的需要。 (二)培训需求的对象分析 1. 新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主要产生于其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不了解而不能融入企业,或是不熟悉工作岗位而不能胜任新工作。通 常使用任务分析法决定其在工作中需要的技能。 2. 在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由于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在职员工的技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培训需求, 通常采用绩效分析法评估在职员工的培训需求。 (三)培训需求的阶段分析 1. 目前培训需求分析。针对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培训要求,主要是分析企业现阶段的生产经营目标,生产经营目标实现 状况,未能实现的生产任务、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指出原因,确认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未来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是满足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需要而提出的培训需求。采用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方法,预测企业未来 工作变化、职工调动情况、新工作职位对员工的要求及员工知识技能方面的缺陷部分。 组织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 工作岗位层次分析 员工个人层次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 容 对象分析 新员工 老员工 阶段分析 三、培训需求分析的流程 1、前期准备工作 如,建立员工背景档案,原始培训需求回顾 2、制定培训需求调查计划 (1)制定调查行动计划;(2)确定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的目标;(3)选择调查方法;(4)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的内容。 3、 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1).提出培训需求动议或愿望;(2)调查、申报、汇总动意;(3)分析培训需求;(4)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4.分析与输出培训需求结果 (1)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规类、整理。进行统计、利用图表将信息表现的趋势和发布进行形象化处理。比如利用直方图、分布 曲线图等工具。 (2)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培训需求,注意个别需求和普遍需求、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之间的关系。要结合业务发展 需要,根据任务的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进行排序。 (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根据处理结果撰写培训需求调查报告。主要包括调查背景、概述需求分析实施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阐明分析结果、主要建议与说明、附录、报告提要。 四、培训需求信息收集的方法: 1、面谈法:面谈法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充分了解相关方面的信息,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关系,但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 对面谈技巧要求高,但它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需求分析方法 2、重点团队分析法:指培训者在培训对象中选出一批熟悉问题的员工作为代表参加讨论,以调查培训需求信息。小组成员不宜太多, 通常由 8~12 人组成一个小组,一人组织讨论,一人负责记录。要求就是成员必须能代表所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成员要熟悉需求调 查中讨论的问题。 3、工作任务分析法: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和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工任职的依据,通过岗位资料分析和员工现状进行 对比,寻找员工的素质差距。是一种非常正规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结论可信度高。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的设计,工作盘点(助理师 级)。 4、观察法: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调查工具之一,比较适合生产作业和服务性工作人员,不太适应于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通常要 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 5、问卷调查法:调查结果间接取得,问卷设计、分析工作难度大。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清楚明了,不产生歧义 (2)语言简洁 (3)问卷尽量采用匿名方式 (4)多采用客观问题方式,易于填写 (5)主观问题要有足够的空间填写意见 第二单元 制定员工发展规划并确定培养目标 一、确定员工发展区域 管理型人员 确定培养区域 技能型人员 服务型人员 技能完善性培训 员工发展区域 确定培训领域 技能提高性培训 前瞻性培训 新员工培训 确定培训对象 骨干员工培训 经营者培训 二、员工发展规划包括的主要项目有哪些 完善教育培训的方针、规章制度的执行措施体系 制定明确的员工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 明确员工培养活动的基础和任务分担 完善员工培养与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配套措施 设计有效的员工培养、培训体系与人才开发系统 建立运行良好的员工培训与开发机制 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员工培训活动 三、制定员工发展规划的步骤 人员需求分析 设计培养方案和发展计划 设计行动方案 培训实施 培训评估 四、员工发展规划的层次 1、 按员工发展规划的层次,可分为三个层面: (1) 整体发展计划; (2) 培训管理计划; (3) 部门培训计划 2、 从规划的时间长短来划分,可分为三个部分: (1) 长期发展规划 (2) 中期培训规划; (3) 短期培训计划 五、确定员工培养目标的着眼点 两个着眼点: 1、 企业方面,一方面,以提高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培养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态度为目标;另一方面,以提高员 工具备的知识、修养为目的。通过培训,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经营战略渗透到整个组织内。 2、 员工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员工的能动性,达到员工自我实现的目的。 第三单元 确定培训对象 一、 用绩效分析方法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绩效分析) 步骤如下: (1) 通过绩效考评明确绩效现状:能够提供员工现有绩效水平的有关证据,可以运用从纯粹主观判断到客观的定量分析之间 的各种方法。 (2) 根据工作说明书或任务说明书分析绩效标准或理想绩效 (3) 确认理想绩效与实际绩效的差距 (4) 分析绩效差距的成因及绩效差距的重要性:主要是分析这种差距对个人的后果是什么,对部门的后果是什么,对组织的 后果是什么。 (5) 根据绩效差距原因分析确认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为什么培训,培训什么,培训多少,培训谁 (6) 针对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拟定培训计划 二、 运用任务与能力分析方法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任务分析) (1) 根据任务分析获取相关信息 每个工作所包含的任务(工作描 每个工作所包含的任务 述中的基本信息) (工作描述中的基本信 息) 任务水平分析可以提供的信息 完 成这些任务需要的技能 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的技能(来自 (来自工作说明书与工作资 工作说明书与工作资格表) 格表) 衡量完成该工作的最低绩效标准 (2)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分析:以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和工作任务分析记录表作为确定员工任职的依据,通过岗位资料分析 和员工现状进行对比,寻找员工的素质差距。是一种非常正规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结论可信度高。 (3)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重复性需求,短期性需求,长期性需求。 三、 根据组织发展需要分析确定培训需求和培训对象(组织层次需求分析) 主要步骤如下: (1) 确认培训标准:问题需求,准确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即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 (2) 确认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 (3) 确认培训资源 (4) 确定培训对象:根据组织需要确定培训对象应考虑的因素有: ① 反映组织未来要求的人事计划; ② 营造有利于培训成果转换的组织培训气候; ③ 改善组织气氛与个体满意度 四、 确定培训对象的基本原则: (1) 当其需,当其时:在最需要的时候选择最需要培训的人进行培训。 (2) 当其位:针对具体的岗位或职位及其在组织运营中的重要程度选员。 (3) 当其愿:充分体现员工个人发展愿望与组织需要的结合。 第四单元 常用的培训方法 一、培训方法的定义: 培训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确定的手段和技法。它必须与教育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培训目标相适应,它的选择必 须结合培训对象的特点。 二、常用的培训方法 基本的培训方法:有五类:直接传授法、实践法、参与法、适宜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的培训方法、科技时代的培训方式。下面分别 介绍这几种培训方法的适用性及其特点。 1、直接传授法:适宜知识类的培训,特点:信息交流的单向性和培训对象的被动性。具体形式: (1)讲授法,又称课堂演讲法,是最基本的培训方法:灌输式讲授、启发式讲授、画龙点睛式讲授。 (2)专题讲座法:内容可能不具备较好的系统性。 (3)研讨法:围绕一个或几个专题进行交流,相互启发。有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对立式讨论三种形式。 2、实践法:适宜技能性的培训,以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的。特点: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直接相结合,具有实用、 经济、有效的优点。具体方式: (1)工作指导法,又称教练法、实习法。 (2)工作轮换 (3)特别任务法,此法常用于管理培训。 (4)个别指导法 3、参与法:适宜综合性能力的提高与开发。有六种方式:自学、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法、管理者训练 法。 (1) 自学:指定学习材料让员工学习、网上学习、电视教育 (2)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信息双向性交流的培训方式,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融合到一起,分为案例分析法和事件处 理法两种。 案例培训法中的案例用于教学时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内容真实; 案例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 案例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A: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有描述评价型和分析决策型两种。 B:事件处理法,自编案例。自编案例的内容应包括:①案例的内容简介②案例发生的背景(5W2H 的原则)③实际解决 的对策④得出的经验教训。 注:5W2H,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ich(何物),How(如何做), How much(费用)。 (3) 头脑风暴法,又称“研讨会法”、“讨论培训法”、“管理加值训练法”。特点,相互启迪思想、激发创造性思维、最 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提供解决问题更多更佳的方案。 (4) 模拟训练法, 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约束条件和工作过程模型化,学员在假定 的工作情景中参与活动,学习从事特定工作的行为和技能,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5) 敏感性训练法,又称 T 小组法。简称 ST(Sensitivity Training)法,适用于组织发展训练,晋升前的人际关系训练,中青 年管理人员的人格训练;新进人员的集体组织训练等 (6) 管理者训练法,简称 MTP 法(Manager Training Plan),是产业界最为普遍的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旨在使学员 系统地学习,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从而提高其管理能力。 4、适宜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的培训方法 (1)角色扮演法(2)行为模仿法(3)拓展训练 5、一些特殊的培训方法 (1)网上培训 ; (2)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 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3)心智技能模拟培训法(时勘,1990); (4)虚拟培训 心智技能模拟培训法: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生产设备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员工技术能力的各要素中,心智技能也越 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所谓的心智技能是在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能活动方面的经验,它是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心智 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模式定向阶段,第二,模式操作阶段,第三,模式内化阶段。心智技能培训法就是通过系统分 析的方法查明人机交互作用的主要特征,研制出心理教学模拟器,然后让模拟器有序地呈现生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专家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建立心理模型,依据员工现有的接受水平,编写出能反映专家经验的培训教材,从而完成专家经验外化 的过程。 成就动机培训法: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米兰(Mcclelland)提出,认为,一个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成就需要的人的多寡, 企业家的责任就是将成就需要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这种培训就是教给参加者如何象成就需要者那样思考和行动,发展适合 自己的计划,并在工作中学会推陈出新。 第五单元 制定培训规划、计划与经费预算 一、 制定培训规划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原则:政策保证、系统完善、广泛适应、务求实效 内容: 1、培训项目的确定 2、培训内容的开发 3、实施过程的设计 4、评估手段的选择 5、培训资源的筹备 6、培训成本的预算 二、 制定培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 1、培训需求分析:决定员工现有绩效是否需要提高的机制。 2、工作说明:用来判断某一培训规划应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的机制。 3、工作任务:用来分析培训的特殊要求的机制。 4、排序:排序依赖于对任务说明的结果的检查与分析 5、陈述目标 6、设计测验:判断:测验仅用于培训结束时,以便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 7、制定培训策略 8、设计培训内容 9、实验:判断,培训规划设计好以后,可以通过实验性的培训来判断培训规划的优缺点并加以改进,以保证培训规划的有效性。 三、 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步骤: 1、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汇总培训意见,制定初步计划。根据意见、培训重要程度和迫切程度排列培训需求,并依据培 训资源制定初步的培训计划和培训预算。 2、管理者对培训需求、培训方式、培训预算进行审批。 3、培训部门组织安排企业内部培训过程,确定培训教师和教材,或联系外派培训工作。 4、后勤部门对与内部培训有关的场地、设备、工具、食宿、交通予以落实。 5、培训部门根据确认的培训时间编制培训次序表,并告知相关部门和单位。 内容: 背景分析与需求调查结果分析:培训的目的与原则 培训需求:问题需求, 培训目标设定 培训对象的设定 培训内容: 行动计划:培训的课程安排,培训的时间、地点、培训的形式和方式,培训教师的选择 考评方式:预期效果与评价方法 预算 四、 培训计划的经费预算 对培训项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主要通过会计方法决定培训项目的经济收益,需从成本、收益两个方面的信息加以考虑 1、培训成本预算:培训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培训材料、培训设备、培训师的师资费、教室的租金、学员 的差旅费等。间接成本是指培训期间受训者的工资、福利、时间等的支付以及由误工所造成的损失。计算培训成本的方法有两种:利用 资源需求模型计算;利用会计方法计算。 2、 培训的收益:培训收益一般为潜在收益。 用来确定收益的方法: (1)、运用技术、研究及实践证实与特定培训计划有关的收益 (2)、在企业大规模投入资源之前通过实验性培训,评价一小部分受训者所获得的收益 (3)、通过对成功者的观察,可帮助企业确定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绩效差别 第二节 培训资源的发展与管理 一、培训机构的选择 知识点: 1、培训供应商包括咨询人员、咨询公司或研究所。企业通过征询建议书来选拔能够提供培训服务的咨询机构和供应商,它提供了 评价咨询的一整套规范的标准。 2、企业为节约成本可通过测试和抽样的方法来考核哪些人属于培训的目标人选 3、选择培训机构,受设计者对资源依据的选择或对重点选择的影响。有三种基本的资源依据被用来作为进行培训机构选择决策的 基础:培训内容;接受课程培训的学员;企业本身的特点。 4、选择培训供应商应考虑的有关问题: 该公司在设计和传递培训方面有多少和哪些类型的经验; 该公司人员构成及对员工的任职资格要求; 曾经开发过的培训项目或拥有的客户; 为其提供服务的客户提供的参考资料; 可说明所提供的培训项目是卓有成效的证据; 该公司对本行业、本企业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 咨询合同中提出的服务、材料和收费等事宜; 该供应商以前的顾客及专业组织对其声誉、服务和经验的评价; 二、培训课程的设置 1、设置培训课程的基本环节 课程定位:确定课程的性质和类别 确定目标:明确课程的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 注重策略:充分注意教者的培训观念与学者的学习风格 选择模式:优化教学内容,调动教学资源,遴选教学方法 进行评价:检验目标是否达到。 2、设置培训课程的原则 符合企业和学习者的需求; 符合成人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这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则; 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 3、课程模块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材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 课程实施设计;课程评估设计 4、培训课程设计的流程 前期的准备工作;设定课程目标;收集信息和资料; 课程模块设计;课程预演;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实质性的阶段。 三、教材的开发与教师的选配 1、在培训中所使用的印刷材料有: 工作任务表、岗位指南、学员手册、培训者指南、测样试卷 3、 在培训课程设计中教师能力的高低、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师的授课技巧对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 培训教师有两大来源: 来源类型 优点 缺点 企业外部 选择范围大,可获取高质量的培训教师资源;可带来 企业与其之间缺乏了解,加大培训风险;对企业及其 聘请 许多全新的理念;对培训对象具有较大吸引力;可提 培训对象缺乏了解,可能降低培训适用性;可能由于 高培训档次,引起企业重视;容易营造氛围,促进培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纸上谈兵”,成本高; 训效果。 企业内部 对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更加有针对性,提高效果; 不易于树立威望;可能影响培训对象的参与态度;内 开发 与培训对象熟悉,保证培训中交流的顺畅;培训相对 部选择范围较小,不易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 易于控制;内部开发教师资源成本低 师看待问题受环境决定,不易上升到新高度 第三节 培训效果评估 一、培训效果与培训评估的含义 培训评估是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培训效果是指企业和受训者从培训当中获得的收益。 培训评估技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对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培训是否具有成效进行检查与评价。 二、培训评估使用的成果 培训成果是培训者和企业用来评价培训项目的尺度,分为认知成果、技能成果、情感成果、绩效成果及投资回报率 三、培训评估的层次 在对培训项目进行评估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选取什么样的效标来评价培训效果。 1、反应评估,测量的是受训者对培训的印象或态度。如,培训是否有价值?员工是否从培训中学习了很多内容?学员是否感受到 培训带来的帮助?这些数据通常通过问卷调查、面谈观察、综合面谈来获得。 2、学习评估,主要测量学员通过培训学习了多少内容,常用的方法有测试法、角色扮演法、模拟练习法等 3、行为评估,关注的的受训人员行为改变的程度,这个问题就牵涉到培训迁移的问题。培训后,受训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有 多大程度的提高?绩效考核的结果是否较受训前有所提高?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访谈法、绩效评估法、任务项目法等。 4、结果评估,主要从组织绩效方面来考察培训效果。培训后,企业的业绩是否有明显的好转?主要通过个人与组织绩效指标、成 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报率、客户与市场调查等指标来考察。 投资回报率=项目净利润/项目成本×100% 四、培训评估的一般流程 一般说来,培训评估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1、分析培训需求,暂定评估目标 进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项目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培训评估的第一步。在培训项目实施之前,必须把培训评估的目的明确下来。多 数情况下,培训评估的实施有助于对培训项目的前景做出决定,重要的是,培训评估的目的将影响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所要收集的数 据类型。 2、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 进行培训评估之前,企业必须将培训前后发生的数据收集齐备,因为培训数据是培训评估的对象。培训的数据按照能否用数字 衡量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硬数据和软数据。硬数据是对改进情况的主要衡量标准,以比例的形式出现,是一些易于收集的无可争辩 的事实。这是最需要收集的理想数据。硬数据可以分为四大类:产出,质量、成本和时间,几乎在所有组织机构中这四类都是具有代表 性的业绩衡量标准。有时侯很难找到硬数据,这时,软数据在评估人力资源开发培训项目时就很有意义。常用的软数据类型可以归纳 为六个部分:工作习惯、氛围、新技能、发展、满意度和主动性。 3、确定培训评估的层次,选择评估方法 4、调整培训项目 基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项目。如果培训项目没有什么效果或是存在 问题,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就要对该项目进行调整或考虑取消该项目。如果评估结果表明,培训项目的某些部分不够有效,例如,内容 不适当、授课方式不适当、对工作没有足够的影响或受训人员本身缺乏积极性等,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考虑对这些部 分进行重新设计或调整。 5、沟通培训项目结果 一般来说,企业中有四种人是必须要得到培训评估结果的。最重要的一种人是人力资源开发人员,他们需要这些信息来改进培 训项目。只有在得到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培训项目才能得到提高。管理层是另一个重要的人群,因为他们当中有一些是决策 人物,决定着培训项目的未来。评估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为妥善地决策提供基础。应该为继续这种努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吗?这个项目值 得做吗?应该向管理层沟通这些问题及其答案。第三个群体是受训人员,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培训效果怎么样,并且将自己的业绩表 现与其他人的业绩表现进行比较。这种意见反馈有助于他们继续努力,也有助于将来参加该培训项目学习的人员不断努力。第四个群 体是受训人员的直接经理。 五、撰写评估报告 (一) 导言 说明评估实施背景,介绍评估目的和评估性质,原始培训评估分析,撰写者必须说明此评估方案实施前是否有过 类似的评估。如有过,要从中发现缺陷或失误。 (二) 概述评估实施的过程 要交待清楚评估方案的设计方法、抽样及统计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评估所依据的量度指标。 (三) 阐明评估结果 (四) 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 (五) 附录 内容包括收集和分析资料用的图表、问卷、部分原始资料等。 (六) 报告提要 对报告要点的概括,旨在帮助读者迅速掌握优点。要求简明扼要。内容上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构成有机联系 的整体。
11 页
378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技能考试案例集22个
人力资源管理师技能考核 22 案例集(含答案) 案例 1: 林某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的年轻的客户经理,有着双学位的学历背景和较好 的客户资源,但是个性较强的林某,常常是公司各种规章制度的“钉子户”, 果不其然在公司新的绩效考核方法推行的过程中,林某又一次“撞到枪口上”。 林某所在的公司所推行新的考核办法是根据每个员工本月工作的工时和工 作完成度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中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挂钩, 效益工资和员工创造出的相关效益挂钩。因为该公司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工时 是根据员工每日在信息化系统上填写的工作安排和其直接上级对员工工作安排 工时的核定来累计的,员工的工作完成度也是上级领导对员工本月任务完成情 况的客观反映。上月月末,该公司绩效考核专员根据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数据, 发现林某上月的工时离标准工时差距很大而且林某的工作完成度也偏低,经过 相关工资计算公式的演算,林某这个月的工资中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要扣掉 几百元钱。 拿到工资后的林某,面对工资数额的减少,非常激动,提出了如下几点质 疑:1.工作安排不写不仅是他的错,因为上级朱某没有及时下达任务;2.没有 完成相关的经济目标责任也不应该全由他承担,因为这和整个公司的团队实力 有关;3.和他同一岗位的同事相比,他认为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好,而拿到手上 的工资却比同事低的多,这太不公平。 带着一身的怨气,林某走进了一向以严明著称的公司董事长赵某办公室… … 诊断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为绩效评估结果而造成的纠纷,这个纠纷涉及的三个当 事人分别是:林某——绩效评估的对象;朱某——绩效评估者;赵某——绩效 评判者。简言之就是运动员、裁判和运动会主席之间的故事。 我们先从三者的心理分析入手: 林某:考核不公正。林某对于考核不公正的看法产生于对于考核过程的责任 归属有异议,对于考核结果横向比较的内部公平性赶到不满。 朱某:考核真无奈。朱某对于林某一向抱有“惜才”的心理,对于林某平时 的一些表现,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对于根据系统计算出的考核结果,朱某也 非常吃惊,并且面对这样的结果朱某感到很大的压力。 赵某:考核本应公正严明。面对考核结果,应该公正严明处理,不能因为任 何一个个体而违反考核的原则,考核的意义是让员工更好的工作,考核的关键 是考核的过程而不是考核的结果。 从董事长赵某的态度和观念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关键主要在考 核的过程沟通和处理。作为林某,在公司推行新的考核办法后,应该予以积极的 配合,不能因为上级领导的放松而自我放松,并且对于工作上需要利用的公司 资源应主动与公司沟通,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公司来对责任的认定,至于与同事 之间的横向比较也是因为缺乏对考核的理解,考核是对工作过程的一种综合评 判,而并非单纯的对工作业绩的反馈,林某所在的公司工作业绩更多的反映在 员工效益工资和相关奖金中。作为林某的直接上级朱某,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对于 林某的一些工作行为及时予以提醒、指正,不能自己束缚住手脚,面对管理上的 困难,也应该及时和上级请示,寻求上级的支持和方法上的建议,这样也不会 将矛盾激化,出现自己被动的局面。 所以就这个案例来说,矛盾的根源是林某自身对绩效考核缺乏理解和认识 , 同时林某的直接上级忽视了考核过程中的绩效沟通,缺乏管理的力度和方法。针 对这样的情况,董事长赵某和林某进行了交流,向其阐述绩效考核的意义和相 关方法,并对其工作上的一些行为和观念上的误区进行了指正,这使得林某心 服口服,更加深切的明白企业是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对于朱某,赵董事长 向其建议了相关改进的工作方法,并对他的工作提供了更多了支持,这使得朱 某增加了管理的信心。于此同时,赵董事长降低了朱某和自己的工作完成度,在 工资总额上都相应减少了。虽然从结果上看,案例中的三个当事人都扣了工资, 但是林某的怨气没有了,朱某的困惑消除了,这个纠纷解决了。 思维纵深 1.绩效管理应注重过程沟通和反馈。 我们常说的绩效管理通常有 6 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绩效目标的拟定、绩效目 标沟通、绩效日常反馈和沟通、绩效结果评估、绩效面谈、绩效结果应用,这 6 个 环节形成一个闭环,有效的循环就代表着绩效管理的畅通进行。然而很多企业都 忽视了绩效日常反馈和沟通这个环节,而把绩效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其 它 5 个有形的环节中,这是一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行为。任何结果都是过程中行为 积累导致的,缺乏对过程的管理,就难以控制结果的产生。在绩效管理过程中, 绩效考评者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与员工沟通,找到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 办法,使得绩效可以及时得以改善。这不仅避免了绩效结果的恶化,也履行了领 导的责任,加强了与员工之间的感情。绩效考核对象在发现自己的绩效出现问题 时,也应该积极主动和上级沟通,毕竟绩效考核是对自己的工作一种衡量。综上 所述,绩效过程总沟通于反馈及时,就会使得考核双方对于绩效结果都感到正 常合理,意料之中,规避了很多绩效纠纷。 2.绩效管理应注重对体系的完善和修正 该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是新推行的一项制度,即便是按照较理想的状态确 定的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还是需要与企业的文化相融合,需要得到员工的 逐渐认同。因此应针对系统运行初期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如:考评结果是否应 和岗位工资挂钩的问题。 3.注重对考评者绩效管理的培训。 绩效考评者往往是公司的主管级以上干部,在公司的绩效管理中,他们是 各个环节的实施者,他们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将影响考核结果的公正性,考核 管理的有效性,面对员工他们又往往是绩效管理中种种疑问的最终解释者,所 以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其进行培训时应主意不单单是考核方 法的培训,更重要是要对其在绩效沟通中方法和技巧的培训,让其真正明白绩 效考核的意义,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在对员工的日常管理中有效的运用起来。 4.设置畅通的绩效沟通渠道。 绩效管理的结果往往是和员工的工资相挂钩,只是因为各个企业中工资中与绩 效考核的挂钩的部分和幅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正因为如此,绩效考核的结 果变得异常敏感,如果过程中处理不好,极易导致员工情绪的激化,造成很 多不必要的误解,这时畅通的绩效沟通渠道就显得异常重要,应建立员工申 诉机制和渠道,如果员工对绩效考评结果有异议,可提出申诉。在沟通渠道中 关键的人物是各级绩效考核的评判人,根据各个公司绩效考核办法的不同, 他们既可以是各个隔级上级也可以是公司中人力资源工作的负责人和公司德 高望重的领导,他们的公正往往是公司绩效管理公正最坚实的后盾。 案例 2: 1、背景描述: A 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业内已具有较高 的知名度,目前公司现有员工二千人左右。公司采用职能式组织架构,公司总部 只设职能部门,下设若干子公司,分别从事不同的业务。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国 有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A 公司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公司进行了改制, 建立了新的市场化的管理制度,并加强了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 绩效考核工作是 A 公司改制后重点开展的一项工作。公司的高层领导非常 重视,人事部具体负责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人事部是在原有的考核制度 基础上制定出了《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在每年年底正式进行考核之前,人事部 又出台当年的具体考核方案,以使考核达到可操作化程度。 A 公司的做法通常是由公司的高层领导与相关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考核小 组。考核的方式和程序通常包括被考核者填写述职报告、在自己单位内召开全体 职工大会进行述职、民意测评(范围涵盖全体职工)、向科级干部甚至全体职工 征求意见(访谈)、考核小组进行汇总写出评价意见并征求主管副总的意见后报 公司总经理。 考核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被考核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包括该单位的 财务情况、经营情况、管理目标的实现等方面;被考核者的德、能、勤、绩及管理 工作情况;下一步工作打算,重点努力的方向。具体的考核细目侧重于经营指标 的完成、思想品德,对于能力的定义则比较抽象。各业务部门(子公司)都在年 初与总公司对于自己部门的任务指标都进行了讨价还价的过程。 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完成后,公司领导在年终总结会上进行说明,并将具体 情况反馈给个人。尽管考核的方案中明确说考核与人事的升迁、工资的升降等方 面挂钩,但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没有任何下文。 对于一般的员工的考核则由各部门的领导掌握。子公司的领导对于下属业 务人员的考核通常是从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该公司中所有子公司的业务员均 有经营指标的任务)来进行的;对于非业务人员的考核,无论是总公司还是子 公司均由各部门的领导自由进行。通常的做法,都是到了年度要分奖金了,部门 领导才会对自己的下属做一个笼统的排序。 公司在第一年进行操作时,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由于被征求了意见,一 般员工觉得受到了重视,感到非常满意。领导则觉得该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 持,也觉得满意。但是,被考核者觉得自己的部门与其它部门相比,由于历史条 件和现实条件不同,年初所定的指标不同,觉得相互之间无法平衡,心里还是 不服。考核者尽管需访谈三百人次左右,忙得团团转,但由于大权在握,体会到 考核者的权威,还是乐此不疲。 问题:根据提供的 A 公司绩效考核情况,就其绩效考核情况拟写一份绩效考核 效果分析报告。(字数要求:800 字)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题目:A 公司绩效考核效果分析报告(1 分) (2)背景:根据总公司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为配合我公司的改 制工作,强化企业管理,总公司要求人力资源部做好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 (2 分) (3)实施内容:绩效考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人事部是在原有干部考核制度基础上制定出了《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并在 每年年底正式进行考核之前,公布具体考核方案。 对中层干部的考核是由高层领导与相关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实 施。考核的方式和程序包括被考核者填写述职报告、在自己单位内召开全体职工 大会进行述职、民意测评(范围涵盖全体职工)、向科级干部甚至全体职工征求 意见(访谈)、考核小组进行汇总写出评价意见并征求主管副总的意见后报公司 总经理。考评内容包括经营管理情况,被考核者的德、能、勤、绩及管理工作情况 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对员工的考核由各部门的领导掌握。对于非业务人员的考核,无论是总公 司还是子公司均由各部门的领导自由进行。(3 分) 效果: 好的方面:绩效考核起到了很好的上下级沟通作用,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 积极性;对干部的考核方法、程序比较科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考核作用。( 3 分) 存在的不足:对干部的考核一些能力指标没有量化,不具有操作性( 1 分); 普通员工考核没有统一的操作程序和标准,随意性太大;(1 分)考核结果没 有得到重视和应用,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1 分)对干部的考核,需要各分 公司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而不是一刀切(1 分)。 改进措施:建立公司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 1 分) 明确绩效考核的原则和目的。(1 分) 完善绩效考评的内容和等级标准。对员工的考核包括四方面:素质、能力、业 绩、态度等。员工的等级标准:优秀(界定),称职(界定),基本称职(界 定),不称职(界定)。干部等级标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2 分) 建立考核的评定与奖惩制度。(2 分) 进行考评结果反馈。(1 分) 案例 3:如何有效考核行政管理人员? 一家私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 50 名,公司正在制订员工考核办法,要求 尽量采用量化指标,每月进行评分,与绩效工资挂钩。 问题是:针对公司行政管理人员,如办公室秘书、总经理助理、人事负责人 如何制订考核标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如何? 参考答案 1.按我们的理解,该公司的员工考核办法是与绩效工资挂钩的,也就是说, 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绩效工资提供依据。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核心主题是 行政管理人员与销售、生产等人员相比,其工作性质、产出特点、产出周期等均 有很大差异,因而其绩效工资以及考核办法均需另类处理。 2.除主持全局工作的中高层领导外,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基本上属公 司核心业务流程以外的辅助流程,其工作主要属支持、服务性质,其产出特点是 均匀性、稳定性、间接性。每月工作内容很类似,按基本的作业程序操作,工作 成果难以量化,对公司贡献的影响很间接。 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有几点建议: 对小公司而言,业务是关键,业务人员是关键人才,如何考核与激励是公 司的关键管理事宜。至于行政管理,大的方面需老板们亲力亲为;处理一般事务 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是这个阶段的关键人才,公司不必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科 学管理”;管理是花成本的。这是一个原则。 一般来说,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中的固定部分比例应相对高一些,月度不做 与绩效工资挂钩的正式考核,半年或一年做一次与奖金挂钩的考核。既然贵公司 想做月考月挂钩,一定有自身的理由和目的。只要能有效服务于自身目的,考核 形式、标准就不是主要问题了。比如:许继集团的考核目的是淘汰 5%的落后者 因此最后的考核结果可以拉开比例至关重要。有的公司考核目的是明确责任,那 么职位说明书最关键,对照说明书中的职责考核即可。 如果要每月量化考核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小心跌入“量化陷阱”:大而 全的量化、事后的量化、琐碎细节的量化。要有目标导向、成果导向与计划导向, 要建立起员工行为与公司目标的正相关关系。例如:对人事负责人可以考核其 “人才流失率”指标。同时,设计量化考核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原则:易理解; 被考核者有相当的控制能力;考核内容的资料来源可信且获取成本低;考核内 容可衡量、可实施。 对确实找不到直接量化指标的岗位或人员,可以选择以下方式:满意度调 查、内部服务投诉次数、月度工作计划/任务考核等等。 案例 4:诊断目标管理何以“迷失方向”? 案例回放 某公司刚开始实行目标管理时,还属于试行阶段,后来由于人力资源部人 员不断变动,这种试行也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执行至今。应该说执行的过程并不 是很顺利,每个月目标管理卡的填写或制作似乎成了各个部门经理的任务或者 说是累赘,总感觉占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浪费了他们的许多的时间。每 个月都是由办公室督促大家写目标管理卡。除此之外就是一些部门,例如财务部 门的工作每个月的常规项目占据所有工作的 90%,目标管理卡的内容重复性特 别的大;另外一些行政部门的工作临时性的特别的多,每一个月之前很难确定 他们的目标管理卡…… 该公司的目标管理按如下几个步骤执行: 1、目标的制定。 前一财年末公司总经理在职工大会上作总结报告是向全体职工讲明下一财 年的大体的工作目标。财年初的部门经理会议上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各部门经理 讨论协商确定该财年的目标;每个部门在前一个月的 25 日之前确定出下一个月 的工作目标,并以目标管理卡的形式报告给总经理,总经理办公室留存一份, 本部门留存一份。目标分别为各个工作的权重以及完成的质量与效率,由权重、 质量和效率共同来决定。最后由总经理审批,经批阅以后方可作为部门的工作最 后得分;各个部门的目标确定以后,由部门经理根据部门内部的具体的岗位职 责以及内部分工协作情况进行分配。 2、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监督、督促并协调的方式,每个月月中由总经理办 公室主任与人力资源部绩效主管共同或是分别到各个部门询问或是了解目标进 行的情况,直接与各部门的负责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项目进行到 什么地步,哪些项目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质量完成,为什么没有完成,并督促其 完成项目。 3、目标结果的评定与运用。 目标管理卡首先由各部门的负责人自评,自评过程受人力资源部与办公室 的监督,最后报总经理审批,总经理根据每个月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对目标管 理卡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自评的调整;目标管理卡,最后以考评得分的形式作 为部门负责人的月考评分数,部门的员工的月考评分数的一部分来源于部门目 标管理卡。这些考评分数作为月工资的发放的主要依据之一。 在最近部门领导人大多数反映不愿意每个月填写目标管理卡,认为这没有 必要,但是明显的在执行过程中,部门员工能够了解到本月自己应该完成的项 目,而且每一个项目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完美的。还有在最近的一次与部门 员工的座谈中了解到有的部门员工对本部门的目标管理卡不是很明确,其中的 原因主要就是部门的办公环境不允许把目标管理卡张贴出来(个别的部门), 如果领导每个月不对本部门员工解释明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工作目标 是什么,只是每个月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很被动……可是部门领导如 今不愿意作目标管理这一块,而且有一定数目的员工也不明白目标管理分解到 他们那里的应该是什么。 目前人力资源部的人数有限,而且各司其职。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该公司 人力资源部应该怎样处理? 问题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给出的信息来看,从这个案例中给出的信息来看,该公司的 目标管理体系其实还是比较完善的,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案例中的问题呢 ?一 是目标管理没有同公司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应有阶段性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使得目标管理缺乏层次感。二是沟通不及时,目标管理没有得到公司上下的认同 三是目标管理内容过于重复复杂,没有结合部门的特点制定,有单纯为搞目标 管理之嫌。四是没有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目标管理内容和进行效果评估。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目标管理工作并没有精细化,公司缺乏目标管理体系的 执行力。先来看看部门经理不愿填写目标管理卡的问题,主要有三种原因导致这 种情况:填卡太麻烦,重复性的问题浪费了时间。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抽出每个 岗位例行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将其记入岗位职 责说明书中去,考核时同样有据可依;而对于各个岗位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才记 入目标管理卡;对于战略性的目标考核时间可以稍微拉长一些,如果有条件的话 公司可以定制一套目标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可以更加简便填写。 与过去的管理方式发生冲突。很多经理人已经习惯了凭记性做事,他们在业 务不多的时候往往喜欢把计划放在脑子里,然后想到了就去做,可是在公司业务 扩张的时候,公司应开展目标管理就会有一种参与感,对目标管理也就不那么反 感。不愿给自己加压,这种明确的目标遭到周围人怀疑其能力。对于这种推卸挑 战和压力的情况,公司绝对不能手软,应更加细致地推行目标管理,加大奖惩 的力度,当然还是以奖励为主,同时给予愿意提高自己管理能力的经理一些必 要的能力培训,淘汰拒由于各个部门在工不接受目标管理方法的经理,从而达 到奖励进步者、惩罚保守者,分化反对派的效果。 另外,员工工作被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没有目标共识,员工不 了解上司和本部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月底目标讨论小组的形式,让员 工充分和上司沟通,达成一致的目标。 业务流程不清晰,员工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这是一个与目标管理没有什 么关系的问题,它涉及到岗位职责说明书的细化问题,如果每一个员工知道哪 些工作是自己的分内事情,他们就不会抱怨上司交给的工作了。 解决方法 由于各个部门在工作内容、运作方式、职责的不同,因此,在制定目标时, 要结合部门工作特点,分别规定不同的权重。财务部门侧重于搞好预算和控制成 本,及时向决策部门提供财务数据,避免财务数据失控;市场部门侧重于产品 的推广、市场调查、顾客满意度调查和向生产技术部门反馈顾客认同的产品设计 等内容;行政部门侧重于公司管理运作的效率、员工满意度、公司内部规章制度 建设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目标管理应兼顾公司整体绩效并根据市场等因素的变 化及时调整。 A、人力资源部门从现实出发,认真开展目标管理的培训工作,让部门领导 、 员工真正地认识到目标管理的真正意义。 B、制定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指导书,明确规定岗位的职责、权限、工作量、要 达到的工作效率,规定差错率等一些具体量化的目标。具体实施中。 C、部门管理者要组织部门月度例会,把部门的目标具体分解到个人,让员 工明白这个月自己要做到什么,怎样做才是达到目标,才是最好。 D、可以让员工先自评,让其自己知识这个月知识哪些已达到目标,哪些未 达到,下月如何改进,后部门管理者再根据其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测评,得到具 体分数。这样可以让员工明白优缺点,也可以防止部门管理者的主观武断。 E、可由其它部门来评写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岗位的目标管理卡,从而与各部 门间的标准相适应。 既然财务、市场、行政等部门在工作内容、方式方面大不相同,那该如何针 对不同部门的职能特点设计目标管理卡? 财务的目标:如果企业的财务基础平台好,人员素质较高,设立目标时可 考虑财务分析报告的水平,对经营的指导作用和效率问题。 市场的目标:从销售收入和顾客新增数入手,确立区域内一个可比的形象 化企业,以利于员工自己瞄准该目标找到基点。 行政的目标:以其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做为评价目标和标准,前勤是否满意。 具体而言,需要将目标分为程序性与非程序性两种,程序性目标按年分解, 非程序性目标按制定。 (1)财务部门程序性工作多,目标应按年度一次性分解,每月的目标管理 卡只填非程序性工作即可。 (2)市场部门面对的是动荡的外部环境,变化快,非程序性工作多,可考 虑年初定一个粗线条的目标框架,z 按月制定具体分目标,但应考虑用少数关键性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 (3)行政部门事务性工作多,既琐碎又无常性,应少用量化指标只考虑阶段性 工作任务,且不必月月填目标管理卡 。 案例 5:纵向失衡 绿丰食品公司是一家销售额为 5 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方某大城市的合资 食品公司,以生产冰激凌、饼干等食品为主,员工总数为 700 人,外方合作伙伴 是一家著名的国际食品公司。过去 4 年来,该公司的业务一直以平均每年 70%以 上的速度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国内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 力来自本土企业的低价竞争。如果不降价,该公司产品的平均价格将比本土竞争 对手高出 40%。 为了保持产品的竞争力,该公司打算降低产品价格。然而,如果仅仅采取降 低价格手段,利润率肯定会下降,这是公司不愿看到的。因此,降低现有产品的 运营成本就成了该公司在降价之后保持竞争力和维持利润率的一种战略选择。但 是,公司的高层也意识到,降低价格不是保持竞争力的长久之计,长期成功的 关键在于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如果公司能够持续不断地开发出本地竞争对手不能 提供的新产品,那么凭借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顾客忠诚度,仍然能够以较高的 价格出售产品,维持以往的利润率。 可以说,这家公司的战略目标是清楚的。它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提高运营 的效率,具体做法是把现有产品的运营成本降低 20%,以抵消降价对利润率的 影响;二是建立产品领先优势,为此必须至少把新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缩短 20%-30%,同时还要保证新产品的销售额占到当年产品销售总额的 40%。 然而,绿丰食品公司在提出新战略 6 个月后,不管是降低运营成本还是开 发新产品,都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运营成本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不仅没有降低 反而上升了。按照计划早该推出的新产品,也迟迟不能推出。 参考答案: 根据分析,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没有建立一个战略性的绩效管理体 系。虽然各个部门都制订了自己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与公司的战略联系不紧密 甚至脱节。同时,该公司对个人的绩效管理,仍然基于传统的岗位描述,没有发 生多大的变化。比如,建立产品领先优势并不只是研发部门的事情,要使这项战 略获得成功,包括销售部门在内的其他各个部门都有责任。然而,绿丰公司销售 部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只有销售量及回款额百分比。这里,我们找不到衡量 新产品销售额的指标。没有这方面的 KPI,销售部门就不会注重新产品的销售和 新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更何况业务的快速成长早就使销售部门感到资源紧张、 应接不暇了。 再来看看绿丰公司销售人员的 KPI:销售量、回款额百分比和及时性、每周 拜访客户的数量。由于连销售部门都没有设定新产品销售方面的 KPI,更不指望 在销售人员的 KPI 清单中发现这方面的 KPI 了。然而,销售人员的参与对于新产 品开发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为他们是公司中离市场最近的人,对 市场的了解也最深。如果没有销售人员向研发和设计部门反馈客户的需求信息和 竞争对手的动向,那么原本就有很大风险的新产品开发,就更加没有获胜的把 握了。由于绿丰公司销售人员的 KPI 没有和公司的新产品战略挂钩,他们还像以 往一样,只重视老产品的销售。不用看财务报表我们也能知道,该公司新产品的 销售不会为其利润率和销量作出多大的贡献。 绿丰公司降低运营成本的努力也收效甚微。降低成本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改善 库存管理,使库存保持在最佳水平。但是绿丰公司库存过高,不仅占用了资金, 也造成保管、损坏、维护等方面的多项费用。所有这些成本算下来,总库存费用 大概占 25%左右的产品成本。进一步分析发现,产生高库存的主要原因是销售人 员往往给出高于实际数量 50%以上的销售预测。销售人员奖金发放的惟一标准是 销售额,而生产部门奖金发放的标准是生产成本。销售人员担心生产部门为降低 成本而压低库存,从而导致他们因为库存不够而不能及时交货,完不成销售任 务并损害客户关系,所以在预测时他们宁可多报。如果把预测的准确性也作为一 个 KPI 加入他们的考核指标中,并且与他们的奖金挂钩,销售人员会更加慎重 地对待预测。此外,生产部门也必须把订单完成率加入到考核指标中。 解决方法; 绿丰公司销售部门的绩效指标为例,除财务指标直接由公司目标分解而来 外,还可以考虑设立销售预测准确率指标和每月市场分析报告这个指标。设立预 测准确率,是为了满足生产部门的需要。如果预测准确,就会降低公司的库存, 从而增加运营效率。加入市场分析报告,是为了满足市场部的需要。因为销售部 一般是公司中最了解市场的部门,由它提供的报告应该会比市场部自己收集的 信息更准确、相关程度更高。 案例 6:横向失衡会诊 龙腾家电公司是华南的一家国营企业,家电制造和销售是其主营业务,去年的 销售额为 5 亿元人民币。当时这家企业正在改制,改制之后必须自负盈亏。如果 销售额达不到 5.5 亿元预定目标的 90%,即 4.95 亿元人民币,企业将陷入严重 的财务困境。 为了在改制后增强竞争力,提高利润和销售额,并且塑造一种以业绩为导 向的企业文化,公司总经理希望在改制之前投资一条新的空调生产线,力争通 过销售夏季新产品为公司增加 25%的收入,同时他还决定采用一套新的绩效考 核和管理体系。今年初,龙腾公司的改制基本完成,新的生产线引进到位,调试 成功后即可生产新产品,而新的绩效考核和管理体系也旋即启动。 眼看年中考核将至,该公司的销售副总裁开始着急起来,因为他刚刚得知 销售部有可能完不成前半年的主要考核指标。在此之前,他已经花了很大力气拿 到了大批新型空调的订单。但是,这批订货必须在炎热天气到来之前送到客户手 中。如果不能在 5 月 15 日前发货,客户就有权取消订单。然而,几个月来新生产 线一直处于调试阶段,很可能不能如期交货。 相比之下,主管生产的副总裁却显得踌躇满志,他的两项主要考核指标— —质量和产量——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比如次品率比原来降低了近 50%,远远 超过了设定的目标。对于新产品他不是不关心,可是如果现在就生产新产品,那 么根据经验机器的停工时间肯定会增加,从而导致产量下降。此外,新产品质量 达标也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搞不好会顾此失彼,导致次品率上升。年中考核 马上就开始了,他决定等考核后再着手完成新产品的生产任务。 公司的财务兼行政副总裁日子也过得不错。他的绩效考核标准之一是缩短应 收账款的账期。他认为缩短客户的付款期限是缩短应收账款账期的捷径。原来的 付款期限为 60 天,现在已减少到 30 天。另外,他还发出通知:超过新定期限的 客户将不再享受付款宽限期。其实,他也知道这种方法对销售不利,但销售不是 他的考虑重点。他关心的只是为公司尽快收回货款,减少利息成本,因为在新的 绩效评估系统中这才是他的 KPI。 诊断分析 不难看出,龙腾家电公司的销售部和生产部矛盾突出,而且财务部 的做法也与销售部的目标相抵触。由于生产部门要把新产品的投产时间推迟到年 中绩效考评之后,销售部门有可能无法按时交货。财务部门为了降低利息损失, 擅自缩短了大客户的付款期限,这很可能会招致大客户的不满,甚至投向竞争 对手的怀抱。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新产品无法使公司的销售额增加 25%,公司无 法达到预定销售目标的 90%。 造成横向失衡的原因是由于各方努力的方向不同。各方的努力方向取决于各 方的目标,而目标归根到底是由公司的绩效评估体系决定的。单从完成目标的角 度上讲,各位副总裁的做法无可厚非,真正出问题的是公司新的绩效管理系统。 这套系统设定了相互矛盾的目标,所以导致各个副总裁的做法相互矛盾。 虽说从顾全大局上讲,至少财务副总裁和生产副总裁都交了一份不及格的答 卷,可是我们发现他们的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尽管公司的 CEO 和董事会 对公司的战略一清二楚,但是 CEO 以下的中高层经理们对战略没有统一的认识。 此外,具体负责实施新绩效考核体系的人力资源部门对 CEO 的战略也不甚了了, 因此在设计新的绩效考核体系时没有考虑考核与战略要保持一致。这种与战略不 一致的绩效考核系统,在无形中加大了部门之间的摩擦,使整个组织处于散架 状况。 横向失衡不是孤立的现象,因为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 与战略脱节。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出发,把企业的战略传达 到各级单位直至个人,并且严格根据战略设定目标、衡量工作进展的指标以及在 某段时间内要达到的指标值。也就是说,绩效管理体系应该与战略管理体系紧密 结合起来。 要使企业变成以战略为中心的组织,首先要做到的是提高战略的透明度,即要 让公司的每位员工都清楚地知道公司未来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公司打算如何实 现这个目标。 在龙腾公司的案例中,据了解,公司的几位高层领导都不太了解 CEO 的战略, 这表明该公司的战略几乎没有透明度,而这种情况在“一把手说了算”的传统 的国营企业中非常普遍。提高公司战略透明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在公司制订战 略时让所有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越早让这些人员参与,他们对战略以及平衡计分 卡项目的支持力度也会越大。很难想像,一个感觉自己像局外人的副总裁会有热 情支持别人制订的战略。 案例 7: Quality Stamping 责任有限公司.Quality Stamping 是一家非常成 功的办公商用机器配件的制造厂.该公司是 IBM 主要的转包商,它由现任董事长 Richard M. Jackson 创建于二十世纪 60 年代.Mr. Jackson 辞职自己做转包商 前曾在 IBM 做了 10 年的机械师. 在 Jackson 的领导下,Quality Stamping 迅速地成长并扩大其经营.历经 二十世纪 70 年代,该公司的销售量以每年 15%的速度增长.公司由开始在 Mr. Jackson 的车库变为拥有两座大楼,40 名雇员包括 10 名机械师、20 名机械冲压 工、6 名其他雇员及 3 名秘书.Quality Stamping 从未卷入过任何雇员对人事政 策不满的纠纷中,也未试图组建工会组织,员工也从未提出组建工会的愿望 .该 公司雇员的流动率极低,仅为 5%,即每年平均两位员工.尽管如此,据对辞职 人员访问的显示,大部分员工离开是基于个人原因而与公司政策无关. Quality Stamping 从没有一个关于工资和薪金的计划.Mr. Jackson 经常去调查 同行业的可比工作率,然后提供有竞争性的工资标准作为起点.他坚信把薪金公 开化是对雇员隐私的侵犯. 但是 Mr. Jackson 的弟弟(公司的官员)最近在《哈佛经济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看到一篇文章,与 Jackson 对工资保密的逻辑背道而驰. 文章作者是全国知名的工业及组织方面的心理学家.他认为行为原则的基础就是 必须将工资标准让所有雇员都知道,如果它们会对员工的业绩和表现有影响 .这 样,工资的保密制度将让工资标准不能扮演一个可以激励雇员的角色.在权威性 的报刊上读到的管理理念,Mr. Jackson 没有考虑它对现行体制的适用性,便 决定转变他的政策,将每个雇员的工资标准公开化. 他从 20 名机械冲压工开始实行.命令财务部总结出一份表格(图 1.1),列出 每位雇员的编号,在职年限及小时工资率.Jackson 将这份表格在上午茶的前 5 分 钟贴到了员工休息室里.半小时后,Mr. Jackson 接到了机械冲压主管的电话.看到 那份工资薪金表后,雇员间开始激烈地争论.到下班的时候,20 名雇员中的 12 名都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参与到争论中.他们拒绝回去工作,直到他们中的一些 人降低或提高薪水.另外,以 Marjorie Smith 为首的一群雇员还与所在城市的国 际机械师联盟(IAM)联系以寻求帮助,并建议组建工会. 图 1.1 Quality Stamping 公司工资薪金表 为什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请对该案例做分析。 诊断分析: 公平性理论 研究已表明公平和非公平对雇员会产生极为戏剧化的反应.实际上,发展完善的 理论研究已经集中在这一现象上.可以确信的是一位雇员如果被不公平地对待 (比如,在公司工作 10 年的雇员却没有刚来的雇员赚得多,像 Quality Stamping 案例),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表现. 根据公平性理论,分配公正(distributive justice)的原则对雇员是至关重 要的.公正分配指所有的部门得到相同的结果/投入比例.在这种关系中,所有人 的结果和投入间的比例关系是相等的.这样,公正的分配可定义为公平性. 因为 平等与否会在员工中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所以薪资管理者在进行报酬决策时 必须认真的考虑这个因素.薪资的相对水平也十分重要,至少与报酬的绝对数量 同等重要.如果某人认为一个组织中具有平等,那么他就愿意为这个组织工作, 反之则会拒绝或离去.这会对整个组织的经济状况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规划, 管理及审核薪资工作时,管理者应十分重视这个因素. 外部,内部和个体平等 近年来,薪资管理理论家已认识到平等绝不是个简单的概念.其中涉及到多种因 素.投入的计算对于个人来说是很主观的,一个精算师在计算工作投入时可能会 想到许多方面的事情.他可能注意到目前精算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所以他应该 比从事供大于求的工作的人(比如小学教师)得到更高的工资,经济学家定义 雇主情愿付出的工资(劳动力需求)与雇员愿意接受的工资(劳动力供给)的 组合(交点)为交换率.某人所从事职业的外部市场交换率或交换价格极为他能 在工作中创造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将他的工资与外部市场普遍工资相比较那么他 就是在寻求外部平等. 一个员工不仅会寻求外部平等,他还可能将他的投入与其他员工相比较. 外部平等 外部平等是一个公平标准,它要求一个雇主给与雇员的报酬与该行业的市场普 遍价格相一致.我们都知道医生的工资比律师高,商学教授的工资比历史学教授 高,这种差异并不表示这些职业对于雇主的内在价值有何不同,而仅仅反映各 职业市场供求的差异. 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劳动力需求(雇主情愿支付的最高工资水平)与 劳动力供给(雇员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的交点所对应的工资等于交换率 时,便实现了外部平等. 内部平等 它也是一个公平标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它要求雇主支付给雇员的薪酬 与每种工作的相对内在价值相符.理论上讲,内部平等涉及的是一个工作对于雇 主的价值,此价值可能与市场没有直接联系.后面章节中的实证研究表明内部平 等和外部平等机制可独立运作,但目前我们对于内部平等的了解远不及外部平 等.有人认为某工作给雇主带来的实际经济价值是内部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另 一种看法则关注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包括员工的技术水平,努力程度和所需的 培训. 个体平等 此标准要求雇主根据员工个人价值的差异而给予不同的报酬.最简单的情况, 就是对于从事同种工作的员工,优秀工人应比差一些的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价值 因素包括资历(为雇主工作的时间),贡献和工作业绩 对于管理者来说,在考虑薪资目标时,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内部,外 部,个体平等三者保持独立.因为,首先,在薪资实践中,它们各自体现了不同 的目标.这三种平等都有复杂的,而又各不相同的特征和因素.外部平等主要涉 及到供求相互作用的外部经济现象.而内部平等则更多涉及到工作本身的各种因 素-责任感,教育,技能,努力程度和工作条件等.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因素与 外部市场条件没有明显联系.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也会相互冲突,这时,管理者 就应该在内外部平等间努力寻求一个折衷方案. 外部,内部和个体平等要作为独立的目标分别考虑,还因为管理层是否能 做到这一点会对员工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对于整个行业,一个员工的工资可能已 经很高了,但他或她也许仍感到不满意,因为报酬不足以反映他的工作对于雇 主的内在价值.或者,一员工可能觉得工资已实现了内部平等,但因为此工资不 能充分体现他与其他员工的价值差异,他也会感到不满意. 案例 8: 某公司为一家主要从事 IT 产品代理和系统集成的硬件供应商,成立 8 年来 销售业绩一直节节攀升,人员规模也迅速扩大到了数百人。然而公司的销售队伍 在去年出现了动荡,一股不满的情绪开始蔓延,销售人员消极怠工,优秀销售 员的业绩开始下滑,这迫使公司高层下决心聘请外部顾问,制定销售人员的薪 酬激励方案。 这家公司的销售部门按销售区域划分,同一个区域的业务员既可以卖大型 设备,也可以卖小型设备。后来,公司对销售部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将一个销售 团队按两类不同的产品线一分为二,建立了大型项目和小型设备两个销售团队, 他们有各自的主攻方向和潜在客户群。但是,组织结构虽然调整了,两部门的工 资奖金方案没有跟着调整,仍然沿用以前的销售返点模式,即将销售额按一定 百分比作为提成返还给业务员。这种做法,看似是不偏不向,非常透明,但没能 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造成两部门之间的矛盾,于是出现了上面讲到的现象。 诊断分析 这种分配机制产生的不合理现象具体有: 一、对于大型通信设备的销售,产品成本很难界定,无法清晰合理地确定返 点数。同时,很多时候由于竞争激烈,为了争取客户的长期合作,大型设备销售 往往是低于成本价销售,根本无利润可以返点。 二、销售返点模式一般一季度一考核,而大型设备销售周期长,有时长达一 两年,客户经常拖欠付款,这就使得考核周期很难界定。周期过短,公司看不见 利润,无从回报销售人员;周期过长,考核前期销售人员工作松散,经常找不 到订单。 三、大型设备成交额很大,业务员的销售提成远远高于小型设备的销售,这 导致小型设备的业务员心理不平衡,感到自己无法得到更高的收入,公司对自 己不够重视,于是工作态度开始变得消极。 四、大型项目一般是团队合作,由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亲自领导,需要公 司其他部门紧密配合,如何将利润分给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分配原则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销售返点模式难以回答的。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这个公司设计了一套量身定做的工资奖金方案。