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经理案头工作手册之七“人员心理管理篇”

HR经理案头工作手册之七“人员心理管理篇”

HR 经理案头工作手册 (七) 人 员 心 理 管 理 篇 企业员工激励措施表 分类 一 般 激 励 因 素 1 成长 2 成就 3 提升 4 认同 5 地位 6 尊重 7 友谊 8 安全 9 保障 10 信任 11 关心 12 住所 13 食物 14 15 16 企业员工奖惩公告表 部门名称: 需要层次 激励措施 部门 姓名 职务 奖惩事由 奖惩办法 备注 企业员工奖惩登记表 统 职工 编号 姓名 日期: 年 月 奖惩事项由 日 嘉奖 第 页 记功 大功 计 警告 记过 大 过 企业员工处罚记录表 姓名 部门 单位 工号 职务 日期 奖惩 事由 负责人: 年 奖惩 程度 单位 意见 行政 部门 意见 月 日 □警告 □记过 □记大过 □罚款 □降级 □免职 □其他 (章)                         年  月  日                          (章)                          年  月  日 批示 (章)  年  月  日 招聘心理测试题范本 ××公司招聘心理测试题 以下题目均为单选题,在 5 分钟内完成,请根据你的实际想法回答。 1.你喜欢看哪类电影、电视剧? A.悬疑推理类 2 分  B.童话神话类 3 分 C.自然科学类 5 分  D.伦理道德类 10 分  E. 战争枪战类 15 分  2.如果你可以成为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是哪种? A.猫 2 分  B.马 3 分  C.大象 5 分 D.猴子 10 分  E.狗 15 分  F.狮子 20 分  3.天气很热,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方式解暑?  A.游泳 5 分  B.喝冷饮 10 分  C.开空调 15 分  4.如果必须与一个你讨厌的动物或昆虫在一起生活,你能容忍哪一个? A.蛇 2 分  B.猪 5 分  C.老鼠 10 分  D.苍蝇 15 分  5.你更喜欢吃那种水果? A.草莓 2 分  B.苹果 3 分  C.西瓜 5 分  D.菠萝 10 分  E.橘子 15 分  6.你平时休闲经常去的地方: A.郊外 2 分 B.电影院 3 分  C.公园 5 分  D.商场 10 分  E.酒吧 15 分  F.练歌房 20 分  7.你认为容易吸引你的人是?  A.有才气的人 2 分  B.依赖你的人 3 分  C.优雅的人 5 分  D.善良的人 10 分  E.性情豪 放的人 15 分  8.下列运动中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不一定擅长)? A.瑜珈 2 分  B.自行车 3 分  C.乒乓球 5 分  D.拳击 8 分  E.足球 10  F.蹦极 15 分  9.如果你拥有一座别墅,你认为它应当建立在哪里? A.湖边 2 分  B.草原 3 分  C.海边 5 分  D.森林 10 分  E.城中区 15 分  10.你更喜欢以下哪种天气现象? A.雪 2 分  B.风 3 分  C.雨 5 分  D.雾 10 分  E.雷电 15 分  11.你希望自己的窗口在一座 30 层大楼的第几层?  A.七层 2 分  B.一层 3 分  C.二十三层 5 分  D.十八层 10 分  E.三十层 15 分  12.你认为自己更喜欢在以下哪一个城市中生活? A.丽江 1 分  B.拉萨 3 分  C.昆明 5 分  D.西安 8 分  E.杭州 10 分  F.北京 15 分  13.以下哪个是你身边必带的物品? A.打火机 2 分  B.口红 2 分  C.记事本 3 分  D.纸巾 5 分  E.手机 10 分  14.你出行时喜欢坐什么交通工具? A.火车 2 分  B.自行车 3 分  C.汽车 5 分  D.飞机 10 分  E.步行 15 分  15.以下颜色你更喜欢哪种? A.紫 2 分  B.黑 3 分  C.蓝 5 分 D.白 8 分  E.黄 12 分  F.红 15 分  评分结果 题号 答案 分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分数 15 合计 测评结果: 180 分以上:意志力强,头脑冷静,有较强的领导欲,事业心强,不达目的不罢 休; 外表和善,内心自傲,对有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有时显得性格急躁, 咄咄逼人。 140 分至 179 分:聪明,性格活泼,人缘好,善于交朋友,心机较深;事业心强, 渴望成功。 100 分至 139 分:爱幻想,思维较感性。性格显得较孤傲,有时较急躁,有时优柔寡 断;事业心较强,喜欢有创造性的工作,不喜欢按常规办事;性格倔强,言语犀利,不 善于妥协。 70 分至 99 分:好奇心强,喜欢冒险,人缘较好;事业心一般,对待工作,随遇而 安,善于妥协;善于发现有趣的事情,但耐心较差,敢于冒险,但有时较胆小。 40 分至 69 分:性情温良,重友谊,性格塌实稳重,但有时也比较狡黠;事业心一 般,对本职工作能认真对待,但对自己专业以外事物没有太大兴趣,喜欢有规律的工作 和生活。 40 分以下:散漫,爱玩,富于幻想;聪明机灵,待人热情,爱交朋友,但对朋友没 有 严格的选择标准;事业心较差,更善于享受生活,意志力和耐心都较差。 工作压力测试范例(1) 请按照实际情况回答,在近一个月内有没有发生以下情况。 1.觉得老板和同事都不喜欢自己(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2.担心他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评价(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3.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就发脾气(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4. 当空闲时和朋友出去玩,心理感觉很内疚(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5.做事急躁任性欠考虑,而事后感到后悔(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6.觉得自己不应辛苦地工作,应该享乐(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7. 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8 .经常有头痛、胃痛或背痛的毛病,一直治不好(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9. 需要借烟酒、药物、零食等抑制不安的情绪(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10. 晚上经常很难入睡(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11. 觉得手上工作太多,无法应付(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12. 觉得时间不够,所以要分秒必争(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13.感觉得没有时间放松,整天惦记着工作(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14. 与同事的关系相处不好,令你很烦恼(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15. 与人谈话时,经常打断对方,不能够静下心来听(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16.晚上上床后,经常牵挂很多事情,难以入睡(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17.太多工作,不能每件事做到尽善尽美( ) A.从未发生 B.偶尔发生 C.经常发生 计分方法 从未发生——0 分;偶尔发生——1 分;经常发生——2 分。 您的总分: 测试结果:   0-10 分——工作压力程度低但可能显示生活缺乏刺激,比较简单沉闷, 工作的动力 不高;   11-15 分——工作压力程度中等,虽然某些时候感到压力较大,仍可应付; 16 分或以上——工作压力偏高,应反省一下压力来源和寻求解决办法。 工作压力测试范例(2) 下面的情景,可以测试出你目前的工作是否给你带来较大的压力。 题目: 如果你收到了一封公司寄来的信,没有署名是哪个部门,只标注了内详的字样,你会认 为是: A.今天好像不是我的生日,是公司又要举办什么活动了吗?马上打开看看到底又有什 么新鲜的东西。 B.心里面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不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同事的口头传 达呢?先拆开看看再说吧。 C.觉得有点反常,先用手估计一下里面的页数、再对着光线充足的地方先“透视”一 下,然后觉得先打个电话给同事好友沟通和询问一下再拆。 D.有些担心,怀疑会不会是辞职信之类的信函,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该怎么办啊? 这样的念头一直存在直到拆开信读到真正的内容。 选择答案A: 说明对于工作比较满意,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很有信心,平时几乎没有什么工作上的 压力。如果可以有未履薄冰而如履的态度来对待工作的话,适当给自己一些压力瞄准更高的 目标,那样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选择答案B: 表示工作上虽然没有感到什么特别的压力,但也没有十分胜任的信心,比较平常。如果 能够发现工作中的新的吸引自己的地方,或者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方面将会对于在工作上的 表现更有帮助。 选择答案C: 表明工作其实已经给了自己一定程度上的压力,有时会让自己感到紧张,某些时候会有 自己不是十分胜任的感觉。对于工作本身还是比较在乎的,建议可以通过为自己制定包括培 训在内的一系列工作计划,提高自己的价值。 选择答案D: 可能反映出工作不仅带给自己很多的压力,而且有时可能会成为自己精神上的负担。可 以从全面分析自己和工作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制定一个目标,对于现在的工作和将来的发展 都认真进行规划,才不至于对潜在的变化显得束手无策。记住,成功源于策划。 克服挫折能力测试范例 1.你对自己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  A.十分自信 B.比较自信 C.不太自信 2.你每次遇到挫折( )  A.大部分都能自己解决 B.有一部分能解决 C.大部分解决不了 3.在过去的 5 个月中,你自认为遭受挫折的次数( )  A.0~2 次。 B.3~4 次。 C.5 次以上。 4.你解决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是( )  A.知难而进 B.找人帮助 C.放弃目标 5.有非常令人担心的事时,你( )  A.无法工作 B.工作照样不误 C.介于 A、B 之间 6.碰到讨厌的对手时,你( )  A.无法应付 B.应付自如 C.介于 A、B 之间 7.面临失败时,你( )  A.破罐破摔 B.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C.介于 A、B 之间 8.工作进展不快时,你( ) A.焦躁万分 B.冷静地想办法 C.介于 A、B 之间 9.碰到难题时,你( )  A.失去自信 B.为解决问题而动脑筋 C.介于 A、B 之间 10.工作中感到疲劳时( )  A.总是想着疲劳,脑子不好使了 B.休息一段时间,就忘了疲劳 C.介于 A、B 之间 11.工作条件恶劣时,你( ) A.无法工作 B.能克服困难干好工作 C.介于 A、B 之间 12.产生自卑感时,你( ) A.不想再干工作 B.立即振奋精神去干工作 C.介于 A、B 之间 13.上级给了你很难完成的任务时,你会( )    A.顶回去了事   B.千方百计干好   C.介于 A、B 之间 14.困难落到自己头上时,你( )    A.厌恶之极   B.认为是个锻炼   C.介于 A、B 之间 [评分标准] 1~4 题选择 A、B、C 分别得 2、1、0 分; 5~14 题选择 A、B、C 分别得 0、2、1 分。  [测试结果] 得分在 19 分以上说明你的抗挫折能力很强; 得分在 9~18 分说明你虽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对某些挫折的抵抗力薄弱;  得分在 8 分以下说明你的抗挫折能力很弱。  心理承受能力测试范例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1.你认为自己是个弱者吗? A.是 B.否   2.你是否喜欢冒险和刺激? A.是 B.否   3.你生活在使你感到快乐和温暖的集体里吗? A.是 B.否  4.如果现在就去睡觉,你担心自己会睡不着吗?     A.是 B.否   5.生病时你依然快乐吗?     A.是 B.否   6.你是否认为家人需要你?     A.是 B.否   7.晚睡两个小时会使你第二天明显地精神不振吗?     A.是 B.否 8.看完惊险片很长一段时间内,你一直觉得心有余悸吗?   A.是 B.否   9.你常常觉得生活很累吗?     A.是 B.否   10.你是否有一些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A.是 B.否   11.当工作成绩不理想时,你会感到非常沮丧吗?     A.是 B.否   12.你认为自己健壮吗?     A.是 B.否   13.当你与某个同学闹意见后,你一直无法消除相处时的尴尬吗?     A.是 B.否   14.大部分时间你对未来充满信心吗?     A.是 B.否   15.你有一个关心、爱护你的家吗?     A.是 B.否 16.当你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你在课后还会久久地感到烦恼吗?     A.是 B.否   17.每到一个新地方,你是否常常会出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拉肚子等问题?     A.是 B.否   18.即使在困难时,你还是相信困难终将过去吗?     A.是 B.否   19.你明显偏食吗? A.是 B.否   20.当你与父母发生不愉快时,你是否曾想离家出走?   A.是 B.否   21.你是否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所喜欢的体育活动,如登山、打球、游戏等?     A.是 B.否   22.你觉得自己有些神经衰弱吗?     A.是 B.否   23.你认为你的上司喜欢你吗?     A.是 B.否   24.心情不愉快时,你的饭量与平时差不多吗?     A.是 B.否   25.看到苍蝇、蟑螂等讨厌的东西,你感到害怕吗?     A.是 B.否   26.你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任何挫折吗?    A.是 B.否   27.你是否常常与同事交流看法?    A.是 B.否   28.你常常因为想心事而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吗?   A.是 B.否   29.在人多的场合或陌生人面前说话,你是否感到窘迫? A.是 B.否  30.你是否认为你受到的挫折与其他人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A.是 B.否 记分方法: 第 2、3、5、6、10、12、14、15、18、21、23、24、26、27、30 题答“是”记 1 分,答“否”记 0 分;其余各题答“是”记 0 分,答“否”记 1 分。各题得分相加得出的总分即为你的测验得 分。 测试结果:       总分在 0~9 之间说明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你遇到困难易灰心,常有挫折感;       总分在 10~20 分之间说明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你能轻松地承受一些小的压力,但 遇到大的打击时,还是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总分在 21~30 分之间说明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强,你能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保持旺盛的 斗志。 心理疲劳程度测试题范例 按照实际情况回答下列问题,进行一下自我心理疲劳程度测试。 1.我经常熬夜或暴饮暴食,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规律。 A.是 B.否 2.我经常一天只吃两顿饭,尤其是早餐,有时候长时间一点不吃。 A.是 B.否 3.睡觉的时候,我总觉得将脚垫高了睡起来舒服。 A.是 B.否 4.我每天总是很忙,连喝水都忘了,直到口渴的时候才想起 A.是 B.否 5.自己总是喜欢吃那几样食品,很少有变化。 A.是 B.否 6.我基本上是在餐厅吃饭。 A.是 B.否 7.和我睡一间屋子的人鼾声如雷。 A.是 B.否 8.我通常抽不出时间来锻炼身体。 A.是 B.否 9.我从来不订有关饮食或健康的杂志,也不留心杂志上有关饮食或健康方面的内容。 A.是 B.否 测试结果 如果你的答案中有 5 个或 5 个以上的“是”,那么就说明你的疲劳程度已经相当高 了。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迟早会使你的健康受到损害。如果不及时做出调整或 休息,你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就会越来越糟。 如果答案中有 2~4 个“是”,说明你目前还不需要做出大的调整或专门腾出一段时间 来休息,你要做的仅仅是对自己的饮食起居加以注意,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果答案中的“是”在两个以下或一个都没有,说明你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充沛的 精力,“疲劳”离你还很遥远,你需要做的就是将现在的生活习惯和对起居饮食的注意一 直坚持下去。 心理疲劳指数测试 1.晚上即使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时,我也会很晚才睡觉。 A.常常如此 B.有时如此 C.极少如此 2.在处理一些重要或是紧急的公务中,我经常掌心冰冷或出汗。 A.从不如此 B.有时如此 C.常常如此 3.当我同事的意见和我不一样时,我: A.感到恼火,甚至有时愤怒 B.介于 A、C 之间 C.冷静考虑对方的观点和立场 4.当被通知老板找我时,我总会感觉很紧张。 A.是的 B.不一定 C.不是的 5.办事拖延,我似乎也不太担心由此产生的后果。 A.是的 B.介于 A、C 之间 C.不是的 6.最近我发现我对于以前喜欢的娱乐活动其实并不太感兴趣。 A.是的 B.说不准 C.不是的 7.在下班时间接到显示公司号码的来电时,要很久才接听或者干脆不接。 A.是的 B.有时如此 C.从不如此 8.我被不是很熟的人认为干得不错,我也竭力保持别人对我的这种印象。 A.我总是如此 B.介于 A、C 之间 C.几乎没有这种想法 9.在周末总是昏昏沉沉睡到下午,然后担心时间过得太快。 A.是的 B.介于 A、C 之间 C.不是的 10.计划表开始变得不重要,我不再往上填写各种安排了。 A.是的 B.偶尔也写 C.不是的 评分标准 题号 在答案上划“√”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选 A 计 3 分,B 计 2 分, C计1分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测试结果: 分数在 10~15 分之间,你还没有产生心理疲劳; 分数在 16~23 分之间,你有轻度的心理疲劳,开始注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一个明 智的选择; 分数在 24~30 分之间,你的心理疲劳有些严重,也许真的到了改变你工作环境和方 向的时候了,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心理疲劳程度的加重。

14 页 244 浏览
立即下载
超准的心理测试(HR必备)

超准的心理测试(HR必备)

微博:http://weibo.com/rockysu18 欢迎粉我 超准的心理测试(各大公司 HR 必选测试标准) 前言:本心理测试是由中国现代心理研究所以著名的美国兰德公司(战略研究所)拟制的一套经典心理测试题为蓝本,根据中国人心 理特点加以适当改造后形成的心理测试题,目前已被一些著名大公司,如联想、长虹、海尔等公司作为对员工心理测试的重要辅助试 卷,据说效果很好。现在已经有人建议将来作为对公务员的必选辅助心理测试推广使用。快来测试一下,很准的! 注意: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应为你第一印象的答案,把相应答案的分值加在一起即为你的得分。(从头看下去,不要先看答案, 会受影响的。) 1、你更喜欢吃那种水果? A.草莓 2 分 B.苹果 3 分 C.西瓜 5 分 D.菠萝 10 分 E.橘子 15 分 2、你平时休闲经常去的地方 A.郊外 2 分 B.电影院 3 分 C.公园 5 分 D.商场 10 分 E.酒吧 15 分 F.练歌房 20 分 3、你认为容易吸引你的人是? A.有才气的人 2 分 B.依赖你的人 3 分 C.优雅的人 5 分 D.善良的人 10 分 E.性情豪放的人 15 分 4、如果你可以成为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是哪种? A.猫 2 分 B.马 3 分 C.大象 5 分 D.猴子 10 分 E.狗 15 分 F.狮子 20 分 5、天气很热,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方式解暑? A.游泳 5 分 B.喝冷饮 10 分 C.开空调 15 分 6、如果必须与一个你讨厌的动物或昆虫在一起生活,你能容忍哪一个? A.蛇 2 分 B.猪 5 分 C.老鼠 10 分 D.苍蝇 15 分 7、你喜欢看哪类电影、电视剧? A.悬疑推理类 2 分 B.童话神话类 3 分 C.自然科学类 5 分 D.伦理道德类 10 分 E.战争枪战类 15 分 8、以下哪个是你身边必带的物品? A.打火机 2 分 B.口红 2 分 C.记事本 3 分 D.纸巾 5 分 E.手机 10 分 9、你出行时喜欢坐什么交通工具? A.火车 2 分 B.自行车 3 分 C.汽车 5 分 D.飞机 10 分 E.步行 15 分 10、以下颜色你更喜欢哪种? A.紫 2 分 B.黑 3 分 C.蓝 5 分 D.白 8 分 E.黄 12 分 F.红 15 分 11、下列运动中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不一定擅长)? A.瑜珈 2 分 B.自行车 3 分 C.乒乓球 5 分 D.拳击 8 分 E.足球 10 F.蹦极 15 分 12、如果你拥有一座别墅,你认为它应当建立在哪里? A.湖边 2 分 B.草原 3 分 C.海边 5 分 D.森林 10 分 E.城中区 15 分 13、你更喜欢以下哪种天气现象? A.雪 2 分 B.风 3 分 C.雨 5 分 D.雾 10 分 E.雷电 15 分 14、你希望自己的窗口在一座 30 层大楼的第几层? A.七层 2 分 B.一层 3 分 C.二十三层 5 分 D.十八层 10 分 E.三十层 15 分 15、你认为自己更喜欢在以下哪一个城市中生活? A.丽江 1 分 B.拉萨 3 分 C.昆明 5 分 D.西安 8 分 E.杭州 10 分 F.北京 15 分 微博:http://weibo.com/rockysu18 欢迎粉我 查看答案: 180 分以上:意志力强,头脑冷静,有较强的领导欲,事业心强,不达目的不罢休。外表和善,内心自傲,对有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 比较看重,有时显得性格急噪,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不利于自己时顽强抗争,不轻易认输。思维理性,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很现 实,对金钱的欲望一般。 140 分至 179 分:聪明,性格活泼,人缘好,善于交朋友,心机较深。事业心强,渴望成功。思维较理性,崇尚爱情,但当爱情与婚 姻发生冲突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婚姻。金钱欲望强烈。 100 分至 139 分:爱幻想,思维较感性,以是否与自己投缘为标准来选择朋友。性格显得较孤傲,有时较急噪,有时优柔寡断。事业 心较强,喜欢有创造性的工作,不喜欢按常规办事。性格倔强,言语犀利,不善于妥协。崇尚浪漫的爱情,但想法往往不切合实际。 金钱欲望一般。 70 分至 99 分:好奇心强,喜欢冒险,人缘较好。事业心一般,对待工作,随遇而安,善于妥协。善于发现有趣的事情,但耐心较差, 敢于冒险,但有时较胆小。渴望浪漫的爱情,但对婚姻的要求比较现实。不善理财。 40 分至 69 分:性情温良,重友谊,性格塌实稳重,但有时也比较狡黠。事业心一般,对本职工作能认真对待,但对自己专业以外事 物没有太大兴趣,喜欢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不喜欢冒险,家庭观念强,比较善于理财。 40 分以下:散漫,爱玩,富于幻想。聪明机灵,待人热情,爱交朋友,但对朋友没有严格的选择标准。事业心较差,更善于享受生 活,意志力和耐心都较差,我行我素。有较好的异性缘,但对爱情不够坚持认真,容易妥协。没有财产观念。

2 页 167 浏览
立即下载
HR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完全手册

HR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完全手册

HR 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完全手册 1 一、人事管理者的心理障碍    人事管理者的心理障碍 , 在工 作中经常发生 , 它影响人事工作的科学性 , 有必要对人事管理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 . 2 1 .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咱变态心理,是一种想排除他人优越地 位或想破坏他人形成优越才能的环境,包含憎恨的情绪,是 一种难于发觉,又不愿被人发觉,不愿表面化的情感。在人 事决策中,主要表现在:一、对于能力、水平、品格高于已 者,或升迁的可能性大于已者的人,抱怨、憎恨,甚至采用 造谣、诽谤、中伤等各种卑鄙手段。二、嫉贤妒能,唯恐他 人超过自己,千方百计压抑、打击有才华的部属。总之,怀 有嫉妒心理者,以自我为中心,对人才缺乏善意;揽功推过 ,只用奴才,不用人才。战国时期, " 孙庞斗法 " 的故事是 妒能的典型事例。孙膑是位著名军事家,他有一个同学叫庞 涓。庞涓感到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便设法把孙膑骗到魏 国,罗织罪名,将他的膝骨挖掉,使之倍受折磨。历史的画 面应作为今人的教训。 3 2 .信谗心理    在相当多的组织中,总是有那么一些心术不正的 人,为达到卑鄙的目的,采用不正当手法,散布流言蜚语, 干扰决策者用人决心和意图。使决策难辩真伪,产生偏信诡 言的心理状态。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一、压抑优秀人才,良 莠不分。对于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忠厚老实、不愿逾矩的 人以伤害;对于有魄力、有能力、敢于冲破阻力,开拓进取 的人伤害。二、使组织氛围恶化,抑正纵邪、正气下降、邪 气上升、是非不分、忠奸倒置,好人受气、受屈,心术不正 之辈弹冠相庆,使组织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偏离正常组织目 标。三、损害决策者威信。由于信、纵谗言,导致人际圈子 越来越小,正派的人敬鬼神而远之。某企业的决策者就是由 于嫉妒心理和信谗心理,把好端端的一个企业搞垮了,人才 大量流失,信誉下降,产品销售不出去,最后企业只得倒闭 。 4 3 .近亲心理    近亲心理指决策者以血缘关系作为用人的标准, 致使组织家族化的倾向。人事上的近亲繁殖,扭曲了用人标 准,压抑了人地物成长和能量的释放,导致山头林立,内耗 严重、管理混乱,最后导致组织目标不能实现,组织崩毁。 典型的例子是美籍华人王安的电脑五国的覆灭,而泰国华人 的正大集团,由于在人事决策中避免了近亲繁殖,在剧烈的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4 .武大郎心理   武大郎心理来源于《水浒传》上的一个故事: 武大郎开店,不允许超过他身高的人。国外叫帕金森满城风 雨。头几是二流水平的,不允许部属是二流水平以上的,只 能是三流水平,而三流水平的人会找四流水平的人做他的下 级。坚决反对任用、提升任何在未来可能超过自己的人。要 的是听话、顺从的人,改造磨去有梭角、个性的人,排斥有 才能,不愿就范的人。于是整个组织起用的人都比头几更蠢 更笨的人。 6 5 .求全心理    人才是人,不是神。美国管理专家杜拉克曾说 " 倘要所有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 " 。所谓 " 样样都是必然是 " 一无是处 " 。才能越强的人, 其缺点也往往越明显。有高峰就会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事 事全能。邓小平同志也指出: " 选拔人才眼光放得远一点, 不能苛求,要相容。 " 人事管理者应该把握隹这一用人的基 本原则,不能对人才求全责备,对有争议的人才总是处于犹 豫傍徨之中,错过用人时机,既延误了人才的使用与发展, 又使组织的事业受损。所以,我们必须打破求全责备的用人 观,旗帜鲜明地把改革开放和各项 工作中做出实绩的人才 ,有争议的 " 能人 " ,大胆选拔出来,并在实践工作中帮助 他们健康成长。 7 6 .论资排辈心理    所谓论资排辈,是指选拔人才以年龄、资历与辈 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资历是历史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人们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不能把它绝对化,既不能把资历 与能力划等号,也不能把资历与水平划等号。日常生活中经 常可以发现某人目前的水平和能力,可以胜任更高级的岗位 职务。然而,现在他仅是一 " 布衣 " 之徒,要他挑起更高级 的重担,必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殊不知,人才使用有一 个时效问题,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抛物 线的过程,从才能显现,到炉火纯青,再到才能衰减。一般 认为,管理工作的年龄曲线在 50 岁为峰值年龄;技术工作 的年龄曲线曲线在 45 岁为峰值年龄;科学研究工作的年龄 曲线在 37 岁为峰值年龄。这就要求我们破除论资排辈的旧 观念,抓隹各类人才的最佳年龄阶段,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 才。   8 6 .论资排辈心理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突出人才的使用要破除论 资排辈的心理,讲台阶,但又不能唯台阶。为人才创造一个 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要大胆提拔,破格使用,在使用中帮 助他们克服缺点,这样有助于人才疚的发挥,有助于组织事 业的发展。 9 7 .唯文凭是举心理    " 文凭 " 是记载人才所受过的学历教育的历史文 件凭证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是衡量一 个人知识化、专业化的重要依据。一般地讲,学历层次高的 人知识面宽、信息容量大、分析能力强,他们的才能也就相 应高一些。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些人才,限于所处条件限制 未能获得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因而未拿到相应的文凭,但不 能说他不是一个人才。不少人在实践中学习,结合不高的文 化,掌握了某一方面的专长。对这样的专长、这样的人才, 要不要用?显然若用了,可以满足人才的心理需要推进事业 的发展。所以,对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我们也应提拔到相适 应的岗位上去,而不能走进唯文凭是举的死胡同里去。要拓 宽寻觅人才的视野,既讲文凭,又不唯文凭,重真才实学, 量实际能力,有文凭又有实际能力的要重用,没有文凭但有 真才实学的,照样重用。 10 二、人事管理者的心理矫治    人事管理者在各级组织中,在各 类领导班子中,是党性原则比较强、比较正 派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人之一。但是,由 于现实生活的反差,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人事管理者也是具有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 ,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心态不平衡。关键 的总理是对出现失衡后,能否主动、适时进 行心理矫治,使之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人 事管理者心理矫治可从下列方面进行: 11 1 .加强自我学习    人事管理者是在领导集体中工作,掌握党和国家 人事、劳动、工资政策的人,应该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在现代要特别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注意改变不健康的 心理。实践证明,学习是改变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学 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远大目标和宽 阔胸怀,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甘当人梯和铺路石,让人才 踏着自己的肩膀攀登新的高峰。此外,树立科学的方法论, 做好伯乐,以发现、搜集人才,推荐人才为已任,为组织源 源不断输送各类合格人才,从中得到心理满足和自我价值的 实现。 12 2 .正确认识权力    人事管理者通过学习,正确认识,对待自己手中 的权力。人事权力是党和组织赋予的,是履行党员与公民的 责职,实现为比目标和为人民服务的手段,而不是追逐个人 私利的工具。因而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制和事业心,为了党的 事业,为了民族的事业,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孜孜不倦地工 作,这样,就能消除计较私利的不良心态,防止心理冲突。 13 3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人事管理者是组织的领导核心之一,肩负着组织 寻觅人才、输送人才、为组织的发展壮大作贡献的重任。由 于他们的辛劳奔波,从众多的人才中筛选出符合岗位能级的 人才,对于推动这一岗位的建设是有重大意义的,特别是从 人才群中,发现领导人才,选准领导人才,对于组织的发展 是无估量的。俗话说: "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就是讲的 这个意思。作为一名人事管理者,看到由于自己的努力工作 ,使组织得到一位卓越领导者来领导,从而使组织蓬勃发展 ,那该是多么高兴、欣慰。相反,若是组织由一名不称职管 理者工作的欠深入周详,偏听偏信,而把一个不称职的年轻 人摭上领导岗位,事后,又缺乏帮助监督,这个年轻人逐步 陷入犯罪的深渊,给组织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损失。 14 4 .正确认识自己    人事管理者的工作是进入人才的发现、考察、推 荐和人才开发工作,这是其强项,若换一个角色,担负组织 的全面工作或升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自己能否胜任? 应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即使能胜任也有待于党和人民的选择 。这样,可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此外,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 ,也庆正确地认识他人,别人之所以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是与你的发现、考察、推荐分不开的。成功者的军功 章中 " 有他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 。如果能这样想的话, 心理就会平衡,乐于做一名铺路石子而终生无悔。 15 5 .控制情绪  人事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人的经历、阅历、 品性、文化、职业、年龄、出身、所处环境不尽相同,就会 出现素质、修养上的良莠分别。若是遇上品质好、修养好的 人,诸事顺利,心情好;反之心情差。因此,要理智地控制 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与乐观,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 康有重要意义。怎样做到呢?其一,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其二,掏消极情绪的蔓延,化解消极情绪。适时转移注意力 ,释放压抑心理,谅解他人的失礼或不周之处,进行角色互 换。为他人着想,为别人、为社会、为组织多做好事,求得 心理的安慰和满足。 16 三、人事管理者的健康心理 17 1 .人事管理者的健康心理的意义    人事管理者的健康心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人 事管理者的胆识、意志、情感、人格等都会对他的工作及工 作对象发生影响。人事管理者中有的遇事当机立断,有的优 柔寡断,有的坚定不移,有的朝令夕改,有的与困难作斗争 ,有的绕开矛盾走。所有这些,与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有关。 健康心理者,能调动各种人的积极性,他能使人产生依赖, 亲切感,巩固组织的内部团结,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 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发展。 18 2 .人事管理者健康心理的特点    健康心理是指个体在各类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 的心理状态,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达到平衡,发挥潜能。 具体来说有: ( 1 ) 自知之明。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短处 ,既要自信又谦虚,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缺点面前不文过 饰非,而是找原因,订措施,努力改正。 ( 2 ) 良好智力。良好智力是进行工作、学习、生活的必 备心理条件和背景,是取得动态平衡的心理基础,也是影响 、诱导各类人才成长和成才的前提。 ( 3 ) 抱满情绪。人事管理者情绪饱满、稳定,善于接纳 各类人才的心理倾向,能够影响人、感染人,并且具有自控 能力,心境平静愉快地工作。 19 2 .人事管理者健康心理的特点 ( 4 ) 良好的人际效。人事管理是一种人际过程,人事管 理者通过社会效来实现其社会管理功能。具有良好人际效的 人,能够顾全大局,识整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团结;与 人效,不计前嫌,乐于与人为善,善于为人排难解忧;尊重 他人,理解他人,常常互换角色,严已宽人,希望下属超过 自己,乐于为下属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 5 ) 坚强的意志。人事管理者的意志应是坚强的,具有 百折不挠的气慨,在人事管理中,目的明确,在纷乱如麻的 矛盾中,能果断决定,既不优柔寡断,又不草率从事,不论 碰到什么困难,能够保持昂气魄的斗志,充沛的精力,不达 目的,决不罢体。 20 2 .人事管理者健康心理的特点    ( 6 ) 强烈的事业心。人事管理者由于在组织中的特殊地 位,决定了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要在事业上做出成绩,实 现自己的抱负,为组织的发展壮大而努力奋斗不息。 ( 7 ) 高尚的人格力量。人事管理者的人格力量是高尚的 ,他能把人才团结在自己身边,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人格 魅力口口嗵产生很强的的心理效应,具有号召力。 21 3. 影响人事管理者心理的因素 ( 1 )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影响,造就特定区域和范围的 人的社会人格,影响着这一地域里人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 、价值观、人生观、社会心理,当然,也影响了人事管理者 的各种心理素质的发展。 ( 2 ) 人际环境。人际环境影响,制约着人事管理者,也 影响制约各类人教的个性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良好的人际交 往环境,有助于人事管理者的个性心理向有益于级发展的方 向发燕尾服、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2 3. 影响人事管理者心理的因素 ( 3 ) 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影响制约着组织所在地的人 们的信息、价值观、道德观。人事管理者和人才在实践中形 成的个性心理,总会受到当地人们的个性心理的影响和各种 社会心理作用,对人们的心理起着调节作用。如在当地某一 组织内,成员们形成了崇高学习、奉献的社会心理,对不爱 学习、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的个性心理就是一种制约,一种导 向。在这种正面社会心理导向作用下,成员们也就潜移默化 地受到崇高学习、讲奉献的社会心理的影响,形成良好的社 会风气和工作氛围。这就是心理环境的作用。 23

23 页 310 浏览
立即下载
测测你的心理年龄

测测你的心理年龄

测测你的心理年龄 一个人是否成熟,不能简单地以年龄来划分,因为个人的年岁并不能与他们行为、感情全然相符。有 些人在生理上已经成熟,可是在行为表现上却象个孩子一样幼稚。而另有一些人虽然还是年轻的孩子,却 已谙熟这个世界的许多道理,所谓“少年老成”便是这个意思。 相对于真实年龄,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年龄,它是标明你的心灵、精神成熟的尺度。在某些方面“年 轻的心灵”是很好的,但是以儿童的态度去处理成人问题却并不总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下面的测验将探究 你的态度、情绪以及其它行为模式,评估你的心理年龄是多大,从而知道你是否足够成熟以面对生活中遇 到的各种问题? □测试题目 本测验试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二十个问题可以直接回答,第二部分十个问题必须由另一个人来作 答。将答案记在准备好的纸上。 第一部分 1.哪种情况最与你相符? a.我常被那些比自己更强的人吸引。 b.我比较喜欢接近那些看上去喜欢和尊敬我的人。 c.我喜欢那些看来需要我的人。 2.你正试图向一位朋友解释一个重要问题,他不赞成或是不理解。你会: a.继续解释。 b.觉得受伤害或生气,不再说话。 c.回避这个问题。 3.假如你和朋友们夜间聚会,你开始觉得情绪低落了。你会: a.请求原谅并且尽快回家。 b.宁可痛苦也要作陪,直到最后。 c.强作欢颜,不让人注意到你的情绪。 4.当你病倒在床时,你: a.喜欢被人们忙着伺候。 b.喜欢独自呆着。 c.不喜欢被人注意、照顾,宁愿看看书和搞点别的消遣。 5.哪种情况最与你相符? a.我喜欢妈妈一直为我做的那种食物。 b.只要是好吃的,我全都爱吃。 c.我最喜欢自己做的菜饭。 6.工作上遇到烦恼了,下班后你会: a.出去散心,忘掉烦恼。 b.希望回家得到安慰。 c.去找个朋友倾吐一下自己的不快。 7.你一直在取笑一个好脾气的朋友,而他或她突然同你吵起来。你会: a.觉得难堪。 b.和他(她)吵。 c.把这归罪于自己,并力图弥补过失。 8.某个你刚认识的人,吃力地想教导你某件你很清楚的事。你会: a.告诉他你早就知道。 b.不说什么,但也不听。 c.等他讲完,再显示你对此道十分精通。 9.如果你得了一笔奖金(比你的工资高),你会 a.存起来。 b.用来买你一直想要但并非必需的东西。 c.用来买日常用品。 10.哪种活动使你最感兴趣? a.能使你与别人接触的任何活动。 b.摆脱工作压力,进入纯粹愉快的活动。 c.组织运动会或其它有益活动,象种花,做木工活等等。 11.如果一个朋友说了有辱于你的话,你会怎样? a.愤恨地与他绝交。 b.不管这话多么可笑,心里很难过。 c.不知道该怎么说。 12.你最关心的那个人是不是: a.与你相比,他更需要你。 b.与你相比,他或她同等地需要你。 c.与你相比,你更需要他或她。 13.你正与某个人搞得火热,你的一位老朋友对此人早有了解,他关心你并对你提出警告。你会怎样。 a.反感地听他讲。 b.叫他别管闲事。 c.反对他说的任何事。 14.收到意外的礼物,你会如何? a.想一想该回敬些什么。 b.感到高兴。 c.想想送礼者要些什么。 15.你已经安排好了假日的日程,但离假日还有一个月。你会不会: a.感到如此激动,以至这期间的日子看起来那么烦人而漫长。 b.花很多时间去想象你将要做的事。 c.在此期间仍然象往常那样过日子。 16.一个朋友在最后一分钟取消了与你的约会,而且毫无正当的理由,你会怎么想? a.他或她找到了更好的事情。 b.他或她遇到了什么麻烦。 c.他或她有点没头脑,但你并不会为此十分烦恼。 17.当你对某事发生兴趣时,你会怎样? a.努力做这件事,长时间紧追不舍。 b.投入进去,但很快失去了热情。 c.有时 a,有时 b,——要看是什么兴趣。 18.哪种情况最与你相符? a.可惜没遇上机会,不然我会做出很大的成绩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b.我取得的一切都与我长期的努力相符。 c.我花费大量时间做着我不想做的事。 19.一位朋友指出你的某种令人讨厌的缺点,你会怎样? a.感到愤十艮。 b.烦恼并一度感到羞愧。 c.去问问另一个朋友这是否真实。 20.你很想与某人成为好朋友,后来你邀他或她去参加舞会,可他或她拒绝了,你会怎样? a.觉得自己真傻。 h.不知自己做了什么事使他或她反感,但对此并不特别难过。 c.耸耸肩膀对自己说,世界上又不是只有他或她一个人。 第二部分 你现在需要一个搭挡——密友、妻子、丈夫、情人或家长等,来帮助你很好地完成这部分的测试。下面 的这些问题是直接对这位搭挡提问的(题目中的“你”),他或她必须尽可能坦率地回答问题。 21.在你招待那些你的搭挡(即被测者)所讨厌的朋友时,他通常表现如何? a.努力显得高兴,和气。 b.出去干自己的事。 c.坐在一旁,脸上流露出敌意来。 d.等他们走后冲你发脾气。 22.当你们两人做同一件工作时,你的搭挡表现如何? a.有点霸道。 b.把一多半工作让你做。 c.是个工作中的好伙伴。 d.只要你给他或她戴高帽子,他或她就干得很好。 23.在重要的会见之前,你的搭挡表现如何? a.干起事来非常焦躁。 b.不愿谈及这个会见。 c.与你讨论可能的问话和回答。 d.要求许多支持和鼓励。 24.你的搭挡在争吵之后表现如何? a.很快地冷静下来并且道歉。 b.仍然努力想证明他的观点。 c.假装什么也没发生。 d.连着一两天不高兴。 25.你惹恼他时,你的搭挡会怎样 a.唠叨,抱怨。 b.偶尔唠叨几句。 c.挖苦、讽刺你。 d.不大在乎。 26.当你发脾气时,你的搭档会怎么? a.不住地问你怎么啦。 b.显得焦虑,问你是不是他或她的过错。 c.让你独自呆着,直到你恢复。 d.叫你别再唠叨。 27.如果你必须告诉你的搭档某些坏消息,你会怎样? a.鼓起勇气直接告诉他。 b.谨慎地选择一个时机。 c.打算晚些告诉他。 d.觉得告诉他很容易,但是担忧其后果。 28.你们一道出门,你的搭挡认为你穿着不合适,他或她会怎样? a.坚持要你换装。 b.建议你换一下装束。 c.可能什么也不说。 d.除非你换装,不然就不去了。 29.你们两人约好了一同出去,可是临时出了问题(比如要看孩子),只能有一个人出去。哪种情况最 可能发生? a.你会最终留在家里,不用商量。 b.两人商量一下怎么办好。 c.你的搭档会主动留在家里。 d.你们都不出去。 30.如果你的搭档抱怨说你太过于看重你的朋友们 7,这是不是因为: a.他或她觉得自己受了冷落。 b.看来你玩乐得太多。 c.你的搭档有点妒忌。 d.你的搭档想更多地看到你。 □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1.a:1X b:3X c:5X 2.a:5X b:1X c:3X 3.a:3X b:1X c:5X 4.a:1X b:5X c:3X 5.a:1X b:3X c:5X 6.a:5X b:1X c:3X 7.a:1X b:3X c:5X 8.a:3X b:1X c:5X 9.a:3X b:1X c:5X 10.a:3X b:1X c:5X 11.a:5X b:1X c:3X 12.a:5X b:3X c:1X 13.a:5X b:3X c:1X 14.a:5X b:1X c:3X 15.a:1X b:3X c:5X L6.a:1X b:3X c:3X 17.a:5X b:1X c:3X 18.a:1X b:5X c:3X 19.a:5X b:1X c:3X 20.a:1X b:3X c:5X 第二部分: 21.a:1Y b:2Y c:3Y d:4Y 22.a:3Y b:2Y c:1Y d:4Y 23.a:3Y b:4Y c:1Y d:2y 24.a:IY l:3Y c:2Y d:4Y 25.3:3Y b:2Y c:IY d:4Y 26.a:2Y b:3Y c:4Y d:1Y 27.9:lY L:2Y c:3Y d:4Y 28.a:1Y b:3Y c:2Y d:4Y 29.a:1Y L:2Y c:4Y d:3Y 30.a:2Y L:3Y c:4Y d:1Y □心理年龄分析 第—部分: 20X 至 45X: 你的心理年龄仍然稳定在儿童状态。你可能总是觉得自己有点可怜巴巴,在关键时刻特别渴望得到感 情上的安慰和支持。你爱听赞扬,总想取悦别人,并且希望人们说你使他们高兴。这种儿童状态使你在许 多方面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也使你比那些“成熟”的人们更能感受到快乐。你很可能热衷于体育,而且能 象孩子似地喜欢各种东西。 46X 至 75X: 你的内心世界是青少年状态,既需要独立自主,又需要抚慰、爱护,这种矛盾心理正是青少年状态的 特点。他们希望从家庭生活的管束中摆脱出来,但同时对外部世界的严酷怀有一种潜在的担心。无论你年 岁多大,这种青少年的矛盾心理是你性格中的重要倾向。你在估计形势时不大实际,很快地一会儿乐观, 一会儿又悲观。可能你天性中最大的特点是创造方面,很可能你还保留着少年时代的观点:以为一切事情 都是可能的,这世界是你的一块生日蛋糕。 76X 至 1OOX: 你很成熟,事实上你肯定已经超过了 25 岁。这意味着,你在处理日常问题时相当实际、老练。你的天 性中理性很强,对空洞的议论不感兴趣,而且不大有理想色彩。至少在你觉得能够控制的范围内,你自认 为是个强者,你在此范围内控制他人,并同时关心他们。若你做了父母,你一定很有责任心,但你很可能 会操心过多。你会发觉你的成人角色使你不得不牺牲许多自由。你是否失去了一些生活的乐趣呢? 第二部分 如果你有勇气请朋友答完第二部分的话,你很应该给自己的成年分数中加上一大部分分的。因为并不 是人人都做到这点。第二部分用来估价你的内心形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 有些孩子气。根据你的得分, 10Y 至 40Y,你将得到一个仍然留在你身上的粗略但很有启示的孩子形象。 认识清楚你的孩子气模样,然后向成人跨出一步。

5 页 206 浏览
立即下载
马思洛_存在心理学探索

马思洛_存在心理学探索

 第一章 导言:健康心理学探索   第二章 心理学能从存在主义者那里学到些什么   第二编 成长和动机   第三章 缺失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   第四章 防御和成长   第五章 认知需要与畏惧认知   第三编 成长与认识   第六章 高峰体验时的存在认知   第七章 高峰体验——剧烈的同一性体验   第八章 存在认知的一些危险   第九章 抗拒类化   第四编 创造性   第十章 自我实验者的创造力   第五编 价值   第十一章 心理学的论据和人的价值   第十二章 价值、成长和健康   第十三章 健康——超越环境   第六编 未来的任务   第十四章 成长和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命题 第一章 导言:健康心理学探索   现在,在地平线上出现了关于人的疾病和健康的新概念,一种新的心理学。我感到这种 心理学是如此令人激动并如此富于惊人的可能性,甚至在它被检验和进一步确定之前,在它 能够被称之为确实的科学知识之前,我就对公开介绍它的诱惑屈服了。   这种观点的基本假设是:   1、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实质上是生物基础的内部本性,在一定程度上,这 种内部本性是“自然的”、内在的、特定的,而且在某种有限的意义上说,它是不能改变的, 至少是没有在改变。   2、每一个人的内部本性部分地是他自己独有的,部分地是人类普遍具有的。   3、科学地研究这种内部本性,并发现(发现——不是发明)它是什么样的东西,这是 可能的。   4、这种内部本性,就我们迄今对它的了解来说,看来并不是内在,原初,必然邪恶的。 基本的需要(对于生存、安全和有保障、有归属和感情、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 的人类情绪,基本的人类智能,从它们的表面来看,或者是中性的、前道德的,或者是纯粹 “好的”。破坏性、虐待狂、残酷、恶毒等等,迄今看来并非是内在的,相反,它们似乎是针 对我们内在需要、情绪、智能的受挫的一种猛烈反应。愤怒本身不是邪恶的,畏惧、懒惰、甚至 愚昧本身也不是邪恶的。当然,这些可以导致而且已经导致了邪恶行为,然而,它们并不是 必需如此,这个结果没有内在的必然性。人的本性远远不是象它被设想的那样坏。实际上可 以说,人的本性的可能性一般都被低估了。   5、由于人的这种内部本性是好的,或者是中性的,而不是坏的,所以最好是让它表现 出来,并且促进视神经,而不是压抑它。如果容许它指引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会成长为 健康的、富有成果的和快乐的。   6、如果人们的这个基本核心遭到否定,或者受到压抑,那么他就会得病,有时以明显 的方式,有时以微妙的方式,有时马上得,有时以后得。   7、人的这种内部本性,不象动物的本能那样,是强的、占压倒优势和清楚明白的,它 是弱的、娇嫩的、微妙的,而且容易被习惯、文化压力和对它的错误态度制服。   8、尽管微弱,但是在正常人那里它极少消失——甚至在病人那里它也可能不消失。即 使被否定,它也继续潜存着,总是迫切要求实现出来。   9、这些结论应该以某种方式与训炼、剥夺、挫折、痛苦和不幸的必要性结合起来。只要这 些体验能够揭示、促进和实现我们的内在本性,它们就是合乎需要的体验。这一点越来越清 楚了,即这些体验与成就感和自己实力感有关系,并且因此与健康的自尊感和自信感也有关 系。没有战胜、抵御和克服过这些困难的人,他会继续怀疑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不仅对于 外部危险来说,情况确实如此;而且对于控制和延缓他自己的冲动的能力来说,也是如此。 有这样的能力,这些冲动就不可怕。   请注意,如果这些假定被证明是真理,那么它们就有指望成为科学的伦理学、自然的价 值体系,一个最终决定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最高上诉法院。我们关于人的自然倾向知道得 越多,也就越容易告诉他怎样是好的,怎样是幸福的,怎样是富有成效的,怎样关心他自己, 以及怎样爱护和实现他的最大潜力。这就等于自动解答了许多人格的前途问题。看来,必须 做的事情是要查明,作为人类的成员和作为独特的个体,一个人真正的内情、底蕴是什么。   研究自我实现的人,能够告诉我们许多我们自己的错误、缺点,也能指出我们恰当的成 长方向。除了我们时代以外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榜样、它的理想。所有这些榜样和理想都 被我们的文化抛弃了。圣徒、英雄、有教养的人、侠客、神秘主义者,统统不算数了。我们留下 来的只有毫无问题的顺应良好的人。顺应良好是非常苍白无力而又可疑的替代词。也许用不 了多久,我们就能把完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人,他的全部潜能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的人,他的 内在本性自由地表现自己而没有被歪曲、压抑或被否定的人,作为我们的向导和榜样。   每一个人为了他自己都要鲜明而敏锐地认清这个严肃的问题,即一切背离人类美德的事, 一切违反一个人自己本性的罪行,一切邪恶的行为,都毫无例外地记录在我们的无意识中, 而使我们看不起我们自己。霍尼有一个恰当的词来描述这种无意识的领悟和记忆;她把这称 之为“注册”。如果我们做了使自己羞愧的某种事情,它就“登记”在我们的耻辱簿上,而 如果我们做了某种正直的、杰出的或好的事情,它就“登记”在我们的荣誉簿上。最终的结 果基本上是非此即彼——或者是我们尊重并认可我们自己;或者是我们看不起我们自己,认 为自己是卑鄙无耻的、无价值的和讨人嫌的。神学家惯常用麻痹(accidie)这个词来描述一个 人明知自己能做而又不去做的罪过。   这个观点并没有否定能通常弗洛伊德的描绘。但是,对它做了增添和补充。稍微简化一 下这个问题,似乎就是,弗洛伊德向我们提供了心理疾病的那一半,而我们现在必须用心理 健康这一半使其完满。或许这个健康的心理学,将为控制和改善我们的生活,以及把我们自 己造就成更好的人,提供出更大的可能性。也许这样会比询问“怎样才能不得病”要更加富 有成效。   我们怎样才能促进自由发展呢?自由发展最好的教育条件是什么呢?性的?经济的?政 治的?我们需要为这种人的成长创造什么样的社会呢?这种人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社会呢?病 态的人是被病态的文化造成的;健康的人能够由健康的文化造就成。但是,病态的个人使他 们的文化更加病态,而健康的个体则使他们的文化更加健康,这同样也是实际情况。增进个 体的健康是造成更好社会的一个方法。换句话说,鼓励个人的成长存在着现实的可能性。换 句话说,鼓励个人的成长存在着现实的可能性;而治愈真正神经症患者的疾病,如果没有外 界的帮助,则可能性要小得多。个人有意识的努力使自己成为更有道德的人,这是比较容易 的;而个人试图治愈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则是十分困难的。   对待人格问题的传统态度,是在不合需要的意义上看待人格问题。斗争、冲突、犯罪、不 道德、忧虑、压抑、挫折、紧张、羞愧、自罚、自卑感或无价值——它们全都是精神痛苦的原因, 它们妨碍行为的效能,而且它们是不能控制的。从而,它们自然就被视为是病态的和不符合 需要的,而且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它们“治掉”。   然而,所有这些症状,在健康人身上,在那些正趋向健康成长的人们身上,也都发现了。 设想,你是应该感受到内疚、还是不应该感受到内疚呢?设想,你是已经达到了精力的完善 稳定、还是正在调整呢?尽管顺应和稳定是好的,因为它们减少你的痛苦,也许它们也是不 好的吧!因为它们停息了你向更高理想的发展。   弗罗姆在一本很重要的书中,抨击了传统的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原因是这个概念完全 是专制主义的和相对论性质的。这就是说,你的良心或你的超我,被弗洛伊德想象成主要是 父母的期望、要求和理想的内化,而不管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假定他们是罪犯呢?那 么你会有怎样的良心呢?也许可以假定,你有一位厌恶娱乐而总是进行僵硬的道德说教的父 亲?或者假定你有一位精神变态的父亲?这样的良心是存在的——弗洛伊德是对的。我们获 得我们的理想,大量地来自这样的早期塑造,而不是来自后来阅读全日学校的书籍。但是, 在良心中也有另一种成分,假如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有另一种良心,这种良心我们全都或 强或弱地具有。而且,这是“内在的良心”。这种良心建立在无意识或前意识地知觉我们自 己的本性、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自己的智能、我们自己的“召唤”的基础之上。这种良心坚 持要我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在本性,要我们不因为自己的内在本性微弱,或者因为任何别的好 处或理由而否定它。没有能实现自己天资的人,有天才却去卖长筒袜的画家,过着无聊生活 的聪明人,发现了真理而闭口不谈的人,丢弃了男子气概的懦夫,所有这些人都深深地领悟 到他们对自己犯下了错误,并且因此而看不起自己。出于自种自罚,不仅可以产生神经症, 在这里同样也可能重新恢复勇气、燃起正当的义愤和不断增长的自尊,从那以后就干起了正 当的事情;一句话,成长和改进可以通过痛苦和冲突而达到。   实际上,我是在有意识地抵制当前我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任意区分,至少涉及表面症状 时是这样。疾病就一定意味着有表面症状吗?我现在要强调的人,在你必须如此时,疾病就 可能没有症状。健康就一定意味着没有症状吗?我否定这一点。在奥斯维茨和达乔集中营的 那些纳粹分子的所作所为是健康的吗?这些人具有病态的良心吗?还是具有美好的、洁净的、 正当的良心呢?一个思想深刻的人能不感觉到冲突、苦难、压抑和愤然吗?   一句话,如果你告诉我你有人格问题,那么,直至我对你有了更好的了解之前,我都不 能确定该说“好”,还是说“对不起”。这要取决于理由,而且似乎这些理由可能是邪恶的 理由,也可能是善良的理由。   一个例子是心理学家对于受欢迎的、顺应良好的行为,甚至对于犯罪行为,在态度上的 变化。受到谁的欢迎呢?或许对于年经人来说,不受邻居势利小人的欢迎,不受地区俱乐部 同伙们的欢迎,这样会更好些。对于什么事物顺应呢?对于邪恶的社会文化,对于专制的父 母,我们还应该做一个顺应良好的奴隶、做一个服服贴贴的囚犯吗?甚至对于有问题行为的 男孩子,现在也在用宽恕的态度对待。为什么他有过失呢?一般这是由于病态的原因,但是, 偶而也可能由于好的原因,这个男孩子可能仅仅是反抗掠夺、压制、怠慢、轻蔑和粗暴的对待。   显而易见,什么将被称之为人格问题,这取决于说这话的是谁。是奴隶的主人呢?还是 独裁者?是老子似的父亲呢?还是打算让他的妻子依然是个孩子的丈夫?看来,很显然,有 时人格问题可能是:一个人在竭力反抗对他的心理支柱、对他的真正内在本性的压制。因此, 病态是对这种罪恶行径不提出抗议。我遗憾地转达我的印象,大多数人在受到这种压制对待 时并不表示反抗,他们接受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为此付出如下代价:产生各式各样的神经症 和精神病。也许在一些案例中,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是有病的,没有意识到他们并未达 到真正的幸福和真正实现了希望,即一种丰富的感情生活和安详而充实的晚年,他们也没有 意识到他们并未理解创造性、美的反应和得到令人激动的生活是多么的奇妙。   合乎需要的悲伤和痛苦的问题,或者对于它们的必要性,也必须正视。在完全没有悲伤 和痛苦、完全没有不幸和混乱的情况下,成长和自我实现可能吗?如果这些悲伤和痛苦在某 种程度上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那么是在什么程度上呢?如果悲伤和痛苦对于人的成长有 时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不要机械地去保护人们不受痛苦,似乎痛苦始终是坏的一 样。从最终的良好后果来看,悲伤和痛苦有时可能是好的和合乎需要的。不让人经历悲伤, 保护他们不受痛苦,结果可能是溺爱。在一定的意义上,溺爱反而包含着不太尊重个体的完 善、内在本性和未来发展的意思在内。 . 2009-10-29 09:36:29 和真 第二章 心理学能从存在主义者那里学到些什么   如果我们从“存在主义中适合于心理学家的是什么”的观点来研究它的话,那么我们就 能够发现许多从科学观点来看非常含混不表和非常难以理解的东西(即没有进定步证实或者 不可能进一步证实的东西)。然而,我们也能够发现大量有益的东西。从这样的观点出发, 我们发现,存在主义中并没有很多全新的启示,象已经包含在“第三种势力心理学”中的思 潮那样使人有一种紧迫的、确定无疑的、敏锐的和再发现的感受。   按照我的看法,存在主义心理学实质上只有两个主要的重点。第一,这是根本的重点, 认为同一性概念和同一性体验是人性和关于人性的任何哲学和科学的绝对必要的东西。我挑 选同一性作为根本概念,部分原因是由于我认为它比本质、存在、本体论等等术语更好;部 分原因也是由于我觉得,如果不是现在,那么也是不久的将来,就能够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 它。   但是反过来看,美国心理学家在同一性的探索上也已经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奥 尔波特、罗杰斯、哥尔德斯坦、弗罗姆、惠莱斯、埃里克森、默里、墨菲、霍尼,梅以及其他人) 。 而我必须说,这些作者是更清楚和更接近原始事实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研究比杰曼斯、 海德格尔、雅斯佩尔等人有更多的经验依据。   第二、存在主义心理学很强调从经验知识出发,相对地说不那么着重概念体系、抽象范 畴或先验的东西。存在主义信赖现象学,即它把个人的、主体的经验做为建立抽象知识的基 础来看待。   然而,许多心理学家也是从同样的重点出发的,更不用说心理分析学家留给我们的种种 深刻印象了。   1、那么第一个结论就是,欧洲的哲学家和美国的心理学家的差距并不象原先看来的那 样遥远。我们美国人“一直在说平凡的话,然而并不了解它”。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个在 不同国家中同时产生的发展,本身就表明:独立地达到同一结论的人全都反应他们自身之外 的某种真确的现实。   2、我认为,这种真确的现实就是个人身外的所有价值观念根源的完全瓦解。许多欧洲 的存在主义者大多对尼采的结论——上帝死了有所反应,或许对马克思也死了这个事实也有 所反应。美国人已经认识到,政治的民主和经济的繁荣在他们身上并没有解决任何基本的价 值问题。除非转向内部、转向自己,否则就没有价值观念的栖息地。怪得很,一些信奉宗教的 存在主义者也乐于沿着这方面的结论走一段路程。   3、存在主义者可以给心理学提供目前正缺乏的哲学基础,这一点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是 极其重要的。逻辑实证主义已经失败了,尤其是对于医疗和人格心理学家来说是这样。无论 如何,基本的哲学问题肯定会再次公开讨论起来,而且也许心理学家将中止信赖虚假答案或 无意识,不再相信他们象儿童似地抓到的那些未经证实的哲学观点。   4、关于欧洲存在主义核心思虑(对我们美国人来说)的一个可供选择的表达法是:存 在主义基本上是论述人的抱负和人的局限之间的差距(在人是什么和他希望是什么以及他能 够是什么之间的差距)所形成的人的困境。这和同一性问题的关系并不象刚听到时可能认为 的那样遥远。一个人包含现实性和潜在性两个方面。   认真关注这种差距能够使心理学革命化,在我的思想上对于这一点坚信不疑。各种各样 的文献都支持这个结论,例如,投射测验的、自我实现的、各种高峰体验的(在这种体验中, 差距被跨越了)、容格心理学的、各种神学家的文献等等。   不仅如此,这些文献还提出了人的双重本性的整合方法问题,即人的低级本性和高级本 性,他的生物本性和神圣本性的整合方法问题。总的看来,东方和西方的大多数哲学和宗教 都把人的本性分成两部分,并教导说达到“高级本性”的方法是放弃和制服“低级本性”。 然而,存在主义却告诫说二者同时规定着人的本性特征。任何一方都不能抛弃;它们二者只 能整合起来。   但我们已经对这些整合方法的某些方面——顿悟、更广阔意义上的智能、爱、创造、幽默 和悲剧、游戏、艺术——有所认识了。我想我们的研究应该比过去更集中在这些整合方法上。   我思考人的双重本性这个要点的另一结果,是认清了某些问题必然会继续存在下去,永 远不可能解决。   5、由此,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理想的、真正的人,对完美的或神圣的人的关心。象现 在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那样,把人的潜能作为当前可认知的现实来进行研究。这一点听起 来也可能仅仅是字面的问题,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要提醒你们,这正是以一种想象的方法 对那个古老的、还没有答案的问题的探询:“什么是治疗、教育和培养儿童的目标?”   这里还包含着另一真理和另一个迫切要求注意的问题。事实上,关于“真正的人”的每 一种认真的描述都扩展到含有这种意思,即这种真正的人依靠他已有的美德,对他的环境、 事实上是对普遍的社会都能采取一种新的关系。他不仅在各个方面超越他自己;而且他也超 越他的文化。他抵制文化适应。他变得更超然于他的社会和他的文化了。作为人类的一员,他 变得多了一些;作为局部群体的一员,他变得少了一些。我的感觉是,大多数社会学家和人 类学家将难于接受这一点。因此,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在这个领域里的争论。然而,这一点 显然是“人类终将得救信念”(Versalism)的基础。   6、从欧洲的著作家那里,我们能够而且应该注意到他们对他们你之为“哲学人类学” 的问题尤为重视。他们试图给人下定义,试图解释人与任何其他生物、人与物、以及人与机器 人之间的区别。什么是人独特的和规定性的特征呢?对于人是如此重要的、没有它人就不再 成其为人的东西是什么呢?   总的看来,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丢弃了的一个课题。形形色色的行为主义并没有提出这样 的定义,至少没有一个人会认真地对待这个课题(刺激-反应的人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以及 他愿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弗洛伊德对于人的描述显然是不合适的,他没有考虑人的志 气、人的可以实现的希望、人的神圣的品质。弗洛伊德给我们提供了心理病理和心理治疗的最 全面的体系,这一事实与当代自我心理学家正在揭示的东西是不相干的。   7、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家强调自我的自我构成(Self-making)太绝对化了。萨特尔和另 一些人说:“自我如同一项设计”,自我完全是由个体自己继续不断地(而且是独断地)选 择创造出来的,仿佛他几乎能把自己制造成为他决定成为的任何东西。当然,这样一种极端 形式几乎可以肯定是一种夸大,这种夸大同发生心理学和体质心理学的事实是直接冲突的。 事实上,这恰恰是十足的愚蠢。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主义者,存在主义治疗家,罗杰斯派和个人成长心理学家,全都更 多地谈到了发现自我和揭露疗法,而且也许都对意志、决定,以及我们通过自己的抉择确实 在创造我们自己的方式,强调得不够。   (当然,我们不应当忘记,这两组学者都可以说是心理学化过多而社会学化不足。在他 们的思想体系中,没有充分强调独立存在的社会和环境的因素,即个体之外的象贫困、剥削、 国家主义、战争和社会结构等这些因素的巨大能量。在这些力量面前,正常头脑的心理学家 肯定不会臆想否认个人一定程度的无能为力的地位。但是,毕竟他首要的专业职责是研究个 体的人,而不是研究超出心理之外的社会决定因素。同样,在心理学家看来,社会学家强调 社会力量也太绝对了,并且达到了忘记人格、意志、责任心等自主性的程度。当然,把这两部 分看成专门家比看成瞎子和蠢人更好。)   无论如何,我们都似乎是既发现自己又揭露自己,并且还在判断我们应该是怎样的。这 一意见的冲突是能依据经验解决的一个问题。   8、我们不仅回避了责任心和意志的问题,而且也回避了连带的力量和勇气的问题。最 近,心理分析派的自我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了人的这些伟大的变量,而且对于“自我的力 量”非常注意,对于行为主义者,这仍然是他们尚未接触的问题。   9、美国心理学家已经听到过奥尔波特为一种独特的心理学所发出的号召,但是对此还 没有做多少事情。甚至医疗心理学家也没做什么事。现在,我们得到来自现象学家和存在主 义者在这个方向上的进一步推动。我确实认为,对抗这种推动将是非常困难的,对抗从理论 上说是不可能的。假如研究个体的独特性不符合我们所熟悉的科学的话,那么,对于这种科 学的概念来说,则是更加不妙的事情,它必须准备接受再创造。   10、在美国心理学思想中,现象学已经有了一段历史,但是从总体上看来,我认为它 已经丧失了活力。欧洲的现象学家用他们极端谨慎和费力的论证,重新教给了我们理解另一 个人的最好方法,或者至少能教给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所必需的方法,这就是进入他的世界观, 能够以他的观点查看他的周围世界。当然,从任何实证主义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结论是 粗糙的。   11、存在主义者对个体孤独性(aloneness)的强调,不仅对于我们进一步制订有关 决定、责任心、选择、自我创造、自主和自身同一等概念是有益的提示;而且,它也使得孤独 性与直觉和神入,与爱和利他,与自居作用,以及与一般人学之间的神秘交往,变得更令人 困惑也更迷人了。我们认为这些是当然的事情。假如我们把它们看作是需要解释的奇迹,这 将更好些。   12、存在主义著作家全神贯注的另一件事情,我想可以用非常简洁的措词描述,这就 是生活的严肃性和深奥性(或许是“生活的不幸感”),它是与浅薄、表面的生活对立的。 浅薄、表面的生活是一种缩减了的生活,是对人生终极问题的一种防御。生活的严肃性和深 奥性,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概念,而且它们也有实际操作上的意义,例如在心理治疗上。我 (和其他人)对这种事实有了日益深刻的印象,即悲剧有时可能是有治疗性的;而且当人们 被痛苦驱使进入治疗时,一般效果最好。在浅薄的生活受到怀疑,在那里出现了对基本原则 的召唤时,那就是它不再起作用之时。正如存在主义者非常清楚地证明了的那样,浅薄在心 理学中也不起作用。   13、存在主义者和许多其他派别一起,正在帮助我们认清言语推理、分析推理和概念 推理的局限性。他们是当前号召回到任何概念和抽象前的原始经验上去的一方。我认为,这 等于证明:对于 20 世纪西方世界的整个思想路线,包括传统实证主义科学和哲学的批判是 正确的,科学与哲学二者都急待重新审查。   14、由现象学家和存在主义者激起的所有变革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期待已久的科学理 论上的革命。我不应该说“由它激起”,而应该说“一起帮助”,因为帮助打破科学的官方 哲学或“唯科学主义”的还有许多别的力量。需要克服的也不仅仅是笛卡尔的主体和客体的 割裂。实际上,由精神和原始经验的内涵必然造成的还有其他的根本变革。而且,这样的变 革不仅影响心理学,也影响所有其他科学。例如,节俭性、简明性、精确性、条理性、逻辑性、 优雅、明确性等等,全都属于抽象王国而不是经验王国。   15、我接受那个给我以强烈影响的存在主义文献中的刺激物,即心理学中的前途问题, 这并不是说,它象我提到过的其他问题和推动一样,对于我是完全新奇的。我想,对于任何 人格理论的研究者来说,它也不是完全陌生的。C·比勒·奥尔波物、哥尔德斯坦的著作也 会使我敏锐地感觉到,有必要努力解决现存人格中未来的动力作用问题,并使有关概念系统 化。例如,成长、变化和可能性必然指向未来前途;潜在性和愿望、希望和想象也是一样;凶 兆和忧虑也指向未来(没有未来=没有神经症);如果和当前活跃的未来没有关系,自我实 现就没有意义;人生最终可能是一个完形(gestalt),等等。   但这一问题对于存在主义者的基本和主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还是有启示的,象斯特劳斯 和梅主编的文集中所说的那样。我认为这样说是公正的“没有什么心理学理论会是完善的, 如果它不能集中体现这样的概念的话,即认为人在他的内部启有他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在现 时是作为动力积极地活动着的。在这个意义上,勒温认为,未来也可以看成是非历史的。我 们也必须认清这一点,即未来在原则上不过是未知的和不可知的,这意味着,一切习惯、防 御和应付的机制全都是可疑的和两可的,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只有灵 活创造的人能真正地驾驭未来,只有这种人才能满怀信心、毫无畏惧地面对新奇的事物。我 深信,我们现在称之为心理学的许多东西,都不过是一种谋略研究,目的是回避新奇事物可 能引起的焦虑,办法是使人相信未来仍然象过去一样。”   结论   这些考虑激励了我的希望,我们经历着的心理学扩展,不可能成为反心理学或反科学的 新的“主义”。   存在主义不仅能丰富心理学,而且它也是建立心理学的另一分支,即充分展开和可以信 赖的自我及其存在方式心理学的附加推动力。苏蒂奇建议把这种心理学叫做本体心理学 (ontopsychology)   当然,似乎越来越明显,我们在心理学中叫做“正常的”东西,实际上是一般水平的心 理病理状态,这是如此平淡无奇和如此广泛地传播,致使我们平常都没有注意到它。存在主 义者关于真正的人和真正的人生的研究,有助于抛弃这种普遍的虚假。这种虚假的人生通过 幻觉和畏惧变成刺眼的、清晰的样式,这些样式尽管是人们广泛具有的,但也能清楚地暴露 出它们是病态。   我并不认为,我们必须非常认真地对待欧洲存在主义者在恐怖、沉痛、绝望等等上面的 高傲唠叨,因为他们唯一的补救方法似乎只是坚定不移。每当外部的价值根源不起作用时, 这种高智商就在宇宙规模(cosmic scale)上啜泣。他们应该从心理治疗学才那里学会丢掉幻 觉烽发现同一性,虽然最初是痛苦的,但最终则可能是令人高兴并变得坚强有力。另外,由 于他们没有论述高峰体验、经验、快乐和入迷,甚至也没论述正常的幸福,这就自然引起我 们强烈的猜疑,这些作者是“无高峰体验”者,是一些没有快乐经验的人。仿佛他们只能用 一只眼睛去看东西,而这只眼睛又是有偏见的。大多数人都以不同比例体验到不幸和快乐两 个方面。遗漏任何一方的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认为是全面。威乐逊敏锐地识别出肯定的存在 主义者和否定的存在主义者之间的区别。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完全同意他的观点。 删除 . 2009-10-29 09:37:08 和真 第四章 防御和成长   本章在成长理论范围内是一个不太成系统的尝试。一旦我们接受了成长的概念,许多细 节问题就接着产生了。成长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儿童成长与不成长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 怎样认识成长的方向呢?以及他们又是怎样摆脱病态的方向呢?   自我实现、成长和自我的概念毕竟全都是高度抽象的概念,我们必须紧密地接触现实的 过程、原始资料和活生生的具体事件。   自我实现、成长等是长远目标。健康成长的婴儿和儿童并不为长远目标或遥远未来而生 活;他们忙于快乐的生活,并且自发地为眼前生活。他们正生活着,而不是正在准备去生活。 他们怎么能只是自发的存在着,而不努力成长,只是追求享受当前的活动,却又一步一步地 向前运动呢?即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显示他们真正的自我呢?我们怎么能够使存在的事实 与形成的事实一致起来呢?在纯粹的状态中,成长不是一个身外眼前的目标,自我实现也不 是这样的目标,自我显露也不是。在儿童时期,成长不是特别有意的;它仅仅是在发生而已。 与其说儿童在探索,不如说他是在发现。缺失性动机和有意获取的规律并不适用于成长、自 发性和创造性。   纯存在心理学的危险在于它可能倾向于成为静态的,而不说明运动、定向和成长的实情。 我们倾向于把存在、自我实现的状态描绘成仿佛它们是尽善尽美的涅槃状太。一旦你达到了 涅槃状态,你就会在那里停止下来,似乎你能做的一切就是止于至善而心满意足。   我发现令人满意的答案是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这就是,当再前进一步的感受和我们所 熟悉的、甚至已厌烦的以前的满足相比,在主观上是更高兴、更喜爱、内心更满意时,成长就 发生了;要认识什么事物对我们是适当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我们主观上的感受,觉察到 它比任何其他选择更好。新的经验由经验自身批准,而不是由任何外部准则批准。它的正当 是自身证明的,是自身批准的。   我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这样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或因为心理学家赞成这样做,或因有 人吩咐我们这样做,或因为这样做能使我们活得更长久,或因为它对人类有好处,或因为它 能带来外部奖赏,或因为它是合乎逻辑的。正如我们在餐后选择甜食时挑选这一种而不挑选 那一种一样,我们也以同样的理由做这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我曾把这一点说成是恋爱和择 友的基本机理,即吻这个人比吻其他人能引起更大的欣喜;与甲交朋友比与乙交朋友在主观 上有更大的满足。   用这种方法我们就认清了,我们在什么事物上是愉快的,我们真正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 么,我们的感受、判断和自然倾向是什么。一句话,这就是我们揭示自我和回答最终问题 “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的方法。   步调和抉择的采取是出于纯粹的自发性,从内部发出的。健康的婴儿或儿童——刚刚存 在,作为他的存在的一部分,就偶然而自发的意思说,是好奇的、探索的、有疑问和兴趣盎 然的。甚至当他没有被日常各种缺失所激发,没有目的、没有要求、只是自发表现的时候,他 也倾向于试验他的能力,伸出手脚,专心地、迷恋地、兴致勃勃地玩弄和操纵各种东西,想 了解它们。探索、操作、体验,被吸引,挑挑拣拣,欢欣鼓舞,享受生活,全都可以看作是纯 粹存在(Pure Being)的特性,而且会转为形成(Becoming),虽然这是以一种偶然的、无计 划的、没有预期的自发方式进行的。这时自发的创造性经验,可以而且已经在没有预期、计划、 预见、目的或目标的情况下产生。[“但奇怪的是,艺术体验不可能有效地用于这个目的, 或任何别的目的。艺术体验,就我们对目的一词的理解来说,很可能是无目的的话动,它可 能只是一种存在体验——存在,即人的有机体在干它必须干的,是它的特权的事情——强烈 地和纯粹的体验着生活,以它本身的方式花费精力,并创造着美的东西——而增强的敏感, 整合性、效力和幸福感,则是副产品”]只有儿童享受够了,变得厌腻了的时候,他才迅速 地转移到别的、或许是“更高的”乐事上去。   于是,无法规避的问题就产生了:使他倒退的东西是什么呢?什么东西阻止成长呢?冲 突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向前成长的替代物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一些人向前成长是如此艰难和 痛苦呢?在这里,我们必须充分地意识到没有得到满足的缺失性需要的固着力和倒退力,安 全和安全感的诱惑力,针对痛苦、焦虑、损失和威胁的防御和保护机能,以及为了向前成长 需要勇气。   每一个人在他内部都有两套力量。一套力量出于畏惧而坚持安全和防御,倾向于倒退, 紧紧依附于过去,害怕成长会脱离同母亲的子宫和乳房的原始联系,害怕承担机遇的风险, 害怕损害了他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一套力量推动他向前,建立自我的完 整性和独特性,充分发挥他的一切能力,建立面对外部世界的信心,同时也认可他最深邃的、 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   我可以把这一切纳入一个图式中,这个图式虽然十分简单,然而它在启发性和理论性两 方面全都是强有力的。我所构想的防御力量和成长趋势之间这个基本的二难推理或冲突是存 在主义的,它埋藏在人的深邃本性之中,无论是现在还是遥远的将来都是这样。如果用图表 示,就是:   安全←(人)→成长   于是,我们就能用一种并不复杂的方法,很容易地把各种成长机制划分为:   1、增强向成长方向的矢量(动力),例如,使成长更有吸引力和乐于出现。   2、充分缩减成长畏惧,   3、充分缩减向安全方向的矢量(动力),即使它减少吸引力。   4、充分增加对安全、防御、病态和倒退的畏惧。   于是,我们就可以在我们的基本图式上增加这样四组引拒值(Valence)   增加危险 增加吸引力   安全←(人)→成长   缩减吸引力 缩减危险   因此,我们可以把健康成长的过程看成是永无止境的自由选择情境的系列,这种情境是 每一个体在其一生的每一时刻所面临的。在这里,他必须在安全和成长,从属和独立、倒退 和前进、不成熟和成熟之样两类乐事之间进行选择。不仅安全具有焦虑和快乐这两个方面, 而且成长也有焦虑和快乐这两个方面。当成长的快乐和安全的焦虑比成长的焦虑和安全的快 乐更大的时候,我们就向前成长。   迄今所说,听起来好象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极力要求客观和公开的那些行为主义 心理学家来说,这些并不是自明之理。曾经需要进行许多动物实验和推论才能使动物动机的 研究者相信,要解释迄今已在自由选择实验中得出的结果,应当求助杨称之为超越需要缩减 的快乐因素。例如,糖精在任何方面都是不是缩减需要的,然而白鼠却宁愿选择糖精水而不 选择纯水。可见,它的(无益的)口味必定与这种快乐因素有某种关系。   另外,我们可以认为所看到的主体的快乐体验是任何有机体都具有的某种东西,即它既 适用于婴儿,又适用于成人;即适用于动物,又适用于人。   在我们面前展开的这种可能性,对于理论家来说是很迷人的事情。所有自我、成长、自我 实现以及心理健康等这些高级概念,或许都可以纳入进用动物的食欲实验、婴儿的进食,占 有等的自由选择的观察、大量的体内平衡的研究进行解释的体系中来。   当然,成长经由快乐的公式也使我们得出必然的假设:我们体验良好的事物,就成长的 意义说,对于我们也是“较好的”。我们这里依据的是这种信仿,即如果选择是真正自由的, 选择者又不太厌恶或畏惧选择的话,那么,他通常会更多地选择有益健康和成长的方向。   这个假设已经得到许多实验的证实,但是这些实验大多是在动物水平上进行的,而更加 详尽的研究应该用人的自由选择来做。对于坏的选择和不明智的选择的原因,与我们已经做 过的研究相比,我们必须更多地在体质和心理动力水平上进行了解。   我在系统化研究中之所以喜欢成长经由快乐的思想,还有另一个原因,这就是我发现这 个思想可以很好地与所有动力理论相结合,与弗洛伊德、阿德勒、容格、沙赫特、霍尼、弗罗姆、 伯罗、赖奇、兰克的动力理论,以及与罗杰斯、比勒、科姆布斯、安吉尔、奥尔波特、哥尔德斯 坦、默里、莫斯塔卡斯、皮尔斯、贾拉尔德、梅、怀特等的理论,都能很好地给合起来。   我批判了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因为他们倾向于把任何东西都病理化(在极端情况 下),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人走向健康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对任何东西都是透过黑色眼镜来看 的。但是,成长学派(在极端情况下)也同样并非无懈可击,因为他们倾向于透过玫瑰色眼 镜看东西,而且他们总是回避病理问题、弱点问题和成长失败的问题。一个似乎是全部邪恶 和罪孽的神学;另一个似乎是根本没有任何邪恶的神学。因此,二者都同样是不正确和不现 实的。   安全和成长之间的另一关系应该特别地提出来。显然,向前的成长通常总是以很小的步 子迈进的,而且每前进一步可能都是由于感到是很安全的,感到正在从一个安全的基地进入 未知世界,感到是敢于冒险的,因为后退到安全基地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把学步小孩脱离 母亲的膝盖进入陌生的环境作为例子,其特征是:起初他用眼睛探索屋子时,他是守住母亲 的。随后,他就敢于离开母亲的一点点,母亲和免遭危险连在一起仍然使他放心。这种离开 的距离越来越大。用这样的方法,儿童就能探索危险的和未知的世界。如果母亲突然消失了, 儿童将陷入焦虑,中止对世界的有趣探索,这时他唯一的希望是恢复安全,甚至可能因此失 掉他的能力,比如他可能用爬在地上代替大胆走动。   我想,我们可以有把握地用这个例子说明一般的规律。真正的安全使更高的需要和冲动 出现,并且开始向掌握新的情境成长。而危及安全,意味着倒退回更基本的根据地,这就意 味着,在放弃安全或者放弃成长的抉择中,安全通常会获得胜利。安全需要比成长需要占优 势,这意味着我们的基本公式的一种扩展,一般来说,只有感到安全的儿童才敢于健康地成 长,他的安全需要必须得到满足。他们是被推着向前走,因为未满足的安全需要会永远潜在 的保留着,总是要求得到满足。安全需要满足得越多,它们对儿童的引拒值也就越小,它们 就越少召唤,对他的勇气也越少影响。   我们怎么能知道儿童什么时候才会觉得有了充分的安全,敢于选择向前跨出新的一步呢? 最终我们能了解这一点的唯一方法是通过他的选择,这就是说,只有他才能真正了解向前召 唤的力量超过向后召唤的力量、勇气压倒畏惧的确切时间。   人,甚至儿童,最终必须自己为自己进行选择。别人不能经常为他选择,因为这样做会 使他衰弱下去,会消弱他的自信心,并会使他对于自己经验中的内在快乐,对于自己的冲动、 判断和情感的觉察能力发生混乱,也会使他对于什么是自身内在的东西和什么是他人准则的 内化不能区分了。[“从他拿到这个盒子时起,他就感到有用它做什么东西的自由。他打开 它,思索它是什么,辨认它是什么,表达快乐和失望,注意盒内物件的排列,发现说明书, 感触到坚硬,感觉到各部件的不同重量以及它们的数目,等等。在他尝试用这套部件去做一 件物件之前,他已做了这一切。接着,他突然有了用它做成某物的冲动,这可能只是把一部 件与另一部分匹配起来,因此,他独自获得了做某物的感觉:他能够制做它,他在这个特定 物品上不是无能的。无论后来的模型是什么,情况总是如此;或者他的兴趣扩展到完全利用 这套东西,从而获得越来越大的成就感;或者他完全丢开它。他与装配物的最初接触是富有 意义的。   主动经验的效果可以用下方法给予大致的概括:主动经验包含肉体的、情绪的、智力的 自我卷入;包含认识和进定步探测个人的能力;包含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端;包含发现个人 的步调和节律,以及在特定时期个人承担任务的能力,这应当包括避免承担过多任务的意思 在内;包含获得能够运用到其他事情上去的技能;每当一个人在某种事情上发挥积极作用时, 不管这种作用是多么小,这都是越来越多地发现这个人爱好的一个机会。   上面的情况可以同另一种情况对比。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把这套装配玩具带回家中, 对孩子说:‘这是一套装配玩具,让我给你打开’,他打开了,然后他指出盒子里所有的东 西,说明书,各种部件,等等。而且,更有甚者,他装配一个完整的模型,比如说一架起重 机。孩子可能对他所做的非常感兴趣。但是,让我们注意实际发生的事情的另一个方面:孩 子没有机会使他自己的肉体、智力和感情卷入装配活动,他没有机会亲自匹配这个对他来说 是新的某种东西,不能发现他自己有能力做什么,或为他的兴趣找到进一步的工作。对他来 说,大人构成的起重机可能成了另一个因素。这可能已把这种暗中包含的要求给了孩子,即 他也要同样去做,他自己没有必要为这种复杂任务亲自做某种准备。结果就形成目的代替了 包含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经验,而且,不管后来他自己做出了什么东西,与大人为他做出 的东西相比,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平庸的,随后他并没有由于碰到新的东西而增加他的总 的经验,换句话说,他并没有从内部成长起来,而只是从外部附加上了某种东西……。每一 点主动的经验,都是发现他喜欢或不喜欢什么东西的一次机会,而且越来越多地发现他打算 使他自己成为什么样子,这是他走向成熟和自我定向的必要成分”]   如果确实如此,儿童最终必须自己通过他向前的成长做出抉择,因为只有他能够知道他 自己主观的快乐体验,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使这个信赖个体内部的根本必要性同从环境获得 帮助的必要性一致起来呢?因为他需要帮助,没有帮助,他会被面临的危险吓得魂不附体。 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成长呢?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做就会危害他的成长呢?   就所论述的儿童来说,主体快乐体验(信赖他自己)的对立面是别人的看法(来自别人 的爱、关心、赞成、赞扬、奖励等,信赖别人而不是信赖自己)。因为对于孤弱的婴儿和儿童来 说,其他人是如此重要和生死攸关,担心失掉他们(他们是爱、食物、安全、关心等等的供应 者)就成了主要使他们恐慌的威胁。所以,面临在他自己的快乐体验和来自别人的赞成体验 之间进行困难抉择的儿童,一般来说必然选择别人的赞成。然后,通过压抑或让它消失的方 法来控制他自己的快乐,或者依靠意志力不去注意它。一般来说,随着这种非难快乐体验的 意志的发展,随着对快乐体验的害羞、窘迫、掩饰的发展,最后甚至都不能体验到它了。 [“怎么能丧失自我呢?这种未知的和难以想象的背叛行为,开始于我们童年时暗中进行的 精神毁灭——即当我们不再被爱并且被切断了我们的自发希望的时候,(请想一想剩下的是 什么?)但是,请等一等——说这是简单的精神谋杀并不完全恰当。谋杀是有可能注销的, 这个弱小的牺牲者甚至有可能在生长过程中‘超越’这种谋杀,但如果他自己也渐渐地不知 不觉参与了这场谋杀,那就完全成了双重的罪恶。人们并没有把他作为他自己,按照他的本 来面目看待他,原来如此!他们‘爱’他,但他们迫使他、期待他成为有别于他自己的人! 因此,他必须成为不被认可的。而他自己也学会了相信这一点,并最终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他确实已经抛弃了他自己。现在,不管他是顺从他们,还是依恋,反抗或退却——他的行为, 他的表现,全都是这种情况的说明,他的引力中心是在‘他们’身上,而不是在他自己身上 ——而如果他已注意到这一点,他还会认为这是很自然的,这全部过程似乎满有道理;一切 都是隐蔽的、自动化的、不知名的作用!这全是难解之谜,一切看来都很正常;没有故意的 犯罪;没有尸首,没有内疚,照例我们全部能看到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然而,发生了什么事 情呢?这就是,他不仅遭到了他们的抛弃,而且他也被他自己抛弃了(实际上他没有了自 我),他丢掉了什么呢?他丢掉的恰恰是他自己可靠的,充满活力的一部分:他自己的赞成 感(yes-feeling),而这个赞成感是他成长的真正能量,是他的根基。从他抛弃他自己的时 候起,他就走到这种地步,他完全不自觉地创造和保持一个假的自我,他没有死,‘生命’ 在继续,而他又必须如此,然而,这是无望的‘自我’的一种权宜之计。这个假自我在它应 受轻视的地方都为人所喜爱,在他软弱处却显得很坚强;它应该完成这样的运动(这些运动 是滑稽的),但不是为了乐趣或快乐,而是为了生存;不仅仅是因为他想运动,而是因为他 必须屈从。这个必要性不是生活——不是他的生活,而是防御死亡的手法。同时,它也是死 亡的机制。从此刻起,他将被强迫性的(无意识的)需要拆散,或者被(无意识)冲突折磨 得成为瘫痪,每一次运动在每一瞬间,都消蚀着他的存在,他的完整性;与此同时,他伪装 成一个正常的人,并且期望象正常人那样行动。总之,我发现,我们变成了这样一种自我系 统,我们在神经症式地追求和防御一种假自我;在我们无自我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有神经 症的。”]   那么,根本的选择,两个途径之间的一种选择,就是选择别人还是选择自己的自我。如 果保持自我的唯一方法是抛弃别人,那么儿童通常会放弃自我。前面已经提到的理由是确实 的,即安全是儿童最根本的、占优势的需要,是比独立和自我实现要重要得多的需要。如果 成人强迫儿童在丧失一个较低但较强的重要需要,或者丧失一个较高但较弱的重要需要之间 进行选择的话,那么,即使是在以放弃自我和成长为代价的情况下,儿童也必定选择安全。   (从原则上说,没有必要迫使儿童去做这样的选择。然而,出于人们的病态和无知,他 们恰恰经常这样干。我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有足够的事实说明,儿童在不付 出重大代价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同时有这些好事:安全、爱、尊重等等。)   从冶疗情境、创造性教育情境、创造性艺术教育、而且我认为也包括创造性舞蹈教育中, 我们可以学习到重要的教益。这种情境是建立各种随意的、赞许的、表扬的、认可的、安全的、 满意的、放心的、支持的、没有威胁的、不评价的、不比较的场合,即人可以感到完全安全和没 有威胁的场合,这时,就有可能使他表现出种种次要的快乐情绪,例如敌意,神经症式的依 赖性。一旦这些次要的快乐得到了充分的发泄,他就会自发地走向其他的快乐、旁观者认为 是“高级的”或向前成长的那种快乐,如爱、创造性等等。而且,这种“高级的”快乐,在 他同时体验到这两种快乐的时候,他自己会优先选择。(治疗专家、教师、助手信奉哪一种理 论往往并不会造成多少差别。例如一位真正优秀的治疗专家,他有可能信奉悲观主义的弗洛 伊德理论,然而却好象也认为成长是可能的并依据这样的认识行事。而信奉人性完全美好和 光明的、真正优秀的教师,也会把对倒退和防御力量的尊重和理解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去。十分通晓现实主义的和内容广泛的哲学体系却在治疗、教学和家教实践中不去实行也是 可能的。只有重视恐惧和防御心理的人,才是懂得教育的;只有重视健康的人,才是能进行 治疗的人。)   这种情境中的矛盾现象的部分解释是:甚至“坏的”选择对于有神经症的选择者来说也 可能在实际上是“好的”,至少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就他自己的动力系统来看是必需的。我 们知道,对患者采取强制手段,或者让患者直接面对危险或了解病情,或者使他处于一种应 激情境打破他对太痛苦的真情的防御,这样的处置都会使这个患者完全垮掉。这就把我们卷 入了成长的步速问题。我们又一次看到有教养的父母、治疗专家、教师的实践是这样的,仿佛 他们理解有必要采取温柔、亲切、尊重的态度对待畏惧,理解防御和倒退力量的天然性。如果 要使成长不被看成为极大的危险而是一种欢乐的境界,那么这样的实践就是必需的。它含有 这种意思,他们理解成长只能从安全中浮现出来。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的防御是非常僵硬 的,他们就有理由宁愿成长耐心的和理解的,尽管他们完全知道儿童“应该”走怎样的道路。   从动力学的观点看,实际上一切选择最终都是明智的,要是我们假定只有两种才智—— 防御才智和成长才智的话(请看第十二章对第三种才智、健康的倒退的讨论)。防御可能象 挑战一样是明智的;这决定于具体的人,他的具体的状态,以及他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的具 体情境。如果选择安全能够避开大于这个人当时所能承受的痛苦,那么选择安全就是明智的。 如果我们希望帮助他成长(由于我们知道,长远地看,一贯的选择安全会给他带来大祸害, 而且会剥夺他自己享受快乐的可能性,只要他有品尝这种快乐的能力),那么,我们所能做 的一切,就是在他要求帮助时帮助他摆脱痛苦,不然就要一方面让他觉得是安全的,同时又 召唤他前进尝试新体验,象母亲张开她的双臂招引婴儿试着走路一样。我们不可能强迫他成 长,我们只能引导他成长。为了使他的成长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就要相信单单体验新的经验 就会使他更喜欢成长。只有他自己能够选择成长;没有别人能够代替他选择成长。如果成长 变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那么他必定会喜欢它。如果他并不喜欢它,我们就必须通情达理地 让步:成长对他来说现在还不是时候。   这意味着,就关心成长过程来说,必须象尊重健康儿童那样尊重病态儿童。只有当他的 畏惧受到尊重的认可时,他才能有勇气成为勇敢的。我们必须理解,黑暗的力量象成长的力 量一样也“正常的”。   这是一个棘手的任务,因为它同时包含两个意思,即一方面包含我们了解什么对他是最 好的(因为我们要在我们选定的方向上召唤他),另一方面也包含只有他知道长远地看什么 对他自己是最好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只是提议而极少强迫。我们必须完全准备好,不 仅要向前召唤,而且要尊重他的现实,如退避舔伤、恢复力量、从安全优越的地方察看情况, 甚至退回到从前熟悉的或“低级的”乐事上去,以便能够重新获得成长的勇气。   而且,这又一次表明哪里是帮助者起作用的地方。人们需要帮助者,不仅由于他能使健 康儿童达到可能的成长进步(使成长不超出儿童可以企及的范围),并在另一些时候使他们 摆脱了他们的积习,而且紧迫得多的是,这是因为那些陷于固着、僵硬防御和切断一切成长 可能性的安全措施而不能自拔的人特别需要他的帮助。帮神症有自身持续的倾向,性格的结 构也一样。必须在两种对待方式中进行选择:或者等待生活、即让他最终跌进神经症的苦恼 来向他证明:他的体系不起作用,不然就要理解和尊重他的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来帮助 他成长。   这个相当于道教“任其自然”的看法经常不起作用,因为成长中的儿童需要帮助。这一 点可以表述为“有帮助的任其自然”(helpful let-be)。这是一种热爱的和尊重的道教观。 这种观点不仅清楚地认识到成长和使成长在正确方向上运动的机制,而且它也清楚地承认并 尊重对成长的畏惧、成长的缓慢速度、阻滞、病态以及不能成长的原因。它也清楚地认识到外 界环境在成长中的地位,必要性和有益性,然而又不要控制成长。由于了解了成长的机制, 它为内部成长提供手段,心甘情愿地帮助它,不仅对它抱有希望,而且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现在所讲的一切,都与我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所提出的一般动机理论有关系,尤其 是与需要的满足理论有关系。在我看来,这些是构成一切健康人发展基础的、最重要的、唯一 的原则。这个把人的复杂动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论原则,就是在低级需要自身充分满足已经 实现的基础上会浮现出新的高级需要的倾向。有幸正常生长的儿童,需要获得了满足,对他 充分尝到的快乐厌烦了,会热切地(没有强迫)继续寻求高级的、更复杂的快乐,只要这些 快乐对他来说已经变得可以得到而又无危险和威胁。   这个原则,不仅在儿童较深的动机动力学中可以看到范例,而且在微观上,在他的更朴 素活动的任何发展上,例如在学习阅读、溜冰、绘画、跳舞上,也可以看到范例。掌握了简单 词儿的儿童,强烈地喜爱它们,然而他们并不停止在这一点上。在适宜的气氛中,他就自发 地表现出渴望继续掌握越来越多的新词、较长的词、比较复杂的句子,等等。如果强迫他停留 在这个简单词的水平上,那么,他对从前使他喜爱的东西就逐渐地厌烦和不安起来。他要求 前进、运动、成长,只有在下一步遇到挫折、失败、非难、嘲笑时,他才停止和倒退。这时我们 就会面临错综复杂的反常动态和神经症损伤,在这里冲动可能继续存在,但不付诸实现,甚 至会丧失冲动和能力。[我认为,这个一般原理可以运用到弗洛伊德利比多的阶段发展理论 上,口唇期的婴儿,经过咀获得他的大多数快乐。一个被忽略的特殊快乐是熟练的乐趣。我 们应当记住,婴儿能够很好地和有效地干的唯一事情就是吸吮。在所有其他事物上,他是不 熟悉的,无能的,而且,正如我所设想的那样,如果这是自尊最早的先驱者(熟练感)的话, 那么,这也就是婴儿能体验到的熟练(效能、控制、自我表达、意志)快乐的唯一方法。   然而不久,他就发展了其他熟练和控制能力。在这里,我指的不仅是那种在我看来虽然 正确,但被夸大了的肛门控制。在所谓的“肛门期”内,运动和感觉能力也充分发展了,提 供了快乐和熟练感。但是在这里,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东西是口唇期婴儿倾向于表演完他的 口唇熟练,并且变得对它厌烦了,正如他对单纯的牛奶变成厌烦了一样。在自由选择的情境 中,他倾向于放弃乳房和牛奶,而喜爱更复杂的活动和口味,或者以某种方式增添其他“高 级的”发展。获得了充分的满足,能自由的选择而无威胁,他就脱离口唇期并自动放弃口唇 活动而“成长”。不必把他“踢上台阶”或强迫他成熟,象常常暗指的那样。他选择了成长 到更高的快乐上去,并且对旧的快乐变得厌烦了。只有在受到危险、威胁、失败、挫折、压抑的 冲击时,他才倾向倒退或固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宁要安全而不要成长。克制、延迟 满足和反抗挫折的能力,对于他的力量的肯定也是必需的,而且我们知道,放纵的满足是危 险的,然而,这一点仍然是真理,即对基本需要的充分满足是绝对必要条件这个原理来说, 这些限制条件只是次要的条件]   因此,我们用来盘旋而上的东西是附加在我们种种需要的层次排布原则上的一种主体的 设计,这个主体设计带领和指引个体沿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在任何年龄阶段上,都确实 有需要层次的排布原则,恢复觉察自身快乐的能力,即使是在童年,也是重新发现已牺牲的 自我的最好的方法。治疗的过程帮助成人发现那些孩子式的(受到压抑的)对他人赞许的需 要,没有必要再以孩子式的形式和程度存留了;也帮助成人发现,畏惧失掉他人以及与此相 联的畏惧成为软弱的、失助的、被抛弃的人,都不象它们对于儿童那样是正当的和现实的了。 他人对于成人比对于儿童可能是而且应当是较少重要性的。   我们最后的程式有下列组成部分:   1、健康自发的儿童,由内部产生的、反应他自己内部存在的自发性出发,在好奇和兴 致勃勃的方式中深入环境,并且表现着他具有的任何技能。   2、到了他不再被畏惧搞成无能的那种程度,就到了他觉得有了足够的安全敢于前进的 程度。   3、在这个过程中,给他快乐体验的东西是偶然碰到的,或者是帮助者向他提供的。   4、他必须是充分安全和自我接受的,才能选择和偏爱这些快乐,而不被它们吓倒。   5、如果他能够选择这些由快乐批准的体验,那么他也就能回到这种体验,重复它,品 尝它,直到饱享和厌烦的地步。   6、这时,他就显示出进展到更复杂、更丰富的体验上去的倾向,并且以同样的形式完 成它(再说一遍,如果他觉得充分安全敢于前进的话)。   7、在确实感(“这个我确实喜欢,那个我确实不喜欢”)、能力感、熟练感、自信感、以 及自尊感中的这种体验,不仅意味着自我在前进,而且在自我上有反馈效应。   8、在生活中包括的这个永无止境的选择系列,一般地可概括为安全(或更粗俗地说是 防御)和成长间的选择。而且只有当儿童不再需要他已经有了的安全时,我们才可以期望满 足了安全需要的儿童做出成长的选择。只有他才能承担起大胆行动的后果。   9、为了能够使选择与儿童自己的本性协调一致,并且发展他自己的本性,就必须容许 儿童保留快乐和厌烦的体验,因为这是他正确选择的标准。选择按着另一个人的希望进行这 种替代标准正在形成,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自我就丧失了。而且,这也会把选择只限制 在安全上,因为儿童出于畏惧(丧失保护、爱等等)会放弃对他自身快乐体验的信赖。   10、如果选择是真正自由的,如果这个儿童不是残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预期他一 般地是选择向前的成长。[当人极力使自己确信(通过压抑、否认、反应形成等)未满足的基 本需要的满足了,或者不存在了的时候,产生一种虚假的成长是非常普遍的。接着,他使自 己成长到较高级的需要水平上去。当然,在这之后,常常会停止在不稳的基础上,我把这称 为“绕过未满足的需要的假成长。”这种未满足的需要作为无意识力量会永远持续下去(反 复强制)]   11、证据表明,健康儿童喜爱的东西,他感觉良好的东西从观察者能觉察到的长远目 标来看,对他也是“最好的”东西,这种相符情况一般地要多于相反情况。   12、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父母、治疗专家、教师等)也有各种不同程序的重要性,尽 管最终选择必须由儿童做出:   1)环境能满足他对安全、从属、爱、尊重等的基本需要,因此,他可以觉得是无威胁的、 自主的、感兴趣的、自发的,从而敢于选择未知事物。   2)环境可以帮助他做出确实有吸引力和没有危险的成长选择,在较少吸引力和代价更 高时