首 先,对两个销售团队重新进行职责定位,分别撰写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明确 工作分工,保证其他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同时对基本工资进行了不同幅度的调 整。然后,将两个团队工资分配体系彻底分开,即为两个团队分别设计一套完整 的自成一体的工资奖金方案:小型设备销售采取以成本利润为基础的返点模式, 而大型项目采取的是以目标绩效为基础的年薪制;小型设备采取个人激励,而 大型设备采取团队激励;小型设备考核周期为季度考核,大型设备是以项目为 周期的考核。最后,根据两类设备的特点,为销售人员设计不同的能力要求。 一个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往往会带来员工薪酬结构、绩效目标的变化。工 资奖金的变化,应为公司战略和新的管理模式服务。在我们试行新的薪酬激励方 案时,经常听到很多抱怨,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要保证一个新的销售人员薪酬 激励政策的顺利执行,应该考虑下面的几个方面: A、建立正确的销售文化和销售回报理念,保证公司政策适当向销售人员倾 斜。 B、业务指标设计合理,确保指标可控,可以实现和容易操作。 C、注意对新政策的沟通,使上下级理解支持新政策。 D、工资激励政策不宜经常变化,特别是在考核周期内,做到说话算数 案例 9: 张某是某知名软件公司开发部的高级工程师,自 1995 年进入公司以来,表 现十分出色,每每接到任务时总能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并时常受到客户 方的表扬。在项目进行时还常常主动提出建议,调整计划,缩短开发周期,节约 开发成本。但在最近的几个月里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不再精神饱满地接受任务了 同时几个他负责的开发项目均未能按客户要求完成,工作绩效明显下降。开发部 新任经理方某根据经验判断导致张某业绩下降的原因是知识结构老化,不再能 胜任现在的工作岗位了。立即向人力资源部提交了《关于部门人员培训需求的申 请》,希望人力资源部能尽快安排张某参加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让张某开阔一 下思路。HR 部门接到申请后,在当月即安排张某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周的关于编 程方面的培训、研讨会。一周结束回到公司后,状况没有出现任何改变。 如果你是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你将怎么样进行解决? 人力资源部主动与张工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张工工作 绩效下降的关键是对新上任的方经理的领导方法不满意,同时认为自己是公司 的老员工,不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技术能力都可以胜任部门经理的工作,但公司 却没有给他晋升的机会。其实导致张工工作绩效下降的真正原因是:A 与新任经 理的关系不太融洽;B 认为自己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而不是因为知识结构的 老化。 当绩效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缺乏培训的结果,应该深入了解其 真正的原因。其实导致绩效下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A.由于组织结构设置、内部 流程等方面存在问题;B.员工与上级的关系、工作地点或环境发生变化等;C.岗 位或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态度、知识或技巧没能适应转变。所以,人力资源部门 的人员需要做出必要的判断后,方能拨云见日。 案例 10: 某企业集团聘请招聘专家为其下属百货公司选拔总经理。在最后阶段,招聘 专家对一路过关的四位候选者使用了情景面试的方法。四位候选者被安排同时观 看一段录像,录像内容如下: 画面呈现一座小城市,画外音告知这是一个中等发达程度的小县城。镜头聚焦于 一家百货商场,时间显示当时是上午 9 时 30 分。这时,商场的正门入口处出现 了一位身高 1 米 80 左右、穿皮夹克的年轻小伙子。他走进商场,径直走向日用品 柜台。柜台里是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女售货员。小伙子向女售货员说:“拿包牙 膏。”女售货员问:“什么牌子?”“中华牌。”小伙子答道。女售货员说:“三块 八毛”小伙子掏出钱包,取出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女售货元找给他 96 元 2 角。 然后,小伙子将钱和牙膏收好,走出了商场。 画面重新回到了百货商场正门,时间显示是上午 10 时整。这时,一位身高 1 米 65 左右、穿笔挺西装的小伙子出现在门口,并径直向日用品柜台走去。“同志, 要点什么?”女售货员问道。“一支牙刷。”小伙子答道。“什么牌子?”女售货 员接着问。小伙子用手指了其中的一种。女售货员说:“两块八毛钱。”小伙子掏 出钱包,取出一张十元的人民币递给了女售货员。女售货员给小伙子一只牙刷并 找回 7 元 2 角钱。然而,小伙子突然说:“同志,你找错钱了,我给你的是一百 块钱 “你给我的明明是十块钱呀!”女售货员吃惊地说道。 “我给你的就是一百块钱,赶快给我找钱,我还有事情要做!”小伙子提高了嗓 门,语气也相当严厉。 女售货员急了,声音也提高了八度:“你这人怎么不讲理呢?你明明给的是十块 钱,为什么偏要说是一百元呢?你想坑人啊?” 这时,日用柜台边已经聚拢了十几位买东西的顾客看热闹。这位小伙子似乎实在 难以容忍了,向整个人群说道:"大伙都瞧瞧,这是什么服务态度!你们经理呢? 我要找你们经理。" 说来也巧,百货商场的总经理正好从楼上下来,看到这边有人围观,便走了过 来。 总经理看上去是一位二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怎么回事?”总经理问道。 女售货员看到总经理来了,像来了救兵一样,马上委屈地向总经理告状:“经理, 这个人太不讲理了,他明明给我的是一张十块钱,硬说是一张一百块钱。” 经理见她着急的样子,立即安慰她说:“张姐,别着急,慢慢讲,他买了什么? 你有没有收一百块钱一张的人民币?” 这位被总经理称为"张姐"的女售货员心情似乎平静了些。"他买的是牙膏, 嗷。。。。。。不,他买的是牙刷。对了我想起来了,今天,我没收几张一百块钱的 人民币,有一位高个儿给了我一百块钱,他买的是牙膏。这个人给我的就是十块 钱。" 总经理听了张姐的话,眉头有些舒展,转身走向人群中那位身高 1 米 65 左右的 小伙子,很有礼貌地说道:"很不好意思出现了这种事情。您能告诉我事情的真 实情况吗?"小伙子也似乎恢复了平静,同样有礼貌地坚持自己付给女售货员的 是一张一百块钱,是女售化员将钱找错了。这时总经理环视了一下人群,然后将 视线定格在这位小伙子身上,继续有礼貌地说:"这位先生,根据我对这位售货 员的了解,她不是说谎和不负责任的人,但是我同样相信您也不是那种找茬的 人。所以为了更好地将事情弄清楚,我可否问您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小伙子 问道。"您说您拿的是一张一百块钱,请问您有证据吗?"总经理问道。小伙子的 眼睛一亮,马上提高了嗓门说:"证据?还要什么证据?不过我想起来了,昨天 我算帐的时候,顺手在这张钱的主席像一面的右上角用圆珠笔写了 2888 四个数 字"。你们可以找一下。"总经理立即吩咐张姐在收银柜中寻找,果真找到了一张 主席像一面用圆珠笔写 2888 的一百块钱纸币。这时,小伙子来了精神,冲着人 群高喊:"那就是我刚才给的一百块钱,那个 2888 就是我写的。不信,可以验笔 迹。" 人群开始骚动,顾客们明显表示出对商场的不满。镜头在人群、小伙子、张姐和 总经理之间切换的脸上。 这时录像结束,并在屏幕上弹出两个问题: 1.假如您是该百货商场的总经理,您将如何应付当时的局面? 2.作为总经理,您将如何善后? 四位候选者被要求准备 10 分钟,然后分别向专家组陈述自己的答案,时间不超 过 5 分钟。 请问:什么是情景面试? •如果你是人力资源经理,你如何评价招聘专家提供的这个情景面试题的质量? 案例分析 情景面试应用于人才选拔是基于心理学家勒温的著名公式:B=f(P×E)。这 个公式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是其人格或个性(Personality)与 其当时所处情景或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换句话说,候选者面试时的表现 是由他们自身的素质和当时面对的情景共同决定的。如果考官能够恰当地选择情 景并保证情景对不同候选者的一致性,那么,不仅可以诱发候选者的相应行为, 而且能够说明候选者行为的不同是由其素质不同所致。本案例中的情景面试旨在 选拔集团公司下属的百货公司总经理,选择录像情景非常恰当,同时由于四位 候选者同时观看录像且问题一致,因此整个选拔程序的设计是公平合理的。第一 个问题的设置在于考察候选者的快速决策能力,由于允许他们有 10 分钟的准备, 因此也检验他们对问题分析的深度。第二个问题的设置则在于考察他们将突发事 件与管理制度相关联的能力。 A 候选者答案的大意是: 他首先向那位小伙子道歉,承认他的下属工作失误,然后当众批评女售货员, 并如数找给小伙子 97 元 2 角。这样做的理由是,90 多块钱是小事,影响正常营 业、损害公司形象是大事。事件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百货公司越不利。至于女售 货员所受到的委屈,可以在事后进行心理上的安抚。 B 候选者答案的大意是: 她首先诚恳地向那位小伙子和在场的顾客道歉,因为她手下的员工出言不逊, 冒犯了顾客。她也主张要将 97 元 2 角钱当场如数找给小伙子,但并不是承认自 己的员工搞错了,而是奉行顾客永远是对的"这一理念。并向在场的顾客承诺将 继续追查此事,如确系售货员失误要从严处罚,同时向顾客当事人承认错误和 赔偿。另外,她还诚恳地要求小伙子为配合百货公司的工作,留下联系方式。 C 候选者答案的大意是: 他认为只要他在那位小伙子耳边说上两句话就行了。他的话是"哥儿们,请跟我 到后面看一看,我们有内部录像系统。"他的理由是,整个事件明显是欺诈,对 付欺诈的手段就可以以毒攻毒,让其知难而退。 D 候选者答案的大意是: 他要当众揭穿“骗子”的伎俩,并与公安部门相配合对之进行打击。他首先私下 吩咐保安人员报警,然后向小伙子发问:您确定您支付的是一百块钱,而不是 十块钱,是吗?"得到认可后进行推理:"既然您支付的是一百块钱,上面又写有 2888,那么这张钱上应该有您的指纹。既然您没有支付十元钱,那么,收银柜内 今天收到的所有十元纸币上就不会有您的指纹。如果经查证有一张十元纸币上有 您的新鲜的指纹,又如何解释呢? 如果你是人力资源经理,你如何评价上面 4 为候选人的回答? 谁适合做总经理呢? 候选者的优点在于能够从公司大局出发,分清轻重缓急,具备作为公司总经理 的基本思维素质。但是,其具体做法毕竟是委曲求全,且有向不法行为低头之嫌 B 候选者的优点与第一位相似,但较为主动一些。在无法立即判断孰是孰非之际 突出"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让顾客明白,百货公司做让步性决策的前提是对顾 客的热爱。但是,这种做法仍然没有负起道义的责任。 候选者的优点在于有较强的道义感,对恶势力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但是,他犯 了一个大忌,就是职业经理人应以诚信为本。"内部录像系统"在"中等发达程度 的小县城"里的百货公司中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候选者如果没有意识到"中等发达 程度的小县城",便是信息管理能力方面的欠缺;如果意识到了,便是以诈还诈 了。 D 候选者的最大优点在于对问题分析的深刻性,他敏锐地抓住了诈骗者逻辑上 的盲区,当场予以揭穿是有震撼力的。从道义的角度上讲,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作为职业经理人,"得理也饶人"是一大招财秘诀。何况女售货员在有理的 情况下也不该出言不逊。因此,如果这位候选者在识破骗局的同时,又不忘向当 时的顾客群体展示亲和力,那么效果会更好。 总而言之,案例中情景面试的第一题旨在考察候选者的三层素质:洞察力一 一对事件本质的把握;全局观一一对形象力和"顾客至上"理念的理解;道义感 一一对社会上反诚信现象的态度。 案例 11: 小李 2000 年进入 A 公司做技术部门的工程师,并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 由于小李业务上一贯表现很突出,2001 年 12 月 A 公司安排小李到加拿大参加一 个产品的维修培训。当时小李与单位签了一个担保协议(协议内容附后),小李 在回国后,于 02 年 5 月辞职离开单位。A 公司就该协议要求小李赔偿四万元的违 约金,小李认为该要求不合理,认为 A 公司为他支付的全部培训费用只有来回 的差旅费和津贴,且该协议也是 A 公司的格式合同,小李及其妻子当时也只有 签字的份,所以不愿意赔偿 A 公司要求的四万元。 •担保协议内容如下: •甲方:**公司乙方:小李 丙方:小李的妻子 •应乙方的请求,丙方愿意为乙方赴加拿大进行(培训、考察)提供担保,甲方 经审查同意丙方作为乙方的经济保证人,甲、乙、丙三方经协商一致同意订立以 下协议: •一、乙方在赴加拿大进行(培训、考察)期间,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丙方应负 担保责任。 •1.未能按期返回; 2.未能完成预定进修(培训、考察)任务; 3.进行(培训、考察)期间造成甲方名誉或经济损失; 4.进行(培训、考察)后继续为甲方工作未满三年辞职或因故意违反甲方《奖惩 条例》被辞退。 •二、丙方的担保责任如下: •1.赔偿甲方为乙方进修(培训、考察)而支付的全部费用人民币五万元; 2.赔偿甲方名誉损失费一万元,经济损失费一万元;(此款不适用第一条之第 四项) 3.赔偿甲方要求履行担保义务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如律师代理费、交通费等); 4.上列培训责任可按乙方进修后回公司的工作服务期递减,即继续工作不满一 年的赔偿 80%,以后每工作满一年,递减 20%,直至服务期满不再承担赔偿责 任。 •三、丙方的保证责任为不可撤销之连带责任担保,担保期间不因其地位或财力 状况的改变而改变。 •四、如乙方违反本协议条例时,甲方有权先行要求丙方履行第二条担保责任。 如丙方拒绝履行担保责任的,甲方有权向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五、丙方担保期限:自被担保人派出进修至回本公司继续工作服务期满止。 •你认为该公司做法是否适当? •小李要不要赔偿? 参考答案: 违约金有约定按约定,无约定按实际损失《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 定的赔偿办法》规定,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 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 的按约定办理。小李和 A 公司签订的担保协议应算是双方的约定内容,在出现争 议后,应该按照协议的有关条款办理。 • 另外,关于小李和 A 公司劳动合同的提前解除,1996 年 10 月 31 日的《劳动部 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三项中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可以在劳 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未经 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或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作任务尚未完成,任何一方解除劳 动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按照《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 法》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在合同中规定了违约金问题,则要按照合同规定执 行。如果没有规定违约金,除非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否则不必赔偿。 第一种情况,是在试用期内辞职,不用赔付培训费。根据劳办发 (1995)264 号《劳动部办公厅关于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处理依据问题的复函》 第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出资(指有支付货币凭证的情况)对职工进行各类技术 培训,职工提出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如果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要求 劳动者支付该项培训费用。 • 第二种情况,当劳动合同期满,合同自然终止时,用人单位不应收取培训费。 • 第三种情况,培训费的赔偿也不包括进单位的“入门教育”,不包括单位为 调整人员和岗位而进行的转岗培训。 A 公司对小李的培训不属于上面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所以应该赔偿在担 保协议中规定的违约金。 • 案例 12: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一个有成长性的高新技术行业, 但随着公司的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原来的管理制度明显的跟不上企业的发展 需求,表现在:迫于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现行绩效考核办法往往频繁调 整,然而员工积极性并无明显改善,抱怨之声依然不决于耳。可是,拿出一个能 为各方所接受的、公正的绩效考核办法又令企业管理层大伤脑筋,人才流失,难 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请问:该公司考核制度存在什么弊端? •你打算如何改进的? •1:绩效考核办法过于粗旷,绩效考核结果的处理非程序化,缺乏有效的申诉 机制 •2:绩效考核的结果同职业晋升、薪酬分配挂钩过于简单化,人才的选拔和任免 主观偏好较大。 •3:缺乏系统的人才晋升通道,内部晋升通道设计与执行不合理,薪酬分配缺 乏合理的业绩依据,薪酬与岗位职责、业绩考核脱节。 •4:对高层管理人员缺乏明确而持续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未加具 体分析,员工行为偏离企业总体目标,缺乏有效的导向和制约纠偏机制。 •组织再造,建立一套系统的组织结构体系, •明确部门职责,岗位责任,制定岗位说明书,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有效的绩 效考核体系,
31 页
306 浏览
立即下载
孙光夫新编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主讲:孙光夫 2009 年 5 月 1 日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变革 第一单元 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知识要求】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作协作的基本形式柜架。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一)组织设计理化的内涵 (二)组织设计的基础原则 组织设计的 8 条指导原则: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管理幅度原则、专业化原 则、协调原则和明确性原则; 建全组织工作的 15 条基本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责 的绝对性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权等级原则、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 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和便于领导原则。 1.任务与目标原则: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这是 最基本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最大,专业性强,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部门,有 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由于受个人业务、知识、经验条件的限制,一名领导人能够有效领导的直属 下级人数是有一定限度的。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企业组织设计时,既要有必要的权力集中,又要有必要的权力分散,两 者不可偏废。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要求组织设计时,既要保证组织外部 环境和企业任务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有序地正常运转;同时又要保证组织在运转过程中,能够根 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变更,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 二、新型组织结构模式 (一)立体结构模式,又称多维组织、立体组织或多维立体矩阵制等,它是矩阵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 它把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组织结构 模式。 (二)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内部各组成的生产技 术特点及其对管理的不同要求,人为地把企业分成许多“组织单位”,并将其看成是相对独立的生 产经营部门,赋予它们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让它们拥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使每一单位负有 “模拟性”的盈亏责任,实现“模拟”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以调动其生产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 , 达到改善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的组织结构。 (三)分公司与总公司: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 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分公司没有自己的独立名称,没有独立的章程和董事会,其全部资产是总公 司资料的一部分。 (四)子公司与母公司:子公司是指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 (五)企业集团,是一种以母子公司为主体,通过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种方式,与众多企业 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能力要求】 一、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1)分析组织机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主要因素有:企业环境、企业规模、企业 战略目标、信息沟通。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2)根据所选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部门。 (3)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 (4)将各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5)根据环境的变化断调整组织结构。 二、部门结构不同模式的选择: 部门结构模式主要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等。 (1)以工作的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内部结构包括,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 小组)等模式,也就是广义的职能制组织结构模式。 (2)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包括事业部和模拟分权制模式。 (3)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以关系为中心设计的部门内部结构通常出现在一些特别巨大的 企业或项目之中,如某些跨国公司。从本质上说,它只是将其他组织设计原则加以综合应用,缺乏 明确性和稳定性,实用性较差。 第二单元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知识要求】 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 【能力要求】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程序 (一)组织结构诊断: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组织改革的目标,采集数据资料对组织机构诊断分析。 1.组织结构调查: 对组织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调查,掌握资料和情况。系统地反映组织结构的主要资料 有:工作岗位说明书、组织体系图、管理业务流程图。 2.组织结构的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明确现行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为提出改进方案打下基础。组织结构分析 主要有三方面: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的改变;哪些决定企业经营的关键性职能 ? 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 3.组织决策分析: 在分析决策应当放在哪个层次或部门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决策影响的时间;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 面;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决策的性质。 4.组织关系分析 (二)实施结构变革:提出若干可行的改革方案可供选择,明确方法步骤具体措施和工作重点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变革的征兆主要有:企业经营业绩下降,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 员工士气低落等, 2.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方式:改良式变革,爆破式变革,计划式变革 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组织结构整合是最常用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 第二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内容 人力资源规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泛指各种类型人力资源规划,而狭义的人力 资源规划是特指企业人员规划。从时限上看,五年以上的计划才可以称之为计划。 (二)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主要有:人员配备计划;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晋升计划。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2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二)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划,除了以上三种人员计划之外,还包括:人员培训开发 计划;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员工绩效管理计划。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呢;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提 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 (一)外部环境:经济形势,人口环境,科技环境,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 (二)内部环境:企业的行业性,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四、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制定狭义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即企业各类人员规划时,为了保证规划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有效 性,应遵循的原则: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 则,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 【能力要求】 一、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即企业的各类人员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活动,它的核心部分 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及供需综合平衡三项工作。企业各类人员规划的基本程 序是: 1. 调查、收集和整理涉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息。 2. 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 确而详实的资料。 3. 在分析人力资源需要和供给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各种科 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 4. 制定人力资源供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并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 求大于供的政策措施。 5. 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 二、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 人员配置的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人力资源费用计划;人力资源政 策调整计划;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 第一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人力资源预测的内涵: (一)预测:是计划的基础,是对未来状况做出估计的专门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于通过各种定性 、 定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规律性。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是估算组织未来需要的员工数量和能力组合,它是公司编制人力资源 规划的核心和前提,其直接依据是公司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 (三)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是指企业根据既定的目标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类人力资 源补充来源情况的分析预测。 (四)人力资源预测与人员规划的关系:人员规划是指企业稳定地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理的人力 资源,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该组织目标而拟订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 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 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3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存量与增量预测、结构预测、特种人力资源预测。 三、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 作用是在服从组织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通过预测人员需求,采取措施保留和吸引企业对口专业人才 , 从而获得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对组织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两方面 四、人力资源预测的局限性: 主要有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的抵制,预测代价高昂,知识水平的限制等 五、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 一般因素主要有 11 个: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生产需求(或者企业总产值);劳动力成本 趋势(工资料状况);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追加培训的需求;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旷工 趋向(或出勤率);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影响;工作小时的变化;退休年龄的变化;社会安全福利保 障。 【能力要求】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现实人力资源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预测分析。其 具体程序: 一、准备阶段: 1. 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由企业总体经济发展预测系统、企业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预测系统 和人力资料预测模型与评估系统等三个子系统构成。 2. 预测环境五影响因素分析: SWOT 分析法:S 代表优势(strength),W 代表劣势(weakness),O 代表机会(opportunity),T 代 表威胁(threat)。 竞争五要素分析法:新加入竞争者的分析、对竞争策略的分析、对自己产品替代品的分析、对顾客群 的分析、对供应商的分析。 3. 岗位分类 4. 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 二、预测阶段: 三、编制人员需求计划: 平衡公式:计划期内员工补充量=计划期内员工总需求量-报告期期末员工总数+计划期内自然减员员 工总数 第二单元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知识要求】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原理:惯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相似性原理 【能力要求】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技术路线 二、对象指标与依据批标 (一)对象指标,是指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对象,可以是总量需求预测指标。 (二)依据指标,是影响需求预测的变量因素。 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定性方法 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大类,其中定性预测主要有经验预测法、描述法和德尔菲法。 (一)经验预测法:是指利用现有的情报和资料,根据有关人员的经验,结合本公司的特点,对公 司的人员需求加以预测。 (二)描述法:是指人力资源计划人员可以通过对本企业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有关因素的变化进 行描述或假设。 (三)德尔菲法:又叫专家评估法,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专家(尤其是人事专家)对企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4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量的分析评估。 1.第一轮: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家组,准备有关资料,征求专家意见。 2.第二轮: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预测问题(问题一般以 25 个为宜),交付专家组评论评价, 然后由预测组织统计整理。 3.第三轮:修改预测结果。 4.第四轮:进行最后预测。 四、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 (一)转换比率法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实际上是要揭示未来的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员工的数量。员工总量需求预 测方法公式: 计划期末需要的员工数量=(目前的业务量+计划期业务的增长率)/[目前人均业务量*(1+生产率的 增长率)] (二)人员比率法 采用人员比率法时,首先应计算出企业历史上关键业务指标的比例,然后根据可预见的变量计算出 所需的各类人员数量。 (三)趋势外推法 又称为时间序列法,是定量预测技术的一种。其实质是根据人力资源历史的和现有的资料,随时间 变化的趋势具有连续性的原理,运用数学工具对该序列加以引申,即从过去延伸将来,从而达到对 人力资源的未来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的目的。 (四)回归分析法 是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定量 预测方法,又称回归模型预测法或因果法。 (五)经济计划模型法 是先将公司的员工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模型的形式表示出来,依此模 型及主要因素变量,来预测公司的员工的需求。 (六)灰色预测模型法 本质是经济计量模型法,不同的是,经济计算模型法对数据的完整性有很高的要求,而灰色预测模 型法能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或非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 (七)生产模型法 是根据企业的出水平和资本总额来进行预测,它主要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总产出=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总生产率系数*正态分布误差 (八)马尔可夫分析法 主要思路是通过观察历年企业内部人数的变化,找出组织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由此推断未来的人 事变动趋势和状态,既可以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也可以预测企业内部的人员供给情况。 (九)定员定额分析法 1.工作定额分析法 2.岗位定员法 公式: 定员人数=岗位班作业平均体力过去时间总和/岗位作业时间标准 3.设备看管定额 公式:设备看管定额=岗位作业时间标准 / 看管单台设备班平均耗费的体力劳动时间 定员人数=计划需要同时开动的设备台数 / 设备看管定额 4.劳动效率定员法 公式:劳动定额=测定期班平均工作任务总量*岗位作业时间标准 / 班平均体力劳动时间总和 定员人数=计划期班平均工作任务总量 / 劳动定额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5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5.比例定员法 公式:定员比例=标志物数量*岗位作业时间标准/班平均体力过去时间总和 (十)计算机模拟法 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诸方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是在计算机中运用各种复杂的数 学模式对在各种情况下企业组织人员的数量和配置运转情况进行模拟测试,从模拟测试中预测出对 各种人力资源需求的各种方案以供组织选择。 注意事项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定量方法的注意事项: 1. 转换比率法和数学模型法都是以现存的或者过去的组织业务量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都适合 于预测具有共同特征的员工的需求。如果员工的数量不仅取决于业务量一个因素,而是取决于多个 解释变量,那么就需要用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都是以函数关系不变作为前提,但是,这经常是不符合实际的,因 此需要用管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 第三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的总量预测 【知识要求】 影响企业人员需要的因素有很多,而且不同人员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做人力资源需求预 测时,必须根据岗位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确定合理而具体的影响参数。 【能力要求】 第四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预测 【能力要求】 一、企业专业技能人员结构预测 对专门技能人员而言,在企业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工种的员工人数存在稳定的比例关 系。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比例关系对其数量和结构进行预测。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结构预测 对经营管理员而言,若没有发生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其人员数量与基层人员呈稳定的比例关系; 若生产技术、销售技巧等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其人员分类结构较为稳定;若社会的文化水平提高速 度较平稳,其人员学历结构较为稳定;若社会生活水平生活节奏保持稳定,则其人员的年龄结构较 为稳定。 第四节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与供求平衡 第一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知识要求】 企业人员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种,其预测类型也包括内部供给预测和外部供给预测两种。 【能力要求】 一、企业人员供给预测步骤 二、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 (一)人力资源信息库: 人力资源信息库是计算机运用于企业人事管理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建立的、记录企业每个员工 技能和表现的功能模拟信息库。 (二)管理人员接替模型: (三)马尔可夫模型: 马尔可夫模型是分析组织人员流动的典型矩阵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发现组织人事变动的规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6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律,推测组织在未来的人员供给情况。 第二单元 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 【能力要求】 供求关系的三种情况:人力资源供应平衡;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结果是导致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 耗严重,生产或工作效率低下;人力资源供小于求。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7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第一节 员工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建 【知识要求】 一、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 (一)个体差异原理 员工测评的对象是人的素质。只有人的素质存在而且具有区别时,员工测才评才具有现实的客观基 础。员工测评的基本假设认为:人的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为意志所转移 的。 (二)工作差异原理 (三)人岗匹配原理 所谓人岗匹配就是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理,根据人体间不同的素质和要求,将其安排在各 自最合适的岗位上,保持个体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同构性,即保持个性需要与工作报酬的同构性 , 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人岗匹配包括:工作要求与员工素质相匹配;工作报酬与员工贡献相匹配;员工与员工之间相匹配 ; 岗位与岗位之间相匹配。 二、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 (一)选拔性测评:是指以选拔优秀员工为目的的测评。 (二)开发性测评:是指开发员工素质为目的的测评,可以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三)诊断性测评:是了解现状或查找根源为目的的测评。 (四)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指以鉴定或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以及具备程度为目的的 测评,它经常穿插在选拔测评中。 三、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一)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 所谓客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是指在素质测评过程中,既要尽量采取客观的测评手段与方法,又 不能忽视主观性综合评定的作用;既要强调客观性,又不能完全追求客观性,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测 评工具客观性与测评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让它们彼此优势互补,而不要相互对立。 (二)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所谓定性测评,就是采取经验判断与观察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性质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而定量 测评,就是采取量化的方法,侧重从行为的数量特点方面对素质进行测评。 (三)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相结合 静态测评是指对被测评者已形成的素质水平的分析评测,是以相对统一的测评方式在特定的时空下 进行测评,不考虑素质前后的变化。静态测评的优点是便于横向比较,可以看清被测评者之间的相 互差异及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但缺点是忽视了被测评者的原有基础与今后的发展趋向。 (四)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素质测评是对一个人的德、能、识、体的素质的测评,而绩效测评是一种业绩实效的考查评定。素质与 绩效互为表里,素质是取得绩效的条件保证,而绩效是素质高低的事实 证明。因此,应该从素质测 评中预测绩效,从绩效测评中验证素质。 (五)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 所谓分项测评,是把素质分解为一个个的项目分别独立进行测评,然后将测评结果简单相加。所谓 综合测评,则是对综合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系统的测评。 四、员工素质测证量化的主要形式 (一)一次量与二次量化 (二)类别量五模糊量化 (三)顺序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8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四)当量量化。所谓当量量化,就是先选择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 对象进行统一性的转化。 五、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一)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 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的测评对象的数量与质量的测评起着“标尺”作用。素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 或者把它投影到测评标准体系中,才能表现它的相对水平与内在价值。它一般由标准、标度和标记三 个要素组成。 1.标准:所谓标准,就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征 的描述与规定。 2.标度:所谓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 频率的规定。 3.标记:所谓标记,即对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汉字或数 字来表示,它可以出现在标准体系中,也可以直接说明标准。 (二)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 测评标准体系设计为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方面。横向结构是指将需要测评的员工素质的要 素进行分解,并列出相应的项目;纵向结构是指将每一项素质用规范化的行为牲或表征进行描述与 规定,并按层次细分。 1.测评标准体系的横向结构: 员工的素质,很多人也称之为能力,是由多种要素耦合而成的。在测评标准体系的设计中,可以概 括为结构性要素、行为性要素和工作绩效要素三个方面。 (1)结构性要素,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反映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构成。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行为环境要素,是从动态角度来反映员工素质及其素质及其功能行为特性,主要是考察员工的 实际工作表现及所处的环境条件。 (3)工作绩效要素,是一个人的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工作绩效要素的考察,可以对 员工素质及其功能行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 在测评标准体系中,一般根据测评的目的来规定测评内容,在测评内容下设置测评目标,测评目标 下设测评指标。 (1)测评内容:是指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范围,它具有相对性。 (2)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筛选综合后的产物。有的测评目标是测评内容点的直接筛选结果,而 有的则是测评内容的综合。测评目标是素质测评中直接指向的内容点。 (3)测评指标:是素质测评目标操作化的表现形式。 关系: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与测评指标是测评标准体系的不同层次。测评内容是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 象与范围,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的明确规定,测评指标则是对测评目标的具体分解。 (三)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 1.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 是依据测评内容与测评目的而形成的测评标准体系,一般是对测评对象内涵的直接描述或诠释。 2.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是对测评客体外延的比较而形成的测评标准体系。效标参照性体系与测评客体本身无关,而常模参 照性指标体系则与测评客 价格客体直接相关。 六、品德测评法 (一)FRC 品德测评法 所谓 FRC 品德测评法是事实报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考核性品德测试方法。这种品德测证方法的基本思 路是借助计算机的分析技术,从个体品德结构要素中确定一些基本要素,再从基本要素中选择一些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9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表征行为或事实,然后要求被测评者就自己是否具备这些表征行为与事实予以报告。 (二)问卷法 采用问卷测验形式测试品德是一种实用、方便、高效的方法。 (三)投射技术 设射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投射技术是指那些把真正的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证技术。 狭义的投射技术是指把一些无意义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图形、句子、故事、动画片、录音、哑剧等呈现 在被测评者面前,不给任何提示、说明或要求,然后问被测评者看到、听到或想到什么。 七、知识测评 知识测评实际对人们掌握的知识量、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测量与评定。 八、能力测评 能力测评包括一般能力测评、创造力测评和学习能力测评 【能力要求】 一、企业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 (一)准备阶段 1.收集必要的资料 2.组织强有力的测评小姐 3.测评方案的制定 (二)实施阶段 1.测评前的动员 2.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3.测评操作程序 (三)测评结果调整 1.引起测评结果误差的原因 2.测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 4.测评数据处理 (四)综合分析测评结果 1.测评结果的描述 2.员工分类 4.测评结果分析方法 第二节 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单元 面试的基本程序 【知识要求】 一、面试的内涵 二、面试的类型 1.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面试可分为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结构化面试又 称为规范化面试,是指依照预先确定的题目、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面试,要求做到程序的结构化、题 目的结构化和评分标准的结构化;非结构化面度是指在面试中事先没有固定的柜架结构,也不使用 确定答案的固定问题的面试;半结构化面试是介于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之间的一种面试形式。 2.根据面试实施的方式,面试可分为单独面试与小组面试。单独面试又称序列化面试,是指面试考 官与每一位应聘者单独交谈的面试形式;小组面试又称同时化面试,是指面试考官同时对若干个应 聘者(应聘者小组)进行面试的形式。 3.根据面试的进程,面试可分为一次性面试与分阶段面试。一次性面试是指用人单位将应聘者集中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0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在一起一次性完成的面试;分阶段面试是指用人单位分几次对应聘者进行面试。 4.根据面试题目的内容,面试可分为情景性面试和经验性面试。在情境性面试中,面试题目主要是 一些情境性的问题,即给定一个情境,看应聘者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如何反应的;在经验性面试中, 主要提问一些与应聘者过去的工作经验有关的问题。 三、面试的发展趋势 1.面试形式丰富多样 2.结构化面试成为面试的主流 3.提问的弹性化 4.面试测评的内容不断扩展 5.面试考官的专业化 6.面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 【能力要求】 一、面试的基本程序 (一)面试的准备阶段 1.制定面试指南 (1)面试团队的组建 (2)面试准备 (3)面试提问分工和顺序 (4)面试评分技巧 (5)面试评分方法 2.准备面试问题 3.评估方式确定 4.培训面试考官 (二)面试的实施阶段 1.关系建立阶段 2.导入阶段 3.核心阶段 4.确定阶段 5.结束阶段 (三)面试的总结阶段 1.结合面试结果 2.面试结果的反馈 3.面试结果的存档 二、面试中的常见问题 1.面试目的的不明确 2.面试标准的不具体 3.面试缺乏系统性 4.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 5.面试考官的偏见 三、面试的实施技巧 1.充分准备 2.灵活提问 3.多听少说 4.善于提取要点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1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5.进行阶段性总结 6.排除各种干扰 7.不要带有个偏见 8.在倾听时注意思考 9.注意肢体语言沟通 注意事项 员工招聘时应注意的问题: 1.简历并不能代表本人 2.工作经历比学历更重要 3.不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 4.让应聘者更多地了解组织 5.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会 6.注意不忠诚和欠缺诚意的应聘者 7.关注特殊员工 8.慎重做决定 9.面试考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第二单元 结构化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知识要求】 一、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 面试问题通常会涉及教育、培训、工作经历、职业发展、自我评价、家庭背景、求职动机、专业知识和技 能等方面。具体可分为七种类型:背景性问题、知识性问题、思维性问题、经验性问题、情境性问题、压 力性问题、行为性问题。 二、行为描述面试的内涵 行为描述面试简称 BD(behavior description)面试,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化面试,与一般结构化面试 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的面试问题都是基于关键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这种面试方法在于对目标岗 位进行充分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所需的关键胜任特质进行清晰的界定, 然后在应聘者过去 瓣经历中探测与这些要求相关的行为样本,在胜任特质的层次上对应聘者做出评价。 (一)行为描述面试的实质 (二)行为描述面试的假设前提 (三)行为描述面试的要素 在进行行为描述面试时,面试考官应把握住 4 个关键的要素: 1.情境(situation),即应聘者经历过的特定工作情境或任务; 2.目标(target),即应聘者在这情境当中所要达到的目标; 3.行动(action),即应聘者为达到该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4.结果(result),即该行动的结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 结果。 第三单元 群体决策法的组织与实施 学习目标 掌握招聘决策中的群体决策方法 第三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单元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操作流程 【知识要求】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2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一、评价中心的含义 评价中心是从多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 无领导小组讨论(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简称 LGD)是评价中心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指由一定数量的一组被评人,在规定时间内就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各个成员处于平等的地 位,并不指定小组的领导者或主持人。通常,被评人通过讨论得到一个全体成员一致认为的用于问 题解决的决策方案,评价者通过被评人在讨论中的语言及行为的观察评价被评人的领导能力、人际 沟通技巧、主动性、口头表达能力、说服力、自信心等能力。一般情况下,无领导小组讨论都要进行录 像,然后评价人员根据录像内容进行评分。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的类型 1.根据讨论的主题有无情境性,可分为无情境性讨论和情境性讨论: 无情境性讨论一般针对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进行;情境性讨论一般把应聘者放在某个假设的情境 中来进行。 2.根据是否给应聘者分配角色,可以分为不定角色的讨论和指定角色的讨论: 不定角色的讨论是指小组中的应聘者在讨论过程中不扮演任何角色,可以自由地就所讨论的问题发 表自己的见解;指定角色的小组讨论中,应聘者分别被赋予一个固定的角色。 四、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缺点 (一)优点: 1.具有生协的人际互动效应 2.能在被评价者之间产生互动 3.讨论过程真实,易于客观评价 4.被评价者难以掩饰自己的特点 5.测评效率高 (二)缺点 1.题目的质量影响测评的质量 2.对评价者和测评标准的要求较高 3.应聘者表现易受同组其他成员影响 4.被评价者的行为仍然有伪装的可能性 第二单元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 【知识要求】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原理 无领导小组讲座旨员工素质测评的一种方法,目前流行的素质理论包括素质的“冰山模型”或“洋 葱模型”,把人素质从里到外大致划分成为内在素质(态度、动机、价值观等)、知识和技能、外在行 为三部分,其中外在素质只能通过外在行为来衡量。 二、题目的类型 (一)开放式问题 (二)两难式问题 (三)排序选择型问题 (四)资料争夺型题目 (五)实际操作型题目 三、设计题目的原则 (一)联系工作内容 (二)难度适中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3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三)具有一定的冲突性 【能力要求】 一、选择题目类型 二、编写初稿 三、调查可用性 四、向专家咨询 五、试测 六、反馈、修改、完善 第三章 培训与开发 第一节 企业员工培训规划与课程设计 第一单元 员工培训规划的制定 【知识要求】 一、员工培训规划的概念 它是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根据企业各种培训资源的配置情况 , 对计划期内的培训目标、对象和内容、培训的规模和时间、培训评估的标准、负责培训的机构和人员、 培训师的指派、培训费用的预算等一系列工作所作出的统一安排。 二、制定培训规划的要求 培训规划作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满足员工培训需求的活动实施方案,其制定过程必须 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系统性 2.标准性 3.有效性 4.普遍性 三、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培训的目的 2.培训的目标 3.培训对象和内容 4.培训的范围 5.培训的规模 6.培训的时间 7.培训的地点 8.培训的费用 9.培训的方法 10.培训的教师 11.计划的实施 【能力要求】 一、制定培训规划基本步骤: 1.培训需求分析 2.工作岗位说明 3.工作任务分析 4.培训内容排序 5.描述培训目标 6.设计培训内容 7.设计培训方法 8.设计评估标准 9.试验验证 二、制定培训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单元 教学计划的制定 【知识要求】 一、教学计划的内容 二、教育计划的设计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最优化原则 4.创新性原则 【能力要求】 一、国外常见的几种教学计划设计程序 1.肯普的教学设计程序 2.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 3.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程序 二、我国常用的教学设计程序 主要步骤: (1)确定教学目的;(2)阐明教学目标;(3)分析教学对象的特征;(4)选择教学策略;(5)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4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选择教学方法及媒体;(6)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7)评论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修正。 第三单元 培训课程的设计 【知识要求】 一、培训课程的要素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3.课程教材 4.教学模式 5.教学策略 6.课程评价 7.教学组织 8.课程时间 9.课程空间 10.培训教师 11.学员 二、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企业和学员的需求。 2.培训课程设计要符合成人学员的认知规律。 3.培训课程的设计应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三、课程设计文件的格式 1.封面 2.导言 3.内容大纲 4.开发要求 5.交付要求 6.产出要求 【能力要求】 一、培训项目计划 二、培训课程的分析 (一)课程目标分析 1.学员分析 学员分析是指通过采访学员、现场观察等方法来了解培训学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过程,分析 结果汇总学员分析报告表内。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指分析学员所在岗位或目标岗位对就职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要求的过程,分 析结果应汇总在任务分析报告表中。 3.课程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分析是指在培训课程结束时,希望学员通过课程学习能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 (二)培训环境分析 培训环境分析是指对开展培训的环境与条件进行分析。 三、信息和资料的收集 四、课程模块设计 五、课程内容的确定 六、课程演练与试验 收集学员、同事、专家的意见常用的方式: 1.头脑风暴法,让参与者自由讨论,主持者记录下各种建设,提炼的修改意见。 2.问卷调查法,根据课程要素或培训流程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分别发放给学员、同事和 专家进行调查,并回收、处理和分析调查问卷,提炼出修改意见。 七、信息反馈与课程修订 在课程预演结束以后,甚至在培训项目开展以后,要根据学员、有关问题的专家以及同事的意见对 课程进行修订。课程需要做出调整,有些甚至可能要对整个培训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八、课程设计的应用实例 注意事项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1.相关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企业生和经营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自觉地去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实 践的要求,主动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趁势。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5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2.有效性。培训内容的有效性是判断培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3.价值性。培训课程内容最终是为学员服务用的,如果它既满足学员的兴趣,又反映培训的需求, 那么该内容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能被学员所可和同化,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使学员不仅“好 学”而且“乐学”,有利于培训质量得到真正提高。 二、课程内容制作的注意事项 三、不同企业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 1.创业初期:提高创业者的营销公关能力、客户沟通能力。 2.发展期:提高中层管理员的管理能力。 3.成熟期:提高企业的素质。 第四单元 企业培训资源的开发 【知识要求】 一、培训中的印刷材料 二、培训教师的来源 (一)聘请企业外部培训师 (二)开发企业内部的培训师 【能力要求】 一、设计合适的培训手段 1.课程内容和培训方法 2.学员的差异 3.学员的兴趣与动力 4.评估手段的可行性 二、开发培训教材的方法 三、培训教师的选配 第五单元 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设计 【知识要求】 一、管理人员的层次等级 1.高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掌舵人,他们应该具有广阔视野,能系统地把握当今全球的社会、政治、经济 形势;具有洞察力,能洞察企业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要有全局的战略眼光,能对企业的战略目标 和方针进行创造性的规划、决策和控制。 2.中层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人员是指企业各级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他们承担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职能工作的 具体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3.基层管理人员 基层管理员是指在企业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一线执行管理职能的直接管理人员,包括在生产和服 务一线中起监督、指导作用的监工和领班等。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 诚度。 二、管理人员的技能组合 【能力要求】 一、企业管理人员的一般培训 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6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四、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五、管理技能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在职开发 (二)替补训练 替补训练是指让管理人员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熟悉其直接上级的职责,每一名都被指定为 替补训练者,一旦其上级离任,替补训练者即可按预先程序准备接替其工作。 (三)短期学习 (四)轮流任职计划 轮流任职计划是指让主要的和有培养前途的管理人员轮流任职的培训方式。 (五)决策模拟训练 决策模拟训练又称“解决和处理问题方法训练”,是指通过模拟各种决策情况,训练学员如何选择 各种策略,以及在诸多方案中如何作出选择,它的目的是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六)决策竞赛 决策竞赛是指对发生的各种事件进行决策的模拟设计,提高参赛者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决策技巧。 (七)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管理人员开发方法。 (八)敏感性训练 第三性训练是直接训练管理人员对其他人的敏感性的培训,它强调的不是训练的内容,而是训练的 过程;不是思想上的训练,而感情上的训练。 (九)跨文化管理训练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学会尊重各自的文化,并转化为竞争优势。培训的方式是讲 课和开展讨论。 第二节 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 第一单元 培训评估系统的设计 【知识要求】 一、培训效果与培训评估的含义 员工培训评估是指企业组织在员工培训过程中,依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估指标和评 估方法,检查和评定培训效果的活动过程。培训效果是指企业和受训者从培训当中所获得的利益, 即通过系统的培训,员工可以端正工作态度,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掌握新的技术技巧;而企业则可 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促进销售额的上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取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 二、员工效果评估的作用和内容 1.作用 (1)保证培训需求确认的科学性 (2)确保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合理衔接 (3)帮助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 (4)保证培训效果测定的科学性 2.评估内容 (1)培训需求整体评估 (2)培训对象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评估 (3)培训对象工作成效及行为评估 (4)培训计划评估 三、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7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一)非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 1.非正式评估 非正式评估是指评估者依据自己的主观性的判断,而不是用事实和数字来加以证明。 2.正式评估 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尤其当评估结论要被高级管理者用来作为决策的依据,或者为了向特定群体说 明培训的效果时,就需要进行正式评估。 正式评估往往具有详细的评估方案、测试工具和评判标准。它尽量剔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评估 更有信度。 (三)建设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1.建设性评估 建设性评估是在培训过程中以改进而不以是否保留培训项目为目的的评估。如果评估结论表明培训 并不像培训者所期望的那样良好地运转,就可以对培训项目做出适当的调整,如改变培训的形式等 。 建设性评估经常是一种非正式的主观的评估。 2.总结性评估 总结性评估是指在培训结束时,对受训者的学习效果和培训项目本身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这种评 估经常是正式的和客观的。 【能力要求】 一、作出培训评估的决定 二、制定培训评估的计划 (一)选择培训的评估人员 (二)选定培训评估的对象 (三)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 (四)选择培训评估的形式 (五)选择培训评估的方法 (六)确定方案及测试工具 三、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四、培训项目成本收益成本 在对培训项目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时,通常采用投资回报率这一重要指标进行衡量和对比。其计算公 式如下: 投资回报率 = 培训项目产出 / 培训项目投入 * 100% 五、撰写培训评估报告 六、及时反馈评估结果 第二单元 培训评估标准的确立 【知识要求】 一、评估培训成果的标准 评估培训成果的标准是指企业和培训管理人员用来评价培训成果的统一尺度和规范。 二、培训成本的层级体系 三、培训效果的四级评估 (一)反应评估 反应评估是第一级评估,即是在课程刚结束时,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或满意程度。 (二)学习评估 学习评估是第二级评估,着眼于对学习效果的度量,即评估学员在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式方面 的收获。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8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三)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主要评估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 (四)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是第四级评估,通过对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企业或学员上司 关注的并且可量度的指标进行考查,与培训前行进对照,判断培训成本的转化情况。 四、制定培训评估标准的要求 (一)相关度 标准的相关度是指衡量培训的标准与培训计划预定训练或学习的目标之间的相关性。 (二)信度 信度是指对培训项目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测试时,其测量结果是长期稳定程度。 (三)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受训者取得的成果能真正反映其绩效的差别。 (四)可行性 可行性是指在对培训成果进行评估时,采集其测量结果的难易程度。 【能力要求】 一、培训评估标准的应用举例 二、五种培训成果的评估 (一)认知成果 认知成果可以用来测量受训者对培训项目中所强调的基本原理、程序、步骤、方式、方法或过程等所理 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二)技能成果 技能成果可以用来评价受训者对培训项目中所强调的操作技巧、技术或技能以及行为方式等所达到 的水准。 (三)情感成果 情感成果可以用来测量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态度、动机以及行为等方面的特征,例如受训者对培训 项目的各种反应。 (四)绩效成果 绩效成果可以用来评价受训者通过该项目培训对个人或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可以为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及培训费用计划等决策提供依据。 (五)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报率指培训项目的货币收益和培训成本的比较。其公式是: 投资回报率 = 培训项目产出 / 培训项目投入 * 100% 或者: 投资净回报率 = (培训项目收益 - 培训项目成本)/ 培训项目成本 * 100% 第三单元 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 【知识要求】 一、培训效果的定性评估方法 培训的定性评估法是指评估者在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标准 , 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价的方法。 二、培训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 定量评估法能对培训作用的大小、受训人员行为方式改变的程度及企业收益多少给出数据解释,通 过调查统计分析来发现与阐述行为规律。 【能力要求】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19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评估者在培训结束以后亲自到受训者所在地工作岗位上,通过仔细观察记录培训对象在 工作中的业绩进行比较,以此来衡量培训对受训者所起到的作用。 四、座谈法 将受训者召集到一起开讨论会,让每一个员工讲述自己通过培训学会了什么,是如何把所学到的知 识和技能应用到工作中的,以及他是否需要进一步帮助,需要什么帮助等问题,从中获取关于培训 效果的信息。 五、内省法 内省法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George Kelly)研究出来的一种方法,是他的个性形成理论的一部 分。内省法能使个人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观念,让个人可以用一面“镜子”照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 因此它能够预测调查对象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可以评估改变学员态度的培训的效果。 六、笔试法 笔试法用于了解学员已掌握的知识,它能在培训期间向学员反馈有关信息,考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 成果等。 七、操作性测验 操作性测验是指通过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观察和评价来进行评估测验的方法,它可应用于整个培训, 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能加强学习效果,鼓励学员在工作中应用培训内容;能让培训师和学员了解 教学效果。 八、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是指观察者选择观察方法,设计并利用观察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评估的方法。 第四单元 撰写培训效果评估报告 【能力要求】 撰写培训评估报告的步骤: 1.导言 2.概述评估实施的过程 3.阐明评估结果 4.解释、评论评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 5.附录 6.报告提要 第四章 绩效管理 第一节 绩效考评的方法与应用 第一单元 绩效考评的方法 【知识要求】 P=f(S,O,M,E) P: 绩效 S:技能 O:机会 M:激励 E:环境 一、绩效考评的效标 (一)效标的含义 效标是指评价员工绩效的指标及标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个人或集体的绩效应当达到的水平要 求。 (二)效标的类别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20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第一类属于特征性效标,即考量员工是怎样的一个人,侧重点是员工的个人特质。 第二类属于行为性效标,其侧重点是考量“员工如何执行上级指令,如何工作”,这类效标对人际 接触和交往频繁的工作岗位尤其重要。 第三类属于结果性效标,其侧重点是考量“员工完成哪些工作任务,其工作成效如何?”结果性效 标最常见的问题是若干质化指标较难以量化。 二、绩效考评方法的种类 1.行为导向型的考评方法,包括:主观考评方法,主要有排列法、选择排列法、成对比较法、强制分 配法和结构式叙述法;客观考评方法,主要有关键事件法、强迫选择法、行为定位法、行为观察法和 加权选择量表法。 2.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目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录法 和劳动定额法。 3.综合型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有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法、日清日结和评价中心法。 三、合成考评法的含义和特点 1.它所考评的是一个团队而不是某个员工,说明该公司更加重视集体的凝聚力,立足于团队合作精 神的培育。 2.考评的侧重点具有双重性,既考虑到岗位职责和本岗位的现实任务,又注重对团队员工个人潜能 的分析与开发。 3.表格现实简单便于填写说明。 4.考证量表采用了三个评定等级:极好、满意和不满意 四、日清日结法的含义和特点 日清日结法亦 OEC 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是指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每事进行清 理控制,做到“日清日结,日清日高”。 OEC 管理法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所确认的方向和目标,在层层分解量化为具体指标的前提下, 通过有效的整体控制和员工自我控制,对企业和员工的每一种行为、每一项活动进行精细量化监控 与激励性管理的一种方法。 【能力要求】 一、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 (一)结构式叙述法 结构式叙述法属于行为导向型考证的方法,它是采用一种预告设计的结构性的表格(见下表),由 考评者按照各个项目的要求,以文字对员工的行为作出描述的考评方法。 结构式叙述法示例 被考评者姓名 岗位名称 岗位编码 举例说明下属员工的有效行为: 举例说明下属员工的无效行为: 为了改变下属员工的无效行为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21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工作说明书有无需要修改之处,如需修改说明原因。 上级主管评语: 被考评者自述(可对考评结果提出申诉亦可对异议之处作出解释): 双方面谈记要(上下级所达成的共识与对尚未统一问题作出说明): 考评者签名: 被考评者签名: 日期: (二)强迫选择法 强迫选择法,亦称强制选择业绩法,这是一种行为导向型的客观考评方法。在强迫选择法中,考评 者必须从 3-4 个描述员工某一方面行为表现的项目中选择一项(有时选两项)内容作为单项考评结 果。 二、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一)短文法 短文法,亦称书面短文法或描述法。对此方法有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说法认为,该方法是由被考评者在考评期末撰写一篇短文,对考评期内所取得的重要的突出 业绩作出描述,以作为上级主管考评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本方法是由考评者写一篇短文以描述员工绩效,并特别列举其突出的长处和短处 的事实。 (二)成绩记录法 成绩记录法是一种新开发出来的绩效考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家 们采用,因为“成绩记录本身就代表一切”,同时也适用那些与教师、专家工作具有相同性质工作 的人员,即他们每天工作的内容是不同的,无法用完全固化的衡量指标理行考量。 (三)劳动定额法 劳动定额法是比较传统的绩效考评方法,它的具体步骤是: 1.进行工作研究,从宏观到微观,运用科学方法对工作地上的生产流程、作业程序和员工的操作过 程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使其组织形式和作业方法达到精简、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最终实现劳动组织最优化,工作环境条件安全化,作业流程程序标准化,人工操作规范化,人机配 置合理化,生产产出效率化的目标。 2.在工作研究即方法研究和动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研究,运用工作日写实、测时和工作抽样 等工时研究的方法,采用经验估工、统计分析、类推比较或技术测定的技术,对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 生产某种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活动消耗量作出具体限定,即制定出工时定额或产量定额,作 为员工绩效考评的主要依据。 3.通过一段试行期,开始正式进行新的劳动定额,根据不同的工种和工序,企业可采取多种不同形 式的劳动定额,如工时定额、产量定额、综合定额、单项定额、看管定额、服务定额、工作定额,以及计 主编:孙光夫:027-85714800 85714799 13871559398 QQ:411071891 E-mail:hubeiyys@163.com 22 地址:武汉市汉口武汉广场写字楼 1310 室 孙光夫博客网:http://blog.zhyedu.com /user.asp?userid=152 孙光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总串讲 武汉人力资源师网:www.whhr.org 划定额、设计定额、现行定额和不变定额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对员工绩效进行考评。 三、综合型绩效考评方法 (一)图解式评价量表法 图解式评价量表法 (graphic rating scales method,GRS)也称图表评估尺度法、尺度评价法、图尺 度评价法、业绩评定法。本方法首先是将岗位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选择绩效有关的若干评价要素。以 各个评价因素为基础,确定出具体的考评项目,每个项目分成 5-9 个等级,制成专用的考评量表。本 方法具有简单易行、使用方便、设计简单、汇总快捷等优点,但也容易产生晕轮效应或集中趋势等偏 误。 (二)合成考评法 为了提高绩效考评的质量,有些企业将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综合在一起,采用合成的绩
48 页
511 浏览
立即下载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重点简答
第一章:简答: 算,要做到在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 关系到人力资源策略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企 1、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特征的分析 下,预算必须灵活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要 业的招聘能力、劳动关系、绩效考评、薪酬福 分析研究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分析 防止一些人或组织为了个人或组织的局部利 利与保险、员工技能培训与开发等人力资源 由传统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再由 益而虚报预算,从而影响企业集团的总体资 运作模式的选择,以及具体管理制度的制 人力资源初阶管理发展到高阶管理的历史发 源配置效率;预算既要重视短期重要问题, 定。) 展延续过程,还应当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 也要重视长期赢利能力。特别是在执行预算 分析研究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时,一是认真执行计划,有控制而不僵化; 第二章:简答: 从而正确的把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 二是灵活掌握计划,有弹性而不无限度。 1、沙盘推演测评法的操作过程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5、人力资源策略和经营策略关系 1、被试热身 2、考官初步讲解 3、熟悉游戏规 1、将企业经营的长期性目标作为人力资源管 1 吸引策略:企业采取廉价竞争策略时,宜 则 4、实战模拟 5、阶段小结 6、决战胜负 7、评 理的战略目标,由过去仅仅满足和实现企业 采用科学管理模式 价阶段 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要求,提升到企业发展 特点:中央集权,高度分工,严格控制,依 2、企业吸引人才的因素分析 的战略层面,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称谓 靠工资、奖金维持员工积极性 1、高工资和福利(最佳方法)2、良好的组织 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系统。2、集当 2 投资策略:采取创新性产品竞争策略时, 形象和企业文化 3、增强员工工作岗位的成 代多学科、多种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于一身, 宜采用 IPM 公司投资策略模式 就感 4、提高岗位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5、赋予 从而极大地提升和丰富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 特点:重视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 更多、大的责任或权限 6、保持工作、学习和 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归纳起来,战略 与员工建立长期工作关系,重视发挥管理人 生活的平衡 性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以下五种理论:一般系 员和技术人员的作用 3、人才选拔的程序: 统理论、行为角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交易 3 参与策略:采取高品质产品竞争策略时, 人才选拔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淘汰的过 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 3、人力资源管理部 宜采取日本企业管理模式 程,在整个招聘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门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组织性质 特点:企业决策权下放,员工参与管理,使 1、筛选申请材料 2、预备性面试 3、职业心理 的转变、管理角色的转变、管理职能的转变、 员工具有归属感,注重发挥绝大多数员工的 测试 4、公文筐测试 5、结构化面试 6、评价中 管理模式的转变。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心测试 7、背景调查 2、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衡量标准的确立 6、企业集团职能机构设计 4、员工晋升策略和措施 1、基础工作的健全程度 2、组织系统的完善程 1 依托型职能机构 度 3、领导观念的更新程度 4、综合管理的创 囊机构及专业公司和专业机构 2、以员工竞争能力为依据的晋升策略 3、以员 新程度 5、管理活动的精确程度 8、企业集团人力资本战略制定与实施的模式 工综合实力为依据的晋升策略 3、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决策、实施、评价 制定人力资本战略基本方法:1 双向规划过 措施:1、管理者应该强调企业内部晋升政策 与控制 程 2、鼓励直线经理和主管允许有能力的员工离 决策:1 当外部环境遇到良好的机遇,人力 人力资本战略实施的模式:1 指令型 资源内部能力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劣势,宜 型 2 独立型职能机构 2 并列关联过程 3 合作型 3智 3 单独制定过程 4 文化型 2 变革 5 增长型 确定扭转型战略 2 当人力资源具有较强优势, 策略:1、以员工实际绩效为依据的晋升策略 开自己所负责的部门 3、建立并完善企业工作 岗位分析、评价与分类制度。4、企业定期公布 内部岗位空缺情况。5、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并 应采取进攻型战略 3 当外部环境遇到巨大威 第一章:综合: 防止员工晋升中的歧视行为。6、企业员工晋 胁,人力资源内部能力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 升过程的正规化。 劣势,宜确定防御型战略 4 当人力资源具有 外部、内部和条件: 5、应用心理测试应注意的问题 较强优势,则运用多样型战略 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拓展,企业人力资 1、要对使用心理测试的人进行专门的训练 2、 实施:1、认真做到组织落实 2、实现企业内部 源与企业其他资源一样,总是受到外部环境 要将心理测试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心理测试 资源的合理配置 3、建立完善内部战略管理的 和内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指定企 是可信的,但不能全信,是可用的,但不能 支持系统 4、有效调动全员的积极因素 5、充 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案时,必须充分地把 全用。3、要妥善保管好心理测试结果 4、要做 分发挥领导者在战略实施中的核心和导向作 握企业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程度, 好使用心理测试方法的宣传 用 才能切实保证战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 6、选拔专门人才的程序 评价与控制:1、确定评价的内容 2、建立评价 可行性。 衡量标准 3、评估实际绩效 4、根据分析结果 1、企业外部环境和条件:⑴劳动力市场的完 面试 3 职业心理测试 采取行动 善程度。⑵政府劳动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⑶ 化面试 4、企业集团人力资本战略的制定 工会组织的作用 1、制定人力资本战略的基本方法:双向规划 2、企业内部环境和条件:1、企业文化(在企 1 配对比较法 2 主管评定法 过程、并列关联过程、单独制定过程 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 4 升等考试法 5 综合选拔法 2、行动计划与资源配置:行动计划:既是实 行为准则)2、生产技术(企业的生产技术水 施人力资本战略的要求,也是衡量战略完成 平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这非常密切 留存率=某时期内某类别在职员工数/同期期 情况的标准。资源配置:主要方式是制定预 的联系)3、财务实力(企业的财务状况直接 初员工总数×100% (一)选拔程序:1 筛选申请材料 2 预备性 4 公文筐测试 5 结构 6 评价中心测试 7 背景调查 (二)选择晋升候选人的方法 3 评价中心法 (三)留存率和流失率的计算 流失率=某时期内某类别流出员工数/同期期 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探 组织业务战略规划融为一体 2、加强员工需求 初员工总数×100% 讨与对话;鼓励共同合作和团队学习;建立 与组织需求的有机结合 3、加强职业生涯开发 学习及学习共享系统;促进成员迈向共同愿 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综合 景;使企业的学习组织与环境条件相结合、 例如岗位需求信息发布、绩效评估、薪酬和人 1、构建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基本程序、步骤 相适应。 员接替规划等。 1、定义绩效标准:采用工作岗位分析和专家 2、特征:与传统组织相比,学习型组织具有 将现有的员工职业生涯开发工具与人力资源 小组讨论的办法来确定。2、选取效标分析样 以下特征:1、愿景驱动型的组织 2、组织由多 管理活动综合在一起,以实现最大的效益; 本 3、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 个创造型团队组成:团队学习之所以重要, 还应将员工职业生涯开发工作直接与质量意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小组法、问卷调 是因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 识相联系。4、通过技能培养和责任制加强管 查法、全方位评价法、专家系统数据库和观察 过团队协作来达到目的。3、自主管理的扁平 理人员在职业生涯开发中的作用必须建立责 法等来获取样本。一般应以行为事件访谈法 型组织:与传统组织明显不同的是:在传统 任机制,保证一线经理的参加并担任责任 。 为主。(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 组织中,高层管理者在思考,基层人员在行 5、提供各种工具和方法没让职业生涯开发系 为回顾调查技术,一般采用问卷与面谈相结 动;而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人的思考与行 统更具开放性 6、重视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及平 合的方式。关键事例:包括成功事件、不成功 动都必须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以多个自主管 级调动,不断发现和开发可转移的能力 7、对 事件或者负面事件。)4、建立岗位胜任特征 理型团队为基础、以基层为主的扁平型组织 职业生涯开发工作进行评估、改进和推广 8、 模型:A、首先进行一系列高层访谈,了解公 结构。4、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5、注重员 在组织职业生涯开发活动中纳入对价值观和 司的战略方向、组织结构和主要业务流程等。 工家庭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平衡。6、领导者扮 生活方式的分析 9 坚持研究全球最佳的实践 组织专家小组围绕所要研究岗位的工作职责, 演新的角色:设计师、仆人、教练。7、善于不 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开发工作. 绩效目标和行为表现等内容进行深入讨论 。 断学习的组织:员工个人终身学习(人的终 5、培训成果的转化方法 B、通过对行为事件访谈报告内容进行编码、 身学习具有个体属性、社会属性、中介属性和 1 建立学习小组 2 行动计划 3 多阶段培训方 分析、记录各项胜任和相关程度统计指标进 发展属性。)、全员学习、学习工作化、团体学 案 4 应用表单 5 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行比较,找出两组的共性与差异特征。既要 习。8、具有创造能量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 6、培训成果转化的四个层面 考虑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又要遵循胜任 学习是强调能把学习转化为创造力。总之, 第一层面:依样画瓢式的运用。第二层面: 特征层级“不重叠、能区分、易理解”的建模 学习型组织是通过组织成员和整个组织的持 举一反三。第三层面:融会贯通 第四层面: 原则。5、验证岗位胜任特征验证。验证岗位胜 续学习而建立的,持续学习是组织持续发展 自我管理 任模型可以采用回归法或其它相关方法 的精神基础。 3、学习型组织的功能:组织学习是在个人、 第三章:综合 第三章:简答 团体、组织、社会四个层次上进行。学习型组 1、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技巧 1、制定企业培训开发规划的注意事项 织是营造企业培训文化的主要方法。 1、关注培训讲师的授课风格 2、培训技巧及相 1、高度重视培训规划的制度。2、培训开发规 3、组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及注意的问 关内容要在工作上立即应用 3、培训讲师建立 划应落实到部门。企业培训规划负责人应当 题 适当的学习应用目标 4、在课程进行期间,讨 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和 制定:建立职业生涯通道即为组织的职业生 论在工作中如何运用培训内容 5、建立合理的 发展战略,熟悉自身企业的文化。(2)对培训 涯发展规划的制订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 考核奖励机制:制定配套的合理考核机制; 行业有相当的了解,熟悉大量的培训机构和 企业现有人才更有效的俄发展。 组织配套的评比活动;提供配套的奖励措施 培训讲师。(3)掌握培训需要调查的基本方法 制订组织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应注意以 和手段,能够深入了解员工状况。(4)能够进 下几方面问题:1、为员工考虑新的或非传统 第四章:简答 行培训预算管理和培训实施管理。(5)掌握培 的职业通道 2、应该使跨越不同的部门、专业 1、企业实施平衡记分卡的步骤 训评估的主要方法和手段。3、清晰界定培训 和岗位的职业通道得到拓展 3、为所有员工提 1.建立企业愿景与战略;2.建立平衡记分卡; 开发的目标和内容。(学员的评估方式:口 供均等就业与发展的机会 4、注重员工个人发 3.数据处理;4.将指标分解到企业、部门和 试、笔试、实地模拟、培训后工作表现。培训师 展需要的满足 5、通过由横向与纵向工作的变 个人,并将指标与目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 的评估方式:观察、测试、或通过学员表现评 换而提供的在职培训来改善业绩。6、确定培 数据变动的因果关系;5.预测并指定每年、 估。)4、重视培训方法的选择。5、重视培训学 训和发展需要的方法 每季、每月的绩效衡量指标的具体数字,并 员的选择。6、重视培训师的选择。 组织在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方面应 与企业的计划和预算相结合;6.实施平衡记 2、学习型组织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注意的问题:1、基于组织前途建立员工的职 分卡,根据计划的实施情况,对年度设定的 1、含义:“学习型组织”是指一个通过获取 业发展愿景 2、明晰组织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各期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并将薪酬奖励 或创造新知识,具有不断开发、适应于变革 3、注重工作与职业的弹性化 制度与平衡记分卡挂钩;7.经常采纳员工意 能力的组织。对于学习型组织来说,首先, 4、组织职业生涯系统化管理策略 见和建议完善平衡记分卡并改进企业战略。 应当明确学习涉及个人、团体、组织和社会四 组织应采用多种职业生涯开发策略与方法推 2、绩效反馈面谈程序和技巧 个维度。它会不断改变组织的形态,其次, 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组织发展,主要体 程序:1.为双方营造一个和谐的面谈气氛 。 创建学习型组织应当坚持六个行为准则,即 现在以下九方面:1、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 2.说明面谈的目的、步骤和时间。3.讨论每项 工作目标考评结果。4.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 1、构建企业薪酬战略的基本步骤 因。5.与被考评者讨论考评的结果,特别是 1、评价整体性薪酬战略的内涵。需要掌握以 优势与不足,存在的重要困难和问题,在计 下信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企业外部环境, 划期内亟待改进的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 社会政治与经济形势,全球化竞争的压力, 并达成共识。 员工或工会组织的需要,企业总体战略对人 6.与被考评者围绕培训开发的专题进行讨论, 力资源战略及薪酬的影响,现行人力资源管 提出培训开发需求,共同为下一阶段的员工 理制度体系及薪酬管理的现状。2、使薪酬战 培训开发工作设定目标。7.对被考评者提出 略与企业经营战略和环境相适应,薪酬决策 的需要上级给与支持和帮助的问题进行讨论, 与薪酬战略相适应。3、将企业整体薪酬的目 提出具体的建议。8.双方达成一致,在绩效 标具体化 ,即提出薪酬的具体政策和策略 , 考评表上签字。 设计出具体薪酬制度及实施步骤技术,技巧。 技巧:1、考评者一定要摆好自己与被考评者 4、重新衡量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和环境之间 的位置,双方应是具有共同目标的交流者, 的适应性,在实施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保持 具有同向关系,双方是完全平等的交流者。 企业薪酬制度体系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面谈不是宣讲,是沟通 2、通过正面鼓励或者 2、 薪酬竞争的四种基本策略 反馈,关注和肯定被考评者的长处 3、要提前 1、跟随策略:是企业最常用的方式,有 3 个 向被考评者提供考评结果,强调客观事实 。 理由:1、薪酬水平低于竞争对手会引起企业 4、应当鼓励被考评者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 员工不满,导致生产效率下降。2 薪酬水平低 意见和看法,以核对考评结果是否合适 5、针 还会制约和影响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招聘 对考评结果,与被考评者协商,提出未来计 能力。3 关注同行业的市场薪酬水平是企业高 划期内的工作目标与发展计划。 层决策者的责任,薪酬水平的合理不仅关系 3、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 到外部的竞争力,还关系内部人工成本合理 1 战略地图 2 任务分工矩阵 鱼骨图 3 目标分解 4 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 5 关键 绩效指标的内容 6 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 确定的问题。 特点:跟随型薪酬策略力图使本企业的薪酬 成本接近产品竞争对手的薪酬成本,同时使 本企业吸纳员工的的能力接近产品竞争对手 平均水平,相对降低了劳动成本。 非传统的薪酬策略方式,具有灵活性。只要 效益好,员工就可以通过绩效工资或者激励 工资得到更高水平的报酬。 3、影响薪酬战略的因素分析 1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2 社会、政治环境和经 济形势 3 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4 员工对薪 酬制度的期望 5 工会组织的作用 6 薪酬 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4、员工薪酬分配的难点与对策 研发人员的薪酬: 难点:研发人员工作是决定这企业技术产品 是否能够适应竞争市场的需要,是企业长 远目标的有力保证,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决策:1、薪酬着眼于对外具有竞争性,薪酬 取决于市场的供需情况;2 市场供应不足, 研发人员的薪酬可能较一般工程人员的薪酬 要高,3、特别在激励措施上,产品开发成功 时可酌情给予产品开发奖金,或者根据贡献 率给予一定的利润分享,鼓励其自身价值的 实现又能影响镇部分人的团队效应,激发其 潜能智慧的充分发挥。 高级主管的薪酬: 难点:高层管理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 目标的发展、实现的中坚重要环节,是落实 企业方针、目标的重要组织者。 决策:1、薪酬取决于公司规模、员工人数及 福利能力,2、薪酬取决于公司效益,通常享 有较多分红及奖金,3、享有特别的绩效奖金 或目标达成降。4、享有额外的福利、汽车、保 险、各种会员资格证和其他非财务性薪酬 5、 享有财务性 销售人员的薪酬: 难点:企业掌握市场信息,贯彻以销定产原 则基础上的超前力量,是实现企业经营计划 目标的重要前提。 决策:1、薪酬取决于企业效益,通常享有利 润分享 2、由于中高级营销人才相对短缺,因 此薪酬可能较议案管理人员,工程人员要高。 3、对于市场开发,市场占有率有重大突破的, 应给于特殊奖励。 5、特殊群体的薪资制度设计 专业技术人员薪资制度设计:1 人力资本投 资补偿与回报原则 2 高产出高报酬的原则 3 反映科技人才稀缺性的原则 4 竞争力优先的 原则 5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 外派员工的薪资制度设计:1 谈判法 2 当地 定价法 3 平衡定价法 4 一次性支付法 5 自助 餐法 管理人员的薪资制度设计:1 管理人员的薪 酬构成 2 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 3 高层管 理者的薪酬管理策略 4 管理层与员工之间薪 酬沟通的重要性 销售人员的薪资制度设计:1 评估现有的薪 酬计划 a 对经营战略的支持程度 b 是否达到 了支出目标 c 是否提高了销售人员队伍的有 效性 2 设计新的薪酬方案 3 执行新的薪酬方 案 4 评价新的薪酬方案 a 客户方面 b 产品 方面 c 成本与生产率指标 第四章:综合 的水平。适宜平稳发展期的企业 1、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的具体步骤 2、领先型薪酬策略:领先型薪酬策略强调高 1、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明确企业的战略 薪用人,突出高回报,以高于市场竞争对手 目标,进行工作分析以形成工作说明书,在 的高薪水平增强企业薪酬的竞争力。能最大 工作说明书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胜任特征模型 限度的发挥组织吸纳和留住员工的能力,同 设计。 时把员工对薪酬的不满意度降低到最低水平。 2、指标体系设计:首先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的 3、滞后型薪酬策略:强调企业薪酬低于或落 要求,设计企业层面的 KPI,然后运用各种 后于市场的薪酬水平及其增速,实行本策略 方法技术将企业 KPI 分解到部门、班组以及 也许会影响企业吸纳和留住所需要的人才。 岗位;根据工作说明书内容设计岗位职责指 但是如果企业能保证员工在未来可以得到更 标;根据岗位胜任特征模型设计各类岗位的 高的收入,如享受年终分红,股权期权,期 岗位胜任特征指标;再根据岗位的不同,设 股,员工参股等,员工责任感会提高,团队 计各类人员的工作态度指标,由此构建完成 精神会增强,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宜在经 整个企业的绩效指标体系。3、绩效管理运作 济萧条时期,或者企业处在创业、转型、衰退 体系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考评组织的建立、 等特殊的时期来用。 第五章:综合 考评方式方法和相关考评工具的设计、考评 3、 混合型薪酬策略 1、经营者年薪制、股票期权与经营者期股的 流程的设计等。4、绩效考评结果反馈体系设 根据不同的员工群体制定不同的薪酬策略。 如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人员制定不同的薪酬: 1、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者中高 级技能人员的薪酬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其他一般员工的薪酬水平等于或者低于市场 平均水平。2、根据不同的薪酬形式制定不同 的薪酬策略。 竞争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可变的 薪酬策略使员工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刺激 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2、向员工表明,公司 需要用语承担风险的员工,并希望他们能与 企业承受冒险的压力。3、它的基薪低于市场 设计 计,主要体现在绩效考评结果与培训、薪酬 以及人员配置等工作的关系。5、制定绩效管 理制度:将企业所有与绩效管理相关的工作 系统化、制度化为绩效管理制度,以保证管 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章:简答 经营者年薪的支付形式与构成: 支付形式:1、基本年薪加效益年薪 2、基本年 薪加效益年薪,其中效益年薪部分用于购买 本企业股份 3、基本年薪加认股权。 结构模式:年薪收入=基薪收入+风险收入+ 年功收入+特别年薪奖励 =基本年薪+增值年 薪+奖励年薪=年薪工资+风险工资+重点目标 责任工资 与要求: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故处理 6 项目评估和结果反馈阶段 经营者基本年薪的确定: 2、员工援助计划的操作流程 7、员工职业生涯早期的组织管理 在竞争性企业中:根据市场价格,采用协商 (1) 问题诊断阶段(2) 方案设计阶段 1、新员工接纳组织有信号发出(1)决定留 工资制,即有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协商确定 (3) 宣传推广阶段(4) 教育培训阶段 在组织中(2)发挥出高水平的内激励和承 其基薪水平。在垄断性企业中:可根据企业 (5) 咨询辅导阶段(6) 项目评估反馈阶 诺(3)关注组织的发展,具有团队意识和 规模大小实行岗位系数年薪制,即由国有资 段 参与意识(4)接受不合意的工作、报酬和较 产管理部门根据经营者岗位责任大小等因素 3、 为了适应 SA8000 的推行我国企业可以采 低的职务等级 确定不同系数的基薪水平。 取的应对措施 2、组织对新员工的接纳(1)正面的实绩评 经营者效益年薪的确定: 为了适应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推行,我 定(2)分享组织的“机密”(3)流向组织 效益年薪即效益收入。确定效益年薪的基本 国企业可以采取以下主要应对措施: 内核。内核是组织重大事件的决策和执行指 思路是:经营者效益收入取决于其经营成果。 1、充分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客观性 挥部。(4)提升(5)增加薪资(6)分配新 一般来说,经营者的效益收入根据本企业当 及重要性。2、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立法,加 工作(7)仪式活动 年实际完成的经济效益情况确定,同时还应 快劳动法制现代化建设步伐,克服与劳动法 8、员工职业生涯中期的组织管理 该参考其生产经营的责任轻重、难易程度等 相配套的单项法律立法的滞后问题。3、积极 职业生涯中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因素。 改善国内劳动条件。4、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 又是职业发展的危机期,组织应针对职业生 经营者年薪的支付与列支渠道: 变,推动出口产品结构升级。5、积极树立企 涯中期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改进和补救, S 模式:经营者基本年薪列入成本,由企业 业社会责任意识。6、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加强职业管理,具体措施如下:提拔晋升, 按月以现金形式支付 4、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立法的新发展 职业道路畅通;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新 WH 模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基薪收入由所在 《劳动合同法》新规范:1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 的工作任务,或者安排探索性的工作;实施 企业根据经营责任书确定的标准,按月以现 则 2 建立劳动关系 工作轮换;继续教育和培训;富余员工以良 金形式兑付。J 模式;基本收入分月支付,年 合同的三种不同期限 5 劳动合同的无效 师益友的角色,提供适宜的职业机会;改善 薪收入在成本中列支。N 模式:经营者年薪平 劳动争议:1 自力救济 2 社会救济 3 公力救 工作环境和条件,增加报酬福利;实施灵活 时按不高于基础年薪的标准分月预付,年终 济 4 社会救济与公力救济相结合 的处理方案 根据考核指标情况予以结算兑现经营者年薪 5、集体协商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9、员工职业生涯后期的组织管理 在成本中单独列支。 1、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确定几套方案, 为了减少和避免可能的伤害与影响,对员工 股票期权的行权价:也称期权的执行价格, 当工资谈不下来时,谈休息休假、福利、补充 退休事宜加以细致周到的计划和管理十分必 它是期权方案设计中的关键。行权价的确定 保险等内容。2、预计达到的期望值一般要低 要。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好退休后的计 一般有三种方式:低于现值、高于现值、等于 于谈判时提出的目标,确保能实现期望值 。 划与安排;做好退休之际的工作衔接 现值。 3、掌握好进退度,有进有退,每次妥协要通 经营者期股的设计:经营者期股的政策含义: 过集体讨论,适时让步。4、掌握的材料按重 第六章:综合 指企业出资者同经营者商定的任期内由经营 要程度确定顺序,依谈判情况确定提交的材 1、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者按既定价格获取适当比例的股份,收益延 料。5、当谈判陷入僵局时,可以采取让其他 1、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集体劳动争议申诉 期兑现,并享有相应权利义务的一种激励方 代表发言或休会等方式加以解决。 书之日起 3 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法。原则应坚持按比例有偿认购,坚持经营 6、员工援助计划的操作流程 2、劳动争议仲裁庭为特别合议仲裁庭,由 3 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结合,经营者责权利结合, 1 问题诊断阶段 a 目的:了解问题的现状及 人以上的单数仲裁员组成 3、劳动者一方当事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 原因,从而为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效的员工 人应当推举代表参加仲裁活动,代表人数由 产分配相结合,管人与管资产相结合,大胆 援助计划做准备 b 主要关注的层面:组织层 仲裁委员会确定 4、影响范围大的集体劳动争 探索与稳妥操作结合。 面、团结层面和个体层面 c 方法:观察法、访 议案件,县级仲裁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可 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 以将集体劳动争议报请市(地、州、盟)仲裁 第六章:简答 2 方案设计阶段 a 以书面形式确立员工援助 委员会处理 5、集体劳动争议应自组成仲裁庭 1、重大劳动安全卫生事故处理对策 计划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和意义 b 根据前一 之日起 15 日内结束,需要延期的,延长期限 重大劳动安全卫生事故处理对策的基本前提 阶段所发现的问题确定此次服务的主要目标, 不得超过 15 日 6、仲裁庭应按照就地就近原 是在企业全体职工中树立牢固的“事故”意 并细化这些目标,并向相关人员公布 c 根据 则进行处理,开庭场所可设在发生争议的企 识 此次员工援助计划详细的服务目的制定具体 业或其他便于及时办案的地方 7、劳动争议仲 针对事故可能性进行事前评估:事故发生的 的、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并同时建立畅通无 裁委员会对受理的劳动争议及其处理结果应 可能性;事故所处阶段特征的预先描述;事 阻而迅速反应的服务渠道。 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 故损害度的预先评估;事故可能涉及的法律、 3 宣传推广阶段 a 管理者层面 法规;事故可能涉及的赔偿范围;事故管理 层面 费用 4 教育培训阶段 a 管理者培训 企业出现重大拉动安全卫生事故的处理程序 5 咨询辅导阶段 3 劳动合同内容 4 劳动 b 一般员工 2、 团体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1、因签订或变更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处理程 b 员工培训 序:1、当事人协调;2、由劳动争议协调处理 机构协调处理 劳动行政部门作为团体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 构协调处理争议的程序是: (1)申请和受理(2)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 构在调查了解争议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争议 内容指定协调处理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具 体办法(3)向政府报告情况并提出建议 (4)协调处理(5)制作《协调处理协议书》 (6)此类争议应自决定受理之日起 15 日内 结束,争议复杂或因其他客观因素影响需要 延期的,延期最长不得超过 15 日。 2、团体劳动争议的管辖:按照发生争议企业 所在地或企业性质而定。 3、当事人的和平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规章及国家有关规定(2)相互尊重,平等 协商(3)诚实守信,公平合作(4)兼顾双 方合法权益(5)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5 页
323 浏览
立即下载
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整理笔记
1、 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概念:对人力资源战略及其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指挥、监督、协调、控制。是现代人力资 源管理发展到高级阶段,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在健全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将人力资 源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实现了管理职能和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最终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 目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导的具有指向性、系统性、可行性的管理体系。▲ 2、 战略:战争全局的计划和方略、事关全局的大政方针。策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 方式。▲ 3、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社会系统、系统管理、管理科学、决策理论、权变理论。 4、 战略性人力资源的特征:集当代多学科、多种理论的最新成果于一身极大的提升和丰富了战略性人力资 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将企业经营的长期 性目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从仅满足和实现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要求提升到企业发展 的战略层面。 (1)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以下五种理论:一般系统、行为角色、交易成本、人力资本、资源基础。理性 选择包括行为角色、交易成本、人力资本、资源基础及代理理论,用户基础包括制度管理、资源依赖。 (2) 人力资源部门的性质和功能变化:组织性质、管理角色、管理职能、管理模式。 5、 战略性人力资源的衡量标准:基础工作的健全程度、组织系统的完善程度、领导观念的更新程度、综合 管理的创新程度、管理活动的精细程度。 6、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概念:在对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以及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 础上,从企业全局利益和发展目标出发,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作出的总体策划。 7、 企业战略的一般特点:目标、全局、计划、纲领、应变、竞争、风险。 8、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特点:精神性、可变可调性。 9、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明确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界定人力资 源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发挥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的发挥及相关政策的合理定位、保持企业人力资源 的长期竞争优势、增强领导者的战略意识、全体员工树立正确奋斗目标努力工作。 10、 企业战略分为总体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按企业战略学,企业战略分为外部导向和内部导向 战略。企业创新战略分为技术开发型和人力资源开发型。▲ 11、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构成:按时限分为长期的人力资源总体战略规划和中短期的人力资源策略; 按层级和内容分为总体发展战略、组织变革与创新战略、培训开发战略、招聘策略、专才培养选拔策略、 绩效管理策略、薪酬福利与保险策略、员工激励与发展策略、劳动关系管理策略;从性质上人力资源战 略规划分为吸引、投资、参与三种策略。▲ 12、 人力资源策略与经营策略的关系:▲ 吸引策略对应廉价型竞争策略,特点:中央集权,高度分工,严格控制,依靠工资奖金维持员工 积极性。如泰勒制。内向稳定的官僚式+外向稳定的市场式的企业文化。 投资策略对应独特型之创新竞争策略,特点是:重视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与员工建立 长期工作关系,强调发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作用。如 IBM。外向灵活的发展式+外向稳定的市场式的企 业文化。 参与策略对应独特型之优质竞争策略,特点是:企业决策权下放,员工参与管理,使具有归属感 , 注重发挥绝大多数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障全面质量控制 TQC。如日本企业。内向灵活的 家族式+外向稳定的市场式的企业文化。参与策略对应独特型之优质竞争策略,内向灵活的家族式+外 向稳定的市场式的企业文化。 内容 吸引策略 投资策略 参与策略 岗位分析评价 详尽、明确、具体 广泛 详尽、明确 职位晋升阶梯 非常狭窄不易转换 广泛,灵活多样 较为狭窄,不易转换 员工招聘来源 外部劳动力市场 内在劳动力市场 两者兼顾 绩效考评目标 行为\结果导向 注重短线目标 重视实际成果 注重长线目标 重视行为与成果 注重中短期目标 重视实际成果 13、 个人\小组导向 以个人为主 以小组为主 个人和小组综合评估 培训内容 应用范围有限 的知识和技能 应用范围广泛 的知识和技能 应用范围适中 的知识和技能 薪酬原则 基本薪酬水平 对外公平 水平较低 对内公平 水平较高 对内公平 水平适中 归属感 低 较高 很高 雇用保障 低 较高 很高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和条件有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政府劳动法律法 规的健全程度、工会组织的作用;内部环境和条件有企业文化、生产技术、财务实力。 14、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设计要求信念、愿景、任务、目标、策略。 15、 企业人力资源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功能、劳动法律法规、 产业结构、同行业劳动力供需、竞争对手策略。内部环境包括人力资源现状、人员素质结构、专才需求、岗 位适合度、绩效;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及人事政策。 16、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决策:SO 进攻型、WT 防御型、WO 扭转型、ST 多样型。 17、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认真做到组织落实、实现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完善内部战略 管理的支持系统、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核心和导向作用、有效调动全员积极性。★ 18、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评价与控制:确定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标准、评估实际绩效、根据分析结 果采取行动。评价的具体内容有战略使命与目标执行情况、局部与全局、影响战略的主要因素和变化、部 门及员工对战略目标实现的贡献。★ 19、 企业集团的概念:在现代企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母子公司为主体,通过产权关系和 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由多个法人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 20、 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以母子公司为主、以产权为主要联结纽带、多个法人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具有多层次结构。 21、 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展中的作用:市场秩序的自主管理者,避免企业之间过度无序竞争;国 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主体;推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很快形成在国际市 场竞争中的优势,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22、 企业集团的独特优势:垄断、旗舰、战略、技术创新、分工协作、规模经济、迅速扩大组织规模、无形 资产资源共享。 23、 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的特点: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管理内容的复杂性、管理形式的多样性、管理活 动的协商性、管理协调的综合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与多层次性。 24、 正确处理集团利益关系的几个基本原则:等价交换、平等互利、共同协商、适度让步、集团整体效益 与成员企业利益统一。 25、 国外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类型有欧美型、日本型。特点有组织严密性、因地制宜、重视人的作用。 26、 国外企业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母子公司型企业,母公司集中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并承担经营责 任,子公司拥有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集团本部事业部型企业,集团本部为投资中心通过资金、计划、 分配、人事控制,事业部具较大自主权。 27、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层次:核心企业通过资本参与、提供贷款、人事结合控制子公司。核心企业与 其子公司、协作企业的关系分为垂直、水平和混合三种形式。国外产业型集团对协作(关系)企业的制 约和控制有:企业系列化、人事参与、提高协作(关系)企业的素质。▲ 28、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联结方式:层层控股型、环状持股型、资金借贷型。▲ 29、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外在因素有市场竞争、产业组织政策、反垄断法,内在因素有共同 投资、经营范围、股权拥有。 30、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变化趋势:半紧密型和松散型成员企业迅速增加。 31、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横向结合型、纵向结合型。纵向结合型分为企业系列、控股系列。▲ 32、 企业集团职能机构的职权:根据集团负责人布置,为协商议事机构的重大决策磋商提供信息或备 选方案;拟定集团中长期计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其他专题计划并负责后续的组织实施;根据协商议 事机构的决策,集中资源开展公关活动、优化组合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抓好集团经济活动分析的同时, 协调指导成员企业生产经营;抓好成员企业不能单独处理的业务工作。▲ 33、 企业集团职能机构的形式:依托型、独立型、智囊机构及专业中心专业公司。▲ ① 依托/依附型的职能机构,即两块招牌,一套/一套半人马,优点是层次精简、彼此熟悉而权威高易协 调,缺点是职能部门任务重易失误,忽视其他成员企业利益或因避嫌而不敢果断处理; ② 独立型的职能机构,即在各成员企业之上,独立建立,适用于行政性、企业性公司转变而来的企业 集团,实力相当企业组成核心层的企业集团,股份制企业集团。优点是职能部门职责明确、层次清楚, 一般不会偏袒,缺点是短期内难以形成高效灵活、强有力的管理系统; ③ 智囊机构及专业公司和专业中心,可依需要设立。智囊机构即决策咨询委员会、战略研究部、信息公 司。专业公司和专业中心一般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提供服务需计价结算。 34、 企业集团组织机构运行监控: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功能执行情况、工作效率评定,组织中纵 向与横向管理的协调关系。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直线主管与参谋人员、集权和分权、主管与下属的 授权。★ 35、 人力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现在或未来收益的,存在于人体中的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综合的价 值存量。 36、 人力资本的含义:活的资本、由一定费用投资转化而来、通过生产劳动转移和交换实现价值和价值 的增值。▲ 37、 人力资本的特征:无形资本、能动性、累积性、时效性、收益递增性、无限创造性、个体差异性。▲ 38、 企业人力资本的概念:全体员工投入到企业中的能够给企业带来现在或未来收益的知识、技能、体 能等投入量的价值。 39、 人力资本管理既包括经理人员对员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 者之间合作关系中的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更强调人价值大小差异,人不是成本不是被雇佣者,而是 投资者。 40、 狭义的人力资本:经理班子成员、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 41、 人力资本管理的主客体:员工对自身、股东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理层、经理层对企业内部。人力资 本管理的研究对象:各层次人力资本主客体的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和职能及关系;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与人力资本战略的关系;有效配置合理利用人力资本。★ 42、 企业集团人力资本管理的内容:人力资本战略管理、获得与配置、价值计量、投资、绩效评价、激励 与约束机制。 43、 企业集团人力资本管理的特点:整合与协同效应、以母子公司人力资本管理为重点、以产权控制为 主间接控制、具多层次结构。 44、 企业集团人力资本管理的优势:在更广阔领域内获得与配置、发挥团队优势和整体实力、很强的吸 引优秀人才的优势、人力资本可在集团内部转移。 45、 制定与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的主要任务:未来人力资本配置计划、以投入的人力资本的大小获取相 应比例的企业所有权、控制短期需求增加供给促进获得与保留高价值存量人力资本、教育使其增值、投 资、招募稀才专才。★ 46、 制定企业集团人力资本战略的作用:指导所有人力资本管理活动围绕最重要问题展开、与企业总 体战略密切联系、确定如何进行员工及其知识技能管理以实现其战略目标、有助于各级主管在明确方向 和目标的前提下抓重点。★ 47、 实施企业集团人力资本战略的基本原则:适度合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权变原则。 48、 企业集团人力资本战略的制定:方法有双向规划过程、并列关联过程、单独制定过程。重要组成部 分有行动计划、资源配置。 49、 人力资本管理的费用支出有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人力资本常规管理费用、人力资本投资。 50、 企业集团人力资本战略的实施:统一认识、战略的计划、战略的实施、控制与评估。 51、 52、 人力资本战略实施的模式:指令型、变革型、合作型、文化型、增长型。 岗位胜任特征的概念:确保劳动者能顺利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并能区分绩优者与绩劣者的潜在 的深层次的各种特质。▲ 53、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概念: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显著区分某类人群中绩效优异者与一般员工 为基础来寻求鉴别性岗位胜任特征,经过反复比较分析,最终确立起来的与绩效高度相关的胜任特征 结构模式。▲ 54、 岗位胜任特征的分类:按运用情景分为技术胜任特征、人际胜任特征、概念胜任特征;按主体不同 分为个人胜任特征、组织胜任特征、国家胜任特征;按内涵大小分为元胜任特征、组织内部胜任特征、行 业通用胜任特征、行业技术胜任特征、标准技术胜任特征、特殊技术胜任特征;按区分标准分为鉴别性 胜任特征、基础性胜任特征。 55、 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分类:按结构形式分为指标集合式、结构方程式;按建立思路分为层级式、簇 型、盒型、锚型。 56、 研究岗位胜任特征的的意义和作用:在人员规划方面引导工作分析价值导向更具目标性、与企业 文化和经营目标密切联系;在招聘方面人才核心特质和动机成为选拔重点、解决了择人导向不一和文化 冲突问题、人岗组织三者匹配、兼顾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在培训开发方面加入员工潜能品质和个性特 征的培养、量身制订培训计划突出重点、有利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在绩效管理方面是确立绩效考评指 标体系的前提、是完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的保障。★ 57、 构建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基本程序:定义绩效标准、选取效标分析样本、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特 征的数据资料、建立岗位胜任特征模型、验证岗位胜任特征模型。 58、 建立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原则:不重叠、能区分、易理解。 59、 行为事件访谈法:开放式的行为回顾调查技术,要求被访者列出成功事件、不成功事件或负面事 件各三件并详尽描述和表达看法。采用问卷和面谈相结合,访谈者事先不知道被访谈者属于优秀组还是 一般组,需准备提问提纲;历时 1 到 3 小时,在征得访谈者同意后可录音。其他分析效标样本的方法还 有问卷调查、观察、专家小组、专家系统数据库、全方位评价法。★ 60、 构建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方法:定性方法有编码字典、专家评分、频次选拔,定量方法有 t 检验分 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 61、 沙盘推演测评法与公文筐测试法的比较分析:▲ (1) 测量的对象:前者针对群体,后者针对个体。 (2) 测量的目标:前者考察被试全面、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及分析判断应变能力;后者考察被试计划组织、 预测决策、沟通协调能力。 (3) 测量的方法: 前者是在沙盘上借助图形筹码直观显示企业信息,每 6 人一组分配角色,在模拟情景下面对竞 争预测市场需求和分析竞争对手决定企业长中短期策略并按规定流程运营、结算经营成果、讨论改 进方案、继续下一年经营。特点是场景激发兴趣、实现互动、直观展示真实水平、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考察综合能力。它的竞争性、趣味性、实用性、实战性是其他人事测评方式难以比拟的。 后者是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对各种与特定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函等公文进行处理,考 官依据被试处理公文的方式和理由来评价被试的个性和能力。特点是测试时间较长常被作为选拔和 考核的最后一个环节、从技能和业务两个角度测查、考察内容广泛、情景性强、对评分者的要求较高。 不足在于评分比较困难、不够经济、被试者能力的发挥受到其书面表达能力的限制、试题对被试能力 发挥的影响较大。 (4) 测量的过程: 前者约 7-8 小时。其中被试热身 1 小时。考官初步讲解 0.5 小时。熟悉游戏规则 1 小时。实战模拟 6 到 8 个经营年度 5 小时。阶段小结(每个运营年度 15~30 分钟)。决战胜负。评价阶段。 后者约 2 小时。向被试者介绍背景、发公文一套(5-15 份)、把处理结果交给测评专家,按照既 定的测评维度与标准进行评价。常见的测评纬度有:计划安排、组织领导、分析决策、风险态度、信息 敏感、个人自信心、书面表达。 (5) 测量的结果:前者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后者适用于中高层管理人员。 