22 页 204 浏览
立即下载
管理要懂心理学

管理要懂心理学

第一讲 对员工的塑造——变“新丁”为“骨干”   一、招聘与选择 (一)岗位在心理层面的本质 1.问题一:雷明这个人能不能当会计? 如果有一天,你们的企业去招工,有一个叫雷明的人来了,说:我对会计这个岗位感 兴趣,我有会计师证书,我是学财经的。假如你是个企业管理者,面对这样一个求职者, 你在心里怎么判断,这个人能不能当会计呢? 首先会计是一个岗位。在一个企业,如果销售额上升,利润提高,鲜花和掌声首先给 sales,因为他们是冲在第一线的人。但是在这个企业当中,作为一个会计,您的账目不出 错是应该的,顶多算苦劳不算功劳,是你应该做到的。所以,做会计的必须有一颗不争的 平常心。 其次,会计这个工作,每天都跟比较枯燥的数字打交道,比较枯燥,还不能出错,如 果一个人的情绪起伏比较大,比如昨天晚上跟老公吵架了,今天在一肚子愤怒,算账的时 候出点错,是不行的。作为一个会计,他必须内心平和,情绪体验不敏感。一个一惊一咋 的家伙,喜怒形于色、耐不得寂寞的人,是很难当好会计的。所以,在招聘的时候要考虑 这几点。 2.问题二:岗位在心理层面是什么? 我们的心理学层面,又可以说角色。角色是人与组织的交点,人是通过适应岗位来适 应组织的。比如,妻子是一个角色,丈夫也是一个角色,会计是一个角色,总经理也是一 个角色。如总经理这个角色,人人都能低头干活,就你得抬头看路。如果公司业绩出现滑 坡,反正没人责难,人人都跟你过不去,包括门口那保安。 企业组织招人的时候,是不是都知道自己招募的这个人他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就 比如会计,我们在招聘的时候,是否想到一个情绪起伏比较大,一个不甘寂寞,一个一看 就知道好为人师的家伙,他是不能当会计的。如果企业招募的时候不太清楚这些角色要求 招募的时候就可能比较盲目,而一个新人进入一个新的企业组织,他对这个企业组织缺乏 一个感性的认识,甚至这个人刚刚从大学毕业,这个人以前不是做会计的,他对这个岗位 没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企业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一个员工,在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出现在什么地点,去做什么事,以及做到什么份 上,可能我们心里会有大概这么一个模板,但是作为一个刚刚进入这个组织,刚刚从事这 个岗位的一个新人,他心里会不会有一个清晰地认知,而且他这个认知跟咱们企业对他的 期待是不是一致?很不幸!求职者也有,但不一定清晰而且与组织的期待、定义和判断标 准未必统一。这是需要企业思考的问题。 (二)人与组织、岗位的匹配 1.许三多的入职焦虑 许三多这个年轻人满怀着荣誉感,进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列里,但是火车车门一 开,他就发现自己跟这个组织格格不入。以前他举手投足很自然,但到了这个组织里,就 特别不自然的。为什么钢七连这个组织对每一个成员的具体要求是不抛弃不放弃?等到他 终于有一天也能接受这个组织对每一个成员的要求的时候,钢七连的人已经对他产生了刻 板印象:你是我们这里的异类分子,你的业务素质太差,没人把你当一回事儿。于是,许 三多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心理学叫入职焦虑。 一个新人进入企业的时候,也会产生入职焦虑,入职焦虑的具体内容有这么几个:这 份工作对我是不是个考验?我是否得到了重视?我能否在组织中保持个性和价值观?我在 组织中有没有发展机会?我有能力处理工作和私生活的平衡吗?我对加入这个组织感到自 豪吗?等等,这就是入职焦虑的大体内容。 2.组织对许三多的回答 入职的焦虑许三多体验到了,并且在他进入这个组织一段时间以后,组织都给了他一 系列响亮地、清晰地、否定地回答。 入职焦虑的每一个问题,开始谈老乡了,以前的价值观出现了。以前他在自己的家乡, 混世界的那一套价值观体系又出现了。 我们来回答许三多的每一个问题: 第一,这份工作是个考验吗?你连基本队列动作你都走不好,那么简单的队列动作, 你都走不好是不是个考验,许三多自己都知道。班长,我是不是可笨呢?我就是可笨。当 然是个考验了。 第二,我是否得到了重视?没有。成才是整个新兵连看出来的第一批马,而我是第一 个现形的骡子,我没有得到重视。三个月以后骡子走人。 第三,我能否在组织当中保持我原来的个性和价值观?不能。部队是个适者生存的地 方,你想塞颗烟就混过去,你想攀个老乡就混过去,你原来的那一套个性和价值观需要全 部被砸碎。 第四,我在组织中有发展机会吗?对不起,没有。您连枪都没摸过,您连枪都没打过, 而人成才一天打 400 颗子弹。 第五,你有发展机会吗?没有。 这就是许三多进入一个新组织的时候,面临非常刻骨铭心的入职焦虑。 3.新员工心理变化趋势 一个新员工进入一个组织,大概有这么几种变化趋势: 自我粉碎阶段 这时候新员工对企业可能两眼一摸黑,什么都不知道,企业对这个员工也一样,这个 员工开始去试探这个企业、这个组织给他的新岗位,而他周围所有的同事、同僚上司都知 道这个人是新人。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人都保留着客气,所有的老手都试图把传递给他的 工作尽量地简单化,因为知道他是一个新人。甚至还会有一些老手给他提各种各样的建议 比如哪一位领导脾气不太好,咱们什么地方要做得务必细致。 新员工开始进入组织的时候,因为不了解,所以保持着行为上的谨慎,这时候他的工 作绩效会呈下降趋势。当他获得周围同僚、上司等等的额外照顾以后,他会发现自己在这 个组织当中逐渐找到点感觉了。在大家的帮助和谦让之下,他的工作绩效又有所上升,但 是这个时候工作绩效的上升不是真的。 随着这个员工在这个组织当中工作时间的增长,有一天每一个身边的同僚同事上司都 开始把他视为这个组织内部的一个真正的成员时,就开始向他提出了真正的要求,开始对 他抱以真正的期待:你在你这个岗位上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如果这个员工这个时 候做出了一些违反组织要求的事情,违背了别人期待的事情,就会面临挫折、评价,旁边 的人会数落他,这个时候这个员工进入了自我粉碎的阶段。 角色扮演阶段 他不得不压抑自己习以为常的个性,压抑自己以前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对这些行 为模式进行校正改变,以适应别人的要求。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将体会到沮丧、挫折感、 负性的人际评价。在这种消极情绪的频繁打击之下,他的工作绩效会出现大幅度下滑。但 是自我粉碎是一个新员工真正开始熟悉和认识这个组织的第一步,而角色试探那个阶段不 是真正地开始认识这个组织。一个新员工认识一个组织是从大量的消极评价开始的。 心理契约阶段 当他沮丧到一定程度,当他的工作绩效下降到一定水平,这时候这些新员工会出现两 种可能性:一种是我受不了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然后他走了。另外一种是,在他 的工作绩效下降到一定程度,在他的内心体验已经消极到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主动地开始 自我调整,开始学习这个组织当中的规则;主动了解这个组织对我到底有什么样的期待; 我怎么样才能把这个角色扮演好;他开始主动的去自我调整。 还有一些组织,管理压力比较大,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都会强制你去校正你已经习 惯了的行为模式,更新为我们组织期待你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这时候这个员工在心里把 自己原来的价值观、习惯行为模式,各种各样的动机等等全放下了。放下之后才能开始脚 踏实地去适应这个新组织和新岗位。 4.新员工适应组织的方法 许三多自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列里,体验了这些过程。不同的岗位,完成这整个 的曲线过程不一样。有个统计,基层的员工,适应一个新岗位大概 6 到 10 个月;而中层管 理者,尤其是曾经在其他的组织里面,在其他的岗位上有过工作经验的中层管理者,需要 18 个月;而高层管理者,所谓的空降兵,突然之间从一个地方来到一个组织里担任高层管 理者,他的适应时间是 3 年。 那么,对于组织而言,我们的课题在于,我们怎么去加快这个过程,我们总不能招了 一个人,3 年不使唤他吧。如何加快这个过程?西方的管理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当 一个新员工与同僚之间与上级之间,与资深同事能够形成相互促进以及指导,这个时候, 他会很快的融入一个组织。这其中,与同僚建立起积极关系是最有成效的一种方法,而指 导则是组织可以直接介入的方法。 5.组织的决策 史今班长的出现,救了一个濒临崩溃的新员工许三多。许三多和同僚之间、资深同事 之间的相互促进,来自资深同志的心理支持。可见,西方学者的结论和一个来自中国士兵 的体验是何等的一致。 那么。组织怎么促进来自同僚之间的积极互动,这可能是组织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 的操作建议是: 建立导师制度 在组织当中,建立针对新人的导师制,为新人提供一个具有经验和人脉,理解组织文 化和规章制度的顾问。大家不要以为,导师制只是服务于新人的,导师制如果能够得以建 立,是企业培养后备管理人才的最佳方式。导师制的好处:新丁将获得经验、建议、友谊 和心理依靠;有助于企业发现人才;提高执行力和人际凝聚力;培养后备管理者;锻炼现 有的管理者。 导师制还有一些操作的这些技巧,首先最好能够轮值,半年一年换一位,要不然这个 导师跟这个新人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深入,可能形成派系,所以最好轮值。这个 时候新兵新员工不光能从自己的顾问身上获得技术,获得人脉方面的支援,而且他会在心 理上获得一个依靠:这个组织当中至少有一个资深的员工是认可我的,是帮助我的,这个 组织对我来说是有人情味的。一个没有人情味的组织对新人的吸引力是要打折扣的。 微软公司有导师制,6 到 8 位新员工安排 2 到 3 位导师,半年一轮值。中国人民警察历 来有以老带新的传统,老人传授经验,让新人熟悉环境,然后建立人脉关系,是我们中国 人民警察的一个光荣传统。 第二讲 对员工的塑造——变新丁为骨干(下)   营造伪交流 伪交流是指与员工无利害关系的交流,包括多种形式。伪交流的价值是促进同僚间人 际互动和非正式的指导发生;在利害关系之外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增加新丁融入组织的 非正式机会。伪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新员工在工作之外和老员工之间有一个平等的轻松的 互动机会,在这种互动过程当中,友谊会出现,当友谊出现的时候,同僚之间的相互促进 就会出现自发的和被动的交流方式。 自发的交流方式比如如果我们的企业组织不给员工制造这种伪交流机会,员工之间也 会出现伪交流,比如,我跟你借盘 VCD 看,我上网下载一首歌,我去你们家偷偷菜,你… …这都是伪交流。还有一些社交网络,提供给我们很多的伪交流方式,在工作当中可以很 好的用来减压,比如今天老板骂了我,我就把他们家的菜全偷干净等等。如果你不给员工 建立一些伪交流机会,伪交流也会自发出现。但是如果我们的企业组织能够有意识的给新 老员工之间制造一些伪交流机会,友谊会很快出现,人际关系会很快密切。在这种情况下 同僚之间促进就会很快出现。 团队竞争 许三多第一次被认可,是因为腹部绕杠,333 个,当时他因为班流动红旗被别的班拿 走,连长说如果谁能腹部绕杠 50 个,那流动红旗就回来。一个团队和一个团队之间有各自 的荣誉,这时候团队竞争出现了。当团队竞争出现的时候,对这个新员工造成的影响是: 我是这个团队的一分子,而我们这个团队跟同处一个组织的另外一个团队之间在竞争、在 对抗,这场竞争可能跟我们平时的业务没关系,既不是拼销售额,也不是拼内务干净不干 净,可能这场竞争就是团队成员之间打场篮球。这就是一场非正式的竞争。 在团队竞争、团队对抗当中,我为我的团队出了力,这个时候,我就是这个团队的一 分子,而这个团队是组织的一个局部,当我成为组织局部一分子的时候,我就成为了组织 的一分子,我就感觉到我融入了组织。如果这种团队竞争跟我们这个组织的平时的业务是 有关系的,比如销售,为了团队的整体荣誉,一个团队当中的老员工会去帮帮新员工,他 一个人拖了整个团队的后腿,那不行。基于对团队整体荣誉的维护,我也会帮忙,这个时 候指导就出现了,然后同僚之间的相互促进。 一个组织招了一批新员工,他们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团队里,比如在财务部,在销售部, 在人事部,这时候加速他们融入组织的方式,就是在不同的团队之间制造一些竞争机会, 比如去拓展、组织歌咏比赛、看谁的办公室布置得最有创意,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会 加速新员工对他所在团队的荣誉感。当他们分别融入了各自的团队的时候,他已经融入了 这个团队的整体。 团队竞争的方式多种多样,任何可比较的竞争都可以,当一个员工在一个团队当中发 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但捍卫了这个团队的荣誉,而且让团队在竞争当中占了优势,自己对 这个团队有价值了,这个新员工会加速对组织的融入。   二、职业化 (一)什么是职业化 职业化是指员工适应他的职业,跟岗位融为一体。职业化是一个动词,是组织把新员 工打造成骨干的过程。作为形容词的“职业化”是一种能力描述,指一个人胜任某种特定 工作的程度。作为动词的“职业化”则是一个发展过程,指一个人对某个特定的工作岗位 从生疏到熟捻,再到得心应手甚至与之依存的发展过程。 (二)职业化三步曲 1.自我粉碎 自我粉碎即为了适应岗位和组织,员工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自我修正、否定和抛弃。 假设有四个新员工,他们一起到 A 大队报道,他们各自带着曾经的组织给他们的荣誉 和身份,来到 A 大队这个新组织报道。A 大队一上来就说:穿上作训服以后,你们什么都 不是,你们是零,因为我们这个新组织对你们有新要求,我们这个新组织要把你们锻造成 适合我们这个组织的成员,你们先得把自己的杯子倒空了。 这四个员工中,有一个人,9527,他这个人根深蒂固的热爱着他原有的组织给他的所 有的荣誉和头衔。四个人一屋,一个中尉、一个少校,谁都有辉煌的过去。我们企业在招 募新人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很出色的人,有着傲人的工作经验,曾经自己的派头很 高,熠熠发光,这些人带着原有的组织给他们的荣誉、经验、身份,融入一个新组织。如 果你不把他粉碎了,这个人可能很难变成一个你们组织的成员。 一个员工面对新岗位,他要么自愿接受自我粉碎,自己把自己粉碎,要么我们的组织、 我们的企业给他进行粉碎。如果企业不剥夺老组织给他的荣誉感,他凭什么去追求这个新 组织给他的荣誉感,他永远站在以前的老荣誉上追问。 这个 A 大队对于这些新成员的自我粉碎的过程是单方面的、强制的、不加解释的。但 是,这四位新员工在一个宿舍里,有一个知道自己本来就什么都不是,这员工叫许三多。 他知道整个 A 大队作训营里面,就俩士官,他一个,成才一个。他一进门一看首长,就先 叫首长。但是有一个特把自己当回事儿的,就是这 9527,他永远站在过去的荣誉上。然后 还有一个新员工叫吴哲,他有一句口头禅叫平常心,这就是为什么到最后吴哲和许三多能 留下,而 9527 被淘汰的原因。 其实他们到了 A 大队这个新组织,一个新组织对所有来的人,不管你以前有没有工作 经验,有没有相关方面的荣誉,对你是有新要求的, A 大队是特种作战部队,他对每一个 士兵的要求是:在任何极端情况下,抄起一把枪,你就得能打,你的枪械是未经校正的, 你的准芯是歪的,在这种情况下,你随时抄起一把枪,就能打出一个满分成绩来才行。但 是有人记着:我曾经拿十一种枪打出过接近满分的成绩,我是枪械全能,他无法接受这个 现实,9 个人 22 发上靶,我怎么会这么差,我的荣誉被粉碎了,而我很看中以前那个身份 给我的一切,而我根本不理解这个新组织对我的要求,然后他说这是歪风邪气,他说我要 放弃,说这个组织对新员工的要求不合理,人怎么可能抄起一把已经被打残废了的枪,而 且这个组织的其他的员工是不是能达到这个标准。 当这个 9527 跟他自己的教官嚷嚷完之后,教官蹲下,拿起那把枪,当当当, 25 发全 部中靶。9527 这个人,非常有个性,这种个性在心理学上叫高自我,他自以为是、自负, 而且对于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当一个员工高自我,再加上低坦白,这个员工就表现为阴 奉阳违。但是 9527 很可爱,他不但高自我,而且高坦白,他就变成刺头了。对于这样的员 工,我们的组织在对他进行自我粉碎的过程当中,忽然间发现有一个员工是高自我,这个 高自我的员工还高坦白,他还爱刺头,他还会跟周围所有的新员工宣泄他对组织的不满。 这时候我们的组织应该对他进行大量的角色说明,为什么要求他用未经校正的枪去射击。 如果角色说明之后,他还不能理解,还对抗,就要勇于淘汰。因为这样的人,他会影响周 围其他的人。如果对这样的人不勇于淘汰,一人不治,会导致人人不治。 组织促进自我粉碎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叫负强化,你们不是都带着过去的荣誉吗,不都是兵王,都是军官吗?射击。 射击完之后,在第一时间就会告诉你们:这个靶场,从来没见过这么差的成绩,9 个人, 22 发上靶。告诉他们:你们曾经有的一切,在这里什么都不是。当他们身上表现出任何跟 这个组织的新要求不相符的行为,他们身上表现出任何原有的组织给他们留下的烙印的时 候,在第一时间要对他进行否定,要对他进行批评。心理学认为,人在完成一个行为之后 依据个性不同或快或慢,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开始给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找借口。比如 明明酒后驾车碰了一个人,当交警来的时候,我会说有人当时劝酒,我就喝了一杯了,等 等。这就是行为合理化。所以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在他来不及进行行为合理化思维的时候 就要开始对他进行负强化。 第二,岗前培训。对于一个在自我粉碎过程当中产生了负性情绪的人,当他开始从事 一个岗位的时候,之前要给他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第三,制造竞争。制造竞争最好是公开的,让这个人随时明白自己在这个企业当中, 在所有的新人当中处在一个什么位置。A 大队采取的方式是 100 分,每人 100 分,扣完走人, A 大队采取的方式是末位淘汰。 2.角色扮演 当一个人自我粉碎过程完成以后,开始要促进他,让他去体会新的角色。要促使你的 员工开始他的角色扮演。这个角色扮演有两个层面,成才在行动层面做得很好,起码像模 像样,端着把枪冲了进去,当发现自己的队长已经不知所踪之后,还拿着对讲机呼叫:你 在哪儿,你在哪儿。但接下来在心理层面的角色扮演失败了、害怕了,突然之间他放弃了 任务,缩在地道里面,开始叫许三多。 角色扮演的层次 角色扮演有两个层次:行为层次和心理层次。行为层次是我们看得见的,把一个岗位、 一个角色扮演得像模像样容易,但是在内心深处对这个岗位有深刻地理解,有这种感性的 理解很难。 角色扮演的促进方式 为了让我们的员工能够在一个岗位上扮演好角色,这时候我们要进行三个方面的促进: 第一个方面角色说明,我们要跟他说这个角色是怎么回事儿。 A 大队的操作是在角色扮演 失败之后,才对他进行说明,只给他一次机会而已。第二个方面是正强化,如果一个员工 做出了一些在决策上适宜的行为,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褒奖,并且把褒奖的过程变成强化的 过程,跟他说为什么被褒奖,最好是公开说。第三个方面是及时总结,一次角色扮演结束 之后,他在岗位上扮演这个角色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要对他进行总结,告诉他什么做得对 什么做得不对。总结在心理学上的意义实际上就是一个认知强化和行为矫正。 3.心理契约 这个最重要,首先不是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都配让员工跟他建立心理契约的。 在不间断的指导,同僚之间的相互促进的过程当中,一个人对这个组织、对这个岗位 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在持久不间断的角色扮演正强化之下(比如角色扮演稍息立正,为什 么每天早晨都要出早操,这就是一个不间断的角色扮演过程),对角色的扮演持之以恒, 加上足够持久的行为正强化,最终将导致心理契约的出现。 心理契约不是经济契约,你给他多少钱、给他加薪,他遇到一个给他薪水更高的组织 可能他就跳槽了。他遇到一个挣钱更多的岗位,他可能就改行不干了,这是经济契约。心 理契约就是我就是这个岗位,我就是这个角色,我就是这个组织的一分子,这个组织打在 我身上的烙印,洗都洗不掉。比如许三多脱了军装,摘了军帽,带上墨镜,还是军人,除 了这个角色,他没有别的角色可扮演。 当一个人跟一个岗位、一个角色、一个组织形成高度依存,这时候心理契约出现了, 只有这种心理契约能让一个组织成员有真诚的忠诚感,有纯粹的忠诚感。心理契约的形成 与组织文化高度正相关。 对一个新员工的锻造,什么时候把他从一个新兵变成一个骨干,从招募、组织融入, 给他进行指导、制造伪交流,让他融入组织的局部等等,这些都是技术手段。让他理解这 个组织,理解这个岗位,理解这个角色等等,进行不间断的行为正强化,但是最终的目的 是不光要让他角色扮演成功,最终的目的是要让他形成对组织、对岗位、对角色的心理契 约,只有这个心理契约形成了,这个员工的职业化过程才算完成。 当然,这种心理契约在一定的年龄段可能才感觉得到。人有一种心理疾病的高发阶段 就是一个人刚退休的时候,尤其一个人刚从领导岗位退休的时候,特别明显,因为那个时 候心理契约被瞬间剥夺。 第三讲 团队的塑造——打造“黑盒—热力团队”(上)   一、什么是团队 团队这个词现在很流行,很多人说团队就是一群人,但是一群人真的就是团队吗?早 上上班,公共汽车站上有一群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动机,但我们就是一个团队吗?大 家的共同动机特简单,等车来、上车,但不是一个团队。 一个团队不仅是一群人,不仅要有共同的动机,而且里面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角色, 一个团队还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才称之为团队。当然,团队也有它自己的演 化周期,但这个演化周期不是我们本课的重点。 很多人研究团队,有的人用两个纬度给团队分类:一个是成员关系稳定不稳定,一个 是任务导向是高还是低。成员关系稳定,就是这个团队的人员很少变化,撑死了有个替补 什么的,但是从教练到队员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不稳定就是经常换,比如交响乐队,小号 手今天是张三,明天换成李四,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尤其是施工队,今天泥瓦工是 张三,明天是李四。这叫不稳定。 高任务导向,在心理学上就是目标要特别炙热,所有的团队成务:我们要把它完成。 对于组织来说,最有研究价值的是成员关系稳定,且高任务导向的团队,因为团队人员稳 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们组织就需要这样的团队。很多人都去研究团队,而且在研究 的过程当中,他们往往会突出任务导向。 二、热力团队与黑盒团队 1.什么是热力团队 有人提出热力团队的概念。热力团队就是每个人的动机水平都非常强。 动机水平就是特别想干点什么。我不是特想干点什么,这是一个低动机水平。热力团 队的每个成员的动机水平都很强,而且每个成员的动机大体一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目 标是清晰的,任务往往是艰巨的,但是因为动机水平很强、很强烈的,所以动机难以持久 所以这个任务往往是短期的,规模通常都不大。 一个足球队,一上场就是一个热力团队,人员相对稳定,除非被红牌罚下,除非换人, 但起码这一场下来,人员相对稳定,目标很清晰,要进球、要赢球。当然了,在某些国家 足球队的目标不是进球和赢球,而是把假球踢得像真的。但基本上它的目标是稳定的,短 期艰巨、赢球不容易,就 90 分钟。大家看足球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场上这些球员在踢,场边 上一般都站着一人,比球员还着急。他站在场边上大声喊叫,指挥队员,那是教练。教练 在管理,谁到谁的位置,谁该往哪儿穿插。还有一个人,裁判球在哪儿他在哪儿,得跟着 不管不行,他身上揣着黄红两张牌。还有一些人也特忙,球只要一接近边界,这帮人就扒 底下寻。 热力团队需要密集管理,因为热力团队在缔造的时候,就没想过管理问题。 2.什么叫黑盒团队 有人说密集管理这事,当老板的都忙,每天生活很丰富,哪有时间老盯着团队,要是 有一个不用我管,它还能运作很好的团队就好了,于是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叫黑盒团队。 搞 IT 的人都知道什么叫黑盒,这一程序块是黑盒,那边一数据进去,这边一数据出来 。 还有一种黑盒,屠宰场里经常看见的,这边整猪进去,那边罐头出来,那是黑盒。要是一 个团队是一个黑盒团队,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管理,而且能够自行化解分歧、保持团结, 能够自行调整行动方向。可以把他投入到一个环境当中去,这个环境可能一个陌生的城市 这个团队一进入这个陌生的环境,就开始想应该先占领哪一块市场,我在这个城市当中, 需要做点什么等等。他会自行调整行动方向和节奏。在复杂的环境中,他能够保持竞争力 不会因为环境一恶劣,团队就垮了。 因为对它不管理,意味着很少对他激励,不激励,但他自己还得保持竞争力。另外这 个团队不能半途就叛变,他必须始终致力于目标。这个目标是上级给他的,或者是他在一 个环境当中自己挑选的,但是得对这个组织有利。这就是黑盒团队。   三、“热力——黑盒团队”的角色构成 1.理想的完美团队 还有的人贪心不足,又想要是有一个团队,它既是黑盒团队,还是热力团队,多好。 这样的团队是存在的。他的目标不但炙烈,而且不需要过多的管理。这是个理想的完美团 队。团队在任何恶劣情况下都保持明确的目标导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以极高的 动机水平始终致力于达到目的。 以前设计 MAC 电脑的那个乔布斯团队,就是典型的黑盒热力团队。还有有一部电影叫 《飞越疯人院》,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奖,获得六项金球奖大奖。它的拍摄团队也是一个热 力团队,它又确实是一个黑盒热力团队。 2.史上最牛黑盒——热力团队 大家都看过《PrisonBreak》,里面有一个叫 Michael 的人,他的哥哥被人诬陷,杀了 副总统的弟弟,马上就要被执行死刑了,但是这个弟弟,也就是这个 Michael,他觉得他 哥哥是被冤枉的,他必须想方设法把他救出来。他是一个建筑设计师,他知道监狱的设计 图,他把那个设计图用刺青的方式纹在自己身上,他要帮他哥越狱,这是他的长期目标。 他实施了一次银行抢劫,进入了跟他哥哥同样的一所监狱。 在进入这个监狱之前,他把这个监狱当中的每一个囚犯都做了背景研究。其中有两个 人,一个是老人,这个老人在监狱外面藏了一笔巨款,老人被抓进了监狱,这笔巨款都不 知道在哪儿了,这个老人能给 Michael 和他的哥哥林肯提供越狱之后的逃跑资金。另外一 个人是一个黑手党头目,这个人名下有一家飞机公司。在监狱外面,一旦他加入了越狱队 伍,他能够给他们提供飞机,让他们坐着飞机飞到国外去。他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异常 清晰。 Michael 打算在这个 Fox-River(狐狸河监狱)里组成一个越狱小组,这个越狱小组的 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黑盒热力团队很独特,首先它必须是黑盒,没人在监狱外面 给他们提供指导、管理和激励。这个监狱的外部环境极端恶劣。这个黑盒热力团队的每一 个人都有炙烈的动机,而且动机是统一的:越狱,跑出去。 3.黑盒——热力团队的角色构成 比较著名的雷迪斯•贝尔宾(MeredithBelbin)的团队角色论,另外一个比较著名的经 常在培训讲座当中看到的叫团队角色轮盘。不管是角色轮盘,还是贝尔宾的团队角色论, 首先一个团队由若干角色组成。根据梅雷迪斯•贝尔宾( MeredithBelbin)在英国亨利 (Henley)管理研究中心为期 8 年的实证分析,成功的黑盒——热力团队包括 9 种角色: 领导者、实干家、推动者、监督者、联络人、智多星、凝聚者、完美主义者、专家。一个 团队只有这九种角色都具备,起码具备其中的基础角色,而且扮演这些角色的人把角色扮 演好,这个团队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在这几个角色中,领导者是基础决策,实干家就是干活的,推动者时时把这个团队的 目标往前推进,有监督者,使这个团队不出篓子,智多星给出主意的。这是五种基本的团 队角色。在一个黑盒热力团队当中,起码要保证这五种角色存在。不是每一个黑盒热力团 队,都需要联络人,因为有些团队的环境是一个封闭环境,比如狐狸河监狱,不需要外联 在监狱内部,确实不缺乏外联,不需要凝聚者。有些团队不需要凝聚者和完美主义者,很 多完美主义者和监督者本身就是一个人,但是每一个团队都需要一些专家。 4.什么人能胜任团队领导者 我们现在用贝尔宾的团队角色理论来分析一下狐狸河监狱越狱小组里面每一个人扮演 的角色。首先,Michael 这个领袖不光在里边扮演着领袖,时不时地还客串一下其他的角 色,他也干活,他也往前推动计划,而且在整个计划的最开始,就是 Michael 一个人推动 的,他还经常出主意,没有人比他聪明;同时他是建筑专家,他知道整个监狱里面的结构 和构造,他知道怎么才能跑出去;他还要做设计;同时他还做了一些外联工作,比如跟狐 狸河监狱的监狱长建立私人感情,然后获得了狐狸河监狱的美丽的监狱医生的帮助,最后 那个监狱医生嫁给了他。 Michael 作为一个黑盒热力团队领袖,他身上出现了哪些典型的领袖行为。第一,他 的长期目标清晰,要越狱,为那个目标做的计划纹在身上了,他得把这个技术优势展示给 每个人看。他的短期目标也非常清晰,现在需要拉谁入伙,其中那个老人,他在监狱外面 藏有重金,能够帮我们提供逃跑经费。那个黑手党在外面有一个飞机公司,这个飞机公司 能给我们提供一架飞机,带我们去国外,他的长短目标非常清晰,并且愿意把自己的技术 优势展示给别人看。 在这个过程当中,Abruzzi 拿着一个大剪刀,把 Michael 两个脚趾切掉,在这种情况 下,Michael 的哥哥生气了,说一定要杀了他,要替弟弟报仇,但是这时候我们看到 , Michael 作为一个团队领袖,他的目标清晰到绝不被情绪所左右,对方严重伤害了他,但 是他的目标是越狱。而 Abruzzi 这个人对他的目标实现是有价值的,他说服了他暴怒的哥 哥,说:如果你把他杀了,你就把我们两个越狱的希望给杀了,所以你不能杀他。 想想在我们的企业组织当中,营造一个黑盒热力团队,要给这个黑盒热力团队找一个 潜在的领袖作为培养对象,我们要找的这个人长短期目标要总能保持清晰,哪怕被严重伤 害了,哪怕已经愤怒了,哪怕已经悲伤了,他也不被情绪所左右。他的长短期目标非常清 晰,不冲动、不情绪化、善于做决策,明确自己的强项,并展示给别人看。Michael 自信 但不极权,他善于交流归纳和鼓励,两句话就把自己的哥哥劝住了。 总之,对长、短期目标总能保持清晰判断;喜欢决策,但并不冲动;明确自己的强项 并展示出来;自信,但不极权;善于交流、归纳和鼓励的人能胜任团队领导者的角色。 5.什么人能担当团队推进者 那个残忍的 Abruzzi,黑手党党魁落难了,他在这个监狱当中被判 120 年徒刑,到死 也出不去,但是他肯定想出去,那个把他送进监狱的证人,他恨得咬牙切齿,一定要出去 杀了他。他这两点动机,跟 Michael 的越狱动机不谋而合。Abruzzi 在《越狱》里面,在 这个黑盒热力团队当中,扮演的角色也很多,但是首要角色是推进者的角色。他总是在关 键时刻站出来,把陷入僵局的计划向前推进。 这个黑手党党魁开始跟 Michael 的关系并不好,甚至亲手伤害了 Michael,可是有一 天这个党魁发现,那个叫 Michael 的小伙子身上有一个图,他那个优势没人能替代,他知 道怎么能帮我跑出去,这时候我们看到,Abruzzi 意识到 Michael 的计划于己有利的时候, 首先他采取的是一个积极态度是:我要加入,我的加入对你的计划有利。因为他在这个监 狱里有特权,他用自己的黑手党人脉,给监狱的狱警行贿,他在监狱当中掌管着囚犯劳动 团,他在里面有特权、有实力,有很多喽罗愿意跟着他,听他的命令。他知道自己有飞机 可以帮所有人逃跑,虽然他和 Michael 的私人关系并不好,但是当他知道 Michael 这个团 队领袖现在还是光杆司令,所以他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态度,把 Michael 的计划向前推进了 一大步。 当 Michael 陷入另外一次监狱里面的囚犯之间的冲突的时候,一个狠呆呆的、恶贯满 盈的恶棍打算伤害 Michael 的时候,Abruzzi 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的站出来,跟 Michael 站 在一起,把对方一顿暴打,他出去跟 Michael 说:我们以前有点误会,现在我能不能加入 你的计划?他以自己的加入参与推动了 Michael 整个越狱计划向前发展,他身上表现出推 进者的第一个特征:主动参与、积极给予。而且这个人很野蛮,因为他野蛮,所以他无所 顾忌,敢想敢干。 当这个 Michael 要在监狱里开始挖地道的时候,Michael 发现只有一个房间,建立在 这个监狱里面的管道上面,那就是狱警休息室。作为一个囚犯,怎么进入狱警休息室,并 且长期时间地挖地道而没有人发现,在这个计划向前的推进遇到阻碍时,Abruzzi 知道自 己有特权,能够掌管监狱里边的劳动团,他就可以去施工。因为他无所顾忌,只重结果, 不重手段,他提出了一个没有人敢想的想法,他打算在监狱里放火。他说:我把那个狱警 休息室放火给烧了,烧了之后,我们不是能进去装修了吗?进去装修的时候,我们就能在 那里打地道了。Abruzzi 提出了这个计划,而且执行了这个计划,真的就带着自己的监狱 劳动团进去贿赂狱警,让他们进去装修。在整个团队一筹莫展的时候,又是 Abruzzi,这 个黑手党党魁,把整个越狱计划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四讲 对团队的塑造——黑盒—热力团队(下)   总之,能担当团队的推进者的人,首先他的动机水平非常强;喜欢竞争和挑战,别人 不行我行,他主动对于整个团队的计划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他的现场控制欲强但不持久 (因为如果他的现场控制欲很持久,将威胁到领袖);他重结果不重过程;他稍显鲁莽, 但他敢想敢干。作为推进者,他必须得是个拼命三郎,而且很自负,但未必自信。作为团 队的推进者,你说话别人得当回事儿,如果你位卑言轻,说话领袖连听都不听,你怎么能 够把这个团队的计划往前推进?这个 Abruzzi 不一样,他在监狱里有实力、有特权,他说 话是有分量的,所以他有理由自负。当然,这样的人,因为重结果不重过程,因为敢想敢 干敢说话,这样的人会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急脾气、傲慢、爱挑衅、冲动。这是一个典 型的团队的推进者的形象。 6.什么人能作为团队监督者 有了领袖,有了推进者,还缺监督者。T-Bag,终身监禁,这个人,没人喜欢他,他也 没打算在任何人的心目当中当好人。因为是终身监禁,他也想越狱,但是他是赖进这个团 队的,这个团队没人喜欢他,所以他必须得防止被团队抛弃。他在这个狐狸河监狱越狱小 组当中扮演了两个角色,大家不要以为他这人不可爱,其实他是一个个性最鲜明的角色, 扮演了两个,第一个是监督者,第二个是智多星。 他一加入这个团队,就仿佛是一根鞭子,他敢于指责所有人,每当这个团队执行越狱 计划,不管是出现了客观上的困难,还是出现了主观上的困难,他都是第一个跳出来的, 说:你得越狱,你不越狱我杀了你,他采取威胁的方式,他永远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不管 在什么情况下,他不允许任何人怠慢自己的动机,因为他自己想越狱!当团队出现了一些 有可能威胁到目标的情况的时候,有可能这件事情一出现,越狱这个计划就必须搁浅了。 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这个 T-Bag 又是第一个跳出来,敢于忤逆团队当中的每一个人, 他敢于得罪每一个人,然后把团队的目标校正,确保团队的目标得以执行。因此,他是一 个团队的监督者,执行的是对内监督、对外监督。 对内,他作为一个团队的监督者,他用语言威胁,用刀子威胁,他说:你必须把我带 出去,如果你不把我带出去,我是不在乎多杀几个人的,他用个人动机督促着整个团队的 团体的动机。而且这个人敢于直接去对抗领袖,在领袖面前他敢说话,敢于跟领袖说反对 意见,敢于反对团队当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想劝阻他:没门。 对外,他也执行监督的角色。有一次在狐狸河监狱发生了一次监狱暴动,狱警和所有 的囚犯,产生了激烈的、直接的肢体冲突,大家打成一团。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狱警偶然 之间 发现 了他 们的 地道 口, 当这 个 狱 警发 现了 地道 口之 后, 有人 有妇 人之 仁, 说: Michael,作为领袖你不能杀他,他要让那个狱警保证出去后保证不说,什么都没看见。这 句话能相信吗?一旦这个狱警出去,回到他的工作岗位上,他可能不报告吗?Michael 相 信了他,甚至连 Abruzzi 这样的黑手党党魁也只说:我知道你是谁,你出去别说,你说出 去我们也不会放过你。这样的行为管用吗?没有保障!哪怕这个狱警害怕了,他有一定的 概率可能不说,但是也很难保证,一旦他说出去,对这个小组就是灭顶之灾。这种情况下 整个团队所有成员都拒绝要杀这个狱警,他们这种拒绝,有可能对整个团队的目标产生灭 顶的毁灭性。 这时候监督者 T-Bag 说:我要杀了他,我必须杀了他。他开始跟领袖说:你让我处理 就完了。被拒绝后,他跟着这个狱警出去,最终完成了监督职责,把这个狱警给灭口了。 灭口以后至少能够确保他们的越狱计划没有潜在的威胁。 那么,到底什么人能当团队的监督者? 第一,这个人必须理性、冷酷,不被情绪、情感所左右。只要是面对团队目标,判断 的标准就一个:对目标有利还是对有害。这是同时唯一判断的标准。他没有怜悯,他善于 判断和评估,三思而后行,不冲动。 T-Bag 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敢于当着所有团队成员的面,对领袖激烈的表达不同意见, 可容忍的缺陷:不主动、刻薄、缺乏想象力和创意。 这是一个完美的团队监督者。不管是对内进行动机强化,还是对外排除潜在的威胁, 他都是失为一个卓越的监督者。 7.谁才是团队智多星 当然,T-Bag 不仅仅是个监督者,他还有另外一个角色,他还是这个团队的智多星。 他出完了主意,他没冲在第一刻,当团队成员正在房间里边挖地道,突然之间狱警来到了 狱警室,他迅速化险为夷。我们可以看到这个 T-Bag 作为团队智多星的价值。 有一次他们这个团队出现经费紧张,急需 500 美元,但是在监狱里,哪去找这 500 美 元。这个时候 T-Bag 出主意,说:我们现在唯一找到 500 美元的方式,就是去参加赌博。 他不但出主意,而且告诉大家:我赌博可棒了,全国没几个打牌玩得过我的。最后,500 美元到手。 那么,为什么说他是智多星,而不是推进者?他和 Abruzzi 区别在哪儿。Abruzzi 说: 我们把那放把火,然后咱们进去装修,他就去贿赂狱警,然后大家就进去装修,他去执行 自己出的主意自己还能执行。但是 T-Bag,他自己出了一个主意,说:咱去赌博吧,我赌 博赌得特好,然后他真要开始上赌桌,真要开始去打牌的时候,他把团队的另外一个成员 顶在前头,一旦他赢了,对方那个赌徒很凶恶,那个成员就顶在前头去赢他牌,他配合就 行了。因此,在执行的时候,他不是冲在第一个,这就是一个智多星的行为。果然,计划 成功了,他们赢了那 500 美元,那 500 美元赢过来之后,T-Bag 远远地躲在后面,他出了坏 主意,得罪堵桌上对面那个人却是他们团队的另外一个成员,这就是一个智多星:出主意 可以,办事我靠后。 智多星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他冷静,在极端状况下他能保持冷静,在需要他出现灵机一 动,咬牙跺脚也得想出主意来。当大家正在狱警休息室里面挖地道,正在忙得不亦乐乎的 时候,两狱警正在讨论一个球队的名字,这是计划外情况,一般狱警不来,为了问一球队 的名字,狱警就跑门口来问别人。 当时狱警和正在越狱的囚犯就隔一道门。T-Bag 开始想不起来,说:我不打橄榄球。 狱警说:你要想不起来没事,我进去问他们,反正里头有一个叫 Michael 的人很聪明,整 个监狱都知道。狱警伸手就把门拉开了,里面所有的团队成员都看见那只狱警的手,眼看 这个计划要断送了,就在这一瞬间,智多星立刻灵机一动,创意就来,立刻化险为夷。他 说:狱警,对了,叫俄亥俄州立。狱警说:看来你这个人还是有点用嘛。咣当一声,门关 了,里面的整个团队的成员被保护了。这就是 T-Bag 作为一个智多星的典型行为。 如果你打算组成一个黑盒——热力团队,你怎么在自己的员工当中发现一个智多星? 首先这人有创意,经常会胡思乱想;他脑子里经常出各种各样的主意;而且这个智多星不 能是一闷葫芦,有主意就得说出来;他还得积极参与、不甘寂寞(你们都没主意了吧,你 们都不知道哪儿找这 500 美元了吧,他特志得意满的往那里一坐,说我有主意,他希望获 得极大认可,在全国只有 5 个人玩牌能跟我一拼。我去赌,一定能把这经费给你们赢回 来)。但是这样的智多星,他同样伴随着一些性格缺陷,他不但缺乏自我批评,甚至不希 望被别人批评,他自负、执行力低,他指手划脚,出主意成,你让他冲在第一个,够呛 (真正去赢这 500 美元的时候,T-Bag 远远地躲在后面,他才不当这得罪人的事),另外, 他人缘不好,他时时刻刻透着自己比别人聪明,谁会跟这样的人保持长期的良好的人际关 系,所以他人缘不好。 8.谁能胜任团队实干家? 一个团队当中,不光要有以上这四种角色,还得有干活的人,干活的人是这个团队当 中的基础角色。越狱小组当中,不乏干活的人,有挖土的、有望风的。 第一个角色 Sucre,Sucre 跟 Michael 住在同一间牢房里,Michael 挖洞,他望风,而 且去狱警休息室挖洞的时候,他干活很卖力气。 另外一个是 C-Note,在赌博的时候,被 T-Bag 推在前排,当排头兵,他会给整个团 队提供各种各样的小物件,他在监狱里有自己的一套走私系统、走私网络,开始 Michael 想装糖尿病的时候,所有的药都是 C-Note 提供的。 Lincoln 也 是 一 个 暴 力 专 家 , 一 旦 有 人 威 胁 Michael 到 一 定 程 度 了 , 出 来 捍 卫 Michael,永远是他的亲哥哥。 另外是 David,David 本身是盗窃专家,为了筹集那 500 美元,David 曾经出过力,他 去偷狱警手腕上的一块金表,然后伪装呕吐,伪装自己出现疾病。这些都是越狱小组里面 的实干家。黑盒热力团队里面的实干家是善于执行并且喜欢执行,这样的人不喜欢角色, 让他拿主意他未必拿得出来,你让他干活他就踏踏实实干,不喜欢投机,他脚踏实地。像 Sucre 这样的人,在那种极端状况下,狱警来了,他能想起那球队的名字吗?他一点脾气 都没有。 曾经有一个实干家,他就是 Lincoln,Michael 的亲哥哥。有一次他站在和 T-Bag 同样 的位置上,背后是门,里面正在热火朝天的挖地道。两个狱警走过来,T-Bag 的应对方式 是,拍着脑袋想主意,想出主意,化险为夷。而 Lincoln 当时想的是:拦着那个狱警,说: 你不能进去。狱警说:我凭什么不能进狱警休息室,你们在里头装修,捱着我什么事了, 我进去怎么着?Lincoln 当时采取的方式是:迎面一拳,把这个狱警打倒在地,然后扑在 他身上一顿暴打,直到被一群狱警按倒在地,然后被关了禁闭。他很傻,用的方式非常的 傻,他不会想办法。 但是这样的人专注、有责任感,善于执行,并喜欢执行,他照章办事。他们可以容忍 的缺陷是:教条、不灵活。不灵活的人脚踏实地,他真去干事,他做事的时候你是信得过 他的,这是团队的实干家。在一个黑盒热力团队当中,不能各个都是抖机灵的,必须得保 证有一定水平的干实事的成员按比例存在。 总之,一个成功的团队,未必是那个拥有最高智商的团队,只能是那个拥有最佳角色 配置的团队。这些实干家未必聪明,但是他们在团队配置当中是有价值的。 9.团队“专家”的两面性 一个团队必须要有专家,除非你这个团队是应对的那种特别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不 然这个团队里最好有专家。越狱小组当中的人个个是专家,有建筑专家、有赌博专家、有 暴力专家、有偷窃专家,等等。个个是专家,如果你需要给这个团队派一个专家,你派一 个什么样的专家,专家和黑盒热力团队之间的作用未必是积极的,有些专家高自我,有些 专家不切实际,这样的专家进入一个再好的团队,都只会添乱,不会帮忙。 在中国革命史上,就曾经来过这么一位专家,在他没来之前,咱农村包围城市打得红 红火火,但是这个从苏联派来的共产国际的革命专家一来,他认为苏联红军的经验是先占 领大城市,中国红军的经验也应该是先占领大城市。这个专家就带领着穿着草鞋、背着步 枪的中国红军开始了对大城市的攻击。这个教条专家就是李德。他是一个比较狭隘的专家 只把他自己的经验当经验。 如果你想给团队派一个专家,又想起到积极作用,你必须派一个技术观点通用,而且 允许团队失误,专家比较宽容,他能够提真正的脚踏实地,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主意,这 个时候这个专家是起积极作用的。   五、组织对黑盒——热力团队的支持 黑盒热力团队不需要密集管理,但是它依然需要组织一定程度的支持。 1.给它挑战,否则它无法存活 如果你组成这样一个团队,一定不要让他闲着,黑盒——热力团队天生就是为了对抗 极端压力的,你就必须要给他一个炙烈的动机,让他在压力当中去奋斗。这个团队每个人 都个性鲜明,本来都是一群刺猬,你把他们好不容易凑到一块了,你又不给他们压力,不 给他们一个强烈的动机,他们很快就会出现内部矛盾。 2.给他特权,特权就是肯定 比如乔布斯设计电脑的那个团队,特权是可以在楼顶上挂海盗旗,用来宣扬他们的叛 逆。 3.给它名字,名字是荣誉之源 乔布斯设计电脑团队还有一个特权是设计出来每一个电脑机芯上,都会刻上设计者的 名字,他们的名字将会随着他们的作品卖到全世界。特权是荣誉感和动机的来源。 黑盒热力团队要保持一个炙烈的动机,如果可能的话给他名字,有了一个名字就有了 归属感。作为团队成员,有了一个名字,我归属于这个名称下的这个团队,他就会带给我 荣誉。 4.强化出色团队的绩效、奖酬和识别体系 这个时候你要告诉这个团队,什么样的行为是接受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接受的,给 他一个奖惩体系。 5.提供相关的咨询、培训体系 如果这个团队要执行的是一件,他们可能有了最佳的角色配比,但是在相关领域里面, 他们缺乏相关技术,这时候你要给他们提供咨询和培训,给他们一些能力上的补充。 6.提供设备预算等物质资源 不是每个团队都有一个会赌博的 T-Bag,为了 500 美元,你必须要给他一定的硬件支 持,给他点经费。这就是一个组织对黑盒热力团队的支持。总之,最终取得成功的商业团 队,并不是拥有最高智商,和专业能力的团队,而是拥有最佳角色组合的团队。 第五讲对文化的塑造——组织文化与愿景   一、愿景的价值——模糊认知 (一)如何使愿景具有感染力 马丁·路德金的愿景是:Ihaveadream(我有一个梦想),他那段举世闻名的讲演在美 国的民权运动当中,感召了很多很多的美国黑人投入到这场运动当中,而且同样感染了很 多美国白人投入到这场民权运动当中。所以,愿景是有感染力的。 同样著名的愿景,还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还有一个愿景是前苏联领导人提出 的,有人问他什么是共产主义,那个苏联领导人用了一个愿景式的表达,说共产主义就是 土豆烧牛肉。那么,怎么才能让一个愿景获得感染力?有三个操作方式: 1.要简短、明确 直指本质,比如共产主义就是土豆烧牛肉、我有一个梦想、非暴力不合作,都简短、 明确、直指本质。 2.重复 一遍一遍地说,老说一样没劲,那就变着花样的重复。拿破仑说过一句话,最重要的 修辞方法只有一个:就是重复。 3.要传播 但是这种传播是有技巧的传播。首先这个愿景必须富有画面感,富有画面感才会有感 染力。即使没有画面感,也要能够调动起听众的某一种熟悉的记忆中的熟悉的体验,比如 土豆烧牛肉,我们记忆中都有:好吃。第一、第二种方法是社会学大师古斯塔夫·勒庞说 的,他写了《乌合之众》一书。什么是画面感,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在佐 治亚洲的红色山冈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能并肩而坐、亲如手足。第 三种方法是创立了催眠术的心理学说的,催眠导语两大要求:第一,要求要有画面感;第 二要求要调动熟悉的记忆当中的感官体验。 如果你想让你的愿景获得感染力,一定要用这三种方式。 (二)愿景的价值 愿景可以感染很多人,愿景还有说明和名片的价值。很多著名的企业都有明确的愿景。 比如麦当劳是:进军全球食品服务业。柯达:只要是图片,都是我们的业务。福特:汽车 要进入家庭。微软:个人电脑进入家庭,放在每一张桌子上,使用微软的软件。 比如微软的这个愿景,很有画面感,就算一个人来自火星,他从来不知道这个体验, 从来不知道这个组织,他也知道微软是卖软件的。所以愿景能起到名片说明的作用。这是 愿景的价值。 愿景是关于未来的,未来我要干点什么。如果愿景用来感染别人,就是告诉别人:我 期待你们和我一块,在未来干点什么。愿景必须要具有感染力和凝聚力,它才有存在的价 值,不然就是空话。 关于怎么让愿景有感染力,前面我们也说了这么多,但是愿景只说了我要干吗,我希 望谁和我一块干,没说怎么干。所以,一个组织最开始提出了一个愿景,哪怕这个愿景特 别的务实,这个企业的愿景就是挣钱,但是挣多少钱,谁挣多少钱,怎么挣钱,挣钱的过 程当中有什么我们不能干的,愿景没有说。因此,愿景不具体,愿景是模糊的。   二、组织愿景和组织文化的关系 (一)组织文化是愿景的具体化 1.愿景需要落实,形成制度 首先,一个组织提出了一个愿景,它就必须把这个愿景落实。比如柯达说:只要是图 片,都是我们的业务。我们能看到它在落实胶卷、冲印等。 2.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开端 愿景要落实,但直接落实在行为上的愿景不长久,因为它没有制度保障。一个长久的 愿景,要落实在制度上,而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开端。 3.企业文化的个性体现在制度上 一旦这个企业形成了自己愿景指导下的制度,这个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在里面能体会到 很多文化的个性,有创新和冒险、注意细节、结果取向、人际取向、团队取向、进取、稳 定等。一个员工,在这个企业当中,这个企业的制度是鼓励他创新和冒险,还是鼓励他小 心谨慎?这个企业的制度是鼓励他大刀阔斧,还是一定要求他注意细节,比如说风纪扣要 系上,上班时间必须打领带,衬衫必须没有褶皱等等。是结果取向,还是过程取向。在企 业文化中都有体现。 人际取向、团队取向、进取、稳定等这些个性也体现在制度上。团队取向,比如一个 团队是集体主义,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这就是一个团队的取向。当制度开始执行,每一 个人在这个企业当中就会体会到一种文化氛围。这是组织愿景和组织文化的关系。 (二)组织文化的定义 杜拉克说:“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愿景、理念、价值观、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 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同一行为的准则、习惯的沉淀、一定的道 德规范和文化素质。” 杜拉克的这个概念很全面,罗列了一大堆名词,几乎沾边的都说了,也正是因为什么 都没落下,也正是因为它特别全面,绝对正确,所以等于废话。它缺乏感染力和流通的力 量。 组织行为学之父斯蒂芬·P·罗宾斯也给组织文化下了一个定义,他说:“组织文化是 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组织。” 他这个定义特抽象,他描绘了组织文化抽象到只有俩字是关键的:体系,我们发现原 来组织文化是一个体系。   三、组织文化的四个层面 组织文化有四个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执行层面和推广层面,一个优秀的组织 文化分这四个层面。精神层面就是愿景,你要提出一个断言式的简短的、明确的愿景。制 度层面必须要围绕愿景,重点要突出。 (一)精神层面 有史以来,可资考证的最棒的组织文化在中国,这个组织的组织文化一气呵成,从它 建立一直到今天,它的组织文化鲜明、载体异常丰富、脍炙人口,它的载体甚至被很多人 改编,但是不管怎么改编,你只要看到或者听到或者感受到这个组织文化载体当中的一个 你立刻就能意识到这个组织是什么。 这个组织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它的愿景不但明确,而且始终一致反复宣讲。1927 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时候,就反复强调:我们是工农群众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 明确提出我要干吗。1928 年它的愿景有点改变但是承袭,它主张为自己、为人民打仗 。 1945 年论联合政府,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的为中国人民服务,因为不打 仗,那个时候马上就要联合政府了,直到今天的和平年代,依然是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 一起,全心全意的为中国人民服务。 我们发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愿景,83 年承袭下来,基本没变,这个愿景始终一致反 复宣讲,从 1927 年讲到 2010 年。而这个组织愿景是精神层面的,但是在执行层面和推广 层面,它宣称: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是人民的武装,直扣愿景。这和我们现在很多 企业当中的那种企业文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我给很多企业做 EAP(员工辅助计划),经常去参加他们的年会。我第一次参加那个 企业的年会,当时那个企业也是宣讲他们的企业文化。他说: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勇于创 新、高效执行八个字。他们那个董事长在上面宣讲他们的企业文化,宣讲企业文化时他讲 创新不是创造,是创造出来,执行不是做,而是做大。我当时坐在下面一听痛快,觉得他 讲得真好。 第二年,很不幸,我又去参加他们的年会,在这个年会上,这个董事长继续宣讲他们 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也就是他们的愿景是什么。第二年他讲如何理解的执行,他说:在 执行的基础上创新,不理解的马上执行,在执行当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我一听 怎么和上一年不一样。其实企业的愿景应该始终统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愿景从 1927 年 一直统一到 2010 年,始终统一,一气呵成,他这一年一变。 到了第三年,更不幸,我又去参加了他们的年会。这回年会是董事长和副董事长一起 在台上给大家讲企业文化。董事长说:创新不是让你不听话,但执行也不是让你简单的听 话。我在底下狂晕。我发现台上的那个副董事长更晕,副董事长是一个南方人,一个海归 那董事长他是应该听,还是不听。董事长一回头,说:你这个海归没文化,中国人都听得 懂,你怎么听不懂。可见,他这个愿景不突出,连副董事长都没听明白。我参加他们三次 年会,愿景变了三次。 我还给另外一家物流企业做或 EAP 服务,当时刚开始出现金融风暴,我挺同情那些做 企划的人员的,就是这个企业的年盈利是用一大堆公式算出来的。做企划的人算得满头大 汗,后来算出一个数:180 万吨。说今年咱们吞吐量为 180 万吨,问老总行不行。老总说: 180 万吨太少,300 万吨吧。企划后来跟老总说:我算不出 300 万吨,现在金融风暴了,各 地的商品吞吐量都减小,我们怎么能有 300 万吨。他们的老总一瞪眼,说了一句话:怎么 做不到,我认为物流企业的金秋来了,尤其是在铁路运力紧张的情况下,公路运输的金秋 来了。我听完了之后没敢回声。 第二年,我再去那个企业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企业正在印公司企业文化的小册子,所 有的员工人手一册,我拿过来随便一翻,发现里面赫然一排烫金大字:集中学习两个金秋 我就觉得这样的企业文化、组织文化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三年拍三回,三年变三次。拍完 一回,第二年就集中学习两个金秋:物流企业的金秋来了,公路运输的金秋来了。这就是 我们现在企业文化的状态,跟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织文化一对比,大家就知道。 在精神层面,一个组织的组织文化应该做到连贯一致,同时重复,但是别老一模一样 的重复,一模一样重复,很多人听了几遍之后,也就没人爱听了。重复时,愿景要突出, 要多角度强化。 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它是党的军队,国家的军队,人民的军队。 宗旨是: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惟一 宗旨。这一宗旨,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决定的。宗旨突出愿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捍卫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个成功的组织文化,它在精神层面要多角度共同突出同一个愿景。 现在企业当中的组织文化 我们会发现,这个企业文化像口号罗列,信念和宗旨不一致,信念和宗旨没关系,宗 旨和理想不一致。信念不靠着宗旨,宗旨不靠着理想,理想

52 页 203 浏览
立即下载
企业文化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全力以赴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仅仅依靠物质激励难以实现,还须结合员工的心理特点,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因此,合 作团队等文化因素对员工心理状态有着很大影响。 所谓三流企业制造产品,二流企业打造品牌,一流企业创建文化。如果企业忽略企业 文化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在管理中只单纯追求效率和效益最大化,见物不见“人”, 见利不见“人”,企业难实现持续发展,经济社会也不可能科学发展。所以对于企业来说, 要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让员工全力以赴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仅仅依靠物质激励 难以实现,还须结合员工的心理特点,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因此,合作团队等文化因素 对员工心理状态有着很大影响。 企业文化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作用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首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 观。共同的价值观使每个员工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马斯洛理论中 的人的最高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必形成强大的激励。良好的企业精神和正面的企业形象对 员工有着鼓舞作用,使得员工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他们会用实际行动去维护这 种荣誉和形象。 再者,企业文化有助形成凝聚力。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能形成一种团结、相互 信任的和谐气氛,能强化团队意识。共同的价值观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全体员工会 把本职工作当成是实现这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整个企业步伐一致。 员工心理到底是什么情况? 近来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蔓 延,随之而来的组织结构变动,人员裁减,薪酬调整等等一系列变革,员工心理状态的一 些不良表现体现在: 第一,对物质过于追求且高于心理预期。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的需 求也越来越高。但这种需求与自身能力间产生矛盾时,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 第二,职场抑郁。这是职场中非常常见的,也是最为严重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有职场 抑郁倾向的员工,其身体、行为、情感和思维都会受到影响。 第三,职业倦怠。当最初对工作的新鲜感和对挑战的刺激感过后,工作会渐渐进入常 态,员工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倦怠的心理。 企业文化对员工心理状态的影响 以企业文化内涵为基础,帮助新员工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员工与企业之间有个不断磨合的过程,包含从沟通到融入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企 业帮助新员工适应企业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渴望获取企业的真实信息,从而 形成对企业的客观认识,从而来判断企业的环境&文化是否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有内 涵文化的企业必为员工的未来规划提供坚实的基础,这样有助于新员工更快地了解企业和 了解他人,也有助于员工树立对工作的信心,能够尽快融入团队,从而帮助新员工少走弯 路,能降低员工的抱怨风险和员工的挫折感。 构建以人为本、学习和合作的企业文化 首先,企业要构建“以人为本”有助于员工自身发展的文化机制,尊重每一位员工, 重视员工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帮助员工发挥其能 力。其次,企业要将自身建立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不断促进企业和员工持续的学习的能 力,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造就学习型的团队和个人,从而增强员工的专业知识 含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并鼓励员工的创新型行为。最后,企业要建立合作型文化,不断 培养和加强员工的团队精神,创造环境去鼓励员工与他人合作,促进团队合作的行为和精 神。 企业文化通过影响员工心理状态而作用于企业全面 如前所述,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的风气和内部氛围,更是一种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各 个方面都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企业的全局。企业文化通过影响员工理念、心理状态,决定着 员工行为,最终也决定着企业命运。一般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会投射到 员工心理上。 员工认同企业目标,相信企业目标已整合了个人目标,企业和个人有着较强的利益一 致性;相信企业的公平性,确信自己的能力和贡献会在企业中得到正确的评价和得到合理 的报酬;确信自己在企业中会拥有一定的培训和晋升等发展机会。员工对企业因信任而在 心理上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对企业和同事心理上有认同感,彼此感觉融洽,乐于共 事,能够相互支持和体谅。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思想、行为的依据,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和员工个人 成长进步的精神纽带。其实质是以企业价值和企业管理哲学为核心,凝聚着员工归属感、创 造性和积极性的人本管理理论。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得员工与企业有着一致的奋斗目标, 帮助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能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并引导员工增强风险意 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员工不断积极进取。并用企业文化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用行动来维护企业形象,实现公司的良性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 当下虽然企业文化被当做教科书的内容来传递,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公司来说,对 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还是没能及时做好。员工除了对自身待遇、薪资关注最高外,企业文化是 第二个关心点,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好,或没有,那么员工很容易走掉,人才极易 流失。尤其对于新人来说,如果感受不到企业文化的话,很容易就跳槽了。

2 页 234 浏览
立即下载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第六章激励理论

第六章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 • • • • • • • • 重点内容: 激励的原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期望理论 ERG 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 公平理论 目标理论 • 第一节 激励的原理 • 一、激励的相关概念 • 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 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从而加 强、引导和维持其行为的心理过程。 • 关键词:需要,动机,行为 • 发现行为的动力 • 引导行为的目标 要我做 我 • 维持行为的频率 要做 (一)人的需要 1 、概念 是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对其需求的一种 主观的内在状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 引起的个体缺乏状态)它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 2 、需要的产生 ( 1 )内部刺激 ( 2 )外部刺激 人的本能及心理活动 内部 意向 刺激 客 观 环 境 外部 定向 需要 (二)人的动机 1 、动机的概念 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 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 的满足)的原因或条件。 2 、动机的来源: ( 1 )内在条件 ( 2 )外在刺激 (三)需要、动机、行为的关系 外部刺激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 需要在较长时 期未被满足产 生内驱力 行为的直接 动力 心理活动的 外部显露 行为指向 的结果 目标实现产生新的需要 • 二、激励过程模式 • 激励的过程: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 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动 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 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的努力)。 诱因:外 部刺激 心理紧张 动机产生 驱力: 需要 实现目标 的行为 目标实现 需要满足 三、激励的要素 • 外部刺激:这是激励的条件。它是指在激励的 过程中,人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中诸种影响需要 的条件与因素。主要指各种管理手段及相应形 成的管理环境。 • 需要:需要是激励的起点与基础。人的需要是 人们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 • 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心理动力。 激励的核心要素就是动机。 • 行为:被管理者采取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 为,是激励的目的。 • 四、激励力 • 激励力 = 某一行动的效价 × 期望值 • 效价: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 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带来的满足程度。 • 期望值: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 率 • 激励对象:下级、同事、上级、朋友 五、激励的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激励理 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 行为强化理论 综合激励系统 第二节 激励的内容理论 • 一、需要层次理论 • 需要层次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 马斯洛于 1943 年提出 • 需要层次理论基本论点: ( 1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某一低层次需要得到 满足之后,另一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也才发挥 对人行为的推动作用(低层次需要并未消失); ( 2 )人的行为受尚未满足的需要影响,主要受优 势需要所驱使; 马斯洛划分的五个需要层次 1 、生理需要:指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食物、 空气、房屋 2 、安全需要:指人们希望避免人身危险和不受丧失职业、 财物等威胁方面的需要。稳定、胜任工作、工作保障 3 、社交需要:希望与别人交往,避免孤独,与同事和睦 相处、关系融洽的欲望。友谊、伙伴、和谐的工作团队 4 、尊重的需要:人们追求受到尊重,包括自尊与受人尊 重两个方面。头衔、负责、奖励 5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 现自我理想和抱负的欲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无止境的。成长、晋升、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创造性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 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1 )正确认识员工需要的多层次性 2 )找出受时代、环境及个人条件差异 影响的优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激励 二、双因素论 • 双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 • 赫茨伯格发现: • 1 、组织中某些因素使人产生满意和愉快; 某些因素使人产生烦恼和沮丧 • 2 、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不满意 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 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满意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 不满意 双因素理论的特点 • 3 、不同的因素分别引起满意与不满意。 • 保健因素 • 激励因素 传统观点 满意 满意 不满意 不满意 点 赫茨伯格的观 激励因素 没有满意 保健因素 没有不满意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1 )保健因素 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这属于和工作环境 或条件相关的因素。 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满足时,只是消除了不 满,却不会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环境、 条件,人际关系 ( 2 )激励因素 使人们产生满意感的因素。这属于和工作本身 相关的因素,包括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 工作中得到的认可与赞美、工作的发展前途、个 人成才与晋升的机会等。 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的满足时,会对工作产 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很大的工作积极性。 • 导致极端不满意的因素 • • • 公司政策和行政管理 监 督 与主管的关系 导致极端满意的因素 成 就 认 可 工作本身 • 工作条件 责 任 • 薪 晋 升 • 个人生活 成 长 • 与下属的关系 • 地 • 安全保障 金 位 • • (保 健 因 素) ( 激 励 因 素) • (三)启示: • 1 、良好的保健因素让员工没有不满意不能产生 满意 • 2 、良好的激励因素让员工产生满意。 • 3 、对员工的激励可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 • 内在激励:是员工从工作本身得到满足。如对工 作的爱好,兴趣,责任感,成就感。这种满足能 使员工努力工作,积极进取。 • 外在激励:指外部奖励或在工作以外获得的满足 如:劳保,工资,工作环境等。这些满足只能产 生少量的激励作用。 • 为消除员工不满意: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 • 为激励员工:使工作丰富化,使员工感到工作成 就,工作成长,和工作的责任。 三、成就需要理论 • 麦克兰( David Maclelland ) 1961 年提出 • 麦克兰认为,人的有些需要是后天获得的。任何 人都有三个方面的需要: • 权力需要:渴望支配和控制别人的需要,以及拥 有高于他人的职权的需要。 • 依附需要:回避冲突,建立友好和亲密人际关系 的需要。 • 成就需要 :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 要。 成就需要主导型员工的特点与激励措施 1. 渴望得到管理者明确的工作评价 特点 ; 2. 喜欢进行有意义的、适度的冒险 ; 3. 以目标为中心进行工作; 4. 善于制定适当的、可操作的目标 ; 5. 善于解决具体问题,在工作中承 激励措施 1. 为他们布置具有挑 战性,但通过努力可以 完成的工作; 2. 及时准确地对他们 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 和反馈。 权力需要主导型员工的特点与激励措施 特点 • • • • • 1. 喜欢与他人进行比较 2. 渴望控制别人 3. 喜欢参加能够获胜的竞 4. 希望能控制整个局势; 5. 不喜欢通过团队来完成 任务 • 6. 害怕失败,并且不愿承 认错误 激励措施 1. 让他们做完整的工作, 避免让他们做协调性的工 作; 2. 尽量让他们参加工作讨 论,并参与决策的制定; 3. 使他们有权控制它们自 身的工作。 依附需要主导型员工的特点与激励措施 特点 • 1 、喜欢与他人进行交 流; • 2 、渴望被别人喜欢; • 3 、希望能加入一个小 团体; • 4 、喜欢参加大型的社 会活动。 激励措施 1 、让他们在团队中进 行工作; 2 、尽量对他们的工作 进行表扬与认可; 3 、让他们做协调型的 工作。 怎样留住企业的人才? 薪酬留人? 感情留人? 事业留人? 四、 ERG 理论 耶鲁大学奥尔德佛提出,认为员工有 3 种核心 需要。 • 1. 生存( existence ) • 2. 相互关系( relatedness ) • 3. 成长( growth ) ● ERG 理论证实了: ■ 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优势需要) ■ 如果高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 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满足——前进) ■ 激发高层次需要不一定要先满足低层次需要。 ■ 个人成长需要满足后可能会更增强其强烈的程 度 ● 四种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比较 双因素理论 需要理论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 归属 安全 生理 ERG 理论 成长需要 成就 成就需要 权力需要 关系需要 生存需要 归属需要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 一、公平理论 •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 1965 年提出来 • 基本内容 :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其 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 其相对报酬的影响。这种相对报酬是指 个人付出劳动与所得到的报酬的比较值。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模型 当事人 A 结果 O 投入 I OA IA OB IB 不公平(吃亏感) A同B比 较 OA OB IA IB OA IA OB IB 公平(心理平衡) 参照者 B 结果 O 投入 I OA IA 不公平 OB IB • 分配公平感 分配公平感指人们对组织中资源或奖酬的 分配,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合 理的个人判断和感受。因此,分配是否公平的 标准完全是主观的,主要取决于当事者的个性、 需要、动机、价值观等个人因素,因而是因人 而异的。 • 影响公平感的因素 人的公平感一方面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 响,另一方面受相对报酬的影响。 分配公平感的特点 • 难计量性 • 个人付出和报酬都无法用数字计量。如:教育、经验、努 力水平、情感、心理压力;认同感、成就感、职业前程 • 相对性 不平是比较出来的,是社会比较的结果,且无绝对标准。 • 主观性 完全因个人特点而异,甲认为不公平的事,乙可能认为 是公平的。 • 不对称性 人们常在自己稍有吃亏时,便怨声载道,但在占了便宜 时,却心安理得,毫无内疚之心。 • 扩散性 人们在某项分配上感到不公,心存不满,会波及到整个 情绪。 公平感的恢复 • ■ 改变自己的投入;怠工、缺勤 • ■ 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出废品、浪费原材料或 降低设备保养质量等。 • ■ 改变自我认识;从心理上改变对这些变量的 认识,如设想自己获得某种较虚的额外奖励,或 贬低对方所获价值。 • ■ 改变对其他的人看法; • ■ 选择另一个不同的参照对象;改变参照对象, 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安慰自己。 • ■ 离开工作岗位;退出比较,辞职另谋高就。 • 注意:防止恶性循环 如何保证企业分配的公平性 交往公平:管理者与员工信息交流、管理者对下级的态度 程序公平:决策过程有员工参与,员工有同等发言权 结果公平:报酬与付出的公平 ( 1 )企业的奖酬制度要有明确一致的指导原则,并有统 一的、可以说明的规范做依据。 ( 2 )奖酬制度要有民主性与透明性。 ( 3 )领导要为员工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条件,并 引导员工把注意力从结果均等转移到机会均等上来。 二、目标设置理论 • 内容:设置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是完成工作的 直接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 • 由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 • 主要观点: • • • • ■ 明确的目标能提高绩效; 困难的目标比容易的目标带来更高的 绩效;(难度适中) ■ ■ ■ 反馈比无反馈带来更高的绩效。 目标应被接受 确立目标的五个步骤 环境刺激 确立目标特征 目标确立 参与过程 组织期望目 标、达成目 标的结果 明确程度、困 难、挑战、平 等性、反馈 参与制定或 尽力而为 输出 工作绩效、 满意状态 努力意向 接受或承 担义务 三、期望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 1964 年系统地提出了期望理论。 • 这一理论是通过人们的努力行为与预期奖酬之间 的因果关系来研究激励的过程。 • 基本内容:这种理论认为,人们对某项工作积极 性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 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 • 激发力量 = 效价 × 期望值 • 激发力量:激励作用的大小 • 效价: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 期望值:指采取某种行动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期望理论的关键 • 1 、提高员工的期望水平,解决员工个人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 帮助员工建立可以达到的目标 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 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 2 、提高关联性(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关系)的认识,解决员工的 工作成绩与奖励的关系。 • • 3 、提高效价水平,解决对员工的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针对员工需要设计奖励 个人努力 个人绩效 组织奖赏 个人目标 第四节 激励的强化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 内容:人的行为是其所受刺激的函数,如果这种 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会重复出现,如对他 不利,则这种行为就消失。因此管理要采取各种 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 刺激 行为反应 结果 奖励 更加努力 惩罚 减少努力 中性 最终消失 几种强化方式 • 正强化:奖励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使行为得到 加强 • 负强化:惩罚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使行为得 到虚弱直至消失 • 连续强化 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 • 间断强化 对部分理想行为给予强化 每 只 强化程序与行为 • 连续强化程序容易导致过早的满足感,强化物一旦消失, 原来被强化的行为倾向迅速衰退。这种强化方式适合于新 出现的、不稳定的或低频率的反应。 • 间断强化程序不容易过早产生满足感,这种强化方式适合 于稳定的或高频的反应。 • 负强化一般用连续强化方式 • 正强化一般采用间断强化方式 • 激励理论对管理者的意义 • ● 认清个体差异 • ● 运用目标和反馈 • ● 允许员工参与影响他们的决 • ● 把报酬和绩效相联系 • ● 检查制度的公平性 策 案例分析: 比较美味馅饼连号店与硅谷高科技公司的 激励机制 第五节 综合激励系统 • • • • • (一)目标与成就激励系统 (二)工作兴趣与体验子系统 (三)人际关系与互动子系统 (四)思想教育子系统 (五)物质利益驱动子系统 综合激励系统模型 管理行为 目标 成就 被管理者需求 兴趣 体验 人际 互动 激励的实现 环 思想 教育 境 物质利 益驱动 (一)目标与成就激励系统 • 目标激励 ——设定明确的目标 • 参与激励 ——鼓励过程参与 • 竞赛(竞争)激励——对结果进行评比 (二)工作兴趣与体验激励系统 • • • • • • • 工作适应性 工作的意义与工作的挑战性 工作的完整性 工作的自主性 工作扩大化 工作丰富化 及时获得工作成果反馈 (三)人际关系与互动激励系统 • 感情激励 ( 1 )在上下级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以增强亲和影 响力。( 2 )促进下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融合。( 3 )营 造健康、愉悦的团体氛围,满足组织成员的归属感。 • 尊重激励 • ( 1 )要尊重下级人格。( 2 )要尽力满足下级成就感。 ( 3 )支持下级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 榜样激励 •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管理者应注意用先进典型来激 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1 )先进典型的榜样激励。 ( 2 )管理者自身的模范作用。 (四)思想教育激励系统 • 政治教育 • 思想工作 • 表扬与批评: • • • • 应用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 2 )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 3 )要讲究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时机、地点, 注重实际效果。 • ( 4 )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 ( 5 )要尽量减少批评的次数。 • ( 6 )批评与表扬的适当结合。 (五)物质利益激励系统 • 奖酬激励: • ( 1 )设计奖酬机制与体系要为实现工作目标服务。 关键是奖酬与贡献直接挂钩的科学化与定量化。 • ( 2 )要确定适当的刺激量。要依工作完成情况、人 的贡献、总体奖酬水平,公平合理地确定奖酬的增长 水平和成员之间的差别。 • ( 3 )奖酬要同思想工作有机结合。 • 关心照顾 • 处罚 第五节 人性假设理论 一、我国古代思想中有关人性理论 1 、人性善(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2 、人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 3 、人性善恶混(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 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 • 二、西方有关人性假设理论 • (一)“经济人”假设 • 人天生就是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以 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 乏创造性;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 的经济利益。 • 管理者要采取强制措施和惩罚办法,实行严格监督控 制的方式迫使下属工作;奖励也是重视物质刺激。 • (二)“社会人”假设 • 人有强烈的社会心理需要,交往的需要是 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员工之间的关系所 形成的影响力比管理部门所采取的管理措 施更为有效;员工的“士气”是提高生产 率最重要的因素。 • 管理中不仅要注重任务的完成,而且还要 体贴、爱护、尊重员工,与下属建立友好 的关系;奖励时注重团队奖励;决策时鼓 励员工参与的方式。 •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 员工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的,人们愿意做 决策并承担责任,人们特别重视自身社会价 值,以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 • 管理中,上级要为下级创造一个得以发挥才 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 作,制度上要更多的授权,让员工参与决策, 实行自我管理、控制的方式。 • (四)“复杂人”假设 • 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其行为会 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异; • 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不同因此对不 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没有普遍 适用的管理方式。 • • • • • 作业三: 1 、请分析美味馅饼联号店的在激励中存在 的问题? 2 、如果你是经理会采取哪些办法,降低百 分率? 3 、如何运用激励理论来解释硅谷员工的行 为? 4 、美味馅饼连号店与硅谷高科技公司的激 励机制比较分析。