62、 公文筐测试试题的设计:工作分析、文件设计、评分标准。 63、 心理测试:在控制情境下向被试提供一组标准化刺激,以所引起的反应作为行为性样本,从而对 个人行为作出评价。 64、 心理测试的分类:按内容分为个性测试、能力测试、职业兴趣测试;按形式分为纸笔测试、心理实 验、投射测试、笔迹分析测试。 65、 标准的纸笔测试系统包括客观的计分系统、解释系统、良好的常模及较好的信度、效度和项目分析 数据。 66、 个性指人的特性中除能力以外部分的总和,是与社会行为有关的心理特质的总和。基本特征:独 特性、一致性、稳定性、特征性。 67、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重大生活经历。 68、 能力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系统和条件,并直接影响绩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内在心理 品质。 69、 心理测试的特点:代表性、间接性、相对性。 70、 职业心理测试的种类:学业成就测试;职业兴趣测试(SCII/COPS/库德)、职业能力测试(比奈西 蒙/韦克斯勒成人智力/瑞文推理,GATB/DAT/MAT/CAT)、职业人格测试(16PFQ/MBTI/SDS/霍兰德)、投 射测试(RIT/TAT)。▲ 71、 投射测试分为联想法(荣格文字/RIT)、构造法(TAT)、绘画法、完成法、逆境对话法。 72、 心理测试的设计标准和要求:标准化、信度、效度、常模。信度包含题目、施测、评分、解释的标准化, 效度包含结构、内容、效标关联效度。 73、 选择心理测试方式考虑的因素:时间、费用、实施、表面效度、测试结果。 74、 应用心理测试应注意的问题:对使用者进行专业训练、将心理测试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妥善保管心 理测试结果、做好使用心理测试方法的宣传。 75、 制订招聘规划的原则: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员工的合理使用、组织和员工共同长期收 益。 76、 招聘规划的分工与协作:高层管理者审核工作分析、制定招聘总体政策、批准招聘规划、确定录用 标准;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 77、 企业人员招聘的环境分析:外部有技术变化、产品及服务市场战况(市场状况对工作量和工资的 影响,市场预期对劳动供给量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地域环境)、竞争对手;内部有组织 战略、岗位性质(职责和挑战性、发展和晋升机会)、组织内部政策与实践(人力资源规划、内部晋升政 策)。★ 78、 企业吸引人才的因素分析:良好的组织形象和企业文化、增加岗位成就感、赋予更多更大责任和权 限、提高岗位安全感稳定性、保持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平衡。 79、 企业吸引人才的其他途径:营造尊重人才氛围、介绍企业真实信息、与职介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建 立人际关系网、利用廉价广告机会、巧妙获取候选人信息。★ 80、 人才选拔的程序和方法:筛选申请材料、预备性面试、知识技能测验、职业心理测试、公文筐测试、 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测试、身体检查、背景调查。▲ ① 筛选申请材料。淘汰比例通常为 6:1:学历、经验和技能水平;职业生涯发展趋势;履历真实可信度; 自我评价的适度性;推荐人资格审定及评价事实依据;书写格式的规范化;联系方式的自由度。 ② 预备性面试。HR 进行对简历内容简要核对;仪表气质特征;通过谈话考察其概括化的思维水平;观 察非语言行为;与岗位要求的符合性(这是高分限制项目)。 81、 内部晋升制的作用:及时补缺,保持企业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减少雇佣新员工所耗费的人、 物、财力,节约一定时间和管理成本;构建完善晋升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保持晋升路线顺畅通达,避免专门人才流失,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不足有:近亲繁殖、因循守旧、 产生矛盾。 82、 竞聘上岗:打破因循守旧和论资排辈的传统体制,真正体现能上庸下、优胜劣汰的市场化观念和 竞争意识。委外还是自建领导小组、员工参与晋升决策、参考岗位分析结果、选择晋升策略和人才测评技 术、过程规范防止歧视并鼓励直线经理和主管允许有能力的员工离开自己所负责的部门、晋升结果评估; 试用期考察制度降低降职带给员工的伤害。 83、 员工晋升制的种类:有外部聘用制、内部晋升制。内部晋升制按晋升幅度分为:常规和破格;按工 资待遇分为:职务和工资同时晋升、职务晋升而工资不晋升、职务不晋升而工资晋升;按选择范围分为: 公开竞争型和封闭型。▲ 84、 晋升策略选择:以员工实际绩效为依据、以员工竞争能力为依据、以员工综合实力为依据。▲ 85、 实施晋升策略应采取的措施:企业员工晋升过程的正规化、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并防止晋升中的歧 视行为、建立并完善企业工作岗位分析绘制岗位晋升路线图、强调企业内部晋升政策、鼓励直线经理和 主管允许有能力的员工离开自己所负责的部门、定期公布内部岗位空缺情况。▲ 86、 晋升的基本程序:部门主管提出晋升申请书。人力资源部审核与调整,并提出岗位员工空缺报告。 选择适合晋升的对象和方法。批准和任命。对晋升结果进行评估。 87、 晋升的选拔方法:配对比较法、主管评定法、升等考试法、评价中心法、综合选拔法。▲ 88、 调动的目的:满足企业调整组织结构的需要、使晋升渠道保持畅通、处理劳动关系冲突的有效方法、 满足员工的需要、获得不同经验的重要途径。 89、 工作岗位轮换:新的岗位唤起员工的工作热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增强合作意识;改善团队小 环境的组织氛围;成为员工寻找适合自己工作岗位的一个机会;增加员工就业的安全性;可有效降低 职业伤害和各种职业病的发生率。 90、 降职在处理老员工和裁员时使用,需完善试用期考察制度,降职通告的处理可事先征求本人意见。 ▲ 91、 员工调动政策应规定告知调动时间、支付调动费用等,以最大限度降低损失避免法律诉讼。异地调 动会给员工带来一定的迁移成本,给家庭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可写入劳动合同。跨国调动应在双方都能 接受的情况下进行;充分考虑员工要求,给予足够帮助;根据不同的 6 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 92、 员工处罚的管理:一般对员工采取处罚措施的情形有:未按规定上下班、不服从上级领导、严重干 扰他人工作、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偷盗、其他。处罚措施有:谈话、警告、惩戒性调动和降职、暂时停职。▲ 93、 员工流动率定期调查表:企业工作条件和环境、员工个人发展、员工家庭生活、其他。 94、 总流动率=某时期员工流动总数除以同期员工平均人数乘以 100%。缺点在于不能反映流动具体原 因,因此可分类统计:主动辞职率=某时间内主动辞职的员工数除以同期员工平均人数乘以 100%。 被动离职率=某时间内被动离职的员工数除以同期员工平均人数乘以 100%。 员工辞退率=某时间内因某种原因被辞退的员工数除以同期员工平均人数乘以 100%。 员工流失率=某时间内某类别流出员工数除以同期期初员工总数乘以 100%。 员工留存率=某时间内某类别在职员工数除以同期期初员工总数乘以 100%。或员工留存率=1—员工流失 率。▲ 95、 员工变动率主要变量有:工作满意度、对在企业内未来发展的预期和评价、对企业外其它工作机会 的预期和评价、非工作影响因素及其对工作行为的影响、员工流动的行为倾向。★ 96、 员工流动率的其他分析方法:对自愿流出者的访谈及跟踪调查、群体批次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 员工流动后果分析。 97、 员工培训开发系统的构成:培训开发需求分析系统、规划系统、实施管理系统、评估反馈系统。 ▲P162-164 98、 员工培训开发的发展趋势: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加强新技术的运用、新型培训方式的实施与开发、 加强智力资本的存储和运用(内网开发、学习型组织、知识经理)。 99、 企业培训开发职能部门的组建模式:学院模式、客户模式、矩阵模式、企业办学模式、虚拟培训组织 模式。 100、 员工培训开发规划的内容:如何使规划符合投资效益而得到高层重视与支持,如何结合企业发展 需求制定合适的中长期培训开发和年度计划,如何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规划如何实施才能充 分发挥作用。★ 101、 员工培训开发规划的制定前提:除分析企业外部培训环境外,还应分析经营战略与培训需求、员 工自我发展期望与对企业发展期望值的关系、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分析。★P168 102、 员工培训开发规划的制定:需求调查分析提出分析报告→确立总目标和总任务→对照现状明确各 类人员的培训目标、内容和要求→初步拟定草案并反复征求意见,进行必要修改和调整→上报审批后择 日正式发布并组织实施→各部分别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把规划目标落到实处→人力资源部审核年度计划 并指导监督检查;每年对执行情况做评估,阶段性总结,修正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103、 年度培训计划的内容:培训组织机构、项目运作计划、资源管理计划、年度培训预算、培训开发机制。 104、 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的基本步骤:自上而下启动的前期准备,包括总结、动员;培训调查与分析; 自下而上形成主体内容并由培训部门平衡、重组进行效益预估和潜在问题分析;审批与开展。 105、 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的基本要求:各部门初步制定体现员工和部门需求;培训部门做组织层面的培 训需求分析,作为年度培训计划的方向;培训部门综合所有计划,论证评价,得出公司年度培训计划 ; 各部按已通过的年度培训计划,对本部门的进行修改调整,并提交培训部门备案。 106、 员工培训开发规划的注意事项:高度重视、落实到部门、清晰界定培训开发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培 训方法\培训学员\培训师的选择。 107、 培训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衡量培训 工作完整性的工具,更是考察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的重要标志。 108、 培训文化的功能:衡量培训工作的完整性;体现培训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检验培训的发展水 平;明确培训资源的状况;提高员工积极参与的意识;审查培训与组织目标、员工具体需求的相关性; 体现培训信息的交流和培训内容的资源共享程度;明确组织文化及其发展需求,并加以传播和建设; 明确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09、 培训文化的发展过程:萌芽、发展、成熟。区分指标:计划性、参与性、内容和形式、资源利用程度、 基础管理平台的完善、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企业是否真正理解和认识现代培训?是否真正拥有行之 有效的培训规划与实施计划?是否真正拥有阶梯化的与需求很好匹配的培训课程体系? 110、 学习型组织的含义:是指一个通过获取或创造新知识,具有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 111、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愿景驱动型的组织;由多个创造型团队组成;具有创造能量的组织;自主管 理的扁平型组织;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注重员工家庭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平衡;领导者扮演新的 角色;善于不断学习的组织(个人终身学习、团体学习、学习工作化)。 112、 学习型组织的功能:从个人层面,为个人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探讨和对话; 从团队层面,鼓励共同合作和团队学习;从组织层面,有助于建立学习及学习共享系统;促使成员迈 向共同愿景;从社会层面,使学习组织与环境相结合相适应。 113、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具体要求有: 对员工学习活动进行全面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员工学习中的各种障碍;明确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各 类重要学习工具;激励员工取得并保持参与学习活动中的优势;将学习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 中,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114、 组织学习力的培养:对未来的警觉程度,洞察是否准确;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掌握认知能力;对 信息的传递速度,沟通是否畅通;对变化的调整能力,应变是否及时。 115、 创新能力:在前人发现/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的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 方案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16、 常见思维障碍有:习惯性;直线型;权威型;从众型;书本型;自我中心型;自卑型;麻木型思 维障碍。 117、 思维创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分为 逆向思维法、横向思维法、颠倒思维法。想象思维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分为再造型、创造 型、幻想型。联想思维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P186-191 118、 方法创新:设问检查法、智力激励法、组合技法、逆向转换型技法、分析列举型技法。其中设问检查 法有奥斯本检核表法、5W1H 法、和田十二法;组合技法有主体附加法、二元坐标法、焦点法、形态分析法; 分析列举型技法有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成对列举法。▲P203-214 119、 120、 121、 122、 智力激励法的基本原则:自由畅想、延迟批评、以量求质、综合改善、限时限人。 培训成果转化的 4 个层面:依样画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我管理。 培训转化理论:同因素理论、激励推广理论、认知转换理论。 培训成果转化机制:环境支持机制、激励机制。环境支持机制有管理者支持、同事支持、受训者配合、 应用所学技能的机会、技术支持。▲P217-220 123、 培训成果转化方法:学习小组、多阶段培训方案、行动计划、应用表单、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124、 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技巧:培训师授课风格;培训师建立适当的学习应用目标;在课程进行期间 讨论在工作中如何运用培训内容;在工作上立即应用;考核奖励机制。▲ 125、 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组织为其成员实现职业目标,确定职业发展道路,充分挖掘员工潜能,使 员工贡献最大化,从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活动过程。 126、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员工的组织化、员工发展与组织发展的统一、员工能力和潜能的发展、 促进企业事业的长久发展。 127、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原则:利益整合、机会均等、协作进行、时间梯度、发展创新、全面评价。 128、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任务:帮助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工作;确定组织发展目标与职业需 求规划;开展与职业生涯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评估工作;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发展评估;工作与职 业生涯的调适。 129、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中的角色:组织最高领导者如何从整体上表述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在功能、人力 资源管理部门、职业生涯委员会、职业生涯指导顾问、直接上级、直接下级、同级。 130、 组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求:为所有员工提供均等就业与发展的机会、注重员工个人发展 的需求、为员工考虑新的或非传统的职业通道、拓展跨部门跨专业跨岗位的职业通道、通过由横向与纵 向工作变换而提供的在职培训来改善业绩、确定培训和发展需要的方法。 131、 职业生涯路径设计:传统职业生涯路径、网状职业生涯路径、横向职业路径、双重职业路径。▲ (1)传统职业生涯路径:基于晋升,员工的发展限制于一个职业部门内,其工作年限决定职业地 位。 (2)网状职业生涯路径:由传统路径改良,基于晋升,以划分的岗位“族”为单位,提供更多职 业发展机会、员工寻找志趣相符的工作、人员转岗安排增加应变性。 (3)横向职业路径:横向调动,使工作具有多样性。 (4)双重职业路径:针对专才,如技术、财务、工程等,其职业发展体现在薪酬变更上。 132、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建立职业记录及职业公告制度、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案、提 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组织职业生涯年度评审。 133、 在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时应注意的问题:基于组织前途建立员工的职业发展愿景、明晰 组织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注重工作与职业的弹性化。 134、 组织对职业锚的开发:分配挑战性工作以提供机会;帮助和指导员工寻找职业锚,采取写自传、 志趣考察、24 小时日记、与人面谈、生活方式描述、价值观研究的方法来收集个体具体资料并从中归纳出 一般结论以帮助员工认识自己一般形象;指导员工确认职业锚和职业发展通道,即在岗位梳理和分析 基础上确定组织需求,将其与员工个人目标匹配并制定方案予以实施。 135、 职业生涯早期的管理:相互接纳的表示、相互接纳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136、 职业生涯中期的管理:提拔晋升职业通道畅通、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增加报酬福利、安排挑战性/ 探索性的工作任务和新的工作任务、工作轮换、继续教育和培训、赋予员工以良师益友的角色、实施灵活 的处理方案。 137、 职业生涯后期的管理:细致的思想工作、退休后的计划安排、退休之际的工作衔接。 138、 职业生涯的系统管理:层次系统、过程系统、保障系统。其中过程系统包括开发需求与规划、投入与 产出、评估与反馈系统。保障系统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 139、 组织职业生涯系统化管理策略: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组织业务战略规划融为一体;加强员工需 求与组织需求的有机结合;加强职业生涯开发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之间的联系;通过技能培养和 责任制加强管理人员在职业生涯开发中的作用;提供各种工具和方法,让职业生涯开发系统更具开放 性;重视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及平级调动,不断发现和开发可转移的能力;对职业生涯开发工作进行评 估、改进和推广;在组织职业生涯开发活动中纳入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分析;坚持研究全球最佳的实 践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开发工作。 140、 组织职业生涯系统化管理方法:以切实可行的活动对实施情况进行追踪;尽可能与其他管理活动 相结合;持续不断的交流与计划;赋予管理人员以培养人才的责任;不懈的监督、评估和修改。 141、 绩效管理系统的定义:由考评者、被考评者、绩效指标、考评方法、考评程序与考评结果等要素按照 横向分工与纵向分解的方式所组成的具有战略导向、过程监测、问题诊断、进度控制、人员激励等功能的 有机整体。 142、 绩效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绩效指标的制定和绩效结果的 运用上。工作分析是绩效指标设定的基础。绩效管理为人员配置、员工培训、薪酬调整提供了依据。 143、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方法体系:主要有 MBO、KPI、BSC。 144、 绩效管理系统设计步骤:前期准备工作、绩效指标体系、考评运作体系、结果反馈体系、绩效制度。 ▲ 145、 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战略地图→任务分工矩阵→目标分解鱼骨图。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 SMART,即明确性,明确具体的;可测性,可衡量的。可达成,可达到的不能高不可攀;相关性,与战 略目标密切关联;时限性,明确的时限要求。关键绩效指标的内容、关键绩效指标的分解(年-季-月-周日,企业-部门-班组-岗位)。 146、 KPI 指标库:编号、名称、定义、目的、责任人、数据来源、考评周期、计算方法、计分方式。 147、 绩效考评运作体系:包括设计考评组织、考评方式方法、考评工具、考评流程。 148、 考评方式方法有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包括主观考评和客观考评)、结果主导型、综合型。 149、 绩效考评的程序:确定考评指标、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确定考评的方式和方法→确定考评时间→ 按层级关系自上而下进行考评→计算考评的成绩→绩效面谈与申诉→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150、 绩效反馈面谈的步骤:营造和谐氛围→说明面谈目的、步骤和时间→讨论每项工作目标考评结果 →分析成败,重点讨论如何改善并达成共识→讨论培训开发、是否支持帮助→达成一致,签字。技巧有 平等沟通;关注肯定长处;提前提供考评结果,强调客观事实,提示事先承诺;共同讨论;重在未来 计划发展。 151、 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基于绩效考评的培训开发、基于绩效考评的薪酬调整(绩效矩阵)。 152、 绩效管理诊断的内容:诊断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考评全面全过程、绩效管理系统与 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系统的衔接、绩效管理制度。 153、 平衡记分卡:1992 年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创建了平衡计分卡。▲优点有克服财务评估的短 期行为、将组织战略转化为各层绩效指标和行动、员工理解组织战略和目标行动一致、提高组织整体管 理水平实现长远发展。 (1) 财务方面, ① 成长/导入期:市场占有率/投资周转率/收入成长率、人均销售/新产品或顾客或地区销售额占比/研发费 占销售额比率。 ② 保持/成熟期:市场占有率/投资报酬率/经济附加值、人均利润/营业净利润额/销售报酬率、流动资金周转 率/间接费用占比/成本降低率/成本与竞争者比较/、顾客/产品类别利润额。 ③ 收获/衰退期:返本期间/单位成本/现金净收入、顾客/产品类别利润率/不获利润顾客数所占比率。 (2) 客户方面,①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②客户保留度:旧顾客人数 /销售额增减;③客户获取 率:新顾客人数/销售额占比;④客户满意度:满意度/价格与竞争者比较、服务水平/服务态度、 质量/速度/时间指针;④客户利润率:顾客/区域类别利润分析。 (3) 内部流程方面,①革新:新产品推出速度/销售额占比/研发费占比、设计水平/工程水平/修改次 数;②营运:生产效率/单位成本/耗损率/质量标准/定单交货、安全意外次数/受伤次数;③售 后:顾客满意度/成本/质量/速度。 (4) 学习与成长方面,①员工能力:满意度/流动率/生产力、技术水准/管理水平/培训次数/奖赏士 气、新产品数量/销售额占比、制造过程改善/废料降低;②信息能力:信息系统更新;③激励、 154、 授权与协作:员工提案改善建议次数、因员工提议节省成本金额、企业文化。 平衡计分卡的特点:外部衡量与内部衡量之间的平衡,期望的成果和产生这些成果的动因之间的 平衡,定量衡量和定性衡量之间的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 155、 作为战略管理工具的 BSC:建立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长期目标(战略体系);分析内外部环 境(战略分析);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战略选择);战略执行与跟踪(战略执行)战略评估与控制 (战略控制)五个过程。 156、 平衡记分卡的应用的前提: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够层层分解,并能与部门、班组、个人目标能够达成 一致且个人利益服从组织整体利益;平衡计分卡的 4 个方面指标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驱动关系;企业 内部与实施平衡计分卡相配套的其他制度比较健全。 157、 设计与运用平衡计分卡的障碍:技术上的障碍有指标的创建和量化、指标的数值和权重确定、如何 体现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如何处理企业级 BSC 与部门级 BSC 的关系、如何衔接组织考评与个体考评; 管理水平上的障碍有组织与管理系统、信息交流、对绩效考评认识。 158、 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步骤:建立企业愿景与战略;建立平衡计分卡;数据处理;将指标分解到企业、 部门和个人,并与目标比较发现数据变动的因果关系;预测并制定每年/季/月的绩效衡量指标的具体 数字并与企业的计划和预算结合;实施和考评并与薪酬奖励制度挂钩;经常采纳员工建议并改进企业 战略。★ 159、 利用平衡计分卡建立企业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企业愿景与战略→建立 BSC 明确指标类型→企业、 部门、岗位 BSC→KPI 库。★ 160、 平衡计分卡数据处理:定性数据的处理隶属度赋分、定量指标的处理无量纲、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专家打分、数据综合处理逆序法、数据比较分析。 161、 薪酬的形式: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短期和长期的激励工资、福利保险和服务。 162、 薪资战略的中心任务和意义:确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制定正确的薪酬政策、采取有效的薪酬策 略以支持并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人力资源竞争的优势。 163、 企业薪酬战略的基本前提:薪酬制度体系服从服务于经营战略,并与总方向和总目标密切结合。 创新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的动态工作分析,强调冒险、激励创新,重点放在激励工资上;成本领先战略 以效率为中心,少用人多办事,系统控制、提高可变工资比重;顾客至上战略,以顾客满意度为标准的 岗位技能评价与激励工资。 164、 薪酬战略的目标:效率目标、公平目标、合法目标。▲ 效率目标:优先,分解为①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②劳动力(人工)成本增长程度、③工作绩效、客户 满意度、产品数量质量。 公平目标:基础,对外公平、对内公平、对员工公平。以及程序公平和决策过程公平。 165、 薪酬战略的构成:外部竞争力、内部一致性、员工贡献率、薪酬体系管理。▲ ① 外部竞争力(外部公平):双重影响有吸引留人、控制成本。直接影响“效率”“公平”。薪酬 战略决策基点,保障薪酬制度体系有效性的主要决策。 ② 内部一致性(内部公平):不同岗位、不同技能水平员工间的比较,即对企业目标所作的贡献 大小。对同类或不同类岗位都是影响薪酬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间接影响“效率”。 ③ 员工贡献率(员工公平):企业相对重视员工的业绩水平,从根本上保障“效率”和“公平” 目标。 ④ 薪酬体系管理:薪酬政策和策略是保持企业薪酬战略方向的正确性,促进薪酬战略目标实现的 基本保障。 制订与执行者应回答:薪酬方向与目标在未来 5 年以上吸引并保留所需人才;薪酬政策与策略能 最大限度激发积极性、提高个体/总体劳动效率;员工感受到薪酬体系公平合理合法。 166、 基于战略的企业薪酬分配的根本目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支持企业 战略的实施、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营造响应和实施变革的文化。 167、 薪酬战略设计的技术:从战略、制度、技术三个层面。 (1) 外部竞争力:通过薪酬市场调查参照同行类似岗位薪酬等级水平,步骤:界定同行相互竞争的 劳动力市场及其调查范围→调查→正确定位被调查岗位的薪酬水平→提出具吸引力竞争力的报 价。 (2) 内部一致性:工作岗位分析(责任权限、劳动强度、工作条件、技能要求四个基本要素),确定 岗位相对价值→借助员工绩效考评、素质测评等来描述与员工技能之间的关系。 (3) 员工贡献率:借助专门的技术技巧。 168、 交易收易:强调现金和福利形式。关联收易:注重员工的社会心理需求。高薪低责任,雇佣式,如 1 汽;高薪高责任,宗教式,如微软;低薪低责任,商品式,如麦当劳;低薪高责任,家庭式,如星巴 克细腻的咖啡公司。 169、 构建企业薪酬战略的基本步骤:评价整体性薪酬战略的内涵;使薪酬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和环境 相适应,薪酬决策与薪酬战略相适应;将企业整体性薪酬战略的目标具体化,更具操作性;重新衡量 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和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及时调整。 170、 影响薪酬战略的因素分析: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形势、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工会组织的作用、企 业文化与价值观、员工对薪酬制度的期望、薪酬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71、 薪酬战略及其竞争力的检测和判断:体系运行的系统性和可靠性;提出的决策能否为企业创造价 值;薪酬体系与经营战略之间是否相适应、相促进;薪酬体系与人力资源其它模块之间的适应性和配套 性。 172、 薪酬战略的正确定位:与外部环境、经营战略保持一致,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坚持系统性/配套 性/实用性,实施薪酬战略比制定薪酬战略更具重要性;引导作用赢得竞争优势。 173、 现代西方工资决定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均衡价格工资理论、集体谈判工资理论、人力资本 理论。 174、 对劳动力需求模型修正的 3 个理论:薪酬差异理论、效率工资理论、信号工资理论。对劳动力供给 模型修正的 3 个理论:保留工资理论、劳动力成本理论、岗位竞争理论。员工薪酬水平的上线是劳动力市 场状况,下线是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和产品需求)。 175、 工资效益理论:工资效益=产出/工资=劳动/工资×(总产值-物耗价值)/劳动 176、 四种不同的薪酬策略:跟随型、领先型、滞后型、混合型薪酬策略。 跟随型:跟随的理由是员工不满低薪引起生产效率下降;制约招聘能力;高层决策者应关注同行 业薪酬水平,关系外部竞争力和内部成本合理。薪酬成本和吸纳能力接近对手,适用于平稳发展期,保 持与外部市场的平衡。无工会组织常采用跟随型和领先型。 领先型:高薪用人,吸纳能力强,弥补岗位负面影响。问题有成本大影响产品/服务竞争力、高薪转 嫁给消费者、选才?对资产回报率几乎无影响,而多种薪酬形式更能有效引导员工。 滞后型:创业、转型、衰退等特殊时期,或经济萧条期。 混合型:非传统型。不同员工群体选择不同策略,将薪酬问题引入 HR 管理的大环境。 177、 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赫兹伯格的双因素、麦克莱兰的需要类别(成就/权力/亲和)、弗 罗姆的期望理论:动机=效价×期望×工具。 178、 分享理论:无保障工资的纯利润分享、有保障工资的部分利润分享、按利润的一定比重分享、年终 或年中一次性分红。 179、 企业激励措施: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内部激励特征是内在动机、自我实现、行动中获得满足,包 括工作本身、工作结果、个人因素、闲暇时间、与上级的良好关系。外部激励特征是外在动机、外力驱使、 行为结果和渴望回报联系起来,包括物质报酬因素、非物质报酬因素、惩罚和监督。 180、 评价薪酬制度的目的:不断完善薪酬激励方案,提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方案;充分发挥薪资福 利制度的保障与激励职能。 181、 薪酬制度的评价:目的是不断完善、提出更加合适的、充分发挥保障激励功能。方法有薪酬满意度 调查;调查分析战略结构流程、工资财务数据、制度内容;评价工资方案。工资方案的评价内容有:管 理状况、明确性、能力性、安全性。 182、 优化薪酬制度的特征:从劳动者的角度,简单明了、便于核算;认同工资差别、至少保证基本生活; 同工同酬,同绩效同酬;有安定感,有积极性。从企业角度应:发挥劳动潜能、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 员工的团结协作;吸引高效率、合格的劳动力。 183、 经营者年薪:是以年度为单位确定经营者的基本收入,并视其经营成果分档浮动支付效益年薪的 工资制度。 184、 经营者年薪制的特点:其核心和宗旨是把企业经营者利益与本企业职工利益相分离,以确保资产 所有者的利益;突出重要地位,强化责任、经营成果和应得利益的一致性;较好体现工作特点;收入公 开化、规范化。 185、 经营者年薪设计: (1) 何种企业实行: S 模式、N 模式、Y 模式。 (2) 范围:S 模式为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委书记;法人代表;N 模式为经营集团全员。 (3) 支付形式:基本年薪+效益年薪;基本年薪+用于购股的效益年薪;基本年薪+认股权。 (4) 结构模式:年薪收入=基本年薪+增值年薪+奖励年薪;S/Y 模式 年薪收入=基薪收入+风险收入+年功收入+特别年薪奖励;WH 模式 年薪收入=年薪工资+风险工资+重点目标责任工资。WX 模式 基本年薪部分以劳动力市场价位为基础,考虑企业总资产、销售收入规模、企业状况,在竞 争性企业中采用协商工资制,在垄断性企业中采用岗位系数年薪制。方法有 F、B、Y 的分类定级 综合指标、单一企业规模类型绝对水平、单一企业规模类型系数、单一企业规模倍数、单一企业 净利润指标、单一所有者权益指标确定岗位系数。 效益年薪部分取决于经营成果,参考责任大小、难易程度。(G 模式为风险收入)。 (5) 支付与列支渠道:S/WH/ J/ N 模式,基本年薪列入成本(按月现金);增值年薪列入成本(年 终考核后一次性现金支付);奖励年薪企业税后利润提取(现金、股份、可转换债券);风险收 入: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年功收入在风险收入支付时一起支付;。 (6) 风险抵押金:0.5 倍风险收入的 G 模式、0.5 倍基础年薪的 N 模式、2 倍基本年薪的 Y 模式、按规 定缴纳的 WX 模式、未规定缴纳的 J 模式。 (7) 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收入:0.6N 模式、0.7J 模式、 0.4-0.6Y 模式、1-0.8-0.6~0.8T 模式。 186、 股票期权的概念:买卖双方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在特定的时间内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股票 的权利。 187、 ESO:经理股票期权,特指公司赠与经理人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以行权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权 利。出售时间自定,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是经理人的收益。最早产生于美国,一般一年进 行一次。一般无偿授予,但亦有要付出一定的期权费。 188、 股票期权的特点:是权利而非义务,是公司无偿“赠送”行权价。股票不能免费得到,必须支付 “行权价”。是在市场中实现的一种不确定预期收入,企业没有现金支出,降低了激励成本。最大特点 是将企业的资产质量变成了经营者收入函数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实现了经营者与投资者利益的高度一 致。 189、 股票期权的赠与计划内容: (1) 参与范围:董事会有权在有效期内任一时间以任何方式向其选择的雇员授予期权,决定授予数 量和行使价格。 (2) 行权价,即执行价格,是设计的关键:低于现值,现值有利法;高于现值,现值不利法,适用 于股价看涨、等于现值。激励型的执行价格不得低于授予日公平市场价格。 (3) 行使期限:一般不超过 10 年,强制持有期为 3-5 年不等。按授予时间表以一定比例匀速或加速 进行,其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约束力,避免短期行为。 (4) 授予数量:Black-Scholes 模型、根据要达到的目标决定期权数量、经验公式:期权份数=期权薪 酬的价值/(期权行使价格*5 年平均利润增长率)。 (5) 股票来源:公司发行新股票、通过留存股票帐户回购股票。 (6) 执行方法:现金行权、无现金行权、无现金行权并出售。 190、 对股票期权的管理:两级管理,董事会、宏观上建立比较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 191、 期股的含义:是指企业出资者同经营者协商确定股票价格,在任期内由经营者以各种方式获取适 当比例的本企业股份,在兑现之前,只有分红等部分权利,股票将在中长期兑现的一种激励方式。 192、 期股的特点:当期(签约时或任期初始)的购买行为,在未来兑现股票权益;可出资购得,也可 通过赠与、奖励等方式获得;在到期前不能转让或兑现,既有激励作用又有约束作用。 193、 股票期权与期股的区别:①购买时间:未来购买,即买即卖;当期购买,未来兑现。②获取方式: 行权时必须出资购买;可出资购买,也可被赠与、奖励。③约束机制:只有激励,没有约束;既有激励, 又有约束。④适用范围:上市公司;所有企业。 194、 经营者期股试点原则:按比例有偿认购、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结合、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责 权利结合、管人与管资产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大胆探索与稳妥操作结合。有 SBJ 三种 模式。 195、 期股计划的内容: (1) 适用范围:S/B 模式在经改制的国企;J 模式在已改制的国企,都须经出资人或股东会同意。S/B 模式的激励对象为董事长和总裁、总经理,J 模式扩展为经营者群体,激励主体为出资人、股东 会或国资授权经营公司。 (2) 期股形成:增资扩股中形成、股权转让中形成、经营者业绩延期兑现转换的股份、在改制基础上 调整原有股本结构,建立新的股本结构,形成经营者期股。 (3) 经营者期股的获取方式和数量:期股的获得是以现金购买一定的股份或以一定的财产抵押为前 提条件;期股的限额与购买股份的出资额或抵押财产的多少成比例。 (4) 经营者期股红利兑现及用途:S 模式:一份兑现后归经营者本人,一份用于归还购买期股、分期 付款、贴息和低息贷款,一份在增资扩股时转为投入的股本金。B 模式:红利全部补入所认购的 期股;J 模式:红利首先用于归还购买期股的贷款及利息。 (5) 变现和终止服务:主要涉及变现条件和价格。S 模式,期满合格离开的,按每股净资产变现,亦 可保留适当比例股份正常分红,上市公司可按股价变现。期未满离开的,按契约扣减;违约离 开的,按原购买价变现,若高于当时的净资产值则按净资产值。 196、 员工持股计划的原则:广泛参与原则、有限原则、按劳分配原则。 197、 员工持股的分类:福利分配型、风险交易型。 (1 福利分配型,特点是分配赠与、无需个人长期决策/无投票权和参与权。形式有:英国年终分享利润 和储蓄换购;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德国向员工提供购股权限和优惠;按月、按季度或年终时向员工赠送。 (2)风险交易型,特点是个人付出、需长期决策/有投票权和参与权、新制度资源引入/缺少短期获利意 向/双重风险。形式有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合作制企业。 198、 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只有与员工参与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对企业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不良效 果:任意违规只关心红利、搭便车形成大锅饭、直接干预正常经营,公司仅为税收/信贷优惠的不规范行 为。 199、 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高度的内部性和完全的封闭性, 一般不可以流通、上市、上柜、继 承、赠送;自愿;同股同权同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00、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内容与基本步骤: ESOP 可行性研究、对企业进行全面价值评估、聘请专业咨 询机构参与计划的制定、确定员工持股的份额和分配比例、明确员工持股的管理机构、解决实施计划的 资金筹集问题、制定详细的计划实施程序、制定审批材料履行审批程序。 201、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注意事项: (1) 试点企业条件:国企需主管部门批准,仅限于股份制改造和产权管理清晰的竞争性企业; (2) 持股员工的范围:有长期稳定劳动关系; (3) 员工持股比例:员工总股金取决于员工的参与度、积极性、出资能力以及企业的运作。员工总股 金占比不宜平均也不宜差别太大,经营者是员工平均持股数的 5 到 15 倍。 (4) 股份认购:其数量须有上下限。 (5) 股金来源:个人出资、科技成果折股、企业担保个人贷款、历年工资储备金结余或公益金结余、 202、 奖励基金福利基金直接奖励。 专业技术人员的薪资制度设计:▲ (1)难点:工作价值取决于创造力、专业智能,不能立见成效;素质要求高学历、经验丰富,志趣相符, 自我期望高对工作环境要求也高;薪酬政策着眼于对外竞争性,较一般人员高,采取激励措施。 (2)原则:人力资本投资补偿与回报;高产出高报酬;反映科技人才稀缺性;竞争力优先;尊重知识 和人才。 (3)模式:以高收入、重激励,鼓励科技创新;激励方式结合实际,形式灵活、重在实效为出发点,具 体有 ①A.单一的高工资模式。适用于基础性研究类;B.较高的工资加奖金。收入稳定与业绩联系不大,激励 一般;C.较高的工资加科技成果转化提成制。适用于新产品开发类,激励大。 ② 科技项目工资制:任务定工资、费用包干制,结合后续激励措施,如销售提成奖励。 ③ 股权激励的形式:专技人员股份优先购买权;向专技人员赠送干股;科研成果折股;重在长期激励 的股票期权;兼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期股等。 203、 高级管理人员的薪资制度设计:▲ (1)难点:工作价值取决于职权、管理幅度和企业整体/团队绩效;素质要求为资深专才,擅长沟通、 领导以及规划,重名甚于利;薪酬政策取决于企业效益、规模、人数、福利能力,通常享有较高的分红 及奖金、享有特别的绩效奖金或目标达成奖金、享有额外福利和非财务性补偿。 (2)构成: A.基本薪酬:其水平常超出市场平均水平,或至少与市场水平相当。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常由以董事会 主席为首的薪酬委员会确定,决策依据是上一年度的企业总体经营业绩以及对外部市场薪酬调查数据 的分析。 B.短期奖金:旨在对其在特定时间段(通常为 1 年)为组织绩效作出的贡献进行奖励。 C.长期奖金:通常为延期支付,与组织的长期经营绩效紧密联系,旨在通过经济上的利益关系促使管 理层和企业的经营目标达成一致,激励管理者关注企业长期发展以持续达到更高的绩效水平。 短期奖金和长期奖金所占比重往往较大,以年终奖形式出现的短期奖金起着重要作用,而长期奖 金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中主要是各种股票选择权计划;福利和服务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D.福利与服务。 (3)策略:将高管的薪酬与经营风险联系在一起;确定正确的绩效评价方法, 如 EVA 等;实现高管和 股东之间的平衡;更好的支持企业文化。管理层与员工之间薪酬沟通的重要性,吸收员工参与制度设计、 促进相互信任。 204、 销售人员的薪资制度设计:▲ (1)难点:工作价值取决于经营思想、销售艺术和企业整体绩效;素质要求为年富力强、见多识广的专 才,擅长沟通和定夺信息,重视激励成果及承诺;薪酬政策取决于企业效益,较一般人员高,通常享 有利润分享,重大贡献者有特殊奖金。 (2)方案: A.纯佣金制,无基薪,佣金根据实际业绩浮动发放,上不封项。 B.基薪+佣金
18 页
393 浏览
立即下载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基本的薪酬设计(完整版)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薪酬福利 1 基本薪酬设计 培训主题 基本程序 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方法 市场调查 基本薪酬结构的确定和完善 基本程序 • 基本方法 – 基于工作-职位工资制 – 基于技能-职能工资制 国际上常用的三种基本的工资制度 • 年资工资制 ---- 以年龄、继续服务年限 ( 工龄 ) 等为基 本评估对象,较注重生活保障的要求。以亚洲国家为 主,如我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 职位工资制 ---- 以典型职位(职位)为基本评估对象, 员工所执行职位的差别是决定薪资差别的最主要要素。 被全球 95% 以上的市场型企业所采用,其方法、体系 最成熟,其中尤以 CRG 公司的 IPE 系统为最。 • 职能工资制 ---- 以职位执行能力 / 专业技能为基本评估 对象,在知识经济(新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 年资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可防止过度竞争,保证秩序。 2 、它以保障生活费用为原则,从而使员 工有一种稳定感,工作的心理压力不大, 能力能正常发挥。 3 、决定基本薪资的最主要要素不是职位。 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调动时,不致于因 职位的变更导致薪资有较大的差别,是 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薪资体系。 年资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不利之处主要有: 1 、年龄薪资体系取决于年龄和工龄等要素,而不 太讲究能力或职能要素,在这种薪资体系中,即使年轻 员工有所作为,甚至担负较为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年资 浅的原因,薪资仍然比不上工作不甚出众的老资格员工。 这样,在一个能力和技术水平远比年资经验对经营作用 重大的时代,就不利于人才潜能的发挥,缺乏激励性。 2 、提升薪资时,无法确切把握能力要素。年资薪 资体系所谓的能力是指学历、年龄、继续服务年数 ( 工 龄 ) 或工作态度等,对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则比较忽略, 所以这种能力标准实际上与实际意义上的职位执行能力 相距甚远,脱离了薪资的本源概念。 职位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职位工资制是对于从业人员现在所担任的职位的 工作内容 ( 价值 ) 进行工资支付的制度,同工同 酬的原则; 2 、有利于按职位系列进行工资管理,同时使责、权、 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3 、有利于鼓励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 、在职位工资制下,工资是根据职位确定的,客观 性较强。 职位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1 、当采用职位工资制时,会抑制企业内部人员的配 置和职位安排。高职位取向,出现能上不能下、 办事效率低和推诿扯皮等现象,也就是说,企业 面临着“帕金森综合症”的困扰。 —————— 解决方案:完善岗位绩效考核系统 2 、由于职位与工资挂钩,因此当职工在企业内晋升 无望时,也就没有机会提资,这样,这些职工就 会丧失进取的动力,劳动积极性会受到很大挫折。 —————— 解决方案:建立不同职位系列的专业 发展通道 职能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职能工资制突出工作能力对个人工资的 重要作用,鼓励个人能力的提高。 2 、职能工资制所需划分的职能等级数目较 少,便于进行工资管理。 3 、职能工资制需要严格的考核制度。 4 、职能工资制适应性强,弹性比较大。 职能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职能工资制将成为未来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方向。其依据是: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能工资制尊重职工的“愿望”、“能 力”、“个人决策”和“自主选择”;因而能更好地把职工与企 业联结起来,重塑“一体化”形象。 2 、职能工资制可以大大减小人才流失量及其可能性;其次可能通过 提高待遇,刺激职工更大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刺激职工对 自身进行能力再开发。 3 、实行职能工资制从客观上使职工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促使其不 断发挥和开发自己的能力。 4 、宏观追求企业活力,微观发挥职工能力,保持公平、合理和平等 的竞争,也是职能工资逐渐被认同以至广泛采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工资类型及其特征 特征 分配原则 类型 绩效 根据员工近期绩 工资制 效决定工资 特点 常见 形式 优点 与绩效直接挂钩的工 资,随绩效浮动 计件工 资制、 销售提 成制 技能 根据工作能力确 工资制 定工资 因人而异、技高薪提 八级工 资制 年功 根据年龄 / 工龄 / 工资制 学历和经历来确定 工资 工龄与工资同步增长 日本式 年功工 资制 能稳定员工队伍, 论资排辈不利调动积 满足员工安全感 极性 和忠诚度 职务 根据与职务相关的 工资制 有关因素决定工资 一岗一薪、薪随职变 职位年 薪制 鼓励员工争挑重 担,承担责任 激励涉及面受职务多 少限制 综合考虑员工对企 业所付出的劳动, 易产生公平感和激 励作用 设计和管理都比较麻 烦 结构 综合考虑员工年资、有基本工资、年资工资、岗位技 工资制 能力、职务和绩效 职务工资、绩效工资及 能工资 确定工资 各种补贴、津贴构成结 制 构工资 激励政策明显 缺点 鼓励员工学习技术 有利于人才队伍建 设 易助长员工短期行为, 不利提高员工技能和 素质,不适合合作性 强的复杂性工作 工资与绩效和责任关 系,引致员工对工作 的挑拣 基本薪酬设计的流程 职位分析 职位描述 确认薪酬因子 评价所有职位 的价值 职位规范 职位分层 职位评价-保证内部公平 按等级水平 职位分类 市场调查-保证外部公平 建立最后 支付政策 利用标杆职位检查 各职位的市场价值 职位分析 支付范围的调薪标准 经验 资历 绩效 调薪标准-保证个体公平 职位发展体系 / 员工晋升通道 职位整体框架示意图(拟) 管理 系列 职位 A 资源管理族 资源管理类 职位 B 产品管理族 职位 系列 产品管理类 软件设计类 技术研发族 硬件测试类 职位 C 职位… 职位 x 技术支持类 专业 系列 市场类 职位 A 销售类 职位 B 行政类 职位 C 人力资源类 职位… 财务类 职位 x 市场营销族 行政职能族 职位等级示意图 职位 等级 资 20 15 10 5 源 技 术 研 发 族 市 场 营 销 职 族 位 职 T 位 S 1 管 产 理 品 管 行 理 政 族 职 职 能 位 族 P 职 位 A 族 职 位 M 职位系统案例 产出结果 1 :职位体系 职能管理系列 总经理(总裁) 研发技 术系列 市场营销系 列 首席专 家 副总经理(副总裁) 总裁助理 资深专 家级 经理 专家级 副经理 高级 业务主管 中级 业务主办 初级 业务员 辅助支持系列 市场营销咨 询顾问 市场营销资 深专员 市场营销高 级专员 市场营销专 员 技师 市场营销业 务员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产出结果 2 :关键职位的名称及数量 职能管理系列 总经理(总裁) 副总经理(副总裁) 总裁助理 经理 副经理 业务主管 业务主办 业务员 研发技术系列 市场营销系列 辅助支持系列 首席专家 资深专家级 市场营销咨询顾问 专家级 市场营销资深专员 高级 市场营销高级专员 中级 市场营销专员 技师 初级 市场营销业务员 高级工 雷达工程师 广播电视工程师 系统集成工程师 通信工程师 …… 中级工 初级工 职位评价方法 职位排序法 职位归类法 因子比较法 因子计分法 岗位薪酬因子评价量表 69 、属于定量评价,并根据各职位的总体价值与标杆岗位进行比 较的方法是( c )。 ( a )职位排序法 ( b )职位归类法 ( c )因子比较法 ( d )因子排序法 CRG 的评估方法 国际通用 – 98% 以上的跨国大型国际公司采用 – 适用性强 易于操作 – 即学即用 – 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适应 第 19页 CRG 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组 织 管 理 P2— 业绩工资 Position Clarification 职位说明 Objective Setting 目标确定 Position Evaluation 职位评估 P1— 岗位工资 P3— 个人工资 (技能工资) Performance Review 工作表现评估 经 营 运 作 Compensation 薪酬 Person Development 人力资源开发 第 20页 什么是 CRG ? CRG ,( Corporate Resources Group )即瑞士企业资源集团, 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咨 询公司,目前国际上 98% 以上的跨国公司的薪酬管理都采用该公司 基于 IPE 的薪酬管理体系。因其在薪酬设计与管理方面的突出影响, 业界凡提及薪酬,就必称 CRG 。 IPE ,( International Position Evaluation )即国际职位评估 系统。它是基于一整套完整、科学、系统的评估要素对组织职位 (典型)进行评价而得出各职位的价值。因该方法全面、系统,规 范,凡采用该系统搭建薪酬管理平台的企业,不论其企业类型、组 织型态、组织规模不一,皆能进行很好的比较。 WILLIAMM.MERCER ,即(瑞士)伟仕顾问有限公司,世界 500 强 之一。该公司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未期兼并 CRG 公司,但 仍保留了 CRG 的薪酬管理业务,目前为全球五千万家企业服务。 第 21页 CRG 的 IPE 系统 CRG 国际职位评估体系 -- 评估对象:该职位的《职位说明书》 -- 评估人:人力资源部门的薪酬专家、 该职位的直接考核人 -- 评估依据:《职位评估手册》 第 22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七要素) 职责规模 职责范围 工作复杂程度 对企业的影响力 监督管理 责任范围 沟通技巧 任职资格 解决问题难度 环境条件 第 23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十六维度) 职责规模 对企业的影响 影响 职责范围 独立性 规模 监督管理 人数 责任范围 广度 营业知识面 频率 类别 沟通技巧 技巧 内外用处 第 24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十六维度) 工作复杂程度 学历 任职资格 解决问题难度 创造性 经验 复杂性 环境条件 风险 环境 第 25页 分数转换 总分数值 – 通过对数表得出分值加总 职位级别 – 查表得出级别数 第 26页 Hay 岗位评估的纬度和因素 知识技能 知 识 经 验 管 理 范 围 人际关系技巧 解决问题 思 考 的 环 境 思 考 的 挑 战 责任性 采 取 行 动 的 自 由 影 响 范 围 } 影 响 性 质 市场调查 • • • • 调查策划阶段 调查实施阶段 结果处理阶段 获取薪酬调查数据的注意事项 • 033CRG薪酬调查报告(中国-2002)( 0806).ppt • 薪酬调查案例分析.doc 70 、当企业需要对难以在类似企业中找到对等岗位的岗位定薪 时可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d )。 ( a )问卷调查法 ( b )行业内相互调查法 ( c )查阅公开信息 ( d )委托专业公司调查 基本薪酬结构的确定和完善 • 基本薪酬结构设计考虑的因素 – – – – – 薪酬水平 薪酬级差 薪酬等级 薪酬幅度 薪幅重叠 • 薪酬标准表和薪酬曲线 技术操作 -- 相关概念 I 薪资 ( 货币价值 ) a: 某等级最大值 b: 某等级最小值 a-b: 带宽 / 层宽 a g c f c-d: 相邻等级的重叠 e e,f,g 某等级中位值 : f-e,g- 相邻等级中位值 f: 级差 d b 等级 ( 相对岗位价值 ) 政策线或薪资线 总体构想 岗位工资结构设计 Q1 Developed 最高工资 = 中点 ×125% 中点工资(标准工资) 达到能创造和有 贡献阶段 Q2 Developing 合格能胜任本岗位 最低工资=中点 ×70% Q3 Learning Grade( 级别 ) 在学习阶段 7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 a )薪酬重叠越大,薪酬级差也越大 ( b )分层式的薪酬结构的薪酬重叠较大 ( c )两个薪酬等级对职位的要求越接近,薪酬重叠越大 ( d )薪酬重叠过小时,可能导致部分晋升员工的薪酬水平下降 工资 + 奖金曲线 市场 上的 工薪 水平 如何制定薪资等级体系 RMB 市场定位确定 晋升幅度 员工能力、绩效 表现、经验等确定 (一般 10-20 %) 根据市场趋势 职位特点确定 1级 2级 3级 4级 职位等级 薪酬管理的新趋势 更强调外部竞争和内部公平 调整固定薪酬向浮动、绩效倾斜 宽带结构 强调总体薪酬概念 例比的酬薪部全占 长期激励 奖金 福利 基本工资 传统 现状 未来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等级 宽级设计 宽带结构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岗位 角色 人 传统岗位评估 混合系统 能力为基础 的系统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4 级 -5 级 管理者:通过 其他人贡献 宽带结构 示例 3级 专业贡献 1 级 -2 级 独立贡献 经理 高级管理人员 专业的贡献者到资深的或高级的 贡献者 ( 非管理者 ) 薪资与 4 级有较大的重叠 各级行政管理者 / 熟练的技术人员 包括非专业化的职位 典型职位的特点不包括( )。 (A)能代表一类职位 (B)薪酬幅度变动频繁 (C)对企业比较重要 (D)能反映出公司的组织结构 112 、员工的工龄工资( ACDE )。 ( a )与员工的绩效没有必然联系 ( B )能部分地反映员工的基本素质水平 ( c )是为了补偿员工过去所做出的贡献 ( d )在采取重保障薪酬结构的企业中比较常见 ( e )比例过高,容易打击新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13 、设计基本薪酬结构要考虑的因素有( BCE )。 ( a )福利的项目 ( b )薪酬级差的大小 ( c )薪酬幅度的大小 ( d )浮动薪酬的比例 ( e )公司薪酬曲线的定位
42 页
321 浏览
立即下载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基本薪酬设计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薪酬福利 1 基本薪酬设计 培训主题 基本程序 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方法 市场调查 基本薪酬结构的确定和完善 基本程序 • 基本方法 – 基于工作-职位工资制 – 基于技能-职能工资制 国际上常用的三种基本的工资制度 • 年资工资制 ---- 以年龄、继续服务年限 ( 工龄 ) 等为基 本评估对象,较注重生活保障的要求。以亚洲国家为 主,如我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 职位工资制 ---- 以典型职位(职位)为基本评估对象, 员工所执行职位的差别是决定薪资差别的最主要要素。 被全球 95% 以上的市场型企业所采用,其方法、体系 最成熟,其中尤以 CRG 公司的 IPE 系统为最。 • 职能工资制 ---- 以职位执行能力 / 专业技能为基本评估 对象,在知识经济(新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 年资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可防止过度竞争,保证秩序。 2 、它以保障生活费用为原则,从而使员 工有一种稳定感,工作的心理压力不大, 能力能正常发挥。 3 、决定基本薪资的最主要要素不是职位。 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调动时,不致于因 职位的变更导致薪资有较大的差别,是 一种适应性较强的薪资体系。 年资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不利之处主要有: 1 、年龄薪资体系取决于年龄和工龄等要素,而不 太讲究能力或职能要素,在这种薪资体系中,即使年轻 员工有所作为,甚至担负较为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年资 浅的原因,薪资仍然比不上工作不甚出众的老资格员工。 这样,在一个能力和技术水平远比年资经验对经营作用 重大的时代,就不利于人才潜能的发挥,缺乏激励性。 2 、提升薪资时,无法确切把握能力要素。年资薪 资体系所谓的能力是指学历、年龄、继续服务年数 ( 工 龄 ) 或工作态度等,对工作的实质性内容则比较忽略, 所以这种能力标准实际上与实际意义上的职位执行能力 相距甚远,脱离了薪资的本源概念。 职位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职位工资制是对于从业人员现在所担任的职位的 工作内容 ( 价值 ) 进行工资支付的制度,同工同 酬的原则; 2 、有利于按职位系列进行工资管理,同时使责、权、 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3 、有利于鼓励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 、在职位工资制下,工资是根据职位确定的,客观 性较强。 职位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1 、当采用职位工资制时,会抑制企业内部人员的配 置和职位安排。高职位取向,出现能上不能下、 办事效率低和推诿扯皮等现象,也就是说,企业 面临着“帕金森综合症”的困扰。 —————— 解决方案:完善岗位绩效考核系统 2 、由于职位与工资挂钩,因此当职工在企业内晋升 无望时,也就没有机会提资,这样,这些职工就 会丧失进取的动力,劳动积极性会受到很大挫折。 —————— 解决方案:建立不同职位系列的专业 发展通道 职能工资制的优缺点( 1/2 ) 1 、职能工资制突出工作能力对个人工资的 重要作用,鼓励个人能力的提高。 2 、职能工资制所需划分的职能等级数目较 少,便于进行工资管理。 3 、职能工资制需要严格的考核制度。 4 、职能工资制适应性强,弹性比较大。 职能工资制的优缺点( 2/2 ) 职能工资制将成为未来企业工资制度的改革方向。其依据是: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能工资制尊重职工的“愿望”、“能 力”、“个人决策”和“自主选择”;因而能更好地把职工与企 业联结起来,重塑“一体化”形象。 2 、职能工资制可以大大减小人才流失量及其可能性;其次可能通过 提高待遇,刺激职工更大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刺激职工对 自身进行能力再开发。 3 、实行职能工资制从客观上使职工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促使其不 断发挥和开发自己的能力。 4 、宏观追求企业活力,微观发挥职工能力,保持公平、合理和平等 的竞争,也是职能工资逐渐被认同以至广泛采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工资类型及其特征 特征 分配原则 类型 绩效 根据员工近期绩 工资制 效决定工资 特点 常见 形式 优点 与绩效直接挂钩的工 资,随绩效浮动 计件工 资制、 销售提 成制 技能 根据工作能力确 工资制 定工资 因人而异、技高薪提 八级工 资制 年功 根据年龄 / 工龄 / 工资制 学历和经历来确定 工资 工龄与工资同步增长 日本式 年功工 资制 能稳定员工队伍, 论资排辈不利调动积 满足员工安全感 极性 和忠诚度 职务 根据与职务相关的 工资制 有关因素决定工资 一岗一薪、薪随职变 职位年 薪制 鼓励员工争挑重 担,承担责任 激励涉及面受职务多 少限制 综合考虑员工对企 业所付出的劳动, 易产生公平感和激 励作用 设计和管理都比较麻 烦 结构 综合考虑员工年资、有基本工资、年资工资、岗位技 工资制 能力、职务和绩效 职务工资、绩效工资及 能工资 确定工资 各种补贴、津贴构成结 制 构工资 激励政策明显 缺点 鼓励员工学习技术 有利于人才队伍建 设 易助长员工短期行为, 不利提高员工技能和 素质,不适合合作性 强的复杂性工作 工资与绩效和责任关 系,引致员工对工作 的挑拣 基本薪酬设计的流程 职位分析 职位描述 确认薪酬因子 评价所有职位 的价值 职位规范 职位分层 职位评价-保证内部公平 按等级水平 职位分类 市场调查-保证外部公平 建立最后 支付政策 利用标杆职位检查 各职位的市场价值 职位分析 支付范围的调薪标准 经验 资历 绩效 调薪标准-保证个体公平 职位发展体系 / 员工晋升通道 职位整体框架示意图(拟) 管理 系列 职位 A 资源管理族 资源管理类 职位 B 产品管理族 职位 系列 产品管理类 软件设计类 技术研发族 硬件测试类 职位 C 职位… 职位 x 技术支持类 专业 系列 市场类 职位 A 销售类 职位 B 行政类 职位 C 人力资源类 职位… 财务类 职位 x 市场营销族 行政职能族 职位等级示意图 职位 等级 资 20 15 10 5 源 技 术 研 发 族 市 场 营 销 职 族 位 职 T 位 S 1 管 产 理 品 管 行 理 政 族 职 职 能 位 族 P 职 位 A 族 职 位 M 职位系统案例 产出结果 1 :职位体系 职能管理系列 总经理(总裁) 研发技 术系列 市场营销系 列 首席专 家 副总经理(副总裁) 总裁助理 资深专 家级 经理 专家级 副经理 高级 业务主管 中级 业务主办 初级 业务员 辅助支持系列 市场营销咨 询顾问 市场营销资 深专员 市场营销高 级专员 市场营销专 员 技师 市场营销业 务员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产出结果 2 :关键职位的名称及数量 职能管理系列 总经理(总裁) 副总经理(副总裁) 总裁助理 经理 副经理 业务主管 业务主办 业务员 研发技术系列 市场营销系列 辅助支持系列 首席专家 资深专家级 市场营销咨询顾问 专家级 市场营销资深专员 高级 市场营销高级专员 中级 市场营销专员 技师 初级 市场营销业务员 高级工 雷达工程师 广播电视工程师 系统集成工程师 通信工程师 …… 中级工 初级工 职位评价方法 职位排序法 职位归类法 因子比较法 因子计分法 岗位薪酬因子评价量表 69 、属于定量评价,并根据各职位的总体价值与标杆岗位进行比 较的方法是( c )。 ( a )职位排序法 ( b )职位归类法 ( c )因子比较法 ( d )因子排序法 CRG 的评估方法 国际通用 – 98% 以上的跨国大型国际公司采用 – 适用性强 易于操作 – 即学即用 – 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适应 第 19页 CRG 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组 织 管 理 P2— 业绩工资 Position Clarification 职位说明 Objective Setting 目标确定 Position Evaluation 职位评估 P1— 岗位工资 P3— 个人工资 (技能工资) Performance Review 工作表现评估 经 营 运 作 Compensation 薪酬 Person Development 人力资源开发 第 20页 什么是 CRG ? CRG ,( Corporate Resources Group )即瑞士企业资源集团, 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咨 询公司,目前国际上 98% 以上的跨国公司的薪酬管理都采用该公司 基于 IPE 的薪酬管理体系。因其在薪酬设计与管理方面的突出影响, 业界凡提及薪酬,就必称 CRG 。 IPE ,( International Position Evaluation )即国际职位评估 系统。它是基于一整套完整、科学、系统的评估要素对组织职位 (典型)进行评价而得出各职位的价值。因该方法全面、系统,规 范,凡采用该系统搭建薪酬管理平台的企业,不论其企业类型、组 织型态、组织规模不一,皆能进行很好的比较。 WILLIAMM.MERCER ,即(瑞士)伟仕顾问有限公司,世界 500 强 之一。该公司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未期兼并 CRG 公司,但 仍保留了 CRG 的薪酬管理业务,目前为全球五千万家企业服务。 第 21页 CRG 的 IPE 系统 CRG 国际职位评估体系 -- 评估对象:该职位的《职位说明书》 -- 评估人:人力资源部门的薪酬专家、 该职位的直接考核人 -- 评估依据:《职位评估手册》 第 22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七要素) 职责规模 职责范围 工作复杂程度 对企业的影响力 监督管理 责任范围 沟通技巧 任职资格 解决问题难度 环境条件 第 23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十六维度) 职责规模 对企业的影响 影响 职责范围 独立性 规模 监督管理 人数 责任范围 广度 营业知识面 频率 类别 沟通技巧 技巧 内外用处 第 24页 CRG 的国际职位评估系统(十六维度) 工作复杂程度 学历 任职资格 解决问题难度 创造性 经验 复杂性 环境条件 风险 环境 第 25页 分数转换 总分数值 – 通过对数表得出分值加总 职位级别 – 查表得出级别数 第 26页 Hay 岗位评估的纬度和因素 知识技能 知 识 经 验 管 理 范 围 人际关系技巧 解决问题 思 考 的 环 境 思 考 的 挑 战 责任性 采 取 行 动 的 自 由 影 响 范 围 } 影 响 性 质 市场调查 • • • • 调查策划阶段 调查实施阶段 结果处理阶段 获取薪酬调查数据的注意事项 • 033CRG薪酬调查报告(中国-2002)( 0806).ppt • 薪酬调查案例分析.doc 70 、当企业需要对难以在类似企业中找到对等岗位的岗位定薪 时可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d )。 ( a )问卷调查法 ( b )行业内相互调查法 ( c )查阅公开信息 ( d )委托专业公司调查 基本薪酬结构的确定和完善 • 基本薪酬结构设计考虑的因素 – – – – – 薪酬水平 薪酬级差 薪酬等级 薪酬幅度 薪幅重叠 • 薪酬标准表和薪酬曲线 技术操作 -- 相关概念 I 薪资 ( 货币价值 ) a: 某等级最大值 b: 某等级最小值 a-b: 带宽 / 层宽 a g c f c-d: 相邻等级的重叠 e e,f,g 某等级中位值 : f-e,g- 相邻等级中位值 f: 级差 d b 等级 ( 相对岗位价值 ) 政策线或薪资线 总体构想 岗位工资结构设计 Q1 Developed 最高工资 = 中点 ×125% 中点工资(标准工资) 达到能创造和有 贡献阶段 Q2 Developing 合格能胜任本岗位 最低工资=中点 ×70% Q3 Learning Grade( 级别 ) 在学习阶段 7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 a )薪酬重叠越大,薪酬级差也越大 ( b )分层式的薪酬结构的薪酬重叠较大 ( c )两个薪酬等级对职位的要求越接近,薪酬重叠越大 ( d )薪酬重叠过小时,可能导致部分晋升员工的薪酬水平下降 工资 + 奖金曲线 市场 上的 工薪 水平 如何制定薪资等级体系 RMB 市场定位确定 晋升幅度 员工能力、绩效 表现、经验等确定 (一般 10-20 %) 根据市场趋势 职位特点确定 1级 2级 3级 4级 职位等级 薪酬管理的新趋势 更强调外部竞争和内部公平 调整固定薪酬向浮动、绩效倾斜 宽带结构 强调总体薪酬概念 例比的酬薪部全占 长期激励 奖金 福利 基本工资 传统 现状 未来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等级 宽级设计 宽带结构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岗位 角色 人 传统岗位评估 混合系统 能力为基础 的系统 薪资管理趋势 ( 续 ) 4 级 -5 级 管理者:通过 其他人贡献 宽带结构 示例 3级 专业贡献 1 级 -2 级 独立贡献 经理 高级管理人员 专业的贡献者到资深的或高级的 贡献者 ( 非管理者 ) 薪资与 4 级有较大的重叠 各级行政管理者 / 熟练的技术人员 包括非专业化的职位 典型职位的特点不包括( )。 (A)能代表一类职位 (B)薪酬幅度变动频繁 (C)对企业比较重要 (D)能反映出公司的组织结构 112 、员工的工龄工资( ACDE )。 ( a )与员工的绩效没有必然联系 ( B )能部分地反映员工的基本素质水平 ( c )是为了补偿员工过去所做出的贡献 ( d )在采取重保障薪酬结构的企业中比较常见 ( e )比例过高,容易打击新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13 、设计基本薪酬结构要考虑的因素有( BCE )。 ( a )福利的项目 ( b )薪酬级差的大小 ( c )薪酬幅度的大小 ( d )浮动薪酬的比例 ( e )公司薪酬曲线的定位 Q&A 答疑!!! 薪酬分析案例题目.doc Q&A 答疑!!!