55 页 216 浏览
立即下载
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

1 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 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 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 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 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 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 “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 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 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 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 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 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 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 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 , 得来全不费功夫”。  2 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 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 4 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 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 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 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实例】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 7 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 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 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 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 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 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 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2、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 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 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 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 。 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 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 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 , 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 品质”。  3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 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 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 XXXXX 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 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 、 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 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 较好的效果。  4 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 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 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5 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 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 XXXXX 更易于接 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 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 “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  领:我很棒!( X X ) 众:你很棒!( X X )  领:你也行! ( XX X ) 众:我也行! ( XX X )  动作暗示——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低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更 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能用肢体动作暗示学生,使学生更快地 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表现音乐情绪方面,教师可以用左右轻轻摆动身体来表示轻柔舒展的音 乐,用小幅度的点头来表示欢快活泼的音乐。  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 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 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 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伊手势的动作 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可爱的羊群》的第三句 “水草丰盛羊儿壮”时,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 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我的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 之后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 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 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另外教师的课堂展示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及对音乐作 品表现的投入程度上。  6 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 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 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 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 、 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 经质。  7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 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 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 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 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 这样一 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 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 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 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 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 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 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 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 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 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 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 XXXXX 往有些困难,尽管外 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 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 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 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 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 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 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 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 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 "很 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 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 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 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 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8 巴霖效应  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巴霖效应” 多少解释了 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性格的词 句,其实根本属”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适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换言之 ,那些词句的适用范围是 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说了等於没说。例如:水瓶座理性而爱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爱心; 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远没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爱心吗?我们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价值,毕 竟它存有统计的基础在。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聪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诉你,你又错 了!知道什麽叫做”天醉人亦醉”吗?既然身旁有超过半数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试着去推 翻那根植於心的观念(实际上也不太可能)?如果一对情侣在星座学中是不甚相配的,即使两人都 不迷信,但他们的心理必然会承受一股不小的压力,在往後交往的时间中,若有了冲突磨擦, 心中既存的那种”原来真的不合适”的预设就会被强迫成立,最终难逃分手命运!  9 半途效应  半途效应是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 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 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 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 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多注意学习各方 面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 "大目标、小步 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10 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 。 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 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 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 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 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11 贝尔纳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纳勤奋刻苦,同时又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他毕生研究晶体学或生物化学,很有可 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路——为他人去做一架云梯,把一个个富有开拓 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科学的高峰,这一举动被科学家们称为"贝尔纳效应"。作为班 主任,不一定有贝尔纳的天赋,也不一定是某学科的专家学者,但与学生相比,总在一些方面 占有一定的优势。班主任只要认真地把自己的优势加以发挥和利用,就能逐步培养学生广泛的 兴趣爱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更快地进步,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效果。  12 贝勃规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即“贝勃规律”。实验表明,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 50 元或汽 车票由 200 元涨到 250 元会十分敏感,但如果房价涨了 100 甚至 200 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 幅很大。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经 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 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 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   13 比马龙效应    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 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14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 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 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 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 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 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 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 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 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 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有时将一 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 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心理解析: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 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 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15 边际效应  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 1 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 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 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 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 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 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 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 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 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 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 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 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 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 ... ,直至 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 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 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 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思,只是对很多人来说,与 IT 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  16 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 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 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  最明显的诠释,就是非线性函数,例如二次曲线。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给你一个可爱多,你高兴的乱跳以为赚了,接下来是第二 个……可是一直给你,你会觉得开始恶心了。这有两个原因:一,你吃饱了,生理不需要了, 二,你吃腻了,刺激受够了。你希望有个机会表白自己“老大,给个哈根啊好啊?” 所谓的新 官上任三把火,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刚来了要混个脸熟,所以拼尽全力在所不辞。日子一久, 也就淡了。一般的教材会这样解释: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和社会学。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映射,使得各种效用是可比的(比如,我们定义跑得快比跑得稳好,这并非 没有意义,赛车界就是个例子),那么在一个时间序列上,投入和产出(以及累积投入和累计 产出)就可以作为模型。通过上面两个例子可见,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两个特点:一,t=0 比 t无穷时候的产出大的多(这是序列函数的像)。二, t-T 和 t-T+1 在 T-无穷时候的变化不 大(这是像的一阶倒数)。前者说明总体趋势递减,后者说明递减速度趋缓。  我们可以想想,边际效用递减式一个无处不在的规律,你想过四级,于是找了本宝书,从 A 背 起,不错,一会儿就背完呢(当然,本来 A 就不太多,我就是这种人),然后是 B,然后是… …B part2,然后是 B part 2 1/2...级数的概念有了应用。当然你可以选择从 Z 开始背回头(当然, 我也是这种人)。 可见,投入和产出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投入了就要求有产出,所以边际效益 递减的逆仍然适用。 我们可以拓展到离开效用这个概念。让我们看一个实际中的问题: 昨天 打扫房间卫生,发现刚刚擦过的桌子一层灰又上去了,和旁边的一个小支架看上去没什么区别 。 实际上,后者上次被美容的时候我还没在南京…… 一个东西从干净到涨很快,可是从脏到很脏 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阿,指望考古队?(尽管也有评价的因素) 大家还可以想到很多很多, 比如,人文一点,“失去的才是真”。  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投入的太多使得最终的收益 摊的太薄。再好的东西也有个限度。理工科的更加清楚,所谓的各种高级操作都是某种程度上 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更高深的是当然一些数学上的游戏。 然而我觉 得,这个现象的起源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进步和发展。 想想,如果边际效 益递增,我们还需要创新吗?我们还需要坚持吗?同志们,可爱多足够了,不,凉水就行!魅 力这个词,永远的就失去了意义。  17 波纹效应  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 格的作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 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 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  18 布里丹毛驴效应  决策过程中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19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 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 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 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 1. 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 做。 2. 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 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 现实的处境。 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 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 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心理解析: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 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 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因此,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 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 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则要很好地分析员工的性格特性,合 理分配工作,如让成就欲较强的职工单独或牵头来完成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的工作,并在其完 成时给予定时的肯定和赞扬;让依附欲较强的职工更多地参加到某个团体 XXXXX 同工作;让 权力欲较强的职工担任一个与之能力相适应的主管。同时要加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让 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这样才能激发职工的热情。  20 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这个理论的前提为人们的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会随着 股价上升而增加。因此,人们更愿意消费 21 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命被试去做 20 件指定的 工作,半数工作允许完成,半数工作则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被试共 32 人。实验结果发现 示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如以 RC 代表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要所得的件 数,RU 代表示完成工作所得的件数,P 为两种回忆件数的比例,即 RU/RC,用以在数量上表 明哪一种工作易于回忆。若是 P 等 于 1,则两种工作的回忆量一样;若是 P 大于 1,则示完成 的工作易于回忆;若是 P 小于 1,则已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实验的结果 P 从 0。8 至 3。5 不 等 ,平均为 1。9,即 RU 的回忆量差不多等于 RC 的两倍。  为什么未完成的回忆量优于已完成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未完成的工作引起情绪上的 震动所致。但若把工作用三种方式处理:一种是允许完成,一种是中途加以阻止不予完成。结 果表明,中途阻止后再给予完成的工作的回忆量却优于上述两者,这就不是中途阻止产生的情 绪只能用心理的紧张系统是否得到解除来加以说明。已完成工作所引起的心理 紧张系统还没有 得到解除,因而回忆量较多。中途加以阻止的未完成的工作不仅易于回忆,并且在做了其他工 作之后  22 长尾效应  长尾效应的根本就是要强调"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也就是要赚很少的钱,但是要 赚很多人的钱.要将市场细分到很细很小的时候,然后就会发现这些细小市场的累计会带来明显 的长尾的效应.以图书为例:Barnes & Noble 的平均上架书目为 13 万种。而 Amazon 有超过一 半的销售量都来自于在它排行榜上位于 13 万名开外的图书。如果以 Amazon 的统计数据为依 据的话,这就意味着那些不在一般书店里出售的图书要比那些摆在书店书架上的图书形成的市 场更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摆脱资源稀缺的限制,潜在的图书市场将至少是目前的两倍 大。曾在音乐行业担任过顾问的风险投资家 Kevin Laws 是这样总结这一现象的:“最大的财 富孕育自最小的销售。  23 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 , 准备捐款。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 10 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 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 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 2 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 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 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 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 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 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 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 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 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4 拆屋效应  鲁迅先生曾于 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 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 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 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虽然这一效应在 XXXXX 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 学生学会了这些。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 , 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 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 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 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25 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 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 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 , 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 · 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 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这个 效应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应掌握一个"度"。"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 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26 成败效应  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他的研究是,学习材料为几 套难度不等的问题,由学生们自由地选择地解决。他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一类中一个 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挑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藉以探索新的解 决方法,而感到兴趣更浓。这就是显示学生的兴趣,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 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这就是 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在另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 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 因此,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 适合其能力和经验。  27 重叠效应:  在一前一后的记忆活动中,识记的东西是相类似的,对于保存来说是不利的。这是因为重复出 现内容相同的东西时,相同性质的东西由于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发生了遗忘的结果。柯勒把 这种现象命名为“重叠效应”。可见,我们在学习汉字、外文单词以及其他材料时,一定要注 意不要把相类似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容易产生重叠效应。如果要放在一起学习时,最起码 有一些材料是很熟的,这样可能会产生同化作用,把生疏的材料同化于已熟记的材料之中  28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 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领导者 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特别要提醒的是,领导者 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29 从众效应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人在 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这一 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 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 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 应的负作用。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 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从众也就是我们 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 促使一个人在合作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多种,一般认为主 要有:小组里有较优势的学生存在;个性特质如智力的低、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 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者等;小组人数的规模等因素。 毋庸质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 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 为。同时,应该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 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部分学生容易与自信或学习优秀的小组成员的观点、思维方法形成一致 , 而忽视自己地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小组合作的结果可能是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小组 结论。可见,从众效应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合作学习有时有 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使人“人云亦 云”。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效应,我们反对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效应。首先 , 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 员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 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30 淬火效应    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 更稳定。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 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 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得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  31 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是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达维多的名字命名的。达维多认为,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 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它就要永远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  这一定律的基点是着眼于市场开发和利益分割的成效。人们在市场竞争中无时无刻不在抢占先 机,因为只有先入市场,才能更容易获得较大的份额和高额的利润。英特尔公司在产品开发和 推广上奉行达维多定律,始终是微处理器的开发者和倡导者。他们的产品不一定是性能最好的 和速度最快的,但他们一定做到是最新的。为此,他们不惜淘汰自己哪怕是市场上正卖得好的 产品。  达维多定律揭示了以下取得成功的真谛:不断创造新产品,及时淘汰老产品,使新产品尽快进 入市场,并以自己成功的产品形成新的市场和产品标准,进而形成大规模生产,取得高额利润 。   32 搭便车效应  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 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个人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在合作学习中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 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却容易形成“搭便车”的心理预期,个别 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 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搭便车”现象。产生“搭便车效 应”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异质分组客观上使学生的动机、态度和个性有差异,其次许多学生没 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训,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的“平均主义”,即只看集体成绩不考虑个人成 绩的做法等。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 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使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坐享其成,这 会抑制小组成员为小组的利益而努力的动力。而且“搭便车”心理可能会削弱整个合作小组的 创新能力、凝聚力、积极性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 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 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缩小规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 作效率和成果。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 4-6 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 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 ; 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 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33 答布效应:  角色行为的“导演”  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纯生物性的个体,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社会的人。在社会的大 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所显现的角色行为,又是由什么所 “导演”的呢?  让我们把话题回溯到原始社会吧。根据研究认为,当时就有一种传统的习惯和禁律,史称之为 “答布”。 “答布"是人类社会最初期的一种生活规范。当时虽然还没有宗教、道德、法律等 观念存在,但是人们在生活中,已经混合这三者观念统一使用。史学家通称“答布”为“法律 诞生前的公共的规范”。 “答布”为什么能有这样一种效应呢?社会心理学家分析,这是由于 原始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很低,所以人们对于所谓的神怪或是污秽事物有一种禁忌心理,认为 如果触犯禁忌,便要蒙受灾害,故而必须远远地躲避它们、畏敬它们,而由这种信念所形成的 习俗,就是“答布”。同时,当时的文化发展水平也使人们初步认识到作为参加社会活动的个 体,其行为必须要服从于一定的法则、一定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答布效应”的由来。 现代社 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当然不是原始社会可以比拟的。现代社会所赖以维持的力量,现代人 角色行为的“导演”,已经不是什么“答布”了。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 “答布 效应”所揭示的角色行为由角色规范“导演”这一内涵,却是不会过时的。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外显的和内潜的)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在于阐明了一个社会如何使 其成员的行为遵从社会现行的,适合一定阶级要求和需要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或是倡导其 成员如何遵从本民族的文化规范。社会是规范的体系。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行为 规范,其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从这个角度而言,只要我们不是把“答布效应”中的“答布” 仅仅理解为原始社会里的“答布”,而是把它理解为角色行为的“导演”一角色规范,那么, 我们就可以说, “答布效应”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客观存在的。  现代社会里的“答布效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那些经过一定程序使之成为可见的 条文,如宪法、各种法律政策规定、党纪,各种道德法规、各类公约守则等等。广义的则是指 那些不成文的东西,它们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通过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风俗习惯、 道德观念。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写进有关条文,但却渗透在每一个角色扮演者的心理和行为之中 。 上述明文规定和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之总和,就是社会对每一个成员提出的要求,就是对 所有角鱼扮演者表现角色行为的“总导演”。可见,这些约定或俗成的行为规范,概括起来说 , 最集中地体现在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这两个方面。但它们又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和形 式是相当广泛、多样的。如果需要作具体分类的话,那么大致可分为:  (1)正式规范,即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规范,如规章制度和守则等等。  (2)非正式规范,即由群众自发形成的规范,如朋友见面时的招呼方式,衣服式样,等等,如果 违反之,就会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受到众人的冷眼,产生心理压力。  (3)所属规范,指个体成员所参加群体的规范,如你成为某一协会的会员,就必须遵守该协会的 章程等规范。  (4)参考规范,即个人往往以心目中的模范人物作为自己参照的行为准则。  (5)地区性规范,指某个地区的群体所特有的规范,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语言规范等等, 我们常常说“入乡随俗”,便是这种规范的表现。  凡此种种,都表明规范就是一种标准化的观念,角色规范就是角色扮演者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 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角色粉演者就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在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下,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道德、纪律,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一切 优秀的社会角色扮演者,都应当自觉地按照这一规范导演自己的角色行为,做党所要求的“四 有”新人。  角色规范作为“答布效应”的内涵,是一种标准化的观念,它一旦形成,就自然地具有认知的 标准化作用、行为的定向作用、维系社会整体性的作用。所谓“答布效应”,也就是这些作用 的反映。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角色规范的作用不汉为角色扮演者规定了一定的行为准则,而 且在社会机制的运转中会形成社会心理方面的准则:一是激励力量,勉励人们信守角色规范, 例如社会赞许,人际关系的亲热、承认个性的某些要求、扩大个人意见在群体舆论中的份量等 等,二是制止力量,制止那些违背角色规范的行为,如加以社会谴责、人际关系方面的冷淡等 等。角色规范本来的作用,加上在社会运转中产生的社会心理作用,于是,哪一个角色成员想 要毫无约束力地去“天马行空”,那就恰如鲁迅先生所讽刺的“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 一样可笑了。  用角色规范来导演个体的角色行为,是人类行为的特征之一,是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原始社 会就显示了“答布效应”,个中道理不是意味深长、清晰可见的吗 ?我们知道,动物的行为方 式是由先天遗传所决定的,而人类在共同生活中所创造的角色规范是人类从事实践活动、适应 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工具。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绝不是简单的相互间的刺激与反应,而 必须以某一角色规范为媒介,为一定的角色规范所导演。角色规范是公认的,大家共同掌握的 , 而不是个人单独创造的。角色行为中的角色规范成份,使一切角色行为的表现,好比是一本对 他人打开着的书籍,他人在阅读这本书籍的过程中,能了解这个人的角色动机、角 XXXXX 绪 乃至个性特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一句话,角色行为总是按照角色规范所实施的具有社会意 义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尽管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所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由于角色规范 的社会性,指示着人们需要满足的方式和提出相应的行为目标 ?使个人了解应该做什么和不应 该做什么,从而才能使社会机制得以正常运转。否则,人类岂不成了一盆散沙,社会还成其为 社会吗?因此,角色规范是据以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透视镜”,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粘合 剂”,是人类存在和发展须臾不可离的“通灵宝玉”。我以为,这正是“答布效应”所蕴涵励 最深刻的含义。  我们按照角色规范来导演自己的角色行为,这既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手段,也是满足自己需要的 过程。人的需要是指对人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和动物的本能需要,条件反射式的需 要不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占有、拥有或片面的享受,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 下。在人的需要动机结构中,有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有喜欢获得社会赞许、他人赞扬 的需要。但是,这种需要是以社会能够提供什么为尺度,以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样满足为前提 的。每个人都在一定条件下受到社会即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制约。因此,就应该用社会允许的方 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接受特定社会、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国情所灌输的价值体系 , 遵守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才能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与赞誉,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事实反复 证明,愈是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来导演自己的角色行为者,就愈会得到社会的赞扬。这既满足 了社会需要,同时也就满足了个人的需要。如果个人认识不到这一客观规律,缺乏按社会规范 导演角色行为的自觉性,为了满足背离社会规范的私欲而为所欲为,那就必然地理所当然地要 受到社会的惩罚。  “答布效应”的原理告诫我们要用角色规范来“导演”角色行为,这不仅表观于社会对每一个成 员的总体要求,必须在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规范框架内活动,而且还反映在对个体扮演某一 具体角色时也要符合特殊的角色规范。这好比在舞台上演出,每一个演员首先都必须贯彻导演 的总体要求,诸如台风要正,思想集中、听从安排等等;此外,你扮演的是旦角或者是武生或 者是别的什么具体角色,还应该根据这一角色的特殊要求去唱、去做。这两方面的紧密结合, 才是角色行为的统一体。我们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我 们要遵守社会规范对所有社会角色扮演者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内化对某一种角色扮演 的特殊规范。比如,你在家里已经扮演起年轻的爸爸角色,那你就应当懂得社会对家长角色的 一些特殊要求,表现出为社会教育好子女等方面良好的角色行为。假如你是一位小学教师的话 , 那么,你在各方面都应当符合为人师表的角色规范。如此等等,你都可以而且应当根据你的角 色位置,去思考、去行动,以使自己的角色行为既符合角色规范的普遍要求又落实了特殊要求 。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的体现,社会舞台上的角色扮演者不正是这样既阵营整齐 、 又多彩多姿的吗?!  你要表现出良好的角色行为,你要提高角色的扮演水平,请别忘了, “导演”就站在你的身边。 关键是要你认识他的面貌、理解他的意图、落实他的要求。——“他”,就是角色规范的代名 词: “答布效应”。  34 德西效应  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 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培增,积 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降低,变成是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 的作用。  【实验】德西在 1971 年作了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 试第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 1 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 , 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 标。  【结果】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 , 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 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分析】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 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关于德西效应的可能解释:  1、原有的外加报酬距有关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对外加报酬的要求太强烈;  2、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不足;  3、价值观(思想信念)的某种偏差,未能将需要层给结构调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应用】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一般会降低外加报酬对内感报酬的消极影响,外加报酬会在不影 响内感报酬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作用。  35 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 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 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 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 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 17%的人同意,前者比 后者高 3 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 , 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容易让人 接受。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 , 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  上述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 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 其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转化差生,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样善于引导,善 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 “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36 等待效应      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现象称等待效应。在教学中 , 优秀教师常常利用这种效应的作用,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新课文或新学单元的等待心理,以促进 学生自己去自学。这就有助于上下课文或前后单元的连续,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兴 趣、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  37 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 30 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 A 做 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 15 题,而让学生 B 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 15 道题,然后让一 些被 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 A 更聪明。 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 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 , 为官者 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 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8 定势效应  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 感到言行举止就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 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所 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 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例如:我们与老 年人交往中,我们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而他们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 轻,缺乏经验,“嘴巴无毛,办事不牢”。与同学相处时,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 ; 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 XXXXX 巨猾,既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 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所以我们 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39 定型效应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人的头脑中的定型 多得数不胜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籍贯、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 在人们头脑中都有一个固定形象。如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 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份的形象,山东人常被认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劳,等等。    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 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 身材高大、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必定是一个运动员。    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但由于在各类人当中广泛存在着的差异性及 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同一类人的形象不可能是一样的,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 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此所谓“仕 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例如,摆脱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的农民的形象,与过去相比,就有着 天壤之别。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去认识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 , 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由此可见,定型效应也是一种使 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必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克服这一效应 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 策的失误。  40 多看效应  转在许多人眼中,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20 世纪 60 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试验:先向被试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 20 多次,有的 出现了 10 多次,有的只出现一两次,然后请别试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更喜欢那 些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既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 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 已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人际吸引难道真的是如此的简单?有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做佐证: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 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可以以品尝 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 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 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 的程度.因此,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是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由于不易让人亲近而另 人费解,也就是太讨人喜欢.    当然,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若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很差,则见面越多就越 讨人厌,多看效应反而起了副用.  41 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一个存在内部联系的体系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同在边境上采桑叶,她们在做游 戏时,吴国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 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走了。吴国人去卑梁报复,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了。  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  于是发兵反击吴人,把当地的吴人老幼全都杀死了。  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领兵入侵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占夷以后才离去。吴国和楚 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吴国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和楚国人交战,大败楚军,俘获了 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陈国的大夫夏啮,又接着攻打郢都,俘虏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国 。   从做游戏踩伤脚,一直到两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吴军攻入郢都,中间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 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事件一步步无可挽回地推入不可收拾的境地。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多米诺骨牌效应。  提出多米诺骨牌效应,还要从我国的宋朝开始说起。  宋宣宗二年(公元 1120 年),民间出现了一种名叫“骨牌”的游戏。这种骨牌游戏在宋高宗 时传入宫中,随后迅速在全国盛行。当时的骨牌多由牙骨制成,所以骨牌又有“牙牌”之称, 民间则称之为“牌九”。  1849 年 8 月 16 日,一位名叫多米诺的意大利传教士把这种骨牌带回了米兰。作为最珍贵的礼 物,他把骨牌送给了小女儿。多米诺为了让更多的人玩上骨牌,制作了大量的木制骨牌,并发 明了各种的玩法。不久,木制骨牌就迅速地在意大利及整个欧洲传播,骨牌游戏成了欧洲人的 一项高雅运动。  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多米诺给他们带来这么好的一项运动,就把这种骨牌游戏命名为“多米 诺”。到 19 世纪,多米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在非奥运项目中,它是知名度最高、参加人 数最多、扩展地域最广的体育运动。  从那以后,“多米诺”成为一种流行用语。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 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  头上掉一根头发,很正常;再掉一根,也不用担心;还掉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 一根

55 页 199 浏览
立即下载
对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对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调 查 报 告 目 一、调查目的 调查时间:2013 年 10 月 4 日—7 日 录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三、调查方式 四、调查时间 五、调查内容 六、调查结果 七、调查体会 八、解决方案 九、总结 十、附录 背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中不同地域的经济差异也更加明显了。在我们生活着的大 都市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自他乡,衣着朴实,勤劳憨厚,立足本职,勤奋工作 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为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贡献着微薄之力。这就是外来务工人员,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群体。 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说道特殊,其实本质还是两个字------弱势。 百度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解释如下:外来务工人员通常指的是外地来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员 和民工含义相近。一般泛指建筑行业,搬运行业等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为主的从业人员。 有一定的歧视成分在里面。看看,一般的体力活中有多少背影不是外来务工者的。走在街上, 随时都能听到非当地方言。在工厂密集的地方,就很容易出现当地人生活在外乡人之中的 情况。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的急剧增加,政府部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相 应的政策不断出台。某地出现外来务工保险政策,某地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等 等。但是,不曾听说哪里开展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咨询、治疗的活动或政策。心理健 康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很多心理问题就会转化成身体问题,困扰人 的身心,更为严重的是还有可能会变成一种社会问题。因此,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问 题尤其应该引起重视。 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特殊以及其所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他们往往被视为“另类”, 许多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系统不对他们开放,“打牌闲逛看电视、抽烟喝酒侃大山”成为 他们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方式。这种单调贫乏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外来务工人员身心得不到 调整,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外来务工者在大都市中的犯罪率 虽处于波动状态,但明显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的产生显得与飞速发展的经济文化社会十 分不和谐。 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在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此,我们小组四 个人决定以小组为单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状况的调查,了解他们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及一 般的解决方法,以全面地了解外来务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对象为从外省到浙江省内的务工人员。 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均为成年人,男女比例相当,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并拥有一份工 作。 三. 调查方式 四. 调查时间 五.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的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浙江省多个城市如杭州,湖州,绍兴, 海宁的工厂,小商店,农贸市场,各大商场及超市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回收的形式。总 共发放问卷 100 份,回收 86 份,回收率达到 86%。 2010 年 10 月 3 日——2010 年 10 月 6 日 主要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或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调节心情的方式及工 作之余的娱乐方式,并且设置一定数量的心理测试题。 六.调查结果 我们小组就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下表如下: 题号 A B C D E 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9 2 3 3 21 14 50 10 19 3 26 24 19 22 12 28 3 10 9 22 9 29 28 3 3 26 21 15 33 15 22 34 29 34 40 45 28 45 33 19 24 34 50 19 57 19 2 24 21 7 7 10 15 14 31 12 52 31 41 17 15 10 5 36 5 0 3 3 22 21 14 5 19 7 0 0 0 0 0 以下是对于一些典型问题的统计图: 4·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 A.一般 B.良好 C.非常好 D.因常年在外而生疏 6% 4% 32% 58% 3·平时与家里的联系怎样 A.从不 B.偶尔 C.经常 D.每天 E 没条件 A B C D 3 31 9 0 21 15 26 3 24 3 3 14 9 0 10 0 0 0 0 0 E.紧张 0 0 0 0 0 0 0 0 26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 2% 2% 8% A B C D E F 35% 41% 15·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赚够钱回家 B.在工作的地方有所发展 E.其它 8% 12% C.家人有出息 A B C D E 25% 16% 39% 13·有考虑过换一个工作吗 A.没有 B.偶尔 C.经常 D.一直都有 6% 9% E.觉得没希望 30% 13% 42% D.成家 A B C D E 12·是否在意当地人的眼光 A.不在意 B.一般般 C.在意 D.很在意 E.时间久了就不在意了 17% 31% 17% A B C D E 8% 27% 19·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2% 36% A B C 52%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年龄都在 20 到 60 岁之间,并且以 30 岁 为中心呈正态分布。由此可见外来务工者多是较为年轻的一批人,正是对自己的未来有着 憧憬,对事业,对情感有着无限追求的人。他们大多来自生活水平比浙江差的省份,并且 有一部分是一家人一起来到这里。这便加重了他们在这个城市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其中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单独离家来到外省闯荡,其过程的困难与情感上的孤独感必然会让他们 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相对来讲他们都有一些 相似的情况产生。他们的经济负担普遍较重,其中以子女为首,其次为父母和配偶,而医 药费的支出更给务工者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务工者们来到城市打工的目的依次为:脱贫 致富、为子女未来、融入城市和学门技术。压力过重的生存现状也直接导致了心理问题的滋 生。 外来务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水平明显差,可能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工作,生活压 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缺少职业保护措施等会使他们感到身体不适,生活质量降低 心情压抑,另一方面,工作任务的繁重,作业对象单一枯燥,精神生活的严重缺失,超强 度的劳动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带来的身心过度疲劳,在城市社会地位低下及个别人的鄙视 目光等,都会导致打工者频频发生身心健康问题。另外,外来务工人员背景离乡,根据结 果显示,75%的打工者是半年或一年以上回一次家的,长期的离家,让他们有缺乏依靠的 感受,遇到困难时得不到亲人的理解与支持,让他们变得敏感恐惧。因此,会产生以强迫 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敌对为主并伴有精神病性。 看了这些现象,我们还可以从调查问卷的结果中发现外来务工者们的娱乐活动相当贫 乏,以打牌上网居多,但这还是相当少的一部分人。更多的是工作之外根本没有时间可以 进行娱乐活动,不是被工作束缚,就是忙于家庭琐事。另外,外来务工者在工作生活的地 方的交友情况也并不是很乐观,有 50%以上的外来打工者没什么知心朋友,尤其是和本地 人。他们认为本地人的有色眼光非常明显,对外地人多少具有轻视和歧视的趋向。因为外来 务工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小学初中的居多,因此大部分人没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多是以 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得不到满意的报酬。还有一部分学历较高的外来务工者则不相同, 他们的工作与那大部分人不在同一等级,因此也缺少了典型性。除了这两部分人,还有一 部分人是处于无业状态,20 到 35 岁的居多。这部分人的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更值得我们 关注。 性别之间比较的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男女务工者在 恐怖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数据显示女性外来务工者更容易引起恐怖症状,男女在其他因 子上的差别不显著。女性比男性对恐怖更加敏感这可能与女性在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有关 在社会中女性往往以弱者的身份出现,残留封建思想的影响,胆小,性格脆弱,独立性差 居住地,工作环境改变,婚恋失败,不良的人际关系以及不良的工作条件等,女性表现出 更低的承受能力,是导致她们在外乡的恐惧感显著强于男性的主要原因。 此外,婚姻状况也影响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家人来到外省的务工者 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孤身来到外省的务工者。这可能是因为稳定的社会联系,如家庭 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作为一种社 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已婚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婚姻关系作为社会支持网络的一部 分,不仅能有客观的,可见的,实际的支持,更能在主观上体验到情感上的支持,包括个 体在家庭中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这些都能起到预防和控制心理障碍的发 生和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由于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下,因此法制意识淡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维护。因物质利益驱动或心理受到委屈,特别是欠薪多次索讨无果、工伤后维权无门,这些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容易刺激他们冲动,发生跳楼等自杀、自虐行为,更为严重的是产 生报复心理,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稳定。 而政府重视不够,缺少关怀指导也有极大的影响。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依据相关 政策,经常指导外来务工人员组织举办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专题会议,包括技能培训、文 化体育、法律维权、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活动,却鲜见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组织有关心理 健康、心理关怀方面的专门活动,即使有时有这方面的活动,也只是附带、穿插在其它主题 活动中,此类活动是很少能唱主角的。政府和社会举办此类活动都不是常态化、制度化的, 大部分都带有比较多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偶然性,对外来务工人员在思想、心理问题后的思 想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矫正、补救辅导这种预防性、发展性、前瞻性的心理关怀明显不足,更 不用说专业服务。 由这种种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而见其原因, 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七.调查体会 经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活动,我们意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应该得到 社会的关注与帮助。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这个四人小组发现,过程远比想象来的难。很多外 来务工人员根本抽不出时间来做一份调查问卷,更何况被调查者当中大多数人根本斗大的 字不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地比较分散,这也给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造成了一定 的难度,是的整个的问卷完成换届变得十分漫长。但是,我们至少觉得这样的辛苦换回了 些许成果,些许社会关注,这就是收获,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到底心里健康又什么大的作用,为何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尤其应值得我们关注 ?究 其本质,人的发展是人的精神(力量)、心理的发展。心理健康既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也是我们人类健康的最终标准。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健康的身体遭到心理因素的干 扰而生活不愉快吧。对待外来务工人员,我们更应该像对待邻居一样,这也是对他们心理 健康所做的小小贡献。 所以维护和增进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是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外来务工人员在不 利环境中所引发的心理上的适应困难,应该可以从社会中获得再教育的机会。但是,目前 社会 中的许多做法和现象,不但不能矫正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利心理和行为,反而可能诱导 本来正常的外来务工人员发生不正常的行为,造成适应困难。多数人缺乏维护和增进外来 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上级普遍的管理方法是强制,惩罚 为主的,将工人分成三六九等,不一视同仁,这些都给外来务工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 问题。很多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被问题的,而非一开始就有的。长期的 心中郁结的不到排解,心理健康问题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健康状况的心理社会环境是社会心理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充满温暖,能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意见,谅解和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克 服缺点和错误。健康的社会气氛不仅有赖于政府有方的领导作风,还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 的相互关系有关。社会加油了,那么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坐以待毙或是逃避只会让结 果变得更糟糕。 由此也想到一个故事: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让一批行为不良的人到 前线去打仗。这些人纪律松懈,不听指挥。后来当局请来一些心理学家来管理他们。心理学 家要他们每人每月都给家里写一封信,告诉亲人们自己在战场上作战很勇敢,能听从指挥 立了不少战功。每次的内容都基本一致。(由心理学家写好,他们只是照抄)半年以后,他 们竟一个个变得像信中说的那样。是什么力量使他们都变好了呢?就是“勇敢”、“立战 功”等标签的暗示作用。社会的关注汇促使外来务工人员自动提高心理健康状况的。 我想,只要我们关注了,我们共同努力着,那么许多的问题本来就不该成为问题的, 或者说问题可以扼杀在摇篮里。 八.解决方案 1、建立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干预方面的政策体系。鉴于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专门制定出台《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关怀实施办法》,对这个问题 进行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最有效的梳理、解决和规划,从而使得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具备 坚实的政策依据和基础。要把一切有利于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关怀服务 并进行有效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和措施制度化、规范化,让他们切实得到及时、稳定、可预 期的专业的心理关怀服务,建立和发展带有稳定性、前瞻性、预防性及补救性的政策体系。 2、建立专门负责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干预的工作机构。政府通过规范性文件强制保 障该部门拥有足够的职权、人员和经费,以便它能全面负责统筹规划和有效执行有关外来 务工人员心理健康、心理关怀、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政策,从而使得这方面的工作能够具 备坚实的组织基础。密切关注外来务工人员思想心理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深入基层亲身 接触外来务工人员,做好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有关外来务工人员思想心理方面的最新资 料,同时还要重视开展这方面课题的专业研究,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 据。 3、建立心理健康干预长效机制。在单位、企业建立“每月心理健康日”制度,给外来务 工人员提供相互倾诉内心、发泄情绪、排解苦闷的固定平台和时间,条件允许的还应定期邀 请心理专家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产生心理危机的还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心 理危机干预,防止外来务工人员将心理压力转变为心理危机。以社区或片区为单位,建立 稳定、正规的“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关怀岗”,让至少 1 名有实际从业经验的心理专业人士定 编定岗负责所在社区或片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关怀工作,策划、组织举办相关活动并定 期走访所在区域的公司、工厂、商场、机关等单位,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稳定、可靠的心理健 康咨询、心理关怀服务并进行科学、有效地心理危机干预。 4、加强法制意识,保障权益。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知识缺乏,法制意识淡薄,因物 质利益驱动或心理受到委屈,特别是欠薪多次索讨无果、工伤后维权无门,这些合法权益 应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得到保障。政府部门应相应的设立权益维护机构来确保外来务工人 员的权益不被侵犯。 5、自身关注。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要能能正确对待自己,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 价,不能自卑;能正确对待别人,善交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对待工作,热爱 学习和劳动,避免精神空虚;能正确对待生存环境,面对客观现实要分析哪些是需要改变 和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可能或暂时不能改变的,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自己应该采取何种态 度和行为。只要这部分人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就能使自己的 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 九.总结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障碍、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问题在全国各大省份和城市,特 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浙江也不例外,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以“海 纳百川、勇立潮头”的精神,积极探索,努力贯彻党和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进一 步体现全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心重视,助其思想、心理、素质、技能、文化全方位发展, 促其尽快融入所在社会,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十.附录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 2010 年 10 月 4 日 您好!我们是浙江财经学院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协助有 关部门更好的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动态,我们特组织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期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非常感请您接受本次调查.请您认真如实地填写(在选项前的字母上打钩即可) 来自哪里:----- 性别:------ 文化程度:---- 职业:----- 1·年龄 A.18~25 B.25~30 C.30~40 D.40~50 E.50~60 2·家里人还有谁一起来了异乡 A.妻子 B.孩子 C.妻子和孩子 D.父母 E.其他 3·平时与家里的联系怎样 A.从不 B.偶尔 C.经常 D.每天 F.没条件 F.60 以上 4·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 A.一般 B.良好 C.非常好 D.因常年在外而生疏 E.紧张 5·多久回家一次 A.一个礼拜 B.一个月 C.半年 D.一年 E.其它 6· 想家的时候你一般会 A.看照片 B.看信物 C.打电话 D.写信 E.和别人聊天 7·在现在工作生活的地方交到多少知心朋友 A.没有 B.1-3 个 C.4-6 个 D.7-9 个 E.很多 8·和工作伙伴 、工作地的人相处如何 A.融洽 B.一般 C.紧张 D.面和心不和 E.其它 9·用什么方式排遣空余时间 A.逛街 B.打牌 C.看电视 D.去 KTV E.上网 10· 觉得自己在工作地的待遇 A.很好 B.普通 C.遭排挤 D.满意 E.其它 11·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A.穿着 B.住宿 c.伙食 12·是否在意当地人的眼光 D.工资 E.交通 F.其它 A.不在意 B.一般般 C.在意 D.很在意 E.时间久了就不在 意了 13·有考虑过换一个工作吗 A.没有 B.偶尔 C.经常 D.一直都有 E.觉得没希望 14·是否关心过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过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吗 A.从没有 B.偶尔 C.经常 D.觉得没必要 E.很担忧 15·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赚够钱回家 E.其它 B.在工作的地方有所发展 C.家人有出息 D.成家 16·你是否会因为小事而常常被激怒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7·到了该入睡的时间,你是否仍然会躺在床上反复考虑一些事情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8·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9·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0·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谢谢您的合作,愿你和你的家人健康平安,天天开心!

14 页 189 浏览
立即下载
《管理心理学一日通》-北京师范大学

《管理心理学一日通》-北京师范大学

管理心理学 一日通 北京师范大学 吴 岩 管理心理学  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 史前时期( 1900 年以前)  科学管理(世纪初 -20 年代)  人际关系时期( 30-40 年代)  人本主义( 50-60 年代)  权变时期( 70 年代)  组织文化( 80 年代)  当代 学科的特点 科学性  主要采纳实证的方法  理论体系系统化  内容包括 个体 ( 个性、满意、健康) 群体 ( 心理规律、群体动力 学) 组织 ( 结构、沟通、文化) 领导 ( 理论、决策、激励)      学科的特点 实用性  切入管理的实际问题  可以立刻指导实践  个体心理 个性  工作满意度  心理健康  个性心理特征  气质  能力  性格 气质  心理活动的动力学特征 速度  强度  稳定性  灵活性  四种气质 多血质 粘液质  气质与管理   胆汁质 抑郁质 能力 能力定义——  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  成功智力  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  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 成功智力 分析智力:用于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 的质量(预测力在 15% 以下)  创造智力:用于帮助人从开始就形成好的 问题和想法  实践智力: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 之有效的方式加以实施   成功智力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 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性格 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 MBTI 性格分类法 M=Myers  B=Briggs  T= 类型  I = 指标  MBTI 外向 E 感觉 S 思考 T 判断 J 内向 I 直觉 N 情感 F 知觉 P 外向( E )或内向( I )        从人际交往中获得能量 喜欢外出  表情丰富,外露 喜欢交互作用,合群  喜行动、多样性(不能长 期坚持) 不怕打扰,喜自由沟通 讲,然后想;易冲动、易 后悔、易受他人影响      从时间中获得能量 喜静、多思、冥想(离群、 与外界相互误解) 谨慎、不露表情 社会行为的反射性(会失 去机会) 独立、负责、细致、周到、 不蛮干 不怕长时间做事、勤奋、 怕打扰 想,然后讲 感觉( S )或直觉( N )        通过五官感受世界、注重 真实的存在、实际 用已经有的技能解决问题 喜具体明确 重细节(少全面性) 脚踏实地 做事有可能的结果、能忍 耐、小心 可做重复工作(不喜新) 不喜展望        通过第六感洞察世界、注 重应该如何,比较笼统、 喜学新技能 不重准确、喜抽象和理论 重可能性,讨厌细节 好高骛远,喜欢新问题 凭爱好做事,对事情的态 度易变 提新见解、匆促结论 思考( T )或情感( F )      分析,用逻辑客观方式决 策;坚信自己正确,不考 虑他人意见 清晰、正义、不喜调和 批判和鉴别力 规则 工作中少表现出情感,也 不喜欢他人感情用事      主观和综合,用个人化的、 价值导向的方式决策;考 虑决策对他人的影响 和谐、宽容、喜欢调解 不按照逻辑思考 考虑环境 喜欢工作场景中的情感, 从赞美中得到享受,也希 望他人的赞美 判断( J )或知觉( P )       封闭定向 结构化和组织化 时间导向 决断,事情都有正误之分     喜命令,控制、反应迅速,  喜欢完成任务  不善适应 开放定向 弹性化和自发化 探索和开放结局 好奇,喜欢收集新信息而 不是做结论 喜欢观望,喜欢开始许多 新的项目,但不完成 优柔寡断、易分散注意 请各位学员给自己下一个判断 MB 组合(一)         ISTJ ISFJ INFJ INTJ 最有责任感 最忠诚 最有思考 最独立 ISTP ISFP INFP INTP 最现实 最有艺术气质 最理想主义 最会用概念进行思考 MB 组合(二)         ESTP ESFP ENFP ENTP 最具有自发性 最慷慨 最乐观 最具有发明性 ESTJ ESFJ ENFJ ENTJ 最严格做事 最和谐 最能说服人 最能指挥 MBTI 决断性的 可依赖的 感觉 有创造性的 分析的 有责任心的 对细节敏感 思 考 实用主义的 会计 / 程序 / 指导 / 资讯 / 市场 / 工程 / 会商 / 销售 / 生产 访谈 系统设计 / 系统分析 / 法律 / 中高 级管理 / 教 育 / 经济 公关 / 广告 / 人事 / 政治 / 顾客服务 情 感 慈善的 进步的 以人为导向 有很多观念 觉 直 助人的 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总结)  认识人的个性是管理者的基本能力  个性与岗位要相互匹配  个性组合可以造就好的群体  管理者自己的个性分析 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 工作满意度的理论  教师的心理压力  心理健康的标准  双因素理论  10 种保健因素  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  技术监督  与上级的关系  同事之间关系  与下级的关系 双因素理论(续)  10 种保健因素(续)  工资  工作安全  个人生活  工作状况  地位 双因素理论(续) 6 种激发因素  成就  认可  发展  工作本身  成长的可能  责任  公平理论  个人投入 酬 / 报酬 =他人投入 / 报 教师压力的来源 25 答题的比分比 20 15 系列1 10 5 0 考 评 同 工 学 政 收 人 生 业 领 下 家 能 学 年 教 健 核 价 行 作 生 策 入 际 活 绩 导 岗 长 力 历 龄 材 康 / / 竞 量 状 / / 关 压 系列1 23 15 13 11 11 11 10 9 9 8 6 压力的来源 6 5 4 2 1 1 1 心理健康的标准  一般适应能力  自我满足能力  人际角色扮演  智慧能力  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心理健康的标准  创造性  自主性  完全成熟  对自己的有利态度  情感与动机控制 心理健康 调整心理健康 预防心理疾病 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活动规律 群体动力学 群体行为规律  社会助长 / 社会干扰作用 群体行为规律 从众 A B C X 群体行为规律 竞争  责任分摊效应  其他  群体动力学  士气和凝聚力  规范 组织心理 概念 效能观念 改革 组织的基本概念 定义:  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群体结合过程  组织效能观 结构效能  沟通效能  运作效能  文化效能  增加效能的艺术 降低层次,减肥机构  两种沟通和多种渠道  了解学习型组织的几种类型  文化的根基,在于良好的组织记忆  组织变革  改革的进程  解冻  变革  再冻结 结束,谢谢参与!

40 页 204 浏览
立即下载
拖延心理学

拖延心理学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拖延 拖延是什么? • 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 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 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拖延的根源 • • • • 情绪根源 拖延者与时间的纠葛 生物学根源 人际关系根源 拖延的后果 • 内在后果 • 外在后果 拖延怪圈 • 1.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 2. 我得马上开始。 • 3. 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 4. 还有时间 • 5. 我这个人有毛病 • 6. 最后的抉择 -- 做还是不做 • 7.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者的信条 •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 我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 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 如果不能吧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 得做。 • 我必须避开挑战。 •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 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 得好。 •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情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 控。 •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 的。 • 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 现它。 拖延四凶手 凶手一: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延着也不 愿意去努力做事,不愿意冒风险被人评判你的失败。 凶手二:如果你相信成功是危险的,那么你就会通过拖延保 护自己和他人,降低自己把事情做成的概率。 凶手三:如果你将合作等同于屈服,那么你就会一直把事情 拖着,直到觉得你已经准备好了才去做它,以此来维护自 己的掌控感。 凶手四:如果你相信人们不会喜欢真实的你,那么你就会利 用拖延保留你自己的想法并跟人们保持一个安全距离。 恐惧失败:追求完美 • 自我价值感 = 能力 = 表现 完美主义者的世界 • • • • • • 平庸招致轻蔑 优秀不用努力 一切都自己来 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我无法忍受失去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心态 • 固定心态 • 成长心态 害怕成功 • • • • 文化压力 成功需要太多付出 成功是危险的 成功是禁区 争夺控制权的较量 对亲近与疏远的恐惧 “ 拖延基因” • 大脑不断变化 • 重要的感受 • 内隐记忆 • • • • 执行性功能障碍 注意力缺失紊乱 抑郁症 焦虑症 • • • • 压力对人的影响 睡眠 生物节奏 其他疾病因素 我该怎么办? • 找出导致拖延的因素 • • • • 1 对成功信心不足 2 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3 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4 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 拖延的领域 • 拖延的借口 可操作目标 • • • • 可观察性 具体性和特殊性 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 第一步可以再五分钟内被完成 学会判断时间 • • • • • • 练习判断时间 学会利用零碎时间 预防意外干扰 不要太分散精力 找出你的最佳时间 学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认知上 的平衡 学会“接受”和“拒绝” 利用身体减轻拖延 • 通过运动启动你的状态 • 神圣停顿法 • 贝森放松技巧 拖延处理技巧汇编 • • • •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 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 间 • 只管开始做! • 利用接下来的 15 分钟 •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 管!) • 保护你的时间 • 留意你的借口 • 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 • 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38 页 697 浏览
立即下载
80_事业心心理测试

80_事业心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 注意: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应为你第一印象的答案。 您的姓名: 1 、你更喜欢吃那种水果? A 、草莓 C B 、苹果 C 、西瓜 D 、菠萝 E 、橘子 2 、你平时休闲经常去的地方 A 、 郊 外 d B 、 电 影 院 C 、 公 园 D 、商场 E 、酒吧 F 、练歌房 3 、你认为容易吸引你的人是? A 、有才气的人 d B 、依赖你的人 D 、善良的人 C 、优雅的人 E 、性情豪放的人 4 、如果你可以成为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是哪种? e A 、猫 D 、猴子 狗 B 、马 C 、大象 E 、 F 、狮子 5 、天气很热,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方式解暑? A 、游泳 c B 、喝冷饮 C 、开空调 6 、如果必须与一个你讨厌的动物或昆虫在一起生活,你能容忍哪一个? A 、蛇 B 、猪 C 、老鼠 7 、你喜欢看哪类电影、电视剧? d A 、悬疑推理类 B 、童话神话类 b D 、苍蝇 C 、 自然科学类 D 、伦理道德类 E 、战争枪战类 8 、以下哪个是你身边必带的物品? A 、 打 火 机 e B 、 口 红 C 、 记 事 本 D 、纸巾 E 、手机 9 、你出行时喜欢坐什么交通工具? A 、 火 车 D 、飞机 B c 、 自 行 车 C 、 汽 车 E 、步行 10 、 以 下 颜 色 你 更 喜 欢 哪 种 ? A 、紫 a B 、黑 E 、黄 C 、蓝 D 、白 F 、红 11 、 下 列 运 动 中 挑 选 一 个 你 最 喜 欢 的 ( 不 一 定 擅 长 ) A 、瑜珈 B 、自行车 D 、拳击 E 、足球 e C 、乒乓球 F 、蹦极 12 、 如 果 你 拥 有 一 座 别 墅 , 你 认 为 它 应 当 建 立 在 哪 里 ? A 、湖边 林 B 、草原 b C 、海边 D 、森 E 、城中区 13 、 你 更 喜 欢 以 下 哪 种 天 气 现 象 ? a A B 、 雪 D 、雾 、 风 D 、十八层 、 雨 E 、雷电 14 、 你 希 望 自 己 的 窗 口 在 一 座 30 层 大 楼 的 第 几 层 ? A 、 七 层 C a B 、 一 层 C 、 二 十 三 层 E 、三十层 15 、 你 认 为 自 己 更 喜 欢 在 以 下 哪 一 个 城 市 中 生 活 ? e A 、丽江 B 、拉萨 C 、昆明 D 、西安 E 、杭州 F 、北京 参 考 评 分 前言:本心理测试是由中国现代心理研究所以著名的美国兰德公司(战略研究 所)拟制的一套经典心理测试题为蓝本,根据中国人心理特点加以适当改造后形成 的心理测试题,目前已被一些著名大公司,如联想、长虹、海尔等公司作为对员工 心理测试的重要辅助试卷,据说效果很好。现在已经有人建议将来作为对公务员的 必选辅助心理测试推广使用。快来测试一下,很准的! 注意: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应为你第一印象的答案,把相应答案的分值加 在一起即为你的得分。 给他人测试,次序打乱,不要出现分值。 1 、你更喜欢吃那种水果? A 、草莓2 分 B 、苹果3 分 C 、西瓜 5 分 D 、 菠 萝 10 分 E 、橘子 D 、 商 场 10 分 E 、酒吧 15 分 2 、你平时休闲经常去的地方 A 、郊外2 分 15 分 B 、电影院 3 分 C 、公园5 分 F 、 练 歌 房 20 分 3 、你认为容易吸引你的人是? A 、有才气的人2 分 B 、依赖你的人3 分 C 、优雅的人5 分 D 、善良的 人 10 分 E 、 性 情 豪 放 的 人 15 分 4 、如果你可以成为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是哪种? A 、猫2 分 F 、狮子 B 、马 3 分 C 、大象 5 分 D 、猴子 10 分 E 、 狗 15 分 20 分 5 、天气很热,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方式解暑? A 、游泳 5 分 B 、喝冷饮 10 分 C 、开空调 15 分 6 、如果必须与一个你讨厌的动物或昆虫在一起生活,你能容忍哪一个? A 、蛇2 分 B 、猪 5 分 C 、老鼠 10 分 D 、 苍 蝇 15 分 7 、你喜欢看哪类电影、电视剧? A 、悬疑推理类2 分 B 、童话神话类 3 分C 、自然科学类 5 分 D 、伦 理 道 德 类 10 分 E 、战争枪战类 15 分 8 、以下哪个是你身边必带的物品? A 、打火机 E 、手机 2 分 B 、口红 2 分 C 、记事本 3 分 D 、纸巾 5 分 5 分 D 、飞机 10 分 10 分 9 、你出行时喜欢坐什么交通工具? A 、火车 E 、步行 15 分 2 分 B 、自行车 3 分 C 、汽车 10 、 以 下 颜 色 你 更 喜 欢 哪 种 ? A 、紫2 分 F 、红 B 、黑 3 分 C 、蓝 5 分 D 、白 8 分 E 、黄 12 分 D 、拳击 8 分 15 分 11 、 下 列 运 动 中 挑 选 一 个 你 最 喜 欢 的 ( 不 一 定 擅 长 ) ? A 、瑜珈2 分 E 、足球 B 、自行车 10 F 、 蹦 极 3 分 C 、乒乓球 5 分 15 分 12 、 如 果 你 拥 有 一 座 别 墅 , 你 认 为 它 应 当 建 立 在 哪 里 ? A 、湖边 2 分 B 、草原3 分 C 、海边 5 分 D 、森林 10 分 E 、城 中 区 15 分 13 、 你 更 喜 欢 以 下 哪 种 天 气 现 象 ? A 、雪 2 分 B 、风 3 分 C 、雨 5 分 D 、雾 10 分 E 、雷电 15 分 14 、 你 希 望 自 己 的 窗 口 在 一 座 30 层 大 楼 的 第 几 层 ? A 、七层2 分 E 、三十层 B 、一层 3 分 C 、二十三层5 分 D 、十八层 10 分 15 分 15 、 你 认 为 自 己 更 喜 欢 在 以 下 哪 一 个 城 市 中 生 活 ? A 、丽江 1 分 B 、拉萨 10 分 F 、北京 15 分 杭州 3 分 C 、昆明 5 分 D 、西安 8 分 E 、 114 分 180 分 以 上 : 意 志 力 强 , 头 脑 冷 静 , 有 较 强 的 领 导 欲 , 事 业 心 强 , 不 达 目 的 不 罢休。 外表和善,内心自傲,对有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有时显得性格 急噪,咄咄 逼人,得理不饶人,不利于自己时顽强抗争,不轻易认输。思维理性, 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很现实,对金钱的欲望一般。 140 分 至 179 分 : 聪 明 , 性 格 活 泼 , 人 缘 好 , 善 于 交 朋 友 , 心 机 较 深 。 事 业 心 强,渴望成功。思维较理性,崇尚爱情,但当爱情与婚姻发生冲突时会选择有利于 自己的婚姻。金钱欲望强烈。 100 分 至 139 分 : 爱 幻 想 , 思 维 较 感 性 , 以 是 否 与 自 己 投 缘 为 标 准 来 选 择 朋 友 。 性格显得较孤傲,有时较急噪,有时优柔寡断。事业心较强,喜欢有创造性的工作, 不喜欢按常规办事。性格倔强,言语犀利,不善于妥协。崇尚浪漫的爱情,但想法 往往不切合实际。金钱欲望一般。 70 分 至 99 分 : 好 奇 心 强 , 喜 欢 冒 险 , 人 缘 较 好 。 事 业 心 一 般 , 对 待 工 作 , 随 遇 而安,善于妥协。善于发现有趣的事情,但耐心较差,敢于冒险,但有时较胆小。 渴望浪漫的爱情,但对婚姻的要求比较现实。不善理财。 40 分 至 69 分 : 性 情 温 良 , 重 友 谊 , 性 格 塌 实 稳 重 , 但 有 时 也 比 较 狡 黠 。 事 业 心 一般,对本职工作能认真对待,但对自己专业以外事物没有太大兴趣,喜欢有规律 的工作和生活,不喜欢冒险,家庭观念强,比较善于理财。 40 分 以 下 : 散 漫 , 爱 玩 , 富 于 幻 想 。 聪 明 机 灵 , 待 人 热 情 , 爱 交 朋 友 , 但 对 朋 友没有严格的选择标准。事业心较差,更善于享受生活,意志力和耐心都较差,我 行我素。 有较好的异性缘,但对爱情不够坚持认真,容易妥协。没有财产观念。

5 页 195 浏览
立即下载
管理心理学_激励

管理心理学_激励

励  模式 第六章 第一节 激 激励的基本 1 一、人的潜能有多大? 19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是爱迪生 ,20 世纪最伟大 的科学家是爱恩斯坦 , 爱恩斯坦死时曾表示过愿 意将他的大脑捐献出来供人们研究 , 后来科学家 研究发现实际上爱恩斯坦的大脑使用还不到全部 的 10%,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大脑使用都不到 10%, 那作为其他的普通人用了多少 ? 有些人不到 5%, 有些则连 1% 都不到这说明大脑至少有 90% 被 荒废掉,这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 , 比爱恩斯坦 的相对论还伟大 , 想一想爱恩斯坦使用不到 10% 的大脑就可以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 , 取得许许多 多惊人的发现 , 那么我们如果多开发 1% 甚至 10 %, 那结果会是怎样 , 肯定是不可想象的 2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可以储存 5 亿本书的 信息。如果人类能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 , 将轻 易地学会四十种语言 , 背诵整套百科全书 , 拿 12 个博士学位 , 但是人一生的智力潜能绝大 部分都浪费了。 3 Professor Kouzmich Anokhin. 人的潛能有多大 4 二、几个小故事: 1. 在英国伦敦的一场大火中,一名妇女竟可独自 一人左手扛彩电,右手扛保险柜冲出火场。事 后,她在众人的啧啧称奇中,自己也觉得不可 思议。 5 2. 在美国有个农场主,他的儿子非常喜欢开车,但 由于年龄太小还拿不到驾照,所以农场主只允许 他在农场周围驾驶。有一天农场主在地里干活, 看到儿子开着车,忽然车翻了,儿子掉了出来被 车压住出不来。农场主赶快跑过去,情急之下将 车子翻了过来并救出他儿子,此事经媒体报道, 大家都很惊讶,一个人竟然可以把车给翻过来, 这力量大得不可思议!农场主也很好奇,就再试 了试,可是怎么用力他再也无法将车子翻过来, 这就是在情急之下农场主发挥了他的原本就有的 巨大潜能。 6 从上述的二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事 实:那就是人的潜能无穷。生活中不是 “能不能”,而是“要不要。”你真正想 要的是什么?放手去做,全力以赴,别管 “能不能” . 潜能需要开发 潜能需要激励 7 三、激励的概念 激励 ___ 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 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活动,通俗地讲, 就是怎样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们将潜在的能力 发挥出来,达到期望的目标或者做出符合期望的 行为。 8 “ 要我做”——自动力——“我要做” ↑  推动力— -→ 激发 ←— - 吸引力   激励示意图 9 四、激励的作用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工作中最容易的是自己去做 事,而最难的是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做事。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证明,员工在没 有激励的情况下,他的个人能力只发挥了 20% , 而在开发和激励以后,他的潜能可以发挥到 80% 这意味着只要员工受到充分的激励,你的组织在 不增加一个人、一件设备的情况下,组织的整体 绩效就可能提高四倍。 10 经典实验 :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奥格登 1963 年所做 的警觉性实验。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用光源调节 发光强度,记录被实验者辨别光照强度变化的感 觉,以测定其警觉性。实验分为四个小组,其中 A 组为控制组,不施加任何激励,只是一般地告 知实验的要求与方法; B 组是挑选组,告诉实验 的参加者他们是挑选出来的、觉察能力最强理应 错误最少的成员; C 组是竞赛组,明确规定要 以误差的次数评定各组的优劣与名次; D 组为 奖惩组,每出现一次错误罚款,每次无误则奖励 一定数额的金钱。实验结果统计如下 11 12 统计结果表明,有无激励,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激 励,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十分显著。 激励的作用 1 .对人的激励是管理的关键。 2 .提高组织成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激发人们工作的热情和兴趣。 4 .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成绩 = f (能力 × 激励水平) 13 五、激励的基本模式 需 要 (一) 动 机 行 为 目 标 激励的基本模式 14 (一)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 力。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 程的结果。 引起动机的两个条件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个体的内在条件――需要 个体的外在条件――诱因 在个体强烈需要、又有诱因的条件下,就能引起个 体强烈的动机,并且决定他的行为   15 动机决定着个体的努力程度、行为的持久性以及 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是否会将行为坚持下去。 如果一个个体对某件事情具有非常强烈的动机, 他(她)会愿意为这件事情付出巨大的努力, 能坚持长时间做这件事情而不感到厌倦,尤其 是表现出任何困难挫折都难以阻挡的坚定意志。 16 有人研究过那些优秀的销售员和平庸的销售员之间 的区别,其实最本质的不在于销售技巧,而在于 优秀的销售员有一种强烈的想把东西卖出去的动 机,正是这种动机使得他们在遭到了第 10 个顾 客的拒绝之后仍然满怀热情地去敲开第 11 位顾 客的大门。 17   不同动机下所完成工作的平均指标 无特定动机 为了表现自己 的最高能力 所完成的 100 工作 150 为了达成社会 的重大任务 200 动机可分为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动机有高尚和低级之分 18 (二)行为 激励是管理的一个过程,是利用有关人类动机的知 识来影响人的行为。 人类的行为主要有三种方式: 19 人类行为与激励 20 影响他人的行为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管理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利用他人的力量来 达成目标,而利用他人的力量就关系到如何对 他人的行为施加影响,使他人做出那些符合期 望的行为。 管理者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间题是:“我怎样让员 工做我想要让他们做的事?” 21 激励的基本模式(二) 22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马斯洛,于 1943 年提出来的,是一种提出最早、 影响最大的激励理论。 23 ( 一 ) 需要的有关概念 1. 需要的概念 需要 __ 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是人脑 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中 各类事物所提出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 24 2. 需要的作用 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所说: “ 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 “ 需要——这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 条件的必要性。……需要激发人的积极性。” “ 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 25 3. 需要的分类 (1) 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 人们一般将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大类。 生理需要主要针对身体构成而言 ; 心理需要主要针对大脑情感而言。 相应的需求,又大致分为物质(产品)需求和 精神(产品)需求两大类。 (2) 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 26 27 4. 需要有下列特点:   1、任何需要都有明确的对象。或者表现为追求 某一种东西的意念,或者表现为避开某一事物、停止 某一活动的意念。   2、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周而复始;比较复杂 的需要虽然没有周期性,但在条件适合时,也可能多 次重新出现。   3、需要随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般由 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物质到精神、单样到多样。 28 5 . 需要与欲望 欲望: 1. 希望,盼望。 2. 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 某种目的的要求。 • 先有存在本身的需要,然后才有满足需要的愿望, 是为欲望,欲望是为满足需要而产生的,单纯的 欲望而脱离存在的需要是盲目的和有害的。 • 需要 : 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状态 .  是为 存在本身服务的。 欲望 : 个体外部的某种缺乏 和不平衡状态 .  是为存在方式服务的。 29 • 需要是客观的, 欲望是主观的 • 需要是人对事物的要求,不分好坏。欲望则是人 在有一定的条件下的追求,有好有坏。 • 需要能够满足,但欲望不能。 • 需要是简单的,它们来自自然;欲望是非常复杂 的,它们不是来自自然。它们是由意念造成的。 欲望产生的动力是巨大的,社会的发展是欲望推动 的;社会和自然界的破坏也是欲望造成的。 30 欲无止境 在明、清之间,有本闲书名叫《解人颐》,有一篇 很有哲学意味,描述人类欲望无止境的白话诗。 “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 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 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润,出人无船少 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承 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 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 梦西。” 31 ( 二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3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示意图 33 • 生理需要:最基本和最原始的需要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管子 • 安全需要: 1. 人身安全 2. 财产安全 3. 心理安全 • 社交需要: 1. 群体交往 2. 归属感 3. 关怀 ( 爱 ) 34 什么是爱 ? 爱的内涵要素 : 关怀 负责 尊重 知识 智慧老农民的智慧和知识分子的尴尬.doc 35 • 尊重的需要: 1. 自尊:对自我的认可 2. 他尊:来自他人的认可 • 自我实现的需要: 1. 成为理想的自我 (三个自我:自己眼里、别人眼里、理想的自 我) 2. 享受名誉与声望(成就感) 36 类 别 直接的满足 间接的满足 生理需要 工作环境 工资、奖励、津贴、 福利 安全需要 操作及心理安全 经济安全、保健待遇 社交需要 社交、归属 金钱、地位、头衔 尊重需要 成长欲、地位欲 社会尊敬与赞赏 成就需要 成就感 专家的荣誉 37 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自我实现论。他说,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力求变成 他能变成的样子,例如,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 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就无法感到满足、感到 幸福。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实现过程,趋 向自我实现的每一步都有高峰体验的出现。通向 自我实现的途径主要有八条: 38 (1) 忘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投身于事业; (2) 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 (3) 承认自我存在,让自我显露出来; (4) 要诚实,遇到问题有反躬自问的责任心; (5) 从小处做起,培养自己的志趣和爱好,有勇气 而不畏缩; (6) 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经历的准备阶段; (7) 创造条件,实现高峰体验; (8) 通过上述步骤,发现自己很难改变的先天的生 39 物本性。 二、 ERG 理论 生存需要( Existence )—— 关系到有 机体生存的基本需求,如报酬、福利、 安全条件等 关系需要( Relatedness )—— 指人与 人之间建立友谊、信任、尊重和建立良 好人际关系 成长的需要( Growth )—— 指个人自 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要 40 生存需要 __ 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相互关系需要 __ 社交、人际关系的和谐、相互尊 重的需要。 成长需要 __ 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 41 EGR 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各个层次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 人们所渴望。 较低层次的需要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对较高 的需要就越渴望得到满足。 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一再遭到挫折,得不到满足, 人们就会重新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EGR 理论不仅提出了需要层次的“满足——上 升”趋势,而且也提出了“挫折——倒退”的趋势。 42 生存、关系、成长三种需要的内 在联系图 需要受挫 愿望加强 需要满足 G 需要受挫 着重 G 需要 G 需要满足 R 需要受挫 着重 R 需要 R 需要满足 E 需要受挫 着重 E 需要 E 需要满足 图示说明: 满足 前进 受挫 倒 43 三、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 成就需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 . 麦克利兰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提出的又一激励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 麦克利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 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 权力需要和友谊需要。 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组织的发展和 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44 2 、成就需要强的人,把具有挑战性的成就看作人 生最大的乐趣,把做好工作达到自己所设置的目标, 视为最大的愿望; 友谊需要强的人,喜欢有一种融洽的关 系,甚至把友谊看得比权力更重要。 权力需要强的人,对权力有较高的欲望, 往往对他人施加影响和控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45 3. 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需要的高低有两个因素, 即直接环境和个性这两个变量,可用公式表 示:   成就需要 =f (直接环境 × 个性) 46 4. 成就需要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5. 成就需要受组织管理状况的影响。 6. 努力宣传高成就需要的人的形象,使他们 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 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 成就需要的人才,这对一个组织的发展极为 重要。   47 几点发现 : 1. 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是那种具有较高权力需要的 人,而不一定具有非常高的成就需要,这是因 为高成就需要的人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的成就或 者自己取得成功,而管理的本质在于依靠他人 的力量获取成功,因此只有那些愿意影响他人 的行为的人才能在管理中获得成功。 48 2. 在小企业的经理人员和在企业中独立负责一个 部门的管理者中,高成就需要者往往会取得成 功。其次,在大型企业或其他组织中,高成就 需要者并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原因 是高成就需要者往往只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感兴 趣,并不关心如何影响别人去做好工作。 49 3. 最优秀的管理者往往是权力需要很高而亲和需 要很低的人。如果一个大企业的经理的权力需 要与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相结合,那么他就很有 可能成功。最后,可以对员工进行训练来激发 他们的成就需要。如果某项工作要求高成就需 要者,那么,管理者可以通过直接选拔的方式 找到一名高成就需要者,或者通过培训的方式 培养自己原有的下属。 50 三、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 兹伯格于 1959 年提出的。 51 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对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事 件是截然不同的。 导致满意的主要因素有:成就、认可、工作本 身的吸引力、责任、发展。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有: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 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及工作条件等。 52 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保健因素,另 一类为激励因素。 ( 1 )保健因素 这属于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 因素。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满足时,只是消除了 不满,却不会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 2 )激励因素 这属于和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 当人们得到这些方面的满足时,会对工作产生浓 厚的兴趣,产生很大的工作积极性。 53 双因素理论 安全感 地位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 导致满意的因素 与下属的关系 个人生活 与同事的关系 薪酬 工作条件 与上级的关系 监督 公司的政策 和管理 成长与发展 信任 责任 工作自身 认可 发生频率的百分比 50 % 40 成就 30 20 10 25 0 10 20 30 40 50 54 %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工作上的成就感 公司的政策与行政管理 工作中得到的认可和赞扬 技术监督系统 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兴趣 与上级主管之间的人际关系 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 与同级之间的人际关系 工作的发展前途 与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 个人成长与晋升的机会 工作环境或条件 薪金 个人的生活 地位 工作的安全保障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 55 56 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管理工作的最大启示是: 1 .  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激发员工,必须改 进员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再设计,从而使 员工直接在工作中感到成就、责任和成长。同 时。管理者还必须经常给予员工表扬和赏识, 使他们感到自己受人重视和尊重。 2 .  管理者不应忽视保健因素,以消除职工不满, 保持职工的积极性。 3 .  具体应用时,不可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作 绝对化的理解。激励因素也有保健的作用,保 健因素同样也会有激励的作用。 57 论 第二节       过程型激励理   一、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 于 1964 年提出来的。 理论假设:人们在工作中愿意付出的努力程 度的大小,取决于他期望从中得到东西的多 少 58 用公式表示就是: 激发力量 = 效价 × 期望概率 • 激发力量:激励作用的大小 • 效价——目标价值 , 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 要的价值 • 期望概率——指采取某种行动实现目标可 能性的大小 59 目标价值: • 不同的东西其价值不同; • 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其价值不同; • 一样东西在不同时间,其价值不同; • 一定价值的东西其表现形式不同,作用不同。 60 一套高级音响 春节快要到了,某公司打算给一些表现 出色的员工发奖品,奖品是一套高级音响。小王 得到了这份奖品,感到很高兴,因为他正巧也打 算去买这样一套音响。小李却不太高兴,因为他 是个音乐发烧友,自己已经买下了一套更好的高 级音响。小孙则愁眉苦脸的, 抱怨说:“我连自 己的房子都没有,现在租的房子那么小,连放音 响的地方都没有。”因此,在不同的人的心目中, 某种东西的效价是不同的。 61 一张广告 某厂为解决一技术 问题,贴出一张 海报规定:谁解决难题,就提拔他为工程师。现 有三人,工程师、技术员、一般工人。问: 1 )三人中谁的积极性最高? 2 )在什么情况下,三个人的积极性都不大? 3 )海报应如何写,才能使三个人的积极性都大? 62 积极工作的条件: 当积极工作成为满足需要的充分且必要 条件时,人才会积极工作。 充分条件:只要积极工作,就能满足需要 必要条件:只有积极工作,才能满足需要 63 积极性 =P1 (努力工作 结 果 需要) 绩效) . P2 (绩效 果 ) . P3 (结 如果 P1 , P2 , P3 都足够大,那么积极性一定 大。 如果某人积极性不大,那么 P1 , P2 , P3 中至 少有一个太小。 64 一般地讲,人需要有六个条件才能产生被激励的行 为: ① 努力工作导致良好的绩效; ② 好的绩效导致报酬; ③ 报酬满足一项重要需要; ④ 满足需要的强度足够使人认为努力是值得的; ⑤ 主观上认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很高,足以获得报 酬; ⑥ 如果获得报酬的可能性很低,那么报酬应很高。 65 注意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 努力与工作成绩的关系 2. 工作成绩与奖酬的关系。 3. 奖酬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66 67 二、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案例.doc 68 “ 公平理论”,这一理论又叫社会比较理论 . 是由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 , 于 1963 年提出来的。是 一种侧重于研究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员 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态度的影响的一种激励理 论。 这一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9 70 常见的投入与报酬要素列表 素 级别地位 学历 年龄 性别 努力 建议 过去的功绩 级别地位 责任大小 投入要 能力 培训 资力 忠诚 时间 经验 现在的功绩 工作难度 任务风险 报酬因素 工资 提升 承认 安全 个人发展 津贴 交往机会 生活福利 机会 71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            1. 职工对报酬的满意程度是一个社会的比较 . 过程。 2. 一个人对自己报酬是否满意,不仅受到报 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受到报酬的相对值 的影响。 3. 人需要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感。 72 理解公平理论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 )对公平的感知是一种主观判断 ( 2 )公平包括结果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 ( 3 )付出和报酬的界定。 ( 4 )参照对象。 73 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 确 ( 1 )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 2 )改变比较对象或另选比较方式。 ( 3 )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 4 )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 ( 5) 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74 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我们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 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 领导者应该尽可能公平无私地对待每位员工, 要一视同仁。 2. 改革过去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杜绝平均主义、大 锅饭现象。 3. 提高各级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加强和完善管理 的基础工作,使管理工作科学化。 4. 建立合理的人事制度,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5. 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员工全面、客观 75 的看问题。 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 纳提出的。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 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 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 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 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 行为。 76 所谓强化,指的是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 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它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该行为是否重复。换句话说,按照强化 理论,只要控制行为的后果(奖惩)就可以 达到控制和预测人的行为的目的。 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各 种强化手段,就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在管理实践中,常用的强化手段有:正 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四种类型。 77 1.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指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 和奖赏,以增强其重复出现的可能性的方法。 2.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是指通过人们不希望的 结果的结束,而使行为者得以强化。例如,员工 努力按时完成任务,就可以避免领导的批评,于 是员工就一直按时努力完成任务。员工之所以努 力完成任务,是为了避免领导的批评。 78 3. 惩罚。是指当某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 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其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 能性或消除该行为的方法。例如,有的员工工作 没有做好时,管理者即施以不利的回报,如警告、 记过、降职、罚款、开除等,其目的在于杜绝以 后再出现类似情况。 负强化与惩罚都是利用令人不愉快 的事件去影响行为。然而,负强化是用来增加想 要行为的频次,而惩罚是用来减少不想要行为的 频次。 79 4. 自然消退。指取消正强化,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 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例如, 对于那些喜欢打小报告的人领导可以采取故意不 理会的态度,以使这类人因自讨没趣而自动放弃 这种不良行为。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长期得不到 正强化,会逐渐消失。 80 强化理论的应用遵循以下原则: 1.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2. 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的原则。 3. 及时而正确强化的原则。 4. 奖人所需、形式多样原则。 81 综合型激励模型( Robbins) 高成就需要 公平性比较 Oa/Ia : Ob/Ib 机会 能力 个人努力 绩效评估标准 个人绩效 客观的绩效 评估系统 组织奖励 强化 目标引导行为 个人目标 主导需要 82 练习 : 1. 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新一年开始了.为 了鼓励员工完成公司制定的销售额目标。 你会怎么做 ? ( ) A .将销售额目标分解到各人,超额完成的 给予奖励、完不成的于以惩罚 B .以制定的销售额目标为一个整体,各分 解到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c .规定只有完成了目标销售额,大家才能 得到奖励,如果没有完成目标销售额,谁 都得不到奖励 83 这道题答案选 c ,这是提醒你要让员工们朝着 同一目标前进,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备行其 是。 84 2. 奇瑞是我国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发展十分迅速。 它的技术人员很多都是从东风集团请过来的。这 些技术人员有的原来在东风并不得志,也没什么 业绩。奇瑞把他们请过来后,在职务上委以重任。 很快,这些技术人员就发挥所长,设计出了奇瑞 的新车型。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如果你是一家公 司的老板,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A .要善于挖掘人才,为我所用 B .这些技术人员之所以在两家企业有不同的表现, 奇瑞管理体制比东风旧的管理体制更优越 c .升职是对员工很大的激励,可以让他们更能发 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 和潜力 85 • 这道题答案选 c ,是提醒你要注意用升职来 激励员工,满员他们的社会认同感。 86 3. 你是一家企业的老板,你准备在公司提拔一个 人做你的副手。经过仔细考察,你发现有三个 符合条件,而且这三个人在能力上都不相上下。 工作经验也都很丰富,这三个人中有一个是和 你关系很好的朋友.有一个在公司工作了很久 的元老。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选择 ? ( ) A .选择你的朋友 B .选择那位公司元老 C .让三个进行竞聘,谁表现好选谁 87 答案选 C 。 这 是提醒你要唤起员工的竞争意 识。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88 4. 查尔斯 施瓦斯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他属 下的一个子公司的员工总是完不成定额。该公 司经理几乎用尽了一切办法——劝说、训斥, 甚至以解雇相威胁、但无论他采用什么方法, 都无济于亨,也就是说.工人还是完不成定额。 有鉴于此.施瓦斯决定亲自到该公司处理这件 事。 89 施瓦斯在公司经理的陪同下到公司巡视。这时, 正好是白班工人要下班,夜班工人要接班的时 候。施瓦斯问一位工人: “ 你们今天炼了几炉钢 ?” “5 炉。”工人回答说。 施瓦斯听了工人的回答后,一句话也没 说,拿起笔在公司的布告栏上写个“ 5” 字,然 后就离开了。 90 • 待夜班工人上班时,看到布告栏上的“ 5” 字, 感到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问门卫, 门卫将施瓦斯来公司视察并写下“ 5” 字的经这 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夜班工人听了之后想:难道 我们比不上白班工人。于是,他们鼓起干劲,一 天炼 6 炉钢,并把‘ 6“ 字写在了布告栏上。 • 次日早晨,当白班工人看到布告栏上的 “ 6” 字后,心里很不服气:夜班工人并不比我 们强,明明知道我们炼了 5 炉钢,还故意比我们 多炼 1 炉,这不是明摆着给我们难看.让我们下 不了台吗 ? 于是,大家劲儿往一处使,到晚上交 班时.白班工人在公布栏上写下了“ 8 ,字。 91 智慧过人的施瓦斯用他无言的挑拨,激起了公司 员工之间的竞争 . 最高的日产量竟然达到 16 炉, 是过去日产量的 2 倍。结果这个平日落后公司 的产品产量很快超过了其他的公司。 施瓦斯利用人们“好斗“的本性,用他无言的挑 拨,撤起了公司员工之间的竞争,不仅巧妙地 解决了该厂完不成定额的难题,还使工人处于 自动自发的工作状态。当然、最终的受益吝是 不言自明了。 92 93 94

94 页 239 浏览
立即下载
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

第四章 团体心理咨询 第一节 团体心理咨询概述 一、知识点导读 理论 定义 应用 特点 功能 二、知识点 1、什么是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即由主持人根据 团体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训练小组,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引导,促进团体共同 的发展。通常由一位或两位团体主持人引导,多名团体成员参加。团体的规模因咨询目标的 不同而不等,少则 3-5 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咨询活动, 参加成员互相交往,共同探讨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使成员了解自己的 心理和他人的心理以及改善人际关系、增加团体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情景 参与人员 人数 次数 活动形式 目标 团体情境 主持人、成员 少则三、五人,最多几十人 几次或十几次 心理指导、互相交往、探讨问题、彼此启发、支持鼓励 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团体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2、团体心理咨询在哪些方面有别于个人咨询? (1)团体心理咨询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2)团体心理咨询效率高,省时省力 (3)团体心理咨询效果容易巩固 (4)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需要改善的人 效果容易巩固 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心理咨询效率高 省时省力 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需要改善的人 3、团体咨询有哪些优点? (1)让成员了解到自己是被其他成员支持的 (2)使每个成员能够从与别人的相互关系中找出自己的利益 (3)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成员 (4)增进个别的训练 (5)有益于发展社会性 (6)可以提供疗效、洞察以及更好的适应 (7)使主持人可以与更多成员接触 (8)可以使成员获得安全感,加强信心 (9)提供接近主持人的机会 (10)综合各种教育经验以获得最大利益 (11)松弛成员的紧张和不安 (12)主持人的工作将更加有效 成员 主持人 使每个成员能够从与别人的相互关系中找出自己的利益 综合各种教育经验以获得最大利益 有益于发展社会性 增进个别的训练 可以提供疗效、洞察以及更好的适应 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成员 松弛成员的紧张和不安 使主持人可以与更多成员接触 可以使成员获得安全感,加强信心 提供接近主持人的机会 让成员了解到自己是被其他成员支持的 主持人的工作将更加有效 4、团体咨询有何局限? (1)很难物色可以实施团体活动、对于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很熟练的师资 (2)团体方法往往只限于职业训练或教育咨询的范围之内 (3)个人成为团体的一分子后,就不会是主持人注意的目标,学习过程也不会以他为 中心 (4)在团体情况下,主持人的任务和功能将会分散而发生困难 (5)以团体的共同问题为优先,个体的问题成为次要的,对于个人的特殊问题,没有 充分加以讨论分析的机会 (6)在团体里,友伴带来好处,也会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 主持人 成员 团体咨询本身 很难物色可以实施团体活动、对于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很熟练的师资 在团体情况下,主持人的任务和功能将会分散而发生困难 在团体里,友伴带来好处,也会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 团体方法往往只限于职业训练或教育咨询的范围之内 以团体的共同问题为优先,个体的问题成为次要的,对于个人的特 殊问题,没有充分加以讨论分析的机会 个人成为团体的一分子后,就不会是主持人注意的目标,学习过程 也不会以他为中心 5、团体心理咨询的功能有哪些? (1)团体心理咨询的教育功能 (2)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功能 (3)团体心理咨询的预防功能 (4)团体心理咨询的治疗功能 发展阶段 发展功能 治疗功能 适应阶段 预防功能 教育功能 第二节 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点导读 存在的基础 存在的形式 九大理论 游戏辅导 作用 存在的价值 特点 步骤 四大影响机制 二、知识点 6、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1)群体动力学 (2)社会学习理论 (3)人际相互作用理论 (4)人际沟通理论 (5)个人中心理论 (6)行为训练理论 (7)理性情绪训练理论 (8)现实训练 (9)积极心理训练 群体动力学 场与群体凝聚力 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假设 人际相互作用理论 人际沟通理论 个人中心理论 会心团体 理性情绪训练理论 现实训练 积极心理训练 7、场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场是融行为主体及其环境为一体的整体 (2)场是一个动力整体,具有整体自身都有的特征 (3)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事实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8、什么是群体内聚力? 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 程度 9、内聚力强的群体有哪些特征? (1)群体的团结并非起因于外部压力,而是来自于群体内部 (2)群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3)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并具有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4)群体成员彼此之间有强烈认同感,成员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明确群体的目标 (6)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有肯定与认同感 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并具有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有 群体的团结并非起因于外部压力,而 肯定与认同感 是来自于群体内部 群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 每个群体成员都能明确群体的目标 小群体的倾向 群体成员彼此之间有强烈认同感,成员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 10、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1)就像大多数的人类行为一样,模仿也是学来的 (2)通过利用一般的学习原理也可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学习 11、会心团体的原理包括哪些? (1)自我知觉 (2)感情表现 (3)自我肯定 (4)接受他人 (5)有信任感 (6)完成角色 内部 外部 结果 自我知觉 自我肯定 感情表现 有信任感 接受他人 完成角色 12、儿童游戏有哪些特征? (1)视真性 (2)持续性 (3)暴露性 13、游戏辅导有哪些作用? (1)有助于在游戏情境中自然流露出真实的感受和情感,同时也显露出存在的问题 (2)有助于参与者学会相互信任 (3)有助于融洽成员关系 14、游戏辅导的特点是什么? (1)快捷灵活 (2)参与性强 15、游戏辅导的实施步骤包括哪几步? (1)选择游戏 (2)准备材料 (3)学习规则 (4)观察行为 (5)澄清讨论 选择游戏 活动前 准备材料 活动中 活动后 学习规则 观察行为 澄清讨论 16、观察行为是需要注意哪些原则? (1)一次只能观察一个成员 (2)确定要观察的行为 (3)在多种情境下对成员行为进行分别观察 (4)使用简单的观察记录表,当场或事后立即记录 17、团体心理咨询的影响机制包括哪些? (1)在团体中获得情感的支持 a、情绪抒泄 b、发现共同性 c、被人接纳 d、满怀希望 (2)在团体中尝试积极的体验 a、享受亲密感 b、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 c、观察团体行为与领导关系 d、体验互助互利 (3)在团体中发展适应的行为 a、提供安全的实验环境 b、相互学习,交换经验 c、尝试模仿适应行为 d、学习社会交往技巧 (4)在团体中重建理性的认知 第三节 团体心理咨询的主持人 一、知识点导读 主持人 角色本身 多重性 冲突 技术 能力 道德 领导技术 团体互动 技术 工作职责 过程技术 特殊问题 的应对 伦理职责 二、知识点 18、团体心理咨询由哪些因素组成? (1)团体心理咨询的明确的目标 (2)称职的主持人 (3)积极参与的成员 (4)适当的团体活动 团体 称职的主持人 积极参与的成员 心理咨询 适当的团体活动 团体心理咨询的明确的目标 19、团体咨询中,主持人将扮演哪些角色?团体咨询中,主持人的角色冲突包括哪些? 主持人将扮演的角色包括: (1)领导者角色 (2)教育者角色 (3)专家角色 (4)伙伴角色 (5)成员角色 (6)组织者角色 主持人的角色冲突包括: (1)专家角色与成员角色的冲突 (2)教育者角色和组织者角色的冲突 (3)领导角色与伙伴角色的冲突 冲突 专家角色与成员角色的冲突 教育者角色和组织者角色的冲突 领导角色与伙伴角色的冲突 20、团体咨询中,主持人的技术有哪些? 类比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行政人员 朋友成为领导 (1)领导技术 a、反应的技术 (a)积极倾听 (b)澄清 (c)释义 (d)情感反映 (e)归纳总结 b、影响的技术 (a)无条件积极关注 (b)解释 (c)信息与忠告 (d)指导 (e)保证和鼓励 c、行动的技术 (a)提问 (b)面质 (c)调停 (d)聚焦 (e)示范 (2)团体互动技术 a、积极关注行为 (a)目光接触 (b)身体语言 (c)语音特点 (d)言语追踪 b、反馈与控制 (a)反馈 (b)控制 c、模仿与感染 d、暗示 (a)积极暗示 (b)简介暗示 (c)反暗示 (3)团体过程的技术 a、组成技术 (a)建立目标 (b)成员构成 b、起始技术 (a)破冰 (b)相识技术 c、过程技术 (a)引导参与 (b)解决问题 d、结束技术 e、追踪技术 领导技术 导 内容技术 反应技术 领 影响技术 行动的技术 团体互动技术 积极关注行为 反馈与控制 模仿与感染 暗示 组成技术 起始技术 形式技术 过程技术 结束技术 追踪技术 21、解决问题的步骤一般包括哪些? (1)承认问题的存在并确认有解决的必要 (2)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并开始收集有关的资料 (3)分析资料,尽可能多地列举解决问题的办法 (4)评估每个解决问题犯法的可行性及与其效果 (5)选定最适宜的可行方法解决问题 分析资料,尽可能多地列举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决 问题 评估每个解决问题犯法的可行性及与其效果 选定最适宜的可行方法解决问题 承认问题的存在并确认有解决的必要 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并开始收集有关的资料 22、团体心理咨询的结束一般有哪些方法? (1)结束之前举办告别活动 (2)主持人在结束时对团体心理咨询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与总结 (3)成员评价自己在团体中扮演的角色 (4)集体展望未来,明确今后应该怎样做 集体展望未来,明确今后应该怎样做 主持人在结束时对团体心理咨询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与总结 成员评价自己在团体中扮演的角色 结束之前举办告别活动 23、主持人的工作职责有哪些? (1)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成员; (2)注意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3)适度参与并引导; (4)提供恰当的解释; (5)创造融洽的气氛; (6)帮助成员注意此时此地的状况; (7)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妥善处理成员之间的关系 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成员 注意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成员 帮助成员注意此时此地的状况 提供恰当的解释 成员间 适度参与并引导 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妥善处理成员之间的关系 创造融洽的气氛 24、主持人的伦理职责有哪些? (1)应时常反省,适当定位自己的角色 (2)对团体的目标和发展有较大的把握 (3)真诚对待每一个成员 (4)尊重团体成员的人格完整 (5)主持人严格保守团体成员的秘密 (6)主持人应及时、理智地处理团体中出现的特殊事件 (7)不应该利用团体成员 (8)主持人在团体开始或进行中,在适当的时候,应对成员说明他们可能会面对的生 理及心理上的风险 (9)主持人不应将团体心理咨询要求不相符的,自己的个人价值观灌输给成员 (10)若需要将团体活动录像,主持人应先告诉成员录制的目的及用途,征得成员的 同意 应时常反省,适当定位自己的角色 主持人自身 对 待 成 员 真诚对待每一个 成员 对团体的目标和发展有较大的把握 主持人应及时、理智地处理团体中出现的特殊事件 主持人在团体开始或进行中,在适当的时候,应对成员说明他 们可能会面对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风险 不应该利用团体成员 主持人严格保守团体成员的秘密 尊重团体成员的 人格完整 若需要将团体活动录像,主持人应先告诉成员录制的目的及用 途,征得成员的同意 主持人不应将团体心理咨询要求不相符的,自己的个人价值观 灌输给成员 25、主持人在处理团体中的特殊问题时,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1)主持热本身要有健康的人格 (2)主持人要具有相当的心理咨询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主持人要自始至终参与活动 (4)主持人要对成员无条件地接纳 (5)准备一个备用技术 (6)主持人要对抵触情绪有所预见 心理 主持热本身要有健康的人格 主持人要对成员无条件地接纳 技术 主持人要具有相当的心理咨询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准备一个备用技术 操作 主持人要自始至终参与活动 主持人要对抵触情绪有所预见 26、适宜团体心理咨询的人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1)自愿参加 (2)愿意向组内成员倾诉个人的问题 (3)能坚持参加小组活动 (4)对团体心理咨询的价值良好的评价 (5)有能力参加小组活动 对团体心理咨询的价值良好的评价 自愿参加 愿意向组内成员倾诉个人的问题 有能力参加小组活动 能坚持参加小组活动 27、沉默者旁观行为如何处理? (1)对性格内向者,以多鼓励为主 (2)对认知有偏差者,可以通过个别会谈,帮助它们改变不合理观念 (3)对高期望者,引导它们认真体会正在开展的活动,逐渐激发他们的兴趣 28、依赖者顺从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1)与成员的个性有关 (2)与成员的工作特点有关 (3)团体主持人干预过多 内因 外因 与成员的个性有关 与成员的工作特点有关 团体主持人干预过多 29、好胜者支配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应对? 原因: (1)成员以自我为中心 (2)成员内心充满不安全感 (3)有的成员会将工作中的身份不自觉地运用到团体活动中 应对方法: (1)主持人出面干预 (2)等待团体成员自己解决 成员内心充满不安全感 自身因素 成员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成员会将工作中的身份不自觉地运用到团体活动中 社会因素 30、攻击者攻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1)在生活中受到刺激或伤害对别人不再信任 (2)个性过强,不善于与人相处 (3)不愿参加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个性过强,不善于与人相处 不愿参加团体心理咨询活动 在生活中受到刺激或伤害对别人不再信任 31、抗拒着涣散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原因: (1)习惯性地对事物的投入较少 (2)兴趣容易转移 (3)非自愿参加团体 (4)在团体交往中曾受过伤害 (5)触景生情而排斥 (6)团体与期望有较大差距 解决: (1)主持人主动与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 (2)加强团体本身的吸引力 (3)向成员说明团体的运用、目标,减少因期望过高而产生的抗拒 原因 习惯性地对事物的投入较少 兴趣容易转移 在团体交往中曾受过伤害 触景生情而排斥 非自愿参加团体 团体与期望有较大差距 应对 加强团体本身的吸引力 主持人主动与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 向成员说明团体的运用、目标,减 少因期望过高而产生的抗拒 第四节 团体心理咨询的初期 一、知识点导读 筹划 实施 目标 类型 组建 二、知识点 32、团体心理咨询目标的功能有哪些? (1)导向作用 (2)聚焦作用 (3)坚持作用 (4)评估作用 33、团体心理咨询目标的层次是什么? (1)独特目标 (2)一般目标 a、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帮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使他们能够对自我 有更适当的看法 b、通过与其它成员沟通交流,学习社交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c、帮助成员培养责任感,关心而敏锐地察觉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d、培养成员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从而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e、增强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 f、帮助成员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协助他们做出评估,并作出修正与改进 自身 增强成员独立自主、自己解决问题和抉择的能力 帮助成员澄清个人的价值观,协助他们做出评 估,并作出修正与改进 通过自我探索的过程帮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自 己、接纳自己,使他们能够对自我有更适当的看 法 社交 培养成员的归属感与被接纳感,从而 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 挑战 帮助成员培养责任感,关心而敏锐地 察觉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与其它成员沟通交流,学习社交 技巧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34、团体类型有哪些? (1)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 (2)旨在协调人际关系、训练生活技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敏感性训练 (3)治疗性的团体心理咨询,目的是解决人较深层次的冲突和困扰 发展 适应 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 旨在协调人际关系、训练生活技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敏感性训练 治疗性的团体心理咨询,目的是解决人较深层次的冲突和困扰 35、团体组建有哪几个阶段? (1)导入阶段 (2)实施阶段 (3)终结阶段 36、团体活动的纪律包括哪些? (1)保守秘密 (2)坦诚相待 (3)全身心投入 (4)平等对待 保守秘密 坦诚相待 平等对待 全身心投入 37、团体组建活动包括哪些? (1)课程导入 (2)破冰活动 (3)分组方法 第五节 团体心理咨询的中期 一、知识点导读 具体活动形式 任务 人际沟通团体的咨询活动 成长性团体的咨询活动 二、知识点 38、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导入阶段基础上鼓励成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 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引导团体成员相互探索、互相适应、相互支持,找出他们在团体中的互 相关系和位置 成员 成员间 深化自我认识 找出互相关系和位置 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 团体成员相互探索 39、常用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有哪些? (1)人际沟通团体的咨询活动 (2)成长性团体的咨询活动 第六节 团体心理咨询的结束仪式 一、知识点导读 评估 方式 内容 二、知识点 40、团体心理咨询的评估方式有哪些? (1)自我陈述 (2)心理测量 (3)检查评估 评估主体 成员 主持人 第三方 评估方式 自我陈述 心理测量 检查评估 41、团体心理咨询的评估内容有哪些? (1)预测性评估 (2)过程性评估 (3)总结评估 时间线 活动前 活动中 活动后 评估内容 预测性评估 过程性评估 总结评估 42、评估报告的写作要求 (1)充分掌握团体成员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变化 (2)对调查、测量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3)恰当地选用事例 附录 团体心理咨询各阶段活动举例 一、一般游戏 游戏的名称:一起走过“地雷阵” 活动目的:促进成员沟通与交流,建立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活动说明: (1)时间:15—30 分钟。 (2)人数:不少于 15 人。 (3)道具:选择一块宽敞平整的游戏场地;每对参赛者一块蒙眼布;两根约 10 米长 的绳子;一些报纸,用来代表游戏中的“地雷”。 导入: 两天前,你和你的战友到敌方内部执行任务,不幸被捕,关进同一间牢房。黎明前, 你的战友有机会可以逃出去搬救兵,而你由于受伤不能同行,但是他不熟悉牢房外的地形 在这样一个没有月亮的黑夜,你的战友不得不穿越一个地雷阵才能脱离危险。你很清楚敌 人的情况和地雷阵具体的布局。所以你需要在你的战友穿越地雷阵的时候以喊话的方式为 他指引方向。如果你的战友在穿越过程中碰到地雷或撞到地雷阵中的其他人,他必须静止 30 秒钟才能继续移动。如果他不小心踩了“地雷”,那么你们的合作小组将被淘汰出局。天 很快就要亮了,你的战友必须很快穿越地雷阵。否则,一旦天亮,哨兵就会发现地雷阵中 的逃犯并开枪将他击毙。为了挽救你们的生命,赶快开始行动吧! 步骤: (1)随机将两名成员编为一个行动小组。 (2)给每位搭档发一块蒙眼布,每位搭档中有一位需要蒙上眼睛。 (3)眼睛蒙上后就可以布置地雷阵。把两根绳子平行放在地上,绳距约为 12 米。这两 根绳子标志着地雷阵的起点与终点。 (4)在两根绳子之间尽量多地铺上一些报纸,代表“地雷”。铺的时候不要按任何规 则。 (5)被蒙上眼睛的成员,在同伴的引导下,走到“地雷阵”的起点处并挨着起点站好。 他的搭档退到他身后两米处。 (6)主持人导入开场白,即上述导入语。 集体讨论: (1)做完游戏,大家感受如何? (2)能清楚搭档的口令吗? (3)游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4)这个游戏对现实工作、生活有何启发? (5)搭档如何交流能更好的完成任务? 小结: 在成员讨论的基础上,主持人可以进一步提升游戏的现实意义。 注意事项: 注意蒙眼睛的成员的安全,他们有时会走到游戏场地之外;游戏可以在室外也可以在 室内进行;地雷可以用报纸也可以用胶带、硬纸板等代替 二、主持人处理特殊事件的活动 名称:停下来,谈谈现在的感觉 目的: (1)澄清个人此时此地的情感。 (2)探究妨碍团体发展的障碍。 人数:不限 地点:安静舒适的空间 时间:不限 内容与步骤 (1)说明:主持人说明何以要暂停进行中的活动,转而讨论个人当时的感觉。 (2)成员逐一发表个人此时此地的感觉,或自动发言,或采用轮流及指定的方式。 (3)综合讨论。 注意事项: 此类活动(技巧)是于团体活动发生障碍时用的,故时间的安排全视当时情况而定。 备注: 适用对象: 青少年以上。 适用时机: 活动发生障碍时,随时应用。 一般说明: 团体在进行的过程中,遇到僵局、冷场或火暴的情形时,例如成员在讨论问题时彼此 坚持己见,不肯接纳他人的意见,导致气氛的僵持,主持人可以暂停正在进行的活动,转 而由成员谈谈现在的感觉,澄清彼此的情感以免留下症结,以帮助团体活动继续进行下去。 三、课程导入活动 名称:列队行进的毛毛虫的故事 目的:引导受训者认识到被动接受他人言行影响的危险性。 时间:约为 5 分钟。 参加人数:不限 场地要求:不限 所需的材料:无 内容与步骤: 大家一起来听这个故事:有一种毛毛虫叫作列队行进的毛毛虫,之所以这么叫它们, 是因为一旦有一只毛毛虫选定了方向,其他毛毛虫都会紧随其后,沿着同一条路爬行。实 际上,跟随者的行为已经变成机械的反应了,因此它们的眼睛半闭着,把周围的世界都挡 在了视野之外,所有思考都让领头的毛毛虫去做,朝哪个方向走也让它去决定。它们的行 为只是机械地例行公事。 法国自然学家让亨利·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诱使领头的毛毛虫围着一个大花盆绕圈, 其他毛毛虫紧紧地排成一队跟着它走,形成了一个头尾相连的圆圈,谁是领头者、谁是追 随者都分不出来了,道路也无始无终。毛毛虫并没有对这种徒劳无功的行为感到厌烦,相 反它们没头没脑地走了几天几夜,直到由于没有进食而饥饿难耐,疲惫不堪地从花盆上掉 下来为止。这群完全依靠直觉、经验、习俗和传统的毛毛虫最终劳而无功,因为它们选错了 行为方式。 讨论: (1)受雇的员工们在哪些方面与列队行进的毛毛虫相似? (2)像你这样的受训者是否有可能成为列队行进的毛毛虫现象的牺牲品?解释一下原 因。 (3)我们怎样防止自己与他人成为这些毛毛虫似的人物? 四、破冰游戏 名称:互相认识一下 目的:使与会人员互相认识一下,创造一种轻松友好的气氛。 参加人数:不限 场地要求:不限 内容与步骤: 给每人发一个空白姓名标签,请他们把自己的名字或绰号写在上面。然后请他们简短 地列举出两个与自己的有关的可以当话题的单词或短语,比如来自哪个省、爱好、职业情况 等,见下例。 王军:(1)居住在河南省;(2)喜欢慢跑。 给与会人员足够的时间(约 2 分钟)来写下有关自己情况的两项单词或短语,然后请 他们随意组合成两人或三人的小组。每过 3—5 分钟,就请他们“交换伙伴”,以此来鼓励 每个人都去结识尽可能多的新伙伴。 讨论: (1)这一练习是否有助于你结识其他人? (2)什么情况会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3)现在你认为你对这一群体的参与程度如何? 备注: 请与会人员列举出五项与自己情况有关的、可以用作话题的单词或短语。给与会人员足 够的时间(约 5 分钟)来写下自己的五项情况,然后请他们随意组合成两人或至多不超过 三人的小组。每过几分钟,就请他们“交换伙伴”,以此来鼓励每个人都去结识尽可能多 的新伙伴。这里的小窍门是:要想加快这一活动的节奏,可以在与会人员签到时就发给他 们姓名标签,请他们当场在姓名标签上写下自己的姓名、绰号和描述自己情况的单词或短 语。 五、分组活动 名称:几种典型的分组方法 目的:由不同人士组成讨论小组,在分组过程中要尽力避免困惑、耽搁或不悦 参加人数:不限 场地要求:不限 所需的材料:姓名签、座式姓名牌或乒乓球 内容与步骤:   传统方法。你仅仅需要把与会人员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比如由五个人组成一组,布 置给他们一个讨论题或一个任务,再告诉他们规定的时间。 另一种“报数”方法在需要把与会人员平均分成若干小组时特别有用。确定一个为分 组而需要重复出现的数字: (1)数一下总人数(=N)。 (2)确定每组的人数(=X)。 (3)用N除以X得出一个数字,请所有与会人员报数,报到这一数字后再从头开始, 直到所有人都有了一个数字为止。 (4)请数字相同的与会人员坐在同一张桌子旁。 还有一种方法是预先给每人分配一个数字或字母,写在他们的姓名签或座式姓名牌上。 那么,当你想让与会人员组成新的小组时,只需要请所有A组的合到一起,所有B组的合 到一起,依此类推。 第四种方法是事先准备一些乒乓球,上面按照你希望分成的小组的人数写好 1、2、3 等。 仅仅向与会人员宣布你想让他们分成几组,然后把球扔给他们,直至每人都拿到一只。请 他们找到有相同数字的人组成讨论小组。 六、人际沟通的团体活动 名称:信任之旅 目的:通过活动加强团体的凝聚力,使得团体成员间信任程度加深 时间:训练活动一般根据活动路线长短来定,一般 1 小时至 1 小时 30 分 道具:眼罩(能使得眼睛蒙上的东西,如毛巾)、绳索 步骤: 在活动进行之前,选定路线。路线要有弯曲,最好是参与者不熟悉的,并有一定难度 的障碍物,如楼梯、假山 将人员分成A、B两个小组。 A组成员先帮B组成员蒙上眼睛,用绳索将手绑住,接下来B组成员一一对应在原地 使A组成员转 3 圈,然后扶着前行,按照指定路线通过障碍物。在行进的过程中不许说话, 可以有提示。完成后,两组互换,重复同样行动。 小组交流当时的体会、感觉、启示,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在蒙上眼睛的时候个人感受是怎样的? (2)在行进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对同伴是否信任?是否感受到了同伴的帮助? (3)在得到同伴的帮助时有什么感受?未得到同伴的帮助有什么感受? (4)到达目的地后,对整个活动有何感想? 八、成长性团体的活动 名称:成长团体的价值澄清 目的: (1)澄清个人的价值系统。 (2)探索团体内所共同持有的价值。 (3)研究存在不同团体间的价值差异。 (4)除去不同成员所保持的保守价值观。 团体人数:8—12 人。 时间:90 分钟。 所需材料: (1)成长团体工作单。 (2)纸和笔。3.海报纸、色笔、胶带。 场地: 足够大的空间,使大家能分成次小团体聚合讨论,又不致彼此造成干扰。 内容与步骤: (1)主持人发纸和笔,且指导成员写下团体成员的名单。 (2)请成员各凭感觉,按每个成员在团体中的参与度,排出每位成员的顺序。头一个 姓名是感觉最主动的人,最后一个姓名是最被动人。这种评量的工作各自进行,避免彼此 交换意见。 (3)均已完成评量时,请一位成员念出他的评量结果,同时其他的成员把自己所得的 评量记录下来。 (4)请求每位成员依其所得到的参与度层次,相互作回馈。 (5)指示并协助整个团体寻找协议———将每位成员所认定的参与度做成综合的评量 顺序(催化员于此时须特别观察并记录这问题解决阶段,各成员所述说不同层次的参与 度)。 (6)把成长团体的价值工作单分发给每位成员,并请其独自完成填写(约 10 分钟)。 (7)当所有成员已完成工作时,按综合评量顺序,将成员分成三个次小团体(头三位, 中间三位,后三位)。(视实际人数酌加考虑。) (8)要求次小团体发觉他们在工作单所标明的价值,有哪些是共同被接受的,有哪些 是被共同排斥的。然后,一起讨论这些价值对他们参与团体活动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如何 (约 20 分钟)。 (9)每个次小团体选一位代表报告该团体的发现。且在次小团体内,预先述说一次其 摘要内容。 (10)整个大团体聚集在一起,且由三位代表发表摘要报告。 (11)主持人核记每个次小团体最常接受和排斥的那些价值于海报纸上,接着带领讨 论,焦点集中在价值系统与影响参与度之间的关系。 (12)尝试协助每位成员实验自己的新行为模式,及追求个人成长目标的实践。 九、结束活动 名称:化装舞会 类型:结束团体的活动 目的:发挥个人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化装形式,将参与团体后个人的新面目具体表现出来 以喻示走向新生活。 时间:约 60 分钟 参加人数:全体成员 场地要求:可以跳舞的场地 所需材料:录音机、录音带、化妆品、自备道具 内容与步骤: 事先,主持人先通知大家将举行舞会,请每位成员先思考团体对他的影响,然后以化 妆的方式表现出来。   活动开始时,先放轻松的音乐,每个成员化妆,然后与其他人互相握手,自由交谈。   每个成员轮流站到中央,听取其他成员对他打扮的印象和感觉,然后自己介绍为什么 这样打扮,含意是什么。每个成员轮流到中央接受大家的评价。 全部评价和介绍结束时,可以参考他人意见改装,而后随舞曲翩翩起舞。