44 页
319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浓缩本
式:① 改良式变革②爆破式变革③计划式 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4 制定人力资源供 预测阶段(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结果 变革.[3]排除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措施: 求协调平衡的总计划和各项业务计划 ,并 确定职务编制和人员配置;2、进行人力 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 .组织设 ① 让员工参加组织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 分别提出各种具体的调整,供大于求或求 资源盘点,统计出人员的缺编、超编以及 计的基本原则:1 任务与目标原则,2 专 划,使他们充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 大于供的政策措施.5 人员规划的评价与 是否符号职务资格要求;3、将上述统计 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3 有效管理帐度原 的责任感②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 修正.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一 人员 结果与部门管理者进行讨论,修正并得 则。4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5 稳定性 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 配置计划;二 人员需求计划;三 人员供 出统计结果[现实的人力资源需求量]4、 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新型组织结构模 识和技能,适应变革后的工作岗位③大胆 给计划;四 人员培训计划;五 人力资源 对预测---5—6--);三、编制人员需求计 式:1 多维立体组织结构(综合考虑了产 起用年富力强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费用计划;六 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 划。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原理:它遵循预 品、地区与职能参谋机构,它主要应用于 才,从组织方面减少变革组力).3 企业组 七 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 人力资 测学的原理,一般应用以下原理:1 惯性原 跨国公司和规划巨大的跨地区公司)。2 织结构评价.企业组织结构的整合:最常用 源预测:预测是计划的基础,是对未来 理;2 相关系原理;3 相似性原理. 人力资 模拟分权组织结构(是指根据生产经营 的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 状况做出估计的专门技术,其基本原理 源需求预测的定性方法——可以分为定 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 依据—按照整分合原理.结构整合主要在 是在于通过各种定性、定量方法对数据进 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大类。定性预测—— 3 分公司与总公司。4 子公司与母公司。5 于解决结构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 行分析,发现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 主要有 1 经验法(经验预测法就是利用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1 分析 现相互间协调的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内部 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规律性。人员预测包括 现有的情报和资料,根据有关人员的经 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组织 的不协调会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1 各 需求预测与供给预测,以及二者的平衡。 验,结合本公司的特点,对公司的人员 结构模式(1 企业环境。2 企业规划。3 企 部门间经常出现冲突;2 存在过多的委员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是估算组织未 需求加以预测。经验预测法可以采用“自 业战略目标。4 信息沟通);2 根据所选 会;3 高层管理部门屡屡充当下属部门相 来需要的员工数量和能力组合,它是公 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2 的组织结构模式,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 互间冲突时的裁判和调解者;4 组织结构 司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和前提,其 描述法(是指人力资源计划人员可以通 相对独立的部门;3 为各个部门选择合适 本身失去了相互协调的机能,全靠某个有 直接依据是公司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预 过对本企业组织在未来某一时期的有关 的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4 将各 特殊地位的人或权威来协调.企业结构整 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过去(经验或经验 因素的变化进行描述或假设)3 和德尔菲 个部门组合起来,形成特定的组织结构 ; 合的过程:1 拟定目标阶段 2 规划阶段 3 模型)推测未来,预测的技术主要借鉴 法(又叫专家评估法,一般采用问卷调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 5 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组织结构。部 互动阶段 4 控制阶段.狭义人力资源规划: 社会、行为科学领域常规的经验研究方法, 查的方式,听取专家对企业未来人力资 门结构不同模式的选择 :1 以工作和任务 是特指企业人员规划.按照年度编制的计 但任何技术的选择都必须考虑到具体企 源需求量的分析评估,并通过多次重复, 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包括直线制、直 划主要有:1 有员配备计划.2 人员补充计 业面临的现实环境、能获得的数据、管理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一般分四轮进行,1 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任务小组)等模式。 划.3 人员晋升计划.广义的:除了上述三种 风格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1 企业 第一轮:提出预测目标和要求,确定专 优点:是具有明确性和高度稳定性。缺点: 人员计划之外还包括:1 人员培训开发计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2 企业人力资源存量 家组,准备有关资料,征求专家意见;2 就是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往往只了解自己 划;2 员工薪酬激励计划;3 员工职业生涯 与增量预测;3 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4 第二轮:简明扼要地以调查表方式列出 的工作和任务,很难了解整体的任务并 激励计划;4 其它计划.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预测.人力资源预测的 预测问题(问题一般以 25 个为宜),交 把自己的工作和它联系起来。2 以成果为 的 作 用 :1 满 足 企 业 总 体 战 略 发 展 的 要 作用:1 对组织方面的贡献(① 满足组织在 付专家组讨论评价,然后由预测组织统 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通常为事业部制和 求;2 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3 协 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②提 计整理;3 第三轮:修改预测结果,充分 分权制结构模式.3 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 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4 提高企业 高组织的竞争力③人力资源预测是人力 考虑有关专家的意见;4 第四轮:进行最 组织结构,是将其他组织设计原则加以 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5 使组织和个人发 资源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 后预测,在第三轮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综合应用.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1 展目标相一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 的基础).2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① 人 请专家进出最后意见及根据)。定量方法 组织结构诊断([1]组织结构调查,主要资 (一)外部环境[1 经济环境{① 经济形势; 力资源预测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 ——1 转换比率法、2 人员比率法、3 趋势 料有:① 工作岗位说明书;② 组织体系图; ②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2 人口环境 3 依据②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人 外推法、4 回归分析法、5 经济计量模型 ③ 管理业务流程图.[2]组织结构分析,① 科技环境 4 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二)内 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1 顾客需求 法、6 灰色预测模型法、7 生产模型法、8 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企业经营战略目标 部环境[1 企业的行业特征 2 企业的发展 的变化(市场需求);2 生产需求;3 劳 马尔可夫分析法、9 定员定额分析法(① 的改变:需要增加哪些新的职能 ?哪些原 战略 3 企业文化 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 动力成本趋势(工资状况);4 劳动生产 工作定额分析法②岗位定员法③设备看 有职能需要加强?哪些陈旧职能可以取消 统]制定企业人员规划的基本原则:1 确保 率的变化趋势;5 追加培训的需求。6 每 管定额定员法④劳动效率定员法⑤比例 或合并?② 哪些是决定企业经营的关键性 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2 与内外环境相适 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7 旷工趋向(或 定员法)、10 计算机模拟法人力资源需 职能?明确后应置于组织结构的中心地位. 应的原则;3 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4 出勤率);8 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影响;9 求预测定量方法的注意事项:1、转换比 ③ 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3]组织 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制定企业人力资 工作小时的变化;10 退休年龄的变化; 率法和数学模型法都是以现存的或者过 决策分析,① 决策影响的时间 ;② 决策对 源规划的基本程序:1 调查,收集和整理涉 11 社会安全福利保障。人力资源需求预 去的组织业务量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为基 各职能的影响面;③ 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 及企业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的各种信 测包括现实人力资源预测、未来人力资源 础,都适合于预测具有共同特征的员工 力;④ 决策的性质.[组织关系分析]).2 实 息.2 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其 需求预测、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预测分析。 的需求。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定量方法 施结构变革([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 人员规划期限,了解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状 其具体程序如下:一、准备阶段(1 构建 都是以函数关系不变作为前提,但是, ① 企业经营业绩下降②组织结构本身病 况,为预测工作准备精确而翔实的资料.3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2 预测环境与影 这经常是不符号实际的,因此需要用管 症的显露③员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 在分析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 响因素分析[常见的环境分析方法如下: 理人员的主观判断进行修正。一、影响企 合理化建议减少,员工的旷工率,病假率, 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 ① SWOT 分析法②竞争五要素分析法]; 业专门技能人员需求的参数有:企业战 离职率增高等.[2]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方 为主的各种科学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人 3 岗位分类;4 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二、 略、组织结构、销售收入(利润)、产值总 1 量、总资产(净资产)、总成本、追加投资、 助),鼓励提前退休;4 加强培训工作, 与质量的测评起着“标尺”作用。素质只 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了著名的“教育 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出勤率、能源消耗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如制定全员轮训计 有通过标准体系,或者把它投影到测评 认知目标分类学”,把认知目标由低到 情况、定额工时、作业率和废品率等。二、 划,使员工始终有一部分在接受培训, 标准体系中,才能表现它的相对水平与 高分为六个层次:1 知识;2 理解;3 应 影响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参数有:企业 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准备人力资本;5 加强 内在价值。它一般由 1 标准、2 标度和 3 标 用;4 分析;5 综合;6 评价。我国专家根 战略、组织结构、销售收入(利润)、产值 培训工作,使企业员工掌握多种技能, 记三个要素组成。1 标准——所谓标准, 据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六层次,提出了知 产量、总资产(净资产)、总成本、追加投 增强他们的竞争力。鼓励部分员工自谋职 就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 识测评的三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 资、人工成本、出勤率、生产技术水平、新 业,同时,可拔出部分资金,开办第三 常表现为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征 能力测评——1 一般能力测评(智力测 项目投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 产业;6 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随之降低 的描述与规定。①从它揭示的内涵来看, 验)2 特殊能力测评,主要指对某些行业、 研究成果获奖,以及科技成果转让等。三、 工资水平,这是西方企业在经济萧条时 有客观形式、主观评价、半客观半主观三 组织与岗位特定能力的测评,包括文书、 影响经营管理人员需求的参数有:企业 经常采用的一种解决企业临时性人力资 种。②从标准的表现形式来看,评语短句 操作、机械能力测评 3 创造力测评。三个 战略、组织结构、销售收入(利润)、产值 源过剩的有效方式;7 采用由多个员工分 式、设问提示式与方向指示式三种。③根 创造力测验是指①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 产量、总资产(净资产)、总成本、追加投 担以前只需一个或少数几个人就可完成 据测评指示操作的方式来划分,有测定 验、②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系统、③吉尔福 资、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出勤率、企业 的工作和任务,企业按工作任务完成量 式、评定式。2 标度——所谓标度,即对 德智力结构测验。4 学习能力测评:如心 管理幅度、企业信息化程度、信息传送速 来计发工资的办法。 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 理测验、面试、情境测验等,其中最简单 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 有效的是心理测验,具体的应用形式是 规定。测评指标的标度大致有量词式、等 笔试。员工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1 准 级式标度、数量式标度、定义式标度、综合 备阶段(①收集必要的资料②组织强有 度、决策速度、以及企业其他各类人员的 数量等。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包括内部供给 和外部供给两种,其预测类型也包括两 第二章 招聘与配置 员工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1 个体差 种:内部供给预测和外部供给预测。外部 异原理;2 工作差异原理;3 人岗匹配原理。 式标度。3 标记:所谓标记,即对应于不 供给预测 ——影响企业外部劳动力供给 员工素质测评的类型——1 选拔性测评 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 公正不偏;⑵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 的因素:1 地域性因素;2 人口政策及人 (是指以选择优秀员工为目的的测评。特 通常用字母、汉字或数字来表示,它可以 ⑶有一定的测评工作经验;⑷有一定的 口现状;3 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序;4 社会 点:①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即要把不 出现在标准体系中,也可以直接说明标 文化水平;⑸有事业心,不怕得罪人; 就业意识和择业心理偏好。企业外部人力 同素质、不同水平的人区别开来。②测评 准。标记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有但他们与 ⑹作风正派,办事公道;⑺了解被测评 资源供给的主要渠道:1 大中专院校应届 标准刚性强,即测评标准应该精确,不 相应强度和频率的标度相联系时才有意 对象的情况];③测评方案的制定[⑴ 确 毕业生;2 复员转业军人;3 失业人员、 能使人含糊不解。③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 义。 流动人员。4 其他组织在职人员。企业人 即尽可能实现测评方法的数量化和规范 1、 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测评标准 审查员工素质能力测评的指标与参照标 员供给预测的步骤:1、对企业现有的人 化。④测评指标具有灵活性。);2 开发 体系设计为分为 1 横向结构和 2 纵向结构 准“是减少测评过程中测评估误差的一 力资源进行盘点,了解企业员工队伍的 性测评(是指以开发员工素质为目的的 两个方面。横向结构是指将需要测评的员 种手段”⑶编制或修订员工素质能力测 现状。2、分析企业的职务调整政策和历年 测评,可以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工素质的要素进行分解,并列出相应的 评的参照标准。⑷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 力的测评小组[测评人员必须⑴坚持原则, 定被测评对象范围和测评目的⑵设计和 员工调整数据,统计出员工调整的比例 。 3 诊断性测评(是以了解现状或者查找根 项目(①结构性要素,它包括身体素质、心 [人事测评方法通常采用四个指标,即效 3、向各部门的主管人员了解将来可能出 源为目的的测评,例如需求层次调查。特 理素质②行为环境要素③工作绩效要素, 度、公平程度、实用性和成本]2 实施阶段 现的人事调整状况。4、将上述的所有数据 点:①测评内容或者十分精细[查找原因], 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 (①测评前的动员②测评时间和环境的 进行汇总,得出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供 或者全面广泛[了解现状]② 结果不公开 成果、群众威信、人才培养等);纵向结 选择[应该选在一周的中间,并在上午 9 给量的预测。5、分析影响外部人力资源供 ③有较强的系统性)4 考核性测评(又称 构是指将每一项素质用规范化的行为牲 点左右进行]③ 测评操作程序[⑴ 报告测 给的各种因素(主要是地域性因素和全 鉴定性测评,是指以鉴定或验证某种素 或表征进行描述与规定,并按层次细分 评指导语——包括以下内容:1)员工素 国性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得出企业 质是否具备以及具备的程度为目的的测 (一般根据测评的目的来规定测评内容 , 质测评的目的;2)强调测评与测验考试 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6、将企业内外部 评,它经常穿插中选拔性测评中。特点: 在测评内容下设置测评目标,测评目标 的不同;3)填表前的准备工作和填表要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进行汇总,得出企业 ①概括性②结果要求有较高的信度与效 下设测评指标。关系:测评内容、测评目 求;4)举例说明填写要求;5)测评结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内部供给预测的方法 度)。员工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1 客 标与测评指标是测评标准体系的不同层 果保密和处理,测评结果反馈。报告测评 ——(一)人力资源信息库(针对企业 观测评与主观测评相结合;2 定性测评与 次。测评内容是测评所指向的具体对象与 的导语的时间应控制在 5 分钟以内⑵具 不同人员,分技能清单和管理才能清 定量测评相结合;3 静态测评与动态测评 范围,测评目标是对测评内容的明确规 体操作——单独操作和对比操作⑶回收 单)、(二)管理人员接替模型;(三) 相结合;4 素质测评与绩效测评相结合; 定,测评指标则是对测评目标的具体分 测评数据])3 测评结果调整(①引起测 马尔可夫模型。企业人力资源供大于求解 5 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员工素质 解)。测评标准体系的类型——1 效标参 评结果误差的原因——1)测评的指标体 决企业人力资源过剩的常用方法:1 永久 测评量化的主要形式——1 一次量化与二 照性标准体系;2 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系和参照标准不够明确;2)晕轮效应[美 性辞退某些劳动态度差、技术水平低、劳 次量化;2 类别量化与模糊量化;3 顺序 品德测评法——(1FRC 品德测评法[考 国心理学家桑戴克];3)近因误差;4) 动纪律观念差的员工;2 合并和关闭某些 量化、等距量化与比例量化;4 当量量化 核性品德测评方法];2 问卷法[卡特尔 16 感情效应;5)参评人员训练不足。②测 臃肿的机构;3 鼓励提前退休或内退,对 (就是先选择某一中介变量,把诸种不 因素个性问卷,简称 16PF;艾森克个性 评结果处理的常用分析方法——1)集中 一些接近而还未达退休年龄者,应制定 同类别或并不同质的素质测评对象进行 问卷,简称 EPQ;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 趋势分析;2)离散趋势分析;3)相关 一些优惠措施,如提前退休者仍按正常 统一性的转化,对它们进行近似同类同 卷,简称 MMPI];3 投射技术[特点:① 分析;4)因素分析③评测数据处理)4 退休年龄计算养老保险工龄,有条件的 质的量化)。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要素: 测评目的的隐蔽性②内容的非结构性与 综合分析测评结果(1 测评结果的描述— 企业,还可一次性发放部分奖金(或补 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的测评对象的数量 开放性③反应的自由性]知识测评——美 —①数字描述;②文字描述: A 基本素 2 质;B 技术水平;C 业务能力;D 工作成 一些封闭性问题。2 导入阶段,此阶段常 的结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生 上,改善提高其能力。评价中心技术主要 果;2 员工分类——对员工进行分类的标 用的是一些开放性问题。3 核心阶段,主 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结果。基于选拔性素质 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 准有两种:①调查分类标准;②数学分 要采用的是一些行为性问题,但通常与 模型的结构化面试步骤——1 构建选拔性 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无领导小组讨论 类标准;3 测评结果分析方法——①要素 其他问题配合使用。4 确认阶段,常用的 素质模型(①组建测评小组②从招聘岗 的概念:——简称 LGD)是评价中心方 分析法②综合分析法③曲线分析法)面 是开放性问题。5 结束阶段,常用的问题 位的优秀任职人员中先出一定的人员组 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由一定数量的 试的内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有行为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三、面试的 成测验样本③对测验样本进行为格测验 , 一组被评人,在规定时间内就给定的问 由面试考官与应聘者按照预先设计好的 总结阶段。包括(1 综合面试结果---① 综 总结各个被测人员的素质特征④将测评 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各个成员处于平等 目的和程序,进行面谈、相互观察、相互 合评价;②面试结论。2 面试结果反馈---- 结果进行综合,列出招聘岗位选拔性素 的地位,并不指定小组的领导者或主持 沟通的过程。通过面试可以了解应聘者的 ① 了解双方更具体的要求;②关于合同 质表⑤将岗位选拔性素质表中的各个素 人。类型——1 根据讨论的主题有无情境 经历、知识、技能和能力。它主要用于员工 的签订;③对未被录用者的信息反馈。3 质进行分级,绘制选拔性素质模型)。2 性,可分为无情境性讨论和情境性讨论; 的终选阶段。特点为:1 以谈话和观察为 面试结果的存档)四、面试的评价阶段。 设计结构化面试提纲(①将选拨素质模 无情境性讨论一般针对某一个开放性的 主要工具;2 面试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面试中的常见问题——1 面试目的的不明 型分解为一组选拔性素质,每一个选拔 问题来进行;情境性讨论一般把应聘者 3 面试具有胆确的目的性;4 面试是按照 确;2 面试标准的不具体;3 面试缺乏系 性素质就是一个测评指标②请专家针对 放在某个假设的情境中来进行。2 根据是 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的;5 面试考官应与 统性;4 面试问题设计不合理(①直接让 每一个测评指标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 否给应聘者分配角色,可以分为不定角 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应聘者描述自己的能力、特点、个性的问 并对这些总是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意问 色的讨论和指定角色的讨论;不定角色 面试的类型——根据面试的标准化程度, 题;②多项选择式的问题)。5 面试考官 卷③将问卷发给该岗位的部分员工,进 的讨论是指小组中的应聘者在讨论过程 面试分为:1 结构化面试:即规范化面试, 的偏见(①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即 行预先测试,检验其有效性④编写结构 中不扮演任何角色,可以自由地就所讨 指依照预先确定好的题目,程序和标准 面试官根据开始的几分钟得到印象对应 化面试大纲)。3、制定评分标准及等到级 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定角色的 进行面试,要求做到程序的结构化、题目 聘者做出评价②对比效应。即考官相对于 评分表。4 培训结构化面试考官,提高结 小组讨论中,应聘者分别被赋予一个固 的结构化和评分标准的结构化。2 非结构 前一个应聘者来评价目前的应聘者的倾 构化面试的信度和效度。5 结构化面试及 定的角色。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缺点: 化面试:是指在面试中事先没有固定的 向③晕轮效应。从某一优点或缺陷出发去 评分。6 决策。结构化面试的开发——包 (一)优点:1 具有生协的人际互动效应 框架结构,也不使用有确定答案的固定 评价应聘者的其他方面④录用压力。面试 括:1 测评标准的开发,即选拔性素质模 2 能在被评价者之间产生互动 3 讨论过程 问题的面试;3 半结构化面试。根据面试 面试的实施技巧——1 充分准备 2 灵活提 型的构建;2 结构化面试问题设计;3 评 真实,易于客观评价 4 被评价者难以掩 实施的方式,面试分为:1 单独面试(序 问 3 多听少说 4 善于提取要点 5 进行阶段 分标准的确定。群体决策法——是指在招 饰自己的特点 5 测评效率高(二)缺点 1 列化面试);2 小组面试(同时化面试); 性总结 6 排除各种干扰 7 不要带有个偏见 聘活动中,组建决策团队,由具有不同 题目的质量影响测评的质量 2 对评价者 根据面试的进程,面试可分为:1 一次性 8 在倾听时注意思考 9 注意肢体语言沟通。 背景的多个决策人员对应聘者进行评价 和测评标准的要求较高 3 应聘者表现易 面试;2 分阶段面试。根据面试题目的内 员工招聘时应注意的问题——1 简历并不 和打分,最后综合各决策人员的评价意 受同组其他成员影响 4 被评价者的行为 容,面试可分为:情景性面试;2 经验性 能代表本人 2 工作经历比学历更重要 3 不 见,得出应聘者的最终评价结果的招聘 仍然有伪装的可能性。前期准备—— 面试。面试的发展趋势——1 面试形式丰 要忽视求职者的个性特征 4 让应聘者更 决策方法。特点如下:1 决策人员的来源 (一)编制讨论题目:1 对所招聘岗位进 富多样。从单独面试到集体面试;从一次 多地了解组织 5 给应聘者更多的表现机 广泛,使得企业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应 行工作分析,了解拟任岗位所需员工应 性面试到分阶段面试;从非结构化面试 会 6 注意不忠诚和欠缺诚意的应聘者 7 关 聘者进行评价,比较全面,满足了企业 具备的特点、技能,根据这些特点和技能 到结构化面试;2 结构化面试成为面试的 注特殊员工 8 慎重做决定 9 面试考官要注 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要求。2 决策人员不唯 收集和编制有关试题;2 讨论题目必须要 主流;3 提问的弹性化;4 面试测评的内 意自身的形象。结构化面试问题的类型— 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决策者的主观 有争论性,题材要为大家据熟悉;3 题目 容不断扩展;5 面试考官的专业化;6 面 —具体可分为七种类型:背景性问题、知 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招聘决 不会诱发被测评者的防御心理;4 使题目 试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面试的基本程 识性问题、思维性问题、经验性问题、情境 策的客观性。3 群体决策法运用了运筹学 真正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可评性、易评性。 序——一、面试的准备阶段(1 制定面试 性问题、压力性问题、行为性问题。行为描 群体决策法的原理,提高了招聘决策的 (二)设计评分表:评分表包括评分标 指南,包括①面试团队的组建②面试准 述面试简称 BD 面试,——是一种特殊的 科学性与有效性。步骤如下:1 建立招聘 准及评分范围。评分范围给出各测评能力 备③面试提问分工和顺序④面试评分技 结构化面试,与一般结构化面试的区别 团队。招聘团队应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指标在总分中的权重和具体分值,及该 巧⑤面试评分办法。2 准备面试问题,包 在于,它采用的面试问题都是基于关键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用人部门经理、 能力优良中差四个等到级的评分区间。设 括①确定岗位才能的构成和比重[⑴ 分析 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行为描述面试的 用人部门经验丰富的员工代表组成;2 实 计评分表是确定测评能力指标的重点。1 该空缺岗位所需要的才能有哪些;⑵分 实质——1 用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的行为; 施招聘测试;3 作出聘用决策。 应从岗位分析中提取特定的评价指标;2 析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各占多少比重; 2 识别关键性的工作要求;3 探测行为样 评价指标不能太多、太复杂;3 确定各能 ⑶分析综合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各占多 本。行为描述面试的假设前提——1 一个 评价中心的含义——评价中心是从 力指标在整个能力指标中的权重以及其 少比重;⑷用图表的方式将面试才能项 人过去的行为最能预示其未来的行为;2 多角度对个体行为进行标准化评估的各 所占的分数。然后根据优良中差四等级分 目以及相应的权重列出]② 提出面试问题。 说和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行为描述面 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织织与实施 种方法的总称。作用——1 用于选拔员工, 配分值。应对每一测评指标制定量化标准, 3 评估方式确定,包括①确定面试问题的 试的要素——4 个关键的要素:1.情境, 重点在于挑选那些具有胜任岗位所必需 确保公平。(三)编制计时表;(四)对 评估方式和标准;②确定面试评分表。4 即应聘者经历过的特定工作情境或任务 ; 的能力或潜质的员工;2 用于培训诊断, 考官的培训;(五)选定场地;(六) 培训面试考官,内容包括提问的技巧、追 2.目标,即应聘者在这情境当中所要达 重点分析员工优劣势,明确员工需要在 确定讨论小组。具体实施阶段——(一) 问的技巧、评价标准的掌握等)。二、面试 到的目标;3.行动,即应聘者为达到该 哪些方面加强,为培训提供参考依据;3 宣读指导语;(二)讨论阶段;在无领导 的实施阶段(1 关系建立阶段,常用的是 目标所采取的行动;4.结果,即该行动 用于员工技能发展,在培训诊断的基础 小组讨论中,评分者的观察要点包括:1 3 发言内容;2 发言的形式和特点;3 发言 (主要是说明员工为什么要进行培训)2 过程中的各相关联的环节)5 时间安排。 择范围大,可获取到高质量的培训教师 的影响。(三)评价与总结:考官应该着 培训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员工培训应达 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1 适应性原则 2 资源;2 可带来许多全新的理念;3 对学 重评估被评价者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 参 到什么样的标准)3 培训对象和内容(确 针对性原则 3 最优化原则 4 创新性原则。 员具有较大的吸引力;4 可提高培训档次, 与程度;2 影响力;3 决策程序;4 任务 定培训对象和内容,即明确培训谁,培 培训课程的要素——1 课程目标 2 课程 引起企业各方面的重视;5 容易营造气氛, 完成情况;5 团队氛围和成员共鸣感。讨 训什么,进行何种类型的培训。)4 培训 内容 3 课程教材 4 教学模式 5 教学策略 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缺点:1 企业与其 论会有两个作用——1 通过交换意见,评 的范围(企业员工培训的范围一般都包 6 课程评价 7 教学组织 8 课程时间 9 课 之间缺乏了解,加大了培训风险;2 外部 分者可以补充自己观察时的遗漏,对应 括四个层次,即个人、基层、部门和企 程空间 10 培训教师 11 学员。培训课程 教师对企业以及学员缺乏了解,可能使 聘者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2 若不同评分 业)5 培训的规模(培训的规模受很多因 设计的基本原则——1 培训课程设计要符 培训适用性降低;3 学校教师可能会由于 者对同一被评价者的评价产生了分歧, 素影响,如人数、场所、培训的性质、工具 合企业和学员的需求 2 培训课程设计要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培训只是“纸 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无领导小组讨 以及费用等)6 培训的时间(培训的时间 符合成人学员的认知规律 3 培训课程的 上谈兵”;4 外部聘请教师成本较高。外 论的原理——无领导小组讨论是员工素 安排受培训的范围、对象、内容、方式和费 设置应体现企业培训功能的基本目标, 部培训资源的开发途径——1 从大中专院 质测评的一种方法,目前流行的素质理 用,以及其他与培训有关的因素影响)7 进行人力资源开发。课程设计文件的格式 校聘请教师;2 聘请专职的培训师;3 从 论包括素质的“冰山模型”或“洋葱模 培训的地点(培训地点一般都指学员接 ——1 封面 2 导言 3 内容大纲 4 开发要 顾问公司聘请培训顾问;4 聘请专业的专 型”,把人素质从里到外大致划分成为 受培训的所在地区和培训场所)8 培训的 求 5 交付要求 6 产出要求。培训课程设计 家、学者;5 在网络上寻找并联系培训教 内在素质(态度、动机、价值观等)、知识 费用(亦即培训成本,它是指企业在员 的程序——一、培训项目计划(1 企业培 师。)二、开发企业内部的培训师(对于 和技能、外在行为三部分,其中外在素质 工培训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 训计划 2 课程系列计划 3 培训课程计 培训已经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或一些需要 只能通过外在行为来衡量。如果想对被评 括培训之前的准备工作,培训的实施过 划)二、培训课程分析(1 课程目标分析 定期开展的培训项目来说,企业一般从 价者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一般取决于 程,以及培训结束之后的效果评估等各 2 培训环境分析)三、信息和资料收集 内部开发教师资源。内部开发的教师与外 以下两个主要因素:1 评价者的知识和经 种与之相关活动的各种费用的总和)9 培 (1 咨询客户、学员和有关专家 2 借鉴其 部教师相比,在某些方面有着很大的优 验;2 被评价者的暴露的外在行为的范围。 训的方法(培训方式方法是实现员工培 它培训课程)四、课程模块设计()五、 势,如他们对企业文化、企业环境、培训 题目的类型——1 开放式问题 2 两难式问 训规划各项目标的重要保障,它所要解 课程内容的确定(1 课程内容的选择 2 需求等方面比较了解,而且他们可能与 题 3 排序选择型问题 4 资源争夺型题目 5 决的是“船”或“桥”的问题)10 培训 课程内容的制作 3 课程内容的安排)六、 学员熟识,这样也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 实际操作型题目。设计题目的原则——1 的教师(企业培训应当以员工为中心, 课程演练与试验()七、信息反馈与课程 流。其优点:1 对各方面比较了解,使培 联系工作内容 2 难度适中 3 具有一定的冲 培训的管理工作应当以教师为主导)11 修订()八、课程设计的应用实例。课程 训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 突性。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的一般 计划的实施(为了保证培训规划的顺利 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1 相关性 2 有 果;2 与学员相互熟识,能保证培训中交 流程——(一)选择题目类型(二)编 实施,培训规划还应当提出具体的实施 效性 3 价值性。课程内容制作的注意事项 流的顺畅;3 培训相对易于控制;4 内容 写初稿(1 团队合作;2 广泛收集资 程序、步骤和组织措施)。制定培训规划 ——1 培训教材是培训时的辅助材料,因 开发教师资源成本低。缺点:1 内部人员 料;)(三)调查可用性(四)向专家 的基本步骤——1 培训需求分析 2 工作 此,教材的内容不能多而杂,否则会分 不易于在学员中树立威望,可能影响学 咨询。主要咨询以下内容:1 题目是否与 岗位说明 3 工作任务分析 4 培训内容排 散学员的注意力;2 凡是培训师讲授、表 员在培训中的参与态度;2 内部选择范围 实际工作相联系,能否考察出被评价者 序 5 描述培训目标 6 设计培训内容 7 设 达的内容、教材不必重复;3 教材以提示 较小,不易开发出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 的能力。2 如果是资源争夺型问题或两难 计培训方法 8 设计评估标准 9 试验验证。 重点、要点、强化参训者认知为重要功能; 内部教师看待问题受环境决定,不易上 式问题,案例是否能均衡。3 题目是否城 制定培训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制定培 4 应将课外阅读资料与课堂教材分开;5 升到新的高度。)设计合适的培训手段— 要继续修改、完善。(五)试测。要着重观 训规划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侧重点,虽然 教材应简洁直观,按照统一的格式和版 —1 课程内容和培训方法 2 学员的差异 测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的难度。2、平衡 培训需求分析并不属于培训规划设计的 式制作;6 制作时用“教材制作清单”进 性 3 学员的兴趣与动力 4 评估手段的可 性。(六)反馈、修改、完善。工作人员要 范畴,但它是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规划的 行控制和核对。培训中的印刷材料——1 行性。培训教师的选配——培训教师的能 收集试测结果及反馈信息,并对其进行 基本前提。培训规划的重点应当是分析研 工作任务表(作用有:强调课程的重点、 力的高低以及培训教师的能力结构对培 分析,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意见:1、参 究培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解 提高学习的效果、关注信息的反馈)2 岗 训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有的培训 与者的意见。2、评分者的意见。3、统计分 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起草培训规划时, 位指南(作用有:P167)3 学员手册 4 课程执行要素设计能否得到很好的实现, 析的结果。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 制定培训的 培训者指南 5 测验试卷。培训师的来源— 取决于培训教师是否熟悉培训内容、是否 第三章 总体目标 2 确定具体项目的子目标 3 分 —为保证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培 具备良好的交流技巧等诸多条件。培训教 员工培训规划的概念——它是在培训需 配培训资源 4 进行综合平衡。教学计划的 训主管应亲自参与培训教师的选拔工作。 师要在个人素质和资历两方面都达到一 求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内容——主要包括 1 教学目标(是在员 一般来说,培训教师主要有企业外部聘 定的水准,能够将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 的全局出发,根据企业各种培训资源的 工培训中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 请和企业内部开发两大来源。企业培训管 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同时还要 配置情况,对计划期内的培训目标、对象 标准和要求)2 课程设置(就是根据教学 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内 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培训教 和内容、培训的规模和时间、培训评估的 计划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建立合理 部和外部教师的比例,尽量做到内外搭 师的选配标准如下:1 具备经济管理类和 标准、负责培训的机构和人员、培训师的 的培训课程体系的活动过程)3 教学形式 配、相互学习、取长取短。一、聘请企业外 培训内容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2 对培训 指派、培训费用的预算等一系列工作所作 (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要采用的教 部培训师(是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采取的 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应有实际工作经验;3 出的统一安排。制定培训规划的要求—— 学方式,即如何组织培训师与受训者之 做法,对于一些涉及到比较深的专业理 具有培训授课经验和技巧;4 能够熟练运 1、系统性 2 标准化 3 有效性 4 普遍性。 间的教与学的活动)4 教学环节(在教学 论方面问题或前沿技术问题的培训项目 , 用培训中所需要的培训教材与工具;5 具 培训规划的主要内容——1 培训的目的 计划中,教学环节是指整个培训的教学 企业也常从外部聘请教师。其优点:1 选 培训与开发 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6 具有引导学 4 员自我学习的能力;7 善于在课堂上发现 以是否保留培训项目为目的的评估。总结 绩效管理———— 效考评指标体系。从绩效考评指标的性质 问题并解决问题;8 积累与培训内容相关 性评估是指在培训结束时,对受训者的 效标——即指评价员工绩效的指标及标 和结构以及侧重点上区分,有 1 品质特 的案例与资料;9 掌握培训内容所涉及的 学习效果和培训项目本身的有效性所进 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个人或集体 征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2 行为过程型 一些相关前沿问题;10 拥有培训热情和 行的评估)。培训效果评估的基本步骤— 的绩效应当达到的水平要求。 效标的类 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3 工作结果型的绩 教学愿望。企业管理人员的一般培训—— —1 作出培训评估的决定(①评估的可行 别:1 特征性效标,2 行为性效标,3 结果性 效考评指标体系。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1 知识补充与更新;2 技能开发 3 观念转 性分析;②确定评估的目的)2 定定培训 效标. 绩效考评方法的种类 :1 行为 的设计原则— —1 针对性原则;2 科 变 4 思维技巧。管理技能开发的基本模式 评估的计划(①选择培训的评估人员② 导向型的考评方法(主观: ①结构式叙 学性原则;3 明确性原则。绩效考评指 ——1 在职开发 2 替补训练 3 短期学习 4 选定培训评估的对象③建立培训评估数 述法 ——它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的结构 标体系的设计方法:1 要素图示法; 轮流任职计划 5 决策模拟训练 6 决策竞 据库④选择培训评估的形式⑤选择培训 性的表格,由考评者按照各个项目要求 , 2 问卷调查法;3 个案研究法;4 面谈法; 赛 7 角色扮演 8 敏感性训练 9 跨文化管 评估的方法⑥确定方案及测试工具)3 收 以文字对员工的行为做出描述的考证方 5 经验总结法;6 头脑风暴法(使用此法 理训练。培训效果的作用和内容——培训 集整理和分析数据;4 培训项目成本收益 法。客观:②强迫选择法——亦称强制选 时,应遵守 4 个原则,即任何时候都不 评估实质上是对有关培训信息进行处理 分析;5 撰写培训评估报告; 6 及时反 择业绩法,它是一种行为导向型的客观 批评别人的想法;思想愈激进愈开放愈 和应用的过程。一、培训前评估的作用和 馈评估结果(反馈的有关人员包括:① 考评方法。在强迫选择法中,考评者必须 好;强调产生想法的数量;鼓励别人改 评估内容(1、作用:①保证培训需求确 培训管理人员②高层的领导者③受训员 从 3~4 个描述员工某一方面行为表现的 进想法)。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 认的科学性②确保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 工④受训者的直接主管)培训效果的四 项目中选择一项(有时选两项)内容作 程序——分四个步骤:1 工作分析(岗 的合理衔接③帮助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 级评估——(一)反应评估(二)学习 为单项考评结果。是一种定量化考证方 位分析)2 理论验证;3 进行指标调查; 配置④保证培训效果测定的科学性。2、评 评估(三)行为评估(四)结果评估 法)。2 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评方法(目 4 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绩效考评标 估内容:①培训需求整体评估②培训对 P184。五种培训成果的评估——1 认知 标管理法、绩效标准法、短文法、(亦称书 准的 4 个设计原则— —1 定量准确的 象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评估③培训对象 成果 2 技能成果 3 情感成果 4 绩效成果 面短文法或描述法)直接指标法、成绩记 原则;2 先进合理的原则;3 突出特点的 工作成效及行为评估④培训计划评估) 5 投资回报率。培训效果的定性评估方法 录法[种方法比较适合从事教学、科研工 原则;4 简洁扼要的原则。绩效考评标准 二、培训中评估的作用和主要内容(1、作 ——是指评估者在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 作的教师、专家们采用]劳动定额法[是比 的种类——1 综合等级标准(是将反映绩 用:①保证培训活动按照计划进行②培 况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 较传统的绩效考评方法]3 综合型的绩效 效考评指标内涵及外延等诸方面的特征 训执行情况的反馈和培训计划的调整③ 标准,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价的方法。优点: 考评方法(图解式评价量表法、合成考评 进行综合。)2 分解提问标准(是将反映 可以找出培训的不足,归纳出教训,以 简单易行,综合性强,需要的数据资料 法、日清日结法,亦称 OEC 法)合成考 考评指标内涵和外延等诸方面的特征独 便改进今后的培训,同时能发现新的培 少,可以考虑到很多因素,评估过程中 评法——是将几种比较有效的绩效考评 立并列,对独立并列的特征采用一定的 训需要,从而为下一轮的培训提供重要 评估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缺点: 方法综合在一起,对组织或员工个人进 表述方式进行提问)。考评指标标准的评 依据④过程监测和评估有助于科学解释 评估结果受评估者的主观因素、理论水平 行考评的一种方法。特点:1 它所考评的 分方法——对考评指标标准的计分,可 培训的实际效果。2 评估内容:①培训活 和实践经验的影响很大;不同评估者的 是一个团队而不是某个员工;2 考评的侧 采用单一要素和多种要素综合计分两种 动参与状况监测②培训内容监测③培训 工作岗位不同、工作经历不同、掌握的信 重点具有双重性,既考虑到岗位职责和 方法。1 单一要素的计分方法(可采用自 进度与中间效果临测评估④培训环境监 息不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存在差异, 本岗位的现实任务,又注重对团队员工 然数法和系数法。系数计分法同自然数计 测评估⑤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临测评 以及对问题的主观看法不同,因此不同 个人潜能的分析与开发;3 表格现实简单 分法的根本区别在于自然数法是一次性 估)。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一)非 的评估者对同一问题很可能作出不同的 便于填写说明;4 考评量表采用了三个评 获得测评的绝对数值,而系数法获得的 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非正式评估是指 判断。定性评估法有很多种,如问卷调查、 定等级,即极好、满意和不满意,使被考 只是相对数值,还需要对指派给该要素 评估者依据自己的主观性的判断,而不 访谈、观察和座谈等都是定性评估法的范 评者更容易分析判断实际工作中什么是 的分值相乘,才能得到绝对数值,因此, 是用事实和数字来加以证明。优点:1 在 畴。培训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P193。 “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日清日 也称为相乘法。)2 多种要素综合计分法 于可以使评估者能够在培训对象不知不 撰写培训评估报告的步骤——撰写评估 结法——亦即 OEC 法,是指全方位地对 (是建立在测评尺度为等距水平或假设 觉的自然态度下进行观察,这就减少了 报告的目的在于向那些没有参与评估的 每人每天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做到“日 具有等距水平的基础之上。具体包括:简 一般评估给培训对象带来的紧张不安, 人提供评估结论并对此做出解释。1 导言 清日毕,日清日高”.评价中心技术—— 单相加法、系数相乘法、连乘积法和百分 增强了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评估结论的 (首先,说明评估实施的背景,即被评 评价中心主要采用以下六种方法技术( 1 比系数法等。)绩效考评标准量表的设计 客观性和有效性;2 另一优点在于方便易 估的培训项目的概况;其次,撰写者要 实务作业或称套餐式练习;2 自主式小组 ——按照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成四类: 行,几乎不需要耗费什么额外的时间和 介绍评估目的和评估性质;再次,撰写 讨论;3 个人测验;4 面谈评价;5 管理 1 名称量表 2 等级量表 3 等距量表 4 比 资源,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是很值得 者必须说明此评估方案实施以前是否有 游戏;6 个人报告)绩效考评的正确性、 率量表。关健绩效指标的内涵——是检测 的。正式评估——往往具有详细的评估方 过类似的评估);2 概述评估实施的过程 可靠性和有效性,主要受以下各种问题 并促进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一种绩 案、测度工具和评判标准。优点:1 是在 (评估实施过程是评估报告的方法论部 的制约和影响:1 分布误差(①宽厚误差 效考评方法,它首先是企业根据宏观的 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判断,使评估 分);3 阐明评估结果;4 解释、评论评 ②苛严误差③集中趋势和中间倾向)2 晕 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之后,提出的 结论更有说服力;2 更容易将评估结论用 估结果和提供参考意见;5 附录;6 报告 轮误差 3 个人偏见 4 优先和近期效应 5 具有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并会其转化 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如记录和报告等; 3 提要。 自我中心效应 6 后继效应 7 评价标准对 为若干个考评指标,然后借用这些指标, 考评结果的影响。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多个维度,对组织或 可将评估结论与最初计划比较核对。) (二)建设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建设 性评估就是在培训过程中以改进而不是 第四章 绩效管理 设计,从绩效考评的对象和范围上区分, 员工个人的绩效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和反 有 1 组织绩效考评指标体系;2 个人绩 馈。核心是从众多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 5 提取重要性和关键性指标。具有以下意义: 并高定关键绩效指标,有利于被考评者 是否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③关键绩效考 业生涯规划提供咨询建议,从而提高被 1 使 KPI 体系不仅成为激励约束企业员工 ——无论是团队还是员工个人都有明确 评指标的总和是否可以解释被考评者 考评人员对评价目的方法可靠性的认同 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机制,同时还要发挥 的努力方向和清晰的目标地位,他们清 80%以上的工作目标④关键绩效指标和 度。)4 反馈面谈 5 效果评价。实施 360 KPI 体系战略导向的牵引作用。2 通过企 晰地知道自己将要做什么,以及将要做 考评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⑤关键绩效 度考评方法时,应密切关注发下几个问 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将员工的个人 到什么程度。总之,为了满足企业绩效管 指标的考评标准是否预留出可以超越的 题——1 确定并培训公司内部专门从事 行为与部门的目标相结合,使 KPI 体系 理的科学性、可行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的 空间);5、修改和完善关键绩效指标和 360 度考评的管理人员;2 实施 360 度 有效地诠释与传播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 , 要求,无论对于团队的绩效还是个人的 标准。360 度考评方法的内涵——360 度 考评方法,应选择最佳时机,在组织面 成为实施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3 彻 绩效,都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关键绩效 考评方法又称为全视角考评方法,它是 临士气问题,处于过渡时期,或走下坡 底转变传统的以控制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指标和标准体系,并且它应当具有以下 指由被考评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 路时,不宜采用 360 度考评的方法;3 更加强调对员工的行为激励,最大限度 几个基本特点:1 能够集中体现团队与员 (或)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外部客户) 上级主管应与每位考评者进行沟通,要 地激发员工的斗志,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工个人的工作产出,即所创造的价值;2 以及被考评者本人担任考评者,从多个 求考评者对其意见承担责任,确保考评 主动性和创造性。战略导向的 KPI 体系与 采用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突出员工的贡 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 360 度的全方位评 者的意见真实可靠;4 使用客观的统计程 一般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区别是:1 从绩 献率;3 明确界定关键性工作产出即增值 价,再通过反馈程序,达到改变行为、提 序;5 防止考评过程中出现作弊、合谋等 效考评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以战略为中 指标的权重;4 能够跟踪检查团队与员工 高绩效等目的的考评方法。1 上级评价 2 违规行为;6 准确识别和估计偏见、偏好 心,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都是为战略 个人的实际表现,以便在实际表现与关 同级评价 3 下级评价 4 客户评价 5 自我 等对业绩评价结果的影响;7 对考评者的 目标服务的;而后者是以控制为中心, 键绩效指标标准之间进行对比分析。选择 评价。360 度考评方法的优缺点——优点: 个另意见实施保密,确保每位接受评价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来源于控制的意 关键绩效指标的原则——1 整体性 2 增 1、360 度考评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 的员工无法获知任一考评者的意见,上 图,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员工个人的行为 。 值性 3 可测性 4 可控性 5 关联性。确定工 点;2、360 度考评方法考虑的不仅仅是 级评价除外;8 不同的考评目的决定了考 2 从考评指标产生的过程来看,前者是在 作产出的基本原则——1 增值产出的原则 工作产出,还考虑深层次的胜任特征。胜 评内容的不同,所应注意的事项也有所 组织内部自上而下对战略目标进行层层 2 客户导向的原则 3 结果优先的原则 4 任特征是指能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 不同。如果 360 度考评的方法是用于管 分解产生;而后者通常是自下而上根据 设定权重的原则。平衡计分卡——(简称 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 理人员能力提高、员工个人培养、同伴指 个人以往的绩效与目标产生的。3 从考评 BSC,由卡普兰和诺顿共同创建的一套 3、360 度考评有助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价 导和团队建设,则应把 360 度考评贯彻 指标的构成上看,前者是通过财务与非 业绩评价体系。)从四个不同角度,即财 值观,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建立更为 到企业员工整体发展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财务指标相结合,体现关注短期效益, 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衡量企业 和谐的工作关系;4、360 度考评采用匿 帮助每一个员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兼顾长期发展的原则,指标本身不仅传 的业绩。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理解和 名评价方式,消除考评者的顾虑,使其 并在指导计划完成后,把所有评价结果 达了结果,也传递了产生结果的过程; 体会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概念:1 平衡计分 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保证了评价结果 反馈给员工本人,作为员工完善职业生 而后者是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 卡是一个核心的战略管理与执行的工具, 的有效性;5、360 度考评充分尊重组织 为辅,注重对过去绩效的评价,且指导 它的目的是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 成员的意见,这有助于组织创造更好的 绩效改进的出发点是过去绩效存在的问 行动,以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2 是一种 工作气氛,从而激发组织成员的创新性。 第五章 题,绩效改进行动与战略需要脱钩。4 从 先进的绩效衡量的工具。3 是企业各级管 而创新性又恰恰是现代企业,尤其是高 薪酬调查的基本概念——薪酬调查是指 指标的来源看,前者来源于组织的战略 理者与管理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重 新技术企业的生命线;6、360 度考评加 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 目标与竞争的需要,有助于推进组织战 要方式。4 也是一种理念十分先进的“游 强了管理者与组织员工的双向交流,提 采集有关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略的实施;而后者与组织战略的相关程 戏规则”,即一种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提 高了组织成员的参与性。7、促进员工个人 以及支付状况的信息,并进行必要处理 度不高,来源于特定的程序,即对过去 取关键绩效指标的方法——一、目标分解 发展。360 度考评方法的缺点——1、360 分析的过程。薪酬调查的作用——1 为企 行为与绩效的修正,与个人绩效的好坏 法(1 确定战略的总目标和分目标;2 进 度考评侧重于综合评价,定性评价比重 业调整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依据;2 为企 密切相关。在企业进行绩效管理时,为企 行业务价值树的决策分析;3 各项业务关 较大,定量的业绩评价较少,因此经常 业调整员工的薪酬制度奠定基础;3 有助 么特别强调要提取和设定关键绩效指标 键驱动因素分析)二、关键分析法;三、 与 KPI 关键绩效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 于掌握薪酬管理的新变化与新趋势;4 有 呢?——1 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来看,不 标杆基准法。提取关键绩效指标的程序和 全面;2、360 度考评的信息来源渠道广, 利于控制劳动力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取并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对绩效进行管 步骤——1、利用客户关系图分析工作产 但是从不同渠道得来的并非总是一致的 ; 薪酬市场调查的过程——一、确定调查目 理,就无从提高组织或员工个人的绩效。 出;2、提取和设定绩效考评的指标(关 3、360 度考评收集到的信息比单渠道评 的(调查结果可以分以下工作提供参考 不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就无法知道现在 键绩效指标主要可以区分为数量指标、质 价方法要多得多,这虽然使考评更加全 依据: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整,薪酬差距 的绩效表现与期望是否有差距,也不知 量指标、成本指标和时限指标四种类型); 面,但同时也增加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 的调整,薪酬晋升政策的调整,具体岗 道该提高到什么程度。而且也无法掌握绩 3、根据提取的关键指标设定考评标准 成本。4、在实施 360 度考评的过程中, 位薪酬水平的调整等);二、确定调查范 效提高前后的关键性信息资料,也就无 (考评指标是指从哪些方面对工作产出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在组织内造成紧 围(1 确定调查的企业:第一类,同行业 从检查和对比员工绩效是不是真正有所 进行衡量或评估;而考评标准则是指各 张气氛,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中同类型的其他企业;第二类,其他行 提高。2 对于管理者来说,提取并设定关 个考评指标在数值上应当达到什么样的 甚至带来企业文化震荡、组织成员忠诚度 业中有相似相近工作岗位的企业;第三 键绩效指标对组织或员工个人的绩效进 水平);4、审核关键绩效指标和标准 下降等现象。360 度考评的实施程序—— 类,与本企业雇用同一类的劳动力,可 行考评,能够把握全局,明确目标,突 (审核关键绩效指标的要点包括:①工 1 评价项目设计 2 培训考评者 3 实施 构成人力资源竞争对象的企业;第四类, 出重点,简单程序,满足企业绩效管理 作产出是否为最终产品②多个考评者对 360 度考评(360 考评最主要的目的— 在本地区同一劳动力市场上招聘员工的 的各种需要。3 对于被考评者来说,提取 同一个绩效指标和标准进行评价其结果 —是改进员工的工作绩效,为员工的职 企业;第五类,经营策略、信誉、报酬水 涯规划的重要依据。 薪酬管理 6 平和工作环境均合乎一般标准的企业。 2 的,是与工资的制定与分配相关的一系 据其所担任的职务的重要程度、任职要求 合工资结构。)二、岗位评价与分类(岗 确定调查的岗位。3 确定需要调查的薪酬 列准则、标准、规定和方法的总和。大体上 的高低以及劳动环境对员工的影响等来 位评价目的在于通过量度企业内部各个 信息——①与员工基本工资相关的信息 是通过工资等级表、工资标准表、技术 决定。工资随着职务的变化而变化,岗位 岗位的价值并建立起岗位间的相对价值 ②与支付年度和其他奖金相关的信息③ (业务)等级标准及岗位名称表等具体 工资制、职务工资制等的工资结构都属于 关系,以此为基础来保证工资制度的内 股票期权或影子股票计划等长期激励计 形式加以规定的。工资制度中必须明确的 这种工资结构。优点:以工作为导向的工 部公平性,其主要内
9 页
330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申请表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申请表 姓名 证件类型 性别 居民 出生年月 证件号码 身份证 手机号码 当前最高学历 申报职业 申报级别 所在申报 机构 考试类型 初次鉴定 考试科目 申报机构 证书领取方式 地址 理论□ 实操□ 综合□ 自取□ 邮寄□ 邮寄地址 (正楷填 写) 已获职业资 格/技能等 级证书名称 证书 获证 等级 日期 已获专业技 术资格(职 证书编号 获证 等级 证书编号 日期 称) 申报条件 贯通条件 入学时间教育 经历 院校 毕业时间 专业 学习形式 (最高学历 填起) 本人承诺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共 起止时间 年,具体工作经历如下: 单位名称 职务或岗位 单位联系人、电话 工作经历 填表声明:1.本人知晓本职业(工种)报考条件、资格审核相关要求,承诺遵守报考的有关要求,保证本次填报的信息完 整准确、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真实,如有必要愿意配合核实。如有虚假,愿意接受取消申报资格、已参加考试则被取消当 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已获得证书则被收回、注销证书数据检索及注销证书资格的处理,并登记在诚信档案。2.报考个人 信息已经本人确认,不再更改。 本人确认已阅读并明白上述条款,并受声明条款约束。 申请人签名: -1- 日期: 年 月 日
1 页
343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之-学历承诺书
学历承诺书 姓 名 : ____________ , 身 份 证 号 _______________ ___ 。 本人因不能提交学历证书复印件,在此郑重 承 诺 : 本 人 于 _____ 年 ___ 月 至 _____ 年 ___ 月 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____ 校就读,有效学历为:(高 中),并保证该学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有 不实或不符情况,由本人承担因此造成的一切 后果。 注:报考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所有资料录 入后不得做任何更改。 (此表横线内上须本人正楷填写,打印无 效) 1 承诺人: (签名加手 印) 联系电话: 日期: 2
2 页
389 浏览
立即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师之-工作年限证明
工作年限证明 姓名: ,身份证号: ,现申请参加______ _________(职业/工种)____级职业资格考试,从事本职业工作共 年,工作简历如下: 单位所在 起止年月 单位名称 市(或 县) 从事何种 岗位工作 年 月至 年 月 年 月至 年 月 年 月至 年 月 年 月至 年 月 年 月至 年 月 本人知晓本职业(工种)报考条件、资格审核相关要求,承诺遵 守职业技能鉴定报考的有关要求,保证本次填报的信息完整准确、工 作履历真实,如有虚假,愿意接受被取消申报资格、已参加考试则被 取消当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已获得证书则被注销证书数据检索及职 业技能等级证书资格的处理。 -1- 考生签名: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2-
2 页
377 浏览
立即下载
关于做好2022年第2期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工作的通知
粤劳学〔2022〕018 号 关于做好 2022 年第 2 期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技能等级 认定工作的通知》(粤人社函〔2021〕76 号)和省职业技能服 务指导中心《关于同意广东劳动学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函》(粤技服〔2021〕129 号)的要求,广东劳动学会定于 2022 年 6 月向全省组织开展第 2 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 认定工作。具体认定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定工作和报名时间 (一)认定时间:6 月 19 日。 (二)网上报名时间:4 月 25 日至 5 月 9 日。具体安排见 附件 1。 二、申报条件 按照新颁布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2019 年版)执行,具体申报条件见附件 2。 三、收费标准 参照《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改革我省职业 -1- 资格考试收费标准管理方式的通知》(粤发改规〔2019〕3 号) 和《广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明确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门实施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粤人 社规〔2019〕26 号)制定收费标准,具体收费标准见附件 4。 四、认定工作组织实施 (一)认定报名和审核均通过网上系统进行,报名网址为 http://xgdldxh.jndj.ks.zjyun.org。考生报名请选取对应的集 体报考点,考生资格审核通过后,须递交相关纸质资料至集体报 考点及进行缴费。缴费成功后,完成所有报名手续,请于考前 7 天在报名网址上打印准考证。 (二)认定考点选定、考场编排由广东劳动学会负责,根据 考生报考所选地市就近安排认定,具体认定地点、考场编排将在 考前 7 天在准考证上列明。 (三)认定全部采用上机考试方式进行。 五、认定材料申报工作 (一)线上提交:考生在报名系统依据申报条件,填写相关 信息并提交相对应的学历证明文件(毕业证书、学历证书或学信 网查询报告)、工作经验证明文件(附件 6,打印签名)、身份 证明文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原件的电子扫描文档,提交报名 后下载系统生成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申请表》(附件 5,打印、 手填信息及签字)上传到相应位置。 (二)纸质递交:审核通过后,正考考生按照通知文件报考 要求,递交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申报表(原件)、学历证明文件(复 -2- 印件)、工作经验证明文件(原件)、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 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至集体报名机构,由集体报名机构 审核后汇总递交广东劳动学会;补考考生只需提交职业技能等级 认定申报表(原件)。 六、加强认定规范管理,确保认定质量 (一)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人社部门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保 密要求执行,切实加强对认定资料、考生个人信息的安全管理, 将保密责任落实到人,杜绝泄密事件发生。一旦发现泄密行为, 将严肃查处并追究当事人责任。 (二)严格按照 2022 年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 能等级认定申报条件(附件 2)执行,认真审核考生报考材料。 对在报名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考生认定资 格。 (三)严肃考场纪律、利用视频监控等措施实施现场督导, 强化对考务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杜绝舞弊行为。制定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确保认定工作顺利实施。 七、证书管理 经认定合格人员,按照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的编码 规则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规范样式要求,由广东劳动学会印 制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八、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一)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增强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开展职业技 能等级认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与当地卫生健康、人社、 -3- 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按照省和当地防疫部门公布的防疫措 施,切实认真做好相关防疫工作。 (二)各考生须做好个人防护,自觉进行体温测量、健康状 况监测,按照省、市防疫要求贯彻落实,注重防疫细节,安全从 容应考。 九、其他事项 咨询电话:020-83566469、020-83546424; 投诉电话:020-83559460。 附件:1.2022 年第 2 期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 定安排 2.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申报条件 3.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参考教材 4.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收费标准 5.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申请表 6.工作年限证明 广东劳动学会 2022 年 3 月 24 日 -4- 附件 1 2022 年第 2 期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安排 职业名称 级 别 报名时间和报名方式 认定日期 认定时间和内容 答题 方式 08:30-10:00 理论知识 企业人力资 网上报名:4 月 25 日 - 5 月 9 日 4、3 级 源管理师 上机 6 月 19 日 考试 报名资格审核:4 月 25 日 - 5 月 11 日 10:30-12:30 操作技能 -5- 附件 2 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申报条件 职业名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基本文化要求: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 申报条件: 1、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四级/中级工: (1)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①工作 4 年(含)以上。 (2)取得技工学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②毕业证书(含尚未取 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或取得经评估论证、以中级技 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及以上职业学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 书(含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 (3)高等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在校生。 2、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三级/高级工: (1)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 能等级证书)③后,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5 年(含) 以上。 (2)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 能等级证书),并具有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证书(含尚 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或取得本职业或相关职业 -6- 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并具有经评估论 证、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 业证书(含尚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 (3)具有大学专科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证书,并取得本职 业或相关职业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后, 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2 年(含)以上。 (4)具有大学本科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学历证书并取得本职 业或相关职业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后,累 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 1 年(含)以上。 (5)具有硕士及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学历证书(含尚未取 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应届毕业生)。 备注: ① 相关职业是指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管理咨询、管理研 究等职业,下同。 ② 相关专业是指工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管理科学、劳 动与社会保障、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等,下同。 ③ 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是指劳动关系协调 员等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功能具有关联性的职业资格证书, 下同。 -7- 附件 3 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参考教材 职业名称 等级 参考教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 程》(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 企业人力资源 4-1 级 程》(常用法律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管理师 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 教程》(四级、三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社第 4 版。 -8- 附件 4 广东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收费标准 职业名称 级别 理论科目 实操科目 165 元/人次 210 元/人次 中级工 技能等级 4 级 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师 高级工 技能等级 3 级 -9- 附件 5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申请表 姓名 证件类型 性别 居民 出生年月 证件号码 身份证 手机号码 当前最高学历 申报职业 申报级别 所在申报 机构 考试类型 初次鉴定 申报机构 考试科目 证书领取方式 地址 理论□ 实操□ 综合□ 自取□ 邮寄□ 邮寄地址 (正楷填 写) 已获职业资 格/技能等 级证书名称 证书 获证 等级 日期 已获专业技 术资格(职 获证 等级 日期 称) 证书编号 证书编号 申报条件 贯通条件 入学时间教 育 经历 院校 毕业时间 专业 学习形式 (最高学历 填起) 本人承诺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共 起止时间 单位名称 年,具体工作经历如下: 职务或岗位 单位联系人、电话 工作经历 填表声明:1.本人知晓本职业(工种)报考条件、资格审核相关要求,承诺遵守报考的有关要求,保证本次填报的信息完整 准确、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真实,如有必要愿意配合核实。如有虚假,愿意接受取消申报资格、已参加考试则被取消当次 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已获得证书则被收回、注销证书数据检索及注销证书资格的处理,并登记在诚信档案。2.报考个人信息 已经本人确认,不再更改。 本人确认已阅读并明白上述条款,并受声明条款约束。 申请人签名: 日期: -10- 年 月 日 附件 6 工作年限证明 姓名: ,身份证号: ,现申 请参加_______________(职业/工种)____级职业技能认定,从事 本职业工作共 起止年月 年 月至 年 月 年 月至 年 月 年 月至 年 月 年 月至 年 月 年 月至 年 月 年,工作简历如下: 单位所在市 从事何种 (或县) 岗位工作 单位名称 本人知晓本职业(工种)报考条件、资格审核相关要求,承诺遵守职 业技能鉴定报考的有关要求,保证本次填报的信息完整准确、工作履历真 实,如有虚假,愿意接受被取消申报资格、已参加认定则被取消当次认定 所有科目成绩、已获得证书则被注销证书数据检索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资 格的处理。 考生签名: 联系电话: 年 -11- 月 日