19 页 232 浏览
立即下载
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 08. 8 暗示效应 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 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 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反暗示效应 指用说反语或过分夸大达成相反结果的效应。广告商可利用反暗示效应推销产品,这与 逆反心理不同,而与调动人们注意力有关。广告过头,也造成反暗示效应,结果使消费者产生怀疑, 反而不敢去轻易购买他的产品。反暗示效应可有效应用于市场营销和商品广告中,使消费者对所需 商品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达到销售和宣传的目的。 社会定势效应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 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 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从众效应 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 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 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马太效应 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 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 重要的自然法则。 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 。 “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开 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 都跑到人间了。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 禁果效应 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 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轰动效应 这是一个通过引人注目的事件,达成轰动的社会效应。如一个美女,偏要找个最丑的丈夫, 让别人吃惊,或某人有意做件荒唐事,造成社会轰动。 蝴蝶效应 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 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传播扭曲效应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层层扭曲,以至面目全非(而且多是夸张、增值而非缩小、减 值的),这个常见的心理效应,定名为传播扭曲效应。 名人效应 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 象的统称。名人效应已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名人代言广告能够刺激消费,名 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者等等。简单的说名人效应相当于一种品牌效应,它可以带动 人群,它的效应可以如同疯狂的追星族那么强大。 CHINA |南京市栖霞区新港大道 7 号 1 心理学效应 08. 8 安慰剂效应 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 placebo 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 得到舒缓的现象。 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 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首因效应 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威严效应 它指的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而有经验 的教师则会一言不发走上讲台,用威严的目光环视四周。这时,教室却会奇迹般迅速安静下来。这就是 空白效应带来的效果 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 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目标效应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产生出意志力量。 一个即将死亡的人,为盼儿子归来,与他见最后 一面,其心理作用甚至可推迟死亡,这便是目标效应在起作用。 沉锚效应 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 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 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惊恐效应个别的、局部的事件,引起整体的、广泛的惊慌与恐怖的效应。 刻板效应 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 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附和实验者 的期望,这种现象成为实验者效应  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 们就把它们称为 “多米诺效应”。 囚徒困境 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 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权威效应 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 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霍桑效应 起源于 1924 年至 1933 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 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 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 CHINA |南京市栖霞区新港大道 7 号 2 心理学效应 08. 8 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 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认同效应 是指人们在情感及认知方面对事件所要表达的意义的认同程度,明显地影响他们对这一 事件的评价、态度和行为,即心理认同制约人们对特定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白脸红脸效应在管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表扬与批评所起的正反心理效应地现象。 这里的白脸实 际上就是指批评,它从负面去禁止人的消极行为,红脸实际上指的就是表扬,它从正面去激励人的 积极性,以产生积极的向善行为。 血缘效应 即是血缘在人际关系中的凝聚力与终合力的社会效应。它是一种生物本能,在所有社会心 理效应中,除了有关两性关系的个别效应外,血缘效应是最原始、最低级、最本能的心理效应。 噪音效应 噪声的心理生理效应主要为引起烦恼、干扰言语通讯、影响工作效率、降低听力甚至引起 疾病,引起人们的烦躁不安、心情变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影响休息和造成睡眠障碍。 许多作家喜欢到远离城市的地方,到个偏僻的山村去写作,他们不自觉地掌握了噪音效应的原理, 避开噪音效应。 嘎萨效应 是指动物吃过食物后如果产生厌恶后果,则下次不再吃这种食物的行为,即条件刺激引 起动物对食物味觉、嗅觉、视觉的综合厌恶反应。人也一样,某些儿童的偏食原因就是由此引起,尤 如有人吃一次香菜后,不堪忍受其味道,而终生不吃香菜。或者,对一种好吃的东西一次吃得太多, 造成反胃,呕吐腹泻,以后便不再喜欢吃这种食物。 蔡加尼克效应 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当人们接受一项工作时,内心便 产生一种完成这项工作的准需求,完成工作便意味着解除心理紧张,或使准需求得到满足;如果未 完成工作,紧张状态继续存在,准需求有待实现。这就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 完成任务的动机会促使人对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并且还会产生要完成它的欲望。 阿伦森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和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 断减少的人或物。 罗森塔尔效应 也称作期待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 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 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德西效应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 力。 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 效应。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 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顺序效应 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在对两个刺激进行比较时,与刺激的客观顺序 实际上并无关系,但当人们出现把通常最先出现的刺激或后面出现的刺激评价过大的倾向称之 CHINA |南京市栖霞区新港大道 7 号 3 心理学效应 08. 8 为顺序效应。人们回忆经历的时候只是回忆一些片断,而非回忆全部的细节。一般来说,以下几 个因素对人们的回忆有很大影响:苦乐顺序的发展趋势,最高和最低点,结尾。 水桶效应 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 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 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 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社会促成效应 人们在共同工作或者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比单独进行的时候升高或降 低。 激活效应刺激有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发挥作用。 冷场效应演讲或演出的场面冷静,人数稀少,会造成冷场,此外,即使场面不错,由于演讲者、演 出者不能调动听众、观众情绪,场上气氛就会出现短暂的冷落、散漫和纷 乱,以致破坏整个的氛围, 呈现冷场局面。这种氛围的快速消极蔓延。 定位效应 含有取代基的苯衍生物,在进行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时,原有的取代基,对新进入的取 代基主要进入位置,存有一定指向性的效应。 贝尔纳效应贝尔纳的同事和学生们都相信,按创造天赋讲,贝尔纳是可以不止一次地获得诺贝 尔奖金的。然而,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不过是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勋章和国外院士之职。他一直由 于缺乏‘面壁十年’的恒心而蒙受了损失”。人们将这种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发散,对科学 创造是非常不利的状态。 好心情效应 人们在心情好时,更容易帮助别人的常见心理效应。 鸵鸟效应当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会把头钻进沙子里,鸵鸟自以为安全,其实不然,殊不知, 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无法完全避免,必须勇敢去面对,勇敢地去承担,因为逃 避不是办法,逃避责任的同时你就丧失了权利和成功的机会。“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 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寻斧效应因信息获取不准或偏见,造成当事人对某事物的错误认定。 海格力斯效应“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 你不痛快”。这是指一对一的人际互动。这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 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颜面效应经常在一起的人,虽经多年的时代变迁,却感觉不到对方的颜面衰老。而相隔多年不见的 人,一旦再相见,就会发觉对方明显地衰老;然而一旦在一起生活几天,甚至几小时,又会捕捉到 对方的年轻时的风茂,很快就又改变了初见面时过重的衰老感。 出其不意效应在别人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地让他做一件并不困难的事,他会很容易服 从,这叫“服从效应”,也叫“下意识服从效应”。出其不意效应表明在别人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的 情况下,突然地采取秘密、快速、大胆的行动,就很容易达到目的。 CHINA |南京市栖霞区新港大道 7 号 4 心理学效应 08. 8 瓜田效应 这是指瓜田李下易被怀疑的心理效应。 异性效应 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 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乡村维纳斯效应,指的是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们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 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再也想象不出还有更漂亮的人。 “乡村维纳斯效应”比 喻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一旦接受了一个与事实相符的解释,由于受到自我满足思维和定向思维的约 束。 陌生时长效应人在陌生、新奇的地方,会产生时间长、时光慢的错觉,这种错觉。 巴拉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 将这种倾向。 换物效应在等同价值的交换的时候,并不存在吃亏问题,而在换物中的主动方却被拒绝的现象。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实质上是社会刻板经验在起作用,即“对方主动跟我换,肯定他有利可图, 我才不上当呢!”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 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 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 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 “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 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 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 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 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门坎效应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 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 1966 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 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 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 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 1901 年至 1982 年 先后出现了 25 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 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 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 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 绪。 CHINA |南京市栖霞区新港大道 7 号 5 心理学效应 08. 8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 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 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 失真。 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 3 名学生共 18 人写在一张表格上, 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 18 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 发现这 18 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 、 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 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 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贝尔效应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 。 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 被称为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 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 鲶鱼效应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 , 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 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 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 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对于一个单位来说, 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 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 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 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理,以及自己怀 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 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 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 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异性效应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 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 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 , 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 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接物待人灵活之外,和她端 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CHINA |南京市栖霞区新港大道 7 号 6 心理学效应 08. 8 责任分散效应 1964 年 3 月 13 日夜 3 时 20 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 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 "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 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 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 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 38 位 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 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詹森效应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 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 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 , 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 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 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 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巴纳姆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 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培哥效应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 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 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 容倒背出来。 迁移效应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它有三种效应方式: 先行学习 A 促进了后继学习 B 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 A 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 B 的效应 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 A 促进了后继学习 B 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 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 却恰好相反。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 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反馈效应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 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 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 8 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 也同样进行了 8 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 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 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一词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他以此来概括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 CHINA |南京市栖霞区新港大道 7 号 7 心理学效应 08. 8 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 他们的成绩。 水桶效应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 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 奋起效应这是与破摔效应意义相反的一种积极效应:当一次大的挫折后,受挫人不仅不气馁,反而 激发起改变现况、奋力向上的意志,从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应,即奋起效应。 糖果效应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 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 2 块糖,如果你能坚持 20 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 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 4 岁的孩子 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 2 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 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 一块。 实验结果:2/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 20 分钟得 2 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 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 干脆躺下睡觉 ——为了熬过 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钟内他们 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 12 年的追踪,凡熬过 20 分钟的孩子(已是 16 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 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 1 块糖的孩子(也已 16 岁了), 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有多少被试孩子,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我认为 4 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4 一 16 岁期间,12 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 更大的作用。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 他们去完成 20 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 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 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 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种因工作压力所致 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 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 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 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 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 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 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 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 定势效应定势效应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时茂说陈佩斯:“就你那模样, 一看就是个反面角色……”然后说自己:”看我穿上这身衣服,起码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呀……”这 就是从长相产生的定势效应。“疑人偷斧”也是这个道理,它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势效 CHINA |南京市栖霞区新港大道 7 号 8 心理学效应 08. 8 应。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定势效应,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人。而对于一个犯过错误或不被看重 的人来说,要改变别人的定势效应,就要对自己的成绩或好事做适当宣传,在别人的心目中改变的 、 不好的定势效应,建立新的、好的定势效应。 得寸进尺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 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 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 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 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 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 高 3 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 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 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触摸的心理效应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 45 分钟的抚摸实验。一般认为,早产儿应该生 活在一个隔离的,犹如子宫般的环境中,抚摸只会给他们压力感,会有碍他们的生长。然而他对 20 个早产儿每天做 3 次、每次 15 分钟舒缓而有力的抚摸。10 天中,接受抚摸的婴儿比没有得到抚摸的 婴儿平均重 47%,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 8 个月末,他们的体质和智力有明显提 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 6 天。弗尔德说: “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 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 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 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 有气味而举手呢? 边际效应 原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样的东西的价值同它满足的需要成正比,这就是雪中送 炭之所以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的原因所在。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 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 个侧面。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 应”、“比马龙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 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安泰效应,是指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没有 群众的支持,任何支持都是软弱无力的;水失鱼,犹为水;鱼无水,不成鱼。 金鱼缸效应 金鱼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里面的情况都一清二楚。 “金鱼缸效应”也可以说是“透明效应”。它是一种比喻,也就是极高透明度的民主管理模式。 CHINA |南京市栖霞区新港大道 7 号 9 心理学效应 08. 8 羊群效应 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 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CHINA |南京市栖霞区新港大道 7 号 10

10 页 216 浏览
立即下载
!心理学--学习课件

!心理学--学习课件

學習 「學習」的定義 • 指經由訓練或經驗,使個體在行為上產生 較持久改變的歷程. • 學習是指較為持久的行為改變 • 學習可因訓練或生活經驗而來 • 學習有多種類型 • 學習會造成大腦構造的改變 行為學習 • 古典制約或操作制約中的「刺激-反應」 聯結是所有學習的基礎 • 所有動物都遵循相同的學習法則 • 環境事件,特別是具懲罰性或酬賞性的事 件,是行為產生的原因 認知學習 •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可分為兩種: – 為保有而學習 • 若小朋友被傳授正確的知識,並期待他們日後可以 表現所學的學習,稱之。 • 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屬之。 – 為解決問題而學習 • 如果給兒童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正確答 案或是解決方式,稱之。 • 認知學習屬之。 聯結論 • 透過聯結學習  – 我們很自然地會把同時發生的事情聯想在一起 • 聯結學習 – 習得二事件同時發生 • 二刺激 • 一個反應和它帶來的後果 古典制約學習 巴夫洛夫的偶然發現 古典制約學習 • 古典制約學習實驗 – 非制約刺激( unconditioned stimulus , US) :不 需經過學習就能引起反應的刺激。 – 非制約反應( unconditioned response , UR) :不 需經過學習就能對非制約刺激起的反應。 – 制約刺激( conditioned stimulus , CS ):本為中 性刺激,與非制約刺激連結,能引起反應的刺激。 – 制約反應( conditioned response , CR ):由制 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 古典制約學習       US (meat)                 produces: Click arrow                            古典制約學習 古典制約學習 古典制約學習 Watson's Little Albert Study • John B. Watson 在他的實驗中利用 11 個月大 的小亞柏 (Little Albert) 來研究恐懼制約。 • 他給小亞柏看一隻白老鼠 (US) 和同時給一 個很大的聲音 (CS) 。 • 在數次配對之後,小亞柏開始會害怕白老鼠 (CS) 。 • 之後,小亞柏開始對那些類似 CS 的東西產 生害怕 ( 類化 ) ,也就是出現 CR 。 生活上的古典制約 • 如果你都用罐頭食物餵狗, 當你在使用開罐器時會發生 什麼事?當然,狗會跑過來, 即使你開的是水果罐頭。這 是因為狗已經把開罐的聲音 和牠們的食物形成聯結了。 • 很多啤酒廣告使用穿比基尼 的美女當廣告主角。這些年 青的美女 ( 非制約刺激 ) 會讓多數男性感到愉悅,而 啤酒就和這個效果做聯結。 相同的現象也適用於許多廣 告採用的音樂等等。 Nausea Conditioning in Cancer Patients UCS (drug) UCR (nausea) CS (waiting room) CS (waiting room) UCS (drug) UCR (nausea) CR (nausea) 古典制約學習的現象與原則 • 古典制約學習中的一般現象 – 類化 (generalization) : • • • 與 CS 性質相似之的刺激,無須經過制約學習歷程, 即可引起同樣的 CR 。 如果狗一旦對鈴聲形成制約反應,對其近似鈴聲 的聲音,一樣可以產生流口水反應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古典制約學習的現象與原則 • 古典制約學習中的一般現象 – 辨別 (discrimination) : • • • 與 CS 類似之刺激和 CS 同時出現時,個體將表現 出選擇性反應,只向 CS 反應。 就是個體能夠對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應,或是 在多種刺激中選取某一刺激去反應。 Eg. 紅燈反應 ( 有食物 ); 綠燈反應 ( 電擊 ) 古典制約學習的現象與原則 • 古典制約學習中的一般現象 – 消弱 (extinction) : • 制約建立後, CS 單獨出現,且不伴隨 US 出現, 制約反應將逐漸減弱,甚至完全消失。 古典制約學習的現象與原則 • 古典制約學習中的一般現象 – 自動恢復 (spontaneous recovery) : • 消弱現象出現後,過一段時間,再單獨呈現 CS , 仍會引發 CR 。 古典制約學習 Strength of CR Acquisition (CS+UCS) Extinction (CS alone) Spontaneous recovery of CR Extinction (CS alone) Pause 古典制約學習的現象與原則 • 古典制約學習中的一般現象 – 保存( saving ): • CS 與 US 再次伴隨出現,時間雖不長, C R 可以回到最初獲得的狀態, saving 指的 是此時所需要的配對次數較原先習得時配 對次數少,減少的配對次數就是所謂的 sav ing ,也就是省下一些力氣的意思 古典制約學習的現象與原則 • 古典制約學習中的一般現象 – 高階制約作用( higher order conditioning ): • CS 引起 CR 後, CS 可當作 US 與另一 CS ( CS 2 )配對,形成另一層次的制約 • 次級制約學習 (second-order conditioning) – 代幣 (CS) -  換食物 (US) – 燈光 (CS) - 代幣 (US) • 高階制約學習 (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 食物,房子,車子 (US1) - 錢 (CS1, US2)- 工作 (CS2,U S3) - 唸書 (CS3, US4)-….. 各種形式的制約: • 依 CS 、 US 呈現的時間先後分: • 以 US 的性質分: 各種形式的制約: • 依 CS 、 US 出現的時間先後分: – – – – – 同時制約作用 (simultaneous conditioning) 延宕制約作用 (delayed conditioning) 時間制約作用 ( 逆向制約作用 (backward conditioning) 遺跡制約作用 (trace conditioning) CS 和 US 的時間順序 CS 和 US 同時開始 CS US ( 同時制約作用 ) Simultaneous Conditioning: CS 和 US 的時間順序 延宕制約作用 (Delay Conditioning): CS 先於 US ,並和 US 重疊。 CS US CS 和 US 的時間順序 遺跡制約作用 ( Trace Conditioning) CS 在 US 開始之前開始,並結束 CS US CS 和 US 的時間順序 關鍵因素 : CS-US 的時間間隔 CS 開始到 US 開始之間的時間間隔 CS US 每個情境都有它最適的 CS-US 的時間間隔, 太長或太短都會減緩制約成功的時間。 CS 和 US 的時間順序 g) CS US 逆向制約作用 (Backward Conditionin CS 在 US 出現後才開始 CS 和 US 的時間順序 將這些制約作用依照有效性排列: 最佳 延宕制約作用 遺跡制約作用 逆向制約作用 最糟 同時制約作用 各種形式的制約: • 以 US 的性質分: – 可欲制約 (appetitive conditioning) : • 以引起個體快樂的 US 為基礎的制約 – 厭惡制約 (aversive conditioning) : • 以引起個體厭惡的 US 為基礎的制約。 操作制約學習 • 桑代克的學習理論 – – 嘗試錯誤學習 (Trial and Error) 在問題情境中 , 個體表現出多種嘗試性的反 應 , 直到其中有一個正確反應出現 , 將問題 解決為止。 三個定律 – • 練習律、效果律、準備律 Thorndike’s Puzzle Box http://fates.cns.muskingum.edu/~psych/psycweb/history/thorndike.htm#Theory 練習律 (law of exercise ) – 練習次數愈多,個體的某種反應與某一刺激 間的連結則愈加強。 – 也就是說,任何刺激與反應間之聯結,一經 應用或練習,較未經應用換練習以前為強, 聯結愈強則反應愈敏捷。 – 就是「熟能生巧」啦 ! 效果律和準備律 – 效果律 (law of effect) – 反應後獲得滿足效果者,反應將被強化,刺 激反應間之連結加強,反之,無效果或是有 不好效果之反應將逐漸減弱。 – – – – 準備律 (law of readiness) 個體要反應,可讓他反應  滿足 個體正要反應,不讓他反應  苦惱 個體不想反應,強迫它反應  苦惱 效果律 (law of effect) 行為表現 效果良好 增加行為再次出現 的機率 行為表現 效果欠佳 減少行為再次出現 的機率 行為甲 行為乙 行為丙 行為丁 效果良好 行為丙常會出現 Skinner  和他發明的 Skinner box 史金納的操作制約學習 ( = 工具制約學習 ) • Skinner 認為古典制約只解釋了既存的行為 可能如何和刺激配對,但是沒有解釋如何 獲得操作行為。 • 操作制約: – 以有效的反應,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 – 必需「主動的操作」,這類反應稱為「操作行 為」 • 操作行為的目標,大部分為穫取想要的東西,但也 可能是學習逃脫或避免厭惡的情境。 • 具有操縱環境因素滿足某種需求的功用。如老鼠壓 桿得食物,故又稱「工具制約作用」 操作制約的學習過程 • 制約前 S ... R ( 槓桿 ) ( 壓桿 ) • 制約中    S ... R     SR+ ( 槓桿 ) ( 壓桿 ) ( 食物的出 現) • 制約後   S ( 槓桿 ) R ( 壓桿 ) 操作制約學習的增強原則 原增強物:直接滿足個體需求 原增強作用:由原增強物的出 的刺激物 現對反應產生的強化作用 次增強物:經學習而間接使個 次增強作用:次增強物的出現 體滿足的刺激物 對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 正增強物:個體反應後帶來的 正增強作用:正增強物的出現 刺激物能強化該反應者 對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 如食物,水 負增強物:個體反應能使厭惡 負增強作用:因負增強物的消 性刺激物停止,因而強化了該 失度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 反應者。一種嫌惡刺激,如電 用。 擊 增強物的安排: 立即增強:表現正確反應 延宕增強:表現正確反應 時立刻給獎賞 後過一段時間再給獎賞      效果較好    效果較差 連續增強:只要反應正確,部分增強:只有部分正確 皆給獎賞 的反應會得到獎賞         效果較差    效果較好 強化行為 削弱行為 增強作用時間表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 • • • 固定比率 變動比率 固定時距 變動時距 (fixed-ratio schedule, FR) (variable-ratio schedule, VR) (fixed-interval schedule, FI) (variable-interval schedule, VI) 增強作用時間表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 固定比率 (fixed-ratio schedule, FR) – 每隔固定之反應次數即予增強的安排 – 例每隔五次反應就給增強,則第五次、第十次、第十 五次,...即予增強。 Fixed Ratio • a reinforcer is given afte r a specified number of c orrect responses. This s chedule is best for learni ng a new behavior • Eg.  按件計酬 增強作用時間表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 變動比率 (variable-ratio schedule, VR) – 若干次的反應才予以增強,但是究竟要多少次 數則無固定比率。 – 所以,雖然有部分的反應可予增強,但卻沒有 一個固定的、可以預測的比率。 – 但,還是需要一個平均數做為準則 Variable ratio • a reinforcer is given after a set number of correct respo nses. After reinforcement t he number of correct respo nses necessary for reinforc ement changes. This sched ule is best for maintaining behavior. • Eg.  買六合彩;角子機 增強作用時間表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 固定時距 (fixed-interval schedule, FI) – 每隔固定的時間就給增強的安排。 – 例:每隔三分鐘即予增強,那麼時間到了第三、 六、九...分鐘,應予增強。 Fixed interval • the first correct respons e after a set amount of ti me has passed is reinfor ced (i.e., a consequence is delivered). The time p eriod required is always the same. • eg. 月考,周考 增強作用時間表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 變動時距 (variable-interval schedule, VI) – 雖然是間隔若干時間予以增強,但是間隔時間 之長短並無固定。 Variable interval • the first correct response after a set amount of time has passed is reinforced. After the reinforcement, a new time period (shorter or longer) is set with the average equaling a specific number over a sum total of trials. 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的比較 特質 古典制約 操作制約 聯結類型 刺激間 反應和它的結果間 個體的狀態 被動 主動 注意的焦點 反應之前的是什麼 什麼追隨反應而來 通常包含的反應類 自發性或反射性反應 型 自發性反應 通常包含的身體反 內在反應:情緒或腺體反應 應 外在反應:骨骼肌、運 動、口語反應 反應的範圍 相對地比較簡單 簡單到高度複雜 學到的反應 情緒反應:害怕、喜歡、不 喜歡 目標導向的反應 認知學習 •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可分為兩種: – 為保持而學習 • 若小朋友被傳授正確的知識,並期待他們日後可以 表現所學的學習,稱之。 • 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屬之。 – 為解決問題而學習 • 如果給兒童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正確答 案或是解決方式,稱之。 • 認知學習屬之。 認知學習重視以下學習原則 • 選擇性的知覺與注意 – 受以下因素影響: 1. 2. 3. 4. 5. 6. − − 個體過去的經驗與學習 個人的特殊動機 個人的價值觀念 個人的期待 個人的認知方式 文化差異的影響 關係的瞭解:需瞭解關係,學習者才能接受 結構與領悟:教材的結構、組織可以幫助記憶與理解 頓悟學習實驗 • 動物的學習不是盲目 的嘗試錯誤學習,而 是利用牠的理解力, 洞察所處的各種情境 間的關係,探知關鍵 之所在,而頓然領悟 的。 • 例:蘇丹用竹竿取香 焦 觀察學習 • 不用實際練習 • 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來 學習

63 页 181 浏览
立即下载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培训—刘凤珊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培训—刘凤珊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培训 某公司 刘凤珊 (一)培训项目简介 1. 培训信息 1.1 培训项目: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培训 1.2 培训师:刘凤珊 1.3 培训对象:培训专员、各部门主管、新晋主管、储备干部 1.4培训时间:6 月 25 日周二 1.5培训地点:公司培训室 2. 培训需求分析 从组织层面看: (1) 员工人员流失率高,每年再招聘再培训所花费用成本相当高; (2) 员工思想懈怠,工作质量较低,对公司经营和生育形象在成不良影响。 希望通过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培训(EAP)让管理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帮 助员工进行心理疏导,有效地加强思想沟通,提升团队凝聚力,构筑和谐良好 的人际关系,正确面对和缓解压力,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建设,从而最 终达到降低员工流失率,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从员工的层面看: (1) 现今市场竞争激烈,负责销售的员工在工作上难免出现心态疲惫的情况; (2) 由于产品设计、采购、销售的服务对象复杂多样化,难免会出现顾客蛮不 讲理的情况,但是因为公司对个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因而员工有时会感 到委屈; (3) 员工工作量大,辛苦劳累; (4) 公司对待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工作还是有所欠缺,导致员工错觉自身 发展空间不大,看不到美好前景等。 需通过加强员工情绪管理与压力释放、促进人际关系,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培 训,以及改善员工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价值感、幸福感,进而 促进公司的发展。 3. 培训需求信息的搜集方法 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测验法两种方法搜集培训需求信息的。通过观察各部门 的员工工作情况,以及安排员工进行心理援助测试,根据给过分析来判断的。综 合结果表示本公司必须要进行 EAP 培训。 4. 培训项目目标及收益 2.1 培训项目目标: 本次培训是为了帮助公司管理者掌握对员工进行心理干预的技术,通过适 当的方式协助员工解决心理困扰,面对员工的工作压力、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困 扰、婚姻家庭问题、健康生活方式 等进行指导;帮助员工掌握提高心理素质、保 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管理者明白应如何全方位帮助员工解决个人 问题,避免员工的个人问题影响工作。同时,员工是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员工 关怀是企业体现对员工人性化管理,以此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进而使员工保持更好的工作状态,与企业共同进步。 2.1 培训项目收益: (1) 公司收益 从公司的角度看,通过本次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培训可以提高公司的公众形 象,改善公司的的环境气氛,提高员工士气,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增加员工的留职率。从而节省了招聘费用和新员工的培训开支,减少错误解聘和 赔偿费用,降低缺勤率,减轻管理者的负担。 (2) 受训人员收益 从受训人员的角度看,了解和明白如何处理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减 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从而使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更加友好和谐,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受训人员帮助员工缓解和疏导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 状的,促进管理者与员工的友谊,有效的沟通能使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工作管理; 通过使员工与公司的目标达成一致 ,有利于管理者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 为公司储备优秀干部,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同时增强管理者的情感沟通和表达 能力,人际关系趋向和谐,获得工作过程中的心理技巧和引导。 5. 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培训的必要性 现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员工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都面临着各种错 综复杂的问题,表现在岗位动态、绩效考评、人事变动、员工协作、管理效率、创 伤抚慰、情绪安抚等诸多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心理和行为的问题需要解 决。在当前,我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有: a) 岗位竞聘、部分员工的工作任务不平衡所产生的种种不适应; b) 部分员工责任心下降,为消极、放纵、及时享乐、得过且过的生活和工作 态度创造了滋生的条件和蔓延的环境,以及部分员工的心态变化和高质 量的工作要求产生矛盾; c) 员工工作时发生的摩擦或矛盾得不到解决,导致员工间关系恶劣; d) 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忧虑,对个人发展的困惑和对企业发展走向的担 忧所形成的心理暗示。 另外,还有来自于婚姻、家庭的不幸不快和突发事件,来自于酗酒、赌博等 不良嗜好,来自于法律纠纷、邻里矛盾和家庭暴力等长期性隐忧问题,同样也是 员工心理健康的隐秘杀手。上述种种压力的合围,就会造成例如缺勤率猛涨、事 故率上升、身心疲惫、精神恍惚、效率缺失、规范性下降、组织效力低下、抑郁症和 自杀等一系列心理和病理的后果,使企业的发展严重受阻。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动力,也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正视员工 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保持和提高员工心理健康度,用 EAP 来调整员工的心 态、生态、形态和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6、 预期效果 4.1 观念转变:受训人员了解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的基本知识,作重 要的是使大部分人的观念都得到了更新和转变,勇于承认现实生活中包括自己 在内都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心理上能够大方、主动接受职业心 理健康的帮助; 4.2 行为改善:对压力管理和咨询式管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提 高管理者处理纷繁复杂事务的能力,随生活的经营和工作的管理也有了等多的 方式和方法,知道大家怎样去进一步提高神火质量和工作绩效。 4.3 技能提高:掌握了自我协调的技巧,明白如何自我调适职业心理健康和 情绪,保持个人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人缓解心理困扰;掌握了一些危机干预的 基本知识和措施。 7、培训流程(6 月 25 日当天) 时间 培训项目 培训内容 上 午 组 成 培 训 小 培训小组的形成,使受训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到培 9:30~10:00 组 训中来,每节课前相互问候,激发大家的学习热 情和兴趣。 上 午 EAP 项 目 基 10:05~10:50 本 知 识 的 普 及;互动环 节:进行触 摸笔的普通 实验 1) 2) 3) 4) 简述 EAP 项目的概念与应用; EAP 作用于收益; 以人为本的心理管理模式与企业发展; 企业领导、管理者和员工的心理健康与企业发 展; 5) 互动环节:通过对一支普通笔进行触摸的观 察,强调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 上 午 案 例 研 讨 及 举出发生在工作场所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例 10:50~12:00 员 工 心 理 问 子,通过分析职业心理健康对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题 的认知、情绪、行为困扰等,对如何自我心理健康 与情绪和保持个人心理健康提出了专业的建议, 对员工心理援助进行指导。 公司聚餐 下 午 压 力 管 理 及 1、通过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培养 14:00~15:00 咨 询 式 的 管 咨询式的管理者等一系列培训,帮助员工切实掌 理 ; 互 动 环 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心理问题的 节 : 智 力 测 抵抗力,同时也使管理者掌握员工心理管理的技 试 术,能在员工出现心理困扰问题时,很快找到适 当的方法加以解决。 2、(互动环节:智力测试,以老王买卖摄像机的 故事,问答老王是赚钱了还是亏钱,通过这个在 公众面前“测试”之上构成承认的压力反应,让 大家实实在在地觉察到紧张时候身体生理的变 化) 下 午 杜 绝 危 机 , 对工作场所可预见的种种危机及其干预进行了详 15:05~16:20 营 造 良 好 的 细的讲解;以及如何友好地与员工沟通等;知道 刚做环境 如何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提高员工的归属 感。 下 午 总结及回顾 16:25~17:00 8、 培训人员安排 时间 工作安排 工作内容 6 月 2 日~ 对 公 司 员 工 进 1. 安排个部门进 6 月 15 日 行心理健康评 行心理健康评 估方法评估员 估; 工 心 理 生 活 质 2. 总结和分析评 量现状 估结果; 3. 确定需要心理 援助的员工; 4. 制定培训计划 书及编辑教学 PPT; 5. 设计培训课程 的评估问卷。 负责人 备注 工 作 内 1. 评估结果必须保 容 1~3 密 由 人 力 2. 培训计划书与教 学 PPT 必须请示 资源招 聘专员 人力资源主管 负责; 工作内 容 4~5 由培训 专员负 责。 6 月 16 培训前期准备 日~6 月 24 日 人 力 资 1. 各类物资必须准 源培训 备好,例如: 专员负 纸、笔、水以及互 责。 动环节所需的道 具等(购买的物 资必须保存发 票 , 以 便 报 销); 2. 布置培训室; 3. 23 日 和 24 日 再 次确认出席名单 6 月 25 日 1. 列出并通知受 训人员以及告 知培训内容; 2. 准 备 培 训 物 资,填写并递 交相关申请表 格(如:物资 租用表等); 3. 调试会议室设 备,确保设备 完好无误。 进 行 员 工 心 理 详情 请见 培训 流 培 训 师 相 关 工 作 人 员 必 须 援助计划培训 程。 及培训 事先提前准备物资 专员 及现场工作安排。 人力资 源培训 专员于 绩效考 核 专 员。 6 月 26 培训后期 日~30 日 1. 收集后期培训 反馈结果及问 卷分析,培训 反馈结果总 结; 2. 跟踪需要心理 援助的员工情 况及其上级对 此的处理情 况。 7 月 1 日~ 后续工作 7月5日 ( 未 确 定) 1. 进行心理健康 培 训 专 宣传; 员。 2. 组织多种形式 的心理咨询。 (二)培训内容 1、 培训课程 1.1 课程设计: 本次培训课程设计和主要内容都特别注重于实践工作,注重于解决实际问 题,而不在于理论的纠缠和挖掘,只是通过一些浅显的心理学原理,具体讲解 了企业内员工帮助的方法、方式和技巧,使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受训人员也能 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一些解决自我和他人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能力。 1.2 培训形式: 培训人员一般以 4 人为一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选定组长,以小组为 单位参与培训;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主要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咨 询、体验、测试、游戏、分享等方式来完成内容的灌输、观念的引导和技巧的培养 课堂气氛保持活跃,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性,用具体的案例来分析、说明和解决 问题,切合大家的心理。 1.3 培训人员:内部讲师执行内训 培训人员选取理由:公司内部讲师更加清楚公司的发展情况,更加有力地讲 述员工情况与公司发展的关系,并且该讲师取得员工心理援助计划 EAP 企业培 训高级师的职称,理论和实践知识都十分浑厚;而且聘用内部讲师能够节省培 训费用。 2、 课程内容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 具体内容 1. 员工心理援助(EAP)的概念及 应用; 2. EAP 作用于收益; 3. 以人为本的心理管理模式与企业 发展; 4. 企业领导、管理者和员工的心理 健康与企业发展。 5. 互动环节:进行触摸笔的普通实 验 第二部分 1. 2. 3. 4. 5. 6. 7. 8. 1. 2. 第三部分 3. 4. 第四部分 案例研讨:你感觉富士康怎么 了? 现代员工有什么特点; 员工遇到的困境分析; 员工常见的心理困扰与辅导; 职场人际关系及其调适; 压力管理咨询式的管理; 互动环节:智力测试;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如何处理员工心理危机 如何与员工沟通以及员工意见和 抱怨的处理 如何建立健康、幸福、和谐、高效 的员工队伍 企业和谐文化构建于员工的价值 感、归属感、认同感 总结及回顾 (三)培训预算 1、 培训预算: 使用项目 使用项目支出 场地 基本使用公司原有场地,场地费 0 3130 用基本无 元 1. 使用人力资源内部培训员工不 培 训 师 费 用 : 须额外聘用人员; 1200 2. 培训师费用 培训人员 预算 总和 其他费用 1. 购买纸、笔、饮用水及现场布置 1. 物 资 共 520 的物资; 元; 2. 公司聚餐费用; 2. 聚 餐 费 用 共 3. 路途车旅费。 1180 元; 3. 车费共 230 元 (四)培训评价 1、 评估对象: 受训人员及其下属员工 2、 评估目的: 核心目的在于使员工在纷繁复杂的个人问题中得到解脱,管理和减轻员工 的压力,维护其心理健康。通过本次培训对员工的不良行为进行改善;而在选择 中高层管理人员亦可通过本次培训所传授的方法对候选人已具备的能力、发展潜 力进行全面了解,由于企业能够正确用人和用最好的人,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 益。研究表明,企业为 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投入 1 美元,可为企业节省 运营成本 5 美元到 16 美元。 3、 培训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反应评估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发放培训评估问卷,了解受训学员对本次员工心理援助 计划培训的主管感觉和满意程度;记录受训人员的意见或建议,改善不足。 (2) 学习评估 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鼓励受训人员(即管理层人员)主动关心和主动了解 员工的工作情况或观察员工的日常工作态度等,从而评价受训人员通过本次 培训对所学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掌握程度。 (3) 行为评估 在后期(即接受培训的 1 个月后),将会在绩效考核加上员工心理援助的考 核内容,评估受训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主要是采用 360 度评估方法来评估本次员工心理援助是否有帮助。 (4) 结果评估 评估的目标着眼于由本次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培训而引起的业务结果的变化情 况,最重要的评估内容是对投资净收益的确定。 通过以上 4 方面的评估来衡量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培训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后 续培训,完善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的培训系统。 4、 评估方案概述 评估方案主要是通过对照实验来确定本次培训是否有效。即安排两个部 门进行试验,一个部门依旧管理方法不变,也不实行 EAP 计划(员工心理 援助计划)像以往一样照常运作。而另外一个部门则实行 EAP 计划,深入了 解员工工作及生活情况,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等。最后对照两个部门的情况 , 工作气氛,业绩等,从而能够判断本次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培训是否有效。 5、 评估效果 为及时获得培训效果的反馈,并根据反馈效果对 EAP(员工心理援助计 划)项目的实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也为了让公司主要领导了解 EAP 的工作, 凭借培训的实际效果并对项目的发展进行判断;同时,根据评估的结果向公司 领导提出公司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为员工和领导的沟通搭建桥梁。 培训效果后期主要从以下六个维度来评价: (1) 受训人员是否通过本次培训学会了员工心理援助的计划(EAP) 的 相关技能?如:压力管理,帮助疏导员工的负面情绪,与员工进行 心理沟通等。 (2) 受训人员是否通过培训掌握了员工心理援助计划( EAP)的基本概 念知识,管理水平是否有提升?掌握程度如何? (3) 受训人员是否能将培训内容应用到实际当中,学会融会贯通? (4) 受训人员是否通过培训对公司更加忠诚,员工是否更加愿意留在公 司? (5) 通过受训人员培训后,员工在接受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与上级关系 是否更加融洽或相互了解加深?部门矛盾和气氛有没有改善? (6) 员工是否通过培训改变了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以下为培训评估表 培训内容: 培训人: 学员姓名: 培训日期: 评分标准:5 分=极好 4 分=很好 3 分=好 2 分=及格 1 分=差,请在相应数字 划勾 项目 评估内容 评分 5 4 3 2 1 培训师表 1. 专业知识或技能 现 2. 语言简练,表达清晰,重点突出 3. 授课技巧,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展开程度 4. 互动环节有趣,现场气氛调节能力,培训方 法运用多样化 1. 内容的适用性,对工作的启发帮助 培训内容 2. 重点内容的深度 3. 内容的主次分明程度 4. 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5. 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6. 教材的实用性 组织工作 1. 培训开展准备工作 2. 培训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3. 现场秩序维护 4. 设备和环境 您在本次培训中的主要收获与启发(知识、观念、技能、技巧等): 您对课程内容、讲师表现或培训组织工作的建议:

9 页 256 浏览
立即下载
用心理学对企业员工压力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用心理学对企业员工压力情绪进行有效管理

【系列专题沙龙】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用心理学对企业员工压力情绪 进行有效管理 深圳解决之道顾问机构 总裁 池强 2009 年 7 月 致谢 向各位嘉宾致谢,感谢大家在百忙之 中参加本次沙龙活动 从本次沙龙,是解决之道公司【系列 专题沙龙】《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 中的有效应用》的第二个专题 中的有效应用》 我只是个引导者,大家有什么问题, 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讲座,现场研讨 也可将问题写在纸条上,通过现场的 服务人员传给我  更加欢迎各位朋友现场发表自己的 见解!!! 2 目录 引言:从极端行为谈起 1 压力的形成与影响 2 消极情绪的心理学因素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5 催眠术在压力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6 情绪 / 心态训练 3 引言:从极端行为谈起 据国家卫生部疾控中心二 00 九年初提供的数据,中国有心理问题 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达百分之七,总数超过一亿人 医学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有 25 万到 30 万人自杀,约占全球自杀 人数的四分之一(摘自《参考消息》) 深圳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的精神状态更容易出现问题 深圳近几年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超过 2 000 人,高于交通死亡人数;在深圳每年 2000 名自杀者中,中产阶层占了大多数 (摘自《羊城晚报》的相关报道) 4 1 压力的形成与影响 1 压力及其表现 ∷ 压力:导致身体和感情紧张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因素通常都是 消极的  与压力有关的情感的词汇:焦虑、紧张、沮丧、痛苦、不安、 绝望、恐慌、发怒、恐惧等等  压力过大时的外部表现:长期失眠、不断的梦魇、体重不断下 降(个别的表现为体重急剧增加)、常因小事引起情绪剧烈变 化(大喜、大怒、大悲、极度兴奋、极度失望)、长期心情忧 虑、倍感疲惫(尤其是感觉心累)、长期的自责、经常袭来的 挫折感  压力过大时的身体表现:失眠症、头痛症、头晕症、胃痛(易 5 得胃溃疡)、皮肤过敏症、胸闷、血压上升等等 1 压力的形成与影响 2  压力的形成 ∷ 一些职位或岗位本身就会带来压力  比如,完全由硬指标衡量的岗位  需要负全责的职位等等 工作中的挫折会形成压力  在工作中,每天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当挫折接连而至或不能正 确对待挫折时,就会产生压力 工作的转变会形成压力 生活中的不顺、挫折、意外都会带来压力 恶劣情绪与过大压力总是同时出现,互为因果,相互强化 生活中的压力会作用在工作上,工作中的压力会反映在生活中,如 此作用,压力形成且被放大 6 1 压力的形成与影响 3  压力的影响 ∷ 压力能够累积,即如果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除或 释放,是能够随着时间积少成多  当压力适当,又能够被正确认识时,压力可以成为 前进的动力  过大的压力首先影响情绪;或恶劣的情绪形成巨大 压力  进而影响心理  长期将破坏身体健康  更加导致情绪的变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不能正确对待、处理、排解压力,不能对恶劣情绪 进行有效干预,不仅会影响工作,还会影响生活 7 1 压力的形成与影响 4 压力过大的预兆 ∷ 如果持续出现以下情况,则可能你现在压力过大,且已经或将要 对工作、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 持续感觉精力不足,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 压力双刃剑 开始经常胃部、背部不舒服 压力三部曲  经常头痛,却找不到病理方面的问题  长期失眠或经常梦魇  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似乎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  强迫饮食(强迫性的厌食或强迫性的进食)  脾气变得暴躁且无常  当多种症状同时出现时,有可能是压力过大;当然,去医院 8 你或你的同事出现上述情况了吗? 检查身体是非常必要的  1 压力的形成与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面临较大的压力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好做,成功时,功劳往往是别人的;失败时, 责任是你的  你承受着多方压力  你必须“均衡” 企业所有者(老板)的压力 自我职业道德及 良知的压力 公司内部人际 纠纷带来的压力 人力资源 管理 员工的压力 劳动纠纷的压力 其他社会方面的压力 公司内部执行规章 制度带来的压力 9 2 消极情绪的心理学因素 三种意识及其关系 意识:是指当前注意到的,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其特点是神志 清楚,能感知外界和现实的各种刺激,能觉察到自己的思想,感 情和行动的目的,是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 前意识:也称之为“潜伏的无意识”,她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前意识里的心理活动是在一个人出生后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处于前意识里面的心理活动平时不能意识到,集中精力努力回忆 和经过提醒,才能进入意识。其作用是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 以及按照现实要求和个人的道德标准来调节心理活动的 潜意识:人们的心理活动不能被意识到的称为潜意识。弗洛伊德 认为人们的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大部分的日 常行为也受潜意识所驱动。潜意识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无道德 性、反社会性和不可知性 10 2 消极情绪的心理学因素 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 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 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 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 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 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 识之中 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 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 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 潜意识 11 2 消极情绪的心理学因素 三步人格论 本我,是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由先天本能、基本 欲望所组成。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 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 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 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 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 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 则”  三者原则不同,冲突无法避免  当平衡受到破坏时,往往产生紧张、焦虑…… 12 2 消极情绪的心理学因素 人的心理问题,其实是自己心中对自己及对世界的看法、印象出 了问题 通俗说,就是心中对自己及世界的画像出了问题 而心中的画像就是自己的心灵地图,她控制着人的一切想法及外 在行为  这样,出了问题轻则产生消极情绪(包括紧张、焦虑等等),重 则…… 13 2 消极情绪的心理学干预 积极情绪对人的生命活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消极情绪如紧张、焦虑、愤怒、怨恨、恐惧、忧郁和痛苦,是人 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若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功能失调,进而造成某 些器官或系统发病 14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催眠成就希特勒 1918 年 9 月 28 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时刻。 27 岁的英国二 等兵享利。坦迪与敌方 29 岁受伤的德国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在法 国小镇马尔宽“相遇”,坦迪没有扣下扳机 此后,死里逃生的希特勒神经衰弱、癔证性失明(近乎疯狂的— —见人就说自己的眼睛被毒气毒瞎。) 1918 年 10 月德国当时最有名的心理医生埃德蒙德 · 福斯特运用 催眠术为其治疗 15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意识状态的客观指标 人的脑波活动频率可以从 0.5HZ 到 85HZ 之间,大脑的兴奋性越 高,其脑波的活动频率就越高,相反,人的心情越平静,脑波活 动频率就越低 通常人的脑波活动频率是 4HZ——40HZ 16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β 脑波:频率是 14HZ——40HZ ,这是清醒的,外向的,有意识与感知的状态, 通常,人在清醒时,脑波频率一般在 21HZ 以下 α 脑波:频率是 8HZ——13HZ ,这是催眠及轻松的睡眠与做梦的状态,此时 眼球往往会有快速的转动 θ 脑波:频率是 4HZ——7HZ ,这是一种舒适的睡眠状态 δ 脑波:频率是 0.5HZ——4HZ ,这是一种深度睡眠,毫无感觉的无意识状态 当有心理压力与紧张时,脑波频率就会增加,比如:焦虑、生气、恐惧、忧虑、 埋怨、愤恨时,脑波频率会升到 22HZ 以上,此时会产生有害的生理心理效应:  降低人体免疫功能  注意力下降,思考能力变得混乱  人体氧气消耗量及新陈代谢增高,容易导致精力与能量的消耗  脑波频率在 40HZ 左右时,人就会变得焦燥异常,思维活动难以控制 17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催眠与催眠术 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 ) 引起的 一种特殊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心理状态 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 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 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 催眠的深度因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等的差异 而不同 催眠时暗示所产生的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  以一定程序的诱导使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就称为催眠术 18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 自主 . 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 感觉麻痹 感觉扭曲和幻觉  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有时还可以依照指导 语将电视机看成方纸盒,或将臭味闻成香味 解除抑制 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 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 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 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完全缺失 19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催眠六大心理效应: 自主性减低  暗示性上升  注意范围狭窄  回忆能力增加  错觉  催眠逻辑(相互矛盾的意念同时存在大脑中)  20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催眠术是一种心理学技术,其一般原理如下: 1 )暗示,催眠的实质是暗示 暗示是在没有对抗态度的条件下,采用某种方式,影响人们心理 与行动,从而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 判地接受一定意见和思想,或者引起生理上的某些变化 暗示要有一定方式 直接暗示  间接暗示  自我暗示  21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暗示可影响人们的认识(接 受一定的意见和思想) 暗示影响人的情绪和活动 暗示影响人的生理变化 22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权威的暗示性强  用含蓄语气暗示比直接语言命令暗示作用大  情感适当的语调语气可以增强暗示作用  安慰剂效应 “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 物质构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本不具有药 理功能,即使对于手术后创伤这样真实的“器质性病 变”,也可产生疗效,对于疼痛的有效率达 30-40% 23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催眠术是一种心理学技术,其一般原理如下: 2 )注意 ,催眠的实质是意识狭窄,特别是注意的广度狭窄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中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催眠就是让被催眠者只注意催眠师的引导,忽视、无视其他事物 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 在进行催眠时,环境要尽量安静,不使外界刺激物刺激被催眠者, 不引起他的无意注意,不分散他对催眠师的注意  催眠师应讲明催眠术可以治好他的病(这是被催眠者的愿望),有 助于他集中精力(注意力)于催眠,配合催眠师,催眠才易成功 24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催眠师能否对受试者予以催眠,取决于以下条件  受试者的催眠感受性  对催眠的态度  良好的信任关系  催眠师的技能  适合于催眠的环境 25 3 催眠术的基本知识 催眠深度的划分 浅度  运动受控,但知道过程,不承认受控,(其实我能动)  观念运动(显性、隐性身心疾患的本质),观念性运动出现后暗示增强  吸引注意力时,暗示性上升  平时一般眨眼 30 次 / 分,受术者如被催眠,眨眼次数下降,每分开始 14 次者被催眠了 中度  知觉异常  态度、性格、兴趣发生变化  可暗示性改变其生理功能 深度  记忆变化,年龄倒退,人格变化  后效应  强烈深层的控制 26  用在企业管理方面时,更多的是一种暗示,最多到浅度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清晰在今天的沙龙中,我们了解催眠术技能的目 的 问题 我们了解催眠术的目的是什么? 27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催眠前的准备——暗示性检验技巧 首先要看他 / 她是否容易被催眠 看他 / 她是否有较高暗示性 暗示性及催眠对象的选择 暗示性:不加批判的接受对方的观念及指示 暗示性强(易于催眠者) 心诚者、信服者  善良的顺从者  学生、妇女、青少年  暗示性差(不易催眠者) 警察、领导、律师等批判性职业者  智力低下、理解力差、反应慢的人  28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暗示性检验 嗅水法 测平衡功能 测记忆力 抬手法 甩手法 后倒法 手指靠拢法  一般,高暗示者 15-20% (易催眠者);中暗示者 60-70% ;低 暗示者 15-20% (不宜做催眠)  统计显示, 90% 人可以被不同程度的催眠 29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除了暗示性外,以下情况非常重要 态度:愿意接受催眠者易被催眠 经验:若被催眠者已被催眠过,则很容易进入催眠状态 兴趣:对催眠术很感兴趣的人,不易被催眠 催眠分类 自我催眠 单独催眠 群体催眠 30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催眠方法 1 )放松法 让受术者静卧床上十分钟左右,自我放松(或说静息)一会儿。 再嘱受术者微闭双目,逐一要求他前额放松……眼睛放松……面部 肌肉放松……“好,现在你前额放松了……眼睛放松了……”“面 肌放松了……”可轻声、慢慢重复几遍,每一个放松部位让受术 者体验几分钟,再嘱颈部肌肉放松……放松……再嘱上肢肌肉放松 ……放松……再嘱胸部、腹部、下肢分别放松……放松……“这样你 全身的肌肉都放松了,不想再动了,一点也不想动了,没有力气 了……你已感到全身放松,非常舒畅,全身暖洋洋的,睡吧……睡 吧……睡得越来越深……睡吧……”在嘱其放松以后,也可以提一 下他的两肢看是否放松,若他已放松,轻轻放下,若不太放松, 重嘱放松 31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催眠方法 2 )凝视法(言语暗示加视觉刺激) 让受术者静卧床上或沙发上,闭目静息十分钟左右,当观察到他 呼吸平稳眼睑不频繁眨动后可以施术。要他放松胸部肌肉、放松 腹部肌肉,然后要他深呼吸三次,看他能否准确执行。如果他精 力集中,能够执行,此时可用一支笔或会发光的金属球之类(有 时是人的指头、眼珠)放到受术者眼前 30-50cm 处,让他凝视这 一点,切勿他视,当他集中精力注视时,逐渐由远到近移动这支 笔(或不移动),同时暗示他,“你眼皮已感到沉重、视力模糊、 疲劳、不想睁开眼了,闭上眼睛吧……瞌睡吧……睡吧”,当闭上 眼睛后立即暗示,“你已入睡了,眼皮睁不开了,完全放松没有 力气了,你全身放松,睡吧……” 32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催眠方法 3 )言语暗示加听觉刺激 催眠时,让求治者闭目放松,注意倾听节拍器的单调声或水滴声 几分钟后,再给予类似于上述的言语暗示 同时还可以加上数数,如:“一,一股舒服的暖流流遍你全身… …;二,你的头脑模糊了……;三你越来越困倦了……;四,…… 五…… ." 33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催眠方法 4 )言语暗示加皮肤感觉刺激 施治者首先在求治者面前把手洗净,擦干和烤热 然后嘱求治者闭目放松,用手略微接触求治者皮肤表面,从额部, 两颊到双手,按同一方向反复地,缓慢地,均匀地慢慢移动,同 时配以与上述类似的言语暗示 有时也可不用言语暗示,仅用诱导按摩 . 这种按摩还以采取不接 触到求治者皮肤的方法,只是靠双手的移动而引起温热空气波动, 给皮肤温热感而达到诱导性催眠按摩的目的 我们是否注意到所有催眠方法的一个共性: 放松 34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自我催眠法   人是精密的、自动的自我反馈保护系统: 打喷涕、打磕睡、打哈欠、出汗等等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现象。  人在不舒服的时候会感觉到困倦、想睡,缺乏活力,不想活动,就 是要让人放松,降低脑波活动的频率,从而来帮助人体调整心身状 态,恢复精力与能量  放松、催眠是一种主动的自我保护技术 自我催眠暗示疗法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已被广泛应用 它是通过自我催眠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控制心身状态和行为 的一种心理保健或心理治疗 实际上,人们早已应用自我催眠暗示,如祈祷,宗教仪式,印度 的瑜伽术,中国的气功术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实施自我催眠暗示 35 4 催眠术的基本方法 自我催眠法   提前设想很重要,设想什么,催眠后才进入什么情景 如果进行过催眠,再练习自我催眠就会很容易 自我催眠的七大心法 端正体态专注放松(身体不正,则肌肉不正,长时间会很累,放 松不了) 四肢沉重感训练 四肢温暖感训练 呼吸轻松感训练 心脏平静感训练 腹部温暖感训练 额头的凉爽感觉  36 5 催眠术在压力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正确认识与评估压力 压力是个双刃剑  适当的压力能够成为工作的动力  较大的压力会使员工快速成长  过大的压力回使员工离职、健康受损乃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许多工作本身由于衡量标准鲜明,属于压力大的工作 只要想干出成绩,就必然面对压力  要认识到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不能承担压力等同于不能承担责任  也要认识到,长期、过大的压力危害巨大  要对自己承受到压力进行正确的评估 37 5 催眠术在压力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保持压力 / 情绪处于可控制的状态  对压力过大产生的一些症状给予足够的关注 对压力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努力减轻生活方面压力 压力产生时不能回避,要针对焦虑的根子及时采取行动 情绪极端恶劣时,要及时进行自我干预 使用催眠术的原理 只要正确认识,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行动,是能够保证压力处于可 控状态 38 5 催眠术在压力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必须进行压力的释放     每个人处理与缓解压力的方法都不同 及时用合适自己的方法释放压力 要及时感知自己压力的积累 摸索出自己处理压力的方法 有意而为之 练习自我催眠是个缓解处理压力的好方法 大家平时是如何缓解压力的? 39 5 催眠术在压力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1 一天之初的好心情 ∷ 每天一起床,就要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给自己找个“简单”理由 今天我心情很好 给自己找个好心情的理由,比如: 今天天气晴朗 今天阴天 今天下雨 今天来台风了 看一个人是否快乐,不要看笑容,要看清晨梦醒时的一剎那表情 40 5 催眠术在压力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2   多从“明亮”的视角看待事物 同样的事物,视角不同,结果不同 灰暗的视角,产生黯淡的心理 明亮的视角,产生愉悦的心理 这首先是习惯性的积极自我暗示 甚至可以成为一种自我修炼 ∷ 分别用不同的视角看待 工作忙,加班 用灰暗的视角 用明亮的视角 工作闲,不加班 用灰暗视角 用明亮视角 41 5 催眠术在压力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3 对恶劣情绪进行及时干预 ∷ 当出现恶劣情绪时,不能听之任之 恶劣情绪非常容易像催眠术一样进入“意识狭窄”,但这是一 种消极的恶性的循环 要主动对自己的恶劣心情进行自我心理干预 最简单的自我心理干预就是“算了,不去想了” 更高级的心理干预就是用催眠原理转化注意,将注意集中转化 到快乐、轻松、积极的事物中 对恶劣情绪不进行自我心理干预,就等于谋财害命 42 5 催眠术在压力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4 平时多做放松练习 ∷ 任何催眠方法,首先就是要求放松 压力 / 负面情绪,一般伴随着紧张 经常进行自我放松,能够及时缓解压力 最简单的两种放松方法 能够放松的人,就能控制自己的压力 / 情绪 43 5 催眠术在压力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5 试着做压力调试催眠 ∷ 可以自己做 可以与员工一起做 两个连续可以分开做,也可以连在一起做 今天我们也会做练习 44 5 催眠术在压力情绪管理中的应用 保持身心健康 对身体健康我们有足够的关注 对心理健康,我们往往忽视 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只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享受生活 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 45 练习一 6 情绪 / 心态训练 下面我们做几个动作,从这几个动作区分压力、紧张以及放松,这样你觉得有压力的时候 你就会注意到了,及时进行放松,把这些紧张压力排除,现在请跟录音一起做 先深深的吸一口气,吐气,再深深的吸一口气,吐气,现在,请把你的睛睛闭起来,请你 放松,请你用力的闭起你的眼睛,感觉一下那种紧张的程度,感觉一下脸上所承受到的紧 绷,用力的皱眉头,感觉一下那种紧绷,再用力的皱一下眉头,现在放松。感觉一下你脸 上的肌肉都放松的那种美妙的感觉,你可以感觉出来紧张及放松两者之间的差异。现在想 想你的睛睛,非常非常的平静,放松而且很舒服。现在请闭上你的嘴巴,闭上你的嘴巴而 且紧咬你的牙根,感觉一下你的牙齿,感觉一下咬牙切齿的感觉。现在请你放松,然后感 觉一下这两者中间的差异。感觉一下放松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感觉一下放松和紧张之间 的差别。现在把你的肩膀往后扩张,把头往前伸,再把你的头往前伸,感觉一下你脖子背 后所感觉到的那种紧绷,感觉一下你脖子上的那种紧绷,感觉一下那个紧绷,现在把你的 头缩回来,放松的把它放回来,你可以感觉紧张与放松中间的不一样。现在我要你紧握你 的拳头,紧握你的拳头,用力的把它握紧,再用力,用力的握,非常用力的握,现在,把 你的五个指头伸直,用力的把他们伸直,把它们伸出去,用力的把他们伸出去,伸到你不 能够再伸展的极限,现在请你放松,把你的手指头放松,把你的手也放松。感觉刚刚那些 紧张,由你的手指中间消失了。现在请你伸出你的脚,用力的伸直,用力的把他们伸直! 要感觉那种紧绷的感觉,现在再把你的脚掌往脚里面收,然后让你的脚指头面对你自己, 去感觉一下你的脚步关节所承受的紧张,感觉你的脚背和你的小腿所感觉的那种紧绷,那 种紧绷!紧绷!感觉那种紧绷!然后,你要放松,你感觉到你所有的腿部肌肉都放松了, 完全都放松了,你可以感受到紧绷与放松两者之间的感觉。 46 练习二   6 情绪 / 心态训练 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压力调适的催眠练习 请跟着引导师一起做,放松下来,让自己的思路跟随着引导尽情 的想象 做一个深呼吸!让空气充满了你的肺,然后伸展你的四肢,一起 搓搓手,一起搓搓脸 记住这种安祥、平静而且完全放松的感觉,当你感受到压力的时 候回想这种感觉,当你需要舒解压力的时候,就重复在你脑中对 自己说着,放松 大家说说自己的感觉 47 现场互动  这是我们今天沙龙的最后一次互动,希望大家踊跃提出 自己的问题和设想,与现场的各位朋友分享分享  更加欢迎各位嘉宾现场现场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果时间不够,沙龙 结束继续交流) 48 寻解决之道 走鲲鹏之路 谢谢大家! 49

49 页 216 浏览
立即下载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衷心感谢原创学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知识在分享中创造价值 , 智慧在传播中展现意义! 作为 21 世纪的管理工作者,如何有 效激发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改善人际关系, 真正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力的管理目标。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及 行为规律的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 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内容简介 通过典型案例,较全面地介绍了管理心理学 的基本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八章,从 个体心理与管理、群体心理与管理、领导心理和组 织心理四个方面作了介绍。在如何有效激发人的积 极性,改善人际关系,有的放矢地提高管理水平等 方面进行探讨;加入了实训练习。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附 录 录 管理心理学概述 个体心理与管理 知觉与管理 态度与管理 激励与管理 群体行为与管理 领导心理 组织心理 部分心理测验量表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开篇故事】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四、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五、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个体心理 (二)群体心理 (三)领导心理 (四)组织心理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调查法 查法 ) (四)测验法 (五)个案法 ( 问卷法 . 访谈法 . 电话调查法 . 网络调 第一章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 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2.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3. 行为科学理论 4. 管理科学理论 5. 权变管理理论 6.“ 企业文化”理论 7.“ 学习型组织”理论 资料小百科—— 梅奥和霍桑试验 梅奥( G.E.Mayo ) 1880 年出生于澳大利亚。 1923 年他作为宾夕 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为洛克菲勒基金会进行工业研究,在此期间他开 始了著名的霍桑试验。试验开始于 1924 年,结束于 1932 年,共分为四 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对工作场所进行照明试验,结果表明,照明强 度的变化对生产率没有什么影响,试验也表明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工 作的生产效率。第二阶段:进行的继电器装配试验,经过研究,发现监 督和指导发生的改善能促使工人改变其工作态度,提高产量,而其他因 素对产量的提高没有多大影响,于是决定进一步研究工人的工作态度和 可能影响工人工作态度的有关因素。第三阶段:是进行大规模的访谈, 前后达 2 万多人次。总结该阶段的调查结果发现,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 要的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每个 工人工作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自身状况,还与工作小组的同 事关系有关,任何一个人的工作效率都要受到他的同事们的影响。第四 阶段:进行的是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结果表明,团体的成员相互保 护意识比较明显,工人对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持有不同的态度,级别越 高,越受工人的尊重,工人对他的顾忌也比较强;成员中也存在小派系, 每个派系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谁要加入这一派系,就必须遵守这 些规则,同时,谁违反了这一规则,谁就会受到处罚。梅奥在完成霍桑 试验后,提出了他的人群关系理论。 第一章 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 二、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假设 本章小结 【分析与讨论】 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二)“社会人”假设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四)“复杂人”假设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一节 心理现象概述 一、心理现象 二、心理实质 人的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和个性心理过程的联系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个性心理 意志过程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二节 气质与管理 一、气质概述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气质差异 三、气质在管理中的实践意义 气质类型与特征 气质 类型 特 征 高级神经活 动类型 多血质 热情,开朗,无忧无虑,兴趣广泛但 注意力易分散,感情易变化 活泼型 (强而平衡、灵 活 ) 胆汁质 动作粗犷有力,精力旺盛,情绪易激 动,缺乏持久力 兴奋型 (强而不平衡) 黏液质 好静,不易激动,办事稳当,善于忍 耐,思考问题深沉 安静型 (强而平衡、不 灵活 ) 抑郁质 生性孤僻多疑,敏感、细心,感情深 抑制型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三节 性格与管理 一、性格概述 二、性格在管理中的实践意义 什么是性格? 习惯 a· 习惯 b· 习惯 c…… 习惯 n = 性格 性格特征 表现方面 主要特征 对现实态度的待征 表现为对社会、对工作、对他人、对自己 的态度。如正直、诚实、积极、勤劳、谦 虚等,与其相反的是圆滑、虚伪、消极、 懒惰、骄傲等 意志特征 独立性、自制性、坚持性、果断性等,与 其相反的为易受暗示性、冲动性、动摇性、 优柔寡断等 情绪特征 热情、乐观、幽默等,与其相反的为冷淡、 悲观、忧郁等 理智特征 深思熟虑、善于分析与善于综合等,与其 相反的为轻率、武断、主观自以为是等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四节 能力与管理 一、能力概述 二、能力在管理中的实践意义 本章小结 【分析与讨论】 能力的分类与特征 1. 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的能力和 特殊的能力。 2. 按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以把能力分为 能力、才能和天才。 3.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把能力分为认知 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 按创造的程度,能力可分为模仿能力、再 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5. 按能力的测验观点,能力分为实际能力和 潜在能力 第三章 知觉与管理 【开篇故事】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感觉与知觉 二、知觉的特性 三、知觉的种类 四、影响知觉的因素 五、错觉及其应用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图片 1 图片 2 第三章 第二节 知觉与管理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二、社会知觉的类型 三、社会知觉效应及应用 自我知觉的结构 自我要素 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 自我认识和评价 自我追求行为 对自己身体、衣着、仪表、 家庭及自己所有物等的认 追求身体外表、穿衣 知和评价 打扮、欲望的满足等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誉、 引人注目、追求名誉、 财产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权力、地位等 和评价 心理自我 对自己的智慧、能力、道 德水平等的认知与评价 追求智慧、能力、宗 教、道德良心等 社会知觉效应 (一)首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三)晕轮效应 (四)刻板印象 (五)定势效应 第三章 知觉与管理 第三节 归因理论及应用 一、归因理论概述 二、典型的归因理论 三、归因理论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分析与讨论】 人们对行为和事件归因的一般历程 动 机 或 人 格 特 性 计 划 意 图 能 力 知 识 行 为 行 为 产 生 的 后 果 第四章 态度与管理 【开篇故事】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及其构成 二、态度的特点 三、态度的作用 态度的构成要素 (一)认知成分 (二)情感成分 (三)意向成分 二、态度的特点 (一)对象性 (二)社会性 (三)内隐性 (四)稳定性 (五)可变性 第四章 第二节 态度与管理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过程 二、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三、态度与偏好 四、与管理相关的态度 五、态度调查 第四章 第三节 态度与管理 态度改变理论 一、海德的平衡理论 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三、自我觉知理论 四、参与改变理论 第四章 第四节 态度与管理 改变态度的途径与方法 一、重视宣传 二、增加接触 三、参与活动 四、社会角色扮演 五、利用团体规范 本章小结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激励与管理 【开篇故事】 第一节 个体行为 一、个体行为概述 二、个体行为与管理 个体行为的一般模式 需要 产生 动机 采取 行为 实现 需要满足 第五章 激励与管理 第二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概念 二、激励的作用 三、激励的原则 四、激励的方法 激励的过程 外部刺激 激发 动机 产生 行为 实现 预定目标 满 足 对新需要的强化 潜在需要 激励的方法 (一)物质激励 (二)工作激励 (三)感情激励 (四)荣誉激励 (五)参与激励 (六)目标激励 (七)危机激励 第五章 激励与管理 第三节 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三、激励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 · 哈罗德 · 马斯 洛( Abraham Harold Maslo w , 1908.04.01 - 1970.0 6.08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 家。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二)成就需要理论 戴维 ·麦克利兰( David C. McClelland , 1917.05.20 - 1998.03.27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麦克利兰把人的 高层次需要归纳为对成 就、权力和社会交往三 种需要。 (三)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 格( Fredrick Herzberg , 1923-2000 年),美国的 行为科学家。 双因素理论又称 为“激励因素 -- 保健因 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 使员工不满的因素与使员 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一 样的。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 维克托 · 弗鲁姆( V. H. Vro om ),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 家。曾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 位,并长期担任耶鲁大学管理学教 授兼心理学教授。曾任美国管理学 会 (AOM) 主席,美国工业与组织 心理学会 (STOP) 会长。 1998 年获 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卓越科学 贡献奖 ,2004 年获美国管理学会卓 越科学贡献奖 , 是国际管理学界最 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 MF = V x E   其中:    MF —— 激励强度( Motive Force ),是指激发 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强度,即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与持 续程度;    V —— 效价( Valence ),是指所达到目标对于 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它反映个体对某一成果或奖 励的重视与渴望程度; E —— 期望值( Expectancy ),是指个体对某一行 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可能性大小的判断。 由此可见,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组合,决定了激励强 度的不同。 (二)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 · 斯塔希 · 亚当斯( John S tacey Adams )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该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 的影响,体现了社会要求利益分配合理化的倾向。 比 社会 比较 较 因 素 个体感 受 自己的所得 / 自己的投入=他人的所得 / 他人的投入 公平 自己的所得 / 自己的投入≠他人的所得 / 他人的投入 不公平 自己现在的所得 / 自己现在的投入=自己过去的所得 / 自己 公平 过去的投入 历史 比较 自己现在的所得 / 自己现在的投入≠自己过去的所得 / 自己 不公平 过去的投入 (三)强化理论 B.F.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 1904-1990 年 ) ,美国的 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新行为主 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强化是指对个体行为的 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 罚)及其对该行为是否重复的 影响程度。 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 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四)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最早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 心理学教授爱德温 · 洛克于 1968 年提出。 目标是指行为的目的。与个体需要相 联的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因而对个 体具有激励作用。如果目标的设置比较合适, 会使人产生想实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这样对 人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更强。 目标设置的三个标准:① 目标要具体 ② 目 标要有一定难度 ③ 目标是可接受的 。 第五章 激励与管理 第四节 挫折理论 一、挫折理论概述 二、挫折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开篇故事】 第一节 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行为 第六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二节 群体动力 一、群体的规范与压力 二、群体凝聚力 第六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三节 群体的沟通与冲突 一、沟通的一般概述 二、沟通的种类 三、信息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四、群体的冲突 信息沟通过程模式 噪音 信息源 信 息 编码 信 息 通道 反馈 信 息 解码 信 息 接受者 第六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四节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一般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 三、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五、人际交往沟通网络 六、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本章小结: 【分析与讨论】 不同类型沟通网络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 沟通网络 传播信息 解决问题 群体作业 领导人的 组织化 类型 速率 难易 产生 程度 程度 轮式 链式 环式 全通道式 士气高 低 对工作变 化弹性 快 简单问题 迅速生产 效率 组织 高 化并 稳定 非常显著 很低 慢 很快 简单问题 慢慢生产 效率 组织 高 化并 稳定 相当显著 低 慢 慢 复杂问题 不宜生产 有效 组织 化 不发生 高 快 慢 复杂问题 不宜生产 有效 组织 化 不发生 高 快 第七章 【开篇故事】 领导概述 一、领导 二、领导与管理 领导心理 领导的含义 定义领导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有 一些要素却被认为是领导现象的核心。它们 是: 1 、领导是一个过程; 2 、领导包含影 响; 3 、领导出现在一个群体的环境中; 4 、 领导包含实现目标。基于这些要素,本书对 领导作如下定义;领导是个体影响一群个体 实现共同目标的一个过程。 第七章 第二节 领导心理 领导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 二、领导行为理论 三、 领导权变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 特质领导理论认为:某些人天生具 有某些特殊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又会使他们 成为“伟大”的领导者。特质理论就是建立 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的。 二、领导行为理论 由于在特质论中未能找到普遍适用 的规律,研究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具体的领 导者表现出的行为身上,希望了解有效领导 者的行为是否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一理论研 究的重点在于研究领导的作风与领导的职能。 领导行为理论——四分图理论 高 关 心 人 低 低组织 高关心人 高组织 高关心人 低组织 低关心人 高组织 低关心人 抓组织 高 领导行为理论——管理方格图 1.9 高 关 心 人 9.9 5.5 1.1 低 9.1 关心生产(工作) 高 三、 领导权变理论 权变理论是一种“领导匹配”理论, 所谓权变的含义就是指行为主体根据情境因 素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调整。即试图将领导 和适当的情况相匹配。权变理论认为领导的 有效性取决于领导者的风格与情境相适应的 程度。为了了解领导的表现,有必要先了解 他们领导行为所处的情境。有效领导是视领 导者的风格和适当的场景相匹配的程度而定 的。 领导情境匹配图 领导者—成员关系 好 任务结构 职位权力 期待的领导风格 差 高结构 低结构 高结构 低结构 强 弱 强 弱 强 弱 强 弱 1 2 3 4 5 6 7 8 低LPCs 中LPCs 高LPCs 低LPCs 第七章 领导心理 第三节 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及领导艺术 一、领导者权力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 三、领导艺术 一、 领导者权力 领导权是指一个人因为具有某种地 位或素质而获得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 用来影响别人,使别人根据他的劝告、建议 或命令行事。领导权是个动态的变量,因影 响者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定。由于领导者的 权力最终决定于对象的需要,当这些需要改 变,或影响者对于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的控 制程度改变时,这种权力也随之改变。 权力的种类 1 、合法权力 2 、奖赏权力 3 、强制权力 4 、专家权力 5 、参照权力 合法权力、奖赏权力、强制权力具有外 在性质,可以统称为外在权力(职位权力)。 外在权力是经过法律、组织等直接或间接肯定 而为社会所承认,并对权力施受双方具有控制 性的约束力。领导的外在权力具体表现为决策 权、用人权、指挥权、奖惩权等。这些权力通 常以职权的形式体现出来。 专家权力和参照权力是一种与外在权 力截然不同的内在权力。它们不以社会的法律、 组织规定为基础,无须外界授予,也没有正式 的授权形式,而仅仅来自领导者本身的因素, 权力的大小取决于领导者的品格、知识、才能 等个人素质。内在权力对权力施受双方均没有 强制性的约束力。 第七章 领导心理 第四节 领导者的选拔、考核与培训 一、选拔 二、培训 三、考核 本章小结 【分析与讨论】 选拔——就是根据工作性质及要求从一群人中 挑选出若干人,承担相应的工作或特定的职责。 选拔的实质,就是寻求工作与人之间的最佳配合。 培训——为提高领导者的素质水平,使他们在思 维方法、工作方式、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道德 品质上不断提高,需要对领导者进行训练。 考核——领导工作的绩效主要是看实绩,看他 所产生的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回溯领导的过程,进一步考察领导 者品质、才能表现和勤勉程度,辩证地分析能力 与效果之间的状况。通过这样的考评,才能对领 导绩效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第八章 【开篇故事】 第一节 组织概述 一、什么是组织 二、组织的类型 三、组织的功能 组织心理 一、什么是组织 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为了 实现某一共同目标,在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 构成的人群集合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含 义:①共同目标。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 标,而需要协同活动;②分工与协作。个体 无法达到团体的预定目标,就需要在成员间 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还要有责任制度加以 保证;③组织的功能是协调人们达到共同目 标而进行的活动,包括各层次内部和各层次 之间的协调。 一、什么是组织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指开放 的社会技术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含义:①组 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进行信 息交流;②组织是一个社会的技术系统。它 既包括结构和技术方面,也包括心理、社会 和管理方面;③组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 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④组织是一个动态概念。为了适应环境的不 断变化,组织本身也要不断地改革。 第八章 组织心理 第二节 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组织设计的程序 四、组织设计的原则 五、组织结构的形式 三、组织设计的程序 (一)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的原则 (二)进行职能分析和职能设计 (三)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 (四)联系方式的设计 (五)管理规范的设计 (六)人员配备和培训体系的设计 (七)各类运行制度的设计 (八)反馈和修正 四、组织设计的原则 (一)目标统一性原则 (二)分工协作原则 (三)指挥统一原则 (四)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五)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六)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七)执行机构与监督控制机构分设原则 (八)精干高效原则 第八章 组织心理 第三节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与目标 二、组织变革的动力 三、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克服 四、组织变革的过程及方法 五、组织发展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 组织变革是指组织依据外部环境 的变化、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并完 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提高其适应生存和 发展需要的变革能力。 组织是由集体发展而来的。任何组 织结构或形态,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它在随 着内、外部环境和成员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越发展,对组织的要求就越高。 二、组织变革的动力 (一)外部动因: 1. 社会政治因素 2. 社会经济的发展 3.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4. 市场变化的因素 (二)内部动因: 1. 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 2. 组织结构的改变 3. 组织职能的转变 4. 人际关系与心理因素 第八章 组织心理 第四节 组织文化心理 一、组织文化概述 二、组织文化的建设 【分析与讨论】 本章小结 组织文化的内容 1. 组织精神 2. 组织价值观 3. 组织形象 组织文化的功能 1. 凝聚功能 2. 导向功能 3. 激励功能 4. 调控功能 5. 辐射功能 二、组织文化的建设 ( 一 ) 精神文化建设 ( 二 ) 制度文化建设 ( 三 ) 物质文化建设 ( 四 ) 组织文化的丰富发展 谢谢!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87 页 201 浏览
立即下载