11 页
317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八章
第八章 薪酬管理 【章节框架】 1.薪酬管理概述 2.股权激励 3.特殊群体的薪酬管理 4.薪酬成本预算与控制 【考情分析】 年份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6题6分 2题4分 —— 2013 4题4分 2题4分 4题8分 2014 3题3分 1题2分 —— 2015 4题4分 1题2分 —— 2016 4题4分 1题2分 —— 2017 4题4分 1题2分 —— 2018 4题4分 2题4分 2019 4题4分 1题2分 —— 第一节 薪酬管理概述 【本节知识点】 1.战略性薪酬管理 2.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 3.职位评价流程及方法 【知识点】战略性薪酬管理(必考)★★★ 【说明】 1.发展战略或公司战略 【例子】依托并购战略发展的企业、依托连锁战略扩充规模的企业 2.经营战略或竞争战略 【例子】依托低成本发展的企业、依托促销扩充市场规模的企业 一、适用于企业不同发展战略下的薪酬管理: 成长战略+稳定战略或集中战略+收缩战略或精简战略 1.成长战略:(2013.89) 关注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创新等内容。 1)类型:内部成长战略和外部成长战略。 2)薪酬管理指导思想:企业与员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3)薪酬方案 (1)短期来看,基本薪酬低。 (2)长期来说,实行奖金或股票选择权等计划。 【助记】成长战略——关注开发创新;企业与员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短期低薪酬、长期奖 金制。 【出题角度】——判断 【2017/2019】关于企业不同发展战略下的薪酬管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采用稳定战略的企业中,基本薪酬和福利在薪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B.采用成长战略的企业会在短期内提供相对较高的基本薪酬 C.在采用收缩战略的企业中,基本薪酬在薪酬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高 D.采用稳定战略的企业一般采取低于市场水平的薪酬 【答案】A 【解析】成长战略的企业薪酬方案是在短期内提供相对低的基本薪酬,而从长期来讲,企业 将实行奖金或股票选择权等计划,选项 B 错误;收缩战略的企业在薪酬结构上基本薪酬所 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一些企业还尝试实行员工股份所有权计划,选项 C 错误;稳定战略的 企业在薪酬结构上基本薪酬和福利所占的比重较大,选项 D 错误。 2.稳定战略或集中战略:(2012.36)(2013.34)(2015.24) 强调市场份额或运营成本 1)人力资源关注点 稳定现有的掌握相关工作技能的员工。 2)薪酬相关情况: (1)薪酬决策的集中度比较高,薪酬的确定基础主要是员工从事的职位本身 (2)薪酬结构:基本薪酬和福利所占的比重较大 (3)薪酬水平:一般采取市场跟随或略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酬,长期内不会太大增长 【助记】稳定战略——低成本;业绩与收入挂钩;低薪酬、共担风险。 【出题角度】——判断(2010 年案例) 【2010.91】根据该企业的发展战略,其薪酬管理应具备的特征包括( )。 【2015.24】采用稳定战略的企业适宜采用的薪酬结构是( )。 A.无基本薪酬,只支付奖金 B.基本薪酬较高,基本薪酬和福利在薪酬的比重较大 C.基本薪酬较低 D.基本薪酬较低,股权激励在薪酬中的比重较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采用稳定战略下的薪酬管理。其中,薪酬结构中基本薪酬和福利所占的比 重较大。 3.收缩战略或精简战略:企业面临困境,一般采用低成本策略。 (1)指导思想:将企业经营业绩与员工收入挂钩 (2)薪酬结构:基本薪酬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小结】 成长战略 稳定战略 收缩战略 关注开发、创新 强调份额与成本 面临困境、低成本 低薪、长期奖金 稳定有技能员工 低薪 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高薪、以岗定薪 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二、适用于企业不同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 1.创新战略(2014.35)(2016.26) 1)以产品创新及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为导向。 强调产品在市场上的领袖地位及客户满意度。 2)薪酬体系 (1)注重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新的生产方法给予足够的报酬和奖励, (2)基本薪酬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水平为准且略高于市场水平。 【助记】创新战略——强调创新、市场地位及客户满意度;奖励创新、薪酬略高。 【出题角度】——判断 【2016.26】关于竞争战略与薪酬管理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创新战略强调企业要对产品创新给予鼓励 B 成本领先战略强调基本薪酬应高于竞争对手的水平 C 成本领先战略强调奖励部分所占的比例应相对较小 D 采取创新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薪酬要明显低于市场水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 1.创新战略薪酬体系:非常注重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新的生产方法给予足够的报酬或奖 励; 2.基本报酬:以劳动力市场通行水平为准且略高于市场水平。 【2014.35】对于采用创新战略的企业而言,薪酬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对于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创新给予足够的奖励 B.将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员工收入挂钩,鼓励员工与企业共担风险 C.基本薪酬比市场平均水平略低 D.在薪酬结构方面,基本薪酬和福利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 1.创新战略薪酬体系:非常注重对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新的生产方法给予足够的报酬或奖 励; 2.成本领先战略 1)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产品。 (1)追求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2)薪酬体系: (1)在薪酬水平方面比竞争对手的薪酬相对较低。 (2)在薪酬结构方面奖金部分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助记】成本领先战略——强调成本;低薪高奖金。 【出题角度】——判断 【2014.34】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适宜的薪酬管理方法是( )。 A.与竞争对手相比,保持较低的薪酬水平 B.与竞争对手相比,保持较高的薪酬水平 C.在薪酬结构方面,基本薪酬和福利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D.在薪酬结构方面,奖金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成本领先战略或成本最低战略: (1)薪酬水平:比竞争对手的薪酬相对较低 (2)薪酬结构:奖金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3.客户中心战略 1)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来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 (1)强调客户满意度。 2)薪酬体系 (1)根据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来支付薪酬; (2)根据客户服务评价来支付奖金。 【2018】关于不同企业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薪酬水平应当比竞争对手相对更高 B.企业若采用创新战略,基本薪酬应略低于劳动力市场通行工资水平 C.企业若采用客户中心战略,应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支付报酬 D.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奖金在薪酬结构中所占比例应相对较大 【答案】D 【解析】考查战略性薪酬管理。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 薪酬水平方面比竞争对手的薪酬相对较低,薪酬结构方面奖金部分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小结】 创新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 客户中心战略 关注创新及客户满意度 强调低成本 强调客户满意度 奖励创新 效率最大化 —— 薪酬水平不低于市场水平 低薪、高奖金 根据服务水平支付薪酬或奖金 三、全面薪酬战略 1.定义:指以客户满意度为中心,鼓励创新精神和可持续性的绩效改进,并对娴熟的专业 技能提供奖励,从而在员工和企业之间营造出一种双赢的工作环境的薪酬战略。 2.特点:更加强调战略性、激励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沟通性。 3.步骤:企业战略—薪酬战略—执行—评价 1 评价薪酬的含义。确定企业战略; 2 制定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薪酬决策; 3 执行战略性薪酬决策; 4 对薪酬系统的匹配性进行再评价。 【助记】全面薪酬战略——以客户满意度为中心;强调战略性、激励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沟 通性。 【出题角度】——概念判断+综合题 【2018.39】关于不同企业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薪酬水平应当比竞争对手相对更高 B.企业若采用创新战略,基本薪酬应略低于劳动力市场通行工资水平 C.企业若采用客户中心战略,应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支付报酬 D.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奖金在薪酬结构中所占比例应相对较大 【答案】D 【解析】成本领先战略:奖金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知识点】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6) 1.明确企业基本现状及战略目标(重要前提条件) 确定薪酬水平,解决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 2.工作分析及职位评价: 1)工作分析是确定薪酬体系的基础, 2)职位评价主要是为了解决薪酬的内部公平性问题。 3)职位评价的作用: (1)确定职位相对价值,得出职位等级序列; (2)为薪酬调查建立统一职位评估标准,确保薪酬公平。 【出题角度】——细节 【2011.34】确保薪酬内部一致性的手段是( )。 A.心理测评 B.职位评价 C.薪酬控制 D.薪酬调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其中,职位评价主要是为了解决薪酬的内部公 平性问题。 3.薪酬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决薪酬的外部竞争性问题。 【注】职位评价主要是为了解决薪酬的内部公平性问题。 薪酬调查的步骤:明确目的➟确定范围➟选择方式➟统计分析数据➟提交报告 4.确定薪酬水平 1)结合内外部环境确定薪酬水平。 2)战略:领先策略、跟随策略、滞后策略、混合策略。 5.薪酬结构设计 (1)它是薪酬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竞争性这两种薪酬有效性标准之间进行平衡的结果 (2)包含薪酬等级、薪酬等级内部变动范围和相邻薪酬等级间的关系等。 6.薪酬预算与控制 1.主要目的:保证薪酬体系的有效实施。 2.薪酬预算是预先性的成本分析过程。 【知识点】职位评价流程及方法 一、定义: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各职位的价值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各职位在企 业内部的相对价值及相互关系的过程。 二、注意事项: 1.对职位的评价而非对任职者的评价; 2.对正常或一般水平的评价而非特殊业绩的评价; 3.对目前而非过去或未来职位状况的评价。 【例题】关于职位评价的陈述,正确的是( )。 A.对职位的评价 B.对正常或一般水平的评价 C.对特殊业绩的评价 D.对任职者的评价 E.对目前职位状况的评价 【答案】ABE 【解析】职位评价注意事项:对职位的评价而非对任职者的评价;对正常或一般水平的评价 而非特殊业绩的评价;对目前而非过去或未来职位状况的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1)将工作分析与薪酬设计相联系; (2)职位评价本身也是一个系统。 2.战略性原则 从企业战略目标及实际现状出发,选择能够促使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发展的评价因素。 3.标准化原则 对不同职位间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做出统一规定。 4.员工参与原则 提高职位评价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5.结果公开原则 (1)有助于员工对企业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理解和认同。 (2)降低薪酬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不公正现象。 6.实用性原则 既要考虑达到的不同效果,还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以及企业进行职位评价的现实 意义。 【助记】职位评价原则——系统性、战略性、标准化、员工参与、结果公开、实用性。 四、职位评价的流程 1.准备阶段 1)明确职位评价目的 2)了解企业现状 3)确定职位说明书(2012.21) 职位评价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是工作分析的重要成果文件,其中包 含了职位职责、权限、任职资格、工作环境等重要的职位信息。 【出题角度】——细节 【2012.21】关于工作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作分析的目的是使工作更加具有挑战性 B.工作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工作特征模型理论 C.工作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职位评价法 D.工作分析的成果文件主要是职位说明书 【答案】D 【解析】构建整个工作分析系统的依据是工作分析的目的。工作分析结果(之一)是职位说 明书。 4)建立职位评价委员会。 常见的职位评价委员会的类型包括职位评价指导委员会、职位评价实施委员会、分析小组和 申诉委员会。 5)选择标杆职位 标杆职位是指大多数企业中都存在的,且职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差异不大的一般化职位。 标杆职位数目一般占企业中全部职位的 10%〜15%。其他职位的相对价值将通过与标杆职 位的工作评价结果相对比而得出。 6)建立职位评价体系 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划分职务类别,针对不同职位选择的职位评价方法,确定职位评价指标, 各指标的分级定义以及指标权重。 2.实施阶段: 1)对职位评价者进行培训; 2)职位的初评和正式评价; 3)与员工进行沟通并建立申诉机制和程序。 3.完善与维护阶段: 1)日常维护、定期维护。 (三)职位评价方法(4 种方法)(判断) 比较基础 比较范围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直接职位比较法 因素比较法 排序法 职位尺度比较法 要素计点法 分类法 【真题·2018 单选】关于职位评价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类法属于定量方法 B.要素计点法属于职位尺度比较法 C.要素计点法属于定性方法 D.分类法属于直接职位比较法 【答案】B 【解析】排序法和分类法属于定性方法,选项 A 错误;要素计点法和因素比较法属于定量方 法,选项 C 错误;分类法属于职位尺度比较法,选项 D 错误。 1.排序法 概念 排序法也称简单排序法、序列法或部门重要次序法,使用较早、较为简单、最易于理解的评 价方法。通常以职位说明书和企业规划为基础,比较每两个职位之间的级别关系,并根据 职位相对价值的大小来确定职位等级的一种职位评价方法。 【助记】职位比较排序 分为三类:直接排序法、交替排序法、配对比较法。 1)直接排序法:根据职位的价值大小,按照一定的顺序对职位进行排序; 【例如】:人事总监—人事经理—人事专员。 2)交替排序法 先找出一个价值最高的职位和一个价值最低的职位,再从剩余的职位中找出价值最高的职 位和价值最低的职位,如此反复进行。 3)配对比较法 将每一个需要评价的职位分别与其他所有职位比较,如果价值高于所比较的职位则得一分, 低于则减一分,然后根据职位得分来划分职位的等级顺序。 优点: 简单易行,成本较低,而且易于与员工沟通。 缺点: 没有详细具体的评价标准,主观成分很大。 只能确定职位的序列,不能确定所排序的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 适用: 规模小、结构简单、职位类型少,且员工対本企业各项职位都较为熟悉的企业。 【例题】关于排序法的陈述,正确的是( )。 A.简单易行 B.能确定所排序的职位之间的相对价值 C.适合规模较小的企业 D.主观成分很大 E.成本较低 【答案】ACDE 2.分类法 1)概念 也称为分级法或等级描述法,预先制定一套供参考的等级标准(标尺),再将各待定级别 的职位与之对照(即所谓的套级),从而确定该职位的相应级别。 【助记】先有评价标准,职位与标准对照。 2)制定方法: (1)横向是指按照职位性质和特点将企业中所有职位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 (2)纵向是指按照职位责任大小、技能要求、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要素指标对职位进行分 等。在此基础上赋予每个类别、每个等级明确定义,构成了供套级使用的等级标准。 3)优点:简单、容易解释。等级结构能真实地反映有关企业的结构。 4)缺点:等级定义比较困难,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 5)适用:职位类别较为简单的小型企业。 【例题】分类法制定中,纵向是指按照( )等要素指标对职位进行分等。 A.心理 B.技能要求 C.劳动强度 D.劳动环境 E.职位责任大小 【答案】BCDE 【解析】本题考查职位评价的分类法。其中,纵向是指按照职位责任大小、技能要求、劳动强 度、劳动环境等要素指标对职位进行分等。 3.要素计点法 1)概念 也称点数法、评分法或计分法,是指先设计出一套供比较的评级标准尺度,但不同于分类 法之处就在于,这种方法不是对各待评价职位进行总体评价,而是将职位在各报酬要素上 进行分解,最终得出该职位的相对价值。 【助记】先有评价标准,职位在报酬要素上分解。 2)步骤 (1)选取报酬要素。所谓报酬要素,就是指一个企业认为在多种不同的职位中都包括的一 些对其有价值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企业战略的现和企业目标的达成。 (2)对每类报酬要素进行分级界定。 (3)确定不同报酬要素在职位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以及每个报酬要素中各等级所对 应的点值。 (4)运用该职位评价体系对职位进行评价。 (5)将所有被评价职位根据点数的高低进行排序,建立职位等级结构。 案例: 假定工作评价委员会决定使用技能、努力、责任和工作条件四种报酬因素,要使用的总点数 为 1000。然后根据各种补偿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分配这些点数。–假设技能的权重被确定为 20%,那么将有总共 200 点分配给技能。 如果技能被划分为 5 个等级,每提高一个等级点数增加 40 点,那么,一项需要掌握最低 等级技能的工作在技能方面就应该得到 40 点,而一项需要掌握次低等级技能的工作在技 能方面就应该得到 80 点,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工作需要最高等级的技能,那么它在技能 方面就应该得到 200 点。 按照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对努力程度、责任和工作条件进行同样的处理。 在设计结构化量表的过程中,每种报酬因素划分的各个相邻级别之间的差距最好。 3)优点:精确,评价结果更容易被员工所接受,允许对职位之间的差异进行微调。 4)缺点:设计与实施都比较复杂,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5)适用:大规模企业中的管理类职位。 4.因素比较法 1)概念 先找出适当的付酬要素,但无须预先开发一个“评比标尺”,而是先在本企业中找出若干 有代表性的标杆职位作为评价时的参照物。应有较大的涵盖面,足以代表本企业内各种类 型的职位,因而通常需要 15—20 个。 因素比较法舍弃了代表职位相对价值的抽象分数,直接使用相应的具体薪酬值来表示各职 位的价值,从而省略了“分数一薪酬”的转换。 【助记】找出付酬因素和标杆职位。 2)六个基本环节: (1)选择付酬因素。最典型的因素有五种:技能、智力、体力、责任和工作条件。 (2)确定标杆职位。 (3)依次按所选的各付酬因素,将各标杆职位按相对价值从高到低排序。 (4)为各标杆职位按各付酬因素分配薪值。即决定从各职位月薪总额中分多少份额给各因 素。据此,可以排出各职位在同一因素上的高低排序。 (5)比较按薪额和按因素价值排出的两种顺序。 (6)对照因素比较表,对非标杆待评职位进行评价。 工资标准(元/ 智力 体力 技能 责任 工作环境 小时) 0.5 1 标杆岗位 4 1.5 标杆岗位 1 2 标杆岗位 4 2.5 标杆岗位 3 标杆岗位 2 标杆岗位 3 标杆岗位 1 标杆岗位 4 标杆岗位 2 标杆岗位 3 标杆岗位 1 标杆岗位 2 标杆岗位 1 3 3.5 标杆岗位 2 4 标杆岗位 1 标杆岗位 4 标杆岗位 4 标杆岗位 3 4.5 标杆岗位 3 5 5.5 标杆岗位 2 因素 比对 工资标准 智力 与标杆岗位 2 类似 3.5 元/小时 体力 介于标杆岗位 1 和标杆岗位 3 之 3 元/小时 间 技能 与标杆岗位 1 类似 2.5 元/小时 责任 介于标杆岗位 2 和标杆岗位 4 之 3 元/小时 间 工作环境 与标杆岗位 2 类似 2 元/小时 总计 14 元/小时 1.智力因素赋予最大值 3.5 元/小时,体力因素赋予最大值 4 元/小时,技能因素赋予最大值 5.5 元/小时,责任因素赋予最大值 4.5 元/小时,工作环境因素赋予最大值 2.5 元/小时; 2.智力因素赋予最小值 1.5 元/小时,体力因素赋予最小值 1.5 元/小时,技能因素赋予最小 值 1 元/小时,责任因素赋予最小值 1.5 元/小时,工作环境因素赋予最小值 1 元/小时; 3.假设有 X 岗位,其工资标准确定计算过程。由表可知,X 岗位相应的工资标准是 14 元/小 时。 3)优点:较为完善,可靠性高,同时也使不同的职位之间更具可比性,且可由职位内容 直接求得具体薪酬金额。 4)缺点:评价体系设计复杂,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这种方法不易理解,工对其准确性和 公平性容易产生质疑。 5)适用处在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环境下的规模较大的企业。 【小结】 职位评价方法一览表 比较基础 比较范围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直接职位比较法 因素比较法 排序法 职位尺度比较法 要素计点法 分类法 排序法 分类法 要素计点法 因素比较法 最容易理解 —— 复杂、量化评价 —— 职位说明书和企业规划 先制定等级 先定标尺;评价报酬要 确定标杆职位 为基础 素 简单易行;成本低;主 简单、容易解释;等级定 精确,容易接受;设计 完善、可靠性高;不容易 观成分大 义困难 实施复杂 理解接受 大规模企业的管理岗位 稳定的大型企业 规模小、结构简单企业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5.25】关于职位评价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2016.28】关于职位评价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2018.27】关于职位评价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类法属于定量方法 B.要素计点法属于职位尺度比较法 C.要素计点法属于定性方法 D.分类法属于直接职位比较法 【答案】B 【本节小结】 一、战略性薪酬管理 1.适用于不同发展战略下的薪酬管理:成长、稳定(集中)、收缩战略。 2.适用于不同竞争战略下的薪酬管理:创新、成本领先、客户中心战略。 3.全面薪酬战略。 二、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 1.明确企业基本现状及战略目标 2.工作分析及职位评价 3.薪酬调查 4.确定薪酬水平 5.薪酬结构设计 6.预算与控制 三、职位评价流程及方法 1.职位评价六大原则:系统性、战略性、标准化、员工参与、结果公开、实用性原则。 2.职位评价流程。 3.职位评价方法:排序、分类、要素计点、因素比较法。 第二节 股权激励 【本节框架】 1.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2.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3.员工持股计划 【知识点】股权激励概念 一、股权激励——概念 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行权期)以预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和条件 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 二、欧美国家股权激励形式: 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期权、法定股票期权、非法定股票期权、激励性股票期权、可转让股票 期权、股票增值权等)+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收购。 三、中国股权激励形式 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股份期权、业绩股票、业绩单位、虚拟股票、延期支付和 员工持股计划。将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作为主要的股权激励方式。把限制性股票和业绩股 票作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的方式。 【知识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 1.股票期权概念 股票期权也称经营者股票期权或管理者,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 (行权期)以预先确定的价格(行权价)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 2.股票期权特征(2012.2013) (1)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收益人可以买公司股票也可以不买; (2)股票期权只有在行权价低于行权时,本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才有价值; (3)股票期权是公司无偿给予经营者的。 3.股票期权优点 (1)可以把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及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使企业股东的资产权益首先得 到保障。 (2)对于经营者而言,可以让经营者分享企业的预期收益,突破只分享当期收益的局限 性,经营者可以在风险较小的前提下得到较大的激励。 (3)激励手段比较灵活,便于个案处理。 4.股票期权局限性 (1)只适用于上市公司,只允许已完成股份分量改革的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境内上市公 司和在境外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可以实施; (2)容易诱发弄虚作假、恶意操纵和短期炒作等不良行为; (3)难以准确地衡量经营者的表现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5.激励对象 1)上市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者核心业务人员,以及公司认为应当激 励的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未来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其他员工,但不包括独立董事和监事。 2)外籍员工任职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或核心业务人员的,可以成 为激励对象。 3)单独或合计持有上市公司 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及配偶、父母、子女,不得成 为激励对象。 4)下列人员不得成为激励对象: (1)近 3 年内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或宣布为不适当人选的; (2)近 3 年内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予以行政处罚的; (3)具有我国《公司法》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情形的。 激励对象不能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 6.激励额度(最高上限) (1)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积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 额的 10%。 (2)非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 的本公司股票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 1%。股本总额是指股东大会批准最近一次股权 激励计划时公司已发行的股本总额 7.股票来源: 公司发行新股票+通过留存股票账户回购股票+二级市场购买股票。 留存股票是指一个企业将自己已发行的股票从市场中购回的部分,这些股票不再由股东持 有,其性质为已发行但不在外流通的股票 1)分类(按性质分):增量方式+存量方式(了解) (1)增量方式(在增加股本总额的情况下谋求股票的来源,实质是在少量稀释现有股东 权益的情况下带来小额融资,例:定向增发股票) (2)存量方式(在不增加股本总额的情况下谋求股票的来源,其好处是不稀释现有股东 权益,例:公司股份回购、二级市场购买。) 8.资金来源 上市公司不得为激励对象依股权激励计划获取有关权益提供贷款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 资助,包括为其贷款提供担保。 9.股票期权时间规定 1)授权日:必须是交易日。定期报告公布前 30 日、重大交易决定过程中及该事项公告后 2 个交易日不得为授权日。 (1)定期报告公布前 30 日; (2)授权日:必须是交易日。重大交易或重大事项决定过程中至该事项公告后 2 个交易日; 其他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 2 个交易日。 2)等待期(授予日与获授股票期权首次行权日之间间隔不得少于 1 年) 3)有效期(从授权日计算不得超过 10 年) 4)行权期(必须是交易日)应当在公司定期报告公布后的第 2 个交易日,至下一次定期 报告公布前 10 个交易日内行权。 不得在下列期间内行权: (1)重大交易或重大事项决定过程中至该事项公告后 2 个交易日; (2)其他可能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日起至公告后 2 个交易日; 5)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自股东大会通过之日起计算,一般不超过 10 年)。 10.行权价格 确定价格时应考虑如下因素:对激励对象形成激励和约束、可操作性、对原股东的影响。激 励对象授予股票期权时所确定的激励对象购买上市公司股份的价格。 (1)确定方法:实值法、平值法和虚值法,其行权价格分别低于、等于或高于授予期权时 的公平市价。 (2)我国《管理办法》采用了平值法,规定以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 1 日的公司标 的股票收盘价与公布前 30 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孰高原则”确定行权价 格。 11.执行方式:现金行权+无现金行权+无现金行权并出售。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8.24】关于我国股票期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激励对象可以同时参加两个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 B.激励对象包括独立董事,监事 C.股票期权只适用于上市公司 D.激励对象数量可以超过员工总数的 10% 【答案】C 【解析】激励对象不可以同时参加两个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不得包括独立董事,监事, 只适用于上市公司,C 符合题意。 【2017.70】关于股票期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股票期权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 B.收益人既可以购买公司股票,也可以不买 C.股票期权只有在行权价高于本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时才有价值 D.股票期权是公司无偿给予经营者等激励对象的 【答案】C 【解析】股票期权只有在行权价低于本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时才有价值。 二、限制性股票 1.概念 指激励对象按照股权激励计划规定的条件,从上市公司无偿或者低价获得一定数量的本公 司股票,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才可出售限 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 【助记】限制。 2.限制性股票时间规定 (1)禁售期:指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每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禁售期不得低于 2 年。 (2)解锁期:禁售期结束后,进入解锁期。解锁期内,如果公司业绩满足计划规定的条件, 员工取得的限制性股票可以按照计划分期解锁,解锁期不低于 3 年。 【例】关于限制性股票表述正确的是( )。 A.禁售期不得低于 3 年 B.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获得上市公司股份的价格遵循孰高原则 C.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才可出售 D.解锁期不得低于 3 年 E.激励对象从上市公司无偿或者低价获得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 【答案】BCDE 【解析】禁售期:不得低于 2 年,A 选项错误。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获得上市公司股份的 价格遵循孰高原则,B 选项错误。 3.授予价格 即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获得上市公司股份的价格,为避免股价操纵,同样遵循“孰高原 则”。(即买入价高者得;卖出价格低的优先成交)。 包括激励额度、范围和对象、基本同股权期权类似。 三、股票增值权(2017.27) 1.概念 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 益的权利。 【助记】只得增值。 2.适用范围: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 3.特点 (1)行权期一般超过任期。 (2)激励对象拥有规定数量的股票股价上升所带来的收益,但不拥有这些股票的所有权, 也不拥有表决权、配股权。 (3)可以全额兑现,也可以是部分兑现。 (4)实施时,可以用现金,也可以是现金和股票形式的结合。 4.实质 实质上是一种虚拟的股票期权,是公司给予计划参与人的一种权利,不实际买卖股票,仅 通过模拟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方式,在规定时段内,获得由公司支付的行权价格与行权日 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它的实质就是股票期权的现金结算,比照实施期权计划可获得的收 益,由公司以现金形式支付给激励对象,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说股票增值权实质上是企业 奖金的延期支付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7.27】关于股票增值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股票增值权的行权期一般超过任期 B.股票增值权的激励对象既可以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价格上升的收益,也拥有这些股票的 所有权 C.实施股票增值权时可以全额兑现,也可以部分兑现 D.实施股票增值权时可以用现金,也可以折合成股票,或者两者的某种组合 【答案】B 【解析】股票增值权。 上市公司三种股权激励模式的优缺点和适用企业类型 激励模式 股票期权 优点 缺点 适用企业 ① 降低委托代理成本; ① 可能带来大量经理人 成长性较好、股价呈强势 ② 可以锁定激励对象的 的短期行为; 上涨的上市公司 风险,股票期权持有人 ② 公司股本变化,原股 不行权就没有任何额外 东的股权可能被稀释; 损失; ③ 过分依赖股票市场有 ③ 降低企业激励成本, 效性 并且企业有现金流入; ④ 激励力度比较大,具 有长期激励效果 限制性股票 ① 有可能是免费或低价 ① 业绩目标或股价的科 成熟型企业;对资金投 获得,激励更强; 学确定较困难; 入要求不是非常高的企 ② 通过对业绩条件、禁 ② 现金流压力较大; 业 售期限的严格规定,使 ③ 会促使经理人放弃对 激励与约束对等。 高风险、高回报项目的投 资 股票增值权 ① 激励对象无须现金付 ① 激励对象不能获得真 现金流量比较充裕且股 出; 正意义上的股票,激励 价比较稳定的上市公 ② 操作方便、快捷; 的效果相对较差; 司; ③ 无须证监会审批,无 ② 对资本市场有效性依 境外上市公司 须解决股票来源问题。 赖大,可能导致公司高 管层与庄家合谋操纵公 司股价等问题; ③ 公司的现金压力较大 【知识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一、股份期权 1.概念: 又称期股模式,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 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 2.操作要点 (1)激励对象在未来某一时期内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股份,这个过程只是取得股 份的分红权、配股权等部分权益(无处置权)。然后分期按约定价格购买期股的所有权,购 股资金来源为分红和现金;在即定时间内支付完购股款后,取得完全所有权,但期满后还有 一定年限的等待期。 (2)股份期权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购买价和行权价的价差上。 3.股份期权的资金来源:公司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奖励基金、激励对象年薪、公司公益金、激 励对象的自有资金。 4.股份期行权价的方法: (1)现值有利法,即行权价低于当前股价; (2)等现值法,即行权价等于当前市价; (3)现值不利法,即行权价高于市价。 二、业绩股份 1.概念; (1)业绩股份是指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业绩目标,如果激励对象一定期限内达到预定目 标,则公司授予其一定股份或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购买公司股份,激励对象在以后的若干 年内;经业绩考核通过后可以获准兑现规定比例的业绩股份。 (2)激励对象持有的业绩股份,在规定持股的期限内享有分红和送配股的权利,不享有 表决权。 2.来源 发行新股、老股东转让股份、公司设立时预留部分股份、公司股份回购。 3.激励力度与激励基金 激励范围和激励力度太大,则激励成本上升,现金流的压力也会增大;而激励范围和激励 力度太小,激励成本和现金流压力减小,但激励效果可能减弱。公司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找到平衡点。 三、虚拟股票期权 1.概念: 又称为股票增值权模式,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虚拟”的股票,当公司股份增值时, 则被授予者可以据此享受股份的溢价收益。期权人只是在名义上持有而非真的购买公司股 份,期权人没有表决权、股份不能转让和出售,在离开公司时自动失效。 2.股票来源;不是实股,只是在公司内部虚构出一部分般票并仅在账面上反映。 3.资金来源:公司的奖励基金。 4.行权价格:不取决于公司股票的市价,而是公司虚拟股票的内部市场价格。 【出题角度】——综合题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表述正确的是( )。 A.股份期权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购买价和行权价的价差上 B.现值有利法是股份期权行权价的方法之一 C.激励对象持有的业绩股份,在规定持股的期限内享有分红权和表决权 D.虚拟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取决于公司股票的市价 E.虚拟股票期权是业绩股份模式的一种变通 【答案】AB 【解析】激励对象持有的业绩股份,在规定持股的期限内享有分红和送配股的权利,不享有 表决权,C 选项错误。虚拟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不取决于公司股票的市价,而是公司虚拟股 票的内部市场价格,D 选项错误。虚拟股票期权是股份期权模式的一种变通,E 选项错误。 【知识点】员工持股计划 1.概念: 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企业的部分股权,同时委托特定的托管机构管理和运作,同时 相应的委托机构作为社团法人,进入企业董事会,参与企业决策和按股分红的股权制度。 2.特点: (1)持股人或认购者必须是本企业工作的员工; (2)员工所认购的股份在转让、交易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3.设计原则 (1)应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应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应能够改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4.基本原则:依法合规原则、自愿参与原则、风险自担原则 5.种类 (1)杠杆型(利用信贷杠杆来实现,涉及员工持股计划基金会、公司、公司股东和贷款银 行) (2)非杠杆型(不利用信贷杠杆,也称股票奖金计划,资金来源分为自付型和他付型) ●自付型:是指由员工自己交钱购买企业的股票,没有得到公司的任何资助。多发生在营运 困难的企业,这已经不是员工的福利计划 ●他付型:是指公司按照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全体员工的薪水的一定比例,用税后利润为 企业员工购买公司的股票,员工本身不必交钱,是一种纯粹的员工福利计划 6.激励对象 (1)在企业工作满一定时间的正式员工; (2)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 (3)企业派往投资企业、代表处工作,劳动人事关系仍在本企业的外派人员; (4)企业在册管理的离退休人员。 7.持股期限 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12 个月,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 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36 个月。 8.持股规模 (1)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10% (2)单个员工所获取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 1% (3)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数不包括员工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前获得的股 份、通过二级市场自行购买的股份以及通过股权激励获得的股份 9.股份的设置 (1)应该把员工持股严格限定在本企业正式聘用的员工的范围以内; (2)强调职工持股的广泛参与性,原则上要求企业正式聘用的员工都参与 ES0P,明确规 定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 90%。 10.股份的持股比例 (1)要明确界定员工持股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 20%; (2)要明确界定企业内部员工持股额度的分配比例,一般企业高管人员与一般职工的认 购比例不宜拉得太大,原则上控制在 4:1 的范围之内。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8.66】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设置及持股比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不得高于企业员工总数的 90% B.只有本企业正式聘用的员工才能参与员工持股 C.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能够购买的企业股票数量由本人工资在员工全体薪金总额的比 例确定 D.员工持股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应超过 20% E.一般企业高管人员与一般职工在员工持股中的认购比例不得低于 10:1 【答案】BC 【解析】强调职工持股的广泛参与性,原则上要求企业正式聘用的员工都参与,明确规定参 与的员工不得低于员工总数的 90%。A 错误。激励对象四类人员:在企业工作满定时间的正 式员工;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企业派往投资企业、代表处工作,劳动人事关系仍在本企业 的外派人员;企业在册管理的离退休人员。应该把员工持股严格限定在本企业正式聘用的员 工的范围以内;B 正确。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能够购买的企业股票数量由本人工资在员 工全体薪金总额的比例确定。C 正确。 要明确界定员工持股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 20%;D 错误。要明确界定企业内 部员工持股额度的分配比例,一般企业高管人员与般职工的认购比例不宜拉得太大,原则 上控制在 4:1 的范围之内。E 错误。 【2018.7】关于我国员工持股计划,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位员工所获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可以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1% B.上市公司应当在员工持股计划届满前 12 个月公告到期计划持有的股票数量 C.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数累积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 10% D.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12 个月 【答案】D 【解析】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12 个月。 【2017.28】关于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24 个月 B.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40 个月 C.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员工持股计划持有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 15% D.单个员工所获取股份权益对应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 1% 【答案】D 【解析】每期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12 个月,A 选项错误;以非公开发行方式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持股期限不得低于 36 个月,B 选项错误;要明确界定员工持股占企业 总股本的比例,一般不宜超过 20%,C 选项错误。 【本节小结】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1.股票期权 2.限制性股票 3.股票增值权 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 1.股份期权 2.业绩股份 3.虚拟股票期权 三、员工持股计划 第三节 特殊群体的薪酬管理 【本节知识点】 1.经营者薪酬 2.销售人员薪酬 3.驻外人员薪酬 4.专业技术人员薪酬 【知识点】经营者薪酬 一、年薪制 1.概念 (1)以企业会计年度为时间单位,根据经营者的业绩好坏而计发薪酬的一种薪酬制度 (高风险) (2)一种高风险的薪酬制度,依靠的是约束和激励互相制衡的机制,将企业经营者的业 绩与薪酬直接联系在一起 2.构成 (1)基本薪酬,即经营者的基本收入,保障他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 (2)奖金,即经营者绩效的短期奖励; (3)长期奖励,通常以股票期权的形式支付,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环境相关; (4)福利津贴,主要是为经营者提供休假和各种保险福利待遇。 3.优点: (1)设置上比较灵活; (2)薪酬结构中加大了风险收入的比例,有利于责任、风险和收入相对的基础上加大激励 力度; (3)可以把年薪收入的一部分直接转化成为股权激励形式。 4.缺点: 经营者的薪酬水平与年度公司业绩密切相关,容易导致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做出不利于公 司长期发展的决策。 5.经营者年薪制模式 1)目前我国经营者三种年薪制模式: (1)一元结构模式:全部收入设计为风险收入 (2)二元结构模式:年薪=基本年薪+风险收入; (3)三元结构模式:年薪=基本年薪+(效益年薪+奖励年薪) 2)基本年薪确定 (1)基本年薪与业绩没有直接联系,主要由地区和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决定,并加入 企业规模和利税情况等调整因子,能够满足经营者的基本生活要求 (2)二元结构模式中的风险收入和三元结构模式中的效益年薪均以基本年薪为基础,按 企业绩效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确定 基本年薪=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调整系数。调整系数能够反映经营者的能力和工作业绩。 3)风险收入计算方法 (1)风险收入=基薪×倍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这种计算方法是以基薪为基础的,基薪一 般是按照职工的平均工资倍数确定的。 (2)风险收入=超额利润×比例系数×考核指标完成系数。评价:这种计算方法比较符合国 际惯例。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9】关于经营者年薪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年薪制确定了经营者的最低业绩目标,当经营者未完成最低计划指标时会受到惩罚 B.年薪制确定了经营者的封顶奖金,当计划指标超额完成时经营者会有更多奖励 C.在年薪制结构中加大风险收入的比例,有利于在责任、风险和收入对等的基础上加大激励 力度 D.企业可以殿经营者在一个年度或任期内的经营管理业绩,确定与其贡献相当的薪酬水平 及薪酬支付方式 E.年薪制是一种高风险的薪酬制度,体现约束和激励相互制衡的机制 【答案】CDE 【解析】年薪制根据经营者业绩好坏计发薪酬,包括基本薪酬、奖金、长期激励和福利津贴四 部分。选项 A 错误,年薪制没有惩罚。选项 B 错误,年薪制未确定封顶奖金。 【2016.27】关于经营者年薪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年薪制是一种高风险的薪酬制度,依靠的是约束和激励互相制约的机制 B 年薪制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与其薪酬直接联系在一起 C 年薪制可以有基本薪酬、奖金、长期奖励、福利津贴构成 D 年薪制决定了经营管理者的奖励可以不封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年薪制。年薪制缺点:确定了经营者的最低业绩目标和封顶奖金,经营者 在和企业制定年度目标时往往会将目标计划定低,使其更易于实现。 【知识点】销售人员薪酬 一、特点 以结果为导向 二、模式 1.纯佣金制: (1)全部薪酬收入都来自于佣金; (2)优点:薪酬收入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薪酬成本管理较低; (3)缺点:缺乏稳定性,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因起大幅波动;不利于培养销售人 员对企业的归属感。 2.基本薪酬加佣金制 (1)由每月的基本薪酬和按销售业绩提取的佣金组成。 (2)佣金分为直接佣金和。 3.基本薪酬加奖金 奖金与业绩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通常销售人员所达成的业绩只有超过某一销售额,才能 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 4.基本薪酬加佣金加奖金制 薪酬由每月的基本薪酬和按销售业绩提成的佣金组成。 (1)对保险行业、饮食行业、销售人员素质高低不一,队伍不稳定,采用高佣金+低基本薪 酬 (2)对技术含量较高,市场较为狭窄,销售周期较长行业,销售人员素质及稳定性要求 都比较高,易采用高基本薪酬+低佣金或奖金。 直接佣金:根据销售额的一定百分比(销售提成)进行佣金计算。 间接佣金:销售业绩转化为一定的点值,根据点值来计算佣金的数量。 【出题角度】——判断 【2018.71】关于销售人员薪酬的说法,正确的有( )。 A.销售人员的薪酬应主要以行为为异向 B.纯佣金制因将销售人员的薪酬收入与其工作业绩直接挂钩而使薪酬管理成本较低 C.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企业会对销售人员采用高佣金加低基本薪酬的薪酬制度 D.纯佣金制会导致销售人员的薪酬缺乏稳定性 E.纯佣金制不利于培养销售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 【答案】BDE 【解析】销售人员的薪酬以结果为导向,A 错误。纯佣金制:全部薪酬收入都来自于佣金。优点: 薪酬收入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薪酬管理成本较低;B 正确。对技术含量较高,市场较为狭窄, 销售周期较长产品的销售人员:高基本薪酬+低佣金或奖金,C 错误。纯佣金制缺点:缺乏稳定 性,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因起大幅波动;可能造成上下级之间、新旧员工之间的较大 薪酬差距,不利于培养销售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DE 正确。 【知识点】驻外人员薪酬 驻外人员新酬主要组成包括:基本薪酬、激励薪酬和福利 1.基本薪酬 (1)基于本国薪酬的方法:给驻外员工提供与其在国内从事相似职位相同的薪酬。 (2)基于东道国的方法:指依据东道国的薪酬标准补偿驻外人员的一种方法。 (3)基于总部的方法:指根据总部所使用的薪酬标准来补偿所有的员工。 2.激励薪酬 驻外人员薪酬(基本薪酬在 10%〜30%。,时间越长越高)困难补助(基本薪酬在 10%〜 25%,地区越困难,津贴越高),流动津贴(员工变换工作地点的奖励,一次性支付)。 3.福利 标准福利包括:保障计划和带薪休假;额外福利包括:搬家补助、驻外人员子女教育津贴、探 亲假和差旅补助、带薪休假及津贴。 【知识点】专业技术人员薪酬 1.基本薪酬: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运用这些专业知识与 技术的熟练程度,而不是所从事岗位的重要性 2.加薪: (1)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程度以及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 水平的提高(主要途径)。 (2)薪酬随着工作年限延长而提高的情况非常常见。 (3)绩效评价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3.奖金 (1)专业技术人员通常会获得较高的基本薪酬,即使有一定的奖金发放,奖金所占的比 重通常也比较小。 (2)对从事技术或产品研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往往会给予一定金额的一次性奖励, 或者是让他们分享新产品上市后一段时期中所产生的利润。 4.福利与服务 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看重继续受教育和受培训的机会,企业应考虑这个因素。 【例题】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薪酬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基本薪酬和加薪两部分构成 B.基本薪酬取决于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C.奖金所占的比重较小 D.企业需为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提供费用和时间上的便利 E.基本薪酬较低 【答案】AE 【解析】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构成包括基本薪酬与加薪、奖金、福利与服务。通常会获得较高的, 奖金所占的比重通常也比较小。 【本节小结】 一、经营者薪酬 1.年薪制 2.股票期权 二、销售人员薪酬 1.纯佣金制 2.基本薪酬加佣金制 3.基本薪酬加奖金制 4.基本薪酬加佣金加奖金 三、驻外人员薪酬 1.基本薪酬 2.激励薪酬 3.福利 四、专业技术人员薪酬 1.基本薪酬与加薪 2.奖金 3.福利与服务 第四节 薪酬成本预算控制 【本节知识点】 1.薪酬成本预算方法 2.薪酬成本的控制方法 3.企业人工成本 一、薪酬成本预算的方法 1.自上而下的薪酬成本预算方法 (1)高层先决定薪酬预算总额、提薪幅度和分配政策,再分配给各部门,部门管理者再将 部门薪酬分配给每个员工。 (2)优点:控制整体成本和部门成本,便于调控企业人力成本开支和企业支付能力、企业 业绩的对称性。 (3)缺点:缺乏灵活性。受主观因素影响大,降低预算的准确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2.自下而上的薪酬成本预算方法 通过基层单位各部门管理者提前预报本部门在下一年度的薪酬预算,从而计算出各部门的 薪酬开支,编制企业整体薪酬预算方案。 二、薪酬成本的控制(2011.73) 1.控制雇佣量 不仅控制员工数量,还要控制工时数量。 雇佣量=员工数量×工时数量 2.控制基本薪酬 控制加薪规模(或幅度)、加薪时间和员工的覆盖面。 3.控制奖金 除控制奖金的支付规模、时间和覆盖面以外,还要重点利用一次性奖金支付来改善劳动力 成本的可调节幅度。 4.控制福利支出 (1)与基本薪酬相联系的福利:刚性比较强。 【例子】基本薪酬的 5%作为通讯补贴。 (2)与基本薪酬无联系的福利:属短期福利项目,数额较小,弹性较小。 【例子】过年过节的米、面、油等福利。 (3)福利管理费用:有较高的弹性。 【例子】福利管理人员的薪酬、购置、发放费用。 5.利用薪酬技术手段 可利用工作评价、薪酬调查、薪酬结构、薪酬宽带、计算机辅助管理、最高最低薪酬水平控制、 成本分析、薪酬比例比较等薪酬技术手段,来促进或改善薪酬成本控制。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1.73】薪酬成本控制的方法有( )。 A.控制雇佣量 B.控制基本薪酬 C.控制差旅支出 D.控制福利支出 E.控制奖金【答案】ABDE 【解析】企业薪酬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①控制雇佣量。②控制基本薪酬。③控制奖金。④控 制福利支出。⑤利用适当的薪酬技术手段。 三、企业人工成本(2010.37) 1.概念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 和间接费用的总和。 包括薪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福利费用、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员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 本支出。其中员工薪酬总额是人工成本主要组成之一。 2.常用指标: (1)人工成本总量指标:反映企业人工成本总量水平,能够显示本企业员工平均收入的 高低。 (2)人工成本结构指标:各组成部分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例,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构成的情 况与合理性。 (3)人工成本分析比率型指标:将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的相对数。 劳动生产率,人工费比率,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本章总结】 1.企业不同战略下的薪酬管理 【说明】关于企业战略和薪酬管理策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说明】采用成本领先的企业,适宜的薪酬管理方法的是( )。 【说明】对于采用创新战略的企业而言,薪酬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 )。 2.薪酬体系设计的六大步骤 3.职位评价的六大原则 4.四种职位评价方法的理解 5.上市公司采用的三种股权激励方式的理解(重点是股票期权) 【说明】关于股票期权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 6.非上市公司采用的三种股权激励方式的理解 7.员工持股计划的内容 8.经营者年薪制的优劣势 9.销售人员薪酬的四种形式 【说明】适用于餐饮销售人员的薪酬制度是( )。 10.驻外人员的福利形式 11.专业技术人员的福利与服务 12.薪酬成本预算的两种方法的优劣 13.薪酬成本控制的五种措施 14.企业人工成本分析的三类指标的理解
24 页
319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九章
第九章 培训与开发 【章节框架】 培训与开发决策分析 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 【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1题1分 2题4分 —— 2013 —— 2题4分 —— 2014 2题2分 2题4分 —— 2015 2题2分 1题2分 —— 2016 1题1分 —— —— 2017 2题2分 1题2分 —— 2018 1题1分 1题2分 —— 2019 1题1分 1题2分 —— 第一节 培训与开发决策分析 【本节框架】 1.培训与开发决策分析 2.培训与开发决策的制定 【知识点】培训与开发决策分析 一、决策分析 组织收益提高,是进行培训与开发的前提。 (一)考虑因素 支出 C、收益 B、加薪 S。只有 B-SC 时,才会提高组织的收益。 (二)影响培训与开发利润的因素 1.受训员工可能的服务年数 2.受训员工技能可能提高的程度 3.受训员工的努力程度 4.对组织的忠诚度 【知识点】培训与开发决策的制定 1.决策误区表现: (1)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回报难以量化,容易遭到管理层的反对 (2)效果评估存在滞后性,导致管理层不愿意做那些难于衡量或反馈周期长的培训与开 发投资,即,效果滞后 (3)在一定程度上,视培训开发为一种开支或一种员工福利,而不是一项投资。其预算经 常落后于经营战略计划。即,缺乏投资理念 【例】从投资的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培训开发会提高组织利润的条件是()。(注:B-培 训可带来的增值,C-培训的支出,S-员工受训后要求的加薪) A.C-SB B.B-SC C.S-BC D.BC 【答案】B 第二节 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本节框架】 1.培训与开发的组织体系 2.培训与开发工作的组织管理 3.培训与开发效果的评估 【知识点】培训与开发的组织体系 一、设立培训与开发机构需考虑的因素 1.组织规模; 1)中小型组织: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培训与开发工作通常是某个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的一项职责。 2)大型组织:一般设置专业的机构 (1)隶属人力资源部 优点:便于形成协调、统一的培训与开发计划。 缺点:无法体现战略位置;难以保证培训与开发的力度和连续性。 (2)单独设立“培训部” (3)建立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独立的培训与开发机构的一种扩大发展模式 【知识点】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一、培训与开发部门的职能 (1) 制定支持企业经营战略的培训与开发战略; (2) 分析和明确公司和各类职位、 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与开发需要; (3) 形成如何满足这些需要的建议和计划; (4) 制订企业年度的培训与开发计划; (5) 制定年度培训与开发预算; (6) 确定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培训与开发资源; (7) 实施各类培训与开发计划, 具体安排各种培训与开发课程或活动; (8) 帮助和指导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9) 管理好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档案; (10) 维护培训与开发的场地和设施, 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与开发的资源。 二、管理层的培训与开发责任 (1) 责任最终落实到直线经理身上(关注下属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提供给下属员工发 展其能力的机会, 鼓励员工持续不断地学习)。 (2) 直线经理可以充当下属的教练、 导师、 榜样等角色,帮助下属去识别和利用日常工作 中的所有学习机会。 在操作层面上,直线经理也是上岗培训的主要讲师。 【知识点】培训与开发效果的评估 一、定位 1.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是培训与开发体系中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 【注意】应用最广的是层次评估模型 二、评估的内容 1.反应评估 (1)重点:评估受训人员对培训与开发的主观感受和看法 (2)优点:易于进行,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评估方式 (3)常用方式:通常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法应用最为普遍 2.学习评估 (1)主要内容: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关注“学到了什么”,在知识、 技能 或态度方面是否有了提高或改变。 (2)测试方式:知识通过笔试测试、技能通过实际操作、态度采用自我评价的态度量表。 3.工作行为评估 (1)重点:评价是否带来了受训人员行为上的改变,以及受训人员把所学的运用到工作上的 程度 (2)它是效果评估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可以直接反映培训与开发的效果也是组织高管层和直 接主管特别关心的,即,关注行为是否改变 (3)方法:面谈、直接观察、绩效检测、行为评价量表等,其中行为评价量表是最常用的方法 4.结果评估 (1)目标:评估受训人员工作行为改变对其所服务的组织或部门绩效的影响作用 (2)结果如何是组织进行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最具说服力的评价指标, 也是组织高管层最关心的评估内容。 (3)指标 ●硬指标:产出、质量、成本、时间等四大类:易被衡量和量化,容易被转化为货币价值,而 且评价也更为客观。 ●软指标:工作习惯、工作满意度、主动性、顾客服务等,难以被衡量和量化,也难以被转化 为货币价值,而且评价具有主观性。 【出题角度】——判断 【2017.70】在对培训与开发效果进行评估时,属于结果评估指标中的硬指标是() A.质量 B.产出 C.工作习惯 D.成本 E.时间 【答案】ABDE 【解析】软指标包括工作习惯、工作满意度、主动性、顾客服务等,难以被衡量和量化,也难 以被转化为货币价值。 【2019】关于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中的结果评估的说法, 正确的有( ) A.它的评估软指标包括工作满意度、 时间与成本等 B.它是组织高管层最关心的评估内容 C.它的评估硬指标包括产出、 质量等 D.它是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中最具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 E.它是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中最重要内容 【答案】 BCDE 【解析】 时间和成本是硬指标, A 选项错误 5.投资收益评估 (1)目标:确定或比较组织进行培训与开发的成本收益; (2)组织很少进行,因为它是一个困难且昂贵的过程。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5.28】关于培训与开发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培训与开发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B.大型组织通常会设置专门的培训与开发部门 C.效果评估是培训与开发体系中比较容易实施的一个环节 D.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方法包括控制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 【答案】C 【解析】由于培训与开发效果的滞后性,以及员工个体的差异性,要客观、科学地评估培训 与开发的效果相当困难,因此,效果评估是培训与开发体系中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所以 本题选 C。 二、评估时机 1.结束时评估 知识、技能、工作效果、工作态度等变化 2.回任工作评估(更为重要) 工作态度的改变及其程度;维持时间;工作效率的提高及其程度;培训开发目标是否达成。 三、评估方法分类 1.控制实验法(2017.29) (1)评估培训与开发效果最好,最正规的方法,即最规范的方法,可确定员工绩效的提 高是否确实是由培训引起的。 (2)优点:可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缺点:操作比较复杂,费用高;不适用于管理技能等难以量化的评估,如管理技能 培训与开发等。 2.问卷调查法:常用的培训与开发效果的评估方法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7.29】关于培训与开发评估方法中的控制实验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一种最为规范的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方法 B.它可以提高培训与开发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C.它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且费用比较高 D.它适用于管理技能培训与开发项目 【答案】D 【解析】控制实验法不适用于那些难于找到量化绩效指标的培训与开发项目或活动,如管理 技能培训与开发。 【本节小结】 一、培训与开发的组织体系 1.考虑因素:规模、地位和作用 2.建立模式:归入 HR 部门、单独成立部门、组建大学 二、培训与开发的组织管理 1.部门职能 2.管理层的责任 三、效果评估 1.评估内容: 反应、学习、行为、结果、收益 2.评估时机:结束、回任 3.评估方法:控制实验法、问卷调查法 4.评估报告 第三节 职业生涯管理 【本节框架】 1.职业生涯管理的概述 2.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法 3.职业生涯管理效果的评估 4.职业生涯管理的注意事项 【知识点】职业生涯管理的概述 一、内涵 1.狭义:个体在其整个工作生涯中选择从事工作的一个总的行为过程。 2.广义:贯穿个体一生的系列活动,包括有薪的,无薪的,上限从零岁开始。 3.焦点:个人目标与现实可行机会的匹配。 4.职业生涯管理 1)组织和员工个人共同对员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综合性过程。 2)包括: (1)组织主动实施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 (2)个人主动实施的个体职业生涯管理 二、目的(组织+个体) 1.组织 (1)使员工与组织共同发展,以适应组织发展与变革 (2)为组织培养后备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 (3)从组织内部培养的员工在组织适应性方面比从外面招聘的强 (4)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留住员工,特别是优秀员工 2.个体 (1)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为发挥自己的潜力奠定基础 (2)可在组织中学到各种有用知识,锻炼能力,从而增加员工自身的竞争力 (3)能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要,进而提高个体的工作生活质量 【知识点】组织层次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法(关注) 一、组织层次 1. 提供职业生涯信息 1)公布职位空缺信息 2)介绍组织内的职业生涯通道 (1)横向通道:员工在同一个管理层级或同一个技术、技能等级上不同岗位或不同工种之 间的变动路径 【出题角度】——判断 【2010.36】在典型的职业生涯通道类型中,描述员工在同一管理层级或技术、技能等级上不 同岗位或不同工种之间变动路径的是( )。 A.横向通道 B.纵向通道 C.双通道 D.职业生涯锚 【答案】A 【解析】典型的职业生涯通道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横向通道,即员工在同一个管理层级 或同一个技术、技能等级不同岗位或不同工种之间的变动路径;二是纵向通道,即员工在 不同管理层级、技术等级、技能等级上下之间的变动路径;三是双通道;即员工同时承担管 理工作和技术工作 (2)纵向通道:员工在不同管理层级、技术等级、技能等级上下之间的变动路径 (3)双通道:员工同时承担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俗称“双肩挑”,主要是为技术人员 或专业人员设计的,也是组织培养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方式之一 3)建立职业生涯信息中心 2.成立潜能评价中心(方法) (1)评价中心:确定管理者候选人 (2)心理测验:个人职业潜能、兴趣、价值观、职业生涯锚等测查。 (3)替换或继任规划 3.实施培训与发展项目 (1)工作轮换 (2)利用公司内、外人力资源发展项目对员工进行培训 (3)参加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专题研讨会 (4)专门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或实行双通道职业生涯设计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4.73】组织层次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包括()。 A.公布空缺职位信息 B.建立职业生涯信息中心 C.成立潜能评价中心 D.工作轮换 E.实行利润分享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层次的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 1. 提供职业生涯信息: (1)公布职位空缺信息 (2)介绍组织内的职业生涯通道 (3)建立职业生涯信息中心 2.成立潜能评价中心 3.实施培训与发展项目。 二、个人层次 1.给个人提供自我评估工具和机会 (1)职业生涯讨论会 (2)提供职业生涯手册 (3)退休前讨论会 2.职业生涯指导与咨询 实施人员:人力资源部的专业人员或具体负责人、员工的直接主管。组织外的专业指导师或 咨询师。 【知识点】职业生涯管理效果的评估 一、职业生涯管理效果评估标准 1.是否达到个人或组织目标及程度 2.具体活动的完成情况(职业生涯讨论会、 培训课程、 工作轮换) 3.绩效指数变化 4.态度或知觉到的心理的变化(包括认同度、满意度和忠诚度)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3.73】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进行培训与开发的重要内容,评估其效果的标准有()。 A.劳动力市场就业率 B.劳动力市场平均工资水平 C.组织的绩效指数变化 D.员工态度或知觉到的心理变化 E.个人或组织目标的达成程度 【答案】CDE 【解析】职业生涯管理效果评估标准包括: (1)是否达到个人或组织目标及程度。 (2)具体活动的完成情况。 (3)绩效指数变化。 (4)态度或知觉到的心理的变化。 【知识点】职业生涯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注意事项 1.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要与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招聘、绩效评估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相互配 合,统筹考虑。 2.得到组织高层的支持,特别是在政策、经费等方面。 3.鼓励直线经理参与职业生涯发展活动。 4.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包括技能与能力、职业兴趣、所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职业 生涯锚等。 二、职业兴趣类型 1.职业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活动或某种职业的喜好。 2.影响个体职业选择、职业生涯目标;组织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依据。 3.影响最大的理论:霍兰德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 4.注意个性特征并非职业生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也并非职业成功的决定因素,还要考虑 发展因素、社会因素。 三、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及主要任务 探索期 建立期 维持期 衰退期 发展任务 确定兴趣、能力, 晋升、成长、安全 维持成就感;更新 退休计划;改变工 让自我与工作匹配 感;生涯类型的确 技能 作与非工作之间的 立 活动 协助、学习、遵循方 独自做出贡献 向 平衡 训练、帮助、政策制 退出工作 定 身份 学徒 同事 导师 顾问 年龄 30 岁以下 30~45 岁 45~60 岁 60 岁以上 专业资历 2 年以下 2~10 年 多于 10 年 多于 10 年 【出题角度】——判断 【2014.37】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体的任务是确定兴趣和能力,让自我与工作匹配, 这一阶段属于()。 A.探索期 B.建立期 C.维持期 D.衰退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探索期:确定兴趣、能力,让自我与工作匹配。 四、职业生涯锚 施恩教授: 职业生涯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根据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概念。 一、概念 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生涯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 或价值观。 职业生涯锚是个体与工作情境之间早期相互作用的产物, 只有经过若干年的实 际工作体验后才能发现。 二、内容: (1) 自身的才干与能力, 以各种作业环境中的实际成功为基础; (2) 自身的动机与需要, 以实际情境中的自我测试和自我诊断的机会, 以及他人的反馈 为基础; (3)自身的态度与价值观,以自我与雇佣组织和工作环境的准则和价值观之间的实际遭 遇为基础 三、职业生涯锚特点 1.产生于早期职业生涯阶段:以个体习得的工作为基础 【说明】 某企业员工进入企业作为一名销售员后,如鱼得水,销售业绩节节高升。所以,对销售这 份职业越来越喜欢。 2.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 【说明】 小王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做人力资源经理工作。企业工作环境优越、企业讲求信任与尊敬的 文化,小王感觉自己的职业素养在这种文化熏陶下迅速成长,对职业越来越感到满意并珍 惜。 3.不可能根据各种测试提前进行预测 4.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 四、职业生涯锚的类型 1)技术/职能能力型强调技术/职能等业务工作; 拒绝一般管理工作, 但可以在技术/职能 领域管理他人; 追求在技术/职能区域的成长和不断提高。 适合职业: 工程技术、 营销、 财务分析、 系统分析等 2)管理能力型 追求一般性管理工作,且责任越大越好 具有强烈的升迁动机,以提升等级和收入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 具有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强强组合特点 对组织有很大的依赖性 【出题角度】——挖空 【2017.30】关于管理能力型职业生涯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追求一般性的管理工作,且责任越大越好 B.它强调实际技术/职能等业务工作 C.它具有强烈的升迁动机 D.它具有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强强组合特点 【答案】B 【解析】技术/职能能力型:拒绝一般性管理工作,但愿意在其技术/职能领域管理他人,B 选项指的是技术/职能能力型,不符合题意。 3)安全稳定型 追求安全、稳定的职业前途 追求职业安全,注重情感的安全稳定 4)自主独立型 选择职业时绝不放弃自身的自由,视自主为第一需要,有很强的职业承诺 5)创造型 有强烈的创造需求和欲望,发明创造是他们工作的强大驱动力;有冒险精神 【出题角度】——挖空题 【2016.29】下列职业生涯锚类型中,具有明显的冒险精神特征是() A.技术—职能能力型 B.管理能力型 C.安全稳定型 D.创造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生涯锚类型。 创造型:有强烈的创造需求和欲望,发明创造是他们工作的强大驱动力;有冒险精神. 5.职业生涯锚作用 (1)有助于识别个体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 (2)能够促进员工预期心理契约的发展,有利于个体与组织稳固地相互接纳 (3)有助于增强个体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提高个体和组织的绩效 (4)为个体中后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出题角度】——综合题 【2018】 关于职业生涯锚的说法, 正确的有( ) A.它是可以通过各种测试提前预得出来的 B.它并非完全固定不变的 C.他强调个人能力、 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 D.它产生于一个人的早期职业生涯阶段, 以个体习得的工作经验为基础 E.它是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生涯中的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答案】 BCDE 【解析】 选项 A 错误, 职业生涯锚不能提前预测。 【本章总结】 一、职业生涯管理的概述 1.内涵; 2.目的。 二、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法 1.组织层次; 2.个人层次。 三、效果评估 四、注意事项: 1.职业兴趣; 2.发展阶段; 3.职业生涯锚。
10 页
343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章
第十章 劳动关系 【本章框架】 劳动关系概述 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和方法 第十章 劳动关系 【考情分析】 年份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2013 年 5题5分 2题4分 —— 2014 年 5题5分 2题4分 —— 2015 年 7题7分 2题4分 —— 2016 年 7题7分 3题6分 —— 2017 年 7题7分 2题4分 —— 2018 年 5题5分 2题4分 2019 年 4题4分 1题2分 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述 【知识点】劳动关系的概念 (一)劳动关系含义 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指整个社会关 系系统中与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的社会关系系统。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1)劳动关系的目的。劳动关系是与劳动过程相联系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关系的 目的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完成劳动过程。 (2)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即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 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劳动关系是一种更复杂的社会关 系,其涉及和影响的不只是社会经济,在特定的条件下,劳动关系还涉及政治领域。因此, 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与和谐。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都是自主的独立主体,劳动力的市场交换关系是一种形式上的 平等经济关系。但这种平等的形式掩盖了实际的不平等。 资方:由于资本具有稀缺性和独占性,资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多占有着绝对的优势。 劳动者具有“从属性特点的雇佣劳动者”,从属性是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点。 劳动关系涉及的具体内容:劳动标准、管理规则,表现为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义务。 冲突与合作贯穿于劳动关系的整个过程,形成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例题•单选】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点是( )。 A. 合作性 B. 冲突性 C. 经济性 D. 从属性 【答案】D 【解析】从属性是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点,冲突和合作是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关系是以雇员和雇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基本主体构成的,但为了实现劳动过程, 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的政府、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以及作为雇主利 益代表的雇主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 1.劳动者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依照劳动法律法规被用人单 位雇用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人的人员。 劳动者的概念包括四层含义: ① 劳动者是被用人单位依法雇用(录用)的人员,丕包括自雇用者: ② 劳动者是在用在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 ③ 劳动者是以工资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员; ④ 劳动者仅限定在国家劳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2.工会 工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维护和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设立的组织。 设立工会的主要目标是为工会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按工会的组织结构形式划分:职业工会、产业工会、总工会 按工会的层级划分:企业工会、区域性(或地方性)工会、全国性工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简称"全总”)及其下工会体系是我国唯一合法的工会组织。 【例题】关于工会类型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 .根据工会的组织结构形式划分的工会职业工会,产业工会和总工会 B .根据工会的层级划分的工会类型有企业工会、 区域工会和全国性工会 C. 设立工会的主要目标是为雇主争取利益和价值 D. 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下工会体系是我国唯一合法的工会组织 【答案】C 【解析】设立工会的主要目标是为工会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C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3.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法定用人资格,使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报酬的单 位。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一般称为雇主或雇用人,是指依法雇用劳动者完成一定的劳动任 务并向其支付劳动报酬的机构或个人。在我国,法律界定的用人单位包括: ① 企业,是指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 ② 个体经济组织,是指雇工 7 人以下(包括 7 人)的个体工商户。 ③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 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④ 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⑤ 事业组织,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⑥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 性社会组织。 【例题】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以下属于劳动关系中的用人单位的是( )。 A. 外商投资企业 B. 个体经济组织 C. 民办非企业单位 D. 国家机关 E. 农业承包户 【答案】ABCD 【解析】适用劳动法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人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等组织,选项 E 错误。 4. 雇主组织 按照劳动关系理论,雇主组织是由雇主依法组成的组织,目的是通过群体优势同工会组织 抗衡,最终促进并维护每个雇主成员的具体利益。雇主组织是随着工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 大而建立和发展的。 雇主组织形式主要包括: ① 行业协会 ② 地区协会 ③ 国家级雇主联合会 ④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是雇主组织在我国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是企业、企业经营者的联合组织。 雇主组织的主要作用: ① 参与集体谈判。是雇主组织发展的最基本原因,也是雇主绢织最基本的功能。 ② 参与劳动立法和政策制定。一般体现在国家级雇主组织上。 ③ 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向其成员提供法律服务。 ④ 诵过雇主组织的培训机构为会员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2016】雇主组织最基本的职能是( )。 A. 参与立法 B. 参与集体谈判 C. 提供法律服务 D. 提供培训服务 【答案】B 【解析】同工会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协议,协调劳动关系,是雇王组织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因, 也是最基木的功能和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5.政府 政府在制定政策、执法监察和处理重大的、突发性劳动争议事件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政 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如下: (1)劳动关系的规制者。 (2)劳动关系运行的监督道。 (3)劳动争议的重要调解仲裁者。政府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居中调解和发挥主导作用。 (4)劳动关系重大冲突的控制者。 (5)协调劳动关系制度和机制建设的推动者。 【知识点】劳动关系的类型与模式 1.劳动关系的类型 按照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处理原则来划分劳动关系: ① 利益冲突型,如英国 ② 利益协调型,如德国 ③ 利益一体型,如日本、新加坡 按照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对比等因素来划分劳动关系: ① 均衡型(相互制衡) ② 倾斜型(资方主导) ③ 政府主导型 2.劳动关系的模式 按照国别的劳动关系划分: ① 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多元化模式 ② 以德国为代表的劳资协议自治式 ③ 以日本为代表的家族式劳动关系模式 【例题】按照国别的劳动关系进行划分,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 A. 德国是劳资协议自治式 B. 日本是家族式模式 C. 美国是自由多元化模式 D. 英国是劳资抗衡模式 【答案】D 【解析】按照国别的劳动关系划分:①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多元化模式;②以德国为代表 的劳资协议自治式;③以日本为代表的家族式劳动关系模式。 【知识点】劳动关系系统及其运行 (一)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劳动关系系统也称产业关系或劳资关系系统,是指现代社会系统中以劳动关系为基本关系 所构成的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合体。 劳动关系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以个体或群体身 份出现的,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能动的。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除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之 外,还受人的主观思想的影响。 (二)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 1.概念: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指劳动关系系统的组织构成、权利分配以及关系处理和作用 发挥的过程和方式。 2.劳动关系的运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是:组织机构与相互关系; 二是:关系处理的规则和程序: 3.劳动关系运行的过程主要包含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劳动关系的构成; 第二阶段,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 第三阶段,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4.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有两种基本形式: 劳动关系的冲突和合作。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有两种功能,即动力功能和约束功能。 动力功能:具有启动劳动关系并使之运行的作用: 约束功能:具有对这一运行加以控制的作用。 5.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分为三种状态: 良性运行和谐发展(基本目标) 史性运行常态发展 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三)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 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是通过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网络作为基本依据并予以规范和调整的。 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网络是由法律,权力、传统和道德四个方面所构成的。 法律:是最为基本和一般的规范手段(是规则网格的基本构成,分为程序规则和实体规 则); 权力:是政治领域的规范手段: 传统:是社会禽域的规范手段: 道德:是一种仇值理念的规范手段。 1.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 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是指劳动关系系统运行中关系处理的方法和过程的规则要求.这种 程序规则是在劳资双方长期博弈的过程中形成并由法律、权力、传统、道德所认可的。劳动关 系运行的规则首先是程序规则,因为没有程序规则就没有实体规则。程序法制化是程序规 则建立的基本要求。程序规则的内容涉及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其具体规则主要包括: (1)个别劳动关系处理规则,即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关系处理的规则。这一规则的基本 方式即劳动合同制度。个别劳动关系是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基础关系。 (2)集体劳动关系处理规则,即劳动者集体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之间关系处理的规则。这一 规则的基本表现方式则是集体合同。集体劳动关系处理规则是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核心规 则。 (3)劳动争议处理规则实际上是劳动关系系统运行中的救济规则,是对于前两个规则的 补充.劳动争议处理规则直接涉及三方行为的规范,即除了规范劳资双方的行为外,还需要 规范政府的行为。 【例题•单选】关于劳动关系运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基础关系 B. 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核心规则 C. 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网络中法律是基本构成 D. 劳动关系运行的规则网络中权力是社会领域的规范手段 【答案】D 【解析】法律:是最为基本和一般的规范手段(是规则网格的基本构成,分为程序规则和实 体规则);权力:是政治领域的规范手段:传统:是社会领域的规范手段;道德:是一种 价值理念的规范手段。 2.劳动关系运行的实体规则 劳动关系运行的实体规则主要是指劳动关系各方权利的规定,实体规则的内容通常是由法 律规定和认可的。由于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即劳动法的宗旨主要是保护劳动者,所以劳 动关系实体规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劳动者权利的维护,其主要法律表现形式为劳工标准。 (1)劳动者个人权利(即个别劳权)的规定 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劳动条件、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等。作为最低劳动标准,体现了国家在 劳工权利方面的基本准则。这些规定主要包括劳动者在就业、工资、工时、劳动保护以及社会 保障等方面的权利。 劳动者个人的权利,主要包括劳动就业权、工资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安全 卫生权、职业培训权、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 (2)劳动基本权(即集体劳权)的规定 劳动基本权的内容通常是指“劳动三权”.即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集体行动权。随着劳动基 本权的不断发展,民主参与权也发展成为劳动基本权的内容。 集体劳权是以个别劳权为基础形成的。集体劳权所体现的是劳动者一方或劳动者集体的利 益和要求,而不仅是个别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集体劳权所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 提供者和劳动力需求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力量平衡的关系。集体劳权的实现程度反映了劳 资关系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程度。 【2013】集体劳权不包括( )。 A. 劳动报酬权 B. 集体行动权 C. 民主参与权 D. 团结权 【答案】A 【解析】劳动基本权的内容通常是指“劳动三权”,即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集体行动权。随 着劳动基本权的不断发展,民主参与权也发展成为劳动基本权的内容,选项 A 错误。 本节主要考点: 1.劳动关系的含义(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征(从属性特点)、 3.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者、工会、用人单位、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类型与模式(利益关系、力量对比、按国别划分) 5.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和特点(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因素) 6.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两内容、三阶段、两形式、三状态) 7.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法律、权力、传统和道德) 8.劳动关系运行的实体规则(个别劳权和集体劳权) 第二节 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知识点】劳动关系调整的原则 劳动关系调整的原则是调整劳动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决定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方向, 贯穿于劳动关系调整的全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有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劳动关系主体权利义务统一的原则 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各自既行使权利,又履行义务。在劳动关系中,一方 面,劳动者负有将其劳动力交付给用人单位使用的义务。其主要表现是参加用人单位组织 的劳动,完成用人单位安排的劳动任务,且在劳动过程中遵守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纪律。 另一方面,劳动者在让渡劳动力使用权给用人单位的同时,仍保留着劳动力的所有权,这 就要求用人单位在享有使用劳动力权利时,对劳动者承担保障劳动力再生产和提供必要的 劳动条件的义务。其主要表现是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和其他物质待遇,保证劳动者休息, 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二)保护劳动关系主体权益的原则 劳动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种权力和利益的关系。在劳动关系调整中,实施劳动关系主体权 益保护原则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全面保护 全面保护一是指双维护。 2.平等保护 平等保护是指对全体劳动者和各类用人单位的权益都应平等保护。 3.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 优先保护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当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对用人单位权益保护出现矛盾、发生 冲突时,调整劳动关系,对劳动者实施优先保护。 (三)以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调为基础的原则 劳动关系的建立、存续和终止以及劳动关系双方的纠纷处理,主要是由劳动关系双方依法 自主协商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通过劳动者个人和用人单位自主双向选择 加以确定和形成的。 (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 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其状况深刻影响着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 进步。调整劳动关系,必须放眼全局,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调整劳动关系还要遵循依法 调整和三方协调的原则。 【知识点】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 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专要包括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劳动规章制度、职 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和劳动监察制度。 (一)劳动合同制度 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契约,是落实劳动保障 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关系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重要载体。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 个别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 (二)集体合同制度 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 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 合同制度是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 (三)劳动规章制度 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 和制度的总和。 (四)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我国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法律规定,职工代表大 会是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组成的,代表全体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机构,是企业 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一直是公有制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一种 法定必要形式。 (五)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指由法定的机构依法对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因劳动权利和义务发生的纠 纷进行处理的一项制度。我国明确了以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环节的先裁后审的劳动 争议处理制度,实行的是“一调、一裁、两审”的争议处理体制。 (六)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三方机制是由政府、工会代表、雇主代表组成的三方性劳动关系协调制度。2001 年 8 月,由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三方共同建立了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 方会议制度。 (七)劳动监察制度 劳动监察是指劳动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 现和纠正违法行为,并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的行政执法活动。 【本节主要考点】 劳动关系的调整原则(四项原因) 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和机制(七个方面) 第三节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知识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劳动关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知识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思路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 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在解决劳动关系突出 问题的同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协调体制,形成发展和谐 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和制度,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 型劳动关系。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 2.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 3.健全国家劳动标准体系 4.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5.加强企业工资收人分配制度改革 6.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7.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 【本节主要考点】 1.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三重要) 2.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七个任务) 第四节 企业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和方法 【知识点】员工申诉管理 1.员工申诉的定义 员工申诉是指组织成员以口头或书面等正式方式,表达对组织有关事项的不满。主要强调 以下几个方面: (1)员工申诉是通过一种正式的、制度化的方式表达不满。 (2)员工通过申诉渠道表达的不满,通常是由于企业违反了集体协议、劳动法律,或者违 背了过去的惯例、规章制度以及没有承担企业应承担的责任而引起的。 (3)通过申诉管理有利于发挥企业层面上的纠纷处理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劳动关系双方 的协商,确保员工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处理。 2.员工申诉的范围 员工申诉的主要作用是处理员工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不满的情绪,员工申诉范围一般限于与 工作有关的问题,与工作无关的问题,通常排除在外(如员工的家庭问题、私人问题)。申 诉范围主要包括: ① 因现行制度、规章、办法或措施未尽事宜或执行的疏忽,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② 对绩效考评及奖惩的决定有异议,且有具体证明的。 ③ 对培训、薪酬、福利等方面有异议的。 ④ 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变更、解除、终止等方面有异议的。 ⑤ 认为受到上级或同事的违法、滥用职权或不当行为对待,侵犯其权益或影响其正常工作 的。 ⑥ 认为职务升迁或工作调派处置不当,而影响其权益的。 ⑦ 申诉人有证据证明自己权益受到侵犯的其他事项。 3.员工申诉管理的原则 所有的员工都有权利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劳动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申诉。管理者 对员工申诉进行管理应遵守以下原则: (1)合法原则。 (2)公平原则。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员工与企业是平等互惠的关系;二是当管理者确实 触犯公司制度甚至国家法律时,应当一视同仁。 (3)明晰原则。 (4)及时原则。 (5)反馈原则。 (6)保密原则。 4.员工申诉的处理程序 (1)非正式的申诉处理程序。非正式的申诉处理主要是依靠第三方调解实现的,主要依靠 训练有素的中立的第三方,协调处理申诉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分歧,以解决有关问题。 (2)正式的申诉处理程序。企业中不管有无工会,员工申诉的正式处理流程一般包括四个 阶段: ① 向申诉受理人提交员工申诉表。应写明申诉缘由,并尽量列举可靠的依据。 ② 申诉受理.对于申诉事项毫无事实依据,仅凭主观臆断的申诉不予受理。 ③ 查明事实。管理者要查明争议事实,不得有偏袒,对双方的事实都要认真调查了解。在此 阶段,申诉受理人需要填写员工申诉调查记录表。 ④ 解决问题。申诉受理人了解事实真相后,根据调查情况在 3-5 个工作日内,及时将问题 处理结果告知员工,并制作员工申诉答复表。一般而言,解决员工申诉的方法包括: 1)调查矛盾发生有关的原因; 2)迅速了解事实真相,做出解释; 3)尊重申诉人,对其困境和苦恼表示理解和同情; 4)对员工进行与申诉相关的辅导,让员工了解申诉制度建立的目的和意义; 5)帮助员工消除顾虑,解决问题。 【知识点】劳动争议调解管理 1.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 劳动争议调解是指依法设立的调解劳动争议的机构或者其他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 政策,对发生劳动争议的双方当事人运用说服教育、劝导协商的方式,促使其在互谅互让 的基础上解决争议的一种活动。 广义的劳动争议调解:包括各种组织以各种方式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调解。例如,劳动人 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时的仲裁庭调解,人民法院审判中的调解,政府有关行政 部门的调解,劳动争议诉前的专家调解等。 狭义的劳动争议调解:是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的 调解。 2.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设立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 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 有分公司、分店、分厂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总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指导分支机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小组。 小微型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也可以由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推举人员,开展调 解工作。 3.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职责 (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责任。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第十六条规定,企业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① 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 ② 对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 ③ 监督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 ④ 聘任、解聘和管理调解员; ⑤ 参与协调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⑥ 参与研究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方案; ⑦ 协助企业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 (2)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的职责。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调解员 履行下列职责: ① 关注本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及时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报告; ② 接受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指派,调解劳动争议案件; ③ 监督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 ④ 完成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4.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调解登记、调 解记录、督促履行、档案管理、业务培训、统计报告、工作考评等制度。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 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应当写明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调 解请求事项、调解的结果和协议履行期限、履行方式等。 5.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实施调解前应当做好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审查调解申请。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二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 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2)通知被申请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调解案件前,应通知被申请人提交答辩书, 同时提供相关的证据资料,做好参加调解工作的准备。如果被申请人是用人单位,应通知 其指定专人或委托他人参加调解,以保证调解工作按预期顺利进行。 (3)告知与征询。 (4)弄清案件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法律依据。 (5)进一步调查事实。 (6)分析证据。 (7)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本节主要考点】 员工申诉管理 劳动争议调解管理
10 页
341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 【知识点框架】 1.劳动力市场概论 2.劳动力供给 3.劳动力需求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2 年 6题6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3 年 5题5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4 年 5题5分 1题2分 — 2015 年 4题4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6 年 5题5分 1题2分 5 题 10 分 2017 年 5题5分 2题4分 — 2018 年 4题4分 1题2分 4题8分 2019 年 2题2分 2题4分 —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概论 【知识点】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 一、基本概念 1.定义:劳动力市场是进行劳动力交易的一种要素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对劳动力这种最为重要的生产型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它通过为劳 动力供求双方提供一个接触、谈判和交易的机制,以一定的工资率将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有 效地分配到不同的行业、职业、地区和企业之中的。 劳动力配置不仅满足了个人的需要, 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2017】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力这种生产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是( )。 A.政府 B.企业 C.劳动力市场 D.政府和劳动力市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是对劳动力这种生产 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 2.层次: (1)宏观:由各种局部性或单一性劳动力市场构成的一个总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微观:特定的劳动力供求双方在通过自由谈判达成劳动力使用权转让的合约时所处 的市场环境。 【2019】 关于劳动力市场的说法, 正确的有( ) 。 A.它能够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有效分配到不同的行业、 职业、 地区和企业之中 B.它是由各种局部性劳动力市场构成的一个总劳动力市场体系 C.它是特定的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自由谈判达成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合约时所处的市场环境 D.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力这种生产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 E.它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市场 【答案】 ABCD 【解析】劳动力市场是进行劳动力交易的一种要素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是 对劳动力这种生产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根本手段, 选项 E 错误。 二、劳动力市场的特征(重点)(2018 案例,单选) 1.特殊性 (1)劳动力不能脱离劳动者而存在。 (2)在劳动力交易中:所有权并没有转移,转移的只是使用权(重点)。 【例题】在劳动力交易中,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 )并没有转移。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监督权 D.转让权 【答案】A 【解析】在劳动力交易中,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所有权并没有转移。所以,选择 A。 【2018】在劳动力交易中, 劳动者只是将自己的劳动力的使用权转移给企业, 而劳动者的 所有权转并没有转移, 这种情况说明了劳动力市场存在着( ) 。 A.多样性 B.不确定性 C.特殊性 D.交易延续性 【答案】 C 【解析】劳动市的特殊性是指在劳动力交易中, 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所有权并没有转移, 转移的只是其使用权。 2.多样性 (1)劳动力存在知识、技能和经验差异,不能替代或不能完全替代 (2)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价格不同。 3.不确定性 (1)大量雇用合同是在无形市场达成。 (2)劳动力市场会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属性,即匹配不是终身性的, 而是可能会出现重新 匹配 4.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 (1)劳动者能力很难通过学历、年龄、性别等可见要素衡量。 (2)利用面试、笔试、心理测验等多种甄选手段以及利用试用期来最后决定是否最终雇用 某位求职者 (3)企业还要利用试用期来最后决定是否最终雇佣某位求职者 【2017】为了应对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问题, 企业通常可以采用的做法包括 ( )。 A.提供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 B.利用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对求职者进行筛选 C.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 D.利用面试、 笔试和心理测试等手段对求职者进行筛选 E.通过试用期来对求职者进行考察 【答案】 BDE 【解析】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 是指难以用准确量化手段对劳动力的质量进行 衡量并加以标准化分类, 所以需要采用多种甄选手段来进行筛选。 选项 BDE 正确 【2018 案例】这家网络公司之所以利用笔试、面试、能力测试和实习等手段来对小罗进行 考察, 是因为劳动力市场具有( ) 特征。 A.交易对象难以衡量性 B.多样性 C.交易连续性 D.不确定性 【答案】 A 【解析】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交易对象难以衡量性: 人力资源部门利用面试、 笔试、 心理测验等多种甄选手段以及利用试用期来最后决定是否最终雇用某位求职者。 5.交易的延续性 (1)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使得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时期内被固化下来 (2)在劳动力供求双方对对方都比较满意的情况下, 都会有一种将初次在劳动力市场上 达成的雇佣合同继续延续下去的动机。 6.交易条件的复杂性 工作环境、条件等要素都影响交易最终完成。 7.出售者地位的不利性 (1)改善不利地位的措施::劳动者通过组织工会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政府救助 (2)影响不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议价能力大小的因素 取决于劳动者所属的同种劳动力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 取决于个人的技术、能力和经验等劳动力质量要素的水平 【真题·2018 案例】 小罗大学毕业后的求职经历表明, 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 ) 。 A.某种类型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情况 B.劳动者是否加入工会 C.劳动者本人的技术、 能力和经验 D.某种类型劳动者的市场工资水平 【答案】 AC 【解析】影响不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议价能力大小的因素有两种: 一是取决于劳动者所 属的同种劳动力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 二是个人的技术、 能力和经验等劳动力质量要素的 水平。 【知识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一、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和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1.全国性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越稀缺,知识水平和技能要求就越高,劳动力供需受地域限制的可能性就越小,形 成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大。 例如:高级技术人员、企业经理人员等的劳动力市场就属于全国性劳动力市场。 2.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通常是技能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劳动者。企业在雇用这类人员的时候,往往采取从当 地雇用的策略。 3.结论: 无论是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还是地区性的劳动力市场,关键都取决于劳动力供求双方相互 进行搜寻的地理范围大小。 其中一方的搜寻区域大小, 尤其是劳动力供给者单方面搜寻区 域的大小, 并不能决定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二、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 1.外部劳动力市场 外部劳动力市场指一般性劳动力市场,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 的影响,大量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市场。 2.内部劳动力市场 (1)定义:通常是指在大型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来指导企业内部的雇 佣关系调整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管理体系。 (2)重要特征: 企业通常只从外部雇用填补较低级岗位的劳动者,内部的中高层职位一般通过内部晋升。 (3)形成:实际上是企业和劳动者双方之间相互选择的一种结果。 (1) 企业角度: 动机 1 动机 2 通过创建内部劳动力市场, 企业可以通过一段较长 员工的流失会导致企业部分在职培训的人力资本损 时间内观察员工的真实生产率特征 失, 而招募新员工替代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的成本也 用内部劳动力市场填补更高一级职位空缺可以做出 很高 更为可靠的决策, 不用担心出现太大意外 (2) 员工角度 动机 1 动机 2 劳动者在某一组织中积累的熟练程度、知识、技能、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使员工们知道 人际环境以及一些特殊的技能和经验等无法完全被 自己有一条向上晋升的内部通道, 那些组织外的人 带到另外一个组织中, 所以劳动者跳槽可能要损失 通常是不被考虑的, 而一旦离职, 就会失去这种 一部分特殊人力资本投资 有一定特权的地位, 促使员工愿意成为长期员工 (3) 采用内部劳动力市场, 也会产生较高成本 1) 组织内部员工未必是担任更高一级岗位的最佳人选; 2) 因为竞争不足导致组织内的激励水平下降; 3) 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脱离外部劳动力市场而独立存在, 不能完全自我封闭, 在薪酬水 平、 福利等方面必须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保持适度一致。 【2015】 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它是在某些特定行业内形成的有多家企业和大量劳动者参与的劳动力市场 B.它是在大型组织内形成的借助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雇佣关系调整的有序管理 体系 C.它是有助于企业对员工的生产率和工作动机等作出准确判断,保护企业的大量在职培训 投资 D.它有可能会因为员工之间竞争不足而导致组织内部的激励水平下降 E.它是独立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一种自我封闭型劳动力市场 【答案】 BCD 【解析】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大型组织内部存在的, 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的雇 用关系调整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管理体系。选项 A 错误; 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脱离外部劳动 力市场而独立存在, 它不能是完全自我封闭的, 选项 E 错误。 三、优等劳动力市场和次等劳动力市场 造成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出现相对隔离的主要原因:贫穷、歧视、技能缺乏等。 1.优等劳动力市场特征 就业条件好、工资福利水平高、工作环境良好、工作保障性强。对供给者要求高。 2.次等劳动力市场特征 就业不稳定、工资率较低、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流动率、缺勤率和迟到率比较高。 【2016】关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在某些特定行业内形成的有多家企业和大量劳动者参与的劳动力市场 B.它是在大型组织内形成的借助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指导组织内部雇佣关系调整的有序管理 体系 C.它是有助于企业对员工的生产率和工作动机等做出准确判断,保护企业的大量在职培训 投资 D.它有可能会因为员工之间竞争不足而导致组织内部的激励水平下降 E.它是独立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一种自我封闭型劳动力市场 【答案】BCD 【解析】内部劳动力市场通常是指在大型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来指导企业 内部的雇佣关系调整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管理体系。B 正确,A 错误。企业通过创建内部劳动 力市场,企业就可以通过一段较长时间内观察员工的真实生产率特征。劳动者跳槽可能损 失一部分人力资本投资。C 正确。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可能会因为员工之间竞争不足而导致组 织内部的激励水平下降。 D 正确。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脱离外部劳动力市场而独立存在,它不能是完全自我封闭的, 在薪酬水平、福利等方面必须与外部劳动力市场保持适度一致。E 错误。 【2018 案例】小罗的公司给他这类的软件编程人员的工资比市场水平高出 20%,办公环境 和各项福利待遇也很好。 小罗所在的劳动力市场属于( ) 。 A.地区性劳动力市场 B.优等劳动力市场 C.次等劳动力市场 D.内部劳动力市场 【答案】 B 【解析】优等劳动力市场: ①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条件好; ②工资福利水平高; ③工作环境 良好; ④职业保障性强。 【知识点】效率工资和晋升竞赛(2018 案例) 一、效率工资 1.含义:企业提供的一种高于市场均衡水平的工资。企业之所以愿意支付高工资, 而不仅 仅是市场通行工资率, 一个基本假设就是高工资往往能够带来高生产率。 2.高工资带来高生产率的假设支持理由有以下三点:(重点): (1)高工资能吸引到优秀的、生产率更高的员工。 (2)高工资有利于降低离职率,强化生产率。 (3)高工资更容易让人产生公平感。 3.员工对工资的公平感来自于两个方面: (1)内部公平感:取决于企业在内部工资差距决定方面的合理性 (2)外部公平感:取决于员工将自己得到的工资水平与自己可能在其他组织希望中得到 的工资水平的比较。 (3)高工资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外部公平感,这种较强的外部公平感有时候还有 助于提高员工对内部不公平的忍耐程度。 【2018 案例】公司给小罗这类的软件编程人员的工资比市场水平高出 20%, 关于小罗毕业 后就职的这家网络公司的工资水平, 正确的是( ) 。 A.这种高工资有利于降低优秀员工的离职率 B.这种高工资会使企业的人工成本过高, 从而无法与对手展开有效竞争 C.这种高工资更容易让员工产生公平感 D.企业支付这种高工资的一个基本假设是高工资往往能带来高生产率 【答案】 ACD 【解析】高工资带来高生产率的假设支持理由有以下三点: 1.高工资能够帮助组织吸引到更 为优秀的、 生产率更高的员工。 2.高工资有利于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同时强化他们的实际 生产率。 3.高工资更容易让人产生公平感。 4.通过提供效率工资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率的企业通常会有两种: (1)从降低员工流动性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最大的企业, 比如那种内部运营系统比较复杂的大型现代企业,还有那种必须对员工进行较多的人力资 本投资才能确保他们胜任组织中的相关重要岗位的企业,这些人一旦流失,企业的替换成 本就会高。 (2)很难通过基本产出的工资制度来激励员工,或者是对员工进行监督的难度很大的企 业。 5.效率工资产生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备的条件 (1)劳动者期望与企业保持长期雇佣关系 (2)只有当结构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情况下,效率工资才最有可能出现。 【真题·2015 案例】关于企业支付超过市场均衡水平高工资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企业支付的这种高工资称为绩效工资 B.这种高工资有助于吸引生产率更高的员工 C.这种高工资有助于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D.这种做法在员工期望与企业保持长期雇佣关系的情况下更有意义 【答案】 BCD 【解析】 企业支付的超过市场均衡水平的高工资属于效率工资。 选项 A 错误。 二、晋升竞赛 1.概念: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员工往往会在一家企业中工作相当长的时间,甚至终身就 职于一家企业,这时企业往往会为员工设计出若干个晋升层次,员工们为了能够获得每一 次晋升机会,会在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 1.晋升竞赛的特点(重点) (1)职位级别越高,对应的工资率也就越高。各种职位和工资率通常都是事先设计好的 (2)员工晋升到更高职位,仅仅因为比其他人更有优势,优势是大还是小,不会影响到 被晋升后工资水平高低。 (3)被晋升者将得到更高职位对应的报酬即工资水平上涨,而失败者将不会因为参加竞 赛而得到任何报酬。 2.设计要点 (1)要想让晋升竞赛能够激发候选人的最大努力,必须使参与晋升竞赛的候选人之间在 知识、能力或经验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即没有一个人能够非常有把握地自己能够获得 晋升,也没有人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获得晋升的希望。 (2)要在参与晋升竞赛者当前的职位和拟晋升职位之间创造出一种合理的工资差距。工资 差距太小,就会削弱竞赛参与者的努力动机。 3.设计合理工资差距应考虑的因素 (1)晋升的综合价值:员工一但得到晋升,所能够得到的实际价值到底有多大。 (2)晋升的风险:一个候选人得到晋升,到底确实是因为实力和绩效,还是其他运气因 素。 与运气因素有关的原因:工作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候选人的能力以及绩效进行衡量时可能 产生的误差。 (3)综合价值和风险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晋升所有带来的综合价值越高,则参与晋升竞赛者努力的积极性就越高; 晋升的风险越低,则参与晋升竞赛者的努力程度也越高。 组织中越是靠近上层的晋升,与每一次晋升相关系的工资差距往往会很大。 【2016 案例】 可以使该公司的晋升体系更为有效的做法包括( ) 。 A.使多位候选人在晋升潜力和实力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B.使候选人的现有薪酬和新职位的薪酬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C.尽可能确保在晋升决策中不掺杂实力以外的运气成分 D.不把候选人的直接上级的主观评价作为晋升决策的唯一依据 【答案】 BCD 【解析】 若想让晋升体系更为有效, 则需要让参与晋升竞赛的候选人之间在知识、 能力或 经验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即没有人能够非常有握地认为自己能够获得晋升, 也没 有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获得晋升的希望。 【2019】 关于晋升竞赛的说法, 正确的有( ) 。 A.晋升竞赛获胜者与失败者会共享奖金, 只不过获胜者得到的比例更大 B.若其他条件相同, 晋升竞赛获胜者能得到的奖励越多, 在竞赛中就会越努力 C.晋升竞赛通常出现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情况下 D.晋升竞赛获胜者的成绩超过失败者的越多, 可获得的奖金越多 E.在晋升竞赛中要尽可能减少运气等不确定因素对竞赛结果产生的影响 【答案】 BCE 【解析】 晋升竞赛的三个方面重要特点: ①在企业中, 更高一级的职位通常是事先设计好 的, 每个职位对应一个确定的工资率或工资浮动区间, 职位级别越高, 对应的工资率也 就越高; ②员工晋升到更高职位的优势是大是小无关, 不会影响到他们晋升后得到的工 资水平高低; ③被晋升者将得到更高一级新职位对应的全部报酬即工资水平上涨, 失败 者不会因为参加竞赛而得到任何报酬。 选项 A、 D 错误。 【小结】 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2.特征 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1.全国性和地区性 2.外部和内部 3.优等和次等 三、效率工资和晋升竞赛 考点解析 1.劳动力市场的七个特征; 2.效率工资与晋升竞赛的理解。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 【知识点】劳动力供给总量 一、劳动力供给质量 身体状况以及受教育和训练程度。表现为知识、技能、经验等。 二、数量 劳动力供给数量取决于 3 个因素:人口总量、劳动力参与率、周平均工作时间。 【2012 案例】 劳动力给质量包括的内容有( )。 A.劳动力队伍的身体健康状况 B.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 C.劳动力队伍的受教育训练程度 D.劳动力队伍的人数 【答案】 AC 【解析】 劳动力供给质量指劳动力队伍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构成 1.人口总量: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及净流入率三个因素。 净流入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的流入和流出状况。其他情况不变情况下,净流入 率的数值越大,则本地人口增加越多。 2.人口构成(重要) 人口总量=劳动年龄内人口+劳动年龄外人口 劳动年龄(我国):女性 16-55 周岁;男性 16-60 周岁 (1)劳动年龄内人口: 1)劳动适龄就业人口(劳动年龄内+正在从事有报酬社会劳动) 2)失业人口(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社会劳动+尚未找到工作) 3)就学人口或在校人口(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正在从事正规学习) 4)家务劳动人口—家庭妇女(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完全从事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 5)现役军人(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 6)劳动年龄内其他人口—不依靠工作收入维持生活的赋闲者。(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 +未参加社会劳动+没有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 (2)劳动年龄外人口: 1)未成年就业人口(16 周岁)。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是已经在从事有报酬的社会劳动。 2)老年就业人口.已经超过劳动年龄但是仍然在继续从事有报酬社会劳动的人口。 3)劳动年龄外其他人口。指处于劳动年龄之外且未就业的其他人口,主要是指老人和孩子。 【2017】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提供数量的因素包括( ) 。 A.人口规模 B.人口构成 C.劳动力参与率 D.周平均工作时间 E.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答案】 ABCD 【解析】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提供数量的因素包括人口总量(人口规模与人口构 成) 、 劳动力参与率、 周平均工作时间。 (二)劳动力参与率(重点): 1.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参与率通常是指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16 岁以上人口中所 占的百分比。或者,劳动力参与率为实际劳动力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比。 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希望走出家庭,到劳动力市场上去寻找并实际从事工作的 意愿高低。 (1)就业人口=劳动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就业人口+老年就业人口 (2)实际劳动力供给人口或“经济活动人口”,有时简称“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失 业人口 2.劳动力参与率公式: 劳参率(%)=(就业+失业)/16 岁以上人口×100%=(经济活动人口或劳动力人 口)/16 岁以上人口×100% 【2016】某地区的人口总数为 100 万人,其中 16 岁以上的总人数为 80 万人,16 岁以下的 总人数为 20 万人,就业人口 50 万人,失业人口 10 万人,则该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为( ) A.50% B.60% C.75% D.80% 【答案】C 【解析】劳动力参与率主要是指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在 16 岁以上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或者实际劳动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的比例。(50+10)/88×100%=75%。 3.劳动力参与率与保留工资 劳动力参与率与劳动者个人的保留工资有很大关系。所谓保留工资,就是指为了使一位劳 动者愿意到市场上来工作,而不是待在家里所必须达到的最低工资水平。这种保留工资是 一种工资的心理价位,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保留工资水平也存在差异。 在劳动者个人的保留工资水平和其他情况一定的前提下,市场工资率越高,则劳动者到市 场上来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的劳动力参与率也就会越高。 (三)周平均工作时间 1.概念 劳动者平均每周在劳动力市场上愿意提供的工作小时数的总和。即一位劳动者在愿意到劳 动力市场上来工作的情况下,平均每周愿意提供的工时总量。 2.取决的因素 (1)劳动力需求方提出的具体要求,即企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有决定员工的周工作时间 的权利。 (2)劳动力供给方选择的自主权。 (3)企业的经营波动以及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 【2017】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包括( ) A.人口规模 B.人口构成 C.劳动力参与率 D.周平均工作时间 E.人力资本投资水平 【答案】ABCD 【解析】根据劳动力供给数量取决因素,人口总量(人口规模与人口构成)、劳动力参与率、 周工作时间,E 选项未涉及。 【知识点】个人及市场劳动力供给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基本原理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 1.个人劳动力供给概念 特定工资或工资率下,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工作小时数量。 2.影响因素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工资率或工资水平 3.劳动者可利用的劳动时间划分:工作时间+闲暇时间。 4.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 (1)工资率上升对于个人劳动力供给产生的作用相反的两种效应 1.收入效应(重点) 工资率提高,可以用较少工作时间获得同样收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供给反而减少。 【结论】 涨工资,容易知足,反而减少劳动时间。 【例题】工资率提高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收入效应导致( )。 A.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B.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C.劳动力供给人数减少 D.劳动力供给人数增加 【答案】A 【解析】工资率提高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收入效应导致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2.替代效应(重点) 当工资率上涨时,单位时间所获得的收入增加,劳动者为获得更多的收入,宁愿牺牲闲暇, 增加劳动量以多获得工资收入。 【结论】 越涨工资,越想多挣钱。 【最终决定】 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力量对比。 例如:工资率上升(重点) 1.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供给时间减少。 2.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供给时间增加。 【2016】工资率上升对劳动者产生的作用之一在于,它使劳动者享有闲暇的机会成本比过去 更高了,而这会使劳动者产生一种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倾向。工资上升对劳动者产生的 这种效应称作(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规模效应 D.产出效应 【答案】B 【解析】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上升,劳动者享有闲暇的成本比过去更高了,而这会使劳动者 产生一种增加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倾向。 【2019】 关于工资率上涨对个人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工资率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B.工资率上涨的替代效应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C.工资率上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D.工资率上涨的收入效应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答案】 D 【解析】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随着工资率上涨, 劳动力供给呈现 先增加后减少的情况。当工资率上涨, 替代效应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而收入效 应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选项 D 正确。 (2)非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个人在不参加工作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的收入,如遗产及其他馈赠、资本利息 等。 一旦人有了非劳动收入,则倾向于少工作甚至不工作。因此,个人非劳动收入或财富总量 越大,劳动者的劳动力供给动机越弱。 (3)个人偏好 在非劳动收入或个人财富总量、市场工资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两位相同技能的劳动者是否 参加工作或愿意提供的工作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这两个人各自的不同偏好,偏好闲暇的 人比偏好工作的人更不愿意增加劳动力供给。 个人偏好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及受教育程度等,另一方面也取决一个 社会的整体氛围、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二、个人及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1.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重点) (1)如果工资率上升所带来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图中的 AB 段)(低收入阶段); 工资率上升,个人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供给曲就呈现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 (2)如果工资率上升所带来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图中的 BC 段)(较高收入水平) 工资率上升,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劳动力供给曲线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的倾斜 2.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 (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常见的市场劳动力供给状况) (2)垂直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无弹性) 原因: ① 工资变动,劳动力适应新经济刺激有一段时滞; ② 封闭情况下,如果劳动者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则即使工资率提高也不可能再增加劳动 力供给了。 (3)水平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无限弹性) 原因:欠发达国家具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情形。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重点) 1.劳动力供给数量随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 供给弹性=劳动工时变动百分比/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工时增加或减少绝对数量/初始工时)×100%/(工资率上升或下降绝对数量/初始工 资率)×100% 2.通常情况下,工资率上升会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增加,因此供给弹性通常为正数(重点)。 结果 >1 劳动工时变动/工资率变动 富有弹性 工时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 百分比 <1 缺乏弹性 工时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 百分比 =1 单位弹性 工时变动百分比等于工资率变动 百分比 =0 无弹性 0/20=0 工资率变动不会带来劳 动工时的任何变动 ∞ 无限弹性 弹性为∞某工资率下劳动需求者 可获得任意数量的劳动力 【2018.25】当某地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率为每小时 20 元时,此类人员的供给人数为 50 万 人,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率上升到每小时 25 元后,此类人员的月供给量为 60 万人,家政 服务人员的劳动力供给是( ) A.单位弹性的 B.无弹性的 C.富有弹性的 D.缺乏弹性的 【答案】D 【解析】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计算公式:Es=[(S1-S0)/S0]/[(W1-W0)/WO]=[(60-50)/ 50]/[(25-20)/20]=0.81,所以为缺乏弹性。 【2016】某地区医院护士当前的工资率为每小时 40 元,劳动力总供给时间为 4 万小时,若 工资率提高到每小时 50 元,则他们的劳动力总供给时间会上升到 5.2 万小时,则该地区医 院护士的劳动力供给是( ) A.缺乏弹性的 B.富有弹性的 C.单位弹性的 D.无弹性的 【答案】B 【解析】劳动力供给弹性=[(S1-S0)/S0]/[(W1-W0)/W0]=[(5.2-4)÷4]÷[(5040)÷40]=1.21,所以富有弹性。 【例题】如果某地区制造工人的市场工资率从 2000 元/月上升到 2500 元/月,其劳动力供给 总时间上升 5%,则此类劳动力的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 A.0.4 B.0.25 C.0.2 D.0.1 【答案】C 【解析】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工时变动百分比/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5%÷【(2500-2000)/2000】×100%=0.2。 【知识点】家庭劳动力供给与周期性劳动力供给 一、家庭生产理论 1.以家庭为单位来分析劳动力供给问题 2.家庭的可能时间分配主要分为: 市场工作时间 家庭生产时间 3.涉及三个问题: (1)家庭需要消费什么样的家庭物品。 (2)家庭希望怎样来生产这些家庭物品。 时间密集型还是商品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决定市场工作时间和家庭生产时间比例。 (3)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分配各自在劳动力市场工作、家庭生产方面的时间。(比较优势原 理) 【2018.75】家庭生产理论认为( ) A.家庭可以用时间密集型和商品密集型两种方式生产家庭物品 B.家庭的可支配时间可以划分为市场工作时间和家庭生产时间两大类 C.家庭的直接效用的来源是整个家庭获得的总劳动收入 D.家庭需要决定消费有些家庭物品 E.家庭的劳动力供给行为是家庭成员劳动力供给行为的简单加总 【答案】A、B、D 【解析】家庭生产理论是以家庭为单位来分析劳动力供给问题;家庭物品的生产方式:时间密 集型、商品密集型。A 正确。家庭时间分配:市场工作时间、家庭生产时间。B 正确。一个家庭会 把它生产出来的家庭物品看成是效用的直接来源。C 错误。家庭需要考虑消费什么样的家庭 物品,哪个是给家庭带来的效用是最大的,D 正确。家庭内部分工决策:采用比较优势的原理, E 错误。 【例题】家庭生产理论的观点不包括( )。 A.一个家庭的可利用时间有市场工作和家庭生产时间 B.家务劳动不属于生产劳动 C.夫妻双方的劳动力供给决策是相互独立的 D.家庭产品的生产可以采取时间密集型和商品密集型两种方式 E.比较优势原理对于家庭成员的时间用途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答案】BC 【解析】家庭生产理论:家庭时间分配为市场工作时间和家庭生产时间;(3)家庭内部分 工决策采用比较优势的原理。 二、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1.附加的劳动者效应(重点) 家庭中主要收入获得者失去工作或工资被削减之后,其他成员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 以力图通过找到工作而缓解家庭收入的下降。这一现象反映收入效应(重点) 工资率上升,减少劳动时间;下降,增加劳动时间。 2.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重点) 本来可以寻找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在某种可行工资率水平下寻找工作比较悲观,停止寻找工 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与者。 这一现象反映替代效应。经济衰退时期丈夫失业,导致其他家庭成员的劳动力供给减少。 工资率上升,增加劳动时间;下降,减少劳动时间。 3.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与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 在作用方向上也是相反的。它们的强弱对比 就会直接影响到失业率的高低。 具体为: (1)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附加的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政府公布的失业率数 字上升, 因为寻找工作的失业人数增加了。 (2) 灰心丧气的劳动者在失业后退出劳动力市场, 那么, 寻找工作的失业者人数减少会 使失业率的下降。 (3) 结论: 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占据着主动地位。 灰心丧气劳动者效应占主导的原因: 第一, 附加劳动者效应只影响失业者尤其是唯一的挣工资者失去工作的极少数家庭;而灰 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则影响更多的劳动者。 第二, 在衰退之前就在从事市场工作的女性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大, 所以在她们身上出现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的机会较少。 第三, 随着失业保险计划的实施,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被进一步削弱。 【2017】附加的劳动者效应和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都是在( )中可能发生的促使劳动者 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A.经济周期 B.生命周期 C.家庭 D.企业 【答案】A 【解析】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涉及附加的劳动者效应(类似于收入效应)和灰心丧气的 劳动者效应(类似于替代效应),A 选项符合题意 三、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1.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规律 阶段 刚成年 年龄增长 一定阶段之后 晚年 劳动力供给 很低 不断提高 保持水平不再增长 下降 2.女性劳参率变化 总体趋势:稳定上升。 原因(重点): 1) 相对工资率上升; 2)市场工作的偏好和态度发生了变化; 3)家庭生产生活的生产率提高; 4)出生率下降; 5)离婚率上升; 6)工作机会增加。 【2017】导致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因素是( ) A.女性的相对工作率上升 B.家庭生产活动的生产率提高 C.出生率上升 D.离婚率上升 【答案】C 【解析】根据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可得出本题实质是考查导致女性劳动力不工作的原因, C 选项符合题意。也可根据影响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上升的因素进行排除得出答案。 3.老年人劳参率明显下降(重点)。 决定因素:工资率上升。 收入效应明显压过替代效应,加上健康状况下降,都导致对闲暇时间的需求强烈。 养老金增加强化了收入效应,降低了退休成本。 【小结】 一、劳动力供给总量 1.数量(人口、劳参率与平均周工作时间) 2.质量(知识、技能与经验) 二、个人及市场劳动力供给 1.个人(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曲线 2.劳动力供给弹性 三、家庭劳动力供给与周期性劳动力供给 1.家庭生产理论 2.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附加、灰心丧气) 3.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1)规律 (2)女性 (3)老年 第三节 劳动力需求 【知识点】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需求的性质与劳动力需求曲线 1.劳动力需求的性质 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微观);行业或市场层面的劳动力需求(宏观)。 2.需求的分类: (1)直接需求:能够直接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商品所产生的需求。 例如:食物、服饰等。 (2)间接需求(派生需求):由于对产品的直接需求延伸出对产品生产要素的需求。 例如:雾霾严重时期,口罩需求量剧增,延伸出纱布、棉花的需求。 3.劳动力需求曲线(重点) 在劳动力市场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数量会随着工资率的变化而变化。 【2016】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数量会下降 B.在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劳动力需求数量会下降 C.在产品需求增加时,劳动力需求数量会下降 D.资本的价格对于劳动力需求数量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A 【解析】在工资率上升时,劳动力需求数量会下降;在产品需求增加时,劳动力需求数量会 上升。资本的价格对于劳动力需求数量产生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二、工资率变化对长期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1.规模效应 工资率上升→成本上升→缩减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下降 2.替代效应 工资率上升→增加资本需求,减少劳动力需求 【结论】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使劳动力需求减少(重点)。 三、产品需求与资本价格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重点) 1.产品需求变化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需求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会导致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或市场的总体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例题】产品需求上升的规模效应使劳动力需求( )。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A 【解析】产品需求上升的规模效应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真题·2018 单选】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说法, 错误的是( ) 。 A.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B.其他条件一定, 工资率上升必然导致劳动力需求数量下降 C.劳动力需求与资本价格无关 D.在长期中, 工资率变动会对劳动力需求同时产生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案】 C 【解析】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工资率、 产品需求和资本价格。 2.资本价格变化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资本价格】: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均衡机制是价格机制。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不会白 白的向企业供应资本,而必须为资本使用权的转让支付一定的报酬,即资本价格。也就是 “用钱的成本”。 (1)规模效应(重点) 资本价格下降,企业总生产成本会随之下降,刺激扩大规模,引起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 “用钱成本下降,就多雇佣人”。 (2)替代效应(重点) 资本价格下降,用资本替代劳动力,减少劳动力需求。 “用钱成本下降,用钱解决问题,就少雇佣人”。 【例题】资本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使劳动力需求( )。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A 【解析】资本价格上升的替代效应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2018.50】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B.其他条件一定,工资率上升必然导致劳动力需求数量下降 C.劳动力需求与资本价格无关 D.在长期中,工资率变动会对劳动力需求同时产生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答案】C 【解析】资本价格会影响劳动力需求,错误。 【知识点】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重点) 一、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1.概念 某种劳动力的工资率(W)变化 1%所引起的此种劳动力的需求量(L)发生变化的百分比。 2.公式 η=劳动力需求变动/工资率变动×100% =(△L/L)/(△W/W) 【2017】某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为每小时 10 元时,某城市对这类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为 10 万 小时,已知该市对这类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为单位弹性,则当这种劳动力的工作率上涨到每 小时 15 元时,该市对此类劳动力的需求总量会变成( )万小时。 A.2 B.4 C.5 D.15 【答案】C 【解析】由于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为负,所以根据已知该市对这类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为 单位弹性,可以得出,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L1-L0)/L0]÷[(W1-W0)/ W0]=[(L1-10)/10]÷[(15-10)/10]=-1,则 W1=5。 3.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种类(3 种) (1)需求富有弹性 |η|>1,工资率上升 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大于 1%。 结果:需求量下降,工资总量下降。 (2)需求缺乏弹性 |η|<1,工资率上升 1%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小于 1%。 结果:需求量上升,工资总量相对上升。 (3)单位弹性 |η|=1,工资总量不变。 【2013】某地区汽车生产工人工资率从每小时 30 元上升到 33 元,该地区汽车制造商对汽 车生产工人的劳动力需求将会从原来的 10000 人减少到 8000 人,则该地区汽车生产工人 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属于( )。 A.缺乏弹性 B.富有弹性 C.单位弹性 D.无弹性 【答案】B 【解析】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L1-L0)/L0]÷[(W1-W0)/W0]=[(800010000)/10000]÷[(33-30)/30]=-2=/2/>1,所以为富有弹性。 二、派生需求定理(重点) 影响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四条因素”: 1.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产品价格变动 1%所引起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越大(价格对产品的销量影响就越大,导致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变化就 较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大。 2.要素替代的难易度 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力替代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大。 【案例】 资本、设备等越容易替代劳动力,则劳动力需求的量变动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弹性越大,这种要素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量变动也较大。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引起供应量的变化就越大,成本越高,工资率变动就越 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大。 4.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工资率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 自身工资弹性越大。 【2010】根据派生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 ),则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 资弹性越高。 A.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B.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越困难 C.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D.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小 E.工资水平越高 【答案】AC 【解析】要素替代的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 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高。 【真题·2012 案例】 有利于中国劳动者就业的情况是( )。 A.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弹性比较小 B.发达国家劳动者对中国劳动者的替代难度比较高 C.中国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价格弹性 D.能够替代中国劳动者的其他生产要素(资本和发达国家劳动者等) 的供给弹性比较小 【答案】 ABD 【解析】 影响劳动力自身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及变化情况。 三、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重点) 一种劳动力工资率变化 1%所引起的另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总替代关系 两种劳动力交叉工资弹性是正值,意味着一种劳动力工资率提高促使另一种劳动力就业量 增加,两者是总替代关系。 2.总互补关系 两种劳动力交叉工资弹性是负值,意味着一种劳动力工资率提高促使另一种劳动力就业量 减少,两者是总互补关系。 简易判断方法: 同类型变化(如果都是增加或减少),则一定是总替代关系;反之,一升一降(或一降一 升),则一定是总互补关系。 【201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国青年劳动力的工资率上涨 2%会导致老年劳动力的 就业量下降 0.8%,这表明该国这两种劳动力之间存在( )关系 A.替代 B.互补 C.总替代 D.总互补 【答案】D 【解析】根据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总互补关系意味着一种劳动力的工资率提高会促 使另一种劳动力的就业量减少。 【小结】 一、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1.劳动力需求的性质及劳动力需求曲线 2.工资率变化对长期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影响 (1)规模效应 (2)替代效应 3.产品需求与资本价格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 二、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 1.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2.派生需求定理 3.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非均衡 【知识点】劳动力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一、劳动力市场均衡 均衡: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相等。市场既不存在劳动力短缺,也不存在失业。 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破坏与重建(重点) 1.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对均衡位置的影响 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和需求量均降低。 2.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对均衡位置的影响 供给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上升,就业量下降。 3.供求曲线同时移动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 需求曲线移动幅度大,工资率上升,供给曲线幅度大,则下降。 (1)产品需求量上升导致对生产产品的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2)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又必然使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整体右 移。 (3)当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幅度更大时——均衡工资率上升。 (4)当劳动力供给曲线移动幅度更大时——均衡工资率下降。 【2017】在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图形中,如果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出口下降导致劳动力需 求曲线向左移动,则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率上升 B.均衡工资率上降,均衡就业率下升 C.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率同时上升 D.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率同时下降 【答案】D 【解析】根据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劳动力需求减少,可画出图形,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得 出均衡工资率与均衡就业量同时减少。 【2015】如果在沿海地区就业的大量内地农村劳动力返还家乡,而沿海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没 有发生变化,则此时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会表现为( )。 A.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下降 B.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上升 C.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均下降 D.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均上升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得出劳动力需求不变而供给减少,可画出图形,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所以使得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下降。 【2019】在劳动力市场均衡分析图形中, 假定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而劳动力供给却由于 退休人口增加和新成长劳动力不足而出现了下降,则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 A.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同时下降 B.均衡工资率上升, 均衡就业量下降 C.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同时上升 D 衡工资率下降, 均衡就业量上升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 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情况下, 劳动需求曲线不变, 供给减少向左 移动 【知识点】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及其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需求方遇到的摩擦力(重点) 1.企业并非必须支付市场通行工资率 1)在现实中,企业不仅会向员工支付工资,而且会提供福利以及其他一些员工认为有价值 的报酬因素,如良好的工作环境甚至便利的交通条件。 2)有些企业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有意提供超过市场工资率的效率工资。 3)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国家的政府颁布了最低工资立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法 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来支付与市场工资水平相当的 工资。 4)在很多市场经济国家中,工会往往通过集体谈判迫使企业将工资水平确定在髙于市场通 行工资率的水平上。 【2013 案例】 关于企业支付的工资偏离通行市场工资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企业可以选择支付低于通行市场工资率的工资而不必担心雇不到人 B.企业可以通过支付效率工资来吸引、 留住和激励员工 C.企业支付的工资水平可以偏离通行市场工资率,但不能低于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标准 D.在市场经济国家,工会可能会通过集体谈判迫使企业支付高于市场通行工资率的工资 【答案】 BCD 【解析】 关于企业支付的工资偏离通行市场工资的情况包括: ①不仅会向员工支付工资, 而且会提供福利以及其他一些员工认为有价值的报酬因素; ②会有意提供高于(而不是等 于) 市场通行工资水平的工资率---即效率工资; ③政府颁布最低工资立法等方面的法律 法规,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来支付与市场工资水平相当的工 资; ④工会通过集体谈判迫使企业将工资水平确定在高于市场通行工资率的水平上。选项 BCD 正确。 2.企业并非可以自由调整雇用量 1)雇用和解雇劳动力的过程都是需要耗费成本的。 2)新雇用劳动者成本包括:搜寻成本以及对劳动者进行甄选的成本,如发布招聘广告的费 用、对求职者进行评价和筛选的费用、外聘专业招募甄选机构或专业化甄选测试、培训成本 等的费用。 3)从解雇的角度来看:解雇员工的做法可能会被视为对员工的不公平,从而影响企业未来 在市场上招募员工的能力,甚至会损害留用员工的生产率;政府往往以立法的形式要求企 业在解雇员工时必须支付遣散费或提供其他补偿,而这也会增加企业解雇员工的成本。 【2018.56】劳动力市场上的摩擦力会导致劳动力市场非均衡,这种摩擦力不包括( )。 A.企业调整雇佣人数会产生成本 B.市场工资水平会发生变化 C.有些企业支付超出市场通行水平的高工资率 D.劳动力流动会产生成本 【答案】B 【解析】劳动力需求方遇到的摩擦力:企业并非必须支付市场通行的工资率;企业并非可以自 由调整雇用量,耗费成本。劳动力供给方遇到的摩擦力:劳动力流动成本。B 未涉及,符合题意。 二、劳动力供给方遇到的摩擦力(重点) 1.劳动力并非可以零成本地自由流动 劳动力流动成本:寻找就业信息的成本;离开原雇主失去的经济或非经济利益;需要重新 学习,掌握新的技能的成本。 2.劳动者对工资率的反应并非极其敏感 工资水平不是唯一考虑因素,还有福利、交通、企业与家庭的距离等因素。 工资刚性或黏性现象,使劳动力很不愿意接受工资水平的下降。 【2013 案例】 关于理想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的说法, 正确是( ) 。 A.劳动力市场均衡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力供求调整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可以在无成本情况下完成 B.劳动力市场均衡意味着在某一个既定的市场工资率上,劳动力供给数量和劳动力需求数 量正好相等 C.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下, 不存在失业情况, 但可能会存在劳动力短缺 D.劳动力市场均衡一旦形成, 就不会轻易被打破 【答案】 B 【解析】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相等, 从而市场出清的一种劳动力市场状 态。 此时, 在某个市场工资率下的劳动力供求正好相等, 市场即不存在失业, 也不存在 劳动力短缺。 但劳动力市场均衡不是绝对的,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是在不断建立、 不断被 打破、 然后再重新建立这样一种循环中运行的。 现实中存在各种阻碍均衡市场实现的因素, 导致劳动力市场不能无摩擦地运行。 选项 ACD 错误, 选项 B 正确。 【知识点】劳动力市场政策(重点) 一、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1.货币政策 (1)概念: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总需求 进行调节从而对收入水平的影响来发挥作用的。 (2)货币政策种类 1)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增加生产、提高就 业水平。 2)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治理通货膨胀有积极 的作用;往往会使失业水平上升。 (3)施行手段:法定准备金制度、贴现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 2.财政政策 (1)概念:利用政府预算来影响总需求的一种政策。 (2)财政政策种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的方法刺激总需求的增加, 进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主要目标:提高就业水平。 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降低通货膨胀率有积极 的作用,但不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 (3)施行手段包括:调整税率和政府支出水平。 3.收入政策 (1)概念:收入政策实标上是一种工资、物价管理政策。 工资管理的目标是对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实施控制。 价格管理的目标是使企业能获得必要的利润,又能对价格水平实施控制。 (2)做法 最普遍的做法:政府力劝劳动者约束自己提高工资以及企业提高价格的动机。(效果微乎 其微) 最极端的做法: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即政府有关部门将工资和价格增长纳入政府的行政 管理范围之内。(很少使用) 介乎两者之间的做法:采取工资一价格指导的方针。 (3)工资指导线制定原则:年度报酬增加百分比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 4.人力政策 (1)概念 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训练与教育,把非熟练的劳动力训练成有技术熟练程度达到一 定水平的劳动者,以缓和因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不匹配而造 成的失业问题。 (2)性质:针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而提出的一种扩大就业的政策。 (3)依据:人力资本理论。 5.产业政策 (1)概念 是一个国家对其产业结构实施引导、调节、管理的方针和政策。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源于一 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产业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就业水平影响也很大。 (2)产业结构两种划分办法 以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为序来划分:第一产业是初级产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 三产业为服务业。 以各产业所使用的投入组合的特点为标志来划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 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3)“就业弹性” a)概念:在某产业中产出增长百分比或经济增长百分比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百分比。反映产业 政策对就业结构以及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的指标。 b)就业弹性高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大; c)就业弹性低的国家或地区:偏重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业政策。 d)提高就业水平目标: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产业。 【2016】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某国的一些产业受到严重打击,裁员现象严重,为此该国政府 拿出专项财政政策,建立了一些针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计划,政府采取的这种政策称 为( )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产业政策 D.人力政策 【答案】D 【解析】人力政策是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训练与教育。 【例题】政府采取的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有( )。 A.货币政策 B.收入政策 C.财政政策 D.人力政策 E.法律政策 【答案】ABCD 【解析】政府采取的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 产业政策等。所以,选择 ABCD。 二、最低工资立法及其影响(重点) 1.压缩效应 最低工资立法,提高了原来工资率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者的收入;缩小了收入差距。 2.扩大效应 最低工资立法,最低工资标准过高,企业不愿继续雇用生产率水平低的劳动者,导致这部 分劳动者供给量增加,工资率会更低;扩大收入差距。 3.最低工资立法的最终影响 (1)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最终影响,要取决于压缩效应和扩大效应 的力量哪一个更大。 (2)压缩效应扩大效应:最低工资立法削弱了社会上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3)扩大效应压缩效应:社会上的不平等程度会进一步加剧。 【例题】政府的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压缩效应大于扩大效应,削弱了社会上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B.扩大效应大于压缩效应,社会上的不平等程度会进一步加剧 C.最低工资立法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最终影响,要取决于压缩效应和扩大效应的 力量哪一个更大。 D.压缩效应是指原来收入本来就处于最底层的工人的收人更低 【答案】D 【解析】扩大效应:如果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工资立法超过了当劳动力市场自由运行时所确定 的均衡工资率,那么最低工资立法的实行必然会导致企业不愿意继续雇用生产率水平低于 最低工资的那些工人,于是这些工人就会失去工作。这种影响过程就导致在实行最低工资 立法之后,原来收入本来就处于最底层的工人的收人更低了。 【小结】 一、劳动力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1.劳动力市场均衡 2.破坏与重建 二、劳动力市场非均衡及其影响因素 1.需求方遇到的摩擦力 2.供给方遇到的摩擦力 三、劳动力市场政策 1.政府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1)货币政策 (2)财政政策 (3)收入政策 (4)人力政策 (5)产业政策 2.最低工资立法及其影响 (1)压缩效应 (2)扩大效应
27 页
360 浏览
立即下载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教材精讲班-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工资与就业 【本章知识点】 一、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1.工资水平 2.工资差别 3.工资性报酬差别与劳动力市场歧视 二、就业与失业 1.就业与就业统计 2.失业与失业统计 3.失业率统计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 4.失业类型及成因与对策 【本章考情分析】 年度 单选题 多选题 案例分析题 2015 5题5分 2题4分 —— 2016 3题3分 2题4分 3题6分 2017 4题4分 —— —— 2018 6题6分 2题4分 —— 2019 2题2分 1题2分 —— 第一节 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知识点】工资水平 一、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了解) 1.货币工资 定义:又称名义工资,是指雇主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例如:月薪 8000 元 2.实际工资 定义: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量。可用来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 例如:月薪 8000 元,可以购买 10 元一斤的水果 400 公斤 3.公式: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一般用消费品价格指数来表示,在现实中货币工资水平总是高于实际工资水平 【助记】 1.货币工资不等于实际工资。 避免出现货币工资上升而实际工资下降的现象。 2.劳动者的供给决策是根据实际工资的变动做出的,而不是货币工资。 【2018.77】关于工资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实际工资就是指员工实际拿到手的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就是指名义工资 C.企业在确定工资水干时必须了解实际工资水平 D.货币工资上涨时,实际工资有可能是下降的 E.物价指数越高。相同的货币工资代表的实际工资水平越低 【答案】C、D、E 【解析】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量,可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企业 在确定工资水平时必须了解实际工资水平。A 错误。C 正确。货币工资又称名义工资,是指雇 主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B 错误。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货币工资上 涨,实际工资有可能是下降的。D 正确。物价越高,相同货币工资代表的实际工资水平越低。E 正确。 【2016】 关于工资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实际工资又称为名义工资 B.物价指数越高, 相同货币工资所代表的实际工资水平越低 C.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 D.货币工资水平上升则实际工资水平一定上升 【答案】 B 【解析】货币工资又叫名义工资。物价水平变化越大, 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之间的差别越大, 所以有可能会出现货币工资水平上升而实际工资水平反而下降的情况。 实际工资=货币工 资/物价指数。 二、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 1.工资水平的上下限 在工资谈判的过程中, 工资水平存在一个上限和下限, 工资水平上下限由三方面决定: ① 雇主对劳动力需要的迫切程度(反映劳动力需求) ② 劳动者需要通过就业挣取工资来满足生活需要的迫切程度(反映劳动力供给) ③ 谈判双方的力量对比(反映供求关系) 2. 影响工资水平确定的因素 1)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所需的生活费用 (1)首先要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2)生活工资必须是全勤、满时的。 (3)生活工资按家庭平均人口计算。 2)同工同酬原则(熟悉) (1)完成同等价值工作,应获得同样的工资。 (2)障碍: 1.在利润水平或工资支付能力不同的部门之间; 2.存在流动壁垒,人员短缺部门与人员过剩部门; 【2017】同工同酬原则要求,对( )的劳动者支付同等水平的工资。 A.工作年限相同 B.完成同等价值工作 C.具有相同人力资本 D.具有相同工龄 【答案】B 【解析】同工同酬原则:对于完成同等价值工作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水平的工资。 3)企业工资支付能力 在竞争性经济中,如果产品需要是稳定的,决定企业支付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该部门或企业 生产率。 【2018.22】在竞争性经济中,如果市场对企业的产品需求是稳定的,则决定一家企业工资 支付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市场工资水平高低 B.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C.同工同酬的要求 D.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费用需求 【答案】B 【解析】企业的工资支付能力:一个部门或企业的工资支付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该部门或企业的 生产率。 三、工资水平与生产率和企业规模的关系(熟悉) 1.工资水平与生产 原因 ① 企业所能够吸引到的员工类型 内容 因为高工资扩大了企业的求职者人才库, 因为它可 以从大量备选的求职者中“汲取精华” 企业角度: 工资越高---辞职率越低---企业培训意 ② 能够从既定员工身上挖掘出来的生产率 愿越强 员工角度: 减少工作偷懒行为---被解雇损失的成 本巨大 【2016 案例】因为这家公司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市场水平, 该公司支付高工资的作用在于 ()。 A.吸引优秀的、 高生产率员工 B.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C.削弱员工的偷懒动机 D.降低人工成本 【答案】 ABC 【解析】考查工资水平与生产率的关系。能够吸引到更优秀的员工; 高工资可以降低离职率; 减少工作偷懒行为, 选项 ABC 正确。 2.工资水平与企业规模 通常情况下,在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工作的员工,其工资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增长的速度 也要快得多。 1)大企业比小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特殊培训机会。有利于培训员工并与企业建立长期雇 佣关系。 2)高工资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补偿性的工资差别:即由于要求员工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从而 导致工作对员工的吸引力较差,于是就需要对他们提供一种补偿。 3)大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在职业性“工作阶梯”中得到多层次晋升的机会。 4)较大的企业可能会发现,岗位空缺的出现对于他们而言是成本很高的。 【2017 案例】一般来说, 规模大的企业能够支付较高水平的工资, 主要原因在于( )。 A.规模大的企业更有可能通过规模经济增加利润 B.规模大的企业要求员工之间高度依赖和相互协作倾向于通过支付高工资来降低人员流动 率 C.大企业对员工的纪律约束通常较严格, 因此高工资中有一部分属于技能性工资差别 D.大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工作轮岗和晋升机会, 员工流动率较低, 生产率较高 【答案】 ABD 【解析】大企业对员工的纪律约束通常较严格,因此高工资中有一部分属于补偿性工资差别, 而非技能性工资差别, 选项是 C 错误。 【知识点】工资差别 一、工资差别概念的界定 1.工资差别概念:各类人员的工资在水平上差异。 2.工资差别的本质原因:同劳动相联系,只要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能完全相同(或如经 济学上常说的劳动力不同质现象存在),劳动条件的差别无法消除,工资差别就不可能消 除。 3.工资差别对配置资源的影响(积极的作用) 工资差别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重新配置资源,它会激励劳动者从低生产率工作岗位、企 业、行业或产业部门、职业甚至国家向高生产率的地方转移。 【2015】激励劳动者从低生产率的岗位、企业向高生产率的岗位、企业转移,从而在整个社 会范围内不断重新配置的劳动力资源的是( )。 A.劳动条件 B.工资差别 C.劳动力供给 D.劳动力需求 【答案】B 【解析】通过“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转移、重新配置”可以得出工资差别。 【2016】 关于工资差别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工资差别的存在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B.工资差别是推动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 C.劳动者在素质和技能方面的差异是导致工资差别产生的原因之一 D.劳动条件方面的差异往往会体现在工资差别中 E.社会工资差别越小越好 【答案】 BCD 【解析】 工资差别的存在同市场经济中价格差别的存在一样, 具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 重新配置资源的功能, 它会激励劳动者从低生产率的工作岗位、 企业、 职业、 行业或产业 甚至国家向高生产的地方转移, 从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具有积极的作用。 【2019】 关于工资差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不仅关心工资水平, 也关心工资差别 B.工资差别具有重新配置人力资源的功能 C.工资差别的形成, 原因之一在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并不完全相同 D.政府应努力消除不同企业的同类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工资差别 【答案】 D 【解析】 工资差别的存在, 能够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 的作用, 选项 D 错误。 二、不同产业部门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1.熟练劳动力 (1)建筑业工人的报酬比较高:因为这个行业劳动力中,熟练的电工、木工、泥瓦工、管子 工等所占的比例较大,由于这些工作的报酬高,所以整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也高 (2)零售业的报酬较低:其部分原因是大多数员工都属于非熟练工人 (3)比重越大,整体工资水平就越高; 非熟练工人比重越大,整体工资水平越低 2.技术经济特点 (1)规模大、人均占有资本投资比例高的产业部门,人均工资水平也较高 (2)对资本投资的要求低、新企业易于进入和以竞争性市场结构为特征的行业,其人工成 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也较高,所以一般属于低工资产业部门,这类行业如服装加工,纺织品、 皮革制品生产行业等 3.发展阶段 (1)当某产业部门或行业处于兴盛期时,工资的增长幅度高于其他部门 (2)处于衰退期的产业部门,工资就很难增长 (3)在生产兴旺的部门,有利的经济条件将使工资标准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4)在生产状况不景气部门,其工资标准将会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5)经济结构会逐步达成新的协调,各部门的工资或迟或早趋于相似水平 4.工会化程度 (1)传统的高工资产业一般也具有较高的工会化程度 (2)新兴的高工资行业如计算机、通讯等行业本身的工会化程度却很低,这也导致工会化 程度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 5.地理位置 (1)不同地理位置,工资水平有高有低。 (2)制造业企业一般位于工资水平高的地区,主要是因为可以找到技术熟练程度较高的 工人。 (3)工资水平较低的行业(纺织),更多的集中于工资较低的地区。 【2018.14】关于不同产业部间工资差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熟练劳动力所占比重高的产业通常工资水平更高 B.人均资本投资比例高的产业部门,人均工资水平通常也高 C.产业的工会化程度越高,则工资水平定越高 D.工资水平较低的产业更多的集中在低工资地区 【答案】C 【解析】传统的高工资产业一般也具有较高的工会化程度。新兴的高工资行业如计算机、通讯 等行业本身的工会化程度却很低,这也导致工会化程度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 三、不同职业之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了解) (一)形成职业间工资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亚当·斯密) 1.不同职业在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方面的差别。 2.不同职业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程度有差别。 3.不同职业具备从业能力的难易程度有差别。 4.不同职业所具有的社会安全程度即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不同。 5.不同职业要求从业者所承担的责任程度是有差别的。 (二)现代经济学家对职业间工资差别的研究(三种工资差别)(了解) 1.补偿性工资差别 (1)“在知识技能上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因从事职业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 产生的工资差别。” (2)即: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从业时的不愉快程度、职业稳定与保障程度、责任大小程度 的差别。 【2016】由于不同的职业在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称为 ( )工资差别。 A.补偿性 B.竞争性 C.技能型 D.垄断性 【答案】A 【解析】由于不同的职业在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称为补 偿性工资差别。 【真题·2019 多选】 补偿性工资差别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在( ) 方面存在差异造成的。 A.劳动强度 B.从业者需要具备的从业能力 C.劳动条件 D.令人愉快程度 E.从业者需承担的责任 【答案】 ACDE 【解析】 补偿性工资差别, 是指在知识技能上无质的差别的劳动者, 因从事职业的工作条 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选项 B 错误。 2.竞争性工资差别(技能性工资差别) (1)非补偿性工资差别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竞争性工资差别。 (2)“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充分流动的竞争性条件下,劳动者之间所存在的工资差 别。” (3)产生的原因:在外部环境条件和机会一致的条件下,工资差别显然只能归结于不同 劳动者的劳动力在质上的差异。 (4)竞争既是使不同质的劳动者产生工资收入差别的原因,也是导致不同质劳动者之间 流动的原因 3.垄断性工资差别(非补偿性工资差别) (1)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质劳动者之间的流动受到了自然或者非自然的力量的限制。 (2)两种情况: 分类 内容 非自然性垄断 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出现短缺, 但受外力限制 (如工会、 国家行政权力甚至社会经济体制的限 制) , 其他劳动者又无法转入这个职业就业, 使 从事这一职业的原有劳动者保持了垄断地位, 获得 了垄断性工资收入 也称为制度性原因, 可以归结为市场发育不全或市 场失败 从事某职业的劳动力非常稀缺或较为稀缺, 但由于 这种劳动力在质量上的自然特征或其质量要求, 使 得对这种劳动力的补充很难实现或很难马上实现, 即其他职业的劳动者或新增劳动者很难通过短期的 自然性垄断 学习和训练迅速转移到这种职业的劳动岗位上来, 从而使从事这一职业的劳动者保持了垄断地位, 获 得了垄断性工资收入 也叫租金性工资收入, 最典型的是文体影视的收 入。 合理的政策是对这一类垄断性工资收入课以重 税并强化管理 【2018.35】关于工资差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因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不同形式的工资差别属于技能性工资差别 B.高收入文体明星与一般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属于竞争性工资差别 C.因工作条件不同引起的工资差别属于补偿性工资差别 D.因城乡分割就业政策造成的工资差别属于垄断性工资差别 【答案】B 【解析】明星和一般劳动者的工资差别属于自然性垄断所造成的工资差别,B 错误。 【2016】 由于不同的职业在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称为 ( ) 工资差别。 A.补偿性 B.竞争性 C.技能性 D.垄断性 【答案】 A 【解析】由于不同职业在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方面差别、不同职业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程度 有差别、 不同职业所具有的社会安全程度即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不同、 不同职业要求 从业者所承担的责任程度是有差别的, 以上差别均属于补偿性工资。 【知识点】工资性报酬差别与劳动力市场歧视 一、不同群体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与歧视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解释: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 职业 工时和工作经验 生育原因造成职业中断使女性所受到的平均在职培 训时间少于男性 女性和男性劳动者在高工资职业和低工资职业中所 占的比例不同 女性的总体市场工作经验时间通常要比男性更少 未能解释差别: 1.研究者们无法观察到造成这些未能得到解释的工资性报酬差别因素; 2.这些未能得到解释的收入差别很可能是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歧视现象。 【2015】劳动者之间因为( )的不同而形成工资差别不应当视为歧视。 A.工作经验 B.受教育程度 C.工时数量 D.长相 E.性别 【答案】ABC 【解析】根据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解释,不包括 D、E 项。 二、歧视的界定及其分类 1.劳动力市场歧视类型(了解) (1)工资歧视 “雇主针对既定的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因劳动者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呈现系统性的差 别。” 女性和男性之间出现的平均工资性报酬差距的原因: 生产率特征方面的平均水平存在差异;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两类人却获得了不同的报酬 (劳动力市场歧视)。 (2)职业歧视 “对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水平和其他生产率特征的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加以区别对待,将其中 某一类或某些类别的劳动者有意安排到那些低工资的职业当中,或者是有意让这些类别的 劳动者去承担工作责任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而把那些高工资岗位留给某些特定类型的劳 动者。” 职业隔离:“一个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与其他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的情况。”职业隔离的一个衡量指标是差异指数。如果所有的职业都是完全隔离,差异指数 为 100;如果两种性别的劳动力在各种职业中的分布是完全相同,差异指数为零。 【2018.6】关于职业歧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职业歧视属于一种统计性歧视 B.不同性别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是职业歧视造成的 C.职业歧视是指针对具有不同生产率特征的不同劳动者群体支付不同的工资 D.对职业歧视进行衡量比较困难 【答案】D 【解析】职业歧视是对具有相同受教育水平和生产率特征的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区别对待,将其 中某一类或某些类别的劳动者有意安排到那些低工资的职业当中,或者是有意让这些类别 的劳动者去承担工作责任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而把那些高工资岗位留给某些特定类型的 劳动者。统计性歧视是雇主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特定群体的一般特征预测求职者的未来生产 率。故 ABC 错误。可通过排除法得出 D 符合题意。 2.关于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来源(3 个)(了解) (1)个人歧视 个人歧视是指雇主、客户或者员工当中至少有一方是对员工存在有偏见的,他们具有不与 某一特定人口群体中的人打交道的偏好。来源包括: ① 雇主歧视:对某些特定类型的员工产生歧视。最有可能实施歧视的雇主往往是具有垄断 地位的那些企业。 ② 客户歧视:顾客可能更偏好于让某种类型的劳动者来为自己提供服务,这就迫使雇主不 得不根据自己希望服务的客户的偏好来雇佣员工。 ③ 员工歧视:某种类型的员工可能希望刻意避开那些他们自己不喜欢的属于某些特定人口 群体的同事。 【例题:多选】个人歧视包括为( )。 A.雇主歧视 B.领导歧视 C.统计性歧视 D.员工歧视 E.非竞争性歧视 【答案】AD 【解析】个人歧视包括:雇主歧视、客户歧视、员工歧视。 (2)统计性歧视概念 统计性歧视与雇主的招募和甄选过程有关。 企业经常会利用一些历史经验来帮助自己做出 判断, 比如雇佣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者的总体绩效表现等。 当雇主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特定群体的一般特征预测某一位求职者的未来生产率, 但是当这 些与生产率有关的可观察的群体特征并不能对求职者个人的实际生产率提供完善的预测时, 便会出现统计性歧视。 【2015】企业常常会利用不同劳动者的历史绩效水平,来预测求职者的未来生产率,这种做 法很容易产生( )歧视。 A.统计性 B.雇主 C.工资 D.职业 【答案】A 【解析】当雇主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特定群体的一般特征来预测某一位求职者的未来生产率, 但是当这些与生产率有关的可观察的群体特征并不能对求职者个人的实际生产率提供完善 的预测时,便会出现统计性歧视。 (3)非竞争性歧视 ① 概念:劳动力市场处于非竞争状态下产生的歧视。 ② 如果由于企业具有某种垄断力量,不仅有能力制造出职业隔离的局面,而且可以控制自 己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水平,则会同时产生职业歧视和工资歧视。(我国很多企业、事业单位 中依然存在基于身份的用工制度) ③ 歧视的依据不是性别等因素,而很可能是“关系”这样的独特因素。 【知识点总结】 一、工资水平 1.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2.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 3.工资水平与生产率和企业规模的关系 二、工资差别 1.概念界定 2.不同产业部门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3.不同职业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三、工资性报酬差别与劳动力市场歧视 1.不同群体间的工资性报酬差别与歧视 2.歧视的界定及其分类 3.市场歧视理论 第二节 就业与失业 【知识点】就业与就业统计 一、就业三层基本含义 1.劳动者必须要既有劳动能力,还要有劳动意愿。 2.劳动者所参加的劳动必须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 3.劳动必须能够获得报酬或收入,而不能是公益性或义务性的劳动。 二、国际劳工组织所定义的就业人口(规定年龄之内) 第一种人是正在工作的人,即在规定时期内正在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的人。其中包括私营企 业员工以及政府雇员。 第二种人是虽然有工作,但是却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暂时脱离了工作状态的人。比如,因疾 病、工伤、休假、劳资争议、旷工或者因气候不良、机器损坏等原因而临时停工的人。 第三种人是雇主与雇用人员,或者是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但是却并不领取劳动 报酬的人。 【美国劳工部关于就业人口的界定包括三个条件】 (1) 劳动者年满 16 岁以上, 并且必须在被调查前一周为获得工资性报酬而且工作 1 个 小时以上, 或是尽管没有得到工资性报酬, 但却在家庭企业中至少工作了 15 个小时。 (2) 由于疾病、休假、劳资纠纷或天气恶劣等原因而暂时脱离工作的人也属于就业人口。 (3) 在界定是否属于就业时, 劳动者所从事的是全日制工作还是非全日制工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劳动者是否进入市场工作。 据此标准, 家务劳动者不属于就业人口。 【例题】关于就业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者必须要既有劳动能力,还要有劳动意愿 B.公益性劳动不属于就业 C.劳动必须能够获得报酬或收入 D.家庭劳动也属于就业 【答案】D 【解析】劳动者所参加的劳动必须是某种形式的社会劳动,而不是家庭劳动,D 项错误。 三、中国的就业统计 2005 年界定:在 1%人口调查中,具有劳动能力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6 岁及以上城镇 人口被定义为就业人口: 1.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在调查周内从事了 1 小时以上(含 1 小时)的劳动的人。 2.由于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但有工作单位或场所的人。 【例题】 关于就业与就业统计表达错误的是( ) 。 A.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参加某种能够获得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 B.国际劳工组织所定义的就业人口包括雇主和自雇用人员, 但并不领取劳动报酬的人 C.美国劳工部认为家务劳动者也属于就业人口 D.中国的就业统计包括由于学习、 休假等原因在调查周内暂时处于未工作状态, 但有工作 单位或场所的人 【答案】 C 【解析】 美国劳动部在界定是否属于就业时, 劳动者所从事的是全日制工作还是非全日制 工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劳动者是否进入市场工作。据此标准, 家务劳动者不属于就业人 口。 选项 C 错误 【知识点】失业与失业统计 一、美国劳工部的失业者界定以及失业统计 凡是在被调查的周中已经满 16 周岁、属于非被管制人口,没有工作,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以 下人口 属于失业人口: 1.过去的 4 周中从事过专门的求职活动的人; 2.被临时解雇并且正在等待被原雇主招回的人; 3.本来能够寻找工作,但是目前处于疾病状态的人; 4.已经找到了工作,并且在 30 天内可以去报到的人。 二、中国劳工部的失业者界定以及失业统计 1.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只有待业的概念。 2.1994 年正式使用“失业”和“失业率”。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 能力,但在调查期内无职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 失业人员具体包括: (1)16 周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是尚未找到工作者; (2)企业宣告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3)被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 找到工作的人员;符合失业人员定义的其他人员。 3.2003 年,在我国关于失业人员的统计中,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 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 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视同失业。 4.我国 2005 年开始, 将具有劳动能力并同时符合以下各项条件的 16 岁及以上人员列为 失业人员。 具体包括: (1) 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 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 工作状态。 (2) 在某一特定期间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3) 当前如有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特定期间内应聘就业或从事自营职业。 (4)“失业”的具体标准是, 在调查周(调查时点前的一周) 内, 工作时间未达到一个 小时,在近三个月采取了某种方式找工作并且在调查周内可以应聘的人 【2019 案例】根据我国关于城乡劳动力调查的规定, 被列为失业者的劳动者应当满足的条 件是( )。 A.在近三个月中采取某种方式找工作并且在调查周内可以应聘的人 B.工资水平低于社会平均工资 C.年龄在 16 岁及其以上 D.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未达到一个小时 【答案】 ACD 【解析】“失业” 的具体标准是, 在调查周(调查时点前的一周) 内, 工作时间未达到一 个小时, 在近三个月采取了某种方式找工作并且在调查周内可以应聘的人, 选 A、D 正确; 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 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情况视同失 业, 而不是社会平均工资, 选项 B 错误; 具体劳动能力且 16 岁及以上人员, 选项 C 正 确。 【2018.63】在我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中,失业人员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 ) A.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 B.在城镇中居住 C.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 D.目前没有就业 E.在一定劳动年龄内 【答案】A、C、D、E 【解析】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 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知识点】失业率统计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 一、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存量—流量模型(了解) 1.总人口=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 2.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100% 【2019 案例】 某市去年底人口总量为 120 万人, 其中就业人口为 95 万人, 非劳动力人 口 20 万人。 该市去年年底的失业率为( )。 A.2% B.4.17% C.5% D.1.67% 【答案】 C 【解析】失业率计算公式: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即 5 万/95 万+5 万=5 万/100 万 =0.05。 【201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的情形是( )。 A.因退休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增加 B.找到工作的失业者人数迅速上升 C.绝大部分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都找了到工作 D.一部分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决定放弃寻找工作 【答案】A 【解析】就业者由于退休等原因而决定退出劳动力市场,即就业者变成非劳动力,根据失业 率的公式,可得出失业率的分母减小而分子不变,失业率上升,A 项符合题意。找到工作的 失业者人数迅速上升,根据失业率的公式,可得出失业率的分母不变而分子变小,失业率 下降,B 项错误,同理 C 项也错误。一部分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决定放弃寻找工作, 即失业者变成非劳动力,劳动力减少,根据失业率的公式,可得出失业率的分母变小分子 变小,D 项不符合题意。此题难度较高,考试中可采用排除法。 3.失业率的表达含义:反映了在一定年龄以上的人口当中,有多大比例的人想工作却无 法实现就业的情况。统计失业率的时候,往往是在某个时点上来完成的。 4.就业者、失业者,以及非劳动力三种存量之间存在流动方向相对的三对流量: 【2015/2017】 在其他相同的情况下, 会导致失业率上升的情形是( ) 。 A.因退休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增加 B.找到工作的失业者人数迅速上升 C.绝大部分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都找到工作 D.一部分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者决定放弃寻找工作 【答案】 A 【解析】 退休者原属于就业者, 大量就业者因退休退出劳动力市场, 等于在失业率计算公 式中减少了分母中的就业人数数值, 因此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选项 A 正确。 【2019 案例】其他条件不变, 该市在调查中发现的劳动力市场流量变动情况对其失业率可 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流量增大会导致该市未来的失业率上升 B.非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流量増大都会导致该市未来的失业率上升 C.非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流量增大都会导致该市未来的失业率下降 D.非劳动力实现就业的流量增大会导致该市未来的失业率下降 【答案】 CD 【解析】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 相当于的失业者变为非劳动力, 失业率下降, 选项 A 错 误;非劳动力实现就业, 相当于就业人口增加, 根据失业率计算公式, 分母增大分子不 变, 失业率下降, 选项 B 错 5.长期失业率 (1)概念:即失业时间满一年以及超过一年以上的失业者在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表达含义:长期失业率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失业问题严重程度, 如果劳动者一年以上无法实现就业,则将来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二、中国的失业率统计问题 中国从 1994 开始用“失业人员”的概念替代“待业人员”的概念,同时开始用“城镇登 记失业率”的概念取代了“城镇登记待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2018】在我国的城镇查记失业率统计中, 失业人员需要满足的条件包括( )。 A.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 B.在城镇中居住 C.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 D.目前没有就业 E.在一定劳动年龄内 【答案】 ACDE 【解析】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 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 有劳动能力, 无业 而要求就业, 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知识点】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与对策(重点) 一、摩擦性失业 1.概念:在现行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相等,正在找工作或与雇主洽谈期间, 或需求临时波动,导致劳动者暂时失去工作。 2.形成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不完善性。 3.性质:一种正常性的失业(不是由于工作岗位缺乏,而是由于寻找工作、达成就业协议的 时滞引起,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 4.对策: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加快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速度和加大其扩散范围, 疏通信息渠道。 【2018】摩擦性失业是由( )产生的。 A.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和信息的不完善性 B.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属性和信息的不完善性 C.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和信息的不准确性 D.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属性和信息的不准确性 【答案】A 【解析】摩擦性失业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完善性。 【2015】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以及信息不完善而形成的( )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市场 的一个自然特征。 A.结构性 B.摩擦性 C.季节性 D.周期性 【答案】B 【解析】摩擦性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形成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有:劳动 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的不完善性。 二、结构性失业 1.结构性失业概念 最主要的是技术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需求方需要的技术和劳动力供给方能够提供的技术之 间存在差异或错位而导致失业现象。 技术性失业通常是由于生产技术变化引起的, 即在生产中采用了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后所 造成的失业。 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就会产生结构性失业, 出现失业与空缺并存的现象。 除了技术性失业之外, 在专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 因衰落部门的失业者与扩展 部门的工作要求不相符合, 或现有的职位空缺同失业者在地理位置上失调而造成的失业被 称为结构性失业。 2.特点 (1)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 结构性失业是指空缺职位所需要的技能与失业工人所具有 的技能不相符, 或空缺职位不在失业工人所居住的地区所造成的失业。 (2)引起结构性失业的更主要原因是失业工人无力支付学习技术或转移到新地区的费用 或此过程过长, 短期内无法掌握新工作所需要的技术, 从而不能填补职位空缺。 3.决定结构性失业严重程度的因素 (1)对劳动力需求转变的快慢; (2)劳动力供给能否适应需求的变化; (3)技术替代的灵活性大小; (4)学会另一种技术或职业的速度快慢; (5)地理状况的差异。 4.对策: (1)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使求职人员及时了解劳动市场的供求情况; (2)由政府提供资金,向愿意从劳动力过剩地区迁到劳动力短缺地区失业工人提供安置 费; (3)制定各种培训计划,使工人的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以适应新职业的需要; (4)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供求预测。 【2017】劳动力市场上出现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的状态,且失业者没有填补职位空缺的能 力。表明存在( )失业。 A.摩擦性 B.结构性 C.季节性 D.周期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有填补职位空缺的能力,可得出结构性失业。 【2016 案例】该公司可以采取的有助于缓解其员工遭受的失业打击(结构性失业) 的做法 包括( ) 。 A.平时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技能培训 B.提高绩效工资所占的比重 C.向被解雇员工支付足额的经济补偿金 D.在重新求职方面为员工提供辅导 【答案】 AD 【解析】考查结构性失业的缓解办法。其关键点就是通过培训与辅导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技 能。 【2019】 关于技术性失业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政府为失业者提供培训有助于应对技术性失业 B.政府为失业者提供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是解决技术性失业的有效手段 C.技术性失业经常出现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D.技术性失业属于一种结构性失业 【答案】 B 【解析】 政府为失业者提供企业用工需求信息, 可以帮助缓解摩擦性失业, 而不是技术性 失业, 选项 B 错误。 【2019 案例】 由于该市生产企业大批引入自动生产设备而在未来可能引发的失业属于( )。 A.摩擦性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答案】 C 【解析】 引入自动生产设备替代人工操作属于技术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结构性失业的一 种形式, 选项 C 正确 【小结】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区别 1.从都有足够数量的工作岗位可以容纳全部劳动者的意义上说,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 是一致的。然而,结构性失业是指空缺职位所需要的技能与失业工人所具有的技能不相符, 或空缺职位不在失业工人所居住的地区所造成的失业。 2.与摩擦性失业一样,结构性失业也可以由劳动为市场的信息不完善或获得信息需要一定 的代价而引起。但引起结构性失业的更主要原因是失业工人无力支付学习技术或转移到新 地区的费用;或此过程较长,短斯内无法掌握新工作所需要的技术,从而不能填补职位空 缺。 三、季节性失业 1.“由于季节变化而导致的定期性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2.形成原因 (1)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航运 业等; (2)一些行业会随季节的不同而遇到购买的高峰和低谷,如服装业、制鞋业、汽车业等, 从而影响作为谋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 3.性质:是一种正常的失业 4.对策: 政府加强对季节性失业期的预测工作,以利于季节性工人尽早做出就业淡季的安排。规定 一个合理的失业补助期限,以减少季节工人的生活困难。 四、周期性失业 1.概念:“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的失业。” 2.形成的基本原因:总量需求不足。 3.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劳动者受到周期性失业打击的可能性更大,非耐用品制造业的周期性 波动较小。 【注意】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季节性失业完全属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 上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较低水平的失业,即是正常性的失业。这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 曼所说的“自然失业率”,即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大约在 4%-6%左右,它的存在并不影响充分就业的实现。 【2018.29】在劳动力均衡状态下存在的正常性失业,不包括( )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答案】C 【解析】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属于正常失业。可通过排除法得出答案。 【例题】产生周期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是( )。 A.总量需求不足 B.总供给不足 C.经济周期性波动 D.物价指数偏高 【答案】A 【解析】产生周期性失业的基本原因是总量需求不足。所以,选择 A。 【本节主要知识点】 一、就业与就业的统计 1.就业与就业统计的国际标准 2.中国的就业统计 二、失业与失业统计 1.美国失业统计 2.中国的失业界定与统计 三、失业率统计与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 四、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与对策
17 页
332 浏览
立即下载
上一页
1
2
3
4
...
28
29
下一页
跳到
页
热门推荐
人力资源价值量化体系(含薪酬表)
1319 阅读
2 页
【表格】最新集团人力资源三年规划项目分解表
797 阅读
8 页
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及展望
832 阅读
33 页
【案例】人力资源盘点报告(部门)-质量管理中心
608 阅读
8 页
碧桂园人力资源部述职报告
837 阅读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